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7219阅读
  • 9回复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31-40(40卷)釋 弘贊在犙 輯 釋 弘麗羅峰 校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一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四十七
  ○滅諍犍度法
[0637b11] 凡為諍起。應依法滅。若人若僧。準律當除。原四大無主。五陰非我。誰為諍者。而興鬬競。諸法本空。眾緣假合。自他體同。我人何在。人我既虗。能所奚立。若此諦思。其諍自息。何假僧除。而煩眾論。如是諦觀。勝諸魔怨。況此癡諍而不滅乎。
[0637b16] 佛本行經偈云。
 一月之中千過鬬  一鬬百倍得勝他
 若能歸信佛世尊  能勝於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鬬  一鬬百倍得勝人
 若能歸信法正真  能勝於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鬬  一鬬百倍得勝他
 若能歸信一切僧  能勝於彼十六分
 一月之中千過鬬  一鬬百倍得勝人
 若能思惟法性空  能勝於彼十六分

阿夷羅跋提河
[0637c02] 如三十事中釋。
伽渠池
[0637c04] 亦云伽伽河。如說戒犍度中釋。
罪處所
[0637c06] 亦云覓罪相。十誦云。若比丘。自言我犯是罪。後還言我不作。眾僧與是人覓實罪相羯磨(是中七滅諍。如初分七滅諍法中釋)。
六諍根
[0637c10] 中阿含經。六諍本者。一瞋惱。二不語結。三慳嫉。四諂誑。五無慚無愧。六惡欲邪見。惡性不可制。十誦云。一瞋恨不語。二惡性欲害。三貪嫉。四諂曲。五無慚愧。六惡欲邪見。母經云。一瞋恚。二惱害。三幻偽。四慳嫉。五見取。六邊邪二見。瞋者。面色變異。令人可怖。惱害者。能害他令惱。幻偽者。心不真實。詐作虗事。慳嫉者。貪前物。不欲與人。名之為慳。嫉者。見他所得生惱。是名為嫉。見取者。取己所見為是。他見為非。邊見者。見續為常。見滅為斷。邪見者。謗無因果(餘如增一法中明)。
六犯所起
[0637c21] 如律本第六十卷中說。
四諍曲解
[0637c23] 言。言諍(或有言。即是言諍。或有言。非言諍)。言諍。言(或有言諍。即是言)。言諍(或有言。即是諍。或有言。非諍)。諍言(或有諍。即是言。或有諍。非言已上七句義如律文釋)。
[0638a02] 覓。覓諍(或有覓。即是覓諍。或有覓。非覓諍)。覓諍。覓(或有覓諍。即是覓)覓諍(或有覓。即是諍。或有覓。非諍)。諍覓(或有諍。即是覓。或有諍。非覓)。
[0638a04] 犯。犯諍(或有犯。即是犯諍。或有犯。非犯諍)。犯諍。犯(或有犯諍。即是犯)。犯諍(或有犯。即是諍。或有犯。非諍)。諍犯(或有諍。即是犯。或有諍。非犯)。
[0638a06] 事。事諍(或有事即是事諍。或有事。非事諍)。事諍。事(或有事諍。即是事)。事諍(或有事。即是諍。或有事。非諍)。諍事(或有諍。即是事。或有諍。非事)。是中覓諍。犯諍。事諍。句義如言諍七句義釋。更無有別。故律文不出。讀者。但依律本。以覓。犯。事。易言字。即得解也。
  ●律藏卷第四十八
除受欲已
[0638a12] 凡僧羯磨作事。不來者應與欲。與欲已。後悔者。波逸提。若一二三人所作事。無受欲法。故云除也。餘如僧法中說。
  ○比丘尼犍度法
[0638a16] 竊聞諸佛御世。共啟三乘。大覺出興。同化四眾。是故釋尊。倣乎先跡。而提謂獲稱清信之首。善生得名淨女之初。拘鄰居僧上座。愛道處尼獨尊。如來一代善眾。斯其始也。自後龍象汪洋。非凡所紀。四族總歸。莫識其數。可謂法海洪深。納百川而歸一味。性水淵澄。會眾流而同一[泳-永+宅]。固得貧富無揀。貴賤靡分。老少均滋。女男被益。是以愛道奉尊敬。而舍夷齊霑戒品。華色受使。而法與得稟具足。其餘現前秉受。戒體俱圓。二眾作法。尼性方成。若非聖道虗融。孰能使之然耶。但須授受。互相順法。法若不虧。戒得無疑。設有纖違。無作之體不發。秉者獲罪。受者虗沾法位。然而戒事非輕。無宜造次。以招壞法之咎。若如律羯磨。受得戒已。當依聖制奉持。雖曰末季。遵之則正教常存。違之則法滅在邇。既而興廢託乎奉違。無容毫髮慢於毗尼。遽使正法而疾滅歟。
八不可過法
[0638b09] 過者。違也。謂如來為諸比丘尼制八法。比丘尼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修行勤學。不應違越。故此八法。或直云八不違法。或云八敬法。或云八尊敬法。淨法師云。梵言窶嚕達磨。窶嚕是尊義。重義。師義。所恭敬義。此字既含多義。比來譯者。利隨其一。於理皆得也(八法如律文出)。按會正記。佛成道後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度。阿難為陳三請。佛令阿難傳八敬向說。若能行者。聽汝出家。彼云。頂戴持。述頌曰。
 禮不罵謗不舉過  從僧受戒行摩那
 半月僧中求教授  安居近僧請自恣

[0638b20] 佛告阿難。我今說此八不可過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譬如有人。於大水上。安橋梁而度。師子月佛本生經云。
 若有比丘尼  不修行八敬  此非釋種女
 猶如旃陀羅  若有比丘尼  放逸犯八重
 當知是一切  天人中大賊  恒處阿鼻獄
 經由十八鬲  其餘三惡道  為己林園處
 百千無量劫  不聞三寶名  亦噉燒鐵丸
 寒冰抱銅柱  如是罪畢已  生於鳩鴿身
 毒虵與鼠狼  蚣蜈百足等  如是諸雜類
 皆應經歷中

五百歲
[0638c08] 毗尼母經云。若女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應住千年。今減五百年。一百年中得堅固解脫。一百年中得堅固定。一百年中得堅固持戒。一百年中得堅固多聞。一百年中得堅固布施。初百歲中有解脫堅固法。初五百年中。得道者多。不得道者少。以多言之。故曰正法。後五百年。唯相諍是非。執競盈露。得道者少。不得道者多。亦以多目之。名為像法。像而非真也。善見律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得五百歲住。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還得千年。問。千年已。正法為都滅耶。答。不都滅。於千年中得三達智。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總得一萬年。初五千歲得道。後五千歲學而不得道。於萬歲後。一切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袈裟法服而已。佛泥洹後變記云。我般泥洹後百歲。我諸弟子沙門。聰明智慧。如我無異。我般泥洹後二百歲時。阿育王從八王索八斛四斗舍利。一日中作八萬四千佛圖。三百歲時。若有出家作沙門。一日中便得道。四百歲時。數念佛及法以比丘僧。供養和尚阿闍棃。五百歲時。沙門。婆羅門。及人民。無不啼泣念佛者。六百歲時。諸沙門便行入山中。樹下。[冗-几+豕]間。求道。七百歲時。便行內外學經。若有沙門婆羅門問事。無不解了。悉壞九十六種外道。八百歲時。便復念行作佛圖垛。疾次作佛圖。九百歲時。便念行治生求利害處所。千歲時。便行與國王相隨。教習兵法戰陣。自行屠殺。妻娶婦女。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復白佛言。云何如來告天帝。
[0639a11] 釋。及四天王云。我不久滅度。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睺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佛言。但像教之時。信根微薄。雖發信心。不能堅固。不能感致。諸佛弟子。雖專到累年。不如佛在世時。一念之善。其極慊至。無復二向。汝為證信。隨事厚薄。為現佛像僧像。若空中言。若作光明。乃至夢想。令其堅固。彌勒下生。聽汝泥洹。又大阿羅漢慶友所說法住記云。佛般涅槃後。八百年中。執師子國。勝軍王都。阿羅漢名慶友。化緣既畢。將般涅槃。集諸苾芻。苾芻尼等。但有疑者。應可速問。承告涕噎。良久乃問。我等未知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當住幾時。時尊者告曰。汝等諦聽。如來先已說法住經。今當為汝麤更宣說。佛般涅槃時。以無上法。囑十六大阿羅漢。并眷屬等。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及敕其身。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時諸大眾。聞是語已。少解憂悲。復重請言。所說十六大阿羅漢。我輩不知。其名何等。慶友答言。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羅惰闍(即賓頭盧)。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溼彌羅國。第三尊者名迦諾跋釐惰闍。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名蘇頻陀。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諾詎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第六尊者名跋陀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躭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迦茶洲。第八尊者名伐闍羅弗多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鉢剌拏洲。第九尊者名戍博迦。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名半託迦。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第十一尊者名羅怙羅(舊云羅睺羅)。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半度波山。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脇山中。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第十六尊者名注茶半託迦。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如是十六大阿羅漢。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脫等。無量功德。離三界染。誦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乃至世尊。正法應住。常隨護持。及與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若此世界。一切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若男若女。發殷淨心。為四方僧設大施會。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慶寺慶像慶經旛等。施設大會。或延請僧至所住處。設大福會。或詣寺中經行處等。安布上妙諸座。臥具。衣藥。飲食。布施僧眾。時此十六大阿羅漢。及諸眷屬。隨其所應。分散往赴。現種種形。蔽隱聖儀。同常凡眾。密受供具。令諸施主。得勝果報。如是十六大阿羅漢。護持正法。饒益有情。至此南贍部洲人。壽極長至於十歲。刀兵劫起。互相誅戮。佛法爾時。當暫滅沒。刀兵劫後。人壽漸增。至百歲位。此洲人等。厭前刀兵。殘害苦惱復樂修善。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復來人中。稱揚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眾。令其出家。為諸有情作饒益事。如是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無息。後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時此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於此洲地。俱來集會。以神通力。用諸七寶。造窣堵波。嚴麗高廣。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有遺身馱都。皆集其內。爾時。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遶窣堵波。以諸香華。持用供養。恭敬讚歎。繞百千帀。瞻仰禮已。俱昇虗空。向窣堵波。作如是言。敬禮世尊。釋迦如來。應正等覺。我已受敕。護持正法。及與天人。作諸饒益。法藏已沒。有緣已周。今辭滅度。說是語已。一時俱入無餘涅槃。先定願力。火起焚身。如燈燄滅。骸骨無遺。時窣堵波。便陷入地。至金剛際。方乃停住。爾時世尊釋迦牟尼。無上正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永滅不現。從此無間。此佛土中。有七百俱胝獨覺。一時出現。至人壽八萬歲時。獨覺聖眾。復皆滅度。次後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云云)。據此。則佛化時時相接。無有斷絕。但由眾生。不依教法。於法無緣。法暫隱沒。非人。天。魔。梵。力所能滅。雖言佛法東流。三度被諸惡王誅剪。但是此方云滅。餘國仍存。十六大聖。億千無學。冥中弘護。尋復興之。斯則滅不可滅。殆非人謀。弘實可弘。真歸聖力。又復應知。三寶常住。常住之法。理無興廢。興廢之來。總隨世緣業耳。所謂晨離西隱。不害千光之恒明者也(馱郁即舍利也。三度者。第一赫連勃勃。號為夏國被破長安。遇僧皆殺。第二魏太武。用崔晧言。夷滅經像僧眾。後悔以晧加五刑。第三周武帝。但令還俗。此之三君。為滅佛法。皆不得久。身患癩瘡。死入地獄。有人暴死。見在地獄。受大極苦。具如別傳。唐臨冥報記錄)。
優鉢羅
[0640a23] 如初篇釋。
阿希物多
[0640b01] 或云阿提目多迦。此翻龍舐華。其草形如大麻。赤華青葉。子堪為油。亦堪為香。故有翻為苣蕂子。苣蕂子。胡麻也。言其狀似胡麻。實非胡麻也。有云此方無。故不翻。舊云善思夷華。
瞻婆
[0640b06] 或云詹波。又云瞻蔔。亦作薝蔔。本是西音。何勞加艸。正云瞻博迦。大論云。黃華樹。華如金色。樹形高大。華小。亦甚香。其氣逐風彌遠。故云。瞻蔔雖萎。猶勝餘華。
蘇曼那
[0640b11] 如壞鬼神村戒釋。
婆師
[0640b13] 或云婆師迦。又云婆利師迦。此云夏生華。亦云夏生護華。又翻雨時華。按梵音婆利師。此言雨也。迦者。時也。此華要至雨時。方生故也。西域以夏時。呼為雨時。云夏。云雨。皆得也。增一阿含云。諸有華之屬。薝蔔之華。須摩那華。天上人中。婆師華。最為第一。
阿夷
[0640b20] 律文自稱云阿夷。稱女僧。及上尊。亦云阿夷。疑是梵音。譌濫也。若稱僧。及上尊。應云阿棃夷。或云阿棃耶。此言尊者。亦言聖者。僧祇律。稱為阿棃耶。是也。若自稱。應云阿夷恬。此言新學。亦云新發意。夷字或加女旁。聲還同夷。若順俗稱。自言阿姨者。即是卑小之稱。如俗姊妹同出。稱為姨。同出者。謂已嫁也。稱女僧阿姨者。即尊上之稱。如稱姊。及母之姊妹。亦日為姨。然今同一如來法中出家。即是法中之姊妹。以姊妹阿姨相稱者。準理無傷也。但應分別自他。尊卑之義。
四依法
[0640c07] 一依糞掃衣。二依乞食。三依樹下坐。四依腐爛藥。餘部皆云三依。以尼無獨在樹下阿蘭若處住法。故但言三依。五分律雖云四依。然亦不言樹下。唯云依麤弊臥具。若得菴屋。大小房。圓屋。應受。根本部。為說三依已。次為說八墮落法。及八尊敬法。又說四種所應作法云。若他罵。不應返罵。他瞋。不應返瞋。他調。不應返調。他打。不應返打(比丘亦同此四種法。八墮落法者。即八棄是也)。
月八日食
[0640c16] 律云。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此謂黑月三日。白月三日。按餘經律。皆云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即六齋之期。或云八日十五日。乃四齋之晨也。西國信士。以此日為會。或受八戒。將諸飲食。奉施沙門。又瓶沙王。見諸外道日日說法。諸白衣輩。日日往聽。大設供養。王白世尊。願聽六齋日。聚集沙門。講說論議。我當作諸供養。飯佛及僧。兼得聞法。佛即聽許。故每於六齋日。常設食供僧也。
舍夷拘棃
[0641a01] 舍夷。如上釋。拘棃。或云拘利。又云俱棃。有云。是羅摩伽國人種姓也。
長跪
[0641a04] 根本羯磨云。雙膝著地。坐小褥子。低頭合掌。虔誠而住。注曰。女人坐法。與男人不同。作小褥子。可方一尺。厚三寸。纔得支坐。偏踞帖膝。低頭合掌。西方受戒。法皆如是也。
小小顏貌
[0641a09] 母經云。佛在世時。唯有一女。得遣使受具。所以得者。但此女顏容挺特。世無所比。若往者。恐惡人抄掠。是故佛聽。今時若有如是比者。可得遣使受戒。其餘一切要現前。得受具。不現前不得(此是法與童女。因緣廣出根本雜事律。第三十二卷中)。
蠱道
[0641a15] 公土切。音古。事也。事鬼神也。說文云。能事無形。以舞降神也。所謂師巫。為蠱惑人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又蠱毒也。腹中蟲曰蠱。又穀之飛亦曰蠱。謂穀之久積。變為飛蠱。因食入腹。而能害人也。
  ●律藏卷第四十九
酤酒
[0641a21] 與沽同。音孤。賣酒。買酒。均曰酤也。
令卷
[0641a23] 逵員切。音權。詩大雅云。有卷者阿。傳云。卷曲也。或作鬈。亦髮曲貌(阿。曲也。又阿然美貌)。
鳥縙
[0641b02] 而用切。葺去聲。毳飾也。
曼陀羅
[0641b04] 白華。如上釋。
鞞樓
[0641b06] 此翻聲音。又翻雜。五分律云。不應作雜色腰繩。
詭語
[0641b08] 詭。古委切。音癸。謂變詐也。三蒼云。詭。譎也。廣雅云。詭欺也。餘如律文釋。
謫罰
[0641b11] 謫。音窄。責也。亦罰也。
難陀比丘尼
[0641b13] 此云喜比丘尼。
懸廁
[0641b15] 謂廁高懸。其下坑深。能為藏物。故佛不聽。五分律云。不應深作廁坑。極深聽捲手一肘。小作口。
嗤笑
[0641b18] 嗤。抽知切。音鴟。笑也。律文或作[口*豈]。何開切。音孩。亦笑也。
  ○法揵度法
[0641b21] 稽夫龜馬垂文。則千齡為之幽鏡。洙泗遺言。乃萬載以之司南。是以王臣執軌。而法有章。夫婦履貞。而禮有序。士庶同欽。誰不羨焉。況我調御大師。乃三界之特尊。萬古之獨步。法隆先聖。道踵空王。三乘繼軌。虗芥劫而無盡。四輩傳揚。拂石時以難窮。九州齊敬。十壞咸遵。同出火宅。共趣泥洹。如肯纖悉奉持。孰無揖其風猷乎。
疏向
[0641c05] 疏。山徂切。音梳。通也。禮經解云。疏通知遠也。乃門戶疏窻也。本作[(囟-乂+夕)*(走-土+(了-(丁-一)))]。今俗作疏。向如前釋。
叉奇
[0641c08] 奇。棱也。柧也。亦叉也。故三叉。及三棱木。謂之三奇。三木相倚。亦謂三奇。凡草木有叉棱者。不聽用作廁籌。恐傷身體故也。母經云。土塊。輭木皮。輭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柧音姑。三棱謂之柧也)。
謦咳
[0641c13] 如上釋。凡至廁所。當須彈指。或作謦咳。令內人覺知。既上廁已。復應三彈指。令非人知。百一羯磨云。佛言。欲入廁時。或彈指。或謦欬。或踏地作聲。若默然入者。得越法罪。雜寶藏經云。有一比丘。不彈指來大小便。灒汙中鬼面上。魔鬼大恚欲殺。沙門持戒。魔鬼隨逐。伺覓其短。不能得便(既知此患。必須彈指。或作謦欬。或作步聲。豈當默然而受橫禍。復違聖教耶)。
大小便法
[0641c21] 便利之法。律文雖出。然而散布諸處。缺於次第。亦有遺略。今準義淨三藏。依說一切有部撰出(出雜事律)。文云。便利之事。略出其儀。下著洗浴之裙。上披僧脚崎服。次取觸瓶。添水令滿。持將上廁。閉戶遮身。土須二七塊。在其廁外。於甎石上。或小版上。而安置之。其甎版量。長一肘。濶半肘。其土碎之為末。列作兩行。一一別聚。更安一塊。復將三丸。入於廁內。安在一邊。一將拭體。一用洗身。洗身之法。須將左手。先以水洗。後兼土淨(母經云。應用二指頭洗之。謂無名指。及小指。須用冷水。若用熱湯。恐生腸風等疾。嚴冬冰手。煖亦無妨)。餘有一丸。麤且一遍洗其左手。若有籌片。持入亦佳(雜事云。持籌片。并三塊土入廁。籌用拭身。一土洗淨。一土洗小便處。一土洗左手)。如其用罷。須擲廁外。必用故紙。可棄廁中。既洗淨了。以右手牽下其衣。瓶安置一邊。右手撥開傍扂。還將右手提瓶而出。或以左臂抱瓶。拳其左手。可用右手關戶而去。就彼土處。蹲坐一邊。若須坐物。隨時量處。置瓶左髀之上。可以左臂向下壓之(若有三叉木者。置上極要)。先取近身七土。別別洗其左手。後用餘七。一一兩手俱淨。其甎木上。必須淨洗。餘有一丸。將洗瓶器。次洗臂腨及足。並令清潔。然後隨情而去。此瓶之水。不入口脣。重至房中。以淨瓶水。漱口再三。若其事至。觸此瓶者。還須洗手潄口。方可執餘器具。斯乃大便之儀。麤說如此。小便。則一二之土。可用洗手洗身。此即清淨之先。為敬基本。或人將為小事。律教乃有大訶。若不洗淨。不合坐僧牀。亦不應禮三寶。此是身子伏外道法。佛因總制苾芻。修之則奉律福生。不作乃違教招罪。斯則東夏不傳。其來尚矣。設令啟示。遂起嫌心。即道大乘虗通。何淨何穢。腹內恒滿。外洗寧益。詎知輕欺教檢。誣罔聖心。受禮禮他。俱招罪過。著衣噉食。天神共嫌。若不洗淨。五天同笑。所至之處。人皆見譏。弘紹之賓。特宜傳教。既而厭俗離塵。捨家趣於非家。即須慇懃用釋父之言。何得睚[日*柴]於毗尼之說。如其不信。幸可依此。洗之五六日間。便知不洗之過。然而寒冬之月。須作煖湯。自外三時。事便隨意。凡是僧坊。先須淨治廁處。若自無力。教化為之。供十方僧。理通凡聖。無多所費。斯其要焉。是淨方業。固非虗矣。理須大槽。可受一兩石。貯土令滿。置在圊邊。大眾必無私房可畜。若卒無水瓶。許用瓷瓦等鉢。盛水將入。安在一邊。右手澆洗。亦無傷也。江淮地下。瓮廁者多。不可於斯。即為洗淨。宜應別作洗處。水流通出者為善。然其廁內。貯土置瓶。並須安穩。勿令闕事。添瓶之罐。著柴為佳。如畜君持。準前為矣。銅瓶插蓋而口寬。元來不中洗淨。若其腹邊。別為一孔。頂上以錫錮之。高出尖臺。中安小孔。此亦權當時須也(五天風俗。食皆護淨。咸嚼楊枝便利必洗。故其自恃清高。不同餘方流俗。況夫法眾。本是潔基。而反為穢觸。可乎)根本雜事云。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此是常行。恒須在意。如是洗淨。有大利益。令身清潔。諸天敬奉。是故汝等。從今已去。若苾芻。苾芻尼。學戒女。求寂男。求寂女。鄔波索迦。鄔波斯迦。歸依於我。以我為師者。咸應洗淨。若不如是洗淨者。不應繞塔行道。不合禮佛。讀經。自不禮他。亦不受禮。不應噉食。不坐僧牀。亦不入眾。由身不淨。不如法故。能令諸天見不生喜。所持呪法。皆無效驗。若有犯者。得惡作罪。若作齋供。書經。造像。不洗淨者。由輕慢故。得福寡薄。汝等皆應依我言教。無得自欺。作不淨法。懈怠放逸。為下品行。當墮惡道。時諸苾芻。聞佛教誨。皆大歡喜。如法奉行。百一羯磨云。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勝義洗淨。有其三種。一者洗身。二者洗語。三者洗心。云何此中。但說不淨汙身。教令洗濯。佛言。欲令除去臭氣。安樂住故。又復見外道之流。懷淨潔慢。令其生信。為欲令彼。發深敬心。入此法中。改邪從正。即如尊者舍利子。於憍慢婆羅門處。以洗淨法。而攝化之。遂令其人。住於初果。見斯利益。佛言。汝諸苾芻。應可洗淨。如舍利子法。汝諸苾芻。咸須如是。為洗淨事。若異斯者。招越法罪(注曰。斯則金口分明制其淨事。而有自出凡意。輒作改張。用筩。用槽。未成雅中。雖復歸心淨檢。而實難袪穢汙。由身子制。未被東川。蓋是譯人之麤疎。固非行者之過也)。因果經云。觸手請經。當獲廁中蟲報。溪堂雜錄云。元祐中。有蜀僧智超法師。常誦華嚴經。已三十年。偶見一童子。丰貌清爽。舉手高揖。超曰。何來。曰。五臺來。超曰。何遠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導故。超曰。願聞。曰。吾師誦經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廁洗淨時。觸水淋其手背。而未甞用灰土洗之。律制七度。今洗二三。緣此觸尚存。禮佛誦經。悉皆得罪。言訖。不見。超慚而改過。此乃文殊菩薩化現。以警於超也。故知洗手洗淨。必須依法。淨水。觸水。決要分別。言七度者。謂先用灰七遍。後用土七次洗之。然入廁洗淨洗手等。經中各有偈頌神呪。如常可知。此不繁錄。經云。若不持誦諸神呪者。縱用七恒河水。洗至金剛際。亦不得身器清淨。當一一默誦呪七遍。則獲一切清淨福果。諸惡鬼魔。悉皆拱手。護法善神。咸生敬仰。世尊垂訓。大士親誡。可不奉行。自甘為罪穢者乎。
思惟善法
[0643a09] 若比丘在道行。應常思惟善法。若見人。應問訊言。善來。若二人共行。亦應思惟善法。設有言說。應作法語。如雜事律云。有二苾芻。一老一少。隨路而行。說非法語。時有不信心藥叉。欲吸其精氣(云云)。世尊告諸苾芻曰。我今制諸苾芻。隨路行時。所有行法。苾芻涉路行時。有二種事。一作法語。二聖默然。於止息處。說聖伽陀(伽陀如一百事中。棄洗鉢水句中出)。
與食
[0643a17] 佛言。食時。若人非人。應與食。乃至一摶。舊襍譬喻經云。比丘每食。皆當割省留餘。以施蠢動。不得盡之。大論云。若初得食時。先獻三寶。後施四生。雜事云。佛言。凡噉食時。為施畜生。留一抄食。普施羣生。勿拘一類。可於飯上。以水澆溼。餅須細擘。散之於地。隨意當食。不應遮止。若遮止者。得越法罪。如涅槃經。佛降伏曠野鬼神。令受不殺戒已。鬼白佛言。我及眷屬。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已受戒。當何資身。佛告鬼言。我今敕聲聞弟子。隨有修行佛法處。悉施汝等飲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當知是輩。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又如雜事律。訶梨底母。親於佛所。受三歸依。并五學處已。前白佛言。世尊。我及諸兒。從今已去。何所食噉。佛言。善女。汝不須憂。於贍部洲。所有我諸聲聞弟子。每於食次。出眾生食。并於行末。設食一盤。呼汝名字。并諸兒子。皆令飽食。永無饑苦。若復有餘現在眾生。及江山海處。諸鬼神等。而應食者。皆悉運心。令其飽足。內法傳云。西方諸寺。每於門屋處。或在食廚邊。塑畵母形。抱一兒子。於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母有五百子。小子名愛兒)。每日於前。盛陳供食。其母乃是四天王之眾。大豐勢力。其有疾病。無兒息者。饗食薦之。咸皆遂願。神州先有。名鬼子母焉。又復西方。諸大寺處。咸於食廚柱側。或在大庫門前。彫木表形。或二尺三尺。為神王狀。坐把金囊。却踞小坐。一脚垂地。每將油拭。黑色為形。號曰。摩訶歌羅。即大黑神也。古代相承云。是大天之部屬。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求者稱情。但至食時。廚家每薦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曾親見說。大涅槃處。般彈那寺。每常僧食。一百有餘。春秋二時。禮拜之際。不期而至。僧徒五百。臨中忽來。正到中時。無宜更煑。其知事人。告廚家曰。有斯倉卒。事欲如何。於時有一淨人老母。而告之曰。此乃常事。無勞見憂。遂乃多然香火。盛陳祭食。告食神日。大聖涅槃。爾徒尚在。四方僧至。為禮聖蹤。飲風供承。勿令闕之。是仁之力。幸可知時。尋即總命大眾令坐。以寺常食。次第行之。大眾咸足。其餐所長。還如常日。咸皆唱善。讚天神之力親行禮覲。故覩黑神。見在其前。食成大聚。問其何意。報此所由。準此雖復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効驗。神道非虗。大覺寺。目真鄰陀龍。亦同斯異矣。
窳惰
[0643c09] 窳。戈渚切。音與。惰也。爾雅云。窳。勞也。謂勞苦者。多惰窳也。又云。懶人不能自起。如瓜瓠仆地。故字從瓜。又懶人恒在室中。故字從穴也。
鉢支
[0643c13] 支。替也。五分云。諸比丘以鉢盛食。著地翻之。佛言。聽用鉢支。用銅。鐵。牙角。瓦石。竹木。除漆樹。乃至結草著下亦聽。雜事云。應以薄錫。替鉢而用。彼便以錫遍裹其鉢。佛言。可為小替。纔承鉢底。彼作種種奇異形勢。佛言。替有二種。一如菩提樹。及多根樹葉。二如手掌。
等得
[0643c20] 律云。應唱言等得。然後食。十誦云。未唱等供。不得食也。摩得勒伽云。眾僧行食時。上座應語。一切平等與。使唱僧跋。然後俱食。言僧跋者。眾僧飯皆平等。目得迦云。佛告諸苾芻。凡於眾首。為上座者。所有供食。置在眾前。先令一人執持飲食。或先行鹽。在上座前。曲身恭敬。唱三鉢羅佉多。未唱已來。不得受食。當知此言。有大威力。輒違受食。得惡作罪。注曰。三鉢羅佉多。譯為正至。或為時至。或為善至。或是密語神呪。能除毒故。意道供具善成。食時復至。準其字義。合當如是。然而佛昔與大眾受他毒食。佛教令唱。然後方食。所有毒藥。皆變成美味。以此言之。乃是秘密言詞。未必目為善至。東西兩音。臨時任道。并汾之地。唱時至者。頗有故實。等供。食遍。不是正翻。食罷隨意。亦非聖說。昔云僧跋者。譌也。佛教遣唱食前。今乃後稱。食遍非真。失於本意。上座未免其愆。譌替多時。智者詳用(既是密語神呪能除眾毒。設一人自食時。亦當鳴揵稚。運心十方。若有及時而至者。悉共等食。便自唱三鉢羅佉多。已然後乃食。獲多福利也)增一阿含經云。若有設供者。手執香鑪。而唱時至。佛言。香為佛使。故須燒香。徧請十方。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一
  音釋

[0644a19] 柁。妥。二音。堂塾也。

[0644a20] 音檄。國語。在男曰覡。在女曰巫。玉篇。在男曰巫。在女曰覡。
睚眥
[0644a22] 上音厓。下音寨。

[0644a23] 音慈。

[0644a24] 音故。以銅鐵而塞隙。
摩訶歌羅
[0644b01] 或作摩訶葛剌。此云大黑神。元世祖時。天兵南下襄城。居民禱真武降筆云。有大黑神。領兵西北方來。吾亦當避。於是列城望風欵附。兵不血刃。至於破常州。多見黑神出入。其家民罔知故實。乃摩訶葛剌神也。蓋帝師癹思巴。祖父七世。事神甚謹。隨禱而應。此助國之驗也。帝敕建神廟於涿水之陽。結構橫麗。神像威嚴。凡水旱蝗疫。民禱嚮應。又成宗踐祚。詔師問曰。海都軍馬。犯西番界。師於佛法中。能退降否。師曰。但禱黑神。自然有驗。於是建壇。依法作觀。未幾。捷報至。帝大悅。
[0644b10] ○發思巴。此云聖壽。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年十二。經科。呪式。壇法。明方。靡不洞貫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二目錄
大嚫
媟嬻
稱歎布施
讚歎檀越
讚歎天
讚歎父祖
讚歎佛法僧
食上法
陀婆樹
婆荼樹
揵陀羅
畢鉢
阿摩勒
樹根
茜草
鹵土
禁滿
染衣法
五人
草[卄/告]
王舍城
迦蘭陀竹園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二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大嚫
[0644c06] 或作達[日*親]。又作達儭。義當施頌。有云。報施之法。名曰達[日*親]。導引福地。亦名達[日*親]。佛言。不應食已默然而出。應為檀越說大嚫。乃至為說一偈(偈如律文)。十誦云。食時應為施主唄讚呪願。根本律。佛告諸苾芻曰。苾芻苾芻尼等。每食了時。說鐸欹拏伽陀(謂施頌也)。淨師云。世尊在日。親為呪願。但至食罷。必為說特欹拏伽他。是將施物。供奉之義。特欹尼野。即是應合受供養人。是故聖制。每但食了。必須誦一兩陀那伽他。報施主恩。舊云遠儭者。譌也。誦云。
[0644c15]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德行充盈。成十種力。
 所為布施者  必獲其利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0644c17] (陀那。此云施)。
[0644c18] 僧祇律云。僧上座應知前人為何等施。當為應時呪願。若為亡人施福者。應作如是呪願。
 一切眾生類  有命皆歸死  隨彼善惡行
 自受其果報  行惡入地獄  為善者生天
 若能修行道  漏盡得泥洹

[0644c23] 若生子設福者。應如是呪願。
 童子歸依佛  如來毗婆尸  尸棄毗葉婆
 拘樓拘那含  迦葉及釋迦  七世大聖尊
 譬如人父母  慈念於其子  舉世之樂具
 皆悉欲令得  令子受諸福  復倍勝於彼
 室家諸眷屬  受樂亦無極

[0645a05] 若入新舍設供者。應作如是呪願。
 屋舍覆陰施  所欲隨意得  吉祥賢聖眾
 處中而受用  世有黠慧人  乃知於此處
 請持戒梵行  修福設飲食  僧口呪願故
 宅神常歡喜  善心生守護  長夜於中住
 若入聚落中  及以曠野處  若晝若於夜
 天神常隨護

[0645a11] (天竺凡造新舍。隨力辦供。請僧入中設食。為先受用。生福樂果)。
[0645a12] 若估客欲行設福者。應作如是呪願。
 諸方皆安隱  諸天吉祥應  聞已心歡喜
 所欲皆悉得  兩足者安隱  四足者亦安
 去時得安隱  來時亦安隱  夜安晝亦安
 諸天常護助  諸伴皆賢善  一切悉安隱
 康健賢善好  手足皆無病  舉體諸身分
 無有疾苦處  若有所欲者  去得心所願

[0645a19] 二十八宿。并日月。三十二天女。并四天王。八沙門。八婆羅門。八大國剎利。八帝釋女等。當護汝等。得利早還(此中星宿日月天女等名。俱出彼律。若欲稱彼名。為呪願者。可於第三十四卷討之)。
[0645a22] 若為娶婦施者。應如是呪願。
 女人持信戒  夫主亦復然  由有信心故
 能行修布施  二人俱持戒  修習正見行
 歡樂共作福  諸天常隨喜  此業之果報
 如行復齋糧

[0645b03] 若出家人布施者。應作是呪願。
 持鉢家家乞  值瞋或遇喜  將適護其意
 出家布施難

[0645b06] 若為壽日設供者。可依五道經。佛說偈言。
 賢者好布施  天神自扶將  施一得萬倍
 安樂壽命長  今日施善人  其福不可量
 皆當得佛道  度脫諸十方

[0645b09] (若施園林房舍等。如房舍揵度中。世尊勸喻偈。而為呪願之)。
[0645b11] 五分律云。上座齋了。量其前事。為檀越呪願。食。施。得具足果。增一阿含經。佛告諸苾芻。嚫願有九種德。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所謂信成就。誓願成就。亦不殺生。所施之物。亦成就三法。所謂色成就。香成就。味成就。受物之人。亦成就三法。所謂戒成就。智慧成就。三昧成就。如是達嚫。成就此九法。獲大果報。至甘露滅盡之處。夫為施主。欲求其福者。當求方便。成就此九法(據諸經律。皆云食訖呪願。唯辯意長者子經。長者子請佛及僧。下食未訖。有乞兒來乞。佛未呪願。無敢與者。遂生惡念。瞋恚而去。佛令從今已後。嚫訖下食。此亦量前事而為。未可捨諸。以從一也。北方諸胡。檀越設供。食前令一唱導師。廣為呪願。斯其事也)。
媟嬻
[0645b22] 媟。先結切。音屑。慢也。污也。又鄙媟也。方言云。媟狎也。謂相親狎也。嬻。杜谷切。音讀。通俗文云。相狎習。謂之媟嬻也。
稱歎布施
[0645c02] 如大論云。生死輪轉。往來五道。無親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淨果。是布施之德。富貴歡樂。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禪智心淨。無有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資糧。增一經偈云。
 夫為作福者  常當離苦患  造福受其報
 今世亦後世  如來由福力  降伏魔官屬
 今已逮佛力  是故福力尊

讚歎檀越
[0645c10] 如經所說。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行於法施。在家菩薩。行於財施。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隨時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具此五施。福報無盡。獲福莊嚴。得淨妙果。增一經云。檀越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辯。獲五福報。經言。何謂施命。人不得食時。顏色憔悴。不可顯示。不過七日。奄忽壽終。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長壽。生天世間。壽命延長。不中夭傷。自然福報。財富無量。何謂施色。人不得食時。顏色憔悴。不可顯示。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色。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間。顏色暐曄。人見歡喜。稽首作禮。何為施力。人不得食時。身羸意弱。所作不能。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力。生天人間。力無等雙。出入進止。力不耗減。何為施安。人不得食時。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隱。生天人間。不遇眾殃。其所到處。常遇賢良。財富無量。不中夭傷。何謂施辯。人不得食時。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是故智者。則為施食。其施食者。則為施辯。口說流利。無所窒礙。慧辯通達。生天世間。聞者歡喜。靡不稽首。聽採法言。是為五福之報也。法句喻經云。若有賢者。覺世無常。好心出財。起立塔寺。精舍園果。供養三尊。衣被履屣。牀榻廚饍。斯福如五大河。流入於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故智者。黠慧人。而能行布施。
讚歎天
[0646a14] 天者。天然。自然清淨光潔。最勝最尊。壽命延長。衣服鮮曄。食天須陀。隨念而至。身如金聚。宮殿寶成。輝光照耀。乘之遊戲。空中往來。如百千日。五欲自恣。應念而得。快意自在。眷屬圍繞。而受天樂。如是勝妙果報。皆由先修清淨最勝之因。歸命三尊。修於施。戒。聞。慧。奉行十善。供養二親。和顏悅意。不惱於他。感斯勝報。如六道伽陀經云。
 棄名利歡樂  遠離於親眷  持禁中下品
 生彼四王天  父母親族等  種種作供養
 遠諍奉威儀  獲生忉利天  慈喜無傷殺
 和顏離愛憎  純善守尸羅  得生夜摩界
 多聞持法教  修慧求解脫  積德具威儀
 獲生於覩史  若人自出家  布施堅持戒
 令彼大安樂  得生變化天  上根有情類
 持戒亦最上  功德超於前  生他化自在
 持戒生天上  禪定亦如是  智慧若熏修
 牽引復生慧  善惡業果報  我說無虗謬
 由善得安樂  作惡獲苦惱  老病死輪轉
 果報自如是  審觀此三種  勿愛須棄捨
 求福遠離罪  了絕於色聲  通達真實義
 必至大解脫

讚歎父祖
[0646b12] 凡為父祖。積德於子孫。子孫當念其德。須用報之。因祖有父因父有己。所謂祖者。大父也。父者生我也。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摩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育我。長我畜我。顧我復我。出入復我。欲報之恩。昊天罔極。佛言。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若人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無有怨心。此子猶不足報父母之恩。故經云。若有供養父母。得無量福。現在人之所讚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增一阿含云。孝順供養父母。功德果報。與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一等。又經曰。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若欲報父母恩者。當勸父母。於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令信。信者令增長。無淨戒者。勸受持戒。有慳貪者。勸行惠施。無勝慧者。勸修勝慧。令善安住。以自調伏。乃名真實報父母恩。若父母亡過。當求方便。以資冥福。供養三尊。請僧[言*奉]經呪願。或設食飯僧。如佛告目連。十方眾僧。七月十五日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牀座眾具。盡世甘美。以著盤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初受盤時。先安在塔前。眾僧呪願竟。便自受食。先亡藉福。永離惡道。如大盤經中說。瓶沙王。須達居士。波斯匿王等。依目連盤法。造七寶盤。盛滿百味飲。食奉佛及僧已。七世父母。超過七十二劫生死之罪。若如是者。名為報恩。是為子孫知恩。以報恩也。
讚歎佛法僧
[0646c15] (讚歎三寶。臨時隨機為說。如常可知。此不繁述。今略錄二頌。以明大意)。
[0646c16] 千佛因緣經云。
 波羅蜜滿足  淨性覺智慧  勝心得成就
 故號名為佛  無染性清淨  永離於世間
 不觀世五陰  常住名為法  身心常無為
 永離四種食  為世良福田  故稱比丘僧

[0646c21] 增一阿含經云。
 第一承事佛  最尊無有上  次復承事法
 無欲無所著  敬奉賢聖僧  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  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
 處眾為正導  亦得最妙座  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寶衣  為人之所敬  戒具最完全
 諸根不缺漏  亦獲智慧海  漸至涅槃界
 有此三寶者  趣道亦不難

[0647a05] 福田論曰。功成妙智。道登圓覺。謂之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誠。謂之法也。禁戒守真。威儀出俗。謂之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故名為寶。寶性論云。三寶有六義。故須敬也。一者希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眾生。百千萬世。不能值遇。故名為寶。二者離垢義。如世真寶。體無瑕穢。三寶如是。絕離諸漏。故名為寶。三者勢力義。如世珍寶。除貧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具不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四者莊嚴義。如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姝好。三寶如是。能嚴行人。清淨身故。故說為寶。五者最勝義。如世珍寶。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名為寶。六者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煉。不能變改。三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所改。故名為寶。
食上法
[0647a20] 其食上法受請之儀。律文自備。諸部互陳。法皆大同。事或小異。今以義淨三藏。親遊西方。目擊諸國。所設供儀。受請之式。錄之於左。令曉聖方之承範。與東夏之不同也。彼云。凡論西方赴請之法。并南海諸國。略顯其儀。西方乃施主預前禮拜請僧。齋日來白時到。僧徒器座。量準時宜。或可淨人自持。或受他淨物。器乃唯銅一色。須以灰末淨揩。座乃各別小牀。不應連席相觸(牀高七寸。方可一尺。藤繩織內。四脚皆圓。若其瓦器。曾未用者。一度用之。此成無過。既被用訖。棄之坑塹為其受觸。不可重收故。西國路傍。設儀食處。殘器若山。曾無再用。不如襄陽瓦器。食了更收。向若棄之。便用淨法。又復五天。元無瓷漆。瓷若油合。是淨無疑。其漆器。或時賈客將至西方。及乎南海。皆不用食。良為受膩故也。必若是新。以淨灰洗。令無膩氣。用亦應得。其木器。元非食物。新者一用。故亦無愆。重觸有過。事如律說)其施主家。設食之處。地必牛糞淨塗。各別安小牀座。復須清淨瓨瓮。預多貯水。僧徒既至。解開衣紐。安置淨瓶。即宜看水。若無蟲者。用之濯足。然後各就小牀。停息片時。察其早晚。日既將午。施主白言時至。法眾乃反襵上衣。兩角前繫。下邊右角。壓在腰絛左邊。或屑或土。澡手令淨。或施主授水。或自用軍遲。隨時濟事。重來踞坐。受其器葉。以水略洗。勿使橫流。食前全無呪願之法。施主乃淨洗手足。先於大眾行初。置聖僧供。次乃行食。以奉僧眾。復於行末。安食一盤。以供呵利底母。其行食法。先下薑鹽。薑乃一片兩片。大如指許。鹽則全匕半匕。藉之以葉。其行鹽者。合掌長跪。在上座前。口唱三鉢羅佉哆。上座告曰。平等行食。其授食之人。必須當前並足。恭敬曲身。兩手執器。及以餅果。去手一磔。即須懸放。自餘器食。或一寸二寸。若異此途。理不成受。隨受隨食無勞待遍。次授乾秔米飯。并稠豆臛。澆以熱酥。手攪令和。投諸助味。食用右手。纔可半腹。方行餅果。後行乳酪。及以沙糖。渴飲冷水。無問冬夏。此乃眾僧常食。并設齋供。大略皆爾。然其齋法。意存殷厚。所餘餅飯。盈溢盤盂。酥酪縱橫。隨著皆受。古來相承。設須盈富。若無盈長。不如不設。斯乃施心弘廣。得報還復豐多。無乖理也。必其貧窶。及食罷行[日*親]。隨力所能。既其食了。以片水漱口。咽而不棄。將少水置器。略淨右手。然後方起。欲起之時。須以右手。滿掬取食。持將出外。不簡僧佛之物。聖遣普施眾生。未食前呈。律無成教。又復將食一盤。以上先亡。及餘神鬼。應食之類。緣在鷲山。如經廣說。可將其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灑而呪願曰。
 以今所修福  普霑於鬼趣  食已免極苦
 捨身生樂處  菩薩之福報  無盡若虗空
 施獲如是果  增長無休息

[0647c15] 持將出外。於幽僻處。林叢之下。或在河池之內。以施先亡矣。然後施主授齒木。供淨水。盥漱如法已。僧徒辭別之時。口云所有福業。悉皆隨喜。然後散去。眾僧各各自誦伽他。更無法事。此是西方一塗受供之式(食罷餘殘。施主任將者。則令小兒將去。施貧饑類。隨應食者。與而食之)。或可施主延請同前。於其宅中。形像預設。午時既至。普就尊儀。蹲踞合掌。各自心念。禮敬既訖。食乃同前。或可別令一人在尊像前。長跪合掌。大聲讚佛。唯歎佛德。不雜餘言。施主乃然燈散華。一心虔敬。用磨香泥。以塗僧足。燒香馚馥。尤不別行。皷樂弦歌。隨情供養。方始如前。準次餐食。食罷將其瓶水。遍瀝眾前。上座方為施主略誦陀那伽他。斯乃復是兩塗西方食法。然而西國噉嚼。多與神州不同。但可略據律科。麤陳梗概。然南海十洲。齋供更成殷厚。初日將檳榔一顆。及片子香油。并米屑少許。並悉盛之葉器。安大盤中。自[疊*毛]蓋之。金瓶盛水。當前瀝地。以請眾僧。令於後日中前。塗身澡浴。第二日過午已後。則擊鼓樂。設香華。延請尊儀。棚車輦輿。旛旗映日。法俗雲奔。引至家庭。張施帷蓋。金銅尊像。瑩飾皎然。塗以香泥。置淨盤內。或持香水。虔誠沐浴。拭以香[(畾/(冗-几+互))*毛]。捧入堂中。盛設香燈。方為稱讚。然後上座。為其施主。說陀那伽他。申述功德。方始請僧。出外澡漱。飲沙糖水。多噉檳榔。然後取散。至第三日。禺中入寺。敬白時到。僧洗浴已。引向齋家。重設尊儀。略為澡沐。香華鼓樂。倍於昨晨。所有供養。尊前普列。於像兩邊。各嚴童女。或五或十。或可童子。量時有無。或擎香爐。執金澡鑵。或捧香燈。鮮華白拂。所有粧臺鏡奩之屬。咸悉持來佛前奉獻。問其何意。答是福田。今不奉獻。後寧希報。以理言之。斯亦善事。次請一僧。座前長跪。讚歎佛德。次復別請兩僧。各升佛邊一座。略誦小經半紙一紙。或慶形像。共點佛睛。以求勝福。然後隨便各就一邊反襵袈裟。兩角前繫。澡手就餐。威儀法式。牛糞塗地。觀水濯足。及所餐噉。行食法用。並舉西方大同。然彼多縫淨葉為槃。寬如半席。貯粳米飯。一升二升。亦用為器。受一升二升。擎向僧處。當前授與。次行諸食。有三二十般。此乃貧窶之輩也。若是王家及餘富者。並授銅盤銅椀。及以葉器。大如席許。餚饌飲食。數盈百味。國王乃捨尊貴位。自稱奴僕。與僧授食。虔恭徹到。隨著皆受。更無遮法。若但取足而已。施主心便不快。見其盈溢。方為意滿。粳米飯則四升五升。餅果等。則三盤兩盤。其親屬隣伍之家。咸齎助供。或餅或飯。羮菜非一。然一人殘食。可供三四。若盛設者。十人食由未盡。眾僧亦既食了。盥漱又畢。乃掃除餘食。令地清淨。布以華燈。燒香散馥。持所施物。列在眾前。次行香泥。如梧子許。僧各揩手。令使香潔。次行檳榔。荳蔻糅以丁香龍腦。咀灂能令口香。亦乃消食去癊。其香藥等。皆須淨瓶水洗。以鮮葉裹。授與眾僧。施主至上座前。或就能者。以著觜瓶。水如銅箸。連注不絕。下以盤承。師乃手中執華。承其注水。口誦陀那伽他。初須佛說之頌。後乃通人造。任情多少。量時為度。須稱施主名。願令富樂。復持現福。迴為先亡。後為皇王。資及龍鬼。願國土成熟。人物又安。釋迦聖教。住而莫滅(伽他如上大[日*親]句并取下意應為)。若不然者。既違聖教。不銷所餐。乞餘食法。時有行處。然後行其[日*親]物。或作如意樹以施僧。或造金蓮華以上佛。鮮華齊膝。白[(畾/(冗-几+互))*毛]盈牀。過午或講小經。或時連夜方散。辭別之時。口云娑度。兼唱阿奴謨柂(娑度。即是善哉。阿奴謨柂。此云隨喜)。凡見施他。或見施已。咸同此說。意者前人既呈。隨後慶讚。俱招福利矣。此是南海十洲。一塗受供法式。或初日檳榔請僧。第二日禺中浴像。午時食罷。齊暮講經。斯則處中者所務。或可初日奉齒木以請僧。明日但值設齋而已。或可就僧禮拜。言伸請白。斯乃貧乏之流也。然北方諸胡。覩貨羅。及速利國等。其法復別。施主先呈華蓋。供養制底。大眾旋繞。令唱道師。廣陳呪願。然後方食。斯等雖復事有疎繁。食兼廣略。然而僧徒軌式。護淨手餐。大徒法則。並悉相似。即如東夏齋法。遣疏請僧。雖至明朝不來啟白。準如聖教似不慇懃。必是門徒。須教法式。若行赴供。應將濾羅。僧所用水。並可觀察。既其食了。須嚼齒木。若口有餘膩。即不成齋。雖復餓腹終宵。詎免非時之過。幸可看西方食法。擬議東川。得不乏宜。自然明白。無暇詳述(南海十洲。是南天竺外海中洲也)。
[0648c17] 又準如律教。若苾芻食了之時。皆須誦特欹拿伽他。隨於靜處。或坐或立。或可經行。先誦小經一紙半紙。次誦伽他。諸以寺舍房宇。布施眾僧。造寺之主。及護寺天神。國主百僚。師僧父母。因緣眷屬。及一切眾生。若先亡者。願生西方。見阿彌陀佛。或生覩史多天。見慈氏尊者。脫徙塵勞。悟無生忍。其現存者。願無病長壽。福智莊嚴。願我自身。無諸障惱。常持淨戒。不犯尸羅。於小罪中。心生大懼。於所犯罪。悉皆發露。盡未來際。不失信心。逢善知識。願生中國。離於人難。常存正見。至求解脫。恒與眾生。作不請之友。即以此福。普施一切。同出有流。證無上果。若於每日。不作如是念誦發願者。是懈怠人。不銷信施。
陀婆樹
[0649a07] 其木甚堅。如紫橿檐木等。此方無也。以彼樹皮。用為染衣。
婆荼樹
[0649a10] 亦作婆陀。如藥犍度中釋。
揵陀羅
[0649a12] 此云香樹。或云乾陀。即是赤色樹。取皮以染衣也。
畢鉢
[0649a14] 畢鉢。如前釋。此應是畢鉢羅。即菩提樹。樹皮染衣。亦作赤色。
阿摩勒
[0649a17] 餘甘樹也。皮葉染衣。色赤帶青。餘如衣犍度中釋。
樹根
[0649a19] 如胡桃根等。及餘一切根。唯除大色根。本草云。胡桃樹皮。染褐色甚奇。
茜草
[0649a22] 茜。與蒨同。倉殿切。音倩。染絳之草。說文云。茅蒐也。本草云。茜草。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蒐。一名蒨葉。似棗葉。而頭尖下濶。三五對生。節間莖葉俱澀。其苗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草木疏云。齊人謂之茜。徐州人謂之牛蔓。舊生喬山之谷。今近處皆有之。或圃人作畦種之(藘。音閭)。
鹵土
[0649b05] 鹹土也。若衣垢膩。聽以鹵土。若灰。若土。若牛屎浣之。律攝云。其浣衣法。苾芻不應令客浣衣人。浣洗衣服。恐壞衣故。浣衣之家。亦不應住。可自為灰水。安洗器中。若手若足。徐徐浣濯。若於衣上。被香泥汙。或餘膩物。應用湯水。及灰屑等。浣之。
禁滿
[0649b11] 按此本是器物。但未詳何出。元非梵音。亦非此方之言。疑是胡國之語。應是小釜也。若依字釋者。禁是陳酒之器。長四尺。廣二尺四寸。通局。足高三寸。漆赤。中畫青雲氣。菱苕華為飾。斯其古樣也。
染衣法
[0649b16] 律中諸衣。并一切絛帶之流。皆使染作袈裟色。而畜持之。內法傳云。凡是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為地黃。黃屑。或復荊蘗黃等。此皆宜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淺深。要而省事。或復單用棗心。或赤土赤石。或棠梨。土紫。一染至破。亦何事求餘。而桑皴青綠。正是遮條。真紫褐色。西方不著。律攝云。其染衣法。先取木皮。洗去塵土。打搥使碎。日曝令乾。三遍煑汁。別安三處。先用初汁。次用第二。後用第三。欲染之時。應取少汁。安於器中。方可捉衣。斟酌少多。令衣遍溼。不應以衣於多汁中。而染其衣。亦不急捩。令衣壞損。既捩去汁。更柔數遍。方曬曝之。曬衣之法。橫繫細繩。衣邊搭上。劈竹夾之。其夾隨意多少。汁流下邊。還翻向上。勿令垂渧。應數數看。若衣重大。應於柴木之上曬之。數數翻轉。新衣應用新樹皮汁。日中曝之。故衣應用舊樹皮汁。陰處而曬。待其乾後。以少水溼。柔色益鮮。好色不脫。若於寺內為染作時。染汁汙地。牛糞塗拭。若石灰地。應須水洗(凡為染汁。不問皮葉。要令熟煑。使汁稠濃。欲染之時。先以溫水。或淡染汁。柔溼其衣。使均。捩乾。柔遍。然後著衣汁中。就器急柔令遍。勿使滯積。其汁須熱。濾滓方染。既其染已捩水[暻-京+恭]乾。或再或三。染令如法)。
  ●律藏卷第五十
  ○房舍揵度法
[0649c14] 夫房舍之建立者。乃佛大慈。愍諸弟子。安修道業。福利檀那也。本以情通十方。意存普供。但閻浮提內。所有如來弟子。皆共受用。非若今時。剏得一寺。建得一院。以為己任。遮他客住。縱有老病者至。亦黜門外。不顧慈心。且護寸土。無同法愛。逆和敬道。現違聖教。後招異熟。經律俱有明條。如來金口親說。惟除蘭若杜多。一鉢獨宿嚴藪。隨緣自活。如師子王。遊行為礙者。不預斯例也。然而客至。未常遮遣。由宜寬情接待。方順蘭若本法。凡其造寺比丘。名曰寺主。唯知寺務。所有片事干於眾者。悉白僧伽。眾共聽許。方如事作。曾無私任繫屬一人。故西國伽藍。每至夏初。去前七八日。共分房舍。隨其次第受之。年年此法。夏夏皆爾。是以聖教初流此土。法皆倣彼。及乎末代。人多固己。恁取自情。致失大慈之洪規。深乖六和之恭順者久矣。
五人
[0650a06] 即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也。
草[卄/告]
[0650a08] [卄/告]。古沃切。音谷。禾皮也。
王舍城
[0650a10] 如初篇中釋。薩婆多論云。此國於十六大國最勝。故名王舍城。又此國。本有惡龍。作種種災害。破人民舍宅。唯王宮舍不壞。故名王舍城。又本此人民饑饉。食狗虵人。種種雜肉。以是故。有諸羅剎惡鬼入國。作諸變異。王即立制。不聽食此。諸不淨肉。兼立種種禮儀法服。王法勝故。故名王舍城。又此國山中。有五百辟支佛。五百仙人。以仙聖多。故名王舍城。又佛在此國。於道樹下。坐師子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此國地神。有大力勢。常護此國主。故令此國強盛。異國歸向是國。故名王舍城。善見律云。劫初時慢他多王。瞿貧陀王。如是聖王為初。於此地立舍宅。故名王舍。又此國。若佛出世時。及轉輪聖王。此地立成國土。若無聖人出世者。此地夜叉為主。此國城邑。人民有八億萬戶。邑外屬王舍城者。有八萬聚落。國土縱廣。三百由旬(西域記云。王舍城外郭已壞。無復遺堵。內城雖毀。基址猶峻。周二十餘里。面有一門)。
迦蘭陀竹園
[0650b03] 迦蘭陀義。如初篇釋。善見律云。竹園者。種竹圍繞。竹高十八肘。四角有樓。兼好門屋。遙望靉靆。猶如黑雲。故名竹園。中本起經云。此園本施外道。國王追悔。欲以奉佛。大鬼將軍。敕夜叉。撾打外道。怖而捨去。後奉佛受之。過去因果經云。諸僧伽藍中。竹園最為其始。法顯傳云。出舊城北。行三百餘步。道西是迦蘭陀竹園精舍。西域記云。山城北門。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園。今有精舍石基甎室。東開其戶。如來在世。多居此中。說法開化。導凡拯俗。今有如來之像。量等如來之身。精舍北行。二百餘步。至迦蘭陀池(亦名曰鷺池)。如來在世。多此說法。水既清澄具八功德。佛涅槃後。枯涸無餘。池西北行。二三里。有窣堵波。高六十餘尺。傍有石柱。高五十餘尺。上作象形。石柱東北不遠。至王舍城。菩薩藏經云。佛告阿難。我今於此竹園中。轉此菩薩藏經。不退轉輪。斷一切眾生疑。阿難。過去諸佛。亦皆於此。虗空地分。說菩薩藏經。阿難。所有貪瞋癡眾生。入此竹園。不發貪瞋癡。眾鳥入者。非時不鳴。洴沙大王。與諸婇女。入此園中。共相娛樂。自覺無欲。諸女亦爾。時王歡喜。每作是念。願世有佛。當以園奉上於佛。佛於中住。我當聞法。何以故。可供養者。應住此園。非五欲人。所應得住。是園無有[虺-兀+元]虵。蜈蚣。蚊虻。毒螫。若住其中。無復毒心。亦是竹園。不共功德。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二
  音釋
憔悴
[0650c06] 上音樵下音萃憂患也。
暐曄
[0650c07] 上音委光盛也下音葉光曜也。

[0650c08] 熇郝二音。

[0650c09] 音栢。

[0650c10] 音親。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三目錄
毗摩那房
象形房
牀梐
縫[穩-禾+糸]
作枕
舍[少/兔]牀
跋磨草
蛇蝎
衣架
蝙蝠
燕鳥
櫺子
橫槩
摩醯陀羅像
三臘
作棬
洗脚處
水盆
須達多
親友
尸呵城門
僑客
祇陀
決價
跋闍國
三親友
不禮白衣
應禮
數歲
平地
不燥
小屋
棄虱
不串
井索
浴室
香泥
汲水
[木*絜]橰
廁屋
作杷
[戀-心+斗]取
注水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三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毗摩那房
[0651a11] 或云毗摩羅。此是閻浮提中大師子王名。彼所作房。形如大師子王也。
象形房
[0651a14] 房似象形也。內法傳云。西國房迮。居人復多。臥起之後。牀皆舉攝。或內置一邊。或移安戶外。牀濶二肘。長四肘半。褥席同然。輕而不重。然後牛糞乾揩其地。令使清淨。安置座牀。及木枮小席等。隨尊卑而坐。如常作業。所有資生之具。並棚上安之。其牀前。並無以衣遮障之法。其不合者。自不合臥。如其合者。何事遮身。其眾僧臥具。必須安儭。方合受用。坐具。意在於此。如其不爾。還招累背之辜。聖有誠言。不可不慎。
牀梐
[0651a24] 梐應作陛。即牀陛也。按梐。是周禮天官掌舍。設梐枑再重。若今行馬。以為衛也。非此用。餘如九十事中釋。
縫[穩-禾+糸]
[0651b04] [穩-禾+糸]。於謹切。音隱。縫衣曰[穩-禾+糸]。又合秩曰[穩-禾+糸]也。
作枕
[0651b06] 佛言。聽作枕。若四方。若圓。若三角。義淨三藏云。南海十島。西國五天。並皆不用木枕支頭。神州獨有斯事。其西方枕囊樣式。其類相似。取帛或布。染色隨情。縫為直袋。長一肘半。寬半肘。中間貯者。隨處所出。或可填毛。或盛麻縕。或蒲黃柳絮。或木棉荻苕。或輭葉乾苔。或決明麻豆。隨時冷熱。量意高下。斯乃取適安身。實無堅強之患。然為木枕踈鞕。頂下通風。致使時人多苦頭。疾然則方殊土別。所翫不同。聊述異聞。行否隨好。既而煖物除風。麻豆明目。且能有益。用成無爽。又為寒鄉凍頂。多得傷寒冬月鼻流。斯其過也。適一時溫頂。便無此患。諺云。凍頂溫足。未必常可依之矣。
舍[少/兔]牀
[0651b19] 舍[少/兔]。亦作扇那。或云奢那。即是麻類。其樹高與人等。皮堪緝織為衣。用此織為繩牀。
跋磨草
[0651b22] 草體堅靭有勢。少力不能斷。故西國取以為繩。用織作繩牀。如此方菅草也(按梵音跋摩。此言鎧。義當固也。菅。居顏切。音姦。其葉似茅。而滑澤。莖有白粉。柔靭可為索。左傳曰。或取一編菅。是也。晉有神僧名道開。於照德寺內。重閣上。編管為禪室。如十斛籮大。常坐其中)。
蛇蝎
[0651c03] 蝎。應作蠍。如上釋。雜事云。時有龍女。信心純善。勸令其子。往聽經法。年少苾芻。未離欲者。皆生恐怖。即以毛繩。繫其龍項。擲於寺外。佛告諸苾芻。勿以毛繩繫龍蛇項。若見來時。即可彈指告言。賢首。向不見處去。隨言去者善。若不去者。以羊甲杖。緩杈其頭。置甖[土*瓦]中。傍穿孔口。以物塞。擎之出外。此杖無者。以輭絛等。繫項牽出。此亦無者。應以杖徐按。繩索繫項。舉置瓨中。如前棄外。彼放草叢中。蛇縱瞋火。焚燒此草。蛇亦命終。佛言。不應棄草叢內。彼棄露地。不久觀察。便有諸蟲來相唼食。佛言。棄已。不應即去。可於露地棄之。待入穴已。然後可去。
衣架
[0651c15] 雜事云。佛言。應作衣架者。蘭若苾芻。求竹無處。佛言。應將葛蔓橫繫置衣。或葛亦無。佛言。以繩為笐。
蝙蝠
[0651c18] 蝙。音鞭。蝠音福。一名蟙[虫*墨]。一名靈鼠。一名翼鼠。一名飛鼠。以方言別故。有此多號。因其晝伏夜飛。又稱伏翼。蝙蝠是原名。[柔*毛]毛灰色。五百歲色白。頭重累。則倒懸。名之倒掛。能伏氣。冬月不食。因能伏氣。故多壽。復名仙鼠。西域記云。曩者南海之瀕。有一枯樹。五百蝙蝠於中穴居。有諸商侶。止此樹下。時屬風寒。人皆饑凍。聚積樵酥。蘊火其下。煙焰漸熾。枯樹遂然。時商侶中。有一賈客。夜分已後。誦阿毗達磨藏。彼諸蝙蝠。雖為火困。愛好法音。忍而不出。於此命終。隨業受生。俱得人身。捨家修學。乘聞法聲。聰明利智。並證聖果。為世福田。近迦膩色迦王。與脇尊者。招集五百賢聖。於迦溼彌羅國。作毗婆沙論。斯並枯樹之中五百蝙蝠也([柔*毛]。音茸)。
燕鳥
[0652a08] 伊甸切。音晏。鳦鳥也。其名自呼曰鳦。故隨其聲呼為鳦。聲多稍小者名漢燕。紫胸輕小者名越燕。胸斑黑聲大者。名胡燕。此等鳥作巢。皆避戊己。別作燕鷰並非。
櫺子
[0652a13] 離呈切。音陵窻楯間隔子也。今言窻櫺是也。
橫槩
[0652a15] 古外切。音貴。杖也。雜事云。窻扇被風吹開。佛言。應著轉樞。上復安扂。彼開閉時難。佛言。應用羊甲杖。而開閉之。
摩醯陀羅像
[0652a19] 陀。亦作首。如上釋。今以此為印也。印者信也。所以對物為驗也。又楷定不可改易也。根本雜事云。時諸苾芻。僧物及私物。並無記驗。佛言。可畜其印。凡印有二種。一是大眾。二是私物。若大眾印。可刻作轉法輪像。兩邊安鹿伏跪而住。其下應書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者。刻作骨鎖像。或作髑髏形。欲令見時生厭離故。不聽寶作。應用鍮右。赤銅。白銅。牙角。不應刻作男女行非法像(亦聽木作)尼陀那云。佛言。苾芻衣物。應為記驗。不知云何記驗。佛言。應為紐結。或墨點淨。及餘記驗。方乃持之。
三臘
[0652b06] 佛言。聽若大三臘者。共一牀坐。雜事云。佛言。老少不應雜坐。若無夏者。得共二夏者同座。一夏者。得與三夏者同座。若二夏已去。共大三夏者。皆得同座。若在俗舍。座難得者。雖親教。軌範。亦得同座。以物隔中。無致疑惑。
作棬
[0652b12] 驅圓切。音圈。屈木為之。謂之棬也。
洗脚處
[0652b14] 雜事云。佛言。苾芻不應隨處洗足。然洗足處。應在寺東南角。如龜背形。時諸苾芻作已太滑。不堪揩足。佛言。應可澀作。注曰。此洗足處。亦堪洗浴。西方諸寺。及在處皆有。大小無定。露地而作。或大如牀。小可半席。四畔疊甎。高一尺許。中間甎砌作龜背形。以礓石灰泥。水洗不去。傍通一穴。令水外流。濯足洗身。最宜要用。
水盆
[0652b22] 律言。時諸比丘冬月洗脚患冷。佛言。安澡槃。洗脚器。在屋裏洗。雜事云。老苾芻。身體羸弱。不能往彼洗足之處。應使執事人。令其洗足。應作洗足盆。洗足之器不合用寶。應以瓦作。如象足蹋地。其中稍高。合得支足。或可於中作蓮臺形。當須澀鞕若是眾物。用洗足已。應可覆在隱屏之處。若是私物。安門扇後。
須達多
[0652c06] 或云蘇達多。此云善施。謂彼常好。給施窮乞孤獨。無親人食。因此行故。時人共美其德。更號為阿那他賓茶揭利呵跛底。此云給孤獨食長者。乃勝軍王之大臣也。西域記云。善施長者。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號給孤獨焉。
親友
[0652c12] 須達多長者。親友名珊檀那。此云護彌。乃王舍城大富長者也。
尸呵城門
[0652c15] 或云尸婆。又云始縛迦。此翻能活。毗婆沙論云。始縛迦門。彼門神前生。名末度塞建陀。中阿含經云。息城門神名蜜器。大論云。安城門神名蜜膊。涅槃經云。佛言。時彼城門有一天神。告須達言。仁者若往如來所者。多獲善利。須達多言。善男子。汝是誰耶。天言長者。我是勝相婆羅門子。是汝往昔親友。我因往日見舍利弗。大目犍連。心生歡喜。捨身得作北方天王毗沙門子。專知守護此王舍城。我因禮拜舍利弗等。生歡喜心。尚得如是妙好之身。況當得見如來大師。禮拜供養。須達長者。聞是事已。即還復道來詣我所。
僑客
[0653a03] 僑。同[宋-木+喬]。祁堯切。音橋。旅寓而居也。
祗陀
[0653a05] 此云戰勝。謂生時。父波斯匿。戰勝外國故。新云逝多。又曰誓多。此言勝。譬喻經云。卑先匿王。第一夫人子名瑠璃。第二夫人子名祇。祇初生之日。四方奉寶。一時俱至。王曰。吾諸子生。未曾有此。可名為祗(此言最勝)昔維衛佛時。有人詣寺飯僧訖。以一奴婢。給掃寺廟。自爾之後。天上人中。受福無量。今復為王太子。值佛得道。
決價
[0653a13] 決。謂決斷。若事決斷已定。更無再覆。夫為王子之法。不得妄言。既出語已。事已決定。此是先王之法。故王子閱王舊制。自知戲言。便為決價。遂任須達以金錢布地。而為價也。西域記云。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是給孤獨園。長者聞佛功德。深生尊敬。願建精舍。請佛降臨。世尊命舍利子。隨瞻揆焉。惟太子逝多。園地爽塏。尋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戲言。金遍乃賣。善施聞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隨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曰。佛誠良田。宜值善種。即於空地建立精舍(經云以金布地遍入十頃)。涅槃經云。須達取金。隨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未周遍。祇陀即語須達。餘未遍者。不復須金。請以見與。我自為佛造立門樓。常使如來經由入出。祇陀自造門樓。須達長者。七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禪坊靜處。六十三所。冬室夏堂。各各別異。廚坊浴室。洗脚之處。大小圊廁。無不備足。破僧事云。長者造寺。滿六十所。其置寺外。別造六十四院。悉皆重閣。既造了已。供寺所須家具悉足。遣使請佛。爾時世尊。從室羅筏城中。與苾芻眾同至寺所。敷座而坐。時長者并諸眷屬。前後圍繞。俱詣佛所。金瓶盛水。盥世尊手。其水不出。長者憂惱。便作是念。我今應有宿世罪障。令水不出。爾時世尊。知彼長者心之所念便即告之。汝無罪障。此之寺地。汝曾往昔已造毗訶羅。施佛及僧伽。汝今注水。非昔日舊立施處。所以瓶水不為汝出。汝可移立舊施寺處。長者受教。便立舊處。其水即出。世尊即出五種妙音。廣為讚歎。欲呪願時。誓多太子。心作是念。惟願世尊。先說我名。世尊知已。隨誓多心。告諸苾芻。此誓多林給孤獨園。施佛及四方苾芻僧伽。是時誓多太子。聞世尊先稱己名即大歡喜。起大信心。為佛造立寺門。四寶所成。法顯傳云。出舍衛城南門。千二百步道西。長者須達起精舍處。精舍東向開門戶。兩廂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輪形。右柱上作牛形。池流清淨。林木尚茂。眾華異色。蔚然可觀。云云(毗阿羅此云遊行處即僧所遊履寺也)。
跋闍國
[0653c01] 亦作婆闍。如衣揵度中釋。
三親友
[0653c03] 一象。二獼猴。三鵽鳥。鵽。丁刮切。撾入聲。爾雅云。鵽鳩。一名冠雉。形大如鴿。似雌雉。鼠脚。無後指。岐尾。為鳥憨急羣飛。北方沙漠有之。大論云。迦頻闍羅鳥。此乃如來往昔修菩薩行時。愍世無禮。示為鳥身。舍利弗示為獼猴身。目犍連示為象身。以此相問。定其長幼。化於道俗。令知上下尊卑。今此地猶存。在於波羅奈城。鹿野伽藍池側不遠。已於其處建為塔矣。
不禮白衣
[0653c12] 佛言。不應禮白衣。廣弘明集云。出家不存家人之禮。出俗無霑處俗之儀。梵網經云。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順正理論云。諸天神眾。於近事邊。無敢希求禮敬。如國君主。於諸苾芻。定無希求禮敬事者。懼損功德及壽命故。如契經說。北方毗沙門天王。請大目連舍利弗等。五百聖僧。至自宮中。設供養已。請施頌願。而復請曰。從今以後。諸出家者。及在家近事等。至我廟中。一切皆應施我頌願。我等眷屬。亦從今時。每以專誠護持正法。令佛出家在家弟子。於一切時。恒無惱害。時二大聖。許其所請。徧告一切出家在家諸有受持佛戒者。從今以去。至天廟中。皆應如法施天頌願。然未曾令合掌敬禮。由此等證。定知世尊。非許禮敬。若近事樂禮天神。便與外道等無差別。愛樂邪徒。所作業故。又若近事禮敬天神。則應愛重讚天邪論。便與愛樂敬天邪徒。同稟邪戒。作諸勞侶。由此方便。習近邪師。墮惡趣因。漸堅增盛。從此展轉。乃至多生。亦樂多行如是邪行。若近事禮敬天神。引多有情。作大衰損。彼事天者。咸作是言。近事深閑佛教。現來禮敬我所事天。必於天神。有懷敬信。善哉我等。無倒歸依。又諸世間樂至理者。推尋佛教。未究其真。覩此便生僻執。謂佛教似世間書傳。以不能辯真義理。乃令是人還歸依諸天神眾。引如是等。無量有情。令增邪執。名大衰損。又非諸近事。繫屬天神。自是邪徒相率歸附。非出家人。皆應致敬。是故近事。不應禮敬一切天神。理極成立。尼陀那云。佛言。苾芻於天神處。不應供養。亦勿輕凌。於天神像。不應毀壞。不應右繞天廟。亦勿左繞。若因道便。而右繞者。誦聖伽陀。謦欬彈指。令其警覺。如律云。昔優填王。受佞臣讒。謂賓頭盧。每受禮不起迎逆。遂生惡心。欲往殺之。賓頭盧知。王惡念而來。便下牀七步迎之。王自知妄受佞言。因請悔過。遂免地獄。由僧迎故。其後七日失於王位。乃被鄰國興兵擒捉。鎖脚囚禁。經於十二年也(不禮君親其義詳在廣弘明集中)。
應禮
[0654a24] 如律次第。應為敬禮。此不重出。然禮敬之法。自利。利他。何以知之。如成實論云。以禮敬等。種種利他。令他尊貴。人所恭敬。是名利他。亦令他人隨學恭敬。亦得福德。又禮敬他時。自破憍慢。以破不善分故。多所利益。亦以顯他功德。禮敬等有如是利。凡為禮敬。要須合式。不宜越次。以成非禮。兩皆獲罪。故內法傳云。禮拜之軌。須依教為。進具若分影在前。即須受小者之拜。佛言。有二種人。合受禮拜。一謂如來。二大己苾芻。斯則金口誠教。何勞輒事謙下。小者見大。緩須伸敬。唱畔睇而禮之。大受小禮。自可端拱。而云疴[口*路]柢(延也切。是呪願彼令無病義耳)。如其不道。彼此招愆。隨立隨坐。不改常式。既其合受。無容反敬。斯乃五天僧徒之軌則也。豈有小欲禮大。先望大起。大受小恭。恐小嫌恨。為此則怱迫怱迫。尊執卑而不聽稽首。辛苦辛苦。卑求敬而不能至地。若不如此。云乖禮數。嗚呼。虧聖教。取人情。敬受乖儀。誠可深察。延波既久。誰當偃諸。分別功德論云。欲論先兄而後弟者。以阿若拘隣最長。以須跋為最小。此佛法階次之大要。若以聰哲博達為元首者。此乃是婆羅門法也(拘隣即憍陳如。須跋是佛臨涅槃時。最後度者)。雜事律。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頗得一親教師。一屏教師。一羯磨師。得與弟子二人同時受近圓不。佛言得。此二誰大。佛言。無有大小。得與三人同受不。佛言得。此三誰大。佛言。亦無大小。得與四人同受不。佛言。不得。何以故。非眾為眾而作羯磨。理相違故。若如是作者。得罪。此等諸人。既同時受。無大小者。云何致敬。及為知事人。并受利物。佛言。此等諸人。不應相禮。若作知事。及受利物。隨他差與。而領受之。又佛言。彼身不淨。不應敬禮。自身汙染。不合禮他。設他禮時。亦不應受。有二種不淨。一噉嚼不淨。謂嚼齒木。噉諸飲食。根果餅菜之類。若食噉時。及以食了。未淨潄來。皆名不淨。二穢汙不淨。謂大小便。及以料事不淨處。并剃髮時。乃至未淨洗濯潄口已來。皆名不淨。有如斯等不淨觸時。受禮禮他。咸招惡作。善見云。十人不應禮。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犯戒人。眠人。食人。大小便嚼楊枝人。若為上十種人作禮。及叉手。得突吉羅罪(金口明文。此方不用。致令軌則並悉湮沉。若有存心正教。當共鼓揚。使世尊之遺法不為長墜也。畔睇此譯為敬禮。舊云和南者。譌也。如增一揵度中釋)。
數歲
[0654c16] 彼不及後安居受大戒。數以為歲。佛言。不應爾。此謂五月十七日以去。受於大戒。故不及後安居。若在十六日夜分受者。由及安居。三月滿已。則為一歲。於同夏之中。此為最小者。凡受大戒。三羯磨已。二師即應指授年月日時。令其識知。若冬。若春。若夏。某月某日。若食前。若食後。若干影。或記其十二辰數。若後忘者。亦應教授令識。此即比丘六念法中之一念也。寄歸傳云。然羯磨竟。急須量影。記五時之別。言五時者。一謂冬時。有四月。從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二謂春時。亦有四月。從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三謂雨時。但有一月。從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四謂終時。唯一日一夜。謂六月十六日晝夜。五是長時。從六月十七日。至九月十五日。此乃獨於律教中。佛制如是次第。明有密意也。若依方俗。或作三時。四時。六時。凡西方南海出家之人。創相見者。問云大德幾夏。答云爾許。若同夏者。問在何時。若時同者。問得幾日。若日同者。問食前後。同在食前。方問其影。影若有殊。大小成異。影若同者。便無大小。坐次則據其先至。知事乃任彼前差。向西方者。必須問此。不同支那記其月日而已。若六月十七日明相纔出。受其近圓。則同夏之中。最為大者。由其不得後夏故。若六月十六日夜將盡。而受戒者。則同夏之中。最小。由其得後夏故(此傳中。月數。皆上前一月)。又西方行法。受近圓已去。名鐸曷攞(譯為小師)。滿十夏。名悉他薜攞(譯為住位)。得離依止而住。又得為鄔波馱耶。凡有書疏往還。題云求寂某乙。小苾芻某乙。住位苾芻某乙。若其學通內外。德行高著者。便云多聞苾芻某乙。不可云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眾。寧容一己。輒道四人。西方無此法也(乙。亦作甲。元是虗名。以令自稱。今時有無知之徒。乃不自道名。而云某甲。取笑識者)。
平地
[0655a23] 若作房屋。欲平地時。應耕已。磨平之。若無沙彌。淨人平者。他耕地已。比丘得自平之。
不燥
[0655b02] 蘇老切。音嫂。乾也。俗作燥非。
小屋
[0655b04] 佛言。病比丘不應在閣上大房中住。應在小房中住。若別作小屋。西域祗洹寺圖云。寺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號無常。多生厭背。去者極眾。還唯一二。其堂內安一立像。金色。塗香。面向東方。當置病人在像前坐。若無力者。令病人臥。面向西方。觀佛相好。其像手中。繫一五色綵旛。令病人手執旛脚。作往生淨土之意。隨病者所樂。何佛國土。即安彼佛形像。稱讚彼佛功德相好。國土莊嚴。令其喜悅。不應違病人意。反作障緣。獲大重罪。當於像前。燒香散華。稱彼佛號。供養不絕。使彼病者。淨心相續。無間斷也(言堂號無常者。意取見者。知身幻偽。悉歸無常。起厭離心。悟常寂境。或名供病堂。今時避稱。改為延壽。或名長生。或名涅槃。並非正號失其本旨)。若其身死。應為燒殯。如根本雜事。云。佛言。苾芻身死。應為供養。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可焚燒。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佛所說。於此身中。有八萬戶蟲。如何得燒。佛言。此諸蟲類。人生隨生。若死隨死。此無有過。身有瘡者。觀察無蟲。方可燒殯。欲燒殯時。無柴可得。佛言。可棄河中。若無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溼。多有蟲蟻。佛言。於叢薄深處。令其北首。右脇而臥。以草稕支頭。若草若葉。覆其身上。送喪苾芻。可令能者。誦三啟無常經。并說伽陀。為其呪願。事了歸寺。應可洗身。若觸屍者。連衣俱洗。其不觸者。但洗手足。還至寺中。應禮制底(餘如無常經臨終方訣廣說。應作。至於喪服禮制之儀。如尼戒立塔句中釋。事病法式。準藥揵度看病句應為。言三啟者。見在後毗尼增一法和南句中出)。
棄虱
[0655c06] 時病比丘。拾虱棄地。佛言。不應爾。彼老病比丘。數數起棄虱疲極。佛言。聽以器。若毳。若劫貝。若弊物。若綿。拾著中。若虱走出。應作筒盛。用角。牙。骨。鐵。銅。鉛錫。若竿蔗草。及竹。葦。木。作筒。虱若出。應作蓋塞。以縷繫著牀脚裏安之(若寒凍時。不宜用牙骨鐵銅錫瓦等筒。應用竹葦木作。棄時。當時出外乾暖處安置。不應久貯筒內。致死)。雜事云。時諸苾芻。以虱壁虱。及諸蟲類。懸棄於地。彼便悶絕。佛言。凡是生命。不應懸棄。亦不應隨處輒為棄擲。虱安故帛。此若無者。可安木孔牆隙。壁虱。置青草中。此若無者。置涼冷處。若更有餘蟲。可於所宜處。失置(壁虱。亦名木虱俗名臭蟲。後梁有常律師。欲往南嶽。途遇慧成禪師同宿。夜中投虱於地。成密知之。及明告別。成曰。咋夜一檀越被凍困苦。常慚之永誡)。
不串
[0655c19] 串。同慣。古患切。關去聲。直音慣。串習也。謂心之常習也。孔氏曰。幼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井索
[0655c22] 有部律云。苾芻行路。須持井索。然繩有三種。謂長中短。長者一百五十肘。短者十肘。二內名中。時有處足水。彼尚持長繩。佛言。可量地勢。長短隨時。
浴室
[0656a02] 如雜揵度。律本第五十二卷出。
香泥
[0656a04] 若比丘身汗臭。聽以香著泥中洗之。雜事云。時有敬信俗人。以上香泥。來施苾芻。皆不敢受。俗侶報曰。聖者。我今以仁為福田。乃至云。幸當為受。苾芻白佛。佛言。應受。既受得已。對面棄地。俗起譏嫌。佛言。不應棄擲。便將塗拭髮爪佛塔。彼言。聖者。豈我不見髮爪塔耶。我於先時已供養塔。今故持來奉上仁等。佛言。應置頭邊。塗於壁上。時時鼻齅。凡諸香物。能令眼明。又諸敬信居士等。以妙華鬘。來施苾芻。皆不敢受。乃至白佛。佛言。見施華鬘。宜應為受。彼受得已。隨處棄擲。乃至佛言。不應輒棄。苾芻便用於髮爪塔。懸以供養。乃至彼言。我今故持來奉上仁等。苾芻得已。挂房門上。俗人見時。謂是佛殿。即便敬禮。佛言。勿安門外。應置房中屏處。時復齅香。但是香物。能益眼根。苾芻不知云何屏處。佛言。可於臥處。挂在頭邊。
汲水
[0656a20] 汲。居立切。音急。取也。說文云。汲引水也。
[木*絜]槹
[0656a22] [木*絜]。同[木*絜]。古屑切。音結。槹。姑勞切。音高。[木*絜]槹汲水具也。墨子曰。剛木為[木*絜]槹。是也。亦作桔槹(桔音戞)。
廁屋
[0656b01] 根本雜事云。佛言。應在寺後西北隅作廁。有二種廁。一者直舍。二者傍出。言直舍者。如方丈屋。廁在其中。言傍出者。於房後簷架木傍出。周以板障。令廁在中。於外可置洗手足處。及著瓶處。廁安門扇。并須橫扂。外置木屐。入時應著。廁極臭氣。應為直次。洗拭令淨。置葉土等。勿損飛蟲。洗時但直瀉水。以掃箒揩。不應用手。應可別作小便之處。不知云何作。佛言。近廁應作。通水令出。別安門扇。法皆如廁。僧祇律云。廁屋不得在東在北。應在南在西。開風道。作法者。若作坑。若依高岸。若坑底有水出者。當使淨人先起止中。然後比丘行。若臨岸上。底下流水者。應安板。令先墮板上。後墮水中。應作兩孔。三孔。孔廣一肘。不舒手。長一肘半。屋中應安隔。使兩不相見。邊安廁篦。屋下應安衣架。廁邊應著灰土。巨摩。若作小行處。亦同廁法。安置方向。若無小便處者。應以甖盛。當安穿底甌。別一甌中行以寫中。若無甌者。當用木杓寫中。不得大行涕唾中。律本云。應別作小便處。掘地作坑。下安甎石。持瓨著上。開瓨底漏下。瓨兩邊安木。應作蓋覆。母經云。小便處。應安木屐。欲小行時。當著屐上。莫令涉唾小便汙上。五分律云。廁滿應除去。若生蟲。應作坑安之。若未生蟲。持麴末著廁埳中。蟲即不生。三千威儀云。至舍後上廁。有二十五事。一欲大小便當行時。不得道上為上座作禮。二亦莫受人禮。三往時。當直低頭視地。四已往。當三彈指。五已有人彈指不得逼。六已上正住。彈指乃踞。七正踞中。八不得一足前。一足却。九不得令身倚。十斂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二當直視前。不得顧聽。十三不得汙壁。十四不得低頭視圊中。十五不得視陰。十六不得以手持陰。十七不得草畫地。十八不得持草畫壁作字。十九用水不得大費。二十不得汙湔。二十一用水洗淨。不得使前手著後手。二十二用土當七過。二十三當用澡豆。二十四歸房三過用水潄口。二十五設見水草土盡。當語直日主者。若自手取為善。文殊經云。大小便時。身口狀如木石。不得作聲。大智律師入廁垂訓云。摺疊衣裳。整齊[革*隹]履。省約用籌。點滴使水。并息語言。安詳進止。當念此身。滿中盛屎。臭不可聞。穢不可視。行廁革囊。誠為可鄙。云何於身。躭欲無恥。云何於食。樂著肥美。結習成因。果報必是。一入泥犁。窮劫不已。苦樂在心。昇沈由己。道豈遠哉。未之思爾。優鉢祇王經云。伽藍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世身墮拔波地獄。後經二十小劫。常遣肘手抱此大小便處。臭穢之地。乃至黃泉。福田經云。佛告天帝。及諸大眾。昔我前世。於波羅奈國。在大道邊。安施圊廁。國中人民。得輕安者。莫不感羨。緣此功德。所生清潔。累劫修道。穢染不汙。功祚大備。自致成佛。金色晃昱。塵水不著。食自消化。無便利之患。於是世尊。以偈頌曰。
 忍穢修福事  為人所不汙  造廁施便利
 煩重得輕安  此德除貢高  因解生死緣
 進發成佛道  空淨巍巍尊

作杷
[0657a06] 蒲杷切。音琶。有齒曰杷。無齒曰朳。雜事云。以鐵作鍤。若不能得鐵。應以木作杴。以牛糞和土作。泥塗之方用(朳音八。杴。虗嚴切。險平聲。鍫屬)。
[戀-心+斗]取
[0657a10] [戀-心+斗]同[戀-心+廾]。俱願切。音見。抒滿也。[戀-心+斗]舀也(抒音暑。舀。以沼切。遙上聲。抒舀也)。
注水
[0657a13] 陟慮切。音著。灌注水流射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三
  音釋

[0657a18] 音姑。罪愆也。

[0657a19] 音護。

[0657a20] 氳字上聲。枲也。亂麻也。絮也。

[0657a21] 音硯。俗語也。

[0657a22] 杭字去聲。曬衣竿也。

[0657a23] 音貧。水涯也。亦音賓。同濵。

[0657a24] 音江。小石。

[0657b01] 音奇。

[0657b02] 音開上聲。高爽也。

[0657b03] 音管。

[0657b04] 音裸。

[0657b05] 音備。

[0657b06] 肫字去聲。束稈也。

[0657b07] 音英。瓶之總名也。

[0657b08] 堪上聲。陷也。小阱也。

[0657b09] 音箋。傍沾也。
晃昱
[0657b10] 上音黃上聲。光也。下音欲。明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四目錄
莊校堂屋
那棃林
四舊比丘
重閣
補缺
營事比丘
五法
迦羅鉢
作把
承髮器
剪爪
撚髭
令翹
畫眼瞼
耳[耳*垂]
脚玔
指印
六師
賓頭盧
師子吼
憂禪城
梵施
富羅那
廣博
師子高座
扶疏
鳧雁
黿龜
堅勒
叢林
斯尼
第八日
須彌頂
梵天
六反十八動震
輪轂
晃曜
三千大千
利益眾生
慧事
慧燈
鬼子母
綜練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四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莊校堂屋
[0657c11] 時六羣比丘。為世尊以男女形像文繡莊校堂屋。佛言。不應爾。聽用餘雜色禽獸文者。雜事云。給孤長者施園之後。作如是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佛若許者。我欲莊飾。即往白佛。佛言。隨意當畫。即集諸彩色。并喚畫工。令畫寺中。不知當畫何物。復往問佛。佛言。長者於門兩頰。應作執杖藥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變。又於一面畫作五趣生死之輪。簷下畫本生事。佛殿門傍。畫持鬘藥叉。於講堂。處畫老宿苾芻。宣揚法要。於食堂處。畫持餅藥叉。於庫門傍。畫執寶藥叉。安水堂處。龍持水瓶。著妙瓔珞。浴室火堂。依天使者經法式畫之。并畫少多地獄變。於瞻病堂。畫如來像。躬自看病。大小行處。畫作死屍。形容可畏。若於房內。應畫白骨髑髏。是時長者。從佛聞已。禮足而去。依教畫飾。根本律。因大目乾連。於時時中。常往五趣。慈愍觀察。見諸有情。備受苦惱。於四眾中。具說由事。由此諸人雲集。來聽法要。諠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具陳上事。爾時世尊。告阿難陀。非一切時處。常有大目乾連。如是之輩。頗亦難得。是故我今敕諸苾芻。於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時諸苾芻。不知畫法。世尊告曰。應隨大小圓作輪形。處中安轂。次安五輻。表五趣之相。當轂之下。畫捺落迦。於其二邊。畫傍生。餓鬼。次於其上。可畫人天。於人趣中。應作四洲。東毗提訶。南贍部洲。西瞿陀尼。北拘盧洲。於其轂處。作圓白色。中畫佛像。於佛像前。應畫三種形。初作鴿形。表多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後作豬形。表多愚癡。於其輞處。應作溉灌輪像。多安水罐。畫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於罐中出頭。死者於罐中出足。於五趣處。各像其形。周圓復畫十二緣生。生滅之相。所謂無明緣行。乃至老死。無明支。應作羅剎像。行支。應作瓦輪像。識支。應作獼猴像。名色支。應作乘船人像。六處支。應作六根像。觸支。應作男女相摩觸像。受支。應作男女受苦樂像。愛支。應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應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應作大梵天像。生支。應作女人誕孕像。老支。應作男女衰老像。病支。應作男女帶病像。死支。應作輿死人像。憂。應作男女憂慼像。悲。應作男女啼哭像。苦。應作男女受苦之像。惱。應作男子挽難調馲駝像。於其輪上。應作無常大鬼。髼髮。張口。長舒兩臂。抱生死輪。於鬼頭兩畔。書二伽陀曰。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修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0658b07] 次於無常鬼上。應作白圓壇。以表涅槃圓淨之像。時諸苾芻奉教而作。有諸敬信人等。觀畫輪像。問諸苾芻。此輪欲表何事。苾芻不解答示。世尊告曰。應差知解苾芻。於門屋下坐。為來往諸人。指示生死輪轉因緣。隨問應答。此是五趣生死之輪。所謂捺洛迦。傍生。餓鬼。人。天。趣別。此捺洛迦有情。昔於十惡業道。以極重心。數作不息。由彼業力。今受斯斬斫碎身等苦。此傍生趣。昔由造作十惡業道。以輕微心。數作不息。由彼業力。今受斯負重相食等苦。此餓鬼趣。昔由慳惜己物。不肯惠施。見他施時。便為遮止。於三寶處。父母親族。無分布心。數習不已。由彼業力。今受斯饑渴燒然等苦。此之天趣。昔由以殷重心。修十善業。敬信三寶。受持禁戒。由彼業力。今得生天。受勝妙樂。此之人趣。昔於十善業道。以輕微心。而數修習。由彼業力。今得人身。受處中樂。而有馳求活命等苦。如是隨彼前人樂聞。依經廣為宣說。此不繁述(可於入寺門東邊。作停水堂。室中闇黑。應安窻膈。地上有泥。應以磚砌。并洩水令出。應安門扇并安鈕扂。貯水瓶瓨。安木牀上。若無木牀。應以磚築。瓨以物支。勿令傾側。水瓶不淨。應時時洗)。
那棃林
[0658c03] 那棃。是人名也。或云那棃槃聚落。或云那雉。尼陀那云。釋迦住處。那雉商人聚落。根本律云。販葦聚落。或彼商人販葦。因以為名也。母經云。林中寺名幽蘭精舍。
四舊比丘
[0658c08] 一名阿溼鞞(此云馬宿)。二名不那婆娑(此云滿宿)。三名般陀。亦名智慧。或云慈地。四名樓醯那(此云黃赤)。
  ●律藏卷第五十一
重閣
[0658c12] 佛言。若作極上大好房重閣堂。聽十二年經營。餘者隨大小量宜。六年內覆成。餘小者。隨事量宜。雜事云。造苾芻寺僧房。應作五層。佛殿應作七層。門樓七層。若造苾芻尼寺房。應三層。佛殿五層。門樓五層。苾芻不知云何昇上。佛言。可於門側角頭。作曲道而上。有三種道。謂石。木。土。下層安石。中層用土。上層以木。尋夫西國造寺。元與此方不同。僧伽藍式。頗極奇製。隅樓四起。層臺重閣。榱梠棟梁。奇妙彫鏤。戶牖垣牆。圖畫眾彩。覆以磚墼。泥以石灰。壁基堅置。階陛尤固。天雨不滯。水漬難入。自餘所製。諸部律文。亦各互出。欲圖其式。卒難彚釋。今按求法高僧傳圖。中天竺。摩竭陀國。那爛陀寺樣製。彼云。其寺乃是古王室利鑠羯羅昳底(唐言吉祥帝日)。為北天苾芻曷羅社槃社所造。此寺初基纔餘方堵。其後代國王。苗裔相承。造製宏壯。則贍部洲中。當今無以加也。軌模不可具述。但且略敘區寰耳。然其寺形。略方如域。四面直簷。長廊遍帀。皆是塼室。重疊三層。層高丈餘。橫梁板闐。本無椽瓦。用塼平覆。寺皆正直。隨意旋往。其房後壁。即為外面也。疊塼峻高三四丈。上作人頭。高共人等。其僧房也。面有九焉。一一房中。可方丈許。後面通牕戶向簷矣。其門既高。惟安一扇。皆相瞻望。不許安簾。出外平觀。四面皆覩。互相檢察。寧容片私。於一角頭。作閣道還往。寺上四角。各為塼堂。多聞大德而住於此。寺門西向。飛閣凌虗。雕刻奇形。妙盡工飾。其門乃與房相連。元不別作。但前出兩步。齊安四柱。其門雖非過大。實乃裝架彌堅。每至食時。重關返閉。既是聖教。意在防私。寺內之地。方三十步許。皆以塼砌。小者或十步。或五步耳。凡所覆屋。脊上簷前。房內之地。並用塼糏。如桃棗大。和雜粘泥。以杵平築。周壃石灰。雜以麻筋并油。及麻滓爛皮之屬。浸漬多日。泥於塼地之上。覆以青草。經三數日。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類。後以油塗。鮮澄若鏡。其堂殿階陛。悉皆如此。一作已後。縱人踐蹋。動經一二十載。曾不圮坼。不同石灰。水沾便脫。於寺東面。取房或一。或三。用安尊像。或可即於此面前出多少。別起臺觀。為佛殿矣。於寺西面。大院之外。方列大窣覩波。及諸制底。數乃盈百。聖跡相連。不可稱說。金寶瑩飾。實成希有(云云)。雖復言陳寺樣。終恐在事還迷。為此畫出其圖。冀令目擊無滯。如能奏請。依樣造之。即王舍支那。理成無別。凡觀寺樣者。須面西看之。欲使西出其門。方得真勢。於門南畔。可二十步。有窣覩波。高百餘尺。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處。梵名慕攞健陀俱胝。唐云根本香殿矣。門北畔五十步許。復有大窣覩波。更高於此。是幼日王所造。皆並塼作。裝飾精妙。金牀寶地。供養希有。中有如來轉法輪像。次此西南。有小制底。高一丈餘。是婆羅門執雀請問處(唐言雀離浮圖即是也)。根本香殿西。有佛齒木樹(本非楊柳)。其次西畔。有其戒壇。方可大尺一丈餘(壇式。如說戒犍度中出)。壇東殿角。有佛經行之基。疊塼為之。寬可二肘。長十四五肘。高可二肘餘。上乃石灰素作蓮華開勢。高可二肘。濶一尺許。有十四五。表佛足跡。此寺則南望王城。纔三十里。鷲峰竹苑。皆在城傍。西南向大覺寺(寺在金剛座側)。正南尊足山(即鷄足山)。並可七驛。北向薜舍離。乃二十五驛。西瞻鹿苑。二十餘驛。東向耽摩立底國。有六七十驛。即是海口昇舶歸唐之處(此國是東天竺境)。此寺內僧眾。有三千五百人。屬寺村莊。二百一所。並是積代君王。給其人戶。永充供養。其間僧徒綱軌。出納之儀。此不繁述(梵云室利那爛陀莫訶毗訶羅。此言吉祥施無厭大住處也。施無厭。是龍名。寺南菴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施無厭。傍建立寺。因取為稱。是昔如來修菩薩行。為大國王。建都於此。悲愍眾生。好樂周給。美其德號。名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為稱。寺地本是菴沒羅林也)。
補缺
[0659c04] 缺。丘月切。音闕。破也。虧也。毀也。雜寶藏經云。昔有婆羅門。相一比丘。知後七日。必當命終。時此比丘。因入僧坊。見壁有孔。即便團泥。而補塞之。緣此福故。增其壽命。得過七日。婆羅門見。怪其所以。而問之言。汝修何福。比丘答言。我無所修。唯於昨日入僧坊中。見壁有孔補治。婆羅門歎言。是僧福田。最為深重。能使應死比丘。續命延壽。
營事比丘
[0659c12] 寶梁經云。佛告迦葉。我聽二種比丘。得營眾事。何等為二。一能持淨戒。二畏於後世。喻如金剛。復有二種。一識知業報。二有諸慚愧。及以悔心。復有二種。一阿羅漢。二能修八背捨者。如是二種比丘。我聽營事。自無瘡疣。能護他人意。以此事難。故語迦葉。於佛法中。種種出家。種種性。種種心。種種解脫。種種斷結。或有阿蘭若。或有乞食。或有樂住山林。或有樂近聚落。清淨持戒。或有能離四扼。或有勤修多聞。或有辯說諸法。或有善持戒律。或有善持毗尼儀式。或有遊諸城邑聚落。為人說法。有如是等諸比丘僧。營事比丘。善取如是諸人心相。又營事比丘。若生瞋心。於持戒大德人所。以自在故。驅令役使。故墮地獄。若得為人。作奴僕。為主苦役。人所鞭打。又營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過僧常限。謫罰比丘。非時令作。以此不善根故。墮於多釘小地獄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釘。釘挓其身。其身熾然。如大火聚。又營事比丘。於持戒有大德所。以重事怖之。以瞋心語故。生地獄中。其所得舌。長五百由旬。以百千釘而釘其舌。一一釘中。出大火焰。又營事比丘。數得僧物。慳惜藏舉。或非時與僧。或復難與。或困苦語。或少與。或不與。或有與者。或不與者。以此不善根故。有穢惡餓鬼。常食糞丸。此人命終。當生其中。於百千歲。常不得食。或時食變為糞屎。或作膿血。是故迦葉。營事比丘。寧自啗身肉。終不襍用三寶之物。作衣鉢飲食。故經云。彼營事比丘。應當分別常住僧物。不得與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得與常住僧。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應與佛物襍共。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須者。營事比丘。應集僧行籌索欲。僧和合者。應以常住僧物。分與招提僧。若如來塔。或有所須。若欲敗壞者。若常住僧。若招提僧物多者。營事比丘應集行籌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壞。今有所須。此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多。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僧物。招提僧物。我今持用修治佛塔(此中羯磨當依律作)。若僧不和合。營事比丘應勸化在家人求索財物。修治佛塔。若佛物多者。不得分與常住招提僧。何以故。於此物中。應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線。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諸天世人。於此物中。生佛塔想。而況寶物。若於佛塔中。寧令風吹雨爛破盡。不應以此衣物。貿易寶物。何以故。如來塔物。無人能與作價者。又佛無所須故。如是營事人者。三寶之物。不應令襍。以自襍用。得大苦報。若受一劫。若過一劫。以侵三寶物故。母經云。若比丘為在家人作師。教化作福田者。有五事不得。一不應依此檀越舍止住。二不應繫心貪其利養。三不應為檀越總說法。示教利喜。應別教轉修餘法。餘法者。布施持戒。受八齋法。如是一一說之。四不得與在家人戲樂。共相娛樂。五不得繫心常欲相見。復有五事不得。一若檀越未親舊處。不得強作舊意而往。二復不得求其形勢。料理檀越家業。三不得私共檀越竊語。四不中語檀越良時吉日。祠祀鬼神。五不得於親舊檀越處過度所求。比丘應成就五法。常為檀越尊重恭敬。何者為五。一者非親舊處。不應往返。二不自求形勢。料理檀越家業。三不共檀越竊言。令他家中生疑。四不教檀越良時吉日祠祀鬼神。五不過度所求(招提。此言四方)。
五法
[0660b21] 五法如律文出。律云。有五法應差。為僧分粥。分小食。分佉闍尼。差請會。敷臥具。分臥具。分浴衣。分衣。可取可與。差比丘使。差沙彌使。根本部。總差十二種人。一差分房人。二分飯人。三分粥人。四分餅果人。五分諸有雜物人。六藏器物人。七藏衣人。八分衣人。九藏雨衣人。十分雨衣人。十一雜驅使人。十二看檢房舍人。目得迦云。佛告諸苾芻。汝等當知。我今聽許。應合免者。不應差作知僧事人。諸苾芻不知誰是合免之人。世尊告曰。解經解律解論者。此等應免。時六眾苾芻。纔讀誦得三兩品經。遂便自說。我是持經者。我亦合免知僧事人。以緣白佛。佛言。通持經部。方免知事。復有但持一兩波羅市迦。遂便自說。我是持律者。亦應免我。世尊告曰。遍持律部。方免知事。復有唯讀一二小論。遂便自說。我是持論者。亦應放我。佛言。總持論部。方免眾使。
  ○雜揵度法
[0660c13] 梵云騫陀迦。此言雜揵度。所謂雜者。事不同條。法非一類。如散錦華。隨紋敷美。自非法王。於法自在。孰能啟斯妙則。隨真順俗。事理互彰。世出世間。而無滯礙焉。在昔僧伽親奉。皆趣無為。人天恭仰。咸蒙善益。唯茲末季澆漓。人欣構謬。忽法王之正軌。言為瑣屑。取己情之譌風。云是通途。致使世尊言教。漸成湮滅。沙門儀範。竟符庸俗。嗚呼。其有衛持正法者。覩之能無痛心者哉。願諸同志。共鼓遺風。救正法之將頹。毗尼之淪墜也。
迦羅鉢
[0660c23] 佛言。聽持迦羅鉢。舍羅鉢。即黑鉢。赤鉢也。餘如捨墮篇釋。
作把
[0661a02] 把。必駕切。音覇。謂刀把斧把之類也。正音補雅切巴上聲。說文云。把握也。執持也。單手執之為把。
承髮器
[0661a05] 律聽織竹作。若屈木為棬。以樹皮鞔之。若十種衣中。一一衣聽作承髮器。雜事云。不應於三衣隨披其一。而剃鬚髮。然應別畜剃髮之衣。應披此衣。而除鬚髮。若貧人難得。應用僧脚欹遮身。而剃除髮。剃髮了時。宜應洗浴。若老病氣力衰微。或求水難得。應洗五肢。謂頭。及手足。梵云鷄舍鉢喇底揭喇呵。此言剃髮衣(即縵衣是)。
剪爪
[0661a13] 律云。聽諸比丘皮次剪爪。不知長幾許應剪。佛言極長如一麥應剪(皮次者。即離皮也)。尼陀那云。佛言。僧伽淨地。若棄爪甲。得惡作罪。涅槃經云。惡比丘相。頭鬚爪髮。悉皆長利。是破戒之相。增一阿含經云。沙門出家有五毀辱之法。云何為五。一者髮長。二者爪長。三者衣裳垢圿。四者不知時宜。五者多有所論。所以然者。多有論說比丘。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人不信言。二者不受其教。三者人所不喜見。四者妄言。五者鬬亂彼此。是謂多論說之人有此五事。比丘當除此五。而無邪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撚髭
[0661b01] 撚。乃珍切。音涊。字林云。揑捺也。通俗文云。以手指揑曰撚。髭音咨。口上毛曰髭。在下曰鬚。在頰曰髯。
令翹
[0661b04] 祁堯切。音喬。廣雅云。翹舉也。又翹翹秀起貌。
畫眼瞼
[0661b06] 瞼。居掩切。音檢。謂目外上下皮也。西國俗士。以畫瞼為嚴好。若波羅門。則面上三畫。以為裝飾也。
耳[耳*垂]
[0661b09] 都果切。音朵。耳[耳*垂]也。
脚玔。
[0661b11] 玔。昌戰切。音釧。玉環也。或以銅鐵等作。若作釧。釧。臂鐶也。
指印
[0661b14] 謂以寶物作其印文。飾於指環之上。以嚴其指也。
六師
[0661b16] 如受戒犍度中釋。
賓頭盧
[0661b18] 此翻不動。是字也。姓婆羅墮。或云婆羅墮誓。或云突羅闍。皆譯人傳梵音。有其輕重也。此翻捷疾。亦翻利根。又云重幢。天竺波羅門。凡有十八大姓。此居其一。尊者本是拘閃彌國人。彼之先祖。世為輔相。聰明智達。常為國師。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云。輔相子名賓頭盧突羅闍。姿容豐美。世所希有。聰明智慧。博聞廣識。仁慈汎愛。志存濟苦。勸化國民。盡修十善。信樂三寶。出家學道。得具足果。云云。其後因為樹提長者現神足。取栴檀鉢。佛即以無數方便呵責。賓頭盧。汝所為非。所不應為。云何為弊木鉢。於白衣前現神足。從今盡形擯汝。不得住閻浮提。於是賓頭盧。如佛教敕。往西牛貨洲。教化四眾。廣宣佛法。閻浮提四部弟子。思見賓頭盧。白佛。佛聽還座。以現神足故。不聽涅槃。敕令為末法四部眾作福田。久住應供。護持佛教。乃至慈氏下生。聽入泥洹。其亦自誓。三天下有請悉赴。故請賓頭盧經云。天竺國。凡優婆塞。國王。長者。共設一切會。常請賓頭盧頗羅墮誓阿羅漢。請時於靜處燒香禮拜。向天竺摩棃山。至心稱名言。大德賓頭盧頗羅墮誓。受佛教敕。為末法人作福田。願受我請。於此處食。若新作屋舍。亦應請之言。願受我請。於此舍牀敷上宿。若普請眾僧澡浴時。應請之言。願受我請。於此洗浴。及未明前。具香湯。淨水。澡豆。楊枝。香油。調適冷暖。如人浴法。開戶請入。然後閉戶。如人浴訖頃。眾僧乃入。凡會食。澡浴。要須一切請僧。至心求解脫。不疑。不昧。信心清淨。然後可屈。近世有一長者。聞說賓頭盧阿羅漢。受佛教敕。為末法作福田。即如法施設大會。至心請賓頭盧。氍毹下。徧布華。欲以驗之。大會食訖。發氍毹華。皆萎黃。懊惱自責。不知過所從來。更復精竭。審問法師。重設大會。如前布華。亦復皆萎。復更傾竭。盡家財產。復作大會。猶亦如前。懊惱自責。更請百餘法師。求請所失。懺謝罪過。始向上座一人年老。四布悔其愆咎。上座告之。汝三會請我。我皆受請。汝自使奴門中見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壞。謂是被擯[泳-永+(隸-木+士)]渧沙門。不宜見前。我以汝請。欲強入。汝奴以杖打我頭破。額右角瘡是。第二會亦來。復不見前。我又欲強入。復打我頭。額中瘡是。第三會亦來。如前被打。額左角瘡是。皆汝自為之。何所懊惋。言已。不現。長者乃知是賓頭盧。自爾已來。諸人設福。皆不敢復遮門。若得賓頭盧來。其座華。即不萎。若新立房舍牀榻。欲請之時。皆當香湯灑地。燃香油燈。新牀新褥。褥上奮錦敷之。以白練覆綿上。初夜如法請之閉房。慎勿輕慢闚看。皆各至心。信其必來。精誠感徹。無不至也。來則褥上現有臥處。浴室亦現用湯水處。受大會請時。或在上座。或在中座。或在下座。現作隨處僧形。人求其異。終不可得。去後見座華不萎。乃知之也。如上經說。若欲請者。可預前七日。或三日。一日已來。發虔誠心。先須掃灑靜處。安置牀座。洗浴潔身。燒上名香。懸繒旛蓋。散眾襍華。手執香爐。盡誠敬請。如經啟白。降屈聖儀。來臨處座。但其座上。不得綵畫。錦綺。金銀雜飾。布華置上。雖是羅漢。然共凡僧同受二百五十別解脫戒。所以不受雜綵金銀等物。牀座亦不得越過尺六。及高處安置(若供養法身則種種雜飾寶器無拘)。復不得塑作形像在座安置。儻報身來時。妨於坐故。豈可推却塑像而坐也。寺家欲塑。可立別室安座。如法供養。即得。若有人施聖僧錢。還入聖僧用。將置盂鉢。匙箸。銅椀。手巾好盤器皿等。朱書題記。不得雜用。今時齋曾。所供聖僧。多不殷重。必若虔心。無不感赴。西國寺法及俗人舍。以空靜上處。為聖僧造立房堂。隨於四時。冬夏之氣。安物供養。事事具足。如奉尊師。以聖僧賓頭盧尊現在。不般涅槃故也(或云賓頭盧。是優填國人)。
師子吼
[0662b10] 佛記賓頭盧。師子吼最為第一。阿育王經云。佛弟子中。有能師子吼。此為第一。具德經云。說法之音。如師子吼。賓度羅跋囉墮舍苾芻是。分別功德論云。降伏外道。最為第一。增一阿含經云。降伏外道。履行正法。所謂賓頭盧比丘是。
憂禪城
[0662b16] 亦云慰禪國。此國及王。如上衣揵度中釋。
梵施
[0662b18] 梵。是西音。施乃此方之言。合名淨施。
富羅那
[0662b20] 亦云富蘭那。此富羅那。棃師達多。二長者。是波斯匿王大臣。如三十事中釋。
廣博
[0662b23] 博。伯各切。邦入聲。大也。舍衛國。有一別處。其地平正廣博。世尊於此現神足變化。降伏外道。雜事律云。時勝光王(波斯匿王)。勸請世尊曰。唯願慈悲。降伏外道。慶悅人天。令信心者。歡喜踊躍。其不信者。滅罪惡源。如是再三勸請世尊。佛告大王。佛有五事。必定須作。云何為五。一者未曾發心有情。令彼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二者久植善根。法王太子灌頂授記。三者於父母所。令見真諦。四者於室羅伐(即舍衛城)。現大神通。五者但是因佛受化眾生。悉皆度脫。爾時世尊。復作是念。古昔諸佛。皆於何處現大神通。見在室羅伐城(云云)。
師子高座
[0662c11] 此中七寶師子高座。是佛神力自然而有。然諸經中。但佛所坐之處。皆云師子座。智度論問曰。何以名師子座。為佛化作師子。為實師子來。為金銀木石作師子耶。又師子非善獸故。佛所不須。亦無因緣故不應來。答曰。是號名師子。非實師子也。佛為人中師子。佛所坐處。若牀。若地。皆名師子座如今者國王坐處。亦名師子座。人稱國王亦名人師子。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分別功德論云。經所以喻師子座者。師子獸中之王。常居高地。不處卑下。故喻高座也。又取其無畏故。曰無畏座也。
枎疏
[0662c24] 疏。山徂切。音梳。枎疏枝葉盛也。漢書音義曰。枎疏分布也。說文曰。枎疏四布也。
鳧雁
[0663a03] 鳧。逢夫切。音符。水鳥鴨。背上有文。青色。卑脚。短喙。所謂鳧鴨也。
黿龜
[0663a06] 黿。魚袁切。音元。三蒼解云。似鼈。而大也。有云以鼈為雌。[元/?]鳴鼈應。本草云。係鼈之最大者。形似守宮。而長一二丈。背尾俱有鱗甲。善攻埼岸。夜則鳴吼。舟人甚畏之。老者亦能為魅。卵大如鷄鴨子。一產一二百枚。爾雅翼云。[元/?]鼈之大者。濶或至一二丈。天地之初。介潭生先龍。先龍生玄[元/?]。玄黿生靈龜。靈龜生庶龜。凡介者生于庶龜。然則[元/?]。介蟲之元也。雖有此論。未必然也。
堅靭
[0663a15] 靭。同韌。而震切。音刃。古作肕。堅柔曰肕。謂堅柔難斷者。管子曰。筋肕而骨強。是也。
叢林
[0663a18] 梵語貧陀婆那。此云叢林。叢。徂紅切。族平聲。草木叢生貌。說文云。聚也。別作藂非。
斯尼
[0663a21] 斯尼。是露形外道之總名。非謂一人之稱也。或云仙尼。此言有軍。波棃子者。波棃是其母名也。波斯婆闍伽者。亦云波斯波羅闍。或云輸麗。此其字也。是人謬與如來共角神力。全無所術。慚羞負恥。自以大石繫頸。投於深淵。舍利弗問經云。舍利弗白佛言。云何如來常言不殺眾生。乃至蟻子。而以臘月八日。於舍衛國。長水河邊。與輸麗外道角術。先逼以神力。令墮負處。其生慚羞。投水自盡。眼視沈沒。而不拯救。亦不殺乎。方復告眾言。輸麗持此惡法惑亂眾生。前世善熟。滅此惡身。轉生善見。不亦快乎。我諸弟子。當於此日。設清淨浴。洗浣身垢。念除倒見。身若清淨。心亦清淨。似結使人。無有慈悲。佛言。大智。汝能為諸未通達者。問斯誠要。輸麗外道。於無量世中。積習邪見。誓障正法。往昔燈明佛時。我行菩薩道。過一村落。人多癘病。死者縱橫。我採眾藥。隨宜救濟。皆得除愈。其中一人名日不戴。是梵志學。自負多能。不肯信服。臨欲終時。方復求我。我語之云。汝先可治。與藥不取。今將氣盡。方復有求。如汝即時非藥能治。不戴曰。我今不能復判優劣。願未來世。共決勝負。我若負者。當殺身求生為汝弟子。汝若不如。為我走使。時我報云。善哉善哉。故今生此土與我相值。臨終善熟。共契所會。發言失據。恥其眷屬。投水自害。身雖死亡。心發善故。生我法中。有勝進故。我不救也。餘如涅槃經廣明(癘音例。疾疫。四時氣不和之疾也)。
第八日
[0663b23] 是臘月初八日也。譬喻經云。佛以臘月八日。神通降伏六師。六師不如。投水而死。仍廣說法。度諸外道。外道伏化。白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穢。仍為常緣也。今時臘月八日。設淨香湯。以洗僧者。即此緣也(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名如來現大神變月)。
須彌頂
[0663c05] 是三十三天住處。乃欲界第二天。如前釋。
梵天
[0663c07] 梵者。淨也。色界四禪。總名淨天。今佛示現神足。身至梵天。此當初禪之梵天也(詳如前釋)。
六反十八動震
[0663c10] 六反者。一動。二起。三涌。四震。五吼。六擊。動起涌三種是形。震吼擊三種是聲。於此形聲中。各舉一種。故言動震。於六反中。復各有三相。遂成十八動震之相也。動者。搖颺不安之謂。動有三相。一方獨動名動。四方俱動名遍動。八方齊動名普遍動。起者。自下漸高之謂。起有三相。一方獨起名起。四方俱起名遍起。八方齊起名普遍起。涌者。忽然騰舉之謂。涌有三相。一方獨涌名涌。四方俱涌名遍涌。八方齊涌名普遍涌。震者。隱隱出聲之謂。震有三相。一方獨震名震。四方俱震名遍震。八方齊震名普遍震。吼者。雄聲猛烈之謂。吼有三相。一方獨吼名吼。四方俱吼名遍吼。八方齊吼名普遍吼。擊者。砰磕發響之謂。擊有三相。一方獨擊名擊。四方俱擊名遍擊。八方齊擊名普遍擊。是為六反十八動震也。
輪轂
[0664a02] 古祿切。音谷。車轂輻所湊也。謂三十輻共一轂。轂者。居輪之正中。而為輻之所湊也。
晃曜
[0664a05] 晃。戶廣切。黃上聲。暉也。光也。寬明也。所謂光明照曜也。
三千大千
[0664a08] 三千大千國土者。總為一娑婆世界也。以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為一世界(即一國土)。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惡道。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謂一千國土。如一貫錢也)。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謂千個小千國土。如千貫錢也)。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大千世界(謂千個中千國土。如千千貫錢)。以三次言之。故云三千大千。其中須彌。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萬億。總名一三千大千世界。通號曰娑婆。皆一如來垂化之境也(詳如三十事中四天下句釋)。
利益眾生
[0664a19] 此是古昔王名。今之白淨王是也。賢愚經云。名施陀尼彌。
慧事
[0664a22] 是上古王夫人字。今摩耶夫人是也。經云。名須梨頗羅。
慧燈
[0664b01] 即上古王之太子。後繼王位。廣行檀施。勸修十善。此是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為大國王也。經云那波羅滿。此言慧光。燈即光義(此句應次鬼子母句後。今以易見故。編在前也)。
鬼子母
[0664b05] 此是過去世時鬼子母。若今鬼子母者。昔王舍城內山邊。有一藥叉神居止。名曰娑多。擁護王臣民眾。常無饑儉。於自類族。娶妻未久。遂生一女。容貌端嚴。見者愛樂。諸藥叉眾。咸皆歡慶。因即立字名曰歡喜。年漸長大。時有北方健陀羅國。半遮羅藥叉子。名半支迦。娶歡喜為妻。由彼前身。發惡邪願。習氣力故。語其夫曰。我意欲得王舍城中。現在人眾。所生男女。皆取食之。夫遮不許。彼心不允。懷瞋且默。後乃次第而生五百子。最小者。名曰愛兒。恃子豪強。欲行非法。夫頻勸誨。竟不受言。便於王舍城中。所生男女。次第取而食之。人民痛惱。不知何所災橫。王聞驚怪。問卜。乃知藥叉所作。即辦飲食處處祭祀。而災不除。時護城神。於夢中告諸人曰。汝等男女。咸被歡喜藥叉之所食噉。宜往世尊處。所有災苦。佛當調伏。諸人報神曰。此既取我男女充食。則是惡賊藥叉。何名歡喜。因此諸人皆喚為訶梨底藥叉女(經云。訶利帝南。今言鬼子母。即是也)。王舍城人。聞是事已。皆往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此藥叉女。長夜作不饒益。我等所生男女。咸盜充食。唯願世尊。憐愍我等。為作調伏。爾時世尊。默然受請。以鉢覆其愛兒。彼藥叉女。不見愛兒。搥胸悲泣。處處尋覓。巡歷城邑諸山河池。四洲地獄。多聞天宮。須彌山頂。皆覓不見。遂哀告多聞天王。天王報曰。宜可速往世尊所。而作歸向。令汝得見。彼聞歡喜。至世尊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久離別小子愛兒。唯願慈悲。令我得見。佛言。汝有幾子。答曰。有五百兒。佛言。五百子中。一子若無。有何所苦。答曰。世尊。我若今日不見愛兒。必吐熱血而取命終。佛言。五百子中。不見一兒。受如是苦。况他一子。汝偷取食。此苦如何。答言。此苦倍多於我。佛言。汝既審知愛別離苦。云何食他男女耶。答言。唯願世尊。示誨於我。佛言。可受我戒。王舍城中。現在人眾。皆施無畏。若能如是。得見愛兒。答言。世尊。我從今已去。依佛教敕。皆施無畏。時佛令彼得見愛兒。於時訶梨底歸依如來。請受禁戒。城中人眾。皆得安樂。離諸憂惱。既受戒已。無所食噉。佛令苾芻眾。每於食時。行末設食一盤。呼其名字。并諸兒子。皆令飽食。復付囑令於贍部洲中。僧尼住處。佛法未滅已來。常當晝夜勤心擁護。勿使衰損。得安樂住。時諸苾芻。請世尊曰。訶梨底母。先作何業。生五百兒。吸人精氣。食王舍城人。所生男女。佛言。乃往過去。時世無佛。唯一獨覺出現人間。時王舍城中。為大節會。有五百人。各各嚴身。持諸飲食。音樂共詣芳園。路逢見一懷娠牧牛女人。持酪漿瓶。諸人告言。可來舞蹈。共為歡樂。便共舞蹈。由此疲頓。遂即墮胎。諸人向園。女懷憂住。便以酪漿。買得五百菴沒羅果。時彼獨覺前來。女見頂禮雙足。持果奉施。投身於地。合掌發願。我今於此真實福田。所施功德。願我當來。生王舍城。此城中人。所生男女。我皆取食。時彼牧牛女者。今訶梨底藥叉女是。由昔奉施獨覺五百菴沒羅果。發惡願故。今生王舍城。作藥叉女。生五百子。吸人精氣。食噉城中所有男女(出根本律。詳在彼文。此不備錄)。
綜練
[0665a10] 綜。作弄切。宗去聲。習之也。練亦作鍊。精曰練也。謂善習眾藝。儀法精熟。故曰綜練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四
  音釋
諠囂
[0665a16] 上音暄。譁也。下音鴞。喧鬧也。

[0665a17] 音谷。輻所湊也。

[0665a18] 音否去聲。輻湊也。輻聚共轂。

[0665a19] 音網。車輪外圍曰輞。
榱梠
[0665a20] 上音催。椽桷也。下音呂。桷端連綿木也。

[0665a21] 音位。類也。

[0665a22] 音絰。
圮坼
[0665a23] 上音痞。毀壞也。下音策。裂也。

[0665a24] 音厄。持握也。捉也。

[0665b01] 同啖。噉。
瑣屑
[0665b02] 上音鎖。下音先入聲。

[0665b03] 音瞞。

[0665b04] 音衣。

[0665b05] 古黠切。音戞。垢圿也。

[0665b06] 音穢。不鮮也。
四布
[0665b07] 謂舒手足。伏于地也。
[泳-永+(隸-木+士)]渧
[0665b08] 上音隷。下音帝。

[0665b09] 音腕。驚歎也。

[0665b10] 音誨。鳥啄。

[0665b11] 與鴈同。

[0665b12] 同[碕-大+(立-一)]。音奇。曲岸頭也。
砰磕
[0665b13] 上音烹。砯砰石聲。又砰磅之聲。下音榼。亦音慨。相築聲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五目錄
五道
尸賒婆
婆伽提國
跋闍子
梨奢
尼犍那耶子
薩遮尼犍子
韛囊
鏇器
熏鉢
萬字
牛屎
鉢囊
指[打-丁+沓]
赭土
白墡
雌黃
賒婆羅草
翅奢草
宏墎
若撈
耶波徒比丘
作櫡
燈樹
雜糅
[貝*為]物
蓋枓
蓋宏
摩樓葉
蓋干
作楬
作錔
錫杖
毛[肖*毛]
作拂
伊梨阿若著衣
鉢肆酖嵐婆
頭頭羅
馱載
優波離
瞿波離
起塔
作幢
持死人衣
都子婆羅門村
翅毗伽尸
浴室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五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五十二

五道

[0665c17] 亦名五趣。謂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也。若言六道者。則加阿修羅趣。此不言者。以阿修羅一道。攝在天人畜生鬼趣之中。大論云。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觀諸經義。應有六道。以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惡有上中下。故有三惡道。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只二果報。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故此修羅。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尸賒婆

[0666a03] 亦作尸舍婆。或云尸尸婆。其木堅實。體甚潤澤。此方無。故不翻。亦似黃楊也。時瓶沙王。以此木作鉢。施比丘。佛言。不應畜。此是外道法。大論云。木鉢受垢膩。不淨故。不聽畜。瓦鐵鉢不熏。亦不聽畜。以熏不受垢膩故。佛自畜石鉢。不聽比丘畜者。以其重故。佛乳哺力。勝八萬白香象。是故不以為重。又是天王鉢。難得故。又欲令佛。與弟子異故。

婆伽提國

[0666a11] 亦作婆竭提。又作婆伽陀。如上釋。

跋闍子

[0666a13] 亦云婆闍。如初篇中釋。

梨奢

[0666a15] 亦云離車。如初篇中釋。

尼犍那耶子

[0666a17] 亦云尼揵陀若提子。如受戒犍度釋。

薩遮尼犍子

[0666a19] 雜阿含經。翻為火種。苑法師云。薩遮。此云有也。尼犍者。具云尼揵連陀。言尼者。不也。揵連陀。繫也。謂此類外道。躶形自餓。以為少欲。不為衣食所繫故也。今按尼犍。是其離繫外道之總稱。薩遮。應是別名。或其種姓也。餘如受戒犍度釋。

韛囊

[0666b01] 韛。薄邁切。音敗。韋囊也。亦云囊袋。又名鼓囊。皆以熟皮作。即鍛家用吹火者。如風箱之類。是也。

鏇器

[0666b04] 在線切。音賤。轉軸也。謂以繩轉軸。裁物為圓器也。

熏鉢

[0666b06] 佛言。聽作爐。若[谷-口+(凵@(下-、+一))]。若瓨。種種泥塗。以杏子。麻子。泥裏。以灰平地。作熏鉢場。安支。以鉢置上。鉢爐覆上。以灰壅四邊。手按令堅。若以薪牛屎。壅四邊。燒之。當作如是熏。毗尼母經云。佛聽作熏鉢爐。若麻子。若胡麻子。擣破。用塗鉢爐上。安鉢在中熏之。此爐。熏鉢已竟。好舉。莫令見雨。尼陀那云。時有苾芻。守持鐵鉢。垢生損壞。多有孔隙。以緣白佛。佛言。凡畜鐵鉢。應可熟燒。時諸苾芻。多積柴薪。而燒其鉢。即便損破。佛言。不應如是。火燒其鉢。可於籠內。安置燒之。彼便不知。云何作籠。佛言。籠有二種。一者匠作。二者自為。言匠作者。謂是陶師。言自作者。或時以壅。或可用瓨。截破用之。彼安在地。打著便碎。佛言。盛灰令滿。使人擎持。然後以釘。徐徐疎孔。鑿為兩段。時彼於外。不以泥塗。佛言。應以草[麩-夫+弋]。作泥遍塗。彼不以物。塗拭於內。佛言。應以麻滓作泥。塗拭待乾。然所燒鉢。猶未受色。佛言。內安稻[麩-夫+弋]。以籠合之。口邊泥塗。彼便以鉢置地而熏。佛言。應用物支。於上重安。事亦同此。彼物薄小。鉢便相著。佛言。應可高支。勿令相近。仍不受色。佛言。應數數洗。然後更燒。籠內煙出。佛言。應灰擁口。彼以牛糞。積為大聚。燒便損鉢。佛言。應壘牛糞。從上放火。不知欲遣何人看火。佛言。苾芻應自看守。若有別緣。曯餘苾芻看。然後應去。地上燒鉢。多損諸蟲。佛言。應淨灑掃。是故我今聽諸苾芻。畜熏鉢籠。及隨此籠。所須之物。用皆無犯。僧祇云。當用阿摩勒核。佉陀羅核。巨摩。竹根熏(巨摩。是牛糞也)。

萬字

[0666c09] 比丘鉢中作萬字。佛言。不應爾。彼畫鉢作己名字。佛言。不應爾。律攝云。凡於鉢上。不應書己名字。若作私記者。無犯(緣在尼陀那第三卷)。言萬字者。謂是西國之萬字。非此方萬。万。卍。字也。然律亦未出其字體。按華嚴經中。略出一二。並是如來吉祥萬德所集之相。苑師注云。經中上下。據漢本總一十七字。同呼為萬。如梵書[歹*歹*歹]字。是佛胸前吉祥之相。如[絫-糸+((霝-雨)/大/一/口)]字。是吉祥勝德之相。由髮右旋而生。似此[絫-糸+((霝-雨)/大/一/口)]字狀也。若作[虒-虎+力]。亦是德音之相。元非梵書。乃此方所制。即如卍字。本非是字。乃大周長壽二年。主上權制此相。著於天軀。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之所集也([虒-虎+力]。譌作[卯-ㄗ+(乳-孚)])。

牛屎

[0666c21] 屎。同屎。屎。屎。音矢。糞也。耶舍傳云。西國土俗。以牛能耕地。出生萬物。故以牛糞為淨。梵王。帝釋。及牛。並立神廟。以祠之。佛隨有情。故同為淨(須黃牛者。水牛不堪用)。

鉢囊

[0667a02] 佛言。聽作鉢囊。應作帶絡肩。雜事云。應作方尺布袋。提上兩角。置鉢在中。角施短襻。將行乞食。得遮塵土。復易擎持。注曰。神州比來。無此鉢袋。下留尖角。鉢不動搖。不同平巾。轉動流溢。作時。應取布。小尺二尺。宜使正方。傍邊剪却。施橫襻。用時極理安穩也。內法傳云。可取布長二尺。寬一尺許。角攝兩頭。對處縫合。於兩角頭。連施一襻。纔長一磔。內鉢在中。上掩鉢口。塵土不入。由其底尖。鉢不動轉。此是乞食鉢袋樣。其貯鉢之袋。與此不同(若非乞食。在於平時。聽作鉢龕。鉢籠貯之。樣如律製。此不繁述)。

指[打-丁+沓]

[0667a13] 徒合切。音沓。縫衣之指[打-丁+沓]也。一曰韋[打-丁+沓]。又曰韋韜。謂以皮作之。俗曰皮指。古文作[韋*沓]。似今之射[韋*沓]。弓指也。

赭土

[0667a17] 止野切。音者。三蒼云。赭。赤土也。

白墡

[0667a19] 上演切。音善。白土也。一名白堊。

雌黃

[0667a21] 色黃如金。又似雲母。甲錯。可析為千重。畫家所珍。云其生於陰山。陰山有金。金精熏故。則生雌黃。亦有黑如鐵色者。

賒婆羅草

[0667b01] 賒詩遮切。音奢。奢婆羅。此言幻化。

翅奢草

[0667b03] 按翅。鷄。繼。迦。四字。皆梵音相近也(迦字。半音讀之)。傳。云佛掃箒。是迦奢草作。箒長三尺餘。圍可七寸。但未識其草體。又此方無。故不可翻也。

宏墎

[0667b07] 梵云。鉢里薩囉伐拏。此云濾水羅。佛言。聽作漉水囊。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宏墎。若作漉瓶。宏墎未詳。依字釋之。宏大也。墎同郭。內城。外郭也。若作廓。張小使大。謂之廓。今言宏墎。未識何狀。疑是胡語。或以物作匡。取像城墎之形。或以竹木作匡。囊置其中。或似筒類。以方圓為義。如五分律云。亦聽畜漉水筒。用銅。鐵。竹。木。瓦。石。作之。以細衣縵口。不聽用糞掃衣(謂鞔一頭。一頭注水)。雜事云。時有苾芻。濾大眾水。遂生勞倦。佛言。若眾大羅遲。水不供者。應作濾水[谷-口+(凵@(下-、+一))]。不知如何作。佛言。若銅鐵瓦。應作[谷-口+(凵@(下-、+一))]形。底下為孔。大如盞許。作蓮臺形。可高四指。下安多孔。大如麤箸。上以[疊*毛]裹。或用絹布。纏以細繩。於中濾水。用了洗覆曝乾。勿令疾壞(餘如九十事中釋)。

若撈

[0667b21] 郎刀切。音牢。取也。沉取曰撈。應師云。借音力導切。關中名磨。山東名撈。編棘為之。以平塊。

耶波徒比丘

[0667b24] 是比丘。禮事種種外道法。佛言。不應事餘種種外道法。所云外道法者。謂西天九十六種之言。此方百家之教。教止修身。名之為外。三乘之教。教靜心惑。名之為內。俱舍玄義云。學乖諦理。隨自妄情。不返內覺。稱為外道。什師曰。異學能大論義者。名為外道也。大論云。西域外道。大經書。有十八種。謂弊迦蘭那。僧佉。韋陀等。又一切五通仙人。俱有經書。呪術技能。所謂四韋陀。六鴦伽呪術。知日月五星經。原夢經。地動。鬼語。鳥語。手語。四足獸鬼著人語。國王。占相。豐險。日月五星鬬相。醫藥。章算。數卜。歌舞。妓樂。如是等。工巧技術諸經也(餘種種外道。所事之法。如中阿含經說)。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菩薩言。我涅槃後。無量百歲。有諸沙門等。親近國王大臣長者。占相星宿。勤修醫道。畜養奴婢。金銀。琉璃。[王*車]璖。瑪瑙。玻瓈。真珠。珊瑚。琥珀。璧玉。珂貝。種種果蓏。學諸技藝。畵師泥作。造書教學。種種根栽。蠱道呪幻。和合諸藥。作倡妓樂。香華治身。樗蒲圍碁。學諸工巧。若有比丘。能離如是諸惡事者。當說是人。真我弟子。又佛語諸比丘。出家之人。應修慧學。尋究經典。不得披讀外道典籍。路伽耶等。常處山澤空閒靜室。修禪禮誦。斷邪顯正。是汝所宗。又言。我涅槃後。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喜生鬬諍。捨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佛聽。如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瓦木。以金易鍮石。以銀易白鑞。以絹易氀褐。以甘露易於惡毒。大論云。學習外典。如以刀割泥。泥無所成。而刀自損。又如視日光。令人眼暗。婆沙論云。如人觀日。眼不明淨。外道書論。思求之時。使慧眼不淨。如人觀月。眼則明淨。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若思求外俗。如撮獼猴。唯出不淨。若思求佛法。如鍊真金。多鍊多淨。地持論云。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汙起。若上聰明人。能速受學。得不動智。於日月中。常以二分受學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於世典外道邪教。愛樂不捨。不作棄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汙起。法苑云。佛法學人。若一廢內尋外。則便得罪。縱解理行。唯可暫習。為伏外道。還須厭離。進修內業。務令增勝。若偏躭著。則壞正法。今且略論中下之人。薄學淺識。謂智過人。起大憍慢。放誕形容。陵蔑一切。籠罩天地。踑踞師長之前。叱吒尊人之側。道本和合。恭順為僧。既心形乖反。豈成僧寶也。或有專讀外典。歌詠琴碁。諷誦詩書。徒消日月。內教法藥。救生為急。文奧理深。辭華祕博。能解一句。演無量義。新舊經論。卷軸數千。曾不窺檢。一句之義。外書不急之事。日夜勤學。若恐白衣笑我無知。不學世典者。何如俗人問我經義。不能答耶。居內不閑於外。未足可羞。在內不解於內。恥辱彌甚。良由時將末法。人命轉促。無常交臂。朝不謀夕。恐一入幽塗。累劫難出。再遇佛法。想見無由。雖經律許一分學外。為伏外道。此為上品聰叡者說。先諳於內。兼令知外。機辯鋒芒。出言關典。內外博究。堪為師匠。得如經說。為伏外道。今自量身。觸事無能。神識常閉。愚戅恒開。自救無聊。何能利物。色香不通。何辯菽麥。願自退私。省己為學。

作櫡

[0668b07] 與箸同。遲據切。音住。匙箸也。別作筯非。

燈樹

[0668b09] 目得迦云。一重燈樹。二重燈樹。多重燈樹。咸悉聽畜。雜事云。苾芻夏月然燈損蟲。佛言。應作燈籠。應以竹片為籠。薄[疊*毛]遮障。此若難求。應以紙絹。及薄物而掩蓋之。尼陀那云。佛言。不應經夜留燈。若收物竟。便可滅除(謂凡作事竟。當滅除燈也)。僧祇云。欲滅燈。不聽用口吹滅。義云。為有食火蟲。恐人口氣損蟲。所以不聽口吹也。

雜糅

[0668b17] 糅。粈。二形。同忍九切。柔上聲。糅。雜也。謂異色物相集。曰糅。前漢傳云。邪正雜糅。忠佞並進。是也。佛不聽以外道言論。雜糅佛經。聽隨國俗言音所解。誦習佛經。雜事云。苾芻不應歌詠引聲。而誦經法。若苾芻作闡陀聲。誦經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國言音。須引聲者。作時。無犯(言闡陀者。謂是婆羅門讀誦之法。長引其聲。以手點空。而為節段。博士先唱。諸人隨後誦也)。

[貝*為]物

[0668c01] [貝*為]者。賭也。六羣比丘。共他[貝*為]物。佛言。不應爾。彼得物便取。佛言。不應爾。雜事云。時六眾苾芻。隨有事至。即以衣鉢腰絛等物。而為賭[貝*為]。俗侶見時。共生譏恥。告言。仁等。豈可同俗流耶。緣有事來。便賭衣鉢。斯非合理。答言。有何非理。豈噉[葸-十+夕]蒜。而飲酒耶。彼便默爾。苾芻白佛。佛言。俗人譏恥。誠是合宜。苾芻不應賭物。作者。得越法罪。

蓋枓

[0668c09] 枓。音斗。柱上方斗。栱枓。今此借用。亦作斗。毗曇云。蓋斗受入蓋子。為蓋子所依。以蓋斗能持諸蓋子。使不散壞也。俗云傘托。是也。

蓋宏

[0668c13] 宏。應作橫。橫。欄也。

摩樓葉

[0668c15] 或云。摩樓多。又云摩魯迦。舊作摩樓迦。此是藤類。蔓生。纏繞覆樹。至死者也。

蓋干

[0668c18] 今云傘把。傘柄。是也。雜事云。有二種蓋。一竹。二葉。柄長二肘。或與蓋等。入聚落時。不得正擎。應偏持去(其傘式。廣如百事中齊整著三衣句釋。于字原從木。而去其枝本。像木干之形。會意通用。或作竿。竿是竹挺也)。

作楬

[0668c23] 巨列切。音傑。杙也。或作栓。橛。其月切。音掘。木段。亦杙也。

作錔

[0669a02] 託合切。音沓。說文云。以金銀有所覆冐也。廣韻云。器物錔頭。是也。

錫杖

[0669a05] 時六羣比丘。畜空中杖。為俗譏嫌。佛不聽持。而諸比丘道行。見蛇蠍蜈蚣等毒。未離欲者。皆生恐怖。佛言。聽作錫杖搖。若筒盛破石。搖令作聲。若搖破竹作聲。根本雜事中。因苾芻乞食。默然入他家內。見他私事。佛令作聲。彼即呵呵作聲。喧閙而入。俗復譏恥。佛制不聽。遂拳打門作聲而入。家人怪問。何故打破我門。默爾無對。佛言。不應打門。應作錫杖。苾芻不解。佛言。杖頭安環。圓如盞口。安小環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狗便出吠。用錫杖打。佛言。不應以杖打狗。應舉怖之。時有惡狗。怖時瞋劇。佛言應取一抄飯。擲地令食。至不信家。久搖錫時。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無出問。佛言。不應久時搖動。可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因此多緣。故制斯杖。按梵音名隙棄羅。此譯為錫杖。由其振時。作錫錫聲。故十誦律名聲杖。本以聲目名。體任銅鐵而作。不局錫為。據錫杖經。名智杖。德杖。以彰顯聖智。行功德本。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趣道法之正幢。建念義之志。三世諸佛。皆執持之。如彼經重重表釋名義。而妙喻雖然。元非本號。況彼經。文非正本。無譯者名。僧祐法師。附東晉時錄。文句多屑。詞非佛語。故上古判之為偽。義違三藏制式逾別。智者應察。宜取通途。去其譌異。勿順久非為是。當慕元始制意。如義淨三藏。目擊西天。杖本製式。錄以寄歸。彼云。言杖錫者。梵語喫棄羅。即是鳴聲之義。古人譯為錫者。意取錫作聲鳴。杖錫任情稱就。目驗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棬。可容三二寸。安其諄管。長可四五指。其竿用木。麤細隨時。高與眉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其鐶。或圓。或匾。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元斯制意。為乞食時。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勞心。而復通身總鐵。頭上安四股。重滯將持。非常冷澀。非本制意也。又西方僧徒出外。并乞食之時。所有瓶鉢。隨身衣物。各置一肩。通覆袈裟。擎傘而去。此等並是佛教。出家之儀。有暇。手執觸瓶。并革屣袋。鍚杖斜挾。進止安詳。鳥喻月經。雅當其況。至如王城覺樹。鷲嶺鹿園。娑羅鶴變之所。蕭條鵲封之處。禮制底時。四方俱湊。日觀千數。咸同此式。若那爛陀寺。大德多聞。並皆乘輿。無騎鞍乘者。及大王寺。僉亦同爾。所有資具。咸令人擔。或遣童子擎持。此是西方僧徒法式(今北天竺。醯羅城。有佛錫杖。以鐵為環。紫檀為笴)。

毛[肖*毛]

[0669b22] 先彫切。音宵。毛貌。通俗文云。毛茂謂之[召*毛][肖*毛]。又[肖*毛]。鳥尾翹毛也([召*毛]。音迢。毛貌)。

作拂

[0669c01] 時諸比丘。患蟲草塵露墮身上。佛言。聽作拂。以草。若樹皮葉。以縷線作。若裁碎繒帛作。有比丘得尾拂。佛言。聽畜。按僧祇律。則不聽用白犛牛。馬尾作。當染壞色已。聽用。

伊梨阿若著衣

[0669c06] 謂如白衣擔物著衣也。母經云。爾時六羣比丘。抄泥洹僧背上。負重。低頭而行。身體露現。為白衣所嫌。佛言。從今已去。不聽比丘。負重襞抄。若有因緣。為三寶事。須襞抄者。好自料理。莫令身現。

鉢肆酖嵐婆

[0669c11] 或作鉢耽娑婆。善見云。盋兜那波吒。漢言。絹也。此亦國號。衣出彼國。故受斯名(酖。音耽。盋。同鉢)。

頭頭羅

[0669c14] 如初篇中釋。

馱載

[0669c16] 唐何切。音駝。載負也。凡以畜載物。皆曰馱。

優波離

[0669c18] 優波離。義如上釋。此優波離童子。非持律第一優波離也。今佛在王舍城。令童子剃髮。童子即入第四禪。母論云。此童子。所以敢剃佛髮者。有三因緣。一者。愚癡故剃。二者。如來神力。欲令得第四禪故剃。三者。欲令後代眾生。知剃髮有大功德故剃。

瞿波離

[0669c24] 亦作瞿波羅。又作拘波羅。此云牛護。是憂禪國。波羅殊提王子。因緣詳如下釋。

起塔

[0670a03] 塔義。如上眾學法篇釋。時諸淨信士。作如是念。若世尊聽我等。及世尊現在起塔者。我當起立。佛言聽作。不知云何作。佛言。應四方。若八角。若圓作。應以甎石。若木作。作已應用黑泥泥。若藳泥。若牛屎泥。若用白泥。若石灰。若白墡。聽作塔基。四邊作欄楯。餘如律文說。僧祇律云。作塔法者。下基四方。周帀欄楯。圓起二重。方牙四出。上施槃蓋。長表。輪相。毗奈耶雜事云。佛言應可用甎。兩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鉢。隨意高下。置平頭高一二尺。方二三尺。準量大小。中豎輪竿。次著輪相。其相輪重數。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寶瓶。若為如來造窣堵波者。應可如前。具足而作。若為獨覺。勿安寶瓶。若阿羅漢輪相四重。不還至三。一來應二。預流應一。凡夫善人。但可平頭。無有輪蓋(律攝云。若淳善異生苾芻。上無輪竿名平頭制底。十二緣生經云。凡僧。但蕉葉火珠而已。凡僧隨次。應為禮敬)。如世尊說。如是應作。苾芻不知。若為安置。佛言。如世尊住法。處中應安大師制底。諸大聲聞。應在兩邊。餘尊宿類。隨大小安置。凡夫善人。應在寺外。涅槃後分經云。佛告阿難。佛般涅槃。荼毗既訖。一切四眾。收取舍利。置七寶瓶。當於拘尸那城內。四衢道中。起七寶塔。高十三層。上有相輪。一切妙寶。間雜莊嚴。一切世間。眾妙華旛。而嚴飾之。四邊欄楯。七寶合成。一切裝鉸。靡不周徧。其塔四面。面開一門。層層間次。牕牖相當。安置寶瓶。如來舍利。天人四眾。瞻仰供養。其辟支佛塔。應十一層。阿羅漢塔。成以四層。亦以眾寶。而嚴飾之。其轉輪王塔。亦七寶成。無復層級。何以故。未脫三界。諸有苦故。尼陀那云。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願許我造鐵窣堵波。佛言。隨作。復言。欲以金銀。琉璃。水精。銅等造作。佛言。應作。復言。唯願許我。於窣堵波中間空者。為作門戶。復安簷屋。并造塔基。復於塔上。以鮮白物。而塗拭之。以赤石塗拭其柱。於塔壁上。紫礦圖畵。佛言。隨意。內法傳云。凡造形像。及制底。金銀銅鐵。泥漆甎石。或聚沙雪。當作之時。中安二種舍利。一謂大師身骨。二謂緣起法頌。其頌曰。

 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

[0670b16] 要安此二。福乃弘多。由是經中。廣為譬喻。歎其利益。不可思議。若人造像。如穬麥。制底。如小棗。上置輪相。竿若細鍼。殊因類七海而無窮。勝報遍四生而莫盡。故造塔經云。隨所在方。未有塔處。能於其中。建立之者。其狀高妙。出過三界。乃至至小。如菴羅果。所有表剎。上至梵天。乃至至小。如鍼。所有輪蓋。覆彼大千。乃至至小。如棗葉。於彼內。藏掩如來。所有舍利。髮。牙。髭。爪。下至一分。或置如來。所有十二部經。下下至於一四句偈。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終之後。生於梵世。於彼壽盡。生五淨居。於彼諸天。等無有異。佛說偈言。

 諸法因緣生  我說是因緣  因緣盡故滅
 我作如是說

[0670c05] 如是偈義。名佛法身。當書寫置彼塔內。何以故。一切因緣。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說名為法身。若有眾生。解了如是因緣之義。當知是人。即為見佛(二頌隨書其一。安置塔中)。僧祇律云。初起寺時。先規度好地。將作塔處。不得在南。不得在西。應在東。應在北。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應在西。在南作僧房。佛塔。高顯處作。不得塔院內。浣染。灑衣。唾地。得為佛塔。四邊作龕。作師子鳥獸。種種綵畵。內懸旛蓋。佛塔四面。造種園林華果。是中出華。應供養塔。若樹檀越自種。檀越言。是中華供養佛。果與僧食。應從檀越語。若華多者。得與華鬘家。語言。爾許華。作鬘與我。餘者與我爾許直。若得直。得用然燈。買香供佛。兼得治塔。若直多者。得置佛無盡物中。若人言佛無貪怒癡。但自莊嚴。用是塔華果園。而受樂為。得罪報重(輪相。相輪。露盤。皆一也。以人仰望瞻相。而表聖德也。孝明帝。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造永寧寺。起九層木浮圖。高九十丈。上有寶剎。復高十丈。去地千尺。剎上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一十一重。周帀輪郭。皆垂金鐸。復有鐵鏁。四道引剎。向浮圖角。四角鏁上。亦有金鐸。大小皆如一碩甕。云云)。

作幢

[0670c24] 梵云脫闍。此翻為幢也。佛言。聽作幢。若師子幢。若龍幢。若犎牛幢。尼陀那云。給孤長者。雖作塔已。未善莊嚴。欲以旛旗。并雜繒綵。而為供養。佛言。應作。時彼不解。造旗法式。佛言。有四種旗。謂師子旗。牛旗。金翅鳥旗。及龍旗等。於旗上。畵作四形。諸苾芻眾。於供養時。欲以華鬘。掛於塔上。即便登躡。以釘釘塔。掛諸華鬘。佛言。不應於塔上。尖刺釘之。得惡作罪。然於剏始。造塔之時。應出傍橛。作象牙杙。彼至供養時。遂便登上塔頂。而安燈盞。佛言。不應於香臺頂上。而設燈明。彼上塔安置旛蓋供養之物。佛言應使俗人。求寂。此若無者。苾芻等。應先濯足。淨以香湯。或塗香泥。作如是念。我今為欲供養大師。然後升塔。若塔形高大者。可以繩繫相輪。下攀而上。異此。皆得惡作罪。給孤長者。以燈安在級上。油下汙塔。佛言。可於級下。行列然燈。有犬食油。墜損油器。聽作燈樹。牛來觸破。聽為燈架。四面安燈。便非顯望。長者白佛。請作高簷。佛言。隨意。僧祇律云。若卒風雨來。一切眾僧。應共收旛蓋供具。隨近房安置。溼者應曬。塵土坌者。應抖擻疊舉。若塔物。僧物。難起。不可便捨物去。應使可信人。藏佛僧物。當先探候看賊。不可令奄爾卒至。若賊來急。不得藏者。佛物。應莊嚴佛像。僧坐具。應敷。安置種種飲食。令賊見相。當使年少比丘。在屏處伺看。賊至時。見供養具。若起慈心。作是問。有比丘不。莫畏。可來出。爾時年少比丘應看。若賊卒至。不得藏物者。應言。一切行無常。作是語已。捨去。

持死人衣

[0671b03] 時著糞掃衣比丘。不敢持死人衣塔下過。佛言。若淨浣染。以香熏之。聽。母經云。若得糞掃衣。水中久漬。用純灰浣淨。用奚黑伽香塗上。然後得著入塔。

都子婆羅門村

[0671b07] 或云都夷。又云都雞。法顯傳云。舍衛城西。五十里。到一邑。名都雞。是迦葉佛本生處。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皆悉起塔。迦葉如來。全身舍利。亦起大塔。西域記云。室羅筏悉底國(舊云舍衛)。大城西北。六十餘里。有故城。是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時。迦葉波佛。本生城也。城南有窣堵波。成正覺已。初見父處。城北有窣堵波。是迦葉波佛。全身舍利。並無憂王所建也(舊云阿育王。此是育王之重建也。由旬有大小。故里數不等)。

翅毗伽尸

[0671b16] 或云迦翅。或云機里毗。或云吉利。又云吉梨姑。又云吉利枳。皆梵音輕重而轉也。除災患經云。善頸王。僧祇云。佛告波斯匿王。過去世時。迦葉佛。般泥洹時。有王名吉利。欲作七寶塔。時有臣。白王言。未來世。當有非法人出。當破此塔。得重罪。唯願王當以塼作。金銀覆上。若取金銀者。塔故在得全。王如臣言。以塼作。金薄覆上。高一由延。面廣半由延。銅作欄楯。經七年。七月。七日。乃成。作成已。香華供養佛及比丘僧。其塔四面作龕。上作師子象。種種彩畵。前作欄楯。安置華處。龕內懸繒旛蓋。四面復造種種園林華樹。及作華池。池中種種蓮華雜華。佛塔四面。起寶支提。彫文刻鏤。種種彩畵。以一切歌舞妓樂。而為供養(有舍利名塔。無舍利名支提)。爾時釋迦世尊。自起迦葉佛塔。下基四方。周帀欄楯。圓起二重。方牙四出。上施槃蓋。長表相輪。佛言。作塔法。應如是。塔成已。世尊敬過去佛故。便自作禮。即說偈言。

 人等百千金  持用行布施  不如一善心
 恭敬禮佛塔
 百千車真金  持用行布施  不如一善心
 香華供養塔
 百千閻浮提  滿中真金施  不如一法施
 隨順令修行
 百千世界中  滿中真金施  不如一法施
 隨順見真諦

[0671c16] 目得迦云。然造窣堵波。小者增大。大者不應減小。若有俗人。能大作者善。如不能辦。苾芻應可勸化助造。若塔相輪。久故破壞。佛言。應可修營。時有先下故輪。更造新者。時久不成。佛言不應先下。造新者訖。方下故輪。若佛形像。泥素虧壞。苾芻生疑。不敢瑩飾。佛言。或增令大。或可相似。隨意而作。諸彩畵壁。不分明者。應可拂除。更為新畵。諸餘紙葉。佛經磨滅。應拭故者。更可新書。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應鳴鼓樂者。不知誰當作之。佛言。令俗人作。復白佛言。苾芻頗得鳴鼓樂不。佛言。不合。唯除供養佛時。告樂人曰。仁者。汝今應可供養大師。不應無故擊鼓作樂。作者得惡作罪。

浴室

[0672a05] 時眾僧。大得供養。諸比丘不節。遂成患。耆婆童子啟佛。若聽諸比丘。作浴室者。可得少病。佛告諸比丘。聽作浴室洗浴。應在屋邊屏處作浴室。若方。若圓。若八角。作戶。開牕。上應開孔出煙。內以石甎砌地。及作浴牀。別作安衣屋。煖水屋。安薪屋。若露地浴得患。聽別作小浴室。餘如律說。僧祇律云。若欲浴時。使園民等。掃灑令淨。辦其薪炭。溫暖得所。乃打揵椎。應知入浴。各以腰帶。繫衣作幟。安衣架上。入時。不得掉兩臂而入。一手遮前而入。若欲與師揩者。當先白已。無罪。不得一時舉兩手。當先令揩一臂一手。覆前竟。次揩一臂一手。及餘內外已。閉戶而坐。令身汗出。籌量用水。不得多用。若池水。自恣無罪。不聽露地裸形而浴。若水齊腰腋。得用。無罪。若坐水中。至臍亦得。根本雜事云。時諸苾芻。身嬰疾病。醫人報曰。我曾讀誦輪王醫方。彼說浴室。澡浴身形。能除其病。然我不識。其狀云何。苾芻白佛。佛言。浴室之法。內寬外迮。形如苽瓶。處中作牕。令煙出外。鳥鴿入室。應作牕檽。風雨傍入。可安門扇。作羊甲杖。而開閉之。室應著扇。并橫扂鐶鈕。若瓨水置地冷。應在室內。兩邊安垛。瓨置於上。高與膝齊。以甎石藉地。方然其火。火若燄猛。不應即入。待煙燄消。隨意當入。火散速滅。應用杴聚。苾芻中火。熱悶絕時。應以少許蔓菁子油。和麨置於火中。得令醒悟。若有惡氣。應可燒香。眼中淚出。用麨團拭。淚猶不除。應以餘甘子屑。溲作小團。用掩其淚。足蹈地時。被塵土污。應敷青草。青者難求。應將水溼油塗。身癢。不應搔破。應用浮石。磨却利處。然後方用。用了。應以繩繫。掛象牙杙上。浮石油膩。不應數洗。可置火中。若其室冷。入時應閉。出者亦然。應令苾芻。防守門戶。然洗浴時。有二儀式。一者法語。二聖默然。不應漫為言話。時苾芻。於其室中洗浴。遂便泥溼。佛言不應於此室內。以水洗浴。應別作室。於中洗浴。此還有泥。應用甎砌。或可布沙。作竇。決水令出。若澆水時。可令浴人在下。澆人在上。於浴室處。預置齒木。澡豆。牛糞。土屑。既洗浴已。身體虗羸。任飡小食。手有油膩。難卒洗除。若更延停。洗時恐過。應用匙食。或得熱粥。亦可用匙(西國平時不用匙箸此方準略教中開用)。佛令作浴室。不知遣何人作。佛言。應使弟子門人共作。若有施主。亦可憑求。洗浴之時。應將弟子入。令揩摩身。注曰。此是西方浴室制度。以複甎疊成。形如穀積。上尖下寬。中高一丈許。下濶七八尺。一畔開門。須扇掩。灰泥表裏。勿令薄漏。可於後面。安一小龕。龕置石像。或是銅像。先浴像已。擎向餘處。餘人後入。要心供養。發願常為。所費不多。獲無窮福。室中安地爐。深一尺許。至洗浴時。於此燒炭。或可然柴。看其冷暖。以適時節。室內明燈。通窻煙出。若欲洗時。著洗裙。入室已。可在一邊。踞枯而坐。片時遍汗。以油塗身。令人揩拭。遂得沉疴。冷脾。風癊。煩勞。眾病皆除。不煩餘藥。豈同湯洗。去垢而已。然後移向別室。適其時候。以藥湯浴身。此是帝釋浴法。佛教苾芻。事異未知。恐覽者不悟。聊因注出。若無病逐省者。任隨時量事。然中天熱地。作者亦稀。北方寒國。在處皆有。以表來爾。溫室經云。佛告祇域長者(即耆婆也)。澡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何謂為七物。一者然火。二者淨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者楊枝。七者內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謂除七病。一者四大安隱。二者除風病。三者除溼痺。四者除寒冷。五者除熱氣。六者除垢穢。七者身體輕便。眼目清明。是為除眾僧七病。如是供養。便得七福。一者。四大無病。所生常安。勇武丁健。眾所敬仰。二者。所生清淨。面貌端正。塵水不著。為人所敬。三者。身體常香。衣服潔淨。見者歡喜。莫不欽敬。四者。肌體潤澤。威光德大。莫不敬歎。獨步無雙。五者。多饒人從。拂拭塵垢。自然受福。常識宿命。六者。齒口香好。方白齊平。所說教言。莫不肅用。七者。所生之處。自然衣裳。光飾珍寶。見者悚息。佛告祇域。作此洗浴眾僧。七福如是。從此因緣。或為人臣帝王。或為日月四天神王。或為帝釋轉輪聖王。或為梵天。受福難量。或為菩薩。發意治地。功成志就。遂致作佛。寄歸傳云。夫論洗浴之法。西國乃與東夏不同。但以時節調和。稍異餘處。於十二月。華果恒有。不識冰雪。薄有微霜。雖復多暑。亦非苦熱。熱則身無疿子。寒乃足無皴裂。為此人多洗沐。體尚清淨。每於日日之中。不洗不食。又復所在之處。極饒池水。時人皆以穿池為福。若行一驛。則望見三二十所。或寬一畝五畝。於其四邊。種多羅樹。高四五十尺。池乃皆承雨水。湛若清江。八制底處。皆有世尊洗浴之池。其水清美。異於餘者。那爛陀寺。有十餘所大池。每至晨時。寺鳴揵稚。令僧徒洗浴。人皆自持浴裙。或千或百。俱出寺外。散向諸池。各為澡浴。其浴裙法。以氎布長五肘。濶肘半。繞身使帀。抽出舊裙。迴兩頭令向前。取左邊上角。以右手牽向腰下。令使近身。併蹙右邊擪入腰內。此謂著浴裙法。臥時著裙。其法亦爾。欲出池時。抖擻徐出。勿使蟲著。若不向池寺中浴者。著裙同此。水遣人澆。隨處隨時。可為障蔽。世尊教為浴室。或作露地甎池。或作去病湯藥。或令油遍塗體。深為利益。皆有聖教。不遑具述。廣如律也。又洗浴者。並須饑時。浴已方食。有其二益。一則身體清虗。無諸垢穢。二則痰癊消散。能餐飲食。飽食方洗。醫明所諱。故知饑沐。飽浴之言。未是通方之論。若著三尺浴衣。褊小形露。或元不著。赤體而浴者。深乖教理也。應用四幅洗裙。遮身可愛。非直奉遵聖教。亦乃不愧人神。餘之可不。智者當悉。夜浴尚不改容。對人寧無掩蔽耳(羊甲杖者。小作鐵叉子。形如羊足甲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五

  音釋

[谷-口+(凵@(下-、+一))]

[0673b08] 與釜同。本作鬴。鍑屬。



[0673b09] 與缸同。音岡。

[麥*戈]

[0673b10] 音戈。麥[(麩-夫+弋)-來+(土/儿)]也。



[0673b11] 音惡。

路伽耶

[0673b12] 此云惡論議。師破弟子。是順世外道典。計順世情也。若云逆路伽耶。此云惡問難。弟子破師也。以所計不順世間故也。



[0673b15] 音嘲去聲。



[0673b16] 音其。



[0673b17] 同戇。音撞。愚也。亦與憃同。



[0673b18] 與鐓同。音頺上聲。柄下底平者。曰鐓。銳者曰鐏。



[0673b20] 音教。裝鉸也。



[0673b21] 音炎。屋簷。



[0673b22] 音牀。旛幢。乃旌旗之屬。



[0673b23] 音風。形如橐駝。脊高起。



[0673b24] 音適。迫也。



[0673c01] 音柁。亦音妥。



[0673c02] 虗嚴切。音險平聲。



[0673c03] 音蒐上聲。所九切。以水調粉麪也。



[0673c04] 音豆。出水之穴也。



[0673c05] 音秘。冷溼病。氣不生也。



[0673c06] 音聳。懼也。怖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六目錄

覆鉢
絡囊
祇桓
居土嚏
呪詛
安[卄/毦]
闍提那帶
散綫
尸婆羅
楊枝
三事
刮舌刀
羆子
瞿波羅
奢彌跋提
八婆羅門
碁局
博掩
樗蒲
八道十道
拍石
彗星
月蝕
右脅累脚
五蓋
拘尸城
末羅園
娑羅林
般涅槃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六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五十三
覆鉢
[0674a03] 謂白衣罵謗比丘。乃至犯比丘尼。於十法中。隨有一法。僧應與作羯磨治罰。不相往來。作法如律文出。五分律云。比丘不應以小小事。便與作覆鉢羯磨。僧祇律云。作覆鉢羯磨時。不得趣作。若彼言。沙門不入我家者善。如是人。不應作。若有慚愧者。應與作。若僧與作覆鉢羯磨已。比丘。乃至優婆夷。盡不應往。應持袈裟繫其門上。應巷中唱言。某甲作覆鉢羯磨。若有客比丘來。應語令知。若自見過。已行隨順。心柔輭。應捨。彼人沐浴更衣。與眷屬隨到僧中。三乞。捨覆鉢羯磨。僧令在界內。眼見耳不聞處住。作羯磨與捨。
絡囊
[0674a15] 比丘羸老。不能無絡囊盛鉢。無杖而行。佛言。聽僧與彼老比丘杖絡囊。白二羯磨。羯磨如律文出(或單乞杖。或單乞絡囊。或杖囊俱乞。羯磨準知)。雜事云。時有苾芻。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應畜拄杖。苾芻有二種緣。應畜拄杖。一謂老瘦無力。二謂病苦嬰身。應從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與作畜杖羯磨已。拄杖者無犯。時有苾芻老瘦無力。加以風疾。於山上下。脚跌倒地。澡罐。君持。悉皆破碎。佛言。應畜網絡。如畜杖法。若杖絡二皆須者。合作羯磨。母經云。尊者薩婆多說曰。有一比丘。共淨人乞食。此淨人提食。不用心。外道著毒藥。不覺。比丘到住處。食即命終。佛因此。敕諸比丘。從今已去。各各作絡囊盛鉢。如自持之。有此多緣。聽畜絡也。僧祇律云。比丘[病-丙+又]手。破鉢。佛聽從僧乞畜杖絡囊羯磨。作羯磨已。欲行時。手捉杖。及絡囊。不得舉著肩上而行。若道行時。得繫漉水囊杖頭。手捉而行。不聽著肩上(母經。聽持鉢絡繫杖頭而行。[病-丙+又]。音又顯搖也)。
祇桓
[0674b09] 桓。亦作洹。同音完。猶是祇陀之譌音。正音應言逝多。此翻為勝。梵云婆那。此翻為林。總言勝林。有以桓字。依此方義。譯為林樹之字。斯言謬也。如三十二卷中釋。
居士嚏
[0674b14] 先由世尊嚏噴。諸比丘等。呪言長壽。佛遮不聽。後有居士嚏。比丘不敢言長壽。彼遂譏嫌。佛聽呪願長壽。雜事云。佛言。俗人之類。皆樂長壽。若見嚏時。應云長壽。若諸苾芻。見老者嚏。小者應起一禮。口云畔睇。若小者嚏噴。大者應言無病。若不作者。俱得越法罪。時有老邁出家。摩訶羅苾芻嚏噴。諸苾芻等。無有一人。願言長壽。其妻來見。遂生譏毀。牽臂歸家。佛言。年老苾芻。皆樂長壽。如此之類。見嚏噴時。應云長壽。僧祇律云。若在禪坊中嚏者。不得放恣大嚏。若嚏來時當忍。以手掩鼻。若不可忍者。應手遮鼻而嚏。勿涕唾汙比座。
呪詛
[0674c02] 六羣比丘。有小事至。便引三惡道。作呪詛。佛教。當言南無佛。廣如律文。此不繁出。十誦云。六羣比丘。各以佛法僧作呪誓。佛言。不得自呪。不得呪他。作者。突吉羅。彼復以物作誓。言我若作是事者。便沒是物。佛言。不得以物自誓。誓他。作者。突吉羅。彼失衣鉢。語諸比丘言。我失衣鉢。當共作投竄。佛言。比丘法。不得自投竄。令他投竄。作者。突吉羅。何以故。呪與投竄一種故。
安[卄/毦]
[0674c11] 而中切。音戎。[卄/毦]。罽也。又作縙。而用切。茸去聲。毳飾也。
闍提那帶
[0674c14] 未詳。
散綫
[0674c16] 綫俗作線。
尸婆羅
[0674c18] 分別功德論云。迦葉佛時。名鬼為尸婆羅。尸婆羅者。開通鬼神言語音聲。此即起尸鬼呪也。
楊枝
[0674c21] 佛言。不嚼楊枝有五過。嚼楊枝有五利益(如律文出)。時比丘。有嚼楊枝奇者。有嚼雜葉者。有純嚼皮者。或長或短。佛皆不聽。聽極長者一磔手。極短者四指。僧祇律云。極長者長十六指。極短者四指已上。雜事云。此有三種。謂長中短。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十誦云。上者尺二寸。下者六寸。餘者是中。應法師言。按梵本云。彈多坭瑟搋。彈多。此云齒。坭瑟搋。此云木。謂齒木也。多用竭陀羅木作之。今此多用楊枝。為無此木也。寄歸傳云。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漱清淨。方行敬禮。若其不然。受禮禮他。悉皆得罪。其齒木者。梵云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一頭緩須熟嚼。良久。淨刷牙關(律攝云。嚼頭寸許。令使柔輭。然後徐徐揩齒齗牙。皆使周徧)。若也逼近尊人。宜將左手掩口。用罷擘破。屈而刮舌。亦既用罷。即可俱洗。棄之屏處。凡棄齒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須彈指經三。或時謦欬過兩。此不爾者。棄便有罪。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條截為。近山莊者。則柞條葛蔓為先。處平疇者。乃楮。桃。槐。柳。隨意。預收備擬。無令闕乏。溼者。即須他授。乾者。許自執持。少壯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頭使碎。其木條。以苦澀辛辣者為佳。嚼頭成絮者為最。麤胡枲根。極為精也。堅齒。口香。消食。去癊。用之半月。口氣頓除。牙疼齒[怡-台+(糒-米)](音敗)。三旬即愈。要須熟嚼淨揩。令涎癊流出。多水淨漱。斯其法也。次後。若能鼻中飲水一抄。此是龍樹長年之術。必其鼻中不慣。口飲亦佳。久而用之。便少疾病。然而牙根宿穢。積久成堅。刮之令盡。若湯淨漱。更不腐敗。自至終身。牙疼西國逈無。良為嚼其齒木。蚩容不識齒木。名作楊枝。西國柳樹全稀。譯者輒傳斯號。佛齒木樹。實非楊柳。那爛陀寺。目自親觀。既不取信於他。聞者亦無勞致惑。檢涅槃經梵本云。嚼齒木時矣。亦有用細柳條。或五或六。全嚼口內。不解潄除。或有吞汁。將為殄病。求清潔而返穢。冀去疾而招痾。或有。斯亦不知。非在論限。然五天法俗。嚼齒木。自是恒事。三歲童子。咸即教為。聖教俗流。俱通利益。既伸臧否。行捨隨心。五分律云。佛言。有五種木。不應嚼。漆樹。毒樹。舍夷樹。摩頭樹。菩提樹。餘皆聽嚼。僧祇云。若齒木難得者。當截所嚼處棄之。洗已。殘者。明日更用(若根本部意。則不聽用殘者。以其曾受觸故也)。齒木嚼已。水洗棄之。用時不得如婬欲人。當以除口臭穢故。若無齒木者。當用灰。鹵土。塼。薑石。草。木。洗口已。食。雜事云。大師既制恒嚼齒木。苾芻道行。卒求難得。遂不敢食。佛言。不應斷食。若無齒木。應用澡豆。土屑。及乾牛糞。以水三遍淨漱。隨意餐食。勿復生疑。法苑曰。如波離論云。出家僧尼白衣等。齋訖。不用澡豆末。巨摩等。用澡口者。皆不成齋。如過去有比丘字蓮提。六十歲持齋戒不闕。唯一日食。用巨摩豆屑等成齋。若不爾者。皆不成齋(柞。音昨。櫟也。木似樗。枝長葉盛。叢生有刺。是堅靭之木。新葉將生。故葉乃落。山莊有之。楮音葈。葉有瓣曰楮無曰構。一曰穀木也葈。同萆。音徙。胡杵。蒼耳也。梵云迦俱婆昵夜珊。此云蒼耳子。取入地者。去其尖根。及橫細根。方用)。
三事
[0675c01] 佛言。有三事。應在屏處。大小便。嚼楊枝。如是三事。應在屏處。雜事云。應在屏處嚼齒木者。時有老病羸弱。不能行就隱屏之處。佛言。病人應可畜洗口盆。形如象跡。求盆難得。應就水寶邊嚼齒木。苾芻遠嚼。不近竇口。佛言。應可近邊。方一肘地。
刮舌刀
[0675c07] 比丘舌上多垢。佛聽作刮舌刀。應用骨。牙。角。銅。鐵。乃至葦木作。不聽用寶。雜事云。有四種刮舌篦。苾芻應畜。謂銅。鐵。鍮石。赤銅。不應利作。此四難求。應劈齒木已。兩片相揩。去上籤刺。屈以刮舌。寄歸傳云。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許。一頭纖細。以剔齗牙。屈而刮舌。勿令傷損。用罷水洗。彈指謦欬。棄之屏處。
羆子
[0675c15] 羆。如二篇中釋。時婆闍子。畜羆子。裂破比丘衣鉢坐具。鍼筒。復傷身體。佛言。不應畜。時跋難陀。畜狗子。見諸比丘吠。佛言。不應畜。按餘律。為守護住處故。聽畜。
瞿波羅
[0675c20] 亦作拘波羅。如上翻釋。根本部云。此城中。有長者婦。顏容端正。王即與其私通。便覺有娠。王即以上珠瓔。付囑曰。必若生男。與此瓔珞。當送我所。月滿便誕一男。容貌可觀。即以白[疊*毛]。裹兒著箱。瓔珞置上。箱繫珠絛。印封其上。使婢持箱。至王門所。置淨壇上。時有眾牛。隨路而來。行至箱所。圍遶不進。王見收取。開箱見兒。復憶瓔珞。王曰。有福孩兒。被牛所護。應名牛護。
奢彌跋提
[0676a05] 或作舍彌。中本起經云。優填王右面夫人名詃容。執行仁愛。虔敬肅恭。清素約己。文不加身。王珍其操。每事私焉。或云紺容。亦云妙容。增一阿含云。優婆斯中。供養聖眾。捨彌夫人第一。跋提。此云賢。
八婆羅門
[0676a10] 按泥洹經。婆羅門有八種姓氏。一古龜氏。二無失氏。三志行氏。四白鷺子氏。五延壽氏。六計金樊氏。七多積願氏。八尼揵子。又阿毗曇云八種姓。一婆瑳。二憍瑳。三舍提羅。四婆羅矬闍(即婆羅墮闍)。五佉尼迦夷那。六舍茶蛇尼那。七拘茶蛇尼那。八波羅奢(或云波羅設利。有說此是雜種。謂從剎帝利。婆羅門生。名波羅設利。如從驢馬所生。名之為騾)。
碁局
[0676a17] 碁。同棊。棋。渠宜切。音奇。圍棊也。古有三百六十路。今橫直止十九路。又以象牙飾之。名曰象棊。今以直九橫十。為象棊。左傳云。奕者。舉棋不定。是也。
博掩
[0676a21] 博。戲也。謂博戲。掩取人財物也。博字。宜從竹。說文曰。簙。謂局戲也。一曰用六箸六棊。謂之六博。亦六簙。十二棊也。掩者。纂文云。撲掩。跳錢戲也。俗謂之射意。一曰射數(六博。魏陳思王。雙六戲也)。
樗蒲
[0676b02] 如墮篇中釋。
八道十道
[0676b04] 道。路也。謂縱橫作八路。十路。以行棋子。
拍石
[0676b06] 普伯切。音珀。拊也。打也。拍石。彈棊也。彈棊是漢宮人粧奩戲也。或云擲石。即投壺也。投壺古用石。今用矢矣。涅槃經云。不得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棋六博。拍毱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一切戲笑。悉不得作。
彗星
[0676b12] 徐醉切。音遂。妖星也。形如掃箒。故云彗。謂其星光稍稍長似彗也。世人或呼為刁星。或呼為支斗星。乃除舊布新之怪也。文潁曰。彗。孛。長。三星。其占異同。孛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勃勃。彗光芒長。參參如掃彗。長星光芒。有一直指。或竟天。或十丈。三丈。二丈。孛彗多為除舊布新火災。長星多為兵革。涅槃經云。彗星出現。天下一切人民。饑饉病瘦。嬰諸苦惱(云云)。
月蝕
[0676b21] 裳職切。音石。日月虧也。釋名云。日月虧曰蝕。稍稍侵虧。如蟲食草木葉也。漢書云。日月薄蝕。注云。日月無光日薄。虧缺曰蝕。涅槃經。佛告迦葉菩薩言。
[0676b24] 善男子。如羅[目*候]羅阿修羅王。以手遮月。世間之人咸謂月蝕。阿修羅王。實不能蝕。以阿修羅障其明故。是月團圓。無有虧損。但以手障。故使不現。若攝手時。世間咸謂月復還生。皆言是月多受苦惱。假使百千阿修羅王。不能惱之。而此月性。實無增減。侵食之者。常是滿月。善男子。如人見月。六月一蝕。而上諸天。須臾之間。已見月蝕。何以故。彼天日長。人間日短故。
右脅累脚
[0676c09] 此是師子王臥法也。中阿含云。獸王師子。晝為食行。行已。入窟。若欲眠時。足足相累。伸尾在後。右脅而臥。過夜平旦。迴顧視身。若身體不正。見已不喜。若其身周正。見已便喜。彼若臥起。從窟而出。出已頻呻。頻呻已。自觀身體。自觀身體已。四顧而望。望已。便再三吼。吼已。便行求食。獸王師子。臥法如是。若比丘臥法。比丘依村邑。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持身。守攝諸根。立於正念。彼從村邑。乞食已竟。收舉衣鉢。澡洗手足。至無事處。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除已。復於初夜。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除已。於中夜時。入室欲臥。四褺憂多羅僧。敷著牀上。[埶/衣]僧伽梨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意係明想。正念正智。恒念起想。於後夜時。速從臥起。或經行。或坐禪。淨除心中諸障礙法。如是比丘。師子臥法。僧祇律云。不聽餓鬼臥。阿修羅臥。貪欲人臥。若仰向者。阿修羅臥。覆地者。餓鬼臥。左脅臥者貪欲人臥。比丘應如師子獸王。順身臥。敷時不得左敷。應右敷。頭向衣袈。不得以脚向二師。長老比丘。不得初夜。便唱言虗極而臥當正思惟業。至中夜乃臥。以右脅著下。如師子王臥。累兩足。合口。舌柱上[鹵*咢]。枕右手。舒左手。順身上。不捨念慧。思惟起想。不得眠至日出。至後夜當起。正坐。思惟己業。若夜惡眠。不覺轉者。若老病。若右脅有瘡。無罪。比丘臥法。應如是。若不如是。越威儀法。
五蓋
[0677a11] 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法界次第云。蓋者。蓋以覆蓋為義。能蓋覆行者清淨善心。不得開發。故名為蓋。貪欲者。引取無厭曰貪。希須樂慕為欲。謂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瞋恚者。忿怒之心。名為嗔恚。謂於違情境上。而生忿怒也。睡眠者。意識惽熟曰睡。五情暗冥曰眠。若心依無記。則增長無明。故意識惽惽而熟。五情暗冥。無所覺知。謂之睡眠也。掉悔者。邪心動念曰掉。掉已思惟。心中憂惱為悔。若縱無明謬取。則戲論動掉心生。既所為乖失。退思。則有憂悔也。疑者。癡心求理。猶豫不決。名之為疑。若修道定等法。無明暗鈍。不別真偽。因生猶豫。心無決斷。皆謂之疑也。問曰。不善之法。無量無邊。何故且言此五。答曰。此之五法。名雖似狹。義該三毒。亦通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其貪欲蓋。即是貪毒。其瞋恚蓋。即是瞋毒。其睡眠蓋。疑蓋。即是癡毒。其掉悔一蓋。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是故。若能除此五蓋。即能俱捨一切不善之法矣。餘如經論廣釋。
  ○五百結集法
[0677b08] 夫如來至真。法身常住。本離生滅。逈絕去來。惟悲生而垂迹。久近故以隨機。機感則坐道場。緣盡還示寂滅。故有降誕尼園。金軀丈六。潛光鶴樹。春秋八十者矣。實乃應化叵思。出沒難議。但以興也。曠劫殊逢。而逝也。大千失恃。幸遺微言。賴眾聖與之結集。寄筌罤於貝葉。則多羅八萬。書梵文於玉軸。而寶藏三千。可謂佛日重朗。法海波濙。聲教不墜。誠在斯焉。是亦善權御物。啟圓音於長劫。悲願流輝。布浮圖於末世。使瞻仰者。而越苦淪。聞聽者。而悟常寂。蓋由如來。功樹三祇。果植百劫。故得祠流八辯。體彰萬德。智周法界道妙無為。巍巍獨步。法中之王。天上天下。莫不歸仰。若智若愚。咸皆蒙濟。惟恨贊生已晚。不覩親宣。又復正像無聞。託於邊壞。齠齒不聆三寶之名。丱歲始知歸向。雖希出離。竟缺提攜之潤。爰自杖笈孤遊。徧參明哲。思報佛恩。罔辜無作。乃披閱三藏。躬研五部毗尼。因稽此方上德所宗。多崇法密。遂即隨其篇聚。所有華梵難通者。而標釋之。第以本務己躬下事。致工撰不一。非夏則輟。故滯年稔有四五矣。茲幸成帙。僅為律之關犍。便於來學。不煩他涉。冀諸仁德。覩世尊之慈誨。念飲光之激切。堅弘律範。師敬木叉。則僧寶恒瑩。釋尊常住者矣。
拘尸城
[0677c07] 具云拘尸那竭。此言角。謂其城三角。或云茅城。謂其城有此茅草覆生。或云仙人城。謂昔仙人壽長住此。崇其人故。以人名國。應法師云。或作拘夷那竭。那竭者。以梵言那伽羅。此云城也。譯言上茅城。多有好茅故。西域記云。拘尸那揭羅國。故城甎基。周十餘里。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提本雜事云。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於此城中。有六大城。所謂室羅伐城。娑鷄多城。占波城。婆羅痆斯城。廣嚴城。王舍城。何故世尊。棄捨如是形勝福地。就斯荒野。磽确邊隅。卑陋之所。而般涅槃。佛告阿難陀。勿作是語。何以故。此拘尸那城。乃往古昔有聖王都。城名拘奢伐底。安隱豐樂。人民熾盛。縱十二踰繕那。廣七踰繕那。城有七重垣院。周匝圍繞。此等皆以四寶所成。所謂金。銀。瑠璃。水精。城門亦四寶合成。門門皆有大華表柱。亦以寶成。舉高七人。城外渠壍。深三人半。其渠邊畔。砌以寶甎。於七院中。各有多羅樹。而為行列。皆四寶成。金多羅樹。以銀為枝葉華果。銀樹金裝。瑠璃樹。水精裝。水精樹。瑠璃裝。此等諸樹。風吹動時。出微妙響。悅可眾心。於此樹間。皆有浴池。階基砌道。亦四寶成。四邊欄楯。亦四寶成。池中池岸。多有可愛諸華。隨時開發。又此城中。常有種種鼓樂。絲竹歌舞。出妙音聲。皆悉勸讚修諸福業。持齋戒等。於此城中。有王名大善見。七寶具足。具四希有。所謂輪寶。象。馬。珠。女。主藏。兵寶。四希有者。所謂王壽命長遠。初為王子。次為太子。次登王位。後修梵行。如是四位。一一皆經八萬四千歲。是名第一希有。復次其王。儀容端正。世間無比。是為第二希有。又復少病少惱。所御飲食。安隱適時。是為第三希有。又諸人眾。忠孝事王。皆生父想。王亦愛念。猶如赤子。王出遊時。棄車而去。敕馭者曰。汝今宜可徐徐引車。令眾見我。王於人庶。常生愍念。是為第四希有(云云)。時王一一修習四梵住。諸欲皆斷。壽將盡時。為死所逼。情生憂悶。命終之後。得生梵天。佛告阿難陀。拘尸那城。至金河岸。娑羅雙林。壯士生地。繫冠制底。於此周迴。十二踰繕那。如來昔為轉輪王。於此中間。六度捨命。今復於此。而般涅槃。是為第七。又復如來。應正等覺。於十方界。更無第八捨身命處。何以故。我生已盡。斷諸惑業。更不於餘受後有故。云云(更有過去世時。種種因緣。如大涅槃經。第二十九卷中說)。
末羅園
[0678b01] 末羅。此云力。謂力士也。或云壯士。佛本行經。彼自說云。我等生土地。種類號力士。然人中力士。力敵千人。彼凡三十萬人共住。無所臣屬。以法自持。亦無暴亂。即士人也。言園者。是娑羅林也。
娑羅林
[0678b06] 此云堅固林。北遠云。冬夏不改。故名堅固。苑師云。裟羅者。此云高遠。以其林木森竦。出於餘林之上也。舊翻云堅固者誤。由婆囉之與娑羅。聲勢相近。若呼堅固。即轉舌言之。若呼高遠。直爾稱之。西域記云。娑羅。其樹類槲。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又名雙林。或云鶴林。涅槃經後分云。爾時世尊。三反入諸禪定。三反示誨眾已。於七寶牀。右脅而臥。頭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後背東方。其七寶牀。微妙瓔珞。以為莊嚴。娑羅樹林。四雙八隻。西方一雙。在如來前。東方一雙在如來後。北方一雙在佛之首。南方一雙。在佛之足。爾時世尊。娑羅林下。寢臥寶牀。於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於是時頃。便般涅槃。大覺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羅林。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垂覆寶牀。蓋於如來。其樹即時。慘然變白。猶如白鶴。枝葉華果皮榦。悉皆爆烈墮落。漸漸枯悴。摧折無餘。雜阿含經云。佛涅槃已。雙樹生華。垂下供養。涅槃經云。東方雙者。破於無常。獲得於常。乃至北方雙者。破於不淨。而得於淨。總而喻之。東方雙者。喻常無常。南方雙者。喻樂無樂。西方雙者。喻我無我。北方雙者。喻淨不淨。方面皆悉一枯一榮。涅槃疏云。四枯四榮。下根相連。上枝相合。相合似連理。榮枯似交讓。其葉豐蔚。華如車輪。果大如瓶。其甘如蜜。色香味具。河西云。二株枯乾。表應化身滅。二株敷榮。表法身常存。然菩提樹。亦不觚生。一觚枯。至佛法滅。二株皆枯。新婆沙論云。世尊臥般涅槃。而不坐者。謂欲令大眾。於佛一切身分。易了知故。又佛臥般涅槃者。則身度量。現可了知。不待分別。又欲顯如來。離矯誑故。若佛坐涅槃者。則不信者。當作是言。此是矯誑。何有死人。而能端坐。又說為止當來於諸聖者。生誹謗故。若坐涅槃者。則於今時。諸阿羅漢。身力羸劣。臥入涅槃者。則世便謗言。非阿羅漢。若是者。何不同佛坐般涅槃耶。又世尊於中夜分。而般涅槃者。謂以此時。是寂靜故。如來恒時。愛樂寂靜。讚美寂靜。故於中夜而般涅槃。又佛一切時。樂處中道故(按荊南記云。永康元年巴陵顯安寺。僧房牀下。忽生一樹。隨伐隨生。如是非一。樹生逾疾。咸共異之。置而不剪。旬日之間。植柯極棟。遂移房避之。自爾已後。樹長便遲。但極晚秀。夏中方有華葉。秋落與眾木不殊。多歷年稔。人莫識也。後外國僧見。攀而流涕曰。此娑羅樹也。佛處其下涅槃。吾思本事。所以泣耳。而華開細白。不足觀採。元嘉十一年。忽生一華。形色如芙蓉。樹今現在。此亦一方之奇迹也)。
般涅槃
[0678c23] 具云摩訶般涅槃那。此言大滅度。雜事云。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汝今宜往拘尸那城。宣我言告五百壯士。諸人當知。如來大師。必定今日。於中夜時。入無餘依妙涅槃界。涅槃經云。師子吼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何故二月涅槃。佛言。善男子。二月名春。春陽之月。萬物生長。種植根栽。華果敷榮。江河盈滿。百獸孚乳。是時眾生。多生常想。為破眾生。如是常心。說一切法。悉是無常。唯說如來。常住不變。善男子。於六時中。孟冬枯悴。眾不愛樂。春陽和液。人所貪愛。為破眾生。世間樂故。演說常樂我淨。亦爾如來為破世我世淨。故說如來真實我淨。言二月者。喻於如來二種法身。冬不樂者。智者不樂。如來無常。入於涅槃。二月樂者。喻於智者。愛樂如來。常樂我淨。種植者。喻諸眾生。聞法歡喜。發阿耨菩提心。種諸善根。河者。喻於十方諸大菩薩。來詣我所。咨受大涅槃典。百獸孚乳者。喻我弟子。生諸善根。華。喻七覺。果。喻四果。以是義故。我於二月。入大涅槃。師子吼言。如來初生。出家。成道。轉妙法輪。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獨十五日。佛言。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無虧盈。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入大涅槃。無有虧盈。以是義故。以十五日。入般涅槃。後分云。世尊入涅槃已。大地所有諸山。一時振裂。悉皆崩倒。出大音聲。振吼世界。唱言。苦哉。大地虗空。寂然大暗。日月精光。悉無復照。忽然黑風。鼓怒驚振。吹扇塵沙。彌暗世界。一切卉木。藥草諸樹。悉皆摧折。碎落無餘。江河溪澗流泉。悉皆傾覆枯涸。周書異記云。周穆王即位。五十三年。壬申之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損舍折樹。山川。大地。宮殿。皆悉震動。午後天陰雲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不滅。穆王問太史扈多曰。是何徵也。扈多卜曰。西方大聖人入滅。衰相現耳。此即如來入涅槃之相也。今以世壽計之。佛生甲寅。滅度壬申。則生年七十九歲矣。諸經或言八十。如金光明經。信相菩薩。作是思惟。釋迦如來。壽命短促。方八十年。於時所居。忽然廣博嚴淨。有四如來。現在其前。而告之曰。一切諸水。可知幾滴。諸須彌山。可知斤兩。一切大地。可知塵數。虗空分界。可知邊際。無有能算釋尊壽命。不應生疑。云云(縱七十九言八十。亦是大數耳。如三教法頌云)。
 周昭甲寅第四帝  釋迦降生迦維衛
 穆王壬申五十三  如來八十歸真際
 滅度一千八十年  教流漢明永平世
 佛先四百二十二  老子方生定王世
 佛先四百七十七  孔子靈王時誕質

[0679b18] 按天竺菩提寺石柱記。則如來滅度。至唐龍朔三年。已經一千二百載矣。有云一千三百年。或云一千五百載。然娑羅林中。大精舍前石柱。惟記如來寂滅之相。亦不記其年月。此實如來應化示現。出沒非數量所揆。固凡情不可得而測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六
  音釋

[0679c03] 音捲。誘也。
筌罤
[0679c04] 上音詮。捕魚苟。下音蹄。捕兔網也。所謂得魚忘筌。得兔忘罤也。

[0679c06] 音參上聲。痛也。愁也。

[0679c07] 音孤。

[0679c08] 音洪。

[0679c09] 音確。水盡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七目錄
舍利
木槨
波婆
曼陀羅華
摩訶羅
醯蘭若河
天冠寺
自然
俹臥
往王舍城
陀醯羅迦葉
長阿含
中阿含
增一阿含
雜阿含
雜藏
阿毗曇藏
三藏
富羅那
百歲
十事
耶舍伽那子
離婆多
婆呵河
伽那慰闍國
阿伽樓羅國
僧伽賖國
阿呼恒河山
三浮陀
波羅離子
波夷那波梨
婆搜村
一切去
蘇曼那
沙留
不闍蘇摩
阿夷頭
婆梨林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七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舍利
[0680a08] 或云實利。按正梵音。應言設利羅。此翻為身也。今譌略云舍利。所以不翻者。恐濫凡夫身骨也。又云馱都。此言不壞。義有二種。一全身。二碎身。碎身者。有三種。一骨舍利。其色白也。二肉舍利。其色赤也。三髮舍利。其色黑也。菩薩。羅漢。皆有三種。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變化。不為一切物所壞。槌擊不破。經無量劫。常在具足。是為馱都義。原此舍利。乃戒定慧之所熏修。眾德之所共集。甚難可得。是最上福田者也(佛弟子舍利。槌擊即碎)。
木槨
[0680a18] 古博切。音郭。外棺日槨。說文云。葬有木郭也。此方黃帝。始造棺槨。有虞瓦棺。殷周易之以木。律本云。作木槨。鐵棺著中。準餘經律多云金槨。或云金棺。鐵槨。此亦各部宗旨。所表不同。致有異論。又或譯者。順方俗之言。或由眾生。有大乘小乘見。致斯差別。輪王凡位。尚以金棺。況如來至聖。萬德之體。如涅槃經後分云。佛告阿難。我入涅槃。如轉輪王。經停七日。乃入金棺。以妙香油。注滿棺中。密蓋棺門。其棺四面。應以七寶。間雜莊嚴。一切寶幢。香華供養。經七日已。復出金棺。既出棺已。應以一切眾妙香水。灌洗沐浴如來之身。既灌洗已。以上妙兜羅綿。徧體纏身。次以微妙無價白[疊*毛]千張。復於綿上纏如來身。乃入金棺。復以微妙香油。盛滿棺中。閉棺令密。爾乃純以微妙牛頭栴檀沉水。一切香木。成七寶車。一切眾寶。以為莊嚴。載以寶棺。至茶毗所。無數寶幢。無數寶蓋。無數寶衣。無數天樂。無數香華。周徧虗空。悲哀供養。一切天人。無數大眾。應各以栴檀沉水。微妙香油。茶毗如來。哀號戀慕。茶毗尼訖。天人四眾。收取舍利。盛七寶瓶。於其城內。四衢道中。起七寶塔。供養舍利。能令眾生。得大功德。離三有苦。至涅槃樂。
波婆
[0680b16] 或云波波。此言罪惡。亦壯士種。所居之邑。與拘尸城相鄰也。
曼陀羅華
[0680b19] 此云適意華。佛涅槃時。天人散華至膝。此即天華。非世間之適意華也(母經云。呵跋外道。從如來邊。得一曼陀羅華)。
摩訶羅
[0680b22] 或云莫訶羅。此言老。或言無知。總謂老而無知也。按餘經律。皆言摩訶羅比丘。今律謂跋難陀釋子。喚佛為摩訶羅。是誤也。又檢根本部文。佛未涅槃。跋難陀身已亡沒。身亡之後。所有資具。價直三億金錢。以此證知。固是誤也。天竺凡喚一切愚老無知之人。皆名摩訶羅。今此比丘。別有名字。以其老耄愚癡。不識善惡。出此非法之言。故喚為摩訶羅。雜事律云。大迦葉波。所將五百人。中有一莫訶羅苾芻。稟性愚癡。不辯好惡。遂出麤言。快哉。樂哉。我等從今。免被拘制。於諸戒律。云此應作。此不應作。此事皆息。自今已後。能持不持。皆由於我。可行者行。不須者棄。時彼老叟。出此語時。空中諸天。聞其非法。即以神力。掩蔽聲響。不令人聞。唯迦葉波。領知斯語。赴佛涅槃經云。有一老比丘。名波或。即言佛在時。常禁制我等。不得自由。今佛泥洹。吾等得自在。時有天聞波或語。即舉手博之。迦葉便前接持。天止之。謂波或言。佛今般泥洹。一切失所恃。汝獨愚癡。而反喜快。波或聞是語竟。即得阿羅漢果。
醯蘭若河
[0680c17] 或作呬[口*闌]若。或作熙連禪。又作熙連禪尼。此云不樂著河度河即如來焚身之處。跋提河西。是如來涅槃處。涅槃經云。阿夷羅跋提河。或云阿恃多伐底河。西域記云。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此世共稱耳。舊云阿利羅跋提河。譌也。舊言。謂之尸賴拏伐底河。譯曰。有金河。或云金沙河。以河產金沙故也。梁宗法師云。佛來此河邊入滅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沙不動。喻佛性常住。又佛因地。在此捨身。故今於彼入滅。然熙連與跋提相隔。而跋提大。或云闊二十丈。或言四十丈。在城西北三四里。度河西岸不遠。至裟羅林。佛寂滅處。熈連小。或言廣四丈。或云八丈。在於城北。律本云。大迦葉。與五百大比丘。往拘尸城已。出城度醯蘭若河。往天冠寺。是則寂滅在城西北。焚身在於城北也。
天冠寺
[0681a08] 或云繫冠塔。或云寶冠支提。蓮華面經云。佛言。力士生地。乃是我過去為轉輪聖王。解寶天冠在此。安置辟支佛塔。是我焚身。最勝妙地。僧祇律云。於天冠塔邊。闍維佛身。西域記云。城北渡河三百餘步。有窣堵波。是如來焚身之處。地今黃黑。土雜灰炭。至誠求請。或得舍利。大經後分云。其地乃是三世諸佛茶毗之處。大覺世尊。乘大願力。於是處茶毗。是處有諸往古諸佛。無量寶塔。金剛不壞。堅固之處。言寺者。或於天冠塔邊建立僧伽藍。然寺本是此方公院之名。風俗通云。寺司也。延之有法度者也。諸侯所止。皆曰寺。廣雅云。寺。治也。三蒼云。寺。官舍也。釋名云。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續於其中也。昔以西僧乍來。權止公司之鴻臚寺。後移入別居。不忘其本。還標寺號。僧史略云。鴻臚寺者。本禮四夷遠國之邸舍也。尋令別擇。洛陽西雍門外。蓋一精舍。以白馬馱經來。故用白馬為題。名白馬寺也。或名僧坊者。別屋謂之坊也。或名精舍。或名道場。皆此方之名耳。西國名僧伽藍。或云招提。或名毗訶羅。毗訶羅者。此云游行處。謂僧游履之處也(亦作鼻何囉)。隋煬帝。敕天下寺院。皆名道場。謂佛弟子修道之場也(招提。正梵音云。招鬬提奢。此云四方。謂處所。為四方眾僧之所依住也。世有依字解。招謂招引。提謂提擕此是浪語也)。
自然
[0681b07] 然者。燒也。經云茶毗。此言焚燒。或云耶旬。或云闍維。斯皆外國之語。西域記云。佛入涅槃後。涅疊般那。舊曰闍維。譌也。故通慧音義云。親問梵僧。未聞闍維之名。律本云。時大迦葉。哀歎說偈。遶棺七帀。火不燒自然。大經後分云。爾時如來。以大悲力。從心胸中。火踊棺外。漸漸茶毗。經於七日。焚妙香樓。爾乃方盡(偈如經說。言香樓者。時人天等眾。所持微妙香木。積高成大香樓。寶棺置上)。
[0681b14] 爾時四天王。及諸龍王。以寶瓶盛滿香水。注火令滅。欲取舍利。火勢轉高。都無滅也。爾時帝釋。持七寶瓶。及供養具。至茶毗所。其火一時。自然滅盡。帝釋即開如來寶棺。於佛口中。右畔上頷。取一牙舍利。還天上起塔供養。時有二捷疾羅剎。隱身隨帝釋後眾皆不見。盜取一雙佛牙舍利。爾時城內人眾。即開佛棺。兜羅白[疊*毛]。宛然不燒。時阿尼樓豆。普為天人。一切大眾共於棺所。徐舉白[疊*毛]。及兜羅綿。其迦葉等。白[疊*毛]千張。火全不燒。其城內人。白[疊*毛]千張。除外一雙。餘者灰燼(有部云。唯留內外一雙全)。其兜羅綿。宛然如故。樓豆取白[疊*毛]。及兜羅綿。細破分之。與諸大眾。令起寶塔。而供養之。復取[疊*毛]灰。分令起塔。其餘燼灰。眾各自取。起塔供養(云云)。爾時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剛體。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壞。根本律云。爾時七國。嚴整四兵。往拘尸城。諍分舍利。時突路拏婆羅門(或云姓煙)。持瓶量舍利。分為八分。第一分與拘尸那城。第二分與波波邑。第三分與遮羅博邑。第四分與阿羅摩處。第五分與吠率奴邑。第六分與劫比羅城。第七分與吠舍離城。第八分與摩揭陀國。此等諸人。既分得已。各還本處。起窣堵波。恭敬尊重。伎樂香華。盛興供養(西域記云。時天龍共諍。即作三分。一諸天。二龍眾。三與人間。八國重分)。時突路拏。將量舍利瓶。於本聚落。起塔供養。有摩納婆。亦在眾中。即乞餘灰燼。還於畢鉢羅處。起塔供養。時贍部洲。世尊舍利。乃有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灰塔。如來舍利。總有八碩六斗。分為八分。七分在贍部洲。其第四分。阿羅摩處。所得之者。在龍宮供養。又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帝釋處。一在揵陀羅國。一在羯陵伽國。一在阿羅摩邑。海龍王宮。各起塔供養。後波吒離邑。無憂王(舊云阿育)。便開七塔。取其舍利。於贍部洲。廣興靈塔。八萬四千。周遍供養。由塔威德。莊嚴世間。天龍藥叉。諸人神等。咸皆恭敬。尊重供養。能令正法。光顯不滅。有所願求。無不遂意(或云育王。開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所得舍利塔。使鬼神一日中。起八萬四千塔。震旦有一十九所。還修復摩揭國塔)。
俹臥
[0682a01] 衣架切。音亞。俹。倚也。今言俹息。却俹。並是也。善見律云。阿難從初夜。觀身已。過中夜。未有所得。阿難思惟。世尊往昔。有如是言。汝已修功德。若入禪定。速得羅漢。佛語無虗。當猶我心。精勤太過。今當籌量。取其中道。於是從經行處。下至洗脚處。洗脚已。入房。却坐牀上。欲少時消息。倚身欲臥。脚已離地。頭未落枕。於其中間。便得羅漢。若有人問。於佛法中。離行住坐臥。而得道者。阿難是也。本律。與五分律言。尊者於毗舍離證果。餘部多云。王舍城得漏盡。如根本部云。尊者與諸大眾。往王舍城。被迦攝波尊者。詰擯而出。詣增勝聚落。作夏安居。聞說偈要義。頭未至枕。斷盡諸漏。又西域記云。王舍城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預結集。至此宴坐。證阿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
往王舍城
[0682a16] 此謂五百聖眾。往王舍城。結集法藏也。僧祇律云。時迦葉告眾言。應向王舍城。結集法藏。所以者何。世尊記王舍城。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於聲聞優婆塞。無根信中。最為第一。即與千比丘。俱詣王舍城至剎帝山窟。敷置牀褥(云云)。雜事云。是時具壽迦水波。告眾曰。世尊在摩揭陀國。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法身已謝。我等今應就彼結集。即往畢鉢羅巖下。而為結集。善見律云。阿闍世王。白眾僧曰。我今當轉王威法輪。諸大德。當演無上法輪。即於底槃那婆羅山邊。禪室門邊。先立講堂。以王威力。猶如第二忉利。毗舍伎巧天。須臾之頃。建立成辦。棟梁椽柱。障壁階道。皆悉刻鏤。種種異妙。堂上地下。珍玩莊嚴。懸華羅列。猶如梵天宮殿。五百牀敷。悉北向坐。又以眾寶莊飾高座東向。擬說法者坐。西域記云。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波。於此與諸大阿羅漢。結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為集法藏。諸大阿羅漢。建此堂宇(云云)。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藏(舊云修多羅藏)。優波釐。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毗柰耶藏。迦葉波。集阿毗達磨藏。雨三月盡。集三藏訖。以大迦葉。僧中上座。因而謂之上座部焉。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證果處。證果西行。二十餘里。有窣堵波。是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智愚畢萃。復集素呾纜諸。毗柰耶藏。阿毗達磨藏。雜集藏。禁呪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焉。
陀醯羅迦葉
[0682b22] 律云陀醯羅迦葉。為第一上座。波婆那。為第二上座。大迦葉為第三上座。大周那為第四上座。大迦葉。知僧事。五分律云。集比丘法時。阿若憍陳如。為第一上座。富蘭那。為第二上座。曇彌。為第三上座。陀婆迦葉。為第四上座。跋陀迦葉。為第五上座。大迦葉。為第六上座。優波離。為第七上座。阿那律。為第八上座。凡五百阿羅漢。不多不少。是故名五百集法。
長阿含
[0682c07] 律言。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僧祇云。文句長者。集為長阿含。肇師曰。此長阿含。四分。四誦。合三十經。以為一部。阿含。秦言法歸。法歸者。蓋是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其為典也。淵博弘富。縕而彌廣。明宣禍福。賢愚之迹。剖判真偽。異濟之源。歷記古今。成敗之數。墟域二儀。品物之倫。道無不由。法無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開析修途。所記長遠。故以長為目。翫茲典者。長迷頓曉。邪正難辨。顯如晝夜。報應冥昧。照若影響。劫數雖遼。近猶朝夕。六合雖曠。現若目前。斯可謂朗大明於幽室。惠五目於眾瞽。不闚戶牖。而智無不周矣。以弘始十五年。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共涼州沙門竺佛念譯出。為二十二卷矣。
中阿含
[0682c21] 律言。集一切中經。為中阿含。僧祇云。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此經四分。五誦。共一十八品。總為二百二十二經。以東晉隆安元年。十一月十日。北天竺罽賓國。沙門瞿曇僧伽提婆。於東亭寺。傳梵為晉。至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譯訖。合有五十一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為六十卷矣。
增一阿含
[0683a04] 律言。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集為增一。道安法師曰。增一阿含者。比法條貫。以數相次也。數終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數數皆增。以增為義也。其為法也。多錄禁戒。繩墨切厲。乃度世檢括也。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此經四分。八誦。凡五十二品。總五百五十五經。以符秦建元二十年。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共竺佛念譯出。八十萬言。為五十卷矣。
雜阿含
[0683a13] 淨法師曰。若經與伽陀相應者。此即名為相應阿笈摩。舊云雜者。取義也。律言。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僧祇律云。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為雜。此經四分。十誦。說事既雜。故無品次。以宋元嘉中。中天竺沙門。摩訶乘法師。求那跋陀羅。於瓦官寺譯出。為五十卷。分別功德論云。阿難思惟契經大本。義分四段。何者文義混雜。宜當以事理相從。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長。第四曰雜。以一為本。次至十一。二二三。隨事增上。故名增一。中者。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事處中適。故曰中也。長者。說久遠事。歷劫不絕。本末源由。事經七佛。聖王七寶。故曰長也。雜者諸經斷結。難誦難憶。事多雜碎。喜令人忘。故曰雜也。天台文句云。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長阿含。破邪見。中阿含。明深義。雜阿含。明禪定(阿笈摩。即阿含也)。
雜藏
[0683b06] 如律文說。五分律云。自餘雜說集為一部。名為雜藏。從長阿含。乃至雜藏。合名為修多羅藏。
阿毗曇藏
[0683b09] 律言。有難。無難。繫。相應。作處。集為阿毗曇藏。母經云。有問分別。無問分別。相攝。相應。處所生。五種名為阿毗曇藏(翻譯詳如墮篇中。及下略出)。
三藏
[0683b13] 一毗尼藏。二修多羅藏。三阿毗曇藏。取要言之。總謂律經論三藏也。按餘諸部。多云先集經藏。今本律與五分。皆言先集律藏。如善見律云。大德迦葉。問諸長老曰。為初說法藏。毗尼藏耶。諸比丘答曰。大德。毗尼藏者。是佛法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我等。先出毗尼藏。據此。則先集律藏。今以文便故。譯者。宣次在後。又以三學言之。亦律在初也(四教義云。說時非行時。教起之次。阿含為先。修行之初。木叉為首。故出耀經。說教次第。先經次律。而後論也)。說一切有部云。時迦攝波。作如是念。後世之人。少智鈍根。依文而解。不達深義。我今宜可自說摩窒里迦。欲使經律。義不失故。作是念已。便作白二羯磨。白眾令知。眾既許已。即升高座。告諸苾芻曰。摩窒里迦。我今自說。於所了義。皆令明顯。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無畏。四無礙解。四沙門果。四法句。無諍願智。及邊際定。空無相無願。雜修諸定。正入現觀。及世俗智。苫摩他。毗鉢舍那。法集。法蘊。如是總名摩窒里迦。此是阿毗達磨藏。本律不言迦葉集者。如有說云。復請阿難。結集毗曇藏。以毗曇藏。亦佛親說。不假迦葉別出。如大論云。即請阿難。就師子座。問佛在何處初。說阿毗曇。阿難受僧使命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爾時佛告諸比丘。諸五怖。五罪。五怨。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復後世墮惡道中。諸有無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緣故。於今生種種身心受樂。後世生天上樂。何等五怖應遠。一者殺生。二者偷盜。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如是等。名阿毗曇藏。故律不言迦葉說也。或云迦旃延子。撰集眾經要慧。呈佛印可。名阿毗曇藏。分別功德論云。契經者。佛所說法。或為諸天帝王。或為外道異學。隨事分別。各得開解也。契經者。猶線連屬義理。使成行法。故曰契經也。毗尼者。禁律也。為二部僧說。撿惡斂非。或二百五十。或五百事。引法防姦。猶王者秘藏。非外官所私。故曰內藏也。此戒律藏者。亦如是。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故曰律藏也。阿毗曇者。大法也。所以言大者。四諦大慧。諸法牙旗。斷諸邪見。無明洪癡。故曰大法也。亦名無比法。八智十慧。無漏正見。越三界礙。無與等者。故曰無比法也。迦旃延子。撰集眾經。抄撮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藏也。阿難思惟。此三藏義。與三脫相應。何者契經妙慧。理與空合。毗尼制惡。玄齊無相。大法正見。跡同無願。故曰三藏三脫。冥跡玄會。云云(大論。標四藏。即兼雜藏言之。或言五藏者。西域記云。上座部。唯結三藏。大眾部別為五藏。第四名為雜集藏。第五名禁呪藏。或言八藏者。一胎化藏。二中陰藏。三摩訶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薩藏。六雜藏。七金剛藏。八佛藏。摩窒里迦如墮篇中釋)。
富羅那
[0684a10] 或云富蘭那。又云布剌拏。此言滿。或言圓滿。五分律云。時長老富蘭那。在南方。聞佛於拘夷城般泥洹。諸長老比丘。共集王舍城。論毗尼法。自與眷屬。如屈伸臂頃。來到眾中。毗尼母經云。諸比丘欲集法藏。時摩訶迦葉。以手拍地。聲震之響。喻如銅鐘。
[0684a15] 爾時王舍城中。舊住五百阿羅漢師。字富蘭那。聞此之音。共相告言。集法藏時至。尊者富蘭那。與其徒眾五百羅漢。即共相隨。向王舍城。竹林精舍中。至摩訶迦葉所(云云)。
  ○七百結集法
[0684a20] 佛日既遷。譌風漸扇。欲革邪非。全憑匡護。是以訶羅捨制。迦葉維持。選五百應真。同結法藏。跋耆構非。耶舍諫斥。會七百聖眾。重集毗尼。如來聲教。由斯光顯。輝流末代。晃晃不絕。實藉維持之力焉。維持之道。乃法輪猛將。弘教大心。所以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而不弘。則法滅可期矣。蓋欲弘法。先須住持三寶。住持三寶者。當以毗尼為首。毗尼若住。僧寶則存。佛法二尊。依之建立。故善見律云。毗尼藏者。是佛法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是知毗尼為佛法之命脈。僧伽之基本。基本若立。然後於如來十二部經。隨力研究。使所談說。不違教理。知三乘道。同一法性。行願差別。智之淺深。於大小乘戒。通達弘持。凡有義利。咸應尊崇。無以偏見。墮於邪執。言自為是。毀訾他非。反成壞法之徒。獅蟲之伴。或希名譽。饕餮四供。內無實德。外現虗儀。月壘日深。不以為過。如斯欲住持化導者。其猶如自墮巨海。欲濟他至不死地者。豈得之也。故方廣十輪經云。若有眾生。起於麤弊愚癡惡口。自謂為智。乃至不離邪見。為求他利。而生嫉妒。貪著名稱。自舉輕他。不能守護身口意等。乃至而自稱說。是大乘人。亦教他讀誦。但自讚己。非毀於他。以是義故。讚歎大乘。自不調伏。於大乘道。而欲教他。修行大乘。乃至云。得人身甚難。失聲聞辟支佛乘。常趣惡道。不欲親近諸有智者。而唱是言。作師子吼。我是大乘。善男子。譬如有驢。著師子皮。自以為師子。有人遠見。亦謂師子。驢未鳴時。無能分別。既出聲已。遠近皆知。非實師子。諸人見者。皆悉唾言。此弊惡驢。非師子耶。乃至毀犯禁戒。作惡行者。於一切處。不成法器。若自說言。我是大乘。能破一切眾生煩惱塵勞大障。亦為眾生住八正道。入無畏城。則無是處。如經所說。故知維持利物。必須德行充盈。見解分明。不苟聲利。無我人心。棄彼此見。思報佛恩。宣揚正教。亡身護法。沒命弘道。濟物為懷。誓無獨度。志親諸佛。願等空界。應現十方。輔持正法化被一切。同歸覺岸。是則名為真佛弟子。法王大將也。
百歲
[0684c08] 世尊般涅槃後百歲。毗舍離。跋闍子比丘。行十非法事。根本部云。佛般涅槃。大迦葉波。與五百阿羅漢。結集三藏已。與法付囑尊者阿難陀。阿難。付囑奢搦迦(舊云商那和修者譌)。奢搦迦。付囑鄔波笈多(此云小護)。鄔波笈多。付囑地底迦(此云有媿)。地底迦。付囑訖里瑟拏(此云黑色)。訖里瑟拏。付囑蘇跌里舍那(此云善見)。如是等諸大龍象。皆已遷化。大師圓寂。佛日既沉。世無依怙。如是漸次。至一百一十年後。時廣嚴城。諸苾芻等。作十種不清淨事。違逆世尊。所制教法。不順經律。乖違正理。諸苾芻等。將為清淨。皆共遵行(云云)。
十事
[0684c19] 一者。得兩指抄食。謂足食已。捨威儀。不作餘食法。得二指抄食食(言足食已。時人持食來。而欲食者。不勞作餘食法。即以二指抄食之。名為淨法)。二者。得村間。謂足食已。捨威儀。不作餘食法。兩村中間得食(言足食竟。不勞作法。在兩村中間即得食之。名為淨法。五分云。越聚落食淨)。三者。得寺內。謂在寺內。得別眾羯磨(雜事云。諸苾芻作非法不和羯磨。非法和羯磨。法不和羯磨。是諸大眾。聞此說時。高聲共許。此即名為高聲共許淨法)。四者。得後聽可。謂在界內。別眾羯磨已。聽可(五分云。求聽淨。謂別作羯磨然後來求餘人聽雜事云諸苾芻如上作三種非法羯磨而大眾見時悉皆隨喜即名為淨法)。五者。得常法。謂此作事已。言是本來所作(五分云習先所習謂習白衣所作雜事云舊事淨。謂時苾芻。自手掘地。或復教人。而大眾將為舊事)。六者。得和。謂足食已。捨威儀。以酥。油。蜜。生酥。石蜜。酪。和一處。得食(言足食已。不作餘食法以此六種物和在一處。得食。五分云。酥。油。蜜。石蜜。和酥。非時飲之名為和淨)。七者。得與鹽共宿。謂得用共宿鹽。著食中食(雜事云以筒盛鹽自手捉觸守持而用和合時藥[日*敢]食隨情)。八者。得飲闍樓羅酒(五分云闍樓伽酒謂釀酒未熟者摩得勒伽云生。糟淨者謂穀作酒。未熟得飲)。九者。得畜不割截坐具(五分云作坐具隨大小淨雜事云作新坐具不以故者一張手重帖而受用)。十者。得受取金銀(詳如律說)。
耶舍伽那子
[0685a13] 或云耶舍陀。又云耶舍迦蘭陀子。耶舍。此言名稱。是字也。伽那。是父名也。此尊者。百一十臘。雜事云。尊者阿難陀。在廣嚴城。有弟子名日樂欲(梵云薩婆迦摩)。是阿羅漢。住八解脫。少欲知足。省緣而住。彼有弟子。在婆颯婆聚落。號日名稱。亦阿羅漢。住八解脫。與五百弟子。人間遊行。至廣嚴城(即毗舍離城)。
離婆多
[0685a20] 此翻星宿。又翻室宿皆北方星名。或父母祈此星而得子。因以名焉。是阿難弟子。得慈心三昧。持三藏。具三明。有名稱。是大阿羅漢。百二十臘。
婆呵河
[0685a24] 此是恒河之分派也。
伽那慰闍國
[0685b02] 是中天竺境國也。
阿伽樓羅國
[0685b04] 是中竺境也。
僧伽賒國
[0685b06] 或云僧伽舍。無正翻。義當和合聚集。西域記云。劫化他國。舊謂僧伽舍國。中印度境。周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風俗淳和。人多學藝。城東二十餘里大伽藍。經製輪奐。工窮剞劂。聖形尊像。務極莊嚴。伽藍大垣內。有三寶階。南北列。東西下。是如來自三十三天降還也(三寶者金銀水精也)。
阿呼恒河山
[0685b13] 阿呼。此云希有。恒河。如上釋。五分律。但云阿呼山西域記云。長老三菩伽。住秣蒐羅國(舊云摩偷羅國是北天竺境此山即在彼國然恒河從阿耨池來經北天竺。入中天竺橫流而出。東南海。以河經彼山過故以河名山)。
三浮陀
[0685b18] 或云三浮那。又名三菩伽。是尊者阿難弟子。持三藏。得三明。有名稱。大阿羅漢。百一十臘。
波羅離子
[0685b21] 亦作波羅梨子。或作波吒釐子。波吒釐。元是樹名。以因緣故。立為城郭。今名波羅梨子城。詳如下增一毗尼中釋。
波夷那波梨
[0685c01] 此二國。由是別號。未詳所出。波梨或云波利邑(據根本部有流轉城俱生城)。
婆搜村
[0685c04] 或作婆藪。此云天慧。亦云大慧城。是村在毗舍離國。
一切去
[0685c07] 梵云薩婆鉗。此言一切去。是尊者阿難最大弟子持三藏。得三明六通。是大阿羅漢。好行空三昧。百三十六臘。於閻浮提中。最為上座。
蘇曼那
[0685c11] 此云善意。是尊者阿[少/兔]留馱弟子。已曾見佛(阿[少/兔]留馱。即阿那律陀也)。
沙留
[0685c14] 或作沙羅。又作沙蘭。亦尊者阿難弟子持三藏。得三明有名稱是大阿羅漢。其所學者。皆從和尚口受。住在毗舍離國。
不闍蘇摩
[0685c18] 或云不闍宗。又云富闍蘇彌羅。或云曲安。住在波羅梨弗國。亦阿難弟子。持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稱。是阿羅漢。喜用天眼。以天眼遙見。少一比丘。不滿七百。在毗舍離國集。為非法惡事故。即入三昧。如力士屈伸臂頃。於波羅梨弗國沒。在毗舍離國僧中住。雜事云。爾時尊者曲安。入滅盡定。不聞犍椎聲。時有六百九十九阿羅漢。悉皆來集。咸是具壽。
[0686a01] 阿難陀弟子。曲安尊者。從滅盡定起。是時有天。告聖者曲安曰。何為安然。有諸同學。六百九十九阿羅漢。皆來集會。住廣嚴城。欲為結集。令法久住。可宜速往。以神通力。於波吒離沒。於廣嚴城出(云云)。
阿夷頭
[0686a06] 或云阿夷恬。此言新學。是比丘。受戒五歲。善能誦持毗尼藏。故取入結集數中(若云阿夷他。此譯云來也)。
婆梨林
[0686a09] 或云婆利迦園。五分云。毗羅耶女。所施園。西方誌云。毗舍離國。城東南十五里。是七百賢聖結集處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七
  音釋
饕餮
[0686a15] 上音滔。貪財也。下音鐵。貪食也。
剞劂
[0686a16] 上音雞。下音厥。刻鏤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八目錄
難提比丘
藍婆那
豚子
伊羅婆提河
蘇卑
決潦
慰周陵伽
婆樓越奢城
旃陀羅
那輸伽
婆修達多
須陀夷
閻婆果
波梨婆果
胡苽
三種藥粥
須甑
黠了
高勝
轉[石*甲]
剸栱
摩頭波羅呵那
滿槽
加陵伽王
四種風
伊羅婆尼
難陀池
蔓陀延池
空慧定
水熱沸
嚴好比丘
遮身衣
口噓
人尻
企牀
多作
梵罸
逃竄
三種覆
波羅梨子城
孔雀冠
崩伽彌村
下五使
唐捐
三結
金剛
三種淨肉
重制
諳經
阿尼樓陀
婆夷
四妄語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八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五十五
  ○調部毗尼法
[0686b21] 調部毗尼者。蓋是調伏三毒七支也。所以五篇七聚。能制六情。禁止十惡。若不以此而為調伏。則諸破戒結賊。何由得息。無量善品。奚以克登。其有欲入無畏城者。當持禁戒鈎。裂煩惱網。却魔怨敵。然後昇禪定之階梯。趣常樂之彼岸。得無快乎。
難提比丘
[0686c03] 是比丘坐禪。如受戒犍度中釋。禪祕要經云。佛告舍利弗。若行者入禪定時。欲覺起。貪婬風動。四百四脈。從眼至身根。一時動搖。諸情閉塞。動於心風。使心顛狂。因是發狂。鬼魅所著。晝夜思欲。如救頭然。當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觀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之下。熱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脈。從於子藏。猶如樹脂。布散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節。似芭蕉葉。八萬戶蟲。圍遶周帀。四百四脈。及以子藏。猶如馬腸。直至產門。如臂釧形。團圓大小。上圓下尖。狀如貝齒。九十九重。一一重間。有四百四蟲。一一蟲。有十二頭。十二口。人飲水時。水清入脈。布散諸蟲。入毗羅蟲頂。直至產門。半月半月。出不淨水。諸蟲各吐。猶如敗膿。入九十蟲口中。從十二蟲六竅中出。如敗絳汁。復有諸蟲。細於秋毫。遊戲其中。諸男子等。宿惡罪故。四百四脈。從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諸腸。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肺脾腎脈。於其兩邊。各有六十四蟲。各十二頭。亦十二口。婉綣相著。狀如指環。盛青色膿。如野猪精。臭惡頗甚。至藏陰處。分為三支。二九在上。如芭蕉葉。有一千二百脈。一一脈中。生於風蟲。細若秋毫。似毗蘭多鳥[口*雋]。諸蟲中。生筋色蟲(此蟲形體似筋。連持子藏。能動諸脈吸精出入。男蟲青白。女蟲紅赤)。七萬八千。共相纏裹。狀如累環。似瞿師羅馬眼。九十八脈。上衝於心。乃至頂髻。諸男子等。眼觸於色。風動心根。四百四脈。為風所使。動轉不停。八萬戶蟲。一時張口。眼出諸膿。流注諸脈。乃至蟲頂。諸蟲崩動。狂無所知。觸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諸蟲淚。女精黃赤。是諸蟲膿。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萬戶蟲。地水火風動作。作此。佛告舍利弗。若有四眾。著慚愧衣。服慚愧藥。欲求解脫。度世苦者。當學此法。如飲甘露。學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諸蟲。張口豎耳。瞋目吐膿。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數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過。觀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觀之。復以手反之。用覆頭上。令此諸蟲。眾不淨物。先適兩眼。耳鼻及口。無處不至。見此事已。於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視之。如見癩人。那利瘡蟲。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熱焰。應當諦觀。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眾生。身分不淨。皆悉如是。舍利弗。汝今知不。眾生身根。根本種子。悉不清淨。不可具說。但當數息。一心觀之。若服此藥。是大丈夫。天人之師。調御人主。免欲淤泥。不為使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婬泆不祥幻色妖鬼之所嬈害。當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潔。如優波羅。人中香象。龍王力士。摩醯首羅。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佛告舍利弗。汝好受持。為四眾說。慎勿忘失。時舍利弗。及阿難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藍婆那
[0687b02] 根本律云。時室羅伐城。有長者子。其根極長。時人因此。名曰長根。
豚子
[0687b05] 豚。徒孫切。音屯。小豕也。
伊羅婆提河
[0687b07] 此云勝河。亦云阿夷羅跋提河。又云阿恃多伐底。此言無勝。餘如五百結集法。拘尸城句中明。
蘇卑
[0687b10] 此蘇卑優婆夷。非藥犍度中。蘇卑優婆夷也。此或譌略之言。母經云。蘇毗耶優婆夷。應是也。
決潦
[0687b13] 決者。斷也。絕也。通也。亦行流也。潦者。行潦路上流水也。爾雅釋詁云。潦者。雨水也。雨水流聚。故云行潦也。
慰周陵伽
[0687b16] 亦作鬱周隆伽。是蟲名。如初篇中釋。
婆樓越奢城
[0687b18] 未詳。
旃陀羅
[0687b20] 此翻可畏。亦翻嚴熾。是比丘字也。
耶輸伽
[0687b22] 此云名稱。是比丘字也。
婆修達多
[0687b24] 此云世授。然婆修。亦是天名。或其父母祀此天。而得子也。或云婆蘇達多。
須陀夷
[0687c03] 或云須陀耶。又云蘇陀夷。此言共起。此比丘身形長大。少有知識。三衣故弊。形體露現。以親厚意。不問主。取他衣而著入聚落。根本律云。佛言。然諸苾芻。不應非親友處。為親友想。有三種親友。謂下中上。於下親友。作下心委寄。若中親友。作中下心委寄。若上親友。作上中下心委寄。若苾芻。於非親友。作親友心。相委寄者。得越法罪。福田經云。須陀耶。白世尊曰。我念宿命。生為耶離國。為小民家子。時世無佛。眾僧教化。我時持酪。入市欲賣。值眾僧大會講法。過而立聽。聞法歡喜。即持瓶酪。布施眾僧。得呪願福。益懷欣躍。緣此福德。命終生天上。下生人間。恒處尊貴。九十一劫。末後餘愆。下生人間。母妊數月。得病命終。埋母塚中。月滿乃生。塚中七年。飲死母乳。用自濟活。微福值佛。逮得真諦。
閻婆果
[0687c18] 亦作閻蔔。或作閻逼。如上釋。
波梨婆果
[0687c20] 即是菴婆羅果之屬。此方無。故不翻。
胡苽
[0687c22] 即黃瓜。如上釋。瓜字元無艸頭。俗加艸。非也。
  ●律藏卷第五十六
三種藥粥
[0688a01] 如藥犍度中釋。
須甑
[0688a03] 甑。子孕切。增去聲。炊飯器也。
黠了
[0688a05] 黠。胡八切。音轄。慧也。黠慧。由堅慧也。
高勝
[0688a07] 或名直信。是尊者阿難。共行弟子。釋迦之種族。為人輭善和好。因受居士遺囑。將財物付與一兒。第二兒不得財物。故語阿難令知。阿難便責擯之。經六布薩。不與共同。然高勝。與尊者羅云親厚。羅云往語諸釋女。求請阿難。聽高勝比丘懺悔。乃教諸釋女言。汝等將諸小兒。諸阿難所。頭面禮足在前而坐。阿難必為汝等說法。說法已。默然。汝等盡留諸小兒捨去。彼必當言。將小兒去。汝等當言。若聽高勝比丘懺悔者。我等將去。時諸釋女。受此教已。如所教作。諸兒啼哭。阿難慈心故。即聽高勝懺悔。
轉[石*甲]
[0688a18] [石*甲]。古洽切。音甲。山側也。今此借用。
剸栱
[0688a20] 剸。徒官切。音團。截斷曰剸。廣韻云。截木也。栱。居竦切。弓上聲。大杙也。又栱枓也。
摩頭波羅呵那
[0688a23] 摩頭山。波羅呵那山。此二山。是耆闍崛山之別峰也。善見律云。有比丘日夜思欲。自制其心。而不能制。欲還俗。復自念言。我持戒具足。何以捨戒還俗。我寧取死。是故上耆闍崛山頂。投巖取死。而巖下有斫伐人。比丘墮時。磓殺伐人。無殺心。無罪。佛告諸比丘。莫自殺身。殺身者。乃至不食。亦得突吉羅罪。
滿槽
[0688b07] 財勞切。音曹。所謂馬槽。酒槽之屬也。
加陵伽王
[0688b09] 加陵伽。是國名。如四十卷中釋。雜阿含經云。自在王。是王有二夫人。第一夫人。以嫉妒故。以熱油灌第二夫人。因此業墮地獄中。百千萬歲。受諸苦痛。餘業因緣。受熟爛身。眾蠅封著。苦痛大喚。雜寶藏經云。目連至恒河邊。見五百餓鬼。羣來趣水。有守水鬼。以鐵杖驅逐。不得近。於是諸鬼。逕詣禮目連足。各問其罪。有一鬼言。我身常有火出自然。懊惱。何因故爾。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國王夫人。更一夫人。王甚幸愛。常生妒心。伺次危害。值王臥起去。時所愛夫人。臥猶未起著衣。即生惡心。正值作餅。有熱麻油。即以灌其腹上。腹爛即死。故受此苦。
四種風
[0688b21] 一住風。二持風。三不滅風。四牢繫風。阿修羅宮。在大海底。宮域四面及上。有此四種風。持水懸上。不令入其宮殿城郭也。
伊羅婆尼
[0688c01] 義如藥犍度中釋。
難陀池
[0688c03] 此云歡喜池。此池去阿耨達池不遠也。
蔓陀延池
[0688c05] 或云曼陀枳尼池。如藥犍度。阿耨大池句釋。
空慧定
[0688c07] 空慧處定。識慧處定。無所有慧處定。此皆無色定也。如受戒犍度中釋。爾時尊者目連。入此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三昧起聞大象聲。聞已。還疾入三昧。作是念。我入三昧中。聞是象聲。從三昧起。語諸比丘。諸比丘不信。何以故。若人入此定。破壞色相。捨離聲相故。若見。若聞。無有是事。此是目連不知。隨心想說。大婆沙論云。彼尊者於定自在。入出迅疾。雖起定聞。作住定想。謂彼先從欲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心現前。聞龍象等聲。不起分別。復還從欲界善心。入初靜慮。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如是乃至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還入識處。如是乃至入初靜慮。從此欲界善心現前。不審分別。便作是語。我自憶住無所有處定。聞曼陀枳尼池邊。龍象等聲。彼但於二心。起分別知。謂初入定心。及後出定心。於其中間。諸心相讀。不審分別。故作是說(凡入定者。乃至住於初禪。尚不聞聲。何況住於虗空無色定。而有聞聲是以諸比丘不信是事。故共結之耳)。
水熱沸
[0689a03] 即溫泉。如說戒犍度中釋。
嚴好比丘
[0689a05] 梵云輸毗多。或云輸毗陀。此譯為淨妙。嚴好淨妙。二義皆一也。是比丘。一念能識知五百劫事。以彼前身。從無想天命終。來生此間。無想天上。壽五百劫。今憶彼事。故自說我一念中。能知五百劫事。
遮身衣
[0689a10] 鼻柰耶云。諸比丘。從今已去。當著舍勒。此是半泥洹僧也。應法師譯云。內衣也。半者。言舍勒相短。似今短裙也。如雜事中。比丘尼月期下。亦聽著內衣。著時。須安帶繫腰。
口噓
[0689a15] 休居切。音虗。吹也。又急出聲曰吹。緩作氣曰噓。
  ●律藏卷第五十七
人尻
[0689a18] 脊梁盡處是也。如眾學法中釋。字從尸。從九。與尻字不同。尻即居字。從尸。得几而止。故是居也。
企牀
[0689a21] 去冀切。音器。舉踵而望也(此字從止。與仚字不同。仚字。從山。火延切。音軒。輕舉貌。又人在山上也)。
多作
[0689a24] 有外道女。形貌端正。比丘繫意。後時此女。去祗洹不遠行。比丘言。汝多作。彼答言。實爾多作。比丘疑不知是犯。非犯。佛言。僧伽婆尸沙。按根本律。說鄙惡語。犯相有其九事。若與葉婆合說之時。得僧伽伐尸沙。若不與葉婆合說者。得窣吐羅底也。注曰。葉婆者。正目西方。說男女交合。不軌之言。若準此方音者。言多鄙媟。又復方音。隨處不定。故存本字。然西方教授。說此言時。亦不全道。以鄙惡故。但云葉字。婆字耳。無犯者。若說葉縛言(大麥也)。或說葉摩尼言(帷幔也)。若於方國。雖說鄙惡言。然非所諱者。皆非是犯。
  ○毗尼增一法
[0689b12] 毗尼增一者。蓋法條貫。句數相次也。以數至十。復加其一。且數數皆增。故曰增一也。其所敘法。皆前篇聚。及契經處。所有文句相應者。總收此中。如華得鬘。有聯絡莊嚴之相。便讀誦者。而受持之。諸部律文。並散布於篇聚間。故闕斯之一法。惟本律。與十誦備之。文雖簡略。誠可記持。不復令人忘念也。
梵罰
[0689b19] 梵。此云淨。或言梵壇法。梵壇。義云默擯。有云。彼梵天治罪法。別立一壇。其犯法者。令入此壇。諸梵不得共語。始因闡陀比丘。惡性犯戒。不受諫語。觸惱眾僧。佛令作梵壇法。罰治之。一切比丘默擯。不與語。是梵罰治。五分律云。梵壇法者。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得共相往來交言。增一阿含經云。當云何與車匿比丘從事。世尊告曰。當以梵法罰之。阿難白佛言。云何梵法罰之。世尊告曰。不應與車匿比丘。有所說。亦莫言善。亦莫言惡。然此比丘。亦復不向汝。有所說。阿難白佛言。設不究事者。此則犯罪不重乎。世尊告曰。但不與語。即是梵法之罰。然由不改者。當將詣眾中。諸人共彈使出。莫與說戒。亦莫與法會從事。
逃竄
[0689c09] 竄取亂切。音爨。逃也。又驅逐也。又藏匿也。故字從穴。從鼠。如鼠在穴中。
  ●律藏卷第五十八
三種覆
[0689c13] 一覆破戒。二覆破見。三覆破威儀。戒見威儀如上。
[0689c14] 釋。摩訶般若經云。當來世諸比丘。求聲聞。辟支佛道菩薩道者。是人當作如是言。若一切法。無所有性。誰垢誰淨。誰縛誰解。是不知不解故。而破於戒。破正見。破威儀。破淨命。是人破此。是故當墮三惡道。釋論云。當來世。求三乘人。聞佛說空。無所有性。以罪重智鈍。故取空相。便言誰垢。誰淨。凡夫惡人。何以名垢。出家得道人。何以名淨。是人不解佛語深義。以何事而說。著是空故。言何用持戒等為。以是因緣。即生邪見。破正見。破正見故。以少因緣。而破戒。及威儀。無所畏忌。出家人。資仰白衣。便妄語。求利衣食等。破於正命等。種此罪故。墮三惡道(噫今時已多此矣。修行者。宜速具一隻眼)。
波羅梨子城
[0690a03] 或云波吒釐子城。四域記云。摩揭陀國。兢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餘里。荒蕪雖久。基址尚在。昔者人壽無量歲時號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華宮城)。王宮多華。故以名焉。逮乎人壽數千歲。更名波吒釐子城(舊曰巴連弗邑。譌也)。初有婆羅門。高才博學。門人數千。傳以授業。諸學徒。相從游觀。有一書生。徘徊悵望。同儔謂曰。夫何憂乎。盛色方剛。羇遊履影。歲月已積。藝業無成。顧此為言。憂心彌劇。於是學徒戲言之曰。今將為子。求聘婚親。乃假立二人。為男父母。二人為女父母。遂坐波吒釐樹。謂女壻樹也。采時果。酌清流。陳婚姻之緒。請好合之期。時假女父。攀華枝以授書生曰。斯嘉偶也。幸無辭焉。書生之心。欣然自得。日暮言歸。懷戀而止。學徒曰。前言戲耳。幸可同歸。林中猛獸。恐相殘害。書生遂留。往來樹側。景夕之後。異光燭野。管絃清雅。帷帳陳列。俄見老翁。策杖來慰。復有一嫗。擕引少女。並嬪從盈路。袨服奏樂。翁乃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酣歌樂讌。經七日焉。學徒疑為獸害。往而求之。乃見獨坐樹陰。若對上客。告與同歸。辭不從命。後自入城。拜謁親故。說其始末。聞者驚駭。與諸友人。同往林中。咸見華樹。是一大第。僮僕役使。驅馳往來。而彼老翁。從容接對。陳饌奏樂。賓主禮備。諸友還城。具告遠近。暮歲之後。生一子男。謂其妻曰。吾今欲歸。未忍離阻。適復留止。棲寄飄露。其妻既聞。具以白父。翁謂書生曰。人生行樂詎必故鄉。今將築室。宜無異志。於是役使之徒。功成不日。香華舊城。遷都此邑。由彼子故。神為築城。自爾之後。國名波吒釐子城焉。故城東南。有僧伽藍。名屈吒阿濫摩。唐言雞園(或云波羅梨弗都盧城。弗者。子也)。
孔雀冠
[0690b09] 彼以孔雀尾為冠。因而名之孔雀冠婆羅門。西域記云。外道服飾。紛雜異製。或衣孔雀羽尾。或髑髏瓔珞。或無服露形。或艸板掩體。或拔髮斷髭。或蓬鬢堆髻。裳服無定。赤白不恒。
崩伽彌村
[0690b14] 或作崩伽闍。此村在摩竭國。去村不遠。有林名崩伽耆林。佛於中止。
下五使
[0690b17] 使。即驅役之義。如世公使。驅逐罪人。謂此惑。能驅役一切眾生。流轉三界生死故也。上五使者。謂色界。無色界。之惑也。一色愛使。二無色愛使。三掉使。四慢使。五無明使。下五使者。謂欲界之惑也。一貪使。貪者。貪著無厭也。謂欲界眾生。於順情境上。起於貪心。無有厭足。由此貪惑。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二瞋使。瞋者。忿怒之心也。謂欲界眾生。於違情境上。起於瞋心。而不自已。由此瞋惑。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三身見使。身見者。謂欲界眾生。於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妄計為身。由此見惑。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名。即心。色。即身)。四戒取使。戒取者。謂諸外道。於非戒中。取以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執。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五疑使。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決也。謂欲界眾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由此疑惑。繫縛驅使。流轉三界。無有出期。故也(廣如論釋)。
唐捐
[0690c11] 唐。虗也。捐。棄也。
三結
[0690c13] 結。即見惑。眾生由此見惑結縛。不能出離生死。若斷盡此惑。即證須陀洹果。一身見結。二戒取結。三疑結。如前廣釋。
金剛
[0690c17] 梵云伐羅闍。此言金剛。起居注云。晉武帝十三年。燉煌有人。獻金剛寶。生於金中。色如紫石英。狀如蕎麥。百鍊不銷。可以切玉如泥。什師曰。如有方寸金剛。數十里內。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於是現。世間所有堅重之物。無能過此。故佛恒以為譬也。
三種淨肉
[0690c23] 律言。有三種不淨肉。不應食。若見。聞。疑。為己作。有三種淨肉應食。不見聞疑。不為己作。詳如藥犍度。私呵因緣中說(或加鳥殘。自死為五淨也)。按此三種淨肉。乃是如來初制漸教。以善權方便。而攝化羣生也。佛未出世。天竺之地。無斷肉法。若佛頓制。則無緣引導。是故世尊以妙神力。化為肉食。無有命根。離害命業。以三淨肉。而漸令捨離殺因。然後制斷噉食之緣。如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此婆羅門。地多蒸溼。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蹋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又大乘入楞伽經云。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噉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大慧。諸羅剎等。聞我此說。尚應斷肉。況樂法人。大慧。菩薩摩訶薩。在在生處。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大慧。衢路市肆。諸賣肉人。或將犬馬人牛等肉。為求利故。而販鬻之。如是雜穢。云何可食。大慧。一切諸肉。皆是精血汙穢所成。求清淨人。云何取食。大慧。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大慧。譬如獵師。及旃陀羅。捕魚網鳥。諸惡人等。狗見驚吠。獸見奔走。空飛水陸。一切眾生。若有見之。咸作是念。此人氣息。猶如羅剎。今來至此。必當殺我。為護命故。悉皆走避。食肉之人。亦復如是。是故菩薩。為修慈行。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身體臭穢。惡名流布。賢聖善人。不用親狎。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血肉者。眾仙所棄。羣聖不食。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令於佛法。不生譏謗。以慈愍故。不應食肉。大慧。若我弟子。食噉於肉。令諸世人。悉懷譏謗。而作是言。云何沙門。修淨行人。棄捨天仙所食之味。猶如惡獸。食肉滿腹。遊行世間。令諸眾生。悉懷驚怖。壞清淨行。失沙門道。是故當知。佛法之中。無調伏行。菩薩慈愍。為護眾生。不令生於如是之心。不應食肉。大慧。如燒人肉。其氣臭穢。與燒餘肉。等無差別。云何於中。有食不食。是故一切。樂清淨者。不應食肉。大慧。諸善男子。塚間樹下。阿蘭若處。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呪術。或求解脫。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利自他。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見其形色。則已生於貪滋味心。菩薩慈念一切眾生。猶如己身。云何見之而作是想。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睡夢不安。覺已憂悚。夜叉惡鬼。奪其精氣。心多驚怖。食不知足。增長疾病。易生瘡癬。恒被諸蟲之所唼食。不能於食。深生厭離。大慧。我常說言。凡所食噉。作子肉想。餘食尚然。云何而聽弟子食肉。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淨。生諸罪惡。敗諸功德。諸仙聖人。之所棄捨。云何而許弟子食耶。若言許食。此人謗我。大慧。淨美食者。應知則是秔米。粟米。大小麥豆。酥油石蜜。如是等類。此是過去諸佛所說。我所稱說。我種姓中。諸善男子。心懷淨信。久植善根。於身命財不生貪著。慈愍一切。猶如己身。如是之人。之所應食非諸惡習。虎狼性者。心所愛重。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生耽著肉味。食種種肉。如是不已。遂至食人。臣民不堪。悉皆離叛。亡失國佐。受大苦惱。大慧。釋提桓因。處天王位。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尸毗。愍念其鴿。自割身肉。以代其命。大慧。帝釋餘習。尚惱眾生。況餘無慚。常食肉者。當知食肉。自惱惱他。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昔有一王。乘馬遊獵。馬驚奔逸。入於山險。既無歸路。又絕人居。有牝師子。與同遊處。遂行醜行。生諸子息。其最長者。名曰班足。後得作王。領七億家。食肉餘習。非肉不食。初食禽獸。後乃至人。所生男女。悉是羅剎。轉此身已。復生師子。豺狼虎豹。鵰鷲等中。欲求人身。終不可得。況出生死。涅槃之道。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斷而不食。獲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損益。是故我今。為汝開演。凡是肉者。悉不應食。大慧。凡殺生者。多為人食。若人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奇哉世間。貪著肉味。人身有肉。尚取食之。況於鳥獸。有不食者。以貪味故。廣設方便。罝羅網罟。處處安施。水陸飛行。皆被殺害。設自不食。為貪價直。而作是事。大慧。世復有人。心無慈愍。專行慘暴。猶如羅剎。若見眾生。其身充盛。便生肉想。言此可食。大慧。世無有肉。非是自殺。亦非他殺。心不疑殺。而可食者。以其義故。我許聲聞。食如是肉。大慧。未來之世。有愚癡人。於我法中。而為出家。妄說毗尼。壞亂正法。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大慧。我若聽許。聲聞食肉。我則非是住慈心者。修觀行者。行頭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勸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諸眾生。生一子想。斷一切肉。大慧。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大慧。我不曾許弟子食肉。亦不現許。亦不當許。大慧。凡是肉食。於出家人。悉是不淨。大慧。若有癡人。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大慧。我之所有諸聖弟子。尚不食於凡夫段食。況食血肉。不淨之食。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尚唯法食。豈況如來。大慧。如來法身。非雜食身。大慧。我已斷除一切煩惱。我已浣滌一切習氣。我已善擇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觀眾生。猶如一子。云何而許聲聞弟子。食於子肉。何況自食。作是說者。無有是處。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悉曾為親屬  眾穢所成長  恐怖諸含生
 是故不應食  一切肉與葱  韭蒜及諸酒
 如是不淨物  修行者遠離  亦常離麻油
 及諸穿孔牀  以彼諸細蟲  於中大驚怖
 飲食生放逸  放逸生邪覺  從覺生於貪
 是故不應食  邪覺生貪故  心為貪所醉
 心醉長愛欲  生死不解脫  為利殺眾生
 以財取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墮叫喚獄
 不想不教求  此三種名淨  世無如是肉
 食者我訶責  更互相食噉  死墮惡獸中
 臭穢而顛狂  是故不應食  獵師旃荼羅
 屠兒羅剎娑  此等種中生  斯皆食肉報
 食已無慚愧  生生常顛狂  諸佛及菩薩
 聲聞所嫌惡  象脇與大雲  涅槃央掘摩
 及此楞伽經  我皆制斷肉  先說見聞疑
 已斷一切肉  以其惡習故  愚者妄分別
 如貪障解脫  肉等亦復然  若有食之者
 不能入聖道  未來世眾生  於肉愚癡說
 然此淨無罪  佛聽我等食  淨食尚如藥
 猶如子肉想  是故修行者  知量而行乞
 食肉背解脫  及違聖表相  令眾生生怖
 是故不應食  安住慈心者  我說常厭離
 師子及虎狼  應共同遊止  若於酒肉等
 一切皆不食  必生賢聖中  豐財具智慧

[0692c09] 宣律師感通記云。四天王告宣師曰。佛在世時。放大光明。佛告天人。龍鬼神等。我之正法滅後。多有諸比丘。執我小乘教迹。不解毗尼意。導我聽諸比丘食肉。於是諸比丘等。在寺內殺害眾生。猶如獵師。屠肆之處。復有比丘純著繒帛。遊行婬女酒肆之舍。不習三藏。不持禁戒。痛哉。苦哉。諸惡比丘謗讟我教。舌何不落。告諸比丘。我於無量劫來。捨頭目髓腦。或於饑饉世。作大肉身。施彼餓者。或內外財施。未曾恡惜。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豈教弟子噉眾生肉耶。我既涅槃。諸惡比丘。次補我處。為天人師。開導眾生。令得道果。豈有天人之師。口噉眾生肉耶。我初成道時。雖開毗尼中。聽食三種肉。然非四生之類。是諸禪定之肉。是不思議肉。非汝所知。何故謗讟我教。我於涅槃。楞伽經中。一切生命雜肉。皆已斷訖。不聽持戒之人。食諸眾生身肉。若有惡比丘導毗尼教中。聽食魚肉。聽著蠶衣者。此是魔說。我成道已來。至於涅槃。唯服麤布白[疊*毛]三衣。未著繒帛。何為謗我耶。大涅槃經云。爾時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比丘。比丘尼等。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佛言。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肉器。為肉所污。但使無昧。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
重制
[0693a09] 母經云。犯罪凡有三種。一者初犯罪緣。二者因犯故制。三者重制。云何名緣。爾時世尊。在修賴吒國遊行。迦蘭陀子修提那。為續種後繼故。作欲心。與其本二行欲。因此初犯。佛集諸比丘。是名為緣云。何名為制。若比丘行非梵行。乃至畜生。犯波羅夷。不共住。是名為制。云何名為重制。爾時佛在毗梨祇國。有一毗梨祇子出家。後不樂道。常思念欲事。歸家。即共本二行欲。行欲已訖。即生悔心。向諸比丘。說所犯事。諸比丘白佛。佛言。初入犯波羅夷。如毗舍離林中。乞食比丘。此是重制。又重制有二種因緣。一者急。二者緩。急者。乃至畜生。與人同犯。云何名緩。若有比丘。欲捨道還家行婬者。聽捨戒還家。若後時還樂道者。聽出家與受具足。是名為緩。如難提比丘犯重。聽懺悔。在大僧下。沙彌上。此亦是緩。譬如國王。有犯罪者。一者急。二者緩。重制中。亦如是。一緩一急。是故三處。得決所犯事(餘如母經第七卷中說。如是一一戒。乃至眾學法。皆以此三法。推之可知)。
諳經
[0693b03] 諳。烏含切。音庵。記也。憶也。曉也。悉也。練歷也。
阿尼樓陀
[0693b05] 或作阿尼盧陀。或作阿[少/兔]樓馱。又作阿尼樓豆。如是種種字別。然梵音是一。即阿那律陀是也。
婆夷
[0693b08] 是阿尼樓陀。弟子字也。
四妄語
[0693b10] 一波羅夷妄語(如初篇中說)。二僧殘妄語(以無根波羅夷謗他。是也)。三波逸提妄語(如九十事初。及以無根僧殘法謗他。是也)。四毗尼阿毗婆羅妄語(如九十事初妄語。說而不了了者。突吉羅。說戒時。乃至三問。憶念罪。而不說者。突吉羅薩婆多云。或有妄語。入偷蘭遮。如說過人法不滿。以無根法謗他不滿。或有妄語入突吉羅。如三眾妄語。或有妄語無罪。如先作。如有在家無師僧。本破戒還作比丘)。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八
  音釋
婉綣
[0693b19] 上於遠切。淵上聲。宜作繾字。下音犬。綣繾不相離也。
[口*雋]
[0693b21] 音嘴。鳥喙也。

[0693b22] 音迂。泥澱也。

[0693b23] 音逸。婬放也。
優波羅
[0693b24] 此云青蓮華。
摩醯首羅
[0693c01] 此云大自在天。

[0693c02] 與硾同。音墜。鎮也。

[0693c03] 音於去聲。老婦之稱也。

[0693c04] 音眩。好衣。盛服。

[0693c05] 音燕。謂合飲同宴也。

[0693c06] 音喬。

[0693c07] 同踏。踐蹋也。

[0693c08] 音欲。賣也。

[0693c09] 音頻上聲。母畜也。
豺豹
[0693c10] 上音柴。即狼屬。下音報。似虎。而斑文圓。

[0693c11] 音貂。鷙鳥。
罝罟
[0693c12] 上音嗟。兔網也。下音古。網之總名也。

[0693c13] 音讀。怨謗也。

[0693c14] 音吝。慳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九目錄
五非法
五種犯
破戒五過
五種鹽
猫皮
伊師皮
懺有五法
罪名種性
客比丘
和南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九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五十九
五非法
[0694a05] 律言。和尚有五非法。弟子應懺悔而去。應語和尚言。我如法。和尚不知(一也)。我不如法。亦不知(二也)。若我犯戒。捨不教呵(三也)。若犯。亦不知(四也)。若犯而懺悔。亦不知(五也)。和尚有如是五法。弟子應懺悔而去。僧祇律云。若和尚阿闍棃有過。弟子應諫。不得麤語。如教誡法。應輭語言。師不應作是事。若從者善若反加訶斥者。彼是和尚。應捨遠去。是阿闍棃。應持衣鉢。出界一宿。還依止餘人。若彼有勢力。應遠去。或依止有德重人。復次。有四種阿闍棃。一者無食無法。應不問而去。二者有食無法。應問而去。三者無食有法。雖苦。盡壽不應去。四者有食有法。雖驅遣。盡壽不應去。大論云。弟子見師之過。若實若虗。其心自壞。不復能得法利。若見師過。莫起嫌恨。應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襍行師。我不應念其過失。而自妨失般若。師之過失。不著於我。我但從師。受般若法。譬如狗皮囊。盛好寶物。不應以囊故。而棄其寶。如罪人執燭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墜溝壑。又如行路。遣小人導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隨其語。如是等因緣。不應遠離於師。又如經說。復有說法者。持戒清淨。離於五欲。多知多識。有好名聞。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顧錄。汝於是中。莫生怨恨。當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為小人。師不輕我。我自無福。不能得近。又我於師所。應破憍慢。以求法利。有如是種種諸師。菩薩為求般若故。但一心恭敬。不念其長短。若能如是忍辱。於師一心不起增減者。汝於師所。盡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敬師法。詳如正恭敬經說)。
五種犯
[0694b09] 或有犯。自心念懺悔(如不故作。犯責心突吉羅。自心念懺後不更作。是也)。或有犯小罪。從他懺悔(如犯故作突吉羅。若惡口。向一人說。得除滅之)。或有犯中罪。亦從他懺悔(如波逸提。自性。方便輕偷蘭遮。向一人前悔。亦得除滅)。或有犯重罪。從他懺悔(如僧殘罪。二十人羯磨除滅。及僧殘邊重偷蘭。波羅夷邊偷蘭。四人已上。眾共羯磨。而除滅之。若波羅夷邊重偷蘭。即一切僧共羯磨)。或有罪。不可懺悔(波羅夷是也)。薩婆多論云。若犯五篇戒。一一得三罪。如犯波羅夷。以犯戒體波羅夷。違佛教波夜提。犯威儀突吉羅。乃至眾多學法。犯三罪。犯戒體突吉羅。違佛語波逸提。犯威儀突吉羅。各有三罪。若懺時。但懺戒體。餘二罪同滅。以戒體是根本故(此是薩婆多論意。若準根本部。懺本罪時。所有方便。違教。覆藏。一一疊名隨懺。但不須別說耳。上代古德宗本部。則遣先懺從生。覆藏等罪。次懺根本。以先輕後重故。彌沙塞部。意亦同也)。母經云。或有犯重。報輕。或有犯輕。報重。或有犯重報亦重。或有犯輕。報亦輕。有犯重報輕者。有比丘作使。和合男女。若和合者。得僧殘不和合。得偷蘭遮。若比丘私作房。不白眾僧乞羯磨。未成。犯偷蘭遮。成已。犯僧殘。是名犯重。報輕。犯輕報重者。若比丘瞋恚心。打阿羅漢。或復欲心。摩觸阿羅漢。起於染著。乃至打佛。於佛上起染欲心。或有惡口。罵阿羅漢。及佛。毀訾形殘。諸根不具。此得波逸提。是名犯輕。報重。犯重報重者。波羅夷。及二無根謗聖及凡。得僧殘罪。一污他家。二壞法輪僧方便。三隨壞法輪僧徒眾。四惡性不受人諫。得僧殘罪。此是犯重。報亦重。犯輕報亦輕者。若比丘入聚落。不憶念。攝身四威儀。及口四過。忘誤犯者。一人前懺悔。波逸。提。突吉羅。若比丘犯罪。忘不發露。布薩時始憶。若欲發露。恐亂僧聽戒。心中默念。說戒已。當懺悔。如此等。皆犯輕報亦輕。波羅夷者。犯名雖同。果報有異。所以者何。如婬處非一。畜生及人。人中有出家。有不出家。不出家中。有二種。有持戒。不持戒。出家中。有五種。亦有持戒。不持戒。乃至聖人。有如是差別。犯名雖同。果報有異。第二波羅夷者。天及人。乃至聖人。如此人等。若斷命根。得波羅夷。斷名雖同。果報亦異。第三波羅夷者。所盜處非一。有出家。在家。在家人中。盜取他物。亦有差別。出家人中。盜亦有差別。三寶中盜。亦有差別。是故波羅夷名雖同。果報有異。第四波羅夷者。亦有差別。向在家人說。得過人法重。向出家人說。得過人法輕。是故得罪名雖同。果報不同也。又有犯須羯磨。有不須羯磨。須羯磨者。如十三僧殘。乃至惡口。不須羯磨者。三波羅夷是。一犯波羅夷。須羯磨得除。如難提伽比丘。無覆藏。心念念相。續無一念隱。亦不樂捨法服。僧為作得戒羯磨。所以得戒者。一。此人見佛。二。發露心重。是以得戒。是名有須。不須也。如上所說。犯戒有七種。謂波羅夷。乃至突吉羅。波羅夷者。不生善根。永不可懺。亦無羯磨。可得除罪。有偷蘭遮。不可羯磨除罪。何者。如提婆達多。出佛身血是。此偷蘭。永不生無漏善根。亦無羯磨可除罪也。有波逸提。不生善根。亦無羯磨可得除罪也。何者。如比丘瞋心。欲斷佛命。打佛。得波逸提。不可懺也。有突吉羅。不生善根。亦無除罪羯磨。何者。沙彌。沙彌尼。式叉彌尼。四波羅夷中。若犯一。此罪不可懺也。是故有犯須羯磨。有不須也。羯磨已復羯磨者。僧殘是也。羯磨已。更不羯磨者。三十事。九十事等。是也有忘誤犯者。心念自嘖滅也。心念自嘖滅者。眾學中。不故作者是。故作下者。一人前懺悔者。名輕也。故作中者。自性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是中犯。一人前悔也。重者。十三僧殘。僧殘邊偷蘭遮。波羅夷邊偷蘭遮。此是懺悔中重者。不可悔。四重。突吉羅波逸提。偷蘭。此罪不可悔也。
破戒五過
[0695a22] 一自害。二為智者所呵。三有惡名流布。四臨終時生悔恨五死墮惡道。大論云。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應自勉勵。一心持戒。云何名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破戒之人。如霜蓮華。人不喜見。破戒之人。惡心可畏。譬如羅剎。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破戒之人。譬如苦瓜。雖形似甘種。而不可食。破戒之人。如賊聚落。不可依止。破戒之人。譬如病人。人不欲近。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惡道。難可得過。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惡賊。難可親近。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破戒之人。難可共住。譬如毒蛇。破戒之人。不可近觸。譬如大火。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噉。破戒之人。在好眾中。譬如惡馬。在善馬中。破戒之人。與善人异。如驢在牛羣。破戒之人。在精進中。譬如儜兒。在健人中。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中。破戒之人。譬如偽珠。在真珠中。破戒之人。譬如伊蘭。在旃檀林中。破戒之人。雖形似善人。內無善法。雖復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名為比丘。實非比丘。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則是熱銅熱鐵鍱。以纏其身。若持鉢盂。則是盛洋銅器。若所噉食。則是吞燒鐵丸。飲熱洋銅。若受人供養供給。則是地獄。獄卒守人。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眾僧牀榻。是為坐熱鐵牀上。復次破戒之人。常懷怖懅。如病重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為佛賊。藏覆避隈。如賊畏人。歲月日過。常不安隱。破戒之人。雖得供養利樂。是樂不淨。譬如愚人。供養莊嚴死屍。智者聞之。惡不欲見。如是種種無量。破戒之罪。不可稱說。行者。應當一心持戒。
五種鹽
[0695c07] 此中二五種鹽。如藥犍度中明。
猫皮
[0695c09] 應云野猫皮。野猫。即野狸。家狸。乃猫也。猫。眉標切。音苗。是捕鼠獸也。旦暮目睛皆圓。及午從斂如線。鼻端常冷。惟夏至一日暖。蓋陰類屬也。故其應陰氣如此也。
伊師皮
[0695c14] 如皮革揵度未詳。
懺有五法
[0695c16] 律言。年少比丘。在上座前懺悔。有五法。偏露右肩。脫革屣。禮足。右膝著地。合掌。應說罪名種性。作如是語。我某甲比丘。犯如是如是罪。從長老懺悔。上座應答言。自責汝心。生厭離。彼答言。爾。上座在下座比丘前懺悔。有四法。偏露右肩。脫革屣。胡跪合掌。說所犯名。我犯某罪。今於長老前懺悔。彼應語言。應改悔。生厭離心。答言。爾。母經云。上座於下座。有所犯罪。現前應立四法發露。一偏袒右肩。二脫革屣。三合掌。四說所犯罪。下座向上座悔過所犯者。現前應立五法。第三加胡跪。即成五法也。餘部皆同此式。言上座胡跪者。乃本部文。疑是誤也。言胡跪者。以雙足履地。兩膝皆豎。攝斂衣服。勿令垂地。即是對人說罪。持衣說淨。常途軌式。或向大眾而作敬。或被責而請忍。或受具而禮僧。皆同斯也(梵云嗢屈竹迦。此云蹲踞。即胡跪也)。
罪名種性
[0696a08] 名。謂六聚差別。種。謂畜長離衣。三十事異。性謂一多不同。故律云。一名多種。自性非自性。住別異。十誦云。佛語優波離。有一種犯。性各各異。波羅夷性。各各異。僧伽婆尸沙性。各各異。波逸提性。各各異。波羅提提舍尼性。各各異。突吉羅性。各各異。餘如說戒犍度中釋。
客比丘
[0696a15] 律言。年少客比丘。應以五法。禮上座舊比丘。應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著地。捉上座足。言。大德。我和南。若年少舊比丘。禮客上座比丘。亦如是。僧祇律云。受禮人。不得如啞羊不語。當相問訊。應問少病。少惱。安樂不。道路不疲苦耶。客比丘應問。何者是僧上座。第二。第三上座。應禮足。舊比丘應問。長老幾歲。若客比丘小者。應與座令坐。若有者。前食後食。塗足油。非時漿。客舊比丘。應如是。若不者。越威儀法。內法傳云。昔大師在日。親為教主。客苾芻至。自唱善來。又復西方寺眾。多為制法。凡見新來。無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揭哆(譯曰善來)。客乃尋聲即云。窣莎揭哆(譯曰極善來)。如不說者。一違寺制。二準律有犯。無問大小。悉皆如此。即為收取瓶鉢。掛在壁牙。隨處安坐。令其憩息。幼向屏處。尊乃房前。卑則敬上。而執搦其腨。後及遍身。尊乃撫下。而頻按其背。不至腰足。齊年之類。事無間然。既解疲勞。方澡手濯足。次就尊所。伸其禮敬。但為一禮。跪而按足。尊遂乃展其右手。撫彼肩背。若別非經久。手撫不為。師乃問其安不。弟子隨事見答。然後退在一邊。恭敬而坐。實無立法。然西方軌則。多坐小枮。復皆露足。東夏既無斯事。執足之禮不行。經說人天來至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即其儀矣。然後釋其時候。供給湯飲。酥蜜沙糖。飲噉隨意。或時八漿。並須羅濾。澄清方飲。如兼濁滓。此定不開。杏湯之流。體是稠濁。準依道理。全非飲限。律云。凡漿淨濾。色如黃荻。此謂西國。師弟門徒。客舊相遇。逢迎之禮。豈有冐寒創至。觸熱新來。或遍體汗流。或手足皆凍。放却衣幞。急事和南。情狀怱忙。深乖軌式。師乃立之。閒問餘事。誠哉太急。將為紹隆(若是別時禮拜。詳如下述)。
和南
[0696b22] 或言婆南。應法師云。正言槃談。此譯為我禮。若云那謨悉羯羅。此翻禮拜(那謨。此云歸依。亦云歸命。言禮拜。亦未是正翻也)。按禮之與拜。其事略分。西國俗侶。有信敬者。見諸婆羅門外道等。唱云跪拜。若見比丘。即言敬禮。此則西國禮法之殊分也。新經正作畔睇。義淨三藏云。言和南者。梵云畔睇。或云畔憚南。譯為敬禮。但為採語不真。喚為和南。的取正音。應云畔睇。且如西國僧徒。凡欲出外。禮拜尊像。有人問云。何所之適。答曰。我向某處制底畔睇。即其事也。又凡禮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儀也。欲致敬時。及有請白。先整法衣。搭左肩上。擪衣左腋。令使著身。即將左手向下。掩攝衣之左畔。右手隨所掩之衣裙。既至下邊。卷衣向膝。兩膝俱掩。勿令身現。背後衣緣。急使近身。掩攝衣裳。莫遣垂地。足跟雙豎。脊須平直。十指布地。方始叩頭。然其膝下。逈無衣物。復還合掌。復還叩地。慇懃致敬。如是至三。必也尋常。一禮便罷。中間更無起義。西國見為三拜。人皆怪之。若恐額上有塵。先須摩手令淨。然後拭之。次當拂去兩膝頭土。整頓衣裳。在一邊坐。或可暫時佇立。尊者即宜賜坐。必有訶責。立亦無傷。斯乃佛在世時。迄乎末代。師弟相傳。於今不絕如經律云。來至佛所。禮佛雙足。在一邊坐。不云敷坐具。禮三拜。在一邊立。斯其教矣。但尊老之處。多座須安。必有人來。準儀而坐。凡是坐者。皆足蹋地。曾無帖膝之法也。若是蹲居之式。準上應為。或可雙膝著地。平身合掌。乃是香臺瞻仰。讚歎之容矣。然於牀上禮拜。諸國所無。或敷氈席。亦不見有。欲敬反慢。豈成道理。至如牀上席上。平懷尚不致恭。況禮尊師大師。此事若為安可。西國講堂食堂之內。元來不置大牀。多設木枯。并小牀子。聽講食時。用將踞坐。斯其本法矣。神州則大牀方坐。其事久之。雖可隨時設儀。而本末之源須識。又夫禮敬之法。須合其儀。若不順教。則平地顛蹶。故佛言。有二種汙觸。不應受禮。亦不禮他。若違教者。拜拜皆招惡作之罪。一是飲食汙。二是不淨汙(二種汙觸如房舍犍度應禮句中出)又於大眾聚集。齋會之次。合掌即是致敬。故亦不勞全禮。禮便違教。或迮鬧處。或不淨地。或途路中。禮亦同犯。若在餘時。即應全禮。如佛告鄔波離。凡是口云。我今敬禮。但是口業伸敬。若時曲躬。口云畔睇。此雖是禮。而未具足。然有二種敬禮。一者五輪著地。二者兩手捉腨。而皆口云。我今敬禮。彼云無病。若不爾者。俱得越法罪。十誦律云。佛告優波離。稱和南者。是口語。若曲身者。是名心淨。若比丘禮時。從座起。偏袒右肩。脫革屣。右膝著地。兩手接上座足。僧祇律云。和南有三種。身口心。身者。前人若坐若立。頭面禮足。是名身。口者。若前人遠遙。合掌低頭。作是言。和南。是名口。心者。若以背去。應合掌作敬。是名身口心恭敬。若見上座來。不起迎和南恭敬者。越毗尼罪。上來所明僧徒伸敬儀軌。向下當述禮聖讚德之儀。義淨法師曰。神州之地。自古相傳。但知禮佛題名。多不稱揚讚德。何者。聞名但聽其名。罔識智之高下。讚歎具陳其德。名乃體德之弘深。即如西方制底畔睇。及常途禮敬。每於哺後。或昏黃時。大眾出門。繞塔三帀。香華具設。並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雅聲。明徹雄朗。讚大師德。或十頌。或二十頌。次第還入寺中。至常集處。既其坐定。令一經師。升師子座。讀誦少經。具師子座。在上座頭。量處其宜。亦不高大。所誦之經。多誦三啟。乃是尊者馬鳴之所集。置初可十誦許。取經意而讚歎三尊。次述正經。是佛親說。讚誦既了。更陳十餘頌論。迴向發願。節段三開。故云三啟。經了之時。大眾皆云。蘇婆師多。蘇。即是妙。婆師多。是語。意欲讚經。是微妙語。或云娑度。義日善哉。經師方下。上座先起。禮師子座。修敬既訖。次禮聖僧座。還居本處。第二上座。準前禮二處已。次禮上座。方居自位而坐。第三上座。準次同然。迄乎眾末。若其眾大。過三五人。餘皆一時。望眾起禮。隨情而去。斯法乃是東聖方。耽摩立底國。僧徒軌式。至如那爛陀寺。人眾殷繁。僧徒數出五千。造次難為翔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隨時。當處自為禮誦。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導師。每至晡西。巡行禮讚。淨人童子。持雜香華。引前而去。院院悉過。殿殿皆禮。每禮拜時。高聲讚歎。三頌五頌。響皆遍徹。迄乎日暮。方始言周。此唱導師。恒受寺家。別料供養。或復獨對香臺。則隻坐而心讚。或翔臨於梵宇。則眾跪而高闡。然後十指布地。叩頭三禮。斯乃西方。承籍禮敬之儀。而老病之流。任居小座。其讚佛者。而舊已有。但為行之稍別。不與梵同。且如禮。佛之時。云歎佛相好者。即合直聲長讚。或十頌。二十頌。斯即其法也。又如來等偈。元是讚佛。良以音韻稍長。意義難顯。或可因齋靜夜。大眾悽然。令一能者。誦一百五十讚。及四百讚。并餘別讚。斯誠佳也(惟有二事。得作吟詠聲。一謂讚大師德。二謂誦三啟經。其餘誦諸經法。並皆不合作)。然而西國禮敬。盛傳讚歎。但有才人。莫不於所敬之尊。而為稱說。且如尊者。摩咥(丁結切)哩制吒者。乃西方宏才碩德。秀冠羣英人也(摩咥哩。是母。制吒。是兒)。
[0697c11] 佛先記曰。我沒代後。摩咥哩制吒。廣為稱歎。讚我實德也。其人初依外道出家。事大自在天。既是所尊。具仰讚詠。後乃見所記名。翻心奉佛。染衣出俗。廣興讚歎。初造四百讚。次造一百五十讚。總陳六度。明佛世尊所有勝德。斯可謂文情婉麗。共天蘤而齊芳。理致清高。與地嶽而爭峻。西方造讚頌者。莫不咸同祖習。無著世親菩薩。悉皆仰旨。故五天之地。初出家者。亦既誦得。五戒十戒。即須先教。誦斯二讚。無問大乘小乘。咸同遵此。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遠。二識體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藏開通。五則處眾不惶。六乃長命無病。誦得此已。方學餘經。又尊者馬鳴。亦造歌詞。及莊嚴論。并作佛本行詩。大本若譯。有十餘卷。意述如來始自王宮。終乎雙樹。一代佛法。並輯為詩。五天南海。無不[言*奉]誦。意明字少。而攝義能多。復令誦者。心悅忘倦。又復纂持聖教。能生福利(云云)。其一百五十讚。并餘讚誦。備在藏典。亦刊流行。此不繁出。樂者自當討習。今略錄諸經論中。偈讚數頌。以便創學者。伸禮敬。而知歎德之儀。初為香讚。次乃隨情稱咏。如華嚴經偈云(當嚴整威儀。手擎香爐。誦云)。
 戒香定香解脫香  光明雲臺徧法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  見聞普熏證寂滅

[0698a09] (又散華偈云)。
 散華莊嚴淨光明  莊嚴妙華以為帳
 散眾雜華徧十方  供養一切諸如來

[0698a12] (或可誦平常香華讚亦佳)。
[0698a13] 禮三寶讚
[0698a14] (賢聖集伽陀一百頌偈云)。
 稽首一切出世間  三界最尊功德海
 智者能燒煩惱垢  正覺我今歸命禮
 稽首能拔生死險  普竭憂惱貪癡海
 破彼塵勞罪業山  我今歸禮妙法寶
 稽首一切佛稱讚  八聖道行作莊嚴
 無為禪定漸圓明  我今歸禮聖眾寶

[0698a21] 普禮讚
[0698a22] (發菩提心論主。讚佛偈云)。
 敬禮無邊際  去來現在佛  等空不動智
 救世大悲尊

[0698b01] (又寶性論偈云)。
 我今悉歸命  一切無上尊  為開法王藏
 廣利諸羣生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覺他令他覺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恒道
 佛智慈悲力  能執金剛柱  摧破諸見山
 故我今敬禮  不可思量法  非聞慧境界
 去離言語道  內心智清涼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慧
 如實見眾生  自性清淨心  佛法身境界
 無礙淨智眼  見諸眾生性  徧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0698b16] (又文殊師利問經。讚佛偈云)。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真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報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讚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諸惡趣

[0698b22] (祇夜。即是頌也)。
[0698b23] 禮釋尊讚
[0698b24] (涅槃經。迦葉。菩薩。以偈讚佛云)。
 憐愍世間大醫王  身及智慧俱寂靜
 無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禮無上尊
 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0698c05] (大方等陀羅尼經。華聚菩薩。以偈讚佛及法云)。
 世尊色身如金山  猶如日光照世間
 能拔一切諸苦惱  我今稽首大法王
 世主法王甚希有  如是妙法復過是
 難見難聞亦難遇  若有覩者成正覺

[0698c10] (勝鬘師子吼經。勝鬘。以偈讚歎敬禮云)。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身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降伏心過惡
 及與身四種  已到難伏地  是故禮法王
 知一切爾炎  智慧身自在  攝持一切法
 是故今敬禮  敬禮過稱量  敬禮無譬類
 敬禮無邊法  敬禮難思議  哀愍覆護我
 令法種增長  此世及後生  願佛常攝受

[0698c19] (天上天下無如佛偈。佛面猶如淨滿月。讚等。隨意稱咏。如常可知。此不繁出)。
[0698c20] 禮三身讚
[0698c21] (佛三身讚。讚法身偈云)。
 我今稽首法身佛  無喻難思普徧智
 充滿法界無罣礙  湛然寂靜無等等
 非有非無性真實  亦非多少離數量
 平等無相若虗空  福利自他亦如是

[0699a02] (報身偈云)。
 我今稽首報身佛  湛然安住大牟尼
 哀愍化度菩薩眾  處會如日而普照
 三祇積集諸功德  始能圓滿寂靜道
 以大音聲談妙法  普令獲得平等果

[0699a07] (化身偈云)。
 我今稽首化身佛  菩提樹下成正覺
 或起變現或寂靜  或復往化於十方
 或轉法輪於鹿苑  或現大光如火聚
 三途苦報悉能除  三界無比大牟尼

[0699a12] (迴向偈云)。
 如是佛身無漏智  我常信解淨三業
 以無量慧大福行  一心垂愍諸羣生
 以今頌讚三身佛  所獲無漏功德種
 願我速證佛菩提  盡引眾生歸正道

[0699a17] 若禮別佛。及菩薩。辟支。羅漢。等讚。廣出經論。此不繁錄。言爾炎者。此云所知。亦云應知。又云境界。言東聖方者。即東天竺。所言香臺者。或云香殿。雜事注云。西方名佛所住堂。為揵陀俱知。揵陀。是香。俱知。是堂。此言香室香臺。香殿之義。不可親觸尊顏。故但喚其所住之殿。即如此方稱王為陛下之類。然名為佛堂。佛殿者。斯乃不順西方之意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九
  音釋
溝壑
[0699b03] 上音鈎。水瀆也。下音郝。谷也。坑也。又大壑。海也。

[0699b05] 音薄。

[0699b06] 古文異字。

[0699b07] 音能。弱也。困也。

[0699b08] 音件。強也。有力不倦也。

[0699b09] 音據。懼也。慚也。

[0699b10] 諾。匿。二音。按也。

[0699b11] 音善。脚肚也。

[0699b12] 音逋。申時也。

[0699b13] 音妻。悲痛也。

[0699b14] 音委。草榮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四十目錄
迦陵伽國
甤羅林
波摩那
金毗羅
正法疾滅
自知得阿羅漢
波陀舍
便闍那
惡叉羅
六犯所起處
六根本
稊稗
秕[卄/告]
遍扣
而[斯/瓦]
觝躓
傎蹶
轅轢
咋銜
初虗衣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四十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迦陵伽國
[0699c07] 此南天竺境之國名也。或作羯[飢-几+夌]伽。又作迦陵迦。苑法師云。以義翻之。名相鬬諍時。此據因鬬諍建國立名也。西域記云。羯[飢-几+夌]伽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稼穡時播。華果繁滋。林藪聯綿。動數百里。出青野象。鄰國所奇。氣序暑熱。風俗躁暴。性多狷獷。志存信義。言語輕捷。音調質正。詞旨風則。頗與中印度殊異。此國在昔之時。氓俗殷盛。肩摩轂擊。舉袂成帷。有五通仙。棲巖養素。人或凌觸。退失神通。以惡呪術。殘害國人。少長無遺。賢愚俱喪。人煙斷絕。多歷年所。頗漸遷居。猶未充實。故今此國。人戶尚少。城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傍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跡之所。國境北陲大山。嶺上有石浮圖。高百餘尺。是劫初時。人壽無量歲。有獨覺於此寂滅焉。自此西北。山林中行千八百餘里。至中印度。憍薩羅國矣。
甤羅林
[0699c23] 甤羅。如上九十事。及藥犍度中釋。
波摩那
[0700a01] 此長老。亦上座輩。但未詳其緣也。
金毗羅
[0700a03] 此翻威如王。此長老。本是金地國王。體性聰明。大力勇健。統秉三萬六千國邑。兵眾殷熾。無能敵者。威風遠振。莫不摧伏。遣使持書至舍衛國。欲令波斯匿王。卒伏承貢。佛即化為輪王。受書。告使還歸。尅期來貢。使歸具白彼王。王聞。深自咎責。率領諸小王輩。趣朝化王。時化王。現種種希有神變說法。彼覩斯變已。其心信伏。得法眼淨。佛即攝神力。還復本形。時金地王眾。求索出家。佛即聽許。鬚髮自落。思惟妙法。盡得阿羅漢果。挺特勇猛端正。金毗羅比丘第一。
正法疾滅
[0700a14] 有因緣。能令正法疾滅。有因緣。能令正法久住。俱如律文說也。蓮華面經。佛告阿難。我今當說未來之世。時有諸破戒比丘。身著袈裟。遊行城邑。往來聚落。往親里家。彼非比丘。又非白衣。畜養婦妾。產育男女。復有比丘。往婬女家。犯比丘尼。貯畜金銀。造作生業。以自活命。復有通致使驛。以自活命。復有專行醫藥。以自活命。復有圍碁六博。以自活命。復有為他卜筮。以自活命。復有為他誦呪。驅遣鬼神。多取財物。以自活命。復有專行殺生。以自活命。復有私自費用佛法僧物。以自活命。復有內實犯戒。外示護持。受人信施。復有秘悋僧物。不與客僧。復有悋惜僧房牀座。不與客僧。復有比丘。實非羅漢。而詐稱羅漢。欲令人知。多受供養。但為活命。不為修道。復有興利商賈。以自養活。復有專行盜偷。以自養活。復有畜養雜畜。乃至賣買。以自養活。復有販賣奴婢。以自養活。復有屠殺牛羊。以自養活。復有受募入陣。征戰討伐。多殺眾人。以求勳賞。復有專行劫奪。攻破城邑。及與聚落。以自活命。如是無量地獄因緣。捨命之後。皆墮地獄。譬如身師子肉。所有眾生。不敢食彼。唯師子身。自生諸蟲。還自噉食師子之肉。佛告阿難。我之佛法。非餘能壞。是我法中諸惡比丘。猶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積行勤苦。所集佛法。爾時阿難。聞此事已。心大怖畏。身毛皆豎。即白佛言。如來速入涅槃。今正是時。何用見此未來之世。如是惡事(云云)。法滅盡經云。佛告阿難。吾般泥洹。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諸魔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炙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時有菩薩。精進修德者。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不復修理。展轉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業。販賣奴婢。耕田種殖。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婬嫉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澹。或由斯輩。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比丘。不修戒律。月半月半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不樂讀誦經律。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咨明者。貢高求名。虗無雅步。以為榮貴。望人供養。諸魔比丘。命終死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更歷。於無邊恒沙劫。受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法欲滅時。女人精勤。恒作功德。男子懈怠。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法輪殄沒。當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災疫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侵尅。不循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善者甚少。日月轉促。人命轉短。菩薩比丘。眾魔驅逐。不預眾會。菩薩入山。福德之處。澹泊自守。以為傾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一切十二部經。尋復化滅。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聖王去後。吾法滅盡。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更猛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覼縷。如是久後。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太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草木榮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討(云云)。據斯則道隨人興。法逐人廢。德備則人天感益。行毀乃鬼畜添儔。既爾在人。即應勉力為之。詎可甘作師子身中蟲者耶。
自知得阿羅漢
[0700c23] 具四智故。自知得阿羅漢。一我生已盡(謂斷見思惑盡。更不受三界生死。故云我生已盡)。二梵行已立(梵者。淨也。謂由戒定慧之淨行成就。證得此果。故云梵行已立)。三所作已辦(謂本求出離三界。修諸梵行。生死既盡。梵行亦立。故云所作已辦)。四不復還此(或云不受後有。謂生死惑業既盡。更不復還此三界受後世之身。故云不復還此。又前二名盡智。後二名無生智也)。
  ●律藏卷第六十
佛告諸比丘。若我所聽波陀舍(句)。阿[少/兔]波陀舍(句身)。便闍那(文)。阿[少/兔]便闍那(文身)。惡叉羅(名)。阿[少/兔]惡叉羅(名身)。應如是作。如我所不聽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闍那。阿[少/兔]便闍那。惡叉羅。阿[少/兔]惡叉羅。應呵。不應隨順。應如是作。如我所遮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闍那。阿[少/兔]便闍那。惡叉羅。阿[少/兔]惡叉羅。不應作。如我所不遮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便闍那。阿[少/兔]便闍那。惡叉羅。阿[少/兔]惡叉羅。應隨順。不應呵。
[0701a13] 如世尊說。若我所聽句。句身。文。文身。名。名身。應如是作。如我所不聽句句身。文文身。名名身。應呵。不應隨順。應如是作。如我所遮句句身。文文身。名名身。不應作。如我所不遮句句身。文文身。名名身。應隨順。不應呵。然此名句文身。乃經律論三藏文義之正軌。詞理之玄詮。故新婆沙論云。有二種正法。一世俗正法。二勝義正法。世俗正法。謂名句文身。即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勝義正法。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言名句文者。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名句二所依故。名身者。乃依事立名。謂諸法各有其名。能詮字體(謂諸字名。各各差別。如從阿字。乃至呵字)。單名為名。如言爐瓶等。二名已上。方名名身。身是聚義。故於一名。唯名自性。二名合聚。方名名身。如言香爐。華瓶等。句身亦爾。三名已上。名多名身。如言銅香爐。錫華瓶等。乃詮別名之身。
[0701b03] ○句身者。句即句逗。止也。住也。謂能顯義決定究竟。單句名句。如言菩薩等。此只名句。不詮別句。二句合聚。方名句身。如言大菩薩等。三句已上。名多句身。如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又句如足跡。句身如衢巷中人畜等跡。故大論云。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以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故。如說諸字。是名自性。不詮別名。如說諸行。二名合聚。方名名身。如說諸行無常。此只名句。不詮別句。若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二句合聚。方名句身也。
[0701b14] ○文身者。文。或云字。或云形。或云味。或云顯了。但以文能顯義。故以代之。按昔蒼頡造書。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乃聲之長短。音韻之高下也。或問曰。文與字。為異為同。答曰。若未改轉。此但名字。若已改轉。文即是字。能為名句所依故。如單言斫。單言芻。未有詮表。名之為字。故云。若不帶詮。只名字。如字母。及等韻之類。但只訓字。不能詮理。若帶詮。名文。如經書字。能詮之文。帶所詮之義理。故慈恩疏云。文身者。為名句依而顯所表。顯有四義。一扇。二相好。三根形。四鹽。如次。能顯風涼。大人。男女。味故。故名為顯。即喻此文身。能顯於理。若依古譯文為味。但是所顯。非能顯也(斫芻。此言眼)。
六犯所起處
[0701c04] 或有犯由身起。非心口(如母經云。有犯因身。非心口者。初波羅夷。故弄出精。有犯。是不善。有犯是無記。離三衣宿。若故以杖手打人等。皆名身犯)。或有犯起於口。不以身心(謂第四羅夷。若欲心共女人麤濁語。若瞋恚語。若自稱歎己身。以婬欲供養我。若以二無根謗。若毀呰他。妄語。兩舌。如是等。及餘口業所犯者。是名口業所起犯也)。或有犯從身口起。不以心(謂第二波羅夷。若為人行媒。若為房事。此等及餘。是名身口所起犯)。或有犯從身心起。非口(因心所起犯者。如三十事中。金銀。施主所與。手雖不捉。心作己有。語淨人持著某處。不語淨人言。任汝所為。如比丘見他所犯。覆藏不向人發露。是為心犯。身心所起犯者。如上身心所犯。是也)。或有犯起口心。非身(如上口心所犯。是也)。或有犯從身口心起(如上身口心所犯者。是也)。明了論云。罪生起因有八種。一有罪從身生。不從口意生。如不閉戶。共非大戒眠等。二有從口生。不從身意生。如善心為女人說法。過五六語等。三有從意生。不從身口生。如心地諸罪。四有從身口生。不從意生。如善心為男女行婬使等。五有從身意生。不從口生。如故心出不淨等。六有從口意生。不從身生。如染污心。對女人說。顯示婬欲語等。七有從身口意生。如有染污心。為男女行婬使等。八有不從身口意生。如先對人說大妄語。彼人不解。此人已對治三方便。後時彼人。若追解其語。此人即得波羅夷罪。薩婆多論云。從身作。口作。身心作。口心作。身口心作生。通名犯事。注曰。方便名犯事。成名破。不悔名越。僧祇律云。或有罪從欲生(謂故弄身。摩觸。惡口。自稱。媒嫁。一切染污心語。是也)。或有罪從瞋恚生(謂無根謗。毀訾。兩舌鬬。驅出。知食足已故惱。聚落驅出。拳打手擬。屏處聽等。是)。或有罪從愚癡生(以愚癡心。謂真實世界有常。世界無常如是一切見。是也)。或有罪從非欲瞋恚愚癡生(謂阿羅漢犯罪。是也)。或有罪是身行。非口行(謂與女人同室。未受具足人過三宿。同牀眠。同牀坐。處處食。別眾食。同器食。是)。或有罪是口行。非身行(謂一切口跋渠。是也)。或有罪是身口行(謂無根謗。毀訾。兩舌鬬。驅出。知食足已故惱。聚落驅出。拳打手擬。屏處聽等。是)。或有罪非身口行(謂從心生者。是)。或有罪從自身生。非他身(謂瞋恚自打身。是也)。或有罪從他身生。非自身(謂見他婬盜殺人。覆藏。是)。或有罪從自身。他身生(謂共女人同室。未受具戒人過三宿。同牀眠。同牀坐。處處食。別眾食。同器食。是)。或有罪非自身。非他身生(謂一切口跋渠。除未受具足人。說句法。是)。或有罪從自口生。非他口(謂一切口罪。除未受具足人。說句法。是也)。或有罪從他口。非自口(謂若比丘。僧中非法斷事。不與欲。復不與見。不欲默然聽過。是)。或有罪從自口。亦從他口(謂與未受具足人說句法。是也)。或有罪非自口。非他口(謂從身心生。是)。或有罪取心。不取事(謂應當問。以何心盜。何心殺人。何心觸女人。何心斷生草。何心掘地。是也)。或有罪取事。不取心(謂不應問。以何心婬。何心非時食。何心飲酒。何心女人同室。未受具足人過三宿。若犯者。當如法治。是也)。或有罪事重。非心重(謂比丘。非時。謂是時。食者。波夜提。是)。或有罪心重。非事重(謂比丘。時謂非時食。越毗尼罪。是也)。或有罪事重。心亦重(非時。謂非時。食者。波夜提。是也)。或有罪事輕。心亦輕(謂眾學。及威儀。是也)。或有罪從自物生。非他物(謂比丘自財物。盜心取。犯偷蘭遮。是)。或有罪從他物。非自物(謂比丘。盜心偷他物。減五錢。偷蘭遮。滿五錢。波羅夷。是也)。或有罪從自物。他物生(謂比丘。共他物。盜心取。減五錢。偷蘭遮。滿者波羅夷。是也)。或有罪非自物。非他物(謂比丘。盜心取無主物。越毗尼罪。是)。或有罪是一處。犯眾多(謂比丘。一處。併乞得八種好食。各各別食者。得八波夜提。是也)。或有眾多處。犯一罪(謂比丘。眾多處乞得八種美食。一坐食者。得一波夜提。是)。或有眾多處。犯眾多罪(謂比丘八處。乞得八種美食。各各食者。得八波夜提。是也)。或有一處。犯一罪(謂一處。乞得八種美食。一坐食。是也)。或緣無罪。得罪(謂比丘無罪。作罪悔過。得越毗尼罪。是也)。或緣有罪。得無罪(謂小房。大房舍。一切乃至三諫。是也)。或緣有罪。至有罪(謂僧中說波羅提木叉時。乃至三問。有罪者如法作。無罪者默然。爾時有罪。不如法作。復不語人。又不作念。我待清淨同意人。當如法作。默然者。得越毗尼罪。是也)。或緣無罪。得無罪(謂不作不犯。是)。或有罪緣重。至輕(謂比丘犯波夜提。向惡邪邊見。被舉人。悔過。是)。或有罪緣輕。至重(謂比丘犯越毗尼罪。向謗線經人。被舉人。悔過。得波夜提。是也)。或有罪緣重。至重(謂比丘犯波夜提。向謗線經被舉人悔過。得波夜提。是也)。或有罪緣輕。至輕(謂比丘犯越毗尼罪。向未受具足人悔過。不名作。更得越毗尼罪。是)。或有受時罪(謂受生肉。生穀。金銀。象馬。駝驢。牛羊。奴婢。婦女。田宅。房舍。是也)。或有食時罪(謂別眾食。處處食。同器食。不淨果食。是也)。或有事成罪(謂作小房大房。一切三諫。是也)。或有不受得罪。受無罪(謂受迦絺那衣。得捨五事。是也)。或有不與得罪。與無罪(謂比丘得新衣。不三種壞色。若一一種色作淨。受用者。波夜提。是也)。或有罪是聚落。非阿練若(謂不著僧伽黎入聚落。不著紐入聚落。不著繫腰繩。不持鉢。不白離同食。非時入聚落。是)。或有罪阿練若。非聚落(謂比丘與賊伴。與女人。比丘尼。共期道行。是也)。或有罪亦阿練若。亦聚落(謂拳打。掌刀擬。是也)。或有罪非阿練若。非聚落(謂入王門 。是)。或有罪是時。非非時(謂別眾食。處處食。同器食。不作淨果食。是)。或有罪是非時。非是時(謂不白非時入聚落。非時食。日冥教誡比丘尼。是也)。或有罪亦是時。亦非時(謂拳打。掌刀擬。是也)。或有罪非時。非非時(謂正中時。是也)。或有罪是夜。非晝(謂女人同室。未受具足人過三宿。日沒教誡比丘尼。是也)。或有罪是晝。非夜(謂別眾食。乃至不淨果食。是也)。或有罪亦是晝。亦是夜(謂拳打。掌刀擬是也)。或有罪非晝。非夜(謂明相出時。是)。或有罪是覆處。非露處(謂女人同室宿。未受具足人過三夜。內敷置。婬處坐。屏處坐。是)。或有罪是露處。非覆處(謂眾僧牀褥。露地自敷。若教人敷。不白去。離二十五肘。波夜提。是也)。或有罪亦覆處。亦露處(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亦非覆處。亦非露處(謂屋簷下)。或有罪是行。非住(謂比丘與女人。賊伴。比丘尼。共期道行。僧及二師語莫去。而去者得罪。是)。或有罪是住。非行(謂婬女邊住。酤酒邊。摴蒱邊住。獄囚邊住。當門立住。僧及二師語莫住。而住得罪。是)。或有罪亦行。亦住(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行。非住(謂坐時。眠時是)。或有罪是立。非坐(謂婬女邊立。乃至二師語莫立。而立者。得罪)。或有罪是坐。非立(謂坐過量牀。兜羅綿貯褥。皮坐具。及婬女邊坐。酤酒家。摴蒱邊。獄囚邊坐。僧及二師。語莫坐。而坐者。得罪)。或有罪亦立。亦坐(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立。非坐(謂若行。若眠時。是也)。或有罪是坐。非眠(謂坐過量牀。乃至僧及二師語莫坐。而坐者。得罪)。或有罪罪是眠。非行(謂女人同室宿。未受具足人過三夜。過量牀。兜羅綿貯褥。坐皮坐具)。或有罪亦是坐。亦是眠(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坐。非眠(謂行時。立時是)。或有罪是眠。非行(謂女人同室宿。乃至皮褥上眠)。或有罪是行。非眠(謂比丘與女人賊伴。乃至二師語莫去。而去者。得罪)。或有罪亦眠。亦行(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眠。亦非行(謂坐立時)。或有罪是屏處。非眾多(謂屏處三諫不捨是)。或有罪是眾多。非屏處(謂眾多人中。三諫不捨是)。或有罪亦屏處。亦眾多(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屏處。非眾多(謂眾僧中。是也)。或有罪是眾多。非僧中(謂眾多人中。三諫不捨。是)。或有罪是僧中。非眾多(謂僧中三諫不捨。是)。或有罪亦眾多。亦僧中(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眾多。非僧中(謂屏處三諫不捨。是)。或有罪是僧中。非屏處(謂僧中三諫不捨是)。或有罪是屏處。非僧中(謂屏處三諫不捨。是)或有罪亦僧中。亦屏處(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僧中。非屏處(謂眾多人中。三諫不捨。是)。或有罪是冬。非春(謂比丘至八月十五日。不捨雨浴衣。至十六日捨。得越毗尼罪)。或有罪是春。非冬(謂比丘受迦絺那衣。至臘月十五日應捨。若不捨。至十六日者。越毗尼罪)。或有罪亦冬。亦春(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冬。非春(謂安居時)。或有罪是春。非夏(謂比丘受迦絺那衣不捨。至臘月十六日。越毗尼罪)。或有罪是夏。非春(謂比丘至四月十六日。應安居。不安居者。越毗尼罪。到後安居。復不安居者。得二越毗尼罪)。或有罪亦是春。亦是夏(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春。非夏(謂是冬時)。或有罪是夏。非冬(謂於二安居。而不安居。得二越毗尼罪)。或有罪是冬。非夏(謂八月十五日。應捨雨浴衣。而不捨。至十六日。得罪)。或有罪亦是夏。亦是冬(謂拳打。掌刀擬)或有罪非夏。非冬(謂是春時)。
六根本
[0703a14] 律言。鬬諍有六根本。如滅諍犍度中釋。
稊稗
[0703a16] 稊。說文。作苐。同徒犂切。又杜兮切。音題。爾雅注云。苐。似稗。布地穢艸也。今云稊子。是也。有米而細也。稗。薄邁切。音敗。草似稻。而實細。孟子曰。五穀不熟。不如荑稊。
秕[卄/告]
[0703a21] 秕。補委切。音彼。說文云。不成粟也。商書云。若粟之有秕。是也。俗作粃非。[卄/告]。古沃切。音谷。禾皮曰[卄/告]。律文舊作[禾*羔]。同音谷。又之若切。音灼。亦禾皮也。
遍扣
[0703b01] 苦偶切。音口。扣擊也。
而[斯/瓦]
[0703b03] 息茲切。音斯。破器聲。如甕破聲也。
觝躓
[0703b05] 觝。典禮切。音底。觸也。躓。與疐同。支義切。音至。頓也。礙也。說文云。礙不行也。人欲去而止之也。又跲也又蹋也。言觸蹋人也。
傎蹶
[0703b09] 傎或作蹎。[起-巳+真]。同多年切。音顛。說文云。蹎。蹳也。蹶也。[起-巳+真]。走頓也。廣雅云。傎。倒也。又傎覆也。傎覆。言反倒也。蹶。同[跳-兆+闕]。居月切。音厥。跌也。說文云。蹶。僵也。廣雅云。僵。仆也。又頓也。跳也(僵。音江。蹳。補沫切)。
轅轢
[0703b14] 轅。于權切。音員。車前曲木上。句衡者。轢。各額切。音隔。轅耑橫木。駕馬領者。是也。
咋銜
[0703b17] 咋。士革切。音賾。齧也。銜。胡嵒切。音鹹。馬口中勒。以鐵為之。所以制馬之逸也。
初虗衣
[0703b20] 薩婆多云。男女初交會所污衣。十誦云。五種糞掃衣。不應蓄。一火燒。二牛嚼。三鼠嚙。四初嫁女不淨衣。五產衣。是五種不應畜。四種糞掃衣應畜。一塚間衣。二往還衣。三無主衣。四弊納衣。是四種應畜。根本律云。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處衣。三河邊棄衣。四蟻所穿衣。五破碎衣。復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所漬衣。三鼠嚙衣。四牛嚼衣。五妳母棄衣。
[0703c04] 昔汾陽無業禪師。甞有僧問云。十二分教。流於此土。得道果者非止一二。云何祖師西來別唱玄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只如上代高僧。並淹貫九流。洞明三藏。如生肇融叡等。豈得不知佛法耶。師曰。諸佛不曾出世。亦無一法與人。但隨病施方。遂有十二分教如將蜜果。換苦葫蘆。淘汝諸人業根。都無實事。神通變化。及百千三昧門。化彼天魔外道。福智二嚴。為破執有。滯空之見。若不會道。及祖師意。論什麼生肇融叡。如今天下解禪解道。如河沙數。說佛說心。有百千億。纖塵不去。未免轉迴。思念不忘。盡從沉墜。如斯之類。尚不識業果。妄謂上流。並他先德。但言觸目無非佛事。舉足皆是道場。原其所習。不如一箇五戒十善凡夫。觀其發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薩。且醍醐上味。為世珍奇。遇斯等人。翻成毒藥。南山。尚不許呼為大乘。學語之流。爭鋒脣吻之間。鼓論不根之事。並他先德。誠實苦哉。
[0703c20] 大集地藏十輪經。依行品云。善男子。有諸眾生。於聲聞乘。獨覺乘法。未作劬勞。正勤修學。如是眾生。根機未熟。根機下劣。精進微少。若有為說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說聽二人。俱獲大罪。亦為違逆一切諸佛。所以者何。如是眾生。實是愚癡。自謂聰叡。陷斷滅邊。墜顛狂想。執有因論。於諸業果。生斷滅想。撥無一切善作惡作。妄說大乘。壞亂我法。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實非沙門。說是沙門。實是沙門。說非沙門。實非毗柰耶。說是毗柰耶。實是毗柰耶。說非毗柰耶。愚癡顛倒。憍慢嫉妒朋黨之心。於大乘法。稱讚擁護。令廣流布。於聲聞乘。獨覺乘法。謗毀障蔽。不令流布。不能如實。依於三乘。捨俗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亦不如實。修集一切善法。因緣如是。撥無一切因果。斷滅論者。雖在人中。實是羅剎。於當來世。無數大劫。難得人身。命終定生無間地獄。於諸苦趣。輪轉往來。受諸苦惱。難可救濟。如是過失。皆由未學二乘之法。先入大乘。偈曰。癡慢號大乘。彼無有智力。尚迷二乘法。況能解大乘。譬如闕壞眼。不能見眾色。如是闕壞信。不能解大乘。無力飲池河。詎能吞大海。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無信誦大乘。空言無所益。內懷真斷見。妄自號大乘。不護三業罪。壞亂我正法。彼人命終後。定墮無間獄。
[0704a19] 天竺沙門僧伽跋陀羅者。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結集律藏訖。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華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如是。優波欲涅槃時。付弟子陀寫俱。陀寫俱。付弟子須俱。須俱。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付弟子目犍連子帝須。帝須。付弟子旃陀跋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還本國。時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陀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善見毗婆沙。一部十八卷。即共安居。以七年庚午歲。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律藏。即下一點。當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也。至梁大同元年。有隱士趙伯休。於廬山遇苦行律師弘度。得此點記年月。伯休因問度曰。自永明七年後。云何不復見點。度云。自彼已前。皆得道聖賢。手自下點。吾徒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故不復點也。伯休因舊點。至大同元年。凡一千二十年。今以此究參諸家傳記。世尊誕生入滅之年。並不相類。大抵西域山川之廣。國土之多。佛化之盛。各承一宗。此亦一家之說。不可廢。故附著于此(出通載八卷)。
[0704b15] 四分律宗。始祖曇無德尊者(是毱多尊者弟子)。二祖曇摩迦羅尊者(此云法時。天竺沙門。始依四分十人受戒。遠承正法)。三祖北臺法聰律師(元魏孝文時。本學僧祇。因考受體。始闡四分。遠承法時)。四祖雲中道覆律師(聰之弟子。最初撰疏。疏科六卷。以釋四分)。五祖大覺惠光律師(初從佛陀禪師出家。陀曰。此子宜先聽律。律是慧基。非智不奉。若初從經論。必輕戒網。由是依覆。通四分律。撰疏十卷)六祖高齊道雲律師(從光受學。撰疏鈔九卷。判釋廣文)。七祖河北道洪律師(從雲受學。亦著疏文)。八祖弘福智首律師(稟戒之前。於古佛塔前。預祈顯驗。蒙佛摩頂。身心泰然。方知感戒。及尋律部。多會其文。從洪受學。撰疏二十卷)九祖南山道宣律師(宗承首律師法。大弘律教)。宣傳法[礪-萬+勱]。[礪-萬+勱]傳意滿。滿傳法成。成傳大亮。道省。亮傳曇一。道岸。惠澄。澄傳惠欽。皆口相授受。臻於壺奧。悉有律疏行世。其傍出者。及南山之後。唐宋代來。繼宗四分。并依僧祇十誦疏釋。備載高僧傳中。此不繁錄(元代律宗。詳見通載等書)。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四十(終)
  音釋

[0704c09] 音萌。民也。

[0704c10] 音吝。慳惜也。

[0704c11] 音羅。

[0704c12] 題。夷。二音。草名也。

[0704c13] 極葉切。箝入聲。躓也。礙也。

[0704c14] 音赴。偃也。僵也。
No. 744-B 四分律名義標釋跋語
[0704c22] 夫宗者佛心。律者佛行。教者佛語。喻如身形影。舉一即三。無有孤致者。世尊出世。鹿野初年。與諸弟子演教明心。未遂制律。以教演心明。即律也。故有未許可舍利弗制律之請。而曰。於清淨眾中。不宜說是事。令人謂世尊。疑良人作賊也。十二年後。因事制律。說五篇七聚。涅槃末會。遺言屬累。敕諸弟子。依波羅木叉為師。歸重毗尼。以行解脫。即心清淨。教敷宣也。有曰。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又曰。四十九年。未甞說一字。蓋以能宗。即律教。無別為律教也。能律即宗教。無別為宗教也。能教即宗律。無別為宗律也。是以不妨偏舉。正法眼藏。付尊者迦葉。毗柰耶藏。付尊者波離。修多羅藏。付尊者阿難。雖舉之偏。而付之實全。故迦葉有上座部之結集。阿難入五百之結集。皆律學也。未嘗曰。我專宗任教。而不及于律也。達摩初來。流支三藏。譯教。闡律師也。而蠱毒達摩。及後之律師法師。無不毀謗于宗乘。人以為其未明宗。吾以為其正未明律教也。達摩西來。單傳直指。而以楞伽為心印。曷甞滅教也。百丈離律寺居止。別建叢林。規矩多軌法乎律本。曷甞敗律也。今之禪者。呵教為如來禪。詆律為聲聞學。滅教敗律。無所不至。人以為其未明教律。吾以為其正未明宗也。未明宗。而稱為宗師。烏乎宗。未明教律。而稱為法師律師。烏乎教律。三學狂瀾。于今極哉。非有荷擔如來。舟濟四生者。起而砥柱之。佛法滅壞。無多日矣。西乾聖眾。五百七百之結集。實切愍此。東震結集。不百而十。不十而人。邀五聚七。吾將誰望。對在犙兄。興言及此。恒相泣從。兄曰。宗不明。而天下尊宗。律日滅。而天下毀律。不明者。無當于尊。日滅者。奚堪更毀。在彼之毀之也。實彼之未知之也。欲去彼所毀。其急與所知乎。律文具在。吾其舉在文之名義。于人所難解者。而標釋之。斯則與所知也。乃積精數年。帙成一旦。今將發梓。屬余校訂。比經按論。義諦無差。私衷慶慰曰。此足當震旦之一結集乎。佛法其不速滅壞乎。生佛仔肩。其吾在犙兄乎。天下固不於余目為宗師。更不得于在犙氏目為律師也。曾無有不教不律之宗師。豈有不宗不教之律師乎。若必分宗分律分教。必其為宗律教。非如來之宗律教者矣。今天下號為宗律教師者。蓋宜知返。懷切在此。校成書之為跋。
[0705b13] 旹
崇禎癸未迦提四日新安沙門同參弟弘麗書于粵之英德西來山白象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