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竭陀国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罗睺罗尊者来到世尊住的地方向佛陀行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要怎样认知、观察我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的一切事物,才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缚的烦恼。?」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现在是问我「要怎样认知、观察我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的一切事物,才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缚的烦恼吗。?」
罗睺罗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罗睺罗!当知这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这一切物质现象都不是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样就叫正确如实的察知。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精神现象都不是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精神现象中,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如实的察知
「就像这样,罗睺罗啊!比丘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能够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的话,那么对于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的一切事物,便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缚的烦恼了。」
「罗睺罗啊!比丘如能像这样地去观察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一切事物,而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缚烦恼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可说是已断除了一切爱欲,转去束缚身心的一切烦恼,获得正确的觉证,从这最后一次受生死苦的身体中得到究竟解脱。」
那时,罗睺罗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二三经注释:
1、王舍城:古印度摩竭陀国都城名。
2、迦兰陀竹园:一说为迦兰陀长者所奉,为印度最早的僧园,又名竹林精舍;一说为频婆沙罗王所奉。
3、罗睺罗:亦称罗云,为佛陀的嫡子,出家而为其弟子。在弟子中为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比丘。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
4、「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大德!如何知、观者,于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得灭我慢、我所慢、慢随眠耶?」巴利英译本此处作:‘
How lord,should one know,how should one see,so that in this body,together with its consciousness,and likewise in all external objects,he has no more idea of “I ”and “mine ”, no more leanings to conceit ?‘英译与汉译南传经意相当。句中「识身」,据佛光大辞典解说有二义:一、指具有精神作用之身体,即身与心。本事经卷五﹙大正一七册‧六八六页上﹚:「由此定故,于有识身,即外一切所缘相中,﹙中略﹚善伏善断。」二、指认识作用之种类。身,集、种类之意。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正二册八五页上﹚:「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中略﹚意识身。」由引例来看,此识身应指身心而言。
5、无有我:我,是主宰的意思。佛教说我们通常所执着的我是假我,因为这个我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故说无有我。
6、我所见:即见外境一切诸相为我所有。
7、我慢、使、系着: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使,烦恼的别名,即随眠,是潜伏的烦恼种子。系着,也是烦恼的别名。
8、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即无我、无我所、五蕴不在我中、我不在五蕴中。
9、平等慧:即平等性智,是如来四智之一,是转第七识(末那识)的我见,证自他平等的道理所得到的智慧。
10、诸结:即束缚身心的各种烦恼。
11、无间等:无间等,又译作「现观」,有领会、理解、觉证、证悟的意思。
12、究竟苦边:苦边,即苦际,苦报的终点,亦即最后一次受生死的身体。此句言从这最后一次受生死苦的身体中得到究竟解脱。
二四、本经与前经(二三)大意相同,经文亦雷同,但主客有异,译文从略。
第二四经注释:
1世尊为法主:世尊证悟佛法,并传布佛法,故称世尊为法主。法主,犹言大法王、大师。
2为导:言世尊智德圆满,能引导众生,脱离苦海。
3为覆:言世尊能以智德慈悲荫覆(护)众人,使无祸患。
4唯然,受教︰唯然,应允之词,犹言「是的」、「好的」。受教,言愿接受世尊的教导。
5超越疑心:即不生犹豫不定之心。
6远离诸相:诸相,以偏执而生出的各种事物的形相。
7寂静解脱:脱离一切烦恼叫寂;杜绝一切苦患叫静,寂静即涅盘的道理。此句言「达到涅盘寂静,获得自在解脱。」
二五、本经叙说多闻说之义为闻说五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才是多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个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行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就如世尊您所说的多闻,要怎样才叫多闻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现在是问我多闻的义理吗?」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比丘啊!应该知道,如果听闻到物质现象的时候,说是要对它厌嫌,远离贪欲,要把它灭尽,使它寂静不生,这就叫多闻了;同样地,听闻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时,说是要对它厌嫌,远离贪欲,要把它灭尽,使它寂静不生,这就叫多闻。比丘啊!这就是如来所说的多闻。」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雀跃,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二六、本经叙说若人能于五蕴说「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则得被称为法师。本经经文与前经雷同,译文从略。
二七、本经叙说观五蕴苦、无常,而趋向厌离、离欲、灭尽,才是向法顺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禀告说:「就像世尊您所说的法次法向,如何叫法次法向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问得好啊!问得真好!你现在想知道什么是法次法向吗?」
比丘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比丘啊!对这物质现象,要趋向厌嫌,远离贪欲,把它灭尽,这就是法次法向了;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要趋向厌嫌,远离贪欲,把它灭尽,这就是法次法向了。」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后,欢喜雀跃,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二七经注释:
1法次:即法的次第,如十二因缘法有先后秩序,其它诸法也有次有第,是名法次。
2法向:法的趋向,指对向涅盘法。
二八、本经叙说若能于五蕴生厌、离欲、灭尽,便能于现世今生中,获得寂静解脱。本经经文与前经雷同,译文从略。
第二八经注释:
1得见法涅盘:见,音现,同现字。现法:指现世今生。此句言得于现世今生中,获得寂静解脱。
2不起诸漏:漏,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瞋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不起诸漏,即不起各种烦恼。
二九、本经叙说能于五蕴说厌、离欲、灭尽方为说法师,经文与第二六经相当,与二七、二八亦雷同。可互为参考,译文从略。
三○、本经叙说尊者舍利佛答输屡那问言,谓五蕴无常、变易、不安稳,应对其厌离,方可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尊者舍利弗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有一个长者子名叫输屡那,日日四处游行修学。
有一天,他来到耆阇崛山中,拜见尊者舍利弗,嘘寒问暖后,退坐一边,告诉舍利弗说:「有些沙门、婆罗门对这无常、变易、不安稳的物质现象说:我胜他,我与他相等、我劣于他。为什么沙门、婆罗门会有这样的分别想法,而不能察见它的真实情况呢?有些沙门、婆罗门对这无常、变易、不安稳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说:我胜他、我与他相等、我劣于他。为什么沙门、婆罗门会有如此分别的想法,而不能察见真实情况呢?」
(尊者舍利弗)答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这无常、变易、不安稳的物质现象说:我胜他、我与他相等、我劣于他。到底他们是如何思量计度而不能察见真实情况的呢?对这无常、变易、不安稳的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说:我胜他、我与他相等、我劣于他。到底他们是如何思量计度而不见真实情况的呢?输屡那啊!你的意见怎样呢?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呢?」
(输屡那)答说:「是变化无常。」
(尊者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如果是变化无常,你认为这是痛苦的么?」
(输屡那)答说:「是痛苦。」
(尊者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如果是无常、痛苦,是变易之法的话,你的意见怎样?圣弟子还可在这当中察见物质现象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么?」
(输屡那)答说:「不可。」
(尊者舍利弗)说:「输屡那啊!你意见怎样呢?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你认为是常住不变,还是变易无常呢?」
(输屡那)答说:「是无常。」
(尊者舍利弗)说:「如果是变化无常,你认为这是痛苦的么?」
(输屡那)答说:「是痛苦。」
(尊者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心识等精神现象如果是变化无常、痛苦的,是一种变易法的话,你意见怎样呢?圣弟子还可在此当中察见这些精神现象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么?」
(输屡那)答说:「不可。」
(尊者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应当要知道这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物质现象都不是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的了知事物的实相。就像这样,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辨别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精神现象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精神现象中,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的了知事物的实相。输屡那啊!就像这样,对于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便可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舍利弗说完这段经文后,长者子输屡那便远离了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那时,长者子输屡那亲自见法得法,不由他人教说,于正法中得无所畏惧。他从座位上起立,袒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禀告舍利弗说:「我今天已经觉悟,从今天起,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做一名在家居士。我从今日以后,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愿以清净之心皈依佛、法、僧三宝。」
当时,长者子输屡那听闻舍利弗说法后,欢喜雀跃,向舍利弗行礼后离去。
第三十经注释:
1、舍利弗:古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释尊会中上首,以智慧第一而闻名。
2、耆阇崛山:在中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是释尊说法之地。
3、输屡那:长者子,善弹琴,即二十亿耳比丘。佛在世时证阿罗汉果,足下毛长二寸,足不踏地,为弟子中精进第一。
4、诣:拜见、拜访。
5、问讯起居:犹言嘘寒问暖。
6、不安隐:隐,即稳字。
7、何所计:计,以妄念而推度道理,常曰计度,即以意识之作用,思量分别种种事物。何所计,言如何去思量计度。
8、法眼:能够彻见真理的智慧。
9、优婆塞:指亲近皈依三宝,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众信徒。
卅一、本经叙说于五蕴的生起、息灭,息灭的方法,宜如实知道,才能获得自在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有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输屡那,日日四处游方修学,有一天,他来到耆阇崛山中舍利弗住处,向舍利弗顶礼后,退坐一边。
那时舍利弗对输屡那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物质现象不能如实知道,对于物质现象的集起不能如实知道,对于物质现象的息灭不能如实知道,对于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知道的话,输屡那啊!当知这一位沙门、婆罗门便不能断除对物质现象的贪着了。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能如实地知道,对这精神现象的集起不能如实知道,对这精神现象的息灭不能如实知道,对这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便不能断除对这些精神现象的贪着了。」
(舍利弗)又说:「输屡那啊!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物质现象能够如实地知道,对物质现象的集起如实知道,对物质现象的息灭如实知道,对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也如实知道的话,输屡那啊!当知这位沙门、婆罗门就能断除对于物质现象的贪着了。同样地,输屡那啊!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精神现象的集起如实地知道,对这精神现象的息灭如实地知道,对这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如实知道的话,输屡那啊!当知这位沙门、婆罗门就能断除对这些精神现象的贪着了。」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你意见怎样呢?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输屡那)答说:「是变化无常。」
(舍利弗)又问:「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的话,那应是痛苦的么?」
(输屡那)答说:「是痛苦。」
(舍利弗)说:「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这是一种变易法,那么圣弟子可于当中察见这物质现象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之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输屡那)答说:「不可。」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就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呢?」
(输屡那)答说:「是变化无常。」
(舍利弗)又问:「如果是变化无常,那应是痛苦的么?」
(输屡那)答说:「是痛苦。」
(舍利弗)又问:「如果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这是一种变易法,那么圣弟子可于当中察见这些精神现象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之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输屡那)答说:「不可。」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当知这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这一切物质现象都不是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样就叫正确如实的察知。输屡那啊!圣弟子对于这些物质现象能产生厌弃心,远离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那么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系缚了。」
(舍利弗)说:「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精神现象都不是我,非我所有,我不在精神现象中,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如实的察知。输屡那啊!圣弟子对于这些精神现象能产生厌弃心,远离对它的贪欲,获得自在解脱,那么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系缚了。」
当时,输屡那听闻舍利弗的说法后,欢喜雀跃,向舍利弗行礼后离去。
第三一经注释:
1、色集:色,指物质现象。集,是集起的意思。色集,指物质现象的产生。
2、色灭:指物质现象的灭除。
3、色灭道迹:指物质现象灭除的方法。
4、不如实知故:此「故」字,根据前后文意,及南传巴利本相对经文应作「者」字,文意较顺。本经余三「故」字,皆亦应改为「者」字。
卅二、本经叙说对于五蕴的生起、息灭、爱悦、祸患、出离,应如实知道;且应了知五蕴无常、痛苦,对它不贪着,才能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有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输屡那,日日四处游行修学。有一天,来到了耆阇崛山中拜访舍利弗,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
那时,舍利弗告诉输屡那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物质现象不能如实的察知,对物质现象的集起不能如实察知,对物质现象的息灭不能如实察知,对物质现象的爱乐不能如实察知,由物质现象所产生的祸患不能如实察知,自物质现象中出离也不能如实察知的话,便不能超越一切物质现象的系缚了。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能如实地察知,对这精神现象的集起不能如实察知,这精神现象的息灭不能如实地察知,对这精神现象的爱乐不能如实察知,由这精神现象产生的祸患不能如实察知,自这精神现象中出离也不能如实察知的话,这位沙门、婆罗门便不能超越这些精神现象的系缚了。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这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物质现象所产生的祸患、出离物质现象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那么这位沙门、婆罗门就能超越物质现象的系缚。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由精神现象造成的祸害、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知道,那么这位沙门、婆罗门就能超越这些精神现象的系缚了。」
(舍利弗)问说:「输屡那啊!你意见怎样呢?物质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输屡那)答说:「是变化无常。」
(舍利弗)说:「既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痛苦的么?」
(输屡那)答说:「是痛苦。」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如果物质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是一种变易法的话,那么圣弟子可于当中察见这物质现象是我、我所有、我在物质现象之中、或物质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输屡那)答说:「不可。」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你意见怎样呢?像这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呢?」
(输屡那)答说:「是变化无常。」
(舍利弗)问说:「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痛苦的么?」
(输屡那)答说:「是痛苦。」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如果心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痛苦的,是一种变易法的话,那么圣弟子可于当中察见这些精神现象是我、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之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输屡那)答说:「不可。」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当知物质现象,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这一切物质现象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物质现象中,物质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如实地知见。」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这一切精神现象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这些精神现象中,这些精神现象也不在我之中,这就叫正确如实的知见。」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圣弟子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应作正确的观察,那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能这样正确地去观察,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便不会有所摄取了;不摄取的话,就不会有所贪着;能无所贪着的话,自然便可到达涅盘寂静的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长者的儿子输屡那听闻舍利弗说法后,欢喜雀跃,向他行礼后离去。
第三二经注释:
1、不如实知故:本经文中之「故」字皆应作「者」,理由同三一经注释4。
杂阿含经卷第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