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3663阅读
  • 0回复

每日五问(2)------以科学的态度践行佛法续(根据吉祥祝福法师和弟子问答整理)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28
铜币
28
威望
20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1.问:按原始佛教之研究,缘觉和声闻二乘的区分方法有明确的错误。依阿含经的记载,阿罗汉所思维修证的四谛,内容实为十二缘起,而后世不解,以为有修十二缘起的缘觉与四圣谛的声闻乘,为佛教发展与大乘化所产生的重大错误之一?辟支迦佛是否出现在佛陀之前?
答:是的。佛本身也是阿罗汉,佛教的规矩只是将第一位成就阿罗汉的人特殊尊称为佛。第一个成就阿罗汉的人因为当时世间并没有佛法所以必然就不可能有人教他佛法。因此佛都是无师自证的阿罗汉,也可以说无师自证的阿罗汉就是佛。第二位开始及以后成就的阿罗汉就都听闻过佛法都是佛的弟子,所以称为声闻(听闻过佛法成就的)阿罗汉或者称为弟子阿罗汉(是佛的徒弟)。
辟支佛(辟支是单独的意思)也是无佛法住世时自己觉悟的佛阿罗汉,所以同样是佛阿罗汉,只是因为因缘不具足故未能广度众生而称为单独的佛(辟支佛)。


2.问:阿含经的思想是唯物还是唯心?
答:阿含经的思想是既非唯物也非唯心的中道思想,它是辩证的因缘观。即:既不否认物质的现象,也不否认精神的存在。物质(色)精神(名)都是随因缘生灭无常变化的,既不能说物质或者精神实无,也不能说是常有,而不执空断不执常。

3.问:听说咒是诵给鬼神和众生的。不知正确与否?佛法里可有咒?如何理解空性?
答:经是记载佛所说的话,咒大多数是祈求神灵的语言。阿含经和四分律藏中记载佛在世也教过一个咒。
佛证得的是因缘无常无我性,并非空性。空性之说是佛涅槃后约四百年龙树菩萨建立的中观宗思想。汉传佛教是以中观唯识如来藏思想为主流,都是佛涅槃后产生的思想,而佛的思想是辩证的因缘观。


4.问:龙树既为菩萨,并开大乘之宗,说明其传承的亦为佛法,信之修之也应能得正果,为何又非正法?
答:菩萨是后人给他的尊称,不是佛命名的。即使真的菩萨,也都是没有觉悟的众生。菩萨若觉悟了,就称为佛而不能再叫做菩萨了。

5.问:弟子在反复听学法师的“无我观”录音,其中有关精神是否唯一,略有存疑,诚请师父解惑。法师所说精神不具有唯一性,是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即其产生的原因不具唯一性而不唯一。但在哲学上,精神的定义就内涵方面而言:精神是过去事、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就外延方面而言:精神包括所有的精神物件和精神事件。精神物件是占空有界,拥质有限的。精神事件是历时有尽,占空有界,拥质有限的。从此角度而言,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外部环境刺激不同,价值观、世界观等亦不同,应该说其精神具有唯一性的。此矛盾,怎么解答?
答: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精神的主体,不同人六识强弱等特征各有不同。比如每个人眼识的观察力不同。你说的记忆回忆不同智力不同脾气不同只是众生意识能力的差异。
至于你说的“精神的定义就内涵方面而言:精神是过去事、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这些只是意识的功能,记忆还可能是大脑皮层等物质的功能。意识在物质上刻盘记忆读取记忆。至于“就外延方面而言:精神包括所有的精神物件和精神事件。精神物件是占空有界,拥质有限的。精神事件是历时有尽,占空有界,拥质有限的。”佛教认为精神不是物质不占有空间,不同于物质占有空间。精神的形象就是情绪、思维等心念。哲学领域有唯物主义将精神活动视为物质的作用的表现(类似于高级计算机);有唯心主义认为不存在物质,物质只是精神的幻象;也有认为一切空无。佛的哲学思想是辩证的因缘观,认为物质精神现象都是存在的,但随着因缘无常变化,不能说常恒实有。至于你说的“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外部环境刺激不同,价值观、世界观等亦不同,应该说其精神具有唯一性的。”你说的这些其实都是由众多因素组成的,你也应该知道这些因素都是可变的吧?所以精神不具有唯一性。精神不是物质,不能用物质的仪器直接检验(物质仪器只能发现精神对于物质造成的影响),只能用心感知心。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6-01-28 17: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