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日志
群组
热榜
分享
记录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搜索
银行
基本信息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电子邮箱
记住
找回密码
认证码
点此显示验证码
登录
注册
我的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首页
论坛
三藏经典阅读
订阅文章更新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群组
帖子
搜索
热搜:
书签
≡法师答疑卍修行指导≡
≡学修心得≡
≡律藏≡
〖杂藏 小部〗
〖增一阿含经 增支部〗
≡行善积德≡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
[切换到宽版]
最新帖子
精华区
书签
佛法实践网
>
≡律藏≡
>
淨心誡觀法序(2卷)餘杭郡沙門 ..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帖
3214
阅读
1
回复
淨心誡觀法序(2卷)餘杭郡沙門釋元照述
huiqian
UID:37
注册时间
2009-10-07
最后登录
2011-10-21
发帖
706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关注Ta
发消息
只看楼主
更多操作
正序阅读
复制链接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3
淨心誡觀法序
餘杭郡沙門釋元照述
[0819a28] 太近至易無如自心,入死出生了不知覺,其
體明瑩,其量包容,故使一迷遽生諸法。其猶
寶鑑,因明而像生;又若長川,緣澄而波動。謂
心異物,為物轉心,吸攬塵緣,積成勞結。淪歷
諸有,沈屈己靈;餘趣無知,人倫
尠
學。縱令聽
習多墮邪癡;奔逐名聞,封著知解。至有江南
江北走覓菩提,曲見邪心未嘗正直,野猿騰
躍家犬遲迴。勞我聖師,提耳垂誨,曲留妙藥,
的指病根。囊括兩乘,津通萬行,託彼親度,用
表弘慈。囑使竊闚[
2
]特彰祕勝,深訶講論苦勉
修治。然古德傳通,雙弘教觀,諸部則以教開
解,斯文乃以觀示修。既非無目而遊,豈是數
他之寶?須信,從真起妄舉體現前,達妄即真,
不從他得。淨心之要,覽者宜知!
淨心誡觀法
終南山沙門釋道宣撰
[0819b18]
敬禮三寶藏 薩婆若法身 隨力誡初學
惟聖哀愍聽
[0819b20]
時在[
3
]隨州興唐伽藍,夏安居撰,令送泰山靈
巖寺,付慈忍受持。凡三十篇,如右:
[0819b22]
釋名篇第一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
二 流轉篇第十三 不動篇第十四 過患
篇第十五 心濁篇第十六 二報篇第十七
結使篇第十八 緣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
第二十 相資篇二十一 因果篇二十二
止劫篇二十三 [
4
]一諦篇二十四 心行篇二
十五 菩提篇二十六 教化篇二十七 佛
性篇二十八 福田篇二十九 受持篇三十
淨心誡觀法五字釋名[
5
]法篇第一
[0819c05]
淨心者,於汝現行煩惱諸部過患,教修對治,
令汝即時隨分解脫。垢染漸滅,心轉明淨,發
生定慧,起於大乘清淨信心,趣向菩提種性
住處。以今微因後感當果,是故教汝察病對
治,興隆功業,修入信境,成決定根力。其三賢
十聖、無垢妙覺、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
聞影像
麁
相,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
今唯使汝淨除業鏡客塵
[目*壹]
等,見汝身中少
分佛性。汝可飲服般若甘露,洗蕩蓋纏漸顯
淨心,心若清淨令眾生界淨,眾生既淨則佛
土淨。始除煩惱令戒清淨,戒既完具定復清
淨,以戒定淨令智慧淨,智既淨已顯自身源,
有此義故名為淨心。已下諸篇,治過雖別,同
名淨心。誡者,令汝識知對治初門,先除
麁
染
根本惡業,知病知藥守心慎口,勵己修道離
過患故名誡。觀者,察義,觀察此誡與佛法相
應不相應,及障道過患,名字句偈審諦思量,
如實解心得誡本意。又能隨順止觀二門,此
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長一切禪支道品,故名
觀。法者,即此誡文首軸次第,慇懃曉示,欲使
禁斷煩惱止諸惡業,加行勝進住不退心,故
名為法。下諸篇中皆有此淨心誡觀法五義,
當須知之。
誡觀序宗法第二
[0819c29]
夫欲修道,於三業中先斷財色二種。若不貪
財即無諂諍,若不貪色即無熱惱。經[
1
]云:「背
捨離欲,順菩提分。」當修身觀,精勤一心除世
貪愛,制伏垢惱令心清淨,以斷財色成無漏
善根,薰本識中成無貪種子,漸盡惑染入賢
聖位。今見解法人等,仍貪財色長養結使,與
諸漏相應,惡業繫縛墜三惡道。經云:「既非道
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多求利故,專習唇吻、
莊補華綺,戲論諍訟、遞相謗嫉,三毒轉疆、煩
惱增長,沈淪苦海,知而故犯,無解脫時,千佛
出世不見不聞。以是因緣,地獄罪畢受惡龍
身,為盜佛衣食,破戒瞋垢所得惡果。如《盲龍
經》說:「即知解義,不救業苦。」汝宜依誡如說修
行,隨病對治隨分解脫,不可口言而得清淨。
三毒五結,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輕即自差,披
戒定鎧,摧心魔賊。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一
切樂因果,戒定為本。然此因果悉在眾生心
微塵中,何故不禁餘過先誡財色?大乘經云:
「八萬四千障道罪業,悉因財色以為根本。」何
以故?十方眾生無始已來,為財相殺者過微
塵數,為色相殺者數復過是。道俗二流為於
財色,今現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中,受千萬
種苦,經無量劫始入畜生餓鬼。緇素二人同
為財色之所傷害,初持後犯,能免者稀。若
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為賢士、名佛
弟子。財色二事相欲似輕,感罪尤重,河沙誑
惑由財色起,此之二過能壞君臣師徒夫婦
等,亦壞內外親族朋友知識。若離財色更無
世間,人天脫苦聖凡同讚,諸漏滅盡進至佛
果,為此先誡財色二種。因色生憍,因財生
悋
,憍而且
悋
,雖有餘德亦不足觀。先斷財色,
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言
逆行疾,故名淨心,偈曰:
煩惱如河沙, 先斷惡二種,
一財二是色, 死時神不恐。
吉羅須護持, 況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淨, 布薩心喜踊。
鄙夫愛[
2
]財色, 誡汝斷貪著,
由財三世苦, 因色入火鑵。
色能障聖道, 財能令行薄,
審諦自看心, 知貪是狂錯。
智避如火坑, 頑愚不嫌惡,
若犯當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類, 終歸填溝壑,
持戒禁情苦, 後受大安樂。
誡觀五停心觀法第三
[0820b17]
五妄想者,如除刺樹先斷其根,故修五停觀
息五過,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觀。因修此觀現
惱不行,得小解脫;所由之處,戒定調柔漸證
神通,名大解脫;十障滅盡,名真解脫。莫不因
今五停觀法,如是修入名為淨心。偈曰: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觀不淨,
背捨得解脫, 欲竭即得定;
若當逐講論, 念欲轉熾盛,
是即非對治, 下道入險徑。
自知瞋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涼, 成就善律儀;
若當逐講論, 非治徒勞疲,
貪瞋更增長, 重被煩惱
覉
。
自知愚癡多, 諦觀十二因,
始悟輪迴苦, 了知無我人;
若當逐講論, 見諍終日喧,
放本求枝葉, 不能拔斷根。
自知我慢多, 諦觀十八界,
方得無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當逐講論, 反益三塗債,
計我常求勝, 名利自杻械。
自知亂想多, 常數出入息,
覺觀漸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當逐講論, 喧塵未能息,
遞互相是非, 何時滅事識。
[0820c13]
此是毘曇中七方便法:五停觀成名第一方
便,自餘別相念處、總相念處、
暖
法、頂法、忍
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觀行成就得須陀洹
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觀。偈曰:
何因說五停, 復不逐講經?
抱疾說藥方, 祇欲取聲名,
凡夫貪利養, 無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觀, 決定修道成。
[0820c21]
何故令修五停觀法止逐講論?有二要法:一
者佛教次第入道,對治麤]">
[鹿>麤]
重煩惱。二者見解
法義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儀,五篇
淨戒悉皆破盡。見他持戒復起憎謗,唯貪財
色。瞋惱
鬪
諍,慳嫉憍慢,無漸無愧,身壞命終,
必墮地獄畜生餓鬼,經歷多劫。當觀此事,現
前驗知,故修五停,止過起道,順佛教故,名
為淨心。偈曰:
貪如豺狼性, 瞋如惡龍心,
壞法故毀禁, 污戒犯姦[
1
]淫。
識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業心無悔, 命過就刀林。
墮大無間獄, 佛性歷劫沈,
如職除名罰, 失勢不堪任。
云何破戒口? 噉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財物施;
云何破戒身? 坐臥好床褥;
云何破戒業? 受他禮己足;
云何破戒行? 默受稱揚讚。
若犯此五事, 諸天共悲歎。
[0821a12]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然後學經。律有五
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誦》,四、《僧祇》,五、《解脫》。
此五部律同一毘尼大藏,文相廣博卒難悉
識。今欲知者財色為宗,能斷財色,即名奉律。
禁戒清淨,發生定慧,成就聖道,知律綱要故
名淨心。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斷財色,
修禪觀不淨, 對治自忍抑。
林野歎死屍, 內心懷悲惻,
我身會當然, 貪熱即時息。
三毒甚強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淨意[
2
]恒質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荊棘。
[0821a26]
聖教萬差,為根性不同,病藥眾多愚者致惑,
雖用功力非正對治,妄貪名利更增塵垢,是
以先修五停後學講論,知道次第,名為淨心。
偈曰:
世人習多聞,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諍競起紛紜。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資薰,
淨命如迦葉, 勿得同六群。
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0821b06]
凡夫解義皆因聽學,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
八不淨財,食噉俗饌,無羞無恥,知而故犯,不
畏後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淨禁戒後方
聽經,汝用五誡得名淨心。古者大德講《華嚴
經》唯一卷疏,於後法師作三卷疏,今時講者
〈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競顯華詞,文
字浩博寄心無所。然文者當體即義,何須人
語?今時愚人竟求於名不求於法,[
3
]法尚不可
著,何況著文字,法離文字,言語斷故。《大集經》
[
4
]云:「經文是一,講者異說。」各恃己見壞亂正
法,天神瞋故三災俱起。以是因緣佛法淡薄,
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無味。諦
思講論,人情測佛,佛智境界,豈人能測?如是
審察,名為淨心。偈曰:
敷演說法師, 二種陞高座,
一者福無量, 二者離罪過。
慈心成就人, 法施勝財貨,
瞋垢是非他, 棘刺上坐臥。
有漏為基堵, 無明作根本,
解經不除毒, 法師自傷損。
賊心求名利,
怱怱
未思忖,
嬰孩欲登梯, 先須戒足隱。
學士聰明者, 舉動多輕躁,
或有錯解義, 邪見復顛倒。
是故定治動, 七覺中法要,
定慧平等修, 種智得微妙。
世尊在世時, 唯教修出離,
習善莫生足, 少惡即遠避。
念念觀無常, 勤修真對治,
寂慮學禪那, 何須著文字。
[0821c07]
何因世尊在世時,悉得聖道及生天中?依次
而學,不越毘尼,入道有方。五年習戒,夜則修
定攝心守境,安處林野不畜餘食,少欲慚愧,
一心諦觀無常不淨,離諸調戲意不散亂。舉
動進止恒令淨潔,無惡姿容,先意問訊,以是
善緣悉得道
迹
。汝能一心依此學者,名為淨
心。偈曰:
正法證道時, 淨法調眾生,
隨事秉羯磨, 除垢獲三明。
像法盡至末, 羯磨[
5
]廢不行,
雖復似和合, 集則起
鬪
諍。
凡是諸經律, 甘露亦毒藥,
解服百疹瘳, 不消病發作。
知法不向心, 解經行轉薄,
棄捨戒定業, 文字處起著。
所以韻句撰, 讀時心歡樂,
靜坐好思量, 觀察自忖度。
何緣重頌偈? 文少義廣博。
依[
6
]戒益汝身, 信受勿疑惡。
或見他毀罵, 輕賤心漠漠,
此約大乘教, 與理不違錯。
誡觀六難自慶修道法第五
[0821c29]
一者,萬類之中人身難得,如《提謂經》說:「今得
人身,難於龜木。」二者,雖得人身中國難生,此
土即當邊地之中,具足大乘正法經律。三者,
雖有正法,信樂復難,今隨力信,不敢疑謗。四
者,人身難具,今受男形根無殘缺,相貌成就。
五者,雖具男形,六根無缺,五欲纏染,出家甚
難,今得割愛出家修道,披著佛衣,受佛淨戒。
六者,雖受禁戒,隨戒甚難,汝可於戒律中,尊
重愛樂,慚愧慎護。於此六事若不觀察,即便
放逸深障聖道。既超六難,常應喜慶,難得已
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為淨心。偈曰:
世有六種難, 難得已得具,
勤修戒定慧, 善解名味句,
是故學大乘, 問即須知處。
受他檀越食, 飽腹無智慮,
無智長貪瞋, 不能如法住,
犯禁毀戒足, 命終生四趣。
誡觀世相如夢修出世善根法第六
[0822a18]
云何方便能令眾生離苦出世?但愚人貪愛,
我即不貪。何者是名世愚貪愛?所謂官榮封
賞、車馬庫藏、臺觀園林、采]">
[釆>采]
女音樂、上服美
饌、遊戲射獵、宴會倡伎、嫁娶賓席、[
1
]恃怙族
姓、追朋逐勢、三軍列陣、前鋒精銳、謀策將略、
果毅傷殺、平殄除蕩、快意適情、攻城破柵、收
縛簿歛、刀筆豪俠、意志建立、俗藝醫方、工巧
居積、攝歛奠祭。以要言之,如此眾多世務,無
量殺害、飲酒噉肉、
鬪
諍勝負、怨讎熱惱、悲
喜安危、吉凶禍福,能於此中悉捨離者,名真
修道出世人也。眾生迷倒,於此世事謂是真
法,不知無數劫來生死大苦,身壞命終墮三
惡道,恒河沙劫受大燒煮。雖遭此苦,仍於生
死貪著無厭,迭相承習迷惑塵境,皆由未值
善導未聞正法。汝今既聞,如聞修學,名為淨
心。偈曰:
凡夫狂癡性, 所見常不正,
資養三毒身, 貪瞋轉增盛。
未觀屍穢形, 持糞如行屏,
常遊違順境, 詐偽起諂佞。
實無常我樂, 妄見常我淨,
罪業顛倒故, 恒遊諸險徑。
智者如實解, 慧命心決定,
觀世如夢幻, 窮真道成聖。
誡觀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第七
[0822b14]
僧尼破戒者,所謂畜養奴婢僮僕牛驢車乘
田宅、種植園林華果、金銀粟白、屏風氈被、
好枕細席、箱匱盆
瓫
、銅器盤
椀
、上好三衣、牙
床坐褥、房舍退屋、
厨
庫碓磨、脂麵藥酒、雜鮭
醬酢異種口味,王公貴重多人顧識、生緣富
貴、數過親舊、餉送吊問、申訴衙府,身為眾首
門徒彊盛、講說相難,好喜音樂,常居一寺
評量僧事、迭相擯罰,借問旱潦、豐儉、盜賊、水
火、毒獸之事,經過酒店、市纏、屠膾、獵射之家,
親友、婦女、琴瑟、詩賦、圍碁、雙陸,讀外書典,高
語大笑,嫌恨諍竟,飲酒食肉,綾羅衣服五色
鮮明,勤剃鬚[
2
]髮、爪利如鋒,畜八不淨、財寶
富足,於此等事貪求愛著,積聚不離,名真破
戒。經[
3
]云:「此等比丘名禿居士、名披袈裟賊、
名禿獵師、名三塗人、名無羞人、名一闡提、名
謗三寶、名害一切檀越眼目、名生死種子、名
障聖道。遠離此等十種惡名即為淨心。」偈曰:
可怪凡夫人, 積聚貪瞋癡,
破戒無羞恥, 輕賤木叉珍。
追求忙如火, 種植涉艱辛,
教他多布施, 自捨若抽筋。
傲慢善知識, 恃怙膿血身,
放逸著五欲, 何時出苦津。
衣貪五色服, 食貪常飽肚,
捨靜入憒
閙
, 經戒未曾
覩
。
拔草復掘地, 溉灌治園圃,
生業過俗人, 瓮匱居三五。
唯憂財不足, 鎖門牢閉戶,
高聲大語笑, 諂慢心未普。
毀犯四重禁, 觝突兇如虎,
身壞永沈淪, 罪畢生夷虜。
可念眾生[
4
]狂, 癡暗無慧光,
但貪目前利, 不見當來殃。
出家望靜樂, 返為馳逐忙,
抱財忽命終, 道俗竟分張。
惡性如蛇蝎, 惡貪如豺狼,
剃頭無實德, 高容返自傷。
隱罪求名聞, 不畏利養瘡,
白衣修戒施, 壽盡生天堂。
沙門倒慳惜, 不觀空無常,
唯知造惡業, 觸事皆面牆。
破戒違[
5
]經律, 無慚故覆藏,
我作還我受, 三塗遣誰當。
雖無我人法, 善惡亦不亡,
三界輪迴苦, 六道生死長。
如是諸惡過, 謹慎好思量,
願斷相續因, 持心如金剛。
定水洗煩惱, 戒城自遮防,
德如螺髻梵, 去處見西方。
誡觀外現威儀內起邪命法第八
[0823a06]
邪命者,所謂淨治住處,嚴飾道場,羅列旛華
及諸道具,數為洗剃,常帶袈裟,覆膞靴履,威
儀齊整,緩行直進,下聲軟語,或復靜默閉目
低頭,衣
鉢
隨身執
着
律相。然其內心常求名
利,望他請喚恭敬尊重,進戒度人強為師首,
處在徒眾希他依止,設解經律問時生難。性
多嫌恨惡眼視人,少見侵觸不受其懺,口若
發言喜說機刺,嫉他得利如火燒心,情塵意
垢曾未除遣,雖坐繩床起惡覺觀,攀緣亂想
念世欲事,令夜惡夢漏失不淨。惡覺染意熏
本識藏,結惡業種染能障,淨生死不絕輪迴
無際,受諸苦惱。三業不淨乖八聖道,外白裏
黑順八邪徑,是名邪命欺誑凡聖,如是觀察,
得名淨心。偈曰:
口誦無常經, 身作有常計,
求望他利養, 合眼未觀諦。
三衣唯欲好, 不肯著破弊,
內心至
麁
[
1
]獷, 外相真似細。
欺誑世間人, 大悲為流涕,
賢聖不讚歎, 善神不扶衛。
業障日夜增, 戒定念念滯,
雖有兩箇眼, 復患一雙曀。
誡觀取相恃善誑佛法第九
[0823a29]
經[
2
]云:何者比丘名為誑佛?[
3
]若言我修慈悲
彼人瞋恚,我能布施某甲慳貪,我具淨戒彼
人犯戒,我勤精進彼人懈怠,我有智慧彼人
太愚,我今樂靜彼染憒
閙
,我修威儀彼人輕
躁,我如法住彼不如法。或恃隱山絕粒,納衣
一食、常坐不臥、塚間樹下,或講經律善解法
相,我有如是福德智慧。取此相者即名我見、
眾生見、壽者見,堅執是相名為誑佛。何者修
道名不誑佛?若人修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亦不生著,唯觀世諦虛妄顛倒,如幻如夢無
有一實。成此觀門修戒定慧,精進不恃己能
輕他無德,柔和質直謙下無諍,以此善根迴
向無上菩提,如是離相修者名不誑佛。不誑
佛故得平等法,法眼明朗能淨智障,不著空
有,名為淨心。偈曰:
八萬四千法, 對治多種病,
是名大方便, 成就善巧行。
執相名誑佛, 著我起見諍,
比丘自沈溺, 不能到究竟。
故修三脫門, 法空資慧命,
深觀緣集故, 證智更歡慶。
誡觀慢天懼人屏處造過法第十
[0823b22]
凡夫憍諂威儀不恒,人前歛攝名為諂詐,屏
處造過名為憍逸。所謂破諸戒儀,私飲盜食,
赤露裸跣,河池澡浴,露地便利,下氣出聲,摩
捫屏處,仰眠伏地,蹲踞支頰,走驟顧眄,吟
詠歌嘯,[
4
]略要而言,[
5
]故名憍諂。三業四儀悉
不如法,人前似人,屏處如鬼,一切天神證知
此過,身壞命終生獼猴中、及鬼魅中,為犯戒
儀果報對至,不欺闇室即其義也。何以故?大
業之樹光明如鏡,眾生造業於彼悉現。神天
有二:一字同生;二字同名。[
6
]人不見天,天常
見人,業力持罪不在晝夜,行者謹慎屏露無
差。大千世界在佛毛孔,豈容屏過賢聖不知?
是故菩薩有八萬威儀,聲聞戒有三千威儀,
汝應修集威儀庠序,屏露二處一等用心,乃
至失命不虧仁範,如是持行,名為淨心。偈曰:
賢聖出三界, 常遊三界境,
觀諸眾生業, 如形對日影。
智者慎威儀, 持戒心勇猛,
屏處無闕失, 四念堅固秉。
觀身如毒蛇, 察心如冤家,
身心是大患, 覆罪如河沙。
智者犯已悔, 終不蓋疵瘕,
藏過嬰惡名, 地獄受鐵叉。
苦哉末法時, 比丘比丘尼,
剃髮雖改服, 猶守貪瞋癡。
假名優婆塞, 諭諂優婆夷,
名中喚五戒, 實未具一支。
口常誦藥方, 心病不肯治,
惡業覆障故, 邪命求餘資。
身見執著我, 不覺即分離,
亦不觀五陰, 氣息若懸絲。
人前粗歛攝, 屏處踰須彌,
唯懼人怪笑, 不畏天證知。
欲醉狂情發, 行坐染心思,
纏綿破重戒, 命終墮阿鼻。
地獄經一劫, 劫盡更復移,
此苦難堪忍, 屏處最慎之。
為造狂業故, 諸佛發大悲,
犯欲須臾樂, 受苦無量時。
經[
1
]云人從生, 即有二種天,
晝夜與身俱, 共人同受年。
一念為善惡, 了了皆現前,
惡多天減算, 善強命長延。
毘盧遮那佛, 身界廣無邊,
於一毛孔中, 容受三大千。
性照圓明徹, 含生上福田,
以眾屏多過, 無緣起慈憐。
誡觀女人十惡如實厭離解脫法第十一
[0824a12]
女人十惡者,具說難窮,今略言之,令生厭離。
一者貪婬無量無厭。經云:「十方國土有女人
處即有地獄。」一切障道此為是苦。女人欲男,
如海吞流,百千萬劫,畢竟不滿,得一望一,心
意狂亂,見可意男悉願與交,猶火納薪多益
多熾,晝夜行坐無忘欲時。受五道身皆女形
攝,先際已來女根未轉,徹窮劫世不免女身,
故名貪欲無厭。二者嫉
妬
心如毒蛇。家有
婦類悉生憎垢,口似相親心如冤家,若同夫
婿更相規命。或作符厭、解奏毒藥,或雇人殺
害、或截支節、或毀面目,或削衣食、鞭打罵
辱,方便除他欲得獨立,故名嫉
妬
。三者諂曲
詐親。凡見人時未語先笑,口云憶念心懷嫌
[
2
]恨。對於夫婿,思他男子,願夫遠行、或願早
死,或與外人多種謀計,及見夫時諂媚附近,
身向心背,名為詐親。四者放逸。但念綵衣裝
粉釵釧,修治面目望他愛念,耽著五慾不避
親
疎
,不畏後世畜生餓鬼,名為放逸。五者口
多惡業。出言虛誑實情難得,凡所論說虛多
實少,喜道鄙弊穢惡之語,母女姊妹不相避
忌,兩舌
鬪
亂傳送消息,數作
呪
誓不畏殃報,
屏罵尊長窮逐諍訟,是名口多惡業。六者厭
背夫主。若見端正男子,無羞追逐,或遣信逼、
或自身往,坐臥不安休廢生業,或結成病、或
時託病,屏處飲噉,人前不
飡
。夫婿辛苦勤勞
得財,割減偷竊供給傍夫,共作謀計規欲殺
害。見夫即瞋冤家無異,是名厭背夫主。七
者一切女人多懷諂曲實情難得。所以女人
姦險,性器難量,雖與對面共言,心隔千里之
外,皆為貪求世利,性逐澆浮。言是返引為非,
指虛翻將為實,顛倒常理每事多端,向背有
無情隨冷熱,或憑勢要、或黨親知,或因財
色相誣、或諍名位而起謗,是以口如脂膏,心
若錐刀。八者貪財不顧恩義。父母養育劬勞
難報,及嫁得夫棄忘恩德,規父母物潤益夫
家,多得便喜,不稱便恨,父母飢寒無心供給,
是名貪財不顧恩義。九者慾火燒心。不恥父
母,不懼刀杖,或未嫁妊身、或奔逐他逃,或拘
引他人向家造過,恥辱父母,敗亂宗親。出嫁
已後復叛夫婿,夫亡未幾更思後嫁,男女成
人猶棄改出,心迷欲醉不避羞恥,女人過患
窮劫難盡,故名欲火燒[
3
]心。十者女身臭惡不
淨常流。春夏熱時,虫血雜下,經云:「女根之中
二萬婬虫,形如臂釧,細若秋毫,腥臊臭穢。私
墮胎孕,懷妊產生污穢狼藉,善神見聞悉皆
捨去,惡鬼魍魎數來侵擾。」如是鄙弊,愚人猶
貪,棄捨念處,破佛淨戒,死入獄中、畜生、餓鬼,
長劫受苦無解脫時。是名女人十種惡業,能
觀能遠,名為淨心。偈曰:
四百四種病, 宿食為根本,
三塗八難苦, 女人為根本。
生死無數劫, 貪愛為根本,
賢聖解脫樂, 離欲為根本。
四蛇成身界, 顛倒想為心,
膿血遍九竅, 淨想起貪婬。
順情稱快樂, 不信墮刀林,
報生
猪
狗道, 由前貪愛深。
一切女人性, 少實多諂曲,
不念臭穢身, 坐臥思念欲。
邪視他男子, 情喜相逼觸,
百千萬億劫, 畢竟不滿足。
不羞慚父母, 敗損諸親族,
男少女多者, 家衰數被辱。
女具十惡業, 死入鐵床獄,
大鍤刺女根, 苦痛大
嘷
哭。
地獄罪畢已, 轉入母
猪
腹,
噉糞居圊廁, 臭泥生溷虫,
復被屠割苦, 累劫罪難終。
從畜入餓鬼, 穢食恒不充,
支節皆火然, 骸骨不消融。
貪欲暫時樂, 受報苦無窮。
誡觀檀越四事從苦緣起出生法第十二
[0824c26]
損害生命名苦業,筋骨斯盡名苦緣。經[
4
]云:
食者從耕種鋤刈、收治、颺簸、窖藏、運輦、舂
磨、炊爨、蒸煮、聊設、供給、奉送,又種菜造牆,
溉灌田園,營為醬酢。計一
鉢
食出一
鉢
汗,汗
在皮肉即是其血,一食工力出於作者一
鉢
之血,況復一生凡受幾食?始從耕種乃至入
口,傷殺無數雜類小虫,是以佛戒日受一食,
支持性命寄過一生。衣服者養蠶殺繭、取桑、
織絡、染浣、裁縫,眾緣調度無量辛苦。計上下
衣資,凡殺幾蠶出幾氣力,蠶繭入湯受幾痛
苦,是故佛教著糞掃衣,障弊陋質冀得修道。
房舍者從起立牆壁、穿坑掘地傷殺土虫,斫
伐材木傷林樹虫,造塼瓦時殺泥水虫,放火
陶冶殺柴草虫。作人苦力,施主費財,飲食眾
緣,勞損甚大始成一房,是故行者依於塚樹
草蓐自安。念食是苦節身而食,念衣殺命著
糞掃衣,念房舍臥具從苦緣生,志樂頭陀三
月一移,念四事難消少欲知足。經云:受檀越
食如飢饉世食子肉想,受施主衣如熱鐵纏
身,入房舍時如入鐵鑵,受床坐時如熱鐵床,
寧破此身猶如微塵,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供
給。三塗苦報皆為愛衣貪食樂好房舍,若破
戒因緣還償施主,或作奴婢鞭打驅策、或受
畜生形[
1
]披毛帶角,生償筋骨死還皮肉,負重
力盡起而復倒,虛受信施樂不足言,及償施
主苦過萬倍。是故教汝知慚知愧,慎護後世,
莫破戒受施,名為淨心。偈曰:
智者不貪食, 貪食者無智,
不念出糞苦, 唯取人食利。
自噉腦中涎, 上盛向下棄,
慧命斷四食, 行者不貪嗜。
比丘不樂靜, 貪利受道具,
追求心散亂, 忽忽緣諸務。
得一更望一, 心規恒不住,
宜應愧施主, 臭身裏破絮。
勸觀三脫門, 離相自調御,
少欲學知足, 可依釋子賦。
誡觀六道流轉受報無窮法第十三
[0825b06]
三界眾生無始已來造善惡業,皆熏本識成業
種子,淨染合雜數過塵算,受六道報生死無
邊。從地獄出,生諸天中、人中、鬼神畜生中。畜
生者先受蝎蠓蠕動形類,一日一夜百死百
生,千死萬生漸受大身,乃至摩竭魚等長十
千由旬。脫畜生身受修羅身,天上福盡復生
地獄餓鬼中。經云:鬼有百千萬種,果報各別。
六道人畜,各千萬種,色命苦樂質像好醜,千
差萬品,說難窮盡。今言人道本業來處,經云:
受形顏貌端正,為性淨潔,諸天中來;皮膚
麁
弊,不喜修施,畜生中來;形色醜惡,瞪
矒
少智,
地獄中來;舉動輕躁,獼猴中來;機捷調戲,妓
兒中來;性多
謟
媚,鬼神中來。略而言之,廣即
難盡。一道之中有恒河沙因果,受一螘身猶
經多劫,況受餘形及餘道中,是故生死不可
窮盡。汝可諦觀,捨身命時受大苦痛,受身
生時復大苦痛,如是苦痛已經塵劫,已捨無
數身,已受無邊苦。愚者於中猶行放逸,汝可
思之勤求出離,專精策勵成無學果,證真解
脫快樂安隱。能如是觀者,名為淨心。偈曰:
一切世人欲受樂, 遣修樂因不肯作,
愚人得樂謂常樂, 不覺命終被減削。
十五姿容言可愛, 四十已去自
疎
索,
縱使生天八萬劫, 不免無常墮溝壑。
凡夫暫樂忘大苦, 受大苦時復忘樂,
所受苦樂皆空華, 本來祇是情迷錯,
迷解悟道獲神通, 永斷生死名真樂。
誡觀八風力大智者不動法第十四
[0825c05]
何者為八?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
七苦,八樂。一切眾生為八所動不自安心,故
名八風。何者動相?得利便悅,衰惱便憂,毀辱
即瞋,譽談即喜,逢苦懷慼,遇樂生逸,稱讚情
歡,譏刺抱恨。此之八法能令癡凡動搖不安,
毀譽聲一,妄起二業,造三塗因,報四趣果,波
浪五道,成就十纏,永處樊籠,何時解脫?然十
界者緣和故生,性空故滅,體解生滅即無嫌
恨,恨風不起,罪火不然,火不熾然,心得清涼,
無諸熱惱,以無熱惱故,名為淨心。偈曰:
愚人貪美食, 憎惡腹內屎,
見生竟愛染, 薄賤老病死。
毀譽同響聲, 瞋喜更互起,
取相心高下, 不識平等理。
癡惑著音聲, 凡夫共如[
2
]此,
死生糞與食, 經文遣相比。
耳被虛聲誑, 神仙墮崖死,
智者解真空, 視聽不相似。
誡觀身心相苦惱過患法第十五
[0825c24]
身相者,六道異類陰大假成,感現前果酬過
去因,故名身相。身相有八萬四千種形,依正
二報各各差別。一人遍受爾許種身,已經無
量阿僧祇劫,今誡觀身,唯及人道。一人有九
萬九千毛孔,八百種風出入其中,八萬戶
虫遍身充滿,四百四病更互發動,三百六十
骨節迭相依持,百一十苦無時不受,三十六
種不淨膿血合成陰身,九孔漏瘡穢物流出,
如上苦業始成一人,賢聖捨離如除惡病,故
名觀身。心相者,一念之間九十剎那,生住異
滅猶如電光,塵起識生貪境招報。經云:貪欲
心有二萬一千,瞋恚心有二萬一千,愚癡心
有二萬一千,等分心有二萬一千,合有八萬
四千塵勞。一百八種煩惱,五百四十種受,有
九十八種使。故名觀心。若入安般觀法,心所
漸息,乃至九次第定,還歸一真清淨心中,此
清淨心名為佛性,名真常法身、無心之心、無
相之相,如是觀察,名為淨心。偈曰:
廢緣託淨境, 正命自養身,
諦觀虛空心, 隨分得解脫。
貪瞋若欲起, 觀空以止遏,
河沙煩惱根, 定力能斷割。
專定不修智, 小乘非大慧,
雖復苦身行, 徒自歷年歲。
定慧平等修, 方知佛性體,
直至大涅槃, 何況世間諦。
淨心誡觀[
1
]法卷上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举报
顶端
huiqian
UID:37
注册时间
2009-10-07
最后登录
2011-10-21
发帖
706
搜Ta的帖子
精华
0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关注Ta
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13
淨心誡觀
法卷
下
誡觀詐善揚名口清心濁法第十六
[0826a27]
聖賢密行內智外愚,凡夫狂癡內愚外智,未
有戒定現戒定相,彰揚善名招引利養,隱匿
垢過外顯清白,常向道俗說己功德。經云:「此
是無刀大賊,罪於劫掠,誑詐犯重墮三惡道。」
詐善之人具足五業:一者天神不護,證知缺
戒受施。二者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唱言大賊,
掃其
脚迹
。三者或於現世得大衰惱。四者常
不值佛,生邪見家。五者自欺亦欺誑他,自受
苦報施主無果,是為五業。是以誡汝,推直於
人,引曲向己,祕善陰德似不能言。何以故?善
如金玉不用他知,惡如糞土不須藏覆,糞土
之法貴在早除,細貨寶物默然牢掌。知足之
性不求好名,少欲寂靜寧懼惡響,計我之人
欲得名利。察身無我,名利安在?名利俱空,離
我即實,滅於空實,正入平等,能捨名利,是為
淨心。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汝心淨即佛土
淨,名為淨心。偈曰:
出家行非法, 感得多衰惱,
危苦隨念豐, 安樂稱情少。
天神不愛護, 魔事數來擾,
死時懷恐懼, 長劫墮惡道。
善德深密藏, 其猶摩尼寶,
過惡悉除滅, 理同苗邊草。
真行不求名, 戒定內明了,
詐善覆藏惡, 佛法中非好。
諦觀此誡文, 繫意開懷抱,
一切障道因, 懺悔更莫造。
誡觀眾生各著依正二報法第十七
[0826b26]
三界眾生住著堅牢,為貪二報障於解脫。非
非想天自謂涅槃果報終極,懷增上慢不逸
三塗;色界眾生貪著禪味,自謂安樂更無過
者,復念身光宮殿明淨我果最勝;欲界眾生
性多放逸,貪五欲樂不覺無常,天福[
4
]亦盡還
歸惡道;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報卑劣,起大
憍慢各恃我見,謂此人中常樂我淨更無過
者;畜生萬類巢居穴處,各愛壽命不願人天,
不嫌己身,不希淨土。此雜類身一身遍受,乃
至毒蛇屏虫之類,悉愛壽命貪著住處,不覺
身中同有佛性。然此諸身無始已來,隨業轉
換無暫停時。汝可諦觀當起厭離,勤求方便
脫於生死依正二報,漸證法身巍巍不動,至
得如是覺悟,除諸疑惑決定誠信,名為淨信。
偈曰:
三界六趣中, 無數種眾生,
形壽各差別, 依正亦難明。
今就人道修, 對治隨分行:
觀諸眾生類, 憎愛心不平,
憎者欲相殺, 愛即長癡盲,
貪瞋更互起, 身壞墮三坑。
各貪愛危命, 處險未知驚,
造因不畏果, 寧知死復生。
菩薩以是故, 欲令眾生樂,
眾生煩惱垢, 方便為除
却
。
教觀十八空, 六塵莫取著,
四倒及五欲, 禁斷更莫作。
愚人貪現樂, 不識當來惡,
當來還是我, 如何即
疎
薄。
假使多身樂, 一一填溝
壑
,
為此求常住, 解脫無明縛。
誡觀煩惱結使法第十八
[0826c29]
一切生死障道苦業皆因結使,如《毘曇》說,今
略況言,令息覺觀。結有十結,使通三界九十
八種,今恐文繁,少分喻說。結使者,阿梨邪
藏染分種子名之為結;受六道果報名之為
使。使業發生增有漏種,如賊居險潛伏聚集,
名之為結;持仗劫害掠人財寶,名之為使。貪
瞋性習依真潛伏,還緣起[
1
]發,能劫戒財,取著
諸塵害於智寶,剎那相續追求如使。無對名
結,外觀名使;止慮名結,攀緣名使;繫念名
結,役心名使。為有結使愛恚互生,由愛恚故
成取捨業,妄取捨故癡翳轉厚,故障其慧眼。
慧眼未開名無明闇,闇心緣事,與顛倒相應,
抱真常性愛生死苦,生死流浪,迷失正道。未
見正道名為迷惑,無常常想,無樂樂想,無
我見我,無淨見淨,如是狂錯皆因結使。如是
結使造顛倒業,欲斷結使即修五停觀法以
對治之,安般守[
2
]意入三脫門,觀空離相結使
斷除,身心寂靜,故不起煩惱。煩惱滅處名真
解脫,解脫者則大涅槃,欲起染心當自挫辱,
挫不令散,名為淨心。偈曰:
佛於波羅奈, 三轉厭離行,
授與四諦法, 為治煩惱病。
永斷生死根, 成就智慧命,
修禪斷結使, 照理心懸鏡。
調心唯柔軟, 持戒須彌硬,
戒淨不悔恨, 布薩心喜慶。
煩惱生結使, 結使長煩惱,
唯有禪定力, 摧之如腐草。
結使妄取捨,
瞖
厚障見道,
故修五停觀, 淨心內明了。
誡觀十八界假緣生法第十九
[0827b02]
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謂眼耳鼻舌身意;外
有六塵,謂色聲香味觸法;中間生六識;三
六假合名十八界。云何名根?能生諸業長養
任持,故名根。云何名塵?坌污淨心觸身成
垢,故名塵。云何名識?能了前境妄起分別,名
為識。然此根塵互相涉入,名十二入,假緣生
起無真實性。眾生不達,謂內外入有常樂我
淨,貪心熱惱堅著執取,迷惑昏謬不信聖道,
順情生貪,違意起瞋,以此貪瞋增長結使,此
名凡夫以十八界。學人十八界者,著三十二
相名貪色,願聞說法名貪聲,願上香供養名
貪香,願證大乘理教諸法實相名貪味,願得
清淨法身名貪觸,願成一切智名貪法。於此
緣修之中有善貪瞋癡,進求上地名貪,背捨
劣行名瞋,情有向背名癡,見身證道名慢,故
云學人十八界。義名智障,非有煩惱,非無煩
惱。能知二種根塵,而熾然修入平等大道無
為法中,故名淨心。偈曰:
塵境雖如幻, 見色起慈悲,
發意離諂慢, 不失四威儀。
六塵行坌污, 亦是行者師,
除病不除法, 七覺分修持。
雖觀文字空, 要須遍讀經,
廣尋聖者義, 般若漸得成。
雖觀根塵空, 和敬護人情,
戒儀須具足, 修德慎惡名。
雖觀諸行空, 對塵修五停,
貪癡結使斷, 寂滅心安寧。
雖觀三界空, 擇惡善須歸,
修行擇覺分, 離垢識是非。
雖知三諦空, 知諦義窮微,
常依二諦說, 與理不相違。
十八界雖妄, 出生於珍寶,
觀解緣和義, 不生亦不老。
七地大菩薩, 不名無煩惱,
金剛心滅後, 然證無為道。
誡觀修習安那般那假相觀法第二十
[0827c10]
夫坐禪要法當有十種:
[0827c11]
一者、先託靜處,遠於水火、禽獸、音樂、八難土境,
令心安隱。二者、厚敷草蓐,中高邊下。三者、緩
帶衣裳,節食少飲。四者、結加趺坐,左手壓右
手,閉目合口齒不相嚙,端身平視。五者、年少
腹飽當數出息,年老腹飢當數入息。六者、當
觀出息去鼻遠近,入到何處,即知氣色初
麁
後細,下至氣海上衝於頂。七者、從第一息數
至第十,若未至十,緣於異想,還攝取心,更從
一數。八者、手掌之內置一明珠,繫念觀珠,心
心相續光明即現。九者、如五停觀對治現行,
五種煩惱隨起隨治,隨分解脫煩惱不行,令
戒清淨,以戒清淨故,諸天歡喜善神衛護。十
者、以修定故,舉動審諦心不卒暴,謙下柔和
忍辱無諍,以是功德增長智慧,臨命終時他
方菩薩來迎,神識不遭苦患,諸天世人所共
稱讚,生於淨土,見佛聞法,永離三塗,受解脫
樂。自餘諸法如經所說,汝當受行成戒定根,
根性明利,名為淨心。偈曰:
凡夫學道法, 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 他即反生誹。
諦觀少言說, 人重德能[
1
]威,
遠眾近靜處, 端坐正思惟。
但自觀身行, 口勿說他短,
結舌少論量, 默然心柔軟。
無知若聾盲, 內智懷實貨,
頭陀樂閑靜, 對修離懈惰。
誡觀善惡相資法第二十一
[0828a09]
夫善者是諸惡之師,惡者是萬善之資。經
[
2
]云:「眾生能度佛,佛復度眾生。」何以故?一切
諸佛皆因眾生而成佛道。經[
*
]云:「高原陸地不
生蓮華,淤泥之中出生華耳。」又一切眾生皆
因於佛而得解脫。言諸惡者,謂五逆十惡、犯
四重八重禁、謗諸賢聖、破正法輪、一闡提等,
菩薩於此將為福田。何以故?同體大悲故。於
三塗四趣代諸眾生受碎身等苦,軟語引導
教令懺悔,慈心拔濟救令得樂,廣開甘露說
微妙法,破彼惡業善言誘示,令信十善生人
天處,復勸迴向無上菩提,因是功德菩薩道
成,即名眾生亦能度佛。又身中真性由人弘
顯,若無信力聞思修等,諸佛菩薩雖具慈悲,
無如之何?是故誡汝,凡是罪惡可賤眾生,惟
起哀愍,不應瞋罵生下劣心。又見上行清淨
好人,不應偏重別請供養。何以故?善惡一如
性俱空故,於好醜色二見平等,常觀空寂入
三解脫門,含生之類皆如幻化不著諸相,名
為淨心。偈曰:
欲得解脫樂,
疎
己常親他,
行慈拔彼苦, 自度生死河。
若聞我與彼, 便是分別魔,
眾生壽者見, 賢聖共譏訶。
法界同一如, 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 水者即是波。
善門有多途, 慈悲最是急,
是故薩陀倫, 世號常啼泣。
憐愍眾生故, 捨樂懷憂悒,
護生成佛因, 損生佛道
澁
。
無財施貧厄, 分食與減粒,
若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誡觀六道眾生善惡因果法第二十二
[0828b12]
造因感果數若恒沙,今略言之一十八種:一
者
麁
因果,二細因果,三大因果,四小因果,五
輕因果,六重因果,七明因果,八闇因果,九香
因果,十臭因果,十一延因果,十二促因果,十
三愚因果,十四智因果,十五凡因果,十六聖
因果,十七真因果,十八妄因果。先舉現果
後出其因。
麁
果者,地獄畜生餓鬼等故。細果
者,無色界四陰身故。大果者,色界梵天及大
龍金翅鳥摩竭魚等三由旬者,節級乃至八
萬四千由旬,及阿鼻地獄身等,善惡報差大
果所攝。小果者,下至翾飛蠕動如小微塵,但
動不能行故。輕果者,諸天報身輕舉飛行故,
五通諸仙、緊疾、夜叉、鬼神等故。重果者,如鐵
圍山中大蟒大獸大海盲龍身,重如山故。明
果者,人天中有日月光火珠身光等故。闇果
者,如八大地獄,但聞忍苦聲目不見故。香果
者,上界諸天毛孔之中皆出妙香,聞者心悅,
及依報處宮殿等香故。臭果者,畜生餓鬼不
淨業鬼,人中臭物無可比故。延果者,非非想
天壽命八萬劫故。促果者,如蝎蠓等生,生
竟即死,不得暫停故。愚果者,凡夫鬼畜等故。
智果者,眾生中為導師故。凡果者,人天中未
發道心故。聖果者,阿那含已下及人天中五
淨居處故。真果者,三乘學人漏未盡故。妄果
者,四大五陰[
3
]身心緣集故。此等是六道中正
果。何故名因?今次第相對說。
麁
因者,四重八
禁五逆十惡,謗大乘正法、一切賢聖,用三寶
財物,殺發菩提心眾生,破塔燒寺故。細因
者,修禪定業,外道邪命梵行故。大因者,修四
無量心善因故,破三聚淨戒惡因故。小因者,
始脫地獄入畜生道故。輕因者,淨修梵行,十
善業緣故。重因者,損害三寶,一闡提行者故。
明因者,施燈明燭火照佛形像,同十善道故。
闇因者,毀他眼目,盜塔燈明,點滅經字,破人
善業,污佛戒故。香因者,造旃檀塔廟香木形
像,香水灌像沐浴洗僧香華供養故。臭因者,
觸僧淨食噉辛入寺,畜養
猪
雞,十惡業故。延
因者,修不殺戒及四空定邪正二業故。促因
者,殺生餘業故。愚因者,不信正法故。智因
者,受持經律熏修般若故。凡因者,無明癡愛
貪五欲故。聖因者,戒定慧故。真因者,本性清
淨故。盲因者,諸根對塵生識故。論六道因果
唯佛知盡,今說少分為除疑網,深信因果。汝
可思量種諸善根收納善果,所行之善皆迴
向無上菩提成解脫分善,不取六道有漏善,
如是修習諦知因果無漏,名為淨心。偈曰:
可
慜
罪眾生, 墮在無底坑,
不知因果義, 冥冥暗中行。
抱真未覺識, 有眼猶名盲,
真樂無心趣, 妄色共相諍。
今為除疑網, 略指因果業,
若能決定信, 近三僧祇劫。
以信因果故, 常聞大乘法,
應趣種性地, 勇猛心勿怯。
誡觀行者善護戒財塵賊止劫法第二十三
[0829a09]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受生死苦,迷失聖道,障
於常住清淨法身,唯因識心貪取塵境。譬如
家貧,智者教業,隨教修業,漸多財寶;有六惡
賊夜來劫奪,持仗扣門臨欲危害,財主即便
牢下關鑰,牆高塹深,遂免劫失,身安財固,無眾
苦惱。貧喻闡提身無一善;智者教業喻佛經
律;漸多財寶喻集福智;六賊喻六塵,夜喻
無明;劫喻貪愛;持仗扣門喻根對於塵;牢下
關鑰喻修道人堅住四念及五停觀;牆高喻
善知識及毘尼正法;塹深喻深心弘誓不犯
律禁;免劫者喻全梵行、戒無缺無漏、諸佛歡
喜,聖凡同讚;身安喻生善道人天淨土,及大
涅槃安隱快樂;財固喻持戒守心,行不退菩
提,諸波羅蜜增長不失。法喻並顯,汝宜知之。
比丘破戒墮三惡道沈溺苦海者,皆由無善
知識方便勸導,又不修習四念處法、五停觀
法等,汝可依戒順此教授,煩惱魔賊不能得
便,是故守心禁勒根門,幻惑塵賊莫令前入,
繫意觀空離我、我所,如是修行名為淨心。偈
曰:
六塵如狂賊, 貪塵聲與色,
妄情同惡馬, 牢加禪轡勒。
欲入佛法海, 堅修戒定德,
當住三空門, 心淨樂靜默。
誡觀世諦第一義諦法第二十四
[0829b06]
世諦者,恃怙宗望、公卿爵祿、籍曹婚姻、文武
伎藝、墓陵碑績、爭勳競封、取
着
空名。或為財
色不惜軀命,輕身為惡更相殺戮,譽歎弓馬
驕勇前鋒,自謂丈夫猛略身手。或侵妻奪職
傷殺於人,枉法受求苦毒非理,噉食生命,耳
貪絲竹晝夜放蕩,不避親
疎
飲酒醉亂,
鬪
打
惡罵迭相是非。或大怨讎,或逐財色不慮艱
阻,喜著色衣,食無時節,愛養臭穢膿血之身,
不覺剎那念念生滅,老病既至身壞命終,
膖
脹臭爛虫出獸噉,神魂受報生三惡道,百千
萬劫無解脫時,是名世諦。第一義諦者,非貪
上來虛妄等事,隨順菩提至無為道,不同世
間生死出沒,待對緣修,非色至識,非眼至意,
非念工夫見聞覺知,非名句味,清淨平等猶
如虛空,湛然凝寂是名第一義諦。能觀世諦
如幻化,諂誑癡凡,無有實性,畢竟於真常道
中作此解脫,故名為淨心。偈曰:
世法誑癡人, 謂實起貪瞋,
若知無自性, 慧性入童真。
凡夫歷生死, 因愛取諸塵,
若覺根塵空, 性本是法身。
貪愛名世諦, 輪迴十[
1
]二緣,
除貪即出世, 此句佛親宣。
第一義諦者, 離相絕音聲,
所言平等者, 假名平等名。
寄言以表諦, 故說一切經,
方知陰法空, 對治滅心形。
誡觀晚出家人心行法第二十五
[0829c05]
夫晚出家者有十種罪過:一者健
鬪
,世言竭
斗,俗氣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眾,不受呵責。
二者喜見他短,自謂精誠,所作事業未必合
道,短知短見未解作解,言說常多綺語所攝。
三者見師僧過起嫌恨心,燒滅功德修三惡
道。四者輕慢他人自謂丈夫,身心剛強不從
折伏。五者舉動造次威儀不整,高語大笑無
所畏忌。六者喜好瓶
鉢
衣服鮮華,心無實德
貪求利養。七者心想散亂憶俗時事,增長煩
惱不能如法對治。八者笑他破戒自謂清淨,
拘著相貌不達真理;專愚執見諍論取勝,未
具五德畜養沙彌,唯貪其力無心教授。九者
不攝諸根身疲神倦,放縱睡眠不念明相,夜
數惡夢諸天不護。十者
剏
入佛法莫沾道味,
憂慮疑惑情思還俗,嫌薄三寶反懷悔恨,既
自還俗憎出家人,輕賤行者成闡提業。此之
十惡過患,是地獄畜生餓鬼正因,汝當省察,
名為淨心。偈曰:
俗氣力方強,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猶守本時性。
不解將護他, 造次強是正,
自謂最精鍊, 七支未必淨。
喧喧逐講論, 不肯修戒定,
已說十種過, 若犯須除屏。
身無一德行, 沙彌度三兩,
有過不肯呵, 犯罪不與杖。
破齋犯僧前, 污戒惡名響,
人天漸漸希, 三塗轉增長。
唯教作福法, 無軌令人倣,
自身如小兒, 況能調剛強。
處眾好
鬪
諍, 恒懷瞋恨想,
四輩不恭敬, 眷屬寧欽仰。
[0830a08]
告慈忍已前二十五篇,對治諸垢煩惱業淨
汝身心,心既淨矣名自利行。今更為汝略說
大乘利他之行。汝可順菩薩道自他俱利,名
為淨心。自除垢染名真淨心,自利利他名廣
大淨心。偈曰:
如鳥欲遊空, 長力養毛翅,
菩薩欲利他, 養德自先利。
三慧隨分明, 然可授人智,
淨心功行立, 彼此俱對治。
誡觀對發菩提心法第二十六
[0830a18]
夫發道心如滴水寄海,雖復微鮮水終不失。
經云:「一搆乳頃,起大乘心,當成佛道。」何以故?
若修道時百一十苦悉堪忍之。所謂飢渴寒
熱、蚊虻蚤虱、惡風暴雨、四百四病、呵責罵辱、惡
口誹謗、水火劫盜、毒虫猛獸、鞭打侵惱,難忍之
事悉皆甘受,不見苦相,我身能忍,修行六度,
修三空門,以是因緣故至成佛果。經云:「此
國一日修道,勝他方一劫。」何以故?此中多惱
害能忍者希,雖忍諸苦功德易長,淨土無惱
佛道難成。於佛法中若欲退心,當憶過去經
無量劫在地獄中,受熾猛火碎身等苦無逃
避處,人中苦者百千萬億不重於彼一瞬目
頃,若不堅固勤行諸度,云何能盡生死大苦
因緣?三塗罪人若為能救?若不能救眾生何
名慈悲?既無慈悲,菩提分法依何為本?若無
根本則遠種性。是故菩薩願盡後生不破菩
薩戒,聲聞之人受形俱戒,汝可善知二戒差
別。菩薩者不染三界,不厭三界,求無為道
不住無為,常處生死而無生死。何故不染三
界?煩惱盡故,業不繫故,不厭三界愍眾生故,
大慈悲故,求無為道故,欲自他利故,隨順大
乘故。何故不住無為?攝正法故,攝眾生故。何
故常處生死?利行同事故,本願無盡故,而非
生死業種盡故,得大自在入解脫海故。是以
不在此彼,不著中流,離於中邊心不住邊道。
何以故?不守自性,法應爾故。常觀四諦十二
因緣生死苦聚,常起四弘誓願建大夫志,常
以四攝饒益眾生,常修四無量心怨親平等,
常行六度自他利益,常修萬德求無上菩提,
為成十力無畏不共之法。今唯略勸,廣恐文
繁,能依此誡,名廣大淨心。偈曰:
若發菩提心, 動念起慈悲,
求於無為道, 身常處有為。
四攝調眾生, 然可受三歸,
譬如大暗處, [
1
]日輪放光暉。
自未脫諸苦, 先當救艱危,
無緣修四等, 饒益與除衰。
逢一百十苦, 甘忍未曾瞋,
亦不見苦相, 又不見我身。
身苦二空俱, 忍法亦復然,
諸苦及人法, 三相滅隨真。
菩薩不住道, 隨逐利益行,
常處於三界, 救濟苦眾生。
迷道令見道, 無明令得明,
慧手執金錍, 決膜療群
盲]">
[肓>盲]
。
滅者不永滅, 生者不常生,
生滅畢竟空, 凡聖本來平。
願從今日後, 乃成法界主,
不起一慾心, 貪染一切女。
願從今日後, 乃至成佛道,
於一切眾生, 不嫌不瞋惱。
願從今日後, 乃至證真如,
不起顛倒心, 取著世六塵。
願從今日後, 乃至無為岸,
不起攀緣心, 念諸惡覺觀。
今發菩提心, 生生超八難,
弘誓要期已, 道心勿退散。
誡觀教化眾生法第二十七
[0830c18]
既發道心,宜修萬德,宗旨綱要不過二種:一
者自利、二者利他。自利之行略已宣說,利他
之法今亦少言。先垂慈悲念三界苦,且就人
道化益眾生,愛言軟語令其調順,識信因果
歸依三寶,量其根性利鈍廣狹,授與諸乘階
梯正法。人乘天乘三界果報,雖是有漏堪受
道化,從人天中引入三乘無漏之境。或有眾
生我慢放逸、貪瞋熾盛、不敬三寶、謗無因果,
定知此業必墮地獄畜生餓鬼,即用方便善
巧之譚,悅可其心令意歡喜,然後誘化示人
天道,教修十善五戒六齋,使離三塗得人天
果。若被罵打灰土坌散、毀辱憎賤、悉能忍受
不生退悔,彼人知己,迴心慚愧受其教化。或
復出家求無上道,學二乘者為說四諦十二
因緣,令生厭悔知有為過。四諦者,苦集滅
道是名四諦,如實解了是名諦。苦者是果,集
者是因。何故先果後因?苦有三種:苦苦、壞苦,
此二
麁
惡眾生目驗,能起厭心;行苦一門智
人能解。此三苦者遍十方界,故先說苦。苦從
集生,教斷集因者,根本十惡及有漏十善。滅
者,生死永盡,證解脫樂。知此滅度云何可得,
故須修道。道者,戒定慧等,從五停觀起,乃至
三十七品、六波羅蜜。故名知苦、斷集、證滅、修
道。十二因緣者:暗心無知,如盲人夜行曠野
失於正道,故曰無明。貪染世法名為行。虛
妄知見,故名識。識神入胎向受生處,與不淨
合,故曰名色。現陰成根,通識來往,故名六
入。根塵相對故名觸。觸生違順愛恚事成,故
名為受。於順情中貪染心熱,故名為愛。愛之
不捨,故名為取。取已屬身成有漏業,故名為
有;有業既定感後果報,故名為生。生命不住,
故名為老死。老死復生終而復始,千萬[
1
]億劫
捨身受身,故名輪迴十二因緣。次教十善對
治十惡,人間短壽殺生餘報,欲得長命,慈心
勿殺。人間多病,食噉肉血、鞭打他人二種餘
報,欲得康強,斷食肉血,勿行楚撻。人間貧窮,
偷盜餘報,欲得大富,竭情布施斷除貪
悋
。人
間卑賤,憍慢餘報,欲得尊貴,當勤恭敬。人間
醜陋,瞋怒餘報,欲得端正,忍前毀辱。人間愚
蒙,飲酒餘報,欲得智明,讀誦大乘。人間貪婬
鬼畜餘報,欲得梵行,常觀欲過禁斷婬
妷
。人
間惡性,龍蛇餘報,欲得調柔,和顏離諍,伏心
遠離,有過思悔,每自呵責。人間邪見,謗法餘
報,欲得正法,近善知識。此是十種正對治行。
何因說餘不言正報?餘者現見即能起厭,地
獄餓鬼不現見故恐疑不信,畜生一道雖在
目前實見正報,癡人猶言天生供
厨
疑非是
業。此之十事人間惡重,教未信者令心開解,
恐墮三塗永失人路,是以先化令生天上受
諸快樂。儻佛出世先度諸天,下劣之人,聞大
乘實相空理心驚迷[
2
]悶,或起誹謗,是故諸
佛先化未解,拔凡入聖。譬如有坑深百千丈,
下有屎尿、諸虫、膿血、寒熱飢渴、鞭打繫縛、斬斫
誅戮、憂悲
嘷
哭、苦惱臭穢充滿其中,有癡眾
生樂著此坑將為快樂。智者慈悲不避艱險,
入坑誘引令使出離,千萬億言既不從用,不
信坑外更有勝處,唯謂此坑是常住法。爾時
智者內心思量:「坑裏穢惡苦惱難居,我要化
盡然可出坑。」於恒沙劫同止坑中不辭勞倦,
坑人瞋恨反生誹謗,種種示導都無出心。坑
喻三界,下喻凡夫,諸苦不淨喻五陰身,智者
喻佛,化喻慈悲,哀眾生難拔喻坑下人天乘。
已前四諦、十二因緣是名二乘。破相六波羅
蜜、緣修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華嚴》廣分
別說。又泯道諦及十八空,入平等理、不思議
海,離於形名,是為佛乘,如《思益》、《維摩》、《信力》、《入
印》、《首楞嚴經》等,住真空理,語斷行滅。如江河
萬流若入大海失本色相,道諦緣修方便淨
法亦復如是。汝當修集無緣慈悲隨力勸化,
自勸勸他,於身命財為大乘故莫生
悋
惜,為
一眾生經多年月設多方便說多佛法,令使
悟解背生死苦得自在樂,為多眾生亦復如
是,是名利他教化眾生。雖有此益勿生一念
六相之心,譬如幻人為幻說法,若見我說,彼
受我化,則有我人眾生壽者,即是魔心、生死
之心、障礙之心、自纏縛心。汝但發起菩薩
之心莫生怯弱,譬如百疋之經始緯一絲,雖
未成疋非不貫攝,得其頭緒即是發趣起作
之始,漸漸累功自至端疋。利他六度者為除
他惱,自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定、慧等亦復
如是,先自行道然後化他,他即信伏;自造惡
行教他作善,信用語者無有是處。或口勤說
十二部經,方便善巧種種譬喻,令人信解;或
以身勸,自修萬德一切善業,令他倣習;或以
意勸思念教[
3
]導,作易解章句布施眾生,令
他誦持起正信解,名為利他。說法解釋五乘,
自成辯才淨於口業;善現威儀恭敬禮拜供
養三寶,勤苦利他自成相好淨於身業;若念
眾生迷惑忍苦,思欲救濟淨於意業。利他令
眾生淨信,反資己身成三真業。明知利他還
是自利,雖復利他恒自益己,然受化者非不
蒙潤。若化百千無數眾生,智慧轉增漸成四
辯,不同財施損減竭盡。說法之時不念財食,
是故世尊說法,未曾先說後受供養。教化功
德高於須彌深於巨海,以此利他之因當成
佛果,能如是學,名廣大淨心。偈曰:
若見重愚癡, 莫說甚深法,
聞者生誹謗, 受苦百千劫。
宿世無習氣, 聞法疑恐怯,
我見計斷常, 未信三世業。
量根授法藥, 是名大智人,
心邪無正見, 聞法反生瞋。
如蠶吐絲繭, 罪業復自纏,
以不聞法故, 常為愛網牽。
一切真如門, 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眾生, 愛語令歡喜。
菩薩同體悲, 觀他如我己,
柔和善將護, 似乳投於水。
或時須多言, 有時須寂默,
知時名法師, 見面量根力。
若不觀機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於心內, 所為成法則。
有用耎語時, 有時須
麁鑛
,
耎根耎語調, 伏強現威猛。
種種調眾生, 對治種種境,
如是巧方便, 唯有菩薩秉。
凡欲教化人, 慈悅勿使瞋,
觸情起毒心, 即造地獄因。
無聞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塗苦, 漸引歸正真。
為說四諦法, 顯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 正趣涅槃門。
有大性欲者, 入理為譚論,
破相十八空, 身中無世尊。
五乘漸分化, 拔斷無明根,
是名利他義, 順教報佛恩。
誡觀佛性不一二非有無含中道不著中法第
二十八
[0832b01]
既發道心復自他利,須知眾生同有佛性,略
說十種,廣在諸經:一者生死煩惱從真性起,
喻如大水本淨湛然,為因風故遂生波動後
因大寒乃結成
氷
。眾生佛性本淨有水,由覺
觀風波浪生死,貪愛堅固成煩惱
氷
。欲顯佛
性者,慧火融
氷
,禪定息波,
氷
液波止,水即清
淨,佛性影現。二者如金在
鑛麁
弊無堪,於後
融銷,金始顯現,寶中最上,無能嫌者。眾生佛
性在煩惱
鑛
,戒定慧火練出真性,法界之中
最上無比。三者如牛未產,乳血和雜,緣成始
停構取煎煖,乃生醍醐明淨,隨器變色不守
自性。眾生佛性為煩惱合如雜血乳,假緣修
治漸至佛果,發起神通隨眾生變,同[
1
]類救
苦不守自性。四者喻如一人行千萬里,經多
屋宿,屋雖多種人是一人。屋喻五陰,人喻佛
性,眾生佛性,經五道陰,陰雖差別,佛性是一。
人別屋別,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
氷
凍未融,水即非有;
氷
消即水,故名非無。佛
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無。五者四諦、十
二因緣、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諦所攝,名為佛
性。六者四親近法名為佛性。一親近善知識,
二親近正法,三親近靜思,四親近如說修。離
此四法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七者佛性非邊,
中道是也。眾生五陰託佛性起,故名非斷;生
滅如幻,名為非常。人依五陰乃得修道,陰藉
神持方能存立。八者離真妄者名為佛性。立
真辯妄,對妄表真,若滅妄法,真名不生。佛性
清淨,智不能知,識不能識。九者能說之法顯
於無說,無說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十者
空平寂靜與有亂俱行,體離於形名,常顯名
色,是為十性。無礙之智與癡凡一如,如真解
脫本從凡起,雖有此喻,佛性之義唯佛能知,
略說十種,廣恐文繁汝能觀解,名真淨心。偈
曰:
一切諸眾生, 平等有佛性,
佛性雜煩惱, 塵染未清淨。
戒定除客塵, 即離生死徑,
性隱名生死, 性顯名賢聖。
五陰雖流轉, 佛性本來定,
欲知佛性者, 勵己修八正。
初發道意走覓道, 心邪曲見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共行不相識。
身外覓訪既疲勞, 一處靜思頓止息,
忽然醒悟覺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解煩惱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窮極,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能明了根塵法, 長養無礙神通翼,
觀察五陰假緣生, 自性本來包十方。
誡觀智差別福田不等法第二十九
[0832c21]
已起大心,修自他利,兼觀佛性,此是因相。次
須觀果,果是佛智。經云:滿大千界眾生智
不及一須陀洹智,世界須陀洹智不及一斯
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含智,世
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羅漢智,[
2
]世界阿羅漢智不及一辟支佛智,滿十方世界辟支佛智
不及一種性菩薩智,如是節級不及一十地
菩薩智,滿十地菩薩智不及如來一念之智。
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大士咸共思量,不知
如來舉足之事。是故汝當一心精進,求佛智
慧。若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施一世界凡夫
眾生,不及布施[
1
]一須陀洹,布施世界須陀
洹不及一斯陀含,乃至節級不及一辟支佛,
不如供養一種性菩薩,節級乃至不如初地
聖人,二地三地四五六七八九十地,布施此
諸三賢十聖,滿足一劫,不及供養如來一食果
報。何以故?如來有大智慧故,消諸天世人供
養恭敬,智慧多故,消於多供。無一智慧,地
上水葉尚不得消,何況人食?汝當領解誡之
本意,修習淨戒莫令缺犯。以戒淨故易得禪
定,定心清淨發生智慧,福德具足成五分法
身一切種智。諸佛智力今更略說:十方世界
一時細雨,經多年月,一瞬眼頃,悉知滴數;十
方江海,總知斛斗;十方鐵圍,須彌大地,普知
斤兩;法界剎土爾許塵數,或遍虛空界眾生
心行,悉知善惡,一一眾生,知某劫作佛;十方
山海天地日月,置於掌中遊行世界,帝釋梵
王不覺來去;十方水火吸著口中,水不滅火,
火不損口,若欲具說不可窮盡。如是神力從
五停觀生,從三十七品生,從四無量心生,從
六波羅蜜生,從大乘十地生,是名諸佛智力
神力,從斷財色五停觀生。因起已來,諸行次
第至今佛地,即是此誡始終說相。菩薩別行,
前後階位,如《華嚴》說。汝可發起慈悲種子,布
眾生田,恭敬種子,置三寶田。福智芽生,乃成
佛樹,蔭覆法界,十方華敷,結無上果。從發道
心,畢至究竟,其間功用悉名智障。到如來地,
二障永盡,反望生死,如幻如夢,本無真實,誑
惑癡人,唯佛正覺,故稱遍知。汝今應取如來
智海,勇猛修入,名決定淨心。偈曰:
大千世界人, 自謂根性利,
悉集共思量, 不及信行者。
世界信行人, 眾議出情端,
多時共思議, 不及須陀洹。
世界須陀洹, 議論共宣譚,
見解之慧力, 不及斯陀含。
節級辟支佛, 節級十地人,
節級智差別, 不及如來身。
布施節級聖, 果報節級大,
布施十地聖, 不及佛田最。
是故汝當知, 佛智最窮深,
福田難思議, 信者名淨心。
誡觀內行密修囑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0833b16]
告慈忍:父母七生,師僧累劫,義深恩重,愚
者莫知。汝始入道,方復別師,旦暮念汝,汝思
吾否?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如無善匠,
心何所寄?汝既出家受如來戒,失意之間,長
劫受苦。今時末法,眾生心薄,背恩絕義,易厭
師僧。樂獨遊居,適情自在,恐不如法,墮於惡
道。無那纏懷,撰製斯誡,略述近標表宣人事。
諸餘部帙,大家共知,當道經論,汝應自有。大
乘要義,率土咸同,更欲顯示,恐卷軸繁滋。直
洗汝心,猶過千句,汝可如渴得水,隨飲莫
齚
,
靜處披讀,何勞他見?我之微意,汝未能知,縱
使世人亦不諳悉,唯有天眼者,證知我心。汝
可依行,終不
謟
誤。何故靜尋不令人看?唯
聖與聖,物以群分,愚智別類,方以類聚。今時
學者,意見差殊,迭相是非,破他自譽,讚己毀
人,邪情怪笑、無急之語,競共書持。要切之言,
賤而輕薄。欲得廣知,不欲廣行;願多達解,眾
中獨出。規貪虛響,聰明聲息;背捨身心,野偷
名利。三塗即至,終無免期。經云:譬如一日挑
千人眼,如是日日挑多眼睛,此人實行罪重
於前。為此避護,唯汝自知,非是誡中多有過
失。世有難語、並語、壞彼語、華綺語、越理語、袞
語、番語、牒語、迷人語、惱亂語、差悶語,今時後
生,專學此語,在前解者,欺未解者,直習戲論,
何關修道?口勞神疲,心無一潤,煩惱更增,吾
我轉大。一生勤苦,損功無福,意在名利,未詳
淨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難受難
近。又復如法語、易解語、身心語、戒律語、要切
語、離罪語、治障道語、入理語、成就語,若見如
是等語,即拍手大笑,眼不欲視,何況受持?汝
當緩尋,字字思量,一字之中含無量義,若直
讀之,少時即遍,依誡起行,一生不徹。貴在快
行,不在快讀,手執眼看,宜應垂淚,生難遭想,
如見世尊。何以故?宣揚勸發,順聖道故;教汝
淨心,趣菩提故。凡經論誡義有二種:一者順
理。如來祕藏空平等法,泯相入真,
冲
玄密境,
補處莫知,二乘不測,是名順理。二者文義易
解,讀時滑利,或作偈頌,美妙悅心,名為順情。
相欲似淺,因斯入深,廢見皆是,立見悉非。譬
如大海初入沒踝,漸進無涯底不可得。如七
日嬰兒,未消上饌;庸野田人,豈乘輦輿。未食
便餐,必被噎塞;非乘強乘,智者呵責。但佛法
大海,無智莫入,寶臺千仞,非階莫升;始入道
門,未修戒定,越學空宗,佛不隨喜。積世鄙夫,
輒持國璽,王若見者,必當重罰;要從五停,除
惱證聖。今此誡者體無華巧,愍汝情深,指事
約勒,又恨
冐
沾師首,愚於教訓。故遣苦切入
心之語,如對面言,成汝道行。既自知已,轉教
同學,及餘智者。吾甚疾劣,宿不保安,儻不見
汝,此當遺囑。旨不殷勤,如誡淨心。
淨心誡觀卷下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条评分
隐藏
回复
引用
举报
顶端
发帖
回复
«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ttp://buddh.cn/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限 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进入高级模式
加粗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插入链接
图片
验证问题:
提 交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佛法探讨
≡法师答疑卍修行指导≡
≡学修心得≡
≡实修方法≡
三藏经论
≡经藏≡
≡律藏≡
≡论藏≡
≡史传部≡
综合类
≡佛教文化≡
≡心情故事≡
≡行善积德≡
论坛管理
≡公告、投诉、建议 版主申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