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218阅读
  • 0回复

每日五问(8)------以科学的态度践行佛法续(根据吉祥祝福法师和弟子问答整理)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28
铜币
28
威望
20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1. 问:法师好,见取乃执取错误之邪见,并视之为真实者;我语取乃以我、我所为实在的执著,即缘内身故,一切内法为我语,故贪著内法即为我语取(我取)。弟子之疑惑,我语取是否也属于见取?因后者亦为错误之邪见,并视为真实。恳请法师慈悲解惑?
  答:都是见解。欲取是欲界烦恼,我语取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另外两个(见取和戒禁取)通三界。四取详细有如下解,可参考。都是理论家的分类。我对这些名词解释不太投入,以前搞明白了,长期不使用还要重新看。你可以慢慢理解。
一解 瑜伽八十九卷十页云:复次当知依于二品,建立四取。一、在家品。二、外道法中诸出家品。当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为取,如是一切总说为取。问:何所取?答:欲、见、戒禁、我语是所取。问:何能取?答:四种欲贪是能取。问:何所为取?答:为得诸欲,及为受用,故起初取。由贪利养,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为诘责他所立论,或为免脱他所征难,起第二取。奢摩他支,为所依止,为所建立,为欲往趣世间离欲,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三摩钵底,起第三取。为欲随说分别所计作业受果所有士夫,及为随说流转还灭士夫之相,起我语取。如是四取,依于二品,谓受用欲诸在家品,及恶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品。由佛世尊每自称言,我为诸取,遍知永断正论大师故。于此法誓修行者,虽带烦恼,身坏命终,而不于彼建立诸取。所以者何?彼于诸欲无所顾恋而出家故,于见、戒、禁及以我语无执受故。恶说法者有二差别:一、于见爱展转发起怨诤论者,二、能证入世间定者。依于见爱展转发起怨诤论者,建立见取;依能证入世间定者,立戒禁取。二品为依,执著我语故。依俱品,立我语取。此中见者,谓六十二,如前应知。邪分别见之所受持身护语护,说名为戒。随此所受形服饮食威仪行相,说名为禁。谛故、住故,论说有我,名为我语。执有实物,说名谛故;执可安立,说名住故。又于此中欲爱为缘,建立欲取。依止智论利养恭敬等爱为缘,建立见取。定爱为缘,立戒禁取。有无有爱为缘,立我语取
二解 大毗婆沙论四十八卷三页云:有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问:此四取以何为自性?答:以百八事为自性。谓欲取以欲界三十四事为自性,即贪五,嗔五,慢五,无明五,疑四,缠十。见取以三界三十事为自性,即欲、色、无色界见各有十。戒禁取以三界六事为自性,即欲、色、无色界戒、禁、取各二。我语取以色、无色界三十八事为自性,即贪十,慢十,无明十,疑八。由此四取以百八事为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取?答:以三事故,说名为取:一、执持故,二、收采故,三、选择故。又以二事,故名为取:一、能炽然业,二、行相猛利。能炽然业者,取令五趣有情业火恒炽然故。行相猛利者,诸取行相极勇捷故。问:取是何义?答:薪义是取义,如缘薪故,火得炽然。有情亦尔,烦恼为缘,业得炽盛。复次,缠裹义是取义,如蚕作茧,自缠自裹,乃至于中而自取死。有情亦尔,起诸烦恼,自缠自裹,而于其中伤失慧命,展转乃至堕诸恶趣。复次,伤害义是取义。如利毒刺,数刺其身,身便损坏。有情亦尔,烦恼毒刺,数刺法身,法身便坏。
三解 法蕴足论十卷二十七页云:何等四取?一、欲取,二、见取,三、戒禁取,四、我语取。云何欲取?谓欲界系,除诸见余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名欲取。云何见取?谓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如是四见,是名见取。云何戒禁取?谓有一类,取戒,取禁,取戒禁,为能清净,能解脱,能出离,能超苦乐至超苦乐处,是名戒禁取。云何我语取?谓色无色界系,除诸见余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名我语取。
四解 集异门论八卷六页云:四取者:一、欲取,二、见取,三、戒禁取,四、我语取。云何欲取?答:除欲界系诸见及戒禁取,诸余欲界系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名欲取。云何见取?答:谓四见: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如是四见,合名见取。云何戒禁取?答:如有一类于戒执取,谓执此戒,能清净,能解脱,能出离,能超苦乐至超苦乐边;或于禁执取,谓执此禁,能清净,能解脱,能出离,能超苦乐至超苦乐边;或于戒、禁俱执取,谓执此戒、禁,俱能清净,能解脱,能出离,能超苦乐至超苦乐边,是名戒禁取。云何我语取?答:除色无色界系诸见及戒禁取,诸余色无色界系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名我语取
五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一页云: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即欲瀑流加无明,名欲取,有三十四物,谓贪、嗔、慢、无明各五,疑四,缠十。即有瀑流加无明,名我语取,有四十物,谓贪、慢、无明各十,疑八,及惛沈、掉举。诸见中除戒禁取,余名见取,有三十物。戒禁取名戒禁取,有六物。由此独处,圣道怨故,双诳在家出家众故。于五见中,此别立取,谓在家众由此诳惑,计自饿、服气及坠山岩等为天道故。诸出家众由此诳惑,计舍可爱境,受杜多功德,为净道故。薪义是取义,能令业火炽然相续而生长故。如有薪故,火得炽然。如是有烦恼故,有情业得生长。又猛利义是取义。或缠裹义是取义,如蚕处茧,自缠而死。如是有情四取所缠,流转生死,丧失慧命。

2.问:法师好,如何理解五上分结中色界的贪和无色界的贪?以及如何克服其中的我慢?
  答:五上分结中的贪是指对禅定的乐、清净、空的贪。观无常苦无我都可以破我慢。

3.问:法师好,我们学阿含止观主要是戒定慧完善自身并求解脱,那平时如何帮助那些饿鬼畜生解脱?还有一些非人,无始以来的债主冤家等?假设碰到或见到,如何正确处理?这世间有鬼神,但世人宁相信鬼话,也不相信神话啊!
  答:三恶道众生不能解脱,只能种善因待投生善趣才有希望。如碰到,可以慈悲心祝福。
凡夫肯定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我们主要管好自己,经常看到别人的毛病会生烦恼。

4.问:法师好,世人观无我,多会产生“既无我,谁受报”的疑惑,诚请师父开示。
  答:此识随生随灭是无常变化的,故知识(心)中无我(没有不变的主宰者)。虽然身心无常无我,但是前后有因果的相续性而被认为是同一个有情。

5. 问:法师好,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和五别境心所法(欲、胜解、念、定、慧)是属于唯识的心念处吧?弟子在参考广超法师的《定慧之路》中也提到,但理解的不是很透。其中作意和想如何界别?如:嘴干,欲喝水解渴……作意;水入口,湿润……触;产生解渴后之舒服感……乐受;了知‘’喝水能解渴,解渴后很舒服‘‘……想;渴了就去喝水……思,即行。弟子愚钝,为了理解五遍行作了上述一个假想实例,不知是否正确?恳望法师慈悲指正?
   答:五遍行各个宗派搞理论的都认同,南传佛教是六遍行加上一个三摩地(不太合理)。
作意 (术语)心所名。相应于一切之心而起者,具使心惊觉而趣所缘之境之作用。俱舍论四曰:“作意,谓能令心惊觉。”成唯识论三曰:“作意,谓能惊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想是取相(类似于镜子照取形象,不是思考),外境在识中形成形象。
五遍行是同时出现没有前后的,根与尘和合生识,此三合和叫做触,同时作意(类似于识运作,警醒)受(感受)想(识中取“尘”相)思(识的各种造作)。五遍行就是指每一念心都必然会出现的心所,所以叫做遍行(遍一切心念)。每一念最少有这五个,还可以更多, 比如加上贪嗔我慢无贪无嗔等等心所。
五别境心所法:欲(希求,愿望)、胜解(于境界确定)、念(对相关境明记不忘)、定(三摩地,心一境性,专心)、慧(对法能鉴别抉择)。此五个心所有法有的宗派说不一定同时生起,有的说必定同时生起。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6-02-05 21:0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