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一
大宋餘杭郡沙門釋 元照 述
[科01]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第二(從諸界結解篇盡沙彌十數文)
[科02]大唐沙門釋 道宣 於終南山豐德寺撰
[科03]就正宗初先以義求相從次第然後依篇隨相解釋。
[科04]宗中八篇一家生起所以界法最居首者由眾法所託依界而生故為正宗之依持義須先顯既識諸界宜敦行猷眾行元綱勿高於戒故諸受法次二而生受本既彰隨相須立濟時助道緣資是要故諸衣藥次三而生受隨相依願行已具理揚淨教住持眾別故諸說戒次四而生聞教攝修託緣方詣故諸居法次五而生同居久處恐染瑕累故諸舉法次六而生恣舉既清夏功須賞故諸施法次七而生上篇持行據體策修必有慢犯義須清蕩故諸懺法次八生焉。
正宗分相從次第中初科今師集法安布篇次簡異他本故云一家文列八段自二已下並有躡前生起之意初敘第一既下敘第二猷法元大也受下敘第三受隨下敘第四聞下敘第五同下敘第六舉法即自恣也恣下敘第七上下敘第八上篇總躡前七通而相望初篇為本後七皆末前七據持後一約犯又二三與八是自行餘皆眾法又三與七是資緣餘並正行第五兩兼焉。
[科05]光師所撰僧尼位分據律前後不無其致至於同法還入本條徒分設位虗費紙墨今但依篇自開通塞準律隨戒五眾同科舉相攝人義無不盡首題隨機故可知矣。
次科初示古光師羯磨前出僧法後出尼法律中戒本犍度並僧位在前尼眾在後故云據律上是縱許至下斥奪謂受結說恣等僧尼同法僧中出已自可指同彼於尼法又復列之故云還入等二明今中通謂兩眾同行塞則彼此各局準隨戒者即律戒本一一戒後並列五眾犯之同別彼則舉戒相以攝人此則隨法位而列眾仍舉首題以彰從要。
[科06]諸界結解篇第二
諸界結解篇。
篇目中如文三種人中含七故云諸界結謂心業要緣解即捨本期業。
[科07]此篇明界界別眾多隨位以攝文列三種人衣食也據律前後依緣顯相今集法者舉例次之。
釋標中初科初示總位據下次明例集律前後者人衣二界出前布薩犍度食界出後藥犍度舉例次者同是界故例即類也。
[科08]先明攝僧者良由法假人弘弘之有本若非限約何知和別故前結界用通僧體於此別住必奉六和和相顯者勿過三業所以因之令無別眾人既同依眾法斯辨資濟開通理有成務外衣內藥形別有須故次攝僧兩緣隨立各題教意在文易顯。
次科初別敘人界即明立界顯彰和別眾法之本理必居先僧體即和合也人下次合敘衣食二界先法後事故二在後又外資常用內藥有時故先衣後食各下二句即點注文。
[科09]就初中約義以分總別又二。
[科10]初總敘致四門料簡一制結意二列數釋名三位分大小四結解差別。
攝僧界總義四門第四結解差別但是懸科別釋無別有文故後釋結解竟結云此即初義第四門小界中亦然準知此科通該諸界以一一界皆有結解即是差別也。
[科11]言制意者夫羯磨說戒正法住持由僧弘演方能遠被義須通遵理無限隔但以事雜據緣界約通濫縱有同和影赴難剋徒損正業不被前緣上聖知機開隨境局作法分域一開已後凡有作業非界不成故制崇和益在斯矣先開後制意可見也。
制意中初敘僧法同遵但下二明因機制教又二初明機生眾中事起緣來不一故云事雜閻浮洲境統為自然故界通濫以界廣故影赴難剋以奔馳故損廢正業以身應事如影赴形故云影赴上下次明立教望前自然本制通集故局結名開望後作業必須依界故還復成制。
[科01]二釋名列數。
[科02]初名者明了論疏解云本音四摩此正翻云別住是也諸本云布薩界及戒場者非正本音所以名別住者謂此住作法與餘住不相通各不取欲故得名也。
釋名中初科初引教翻名正翻別住義如後釋下出二名徧見諸律故通指之但云諸本布薩界則局就本緣為號戒場則通收眾行為名並非正翻故特標簡所以下示義則知此名通該場小。
[科03]今從律本但云界者加法約處除彼局此故曰界也故文云界者白二羯磨唱制限者是也。
次科示名所出義同上解下引律證即五現中文。
[科04]就列數為二若論自然約界四種不同定量六種差異如上緣中已說今宗是作法略說為三隨位離之則成七界如上相攝門中已說。
列數中初旁出自然故指如上今下正明作法三大三小戒塲為七指上相攝即懸義中。
[科05]三定量大小者。
三位分大小。
[科06]初三大界若小隨機大者須制四分云大界廣遠僧坊極多及至說戒同集一處應十五日說者十四日先往不得受欲以明相故準此為言應強百里。
大界示量中初科初以義定四下次準文決隔日方到百里有強故下取諸文三由旬量則百二十里也欲不隔明如上已示。
[科07]五分明文云時有結無邊界者佛制極遠應三由旬由旬乃是中梵量名正音踰繕那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也猶此古亭豈局里數大分為言四十里也相傳為定僧祇善見量同五分過者不成明了論中三由旬者隅角量取也。
次科為二初示極量五分因濫故制齊限躡釋由旬以定里數輪王停舍與此間古亭即今之舘驛也智論由旬有三品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若據俱舍止十六里準教酌中故云大分僧祇善見同三由旬如鈔所引過不成者此示制也明了下二明量法隅角量者為取四圓若四方量則四隅有餘故。
[科08]十誦云我聽一布薩和合故結界也若一[牛*句]盧乃至十[牛*句]盧若山上僧坊結界山下十[牛*句]盧亦得安居山下僧坊結界山上安居亦爾多論縱廣同十[牛*句]盧舍必使此中布薩羯磨時不生疑心設有河水大道亦得合結但定岸相然後結也尼結大界極遠一[牛*句]盧以恐遠險易陵辱也。
三中十誦多論竝云十[牛*句]盧彼宗一[牛*句]盧有二里止齊二十里(舊以雜藏五里釋者誤也)下約山寺上下互明但在十[牛*句]盧內同一法界故竝得安居恐疑高下不相攝故特此決之(舊約山嵓上下不相礙釋甚非文意)問此前太狹何以引之答或彰部異或證宜狹或顯諸部皆立分齊不可通漫或有別意學者更裁多論三段初示量同前必使不生疑者此示不廣之意二明得合河道三明僧尼不同尼界極齊二里已外不得鈔云必有難緣可用僧祇三由旬內(以界寬廣於中安居容可避難)。
[科09]問界中有村河得合結不。
問中如上多論已明得結欲引諸文故重發問。
[科10]答四分云不得隔駛流水此明制也除常有橋船梁此明開也如上多云但定岸相僧祇中但洲五處標結甚明文也。
初答中四分駛即急疾梁亦是橋小大分之僧祇但洲水中孤絕者彼明五標兩在水中三在陸地如戒塲中具引。
[科11]言村得不者四分明文除村村外攝衣有文明知攝僧不簡村也五分白衣新作堂舍為得吉利故或非人所惱故佛聽諸比丘於中布薩說戒準此知界攝也多論云凡結大界所以通聚落結者以界威力故諸惡不得便善神所護為檀越故通結聚落也準此以言良由僧德所動作業圓成善根所熏界神護衛不可輕也。
次答有三初準四分攝衣羯磨由村在界故須牒除次準五分俗舍既許布薩理必結界後據多論即明通攝所以諸惡即魔邪變怪等事準此下疏家顯示神護之意。
[科01]五百問云界內病比丘不能僧中求結一屋者僧應先解大界與結別界還結大界不持衣者不得入中亦除佛地由佛僧位殊不相攝故中國佛院列異僧表故有佛地塔地僧地限域各別此方未行何得混雜義須限約。
三別界中初科論文前示緣開仍教結法次明護衣且據作法攝衣為言若據自然則通彼此三簡佛地由下疏家伸意西土三寶地別仍斥此方混濫表即外也。
[科02]又如明了論圍輪別住者先結三四小別住訖周帀安相四邊開路即名蘭若地此外結大別住圍之如鐵圍山繞四天下準此誠文一大界內隨結五三皆得成也。
次科初引論圍輪別住即下所引十七之一蘭若翻為空處即中隔自然下舉喻顯即彰名義鐵圍應法師云梵言柘迦羅此云輪山故曰圍輪準下決判可解。
[科03]二戒場量者善見云容二十一人減則不聽此據極小為言二十出罪兼所為者故局此耳彼論又云場內不得安僧住處有慚比丘須折却唯置佛殿。
戒場中初明小量且據一眾行事備足故不聽減若兼二眾須容四十一人彼下次示廣量既制僧住顯知非狹。
[科04]三種小界其量不定隨集多少依坐而結受戒極小下至十人說戒四人自恣五人餘更足數任時而約不開身外恐有訶人又不同前以是久固此但別濟一時作業。
三小中初示量又下對簡比前二界相反可知。
[科05]餘如後解。
[科06]就攝僧界文又分三初為自然勞倦眾取濟機開立大界界限制約事雜煩多又開戒場上二常途難濟非務故開小界各如文次當自分別。
二別釋總標中各據本緣敘三次第界限制約制必集故事雜煩多眾數起故非務即目難緣非常有故下文既廣故略指之。
[科07]就初大界文又三種即本二同餘二隨結其義如位。
大界標中對注可見。
[科08]就初又二即結解也。
[科09]就初結中以是眾同之本作業之基生善滅惡之良緣住法依僧之淨地其緣具也得成遂於前言其相乖也必顛覆於後轍有人立義薄列四門叢雜交加難曉成敗得在浮沈失在現行故直敘通披文獲事且位十門一相是非二形體狀三竪標域四唱方隅五集僧法六不受欲七加法消文八法有無九顯失不十結不成。
初本二同結法中初科為二初敘界功前四句初句示攝僧次句彰成法第三句明辨事第四句顯勝處住法依僧即二同也次四句明成壞前言即初結之法後轍謂向後行事有人下二明緣相初敘古薄略其文已亡不知所立列門既少事無條緒故云叢雜也隱顯互見故云得在浮沈行事難明故云失在現行故下顯今委備搜文獲事謂撿尋諸教得所合行之事十門中初二是處三四即事五六是人自餘並法。
[科10]初定相者意在依標識體了知同別。
[科11]善見八種一山相者大如須彌小如象大若作標畔豈直指山此還不識分齊據理約邊約峯指別處所使有尺寸如明了論說二石相者大如牛許小者三十秤漫石不得應別安石作準此據山理有通別也三林相者草竹體空不堅實故極小四樹連接亦須依邊不可通指四樹相者枯朽不任極小高八寸形如針大無自生者新種亦得五路相者窮途不得通於車步短齊三四村者亦任作六蟻封相者極小高八寸者得七江相者好王治化五日一雨不以為相四月不雨常流不斷者亦得作八水相者謂自然池若入田水不以為相。
初門善見山相但是總體義須別指峰巒巖巁以為分齊如了論者即下所引一丈五尺別安石等二中漫石謂無稜角者準下決前山相不可漫指三四兩相並前簡不堪後顯體量四樹已上為林獨株為樹五中窮途不得謂極底路人絕草生失本相故任字平呼六中螻蟻運土成聚謂之蟻封七中好王正法治世雨不失時莫測水之深淺故不可用八除田水以不常故然此二相於事難顯或約堤岸或取涯畔或立別標從總為名但云江等。
[科01]四分列相則十餘種如空處露地草[卄/積]釘杙皆非久固不可依承一時規域作業便解得準律文若久住處擬後追訪可通律論兩有兼濟。
四分十餘委如鈔記且舉四種以明非固更有荊棘汪水糞聚等皆非久固之物一下約義通之如空露等止可暫用故云得準律也然律列樹林山巖等與論大同故云可通律論即如論中小樹蟻封豈是久固草竹窮途等何妨暫時今以意定若論暫用諸物皆通若取久永必須別選。
[科02]二界形者隨方斜角竝悉得成。
[科03]故善見五相一方二圓三鼓形四半月五三角。
第二界形善見鼓與半月以物象之。
[科04]明了論中其形十七皆謂曲直重沓等略顯五三以為神解之路一長圓別住地形細長兩頭圓也逐此地相一丈五尺別立石已周帀如此依石唱之先結布薩界後結不失衣等二四角別住三水波四山五巖六半月七自性八圍輪九二繩十四廂等皆約其物體即標列名豈唯十七隨相無量知名便罷餘如彼論。
了論長圓或一丈或五尺趣舉遠近以彰立相言水波者標相屈曲狀如波焉自性即蘭若空處二繩謂兩處繩圍中間連續四廂即四向有屋中有空庭且列十種餘即一門方土比丘尼優波塞垣墻滿圓顛狂竝如鈔記具解皆下疏家總示結略指廣。
[科05]三竪標域者結界之本在此一門得在玅者諸緣竝具漫有所指尠入法儀。
三竪標中初科斯乃結法正陳本意乖此則心無所緣法無所被故知為要。
[科06]若欲竪者前識三量一者界標即唱者之所據二者界相即羯磨之所牒三者界體即作法之依地或標即體相在標外或標異體相在標內若論其相必在體外引此附事何有不成欲知和別夏限衣藥但曉此三便有界也不識標體虗指山林或約城邑不緣其事得其語矣奈無義何。
示量中初科前分三量初是周回標物二謂四圍外表羯磨牒云四方相內是也三即所圍內地循外為相則標下即體就裏為相則標與體異標體容有異同體相必不相離故云相必體外也引下次示成否在於明暗。
[科07]今竪其標若在聚落多依牆域隨約內外竝成處所若在空野多依林泉隨約標樹終識尺寸竝為相也若有戒場先竪三相周圍各別互不相接無則一重任時遠近。
竪法中初文前明標相聚蘭兩別莫不皆取分齊分明若下次明戒場有無立相多少有場三相如後自明。
[科08]問二界不接中間一標得兩相不。
[科09]有人云一肘已上大者得成如明了論疏一山一石東西各結又如十誦有問者言得竝結不佛答周帀說為內外相者是也。
問答中古解局量不許減小仍引了論山石東西證知標廣下引十誦周帀分相驗須相遠。
[科01]今解此文不許接者恐兩界相通但得有隔何論大小如前二繩繩即體也可以情通云山石者亦恐相涉耳須得意也。
今解中初通十誦如下次釋了論彼尚用繩為標則知山石未必須大。
[科02]四唱方相。
[科03]律使舊住者唱諳練方隅有所分次雖是舊住未了前緣不妨新客深閑內外依標而唱義當舊者律制堪能豈局客主竝識標體及相三種通別。
第四唱相簡人中初通律意雖下次約義決當猶同也律文凡作羯磨皆云眾中堪能者作故可取證竝下示堪能之相標即體為通標異體即別。
[科04]五分中使一比丘唱四方界相又唱除內地為安戒場故須除也今時結者內外兩相前後別唱所除之外相是空地事最顯也至文更述。
次唱法中初引文示除內地者但唱外相相中牒除內地即不唱內相也今下示今法但唱兩相不須牒除至文述者即戒場中。
[科05]五集僧相。
[科06]五百問云不得夜結結亦應成恐非不顯又云欲結時四角標頭安人立望不使人入入則不成當先結戒場等亦以人雜是非不可通練非數何損是數可遮耳。
五明集僧引誡中初引論有三前定時節恐非不顯者謂別眾不足暗處難知必燈燭分明理應無損又下次明撿察恐入自然當下三明先後亦下疏家顯上時節撿察之意非數等者謂不得滿者不集無損得滿之人別則成遮。
[科07]若六種自然相中結者標狹相寬盡自然集故僧祇七樹之外異眾不犯可以準收若標寬相狹者盡標集之。
次明集中初文有二標狹則相在標外須出標集標寬則相在標內須出相集。
[科08]有人言但盡自然亦得以相外標內是無法地未是法被何勞遠集。
次科古謂標寬相狹未結在自然外不妨作法結已雖同法界結法已成故不須集。
[科09]今解云雖在自然之外非別所收然作法文中通牒標內擬成二同唱時結時別眾在內律無所開何得非別界為法本義必深防既無正文亦須比用故僧祇避難界云三由旬內彼有比丘若呼來若出界去然後結之無問相之內外有尼界者不妨必有僧界內有比丘但不出界亦不須喚此則明文召集不可人語有依也。
三中初以義通唱相所圍結法所牒明非異處故判成別界下次引比例眾法所依故為法本僧祇難界三由旬集豈非據標尼界兩不相礙僧界義須隔出此下準判所謂依法不依人也。
[科10]六不得受欲者有三義。
[科11]一結界眾同之本理須通和餘法眾同之末竝依後起故不開欲也。
六明欲法初義明其制急。
二者自然本弱僧事不行不開一結用通僧界諸務不立故此白二乃是前開欲是末緣必憑僧起界是作法強故攝之。
二中初敘僧法不許自然唯一結界事須開耳首冠諸務故云前開欲下次明欲法必須法地僧本欲末從本故勝。
三者結界本興為存限域依正兩報附此而知若開欲結終非委練故十誦云作羯磨人死餘不知相者應捨更結非欲之致可見意矣。
三中初正明為知界相此義最長常途即以處為依報人為正報今云兩報即攝三界依報則攝食攝衣知其持犯正報則攝僧作業知其和別故云附此而知故下引證文據明矣。
[科12]七加法消文就分為二初標後釋。
[科01]初中結初大界者標也大界有三人法在前故云初也。
七中釋標可解。
[科02]就釋分五謂緣開制相結也。
[科03]僧會疲極者緣也律緣說戒初依自然隨身立界終成混亂若論說聽須總一集致百千眾一時奔赴竟不定處徒費時功如上教興也。
文中初緣初依自然即始制統通隨身立界即次分六相初不定處聽作戒堂後復移易故云竟不定也指上教興即前制意。
[科04]文云聽隨住結者以自然通漫未是相收隨所住處立相加結有大利益一則審知說處二則分於限域三則身心不疲四則不廢正業略有弘義理故開之。
開中初敘教意下列四益竝翻自然弘即訓大通收上四。
[科05]文中盡集不受欲者上雖開結欲是別緣恐同法界故又制也。
制中開已復制故云又也。
[科06]是中舊住下第四相也初文後義。
相中分文從是中至隨有稱之是文應須下是義。
[科07]初中律本但令唱相及論臨機附事不合。
釋文中點律通漫而無唱之法式故云附事不合。
[科08]自義設下準文行事此一作業最是群宗故須鋪列使可觀採解界後法準此依用。
義設中初科初示文意諸法之本故曰群宗解下次指餘法解界後者即餘大界及戒場等竝同此也。
[科09]若欲結者還引十緣次第至八方可加唱疏者疎也疎決疑壅必不曉者披文見意未勞煩隱虗喪累世恐不委觀更重張之一量結界標體相也二量集處唯在自然三量召法鳴槌諸相四明僧集約標約界唯四人僧五明和合集者非別六明簡練須曉非數七明欲法非是所行八須標相引文告令。
次科排緣中初敘重意仍解疏義以顯須明前雖總示猶慮未曉故云恐不委觀一下次正列緣四集僧中界狹約標標狹約界餘竝如前。
[科10]四分唱人無名十誦五分列者為欲舉名牒所唱相此不稱者恐濫為別亦有牒名義亦通得莫非成僧故後云結大界也名是緣耳唱相不得羯磨文中牒故如五百問云五僧者以唱相者在四人外今不稱名即為僧故四人亦得耳。
唱法中初文為三初明諸部不同各出所計亦下次顯通意謂羯磨詞中前縱牒名後正結界所為自別牒亦不妨名下三彰濫所以謂唱相若稱羯磨必牒若止四人行事恐謂所牒非數能秉非僧故云濫別五百問論十誦同宗制必五人正防此濫今但不稱法中不牒永無疑濫故云四人亦得。
[科11]注云屈曲隨稱者以不委分齊通約山水從門直過內外起非終乖作業徒設處所廣如鈔顯至時引之委示後悟。
次科通約山水謂漫指標物從門直過謂不隨屈曲如寺正門兩邊墻闊門[門@艮]半中外唱直過則[門@艮]外有界容有不集別眾之非內唱直過則[門@艮]內非界容有失欲破夏離衣之過故云內外起非事鈔雖詳大略盡此。
[科12]唱相三徧律無定約論知制限一徧足明但僧中行事乞唱都是先緣僧別乃殊三徧無爽。
三中三一既無明據故準乞法例之僧別雖異先緣是同意令審悉知界分齊。
[科13]五明加結緣正文二。
[科14]初顯何人秉法四位分之二約位定人二約法定用。
五加結法初緣能秉中初科約位定人謂夏次上下約法定用即學解優劣。
[科15]若上座者如五分說即上無人母論約夏局就德顯不可依也故十誦云上座一人補如來也必有所壞次座亦得如身子法輪大將時亦預說上二不堪誦律次三非謂誦文必兼識義也若不誦者雖不連字累紙而曉達成敗故文云堪能作也不誦文本尚簡有能何況謹誦不簡通塞。
次科初釋上座五分十誦文通老少是今所取母論局者彼云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至四十九名上座十誦中上座眾首替補佛處末世庸鄙安可濫當必下釋次座有所壞者謂前上座神昏德缺不堪任故智論說舍利弗是第二轉法輪大將或時替佛說法說戒彌勒下生經云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大將身子華言以母身軀好子從母號故云身子上下釋誦律上二不堪句絕若下釋不誦律下準選能決上誦文必兼解義位雖四別解能必同通塞即是明昧。
[科01]若據餘律上座說戒持律羯磨者以上座昏朽秉御是難依文誡約有同佛世四分總列竝據有能應預未閑亦通學悔。
三中初示餘律即是五分持律羯磨還簡堪能上座說戒則通昏杇如來在世親臨說戒今推眾首事有同焉次明本宗總列即前四位應預未閑謂得滿者非堪能故學悔秉法如上已明。
[科02]九問集緣十答云結大界羯磨以界含大小聲教須分不可混也此一既爾餘例取通。
問答二緣通問別答餘皆例爾。
[科03]二正加中又須詳解由識此義如鏡鑒形前曉集法達九等之參差次顯緣非了眾相之成敗後解聖教照文義之通塞斯之三鏡總羯磨之宏綱必曉此蹤則後文無所復用不能頓略示有所須故詮敘耳讀須見意也。
正加中初文又二初略示前下次廣明初二句躡前集法羯磨九品階降不同故云九等(舊云始稱量終第九者非)次二句躡上緣成緣非即十緣七非後二句即敘當文文義通塞如下自明斯下通結必解此三綱紀在手則何用後文但行事所須不可頓略故復敘之至論秉御大綱已盡此矣誡令見意其意如此。
[科04]就分為二初依文相解羯磨本後重列諸門釋其疑妨。
[科05]就前又二初單白者牒事告也既非輕約義須詳述故又羯磨和決方定。
[科06]初白分五。
[科07]一大德僧聽者恐妄緣事無情同秉故初總告誡耳識也。
[科08]二此住處下牒緣告眾擬成本業也。
[科09]三若僧時到僧忍聽者法事契會謂時到也詳集同舉謂忍聽也今約心和勸聽可也前約身和勸聽聞也兩聲別召事義亦乖不解兩緣名非數也。
初解文相單白第三句初通釋法事契會等者謂能所相應稱可眾心故今下別點聽字平去兩音前後須別。
[科10]四僧今於此相內結下單牒根本勸僧同決不可遲疑也。
第四句初科可解。
[科11]前第二句緣本雙陳者住處比丘緣也唱大界相本也及至第四緣是傍疎本是親正故直舉示決通和相也。
二中躡前第二對辨雙單緣謂先敘因由本即正陳所為前是告眾義必雙標後決成和文須單舉。
[科12]列二同者結界所為非正結事當時為說戒故便結此界因牒入法律本多然戒相竝是不可怪也。
三中初示意結界本出布薩犍度因集說戒奔馳疲頓故聽別結即以二同牒入羯磨如下文云不著亦得明非羯磨所被正緣律下舉例律本羯磨多用緣起牒入法中如冶諫等故曰多然又諸戒相竝用前緣牒入戒本如盜殺等舉之可知故云竝是。
[科01]五白如是者事已達僧更無餘慮故結上務知作業也。
第五句如是二字指示之辭謂所白事如是而已即結上也。
[科02]就後羯磨又分為三初從大德僧聽下至誰諸長老忍明作業將決情事須和還牒白中第二緣本雙牒以告情也二今僧於此相內下至不忍者說還牒白中第四單本重告大眾勸僧和決語默表情不可久也三僧已忍下眾情陳露默顯通和故牒本情持之在事也。
次釋羯磨初解為三段初陳情告眾二審眾可否三顯眾已和言情事者情謂能秉之心事即所被之事所被自分情非情別今望能秉一切羯磨竝須心和通為情事語默表情者語則表別默則表和即文云忍者默然不忍者說說即語也眾情下二句釋僧已忍至竟字前審說默眾既無說即顯情和故為成相故下一句釋僧忍默然故持下一句釋是事如是持持謂同心秉行非輕爾也。
[科03]有人解云羯磨為二從初至結大界竟明前白委告緣本具彰今重舉陳顯成業處還牒前白勸僧和默二僧忍默然下結前兩告業成後語就前體中又分為四初大德僧聽告眾靜緣二此住處下至同說戒牒二雙告三誰諸長老忍僧於此四方相內下勸僧同和共成作業必所不忍亦須陳說四僧已忍下既已久默事決可知故單牒本成前默相。
次師中初麤分為二前體後結躡前白法對顯羯磨白是委告且使眾知羯磨勸和正顯成業結前兩告總收白羯磨也業成後語即結詞也就下次於初段復分四別牒二雙告即緣本也。
[科04]有人解為三從初至誰不忍者說總牒緣本勸僧通和語默之間足顯同別故白四法約說制三可以例知二僧已忍下至結竟字牒前忍默表業成就作法至此是竟處也豈至三說即是作竟召令忍默不忍便說尋聲即說安有法成故至竟字結前默相此義定矣三僧忍默然下不異前解。
後師中由前二師竝將僧已忍下為結成文則知皆以說字為法竟處今此分三初至說字止顯同別仍舉白四三說例知非竟二指定成處仍責前解未為盡理三同次師故略指耳。
[科05]上三消判各有指南後釋附文可依行也。
結斷中上二句通示三釋下二句別取後解各有指南言其所示皆有理也昔黃帝與蚩尤戰蚩尤作大霧迷其四方黃帝作指南車一指於南則餘方可辨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出崔豹古今注)言附文者示可取之意謂約義分節文相甚親比前二師則為優矣。
[科06]就此分五一有無二通塞三增減四成敗五釋疑初。
[科07]有無者。
次列諸門初門有無但明白法第二一句有則五句無則四句若白四中白竝是五句唯單白及白二白或四或五句故須明之。
[科08]白中文五第二句者牒時有顯晦有則牒緣牒本無則略之連唱第三若僧時到至第四句方牒其二總告結白故律文中竝牒緣本故若有緣起如前結界須比丘唱若有乞辭諸受懺等第二句中並牒緣本故具五句若諸差人無因緣者但有四句如前述也。
白文中初示文相顯晦即是有無若五句白則第四句單牒根本若四句白則雙牒緣本故云牒二總告等仍指律文諸白證之若有下次出所以如前述者即指當科無則略之等文。
[科09]羯磨文中無可為論。
次羯磨中一切羯磨定具五句故無可論。
[科10]二辯通塞者文義為二。
次明通塞通謂白與羯磨前後綱要文義咸同塞謂兩間緣本隨事各異故文別義同。
[科11]如單白中第一第三第五此之三句文義通一百三十四白也依文謹誦何有虧盈。
白中初科虧盈即加減也。
[科01]第二第四此之二句文局一事義通諸務試為舉之。
次科標舉中文局一事謂結說受各不相同義通諸務謂緣本雙單諸白無異。
[科02]如結界云舊住比丘謂初緣也牒方相者謂事本也說戒白云今僧十五日亦是緣也布薩說戒亦事本也受戒白云某甲從和尚乃至清淨衣鉢具足等竝緣也今從僧乞戒即事本也如是例通緣本是一自可知也。
第二句中略舉三法餘自例知然據單白緣本可分若羯磨前白則緣本不同如結界白比丘為緣牒相為本及至羯磨人相竝緣結界是本受白亦爾從和尚等為緣乞戒為本若論羯磨從乞皆緣僧受為本隨義栽取不可一例。
[科03]至第四句中單牒根本略去前緣縱有雙者結翻非淨何以括耶故結界白云於此相內結大界豈非本所為事也說戒第四云和合說戒亦是本也受戒第四云僧與某甲受具亦是本也本義是通受說文異。
第四句中初總示據義唯單或有雙者結集翻傳治文不淨何下次別列後二句結示通局。
[科04]極知費辭意取解了達則後不看文覽事便作可謂稱量羯磨其致在於此乎。
結誥中初二句示意達下彰益仍舉律制稱量羯磨意在明解如前已釋。
[科05]羯磨之辭亦同斯舉大德僧聽誰諸長老忍僧忍者默然不忍者便說僧已忍作某竟此字已前文義皆通中牒緣本義通文局僧忍默下文義亦通通據白二白四兩羯磨也。
羯磨中初科前後俱通共有五句中牒緣本即三中間通據下簡去單白但通二法耳。
[科06]俱通易解莫非謹誦文局義通更牒一兩。
別明中初文上二句指綱要下二句標緣本更牒一兩即下所舉結界受戒對前單白故云更也。
[科07]比見誦者受法煩拏頭踵迴互例失求和尚此猶未見疏也若見不致此辭故作法時十人通練片有差殊即須訶說豈唯戒師獨秉斯教有非不識作業不成相似比丘滿洲信矣。
次科初敘過有三煩拏即調弄音聲過拏謂牽引令長也頭踵迴互即前後顛倒過踵即足跟例失求和尚詞句脫失過謂受法中多不牒某甲從和尚求受具足戒直云今從僧等也此下斥非又二初責其不學故下示其成否十師通練則成有一不識則否無戒滿洲文出大集形服濫道故曰相似。
[科08]何謂義耶羯磨法中誰諸長老忍前緣本雙牒長老忍僧已後單牒根本勸僧和忍此義通也。
三中初科長老忍前即第二句後單牒本即第四句僧已忍下再單牒本諸法皆爾故云義通。
[科09]約文結界此住處比丘為緣僧今結界為本誰諸長老忍僧今結界下直明結相竟不牒於舊住此略說緣也結界既爾白二同然。
次科白二中前舉結法後二句例通。
[科10]受戒亦然誰諸長老忍前還誦白中第二緣本雙牒長老忍後單牒本云僧今與某甲受戒者默然不忍者說此一既爾白四例然。
白四中分文同上且舉受法餘準例之。
[科11]據此模軌豈有浮亂然時有煩略者但翻譯治文不淨故失剪耳。
四中初指前可準然下決通乖異言煩略者謂有羯磨第二句單牒本者如淨地之類或第四句雙牒緣本如分亡物付分羯磨是也理不當然過在翻人耳。
[科12]三增減者。
三明增減綱須揩準緣則不定但不乖義增減皆通。
[科01]有人誦語一準羯磨以律本云當隨文句勿令增減等。
引古中彼滯文相一槩不許。
[科02]今解當依義理不可從人據前通局門中文義俱通者增減不得若少一字所言無詣也文局義通中莫不牒其緣本隨時立法多增少略俱順和法何以知乎如結大界即列二同戒場小界攝僧義一豈得二別何得不列也準此增著亦得如五分結場增文同一布薩等減却二同亦得如諸界等結大界字此不可略正是業本如是例知。
明今中初指斥當依義者取中當故不從人者涉偏情故據下正明又二初示綱定言無詣者乖理趣也文下次明緣不定初敘通所以何下舉事釋成且取結界以示可否初明可增減二同之語場小不列加之不妨故引五分以為明準大界具列減亦無害反如場小文皆不列故云如諸界等結大下次明不可減未句指例令通餘法。
[科03]四成壞門者。
四明成壞綱則順成違壞緣則違通成壞。
[科04]如前文通不可改動事義相纏增損俱敗故文云勿令違法也。
綱中纏猶續也下引律文即古所執彼則通證綱緣今唯別證綱耳。
[科05]餘文局中以事條是別標舉應機梵本唐辭翻傳單複隨其意義尚寫經中如翻三衣為臥具敷具略得其相失其本體等故隨其事得應法緣雖少增減不失事義皆得成也。
緣中初科初標事別梵下次示理通且舉三衣以明差互猶為正經則驗緣中改作無過經中即指戒本若作離衣六年羯磨或梵或華隨牒通得又如說戒布薩互牒皆成故下結示通成但取應事不局文言。
[科06]故諸部羯磨文義通者竝無異辭文局義通部別乖各意可見也如此開張舉例自委。
次科諸部羯磨綱同緣別可驗牒緣隨機不局。
[科07]五釋疑門。
[科08]問羯磨文中前後竝云僧聽僧忍中間何以言長老忍者答事達在僧成不在別別須語默僧唯六和假用未彰還從別舉故曰也或有文云大德忍者終問別人隨時稱謂也。
五釋疑初問僧是告眾長老囑別故問通之答中初正答法雖僧秉有一不和則不成就故云成否在別也或下次會異。
[科09]問如欲辭稱事不成結界稱事云說戒者故知餘法若作不成答與欲前總說事則局故今結大界者後稱事故不似欲中與羯磨欲故律云僧今結界同一住處說等。
次問中引前欲法例難結界不當稱事既局說戒不通餘事答中初敘欲法在前總赴一切僧事故云前總今下次明結法結後方稱與欲全異緣因說戒故牒二同據本結法實通一切。
[科10]所以列二同者答凡結界意人法須一故文云同一住處攝人依處同一說戒攝人依法也。
三中初科問答即顯二同舉處舉法用攝人和。
[科11]問何故但云同說戒不云同羯磨者。
次科問中和法有二不當偏牒。
[科12]答未有說戒不有羯磨但舉說戒即義通也。
答中初解意明說戒必兼羯磨舉一含二不須重舉。
又有解云同一住處三業是依無別眾也同一說戒命行見具無乖法也表六和具顯本結也羯磨別緣通為不一說戒所及僧別同持為成本和故云說戒。
次解中初分二同各攝三和命行即利與戒也羯磨下對校出沒羯磨為別人所為兼不一說戒通僧別專為成和合所以牒不牒也。
有人云說戒明異界詳集也故律中界外戒場聞疑俱召也若逃叛者俱有罪失故云同一說戒若作羯磨唯同界同無異界同以諸界僧不假羯磨若猶須集用結何為終為煩慮也。
三中即約通別兩集明著不著說戒法中界外場上見客比丘或聞或疑不求不喚說戒得成有罪此制能別也逃叛有罪此制所別也。
有人言結大界中不牒二同亦成作業由因說戒故結隨牒如小界戒場不言二同亦得成就大界要牒方得成者餘不稱者悉應不成。
四中元因說戒故牒入法不因羯磨故不牒耳非正結事不牒通成如下引二界為例此難可知。
[科01]問內有諸界相即列多應須改更何得依誦答不須云云以除內地約身而論皆是界外古人有言以相望相相有內外以體望相相在界外則可知矣。
四問謂大界中或有戒場別界昔人須於結法緣中牒除某處今家不爾故問示之答中初斥古煩約下示今義但云於此四方相內已簡他地鈔中加云內外相內若準今文不加為定古下引證相相對望則有內外兩別體相對望則內外兩相俱在體外耳。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