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3003阅读
  • 22回复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4卷)釋 元照 述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新刻入註排科羯磨疏序
原夫平等法界體性常遍出之無方入之無所何來為始何去為終同一實際非有非空非空即真空無惡不止焉非有即妙有無善不作焉此之止作名曰本性之尸羅乃無為戒也萬德悉備豈易得而言哉盖上自極聖下逮至憃孰有不具此萬德者耶雖然諸佛悟解之而開寂滅之樂土眾生迷執之以制生死之苦域於是我大牟尼哀彼封執而令開解亦與二戒斷惡修善此之止作名曰受持之木叉乃有為戒也萬行悉備曷可得而罄哉倘剋論之則有為之與無為本自無別本性之與受持安放有二耶然又律剖大小戒判顯密何也謂以心殊麤妙智異淺深故耳所言大小顯密毗尼結集西竺翻傳東夏論師提要明辨開制之分齊釋家釣玄沈研持犯之狀相戒學之為急也厥用心可見矣良以雖曰萬行攝盡二戒可謂止作二持則無量乘之宗轄也顯其止持者戒本也明其作持者羯磨也暨唐南山徵照大師佩法華開顯之戒印持涅槃扶談之德瓶弘通律教以自為任力撰羯磨戒本二疏先此為學戒者述行事鈔綜該二持包括三行三部大成而立一家義矣後宋靈芝大智律師繼其家業研究鑽極虔虔著記以解大部諒若遺書之於末學也豈翅滿籝之兼金耶譬如水火之於人用也不可一日欠之一家三部亦爾奉戒之倫不可斯須去也本朝傳律討厥初基則天平勝寶中大師法孫龍興鑒真大律師應請來遊敕舘于東大寺聖武上皇大悅於盧遮那殿前建壇上皇天皇太子等相次受菩薩戒乃移戒壇于大殿西而構戒壇院諸傳戒等職一任真師而賜號大和尚自時創行羯磨受法所以天下之僧徒奔波都會于茲猶如百川之注巨海也大和尚住持戒壇之僧坊六更座菅退隱於招提寺矣中興乎泉涌正法國師西大興正菩薩秉戒盛行於海內矣後起乎槙峰明忍律師槙峰律法分出兩派曰神鳳在泉南曰青龍在河陽本支併之今三僧坊研講毗尼也無忝前達矣神鳳門中有禪龍大德者專精不怠珠圓月滿世稱明戒競所依止日者來謂余曰宗門所學三部本書各記科文三通別行始涉之者多病對閱嚮有人就事鈔會入記于本文之下系排科于其上此寔足以救彼病矣吾雖不敏從事於斯業疏一部亦方遂功期欵梓之廣布遐邇冀師助以序引余對之云稟賦斷無文思豈敢得然諾耶竣拒彌責竊式惟忖近掛錫于戒壇本誓在乎興律詎諱詞拙不揚斯善聿敘於卷首聊以讚厥功云。

享保第十六載星紀重光大淵獻相月佛歡喜日平城東大精舍戒壇院長老住位苾芻慧光謹題

會刻羯磨疏記序
 甞聞毗尼藏也者佛法壽命也毗尼藏住則佛法方住故生善滅惡羯磨以為宗斷惑證理木叉以為本是以生善之大莫過乎受體焉滅惡之大莫高乎懺重焉羯磨為德其盛矣哉必過未及現在人行之而證覺位可謂渡海之舟航登樓之梯隥者矣且夫自佛日西隱毗尼東漸而後機成時至逮乎我祖曾成如來使出興于赤縣撰戒業行事之疏鈔著教誡輕重之儀文反光前代是以法雲重布於震旦玉毫再暉於東域故三果梵僧讚嘆曰自佛滅後像法住世興發毗尼唯師一人而已然則普天之下不可以無此師焉率土之濵不可以無此書焉爾後足以行止作之事從事於斯者豈可不勉勵耶高弟大慈律師親從以受密誨鄭重傳持引祖之所甞示者乃為鈔記以標指外之月雖取名當世而辭質義玄尚未易通曉故曇勝融濟等諸大律師相競撰之記者凡六十家焉竝漫引費詞間亦混魚魯無曾說得宗要者取其辭極理盡者則會正為最及大智一出則棄之而弗取但痛行事之尚隱悲迷方之失指不欲空搆游辭妄盈緗帙但宣持犯之正義玅布八品之方軌釋得緊要決通凝滯玉麈一揮先斥會正其餘者望風而伏從實為羣記之魁首也然至戒業二疏鮮為之記者唯有允師雖撰次之記而曲證勉引妄逞胸臆行事反隱也唯有今記言寡旨深無片言隻字未甞有所本其止以美其作斯著所益良多足以為龜鏡也斯乃芝祖之所以有功于止作之二持而揭毗尼於不墜也其功豈易言哉所貴惟疏所寶惟記未有舍此而能達止作之奧者也如何閱之者之不之察也餘竊謂三本異卷者右索左搜而難輙窺焉故今慨然發志以欲合刻疏記使學者隨需而得之是亦欲起張正法綱紀使若僧若尼有志于毗尼之學者有增益之微意也遂繡于梓以廣乎世因敘其始末以弁諸篇端云。

享保十五龍舍庚戌之秋僧自恣日通受苾芻禪龍敬書於泉州萬代莊佛頂山金輪寺丈室


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一并序
大宋餘杭沙門釋 元照 述
僧以眾為名眾以和為義良以情生性昧行別事乖由此隨流莫知究本所以歸一師之氏族等三聖之容儀其為德也戒見利以齊均其為用也身口意而一致爭紛既息我倒斯平可使性顯情忘返流復本者矣且夫陰陽育物非斯而萬物不成禮樂治民舍此而四民不立所謂天時地利不如人和先王之道用斯為美矧乃發揮佛化綱紀僧宗建滅惡生善之緣闢超凡趣聖之路唯茲勝法備此大功爰自玉毫收彩於西乾貝葉流津於東夏微言殆絕異集繁興賴我聖師慨茲凡庶知時舉要纂八法以成文索隱鉤深闡四緣而作疏忝霑微善獲迨遣音竭慮研幾何啻於韋編三絕隨聞著錄敢遵於墨印四求庶令垂裕後昆豈謂反光前代使僧海還同於一味祖燈分照於無竆劫石可消願言曷既勉夫來學無怠流通。
曇無德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序
唐京兆崇義寺沙門 道宣 [1]撰
原夫大雄御宇[2]豈惟拯拔一人大教膺期總歸為顯一理但由羣生著欲欲本所謂我心故能隨其所懷開示止心之法然則心為生欲之本滅欲必止心元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於定發發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須尊重於戒故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持戒之心要唯二轍止持則戒本最為標首作持則羯磨結其大科後進前修妙宗斯法故律云若不誦戒羯磨盡形不離依止自慧[3]月西隱法水東流時兼像正人通淳薄初則二部五部之殊中則十八五百之別末則眾鋒互舉各競先驅人或從緣法無傾墜然則道由信發弘之在人人幾顛危法寧澄正所以羯磨聖教綿歷古今世漸增繁徒盈卷軸考其實錄多約前聞覈其宗緒略無本據師心制法者不少披而行誦者極多輕侮聖言動[糸*卦][4]形網皆務異同之見競執是非之迷不思返隅更增昏結致使正法與時潛地矣故佛言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漸令正法疾滅當隨順文句勿令增減違法毗尼當如是學慈誥若此妄指[5]實難昔已在諸關輔撰行事鈔[6]其羅種類雜相畢陳但為機務相詶卒尋難了故略舉羯磨一色別標銓題若科擇出納興廢是非者彼鈔明之此但約法被事援引證據者在卷行用然律藏殘缺義有遺補故統關諸部撮略正文必彼此俱無則理通決例並至篇具顯便異古藏迹夫羯磨雖多要分為八始從心念終乎白四各有成濟之功故律通標一號[1]敢就其時用顯要者類聚編之文列十篇義通七眾豈[2]今傳諸學司將以自明恒務也。
隨機羯磨疏記略條目
 疏卷第一
  ○集法緣成篇第一
 序 釋疏序
 單白羯磨三十九法 白二羯磨五十七法
 白四羯磨三十八法 但對首法二十八
 眾法對首法五 但心念法三
 對首心念法七 眾法心念法四
 眾法 羯磨十緣
 眾多人法 心念法
 眾法羯磨七非 義立七非
 對首羯磨七非 心念羯磨七非
疏卷第二
  ○諸界結解篇第二
 結攝僧大界法 同解界法
 結同法同利界法 結同法別利界法
 結戒場法 同解界法
 結有戒場大界法 結三小界法
 結攝衣界法 同解界法
 結攝食界法 同解界法
  ○諸戒受法篇第三
 受三歸法 受五戒法
 受八戒法 出家授戒法
 乞度人法 與度人法
 度沙彌法 與剃髮法
 授十戒法 正授戒體法
疏卷第三
 比丘受戒法 授比丘戒法
 正授戒體已前八法 正授戒體法
 次說隨相 授四依法
 諸依止師法 授沙彌尼法
 授式叉摩那尼法 乞學戒法
 與學戒法 授比丘尼戒法
 乞畜眾法 與畜眾法
 正授戒已前八緣 正授本法羯磨
 本法尼往大僧中受戒法
 請羯磨師法 乞受戒法
 戒師和問法 正問遮難法
 正授戒體法 次說戒相
 次說四依
疏卷第四
  ○衣藥受淨篇第四
 受衣法 受安陀會法
 受鬱多羅僧法 受僧伽梨法
 受縵衣法 捨衣法
 尼受祇支覆肩二衣法 心念受捨衣法
 受尼師壇法 受鉢多羅法
 受藥法 受時藥法
 受非時藥法 受七日藥法
 受盡形藥法 衣說淨法
 請淨主法 正說淨法
 心念說淨法 金粟淨法
  ○諸說戒法篇第五
 僧說戒法 僧同犯識罪懺白法
 僧同犯疑罪發露白法 尼差人請教授法
 教誡尼法 告清淨法
 識罪疑罪發露法 說戒座上發露法
 略說戒法 對首說戒法
 心念說戒法
  ○諸眾安居法篇第六
 安居法 對首安居法
 後安居法 心念安居法
 忘結便成法 及界與園成安居法
 受日法 羯磨受日法
 對首受日法 命梵二難出界法
 受日出界逢難法
  ○諸眾自恣法篇第七
 僧自恣法 差受自恣人法
 白僧自恣法 正自恣法
 略自恣法 對首自恣法
 心念自恣法 尼差人自恣法
  ○諸分衣法篇第八
 二部僧得施法 二部現前施法
 分時現前施法 分非時現前施法
 分時僧得施法 分非時僧得施法
 [1]五眾死物所屬 分法十種不同
 同活共財法 負債法
 明囑授 分物時節
 斷輕重物 量德賞物
 分輕物法 四人分法
 眾多人分法 心念分法
 得受衣法
  ○懺六聚法篇第九
 懺悔法 懺波羅夷法
 懺僧殘法 懺偷蘭遮法
 懺捨墮法 懺單提法
 懺提舍尼法 懺突吉羅法
  ○雜法住持篇第十
 六念法 白食前後入聚法
 白非時入聚法 作餘食法
 訶責弟子法 弟子辞和尚白謝法
 諫作犯法 諫止犯法
 五種持律(卍欠已下五項) 持律五功德
 四種斷事人 有五種滅法
 毗尼五答 持律五利
 有十種法滅法 有五種法久住(欠)
 毗尼四義 四種廣說

隨機羯磨疏記略條目(終)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09-10-05 13:55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05
[科01]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序
題中上三字標所宗律簡他部故次六字標能宗羯磨簡餘文故上竝所解疏為能解上皆所序序為能序所解之題序末自釋而云疏者結界篇云疏者疎也疏決疑壅必不曉者披文見意謂羯磨本文全依佛語雖加注釋言略義含來學披尋不無疑壅故須開釋啟悟未聞或立義以申明或附文而披釋其猶決江河之滯塞使川澤以疎通奧義深文由茲流暢故也序義如常臨文自舉。
[科02]大唐沙門釋 道宣 於終南山豐德寺撰
撰號中上二字標其時也次五字示其號也沙門即出家之通名釋乃隨師之姓氏於下記其處也終南在古長安西南五十餘里亦名太一山豐德寺在終南之豐谷準僧傳本號豐谷後因智藏法師居之故改為豐德耳撰即訓述示其謙也準下批文凡經兩出此即後脩之本。
[科03]觀夫聖人之利見也玅以清澄界繫亡我靜倒以為言焉。
序文序教源中初科通敘如來出世設教之旨意明羯磨教有所歸觀謂以意推詳惑盡理明行極果滿謂之聖人名通凡小及以因行細而簡之今此乃局玅覺極果又復別指此方化主釋迦本師耳利見周易乾卦二五兩爻皆云利見大人彼明國君出潛登極必合時心萬物宜覩今謂如來乘時應世機緣成熟羣生宜見故借彼語以明垂應玅以猶言要使也界是苦道繫即業道我倒即惑道由惑起業因業感苦欲脫此苦必先以戒禁捉業非故曰清澄次以定慧縛殺煩惑故云亡靜界即三界六道繫即七支十惡我即人執倒即四倒無常計常苦逼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通而為言不出四住五住見思無明也釋尊一代所說教門大小雖殊理盡於此更無餘途故云以為言焉若據毗尼本唯止業今從佛意通遠為言即下云凡所立教無非為存滅惑是也。
[科01]故張三學之教源顯八正之道業揚四部之清訓樹五眾之良規莫不橫厲重關高翔極有者矣。
次科初示教本眾生沈溺既唯三道佛設教門不出三學對業立禁戒對惑立定慧惑傾業喪則苦道畢矣若準高僧傳論即對三業以立三學戒對身口定慧對意病唯齊此藥不空施法門雖多皆從流出故云教源故下云通進道門不出三學一切聖人竝由斯跡是也就此三學離為八正故云顯也一者正見(見四諦分明故)二正思惟(思惟發動覺知令增長入涅槃故)三正語(除四邪命攝口業住正語中故)四正業(除身邪業住清淨正身業故)五正命(除三業中五邪命住清淨正命故)六正精進(勤精進修涅槃道故)七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八正定(入諸禪定故)此八通名正道出世正業簡邪行故亦名聖道四聖所修簡凡位故準下疏云語業命三是其道戒念定方便義約禪靜(方便即是精進)正思及見此為慧觀上二句彰教行下二句顯被機四部清訓即經論化教通道俗故僧尼士女謂之四部五眾良規即律藏制教局出家故莫下結歎教功六道深固故喻重關厲猶闢也無色天頂謂之極有翔謂飛舉也此明三藏無漏聖法橫則闢開六道之門豎乃高超三有之表滅惡生善革凡成聖顯上清澄亡靜之義也。
 [科02]然則學雖多位誠戒居先豈不以眾善宏基依因之所本也。
別明中初科上句躡前三學次句獨推戒功豈下出居先所以有二義一者萬善宏基謂出生萬行宏即大也二者依因所本謂能發起定慧即遺教云若無淨戒諸善不生又云依因此戒得生禪定滅苦智慧是也。
[科03]自古詳教咸分兩途化教則通被道俗專開信解之門行教則局據出家唯明修奉之務三輪則攝於憶念四藏則統在毗尼義約則行教所收從文則歸承法聚止作兩善名實昧於即機受隨二戒願行標於時眾所以前修後進成誦維持代漸浮訛不無沿濫。
次科通敘中初總分兩教三輪下別敘毗尼初中從古皆爾故曰咸分就文二教對明兩別道俗出家被機異也信解修奉立法異也戒疏云何名化教開演化導令識邪正教本化人令開慧解本非對過而立斯教言行教者起必因過隨過制約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戒律一宗局斯教矣就別敘中又二初四句總判所歸止作下別示宗要初中上二句通對餘藏下二句局就律宗三輪者一者神足為無信也二曰說法為無解也三須憶念為無證也由此三種運轉不絕故竝名輪前之二輪攝餘二藏後之一輪即攝律藏雖復互兼不無偏勝言憶念者謂毗尼立法殷勤囑累制令記憶不使遺忘所以常爾一心違皆制犯故知常勤觀察始號奉持四藏者三藏外加一雜藏用收眾典今明戒律四中之一制法雖多毗尼總攝故云統也義約者從理而判此即取上總分別收律藏從文者且就本律二眾戒本二十犍度皆名法聚準五百結集文比丘事聚在一處名比丘戒本尼戒亦然受戒法聚在一處名受戒犍度乃至諸犍度亦爾犍度梵言即翻法聚是則一部始末通歸法聚所收別示中止作兩善即二持名即名字實即體相昧謂艸昧取剏始之義周易云天造艸昧(文見迍卦注云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艸昧言其草略未甚顯著)即機與下時眾竝目當時稟化之者受隨二戒受戒是壇場願體隨戒即後起行相故云願行標謂指其大端未為盡理所以下結示上二句示前世傳持下二句明後代訛濫凡古今文字播於眾口相傳誦習者謂之成誦浮訛言其時變沿濫謂其義乖。
[科04]自法流東夏開務寔繁戒本羯磨爭分異轍良由受體止持攝修之極無越戒本據行作持量處之要其唯羯磨。
次別明羯磨敘古集本中初文初二句推往古弘傳自漢至唐涉于九代對西曰東大國曰夏或弘傳三藏或立法行事皆謂開務歷代非一故曰寔繁戒下次明二文獨盛體行止作攝修量處即二文之宗旨祇由極要致使遞代弘持甚眾所見既別故曰爭分各立宗途故云異轍轍即車所由之道。
[科01]戒本序致如別所陳羯磨眾氏義須詳顯或單翻出(即古本曹魏所翻者)或依律文(即今一家依本直誦)或準義用(即光師所述首云三藏者)或引緣據(即順師後述廣子注者)酬校諸本成務紛綸增減繁略互見得失單翻則失於文旨包舉難尋依本則得在執據前後易惑準義理雖無爽藏跡可嫌緣據似是具周止存別見竝隨事尋誦臧否冥然唯可卷收信殊龜鏡。
次科初二句指略戒本即含注戒序敘古所出亦有四家非今正意故指如彼次正列羯磨又二初列名眾氏猶言諸家單翻者按懷素律師序云曹魏鎧律師(即康僧鎧)於許都集題云曇無德部雜羯磨即曹魏時又有曇諦律師於洛陽集題云羯磨一卷出曇無德部(二本竝見大藏)昔以次句用收諦本然彼出於曹魏則非即今一家又受日加乞牒入羯磨復非依本直誦今詳鎧諦二本竝是單翻俱出曹魏意以此句通收二本二依律者祖師之世別有一家列次文句一依律本即下明受日法云近世諸師不加乞辭準律直誦頗符今注祖師所集承用此本但立篇次以類集之彼本依律緣起隨有隨錄無有義類故下斥云前後易惑是也三準義者即元魏慧光律師於鄴下集此同曇諦本意詳光師即用諦本但加義注故云準義首云三藏者即撰號自稱三藏法師四引緣者謂據律緣起即隋朝法願律師於并州撰兼出章疏并汾盛行(已上三本竝亡)酬下次對校為三初四句通示諸過酬即是對成務紛綸謂事無倫序增減繁略言不得其中如受日乞辭或加不加解戒場法或出不出分亡物法或二或三作法成緣或六或七等增則成繁減則成略又可增減約法繁略在文互見得失言未全是也二別點得失單翻中彼無注釋故失文旨復不辨緣成則羯磨綱要在文不顯故云包舉難尋此本全失後三則兼得失竝上句縱與下句奪破易惑謂前後不次使人迷亂義見上文爽亦訓失光師之本或用他文及加自義竝無標簡謂之藏跡參混聖語故曰可嫌今家不爾引文約義一一標顯即羯磨序云律藏殘闕義有遺補故統關諸部撮略正文必彼此俱無則理通例決竝至篇具顯異古藏跡別見謂所見不通竝下總斥無用隨事尋誦謂機生取用也臧否冥然謂如非不辨也不堪依用故可卷收不足憑信故殊龜鏡龜辨吉凶鏡分妍醜殊猶乖也。
[科02]又依本綴疏廣引游辭附文摘義尠逢其器逮于近世繼有作者盛解律文空張辭費至於行事未見其歸撫務懷仁實增勞想。
綴疏中二初斥前代游辭謂非要之言附文摘義述疏之體能此撰述實難其才故云尠逢其器次斥近世初二句標人逮及也次二句敘非要至下二句明失本撫下二句示傷感辭費謂言辭過實(曲禮曰無辭費)撫務謂惜其正軌懷仁謂悲於來學勞想謂積念成勞此見聖心為物之切也。
[科03]今不揆庸昧試纂聖言削彼繁蕪增其遺漏具依正量傍出行用各顯部類仍隨義舉指瑕則知過宜改摘理則思擇有蹤時務則廣樹厥儀同廢則略題名相。
明今中初科初二句總敘撰集揆即訓度對下聖言故云庸昧未敢自許故云試纂纂即集也削下別示文體七段初示刪補繁蕪遺漏義見上文二依正量謂羯磨文句一無加減三出行用即諸篇布設行事次第對本羯磨故言傍出四顯部類謂集成十篇故或可所引諸部竝顯名題五隨義舉下文標云義設等六明取捨指瑕者下文破古皆標有人等知過宜改令捨執也摘理者謂取他所長思擇有蹤謂考校得實也七明隨機時務如受結說恣衣藥受淨等同廢如二大界三小界懺上三篇罪等下竝標名不出其法樹字上呼厥其也上之七段若合題目初是刪補末示隨機中即羯磨又復一一反古所集對前可解。
[科01]本雖行世於理未陳故復相從勒開文義。
出疏中初文上句指前次句起後理即是義隨文披釋故曰相從勒猶析也。
[科02]餘老矣恐徒移日晷妄損正功耽滯無益之辭以送有涯之命誠不可也大集法行之言律頒常一之教此而不審餘竟何言。
次科初敘惜於時功大下次顯審其宗旨若唯循舊一則虗費二乃乖宗斯疏所興深意在此準下批文貞觀九年剏製將近六十至二十二年重修已及七十故云老矣前著後加皆未可測晷即日影無益辭者諸古疏也有涯命者報有期也(莊子云吾之生也有涯注云涯限也)大集第七寶女品云世尊云何菩薩修行法行佛告寶女菩薩不捨親舊知恩報恩憐愍一切修於忍辱難施能施慈心護戒思惟善義護持正法善護眾生淨身口意清淨其行乃至勤修六波羅蜜四念處八正道是名菩薩修行法行四分大小持犍度云初夜後夜精進覺悟若在晝日若行若坐常爾一心念除諸葢頒賜也經稱法行旨在修行律制常一意存攝念苟不體此則失宗要被物無功終成浪述故云此而不審等仍知今疏專被攝修講學討論勿忘斯意。
[科03]所題曇無德者中梵本音唐言譯之名為法鏡部謂黨類之別名運起正法之初位四分即說之斷章言律乃行所詮教對彼繁略故題刪補對彼潛務故曰隨機羯磨天音人翻為業凡百所被莫不成濟且開大略廣要如後。
釋題中三初釋人名次釋律號後釋本題初中亦云曇摩德翻法鏡者戒疏云能照達萬法亦云法正明慧卓朗除邪倒故亦云法護興建正法不墜於時故(或云法密又名法藏)黨類者約法則指其部文就人則約同所見運即是時正法千年佛滅百年便分五部故云初位律題中斷章者四度傳文一部方就隨說止處即為一分故云斷章斷字上呼行所詮者所即語辭別於餘藏故曰行詮本題中對彼者即指古本繁略義見上文潛務謂時所不行者如二大三小諫治悔重等法古皆備出今本但存現行要用者故云隨機機即弩牙喻其要也羯磨翻業下文具辨被事成濟即是業義且下結指上句通指前序或云別指釋題下句示後疏文然業理幽微一宗樞要寄茲略示啟悟來蒙且夫諸法常住則知真妄同源方便隨宜故說從真起妄真理本寂清淨湛然不守自性從緣發動動即業相動之不已熾然麤顯變起世間眾生國土凡聖因果一切諸法此理事相對以辨業也又於一心中派出諸業六凡為染四聖是淨由諸眾生迷理起妄隨妄興業流轉六道則為染也有能覺悟反妄歸真修解脫道起出諸有二乘之人名無漏業菩薩及佛名大悲業對望六凡通名為淨此約染淨以明業也又三界見思無明煩惱竝業所成無別有體涅槃云業作煩惱煩惱作業三界六道一切苦報皆酬往業業成於報報體即業故知業積成惑業變為報三道輪轉無非是業此約三道以明業也又業由心起心隨境生境既無量業亦非一所緣雖眾能造唯三身口是具意為業主意即業思思即行心是則一切善惡業相皆心所造此約心境以明業也又三毒所起十不善行是三途業諂誑強狼即修羅業歸戒布施即人天業無漏八正是二乘業六度萬行即菩薩業無緣大慈不思議用即諸佛業如起信贊佛偈云最勝業徧知等但六凡迷業三聖修業唯佛證業故知業者徧該十界或云三惡三善或云四惡人天為善或云六凡為惡四聖為善此約因果以明業也又五陰中一陰是色四陰是心識想受三悉是無記流入行心方成善惡就此行心復分三性善惡如上無記業者癡狂心亂睡眠誤妄悉無記業善惡二業招生感報無記業者不能感報或云不招總報亦感別報如成論夢中造業五分夢中結五吉羅之類此約三性以明業也又大小兩乘經律論藏教相所詮唯戒定慧當知三學行之本也教由生也行即是業詮行成教是則三世十方一切佛法無非詮業此約教行以明業也又十善五停四弘六度一切觀行竝化教業毗尼所詮開遮輕重一切律藏竝制教業化據理性理有順違制就教法教有持犯此約化制以辨業也又總括一化三宗不同一明受隨作無作體如戒業章三體差別二隨行持犯成就處所有宗動色假宗重緣圓教瞥念若持若犯竝準此三以為分齊此約大小以明業也又殺盜婬等身口非違生死根本方便正念護本所受名止善業策勤三業有善起護眾別等法名作善業違止名作惡反作名止惡即止作二犯此約止作以明業也今此羯磨義翻為業名通體局且用十門一一簡辨則臨機秉御莫不成功主教傳通了無滯礙矣。
[科01]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第一(始從集法訖緣成篇)
本文中標題前是序題此即疏題有本不存乃是寫脫比戒疏事鈔義必具之題下注字標卷始末意使先知文相起盡不可擅除。
[科02]將欲造文披釋先以義門開解深求教旨意存決務隨務辨成不過四位初謂聖法即能辨之教二謂緣務即所被之事三謂秉御即弘法之人四謂安立即設法之所故律顯法具現方成今約機緣非四不立。
 立章中初文初敘意造即訓至披即是分決謂決斷務即法所被事隨下列示四位即法事人處羯磨大宗眾法別法非四不成一部始終不離此意首先標舉其致在茲若望眾緣成法則聖法是其正宗若據秉法被事則緣務是其本意故下引據律顯法者即滅諍中明諸羯磨須具現前毗尼彼云有五種現前云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諍者是(法即羯磨)云何毗尼現前所持毗尼滅諍者是(準教斷諍)云何人現前言議往反者是(評量所諍)云何僧現前應來者來應與欲者與欲得訶人不訶者是(三業和也)云何界現前唱羯磨作制限者是(作法界也)彼因斷諍故用毗尼今通諸法故唯存四第三即所被事第五且據眾法故局作法今明安立須通兩界故彼文云此現前法通一切羯磨則知準彼五現為今四位耳。
[科03]且依四別竝以義求然後對法相攝分齊。
 正釋分章中大分二章依四別者即上四緣一一緣下開章廣辨故云義求對法相攝即下總論四緣下文牒云對上四緣相攝通塞是也。
[科04]初明聖法所謂羯磨略為四門一教興本意二顯名定體三辨務緣成四廣明非相。
[科05]初教興意者自三寶降世俱敦缺有之機凡所立教無非為存滅惑。
初能辨教教興意中初科上二句明出世意具舉三寶不相捨故從本垂應故云降世猒世拔俗之士名缺有機敦崇也下二句明設教意凡所之言該乎一代滅惑超世三藏竝然。
[科06]然則佛法兩位通贍道俗唯斯僧寶獨據出家明功上鄰極聖顯德下濟羣有。
 別示中初科上二句總敘佛法贍猶攝也慕佛稟法不局道故唯下別明僧寶初二句示位入僧海者必出家故下二句歎德上鄰極聖者三乘因種故如律瓶沙王施佛園毗舍佉母施佛衣佛竝勸令施僧之類故知功力尚等於佛況小聖乎下濟羣有六道福田故言羣有者正報即四生依報則三界開為九有二十五有。
[科07]但由僧海宏曠行位殊倫或內外以分途或凡聖而啟路或約寶通於緇素或就儀辨於持毀。
次科上二句通示上句明其眾多下句顯其行別或下別列有四對一內外對五停心總別相念名外凡僧煖頂忍世第一名內凡僧二凡聖對總上兩凡更兼薄地竝為凡僧初果至無學通名聖僧分途啟路理同文互三緇素對言約寶者初果已上學及無學無漏功德名為理寶亦名第一義僧但取證果不論形服如律見諦白衣同入僧海故通緇素四持毀對儀即威儀通目篇聚持戒破戒二僧別故上來四對八位初唯局凡第三局聖二及第四竝通凡聖。
[科01]至於事務符會要以情見相投同和則上善可登同忍則下惡可滅非假聲教何以通之是以如來體斯弘理故制御僧方法隨有別住普使同遵但得其緣無非成遂。
三中初句明事起要下顯須和情見即六和之一上善即受具下惡即悔重略舉此二總餘生善滅惡一切羯磨登成也非下明假教和忍在心非言不顯故須言教以通眾情上敘機緣是下正明制法初二句明知機故下明立法御僧方法即羯磨也隨下示制約隨界同遵不得乖別但下顯成功緣即機事或可人法等緣兩釋俱通。
[科02]就第二門復分四別一釋名目二定體相三分廣所以四諸部同異。
[科03]初釋名者。
[科04]所言羯磨者中梵本音此翻為業業謂成濟前務必有達遂之功故明了論中亦同翻業現今譯經聲傳羯磨必翻稱業。
第二翻名中初科初翻名業謂下釋義成濟是能加前務是所被羯磨訶句當體言音身不乖儀意無異想三業搆造眾別等行由之成決即名此法謂之為業業以造作成事為義如十善十惡能成因感果故竝名業此就能造作體為名若論所發無作業性如後廣明故下引證了論具如後引現今譯經即指唐翻祖師曾預譯場故得其實。
[科05]自古至今有翻羯磨為辨事者非無此義但用功能往翻然能事乃多要唯有二初謂生善事如衣食受淨人法結解並隨行善而得生也後謂滅惡事如懺罪治擯滅諍設諫名通善惡理在除愆皆由羯磨前務夷蕩故受此名又生善之極勿過受體由作法和便發戒業量同太虗共佛齊位也滅惡之大勿高懺重若不洗過生報便墮由此羯磨拔之能令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阿鼻苦報欻然清淨豈非辨事。
次科初標古示名百論但翻為事相傳加字助之事鈔猶存此翻問前云成濟前務等豈非辨事今古那分答前以業翻名以功能釋義今此直以功能翻名於義頗疎故所不取(講者皆云俗以士農工商為業僧以羯磨為業又訓業為捷辦事捷速等傳謬久矣識者宜改)然下依名釋義文有兩段前通約諸法釋食即是藥人謂差舉法即說恣夷平也又下次別約二法釋量同太虗法體廣徧故共佛齊位功德高深故言生報者凡報有三一現報(即今身受)二生報(轉身即受)三後報(後後身受)犯重歲數出目連問罪報經彼云犯波羅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黎中於人間數如文所引彼經不定獄名此準僧祇云墮阿鼻經音義云阿鼻翻為無間一身無間(充滿獄故)二苦無間(不暫息故)學者多迷生善滅惡二事請考此文足為明據。
[科06]諸部亦稱為劍暮者葢取聲之不同也。
三中波離問經名為劍暮劍羯暮磨音小訛耳。
[科07]然以業義通於道俗謂此作法非局在僧故存梵言簡異通者知羯磨事非俗行故。
簡辨中初文初敘華言通濫業義通者如七支十善動不動等不局道故名義既通必生疑濫故云謂此等也故下正出存梵所以簡濫遮疑又復生善故也。
[科08]但以唐梵翻譯詳覈未通師資傳授習俗難改乍聞為業絕聽驚心今依正翻傍通舊解想無昧也。
次科初示翻譯之疎師下明相傳執舊聞而不從故云絕聽異於常見所以驚心今下顯兼通正翻為業傍通辨事臧否自分故云無昧。
[科09]二定體相者。
[科10]自古諸師依法出體但廣明非翻非如法今不同之律有正體無宜不立故異由來所述法義就門分二。
次定體相敘古中依法者法即羯磨謂依律中七非羯磨辨示非體以非顯如如即法體如後七非顯體中明今不同者律有三法即法是體何須別求反驗古解總有二過一律既有體不當強立二翻律七非但偏眾法不收對念反上二過故云異也。
[科01]初明體者。
 [科02]然此教法正據緣成緣則通於內外定體則繁今但剋相以論實唯言教問僧和忍義非餘設即以聲相相續善色為體若據事成感發業量是謂作與無作也廣如戒業章中。
約論中初遮簡緣通內外者即有情非情也人唯局內法處局外事通內外緣相既多從緣定體體則不一故云繁也如上古師翻非明體則涉諸緣故特點之今下正示剋相謂定約所秉言教聲相簡餘塵相續簡一念善色簡惡無記聲是不可見有對色故(有作善色聲非也上標聲相不可重言)上約能被示體若下指所發如後量即體量戒業章見受戒篇問相續善色與作何異答尋後相比自可通之。
[科03]今依律宗全無三聚攝法但有隨相明體然則法隨事興事繁法廣不可論體法假人弘人分三位謂一人眾多人僧人故法隨人亦分三體謂心念法對首法羯磨法。
依律中初文二初標所出律無三聚者顯上善色依諸小論諸論明法竝約聚收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成宗更立無為聚)隨相即下三位竝見律文然下正示法體有二初明不隨事立事即所被且據眾別百八十四故云事繁立法數同故云法廣法假下次明須對人立先列三人下列三法配對可知即此三法是律正體問此亦依法與古何別答略如上辨在文自異。
[科04]若據律本以三羯磨謂單白白二白四用通攝者但據眾法為言今約成業辨事亦通別人故別秉法理稱羯磨所以十誦四分咸有誠文然律但明僧法餘不彰者取建業功強勿高大眾故偏受羯磨之名舉事約文義皆通也。
次科初示文局律云有三羯磨攝一切羯磨謂單白白二白四今下義判人雖非眾成業不殊理無異號所下引據十誦心念分衣佛言善作羯磨四分受五戒三語受具皆名羯磨具如後引然下究律所以舉下結歸上義舉事即前義判約文即前引證。
[科05]二明相者據法本體義張三位隨相略分以為八品。
次明相中即上三體各有別相相雖分八隨事仍多攬相歸體體唯三位文列八相隨一相下略舉一二對尋本文未勞委釋。
[科06]初心念中自分三品一但心念法如朝夕常念四儀等事二對首心念法如持說衣藥等也三眾法心念法如說戒自恣分僧物等。
但心念下舉六念者若據羯磨止出三法今以六念義攝四事四儀歷事起觀一切心念後科所列例亦皆然如雜法篇委明其相。
[科07]二對首中自分二品一但對首法如白告受淨等二眾法對首法如捨墮說恣等。
[科08]三眾法羯磨自分三品一單白法如和白說恣等二白二法如結解諸界等三白四法如受懺治諫等。
[科09]僧及一人法各分三對首一法但分二品故有八相也。
[科10]三明分廣所以者。
分廣所以者前於三體廣分八相但列名數然猶未明開張之意故立此門以彰教旨。
[科11]但由法不孤起起必託事而生事雖眾多大分三品。
敘三體中文對三事立三法者量病處藥不可差故前文隨人立體則彰所秉之階差此中對事顯法則明能被之來致當知人法事三三三互望耳。
[科12]初謂小事未假證成一人獨秉便能遂剋如上所列。
小事中列相已明故指如上。
[科13]次謂中事中猶通也法雖眾多微通大小謂對首羯磨必假境緣若無所對分通心念眾法治懺是所常行必界僧少兼通對首故此一法分通大小。
中事中初訓字法下釋義初通示謂下別釋為二初釋通小眾下次釋通大眾法治懺且據說恣捨墮等法故下結示。
[科01]後謂大事如住持眾德匡攝僧儀息邪靜謗悔除極法自非僧位莫能辨之故曰大事也。
大事中初科住持眾德即受結說恣匡攝僧儀即諸治罰息邪靜謗即諸諫法悔除極法即夷殘等。
[科02]然僧得自在通塞適緣上得兼下下非僭上故說戒自恣事通僧別乃至心念亦通辨之雖作法或乖而表淨是一良以戒法相攝自他雙被故也餘有不通者或是事重或是被機情事相投義須堪濟故限當位不通彼此。
次文初總標處判成否一出僧命故得自在此即律本開解戒堂之語適猶稱也上下別釋又二初釋通者大事通對念中事通心念故上得兼下小中二事不通上法故下不僭上下舉說恣顯示兼通作法乖者辭句異故表淨一者所為同故良以等者示通意故且約說恣餘見後文餘下次簡塞者事重如受懺治諫等被機如諸差結等情事等者示不通意。
[科03]重就此三離八相者。
[科04]就心念中離分三相。
[科05]以但心念法事是常行來往繫心衣食起觀止得獨運豈向他陳餘者例然故名此也。
次分八相但心念中據論羯磨必具言章繫心起觀通歸六念故得引之運即是作。
[科06]二對首心念者事實假證緣闕故開但以衣鉢受淨待形為要若不曲聽教非通濟本唯對首末開心念從本為名故名此也。
對念中且舉衣鉢受淨安居受日緣至必行故同開也。
[科07]三眾法心念所以立者事實僧成義非獨濟但以說恣等法衣服施緣形心所資方膺道業故雖僧秉通濟別人故名此也。
眾法念中說恣施衣更兼亡物故云等也衣即資形法即資心膺親也。
[科08]就對首中離為兩相。
[科09]初明但對首法者如告白證成持懺等事若不引證情想紛馳緣假他成業由自吐彼此相會方得濟機故因境對便立斯法。
但對中白告如白八聚白僧殘等持即加衣加藥懺謂悔下諸篇紛馳謂不專一不成業故緣下示名義即簡眾法緣業皆他。
[科10]言眾法對首者如懺捨等事下凡累障動與持違衣藥之間誰能清淨必有違犯要假僧除時緣或乖減眾亦許仍從本位故曰眾法對首。
眾法對首初科略舉捨墮等餘說恣得施亡衣。
[科11]此之二位本是僧行故作法時還通界集故文云不得別眾雖捨不成不同心念法中對首之法通界無人聽成心念得人別眾即是本位若據眾法心念大略同此通界無別方成本法名相顯然無勞解也。
次科初明本位又二初示制不下簡異心念法中對首者即對首心念無人暫開有還本位本是別法不勞盡集若下次點前法亦制盡集故曰同此眾法是本心念是開故云名相顯然等。
[科12]就眾法中離分三相若據和白處齊前事得遂義不分也但以僧情難一事分小大隨務裁法故開三品。
眾法中初科示離合意在文可見。
[科13]初單白者如說戒告眾僧所常行聖制同遵有背結過未假煩請隨作便遂初牒事表陳勸僧和忍名之為白即此成遂有作業之功名為羯磨。
單白中初明事輕且舉說戒初下次顯法相。
[科14]若非常務情和稍難如受日離衣差使處分故須一白牒事陳情一羯磨量其可不方能成遂故曰白二羯磨計又應名白一羯磨以白與羯磨雙建其功故曰白二也。
白二中初舉事望前故難對後尚易故云稍也稍即訓少故下顯法又二初分示計下決名。
[科01]若情事殷重和舉轉難如受懺大儀治擯重罰故須一白牒陳三羯磨量可方能成遂故曰白四亦以一白三羯磨通為四也。
白四中舉事顯法決名竝同上也。
 [科02]然此三位約文乃局就義通成但白據表唱之緣羯磨顯功成之用此為局也單白一法即辨前緣初後羯磨非無表意此據通也。
料簡通局中初總示但下別釋初明文局單下次明義通單白辨緣不唯表唱羯磨表意豈獨成功彼此具兼義非偏局初後羯磨者即白二白四也。
[科03]然文分前後者以陳情之高者莫不名白功成業就者要唯羯磨故結集翻度之人取意分於前後。
前後中三法安布單白在先雖復兩通不無偏勝據論佛世隨緣制法本無前後故推結集等人結集即波離法正翻度乃覺明竺念此明律列獨頭單白在先之意若二種羯磨白法前後佛本自安非後來也。
[科04]若論律本通曰羯磨如上廣列今據隨事大小難易不同故法依之分廣其相。
離分中律云有三種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據名各立本無差降如上廣列指體相中上文所明三法優劣非本律文故云今據等。
[科05]問心念之與眾法約事各分三品未知對首據何獨為二位。
料簡中問離合者上且依律第列八品今於對首中摘出中蘭自為一品例亦分三共為九品故也初問中舉念眾兩同責對首獨異。
[科06]答語事為論乃殊品量且統裁之隨分三位約事九品法亦同之何以明耶如心念法中所被下事既局三位自分三品謂下下下中下上也眾法之中所被上事當局位三自分三品謂上下上中上上也對首之中亦應三品如持衣說淨名中下事如懺捨墮是為中中若懺偷蘭眾多對首得為中上故亦隨相分為九也上以偷蘭非僧懺故入但對法收今依律中令小眾悔聽問邊人故開成一位耳。
答中初通敘對事分法隨分三位謂三品事中皆可分三則於對首離出一品故為九品約事分法法亦有九故云同也何下次別列品位又三初明心念但念為下下對念為下中眾念為下上二明眾法單白為上下白二為上中白四為上上三對首中如文自列偷蘭三品重蘭攝在眾法輕者自歸中下今立中上唯局次蘭然據作法還即但對而居眾法對首之上故諸問答自此而生上下會通初決前合意今下顯今離意。
[科07]問捨墮悔蘭俱非別眾如何分之以為兩位。
轉難中悔蘭小眾制問邊人亦不許別即與懺捨理不當異。
[科08]答據非別眾說恣應上悔蘭限三應歸中品然以捨墮通對一人故名中中悔蘭其必問邊理歸中上以十誦云重者界內輕者界外四分下文小眾故也及時加法界亦通收與前說恣葢是同也對人多少故有階級。
答中初斥奪前難捨懺但制別集說恣通収內外若取別眾須推說恣不體今意故且奪之然下伸今所立初對捨墮以顯通局捨墮下通一人中蘭局定三二據分品次於理顯然十誦三階初篇生重界內大眾懺(上品)二初篇生輕二篇生重應界外四比丘眾中悔(四比丘者能所合論須界外者由制問邊界內有人恐謂別眾準知無人亦通界內)三僧殘生輕一比丘前悔(下品)四分即滅諍犍度故云下文彼云小眾二三人也及下次對說恣以明同異上約別眾明同下據對人顯異界亦通收者以界有人亦不得別然說恣眾法僧私必集悔蘭別法不集亦成今此且據制必問邊一往言同次科自見對人多少者說恣不定下通一人則顯悔蘭人位揩定故為上矣。
[科09]問說恣及捨通界必集據現到者開成對首此豈為中如悔次蘭三二人邊便得成法縱有不集義應得成此望前法理應非上。
轉難中初難眾法對首理合居上由本眾法有別不成故次難悔蘭義合在中由是別法縱別亦成自可違制不防成法。
[科01]答若據通集實如來難今據事大情多作法稀就故判中上如說恣等法心念亦開捨墮但對便成清淨次蘭不爾懺必眾人以罪起初二之篇懺分三境之異止得從義為中上矣。
答中初縱許前難今下奪歸正義又二初示所立事大情多即下云罪起初二篇故作法稀就即下云懺分三境異故如下比校說恣開獨念捨墮通單對即顯事輕悔易反上二義悔蘭必眾人者尚非單對況獨念乎言從義者非文所有酌理立故三境即上三階。
[科02]問如上廣相隨事三九不同古來所傳百一羯磨其相何耶。
次明多少問中初躡前品位二引古申疑百一羯磨今見藏中昔賢所集故曰古傳。
[科03]答如古所傳百是數之總名隨事皆一羯磨故云百一也不無事義若考覈之自有一事而須三四者如受戒捨鉢德衣亡物之類是也從多限事為言亦得局稱一法莫不隨作業成皆曰羯磨也。
正答中初依古釋名百是所被事一即能被法事無限量舉百以總之法皆通被舉一以貫之不無事義許其有理若考等者遮於後疑恐謂一事止用一法故舉受戒等釋之受戒四法一差教師白二召入白三對眾問白四正受白四捨鉢三法一受懺單白(若不行鉢止用受懺還鉢二法)二行鉢單白三護鉢白二(戒疏準僧祇加差人行鉢白二)德衣三法一差五德二付衣竝白二三上座和僧白亡物三法一賞看病二差五德三付分法竝用白二用法雖多望事還一不妨百一之名故云從多等也莫下次釋羯磨可見。
[科04]若據伽論恰有百一故彼列名單白二十四白二四十七白四三十也古人誦他異部自略本宗據四分中統收其相有一百三十四法。
顯數中初文初引論示數藏中百一羯磨首標一切有部則知出於十誦論宗彼律數亦同之古下斥古迷宗即引本部大數示之總括一部故曰統收百三十四且舉眾法心念對首多出他宗故所不筭。
[科05]有人細尋律本更加十法者又出僧尼互不同法及同秉者歷數為二百六十一法有人隨戒各出二部捨墮即有一百二十法餘者更張之。
次科三家數別初加十法即百四十四次師歷數二本竝亡未詳何法後師獨分三十捨墮受懺還衣一戒二法僧尼二部合數可知更有多家列數不同不復具引故略指云餘者等也。
[科06]今以正律本文用法收事故以三羯磨攝一切故若隨事者事則無量何止前數以佛立法令僧準行如結集諸白滅後舉告既非佛制準義和用莫非僧法故不具舒且約略大途如上所列也。
三中初據文立義以三羯磨攝一切者此正律文若下斥古局數律文所出且據緣起非止此數事既無量不可隨事以定法數以下顯今從法結集等白並諸羅漢準法裁之則彰三法統攝多事不可如古據律定數不具舒者異前諸師細尋等也且約略者指前列數非限定也。
[科07]四明諸部同異。
[科08]計斯一門誠為閑務既非當部徒費時緣然則博贍為攝務之資通觀有經遠之用羯磨乃攝僧之大教豈是管見而欲明乎故當交映部別審成壞之源矣。
四明諸部敘意中初明非要然下次敘須明初通敘為學義須兼濟攝務資者助於行事故經遠用者流於久永故羯磨下別顯秉御必在通明莊子云用管闚天用錐指地不亦小乎。
[科09]依僧祇中三品羯磨如此所明加一求聽羯磨故彼律中受日等事皆用之也十誦五分葢無異品然於別人所秉不出其相唯十誦云對首心念分衣已是名羯磨敢依此文統收眾別。
諸律中初明眾法三律三法竝同四分求聽一法唯出僧祇同下了論中間羯磨然下明別法諸律雖有對念散在前後正出羯磨但列眾法故云不出其相對念別法得稱羯磨十誦明文故云敢依等下引四分五戒三歸皆名羯磨乃是義準而非明文。
[科01]明了論中一切羯磨唯有五種故彼解云羯磨名為所作業也一切通論悉稱羯磨與今唐翻恰然符合。
了論初科引論舉數故下引解釋名一切悉稱者證名該眾別也與今符合者證翻名得正也。
[科02]論云一者所作相貌羯磨謂如此時量決事及時必定應作解云如僧立制比丘不得入於城市為此事故一年一月或復永斷所立約時事各有相貌故也。
相貌中引論彼論凡約年月日時所制之法皆名時量次引解中舉事顯相不入城市釋上決事一年一月等釋上及時事有相狀時有分限故得是名。
[科03]二者單白羯磨但作一白不說羯磨解云唱所立事令眾同知名之為白問聽不遮名為羯磨據如此解若僧時到前名白問和僧忍聽後即是斷決故成業也又云若唱所立事不問聽許不遮亦稱單白羯磨如今僧中打木和白一唱便定。
單白中初標論次引解初約白法釋不遮即忍聽據如此等疏家準判祇就一法分為兩別告眾名白成業名羯磨又下次約唱告釋。
[科04]三者中間羯磨謂單唱白一分羯磨一分也解云唱事問聽皆不具足在單白白二之間故曰中間也如前僧祇求聽之法。
中間法中初據論次引解指如僧祇求聽者彼受日事訖正用此法云大德僧聽某甲比丘於此處雨安居若僧時到僧忍聽(此即白一分所謂唱事不足)某甲於此處雨安居為僧事塔事出界行還此中住諸大德某甲比丘為僧事塔事出界行還此處安居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謂羯磨一分不云忍者默然等即問聽不足)。
[科05]四名白二五者白四如常所解。
四五二法大同當部故指如常。
[科06]又云後二羯磨唯僧得作前三羯磨三人已上若作通成準此單白一法既有問聽云何非僧而得秉御大德僧聽言何所屬今通其旨三人和白初則改辭餘文準用義亦無爽論通三人豈不然乎。
會通中初引論相貌一法別人可作單白中間須僧秉御那云前三通三人耶準下決通初敘非理今下正決初改詞者改大德僧作諸大德等。
[科07]大門第三明緣成相九種法辨皆具十緣如下文說豎義者引之此明。
[科08]大門第四顯成非相廣如下文至時當解。
三四兩門即成壞相竝指如後法後合辨故略標之囑令自引豎義者即講解之師。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一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09-10-05 14:02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0-05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二
 [科09]上來雖四竝是能成之法今次第二法所被事。
所被事中初科上二句結前下二句生後。
[科10]緣境多途要分為三一者為情立法如受戒懺罪治舉差使等二非情立法如諸界結解等三情事合法如離衣造房付鉢等類。
次科緣境即事事起不一故曰多途攝多歸要故但三種三情事合者事即非情如文所引。
[科11]是非互有附法而生總要舉宗無非實事聖所制約竝不妄加設有作者或致破戒自惱或復招機妨業隨文顯相卒未可委。
三中初二句通標以上三事攝一切事一一事下各有是非故云互也竝由加被其相方彰故云附法生也總下別示初顯是實事言通須知其相鈔云竝令前境是實片無錯涉皆成法事若一緣有差悉竝不成如不覆藏與覆藏羯磨即無事有法又應與作訶責乃作擯出此即有藥有病施不相當佛竝判不成故知事者必須稱實方稱聖教(世有妄行妨疑羯磨無論曾結不結徒施一法請觀此文早須改弊)設下示非破戒自惱是損自如受具緣乖懺治非法戒場太界標相不明淨地攝衣事容虗謬隨有違教無非結罪招機妨業即損他如無病離衣妨難造房等一一犯戒又復招機或可破戒招譏通前諸事既容毀戒豈不招譏是則二損通該一切隨下示意隨文事多無由委示止可如上約義通明。
[科01]次解第三能秉御僧者四門分別初制意釋名二定僧體狀三明人法相對四廣顯是非。
 [科02]初制意者僧寶流世元為生善然生善在事假法成立法不自建弘斯在人故制羯磨必由僧秉良以五眾為出世之田凡所造修無非拔濟故以僧和之法能成勝業之緣何以知然如果向俗人雖參聖限以形乖法別未許傳授所以五戒等受授必出家其意可見。
三能秉制意中初敘立意二良下推所以初中生善之言通於自他世及出世事即眾別行相僧非事則不能生善事非法不立法非人不弘則知事法竝依人矣次所以中初敘勝能五眾皆為解脫出家能生他福故喻如田勝業即羯磨何下次舉事顯果向即四果四向未許傳授者此明雖聖而非師也五八二戒通五眾授此明雖居下眾即堪軌物也。
 [科03]言僧伽者中梵本音此土無名比眾以譯有加和合乃是義用故文云僧者四人若過和者羯磨說戒即如經律佛法眾也。
釋名中初科初翻名僧出中梵故此無名既無正翻故取比譯有下點異或翻和合眾以眾是名體故和合為義用次引律文顯體用兩別下指經律證上單翻。
[科04]若以眾翻則通三二據別顯德非四不成故存僧名知非三也餘經云眾者彼不明僧義故從此翻律中恐濫故存本也。
次科雖翻為眾律但稱僧故須示意以通名則濫於小眾據別德則唯局四人簡通標別故存梵號餘下釋妨以餘經中有從華語故此通之若爾上指經律云佛法眾是則律中亦有從華如十誦伽論五眾十眾受戒即五十二僧也又如當部戒場緣云有四眾五眾事起等今作二釋一者從多為言雖諸律中華梵互舉多云僧故二者諸律餘處或標為眾正明能秉竝云僧故如下引律四種僧等是也。
[科05]相從和義不無其理單兩相翻比眾是本。
三中上二句縱古以義助名故曰相從下二句奪歸前譯本梵唯標名體彼加和合則名義雙標體用齊舉梵語唯一華言兼二故云單兩相翻然終非對翻故云比眾是本。
[科06]然此俗眾二人已上佛法顯僧其必四人莫不攬假成用義相類也。
四中初示數異莫下顯義同即前所謂比眾以譯義見此也。
[科07]二定體狀就分為三初列數定體二立相所由三攝用分齊并釋除疑執。
[科08]就初列數或凡聖分二或儀寶分二或功用以分即事理兩和理取會正非此所明事取即用是所機教。
次定體狀列數中初科文列三對上二即合前教興意中四對人位耳初即內外凡聖二即約寶就儀比之可見第三功用前雖不列義蘊其中以事和通凡聖理和唯局聖又事即收儀理即目寶言功用者功取斷證用取行事初果已去見真諦理理無異體聖證皆同謂之理和故云會正即證聖也斷證階位推彼經宗故非所明今論作業正取事用故是機教。
[科09]然事和顯相還指法通必於說戒等法相順同崇水乳無二便能隨法待用故列三僧對心念法立一人僧對於對首立眾多人僧對於眾法立四人僧僧雖名眾以下三人同成眾故眾無別體還攬緣成故於緣中分兼眾義且列三相。
次科初明對法顯相說戒等者等取羯磨水乳無二戒疏云如水合水如乳合乳二物各論可喻和相僧雖下會上別人得名所以眾乃別人所聚別即成眾之緣故雖一人望能成眾故分兼得名且下一句示其總略別分七位如下自明。
[科01]言僧體者。
[科02]有人言依諸小論以五陰實法為體總陰成人人為別用四人和聚成於僧用故俱舍云僧和合以不隱沒無記為性行陰所攝。
二定體中初師為三初立體諸小論即俱舍雜心等五陰實法即報得色心色總四大心離一識陰是聚義五種和聚故名五陰總下次顯相人為別用據一人也四成僧用正僧體也故下三引證論文初約性簡不隱沒簡不集無記簡善惡即顯現前報法是僧之體此明據也次約陰攝彼宗明法竝歸五陰體雖實法和聚成用故入行陰攝之不妨體非造作。
[科03]有人約律準論取成實意攬指成拳攬陰成人人假為體實法無用四人假用為僧之體而用無別體還以四人陰本為體如身口業無別有體還以色聲為體。
次師中初科初正定體約律準論者由彼成實正宗四分宜取彼論出今律體則顯前解未善宗途攬指成拳者指喻五陰拳喻人假人無別體陰聚為人望陰是實故人名假假通餘趣簡之以人實法自體無記非用法聚為人人方有用其猶五指成拳拳能揮舉五行成器器可施為問假之與用為同為異答實法成人為假人能造作名用問假用既別何者是體答文云四人假用為僧之體豈不明乎上云人假為體且偏舉耳而下次顯一異假用是能依故無別體實法為所依故還以陰為體如下引例假用如身口業陰本如色聲若爾則與前師何異答前指實法即為僧體今明陰本自推假體故知僧以假為體假以陰為本異可知也。
[科04]今存後引是所當宗然律本文不就義理明體故不廣引。
次科初示取意然下顯略意律中約數不明假實故云不就義理也。
[科05]有人但依律本約數明體謂一人眾多至於四人竝取三根清淨無非法相便成僧體如對一人持說告白若非足數雖舉不成故僧祇云僧無破戒不清淨也又十誦云清淨同見是名為僧。
第三師所立對前二家總有三失一遠取諸論不依本教二但云四人不約三位三但取假實不論淨穢有斯通濫故須別立初科為二初明依律約數數有三位少多不同竝下次明取根簡境立理舉事引證可知。
[科06]若隨事別僧分多相依相辯體則五人十人等今取刊定法務者為體如上三列如心念口言即以自唱者為體若據對首告情則以前證者為體或能所俱體謂說戒等法若據眾法羯磨能所不定若前有所被便除所為之人說恣之法同界成僧便無所為。
次科又二初總示隨事多相者準下一至二十則有七種隨事雖爾通取證法秖有三位故云今取等刊猶詳也如心念下別顯法所被事不出有二一者別人事由有所為故取能證為體二者眾同事既無所為則能所俱體心念一人則無可簡對首眾法竝須兩分在文可見。
[科07]有人但取四人為體以三人已下不名為僧故文云大眾者四人若過雜心云四人名僧非三人故由大聖鑒物知三人已下辨法未盡四人已上作法成濟使標勝德故獨名僧。
第四師亦同約數但出僧體須局四人不合濫別名義乖故初科初立理故下引證文云即是本律由下推所以。
[科08]今若互約眾別兩法互有通塞俱非盡辨應不名僧然則不爾當分通辨號弘法者何得不名秉法之僧古人迷名謂僧異數今翻為眾止是數收四人已上其量不窮故約眾名總攝僧體覈論附法弘在三緣故僧次一人功用極大通界盡集心念眾法辨與百千敷教齊等約此齊量假用為體。
 次科初躡破眾別兩法當分自通相望互塞別人不得行僧事大眾不許作對念若約互望則俱非盡辨皆不名僧何獨別人若從當分則各自能辨齊得名僧何獨四人古人下正名初出古見彼謂僧名標顯勝德非是從數即迷名也今下示今釋既翻為眾眾即是數數通多少是以三緣皆彰僧號(舊以人法事為三緣者非)下舉僧次請人眾法心念例顯別人名體不別鈔云別請五百羅漢不如僧次一人得福無量如飲大海則飲眾流故云功用大也下云心念說恣籌華香水鳴鐘集僧一同大眾故云與百千等也引彼例此名義不殊故云齊量雖是別人辨法功大約此假用即為僧體。
[科01]有人云上雖約義從用就相隨務皆云辨體然僧寶之本要假法成乖法則百千非用具法則雖一能辨何以明耶經云修六和敬令僧不斷。
第五師初科又二初牒前四家但就人相不明和法雖無指斥意彰未善然下正敘所立假法成者法即六和下引經示文出華嚴。
[科02]故正戒見為法慧之宗由戒法為眾德之基同受故須同行有缺緣成不名僧也雖復同戒心同見慧為入道之本有異見者同界別法兩各得成故見異法同不名僧也雖同戒見淨行須同邪命利乖財法不共又非僧也。
次科三體中分二初明戒見初二句雙標戒是法宗能生眾德見是慧宗能入聖道宗即本也由下各釋初釋正戒受隨兩同乃入僧位受中缺緣謂本受不得隨中缺緣謂受已毀破雖復下次釋正見異見有二一邪見異如調達部黨二執見異如俱睒彌鬪諍雖同正戒由見不同同界別法佛竝判成雖同下二明同利淨行即是正命乞食僧次別請僧常竝不別眾反此利乖戒見亦異故云財法不共。
[科03]上三據於僧體至於時務成濟要以三業為相故曰應來集者謂身和也應與欲者謂心和也應訶不訶謂口和也。
次三和中初句躡前言僧體者謂體和也必具三體乃名僧寶下分三業即相和也必須三相方能辨事。
[科04]既備三體能順三和隨務成決是非俱辨故云僧也據此德用以辨僧體。
三中初總示三體別人恒具故言備也三和臨事方彰故云順也是非俱辨是謂如法事非即律中科索媒嫁等事雖乖法僧和亦成故云俱辨據下結斷三體內德三和外用故云德用。
[科05]二明立相所由。
第二立相所由即明總別多少之意。
[科06]有人言凡人法本興元為前境境殊三位位分三法隨法立人故分三相如上一人至于僧也莫不由事有優劣故使人殊少多以法對人人分三位將人約法法亦三乘異法分人自有區別故須隨事便立三相也。
總示中初引他義事法人三相因而立則人隨法立也境即是事小中大事為三位念對眾法為三法莫下次示今解初立義以下點前非謂若約三法則人法相因若離八品則人法兩別數則不齊故云異法分人自有區別則知人位不隨法立故下結成理歸隨事立也。
[科07]就後位中分為四別一者四人乃至第四二十人僧。
次科標示中言後位者即單就僧位自分四別。
[科08]有人言前二法爾也說戒相綰能所須四自恣治罪舉證須五後二逐情也中國僧多善心浮雜故制十人二篇悔治倍緣方濟故加二十。
次正顯中初師二意初解為二初釋前二理數合然故云法爾說戒雖分能說所聽彼此同須故云相綰烏板反之謂相綰繫也自恣舉罪須一五德事必五人次釋後二言逐情謂恐人情慢易故兩倍增之也。
[科09]受有中邊之殊故五人十人隨有專精第二故四人二十人也戒律攝用勿過受隨故又因之而立四也。
次解邊方僧少開五人中國僧多制十人專精即奉持清淨堪應說戒第二謂犯殘懺已戒體復生望初本受名第二白法兼通此義故云又因立也。
[科01]有人言僧雖有四體相分二初一為體非四不名為僧後隨事分故有三別。
後師正明中初科四人為體者體即是本後三隨事體在其中。
[科02]自恣邊受體須四人但自陳己罪即須舉處若非德用濫坌僧倫故差一人為僧事境和白面告無言表淨也方隅僧少前受心殷四實濟緣事須別問若不差遣無由輙往問淨反白前緣方辨事兼受隨通用五也中國僧多前受生慢故倍前五為十人僧二篇鄰重犯悔情浮故倍中受為二十人僧三僧乃異莫非約事濃薄半倍增人方成前境猶受日法三品倍增類知可解。
次科初別示三位又三初明五人文敘自恣邊受二法雙標別釋合結如文別問即教授師屏處問難反白即召入中下次明十人二下後明二十人三僧下總結邊恣為薄中受次濃倍五為十悔殘最濃倍十為二十成謂成辨境即機事下舉受日亦因前事三品倍增足堪比顯。
[科03]問受隨同五邊受減半據受比殘邊方出罪開十人不答非類也邊隅僧少俗緣拘礙若不開聽永沈生死開有益也懺殘不爾初既誓持終便順犯本無慚愧垢心厚重若開十僧增長諸惡謂懺易成則乖機候故文中不言十人者除中國出罪也餘如大疏。
問答初敘問上二句躡上邊恣下三句舉殘比難僧少既同義應例減答中初句略示受是生善懺是滅惡故云非類邊下委釋初釋受開後明殘閉機候謂以璿機候於節令一無差失喻佛開制軌度不差下引律證具云四人除受戒自恣出罪五人除中國受戒出罪十人除出罪二十人一切得作五人既除中國受戒則顯邊方開五十人但除出罪不言中國則顯邊方不開十人明矣下指大疏未見其文。
[科04]三明攝用分齊又分為二初人次法。
[科05]就能秉人中又二初當僧局論次僧尼互作。
[科06]就初分三初三位定次三用通後就通局科簡。
[科07]初中事局一人作者如朝夕諸念也二局對首作如諸白告等三事專在僧如諸結解等各定隨人不相通也。
第三攝用初人中當僧局論有三初科且據但念但對專僧之法局對三人故云位定。
[科08]二明用通者或眾法通下或對首通下皆謂約界分齊有則眾集無則通之對首亦爾。
 二中此收眾對二念眾法對首謂說恣眾法通下二人持說對首通下一人對首亦約無人乃通故云亦爾。
[科09]三料簡中。
 [科10]問如說恣等眾法通下人位分三據緣應異何者是耶答有多異一人有少多二對法三別三約界通局謂僧局別通也四欲無欲異僧秉不開唯在結界別人俱閉故五別相異僧中具三別若對眾多人則無不與欲別若對一人但有應來不來別所以可知。
三中問意欲簡前通使無濫故通下對念更兼本位故云分三答中五異初二可解三中僧局作法別通兩界四中說欲僧唯不開結界則顯餘法通開五中僧具可知眾多人中對首無欲故但有二心念無訶故唯有一將別對人以明有無故兩云若對(舊記作二種對首者非)。
[科11]二對互作中。
 [科12]僧得被尼事但有三受戒半月出罪也約法分齊則一白問難三番白四自餘不行其教授自恣非無互差互往然是各行眾法至彼此部無面對作不同前三兩部通秉故文云二十眾受也五分云四十人出罪減一不成等然上局僧唱故約一相為言耳律云僧不得為尼作羯磨令受誦已當部作之。
僧尼中初僧被尼為三初正明尼從僧受戒對問一白正受白四又依僧悔殘不行覆藏但有半月摩那埵并正出罪兩番白四共四法耳其下簡異說戒教授自恣請悔尼眾差尼來請僧眾差僧往教竝用白二恐謂同前故須簡別下引二文證前同秉五分但明出罪若論半月即須八人然下重示謂上四法制須僧秉據此一相言得對尼非謂餘法得同尼秉文證可知當部即本眾。
 [科01]十誦云如受戒等三僧對尼作不禮不語不敬此三尼遙為僧作又約四分捨教授法僧為尼作不禮羯磨尼為僧作。
 次互作中十誦僧對尼三同上所列尼為僧中由僧乖行尼不禮等則違八敬作法遙被不禮無過四分中尼眾非法僧不往教作法遙捨十誦無此又此律但有不禮則無餘二。
[科02]次就法論法位有三如上已辨各攝分齊可以情求。
 次法中總示如上三位九品。
[科03]然對首中自分三別懺中品蘭唯約二三若對一人不名小眾則非教也。
別簡對首中悔蘭小眾是今義立。
 [科04]就眾法中律顯僧相四人除三法五人除二法十人除一法二十人僧通作諸法。
 眾法通標中四人除三一受戒(通收中邊)二自恣(正取和白)三出罪(出僧殘罪昔以自恣邊受懺捨為三謬矣)五人除二一中國受戒二出罪十人除一即出罪也。
[科05]問四僧秉法通塞何相。
 次廣問答明通塞中初問四僧即四位僧。
[科06]解云但據四人尚通秉法何況餘三又人解云四人作務通秉眾法以體成僧故也如說戒滅諍形法二同觸惱諸制謂單白也差人被緣受日處分謂秉日二也七法治人諫證等法謂秉白四也故法雖多以二攝盡謂說戒羯磨四人通持意可見也。
 答中二解意同但初師粗略故復引後解文中但敘四人餘三可見略舉三法復據二攝證上四人通秉一切。
 [科07]問初僧既通何以文中除三法耶。
第三難中文既簡除通持安在。
 [科08]答此除前事不除法也以自恣受懺境緣須具故倍三人除三單白二白四法非謂餘事不通四人故文云一切羯磨皆作五人通論通秉三法約事就用但據自恣一白邊受二白是五人僧用若作餘法收在初四十人僧者但一白四二十人僧但一出罪自餘三法皆四人僧攝之。
答中分二初釋四人除法所以初二句略示法自通秉事有不行故但除事耳以下委釋自恣受戒懺即出罪倍三人者五十二十除三單白自恣和僧一白受戒召入對問二白(此通中邊)二白四者正受一白四出罪一白四若自恣差五德受戒差教師出罪中覆藏六夜竝四人法不在所除次科自見舊記解此差謬叵言學者相承至今傳誦恐亂正解不復別破也下指文云即除法後續有此語故知除此通餘一切五人下二簡三位所秉分齊如文次列止有五法自餘一百二十九法皆歸初位。
 [科09]問自恣之時具有白二及中邊二受前皆三白今上所列悉減何耶。
 [科10]答自恣差人四僧所攝五德所為不入僧數正論僧用白和方是若論二受差人出眾四人僧收白召對和二白在眾方五人僧攝及至受具四人亦辨以羯磨者入僧數故。
五六問答如前已示答文兩段初明自恣後論二受云四人亦辨且據邊受為言若約中受正須十人。
 [科11]問戒師白和既在眾中應四人僧不應此白入五人攝。
 七問中教授差白既是四人戒師和白在眾問僧事同差白何得五人。
[科01]答誠如來難和白問僧身非預忍計不入數但秉僧法非別所持請說俱在眾中相從五人所攝也。
答中初領來難既為所量故不預忍但下通前意非別持者自身秉法外須僧故請即戒師請問說謂四僧說默且取請說在眾相從為五據實四人故受戒篇中唯取白召是五人僧用。
 [科02]問上列初僧但除三事如受日受衣事皆須五人何為不列。
 次明除法初問夏中受日夏竟德衣事似五人故須問決。
[科03]答云受日別人即是所為不入僧攝受衣為眾應入五人自不得利故非五攝不同自恣彼此齊益。
答文兩段初明受日所為非數後明德衣五德無利還同所為。
 [科04]有人解云所言僧者始終重作秉法人者可入僧收以互作故有於僧用差人持衣唯是所為故非五收如邊受中初白差時威儀所為白召入眾又是能持戒師白和便是所為後與白四又是能持故取斯義立五人也。
古解初科為三初示所立差下次簡受衣無互作義如下三舉邊受互作之相自恣亦爾五德受差即是所為對眾和白又是能持。
 [科05]問如懺主初作單白後作白二應非四人僧。
 問答中初問懺捨墮法懺主受懺須白問僧及後還財復作白二亦同互作合歸五人今此律中初僧不簡即四人故收難云應非四人。
[科06]答懺主白和身外三人不名僧故雖後還財未必同席不類前受相接成法又戒師和時威儀入眾身外成僧義相全別也。
 答中二初約還財不定答懺捨五人一是所為懺主身外三人非僧所以懺主入四人攝但是四人法耳律中還財諸長隔日餘雖即座然亦無在故云未必也又下次約受懺不同釋懺主白時外無人足故自入數與受全別。
[科07]問法是僧秉方名羯磨今秉法者不入僧中法非僧法。
三問中躡上戒師身外成僧以明教意。
 [科08]答前事委僧僧法和問義須進不人雖非應法為僧成故所被事皆名僧法如學悔秉法也。
答中律中說恣無能秉法故開學悔自不預數足為明準。
 [科09]如僧祗中五人僧者自恣邊受諸尼薩耆此是正量豈有懺主入四僧收豈可自忍也不同說戒結界成四即行自他同遵莫非僧法故也故十誦中無有自忍作羯磨故。
 今判中初引據僧祇懺捨五人僧法則知前解局據本宗鈔云今以本宗不了用僧祇為定事同戒師相從五人準有四法是五人用豈下斥非不下簡異故下引證。
 [科10]問結界唱相事中須之應五人僧何不列者。
 問不列結界中上文已簡今此復問發後所引。
 [科11]有人云律且舉之非謂餘者不列不得以受有中邊之異故簡數約之隨有專精第二故又分耳結界德衣竝為僧務皆在五攝但非所為竝入四僧故僧祇云四眾羯磨者謂布薩事一切拜人四人得作。
初解中初明文略受有中邊隨分持犯如前已示結下次約義判既為僧務須在五收餘非為僧則在四攝下引僧祇證非所為拜人即差法也。
 [科12]又人解云結界唱相不入五人以但牒相結之不取人名入羯磨故然行事之時相涉僧別依五百問聽用五人覈其本據正四人攝如廣說戒四人開白必地自然義須結界初雖唱白後入僧收不同受日受法牒名入教與上不同。
次解初立義然下釋疑以五百問須五人故唱相起立餘三自坐據四是僧約坐如別外相相涉其實僧耳今若行事息疑即須依論若考僧用定非五人(舊云大師不取論文者非)如下義證四人廣說必在法地可驗結界止用四人不下簡別相反可知。
[科01]問上列四僧收盡人不。
 第三攝盡否問中四僧即總四位。
[科02]答但舉三人竝通三法就後四人皆收僧盡五人十人別為前事義非僧收縱列八人律無正述故大眾者但明四人若過四也。
正答中初正示三人一多四也三法念對眾也就後四者三中末位也縱下指妄義見次科故下質非文出本律彼謂八人名大眾故。
[科03]昔以懺逆重蘭義張八人夷邊方便義立四人此出師心未成正量十誦所顯但界內僧焉有八人方名大眾五分無量比丘僧者即是四僧之餘故律云況復過二十也。
破古中初引古十誦蘭分三懺彼於上品自分二別夷邊即初篇近方便可用四人逆蘭事重復倍四人皆無所據竝云義立此下斥非十誦上品蘭界內大眾懺即四人耳五分即顯大眾無別數故四分亦證數止四人五十二十已是過數故云況復過也。
[科04]三明人法相對。
第三人法相對唯論四位僧人三品眾法別人別法此門不明。
 [科05]問能秉法僧有於四別僧所秉法何但三耶。
初問可解。
[科06]答非是初僧不秉三法但四人僧者本是僧體餘之三僧隨事淳薄故隨分耳僧體加一得遂僧事號五人僧事情須發倍五加十號十人僧心輕罪重倍十加人號二十人僧對法亦爾說戒等被情事不難初則問和連辭即決故制單白諸差諸結非常行務和忍稍難白加羯磨倍增一法故名白二治諫等事成辨最難倍加二法故名白四對人三反約法亦三是則人法相因皆由三事也。
答中初二句通示但下別釋又二初敘四僧對下次明三法略舉一二以彰難易對人下總結。
 [科07]問法中約事無體直陳單白白二白四三法半倍若準僧中亦應五人為體就五加十自決恒務更何須四以為僧本。
三問中人分體相法直倍三於義不齊故以法例人應除初體。
 [科08]解云四人成體加一為事故後三僧不名本也法則不爾當白自體隨體附事有上中下故倍增法無非本體猶如邊受白召和入自是為事四人秉法還依本體但事須問非差不成故僧外加一白則不爾法自是體何須重加。
四答中初明三人具體且舉五人故言加一十人加六二十人加十六後之三位體蘊其中法下次明三法即體言當白者通目三法上約義釋下舉事顯且舉邊受餘法準知。
 [科09]問就後四僧減則不成過便得就羯磨教法過減俱非者何。
 明過減中初問律列四僧後云況復過是白及羯磨竝云增減非法欲申教旨問以通之。
 [科10]答僧取詳集無乖表和若制數定乖別過起不名僧義是以過成減別非用法取濟時通名和白既非情惱不慮乖別但順軌模便成正法故云如白法作白等。
答中初解人別生惱過則通收法無此義理須楷定下指文云即見本注。
 [科11]又解被事聖教咸準佛言若有過減便由凡語淳薄斯異缺不成務也然則制僧數定既是聖教越度在凡應非辨法然情在通和非集不顯隨集無乖方成法事故文云況復過數等又云更無方便得別眾也。
次解初明法須準教然下次明人取通和據數似違文約事正合教下引兩文頗彰聖制私釋法取楷定不容改作人須和合義必通收律文對事局分四位竝據極限至於臨事唯多彌勝。
 [科01]若準十誦僧祇人法相類重加成就減少不得文廣如彼。
他部中彼宗合作單白加為白二合作白二而加白四加則愈勝減則非法鈔云御法例通於無準是也。
[科02]四廣顯是非如後文中不足數說。
 四廣顯是非是謂應數非則不足此門辨人故須略舉下文既廣不復兩繁。
 [科03]上來雖四總明僧義次解第四法依處起。
 第四設法所中初科可解。
[科04]三種教法託二界起謂作法自然也。
 次通標中三種法者總僧別也。
[科05]作法界三初是大界中曰戒場末曰小界法雖通三元為眾法對首心念緣隨開作。
 別釋中法界通三法眾法是本制。
[科06]自然界四聚蘭水道開結界法不及說欲也自餘對首心念二法是所行處說恣受隨五人已去非所用也故僧祇云非羯磨地不得行僧事。
 自然正明中初示通塞四種自然一切眾法竝塞唯開結界一切別法皆通不許傳欲。
[科07]問前言受欲入對首法今何不通自然界作答法有通塞故曰楷模結界白二局在自然說欲對首專唯作法以初從兩對且就因名終成僧事自然不合。
問答中初問指前言者即前攝法但對首中舉白告受淨等欲法在中答中初通明法義結下別示兩局由本自然故須結界為成僧法故開說欲初從兩對謂付欲時終成僧法即對眾說。
[科08]若爾對首捨墮界中有人何意不合答非界不合本是眾法下通別人故名眾法對首必界有人隨人改法故若有人成別眾也。
 次問對首捨墮非為成僧自然界中亦有不得者答中此緣別眾非界不通餘眾法對念類此可知。
[科09]自餘相體廣如下述。
指廣中即下具緣第四中委明諸界體相。
 [科10]上以法事人界為緣成之機今又對上四緣相攝通塞。
第二相攝即卷初分章云然後對法相攝分齊是也初科緣成機者機即是要對四緣辨通塞者有二先以八法為頭一一法下歷人事界以辨通塞後就四緣各辨通塞。
[科11]就義又二初條貫其相後引法通塞。
次解釋中條貫四相未論相攝。
[科12]言條法中略分為三謂心念對首羯磨廣為九位心念分三一但心念法二對首心念三眾法心念對首分三一但對首法二眾法對首三小眾對首或合為一如上列也羯磨分三一單白二白二三白四廣略如此。
初條法中對首義開小眾文在但對故開合不定三位九品故云廣略。
[科13]言條事者則有三種一情事二非情事三二合也如前所引。
條事易知。
 [科14]言條僧者略說為三獨住約界為一人也二三同住為眾多也數及滿四乃名僧也莫不弘秉通號僧焉就相廣分隨數為七一者一人即所對境或當身成用二者二人三者三人四者四人五者五人僧六者十人僧七者二十人僧二十實非四人實是隨用成務僧體在中通名為僧二三亦爾隨機即辨對法亦異故因廣之人分七等。
 條僧中初文略說莫下結名就下廣分一人中所對境者約但對為言當身成用即本心念二人三人竝通兩釋二十實非通上五十隨事加故四人實是是本體故二三亦爾者亦上二義一是隨用二通號僧。
 [科15]言條界者略分為二自然雖四莫非無法條理則通故合為一作法雖多略分為三謂大界戒場小界也隨文列相則有七界大界分三謂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別小界分三謂受戒說戒自恣也廣列兩三兼於戒場故有七矣。
條界中略則為二自然作法初自然中條理通者體無異故次作法中略則為三廣開為七大小各三戒場獨一兼前自然則有八種若合大小實唯有四若開自然則有十一。
 [科01]次明塞通相攝此門之興元以教法所被必以成濟為先成濟在緣緣闕不辨時務敢用九品羯磨更互括撿相有顯成相無顯壞互缺緣乖則通成壞故須昭練兢勵方可行事也。
 次通塞中初科初句牒章此下敘意初敘羯磨教本成否在緣敢下次標此門布致所以舉法括緣歷緣撿法故云更互相有無者相字平呼猶言俱也互缺通成壞者有者自成無者自壞或可望法亦有成者如下具緣中昭練誡昧教兢勵誡輕率下列九法竝略提一二示其大綱諸餘例作講讀至此宜用集法文注對之則昭然可見。
[科02]先以但心念法略列乃三摘取六念一法條之餘者例顯。
 但心念標中四儀語默念法非一故云略列。
[科03]如將心念法對事以論通於三也日月衣鉢非情也夏數受緣二合也念身康羸唯情也。
初對事中一四兩念為非情二三兩念為二合第六為情不列別眾應收二合受緣中此就一法以論三事觀下諸文或一事但一或三或二不必一定隨文自見。
對人以論唯是獨秉可名心念有緣捨請乃是對首。
 次人中四分捨請是對首僧祇無人開作念有謂但念故特點之應是外部故對念不列。
 對界以論通諸界作開無別眾。
 對界可知。
[科04]二對首心念有七且取安居一法諸例條之。
 [科05]對事通三託處離二難為情也處所非情也或身託前界淨藥及患等為二合也衣鉢持說為非情也。
對念事中安居具三衣鉢但一二難即命梵身患是情淨藥非情故為二合。
對人則唯獨秉若界有人而作心念即是別眾召來加法是名本制。
對人中界內有人非所開故。
 對界通自然及三大界戒場不許住三小非久固則不通安居餘法應開也。
 對界中戒場小界唯除安居受日二法。
[科06]三眾法心念約文有四且就說戒。
[科07]約事非情心淨應法則為二合也若就分衣唯是非情自量得不又二合也今約所辨或法或衣唯是非情心淨應緣此據通也若論自恣例同於此準此為言唯局一也。
眾法心念事中初引古解竝通二合今下示今判獨在非情心淨應緣豈唯此法故云通也。
 對人獨秉通界可行有則別眾隨集改法。
 對人同上。
 約界則自然大界三小不通戒場時有未必恒用。
約界中三小即解故塞戒場稀故微通。
[科08]四但對首中約文二十八法如衣藥受淨等。
[科09]對事通三衣鉢持說為非情也懺下四篇自露六聚為情也藥法白事即二合也。
但對事中總配諸法故云通三不妨一法各對一耳藥法兼人患白告通前事故是二合。
[科10]對人唯獨一境不得向二通諸對首例亦爾也若兼二三則名小眾須問邊和又濫餘眾法故不開也縱懺三十亦止一人單白告和為對前懺為證以罪通三悔故也。
對人中初示本位若下簡小眾濫餘眾法者謂同眾法對首縱下示捨墮前懺即懺主罪通三悔前文已明。
 [科01]若爾何以文中加懺白者答因捨在僧便明墮悔事非獨檀義須問和罪非僧除還同九十是以文云此捨墮衣不得別眾不言罪也餘如後白。
釋疑問中上科略示未顯白意故復徵之答中初示懺白罪下明正悔是下引證僧法顯是為衣下指如後即單白中。
[科02]對處通諸界皆無別眾過。
 對處皆通須簡欲法自然中塞。
[科03]五眾法對首中約文五法捨懺說恣等也。
[科04]對事有二捨墮二合說恣非情也。
眾法對首事中犯捨兼物故是二合。
 [科05]對人始從一人或至三四說戒一法至四成僧單白廣說如文所列不同自恣猶名三語以無五德不可差故捨墮至四法通僧別捨財還衣僧中作法正悔本罪須問邊三單白自和如前久廢三人已下通行五緣約相加減隨機不定。
人中初示人位說下次簡通局初明四人唯自恣法別人所行捨墮一種猶兼僧別說戒等三若至四人還本僧位然捨墮中捨財還財懺主預數正悔受懺身外非僧不行白法故但問邊如前廢者上引僧祇斥古是也三下次明二三人對上四人唯局二法故云通行五緣緣即法也然捨墮則問邊有無說恣等詞句加改故云約相等也。
 [科06]問四人受捨自他合五一是所為餘者能持單白自量不入僧攝前境滿四豈非僧耶答捨罪之者所為未除縱及還衣終非僧攝。
問答中恐將所為足前僧數故問決之答文可見。
 [科07]對界通七不開小受以一席作法曾無再用說恣兩界因舉便捨臨機具者則是四五二僧之法。
 對界中八種除一小界故通七耳因舉便捨即懺捨墮說戒小界行四僧法自恣小界行五僧法若據一是所為止是三四人法今此且通能所為言。
[科08]六小眾對首義約懺蘭輕者對首一人重者界中大眾中品待緣須小眾也。
 六小眾中局悔中蘭律合但對故云義約通列三懺文出十誦。
 [科09]事是情過人局二三以須問故減則不成不名小眾界亦可通如上五也。
 列示中事人可知界指上五同前通七。
 [科10]七眾法單白中文列三十九法。
[科11]事通三境如餘語觸惱形法二同為情事也說恣諸增結集諸白非情事也滅諍和白德衣對受為二合也略題如此不可委示。
單白事中說戒自恣各有二增故云諸增。
對人四人五人為本以三人已下無德可彰但受對首之號如說恣兩分可知十人二十人則非分也。
人中四人通一切五人簡四法說恣兩分即是眾別十及二十各據白四故單白非分。
 對界唯作法四種自然俱非分也就七法界互有通塞至時廣引且如三品小界差問三白唯在受中既止一時不通餘者餘二小界義亦同之非無舉罪即有白懺大界通行戒場則局行鉢德衣形法等白不可為有必具難緣說恣二白亦通場上。
 對界中初通示二界就下別簡作法囑令廣引須考諸白此中略簡大途可見初簡二小受局三白說恣二小各唯一白捨墮重蘭隨舉可懺故通懺白次簡大界一切通行三簡戒場行鉢等白事須大界場上不行自餘通作如後結界中。
[科12]八明白二約文列五十七法。
[科13]對事通三差使為情諸結非情離衣房守則二合也。
白二事中諸結即結界房即造房治房守即守藏德衣餘更自尋。
 [科14]就人唯四不通五人十及二十也。
人中一切白二皆四人秉不通三位對前可知。
 [科15]問上言自恣須五人僧今何違者答自不明耳四僧差人前境不足人乃是緣未成正法後秉白和對僧而作方五人也餘差白二竝以例知頃世濫行多以所為通入四攝故重顯之猶恐臨時相從迷也前言不通五者非謂百千不舉白二但制五人單為別事白二所寄但在四人餘非制立。
問答中初問易解恐迷故問答中為四初答通前境不足是所為故餘下指例頃下斥濫前下遮疑。
 [科01]若爾還衣付衣竝言展轉豈非須五答猶是四人以所牒者不預僧例上已明訖何事猶疑。
次難中捨長本制隔日還財有緣即座開付知友展轉還之又分亡物先付五德令分與僧據此二法受付之人皆非所為應是五人答文可會指上明者見眾法對首中。
 [科02]對界而言亦通諸界七箇白二通自然界以初結故不許重加則作法界塞也餘竝法界三小界中當界自局非無差人受恣之事餘是閑務不必小界故彼文云作已即解戒場通局又可情求如攝衣受日下鉢房舍白二不通餘者類有可知。
界中初總示七下別釋初明自然三小三大戒場為七說戒堂法亦在自然餘下次明作法說恣小界既通懺白理有還衣戒場局中且略舉之淨地德衣餘諸解法竝不通作細尋文注通塞顯然大界不行三小諸解餘則竝通。
 [科03]九白四羯磨文列三十八法。
[科04]對事唯情諸受諫證舉治等法依人加被莫非生善滅惡為宗餘二無義可明也。
 白四事中諸受是生善諫治等竝滅惡唯局情事不通餘二。
 就人以言三人非分唯四人僧五人不通唯一單白十人二十皆一白四故知餘法初僧收之。
 人中五人唯一白者此望不通白二白四且就一位為言耳。
 對界為言不通自然作法界中就三小明唯一受戒是白四也說恣小界則又不通不無因舉便即治出事由後生不在現作。
界中作法大界戒場一切通行所以文中但簡三小治謂治罰出即出罪正為說恣因舉而生故非現作現猶正也不同受戒是正作故。
 [科05]上以羯磨條餘三緣麤相已顯今就四緣當局各明通局所以。
第二各明中初科前文隨法歷緣通塞未見四緣各具之義故云麤相。
[科06]就初法中心念羯磨有十四法但心念有三自局而作設入對首竝不成就餘例可知七法通於對首四法通於僧別名義在文消也。
 次科法中初明心念文列法數竝見文注當局心念對首不成況入小眾及以四僧竝是非法故云餘例可知亦可探點但對越數同非。
 [科07]就對首羯磨三十三法七種通心念五種通僧別餘則必對人懺蘭局小眾略分如此至如通僧別者非謂上通僧也以本是僧法開通於別人也言通心念者本是對首法以界無證對故開及心念也。
對首中初分通局七通心念自屬初位五通僧別眾法對首也餘必對人即諸但對也至下次釋兩通言通僧者中法行大事也通心念者中事開下法也前云中猶通者即其義焉。
[科08]就眾法羯磨一百三十四法中一法被一事各互不相通如差人問難不與白召同多法成一事則有相通義如受戒一也三白一白四方得成無作也統就眾緣結界畜眾必須相有白二中七結界法不得重加唯局自然不通作法餘白二及單白白四反上可知。
 眾法中初示總數一下顯通塞初通論三法今明事者須分二途一就通簡別如一受戒四法各被二攝別歸總如受四緣通成一受今文約此以分通塞據本各被約義明通統就眾緣者如欲行受地或自然須先結界和尚度人須乞畜眾皆可攬歸受戒以彰多法成一之義自恣捨墮罰鉢亡衣竝有斯義臨文自舉白二下別簡白二七結不重是塞餘竝法地為通故云反上。
[科09]就事分三然隨法已顯故不重舉。
次明事中即情非情二合三也指如隨法即上條緣中。
[科01]就人而論一人心念自秉口言是當分也設通上二是傍非正必界有人豈得獨作眾多對首為前證境必是通情告事相領方能成遂雖通眾法亦是開位四人成僧勝用非一約事乃三宗歸初位過則彌勝若減非法。
 三明人中初明一人雖通三法旁正須分眾下次明眾多同上兩別四下三明大眾一體三用用還依體故歸初位。
[科02]就界而論自然是弱不通僧務若不開結僧法無因唯聽白二作法七界互不相通文不許重及相接也然三大三小名多義一戒場自分故須圍繞雖相乃重兩間空也。
四就界中初明自然既開結界則通作法作下次明法界初總示然下別簡初簡大小開合次簡場界兩殊界中別立故云自分兩間空者自然隔也。
[科03]上約料簡羯磨成緣略分別竟。
後結文中對下緣成隨文廣釋故云約也已上諸門廣辨緣相始終文義不越四科斯乃立法楷模作業宗要寄言學者宜切講磨達之則舉事功成昧之乃徒相勞擾三寶由之而損益一身自此以昇沈凡在秉宣宜乎兢慎。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二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09-10-05 14:15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0-05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三
 

[0105b06] [04]集法緣成篇第一

 

[0105b07] 二牒釋中初集法篇。

 

[0105b08] 題中四字即文兩段義如疏釋不復預解。

 

[0105b09] [05]今欲造文科釋分齊就此羯磨文雖一卷略開三分法不孤起起必託緣而成故初一篇即為序分由致已彰正宗宜顯故次諸界結解篇下訖懺罪篇已來為正宗分八篇統略僧私兩成事須靜念離緣毗贊教法光通末葉住持之相故末一篇明雜行流通分。

 

[0105b14] 初科判中初敘意總標準此羯磨本唯一卷今分為二乃後開耳法下就文別判初敘序分由下次敘正宗八篇下三敘流通略即要也二三兩篇多是眾法第四唯是別法後五竝通眾別故云僧私兩成末篇首明六念入聚師資住持等法故云靜念等毗即訓助未葉即目後世若據經宗三分判文序及流通結集所敘中間正宗是佛所說今此十篇無非佛語但取作法眾緣為羯磨之序加法被事是羯磨正宗修奉弘持為羯磨流通故與經宗名同義異又復序中須分證信發起之別今以集法廣列聖教發生物信故為證信序次以緣成委示緣相為法由致故為發起序。

 

[0105c02] [06]就初又二前標釋篇目後科文隨解。

 

[0105c03] [07]言集法緣成者諸出教本文散難尋及到臨機僧別混亂至於加被成不渺然故前示綱模後依加用庶無遲慮也。

 

[0105c06] 釋篇目中初科前敘所患又二初敘法亂眾法全出本宗別法多取外部所出非一故云文散至下次敘緣暗故下後明立意法亂須集緣暗須明此則前示綱模後依加用即下諸篇行事遲慮即疑惑也。

 

[0105c11] [08]注云事法兼通大小齊降者欲明教下所被無非成業為功謂羯磨通也雖隨緣優劣皆有濟務謂齊降也依位數舉謂綱領也隨數顯相各有通塞若綱目之在綱如裘毛之依領故云末振毛目也此明總集三法區分之意。

 

[0105c16] 釋注中初科為二初釋文此下示意初中事法即所被中自分三別房衣等是事說恣等為法受懺等即人今以句局義必兼人羯磨聖法通被此三故曰兼通大小即三法下三品之事故云優劣文舉大小亦合收中降字訓等謂成濟無殊或可訓被謂聖法不揀也依位舉數即三法總目如綱領隨數顯相即八品別類如毛目對文可解。

 

[0105c23] [09]然作法之始玅識是非準教而行義無乖異故云緣通成壞等此謂對事加法立緣之相也。

 

[0106a01] 次科亦二初釋文準教即成乖教即壞此下示意。

 

[0106a02] [01]就初集法自分為二前舉大數用攝諸法單白已下隨法顯相。

 

[0106a04] 初釋集法法有三位初眾法中科分云初集法者總標前段自分二者別分僧法也。

 

[0106a06] [02]言僧法羯磨略有一百三十四者總舉也非謂攝盡數是泛張故稱略也餘如上解。

 

[0106a08] 舉大數中初科指如上者即前總義分廣中云隨事無量何止前數是也。

 

[0106a10] [03]有三羯磨攝一切者隨相顯法互周事境不可收盡以法從緣不過三法皆成業行故以三教攝之不隨事境定其數也不同十誦恰列百一終非通被故此不論若準此收但據眾法若人通於僧別云三種五種一切攝盡也。

 

[0106a15] 釋注中三初牒釋隨相顯法則數不可限如上大數略舉而已以法從緣則總歸三法故三羯磨攝盡一切隨相從緣竝目事境互即是徧不下二點異部如前已示若下三顯通數通僧別者兼後對念合僧為一故總有三開僧為五僧別齊開則為八九。

 

[0106a21] [04]就文又三依人弘法人分三位故隨立也初又為三謂三羯磨。

 

[0106a23] 次顯相分文中初總分三位(據此合在標舉前分)初下正分眾法。

 

[0106b01] [05]單白三十九法者計理隨事何止此數且依律文次第而列無有義類但應白相有無而已。

 

[0106b03] 單白標中初科依律次列知無義類隨相有無則非加減如三十懺白闕三之類。

 

[0106b05] [06]至下篇中亦不具出何者有則現用當世盛行且標名相事體如後無則事缺或復行稀或人通犯難為洗懺如非時二和因諍四增觸惱論法餘語等是也今集法者且列名相依而解之用在將來故不顯事法也。

 

[0106b10] 次科初總示下諸篇中眾法止有六十餘法故云不具出也何下徵意初明出意現用盛行所謂隨機也下文自廣此但標名無下示不出意事缺所謂潛務也稀行難舉略提數法餘不出者類此可知下篇無文此須具解開明法眼資補心靈或委質淨邦或親逢三會或為因行而化物或作果用而利生用在將來所期遠矣。

 

[0106b17] [07]初言三十中二十七受懺法者計餘三十但以二寶綿衣捨既非僧因不明懺故闕此三餘有白者捨既在僧因即懺罪須白告量諸白例通故不更舉也。

 

[0106b20] 解注中初科三十中一一戒後竝出懺法二寶捨對俗人乞綿制令斬壞不對僧捨因略懺法故缺三白有者反之尋文可解諸下二句示不加之意。

 

[0106b23] 二行鉢法者一鉢支身足堪助道乃廣乞求妨業招譏好者奪留惡者轉換若不白告無由得知故曰也。

 

[0106c01] 二中乞鉢懺捨具有四法懺主白和單白如前眾僧還鉢白二如後此行鉢白即取所乞下鉢從上座行易取惡者與之令持五德行時須白告眾得惡鉢已復作白二制令愛護如後自說。

 

[0106c05] 三餘語法掉戲邪綺躁擾亂僧語默乖常法義失度故制白斷改前餘語後作違法重增墮罪故曰也。

 

[0106c07] 三中即九十綺語戒闡陀犯罪眾僧問之乃云汝向誰說為論何事等名為餘語未白犯吉白已違墮斷字音短謂止絕也。

 

[0106c10] 四觸惱法者因前語綺作法徵治轉興身邪重惱僧眾行來去住有滯恒倫立法制斷改前觸惱也。

 

[0106c12] 四中亦即前戒闡陀因前制故以身惱僧喚來不來應語不語等名為觸惱制犯同前轉字去呼。

 

[0106c14] 五與剃髮六與出家即十戒也七差教授八喚入眾九對眾問和十說戒常和十一僧懺悔十二僧發露上之八法下具顯緣且直列名至時廣引也。

 

[0106c17] 五至十二八法如後下文既廣故此不述。

 

[0106c18] 十三非時和者同住多年更求短缺彼此交諍遂成堅固具德和滅不定當期兩眾一心作法通解故曰也。

 

[0106c21] 十三即拘睒彌國比丘鬪諍後有大德諫諭和滅須白通之因即說戒故有後白。

 

[0106c23] 十四諍滅說戒者因前和相理用法律二眾歡心同崇淨教說不待期故曰非時說戒也十五自恣常和法。

 

[0107a02] 十六難事略自恣者僧正作法難緣忽生若猶廣說惱亂僧眾德人進不作白告知一時兩對彼此陳露事有三略謂一說再說廣說無非對白用顯略緣有人分為三白今以說雖有異緣白不殊且合為一。

 

[0107a06] 十六中難緣即王賊等八難德人即五德進否謂觀緣緩急一時兩對如合百人為五十對次第三略隨急漸開有下斥異。

 

[0107a09] 十七修道增自恣者九旬勵修將剋忍位待時解脫末代便多若更他行眾具難得故白停之會正方作故曰也。

 

[0107a12] 十七中將尅忍位即內凡四善根中第三位也忍有二義一忍可義忍可諦理皆如實故二決定義善根決定無退動故若至此位必入初果是以行人急欲修證故延自恣待時解脫者羅漢有二種若鈍根者須待好時方得解脫名時解脫準婆沙論待時有六一須好衣服二須好飲食三須好臥具四須好處所五須好說法人六須好同學若利根者不待如上六種好時自得解脫名不時解脫今謂末代利根者稀故云待時多也會正方作謂待證聖果然後自恣也。

 

[0107a22] 十八諍事增自恣者外界鬪諍不自銷殄反來清眾塵染何疑縱與同法本心未歇故且白停至黑月末待今和去也。

 

[0107b01] 十八中謂自恣時外界鬪諍比丘欲來同法佛制白停那至後半待彼情和返界而去。

 

[0107b03] 十九第二增者兇惡不忍本界未和故來異住望同清蕩已來不首即是無慚縱有舉處恐增鬪亂故抑且停更盡後夏也。

 

[0107b06] 十九中已來不首謂從前至今首即是伏縱下釋通不舉所以後夏即八月半問後夏若來為更增不答律令強和合自恣謂恐廢眾法強與和合說戒亦爾唯開二增。

 

[0107b10] 二十受功德衣和者名實兩副利潤弘多上士高世不通開限若不和許中下便絕故聽白和然後受也。

 

[0107b12] 二十中梵云迦絺那此翻功德令僧獲利實有勝功名實相稱故云兩副餘名如後中下之器聞受必從上行頭陀恐不相允作白和眾意在於此少欲無求謂之高世。

 

[0107b16] 二十一捨功德衣者唯貪五利心無至道不可久延故須和捨或盡冬分如常作法。

 

[0107b18] 二十一五利即開五戒一畜長二離衣三別眾四背請五食前後至他家不囑同利夏竟求衣此五為妨故佛權開名為五利心不至道至猶趣也有緣隨捨不必皆盡冬分故云或也。

 

[0107b22] 二十二初增說戒二十三再增說戒亦以外諍入界不可同法故如自恣也。

 

[0107b24] 二十二三大同自恣。

 

[0107c01] 二十四簡集智人者將評言諍必是義理是非若闕智人難為刊定然僧通美惡多不自量屏取評言對和息後故曰也。

 

[0107c04] 二十四即七滅諍用多人語殄諍之法須作一白簡集有智屏處評已對眾和滅故云息後。

 

[0107c06] 二十五六斷事令不誦戒律者出二法戒者正行毗尼正教要由斯二人法方具今闕處眾出言無本內行又乖雖施豈用故俱唱遣。

 

[0107c09] 二十五六斷事即是評諍同眾之僧有不誦戒或不誦律作法遣出故有二白誦戒習行誦律發解解行資人人能弘法故云人法兩具由不誦律故言無本由不誦戒故乖內行解行兩亡故無所用今時比丘不知戒律觀斯制約豈不為悲忝學祖乘應須知幸。

 

[0107c15] 二十七捨正義者雖具上二文義浮雜偽辯亂正終非順理故同前遣。

 

[0107c17] 二十七雖誦戒律所見邪僻亦須除簡。

 

[0107c18] 二十八草覆法者兩朋交諍互是瑕疵窮勘根源煩情叵歇事須猗靡不說是非素無重愆又乖對俗制令二眾各攬歸負面地相愧猶如草覆各陳此白罪諍俱銷有人尋律文安與尼受白大略同僧故不出也。

 

[0107c23] 二十八互是瑕疵言皆有過也煩情叵歇言不可止也猗靡和順之貌律中草覆地法唯除犯重并遮不至白衣家餘皆可滅故云素無重愆乖對俗也行法之時二眾相對一眾伏地上座作白彼眾亦然罪隨諍滅不須復懺如草掩泥從喻為目有下示異與尼受白即對眾問難律滅諍後即接尼法故列于此今不取之。

 

[0108a06] 二十九差往王城集法者將欲弘法須待資緣同儔創聚義須先告某處也。

 

[0108a08] 二十九已下六法竝五百結集中事初集同往先白告處律云諸比丘皆言唯王舍城房舍飲食臥具眾多我等宜可共往結集迦葉即作白也。

 

[0108a11] 三十論法白者僧徒創聚本事須和若不白告無由顯意也。

 

[0108a13] 論法白者具云迦葉論法毗尼白即結集也大眾既集須告本意。

 

[0108a15] 三十一問優波離白者律是法命賢聖同持先須開演令法久住然擊揚有宗不得趣述故須和問表眾同心故曰也。

 

[0108a18] 律是法命謂佛法壽命擊發也宗即是本。

 

[0108a19] 三十二波離答者既有先問無容杜默答對在僧先和後述示非私也。

 

[0108a21] 三十三問阿難白者佛法命本既已先傳通解暢神之經次當須演阿難化教之匠故問令述也。

 

[0108a23] 經論化教詮示定慧明心之學故能開通智解暢悅心神文但云經義應兼論或有說云迦葉結集論藏。

 

[0108b02] 三十四答者亦以教不虗弘傳之有本對和仍答表法非謬也。

 

[0108b04] 三十五七百中論法白者佛滅度後一百年中跋闍比丘擅行十事惡法罔世事須除滅故伽那比丘不憚勞苦徧國搜舉合七百人斷絕斯事既初論法義須告和因數託事為名也。

 

[0108b08] 三十五下五法竝七百結集緣毗舍離城跋闍子擅行十種非法事皆言佛說以化於時耶舍伽那比丘聞已往破云是非法彼即和合作法舉之伽那被舉遂往諸國求伴得離婆多等七百羅漢共集斷之重集法藏十事如資持下卷具引。

 

[0108b13] 三十六差人論法者對眾即量賢愚濫委簡德屏論審知邪正故曰也。

 

[0108b15] 三十七正論法者屏論已定三量無疑欲靜後緣必須對眾先和表意也。

 

[0108b17] 三量一現量現理當也二比量他事例也三正教量聖言證也。

 

[0108b19] 三十八問上座白者此一切去閻浮高座百六十臘年德俱富眾所歸仰故先問之非和不忍也。

 

[0108b21] 問上座者律云毗舍離城有一長老名一切去是閻浮提最上座也見佛世事故離婆多對問取證故先白告上座。

 

[0108b24] 三十九上座答白者德居物尊發言信受還傳屏意處眾敷揚。

 

[0108c02] 還傳屏處論意不異前論故也。

 

[0108c03] [01]計後對眾行籌刊正應須先白文略不出挭槩如上也。

 

[0108c05] 釋後略中理有文無示不盡故已前所出且舉大略故云挭概如上。

 

[0108c07] [02]次明白二文列五十七。

 

[0108c08] [03]初作小房法者多事經營惱亂二趣大不依量妨道招譏制乞處分商度限齊為法既少在文葢闕。

 

[0108c10] 次白二中初二即十三中二房乞處分法無主制量故云小房從人求乞斫伐神樹故惱二趣為下二句顯示下篇不出之意。

 

[0108c13] 二大房法者既有主作專任自由妨難兩緣一不思避故制依僧取僧節度事亦同前不出文也。

 

[0108c15] 有主不制量故云大房然妨難二處亦不許作故須處分節度即指授也。

 

[0108c17] 三差分臥具者為僧知事義須普周若不通和恐涉私曲故先告委後方為分。

 

[0108c19] 三中謂以僧物分與別房事須五德故白差之。

 

[0108c20] 四差說麤罪法者僧徒過犯未許世聞調達結愆上連王族若不早告濫染佛僧及過未彰先明示別故也。

 

[0108c23] 四中即調達破僧立邪五法行化於時又教闍王作逆故連王族佛令身子往告白衣事越常途故須差遣。

 

[0109a02] 五二十七還衣法者後文廣之。

 

[0109a03] 六離衣法者既得重病將欲他行衣服厚重擔荷為妨故從僧乞得離一衣。

 

[0109a05] 六中即離衣戒除僧羯磨上二衣中隨離一衣下衣不許。

 

[0109a07] 七減六年臥具者法衣數造亂妨恒業故制限期任聽營辨必涉緣礙中亦開之恐濫私情要須量處故曰也。

 

[0109a10] 七中限期之外任聽營辨限內有緣事須乞法。

 

[0109a11] 八護鉢法者乞多奪留下換還主恐設瞋忿作法罰之用舊持新始終監護也。

 

[0109a13] 八中律云好者應奪留(罰入厨也)取最下不如者與之(展轉易也)先持者受用新還者常持恐彼損壞罰令守護。

 

[0109a16] 九差人教授尼者既具十德義揚通化輒爾開闡威相未彰故假眾差道風易扇故也。

 

[0109a18] 九中佛制教尼須具十德一持戒二多聞三誦二部律四決斷無疑五善能說法六族性出家七顏貌端正八堪為尼說九不犯重十滿二十夏。

 

[0109a21] 十及十一結解學家法者見諦俗士正信居家不思乞求致令損竭凡愚覩相謂施獲殃故靜外譏立制割斷後既重有宜崇福會還須法解如舊施給故有二也。

 

[0109b01] 十及十一即提舍尼第三戒緣羅閱城中一家夫婦俱得見諦於物無恡施多貧乏世人譏言因施致得作法制僧不得往乞後富還開因有二法。

 

[0109b04] 十二畜眾。

 

[0109b05] 十二下三法畜眾通兩眾餘二局在尼。

 

[0109b06] 十三尼差人請法十四尼差人往僧自恣與大僧不同。

 

[0109b08] 十五與外道同住者諸見外道我倒未亡忽爾發心歸投大法若不試練輒與受具性既未調恐反成難且為沙彌四月同住以事陶治得信方開。

 

[0109b11] 十六及十七結解受戒小界者僧取六和不宜乖異既不許受恐礙生靈大聖權機曲制此法事成法就彼此通允即席便散不有後緣當坐便解判無疑設故立二法也。

 

[0109b15] 十六七此由本界人心不同故來作難佛開此教生靈即通目有情別召受者上敘開結即下明制解既制即解可驗此界不通後緣決無疑矣。

 

[0109b18] 十八及十九結解說戒堂者多人別造至時須定故立法示後集無疑既設說已須解又結也。

 

[0109b20] 十八九中未開結界別立戒堂統通一集既有多處來眾難期故須標結令知定處準律羯磨白云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在某處作說戒堂白如是(羯磨準知)此但指處不唱方相本非結法而言結者但望要心尅定為言(古記錯引後結界法為戒堂故特出之)既設說已者謂此處已作後移別處故有解結。

 

[0109c02] 二十及二十一結解大界。

 

[0109c03] 二十二結戒場。

 

[0109c04] 二十三四結解不失衣界。

 

[0109c05] 二十五六結解說戒小界者言行相因要在人法半月常被其意可見今至說期而心不會若不開結教不被機故令下道疾結緩說事成即解起便失相。

 

[0109c08] 二十五六律因一眾布薩日於曠野中行眾不和合隨同師善友下道各集一處結小界說戒尋言起行以行踐言故曰相因然言行所立必由淨僧弘闡聖法故云要在人法此明半月說戒之意下道即蘭若處若在城邑則非開限恐彼來訶故須疾結結已無外則容緩說。

 

[0109c14] 二十七結二同者兩住互缺理須通和彼此法食咸有濟務也。

 

[0109c16] 二十七下三法律有四種大界初如前列此即餘三後一非界所以總義但列三種兩住互缺者律明有二住處一處行說戒無利養一處有利養不說戒佛開各解共結此名法食二同界。

 

[0109c20] 二十八單法同者亦是各住合界之事一則法食俱豐一則有食無法僧由法住故別解通結使二住成濟也。

 

[0109c23] 二十八兩處各受利養同一布薩此謂法同食別界。

 

[0110a01] 二十九單食同者兩俱豐法一所無食若不兼濟全乖僧體故須和送非是結界上之三法應有解文律出其緣至時皆顯。

 

[0110a04] 二十九兩各說戒一有利養一無利養此名食同法別界相因名界實非標結上下點缺下云後若法食俱豐律令解為二別故知此三竝須有解律下指廣後結界中具明來致。

 

[0110a08] 三十及三十一與狂癡法及解者心亂壞神不守本性來往違犯多乖法度據內非犯約外招疑故以法除雖在不妨後若病愈得乞為解。

 

[0110a11] 三十三十一即難提比丘得癲狂病多犯眾罪故制此法內非犯者以無心故外招疑者人不悉故雖在界中不妨僧事狂有三品下品常來上品不來中品來否不定故須與法愈即病差。

 

[0110a15] 三十二受日法三十三差自恣人法。

 

[0110a16] 三十四五自恣結解小界者夏末同遊至期須法既不同意緣礙是難曲制隨結得通情路既作還解亦非久固。

 

[0110a19] 三十四五同上說戒若據夏末未行自恣那得師友道路同遊思之。

 

[0110a21] 三十六分僧物者既僧得施不私專己先以法告後依法分。

 

[0110a23] 三十六僧得施即十方現前物。

 

[0110a24] 三十七賞瞻病人法。

 

[0110b01] 三十八分亡人衣物法。

 

[0110b02] 三十九結庫藏者僧物須重不容妄置故須委處商可和忍。

 

[0110b04] 三十九謂依大界別結庫藏仍須人守故有後法商即量度。

 

[0110b06] 四十差守藏人者物既通屬相倚不收致有損失故須差遣。

 

[0110b08] 四十一二結解淨地。

 

[0110b09] 四十三差人守功德衣者既名難活亦號堅固為功非少非德不持故須通和守不出界故曰也。

 

[0110b11] 四十三名難活者鈔云貧人取活為難能捨少財入此衣獲功極大又翻堅實謂能感多衣衣無敗壞或云堅固或云廕覆等差己須付故有後法。

 

[0110b14] 四十四依德付衣者先己和擬義須付持令奉有儀不可虗託故也。

 

[0110b16] 四十五差人懺白衣者非法譏罵懷信俗人凡世尚耻何況道服若令自往無由解紛制具八德作法差往也。

 

[0110b19] 四十五此因善法比丘譏罵質多居士佛令罰已往彼懺謝須人通意故差同往即七治中遮不至白衣家法也八德者一多聞二善說法三說已自解四能解人意五受人語六能憶持七無闕失八解善惡言議律差阿難具此德故。

 

[0110b24] 四十六差人行籌者多人斷諍情見互生若不知機濫罔非法三種格量五種撿勘若非通忍諍必難銷故具德差任時取滅。

 

[0110c03] 四十六即斷言諍取多人語須人行籌三種格量律云有三種行一顯露二覆藏(以物覆籌而行)三耳語(行時耳畔勸勉)若上座智人住如法地應顯露行若住非法地作下二法行若非法人多應亂起去五種撿勘顯露有五一諸比丘作念眾中非法人多然彼和尚闍梨皆如法應顯露行二彼諸比丘作念眾中多非法人而上座智人持法持律持摩夷如法語應顯露行三諸比丘不知如法語多非法語多然和尚闍梨如法顯露行四諸比丘不知如上然上座智人持法律等應顯露行五彼諸比丘知此諍事法語人多即顯露行覆藏耳語各有前四句無第五句。

 

[0110c15] 四十七尼差人往僧中受戒者既有絕貌能傾國城圖略者多唯希出寺若詣僧受中途遭難制作本法遣信通情僧遙加被信返告知便感戒也。

 

[0110c18] 四十七即尼受戒遣信之緣此尼端正直半尸迦國故云傾國城圖謀也餘如後述。

 

[0110c20] 四十八九尼與僧作不禮法者大僧上位威重有儀輕爾自墜尼中亂節致虧下敬制遙作法令自改過後若耻悔還解如前也。

 

[0110c23] 四十八九輕爾自墜謂不省位尊甘從下劣也尼中亂節謂不守威儀恣為惡行也。

 

[0111a01] 五十差比丘修理房者四方僧房義須修補壞而不治未成相續故差營理因福饒之。

 

[0111a03] 五十四方常住三世相續若不治補不及未來因福饒者謂以福益之耳。

 

[0111a05] 五十一二持故房與道俗治法僧房久故治葺須人前但薄營即堪安厝今極朽壞多用人工事須和付仍以情許停止量時故有二也。

 

[0111a08] 五十一二薄即是略厝即訓置前敘付與法仍下明量可法撿律無文應是義具。

 

[0111a10] 五十三與覆鉢法者得信居士輕掉論議既虧奉敬便成自損若不制約過益未明故作法遮不許往返無任受用如鉢之覆因以為名也。

 

[0111a13] 五十三下三法此因毗舍離國諸大離奢受慈地教言沓婆羅漢侵犯我婦佛令作覆鉢法不與往返佛言有十種法應與覆鉢罵謗比丘一為比丘作損減二作無利益三方便令無住處四鬪亂比丘五於比丘前說佛法僧惡六七八以無根不淨法謗比丘九犯比丘尼十十中多因口過故云輕掉論議等如覆鉢者從喻為名。

 

[0111a20] 五十四差使告覆鉢家者僧自作法彼未曾知若不委示無緣改悔故也。

 

[0111a22] 差法中律差阿難為使往語離奢。

 

[0111a23] 五十五解覆鉢者既被告及慚懼不寧便為殺我豈是薄信故待乞謝方為解之餘無信人不預此法。

 

[0111b01] 解法中律云居士聞阿難告已云如此便為殺我尋即悶絕倒地久乃醒悟故知深信方堪此法。

 

[0111b03] 五十六杖絡囊法者老病羸顛假用扶危故立開聽以理將濟持多長慢必取通和餘不乞法無義輒捉。

 

[0111b05] 五十六杖貫絡囊少壯不許老年兼病得法方開。

 

[0111b06] 五十七諸差人法分衣分食等諸解法等律雖顯意多不具文據理更有故且存略。

 

[0111b08] 五十七中但是通指餘不出者律顯意者即房舍法中但云分粥分小食等應差具五法者分之即不愛恚怖癡知可分不可分也理非漫差必有和法又前諸結多闕解法結解相待豈得無解故知文略不足疑矣。

 

[0111b13] [01]後明白四三十八法。

 

[0111b14] [02]初諫破僧者立邪五法替正四依濫染世間愚迷惑亂若不諫曉是非未明事既難稀法亦隨隱。

 

[0111b16] 白四中初至四即僧殘篇後四違諫戒初諫調達破僧邪五法者一乞食二著糞衣三露坐四不食酥鹽五不食魚肉竝制盡形故是邪法替即是廢正四依如受戒篇事下示略。

 

[0111b20] 二諫助破僧者當諫破主伴助不同反諫法僧令息曉喻故設斯法令絕外援所以主伴分二也。

 

[0111b22] 二中即三聞達等四伴比丘黨助調達勸僧莫諫息止也援護也所下雙結。

 

[0111b24] 三諫擯謗者染汙俗流是非混亂故須擯出用清昏網然以六人同犯來去兩乖二人不悔理須依法倚此反謗故諫令知僧無私涉也。

 

[0111c03] 三中即阿濕婆等在羈連聚落汙家惡行佛令舍利弗往擯二人來悔二人逃去二人不悔遭擯起謗。

 

[0111c06] 四諫惡性者中人已上可以語上善友令行反拒不隨故制僧諫有違斯犯也。

 

[0111c08] 四中即闡陀惡性拒逆僧諫故加此法中人已上二句出論語續云中人已下不可以語上。

 

[0111c10] 五諫惡邪法者欲是障道生死中根出家志本誓斷此法反言不障濫罔教限故諫令息也。

 

[0111c12] 五至七竝見單提初即梨吒說婬欲不障道名惡邪見言是佛說故須法諫。

 

[0111c14] 六七諫擯沙彌法者創入聖法割愛為先乃反教迹說欲非障初則理諫義須開曉必不受行宜即擯遣。

 

[0111c16] 六七即跋難陀二沙彌共行不淨(二篇漏觸)自謂非障仍云佛說故令諫喻違則擯出(舊云滅擯非也)據理而諫故云理諫。

 

[0111c19] 八諫隨舉比丘尼者比丘僧舉意在清心五眾同治不相往返乃違眾命親事供承為惱處深故諫令曉違三犯重故曰也。

 

[0111c22] 八中即尼八夷之一律因闡陀犯罪僧為作舉不肯從順有比丘尼往返承事故制此戒。

 

[0111c24] 九諫習近住者尼須善朋方能勝進同伴濫惡耽染情深但增不善故諫令別也。

 

[0112a02] 九下四法即尼僧殘中後四戒尼有八諫前四同僧後四不同九中律因二比丘尼常相親近共作惡行故制此戒。

 

[0112a05] 十諫勸習近住者僧本設諫意在懲惡反勸令住何勞別偶然素絲易染朱紫難分故諫能喻無宜此勸也。

 

[0112a08] 十中即六羣尼勸前二尼言眾僧恚故令汝別住汝等莫別住當自共住懲誡也偶即是對言不須別求伴對墨翟見染絲而悲為其可以黃可以黑此喻人性易可染汙也論語曰惡紫以奪朱惡鄭聲而亂雅樂此喻人之邪正不可辨也對前所喻故云能喻喻即勸也。

 

[0112a14] 十一諫瞋捨三寶者素欲投邪待憤方顯若不陳諫女族無曉故也。

 

[0112a16] 十一即六羣尼趣以小事不喜便云我捨佛法僧更有餘沙門婆羅門自可依彼修梵行等女族即目尼眾。

 

[0112a19] 十二諫發諍者四諍久除夷然眾靜重更發起亂動乖常故也。

 

[0112a21] 十二尼發四諍同僧犯提此由僧諫違諫犯殘夷平也。

 

[0112a23] 十三諫習近居士子者道俗情乖難生信重男女相別無宜親好今反習近長增慢染故也。

 

[0112b01] 十三即單提戒居士子者尼戒本云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是也數見故長慢情熟故增染。

 

[0112b03] 十四式叉學法十五僧尼受具法有別立為二部羯磨本法有無各其志也今以文相大同故不別顯。

 

[0112b05] 十四五中有下點異彼謂本法有無故分今以文同故合故云各其志也。

 

[0112b07] 十六學悔法者既犯四重永障一生素不藏隱亦可容恕先令乞法後以對治盡形學悔除地獄之障故也。

 

[0112b10] 十六律云僧尼犯重已都無覆藏心令如法懺悔故云素不藏隱此謂懺時盡露無餘即是都無也然雖開懺不復本淨但除獄報也。

 

[0112b13] 十七十八訶責并解者戒見儀命理須順奉今乃倒說塵坌僧倫若不舉治中表難淨後若悛革隨從眾教得乞為解因有二法。

 

[0112b16] 十七已下八種即四羯磨治罰法戒見儀命律名四事破戒(犯前三聚)破見(六十二見)破威儀(犯下四聚)破正命(非法乞求)彼皆破言不破故云倒說中表即內外謂身心也或可內坌道眾外惑俗流悛即訓改。

 

[0112b20] 十九二十擯出并解者既在聚落宜須長信反倒四事壞亂俗心若不驅遣流習難革後若隨順準前為解。

 

[0112b23] 十九二十亦是倒說四事但據對俗與前異耳。

 

[0112b24] 二十一二與依止并解者入道雖久智鈍神昏纔懺還犯數作不止既無志度制依明德盡形修學令識沈浮若後智通依前準解。

 

[0112c03] 二十一二沈浮即善惡。

 

[0112c04] 二十三四遮不至白衣家并解者信俗依投理須將順反譏罵弄失出世法既忿再面耻更謝愆故加治法遮其煩憤不許不至若自他調喜依法為解。

 

[0112c07] 二十三四自他調喜即比丘居士兩相和順。

 

[0112c08] 二十五六不見舉并解者戒見等四佛法大綱反言不見深乖至理且信為道源又為德母必懷邪信舉棄眾表亦絕僧務後若折伏還以法除。

 

[0112c11] 二十五下六種即三舉治罰法此亦倒說四事而言不見有罪前猶有信但加責罰此壞正信故須舉弃道源德母文出華嚴。

 

[0112c14] 二十七八不懺舉并解者罪從緣生生便有業招集增漏偏非道務今冐染大度罪福本空心同俗染未思洗蕩捨棄眾外義同不足後乃懺伏更作法收。

 

[0112c17] 二十七八過亦同前有犯不解與前為別罪從緣生緣即心境緣生雖空生則成業業必感報雖學大教言行相違故云冐染梵網云口雖說空行在有中是也今世禪講多墮此見但知心空不知心有諸大乘經皆談二諦若專空寂空則非空縱使空空還成偏計智者云業性雖空果報不失是知玅有則一毫不立真空乃因果歷然因筆斯文略言大要。

 

[0113a01] 二十九三十惡見不捨舉并解者舉治之重勿高此見汙染既多非舉不顯棄之眾外若彼污遺後若改心還依解取。

 

[0113a04] 二十九三十執欲為道局名惡見若朽遺者謂同棄物此雖惡見而非正犯故令解取還歸淨僧。

 

[0113a06] 三十一與覆藏法者既犯次重即須陳露知而故藏此過難忍隨所日覆以法徵治故曰也三十二與本日治者二篇半壞故號僧殘洗心伏懺理須謹重行法未捨更犯本條可訶之甚還依初日故曰也三十三摩那埵者僧殘情過六夕僧中盡心供給欣其出罪名意喜也三十四出罪法者支條已傾根本須拔制僧二十方得弘持故也。

 

[0113a13] 三十一下四種即懺殘法覆藏謂犯來不露本日治謂行覆未滿重犯前過摩那埵即翻為意喜大同治覆僧中為別枝條即覆藏罪。

 

[0113a16] 三十五憶念法者清人被謗取洗無因既是無學理非故犯須僧憶念用息諍情故曰也三十六不癡者過犯相齊清濁須別初造非心業亦不集然須僧證黠來不作也三十七罪處所者初未言告便引重罪及至勘刻遂轉引輕審其情實前言應是故加治法徵取本愆故曰也三十八并解者文雖不出非曰不無且存略也。

 

[0113a23] 三十五下四種竝滅諍法憶念法即沓婆羅漢為慈地比丘婬事加誣佛令對眾與憶念法令審虗實證成清淨不癡即難提緣如上已引黠謂心復明利也罪處所即戒本覔罪相也律因象力比丘善能論義得外道切問不能通便作妄語初自汎說及僧中問復加文飾如文所敘刻推也解法理有故點文略含注戒云若伏首本罪應白四為解是也。

 

[0113b07] [01]有人就僧法中分為多位初二部互作者單白中與尼問難白二中捨教授等白四中別住出罪受戒局僧為尼作也次不禮等三尼為僧作二當部別作者如結集諸白不通於尼本法六法諸諫殘等不通於僧也三二部通學者如同戒等亦有事義不可分盡如上已解且又存略。

 

[0113b13] 三通簡中初引他義二部互作已如前解二部別中諸諫殘者尼中八諫前四兩通此中且據後四為言二部通中同戒等者即受懺說恣之類亦下示與奪。

 

[0113b17] [02]上總為三竝是眾法。

 

[0113b18] [03]次對首法分二初總舉位數後從位顯相。

 

[0113b19] 第二對首中分科為二即綱領毛目也。

 

[0113b20] [04]初中言對首者此提綱也既對一人已上乃至三四無別可彰但舉當時相當為目故云對首皆是三語告情引證。

 

[0113b23] 釋名中初科皆是三語大約為言然說欲白告等但一說耳。

 

[0113c01] [05]然作法之中又分三別或止對一人持衣說淨之類或通界同法如說恣捨懺或但對三人如中品蘭也及論作法又有三例或直自陳述前對默證如持說等或雖自言白前須示誡如安居諸懺入聚諸白或彼此互作交誦一文如說恣清淨竝隨機隱顯莫非對首諸賢斟之。

 

[0113c07] 次科前三別者即三人通局如上說也後三例者即法事隱顯也前二但對後一眾法竝下結示同異最末一句囑後自裁。

 

[0113c10] [06]位置三十三者謂大數也通諸部為言若對四分但有安居悔墮二三而已至於持說衣藥竝缺其文故引諸部共成各如篇顯。

 

[0113c13] 顯數中言大數者非止此故上列眾法唯據當宗此明別法多出他部下皆標簡故云各如篇顯。

 

[0113c15] [07]文云三語名羯磨者引證也以習俗生常唯言僧法得稱羯磨故引四分受戒法中初三歸受後便止之因以除疑前用三語羯磨如法但後作者是不得耳佛自斷云三語羯磨則餘不勞爭名也。

 

[0113c19] 釋法初科初牒示以下顯意四分受戒犍度八年前用三語受具後制白四已舍利弗問佛即決云爾前名善作羯磨自制已後不名受具佛下準判。

 

[0113c22] [08]又引說戒者制知說戒法受俗戒等即指授五戒法為羯磨也然行事之時但對俗境與僧對首相同故齊名也。

 

[0114a01] 次科說戒犍度佛制上座說戒日與諸白衣言語問訊作羯磨受戒(即授五戒)然下會同準下結界篇引五分處分淨名為羯磨亦可證也。

 

[0114a04] [01]又引十誦文者彼此乃異同名羯磨理無滯結也餘文可解。

 

[0114a06] 三中十誦文據甚明猶恐迷執謂為異部故云彼此等滯結即壅塞也上略示意餘下指文。

 

[0114a08] [02]義分二別者依位顯相也但以對首一言濫通眾別若不分相名教不開就義有三離小眾懺也約文但二合眾多也所以如上。

 

[0114a11] 總分中初科名教不開開亦分也離三合二如前累聞。

 

[0114a13] [03]初但對首者事局中下不勞僧眾告情引證便成作業。

 

[0114a15] 次科但對中局中下者即中品下事。

 

[0114a16] 二眾法對首者本是僧秉別人非分道在兼濟故通於下如懺捨滅惡之方說恣清心之術若不許者教非通瞻不濟時緣故兩被單對俱成惠及。

 

[0114a19] 眾法對首文中輙舉捨墮說恣而得施亡物資身所須亦是機要兩被單對者除捨墮外說恣等四通下二位單即心念對自對首。

 

[0114a22] [04]就位但對首二十八法中竝是時須文廣顯且列名相舉數可解。

 

[0114a24] [05]一受持三衣二捨三衣有人分之為六相也今以受捨法異且開為兩當受分衣其法無別也若欲分者百一則多故不同也三受持鉢四捨鉢五受尼師壇六捨坐具七受百一助身具八捨百一眾具此之二法末代全稀謂捨長說淨三衣之外萬事畜一隨得加持不許離宿事在鈔中今此刪也。

 

[0114b06] 牒釋中初科二衣中有人下斥異事別法同故不可分下舉百一比難可知受捨坐具華梵互舉助身眾具事同名異下指事鈔見二衣篇。

 

[0114b09] [06]九捨請法十明捨戒者忽遇惡緣將陵重戒若不開捨後進無期故聽一說便成用通凡下往返也十一受請依止十二十三十四衣鉢藥各說淨十五受三藥法十六受七日法十七夏安居十八與僧欲。

 

[0114b13] 次科捨戒中若帶戒犯重永障一生捨已還來則聽再受故云通往返也。

 

[0114b15] [07]十九懺諸墮二十懺可訶二十一懺偷蘭此罪分三不可雜亂小眾如前甄簡餘者不問獨頭從生皆從一人邊懺二十二懺重吉罪。

 

[0114b18] 三中偷蘭三品竝通因果此但對中唯收下品。

 

[0114b19] [08]二十三自露六聚者既已犯過義當洗除未及良緣且露無隱則輕而易出不繼後業二十四露他過者同侶有失三根不謬若私隱之期必欲犯故制向同徒陳無覆過彼聞便止不許更傳必知有危不告亦許。

 

[0114b24] 四中自露中良緣即目所對或境非淨或數不滿故云未及若常隱覆業則相續今既自露故云不繼露他中私覆他過意在自為故須發露彼下明說限必下示開緣。

 

[0114c04] [09]二十五捨僧殘行者內依教行總奪諸務忽有別緣事須接濟故開捨行往彼拯之事若停歇還須白行即二十六也二十七白入聚落二十八尼白入僧寺者僧尼位別威儀須崇輕爾突進殊乖法式故前通白進退須量二十九尼請教授三十作餘食法。

 

[0114c09] 五中捨僧殘中總奪諸務即三十五事拯謂濟拔注中更有白僧殘諸行法即合歸二十六中故前總數但二十八事鈔別開故二十九兩處差數開合異耳然羯磨後出從後為定(古記不曉妄改羯磨為二十九)後二尼法由對僧作故列於此。

 

[0114c14] [10]數雖溢位中二局尼其致可見。

 

[0114c15] 點數中注列三十不應前標故須點示。

 

[0114c16] [11]眾法對首略有五法。

 

[0114c17] [12]一捨墮者四人已下至二人來口和問邊單對一人自如常也二就說戒者三人已下展轉三語也三自恣者四人已下亦須三語不可差人也四受僧施者以道俗欣福各行大施故一人已上乃至極量無非為解脫出家皆得為福田也界中局三故開此法五受兦僧衣者文如下述。

 

[0115a05] 眾法對首中次列五法分節讀之據鈔唯四捨墮約罪自歸但對此望捨財對僧故入眾法對首所以鈔與羯磨總數同有三十三彼離白殘不分捨墮此開捨墮故合白殘耳。

 

[0115a09] [01]後明心念法初舉後相。

 

[0115a10] 三明心念科分云初舉後相亦即綱目也。

 

[0115a11] [02]初中言心念者以獨秉法傍無對證辨濟不難義加心念審其意用也。

 

[0115a13] 釋標中初科據通眾別竝須心念但以一人獨秉事易心輕特標斯目誡令謹攝。

 

[0115a15] [03]略有十四者且據時須非謂不列不無也。

 

[0115a16] [04]義分三別者恐法隨名局妄用者多顯位張也。

 

[0115a17] 解注中法隨名局者恐聞心念一槩而作故列為三則通塞無濫。

 

[0115a19] [05]但心念者事既恒須數則勞擾故開獨秉不假他成。

 

[0115a20] 但心念可解。

 

[0115a21] 二對首心念者法本須證獨不預之然攝修託處所資受日通濟道俗形骸所待衣藥為要故佛知時曲開此法以濟獨住誠有由也而歸承有本還存對首為言初矣。

 

[0115b01] 次對念中然下四句收束七法而下結名本末兩顯。

 

[0115b03] 三眾法心念者正法僧中別人非分但以財法兩惠誠顯六和若不傍流何名僧體故開獨秉即事成業也恐濫餘法還須本宗故題眾法而當時通界無人可對故云心念也。

 

[0115b07] 三眾念中注列四種總歸財法恐下結名同上。

 

[0115b08] [06]就列相中言但心念有三初懺輕吉羅二常途六念非唯此六故下文中來往語默房衣食用隨所動務常爾一心念除諸葢不作違犯也三說戒座中露罪者計是對首護眾故開應入對首念中然文制兩設。

 

[0115b12] 列相中但念有三吉分二品故重誤輕通収因果重者對首輕但責心即心念也六念且制清晨實通朝夕利根之人口口著著不忘心觀一心為能除五葢是所除故知上智微生妄念即犯刑科若此為心乃真持戒自餘昏散無足言之雖嚴整容儀謹守戒行但驚凡眼未合聖心學者臨文宜應自照座上發露初文是縱然下即奪謂律制發露常途對念在眾心念兩法各制非是從開故云文制兩設以對首心念須界無人今此對眾作法自成故知別立不類對念後之二位列名指下廣在後篇。

 

[0115b23] [07]二對首心念有七一安居二說淨三受藥四受七日五受衣六捨衣七受持鉢文如下列皆緣身所待急者曲開也。

 

[0115c02] [08]三眾法心念有四者一說戒二自恣三受僧施四受亡僧衣文具如下也。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三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05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四
 

 [09]已前明緣集者結前文也夫羯磨綱領舉位有三毛目往分隨位自顯以所集者各有部類不可混亂必不依作則自他相撓彼我同陷可不明耶後辨緣成壞者生下文也。

第二辨緣成中初科二段初敘結前綱領毛目如上已分各有部類部即三位類即八品自他相撓謂勞而無功彼我同陷謂二俱墮負撓奴巧反亂也後下次明生後。

 [01]就分為二即成壞字初顯作法之始具緣辨成反則不成後僧法具七非下明不成相反則成矣。

次科分中成壞二字成即十緣壞即七非辨成則反壞明壞則反成理必然矣。

[02]初中又三隨人分也。

 

[0116a06] [03]僧位又二以僧為秉法之人功用最強又是非通涉故須前舉後稱量事下廣顯緣具。

 

[0116a08] 僧法分文中即示前舉僧數之意一則秉御功強二以是非通涉謂下成壞二門皆涉僧位故也。

 

[0116a10] [04]初中舉數立四所以如上初四人僧除三事乃至二十人僧通諸事者皆約事限數故分階級也。

 

[0116a12] 初釋四位正明中初指立意即總義中初下牒釋四人為本餘三隨事故有四位。

 

[0116a14] [05]問上云四人得秉諸法今文乃局二十人僧者答上已明之但四通持事情須五乃至二十也今文對事顯法故云一切得作若就義理唯四得持五十等僧為緣開也。

 

[0116a18] 問中以前三位竝有所除至後二十始通一切與上相違故發是問答竝如前為緣開者緣即是事開猶離也。

 

[0116a21] [06]況復過者此釋疑情謂如羯磨增減俱非故此開通過彌成勝也此過但據二十若上三僧例亦有過五人說戒六人自恣可非法也律文略故義準加之。

 

[0116a24] 次科釋過中初牒釋法則增減俱非人但減非增是開猶決也此下義判合云四人除三法餘一切得作況復過四人等五十例然。

 

[0116b03] [07]若少不成者或是數少不應前四或是相乖如睡定亂語隔障之類或是體乖即有三根明練前失雖身預集而性不足也斯等頭數百千但為法簡不足成僧皆非秉御之功故云少也必人應法成隨數竝得須知所以如下廣之。

 

[0116b08] 次釋減中初約人數明少或相乖下次約不足明少體相兩乖雖多不濟指廣如下即簡眾中。

 

[0116b10] [08]就作法具緣要十方得一稱量前事二法起託處三召僧方法四約界明集五應法顯和六簡眾是非七說欲清淨八正陳本意九問發事端十答所成法且列疏者一家廢立後更為述。

 

[0116b14] 廣顯中列名可解古師或立六緣或五七不定十緣之義獨出今疏故云且列等廢立如後通簡第五門說。

 

[0116b17] [09]初中稱量前事者諸家羯磨皆略此緣律制稱量豈專擅立以法不孤建成必在緣事或濫疑義須前審焉待眾集方乃問之脫致爽差便成惱眾故前標舉思擇是非言稱量者若衡斗之增損識黍絫與圭合也。

 

[0116b22] 第一稱量釋標中初敘立意爽失也言下釋名義衡即是秤如秤之稱則識黍絫如斗之量則識圭合孫子筭經云秤起於黍十黍為絫十絫為銖二十四銖為兩又斗起於粟六粟為圭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十合為升等絫字力委反或來戈反竝通。

 

[0116c04] [10]注中分二先引文證後隨義開之。

 

[0116c05] [11]初中事謂人法者即法所加通名事也法通能所人亦如之如唱諸羯磨受戒懺罪等為他而作諸懺單白等自為而作是則互通也然法物事有諸法名通豈可地處不名法攝就人以論如律中解三法現前合僧歸人五法現前人僧乃別。

 

[0116c10] 釋注引母論中初總示以前明四緣人法處為能成事即所被就事別分復有三種如注自列論中語局義必兼事法所加者簡上能成恐相濫也法通能所者羯磨是能說恣等為所此義易知故不別舉人亦如之四僧為能差懺等為所如唱下略舉數事以明自他受懺則自能他所懺白則互通能所以懺主白和自為能秉為他所量故云互通也戒師問白事亦同之然下別釋初點法通論標人法欲明法字通收諸事則三種具故謂世間事有皆可名法諸法之言何所不該則知法中可攝地處就下釋人律中現前毗尼有二不作羯磨則三法現前(一人二法三毗尼僧合人中)若加羯磨用五法現前(人中離僧更加界現)合僧歸人則能所合論人僧別者則僧能人所。

 

[0117a06] [01]下引當律量比丘者僧所差遣理須具德受日捨衣亦觀機務輒作濫加僧私無益故曰也或可稱量法事須幾成僧識達是非教限成壞非人不預義須通曉也。

 

[0117a10] 釋本律中初科為二初約所為釋或下次約能秉釋須幾成者約數滿也識達是非者簡堪能也非人即不足者。

 

[0117a13] [02]言白衣者覆鉢懷信方堪被法五八二受亦須問緣先量後加故應詳集也。

 

[0117a15] 次科覆鉢正據眾法五八義同別法。

 

[0117a16] [03]言羯磨者事現在前非法則息羯磨八種通鏡行藏達則事法俱成迷則翻種苦業故須稱量也。

 

[0117a18] 三中事現在前謂機生也非法則息謂事不成濟也如教則須行非法即宜藏鏡明也。

 

[0117a20] [04]言所犯者謂凡所造過無越七階或涉疑濫或預迷塞理須分別事等晨昏無宜持犯相干多少委冐也。

 

[0117a22] 四中七階即七聚犯有三心一識二疑三不識迷塞即不識也等晨昏者謂同晝夜晷刻定也持犯相干謂不識犯緣多少委冐謂不知犯相。

 

[0117b01] [05]言量事者乃含多義今但取當時達僧法所評者隨人法物皆事所收宜須商度重輕前後離合同篇異聚因果雜相未可即施先宜窮考故也。

 

[0117b04] 五中隨人法物者人如受懺法即說恣物謂結界離衣杖囊行籌之類商度等者且據懺罪為言餘可例準也離合同異下文自顯。

 

[0117b07] [06]次就義解法緣有二初三種者文相易識或具單下作法差別也。

 

[0117b09] [07]初中隨相受戒為人者以信士歸心初依行本故受法從人也望所受法即是聖教應是法收然法起依人故從能受者為名也言懺差等相唯為他興治擯罰等自他通被以斷除稊稗增長嘉苗豈不然乎或可隨義通塞何限此也。

 

[0117b14] 次義開釋三種中初文隨相二望總舉受戒下別釋初釋受戒行本即戒體望戒是法據受歸人言下次釋懺治懺差偏局治擯兩通斷除稊稗喻被他增長嘉苗喻被自稊音啼稗傍卦反田中穢草也或下點上所分不定義也。

 

[0117b19] [08]言為法者指說恣等非淨不預理在為人然僧別通行遵崇教法故專在也。

 

[0117b21] 二中據所被則在人約所遵故在法。

 

[0117b22] [09]言為事者但約非情依處加法應由人興然和告所唱唯是法也合此兩緣所指則同皆為界限故唯明事。

 

[0117c01] 三中約非情者此句簡判也須人秉法同歸於界故云合此兩緣等。

 

[0117c03] [10]或具單下通解上緣然發機不常前後難準或但三分如前取別。

 

[0117c05] 次釋具單中初文通解上緣即上三種有離合等也機即前事或但分三即三單句複具如後。

 

[0117c07] [11]有人解云隨作一法皆須三量何以明耶如四人結界即人事也白二加之即具法也對首亦爾衣之是非事也彼此相解人也故文云言議往返人現前也口說持文即為法也心念亦爾常存懷記為人也前境不一為事心生口言為法不違此法業成奉戒豈非具三。

 

[0117c13] 次引古中三量即人法事如下第列三位各具三量如文可知。

 

[0117c15] [12]今解不無其致太為通混玅識羯磨所牒之辭則據本緣互不通也如受法中但云乞戒者人也諸結法中但云限約限即界也自有人事合者如人病衣重等如是語者捉全籌等無問僧別皆有單具交絡雙單終合七緣以從羯磨攝事皆盡。

 

[0117c20] 今解中初句縱與次句斥奪彼分三量不辨能所故云通混玅下示正義羯磨所牒即正陳所為法法各別故不互通略舉受結餘可類知自有下即複具四句人病衣重即離衣法此二合也如是語捉全籌即具足句本律滅諍中云行籌應有白云如是語者捉完籌如是語者捉破籌(律不出文但示緣耳)如是語是法者即是人籌豈非事又如延日自恣修道是人日即是事自恣即法更就別法例此尋之略為圖示使能所兩分焉。

 

[0118a05]

 

[0118a17] [01]言離合者如懺罪法異篇別法不合同治同篇多種離合皆得餘事類此可以情求。

 

[0118a19] 次釋離合且據懺罪異篇一向離同篇通離合又如受戒被多人受日合多緣等竝準說之。

 

[0118a21] [02]言先量據者謂勸令早知不宜臨事臧否也。

 

[0118a22] 三中勸令早知即稱量緣臧否即如非也。

 

[0118a23] [03]第二法起託處。

 

[0118a24] [04]先以文據後以義求取僧祇文釋成羯磨所起必在法界自然地弱不勝僧事何以然耶夫僧法軌模起還法地若先未加事乖法式即如義證難事已臨欲行說恣猶先結界然依本法雖無文證即此成準。

 

[0118b04] 二法起處釋注初科為二初標分文據即僧祇義求即本律取下次牒釋初釋文據未加聖法故云地弱僧事功強所以不勝即下釋義求此引說恣小界可驗眾法不許自然本法即本律法聚謂當部中無文有義即用義決若準五現秉法須界亦是明據但非正意故云無耳。

 

[0118b10] [05]言處有二者顯相通局也非謂僧法唯在法地結界一法非作法界由是草創所依開此居宗若不自然後諸眾法無緣加被故此羯磨偏與餘反如受戒者聞法非障等自餘竝在法界可以例知別人行法二界通塞如上也。

 

[0118b15] 次科又二初總示非下別釋前明眾法七結界法不通法地如文所敘初受聞法事類頗同其餘諸法不通自然反對結界故可例知後明別法受欲一法不通自然餘皆兩得竝見總義。

 

[0118b19] [06]第三集僧方法者且依西梵本無科約雜碎文相隨引解之。

 

[0118b21] 三集僧中初標依西梵者彼土撰論解釋經律但大開分段至於解文竝無科節此門倣彼乃述作之變也。

 

[0118b24] [07]所以先敷座後打槌者由聲告即集牀座未施佇待悽惶非成獎務制先定座良在茲也。

 

[0118c02] 牒釋中初科悽惶煩悶之貌眾既不樂殊非同法獎導之意也。

 

[0118c04] [08]犍槌者梵本聲論云犍(巨寒反)地此云磬亦曰鐘也乃金石二物耳故五分云隨鳴者作之意取聞聲來集召僧法也故涅槃云擊鼓誡兵鳴槌集眾是為法世四分中召僧七相不離聲色唱令猶不來者更相撿挍意可見。

 

[0118c09] 次科犍槌如字呼之下依聲論方乃轉音今人一槩改槌為稚例呼為地未披經律妄自改作如鈔記委辨下文或單作槌梵言之略鐘磬竝通金石為之金即銅鐵也五分隨鳴不必金石如注所列涅槃中彼云如鳴槌集僧嚴鼓誡兵吹貝知時是名法世言是法彼世諦之事耳四分七相量影破竹作煙吹貝打鼓打犍槌打地若唱諸大德布薩時至等準文有八一三是色餘竝屬聲通為唱令。

 

[0118c17] [09]如律文令舊住淨人下位打者此召僧法制非具道者所為必無二人方聽兼助也。

 

[0118c19] 三中下位即沙彌具道即大僧一自是所集二事儀非重無人聽助即是緣開。

 

[0118c21] [10]言三通者非是單三下也從微稠以至稀著聲絕之後又加三槌故云也。

 

[0118c23] 四中凡鳴鐘法先虗揩十下即微稠也十一以去漸稀漸大即稀著也至三十七下緩打三下為集三乘常途齋講宜依此法晨昏長打廣如鈔中。

 

[0119a02] [01]阿含經云聞聲止苦者凡業有定與不定故苦有止與不止若作業必定聖所不免不定業者無緣則受有緣便止罪者遇善為因打者設願為緣故得聲傳苦滅自然感應。

 

[0119a06] 五中注引付法藏傳即罽膩吒王墮魚受苦聞鍾停息遣告長打有斯冥感故引阿含彰其所以猛心一往始終無間為定業中間微悔即不定定業則果相已就故聖不免不定則因勢猶微故通緣奪若爾罽膩吒王業應不定答引業則定故永墮魚中滿業不定故遇緣停息罪者先有善因偶然遇善打者方今發願隨願冥通儻臨此務宜善用心若準此文比丘自打與上相違答律據集僧事須下眾傳取濟物故約大僧。

 

[0119a15] [02]威儀經明杵數者今多不行故法墜於地但臨事籌度量時緩急外得生信滅苦內得無虗聲告若然可也。

 

[0119a18] 六中經中杵數備如鈔記今下斥世但下示法令籌度者或住處大小僧徒少多時緣緩急隨宜長短不必依經於外有功於內成用內外兩濟事不徒然。

 

[0119a22] [03]論中不許互易者以僧法揩定輒改亂倫召法既乖受用非理故須常定也必欲換動先以本者召集現僧告令知意然後改革後更欲換還如前召如斯展轉雖是改換始終僧法若一住處兩磬互鳴前後雜亂不名常相隨用四事是盜僧祇由僧私一亂無法分異也。

 

[0119b04] 七中初明制意倫即是次必下示換法若下顯過相。

 

[0119b06] [04]今世有人言知鐘者云是淨語言打鐘者不淨語也元此知淨自不得為令他作之故云知也鐘則不爾自他通用不有種相何須避之當部言打其事極多人畜非情咸有其戒可亦改之為知淨也智論檛犍槌阿含擊犍槌五分打三通經中撞擊鐘鼓竝以知淨之言別有所為故翻經之家隨以此方一相往翻莫非物觸聲發也故知鐘之言雖非巨害然是知法者之大忌也。

 

[0119b14] 三斥濫中初引濫彼謂使人時須云知鐘不得云打鐘元下次正斥有四初示知淨本制一為比丘自不得為此通掘壞錢寶等二為有生種相此局壞生一戒鐘竝反此義不須之當下次引餘戒例難言人畜者即打比丘提乃至打畜生吉非情即打故衣智下三引示檛擊打撞事同語異隨用翻之故下四誡誥在事雖非大害於法深屬無知凡在學流故須避忌。

 

[0119b22] [05]第四僧集約界者所以立界為欲攝僧隨其分齊不許乖異竝是喪我之方略也。

 

[0119b24] 第四初科為欲攝僧是立界意喪我方略即攝僧意凡夫具縛我倒熾然乖異則轉增和合則漸息由事證理得法無我是佛權謀故云方略。

 

[0119c03] [06]文中先舉二界後隨別釋。

 

[0119c04] [07]初作法中列三名者以攝餘界後當廣說。

 

[0119c05] 作法界中初科指後即第二篇。

 

[0119c06] [08]小界無外者以界局在身坐外無法隨人集結故無外也若許有界則納訶人餘亦如後。

 

[0119c08] 別釋小界中初顯示制意若下暗斥古非。

 

[0119c09] [09]若論無場大界二處別集以界之內外咸有制約可從集故。

 

[0119c11] 次無場界中此約說恣內外兩集故云別集不容私避即是制約下文四集義亦同之。

 

[0119c13] [10]若爾小界無內可如前言身界之外可不須集答元制簡人雖有不集不同大界制內外集。

 

[0119c15] 釋妨中恐謂說恣小界可以類同故須簡別答中制簡人者為遮訶故若須外集開無所濟大界非難故曰不同。

 

[0119c18] [11]若有戒場則四處各集一是界外二是界內三是內相外戒場外中間空地四是戒場體。

 

[0119c20] 三有場界中當局自集事義易知特約共集示其異相。

 

[0119c22] [12]問羯磨之設界中無人則成何故集他外界。

 

[0119c23] 初問大界外集之意。

 

[0119c24] [13]答行法不同若作羯磨則隨界分局人不相集若作說恣則內外通收以是攝僧綱紀使內外同崇不許逃避乃至外界戒場見相便求多有句數即其事也。

 

[0120a03] 答文今釋中初句總示若下別釋即僧私二緣通局兩集乃至下別證通集本律說戒犍度云時有一住處說戒日客比丘來見舊比丘在戒塲上見而不求便作羯磨諸比丘白佛佛言成羯磨說戒有罪(一句)若見已便求求已不喚成羯磨說戒有罪(二句)若見已求求已喚成羯磨說戒無罪(三句)聞疑亦如是(同上三句)又有住處說戒日舊比丘見客比丘在戒場上三句并聞疑三句竝同上餘廣如彼故云有多句數也。

 

[0120a12] [01]有說云縱作羯磨亦須通知以年歲逾遠界相莫知或主客改轉虗傳制限故須通集先委問緣脫有漠落徒生疑惑必本非法實濫後緣若經受戒空傳聖法喪他一生自他同陷深可鏡之此言易耳臨時難改。

 

[0120a17] 次古解中此就私緣約界不明可有通集必無疑濫則不須之初敘須集所以脫下彰不問之非初謂標相不分必下次即本結乖法於界生疑不出此二必有此緣解已重結不同今世無問曾結不結一概妨疑請考此文足知傳謬濫後緣者通諸眾法作竝不成受法尤重故別舉耳此言易者秉結不難故臨時難改再受非易故。

 

[0120a24] [02]問大界四集可如前言戒場之中亦有集不答場中兩集亦為說恣如難緣開之餘如結界法中說。

 

[0120b02] 次問戒場比前大界例有四集答云兩集即是通局二集或可字誤兩合作四。

 

[0120b04] [03]就自然界四種分之當部無文通取諸律四名如列各解可知。

 

[0120b06] 自然中初科本宗盜戒有聚落界三小界中有蘭若道行但非明顯故云無耳所出諸部文中自標。

 

[0120b08] [04]聚落為二謂通局也。

 

[0120b09] 聚落釋標云通局者通即不可分別局即可分別。

 

[0120b10] [05]初不可分別者或約僧之來去難可知者或約處所散落不知際域故僧祇云若城邑聚落界分散亂不可知者以五肘為弓七弓種一樹齊七樹為量相去作法雖有異眾各不犯別約相步之則有六間六十三步。

 

[0120b15] 不可分中初科為二初列相即人處二種不可別知或俱或互竝是此收二俱可分則屬後攝故下引示文唯約處義必兼人彼因婆羅門問種樹法佛言以五肘弓量七弓種一樹能令根莖堅固扶疏生長不相妨礙時優波離白佛已聞種樹分齊今復問若有處所城邑聚落界分不可知若欲羯磨應齊幾許使異眾各各相見而得成就不犯別眾耶文中上是請問以下即佛答五肘九尺七弓六丈三尺一樹得十步半。

 

[0120b24] [06]昔云七十三步半者錯筭七間也僧祇疏中七樹六間猶如四分衣界八樹中間諸師衣界止計七間如何僧界七樹非六間也。

 

[0120c03] 初錯筭步限中初科一期之誤多十步半故云錯也下據彼疏會同本部蘭若衣界決知誤矣。

 

[0120c05] [07]有人執舊見云樹限兩頭各有勢分故各分半還是七間又云周圓種樹如月暈也故有七間又改僧祇為八樹字斯之我愛穿鑿太甚何處有樹即以樹量律約世情假以相顯。

 

[0120c09] 次科初引彼執次列三種上二轉計下一欺罔月旁氣謂之暈斯下總斥初二句責其情執次二句示今取量不必須樹下二句顯律本緣依樹所以假即借也。

 

[0120c13] [08]中間七樹二眾兩頭各行僧事相對既爾縱廣四維例集可知律剋二身故以樹限若取當分皆半折之則自分之界唯三十一步半耳但以界體叵知用身分相廣如鈔顯此一既爾餘之自然大小乃殊例有通局皆半約之。

 

[0120c18] 三中有二初定方圓若無異界體則定圓必有相侵尖斜不定律下二辨通局六十三步半是自分半屬深防叵即不可指廣如鈔見集僧篇此下例通六相之中除可分聚餘皆半折如蘭若五里人各二里半等自分深防合舉是通兩分為局問今若集僧依通依局答若彼無人止須依局恐來不定故必從通名為深防義在於此若爾縱有人來在我自分之外理應無過答人雖在外界己相侵故有成別尋鈔可知問可分別聚何不兩分答四周有院攝相義強若在相外則彼此界別若在相中即同自分餘無院相約量通收故皆半減。

 

[0121a05] [01]彼律又云聚落界者相去雖不遠行跡到處亦名為界有人引之以為僧界此用非也乃盜戒中顯空有兩位不干僧界。

 

[0121a08] 次妄用他文中初科初引所執即僧祇文雖字寫誤彼是籬字有下指妄用盜戒空有者空即蘭若有即聚落彼具云空地者垣墻院外除聚落界餘者盡名空地聚落界者去籬不遠多人所行蹤跡到處是名聚落謂聚外行路亦屬聚界昔人據此謂七樹之外更須勢分故此指破令後無疑。

 

[0121a14] [02]今約步限據不可分者為言以村聚散落無有垣壍又僧雜閙往返難究指步為限撿括易成焉取蹤跡遠通內界故不可也。

 

[0121a17] 次科即敘人處兩不可知約步為量既無四院何有行跡而可取耶。

 

[0121a19] [03]二可分別者亦有二緣僧則在無易委聚亦周院可悉故十誦云若無僧坊聚落中初結界者齊聚落界是僧坊界此內共布薩羯磨不得別作縱彼文中齊行來處此制通攝恐妨界內必作法時身在門外亦得兩成故彼文云約以籬壍集。

 

[0121a24] 次可分聚中初示相人處兩緣皆可知故故下引據初正引無僧坊者此明人處可別知故齊聚落者此明界限盡四院故如佛化初至未有僧居則多此相若準事鈔蘭若僧坊或有四相亦同此集縱下遮疑彼律下文又云聚落界齊行來處謂聚外行路也疑是昔來執為勢分故特決之制通攝者恐有入界通外遠集耳故下轉證既約籬壍明非遠集。

 

[0121b08] [04]二蘭若者亦有兩相。

 

[0121b09] 蘭若標中亦兩相者亦上聚落有通局也通謂無難局即有難。

 

[0121b11] [05]若無難者諸部皆云一拘盧舍而互說不定大則二千弓弓長五肘小則五百弓弓長四肘四分俱盧舍者一鼓聲間驗鼓則鞞鼓不一故其聲亦有遠近皆是中國行李驛亭長短隨處故致殊耳大約雜寶藏五里為候也。

 

[0121b16] 初無難中初引示不定僧祇二千弓計有十里十誦五百弓約有二里四分鼓聲則無數量鞞是小鼓鼓即大鼓皆是等者總示諸部不同所以大下次明今所取雜寶藏經云一拘盧奢注云秦言五里侯猶準也。

 

[0121b21] [06]二有難者如善見中蘭若極小方圓七槃陀量槃陀者乃量之總名一槃陀有二十八肘通計為七則百九十六肘肘各尺八六尺為步率之故彼文云若不同意自七之外各行不妨故知涉難也。

 

[0121c01] 次有難中初引示槃陀梵言此方無譯二十八肘有五丈四寸百九十六肘共三十五丈二尺八寸則五十八步四尺八寸不同意者謂眾不和合即同本律三小之緣故云有難唯三小界局在蘭若依此集僧相傳但云惡比丘作難者謬矣。

 

[0121c06] [07]三道行界者如薩婆多云隨比丘行有縱廣拘盧舍界不得別食別布薩然部別有由當取十誦故云拘盧舍者長五百弓弓長四肘則七尺二寸如是率之則六百步。

 

[0121c10] 道行中初引示即彼論中別眾食文道行不住則開別眾今此停止故有制約委如鈔記然下定量以多論正解十誦故云部別有由等百弓有七十二丈共一百二十步五百弓總六百步即為二里大約二百步為里也。

 

[0121c15] [08]四明水界善見云水中不得結作法界若自然界者眾中有力人擲砂水所及處外有比丘不妨內法取水常流處深淺俱得潮木不合(以乍溢故)若船上布薩應下磸若下橦不得繫岸及水中樹石以與陸地相連故此論不得結作法者以水虗浮相體難識故也今則約岸分標義亦可得如四分合河而結除無船橋即是明證故五百問云水中住船得結如下廣說。

 

[0121c22] 水界中初引示砂水者或擲砂或灑水準鈔計有一十三磸合步作矴即矴石也橦音幢合作椿橛也水中樹不與地連準應得繫此下義判先出論意後舉二文準知得結廣在次篇故指如下。

 

[0122a02] [01]文中六相面方限齊之內者據彼此各收咸成別法審處觀時不容濫委。

 

[0122a04] 釋結中顯示分齊誡令審悉。

 

[0122a05] [02]第五應法和合者僧人乃集有不來者義非僧體即是別眾今約此緣義分兩相或一上座告情以時勸勉或三業通僧顯成作業故律文云何名和合即反三別故知三業委僧豈是乖異。

 

[0122a09] 第五標中初躡前生起今下約義示相謂眾僧剏集或約首者陳告或取撿校無乖唯此一緣義兼兩相(昔以和合別眾為兩相者非)下引律文別證後相。

 

[0122a12] [03]文中應來者來謂應羯磨者須來總集餘不應者謂尼等四人十三難人三舉二滅重病癡騃既是位乖無由同法竝不合來唯德行具堪識是非可有同法故須來也此名身集。

 

[0122a16] 次牒釋身和中應羯磨者即善比丘簡餘不應具見次緣德行具者體淨也識是非者解明也。

 

[0122a18] [04]二應與欲者與欲來即簡非欲緣雖與不成有堪欲緣若邀身集教不濟機太急過分送心達眾即表無別故與欲來是名心集欲即心也。

 

[0122a21] 心和中初簡不應非三寶等緣不合與欲故有下次示應與身異心同故成和相。

 

[0122a23] [05]三現前得訶人不訶者即簡不合訶者義無證正具德法應理非輒舉故言不訶也此名口集由默然故事法同持和通僧體前業成就。

 

[0122b02] 口和中不合訶者即諸不足四羯磨等證明令正故云證正。

 

[0122b04] [06]反上三和即是三別廣如非相。

 

[0122b05] 三別中指如非相即是次科及七非中。

 

[0122b06] [07]有人不立此和通人僧體以此三業順成僧義非無一致今以行事廣務要以識相為先合相從體是非終不可練豈唯此和通入僧內四滿數中諸不足者可亦僧收今以翻和成別非相須知前但列僧則約相分數故文云僧者四人若過今顯義用故統收三業此約事辨和也律中和合者一說戒謂約法辯和也二和雖殊非列不顯故分一位也。

 

[0122b13] 三破古中二初引古通入僧體者謂前舉數四位僧中即具和義不復別開也今下二申今又三初標古非過在通濫體即四位相即三和豈唯等者謂後簡眾四滿之人亦上僧收若不別立是非莫辨可亦僧收而不須立耶例今和別義亦同也今以下次示今意釋通前後體用兩分律下引文證律云僧者四人若過和者說戒羯磨彼既兩分比今事和別分有準(昔記妄解不足可破)

 

[0122b21] [08]第六簡眾不足僧相即前僧義第四門也。

 

[0122b22] 第六標中總義略指故此應之。

 

[0122b23] [09]律雖出一不同之人謂未受者然非數相其類極煩若不廣明成非莫顯徒霑僧內終乖法式是以律中顯於四滿明是非相。

 

[0122c02] 次顯意中初文初敘略以作法問和止問未具然下示廣律明四滿見瞻波犍度。

 

[0122c04] [10]所以有者見前立僧但約數定便以非法之人用充數限故廣顯四種滿不滿義滿猶足數。

 

[0122c06] 次科初句徵律何意而有四滿見下即釋前立僧者即初標四位也滿猶足數不滿反之。

 

[0122c08] [11]而此四中成滿唯二餘不滿者用列何為莫不當時充僧謂是合法簡人方知不滿亦可從初得名交絡互顯方離不滿。

 

[0122c11] 三中初敘疑文中四種初後成滿中二不滿莫下決通有二上約未簡釋下據句數釋亦以此義通名四滿。

 

[0122c14] [12]舉相列名中。

 

[0122c15] [13]初人得滿不合訶者由四羯磨但壞行法入輕治中不毀本信尚足僧數既奪德用故不應訶。

 

[0122c17] 舉相中初科對後舉擯故曰輕治奪德用者即三十五事中不得訶羯磨是也。

 

[0123a01] [01]二不得滿數應合訶者即欲受大戒人體非具修豈合足數但今受法諸行根本立身之要脫有非緣無宜再涉故開訶令止事順法成也。

 

[0123a04] 二中謂沙彌受戒或曾披律或復重來曉達如非旁無訶者所為不輕聽自呵止唯局一受餘非所開行依體生故為根本為世軌範故能立身。

 

[0123a07] [02]三俱非者就此一位乖相極多略知大數後依隨解。

 

[0123a08] [03]四分有三十二人十誦十五人伽論三人僧祇九人五分一人諸部通會共成一宗則六十許人不合足數。

 

[0123a11] 三中示數初科四律一論共有六十而言許者示不盡故。

 

[0123a13] [04]今見講師但取四分二十八人是不足限不用他部口云律但列此二十八人明知不列是足數也。

 

[0123a15] 次科引執中此即鈔序六師初師見也。

 

[0123a16] [05]今解律通列相令準例知本無結數擬含多相二十八者疏家束之勘撿律文隱顯不定如何氷執不通他部若有癡狂睡定之徒得入數者至如捨戒為惡隨對應開若向狂心及未相解俱不成捨以非足數非對首人雖是比丘無住秉法故須大觀眾部通照是非義類顯然不得不用。

 

[0123a22] 次破中三初明本宗不定二十八人出瞻波犍度(昔云瞻波但有六人謬矣)癡狂捨戒等出婬戒及受戒犍度行覆藏等出人犍度故云律文隱顯等若下次引捨戒例難引彼開緩竝今制急可驗癡狂定是非數故下三示須用諸部。

 

[0123b03] [06]文中若為比丘作法以尼等四人足數者或由報別或法未具故不開之翻對及尼受具二十懺罪八人出罪四十者各成兩足互不相通。

 

[0123b06] 初本宗尼四人中初通示大尼報別沙彌未具尼下二眾即兼二義翻下別簡據尼本不足僧然僧得與共秉故云翻對懺罪八人即摩那埵。

 

[0123b09] [07]若言犯邊罪等十三難人本犯戒障雖受不得以體非比丘虗霑僧用故也。

 

[0123b11] [08]若被三舉者既本無信故作重治棄在眾外義無同法。

 

[0123b13] 十三難及三舉竝可解。

 

[0123b14] [09]若滅擯者為非既重加覆染心故作法除出海岸也若應擯者根本已壞去僧彌遠將欲擯遣逢緣且散故文云入波羅夷說中也亦可為非公顯不懼覆藏或屏犯重而過跡陳露義須驅遣無力遮治行本既虧俱是應擯也。

 

[0123b19] 二擯中初釋滅擯為非重者局四夷故覆染心者不學悔故出海岸者眾不容故若下次釋應擯有三初是可擯初篇刑科名為夷說已犯重者在此所收故云入也亦下二種公屏雖殊俱不可擯兇頑強狠僧力不加但可自知勿將係數。

 

[0123b24] [10]問邊等十八人尼等四人為自道非方是不足為不自言當體不足。

 

[0123c02] 敘問中道謂口言。

 

[0123c03] [11]有師解言僧取體如上既乖法冥然不足云自言者結集列相也。

 

[0123c05] 初師解中初立義云下釋妨律文列相竝云若言恐謂口說故推結集為彰別相故標簡耳。

 

[0123c07] [12]又解人雖體非相有僧用各不相知理開成足故十誦云犯重罪人賊住邊等若先言有是過作法不成反上得也故律論竝云同住之法肉眼三根淨不用天眼見他犯過廣如鈔中是以文中若言犯罪與彼不殊故知自言自述使人聞也又四分中於不持戒和尚受具足前三句者由不知不得故開第四句知不得故方閉廣文如欲法中。

 

[0123c14] 次師初立理故下引證初引他部十誦文相甚明律論即十誦多論下舉當文會同十誦又下引本律受戒法中文云時有從不持戒和尚受戒後疑問佛佛言汝知和尚不持戒否報云不知佛言得戒(初句)復有如上緣佛亦如上問彼報言知佛又問汝知不應從如此人邊受否報言不知佛言得戒(二句)復有如上緣佛次問二種彼竝云知佛又問汝知從如此人受不得戒否報云不知佛言得戒(三句)復有如上緣佛次問三種竝云知佛言不名受具足(四句)

 

[0124a06] [01]十九別住者將外界人用充內數。

 

[0124a07] 次科別住即異界也。

 

[0124a08] [02]二十戒場上此二俱是異界兩列何意由見外界不足謂戒場是界內應足外數然場雖為大界所圍兩不相接中留空地即異界也。

 

[0124a11] 場上亦即異界故徵重意內外兩列遮後濫用圍輪小界亦此所收。

 

[0124a13] [03]二十一神足在空十誦云空無分齊不可分限也。

 

[0124a14] 神足即六通之一亦名如意通空無分齊無所依故。

 

[0124a16] [04]二十二隱沒者即入地或在井窖窨俱名非現故。

 

[0124a17] 隱沒中入地即總示或下別舉窖窨竝地穴也。

 

[0124a18] [05]二十三離見聞者解雖有多即離比座見聞也若有互離如欲法中。

 

[0124a20] 離見聞中有約離秉法人見聞今所不取故略標之廣在欲法比字平呼竝也。

 

[0124a22] [06]二十四所為作羯磨人者以為僧所量牒名入法安得成數又前乞是所為後和是能為秉法專制訶足俱成除受大戒餘不合語。

 

[0124b01] 所為中初通釋又下簡受戒和尚雖牒名入法而與餘不同前乞謂乞畜眾後和即通正受秉法專制謂主其制度偏在和尚故成訶足除下示局自餘諸法羯磨牒名無非所為不成訶足故云餘不合語(昔記謾解學者宜知)

 

[0124b06] [07]通尼等四合二十八人。

 

[0124b07] 結數中尼等四人由是別類義無同法故別列在前十三難下二十四種同是本眾體相乖差故次列于後故通前後合成總數。

 

[0124b10] [08]律中行覆藏本日治摩那埵及將出罪以行法在身根本未拔壞眾義備是兩不合。

 

[0124b12] 次後四中初科次篇隣重故能壞眾訶足非分故兩不合。

 

[0124b14] [09]若爾與四羯磨人有何異耶。

 

[0124b15] [10]答前但小犯情過可訶故足數收此犯次死罪深難拔故不足也。

 

[0124b17] 問答可解。

 

[0124b18] [11]有人云四羯磨者眾法皆通僧殘諸治局二篇悔。

 

[0124b19] 引古中初科四羯磨人但不訶法生善滅惡一切眾法竝謂足數故云皆通僧殘四人但不足懺殘羯磨餘法皆通故云局二篇悔此師所判乃據律文事鈔科為少分不足猶循古解不了義也。

 

[0124b23] [12]若作此解焉有被訶責者得更治人犯二篇者開餘懺主審約情事律文不了以義糺定應分二途若同犯同治理無預加律言足數謂差結等若自有犯必無清過故有罪人不合解罪乍可應餘非罪羯磨若作斯通始終無妨故此四人通前數等三十二也。

 

[0124c04] 次科初躡破生善可爾治罰懺罪竝滅惡事身既有過如何加彼審下義決初總標糺猶正也若下別列同犯同治如犯殘者不足懺殘被訶責者不足訶責餘準說之差結生善可通律意若自有犯即別犯別治如犯殘不足捨墮訶責不足擯出等犯者不得為人解罪是律所制非罪羯磨亦即生善若作下結示用此二途決文不了於義盡善故無所妨。

 

[0124c12] [13]餘取異部。

 

[0124c13] [14]十誦十五人。

 

[0124c14] [15]一行覆竟人二本日治竟三六夜竟若此三人兼前殘四竝是二篇互不相足。

 

[0124c16] 次釋他部十誦前三人中初科前據正行此約日滿未及作法恐將預數故須列之。

 

[0124c18] [16]若爾夜竟人與將出罪有何異耶解云律文兩位約遠近耳本日覆藏壞非壞分此亦爾也。

 

[0125a02] 次科初徵次釋中律文兩位通指二部夜竟未出故是遠將出臨事故為近仍舉本日覆藏為例以同是一事亦兩分故。

 

[0125a05] [01]又伽論云行別住人作擯成就除受戒法餘盡得作引約四分明言不足者但據僧殘四位若同上通非滅罪法可竝作耳。

 

[0125a08] 三中初引論文彼除受戒準前義判反得成足引下次對本律如上所明若下準前義決但足生善自餘治懺一切不通。

 

[0125a11] [02]四睡眠人五亂語六憒閙七入定故彼律云若前比丘睡眠入定等或眾僧睡眠入定等聞白已方睡定者成不聞者不成也八瘂九聾十具二患人。

 

[0125a14] 後七人中前四昏亂後三病報中引彼文決前睡定聞白已後知所為事有心持御故判法成。

 

[0125a16] [03]凡此十位以足僧數一切不成因六群證他受戒羯磨不成及後佛問皆言不委因立制曰聽羯磨者當一心莫餘思惟專心敬重心心同憶念如是聽作其作法者應分別之是第一第二第三等不爾與罪若如伽論聾聞聲者得成作法。

 

[0125a21] 結示中初總判因下別示初明睡亂引本制緣心莫餘思不妄緣也專心敬重不輕法也心心憶念不間雜也不爾與罪違得吉也此乃成法之緣作業之本凡臨秉御慎勿自輕若爾何以前文白已睡定而得成者答彼是曲開非本正制若下次決聾人。

 

[0125b03] [04]又次十一狂人十二亂心人十三病壞心人十四樹上比丘十五白衣。

 

[0125b05] 後五人中初科亂心壞心亦是狂類但相別耳。

 

[0125b06] [05]此與邊等何異重來前十三難有過障戒此好白衣五八十具雖竝心淨不妨加法參差不成仍本名故。

 

[0125b08] 次科對簡中由與邊等同是無戒故須簡之。

 

[0125b09] [06]有人云即有具戒緣須俗服者故不足數以無僧威儀也今不同之不以威儀定僧體狀內具戒見財法應僧外虧道相為緣亦得如五大色不合受持為緣服用豈不秉法可以例也。

 

[0125b13] 斥非中初引非今下正斥為緣即有難如十誦中和尚師僧著俗服得戒是也善見比丘為賊所剝聽著五大色衣即是俗服脫臨法席豈不足數。

 

[0125b16] [07]伽論有三一者重病人二邊地人即四分中邊不解兩不成捨三癡鈍人用此滿眾俱不成就。

 

[0125b18] 伽論通列中二邊地人即同四分捨戒所列故引合之。

 

[0125b20] [08]今約癡鈍事義須知夫羯磨者為通和忍隨文解意則非愚限故即世行事秖論身足及問是非渺同河漢今出愚相略有五焉。

 

[0125b23] 次別釋中初科文敘羯磨取解為功世多愚暗故須歷辨渺同河漢言其浮漫無涯畔也。

 

[0125c01] [09]誦文合眼恐有渟延緣入非違傍無人覺此一迷也或同誦一法前後無乖文相能所不識彼我此二迷也或約文謹攝深練自他增減乖務事法錯濫不召令住此三迷也或文句乃明牒事不濫人有別緣是非通默此四迷也或人法乃具事局界境成不冥然端拱送忍此五迷也。

 

[0125c07] 二中五迷初總四法通曰非違自二已下別歷非相二法三事四人五處躡前起後次第相生尋文可見。

 

[0125c10] [10]觀此五迷深明四法微為弘獎僅涉僧倫齊五所收義歸不足至於隨法明非非如霧結自非博觀餘復何論約指通情如前亦可且就鈍人餘如後說。

 

[0125c13] 三中初示足不足觀迷明法粗可秉宣未為通博故云微僅至下次指非相如霧結者喻其多也約指通情即上五迷指餘如後即辨壞中。

 

[0125c16] [11]如僧祇中有九一者與欲人堂中作法通收欲者以入現數二若隔障即同在覆別有遮斷不見身也三半覆露中間隔障四半覆露申手不相及五同在露地申手不相及此上五種是善比丘當時乖相故非數限。

 

[0125c21] 僧祇初科半覆露者謂半僧簷下半僧露地也。

 

[0125c22] [12]又有行住坐臥更互作句以義細分則一行有三歷作十二且從四儀即合前九然此行等必有餘緣亦應開許如立說戒教授白召病者輿來豈同坐也然須相順面必向僧則成開制故。

 

[0126a02] 次科初列人相四儀更互者如行作法住不足數坐臥亦爾舉一為首以歷餘三故成十二然下次明開緣若據白召本是制立且望相乖成法為開病人雖臥不得背僧故成開制。

 

[0126a06] [01]五分中病人背說戒者正判別眾四分我往不坐為作別眾等竝是正量。

 

[0126a08] 五分背別一人仍引四分乖儀以顯又觀文勢五分證上病須面向四分證上四儀互乖。

 

[0126a10] [02]上來六十俱是簡緣豈唯如舊但二十八必過今數義理有歸亦須收取如極醉人共語不解人等亦是不相領會何有忍默之理故須通照也。

 

[0126a13] 義加中初科初結數反古必下正示義加義有歸者謂歸不足注引捨戒睡狂如上出在他部醉及不解此之二人諸部無文是今義判(舊以鈔中義加三人者準此驗非)問既出捨戒那云義加答由非正列不足數中然對捨不成義是不足故也。

 

[0126a18] [03]文列受捨狂醉非者引證成前不足之限患今學者但誦人言何不撿律自有明誥事類極多故引令曉也廣如事鈔。

 

[0126a21] 次科初點文言受捨者即受法捨戒中以捨戒兩出故標簡患下示意指廣如鈔見足數篇。

 

[0126a23] [04]文云須知別眾足數四句者上雖通列名含是非但為緣差濫通淨行故以法簡不宜混雜就分兩對。

 

[0126b01] 次足別句中初文敘前列相或體非而相是或體淨而緣差同歸非數故云名含等所以淨行之人濫通數內事雖非足不妨成別故以足別作句簡辨。

 

[0126b05] [05]初是別眾非足數如應來不來等二人隱沒離見聞殘行法中七人亦有通局如前僧祗中隔障四別等實如應法能礙僧事故名別眾身不在僧非數收也。

 

[0126b08] 初四句中第一句收十五人應來及應欲為二人本非不足之數對別作句故此入之殘行七人據行不足猶通生善不應滅惡故有通局餘八不現約相不足足別之言隨句各異臨文裁酌不必一槩。

 

[0126b13] 二是足數非別眾即律中善比丘同住等由身參眾侶行德昭彰故兼兩位也。

 

[0126b15] 次句身參眾侶故是足行德昭彰故非別。

 

[0126b16] 三亦別眾亦足數者如現前得訶者訶身廁僧中通在數限口須忍默乃有訶制即非同和乃至僧坐而彼行立背面僧中等是也。

 

[0126b19] 三中六人應訶外入義亦同前此等身現故足相乖故別。

 

[0126b21] 四非別眾非足者如四分尼等四人邊等十三二滅三舉等或是報別法乖或是行違治重體既乖僧不能為別十誦諸人竝是應法但為差脫故不在僧如睡眠亂語憒閙此三由入無記不緣善惡雖在眾中不成作業也入定善人別有靜慮至於忍默不同僧和然身雖在僧不可為足見聞又絕不名別眾瘂等三人根壞非證聽說二緣正乖羯磨狂等三人由神亂故不了自性何預兩能白衣本是無戒可謂相似比丘同住樹上須知比丘在界內外若枝委界外地者身在界內是名別眾界外非別若不委地內外俱別而是不足數收重病中邊及以癡鈍醉不解語竝非二攝也。

 

[0126c09] 四中初四分二十二人報別即尼等三人法乖即沙彌及十三難行違即二滅治重即三舉十誦十二人次第牒解一一各顯二非所以入定中雖是善行而非證法故云別有等如色無色定各有所緣澄心凝住故云靜慮瘂等人中以羯磨法誡聽勸說故云乖也狂中兩能亦即說聽白衣中如律戒本釋比丘中有相似比丘謂剃染形同本無戒者非別非足易知不解同住樹上即界內樹也枝委外地即涉兩界若不委地但從根判重病下即伽論三人義加二人非二可知。

 

[0126c19] [06]上以足數對別為一四句今以不足數對別又為四句。

 

[0126c21] 次四句標中以前四句攝人未盡故復出之初後二句唯收四人中二同前如文所指。

 

[0126c23] [07]初是不足數非別眾如所為作羯磨者體通道俗且據比丘身在僧中威儀相具及以非具俱非別也然為僧量不名在數或前加法或自作白等是也若未受具又非義收。

 

[0127a03] 初句所為通道俗者大僧差懺諫治尼眾懺殘下眾受具等竝為道眾剃髮付房覆鉢等皆為俗眾且據比丘者簡餘眾也身在僧者簡遙被也威儀具非具者如差懺受日竝須具儀諫治擯罰皆令立作前加法者前僧加我也自作白者戒師懺主和白也(昔云教授召入非也由是能秉非所為故)未具類別不收所為。

 

[0127a09] 二是別眾非不足數同上。

 

[0127a10] 三是別眾亦是不足數即界中不集者同上初句。

 

[0127a11] 二三指同對前可見。

 

[0127a12] 四非不足數非別眾如律中別住戒場上神足在空竝異界所收非二種攝也。

 

[0127a14] 四中三人異界據本不足今望體如身現理合成足故非不足異界非別於義易知前隱沒等體應非現故歸非足(有改云亦不足者句法不爾故)

 

[0127a17] [01]就兩對四句中當宗所明十三難二滅體相竝不在足數形報未終斯法不絕尼等四人三舉七行無記等色但緣報殊法隔心差相轉故暫入非必能根轉法同心相無改者還通僧務是足非別。

 

[0127a21] 三料簡中初示永定斯法即是滅擯以帶難犯重皆須擯故尼下次明不定七行即懺殘七人無記等色總上十誦伽論僧祇諸相報殊法隔對人可見心差即睡病狂癡相轉即樹上中邊四儀乖背等尼女根轉即入僧中沙彌進具(尼下二眾兼上兩緣)三舉己解竝是法同睡醒定起狂止智明竝心無改也下樹語通四儀同眾等即相無改也是足非別同上善比丘也(舊記改云是別非也)兩重四句總收六十一人僧祇與欲前後不收義歸後四初句所攝。

 

[0127b06] [02]第四門中得滿得訶者謂善比丘也。

 

[0127b07] [03]今用若比丘反上尼等四人邊等十三難及白衣等竝體非也。

 

[0127b09] 第四門釋比丘中反前十八人竝非比丘故。

 

[0127b10] 上加善字則反上三舉二滅睡聾不相領等雖是比丘行相不善也。

 

[0127b12] 二釋善字反上多相舉滅是行不善睡聾等即相不善。

 

[0127b14] 同一界住者則反別住戒場上。

 

[0127b15] 不離見聞處反上可知。

 

[0127b16] 三四對反可見。

 

[0127b17] 乃至語傍人反上所為人也以為僧量不得訶制令他證正越己至於餘人故曰也又解即座餘人足制訶止恐因鬬亂令傍證正亦成訶也以云誰諸長老忍不忍便說也又解直語傍人此法不成亦成訶也故五分云同界若訶但比座聞亦成訶也又解本以足數望所為人相反為言此言似倒應云傍人語以羯磨文中召令語默也。

 

[0127b24] 五語傍人次列四釋初中語謂得訶越己即所為餘人即能秉此約能秉得訶之人在所為外故云傍也次解即約外來隨喜望正秉僧謂之傍人三中此據比座望訶法者得為傍人四中無別建立但扶成初解耳。

 

[0127c05] [04]具兼二法者謂含訶足也。

 

[0127c06] 總結中結歸上標兩得句也。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四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0-05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五
 

[05]上明不應法者非足數收餘同法者義須盡集今既不來必有所以故次第七欲清淨緣。

 [06]先以義分五門料簡初制意釋名體門二定緣是非門三作法成壞門四持說應緣門五雜相分別門。

第七欲法中義門有五下文自點今先對文從初律云至清淨是第一門從於中至結界一法即第二門從有五種至清淨亦得即第三門從二明受欲下至餘詞同上竝第四門從佛言若受欲下盡末文竝第五門就文分三如文自別。

[07]義立如此引義從文又分三別從初至眾多比丘與欲清淨來明與欲法二受欲者命過已下明持欲成不相三不得趣爾與欲下明說欲相。

 [01]初又分三初清淨來明制意二若有佛僧事下明開緣三五種欲下作法成壞。

[02]初門分三如門所列。

與欲制意中標云如門者即前義門第一含三科也(昔云與受說三者非)

[03]言制意者凡僧事要務和合為宗乖此作業必不成濟然則形居世累事難通允制其身口容可從緣若不開心教則太局故大聖知時隨前法緣緩急相濟彼我齊舉通心達僧便成遂事意如此矣。

制意中初敘僧事然下次明欲法又二初敘機緣故下次明立教緩制身口急開心欲彼是僧事我即欲緣。

 [04]釋欲名者以希須為義如世色聲名為欲等今以僧務同遵義無乖異思得詳集如濟獲舟但以事違無由自達故遣致心名為欲也故伽論云所言欲者所作事樂隨喜共同如法僧事故十誦云欲名發心如法僧事隨法與欲故也。

釋名中初通示名義希須謂心有所望舉世五欲證名彌顯今下次別敘欲法僧務是所欲思集即能欲水濟獲船喻其情狀事違即欲緣下引二文具含能所顯上所釋並有明據。

 [05]釋欲體者有多種從法以言謂想欲等如雜心通中說也從相以論色聲為體或動其身色或動其聲相也從事以論則有兩種事一單僧須者如受懺二法等別人不預故僧須之二互須者如說恣等至期必說說必在僧若不求覔僧便有罪必私逃叛遠出亦犯是知俱須也。

出體中有三初想欲者想是連引正取欲心以為今體須知兩別不可相混言從法者即三聚中心法所攝下指雜心彼通明心法故曰通中論問曰云何心法等聚答曰想欲及觸慧念思與解脫憶定及與受此說心等聚(想欲觸慧念思脫憶定受十並心聚攝)論自解云想者於境界取像貌欲者於緣欲受也(謂於所緣心欲領受)次色聲中如注五種現相動色餘四動聲廣說具儀即兼二種三從事者羯磨所被不出二種即僧私二事私事則秉法之僧須我成法僧事則彼此同制僧別相須不求有罪明僧須也私逃亦犯明別須也上三明體初是能欲後是所欲中即欲法。

 [06]文中不來者說欲清淨此即制開之本也。

三牒釋中制其必說開其不來故云制開之本。

 [07]文云於中有三謂與受說下即第二門緣如非義就分為二一緣如非二定開制。

二開緣標分中舉起義科攝文分齊。

 [08]初中佛法事下辯緣開也大途橫絕有犯戒事無如法緣而與欲者以事非故不成是別僧事清淨理不容濫無心至尚豈是欣欲故有說者更招妄語當律開緣如文有五下文衣緣者乃非佛制比丘受行理亦通準僧祇云說戒不來者蘭若為衣鉢王賊禁閉守房等緣是開欲也。

緣如非中初敘立所以大途謂欲法大意絕即是斷不成是別者己欲非法僧事別眾無心至尚謂於僧法無崇尚之心而濫委他緣輙爾送欲豈是欣慕希須耶說招妄語者以不欲言欲違心故犯鈔云令他傳此對眾而說一一人邊皆波逸提所傳之人知而為告結犯亦然當下引示緣相四分六緣下文即六群作衣僧喚與欲僧作法已六群後悔佛制犯提僧既受行故知如法欲法出布薩犍度作衣出戒本計非下文未詳何意僧祇三緣今通準用。

 [09]二定開制中以欲之所在必緣僧務自然薄弱力所不勝唯除結界者自然開眾務其唯結界一解如上又云界須制限自結開欲終不識委故須通集也。

次定開制注云竝聽與欲是開唯除結界是制文但敘制餘開可知(舊云自然開結界者非)初敘制意由不勝僧事故不許傳欲唯除下次牒文釋即顯律中不開所以此有二釋一解如上即前所敘自然薄弱等次解可會準結界中有三解初云結界眾同之本理須通和餘法眾同之末竝依後起下二同此。

[10]三五種與欲下即第三門作法成壞就分為三初顯法二是非三正作。

三成壞中標分文義兩門科語不別。

[01]初五種者四略一廣略則唯重廣通輕重也就五又二四口說也若現身者是一後開故五分病重不能口說聽身與欲若舉手舉眼搖頭得成。

顯法中二初約廣略分而云輕重據病為言就下次約身口分下引五分別證身相搖頭謂點頭示與相也。

 [02]二是非法中若不現相反身一也若不口說反口四也文中更與餘者前既非法能所乖儀故更簡人秉法方詣故也欲與清淨俱者以礙僧事律本前緣二途別說後令合也。

是非中三初釋非相次釋再與前非法者躡上二反也能與違法所傳暗教二竝背儀故須別與也三釋合傳律中初令說戒傳清淨羯磨傳欲因說戒時羯磨事起不傳欲來妨僧法事佛令合傳。

[03]就正加法中律云廣說不正出文今比轉欲故裁出也。

正作中初科如前引律但云廣說而無詞句比轉欲者文如後引此中但取前後四句故云裁出。

[04]文中分四初告前憶持二自言名號三牒所為事四正陳心本。

[05]所以不稱病等緣者律無文也稱者人言不足承用送心達僧未勞陳說如忘名類但述眾多可知也。

次科不稱緣中初徵律下答初句正示稱下斥非鎧師羯磨牒緣入法鈔中轉欲猶循古本準今例削送下顯理如下舉例文見下注。

[06]言如法事簡非法事律中本為事說欲及僧中事起非是所欲之事以礙僧務但言如法隨時事起皆應羯磨故也。

二中初釋文相簡非法者如律媒嫁淨人等律下示本緣為事說者如云為受懺事與欲等既礙僧事故佛制斷俱云如法隨事皆應。

[07]言欲清淨者有人言欲應羯磨清淨應說戒如僧祗中時集與清淨非時集與欲四分合之為妨當時作法也今解云欲者表心無貳以應僧體清淨表行無玷實通假用。

三中初引古解執律廢教僧祇正文說戒有限故云時集餘法不定名非時集四分下次明今釋初示所據鈔云今須雙牒由文正制不同僧祇猶行廢教今下釋義即約心行以分兩別欲而非淨即不足數淨而不欲即是別眾故須兩具方成僧法僧體假用名實互舉。

[08]一說便止者律無結數三一之言準上下文加三法處文中自明一說直成更無結約今以一說為定莫非呈心至僧眾多忘隱明判開之豈限三說方成一法有人依五分僧祇不三說者不成說欲以為詳審必準亦任以四分無文制之。

釋注一說中初示今判律中三歸白四後竝結云第二第三亦如是等故云文中自明即顯無結約者止一說耳眾下舉例不憶名姓但云眾多亦成說欲又準下文若忘不說故隱不說竝名欲到故知但取通意不必徒煩有下點異執彼據他律以決四分必下是縱無大害故以下是奪乖本宗故鈔云不須云云取他外部是也。

 [09]文中能憶姓相名類隨多少者今此四分與十誦同座上人少說欲者多開之如斷諍中取諸人欲智者屏量等也十誦中一界四處展轉與欲不同五分欲少現多也不能記名云眾多者取心而已開從本欲必能持記義依聲教。

次憶忘中二初釋能憶四分斷諍簡集智人屏處評量餘不預者並令傳欲十誦一界四處作法互相與欲二文並顯集少欲多故知隨意多少得受五分反之宗計異故次釋不憶本欲即心能記依教非所開故若爾必能憶持而故慢說欲法成否答據下睡忘故隱不說理應得成但違教耳。

 [10]二明受欲下即解第四門義持說所以就分為二初持後說就初又二初明受已是非後明轉欲之法。

 

[0130a02] 第二受欲標分中義門第四復分持說即攝文中受說兩科此亦義判下分受已轉欲二門即從文科也。

 

[0130a05] [01]初中明失則有三處謂受持中道及至僧中。

 

[0130a06] 初科本宗失相標處中言受持者即初房內。

 

[0130a07] [02]初從房內失相列二十八種非先有過也受欲已後方陳露之。

 

[0130a09] 次房內中初科初標總數鈔云二十七者可驗文誤非下示先後若先有過不合對傳受已過生可容有失。

 

[0130a12] [03]文中受欲者命終而僧猶用前欲房中及道可非欲到若在僧中事須分別有說者云未說不成已說在僧成或有說者說與不說俱名欲到如忘等例或云不爾忘有人持死無識也云何成持如捨戒中死人非數也。

 

[0130a17] 次釋諸相初七人中初科前示失相房下次辨三處房道易知不在委示僧中多說故須備引初解己說僧持雖死亦成次解俱成引例不齊云下指破仍據捨戒決知非理義詳兩判前解為優。

 

[0130a21] [04]若出界去者以轉在異域非欲本也說戒法中云餘道行致諸講者容云持至餘房即失欲也自恣文中辯緣一同便言出界則無謬也。

 

[0130a24] 次科初明失止為同界故令送欲今反出界故非欲本說下會名說恣兩出言異義同講者迷名乃作異釋餘房同見義無失欲故知非也。

 

[0130b03] [05]云罷道者受已言還俗也尋悔本心又將前欲入僧作法謂不失也但由中隔俗情欲非俗法也。

 

[0130b05] 三中初示相但下推失所以問為取前人失戒故失耶答欲取起心失戒須作法捨但使發意即須再受。

 

[0130b08] [06]入外道眾謂同寺之內外道居處中國至今此事多有不如此方釋李乖也。

 

[0130b10] 四中中國即西土如祇桓寺有外道俗人院是也釋李即佛老姓氏。

 

[0130b12] [07]別部眾者則調達之黨五法為宗或同在釋門而見殊戒等如五部十八部故律文中同界各說兩別俱成。

 

[0130b15] 五中二釋初即邪正別五法如前或下二是執見別五部十八戒疏義鈔廣之。

 

[0130b17] [08]戒場上者疑前出界此局內也中分異界與出不殊。

 

[0130b18] 六中對前第二內外分耳。

 

[0130b19] [09]若明相出者即宿受欲十誦云若受宿欲不應說戒。

 

[0130b20] 七中初科欲限當日越宿即失十誦文證以一例諸。

 

[0130b22] [10]問此宿欲者為約羯磨為約羯磨所為事辦不成耶答俱不得作如僧祇中八萬人自恣畏明相出減眾各作四分恐明相出開略說戒若但經白時節可知何勞略也。

 

[0130c02] 問中以羯磨事或當法即成如受懺等或被後行事如說恣等然今宿欲不被羯磨於理可知且如後夜白已說恣至明未竟前欲可用否答中兩引明據顯知不被隔宿之事必有此緣當更取欲。

 

[0130c06] [11]自言邊等十三及二滅三舉者既自述過非數義顯即非持人雖復自言當後作法非本同聞不知通取以佛制三根無濫故也。

 

[0130c09] 次十八人初列相明失雖下決後同法謂此自言失欲之者後臨僧事但非當本同聞之人還成足數。

 

[0130c12] [12]離見聞中三處俱有初在房中若受欲已必作送意雖離與者見聞則不失也作不送意互離見聞勢分未越故未成失若俱離者由過分齊教相正約故是失也中道望伴可以例之有伴可爾無則如何今解不問有無但不送意離生念處約俱離失。

 

[0130c17] 後三人約處中初科初總標初下別釋房中明失作不送意見聞俱離中道中行伴不定故所不用前標三處不明僧中者以易知故或可備見下問答中。

 

[0131a03] [01]有說者云如昔所解恐非弘贍今若約相以成失者有四種離一隱沒二倒出三障隔四遠坐初受中道據隱沒論若至僧中具兼四失。

 

[0131a06] 次科初斥古非弘贍者攝相不盡故今下立義初列相隱沒受他欲已入井窨等倒出見下五分障隔見僧祇遠坐即離比座初下次對處有無可解。

 

[0131a09] [02]問離見聞中為俱為互約誰辨離。

 

[0131a10] 問中含二初問俱互二問所離。

 

[0131a11] [03]今解云皆望同坐展轉不約作羯磨者如轉輪說戒八萬自恣何由普聞但取相連即非別眾故五分中三種羯磨房小不容聽在前後簷下及庭中坐雖不了語皆為法來竝名布薩。

 

[0131a15] 初答中初義判如下舉例四分為眾大聲小不聞說戒令作轉輪高座立上說之故下引證三種羯磨即通舉單白白二白四三眾法也。

 

[0131a18] [04]若論辯失亦通俱互何以明耶四句分之。

 

[0131a19] [05]一聞而不見失如僧祇不問覆露但有隔障即失成別如五分雲霧黑闇中先不相識人不得受戒又如背說戒師坐即是別眾既持他欲自別豈成也。

 

[0131a22] 次答俱互初句僧祇明失欲五分兩段初防遮難後犯別眾竝準明失。

 

[0131a24] 二見而不聞失如五分若在屋隨倒出離若都露地去僧一尋是也。

 

[0131b02] 次句五分斷諍中文正判失欲。

 

[0131b03] 三俱見聞失十誦中空有互與皆非法故。

 

[0131b04] 第三句十誦空有互與空與地受或地與空受雖復見聞然非同界故。

 

[0131b06] 四俱離失如僧祇中一切覆處不得離見聞不成受具等。

 

[0131b08] 第四句僧祇不成受具準例失欲。

 

[0131b09] [06]上之四句所以竝失莫非持者入別非足故。

 

[0131b10] 通結中總示失欲之意又此四句多據僧中微通房道尋之可見。

 

[0131b12] [07]文云中道僧中俱列二十八緣上已具明非法是同故云亦爾也。

 

[0131b14] 指二處中律文三處人數並同但具列房中例通餘二耳。

 

[0131b16] [08]既已成失當更與者明前非持人故覔應法也據此縱說付僧竟亦須得入持欲。

 

[0131b18] 次重與中初科初釋文據下義判以僧中有失亦制更與則知說付僧竟亦須預數同持。

 

[0131b20] [09]自言可爾餘道戒場在空等類豈體乖耶答戒具解昏雖行等夢制取餘者意在明人應僧圓教耳豈唯孤行輒濟其神乎用人不同其致各異義不可也。

 

[0131b23] 問中文脫問字界外場上竝是體淨自可重與何必餘人答中初示制意僧取知法解行兼備方能被事故云圓教無解之行謂之孤行雖復秉持不資神用常途足別乃約體淨秉法持欲必揀智明故云用人不同等也準為四句一有解無行非別是足可秉可持(如犯邊罪等不自言足數持欲)二有行無解非別非足不可秉持(如前癡鈍及文中戒具解昏)三解行俱備一切竝成四解行全無一切不預然此有解亦有多途或時過學肆濫預律科或歲久看尋而專封名相或依文講說而罔達是非縱使水清猶非持秉況乎濫濁焉可言哉。

 

[0131c10] [10]問狂等三人尼等四人或受已捨戒形生之徒何為不列耶。

 

[0131c12] 次取他部敘問中初問狂人尼等文出五分受捨形生下雖無出義不合持。

 

[0131c14] [11]有人云濫不出也如狂雖是一有三不同據常憶者是持欲也計餘不成同濫不說。

 

[0131c16] 釋中初師狂有三品下品成持餘二不成律文若列便濫下品準尼亦爾本眾自成恐濫不簡故文不出。

 

[0131c19] [12]有人云不勞所以但是略無如不足數中邊睡定狂醉之人可是濫也律文上下列不足數緣或少或具前後通括方成位耳。

 

[0131c22] 次師初句廢前次句立理如下例難以不足數中不列中邊等人豈是濫不說耶而律中前後隱顯互出故云律文上下等引彼例此顯是略無。

 

[0132a01] [01]今取諸部相通明失以不知者則別眾緣成作業不就豈非險也周行為勝。

 

[0132a03] 次正取中敘由云不知者或寡於聞見或專執己宗別眾非法陷己累他故云險也周行猶遍用也。

 

[0132a05] [02]僧祗十種失欲五如不足數中即隔障等也六在界外受欲此能所俱非也審不入界僧成法事七持欲出界此受者非法也令與者成別八與欲已自出界此與者自非僧法得成九因病人與欲已聞僧中有好大德來說法毗尼自力就座久疲默出以先欲故更不重說此愚教失欲本送心今身到僧前緣久廢故須後說十因布薩時與清淨欲若暴風雨賊急火起驚散走盡名壞眾失若有一人安坐不動名欲在僧彼律更有同故稀故所以不出。

 

[0132a14] 僧祇中初指前五六下次列後五六中能所界外不礙僧事七中受者失法故成別眾八中與欲出界今多此類學者慎之九中亦與者非不說而去則妨眾法十中亦受者愚教因難失法理須再取故若據彼部欲淨各傳今云布薩而雙與者以布薩時兼羯磨故一人安坐欲不失者此據已說付僧為言下文指廣彼有轉欲失(四分開之)宿欲失與尼沙彌失受者還戒失與者還戒失比上本宗同稀可解。

 

[0132a23] [03]又如十誦覆等三人四分覆法明言非數豈合持也。

 

[0132a24] 十誦三人亦同前列乃會四分非數非持。

 

[0132b01] [04]又如五分尼等四人狂等三人為七倒出眾為八。

 

[0132b02] 五分八人報病儀乖不成可見。

 

[0132b03] [05]通十誦三人為十一通僧祇十人為二十一又通四分二十八人為四十九人也。

 

[0132b05] 合數中五分後列即躡上文逆通前數。

 

[0132b06] [06]如諸部計會是非交映方成一法豈取專局用成通照既有別相則非法收自他同苦也故律文翻種苦業多人不利等。

 

[0132b09] 結誥中初結前是非交映者彼此互望有者為是不出名非一法即是欲也豈下反古彼則專局本宗此則通照諸部明前總括非取於古也既下顯過律明比丘非法羯磨故此責之翻種苦業即自苦多人不利即他苦委如後引。

 

[0132b14] [07]引十誦文明不成者反則是成故彼文云若作法竟自言白衣沙彌等皆成五分中自說罪人不名持欲反上則成。

 

[0132b17] 次成不相中初科牒注反則成者謂不自言也下引彼文作僧法竟自言得成即顯不成約未竟耳五分文顯彌彰今義。

 

[0132b20] [08]如昔解不自言成持欲不成足數數取體如持但傳信今解同他部四分不了必不自言持數俱成若自言者理非二攝。

 

[0132b23] 次科初引古今下義決同他部者即上二文四分列相亦云自言而不甚明故云不了但取自言不言不分持數兩別。

 

[0132c02] [09]十誦又云若受欲已或故不去放逸懶睡入定等皆名不到睡定不成不犯餘者不成犯罪若與別住得戒沙彌亦名不到以不參眾侶常法故得受二欲俱是比丘也。

 

[0132c06] 三中所引不涉上科或是證前或彰未盡初約不去明不到睡定不犯以非意故作意亦犯餘者犯罪即故不去及放逸人情過可責故若下次約人非明不到別住即上覆藏人得戒沙彌即學悔人以羯磨云與波羅夷戒故云得戒(昔云十戒非也)以下顯意得下準判乃知傳欲須簡如法二欲即與欲及轉欲也。

 

[0132c13] [10]次明轉欲初緣後法。

 

[0132c14] [11]若據十誦僧祇若轉俱失四分開之或是異宗所廢且從當部毗尼母云七相應法者受已轉與一人如是至七皆成欲清淨也。

 

[0132c17] 次轉欲緣中初示部別雖他宗已廢然於機有益故從當部如淨地也下引論證同此宗故彼文約數收法如在一數名一相應今此轉欲在七相應開七轉故既有定限已外不成。

 

[0132c21] [12]文中初牒前欲之辭我與眾多比丘者據迷忘也必思審者不得籠通彼及我身者自他雙牒以付後傳。

 

[0132c23] 法中兩段但釋牒名餘詞同前故不復解據迷出法以事稀行多不知故若止一人但云受某甲比丘欲清淨受多不忘但別牒多名餘詞無異籠通俗語無簡別故。

 

[0133a03] [01]三明說儀者又即第四門中後義也初說欲儀後顯雜相。

 

[0133a05] 三說欲中標分可解。

 

[0133a06] [02]初中簡能說人不得輒爾者以上非緣皆多別眾不唯空設更來愚罪故簡明智堪在眾說也。

 

[0133a08] 為他中初科躡前失相以彰簡意來愚罪者若學未通即結違教惰學不識須斷無知。

 

[0133a10] [03]正說之辭義兼兩也我受彼欲者傳初受辭彼如法下牒應僧也。

 

[0133a12] 次科文牒彼我故云兼兩。

 

[0133a13] [04]文對自恣不言清淨者以淨應說戒欲應自恣不敢言淨令他舉過即求聽也。

 

[0133a15] 三中自恣彰己有過不當傳淨告僧任舉故曰求聽。

 

[0133a17] [05]若自在僧有緣須說者四分無文如十誦云若於僧前與欲誰應說佛言諸比丘隨意說準此似病人雖對僧說更須餘人為傳說也如僧祇中病人與比房欲不受即入僧中上座前脫革屣互跪合掌言我某甲清淨三說已佛言善但不受者越毗尼故知直說更不重述。

 

[0133a23] 次自說中初示本宗次引十誦既指比丘似對僧前與欲令說後準僧祇緣法昭然而詞句頗略準上加之如鈔具引羯磨據宗故所不出不受者吉理不應故下二句決前十誦止是自陳。

 

[0133b03] [06]文中受者睡定下總明雜相即第五門義。

 

[0133b04] [07]睡忘俱無記入定別緣也五分持欲至布薩處有諸迷病舉等皆清淨欲到若睡眠忘者吉羅中路忘等則名不到四分睡忘無罪者元作傳意不覺想轉故開文云不故作也若元入捨受理依文結。

 

[0133b08] 次明雜相睡忘中初科初釋文入定緣善即是有記次引五分顯示成相諸迷即下睡忘病即狂癡舉謂治擯睡忘結吉以懈慢故病舉無罪不由己故後舉四分會通結犯律約不故反故亦犯故云元入等睡眠無記三受之中捨受所攝。

 

[0133b13] [08]若爾隨不說者皆成後法用說何為答為僧務故開欲應和不以欲緣作所為故如不稱名達心而已何要口說然法假相成故制說欲睡忘可責故結罪也既達僧中理是開限。

 

[0133b17] 次科難意不說既成後法反顯對說無功答中初明欲本取和不入羯磨如乞唱等以牒入法不可不言如下舉例即前忘憶謾牒亦成可驗取心不拘言說然下示開制。

 

[0133b21] [09]文中故不說者但獲小罪義應得成在開中故。

 

[0133b22] 次科文但結罪不云不成理如所判。

 

[0133b23] [10]就文病緣輕重兩相何以不說欲者病有多種前說者輕堪相對晤今者是重不說為別五分云病者扶來不堪轝至方聽說欲。

 

[0133c02] 三中對簡初科牒文徵意注中望前通云重病然轝來尚輕僧就復重故分兩相病下釋通前說輕者上與欲中開病緣故對晤即與欲也不說為別謂不堪對說即成別眾五分反之引以彰異。

 

[0133c06] [11]若爾重病即不足收何勞轝就答氣力虗微故不能說神道不昧是別眾故。

 

[0133c08] 釋疑中伽論重病不足數故答中即顯神昧是不足收。

 

[0133c10] [12]文令轝來表和達僧就病者所僧以法濟或出界者病多僧少相連不及濟緣既爽時不可乖故徙出作也。

 

[0133c13] 牒釋中爽即是違時不可乖如說恣等日限定故徒即移也。

 

[0133c15] [13]五分病人不能面僧或背坐臥佛言別眾應出界作若病在眾如滅諍草覆中兩眾皆舒手足伏地向羯磨一心聽受準此仰伏俱開背是乖相是別是足必堪同僧而故仰伏者就開成別如僧祇中四儀不互也。

 

[0134a02] 引示中即明病者坐臥之相初準文制背若下引例開臥以草覆法兩眾前後更互伏地則秉白時一坐一伏不妨成法準下決開制仰伏非背所以皆開須約側臥以分向背堪坐故臥乖本開緣還成別眾文證如前。

 

[0134a07] [01]文中逢難外來成者此緣非心隔但為事遮開不失故。

 

[0134a09] 四中初科此緣即出界之緣事遮即命梵等難。

 

[0134a10] [02]若準此義有難在房僧法應成亦非心也若同五分母論若出不來若遮不至俱得清淨四分無文如下律中有作無想不成作法又云更無方便可得別眾前是不失欲開此即非開別眾兩緣斯異不可一例也。

 

[0134a15] 次科初準例準上持欲以例在房有難是同非心不別故也若下引決初引他部開成出界不此來句因引遮不至者是今取證謂同界內為難所遮無別眾過故云清淨四分下次據本宗判別初句示無開如下引急制餘之制教多開境想容有方便唯此別眾特反常途比前成欲緩急全殊不可相例。

 

[0134a22] [03]問與欲事訖不來成別不答文言應往不者治之未必有別何以明耶本取情和心已應僧相非乖背事訖違教得罪得成如狂比丘得法在僧病止法存不往非別不同受日牒事而作事謝法滅理數宜然欲本不稱僧為又別但知通意故兩無違義須應往故結小犯。

 

[0134b04] 料簡中初問恐疑事訖法謝成別故問決之答中初準判何下徵意初敘非別所以如下引例病止例事訖法存比欲在不同下遮簡恐取彼例故預通之欲不稱者一不同也僧為別者由彼羯磨正為受日今此送欲僧為他緣二不同也兩無違者彼欲不失僧法得成故也。

 

[0134b10] [04]問與欲在僧得立說不答僧祇中令互跪也。

 

[0134b11] 次問立說遮濫行故答文可解。

 

[0134b12] [05]若爾教授說戒皆開立者。

 

[0134b13] 難中引事發下諸文。

 

[0134b14] [06]答行事依文不可比附此二人者一為僧使二為僧聞餘雖為僧皆須坐秉何況私欲輙同立說如前五分僧祇威儀小乖即判成別四分云我往不坐恐治我故為作別也。

 

[0134b18] 正答中初止來難此下次伸所以諸羯磨中開立唯二若準尼鈔立說亦廢以僧況私準知不合仍引諸文明判別眾五分背坐僧祇儀互故云小乖并下四分竝如上引。

 

[0134b22] [07]然就僧法約相分之不必據內心違相順開成應法故文云如法羯磨而心不同佛開成和相乖心順即是別眾如上等文七百結集後聽可等又須斟酌不必皆爾。

 

[0134c02] 次通明中初科初標示心下別釋又二初明心違相順成和引律雜法中文舍利弗見作非法羯磨佛聽默然故云開成(此云非法乃據緣乖彼約事如故云如法)二明相乖心順成別如上文者近取上答遠指前緣足別諸相復指律中七百結集即跋闍擅行十事之一彼云在界內別眾羯磨已聽可(聽可即欲之異名耳)謂先作法有不集者後取欲也彼稱佛說七百羅漢斷成別眾亦即同上相乖心順等之一字略束之詞又下結誥然有相順心違成別如得呵者呵亦有相乖心順成和如病開臥故云不必皆爾。

 

[0134c12] [08]若能秉法人如上兩開就所為者則有二例被治被諫坐立俱成雖非數收情用兩別故治則極三違惱處重成四壞眾諫通多少莫不情求無慮破別也若乞受乞懺下情仰上非具法儀相似倨傲義無授法文自顯之。

 

[0134c17] 次所為中初指能秉兩開即前二人就下正簡所為初標二例違順分之初違又二人分通局壞眾即是破僧情求謂僧勸諫次順中受懺竝制具儀下篇備出故指後文自餘受衣受日差人賞勞等例皆跪坐義無乖異。

 

[0134c22] [09]上解欲緣竟。

 

[0134c23] [10]第八陳本意中。

 

[0134c24] [11]初標舉兩緣通列則四如文具解有分為六相者一違二順三眾常制四治道俗五制僧別六制試驗如四月等各引事成不離前四尋之可領豈多為是。

 

[0135a03] 第八釋總標初牒釋有下點異初二同今私緣而違中止收諸諫三即合今僧緣四中七治等為治道覆鉢為治俗五中滅諍結集等白是制僧餘語觸惱等即制別六中唯局試外道耳不離前四者四即歸違五兼違順六即還順。

 

[0135a08] [01]就僧初緣地既無法僧事須行要前結相豎定標域理乃初緣稱量事攝然唱相時必歸次八也。

 

[0135a10] 創立中初科初敘結意相即界相豎下次判所屬若據商度分齊即屬稱量今取唱相告僧須歸陳意。

 

[0135a13] [02]問結界無欲用七何為答必須先知若不委者取欲結故。

 

[0135a15] 初問答中雖不聞說須存遮濫今不可闕。

 

[0135a16] [03]若爾與初量何異答初量事體是非第八緣成得不各其致也行事之時豎在第三排緣第三至第四也由豎標訖然後集僧及至第八可例前也。

 

[0135a19] 難中若爾二字躡前判屬答中初分示初但評量八正唱告行下排次第若約豎標即在第三那三為四等若據唱相須在第八故此一緣前後不定。

 

[0135a22] [04]二常集眾具既說恣之時籌華湯水等位在第四排轉文四為第五也餘以情求上下統約也。

 

[0135a24] 二常集中初示位準鈔僧集堂已始進籌水故在第四今多預備故乖次第餘下例通諸法隨緣上下不定。

 

[0135b03] [05]就私事違惱則須舉處無問道俗及以僧尼或治或制必無來乞通望能所俱是違情但須知法智人以事陳告審得情實作法加之。

 

[0135b06] 私緣違情中初科僧尼即道中別相更收沙彌如捨教尼擯諫沙彌竝違情事智人陳告亦當第四。

 

[0135b08] [06]若爾僧法何名私事答僧為前緣皆有利益或令折伏或息邪疑既作法已請僧求解乞非僧命故義歸私也。

 

[0135b11] 次科答中能秉雖僧所為是私初敘能秉折伏即治罰息邪即諸諫既下示所為望後乞解即彰私義。

 

[0135b14] [07]二順情須乞事或有無文言多也一向專己事不在僧必加乞也如受懺解等二者為僧差使或白告自量不必須乞白即乞也。

 

[0135b17] 順情中初科初牒釋一下列相分二即乞有無也白自量者即戒師懺主白即乞者謂未羯磨須先告眾即同乞也。

 

[0135b20] [08]若爾差使為僧豈成私事答前緣不定若輒加乞恐事不和所為乃僧文中列別既牒名字非私何謂故說恣白辭文中牒僧自餘可準豈非大鑒也。

 

[0135b23] 次科答中初明無乞差人選德未委眾情故云不定所下次顯私事下舉說恣白文相比僧私自分準此可判一切眾法故云自餘等也。

 

[0135c02] [09]第九問事緒中。

 

[0135c03] [10]所以須問者大眾詳集言說有由和告之情義須唱顯故提集緣問本集意如文述也。

 

[0135c05] 第九釋中初文提集緣對上句問集意即下句。

 

[0135c06] [11]事含通別者如受戒四法別須重問或就通論但通一者以言非竝述事不疊生必待前後縱有通別止是一言不可異也。

 

[0135c09] 次科初釋事含通別別則易解故但明通言非竝述如受四法不可具牒故事不疊生行須次第不可頓作故縱下釋唯一問一切羯磨無論通別竝無異辭。

 

[0135c13] [12]第十答所成法者。

 

[0135c14] [13]有問於前無容久默故尋答為某羯磨也。

 

[0135c15] 第十答文某字即總諸務。

 

[0135c16] [14]文中事有先後下引說戒如五分云僧說戒時更有事起先作此事然後說戒如四分中當說恣時有遮舉者必先與法然後說恣由此二法制僧不動若說恣已方治舉者既為別人多不和合故在此也。

 

[0136a02] 簡辨中初科前引二文必約說恣可分先後餘無所分或約結解人衣食界義亦可說由下二出所以。

 

[0136a05] [01]云法緣通別者有多種也或一事多答為別如受戒等三白一羯磨或別多事一答為通如捨墮也或多事別答為別如犯多墮各懺者是或一事一答為通如受戒一也約人眾多約法有四清旦一答終盡夜分竝得成也或累事總答如一席上欲作多法應即答言攝衣羯磨攝食羯磨雖一時答後歷別作理亦無妨自餘行事一答作一可以準知上來一家行之。

 

[0136a12] 次科受懺中初文初總標或下別列五句一與四即受戒通別二與三即捨墮通別自恣德衣亡物但涉多法例有通別第五累事是別一答為總前四即兩單句此即兩亦句雙非不可立自餘下指諸單法唯別無通如說戒受日治練之類上下示今所行生後異義。

 

[0136a18] [02]有人言夫法之所被即目相因何有通也一受四度前後問答隨問而作事義諧和何有朝問夕仍隨用中間隔斷豈是相接故非前義。

 

[0136a21] 斥異中初科此師立義廢前通答。

 

[0136a22] [03]今解竝無文制不容立異為表事端通答何損約事流便不涉遲疑隨答即作亦是決正。

 

[0136a24] 次科初破偏執此立彼廢皆是義裁既無明文不可定執為下明兩通然眾多受戒雖通朝夕須約一坐不起為言必有出入坐立不同竝須重和不可通用。

 

[0136b04] [04]結捨二界理無雙答者由地二界不同故有結捨兩異結則自然捨則作法隨其兩界唯各一答也。

 

[0136b06] 次結捨中事雖同席託界不同理無通答。

 

[0136b07] [05]下文誡勸其相可知隨事重囑恐不成耳。

 

[0136b08] 三誡勸可解。

 

[0136b09] [06]此就十緣通簡有五一相攝二有無三先後四成壞五廢立。

 

[0136b11] [07]初中第三四五六七五緣竝攝在僧九十兩緣竝攝在法初及第八通攝事收非不評於人法然興發業起本由前事也第二託處唯局兩界成羯磨緣略則有四僧事法界相隱須張故離為十。

 

[0136b15] 二就緣通簡相攝中初科攝上十緣總歸四法當知秖是離合異耳。

 

[0136b17] [08]問如第四緣僧集約界文盛談處豈是僧收答界為法託如第二緣今此第四約界明集僧之遠近能集在僧不唯界也。

 

[0136b20] 次科問答由前第四廣分二界似濫第二故問簡之。

 

[0136b22] [09]二有無者。

 

[0136b23] [10]有人言結界無欲故削第七受日差人無乞結淨不唱其相故削第八如是類減。

 

[0136c01] 有無引古中彼計隨事增減不必一概。

 

[0136c02] [11]今解竝須具之結界無欲立緣顯之受差無乞豈不須告告即第八陳情事也結淨不唱此不尋文律云應唱房名其事極顯若不先陳何由結法故須具十乃鏡是非。

 

[0136c06] 今解中初科第破前義結淨地法古不唱相如文引斥故知違教。

 

[0136c08] [12]豈唯眾法須此十緣對首心念非十不得以是非俱通持犯冥會竝須條貫終始方乃引事作業恐未閑曉試為略指。

 

[0136c11] 別法中是非約緣持犯據罪是故成持非故是犯眾別雖殊斯義不別故須齊具。

 

[0136c13] [13]但對首一法用歷十緣餘者例通取悟也如受衣法五大上色義加不成即初緣也事通兩界即第二緣口召對人即第三緣約界明集有則對首無則心念即第四緣前對相可即第五緣癡鈍非數即第六緣取欲非法即第七緣執衣言議即第八緣勅前審諦即第九緣答問可者即終緣也誰不知繁義張所為不可怪也。

 

[0137a02] 對首中初總標如下別列前對相可謂許與對首即和合也執衣言議謂能受人有所白也勅前審諦囑彼對證也答問可者所對許也(昔以第八為加受法九十為問成不者此十前緣豈濫正作故知非也)誰下示意。

 

[0137a06] [01]心念等法例亦如之且如眾法心念說戒一法以歷十緣一商度時節二審諸界相三作法撾擊四約處無人五觀其和別六自量是非七獨集非欲八具理籌水九激動說緣十如緣作業餘者例也。

 

[0137a10] 心念中五觀和別者界中無人即和有則成別九激動說緣即具儀斂念有如問事十如緣作業謂將作未作審慮如緣即同答問眾法心念可爾但心念法如何具十如晨朝六念初二同前三自至像前四知唯獨秉五三業無乖六七可知八審知日月身康羸等九十亦同隨義意裁無不通說。

 

[0137a16] [02]三明先後者法事分二。

 

[0137a17] [03]諸律先和後欲由取答緣以應欲務也四分先欲後和文如戒序及德衣法由說欲時但言如法知何不通必和居前義亦無妨不由前後即說成敗。

 

[0137a20] 先後法中初引示不同諸律先和後欲謂問答在前問欲在後如十誦羯磨首云作羯磨者唱僧和集欲作何事僧中一人應隨答云作某羯磨又唱不來諸比丘說欲說已唱白羯磨四分先欲後和如前所列羯磨前緣唯出戒序及出德衣二處故此指之文中各顯教意諸律則先審所為應我所欲四分則通應如法不簡前緣必下會通彼此不必固執。

 

[0137b04] [04]二事前後者如結界豎標須在第三如標唱相還復第八如是例舉可以情求也。

 

[0137b06] 次科明事竝見前文此中義括故重舉耳。

 

[0137b07] [05]四成敗者。

 

[0137b08] [06]第二四五六七五緣事現方成有闕名壞何以然耶二界分相為法不同少有差違不成羯磨餘之四緣通是別眾或是非數不成人用。

 

[0137b11] 成壞初五緣中初通列何下推釋所以初別明第二次合示餘四界中不集三業不和體相有乖不送心欲竝歸別眾六兼非數故竝不成。

 

[0137b14] [07]第三集相佛制撾擊罪通輕重不作相者若分衣食則重不成據立羯磨成而違教故多論云不犍打槌僧食是盜但打不集隨集無犯故知約相以通法也律中羯磨作相不來聽相撿挍更召集等故知初雖約相終須身集不以鳴槌便免別眾故不作相有得成也問答兩緣正是和舉不問失法義亦通成。

 

[0137b20] 次三緣中初明作相又二初以義判食重犯盜法輕但吉故下次準文證初證食重律下決法輕次明問答失法有犯不害後法。

 

[0137b23] [08]初稱量緣通評四法事法是非人處開閉約時而動不可逕述最須加勵餘九方陳。

 

[0137c01] 三明初緣據此乃是知法上座集眾詳議理數合然義無不具四法竝有是非開閉總義備明約時即觀緣可否逕述謂直爾秉法問設不稱量法成以否答下云佛制稱量違制有過必緣法無謬未可判非。

 

[0137c06] [09]八述本意法之所為通有成敗布薩眾具有闕法成但是作法軌儀其實在說行淨違教輕罪若結標相少缺不成以羯磨所牒準標結相故也梗概如此至時廣之。

 

[0137c10] 四明第八有二初明說恣通成若下次明結界定壞下令廣之如諸治諫差人受日竝以白告為正陳意必闕亦成若諸受懺不乞不成。

 

[0137c13] [10]五廢立者。

 

[0137c14] [11]諸師立緣互有出沒現傳羯磨卷首自明。

 

[0137c15] 廢立釋中初科標云諸師雖有多家不出下二。

 

[0137c16] [12]如并部師依德衣法以立六緣一僧集二和合三簡人四取欲五問緣六答意又著序云無片言增減正存此六若約戒序又加教尼和合在前僧集居後至於界託全不顯之致令依文自然之地輙行受戒斯一迷謬至今不改。

 

[0137c21] 并部師即并州願律師初引示前準德衣列相即彼白前次第問緣竝無加改若下次引戒序校異有二一加教尼二和集前後唯除說戒餘法竝同至下躡破文相易解。

 

[0138a01] [01]如相部師通收為七或云六五一者假界二能秉僧三簡異眾四與欲清淨五因本起六問答緣七正作法此則合緣同本根條混亂問答分人題相各別義不容一又云差人具六無因本也若無本者法起無緣又云結界具五以無欲也今云非列二界何以知自然非列欲相何以知界無欲亦不可略。

 

[0138a07] 相部師即相州礪律師初引示若對前六合初二為能秉合五六為問答止有四種加一五七則總七矣或六五者差人具六結界有五如下牒破因本起即正陳本意謂是法起之因本也此下隨斥前斥列相加七合六皆非理故又下次斥類減差人除因本結界除界及欲由彼假界但據作法今竝須具如文遞斥。

 

[0138a14] [02]上明十緣乃異諸師非敢苟異理自不可同也何以知耶如初第一佛制稱量人法羯磨咸有明教昔來不顯非謂不無此同聖律不同凡制也二緣兩界法有通塞三緣集相正制時須四集約處義須顯據竝準誠文非臆課也至如和相簡人欲淨緣緒問答分兩竝同前作義道相會非敢苟同理自不可異也古本曹魏緣敘太簡三藏光師錄文不具故須舒之意言盡矣。

 

[0138a22] 次今立中為二初明同異古下二斥餘本初中前明四異非苟異者苟猶強也何下徵示初緣出母論本律故云佛制等二兩界者次師假界唯取作法不通自然法有通塞總義已明三四兩緣初師集僧但據問集不分作相約界之異故前四種竝今剏立咸準誠文如前注顯至下次明六同和相與問答同初師簡人欲淨同初後二師緣緒即正陳意此同後師據理合爾故非苟同斥餘本中古本曹魏者鎧本竝不立緣諦本首云凡諸羯磨應先白未受具戒者出不來比丘說欲清淨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某羯磨止有簡眾說欲問答四緣故云太簡也光本已亡不知所立故下結示今備。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五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0-05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六
 

[03]二明眾多法初舉名相二依相解若具成法如十緣中已略示訖就文但一二法解。

二眾多人法標中分文可解若下指具緣如前對首心念並須具十是也就下示註文。

 [04]對首作法義通二界人唯別者若對二人反為非法小眾問邊此但對一故開別成縱懺墮下例亦一人僧中白和因捨故也。

但對中初牒文若下釋義初約小眾反顯開別成者但得一人餘不集故縱下舉捨墮釋疑。

[05]就眾法對首中人非則有雖事或多止是別眾或非數收若論法事隨緣各異如五人同住作捨隨事一是所為不入僧數四初僧用且得捨衣一人受懺二人非僧破除並盡餘相如上四人自恣三人說戒下至二人都無欲法俱名對首約數則異文須改革不須謹誦。

眾法對首中初明人非無非別眾非數所攝若下次明法事初捨墮中六人同住盡行僧法四人同住唯是別法今此五人故通僧別初捨後還並是僧法口和問邊即是別法破猶簡也次說恣中約數須改者說恣對二人則云二大德自恣對三人則云諸大德一人如常。

 [06]義張小眾對首唯懺中品蘭三人得作二人非眾餘如上述。

小眾對首是今義開本唯但對耳。

 [07]下文誡無亂者世多誦語少有義求故事多蹇敗重誡勸也。

誡勸中蹇敗謂遲疑無所成也。

 [08]後明心念法中舉位分相如文易識。

三一人法標中舉位即文標分相即註釋。

[09]但心念者人事可知下二心念界同人別者以本是對人眾法既獨在界故開作之今若有人還是本法不合別作前集法中具分其位。

牒釋中初科前明但念下下次明餘二亦通二界故界同而有別眾故人別餘指如前聞之多矣。

 [01]又云不容臨機差舛者亦為誦多慧少又重囑之如佛說法何慮不知猶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此則勸詳審也重說善哉明順法也重言如是述印定也大聖尚爾況下凡乎集法雖多顯示明矣至於行用率多輕略義須反照妄心何託。

囑累中初示意如下舉況三種重言徧在經律況今重囑意亦同之集下申誠集法多者通指本文教本範心心須稟教慢教任情還增本妄故令自照既不附教則其心何所寄乎。

[02]又列成緣結前文也後明非法生後文也。

二辨壞中初科言又列者又前標故下云又明又合作後。

[03]就非法相約人分三。

[04]初僧法中文義為二恐人懷疑非相徒設故依律本具解七非非相眾多隨文叵盡故又從義用收諸非。

僧法分文中唯僧法中具有文義餘二別法止有義非恐下敘雙出所以。

 [05]就前七非疏有大義彼從文故科約稍煩今但舉名審其體相行事委識得離便止四門張之一列數釋名體二分總別三體有無四攝非相此即是上羯磨義中末下門也。

僧法文非敘意中疏即首律師疏彼解廣律故曰從文名及體相義門自顯此下對指即前總義能辨教中第四廣顯非相也。

 [06]初門分三。

 [07]言列數者非出昏情事通凡聖述緣約於眾法語失墜於四心隨相而言則不可盡且從法約以為七種其數如文。

義說初門列數中初二句敘非所起昏情有二一者愚教二則迷忘凡夫具二望有事述故云通也述下次明事廣緣約眾法局三羯磨故失墜四心通三性故識受想並無記行兼善惡隨相之言通指百三十四眾法且下三明束約統歸七耳。

 [08]二釋名者據律以相取名今以義求作無軌要號曰非法體非教制名非毗尼言羯磨者若是入非不名羯磨今得名者以非法非律被他作業故曰也或可作業通於善惡是名非法羯磨餘六非名大途略爾若解隨名如下文中若竪義者引從此述。

釋名中前釋初名非法約事乖非毗尼據違教羯磨兩釋初取被事釋後約惡法釋餘下次指後六羯磨通號下六並同然非法別眾法相似等六種別名無非乖事違教故云大途略爾仍指釋文令先引說。

[09]三定體中為三初約文二約事三約業。

[10]初約文者即律所出單就白二白四以明七非單白非者但具於五以無羯磨闕二似故所以如大疏辨此非體所起在三羯磨餘約相出具如文解。

定體中初約文者即三羯磨以明非體初敘文初非略舉單白後非通含中間五非並二羯磨故云單就等單白具五例準明之以白與羯磨互倒名法相似單白獨作義無二似廣在律疏故指如彼此下次義決須該三法但具闕耳餘約相者即指文中不從義也。

 [11]二約事出者不離人法及為事也位約為三。

二約事正明中初科通名為事別分三位。

 [12]如初非中三種俱非僧舉僧等人也羯磨增減法也無病有藥事也次五人法相對明非末下單就如法明非就中五內位又分三非似二別人法俱非非似二和法非人是法別眾者是人非。

次科為二初總分三別第減可知就下別分中五人法俱互自為三句通上具單則為五句。

 [13]所以約事交絡定體者以廣張網目用收惡緣恐漏天網方便為非及論得魚實唯一目。

三中初徵以下次釋張網取魚得在一目教制被物犯止一端以喻顯法義可見也。

[01]問七非中人法列非則多就事出非則少界非不現其致如何答非起約情故在人也秉法在人多生偽濫是以約文此二倍多語其事非通攝兩界起必依人故隨隱顯或可界非略不明體。

問中人法事處理合齊彰而事非唯出初句界非諸句俱無故問以示之答中初答人法人情易變秉法多差故倍多也語下次明事處事攝兩界故界不現非起依人故事獨少初非略明餘六不出故云隨隱顯也或下別示界非。

 [02]三就業性者羯磨作業起必依情情通三性不離身口建立七非約二論說以方便身口色聲為體或通當宗非色非心名句味也。

三約業中初文初敘業相言作業者簡非所發也三性身口如下自配約下引文示二論即指多雜方便簡報法色聲簡餘塵廣如戒業章中或通當宗即指成論彼非色心聚有十七種法名句味即其三焉今以羯磨言教攝屬其中名詮自性一言已上召體彰物句詮差別二言已去隨義短長味即名句所詮之義所以律翻名句義也體乖心色故二非攝唐翻名句文者文即文字為二所依此歸色法全異成宗非今所取(昔約所發無作解者非也)

[03]如初非中增減妄加縱非惡心而作非法故是善色聲為體如非法別中應來不來是名身業不與欲得訶者訶是口業並不善色聲為體又如非法和中應來者來及應訶者不訶此善身口業色聲也然作非法及似法故入非法中若望同和義非惡也。

次科初示初非以無別眾故判善性縱即是任如下明第二非即以別眾為不善性準須更收第四第五皆別眾故又如下示第三非準下雙結明兼第六唯第七非文中不收若望如法羯磨即善色聲若望得訶人訶即不善聲義兼善惡不可一判。

 [04]故知七非通三性而作非法業故此業為集故能感不善果也反此七非便成如法作業終是集諦是非俱離為要也。

三中初結非法據前但收善惡二性然皆出昏情無非無記故通三也業是集因故能感果反下示如法集是世間因通含善惡如雖是善不了成滯非出離因故亦須離此言離者非謂捨棄兀爾不為執捨為離離還成執若乃達名字性離了諸行緣生祇此有為無非實際豈唯作法奉戒亦然豈唯奉戒萬行亦然故淨名云能如此者是名奉律故知能持無慧但是集因有慧不持終歸魔業此勉持者更加勝進非謂抑善使不為也思之。

[05]二總別者。

 [06]若以名體收總別則律本體相七非皆別何以知之如初非中雖明人法事非不明二似餘人事等含非不盡不可言總。

二分總別據名體中初以義定名即文標七名體即名下註釋何下引示初非註中列人法事與下六種列相全別故知各立不可相收。

[07]若以名收初總下別故非法相不出三緣初非之中攝人事非故律文中或法不稱事事不應法或事法俱互皆號非法非毗尼也故知總矣下之六非單舉人法一位交絡互非當局可知非別何也。

次約名中初義判故下引示又二初明總相三緣即人法事初非當體是法而攝人事仍引律證顯上三緣通號二非後之六種不出人法通是二非皆歸初攝故為總矣法不稱事等即對註中有病無藥等三句也下下二明別相對文可尋。

 [08]三體有無者此門就律釋文故須今不出之疑未達理故略舉之。

三體有無中初科律列七非第七一種獨不顯相諸師異說律疏須明今此所存意如文顯。

 [09]有人言此之七非前六律出名體第七有名無體體謂列其非相也。

他釋中初解第七律但標名故云無體註中顯相乃取人解非律有之。

[10]有人言名體具於七非但人不能出也前六如文第七體者六非之外應乞不乞文句增減若訶不止第七非體。

次解初斥前解前下示所立不乞是事非增減即法非此二前六不出義歸第七也。

[01]有人言前約非法明體今此第七就如法明體法須人弘評忍聽可召說即訶義須止唱相訶不止即其體也。

三中秉唱無謬因訶號非故以如法為體。

 [02]有人言前六有非應訶不訶皆六收之或有訶者即第七攝如非法別非法和約法非同莫不白此事為彼事作故但配人和別即分二非此亦爾也故知訶時通含是非自六非外但不應法訶止即如不止為非。

四中初科初立義如下舉例二三兩種非法是同人分兩異例今前後有非是同呵不呵別故下結示體相如非不定。

 [03]問訶不止非與得訶人訶有何別耶答約人明訶情不同故成別眾也約法不止欲同詳秉故入法非又云別眾訶者訶於事故訶法不止謂人法處等。

揀濫中前非法別等皆有得訶人訶故須簡別答中兩釋初約人法分前成別眾後成非法欲同詳秉顯人如也又下次約四緣判。

 [04]上諸解者但分為二疑未當也今解無問情涉違順緣通是非德人吐辭義須依住住則是別法不可非不住乖法人法俱非餘就文重解。

今義中初斥諸解然此七非體相各立那得相對但分二耶誠為未當不足疑矣(舊云取第二師者非)次示今義情即屬人緣收事處住即是止由是得訶人訶故止不止皆成別眾然止順呵故法不非即如法別不止違呵故兼法非同非法別此之兩相即非體矣(今講律者皆言心乖故呵呵成別眾心同故呵呵成法非此傳古義不見此文)

 [05]第四門攝是非相。

 [06]然是非之緣依情而起想見紛馳何由限約且約緣數以位束之為慧解之由途顯行事之通塞耳就分為五一人是非二法是非三事是非四明違順五明通雜並是前義但為散落不聚致相難顯今以義收相比而攝。

四攝非相初敘意中紛馳謂雜亂也緣數即下人法事等慧解行事目足相須一不可缺就下分章並下點示。

[07]就初人中是非為二。

[08]約前人非體相分二。

[09]言體非者如尼等四人十三難二滅之徒體是非數不合僧收三舉亦然戒同治隔不比難者本無戒故二滅戒存行缺一生舉法少時解竟復本。

初人是非體非中初通列諸相三下別示三舉對上難滅簡示不同。

[10]二者相非戒體純具緣相少乖或別眾收或非數攝且約三業辨相乖僧。

[11]一身心別露在尋外覆離見聞隔障互離等及應來不來應欲不欲。

相非中初身心別即收九種。

 [12]二身心集口別應訶者訶。

 [13]三心口集身別如同在僧中坐立不等背面乖相。

二三可解。

[14]四三業相通而名不集並入非中。

四中標云三業相通謂外相通僧也。

[15]如狂等三人睡定中邊癡鈍不了如上非數斯類最多雖初身集心無非欲口默不訶三業未開俱遊捨性是非不知實乖相務以羯磨文云大德僧聽誡其身也諸長老忍勸其心也不忍者說動其口也斯等兀爾識無行路言聲激對非復情通法假僧弘相乖僧體不應六和又乖四準。

釋中初科初列相且舉七人餘指如上即憒亂瘂聾重病等類雖下次顯意初敘三業雖順而乖開即是明捨性即無記以下次舉羯磨顯其非用兀爾昏塞之貌六和則具兼德用四僧則必簡解能故須解行雙全呵足俱得今既昏庸故乖斯二僧有四位攝法軌定故云四準。

[01]或三業雖明而見心有異如諸部等同界別法並兩通成俱非相也。

次科即部別異見兩不相足如上說也。

 [02]就人如中體相為二。

 [03]初體是者謂善比丘具六和相同住現前一應來者來身集也不妨訶制而心不集故律云見作如法而心不同但應默然是名如法二應欲與欲口心集也三得訶不訶單口集也戒見利同豈非僧也。

次明人如體是中初通示一下列顯前列三和初身集中由相順心乖得成法事故特示之文如向引戒下後明三體。

[04]二就相如本是難遮或當舉滅法報不具等當時三業相同秉法無濫事從因起緣是疎微但本應務相僧得作故律中若先言有過舉眾同知不足作法不成受已方知前法並是故律取三根清淨天通之所不許者良在斯乎。

相如中初文為三初列數法報不具即尼等四人當下次顯如因謂所被之心緣即能秉之境相僧即律所謂相似比丘故下三引證初指律中即從不持戒和尚受戒四句也五分十誦並如前引故律下次引滅諍自言治文十誦多論文亦同此天眼是六通之一故云天通。

[05]問如睡定狂之徒體是好人相入非相若約相如何妨足數答事不可也今言僧者弘法之人通於凡聖若欲作業聽說安忍睡狂非預即非能秉是不足收可不誡乎。

初問中初三句領前下二句正問謂此等人或在眾無乖準不自言亦應得足答中初句直判今下示意聽說安忍秉法三能由此有記故成善業睡等無記故云非預下句令誡遮後濫用。

[06]問非數別眾輕重如何。

次總問中輕重之言義含業制。

[07]答非數有二一好人不足睡定語等不攝念故但犯吉羅前事不成故有重業二惡人不足如遮難體非三根眾委在僧數內自他俱重由實非僧濫秉法故若在數外自重他輕不應納之不妨成法也。

答足數中初句總標一下別釋初明好人制輕業重二明惡人內外兩別若論違制同上俱輕文明輕重並據業耳自即惡人他即眾僧。

[08]若論別眾亦通凡聖唯是好人損他業重以同界故聖或不知非以不知不名為別餘外凡夫具障僧別並不成故體淨應數失法故輕。

次別眾中初通簡所別對前通惡故唯好人鈔云別眾唯據清淨一色此約不毀四重為言由是淨僧無前濫預但不與同法故唯損他以下列示別相初明聖境謂聖人在界容有不知不開境想故亦成別餘下次明凡夫但是境淨僧別二法皆能障之故云具障等失法輕者且示制罪須知業重。

 [09]分別如此義無不解。

結顯指上二答可決前問。

[10]二法是非中又二。

 [11]一者法是。

 [12]言體是者如前集法約人同法三階不同分階就位九品異等識鏡通塞無有滯礙是也。

二法是非體是中人分三位法亦三階故云約人同法三位九品如上已明。

 [13]二者相是依持謹唱文句分明增減非相一不參涉聽忍說默冷然無異緣本騰結前後無濫並由聲相唱令徒眾同和約此業成故云相是。

相是中初通明離過聽下別顯綱緣上二句明綱下二句示緣第二句牒第四句騰羯磨後結并下結示相如。

 [14]二就法非非無量故體相合明五種差別。

法非標中當體即相所以合明。

[15]一者增減非應作一白乃作二三羯磨亦爾白二白四增減例通。

列釋初中單白但有增二種羯磨通增減。

 [01]二倒作非即二似法前明羯磨也。

二中指二似法前羯磨後白此據全法互倒若文句倒即屬第四。

[02]三累罪作非即應作訶責作訶責已後乃作擯出等七覆藏等四滅諍等七也。

三中七治四殘對數可見滅諍七者謂七滅中憶念不癡罪處所三羯磨也或可合有三解并草覆一白故有七矣。

[03]四雜倒非如白中自增減顛倒羯磨亦爾不同初非全白重也故文云不如白法作白等知何不該。

四中初示相不下簡濫故下引證該謂該收。

[04]五說不明非如毗尼母羯磨不成者或言語不具前後不次說不明了等是也。

五中引論不具不次不明秉唱之非無出三種。

 [05]三事是非者不過有三一情事二非情事三互合如門又二。

[06]就事是中。

 [07]初體是如情事中受無緣障懺非濫疑非情事中界相有依不枉唱說互合之中人病衣重據實以言並應聖教實即體也。

三事是非體是中歷舉三事無非據實實即體者指出體狀。

 [08]二者相是如受須衣鉢形法兩具非是正要儀相必須多罪依篇總牒一悔相中乃應體須別指等餘即類知。

相是中受以衣鉢形法為相法即十戒懺以所犯多少為相體即犯之種類故須別指餘類知者非情以標限分齊為相二合即病與衣當體有相。

 [09]就事非中故亦有二。

 [10]言體非者難障而受詐癡乞法無相大界空指山谷或有妄結小界無難輙開反前是中可以相領。

事體非中初明情事無下次明非情事無相謂不竪標相妄結小界潛斥古非下令反前即無病衣輕二合非也。

[11]言相非者形法不具衣鉢非教小年諸遮雖過非重而是戒非並通事攝必改從法還順相是不同前體盡形障故餘者例知。

 

[0143b15] 相非中初列非相必下簡異形可剃除法容求受衣鉢營辦小年待滿前體永定故特簡之餘下指例非情二合比上以說。

 

[0143b18] [12]四違順中即分為二。

 

[0143b19] 四五兩門並總論四法。

 

[0143b20] [13]初明其順則有四種謂人法處事俱現在前即律文中人現前者言議往返是法現前者所持法斷滅是處現前者白二作制限是三法既現前事無容隱要唯四現方成作業。

 

[0143b24] 四中初明順者即四緣如法作業成辦也引律三現證前三種能成之緣以被後一所辦之事。

 

[0143c02] [14]後明違中不過有三一者有藥無病如實非犯妄謂有過從僧乞治即事不應法也二者有病無藥如應與訶責乃作五非等即法不被事也三者病藥俱有施不相當如應作訶責乃作擯出等斯則法事俱違也。

 

[0143c07] 次明違中引律三句事法互違初即事違於法二即法違於事三即事法俱違乞治即求懺五非即上法非中增減等五律文有處以七非中間五種名五非羯磨如後自引。

 

[0143c11] [15]五總通非相者。

 

[0143c12] 五中作句總括通收非相故曰總通。

 

[0143c13] [16]約人法事處單重合歷為十四非初單歷為四非二合為六非又三合為三非餘總合為一非。

 

[0143c15] 歷句中單列總合此二可見二合六者一人法二事人三人處四法事五法處六事處三合為三者一人法事二人法處三法事處(合有人事處為四句今但云三未詳所以)

 

[0144a01] [01]以凡起非不定前後知非故造此則可慙不識入非不可限約故以總含望攝為盡文中舉其綱紀餘不出者可例知之。

 

[0144a04] 述意中初明作句知非故造謂學人也不識入非不學人也學者知慚非猶可數不學愚教乖謬何窮所以須句總而括之文下次示文略謂律七種且據大綱必約句數收非方盡。

 

[0144a08] [02]上來義說今次文中。

 

[0144a09] [03]初舉非數即僧法羯磨具七非也佛言已下各牒隨解不分自別。

 

[0144a11] [04]一者非法非毗尼下正牒初名註依律文解其體相也。

 

[0144a13] [05]一人舉下至僧舉僧者明人非也夫舉法者能秉是僧所秉是別可有相順得成作業別人力弱不行羯磨四人乃強不可治僧故能舉之人為非此人非也無僧舉一二三人者以是如故非中不明也。

 

[0144a17] 次就文解第一人非中初科初點文夫下次釋義初敘如法別下次示非法註云乃至者律列十三句文舉初後二句略中間諸句耳謂一人具舉四位二人三人為頭具四亦爾(三四成十二句皆別人輙行羯磨)四人舉四人(此後一句即僧舉僧)別人力弱釋前諸句四人乃強釋後一句無下三點示所無。

 

[0144a23] [06]十誦云若一人擯一人犯吉羅若四人擯四人犯蘭以作破僧因緣故若有多聞多眷屬者雖是一人若治擯者亦蘭亦近破僧故除同犯同懺雖復是僧以一羯磨牒一切僧者得也其意可知。

 

[0144b03] 次科十誦初明別擯別若下僧擯僧若有下僧擯別雖是如法然恐徒眾隨師破別故亦制罪上三明制除下示開如說戒白懺即僧被僧也。

 

[0144b06] [07]文中一白眾多白下此約三羯磨增減互非即法非也。

 

[0144b08] 法非中增減可知交絡互非者如單白結界白二受具白四說恣又如白牒結界羯磨牒出罪之類。

 

[0144b10] [08]若有病下明其事非如上義解下可知也。

 

[0144b11] 事非指上即前違中。

 

[0144b12] [09]二者非法別眾者人法俱非也。

 

[0144b13] [10]白此為彼者白牒戒場羯磨牒攝衣也若牒白四中事則初非攝若就單白作者僧時到前牒說戒忍聽後牒自恣也未必常有立法例知如今行世刈草掘地集眾同作亦名僧事望非是同。

 

[0144b17] 第二釋非法中初牒釋此約三法當位自互若三法交互即屬初非未下示非相不定下舉世事即今禪眾用為僧法此顯非相隨情訛變不可收盡。

 

[0144b20] [11]應來者不來下三別眾相也。

 

[0144b21] 別眾中初文三業不和故分三別。

 

[0144b22] [12]昔解云所言訶者訶前兩別此非正解不應增三故五分中上二並同此第三云羯磨時得訶人不同而強作者是名別眾十誦上二亦同第三云現前比丘遮成遮此文義俱同不煩妄解。

 

[0144c02] 次科古謂訶法在眾非別但訶前二故列別中此下正斥本律增三云佛言有三種和合謂應來者來等反此別眾具三明矣故下引證五分十誦但云遮訶明判別眾可證妄解。

 

[0144c06] [13]第三非法和合眾第四如法別眾更互相翻文相可知。

 

[0144c08] 三四相翻易故不釋。

 

[0144c09] [14]第五法相似者誦文無差但倒作故若白二白四互倒則初非所收第六法相似和合反上亦同。

 

[0144c11] 五六二似亦據當法自倒又不通單白。

 

[0144c12] [15]第七訶不止者律出其人不明非體如法為相如上明之註中人解取律意耳。

 

[0144c14] 第七標中律出其人者但云得訶人訶故前之六種並依律註後既闕文故引人解即相傳也。

 

[0144c16] [16]今解此非位分三別初就人辨訶能訶之人唯是非非二就法辨訶所訶之法通是通非後人法合明者若非人來訶去即是是住即是非如人來訶住即是是去即是非其相並如上有人得滿訶中所說。

 

[0145a02] 釋中初科三位初人唯是即善比丘二法通是非三合明中非人者即前所簡不得訶人去住即約秉法止不止也如人訶者準前四句二人得訶然今且據後善比丘故下但指第四句耳。

 

[0145a06] [01]母論云應止羯磨者比丘皆集但所作非法眾中持律行淨者說言此非法非律是不應作即止不作是名止羯磨不應止者所作如法無說嫌者不應止也。

 

[0145a09] 次引文中母論有二前明應止持律行淨即得訶人說言等者即訶止之訶後明不應止即如法也。

 

[0145a11] [02]五分云若羯磨時得訶人不同者不成強作犯吉隔障訶者不成訶。

 

[0145a13] 五分不同即心不和強作犯吉即訶不止隔障不成以非數故。

 

[0145a15] [03]四分中約身坐處結小界為遮訶人界外不成故。

 

[0145a16] 四分即準小界反顯同界成訶。

 

[0145a17] [04]僧祇若僧作非法羯磨若有力者遮言非法前人凶惡能為二難聽作見不欲不得趣爾於同意者說言此非法羯磨我不忍與見不欲三說已不得至四此即六和中見不同也餘者與如法欲已捨去若非法斷事不遮不與欲及不欲者越毗尼若自念言隨其業行如火燒舍但自救身得護心相應者無犯。

 

[0145a23] 僧祗中初明訶欲若非下二示開制初中又三初明可遮有力謂具道德者前下二在眾不欲目對心乖名見不欲制不趣爾須擇同意詞須三說即對三人不至四者恐各成眾令僧破別如鈔引云當語傍人言此非法制止得三人是也此下疏家點示餘下三說欲起去彼律具云若作非法制應訶令止不者當說如法欲已捨去此但意乖望前為難故云餘者開制中初明違制不依上三通得吉羅若自下次明開法護他之心稱實言喻故曰相應。

 

[0145b09] [05]次就義張。

 

[0145b10] [06]文云攝非盡者以事則隨相不可窮本義則依理從歸有途故又述之各其致也云單白非相義同過別別謂三十九相各不相有同謂四緣成業不可相無也下文可解。

 

[0145b14] 義張總意中初科又二初釋敘意事局義通躡前生後以彰立意云下釋同別不可相有隨法過別也不可相無四緣義同也指下文者即餘單白白二白四並類此釋故云可解。

 

[0145b18] [07]今此七名交絡互現界非不無攝在事也離合適時不可交定也。

 

[0145b20] 次科前離為四成十四非此合為三止有七非前是義門總攝此欲從文歷句故云離合適時等交即訓俱。

 

[0145b23] [08]一人非中識疑兩罪須懺露者以律正約犯者不得聞故此人亦望能所俱非律云不得為犯者說故界中有別者即訶不成也人非應法者謂威儀乖越不順教相故。

 

[0145c03] 次釋非相人非中初釋不懺露約行明非能所俱非謂能說所聞二俱違律界下次釋別眾非法約緣明非別眾且據口別餘二準知非法略舉乖儀通含足別。

 

[0145c07] [09]二法非中三人單白者非法和也倒錯不了此法非也有訶不止亦是法非由不止故。

 

[0145c09] 法非三節對文可解。

 

[0145c10] [10]三事非中時非正教者非布薩日制唯在三餘為非日也有緣須略略有少多隨前緣緩急而合作法並乖緣也眾具闕者籌華燈火不濟時也界非聖制無難別緣結小界也既結說已又不即解皆非法也。

 

[0145c14] 事非中四時緣具界並事所收制唯在三黑白兩半各有三日有緣略者謂八難餘緣緩則略少急則略多今無緣輙略或雖有緣不隨緩急故云並乖也。

 

[0145c18] [11]餘有四法錯互上三不可頓現故張網目收羅盡也。

 

[0146a01] 次示雙具雙有三句具足一句即用三單相合歷之總為七句。

 

[0146a03] [01]因解小界汎評律中須解羯磨。

 

[0146a04] 謂無心領有十九種十三為情餘六非情。

 

[0146a05] 因明總標中無心領者僧法加彼前無領受心也。

 

[0146a06] [02]言十三者七治為七罪處為八顛狂九學家十覆鉢十一不禮十二擯沙彌十三二義分之一解得有用體是僧故二治無日限理須為解如學家沙彌等。

 

[0146a09] 初無心中十三有情為二初別列諸相七治即四羯磨及三舉也二下次約義總分初義收十法次義收三法等取覆鉢。

 

[0146a12] [03]就事有六大界戒場小界不失衣淨地說戒堂為六功德衣雖有日限事寬濫用故須捨之。

 

[0146a14] 六非情中上列六解下示德衣同非情故據有日限限滿自失本不須解故以濫用通之(昔云使眾同知屬有心領者非)

 

[0146a17] [04]又有無心領中十三難重擯不須解以非數故。

 

[0146a18] 後二中十三難人并犯重人盡形滅擯不須為解。

 

[0146a19] [05]有心中受戒須解緣逼故開引後戒故大略如此。

 

[0146a20] 有心中受戒須解即遇緣捨戒後得重受故云引後也。

 

[0146a22] [06]文中理須條貫諸緣者譬若尋條得葉得葉雖殊各有依附物之在貫例亦同之欲知非相但尋其本下文曉成敗者又誡勸也引佛世者律云作一羯磨俱作五非七人共諍言成不成也。

 

[0146b02] 結勸中初釋條貫諸緣即百三十四法如葉如物七非統攝如條如貫總必攝別故令尋本下下釋誡勸本律四十三云爾時有住處僧為比丘作法非別眾羯磨時眾多僧共諍或言非法別眾或言非法和合或言如法別眾或言法相似別眾或言法相似和合(此即五非應是五處評量再作故云五處作也)或言羯磨成就或言不成就(合上為七人也)戒壇經云佛世執法猶行五非豈是不學無知人耶臨機心境迷忘故也。

 

[0146b10] [07]就對首中初舉位明數其相可知。

 

[0146b11] 對首中舉位是標明數即註。

 

[0146b12] [08]於緣有異者以非攝之義則通也莫不對人是足是淨據法施事附相乃異於緣必如如義通於對法故須例解約相持說有殊故須委練。

 

[0146b15] 但對總標中初舉通釋別於緣異者即二十八法是別七非是通莫下對較通別初總舉如義下別釋初釋義通對法即該二十八也約下次釋相異。

 

[0146b18] [09]初明人非即受對者既有重緣三根非妄斯即非數義無同證。

 

[0146b20] 人非犯重中初文但釋犯重註云遮難即本受不得人如小年不稱名等雖遮障戒。

 

[0146b22] [10]問自身犯重合持說不答戒從別發互不相乖若不受淨隨相結犯如學悔流審知濁境自犯重者不合同作乍可心念若同學悔界無淨僧共對無妨。

 

[0146c01] 問中恐謂不堪為他對證自加受淨亦不成故答中初明須說重雖有犯餘自成持本從別發隨別解說如下次簡對首自雖犯重亦須淨境彼我學悔無淨方開。

 

[0146c05] [11]有訶者訶謂前對證語使文具不問住止俱是人非。

 

[0146c06] 二中不問住止者止即法如人別不止人法俱非。

 

[0146c07] [12]或對僧俗者僧是別位俗是下流必對二人並人非攝。

 

[0146c09] 三中僧即四人故云別位或對二三亦名非法。

 

[0146c10] [13]就法非中持脫錯者脫謂不牒二名錯謂不順受體今誦僧祗乖依隨相是也。

 

[0146c12] 法非中不牒二名即己名衣名能所不辨或俱或互皆名非法訛錯義多特舉乖宗暗斥時用。

 

[0146c14] [14]就事非中既是法衣不容濫染五色上染是俗非道雖持不成事不應法也。

 

[0146c16] 事非中且舉色相求財不如體量乖法並是事收。

 

[0146c17] [15]餘四交絡非相互現可知有無。

 

[0146c18] [16]就眾法對首言人非者謂法界內無僧故開有人別眾不成捨也自然五里亦須明練餘界準知。

 

[0147a02] 眾法對首人非中初科前明法界後示自然且舉蘭若餘令準知。

 

[0147a04] [01]人非應法者所對行穢體非拔濟。

 

[0147a05] 二中行穢語通輕重但使有過不合受懺。

 

[0147a06] [02]訶人設訶者能敗法人是別眾也置止即非聞訶即止雖止亦非即人非也若不止者自是法非但以法假人弘有訶須住自言我是聞止故去去是非法隨住是如下忍而說義非獨建故是法敗也。

 

[0147a10] 三中初釋設訶能敗法人即得訶者次釋置止又二初明即止法是人非當句所收若下次明不止人法兩非即兼下句但以等者敘非所以不忍而說舉文以示。

 

[0147a14] [03]法非中捨等三人法和合僧私諸法不一理須分別也。

 

[0147a16] 法非中捨等三者牒註捨財懺罪還衣人法和合謂訶人不訶僧私私即是別懺通三位如上累明必應自憶不憶更檢看之。

 

[0147a19] [04]就事非中犯過如律者不問大小過限並犯今時悔者但懺應量餘不應者謂是不犯論有誠文小大同染雖懺不脫通須淨悔方免瑕累也。

 

[0147a22] 事非中且舉長衣以顯非相初文不問大小大即應量犯提小即不應得吉過限即十日已外今下斥非論即多論如鈔具引。

 

[0147b01] [05]非制而懺如毛綿等未是衣相重物不合捨墮小鉢本非受淨正色非受非離邪求理非正教濫貯服用皆墮如斯般事總是穢染不合受淨何得捨懺。

 

[0147b04] 次科初別列為三初至捨墮簡非犯長毛綿不成量被褥重物並不開畜小鉢一句兼收長乞皆非所犯正色下三句簡非離衣正色邪求濫用已犯故非離宿如下總結準知如法可入受淨方犯長離。

 

[0147b09] [06]非疑過分者謂衣財散落染淨未分通將入捨即過分也故律文中識者懺悔疑者發露雖有覆藏不治日月既有明例無容深約。

 

[0147b12] 三中初牒釋制教犯懺並須明識懷疑通捨是為過分故下引證疑不許懺雖下舉例謂疑罪未決不筭日月治覆藏罪可例有疑不可謾捨故云無容深約鈔引律云不憶有疑不識並不成覆(舊云犯長覆藏不同僧殘治日月者非)註中判犯並無知罪必約學與不學迷心愚教斷犯有無。

 

[0147b18] [07]餘文可知。

 

[0147b19] [08]就心念中位列易知。

 

[0147b20] 心念中位即三法列即七非。

 

[0147b21] [09]懺吉羅中輕重二懺對與非對理須知之人非相中對首懺者如今捨墮牒覆對人人實當儀異篇非律此但心念不合向人開別眾作。

 

[0147b24] 但念中初釋總標故心重吉如前對首誤心輕吉即此心念次釋人非此是但念對首成非如下舉類懺墮牒覆人同對首罪是異篇即是事非輕吉對首罪雖同聚人濫上位故是人非。

 

[0147c04] [10]餘二心念別眾並同莫非開獨有人依本並託界分之餘文誡勸恐入非路也。

 

[0147c06] 次餘二中初通釋二法但示人非自餘易解有人依本者對首心念即還對首眾法心念隨有增人若至二三歸前對首若至四五依本僧法約界有無如非自顯下釋誡勸遮後濫行。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一之六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0-05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一
大宋餘杭郡沙門釋 元照 述
[科01]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第二(從諸界結解篇盡沙彌十數文)
[科02]大唐沙門釋 道宣 於終南山豐德寺撰
[科03]就正宗初先以義求相從次第然後依篇隨相解釋。
[科04]宗中八篇一家生起所以界法最居首者由眾法所託依界而生故為正宗之依持義須先顯既識諸界宜敦行猷眾行元綱勿高於戒故諸受法次二而生受本既彰隨相須立濟時助道緣資是要故諸衣藥次三而生受隨相依願行已具理揚淨教住持眾別故諸說戒次四而生聞教攝修託緣方詣故諸居法次五而生同居久處恐染瑕累故諸舉法次六而生恣舉既清夏功須賞故諸施法次七而生上篇持行據體策修必有慢犯義須清蕩故諸懺法次八生焉。
正宗分相從次第中初科今師集法安布篇次簡異他本故云一家文列八段自二已下並有躡前生起之意初敘第一既下敘第二猷法元大也受下敘第三受隨下敘第四聞下敘第五同下敘第六舉法即自恣也恣下敘第七上下敘第八上篇總躡前七通而相望初篇為本後七皆末前七據持後一約犯又二三與八是自行餘皆眾法又三與七是資緣餘並正行第五兩兼焉。
[科05]光師所撰僧尼位分據律前後不無其致至於同法還入本條徒分設位虗費紙墨今但依篇自開通塞準律隨戒五眾同科舉相攝人義無不盡首題隨機故可知矣。
次科初示古光師羯磨前出僧法後出尼法律中戒本犍度並僧位在前尼眾在後故云據律上是縱許至下斥奪謂受結說恣等僧尼同法僧中出已自可指同彼於尼法又復列之故云還入等二明今中通謂兩眾同行塞則彼此各局準隨戒者即律戒本一一戒後並列五眾犯之同別彼則舉戒相以攝人此則隨法位而列眾仍舉首題以彰從要。
[科06]諸界結解篇第二
諸界結解篇。
篇目中如文三種人中含七故云諸界結謂心業要緣解即捨本期業。
[科07]此篇明界界別眾多隨位以攝文列三種人衣食也據律前後依緣顯相今集法者舉例次之。
釋標中初科初示總位據下次明例集律前後者人衣二界出前布薩犍度食界出後藥犍度舉例次者同是界故例即類也。
[科08]先明攝僧者良由法假人弘弘之有本若非限約何知和別故前結界用通僧體於此別住必奉六和和相顯者勿過三業所以因之令無別眾人既同依眾法斯辨資濟開通理有成務外衣內藥形別有須故次攝僧兩緣隨立各題教意在文易顯。
次科初別敘人界即明立界顯彰和別眾法之本理必居先僧體即和合也人下次合敘衣食二界先法後事故二在後又外資常用內藥有時故先衣後食各下二句即點注文。
[科09]就初中約義以分總別又二。
[科10]初總敘致四門料簡一制結意二列數釋名三位分大小四結解差別。
攝僧界總義四門第四結解差別但是懸科別釋無別有文故後釋結解竟結云此即初義第四門小界中亦然準知此科通該諸界以一一界皆有結解即是差別也。
[科11]言制意者夫羯磨說戒正法住持由僧弘演方能遠被義須通遵理無限隔但以事雜據緣界約通濫縱有同和影赴難剋徒損正業不被前緣上聖知機開隨境局作法分域一開已後凡有作業非界不成故制崇和益在斯矣先開後制意可見也。
制意中初敘僧法同遵但下二明因機制教又二初明機生眾中事起緣來不一故云事雜閻浮洲境統為自然故界通濫以界廣故影赴難剋以奔馳故損廢正業以身應事如影赴形故云影赴上下次明立教望前自然本制通集故局結名開望後作業必須依界故還復成制。
[科01]二釋名列數。
[科02]初名者明了論疏解云本音四摩此正翻云別住是也諸本云布薩界及戒場者非正本音所以名別住者謂此住作法與餘住不相通各不取欲故得名也。
釋名中初科初引教翻名正翻別住義如後釋下出二名徧見諸律故通指之但云諸本布薩界則局就本緣為號戒場則通收眾行為名並非正翻故特標簡所以下示義則知此名通該場小。
[科03]今從律本但云界者加法約處除彼局此故曰界也故文云界者白二羯磨唱制限者是也。
次科示名所出義同上解下引律證即五現中文。
[科04]就列數為二若論自然約界四種不同定量六種差異如上緣中已說今宗是作法略說為三隨位離之則成七界如上相攝門中已說。
列數中初旁出自然故指如上今下正明作法三大三小戒塲為七指上相攝即懸義中。
[科05]三定量大小者。
三位分大小。
[科06]初三大界若小隨機大者須制四分云大界廣遠僧坊極多及至說戒同集一處應十五日說者十四日先往不得受欲以明相故準此為言應強百里。
大界示量中初科初以義定四下次準文決隔日方到百里有強故下取諸文三由旬量則百二十里也欲不隔明如上已示。
[科07]五分明文云時有結無邊界者佛制極遠應三由旬由旬乃是中梵量名正音踰繕那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也猶此古亭豈局里數大分為言四十里也相傳為定僧祇善見量同五分過者不成明了論中三由旬者隅角量取也。
次科為二初示極量五分因濫故制齊限躡釋由旬以定里數輪王停舍與此間古亭即今之舘驛也智論由旬有三品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若據俱舍止十六里準教酌中故云大分僧祇善見同三由旬如鈔所引過不成者此示制也明了下二明量法隅角量者為取四圓若四方量則四隅有餘故。
 [科08]十誦云我聽一布薩和合故結界也若一[牛*句]盧乃至十[牛*句]盧若山上僧坊結界山下十[牛*句]盧亦得安居山下僧坊結界山上安居亦爾多論縱廣同十[牛*句]盧舍必使此中布薩羯磨時不生疑心設有河水大道亦得合結但定岸相然後結也尼結大界極遠一[牛*句]盧以恐遠險易陵辱也。
三中十誦多論竝云十[牛*句]盧彼宗一[牛*句]盧有二里止齊二十里(舊以雜藏五里釋者誤也)下約山寺上下互明但在十[牛*句]盧內同一法界故竝得安居恐疑高下不相攝故特此決之(舊約山嵓上下不相礙釋甚非文意)問此前太狹何以引之答或彰部異或證宜狹或顯諸部皆立分齊不可通漫或有別意學者更裁多論三段初示量同前必使不生疑者此示不廣之意二明得合河道三明僧尼不同尼界極齊二里已外不得鈔云必有難緣可用僧祇三由旬內(以界寬廣於中安居容可避難)。
[科09]問界中有村河得合結不。
問中如上多論已明得結欲引諸文故重發問。
[科10]答四分云不得隔駛流水此明制也除常有橋船梁此明開也如上多云但定岸相僧祇中但洲五處標結甚明文也。
初答中四分駛即急疾梁亦是橋小大分之僧祇但洲水中孤絕者彼明五標兩在水中三在陸地如戒塲中具引。
[科11]言村得不者四分明文除村村外攝衣有文明知攝僧不簡村也五分白衣新作堂舍為得吉利故或非人所惱故佛聽諸比丘於中布薩說戒準此知界攝也多論云凡結大界所以通聚落結者以界威力故諸惡不得便善神所護為檀越故通結聚落也準此以言良由僧德所動作業圓成善根所熏界神護衛不可輕也。
次答有三初準四分攝衣羯磨由村在界故須牒除次準五分俗舍既許布薩理必結界後據多論即明通攝所以諸惡即魔邪變怪等事準此下疏家顯示神護之意。
[科01]五百問云界內病比丘不能僧中求結一屋者僧應先解大界與結別界還結大界不持衣者不得入中亦除佛地由佛僧位殊不相攝故中國佛院列異僧表故有佛地塔地僧地限域各別此方未行何得混雜義須限約。
三別界中初科論文前示緣開仍教結法次明護衣且據作法攝衣為言若據自然則通彼此三簡佛地由下疏家伸意西土三寶地別仍斥此方混濫表即外也。
[科02]又如明了論圍輪別住者先結三四小別住訖周帀安相四邊開路即名蘭若地此外結大別住圍之如鐵圍山繞四天下準此誠文一大界內隨結五三皆得成也。
次科初引論圍輪別住即下所引十七之一蘭若翻為空處即中隔自然下舉喻顯即彰名義鐵圍應法師云梵言柘迦羅此云輪山故曰圍輪準下決判可解。
[科03]二戒場量者善見云容二十一人減則不聽此據極小為言二十出罪兼所為者故局此耳彼論又云場內不得安僧住處有慚比丘須折却唯置佛殿。
戒場中初明小量且據一眾行事備足故不聽減若兼二眾須容四十一人彼下次示廣量既制僧住顯知非狹。
[科04]三種小界其量不定隨集多少依坐而結受戒極小下至十人說戒四人自恣五人餘更足數任時而約不開身外恐有訶人又不同前以是久固此但別濟一時作業。
三小中初示量又下對簡比前二界相反可知。
[科05]餘如後解。
[科06]就攝僧界文又分三初為自然勞倦眾取濟機開立大界界限制約事雜煩多又開戒場上二常途難濟非務故開小界各如文次當自分別。
二別釋總標中各據本緣敘三次第界限制約制必集故事雜煩多眾數起故非務即目難緣非常有故下文既廣故略指之。
 [科07]就初大界文又三種即本二同餘二隨結其義如位。
 大界標中對注可見。
[科08]就初又二即結解也。
[科09]就初結中以是眾同之本作業之基生善滅惡之良緣住法依僧之淨地其緣具也得成遂於前言其相乖也必顛覆於後轍有人立義薄列四門叢雜交加難曉成敗得在浮沈失在現行故直敘通披文獲事且位十門一相是非二形體狀三竪標域四唱方隅五集僧法六不受欲七加法消文八法有無九顯失不十結不成。
 初本二同結法中初科為二初敘界功前四句初句示攝僧次句彰成法第三句明辨事第四句顯勝處住法依僧即二同也次四句明成壞前言即初結之法後轍謂向後行事有人下二明緣相初敘古薄略其文已亡不知所立列門既少事無條緒故云叢雜也隱顯互見故云得在浮沈行事難明故云失在現行故下顯今委備搜文獲事謂撿尋諸教得所合行之事十門中初二是處三四即事五六是人自餘並法。
[科10]初定相者意在依標識體了知同別。
 [科11]善見八種一山相者大如須彌小如象大若作標畔豈直指山此還不識分齊據理約邊約峯指別處所使有尺寸如明了論說二石相者大如牛許小者三十秤漫石不得應別安石作準此據山理有通別也三林相者草竹體空不堅實故極小四樹連接亦須依邊不可通指四樹相者枯朽不任極小高八寸形如針大無自生者新種亦得五路相者窮途不得通於車步短齊三四村者亦任作六蟻封相者極小高八寸者得七江相者好王治化五日一雨不以為相四月不雨常流不斷者亦得作八水相者謂自然池若入田水不以為相。
 初門善見山相但是總體義須別指峰巒巖巁以為分齊如了論者即下所引一丈五尺別安石等二中漫石謂無稜角者準下決前山相不可漫指三四兩相並前簡不堪後顯體量四樹已上為林獨株為樹五中窮途不得謂極底路人絕草生失本相故任字平呼六中螻蟻運土成聚謂之蟻封七中好王正法治世雨不失時莫測水之深淺故不可用八除田水以不常故然此二相於事難顯或約堤岸或取涯畔或立別標從總為名但云江等。
 [科01]四分列相則十餘種如空處露地草[卄/積]釘杙皆非久固不可依承一時規域作業便解得準律文若久住處擬後追訪可通律論兩有兼濟。
 四分十餘委如鈔記且舉四種以明非固更有荊棘汪水糞聚等皆非久固之物一下約義通之如空露等止可暫用故云得準律也然律列樹林山巖等與論大同故云可通律論即如論中小樹蟻封豈是久固草竹窮途等何妨暫時今以意定若論暫用諸物皆通若取久永必須別選。
[科02]二界形者隨方斜角竝悉得成。
 [科03]故善見五相一方二圓三鼓形四半月五三角。
 第二界形善見鼓與半月以物象之。
 [科04]明了論中其形十七皆謂曲直重沓等略顯五三以為神解之路一長圓別住地形細長兩頭圓也逐此地相一丈五尺別立石已周帀如此依石唱之先結布薩界後結不失衣等二四角別住三水波四山五巖六半月七自性八圍輪九二繩十四廂等皆約其物體即標列名豈唯十七隨相無量知名便罷餘如彼論。
了論長圓或一丈或五尺趣舉遠近以彰立相言水波者標相屈曲狀如波焉自性即蘭若空處二繩謂兩處繩圍中間連續四廂即四向有屋中有空庭且列十種餘即一門方土比丘尼優波塞垣墻滿圓顛狂竝如鈔記具解皆下疏家總示結略指廣。
 [科05]三竪標域者結界之本在此一門得在玅者諸緣竝具漫有所指尠入法儀。
 三竪標中初科斯乃結法正陳本意乖此則心無所緣法無所被故知為要。
[科06]若欲竪者前識三量一者界標即唱者之所據二者界相即羯磨之所牒三者界體即作法之依地或標即體相在標外或標異體相在標內若論其相必在體外引此附事何有不成欲知和別夏限衣藥但曉此三便有界也不識標體虗指山林或約城邑不緣其事得其語矣奈無義何。
 示量中初科前分三量初是周回標物二謂四圍外表羯磨牒云四方相內是也三即所圍內地循外為相則標下即體就裏為相則標與體異標體容有異同體相必不相離故云相必體外也引下次示成否在於明暗。
 [科07]今竪其標若在聚落多依牆域隨約內外竝成處所若在空野多依林泉隨約標樹終識尺寸竝為相也若有戒場先竪三相周圍各別互不相接無則一重任時遠近。
 竪法中初文前明標相聚蘭兩別莫不皆取分齊分明若下次明戒場有無立相多少有場三相如後自明。
[科08]問二界不接中間一標得兩相不。
[科09]有人云一肘已上大者得成如明了論疏一山一石東西各結又如十誦有問者言得竝結不佛答周帀說為內外相者是也。
 問答中古解局量不許減小仍引了論山石東西證知標廣下引十誦周帀分相驗須相遠。
 [科01]今解此文不許接者恐兩界相通但得有隔何論大小如前二繩繩即體也可以情通云山石者亦恐相涉耳須得意也。
 今解中初通十誦如下次釋了論彼尚用繩為標則知山石未必須大。
 [科02]四唱方相。
 [科03]律使舊住者唱諳練方隅有所分次雖是舊住未了前緣不妨新客深閑內外依標而唱義當舊者律制堪能豈局客主竝識標體及相三種通別。
第四唱相簡人中初通律意雖下次約義決當猶同也律文凡作羯磨皆云眾中堪能者作故可取證竝下示堪能之相標即體為通標異體即別。
[科04]五分中使一比丘唱四方界相又唱除內地為安戒場故須除也今時結者內外兩相前後別唱所除之外相是空地事最顯也至文更述。
次唱法中初引文示除內地者但唱外相相中牒除內地即不唱內相也今下示今法但唱兩相不須牒除至文述者即戒場中。
 [科05]五集僧相。
 [科06]五百問云不得夜結結亦應成恐非不顯又云欲結時四角標頭安人立望不使人入入則不成當先結戒場等亦以人雜是非不可通練非數何損是數可遮耳。
五明集僧引誡中初引論有三前定時節恐非不顯者謂別眾不足暗處難知必燈燭分明理應無損又下次明撿察恐入自然當下三明先後亦下疏家顯上時節撿察之意非數等者謂不得滿者不集無損得滿之人別則成遮。
 [科07]若六種自然相中結者標狹相寬盡自然集故僧祇七樹之外異眾不犯可以準收若標寬相狹者盡標集之。
次明集中初文有二標狹則相在標外須出標集標寬則相在標內須出相集。
[科08]有人言但盡自然亦得以相外標內是無法地未是法被何勞遠集。
 次科古謂標寬相狹未結在自然外不妨作法結已雖同法界結法已成故不須集。
 [科09]今解云雖在自然之外非別所收然作法文中通牒標內擬成二同唱時結時別眾在內律無所開何得非別界為法本義必深防既無正文亦須比用故僧祇避難界云三由旬內彼有比丘若呼來若出界去然後結之無問相之內外有尼界者不妨必有僧界內有比丘但不出界亦不須喚此則明文召集不可人語有依也。
 三中初以義通唱相所圍結法所牒明非異處故判成別界下次引比例眾法所依故為法本僧祇難界三由旬集豈非據標尼界兩不相礙僧界義須隔出此下準判所謂依法不依人也。
[科10]六不得受欲者有三義。
 [科11]一結界眾同之本理須通和餘法眾同之末竝依後起故不開欲也。
六明欲法初義明其制急。
 二者自然本弱僧事不行不開一結用通僧界諸務不立故此白二乃是前開欲是末緣必憑僧起界是作法強故攝之。
 二中初敘僧法不許自然唯一結界事須開耳首冠諸務故云前開欲下次明欲法必須法地僧本欲末從本故勝。
 三者結界本興為存限域依正兩報附此而知若開欲結終非委練故十誦云作羯磨人死餘不知相者應捨更結非欲之致可見意矣。
 三中初正明為知界相此義最長常途即以處為依報人為正報今云兩報即攝三界依報則攝食攝衣知其持犯正報則攝僧作業知其和別故云附此而知故下引證文據明矣。
 [科12]七加法消文就分為二初標後釋。
 [科01]初中結初大界者標也大界有三人法在前故云初也。
 七中釋標可解。
[科02]就釋分五謂緣開制相結也。
 [科03]僧會疲極者緣也律緣說戒初依自然隨身立界終成混亂若論說聽須總一集致百千眾一時奔赴竟不定處徒費時功如上教興也。
 文中初緣初依自然即始制統通隨身立界即次分六相初不定處聽作戒堂後復移易故云竟不定也指上教興即前制意。
[科04]文云聽隨住結者以自然通漫未是相收隨所住處立相加結有大利益一則審知說處二則分於限域三則身心不疲四則不廢正業略有弘義理故開之。
 開中初敘教意下列四益竝翻自然弘即訓大通收上四。
 [科05]文中盡集不受欲者上雖開結欲是別緣恐同法界故又制也。
 制中開已復制故云又也。
[科06]是中舊住下第四相也初文後義。
相中分文從是中至隨有稱之是文應須下是義。
[科07]初中律本但令唱相及論臨機附事不合。
釋文中點律通漫而無唱之法式故云附事不合。
[科08]自義設下準文行事此一作業最是群宗故須鋪列使可觀採解界後法準此依用。
義設中初科初示文意諸法之本故曰群宗解下次指餘法解界後者即餘大界及戒場等竝同此也。
 [科09]若欲結者還引十緣次第至八方可加唱疏者疎也疎決疑壅必不曉者披文見意未勞煩隱虗喪累世恐不委觀更重張之一量結界標體相也二量集處唯在自然三量召法鳴槌諸相四明僧集約標約界唯四人僧五明和合集者非別六明簡練須曉非數七明欲法非是所行八須標相引文告令。
 次科排緣中初敘重意仍解疏義以顯須明前雖總示猶慮未曉故云恐不委觀一下次正列緣四集僧中界狹約標標狹約界餘竝如前。
 [科10]四分唱人無名十誦五分列者為欲舉名牒所唱相此不稱者恐濫為別亦有牒名義亦通得莫非成僧故後云結大界也名是緣耳唱相不得羯磨文中牒故如五百問云五僧者以唱相者在四人外今不稱名即為僧故四人亦得耳。
 唱法中初文為三初明諸部不同各出所計亦下次顯通意謂羯磨詞中前縱牒名後正結界所為自別牒亦不妨名下三彰濫所以謂唱相若稱羯磨必牒若止四人行事恐謂所牒非數能秉非僧故云濫別五百問論十誦同宗制必五人正防此濫今但不稱法中不牒永無疑濫故云四人亦得。
[科11]注云屈曲隨稱者以不委分齊通約山水從門直過內外起非終乖作業徒設處所廣如鈔顯至時引之委示後悟。
次科通約山水謂漫指標物從門直過謂不隨屈曲如寺正門兩邊墻闊門[門@艮]半中外唱直過則[門@艮]外有界容有不集別眾之非內唱直過則[門@艮]內非界容有失欲破夏離衣之過故云內外起非事鈔雖詳大略盡此。
[科12]唱相三徧律無定約論知制限一徧足明但僧中行事乞唱都是先緣僧別乃殊三徧無爽。
 三中三一既無明據故準乞法例之僧別雖異先緣是同意令審悉知界分齊。
 [科13]五明加結緣正文二。
[科14]初顯何人秉法四位分之二約位定人二約法定用。
 五加結法初緣能秉中初科約位定人謂夏次上下約法定用即學解優劣。
[科15]若上座者如五分說即上無人母論約夏局就德顯不可依也故十誦云上座一人補如來也必有所壞次座亦得如身子法輪大將時亦預說上二不堪誦律次三非謂誦文必兼識義也若不誦者雖不連字累紙而曉達成敗故文云堪能作也不誦文本尚簡有能何況謹誦不簡通塞。
次科初釋上座五分十誦文通老少是今所取母論局者彼云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至四十九名上座十誦中上座眾首替補佛處末世庸鄙安可濫當必下釋次座有所壞者謂前上座神昏德缺不堪任故智論說舍利弗是第二轉法輪大將或時替佛說法說戒彌勒下生經云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大將身子華言以母身軀好子從母號故云身子上下釋誦律上二不堪句絕若下釋不誦律下準選能決上誦文必兼解義位雖四別解能必同通塞即是明昧。
[科01]若據餘律上座說戒持律羯磨者以上座昏朽秉御是難依文誡約有同佛世四分總列竝據有能應預未閑亦通學悔。
 三中初示餘律即是五分持律羯磨還簡堪能上座說戒則通昏杇如來在世親臨說戒今推眾首事有同焉次明本宗總列即前四位應預未閑謂得滿者非堪能故學悔秉法如上已明。
[科02]九問集緣十答云結大界羯磨以界含大小聲教須分不可混也此一既爾餘例取通。
 問答二緣通問別答餘皆例爾。
[科03]二正加中又須詳解由識此義如鏡鑒形前曉集法達九等之參差次顯緣非了眾相之成敗後解聖教照文義之通塞斯之三鏡總羯磨之宏綱必曉此蹤則後文無所復用不能頓略示有所須故詮敘耳讀須見意也。
正加中初文又二初略示前下次廣明初二句躡前集法羯磨九品階降不同故云九等(舊云始稱量終第九者非)次二句躡上緣成緣非即十緣七非後二句即敘當文文義通塞如下自明斯下通結必解此三綱紀在手則何用後文但行事所須不可頓略故復敘之至論秉御大綱已盡此矣誡令見意其意如此。
[科04]就分為二初依文相解羯磨本後重列諸門釋其疑妨。
[科05]就前又二初單白者牒事告也既非輕約義須詳述故又羯磨和決方定。
[科06]初白分五。
[科07]一大德僧聽者恐妄緣事無情同秉故初總告誡耳識也。
[科08]二此住處下牒緣告眾擬成本業也。
 [科09]三若僧時到僧忍聽者法事契會謂時到也詳集同舉謂忍聽也今約心和勸聽可也前約身和勸聽聞也兩聲別召事義亦乖不解兩緣名非數也。
初解文相單白第三句初通釋法事契會等者謂能所相應稱可眾心故今下別點聽字平去兩音前後須別。
 [科10]四僧今於此相內結下單牒根本勸僧同決不可遲疑也。
 第四句初科可解。
 [科11]前第二句緣本雙陳者住處比丘緣也唱大界相本也及至第四緣是傍疎本是親正故直舉示決通和相也。
二中躡前第二對辨雙單緣謂先敘因由本即正陳所為前是告眾義必雙標後決成和文須單舉。
[科12]列二同者結界所為非正結事當時為說戒故便結此界因牒入法律本多然戒相竝是不可怪也。
三中初示意結界本出布薩犍度因集說戒奔馳疲頓故聽別結即以二同牒入羯磨如下文云不著亦得明非羯磨所被正緣律下舉例律本羯磨多用緣起牒入法中如冶諫等故曰多然又諸戒相竝用前緣牒入戒本如盜殺等舉之可知故云竝是。
[科01]五白如是者事已達僧更無餘慮故結上務知作業也。
 第五句如是二字指示之辭謂所白事如是而已即結上也。
 [科02]就後羯磨又分為三初從大德僧聽下至誰諸長老忍明作業將決情事須和還牒白中第二緣本雙牒以告情也二今僧於此相內下至不忍者說還牒白中第四單本重告大眾勸僧和決語默表情不可久也三僧已忍下眾情陳露默顯通和故牒本情持之在事也。
 次釋羯磨初解為三段初陳情告眾二審眾可否三顯眾已和言情事者情謂能秉之心事即所被之事所被自分情非情別今望能秉一切羯磨竝須心和通為情事語默表情者語則表別默則表和即文云忍者默然不忍者說說即語也眾情下二句釋僧已忍至竟字前審說默眾既無說即顯情和故為成相故下一句釋僧忍默然故持下一句釋是事如是持持謂同心秉行非輕爾也。
[科03]有人解云羯磨為二從初至結大界竟明前白委告緣本具彰今重舉陳顯成業處還牒前白勸僧和默二僧忍默然下結前兩告業成後語就前體中又分為四初大德僧聽告眾靜緣二此住處下至同說戒牒二雙告三誰諸長老忍僧於此四方相內下勸僧同和共成作業必所不忍亦須陳說四僧已忍下既已久默事決可知故單牒本成前默相。
次師中初麤分為二前體後結躡前白法對顯羯磨白是委告且使眾知羯磨勸和正顯成業結前兩告總收白羯磨也業成後語即結詞也就下次於初段復分四別牒二雙告即緣本也。
[科04]有人解為三從初至誰不忍者說總牒緣本勸僧通和語默之間足顯同別故白四法約說制三可以例知二僧已忍下至結竟字牒前忍默表業成就作法至此是竟處也豈至三說即是作竟召令忍默不忍便說尋聲即說安有法成故至竟字結前默相此義定矣三僧忍默然下不異前解。
 後師中由前二師竝將僧已忍下為結成文則知皆以說字為法竟處今此分三初至說字止顯同別仍舉白四三說例知非竟二指定成處仍責前解未為盡理三同次師故略指耳。
 [科05]上三消判各有指南後釋附文可依行也。
 結斷中上二句通示三釋下二句別取後解各有指南言其所示皆有理也昔黃帝與蚩尤戰蚩尤作大霧迷其四方黃帝作指南車一指於南則餘方可辨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出崔豹古今注)言附文者示可取之意謂約義分節文相甚親比前二師則為優矣。
 [科06]就此分五一有無二通塞三增減四成敗五釋疑初。
[科07]有無者。
次列諸門初門有無但明白法第二一句有則五句無則四句若白四中白竝是五句唯單白及白二白或四或五句故須明之。
 [科08]白中文五第二句者牒時有顯晦有則牒緣牒本無則略之連唱第三若僧時到至第四句方牒其二總告結白故律文中竝牒緣本故若有緣起如前結界須比丘唱若有乞辭諸受懺等第二句中並牒緣本故具五句若諸差人無因緣者但有四句如前述也。
 白文中初示文相顯晦即是有無若五句白則第四句單牒根本若四句白則雙牒緣本故云牒二總告等仍指律文諸白證之若有下次出所以如前述者即指當科無則略之等文。
 [科09]羯磨文中無可為論。
次羯磨中一切羯磨定具五句故無可論。
[科10]二辯通塞者文義為二。
次明通塞通謂白與羯磨前後綱要文義咸同塞謂兩間緣本隨事各異故文別義同。
 [科11]如單白中第一第三第五此之三句文義通一百三十四白也依文謹誦何有虧盈。
 白中初科虧盈即加減也。
[科01]第二第四此之二句文局一事義通諸務試為舉之。
 次科標舉中文局一事謂結說受各不相同義通諸務謂緣本雙單諸白無異。
[科02]如結界云舊住比丘謂初緣也牒方相者謂事本也說戒白云今僧十五日亦是緣也布薩說戒亦事本也受戒白云某甲從和尚乃至清淨衣鉢具足等竝緣也今從僧乞戒即事本也如是例通緣本是一自可知也。
第二句中略舉三法餘自例知然據單白緣本可分若羯磨前白則緣本不同如結界白比丘為緣牒相為本及至羯磨人相竝緣結界是本受白亦爾從和尚等為緣乞戒為本若論羯磨從乞皆緣僧受為本隨義栽取不可一例。
[科03]至第四句中單牒根本略去前緣縱有雙者結翻非淨何以括耶故結界白云於此相內結大界豈非本所為事也說戒第四云和合說戒亦是本也受戒第四云僧與某甲受具亦是本也本義是通受說文異。
第四句中初總示據義唯單或有雙者結集翻傳治文不淨何下次別列後二句結示通局。
 [科04]極知費辭意取解了達則後不看文覽事便作可謂稱量羯磨其致在於此乎。
 結誥中初二句示意達下彰益仍舉律制稱量羯磨意在明解如前已釋。
 [科05]羯磨之辭亦同斯舉大德僧聽誰諸長老忍僧忍者默然不忍者便說僧已忍作某竟此字已前文義皆通中牒緣本義通文局僧忍默下文義亦通通據白二白四兩羯磨也。
 羯磨中初科前後俱通共有五句中牒緣本即三中間通據下簡去單白但通二法耳。
 [科06]俱通易解莫非謹誦文局義通更牒一兩。
 別明中初文上二句指綱要下二句標緣本更牒一兩即下所舉結界受戒對前單白故云更也。
 [科07]比見誦者受法煩拏頭踵迴互例失求和尚此猶未見疏也若見不致此辭故作法時十人通練片有差殊即須訶說豈唯戒師獨秉斯教有非不識作業不成相似比丘滿洲信矣。
 次科初敘過有三煩拏即調弄音聲過拏謂牽引令長也頭踵迴互即前後顛倒過踵即足跟例失求和尚詞句脫失過謂受法中多不牒某甲從和尚求受具足戒直云今從僧等也此下斥非又二初責其不學故下示其成否十師通練則成有一不識則否無戒滿洲文出大集形服濫道故曰相似。
[科08]何謂義耶羯磨法中誰諸長老忍前緣本雙牒長老忍僧已後單牒根本勸僧和忍此義通也。
 三中初科長老忍前即第二句後單牒本即第四句僧已忍下再單牒本諸法皆爾故云義通。
 [科09]約文結界此住處比丘為緣僧今結界為本誰諸長老忍僧今結界下直明結相竟不牒於舊住此略說緣也結界既爾白二同然。
次科白二中前舉結法後二句例通。
[科10]受戒亦然誰諸長老忍前還誦白中第二緣本雙牒長老忍後單牒本云僧今與某甲受戒者默然不忍者說此一既爾白四例然。
白四中分文同上且舉受法餘準例之。
[科11]據此模軌豈有浮亂然時有煩略者但翻譯治文不淨故失剪耳。
四中初指前可準然下決通乖異言煩略者謂有羯磨第二句單牒本者如淨地之類或第四句雙牒緣本如分亡物付分羯磨是也理不當然過在翻人耳。
[科12]三增減者。
 三明增減綱須揩準緣則不定但不乖義增減皆通。
 [科01]有人誦語一準羯磨以律本云當隨文句勿令增減等。
 引古中彼滯文相一槩不許。
[科02]今解當依義理不可從人據前通局門中文義俱通者增減不得若少一字所言無詣也文局義通中莫不牒其緣本隨時立法多增少略俱順和法何以知乎如結大界即列二同戒場小界攝僧義一豈得二別何得不列也準此增著亦得如五分結場增文同一布薩等減却二同亦得如諸界等結大界字此不可略正是業本如是例知。
 明今中初指斥當依義者取中當故不從人者涉偏情故據下正明又二初示綱定言無詣者乖理趣也文下次明緣不定初敘通所以何下舉事釋成且取結界以示可否初明可增減二同之語場小不列加之不妨故引五分以為明準大界具列減亦無害反如場小文皆不列故云如諸界等結大下次明不可減未句指例令通餘法。
[科03]四成壞門者。
 四明成壞綱則順成違壞緣則違通成壞。
 [科04]如前文通不可改動事義相纏增損俱敗故文云勿令違法也。
 綱中纏猶續也下引律文即古所執彼則通證綱緣今唯別證綱耳。
 [科05]餘文局中以事條是別標舉應機梵本唐辭翻傳單複隨其意義尚寫經中如翻三衣為臥具敷具略得其相失其本體等故隨其事得應法緣雖少增減不失事義皆得成也。
 緣中初科初標事別梵下次示理通且舉三衣以明差互猶為正經則驗緣中改作無過經中即指戒本若作離衣六年羯磨或梵或華隨牒通得又如說戒布薩互牒皆成故下結示通成但取應事不局文言。
[科06]故諸部羯磨文義通者竝無異辭文局義通部別乖各意可見也如此開張舉例自委。
次科諸部羯磨綱同緣別可驗牒緣隨機不局。
 [科07]五釋疑門。
 [科08]問羯磨文中前後竝云僧聽僧忍中間何以言長老忍者答事達在僧成不在別別須語默僧唯六和假用未彰還從別舉故曰也或有文云大德忍者終問別人隨時稱謂也。
 五釋疑初問僧是告眾長老囑別故問通之答中初正答法雖僧秉有一不和則不成就故云成否在別也或下次會異。
[科09]問如欲辭稱事不成結界稱事云說戒者故知餘法若作不成答與欲前總說事則局故今結大界者後稱事故不似欲中與羯磨欲故律云僧今結界同一住處說等。
 次問中引前欲法例難結界不當稱事既局說戒不通餘事答中初敘欲法在前總赴一切僧事故云前總今下次明結法結後方稱與欲全異緣因說戒故牒二同據本結法實通一切。
 [科10]所以列二同者答凡結界意人法須一故文云同一住處攝人依處同一說戒攝人依法也。
 三中初科問答即顯二同舉處舉法用攝人和。
 [科11]問何故但云同說戒不云同羯磨者。
次科問中和法有二不當偏牒。
 [科12]答未有說戒不有羯磨但舉說戒即義通也。
 答中初解意明說戒必兼羯磨舉一含二不須重舉。
 又有解云同一住處三業是依無別眾也同一說戒命行見具無乖法也表六和具顯本結也羯磨別緣通為不一說戒所及僧別同持為成本和故云說戒。
次解中初分二同各攝三和命行即利與戒也羯磨下對校出沒羯磨為別人所為兼不一說戒通僧別專為成和合所以牒不牒也。
 有人云說戒明異界詳集也故律中界外戒場聞疑俱召也若逃叛者俱有罪失故云同一說戒若作羯磨唯同界同無異界同以諸界僧不假羯磨若猶須集用結何為終為煩慮也。
 三中即約通別兩集明著不著說戒法中界外場上見客比丘或聞或疑不求不喚說戒得成有罪此制能別也逃叛有罪此制所別也。
有人言結大界中不牒二同亦成作業由因說戒故結隨牒如小界戒場不言二同亦得成就大界要牒方得成者餘不稱者悉應不成。
 四中元因說戒故牒入法不因羯磨故不牒耳非正結事不牒通成如下引二界為例此難可知。
 [科01]問內有諸界相即列多應須改更何得依誦答不須云云以除內地約身而論皆是界外古人有言以相望相相有內外以體望相相在界外則可知矣。
 四問謂大界中或有戒場別界昔人須於結法緣中牒除某處今家不爾故問示之答中初斥古煩約下示今義但云於此四方相內已簡他地鈔中加云內外相內若準今文不加為定古下引證相相對望則有內外兩別體相對望則內外兩相俱在體外耳。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一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0-05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二
 [科02]八法起有無者。
 [科03]有人言無也然以造業發生無作與行者心俱謂於心邊有得可得故有業也今此結界非別所為能作是情所為非情何有法起誰領繫者故知但是約界集處如律本中界現前者作羯磨有制限者是也謂是作法之處簡異自然乃至衣鉢藥地但曾作法得無罪累非有法起。
 第八門初師解中初句判定然下申所以又二初敘有情有法無作是所得心為能得故云有得可得今下正明無情無法初立理如下引據即五現文但作制限顯知無法乃下例通持衣受鉢加藥淨地等義並同也。
 [科04]有人言定有法起故經論中以作因緣發生無作若作善事發善無作屬善行陰作惡亦爾若無記者不發無作地是無記非情所收然諸結處非心不起地是依報何得不從隨心業力有法依地故徧標內皆有業力。
次師中初義判故下準教立義善生經云世間之法有因則有果如因水鏡則有面像又成論云因心生罪福等涅槃婆沙雜心並有明文廣如鈔引文中初通明業相善惡有記並能發業由是造作故屬行陰無記非業一往且對善惡為言不無別業如別所明地下正明有無有二義一者標結由心心必發業如呪加物物必成用二者依正二報皆心所成體既相關理須發業。
 [科05]如上五分多論所陳以界威力善神所護能令非人不惱道俗。
 引證中初科指文如上即前定量中。
 [科06]又如即時中國結界必須三反先豎標結令知限齊束約惡神不得出故又作法解放之在外然後更結方始永固近僧傳此常法不改若無法力誰能攝持。
 次科梵僧所傳中梵現行故云即時初結為一反次解為二反後結為三反反猶徧也束約惡神者壇經云惡鬼被圍極苦惱故佛令解之近下示所聞唐時多有梵僧到此彼土以為常法今時重結葢準此文有不從者寡陋故也若下反質前義。
 [科07]又善見中依相結已後失界相或掘至水輪或水蕩成坑或停坑內作閣起屋二三層者並名同界不失本也。
 三善見中初段結已失相或失牓示或失標相而處猶可辨地是土輪土輪下是金輪金輪下即水輪水輪下即風輪今此結法徹齊金輪至水輪際言其極也地土既壞已無限制坑中起閣猶名同界顯是法持那云無也問無作何以不徹水輪答水相虗浮界須際畔要期結地金屬地收水非所期故法不到。
[科01]若有石山上廣下狹於上結界巖下比丘不妨上法以界是色法依山而下隨其曲直沒入地際水輪方住故也。
次段嵓下比丘由非同界故相不妨界取標限分齊故是色法(有節法字在下於文非便)由是色法故須附物既至地際顯是業力。
[科02]又云若戒場上大樹上有比丘喚下作法準此依根在界內故是別非數也若枝著界外地者不犯界外覆內例亦反同故十誦云若結界時樹上比丘眾數滿者不召亦得準此而言樹著界外地也比丘當時在下枝上故不喚亦得餘如鈔說。
 三中初引論文準下次約義決戒場樹上本是界外而令喚集故約根判界外覆內根依在外不犯枝著內地則別故云反同故下會通十誦此彰內地有法明矣後指如鈔見結界篇。
 [科03]九明失不相就文分二。
[科04]初明決失謂棄捨也故十誦云諸比丘捨僧坊去作念不還是名界失文殊問經下至有一優婆塞宿是名不失準此不守即失界也智論亦言一宿無僧是名棄捨伽藍十誦中若聚落屬賊一切界外隨意結之乃至舍利弗共佛遊行遇宿空精舍佛言由棄故一切界外應結界說戒。
 第九門明失中初科初示失相故下引示有四初十誦中作念不還即棄捨也二文殊問經有人不失準無即失三智論可解四十誦中兩段初以伽藍在聚聚為賊奪比丘捨去故一切處並同界外通為自然也後還得之聽隨意結乃下次即身子侍佛同宿空藍正值半月佛知棄失故令結之。
 [科05]準上以言皆言失者無人守故善見水蕩計僧並散豈人水下宿守界也今通解云作永捨意所以言失雖非作法僧義絕故作還反意義無失也故四分云治故伽藍不失淨地明知界在餘如鈔解。
次科初引相違今下次以義釋作意去還故失不失下引本律證成不失淨地尚存明知界在問泛爾出去無捨還意或寺遺火或僧死盡為失界否答但無決捨永下還心義非失法。
[科06]泛明不失略列六種。
 次明不失標中泛猶通也。
[科07]一善惡互解不失如律云惡比丘解淨地令餘得不淨觸不成等。
 別釋中初科初標示如下引例惡心解淨地觸淨食佛並判不成解者觸者得罪例今大界解亦不成故知不失。
 二僧尼互解不失見論云於尼界上得結僧界尼界不失尼結反上五百問云不得相叉。
 二中見論僧尼互結既成反結例解不成可見五百問中彼明尼與大僧共行受懺尼須結界與大僧界相不得又互恐出僧界不成同法引此亦明互結不妨。
 三異同見互結不失如律中由諍見故兩無別眾同界各說佛判俱成兩無犯也。
三中引律即拘睒彌國僧諍不和同處各說須各結界驗成互結。
四邪正互結十誦云僧破如法者得結界伽論云僧已壞法語者成捨非法語者反上可通。
四中邪僧即調達之黨十誦如法者即正見僧既簡邪僧不與同法則知邪正各結皆成伽論法語非法語即邪正二僧正僧捨正邪既不成邪僧捨邪正亦不足故云反上(此上二種但明互結反解可知)。
 五中邊不相領互結解不相妨各自足數兩不相通。
 五中既不相足互結互成互解不成。
六失界相及空本界掘至水輪。
 六中失相掘地即前善見空本界即前四分。
[科08]如上所引具分六位顯不失相。
 結文可解鈔中有五無此三四兩種仍開失相空本為二。
[科09]十明不成相反上諸門皆不成也四分相接錯涉隔水無濟不捨重結標相不顯緣非單複隨一現者皆不成也。
 第十門初對前反顯即上七門並是作法成緣反則不成次引律示相且列四種相接錯涉無中隔也隔水無濟闕橋船也不捨重結乖本制也標相不顯迷分齊也緣非單複總括七非如前所列。
 [科01]此一羯磨眾同之本隨相顯之是非略盡餘者準例故重累言終緣四攝校練得不人法處事深須體之如鏡屬物無容私隱冀諸臨御同響大猷故律文云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令法久住必反斯趣妄動非蹤彼我同陷長輪諸有故文云遮法毗尼多人不益作諸苦業以滅正法可不誡哉。
 三結示中初結前十門門門之下各有是非如前已示餘準例者下諸結法例皆倣此不復更出故於此處不免重累此示前文須繁之意終下次申誡約初明如法之益人法處事對前十門攝別歸總故云四攝冀即是望響猶曉也猷法也下引律證利他住法為益大矣必下次明非法之害反斯趣者乖四攝也彼我陷者示所損也復引文證遮即是障損人滅法為害大矣。
[科02]上明結成此顯解壞文分為二。
[科03]初標緣起者由廣狹後起欲張舊界故隨機立教解法生焉。
第二解法緣起中先結廣者後欲狹先結狹者後欲廣故云廣狹後起張改也。
 [科04]文解中牒二同解者本結為在二同今解非二同也。
[科05]何為不立相解耶結界須識分齊故須標域捨界背相一切界外用立何為。
 解法中釋文兩科易解一切界外即前十誦中語。
[科06]文中此[1]二羯磨通解有場者以二界不通各行結解無場大界外相一周有場大界內外兩圍及作結時俱是外故更不改張故一羯磨通結二界今解例同可以知也。
 釋注中初釋一法兩通二界即有場無場也故一下次舉結法例解。
 [科07]此即初義第四門也上明人法二同結解文竟。
 三結指中義門第四即結解差別下諸結解並以釋中正結解法歸前義攝。
[科08]二明法食兩同界。
 [科09]初標舉可知。
 [科10]二解緣中初既二別後欲二同者以法食互缺今即互須取法濟心之[2]法取食濟形之術心形即道之具機至何教不通故佛聽各解同結也。
次法食二同注解中初文謂兩寺相鄰一寺有食不行說戒一寺說戒而闕飲食今欲各解合結彼此相濟法以濟心食以濟形形即是色心色二法道所由成故為道具也。
 [科11]計結之始還用人法前結文中列同說同利者約緣故入法耳如上同住同說也不列同住字豈得別眾乎必常途前法理是正本後若法食俱豐律聽解為二別。
 次用法中初文初明結法還用人法前結謂同上但云四方相內結大界耳二同是緣去留皆得必常途前法謂單牒前結除去二同也後下次明解法。
 [科12]有人用人法二同結之亦是一途處分必如緣牒唱豈不會本意乎。
 次科此師全用前法還牒住說二同彼恐不牒同住容可別眾故亦下是縱以同住通含義攝同利故必下是奪謂必牒同說同利豈不知結界本意不容別眾耶。
[科13]三明單法同文二初標後緣。
 [科14]由利豐彼此一住無法出家所為以此為先慧命脩延法身成立必由此也故佛聽之。
三法同食別當法中據文無法且約說戒由是眾法之本攝僧之要說戒不行則餘可知矣。
[科15]文又列唯食同此僧制也本非結界因前同別故有事來。
 次單食中初利此僧制者示法用也因前同別者句義相從也。
 [科01]以正法各明未勞相請利養處局故須周給由四方僧資屬處已定不作僧法理無輒分要須通和方得出界用濟窮苦如僧得施本通四方作法遮約文收現在四方常住物在利通還作僧法方聽僧用故文中為守住處也若不羯磨輒持出界若與僧別同是盜收故僧祇中通結一界彼此共用四方牀褥意可見也餘如戒本疏盜法中。
次科初敘法食同別由下次明作法和僧又二初明須法之意文舉得施事義頗同僧物雖通分須作法仍指緣起既令守處證知送彼繼續常住還聽僧用若下二明無法之過僧別同盜者與別可知然送與僧彼此常住但無和法輒移成重準結知事同情之者彼知受用理亦同科鈔引伽論言犯吉者且結違法據文須重故引僧祇證知局處餘下指廣學者自尋。
[科02]大段第二結戒場法約位為二初場後界。
[科03]初中就文為三一謂制開意二內外先後三結解法。
 [科04]初中文云須十人眾起乃至作齊限此開結也由大界廣遠僧眾煩多縱有受懺數集難尅然僧和作業非別能成機會不開未為赴感故因前事便開結之。
 二戒場法初明結場制意中初點文由下敘意尅猶遂也無緣大慈有感必赴故開結也。
 [科05]釋名如何戒者通收止行場者揀擇精麤似世諸場莫非聚結異品收拾勝利結開喻此諸部或名戒壇中國寺別置之如此郊壇之相每有作法登階就位也。

[0161b06] 釋名正釋中戒收正行者以通諸法非專受戒而得名故場揀精麤者揀麤選精或約擇處或約選物似世場者以喻為名世場則聚積珍奇之貨以收多利戒場則舉行羯磨之法而積大功諸部下示異名僧祇五百問皆云壇上師僧等問場壇何別答封土曰壇除地曰場言場則通收所結之地言壇則別指封土之處善見云外國戒場多在露地如世祭壇郊祀之所謂國家郊外祀天立壇謂之圓丘登階就位軌度如戒壇經。
[0161b15] [科06]問夫立場名謂在作法多者若爾大界可不通作何故不名場耶。
[0161b17] 問答中問詞欲顯場界得名所以。
[0161b18] [科07]有人言大界本為住結不專滅惡生善故不與場名小界雖暫生善既無方限又非久固作法故沒名不彰。
[0161b21] 初解中但敘大小二界即顯戒場專為作法獨受斯號。
[0161b23] [科08]有人言元結大界其實通法但作兩難故不名場戒場不爾隨集逐成無有乖難所以名也故十五法必在大界謂受日受捨德衣解界結解衣食界乞鉢捨中四法為十二也說恣亡衣此三本制大界難開戒場自餘羯磨並集場中作數非難故標處勝也或可各據一位不可雙顯彼已云大此得場名故也。
[0161c05] 次解有二初約作法難易解前敘大界後明戒場反上兩難隨集遂成即集僧易也無有乖難和合易也十五法中受日受捨德衣三法並依本安居處場非住處故解界還依本結之處不通遙解故結解衣食四法二結本依大界二解不可異處乞鉢捨懺以須罰鉢入厨故戒場非分四法如集法中上之十二縱有難緣不開場上下三兩通別在後列除此十五餘一百十九並通場上況兼別法其通可知或下次約立名彰異解彼此各立無別所以。
[0161c15] [科09]文云母論大界圍下明內外先後也即第二門義。
[0161c16] 第二門初科牒文母論明內外五分辨先後。
[0161c17] [科10]由大界集難成和叵具故開結之若在界外本非煩務未為勞也善見母論明文在內故四分云眾中有四人眾起又云此住處比丘為僧唱相若是外者則無住處。
[0162a03] 內外中初立義善下引證母論四分即如文注善見云應先結戒場後結大界若先結大界當捨已更前結之文明先後仍見內外。
[0162a06] [科01]五分戒場初在界外後因賊難聽在界內若欲結者先結戒場後結大界若已結大界者應解已如前次第結之。
[0162a09] 先後中初科五分文同善見兼明兩義。
[0162a10] [科02]今時有人依光師羯磨先結大界者律文雖有先後由緣起故不即因此明結法式理如五分不可依人。
[0162a12] 斥古中初科初示非律下點執彼謂律文先結大界後開戒塲據本緣起以立次第理下決正壇經云雖預開空域終是非法之地是也。
[0162a15] [科03]母論文云直結小界外無大界者不得受具若忘結淨廚還解大界後解小界先結淨地次結小界後結大界祇律雖云在外此制前也五百問云後結戒塲而受者如卑公云恐無所獲然本不知同於未制賴有此路得通僥倖即可謂非分遇福也。
[0162a20] 引證中初科母論結小無大乘本制故彼第八云差人先結淨地次結眾僧房(即小界也)後結大界此則了論圍輪別住也若忘先結淨地解已次第結之此證戒塲理必先結僧祇在外同上五分初緣五百問是卑摩羅叉口訣謂於中受戒恐無所獲以本結非法則後受涉疑故云恐也本不知者未見教制非故違故通僥倖者許有得故非分遇福即僥倖義也。
[0162b04] [科04]問淨地加結須作法界如上自然何得忘立答如論所述似順十誦故彼文云大界內不許淨地先有捨之今若作結先結一小界就結淨厨又別結戒塲後於兩界外俱分內外相已通結大界如明了論圍輪別住若不如此自然地中終無結理容有處分非所明矣。
[0162b10] 次科以前母論先結淨厨似在自然故問決之答中初約義釋以十誦中制斷淨地故先結別界於中結淨自然分隔即彰僧界不結淨厨故云順十誦也若下結示必然雖處分淨通在自然而論明作法故非所明。
[0162b15] [科05]三正加法文中分三作者竪三標下初列子注義張相位作是言下唱也羯磨者下正明結也。
[0162b17] 三結解者亦即前義第四門也分文云義張相位即立三標分三相也。
[0162b19] [科06]初中且舉大界一塲故列三相三體必更緣須諸界亦隨界立體可以準知盡自然集不云標者以塲多小不越自然必更寬廣終妨後法理不開也然律文中場中相覓卒不能得據此復寬宜從制也。
[0162b23] 隨釋中初科初明三相緣須諸界謂眾院別房皆通別結隨有更立不止三重盡下次釋集僧標相兩集今但依相故須顯意下引律文場界太寬令從本制即前所引說戒法中比丘在場或求不得明非狹矣。
[0162c04] [科07]文中小界相者對外大界為言異下三小界也。
[0162c05] 二中戒場三小體別名濫故特點之必牒戒場義亦通得相中且約場面向南為言注云曲斜隨稱者以戒場界不必循壇隨依堂舍故有屈曲。
[0162c08] [科08]就結分二即結解也。
[0162c09] [科09]問結戒場中何以不言同一說戒者答本為眾大集難別開結也說戒通制本據住處場非住故不云說也。
[0162c12] 三結法牒緣中問答並以結大界法對挍不同初問答中餘法被別故開戒場說戒攝僧制必大界難開場上非是常儀。
[0162c15] [科10]問場與大界兩是別住應具二同何得無者答場興本為作業不在安僧故無住處住既非有故說亦無大界不爾元對別說別利故彰二同戒場無有所對故俱無也。
[0163a01] 次問正明不安同住因兼同說故具舉之答中初敘戒場不牒有二義一非安僧二無所對下明大界牒意相反可知。
[0163a04] [科01]問所以說恣二法須場僧集餘法不須者答此二攝取僧法位居行淨之人故制界之內外普同遵故羯磨餘法所被多途無局於時多緣別務若制通集還復相勞徒有前開終無後益故作法時異界有人不兩相集所以文中無同說戒。
[0163a09] 三問據前緣集已明今欲更申教意雖重而別對尋可見答中初明說恣羯磨下次明餘法所被多途反上專被行淨故無局時者反上時限定故多緣別務反上唯攝僧故所以下準通別兩集復決前義大界有通集故牒二同戒場唯別集故無同說既無同說因無同住故不牒二同義益顯矣。
[0163a15] [科02]有人云縱作法時安二同得如五分結戒場文共住共布薩共得施也。
[0163a17] 次別解中即前羯磨增減中義五分明據顯知無在彼有三同下加得施即是利同四分同說通攝見利不復別標也。
[0163a20] [科03]後明解法。
[0163a21] [科04]若如光師前本則以解大界者通捨戒場故彼注云此一羯磨通解二界隨其大小文無偏局。
[0163a23] 解法斥古用大界法中初文光本已亡今藏中諦本猶存此法疑是光師集用諦本隨大小者小即戒場但云解界明知兩通。
[0163b02] [科05]然則大界結有二同及解之時牒同作法戒場結無同字明知唯解大界不在戒場義不然也。
[0163b04] 二中大界牒二同結解相應若用解場解不應結故不可用。
[0163b06] [科06]有人云場結初無二同理可得無故亦成也。
[0163b07] 三中此師意謂結場不牒二同乃是文無理有故云理可得無今牒同解義亦無妨。
[0163b09] [科07]今解不然結解相類大界結解俱有二同小界結解俱無二同故得成也場結無同後解方有解不類結此不成也。
[0163b12] 四中即舉大小結解相類以判場界雖解不成法須言教豈以結法理有解時輒牒耶。
[0163b14] [科08]有人用三小界解此亦非義三小俱無其相一席作法如何類耶。
[0163b16] 次斥用三小中有二不便一不立相二非久固故亦不類。
[0163b18] [科09]今比諸界反結成解雖非律文有比量故。
[0163b19] 顯今中初文比諸界者大小衣食莫不皆然足為準據故云比量。
[0163b21] [科10]就文為二初標後法可知。
[0163b22] [科11]問戒場不許僧住文何牒者答住有多種四儀一時之目不可怪也如初結場猶稱住處何況解也。
[0163b24] 釋法中初問以文違前答故須決破住多種者有永暫故四儀之住明非長久今此所牒止是暫時下文引結況解因知結法亦暫時耳。
[0163c03] [科12]問結場既竟須結通界文何明解答立法須也可即依文任時行藏義不連誦餘並準此。
[0163c05] 次問結後明解立法次第諸界皆然故此總決通界即通圍大界答中文雖次列舉用在時耳行藏即用不用也。
[0163c08] [科13]後結通圍大界法中分三初標緣起二相三結。
[0163c09] [科14]初中不得合河結者以水難不恒卒增障集機緣既阻僧義不成徒張拯溺之名終喪乘權之實既無津渡結不成也僧祇中水中有洲五處據標結兩邊水內取三由旬恐持欲渡飄出界故三陸地上隨時大小。
[0163c14] 後結大界緣中初科正釋為二初示制意既障僧集無由應事故機緣阻也復乖和合故僧義不成也是則如來乘權制法拯濟沉溺但有虗名終無實效故云徒張等津渡即船橋梁僧祇下次引開成五處據標結者彼因摩頭羅國藂林精舍隔河東岸有仙人聚落精舍時二處比丘共結為一布薩界乃至若河中有洲應五處作羯磨(謂五處立標通為一界隨處作法一切盡集)一摩頭精舍二水中三洲上四水中五仙人聚落精舍(此即兩在水中三在陸地也)如陸地道兩邊各二十五肘(謂三處陸地兩邊立標量也二十五肘計四丈五尺)水中亦爾(廣量與上陸地齊也)一時夏水泛漲比丘受欲來應羯磨為水漂出界殆死得出白諸比丘乞廣結界即於上下水三由旬作標結界(即移水中兩標令遠也)。
[0164a09] [科01]問水陸二界互相攝不答如上說竟自然界中兩不相攝僧祇得者據作法言之。
[0164a11] 問答中欲顯作法自然攝不攝異故問通之答中初指自然即前緣成明六相中僧下次通作法。
[0164a13] [科02]不得二界相接者以界體限約各分位局今若連接終非別住故制之也如上相去一肘無有正文約同二繩得分便罷故文云應留中間即空地也。
[0164a16] 次科初示制意如下次明分隔不定濶狹前引古師局執一肘故復點古非引文顯正。
[0164a18] [科03]云不唱方相者今有結者臨時迷事或坐場內通唱三重者或於大界內通唱通結場界兩所者或但唱外相者或但唱內相者雖唱諸相互不周帀者皆謂異界相攝內外通濫三界混亂定斷不成。
[0164a22] 二明相中初科初通標或下別列有五一場中遙唱隨界各結二大界通唱通結遙加戒場三四兩種兩相互缺五雖具唱相有差訛皆下總結異界相攝即前二內外通濫即後三或可二句通該五過戒場大界中隔自然故云三界。
[0164b03] [科04]界取相分無相非結正法從實無昧彼此可依文云先在場內隨標相集唱場結場既作法已將結大界方可召僧出戒場外又出自然入大界內依標相集先唱內相用規空地後唱外相用絕他界然始依結無法不成。
[0164b08] 次科初敘正制可下次教依文先結戒場既下後結大界分標集眾各唱各結事既合教故無不成。
[0164b10] [科05]律無結法集法行用必準誦之在文委曲可如目見也餘如上二同中。
[0164b12] 三結法中初明用法律中既無別立故令準用無場結法此不重出但指同前故云在文可見鈔加內字準此不須餘下指略即前疏家解釋等文也。
[0164b15] [科06]三明結小界法義分為五一教興所由二集僧遠近三無有標相四結解同異五顯張是非。
[0164b17] [科07]初中夫機教相因同諸藥病凡情易結聖意開之故此三小興唯在難文列僧不和合或不同意者並是人難不合作法故開別結以副情願意可見也。
[0164b20] 三小界教興中初文初敘應機設教同藥病者言相應也凡情易結謂生滯礙不和同也文下次引緣證人難即同法人情事乖違副即應也。
[0164b23] [科08]問如拘睒彌亦不同和如何同界別說開也答此不同彼彼則事見兩乖便非僧義故開別說此見同事別於事不和得成訶別故開別結。
[0164c02] 問中拘睒彌比丘鬪諍二十年眾不和合同界各說佛判並成今此亦然何須別結答中事謂所作事或忍不忍見即所執計有同不同見乖則失於六和事乖則礙於眾法彼兼事見此唯局事故不同也相傳但云惡比丘為難據此所明足知虗謬。
[0164c07] [科09]二集僧處者。
[0164c08] [科10]觀律文相結並外界蘭若自然唯受戒中不同意人未出界者是作法也說戒文云下道自恣文云異處雖當部中無自然界異處下道即是誠文道是一界下是蘭若必欲依集可隨當時如上盡自然也。
[0164c12] 第二集僧明今意中初定結處文如注列受戒作法乃起諍之處界外疾結還即蘭若故知三小不開城邑說戒下次明集僧又二初示界相說恣兩緣因在道路遂開各結言下道者在道之下即以蘭望道故云異處雖當部等者前集僧中四處六相並出他部雖四分無文而小界有義故特示之道是一界即道行也下是蘭若亦是一界準有道蘭二自然相必下二明依集隨當時者或道或蘭各有分齊但道通蘭聚此局蘭處即如本緣無村曠野是也。
[0165a04] [科01]有人云並由難起未須依界隨集坐處即以為定故文云坐處已滿齊如是處結之。
[0165a06] 引古中初解即準自恣結法中文。
[0165a07] [科02]有人言此非正量不可承準須依律文不同意未出界疾疾結之明知恐同自然故以界為限既有緣難不比常途宣用善見七盤陀集之彼文中云不同意與此一也。
[0165a11] 次解初斥前須下次示義依律文者即如注引若隨坐處不慮他呵何須疾結驗知約界既下引量具如上釋舉論會同義須準用即顯有難蘭若唯被三小此文明矣。
[0165a15] [科03]三無標相者。
[0165a16] [科04]凡為久固或無難遮作法閑緩立相分域此之三小暫時一席無有二會故文云不應不解而去也。
[0165a18] 三無標相初釋為二初敘二界須相有三一久固二無難三閑緩此下次明小界不立反上三義且舉暫時如文制也。
[0165a21] 二若竪標相不可遮訶隨人即結不和不至故受戒云界外訶不成訶者明以集身為標相體。
[0165a23] 二中初二句示立相之過次二句顯不立之益以界隨身不和之人不可至故引證可解。
[0165b01] 三者文云疾疾結之恐遮人出界也立相容遮終非結意餘如文解。
[0165b03] 三中準文立義若立標相事容遲緩遮人即至結法不成下指文解即第五門。
[0165b05] [科05]四結解同異者又上總門第四義也大界結時竪相解時牒二捨之則解不類結如上三小結解相應者一現作非未來二暫時非久固三無相為遮訶故小界與人處相相應也結者成解餘人不得若起迷方無由重捨故佛制不應不解而去誠有深致。
[0165b10] 四結解中初標指前後諸界皆有結解一科屬前第四義門故一一提示大下對明同異初敘異前以大界結解皆牒二同故云相類此望解時不牒標相且云不類欲彰小界無相所以故躡以問之一下釋通初列示三義反前大界故下結顯異相人處相者處即界體下引制解益彰無相。
[0165b16] [科06]五廣張是非者就文解之文分為四。
[0165b17] [科07]初緣分三界在文可知。
[0165b18] 第五初指三緣注中受戒一種界內不和潛出界外文不顯處義必空野說恣二種並因道路無村曠野非村蘭若語少異耳注云類諸難開謂如諸戒命梵緣開非難擅行無非正犯。
[0165b22] [科08]二皆無相下顯標處也並指身以為標體相在身外。
[0165b23] 二標處中注中三引文證並結法牒緣如後自釋。
[0165b24] [科09]三今有立相方院下明非法也即第五門義。
[0165c01] [科10]大小二界緣難有無標相寬狹終不徒立文中羯磨不成者以法事相違也界以標相為體大界無難作法具儀先唱標域後依加結乖不成也小界怱急不明立相恐訶人至納在相中隨集約身一時唱結有乖斯法理是壞緣。
[0165c06] 三明非法通明中初標示二界不同如注對顯文下牒釋初通示界下別釋前明大界須相不立則非後示小界無相立則乖法。
[0165c09] [科11]下明四過者。
[0165c10] [科12]初非開緣專權結小違佛教也如諸難緣界外持欲儉開八事離衣道斷持通九等之流雖是曲被未可常行依法用之則一切智故文云制已更開開已還制義須憑準何得自矜。
[0165c14] 次四過中初過為二初明違教權猶擅也如下引類為他持欲難緣出界開不失法儉開八事內宿內煑惡觸殘宿僧俗二食水陸兩果不作餘食法(此四竝開不作餘食耳)由有儉緣不作不犯忘不持衣歸護不及或水陸道斷並開無罪九等即三根中各分三品上根守制專持不犯中下不堪故須曲被依法用者緣至則開緣盡還制開制隨時則彰如來是一切智人也故下引證即迦葉答富那羅之語如鈔記引義下誡斥自賢曰矜。
[0166a05] [科01]言輒立相者古師傳用自恣圓坐五德在中說戒直立開無眾具故僧祇云行住坐臥悉成布薩十誦亦然及作受戒相如熨斗柄是中問遮。
[0166a08] 二中初科自恣對跪須坐說戒隨聞故立二律所明四儀通得古謂說恣宜不立相受戒問難事須立相故云如熨斗柄也(講者但云古師三小立相濫矣)。
[0166a11] [科02]今有人結隨在何處臨時指擬方隅為相然後誦結義則不然三小相同體以身集為界如何於外更立標相必其擅置故引訶人令訶法壞大乖律文終非開意誠不可也。
[0166a15] 次科初牒非義下躡斥初責其妄判三小同為遮訶不當有異那得小受獨立相耶必下顯過一則法壞二乃違文。
[0166a18] [科03]故受戒文云疾疾一處集知無異外一是也說戒文云爾許比丘集知數人外無界二是也自恣文云齊坐結之知坐處外非界三是也受中又云界外不訶四是飜是成非數可知矣。
[0166a22] 三中初別引四段並彰無外如注所引飜下總結若立外相違上諸文則成四非。
[0166a24] [科04]問以身為標外無界內問難受法如何得成文云界外不成受故答義須殷鑒不可氷情問難前緣可自依律界外問也及論請師乞受必須呼來入界十人融通開間納取一足入內尚預法儀何況俱也如斯行事內準佛教外約凡訶僧有授法之功前無虗受之願可也。
[0166b06] 初問中律云受戒人不得在空隱沒離見聞處及在界外古師執此以立外相故引為難答中初斥執計問下教行事律云有受戒者將至界外脫衣看稽留受戒因制問難此即明在界外上引不成文者準下決云此通白四之時耳一下舉類即如十誦一人中間木上坐足四邊作法故云尚預法儀如下結益。
[0166b13] [科05]問訶人若來倚我身界豈不別耶。
[0166b14] 次問若據今師已無身外之界欲破古解故假設為問。
[0166b16] [科06]答有人言初結不成以同自然有別住故既結界已雖訶不成界立為難開無訶也如惡心觸不成觸等。
[0166b18] 古解中彼由立相故作兩通初結若來即成訶別結已或至縱訶不成引例可見。
[0166b20] [科07]今解前後皆成結齊身坐正為絕訶豈得前閉後開義不可也律無開語何得輒通如所開遮不勞身界既結無外明不容訶故文云得訶人者謂善比丘在同住地餘無有文不可用也。
[0166b24] 今斥中初斥非理若依立相初結結後並成訶別何得輒判律下次斥違文既下示今意既不立相了無倚身來訶之義故下引文證可驗古師妄判無取。
[0166c04] [科08]三處留久固者以因難生權開加結難非常有結寧永固必又開久用大界為故文中即解而去者一為餘人迷相雖解不成二為恐後結界能遮作法三為臨機一教非為重集違斯專制故乖正法也。
[0166c08] 三中初敘非久所以用大界為言無所濟也故下準制解責非次列三義二中以界不重結留則遮後違下結斥專制謂擅行也。
[0166c11] [科09]四妄通餘法者開為前緣非緣不可妄承行用違拒處多致令受者懷疑良由本界非制故文云非制而制者即非難而開也是制便斷者不於場界也多人不益謂戒不具足無行可依也。
[0166c15] 四妄通餘法謂已後續用也違拒多者自陷陷他違制壞法也致令等者彰不成也故下引證律文通斥非法今引別對小界第配三句舉事可明無行可依謂闕行體也。
[0166c19] [科10]明彼四是練此四非等鏡鑒而弗遺何疑滯於聖化矣。
[0166c21] 結誥中明彼四是即今所立一須難緣二不立相三須即解四唯一席練此四非自昔相承翻成四過或無難輒結或立相開訶或留而不解或通於後法達此是非如鏡鑒物則於佛教無疑滯矣遺漏也。
[0167a02] [科01]羯磨文如常者諸本連寫曾不揣量顯晦在時行藏適世即今場界二所作法尚須邀延說恣之與受儀難緣希聞故略必臨事或有準誦自成故未煩出也。
[0167a05] 四指法中文脫標數故多妄節今詳前科明非方畢故以指法即為第四初斥古本彼文皆出三小結解之法顯下示今略顯晦行藏即隨機義下舉場界以數況稀邀延謂集結遲留事難成也場界尚然況三小乎必下指廣律說戒法中具出結法故令準誦後世素師不體此意復出羯磨備引諸法故知隨機之義獨見今宗餘如鈔記。
[0167a12] [科02]大段第二結解衣界先列義門後就文釋。
[0167a13] 次攝衣界初列義門即懸科文相至後釋文隨文即點。
[0167a15] [科03]初須結得不二解教興意三結之方法四約界通局五除結前後。
[0167a17] [科04]就文釋義文分為二前標舉結方後牒緣加事。
[0167a18] 次就文釋標舉結方方即是法。
[0167a19] [科05]前中有三種伽藍下即初門義也界與藍等及界小藍不須結者以衣界自然約藍院起隨有周帀猶開勢分今大界與周院標齊未結衣界院外攝衣若加結竟入院方會何須結也或界在勢分內者亦不須之轉非開故何況界小於院依界結之院內不免失衣用此度之俱不須也。
[0167b01] 初門初標義門界下二牒釋不結有三初明藍界俱等結則失於勢分或下二明藍狹界寬但齊勢分結則無益何況下三明藍寬界狹結則院內失衣用下總結度音鐸量也。
[0167b05] [科06]文云若界大於藍者即第二門義也由界寬院狹未結攝衣界內院外全夏失衣由結衣界隨僧界內衣夏兩會豈非益耶如下緣說十誦云若作不離衣羯磨竟齊牆壁籬柵來僧尼乃至學戒沙彌沙彌尼不離三衣五衣也。
[0167b10] 二中初標示由下正釋此明界寬即出勢分外者不結則益夏損衣結之則衣夏齊益指下緣說即緣起也下引十誦且證衣界隨僧界義準齊墻壁似藍界俱等本不須結或可藍外別有籬墻等思之文略式叉故云乃至三衣五衣且舉僧尼所畜式叉三眾同制二衣耳。
[0167b16] [科07]文中有立無村結下即第三門義也。
[0167b17] 三結法中此門所明羯磨詞中除村村外古今集法或去或留故曲辨示。
[0167b19] [科08]有人言有村須除無村不須何得雷同俱須除也如律文中無事有法非法不成無村加有義同此也。
[0167b21] 古解中初解初立義有則須牒無則不須雷聲普徧故曰雷同言其不簡也語出曲禮如下引證即瞻波文彼明無覆藏罪與覆藏法如無病加藥佛判不成故取為例也。
[0167c01] [科09]有人言有村結者現除懸不結後村移出不合攝衣無村結者現結懸除村來不攝村去還會。
[0167c03] 次解不問有無皆須牒除但懸不結義未盡理與今少異故下斥之現除懸不結者以先有村故現牒除所除之處即非衣界既為村礙無由預加故懸不結現結懸除者由本無村可容徧結恐後村來於中同護故先牒除。
[0167c08] [科10]今解不然既依界結徧標內地同有攝衣不由村來衣界便解不由村在衣界不徧但村是男女所居多生染謗性與比丘行有譏故制令除之。
[0167c11] 今義中初科初明結法不由村聚在無但下次明牒除本為攝護通塞了此二途則古今自異。
[0167c13] [科11]故律中初結衣界中有村不言除村村中置衣後為緣礙方始除村此除別緣不除村體何以知然多論前解無村不除後遂解云羯磨法爾莫問有無皆須除之村在不得村去攝衣。
[0167c17] 次科初引當律本不制除後緣礙者因比丘寄衣村中往會形露懷慚故制此下準判別緣即指染礙何下次引論轉證彼有二解即諸論師意見各異如上所引二師不同即各據彼一解耳但次師未善論意與今不同村在不得以現除故村去還攝以懸結故。
[0168a05] [科01]問本既無村而云除者豈非無病有藥何成羯磨答此攝衣界在同住地所言除者除衣障礙不除村體故無男女任意著衣豈在院宇本無不結村來必須豈非煩重又若不除便起疑念謂結衣界後村來入衣則不失故先結除如前結界具列二同可即有說文中須述不妨前結為成後同衣界亦爾為釋後除可以類解。
[0168a12] 釋疑中初問以前古師執此為例故問決之答中初釋通在同住地此明結依大界必須相應既除障礙懸除於後則是有病作法理成豈下躡古彰過有二一則煩重二乃起疑如下舉例結顯兩成。
[0168a16] [科02]問有村結已不得會衣與本無村何須著除無村無結村來障衣與有結同何須著除答為釋疑故未結之前院內界外不免失衣由諸界故今既結竟車樹界滅疑謂村界亦隨不生為釋此疑故二俱除村有五義如論故除一聚落界散亂不定衣界是定故二為除誹謗故三為除鬬諍故四為護梵行故五為除嫌疑令清淨故餘界無情故不須除。
[0168a23] 次問有二初有村障衣結須牒除無村通護著除何益此明無村不須牒也二問無村不結之處不曾牒除村來亦障比於有村結者牒則無功此顯有村亦不須除也與猶比也答中初釋通院內界外內外字倒傳文誤也未結則院外自然樹車各立故有失衣結已則作法勢強諸餘即滅唯村自攝故必須除村下次釋偏除所以五義中初是難護餘並招譏村聚則移徙不常衣界須分齊可準故云定不定也四中第四護己餘三護他上明村界須除餘下次簡餘界不須以樹車等無情染故。
[0168b09] [科03]四結徧不者。
[0168b10] 四中前列章云約界通局徧即是通不即是局詞異義同。
[0168b12] [科04]有人言結不徧界故文云除村村外界既有所除明知不徧矣。
[0168b14] 古師初科即前所計懸不結者。
[0168b15] [科05]十誦云除聚落及聚落界結取空地及住處村及勢分衣界不生故善見云村外界者中人擲石以還是也人即解云十誦結時現除懸結以文云結取空地者即村外勢分也及住處者謂村體也後村移出更不須結四分無預結文故現除懸不結也。
[0168b20] 次科十誦四句即彼羯磨中牒除文也上二句同今四分後二句彼部所加村下釋上二句村即聚落勢分即聚落界也文既牒除故界不生仍引善見示上勢分即十三步人下次出他解彼謂十誦四句上二句是現除下二句是懸結(舊云文脫合云懸不結者非)四分止有二句現除文無下二句預結文故云懸不結也。
[0168c03] [科06]今解不然既除聚落明有所除結取空地者僧坊外地及住處者謂僧坊也此內攝衣餘是所除故不徧也。
[0168c06] 今解中初文初釋牒除謂文中除聚但是一向簡除豈得所除之處復加結耶結下次釋加結以界寬藍狹方結攝衣故藍外界限名為空地藍內僧坊名為住處則知彼文同今四分那云異耶。
[0168c10] [科07]僧祇中舍衛一布薩界有九僧坊不結衣界隨方別攝後祇桓比丘詣開眼林坐禪或於彼宿恐失衣故佛令從祇桓及九精舍同結不失衣法令得安樂住亦除聚落及聚落界。
[0168c14] 次科僧祇九精舍彼云佛告諸比丘從今日祇桓至開眼林(以林標號)東方精舍西方精舍東林精舍西林精舍王園精舍受籌塔婆(以塔標號)還林精舍盡同作不失衣法彼律亦但除聚同今宗耳。
[0168c18] [科08]問無村結時既徧大界可稱同住有村不徧應不得稱答衣界假於僧界故稱本住未必相可俱徧攝衣或可徧界攝衣村礙故隔從本故通從緣故局有二釋文如上通也。
[0169a04] 問答中初問既牒同住即須徧界有村不徧應除二同答中初引古解即前懸不結師義未必相可言其不徧可猶稱也或下次示今義既稱同住體必相可據界本通從緣不徧故云局也有下指前十誦古今兩解。
[0169a09] [科01]問結淨亦假僧界義非自然何不稱者答僧衣兩攝雖不相可莫不用攝人衣同處若論淨地元結攝食障人故不稱於本住又若稱者恐成相可徧有內宿不如不結。
[0169a13] 次問衣食兩界能依義同稱不稱別故問分之答中初明衣界須稱雖不相可者約緣為言若下次明淨地不稱有二釋一攝食障人二恐徧界有過世人見此便謂通結淨地須除二同然不知前牒二同正彰通結下除堂殿別簡分齊明非相可豈得妄除今此所通自明本宗別結不須稱耳聞聲即用曾不考尋恐後妄傳寄此點示。
[0169a20] [科02]若依僧祇聚落蘭若通結後因舍衛失火蘭若畏燒衣故急奔赴城中為人所訶因制蘭若不通聚落四分所結城外僧坊若聚落內是彼廢教或是兩通既除村界明非廢也。
[0169a24] 四會異宗中初引僧祇聚蘭通結者即前九精舍涉聚蘭故蘭若畏燒衣者謂蘭若比丘也彼云時舍衛城中失火城中諸人運物出城諸比丘多於城中寄衣畏火燒故急走向城為人訶者彼言諸不信佛者呵言我等火逼出城避難是沙門等向城而走如蛾趣火有何急事等因制等者彼云佛言從今已去不聽練若通結聚落應練若處通結練若聚落處通結聚落乃至如前互結得越毗尼罪次引四分會通兩部初約相廢釋城外僧坊者律因比丘見蘭若好窟聽結衣界故羯磨除村即通聚落乃是僧祇廢教或下次約兩通釋既制除簡即不相通正合彼宗故非所廢僧祇後結亦制除村如前可見。
[0169b13] [科03]文中若先無村結下至五分咸有斯意者明結隨界滿村緣故除文極明委。
[0169b15] 五除結中初科點文示意可見。
[0169b16] [科04]五分云若本無村結不失衣界竟村後入者不須更結先已結故若本有村結衣界已村移出界即此空處有不失衣界若聚落小後轉大者隨村及處皆非衣界若村先大結衣界已後漸小者隨有空地盡是衣界準此通前約緣不徧據法從本說名為徧。
[0169b21] 二中初引文前明無村現結懸除若本下次明有村現除懸結復分三相初移村出界二展小為大三縮大為小有無廣狹隨緣不定驗知除村但除緣礙耳準下次準決前義皆有誠據。
[0169c01] [科05]後正加法中文分為二初標緣顯示後依法結解。
[0169c02] [科06]初緣言厭離者即頭陀比丘厭於世間不樂想也除駛流水者由漂蕩鼓怒會護是難僧界雖攝尚通梁濟文乃無橋義亦通許。
[0169c05] 正加標緣中頭陀翻抖藪世間有二一器世間二有情世間三界六道同歸苦果知苦斷集故云猒世等駛疾也文不開橋梁準前僧界故云義通(律中明開橋梁注中不引且云無耳)。
[0169c09] [科07]就結文中若本有村現除懸結依上五分攝村下地故不同古人懸不結也古人云四分無文結住及空此非解也所以如上若本無村現結懸除準五分中後村來入不得安衣。
[0169c13] 次依法結解即前義門第四門也結法中初科即釋羯磨結除兩句初有村結法村下之地通為衣界故云攝也重舉古非並如前示次無村結法指文可知。
[0169c17] [科08]故知僧坊淨人男女別院並非衣界非時入者囑授同村亦即食家同宿屏露如是類知若單士女則非村攝但是染情之障礙耳故文云村者男女所居也。
[0169c20] 次別示中初文淨人居處並是所除故非衣界非時入聚食家強坐與女同宿屏坐露坐此等諸戒皆約村聚並見九十因明僧坊男女別院通諸犯相不獨障衣也單士女者謂無住處或雖有處村相不成並歸染情兩礙下引律文證須居處方為村攝(舊云單士女者有男無女有女無男者非)問今僧坊中淨人居處或單有男或獨有女為成村否答但使俗居通歸村攝若無村處既是染情必須男女或單有女若論獨男則非礙攝。
[0170a05] [科01]善見云若施不失衣界內僧村中比丘不得者此據緣相明攝不言法通僧界也。
[0170a07] 二中善見施主施物局處此即懸不結者所執之文故引決之緣相明攝謂有村礙故攝衣界不攝村中非謂結法有不徧也。
[0170a10] [科02]餘有自然護衣義文在戒本疏就彼開之。
[0170a11] 三中以自然衣界合在彼明此論作法故通指之。
[0170a12] [科03]文中結已牓示者欲令後來不迷護衣也僧祇中應牓示顯處令後來比丘知說戒等。
[0170a14] 釋牓示中初示意僧下引證彼制僧界故云知說戒等等取集僧護夏也例今衣界要知離護。
[0170a16] [科04]就解文中標法為二。
[0170a17] [科05]初中先解衣界後解僧界者法儀倫式前後有據不可亂也十誦中若捨大界衣界隨捨者以衣法假本本失未亡而非正則亂倫獲罪又云若捨衣界大界不失者去末存本義之次第為除疑故又重釋也。
[0170a21] 解法中次科初牒釋倫即次也十下引示前引頓捨僧界所依是本衣界能依為末界雖頓失亂其次序違制犯吉又下後引漸捨為下二句顯示注意準前篇首已明次第此中復注故云重釋若今行事當依次解。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二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0-05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三
[科06]大段第三結解食界義文為二初義又二結護分之。
第三攝食界分科中初分義文次於義中又分結護結有六門兼上義文護有五門唯是義說。
[科07]就結淨中六意分門一制意辨名二列數定體三分自他四院有周缺五法有作不六解結差別。
結淨分門中四是懸義二六釋文。
[科08]初制意者良由在生資報三品殊途故使適化立教非一然則上報堅強風骨雅正知量投乞便濟形苦林谷是託四海為寄如斯之徒未假儲貯中人已下形報疎微制令分衛終喪溝壑若不開濟容墜道業如緣中因病致死故開結之初雖約緣終備三等欲使通濟病苦不限康羸道存為本斯教興也。
初門制意中初通敘機教三品即上中下三根適悅也然下別敘教興又二初明上根依制報堅強者宿善致故風骨正者舉動有儀故知量投乞內有志節故便濟形苦少欲知足故林谷是託慕閑靜故四海為寄不為物累故具斯諸德乃名上行次明中下須開初敘報劣反前諸義不堪上行病瘁而死故喪溝壑也若下次明開益若不開許或望崖而退或中道而廢故云墜道業也下引本緣頗彰教益初下示通被一通三根二通健病問既稟此教豈號上行答或時病緣義通兼濟。
[科09]釋名者飲食繁雜能生染穢同住看守體乖儀節名為不淨既加結已隨局處所宿畜既除非咎不起故名為淨此從緣也非對穢言淨具四儀故方名為淨一由斯貯畜增貪長慢名汙淨心二外道俗流生譏致謗名汙淨信三既同宿煑能生多罪名汙淨戒四現結集因來受苦報食噉不淨永離香潔名汙淨果。
 釋名中三初通釋前明不淨生染穢者謂有宿畜等過乖儀節者謂非比丘所宜次明淨義相反可知此下簡濫言從緣者望離過也非對穢者斥妄解也有謂簡餘穢處而名淨故具下別顯以上淨名通含四義汙心是惑汙戒即業汙果是苦三並自汙二即汙他今既結已翻成四淨。
 [科01]今通引部別對明開制。
 次對明開制以諸經律開制互現故須辨示會通教意。
 [科02]僧祇云院內[米*番]汁流巷人訶僧住與俗無別因制不許十誦云初聽白二結地已外道譏言禿居士舍倉庫食厨白衣無別因令僧坊外作既在露地乞多食少因制不作淨地作者吉羅先結捨之。
 初明廢中初科僧祇元開淨地[米*番]汁流外[米*番]音翻字合從水汰米汁也十誦初制界外由有倉厨故遭譏毀審知儲畜本非道儀既下次明永斷乞多食少謂求乞者多食不足故。
[科03]有人依此文相普不須結竝為他物淨故。
次斥異中初文既依上文祇合永廢乃為他物深乖教旨。
 [科04]今解不然十誦制斷僧坊無復食厨為靜外譏若開他淨終負外責一不可也若是他淨則無宿煑今彼律中唱言兩罪二不可也即四分文云待明乞食此中都無作食處則相同十誦如何二開楞伽經偈若有僧伽藍寺舍煙不斷常作種種食故為人造作是名不淨食如實修行者不應食此食。
今破中初文初破自違所據有二不可即下次引經律證非四分既無食處義同制斷那得妄云他物開耶楞伽偈文初三句指過次二句示名由為比丘而造故名不淨下二句制斷準下經文如何界中尚容他物。
 [科05]今準大小兩乘了教明文僧坊無厨不許結淨如涅槃云聲聞僧者無所積聚大小麥豆若諸弟子時世譏饉乞求難得無人供須為住正法方開受畜必施檀越四法依止是正教也反此經文義非所許況復楞伽十誦明斷不開佛在祇桓尚無厨帳阿難煑藥在僧坊外可以尋之故涅槃聖行華嚴正願乞食自資全無積貯諸律初受必準四依如何終老乃捨元行雖開僧常或是前廢不可師心順情開也。
 次廣斥中初通示若大小相望小乘是不了義教大乘即了義教今望淨地大小皆斷通為了教但在小則前開後廢在大則一向不立此為異耳如下別引涅槃即四依品文初三句即引前段彼具云聲聞僧者無所積聚所謂奴婢僕使庫藏穀米鹽[敲-高+豆]胡麻大小諸豆若自手作食自磨自舂種種非法故若有說言如來聽畜非法之物舌則卷縮若諸下即引後段時世等四句即是開緣必具此緣方開受畜雖開受畜要須淨施篤信檀越四法依止即依法不依人等法四依也楞伽十誦文見前科祇桓無厨事出僧祇阿難為佛溫飯在祇桓門邊所謂煑藥也涅槃聖行即聖行品彼明菩薩聞是經已遠離八不淨物出家求道堅持佛戒是佛菩薩所行故名聖行乃至云不畜穀米麥豆生熟食具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當知止足常為諸天世人恭敬供養等華嚴正願淨行偈云若得食時當願眾生為法供養志存佛道若不得食當願眾生遠離一切諸不善法諸律受戒竝制先說四重四依令遵上行元即初也雖下遮妨律開僧常明有淨地然是廢前後不可用不下正斥。
 [科06]問如上諸教皆不開結今結前廢如何會通。
次問答顯開問中諸教既廢今何復行。
 [科07]答曲逐時機不堪本制便隨開者不無其致有人言諸部不同何有會也大乘則上達可行小乘則分河而飲故知部別且用當宗如鈔序中小持律也必力堪濟通用何疑。
答中初約機宜釋逐猶順也對上根則制益開損對中下則制損開益故云不無致也有下次引據宗釋初示諸律異大下次明大小異上達即大根性者西竺大小乘人分河飲水言其不可同也故下結示用當宗則不取諸律小持律則不用諸經指鈔序者彼十門中第四門後明六師持律第一唯執四分不取外宗今存淨地正宗此見但在彼則專守不通在今則隨時取捨雖同而異學者須知必下復示兼通不必一向也問前引四分都無食處即同他律此復開結何以相違答他部一向制斷當律或去或留立教適機義見于此問諸律永斷與大何殊答小教令行淨命為絕譏訶大乘乞食自資專存利物據制雖同約行須別。
 [科01]五分中近寺住者施屋與僧作食合藥不得言是僧屋準此他物淨也。
 次引文中初文前師望判例為他物特引此文顯知自別若言僧屋即非他物餘如後說。

[0172a06] [科02]母論佛見比丘諍昨日食因制殘宿食及大界內食無淨厨者一切不得食準上結界中界內別結通團大界則不相容既非同住且得相順此得從文失制意也。
[0172a10] 次科母論初引制文有二一制殘宿二制內宿則知界中須結淨地同四分也準下次點前文即結場中先結小界作淨地已外結大界欲彰大界中不容淨地以順十誦制斷之文雖順而違故云既非等引此亦彰彼論不廢淨地。
[0172a15] [科03]有人準律論文但是大界雖無院宇與食同住隨犯宿者。
[0172a17] 三斥異古解古準律論者律中淨地須依大界又上母論亦在大界不約院宇即犯內宿前師隨處竝為他物此師無院同界制犯前則太緩此又大急莫非任情故須引破。
[0172a21] [科04]今解言界者是院周界豈局作法縱結攝僧無僧坊院不成儲畜譏過則無院雖周成不結攝僧亦是宿攝能生過故所以律云持食露地賊所持去因開寺內若約界成不應四淨半有籬障非唯自然義通作法。
[0172b02] 今解中初科為三初立義是院周界謂律論云界乃是院相周帀之界至於成宿但取院相故云豈局作法準文三句初院周界者即院界俱有成犯可知縱結下即有界無院縱畜無過與古不同院雖下即有院無界攝相義強故有宿過所下引證既因露地開移寺內結作淨地可驗露處無過明矣若下反質律有四淨若不約院則缺不周但有三耳又復不周通於兩界故知不爾。
[0172b10] [科05]問有界無院不集別眾無界有院如何犯宿答僧食兩異何得例也由方相合儲過譏生故有罪也法事取和不從譏過故有斯異。
[0172b13] 釋妨中問舉別眾例難無界不當犯宿答中初總示由下別釋兩途各異在文可見。
[0172b15] [科06]二列名定體者依文釋之就分為二謂總別也初標舉名題佛言已下顯數相也。
[0172b17] 次列數定體分科中總即前標別則後列結解二法總中分二即文注也。
[0172b19] [科07]一者檀越淨文中由是他物貪儲不生故直開也義分為三初處所是他物食具是自許既是俗家我固絕起二處是僧坊食具俗有律云聽作檀越食令淨人掌舉不應自受所須隨索之三處食俱他如今俗設噉會者是也。
[0172b24] 檀越淨中初科初敘意義下顯相初云食具即通器物生熟之者許猶有也固即是執二中不自受者恐成己物故三中一時齋供謂之噉會。
[0172c03] [科08]此之三淨必是真他不容倚傍濫託檀越若道寺是俗造即云他淨一切僧坊俱非道有於中盜損望俗推繩乃至佛法咸無福也財物無在隨施成主何得仍舊為檀越淨。
[0172c07] 次科初明委實若下次斥妄計律中盜損僧物不望俗結又施入三寶俗皆獲福今若屬俗事皆反之財下三結責。
[0172c10] [科09]有人言不結有罪若結難護又言由有倚傍勝不結者。
[0172c12] 三中初文彼謂結與不結二皆不可倚傍他物且得無罪故勝不結。
[0172c14] [科10]今解不然佛制智明不唯暗塞親知是非罔冐聖儀非唯反增愚暗更遭不學諸罪於彼宿煑終結根本何有脫也若言護難可以難而不結世中五欲盛啟五情橫割斷之得行佛教豈唯食飲口腹之累用涉言哉。
[0172c19] 二中初斥倚傍佛制智明言其制法顯了也不唯暗塞言其不當罔冐也然彼自謂倚傍為他物淨故云親知是非等反增愚暗即癡業也不學更兼無知故云諸罪此二枝條并下根本竝制罪也若下次斥難護佛所立教勉力奉持豈得畏難輙自除削仍舉五欲責其任情絕欲則能奉教畏教即是順欲況飲食四塵發欲之甚過患灼然不言可見啟發也累即是患。
[0173a03] [科01]疏者立言寧結減罪何以知耶由結淨地通無內煑一有益也善者懼罪雖宿有淨惡者慢犯雖觸無染二有益也結防兩失俱離無瑕如何妄指自貽伊責。
[0173a06] 三中初通示何下別釋一無內煑對下內宿約人不定故云通無二無宿觸持戒為善雖宿有淨謂結淨已大界無內宿也破戒為惡雖觸無染亦謂大界無宿觸也以未結時善者避犯不敢與宿惡者慢犯與宿成觸今既結已二皆成淨結下雙結上二句示今益下二句責古非貽贈伊是也。
[0173a12] [科02]二院相不周淨者由體同空露藏畜心微故也。
[0173a13] 二不周中初科心隨境轉罪自心生所以處露心微罪無可結也。
[0173a15] [科03]文列三相言半有者二方障也言多無者一方有障言都無者事同空野籬障既爾標四例然約文附事則有十八處據籬為言若二合至於六合或更互參則多相也通而為論無非是開可以類解。
[0173a19] 次科初釋三相注中籬障二物合明障謂版壁帷帳之類籬下指例謂垣墻等皆具三相約下結數籬障為二并下四種為六一中有三則十八矣(舊記合籬障為一但有十五取檀越淨中三為十八謬矣)上約單歷據下次約合論以籬為頭歷下五種二合至六合有四十五句二合有五(如云籬垣籬墻等並以半有多無都無三種歷之則一有三為十五句)三合有四(十二句)四合有三(九句)五合有二(六句)六合有一(三句謂每一句諸物相間不定故)或更互參者如以障為頭二合至五合有三十句以垣為頭二合至四合有十八句以墻為頭二合至三合有九句壍唯二合有三句總一百五句通前單歷則一百二十三句數之可見通下總結。
[0173b07] [科04]三處分淨者以初成故未曾經宿壅結未多隨人處分即以名也在文易顯。
[0173b09] 三處分中初文所以不經宿者住處嚴淨事簡省故又復制法有限齊故經宿反上則有白二法也。
[0173b11] [科05]僧祇云新作住處佛塔在東厨在西南僧居二中行來之處又西南也營事比丘以繩量度作諸淨地不得過時善見云應捉柱云此處為僧作淨屋如是三說乃至一柱作法亦成若已成者召本主語令知淨地隨語作成若聚落老宿召來遣作若教亦得。
[0173b16] 次科僧祇初定方所西土僧寺門皆東向故塔廟在前厨在後角僧在兩間行來處即大小便處彼多東風故厨廁皆在西南吹氣於後而廁在廚後故云又也營事下正明處分不過時者限明相也善見初明剏造則捉柱作法若下次明已成則召主指授若無本主則召父宿恐彼不解故令教作此約新屋準下僧祇亦通癈寺。
[0173b23] [科06]四者僧作白二結由住來經久不可處分必須和通依法結之。
[0173c01] 四中初科一是伽藍非是他物二須院相非是不周三如文敘故須白二結之。
[0173c03] [科07]據如母論先自然中集僧結淨準僧祇中非羯磨地不得行僧事餘廣如結塲界中。
[0173c05] 二中母論自然如前已決僧祇文證必在作法。
[0173c06] [科08]文中疑有淨地更解結者謂荒毀僧坊迷謬淨處且通解已結依處分故僧祇中僧俗兩住俱廢二年得加處分。
[0173c09] 三中迷謬淨處即是失相非不曾結今人準此無論曾結不結例解妨疑若此謂疑則何有非疑處乎結依處分且據久廢為言下引僧祇示其年限必癈未久還須白二三四兩門比前可見。
[0173c13] [科09]上明列數也。
[0173c14] [科10]第三自他中初一他物明淨下三約自辨淨。
[0173c15] [科11]四明周缺者第二不周辨淨餘者周中辨也。
[0173c16] [科12]五作法以不初二無法直爾離染名之為淨下二由加法成隨法明淨。
[0173c18] 第五總分中初二無法竝通兩界又初通俗住二局僧居。
[0174a02] [科01]又就二作不同為六。
[0174a03] [科02]一僧別異處分別人羯磨僧法。
[0174a04] 別釋有六初義易解。
[0174a05] 二近遠異處分別人加故不得經宿羯磨眾法隨事遠近僧祇支尼梵志為佛造僧坊佛令波離先往為僧作淨厨若過時者名僧住處不名淨也五分佛令先指其處為淨地置食於中若未羯磨比丘不得入中至明相出言羯磨者即處分之通名也。
[0174a10] 二中初分異僧下引示彼明佛於鴦求多羅國遊行爾時支尼耶螺髻梵志聞世尊來作僧房淨厨遣人請佛等餘如疏中梵志即淨行居土之通名并下五分竝制不得過時證前局近五分羯磨語濫故下決之(準此五分亦召別法為羯磨不唯十誦四分)三四及初竝是簡人二即是事五處六法總歸四緣。
[0174a16] 三一多異處分隨時少多羯磨唯四人已上。
[0174a17] 四道俗異處分通七眾羯磨局於僧。
[0174a18] 五約處異處分通諸界羯磨局大界。
[0174a19] 五中通諸界即自然作法。
[0174a20] 六解法異處分口法解羯磨唯白二。
[0174a21] 六中處分口法解但云此處不作淨屋。
[0174a22] [科03]正作法中結解分二。
[0174a23] [科04]初中標緣由命難故開結邊房靜處者必具二緣乃開結也以道寄清修食緣煩雜俗中節士尚遠庖廚況出世人奄蒙庸僕誠不可也制在邊鄙又居幽靜意可知也。
[0174b03] 第六門結中初科初示開緣由命難者即本緣起律因看病入城求粥城門未開遂致餓死言二緣者即須邊房又兼靜處以下申教意道寄清修者謂修道託處必在清曠之所不宜與食同處俗下舉況語出孟子但借彼語而意自別(彼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厨)奄蒙庸僕混於賤類也制下結顯欲遠僧處故兼僻靜。
[0174b10] [科05]律中應唱房名即是相也今時行事直依羯磨單白四句自唱自結得在依文失於緣唱欲依軌儀白中加第二句牒其緣本理得成也今隨文故略而不出恐諸局教或致餘言此是結集缺文或是覺明漏誦又可竺念遺筆比諸結法義有虧緒可不鏡乎。
[0174b15] 次顯相中初科初點文今下斥異初敘計彼不別立唱相羯磨緣中牒之故云自唱自結得下次今斥又三初指過律本結法白唯四句故依文為得然既不立唱相則第二句中不牒緣本故緣唱為失欲下教加改今立唱相既有前緣故須加句今下示今文初明不加之意局教謂守文之徒餘言即是譏誚此下決文缺所以初推結集過或波離初集或法正分宗次推翻傳過覺明即佛陀耶舍誦本西來此方竺佛念對翻筆受諸結界法白並五句獨此缺之故有虧緒謂失於條緒也。
[0174c01] [科06]文列五眾房者豈僧中院居尼三眾是彼三眾為僧造房擬自供養仍本造者為名如毗舍佉母云住我房者當與福饒可以類也。
[0174c04] 次科僧寺義無尼居故約房主通之仍引事類亦見本律毗舍佉母造房施僧仍自供給既云我房明屬本主當與福饒謂受供施以福益我也。
[0174c07] [科07]五分列相言通結者故彼文中通僧坊作除僧住處以界內果樹將熟不長若不早結恐有內宿故也又云不得羯磨机架上重屋上乘上作淨犯吉羅亦不得淨地取土置不淨地而云是淨依本地起有淨不淨本土若移無淨不淨僧祇或於一邊二三邊隔道兩邊以為淨地餘為不淨皆謂任時量處得淨其心隨其心淨器食亦淨如不知果食在界內等即此不知是淨心故開成緣淨。
[0174c15] 三中初示結法通僧坊者牒二同故除僧住者下別簡故以下示開意又下明非法又二初明作法而所加非處亦下次明移土而不重解結不淨地即大界中後引僧祇以明結意二三邊約相鄰隔道兩邊即相對皆下示名如下引證後自廣之。
[0175a02] [科01]文中在院外遙結者即解義門第六作法差別。
[0175a03] 三加結中初標亦是卷初第四結解差別也。
[0175a04] [科02]攝僧界法同處結成攝食界法遙結乃就何以知之故文云今於此四方相內結故淨地云僧今結某處也所以然者僧界衣界攝人同法同處食界不爾攝食障僧若人食同處加結之時相中不便故遙唱結。
[0175a08] 次遙結中初文初示僧食不同何下引文別證竝羯磨緣所下各推所以初明僧界同處仍兼攝衣以同僧故次明食界遙結。
[0175a11] [科03]又解必同淨地復有何苦法自簡處豈同不得故作結已雖有宿觸止壞食具不損淨地結解有法穢染有罪兩不相干同處成結縱列某處牒相為言。
[0175a14] 次科初反前義苦猶害也故下次約宿觸結解對顯不同縱下決前所執。
[0175a16] [科04]問結淨地中不竪方相者答古人不尋文也如上已明須知分齊護宿煑過何得不也古人有言以食望僧是攝是障謂僧食兩望也淨地結意攝食障僧恐相染汙又云以僧望僧非攝非障謂僧住望淨地也作眾法時同須赴集唯攝宿煑不攝別眾可不然也。
[0175a21] 次不竪相中初問由古不立故假問通之答中初斥古如下顯今指如上者即顯相中古下引證此則別有一師立句簡辨二界同異今此取證各攝分齊文為兩段前段初二句引古謂下今釋謂以淨地望大界則各攝不通也又下第二段初二句引古謂下今釋謂以大界望淨地則攝僧義一也。
[0175b03] [科05]文中結東廂厨院者若準律文但言某處如僧祇中則在西南今準方土所尚無施不可祇桓諸寺門竝東開中梵尚日初方故門在東為上又多東風吹氣散也此土言方亦以東始尚於陽氣以定北辰為中故東為厨也故智論云隨俗無過不可以晝為夜也。
[0175b08] 三釋東廂中初示諸部不同四分不定僧祗如前今下次明隨方安立初二句通示祇桓下別釋初釋西土尚東一為尚日二則當風寺門東向故厨在西南二明此土尚東四方四時皆以東為始以北為終以定北辰者爾雅釋天云北極謂之北辰郭璞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然則極中也辰時也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極以正四時故曰北辰然此土寺門多是南向尚於正陽故厨廁宜在東北亦以多南風故也故下引證彼明佛法不免從俗但不從彼見且如晝夜是世俗定法豈得不隨耶。
[0175b19] [科06]問結淨地竟定無內煑何不開宿答宿是隨人不問淨地不淨地有人則犯無則不犯煑是隨處不問有人無人但是大界即犯內煑。
[0175b22] 問答中初問宿煑義別須問分之答中內宿隨人兩處俱犯內煑隨處唯局大界。
[0175b24] [科07]問結竟不得宿與不結何殊如何開者答未結通界犯結竟局僧住故有益也。
[0175c02] 次問淨地不免內宿結有何益。
[0175c03] [科08]問既不得同宿亦不得看煑答看煑非罪緣同宿是本制故異也。
[0175c05] 三問謂暫入看煑亦應不得。
[0175c06] [科09]問結竟無宿煑得開惡觸及自煑不答亦緣異也宿煑停貯過也餘二造作過也造作非儀相淨法所不防。
[0175c09] 四問欲分四罪差別答文皆易見。
[0175c10] [科10]問夫開結者為免過也今在中宿尚不免罪若爾說淨加法已亦應不合畜長造房耶答制法不同為益而起開閇合度故云知機。
[0175c13] 五問初領前若下正難說淨對畜長加法對造房即與處分也答中初二句正答立法益物不可一例下二句結歎佛號知機良由於此。
[0175c16] [科11]就解文中雖非律文而開解故準說無苦。
[0175c17] 二解法中據律有開無法翻結為解故云準說。
[0175c18] [科12]大門第二義明護淨五門別之初翻染法二護守法三罪通局四相覆墮五淨生種。
[0176a02] 第二護淨此下五門大同事鈔科釋引用廣在資持此中隨文略點而已。
[0176a04] [科01]初中四位一緣不淨二緣淨三體不淨四體淨。
[0176a05] [科02]初一須翻餘三不須如遇緣觸宿染穢由生律制儉開乞求易得私順通文便自宿煑縱實依難遇豐須閇因循不絕是緣不淨或可時沾緣淨扶持器具之例後須息心仍事不歇或縱心把捉謂無罪累知而故為竝須翻也。
[0176a10] 初門緣不淨中初科五種初遇緣觸宿二律下無緣輙開三縱下因開不制四或下緣罷不息五或下愚教慢犯。
[0176a13] [科03]五分有諸木器常用行食肥膩不淨以瓦石揩洗破壞僧器者應沸湯灰汁洗之。
[0176a15] 次科五分如上觸已須洗翻之。
[0176a16] [科04]僧祇云銅器淨洗用木器受膩棄之不入者削用餘有米麫醬醋之屬隨用少許於六眾中展轉博之後得本物即名為淨物不定主隨屬故得。
[0176a19] 僧祇中初翻器具餘下翻食物謂物眾多不必全換但取少許易已投入其中縱得本物亦自成淨此法極要宜乎準行。
[0176a22] [科05]二緣淨者如僧祇中忘悞觸捉僧家麨食或遇時緣船車載物得在上住。
[0176a24] 緣淨中初科僧祇二緣皆非意故。
[0176b01] [科06]又如十誦淨人執持釜器泛物得為扶佐不許傾側。
[0176b02] 十誦佐助事止須息。
[0176b03] [科07]四分中惡心觸食令諸得罪不觸自淨或器在雨中聽覆葢等及時世飢餓人相食者開內宿內煑自煑惡觸僧俗二食水陸兩果不作餘食此為八事義兼不受殘宿二罪壞生一種文開內噉為命難故不開外損為靜世譏濫故不顯若值豐年乞求易得猶順開者如法治之。
[0176b09] 四分三節初惡心觸佛判觸者得罪不觸者成淨二或下覆器觸律云若酥油瓶不覆無淨人者自手捉葢懸置其上即緣淨也三及下儉開八事又四初敘緣開下列八事上四相別二食兩果同開不作餘食總有五事所以分者由本緣起四物別來故此下示罪相惡觸內宿則兼不受殘宿既開自煑義兼壞生文開內噉謂果菜為食不開外損即斬壞草木文中若列恐謂俱開故云濫不顯也若下明還制順開成犯即屬前科。
[0176b18] [科08]斯等廣文如鈔備列緣會須開緣靜即閇前雖宿觸開故無染不須翻也。
[0176b20] 二中指鈔文見四藥約緣開閇大同於此前下決上緣淨無染不翻。
[0176b22] [科09]前門不應為而為此門應為而不為兩乖法網雙獲一罪。
[0176b24] 三中上列諸緣涉於兩門故須簡辨如儉開緣既遇豐年不應宿觸而反為之即不應為而為也先雖開聽今須還制而反不依即應為而不為也前是作犯此即止犯雖復兩乖同歸宿觸故云一罪。
[0176c04] [科10]三體不淨者如十誦多論販博財食治生道人所獲福會罪過屠宰雖不宿觸義不聽用乃至造像不合興敬縱使施僧亦不合受以心隨之續作不絕本不許翻縱翻終染由心在故若身死已後都收入僧以心絕故。
[0176c09] 體不淨中初引十誦身雖出家經營為活故號治生道人以所得財求福設會持戒比丘不得受用罪過屠宰者彼云屠兒止害一生販賣一切皆害故造像不禮施僧不受以下出制意本下示體穢若下明死已入僧。
[0176c14] [科11]四者體淨如十誦中比丘食竟以食不淨鉢與淨人彼洗竟還置僧器中由一心與故名之為淨又與沙彌擔食後沙彌得已還與比丘以先不共要隨施取食五分中自食殘者施淨人已明還施者如法受之皆謂決心棄捨無再畜心故得。
[0177a01] 體淨中初科十誦初明決與淨食不淨鉢者謂已用食者又下次明互易淨彼隨施取食下有反此不得一句謂若先共要即非體淨五分明還施者謂淨人不食明早還施比丘得受皆下通決上文。
[0177a05] [科01]如本新淨器物柴水衣帛本非飲噉觸宿非罪水是大開何得有染。
[0177a07] 次新器中初科諸物器分新故餘則不論明了論水名大開量不須受故。
[0177a09] [科02]僧祇中比丘洗不受膩器著水然火既涌沸已令人知之著米安中不得更然竝使淨人待重沸已如法受受然後重煑。
[0177a12] 次引示中初科僧祇不受膩者即是新器不得更然護自煑故受已重煑同溫食故。
[0177a14] [科03]今多有人好心然火致觸僧器皆是自煑律開然火乃是未下米前又是淨器故也今時竝膩膩是食餘有觸煑者津塵通染故不許。
[0177a17] 二中初敘非具有二過一則惡觸二則自煑律下顯過律即僧祇雖開然火而非觸煑今則反之違教有罪。
[0177a20] [科04]如上僧祇知水器等無膩體淨僧器新淨有觸無翻以異別人故觸獲罪體無膩染翻何所翻。
[0177a22] 三中初準前文僧下決新器以下二句釋上有觸體下二句翻上無翻。
[0177a24] [科05]有人言僧祇律中船在水中車駕牛時比丘雖觸無罪體淨今解不然此由牛水緣來故開緣去便染不同水器當體是淨無緣來也。
[0177b03] 斥非中僧祇彼云若船上載穀覆以蘆席比丘坐上不得問名字若大車上載諸穀上覆者得坐同上古謂體淨今判緣淨如上所列牛水緣來者彼文云若風波漂船在岸一切不淨繩篙不離水名淨又云怱即車翻離牛者一切不淨若牛繩尾未離車名淨準知古判不足取也。
[0177b09] [科06]二明護掌法。
[0177b10] [科07]初護內宿者如五分使人於不淨地洗菜未竟明相便出不犯以無心故四分中客比丘持食來覓淨地未得明相即出亦不犯者據本無心與食同宿忽經明相非是罪緣故開也。
[0177b14] 二掌護法內宿中二律經明皆開不犯竝約無心通之。
[0177b16] [科08]內煑自煑無文開護由煑緣時長不可奢縱故永閇也唯除荒儉口法盡形餘無通處。
[0177b18] 二中初明永制二煑緣長無容忽忘唯下次明緣開儉緣如上及加口法盡形一藥已外不開。
[0177b20] [科09]惡觸一種如前緣淨諸律通開必非難緣寧死無犯由輙觸捉失聖儀故如五百問中昔有持戒知事比丘性以急故指挃僧器令收掌之後墮噉糞鬼中云云如彼又智論僧護諸經盛明業相云云。
[0177b24] 三中初示緣開必下次明制約初出制意失聖儀者鈔云為現大人相故三世三聖竝不自作等如下引誡五百問云云者彼又云五百餘年不見漿水正欲趣廁護廁鬼神打不得近等智論云若沙門福田食以不淨手觸或先噉或以不淨物著中死入沸屎地獄僧護經彼因僧護比丘遊海邊見諸地獄多是迦葉佛時比丘觸汙眾食不給客僧等罪故受此報文有一卷須者看之又護淨經云由有宿提等眾僧食不淨後墮臭屎池中等。
[0177c09] [科10]三明通塞者藥罪分二。
[0177c10] 三明通塞復開兩門初分四藥對四罪有無後隨一罪中用四位簡辨但有罪為通無罪為塞用此尋文昭然可見。
[0177c13] [科11]前明四藥者。
[0177c14] [科12]據論時藥定具四罪即內宿內煑自煑惡觸也由資報是強貪貯又甚。
[0177c16] 初時藥中資報強者氣味殊越故貪貯甚者日別常須故。
[0177c18] [科13]餘之三藥不加法者事同時藥。
[0178a01] 餘三藥中初科同時藥者具四罪故。
[0178a02] [科01]若加法者惡觸一罪開於非時及七日藥若越其限則非教也。
[0178a04] 次科非時七日中惡觸開限內已外則不開。
[0178a05] [科02]古師云七日加法開內宿煑此無文也僧祇七日寄僧淨地則有宿煑明矣。
[0178a07] 宿煑中初引古判欲彰自任故責無文下引僧祇既安淨地驗知古非文明七日非時無宿內煑同閇。
[0178a10] [科03]自煑一罪義亦不開若變生者則失受不淨何得後加若不變生重煑非犯猶如淨地無內煑也。
[0178a12] 自煑中初義判若下釋所以自煑一罪唯局變生失受成觸義無再加熟物非犯引類可知。
[0178a14] [科04]四分文中但解盡形開四罪故七日不列明不開也若未加法例不許之故僧祇自煑薑湯不得飲也謂是生者有變熟故必是乾者如律開之。
[0178a17] 後盡形中有二意一顯四罪通開二證前二不許若下遮疑恐謂未加亦通開故僧祇薑湯不開自煑與上相違故加義決。
[0178a20] [科05]此聖言量不可輕也生涯漸迫日月逝矣徒恣口腹死終不隨可為心師於此見矣余常覩行德諸僧康徤之時清舉高世及乎疾苦知何不噉保命如斯終歸後世無識之儔未曾隱括排斥教網希貪口腹為之陷溺如是長劫誠可悲矣。
[0178b01] 結斥中二初指教以勸生涯迫者死將近也日月逝者年光速也死不隨者弃其所養也可為心師者勸其自勵也余下指事以斥初敘其乖謬保下歎其愚暗無下責其毀教耻躬不逮輕貶律乘謂為小教不披聖教故未隱括陷溺長劫無出期也。
[0178b06] [科06]二明過中先緣後法。
[0178b07] 次明罪中分緣法者緣即四過成犯之緣相法即以罪對四法之通塞。
[0178b09] [科07]初約緣明且據內宿四分文不了。
[0178b10] 初緣標示中四分但列罪名而不明人位差別故云不了。
[0178b12] [科08]如十誦云共三種人同食宿不應食食得吉羅初共比丘謂與同宿也二比丘僧者謂一具戒者同宿則通一切皆被染也如四分殘食戒云今日受已至明日一切沙門釋子受大戒者皆不清淨此通僧也或釋疑故如衣不淨犯起別人謂食同此也衣有別屬食味是通故一切染則通餘也三共與學沙彌者由行違體順相同故染也尼中有四加式叉尼同宿同罪也。
[0178b20] 十誦內宿中初科初總示初下別列共比丘者即約別人自染己食也二比丘僧中二初約通染釋謂宿約別人犯通僧故下引殘宿類顯通僧或下次約釋疑釋衣別食通恐濫須出三與學沙彌即學悔也尼中三竝同僧唯加式叉。
[0178c01] [科09]故彼文云言內宿者羯磨結淨地已僧坊內宿飲食者是若取後制義通淨地約相從文違教無宿可知也。
[0178c04] 次科初引文若下義決上文但云僧坊後制須通淨地據文似淨地中達教不犯故云約相等。
[0178c06] [科10]十誦又云言內熟者結淨地已僧坊內煑飲食者是文言自熟者大比丘自作如上三人互不應食言惡捉者未受而觸是也比丘自取果與淨人已而從受噉制犯吉羅名惡捉也。
[0178c10] 後三罪中初明內熟熟即煑也文下次明自煑指上三人即比丘僧及學悔也言下三明惡觸有二一直爾自捉二捉令人受。
[0178c13] [科11]多論共宿三種若受食已作已有想不共同宿經宿吉羅食則犯墮若自捉食名惡捉捉時吉羅作已有想經宿亦吉羅若食不受不捉作已有想經宿吉羅食亦吉羅此內宿也若食作已有想縱不共宿經宿吉羅者以心貯畜故犯四分無文義豈通許。
[0178c18] 多論中初通示三種初位準彼合云共宿不共宿今文寫脫共宿犯吉即內宿罪不共亦吉如下自明犯墮即是殘宿以先受故二中經宿吉者即內宿罪三中亦然初受二捉三不受不捉歷句次第在文可見(古記以後段別釋文為第三者非)若下別釋初位雖非同處己想不殊。
[0179a06] [科01]後對法分別者約位有四處時人食也。
[0179a07] [科02]先以內宿約處明者不通他物及不周地由徧坊界俱是開故餘二淨地若僧坊無人亦無宿也有人不開於淨地二淨有人不免內宿就時要經明相就人在三據知故犯律云遠來持食狗銜在界內風吹果墮皆無人知是食淨也就食二種長足則犯未足則無以生相相連運運動故自散種子後生非罪不可言宿。
[0179a14] 後對法中四罪各以處時人食四位簡之內宿對處他物不周二竝無過餘二淨中內宿約人故僧坊有物無人不犯淨地食處有人不開二淨即處分白二也就人在三如上三種據知犯者罪隨心故引律三緣證上須知遠來持食即客比丘入界覓淨地未得明相忽現又律云時有狗從淨地銜食至不淨地諸比丘白佛佛言淨諸鳥獸銜亦爾風吹果墮如下自引食取長足種子已變未熟非犯。
[0179a23] [科03]二明內煑就處不通四淨以法加簡故開煑二作法外僧坊院中便有惡也就時通晝夜就人通七眾就食通生熟竝可類知。
[0179b02] 內煑中就處他物不周通界竝無處分白二須簡內外故云二作法外等惡即罪也時人及食三竝通者皆有犯故通七眾者據能煑為言若論所犯局上三人。
[0179b06] [科04]三明自煑就處通坊淨以乖儀式譏過同故就時通晝夜就人則局僧中三位尼則有四就食但局生熟則開重煑也。
[0179b09] 自煑中處時兩通竝有犯故人食各局以下眾通造受熟食許重溫。
[0179b11] [科05]問律開式叉尼為尼造食又過受等今云何閉答如上所論據行儀也有沙彌尼理須令作必無開造如儉開緣。
[0179b14] 問中上云尼有四人式叉在中違律故問答中據行儀者即本制法有人不許無人故開。
[0179b16] [科06]四明惡觸就處通坊淨就時通晝夜。
[0179b17] 惡觸中處時可解。
[0179b18] [科07]就人為論具戒有三一不受而捉如上十誦多論所除二膩勢相連如十誦中手巾裹鉢日須一洗由食膩塵能染後淨三任運失受何者是耶時藥過中受法自壞餘之三藥不加法者類同時藥義加口法各越所期本觸名觸。
[0179b23] 約人成觸中初科一中指上律論即前緣中除即簡也二中膩染後淨即汙觸也三中四藥過中三藥過期皆有失受惡觸義加義合作若本觸名觸謂本開觸之物今乃成觸也。
[0179c03] [科08]淨人有一謂膩染觸由失受故自執令授前食汙手又觸餘淨故唯此也若如法授事同新受洗手加者此淨人手不須洗穢。
[0179c06] 淨人一中初明非法前食汙手即前殘食汙淨人手若下次明如法謂不自執直令淨人授之比丘洗手再受淨人不須洗穢以如法故。
[0179c09] [科09]又就比丘是觸非犯一為受而觸如行羮飯等二遇緣失受如多論中淨人來觸更加法等三破戒故捉律云不觸者淨四持戒悞觸如上緣淨。
[0179c12] 次不成中初科四緣二中觸失更加再受而觸也三中即諸比丘相嫌故觸之緣四指緣淨即上僧祇忘悞觸捉等。
[0179c15] [科10]重張四句一觸而非惡如律中忘不受果持行方憶見淨人時如法而受二惡而非觸如文欲令他得不淨食故於沙彌邊觸食等止坐觸者不觸得噉三亦觸亦惡即怠墮奉持隨造者是四非觸非惡清淨食也。
[0180a02] 次歷句中初句忘故不惡纔見淨人即應置地從彼受之二中即上破戒故觸也沙彌受食故往觸之坐即坐罪三四可知。
[0180a05] [科01]上約人竟今就食論通其生熟故律中自種菜生以變動故無宿觸也。
[0180a07] 食中初明通犯故下別示生物不犯之義雖曾手種變故非觸。
[0180a09] [科02]四相覆墮者若非淨地有諸果菜未長足者運運變易未可論罪隨取及時將入淨厨服用無過縱就捉觸但名壞相由色變故不名惡捉以本生故坊淨兩處互生互覆依其本地有淨不淨不依所覆說淨不淨。
[0180a14] 四相覆墮初科初明大界生物縱捉觸者謂未離地時坊下次明二界互覆竝依根判故云依本地等律云時有樹根在不淨地枝覆淨地果墮淨地諸比丘不知為淨不淨佛言若無人觸自墮者淨又云樹在淨地果墮不淨地比丘不知為淨不淨佛言淨。
[0180a20] [科03]問何故律中作意墮者說為不淨。
[0180a21] 問中律云若風吹雨打獼猴諸鳥觸墮者佛言若不作意欲使墮者淨反顯作意則是不淨若云約根何以律據作意判耶。
[0180a24] [科04]答此謂非淨地果長足既久作意欲墮有貯畜心便成內宿故說不淨若不作意則無心畜長足自墮不成同宿。
[0180b03] 答中初科一是大界二又長足畜心故犯無畜無過。
[0180b05] [科05]律中風吹鳥墮聽食無罪五分云非比丘所為見果落非淨地使淨人拾聚經宿白佛因制不知地非淨聽食若知不得食又不得樹上得果試看生熟便獲罪也。
[0180b09] 次科四分如前五分非淨地即大界約知不知判淨非淨又下亦五分文試看獲罪者準鈔即是惡觸此據已熟為言必未長足準前但名壞相則非惡捉。
[0180b13] [科06]五淨果菜法分三制意處人作法也。
[0180b14] [科07]初制意中明了論疏云諸外道等謂草木中有命根想律中亦爾若不制者則為輕訶令彼獲罪又與白衣無別不生恭敬故便結斯戒又外道法中有火刀兩淨自傷鳥啄爪壞則無佛制淨法高勝於彼皆生深敬故有斯益。
[0180b19] 五淨生種制意中了論初為遮謗又下次異白衣彼無淨法故又下三異外道彼有兩淨佛制五法故有斯益通結三意。
[0180b22] [科08]二明處人不同義張四句初人果俱淨地大善如法二人果俱非淨地成淨不得食以內煑故不妨及餘眾三果在不淨地淨者在淨地若以刀火爪作淨成淨不可食爪刀雖非內煑以非處故四果在淨地淨者在不淨地成淨得食後之二句依十誦文也。
[0180c03] 次處人中初二句可解三中三淨俱不得食刀爪非煑故下通之四中人雖非處果非內煑故得食之後下指所出前之二句諸律皆然。
[0180c06] [科09]三淨法不同。
[0180c07] [科10]四分藥法中十種五種淨種淨根廣如鈔。
[0180c08] 三淨法四分中十種是總標五種淨種淨根是別示根種各五即為十矣淨種五者一火二刀三瘡四鳥啄五不中種(謂不堪為種也)淨根五者一皮剝二[利-禾+皮]皮三腐四破五瘀燥(或黮瘀或乾燥)。
[0180c12] [科11]僧祇中果核者火淨已聽食若但皮淨不火淨食核者墮若火淨不皮淨皮核俱食俱不皮火一提一越要須俱作法始成無犯餘如鈔說。
[0180c15] 僧祇初通示若下簡辨有四句初句食核墮者即壞生故若下即第二句以火淨通壞相種故不論罪俱下即第三句二俱不淨雙結可知要下即第四句二俱淨也下指事鈔四藥廣之。
[0181a01] [科01]五分有十種淨法大同四分加水洗法律中水洗連根菜即是淨者如初生蓼蘿等未有節故且從根種如洗有節方從火淨。
[0181a04] 五分初指同加下示異本律十法之外亦有此法即水洗為淨下簡蓼蘿即蘿勒蓼似今蘭香猶有節者即是節種故加火淨。
[0181a07] [科02]母論中說水所漂者塵所坌者此竝相滅不可壞種也。
[0181a09] 母論水塵壞相終須火淨。
[0181a10] [科03]僧祇云多果同器隨一被淨餘者通成別則不成必須相及故甘蔗著葉莖莖淨之無葉者合束成淨準此一盤生菜相種和雜相已洗淨種未火觸縱火觸相種猶非淨相種相隔又不相通例餘蒿草有隔非淨。
[0181a15] 離合中初科初引文別不成者謂不同器不相及也甘蔗有葉以相隔故須逐莖淨無葉相及故得合淨準下義決相即莖葉種即結實由為葉隔種須別淨。
[0181a19] [科04]明了論中有四句一自加行淨者非言自作成法然自作有益如果子一聚若未淨者但食皮肉一一吉羅食核一一提若以火觸聚中一子止得一吉羅餘皆成淨也以成淨故無一一吉一一提豈非利益乃至爪淨例同此也二他加行淨三自他淨共淨人作故四非自他者物若自傷等是此四種淨不但約一物成於彼聚中若一被淨所餘皆淨。
[0181b02] 了論四句中初總示一下別列初句比丘自作故云自加行淨止得一吉即自煑罪若但刀爪但是壞相若據自煑本不合食鈔引十誦除火觸者準是開法義非常途二他加行即淨人為淨易故不明三四可解此下通結非但一物成者謂不獨觸者成淨隨物多少一切皆淨。
[0181b08] [科05]疏解云如一聚桃李火觸一已餘皆成淨或以刀破爪傷一子一相一聚亦成餘皆列爾作淨之體本以為法非永不生故曰淨也但成儀式名沙門淨。
[0181b11] 疏解中初釋通淨一子一相子即是種餘皆例者上文且舉桃李為言自餘諸物皆可例說作下次出淨法本意既但名淨但是作法表心而已欲彰沙門動有儀法如上制意杜絕譏訶簡異外俗故也。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