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2699
- 铜币
- 3148
- 威望
- 703
- 贡献值
- 9
- 银元
- 0
- 好评度
- 0
|
· 初正明(三)
o 初列示諸戒
o 二若下約義質成
o 三若下釋通疑妨
· 二此下結顯
· 初約義釋通
· 二以下準決三衣
二婆下諸緣(二) 三問下德衣(三)
初問德衣五長前後 二問三戒獨開迦絺(二) 三約食戒不列之意
四此下長量 五又下開十日 六問下淨主 七問下著用(二)
· 初正解
· 二難破
八捨財(二) 九還財(二) 十作三衣(三) 十一又下制前有無 十二緣開數日 十三此下淨主命終 十四有下重物非淨(二)
二更下離衣戒(四)
初問所離輕重(二) 二善下根轉法失 三離衣不分 四所開衣時(二)
三月望衣戒(三)
初定時非時 二此下引文顯異(三) 三義下約義決通(二)
四取尼衣戒(二) 五使尼浣衣戒(四)
初問三戒合制 二問不制重鉢 三問新衣非重 四又下明二眾何輕
六過知足戒 七增衣價戒(二) 八乞衣戒 九勸二家增價戒(三) 十怱切索衣戒(二) 十一蚕綿二毛三戒(二) 十二減六年臥具戒 十三不揲坐具戒(二) 十四貿寶戒(二) 十五販賣戒 十六長鉢戒(五)
初問鉢無迦絺開 二問不受迦絺鉢 三問何不開迦提 四伽下畜犯差別(三) 五問過減不成
十七乞鉢戒(二) 十八乞縷戒(二) 十九勸織師戒(三) 二十奪衣戒(二) 二十一求雨衣戒(三)
初問含潤不同(二) 二引首師別解 三故下引諸文示相(二)
二十二急施衣戒(五)
初問與長衣何異 二如下明通前後 三問時中不增(二) 四問與長犯相不同(二) 五問迦提不攝十日(二)
初敘問 二釋通(三)
初一月攝十日 二功下德衣攝迦提 三迦下迦提不攝十日
二十三蘭若離衣(二) 二十四迴僧物戒
三捨下結示
○十二九十單提(二)
初總舉 二第下隨釋(六)
初三業成犯(二)
初標舉 二九下隨釋(三)
初身犯 二有下口犯(二) 三三下身口犯(二)
初總分 二論下別配(二)
初(三十)一戒口作業共身心犯(二)
初總舉 二一下別示(三)
初十九戒自口作假他身 二(次下)七戒自口作假自他身 三有下五戒自身作假他口
二(次下)七戒口止業共身心犯
二自作教他(二) 三持犯方軌(二)
初標舉 二九下隨釋(二)
初總示(三)
初十二戒雙持犯(三) 二次下二戒作持止犯 三餘下七十六戒止持作犯
二作句(二)
· 初立句
· 二以下點示
· 初有無
· 二有下輕重
· 三次下犯同緣異
五沙彌任運(二) 六隨難問答(二)
初標章 二問下列示(卅三)
初妄語戒(二) 二罵戒(四)
初引謗戒難犯同(二) 二約謗戒難僧尼差別 三問毀眾輕重 四問不著大眾
三問室宿戒(二)
· 初約義釋通
· 二引律以難
四說麤罪戒(二) 五實得道戒(三)
初問與大妄不同(二) 二問制教無用(二) 三問不開增慢
六壞生戒 七異語惱僧戒(二) 八屏敷僧物戒 九牽他出房戒 十覆屋過三節戒 十一教尼戒(五)
初問唯請比丘 二問愛道請佛 三問佛不自教 四問結犯差別(二) 五問後戒應同
十二受尼歎食戒(二) 十三背請食戒(二)
· 初作衣等四緣
· 二其下沙門施食緣
· 初正示衣時
· 二問戒本不列
十四別眾食戒(十一)
初定施主(二) 二能別多少 三僧次開意 四食體淨穢(二) 五乞食 六一[1]生食 七檀越送食 八沙彌非別 九此下法食能所(三) 十九種開緣(二)
初明九緣(二)
初敘問 二答釋(六)
初病時 二作衣 三施衣 四道船 五大眾集 六沙門施(二)
· 初引論
· 二釋妨
十五足食勸足二戒(五)
初問獨開餘食 二問不開六緣 三境想不同 四獨立勸足 五問教勸開合
十六非時食戒(二) 十七殘宿食戒 十八與外道食戒(三) 十九四月受藥過戒 二十違諫戒(二) 二十一怖他戒(二) 二十二真實淨戒 二十三疑惱戒 二十四謗僧殘戒 二十五覆麤罪戒 二十六減年戒(三)
初問本制之意 二問疑心犯重(二) 三此下開增胎閏(三)
初示今昔二解 二首下依首師出算(三) 三故下引諸文證成(六)
初伽論 二五分 三母論(二) 四僧祇(二) 五十誦 六五分
二十七隨擯沙彌戒(二) 二十八不攝耳聽戒(二) 二十九毀毗尼戒 三十闘諍戒(二) 三十一非時入聚戒 三十二過量尼師壇戒 三十三佛衣等量戒(二)
○十三提舍尼(二)
初標舉 二第下隨釋(四)
初存四所以(二) 二犯罪所以(二) 三持犯相(二) 四二行異(二)
○十四眾學戒(二)
初標舉 二第下隨釋(四)
初序名不同(二) 二持犯相(二) 三僧尼同異(二) 四此下解釋戒相(二)
○十五七滅諍(二)
初標舉 二第下正釋(六)
初釋字得名(二)
初標章 二夫下隨釋(二)
初通名 二此下別名(二)
初正釋(七)
初現前 二憶念 三不癡 四自言 五多人語 六罪處所 七草覆地
二釋疑(二)
二定證異(二)
初標章 二且下隨釋(三)
初總示 二列釋(四)
初五名四體 二問前少異 三五名五體(二) 四能所相對
三通妨(五)
初問作法具闕 二問僧人能所 三問三五開合 四僧別互舉 五問三五差別(二)
三總別通塞(二) 四滅罪諍及治人(二)
· 初滅不究竟
· 二第下有定不定
· 初通釋
· 二如下別示(四)
o 初現前
o 二自言
o 三多人語
o 四艸覆地
· 初簡覓諍
· 二其下簡犯諍
· 初明能斷僧
· 二若下示行籌法(三)
o 初作法差人
o 二三下三種行籌(三)
§ 初顯露
§ 二若下覆藏
§ 三若下耳語
o 三此下量眾可不
二覔諍(二)
初明通塞(二) 二問增減(二)
初問除不癡罪處 二問除憶念罪處 三問除憶念不癡 四問艸覆用現前
三犯諍(二) 四事諍(三)
· 初約理通以問
· 二引言通轉難
三問答(三)
初以犯諍難言諍 二又下以事諍難覓諍 三問下以事例難立名
二僧尼同異(二) 三辨諍根義(三)
初標章 二言下隨釋(四)
初言諍根(三) 二覔諍根(二) 三犯諍根(二) 四事諍根
三問答(二)
四三性之義(二)
初標章 二言下隨釋(二)
初通示 二問下別明(三)
初問凡聖不善犯戒 二問四諍收歸何性(三) 三問三諍生事諍(二)
五定諍多少(二)
拾毗尼義鈔科文(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