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四明業體(二)
初牒章
二問下隨釋(三)
初問所受以發起
二問體相以開章
三初下隨章門以解釋(四)
初明教宗(二)
初標
二問下釋(二)
初問
二答(二)
初舉宗以答
二故下約義顯異
二陳體狀(二)
初標
二體下釋(三)
初克定名體
二多下指體通標
三先下依宗別釋(二)
初假名宗(二)
初標宗
二言下依釋(二)
• 初作戒體(二)
o 初舉名標示
o 二或下諸師定體(二)
初約色心為體(二)
初約論示體
二若下立理遮妨
二約方便色聲為體(二)
初約論正立
二問答遮難(四)
初五塵非記難
二違前心助難
三違前心體難
四聲非相續難(二)
初正問
二伸答(三)
初約要期釋
二約斷續釋
三約互造釋
• 二無作體(三)
o 初正示體相(二)
初通示名體
二言下別釋二非(二)
初釋非色
二釋非心
o 二引諸文證成(三)
初引成論(二)
初證非心(二)
初引初殘
二又下引後殘
二故下證非色(二)
初引前問答
二引後問答
二故下引涅槃經
三十下十住婆沙論
o 三難作戒立色
二實法宗○
三列異執○
四顯正義○
二明先後相○
三通敘相○
二辨同異○
三緣境相○
四敘數量○
• ○二實法宗(二)
o 初標章敘起
o 二初下依位別釋(二)
初別分六位(六)
初有為無為分別
二三聚分別(二)
初標
二二下釋(二)
初約義以釋
二故下引教以證
三三色分別(二)
初標
二此下釋(三)
初總束三色
二今下正配二戒
三所下別釋無對
四本報方便分別(二)
初標
二身下釋(二)
初二種作戒(二)
初總示
二就下別釋(二)
初身作戒(二)
初正明
二問答(二)
• 初問二色同異
• 二問所依非記業(二)
o 初正伸問答
o 二引教轉難
二口作戒
二二種無作戒(二)
初正示體相
二故下引經證成(二)
初初師通約二色解
二又下次師唯據方便解
五三性分別(二)
初標
二身下釋(二)
初作戒(二)
初通簡善性
二然下別簡色聲(二)
初簡色
二就下簡聲
二言下無作戒
六始終分別(二)
初標
二此下釋(二)
初出諸解(二)
初初師據終非始(二)
初正明
二遮難
二又下次師始終通收(二)
初立理難破
二有下覆救初師
二今下明今斷
二上下總明體相(二)
初示體引證
二問答釋疑(二)
初約非對見難名色
二約有對礙難相違
• ○三列異執(二)
o 初牒章
o 二自下正(二)
初明法執(二)
初通明兩土弘傳
二然下別就此方諍計(三)
初明前乖競
二後下示後分宗
三略下略敘異計(二)
初假宗執雜心伸難
二彼下有部細色釋通
二上下明迷執(二)
初結前標後
二如下列示不同(三)
初敘起
二如下正列(四)
初光師
二齊末師
三河北師
四江南師
三斯下總責
• ○四顯正義(二)
o 初牒章
o 二夫下正釋(二)
初歷示三宗(三)
初示體標宗
二如下依宗別釋(三)
初實法宗(二)
初標示
二彼下正釋(三)
初依宗示體
二如下引律顯正
三如下斥前諸說
二假名宗(二)
初標示
二由下正釋(二)
初依宗通示
二考下約義考體(二)
初正示體相
二問答釋疑
三圓教宗(二)
初標示
二戒下正釋(三)
初敘立教本致
二愚下根器差殊
三欲下所受之體(三)
初約圓義以示體相
二由下約隨行以明持犯
三是下舉因果以細勸(三)
初攝律儀戒
二以下攝善法戒
三以下攝眾生戒
三此下指略結成
二今下總結囑累(二)
初斥迷示本(三)
初舉現事呵破
二故下引諸文證非
三今下指所歸重勸
二立問釋疑(二)
初問乖宗(二)
初問
二答(二)
初約圓義以釋
二何下舉本宗以況
二問假緣
• ○二明先後相(二)
o 初牒章標舉
o 二有下引示諸解(二)
初引他師異解(二)
初執二戒同時
二有下執二戒前後
二問下示今決通(二)
初牒前總問
二約義各釋(二)
初引昔通
二今下示今解(二)
初約同時以通前
二且下約三時以示相
• ○三第下通敘相(二)
o 初牒章總舉
o 二一下隨位別明(八)
初作俱無作
二形俱無作
三要期無作
四異緣無作
五助緣無作
六事在無作
七從用無作(二)
初正明
二問答
八隨心無作(二)
初依多論釋
二如下引成論釋
• ○二辨同異(二)
o 初牒章分科
o 二初下隨利別釋(三)
初就兩名(二)
初牒章
二問下隨釋(二)
初總問
二別答(二)
初釋受名
二既下釋隨名(二)
初正明
二問答
二分善戒(二)
初標章
二問下正釋(二)
初問有犯不名隨(二)
初問
二答
二問二作應非戒(二)
初問
二答
三辨同異(二)
初標分
二就下隨釋(二)
初釋二作(二)
初總舉
二何下正釋(二)
初先釋二名
二次下正辨同異(二)
初明五同(二)
初標示
二一下列釋(五)(如文)
二言下辨四異(二)
初標
二一下正釋(四)
• 初總別異
• 二根條異
• 三懸對異
• 四一多異(二)
o 初正明
o 二問答(二)
初問
二答(二)
初約輕重答
二又下約勤怠答
二次下解二無作(二)
初標舉
二先下別釋(二)
初先解二名
二今下正明同異(二)
初明五同(二)
初標
二一下釋(五)
• 初名同
• 二義同
• 三體同
• 四敵對同(二)
o 初正示二同
o 二若下會今古異
• 五多品同
二次下辨四異(二)
初標舉
二初下正釋(四)
• 初總別異
• 二長短異
• 三寬狹異
• 四根條異
• ○三緣境相(二)
o 初牒章總舉
o 二初下隨位別明(二)
初就成宗(二)
初總示
二初下別釋(四)
初能緣心
二所緣境(二)
初舉事以明
二故下引論以示(二)
初正明
二徵釋
三發戒相
四約防非(二)
初略示
二問答(四)
初問不防現非(二)
初問
二答(二)
初正答
二更下重舉
二問斷過去非(二)
初問
二答(二)
初約義正答
二昔下翻破古解
三問立二戒所以(二)
初問
二答(二)
初正答
二轉難(二)
• 初牒難
• 二釋通
四問懺悔滅幾世(二)
初問
二答
二次下依多論(二)
初標舉
二能下正明(二)
初通列四意
二語下別明戒境(二)
初總示諸境(三)
初示境相
二問趣外
三餘下指非情
二俱下別釋情境(四)
初引俱舍(三)
初明從生起(三)
初通明三種(二)
• 初總標定不定
• 二分下別釋不定(二)
o 初分不定
o 二因不定
二約下別分四位(二)
• 初總標
• 二有下別列(四)(如文)
三若下結示定意
二又下明離五過
三於下明徧緣意(二)
初舉事以徵
二由下約義以釋(三)
• 初明從所能過
• 二縱下明離得捨過
• 三夫下正示所以
二雜下指二論
三如下引婆沙(二)
初立難
二初下釋通(二)
初正通
二若下轉難(二)
• 初約八般以難
• 二義下張四句通收
四如下點成寶
• ○四敘數量(二)
o 初牒章總舉
o 二初下位位別釋(四)
初五戒(二)
初標舉
二如下正釋(二)
初引論(二)
初正明
二問答(三)
初問邪淫
二問多少(二)
初問答
二若下躡難
三問徧制
二今下義推
二八戒
三十戒
四大戒(三)
初示數量(二)
初有情量(二)
初引論
二若下義推
二自下非情量
二如下引文證(二)
初通證二境
二故下引證非情
三問攝戒(二)
初總問
二別答(二)
初攝盡
二又下攝不盡(三)
初約義正明
二若下徵釋經意
三就下料簡戒善(三)
初正簡具戒
二就下對餘三戒
三若下對菩薩戒
• ○第三示戒相(二)
o 初牒章分文
o 二就下隨文別釋(三)
初止持行相(二)
初標緣相
二四下分文釋(二)
初指廣總分
二就下牒文別釋(二)
初標舉總相(二)
初總釋
二沙下別釋(二)
初沙門
二釋下釋子
二就下隨四結之(三)
初正釋(二)
初通標
二淫下列釋(四)
初婬(二)
• 初總分
• 二前下釋相(二)
o 初標示
o 二初下正釋(二)
初總舉輕重
二二下依重說示
二盜(二)
• 初標分
• 二文下牒釋(二)
o 初釋相
o 二盜下釋喻
三殺(二)
• 初標指
• 二下下牒釋
四妄(二)
• 初標指
• 二不下牒釋(二)
o 初釋相
o 二譬下釋喻
二有下斥古(二)
初斥執文
二有下斥別說
三上下結示
二作持行相○
三結勸學方○
• ○二次下作持行相(二)
o 初標分
o 二義下隨釋(二)
初義說(二)
初列章
二初下隨釋(五)
初釋名數(三)
初列數
二所下釋名
三或下辨異
二約眾行(二)
初標舉
二一下正釋(二)
初行法依
二眾法依
三明制意(二)
初立四意(三)
初正明(二)
初總示
二初下別釋(二)
初外資
二上下內資
二是下引證(二)
初涅槃經
二雜心論
三問答(二)
初問經論不同
二問種依何立
二所下出依體
四依次第(三)
初標章
二衣下正釋
三此下對簡
五明開遮(二)
初標
二良下釋(二)
初明正法通開遮(二)
初立教
二是下彰益
二調下明邪法唯制(二)
初正示
二故下引證
二就下釋文(二)
初標分
二緣下隨釋(二)
初釋緣
二釋體相(二)
初分文
二所下隨釋(二)
初釋標舉(三)
初明標號
二文下牒釋
三前下簡異
二就下釋列相(四)
初糞掃衣(二)
初分文
二前下隨釋(二)
• 初明本制(三)
o 初總示
o 二依下別釋(四)(如文)
o 三問答
• 二就下辨後開
二就下乞食(二)
初總示
二若下別釋(二)
• 初牒釋
• 二隨下結誥
三樹下樹下坐
四四下腐爛藥(二)
初釋制
二就下釋開
• ○三三下結勸學方(二)
o 初標分
o 二就下隨釋(二)
初即坐誨約(二)
初分文
二前下釋初段(三)
初總分
二就下別釋
三至下結示
二後起隨行(二)
初通明二師(三)
初標指
二就下分示
三所下顯意
二別釋依止(二)
初釋緣
二所下釋法(二)
初明開離
二具下簡師德(二)
初有德可依(二)
初簡解能
二言下簡年臘
二無下無德不須
• ○二明尼受戒法(二)
o 初牒章分文
o 二就下隨文別釋(二)
初釋標(三)
初釋名
二文下明列次
三引下明依僧
二就下釋受(二)
初標示
二初下列釋(三)
初略示沙彌尼法
二釋式叉尼法(二)
初標示分文
二就下隨文牒釋(二)
初釋標
二就下釋法(二)
初總分三科
二初下別釋二段(二)
初乞緣(二)
• 初釋制緣(三)
o 初釋兩緣相
o 二此下明體有無
o 三今下辨今行事(二)
初斥世妄行(二)
初斥諸異
二亦下斥合受今
二今下顯今正法(三)
初敘立意
二六下示所立(二)
初簡諸非法(二)
初正明
二若下釋妨
二今下正明今義
三彼下斥虗詐
• 二就下釋乞法(四)
o 初明具儀
o 二正下明前請
o 三文下釋詞句
o 四又下釋著處
二三下說相(二)
• 初釋召入
• 二就下正釋相(二)
o 初分文
o 二初下別釋(三)
初標舉總示
二就下顯示輕重
初總標
二初下別釋(二)
初釋初相(二)
初釋戒體(二)
初正明
二問答
二釋學法
二乃下標餘相
三三下簡行有無(二)
初標舉
二大下正釋(三)
初釋尼同法(二)
初正釋
二問答
二除下釋尼異法
三此下釋後三法(二)
初牒文略示
二然下簡辨服飾
初示古式
二近下斥濫行(二)
初濫式叉
二復下濫具戒(二)
初引異解
二今下約義斥
三釋大尼法(二)
初分文
二初下隨釋(二)
初釋標緣(二)
初指略標起
二遣下列釋四受(四)
初遣信
二十下十歲曾歸(三)
• 初牒釋標舉
• 二如下引示不同(三)
o 初引多論僧祇
o 二母下引母論
o 三承下引傳聞
• 三既下結顯所取
三三下十八童女
四四下邊方義立
二就下釋正受(二)
初標分
二就下隨釋(二)
初明本法(二)
• 初分文標示
• 二前下牒釋前緣(二)
o 初釋畜眾
o 二就下釋請法
二後下就僧受法(二)
• 初明五義(二)
o 初標分
o 二初下隨釋(五)
初對時(二)
初引教明制
二問法失否(二)
初問答
二轉難
二約眾(二)
初牒章
二有下正釋(二)
初引古非
二今下顯今斥
三明界(二)
初牒章
二有下正釋(二)
初引古非
二今下示今義
四立法(二)
初標章
二然下隨釋(二)
初詣僧法
二今下集坐法
五料簡(二)
初牒章
二問下正釋(二)
初問答(二)
初問本法同僧事
二難未具出界外
二如下引勸
• 二就下牒文釋(二)
o 初總分三科
o 二初下牒釋兩段(二)
初釋緣(二)
初總舉
二一下別釋(四)
初請師
二教乞戒
三戒師白和
四正問難(二)
初問遮難
二問學戒
二授下釋相(二)
初標分三科
二初下牒釋二段(二)
初釋八重(三)
初釋重罪相(二)
初釋前四重(二)
初總指同前
二就下別釋殺戒(三)
初釋墮胎
二壓下釋壓禱
三言下釋呪咀(二)
• 初釋義
• 二多下點字
二就下釋後四重
二總下釋總列四喻
三有下示後四名
二說下釋四依(二)
初簡第三不同
二如下引僧祇通示
釋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科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