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075阅读
  • 9回复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51-60(60卷)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三
 
[0377b08] [3]有自性念生智。問曰。自性念生智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彼心聚中。以念力多故。名念生智。如念處安那般那念。除去色[4]想亦如是。此是自性念生智體性。乃至廣說。
 
[0377b12] 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自性念生智。答曰。生而得此智故。名自性念生智。復次住善心性不善心性無記心性能知故。名自性念生智。復次過去法更不變故名自性。能知此法故名自性念生智。
 
[0377b17] 問曰。為作何業得是智耶。答曰。或有說者。常為眾生。說歡喜樂聞語。彼業能生如是報。復有說者。若修治狹小處令使寬博。以此業故。在母胎中。而不迫迮。以是業故。能生此報。復有說者。若人以甘美飲食施他。彼業得如此報。評曰。應作是說。此是不惱害他業報。若眾生不作惱害他業。在母胎中。則得寬博。不為風熱冷病脂[5]血所困苦。若出胎時。亦不為產[6]門所逼切。以是事故。不忘所念一切眾生。若於產門不逼切者。皆有念前世智。以為產門所逼切故。皆失所念。問曰。念生智為初時勝為中後時勝耶。答曰。或有初中後盡勝者。或有初勝者。如尸婆羅等。初生之時。作如是說。此家中頗有種種財物及諸穀米。可以施於貧窮者不。或有中時勝者。如賴吒波羅等。或有後時勝者。如菴摩羅吒等。
 
[0377c04] 問曰。念生智為念幾生耶。答曰。或有說者。念一生。復有說。念二生。乃至七生。曾聞。王舍城中。有屠兒名伽吒。是阿闍[7]貰王少時親友。而語阿闍[*]貰言。太子。汝若登王位時。與我作何善事耶。阿闍[*]貰答言。與汝從心所願。阿闍[*]貰害其父命。而登王位時。屠兒伽吒。往詣王所。而白王言。大王往日許我所願。今正是時。王答之言。隨意求索。時伽吒屠兒。便說心願使我於王舍城內。獨得屠殺。不聽餘人。時王語言。汝今何用是弊惡。願為更求餘願。是時屠兒。復語王言。善惡諸業。悉無果報。王語之言。何以知之。作是說耶。屠兒答[8]言。大王當知。我自憶念。於七世中。在王舍城。常屠羊自活。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至聞是語。極生疑怪。即以是事。而往白佛。佛告王言。如其所說。而無有異。此人施辟支佛食。發於邪願。使我於王舍城中。常獨殺羊賣肉。以此業故。七生人中。七生天上。今於此身。業報已盡。却後七日。身壞命終。當生盧臘地獄。以是事故知。念生智憶念七世。復有說者。能念五百世事。曾聞。有一比丘。自念五百世。次第常生餓鬼中。若憶念過去飢渴苦時。則於諸有。而生苦想。斷一切緣。[9]獨勤行精進。得須陀洹果。作是思惟。我恒得諸比丘所須之物。使我行道。我今應當還求所須施諸比丘。即行勸化。時諸比丘。而語之言。汝先嬾惰。今以何故。勤行教化。時彼比丘。即向諸比丘。廣說上事。以是事故知。念生智憶念五百世事。復有一比丘。自憶念次第五百世。生地獄中。若憶念受地獄苦時。舉身毛孔。血流而出。污身及衣。日日詣水澡浴浣衣。勤行精進。得阿羅漢果。更不澡浴浣衣。時諸比丘。而語之言。汝常澡浴浣衣。以水為淨。今何以不。此比丘向諸比丘。廣說上事。如此憶念五百世事。復有或憶念世界成時者。曾聞。有旃陀羅王。名多羅[1]蠰佉。善通呪術及諸論。有子名奢頭羅。顏貌端正。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婆羅門。名弗伽羅[2]娑羅。善通皮陀及皮陀分經。有女名波翅多。時旃陀羅王。往詣弗伽羅[*]娑羅所而語之言。可以汝女用妻我子。時弗伽羅[3]娑羅婆羅門。便生瞋恚。而語之言。汝於四姓卑下。我於四姓尊貴。何緣以女用妻汝子。時旃陀羅王。語婆羅門言。夫[4]種族姓尊卑。無有常定。汝頗曾聞。誰造梵書耶。婆羅門答[*]言。我聞是瞿頻陀羅婆羅門所造。復問。誰造佉盧吒書耶。婆羅門答言。我聞是佉盧吒仙人所造。復問。誰造此[5]皮陀及[*]皮陀分經。而答之言。皆是往昔大婆羅門等之所造作。時旃陀羅言。如是等往昔諸人。皆是我身。時婆羅門。聞是語已。心生歡喜。便以己女。而妻其子。如此憶念世界成時事。
 
[0378a26] 經說。佛告村主。我自憶念九十一劫以來。不曾為飲食故。起身口意惡業。問曰。佛為以念前世智。為以自性念生智憶念此事。若以念前世智知者。何以[6]念九十一劫。而不多耶。若以自性念生智知者。何故但說憶念七世或五百世。乃至憶念世界成時。而不說憶念九十一劫者耶。答曰。應作是說。佛以念前世智知。問曰。若然者。何故但說九十一劫。而不多耶。尊者波奢說曰。若說百劫。亦生此疑。但說此不違法相。復次九十一劫中。有七佛出世故。復次從此已來。種相好業故。復有說者。以自性念生智知。問曰。若然者。何故說自性念生智憶念七世。若五百世。乃至劫成時。而不說九十一劫耶。答曰。餘人如此。佛則多知。問曰。自性念生智。為憶念中有時不。答曰。或有說者。不知。所以者何。中有微細。非自性念生智境界故。評曰。應作是說。憶念中有。所以者何。若不憶念者。於前生則憶念少[7]多。不憶念少分。
 
[0378b16] 問曰。菩薩前身時。有自性念生智。最後身時。為有不耶。若有者。云何緣力勝因力耶。若無者。菩薩云何轉衰退耶。答曰。應作是說。最後身有。問曰。若然者。云何現在外緣力。勝過去內因力耶。答曰。不以無外緣力故。名為內因力。乃以利根故。名內因力。菩薩於一切眾生。根利最勝。誰作是說。菩薩最後身。無外緣力耶。淨居諸天。為現老病死苦。亦因彌伽釋王女。為說讚涅槃。偈如說。
 
 安樂以為母  無憂以為父
 寂靜以為妻  不久汝當得
 
[0378b27] 見聞是事。心生厭患。然後出家。過去諸佛。亦為菩薩。說道具諸法。如是等。豈非外緣力耶。復有說者。最後身無。問曰。若然者。云何菩薩轉衰退耶。答曰。菩薩雖無此智。而有勝妙念前世智願智。
 
[0378c03] 云何時心解脫。云何不動心解脫。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佛告阿難。比丘不應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所以者何。若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欲求身證時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無有是處。若比丘不樂著聚集種種談議。欲求身證時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斯有是處。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云何是解脫體性。云何得此解脫。根[8]楗度雖說得是二解脫。而不說此二解脫體性。今欲說此二解脫體性故。而作此論。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說時心解脫是有漏非時心解脫是無漏。欲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是無[9]漏。復有說。所以作此論者。或有說時心解脫是有為。非時心解脫是無為。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是有為故。復有說。所以作論者。或有說時心解脫是學。非時心解脫是無學。所以者何。時心解脫有所作故。非時心解脫無所作故。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此二解脫俱是無學故。而作此論。
 
[0378c22] 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二法是解脫體性。有為法中是大地中解脫。無為法中是數滅。大地中解脫有二種。謂染污不染污。染污者邪解脫。不染污者是正解脫。正解脫有二種。[10]有漏無漏。有漏者與不淨無量等相應者是也。無漏者學無學。學者。與苦法忍乃至金剛喻定相應者是也。無學者是阿羅漢。阿羅漢有二種。謂時心解脫。非時心解脫。時心解脫者。五種阿羅漢。非時心解脫者。是一種阿羅漢。此二種阿羅漢。離欲得無欲。是心解脫。離無明是慧解脫。問曰。若離欲得無欲是心解脫。離無明是慧解脫者。集法經說云何通。如說云何時心解脫。答[1]曰。是不貪善根。對治於貪。云何非時心解脫。答言。是不癡善根。對治於癡。如是解勝是善根性耶。答[*]曰。集法經文應如是說。云何時心解脫。答曰。言與不貪善根相應解脫是也。云何非時心解脫。答言。與不癡善根相應解脫是也。此文應如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或有為不貪故而斷貪心。或有為不癡故斷於癡心。是故作如是說。問曰。何故名時解脫。答曰。待時得故名時。待時者。待於六時。六時者謂衣食臥具說法方人。待衣者得好細軟衣。則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食者若得[2]蘇蜜肉等美食。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臥具者。若得厚軟臥具。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待說法者。若聞善方便說法人所說。則能得解脫。不聞則不得解脫。待方者若其方寂靜無諸亂鬧。則能得解脫。若不寂靜。則不得解脫。待人者若得善性易共住人同處者。則能得解脫。不得則不得解脫。何故名非時解脫耶。答曰。不待時而得解脫故。名非時解脫。不待時者。不待六時。謂衣食臥具說法方人等。不待衣時者。著糞掃衣。能修善法。勝時解[3]脫著價直百千兩衣。不待食時者。雖食下賤麁食。而能修道。勝時解[*]脫食百味食。不待臥具時者。坐於石上。而能修道。勝時解脫。坐厚軟座上。不待說法時者。若聞無方便說法人所說。則速入禪定。不待方時者。若其方多聲亂鬧。則速入定。不待人時者。若得惡性。難共住人。而共同處。則速入定。復次狹小道。得此法故。名時解脫。問曰。何者是狹小道。答曰。或有於一身中種善根第二身成熟第三身得解脫。若不以狹小道得者。名非時解脫。何者非狹小道。或有於六十劫而修方便。如尊者舍利弗。或有於百劫而修方便。如辟支佛。或有於三阿僧祇劫而修方便。如佛世尊。復次以劣弱道得故。名時解脫。何者是劣弱道。於彼善法。不數數修。不常[4]修一切時修。若於日初分修。中分後分則不修。若於初夜修。中夜後夜則不修。與上相違。名非時解脫。復次以多定道得故。名時解脫。以多慧道得故。名非時解脫。復次行者若為適意不適意利益不利益苦樂所須具作障礙者。名時解脫。與上相違。名非時解脫。
 
[0379b19] 時解脫是五種阿羅漢。非時解脫是一種不動法阿羅漢。問曰。何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答曰。各有勝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以人多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是非時解脫。合三乘道故。亦有等義。俱在無過。清淨身中生故。復次以下人多故。五種阿羅漢。名時解脫。以上人少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名非時解脫。如今世間王者。大臣長者居士甚少。卑下人甚多。如是辟支佛。得波羅蜜。聲聞甚少。時解脫阿羅漢甚多。復次易得易起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難得難起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是非時解脫。如今世人往師子[5]王國及真丹國。還者甚少。若從此村。至彼村。還者甚多。彼亦如是。復次時解脫法。不多用功。不有所作而得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非時解脫法。多用功多有所作而得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名非時解脫。復次時解脫法。有增有減故。五種阿羅漢。是時解脫。增者是勝進。減者是退。非時解脫。無增減故。一種不動法阿羅漢。是非時解脫。無增者無勝進。無減者無退。
 
[6]
[0379c11] [7]如說時解脫是愛法。問曰。何故時解脫是愛法耶。答曰。如經本說。時解脫阿羅漢。守護愛重此法。使我於此法莫退。如人唯有一目。其家眷屬。皆共護之。不令冷熱風坌而毀壞之。彼亦如是。復次時解脫阿羅漢。於解脫不得自在。多用功乃現在前。起現在故。心生歡喜故。名愛法。非時解脫。於解脫得自在。不多用功。而現在前。起現在故。心不生喜。不名愛法。復次時解脫阿羅漢有退。以畏退故。數數起解脫現在前。非時解脫阿羅漢無退。以不畏退故。不數數起解脫現在前。復次時解脫阿羅漢。多人所愛用故名愛法。與此相違名不愛法。復次時解脫阿羅漢。以多信得道故名愛法。非時解脫阿羅漢。以慧多得道故。名不愛法。復次非時解脫阿羅漢。有憎惡聖道善根。如空[8]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三昧。以此善根。憎惡聖道故。不愛此法。時解脫阿羅漢。無此善根故。愛護此法。經本雖不說。義應如是。問曰。何故非時解脫阿羅漢。名不動法耶。答曰。以勝妙故。如[1]今世間所有勝妙飲食衣服瓔珞所在之處。不動人瞋心彼亦如是。復次煩惱能令人心動。能令人心生。而不熟濕而相著以穢污故。在善心上。[2]無其勢力故。不得[3]自在。故名不動。復次已斷煩惱。更不復退。故名不動。如善射人正射於的。稱言不動。彼亦如是。如經說。佛告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有不動解脫法寶瓔珞者。能斷不善法。修於善法。問曰。何故不動解脫。名法寶瓔珞耶。答曰。以堅牢故。勝妙故。無過故。輕舉故。無垢故。清淨故。難得故。名寶瓔珞。復次譬如泉池之中。若以寶珠投之。則不雜垢穢。若人身中。有不動解脫寶瓔珞者。則不雜煩惱垢穢。亦復如是。復次如人屋中有摩尼寶珠者。則無黑闇。若人身中有不動法寶珠者。則無無明黑闇。亦復如是。復次如方寶珠所置之處。即安不動。若人身中有不動解脫方寶珠者。其心不動。亦復如是。復次如人家中。有無價寶珠者。其家畢[4]竟無貧窮之苦。若人身中有不動寶珠者。其人永斷聖道貧窮之苦。亦復如是。復次譬如如意寶珠安置幢上。隨人意念。雨種種寶。能令百千眾生離貧窮苦。佛世尊亦爾。以不動寶珠。安置四無量幢上。隨眾生所念。雨種種法寶。除去眾生貧窮法寶之苦。亦復如是。問曰。若不動心解脫。是勝妙法者。何故經說是不增不減法耶。答曰。行者等得此法故。若滿東方有剎利子。若滿南方有婆羅門子。若滿西方有居士子。若滿北方有首陀子。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於正法出家。皆身證不動心解脫。而此法無有增減。復次欲說佛法饒財多寶故。佛法除不動心解脫。更有無量餘善法功德。不動心解脫。[5]唯是一法故。復次欲現如來身中有無量功德故。除不動心解脫。更有無量餘善功德。不動心解脫。[*]唯是一法故。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經說。尊者目[6]揵連。於僧中擯出瞻婆比丘。諸比丘。咸有是念。今僧減少。佛作是說。若我弟子。得深遠勝妙。不動心解脫。於僧中出者。不能令僧有增有減。何況彼犯戒眾威儀。遠離白淨法者。豈能令僧有增減耶。復次此法是無增無減法故。無增者無勝進。無減者不退失。一切時心解脫。盡與盡智相應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令疑者得決定故。時解脫阿羅漢。修二種慧。謂盡智無學正見。非時解脫阿羅漢。修三種慧。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或謂如時解脫阿羅漢。修二種慧。非時解脫者亦爾。如非時解脫阿羅漢修三種慧。時解脫亦爾。欲決定說時解脫修二種慧。非時解脫修三種慧故而作此論。
 
[0380b22] 諸時解脫。盡盡智相應耶。廣作四句。如經本說。盡智者。時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一剎那頃現在前。盡智次第相續起現在前。從盡智起。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非時解脫阿羅漢金剛喻定。盡智俱一剎那頃現在前。次第相續起無生智現在前。從無生智起。或起無學正見。或起世俗心。一切阿羅漢。盡修無學正見。不必盡起現在前。問曰。盡智無生智。有何差別耶。答曰。或有說者。名即差別。是名盡智。是名無生智。復次所作已竟名盡智。從無學因生名無生智。復次或未曾得而得。或曾得而得。名盡智。未曾得而得。名無生智。復次解脫道勝進道所攝名盡智。[7]唯勝進道所攝。名無生智。復次盡智有五種阿羅漢。無生智有一種阿羅漢。謂不動心解脫。盡智無生智。是謂差別。問曰。初盡智為是何智耶。答曰。或有說者。是苦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初入聖道時觀果。出亦觀果。如以毒箭射獸。毒遍身中。後若死時。毒氣還在瘡孔彼亦如是。復有說者。是集比智。所以者何。行者入聖道時觀果。出聖道時觀因故。如是生死法。或是因是果。若知因知果。則生死道斷。名為苦邊。評曰。應作是說。是苦比智集比智。若是苦比智非集比智。若是集比智非苦比智。
 
[8]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一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9-2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14]第二之四
 
[0380c26] [15]我生已盡者。為盡過去生。為盡未來生。為盡現在生。言我生盡耶。若盡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盡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盡現在生。現在生不住。答曰。應作是說。盡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言生者。是非想非非想處四陰。行者於三世中。盡明見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欲。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佛經說。牟尼見生盡。亦作是問。為見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盡言生盡耶。答曰。應作是說。見未來生盡。所以者何。行者修一切梵行苦行。盡為止未來生故。如人有三厄難。一者已受。二者今受。三者當受。已受者受竟。今受者忍受。當受者若以財物。若因親族力。作諸方便。斷當生者。行者亦爾。過去不用功已滅。現在生當忍受竟。未來生以正方便滅。永令不生。生有多種。或說。入母胎時名生。或說。出母胎時名生。或說。時五陰名生。或說。不相應行陰少分名生。或說。非想非非想處四陰名生。[1]何處說入母胎時名生者。如經說。諸家生彼彼處生出現。出母胎時名生者。如說。菩薩已生。行於七步。說時五陰名生者。如說。有緣生。說不相應行陰名生者。如說。一剎那頃。誰起耶。謂生也。說非想非非想處四陰名生者。如此中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者。為立學道。名梵行已立。為立無學道。名梵行已立。答曰。已立學道。名梵行。已立無學道。名今立。所作已辦者。已斷一切煩惱所作事已竟。復次畢竟盡一切界。畢竟盡一切生。畢竟斷一切增長生死法。名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者。是明無生智。尊者和須蜜說曰。若不斷煩惱。不名生盡。若斷煩惱。名為生盡。若不斷煩惱。不名梵行已立。若斷煩惱。名梵行已立。若不斷煩惱。不名所作已辦。若斷煩惱。名所作已辦。若不斷煩惱。名受後有。若斷煩惱。名不受後有。問曰。一切阿羅漢。不盡得無生智。何以故。一切經中。盡說不受後有耶。答曰。佛說利根。與經相應者。然集經法者。一切經中皆說。復有說者。集法諸尊者。皆有願智無[2]礙智。以觀察之。若利根與經相應者說之。後有不善誦持經者。一切經中。皆作是說。評曰。應作是[3]說。一切阿羅漢。盡不受後有。
 
[0381b09] 問曰。何等阿羅漢。修二種慧。何等阿羅漢。修三種慧。答曰。或有阿羅漢。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或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若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者。修三種慧。若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者。修二種慧。復次或有以苦智集智盡三界結者。或有滅智道智盡三界結者。若以苦智集智盡三界結者。修三種慧。若以滅智道智盡三界結者。修二種慧。復次或以空苦集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或以無相道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若以空苦集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修三種慧。若以無相道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修[4]二種慧。復次或有為定入聖道。或有為慧入聖道。若為定入聖道者。修三種慧。如定道慧道。定多道。慧多道。欲可定道。欲可慧道。鈍根利根。緣力因力。說亦如是。復次或有以定修心以慧得解脫者。修二種慧。或有以慧修心以定得解脫者。修三種慧。復次得內心寂靜不得觀慧法。或有得內心寂靜亦得觀慧法。前者。修二種慧。後者。修三種慧。復次若人成就四法。甚為希有。一親近善知識。二從其聞法。三內正思惟。四如法修行。若成就初二種法者。修二種慧。若成就後二種法者。修三種慧。復次或有從他聞法多。或有內正思惟多。若從他聞法多者。修二種慧。若內正思惟多者。修三種慧。或有無貪善根多。或有無癡善根多。若無貪善根多者。修二種慧。若無癡善根多者。修三種慧。
 
[0381c07] 我生已盡。是說盡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復有說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是說盡智。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說盡智。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問曰。無有阿羅漢二盡智剎那後起無生智者。何況多。何故作是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盡智耶。答曰。雖是一剎那。而有三種義。故作是說。尊者波奢說曰。如是說者。不說盡智。不說無生智。亦不說無學正見。此是讚歎阿羅漢辭言。阿羅漢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復次我生已盡。是說盡智。梵行已立。是說道智。所作已辦。是說滅智。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是說知集。梵行已立。是說知道。所作已辦。是說知滅。不受後有。是說知苦。說盡作證亦如是。復次我生已盡。是說斷集。梵行已立。是說修道。所作已辦。是說證滅。不受後有。是說知苦。復次我生已盡。是說斷因。梵行已立。是說修道。所作已辦。是說得果。不受後有。是說知體。復次我生已盡。是說集智。梵行已立。是說道智。所作已辦。是說滅智。不受後有。是說苦智。復次我生已盡。是說集無願。梵行已立。是說[1]道無願。所作已辦。是說無相。不受後有是說空及苦無願。
 
[0382a03] 問曰。何故名盡智。為以緣盡故名盡智。為以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耶。若以緣盡故名盡智者。滅智應是盡智。若以煩惱盡身中生名盡智者。無生智無學正見。亦應是盡智。答曰。應作是說。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問曰。若然者無生智無學正見。應是盡智。答曰。若智在初。一切皆有者。名盡智。無學正見。雖一切皆有。而不在初。無生智不在初。亦非一切皆有。盡智在初。一切皆有故。問曰。十六聖行外。更有無漏慧。不此中問答。[2]廣說如雜[3]揵度。云何學明。云何學智。云何無學明。云何無學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世間以種種世俗諸論。以為明想。不識真明。欲止如是說者意。亦明真明義故。而作此論。復有說。所以作此論者。此是佛經。經說。佛告居士。如汝以學智學見學明見四聖諦。今此耶奢童子。亦以無學智無學見無學明。見四聖諦。不復更住居士家受五欲樂。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
 
[0382a23] 云何學明。答曰。學慧是也。云何學智。答曰。學八智是也。云何無學明。答曰。無學慧是也。云何無學智。答曰。無學八智是也。謂四法智四[4]比智。此是明體性。乃至廣說。
 
[0382a27] 所以今當說。何故名明。明是何義。答曰。[5]覺識了了義是明義。問曰。若[*]覺識了了義是明義者。善有漏慧。亦覺識了了。是明義耶。答曰。若於四真諦。[*]覺識了了。畢竟了了。更不生顛倒。廣說如雜[*]揵度。問曰。若善有漏慧。不名明者。佛經云何通。如說。無學有三種明。無學念前世智證明。無學生死智證明。無學漏盡智證明。答曰。有少分明勢故名明。何者是少分明。與煩惱相違。亦不雜煩惱故。名少分明。復次此二明。能生能隨順[6]實義無漏明故名明。是故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說。第一實義。無漏明者。是漏盡明。餘二明。能生此明故名明。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前際增長法。生死智證明。[7]知後際增長法。漏盡智證明。知涅槃寂靜法。尊者佛陀提婆。亦作是說。念前世智證明。[*]知此眾生從彼處沒來生此間過去世因果相續法。生死智證明。知此眾生作如是業當[8]生彼處未來因果相續法。漏盡智證明。知此眾生以如是道能盡漏因果畢竟法。是名第一實義明。復次念前世智證明。覺識了了過去世事。生死智證明。覺識了了未來世事。漏盡智證明。覺識了了無為涅槃。復次念前世智證明。除過去無知黑闇。生死智證明。除未來無知黑闇。漏盡智證明。除於涅槃無知黑闇。問曰。何故六通中。三立明三不立明耶。答曰。身通是工巧法。天耳通。[9]聞聲而已。他心智通。緣別相法。此[10]三明。能隨順厭離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能到涅槃。問曰。此[*]三明。云何能隨順厭離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能到涅槃耶。答曰。念前世智證明。見過去世事。生大厭離。生死智證明。見未來世事。生大厭離。以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過去相續種種諸因。生死智證明。見諸眾生未來陰。如散微塵。生大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過去自身衰惱事。生大厭離。生死智證明。見未來他身衰惱事。生大厭離。以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除於有愚。生死智證明。除眾生愚。漏盡智證明。除於法愚。復次念前世智證明。對治常見。生死智證明。對治斷見。漏盡智證明。對治二邊。住於中道。復次念前世智證明。能生空。生死智證明。能生無願。漏盡智證明。能生無相。以如是等義故。此[*]三明隨順厭離[11]之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到於涅槃。集法經說。有三種無學明。謂念前世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云何無學念前世智證明。答[12]言。知諸眾生生死為相續法無學智。云何無學生死智證明。答言。知諸眾生自所作業無學智。云何無學漏盡智證明。答言。盡漏無學智。問曰。漏盡智證明。言是無學可爾。餘二明是非學非無學。何故[13]說是無學明耶。答曰。集法經。應作是說。無學人有三明。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二明雖是非學非無學。以是無學人身中可得故。亦名無學。如施設經說。三昧有二種。一是聖。二非是聖。聖三昧有三種。一善有漏。二無漏。三不隱沒無記。善有漏三昧。以善故名聖。不以無漏。無漏三昧。以善故以無漏故名聖。不隱沒無記三昧。亦非善亦非無漏。而名聖者。以是聖人身中可得故名聖。彼亦如是。問曰。何故無學人身中立明。學人身中不立明耶。答曰。以明義勝故。若以法而言。無學法勝於學法。若以人而言。無學人勝於學人。復次不雜無明故名明。學人身中慧。雜無明故不名明。
 
[0383a06] 如來身中所有漏盡智有四事。一名通。二名明。三名力。四名示現。通者是漏盡通。明者是漏盡明。[1]力者是漏盡力。示現者是說法示現。辟支佛無學聲聞所有漏盡智有三事。一是漏盡通。二是漏盡明。三是示現非力。如來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三事。一是通。二是明。三是力非示現。辟支佛無學聲聞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二事。是通。是明。非力非示現。學人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一事。謂是通。非明。非力。非示現。問曰。如來身中所有智立力。非辟支佛聲聞身中智耶。答曰。無障[*]礙義是力義。聲聞辟支佛智為無智所障[*]礙故非力。曾聞佛世尊。尊者舍利弗。共一處經行。有一眾生。來詣其所。佛告舍利弗。汝可觀是眾生。過去世中。何處與[2]是眾生而共同[3]止。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初禪念前世智觀不知。乃至以第四禪念前世智觀亦不知。即從定起。而白佛言。我觀是眾生。都不能見所從來處。佛告舍利弗。辟支佛所有智見。過於汝等。復過辟支佛所有智見。此眾生從某世界來生此間。後時世尊與舍利弗。復在一處經行。時有一人命終。世尊見已。告舍利弗言。汝可觀是人。為生何處。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初禪天眼觀之。而不能見。乃至起第四禪天眼觀之。亦不能見。即從定起。而白佛言。我以天眼觀察是人。不知為生何處。佛告舍利弗。過辟支佛所知境界。有某國土。此人生於彼中。問曰。如來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勝妙可爾。如佛漏盡智聲聞辟支佛亦爾。何故佛漏盡智立力。非聲聞辟支佛耶。答曰。佛漏盡智亦勝妙。如來身中所有漏盡智。其性猛利。若緣煩惱。煩惱即斷。聲聞辟支佛漏盡智。不猛利故。數數緣煩惱。煩惱乃斷。譬如二人斫樹。一人勇健加用利斧。一人性劣又用鈍斧。雖俱斫樹。而勇健以利斧者疾。非[4]性劣以鈍斧斫者。彼亦如是。非以自身所有漏盡智名為力。令彼眾生得漏盡故名力。世尊知此眾生以[5]苦遲[6]通能盡漏。此眾生以樂速[*]通能盡漏。是故名力。
 
[7]
阿毘曇毘婆沙[8]論卷[9]第五十二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9-2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五
 
[0383b25] [10]問曰。此六通。幾是明非示現。幾是示現非明。幾是明亦是示現。幾非是明亦非示現耶。答曰。二是明非示現者。謂念前世智生死智。二是示現非明者。謂身通他心智通是。明亦示現者。謂漏盡通。非明非示現者。謂天耳通。問曰。此六通何故。三是示現。三非示現。答曰。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法者。名為示現。三通不爾。若作是說。我天耳聞聲。天眼見色。能知過去無數生事。人皆生疑。此事或虛或實。曾聞有一居士。請尼[11]揵陀若提子及弟子眾。於其家食。時尼揵陀若提子既入其家。而便微笑。居士問言。大師已離種種調戲。今何故笑。師答之言。今我法中所有妙法。汝可悉得聞耶。是時居士殷勤重問。而便答言。南[12]拔提河側。有二獼猴。共鬪不已。忽然墮河。為水所漂。是以我笑。是時居士。而作是言。大師天眼。甚為希有。明淨乃爾。時諸尼揵。各坐其床。次第下食。以飯覆羹。而上其師。餘諸尼揵。以羹在上。諸餘尼揵。應時皆食。其師而獨不食。居士問言。大師。今者何故不食。師答之言。此飯無羹。是以不食。是時居士。便語師言。天眼明淨。希有乃爾。見南[*]拔提河側獼猴墮河。而不見飯底羹耶。以是事故。三通非示現。不能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佛法。若以身通。令一身為多。多還為一。種種變化。上至梵世。令多眾生生希有想。若有知他心所念法者。語他人言。汝有如是念。作如是思惟。悉如其心。而不相違。令多眾生。於佛法中。生希有想。若為他說法。使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者。亦令多眾生。於佛法中。生希有想。以是事故。三通令他信樂生希有想。入於佛法。
 
[0383c28] 問曰。何等人應為現神變。何等人不應為現神變耶。答曰。若一向信。若一向不信者。不應為現神變。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應為現神變。令入佛法。何以知之。經說。佛住那迦揵陀城波婆利迦菴羅林。時有居士子。名翅跋多。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那迦[1]乾陀城。豐樂熾盛。人民眾多。加信敬佛法僧。唯願世尊。可聽一沙門於此國土諸人眾前。現上人法種種神變。使那迦揵陀人於佛法僧倍生信敬。佛告居士子。我不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汝等來往之處。於諸人前。現上人法種種神變。我為諸弟子。而作是說。汝等應覆藏善法發露惡法。爾時居士子。復白佛言。世尊。見何過患。不令諸弟子現神變。而作是說。覆藏善法發露惡法耶。佛告居士子。示現有三種。一神足示現。二知他心示現。三說法示現。云何名神足示現。居士子。若沙門婆羅門。示現種種神變。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乃至梵世身得自在。有信者見向不信者說。而作是言。我見沙門婆羅門示現種種神變。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乃至梵世身得自在。時不信者。語信者言。汝見此事。有何奇異。有呪名揵陀羅。有人受持讀誦。亦能示現種種神變。居士子。於意云何。如是不信者。豈非嫌責諸信者耶。居士子白佛言。世尊。實生嫌責。復次居士子。若沙門婆羅門。說他人心所念。汝有如是念如是思惟。悉如其言。而無虛者。有信者聞向不信者說。而作是言。我見沙門婆羅門知他心所念法。乃至廣說。時不信者言。汝見此事。有何奇異。有呪名剎尼迦若有受持讀誦之者能知他人心所念法。乃至廣說。居士子。當知我以如是過患故。不聽諸弟子示現種種神變。而作是說。汝等當覆藏善法發露惡法。以是事故。一向信一向不信。不應為示現種種神變。若在中不定信不定不信者。應為現神變令入佛法。問曰。何故名示現。答曰。如守門者法。故名為示現。如守門人。示現內法。令外人知。示現外法。令內人知。示現內法令外人知者。如說王今在內。澡浴飲食。觀種種珍寶。示現外法。令內人知者。如說今某國某村。持如是信物。今在門外。以是事故。如守門者法。故名為示現。
 
[2]
[0384b13] [3]佛經說菩薩於夜初分。起通起明。於夜中分。起通起明。於夜後分。起通起明。問曰。菩薩何故初中後夜起通明耶。答曰。是恒河沙等諸菩薩。次第行法。復次初中後夜起通明者。欲令此身成法器故。復次欲令所作了了分明故。復次欲安足故起通。欲遠照故起明。復次喻如無礙解脫道故起通明。通如無礙道。明如解脫道。復次喻如見道修道故。通如見道。明如修道。復次喻如善有漏法無漏法有漏無漏無記法故。二通是善有漏。謂身通念前世智通。一通是無漏。謂漏盡智通。一通是有漏無漏。謂他心智通。二通是不隱沒無記。謂天眼天耳通。復次次第降魔眾故。曾聞菩薩修苦行。知此非道。便從彼起。受難陀難陀婆羅門。姊妹十六種[4]乳糜。令身有力。從吉人邊受草。詣菩提樹下。躬自敷草。猶如[5]娑修迦龍王結身。交趺而坐。作是誓言。我於此坐不盡漏終不起。是時[6]天地六種震動。如大海中船。亦動自在天宮。如佉陀梨葉。爾時魔王。便作是念。今此宮殿。何故震動。如此觀察。乃知是菩薩在菩提樹結交趺坐立堅固誓。即從自宮詣菩薩所作是言。可起剎利。今時濁惡眾生剛強。汝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應居在轉輪王位。我當獻汝七寶。爾時菩薩。語惡魔言。汝今所說。猶如小兒。日月星宿。可令墮落。山林大地。住在虛空。欲令我於此坐不盡漏而起者。無有是處。爾時惡魔復語菩薩。今我軟美之言。而汝不用。當現大怖畏事。令汝見之。是時惡魔作是語已。便雨眾華。還詣自宮。遍告六欲諸天。汝等皆應執持種種器仗鬪戰之具。我今有怨在菩提樹下。惡魔去後。未久之間。爾時菩薩。即作是念。若與常人。有所諍[7]競。尚不可輕。何況欲界中尊。
 
[0384c18] 爾時菩薩。審諦觀察離欲之道。速離欲界欲。起初禪神足。化作種種相對之類。魔眾作鳥形來者。化作狸猫像。狸猫形來者。化作狗犬像。狗犬形來者。化作豹像。豹形來者。化作虎像虎形來者。化作師子像。師子形來者。化作刀劍。火焰者作雨。雨者作蓋。自化其身。在琉璃宮內以用障身。不障其眼。亦化此大地。可令出聲。化作如是相對法已。復作是念。我不曾為行道之人作留難耶。便起念前世智。見過去百千萬世。不曾為行道之人而作留難。乃[8]以種種行道之具。而饒益之。復作是念我作何善業。惡魔作何善業。見於惡魔作一大無限施會如魔所作會。我復倍是百千萬數。惡魔布施福業。尚不如我。何況持戒修定福業。
 
[0385a04] 爾時菩薩。以福德力故。端正而坐。是時惡魔。將三十六億魔軍。皆作種種惡貌形色。詣菩提樹下。爾時菩薩語惡魔言。汝作一無限施會。如汝所作無限施會。我復倍汝百千萬數。魔語菩薩。我之施會。以汝為證。誰證汝耶。爾時菩薩。即以相好莊嚴之手。按地出大音聲。魔軍聞聲。尋即破壞。是時菩薩。以業報天眼。見一由旬色。不聞其聲。便起天耳通。一由旬外。雖聞其聲。不見其色。次起天眼通。雖見色聞聲。不知其心為何所念。次起他心智通。知帝釋眷屬心生歡喜。魔王眷屬。心生愁惱。爾時菩薩。復作是念。惡魔為以何事。發是惡心。皆因五欲具。貪著五欲。皆由煩惱。以是事故。便起漏盡通。故作是說。欲次第降魔故。初中後夜。起通明現在前。
 
[0385a19] 若見苦時先得何等不壞淨。見集滅道時。先得何等不壞淨。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一時見諦。無次第見諦。如毘婆闍婆提。問曰。彼何故作如是說耶。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說若於苦無疑。亦於集滅道無疑。若說於苦無疑亦於集滅道無疑者。豈非一時見諦非次第耶。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次第見諦。若一時見諦非次第者。則違佛經。如說須達多居士。往詣佛所。作如是問。世尊為一時見諦。為次第見諦耶。佛告居士。次第見諦。非一時見諦。譬如登四桄梯法。問曰。若次第見諦非一時者。毘婆闍婆提所引經云何通耶。答曰。彼經文應如是說。若於道無[1]疑。亦於苦集滅無疑應作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2]佛說得果人。若一人得果。於四諦無疑。復次此經說不行疑人。若人見苦。畢竟不行於疑。故作是說。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說。行者始入見道。義名於一切處信。問曰。彼尊者說次第見諦。不說一時見諦。何故作是說耶。答曰。應解彼所說。以彼作是說。行者在苦法忍時。更無住時。必得一切信。如持泥器於三重屋上投之於地。未至之頃。義已名破。彼亦如是。是故欲止他義。欲顯己義。亦欲說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
 
[0385b14] 佛身中無學法。是名佛緣彼無漏信。名於佛不壞信。辟支佛身中所有三根。菩薩身中所有二根三諦名法。若緣彼無漏信。名於法不壞信。聲聞身中所有學法無學法。若緣彼無漏信。是名於僧不壞信。無漏戒是聖所愛戒。若見苦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法即於苦法。尊者瞿沙說曰。信過患法於苦諦。信功德法於滅諦。若見集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法即於集法。尊者瞿沙說曰。見過患法於集諦。見功德法於滅諦。若見滅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法即於滅法。問曰。行者見三諦時。得二種不壞淨。謂信及戒。何故但說信不說戒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此中不問有得幾不壞淨。但問有得緣何不壞淨戒。是無緣法故。是以不說。若見道時。先得何等信。答曰。得於佛法僧不壞信。外國法師。作如是說。見道諦三剎那頃。信根現在前時。取其相應迴轉法。有四不壞淨。彼信若緣佛身中無學法。是名於佛不壞信。若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二根。名於法不壞信。若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是名於僧不壞信。取其迴轉戒。名聖所愛戒。不應如外國法師所說。罽賓沙門。作如是說。彼信總緣於法。無所分別。名於法不壞信。但信現在前時。未來則有無量信修未來修信。或有緣佛無學法者。是名不共。緣於佛不壞信。或有緣辟支佛三根菩薩二根者。是名不共。緣於法不壞信。或有緣聲聞身中學無學法者。是名不共。緣於僧不壞信。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聲聞身中學無學法。或有緣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或有緣佛身中無學法辟支佛身中三根菩薩身中二根聲聞身中學無學法。如是等盡是共緣於法不壞信。亦得迴轉聖所愛戒。如見道諦時三剎那頃。道比智亦如是。異者行人爾時見道諦三心頃。不得修緣前三諦信。是時頃修。問曰。如滅道體是淨[3]處是淨處。見時得不壞淨可爾。苦集諦體非是淨。非是淨處。所以者何。是煩惱惡行邪見顛倒法。云何見時得不壞淨耶。答曰。以二事故。得不壞淨。一是可信。二是可求。於滅道諦。得不壞淨。有二事。以是可信。亦是可求。於苦集諦。得不壞淨。唯有一事。是可信非是可求。尊者瞿沙說曰。若為苦集所逼。則見滅道是勝。如人為風暴所逼。則見室宅為勝妙。彼亦如是。堅信人於堅信道。以二事故。得不壞淨。一是可信。二是可求。於堅法道。亦有二事。堅法人於堅法道。亦以二事。一是可信。二是可求。於堅信道。唯是可信。非是可求。信解脫道。見到道。時解脫道。非時解脫道。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隨相而說。問曰。若信舍利弗身中無學法。為是於法不壞信。為是於僧不壞信。若是法者。彼緣聲聞身中無學法。若是僧者。舍利弗一人非僧。答曰。應說是僧。問曰。若然者一人云何是僧。答曰。若以法而言是僧。若以人而言非僧。
 
[0386a13] 若依未至禪。得未曾得。於佛不壞淨現在前時。現在二謂於佛及戒。未來四若起曾得者現在前。現在二未來無。乃至依第四禪說亦如是。若依無色定。得未曾得。於佛不壞淨現在前時。現在一謂信佛。未來四若起曾得者現在前。現在一未來無。
 
[0386a19] 問曰。云何立不壞淨。為以自體。為以所緣。若以自體者。應有二種。謂信及戒。若以所緣者。應有三種。謂佛法僧。所以者何。戒無所[1]緣故。答曰。應作是說。以自體亦以所緣。自體者是戒。所緣者是信。如自體所緣。自體三寶。自體三歸。說亦如是。此是不壞淨體性。乃至廣說。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不[2]壞。不壞淨是何義。答曰。種種觀解種種籌量得故名不壞淨。復次不可破故名不壞淨。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如法破者。故名不壞淨。復次此信不可斷。故名不壞淨。無有沙門婆羅門能如法斷者。廣說[3]如上。尊者瞿沙說曰。若於佛法。不種種觀解。不種種籌量。猶如水上不繫之船。輕躁易壞。與上相違。則不輕躁易壞。故名不壞淨。問曰。世尊何故先說於佛不壞淨。乃至後說戒不壞淨耶。答曰。若作是說。則文義隨順。說者則易。受者易解。復次佛喻如醫。法喻無病。僧喻瞻病人。戒喻良藥。復次佛能說法故在初。佛為說何法。所以次信。法為誰說。法為僧說。所以次信僧。為以何事故名僧。以戒故名僧。所以次戒。復次能示眾生道故先信佛。能到涅槃城故次信法。猶如善伴故次信僧。如資糧故次戒。復次信佛如船師。信法如彼岸。信僧如同載者。[4]信戒如船。
 
[0386b15] 佛經說此聖所愛戒。不破不穿。不雜穢惡。智者所稱譽。問曰。聖所愛戒。何故名不破不穿不雜穢惡。廣說如雜揵度。
 
[5]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三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9-2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四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六
 
[0386b27] [12]佛經說佛告比丘。若有眾生。能信樂汝所說者。汝等應以慈愍心為說。四不壞淨。令得安住修行此法。廣如契經說。問曰。世尊何故說此經耶。答曰。欲為說法者顯示應聽法[13]緣故。說法者不知應為誰說。誰不應為說。心生[14]怯弱。佛作是說。汝等不應輕有所說。若有眾生。能信樂汝所說者。乃可為說。復次欲說報恩法故。佛說此經。經說佛告比丘。若人於百年中。一肩[15]負父。一肩[*]負母。處處遊行。猶不名為報父母恩。佛告比丘。若父母不信教令立信。無戒為說善戒。慳悋教令布施無慧教令修慧。爾乃名為報父母恩。問曰。諸佛法中所有善法。盡應教人。何故獨說教四不壞淨耶。尊者波奢說曰。此中世尊說聖道名不壞淨。一切聖道。或是相應法。或是共有法。若說信則說相應法聖道。若說戒則說共有法聖道。復次此說現初門略要[16]始入法一切佛法所有善法。或是色或非色。若說戒。當知已說色性善法。若說信。當知已說非色性善法。如色法非色法。相應不相應。有依無依。有行無行。有勢用無勢用。有緣無緣。當知亦如是。復次所有善法。或是根性。或非根性。若說信。當知已說根性善法。若說戒。當知已說非根性善法。復次依四不壞淨故。施設四沙門果。復次此四不壞淨。有二種相。一不壞相。二是淨相。不壞相者。無漏信不為非信所壞。無漏戒不為非戒所壞。信於心數法中是淨相。戒於四大法中是淨相。復次為示[17]止惡道貧窮怖畏方便故。戒能止惡道怖畏。信能止貧窮怖畏。無漏信戒。雖無障非不因有漏信戒。復次欲引[18]道依外道受化者令入佛法故。諸比丘。或有親屬。依外道受化。以親[19]受故。讚歎佛法。毀訾外道法。令他[1]瞋恚。轉遠佛法。佛[2]於是說。汝等無力無畏。不知眾生諸根心行。汝於彼人。若有憐愍心者。當為說四不壞淨。若得四不壞淨。心不移動。所以者何。比丘當知。四大可令變異。若人得四不壞淨。無有變異。問曰。一切諸法。盡不變異。何以獨說四大不變異耶。答曰。以四法明四法故。復次行者先觀四大不變異相。然後於一切法。見不變異相。復次外道計四大是常。佛說四大非是常法。假令四大如外道所說是常者。是常法可令變異。若我弟子。成就四不壞淨有變異者。無有是處。復次四大能持展轉增長生死法。
 
[0387a14] 佛經說。信是大象手。問曰。何故佛說信是大象手。答曰。能有所取故。如象有手。能取眾生數非眾生數物。如是聖弟子。有信手者。能取善法。
 
[0387a18] 佛經說若聖弟子。成就於佛不壞淨。多住此法時。是時先成就於佛不壞淨。諸天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我等成就多住於佛不壞淨故。來生此間。諸聖弟子。亦成就於佛不壞淨。身壞命終。亦當生此[3]間。與我等同處。成就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於戒不壞淨。亦如是。問曰。彼諸天先於此間。盡成就四不壞淨。何故諸天。或有讚歎於佛不壞淨者。或有乃至讚歎於戒不壞淨者耶。答曰。眾生或有為於佛不壞淨。勤修方便入於佛法。或有乃至為於戒不壞淨。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若為於佛不壞淨。諸天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者。則讚歎於佛不壞淨。乃至為於戒不壞淨。諸天勤修方便入於佛法者。則讚歎於戒不壞淨。復次諸天或有樂觀於佛者。或有樂觀於戒者。若樂觀於佛者。讚歎於佛不壞淨。乃至若樂觀於戒者。讚歎於戒不壞淨。
 
[0387b06] 佛經說阿闍世王。成就無根信。問曰。一切有為法皆有根。何故說阿闍世王信無根耶。答曰。此信以無見道根故。如說不壞智相應信。以見道為根。彼無見道根故言無根。而有與見道相似信為根。復次無無漏智善根故言無根。無漏信以無漏智無漏善根為根。彼不得無漏智。亦不得無漏善根。而得與無漏相似信。復次阿闍世王。不久供養佛。亦不親近諸有德比丘。而得如是信。若於樓觀象馬之上。見佛世尊。即前向佛。以身投地。身無苦痛。是無根信力。亦是佛之威神。是故名無根信。復次此信無相似因。無有法與彼信作相似因者。如[4]乾樹無根。彼信亦爾。故名無根。復次雖有此信。不[5]免惡道。故名無根信。
 
[0387b20] 此四顛倒須陀洹。幾斷幾不斷。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如毘婆闍婆提說。有十二顛倒。謂無常有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無我我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不淨淨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八是見道斷。四是修道斷。八見道斷者。無常常想顛倒見顛倒。苦有樂想顛倒見顛倒。無我我想顛倒見顛倒不淨淨想顛倒見顛倒。四是修道斷者。無常計常心顛倒。苦計樂心顛倒。無我計我心顛倒。不淨計淨心顛倒。諸見道斷者。苦比忍現在前時畢竟斷。諸修道斷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畢竟斷。問曰。彼何故作如是說。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說佛告比丘。此四顛倒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乃至廣說。依此經故。說十二顛倒。以二事止如是說者意。而作問答。若作是問。此四顛倒須陀洹。幾斷幾不斷。則止彼說十二者意。若作是答。須陀洹盡斷則止彼說是修道斷者意。所以者何。修道中無如是法。是須陀洹所斷。若顛倒有十二種。亦是修道斷者。則違佛經。如說佛告比丘。若有四顛倒。所顛倒者。當知皆是愚小凡夫。所以者何。凡夫觀生死法。不見端緒。如觀[6]狗腸。佛經若說四。當知則無十二。若說皆是愚小凡夫。當知則非修道所斷。問曰。若顛倒但有四者。毘[7]婆闍婆提所引經云何通耶。答曰。想心親近顛倒故。亦名顛倒。問曰。受等諸數法。亦親近顛倒法。何故不名顛倒耶。答曰此二是世俗言說法故。世俗皆作是說。此人心顛倒想顛倒。而不說受顛倒思顛倒。問曰。顛倒體性是何。答曰。體性是慧。問曰。若顛倒體性是慧者。此五見幾是顛倒。幾非顛倒。答曰。二見半是顛倒。二見半非顛倒二見半是顛倒者。謂身見見取邊見中常見。二見半非顛倒者。謂邪見戒取邊見中斷見。問曰。何故二見半是顛倒。二見半非顛倒耶。答曰。以三事故是顛倒。一以猛利。二以妄取。三以一向性顛倒。邪見邊見所攝斷見。雖是猛利一向性顛倒。而非妄取。所以者何。一向壞物體故。戒取雖是猛利亦是妄取。而非一向性[1]顛倒。所以者何。有少相似故。有色界道。能離欲界。有無色界道。能離色界。此是顛倒體性。乃至廣說。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顛倒。顛倒是何義。答曰。所取顛倒故名顛倒。
 
[0388a06] 此顛倒。一向見苦斷。問曰。何故顛倒一向見苦斷耶。答曰。因苦生故。還見苦斷。復次此顛倒。依果生故。還見果斷。復次身見是見苦斷性。是顛倒以身見。是見苦斷故。顛倒亦見苦斷。復次苦諦是麁現法。若於麁現法中謬誤者。則為賢聖之所呵責。如人晝日謬誤人所呵責。彼亦如是。餘三諦微細。若於微細法中。有謬誤者。賢聖不必呵責。如人於夜有謬誤者。不必為人之所呵責。復次行者見苦已。更無顛倒心。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而作是說。假令行者見苦諦已。不見餘三諦。他人問言。此陰是常是斷。答[2]言是斷。無有一剎那住者。為是苦是樂耶。答言是苦。如熱鐵丸。是淨不淨耶。答言是不淨。[3]糞穢聚。有我無我耶。答言無我。無作無作者。
 
[0388a21] 問曰。堅信堅法人。亦斷顛倒。何故但說須陀洹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堅信堅法人。是分別相。於此顛倒。或有斷者有不斷者。此中一向說不分別相者。復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須陀洹行凡夫所行法。與妻子同一處宿。手捫摸[4]骨人。著憍奢耶衣。栴檀塗身。亦著種種瓔珞華鬘。亦驅使奴婢僕從。亦以手打[5]搏眾生時。人見此事故。謂不斷顛倒。欲令此疑得決定故。而作是說。堅信堅法人。尚無有漏善心不隱沒無記心現在前。何況染污心耶。
 
[0388b03] 問曰須陀洹斯陀含。起染愛時。為是樂想淨想。為是苦想不淨[6]想。若起樂想淨想者。云何不是顛倒耶。若是苦想不淨想者。云何起染愛耶。答曰。應作是說。起樂想淨想。問曰。若然者云何不是顛倒耶。答曰。先作是說。以三事故是顛倒。一以猛利。二以妄取。三以一向性倒須陀洹染愛。雖是猛利及以妄取。而非一向性倒。復次或有於諦計樂計淨。或有於境界計樂計淨。於諦計樂計淨者。須陀洹永斷於境界。計樂計淨者。須陀洹未斷。復有說。須陀洹起染愛時。計苦計不淨。問曰。若然者云何起染愛耶。答曰。從無始已來。學習此法。身心生熱。為制伏此心故。起此染愛。猶如自喜婆羅門。指觸糞穢。詣鍜師所。求以火淨之。時鍜師語言。可以灰土浣草而以淨之。婆羅門言。如是等物。不能淨於我指。必當以火淨之。是時鍜師。燒鉗作火色。以鉗其指。時婆羅門。為熱[7]所苦逼。便振其手。以指著口中。婆羅門審知指不淨。但為苦痛所逼。而著口中。彼亦如是。復次為無始已來。久習煩惱所逼切故。為治此法起於染愛。如人身體鮮白軟細。而生癰瘡極用苦痛。求欲治之醫語之言。汝可以濕狗糞而用塗之。其人即塗。審知狗糞不淨。為除病故。而以塗之。彼亦如是。
 
[0388b28] 此三三昧須陀洹。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言無過去未來行於世中愚故。廣說如上。
 
[8]
[0388c02] [9]此三三昧須陀洹。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答曰。未來悉成就。過去滅已不捨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則成就。道比智最初剎那無過去。所以者何。未有一剎那生已滅者。生已滅者。得果故捨。三未來成就。一現在。謂無願三昧。彼滅已不捨。若起空三昧現在前。一過去成就。謂無願三昧。[10]三未來。一現在謂空。彼滅已不捨。若起無相三昧現在前。二過去謂空無願三昧。[*]三未來。一現在謂無相。若滅已不捨。於此三三昧。若起一現在前。過去未來三。現在一起現在前者。三三昧廣如使[11]揵度大章說。信解脫轉根作見到。廣說如人品中。若道過去。彼道已修已猗耶。乃至廣說。修有四種。一得修。二行修。三對治修。四除去修。有為善法。是得修行修。有漏法是對治修除去修。外國法師說。修有六種。四如先說。更有二修。謂戒修分別修。戒修者是修根。如說若此六根。善調伏。善覆藏。善守護。善修者。謂能生樂。分別修者。分別於身。如說此身謂髮毛[12]爪齒等。乃至廣說。罽賓沙門。作如是說。此二修當知在前二修中。謂對治修除去修。是故修有四種。此中依二種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如說若修法智。亦修比智耶。此亦依二修而作論。如說修身修心修戒修慧。此亦依二修而作論。謂對治修除去修。如說云何修眼根。亦依此二修而作論。如說若修世俗初禪。亦修無漏耶。此亦依二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如說若修空三昧。亦修無願耶。亦依此二修而作論。如說若修身念處。亦修受念處耶。亦依此二修而作論。如說若修無常想。亦觀無常想耶。此中或有說。是得修者。或有說。是行修者。如說云何可修法。一切善有為法。此中雖有四種修義。亦依得修行修而作論。是故得作四句。有法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有法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有法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有法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是得修行修非對治修除去修者。無漏有為法是也。是對治修除去修非得修行修者。染污法不隱沒無記有為法是也。是得修行修亦是對治修除去修者。善有漏法是也。非得修行修亦非對治修除去修者。無為法是也。問曰修是何義。答曰[1]勳義是修義。學習義是修義。明淨義是修義。現前修以行名說。未來修以得名說。現在以現在前故名修。未來以當生故名修。復次現在有所作故名修。未來與欲故名修。復次現在在身中故名修。未來以得故名修。
 
[0389a21] 若道過去。彼道已修已猗耶。答曰。若道過去已修已猗修者。謂二種修。得修行修。已猗者已過去故。頗道已修已猗。彼道不過去耶。答曰。有未來道。已修已猗。起不淨觀現在前。未來有無量剎那修。從第二剎那以後。盡名已修已猗道。謂得修以在未來故。不名過去。乃至起初盡智現在前。未來有無量盡智剎那修。從第二剎那修已後。盡名已修已猗道。謂得修。若道未來。彼道非已修非已猗耶。答曰。或道在未來。彼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乃至廣作四句。云何道在未來。彼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答曰。諸未來道。已修已猗。如上所說。云何道非已修非已猗。彼道非未來耶。答曰。起未曾得道現在前。起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此道非已修非已猗。此道非未來非已修者。是行修故。非未來者。是現在故。云何道在未來。彼道非已修非已猗。答曰。諸未來道。非已修非已猗者。起不淨觀乃至盡智現在前。未來無量剎那修。諸未來修。與最初剎那俱者。彼道非已修已猗。所以者何。是今修今猗。謂得修而彼道在未來。云何道不在未來。彼道非不已修。非不已猗。答曰。過去道亦起曾得道現在前。曾得道者。曾得不淨觀。乃至盡智起現在前。問曰。此道是今修今猗。是行修何故說非不已修非已猗耶。答曰。此文應如是說。過去道是也。不應說起曾得道現在前。若作是說。有何意耶。答曰。此道雖是行修。今修今猗。亦是得修已修已猗。若道現在。彼道今修今猗耶。答曰。若道現在。彼道今修今猗。或具二修。謂得修行修。或有唯行修者。頗道今修今猗。彼道非現在耶。答曰。有起未曾得道現在前未來相似者。[2]修相似有四種。一修相似。二戒相似。三界相似。四性相似。修相似[3]者此中說起未曾得道現在前。未來相似者修此中或有說。有漏道有漏道相似修。無漏道無漏相似修。評曰。應作是說。有漏道有漏道無漏道相似修。無漏道有無漏[4]道有漏道相似。所以者何。以彼[5]力故。起世俗道現在前。有漏無漏道修起無[6]漏道現在前無漏有漏道修。戒相似者。如業[*]揵度說。若成就過去戒。亦成就未來現在相似戒耶。相似戒者。如逮解脫戒。有相似逮解脫戒。禪戒有相似禪戒。無漏戒有相似無漏戒。有作戒有相似有作戒。無作戒有相似無作戒。界相似者。如根揵度說。若成就此相似眼根。亦成就此相似身根耶。若法同在一界可得者名界相似。欲界法與欲界法相似。色界法與色界法相似。無色界法與無色界法相似。性相似者。如毘尼中說。尊者陀婆摩羅子。左手放光。為諸相似比丘分房舍臥具。相似誦修多羅者。同在一處。相似誦毘尼者。同在一處。相似誦阿毘曇者。同在一處。相似行阿練若法者。同在一處。欲令諸比丘同[7]住談論靜默者。各相隨順故。餘經亦說。眾生種類相似相隨。行惡者與行惡者相隨。行善者與行善者相隨。此中於此四種相似中依修相似而作論。起不淨觀現在前。未來有無量不淨觀剎那修。諸未來修。與最初剎那俱者。此是[8]今修。謂得修。彼道非現在在未來故。阿那般那念處。煗頂忍世第一法。見道修道。盡智現在前時。說亦如是。問曰。退阿羅漢果。住須陀洹果時。須陀洹果。但是得亦是修耶。答曰。但是得不修。若[9]還得阿羅漢果時。但是得亦是修耶。答曰。過去者是得非修。未來者是得亦修。問曰。何故過去者是得非修。未來者是得亦修耶。答曰。若有現在因者。有得亦修。若無現在因者。但得非修。問曰。須陀洹果。亦有現在因。何故但得非修耶。答曰。若有現在因。能勝進者。是得亦修。住須陀洹果。雖有現在因。而是退道故。但得非修。
 
[1]
阿毘曇毘婆沙[2]論卷[3]第五十四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9-2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一
 
[0390a12]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法智。乃[12]至道智。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問曰。彼尊者迦旃延子。何故依八智而作論。答曰。此中應廣如使[13]揵度大章中說。法智攝幾智。乃至道智攝幾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併義者意故。如毘婆闍婆提說攝他性法不攝自性法。為止如是說者意。而作此論。攝如使揵度一行品中廣說。
 
[0390a21] 法智攝法智。亦攝五智少分。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總而言之。法智攝法智。然法智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未至禪中者。攝未至禪中者。乃至第四禪中者。攝第四禪中者。又法智是四智。謂是苦智。乃至道智。苦智攝苦法智。乃至道智。攝道法智。又法智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者攝過去者。未來現在者。攝未來現在者。又過去法智。有無量剎那。彼剎那即攝彼剎那。未來現在說亦如是。云何攝他心智少分[14]邪。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彼無漏復有二種。謂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不攝比智分。是名少分。云何攝苦智少分[*]邪。答曰。苦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攝法智分。[15]不攝比智分。是名少分。乃至道智說亦如是。比智攝比智。亦攝五智少分。廣說如法智他心智攝他心智。亦攝四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等智道智。總而言之。他心智攝他心智。然他心智在根本四禪中初禪者。攝初禪者。乃至第四禪者。攝第四禪者。又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有漏者攝有漏者。無漏者攝無漏者。又他心智。是法智分比智分。法智分攝法智分者。比智分攝比智分者。在過去未來現在。如先所說。云何攝法智少分[*]邪。法智是四智攝道智不攝餘智。是名少分。又道智是總相別相。[16]攝別相者。不攝總相者。道智有緣三世者。有緣現在者。有緣自[17]身。有緣他身者。有緣心心數法者。有緣五陰[18]者。攝緣現在他身心心數法者。不攝緣過去未來自身及五陰者。是名少分。比智亦如是。隨相而說。云何攝等智少分[*]邪。答曰。等智在十一地。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攝在根本四禪地者。不攝餘地者。又等智緣總相別相。攝別相者。不攝總相。餘廣說如上。云何攝道智少分。答曰。道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三無色定。攝根本禪地。不攝餘地者。是名少分。又道智緣總相別相。乃至廣說。是名少分。等智攝等智。亦攝一智少分。謂他心智。總而言之。等智攝等智。然等智在十一地。謂欲界未至中間根本四禪四無色定。欲界攝欲界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攝非想非非想處者。又欲界者。有善穢污不隱沒無記。善攝善者。穢污攝穢污者。不隱沒無記攝不隱沒無記者。此三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即攝過去未來現在者。又過去。有無量剎那。彼剎那即攝彼剎那者。未來亦如是。如[19]是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地說亦如是。云何攝他心智少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有漏者。不攝無漏者。是名少分。苦智攝苦智。亦攝二智少分。謂法智比智。總而言之。苦智攝苦智。然苦智在九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三無色定。未至禪攝未至禪者。乃至無所有處攝無所有處者。餘廣說如上。云何攝法智少分。答曰。法智是四智。謂苦集滅道智。攝苦智分。不攝餘智分。是名少分。如法智比智亦如是。如苦智。集滅智亦如是。道智攝道智。亦攝三智少分。謂法智比智他心智。總而言之。道智攝道智。廣說如上。[20]苦智異者。攝他心智少分。云何攝他心智少分。答曰。他心智是有漏無漏。攝無漏者。不攝有漏者。是名少分。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為成就幾不成就幾。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說無成就者意故。而作此論。
 
[0390c26] 若成就法智。於此八智。為成就幾。不成就幾。答曰。或成就三四五六七八。苦法智時。無他心智三。謂法智苦智等智。有他心智四。苦比忍時。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苦比智時。無他心智四。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有他心智五。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集法忍時。無他心智四。有他心智五。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集法智時。無他心智五。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集法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集比智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集法智時。已立集智名。滅法忍時。無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滅法智[1]時。無他心智六。謂法智比智等[2]智集智滅智。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滅比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滅比智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滅法智時。已立滅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道法忍時。無他心智六。有他心智七。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道法智時。無他心智七。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有他心智八。此中增見增慧增道增智增名。道比忍時。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此中增見增慧增道。不增智不增名。所以者何。道法智時。已立道智名。苦比智時。已立比智名。乃至成就道智。隨相而說。
 
[0391a29] 若修法智時。亦修比智[*]邪。修有四種。廣說如上。此中因二修而作論。謂得修行修。凡夫人離欲界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3]第九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離初禪欲時。若即依初禪作方便者。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若依第二禪邊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4]礙道。八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第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乃至離第三禪欲亦如是。離第四禪欲時。若即依第四禪作方便者。方便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若依空處邊作方便者。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空處欲時。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未離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二解脫初四勝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煗頂忍世第一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欲界欲凡夫。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八一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念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離欲界欲凡夫。起達分善根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離欲界欲凡夫。起通時。方便道二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一解脫道中。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等智。他心智五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即彼凡夫。起無色界解脫空處一切處識處一切處依無色界念處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此則說凡夫人聖人見道中起如是功德現在前。即是功德未來修。如起忍現在前。即未來修忍。起智現在前。即未來修智。唯除三心頃。未來修世俗道。謂苦比智。集比智。滅比智。修見道邊等智。問曰。何故見道中。唯修相似法。修道中修相似不相似法[*]邪。答曰。見道中所緣定對治定故。唯修相似法。不修不相似者。修道中所緣不定對治亦不定故。修相似不相似法餘答廣說。如雜揵度。若無他心智入見道道比智現在前時。現在修二智。謂道智比智。未來修六智。除等智他心智。若有他心智現在。亦修二智。未來修七智。除等智。聖人以世俗道。離欲界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未來修七智。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離初禪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作方便。方便道九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聖人以無漏道。離欲界欲時。若以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起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九無礙道。八解脫道。於四智中。若起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於四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離初禪欲時。若以世俗道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九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若以世俗作方便。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於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及三界善根。是則說聖人離欲。未離欲界欲。信解脫轉根作見[1]到。若以世俗。作方便[2]道。方便[3]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無礙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解脫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或有說者修六智。或有說者修七智。離欲界欲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若以世俗作方[4]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無礙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解脫道。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或有說修七智。或有說修八智。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時。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若以無漏作方便。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九無礙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六智。八解脫道。於六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九解脫道。於二智中。若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及三界善根。修勳禪時。初剎那頃。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七智。第二剎那頃現在前修等智。未來修七智。第三剎那頃。於八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起通時五無礙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七智。二解脫道中。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起他心智解[5]脫時。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八智。起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八一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禪中世俗念處世俗無礙無諍願智半多俱置迦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昧無相無相三昧世俗無色解脫空處識處一切處無色界世俗念處[6]入滅定微細想時。現在修等智。未來修八智。起無漏智時。現在修他心智。未來修八智。起禪中無漏念處無漏無礙。於八智中現在。若一一智現在前修未來修八智。起[7]無色界無漏解脫無漏無礙無漏念處。於四智中。若一一智現在前修[8]未來修八智。起出滅定微微心。現在修等智。未來亦修等智。如是等說是略毘婆沙。若修法智時。亦修比智[*]邪。乃至廣說。作四句。修法智不修比智者。見道中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時。不修比智。所以者何。見道中若修此功德。即此功德未來修法智現在前。即修法智比智現在前。即修比智學見迹。若阿羅漢起本得法智現在前。學者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9]迹是聖諦。若有見者。名為見迹。阿羅漢者。若慧解脫。若俱解脫。是時不修比智。所以者何。起本得功德現在前。尚不能令次後剎那修。何況未來遠者。修比智不修法智者。見道中苦比智集比智滅比智時。不修法智。如先所說。學見迹。若阿羅漢起本得比智現在前。如上所說。修法智亦修比智者。入見道道比智時。修法智亦修比智。所以者何。是時捨曾得道。得未曾得道。斷煩惱同一味證解脫。得具得八智。修十六行學見迹。若阿羅漢。起未曾得無漏智現在前。學人以無漏道。離欲界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欲。得俱修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無礙道。解脫道。修勳禪時。前後心剎那。學人起無漏他心智。起無漏念處。起無色無漏解脫。如是等時起未曾得無漏智現在前。得修法智[10]比智。離非想非非想處欲。阿羅漢住最後解脫道時。解脫阿羅漢。轉根作不動。若以無漏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修勳禪時。前後心剎那。起無漏他心智。起無漏念處。起無漏無礙[11]起無漏解脫。如是等時。起未曾得無漏智現在前。得修法智比智。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是時得修法智比智。學人以世俗道。離欲界欲。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若為斷非想非非想處欲。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若以世俗作方[12]便方便道。修勳禪時。中心剎那。起通時方便方便道。五無礙道。三解[1]脫道。起四無量世俗解脫勝處。一切處不淨安那般那念世俗念處入滅定微細想時。解脫阿羅漢。轉根[2]作不動。若以世俗作方便。方便道。修勳禪時。中心剎那起通時。方便道。五無礙道。三解脫道。起無量世俗解脫[3]勝處一切處。起世俗念。處世俗無礙。起無諍願智半多俱置迦。入滅定時。微細[4]想。如是等時。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得修法智比智。不修法智比智者學見跡。若阿羅漢。起已曾得世俗智現在前。已曾得功德現在前。尚不能令次後剎那修。何況未來遠者。起未曾得世俗智現在前。謂聞思慧。及出滅定微微心。是時不得修法智比智。一切凡夫人。不修此智。所以者何。此智非凡夫法故。是以不修染污心者。是退分。其性沈重。與懈怠相應。勝妙與精進相應。心能有所修。無記心者。是卑下劣弱。如腐種子。不能有所修堅固牢強心。能有所修入無想定滅定。是無心法有心法。能有所修無想。眾生或有說者。一切時不能起善心現在前。或有說者。雖起善心。不能為修作所依。一切忍現在前時。唯修忍不修智。問曰。起已曾得法現在前。何故無未來修[*]邪。答曰。此法已用。已有所作。已與果故。復次此法已修已猗。更無勢用。復次起已曾得法現在前時。是行修在未來世時。是得修以經歷世故。但有損減。何得更增益邪。如人食用先所聚財物。但有損減。更無增益。彼亦如是。
 
[5]
[0393b01] [6]復次多用功多有所作者。欲令未來世。[7]能起已曾得法現在前。不多用功不多有所作故。不能令未來世者修。復次若起已曾得法現在前未來修者。世尊般涅槃時。入一切諸禪三昧。亦應[8]未來世修。若修者。則世尊得盡智時。則不具得一切諸善功德。欲令無如是過故。起已曾得功德。無未來世修。餘智修隨相廣說如經本。有見道邊等智。有得盡智時善根。此中應廣說如雜揵度。
 
[0393b10] 法智當言緣法智[*]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止說境界緣無有體性者意亦明境界緣實有體性故。而作此論。或有說者。此中作如是問。法智緣幾智[*]邪。若如其所說。法智不緣比智。盡緣餘智。比智不緣法智。盡緣餘智。他心智等智。盡緣諸智。苦智集智。緣等智他心智。不緣餘智。滅智不緣諸智。道智不緣等智。盡緣餘智。復有說者。此中作如是問。法智為幾智所緣。若作是說。法智為幾智所緣者。若如其所說。苦智集智比智滅智。不緣法智。餘智則緣苦智集智法智。滅智不緣比智。餘智則緣滅智。不緣他心智。餘智則緣滅智。道智不緣等智。餘智則緣苦集滅智。各不為苦集滅智所緣。餘智則緣苦集滅智。不緣道智。餘智則緣。問曰。何故法智比智。各不相緣[*]邪。答曰。法智境界於下。比智境界於上。譬如二人同住一處。一人視地。一人視空。其二人面各不相[9]視。彼亦如是。法智於法智有幾緣。乃至於道智有幾緣[*]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止說四緣無體性者意亦欲明四緣實有體性故。而作此論。法智於法智。有幾緣[*]邪。答曰。法智於法智。因次第緣威勢。問曰。何故此中說緣異。使揵度不善品中說緣異。如此中說。法智於法智。因次第緣威勢。如不善品中說。身見於身見。或四三二一邪。答曰。如此中所說。法智於法智。因次第緣威勢。彼中亦應如是說。如彼所說。身見於身見。或四三二一。此中亦應如是說。復次欲現二門二略。廣說如使揵度。法智於法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如種子故。次第者前開[10]導故。境界緣者。如執杖故。威勢緣者。不相障礙故。法智於法智。有一因。謂相似因。次第緣者。法智次第起法智現在前。境界緣者。法智緣法智。威勢緣者。不相障礙。法智於比智。因次第威勢無緣。因者。謂相似因。次第緣者。法智次第起比智現在前。威勢緣者。不相障礙故。無緣者。法智比智。各不相緣。法智於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如先所說。法智於等智。次第緣威勢無因。所以者何。因者如種子。無漏法不為有漏法作種子。法智於苦集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所以者何。苦集智緣有漏法。此智是無漏。滅智緣無為。此智是有為。餘廣說如上。法智於道智。因次第緣威勢。廣說如上。比智如法智。隨相而說。他心智於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如上所說。此中異者。若有因無緣。若有緣無因。有因無緣者。自身於自身。有緣無因者。他身於自身。他心智於等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二因。謂相似因報因。餘廣說如上。他心智於苦集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謂相似因。若有因無緣。若有緣無因。有因無緣者。因是無漏。苦集智緣有漏。有緣無因者。苦集智緣有漏。因是無漏故。他心智於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廣說如上。他心智於道智法智比智。因次第緣威勢。廣說如上。等智於等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有三因。謂相似因。一切遍因報因。餘廣說如上。等智於苦集智。次第緣威勢無因。所以者何。因如種子。有漏法不為無漏法作種子。等智於滅智道智。次第威勢無因無緣。次第者。[1]次第智。次第起滅道智現在前。威勢者不相障礙。無[2]因者有漏法不為無漏法作因。無緣者滅道智緣無漏。等智是有漏。等智於法智比智。次第緣威勢無因。廣說如上。等智於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因者謂相似因。餘廣說如上。苦集滅智。於苦集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因者相似因。次第緣者苦集滅智。次第起苦集滅智。威勢緣者。不相障礙無緣。所以者何。苦集智緣有漏。此諸智是無漏滅智緣無為。此諸智是有為。苦集滅智於道智法智比智他心智。因次第緣威勢。廣說如上。苦集滅智於等智。次第緣威勢無因。廣說如上。道智於道智法智比智他心智。因次第[3]緣威勢。廣說如上。道智於[4]等智。次第緣威勢無因。廣說如上。道智於苦集滅智。因次第威勢無緣。所以者何。道智是學無學。此諸智緣非學非無學。諸結欲界繫。彼結法智斷[*]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令疑者得決定故。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不能斷欲界結。或謂如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亦能斷欲界結。或謂如比智不能斷欲界結。法智亦不能斷色無色[5]界結。欲令此義決定。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不能斷欲界結故。而作此論。
 
[0394b06] 問曰。何故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不能斷欲界結[*]邪。答曰。法智先斷欲界結故。[6]能斷色無色界結。比智先不斷色無色界結[7]故。不能斷欲界結。復有說者。以比智未斷色無色界結故。法智能斷。以法智已斷欲界結故。比智不斷。復次若比智能斷欲界結者。為已斷色無色界[8]結[*]邪。為未斷[*]邪。若已斷者。無有先斷色無色界結後斷欲界結者。若未斷者。比智則應有如是責。自界結欲未斷。乃斷他界結。譬如國王不能降伏自國。乃欲降伏他國王。則有如是責。云何不能降伏自國。乃欲降伏他國。彼亦如是。復次道比智時。比智設離欲界欲。最後解脫道。比智乃出。以沒不出故。不能斷欲界結。復次法智斷欲界結已。最後解脫道。其性猛利。以猛利故。能上斷色無色界結。比智斷非想非非想處結。最後解脫道。其性猛利。以猛利故。欲斷欲界結。而欲界結已斷。復次邪見能緣三界苦集者。先已斷結。次求其對治及滅。而能使色無色界結便斷。色無色界邪見。不能緣欲界。不求對治及滅故。不能斷欲界結。復以若是他界一切遍能緣三界苦集者。先已斷後求其對治及滅。而能使色無色界結便斷。猶如[9]負[10]責之人。先殺怨賊。後亦壞其遊戲歡娛之處。彼亦如是。復次法智猛利。不多用功。能斷不善無記煩惱。何況無記煩惱[*]邪。譬如利刀。能斷於鐵。何況草木。彼亦如是。比智非猛利智。多用功力。乃能斷無記煩惱。何能斷不善煩惱。譬如[11]鈍刀。多用功力。能斷草木。何能斷鐵邪。彼亦如是。復次法智如千人敵。云何如千人敵。以能對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故。比智非如千人敵。云何非如千人敵。以對治十四界[12]十入五陰四陰故。復次行者為欲界五陰之所[13]逼切。如負重擔。求其對治。及滅時能斷色無色界結。[14]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是滅道法智。非苦集法智。問曰。何故非苦集法智。答曰。行者為欲界五陰之所逼切。欲[15]負重擔求其對治。及滅時能斷色無色界結。復次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離欲地。色無色界。是定地修地離欲地。不可以緣不定界智斷定界結。復次欲界是麁界。色界是細界。不可以緣麁界智斷細界結。復次欲界是下界。色界是中界。無色界是上界。不可以緣下界智斷中上界結。復次若苦集法智。能斷色無色界結者。便為於異處修厭異處得解脫。譬如斷手繫手得解脫斷脚繫脚得解脫。不可斷手繫脚得解脫斷脚繫手得解脫。彼亦如是。若以滅道法智。斷色無色界結。必是生欲界者。非生色無色界者。問曰。何故但是生欲界者。非是生色無色界者。答曰。入法智出比智方便心。是欲界繫法。以棄彼法生色無色界故。復次與法智迴轉[16]成是欲界四大造。棄彼四大。生色無色界故。復次法智於欲界。所作已竟。更不作方便。於色無色界。更不起現在前。猶如阿羅漢。更不起三界斷對治現在前。彼亦如[1]是。
 
[2][3]
校正序
 
[0395a05] 宋本此卷首云。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六。已說體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念前世智(云云乃至)卷末云。是說願智方便緣自身者等凡十五紙文。其與國本宋本逈異者何耶。今撿宋本錯亂。此文即是此論前文。宋丹則第五十卷。國本則五十一卷之全耳。而重書為此五十五卷者錯也。今依丹本正之。國本雖與二本不同。但分卷有異耳。序則不亂焉。
 
阿毘曇毘婆沙[4]論卷[5]第五十五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9-2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修智品第三之二
 
[0395a23] [6]問曰。若然者何故阿羅漢起苦集智現在前耶。答曰。欲觀此五陰。猶如重擔過患法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生無色界。不能起禪及禪中功德現在前。生色界中。則能此說。是何義耶。答曰。此說滅道法智生色界者。能起此智。斷色無色界結。若煩惱已斷。更不起此智。評曰。不應作是說。生色界起法智現在前。所以者何。此智非彼界對治故。復次此是不定壞相。或有起少分。謂滅道法智。或有不起少分者。謂苦集法智。或有起者。或不起者。未離欲者起。已離欲者不起。或時起或時不起。離欲道時起。餘善根時不起。以是事故。如前說者好。諸結欲界繫。彼結法智斷耶。答曰。或結是欲界繫。彼結非法智斷。乃至廣作四句。云何結是欲界繫。彼結非法智斷。答曰。諸結忍斷。亦餘智斷。亦不斷。忍者是四法忍。餘智者是等智。不斷者若已斷。若不作方便斷。云何結是法智斷。彼結非是欲界繫。答曰。諸結是色無色界繫。法智斷法智者是滅道法智。離色無色界結者。云何結是欲界繫。彼結法智斷。答曰。諸結欲界繫。法智斷法智者是四法智。離欲界結者。云何結非是欲界繫。彼結非是法智斷。答曰。諸結色無色界繫。彼忍斷若餘智斷亦不斷忍者。是四比忍餘智斷者。若等智斷。若比智斷。不斷者。若[7]已斷。若不作方便斷。諸結色無色界繫。彼結比智斷耶。答曰。諸結比智斷。彼結色無色界繫。頗有結色無色界繫彼結非比智斷耶。答曰。諸結忍斷亦餘智斷。亦不斷忍者。是四比忍。餘智者是法智等智不斷者若已斷若不作方便斷。諸結見苦斷。彼結苦智斷耶。答曰。或結是見苦斷。彼結非苦智斷諸結忍斷。所以者何彼忍是此結對治故。或結是苦智斷。彼非見苦斷。諸結是修道斷。彼結苦智斷。所以者何。苦智是修道所斷結對治故。如見苦所斷結。乃至見道所斷結。說亦如是。問曰。為無礙道斷煩惱。為解脫斷耶。若無礙道斷煩惱者。使[8]揵度所說云何通。如說結有九種。苦法智所斷種。乃至修道所斷種。若解脫道斷煩惱者。此文所說云何通。如說或結是見苦斷。彼非智斷。或結是苦智斷。彼結非見苦斷。答曰。應作是說無礙道斷煩惱非解脫道斷。廣說如使[*]揵度。
 
[0395c07] 諸結法智斷法智滅作證耶。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證解脫得。此是外國法師所說。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無礙道斷結得證解脫得。若當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證解脫得者。則違此文。如說諸結法智斷比智滅作證耶。亦應作如是答。若以滅道法智斷非想非非想處結。比智滅作證而不作是答者。當知無礙道斷結得。亦得證解脫得。
 
[0395c16] 諸結法智斷。彼結法智滅作證[9]邪。答曰。諸結法智斷。彼結法智滅作證。隨斷爾所結。即證爾所滅。頗結法智滅作證。彼結非法智斷耶。答曰。有諸結忍斷亦餘智斷。須陀洹以世俗道。趣斯陀含果。斷一種結乃至五種。若第六無礙道是法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結忍所斷者。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斷五種結。斯陀含趣阿那含果。以世俗道。斷二種結。若第九無礙道是法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結忍所斷者。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斷八種結。離初禪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若以比智等智。離非想非非想處欲。以比智斷八種結。第九無礙道。是法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及欲界修道等智所斷結。七地中比智等智所斷結。非想非非想處比智所斷八種結。如是等結。是法智滅作證。諸結比智斷。彼結比智滅作證耶。答曰。諸結比智斷。比智滅作證。隨斷爾所結。有爾所滅作證。頗結比智滅作證。彼結非比智斷耶。答曰。有諸結忍斷亦餘智斷。比智滅作證。若以法智。若以等智。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若以法智。斷非想非非想處一種結乃至八種。若第九無礙是比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及八地法智等智所斷結。法智所斷非想非非想處八種結。諸結苦智斷。彼結苦智滅作證耶。答曰。[1]諸結苦智斷。彼結苦智滅作證。隨斷爾所結。有爾所滅作證。頗結苦智滅作證。彼結非苦智斷耶。答曰。有諸結忍滅。亦餘智滅。苦智滅作證。須陀洹趣斯陀含果。以集滅道智等智。斷一種結乃至五種。若第六無礙道是苦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及欲界修道集滅道智等智所斷五種結。斯陀含趣阿那含果時。以集滅道智等智。斷二種結。若第九無礙是苦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欲界修道集滅道智等智所斷結。以集滅道智等智。離初禪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以集滅道智。斷非想非非想處一種結乃至八種。若第九無礙道是苦智者。是時證三界見道忍所斷結。八地修道集滅道智等智所斷結。非想非非想處修道集滅道智所斷八種結。如苦智。乃至道智。說亦如是。
 
[0396a28] 問曰。前門所說。此門所說。有何差別。答曰。若作是說。無礙道斷結得。解脫道得作證者。前門是無礙道所作。此門是解脫道所作。若作是說。無礙道斷結得亦證解脫得。解脫道唯證解脫得者。前門是無礙道斷結得證解脫得此門說解脫道證解脫得。如斷結得。證解脫得離過患習功德[2]去無利得有利捨卑賤。得勝妙離染愛得寂靜樂亦如是。復次斷是前門得無為是此門。復次斷結及作證是前門。先斷結後作證是此門。前門此門。是謂差別。眼根幾智知。乃至無色界修道所斷無明使幾智知。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或有說。無境界[3]唯有智。或說無智唯有境界。為止如是說者意故。而作此論。
 
[0396b13] 諸法若問攝應思界而答。若問識應思入而答。若問使應思種而答。若問智應思諦而答。如是諸法易可顯現。此中問智。應思諦而答。法有五種。謂苦集滅道諦所攝。非諦所攝。欲界苦集諦攝。相應不相應法。色無色界苦集諦亦爾。滅諦唯攝不相應法。道諦攝相應不相應法。非諦所攝法。攝不相應法。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他心智。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法智滅智道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法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無色界苦集諦所攝相應不相應法。六智知。除法智滅智道智他心智。滅諦所攝法。六智知。除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道諦所攝相應法。七智知。除苦智集智滅智。不相應法。六智知。除苦智集智滅智他心智。非諦所攝法。一智知。謂等智。問曰。何故名智。答曰。[4]智所知故名智。何故名所知。答曰。為智所知故名所知。如稱所稱量所量亦如是。量是智所量。是所知。此是略毘婆沙。餘門廣說如經本。如說修行廣布無常想。斷欲愛色無色愛掉慢無明。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修行廣布無常想。乃至廣說。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問曰。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者。世尊何故說此經耶。答曰。欲令懈慢不勤精進受化者勤精進故。復次為貪後有弟子。令不更求後有故。世尊說。彌勒佛出世時。有諸比丘。[5]作是願。使我見。彌勒佛出乃般涅槃。佛作是說。汝等今者有資產所須適意故。作如是念。後若為諸有苦之所逼切者。於諸有中不生願樂。修行廣布無常想。能斷欲愛者。此想當言與法智苦智相應。當言有覺有觀。所以者何。在有覺有觀地故。當言與捨根相應。彼地有捨根故。當言與無願相應。謂苦無願。當言緣欲界繫緣欲界五陰故。斷一切色愛者。彼想當言與比智苦智相應。或有覺有觀。在未至初禪者。或無覺有觀。在中間禪者。或無覺無觀。在三禪者。或樂根相應。在第三禪者。或喜根相應。在初禪第二禪者。或捨根相應。在未至中間第四禪者。無願相應。謂苦無願。當言緣色界繫。緣色界五陰故。斷一切無色愛者。此想當言與[6]比智苦智相應。當言或有覺有觀。在未至初禪者。或無覺有觀。在禪中間者。或無覺無觀。在三禪三無色定者。或樂根相應。在第三禪者。或喜根相應。在初禪二禪者。或捨根相應。在未至中間第四禪三無色定者。與無願相應。謂苦無願。當言緣無色界繫。緣無色界四陰故。斷一切掉慢無明者。此想當言或法智相應苦智相應比智相應。餘廣說如上。
 
[0397a06] 問曰。八聖道盡能斷結。何故獨稱無漏想。答曰。世尊此中聖道以想名說。世尊或說道名想。廣說如四無量處。
 
[0397a09] 問曰。無常想是七使對治。此中何故作三說耶。答曰。若使在三界是五種斷。見疑雖在三界非五種斷。恚使雖五種斷。不在三界。復次此使在三界。亦是見道修道斷。見疑雖在三界。非修道斷。恚雖是見道修道斷。不在三界。復次此使在三界。是凡夫聖人所行。見疑雖在三界。非聖人所行。恚使雖是凡夫聖人所行。非在三界。
 
[0397a17] 問曰。何故三說愛使。一說餘使。答曰。餘使應說如愛使。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欲以種種說莊嚴於文。若以種種說莊嚴於文義則易解。復次欲現二門故。乃至廣說。復次此愛是重惡多眾過患欲重觀其過患故。廣說如上四諦處。
 
[0397a23] 問曰。無常想是見苦所斷使對治。何故說斷一切欲愛使耶。乃至廣說。答曰。一切有二種。有少分一切。有一切一切。此中說少分一切。復次此中說聖人以無常想。斷三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
 
[0397a28] 餘經復說。修行廣布無常想。能斷我慢。問曰。無常想是七慢對治。何故但說斷我慢耶。答曰。無常想是我慢近對治。如說。無常想能生無我想。若比丘有無常想。無我想者。能斷我慢。速於此法。得盡[1]諸漏。
 
[0397b04] 如說比丘於[2]七處。善觀三種義。速於此法。得盡有漏。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比丘於七處善。乃至廣說。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3]今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問曰。若佛經是此論[4]所為根本者。世尊何故說是經耶。答曰。學人於上沙門果。不作方便。設作方便。而不解知。佛作是說。如汝等入見道方便。不放捨者。不久亦當得盡諸漏。復次已得道者。患於修道所斷煩惱。欲說修道對治。令失道者。還得道故。如人猛健患於怨家。他人語言。汝今猛健。何不降伏怨家。彼亦如是。如實知色是苦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法智知欲界色。比智知色界色。等智知一切色。苦智知有漏色無常苦空無我。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苦觀果。如實知色。是集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法智知欲界集。比智知色界集。等智知一切集。集智知有漏色因集有緣。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集觀因。如實知色滅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法智知欲界色滅。比智知色界色滅。等智知一切色滅。滅智知一切有漏色滅止妙離。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滅觀畢竟。如實知色滅道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道智。法智知欲界色滅道。比智知色界色滅道。等智知一切色滅道。道智知一切有漏色滅道正迹乘。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皆觀一諦。觀道觀對治。如實知色味。此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則觀一諦。觀集觀味。如實知色患。此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則觀一諦。觀苦觀患。如實知色離。此是四智。謂法智比智滅智等智。問曰。此則是四善處耶。答曰。此則觀一諦。觀滅觀離。如色陰有七善處。乃至識陰亦有七善處。問曰。若然者則有三十五善處。亦有無量善處。答曰。此是七處法。如色陰有七。乃至識陰亦有七。不過於七。如經說。須陀洹受七有。此是七處法。不過於七。廣說如四諦處。尊者波奢說曰。如實知色是苦。乃至如實知識是苦。如實知色是集。知色是滅。知色是滅道。知色是味。知色是患。知色是離。乃至知識亦如是。若如是說。則有七善處。復次若略說。則有七善處。若廣說則有三十五善處無量善處。如廣略。分別不分別亦如是。復次若為利根者說。則有七善處。若為鈍根者說。則有三十五善處無量善處。如利根鈍根。因力緣力內[5]支力外[*]支力內思惟力外聞法力聞即能解力廣分別力。當知亦如是。復次如在見道時。則有七。如觀察時。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復次如賢。聖所行時則有七。如世俗所行。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復次若作總相觀。則有七善處。若作別相觀。則有三十五無量善處。問曰。此中為說別相觀。為說總相觀耶。若說別相觀者。此文所說云何通。如說。速於此法。得盡有漏。若是總相觀者。此文所說復云何通。如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答曰。應作是說。是別相觀。
 
[0398a04] 問曰。若然者。如說。速於此法得盡有漏。云何通。答曰。此中說別相觀。能生總相觀。總相觀得盡有漏。復有說者。此中觀總相觀。問曰。若然者此文所說云何通。如說。如實知色乃至如實知識。答曰。此文應如是說。如實知陰。是苦集滅道味患離。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不必說與見道時同。或有說。與見道時同。或說。與見道時異。如世尊為四天王。以聖語說四諦。二解二不解。世尊復以陀毘羅語說四諦。一解一不解。世尊復以彌離車語說四諦。然後乃解。如是觀解時以別相。入道時是總相。問曰。七處善觀三種義。有何差別。答曰。七處善是無漏。觀三種義是有漏。問曰。若然者。此所說云何通。如說。如實知色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答曰。此中數智行於境界。不必盡是無漏。問曰。能以七處善。同觀三種義。能以觀三種義。同七處善不。答曰。或有說者。不能所以者何。七處善是無漏。觀三種義是有漏。復有說者。七處善是有漏無漏。觀三種義是有漏。問曰。若然者。能以七處善同觀三種義。以觀三種義同七處善不。答曰。能但多用功。多有所作。如實知色。乃至知識。如實知色患。乃至知識患。是說觀陰。如實知色是集。乃至知識是集。如實知色是味。乃至知識是味。是說觀入。如實知色是滅。乃至知識是滅。如實知色是離。乃至知識是離。是說觀界。可說如是同相。但多用功。多有所作。
 
[0398b02] 問曰。觀三種義在前。七處善在後。何故世尊先說七處善。後說觀三種義耶。答曰。若作是說。則所說隨順義則易解。受者亦易。復次世尊所說。文義具足。若先說觀三種義。義雖具足。文不具足。世尊說法。文義具足。復次若應先說七善處。則說七善處。若應後說觀三種義。則說觀三種義。所以者何。觀三種義。或在見道初。或在修道初。此中說在修道初者。不說在見道初者。如見道修道。見地修地未知欲知根知根亦如是。復次觀三種義。或在六地聖道初。或在九地聖道初。此中說九地初者。不說六地初者。尊者波奢說曰。此中說四種地。謂修行地見地修地無學地。如說。比丘七處善。觀三種義。是說修行地。如實知色。是說苦集滅道。乃至知識。是苦集滅道。是說見[1]地。觀色乃至識是味患離。是說修地。速於此法得盡有漏。是說無學地。問曰。若然者。何故見道中。說四善處。修道中說三[2]善處耶。答曰。見道中未曾見諦而見。修道中已曾見諦而見。復次見道中未曾得見聖性而得。觀行於諦。修道中已曾得聖性。觀行於諦。
 
[0398b23] 問曰。此中何故重說三諦。一說道諦。答曰。此中廣說道諦。如說。如實知色是苦。此是道諦。如實知色是集滅道是味患離。乃至知識亦如是。是道諦。復次此所說。為已見諦人。佛作是說。汝等若能如實觀察陰者。不久當得盡漏。復次三諦是有邊法。如說。五取陰邊。五取陰集邊。五取陰滅邊。問曰。若然者因論生論。何故三諦說有邊。道諦不說有邊耶。答曰。此中邊義。廣如說見道邊等智處。復次有已生苦。有未生苦。有已生苦因。有未生苦因。有已生苦滅。有未生苦滅。諸已生苦未生苦。已生苦因。未生苦因。已生苦滅。未生苦滅。誰能知斷證耶。謂是道諦。
 
[0398c07] 問曰。世尊何故廣分別智所知耶。答曰。欲令失道者。還知道故。作如是說。復次此所說為愛行人。佛作是說。汝等應觀此陰味及過患。若見此陰味及過患者。不久當得盡漏。
 
[0398c11] 問曰。何故見道中。先觀苦後觀集。修道中。先觀集後觀苦耶。答曰。隨順有二種。一見道隨順。二所說隨順。如見道隨順。先觀苦後觀集。如所說隨順。先觀集後觀苦。見道次第所說次第亦如是。
 
[0398c16] 問曰。色集色味。有何差別。答曰。名即差別。是名色集。是名色味。復次色集是意地。色味通六識身。復次集是染污不染污。味是染污。復次集在三界。味在欲界。問曰。陰為有多種集。為有一種集。若有多種集者。施設經說云何通。如說。此愛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苦本苦緣。若一種者此經云何通。如說。喜愛集是色集。觸集是三陰集。名色集是識集。答曰。應作是說。有所以是多種集。有所以是一種集。為說近因故。是多種集。為說遠因故。是一種集。如近因遠因。此身他身亦如是。復次此中說三種集。一煩惱集。二苦集。三業集。喜愛集色集。是說煩惱集。觸集三陰集。是說苦集。名色集識集。是說業集。此中說名色是業。如煩惱集苦集業集煩惱有苦有業有煩惱道苦道業道煩惱苦業。當知亦如是。復次此中說三時。謂積聚時。受用時。守護時。喜愛集色集。是說積聚時。觸集三陰集。是說受用時。名色集識集。是說守護時。復次此中說三時有。謂前時有。中有。生有。喜愛集色集。是說前時有。觸集三陰集。是說中有。名色集識集。是說生有。復次喜愛集色集。是說名緣色。觸集三陰集。是說名緣名。名色集識集。是說名色緣名。復次愛求未來有。是故佛作是說。喜愛集是色集。心心數法。因觸而活。從觸生。以觸力故。能現在前。佛作是說。觸集是三陰集。識因名色立。而得增廣。是故佛作是說。名色集是識集。問曰。色滅色離有何差別。答曰。若愛造[1]此色。彼愛若滅。是名色滅。若緣此色。生諸餘愛。彼愛若離。是名色離。乃至廣說。問曰。何故問色滅。答愛滅耶。答曰。因若斷。果亦斷。因若滅。果亦滅。捨因亦捨果。若吐因亦吐果。若害因亦害果故。問曰。何故已生愛說滅。未生愛說離耶。答曰。已生愛不可作未生愛。佛作是說。但當滅之。未生愛應[2]令不生。但當離如是有三種衰患。一已受。二今受。三當受。已受者受竟。今受者忍受。當受者或以自力。或眷屬力。或財物力。方便求離。彼亦如是。餘答廣說如雜[*]揵度。如色滅色離。乃至識滅識離說亦如是。問曰。此中何故三說愛不說餘煩惱業耶。答曰。以愛是重過患難[3]斷難除故。廣說如上。如此中及施設經多分別滅諦。問曰。何故此中及施設經。多分別滅諦耶。答曰。以此滅於有為無為法中最勝故。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4]第五十六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9-2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七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一
 
[0399b11] 七人。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人。八智。三三昧。三根。七覺支。八道支。堅信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乃至俱解脫人。幾成就幾不成就。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廣說優波提舍。問曰。何故此中及定[9]揵度。依七人而作論。使[*]揵度中。依五人而作論。廣說如使[*]揵度不善品中。
 
[0399b18] 堅信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欲止言無成就者意。亦明實有成就故。而作此論。復次欲以七人作章。八智三三昧等立門故。而作此論。
 
[0399b22] 堅信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苦法忍。無知他心智一。有他心智二。苦法智。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此中增見增慧增通增智增名。苦比忍無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苦比智無他心智[10]五有他心智[11]六。乃至道比忍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如堅信。堅法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人地等所依身等道等離欲等定等。唯根有差別。堅信是鈍根。堅法是利根。信解脫人。於此八智。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無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如信解脫見到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人。地等廣說如上。身證人。於此八智。盡成就。如身證人。慧解脫俱解脫人亦如是。堅信人。於此八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為止言無過去未來者意。亦明過去未來是實有法故。而作此論。復次先總明智成就不成就。今欲分別世中成就不成就故而作此論。
 
[0399c11] 堅信人。於此八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答曰。苦法忍。無他心智一過去未來成就。有他心智。二過去未來成就。無有現在。現在是忍故。苦法智。無他心智。一過去成就。謂等智。三未來成就。謂法智等智苦智。二現在成就。謂法智苦智。有他心智。二過去成就。四未來成就。增他心智。二現在成就。如先說。苦比忍。無他心智。三過去未來成就。有他心智。四增他心智。現在無是忍故。苦比智無他心智。三過去成就。四未來成就。增比智二現在成就。謂苦智比智。有他心智。四過去成就。五未來成就。二現在成就。如先說。乃至道比忍現在前。無他心智七。過去未來成就。除他心智。有他心智八。增他心智。現在無是忍故。如堅信。堅法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人地等。廣說如上。信解脫人。於此八智。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廣說如經本。堅信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法智苦智二。法智集智二。法智滅智二。法智道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治欲界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集滅道智。比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比智苦智二。比智集智二。比智滅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治色無色界故是比智。以行故是苦集滅智。苦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行故是苦智。以對治故是法智。比智集智滅智說亦如是。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二。道智法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行故是道智。以對治故是法智。如堅信堅法亦如是。信解脫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二。法智集智二。法智滅智二。法智道智。無他心智二。有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集滅道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如法智。比智亦如是。他心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他心智等智二。他心智道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方便故是他心智。對治故是法智比智。以自體故是等智。以行故是道智。等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一或二。無他心智一。有他心智二。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自體故是等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苦智集滅智。如先說。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智無他心智二。有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行故是道智。以對治故是法智比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如信解脫。見到身證亦如是。慧解脫人。法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非盡智無生智[1]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對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智。以所作竟故是盡智。以從因生故是無生智。集智滅智說亦如是。法智道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對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道智。以所作竟故是盡智。從因生故是無生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比智亦如是。他心智等智如先說。苦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苦智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三。苦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以行故是苦智。以對治故是法智。以所作竟故是盡智。從因生故是無生智。如苦智。集滅智亦如是。道智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智法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道智比智非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二。若是盡智無生智他心智三。體性是一。以事故異。廣說如上。如慧解脫。俱解脫亦如是。問曰。何故不說盡智無生智攝他心智耶。答曰。他心智。以對治故。是法智比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他心智但緣他心。盡智無生智。緣自身他身及非身法。復次他心智緣現在。彼二智緣三世及無為。復次他心智緣心心數法。彼二智緣四陰五陰及無為法。復次他心智是見。彼二智非見。堅信人。於此三三昧。幾成就。幾不成就。答曰。滅法忍未生成就二。謂空無願。滅法忍生成就三。增無相。如堅信人。堅法人亦如是。信解脫人盡成就。如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亦如是。堅信人。於此三三昧。幾過去成就。幾未來成就。幾現在成就。答曰。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者。苦法忍無過去。二未來成就。謂空無願。一現在成就。謂空。餘廣說如經本。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說亦如是。問曰。何等人依空三昧得正決定。何等人依無願耶。答曰。或有見行者。或有愛行者。若見行者。依空三昧。得正決定。[2]若愛行者。依無願。唯除菩薩。是愛行人。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見行者有二種。一著我見。二著我所見。愛行者。亦有二種。一行我慢。二多懶[3]墮。著我見者。行無我行。著我所見者。行空行。行我慢者。行無常行。多懶[*]墮者。行苦行。復次若利根者。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若鈍根者。依無願。如利鈍。乃至聞即能解。廣分別亦如是。若依無願得正決定者。或依無願無相。離三界欲。此身中不離起空三昧現在前。堅信人。空三昧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無。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忍中無。餘廣說如經本。乃至如慧解脫。俱解脫亦如是。問曰。何故盡智無生智。不與空三昧相應耶。答曰。所行異故。若行是空三昧。所行非盡智無生智。若行是盡智無生智。所行非空三昧。復次空三昧與見相應。彼二智性非見。復次空三昧體。是第一義。所行亦是第一義。彼二智體。雖是第一義。而所行是世諦。
 
[0400c29] 堅信人。未知欲知根現在前時。幾智現在前。答曰。或二或無。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乃至道智法智二。忍中無。如未知欲知根。七覺八道支亦如是。如堅信堅法亦如是。餘廣說如經本。若如此所說。則明慧解脫阿羅漢。能起根本禪現在前。問曰。若慧解脫阿羅漢。能起根本禪現在前者。佛經云何通。如說。蘇尸摩問諸比丘。云何起諸禪現在前。諸比丘答蘇尸摩。當知我等是慧解脫人。答曰。慧解脫有二種。一是少分。二是滿分。少分慧解脫者。能起一禪二禪三禪現在前。滿分者。乃至不能起一禪現在前。此中說少分慧解脫。經中說滿分慧解脫。是故二俱善通。
 
[0401a13]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比智相應耶。諸法以三事故共合。或以攝故合。或以相應故合。或以攝以相應故合。以攝合者。如智於智。以相應合者。如智於定。以攝以相應合者。如智於根覺支道支。若法[1]與法智相應。亦與比智相應耶。答曰。若法與法智相應不與比智相應。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若有法智。則無比智。而與他心智相應耶。答曰。或法與法智相應。不與他心智相應。乃至廣作四句。與法智相應不與他心智相應者。他心智所不攝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集滅法智他心智所不攝道法智相應法。與他心智相應非法智者。法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比智他心智世俗他心智。與法智相應亦與他心智相應者。法智所攝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他心智相應法。謂九大地。十善大地。及[2]以心覺觀隨地。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他心智相應者。法智他心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廣說如上。及法智他心智所不攝不相應法。不攝者除自體。不相應者除相應。彼是何耶。答曰。苦集滅比智相應聚。他心智所不攝道比智相應聚。諸忍相應。他心智不相應。諸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無緣故不與相應。如他心智。苦集滅道智正見亦如是。
 
[0401b09] 若法與法智相應。不與等智相應。所以者何。法智相應聚異。等智相應聚異。與空三昧相應耶。法智與三三昧相應。空三昧與二智相應。謂苦法智苦比智。亦與二忍相應。謂苦法忍苦比忍。是故得作大四句。與法智相應非空三昧者。空三昧應於法智。法智俱聚中。空三昧體。與法智相應。不與空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空三昧不相應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無願無相相應聚。與法智相應者。與空三昧相應非法智者。法智應於空三昧。空三昧俱聚中法智體。與空三昧相應非法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法智不相應空三昧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比智俱聚中苦忍俱聚空三昧相應法。與法智相應亦與空三昧相應者。除空三昧應於法智。除法智應於空三昧。法智空三昧俱聚中名除自體。餘[3]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謂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空三昧相應者。空三昧不與法智相應者。與苦比智苦忍相應者。空三昧自體。不與法智相應。以是他聚故。亦不與空三昧相應。自體不[4]應自體。如先說。法智不與空三昧相應者。與無願無相三昧相應者。法智自體。不與空三昧相應。以是他聚故。不與法智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諸餘法智空三昧不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不相應無願無相俱聚是也。及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法智於空三昧。法智於無願三昧無相三昧喜覺支正覺亦如是。
 
[0401c10]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法智相應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知根知已根所攝法智相應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所以者何。以是他聚故。與未知欲知根相應非法智者。未知欲知根所攝法智。未知欲知根俱聚中法智體。與未知欲知根相應非法智。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法智不攝不相應未知欲知根相應法。彼是何耶。比智俱聚忍俱聚中。未知欲知根相應法。是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非法智相應。所以者何。是他聚故。與法智相應亦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攝法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根及彼相應非根心數法。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法智。知根知已根俱聚中法智體。不與法智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廣說如上。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所以者何。以他聚故。及法智未知欲知根所。不攝不相應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不攝不相應知根知已根俱聚。及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法智於未知欲知根。法智於知根知已根亦如是。
 
[0402a05]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念覺支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法智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者。念覺支應於法智。法智俱聚中念覺支體。與法智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念覺支相應。不與法智相應者。法智應於念覺支。念覺支俱聚中法智體。與念覺支相應。不與法智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法智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忍俱聚中。比智俱聚中。念覺支相應法。與法智相應。亦與念覺支相應者。除念覺支應於法智。以多故除。餘念覺支法智覺支聚中。各除自體。餘心心數法。與二相應。彼是何耶。答曰。謂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法智相應。亦不與念覺支相應者。法智不相應念覺支。彼是何耶。答曰。忍俱聚中。比智俱聚中。念覺支體。不與法智相應。是他聚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一切無漏心。更無餘。有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法智於念覺支。法智於精進覺[1]枝猗覺[*]枝定覺[*]枝捨覺支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
 
[0402a26] 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擇法覺支相應耶。答曰。若法與法智相應亦與擇法。覺[*]枝相應。頗與擇法覺支相應非法智耶。答曰有。法智所不攝擇法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忍俱聚中。比智俱聚中。擇法覺支相應。如法智。比智說亦如是。
 
[2]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七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9-2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二
 
[0402b12] [3]若法與他心智相應。亦與等智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他心智相應不與等智相應者。等智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無漏他心智相應法。與等智相應。不與他心智者。他心智所不攝等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他心智所不攝。若染污不隱沒無記等智相應法。與他心智相應。亦與等智者。他心智所攝等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九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他心智相應亦不與等智者。是等智他心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他心智等智所不攝不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智苦忍俱聚。集智集忍俱聚。滅智滅忍俱[4]聚。道忍俱聚。及他心智所不攝道智相應法。已說一切有漏心無餘餘有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四句。如上他心智於等智。他心智於道智擇法覺支正見亦如是。
 
[0402b29] 若法與他心智相應。不與苦集滅智。不與空無相相應。與無願相應耶。答曰。或與他心智相應。不與無願相應。乃至廣作四句。與他心智相應不與無願者。無願應於他心智。他心智俱聚中無願體。與他心智相應。不與無願。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無願不相應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有漏他心智相應法。與無願相應非他心智者。他心智相應於無願。無願俱聚中他心智體。與無願相應。不與他心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他心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集無願不與他心智相應。道無願相應法。不與他心智相應。以是他聚故與他心智相應亦與無願者。除無願應於他心智。除他心智應於無願。他心智無願俱聚中。各除自體。諸餘心心數法。與他心智無願相應。彼是何耶。答曰。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他心智相應。亦不與無願者。他心智不相應無願。彼是何耶。答曰。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及他心智不攝道智。俱聚中無願體。不與他心智相應。以他聚故。不與無願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無願不相應他心智。彼是何耶。有漏他心智俱聚中他心智體。不與無願相應。以他聚故。不與他心智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空無相俱聚。不與他心智相應。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他心智於無願。他心智於六覺支四道支亦如是。
 
[0402c29] 若法與他心智相應。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與知根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他心智。相應不與知根相應者。知根所不攝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知已根俱聚中。及有漏他心智俱聚中。與他心智相應法。與知根相應不與他心智者。知根所攝他心智。及他心智不攝不相應知根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集滅智俱聚。及他心智所不攝道智俱聚。與知根相應法。與他心智相應亦與知根相應者。知根所攝他心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根及彼相應非根心心數法。不與他心智相應。亦不與知根者。知根所不攝他心智。彼是何耶。答曰。知已根俱聚有漏中他心智體。不與知根相應。以他聚故。不與他心智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他心智知根所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1]未知欲知根俱聚他心智不攝不相應。知已根俱聚他心智不攝不相應。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他心智於知根。他心智於知已根亦如是知。若法與等智相應。不與苦集滅道智三三昧覺[2]支道[*]支相應。[3]若與苦智相應。不與集滅道智無相相應。亦與空三昧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苦智相應不與空三昧者。空三昧應於苦智。苦智俱聚中空三昧體。與苦智相應。不與空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空三昧不相應苦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無願俱聚中苦智相應法。與空三昧相應。不與苦智者。苦智應於空三昧。空三昧俱聚中苦智體。與空三昧相應。不與苦智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苦智不相應空三昧相應法。彼是何耶。忍俱聚中。與空三昧相應法。與苦智相應。亦與空三昧者。除苦智應於空三昧。俱聚中各除自體。諸餘苦智空三昧相應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苦智相應亦不與空三昧者。苦智不相應空三昧。彼是何耶。苦忍俱聚中空三昧體。不與苦智相應。以他聚故。不與空三昧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空三昧不相應苦智。彼是何耶。答曰。無願俱聚中苦智體。不與空三昧相應。是他聚故。不與苦智相應。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苦智不相應無願俱聚無相俱聚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苦智於空三昧。苦智於無願三昧亦如是。餘廣說如法智。
 
[0403b18] 若法與集智相應。不與滅智道智空三昧無相三昧。亦與無願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集智相應不與無願三昧者。無願應於集智。集智俱聚中無願三昧體。與集智相應。不與無願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無願三昧相應。不與集智者。集智應於無願無願俱聚中集智體。與無願相應。不與集智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集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忍智俱聚中。集忍道忍道智俱聚中。無願相應法。與集智相應。亦與無願者。除集智相應無願。以多故除。諸餘集智無願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集智相應。亦不與無願三昧者。集智不相應無願。彼是何耶。苦忍苦智集忍道忍道智俱聚中無願體。不與集智相應。以他聚故。不與無願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心心數法。餘者是空三昧無相三昧俱聚一切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餘廣說如法智。
 
[0403c10] 若法與滅智相應。不與道智空三昧無願三昧相應。亦與無相三昧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滅智相應不與無相三昧相應者。無相三昧應於滅智。滅智俱聚中無相三昧體。與滅智相應。不與無相三昧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無相三昧相應不與滅智者。滅智應於無相三昧。無相三昧俱聚中滅智體。與無相三昧相應。不與滅智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滅智不相應無相三昧相應法。彼是何耶。滅忍俱聚中無相三昧相應法。與滅智相應亦與無相三昧者。除無相三昧[4]應於滅智。以多故除。諸餘滅智無相三昧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滅智相應亦不與無相三昧者。滅智不相應無相三昧。彼是何耶。滅忍俱聚中無相三昧體。不與滅智相應。以他聚故。不與無相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諸餘滅智無相三昧不相應心心數法。無漏法中。餘有空三昧無願三昧俱聚一切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餘廣說如法智。
 
[0404a03] 若法與道智相應。不與空三昧無相三昧相應。亦與無願三昧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道智相應。不與無願三昧者。無願三昧[*]應於道智。道智俱聚中無願三昧體。與道智相應。不與無願三昧。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無願三昧相應不與道智者。道智應於無願。無願俱聚中道智體。與無願三昧相應。不與道智。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道智不相應無願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俱聚中。與無願三昧相應法。與道智相應。及與無願三昧者。除道智相應無願。以多故除。諸餘道智無願三昧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道智相應亦不與無願三昧者。道智不相應無願三昧。彼是何耶。答曰。苦忍苦智集忍集智道忍俱聚中無願三昧體。不與道智相應。以他聚故。亦不與無願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道智無願三昧不相應心心數法。無漏法中餘有空無相俱聚一切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餘廣說如法智。
 
[0404a25] 若法與空三昧相應。不與無相無願三昧相應。亦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空三昧相應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與空三昧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知根知已根中與空三昧相應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以他聚故。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空三昧者。未知欲知根所攝空三昧未知欲知根俱聚中空三昧體。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空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空三昧所不攝不相應未知欲知根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無願無相三昧俱聚中。與未知欲知根相應法。與空三昧相應。亦與未知欲知根者。未知欲知根所攝與空三昧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根及餘非根心數法。不與空三昧相應亦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空三昧。彼是何耶。知根知已根俱聚中空三昧體。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以他聚故。不與空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空三昧未知欲知根所不攝不相應諸餘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未知欲知根不攝不相應。與無願無相三昧相應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空三昧於未知欲知根。空三昧於知根知已根亦如是。
 
[0404b21] 若法與空三昧相應。亦與念覺支相應耶。乃至[1]廣作四句。與空三昧相應不與念覺支者。念覺支應於空三昧。空三昧俱聚中念覺支體。與空三昧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念覺支相應不與空三昧者。空三昧應於念覺支。念覺支俱聚中空三昧體。與念覺支相應。不與空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空三昧不相應念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無願無相三昧俱聚中。[2]念覺支相應法。與空三昧相應亦與念覺支者。除空三昧相應念覺支。以多故除。諸餘空三昧念覺支相應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空三昧相應亦不與念覺支者。空三昧不相應念覺支無願無相三昧俱聚中念覺支體。不與空三昧相應。以他聚故。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諸餘心心數法無漏心無餘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空三昧於念覺支。空三昧於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捨覺支正見正方便正念亦如是。
 
[0404c14] 若法與空三昧相應。亦與喜覺支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空三昧不與喜覺支者。喜覺支應於空三昧。空三昧俱聚中喜覺支體。與空三昧相應。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喜覺支不相應空三昧相應法。彼是何耶。未至禪中間禪第[3]三第四禪三無色定中。空三昧相應法。與喜覺支相應非空三昧者。空三昧應於喜覺支。喜覺支俱聚中空三昧體。與喜覺支相應。不與空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空三昧不相應喜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無願無相三昧俱聚中喜覺支相應法。與空三昧相應亦與喜覺支者。除喜覺支相應空三昧。除空三昧相應喜覺支。餘與空三昧喜覺支相應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覺觀隨地。不與空三昧相應亦不與喜覺支者。空三昧不相應喜覺支無願無相三昧俱聚中喜覺支體。不與空三昧相應。以他聚故。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喜覺支不相應空三昧。彼是何耶。未至中間禪第三第四禪三無色定俱聚中空三昧體。不與空三昧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亦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地中無喜故。諸餘心心數法。餘者未至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定中。無願無相三昧俱聚中一切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空三昧於喜覺支。空三昧於正覺亦如是。若法與空三昧相應。亦與定覺支相應耶。答曰。若與空三昧相應。亦與定覺支相應。頗與定覺支相應。不與空三昧相應耶。答曰有。空三昧所不攝定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無願無[1]相俱聚中定覺支相應法。如空三昧於定覺支。空三昧於正定亦如是。如空三昧無願無相三昧說亦如是。異者無願無相三昧於喜覺支於正見正覺亦如是。
 
[0405a21] 若法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知根知已根相應。亦與念覺支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念覺支者。未知欲知根所攝念覺支未知欲知根聚中念覺支體。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念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念覺支相應不與未知欲知根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念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2]知根知已根俱聚中念覺支相應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以他聚故。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與念覺支者。未知欲知根所攝念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根及彼相應非根心數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不與念覺支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攝念覺支。彼是何耶。答曰。知根知已根俱聚中念覺支體。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以他聚故。不與念覺支相應行。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心心數法。更無無漏心。餘一切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未知欲知根於念覺支。未知欲知根於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定覺支正見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
 
[0405b14] 若法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與喜覺支耶。乃至廣作四句。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喜覺支者。未知欲知根所攝喜覺支。未知欲知根俱聚中喜覺支體。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喜覺支不攝不相應未知欲知根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未至中間第三第四禪中未知欲知根相應法。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彼地無喜故。與喜覺支相應不與。未知欲知根者。未知欲知根[3]不攝喜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知根知已根中喜覺支相應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以他聚故。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與喜覺支者。未知欲知根所攝喜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根及[4]彼相應非根心數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不與喜覺支者。未知欲知根不攝不相應喜覺支彼是何耶。答曰。知根知已根俱聚中喜覺支體。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以他聚故。亦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未知欲知根喜覺支不攝不相應心心數法。彼是何耶。答曰。未至中間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知根知已根俱聚中一切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
 
[0405c09] 若法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與猗覺支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猗覺支者。猗覺支應於未知欲知根。未知欲知根俱聚中猗覺支體。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猗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與猗覺支相應不與未知欲知根者。未知欲知根不相應猗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知根知已根俱聚中猗覺支相應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是他聚故。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與猗覺支者。猗覺[5]支未知欲知根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十大地。九善大地。及心覺。
 
[0405c21] 觀隨地。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不與猗覺支者。未知欲知根不相應猗覺[6]支。彼是何耶。知根知已根俱聚中猗覺支體。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是他聚故。亦不與猗覺支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心心數法。更無無漏心。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未知欲知根於猗覺支。未知欲知根於捨覺支亦如是。若法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與正覺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正覺者。正覺應於未知欲知根俱聚中正覺體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不與正覺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正覺不相應未知欲知根相應法。彼是何耶。中間禪三禪中未知欲知根相應法。與正覺相應不與未知欲知根者。未知欲知根不相應正覺相應法。彼是何耶。知根知已根俱聚中正覺相應法。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以他聚故。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與正覺者。未知欲知根正覺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十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觀。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亦不與正覺者。未知欲知根不相應正覺。彼是何耶。知根知已根俱聚中正覺體。不與未知欲知根相應。以他聚故。亦不與正覺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心心數法。餘者中間禪三禪三無色定中知根知已根俱聚中一切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說亦如是。異者。
 
[0406a21] 若法與知已根相應。亦與正見相應耶。乃至廣作四句。與知已根相應不與正見者。知已根所攝正見知已根俱聚中正見體。與知已根相應。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正見不相應知已根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盡智無生智俱聚中與已知根相應。不與正見相應。以他聚故。與正見相應不與已知根者。知已根所不攝正見相應法。未知欲知根知根俱聚中正見相應法。不與已知根相應。以他聚故。與知已根相應。亦不與正見者。知已根正見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八根及彼相應非根心心數法。不與已知根相應亦不與正見者。知已根所不攝。正見未知欲[1]知根俱聚中正見體。不與知已根相應。以他聚故。不與正見相應。所以者何。自體不應自體如先說。及餘心心數法無漏法無餘餘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餘相應如先品說。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2]第五十八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9-2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三
 
[0406b19] 有四十四智體。知老死智體。知老死集智體。知老死滅智體。知老死滅道智體。乃至知行亦如是。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佛告比丘。我今當說四十四智體。汝等皆應一心善聽。佛說是經。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欲廣分別故。而作此論。問曰。若佛經是此論根本者。何故世尊說此經耶。答曰。世尊以如是方便道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欲以是方便道門示諸弟子。汝等不捨是方便道門者。不久當得盡漏。譬豪富長者。以如是方便積聚財物。復欲以是方便教諸子孫。汝等不應捨離如是方便。不久當得無量財寶。彼亦如是。
 
[0406c03] 云何四十四智體。知老死是一智體。知老死集是二智體。知老死滅是三智體。知老死滅道。是四智體。知因老死。有四智體。乃至知行。亦有四智體。十一四則有四十四智體。問曰。何故不說知無明智體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是有支有為作因者說智體。無明雖是有支有不為作因。復次有四法者立智體。無明有三法義故不立。知老死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苦智等智。知老死集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集智等智。知老死滅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滅智等智。知老死滅道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道智等智。如知老死。有十六智乃至知行。亦有十六智。若分別在身。及以剎那。則有無量無邊。此中以有支以諦以對治故。有四十四智體。
 
[0406c18] 問曰。此四十四智體幾在過去。幾在未來。幾在現在。答曰。或在過去。或在未來。或在現在。幾緣過去。幾緣未來現在。答曰。三十三緣三世。十一緣非世法。若如雜[6]揵度所說者。三緣過去。謂知行知行集知識集。三緣未來。謂知老死知老死集知生。十六緣現在。謂知[7]生知生集。知有知有集。知取知取集。知愛知愛集。知受知受集。知觸知觸集。知六入知六入集。知名色知名色集知識。十一緣三世。十一緣非世。幾是有漏幾是無漏。答曰。或盡是有漏或盡是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曰。二十二緣有漏。二十二緣無漏。幾是有為幾是無為。答曰。盡是有為。無有智是無為者。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曰。三十三緣有為。十一緣無為。此智體不能得正決定。不得果。不離欲。不盡漏。是聖人本所得法。為遊戲故。為觀本所作故。為受現法樂故。為受用聖法故。起此智現在前。
 
[0407a07] 有七十七智體。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此是佛經。佛經說。我今當說七十七智體。謂知生是老死緣智體。非不緣生有老死智體。乃至廣說。佛何故說此經者。如先說。
 
[0407a11] 云何七十七智體。答曰。知生是老死緣是一智體。非不緣生有老死是二智體。過去生曾為老死緣是三智體。非不曾緣過去生有老死是四智體。未來生當為老死緣是五智體。非不當緣未來生有老死是六智體。及知法住智此法是無常是有為從因緣生。是盡法是滅法。是無欲法。知如是法者是第七智體。如知老死有七智體乃至知行亦有七智體。十一七智體則有七十七智體。問曰。此中何故不說知無明。緣智體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若是有支有為作因者說智體。無明雖是有支有不為作因。知生是老死緣。是四智體。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非不緣生有老死智體。何故復作此說耶。答曰。論有二種。一定自言。二定他言。定自言者。如佛弟子。以佛法義。定於自言。如外道弟子。以外道義。亦定自言。如育多婆提。以育多婆提義。定於自言。如毘婆闍婆提。以毘婆闍婆提義。定於自言。定他言者。如佛弟子定外道弟子言。外道弟子定佛弟子言。如育多婆提定毘婆闍婆提言。如毘婆闍婆提定育多婆提言。或謂。此但為論議故。作如是說。非是實法。欲令此義決定。有如是實事故作是說。非不緣生有此老死。此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通前有八智。如過去生曾為老死緣智體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知集智。通前有十二智體。知非不曾緣過去生有老死智體是四智。如先說。通前有十六智體。知未來生當為老死緣智體是四智。如先說。通前有二十智體。知非不當緣未來生有老死智。體是四智。如先說。通前有二十四智體。知法住智。乃至廣說。通前有二十五智體。如知老死緣有二十五智體。乃至知行緣有二十五智體。若分別在身及剎那者。則有無量無邊智體。此中以有支以世以諦以對治故。立七十七智體。問曰。何故不說知現在智體耶。答曰。或有說者。生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說知現在智體。過去者知過去。未來者知未來。復有說者。知生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1]說知三世。過去即知過去。未來即知未來。
 
[0407b23] 問曰。此智幾在過去。幾在未來現在。答曰。或盡在過去。或盡在未來。或盡在現在。幾緣過去。幾緣未來。幾緣現在。答曰。若如所說生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說知現在智體者。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二十二緣現在。十一緣三世。若作是說。生是老死緣非不緣生有老死。是說知三世智體者。二十二緣過去。二十二緣未來。三十三緣三世。幾是有漏幾是無漏。答曰。或盡是有漏。或盡是無漏。幾緣有漏幾緣無漏。答曰。盡緣有漏。幾是有為幾是無為。答曰。盡是有為。無有智體。是無為者。幾緣有為幾緣無為。答曰。盡緣有為。此智體不能得正決定。乃至廣說。
 
[0407c07] 及法住智。乃至廣說。法住智者。是知因智。所以者何。住名為因三界。上中下果。在彼中住故。若知此智。名知法住智。此智是四智。謂法智比智等智集智。復有說者。若欲知法住智。是名知法住智。知彼智是道智。問曰。若然者。此說云何通。如說此是盡法滅法無欲法無漏法。非是無欲法。答曰。此文應如是說。此是盡法滅法。不應言無欲法。而不說者。有何意耶。答曰。欲呵責無漏法故。經說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問曰。此中何者是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耶。答曰。知生死增長智是法住智。知生死增長滅智是涅槃智。復次知十二緣起是法住智。知十二緣起滅是涅槃智。知苦集智是法住智。知滅道智是涅槃智。若作是說則為善通。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復有說者。苦集道智是法住智。滅智是涅槃智。問曰。若然者。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此說云何通。答曰。涅槃智亦有在後者。復次諸邊中智是法住智。根本中智是涅槃智。何以知之。經說有眾多異學梵志。共集一處作如是談論。聞有此言。沙門瞿曇未出世時。我等為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而見尊重供養。今沙門瞿曇出世。奪我名稱利養。猶如日出令火無光。我等今當作何方便還得名譽利養。乃至廣說。復作是念。沙門瞿曇更無異德。但善知經論。顏貌端正我等不假顏貌。但知經論者。便可還得名譽利養。乃至廣說。復作是言。今此眾中誰能堪任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而竊於法。令我等受持讀誦。復作是言。今蘇尸摩梵志志念堅固。堪任於沙門瞿曇法中出家竊法。令我等受持讀誦。即皆往詣蘇尸摩所。具陳上事而以告之。爾時蘇尸摩以二事故。而便可之。一以親愛眷屬故。二以善根因緣故。爾時蘇尸摩出王舍城。詣於竹林。時有眾多比丘。在精舍門邊。往反經行。爾時蘇尸摩遙見諸比丘。即往其所而作是言。諸比丘。當知我欲於沙門瞿曇法中[1]淨修梵行。時諸比丘即將蘇尸摩詣世尊所。而白佛言。[2]今此蘇尸摩梵志者。欲於世尊法中出家受具足[3]戒行比丘法。佛告諸比丘。汝等可為蘇尸摩出家授其具足。時諸比丘即為出家授具足。時蘇尸摩聰明智慧。念力堅固。未久之間。讀誦三藏。少解其義。便作是念。若欲利我親屬者。今正是時。從竹林出欲詣王舍城。世尊有遍照眼。守護於法。誰能竊者。爾時有五百比丘詣蘇尸摩所。或有說者。是諸比丘佛所化作。或有說者。是實比丘。時諸比丘到蘇尸摩所。皆作是言。蘇尸摩。當知我等生分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時蘇尸摩便問諸比丘言。汝等依於初禪得盡漏耶。答曰。不也。依第二第三第四禪及過色無色寂靜解脫得盡漏耶。答言不也。時蘇尸摩復作是言。汝等既不依禪定。而得盡漏。誰當信耶。時諸比丘皆作是言。我等是慧解脫。時蘇尸摩不識慧解脫。若我親屬問是義者。我則不知。以是事故。還詣佛所。具以上事。向佛說之。佛作是答。蘇尸摩。當知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蘇尸摩復白佛言。世尊。我今不知何者法住智何者是涅槃智。佛告蘇尸摩。汝知與不知。但法應如是。先有法住智後有涅槃智。彼諸[4]比丘。先依未至禪盡漏。後起根本禪。以是事故。知諸邊中智是法住智根本中智是涅槃智。
 
[0408b12] 若成就法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比智現在前。設成就比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以法智在前得故。若成就法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云何若得不失。已離欲愛。於彼離欲不退。設成就他心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法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法智。亦成就苦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苦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此二智一時得故。若成就法智。亦成就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集滅道智。亦成就法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法智在前得故。若成就比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云何若得不失。已離欲愛。於彼離欲不退。設成就他心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云何為得。若苦比智現在前。若成就比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如先說。若成就比智。亦成就苦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苦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若得。如先說。若成就比智。亦成就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如先說。設成就集滅道智。亦成就比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他心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設成就等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如先說。若成就他心智。亦成就苦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苦集滅道智。亦成就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如先說。若成就等智。亦成就苦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苦集滅道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苦智。亦成就集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集滅道智。亦成就苦智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苦智在前得故。若成就集智。亦成就滅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滅道智。亦成就集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滅智。亦成就道智耶。答曰。若得。設成就道智。亦成就滅智耶。答曰。如是。
 
[0408c21] 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何等時成就過去未來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5]二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時。已起滅法智。設成就未來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法智。不成就過去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若不起比智等智忍。若非無心時。乃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現在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見道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法智非過去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時。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未來法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見道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時。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起法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若成就現在法智。必成就未來。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何等時成就三世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見道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法智。不成就過去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法智現在前。若成就未來法智。亦成就過去現在耶。答曰。或成就未來法智。非過去現在。及過去非現在。及現在非過去。及過去現在。成就未來法智。非過去現在者。若得法智未滅。設滅便失。則不現在前。若得法智。是則明有未來。若未滅。設滅便失。則明無過去。不現在前。則明無現在。何等時成就未來法智。不成就過去現在耶。見道中無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不起法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不起法智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若已起滅法智。不起法智現在前。若已起滅法智。則明有過去。不起法智現在前。則明無現在。若成就過去。必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過去未來法智。不成就現在耶。答曰。如先說。成就過去未來法智時。及現在非過去者。起法智現在前。若未滅設滅便失。起法智現在前。則明有現在若未滅設滅便失。則明無過去。若成就現在。必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法智。非過去耶。答曰。如先說。成就未來現在法智時。及過去現在者。若以起滅法智不失。起法智現在前。若以起滅法智不失。則明有過去。起法智現在前。則明有現在。若成就過去現在。必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三世法智耶。答曰。如先說。成就三世法智時。設成就過去現在法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若成就現在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耶。答曰。未來則成就。過去若滅已不失。若未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三世法智耶。答曰。如先說。成就三世法智時。設成就過去未來法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如先說。如法智作六句。比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作六句亦如是。
 
[1]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九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9-24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六十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相應品第四之四
 
[0409c24] [2]若成就過去他心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若成就過去。必成就未來。何等時成就過去未來他心智耶。答曰。生欲界離欲界欲者。及生色界者。若學人於欲界色界。已起滅無漏他心智。命終生無色界。未得阿羅漢果者。設成就未來他心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未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生欲界色界。則無是事。若於欲界色界。已起滅他心智。命終生無色界。於彼得阿羅漢果者。是時不起滅他心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若聖人於欲色界。不起滅無漏他心智。命終生無色界者。唯成就未來他心智非過去。若成就過去他心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若不起餘智。不起忍。若非無心。乃現在前。設成就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如是。何等時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耶。答曰。生欲色界。起他心智現在前。若成就未來他心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答曰。若不起餘智及忍。若非無心。乃現在前。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曰。生欲色界。起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他心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若成就現在。必成就未來。若成就過去他心智。亦成就未來現在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如先說。何等時成就三世他心智耶。答曰。生欲色界。起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未來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如是。何等時成就三世他心智耶。答曰。如先說。若成就未來他心智。亦成就過去現在耶。答曰。或成就未來他心智非過去現在。及過去非現在。及過去現在。何等時成就未來他心智。非過去現在耶。答曰。生欲色界中。無有是事。若學人於欲色界中。不起滅無漏他心智。命終生無色界。未得阿羅漢果者。若已起滅他心智。命終生無色界。得阿羅漢果者。是時唯成就未來。及過去非現在者。生欲界離欲愛。不起他心智現在前。生色界不起他心智現在前。若學人已起滅無漏他心智。命終生無色界。未得阿羅漢果者。及過去現在者。生欲色界。起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他心智現在他心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何等時成就三世他心智耶。答曰。如先說時。若成就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耶。答曰。如是。何等時成就三世他心智耶。答曰。如先說時。設成就過去未來他心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答曰。如先說。
 
[0410b14] 若成就過去等智。亦成就未來耶。答曰。如是。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盡成就過去未來等智故。成就未來等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如是。若成就過去等智。亦成就現在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若不起無漏智。不起忍。若非無心乃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等智。亦成就過去耶。答曰。如是。餘廣說如經本。
 
[0410b21] 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比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比智。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比智。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比智耶。答曰。得須陀洹果阿羅漢果。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時。無有是事。所以者何。是時先有比智故。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過去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得斯陀含果時。已起滅法智非比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得阿那含果信解脫。轉根作見到亦如是。設成就過去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比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所以者何。見道中。先得法智故。得須陀洹果時。已起滅比智。不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比智。不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比智耶。答曰。若得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設成就未來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比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不起滅法智。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現在比智耶。答曰。若成就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若不起餘智。不起忍。若非無心。乃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現在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起比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起比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比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法智者。得果故失。起比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法智者。得果轉根故失。起比智現在前。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現在比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過去現在比智。及過去非現在。及現在非過去。及過去現在。成就過去法智。非成就過去現在比智者。已起滅法智。未起滅比智。不起比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過去現在比智耶。答曰。得須陀洹果阿羅漢果。時解脫轉根作不動。無有是事。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已起滅法智。未起滅比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捨。不起比智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已起滅法智比智。不起比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比智。不成就現在比智耶。答曰。如先說。及現在非過去者。已起滅法智。起比智現在前。若未滅設滅便失。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現在比智。非過去比智耶。答曰。如先說。及過去現在者。已起滅法智比智。起比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比智起比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比智起比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現在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如先說。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現在比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比智起比智現在前。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說亦如是。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現在比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未來現在比智及未來非現在及未來現在。成就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比智者。已起滅法智不失。未得比智。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非未來現在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及未來非現在者。已起滅法智不失。得比智不起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比智非現在耶。答曰。如先說。及未來現在者。已起滅法智不失。起比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現在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起比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亦如是。設成就未來現在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如先說。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現在比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時。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比智現在前。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比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比智。及未來非過去。及過去未來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比智者。已起滅法智不失。未得比智。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及未來非過去者。已起滅法智不失。得比智未滅。設滅便失。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比智非過去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阿羅漢果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時。無有是事。所以者何。比智在前得故。得斯陀含阿那含果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已起滅法智。未起滅比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及過去未來比智者。已起滅法智。比智不失。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未來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比智。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比智。設成就過去未來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未來比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所以者何。法智在前得故。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比智。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已得果故失。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亦如是。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現在比智耶。答曰。是中有五句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現在比智者。答曰。如先說。及未來非過去現在者。答曰。如先說。及過去未來非現在者。答曰。如先說。及未來現在非過去者。答曰。如先說。及過去未來現在者。已起滅法智比智。起比智[1]現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三世比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集諦時一心頃。見滅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比智。起比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比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2]答如先說。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3]就過去他心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過去。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他心智耶。答曰。離欲愛人。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離欲愛人。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他心智。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非他心智耶。答曰。未離欲愛人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未離欲愛人。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已起滅法智。設成就過去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他心智非法智耶。答曰。離欲愛人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得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未起滅法智。設起滅者。得果故失。離欲愛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設起滅者。轉根故失。若於欲界不起滅法智。命終生色界者。若於欲[4]界色界。已起滅無漏他心智。不起滅法智。命終生無色界。未得阿羅漢果者。生欲界離欲愛凡夫。生色界凡夫。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他心智耶。答曰。若得不失則成就。云何得不失。若離欲愛。於彼離欲不退。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他心智耶。答曰。如先說時。設成就未來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已滅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他心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離欲愛人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得阿那含果得阿羅漢果。未起滅法智。設起滅者。得果故失。離欲愛信解脫轉根作見到。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設起滅者。轉根故失。若於欲界。未起滅法智。命終生色無色界。設起滅者。即於彼得阿羅漢果。生欲界離欲凡夫。生色界凡夫。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現在他心智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若不起餘智不起忍。若非無心。乃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5]智成就現在他心智耶。答曰。得阿那含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起他心智現在前。若於欲界。起滅法智。命終生色界。起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他心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阿那含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設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他心智現在前。若於欲界。不起滅法智。命終生色界。起他心智現在前。設起滅者。即於彼得阿羅漢果。起他心智現在前。生欲色界凡夫。起他心智現在前。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耶。答曰。或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及過去非現在。及過去現在。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現在他心智者。若已起滅法智。不起滅他心智。設起滅者便失。不起他心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耶。答曰。如先說。未離欲愛時。及過去非現在前者。已起滅法智他心智不失。不起他心智現在前。如先說。異者言不起他心智現在前。及過去現在者。已起滅法智他心智不失。起他心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阿那含果。已起滅法智。起他心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起他心智現在前。若於欲界。已起滅法智。命終生色界。未得阿羅漢果。起他心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生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非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阿那含果。未起滅法智。起他心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起他心智現在前。若於欲界不起滅法智。命終生色界。起他心智現在前。設起滅者。生色界得阿羅漢果。起他心智現在前。生欲色界凡夫。起他心智現在前。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曰。此中有三句。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未來現在他心智者。[1]答如先說。及未來非現在者。已起滅法智不失。得他心智不起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非現在耶。答曰。離欲愛人。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阿那含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不起他心智現在前。若於欲界。起滅法智。命終生色界。未得阿羅漢果。不起他心智現在前。若生無色界。未得阿羅漢果。及未來現在者。已起[2]滅法智不失。起他心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曰。如先說。成就過去現在他心智時。設成就未來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如先說。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他心智耶。答曰。此中有三句。成就過去法智。非過去未來他心智者。答如先說。及未來非過去者。已起滅法智他心智。未起滅。設滅便失。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他心智耶。答曰。生欲色界。無有是事。若於欲色界。起滅法智。不起滅無漏他心智。命終生無色界。未得阿羅漢果。及過去未來他心智者。答曰。如先說。設成就過去未來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如先說。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耶。答曰。此中有四句。隨相而說。設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他心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亦如先說。
 
[0413b06] 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等智耶。答曰如是。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等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設成就過去等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等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一切凡夫人及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設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等智耶。答曰如是。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未來等智。答曰。如先說。設成就未來等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已滅不失則成就如先說。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亦如先說。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現在等智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若不起無漏智。不起忍。若非無心乃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現在等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時。已起滅法智。起等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等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等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起等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3]轉根故失起等智現在前。餘隨相廣說作七句。
 
[0413c07] 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苦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苦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苦智。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過去苦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集滅道法智。未起滅苦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設成就過去苦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苦智法智耶。答如先說。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苦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苦比智。未起滅法智。設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苦智耶。答曰如是。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苦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二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設成就未來苦智。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苦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未來苦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1]一心頃。得須陀洹果。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故失。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現在苦智耶。答曰。若現在前。云何為現在前若不起餘智不起忍。若非無心。乃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現在苦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起苦智現在前。設成就現在苦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成就。何等時成就現在苦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苦智現在前。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現在苦智耶。答曰。此中有四句。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過去現在苦智者。若已起滅法智不失則成就。未起滅苦智。設起滅者便失。不起苦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不成就過去現在苦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未起滅苦智。設起滅者。得果故失。不起苦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未起滅苦智。設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不起苦智現在前。及過去非現在者。已起滅法智苦智。不起苦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苦智。[2]不成就現在苦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見集諦時四心頃。見滅諦時四心頃。見道諦時三心頃。得須陀洹果。已起滅法智苦智。不起苦智現在前。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苦智。不起苦智現在前。及現在前非過去者。若已起滅法智不失。未起滅苦智。設起滅者便失。起苦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現在苦智非過去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未起滅苦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苦智現在前。及過去現在者。已起滅法智苦智。起苦智現在前。何等時成就過去法智及過去現在苦智耶。答曰。得正決定。見苦諦時一心頃。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法智苦智。起苦智現在前。設成就過去現在苦智。亦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若滅已不失則成就。如先說時。若不滅設滅便失則不[3]成就。何等時成就過去現在苦智。不成就過去法智耶。答曰。見道中無有是事。得須陀洹果。乃至時解脫轉根作不動。已起滅苦比智。未起滅法智。先起滅者。得果轉根故失。起苦比智現在前。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未來現在苦智耶。答曰。未來則成就。現在若現在前。餘隨相而說。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苦智耶。答曰。未來則成就。過去若滅不失則成就。餘隨相而說。若成就過去法智。亦成就過去未來現在苦智耶。答曰。此中有四句。隨相而說。如法智於苦智作七句。法智於集滅道智作七句亦如是。過去法智過去比智過去他心智作七句。乃至道智作七句亦如是。餘廣說如使[4]犍度。一行歷六七大七有以差別。答亦如使[*]犍度。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5]第六十[6]
 
毘婆沙序
 
釋道[7]挻作
 
[0414c13]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司南。司南既住。則群迷革正。指歸既宣。則邪輪輟駕。[8]自釋迦遷暉六百餘載。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真。以為靈燭久潛。神炬落[9]耀。含生昏喪。重夢方始。雖前勝迦旃延撰。阿毘曇以拯頹運。而後進之賢。尋其宗致。儒墨競搆。是非紛如。故乃澄神畜觀。搜簡法相。造毘婆沙抑正眾說。或即其殊辯。或標之銓[10]評。理致淵曠。文蹄艷博。西域勝達之士。莫不資之以鏡心。監之以朗識。而冥瀾潛灑。將洽殊方。然理不虛運。弘之由人。大沮渠河西王。天懷遐廓。標誠冲寄。雖迹纏紛務。而神捿玄境。用能丘壑廊廟館第林野。是使淵叟投策。巖逸來庭。息心昇堂。玄客入室。誠詣既著。理感不期。有沙門道泰。才敏自天。沖氣疏朗。關博奇趣。遠參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嶮爰至葱西。綜攬梵文。義承高旨。并獲[1]梵本十萬餘偈。既達涼境。王即欲令宣譯。然懼[2]環中之固將或未盡。所以側席虛衿企屬明勝。天竺沙門浮陀摩。周流敷化。會至涼境。其人開悟[3]淵博。神懷淵邃。研味鑽仰。俞不可測。以乙丑歲四月中旬。於涼城內苑閑豫官寺請令傳譯理味。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餘人。考文評義。務在本旨。除煩即實。質而不野。王屢迴駕陶其幽趣。使文當理詣。片言有寄。至丁卯歲七月都訖。合一百卷。會涼域覆沒。淪[4]湮遐境。所出經本。零落殆盡。今涼王信尚發中探練幽趣。故每至新異希仰奇聞。更寫已出本六十卷。送至宋臺宣布未聞。庶令日新之美。敞於當時。福祚之興。垂於來葉。[*]挻以微緣豫參聽末。欣遇之誠。竊不自默。粗例時事。以貽來哲。
 
[0415a17] 如來滅後。法勝比丘造阿毘曇心四卷。又迦旃延子造阿毘曇。有八揵度凡四十四品。後五百應真造毘婆沙。重釋八揵度。當沮渠翻時大卷一百。大武破沮渠已後。零落收拾得六十卷。後人分之作一百一十卷。唯釋三揵度。五揵度失盡。
 
[0415a23] 毘婆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