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3908阅读
  • 0回复

达摩祖师二入四行禅(译文)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54
铜币
356
威望
30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慧竟 整理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教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悕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说偈言。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明佛心宗  等无差误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二入四行禅法终译文:悟入禅道有许多途径,概要地来说,不超过二种:一是从理观而入;二是从行持而入。理观悟入的方法是:先依圣教所开示的根本理趣,悟入自性的心宗,并且深信一切有生命的众生都是同一个法界真如的引妙性,只是因为在根尘相对中,被客尘落谢的妄想执着所覆盖,所以不能够空明显现,假如能离妄想而归于本空的真性,凝住于寂寂然的壁观之中,此时在无自无他凡圣平等不二的现量中观照,并能一直坚持安住,而不被内外诸相所移异,再也不起文字道理的解会,只是无心而观,这就与真性的理体冥冥相符合。即此当下,没有任何分别念,是寂寂然而无作为,如此安住,叫做理观的契入方法。行持的契入有四种行,其它的一切行都摄入这四种行之中,有哪四种呢?一是报冤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什么叫报冤行?就是说一个修道的人,假如在受种种苦难的时候,应当在自心中作这样的思维:我在过去无数劫中,弃真性之本而从妄心之末,流浪在二十五有的业海之中,与众生结了许多冤憎,做了无数违背损害众生的事情,现在归向于道,清净自守,虽然没有违犯什么过失,但是过去世所造的罪殃恶业却已经成熟了,这不是天上人间所能了解的,应当甘心去承受这些业报,应当没有一点冤恨与向人倾诉必要。佛经中云:“遇到苦难的时候,不要忧愁,为什么?因为已经明白了因果业报的道理。”这样生起了正见的正念,就与真如性体完全相应,因为体悟冤业中的正念,而相应于道业,所以说这是报冤行。二是随缘行:众生之中没有实我可得,都是在真性中而随业力而转变的假相,所以在苦乐之中而又被动地感受于苦乐,这一切都是从因缘法则中产生的。假如目前得到殊胜果报、荣誉等好事情,知道是我过去善业宿因所感,现在才得到回报,当因缘报尽时候,一切也都消失了,所以有什么值得开心呢?得与失都是从因缘中来,而修道人的心没有增与减,在喜悦的境风中,不动于心,这样自然就暗顺于道妙,所以说这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世间上的人常在迷惑之中,他们是处处贪欲染着,这就叫世俗的追求。有智慧的人,他们悟入真性后,所明白的真理是与世俗的观念相反的,因此要不受世俗的制约,安心于无为之中,一期生命中的身形,随着命运而转,不要克求与世俗一致,这样才能在世俗面前空无一物,不受其迷惑,心中就没有世俗的愿望与俗乐的享受。这样内心的功德与黑暗的现实是常常相伴相随,但仍清净无碍。在三界居住久了,就好像火宅一样,凡有身体的都有苦难,谁能够在里面能安乐自由?明了通达了这个道理,所以就放弃了对一切有的执着,把妄想停止下来,心中再无所求。佛经中说:“凡有追求的人都有苦难,心中无求,就能快乐无忧。”由此判断而了知,无求的心是真正的道行。四是称法行:自性清净的理体,我们称它为法。在这个理体上,一切众多的现象都是空无所有,没有污染,没有执着,没有此也没有彼。佛经中说:“法性中没有众生,因为离众生垢的缘故;法性中没有我相,因为离我相垢的缘故。”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信受而领悟这个道理,应当符合于法性清净理体而行法行——法体上没有悭贪,所以用身命财而行檀波罗密的舍心布施。心中没有悭吝爱惜,把一切妄心执着解脱于人空、法空、空空之中,不倚依,不执着,唯一的作用是离一切垢染,称性化度众生而不执于众生相,这是自行的称性之行,又能利益众生,也能庄严菩提大道。檀波罗密是这样,其余五度也是如此。为了消除妄想,修行六度法门,于自心中实无所行,这就是称法行。
[ 此帖被会敬在2017-03-20 11:3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