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7188阅读
  • 1回复

毗尼關要事義 德基 輯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毗尼關要事義
 
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 德基 輯
 
卷第一
姚秦者即東晉安帝時。後主姚秦。以別餘秦也。揀非周後之嬴秦。亦非西晉武帝時之乞伏秦。亦非東晉穆帝時之符秦。故言以別餘秦也。言嬴秦者。因秦祖堯帝時加賜伯益。賜姓嬴氏。故稱鸁秦 言乞伏秦號曇牟讖者。即乞伏氏。或云乞佛氏姓也。據金城苑川。金城即陝西臨洮府別號。金城苑川即陝西鳳翔府寶雞縣別號。苑川自號西秦。當晉武帝太元十二年。名曇牟讖。亦云曇摩讖。亦云曇無讖。此云法豐。以道法豐盛故為名。即中印土人也 言符秦者。姓符。名堅。字永固。自稱大秦。故曰符秦也。
嗣音寺。繼也。
五明
一聲明 聲即教明。即明了。謂世間文章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聲明。
二因明 因即萬法生起之因。謂世間種種言論及圖書印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悉皆明達。故曰因明也。
三醫方明 醫方即醫治之法也。謂世間種種病患。或癲癎蠱毒。四大不調。鬼神呪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故曰醫方明也。
四工巧明 工即工業。巧即巧妙。謂世間文詞讚詠。乃至營造城邑。農田商賈。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業巧妙。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工巧明。
五內明 內即佛法內教也。謂以持戒治破戒。以禪定治散亂。以智慧治愚癡。乃至種種染淨邪正。生死涅槃。對治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內明。
靡音米。無也。
綜宗去聲。機縷乃織錦之具也。雖錦絲萬億經緯由之提掇。
閑轄平聲。孟子曰。閑先聖之道也。
薨音轟。公侯卒為之薨。
羇音雞。旅寓也。寄也。羇旅之臣幸。若獲宥寬之而已。未全放也。
虜音魯。掠也。生得曰虜。斬首曰獲。
徵音征。證也。
微音惟。細也。使微細言義不墜也。
馳音池。疾驅也。車馬曰馳。走馬謂之馳。策馬謂之驅。
脫湍入聲。或然之辭。
幾音雞。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敦喻敦音墩。厚也。喻音于。言語順貌。
趙政為前秦符堅秘書郎時。外國沙門僧伽跋澄及曇摩難提入長安。政請跋澄出婆須蜜經梵本。於是澄執梵文。竺佛念譯為晉言。
弘始即後秦弘始。後秦姓姚。名萇。字景茂。赤享羌人。為前秦符堅龍驤將軍。以攻晉。後為司馬。討慕溶泓等軍。敗。懼奔。時渭北馬牧等糾扇羌豪五萬餘人。推萇為盟主。晉太元十二年丙戌四月萇自陝西等路入長安。即帝位。改年建初。國號大秦。史以後秦別之。晉太元十八年癸巳十二月萇卒。子興立。改元皇初。凡五年。又改元弘始。故曰後秦弘始。
弱音若。二十曰弱冠。
通敏通徹也。音閔。聰也。即通徹聰敏也。
詁訓詁音古。詁訓者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尤音由。甚也。
備貫上音避。具足也。下音慣。習也。即具足貫習風俗。
西河山西省汾州府。別號西河。
洽音狹。合也。
著音注。明也。
質斷質真入聲。考也。證也。斷端去聲。決也。即考證決斷文義也。
研覈上音延。窮也。究也。下音劾。考之使實也。
遘音姤。遇也。即遇疾。
八風出佛地論。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
五停心者。修此五法。煩惱止息。心不動散。發諸禪定。定法持心。入出安隱。故名停心
一多貪眾生不淨觀 謂多貪欲之人於男女身分。互相染著。須假作九想不淨之觀治之。令其貪著之心不起。故云多貪眾生不淨觀。
二多瞋眾生慈悲觀 謂多瞋恚之人於諸違情境。輒生忿怒。當用慈悲觀治之。愛念愍傷。一切眾生不於彼而起瞋心。故云多瞋慈悲觀。
三散亂眾生數息觀 謂心多散亂之人當用數息治之。數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數出息。或數入息。端心正念。從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復始。令心不散亂。故云多散眾生數息觀。
四愚癡眾生因緣觀 謂愚癡不了之人當以因緣觀治之。因緣觀者。即觀十二因緣也。以其迷倒。撥無因果。執著斷常二見。故令觀此十二因緣。三世相續不斷不常。以破愚癡之心。故云愚癡眾生因緣觀。
五多障眾生念佛觀 謂障重之人當用念佛觀治之。障有三種。一昏沉暗塞障。當想念應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於昏沉也。二惡念思惟障。當想念報身佛十力四無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當想念法身佛空寂無為治之。故云多障眾生念佛觀。
別相念即身受心法釋在十一支道中。
總相念者觀身不淨。則受心法亦皆不淨。觀受是苦。則身心法亦皆是苦。觀心無常。則身受法亦皆無常。觀法無我。則身受心亦皆無我。總於四境而修四觀。用破倒令無餘也。
四加行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謂此行人欲求見道。革凡成聖。遂起煖等四心。修四諦觀。以定資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見道即初果須陀洹也。
一煖加行 煖者從喻得名。謂如人以木鑽火。火雖未出。先得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未得無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加行。無漏者。謂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頂加行 頂者謂觀行轉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頂。觀曯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加行。觀矚四方者。謂觀四諦也。
三忍加行 忍有二義。一者印可義。謂於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諦之理。謂苦諦實是苦。乃至道諦實是道也。二者決定義。謂此善根決定無退。故名忍加行。
四世第一加行 謂此位中觀四諦理。雖未能證。而於世間最勝。故名世第一加行。
三乘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乘 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曰聲聞。謂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故以此四諦為乘也 四諦者。苦集滅道也。
二緣覺乘 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謂始觀無明緣乃至老死。此是觀十二因緣生。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是觀十二因緣滅。觀此因緣滅。即悟非生非滅故。以此十二因緣為乘也 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乘 菩薩是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菩薩行六度行。廣化眾生。出離生死。故以此六度為乘也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三智
一一切智 謂於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 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葢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葢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二道種智 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
三一切種智 謂能以一切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
三諦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此三隔歷即是次第三諦。三一無礙即是圓融三諦 隔歷者。三諦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後中。即別教三諦也。圓融者。舉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圓教三諦也。
一真諦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葢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執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蕩之。則謂實之情。自忘情忘。即能離於諸相。若離則真空之理自然諦了。故名真諦也。
二俗諦 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諸法雖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觀照之。則能諦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名俗諦。
三中諦 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之謂也。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若以中觀觀之。則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淨洞徹。圓融無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故名中諦。
四韋陀摩蹬伽經云。初人梵天造一韋陀。次有僊人名曰淨。變一為四。故名四韋陀。梵語韋陀。華言智論。即婆羅門所作邪論也。以世間之智。造養生等書。而有四種不同。故名韋陀典。其書不曾傳至東土。
一阿由 梵語阿由。華言方命。亦曰壽養。生繕性之書也。繕者治也。
二殊夜 梵語殊夜。無翻。祭祀祈禱之書也。
三婆磨 梵語婆磨。無翻。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陳之書也。
四阿達婆 梵語阿達婆。無翻。謂異能技數禁呪醫方之書也。
淼音藐。大水也。
詳悉詳者備也。悉者盡也。知也。豈我備詳盡知也。
如意珠亦名摩尼。或云踰摩。正云末尼。大品云。如摩尼寶。若在六中。隨作一色。以青物褁水色即青。若黃赤白紅縹 褁隨作黃等色。大品阿難問憍尸迦。是摩尼寶為是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實。釋提桓因言。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論云。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燒。輔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論華嚴云。如意摩尼似如並列二名。大莊嚴論有摩尼珠。大如膝葢。大論云。如意珠狀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觀經指如意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禦音御。止也。拒也。
淩音靈。犯也。
魄音拍。月體黑者謂之魄。又魄者無明也。無明盡則惑忘。
宜音倪。適理也。即如理之意。
九界破結使比丘中廣明。
欲界六天欲即色欲。四天王以形交為欲。忉利以風為欲。夜摩以抱持為欲。兜率以執手為欲。化樂以視笑為欲。他化但以視為欲也。謂之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亦名最勝。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
四天王天離人間地四萬由旬。每由旬四十里。居須彌山腰七金山頂。與日月齊。有四王天。東方持國天王。居須彌黃金埵。主乾闥婆眾。南方增長天王。居須彌山瑠璃埵。主鳩槃茶眾。西方廣目天王。居須彌山白銀埵。主龍眾。北方多聞天王。居須彌山水晶埵。主夜叉眾。統御諸惡鬼神。令其不敢肆虐。故名護世。四王并其眷屬總名四天王也。此是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殺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齋戒之力所感。身長七十五丈。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壽五百歲。計人間數。則是九百萬年。然亦有中夭者。死時五衰相現 一頭上花萎。二腋下出汗。三衣裳垢染。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
忉利天離人間地八萬由旬。居須彌山頂。名忉利天。是梵語。此翻三十三天。謂須彌山頂上四方各有八天。並列而住。為之三十二。并中間帝釋天王。共為三十三也。大論云。昔有婆羅門。姓憍尸迦。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憍尸迦為天王。各帝釋天。三十二人為輔臣。此亦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殺不盜兩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齋力所感。天身皆長百五十丈。唯帝釋身長三百丈。由其過去徧修恭敬業故。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一千歲。計人間數。則是三千六百萬年。中夭及五哀相現。并如前說。後諸天中亦皆准知 梵語憍尸迦。又云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華梵雙舉也。
夜摩天離忉利天八萬由旬。離人間地十六萬由旬。於虗空中有地如雲。朗然安住。為夜摩天。此翻時分。謂其時時唱快樂故。以蓮花開合。分其晝夜。此是上品十善。兼學坐禪所感。或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長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二千歲。
兜率天離夜摩天十六萬由旬。離人間三十二萬由旬。於虗空中有此如雲。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為兜率天。此翻知足。謂夜摩天極受欲界妙五欲樂。不知止足。此天能知足也。此是上品十善。兼得細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長三百丈。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四千歲 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細住者。六妙門四修觀中一法也。自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於定心中以心眼諦觀此身中微細出入息相。故名兼得細住。
化樂天離兜率天三十二萬由旬。離人間六十四萬由旬。於虗空中有地如雲。超越下地。能為變化。謂自化五塵之欲而娛樂。故名化樂天。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長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八千歲 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他化自在天離化樂天六十四萬由旬。離人間一百二十八萬由旬。於虗空中有地如雲。假他所化。以成己樂。故名他化自在。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長四百五十丈。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一萬六千歲。
色無色界天色界諸天具有色受想行識五陰。無色界天唯有受想行識四陰。
梵眾天超六欲天。遠離飲食婬欲睡眠三種過患。故名為梵。梵者清淨離染之謂也。通而言之。四禪皆名梵天。皆清淨故。別而言之。初禪創離欲染。獨得梵名。大佛頂經云。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名梵眾天。壽二十小劫身半由旬。
梵輔天大佛頂經云。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梵輔天。壽四十小劫身一由旬。
大梵天大佛頂經云。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壽六十小劫身由旬半。
少光天不論人中天上欲界初禪。但於無覺唯觀三昧。不住不著。專精求進。創得無覺無觀三昧。入第二禪。禪力夫深。命終得生少光天中。佛頂經所謂澄心不動。寂湛生光也。火災不到。壽[1]一大劫。身二由旬 從二禪去乃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無覺無觀三昧。
無量光天人中天上數習第二禪力。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徧成瑠璃者也。壽四大劫身四由旬。
光音天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者也。壽八大劫身八由旬。
少淨天不論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於二禪不住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三禪者。命終即生此天。水災不到。壽命十六大劫。身長十六由旬。
無量淨天數修第三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
徧淨天深入第三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福生天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禪。但於三禪不味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四禪者。命終得生此天。果報微妙。宮殿隨身。并如雲之地。亦所不須。故他經中亦名為無雲天也。三災俱不能到。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
福愛天數修第四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
廣果天深入第四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
無想天由於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說。厭患粗想。數修習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禪貪染。依第四禪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令不現行。想滅為首。名無想定。得此定已。不退不失。命終即生無想天中。壽亦五百大劫。身亦五百由旬。
無煩天此於第四禪捨念清淨眾同分中。復有此五。不還天乃三果聖人已斷下四地染。未斷上地染者所寄居也。初無煩者。乃雜修禪下品所感。謂行人先入第四禪已。於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次起多念有滿心相續現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名為根本成滿。以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於故業故。命終後得生此天。壽千大劫。身千由旬。但有升進。永不退轉也。一遇佛字。便出塵界。成阿羅漢。
無熱天二無熱者。乃雜修禪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為加行。更引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即生此天。壽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
善見天三善見者。乃雜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善現天四善現者。乃雜修上勝品所感。用前九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
色究竟天五色究竟天者。乃雜修禪上極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一萬六千由旬。
空無邊處天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禪中。但除無想五不還天。餘修空處定者。若得成就則命終。便生此天。既無色陰。不可說有方隅處所。唯有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虗空。為其處也。壽四萬大劫。
識無邊處天不論欲界色界空處。但修識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心識。為其處也。壽四萬大劫。
無所有處天不論欲界免界空處識處。但修無所有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非空非識境界。為其處也。壽六萬大劫。
非想非非想處天不論欲色二界空等三處。但修非非想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極微細第六識所緣非有非無境界。為其處也。壽八萬大劫。居三有極頂。更無可進。
東勝神洲語梵弗于逮。華言勝身。以其身勝南洲故也。又翻為初。謂日初從此出也。在須彌山東。其土東狹西廣。形如半月。從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長八肘。壽二百五十歲。梵語須彌。華言妙高。
南贍部洲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閻浮提樹。提是洲名。因樹立稱。故名閻浮提。在須彌山南。其土南狹北廣。形如車箱。縱廣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壽無定限。劫初成時壽無量歲。減劫極時不滿十歲。增劫極時八萬餘年。今時人壽不滿百歲。仍多中夭。故論果報不及東洲。何況西北二洲。然有三事。尚勝諸天。何況北洲。一能斷婬。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所以諸佛唯出南洲也。
西牛貨洲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謂彼多牛。以牛為貨。故名牛貨。在須彌山西。其土形如滿月。縱廣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滿月。人身長六十肘。壽五百歲。然有中夭。此洲能起見思煩惱。造三品惡。雖不見佛。而有阿羅漢。往彼說法教化。故得遵修出世施戒禪慧。
北俱盧洲梵語鬱單越。此翻勝處。亦翻高上。比餘三洲。地最高上。福最勝故。在須彌山北。其土正方。猶如池沼。縱廣一萬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長三十二肘。人壽一千歲。命無中夭。不執我所。不造十惡。命終必生天上。但以純樂無苦。不畏無常。佛法所不能化。故為八難之一。
轄閑入聲。車軸頭鐵也。左傳巾車脂轄。
軸音逐。車持輪者即轂也。
下下等九品思惑謂三界九地思惑。每地各分九品。合為八十一品。下下九品者。即最後第九品。斷此下下第九品惑盡。永不退故。
隨順有為無為一有餘涅槃。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餘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
 
第二卷
砥音紙。磨石也。周道如砥。頌周文王之德。公平如砥也。故言有道。砥直謂有道平直也。
羸音雷。瘦也。
五鈍使
一貪欲使 貪即引取無厭也。謂諸眾生貪著世間色欲財寶。恣縱心情而無厭足。由此貪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
二瞋恚使 瞋即忿怒。謂諸眾生於違情境上。起諸瞋恚。惱亂自他。由此瞋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三無明使 無明即迷惑不了。乃癡惑也。謂諸眾生以迷心緣境。於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癡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
四慢使 慢即自恃輕他也。謂諸眾生自恃種姓富貴有德有才。輕蔑於他。由此慢心之所驅役。流轉三界。
五疑使 疑即猶豫不決也。謂諸眾生迷心乖理。不能通達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驅役。流轉三。界故名為使。
五利使
一身見使 身見者。謂諸眾生於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計為身也。由此身見。驅役心神。流轉不息。
二邊見使 邊見者。謂諸眾生於前之身見。或執為斷。或執為常。各執一邊也。由此邊見。驅役心神。流轉不息。
三邪見使 邪見者。謂諸眾生邪心取理。撥無因果。斷滅一切善根也。由此邪見。驅役心神。流轉不息 撥者絕也。
四見取使 見取者。謂諸眾生於諸見之中。隨執一見。於非真勝法中。謬計涅槃。生心取著。於邪見中。執為正見也。由此見取。驅役心神。流轉不息。
五戒取使 戒取者。謂諸外道於非戒中。謬以為戒。無利勤苦所依為業。如牛狗鷄等邪戒。及投灰拔髮。五熱炙身。斷絕飲食。以為真戒。取以進行也。乃至雖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輪王等。皆屬戒取所攝。由此戒取驅役。必神流轉不息。故名為使 俱舍問云下三諦何意無身邊二見。答身邊二見唯於苦果處。執身為我。名為身見。執身斷常名為邊見。三諦非身。故無二見。問戒取之人何故迷苦道二諦耶。答戒體是苦。取以為淨。故述苦諦。邪戒非道。取以為道。故迷道諦。問何以戒取集滅處無。答戒取有二。一非因計因。迷苦果起。二非道計道。迷道起故。集滅無也。集滅離三見者。身邊二見及戒取身是苦本。見苦諦時。已斷邊見。依身故亦隨斷集諦。不計道非道為道滅諦。又非修行之位故。皆無戒取可斷也。
獨音瀆。單也。孤也。老而無子曰獨。無夫無子故曰單獨。
伺音四。候也。察也。即伺候察訪。
婬戒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乃至塵不可出婬。為生死根本。反之則不續矣。圓覺云。一切眾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縱有禪定。乃至魔女魔不斷婬。而修禪定魔定。順惑易得成就。功深者為上品。功淺者為中下。雖不斷欲。而修定修福。隨福優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報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隨得少定。不辯邪正。各各自謂成無上道。犯四禁罪。墮在地獄。今以修禪之功。且落魔鬼等道。若約未來輪轉。則應備歷三塗。
垣音員。墻也。卑曰垣。高曰墉。
柵音折。編木為之。又音訕。籬也。
絆音半。繫足曰絆。繫首曰覊。
杻械上音丑。手械也。下音解。乃器仗之總名也。
邏羅去聲。巡也。遮也。
躭答平聲。
嵐音婪。
鸜鵒上音渠。下音育。此言八哥。魯昭公二十五年春。鸜鵒來巢里兒。剔其舌端。教以語言。甚慧。
杙音亦。橛也。樴也。
刳音枯。剖也。
瓠音胡。
鰐音諤。
鼉音陀。水蟲類。魚有足長丈餘。甲如鎧。皮堅厚可冐鼓。
叡音胃。深明通達。
窣孫入聲。
徙西上聲。遷移也。
弭音米。
稅水去聲。以物遺人曰稅。
儉箝上聲。少也歲歉也。
盜戒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乃至生死相續不與取。起心即犯。故云其心不偷。禪智現前。貪盜不除。縱止婬殺。亦落邪道。精靈妖魅。及諸邪人皆能惑亂。令眾歸附。不惜衣食。盡命供給。若不修禪。直入地獄。精靈妖魅。豈越塵勞。
而屬五家一水。二火。三盜賊。四惡兒。五官家也。
 
第三卷
瘀音飫。血雍病也。
黤音黶。青黑色。
泯音閔。滅也。盡也。
三種色一可見有對色 可見有對色者。即一切色塵也。謂世間之色。眼則可見。有對於眼故也。
二不可見有對色 不可見有對色者。即五根四塵也。謂眼識不可見。而能對色。耳識不可見。而能對聲。鼻識不可見。而能對香。舌識不可見。而能對味。身識不可見。而能對觸。皆言勝義根也。
三不可見無對色 不可見無對色者。即無表色也。謂意識緣於過去所見之境。名為落謝。五塵雖於意識分別明了。皆不可見。亦無表對故也。
螫音釋。蟲行毒。
陷咸去聲。墜墮也。
鑿曹入聲。穿孔也。
桁音杭。械也。械夾足及頸皆曰桁。
弶強去聲。設罟於道。以掩鳥獸也。
弶與弶同。
撥般入聲。發也。
龍子梵語那伽。此云龍罵意。經云。是四因緣。一多布施。二多瞋恚。三輕傷人。四自貢高。海龍王經云。龍王白佛言。我從劫初。止住大海。從拘樓秦佛。時大海中妻子甚少。今者龍王眷屬繁多。佛告龍王。其於佛法出家者。違犯戒行。不捨破戒者。多生龍中。直見不墮地獄。拘樓秦佛九十八億。拘那含牟尼佛八十億。迦葉佛六十億。於我世中九百九十億。今已有生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妻子眷屬不可稱計。
阿修羅秦言不飲酒。有大勢力。常與天共鬬。舊翻無端正。謂男醜女端正。新翻非天。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又名阿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舊曰阿修羅。阿須論皆譌也。
犍闥婆此云香陰。亦云凌空之神。不噉酒肉。惟香資陰天帝樂神也。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今作此神。
夜叉此云勇健。又云暴惡。什曰。秦言貴人。亦言輕健。有三種。一地行。二虗空。三天夜叉。亦多瞋狼戾。好嗜酒肉。而行布施。墮地行夜叉。若人剛愎強梁。而行布施。車馬代步。墮空行夜叉。若人妬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布施。故生飛行夜叉。中義翻疾行。其行速疾。一念能百千由旬。有光迅速。如流世人。謂之流星。口中出烟。世人謂之箒星。
墼音吉。土墼未燒塼坯也。
殺戒楞嚴經云。又諸世界六道眾生。乃至塵不可出等。相殺相償。結讐連禍。苟或止之。故不相續。帶殺修禪。報為神道。功深福厚。為大力鬼。即五嶽四瀆係祠祀者。功淺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邊羅剎國類。因修定故。皆有業通。迅疾無礙。不斷殺故。受此鬼趣。為天驅役。若不修禪及不修福。但行殺害。直入地獄。無此差降。鬼神多殺。不免苦輪。殺生食肉。是眾生冤。如何不斷得菩提路。無有是處 五嶽者。眾山之宗。高而尊也。霍山即天柱。山為衡山。衡山南嶽也。東嶽泰山在究州。西嶽華山在弘農 河南省河南府陝州。別號弘農 北嶽恒山在定州中。嶽嵩山在頴州 四瀆者。江河淮濟為四瀆也。江水出岷山。河水出積石。山自乾位來。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淮水出河南汝寧府信陽縣。至直隸淮安府安東縣入海。濟水出常山。
岷音民。山名岷山。在岷州溢洛南一里。連綿至蜀。二千里皆曰岷山。
辯才名四無礙智。謂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明了。通達無滯。故名四無礙智。以其辯說融通。亦名四無礙辯才。
一義無礙智 謂菩薩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名義無礙智。
二法無礙智 謂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
三辭無礙智 謂菩薩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礙。故名辭無礙智。
四樂無礙智 謂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名樂說無礙智。
勵音例。勉力也。
人陰。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法界次第云。次名色而辯五蘊者。以迷惑偏重故。大聖教門開名為四。心對色合為五也。仁王經云。色名色蘊。心名四蘊。通稱蘊者。以積聚為義。隱覆出世真明性慧。而增長生死。積聚不絕。故名為五蘊。至漢以來翻經為陰。陰者葢覆義。吾人心之異名也。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
一色陰 有形質礙之法。名之為色。謂眼耳五根和合積聚而成。
二受陰 領納所緣。名之為受。受有六種。從六塵相觸而有意根。為內受五根。名外受六根。受名內外。受於一根中有違有順不違不順。受於順生樂受。於違生苦受。不違不順生不苦不樂受。
三想陰 能所領之緣相應。名之為想。想有六種。意識與六塵取領相應之相。和合積聚而成六想也。如意識著色想色。與著聲想聲等。
四行陰 行者遷流造作之義。造作之心能趨於果。名之為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六為思。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
五識陰 了別所緣之境。名為識。眼耳六識於識諸塵境。了了分別。和合積聚。故生從識結。滅從色除。生者生相無明。滅者滅相無明。金剛後心成佛方斷。菩薩利生由此未斷。從識結者。由識而想而行而識也。如人穿衣。自內而外。如人解衣。自外而內也。三昧經云。五陰本無所有。隨處所著即為陰。成敗如幻。一切無知。知是者計無所有矣。
人入六入者內六根外六塵。根塵相偶。識入其中。名入。入以涉入為義。以根塵相對。則有識生識。依於根塵。則為能入。根境俱為識之。所入又有二義。一根境互相涉入。二根境俱為識之所入。以是諸經名十二入。便於初學故。楞嚴經云。以根為入者。葢根有勝義根。親能生識。又根能受境。故偏名入。又云。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法界次第云。以二根六塵。分內外親疎。二皆名入。謂內六入名根者。此之六法親故屬內。為識所依故名入。根以能生為義。眼耳鼻舌身意並有能生識之功故。通名為根。外六入名塵者。此之六法疎故屬外。為識所遊涉。故名為入。塵以染污為義。以能染污情識。故通名塵。又云。青黃赤白方圓長短烟雲塵霧等名色入。鼓瑟悲喜風雨等名聲入。香花葉果等名香入。酸甜苦辛為味入。冷煖輕重粗細澁滑為觸入。受想覺觀貪恚癡生死老病正身正命為法入。三昧經云。入猶空野。以所受樂。謂云為入。其入虗空無積處。若知本來身淨。計無所入矣。
人界十八界者界即界分。謂眾生心色俱迷。故開色為十界。開心為八界。令其觀此色心二法。皆從虗妄因緣而生。起惑造業。輪轉生死。若達妄源。無有實體。絕名離相。不為惑染所迷也 開色為十界者。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皆屬於色。故開為十也 開心為八界者。謂眼耳鼻舌身意識及意根法。塵者屬於心。故開之為八也。
一眼界 謂能見之根名為眼界。
二耳界 謂能聞之根名為耳界。
三鼻界 謂能嗅之根名為鼻界。
四舌界 謂能嘗味之根名為舌界。
五身界 謂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
六意界 謂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
七色界 謂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
八聲界 謂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
九香界 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
十味界 謂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
十一觸界 觸即觸著。謂身所覺冷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
十二法界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十三眼識界 謂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為眼識界。
十四耳識界 謂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為耳識界。
十五鼻識界 謂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
十六舌識界 謂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
十七身識界 謂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
十八意識界 謂識依意根而能了別一切法相。名意識界。謂五陰六入十八界皆是凡愚之法。故云人法也。
十一支道
一支道者 謂身念處依身始觀。是名身念處。如淨眼人。於一門倉。觀見諸穀胡麻米豆 如是比丘觀此身中。從頂至足。皆是不淨觀。此身中但有髮毛爪齒乃至骨髓。如是憶念多修習。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復次比丘觀三根集業。貪根集業。恚根集業。癡根集業。若貪作業貪。共貪緒貪集貪。因貪緣身口意。是非聖業。是有漏業。是集非滅。瞋恚愚癡亦如是。若成就此業。父母具足有漏心。向陰欲受生。彼陰滅處。母胎初生識有。色共彼識四大所造色。謂色由意生受想。思觸謂名如是色。共生共起。彼不從東南西北四維上下來。不從父母出。不從業出。亦非餘處出。因眾緣和合。因集因業。因業父母出。如春後月。無有雲霧。日中時有人持火珠。以乾牛糞。坌上便有火生。有光出。如是觀火不從東方。乃至不從牛糞中出。如是眾緣和合。火生光出。比丘如是觀名色。不從東方。乃至不從業出。眾緣和合。因集因業。因業父母生。便有名色。七日時是胎始膜。後七日如雲。復七日初肉。復七日始堅。乃至四十九日身支節具足。若母懷妊。或九月十月愛護重身。己便生子。母以血養 聖教以母乳為血也 復便能食。能食已諸根增長。諸根增長已。如是漸漸髮白面皺。多諸苦患。死命迫促。以如是方便。知法無常。有為緣生。盡法變法。離法滅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無有我。如是慧者。正觀不放逸。勤念正知。若依貪妄想斷。斷己內心正住。正止獨處。定此念多修習。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復次比丘如是思惟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假名為人。眼耳鼻舌身意非人。離眼耳鼻舌身意亦非人。若如是法正生。正成就。正出。假名為人。如舍有梁椽牆壁非舍。離梁椽牆壁亦非舍。若如是法正生。正成就。正出。假名為舍。比丘緣木。緣竹。緣繩索。緣泥。圍繞虗空。假名為舍。比丘如是緣骨。緣筋。緣血肉。緣皮膚。圍繞虗空。假名為我人。以如是方便。知此法無常有為緣生。盡法變法。離法滅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無有我。如是正慧見。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依貪妄想斷。斷己內心正住正止獨處。定如實念憶念。此念多修習。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是名身念處。一支向涅槃道 復次比丘如是思惟。緣有眼假名為我。無眼亦不假名為我眼。非我離眼。若是我眼。應當有異。以眼非我故。眼無有異。若無眼亦不假名為我。以眼非我離眼亦非我。以是故。緣眼假名為我。無眼亦不假名為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如世尊說眼為我者。此事不然。耳鼻舌身心亦復如是。如是慧者。正觀不放逸。勤念正智。若依貪妄斷。斷己內心正住。正止獨處。定此念多修習。得須陀洹道。乃至何羅漢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即前文自言。念在身正憶念也。
二支道者。定慧二支道也。何謂定 煩惱未斷者。欲染斷正斷寂靜瞋恚愚癡煩惱障礙覆葢諸縛惡行滅。正滅寂靜。如秋時多起塵土雲霧。即時雨墮滅塵土。雲霧正滅。寂靜定亦如是 何謂慧 如實人若智分別色。如實分別色。受想行識亦如是。如明眼人上高山頂。若觀東方如實分別。南西北方如實分別。如是慧分別色受想行識。是名慧。是名二支。向涅槃道。
三支道者 三三昧三解脫門已釋本文。故不重出。
 四支道者。
 一身念處 頭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為身。是中觀身智慧為念。明見內身五種不淨。破淨顛倒。即是處也 五種不淨者。一種子不淨。有二。一者內種。謂觀此身從昔煩惱生。二者外種。謂攬父母遺體而成此身。以是觀之。此身內外因種實為不淨。大智度論云。是身種不淨。非餘妙寶物。不從白淨生。但從穢中出是也 二住處不淨。謂觀此身。十月在於母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穢中住實為不淨。大智度論云。是身如臭穢。不從華間生。不因瞻蔔有。又不出寶山是也 三自體不淨。謂觀此身。以四大不淨所成。猶如世間飲食。不可久停。終成不淨。設以四大海水。傾洗此身。終無香潔。大智度論云。地水火風質能變成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是也 四外相不淨。謂觀此身。現見外相。皆是不淨。九孔常流種種穢惡。如眼出眵淚。耳出結矃。鼻出膿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淨常流。如破皮囊。滿盛不淨。大智度論云。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也 五究竟不淨。謂觀此身。非唯現在不淨。審實思惟。至於死後。捐棄塜間。爛壞臭穢。尤極不淨。大智度論云。審諦此身。必歸於死處是也。觀外身內外身亦如是。是為身念處。
二受念處謂六觸因緣生六受。從六受生三受。名之為受。是中觀智慧名之為念。明達三受。皆苦破樂。顛倒即是處。是為受念處。
三心念處六識能識諸塵分別攀緣。謂之為心。是中觀內心智慧。名之為念。了知心從緣生。剎那不住。念念生滅。破常顛倒。即是處也。是名心念處也。
四法念處想行二陰及三無為法名之為法。是中觀法智慧。名之為念。通達一切法我我所。畢竟不可得。故無我破我顛倒。即是處也。若聲聞經中明四念處。但說破四倒為念處。若摩訶衍中明念處。即說破八倒為念處故。大品經云。若能深觀四念處。是為坐道場。
四正斷
一斷斷 謂起惡不善法斷已復生。更須精進攝受。令不生起。斷而又斷。是名斷斷。
二律儀斷 謂堅持戒律。慎守威儀。斷一切惡。是名律儀斷。
三隨護斷 謂於無漏真實三昧相中。隨順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
四修斷 謂已起善法。增益修習。令其生長諸不善法。自然斷除。是名修斷。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者。希向慕樂。莊嚴彼法。故名為欲。謂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樂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樂欲所願。皆得是為欲如意足 莊嚴彼法者。謂修希即心令四念處身受心法之觀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 念者。專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謂若非一心觀法斷絕。若能一心所願。皆得是為念如意足。
 三精進如意足 精進者。無雜曰精。無間曰進。謂惟專觀理。使無間雜。故曰精進。凡所修習一切諸法。若無精進。事必不成。若能精進。所願皆得。是為精進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馳散也。謂凡所修習。若能思惟。所願皆得。是為思惟如意足。
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也。通名無量者。謂菩薩利他之心廣大也。所緣眾生既無量。而能緣之心亦無量也。
一慈無量心 慈名愛念。即與樂之心也。謂菩薩愛念一切眾生。常求樂事。隨彼所求。而饒益之。故名慈無量心。
二悲無量 悲名愍傷。即拔苦之心也。謂菩薩愍念一切眾生。受種種苦。常懷悲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脫。故名悲無量心。
三喜無量心 謂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故名喜無量心。
四捨無量心 謂菩薩於所緣眾生。無憎愛心。名之為捨。復念一切眾生同得無憎無愛無瞋無恨無怨無惱。故名捨無量心。
四禪定
初禪天。即色界離生喜樂地也。謂此天已離欲界欲惡之法。得覺觀禪定。身心凝靜而生喜樂。住於此定。一切苦惱皆不能逼也。
二禪天。即色界定生喜樂地也 謂此天已離初禪覺觀動散。攝心在定。淡然凝靜。而生勝定喜樂。住於此定。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朗然洞徹也。
三禪天。即色界離喜妙樂地也 謂此天已離二禪天喜之踊動。因攝心諦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住於此定。樂法增長。徧滿身中也。
四禪天。即色界捨心清淨地也 謂此天捨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淨無雜。住於此定。空明寂靜。萬像皆現也。
四空定
一空無邊處定。即無色界第一天也 謂此天厭色界。色質為礙。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滅一切色相。而入虗空處定。住於此定。其心明淨無礙自在也。
二識無邊處定。即無色界第二天也 謂此天厭空無邊處。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心定不動。三世之識悉現定中。住於此定。清淨寂靜也。
三無所有處定。即無色界第三天也 謂此天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三世流轉無際。捨此二處而入無所有處定。住於此定。怡然寂靜。諸想不起也。
四非非想處定。即無色界第四天也 謂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礙故捨之。而入非非想處定。住於此定。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淨無為也。
四向道者謂向苦道難行。向苦道速行。向樂道難行。向樂道速行也。
何謂向苦道難行 如比丘性多貪欲瞋恚愚癡故。數受憂苦。以聖五根鈍行故。證無間定。盡諸有漏。是名向苦道難行。
何謂向苦道速行 如比丘性多貪欲瞋恚愚癡。行道防欲染瞋恚愚癡。故[1]愛憂苦。以聖五根利行。速證無間定。盡諸有漏。是名向苦道速行。
何謂向樂道難行 如比丘性少欲染瞋恚愚癡。 欲染瞋恚。愚癡少故不數受憂苦。以聖五根鈍行。證無間定。盡諸有漏。是名向樂道難行。
何謂向樂道速行 如比丘性少貪欲瞋恚愚癡。行道。緣欲少故不數受憂苦。以聖五根最利行。速證無間定。盡諸有漏。是名向樂道速行。
四諦者此四通言諦者。諦以審實為義。此四諦法門。正為聲聞人。從聞生解故。必須藉教詮理。今明教理不虗。故云審實也。若由因感果。則應先因而後果。今悉先果而後因者。教門引物為便。故皆先果而後因也。
一苦諦 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苦有三種。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別有通。別者三苦。即別對三受。苦受從苦緣生。情覺是苦。即苦苦也。樂受樂壞時生苦。即是壞苦也。不苦不樂受常為無常遷動。即是行苦也。若通論三苦。則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從苦緣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為壞相所壞。故通是壞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運動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之心。若別若通。無非是苦。當知苦是審實而有。故名苦諦也。
二集諦 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集有三種業。攝一切業。一不善業。即十不善也。二善業。即十善也。三不動業。即十二禪門也。煩惱者。二種煩惱攝一切煩惱。一屬愛煩惱。二屬見煩惱。是二煩惱出一切三毒五葢十使九十八煩惱等。若此煩惱與前業合。則未來定能招聚三界生死苦果。即是集諦也。
三滅諦 滅以滅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若發見思無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斷結者。則三界九十八使皆滅。以煩惱結使滅故。三界業亦滅。若三界業煩惱滅者。即是滅諦有餘涅槃也。因滅故果滅。捨此報身時。後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餘真滅度也。滅理不虗。故名為滅諦也。
四道諦 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正道者。實能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慧行。名為正道。助道者。得解脫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皆是助道。復次正道者。謂見諦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無礙九解脫十八心真無漏慧。名為正道。其餘方便對治諸禪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脫等。皆是助道。二道相扶。能通至涅槃。審實不虗。即名道諦也。
四斷者
一戒斷 如比丘眼見色。不應取想。不分別。令發眼根。常自攝行。莫依希望世憂惡不善法。慎護眼根戒。耳鼻舌身亦爾。意意知法。不取分別。令起意根。常自攝行。莫依希望世憂惡不善法。慎護意根戒。是名戒斷。
二微護斷 如比丘取善相生微護。若膖脹。若青瘀。若赤黑。若爛壞。若離散。如是觀善相生微護。是名微護斷。
三修斷 如比丘修念正覺。依離欲。依無染。依滅愛。擇法精進喜除定正覺。修捨正覺。依離欲。依無染。依滅愛。是名修斷。
四智緣斷 如比丘或在樹下。或露處。如是思惟。身不善惡行報。今世後世堪忍。斷身惡行。修身善行。口意亦爾。是名智緣斷。偈曰 戒護緣修斷 自性如來說 比丘行是法 盡一切苦際 是名四斷智。
五支道者。五根
謂修行之人。修四念處觀。雖善萌微發。根猶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壞。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為名也。
一信根 謂信於正道及助道法正道者。即四念處觀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觀也 則能出生一切無漏禪定解脫。是名信根○無漏者。因修禪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進根 謂既信四念處正觀。及諸助道善法。倍策精進。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三念根 謂但念正道及諸助道。一心觀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 謂攝心正道及諸助道。一心寂定。相應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 謂四念處之慧。為定法所攝。內性自照。不從他知。是名慧根。
五力
止觀輔行問云。名何於根何須更立。答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復名為力。
一信力 謂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長。則能遮諸煩惱。不為偏小諸疑所動。故名信力。
二精進力 謂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時。若精進根增長。則能除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法。是為精進力。
三念力 謂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長。則能破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為念力。
四定力 謂攝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禪定。是為定力○事理禪定者。事即色界無色界禪定也。理即聲聞等。依理修習。所發禪定是也。
五慧力 謂四念處之慧。照了一切諸法。若慧根增長。則能除一切邪妄之執。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何謂五解脫處
一若世尊為比丘說法。若師說。若慧淨行者說。若隨順如來說。若師若梵淨行者說。聽已受法受義。受法受義已生悅生喜。生悅生喜已受樂。受樂已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是名初解脫也。
二解脫處者 非世尊非師非慧淨行者說時。如先所聞法。廣讀誦通利。通利已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者得解脫。諸漏未盡者得漏盡。是名第二解脫也。
三解脫處者 非世尊非師非慧淨行者說時。非先所聞法。廣讀誦通利時。廣為他說。如比丘隨彼所聞法通利。廣為他說。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是名第三解脫也。
四解脫處者 非世尊非師非梵淨行者說時。非先所聞法。廣讀誦通利時。非先所聞法通利。廣為他分別時。先所聞法通利。自心分別隨所聞法通利。自心分別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是名第四解脫也。
五解脫處者 非世尊非師非慧淨行者說時。非先所聞法。廣讀誦通利時。非先所聞法通利。廣為他分別時。非先所聞法通利。自心分別時。善取定相。善思惟。善解時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靜行。心未解脫得解脫。諸漏未盡得漏盡。是名第五解脫處也。
何謂五出界
一謂比丘念欲時。心不向欲。不清不住不解。念出欲心。出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於欲出解起。緣欲生有燋熱。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欲界。
二念瞋恚時。心不向瞋恚。不清不住不解。念不瞋恚心。不恚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於瞋恚出解起。緣瞋恚生有漏燋熱。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瞋恚界。
三念害。謂比丘念害時。心不向害。不清不住不解。念不害。不害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於害出解起。緣害生有漏燋熱。彼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害界。
四謂比丘念色時。心不向色。不清不住不解。念無色。無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於色出解起。緣色生有漏燋熱。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色界。
五謂比丘念自身時。心不向自身。不清不住不解。念自身滅。滅自身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調善修心。若於自身出解起。緣自身生有漏燋熱。出解離不受是痛。是名出自身界。名為五出界。
何謂五觀定
一如世尊說法入定觀。世尊有此入定觀。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觀身。從頂至足。乃至薄皮皆是不淨。是名入初定觀。
二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觀皮血肉。但觀人骨。此身中有骨齒爪。是名第二入定觀。
三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觀皮血肉骨。但觀人識。識住此世住他世。識未斷。不離二世。是名第三入定觀。
四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觀皮血肉骨。復觀人識。識不住此世住他世。識斷離此世。未離他世。是名第四入定觀。
五或有沙門婆羅門。勤精進。勇猛。正思惟。多學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觀皮血肉骨。復觀人識。識不住此世。不住他世。識善斷離二世。是名第五入定觀。
何謂五起解脫法如比丘觀身不淨想。觀食不淨想。觀諸行無常想。觀世不樂想。觀身死想。如是五法親近多修學。能得解脫。是名五解脫法。
六支道者。六念法也
一念佛 謂念佛具足十號○十號者。一如來。二應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無上士。七調御丈夫。八天人師。九佛。十世尊也 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眾苦。我以清淨質直之心。得親近佛。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觀。必趨涅槃。是名念佛。
二念法 謂法是如來所有功德。即十力四無所畏等○十力者。知是處非處智力。知過去未來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也。四無所畏者。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也 我以清淨質直之心。得親近法。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觀必趨涅槃。是名念法。
三念僧 謂僧是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戒定慧○無漏法者。謂修戒定慧之法。則不漏落生死也 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應當恭敬。我以清淨質直之心。得親近僧。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觀。必趨涅槃。是名念僧。
四念戒 謂念諸禁戒。能遮諸惡煩惱。我以清淨質直之心。得親近戒。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趨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 謂念己所施。獲得善利。一切世間為慳嫉所覆。我於今者得離如是慳貪之垢。住捨心中。於一切物。心無恡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應喜。以喜心故身得快樂。以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趨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 謂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處。受天快樂。我亦見有如是戒施功德。捨命之時必生彼天。以念天故離於惡法。心生歡喜。心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趨天道。是名念天。
六出界者
第一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我慈解心親近多修學。作乘作物。謹慎識善進。我為瞋恚所覆。彼慎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慈解心親近多修學已。作乘作物已。謹慎已。識已。善進已。若瞋恚覆心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瞋恚心。善慈解心。若多修學無量。
第二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比丘我悲解心親近多修學。作乘作物。謹慎識善進。我故為害心所覆。彼慎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悲解心親近多修學已。作乘作物已。謹慎已。識已。善進已。若為害所覆心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為害心。善悲解心。若多修學無量。
第三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我喜解心親近多修學。作乘作物。謹慎識善進。我故為不樂心所覆。彼慎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作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喜解心親近多修學已。作乘作物已。謹慎已。識已。善進已。若不樂所覆心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不樂心。善喜解心。若多修學無量。
第四 我捨解心。我故為愛恚所覆亦如是。
第五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我無想定心親近多修學。作乘作物。謹慎識善進。我故有念想識。彼慎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無想定心。親近多修學已。作乘作物已。謹慎已。識已。善進已。若有念想識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一切想。若無想定心。若多修學無量。
第六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說。我滅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彼比丘責此比丘。比丘莫作如是說。莫謗世尊。謗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說。比丘此非希望處。若滅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者。無有是處。世尊說比丘出疑惑箭。若斷我慢。若多修學無量。是名六出界。
云何六明分法
一無常明分法 或在樹下。或露處作是思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五受陰觀無常行。如世尊說。有為法三相。生住滅。如是思惟生住滅。調心修令柔輭。柔輭已。思惟色受想行識無常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無常想明分法。
二無常苦想明分法 或在樹下或露處。如是思惟色無常。若無常則是苦。受想行識亦如是。若是五受陰觀苦行。如世尊說。若色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若受想行識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及種種諸苦。如是行人若想憶想。是為無常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無常苦明分法。
三苦無我明分法 或樹下露處。如是思惟。色無常即是苦苦。苦即無我。受想行識無常亦如是。若於此想五受陰觀無我行。如說色無我。色若是我。色不應受苦患。色應得自在。如是有。如是非有。受想行識亦如是。如是調心修令柔輭。柔輭已。思惟色受想行識無我。如是行人若想憶想。是名苦無我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苦無我明分法。
四食不淨想明分法 食有四種。謂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受摶食時。如食子肉。觀不淨想。觸思識食有解體想。思惟依離欲染。如是行人若想憶想。是名食不淨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食不淨想明分法。
五一切世間不樂想明分法 謂於一切世間。厭離不樂。地獄世畜生世餓鬼世人世天世眾生世。厭離不樂。斷離不受。如世行人。若想憶想。是名一切世間不樂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名一切世間不樂想明分法。
六死想明分法 或樹下露處。如是思惟。我是死法。有死過患。若餘眾生亦有死法。有死過患。若地獄畜生餓鬼天人及一切眾生往來生死。得名眾生者。皆有死法。有死過患。如是思惟陰捨身。憶念死思惟死知死解死覺死。如是行人若想憶想。是名死想。親近多修學已。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廣大。是謂死想明分法。
何謂六悅因法如比丘悅已生喜。喜已得身。得身已除身。除身已受樂。受樂已心定。心定已如實知見。是名六悅因法。
何謂六無喜正覺念正覺乃至捨正覺。是名六無喜正覺。
七支道者。七覺分也
覺即覺了。謂覺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也。分即支分。謂此七種法各有支派分齊。不相雜亂。故名七覺分。亦名七覺支。擇進喜三覺分屬慧。除捨定三覺分屬定。念覺分兼屬定慧。故摩訶止觀云。修此七覺。即得入道是也。
一擇法覺分 擇即揀擇。謂用智慧觀察諸法之時。善能簡別真偽。而不謬取虗偽之法。故名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於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故名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 喜即懽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懽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四除覺分 除即斷除。謂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去虗偽之法。增長真正善根。故名除覺分。
 五捨覺分 捨即捨離。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善能覺了。虗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捨覺分。
 六定覺分 定即禪定。謂發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不生煩惱妄想。是名定覺分。
七念覺分 念即思念。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時。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觀察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動之時。當念用除覺分。除身口之過非。用捨覺分捨於觀智。用定覺分入正禪定。攝其散心。令不浮動。是名念覺分。
何謂七想
 一不淨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心知分別不淨想。令欲心退沒不展。當漸漸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於火中。燋捲不展。後便消盡。背捨離厭已正住。是名不淨想。
二如食不淨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心知分別食不淨想。於摶食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是名食不淨想。
三一切世間不樂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心知分別一切世間不樂想。世間種種想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於火中。燋捲不展。後便消盡。如是心知分別一切世間不樂想。令世間種種想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是名一切世間不樂想。
四死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作是說。心知分別死想。倚恃命根。而自貢高。以命根定。堪忍常住心。貪著命根。如是盡斷無餘。是名死想。
五無常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心知分別無常想。於利養名譽恭敬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如筋。如鳥羽。如頭羅草。投於火中。燋捲不展。後便消盡。如是心知分別無常想。於利養名譽。恭敬心退沒不進。漸當除盡。背捨厭離已正住。是名無常想。
六無常苦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緣作是說。如是心知分別無常苦想。於懈怠窳墯。不信放逸。不懃不觀。等生恐怖。大畏切逼。想如臨死。舉力觀無常想。是名無常苦想。
七苦無我想 親近多修學。多修學已得大果報。得大功德。得大甘露。以何因緣故作是說。如是心分別苦無我想。於諸有識身及諸外物。計我我所。生憍慢等。俱離寂靜正解脫。是名苦無我想。
何謂七定因緣法正見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是為七定因緣法。
八支道者。八正道也
謂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為正。復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
一正見 謂人修無漏道○無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斷三界有漏生死也 見四諦分明。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是為正見。
二正思惟 謂人見四諦時。正念思惟。觀察籌量。令觀增長。是為正思惟。
三正語 謂人以無漏智慧。常攝口業。遠離一切虗妄不實之語。是為正語。
四正業 謂人以無漏智慧。修攝其心。住於清淨正業○清淨正業者。謂戒定慧等出世之善業也 斷除一切邪妄之行。是為正業。
五正命 謂出家之人當離五種邪命利養。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為正命。
六正精進 不雜名精。無間名進。謂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專精。無有間歇。是名正精進。
七正念 謂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進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謂人攝諸散亂。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決定不移。是名正定。
八背捨背謂違背。捨即棄捨。大智度論云。背此淨潔五欲。捨此著心。故名背捨。修此觀故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惑盡。證羅漢果。即轉名八解脫也 淨潔五欲者。若欲界色聲香味觸。即名粗弊五欲。名為不淨。若色界無色界色聲香味觸。即名淨潔五欲也。無漏智慧者。謂二乘等由此智慧。斷除惑業。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曰思惑。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謂行人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淨。不可愛樂。一心靜定。更想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者。謂見地色如黃白淨地。見水色如淵中澄清之水。見火色如烟薪清淨之火。見風色如無塵清風。見青色如金精山。見黃色如薝蔔花。見赤色如春朝霞。見白色如珂雪也○故云內有色相。又為欲界貪欲難斷。雖已自觀內色不淨。故須復以不淨觀於他人之色。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又云外觀色。此即初背捨位。在初禪天定。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謂行人為入二禪已。滅內身色相。故云內無色相。又為欲界貪欲難斷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又云外觀色。此即第二背捨位。在二禪天定。
三淨背捨身作證 淨即緣於淨相也。謂行人於第二背捨後。除棄外色不淨之相。但於定中練習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云淨背捨。心既明淨。樂漸增長。徧滿身中。悉皆怡悅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捨位。在三禪天定。
四虗空處背捨 謂行人於欲界後。已除棄自身不淨之色。初背捨後。又除棄內身白骨之色。第二背捨後。又除棄外身一切不淨之色。尚餘八種淨色。皆依心住。若心捨色。色即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即入無邊虗空處定。故云虗空處背捨。此即第四背捨位。在四禪天定。
五識處背捨 謂行人若捨虗空處。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者。謂五陰之身終歸壞滅也。苦者。謂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謂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來空也。無我者。謂四大各離。誰是我耶 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故云識處背捨。
六無所有處背捨 謂行人若捨識處。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故名無所有處背捨。
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 謂行人若捨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愛著。故名非有想非無想背捨。
八滅受想背捨 受即領納。想即思想。即五陰中受想二心也。謂行人厭患此心散亂。欲入定休息故。背滅受想諸心。是名滅受想背捨。
八勝處八勝處者。謂修八背捨後。觀心純熟。轉變自在。若淨若不淨隨意能破也。禪波羅蜜云。初二勝處。位在初禪。第三第四勝處。位在二禪。第五至第八勝處。位在四禪。三禪不立勝處者。以三禪天樂多心純。故不立也。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小。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謂行人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淨。不可愛樂。一心靜定。更想皮肉脫落。但見有八色光明。故云內有色相。又以觀道未增。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是以自觀己身不淨。亦觀所愛之人身亦不淨。故云外觀色少。若好若醜者。謂觀外諸色善業果報。故名好。惡業果報。故名醜。或時繫心一處。觀欲界中色。能生貪欲者。是淨色名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淨色名為醜。勝知勝見者。謂觀心純熟。於好色中。心不貪愛。於醜色中。心不瞋恚也。
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謂行人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淨。不可愛樂。一心靜定。更想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內有色相。觀於內身。色相既熟。則觀外色雖多。亦無妨礙。所謂諦觀一死屍。至十百千萬等死屍。若觀一肨脹時。悉見一切肨脹。乃至壞爛青瘀剝落亦復如是。故云外觀色多 好醜知見。如初勝處中釋。
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謂行人入二禪已。滅內心色相。故云內無色相。又以觀道未增。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是以自觀己身不淨。亦觀所愛之人身亦不淨。故云外觀色少 餘如前釋。
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 謂行人入二禪已。滅內身色相。故云內無色相。觀內身色相既無。則外觀色相雖多。亦無妨礙。所謂諦觀一死屍。至千萬死屍。若觀一肨脹時。悉見一切肨脹。乃至壞爛剝落亦復如是。好醜勝知勝見如前。葢行人為欲界煩惱難破故。於第二禪中。重修第三第四勝處。除滅欲界煩惱。令無遺餘。亦令觀道增進。牢固不失。工力轉勝也。
五青勝處 謂行人觀青色照耀。勝於背捨八色光明中所見青相。不起法愛。故名勝處。
六黃勝處 謂行人觀黃色照耀。勝於背捨八色光明中所見黃相。亦不起法愛。故名勝處。
七赤勝處 謂行人觀赤色照耀。勝於背捨八色光明中所見赤相。亦不起法愛。故名勝處。
八白勝處 謂行人觀白色照耀。勝於背捨八色光明中所見白相。亦不起法愛。故名勝處。
九支道者。即九次第定也
九者自初禪至滅受想定。凡九種也。次第者。謂人若入禪時。智慧深利。能從一禪。又入一禪。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續。不生異念。無間無雜。定者攝心不亂也。
初禪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離欲界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定觀均齊○有覺有觀者。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即是初禪之定相。離生喜樂者。慶悅之心名為喜。恬淡之心名為樂。初禪既離欲界惡不善法故。生此喜樂也。定觀均齊者。觀即是慧。所謂定慧平等也 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二禪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從初禪入二禪時。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無覺無觀者。既入二禪。即離初禪覺觀動散也。定生喜樂者。既無覺觀。攝心在定。則生喜樂。此即二禪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三禪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從二禪入三禪時。離喜行捨而受身樂。唯聖人能說而復捨念行樂○離喜行捨者。謂厭離二禪大喜動散。攝心不受也。受身樂者。既離二禪之喜。而身受三禪之樂也。聖人能說者。此樂極勝。超過一切之樂。非凡夫所知也。捨念行樂者。謂能捨二禪之喜念。而行三禪之樂也 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四禪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從三禪入四禪時。斷喜樂故。不喜不樂○斷喜樂者。謂斷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也。不喜不樂者。謂心無善惡。寂然平等。即是四禪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五虗空處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從色界入無色界。則滅一切色相。不念種種異相○滅一切色相者。謂滅根境可見可對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禪定已。猶厭色界。色質為礙。不得自在。於是心求出離。滅一切色相而修虗空處定。心與虗空之法相應。則不念種種異相也 入無邊虗空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六識處次第定 謂人修禪定。既得虗空處定已。心緣虗空。虗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虗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則過一切無邊虗空處○過一切無邊虗空處者。既入識處。則超過虗空處也 入一切無邊識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七無所有處次第定 無所有處者。即不緣一切內外境界也○內外境者。內即識處。外即虗空處也 謂人修禪定。既得識處定已。三世心識○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無量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所緣之識。轉心緣無所有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 非想者。非識處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無所有處之無想也。謂人修禪定。既得無所有處定已。深知無想處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如癡者。譬無心想也。如癰如瘡者。有痛即覺。譬有心想也 即捨無所有處。緣念非有想非無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
九滅受想次第定 滅受想者。即受想心滅。而不復起也。謂人修禪定。從非有想非無想。入滅受想定時。其心明利。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是為滅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證阿羅漢果也。
九想觀如前殺戒中明。
十支道者。即十想也
前三想為斷見諦惑說。中四想為斷思惟惑說。後三想為修無漏道者說。是以壞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斷三界結使。證無漏之聖果也。
一無常想 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想。名無常想。一切有為法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國土。是二皆新新生滅。故無常也。
二苦想 觀一切有為法苦智慧相應想。名苦想。若有為法無常者即是苦。常為三苦八苦之所遷逼。故名苦也。
三無我想 觀一切法等無我智慧相應想。名無我想。若有為法悉是苦者即無我。以無自在故。亦以苦從緣生。無有自性。無自性中我不可得。
四食不淨想 觀諸飲食。皆從不淨因緣故有。如肉從精血水道中生。酥酪等亦皆隨事觀之。悉是不淨也。
五世間不可樂想 觀一切世間不可樂智慧相應想。名為世間不可樂想。有二種世間。一者眾生。二者國土。有過惡不可樂也。
六死想 觀死智慧相應想。名為死想。若一期果報。常為二種死之所逐者。則出息不保入息也。
七不淨想 觀自他身不淨智慧相應想。名為不淨想。若觀此身。內有三十六物。外則九孔惡露常流。從生至終。無一淨也。
八斷想 觀涅槃離生死智慧相應想。名為斷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無煩惱者。當斷結使。證涅槃也。
九離想 觀涅槃離生死智慧相應想。名為離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離生死者。當離生死。證涅槃也。
十盡想 觀涅槃結使及生死盡智慧相應想。名為盡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結使及生死永盡。結使及生死業盡。即證涅槃也。
十直者謂正見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是名十直。
十一切入亦名十徧處定
智度論云。八背捨為初門。八勝處為中行。徧一切處為成就。謂二種觀具足。禪體始得成就。此定謂徧一切處者。從所觀境徧滿得名也。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徧一切處定。前四。謂於定中。還取八背捨八勝處中所見青色。使徧一切處皆青。餘三定亦爾。後六。謂於中還取八背捨八勝處中所見地色。使一切處無不周徧。餘五定亦爾 十一切者。以一想上下縱廣無二無量。何謂地。謂地界地大是名為地。何謂一切。若盡無餘方便。是名一切。何謂一。若獨非餘界。如人入地一切入。是為一。何謂觀心。不分散不相離一向地想。何謂上下縱廣。上謂虗空。下謂地。縱廣謂四方。如人若上下縱廣皆思惟地。知解受地。是名上下縱廣。何謂無二無量。上無二。下無二。縱廣無二。上無量。下無量。縱廣無量無二。唯有地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邊無際。於無異想。是名無二無量。餘准知。
十一支道者。十一解脫入也
第一 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禪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有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一解脫。
第二 如比丘滅覺觀內。正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成就二禪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覺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下五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二解脫。
第三 如行人離喜捨行。念智正智身受樂。如諸聖人解。捨念樂行。成就三禪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煩惱。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三解脫。
第四 如行人斷苦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第四禪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覺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為第四解脫。
第五 如行人慈解心徧四維上下。一切慈解心。廣大尊勝。無二無量。無怨無恚。如是思惟此慈解心。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為第五解脫。
第六 謂行人悲解心徧四維上下。一切悲解心。廣大尊勝。無二無量。無怨無恚。如是思惟此悲解心。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六解脫。
第七 喜心。
第八 捨心並同前不異。
第九 謂行人離一切色想。滅瞋恚想。不思惟若干想。何謂若干想。若諸眾生諸物諸境界諸清淨諸煩惱。是名若干想。成就無邊空處。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九解脫。
第十 謂行人離一切空處。成就無邊識處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為第十解脫。
第十一 謂行人離一切識處。成就無所有處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學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名第十一解脫。
第十二 謂行人離一切無所有處。成就非非想處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學正生。若一切正覺正生已盡。知是無常滅法如實知見。斷一切諸漏。心得解脫。雖未斷諸漏。以法欲法樂故。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而般涅槃。不還此世。是為第十二解脫也。如人求一寶藏。得十一寶藏。如是求一解脫。入得十一解脫。入如長者舍。有十一門。為火所燒。猛燄熾盛。長者長者子意欲出。時於諸門中。自在得出。行者亦如是。於十一法門中所欲出處。隨意得出。應求一解脫。得十一解脫。故名十一解脫也。於十一支道中。隨修一法。便得道果。非謂全修諸法。而得解脫。故云從一支道。乃至十一支道也。
殞音允。歿也。
大妄語戒楞嚴經云。如是世界六道眾生乃至三摩提不得清淨等。三摩提亦曰三摩底。此云等持。即方便隨緣。止止於俗諦三摩提。智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亦翻等持者。謂離沉掉曰等心。住一境性曰持。大妄語者。自謂已得上人法。貪其世間尊勝名利也。內貪名利。欲他重己。則成愛魔。內起邪見。以己均聖。則成見魔。未得謂得。得謂得道。指理言也。證謂證果。指位言也。須陀洹果等阿羅漢道辟支佛乘。蓋小乘理至阿羅漢而極。故言道也。虗妄稱尊。求彼禮懺。希供養故也。人於果人前懺悔。必盛陳供養故。是一顛迦此翻極惡。又名畢竟。以畢竟無涅槃性。即無信闡提。斷滅善根。如貝多羅樹。以刀斷則不復活。喻大妄語永絕善根沉三苦海。即三塗也。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01
第四卷
五蓋心蓋即蓋覆之義。謂諸眾生由此貪等五惑。蓋覆心識。而於正道不能明了。沉滯三界。不能出離也。
一貪欲蓋 貪欲者。引取無厭曰貪。希須樂慕為欲。謂諸眾生貪愛世間男女色聲香味觸法及財寶等。物無有厭足。以此貪欲。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不得出離。故名蓋也。
二瞋恚蓋 瞋恚者。即忿怒之心也。謂諸眾生或於違情境上。或追憶他人惱我。及惱我親。而生忿怒。以此瞋恚。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不得出離。故名蓋也。
三睡眠蓋 睡眠者。意識惛熟曰睡。五情闇冥曰眠○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謂諸眾生以此睡眠。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
四掉悔蓋 掉悔者。掉動也。身無故遊行為掉。掉已思惟。心中憂惱為悔。謂諸眾生以此掉悔。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
五疑蓋 疑者猶豫不決之義。即疑惑也。謂諸眾生無明暗鈍。不別真偽。猶豫之心常不決斷。以此疑惑。蓋覆心識。禪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滯三界。無有出期。故名蓋也。
舍衛國中妙五欲
止觀云。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須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牽人入諸魔境故也。
一色欲 謂男女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種種妙色。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色欲。
二聲欲 謂絲竹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聲欲。
三香欲 謂男女身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香欲。
四味欲 謂種種飲食肴饍等美味。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味欲。
五觸欲 謂男女身分柔輭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是名觸欲。
鑰音藥。鎻鑰開鎻之具。
捫摸上音門。撫持也。即捉持也。下音莫。摸[打-丁+索]也。即摸[打-丁+索]女人也。
溺音匿。沉沒。
捻音聶。指捻。
髀音彼。股骨也。
秸與稭同音。戞禾稾去其皮。故名草秸。
縊音医。絞也。自經死也。
嚙同齩音。咬齧也。
指印按根本雜事。佛聽比丘畜印。以為記騐。但不聽著指環及寶莊飾。許用鍮石赤銅白銅牙角五種物作。又印有二種。一是大眾。二是私物。若大眾印可刻轉法輪像。兩邊安鹿伏跪而住。其下應書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印刻作骨鎻像。或作髑髏形。欲令見時生厭離故。凡律中言手印指印皆如此。
株音諸。木根入土曰根。土上曰株。
睒音閃。
沃壤上音屋。泉之從上溜下者為沃泉。下音攘。柔土無塊曰壤。壤赤土以萬物自生。即不假溉灌。萬物自生。故稱沃壤土也。
崇樹崇者。尊也。樹者扶。樹植也。所謂尊敬植種福善。
誣音無。謗也。以無為有也。
 
第五卷
羝音低。牡羊三歲曰羝。性善抵觸。
柔順忍謂文殊與彼說法。懺悔心得柔輭。順忍者。謂於理於事悉能隨順。諦審忍可。而無違逆也。
賓吒羅地獄此云集欲。適入尋出。雖復在中。而無苦痛。
得無生忍無生忍者。謂了達諸法。本來無生。亦無有滅。諦審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十二分教。亦名十二分經
一修多羅 華言契經。契者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經貫穿所說義理。令無散失。攝持所化。物機使無顛墜。即經中長行也。故云契經。
二祇夜 華言應頌。又云重頌。謂長行之文重宣其義。
三伽陀 華言諷頌。謂不頌長行。直說偈句。
四尼陀羅 華言因緣。如經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如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是戒。如來所說一切根本緣起之事。皆名因緣。如法華經中化城喻品。說宿世因緣等是也。
五伊帝目多 華言本事。謂說諸菩薩弟子因地所行之事。如法華經中本事品云。藥王菩薩於日月淨明德佛所。得法歡喜。即然身臂以為供養。修諸苦行。求菩提道等是也。
六闍多伽 華言本生。謂說佛菩薩本地受生之事。伽涅槃經云。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羆麞兔龍。及作金翅鳥。粟散王轉輪聖王之類是也。
七阿浮達磨 華言未曾有。亦云希有。謂如佛初生時。即行七步。足迹之處。皆有蓮花。放大光明。徧照十方世界。而發是言。我是度一切眾生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動。天雨眾花。樹出音聲。作天妓樂。如是等無量希有之事是也。
八婆陀 具云阿波陀那。華言譬喻。謂如來說法為鈍根者。假譬喻以曉示之。令其開解。如法華經中火宅藥草等喻是也。
九優婆提舍 華言論議。謂諸經中問答辯論諸法之事。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智積菩薩與文殊師判。論說妙法等是也○梵語提婆達多。華言天熱。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
十優陀那 華言自說。謂無有人問。如來以他心智。觀眾生機。而自宣說。如楞嚴會上說五十種魔事。不待阿難請問○五十種魔者。謂色受想行識五陰。各有十種也。梵語阿難。華言慶喜。梵語舍利弗。華言鶖子 又如彌陀經。無有緣起。自告舍利弗等是也。
 十一毗佛略 華言方廣。方者法也。廣者大也。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猶如虗空也。
 十二和伽羅 華言授記。謂如來為諸菩薩辟支聲聞授作佛記等○辟支。梵語具云辟支迦羅。華言緣覺。
同羇。音雞。
音牌。俳優雜戲。
笙 音生。樂器。
竿 音干。
蒲交切。音庖。瓠也。長而瘦上曰瓠。短頸大腹曰瓠。
蹙宗入聲。口縮小而吹聲也。
痒音詳。
音雄。獸似豕。山居冬蟄。好舉木引氣。謂之熊。
羆音皮。似熊而長頭。似馬有髦高脚。猛憨力能拔木。
跳躑 上音糶。躍也。並足蹶起。下音擲。住足也。跳躑也。
贈遺 上昨亘切。層去聲。送遺也。下音位。餽也。贈也。
號咷上音毫。下音陶。大哭也。
贜 音臧。吏受賄也。凡非理所得財賄。皆曰贓。
賄灰上聲。財也。金玉曰貨。布帛曰賄。
四攝法
此四通言攝者。攝即攝受也。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故維摩經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是也。
 一布施攝 謂菩薩以財法二種布施。攝眾生也。若眾生樂財。即以財施攝之。若眾生樂法。即以法施攝之。眾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攝。
 二愛語攝 謂菩薩隨順眾生根性。善言慰喻。則一切眾生樂聞善言。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
 三利行攝 謂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
 四同事攝 謂菩薩以法眼。明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即分形示現。同其所作。使其各霑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攝。
都黎切。音低。二十八宿中第三宿之名也。
 
第六卷
五種邪命
 謂以此五種邪法。用求利養。而自活命。為比丘者。當深戒之。
 一詐現異相 謂諸比丘違佛正教。於世俗人前。詐現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二自說功能 謂諸比丘以辯口利詞。抑人揚己。自逞功能。令所見者心生信敬。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三占相吉凶 謂諸比丘攻學異術。卜命相形。講談吉凶。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四高聲現威 謂諸比丘大語高聲。詐現威儀。令人畏敬。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 謂諸比丘於彼得利。於此稱說。於此得利。於彼稱說。令人動心而求利養。是為邪命。
乾痟病 乾痟乃渴病也。又云乾枯病。以其肌膚痟瘦也。僧祇云。消盡病也。有蟲名嚙脂。住在身中脂脉之內。若食有過。若多睡眠。此蟲則瞋不消飲食。此為眾病之根源。故乾痟病由之而成。
儲 音除。貯也。積聚也。
貿 音茂。交易財也。
驕 音嬌。逸也。恣也。傲也。自矜也。
冶 音野。裝餝也。又妖冶女態也。
 
第七卷
平章 上音屏。正也。下音張。明也。即我為施主。正明此事。
剉蹉去聲。細細斫斬和泥。
音遇。統也。統御四海之義。
東漸者潛上聲。潛者來也。謂佛法東來也。
閭里 上音廬。五家為比。五比為閭。二十五家也。里者鄰里也。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即閭里無不聞其慈行也。
音敬。小路也。論語行不由徑。又直也。
稔 忍枕切。音飪。穀熟曰稔。古人謂一年為一稔。取穀一熟也。
繒音情。帛也。
音曠。絮之細者。
呫音帖。
音偷。鍮石銅似金也。
鉛音延。青金也。鍚之類生蜀。有銀坑處有之。
錫音昔。青金。一名鑞。一名鈏。鍚生桂陽。
羺[羊*兒]上耨平聲。下音倪。胡羊之名也。
揲甜入聲。摺揲也。
鑷 音捻。
牻莫江切。音厖。白黑雜毛也。
毳 吹去聲。獸毛縟細者。
鐐音聊。白金之美者。
 
第八卷
糴音狄。買糓也。
挑去聲。賣米穀。
悕音希。念也。
雹音薄。雨氷也。
疫音域。癘鬼為災。瘟疫也。說文民皆疾也。
企音器。舉踵而望也。
綴音拙。聯也。又音贅。義同。
滲森去聲。漏也。
閾 音域。門限也。門下橫木。為內外之限也。
音粹。織繀箸絲於筟車。
辮婢免切。便上聲。交也。繆也。
橛 音掘。即木樁也。
苣蕂上渠上聲。下音聖。即胡麻也。乃胡國之種。非芝麻也。其色如醬。其形如虱。服之能僻穀延年。
木蜜 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南方地濕。多在木中。故多木蜜。
髠音坤。剃髮也。
矜音京。矜持自餝也。餝音尺。致堅也。謂攀持致堅。
音卯。二十八宿中第十八宿之名也。
 
第九卷
勗音旭。勉也。
詭音癸。異也。詐也。
竄音爨。
務音霧。事務。又專力於事也。
瞎香入聲。目盲也。
搪揬上音唐。下音突。搪揬觸也。又搪揬不遜。
鍛端去聲。鍛磨也。椎鍊也。又曰冶金。
簸波去聲。揚米去糠之竹器也。
躄音碧。躄者兩足俱廢。
跛波上聲。跛者行不正足偏廢也。
稗音敗。草似稻而實細。
從从去聲。才仲切。母之姊妹曰從母。叔伯兄弟曰從弟。
眩音衒。潰亂也。
漬音恣。被雨浸也。
霑音詹。雨淋也。漬也。
钁斵上匡入聲。大鉏也。下音捉。斵削。
鎌音廉。鍥也。鍥音結。刈鉤也。鎌也。
掐苦洽切。嵌入聲。爪刺。
拴古文橛字。木入土也。
鑛古猛切。音礦。
雌黃陽山出曰雄黃。陰山出曰雌黃。
赭音者。赤土也。
墡音善。白土也。
林薄旁入聲。木曰林。草曰薄。
拗於巧切。凹上聲手拉折也。
拉音蠟。折也。摧也。
縹飄上聲。青白色。
剗音產。削平也。
笮音謫。壓也。
醫羅鉢羅醫羅樹名。此云臭氣。鉢羅此云極由。往昔損此樹葉故。頭上生此臭極之樹也。
婆羅痆斯國舊云波羅柰。河名也。去河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遶城。
痆乃八切。音捺。
駛音使。馬疾行也。
 
第十卷
讟音讀。怨謗也。
荻音敵。蘆屬。
苕音迢。苕陵苕黃。華蔈白華。蔈音表。
拍音珀。拊也。打也。
扞與捍同。抵也。
紵直呂切。除上聲。宿根在地。入春自生。一歲三收。剝皮緝以織布。
帔音轡。裙屬衣帔。
帚周上聲。帚彗也。彗音遂。埽竹也。
寱音義。睡語也。
懲音呈。止也。戒也。
羂涓上聲。罟也。
水八德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輭。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等一切過患。八飲已即能長養諸根四大。淨覺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輕冷是觸入。美是味入。調適是法入也。
迮音謫。迫也。
堰音燕。壅水也。
[/]音谷。禾皮曰[/]
茆音昴。蒲草也。
芒音茫。稻麥芒也。
苫閃平聲。蓋也。編茅。也又草覆屋也。
般陀周陀或云周利。此云大路邊生。佛本行經云。其母是長者之女。隨夫他國。久而有妊。垂產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如是二度生二子。乃以大小而區別之。大者即周陀。小者即莎伽陀。其兄後來出家。不久得阿羅漢果。其弟後厭俗。從兄出家。兄教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後。兄念於佛法無緣。即牽令出門。還家。門外啼哭。不欲還家。佛以天眼觀。見應可度。往至其前。問知。安慰其心。即以少許白氎與般陀捉。此向日而[暻-京+恭]。當作是言。取垢取垢。世尊教已。入聚受請。時臨日中。觀般陀。將得道果。即說偈言 入寂者歡喜 見法得安樂 世無瞋恚樂 不害於眾生 世間無欲樂 出離於愛欲 若調伏我慢 是為第一樂 般陀遙聞此偈。即得阿羅漢果。
壍與塹同。籤去聲。坑塹也。
襞音碧。襞摺疊衣也。
熨音畏。火斗。又持火。所以熨繒也。
舁音于。對舉也。又音預。義同。
篙音高。刺船竿也。
棹與櫂同。巢去聲。進船檝也。在傍撥水。短曰檝。長曰櫂。
磧音迹。水渚有石者。
斟音針。斟酌也。
黎師達此云仙授。又云仙與。又云仙施。謂從仙人乞得也。
稱揚即舉其道德也。
擬音蟻。議也。揣度以待也。
火光三昧即第四禪定也。
 
第十一卷
餮音鐵。貪財曰賄。貪食曰餮。
維那梵語羯磨陀那。此翻知事。又翻悅眾。維那二字華梵雙舉。維是綱維。華言也。那是梵語。略去羯磨陀三字。
膳然上聲。美食也。
嗜音示。欲也。好也。
罽音記。
撮竄入聲。六十四黍為圭。四圭為撮。
罅鰕去聲。裂也。
癰音雍。癰疽。
痤坐平聲。小腫也。一曰癤也。
爛闌去聲。熟也。黃爛病即黃熱病也。
痔池上聲。後病也。
瘧音虐。痁病也。周禮疾醫秋。時有瘧寒疾。疏云。秋時陽氣漸消。陰氣方盛。惟火沴金。兼寒兼熱。故有瘧寒之疾。
黏魚占切。音嚴。相著也。
瀨音賴。
 
第十二卷
槊音朔。矛屬。
驍音囂。武猛也。又健也。
距渠上聲。凡刀鋒倒刺。皆曰距。又鉤距吞之。則順吐之則逆。
馭音遇。使馬也。
駟音四。駟者。一乘四馬兩服兩驂是也。
轂音谷。車轂輻所凑也。
禦音御。拒也。抵也。
捍音翰。衛也。抵也。
敢勇充選敢音簡。進取也。忍為也。勇容上聲。健也。猛也。知死不避也。充音冲。長也。高也。謂步兵進取忍為。知死不避。高長可選也。
樐古文櫓字。音魯。大盾也。
戎冗平聲。五戎弓殳矛戈戟。
銳音兌。矛也。音胃。利也。
矛音謀。兵器。如鋋而三廉也。
盾閏上聲。干櫓之屬。
矢音始。箭也。
戈果平聲。鉤子戟也。如戟而橫。安刃頭嚮下為鉤。
殳音殊。兵器積竹為之。長一丈二餘而無刃。
矟音朔。矛屬。矛丈八者謂之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
鶉音純。[*]鶉兩種。有丹有白。[酓*鳥]音菴。
慴怖慴與懾同。簷入聲。心伏也。怯也。下音布。惶懼也。
甄音真。陶也。察也。又音堅。義同。
傾卿上聲。俄傾少選時也。
秔音耕。稻之不黏也。
苽音姑彫苽即彫胡。今茭苗米是也。
甜音田。味甘也。
酢音措。酸漿也。
啖談上聲。食也。
衄女六切。音朒。鼻出血也。
麴音曲。酒媒。
拒音巨。違也。
諱音誨。隱也。即違反前所行事。隱覆過失。
擢音濁。舉也。用也。
喂音威。恐也。
跌杜結切。音絰。差也。足失據也。
[-+]音弋。麥[-+]
誌音至。記也。黑子為誌。
觜音嘴。鳥喙。俗作觜。
狡音攪。少狗也。匈奴地有狡犬。巨口而黑身。
鴟抽知切。音笞。鴟鴞惡鳥。一名隻狐。晝則無見。夜出飛噉蚊蝱。
搦音諾。按也。
櫨音盧。欂櫨柱上柎也。即今之斗也。
惻初力切。音測。愴也。愴音昌。悽愴悲惻貌。謂無慈悲悽愴之心也。
 
第十三卷
孑音結。
課科去聲。試也。探也。
擡音臺。擡舉也。
綽昌入聲。寬口也。
瓨與缸同。長頸罌受十升。
姑音孤。姑息苟安也。謂苟且之心。安人之心也。
慝惕德切。音忒。惡也。又隱惡也。
暴與暴同。猛也。橫也。急也。
匱具位切。音餽。乏也。竭也。
 
第十四卷
鑰與鑰同。
妥唾上聲。安也。平也。帖也。
噎音謁。食窒氣不通也。
閤古沓切。音蛤。內中小門出入閨閤。宮中門小者曰閨。上圓下方如閨。故曰閨門。
黜音出。貶斥也。
鞕同硬。
白楊樹華楊略有四種。白楊葉圓如黎皮。白木似楊。故曰白楊。青楊葉長。赤楊霜降。則葉赤黃。楊木性堅難長。
楊柳華是垂條細柳也。
禪音單。衣無裏。
玦音決。環之不周者。名玦。
鈕同鈕。
 
第十五卷
音叨。編絲繩也。
襵質涉切。音摺。衣襵。
襻音盼。衣下絲。
褰音牽。揭衣也。
擪音葉。持也。按也。
臍與臍同。
[-+]音傳。腓腸也。
踝華上聲。脛兩旁內外曰踝。廣韻足骨也。
蹲音存。踞也。
跪葵上聲。拜跪也。
[月*坒]皮上聲。[月*坒]胵胃脘也。
尻考平聲。脊梁盡處是也。
臋徒孫切。音豚。腿靨。靨音葉。頰輔也。
緻音智。密也。
齗音銀。齒根肉也。
抑音益。按也。密也。治也。即密治也。
挑他彫切。音祧。挑撥又取也。
 
五欲
一財欲 財即世間一切貲財也。謂人以財物。為養己之資。故至貪求。戀著不捨。是為財欲。
二色欲 色即世間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謂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至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是為色欲。
三飲食欲 飲食即世間肴饍眾味也。謂人必假飲食。資身活命。故至貪求樂著無厭。是為飲食欲。
四名欲 名即世間之聲名也。謂人因聲名。能顯親榮己。故至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是為名欲。
五睡眠欲 睡眠即情識昏昧而睡眠也。謂人之睡眠。亦有時節。若怠墯放縱。樂著無厭。是為睡眠欲。
狼狽上音郎。下音輩。狼前二足長。後二足短。狽前二足短。後二足長。狼無狽不立。狽無狼不行。若相離則進退不得矣。
[口*尃][口*集]上音博。下音集。
嗗鳥八切。音穵。飲聲。又噢嗗啖嚙聲。
舐時上聲。以舌取物食也。
摡音戲。取也。一曰拭也。又音葢。義同。
舐同噀。
瘞音意。埋也。藏也。
跣先上聲。徒足履也。
靿於教切。音拗。鞾靿。
靴俗字。
[革*雍]音雍。鞾[革*雍]。
窄音謫。狹也。迫也。
稕朱閨切。肫去聲。束稈也。稈干字上聲。禾莖也。
 
第十六卷
嶮同險。
訾音咨。毀也。
囂吁驕切。音鴞。喧也。
獷古猛切。音礦。粗惡貌。言無親也。
嗅胸去聲。鼻審氣。又休去聲。義同。
蕪音無。荒也。荒唐污也。
馚音焚。馚馧香氣也。
馥音福。香氣也。
懊烏考切。奧上聲。懊惱也。又音奧。悔恨也。
怙胡上聲。怙恃父亡曰失怙。母亡曰失恃。
犛音茅。
 
毗尼關要事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