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871阅读
  • 1回复

俱舍論頌疏(2卷)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俱舍論頌疏    論本第二十九
  破我品[0521a07] 夫雲披月現。執喪空明。若不摧邪。將何顯正。此品來意。良有以焉。有滯相之賓迷方之子。法無主宰。橫生我執。身見一起。諸惑隨生。溺三有河。背八正路。其為過也。不亦悲哉。論主將登一子。情慇四心。傷而愍之。故制斯論。執我不同。總有三種。一犢子部。二數論宗。三勝論宗。破此三計。廣如長論。
[0521a12] 今唯釋頌。不可具陳。略舉總宗。以為發起。犢子部者。十八部中之一部也。佛在世時。有一外道。厥名犢子。今此部執。同斯外道。故以標名。此品破中。先破犢子。次破數論。後破勝論。良為此部。是佛弟子。見同外道。殊所不應。故先破之。今言破彼。先料其計。論云。然犢子部執。有補特伽羅。其體與五蘊。不一不異。解云。彼計真我。名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蘊剎那滅。於轉無能。但由於我。能捨此蘊。能續餘蘊。數取諸趣。故執實我無。名補特伽羅。計我與蘊。不一不異。非斷非常。若言蘊一。蘊滅我滅。便成斷見。若言蘊異。蘊滅我在。是則常見計。皆墮其邊。故知此我。與五蘊法。不一不異。非斷非常。論主破云。汝所執我。為實為假。若言是實。應與蘊異。有別性故。如色等實。與受等異。又有實體。必應有因。如五蘊實。從因生故。若計因生。是則無常。便違汝宗。我非無常。若有實體。不從因生。應是無為。同外道見。又汝計我非無為也。若非因生。又非無為。汝所執我。應成無用。若我是假。便因我說。無實我故。又彼部法。有五法藏。三世為三。無為為四。我為第五不可說藏。我在生死。不可說與三世。為一為異。若入涅槃。不可說與無為亦為一為異。故立此我。為不可說藏。破云。我與前四法藏。若不可說為異故。即不應說為第五法藏。我與前四。若不可說為一故。即不可說為非第五。非第五者。即是前四法藏。既第五非第五。俱不可說。但應建立前四法藏。上來理破。已]">下教證。論云。薄伽梵告梵志言。我說一切有。唯是十二處攝。若數取趣。非是處攝。無體理成。若是處攝。則不應言是不可說。又汝部誦契經亦言。諸所有眼。諸所有色。廣說乃至苾當知。如來齊此。施設一切。建立一切。有實體法。此中無有補特伽羅。如何可說彼有實體。頻婆娑羅經亦說。此中無有我我所性。唯有一切眾苦法體。將正已]">生。乃至廣說。據上理教。都無我性。如何犢子橫計執我耶。
[0521b21] 從此論主引頌證破。於中有二。一正破。二流通。初有十七行頌是正破。後有三行是流通。初正破中。束成六分。一正顯真空分。第二明佛遍知分。第三置答益物分。第四因相不測分。第五果生先後分。第六業報難知分。就正顯真空分中。初是羅漢尼說。次是世尊說。今則是初。論云。有阿羅漢尼。名世羅(此云小山)為魔王說。
 汝墮惡見趣  於空行聚中  妄執有有情
 智者達非有  如即攬眾分  假想立為車
 世俗立有情  應知攬諸蘊
[0521c07] 釋曰。汝墮惡見趣者。標魔過也。汝此魔王。墮惡見趣。身見名惡。一障聖道。二為癡覆。三為惑因。稱之為惡。趣向生死。為流轉因。因之為趣。惡見即趣。名惡見趣。於空行聚中。妄執有有情者。正釋惡見也。五蘊和合。名為行聚。都無作者。稱之為空。執實有情。為惡見也。智者達非有者。顯真空也。有情是假。聖道達非有。既除我執。故顯真空。如即攬眾分至攬諸蘊者。舉喻釋成。初則喻顯。後則法合。攬輪輞等以成其車。車即是假。攬五蘊法。以成有情。情何得實。
[0521c16] 其次世尊。於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1]婆抱梨說(婆抱梨此云[[(工*工)/(米*米)][(工*工)/(米*米)]同棗">2]棗。父母怜子。目此棗名也)
 婆抱梨諦聽  能解諸結法  謂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淨  我實無我性  顛倒故執有
 無有情無我  唯有有因法  謂十二有支
 所攝蘊處界  審思此一切  無補特伽羅
 既觀內是空  觀外空亦爾  能修知觀者
 亦都不可得
[0521c24] 釋曰。婆抱梨諦聽。能解諸結法者。勸聽法也。結謂結縛。解結妙法。汝善聽之。謂依心故染。亦依心故淨者。標所說法也。心染即染。心淨便淨。汝依淨心結能解矣。我實無我性。顛倒故執有者。釋前依心染也。都無實我。橫計作者。倒想起其心成染焉。無有情無我。唯有有因法者。據依心淨也。果由因起。名有因法。但由因力。果遂得生。果由因生。實無作者。故無我見也。因果和合。假名為人。故元有情也。達有因法。情我見滅。心便淨矣。謂十二有支。至亦都不可得者。釋前有因法也。十二有支。薀處界三。此一切法。唯有因果。無數取趣。但有情身。無數取趣。即是內空。外非情法。亦復法空。修此空觀。亦不可得。詳此經頌。是佛世尊。於小乘經。密談大教。真空之理。於斯盡矣。犢子部難。若無實我。是則世尊非一切智。要因真我。非剎那滅。方頓遍知。以心心所剎那剎那異生滅故。故心心所。非頓遍知。論主答云。但約相續。有堪能故。知一切法名一切智。非由一念能頓遍知。
[0522a17] 從此已]">下舉頌以答。即是第二明佛通知分。於中有二。一舉頌正明。第二引頌證成。今則是初。頌曰。
 由相續有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由頓遍知
[0522a21] 釋曰。火食一切。豈一念火。能燒一切。但約相續。說燒一切。佛智亦爾。但據相續。名一切智。
[0522a23] 從此第二引證。犢子部問。如何得知。約相續說。知一切法非我遍知。論主答云。說佛世尊有三世故。犢子部問。於何處說。
[0522b02] 從此論主引頌成證。如有頌曰。
 若過去諸佛  若未來諸佛  及現在諸佛
 皆滅眾生憂
[0522b05] 釋曰。此頌既說有三世佛。故約佛智。於相續位。知一切法。不由於我。能頓遍知。以佛世尊三世攝故。彼此計我體是佛世尊。復說我體非三世攝。此頌既說佛在三世。故汝計我非是世尊。我既非佛。明知遍知不由於我。名頓遍知。理必應爾。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13
 
俱舍頌疏 論本第三十
[0522b17] 從此第三置答益物分。先難後答。犢子部難。若補特伽羅。即諸薀者。世尊何不記命者即身。論主答云。觀能問者阿世耶故(阿世耶此云意樂)。謂由問者執一實我。名為命者。依此問佛。命者與身。為一為異。故佛答。以我無體。一異不成。如不可答龜毛硬。本無龜毛。答何硬。命者本無。答何一異。觀問者意。故佛不答。古昔諸師。已]">解此詰。昔有大德。名曰龍軍。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于時一畢陀王。至大德所。作如是說。我今來意。欲請所疑。然諸沙門。性好多語。尊能直答。我當請問。大德受請。王即問言。命者與身。為一為異。大德答言。此不應記。王言。豈不先有要耶。今何異言。不答所問。大德[1]質曰。我欲問疑。然諸國王。性好多語。王能直答。我當發問。王便受教。大德問言。大王宮中。諸菴羅樹。所生果味。為醋為甘。王言。宮中本無此樹。大德復責。先無要耶。今何異言。不答所問。王言。宮中此樹既無。[2]容可答言果味甘醋。大德誨曰。命者亦無。如何可言與身一異。又犢子問。佛何不說命者都無。答亦觀問者阿世耶故。問者謂薀曰果相續。名為命者。依此發問。世尊答。命者都無。彼墮邪見。謂無因果。故佛不說。又問。佛何不說假名命者。答觀彼問者。未能得了緣起理故。非受真空正法器故。故不為說假有命者。理必應爾。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有姓筏蹉(此云犢子)。出家外道。來至我所。作是問言。我於世間。為有我非有我。佛不為記。所以者何。若記為有。違法真理。實無我故。若記為無。增彼愚惑。彼便謂我先有今無。對有我愚。此無我愚。為過更甚。若執有我。則墮常邊。若執無我。便墮斷邊。執我是常。為我修福。執我斷滅。便謂身無。更何修福。此二輕重。如經說言。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斷見。如芥子許。上來依論。略此問答。
[0522c22] 從此舉頌。正明置答益物分。於中有二。一經部師中。鳩魔邏多頌。第二論主頌。頌則是初。頌曰。
 觀為見所傷  及壞諸善業  故佛說正法
 如牝虎[衘.光記作銜.疏作啣">1]銜子  執真我為有  即為見牙傷
 撥俗我為無  便壞善業果
[0523a03] 釋曰。觀為見所傷者。標不說有我也。及壞諸善業者。標不說我無也。故佛說正法。如牝虎[銜-金+缶]子者。舉喻釋成也。如虎銜子。太急則傷。太緩則墮。執真我為有。則為見牙傷者。釋初句也。執我之見。猶如其牙。必傷於人。合前太急喻也。撥俗我為無。便壞善業子者。釋第二句也。因果相續。世為假我。撥此為無。便壞善業。如子生勝果故。合前大緩喻也。
[0523a10] 從此第二復說頌言。
 由實命者無  佛不言一異  恐撥無假我
 亦不說都無  謂薀相續中  有業果命者
 若說無命者  彼撥此為無  不說諸薀中
 有假名命者  由觀發問者  無力解真空
 如是觀筏蹉  意樂差別故  彼問有無我
 佛不答有無
[0523a17] 釋曰。由實命者無。佛不言一異者。釋置記所以也。[2]恐撥無假我。亦不說都無者。標不說無實命者所以也。謂薀相續中。至彼撥此為無者。釋前標也。謂薀相續由業引果。於此業果假立命者。若聞佛說無實命者問者不解。便撥假命。亦以為無。便墮斷見。故佛不說。不說諸薀中。至無力解真空者。明不說假命所以也。假名命者。真空之理。發問者愚。非受法器。故佛不說。如是觀筏蹉。至佛不答有無者。結成置記也。筏蹉意樂。我有是常。我無謂斷。佛觀此意。故不為答。說有違理。說無斷善。置記之答。於斯盡焉。
[0523b03] 次破數論。教論難言。決定有我。事用必待事用者故。謂如識等能了等用。必待有我。以為所依。識等方能有了等用。能了之者。即是我也。如天授行。必待天授。天授是我。行即事用。故知事用。必待於我。論主釋通云。天授能行。無別行者。即此天授。運之動轉。從此至彼。相續生時。說名為行。離天授外。無別有行。然此行時。前念為因。引發後果。因是行者。無別我也。如天授能行。識能了亦爾。如天授身。能為識因。世間亦謂。天授能了。然諸聖者。為順世間。亦說天授是能了者。又解。或識於境。相續生時。前識為因。引後識起。說前因識。名能了者。亦無有失。世間於因。說作者故。如說鍾名為能鳴。聲是所鳴。非鍾也。[3]云謂鍾能生於聲。即說鍾。名為能鳴。亦是於因說作者故。故知識因。名能了者。離識之外。無別有我名能了者也。又解。或如燈能行。識能了亦爾。燈焰相續。說名燈行。無別行也。即識於境。相續生時。說名能了。離識之外。無能了者也。數論又難。若後識生。從識非我。何緣後識。不恒似前。及三性心。不定生耶。若有實我。此即無妨。謂我自在。能令於識不恒相似及不定生。理無妨矣。論主通云。識由異相。令後異前。謂諸有為。自性法爾。微細相續。由異相力。後必異前。非由我也。若不爾者。應無出定以入定時。相續相似。既有出定。故知後念必異前也。又諸心生。必有定次。更無雜亂。如二十心中相生者也。亦有少分行相等心。方能相生。種性別故。如女心無間起莊嚴身心。或起染污心。或起夫心或子心。此心起時。必熏成種。後從此諸相續。轉變差別。還生女心。如是女心。後能生起。嚴污心等。異嚴污等。即不能生。故知女心生嚴污等。若是男心。即不能生嚴污心等。種性別故。女心無間。雖皆容起嚴污等心。就嚴污等。若先數起。於數起中。若明了者。就明了中。若近起者。女心無間。便先引起。由如是心修力強故。數論又難。若有修力最強盛者。寧不恒時生於自果。論主答云。由此心有住異相故。故不恒時生於自果。此住異相。於別修心相續生中。最隨順故。
[0523c13] 從此論主推讓世尊。即當第四因相不測分。論云。諸心品類。次第相生。因緣方隅。我已]">略說。委悉了達。唯在世尊。一切法中。智自在故。故有頌言。
 於一孔輪  一切種因相  非餘智境界
 唯一切智知
[0523c18] 釋曰。孔輪有青黃等。一切別。此一切種。由何因感。如是因相。非餘境界。唯佛能知。色差別因。尚為難了。況心心所。諸無色法。因緣差別。豈易了知。
[0523c21] 從此第五業生先後分。先難後明。次破勝論。勝論難云。若實無我。業已]">滅壞。云何復能生未來果。論主答云。不從壞業未來果生。業雖已]">壞。種子仍在。但從業種。相續轉變。差別功能。生未來果。猶世間果從種生然果不從已]">壞種起。亦非從種無間即生。但從種子。相續轉變。差別功能。果方得生。謂種生牙。牙生於莖。莖生於葉。葉生於花。花為最後。方引果生。勝論又難。若爾何言從種生果。論主答云。刻實果唯花功能。由先種子。展轉為因。引起花中生果功能。約展轉因。說種生果。故此花中。生果功能。由先種子展轉引故。所生果相。而似種也。今業生果。亦如外種。由業為先熏成種子。相續轉變。差別果生。勝論問云。何名相續轉變差別。論主答云。由業為先。於色心中。熏成種子。即此種子。中無間斷。名為相續。即此相續。後後剎那。異前前生。故名轉變。即此轉變。有勝功能。最後生果。勝餘轉變。故名差別。因此問答。便明先果。即當第五分也如命終時。於識心中。雖帶眾多。感當來果。所有種子。然此業種。略有三種。能先引果。一者極重。譬如負債強者先牽。二者近作。如臨終時。逢善惡友。所起善惡。便先引果。三者數作。謂一生來。其數作業。能先引果。故經部師有此頌曰。
 業極重近起  數習先所作  前前前後熟
 輪轉於生死
[0524a20] 釋曰。一業極重。前感異熟。二業近起。前感異熟。三業數作。前感異熟。若業輕等。便感後熟。由此業力。輪轉生死。
[0524a23] 從此第六業報難知分。此是論主。推讓世尊。業所熏種。相續轉變。至彼彼位。彼彼果生。唯佛證知。非餘境界。故經部師有是頌曰。
 此業此薰習  至此時與果  一切種定理
 離佛無能知
[0524b04] 釋曰。業起人時。必熏成種。此業此種。至於此時。能與其果。此種定理。唯佛能知。已]">上六分。正宗已]">訖。
[0524b06] 從此流通。於中有三。一讚道勸捨。二讚道不。三略顯勸學。今則是初。頌曰。
 已]">善說此淨因道  謂佛至言真法性
 應捨闇盲諸外執  惡見所為求慧眼
[0524b10] 釋曰。已]">善說此淨因道者。標讚道也。涅槃名淨。此無我道。能證涅槃。名淨因道。我執已]">破。無我理成。名為善說。謂佛至言真法性者。釋前標也。無我之教。是佛至言。無我之理。是真法性。教之與理。俱涅槃因。淨因道矣。應捨闇盲諸外執。惡見所為求慧眼者。勸捨也外道執見。名為惡見。無智慧眼。稱之闇盲。背還滅道。為流轉因。捨亦佳矣。
[0524b17] 從此第二讚道不。頌曰。
 此涅槃宮一廣道  千聖所遊無我性
 諸佛日言光所照  雖開昧眼不能
[0524b20] 釋曰。無我理性。趣涅槃宮。此一廣道。為千聖遊。無我正教。諸佛日言。其教破闇。猶如赫日。依教顯理。名光所照。道之功也。外道惡眼。名昧眼。無我之日。安能乎。
[0524b24] 從此第三略顯勸學者。頌曰。
 於此方隅已]">略說  為開智者慧毒門
 庶各隨己]">力堪能  遍悟所知成勝業
[0524c03] 釋曰。無我方隅。我已]">略說。為開智者慧毒之門如身少破。安少毒藥。[1]斯須毒氣遍身中。此論亦然。開少慧門。諸有智人。能深悟入。名慧毒門。此慧毒門。普勸人修。庶各隨己]">力。三乘力能。遍悟所知。必成勝果。其功既爾。安不習哉。
俱舍頌疏 論本第三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