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141阅读
  • 0回复

律戒本疏(1卷)玄覺抄記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律戒本疏
 
[0644c19] [3]戒為稱。乞求著割截衣。就如□□□□□□□□□□□□□□□□□□一義而名同美稱故曰為比丘。□□□□□□□□□□□□□□□□□以少有所得故稱相似也。□□□□□□□□□□□□□□□□□言稱已因中遠要有為無漏□□□□□□□□□□□□□□□□□□□□ 結使者明具足無為功德也。□□□□□□□□□□□□□□□□□□□餘四可知也。白四羯磨心曰 □□□□□□□□□□□□□□□□□具四緣與出家成軌。故曰如□□□□□□□□□□□□□□□□□□界內不別眾四受戒人年滿□□□□□□□□□□□□□□□□□ 成就何者足文足中比丘者此 □□□□□□□□□□□□□□□□□□成就得處所。此文即是界內 □□□□□□□□□□□□□□□□□□□遮彰正以無彰故得戒□□□□□□□□□□□□□□□□□□□戒義也。一戒者無作止惡。雖眾□□□□□□□□□□□□□□□□□□ 故曰同戒等者上句禁身口七 □□□□□□□□□□□□□□□□□□防三毒故明三句。云何名不捨 □□□□□□□□□□□□□□□□□□□ 心備物無私欲使去時如法□□□□□□□□□□□□□□□□□□初訖至不名捨戒已來明不成 □□□□□□□□□□□□□□□□□□成捨中國人邊國人不相解 □□□□□□□□□□□□□□□□□□[1]靜想靜作不靜想者實足 □□□□□□□□□□□□□□□□□□瘂者雖復解語不能出言□□□□□□□□□□□□□□□□□□ 初訖至非裸種子以來明直□□□□□□□□□□□□□□□□□□兩相捨。第三從若復作餘語以下訖至是名已來。明毀呰三寶捨就直□□□□□□□□□□□□□□□□□□厭道。第一從貧樂在家□□□□□□□□□□□□□□□□□□如足語以下訖未正明捨戒□□□□□□□□□□□□□□□□□□以下訖畜生界二處亦如是□□□□□□□□□□□□□□□□□□ 廣說乃至男子亦如是已來 □□□□□□□□□□□□□□□□□□有隔無隔亦如是已來□□□□□□□□□□□□□□□□□□未明結罪輕重就如之□□□□□□□□□□□□□ 境界中有四子句。第一明總列三趣為境。第二從復有五種以下。訖於此五處行不淨行得波羅夷已來。明一趣中有五者。第三從復有五種以下。訖於於三種婦以下訖三種男子。於此行不淨行波羅夷亦如是已來。明其并列。第四從犯人婦三處已下。訖畜生男二處亦如是已來。明行非處所就自造境。行非中有六百二十四句。人婦非人婦畜生婦。人同女非人同女畜生同女。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一箇有三創門。一創門中有裏隔四句。三創門三四十二。九箇上九箇十二句。計合一百八句。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人男子非人男子。人黃門上有二創門。一創門中有裏隔四句。二創門中有八句。便有六箇八句。合有四十八句。計前一百八句。都合有一百五十六句。覺中有一百五十六。眠中有一百五十六。始死一百五十六。多分未壞。一有一百五十六。都合計有六百二十四句 就怨家強逼中。從人婦乃至畜生二形一者。一者九。一者上有三創門。一創門中有三時受樂七句。三創門三七二十一句。一句上有裏隔四句。合有八十四句。一者有八十四句 九者有九箇八十四句。八九七十二。即是七百二十句。四九三十六句。合計七百五十六句。人黃門乃至畜生黃門合有六者。一者上有二創門。一創中有三時受樂不樂七句。二創門有二七十四句。一句上有裏隔四句。合有十六句。六者者有五十六句。五六三十六。合有三百三十六句。三根二根合計有一千九十二句。覺中有一千九十二。眠中有一千九十二。始死多分未壞。各有一千九十二句。都合有四千三百六十八句。怨家自捉比丘作境。比丘有二創門。一創門中有三時樂不樂七句。二七十四句。一句上有裏隔四句。合有五十六句。怨家強逼中都合有四千四百二十四句。就結罪中。或有究竟方便。或有輕重不同。如人內有愛染發。彼調慧思心欲犯美色動威儀。未離本處。若緣差心止。即以此思成方便突吉羅。對手三悔。若心不息離本處。至彼身手相捉以來。若緣差心差攬前突吉羅。成方便輕偷蘭。小眾中悔。若復心未止。男女二形相觸未入身內。若還息心犯方便重偷蘭。界內大眾中悔。若復心不息。二形相偏攬前輕重偷蘭。業思成一究竟重罪。更無所趣。稱為究竟。為他作因。稱為方便。若非道道想。若疑。此二犯方便偷蘭。小眾中悔。若死屍半壞以下乃至骨間。若耳鼻乃軍持口中。若假作道想。犯究竟輕偷蘭。若心謂是實境。若疑是實境。犯方便輕偷蘭。七聚中偷蘭突吉羅。此二名通究竟方便但偷。雖方便正與初二遍作因不還。與究竟偷蘭作因。以因果名同故耳。偷蘭遮因悉是突吉羅。何以得知。偷蘭遮不相成。第二遍四諫一戒。一白二羯磨竟捨者。數三偷蘭遮懺。更不說有突吉羅列須懺。若作白未竟捨者。言有突吉羅須懺。以是驗知。成偷蘭時無突吉羅可懺。故知相成作白二羯磨竟捨者。數三偷蘭遮懺。故知偷蘭遮不相成也。突吉羅一名亦通因果。何故攬因成果突吉。是極下罪。自下更無異罪名。是故得攬因成果不犯。以下第五開通不犯。婬戒有此五段文。自餘下一切戒皆有此五段文。
 
[0646a13] 盜戒第二 律二。劫奪盜禍不與取。此三名者劫以強奪為名。盜竊畏覺之稱。不與取者論主不捨結成上罪也。僧祇云。瞋心壞他物得突吉羅。四分得重罪者欲明。僧祇但論始心故得輕罪。此律論其終處故得重罪。皆是二部互明有異若具解釋。二部盡應有兩罪。僧祇云。盜三寶物皆得重罪。餘律戒犯偷蘭。戒犯重罪。所以不同者。意謂。僧祇犯重者。佛法物時於守護人遍得重罪。餘律盜佛法物犯偷蘭遮者。直論佛法於物無戒所心盜之但得偷蘭。不論守護人邊得罪。若欲廣解二部。盡應有兩罪。盜僧物有二重。一四方僧物 不可分盜滿五錢。諸律盡同皆應犯兩重罪。於假名僧邊犯一重。於寺守護人邊復得一重罪。若盜現前僧物亦犯兩罪。但於守護人邊滿五錢得一重罪。既云現前所分物。計一人難滿復得一偷蘭。盜戒亦有五段文。第一從初訖正法久住已來。明起過因緣。第二從欲說戒者以下訖不共住已來。明正制戒本。第三從比丘義如上以下訖無主物減五錢已來。明廣解。第四從比丘尼以下訖足謂為犯已來。正明通結五眾。第五從不犯者以下訖未明。開通不犯。就因緣中有三子段。第一從初訖破戒屋持歸已來。明作草屋因緣。第二從我今自有伎契以下訖正是其宜已來。明作瓦屋因緣。第三從爾時摩竭國以下訖正法久住已來。明盜王財因緣。就第三廣解中有二段。第一從初訖不共住者如上說已來。明略解戒本。第二從有三種不與取以下訖無主物取減五錢已來。廣明不與取。就第二廣明不與取中有三子段。第一從初訖是為六種取得波羅夷已來。略明不與取。第二從處者以下訖看者我當看道已來。廣逐事明不與取。第三從方便求過五錢以下訖末。明不與取剋心。就一略明不與取中有三子句。第一三句明盜業。第二非己物想三句明盜心。第三有三種取。他物他物想已下訖末。明所盜物。他物他物想者。持他寄信物人。即自盜取物屬所寄與人。故曰他物。未想他護。他護想者。明賊人劫他得物將度開邏為功人所逼賊即捨心棄之。本主復作失心。此物官人不作己物。故稱為他。而守賞此物故曰他護。比丘若盜此物。但於守護人邊得罪。本主賊人皆作捨心故。爾有主有主想者。此汎舉一切財物主之。以物二俱現前。假令物不現前。主無捨心亦名現前。若盜此物於主邊得罪。若三寶物即以三寶為主。故得盡為有主。上來列所取物。未成盜罪。但就因說果也。第三五句以下。正明成盜。增六中但更舉初二五句。增一盜心足成其六得成盜罪。後三五句以有盜心得成其罪。是故增六中不說。從地處以下。第二明其具足盜之法用。初列二十六章門。後還一一解釋。就一章中皆有七句。一明其處。二列其物。三明主。四明盜心。五明盜物滿足。六明盜物方法。七明結罪。一章有此七句。餘下章亦然。從方便求過五錢以下。第三要心取物。多就中有三十六句。尋文可知。律文云。方便求過五錢者。此明下至得十一錢。若得五錢遂本要心成其重罪。故有六錢在。便生心取此六錢。是故復得重罪。此是得二重罪。若得九錢得一重罪一偷蘭罪。前五成其重罪。以定後四可足他成罪。是故後四別得輕罪。若方便求五錢過五錢。若不得犯。方便重偷蘭。若得四錢不稱本要心。犯方便重偷蘭。得四錢入手邊犯究竟重偷蘭。若得三錢已下。犯究竟輕偷蘭。文言。方便求減五錢得過五錢。是下至得十錢。前四遂本要心成其輕罪。後六別得重罪。若得六錢便是過五。何待十。若得六錢是其過五。但得二輕罪。不得成重何以知之。尋文驗理。可以情求本要心取四離本處成輕。後二發心取亦成輕。不可前後合成重罪。何以故。前後要心事別。是故不得合成。方便求減五錢得五錢。此是九錢。若廣解同上。若剋心盜減五錢。若入手犯究竟偷蘭。若不得犯方便突吉羅三悔。文言。受教者取五錢。或取異物異處。取物受教者得重。教者得輕罪者。欲明取此物。是受教者意非是教人輕重不同。教者得輕罪。非是所得物邊得物罪故。是本發心處得罪。異物者明其物別。異處者人別。次下二句彼此不解語。是故互得輕重 問曰。盜物若錯容不犯罪。殺戒雖錯亦犯。何以故不同。答曰。所盜之物容可無主。又復若知是錯還可歸主。殺戒不爾。人無無命知是人。何容有錯。又復命斷知錯更無活。理容可有誤。欲殺前人箭誤著後人。此可不犯。是故與盜不同 問曰。財主是一。一運盜得多錢。犯幾重罪 答曰。得一重罪 問曰。若爾者一時殺多人亦應犯一罪 答曰。不爾盜本損主。主是其一。殺本斷命。人各是別。何得同一。末下八句。前四句滿五錢。後四句減五錢。狂癡心亂應惱。此四人不犯者。欲明此人有此重病都不自憶。是比丘是故不犯。無主物作有主人想取五錢。犯方便重偷蘭罪。起由心故重。有主物疑無主物。此二得五錢。犯方便輕偷蘭。由心疑故輕。若有主物剋心得四錢。犯究竟重偷蘭。若減四錢犯究竟輕偷蘭。若無主作主想。取減五錢犯方便重究竟突吉羅罪。若有主物疑。若無主物疑。此二物取減五錢。犯方便輕突吉羅。雖輕亦應對手三悔。若非人物作非人物想盜得五錢。犯究竟偷蘭少輕。盜人四錢。若實是糞掃物作非人物想取得五錢。犯方便重突吉羅三悔。若非人物疑無主物疑。此二盜得五錢。犯方便突吉羅少輕。若非人物作非人物想。剋心盜得四錢。犯究竟重突吉羅一悔。取得減四錢以下。犯輕突吉羅亦一悔。若無主物作非人想。取減五錢。若非人物疑無主物疑。此三悉犯方便輕突吉。若盜畜生物滿五錢。犯究竟吉羅一悔。取減五錢亦一悔。雖有異突吉羅是極下之罪。更無異悔法故耳。正似盜人五錢犯滅擯。乃至一主物百千豈可非重亦因滅擯以上。更無治罪法故。盜取人非人畜生三種物。皆具五緣成罪得知。皆因究竟。
 
[0647b12] 殺戒第三 就此戒中亦有五段文。第一從初訖正法久住已來。明起過因緣。第二從欲戒者以下訖不共住已來。明正制戒本。第三從比丘義如上以下訖非人疑偷蘭遮已來。明廣解。第四從比丘尼以下訖足謂為犯已來。明通結五眾。第五從不犯者以下訖未。明開聽不犯。就因緣中有二。第一從初訖歎思惟不淨行已來。明如來說不淨觀能除其患。第二從諸比丘作是念以下因緣盡已來。明諸比丘順教修行。又說不淨行者直說不淨體狀貌。明不淨有四種。一因不淨。過去無明行是。二種子不淨。父母精血是。三所依處不淨者。依在生熟二藏中間是。四體不淨。三十六物是。歎不淨行者。歎不淨理能除或到。歎思惟不淨者。此歎能行不淨觀人。就第二順教修行中有三。第一初說不復往返已來。明修不淨觀因緣。第二從爾時毘舍離以下訖住於果證已來。明眾僧集會因緣。第三從爾時世尊已此因緣以下訖正法久住已來。明舉過呵嘖。就第一修不淨觀中有三子句。第一從諸比丘作是念以下訖歎死勸死講死已來。明順教修行便生厭患身命。第二從時有比丘字未力伽難提以下訖扙若塚間已來。正明起過。第三從有諸居士以下訖不復往返已來。明俗人譏嫌。因不淨觀六十人捨身者。欲明此人過去時有其誓願。要因此觀得道而復捨身。是故今日受其昔願。就第二集會中有四子句。第一從初訖皆不復見已來。明大眾集會。第二從爾時世尊知而故問以下訖皆不見已來。明如來問眾僧所以減少。第三從時阿難以下訖是已少耳已來。明阿難具答如來眾少之所由。第四從唯願世尊以下訖末。明請如來轉觀。就轉觀中有四子句。第從唯願以下訖永無疑或已來。明請轉觀。第二從佛告阿難以下訖願聖知時已來。明遂其請勅眾集會講堂。第三從爾時世尊即詣講堂以下訖歎修阿那般那三昧已來。正明轉觀。第四從彼諸比丘以下訖住於果證已來。明諸比丘順教修行得於果證。從初識至後識者。始託父母時是初識。終盡一念是後識。中間相續不斷故稱一者。斷此相續故稱為殺。若殺天得偷蘭罪者。明天難可得殺故不犯重。人非人想偷蘭遮者。此文悟應得突吉羅。何以知之。此罪不於人邊得。從非人邊取想。而不斷命。但有方便欲作殺心得突吉羅。於人邊無殺心。不應得偷蘭遮罪。人作非人想殺。應犯方便突吉羅。非人作人想若殺。犯方便重偷蘭。若人非人生疑若殺。犯方便輕偷蘭。若非人作非人想若殺。犯究竟重偷蘭。若殺人非人畜生各具四緣。四緣成罪得知。皆犯究竟也。
 
[0648a05] 妄語戒第四 聖人身證境法境心俱實。得作第一大實語。凡夫身不證法自知境心俱虛。妄稱得聖得作第一妄語。可有五種料簡。第一列妄語有五種。并配謗人犯罪作不一類。第二明聖人有兩種實語故。則無五種妄語之罪。第三解五種妄語中。初偏妄語并誑非人得聖。此二妄語要是境心俱虛成妄語。餘之三種妄語但取心虛。不驗境之虛實。第四解妄語。誑人不待前人生信則成妄語。第五解自稱得聖無根謗人犯重。此二戒本中。安自言。引虛餘戒之本闕不安之。第一列妄語有五種。并列謗人之罪配遍有不相似。初妄語波羅夷。誑人得聖是。第二妄語僧殘。無根謗人犯初遍是。第三妄語偷蘭。誑非人得聖是。第四妄語波夜提。九十事初故妄語等謗人第二遍是。第五戲咲妄語并謗人犯。下三遍犯突吉羅是。雖同謗人犯罪輕重。配遍不同者。各有其意旨。不得相決。謗人初遍舉滅擯事重。是故犯罪雖復可悔。但可悔中最重。是故即得作。第二遍謗人。第二遍罪犯第三遍罪。雖可悔但悔過中輕重殊自不同亦是諸他事重。是故次第列之得作第三遍。此是次第輕重相類謗第三遍。而犯第五遍者。即是不類但同是威儀。皆是對手懺悔治罪。輕重不多皆降。是故不得次第即作。第四遍依始謗上二遍。次第治罪。輕重皆降。謗人犯第三遍。犯罪已輕不得即作第四遍正合第五遍。若謗人第四遍洛在第五遍謗人。第五遍更無別罪名。亦是獨頭。但犯罪雖輕故洛在第五遍中。第二解聖人有兩種實語故。則無五種妄語。二種實語是何。聖人身心證法境心俱實出觀。何人說是第一實語。第二隨心想說境。不必是如目連記七日。當兩而竟不兩亦得作實語也。凡夫之人無其第一身證法實語。故有五種妄語之罪。凡夫得有隨想心實語。非是身證故不能斷其妄語。凡夫亦有少分身心實語。如人患四大苦痛患。內心愚鈍。常懷憂苦。但此非聖法。不能斷五種妄語。又復此憂苦境界。或實或虛。此憂境在內。事實易知此憂境。或在他方。雖生憂苦不必定實。不同聖人身證法也。第三解五種妄語中。初遍妄語并誑非人得聖。此二妄語要取境心但虛則成妄語。所以爾者。此二妄語境心俱在其內。驗虛實自知。是故要取境心俱虛結成妄語。餘之三種妄語境界在外。難可驗知虛實。是故但心虛結成妄語。不驗境也。第四凡妄語法本欲使前人生信。然今妄語成罪都不待前人生信。便成不信不成。所以然者。前人信以不信難可驗知。是故不待前人生信。第五料簡五種妄語中。自稱得聖無根謗人犯重。此二戒本中遍安自言引虛。餘戒本則闕。計聖人制戒。一切戒本皆應安自言引虛。而今闕之。此二戒本所以獨頭者量有其意若犯餘戒前境事麁顯易驗可知。不必要假前人自言引犯。是故闕之。若自稱得聖無根謗人犯重。此二戒若不著自言。引已不虛。不引無根。前人境事何由可驗。如自稱得聖境據其內。若不著自言引虛。直取外相境驗。何由可知。所以爾者。自稱得聖。或有實或有虛。若不著自言引虛。此二言何由可識。是故須自言引虛。使異實得道者制戒不謬。謗戒亦爾。前人淨穢何由可測謗。無根有根舉罪。此二復不可知。是故戒文中言引無根。然後結罪不謬。謗人犯第二遍。所以不著自言引無根者。前人客有僧中自引懺悔之義。以表知前人有根無根。故戒本中闕。不著。自言引無根不同舉他初遍。初遍前人無有僧中自引悔過之義是故前謗者須自言引無根得成謗罪。若彼此都無自言清濁不別。此戒本永不可制。是故須安自言第三故妄語戒。境界雖復虛實難知。容有不侍前人自言引虛直驗可知。且旨一事如有一人。先在水惻實知水深淺。後人來問水之深淺。水實深言淺。實淺言深。前人入水則知前人語之虛實。何假前人自言引虛。是故戒文中闕不著也。就此戒中有五段就因緣中三子段。第一從初訖唯聖知時已來。明勅諸比丘集會講堂。第二從爾時世尊即詣講堂以下訖令眾疲苦已來。明以勅諸比丘隨所宜安居。第三從時諸比丘聞世尊教已下訖未。明諸比丘順其所勅安居。就第三正明安居中復有二子句。第一從初訖至氣力充足以來。明二處安居。第二從諸餘比丘以下訖因緣盡已來。明二處安居。僧問訊世尊。就婆裘河安居中有二子句。第一從時有眾多比丘以下訖不為乞食所苦已來。明說妄語計。第二從爾時婆裘河邊以下訖氣力充足已來。正明妄語。就婆裘河邊諸比丘問訊世尊中有四子句。第一從在婆裘河邊以下訖或有實或無實已來。明三對六句。問其虛實。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訖以盜受人飲食故已來。明如來說二種大賊。第三時世尊已無數方便以下訖不共住已來。明如來舉過呵嘖制戒。第四從如是世尊以下訖增上慢人不犯以來。明開增上慢人不犯。前三戒名小賊後戒名大賊者。欲明前三戒但是自害。謂之小賊犯。後戒自害害彼故曰大賊。說已修行即是自害。前人謂實信語修行即是害彼。後復犯前三戒。但當體有罪。自說淨行犯其二戒。說已淨行犯妄語戒。誑他得財復犯盜戒。是故得作大賊。增上慢者。無漏聖道為人心怖仰故曰增。出過三有故曰上。計我者皆是自大故曰慢也。悟其性空淨心不懷故曰有信不懷。禁非故曰戒。悟空除貪故曰施。解心從師而來故曰聞。照達理空故曰智慧。於理無滯謂之辨才。人法者人是假名陰界入。此三成人之軌故曰人法。說已所得出過陰界故曰過人法。法悟解能過相情。除其惑倒故曰離。理治神故曰洽。洽神轉增故曰習。轉增近理故曰親附。文言出要成就者。無漏悟解出其相。有最是。其勝謂之。要亦可或倒。生死能縛行人故稱為要。無漏能除此縛故曰出。從自言念在身以下。廣上出要成就法。初列章門。後還一一解釋。自言念在身下至親附。此明聞慧已上觀。修習增廣如調伏乘。明思慧觀。從守護觀察以下明修慧已上觀。於理無疑故曰決定。得三慧滿足故無復艱難。自下諸句解亦如是。文言有覺有觀初禪支無覺有觀中間禪支無覺無觀者。二禪以上空無相無作。此三空門也。文言正受者初禪定。無想正受者二禪定。隨法正受者三禪定。心想正受者四禪定。除色想正受者空處觀。要先破四禪淨色。然後得此定。故曰除色想正受。不除色想正受者識處定。除入正受者不同處定。一切受者非想處定。十一支道十一定具。初始悟性空與後諸智成軌。曰法已空。類解過去未來。斯亦是空。故曰比智。文言善色者是善因。惡色者是惡因。善趣是樂果。惡趣是苦果。好結前善因。配結前惡因。貴結前樂果。賤結前苦果。比丘尼以下第四通結五眾罪。妄語結罪輕重少異殺盜。殺盜要取損境。結罪復容剋心。妄語不爾。但取自知內虛。發虛語可解。即便結罪剋心。復難故隨前境結罪。是故人作非人想就境實結偷蘭遮。雖是實結罪猶使誑人方便。非人人想犯方便重偷蘭。人非人疑。此二犯方便輕偷蘭。非人人想。犯究竟輕偷蘭。若誑畜生。犯究竟突吉羅一悔。若誑非人不解。犯方便害吉羅 問曰。教人犯婬妄語犯偷蘭遮。為是方便為是獨頭 答曰。使他犯重。亦得作方便。自分止住畢竟不得。以體成他亦名究竟。不犯以下第五明開通。戒本中云。如前後亦如是者。如前者白衣沙彌時。是大沙門前不得與僧足數作羯摩布薩。後作比丘犯四重禁。亦不得惻豫請咨故曰後亦如是。又一家解。如前者前犯婬戒得其重罪。後殺盜欺亦得重罪。故曰後亦如是。後一解。如前初婬戒得其重罪。後更犯婬復得重罪。如以驗知比丘犯戒不失其戒。但業障重故現身不皆聖道。未來復有苦對 問曰。此律言。比丘初作重惡犯重。又更作亦犯重罪。僧祇毘婆沙第二重犯得突吉羅。何故不同 答曰。諸律互說一罪。隨用不同故作二名。此律言。重者比丘雖不足僧數。由在僧中得聽說戒。異於沙彌故言犯。餘律言。犯輕者正以不足僧數故。便同沙彌故結突吉羅。半月說戒唯列罪事非戒。何故言說戒。戒本對防罪事。若不列罪事戒無由可識知差別。半月唱說罪事。五遍輕重不同。為破欲使人識知。能防戒體差別。從所為作名。故言說戒。亦可本說罪事為欲持戒。由說戒而生。故言說戒。
 
[0649c21] 第二遍 僧伽者重舉初遍。名為無餘。犯之淨戒永盡故曰無餘。婆尸沙者名曰有餘。犯之淨戒不盡。謂之有餘。後一解。僧伽者言屬。婆尸沙者言僧。此罪要由僧滅故曰屬僧。就此遍中。若欲料簡可有六種。第一明此僧殘中或有是性惡者。或有是遮惡。何者是。初四戒。後六戒。此十戒性是不善。中有三戒非是性惡。但媒嫁和合死生。二房長其貪求。皆是障道。是故聖教通制。第二明僧殘。是初遍種類初五戒皆是欲心所起。是婬戒種類。二房從貪心起。是盜戒種類。二謗從瞋心起。是妄語種類。後四戒亦從瞋心起。是妄語種類。第三明配三業。初二戒身業成就。次三戒多是口業成就。亦有身業成就。二房身口業成就。後六戒多是口業。亦容有身業。一切戒盡有意業。第四明二部僧輕重不同。初大僧犯重。尼波逸提。摩觸大僧輕。尼波羅夷。二麁惡語二房。尼盡偷蘭遮。所以爾者。皆有其意漏失。比丘所以重者。能感苦果相續。男要由外失。是故重也。女人能感生死相續。要由內入。不由外失。是故外所以輕也。女人生患處深。復是志弱。以受摩觸必成大惡。是故制重。二麁惡語是成重方便。是偷蘭遮罪。尼本獨宿。私獨作房儀少。是故但得偷蘭。第五料簡僧殘。自作教人犯罪輕重不同。初二戒後四戒。此六戒自作正犯。教人自犯輕。中間七戒自作教人容有俱犯。所以然者。凡犯戒由於貪瞋如犯。初二戒皆由內有染情。自作稱心與樂受相應。是故正犯。若使教人適不在已。是故不得同犯。直以由教他為惡但犯偷蘭。後有四戒。犯本由於瞋心。自作違僧三諫。有稱情之義。是故犯僧殘。若教人犯者瞋心則少。僧不設諫。是故犯輕。中間七戒如二麁惡語犯。雖由愛心惡由前人知解。自作教人皆得表。已有染來已知染不殊。是故同犯。媒嫁一戒犯。由作使和合。自作教人皆得作使。是同犯。二房犯由貪心欲自資已。又惱亂處曠。自作教人為已作。皆是資已。又惱處不異。是故同犯。若直教他作私房。無資已義。是故犯輕。二謗犯由瞋心。妄壞他梵行。成前人有惡。若自謗教人皆彰前人有惡使知之不異。是故同犯。第六明持犯方軌。十三戒皆是止持作犯。但二房具二持二犯止。不作白二羯磨名為止犯。作白二羯磨處分作房名為作持。作持有九句。可判為三品九句。是何初句識法識罪。七種羯磨。非法不成識法。和合羯磨成就。并房尺量大小亦識防難二處。是為識法并識前事。此一句識法識罪。是上品作持戒人。中品作持戒人有四句。初句識法疑犯。第二句識法不識犯。第三句不識法疑犯。第四句不識不識法犯。此四句各有一無知突吉羅。併為中品。下品作持戒人亦有四句。初句疑法疑犯。第二句疑法不識犯。第三句不識法疑犯。第四句不識法不識犯。此四句上各有二無知罪。併為下品。雖同作持。然有此三品上中下。
 
[0650b19] 就此遍中。故漏失本犯之在前。今列之在初。就此故漏失中有五段文。第一從初訖夢中失精不犯已來。明起過因緣。第二從自今已去當如是結戒以下。正制戒本。第三從比丘義如上以下訖一切突吉羅已來。正明廣解。第四從比丘尼波逸提以下訖是謂為犯已來。明通結五眾。第五不犯以下訖未。明開通不犯。就因緣中有四。從初訖顏色光澤已來。正明起過。第二從諸比丘以下具白世尊已來。正明少欲白佛。第三世尊爾時以下訖僧伽婆尸沙已來。正明呵嘖制戒。第四從如是世尊以下訖未。開夢失不犯。就廣解中有七子段。第一從初訖斯陀含人精已來。明七種精。第二從爾時有婆羅門以下訖為如是等事弄失一切僧伽婆尸沙已來。明所為有十一事。第三從憶念弄失以下訖酪醬色亦如是已來。明七種精。各作頭七七四十九句。無所為作五十句。第四從若欲為樂故憶念弄失不淨以下訖顏色和悅故亦如是已來。明五百五十句。第五從若於內色以下訖自空動身已來。明十種境界。第六從若於內色弄失不淨以下訖水風空亦如是已來。明對十種境作五千五百句。第七從憶念弄失不淨以下訖未。明結罪輕重。
 
[0650c14] 摩觸戒第二 摩觸麁惡語可有三種料簡。一或並犯究竟方便。二或但犯究竟。三料簡此合彼離。何者此中摩觸尼之以女合制戒。麁惡語亦爾。九十事中共尼女人屏露處坐。離尼女別立戒本。所以爾者。彼間隨舉罪人異故別立戒本。此中逐犯罪境同。是女人染心摩觸復不異。故合制一戒。若欲逐舉罪人別亦得難之。就摩觸戒中亦有五段文。就因緣中有四。第一從初訖捫摸呪口已來。明起過。第二從樂者咲其所以以下訖乃作此事。正明諸女幾嫌。第三從時諸比丘以下訖具白世尊已來。明諸比丘舉過白佛。第四從世尊以下訖末。明如來呵嘖制戒。解摩觸要具四緣。犯究竟僧殘。若具四緣犯究竟偷蘭突吉羅亦爾。若四緣闕一悉是方便偷蘭突吉羅。下至文時當解。就廣分別中有五子段。第一從初訖膝髀僧伽婆尸沙已來。明九種境界。第二從若女人作女想以下訖是女疑偷蘭已來。明對九種境。明二俱無衣互相摩觸。作五十四句僧殘。十八句偷蘭。第三從女作女想身觸彼以下訖若女疑突吉羅已來。明一有衣一無衣互相摩觸。四緣具九十句偷蘭。若四緣中闕一九十句突吉羅。第四從若女作女想以身衣觸身衣以下訖突吉羅已來。明二俱有衣五十四句突吉羅。第五從若比丘以下訖末。明結罪輕重。摩觸有九事。事上應有六句僧殘。但律文略出二句便止。九事是何。一捉摩。二逆摩。三順摩。四牽前。五推却。六捉舉。七抱下。八若捉。九若急捺。就此九事上。事上二俱露身。犯六僧殘罪。二偷蘭。所以爾者。由比丘懼罪不。雖有染心懼罪不敢往觸女人。而女人發意來觸比丘。犯二僧殘。一動身受樂。二不動身受樂。此二句由受樂故犯僧殘。下有二句。一動身不受樂。二不動身不受樂。此二句同有染心。以不受樂故但犯二方便偷蘭。若比丘有染心。自發心往觸彼女人。四句皆犯僧殘。由往觸女人。觸故爾。律文中但出女人來觸二句僧殘。比丘往觸女人。四句僧殘。女人來觸比丘。二句偷蘭。此六句略而不出。下一有衣無衣犯偷蘭。具足出之。上二俱無衣中。若疑犯方便偷蘭。前女人來觸比丘不受樂。犯二方便偷蘭。若疑就一事上犯二方便突吉羅。若就一有衣一無衣。九事上各有十句偷蘭。前八句。一是有衣。一是露身。文少不悉。初句應言動身。受觸樂。第二句應言不動身。不受觸樂。此二句是比丘往觸女人。第三第四句同上二句。但女人來觸比丘為異耳。第五第六句亦是比丘往觸女人。第七第八句亦是女人來觸比丘。第九第十句。男女二俱無衣。但女人是死形半壞。乃至盡皆犯偷蘭。并應有九十句。盡具四緣皆犯究竟偷蘭。若生疑犯九十句方便突吉羅。若疑各犯六句方便突吉羅。若摩觸女人四緣闕一。悉犯方便偷蘭。如人女作非人女想人女疑。此二各闕內心一緣。若非人女作人女想。闕境一緣。非人女疑闕境闕心。此四皆四緣不具。乃可輕重有殊。皆犯方便偷蘭。若觸非人女黃門二形。具四緣皆犯究竟偷蘭。若疑是男子或作男子想。悉犯方便突吉羅。若於人男子畜生女。具四緣各犯究竟突吉羅。於上更無所趣。故稱究竟。可有與果作因故稱方便。
 
[0651b18] 麁語戒第三 麁語亦具四緣犯僧殘。四緣是何。一人女。二人想。三有欲心。四麁語可解此。是四也。若四緣闕一犯方便偷蘭。若廣解究竟方便同如前摩觸中無異。但從此戒以下盡二謗有七戒。通初漏失八戒。若沙彌時教人作方便。事究竟進受具戒。先所事今始成敗。此比丘任運更不營助得犯僧殘罪。所以爾者。此七戒容得教人為已作故爾。漏失雖教人同犯。但沙彌時作方便後漏失猶無故。爾餘之五戒不爾。無有教為已作我成究竟也。麁麁惡惡語得僧殘者。然前人解語故得罪。非是已解便得罪。已不解不得罪。何以知之。律云。不以不知故得脫。是故但使內有染心。前人解語便得其罪。不待已知是麁惡也。下一句亦如是。第三句非麁惡已。謂麁惡下句亦同也。
 
[0651c05] 讚嘆語戒第四 作餘食。不食者明青旦食粥。日中食飯。一坐食者。明此人一食。揣食者一受食也。常坐者晝夜不臥。隨坐者三衣常隨身。持三衣者三衣外無長財。若從受經者女人就比丘誦經。而經中有歎身語不犯。若二人共受誦者然。女比丘二人就他受誦經。而經文有歎身語不犯。若同誦者女人比丘共誦一部經歎身語亦不犯。
 
[0651c13] 媒嫁戒第五 就此戒五段文。就因緣中有三子段。第一從初訖可與此男已來。明起過。第二從時諸比丘以下訖具白世尊已來。明諸比丘舉白佛。第三從世尊爾時以下訖正法文住已來。明舉過呵嘖。就廣解中有三段。第一從初訖女種亦知是已來。明二十種女人二十種男。第二從母誰女以下訖現相還報四句亦如是已來。正明所行媒。第三從若比丘受語往彼還報以下訖末。明結罪輕重。第二正明媒嫁。若自受語語彼還報有十六句。自受書作頭亦作十六句。指印現相亦皆有十六句。都合六十四句。下復有四十八句。但經文隱。但出自受語自持書往彼自持指印報作十二句。自受書作頭但出四句便止。亦應有十二句。自受書作頭但出四句便止。亦應有十二句。何者初四。律文自有第二四句。應言。受書自持指印往彼自持語還報。自受書自持指印往彼遣使持語還報。自受書遣使持指印往彼自持語還報。自受書遣使持指印往彼遣使持語還報。第三四句自受書自持現相往彼自持語還報。自受書自持現相往彼遣使持語還報。自受書遣使持現相往彼自持語還報。自受書遣使持現相往彼遣使持語還報。指印作頭亦應作十二句。初四句。自受指印自持現相往彼自持語還報。自受指印自持現相往彼遣使持語還報。自受指印遣使持現相往彼自持語還報。自受指印遣使持現相往彼遣使持語還報。第二四句。自受指印自持現相往彼自持書還報。自受指印自持現相往彼遣使持書還報。自受指印遣使持現相往彼自持書還報。自受指印遣使持現相往彼遣使持書還報。第三四句。自受指印自持語往彼自持書還報。自受指印自持語往彼遣使持書還報。自受指印遣使持語往彼自持書還報。自受指印遣使持語往彼遣使持書還報。現相作頭亦應有十二句。初四句現相語書是。第二四句現相語指印是。第三四句亦現相指印書是。通前一百一十二句。以此句數對前二十種男女。便有二千二百四十句。第三料簡罪之輕重有成不成。文言須申者此是所為人。欲得暫會故曰須申。下極至此人。若為通一返便成其罪。若聞語者聞向他說。而默受語媒嫁媒嫁想者己身。前人皆作想媒嫁疑者亦是自身。前人疑媒嫁作不媒嫁想但是前人不解。不媒嫁作媒嫁想是己身。不媒嫁疑亦己身也。
 
[0652b02] 私作大房第六 私作二房過量不處分。何故不捨犯捨。本要由財物。可隨身護己故犯捨。過量不處分防難二處。此四罪起要由地生。地是重物。假令護己本非捨法。六畜奴婢亦同。是故不須捨直聽懺悔。但斷相續更不作房。不彰懺悔。甲僧用故爾。尼戒本中別房亦由其地。何故犯捨。彼處犯捨不由房。之以地乃至互用。是物轉物異用時即犯捨墮。不待作房時始犯捨。二房既非性惡。何故要須處分。又不得過量者。一以過量。長其貪求惱亂施主。若不處分必有惱害。多障礙僧事。是故不得過量要須處分。又雖復處分僧祇成文。若越年處分異界僧處分。皆不成。二房亦皆有五段文。就因緣中有二。第一從初訖暢然不樂已來。明起過。第二從爾時世尊從羅閱祇以下訖末。明迦葉舉過白佛。明如來廣障乞之過。多呵嘖制戒。就廣解中有子段五。第一從初訖足謂妨處已來。明略解戒本。第二從彼比丘看無防處以下訖如是再三已來。明乞處分。第三從爾時眾僧以下訖應與處分已來。明眾僧量宜應與不應與。第四從應如是與以下訖泥治已來。明眾僧與處分。第五從若不被僧處分過量以下訖末。明結罪多少。作十五句。僧不處分作頭作六句。四罪作一句。僧不處分過量有難無妨作第二句。僧不處分過量無難有妨作第三句。僧不處分不過量有難有妨作第四句。僧不處分不過量有難無妨作第五句。僧不處分不過量無難有妨作第六句。僧處分過量有難有妨作第七句。僧處分過量有難無妨作第八句。僧處分過量無難有妨第九句。僧處分不過量有難有妨作第十句。僧處分不過量有難無妨作第十一句。僧處分不過量無難有妨作第十二句。僧處分過量無難無妨作第十三句。少兩句都合有十五句。二房皆須處分差。但後房有主辨財為作。是故得過量無罪。教人為己作房成得僧殘。直教他作私房不為已犯偷蘭。己為他作私房亦得偷蘭。不成皆得突吉羅。四人以上客得作私房。雖僧作房亦不得在防難處作。若在防難處作者得突吉羅。作非法房從初至窓牖來犯突吉羅。從窓牖以上未成犯偷蘭。成僧殘。隨受用突吉羅。律文中言。處分作不處分想者。謂羯磨不成也。不處分作處分想者。羯磨實不成意謂成也。下疑亦如是。若沙彌得處分作房。未成便進具戒後方作成。此比丘更無所犯。以得僧處分羯磨無差故爾。尼不處分過量犯二究竟偷蘭。比丘過量不處分中有偷蘭。悉是方便難處想犯究竟突吉羅。以下四句悉是方便妨處亦同也。有主作大房不處分戒中有五段。如上。因緣中有二段。從初訖至而斫材作大房屋已來。正明起過。從時諸比丘聞中以下訖至當如是說已來。第二諸比丘舉過白佛。就廣解有五段文。從初至是謂無妨處已來。第一略解戒本。從彼比丘以下訖第二第三已來。第二正明之處分。從眾僧應觀察以下訖至應與指授已來。第三正明眾僧量宜合與不合與。從應作如是與以下訖至泥治訖是已來。第四正明處分。從若僧不差指授以下訖末。明結罪多少。作七句。
 
[0653a05] 保定元年歲次辛巳三月丁未朔八日玄覺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