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5878阅读
  • 9回复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21-30(40卷)釋 弘贊在犙 輯 釋 弘麗羅峰 校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一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三十一
  ○受戒犍度法
[0562c08] 聞夫三才剏就。尚無君臣夫婦之啟。四族既興。遂有王侯父子之序。是故大人一舉。則帝輪萬紹。剎利之姓。於斯建始。棄世營累。隱迹居貞。婆羅門種。因茲立目。遷居逐利。故有毗舍之流。肆力田疇。是為首陀之類。由是四姓斯彰。而未聞解脫之氏。所以諸佛如來。舒無緣慈。次第興世。啟法化之。至我調御大師。運弘悲願。以妙湛之常體。寂谷之圓音。降神兜率。垂象王宮。現四八之巍軀。顯十力之洪智。駕雲駒。逾毗羅。步躡苦林。停光六載。生緣既感。移身道樹。受吉祥以跏趺。却魔怨而斂坐。覩明星。悟菩提。號為覺者。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流光燦燭。四峰八嶽。聳麗生輝。龍神競舞。沉陸歡騰。欲色界天。雲飛星耀。萬億梵王。紛紜奔聚同聲讚仰。請轉法輪。遂而遷趺鹿苑。闡解脫之玄宗。則五人證道。從迹龍河。啟尸羅之妙躅。而千賢獲果。至於王城赤澤。受益者無窮。鷲嶺獼江。悟法者非數。爰濟九居。弘拯六溺。一音演說。十二部別。無幽而不陳。無微而不說。縱之則八萬多羅。卷之則總歸三學。所謂戒定慧也。戒乃斷三惡之干將。定是絕滲流之堅器。慧即破惑業之明炬也。然慧假定發。定藉戒生。生戒之功。由乎稟受。稟受若乖。戒無由得。得戒之源。緣乎心境。心境片虧。無表不攝。不攝則道果無因。僧寶靡分。所以戒為生死之舟航。涅槃之基本。佛法之綱領。聖賢之命脈。是故如來啟為三藏之首。因斯特須尊重。如心地觀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常生善處。受勝妙樂。遇善知識。永不退轉。得值諸佛。受菩提記。坐金剛座。成正覺道。然出家者。持戒最難。若能持戒。是真出家。誠如經說。可不珍敬木叉者哉。
大人
[0563a15] 爰此世界初成。大地為一海水。由風皷激。和合一類。猶如熟乳。既其冷已。有凝結生。其海水上。亦復如是。上有地味。色香美味。悉皆具足(出根本部)。時光音諸天。或有福盡來生。或樂觀新地。性多輕躁。以指甞之。如是轉三。得其甜味。食之不已。漸生麤肥。失天妙色。神足光明。冥然大暗。後有黑風。吹彼海水。漂出日月。置須彌邊。安日道中。遶須彌山。照四天下。時諸人輩。見出則歡。見入則懼。自茲以後。晝夜晦朔。春秋歲數。終而復始。劫初成時。諸天來下為人。皆悉化生。身光自在。神足飛行。無有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名眾生。有自然地味。味如醍醐。亦如生酥。味甜如蜜。其後眾生。以手試甞。遂生味著。漸成團食。光明轉減。無復神通。食地味多者。顏色麤悴。其食少者。顏色光澤。遂生勝負。因緣勝負。便生是非。地味稍歇。咸皆懊惱。又生地皮。狀如薄餅。地皮又滅。又生地膚。地膚滅故。又生自然地肥(出阿含經)。地肥不生。便生兩枝葡萄。其味亦甘。久久食多。共相形笑。葡萄不生。便生粇米(出樓炭經)不種自生。無有糠穢。長於四指。旦暮收刈。苗即隨生。至旦暮時。米便成熟。雖復數取。而無異狀。以此充食。長壽而住。時彼有情。由段食故。滓穢在身。為欲蠲除。便成二道。由斯遂有男女根生。便生染者。由染著故。遂相親近。因造非法。諸餘有情。見此事時。競以糞掃土石。而棄擲之。不共同居。擯於眾外。由彼時人。駈擯出故。樂行惡者。遂共聚集。造立房舍。覆蔽其身。而作非法。此為最初營立家宅。便有家室。時諸有情。若日暮時。若日朝時。由饑取稻。每日充足。不令餘殘。有一有情。為慵嬾故。旦起取稻。遂乃兼將暮時稻來。至暮時。有一同伴。喚共取稻。此人報曰。汝自取去。我旦來取稻。已兼兩時糧訖。時彼同伴。聞斯語已。心便讚曰。此亦大好。我今取時。兼二日糧來。如是彼此。遞相傚斆。取二日。三日。七日。乃至半月。一月稻來。漸漸倍於前數。由此貪心。日增盛故。遂令稻中生諸糠穢。一刈之時。更不再生。設生之時。其實漸惡。於是諸人。競來収採。以貪心積聚故。其稻小惡。糠穢轉盛。其稻無力。収採不生。或有遺餘。諸人見已。更相告曰。我等分取地界。便各各分之。因此義故。世間田地。始為耕種。遂立疆畔。時一有情。雖自有田。私盜他穀。再三不休。遂推往眾中。陳說其事。彼反嫌責言。為少稻故。對眾辱我。由此緣故。大眾共集。遞相告曰。不知二人。是誰有罪。我等意欲眾中。揀一有情。顏色端正。形容具足。智慧通達。立為田主。有過者治罰。無過者養育。我等眾人。所種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與其一分。爾時眾中。揀得一具足德人。即立為地主。彼即如法治罰養育人眾。既眾立為地主。故得大同意名(即大人王)。能擁護劣弱。故得剎帝利名(出根本部)。由此因緣。有剎利名。爾時一眾生。作是念言。世間所有家屬萬物。皆為刺棘癰瘡。今宜捨離入山行道。靜處思惟。時彼即入山樹下思惟。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人見已。加敬供養。眾共稱善。此人乃能捨離家累。入山求道。以其能離惡不善法。守道居貞。潔白其操。因是稱曰婆羅門。由此因緣。世間有婆羅門種。彼眾生中。習種種業。遷居逐利。以自營生。因是世間故有毗舍之種(商賈也)。又彼眾生中。有肆力田隴。習諸雜藝。以自生活。因是世間有首陀羅種(雜行農人。出阿含經)。由此緣故。有斯四姓。而剎利為先。大人是最。釋迦之種。繼自大人。今準本律。編次王嗣。俾尋閱者而易見之(四姓。詳如墮篇八十一戒)。
第一王名大人(經云平等主)
第二王名善(經名珍寶)
第三王名樓夷(經名好味)
第四王名齊(經名靜齋。齋字古作齊。後人於其下加立心。以別之)
第五王名頂生(論名曼馱多。此云我養。謂從王頂肉炮而生。故命云我養)
第六王名遮羅(經名宅行經以此為第七王)
第七王名跋遮羅(經名善行)
第八王名微(經名妙昧)
第九王名微驎陀羅(經名味帝)
第十王名鞞醯黎(外仙)
第十一王名舍迦陀(百智)
第十二王名樓脂(嗜欲)
第十三王名修樓脂(善欲)
第十四王名波羅那(斷結)
第十五王名摩訶波羅那(大斷結)
第十六王名貴舍(寶藏)
第十七王名摩訶貴舍(大寶藏)
第十八王名善現
第十九王名大善現
第二十王名無憂
第二十一王名光明
第二十二王名棃那(殖生)
第二十三王名彌羅(山嶽)
第二十四王名末羅(此云力經名神天)
第二十五王名精進力(造力)
第二十六王名牢車
第二十七王名十車
第二十八王名百車
第二十九王名堅弓
第三十王名十弓
第三十一王名百弓
第三十二王名能師子(經名養收)
第三十三王名真闍(經名善思)
[0564b10] 自真闍王後。有十族轉輪聖王相續。

第一輪王名伽[少/兔]支(次第相承有五王)
第二輪王名多樓毗帝(次第相承有五王)
第三輪王名阿濕卑(次第有七王)
第四輪王名乾陀羅(次第有八王)
第五輪王名伽陵迦(次第有九王)
第六輪王名瞻鞞(次第有十四王)
第七輪王名拘羅婆(次第有三十一王)
第八輪王名般闍羅(次第有三十二王)
第九輪王名彌悉棃(次第有八萬四千王)
第十輪王名懿師摩(次第相承有百王)
[0564b21] 從懿師摩次第百王後有王名大善生。此即懿師摩後第九十四世之王。為釋迦如來第七世之祖也。次下序。

[0564b24] 佛七世祖王。
第七世祖名大善生
第六世祖名懿師摩(同上第十輪王名。經名烏婆羅)
第五世祖名憂羅陀
第四世高祖名瞿羅
第三世曾祖名浮羅
第二世祖名師子頰
第一世菩薩父名悅頭檀(此云淨飯。亦云白淨)
金輪王名菩薩悉達
鐵輪王名羅睺羅
[0564c09] (從初大人王。凡八萬四千二百五十四王。後至於菩薩。若據餘經論。互舉參差。數亦不等。難以校計唯本律與長阿含樓炭經大同也)。

[0564c11] 菩薩祖師子頰王有四子。
一淨飯王 有二子。長名悉達(即世尊)。次名難陀
二白飯王 有二子。長名調達。次名阿難
三斛飯王 有二子。長名摩訶男。次名阿那律
四甘露飯王 有二子。一女。長名娑婆(恒星也)。次名跋提(賢也)女名甘露味(甘露味有子名施婆羅。經云世尊姑子名低沙比丘是也)。
[0564c17] 菩薩於四月八日。日初出時生。有云三月八日。有云二月八日。此由世代遷遙。年月更移。或以建子。建丑。建寅。為歲首。譯人前後至此。據時翻經。故致斯異。按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即有五色氣。入貫太微。徧於西方。盡作青紅之色。昭王即問羣臣曰。是何祥耶。羣臣莫測。太史蘇由筮之。得乾之九五。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王曰。於天下何如。由曰。此時無他。至千年外。聲教被此。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後至漢明帝辛酉之歲。帝夢金人。身長丈六。頂佩日輪。飛至殿庭。旦集羣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書異記。昭王甲寅四月八日。西方有大聖人生。後一千餘年。聲教及此。以年計之。至今辛酉一千一十年也。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信以為然。即遣中郎將蔡愔愽士等。一十八人。西訪其道。至大月氏國。果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三藏。持優填王第四造白[疊*毛]像。并四十二章經。愔等奉迎而歸。戊辰十二月十三日。至於洛陽。明帝問摩騰法師曰。佛生日月可知否。騰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於嵐毗尼園內。波羅樹下。右脇而誕。以此徵之。即四月八日無疑矣。大善權經云。菩薩欲不由胞胎。一頓成佛。為防人疑。恐是變化。不受法故。現受胎生(云云)。毗奈耶律云。始從地主大王乃至羅睺羅。斷其繼嗣。何以故。以羅睺羅證無生果。斷生死種故。為此斷其繼嗣(嵐毗尼或云流彌尼。或云藍毗尼。此云解脫處。亦云斷。亦云滅。謂斷滅煩惱故)。

雪山
[0565a21] 雪山者。踞五天竺境之北。在波斯貨羅之東。居突厥香山之南。處震旦羗胡之西。然五天竺境。有七十餘國。迦毗羅城。在中天竺之北。而近北天竺界。北天竺國。居雪山之側。迦毗羅國。是贍部洲地之中央也。起世經云。雪山眾寶所成。頂有四金峰。中一高峰。峰有龍池。廣五十由旬。即阿耨達池也。
三十二大人相
[0565b04] 按諸經中。處處如來自說三十二相。今依法界次第出之。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之王。故現三十二大丈夫相也。
[0565b08] 一足安平立相(謂足下安立。皆悉平滿。猶如奩底。香盒底也)。二千輻輪相(幅是車輪中之幅也。謂足下轂網輪紋。眾相圓滿。猶如千輻輪)。三指纖長相(謂手指纖細圓長。端直傭好。指節參差。光潤可愛。勝于餘人也)。四手足柔輭相(謂手足極妙柔輭。勝餘身分也)。五手足縵網相(謂手足指中間。縵網交合。文同綺畵。猶如鷲王之足。若合時。網即不現。而無皺緩。開時便現。而無攣急也)。六足跟滿足相(跟足踵也謂足踵圓滿具足也)。七足跌高好相(謂足跌高起。如真金色跌上毛。如青瑠璃色。種種莊飾妙好圓滿也)。八如伊尼延鹿王腨相(伊尼延者。此云金色鹿王也。腨股肉也。謂足腨漸次纖圓。膝皆平正無節。如彼鹿王之腨。纖好第一)。九手過膝相(謂雙臂修直。平立過膝也)。十馬王陰藏相(謂陰相藏密。如彼馬王。陰不可見也)。十一身縱廣相(謂身儀端正。豎縱橫廣。無不相稱也)。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謂身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亂。右旋上向。紺色柔輭也)。十三身毛上靡相(謂身諸毫毛。皆右旋上向。而偃伏也)。十四身金色相(謂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眾相莊嚴。微妙第一也)。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謂身圓光。自然光明。四面各照一丈)。十六皮膚細滑相(謂皮膚細膩滑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也)。十七七處平滿相(謂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平滿端正也)。十八兩腋滿相(謂左右兩腋下。平滿不窊也)。十九身如師子相(謂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師子王也)。二十身端直相(謂體端正平直。不傴曲也)。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也)。二十二四十齒相(謂常人但有三十六齒。惟佛具足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相(謂四十齒皆白淨齊密。根復深固也)。二十四四牙白淨相(謂四牙最白。而大瑩潔鮮淨也)。二十五頰車如師子相(謂兩頰車隆滿猶如師子王也)。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謂咽喉中。常有津腋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二十七廣長舌相(謂舌廣而長。柔輭紅薄。能覆面而至於髮際也)。二十八梵音深遠相(謂音聲和雅。近遠皆到。無處不聞也。經云山谷中有迦陵頻伽鳥。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惟除如來音聲。迦陵頻伽。此云妙音鳥)。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謂眼目清淨明瑩。如金色精也)。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者。目旁毛也。謂眼睫殊勝。猶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間白毫相(謂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淨柔輭。如兜羅綿。右旋宛轉。常放光明也)。三十二頂肉髻成相(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也)。
[0565c13] 涅槃經云。佛言。若菩薩摩訶薩。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如須彌山。以是業緣。得足下平如奩底相。若菩薩摩訶薩。於其父母和尚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以是業緣。得成足下千輻輪相。若菩薩摩訶薩。不殺不盜。於父母師長。常生歡喜。以是業緣。得成三相。一手指纖長。二足跟長。三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業緣。若菩薩摩訶薩。修四攝法。攝取眾生。以是業緣。得網縵指。如白鵝王。若菩薩摩訶薩。父母師長若病苦時。自手洗拭。捉持按摩。以是業緣。得手足輭。若菩薩摩訶薩。持戒聞法惠施無厭。以是業緣。得節踝傭滿。身毛上靡。若菩薩摩訶薩。專心聽法。演說正教。以是業緣。得鹿王[跳-兆+專]。若菩薩摩訶薩。于諸眾生。不生害心。飲食知足。常樂惠施。瞻病給藥。以是業緣。其身圓滿。如尼拘陀樹。立手過膝。頂有肉髻。無見頂相。若菩薩摩訶薩。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見踝跣者。施與衣服。以是業緣。得陰藏相。若菩薩摩訶薩。親近智者。遠離愚人。善喜問答。掃治行路。以是業緣。皮膚細輭。身毛右旋。若菩薩摩訶薩。常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香華。燈明。施人。以是業緣。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薩摩訶薩。行施之時。所珍之物。能捨不吝。不觀福田。及非福田。以是業緣。得七處滿相。若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心不生疑。以是業緣。得柔輭聲。若菩薩摩訶薩。如法求財。以用布施。以是業緣。得缺骨充滿。師子上身。臂肘傭纖。若菩薩摩訶薩。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以是業緣。得四十齒。白淨齊密。若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修大慈悲。以是業緣。得二牙相。若菩薩摩訶薩。常作是願。有來求者。隨意給與。以是業緣。得師子頰。若菩薩摩訶薩。隨諸眾生。所須飲食。悉皆與之。以是業緣。得咽中上味。若菩薩摩訶薩。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業緣。得廣長舌。若菩薩摩訶薩。不訟彼短。不謗正法。以是業緣。得梵音聲。若菩薩摩訶薩。見諸怨憎。生於喜心。以是業緣。得目睫紺色。若菩薩摩訶薩。不隱他德。稱揚其善。以是業緣。得白毫相。若菩薩摩訶薩。修習如是三十二相。業因緣時。則得不退菩提之心。持地論云。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賤人身。況復大人相報。薩遮尼揵子經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四生眾生。並成輪王。更增百倍。始成如來一毛功德。復加百倍。始成一好功德。復加百倍。始成一相功德。復加百倍。始成眉間白毫相功德復加百倍。始成一無見頂相。復加百倍。始成蠡髻功德。如來身中。復有八十種好。如經論所釋)。
萍沙
[0566b08] 萍。蒲明切。音平。即瓶沙王。如盜戒中釋。
衛邏
[0566b10] 衛。于貴切。音位。護防也。邏。郎佐切。羅去聲。巡也。
紺青
[0566b12] 紺。古暗切。甘去聲。紺者含也。謂深青而含赤色也。
顧盼
[0566b14] 盼。攀去聲。顧視也(又目睛黑白分明為盼。俗混作盻。律舊作眄。非)。
班荼婆山
[0566b16] 或云槃荼山。或云般塔山。佛所行讚經。譯為白山。
姓日
[0566b18] 日姓之種。經律互出。因緣非一。今按有部律。自劫初大同意王(即大人王)。次第相承。後有王名吉枳。爾時迦葉如來出現於世。彼王有子。名善生善生王次第相承。一百一代。最後王名耳生。耳生王有二子。一名喬答摩。二名波羅墮闍。喬答摩。見父王非法治國。即辭父往黑色仙人所出家。波羅墮闍。嗣位為王。後喬答摩於山中。食諸果草。遂便得病。即往近城。結菴而住。時有賊壻。私殺婬女。投刀菴前。捕者見刀。即捉喬答摩。縛至王所。王令巡城示眾。置尖木上。時黑色仙人來覓見已。情甚悲傷。問言。汝今被傷。於諸法行。身心退不。答曰。身雖被傷。心無損害。師曰。我何得知。答曰。若我心行。實不改者。願師黑色。變為金色。時彼仙人。即變為金色。復白師曰。我今捨命。當得何道。師曰。如外道法說。無子者。不得善道。即令其念曩世婬慾之事。遂於身中有兩滴精血。從身落地。以業力故。便成兩卵。日光暖炙。生二童子。傍有甘蔗園。遂往園內遊戲。仙人將歸。撫養長大。與立名曰暖生。因此稱為日種。復緣喬答摩體胤故。亦名喬答摩(舊云瞿曇。是也)。從本身生。故名身生。復於甘蔗園中得故。亦名甘蔗種。由此四緣。故有四號。後時波羅墮闍王。無子身死。諸臣共議。欲迎王兄喬答摩。繼位為王。訪知已死。遂請長童子歸國。紹位治國。不久身亡無子。復迎小童子歸紹王位。眾與立號。名為甘蔗王。子孫相承。一百一代。皆名甘蔗種。最後王名軍將。亦名增長。王有四子。一名火炬面(經云光面)。二名大耳(或名聽耳)。三名象行(或名調伏象)。四名寶釧(或名莊嚴)。後復娶妻。誕生一子。名為愛樂(或名長生)。欲立紹位。擯斥四子。令出國界。時四王子。與其四妹。及諸人眾。至殑伽河側。劫比羅仙人所住之處。剪茅為屋。近仙而住。仙人厭閙。遂將四子。詣餘好處。以水灑地為界。王子奉教。築城而居。因仙人示故。立名為劫比羅城(舊云迦毗羅城)。後時百姓漸多。先城窄小。天神見已。指餘寬地。別立一城。因號此城為天示。後於異時。增長王問羣臣曰。我之四子。今何所在。臣曰。在雪山下。天示城中。廣營城邑。王即踊躍。舉手歎曰。我子大能。我子大能。由此德言。故得釋迦之名(梵云釋迦。此云能)。後時王崩。愛樂即位。愛樂無子命終。羣臣往天示城中。迎第一王子炬面。以為國主。彼亦無子命終。復迎大耳為王。大耳無子命終。又迎象行為王。象行無子。復迎寶釧。以為國王。寶釧有子。名近寶釧。後紹王位。近寶釧有子。名曰天門。亦紹王位。天門王於劫比羅大城。子孫次第相繼。而至師子頰王。此贍部洲。所有一切善射之者。師子頰王最為上首(即如來祖王也)。彌沙塞律云。四子被擯。辭王而去。到雪山邊。東西遐迴。南北曠大。地平如砥近舍夷材。築城營邑。人民熾盛。地沃野豐。衣食無乏。父王聞知。歎曰。我子有能。如是三歎。從是遂號釋迦種也。長阿含經云。住直樹林。又號釋林。因林為姓。菩薩本行經云。以釋迦住大樹。蓊蔚枝條之陰。是故名為奢夷耆耶(即舍夷也)。按諸經律。或云舍夷國。又云舍夷姓。此即以處而命氏也。
阿藍迦藍
[0567a23] 或云羅勒迦藍。此人已度識處定。得無所有處定。
不用處定
[0567b01] 謂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內外境界。外境名空。內境名識。捨此二境。人不用處(因初修時。故言不用處)。亦名無所有處。此是無色界定也。然無色界定。有其四處。總名空定。通言空者。此四定體。無形色。故名為空。各依所證之境為處。境法持心。心無散故。名為定也。一空處定。謂滅三種色。緣空而入定者。名空處定(修定者。厭患色如牢獄。心欲出離。即修觀智。破於色故。過一切色相。滅有對相。不念種種相。入無邊虗空處。心與虗空之法相應。是為虗空處定也)。二識處定。謂捨空緣識。而入定者。名識處定(修定者。厭患虗空。虗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虗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名為識處定)。三無所有處定。謂捨識處。心依無所有法。而入定者。名無所有處定(修定者。厭患於識。三世之識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故捨緣識。轉心依無所有法。與無所有法相應。名為無所有處定。阿藍迦藍所證者是)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謂捨二邊之想。而入定者。名非有想非無想處定(修定者。厭患無所有處想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更有定名非有想非無想處。即捨無所有處。緣念非有非無想之法。心與彼法相應。是為非有想非無想處定。又云。凡夫外道。亦得此定。彼不達謂證涅槃。斷一切想。故言非有想。佛弟子。如實知有細想。依四眾而住。故言非無想。得失合而立名。故云非有想非無想處定也。鬱頭藍弗證得此定。生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大劫。後墮飛狐之身)。
鬱頭藍弗
[0567b20] 或云優蹋藍弗。此云猛喜子。是人已度無所有處定。得非有想非無想處定。增一阿含經云。優蹋藍弗。羅勒迦藍。此深法中。竟不受化。各取命終。世尊記此二人曰。一人生不用處。一人生有想無想處。此二人盡其壽命。各復命終。一人當為邊地國王。傷害人民。不可勝計。一人當為著翅惡狸。飛行走獸。無得脫者。命終之後。各生地獄中。西域記云。摩揭陀國。莫訶河東。大林中。有一石柱。是外道入定。及發惡願處。昔有外道鬱頭藍子者。志逸煙霞。身遺草澤。于此法林。棲神匿迹。既具五神通。得第一有定。摩揭陀王。特深禮敬。每至中時。請就宮食。鬱頭藍子。凌虗履空。往來無替。摩揭陀王。候時瞻望。亦既至已。捧接置座。王將出遊。欲委留事。簡擢宮中。無堪承命。有少息女。淑慎令儀。宮中親賢。無出其右。摩揭陀王。召而命曰。吾方遠遊。將有所委。爾宜悉心。慎終其事。彼鬱頭藍仙。宿承禮敬。時至來飯。如我所奉。敕誡既已。便即閑覽。少女承旨。瞻候如儀。大仙至已。捧而置座。鬱頭藍子。既觸女人。起欲界染。退失神通。飯訖言歸。不得虗遊。中心愧恥。詭謂女曰。吾比修道業。入定怡神。凌虗往來。略無暇景。國人願覩。聞之久矣。然先達垂訓。利物為務。豈守獨善。忘其兼濟。今欲從門而出。履地而往。使夫覩見之徒。咸蒙福利。王女聞已。宣告遠近。是時人以心競。灑掃衢路。百千萬眾。佇望來儀。鬱頭藍子。步自王宮。至彼法林。宴坐入定。心馳外境。棲林則烏鳥嚶囀。臨池乃水族跳翻。情散心亂。失神廢定。乃生忿恚。即發惡願。願我當來。為暴惡獸。狸身鳥翼。搏食生類。身廣三千里。兩翅各廣千五百里。投林啖諸羽族。入流食彼鱗介。發願既已。忿心漸息。勤求頃之。復得本定。不久命終。生第一有天。壽八萬劫。如來記之。天壽畢已。當果昔願。得此弊身。從是流轉惡道。未期出離。
鬱毗羅大將村
[0568a05] 或云憂留頻螺西那耶聚落。憂留頻螺。此翻木瓜林。西那耶。此言會軍。即村主名也。又云村主。名軍將。
五人
[0568a09] 時菩薩入山。父王乃命大臣五人侍衛。三是家族。二是舅氏。家族三人者。一阿溼卑。二摩訶摩男。三婆提。舅氏二人者。一憍陳如。二婆敷。此之五人。後住鹿苑。世尊初轉法輪。為說四諦。陳如最先證道。次為阿溼卑摩訶摩男。說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二人同時獲果。後為婆提婆敷二人。亦說布施等法。二人同時。而得聖道(詳如下釋)。
四女
[0568a17] 一名婆羅(此云力)。二名鬱婆羅(此云近力)。三名孫陀羅(此云好愛。元西國法。所生子息。儀容端正。人所樂觀者。名孫陀羅難陀。難陀。此云喜)。四名金婆伽羅(無翻)。毗奈耶律云。難陀。難陀力。二牧牛女。獻十六倍上妙乳糜。本行經云。時有一天子。告村主二女言。菩薩今欲食最上美食已。證阿耨菩提。汝等今可辦足十六分妙好乳糜。二女聞已。歡喜踊躍。速疾聚集一千牸牛。而[愨-心+牛]取乳。轉更將飲五百牸牛。更別日[愨-心+牛]此五百牛。轉持乳將飲於二百五十牛。後日[聲-耳+牛]此二百五十牸牛之乳。還更飲百二十五牛。後日[聲-耳+牛]百二十五牛之乳。飲六十牛。後日[聲-耳+牛]此六十牛乳。飲三十牛。後日[聲-耳+牛]此三十牛乳。飲十五牛。後日[聲-耳+牛]此十五牛乳。著於一分淨好粇米。為菩薩煑上乳糜(云云)。西域記云。菩提樹垣外西南。有二牧牛女宅處。其側有煑乳糜處。又側有佛受糜處。皆立塔表之([聲-耳+牛]。音遘。取牛乳也)。
閻浮樹
[0568b09] 如捨墮篇釋。
尼連禪
[0568b11] 或云尼連然。又云尼連禪那。新云泥爛繕那。此河在菩提樹東。相去不遠。西域記云。菩提樹東南。是佛入河浴處。次近河。是佛食乳糜處。其側是長者獻蜜麨處。婆沙論云。鄔盧頻螺池邊。泥爛繕那河側。菩提樹下。云云(鄔盧頻螺。即憂留頻螺)。
菩提樹
[0568b17] 菩提。此云道。亦云覺。文句云。初在此處修治得道。故言道場。坐此樹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樹。於此樹下成等正覺。又名覺樹。亦名吉祥(肇法師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此方無言以譯之)西域記云。菩提樹周垣疊甎。崇峻險固。東西長。南北狹。周五百餘步。奇樹名華。連陰接影。細莎異草。彌漫緣披。正門東闢。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華池。西戹險固。北門通大伽藍。壖垣內地。聖迹相鄰。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榦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彫。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彫落。頃之復故。云云(今廣州法性寺。及諸庵院皆有。二月十五日。而葉漸彫落。至三月盡。其葉茂盛過前)。
刈草
[0568c10] 刈。倪制切。音藝。割也。
吉安
[0568c12] 梵云始尸。此云吉祥。或云吉利。增一阿含云。名吉祥。姓弗星。根本律云。帝釋往香山。取柔輭妙草。變身為刈草人。荷草至菩薩前。跪奉菩薩。佛本行經云。時帝釋天主。即化其身為刈草人。去於菩薩不近不遠。右邊而立。其草青綠。顏色猶如孔雀王項。柔輭滑澤。而手觸時。猶如微細迦尸衣。色妙而香。右旋宛轉。菩薩問彼人言。汝名字何。報言。我名吉利。菩薩思惟。我今欲求自身吉利。亦為他人以求吉利。此名吉利。在於我前。我今決當得證阿耨菩提。西域記云。菩提樹南有浮圖。高百餘尺。初佛於河浴已。將坐念草。帝釋化作吉祥草奉佛。育王造塔表之。
吉祥樹
[0569a01] 或云元吉樹。即菩提樹。謂佛於下。盡諸結漏。成最勝果。故名吉祥樹。西域記云。如來至樹下。東面坐金剛座上。普曜經云。菩薩於樹下坐。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年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按諸經論。或云臈月。或云二月。今據周書異記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以數計之。正當今之臈月八日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一
  音釋
十力
[0569a12] 一是處非處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
九居
[0569a15] 即九地。一五趣雜居地。謂欲界六天。人。鬼。畜。地獄也。二離生喜樂。地。謂色界初禪天也。三定生喜樂地。謂二禪天也。四離喜妙樂也。謂三禪天也。五捨念清淨地。謂四禪天也。六空無邊處天。七識無邊處天。八無所有處天。九非非想處天。此四天。是無色界。
六溺
[0569a21] 即人。天。修羅。鬼。畜。地獄。深溺生死苦海也。
三惡
[0569a22] 貪瞋癡也。

[0569a23] 萃卒二音。憔悴也。憂也。

[0569a24] 音涓。除免也。潔也。

[0569b01] 同驅。
慵嬾
[0569b02] 上音戎。下音懶。

[0569b03] 音陰。安和也。

[0569b04] 音充。均也。

[0569b05] 音哇。

[0569b06] 音于。

[0569b07] 音勉。目偏合也。又邪視也。

[0569b08] 音係。恨視也。今俗多以此混為盼字。

[0569b09] 音紙。平也。磨石也。
蓊蔚
[0569b10] 音翁。

[0569b11] 音濁。舉也。用也。

[0569b12] 音癸。詐也。異也。

[0569b13] 除字上聲。立也。
嚶囀
[0569b14] 上音英。嚶嚶鳥鳴聲之和也。下音轉。鶯鳥鳴也。又聲韻之轉也。

[0569b16] 與噉同。食也。

[0569b17] 音麋。粥也。

[0569b18] 音厄。隘戹也。
壖垣
[0569b19] 上音輭平聲。垣墻外之短垣也。亦音輭。下音員。墻也。卑曰垣。高曰墉。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二目錄
二賈客
樹神
石鉢
師閻浮婆提
提婆婆提城
四徼
定光
胑節
機關
捔力
首陀會天
純淑
那由他
呵棃陀山
羽葆
欄楯
氍氀
祠祀
雜廁
蘇羅婆提女
十二醜
彌却
耶若達
摩納
六種震動
芬馥
鉢摩國
書讖
阿僧祇
釋迦文
七多羅
執杖釋種
瞿夷
彌勒
無餘涅槃界
呵棃勒
鬱鞞羅村
離婆那樹
蘇闍羅
文驎龍宮
阿踰波羅尼拘律樹
緣起法
阿蘭迦蘭
波羅柰國仙人鹿苑
優陀耶
三轉十二行
轉法輪
阿若憍陳如
得法眼生
四天王
忉利天
燄摩天
兜術天
化樂天
他化天
梵天
阿溼卑
摩詞摩男
婆提
婆敷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二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二賈客
[0570a05] 一名瓜(亦名黃瓜)。二名憂波離。諸經論中多云。一名提謂。二名波利。提謂波利二名。乃雪山西鐵門之內。覩貨羅故地。縛喝國之城名也(非天竺境)。時二長者。承如來命。請髮歸國。於二城中。各建一塔。高踰三丈。斯則釋迦如來法中最初之塔也。普曜經云。佛授二賈客記。當來作佛。號曰。蜜成如來(此之二人。最初得受二歸以未有僧寶故。有云。佛教言。汝當歸依僧。未來有僧故)。
樹神
[0570a13] 普曜經云。樹神名曰法明。或名法樂。又名法意。又名法持。是賈客昔舊知識。死為樹神。
石鉢
[0570a16] 時二賈客。奉上麨蜜。佛作是念。過去未來諸佛。不手受食。四天王知佛所念。各取一自然香淨石鉢。以奉世尊。佛念四王。各持鉢施。我若取一。餘王怨望。乃至二三。亦復如是。我今應可總納受之。合成一鉢將適眾願。念已受鉢。以佛神力。重疊內之。遂成一鉢。時四天王。各不相見。皆謂世尊。獨用我鉢。其鉢清淨輕妙。周徧細密。形色端嚴。紺青映徹。非人所作。大論云。四天王。四山頭。自然鉢故。餘人無此自然鉢也。西域記云。菩提樹東南。是四天王奉佛石鉢處。佛鉢記云。釋迦如來在世之時。所用青石之鉢。其形可容三斗有餘。佛泥洹後。此鉢隨緣。往福眾生。最後遺化。興於漢境。此記從北天竺來。有兩紙許。甲子歲三月至石澗寺。僧伽耶舍小禪師。使於漢士。宣示令知。
師閻浮婆提
[0570b07] 亦云提閻婆提。是提婆婆提城王。定光如來之父也。因果經云。提播婆底城。王名燈照。
提婆婆提城
[0570b10] 亦云提婆跋提。梵言提婆。此云天。跋提。此云賢。又婆提。此翻寶意。
四徼
[0570b13] 古弔切。音教。四門巷也。即廛中四徼。曰是其事也。
定光
[0570b15] 定應作錠。梵云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羅。此云然燈。瑞應經翻為錠光。摭華云。錠音定。燈屬也。燈字本從金作鐙。俗作燈。灯。並非。徐鉉云。錠中置燭。故謂之燈。聲類云。有足曰錠。無足曰鐙。今云然燈錠光。語雖有異。而義皆一。故字須從金也。大論云。太子生時。一切身邊光如燈故。故名然燈。
胑節
[0570b22] 胑。本作支。謂體之四支。古通借用。後人加旁別之。故作肢。胑枝。原非本字。
機關
[0570c01] 韓康伯注曰。樞機制動之主也。按機。即樞機。用資轉動。關謂關鍵。義在密。能轉動。謂以闇密繩楔。而令轉動也。
捔力
[0570c05] 捔。本作角。吉岳切。音覺。禮記言。習射御角力。春秋云。角試也。校也。又競也。
首陀會天
[0570c08] 或云首陀婆。或云首陀婆娑。此云淨居。即五淨居天也。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見天。四善現天。五色究竟天。此是色界第四禪所攝。四禪總有九天。三凡。五聖。一外道住。大論問曰。何故名為淨居天。答曰。四禪有八種。五種是阿那含住處。是名淨居。三種凡夫。聖人共住。過是處。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太自在天王(即摩醯首羅居色界頂也)。
純淑
[0570c16] 純。殊倫切。音淳。不雜也。又篤至也。淑。式竹切音叔。善也。又清湛也。
那由他
[0570c19] 或云阿庾多。或云那術。此云萬億。
呵棃陀山
[0570c21] 藥山也。大婆沙論云。然燈佛於燈光城。喝利多羅山。轉正法輪。過去燈光城。即是今婆羅泥斯(舊云波羅柰)。過去喝利多羅山。即是今仙人鹿苑。
羽葆
[0571a01] 博浩切。音保。合聚五采羽為幢。曰羽葆。
欄楯
[0571a03] 欄。離閑切。音闌。階除木勾欄也。說文云。欄檻也。縱曰檻。橫曰楯。楯間子曰檽。按欄楯。殿上臨之飾也。楯。乳允切。音盾。
氍氀
[0571a07] 氍。求於切。音渠。氀。凌如切。音閭。氍毹毛席也。又氀。罽也。亦曰毛布也。
祠祀
[0571a10] 祠。祭也。說文云。春祭曰祠。品物少。文詞多也。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但用圭璧。及皮幣。多文詞也。又祠。猶食也。以食而饗他也。祀者。祭無已也。謂年常祭祀。潔敬無已也。所謂祭天地也。爾雅云。祠。天祭也。祀。地祭也。此言祠祀者。謂天竺婆羅門法。常祭梵天。設大施會。以財以食。而饗他也。
雜廁
[0571a17] 廁。初寺切。差去聲。雜也。言以寶。雜廁其上也。
蘇羅婆提女
[0571a19] 此云善賢。或云善味。或云賢意。
十二醜
[0571a21] 一傴僂(傴。於上聲。僂。音樓。亦音呂。傴僂。謂背曲不伸也)。二凸脊(凸音突。高起也。脊。音積。背脊也)。三癭(音潁。頸瘤也)。四黃色。五黃頭。六眼青。七鋸齒。八齒黑。九手脚曲。十戾身(偏行不正也)。十一不與人等。十二凸髖(音寬。髀上曰髖。臀也)。
彌却
[0571b02] 或作彌佉。或作彌伽。此言雲。增一阿含經云。名曰雷雲。顏貌端正。世之希有。眼紺青色。聰明博見。技術悉備。無事不通。其師即以立名。超術。佛本行經云。雲童。又云善思。因果經云。善慧。修行本起經云。梵志儒。名無垢光。諸經多云儒童。儒者。仁也。謂仁賢童子也。是釋迦如來修行時。二阿僧祗滿。遇然燈佛。得受記莂也。
耶若達
[0571b10] 此言祀施。或云祀授。若於天神邊求得子者。名為天授。若因祠祀。而求得子者。名曰祀授。授謂彼所授。施。謂彼所施。二義皆一也。
摩納
[0571b14] 此翻為年少淨行。或言摩納縛迦。縛迦即彌却聲之轉也。
六種震動
[0571b17] 一動。二起。三涌。四震。五吼。六擊。詳如後雜犍度。六反十八動震句中。增一阿含經云。地動有八緣。一因水火風動。故地動。二菩薩處母胎。故地動。三菩薩出母胎。故地動。四菩薩成佛。故地動。五佛入涅槃。故地動。六諸佛菩薩羅漢。欲現神通。故地動。七諸天捨本形位。得作天主。故地動。八饑饉刀兵將起。故地動。又他方佛說法。地亦動。
芬馥
[0571c01] 芬。敷文切。音分。芬芬華草香氣也。馥。方六切。音福。香氣盛也。
鉢摩國
[0571c04] 即蓮華國也。
書讖
[0571c06] 楚禁切。參去聲。三蒼云。讖秘密書也。說文云。讖驗也。謂古後有効驗之也。
阿僧祇
[0571c09] 大論云。僧祇。秦言數。阿。秦言無。問。幾時名阿僧祇。答。天人中能知算數者。極數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萬。十萬名億。千萬億名那由他。千萬那由他名頻婆。千萬頻婆名迦他。過迦他名阿僧祇。菩薩地持經云。一者。日月晝夜歲數無量。名阿僧祗。二者。大劫無量名阿僧祇。亦翻無央數(央者盡也)。
釋迦文
[0571c18] 淨名疏云。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時定光佛般泥洹去。菩薩得受記已。還入山中。壽終已後。即上生第二忉利天上。諸天皆共護視。天上壽盡。即復來下生鳩夷那竭國。為飛行皇帝。主四天下。壽終即復上生第二忉利天上。作帝釋。如是終而復始。凡三十六為天帝釋。八萬四千世。為飛行皇帝。如是壽終以後。便上生第四兜率天上。即復下生迦維羅衛國。迦維羅衛國者。天地之中央也。佛生者。不可邊生餘國。地為之傾側。西域記云。那揭羅曷國(北印度境)。東西六百餘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山周四境。縣隔危險。國大都城。二百餘里。城東三里。有窣堵波。高三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阿育王也)。編石特起。刻彫奇製。釋迦菩薩。值然燈佛。敷鹿皮衣。布髮掩泥。得受記處。時經劫壞。斯迹無泯。或有齋日天雨眾華。羣黎心競。或修供養。次南有小窣堵波。是昔淹泥之地。無憂王避大路。遂僻建焉。
七多羅
[0572a12] 大論云。多羅樹。高逾百肘。增一經云。高七仞為一多羅。七尺曰仞。是則樹高四十九尺。七樹共高三十四丈三尺(或云。一仞八尺。而尺有大小)。
執杖釋種
[0572a16] 或云執挾釋種。或云執蘆釋。亦名舍夷長者。同釋迦種。普曜經云。有小國王姓瞿曇氏。名波須弗。女名瞿夷(舍夷是國名。亦以此為姓。詳如上釋)。
瞿夷
[0572a20] 此云明女。五夢經云。是舍夷長者女。長者名水光。其婦名餘光。婦居近城。生女之時。日將欲沒。餘明照其家內皆明。因立字曰瞿夷。即是太子第一妃也。佛本行經云。執杖釋種女。姿貌如天女。心忍辱如地。面暉如月滿。古聖主苗裔。相應玉女寶。德廣覆天下。除憂如天樂。持重有智慧。相好容貌充。名稱量第一。是故號降稱。智論云。釋迦文菩薩。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二名耶輸陀羅。羅睺羅母也。瞿毗耶。是寶女。故不孕子。或云菩薩有三妃第三名鹿野(古聖苗裔。即軍將王。擯斥四子之苗裔。天示城之釋種也。瞿毗耶。即瞿夷)。
彌勒
[0572b07] 此翻慈氏。什師曰。彌勒姓也。阿逸多字也。或云阿耆多。正言阿氏多。此云無勝。謂無人能勝也。西域記云。梅呾麗邪。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譌也。華嚴經。彌勒菩薩答善財言。我為化度與我往昔同修諸行。今時退失菩提心者。亦為教化父母親屬。亦為教化諸婆羅門。令其離於種族憍慢。得生如來種姓之中。而生於此閻浮提界。摩羅提國。拘吒聚落。婆羅門家。上生經云。生於波羅柰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有說波婆梨。是舅)。賢愚經云。佛在王舍城。鷲頭山中。時波羅柰王名波羅摩達。王有輔相(名迦波利)。生一男兒。相好備滿。身色紫金。姿容挺特。輔相見子。倍增怡悅。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懷妊已來。悲矜苦厄。慈潤黎庶。等心護養。父召相師。令占相之。相師見喜。因為立字。號曰彌勒。其兒殊稱。合土宣聞。國王聞懼。恐大奪位。懷害兒心。時父憐愛其子。密遣人送往波婆富羅國。兒舅波婆梨處。教學經書(餘經亦云。送向南天竺國。外舅家養)。後時波婆梨。聞佛功德。即遣彌勒等十六人。往看佛相好。十六人到鷲山。見佛光明。深生敬仰。頭面禮訖。佛為說法。其十五人。得法眼淨。求索出家。佛言。善來。鬚髮自墮。法衣在身。重為說法。成阿羅漢(惟彌勒一人不取小果。誓發大願。志趣無上菩提)。佛告諸比丘。於未來世。此閻浮提。土地方正平坦廣博。無有山川。地生輭草。猶如天衣。爾時人民。壽八萬四千歲。身長八丈(彌勒成佛經云。身長一十六丈)端正殊妙。稟性仁和。具修十善。彼時當有轉輪聖王。名曰勝伽(晉言貝也)彼時有婆羅門家。生一男兒。字曰彌勒(父名善淨。母名淨妙)。身色紫金。三十二相。眾好畢滿。光明殊赫(成佛經云。身長三十二丈。胸廣十丈。面長五丈。有云身長十六丈。此以時代不同。尺有大小。譯人據時翻譯。或依天竺之尺。或準此方之丈。致數不等也)。出家學道。成最正覺(成佛經云。早起出家。即於是日成佛)。廣為眾生。轉妙法輪。其第一大會。度九十三億眾生之類。第二大會。度九十一億。第三大會。度九十億。如是三會說法。得蒙度者。悉我遺法。種福眾生。皆得在彼三會之中。阿難白佛。不審從何造起。名為彌勒。佛言。過去久遠。習慈三昧。定意柔輭。更無害心。故字彌勒。華嚴經云。彌勒最初證得慈心三昧。從是已來。號為慈氏。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彌勒。心地觀經云。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又餘經云。過去有佛。已字彌勒。時值彼佛立願。同名彌勒。如釋迦過去。作瓦師名大光明。值釋迦文佛。及彼弟子眾。便發願言。我於當來世。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復如是。彌勒因緣亦爾。賢愚經云。彌勒世尊。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來此成佛。上生經云。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今按賢劫一代。大分四時。一成。二住。三壞。四空。於此四中。各有二十小劫。成劫已過。壞空未至。茲當住劫。有千佛興世。三佛已往。釋尊復過。今是釋尊遺法末時也。此住劫中。二十箇小劫。初八小劫無佛出世。至第九小劫。人壽八萬歲。減至六萬歲時。拘留孫佛興世。至四萬歲時。拘那含佛出現。至二萬歲時。迦葉如來垂迹。減至人壽一百歲間。釋迦世尊。降誕迦毗羅衛國。從斯以後。至第十小劫中。人壽八萬四千。減至八萬歲時。彌勒如來。下生閻浮提。從第十一劫。至第十四劫。此四小劫。無佛出世。至第十五小劫中。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續出現。從第十六劫。至第十九劫。此四小劫。亦無佛出。後至第二十小劫中。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住劫滿時。樓至如來御世。如來般涅槃已。則壞劫時至矣(言小劫者。如從初人壽八萬四千歲。過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十歲。復從十歲。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此一增減。名一小劫。今當第九減劫。人壽七十歲時。維摩詰經注云。將來世。劫盡時。刀兵起。人壽十歲。婆須密。從忉利天。下生王家。作天子。化眾人言。我等祖父。壽命極長。以今瞋恚無慈。故至此短壽。是故汝等。當行慈心。眾人從命。惡心轉薄此後生子。壽二十歲。如是轉續。增至八萬四千歲。復減至八萬歲時。彌勒下生人間)。
無餘涅槃界
[0573a22] 涅槃。此云圓寂。亦云寂滅。又云滅度。乃三乘聖人之所修證。言有餘無餘。大小凡聖涅槃。義分四別。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不簡凡聖。及與色心等。皆具圓寂真如性故。雖被客塵煩惱所染。而本性清淨。具足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德若虗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離一切相。及諸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見道入聖位者。自內證知。其性本寂。非能使之令寂。故云本來自性涅槃。二有餘依涅槃。即真如出煩惱障。謂二乘人。雖斷三界煩惱障。而最後五蘊。分段生死。苦身未滅。尚餘微苦所依。然障已寂。故名有餘依涅槃。三無餘依涅槃。即真如出生死苦。謂二乘人。煩惱既盡。最後苦身亦滅。所謂色身與惑俱滅。而無遺餘。顯真如體。圓滿寂滅。故名無餘依涅槃。四無住處涅槃。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故不住生死。及與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若住涅槃。無度生用。若住生死。無斷障用。以能斷障。及能度生。故名無住。雖窮未來際。具無量利生大用。而體永寂。故名涅槃。不同二乘住涅槃。義。故云無住處涅槃。亦名究竟涅槃。此四種涅槃。一切有情未斷障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躭住涅槃。容有前三。唯諸如來圓滿證故。而能具四。問曰。既云唯佛具四。而律言。以佛眼觀天下。無不入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答曰。正以佛圓滿證故。故能觀天下。皆入無餘。所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亦可言自性清淨涅槃。故律云。況復無欲瞋恚癡。施中第一。為福最尊。斯明非為具縛者。而說無餘。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也。言界者。或言城。或言國。界即界域。界別。謂凡夫居於生死之境。聖人處於無為之域。而涅槃與生死界異故也。言城言國者。皆以防非禦敵為義。謂證涅槃者。惑障已斷。不為一切煩惱怨賊所侵也。涅槃經云。佛言。譬如虗空。實無有性。以光明故。故名虗空。實無虗空。猶如世諦。實無其性。為眾生故。說有世諦。善男子。涅槃之體。亦復如是。無有住處。直是諸佛斷煩惱處。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樂我淨(云云)。
呵梨勒
[0573c11] 此云天主持來。其果為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詳如藥犍度中釋。
鬱鞞羅村
[0573c14] 即前大將村也。
離婆那樹
[0573c16] 婆那。此云林。離婆那。未詳翻譯。
蘇闍羅
[0573c18] 或云須闍陀。亦云蘇社多。此言善生。
文驎龍宮
[0573c20] 因果經云。佛止宿阿闍婆羅水側。彼水中龍王。名目真隣陀。異出本起經云。龍名文隣。文隣者。所止水邊有樹。佛便正坐。此龍曾已見三佛。一拘婁孫佛。二拘那含牟尼佛。三迦葉佛。皆在此樹下坐。光影入水中。照徹龍所居處(云云)。西域記云。目支隣陀龍王池。其水清潔。其味甘美。池東岸有其室焉。池岸西。是佛初成道。此坐七日入定。龍王繞佛七帀。化多頭蓋佛處。目真隣陀。此翻為石山。
阿踰波羅尼拘律樹
[0574a05] 西域記云。菩提樹垣東南隅。尼拘律樹。是昔如來初證佛果。大梵天王。於此勸請轉妙法輪。法顯傳云。佛於尼拘律樹下。方石上東向坐。梵天來請。
緣起法
[0574a09] 亦名緣生法。亦名因緣法。總有十二支。洞明三世因果。備載經論。此不繁出。如墮篇中略釋。
  ●律藏卷第三十二
阿蘭迦蘭
[0574a13] 即阿藍迦蘭。如上釋。此人往在因中。曾為佛師。及以種種供給世尊。因中第二師者。鬱頭藍弗是也(如來為攝化外道故。初逾城時。於苦行林中。從此二人學定。佛得定已。知非涅槃。乃捨之而去。趣菩提樹下。自證道果)。
波羅柰國仙人鹿苑
[0574a18] 苑者。所以養獸也。新云。婆羅痆斯城。仙人墮處。施鹿林。此翻為江繞城。以波羅柰河。繞此城故。如婆沙論曰。何故名婆羅痆斯。此是河名。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是故此城。亦名婆羅痆斯。或云仙人論處。謂。佛是最勝仙人。皆於此處初轉法輪。故名仙人論處。有說諸佛。非定於此轉法輪者。應言仙人住處。謂佛出世。時有佛大仙。及聖弟子仙眾所住。佛不出世。時有獨覺仙住。若無獨覺。時有世俗五通仙住。以此處恒有諸仙。已住。今住。當住。故名仙人住處。有說應言仙人墮處。昔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緣。一時墮落(昔國王與諸宮女。於此遊戲歌音。微妙。仙人聞聲。即失神足。從空墮落。然時經綿劫。歷事不一。以因緣故。故有多名。非諸說有異也)。西域記云。婆羅痆斯國。舊云波羅柰譌也。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西臨競伽河。長十八九里。廣五六里。大城東北。婆羅痆斯河。河東北行十餘里。至鹿野伽藍。伽藍垣西不遠大林中。是如來昔與提婆達多。俱為鹿王住處。昔於此大林之中。有兩羣鹿。各五百餘。時此國王(王名梵達)。畋遊原澤。菩薩鹿王。前請王曰。大王校獵中原。縱燎飛矢。凡我徒屬。命在茲晨。不日腐臭。無所充膳。願欲次差。日輸一鹿。王有割鮮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駕而返。兩羣之鹿。更次輸命。提婆羣中。有懷孕鹿。次當就死。白其主曰。身雖應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誰不保命。雌鹿歎曰。吾王不仁。死無日矣。乃告急菩薩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吾今代汝。遂至王門。道路之人。傳聲唱曰。彼大鹿王。今來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馳觀。王之聞也。以為不誠。門者白至。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來耶。鹿曰。有雌鹿當死。胎子未產。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聞歎曰。我人身鹿也。爾鹿身人也。於是悉放諸鹿。不復輸命。即以其林。為諸鹿藪。因而謂之施鹿林焉。鹿野之號。自此而興。轉法輪論云。世尊以何義故。捨彼寬博。種種勝妙。華樹莊嚴。無量勝人。多眾集處。於波羅柰。少人眾處。在波咤離樹下。鹿苑之中。而轉法輪。答。世尊往昔。已於彼處。八十千億那由他會。行布施。又於彼處。已曾供養六十千億那由他佛。又彼處已有九十一億千佛。轉於法輪。彼處常饒寂靜仙人。有如是等。諸大功德。是故世尊。在於彼處。而轉法輪。又復世尊。轉法輪時。幾許眾。捨惡行善。答。憍陳如。有五比丘。復有諸天。六十億。復有色界天。八十億。復八十四千億人。普廣經偈言。
 阿若居隣等  如是五比丘  六十億諸天
 皆得法眼淨  八十億色天  淨無上法眼
 淨勝法眼人  八萬四千億

優陀耶
[0574c15] 根本律。翻為親近。此梵志。聞佛說偈。悵惘不解。揖已而去。至於中路。夜半即便命終。
三轉十二行
[0574c18] 謂三轉四聖諦。共為十二行相法輪。言三轉者。一曰示轉。二曰勸轉。三曰證轉。言四聖諦者。一苦聖諦。二苦集聖諦。三苦盡聖諦(即滅諦也)。四苦出要聖諦(即道諦也)。十二行者。今依律文出。
[0574c22] 此苦聖諦(示)。當知。此苦聖諦(勸)。我已知。苦聖諦(證)。
[0574c23] 此苦集聖諦(示)。當滅(勸)。我已滅(證)。
[0574c24] 此苦盡聖諦(示)。應作證(勸)。我已作證(證)。
[0575a01] 此苦出要聖諦(示)。當修(勸)。我已修(證)。餘如經論廣明。
轉法輪
[0575a04] 法者。軌持義。軌謂軌則。令物生解。持謂任持。不捨自體也。輪者。婆沙論云。此輪是法所成。法為自性。故名法輪。又輪是動轉。不住義。捨此趣彼義。能伏怨敵義。俱舍釋論云。云何說名轉。由行度他相續。令彼解此義故。故文句云。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輔行云。以四諦輪。轉度與他。摧破結惑。如王輪寶。能壞能安。法輪亦爾。壞煩惱怨。安住諦理。婆沙論云。世尊漸漸化誘。令其五人調伏。於日初分。為二人說法。令餘三人。入村乞食。彼所得食。充足六人。於日後分。為三人說法。令二人入村乞食。彼所得食。充足五人。世尊性離非時食故。如是教化。經於三月。有說四月。令彼五人。善根熟已。於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如來為彼轉正法輪。陳如最初見法(世尊性離非時食者。言佛自誕王宮。以至涅槃。於其中間。曾無非時之飡。謂諸佛性。恒處中道。不著二邊。故遠離非時之過。是以如來臨般涅槃之日。受純陀請已。說法未覺。即告純陀。時將欲至。宜速齋供。復於涅槃會上種種訶責毀戒。今人學佛。奚可違佛性。而貪飡無時。猶云我是大乘。無羇無礙。然則佛是大乘耶。小乘耶。噫。自為口腹之貪。而妄生誣謗世尊。豈但無慚無愧。其罪又當如何哉。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者。當此八月初八日也)。
阿若憍陳如
[0575a23] 憍陳如。或云拘隣。新云憍陳那。是姓也此翻火器。乃婆羅門種。蓋其先祖事火。從此命族也。阿若者名也。此翻無知。無知者。非無所知。乃是知無耳。亦翻已知。如律本云。世尊三轉法輪。彼諸塵垢盡。得法眼生。時佛已知其心中所得。便以此言而讚曰。阿若憍陳如已知。阿若憍陳如已知。從是已來。名阿若憍陳如。轉法輪經云。阿若是解了義。正法華經。翻為知本際。或翻為解本際。孤山云。以第一解法者也。此尊者於五人中。率先得道者。蓋有宿因。如因果經云。釋迦因地。為忍辱仙人。在一山中修道。時憍陳如。為國王。名歌利。受性暴惡。一日將諸婇女入山。獵倦假寐。時諸侍女。入林採華。行至仙人菴前。仙為說法。良久王寤。不見諸女。攜劒尋覓。見在菴前。王怒問曰。汝何人。答曰。忍辱仙也。又問得上地定耶。答曰。未。王曰。既未得上定。乃是凡夫。遂拔劒截下仙手足。見仙神色不動。遂問。汝恨我耶。仙曰。不恨。願我成佛。先度於王。今既得道。先度陳如。陳如即歌利王也。增一阿含經云。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所謂阿若拘隣比丘是。
得法眼生
[0575b20] 律云。諸塵垢盡。得法眼生。亦云得法眼淨。謂得須陀洹道也。以其始見道迹。故得法眼之名。塵垢。謂八十八結使。結使盡故。得法眼淨。
四天王
[0575b24] 東方提多羅咤天王(此言治國。亦云持國)。領乾闥婆。及毗舍闍。護東洲人(金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須彌山東黃金埵。王名提頭賴吒。此云持國。毗舍闍。此云噉精氣鬼)。
[0575c03] 南方毗流離天王(毗流離。是寶名。應作毗留勒叉此翻免離。又翻增長)。領鳩槃茶。及薜茘多。護南洲人(疏云。南流離埵。王名毗留勒叉。鳩槃茶。此云厭魅鬼。薜茘多。此云餓鬼)。
[0575c06] 西方流波叉天王(此言離語。亦云毗留博叉。此翻廣目)。領諸龍。及富單那。護西洲人(疏云。西白銀埵。王名毗留博叉。富單那。此云臭餓鬼)。
[0575c08] 北方鞞沙門天王(此言多聞)。領夜叉。及羅剎。護北洲人(疏云。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門。福德之名。聞四方故。亦翻普聞。佛令掌擎古佛舍利塔。四王共有二十八部鬼神)。感通傳云。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其韋馱將軍。於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為惑亂。將軍恓惶奔赴。應機除翦。經云。四王各有九十一子。有大威力。皆名曰帝。皆護十方。此是欲界初天。人間五十歲。此天為一晝夜。壽延五百歲。身長半里。衣重半兩。法苑云。若持不殺戒。得生四王處。不殺不盜。生忉利天。不殺盜邪婬。生夜摩天。更加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生兜率天。奉佛戒。兼身口七善業。生化樂。他化天(諸天身量。衣服。歲數。經論互出不等。今以身量。依俱舍。衣量依阿含。歲數依毗曇)。
忉利天
[0575c22] 或云怛利夜登陵奢。應法師云。梵音譌略。正言多夜羅登陵舍。此云三十三。梵云提婆。此云天。四面各八城。并中央善見大城合為三十三。共居須彌頂。須彌山頂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其中平可居者。止四萬由旬。善見大城。周萬由旬。重門高一由旬半。城有千門。嚴飾壯麗。中有金城。周千由旬。是釋帝住處。此天以鉢特摩華合。嗢鉢羅華開。多樂睡眠。爾時為夜。若嗢鉢羅華合。鉢特摩華開。少欲睡眠。爾時為晝。此是欲界第二天。人間一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一千歲。身長一里。衣重六銖。淨名疏云。昔迦葉佛滅度後。有一人發心修塔。報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報為輔臣。君臣合之為三十三(四教儀云。單修上品十善。生忉利天)。
燄摩天
[0576a12] 或云夜摩。此云時分。時時唱快樂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時分故。立世毗曇云。日夜時節。分分度時。說如是言。咄哉。不可思議歡樂。故名夜摩天。天王名修夜摩。此云善時分。婆沙論云。從須彌山頂三十三天住處。上升四萬由旬。有處如雲。七寶成所。其猶大地。是燄摩天住。復上一倍。有地如雲。是兜率天住。復上一倍。有地如雲。化樂天住。復上一倍。有地如雲。是他化天住。次第乃至色究竟天。皆有地如雲(若其廣量。如忉利天縱廣四萬由旬。燄摩八萬。乃至他化。次第倍前。縱廣六十四萬由旬也)。也是欲界第三天。人間二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命二千歲。身長二里。衣重三銖(四教儀云。四王忉利。單修上品十善得生。若夜摩已上。至他化。兼修未到定得生。此是欲界定。未到色界禪定也。論云。由禪定力故。使四天皆悉居空當依善為正)。
兜術天
[0576b02] 或云兜術陀。又云兜率陀。此云妙足。新云覩史多。又云覩史陀。此云知足。謂於五欲知止足故。苑師曰。具云珊兜率陀。此言喜樂集。依俱舍中有三義得此名。一喜事。二聚集。三遊樂。佛地論。名憙足。謂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憙足。立世毗曇云。歡樂飽滿。於其資具。自知滿足。於八聖道。不生知足。故說名為兜率陀天。天王名善足意。涅槃經云。此天欲界最勝。故補處菩薩。皆示生此天。為教化眾生故。婆沙論云。覩史多天。是千世界天趣之中。猶如齋法。是故菩薩。惟生彼天。又彼天中。有九廊院。廊各十二踰繕那量。樂法菩薩。常滿其中。補處菩薩。晝夜六時。恒為說法。此是欲界第四天。人間四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命四千歲。身長四里。衣重一銖半(詳如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說)。
化樂天
[0576b17] 梵云須涅蜜陀。此云化樂。或翻樂變化天。又云尼摩羅。大論云。秦言化自樂。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立世毗曇云。是中諸天。如意化作宮殿園林。一切樂具。於中受樂。故名維摩羅昵天。天王名善化此是欲界第五天。人間八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命八千歲。身長八里。衣重一銖。
他化天
[0576b24] 梵言婆舍跋提。或言波羅尼蜜。大論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亦名化應聲天。立世毗曇云。他化作宮殿園林一切樂具。於中作自在計。此是我所。於中受樂。故名波羅維摩婆奢天。天王名令自在。此是欲界頂天也。人間一千六百歲。此天為一晝夜。壽命一萬六千歲身長十六里。衣重半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從此已上。名色界天。通號四禪。亦名梵世。皆以劫數為歲。不著衣服。如著無異。頭雖無髻。如戴天冠。身白銀色。無男女相。形惟一種。
梵天
[0576c11] 梵。此云淨。或云離欲。此是色界。總有十八天。初禪有三梵天。一梵眾天(是民)。二梵輔天(是臣)。三大梵天(是君)。二禪中有三天。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三禪中亦有三天。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徧淨天。第四禪中有九天。一福生天。二福慶天。三廣果天四無想天(是外道居)。五無煩天。六無熱天。七善現天。八善見天。九色究竟天(此是色界頂天。後之五天。名淨居天。是阿那含居處)。自此已上。名無色界天也。文句云。輪王出世。聲至他化天。陳如得道。聲至梵天。佛得道。聲至首陀會天(五淨居天)。何以故爾。答。善業。名譽業。稱讚父母師長業。有上中下故爾也。若使有頂有耳識者。佛聲亦至彼。輪王行十善。善生欲天。欲天喜我眷屬增多故。陳如離欲。故徹梵天。佛最勝故。至尼吒天(色究竟天)。若依大乘佛得道聲。徧至百億尼吒。又徧十方無量無邊世界尼吒也。
阿溼卑
[0577a03] 此云馬勝。亦云馬師。根本律云。馬勝苾芻。於人天中。威儀最勝。增一經云。威儀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
摩訶摩男
[0577a07] 或云摩訶納。亦云摩訶男。此云大名。又名拘利太子。增一經云。有速疾智。所謂摩訶男比丘是。
婆提
[0577a10] 或作跋提。又云跋提棃迦。此云小賢。增一經云。恒喜飛行。所謂須婆休比丘是。
婆敷
[0577a13] 又名十力迦葉。迦葉是姓也。增一經云。空中往來。所謂婆破比丘是。又云。乘教化。意無榮冀。所謂婆破比丘是。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二
  音釋
犧牲
[0577a20] 上音希。下音生。

[0577a21] 音備。帛也。財也。錢也。

[0577a22] 音香。亦與享同。

[0577a23] 形字上聲。

[0577a24] [口*荼]字去聲。

[0577b01] 與暱同。銀字入聲。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三目錄
耶輸伽
髼亂
鼾睡
齘齒
寱語
尸佉城門
婆羅河
無垢
善臂
滿願
伽梵婆提
伊羅鉢羅
那羅陀
不蘭迦葉
末佉黎劬奢羅
阿夷頭翅舍欽婆羅
末提侈婆休迦旃延
訕若毗羅吒子
尼揵子
第六王
三語受具
憂留頻螺
劫波園
跋陀羅跋提
鬱鞞羅迦葉
鴦伽摩竭國
炯然
閻浮樹等
曼陀羅華
大祠祀
阿耨大泉
摩頭鳩羅山
大迦休樹
事火
寒顫
潦水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象頭山
杖林
迦蘭陀竹園
刪若梵志
優波提舍
拘律陀
和先
蛇蠍
絞去
菜茹
竹筐
牡好
串戶
澇水
辭憚
弟子法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三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耶輸伽
[0577c06] 或云耶舍。或云夜輸。中本起經云。長者名阿具利。子字曰虵陀。有琉璃屐。著足而生。父母貴異。字曰虵陀。此言寶稱。時年二十四歲。往見世尊。即得阿羅漢道(耶舍。此云名。亦云稱)。
髼亂
[0577c11] 髼。蒲紅切。音蓬。鬆也。髼鬆。是髮亂貌。
鼾睡
[0577c13] 鼾。候幹切。音翰。臥息聲也。又氣激聲。
齘齒
[0577c15] 齘。下介切。音械。上下齒相切也。三蒼云。鳴齒也。應師云。律文舊作嗐。未詳所出也(嗐。音轄。大開口也。非此義)。
寱語
[0577c18] 倪制切。音藝。睡熟寐言也。
尸佉城門
[0577c20] 尸佉。是護城東門神名也。
婆羅河
[0577c22] 即波羅柰河也。然波羅柰國。都城西臨殑伽河。城東北有波羅柰河。河東北十餘里。是鹿野苑。佛所行讚經云。恒河波羅柰。二水雙流間。林木華果茂。禽獸同羣遊。閒寂無喧俗。古仙之所居。
無垢
[0578a03] 或云離垢。
善臂
[0578a05] 或云善膊。又云善肘。肘即臂節也。增一經云。恒飛虗空。足不蹈地。所謂善肘比丘是。
滿願
[0578a08] 或云滿祝。謂父於滿江。禱梵天求子。正值江滿。又夢七寶器。盛滿中寶。入母懷。母懷子。父願獲。從諸遂願。故言滿願。又梵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言滿慈子。中阿含經。彼自說云。我字滿。我母名慈。故諸梵行人。稱我為滿慈子。白晳隆鼻。如鸚鵡[口*雋]。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伽梵婆提
[0578a15] 或憍梵波提。或憍梵鉢提。此云牛呞。亦云牛脚或云牛迹。又云牛相。根本律云。咽有二喉。一乃吐生。二便咽熟。然彼曾於過去迦葉佛所出家學道。勤修習誦。其親教師。是阿羅漢。為眾上首。然而年老。形羸飲食緩遲。彼滯習誦之功。便起瞋曰。何故遲食。猶如老牛。師即教令至心悔罪。惡業方除。由於五百世。常受牛身。乃至今日。殘業未盡。尚作牛形。由勤習誦。今得出家。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楞嚴經云。過去世。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無量壽經云。又過去世。曾作比丘。於他粟田邊。摘一莖粟。觀其生熟。數粒墮地。五百世。作牛償之(此亦由自摘粟莖。壞鬼神村。故如伊羅鉢龍王業報也)。增一經云。樂居天上。不處人中。所謂牛迹比丘是。分別功德論云。牛脚比丘。以二事。不得居世間。何者。此比丘脚似牛甲。食飽則呞。以是二事。不得居世。若外道見。謂諸沙門。食時無節。生誹謗心。是以佛遣上天。在善法講堂坐禪。善護譏嫌。藏身天上。故稱第一(呞。亦作[齒*司]。爾雅作齝。與呞同。抽知切。音鴟謂食之已久。復出嚼之。牛羊麋鹿皆然。但其名異耳。牛曰[齒*司]。羊曰。麋鹿曰齸)。
伊羅鉢羅
[0578b10] 或云醫羅鉢。闡義鈔云。亦曰伊羅跋羅。伊羅樹名。此云臭氣。跋羅。此云極。謂此龍往昔由損此極臭樹葉。故致頭上生此臭樹。因即為名。破僧事云。此龍曾於迦攝波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閑三藏。具習定門。於寂靜處。醫羅樹下。而作經行。以自策勵。時醫羅葉。打著其額。即便忍受。後時繫心疲倦。從定而起。策念經行。葉還打額。極生苦痛。發瞋怒心。即以兩手折其樹葉。擲之於地。作如是語。迦攝波佛。無情物上。見何過咎。而制學處(戒也)。令受斯苦。由彼猛毒瞋心毀戒。命終之後。墮此龍中。醫羅大樹。生於頭上。膿血流出。多有諸蟲蠅蛆唼食。臭穢非常。詳如初卷。及下第六王句中。
那羅陀
[0578b23] 或云那剌陀。本是阿私陀仙弟子。因阿私陀仙命終。遂詣波羅柰城邊住。教授五百婆羅門。其那羅陀。先是迦旃延族。時人因姓。又號為迦旃延。具德經云。聲聞中修行。能斷已生煩惱。那羅陀苾芻是(如九十事中詳釋)。
不蘭迦葉
[0578c05] 或云富蘭那迦葉。什師曰。迦葉母姓也。富蘭那字也。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無所有。如虗空。不生不滅也。肇師曰。其人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富蘭那。此翻故舊。又云宿舊。新云晡剌拏。或云布剌拏。此翻圓滿)。
末佉棃劬奢羅
[0578c11] 亦云末佉羅瞿奢羅。又云末伽棃拘賖黎。末伽黎。此云不見道。什師曰。末伽黎字也。拘賒黎是其母也。其人起計。眾生罪福。無有因緣。肇師曰。其人起見。謂眾生苦樂。不因行得。皆自然而爾。
阿夷頭翅舍欽婆羅
[0578c16] 阿夷頭。亦作阿耆多。什師曰。阿耆多翅舍字也。欽婆羅。麤衣也(即麤毛衣)。其人起計。非因計因。著麤皮衣。及拔髮。煙薰鼻等。以諸苦行而為道也。肇曰。欽婆羅麤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髮。五熱炙身。以苦行為道。謂今身併受苦。後身常樂。
末提侈婆休迦旃延
[0578c22] 或云迦羅鳩馱迦旃延。迦羅鳩馱。此云牛領。什師曰。字也。其人應物起見。若人問言有。其即答有。無等皆然。肇師曰。姓迦旃延。其人謂諸法。亦有相。亦無相(迦旃延。亦翻翦髮)。
訕若毗羅吒子
[0579a03] 或云刪闍夜毗羅胝子。刪闍夜。此云正勝。毗羅胝。此云不作。什師曰。刪闍夜字也。毗羅胝母名也。其人起見。謂要久經生死。彌歷劫數。然後任運自盡苦際也。肇師曰。其人謂道不須求。經生死劫數。苦盡自得。如縷丸轉於高山之上。縷盡自止。何假求耶(訕。山字去聲。亦音刪)。
尼犍子
[0579a10] 具云尼犍陀若提子。大論翻為離繫親子。肇師曰。尼犍陀。其出家總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門。若提母名也。什師曰。其人起見。謂罪福苦樂。盡由前世自有定因。要必當償。今雖行道。亦不能中斷。此之六師。佛未出時。皆道王天竺。至佛出世。其宗已盛。然其盡起邪見。裸形苦行。自稱一切智。大同而小異耳。凡有三種。六師合十八部。第一自稱一切智。第二得五通。第三誦四韋陀經。上所說六師。是第一部也。殃[1]握經云。佛問文殊。汝聞有外道不。過去時。有佛名俱留孫。彼佛出世。無有外道。唯一佛乘。佛涅槃後。有一比丘。住阿蘭若。名曰佛慧。有人施其無價寶衣。為獵師所劫奪。將此比丘去至山中。壞身裸形。懸首繫樹。有婆羅門見而歎曰。先著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脫覆。因此效之。自懸裸形。以為真道。此比丘自解得身。以赤石塗身。樹皮自障。結草以拂蚊蝱。見者復謂著如此衣。捉如是拂。是解脫道。即便效之。出家外道婆羅門。因此而起。比丘至幕入水洗瘡。以衣覆頭。取牧牛人弊衣纏身。見者復效一日三洗。披髮苦行外道。因此而生。此比丘洗己身。瘡復為蠅蜂所唼。白土塗瘡。見者復效。塗身外道從此而起。此比丘然火炙身。見者復效。五熱炙身外道因此而起。炙身轉痛。不能堪忍。投巖自害。見者復效。投巖外道從此而起。乃至九十五種。皆是諸婆羅門效此比丘。至今未絕。或云九十六種。謂一師十五種教。以授弟子。為教各異。弟子受行各成異見。如是一師出十五種異見。師別有法。與弟子不同。師與弟子通為十六種。如是六師。有九十六種。師所用法。及其將終。必授一弟子。如是師師相傳。常有六師。其種不絕也(或云九十五種是外道。一種是二乘。共為九十六也。其六師復有見解。同異。備載根本律。無根謗戒中。及涅槃等經。并餘注述)。
第六王
[0579b18] 增一阿含經偈云。
 世間有五欲  意為第六王  已知內外六
 當念盡苦際

[0579b21] 按說一切有部律云。昔於覩史多天。宮殿之上。有書佛語。問答之詞(即龍王所持之頌也)。若佛世尊不出於世。此之頌義。無人能受。亦無解者。若佛出現。則有能受能解者。時北方多聞天王。至覩史天宮。見斯問頌。心生希有。便記其文。不能解義。持至本宮。書在版上。爾時得叉尸羅國。有舊住龍王。名醫鉢羅。長夜希望。何時得見世尊出世。原此龍王。有一親友藥叉。名曰金光。因至多聞天王所。見版上書頌。因即憶持。不能解義。便持往龍王所。而告彼曰。親友此是佛說深義。無人能解。汝可記此頌。并持金篋。滿中盛金。遊諸國邑。唱言。若有能解頌義。我持金篋而為供養。龍王受頌。即化為年少形。遍遊諸國。次至婆羅痆斯國。於其城內。而唱之(云云)。時彼龍王。既聞那羅陀頌。及示佛所在。便化作輪王。往至佛所。頂禮雙足。佛即訶之。令復本形。遂別一處。復其本形。身有七頭。廣長無量。頭枕婆羅痆斯。尾在得叉尸羅國(二國相去有二百驛)。由先惡業。一一頭上。各生一醫羅大樹。被風吹動。膿血皆流。霑汙形骸。臭穢可惡。有諸蟲蠅蛆類。徧身唼食。往詣佛所。請佛授記。何日得捨龍身。佛告龍王。當來人壽八萬歲時。慈氏世尊出世。為汝授記。當免龍身。是時龍王。即於佛前。悲號啼哭。諸頭眼中。一時出淚。成十四河。駃流驚注。佛令裁止。即禮佛不現(詳見本文。斯不繁述。西域記云。呾叉始羅國。北印度境。國大都城西北。七十餘里。有醫羅鉢呾邏龍王池。周百餘步。其水澄清。雜色蓮華。同榮異彩。此龍即昔迦葉佛時。壞醫羅樹苾芻也。故今彼土睛雨祈晴。必與沙門共至池所。彈指慰問。隨願必果)。
三語受具
[0579c24] 律本三語文。餘律即以為三歸法。今按如來一代所得戒者。諸部互舉。開合非一。或五或十。或四或七。南山依本部律文。略出五種。一善來。二破結使。三三語。四邊地。五中國。其善來。三語。唯局佛在。餘三。通佛滅後。若兼尼眾。則有七種。謂加八法。及遣使受也。或有以邊地中國為一。謂同白四羯磨也。復有三歸論議等名。謂須陀耶沙彌七歲。與佛論議。稱如來意。佛即聽許。得具足戒。今依薩婆多論。列七種得戒。一見諦得戒(謂憍陳如等。五人也)。二善來得戒(始則耶輸伽。終則須跋陀羅。於其中間。佛喚善來得戒者。是也)。三三語得戒(言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來應正等覺。是我師。即得戒也)四三歸得戒(言歸依佛。佛歸依。歸依僧。第二言。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此名三歸得戒也。然此三語三歸。謂佛成道已。欲令法流布世間。勅諸比丘。遊行人間。爾時世人。棄俗入道。即詣諸比丘所。或以三語。或以三歸。隨彼業力根性。或三語三歸。而為授之。後因病比丘。無和上。阿闍黎。佛即制斷。不聽三語三歸。既佛制後。雖三語三歸。戒不成就也)。五自誓得戒(如大迦葉。詣佛所言。佛是我師。我是弟子。世尊修伽陀。是我師。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得戒也)。六八法得戒(如大愛道。敬奉八法即得戒也)。七白四羯磨得戒。謂佛成道已。聽諸比丘度人出家。時諸豪姓子。詣諸比丘所。而求出家。既出家已。不按威儀。又因病者無人瞻視。佛乃聽有和上阿闍黎。從此以後。捨去三語三歸受戒。聽集十僧。問其遮難。若徧淨已。方以白四羯磨。而為授之。如此七種戒中。見諦得戒。惟五人得。餘更無得者。善來三語三歸得戒。佛在世時得。滅後不得。自誓得戒。惟大迦葉一人得。八法得戒。惟大愛道一人。及五百釋女得。白四羯磨戒。佛在世時得。滅後亦得。又此七種戒中。惟白四羯磨戒。通三天下。餘六種戒。但在閻浮提。不通三天下也。問云。七種戒。幾是增上尊重。幾不尊重。答曰。大而言之。七種戒。盡是尊重。以義分別。則有差別也。六種得戒。眾生功德力重。致得此戒。則名為勝。然不能大維持正法。是以不勝。如見諦戒。自誓戒。八法戒。此三種戒。正有一得。無有重得。如善來得戒。極至須跋陀羅。後更無得者。三語三歸戒。佛成道已。八年中得。後無得者。白四羯磨戒。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時得。佛法始終以白四羯磨戒為宗本。能繼續三寶。作無邊利益。莫上於白四羯磨戒。是故於七種戒中。最勝最妙。最為尊重(如上所說。有此尊重。今人多饕戒名。受時心不生重。或受得已。竟不為意。不顧戒律。恁自習情。隨作隨犯。是則自輕自棄。實可慨矣)。
憂留頻螺
[0580b15] 中本起經云。優為羅縣。餘如上鬱鞞羅大將村釋。
劫波園
[0580b17] 亦云白氎林。劫波。即劫貝。以劫貝可為白[疊*毛]也。
跋陀羅跋提
[0580b19] 此云賢。亦翻賢部。
鬱鞞羅迦葉
[0580b21] 亦云優留頻螺迦葉。迦葉是姓。因近木瓜林住。故以林為名。或云禱此林神而生。故得名也。中本起經云。姓迦葉氏。字鬱卑羅。增一阿含經云。將護聖眾。四事供養。所謂優留毗迦葉比丘也。
鴦伽摩竭國
[0580c02] 鴦伽。摩竭二國。總是一中天竺境。皆萍沙王所統也。立世阿毗曇云。央伽摩伽陀二國。莊飾如北鬱單越人所莊飾。鬚髭翠黑。如剃周羅五日。頭髮自然長橫七指。無有增減。周羅是髮也。
炯然
[0580c07] 炯。迥古切。聲同拱。光也。明也。炯炯明察也。又戶頂切。音迥。義同。
閻浮樹等
[0580c10] 翻譯如第十卷。立世毗曇論云。此樹生在閻浮提地北邊。在泥民陀羅河南岸。是樹株本。正閻浮提地東西中央。其果甘美無比。如細蜂蜜。果大如瓮。其核大小如人間閻浮子核。樹根悉是金砂所覆。春雨不漏。夏則不熱。冬無風寒。乾闥婆及藥叉神。依樹下住。又云。閻浮樹。有五大觚。四面四觚。上有一觚。其東觚果。乾闥婆所食。其南觚者。七國人所食。一曰拘樓國。二曰拘羅婆。三名毗提。四名善毗提。五名曼陀。六名婆羅。七名婆梨。其西觚果。海蟲所食。其北觚果者。禽獸所食。其上觚果者。星宿天所食。此樹外復有二林。形如半月。圍繞此樹。其內有林名呵梨勒。外名呵摩勒。是果熟時。其味最美。如細蜂蜜。果形大小如二斛器。呵摩勒林南。復有七林。七河相間。其最北林。名菴羅。次名閻浮。三名娑羅。四名多羅。五名人林。六名石榴林。七名劫畢他林。是諸果味。甜如蜂蜜。劫畢他林南。七大國。人皆貞善。持十善法。其獸自死。自至人所。乃食其肉皆以犛牛髦尾覆屋。地自生麥。無有糠糩。國人磨蒸為飯。氣味甘美如蜜。此等諸處。非無神通者得至(其中所說國林果樹。種種殊妙差別。備載彼文。此不繁述)。
曼陀羅華
[0581a07] 此云適意華。餘如上釋。
釋提桓因
[0581a09] 此云能天主。能為三十三天主也(詳如前釋)。
  ●律藏卷第三十三
大祠祀
[0581a12] 天竺婆羅門法。常祀梵天。行大布施。期生彼天。然其施會。有於二種。一不用禮法。但廣布施。二用外道經書。種種禮法祭祀。兼行大施也。
阿耨大泉
[0581a16] 或云阿耨達池。正言阿那婆答多。此言無熱惱。阿含經云。阿耨達宮中。有五柱堂。阿耨達龍王。恒於中止。此閻浮提。所有龍王。并諸龍屬。盡有三患。唯阿耨達龍無也。云何三患。一者熱風熱砂燒其皮肉。及燒骨髓。以為苦惱。二者龍宮惡風暴起吹其內。失寶飾衣。龍身自現。以為苦惱。三者諸龍王等。各在宮中。相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1]縛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龍食。諸龍怖懼。常懷熱惱。阿耨達龍。無此三患。若鳥生念欲往。即便命終。故名阿耨達。十誦律云。阿耨達池。縱廣五十由旬。周圍五百由旬。底有金砂。八功德水。常滿其中。甜美如蜜。青黃赤白紅紫雜色蓮華。徧覆其上。種種眾烏。哀聲相和。猶如音樂。甚可愛樂。遶池四邊。種種華果之樹。西域記云贍部洲地之中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餘里。金銀瑠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給贍部洲。池之東面銀牛口。流出競伽河(舊曰恒河)。繞池一帀。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帀。入西南海。池西面瑠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帀。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繞池一帀。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震旦黃河之源(八功德者。一甘。二冷。三輭。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
摩頭鳩羅山
[0581b16] 或云摩鳩羅山。或云頗般那山。此亦雪山之別峰也。經云帝釋於白山。取石來如來曬衣。或云雪山。有云香山。
大迦休樹
[0581b20] 經云迦和。或云迦羅迦。中本起云。樹名迦和。絕大修好。此方無有。故不可翻。
事火
[0581b23] 天竺外道。起於邪見。以禮事火。期生梵天。法句經云。事火之法。日適欲沒。燃大火聚。向之跪拜。或至夜半火滅乃止。以求福祜。正法念處經云。於劫初時。忉利天。第二十六地。名曰影照。此諸天子。欲觀瞻閻浮提中園林。華果。河流。泉源。村營域邑。即乘種種大力孔雀。莊嚴諸禽獸等。下閻浮提。徧遊觀察。時林中住。邪見外道。諸外道婆羅門。見此天子。從天來下。向人間去之遙遠。不見正色。但見大光。猶如火色。妄生分別。便謂閻浮提人。供養火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受諸天身。何以故。火是一切諸天之口。供養火者。得生天上。作如是等妄生分別。不如實見。造作邪論。或自立宗。或自說因。自說譬諭。自作邪見。復教他人。令入邪見。如是邪見。自無利益。今他衰惱。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寒顫
[0581c14] 顫。之膳切。音戰。說文云。頭不正也。又四肢寒而掉也。
潦水
[0581c17] 潦。魯稿切。音老。謂行潦。路上水也。又雨水大貌。又聚雨水。為汙潦水也。
那提迦葉
[0581c20] 那提。此翻為河。或翻云江。因居河岸事火。故得名也。西域記云。捺地迦葉波。舊曰那提迦葉。譌也。洎諸迦葉。例無波字。略也。增一經云。心意寂然。降伏諸結。所謂江迦葉比丘是。
伽耶迦葉
[0582a01] 伽耶。此云象。因住象頭山事火。故得名也。增一經云。觀於諸法。都無所著。所謂象比丘是。其三兄弟。於過去毗婆尸佛時。共樹剎柱。緣是今共為兄弟也。
象頭山
[0582a06] 西域記云。摩揭陀國。伽耶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巖危嶮。印度國俗。稱曰靈山。自昔君王。馭宇承統。化洽遠人。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山頂有大石塔。高百餘尺。靈鑒潛被。神光時燭。昔如來於此演說寶雲等經。山東南有塔。是迦葉本生邑也。其南有二塔。則伽耶捺地迦葉事火處也。
杖林
[0582a14] 梵言洩瑟知婆那。此云杖林。其先有婆羅門。聞釋迦如來。身長丈六。常懷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過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窮實。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迦蘭陀竹園
[0582a19] 或云羯蘭鐸迦。義如初篇。及房舍犍度中釋。竹園邊有池。經云羯蘭鐸池迦是也。
刪若梵志
[0582a22] 刪若。亦作訕若。或云刪若夜。此言正勝。梵志如前釋。
優波提舍
[0582b01] 大論云。王舍城。有論師名摩羅陀。王以其人善論故。賜封一邑。時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即名此女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麤大。名為拘絺羅。時南天竺。有婆羅門論義師。字提舍。於十八種大經。皆悉通利。來入王舍城。擊皷論義。摩羅陀。與彼共論。即墮負處。王遂奪邑封與提舍。時摩羅陀。即與女妻之。提舍納之為婦。後婦懷妊。夢一人身披申冑。手執金剛。摧破諸山。而在一大山邊立。覺已白夫。提舍言。汝當生男。摧伏一切諸論議師。唯不勝一人。與作弟子。舍利懷妊。以其子故。母亦聰明。大能論議。既生七日之後。[疊*毛]裹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為優波提舍(優波。此言近。提舍此云分別義。亦是星名)。眾人以其舍利所生。又貴重其母。女中聰明第一。皆共名之為舍利弗(弗者。此言子也)。年始八歲。誦十八部經。通解一切經書義理。時摩伽陀國。設龍王大會。王臣敷高法座。集諸論士談義。即以八歲之身。便升論牀。結跏趺坐。眾人疑怪。乃至酬答旨趣。辭理超絕。諸論師等。歎未曾有。王大歡喜。即封一聚落。常以給之。王乘象轝。振鈴宣示一切十六大國。六大城中。無不慶悅。時有吉占師子。名拘律陀。姓目犍連。舍利弗。遂友而親之。舍利弗才明見貴。目犍連豪爽取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則俱遊。坐則同止。少長繾綣。結要始終。後俱厭世。出家學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門。久而無徵。後遇阿說示比丘(即阿溼[(白-日+田)/廾])。聞法身偈。便證初果。投佛出家。彼出家已。過半月後。佛為長爪梵志說法。舍利弗聞之。即得阿羅漢道。作隨佛轉法輪師。世間號為第二佛(餘如二卷中釋。長爪梵志。即舍利弗舅也)。
拘律陀
[0582c06] 拘律陀樹名也。因禱此樹神而得子。故以為名。姓目犍連。由是時人多召其姓也。家居摩竭陀國拘理迦邑。林圍聚落。與王舍城相去不遠也。十二遊經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葉。第五年度身子目連(餘如二卷中釋。身子。即舍利弗)。
和先
[0582c12] 正言優波斯那。此云小軍。本行集云。隋言最征上將。是跋檀陀子。詳如衣犍度中釋。
蛇蠍
[0582c15] 蠍。許竭切。音歇。蠍虎。螫人毒蟲也。俗呼為主簿蟲。蜥蜴能食之。又為蝸牛所食。故今人蠍螫。以蝸牛涎塗之。蠍前謂之螫。蠍後謂之蠆。雄者螫人痛止在一處。雌者痛牽諸處(蜥音昔。蜴音亦。守宮也。有云二物各異。在壁曰守宮。在草曰蜥蜴。尾通於身如蛇。加足。有黑青綠色者。守宮褐色。四足有尾。僵伏壁間屋下也)。
絞去
[0582c21] 古巧切。交上聲。繞也。纏急也。謂絞衣去水也。
菜茹
[0582c23] 茹。忍與切。音汝。乾菜也。廣雅云。茹食也。
竹筐
[0583a01] 曲王切。音匡。竹器也。方曰筐。圓曰筥(筥音舉。大可受五升也)。
牡好
[0583a03] 牡。莫偶切。音畝。門關鍵也。說文云。插關下牡也。按為牡好。所以關固。令不可開也。
串戶
[0583a06] 串。門串也。蒼頡篇作橝。徒點切。音店。持也。所謂外戶不橝。是也。摩得勒伽論作扂。云何戶扂。若上下扂者。當俱下已去。使房舍堅牢故。防自身故。防臥具故。
澇水
[0583a11] 郎刀切。音牢。淫雨也。又去聲。淹水也。
辭憚
[0583a13] 憚。杜晏切。壇去聲。忌難也。又丁佐切。多去聲。勞也。
弟子法
[0583a15] (廣如律文)根本雜事云。時具壽高勝。於晡後時。從定而起。往詣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請世尊曰。弟子事師。所有行法。唯願為說。佛告高勝。我今為說。苾芻所有弟子門人。供事之法。汝應諦聽。凡為弟子。於師主處。常懷恭敬。有畏懼心。不為名聞。不求利養。當須早起。親問二師。四大安穩。起居輕利。除小便器。為按摩身。其師若言。我今有疾。應問所患。便往醫處。具說病由。請方救療。如醫所教。便為療治。若師自有藥物。應用和合。如其無者。可問近親。親眷若多。應問師曰。何親處求。得師教已。如言可去。若無親族。應向餘家。如教往覓。或詣病坊。施藥之處。此若無者。當緣自業。於飲食中。而為將息。若病可時。授以齒木。其師欲嚼齒木之處。應先淨掃。作曼荼羅。安置坐枮。及盛水缾器。并澡豆土屑。淨齒木。刮舌篦。既澡潄已。除所須物。若師患目。應問醫人。為作眼藥。而塗拭之。次應授衣。餘衣襞疊。勿使撩亂。師禮塔時。當入房中。灑掃其地。若有塵土。應將牛糞。或以青葉揩拭。次應自禮尊儀。及禮師主。或問安白事。於日日中。三時禮拜。當隨己力。於同梵行者。亦申禮敬。次應策勤。坐禪讀誦。每於半月。須觀曬牀蓆。若至食時。應洗兩鉢。若是乞食苾芻。自持重鉢。輕者與師。若在寒時。以重僧伽胝與師令著。自持輕者。若於熱時。輕者與師。自持重者。若逆風行。請師在前。自身在後。若順風行。自身在前。令師在後。若渡河水。扶持令過。若乞食時。應問師主。為當同行。為當別去。若言同行。即可隨去。若得乾麨。豆飯。及酸漿水。置於鉢中。若得米飯餅。及沙糖。乳。酪。石蜜。安師鉢內。乞得食已。還至本處。作二小壇。布以諸葉。可安二座。踞坐飯食。若別行者。所乞得食。將呈師主。今得此食。須者應取。師主即應知量而受。若住寺者。其弟子應先洗器。往至廚中。問知事人。今為僧伽作何飲食。其知事人敬而告知。彼還白師。今日僧伽。作如是食。可請取不。依教持來。師應知量觀時而受。若其二師澡潄之處。應為掃除。作曼荼羅。安坐牀子。及以水器。并土齒木。如法揩洗。若須洗足。應為師洗。或但用水。或可塗油。以屑揩去。更將水洗。當授皮履。問其食事。又問為於此處修習善業。為復向餘閒靜住處。若言可向晝日住處者。應持坐物。其所住處。掃灑清淨。於時時間。牛糞塗拭。若學讀者。應為授經。若學禪思。教其作意。若還來時。應觀牀蓆。自洗足已。次禮尊像。及同梵行者。隨力而禮。與師置座。同前洗足。若是寒時。應守持心。為暖湯水。若是熱時。應可持扇。而為招涼。師亦知時。令其作業。勿使空度。若衣鉢等。營作之時。所有事業。皆師物在前。次營己物。佛言高勝。汝今應知。諸苾芻眾。所有弟子門人。供給二師。如父母想。師於弟子。當如子想。若有病患。共相瞻侍。至[*]老至死。我今為汝略說其事。應如是作。若不依者。隨於其事。皆得越法罪。若能如是。弟子於師。以敬順心。為供侍者。能令善法。相續不絕。譬如蓮華處在池中。日夜增長。是故汝等當如是學。寄歸傳云。夫教授門徒。紹隆之要。若不存念。則法滅可期。事須慇懃。無宜網漏。律云。每於晨旦。先嚼齒木。次可就師。奉其齒木澡豆水巾。敷置坐處。令安隱已。然後禮敬尊儀。旋繞佛殿。却從師處。攝衣一禮。更不重起。合掌三叩。雙膝踞地。低頭合掌。問云。鄔波馱耶存念。或問云。阿遮利耶存念。我今請白。不審鄔波馱耶。宿夜安不。四大平和不。動止輕利飲食銷不。且朝之餐。可能進不。斯則廣略隨時也。師乃量身安不。具答其事。次於隣近比房住。能禮其大者。次讀少許經。憶所先受。日新月故。無虧寸陰。待至日小食時。量身輕重。請白方食。何勞未曉。覓粥匆匆。不及白本師。無由嚼齒木。不暇觀蟲水。豈容能洗淨。寧知為一盂之粥。便違四種佛教。譌替之本。皆從此來。願住持之家。善應量處。凡剃髮披縵條。出家近圓已。律云。唯除五事不白。自外一一皆須白師。不白得罪。五事者。一嚼齒木。二飲水。三大便。四小便。五界中四十九尋內。制底畔睇。且如欲食白者。須就師邊。依禮拜法。而白師云。鄔波馱耶存念。我今請白。洗手洗器。欲為食事。師云。謹慎。諸餘白事。類此應知。師乃量事度時。與其進止。知有多事。便可一時併白。若其解律。五夏得離本師。人間遊行。進求餘業。到處還須依止。十夏既滿。依止方休。大聖慇懃。意在於此。如不解律。依他盡形。設無大者。依小而住。唯除禮拜。餘並為之。豈得晨朝問安。曾不依律。隨有事至。寧知白言。或有旦暮兩時。請其教誡。雖復權伸訓誨。律文意不如是。何則。白者不的其事。答者。何所商量。白事之言。故不然也。但為因循日久遂省。誰肯勞煩。必能準教奉行。即是住持不絕。若將此以為輕者。餘更何成重哉。故律文云。寧作屠兒。不授他具戒。捨而不教也。又西國相承。事師之禮。初夜。後夜。到其師所。師乃先遣弟子安坐。三藏之中。隨時教授。若事若理。不令空過。察其戒行。勿使虧違。知有所犯。即令治懺。弟子方乃為師按摩身體。襞疊衣裳。或時掃拭房庭。觀蟲進水。片有所作。咸皆代為。斯則敬上之禮也。若門徒有病。即皆躬自抱持湯藥所須。憂同赤子。然佛法綱紀。以教誨為首。如輪王長子。攝養不輕。律有明言。寧容致慢。南山云。佛益廣大。實由師資相攝。互相敦遇。財法兩濟。日益業深。行久德固。皆賴此矣。比真教陵遲。慧風掩扇。俗懷侮慢。道出非法。並由師無率誘之心。資缺奉行之志。二彼相捨。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曼荼羅。是理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三
  音釋

[0584b16] 音志。目光。

[0584b17] 音咸去聲。墜入地也。沒也。
齥齸
[0584b18] 上音泄。下音益。

[0584b19] 音恥。

[0584b20] 音發。

[0584b21] 音快。水疾流也。

[0584b22] 離。茅。二音。

[0584b23] 音毛。髮也。

[0584b24] 音遇。使馬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四目錄
龜鼈
阿浮呵那
失梨[沙/虫]蟲
增劇
愚癡
波羅提木叉
布薩外道
突獄
難提
屋闌
騲馬
相似
教著袈裟
驅烏
生像金銀
結小界
納衣
官人
犯比丘尼
賊心入道
優曇鉢華
揵者
租賦
身駮
痶瘓
縵指
或[癲-真+秀]
瘊病
睞眼
瞷眼
有斑
疥瘙
曳脚
癖病
兔缺
壞二道
腐爛藥
龍身
受具足戒
禪杖
量影
犍椎
大迦賓[少/兔]
仙人山
毗呵勒山
溫泉
舍羅
草[卄/積]
樹杌
疆畔
戒場
小界
橋梁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四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三十四
龜鼈
[0585a06] 龜。居為切。音規。按龜之類。有於多種。形體亦別。爾雅中明十種龜。鼈。必列切。邊入聲。外骨為龜。內骨為鼈也。
阿浮呵那
[0585a10] 善見律。翻為喚入。亦云拔罪。謂比丘犯僧殘。行波利婆沙。乃至摩那埵已。喚入眾中。與作出罪羯磨。作羯磨已。便得與僧同共布薩說戒。自恣法事也。摩得勒伽論云。於不善舉著善處。是名阿浮呵那。阿浮呵那。是摩那埵功德利。何以故。已調伏求清淨。自求出罪。諸比丘言。是比丘求清淨。求出罪。是賢善比丘。我等當與作阿浮呵那。是故阿浮呵那。是摩那埵功德利。何以故。阿浮呵那是清淨已起。得清淨無罪。母經云。阿浮呵那者。清淨戒生。得淨解脫。於此戒中。清淨無犯。善持起去。是名阿浮呵那義。
失梨[沙/虫]蟲
[0585a22] 是毒蟲也。未詳的翻。乃八難中之一難。名毒蟲難。亦名惡蟲難。摩得勒伽論云。腹行蟲難。因腹行故。名腹行蟲。十誦律云。云何腹行蟲難。龍蛇。蜈蚣等。放毒者。按梵音失梨[沙/虫]。聲同尸利沙。此翻合昏。若依字釋。[沙/虫]。師加切。音砂。[沙/虫]鷄蟲名也。
增劇
[0585b04] 劇。竭戟切。音極。增也。甚也。又艱辛也。
愚癡
[0585b06] 根本律云。思其惡思。說其惡說。作其惡作。名之為愚。不持經律論。名之為癡。又云自惑為愚。惑他為癡。
波羅提木叉
[0585b10] 律云。波羅提木叉者。戒也。亦言毗尼。故勝鬘經云。波羅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摭華。翻為別解脫。謂三業七支。各各防非。別別解脫。律攝云。別解脫者。由依別解脫經。如說修行。於下下等九品諸惑。漸次斷除。永不退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名別解脫。又見修煩惱。其類各多。於別別品。而能捨離。名別解脫。又翻保解脫。以能保任行人。出生死海故。母經云。波羅提木叉者。名最勝義。諸善之本。以戒為根。眾善得生。故言最勝義。薩婆多論問云。此波羅提木叉戒。是無漏戒。是禪戒不。答曰。非無漏戒。亦非禪戒。此波羅提木叉戒。若佛在世則有。佛不在世則無。禪無漏戒。若佛在世。若不在世。一切時有。波羅提木叉戒。從教而得。又從他而得。禪無漏戒不爾。又波羅提木叉戒。不問眠與不眠。善惡無記心。一切時有。禪無漏戒。必無漏心中。禪心中有。於一切心中無也。乃至波羅提木叉戒。但佛弟子有。禪無漏戒。外道俱有。夫能維持佛法。七眾在世間。三乘道果相續不斷盡。以波羅提木叉為根本。禪無漏戒不爾。是故於三戒中。最為殊勝。無能及者。智者既知有如此。勝妙功德。於所受戒。當自寶持。勿為輕意。於諸違禁。一一斷令不作。不作則無因。無因則果絕。所謂別別無因。則別別無果。名為別別解脫也(下下等九品諸惑者。三界九地。總具八十一品。以欲界為一地。色界四禪為四地。無色界四空為四地。共為九地也。欲界一地。具九品貪瞋癡慢四惑。謂上中下品。每一品具上中下。為九品也。上二界亦各有貪癡慢三惑。以上二界不行瞋惑故。此則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共成八十一品也。以此惑難斷。故細分之為九。使二三四果人。次第斷除。言下下者。即第九品也。言見修者。謂初果人。斷惑見理。名為見道。斷謂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也。二果三果。修真斷惑。名為修道。以斷三界十隨眠思惑故。十隨眠者。欲界有四惑。如上釋。上二界各具三。謂除瞋也。言下下等九品者。以九地各有下下品。欲界下下品惑盡。證三果。上二界下下品盡。證阿羅漢果。見思二惑。隨於一切違順境上。起貪等煩惱。隨逐不捨也。見惑者。分別曰見。謂意根對法塵。非理計度。起諸邪見。如外道計斷計常。乃至有等見也。思惑者。貪愛曰思。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也)。
布薩外道
[0585c18] 布薩。秦言善宿。佛言。自今已去。聽與外道眾僧中四月共住。白二羯磨。根本羯磨云。佛言。若有外道來求出家者。其親教師。應問障法。若遍淨者。應可攝受。授與三歸。及五學處。成鄔波索迦護(律本令受十戒。彼應僧中三乞。次為羯磨)。若此外道僧伽已與於四月內。而為共住。準求寂例。而作驅使。於四月內著親教師衣。食僧常食。僧祇律云。作羯磨已。若能如沙彌。隨僧作務者。在沙彌下。次第取食。若不能者。應語。汝自求食。應日日在前毀訾外道不信。邪見等法。彼若言長老。莫作是說。彼間亦有賢善持戒。乃至有阿羅漢。應語言。汝還去彼間。求阿羅漢。若言實如長老所說。外道邪見。乃至作泥黎行。長老願拔濟我。若試滿四月。心不移動者。應與出家。若中[1]聞得聖法者。即名試竟。善見律云。若結髮外道。事火外道。不須波利婆沙(別住也)。何以故。此二外道。有業信因果。過去諸佛。為菩薩時出家。波羅蜜多於此道學。
突獄
[0586a11] 突。吐木切。通入聲。犬匿於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故字從穴從犬。言突獄者。謂彼囚徒。伺人不覺。即突然竄出也。
難提
[0586a15] 此云歡喜。或云禪難提。言此比丘住阿蘭若處。常樂坐禪。由習定故。時人稱為住定歡喜。如僧祇律云。舍衛城長者名難提。捨家出家。餘多有名難提者。但是此人行時亦禪。乃至臥時亦禪。時人號之為禪難提。於初中後夜修行自業。得世俗定。乃經七年。過七年已。退失禪定。為天魔女誘以死馬。破其梵行。而此難提。過去世時。名鹿斑仙人。得外道五神通。住處林野。被雜色天女。破其梵行。彼時天女者。今時魔女是(餘如下調部毗尼法中釋)。
屋闌
[0586b01] 闌。離閑切。嬾平聲。階除木勾闌也。別作欄非。
騲馬
[0586b03] 倉老切。音草。牝馬也。牝。頻上聲。母畜也。飛曰雌雄。走曰牝牡。
相似
[0586b06] 若相似者。謂與本罪相似之罪也。若從此生者。謂從本罪而生也。若惡於此者。謂重過本罪也。十誦云。波羅夷。波羅夷相似。僧伽婆尸沙。僧伽婆尸沙相似。波夜提。波夜提相似。波羅提提舍尼。波羅提提舍尼相似。突吉羅。突吉羅相似。是名犯相似。云何不相似。波羅夷。與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不相似。僧伽婆尸沙。與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波羅夷。不相似。波夜提。與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波羅夷。僧伽婆尸沙。不相似波羅提提舍尼。與突吉羅。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不相似。突吉羅。與波羅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羅提提舍尼。不相似。
教著袈裟
[0586b19] 袈裟之號。因於衣色。而得其名。即壞色衣也。按出家五眾之服。皆使壞色。故總名袈裟。詳如下釋。然沙彌所應著者。即是縵條僧脚崎服。須知袈裟。非獨謂比丘三衣。此方不解。因令沙彌披著五條七條。大僧之服。或惘見薩婆多論言。沙彌應畜上下衣。一常著衣。當安陀會。二當鬱多羅僧。令清淨入眾。及行來時著。原梵音安陀會。此譯云下著衣。鬱多羅僧。此譯云上著衣。斯乃衣分上下。受用之別。非關五條七條之名。彼論自云。下衣常著。上衣清淨入眾等著。故南山宣師。依論開明。沙彌受縵衣法。一是縵安陀會。二是縵鬱多羅僧。曾不道五條七條之目。或有見佛阿毗曇經。令披三袈裟竟。方授以戒。此亦非比丘割截三衣。其後受具戒文中。三衣名字自別。不須致惑。三藏顯然。可自檢察。若知而故慢。強為非法者。自招愆咎。況乃釋父所制衣食常儀。尚由不知。而自晏然稱為釋子者。得無愧哉。如根本羯磨云。求寂之徒。縵條是服。而有輒披五條。深為罪濫。神州之地。久扇斯風。此成非法。勿令披著也。凡有欲求出家者。隨情詣一師處。師即應問所有障法。若徧淨者。隨意攝受。既攝受已。授與三歸并學五處。成鄔波索迦律儀護(此言護者。梵云三跋羅。譯為擁護。由受歸戒。護使不落三途。舊云律儀。乃當義譯。云是律法儀式。若但云護。恐學者未詳。故兩俱存。明了論。已譯為護。即是戒體無表色。言縵條者。縵為一幅。無條數。壇鬲等事)。寄歸傳云。自此之前。非七眾數。此是創入佛法之基也。師次為辦縵條僧脚崎。及下裙等并鉢。濾羅。方為白僧。陳出家事。僧眾許已。為請阿遮利耶。可於屏處。令剃頭人。為除鬚髮(度人經。令結壇懸旛。設高座。與出家者坐而剃髮。二師亦設二高勝座)。方適寒溫。教其洗浴。師乃為著下裙。方便檢察。非黃門等。次與上衣。令頂戴受。著法衣已。授與鉢器。是名出家。次於本師前。阿遮利耶。授與十學處。既受戒已。名室羅末尼羅(譯為求寂)。威儀節度。請教白事。與進具者。體無二準。但於律藏。十二無犯。其正學女。片有差降。十二者何。一不分別衣。二離衣宿。三觸火。四足食。五害生種。六青草上棄不淨。七輒上高樹。八觸寶。九食殘宿食。十壞地。十一不受食。十二損生苗。斯之十二。兩小非過。其正學女。後五便犯(此是有部律意。若本部律文。略有片別。如律可知)能如是者。方成應法。是五眾收。堪銷物利。豈有既出學後。師主不授十戒。恐其毀破。大戒不成。此則妄負求寂之名。虗抱出家之稱。似懷片利。寧知大損。經云雖未受十戒。墮僧數者。乃是權開一席。豈得執作長時。又神州出家者。既蒙落髮。遂乃權依一師。師主本不問其一遮。弟子亦何曾請其十戒。未進具來。恣情造罪。至受具日。令入壇場。律儀曾不預教。臨時詎肯調順。住持之道。固不然矣(目得迦云。苾芻所要三支伐羅彼諸求寂。上披縵條。下著一裙。二衣便足。薩婆多論云。沙彌得畜泥洹僧一。竭支一。富羅隨身所著物。各聽畜一。善見論。有著衣偈云)。
 (大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彼奉如戒行  廣度諸眾生)
驅烏
[0587a20] 謂僧食廚。及坐禪等處。烏鳥汙亂。既年幼小。未堪別務。令其驅遣烏鳥。以代片勞。兼生福善也。十誦律云。佛言。聽能驅烏作沙彌。最下七歲。根本羯磨云。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若滿七歲。能驅烏者。得與出家。大德。有滿六歲。於僧食廚處。能作驅烏。彼亦合出家不。佛言。不合。要滿七歲。為定量故。大德。有滿七歲。於僧食廚處。不能驅烏。彼亦合出家不。佛言。不合。要能驅烏。為定量故。僧祗律云。大小者。若減七歲。若滿七歲。不知好惡。皆不應與出家。太老者。若過七十。能有所作。若減七十。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若年滿七十康健。能修習諸業。聽與出家。又沙彌有三品。一者。從七歲。至十三歲。名為驅烏沙彌。二者。從十四至十九。是名應法沙彌。三者。從二十上至七十。是名名字沙彌。是三品。皆名沙彌。薩婆多論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惟聽為沙彌(餘如與減年授具戒中釋)。
生像金銀
[0587b13] 僧祇律云。生色。似色。生色者。是金。似色者。是銀。善見律云。生像者。金銀也。南山云。胡漢二彰。謂胡名生像。此稱金銀。二名俱存。是胡漢雙舉也。言生者。謂金色生來本自黃。不假餘助。像。即似也。謂銀可染色令黃。似金也。故師地論云。生色可染。應師注曰。生色即金也。生便黃色。不可變改也。可染即銀也。言色可染變。故云可染也。斯皆胡義。非正梵文。天竺梵音。呼金云蘇伐羅。喚銀言阿路巴。元亦未詳其義。或有名無義。故不翻。如此方金銀亦無義。但以黃白分之。因彼譯人齎梵夾來。多經胡地。傳彼胡語。譯為華言。致有斯異。故指歸云。況于闐國語。與五印音不同。其四分到于闐。自經一翻。翻了經本。到唐則為重也(此言四分。乃支法領所翻本。非耶舍譯者。然耶舍先亦於外國翻譯三藏。後至此方)。按本部。與僧祇。沙彌不得捉持生像。餘部唯不聽受畜。不制執捉。故薩婆多論中言。下三眾不得畜寶。畜則突吉羅。捉則無罪。然沙彌先來未捉。不得使令捉。僧祇雖遮執捉。而意還符論旨。如僧祇律云。時有比丘。將一沙彌歸看親里。路經曠野。中道有非人化作龍。右繞沙彌。以華散上。讚言善哉。大得善利。捨家出家。不捉金銀及錢。比丘到親里家。問訊已。欲還時。親里婦言。汝今還去。道逈多乏。可持是錢去。市易所須。沙彌受取。繫著衣頭而去。中道非人見沙彌持錢。在比丘後行。化作龍來。左繞沙彌。以土坌上。說是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錢行。沙彌便啼。比丘顧視。問沙彌。汝何故啼。沙彌言。我不憶有過。無故得惱。師言汝有所捉耶。答言。持是錢來。師言。捨棄。棄已。非人復如前供養。又尊者大目犍連。共專頭沙彌。食後到阿耨大池上坐禪。時專頭沙彌。見池邊金沙。便作是念。我今當盛是沙。可著世尊澡罐下。尊者目連從禪覺。即以神足乘空而還。時專頭沙彌。為非人所持。時目連迴視。喚沙彌來。答言。我不能得來。復問汝有所持耶。言持是金沙。汝應捨棄。捨已。即乘虗而去。諸比丘。俱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言。從今日後。不聽沙彌持金銀錢。若比丘使沙彌最初捉金銀錢者。得越毗尼罪。若見沙彌先已捉。後使捉者無罪。
結小界
[0588a03] 此謂難緣。恐闕受戒。故聽開許。非難無緣。不聽輒結。然此小界。並無外相。即身所坐處。以為界體。故文云。今此僧一處集。結小界。斯皆為防遮人。故無外相。如文云。在界外遮。不成遮。又處非久留。故不立相。又云。不應不解界而去。餘如羯磨法中明。
納衣
[0588a09] 即糞掃衣。重縫而作三衣。非今時百納頭也。
官人
[0588a11] 王之臣也。若食祿盡。得與出家。王聽亦得。僧祇律云。臣有四種。或有名無祿。或有名有祿。斯二種者。此國餘國。俱不聽出家。或有祿無名。此間不聽。餘處聽。或無名無祿。此間餘處。俱聽。
犯比丘尼
[0588a16] 按天竺國法。若有壞尼梵行者。彼之眷屬。易其種姓。迴門西向(西國門皆東向)。破其食廚。毀其屋簷。周帀一肘。盡壽不共語。不共住。不共食。成實論云。逆罪。賊住。汙尼等。不聽出家者。以是人為惡業所汙。鄣聖道故。是故不聽出家。
賊心入道
[0588a22] 亦名賊住。謂白衣。外道。沙彌。盜聽說戒。羯磨。同僧法事者。僧祇律云。若王子臣子。避難故自著袈裟。未經布薩自恣者。得與出家。若經。不聽。若沙彌作是念。說戒時。論說何等。即入牀下盜聽。若其聰明。覺知。初中後語者。後不得受具足。若闇鈍。若眠。若意緣餘念。不記初中後語者。後得受具足。涅槃經云。昔十五日僧布薩時。有一童子。在隱屏處。盜聽說戒。金剛力士。以杵碎其身如微塵。
優曇鉢華
[0588b07] 或云優曇婆羅。新云烏曇跋羅。中天竺摩竭陀國。慈賢法師言。梵云塢東朱囉。正也。然此並無正翻。義云瑞應。或云希有。隋翻水願。謂其樹不華而實。若生華則有佛。及有輪王出世。故云瑞應。此華多時乃一開。故云希有。應法師曰。其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無華而結子。亦有華而難值。故經中。以喻希有者也。般泥洹經云。閻浮提內。有尊樹王。名優曇鉢。有實無華。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毗柰耶雜事云。拘尸那城不遠。有大華池。名曼陀枳你。於池岸上。有烏曇跋樹。往昔菩薩在覩史天。作白象狀。入母胎時。彼烏曇跋華胎新出。降誕之始。漸有光色。為童子時。其華欲發。厭老病死。遠托山林。其華稍大。狀如鵄[此/朿]。修苦行時。現萎萃相。捨苦行已。氣息疎通。噉諸飲食。乃至成等正覺。其華開敷。梵王來請轉法輪時。其樹及華。光色榮盛。妙香芬馥。徧諸方界。然佛大悲。普於有緣。所在世界。廣濟度已。詣拘尸那。為最後臥。而此華樹。形色枯萃。見者驚歎。施設論云。繞贍部洲。有輪王路。廣一踰繕那。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若轉輪王出現於世。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此輪王路。爾乃出現。金沙彌布。眾寶莊嚴。栴檀香水。以灑其上。轉輪聖王。巡行洲渚。與四種兵。俱遊此路。此華方生。
  ●律藏卷第三十五
揵者
[0588c07] 又作[打-丁+虔]。[利-禾+虔]。同巨言切。音堅。揵。害也。通俗文云。以刀去陰。曰揵。謂割去男根也。大論云。無根者。所以無得道根。以其失男女相故。其心不定。以小因緣。故便瞋。結使多。故著於世。於事多懷疑網。不樂道法。雖能少修福事。智慧淺薄。不能深入。本性轉易。是故不得出家。成論云。是人結使深厚。難得道故。又此人不在比丘中。亦不在比丘尼中。是故不聽出家。
租賦
[0588c16] 租。宗蘇切。祖上聲。田賦也。賦。芳故切。音付。說文云。賦斂也。廣雅云。賦稅也。又量也。郭璞曰。賦稅所以平量也。方言云。賦動也。賦稅所以擾動也。
身駮
[0588c20] 駮。亦作駁。同伯各切。音博。馬色不純也。又木名梓榆。其皮青白如駁。古今注云。木似豫樟。皮多癬駁。謂其身似此。非儀。故不聽出家。
痶瘓
[0588c24] 痶。他典切。音忝。瘓。音喚。痶瘓病貌。經音義云。相傳勅顯。勅管切。言髮病也。
縵指
[0589a03] 縵。謾官切。音瞞。縵指者。謂指相連而成縵也。
或[癲-真+秀]
[0589a05] 亦作[病-丙+貴]。同徒回切。音頹。陰病也。
瘊病
[0589a07] 胡鉤切。音侯。疣瘤病也。
睞眼
[0589a09] 音賚。如上釋。
瞷眼
[0589a11] 古文[馬*間]同戶間切。音閑。馬一目白曰[馬*間]。二目白曰魚。蒼頡篇云。目病也。
有斑
[0589a14] 補還切。音頒。雜色曰斑。說文云。駁文也。
疥瘙
[0589a16] 瘙。同瘙。先到切。騷去聲。疥瘙瘡也。通俗文云。皮起曰瘙。
曳脚
[0589a19] 曳。同拽。以制切。音裔。拖也。
癖病
[0589a21] 匹亦切。音僻。瘕癖。腹內聚積病也。
兔缺
[0589a23] 梵云舍舍迦。此云兔。有白玄尨色者。其口脣自缺。故云兔缺。今無論上下脣缺。皆不聽出家。
壞二道
[0589b02] 即前謂壞內外道人。其曾作外道。來受具戒。後復入外道。今重來受戒者。不聽。以其先是外道來從出家。即壞外道。復入外道。即壞內道。內外俱破。故不聽與出家。
腐爛藥
[0589b07] 謂是腐敗朽爛陳故之藥。淨法師曰。梵云晡堤木底鞞殺社。晡堤。是陳。木底是棄。鞞殺社。譯為藥。即是陳棄藥也。意在省事。僅可資身。上價自在關中。噉服實成非損。心地觀經云。出家佛子。於諸醫藥。不應貪著。若有病時。他煎藥已。所棄捨者。訶黎。毗梨。及阿摩勒。取是等藥。即應服之。乃至一生服所棄藥。於諸藥等。常生知足。如是名為真實沙門。出家佛子。
龍身
[0589b16] 善見云。不得度龍者。何以故。龍不得禪定道果故。龍有五事。不離龍身。何者五。一者。行婬時。若與龍共行婬。得復龍身。若與人共行婬。不得復龍身。二者受生。不離龍身。三者脫皮時。四者眠時。五者死時。是為五事。不得離龍身。
受具足戒
[0589b22] 毗尼母經云。何故名受具足。智慧人受具足已不犯。所求成就。故言受具。能成就義。名為受具。以是義故。成就眾善。名為受具。乃至能成就寂滅法。故名受具。寂滅法者。亦名圓寂法。即是涅槃法也。故內法傳云。既受戒已。名鄔波三鉢那。鄔波是近。三波那是圓。謂涅槃也。今受大戒。即是親近涅槃。舊云具足者。言其汎意(亦名圓具。近圓圓具。義皆一也)。其受戒竟。次即本師為指戒本。令識罪相。方教誦戒。既其熟已。誦大律藏。日日誦過。旦旦試之。誦律藏了。方學經論。此是西方師資途轍。雖復去聖懸遠。然而此法未虧。為此二師。喻之父母。豈有欲受之時。非常勞倦。亦既得已。戒不關懷。有始無終。可惜之甚。自有一會求受。受已不重參師。不誦戒經。不披律典。虗霑法位。自損損他。若此之流。成滅法者。夫龍河影沒。鷲嶺光收。傳法羅漢。能餘幾在。故論云。大師眼閉。證者隨亡。煩惱增時。應勤莫逸。理當諸德。共作護持。若逶隨而縱慢心。欲遣人天何所歸向。律云。有秉羯磨。我法未滅。若不秉持。我法便盡。又云。戒住我住。理非虗說。既有深旨。誠可敬歟。猘狗經云。佛言。有持佛法戒行。教人事佛。令入泥犂中者。阿難驚起。長跪問佛。云何教當令得道。何故更入泥犁中者。佛語阿難。後末世時。有弟子作師。惰嬾不能勤學。無有智慧。貪穢欲。得人供養錢財穀帛。持用自活。不精佛法。阿諛隨人。見人貪殺。不與戒。見人嗜酒。不斷酒。多少可飲人。行授人戒法。言多少當得錢物作福。欲得人物。是為賣戒。令人方更有慢。不精戒者。便犯眾麤。殺生。如是教者。持人著泥犁中。用負佛明教。故令護佛道神。得其短。便為惡鬼所病。罪重。或能至死。償罪即入泥犂中。阿難問佛。新發意者。值遇惡師。不曉不了。謂法當爾。至使信受其言。愚癡不解。更見明師。為可復重受戒不。佛言。於我法中曠大。極可得悔。更自懺洗。初發意時。心常曚冥。為惡師所誤。實自不知。更行受戒。始為入法。不知不曉時。非佛弟子。為是世間小善人耳。無有大功德。分別經云。阿難問佛。後若有人。信樂應法。至心欲求斷世違俗。以從正道。若時無明師傳教戒者。若有一人。書寫戒律。授與之。便可得度為道者不。佛言。阿難。皆當得知禁法者。爾乃可授戒耳。不可以文字受。便為應法。何以故。佛為天上天下之大智。天上天下之大度。天上天下之大明。不可妄傳失旨。皆當明於戒法禁律。事事委練。乃為相授耳。不明戒法禁要之事。而妄授人戒法。違佛誡信。反用為是。大罪不小也。宜當審諦。五百問云。比丘都不誦戒。又不知法。種種僧事。而多度人。或作三師有所犯不。答。此人尚不應食人信施。況復度人(其授戒儀軌。備在羯磨法中)。
  ○說戒犍度法
[0590a21] 原夫說戒。乃整三業之玄規。惟茲布薩。是理僧伽之命脈。佛法紀綱。斯誠要焉。釋尊弘範。此為朂也。良由教末人譌。忽之為外。使二輩之無依。令五眾之失趣。天龍無所瞻仰。鬼神何從歸心。縱有舉揚。見者非之。設若微伸。詆為偏執。哀哉。能仁之子。而成波旬之屬。捨法王之貴裔。嗣魔民之鄙嫡。斯等過患。皆由住持者咎。三藏明文。五千妙軸。何不詳檢。辯其真偽。甘為壞法之徒。喜作黨魔之伴。棄布薩以論義。尚被神而袪擯。羅漢自惟清淨。不赴聽戒。世尊親往而召共集。況我凡輩羺羊者乎。若諸仁德。非自圖心。有利物懷。當激法海之洪波。勉摧魔羅之巔墜。樹正見幢。倒邪模旛。即教將滅而難滅。行欲譌而難譌。雖復去聖時遙。還同覺世無異。紹隆聖化。繼軌法筵。續釋尊之遺燈。接慈佛之初航者也。
禪杖
[0590b13] 僧祗律云。作禪杖法。應用竹。若葦。長八肘。物裹兩頭。行杖人。不得隨瞋愛。而求其過。當攝六情正念思惟。若有睡眠者。應與彼杖。彼人不得嫌恨。當作是念。今與我除陰蓋。饒益不少。十誦律云。取禪杖時。應起敬心。有五法。以禪杖築他。一者憐愍。二者不惱他。三者睡。四者頭倚壁。五者舒脚(肘過太長。應可用磔)。
量影
[0590b20] 梵音言蔡。此云影。指歸云。那爛陀寺。僧吉祥月曰。西域立表量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脚足前後步之。數足步影也。善見律云。步影以人正立住日中。取住脚為初。隨身長短步影。根本羯磨云。時苾芻足度。其影便過。佛言。應作商矩度之。可取細籌長二尺許。折一頭四指。豎置日中。度影長短。是謂商炬。一一商矩。所量之影。皆悉名為一人(故僧祗律云。一人二人影者。比來人皆不識)。寄歸傳云。其量影法。預取一木條。如細箸許。可長一肘。折其一頭四指令豎。如曲尺形。勿使相離。豎箸日中。餘杖布地。令其豎影。與臥杖相當。方以四指量其臥影。滿一四指。名一布路沙。乃至多布路沙。或一布路沙。餘一指。半指等。如是加減。可以意測(布路沙者。譯為人也。所以四指之影。名一人者。即是四指豎杖影。長四指之時。此人立在日中。影量與身量相似。其八指。遂與身量兩影相似。斯據中人。未必皆爾。自餘長短。義可準之)。然須道其食前食後。若天陰及夜。即須準酌而言之。若依神州法者。或可豎尺日中。量影長短。或復記其十二辰數(斯量影法。受戒等時。咸須準用。餘如房舍犍度數歲句中釋)。
揵椎
[0590c14] 或作揵稚。應法師云。梵言臂吒犍稚。臂吒。此云打。犍稚。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無正翻。舊經多作犍遲。遲宜作稚。直致切(遲。稚。二皆音治)但椎稚字。形相濫。故誤也。五分律云。隨有瓦木銅鐵鳴者。皆名揵椎。又諸比丘不知以何木作揵椎。佛言。除漆樹毒樹。餘木鳴者聽作。應使舊住沙彌淨人打。不得多打。應三通打。若無沙彌。比丘亦得打。淨法師云。凡打揵稚。不使淨人。皆維那自打。餘諸鳴螺打皷雜任。皆是淨人。及戶人作。事鈔云。尋常所行。生椎之始。必漸發聲。漸希漸大。乃至聲盡。方打一通。佛在世時。但有三下。後因他請。方有長打。尼陀那云。給孤獨長者。設大會。或時食竟。更有人來。失其時候。佛言。應告時至。眾閙不聞。佛言。應打揵椎。猶尚不聞。佛言。應可吹螺。并復擊皷。然未普聞。佛言。打大鐘皷。佛令打皷。打三下已。即便長打。應待病人。請得食已。并授事人食竟。然後長打。若不爾者。得越法罪(維那。即授事人。謂以眾僧雜事。指授於人。或鳴揵椎。及以監食。皆名維那。由其食時。撩理僧事不暇。故許先食。詳如安居犍度中釋)。
大迦賓[少/兔]
[0591a09] 亦云劫賓那。此云房宿。舊云金毗羅。此翻威如王。廣如二篇中釋。
仙人山
[0591a12] 梵云乙師羅山。是也。
毗呵勒山
[0591a14] 或云毗布羅山。長阿含經云。羅閱祇(王舍城也)。毗呵羅山。七葉樹窟(或云室。屋。穴三名皆一也)。梵言薩多般那求訶。此云七葉穴。言七葉者。謂其樹葉。生極至七也。樹雖有華。而無香氣也。
溫泉
[0591a19] 西域記云。摩揭陀國中。山城北門。西有毗布羅山。山西南崖陰。昔有五百溫泉。今者數十而已。然猶有冷有暖。未盡溫也。其泉源發雪山之南。無熱惱池。潛流至此。水甚清美。味同本池。流經五百枝小熱地獄。火勢上炎。致斯溫熱。泉流之口。並皆彫石。或作師子。白象之首。或作石筒。縣流之道。下乃編石為池。諸方異域。咸來此浴。浴者宿疹多差。溫泉左右。諸窣堵波。及精舍基址鱗次。並是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跡之所。此處既山水相帶。仁智攸居。隱淪之士。蓋亦多矣(溫泉。震旦多處有之。而嶺南電白縣多有)。
舍羅
[0591b06] 此譯為籌。五分律云。應用銅。鐵。牙。角。骨。竹。木作。除漆毒樹。極短應並五指。極長應拳手一肘。麤不過小指。細不減箸。應漆。以筒盛。懸著布薩堂上。行籌時。應手授。應別使一人收。收已應數。數已應唱。唱云。比丘若干。沙彌若干。出家合若干人。分別功德論云。凡行籌者。記錄人數。知為誠實以不。若誠實受籌。則得其福。虗妄受者。罪積彌天。舍羅亦名壞盡。福則罪盡。罪則福盡也。
草[卄/積]
[0591b15] 應作積。資昔切。音迹。累也。聚也。又堆疊也。又資四切。音恣。儲蓄也。凡指所聚之物而言之。則去聲。取物而積累之。則入聲。
樹杌
[0591b19] 杌。五忽切。音兀。木無枝也。
疆畔
[0591b21] 疆。居良切。音江。界也。邊埵也。畔。薄半切。音叛。田界。今借用。善見云。界相者。若山界相。大者如須彌山。小者如象。石界相者。大者如牛。小者三十稱。若漫石。不得作界相。應別安石。林界相者。若草林。竹林。不得作界相。何故爾。草竹體空。不堅實故。若大林。乃至百由旬。小林。下至四樹相連接。樹界相者。不得以枯樹為相。大者閻浮樹。小者高八寸。形如鉢大。若無自生樹。種樹亦得。路界者。入田路。向井及河取水路。窮路。皆不得作界相。大路。若車步路。路短者乃至經三四村。皆得作相。蟻封界相者。大者如山。小者高八寸。皆得作相。江界相者。若四月日不雨。尚流不斷。水深二尺。得作相。水界相者。若自然池水。得作相。若通水入田。或堈盛水。悉不得作相。此是八種界相。結界相有五種。一方。二圓。三鼓形。四半月形。五者三角。
戒場
[0591c13] 本設此場者。為一住處眾多難集。故別結斯場。用擬眾中有於要事。隨時得作。故律云。有須四人。十人。二十人眾。羯磨事起。大眾集會疲極。佛聽結作戒場。然此壇場。諸部律文。並無定制。按西方在處皆有其量。纔可丈餘。平地塼圍。可高二尺。牆內壘基。高五寸許。擬以僧坐。更無階級等事。中安小塔。高與人齊。傍開小門。得容出入。且如中天竺。那爛陀大寺。戒壇樣式。方可大尺一丈餘。即於平地周疊塼牆。高二尺許。牆內坐基。可高五寸。中有小制底。唯斯是則。自餘諸處。還同此式。善見律云。結界場。極小容二十一人。此擬與他出罪。其餘作一切羯磨。亦得成辦也。然此戒場。本為要事故設。若眾多能共集者。自可在大界內。秉作諸法。有云。作法時。值天雨患。聽在屋下。結作戒場。雖有此說。本非律之正文。原意在多防。恐羯磨不得成就。惟善見律云。作界場已。後起屋覆。界亦不失。其正作法界。但有二種。一戒場。二大界。若欲結者。可先結作戒場。其場應在大界內一邊。無妨難處安之。應先置其標相。五分律云。先安三重標相。內裹一重名戒場外相。中間一重名大界內相。最外一重名大界外相(戒場外相。大界內相。此二相中間。應相去二尺許。或云一肘許。雖然如此。亦不必定)。立三相已。盡自然界內僧。集在戒場標內。先令一比丘唱戒場外相。先從東南角標起(本律但令從東方起)。唱四方相已。眾方差作羯磨。如法結竟。次唱大界內外四方相(有云。結戒場時。一切集不集。隨意多少。但五人以上得結。以無大界故。眾不集無罪。若結無戒場界者。但直唱大界外相。必有屈曲。隨事稱之。並須別指分齊。尺寸處所。由不知制限。結既不成。羯磨虗設。受戒等法。俱是空作。故須分明三唱律攝云。外更不結大界。直結小界。亦不得受具戒)。唱相已。眾中乃差能秉法者。作羯磨結之(文詳羯磨法中)。不得受欲。以未結界。無界攝故。又若受欲。則不知相故。有失衣。破夏故。尼陀那云。大界者。齊兩踰繕那半。應可結之。若過非界。薩婆多論云。尼結大界。極大一拘屢舍。僧結大界。極大縱廣十拘屢舍。凡結大界。所以通聚落者。謂僧結大界。以界威力故。惡不得便。又在界內。善神所護。是以為檀越故。通聚落結也。若欲結不失衣界者。即依大界。相上結之。更無別相。故文中還稱此住處也。若界內有村。即應除村。及村外界。若無村。不須唱除。有云。羯磨法爾。若有若無。一切時除。所以然者。設後有村來入界中。不須更結。以先結時。已除村故。薩婆多論。正立此義。以有村來。五意故除。若先無村。作法結已。淨人住處。外村來入。隨所及處。皆非衣界。若本村還出。衣界仍攝。若先有村在。非攝。村去空地。衣界還滿。由村來去。非結解故。根本羯磨云。若僧伽已結不失衣界竟。唯將上下二衣。界內遊行。無離衣咎(餘部無論上下)。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道行苾芻。未知齊何。是衣勢分。佛言。如生聞婆羅門。所種七菴沒羅樹。一樹相去七尋。華果茂盛。中間總有四十九尋。是行苾芻衣勢分量。大德。若住苾芻衣之勢分。復齊幾何。佛言。周圍但齊一尋。若坐若立。及以臥時。皆至一尋。大德。且如苾芻在於兩界中間而臥。衣齊幾何。佛言。乃至衣之一角。未離身來。名不離衣。摩得勒伽問云。無界處住。去衣遠近。名離衣宿耶。答。隨眾僧籬牆大小。或坑壍。比丘於是內著衣。隨意明相出。如上三種界。有緣欲解者。應次第解。先解不失衣界。次解戒場。後解大界。若無戒場。解衣界已。即解大界。尼陀那云。凡客比丘至他空住處。應可住經七八日已。無人來者。方共結界。又云。有疑。解已方結。若識知前界者。即依之而住。不須更結。必欲結者。解已。然後結之。毗尼序云。若有棄空精舍。是名一切界外。是中隨意說戒。廣如羯磨本釋。
小界
[0592c03] 此為難緣。故聽結之。以布薩日。於無村曠野中行。眾僧。不得和合。隨同師善友下道。各集一處。結此小界。說戒。然結此小界時。無外標相。以無相故。亦無唱法。即身所坐處。以為界體。是以羯磨文中云。今有爾許比丘集結小界。故知無有唱法。羯磨時。復自顯其標相矣。
橋梁
[0592c10] 律攝云。橋梁壞者。若欲修治。得經七夜。若至第八夜。界法便失。若本無心重修理者。橋梁既破。界亦隨失。有五事失大界。一切僧伽皆悉轉根。一切僧伽決捨而去。一切僧伽並皆歸俗。一切僧伽同時命過。一切僧伽作法而解。若阿蘭若。及在村中。非結界處。齊何名界。阿蘭若齊一拘盧舍。村中齊牆柵處。并外勢分。名之為界。斯二界內。苾芻同集。在手相及處。諸有羯磨。咸隨意秉。此之二界。名自然界。據此自然界。總按諸部。應分四別。謂聚落。蘭若。道行。水界也。初言聚落界。就有二種。若不可分別者。準僧祇七樹之量。通計六間。六十三步。共無異眾。得作羯磨。若可分別者。如律攝。齊牆柵處。并外勢分。二蘭若界。亦有二種。若無難者。如律攝。齊一拘盧舍。若難事者。如善見論。七槃陀羅之量。相去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得作羯磨。三道行界。如十誦律。縱廣六百步。四水界。準五分律云。船上眾中。有力人。以水若砂。四面擲所及處。善見律云。取水常流處深淺。皆得作自然界。潮水不得。若在船上布薩。應下矴若樁。不得繫著岸。若有樹根在水中。不得繫根。若擲水內。有樹根。應使斫去。若不斫去。與陸地界相連。若水中大石。或樹。或浮木。悉是水界所攝。如此六相。齊限之內。集僧無有異眾。方可秉法也(僧祇律。以五肘弓量。七弓種一菴羅樹。齊七樹相去。得作羯磨。雖異眾僧。各各相見。而無別眾過。言五肘者。取中人肘。以周尺量之。可一尺八寸。五肘共計九尺。名為一弓。一樹間七弓。當有六十三尺。準步可有十步半。七樹之內。除去中樹。通計外六樹間。總有六十三步。周內可共羯磨。梵云槃陀。此言二十八肘。七槃陀。共有一百九十六肘。當三百五十二尺八寸。準步總有五十八步四尺八寸。於此相去齊限之內。得作羯磨。宣師準用此意)。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四
  音釋

[0593a17] 音季。狂犬。

[0593a18] 音蒙。未明。

[0593a19] 音岡。甕也。

[0593a20] 一舉足曰跬。跬。三尺也。兩舉足曰步。步。六尺也。跬音窺上聲。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五目錄
與欲
轝上
舁來
那那由比丘
瞻婆國伽伽河
五大河
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意
八賢聖道
布薩
五歲
不重誦
摩夷
罪名種相
守護
春夏冬
修治
經營房主
藤像
蒲萄蔓
襯體
毾[登*毛]
氍毹
繩羂
藏弆
梵動經
鑿祇桓
受日
優陀延
差授自恣
雜住
改日時
教詔
六十二見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五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三十六
與欲
[0593b21] 如墮篇七十五戒釋。事鈔云。凡作法事。必須身心俱集。方成和合。設若有緣。不開心集。則機教莫同。將何拔濟。故聽傳心口。應僧前事。方成彼此俱辦。緣此故開與欲。凡是與欲之時。有其三種分別。一者說戒時與欲。及清淨。二者自恣時。與欲自恣。三者自餘羯磨。但言與欲。有云。惟除結界。不聽與欲。以界未成。雖無別眾過。由不知界相。後有離衣。別眾故。並須俱集。若欲廣說與欲者。應修威儀。對可傳欲者。作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其受欲者。持欲至僧中。彼羯磨人問言。不來者說欲。即應具威儀。答言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我受彼欲清淨。彼如法僧事與欲清淨(若非說戒。皆除清淨之言。如法僧事者。簡於非法。謂彼眾中如法僧事。我今與欲)。
轝上
[0593c11] 雲俱切。音于。又羊遇切。音豫。兩手對舉之車也。本作輿。從車從舁聲。故也。
舁來
[0593c14] 舁。音同轝。兩人對舉也。
那那由比丘
[0593c16] 或云伽伽。根本律云。西羯多苾芻。僧祇律云。長老劫賓那。有二弟子。一名難提。二名鉢遮難提。癡病。有時來。有時不來。破僧羯磨。佛聽僧與作狂癡羯磨。然此狂癡病。有其三種。一說戒時。或憶。或不憶。或來。或不來。二或憶而來。三或不憶不來。是中下二種。不應與作羯磨。初一應作白羯磨。作羯磨已。來與不來。不破僧羯磨。佛言。隨狂病時與作羯磨。狂止還解。
瞻婆國伽伽河
[0594a01] 瞻婆國。如破僧戒中釋。伽伽河。亦云伽渠池。或云揭伽池。又云伽伽靈池。此但有名而無的翻也。
五大河
[0594a04] 一曰恒河(亦云殑伽。此為母河。下四是屬)。二曰閻摩那河(或云閻母那。又云耶婆那)。三曰薩羅河(或云薩洛瑜。又云薩羅喻)。四曰阿夷羅婆提河(或云阿氏羅筏底。如前釋)。五曰摩河(或云摩企。又云莫醯)。婆沙論云。贍部洲中有四大河。眷屬各四。隨其方面。流趣大海。謂即此贍部洲中。無熱惱池。初但出四大河。一名殑伽。二名信度。三名縛芻。四名私多(此四河如前釋)。殑伽大河。有四眷屬(兼母河成五。即上五大河)。信度大河。有四眷屬。一名毗簸奢(亦云毗婆奢)。二名藹羅筏底(亦云伊羅跋提)。三名設呾荼盧(亦云奢多頭)。四名毗呾娑多(亦云毗德多)。縛芻大河。有四眷屬。一名筏刺弩(亦云婆那)。二名吠呾剌尼(亦云毗多羅尼)。三名防奢(亦云多奢)。四名屈煑婆(亦云究仲婆)。私多大河。有四眷屬。一名薩梨。二名避魔(亦云毗摩)。三名[木*柰]地(亦云那提)。四名電光(亦云毗壽波婆)。今於此中。惟說有廣大名者。然四大河。一一各有五百眷屬。并本合有二千四河。隨其方面。流趣大海。律云。五大河者。一是母河。四是眷屬。母河從阿耨達池東面銀牛口流出。繞池一帀。向南奔入中印度境。橫流而趣。分出四河。成五百屬。流入大海。時佛往瞻波國。為諸比丘說喻。其瞻波國。是中印度境。中印度一境之河。皆屬牛口流出。佛居其五河之境。故引所共現見五河為喻。如餘經律。常以恒河為喻。亦佛多居彼處。故以為譬也(餘經多以四大母河。喻於四姓。然非現所共見者。故本律不以為譬)。
四念處
[0594b03] 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言念處者。念即能觀之觀。處則所觀之境。謂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陰。起四顛倒。於色多起淨倒。於受多起樂倒。夜想行多起我倒。於心多起當倒。今令其修習四念處。以除四顛倒。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名為四念處也(廣備經論)。
四正勤
[0594b10] 亦名四正斷。一已生惡法為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為生。四已生善法為增長。言正勤者。正則不邪。勤則不怠。謂於此四法。一心勤行精進。故名為四正勤也(文從語便。先除二惡。次生二善。據行必以已生善惡居先。未生善惡居次)。
四如意足
[0594b16] 一欲如意足。二念如意足。三精進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言如意足者。謂所修之法。如願皆得滿足也。肇師曰。如意足。神通之因也(此四如意足屬定。六神通中。身如意足。籍茲而顯。又通因定生。亦可六通。因茲並發。四正勤是慧。慧觀不勤。念處不成。反招散動。如風中燈。今修如意。如加密室。令定慧均等也。此下有四禪句。前篇已出。斯不重標)。
五根
[0594b22] 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言根者。能生也。行者既得四如意足。智定安隱。即此五根善法。若似若真。任運而生。譬如陰陽調適。一切種子。悉有根生。故名為根也。
五力
[0594c03] 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言力者。謂力能破壞諸惡不善。成辦善也。輔行問云。名同於根。何須更立。答。善根雖生。惡猶未破。復更修習。令根增長。是故此五。復受力名。根成惡破。故名為力。釋籤云。無有欺怠瞋恨怨言。欺為信障。怠為進障。瞋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若根增長。能破五障。故名為力也。
七覺意
[0594c11] 或云七覺分。即七菩提分。一擇法覺。二精進覺。三喜覺。四除覺。五捨覺。六定覺。七念覺。覺謂覺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分謂支分。此七種法。各有支派分齊。不相雜亂也。天台云。此七通名覺分者。無學實學。七事能到。故通名為覺分也(餘如前釋)。
八賢聖道
[0594c17] 或云八支聖道又云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是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為義。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為正。是諸賢聖之所遊履。而通至涅槃。故名為道也(已上略依法界次第出其名目。廣如彼文。及諸經論悉備。此不繁述然此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道。名七科法門。合為三十七道品。品其類也。謂此七科法門。悉是入道淺深之氣類也)。婆沙論問。何故先說四念住。乃至後說八道支耶。答隨順文詞巧妙次第法故。又隨順說者受者輕便。次第法故。又隨順增數次第故。謂先說四。次說五。次說七。後說八故。又顯清淨法。漸增長故。謂先修四。乃至後修八。然諸修行者。由念住身等境。自相共相。如實了知。除自相愚。及所緣愚。導起諸善。如有目者。引導盲徒。是故最初說四念住。由念住力。了知境已。於斷修事。能發正勤。故於第二說四正勝。由正勝力。令相續中過失損減。功德增盛。於殊勝定。能正修習。故於第三說四神足。由神足力。令信等五。與出世法為增上緣。故於第四說於五根。根義既成。能招惡趣。煩惱惡業。不能屈伏。故於第五說於五力。力義既成。如實覺四聖諦境。無有猶豫。故於第六說七覺支。既如實覺。四聖諦已。厭離生死。欣趣涅槃。故於第七說八道支。
布薩
[0595a16] 此云淨住。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六卷泥洹經。翻云長養。長養二義。一清淨戒住。二增長功德。律攝云。褒薩陀。褒薩是長養義。陀是持義。謂由集眾說戒。便能長養善法。持自心故。又陀是淨除義。謂增長善法。淨除不善故。淨法師曰。梵云褒灑陀者。褒灑是長義。陀是清淨洗濯義。意欲令其半月半月。憶所作罪。對無犯者說露其罪。冀改前愆。一則遮現在之更為。二則懲未來之慢法。為此咸須並集。聽別解脫經。令善法而增茂。住持之本。斯其上歟。豈同堂禮懺而已哉。此乃但是汎兼俗侶。斂麤相而標心。若據法徒。未足蠲其罪責。舊云布薩者。譌也。律攝云。長淨之時。應令純熟善誦戒經者。為眾誦之。先鳴揵稚。時諸苾芻。應自憶罪。如法說悔。然後赴集。律本云。有三種布薩。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十誦云。聽二種布薩。一十四日。二十五日。又一食前。二食後。又一晝。二夜。僧祇云。說戒有三種。若十四日。若十五日。若中間布薩。中間布薩者。布薩時。若僧不和合。一比丘於中唱言。若僧和合時。當作布薩。若無一比丘唱者。一切僧得越毗尼罪。唱者無罪。若十五日不和合。應初日布薩。初日不和合者。應二日。乃至十二日布薩。若十四日。應正布薩者。十三日不應作中間布薩。便就十四日布薩。亦是中間布薩。亦名正布薩。若月大者。乃至十三日和合。得作中間布薩。若不和合。不得十四日。應就十五日布薩。何以故。不得頻日布薩。應隔日布薩。是名中間布薩。應十四日布薩者。不得停至十五日。應十五日。不得逆就十四日。若有因緣者得作。若布薩時。賊入者。即應誦餘經偈。若賊知比丘法。作是言。沙門。我已知。但說先所誦者。爾時比丘應急誦。使章句不辯。令彼不知初中後。若有王來。亦應如是。若有布薩將畢。有客比丘來及座者。即名得布薩。不應為更誦。若客言。我未曾聞廣說波羅提木叉。願為廣說。待僧罷已。然後與誦。不應早作布薩。若一比丘住者。應待客比丘來。共作布薩。若無客來。有罪者。應作是念。若得清淨比丘。此事當如法除。作是念已。應心念口言。今十五日。僧作布薩。我某甲比丘清淨。受布薩。如是三說(若有罪。不作念發露者。不應清淨法也。若二人三人。應展轉相言。三語布薩。若四人。若過四人。一人白已。然後布薩)。若布薩竟。有客比丘來者。應隨喜言。長老已作布薩。我某甲隨喜。若不隨喜。應出界外作布薩。一住處。不得再作布薩。若比丘遠行。布薩日至他住處。作布薩已。不應默然去。應囑沙彌。若園民。若放牧者。有比丘來。語令知。此中已作布薩。若無人者。應書柱戶扇。或散華作相。彼後來者。應問。應求相。不得輒作布薩。善見律言。云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說戒不壞者是。
五歲
[0595c15] 毗尼母論云。出家至五臘。要誦戒使利。不誦戒者。有四種過。一不得畜弟子。二不得離依止。三不得作和尚。四不得作阿闍梨。僧祇律云。比丘受具足已。應誦二部毗尼(僧尼二部)。若不能。應誦一部。乃至應誦一綖經。布薩應廣說五綖經(五篇戒經)。若有因緣。不得者。乃至應誦四棄。及偈。餘者。僧常聞。若不誦作布薩者。越毗尼罪。若舉眾不利者。應遣上座出界外。心念口言。作布薩。餘三人界內。作三語布薩。即是罰上座。律言。眾多癡比丘。不應共集在一處。時。齊鄴東大覺寺釋僧範。姓李。平鄉人。戒德清高。守禁無虧。嘗宿他寺。意欲聞戒。至於十五日說戒之夜。眾議共停說戒。乃為法集。有僧昇座。將欲豎義。敘曰。豎論法相。深會聖言。何勞布薩。僧常聞耳。忽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雄峻。壅聳驚人。來到座前。問豎義者。今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神即以手搨之。曳於座下。委頓垂死。次問上座。問答同前。搨還將死。陵害二三上座已。神還掉臂而出。當時道俗共覩非一。範師既見斯異。由是自勵一生。僧事私緣。無敢說欲。乃至疾重。輿而就僧。病不堪輿。請僧就房。恭敬說戒。闍境僧尼。承斯徵誡。至布薩日。無敢虧法。又鄴下寶明寺。釋僧雲。辯聰詞令。備明大小經論。崇附齋講。恒以常任。齊鄴盛昌三寶。雲著名焉。住寶明寺。襟帶眾理。以四月十五日。臨說戒時。僧並集堂。雲居上首。乃白眾曰。戒本防非。人人誦得。何勞煩眾。數數聞之。可令一僧豎義。令後生開悟。雲氣格當時。無敢抗者。咸從之。訖於夏末。常廢說戒。至七月十五日旦。將昇草座。失雲所在。大眾以新歲未受。交廢自恣。一時崩騰四出追覓。乃於寺側三里許。於古塜內得之。徧體血流。如刀割處。借問其故。云。有一丈夫。執三尺大刀。厲色瞋雲。改變布薩。妄充豎義。刀膾身形。痛毒難忍。因接還寺。竭情懺悔。乃經十載。說戒布薩。讀誦眾經。以為當業。臨終之日。異香迎之。神色無亂。欣然而卒。時咸嘉其即世懲革。不墜彝倫云(出高僧傳)。
不重誦
[0596b02] 僧祇云。若誦戒時忘者。餘人得授。不聽逆誦。若誦時有忘失者。得還補誦順。五分云。說戒時中忘。應傍人授。猶忘更授。三忘。應更差人續次誦。不應重誦。十誦云。說戒比丘。先當闇誦令利。莫眾僧中說時錯謬。
摩夷
[0596b08] 持法者。謂知修多羅藏。如何難等。持律者。謂知毗尼藏。如優波離等。持摩夷者。謂善於訓導。宰任玄綱。如大迦葉等。即持論師也。
罪名種相
[0596b12] 相亦作性。南山云。受懺悔主。為分別罪名。及種與相也。名謂六聚差別。種謂畜長。離衣。三十事異。相謂一多不同。故律云。一名多種。住別異。尼陀那問。何者是名。何者是種。答。波羅市迦。謂之為名。此所作事。謂之為種。下之四部。名種亦然(四部。即四篇也)。毗尼序云。凡有六種懺悔法。不可妄用。及有僥倖也。唐有自欺。罪亦不除。要須廣問明律者。能斷之耳。五分律云。聽向有罪比丘悔過。不得向同犯者悔過。若病比丘。聽向同犯悔過。有部律云。佛言。對非同分者。說除其罪。云何同分罪。云何非同分罪。謂波羅市迦。望波羅市迦為同分。望餘非同分。僧殘望僧殘為同分。望餘非同分。波逸底迦。乃至突色訖里多。準上應知(六聚者。一波羅夷。二僧殘。三偷蘭遮。四波逸提。五悔過法。六突吉羅)。
守護
[0596c02] 五分律云。若守護杖士。不肯去者。但說戒序竟。言。餘僧所常聞。應作如是布薩。若有王來。亦爾。若有因緣。不得五種說戒。應言。今十五日布薩時。各共正身口意。莫放逸。此亦得名布薩。不得不布薩。十誦毗尼序云。若共賈客行時。賈客住。廣說戒。若小住。略說戒。若不住。三語說。若都不聽住。各各口語。今日布薩說戒。若有白衣在比丘中。不得口語。應一心念。今日布薩說戒。若有賊難。龍難。鬼難。亦爾。
  ●律藏卷第三十七
  ○安居犍度法
[0596c12] 南山云。形心攝靜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靜處思微。道之正軌。理須假日追功。策進心行。隨緣託處。志唯尚益。不許馳散。亂道妨業。故律制三時。意存據道。文偏約夏月。情在三過。一無事遊行。妨修出業。二損生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以斯之過。教興茲焉。
春夏冬
[0596c19] 若依正教。應言冬春夏。今以順文故。隨俗故。故云春夏冬也。金光文句云。俗法四時。謂春夏秋冬。冬為歲末。春為歲始。若依佛說法。一歲三時。謂冬春夏。夏為歲末。冬為歲始。何以故爾。為破諸弟子著常。為開安居。迦提月。故沒秋時爾(言沒秋時者。此有二義。一為破保常故。以秋是收成時。物皆結實。人計為常為樂。為破此著故不言秋。佛為弟子。破保常心故也。二為開後安居。立迦提月。令後安居人。續結得成。還名坐夏。其八月半內已回。若是秋時。便是坐秋。為此義故。故去秋時。又為前安居者。開迦提月。以供辯事故也。記云。既開後安居。免於坐秋。則前安居人。得立迦提月。廢秋之意。為此二緣)。事鈔。問。何為但結三月。答。一生死待形。必假資養。故結前三月。開後一月。為成供身衣服故。二若四月盡結。則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脫。便不得結。教法太急。用難常準。故如來順物。始從十六日。至後十六日。開其一月。續結令成。故律本增一法中。聽三種安居。謂前中後也。前則四月十六結。中乃從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中間無難隨結。後唯五月十六一日得結。此三時中。前後二時是正。故律文云。有二種安居。前安居。後安居。前安居住前三月。後安居住後三月。是以根本部文。全無中間之說。又此二時。前一是正。後一為難事緣。佛乃開許。故五分云。無事應前安居。有事聽後安居。五百問中。有難事。聽從四月十六日。盡至五月十五日。此一月中。隨結不失。前坐後坐人。唯得一日結。過七月半已。盡八月半。於一月中。隨受歲去。而不失夏。然此非律之正文。未可準用。如寄歸傳云。前安居。謂五月黑月一日。後安居。則六月黑月一日。唯斯兩日。合作安居。於此中間。文無許處。至八月半。是前夏了。至九月半。是後夏了。此時法俗。盛興供養。從八月半已後。名歌栗底迦月。江南迦提設會。正是前夏了時。八月十六日。即是張羯絺那衣日。斯其古法(是中月數。皆上前一月。下西域記。并律攝皆同此也。若有閏月。如下自恣篇。改日時句說)。西域記云。覩貨邏國。東戹葱嶺。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分為二十七國。氣序既溫。疾疫亦眾。冬末春初。霖雨相繼。而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據其多雨。亦是設教隨時也。如來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持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故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代譯經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臘。斯皆邊裔殊俗。不達中國正音。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僧祇律云。雨時應安居。至四月十六日。應偏袒右肩。胡跪合掌言。長老憶念。我某甲比丘。於此僧伽藍。雨安居。前三月。如是三說。若比丘行道。未到住處。安居日至。即於路側。若樹若車。應受安居。至明相出。趣所住處。到後安居日。如法三說。對受安居。比丘行道。前安居日。不受安居。一越毗尼罪。到所住處。後安居日。不受安居。二越毗尼罪。是人破安居。不得衣施。明了論云。無五過處。得在中安居。一太遠聚落。求須難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行。三多蚊蟻。自他兩損。四無可依人。人具五德(一未聞令聞。二已聞令清淨。三能決疑網。四通達無滯。五正見)。五無施主供給藥食。有此五過。並不可安居。毗尼母經云。若有難緣。不聽安居。更餘處求覔。不得彊力而住。若僧伽藍中。若別波演中。若樹下。應往看之。有敷具不。此處無有音聲惱亂不。無師子虎狼賊蚊蟲水等難不。此中可得安隱安居竟不。乃至復更思惟。如世尊說。夏安居。要依波羅提木叉。此中有知法解律解論藏者不。莫使我夏中。脫有所犯。欲除滅之。無所趨向。又此眾中。有僧如父母教訓子者不。若我犯罪。當詣彼生大慚愧。求於懺悔。彼上座憐愍心故。時時當教授。今我不生放逸。如世尊說。破僧大惡。如堅澀苦辛。無有樂者。此眾中無有健鬬諍。夏中不起破僧因緣事不。當不為我作留難不。如是籌量已。然後受安居。律攝云。既至五月十五日。其授事人。掃塗房舍。令清淨已。眾集之時。應告白言。明日苾芻應作安居。夏中之事。咸應思念。至十六日。授事人。應看人多少。可為辦籌。以香水洗。香泥塗。安淨盤中。鮮華布上。以淨物覆之。鳴揵稚。集大眾。籌置上座前。次應宣告。夏中眾制。令知眾者。巡行告白。諸大德。若同心樂欲者。應此安居。諸苾芻眾。不應夏中。更相詰罪。亦不應作非法制。令諸苾芻。不安樂住。違者得越法罪。其行籌者。擎籌盤在前。其收籌者。持空盤隨後。大師教主(釋尊)。先置一籌。次諸大眾。皆捨本座。蹲居詳審。受取籌已。兩手擎籌。置空盤上。若有求寂。其親教師。或軌範師。應代取籌。次下護寺天神籌。既總行已。應數其籌。白大眾言。今此住處。現受籌者。苾芻有爾許。求寂爾許。施主某甲。營事人某甲。於某村坊。是乞食處。時諸苾芻。皆應觀察乞食之處。既觀察已。當自念云。我於此處。堪作安居。不令苦生。設生能遣。若有病患。有看侍人。給我醫藥。諸有所須。悉皆充濟。作是念已。應向屏處。對一苾芻。具修威儀。蹲居合掌。受法(受文。出彼部中。斯不勞錄。然此雖屬有部教儀。而法無偏黨。事既圓妙。可準用之)。
修治
[0598a07] 治者。攻理也。母經云。先受安居法竟。然後受房舍敷具。房中應當修補塗治。及所坐牀。皆應一一料理。南山云。若在檀越。村野。林樹。山巖。房舍等。安居者。受法時。餘詞並同。惟改伽藍為異。若修治破壞之語。局僧住處。隨事量度。其四眾作法。但改比丘之言為別。餘文並同也。比丘尼。對比丘尼受安居。沙彌應對比丘受。正學女。及沙彌尼。應對比丘尼受。十誦云。上座欲受安居。應偏袒著衣脫革屣。胡跪合掌。對下座。三說。若下座。從上座受安居。惟加捉足。餘並同也。若無所依人可白。心念安居者。作法文同。但除初句。及後問答之詞。具修威儀。如法三說(胡跪。即蹲踞也)。
經營房主
[0598a20] 求法傳云。但造寺之人。名為寺主。梵云毗訶羅莎弭。若作番直典掌寺門。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訶羅波羅。譯為護寺。若鳴揵稚。及監食者。名為羯磨陀那。譯為授事。言維那者。略也(陀那是授。羯磨是事。意道以眾雜事。指授於人。舊云維那者。非也。維是華言。意道綱維。那是梵音。略去羯磨字也。僧史略。譯為知事。亦云悅眾。謂知其事。悅其眾也。南山云。聲論以維那。翻為次第。謂知僧事之次第也)。眾僧有事。集眾平章。令護寺。巡行告白。一一人前。皆須合掌。各伸其事。若一人不許。則事不得成。全無眾前打槌秉白之法。若見不許。以理諭之。未有挾強。便加壓伏。其守庫當莊之流。雖三二人。亦遣典庫家人。合掌為白。若和方可費用。誠無獨任之咎。若不白而獨用者。下至半斤之粟。即交被驅擯。若一人稱豪。獨用僧物。處斷綱務。不白大眾者。名為俱攞鉢底。譯為家主。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雖復於寺有益。而終獲罪彌深。智者必不為也。
藤像
[0598b12] 藤。徒登切。音騰。藟也。今總呼草蔓莚如藟者為藤(藟。雷上聲。葛類。摩醯陀羅。如房舍揵度中釋)。
蒲萄蔓
[0598b15] 蔓。無販切。音萬。蔓。延也。然蒲萄苗。作藤蔓而生。極長。綿披山谷。人多植之。
襯體
[0598b18] 目得迦云。僧祇臥具。不應赤體而眠。赤體眠者。得惡作罪。凡是僧祇所有臥帔。應以物襯。或將五條。用意觀察。徐徐受用。律攝云。凡是僧伽臥具。受用之時。不得隨宜將輕小坐具。及垢膩疎薄惡物。而為儭替。得惡作罪。招黑背殃。根本羯磨云。如世尊說。汝等苾芻。不應於僧伽臥具。不安襯替而為受用。時六眾苾芻。或以垢膩疎薄破碎之類。用襯僧伽臥具。爾時世尊。於日初分。執持衣鉢。入薜舍離而行乞食。以具壽阿難陀為侍者。世尊便見一人脊背皆黑。遂命阿難陀曰。汝見此人脊背黑不。阿難陀言。見。佛言。此人往昔。於迦攝波如來。正教中出家。遂以隨宜惡物。用襯僧伽臥具。由彼昔時黑業惡報。墮於地獄。又五百生中。常招黑背。由此過患。是故苾芻。不應以疎薄破碎垢膩之物。襯僧伽臥具。若是厚物。應可一重。必其故薄。兩重方用。若不爾者。得越法罪(以此證知。則凡是眾僧之物。必須慎護。免招後累。受無央苦報。僧祇。即僧伽也)。
毾[登*毛]
[0598c12] 毾。土盍切。音榻。[登*毛]。都騰切。音登。毾[登*毛]。毛席也。廣蒼云。毾[登*毛]毛。有文章也。釋名云。施之大牀前。小榻上。所以登上牀者。因以為名焉。
氍毹
[0598c16] 氍。商居切。音舒。氈緂之屬也。
繩羂
[0598c18] 羂。古犬切。涓去聲。又與絹同吉券切。音眷。本是罟屬。亦繩索之屬。
藏弆
[0598c21] 弆。居許切。音舉。藏也。
梵動經
[0598c23] 出長阿含經第十四卷中。
鑿祗桓
[0599a01] 亦作祗洹。新云逝多林。如前釋。五分律云。時舍衛國人。欲於祗洹鑿渠通水。波斯匿王聞。令言。若有於祗洹通水者。當與大罪。後邊境有事。王自出征。諸外道。欲併力通渠。諸比丘以此。語諸優婆塞。優婆塞言。此非我等所制。可往白王。諸比丘言。世尊不聽安居中。過七日往返。王去此遠。何由得往。便以白佛。佛言。從今若有佛法僧事。若私事。於七日外。更聽白二羯磨。受十五日。若一月日。出界行。
受日
[0599a10] 若有佛僧塔事。及父母。檀越。七眾召請。并病藥等緣。不及即日還。佛聽。受七日去。不及七日還。聽受十五日去。不及十五日還。聽受一月日。及一月日應還。五分。於七日外。更聽受三十夜。十誦。聽受三十九夜。根本。極至四十夜。僧祇。事訖應還。若半月。一月。二月。乃至後自恣應還。宣師云。凡諸部律。受日。又各不同。後來諸師用事者。各執一部。不用餘部。此亦是一家。今詳此諸部律文。互用皆得。所以然者。如其定知前事須一夜。即用十誦受一夜法。乃至七夜。亦如是。或須三十九夜。亦用彼文而受。若須七日。乃至一月日。即用本部律文受法。若不定知前事幾日當了。可用僧祇律文受日。後有人不解。即誦四分羯磨文。為他受僧祇事。十誦三十九夜。此皆非法不成。何以知耶。羯磨文中。牒事各各不同。故知不成也。又本部三種受日。並不通夜。不同他律。十律云。應五眾安居。五眾受日。若往赴在道。事盡即須返界。以無法故。明了論中。有重受七日法。律攝云。或有一夜事來。應受一日去。乃至七日應受。對一苾芻而作。或頻受一日。或重受七日。量事守持。若七日不了。當為羯磨。守持八日。乃至四十夜而去。極多唯得四十夜。不得過。如世尊說。多在界內。少在界外(不聽過半夏在外而宿也)。重請七日去者。應計日數。亦不得過四十夜。若有命難等。不還本處。不名破夏。若下三眾受七日時。求寂應對苾芻。二女對尼而受。淨法師曰。下眾有緣。囑授而去(諸律。皆云聽受七日。而不出受文。惟根本部中有。今諸羯磨本。各已備文。茲依本部。準羯磨白中。應作。具修威儀。對一比丘言)。
[0599b13] 長老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受七日法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長老令知(三說。應報云爾。根本部云。所對之人。應報云)。奧箄迦(守持日者。答言)。娑度(十誦。無比丘。開從四眾受。及開獨住比丘心念受日。即應準上文作。惟除所對之詞。淨法師云。奧箄迦。此譯云好。或云爾。亦是方便義。由此聖教。為善方便。能趣涅槃。至安隱處。娑度。譯為善。又譯為善成。謂於其事。善而能成。凡是作法了時。及隨時白事。皆如是作。不說者。得越法罪。梵漢狂說。舊云唱薩。言是善哉。此譌也)。
優陀延
[0599b20] 亦云優填。如十三事中。大房戒釋。
  ○自恣犍度法
[0599b22] 九旬既訖。三月復周。夏罷歲終之晨。自恣任舉之夕。是日法眾雲聚。齊濯慧命。僧伽和集。五滌戒身。王臣廣陳檀供。俗侶弘修福善。人神共喜。凡聖同歡。沙門慶道。此為大節。出家歲次。斯其臘祀。良以近代趣譌失軌。不聞自恣之名。詎識任舉之事。惟知固封小過。堅閉大愆。設欲芳饒。反為棘毒。纔相覺察。便成怨競。至使後代無聞。新學絕聽。法言非法。非律為律。佛所教敕。並皆亡沒。滅法之疣。實由之矣。願諸智士。存心聖教。履古王之正規。遵先覺之明制。秉持法炬。為世龜鏡。寧受千愚之毀。不逐一迷者流。情志畢命猶如野獸。無欲見彼獅蛆。若真法子。安能坐視者哉。
差授自恣
[0599c11] 母經曰。云何名自恣。比丘夏坐已訖。於智慧清淨比丘前。乞見聞疑罪。所以乞者。夏九十日中。欲明持戒律。及與餘善。皆無毀失。是故安居竟。始得自恣名。何故佛教作自恣。一各各相諫。二各各相憶念。三互相教授。四各各相恭敬。五語皆相隨。六皆有依。非無依。是故名自恣。比丘自恣時。得作一事。一者自恣時。說見聞疑是(餘如三十事中釋)根本羯磨云。佛言。汝等苾芻。去隨意日。有七八日在。當於隨近村坊。預為宣告。或可言陳。或書紙葉。在棚車上。高聲告語。令遠近咸知。仁等。苾芻。苾芻尼。及求寂等。諸施主輩。若老若少。悉可諦聽。某寺僧伽。當作隨意。仁等至時。於供養事。咸共修營。諸年少苾芻。應供掃灑。所居寺宇。以新瞿摩。可淨塗拭。制底香臺。並為莊校。諸舊住人。應可營造。諸好美膳。隨時供設。有解三藏苾芻。及持經者。至十四日夜。應通宵誦經。至十五日。宜可知時。作隨意事。勿過明相。大眾許已。差隨意苾芻。或一或二。乃至眾多。要具五德。如是應差。作前方便。眾既集已。先應問能。汝某甲。頗能為夏坐僧伽。以三事見聞疑。而為隨意不。彼答言。能。次差一苾芻。應先作白。方為羯磨。受隨意苾芻。應行生茅。與僧伽為座(彌沙塞律云布草。既行茅已。次後上座。應為單白。或可受自恣人作白。白已。至上座前。次第面為自恣。律攝云。爾時上座。及餘下座。各各用心。受得一把茅已。顛倒橫布。即移身近前。雙足俱蹈。手取少許。當前舉之。三說而為隨意事)。若一人為隨意者。應從上座為隨意。乃至下座。若二人者。一從上座受隨意。一人從半已下至終。若差三人。從三處起。餘義可知(律攝云。若一人者。應對已作隨意人。而為隨意。若二三人者。應更互為隨意事。根本。十誦。聽僧自恣竟。為僧作自恣人。乃共作自恣)。十誦云。若作自恣人。是上座。應偏袒著衣。曲身語第二上座。長老今日自恣來。是時第二上座。偏袒著衣。胡跪兩手捉上座足。三說自恣。若下座作自恣人。應偏袒胡跪合掌。如是語上座。今日自恣來。上座亦應偏袒胡跪合掌。三說自恣。如是次第。一切僧及己。作自恣竟。應至上座前唱。僧一心自恣竟。根本羯磨云。僧伽作法既了。次喚苾芻尼眾。令入眾中隨意。苾芻在一邊坐。尼至其所。如大苾芻作隨意法。次喚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一一對受隨意(皆對隨意苾芻而作。本部則尼眾中。差人往大僧中說自恣。如本律文應作)。其隨意苾芻向上座前立。作如是言。大德。諸姉妹。二部僧伽。已作隨意竟。二部僧伽。並應唱言。善哉已作隨意。極善已作隨意。唱者善。如不唱者。得惡作罪。若至此時。出家五眾。或兼俗旅。各以刀子針線。及巾帛等。共為解夏供養現前眾。其受隨意苾芻。應持小刀子。或將針線。或持諸雜沙門資具等。在上座前立。作如是言。大德。此等之物。頗得與安居竟人。作隨意施不。若於此處。更得諸餘利物。和合僧伽。應合分不。舉眾同時答云。合分。若異此者。隨意苾芻。及大眾。得越法罪。寄歸傳云。所有衣服刀子針錐之流。受已均分。此日所以奉刀針者。意求聰明利智也。隨意既訖。任各東西。即是坐夏已周。無勞更經一宿(此是有部律意。若行事鈔中。不聽出界。以破夏。離衣。由夜分未盡故。要十五日夜分訖。名坐夏竟。至十六日。明相出。方出界去)。
雜住
[0600b15] 時有住處。前安居。後安居處。雜住。不知隨何者自恣。佛聽隨上座。所在處自恣。上座或前或後。應隨舊住者。舊住者。亦有前後。應隨多者自恣。僧祇云。若安居眾中。有一人前安居者。至七月十五日。舉眾應同此一人受自恣。自恣竟。坐至八月十五日。若一切後安居。一切應八月十五日自恣。若比丘村中安居。聞城中自恣日。種種供養。竟夜說法。眾欲往者。應十四日自恣已。得去。此僧祇部。不聽此處安居。餘處自恣。及不聽與欲受自恣。恐避舉罪故。
改日時
[0600c02] 律云。若王改日時。應隨。又云。聽十四日。十五日自恣。又云。有三種自恣。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或有閏月者。若依閏月安居。七月十五日自恣。若不依閏者。如摩得勒伽。數滿九十日自恣。若閏七月者。取前月自恣。非前夏安居者。過閏已。數滿九十日自恣。若修道安樂。延日自恣。得至八月十五日。
  ●律藏卷第三十八
教詔
[0600c10] 詔。之笑切。音照。告也。教導之也。律云。年少比丘不知自恣。佛言。應二師教詔。若教。喜忘不憶。應使授自恣者教詔。若故復忘。應共句句說。百一羯磨注云。如其不能誦得文者。紙抄書讀之。亦成其法。
六十二見
[0600c15] 謂諸外道。於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計我。每於一陰中。起四種見。如於色陰上。計色即是我。為一見。離色是我。為二見。色大我小。我住色中。為三見。我大色小。色住我中。為四見。餘四陰亦爾。共成二十見。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因以斷常二見。而為根本。故總成六十二見也(計有是常見。計無是斷見。廣如大品。及涅槃經等明)。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五
  音釋

[0601a02] 保字平聲。

[0601a03] 音業。鄴縣。乃齊桓公所築。

[0601a04] 音竦。高也。驚也。

[0601a05] 音擔入聲。手打也。

[0601a06] 音夷。常也。法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六目錄
守籠那
娑竭陀比丘
安驛
尸陀林
樂於六處
阿槃提國
拘留歡喜山
億耳
伊黎延陀耄羅耄耄羅
十六義句
餘方
持律五人
數滿十日
須剗
大皮
野狸
野狐
迦羅皮
迦那富羅革屣
木刺
鹿角革屣
阿羅棃革屣
富羅跋陀羅革屣
真誓棃革屣
編邊革屣
多帶革屣
狚皮
似孔雀毛革屣
芒草
蒲屣
欽婆羅屐
木屐
婆竭提國
跋闍子
寶瑱
修妒路
拭腨
鞔跟
斑豆
鍵[金*咨]
步挽車
得輦
伊師皮
戶樞
皮連
若向
菴鞮
作韈
皮緊殊炭
袈裟色
糞掃衣
冢間衣
垣上
受王職衣
往還衣
毗舍離黎奢
菴婆羅婆利
婆羅跋提
耆婆童子
得叉尸羅國
賓迦羅
婆伽陀城
髑髏
[(尉-小+火)-寸+又]禪國
波羅殊提王
健步
阿摩勒果
患嚏
優鉢華
梵施王
棃師達多
炎天子
阿難賓坻
那羅延藥
悉達多
四無量行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六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皮革揵度法
[0601b20] 敬尋如來設教。深尚仁慈。菩薩化育。致崇大悲。若殺戮無慈。乃羅剎之藝。害物捐悲。非釋尊之道。大師哀愍諸弟子眾。或居寒國。或住磽鄉。體弱多病。軀劣無堪。妨修道行。廢功進業。是故順俗權開。聽受道具。必在其方。依制慎用。若止和地。無宜恣畜。非大聖之本心。違解脫之要行。故經云。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況今所有皮革。無越屠刑。凡為毳類。豈免刀杖。但由愚憨無知。不識後世。悕財饕利。以資現慾。貪彼甘肥。圖其裘褞。或生剝而取皮。或捶殞以揉[巿*毛]。或刀刺喉咽而命終。或釘貫頂門而痛絕。哀聲震地。怨響谹天。仁者覩之。能無心酸。癡徒見之。惟加欣暢。菩薩為此泗淚。釋子寧不傷心。誰能悕其身分。共為仇隙。含怨歷劫遞相酬對。伺報無休。苦果難悉。諦觀此事。實為痛哉。良可悲也。
守籠那
[0601c16] 或云首樓那。根本律云。說籠拏二十億。或云聞二百億。言其長者豪富。晚得繼嗣。時有報者。輒賜金錢二百億。因名其子聞二百億。破僧事云。瞻波城。有長者名曰寶德。於多星月。更誕一男。形貌端嚴。人所希見。足下毛長四指。同黃金色。眷屬會言。既是多星日生。應與號曰女星(云云)。佛告諸苾芻。乃往昔時。九十一劫。有佛出世。號毗鉢尸。爾時親意城中。諸童子。請佛三月安居。以四事供養。佛及眾僧。人各依次。一日作食供養。其中有童子家貧。共母商量。次供云何得辦。母言。汝依最後。而興供養。未至日來。隨力收辦。即以充足。既至日已。鋪以熊皮。如來踏上。行至坐處。造五味飲食。供養如來。五輪著地。發大誓願。願所生處。常得豪姓。富貴家生。足不踏地。猶如如來。足下有毛。四指金色。行願如佛。當來有佛出世時。誓當供養。爾時貧童子者。今寶德長者子是。由其於彼佛所發願。業果成熟。感大富貴。足下有毛。作黃金色。從九十一劫以來。不曾以足踏地。當生之日。有二十億金錢隨其。日日從地踊出(云云)。增一經云。勇猛精勤。堪任苦行。所謂二十億比丘是。
娑竭陀比丘
[0602a13] 亦云娑伽陀。正言蘇揭多。此云善來。如墮篇中釋。
安驛
[0602a15] 驛。夷益切音亦。謂館驛停舍也。又傳舍也。即今之遞馬者。言一驛可三十里。即西方一由旬。
尸陀林
[0602a18] 即恐畏林。正梵音名尸多婆那。所謂棄屍林也。今此一林。在五百溫泉之側。
樂於六處
[0602a21] 一樂出離(離欲解脫)。二樂不瞋恚(瞋恚解脫)。三樂寂靜(遠離解脫)。四樂盡愛欲(愛盡解脫)。五樂盡受陰(諸取解脫)。六樂無癡(心不忘念解脫)。
  ●律藏卷第三十九
阿槃提國
[0602b02] 亦云阿溼婆阿槃提國。阿溼婆。此云馬。大論譯為馬豐國。或云阿溼摩陀。謂是江名。西域記云。阿軬荼國(西印度境)。周二千四五百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土宜稼穡。菽麥特豐。華果少。草木疎。氣序風寒。人性獷烈。言詞朴質。不尚學業。然于三寶。守心淳信。城東北不遠。大竹林中。伽藍餘址。是如來昔於此處。聽諸苾芻著亟縛屣。唐言靴也(即是周足革屣。非正靴也)。次南八百餘步。林中浮圖。如來昔日止此夜寒。乃以三衣重覆至明旦。開諸苾芻。著複納衣(軬。部本切。盆上聲。荼。同都切。音徒。然西印度境。地多磽確。境西復接外方。故地更堅碎石土塊。牛跡成鏘。是以聽著重屣)。
拘留歡喜山
[0602b13] 五分云。波樓多山。或云拘羅羅咤精舍村(拘羅羅咤此云獼猴)。阿含云。阿槃提國。阿溼摩陀江側。有聚落名獼猴室。彼村阿蘭若處。有山窟。迦旃延尊者。在此中住(迦旃延。如墮篇中釋)。
億耳
[0602b18] 又名沙門億耳。時有大富居士。生下一兒。耳有金環。居士心歡踊躍。欲為作字。集諸婆羅門居士。善知金寶相者。以兒耳示之。諸人言。是兒沙門宿日生。即名沙門。耳環非世所作。不易平價。意想平之。可直純金一億。兒字沙門。環直一億。眾人即字此兒名為沙門億耳(出十誦律)。佛言。我弟子中。捷疾解悟。億耳第一(時人多與二百億。億耳渾之)。
伊黎延陀耄羅耄耄羅
[0602c02] 亦作伊尼延陀。此等皆是外國敷具。即此方緂類。儭以皮革作之。此方無有似者。故不可翻。十誦律云。麻褥覆。毛褥覆。華衣褥覆。
十六義句
[0602c06] 五分云。十六義品經。僧祇云。八跋耆經(跋者此云品)。十誦云。波羅延薩遮陀舍經。毗曇云。善能受持優陀那波羅延眾義經。是也。
餘方
[0602c10] 言餘方者。辨四方之邊境也。東方白木調國(調亦作條)。國邑外。是邊國(十誦云白木聚落。在南方。非也)。南方靖善塔。塔外是邊國(母經云。羅睺跋陀塔。在東方。非也)。西方一師黎仙人種山。方外是邊國(一師黎。此云仙山。十誦云。住婆羅門聚落。婆羅門。亦云仙)。北方柱國。方外是邊國(十誦云。優尸羅山。去山不遠有蒱泉薩羅樹。樹外是邊國)。如是諸方外。聽持律五人。得受具戒。律攝頌曰。東至奔荼林。西二吐奴村。南邊伐底河。北嗢尸羅山。此限域外。名曰邊國。內名中方。根本羯磨云。東方有國。名奔荼跋達那。城東不遠。有娑羅樹。名奔荼各叉。此謂東邊。自茲已去。名為邊國(奔荼跋達那。是中印度境。東界之國。自此東去。渡大河。便至東印度迦摩樓波國。若東北去。則達蠻獠。近接蜀界)。南方有城。名攝跋羅伐底。城南有河。名同城號。此謂南邊。自茲已去。名為邊國。西方有村。名窣吐奴鄔波。窣吐奴二村。俱是婆羅門處。此謂西邊。自茲已去。名為邊國。北方有山。名嗢尸羅(此云茅香根)。此謂北邊。自茲已去。名為邊國。注云。梗槩大數。中間遠近。東西兩界。三百餘驛。南北二邊。四百餘驛。雖非目擊。詳而問之。然東界南。四十驛許。到躭摩立底國(東印度境。國濱。海隅)。此去莫訶菩提。及那爛陀寺。有六十許驛。即是昇舶入海。歸唐之處(二寺俱在中印度。詳如房舍犍度重閣句中明)。
持律五人
[0603a07] 五分云。聽一切邊地少比丘處。持律五人。授具足戒。十誦云。聽邊國持律。第五受具足戒。根本云。邊方之國。解毗奈耶。為第五人。得受近圓。輔行記曰。依俱舍業品。引婆沙師。立十受云。第八受者。第五律師。謂邊地人少。五人受中。須一人持律羯磨。即以羯磨師。為第五。寄歸傳云。凡為親教師者。要須住位。滿足十夏。秉羯磨師。及屏教者。并餘證人。並無定年幾。事須解律清淨。中邊數滿(今此震旦。雖非中地。若有十人滿足。不得減取五人授具。若無十人。五人得授無過。但須明律清淨)。尚統法師傳云。漢明初。感摩騰法蘭。惟有二人。初來至此。不得受具。但與道俗剃髮。被服縵條。惟受五戒十戒而已。伏惟如來出世。八年始興羯磨。震旦在白木條東。二萬七千里。開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後至漢第十桓帝。一百餘年內。猶三歸五戒十戒。迭相傳授。桓帝已後。北天竺國。有五西國僧來到漢地。與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領。二名支謙。三名竺法護。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婁讖。其時大律未有。支法領。口誦出戒本一卷。羯磨一卷。在此流行。今時名舊羯磨是。後至魏皇初三年。曇磨迦羅。又譯出戒律(曇磨迦羅。此云法時。中天竺人。善誦諸部毗尼。至雒陽。立羯磨受法。準用十僧。大行佛法。是東夏戒律之始也)。後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師。驗舊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減。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刊集。現世流行。號為新羯磨。於時尼眾。來求受戒。支法領曰。如律所明。推開邊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論尼眾。是時尼等。辭退而還。泣淚如雨。不能自勝。後到漢末魏初。東天竺國。有二尼來到長安。見諸尼眾。問曰。汝誰邊受戒。尼眾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歎曰。邊地尼等。悉未有具。為還本國。化得一十五人來。三人在雪山凍死。二人墮黑澗死。餘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諸尼悉赴京師。與授具戒。後到吳地。亦與彼尼受具訖已。西尼思憶本鄉。即附舶南海而還。及至上船。惟有七人。三人命終。來去經途。十有餘年。後至魏文帝三年。內敕。設無遮大會。魏帝敕問。此土僧尼得戒源由。有何靈驗。諸大德等。咸皆不答。於時即有比丘。請向西國。問聖人得戒源由。發足長安。到於天竺。見一羅漢啟白。震旦僧尼。得戒以不。羅漢答曰。我是小聖。不知得不。汝在此住。吾為汝上昇兜率。奉問彌勒世尊。得不得。來報。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問前事。彌勒答曰。僧尼並得戒訖。仍請靈驗。彌勒即取金華云。若邊地僧尼得戒。願金華入羅漢手掌。不得。莫入。發願既訖。將華按手。其華入掌中。高一尺影現。彌勒語曰。汝到震旦比丘所。亦當如我此法。羅漢下來。如彌勒法。以華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現。瑞應既徵。其時即有遠方道俗。來相欽仰。求受三歸五戒。乃至無數。即號為華手比丘。當去之時。有一十八人。自餘慕住西國。或有冐涉流沙。風寒命過。惟有華手比丘。獨還漢地。當本去日。迦毗羅神現身。語華手曰。道路懸遠。多諸險難。弟子送師至彼。來還清吉。未到之間。魏文帝殿前。有金華空中現。文帝問太史曰。有何變怪。答曰。西域正法欲來到此。不盈一月。華手比丘掌中金華來到此土。初至之日。空裏金華。即滅不現。大瑞既徵。故戒福永傳也(住位者。謂受具戒已滿足十夏。中邊者中即中天竺。邊即餘天竺。及外諸邊地也。尚統法師齊時人也)。
數滿十日
[0603c15] 謂有比丘往異方。聞彼住處得衣。便不肯受。恐犯捨墮。故佛聽彼諸比丘。得衣入手。數滿十日。若過應捨。捨已。應懺悔。五分云。有比丘寄衣與餘方比丘。衣未至。有比丘語所與比丘。比丘生疑。恐犯長衣。佛言。比丘雖先聞知。衣未入手。不犯長衣。此與本部。緣雖不同。其義無別。餘部或殊。根本略異。
須剗
[0603c22] 應作鏟。古文作鏟。同楚簡切。音產。說文云。鏟平鐵也。今方刃施柄者。所謂平木之器也。剗。則削平也。
大皮
[0604a01] 十誦云。五大皮。不聽畜。謂師子。虎。豹。獺。狸。更有五皮不聽畜。象。馬。狗。野干。黑鹿。根本云。象有鼻牙力。馬有能走大力。師子虎豹。有爪牙力。雖非此獸。是此類皮。亦不得作鞋用。
野狸
[0604a06] 狸同貍。音離。此亦狐類。但狐口銳尾大。狸則口方身文。其類亦多。文有二種。一如連錢。二如虎紋。若家狸。即猫也。
野狐
[0604a10] 狐。洪孤切。音乎。形類黃狗。尾大鼻尖。心多疑。能善聽。謂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聽且渡。故今言疑者。而稱狐疑。又云。北風勁河冰合。要須狐行。此物善聽。冰下無聲。然後過河。其性多淫。老狐能為妖魅迷人。謂千歲能變為婬婦。百歲能化為美人。
迦羅皮
[0604a16] 此云黑皮。亦云雜色皮。十誦云。黑鹿皮。
迦那富羅革屣
[0604a18] 善見律云。此是鞔跟革屣也。五分云。比丘刺刺脚。居士與韈。不敢著。佛言。聽著。
木刺
[0604a21] 同刺。七四切。音次。棘芒也。又直傷也。亦作刺。
鹿角革屣
[0604a23] 善見云。刻皮。作鹿角形。
阿羅黎革屣
[0604b01] 以象毛安革屣邊也。
富羅跋陀羅革屣
[0604b03] 以木綿。及諸雜物。與皮合縫。使中央起也。富羅即短靴。革屣形似之。
真誓棃革屣
[0604b06] 以辮草作也(辮婢免切。便上聲。交也。繆也)。
編邊革屣
[0604b08] 以孔雀尾。辮邊也(編同辮)。
多帶革屣
[0604b10] 兩邊安帶。善見云。多帶革屣。無解。
狚皮
[0604b12] 狚。應作獺。狚。多簡切。丹上聲。此獸似猿。狗頭。以猨為雌。一名猵狚。一名獦[片*羊]。又云獦狚。似狼。赤眉。鼠目。經音義云。獺皮。律文作狚非(猵。音篇[片*羊]。音藏)。
似孔雀毛革屣
[0604b16] 善見云。其形似孔雀毛。
芒草
[0604b18] 芒。應作莣。武方切。音忘。杜榮也。一名莣憂。西域既有其草。江東亦多此類。形頗似荻。皮重若笋。體質柔弱。不堪勁用。郭璞曰。芒草似茅。皮可為繩索。律攝云。若麤芒鞋。及竹葉屩。並不應著。若苾芻髀脚。有熱血病。得著草鞋。五分云。聽作婆婆草。迦尸草文柔草。鳩尸草等屧(屧。音覺。草履也。莊子音義云。屧以籍鞋下也。屧。音爕。如上釋)。
蒲屣
[0604c02] 蒲。薄胡切。音匍。水草也。亦可以為席。比丘著蒲屣。水入屣內汙脚。佛聽以樹皮。若皮。縫著地。五分云。聽用生皮底下。
欽婆羅屐
[0604c06] 此云毛屐。有四種草屐。不得著。謂芒草。婆娑草。舍羅草。漢陀羅草(按梵音婆娑。此譯為脂膏。舍羅者。甘蔗草也)。
木屐
[0604c09] 五分云。聽於三處著。非行來屐。大便處。小便處。洗手脚處。僧祇云。若比丘著革屐時。應牽根上。不牽上者。越毗尼心悔。若著無根者。得越毗尼罪。
婆竭提國
[0604c13] 亦作婆伽提。如上釋。
跋闍子
[0604c15] 跋闍。亦作婆闍。如初篇釋。
寶瑱
[0604c17] 瑱。他甸切。天去聲。以玉充物也。又亭年切。音田。玉名。又之人切。音珍。與鎮同。
修妒路
[0604c20] 即修多羅。或云修單蘭。新云素怛覽。此含多義。無有定翻。故存本音。舊翻云經。又翻線經。契經。天台定為經。以此方周孔之教。名為經。故以經字翻也(詳如前釋)。
拭腨
[0605a01] 腨。上演切。音善。腓腸。即脚肚也。
鞔跟
[0605a03] 鞔。謨官切。音瞞。覆也。或借用漫字。跟。古痕切。音根。足踵也。
斑豆
[0605a06] 經音義云。江南有此豆也。角長。熟乃斑之也。
鍵[金*咨]
[0605a08] 或作揵茨。或作建鎡。皆梵音輕重也。母經。譯為淺鐵鉢。經音疏云。鉢中之小鉢。今呼為鐼子。律云。鍵[金*咨]入小鉢。小鉢入次鉢。次鉢入大鉢(鐀。音墳)。
步挽車
[0605a12] 經論多云。遷提。謂可遷徙。提挈也。
得輦
[0605a14] 輦。力展切。連上聲。聲同臉。人步挽車也。律云擔輦。漢書注云。駕人以行曰輦。
伊師皮
[0605a17] 未詳。疑是熊羆皮。十誦云。有人施僧熊皮。諸比丘不受。不知何所用。佛言應受。應著僧房戶。用拭脚入房。根本云。若於獵人邊得熊皮者。受取無犯。應安佛堂門下。與諸苾芻坐。或常足躡。為明目故。聖開受用。時有痔病苾芻。醫教用熊皮作鞋。著時病差。佛言。為病應著。若多重難得。應取一重。并毛替其履底。
戶樞
[0605b01] 抽居切。音樗。所謂樞機。戶之上下也。郭璞曰。門戶扉樞也。
皮連
[0605b04] 廣雅云。連續也。亦連合也。應師云。律文舊作縺。縺縷不解。
若向
[0605b07] 許亮切。香去聲。牖也。字從宀從口。徐鉉曰。牗所以通人氣。故從口別作嚮。非。
菴鞮
[0605b10] 鞮。都黎切。音低。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經音義云。疑為靸鞮。急就篇。靸鞮。卬角也。今江南。謂靴無頸者為靸。說文云。鞮。革履也。律攝云。凡是鞋屨。或作菴頭。擁前擁後。並皆不合。露指皮鞋。亦不應著。若寒雪國。應著富羅。母經云。雨雪處。佛聽著富羅。復聽著羅目伽。又云富羅上重著革皮。絡縮。若出聚落。雨雪得著。無雨處不得也。所著革屣。四重三重。乃至一單。寺裏皆應得著。入聚落時。雨雪得著。無時不得也。病時亦得。五分云。聽寒雪國著富羅。著屣。富羅。不應深作[革*雍]。聽至踝上。根本羯磨云。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寒雪諸國。許蓄富羅。未知何者是寒雪國。佛言。有霜雪處。水器成凌者是。雜事云。履屨之屬。若擁前擁後。兩角尖頭。麻履之靴。皆不應著。除兩三重補替革屣。如斯之類。西國人皆不著。若是外國寒鄉。為活命因緣。持心方用(印亦。作[革*卯]。諤平聲。高舉也。靸。與靸同悉合切。聲同撒。羅目伽。僧祗云。尼目呵。十誦云。阿尼目佉。亦重屣屬)。
作韈
[0605c03] 無發切。音襪。與襪同。足衣也。
皮緊殊炭
[0605c05] 未詳。
  ○衣揵度法
[0605c07] 衣服裳儀。乃出家之樞要。受用必須依制。著縛勿使乖式。解脫由斯為始。罪咎亦此是先。持犯炳然。律有成則。自當檢究。莫致疑誤也。
袈裟色
[0605c11] 律中十種衣。並遣染作袈娑色持之。故外國法服。皆名袈裟。或言迦羅沙曳。此云不正色。又云壞色。即是赤色也。淨法師曰。梵云加沙野。譯為赤色。袈裟乃是漫言。即乾陀之色。元來不干東語。何勞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語。三衣並曰。支伐羅也。應法師云。韻作[(暇-日)/毛](暇-日)。音加沙。葛洪字苑。始改從衣(乾陀。即赤色樹皮)。如上所釋。因色名衣。若以義表。其號非一。故真諦雜記云。袈裟是外國三衣之名。名含多義。或名離塵服。由斷六塵故。或名消瘦服。由割煩惱故。或名蓮華服。服者離著故。或名間色服。以三如法色所成故(青。黑木蘭)。大淨法門經云。袈裟者。晉名去穢。大集經。名離染服。賢愚經。名出世服。亦名忍鎧。法苑云。夫袈裟為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為襯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消瘦。取能銷瘦煩惱。鎧名忍辱。取能降伏眾魔。亦喻蓮華。不為汙泥所染。亦名幢相。不為邪眾所傾。亦名田文之相。不為見者生惡。亦名救龍之服。不為金鳥所食。亦名降邪之衣。不為外道所壞。亦名不正之色。不為俗染所貪。是以教有內外之別。人有道俗之異。在家則依乎外教。服先王之法服。順先王之法言。上有敬親事君之禮。下有妻子官榮之戀。此則恭孝之躅。理叶儒津。出家則依乎內教。服諸佛之法服。行諸佛之法行。上捨君親愛敬之重。下割妻子官榮之好。以讀誦之善。自資父母。行道之福。以報國恩。既許不以毀形易服為過。豈宜責以敬親事君之禮。是故剃髮之晨。天魔聞而遙怖。染衣之日。帝釋見而遠歎。戲女聊披。無漏遂滿。醉人暫前。惡緣即捨。龍子賴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怯。故知三領法衣。蔽身儉用。三種壞色。伏我愛情。既仿稻田。自成應供之德。遠同先佛。實遵和敬之道。出塵反俗。所貴如斯者乎。賢愚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起一惡心。向三世佛等。若辟支佛。若羅漢。及著染衣人。諸沙門等。獲罪無量。所以者何。染色之衣。是賢聖標式。若能發心敬染衣人。獲福難量。我由信心敬戴之至。故得成佛(唐。貞觀五年。梁州安養寺。慧光師弟子。母氏貧窶。內無小衣來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著。與諸隣母同聚言笑。忽覺脚熱漸上至腰。須臾雷震。擲隣母百步之外。土泥兩耳。悶絕經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燒焦踡。題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歹*(實-毌+尸)]。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終銷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歸之龍。信不虗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巖宿。以衣幛前。威異神來。形極可畏。伸臂內探。欲取宿者。畏觸袈裟。礙不得入。遂得免脕。如是眾相。不可具紀。出唐高僧傳)。
糞掃衣
[0606b03] 南山云。世人所棄。無復堪用。義同糞掃。體是殘物。離自貪著。不為王賊所貪。常得資身長道。
冢間衣
[0606b06] 冢。知隴切。音腫。高墳也。釋名云。冢腫也。像山頂之高腫起也。十誦云。何等塚間衣。有衣裹死人。棄塚間。是為塚間衣(本作冢。俗作塚)。
垣上
[0606b10] 垣。于權切。音員。牆也。卑曰垣。高曰墉。
受王職衣
[0606b12] 亦云立王衣。謂王受位時。所棄故衣也。
往還衣
[0606b14] 謂有俗人。眷屬亡歿。持衣贈送。至於屍林已。還持此衣。歸奉。施僧眾也。或云去來衣。
毗舍離黎奢
[0606b17] 毗舍離者。國名也。黎奢者。是其種姓也。如初篇中釋。
菴婆羅婆利
[0606b20] 亦云菴婆羅婆提(按婆利。婆提。乃賢女之稱。梵言窒利。此云女)或云菴沒羅。此是果名。如上釋。此女生其華中。因以為名四生中。此屬溼生也。涅槃經云。菴摩羅樹。若以乳灌之。一夜中。增長五尺。淨法師云。菴沒羅女。舊云柰女者。非(詳見柰女經)。
波羅跋提
[0606c02] 婆羅此云護。或云力。跋提。此云賢。或云優婆羅女(婆。音同鉢)。優婆羅。此云青蓮華。言優鉢羅盤那女。生青蓮華中(或名波曇女)。大論云。毗耶離國。婬女名菴羅婆利。舍婆提城。婬女名須蔓那。王舍城。婬女名優鉢羅槃那(三女因緣。詳見柰女耆城經。按經論多云。萍沙王。與柰女通。後生耆婆。今律言無畏)。與跋提交。故生耆婆。善見律。與本律同。此難詳據。未可一定。以事稽之。是萍沙王子。舍婆提。即舍衛城也。
耆婆童子
[0606c09] 或云耆域。又言時縛迦。善見云。耆婆是外國音。漢言活。亦云故活。又云能活。因彼生時。母以白衣裹棄路中。無畏王子乘車遙見。乃問傍人言。此是何物。答曰。小兒。復問。死活。答言。故活。王子敕人抱取。以活故。即為立字耆婆。因王子所取。故名童子。後漸長大。以宿願力故。為世醫王。佛為法王也。有云生時。一手把藥囊。一手把針筒。昔誓為醫。能活他病。故從德立號也。
得叉尸羅國
[0606c18] 或云呾叉始羅國。是北天竺境。詳如九十事。及受戒犍度。第六王句釋。
賓迦羅
[0606c21] 此云青色。亦云青目。此是其字。姓阿提棃。
婆伽陀城
[0606c23] 即摩竭國城也。
  ●律藏卷第四十
髑髏
[0607a02] 髑。杜谷切。音讀。髏。盧侯切。音樓。髑髏。頭骨也。
叞禪國
[0607a04] 亦云鬱禪。又云憂禪。或云鬱禪延。正云嗢逝尼國。經云。王舍城南。去八千里(此西印度境之國。言南去。疑誤或可西南。考知亦無八千里。或里之小可也)。
波羅殊提王
[0607a08] 此翻猛暴。或云惡生。是王性行殘暴。無悲愍心。邪見熾盛。如來大悲。遣諸弟子。徧化諸國。迦旃延尊者。是彼國波羅門種。佛遣尊者還化其國。王及民眾。時王受化。歸信三寶。捨惡邪見。然此王曾於毗婆尸佛世時。為槃頭國王太子。供養彼佛。緣此福生。今復為王。威德尊貴。難以及者。按有部律云。菩薩初誕時。大地震動。普放光明。其嗢逝尼國。大輪王初誕子時見斯光明。便謂己子生時。有此勝光。猶如燈光。宜與子名曰。燈光。時菩薩成道已。受梵天請。往鹿野苑。轉正法輪。時燈光王。亦於此時。受灌頂位。以法教化。人民熾盛。安隱豐樂。其王雖有如是快樂。然而有疾不睡之病。由此疾故。於酥起憎。於酒生愛。乃勅曰。若有人當我前說酥名者。當斬其頭。王既不睡。令人通宵共相警覺。若其人睡。王問至三。不應答者。便斬其首。由斯嚴酷。隱燈光名。共安號曰猛暴(又曰猛光)。時有一人。名揵陀羅情多智慧。王乃問曰。我不能睡。此有何因。答曰。願賜無畏。王與無畏。報曰。王從蠍生。王怒不信。彼即掘地作坑。滿填牛糞。上安敷具。令王臥息。即便得睡。王自證知。尚疑虗實。遂往問母。母曰。昔父王多諸婇女。因行他國。我起欲心。忽見一蠍。作如是念。此是丈夫。共我行欲。可不樂乎。時彼蠍。變成男子。與我交通。便覺有娠。因茲生汝。經云。夢中與蠍交通。寤已。見蠍長三尺餘。
健步
[0607b09] 健。巨展切。音件。又去聲。渠建切。強也。有力也。不倦也。即是勇士。今此健步名烏。又名飛烏。柰女經云。性常不廉。貪於飲食。故名為烏。雜事云。燈光王。有五勝物。一者勝雄象。名曰葦山。日夜行一百驛。二者勝母象。名曰賢善。日夜行八十驛。三者勝駝。名曰海足。日夜行七十驛。四者勝馬。名日衣頸。日夜行五十驛。五者勝使者。名曰飛烏。日夜行二十五驛律。云日行六十由旬。經云。王有象士之臣。名曰烏神。足步行能及日行八千里白象。
阿摩勒果
[0607b19] 義淨三藏云。菴摩洛迦果。即嶺南餘甘子也。初食之時。稍如苦澀。及其飲水。美味便生。從事立號為餘甘矣。舊云。菴摩勒果者。譌也。以其沐髮黑潤。土俗復呼為油甘子。其色潤澤。形如小柰。作五六稜。生青白色。秋末熟黃。味類攬橄。而肉頗脆。非時聽服。食可除風。樹高六七尺。葉細榦輭。不屬人植。自生岡嶺。皮葉亦可染衣。本草云。主風虗熱氣。解丹石傷肺。止咳[口*敕]。治之尤靈。補益強氣。服如捷徑。取汁和油塗頭。去風痒。生髮鬢。初塗髮脫。復生如漆。
患嚏
[0607c05] 嚏。亦作[至*鼻]。嚏。三形。同丁計切。音帝。鼻塞。即噴嚏也。鼻塞由風傷之也。詩云。願言即嚏。箋云。汝思我心。如是我即嚏。今俗嚏。言人道我。此古遺語者耳。今此健步。因藥勢攻發。乃嚏也。雜事云。飛烏先患癩病。既食果已。藥病相當。即上變下瀉。不能自持。後因食此藥果。癩病亦除。
優鉢華
[0607c12] 具云優鉢羅。此云青蓮華。時耆婆自念。佛德尊重。不宜進木藥苦藥。如同餘人法。故取青蓮華三把。以諸下藥熏之。佛嗅此華。華中藥氣入腹。故即便下。病得除差。
梵施王
[0607c17] 或言梵授。謂從梵天求得子。故名梵施。是波羅柰國王也。
黎師達多
[0607c20] 黎師達多。與富羅那。此二大臣。如三十事中釋。
炎天子
[0607c22] 炎天。即夜摩天。此欲界第三天。如前釋。從初四天王天。上至色界頂。摩醯首羅天。總有二十四天。過摩醯首羅。無有天處(若廉摩醯首羅天。則二十五矣。無色界四空天。無形質處所。故不在數也)。
阿難賓坻
[0608a03] 阿難。此云歡喜。賓坻。正言賓茶馱寫耶。此云團與。總言歡喜團與。亦作阿難邠坻。經作阿那邠坻。此云無依團施。又譯云無親。謂給食與孤獨無親之人。是須達長者之別名也。應法師曰。按梵本云。阿那他賓茶揭利呵跛底。此云給孤獨長者也(團。是團食)。
那羅延藥
[0608a09] 那羅延。此云金剛。即堅固義。言此藥堅固。若如來身服者能消。餘人服者為患。時調達強服此藥。在體流注諸脈。身力微弱。不能消轉。舉身肢節。苦痛難當。
悉達多
[0608a14] 此世尊童子時字也。或翻頓吉。謂太子生時。諸吉祥瑞。悉皆具故。西域記云。薩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云。悉達。譌也。
四無量行
[0608a18] 謂慈悲喜捨也。能與他樂。名之為慈。能拔他苦。名之為悲。慶他得樂生歡悅心。名之為喜。於他無憎無愛。名之為捨。心境廣大。徧滿十方。故云無量。廣如經論。此不繁述。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六
  音釋
揉[巿*毛]
[0608b02] 上音鈕。下音貝。

[0608b03] 音紅。

[0608b04] 音澗。

[0608b05] 音怯。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七目錄
畦畔
襯體著
聽作帶
白鑞
不繫僧祇支
伽梵婆提
婆闍國
菴婆羅婆提
逼斥
賓耆羊[少/兔]
摩竭鴦伽
羅睺哆衣
蚊幬
跋耆國
失守摩羅山
薩闍婆羅門子
結貝
誕陀
串頭
著襖
著褶
著袴
行縢
鷲毛
犛牛
婆輸伽衣
複貯衣
俱夜羅器
和先跋檀陀子
迦維羅
毗琉璃太子
不信樂
舍夷國
惡樹
中的
車轅
馬鞚
波婆城
摩羅
衣簏
貯器
結繓
作帳
作幰
縵衣
無夷羅母
納衣
鴦伽那羅衣
淨施
五種食
粳米
[麾-毛+黍]米
大麥
粟米
俱跋達羅飯
得麨
脩餔
吉羅羅
酪漿
蔓[少/兔]
烝食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七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畦畔
[0608c12] 畦。弦雞切。音奚。田五十畝曰畦。又區也。畔。薄半切。音叛。田界也。五分云。畻畔(畻。音繩。稻田畦畔也)。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天帝釋石窟前經行。見摩竭提國。稻田畦畔分明。差互得所。語諸比丘。過去諸佛。如來。應供。正徧知。衣法正如是。從今日後作衣。當用是法。章服儀云。條堤之相。事等田疇之畦。貯水而養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佛令像此。義不徒然。又云比見條葉不附正儀。當馬齒。鳥足。縫之。即須順左右條。開明孔。不作。即同縵衣(由縵衣無壇隔條葉也。作衣法。詳如墮篇第九十戒)。
襯體著
[0608c23] 即襯身衣。如墮篇中釋。
聽作帶
[0609a01] 時比丘。反襵著涅槃僧。入白衣舍。解脫露形。佛言聽作帶著。母論云。爾時比丘初出家。時佛未聽用繩繫著泥洹僧法。用兩頭接腰間。脫落。為俗譏笑。佛言。從今以去。聽編長短。使得再匝纏腰。餘有二尺長。若作繩。令三匝。直用纏腰。頭各使有一尺餘。若比丘腰繩頭有鬚者。不應得蓄(廣如律文并百事中釋)。
白鑞
[0609a08] 鑞。落合切。音拉。錫鑞也。
不繫僧祇支
[0609a10] 爾時比丘入聚落行。便衣墮形露。佛言。不應不繫衣入聚落。聽安帶。若縫(著法如捨墮篇。及尼戒中詳釋)。
伽梵婆提
[0609a13] 此云牛呞。如受戒揵度中釋。
婆闍國
[0609a15] 亦云跋闍。善見律云。跋闍者。漢言避也(緣如初篇)或云跋闍羅。又云跋耆國。
菴婆羅婆提
[0609a18] 即菴沒羅女也。如前釋。彼聞佛功德歡喜。持菴婆羅園。奉施世尊。及作佛住處。園在毗舍離城南。三里道西是也。
逼斥
[0609a22] 斥。昌石切。音尺。開拓也。三蒼云。斥推也。應法師云。漢書乘輿斥車馬。按斥。猶疏遠也。亦指斥也。
賓耆羊[少/兔]
[0609b01] 或云賓祇耶。又云并暨。大經云。婆羅門子名曰無勝。雜事云。名曰黃髮。
摩竭鴦伽
[0609b04] 偈云。摩竭王得善利。鴦伽王持珠鎧。摩竭鴦伽二國。皆萍沙王所統。以佛於其國。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故彼國主獲大善利。此即如來生長法身之處。雜事頌云。大王身持寶裝甲。今為國主獲善利。有佛現生於其處。名稱高遠若須彌(下有。二頌此不繁錄)。雜阿含經偈云。鴦伽族姓王。服珠瓔珞鎧。摩竭眾慶集。如來出其國。
羅睺哆衣
[0609b12] 阿哆睺多衣。頗那陀施衣。此二種衣。是彼國物。此方無。故不翻也。
蚊幬
[0609b15] 徒到切。音道。爾雅。幬。謂之帳。說文云。禪帳也。亦音儔。除。或作幮。音除。謂牀帳也。雜事云。周十二肘。於上安蓋。長四肘。濶二肘。隨身高下。[糸*屬]帶懸垂。不應盡縫。應留少許。相掩作門。熱應搖扇。若下邊蚊入。可以氈蓆。或將餘物壓之。勿令得入。
跋耆國
[0609b21] 亦云跋祇。此云金剛國。又云婆伽國。中阿含云。婆奇廋國。
失守摩羅山
[0609b24] 此譯為鰐魚山。魚形如象。有四足。似鼉。故中阿含。翻為鼉山。淨法師譯云。江猪山。雜阿含云。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住處。
薩闍婆羅門子
[0609c04] 十誦云。薩若瞿妒路摩牢。按薩闍音。此翻可治。或云薩瀉。此翻為種。又薩若。此翻云還生。此皆梵音相近。未能詳正也。
結貝
[0609c08] 亦作吉貝。劫貝。如前釋。
誕陀
[0609c10] 誕。徒壇切。壇上聲。時比丘。誕陀盧多黎著衣。佛言。不得如是著衣。除伽藍內。此是白衣法。按西國俗儀。所服衣裳。無所裁製。本自織成一幅之氎。貴鮮白。輕。雜彩。男則繞腰絡腋。橫巾右袒。女則襜衣下垂。通肩總覆。若出家法眾。以俗全殊。皆不此著也(襜。諂宇平聲)。
串頭
[0609c17] 串。樞絹切。音釧。穿也。貫也。
著襖
[0609c19] 襖。烏考切。奧上聲。是裘屬。又袍襖也。
著褶
[0609c21] 褶。徒協切。音疊。謂大袖衣也。釋名云。褶襲也。言衣之在上者。王藻云。帛為褶。注曰。有表裏。而無絮。今裌衣也。
著袴
[0610a01] 袴。同絝。苦故切。音庫。股衣也。今之裩襠袴也(裩。音昆。褻衣也。私服也。廣韻裏衣也)。
行縢
[0610a04] 徒登切。音騰。亦名行纏。謂纏束其脛。自足至膝。即小雅采菽篇。邪幅是也。釋名云。言以裹脚。可跳騰輕便也。毗尼母論云。不聽畜草行纏。除因緣。
鷲毛
[0610a08] 疾救切。音袖。大鵰也。說文云。黑色多子。梵云姞栗陀。此云鷲。或曰揭羅闍。此云鵰鷲。師曠云。南山有鳥。名曰羗鷲。黃頭亦咽。五色皆備。西域多有此鳥。蒼黃目赤。以死屍為食。
釐牛
[0610a13] 鄰溪切。音離。又謨交切。音茅。郭璞曰。犛牛黑色。出西南徼外。亦作氂。斄。又云。牛曰。斄。尾曰氂。尾可以為旌旄(旄音毛。舞者持之)。
婆輸伽衣
[0610a17] 此方不得其名也。
複貯衣
[0610a19] 複。方六切。音福。重也。說文云。重衣也。一曰褚衣。以綿絮裝衣。曰褚(音杵)。貯積也。應作紵(音主)。亦綿絮裝衣也。母經云。雨雪寒凍處。聽著駒執。復聽著複衣。若用羊毛駱駝毛。乃至綿紵之聽著。僧祇律。三衣亦聽絮。按根本部。於寒雪處。佛許著立播。若其暖地。即不許服。內法傳云。然聖開立播之服。通被寒卿。斯乃足得養身。亦復何成妨道。梵云。立播者。譯為裹腹衣。其所製儀。略陳形樣。即是去其正背。直取偏袒一邊。不應著袖。唯須一幅。纔穿得手。肩袖不寬。著在左邊。無宜濶大。右邊交帶。勿使風侵。多貯綿絮。事須厚煖。亦有右邊刺合。貫頭紐腋。斯其本制。目驗西方。有胡地僧來。多見攜著。那爛陀處。不覩斯衣。良由國熱。人咸不用。準斯開意。直為塞卿。考其偏袒正背。元是踵斯而作。剩加右畔。失本威儀。非制自為。定招越法。至如立播抱腹。自免嚴寒。厚帔通披。足遮隆凍。形像之處。禮佛對尊。露膊是恒。掩便獲罪。然則出家省事。冬月居房。炭火隨時。詎勞多服。必有病緣。要須著者。臨時處斷。勿使乖儀。然而東夏寒嚴。劈裂身體。若不煗服。交見羸亡。既為難緣。理須弘濟。方裙偏袒。形簡俗流。準立播衣。寒冬暫著。知非本制。為命權開。如車置油。內生慚厚。必其不著。極是佳事。自餘袍。袴。襌衫之類。咸悉決須遮斷。嚴寒既謝。即是不合擐身。而復更著偏衫。實非開限云云(駒執。亦作拘執。如九十事中釋)。
  ●律藏卷第四十一
俱夜羅器
[0610b21] 即貯器也。貯謂貯積。所以盛貯也。或翻云隨鉢器。乃貯匙箸鍵[金*咨]鉢等器。
和先跋檀陀子
[0610b24] 和先。或云斯那。此言軍。具云優波斯那。或云烏波細那。此翻小軍。跋檀陀。大論翻為大德。或作婆檀提。或朋揵陀又作末朅棃。末羯棃。此翻不見道。西國多以父母姓字。而召其子。此或是母名。然亦未可詳定。善見律云。優波斯那朋揵陀子。未滿十臘。與未滿年二十人受具足戒。復不解教授。乃遣餘人為教授。被佛訶責已。禮佛而去。心自念言。我是善男子出家。非惡心出家。云何為弟子故。而得訶責。我當去十由旬住。教授弟子。令威儀齊整。如我無異。然後往問訊世尊。因弟子威儀。如法故。而得讚歎。具德經云。威儀端謹。身貌圓滿。烏波細那末朅棃子苾芻是。
迦維羅
[0610c13] 亦云迦維羅衛。舊云迦毗羅。是佛所生國也。詳如上釋。
毗琉璃太子
[0610c16] 毗琉璃。是青色寶名也。西域記云。毗盧擇迦。舊曰毗琉離。譌也。淨法師譯云惡生。原作琉離。是梵音。非此方字義。後人謂其是寶。乃加玉也。五分律云。
[0610c19] 爾時舍夷國(即迦維羅國別名)。猶遵舊典。不與一切異姓婚姻。波斯匿王。貪其氏族。自恃兵強。遣使告言。若不與我婚。當滅汝國。諸釋共議。當設何方。免彼兇虐。而不違我國之舊典。僉曰。正當揀一好婢。有姿色者。極世莊嚴。號曰釋種。而以與之。如議。即與。匿王備禮婚迎。後生一男。顏貌殊絕。勅諸相師。依相立字。諸相師言。王本以威而得其母。依義應當字曰瑠璃。至年八歲。王勅臣子。從往外氏釋摩南所。受學射法。因戲新堂。諸釋罵為婢子。以其是釋婢所生故也(按此五分緣起。與本律及有部略異)。
不信樂
[0611a06] 此是婆羅門種。大臣之子也。雜事云。惡生太子。初生之日。大臣之婦。亦誕一男。諸親議曰。初懷此子。母受艱辛。及至生時。還遭極苦。宜與此兒名為苦母。增一經云。梵志子名曰好苦。爾時佛告諸比丘。昔日此羅越城中。有捕魚村。時世饑險。人食草根。時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復饒魚。羅越城中。人民之類。往池捕魚。時彼水中。有二種魚。一名拘璅。二名兩舌。二魚共言。我等於此眾人。先無過失。我等水性之蟲。不處乾地。此人民之類。皆來食噉我等。設前世時。少有福德者。其當用報怨。爾時村中。有小兒年向八歲。亦不捕魚。復非害命。然収魚在岸命終。小兒見懷歡喜。比丘當知。爾時羅越城中人民之類。豈異人乎。今釋種是也。拘璅魚者。今流離王是也。兩舌魚者。今好苦是也。小兒見魚岸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爾時釋種坐此魚食。由此因緣。於無數劫。入地獄中。今受此對。我於爾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如似石壓。所以然者。如來更不受形。已捨眾行。度諸厄難。由此因緣。今受此報。諸比丘。當護身口意行。當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其琉璃王。誅釋種時。世尊頭痛汗滴。以昔隨喜殺業故也)。
舍夷國
[0611b03] 舍夷。原是樹名。昔甘蔗王。擯斥四子出國。向北方界。舍夷大樹。蓊蔚枝條之陰。立城居住。因以奢夷。而名其國。亦以舍夷為姓。詳如上釋。
惡樹
[0611b07] 以樹無枝葉蔭。故名惡樹。五分云。時佛在無蔭舍夷樹下坐。義足經云。小釋樹。增一經。佛說偈答王言。
 親族之陰凉  釋種出於佛  盡是我枝葉
 故坐斯樹下

[0611b11] (釋迦王子。先在迦毗羅仙人住處立城居住。後於舍夷直林築城。以姓稱之名釋迦樹。以林名之曰舍夷。當會此意。即得解也)。
中的
[0611b14] 中。之仲切。音眾。射矢至的。曰中。的。丁歷切。丁入聲。射侯之中也。
車轅
[0611b17] 干權切。音員。車前曲木上句衡者。亦音袁。
馬鞚
[0611b19] 鞚。苦貢切。空去聲。馬勒也。一曰勒馬。直音控。
波婆城
[0611b21] 此城與拘尸城相近鄰邑。如下五百結集中釋。
摩羅
[0611b23] 此云力士。此其種姓也。字樓延。亦作盧夷。或作盧芝亦云盧至。此云可愛樂。
衣簏
[0611c02] 盧谷切。音六。竹篋也。篋。音怯。廣韻云。箱篋也。
貯器
[0611c04] 貯。直呂切。除上聲。如上俱夜羅器句中釋。
結繓
[0611c06] 繓。子括切。鑽入聲。舊音作。結也。一曰縫餘。當解意(律本舊作緝。應師又作[茸*毛])。
作帳
[0611c09] 帳。知亮切。音障。帷也。帷亦幔也。三禮圖。以在上曰帟。四旁及上曰帷。上下四旁悉周。曰幄(帟音繹幄。音握)。
作幰
[0611c12] 幰。呼典切。音顯。車幔也。蒼頡篇云。布帛張車上為幰也。
縵衣
[0611c15] 梵云鉢吒。此云縵條。即是一幅織成之氎。並無條隔等相者。如西洋布也。淨法師云。鉢吒者。謂是大氎。與袈裟量同。總為一幅。此方無也。根本羯磨云。佛言。諸苾芻有五種衣。不應割截。一高襵婆(緂類也)。二厚被帔(以毛織成)。三麤重厚緂。四雀眼疎布。五謂物少。截而不足。斯等五物。我今聽許。諸苾芻等。帖葉而持。於此五中。除其第五。更以厚褥為第五。便是五種。皆不可截(注云。有以臥具為三衣者。雖曰深思。誠為臆斷。律云。臥具乃是眠褥。如何割截用作三衣。不合截打。此文明顯。恐懷先惑。聊復註文。按以臥具為三衣者。謂同衾被之類。故薩婆多云。臥具者。三衣之名。十誦律。名為敷具。謂同氈蓆之形也)。
無夷羅母
[0612a02] 即毗舍佉鹿子母。如上不定法中釋。
納衣
[0612a04] 或作五條。七條。二十五條。拾糞掃以納成也。寄歸傳云。若著納衣。意存省事。或拾遺於糞聚。或取棄於屍林。隨得隨縫。用袪寒暑耳。原西國不著百納。涅槃經云。佛言。出家之人。有四種病。是故不得四沙門果。何等四病。謂四惡欲。一為衣欲。二為食欲。三為臥具欲。四為有欲。是名四惡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能治比丘為衣惡欲。乞食。能破為食惡欲。樹下。能破臥具惡欲。身心寂靜能破比丘為有惡欲。以是四藥。除是四病。是名聖行。如是聖行。則得名為少欲知足(根本云。於其衣內。安苦蔘葉。或安阿魏。或苦棟葉。蟲不壞衣。十誦云。箱中有蟲。應以青木香。那毗羅草根。著衣箱中。以香故。蟲不生)。
鴦伽那羅衣
[0612a16] 未詳翻譯。然那羅。是戲名。鴦伽是國號。
淨施
[0612a18] 文如律本出。若有長鉢。殘藥。文並準之應作。善見云。若衣物眾多。衣段段說之。若欲總說者。並縛相著。然後說之。薩婆多論云。九十六種。無淨施法。佛大慈大悲。方便力故。教令淨施。令諸弟子。得畜長財。而不犯戒。問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答曰。佛法以少欲為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眾生根性不同。或有眾生多預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法。是故如來。先為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無礙。眾生得益。淨施法者。如錢一切寶物。應先求一知法白衣淨人。語意令解。言。我比丘之法。不畜錢寶。今以檀越為淨主。後得錢寶。盡施檀越。得淨主已。後得錢寶。為比丘邊說淨。不須說淨主名。說淨已。隨久近畜。若淨主死。遠出異國。應更求淨主。除錢及寶。一切長財。盡五眾邊作淨。應求持戒多聞有德者。而為施主。後設得物。於一比丘邊說淨主名。而說淨法。若淨主死。遠至異國。應更求淨主。除一切罪人。及盲。聾。瘖。瘂。病壞心等。凡淨施者。欲令清淨作證明故。不生鬬諍。如是等人。則不如法。五分律云。不應淨施與五種人。一者不相識。二者未相諳悉。三未相狎習。四非親友。同師。五非時類。復有二法。不應淨施。一不能讚歎人。二不能與人作好名稱。復有二法。一不能受人重物淨施。護如己有。二己有重物。不能淨施。彼用不恨。復有二法。一不知彼在世與不。二不知彼在道與不。不應淨施白衣。應淨施五眾。雜事云。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其所對者。是鬬諍人。常與苾芻諍競。懷瞋欲去。其分別衣人見去。啼泣。報言。勿去。雖復苦留。而不肯住。諸人謂曰。汝勿留此惱亂眾人。答言。我常對此分別衣物。餘處無有委寄之人。佛言。若委寄苾芻。設居海外。但令身在。遙指委寄。亦無有過。時有苾芻。於極遠方。指他苾芻。作威寄人。彼便命過。苾芻聞時。已經多日。不知云何。佛言。初既聞已。所有新舊物。即於餘人。而作委寄。復有苾芻。對他苾芻。分別衣物。所對苾芻。忽然歸俗。後時憶念。我雖還俗。彼物屬我。我宜就索。苾芻白佛。佛作是念。由諸苾芻。以彼苾芻。為委寄者。即還對彼。而作分別。有如是過。是故我今制諸苾芻。不應對彼委寄之人。分別衣物。根本羯磨云。應於二師。及餘尊類。而作委寄。應持其物。對餘苾芻。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某甲有此長衣。未為分別。是合分別。我今於具壽前。而作分別。以鄔波駄耶。作委寄者。我今持之。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舊云說淨者。取意也。淨師注云。此中但云。於其二師而為委寄。意道彼師之衣。表其離著。無屬己之累。然亦不須請為施主。律云。但遣遙指即休。不合報知。其人若死。餘處遙指。但有如此一途分別衣法。更無展轉真實之事。設有餘文。故非斯部之教。凡言委寄者。欲明其人。是可委付也。此是根本部意。若依本部準如律文應作。又彌沙塞部。與此部大同。彼復開獨住比丘心念說淨法。如九十事中。過量作衣戒釋)。資持引地持論云。菩薩先於一切所畜資具。為非淨故。以清淨心。捨與十方諸佛菩薩。如比丘將現前衣物。捨與和尚闍黎等。涅槃云。雖聽受畜。要須淨施篤信檀越。是也。今時講學。專務利名。不恥五邪。多畜八穢。但隨浮俗。豈念聖言。自下壇場。經多夏臈。至於淨法。一未霑身。寧知日用所資。無非穢物。箱囊所積。並是犯財。慢法欺心。自貽伊戚。學律者。知而故犯。餘宗者。固不足言。誰知報逐心成。豈信果由種結。現前袈裟離體。當來鐵葉纏身。為人則生處貧窮。衣裳垢穢。為畜則墮於不淨。毛羽腥臊。況大小兩乘。通名淨法。倘懷深信。豈憚奉行。故輔行記云。有人言。凡諸所有。非己物想。有益便用。說淨何為。今問。等非己財。何不任於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兩田(悲敬兩田)。而閉之深房。封於囊篋。實懷他想。用必招愆(犯盜)。忽謂己財。仍違說淨。說淨而施。於理何妨。任己執心。後生倣效。故知不說淨人。深乖佛意。兩乘不攝。三根不収。若此出家。豈非虗喪。於戲(五邪如迦絺那衣犍度中釋。入穢如捉寶戒中釋)。
  ●律藏卷第四十二
  ○藥徤度法
[0613a12] 察乎四大為形。五根具體。變動無桓。違反非一。致相乖逆。故有病生。病患生起。須假藥除。如世尊說。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如法看病。而死。或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如法看病。而活。有病人。得隨病藥。隨病食。得如法看病人。病必差。不得便死。是故如來。為說醫經。及藥犍度。使諸弟子。得安樂住。而免橫害。凡為病起。從四緣生。若識四緣。治之無謬。如醫經說。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從是四。起四百四病。故土屬身。水屬口。火屬眼。風屬耳。火少寒多目冥。義淨法師曰。地增令身沉重。水積涕唾乖常。火盛頭胸壯熱。風動氣息擊衝。即當神州沉重。痰癊。黃熱。氣發。之異名也。智度論云。四百四病者。四大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風起故。熱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熱相。地堅相。堅相故難消。難消故能起熱病。血肉筋骨脈髓等。是地分。除其業報者。一切法皆和合因緣生也。雜事云。風病百一。黃病百一。痰癊病百一。總集病百一。輔行云。病起因緣有六。一四大不順故病。二飲食不節故病。三坐禪不調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為。六業起故病。四大不順者。行役無時。強健擔負。棠觸寒熱。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為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是為風病。或三大增害於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屬地病。此四既動。眾惱競生。二飲食不節。亦能作病。如薑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風。膏膩境地。胡瓜為熱病而作因緣。即是噉不安之食。三坐禪不調。或倚壁柱衣服。或大眾未出。而先臥。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人身體。背脊節疼痛。名為注病。最難治也。四鬼病者。四大五臟非鬼。鬼非四大五臟。若入四大五臟。是名鬼病。若言無鬼病者。邪巫一向作鬼治。有時得差。若言無四大病者。醫一向作湯藥治。有時得差。有一國王。鬼病在空處。屢被針殺。鬼王自來。住在心上。針者拱手。故知亦有鬼病矣。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種種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羅鬼。作種種變。青黃等色。從五根入。則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國。吉凶事。此非聖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則殺人。五魔病者。與鬼亦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為異。亦由行者。於坐禪中。邪念利養。魔現種種衣服飲食。七珍雜物。即領受歡喜入心成病。此病難治。六業病者。或專是先世業。或今世破戒。動先世業。業力成病。還約五根。知有所起。若殺罪之業。是肝眼病。飲酒罪業。是心口病。婬罪業。是腎耳病。妄語罪業。是脾舌病。若盜罪業。是肺鼻病。毀五戒業。則有五臟五根病起。業謝乃差。若今生持戒。亦動業成病。故云。若有重罪。頭痛得除。應地獄重受。人中輕償。此是業欲謝故病也。凡諸病患。須細心檢察。知病根源。乃用治之。今明治法。宜對不同。若行役飲食。而致患者。此須方藥調養即差。若坐禪不調而致患者。此還須坐禪善調息觀。乃可差耳。則非湯藥所宜。若鬼魔二病。此須深觀行力。及大神呪。乃可差耳。若業病者。當用觀力。外須懺悔。乃可得差。眾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毀傷也(治法。詳在彼文)。行者既識病之起緣。自當隨宜治療。人身難得。勿使橫害。然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豈得自用漫情。任他增劇。至使廢功進業。徒喪身命。不畜藥直。律由訶制。枉滅軀形。寧順聖懹者哉(佛耳鼻畜白[疊*毛]一變。以為藥直。名藥資具衣。此方當絹一疋。不須浣染。應持新[疊*毛]。并留其繢。作法守持)。
五種食
[0614a02] 即五正食。五不正食。即五嚼食。俱如前釋。十誦律復有五種似食。謂糜。粟。[麩-夫+廣]麥。莠子。加師飯也。總為十五種食也(加師。此言錯麥。亦名雀麥。又云小麥)。
粳米
[0614a06] 粳。同秔。音耕。玉篇云。秈稻也。本草云。有赤白兩種。白者最勝。味甘苦。氣平。微寒。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逮。
[麾-毛+黍]米
[0614a10] [麾-毛+黍]。忙皮切。音麋。穄也(音霽)。高誘曰。關西謂之[麾-毛+黍]。冀州謂之[(臣*又)/黍](牽字去聲)。律文有作[禾*求](音衛)。稷之黏者。即稬也。本草云。即今膏梁粟。是也。味甘氣冷治發熱。而壓丹石之毒。發冷氣。而解苦瓠之嗔。補諸不足。益腎。添精。能動風壅氣。不宜多食。
大麥
[0614a16] 言其粒長。又厚。因此得名。堪任久食。本草云。其味甘鹹。氣平。微寒。補虗勞。壯血脈。和悅顏容。故此舉之。若其小麥味甘。帶皮氣寒。去皮氣熱。霜雪多處而毒少。霜雪少處而毒多。北麵可以常餐。南麵只堪暫用。其大麥麵尤勝。無燥熱。平胃。解渴。殊功大矣(有說。北地高燥。不受溼故作麵可常食。南方地[(白-日+田)/廾]。麥受溼重。作麵多食。則中其毒。西國中天。與南印度。地多蒸溼。麥皆冷。惟萊菔根。能解麵毒)。
粟米
[0614a24] 黍屬。粟有多種。而並細於諸梁。本草云。新則味鹹。陳則味苦。氣平微寒。新養腎氣不虧。去脾熱。常益中腕。陳止洩痢分滲。却胃熱。解煩渴。利小便。
俱跋達羅飯
[0614b04] 穄米飯也。穄米。如上悉。
得麨
[0614b06] 言種種麨者。謂秔粟穄麥等。磨以為麨也。
脩餔
[0614b08] 脩。思留切。音羞。餔。奔謨切。音逋。時食也。應作蒲故切。音步。善見律云。修步。青豆羮也。若依字釋。餔正作脯(音府)。腊肉也。加薑桂鍛治者。謂之脩。不加薑桂。以鹽乾之。謂之脯。今此脩餔者。本是梵言。如善見律翻。不宜依字釋也(腊。音息。乾肉也)。
吉羅羅
[0614b14] 竹笋也。
酪漿
[0614b16] 酪。聽時食。漿許非時飲。律攝云。酪漿者。謂酪中漿水也。鑽酪漿者。謂鑽酪取酥。餘漿水是也。
蔓[少/兔]
[0614b19] 未詳的翻。應是煎漿。即鑽酪漿。亦云清酪漿。
烝食
[0614b21] 烝。諸成切。音征。炊也。以細末於火氣上而熟者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七
  音釋
[糸*屬]
[0614c02] 音竹。帶也。

[0614c03] 患。灌。二音。

[0614c04] 音鎖。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八目錄
訶黎勒
鞞醯勒
阿棃勒
蕤羅
質多羅藥
罽沙藥
娑棃娑婆藥
式渠
帝[少/兔]
蓽茇
胡桐
馬耳樹
舍摩羅
簸箕簁
零香
若瘑
鹽者
灰藥
闍婆藥
眼藥
阿耨大池
伊羅婆尼
馬廐
蘇卑
生死比丘
學人
耶輸伽父
涎沫
私呵毗羅
罽尼
磨飡緻
烏婆陀頗尼
鉢籢
時藥
栴檀
畢陵祇
沉水
伽羅
[少/兔]婆羅
鼠檻
毗樓勒叉
伽寗
瞿曇寘
施婆彌多羅
多奢伊羅婆尼
伽毗羅溼波羅
提頭賴吒
揵闥婆羅剎娑
婆伽婆
鈹刀
三種藥
私訶
米泔
盪滌
蘇彌
琝荼
壟出
多呵樓支
阿牟多羅國
翅[少/兔]
施盧
八種漿
摩羅
波婆城
盧夷
阿頭
迦摩羅國
根藥
沙蔓那
杏子仁
得鐏
四種淨地
胡瓜
五種淨法
自煑
循杓
澡豆
婆陀
菴婆羅阿婆利
迦婆陀
蔆芰
斗斛
作銖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八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訶黎勒
[0615a18] 此云天主持來。此果入藥。功用至多。西國用之。如此間用人參石斛等。無所不入也。新云。訶棃怛雞。根本羯磨云。訶棃得枳。舊云訶黎勒。譌也。南州記云。訶棃勒。即六棱是也。本草云。俗名訶子。一名隨風子(言有未熟者。被風飄墮。名為隨風子)。生南海諸國。及交愛州。今嶺南有。而廣州最盛。株似木梡。華白。子似橄攬。而有棱路。色青黃。皮肉相著。七八月熟時。收採。六稜者佳。廣州法性寺殿前。原有四五十株。天竺僧持來植之。舊木猶有六七株。子細而味不澀。皆有六路。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鹹。每子熟時。煎湯延客。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碎。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南海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今井尚在。而樹已無。惟南海寶象林。及番禺新造有之)。訶梨勒。味苦辛。氣溫。苦重。酸輕。性急。喜降陰也。消宿食。去腹膨。且通津液。破結氣。止久痢。兼逐腸風。開胃。澀腸。敺痰。住[口*敕]。又因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故能治肺金傷。極鬱。遏脹滿。喘急欬嫩無休也。義淨三藏云。有三等丸。能療眾病。復非難得。取訶黎勒皮肉。乾薑。沙糖。三事等分。擣前二令碎。以水片許。和沙糖融之。併擣為丸。旦服十丸許。以和為度。諸無所忌。若患痢者。不過三兩服即差。能破胘氣。除風。消食。為益處廣。故此言之。若無沙糖。餳蜜亦得。又訶黎勒。若能每日嚼一顆嚥汁。則終身無病(然訶黎勒。西國極珍。佛聽為終身藥。功用既廣。復是省事。又非難得。出家之士。宜應用之。故此偏舉。按本草說。若治一切風痰。霍亂。食不消。大便澀。以三枚搗取皮肉。和酒頓服。若風熱衝項熱悶。以二枚。大黃。芒硝。同於醋中。攪令消。摩傅熱處。若久[口*敕]者。當用一枚含之嚥汁。差後口爽不知食味。即煎檳榔湯服之。若嘔逆不能食。以皮二兩。去核。擣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二十丸。若常患氣。以三枚溼紙裹煨。紙乾。即剝去核。細嚼。以生乳一升下之。又治一切氣。宿食不消。以一枚夜含。至明嚼服之。若患水痢。以三枚麪裹炮赤。去麪。去核。搗為末。飯和為丸。米飲下三七丸。若患氣痢。以十枚。麪裹。煻灰火煨。令麪黃熟。去核。細研。為末。和粥飲頓服。若其水瀉。用好者二枚。炮去皮。一枚生取皮。同為末。加甘草末一錢。微有膿血。加二錢。血多。加三錢。以沸漿水。一二合服。淡水亦好。其風飄墮地者。[暻-京+恭]乾收之。尤為珍貴。小者益佳。治痰[口*敕]。咽喉不利。含數枚殊勝。南州記云。主五膈氣結。心腹虗痛。赤白諸痢。及嘔吐咳[口*敕]。並宜使皮。其核白蜜研。注目中。治風赤澁。太乙曰。凡使。勿用毗梨勒。菴梨勒。榔精勒。雜路勒也。若訶棃勒。文只有六路。或多或少。並是雜路勒。毗梨勒。箇箇毗。雜路勒皆圓。露文。或八路。至十三路。號曰榔精勒。多澁。不入用。凡修事。先於酒內浸。然後蒸一伏時。其訶梨勒。以刀削路。細剉。焙乾。用之)。
鞞醯勒
[0615c06] 淨法師云。毗醯得迦。舊云鞞[革*益]勒者。譌也。善見律云。其形似桃子。其味甜。服能治瘶(瘶。音嗽。欬瘷也。按此果功用。與訶黎勒大同。但下氣最勝。其形略圓。無有稜路)。
阿棃勒
[0615c10] 即阿摩勒。之誤也。或云菴摩勒。如衣揵度中釋。雜事云。有五種果。一餘甘子(梵云菴摩洛迦。舊云菴摩勒譌)。二訶棃勒。三毗醯勒。四畢鉢梨(亦云蓽茇利。舊云蓽茇)。五胡椒(梵云末粟者)。此之五藥。有病無病。時與非時。隨意皆食。勿致疑惑(阿。音遇)。
蕤羅
[0615c16] 即是蕤子。如墮篇中釋。羅是省略之言。具云頗羅。此言果。
質多羅藥
[0615c19] 善見云。是外國藥名也(按質多羅音。此翻為種種。又翻為雜。若云波利質多羅。此翻圓生樹。新言尸利灑。此云合昏樹金光明經。及律攝。亦以為藥用)。
罽沙藥
[0615c22] 律云。是中罽沙者。根。莖。葉。華。果罽沙。根本羯磨云。凡為草木藥物。不過於此。便是總攝諸藥品類斯終矣。十誦云。五種湯。根湯。莖湯。葉湯。華湯。果湯。聽盡形壽。共房宿。
娑棃娑婆藥
[0616a03] 律云。娑棃娑婆者。根莖華葉果。若堅靭者也(靭。而震切。音刃。堅柔難斷者)。
式渠
[0616a06] 善見云。膩渠者。外國藥。能治毒。漢地無有。
帝[少/兔]
[0616a08] 亦云底吐。善見云。那[少/兔]者。此是外國藥。無解。
蓽茇
[0616a10] 亦作蓽鉢。或云蓽茇。羅百一羯磨云。蓽茇利即蒟醬也。舊云蓽茇。略也(今按蓽茇。與蒟醬全殊。蒟醬藤蔓。蓽茇叢生如蒲。本出外國。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內。正月發苗作叢。高二尺許。葉圓緣。濶二寸餘。五月開華。白色在表。七月結子。如小指般長。狀如車前子而短。秋末月收。老黑者不堪。紫褐者為上。味辛烈。過於蒟醬。根名蓽撥沒。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注蜀都賦云。蒟醬緣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青。長二三寸。葉似黃瓜而厚大。實皮黑。肉白。食之香辛。其苗為浮留藤。本草云。蓽茇消宿食。下氣。除胃冷。溫中。痃癖。陰疝痛。並驅霍亂。冷氣疼。立却。能殺腥穢。食味堪調。久服走泄。腸虗下重。蒟醬主下氣溫中。治心腹冷氣。散結氣。破痰積妙劑。茇音撥。蒟音舉)。
胡桐
[0616a19] 一名木律。一名楜桐律。出甘肅州以西。平澤山谷中。樹高大。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故名胡桐。木堪器用。津液淪入地中。或夾爛木。狀如黃礬。名曰胡桐淚。入藥中用。
馬耳樹
[0616a24] 亦云驢耳。即枇把樹。木高丈餘。葉作驢耳形。皆有毛。四時不凋。盛冬開白華。至三四月而成實。其味甘酸。少食止吐。止渴。多食發熱。發疼。葉乾去毛。理肺臟。下氣。除嘔噦不已。治熱[口*敕]無休。木白皮。主嘔逆。不能下食(葉皮治病。皆煎湯服之)。
舍摩羅
[0616b06] 如壞鬼神村戒釋。根本雜事。佛言。但是治風。根莖華果。及皮木等。共煑為湯。洗身除疾。諸苾芻以湯洗時。皮膚無色。佛言。以膏油摩。彼便多塗。膩汙衣服。佛言。以澡豆揩之。復無顏色。佛言。洗將了時。於其湯內。置一兩滴油。令身潤澤。律攝云。若患疥者。應用五種澀物。陰乾搗末。以水熟煎。先揩疥瘡。後將汁洗。一菴沒羅。二誑婆。三瞻部(舊云閻浮)。四失利灑(此云合昏)。五高苦薄迦(此並樹名。東夏既無。不可翻也)。
簸箕簁
[0616b15] 簁。正作篦。山皆切。音篩。此是下物竹器。可以除麤取細也。隸作簁。俗作篩。非。
零香
[0616b18] 梵云多揭羅。此云零陵香。本草云。一名薰草。主治明目。止痰。療泄精。去臭氣。治血氣。腹脹。
若瘑
[0616b21] 亦作[病-丙+瓜]。同古禾切。音戈。疽瘡也。春發者謂之[1]之鷰瘑。秋發者謂之雁瘑。
鹽者
[0616b24] 律出十種鹽。一明鹽(亦云青鹽。疑是戎鹽)。二黑鹽(出西天竺。信度國也)。三丸鹽(梵云毗茶鹽)。四樓麑鹽(亦云嵐婆鹽。十誦云。樓鹽。即鹵出鹽也。魔。音倪)。五支頭鞞鹽(亦云支都毗鹽)。六鹵鹽(亦名土鹽鹵。郎古切。音魯。天生曰鹵。人造曰鹽。掘海濱鹹土淋水。熬乾。旋結塊形。如磚樣者是)。七灰鹽(未詳。有取鹹水田稻草。燒灰。淋水。以煎鹽也)。八新陀婆鹽(或先陀婆。此云石鹽。淨師曰。先陀婆鹽。因河名也。舊云辛頭。即西天竺河名也。此方石鹽。出階州山石中。不由煎鍊。自然而成)。九施盧鞞鹽(此云赤鹽。西天竺信度國。近辛頭河。此國惟有一峰。多出赤鹽。色如赤石。及出白鹽。黑鹽。白石鹽等。異域遠方皆取之。以為藥用)。十海鹽(淨師曰。三沒達攞。即海鹽也。凡鹽所出。有海。有池。有井。汲水煎成。有山石自出者。陶注云。虜中鹽有九種。白鹽。石鹽。常食者。黑鹽。柔鹽。赤鹽。駮鹽。臭鹽。馬齒鹽)。
灰藥
[0616c10] 律云灰藥者。薩闍灰(或云薩遮。是西國草名。大婆沙論云。薩闍草。磨置乳中。即便成酪。按薩闍音。此翻為可治。又云可療)。賓那灰。波羅摩灰(此皆樹名)。律攝云。有五煎灰藥。一[麥*廣]麥灰。二[麥*廣]麥芒灰。三油麻根灰。四牛膝草灰。五諸餘雜灰。此等諸灰。水淋煎之。隨意應服。若有病緣。醫人教服非常藥者。亦應服之。為消諸毒故。令信心者為取。此有四種。一新生犢子糞尿。二掘路陀樹灰。或菩提樹灰。或烏曇跋羅樹灰(或優曇婆羅。如上釋)。三甘草灰。四入地四指。取其下土。四事和擣。或塗或服。
闍婆藥
[0616c20] (應是膠藥。此方無。故不翻也。善見云。伽婆藥者。是外國藥名)律云。闍婆者。馨牛。馨莪。婆提尸婆棃陀步。梯夜婆提(或作帝夜波提)。薩闍羅婆(或云薩折羅婆。此云白膠香)。十誦律云。有五種樹膠藥。興渠膠。薩闍羅膠。帝夜膠(帝亦作底)。帝夜波提膠。夜和那膠(亦作帝夜槃那)。聽盡形壽共房宿。律攝云。有五種黏藥。一阿魏。二烏糖。三紫礦。四黃蠟。五諸餘樹膠。
眼藥
[0617a03] 律云。眼藥者。陀婆闍那(善見云。陀婆闍那者。陸地生。又云。陀婆闍者。是煙藥)。
[0617a04] 耆羅闍那(善見云。耆羅闍那。耆者。此是赤石也。又云。耆羅闍那者。水中生也)。律攝云。若患眼者。醫教用五安膳那。注眼者。無犯(但是眼藥。咸名安膳那也)。一華安膳那。二汁安膳那。三末安膳那。四丸安膳那。五騷毗羅安膳那。毗尼母經云。佛教作三種眼藥。一羊膽。二其蘭禪。三蘇毗蘭禪。石上細磨之。用塗眼。十誦云。畢陵伽婆蹉眼痛。醫教和藥作丸。著火上燒。服煙。不知用何物作藥。佛言。但除青木香藥。和合餘一切香著火。以筒接煙而咽之(安膳那。舊言安禪那)。
阿耨大池
[0617a14] (如前釋)此池居雪山中。去池不遠。更有池名蔓陀延。縱廣五十由旬。底布金沙。八功德水。常滿其中。味甜如蜜。青黃赤白紅紫雜色蓮華。遍覆其上。種種眾鳥。哀聲相和。甚可愛樂。遶池四邊。種種華果之樹。不可勝說。
伊羅婆尼
[0617a20] 或云伊羅婆拏。又云藹羅筏拏。此云持地子。舊云堙羅那。翻為香葉。苑法師云。伊羅。謂伊陀羅。即帝釋名也。婆拏。此云出聲。言此大象。時出美聲。娛樂帝釋也。或曰伊。謂能出也。羅婆那。聲也。娛樂如前說也。新婆沙論云。藹羅伐拏寵象王。舉身鮮白。如白蓮華色。七支善住。具有六牙。其頭紅赤。如因達羅瞿博迦色(煙脂)。左右邊脇。各二踰繕那半(兩驛半也)。前後分。各一踰繕那。周圍身量。七踰繕那。高下準一踰繕那半。此是常身。變化不定。三十三天。將遊戲苑。天福力故。纔舉心時。令大象王。互現異色。便作是念。天帝釋等。今須乘我入苑遊戲。即便從此瞻部洲沒。至天帝釋宮前。而現身上。化出三十二頭皆具六牙。如本頭色。此頭并本。有三十三。一一牙上化作七池。一一池中。作七蓮華。一一華上。作七寶院。一一院內。作七寶臺。一一臺中。作七寶帳。一一帳內。作七天女。一一天女。作七侍者。一一侍者。作七妓女。奏諸妓樂。作是化已。時天帝釋。及諸眷屬。升彼本頭。三十二天。及諸眷屬。升所化作三十二頭。餘十千城。諸天家族。升彼背上。其身輕舉。猶如旋風吹蓮華葉。或飄樺皮。乘空往詣所遊戲苑。
[0617b16] 爾時諸天。都不自見。有前後者。到已俱下。各詣戲林。歡娛受樂。時彼龍象。亦自化身。如天子形。遊戲受樂。正法念處經云。觀此大龍象王。以何業緣。成就大身。大神通力。與阿修羅鬬。得大名稱。以何業故。受畜生身。見此眾生。天中壽命。滿七萬歲。過去之世。毗陀論部。名不羅那。有婆羅門。大修福德。好行布施。貧窮盲冥。苦惱之人。以善心故。常樂施與。利益眾生。爾時有王。名曰善見。于節會日。出宮遊戲。如諸天眾。與八萬四千大白象王。金網彌覆。寶鈴莊嚴。猶如如來。一切金鈴。以為莊嚴。八萬四千采女。而為圍遶。八萬四千妓樂之音。向遊戲處。園林之殿。是善見王。第一威德。受大樂果。時婆羅門。具足威德。詣善見王遊戲之處。是婆羅門。名三摩多。見此大王具足威德。王有白象。名曰雲聚。寶鈴莊嚴。真珠金網。以為瓔珞。善巧工匠之所成就。莊嚴白象。種種歌戲。詣遊戲處。端正第一。時三摩多婆羅門。心自念言。此白象王。第一快樂。我當願生為天帝釋。作白象王。以布施力。及願力故。命終生天為天帝釋。作白象王(云云)。
馬廐
[0617c12] 廐。正作廄。居又切。音救。馬舍也。釋名云。聚也。謂牛馬之所聚也。
蘇卑
[0617c15] 或作須卑。僧祇律云。夫名[口*束]卑。其婦亦名[口*束]卑。有比丘亦名[口*束]卑。彼念同字。故常請供。增一經云。恒行慈三昧。即摩訶先那優婆夷。按蘇卑字。未知所翻。或蘇卑。是外國語。義同先那。先那。即斯那。此云軍。大婆沙論云。大軍夫婦二人。俱信三寶。恒以資具。恣佛及僧。有一苾芻。服吐下藥。吐下過重。因致風虗。醫人教服肉汁。時居士婦。遣使買肉。時彼國王名為梵授。生子歡喜。普勅城中。一日斷殺。使求不得。時居士婦。念彼病者。不得肉。或致命終。復念世尊。昔菩薩位。為救他命。數捨身肉。今我亦當學菩薩行。即入靜室。持刀割髀。令辦肉汁。施病苾芻。涅槃經云。波羅柰城。有優婆夷。名摩訶斯那達多。已於過去無量諸佛。種諸善根。時有一比丘。身嬰重病。醫言當須肉藥。優婆夷。尋持黃金。周徧城市。買肉不得。即自割股。以種種香煑為羮。比丘服已。病即得瘥。是優婆夷。患瘡苦惱。不能堪忍。即發聲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時佛在舍衛城。聞其音聲。起大慈心。是女尋見佛持藥塗其瘡上。還復如本。佛為說法。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言。我實不往波羅柰城。持藥塗彼身瘡。當知皆是我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達多。此云授。髀音皮上聲。股也)。
生死比丘
[0618a13] 此謂凡夫異生之人。未得聖果。尚處生死。故也。梵言。婆羅必栗訖仡那。此云愚異生。謂愚癡闇冥。無有智慧。但起我見。不生無漏也。舊云。小兒別生。以癡如小兒。不同聖生也。或云。嬰愚凡夫。又言毛道凡夫。言其心行不定。猶如輕毛。隨風東西。應師曰。凡夫者。義言也。若作毛道凡夫。或言毛頭凡夫者。失之久矣。
學人
[0618a21] 此是初果。二果。三果人也。尚居學地。學斷諸漏。若四果。則名無學。謂學地已過。住於阿羅漢上果。從此無復餘學。由諸漏已盡。故名無學人也。
耶輸伽父
[0618b01] 或作夜輸。或耶舍。或虵那。此云寶稱。是長者子名也。中本起經云。長者名阿具利。子字曰虵陀。因緣詳受戒揵度(言耶輸伽。不受請者。以長者請佛。及耶輸伽。并侍比丘。不請僧。恐犯別眾故也)。
涎沫
[0618b06] 涎。同[盜-皿]。徐沿切。音前。口中液也。沫。莫葛切。音末。涎沫也。
私呵毗羅
[0618b09] 亦云私訶毗羅嗏。私訶。此云師子。毗羅嗏。或作毗羅吒。疑是其姓。或其父名。毗尼母經云。毗賴吒子。散祇耶(如捨墮中釋)。
罽尼
[0618b13] 墮篇已釋。
磨飡緻
[0618b15] 即濃石蜜。甘蔗汁煎稠者。是也。
烏婆陀頗尼
[0618b17] 善見云。烏婆陀頗尼。頗尼者。薄甘蔗糖也。正法念處經云。甘蔗汁。器中火煎。彼初離垢。名頗尼多。次第二煎。則漸微重。名曰巨呂。更第三煎。其色則白。名曰石蜜。大經云。石蜜治熱。黑石蜜治冷。
鉢籢
[0618b22] 籢。力鹽切。音廉。徐曰。籢。斂也。所以收斂也。籢本是藏鏡之柙。今此借用。隸作匳。俗作奩。
時藥
[0618c01] 謂時中所應合食者。故名時藥。藥有四種。謂時。非時。七日。盡壽。如捨墮篇釋。律攝云。然此四種。皆能療疾。並名為藥。病者所須。非無病者。即此四種。服食之時。皆須先作療病心已。然後受用。又此四藥。各隨強勢。而服用之。謂前前強。後後弱。時長是弱。時促是強。若後三藥。與初相雜者。應隨勢而服。後二隨一。後一隨一。時過分限。皆不應服。淨師注曰。舊云。四藥相和。從強而服者。謂時非時。自有強弱。不據多少。有云。麴與薑相和。麴多時噉。薑多非時者。皆應臆斷也(薩婆多論云。若以時藥等。助成七日藥。作七日藥服。無過。或以七日藥等。助成終身藥。作終身藥服。無過。或以七日藥等。助成時藥。作時藥服。隨勢力多故。相助成故。若數分勢力等者。隨名取定。此論勢分。不與律攝同。恐致疑悞。並錄於斯)。
栴檀
[0618c14] 或云栴檀那。是外國香木。此方無。故不可翻。或云義翻與藥。謂能除病故。或云天木栴檀。或云牛頭栴檀。言其所出之山峰。似牛頭。西域記云。秣剌邪山中。有白檀香樹(山在南天竺國)。按檀之類。有黃白紫赤諸種。白檀治熱病。赤檀去風腫。主諸惡毒(牛頭山。出北俱盧洲)。
畢陵祇
[0618c21] 或云畢陵迦。又云畢力迦。即丁香。是也。
沉水
[0618c23] 梵云惡揭嚕。此云沉香。其體堅黑。置水即沉。故曰沉水。震旦。惟瓊州出也。
伽羅
[0619a02] 或云多伽羅。又云多伽留。此云根香。大論云。多伽樓。木香樹也。
[少/兔]婆羅
[0619a05] (未詳此香)雜事云。若病苾芻。身著塗香。不應入眾坐。亦不為居士等說法。亦不往俗家。若病差已。方可洗身。隨意入眾。乃至為人說法。時有信心居士等。將塗香來施諸苾芻。不受。或受棄擲。或以餘用。居士不喜。佛言。當塗頭邊壁版上。臥時鼻齅。但是香物。齅時令人眼明。勿致疑惑。
鼠檻
[0619a12] 檻。胡覽切。咸上聲。說文云。檻櫳也。櫳。牢也。一曰圈也。以檻禽獸。故曰圈。
毗樓勒叉
[0619a15] 此云增長。如受戒犍度釋。
伽甯
[0619a17] 甯。正作甯。乃定切。音佞。未詳翻。應是醜目。
瞿曇寘
[0619a19] 或云黑瞿曇。瞿曇。新云喬答摩。如前釋。此是龍名也。寘同置。
施婆彌多羅
[0619a22] 或云尸婆弗多羅。又云舍婆子。按梵云蘇弗多羅。此言善子。
多奢伊羅婆尼
[0619b01] 多奢。或云怛車。伊羅婆尼。或云伊羅槃那。或云曷羅末泥。如上釋。
伽毗羅溼波羅
[0619b04] 具云甘婆羅阿溼波多羅。此云毛上馬(或云金跋羅。亦毛也)。
提頭賴吒
[0619b06] 此云持國。亦翻治國。如受戒揵度釋。
揵闥婆羅剎娑
[0619b08] 揵闥婆。此云香陰。或云齅香。亦云食香。以香自資故也。羅剎娑。或云羅叉娑。此云護士。若女。則名囉叉斯。苑師云。此翻為可畏也(或云羅剎。此云速疾。已上皆是天王。及龍王名號)。
婆伽婆
[0619b13] 是世尊眾德至尚之稱。如前詳釋。按律文。從毗樓勒叉慈。至婆伽婆句。即是自護慈念呪。比丘以此呪自護身時。即免虵毒所害。又根本律。世尊為諸苾芻。說除毒伽陀。及禁呪曰。
 我於持國主  及曷羅末泥  緝婆金跋羅
 咸悉生慈念  喬答摩醜目  難陀小難陀
 無足二足等  亦起於慈念  一切諸龍王
 依水而居者  行住有情類  我悉起慈心
 一切人天眾  神鬼及傍生  咸皆獲利安
 無病常歡喜  所見皆賢善  不遇諸怨惡
 我悉興慈念  毒害勿相侵  我於崖谷險
 一切處遊行  齧毒及害毒  常勿相忓嬈
 世尊大慈父  所有真實言  我說佛語故
 諸毒勿侵我  貪欲瞋恚癡  為世間大毒
 由佛真實力  諸毒自銷亡  貪欲瞋恚癡
 為世間大毒  由法真實力  諸毒自銷亡
 貪欲瞋恚癡  為世間大毒  由僧真實力
 諸毒自銷亡  滅除諸毒害  擁護而攝受
 佛除一切毒  虵害汝銷亡

[0619c08] 怛姪他唵 敦鼻麗 敦鼻麗 敦薜 鉢利敦薜 捺帝。蘇捺帝 雞捺帝 牟奈裔(同裔) 蘇牟奈裔 彈帝尼 攞雞世 遮盧計薜 嗢毗盈具麗 莎訶
[0619c12] (若以此偈呪護身。不為諸蛇所害。設他被毒。而為誦持。即得銷除。倘誦呪未能通利。可以方藥治之。方藥不一。而最簡要者。一方用白礬一錢六分。以八分磨酒服之。八分磨水。以指蘸水。彈酒傷處四邊。水盡即愈。復更以呪加持之大勝。一方用狗肝菜。擂酒服。渣敷瘡口四邊。其毒氣從口出。以燈照之。氣即衝滅燈火。再照燈不滅為度。一方治青虵咬。用土華椒葉。擂酒服。渣敷瘡口四邊。即愈)。
鈹刀
[0619c17] 鈹。篇夷切。音批。說文云。大鍼也。醫家用以破癰也(鍼。俗作針)。
三種藥
[0619c20] 謂薑。椒。蓽茇也。十誦云。佛身中冷氣起。藥師言。應服三辛粥。阿難即入城乞胡麻。秔米。大小豆。合煑。和三辛粥上佛。佛問誰煑。答言。我煑。佛勅棄著無草地。無蟲水中。告諸比丘。從今日。大比丘煑食。不應噉。若噉。得突吉羅。
私訶
[0620a02] 此云師子。十誦云。毗耶離城中。有一大將。字師子。大富多錢。穀帛田宅。寶物豐足。種種福德成就(毗耶離。即毗舍離)。
米泔
[0620a06] 泔。姑南切。音甘。米潘也。說文云。周謂潘曰泔。潘音翻。淅米汁也。又江北名泔。江南名潘(淅音昔。汰米也)。
盪滌
[0620a09] 盪。徒浪切。音宕。與蕩同。通俗文云。澡器謂之盪滌也。
蘇彌
[0620a12] 此國名也。城名跋提(此云賢)。十誦云。蘇摩國。有二城。一名婆提城(即跋提城)。二名蜜城。婆提城中。有六大福德人。一民大居士。二民大婦。三民大兒。四兒婦。五民大奴。六民大婢。
琝荼
[0620a17] 琝。旻。同彌鄰切。音民。荼。音徒。十誦作民大(大音隋)。五分作文荼。或云文圖。天竺名護。
壟出
[0620a20] 力董切。音籠。田埒也。謂田中耕起高土。謂之壟也。
多呵樓支
[0620a22] 此辟支佛字也。多呵。未詳。樓支。此翻可愛樂。
阿牟多羅國
[0620a24] 或云鴦求多羅國。城名訶摩那。然此城深信佛法。是古仙之所住處。
翅[少/兔]
[0620b03] 或作罽那。或作雞尼耶。皆梵音輕重轉也。此無以翻(按罽那。此翻為耳)。
施盧
[0620b06] 或作尸羅。正言貰夷羅。是婆羅門之子。此人宿植善根。聞佛說法。即證預流果。
八種漿
[0620b09] 一梨漿(梨類多種。如前已釋)。二閻浮漿(如墮篇釋)。三酸棗漿(梵云拘羅。此云棗。婆婆羅羅。此云酸棗。今按此中。非酸棗也。原西國一類果。狀似酸棗。名孤落迦果。可以壓漿也)。四甘蔗漿(蔗有大小二種。大者常食。小者為糖。言蔗能下氣。和中。消痰。止渴。補助脾氣。而利大腸。除心煩熱。而下氣痢)。五蕤果漿(如墮篇釋)。六舍樓伽漿(舍樓伽者。藕根也。善見云。此是優鉢羅。拘物頭華根。舂取汁。澄使清。是名舍樓伽漿。優鉢羅。此云青蓮華。拘物頭。此云白蓮華)。七婆榮師漿(或云破樓尸。或作頗留沙。正言鉢嚕灑。其果狀如蘡薁子。此方無也。善見云。似菴羅果)。八蒲萄漿(蒲萄。如前釋。十誦。根本。母經。皆有蕉子漿。梵云茂梨。或云無提。又云毛者。此譯為芭蕉子。言以沙胡椒。安在果上。手極捼之。皆變成水。是為蕉子漿。除上八漿已。若有橘。柚。櫻梅。石榴等。亦得作漿。然此等諸漿。皆須淨洗手。淨器。濾之。以水滴淨。受已然後得飲。故雜事云。鄔波離請問世尊曰。如佛所說。時非時漿者。云何為時。云何非時。佛言。其不濾者為時。其淨濾者。為非時。仍以水滴。滴之為淨)。百一羯磨云。一招者漿(酸似梅。狀如皂莢)。二毛者漿(即熟芭蕉子是)。三孤落迦漿(其果狀似酸棗)。四阿說他子漿(菩提樹子)。五烏曇跋羅漿(其果狀如李子)。六鉢嚕灑漿(即婆樓師)。七蔑栗墜漿(是蒲萄果)。八渴樹羅漿(形如小棗。澀而且甜。出波斯國。中方亦有。其味稍殊。其樹獨生。狀如椶櫚。其果多有漿。至番禺時。人名為波斯棗。其味頗與乾柿相似也)。
摩羅
[0620c01] 亦云末羅。此言力士。斯其種姓也。如餘處釋。
波婆城
[0620c03] 又云波波。此云罪惡。
盧夷
[0620c05] 亦云樓延。如衣揵度中釋。此是波婆城大臣力士之子。阿難舊親友也。
阿頭
[0620c08] 或云阿牟。又云阿頭佉。此聚落名也。僧祇云。故名婆羅門聚落。又云固名。
迦摩羅國
[0620c11] 亦作遮摩羅。此翻為可治。又翻可療(又蓮華將落時。名迦摩羅華)。
根藥
[0620c14] 阿漏 彌那漏 比那漏 提婆檀豆檀慮乾漏 私羅漏 此等根藥。皆無以翻。檢壞鬼神村戒。根種子中。於此句中。或詳。或略。或有。或無。然此多是外國藥名。語亦多是胡音。少近梵言。又其藥物。此方或有或無。今據十誦。五種根藥。一舍利根。二薑根。三附子根。四波提毗沙根。五菖蒲根。淨法師曰。人參。茯苓。當歸。遠志。烏頭附子。麻黃。細辛。察問西國。咸不見有。據此則附子。亦非梵本文也。
沙蔓那
[0620c23] 或云蘇蔓那。此云稱意。善見云。其華香氣。與末利相似。摩訶沙蔓那。此云大稱意。
杏子仁
[0621a02] 杏子。如常可知。兜兜漏(無翻)。察敵梨。呪部云。脚極實唎。此云紅藍華。亦未得其的也。
得鐏
[0621a05] 應作罇。按字本作尊。說文云。酒器也。後人以為尊卑之尊。而加木別出樽字。然樽乃林木茂盛之字。又加缶。加瓦。加土。亦隨俗所見也。鐏乃矛戟柄下銅鐏也。鐏非此義。
  ●律藏卷第四十三
四種淨地
[0621a11] 一者處分淨(初作僧伽藍時。檀越。若經營人。分處。如是言。某處為僧作淨地)。二者檀越淨(若為僧作寺。未施與僧)。三者院相不周淨(若僧住處。半有籬障。多無籬障。都無籬障。若垣若牆。若塹若柵。亦如是)。四者作白二羯磨結(應一比丘。於僧中唱。某院及諸果樹等處。作淨地。唱已。方作羯磨。若疑先有淨地。應解已。更結。解文翻羯磨應作)。五分律。聽羯磨一房。一角。半房。半角。或中庭。或齊屋溜處。或通結僧坊內。作淨地。結時。僧應在院外。遙唱。遙結之。
胡瓜
[0621a19] 本出胡地。故云胡瓜。今多呼為黃瓜。食不益人。不宜多噉。積瘀熱成瘡。動寒熱作瘧。令人虗熱。上逆少氣。發百病。損陰血脈氣。善發脚氣。而生疳蟲。天行時疾後。不可食。忌醋和啖。慎勿犯也。涅槃經云。譬如胡瓜。名為熱病。何以故。能為熱病作因緣故(此瓜非熱。而能發熱。是為熱病因緣也。若蛇咬。取胡瓜搗傅之。數易。則愈)。
五種淨法
[0621b02] 一火淨(謂以火觸。善見云。若火淨已。後生芽。生芽處應更淨。非生芽得食。無罪)。二刀淨(以刀損壞)。三瘡淨(果上自有壞處)。四鳥啄淨(烏[此/束]啄傷)。五不中種淨(謂不堪任為種。或未成種者)。是中刀淨。瘡淨。鳥淨。應去子食。火淨。不中種淨。都食。復有五種淨。一皮剝(謂剝少皮)。二剝皮(謂都剝皮)。三腐(謂爛壞也)。四破(謂劈裂也)。五瘀燥(自蔫乾。不堪為種也)。根本律云。如佛所教。作淨應食。苾芻即一一作淨。遂至日中。不得噉食。佛言。所有果等。應為一聚。應以火刀。於三四處。而觸損之。此名為淨。五分云。若食根種。亦應作五種淨。剝淨。截淨。破淨。洗淨。火淨。若食莖葉。應作三種淨。刀淨。火淨。洗淨。若作淨時。應作總淨。於一聚。一器中。若淨一。名為總淨(瘀。音飫。聲同預。蔫。音煙。物不鮮也)。
自煑
[0621b15] 僧祇云。下至薑湯。亦不得自煑。若乞食。食冷得自煖。無罪。十誦云。食生。聽更煑。若生食。聽火淨已。得煑。云何名火淨。乃至火一觸。
循杓
[0621b19] 循。詳倫切。音旬。謂沿流而下也。
澡豆
[0621b21] 十誦云。佛聽用小豆。大豆。摩沙豆。豍豆。胡豆屑。梨頻陀子等。乾草屑作。莫雜香作。除病人。餘不聽用。若不索檀越自與。隨意得用。母經云。比丘法。不得用雜香澡豆洗身。乃至病。亦不得用。根本羯磨云。如佛所說。有三種物可用洗手。一是鹹鹵土。二是乾牛糞。三是澡豆。此是開聽。如夜合樹華。木槵。皂莢。澡豆之類。咸堪洗沐。既非遮許。無毒無蟲。用之非過(此意。是略教中攝。然皂莢。木梙洗時。勿在有蟲地。其水入地。蟲即悶絕。胡豆即秥豆。豍豆即[豆*(刀/日)]豆。亦云豌豆。有一類蓽豆。人家亦種。堪食。若用為澡豆。極佳)。
婆陀
[0621c07] 亦云婆荼。疑是婆柁梨。乃西方一類小棗也。其木堅鞕。樹皮可以染衣(荼。音徒)。
菴婆羅阿婆利
[0621c10] 或云菴羅婆利。即菴沒羅果。似柰非柰。似桃非桃。無有正翻也。如餘處釋。
迦婆陀
[0621c13] 即雞頭子。一名雁喙。一名茨生。一名芡實。生水澤中。葉大如荷。皺而有刺。俗謂之雞盤。華下結實。形類雞雁之頭。故名雞頭。
蔆芰
[0621c17] 蔆。離呈切。音靈。芰。奇寄切。音忌。三角。四角。曰芰。兩角曰蔆。總謂之水栗。亦呼蔆米。俗名蔆角。不可多噉。令人臟冷腹脹。
斗斛
[0621c21] 梵云佉梨。此云斛。十佉盧。為一佉梨也。此方以六十四黍為圭。十圭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斛。胡谷切。洪入聲)。
作銖
[0622a01] 銖。尚朱切。音殊。銖。兩。斤。均。石。五衡權也。權。
[0622a02] 重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按黃鍾。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龠。音藥。量名。容千二百黍。狀似爵。以縻爵祿。合龠為合。十合為升。鈞。音均)。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八
  音釋

[0622a10] 斬去聲。物淬水中也。

[0622a11] 音彭。脹也。

[0622a12] 音弦。肚也。疑是痃之誤。痃音賢。小腹下病。

[0622a13] 音堂。

[0622a14] 同擣。刀上聲。築也。舂也。

[0622a15] 音咽。

[0622a16] 音威。

[0622a17] 音唐。

[0622a18] 音倍。

[0622a19] 音乙。

[0622a20] 音劣。

[0622a21] 音社。

[0622a22] 奴何切。音那。揉也。

[0622a23] 音漏。
歡喜丸
[0622a24] 酥。麪。蜜。薑。胡椒。蓽茇。蒲萄。胡桃。石榴。桵子。共和合。名歡喜丸。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九目錄
溼病
患風
患瘧
看病
木欓
與匙
不邪命
不以相得
激發
經宿
諂曲
輾治
五條十隔
在僧前受
與一比丘
迦絺那
出功德衣
伽奢國
梵施
拘薩羅國
長生
怨仇
四部兵
富盧醯侈
惡聲鼓
車輾
如野象
阿難邠坻
隨舉比丘
阿[少/兔]婆陀
伽尸國
婆娑婆
十三種人
驅出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九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溼病
[0622b23] 時諸比丘。因飲食過度。身患溼病。博物志云。若雜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鍾。食逾少。心逾明。食逾多。身逾損。故食不可過度。要覽云。夫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故君子慎言語。節飲食。內法傳云。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從多食而起。或由勞力而發。或夜餐未洩。平旦便餐。或旦食不消。午時還食。因茲發動。遂成霍亂。呃氣則連宵不息。蠱脹即終旬莫止。然後乃求多錢之腎氣。覓貴價之秦膠。富者此事可為。貧人分隨朝露。病既成矣。斯何救焉。縱使盧醫旦至。進丸散而無因。扁鵲昏來。遺湯膏而寧濟。火燒鍼刺。與木石而不殊。震足頭搖。嫓僵仆而何別。斯乃良由不體病本。不解調將。可謂止流不塞其源。伐樹不除其本。枝條彌蔓。求絕無因。凡候病源。旦朝自察。若覺四候乖舛。即以絕粒為先。縱令大渴。勿進漿水。斯其極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瘥為期。義無膠柱。若疑腹有宿食。叉刺臍胸。宜須恣飲熟湯。指剔喉中。變吐令盡。更飲更決。以盡為度。或飲冷水。理亦無傷。或乾薑湯。斯其妙也。其日必須斷食。明朝方始進餐。如若不能。臨時斟酌。必其壯熱。特諱水澆。若沉重戰冷。近火為妙。其江嶺已南。熱瘴之地。不可依斯。熱發水淋。是土宜也。如其風急。塗以膏油。可用布團。火炙而熨。折傷之處。斯亦為善。熟油塗之。日驗交益。若覺痰癊闐胸。口中唾數。鼻流清水。糟糝咽閉。尸滿槍喉。語聲不轉。飲食亡味。動歷一旬。如此之流。絕食便瘥。不勞炙頂。無假捩咽。斯乃不御湯藥而能蠲疾。即醫明之大規矣。意者以其宿食若除。壯熱便息。流津既竭。痰癊便瘳。內靜氣消。即狂風自殄。將此調停。萬無一失。既不勞其診脈。詎假問乎陰陽。各各自是醫王。人人悉成祇域。至如鸞法師。調氣蠲疾。隱默者乃行。思禪師坐內抽邪。非流俗所識。訪名醫於東洛。則貧匱絕其津。求上藥於西郊。則惸獨亡其路。所論絕食。省而且妙。備通窮富。豈非要乎。又如癰痤暴起。熱血忽衝。手足煩疼。天行時氣。或刀箭傷體。或墜墮損躬。傷寒霍亂之徒。半日暴瀉之類。頭痛心痛。眼疼齒疼。片有病起。咸須斷食。又三等丸。能療眾病(丸如前訶黎勒句中說)。此等醫明。傳乎帝釋。五明一數。五天共遵。其中要者。絕食為最。舊人傳云。若其七日斷食不差。後乃方求觀世音。神州多並不閑。將為別是齋戒。遂不肯行學。良由傳者不悟醫道也。其有服丹石。及長病。并腹塊之類。或可依斯。虵蠍等毒。全非此療(恐有用丹石之人。忍饑非所宜也。又飛丹則諸國皆無。服石神州獨有。然而水精白石有出火者。若服之。則身體爆裂。時人不別。枉死者無窮。由此言之。深須體識。除虵蠍毒。自有硫磺雄黃雌黃等藥治之。無宜絕食)。而絕食之時。大忌遊行。及以作務。其長行之人。縱令斷食。隨路無損。如其差已。後須將息。宜可食新煑飯飲。熟菉豆湯。投以香和。任飲多少。若覺有冷。投椒。薑。蓽茇。若知是風。宜著荊芥。醫方論曰。諸辛悉皆動風。惟乾薑非也。加之亦佳。準絕食日。而作調息。諱飲冷水。餘如藥禁。如其噉粥。恐痰癊還增。必是風勞。食亦無損。若患熱者。即熟煎苦參湯。飲之為善。茗亦佳也。若絕食不捐者。後乃隨方處療。苦參湯。偏除熱病。酥。蜜。油。特遣風痾。其西天羅茶國。凡有病者。絕食。或經半月。或經一月。要待病可。然後方食。中天極多七日。南海二三日矣。斯由風土差互。四大不同。致令多少。不為一槩。未委神州。宜斷食不。然而七日不食。人命多殞者。由其無病持故。若病在身。多日亦不死矣。曾見有病。絕粒三旬。後時還差。則何須見怪。絕食日多。豈容但見病發。不察病起所由。壯熱火然。還將熱粥食飲。帶病強食。深是可畏。萬有一差。終亦不堪教俗。醫方明內。極是諱焉。其斯之謂。智者思察。用行捨藏。聞而不行。豈醫咎也。行則身安道備。自他之益俱成。捨則體損智微。彼我之功皆失也(醫明者。西國五明論中之一數。名曰醫明。乃廣明醫術也)。
患風
[0623b16] 時有比丘患風。醫教用煙。佛言。聽用。須煙筩。聽作。律攝云。此筩法。長十二指。應以鐵作。或一嘴雙嘴。吸烟入鼻。可治諸疾。若鼻中洟出。即以酥油灌之。目得迦云。時有苾芻身嬰病。若醫教食大麻粥。苾芻白佛。佛言。醫人處方。聽食麻粥。或是蔓菁根莖華葉。及其子實。並除風疾。咸應作粥。而噉食之(本草云。菜中之最有益者。惟蔓菁耳。常啖食之。令人肥健。通中益氣。下氣消穀。其根治熱毒。風腫。消渴亦可解除。但食多令人脹滿。又云。過食動氣。若卒腫毒起急痛者。取大根削去皮。搗如泥。醋煑三沸。急攪出。傅腫處。帛裹。日三易。若一切熱腫毒。取生根一握。鹽花少許和搗。傅腫上。日三易。若男子陰腫如斗大核痛。人所不能治者。搗傅之。即差。其子主治黃疸。利水。又治霍亂。除膨。去目睛青盲。消癥瘕積聚。若急黃。壓油一盞頓服。蜘蛛咬傷。搗末酒服。故蔓菁園中。無蜘蛛。是其相畏也。常服明目。洞視。肥腸。用子三升。醋三升。煑令熟。[暻-京+恭]乾為末。井華水服方寸。若黃疸皮膚。眼睛如金色。小便赤。用生子為末。熟水調下方寸。日三即差。若風[病-丙+軫]入腹。身體強。舌乾燥硬。用子三兩為末。每服溫酒下一錢。心腹脹。以子一大合搗熟研。水濾取汁一盞。頓服自愈。若陰黃。汗出。涕唾黃。取子為末。平旦以井水服一匙。日再加至兩匙。以止為度。若風痰。以子為末。溫水調一匙服。良久吐出涎沫。若虗勞眼暗。取三月華陰乾為末。以井華水。每空心調下二錢。久服可夜讀。故仙家取子製服。辟穀長生。餘能種種療治。如彼書說。此不繁述。言方寸者。匕也。謂作匕法。正方一寸。用抄散也)。
患瘧
[0623c10] 瘧。魚約切。音虐。痁病也。然此病。有寒有熱。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或三四日一發。或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此等皆如醫方處治。若鬼發者。則寒熱日怪。夢寐不祥。多生恐怖。言動異常。即以療瘧病鬼呪治之。呪曰。
[0623c15] 須蜜多(一)阿膩吒(二)迦知膩吒(三)嗚呼那須蜜多(四)支波呼睺須蜜多(五)伊知膩吒吒須蜜多(六)莎訶(七)
[0623c18] 若行此法。須五色縷線。呪作七結。若痛從頭下。先繫項。繫脚。繫手。令大急之。呪水三徧。[口*孫]之。即差(應誦呪一徧。結一結。誦七徧。結七結。然後以繫之。[口*孫]。音巽。含水噴也。或可用比丘尼律中之呪。呪之。若非鬼病可用方藥治之。方有多種。而最簡要者。不煩多藥。不勞煎煑。用好常山一錢。丁香三分。冷極多者五分。甘草三分。俱剪碎。以好酒頭半碗浸之。用紙封碗口。一宿。或打露亦佳。若當明日發。今夜浸之。次早天將明。溫煖。向東服之。睡息。是日即止。屢驗。其渣晒乾。猶能治二三人。若是小兒。不能服。囊藥帶項亦止。或以藥酒拭脣)。
看病
[0624a02] 時有白衣病。來至伽藍中。比丘為看病。諸比丘白佛。佛言。聽方便喻遣。若稱譽佛法僧者。能作事為作。僧祇律云。爾時尊者。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若大德比丘病者。當云何看視。佛告優波離。大德比丘病。不得著邊陋小房中。及著隱迴處。應著顯現房中。共行弟子。依止弟子。常侍左右。掃灑房中。巨磨塗地。燒眾名香。勿令臭穢。敷置牀座(擬問疾者來坐。然問疾之人。亦不得久住)。若比丘來問疾者。應與前食後食。非時來者。應與非時漿。若有問事。病者應答。病人力劣。應侍者答。若優婆塞來問訊者。應言。善來長壽。語令就坐。而為說法。汝大得功德。如世尊說。看持戒病比丘。如看我無異。若有供養。為呪願受。若病人患下。問病者。不得久停。應速發遣。若病人不能出。應畜三除糞器。一授病人。一持出。一洗已。油塗日[暻-京+恭]。如是遞用。一人應戶邊住。莫令人卒入。一人在病人邊住。時時為隨順說法。其大德比丘。應如是看視(十誦云。看病人應隨病者先所習學。而讚歎之。不得毀呰。退本善心)。復問世尊。小德比丘病。當云何看視。佛言。不應著顯現處。臭穢熏外。不得著僻猥處死時人不知。應安人中。若病人有二師。若共行依止弟子應看。若無者。眾僧應差看病人。若一二三人看。若病人衣鉢外。有醫藥直者。應取還供給。若無者。眾僧應與。若僧無者。彼有重價衣鉢。應轉貿輕者。供給之。病人惜者。應白眾言。大德僧。某甲病比丘。不知無常。慳惜衣鉢。不肯貿易。白僧已。輭語說法。使得開解。然後貿易。若復無者。應乞與。若不能得者。應僧食中。取好者與。若復無者。看病人應持二鉢。入村乞食。持好者與。是名小德比丘病法(途中病法。詳在彼文)。律攝云。若病人貧。無藥直者。師主知識等。應為辦之。或施主邊求。或用僧伽物。或窣堵波物。或幡蓋等莊嚴之具。依價賣之。以供藥直。若後病差應償。若無力者。不還無犯。大師之子。是父財故。若看苾芻。供給病者。除性罪已。餘皆應作。若病者命欲終時。其看病人。應移病者。置私臥具上。善為方便。勿令瞋惱。若索衣鉢等。應急呈現。身亡之後。所有喪事。若亡者無物。用僧伽物。或看病人為病者乞。若有病人。為病所困。便將衣鉢。隨處布施。其受施者。不應即分。應於餘日。問其進不。若重索者應還。若言不取者應分。然諸病人。及瞻病者。所有行法。隨教應作。不依行者。得惡作罪。僧祇云。佛告優波離。病比丘中。有不得如法看便死。得如法看便活者。是故應好看。務令如法安隱。即為施命。是故看病。得大功德。諸佛讚歎。如生經。世尊以偈贊曰。
 人當瞻疾病  問訊諸危厄  善惡有報應
 如種果獲實  世尊則為父  經法以為母
 同學者兄弟  因事而得度

[0624b24] 雜譬喻經云。昔有沙門行草間。有大虵言。和尚道人。道人驚。左右視之。虵言。道人。莫恐莫怖。願為我說經。令我脫此罪身。虵曰。道人聞有阿耆達王不。答曰。聞。虵曰。我是也。道人言。阿耆達王。立佛塔寺。供養功德巍巍。當生天上。何緣乃爾也。虵言。我臨命終時。邊人持扇墮我面上。令我瞋恚。受此虵身。道人即為說經。一心樂聽。不食七日。命過生天。却後數月。持華散佛。眾人怪之。在虗空曰。我阿耆達王。蒙道人恩。聞法得生天上。今來奉華報佛恩耳。是以臨終之人。傍側侍衛者。不可不護病者心也。智度論云。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作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什師曰。外國法。從生至終。所作福業。一一書記。若命終時。傍人為說。令其恃福。心不憂畏。彼自念從生至今。常行正命。必之善趣。吾將何畏也。是故宜須順護。勿令失善。隨願往生經云。佛告普廣菩薩。若四輩男子女人。臨終之日。願生十方佛剎土者。當先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燒眾名香。懸繒旛蓋。歌讚三寶。讀誦尊經。為病者說因緣譬喻。善巧言詞。微妙經義。苦空非實。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無有實。又如電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鮮。當歸壞敗。精誠行道。可得度苦。隨心所願。無不獲果(餘如房舍揵度小屋句中略釋)。
木欓
[0624c23] 多朗切。音黨。應作簜。乃大筩也。應法師云。以木若瓦為之。短濶於桶也。
與匙
[0625a02] 仁之切。音時。寄歸傳云。西方食法。唯用右手。必有病故。開聽畜匙。其筯則五天所不聞。四部亦未見。而獨東夏共有斯事。俗徒自是舊法。僧侶隨情用不。筯既不聽不遮。即是當乎略教。用時眾無譏議。東夏即可行焉。若執俗有嗤嫌。西土元不合捉。略教之旨。斯其事焉(言略教者。文錄在後)。
  ○迦絺那衣犍度法
 衣名迦絺那  堅實功德聚  體潔妙精微
 荷負五種利  十方諸世尊  慇懃稱讚譽
 外道叵知名  施者越惡趣  往昔須闍多
 蓮華佛弟子  割截羯恥那  萬賢圍繞刺
 又如阿律陀  展衣當欲治  善逝千聖眾
 親臨而納理  如是衣功德  甚深難思議
 受捨須知法  不可謬宣旨  受乃通三心
 成則在現意  本為滿足故  如來說九句
 捨法略殊分  僧伽及於己  句義非一等
 須當得其智  初八是根本  後二亦其事
 中則百一八  出彼互相義  若人解了此
 受捨無有疑  斯謂圓滿語  具足諸句味

不邪命
[0625a22] 邪命者。謂以邪法得利也。此有五種邪法。求利活命。一為利養故。詐現奇特。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為利養故。占相吉凶。四為利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為利養故。稱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以邪因緣活命故。是為邪命。復有四種邪食活命。一下口食。謂出家人。合藥。種穀。植樹。不淨活命。名下口食。二仰口食。謂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名仰口食。三方口食。謂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名方口食。四維口食。謂出家人。學種種呪術。卜算吉凶。如是活命。名維口食。以上相違。名淨命食。
不以相得
[0625b10] 為求利養故。詐現奇特相。或高聲現威。令人畏敬。或現坐禪。持戒等相。以求利故。現此邪偽。是名為相。非此獲利。名不以相得。百喻經云。昔者夫婦。有三幡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幡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語。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畢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掠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癡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餅。不復與汝。世人聞之。無不嗤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小名利。詐現靜默。為虗假煩惱。種種惡賊。之所侵掠。喪其善法。遂墮三塗。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於五欲耽著嬉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如彼愚人。等無有異。
激發
[0625c01] 吉逆切。音戟。激感也。所謂感激也。
經宿
[0625c03] 摩得勒伽云。過安居竟。有三業。謂衣。器。迦絺那衣也。安居中得。不得用作迦絺那衣。如佛所說。經宿衣。受迦絺那衣。不成受。云何經宿。謂過十夜。或經一夜。
諂曲
[0625c08] 丑剡切。音讇。諂諛也。面從曰諛。佞言曰諂。解脫道論云。諂曲者。如其心念。虗相推舉。善言稱讚。販弄好惡。為調要利。排諧相悅。引利自向。此謂諂曲。
輾治
[0625c12] 正作[服-月+車]。尼展切。音碾。車轢物也。轉輪治穀也。今此借用。應作展。之輦切。旃上聲。舒也。開整也。
五條十隔
[0625c15] 律云。五條作十隔。如是衣。僧應受作功德衣。若復過是者。亦應受。言過者。或七條。二十一隔。或九條。二十七隔。乃至二十五條。一百二十五隔。應割截作。不得縵作。十誦云。若以不割截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作迦絺那衣者。不名為受。律攝云。要是新衣。已浣染者。未曾披著。及非急施衣。若僧伽胝。或嗢呾羅僧伽。或安呾婆娑。此中隨一。咸須作了。若未了者。不合舒張。五肘及過。斯成應法。若體疎薄。往返蓋屍。帖葉縵條。先曾披著。犯捨墮物。破碎被柔。及以補替。並不應張。若十五日得已成者。亦得作羯恥那衣(此有部律。十四日白僧。十五日差人作衣。十六日張衣)。善見律云。十六日明相出。將迦絺那衣裁來與眾僧。比丘應語衣主。須針線染色。作衣比丘多少。檀越聞已。應供養作衣比丘飲食。為僧受迦絺那衣。應知受法用。若衣裁者。應先浣。與眾多比丘共割截簪縫治。即日染成。點淨已。應受。若衣未成。應喚一切比丘共成。不得說道德。作留難。唯除病者。律攝云。乃至能行二三針者。皆共助作。成已。至十六日。其張衣之人。應以塗香燒香。及華彩。嚴飾供養羯恥那衣已。置淨盤上。擎向眾首。在上座前。捧衣而住(云云)。僧祇律云。應襞疊此衣。著箱中。眾華散上。母經云。自恣後。得作四事。一解大界。二還結大界。解界有二種因緣。一為大水湮沒相壞。不知處所。二為賊難故。諸比丘皆出界外。故須結解也。三受迦絺那衣。四安居竟。受敷具。是事自恣後因緣。善見律云。何以於迦絺那衣。如是殷勤。謂諸佛所讚故。往昔有佛名為蓮華。有聲聞弟子名須闍多。作迦絺那衣未成。蓮華如來。與一萬六千比丘。圍繞共作。如律本說。受此衣已。得五事利。有部律云。獲十種饒益。一畜長衣。得過十日。二畜長衣。得過一月。三得離衣宿。四得上下二衣。隨處遊行。五得多畜三衣。六得別眾食。七得展轉食。八不受請。得自往食。九得非時入村。不囑授。十得法學家。隨意受食(餘詳羯磨法中)。
在僧前受
[0626b02] 謂受功德衣。要在眾僧前受。非一人前受。亦非一人受。非二三四人前受。亦非二三四人受。凡住處。下至要得五善比丘同界。一人受差。四人羯磨。成受。不得界外自受。若過五人。說欲者。成受。若出界外還。聞僧已受功德衣竟。即便隨喜。亦得成受。十誦云。若減五人受迦絺那衣。不得名受。若四比丘。第五白衣。不名得受。若沙彌非比丘。外道。擯人。不共住人。乃至出佛身血人。作第五人。不名受迦絺那衣。善見云。若住處不滿五人。得喚餘寺眾僧足數受。得足數。客比丘不得受。若住處有五比丘。若過五。不解受迦絺那衣法。得餘處請一知法比丘。使羯磨受。得為羯磨。自不受。亦不得衣分。若同布薩界。有多住處。不得別受迦絺那衣。應和合一處受一。僧祇律。聽大眾一萬二萬。和合難者。眾多人。得別作迦絺那衣。一切如大眾。但稱眾多為異。四人已上。不得別作。又聽一人獨住者作(按四人一人。諸部無文)。摩得勒伽論。聽餘處比丘。聞某處受迦絺那衣。發隨喜受。亦成受。有五種人不名受。謂無臘人。破安居人。後安居人。餘處安居人。擯人。若餘處自恣已。至餘處得受。但不得住處利。根本部。總有十種人。不合同受羯恥那衣。一未有夏人。二破夏人。三坐後夏人。四餘處坐夏人。五張衣之時。不現前人。六行徧住人。七徧住竟人。八行意喜人。九意喜竟人。十授學人。復有十人。但得利物。不獲饒益。謂以求寂替前第四。便成十人。有五種人。利及饒益。悉皆不得。謂三種捨置人。餘處坐夏人。僧伽破。非法之黨(饒益。如上十種)。
與一比丘
[0626c06] 謂僧獲迦絺那衣物。應與一比丘。為僧作持功德衣人。若人多施衣物。應取一好者。作迦絺那衣。餘隨意羯磨分之。善見云。僧持迦絺那衣與誰。應與衣壞者。若衣敗比丘多。敗衣比丘中老者與。若無老者。臘數大者與。不得與慳貪者。十誦云。應先立受迦絺那衣人。若有五法。不應立作受迦絺那衣人。一隨愛。二隨瞋。三隨怖。四隨癡。五不知受不受。反上應立。又五比丘。不得作迦絺那衣人。一無歲。二破安居。三後安居。四擯。五別住。
迦絺那
[0626c16] 舊翻功德。按梵音。本含多義。未可直翻。迦絺聲近迦提。迦提是星名。是星直此月。此月所得衣。於此月初。受作功德衣。還受斯號。據正梵音云。求那。此翻功德。今以迦絺那。直翻為功德。由見未可。故上古傳來。名表非一。是知迦絺那。不可以一義翻之。或翻云堅固。又云堅實。或云廕覆。又名難活。以貧人取活為難。捨少財入此衣功德。勝如以須彌大衣聚施。翻功德者。以此衣力。能持五事功德。或云彼坐夏有功。以五利賞德。故古翻為賞善罰惡衣。賞安居。善比丘眾。罰破安居。非法者。不得也。有言賞前安居眾。罰後安居者。此義未必然也。其後安居人。不及迦提月解坐。而此功德衣。要是迦提月所得之衣。復在迦提月受。若過此時。不得受。非後安居人無善功德也。新云羯恥那。律攝云。有何因緣。故此衣名作羯恥那耶。謂是堅實。精妙之義。然由大眾捨所持衣。此能荷負。令無違犯。有斯力用。故名堅實。或由此衣。體精妙故。十誦律。優波離問佛。是衣有何義故。名迦絺那衣。佛言。是衣名字為迦絺那。何者是迦絺那。以是衣受迦絺那。何者是迦絺那義。衣名是迦絺那義。生九心故。名受迦絺那。八因緣故。名捨迦絺那。如毗尼中說。是迦絺那衣住處。名廕覆。廕覆義云何。迦絺那衣住處。廕覆僧得衣物等施。
出功德衣
[0627a16] (如律文出)根本羯磨云。佛言。至臘月十五日。張衣之人。白僧伽言。諸大德。明日當出羯恥那衣。仁等各守持自衣。既至明日。僧伽盡集。作前方便已。令一苾芻。單白羯磨(作前方便者。謂六方便法。一問僧集不。二問和合不。三問未受大戒者出。四問不來者說欲。五問僧今何所作為。六答出功德衣。此之六法。遍一切羯磨前。唯除結界。闕者不成。據諸羯磨。準事應答。改第六句。答云某羯磨。餘悉同上)。
  ○拘睒彌揵度法
[0627a23] 夫士處世。審察為先。育德之本。言行是要。審察得慧。則是非理窮。言行有軌。則舉躁皆規。晦其慧。無以鑒邪正。非其軌。無以定禍福。禍福乖。則善惡靡分。邪正昧。則賢愚難別。[言*盾]言詭語。覩之莫辨。是以近惡朋。遠賢士。狎習時深。言行日濁。如附草蟲。隨芒赤綠。心使熾然。情結彌盛。發言如鴆毒。懷忿若修羅。唯憂自不勝人。豈知己非他是。強力諍訟。不避賢良。是故世尊親臨誡諭。不受一言。捨之遐逝。心無顧戀。固封己見。偏執自情。失釋子之六和。乖大悲之四攝。敬順尚無。焉獲溝坑之道迹。濁行未除。寧感潔淨之樂報。是則人天無路。道果不收。地獄是徑。鬼畜趣因。因果歷然。豈容不信。不信則無勞濫披法服。鬬亂僧伽。自喪德於終身。負遺殃於長劫。斯等過患。其誰之咎。良由罔察。失言行軌。致使禍及自他。名流萬世。若諸智者。欲思悛革。秉正聖慧。審察是非。以和為道。履忍為階。敬世尊言。如法律教。奉五正誨。除五違犯。謙下自卑。順僧伽訓。永蠲怨競。得無諍樂。如襍寶藏經云。
 得勝增長怨  負則益憂苦  不諍勝負者
 其樂最第一

伽奢國
[0627b20] 亦云迦尸。又云迦尸。或云加赦。或云迦施。又云迦施羅。如二篇中釋。
梵施
[0627b23] 梵是西音。施乃此方之言。梵音具云。梵摩達哆。此云淨施。亦云淨授。故諸經多云梵授。或云梵達。此皆華梵存略之言。於梵摩字。去摩存梵。於達哆音。去哆存達也。
拘薩羅國
[0627c04] 此是舍衛城之國號也。伽奢。拘薩羅。二國相隣。皆波斯匿王之所統也。
長生
[0627c07] 餘處多云。長壽王子名長生。今律云。長生王子。名長摩納。長字乃從父得名。摩納。此翻年少。長壽王經云。昔有菩薩為大國王。名曰長壽。有太子名曰長生。以正法治國。無刀杖之惱。不加吏民。風雨時節。五穀豐饒。有隣國王。治行暴虐。不修正法。國民貧困。謂傍臣曰。我聞長壽王國。去是不遠。熾饒富樂。而無兵革之備。我欲今往攻奪其國(云云)。佛告諸比丘。時長壽王者。我身是也。太子長生者。阿難是。隣國貪王者。調達是。調達與我世世有怨。我雖有善意向之。故欲害我。阿難。與彼本無惡意。故至相見。即有和解之心。菩薩求道勤苦如是。至見賊害。無怨恚之意。自得致佛。為三界尊。
怨仇
[0627c20] 古文述。同渠尤切。音求。匹也。讎也。爾雅云。仇讎匹也(讎。音酬。報也)。
四部兵
[0627c23] 謂象。馬。車。步也。如九十事中釋。
富盧醯侈
[0628a01] 增一阿含云。名曰善華。此人原是國師。婆羅門種。乃長生王舊臣。堪任國事。後為梵施王奪國。將去也。
惡聲鼓
[0628a05] 謂打破敗鼓聲。猶如驢鳴。是不吉之兆。現其死相。乃西國之刑規也。
車輾
[0628a08] 輾。音釋如上。車轢物也。所謂輘轢。車之陵踐也。
如野象
[0628a10] 昔有一大象。為眾象所惱。若欲飲水。其眾象子。前混令濁。若欲食草。其諸象子。於前食噉。踐蹋汙穢。彼象念言。我今為羣象所困。寧可避去。念已。即去。向空靜林。常得清水美草。猶其離惡羣伴。逝向他邑。住空寂林中。而得快樂。佛因以此為喻也。法句譬喻經云。
 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寧獨守善  不與兒偕
 樂戒學行  奚用伴為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阿難邠坻
[0628a19] 邠。卑民切。音賓。亦作阿難賓坻。即給孤獨長者。如衣揵度中釋。
隨舉比丘
[0628a22] 謂隨順被舉人。名隨舉比丘也。
阿[少/兔]婆陀
[0628a24] [少/兔]。音羺。是僧非時集會。或云法會從事也。非時者。除布薩自恣。餘一切時僧集。共作羯磨法事。或云阿奴謨柂。此言隨喜。謂僧所作法事。隨而生歡喜。今不聽不見罪比丘作隨喜僧事。母經云。非時集會者。除食時。粥時。甜漿時。是餘一切作法事時。如法。如毗尼。如佛教。是名非時集。若非時僧集。上座應問。諸大德。何故非時僧集。諸比丘答曰。有如是等法事。應當作。故集。上座應作羯磨。若白一。若白二。若白四。是名非時集法。復有二種聚會。一眾竟夜說經論義。一眾默然端坐禪思。復有五日一會。法會時。有上中下三眾盡集。集已。皆斂容整服端身靜坐。兼復各相恭敬。威儀法則。觀者無厭。能生人善心。此是五日聚會法也。
  ●律藏卷第四十四
  ○瞻波揵度法
 若欲成辦作法者  當順法律世尊教
 非法別眾不應為  是法和合斯當作
 四種滿數人應知  得呵不呵如律說
 一人舉一二三僧  僧還舉僧此非法
 僧舉一人二三人  斯等羯磨當習學
 重作羯磨佛不聽  僧有四種人數別
 作法定眾不減人  尼等非輩不滿數
 不聽六種非羯磨  非法別眾和合者
 是法別眾并相似  相似和合呵不止
 此等羯磨佛皆呵  持律之人須當識
 白二白四莫增減  亦不前後與參差
 不見不悔不捨惡  斯三有犯并無犯
 無犯言無及言有  不應與作舉羯磨
 有罪言見懺悔捨  不應與彼而作舉
 實犯之罪言不見  不悔不捨如法治
 如是作舉順毗尼  無罪無過獲善利
 解說五種法非法  和合別眾法相似
 責他非眾不成呵  比丘尼等諸難輩
 被舉滅擯離見聞  并受法者呵不成
 同界善眾相比坐  此即成訶法不違
 欲作此法返作彼  斯名非法不成就
 羯磨準事作相應  是佛聽許不當越
 時有為他作訶責  非法別眾五轉譌
 復有眾僧為比丘  羯磨非法而別眾
 或言是法或言非  和合別眾并相似
 眾共諍論紛紜辯  佛說非法別眾者
 僧先羯磨十三人  後為作法不成解
 除彼十三難人已  羯磨餘者解無過
 驅出難人成驅出  餘者解已不成驅
 如是瞻波法具足  解此文句善羯磨

伽尸國
[0628c22] 如上釋。
婆娑婆
[0628c24] 阿育王經。婆娑婆。翻為天主。此或外國音。按天主。梵語非婆娑婆也。十誦云。阿葉摩伽國。聚落名王薩薄。是中有舊比丘名共金。
十三種人
[0629a04] 此十三種。總名難人。障出家法。從犯邊罪。至二根者。是也。
驅出
[0629a07] 擯出也。母經云。擯出有二種。一永擯。二為調伏故擯。調伏者。未懺悔中間。及飲食坐起言語。一切僧法事。皆不得同。是名擯出。調伏羯磨。此人若剛強。永無改悔。盡此一身。不復得同僧事。尊者波離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於僧事無缺。而強擯者。此事云何。佛言。擯有二種。一者善擯。二者惡擯。如擯十三種人者。名為善擯。與此相違。名為惡擯。是名擯出羯磨。若比丘為調伏故。擯出者。後時改悔。求僧除罪。順僧教敕。不敢違逆。能使眾僧齊心歡喜。僧即集。為解擯羯磨。更作聽入僧羯磨。尊者復白佛言。擯出懺悔。此事云何。佛言。為調伏者。聽使懺悔。永擯者。不聽懺悔。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十九
  音釋

[0629a23] 音額。

[0629a24] 音閉。
僵[1]朴
[0629b01] 上音姜。下音付。
[米*覃]糝
[0629b02] 上音旦。下音糂。

[0629b03] 音軫。視也。

[0629b04] 音窮。獨也。單也。

[0629b05] 音苫。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目錄
盧醯那
羈離那國
僧芻
依止
阿摩梨
質多羅
善法比丘
胡麻滓
不見罪舉
清淨已來
若相似
蔓[少/兔]
教敕
徐行
入波羅夷說中
如法僧要違犯
如法僧要訶說
五事
伽耶山
泥犂
一劫
散若
射師
婆羅樹
賊帥
偷蘭遮悔
噫自止
芭蕉
儜人
駏驉
嫌隙
修羅吒
伏藏
阿修羅捉日
修波羅
涌浪
洄澓
寶渚
佉陀羅
白淨王
摩耶
破僧
說不說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0-09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訶責犍度法
 鬬諍相罵詈  與作訶羯磨  惡行污他家
 應為驅擯法  愚癡犯眾行  作法令依止
 觸惱於白衣  遣使下意謝  不見悔捨惡
 為之作三舉  五七行應行  當隨眾僧教
 若意自調伏  乞解應為捨  如是諸法事
 盡皆與白四

盧醯那
[0629c13] 或云盧伽。淨法師云。半豆盧呬得迦。此譯為黃赤色。
羈離那國
[0629c16] 此國及二比丘。如二篇中釋。
僧芻
[0629c18] 十誦云。施越比丘。
依止
[0629c20] 謂比丘癡無所知。多犯眾罪。共白衣雜住。而相親附。不順佛法。聽僧為作依止羯磨。依止有德人住。但不得稱方國土住處。及人等。作依止羯磨。聽語言。汝應受依止住。
阿摩棃
[0630a01] 或作阿摩勒。又作菴摩勒。即餘甘子。如藥犍度中釋(或云菴羅。即菴摩音之譌轉也。此非菴沒羅也)。
質多羅
[0630a04] 此云雜。根本云。雜色長者。增一阿含云。清信士弟子。第一智慧。所謂質多羅長者是。質多羅亦天名。亦星號。正法念處經云。質多羅。此言雜地。義當種種。因此天受報。種種樂具。亦當種種巧言辯論。故也。故有翻為巧。又翻為種種。或翻角星。此是南方星。常護世間。或昔父母祈此天星。而得子者。因以為名也。
善法比丘
[0630a12] 梵云須達磨。此言善法。是比丘為阿摩梨園寺主。質多羅居士為檀越。時尊者舍利弗目連。與諸比丘遊行。至此園中。居士設食供養。善法嫉妒。心生瞋恚。便出惡言。而譏毀之。菩薩藏經云。佛告舍利子。出家菩薩。復有五法。若成就者。不值佛世。不親善友。不具無難。失壞善根。不隨安住律儀。菩薩修學正法。亦不速悟無上菩提。舍利子。何等名為出家菩薩。成就五法。一者毀犯尸羅。二者誹謗正法。三者貪著名利。四者堅執我見。五者能於他家。多生慳嫉。舍利子。如是名為出家菩薩成就五法。不值佛世。乃至不獲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譬如餓狗。慞惶緣路。遇值璅骨。久無肉膩。但見赤塗。言是厚味。便就銜之。至多人處。四衢道中。以貪味故。涎流骨上。妄謂甜美。或咬。或舐。或齧。或吠。歡愛纏附。初無捨離。時有剎帝利。婆羅門。及諸長者。皆大富貴。來遊此路。時此餓狗。遙見彼來。心生熱惱。作如是念。彼來人者。將無奪我所重美味。便於是人發大瞋恚。出深毒聲。惡眼邪視。露現齒牙。便行齧害。舍利子。於意云何。彼來人者。應為餘事。豈復求此無肉赤塗之骨璅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舍利子。若如是者。彼慳餓狗。以何等故。出深毒聲。現牙而吠。舍利子言。如我意解。恐彼來人。貪著美膳。必能奪我甘露良味。由如是意。現牙吠耳。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汝所言。當來末世。有諸比丘。於他施主。勤習家慳。躭著屎尿。妄加纏裹。雖值如來。具足無難。而便委棄。不修正檢。此之比丘。我說其行。如前癡狗。舍利子。我今出世。憐愍眾生。欲止息故。專思此事。為如是等。諸惡比丘。說此譬喻。復次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故求於佛智。行毗利耶波羅蜜多。彼諸菩薩摩訶薩。於己身肉。尚行惠施。況復規求妄想惡肉。而於他家。起諸慳嫉。舍利子。彼諸比丘。慳他家故。我說是人。為癡丈夫。為活命者。為守財穀奴僕隷者。為重世財寶玩縛者。唯於衣食所欽尚者。為求妄想貪嗜惡肉。起慳嫉者。舍利子。我今更說。如是正法。彼諸比丘。先至他家。不應見餘比丘。而生嫉妒。若有比丘。違我法教。見餘比丘。或作是言。此施主家。先為我識。汝從何來。乃在此耶。我於此家。極為親密。調謔交顧。汝從何來。輒相侵奪。舍利子。以何等故。彼慳比丘。於後來者。偏生嫉妒。舍利子。由諸施家。許其衣鉢。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供身等資生什物。便作是念。恐彼施主。將先許施。施後來者。由如是故。即此比丘於施主家。起三種過。一者起住處過。見餘比丘。或起恨言。我於今者。當離此處。二者凡所習近。當言未知。應與不應。三者於不定家。妄起諸過。舍利子。彼慳比丘。於後來人。發三惡言。一者說住處過。以諸惡事增益其家。令後比丘心不樂住。二者於後比丘。所有實言。反為虗說。三者詐現善相。諂附是人。伺有微隙。對眾喚舉。舍利子。如是比丘。於他施主家生慳嫉者。速滅一切所有白法。永盡無遺。
胡麻滓
[0630c16] 白小者名白麻。黑大者名胡麻。亦名巨勝。滓者。濁也。或云胡麻麩。以其家壓油。故也。質多羅居士。少年貧時。曾為此業。故善法比丘。以此言譏刺之。
  ●律藏卷第四十五
不見罪舉
[0630c21] 謂比丘有犯。若他詰時。自言不見罪。佛聽僧與作不見罪舉羯磨。若令懺悔。自言不懺。若令捨惡邪見。自言不捨。皆與作舉羯磨。此名三舉法。大阿羅漢三菩伽說偈云。
 若人不知罪不除  他為除罪便瞋恚
 是名無智愚癡人  日日忘失功德利
 譬如月十六日後  其光漸漸銷滅盡
 若有人知罪得除  他為除罪便歡喜
 是名有智黠慧人  日日大得功德利
 譬如月生一日後  其光漸漸轉增上

  ○人犍度法
[0631a08] 人犍度。覆藏犍度。二法唯是一聚。前因人犯。事有不等。僧隨事與作羯磨。而殄滅之。後以行法不順。制令順行。使罪根而得清淨。為斯別故。分為二聚也。是中犯名雖一。事類多殊。作法者。宜細審察。精練軌儀。如律所教不可妄為。脫爾有遺。羯磨不成。僧眾獲罪。他累不除。犯事者。應深慚愧。盡向發露。下意卑情。求他如法出罪。設有毫釐欺心。瑕疵終不可除。今此律文。文句交密。事理互彰。軌則詳備。自當研究。討其旨要。此不繁出。其餘別部。各有宗趣。無宜混用。但依本律。作法不乖。罪淨無疑矣。
清淨已來
[0631a19] 若比丘覆藏罪。知覆罪日數。應隨覆藏日數。與覆藏羯磨。若不憶知覆藏日數。應從其清淨日已來。與覆藏羯磨。彼得羯磨已。應別自在一下小房住。如覆藏教法。隨順行之。若行摩那埵者。應常在僧中住。如摩那埵教法行之。母經云。於僧殘中。若犯一一。不發露覆藏。後時發露。僧與白四羯磨別住。以何義故。名為別住。別住一房。不得與僧同處。一切大僧下坐。不得連草食。又復一切眾僧。苦役掃塔。及僧房。乃至僧大小行處。皆料理之。又復雖入僧中。不得與僧談論。若有問者。亦不得答。以是義故。名為別住。行本事者。別住時未竟。又復更犯。復從僧乞別住。僧還與本所覆藏日。作白四羯磨。故名本事。摩那埵者。苦役與前無異。但與日限。少有異耳。若犯時。即發露者。亦六日六夜行之。摩那埵者。秦言意喜。前雖自意歡喜。亦生慚愧。亦使眾僧歡喜。由前喜故。與其少日。因少日故。始得喜名。眾僧喜者。觀此人所行法。不復還犯。眾僧歎言。此人因此改悔。更不起煩惱。成清淨人也。是故喜耳。本日治者。是折伏心故。謂此比丘。若還從本日行是事。令心折伏。諸比丘作是念。是人結使厚重。以本日治。令慚愧。更不復作。爾時諸比丘。發心與摩那埵。是故名本日。治折伏心故(有云若不憶覆藏日數。須行滿一百日為限。十誦云。從受大戒來治。五分云。從其憶犯已來。與別住。疑亦如是。餘如羯磨本中廣明)。
  ●律藏卷第四十六
  ○覆藏犍度法
[0631b20] 佛告諸比丘。有二種癡。一犯罪。二不見犯。或見犯罪。不如法懺悔。是為二種癡。有二種智。一不犯罪。二見犯罪。見罪能如法懺悔。是為二種智。僧祇律。佛訶言。癡人。犯時不知羞慚。求清淨時。何以羞慚。此是惡事。非法。非律。非如佛教。不可以是長養善法。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至婦家舍。見其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婦來見夫。欲共其語。滿口中米。都不應和。羞其婦故。不肯棄之。是以不語。婦怪不語。以手摸看。謂其口腫。語其父言。我夫始來。卒得口腫。都不能語。其父即便喚醫治之。時醫言日。此病最重。狀如石癰。以刀決之。可得瘥耳。即便以刀決破其口。米從中出。其事彰露。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作諸惡行。犯於淨戒。覆藏其過。不肯發露。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決口。乃顯其過。
若相似
[0631c12] 如二十四卷。相似句中釋。
蔓[少/兔]
[0631c14] 如藥犍度中釋。
教勅
[0631c16] 本作敕。譌作勑。同昌石切。音赤。天子制書曰敕。又戒敕。又誠也。正也。理也。律云。行覆藏者。若大眾難集。若不欲行。若彼人軟弱。多有羞愧。應至清淨比丘所。白言。大德上座。我今日捨教敕不作。若欲作時。應至清淨比丘所。白言。我今日隨所教敕當作。根本羯磨云。如行徧住。及摩那[卑*也]時。聞有苾芻是鬬諍者。是評論者。或復無慚懈怠之類。欲至於此。應對苾芻。捨其行法。如其惡人。屏息去已。還應就善淨苾芻。受其行法。十誦云。若有因緣。不及行是事。應聽停二十五夜。五分云。別住比丘。欲遠行應捨竟去。向一如法比丘言。大德。聽我今捨別住。法後更行之(三說)。若不捨而去。於路上見比丘。便應自說言。大德。我某甲比丘。行別住法。已若干日。餘若干日。大德憶持。若捨別住。到餘處。應求彼僧更行別住。彼僧應聽。
徐行
[0632a08] 徐。詳於切。序平聲。緩也。安行也。律聽行覆藏者。有客比丘來。在僧伽藍內徐行者。應白。百一羯磨云。若客苾芻新至。未解衣鉢。不須告白。亦不應一一為白。然須眾集會時。方為告白。或鳴犍稚。令其俗人求寂出已。至苾芻處。而為告白。不應向無苾芻住處。設須去者。亦不應宿。
  ○遮犍度法
 夫欲出他過  先須察己非  自行無瑕穢
 方遮彼法事  若闕於五德  不具見聞疑
 妄舉鬬亂僧  後招惡種子

入波羅夷說中
[0632a19] 謂比丘。或見。或聞。或疑。此比丘犯波羅夷。於僧布薩時。遮此比丘說戒。遮說戒時。八難事起。僧不及檢校決定此比丘事。然此比丘曾於僧中已被舉。說波羅夷事。即是入波羅夷說中。捨戒。違逆。例此應知。十誦云。僧欲檢校是此比丘事時。八難中。一一難起。事未決斷。從坐起去。即時一比丘。僧中唱言。大德僧聽。今僧欲檢校某比丘犯波羅夷事。有某難起。是事未斷。僧從坐起去。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後布薩時。當先斷某比丘事。是名白。若諸比丘後布薩時。能先斷是比丘事者善。若不能斷。諸比丘。若欲此住處。彼住處。遮是比丘說戒。應如法遮(入捨戒違逆說中。準此應作)。
如法僧要違犯
[0632b08] 謂僧如法所作事。若白一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布薩自恣等。比丘違犯。不隨順也(此但不隨僧事。然未訶說僧也)。
如法僧要訶說
[0632b12] 謂僧如法所作事。比丘違逆。輕呵僧也。
  ○破僧犍度法
[0632b14] 夫僧寶者。德逾人天。行超三有。性若摩尼。體如珂玉。敬之則永絕長淪。毀之則恒招苦趣。和感梵福。破墜阿毗。諸業罪中。五逆為最。五逆罪中。壞僧是重。何以故。佛法二寶。籍之而弘。釋尊慧命。託之以繼。其有毀壞。是破僧伽。滅三寶種。斷聖命脈。故所獲罪。報沉長劫。凡為行者。應常恭順。與眾同修。如水乳合。不違六和之敬道也。
五事
[0632b22] 如初分云。一乞食。二著糞掃衣。三露坐。四不食酥鹽。五不食魚肉。五分律。開鹽為一。無糞掃衣。十誦律。有盡形壽一食。無酥鹽。根本部。於此略異。一不食乳酪。犢子饑困故。二不食魚肉。由斯殺生故。三不噉於鹽。多有塵土故。四不截衣繢。廢損織功故。五不住蘭若。受房生福故(謂住蘭若。則棄捐施主所施房。若住村舍受用彼房。令生福也)。薩婆多論問曰。此五法。佛常自讚歎。何故名為非法。答曰。佛所以讚歎者。云四聖種。能得八聖道。成沙門四果。今調達倒說云。八聖道趣向泥洹。反更遲難。修行五法。以求解脫。其道甚速。是故說為非法。然不食鹽。非佛所制也。義淨三藏云。現今西方在處。皆有天授種族。出家之流。所有軌儀。多同佛法。至如五道輪迴。生天解脫。所習三藏。亦有大同。無大寺舍。居村樵間。乞食自居。多修淨行。胡蘆為鉢。衣但二巾。色類桑皴。不食乳酪。多在那爛陀寺。雜聽諸典。曾問之曰。汝之軌式。多似大師。有辟邪處。復同天授。豈非天授之種曹乎。彼便答曰。我之所祖。實非天授。此即恐人嫌棄。拒諱不臣耳。此雖多似佛法。若行聚集。則聖制分途。各自為行。別呈供養。豈況諸餘外道。計斷計常。妄執自然。虗陳得一。食時雜坐。流俗無分。踵舊之徒。用為通鑒。更相染觸。涇渭同波。高尚之賓。須察茲濫。殊行各席。深是其宜。
伽耶山
[0632c22] 此云象山。如受戒犍度中釋。
泥犂
[0632c24] 文句云。此方名地獄。胡稱泥犂。立世論云。梵名泥犂耶。新云。梵本正音。名那落迦。或云捺落迦。泥犂者。此云無有。謂彼獄中。無有義利。故云無有也。泥犂耶者。立世云。無戲樂故。無喜樂故。無行出故。無福德故。又因不除離惡業故。故於中生。復說此道。於欲界中。最為下劣。名曰非道。因是事故。故說地獄。名泥犂耶。那落迦者。婆沙論云。彼諸有情。無悅。無愛。無味。無利。無喜樂。故名那落迦。又言捺落名人。迦名為惡。惡人生彼處。故名捺落迦(有翻為不可樂。或翻苦具。或翻苦器)。有說。由彼先時。造作增長。增上暴惡身語意惡行。往彼令彼相續。故名捺落迦。有說。彼趣以顛墜。故名捺落迦(謂生地獄時。中陰身。足向上。頭墜下。倒懸而往彼中生也)。地獄者。從義立名。謂地下之獄也。又獄者。局也。謂拘局不得自在。故名地獄。婆沙論云。謂彼罪人。為獄卒阿傍之所拘制。不得自在也。然此一道。有其多處。或在地下。或處地上。或居空中。故梵本。不言地獄。但云捺落迦。婆沙論云。此贍部洲下。有大地獄。洲上有邊地獄。及獨地獄。或在谷中山上。或在曠野空中(海邊廟中也)。北洲無獄。餘洲惟有邊獨地獄。無大地獄。如此地獄雖多。準三法度論經。總為三攝。一熱。二寒。三邊。
[0633a21] 第一熱獄有八。在贍部洲下。謂此洲下。有五百由旬土泥。次下有五百由旬白墡。次下一萬九千由旬。有七大獄。於中安立。次下二萬由旬。是無間獄。從洲下至無間獄底。共有四萬由旬。無間縱廣高下。各二萬由旬。七獄一一縱廣。有萬由旬。贍部洲下。至無間。上尖下濶。猶如穀聚。八獄於中重壘而住。長阿含經云。大地獄。其數總八。其八獄。各有十六小獄圍繞(謂其八獄。各有四門。一一門外。各有四遊增。有情遊彼。其苦增故。一煻煨增。二屍糞增。三鋒刃增。此增復有三種。一刀刃路。二劒葉林。三鐵刺林。此三種。皆鐵林。故同一增攝也。四烈河增。并前本獄。以為十七。如是八大獄。并諸眷屬。總有一百三十六所。故經中說。有一百三十六捺落迦也)。一等活獄(亦名更活。或獄卒唱令生或冷風吹活。兩緣雖異。令活一等。名等活獄。由習近殺害。樂習增長。墮此獄中。人間一萬六千二百億年。此獄為一晝夜。壽五百歲)。二黑繩獄(先以鐵繩拼。後以鐵斧斫。由習近殺生。偷盜。墮此獄中。人間三萬二千四百億年。此獄為一晝夜。壽一千歲)。三眾合獄(亦名眾磕。兩山下合。以磕罪人。由習近殺生。偷盜。邪婬。墮此獄中。人間六萬四千八百億年。此獄為一晝夜。壽二千歲)。四呼呼獄(亦名叫喚。獄卒逼趂。罪人叫呼而走。由習近殺盜婬妄。墮此獄中。人間十二萬九千六百億年。此獄為一晝夜。壽四千歲)。五大呼獄(亦名大呼喚。四山火起。欲逃無路。號咷大叫。由習近殺盜婬妄。勸人飲酒。墮此獄中。人間二十五萬九千二百億年。此獄為一晝夜。壽八千歲)。六燒然獄(亦名炎熱。火鐵狹近。於中受熱。由殺盜婬妄飲酒邪見。墮此獄中。人間五十一萬八千四百億年。此獄為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七大燒然獄(亦名大炎熱。山火相博。鏟炙罪人。由殺盜婬妄。以酒飲人。邪見不信。或破比丘比丘尼戒。墮此獄中。壽經半劫)。八無間獄(亦名無擇一投苦火。永無樂間。既苦無間。何所可擇。無彈指頃歇苦。由作五逆業。墮此獄中。梵名阿鼻。此云無間。亦云無救。觀佛三昧經云。阿鼻獄受大苦。一日一夜。如人間六十小劫。如是壽命盡一大劫。具五逆者。受罪五劫。復有眾生。犯四重禁。虗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十方佛。偷僧物。婬泆無道。逼掠淨尼。毀辱所親。此人罪報。經十萬四千大劫。復入東方十八鬲中受苦。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第二寒獄。亦有八。在此洲間。著鐵圍山底。仰向居止。罪人於中受寒凍苦。一頞浮陀獄(由寒苦所切。肉生細皰)。二泥羅浮陀獄(此云疱裂。由寒風吹。通身疱裂。此二獄。從身相受名)。三阿吒吒獄(由寒苦增甚。脣動不得。惟舌得動。故作此聲)。四阿波波獄(由寒增甚。舌動不得。脣作此聲)。五嘔喉獄(由寒增極。脣舌不得動。喉內振氣。作此聲。此上三獄。約受苦聲。以立名也)。六鬱波羅獄(此云青蓮華。此華葉細。由肉色細坼。似此華裂)。七波頭摩獄(此云赤蓮華。由肉色大坼。似此華開)。八分陀利獄(此云白蓮華。由彼骨坼似此華開。此上三獄。從瘡相受名。此八獄中眾生。極寒所逼。由身聲瘡變異。故立此名也)。
[0633c06] 第三邊獄。三法度論云有三。一山間。二水間。三曠野。受別業報。此應寒熱雜受。莊椿錄云。孤獨地獄。在閻浮提諸處。或曠野山間。海畔廟中。有八萬四千座。苦報轉輕(如僧護。億耳。所見者)。今總約其報。第一根本極重之罪。殺父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逼奸淨尼。出佛身血。無有懺悔。五逆之罪。及上上品十惡業。感八大地獄。上中品十惡。生寒冰等地獄。上下品十惡。生孤獨小地獄中。餘諸地獄相狀。及受報差別等事。經論備詳。此不繁錄。然造善惡。如形影隨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如然火夜書。火滅字存。火至後成。今世所作。後世成之。佛語無二。敢不信歟。倘或有疑。如下徵驗。自當知之。
一劫
[0633c19] 劫者。大時之總名也。梵音具云。劫波簸陀。此云大時分。然此大時。甚為久遠。不可以歲月而計也。增一阿含經云。劫極長遠。猶如鐵城。縱廣一由旬。高一由旬。芥子滿中。無空缺處。設有人來。百年取一芥子。其城芥子。猶有減盡。然後乃為一劫。不可稱計也。今按論計。此賢劫一代時數。凡一大劫。有四中劫。一中劫。有二十小劫。一小劫者。一減一增也。如從人壽八萬四千歲。過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人壽十歲。此一減。凡經八萬四千箇一百年。總為八百四十萬年。復從人壽十歲。過百年增一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此一增數。如減劫。如是一減一增。名一小劫(亦名別劫。亦名轆轤劫)。此一減增。合有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一中劫。共計有三萬三千六百萬年。四中劫。共計總有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此名為一大劫數也。然此世界初成時。人壽無量歲。數非可計。今但取其八萬四千歲時為始算之。故經云。不可稱計也。言一劫者。一小劫。亦名一劫。一中劫。亦名一劫。一大劫。亦名一劫。若破僧主。在泥犂中一大劫。故律云。提婆達多。在泥犂中一劫不療。謂在地獄滿足一劫受苦。於其中間。無有方便能為救拔者。增一經云。提婆達兜。作三逆罪(一破僧。二出佛身血。三打殺羅漢比丘尼)。復以毒塗十指爪甲。至如來所。欲害如來。時地中有大火風起。生燒彼身。彼為火燒。便發悔心。於如來所。正欲稱南無佛。言不及盡。得稱南無。便入地獄。佛記於阿鼻中。經歷一大劫。從地獄命終。生四天王天。展轉生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如是經歷六十劫中。不墮三惡趣。往來人天。最後受身。當剃除鬚髮。著三衣。出家學道。得成緣覺。名曰南無。佛告阿難。彈指之頃。發善意。其福難喻。何況提婆達兜。博古明今。多所誦習。總持諸法。所聞不忘。計彼達兜。昔所怨讎。起殺害心。向於如來。復由曩昔緣報。故有喜悅心。向於如來。由此因緣報故。六十劫中。不墮三惡趣。復由彼最後命終之時。起和悅心。稱南無故。後作緣覺。號曰南無。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羅蜜經云。佛告諸比丘。成我六波羅蜜相好功德。皆是調達恩。調達是我善知識。亦為善師。調達却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字提和羅耶(晉言。天人王)。法華經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達多善知識故。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又云。若有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方等大雲經。蜜藏菩薩。語善德婆羅門言。汝不應言提婆達多。不知恩分。是人知恩。非不知恩也。雖與六羣同其所行。不名為惡。達多不可思議。所修業行。皆同如來。如來業行。即是達多業行。一切眾生。不能開顯如來真實功德。達多能開示人。令阿僧祇無量眾生。安住善根。達多所有境界。實非聲聞緣覺所知。六羣比丘。亦大菩薩。達多與共同行。若能知達多功德。了了不疑。當知是人。真佛弟子。得佛功德。二分之一。得佛一目。得佛半身。達多所有功德。一切眾生所不能知。如來功德。所有境界。一切眾生亦不能知。復不能見如來法身。達多真實能知如來所有微妙功德。聲聞緣覺。實所不知。惟有達多。了了不疑。亦能示現如來所現無量神通。能示眾生如來所行。知佛如來所有國土。達多是大丈夫。如來所遊。在在處處。達多亦隨逐行。以是義故。名大丈夫。諸佛境界。甚深秘密之言。不可思議。惟有達多比丘。能得了知。若言弊惡提婆達多。壞眾僧者。當知即是善方便也。入大乘論。問云。彼提婆達多。世世為佛怨。云何而言是大菩薩。答。若是怨者。云何而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東西各去。步步轉遠。豈得為伴。又云。是賓伽羅菩薩。然此大權菩薩。為顯如來功德。密化眾生。示現惡逆。令如來因此。為未來眾生。宣說破僧等罪。諸惡行業。因果不異也。
散若
[0634c17] 亦作訕若。又作刪若。或云刪闍。具云刪若夜。此言正勝。
射師
[0634c20] 昔射師。名拘和離。今世尊是也。射師女者。今目犍連尊者是也。
婆羅樹
[0634c23] 此云牢實。其葉光淨。此方無也。
賊帥
[0635a01] 帥。所類切。衰去聲。主也。又率也。統領也。凡稱主兵者。名為將帥。今稱主賊者。名賊帥也。
偷蘭遮悔
[0635a04] 凡隨破僧者。犯偷蘭遮可悔。若破僧主。犯偷蘭遮不可悔。薩婆多論云。破僧輪。犯逆罪偷蘭遮不可悔。破羯磨僧。犯非逆罪可懺偷蘭遮。破僧輪。下至九人。一人自稱作佛。破羯磨僧。下至八人。不自稱作佛。破僧輪。界內界外。一切盡破。破羯磨僧。要在界內。別作羯磨。破僧輪。必男子。破羯磨僧。女人亦能(謂尼眾也)。破僧輪。破俗諦僧。破羯磨僧。亦破第一義諦僧。破僧輪。但破閻浮提。破羯磨僧。通三天下。十誦云。破羯磨者。一界內。別作布薩羯磨。破法輪者。輪名八聖道分。令人捨八聖道。入邪道中。
噫自止
[0635a15] 噫。烏懈切。音隘。飽食氣滿。而出其聲也。
芭蕉
[0635a17] 芭。邦加切。音巴。蕉。茲消切。音焦。其葉不落。但焦。故謂之蕉。芭。即巴義。巴亦焦意。故俗謂乾物。為巴也。其樹一生果實即死。無復再生也。
儜人
[0635a21] 儜。奴登切。音能。弱也。又困也。
駏驢
[0635a23] 音巨虗。獸名也。此獸似驘而小。牛父馬母所生也。驘則驢父馬母所生。此二種獸。皆不自孕。設孕即死(驘音羅。俗作騾)。
嫌隙
[0635b03] 隙。乞逆切。輕入聲。怨隙也。
修羅吒
[0635b05] 或云須賴吒。此云善國。是昔月益王所治也。餘經律多云。波羅柰國。賢愚經云。王名勒那跋彌(此言寶鎧)。第一夫人名蘇摩。生迦良那伽梨太子(此言善事)。第二夫人名弗巴。生波婆伽梨太子(此言惡事)。善事太子。娶梨師跋陀國王女。
伏藏
[0635b11] 伏。音服。匿也。潛也。藏去聲。才浪切。物所蓄曰藏。謂人以物隱之也。若物自隱。則為平聲。經云。伏匿寶藏是也。窖中寶物。名曰伏藏。
阿修羅捉日
[0635b15] 如上釋。及下三十六卷月蝕句中明。
修波羅
[0635b17] 修。亦作蘇。此翻善護。亦翻善鎧。鎧亦護義。
涌浪
[0635b19] 涌。尹竦切。音勇。水上溢也。俗作湧。非也。
洄澓
[0635b21] 洄音回。澓。音服。洄澓。水逆上回流。一曰伏流。
寶渚
[0635b23] 渚。腫庾切。音主。爾雅云。小洲曰渚。有云。四方有水。獨高處。曰渚。
佉陀羅
[0635c02] 或云朅地羅。又云朅達羅。此言檐木。應法師云。南此多饒此木。苑師云。此方苦梗木也。陀羅尼集經。譯為紫樞木。按此佉陀羅木。堅而有刺。亦非紫樞。言其木堅。似紫橿也。凡持呪中用。可以紫橿代之。涅槃經云。佉陀羅樹。斷已不生(橿音江。一名萬年木紫橿。嶺南俗呼為紫荊)。
白淨王
[0635c09] 亦云淨飯。佛所行讚經云。甘蔗之苗裔。釋迦無勝王。淨財德純備。故名曰淨飯。
摩耶
[0635c12] 具云摩訶摩耶。此言大術。亦言大幻。有部律云。師子頰王。恒自思念。若得我種之內。出一金輪王。甚適我願。其天示城。善悟王亦念。我得與師子頰王。速為眷屬。甚適我願。時善悟王。最大夫人。因即有妊。滿足十月。誕生一女。顏容端正。世所希有。王及宮人。一切見者。無不怪仰。共相議曰。今此王女。為是人生。為是善巧天來之所化作。經三七日。羣臣共議曰。今此王女。非人能生。是善巧天之所化作。可名此女。號為幻化。瞻相師白曰。今王聖女。後必生兒。具足諸相。有大威德。得力輪位。後時夫人。更復有妊。十月滿足。誕生一女。其女光明。映徹城內。容顏相好。世所無比。至三七日。羣臣集議。此小女勝幻化。因即立名為大幻化。瞻相師曰。今王聖女。後必生兒。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威德尊重。至轉輪王位。時善悟王。遣書與師子頰王。具說二女瑞相。師子頰王。念生輪王。即先取大幻化。與淨飯太子為夫人。次取幻化。為二夫人(云云)。華嚴經。摩耶夫人。答善財言。善男子。我已成就大願智幻解脫門。是故常為諸菩薩母。如我於此閻浮提中。迦毗羅城。淨飯王家。右脇而生悉達太子。現不思議自在神變。如是乃至盡此世界海。所有一切毗盧遮那如來。皆入我身。示現誕生。自在神變。如此閻浮提中。菩薩受生。我為其母。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閻浮提中。悉亦如是。然我此身。本來無二。非一處住。非多處住。何以故。以修菩薩大願智幻莊嚴解脫門故。如今世尊。我為其母。往昔所有無量諸佛。悉亦如是。而為其母。有無量最後身菩薩。於此世界示現受生。我皆為母。如此世界賢劫之中。過去世時。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及今世尊現受生時。我為其母。未來世中。彌勒菩薩。我於彼時。亦為其母。如是次第。有師子佛。乃至樓至如來。在賢劫中。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當成佛者。悉為其母。如是於此世界海。十方無量諸世界。一切劫中。諸有修行普賢行願。為化一切諸眾生者。我自現身。悉為其母。善男子。乃往古世。過不可思議劫數。爾時有劫。名淨光。世界名須彌德。有千億四天下。有一四天下。名師子幢。於中有八十億王城。有一王城名自在幢。有轉輪王名大威德。彼王城北。有一道場。名滿月光明。其道場神。名曰慈德。時有菩薩名離垢幢。坐於道場。將成正覺。有一惡魔名金色光。與其眷屬。無量眾俱。至菩薩所。彼大威德轉輪聖王。已得菩薩神通自在。化作兵眾。其數倍多。圍繞道場。諸魔惶怖。悉自奔散。故彼菩薩得成正覺。時神見已。歡喜無量。便於彼王而生子想。頂禮佛足。作是願言。此轉輪王在在生處。乃至成佛。願我常得與其為母。時彼神者。我身是也。轉輪王者。今世尊是。我從於彼發願已來。此佛世尊。於十方剎。一切諸趣。處處受生。種諸善根。修菩薩行。教化眾生。乃至示現。住最後身。念念普於一切世界。示現菩薩受生神變。常為我子。我常為母。大善權方更經云。何故菩薩生後。七日。其母便薨。以夫人壽盡。福應昇天。非菩薩咎。菩薩前處兜率。觀后摩耶大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從兜率神變來下。現入后胎。以是推之。非菩薩咎。是為菩薩善權方便。有部律云。菩薩常法。其母產菩薩已。七日命終生三十三天(天示城因緣。詳如二十一卷。姓日句中。力輪王。即鐵輪王。為贍部一洲之主。言得力輪位者。即尊者難陀是)。
破僧
[0636b22] 若比丘。非法言法。自知非法想破。及正說時。便作非法想說。作如是言。此是法。若非想破。法想說。若法想破。非法想說。如是破僧。一劫在泥犂中受苦。若法想破。法想說。此是法。是人不墮地獄一劫受苦。疑等如律文出。是中破說二時。但一非法想。即一劫受苦。此以心重。故感一劫苦報。五分律。不問法與非法。但法想說。言是法。非法想說。言非法。不一劫受苦。此顯非誑說。其心輕輭故。若法想說。言非法。非法想說。言是法。即一劫受苦。此為誑說。其心結猛重故。疑亦同也。根本部。惟正破時。作非法想。則生無間罪。亦成無間業。異此。但生無間罪。不成無間業(無間罪者。謂若墮在捺落迦中。受罪之時。曾無間隙。若取正譯。應云無隙。無間業者。謂從人道。更無間隔。垂墮泥犁。無間之字雖同。其義條然自別。梵云。阿毗止。此言無間隙。梵云。阿難咀利耶。此言無間墜墮。無間。即生墮地獄中。無隙。或餘身方受。有斯差別。故致句分不同也)。
說不說
[0636c13] 總有十八事。如初分云。法。非法。律。非律。犯。不犯。若輕。若重。有殘。無殘。麤惡。非麤惡(偷蘭遮。名麤惡)。常所行。非常所行(亦云舊法。十誦云。常所行事者。若白一。白二。白四羯磨。布薩。自恣。立十四人羯磨)。制。非制(鹽等非佛所制。而言食則不趣涅槃。此是非制言制。佛不聽長爪髮。而言爪髮有命此是制言非制。及諸戒羯磨。非制而制。是制便開)。說。非說(餘如增一法中說)。十誦云。有十四破僧事。非法說法(依薩婆多論釋云。五法非法。說言是法)。法說非法(八聖道是法。說言非法)。非善說法(善即是律也。五法非律。說言是律)。善說非善(八聖道是律。說言非律)。非犯說犯(佛不制心戒。而說心起三毒。即是犯戒)。犯說非犯(不剃髮剪爪。佛說犯戒。而言髮爪有命。剃剪則犯)。輕說重(如優鉢羅龍。以摘樹葉故。罪不可懺。因此便言殺草木者。一切是重)。重說輕(見須提那達尼吒等。以先作故。不得重罪。便言婬欲。偷盜。是輕)。有殘說無殘(下四篇。犯則有殘。而說言無殘)。無殘說有殘(四重犯則無殘。而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八聖道是常所用法。而說非是常所用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五法是非常所用法。而說是常所用法)非說言說(四禁言輕。餘篇言重。此是非說。而言是說)。說言非說(四禁是重。餘篇是輕。此是正說。而言非說。說亦云教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
  音釋

[0637a08] 音虐。樂也。

[0637a09] 音莊。

[0637a10] 音與。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十一目錄
阿夷羅跋提河
伽渠池
罪處所
六諍根
六犯所起
四諍曲解
除受欲已
八不可過法
五百歲
優鉢羅
阿希物多
瞻婆
蘇曼那
婆師
阿夷
四依法
月八日食
舍夷拘棃
長跪
小小顏貌
蠱道
酤酒
令卷
鳥縙
曼陀羅
鞞樓
詭語
謫罰
難陀比丘尼
懸廁
嗤笑
疏向
叉奇
謦咳
大小便法
思惟善法
與食
窳惰
鉢支
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