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0424阅读
  • 12回复

巴利律藏(元亨寺版)第五册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律藏五        附随
        附随(Parivara)为巴利律藏之第三部(参照律藏一目次中题解)。律藏附
        随,主要在举说经分别及犍度二部之纲要,并以论书方式集律学上之诸问
        题,多以偈颂记述;亦称为律藏便览,内容分十九章。汉译律相当于此者,
        虽可举四分律之调部、毘尼增一、十诵律之比丘诵、增一法、优波离问部、
        毘尼中杂品、因缘品等,但其内容与前二部有差异或完全不同。因此,本
       (附随)部之成立不得不视为较前二部之更后者。依卷末偈文,本书乃提婆
       Dipa)大德为供诸弟子之便而作。巴黎末罗(Parivpara)乃名围绕(Parivar-
        eti)教法故也。
第一  大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分别中之大分别即说比丘戒(二百二十戒-除七灭诤)之纲要。分十六
        章,从各方面叙述一一之戒法。
    (依读诵道而说八章)
        制处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罪数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九
        失坏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四
        摄在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四
        等起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五
        诤事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五
        灭诤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五
        集合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六
    (附「缘」语八章)
        制处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七
    一○  罪数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
    一一  失坏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二
    一二  摄在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一三  等起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一四  诤事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一五  灭诤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一六  集合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第二  比丘尼分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六
        经分别中之比丘尼戒(一百三十戒-除与比丘共通者外)与前章同,亦分十
      六章。
第三  等起摄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三七
        关于比丘、比丘尼两部之各戒,其罪依如何之等起法(参照本书四.一二)
        而生起,以摄颂说之。
第四〔一〕无间省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四八
        问数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四八
        六种犯罪等起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二
        六种犯罪等起罪数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二
        犯罪等起论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六
        失坏缘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七
        诤事缘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九
      〔二〕灭诤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二
        方便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二
        结合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四
        同分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五
    一○  灭法结合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六
    一一  灭法同分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七
    一二  灭法现前毘尼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七
    一三  毘尼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八
    一四  善〔恶〕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八
    一五  处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九
    一六  时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
    一七  亲近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
    一八  灭法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一
    一九  灭不灭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二
    二○  灭诤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五
    二一  等起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七
    二二 〔随伴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八
第五  问犍度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一
        问关于犍度二十二章(大品、小品)之罪数。
第六  增一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五
        依增一法,说明律藏中所说之诸事项。
        一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五
        二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六
        三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二
        四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九
        五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
        六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二
        七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四
        八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七
        九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八
    一○  十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九
    一一  十一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二二
第七  〔一〕布萨初〔中后〕解答章· · · · · · · · · · · · · · · · · · · ·二二七
第八  〔二〕〔制戒〕义利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二八
第八  伽陀集
        以伽陀制戒处之七城,于各城所说戒之数,说其他种种事项。
第九  诤事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四○
        于四种诤事,由各方面解说。
第十  别伽陀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一
        主要在说明呵责及检问。
第十一  呵责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四
         说明呵责及检问。      
第十二  小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九
         说明关于僧伽诤论,裁决者之注意。
第十三  大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六三
         同前,叙说裁决者之仪法。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七二
         说明迦絺那衣之受持、弃舍等法。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八三
         说明佛答优波离问律中之诸问题。以「具五分者」、「五种〕 ……等,汇
         集五法而说,故称五法,有十四品。
第十六  等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五
         关于比丘戒之各条,说明犯罪等起法,于(三)中之内容,述说同一事项,
         故有省略。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九
         问关于戒律上事项之数,集伽陀而答此。
第十八  发汗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  
         集问难之伽陀而不提出解答。
第十九  五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八
          羯磨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八
          义利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二
          制戒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二
          所制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三
          九聚会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三

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亦名为戒本,集成比丘、比丘尼当守之法典条文(学处)。于七
          日或二七日一次之布萨,集合地区僧团,由上座读诵,听闻而觉有触犯戒
          条者,则令告白。内容分为八项目:一、波罗夷(驱逐不共住罪),犯此极
          罪者,即驱出僧团。二、僧残(停止罪),乃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之者,
          处以隔离僧团而别住,期间停止僧权。三、不定(认定罪),乃凭信优婆夷
          目睹其犯罪之申述,以判断其罪者,限比丘戒。四、尼萨耆波逸提(没收罪),
          所有之衣钵等资具违规,又有不法态度时,其物品为僧团没收。五、波逸
          提(悔过罪),乃于三比丘前忏悔,因而免其罪者。六、提舍尼(共白罪),
          乃必向一比丘行告白者。七、众学非罪名,规定威仪之作法,犯此者为突
          吉罗;故犯者,应向上座比丘忏悔;非故犯,可自行心中忏悔除之。八、
          灭诤法亦非罪名,治理教团起纷诤之方法;依此不能适当治理,上座为突
          吉罗。
          南传巴利律,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十一条;但北传诸
          部,与梵本及西藏所传有相异,详见附录之对照表。
    比丘波罗提木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波罗夷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三僧残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不定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十二波逸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四
    四提舍尼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七
    七十五众学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八
    七灭诤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
    比丘尼波罗提木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
    八波罗夷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八
    十七僧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九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四
    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六
    八提舍尼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五
    七十五众学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七
    七灭诤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七
附表
    诸部戒本条数对照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诸部戒本戒条对照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传律藏与三汉译律之对照表(犍度部)· · · · · · · · · · · · · · · · · · 二四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9-16
律藏    附随(Parivara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正觉
第一  大分别1
             〔四波罗夷〕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波罗夷耶?因何人耶?为何事耶?其处有制2、随制、不随犯制耶?〔于一切处〕遍通制耶?〔一处〕限定制耶?〔比丘、比丘尼〕共通制3耶?不共通制耶?〔比丘、比丘尼中〕一部众制耶?两部众制耶?于五种波罗提木叉读诵4法中,入于何处、摄入于何处耶?依何读诵法而诵出耶?四种失坏5中,为何种失坏耶?七种罪聚中,为何种罪聚耶?六种犯罪等起6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七种灭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其中何者为毘尼而何者为阿毘毘尼、何者为波罗提木叉而何者为增上波罗提木叉、何者为失坏而何者为成就、何者为道?世尊依几种义利而制立第一波罗夷,何人学习、何人学习已、〔戒〕住何处、何人护持、为何人之语而由何人传承之?
(一)「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波罗夷耶?」言:「于毘舍离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须提那迦兰陀子也。」「为何事耶?」言:「须提那迦兰陀子与故妻共行不净法之事也。」「其处有制、随制、不随犯制耶?」言:「有一制、二随制,其处无不随犯制。」「为遍通制、限定制耶?」言:「遍通制也。」「为共通制、不共通制耶?」言:「共通制也。」「一部众制、两部众制耶?」言:「两部众制也。」「五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中,入于何处、摄入于何处耶?」言:「没入于因缘,摄入于因缘。」「依何种读诵法而诵出耶?」言:「依第二读诵法而诵出。」「于四种失坏中,为何种失坏耶?」言:「坏戒也。」「于七种罪聚中,为何种罪聚耶?」言:「波罗夷罪聚也。」「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言:「依一种等起而生起,即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言:「犯罪诤事也。」「于七种灭诤法中,依几种灭诤法而灭之耶?」言:「依两种灭诤法而灭之,依现前毘尼及自言治也。」
    「其中何者为毘尼而何者为阿毘毘尼耶?」「制为毘尼而细说为阿毘毘尼也。」「何者为波罗提木叉、何者为增上波罗提木叉耶?」言:「制为波罗提木叉而细说为增上波罗提木叉也。」「何者为失坏耶?」言:「不律仪失坏也。」「何者为成就耶?」言:「律仪成就也。」「何者为道行耶?」言:「言:『我应不如是作。』终生至死护持,于学处学行也。」「依几种义利故,世尊制立第一波罗夷耶?」言:「依十利故,世尊制立第一波罗夷:为摄僧,为僧安乐,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安乐住,为断现世漏,为灭后世漏,为令未信者生信,为令已信者增长,为正法久住,为敬重律。」「何人学习耶?」「有学及善凡夫也。」「何人已学戒耶?」言:「阿罗汉已学戒也。」「住立于何处耶?」言:「住立于好学之处。」「何人护持耶?」言:「彼具〔律藏及释疏知解〕者护持也。」「何人之语耶?」言:「世尊、应供、等正觉者之语也。」「由何人传承之耶?」言:「次第传承也,即:
    优波离、提沙迦以及苏那迦、悉伽婆,第五目犍连子帝须,此等于阎浮提(印
    度本土)称为吉祥〔人〕。
    其后,摩哂陀、伊提耶、郁帝迦、参婆楼及博学之拔陀,此等龙象有大智慧,
    由阁浮提前来此地(锡兰),彼等于铜鍱洲(锡兰)诵出律藏,教授五部尼柯耶
    及七论7
    其后贤明之大阿栗咤及博学之帝沙达多,有信念之伽罗须末那,长老名帝加及
    博学之地伽须末那。
    又有伽罗须末那及龙象之佛护,贤明长老帝须及博学长老提婆。
    又有贤明通达律藏之须摩那,多闻而难屈伏如象王之专那伽于楼酰那,善被尊
    崇之昙无波离,其弟子名差摩,有大智慧,通达三藏,于岛中,如诸星之王(月),
    以智慧而辉耀。
    博学之邬波底沙及大说法者触天。
    更有贤明之须摩那,多闻之佛波那摩,通达三藏大说法者摩诃修奥。
    更有通达律而贤明之优波离,大智慧者,为大龙而通晓传统之正法。
    更有贤明者阿波耶,遍通三藏,贤明之长老帝沙,通达律。
    彼弟子有大智慧,多闻之佛波,彼护持圣教,树立于阎浮提。
    又贤明通达律之周罗婆耶,贤明而通晓传统正法之帝沙长老,贤明而通达律藏
    之周罗帝瓦,贤明遍通律之私波长老。
    此等龙象,有大智能,解律通道,于铜鍱洲,宣说律藏。」
(二)「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二波罗夷耶?」言:「于王舍城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檀尼迦陶师子也。」「为何事耶?」言:「为檀尼迦陶师子取不与王木材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言:「依三种等起而生起,即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三)「……乃至……于何处制立第三波罗夷耶?」言:「于毘舍离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众多比丘也。」「为何事耶?」言:「为众多比丘互断其命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参照(二)〕……有由身、语、意生起。」
(四)「……乃至……于何处制立第四波罗夷耶?」言:「于毘舍离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婆裘河畔之诸比丘也。」「为何事耶?」言:「因婆裘河畔之诸比丘,向诸居士互相赞叹上人法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参照(二)〕……有由身、语、意生起。」
                                                    ----四波罗夷终----
            摄颂
        不净不与取             人体上人法
        为四波罗夷             断头事无疑

                〔十三僧残〕8
(一)「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行泄不净之僧残法耶?因何人耶?为何事耶?……〔参照一波罗夷〕……世尊依几种意利而制立行泄不净之僧残,何人学习、何人学戒已、住立于何处、何人护持、为何人之语、由何人传承之?」
    「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行泄不净之僧残?」言:「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寿施越也。」「为何事耶?」「具寿施越以手行泄不净之事也。」「其处有制、随制、不随犯制耶?」「有一制、一随制,无不随犯制。」「遍通制耶?限制定耶?」「遍通制也。」「共通制耶?不共通制耶?」「不共通制也。」「一部众之制耶?两部众制耶?」「一部众之制也。」「五种……没入于因缘、摄入于因缘。……依第三读诵法而诵出……戒坏……僧残罪众……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罪诤事……依两种灭诤法而灭之,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也……〔参照波罗夷(一)〕……依几种义利故,世尊制立故出精之僧残耶?」「依十利故,世尊制立故出精之僧残:为摄僧……为敬重律。」「何人学习耶?」「有学及……于铜鍱洲,宣说律藏。」
(二)「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与女人身相触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寿优陀夷也。」「为何事耶?」「因具寿优陀夷与女人身相触之事也。」「一制也。」「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三)「……乃至……于何处制立对女人言粗恶语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寿优陀夷。」「为何事耶?」「具寿优陀夷对女人言粗恶语之事也。」「一制也。」「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四)「……乃至……于何处制立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参照(三)〕」
(五)「……乃至……于何处制立为媒者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为媒者……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六)「……乃至……于何处制立自乞造房舍之僧残耶?」「于阿罗毘制之也。」……因阿罗毘之诸比丘……阿罗毘之诸比丘自乞而令造房舍……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七)「……乃至……于何处制立造大精舍之僧残耶?」「于憍赏弥制之也。」……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求精舍之地而伐一神庙树……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乃至……于何处制立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比丘之僧残耶?」「于王舍城制之也。」……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具寿沓婆摩罗子……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九)「……乃至……于何处制立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比丘之僧残耶?」「于王舍城制之也。」……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以异事中……诽谤具寿沓婆摩罗子……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乃至……于何处制立破僧比丘被谏告至二次不舍之僧残耶?」「于王舍城制之也。」……因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企图破和合僧……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一一)「……乃至……于何处制立随破僧者之诸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耶?」「于王舍城制之也。」……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为提婆达多企图破僧之徒党……有一制……依一种等起……
(一二)「……乃至……于何处制立恶口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耶?」「于憍赏弥制之也。」……因具寿阐陀……由诸比丘如法语具寿阐陀,而〔具寿阐陀〕以自身为不可共语……有一制……依一种等起……
(一三)「……乃至……于何处制立比丘秽污俗家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僧众与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驱出羯磨,而诽谤诸比丘是随爱、随瞋、随痴、随怖者……有一制……依一种等起……。」
                                                    ----十三僧残终----
              摄颂
          不净身触粗语        为己赞淫欲法
          媒介造房精舍        无根似是破僧
          助破恶口污俗        此为十三僧残

               〔二不定〕9
(一)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不定耶?因何人耶?为何事耶……依几种义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由何人传承之?」
    「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不定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寿优陀夷也。」「为何事耶?」「具寿优陀夷与女人相对共坐于秘密可淫屏处之事也。」「其处有制……〔参照僧残(一)〕……「依第四读诵法而诵出。」「四种失坏中,为何种失坏耶?」「有戒失坏、行失坏。」「七种罪聚中,为何种罪聚耶?」「有波罗夷罪聚、僧残罪聚、波逸提罪聚。」「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罪诤事也……依三种灭诤法而灭之,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有依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依几种义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耶?」「依十种义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为摄僧……为敬重律。」「何人学习耶?」「有学及……于铜鍱洲,宣说律藏。」
(二)「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二不定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与一女人相对共坐于秘密〔处〕之事也。」「其处有制……〔参照不定(一)〕……「为何种罪聚耶?」「有僧残罪聚、波逸提罪聚。」「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有依……如草覆地。」
                                                       ----二不定终----
              摄颂
          可淫处不然
          不定乃世尊
          最胜尊善制

               〔三十舍堕〕10
          第一  迦絺那衣品
(一)「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长衣〔蓄〕过十日之舍堕耶?」「于毘舍离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六群比丘也。」「为何事耶?」「六群比丘蓄长衣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语、意生起。」
(二)「……乃至……于何处制立一夜离三衣之舍堕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托衣于诸比丘处,唯著安陀会及郁多罗僧出游诸国……有一制、一随制。六种……〔参照舍堕(一)〕……。」
(三)「……乃至……于何处制立纳受非时衣〔蓄〕过一月之舍堕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纳受非时衣而〔蓄〕过一月……有一制、一随制……六种……。」
(四)「……乃至……令非亲里比丘尼洗故衣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也……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令非亲里比丘尼洗故衣……有一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五)「……乃至……由非亲里比丘尼手受衣之舍堕……于王舍城制之也……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由非亲里比丘尼手受衣……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六)「……乃至……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衣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也……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向非亲里之长者子乞衣……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七)「……乃至……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过量衣之舍堕……于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求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乃至……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处,就衣作指示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处,就衣作指示……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乃至……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等处,就衣作指示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诸居士处,就衣作指……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乃至……催促三次以上,〔默〕立六次以上而得衣之舍堕……于王舍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优婆塞言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大德!请待今日一日。』而不待……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第二  蚕绵品
(一一)「……乃至……以杂绢丝作卧具之舍堕……于阿罗毘制之也……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至养蚕家,如是言:『贤者!多煮蚕茧与我等!我等欲作杂绢丝之卧具。』……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二)「……乃至……令作纯黑色羊毛卧具之舍堕……于毘舍离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作纯黑色羊毛卧具……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三)「……乃至……不取用一多罗量之白色羊毛、一多罗量之褐色羊毛而作新卧具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唯取用白色羊毛为边缘,而令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四)「……乃至……年年作卧具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年年令作卧具……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五)「……乃至……不从旧卧具边缘取用一佛搩手而作新卧具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舍卧具,取阿兰若者分、乞食者分、粪扫衣者分……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六)「……乃至……持羊毛行过三由旬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持羊毛行过三由旬……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七)「……乃至……令非亲里比丘尼洗羊毛之舍堕……于释迦国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洗羊毛……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八)「……乃至……受持金钱之舍堕……于王舍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受持金钱……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九)「……乃至……买卖种种金银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买卖种种金银……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乃至……行种种交易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具寿优波难陀释子与游行者行交易……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第三  钵品
(二一)「……乃至……长钵蓄过十日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蓄长钵……有一制、一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语、意生起。」
(二二)「……乃至……钵不至五缀而求其他新钵之舍堕……于释迦国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依微损、微破、微坏而多乞钵……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三)「……乃至……得药而蓄过七日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得药蓄过七日……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四)「……乃至……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于热季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五)「……乃至……比丘自以衣施与后,忿怒不喜夺回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自以衣施与他比丘后,忿怒不喜而夺回……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二六)「……乃至……自乞丝令织师织衣之舍堕……于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自乞丝令织师织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七)「……乃至……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之织师处,就衣作指示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波难陀释子……具寿优波难陀释子未受请先至非亲里居士之织师处,就衣作指示……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八)「……乃至……领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领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九)「……乃至……三衣中之一衣寄置于民家,离其衣过六夜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三衣中之一衣寄置于民家,离其衣过六夜……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乃至……明知为供养僧之物,而回入为己有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是供养僧之物,而回入为己有……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三十舍堕终----
              摄颂
          十日与一夜       一月及浣取
          非亲里指示       两人及使送
          蚕绵纯二分       六年卧坐具
          羊毛之捉取       二种种交易
          二钵药雨衣       第五之布施
          自织特施衣       有难僧伽物

              〔九十二波逸提〕11
         第一  妄语品
(一)「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故意妄语之波逸提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喝陀伽释子也。」「为何事耶?」「喝陀伽释子与外道论议,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之事也。」「有一制。」「依六种犯罪等起中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二)「于骂詈语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与比丘诤论,骂善比丘……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三)「以语离间比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起斗诤、诤论,与诸比丘离间语……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四)「令未受具戒者一同逐句诵法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优婆塞逐句一同诵法……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
(五)「与未受具戒者同宿过二夜三夜之波逸提……于阿罗毘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与未受具戒者同宿……有一制、一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六)「与女人同宿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阿那律……具寿阿那律与女人同宿……有一制……于羊毛戒12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七)「对女人说法过五、六语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对女人说法……有一制、二随制……于随句法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八)「对未受具戒者说实有上人法之波逸提……于毘舍离制之……因婆裘河边之诸比丘……婆裘河边之诸比丘向诸居士相互赞叹上人法……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
(九)「对未受具戒人语比丘粗罪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将他比丘之粗罪语未受具戒人……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乃至……。」
(一○)「掘地之波逸提……于阿罗毘制之……因阿罗毘之诸比丘……阿罗毘之诸比丘掘地……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乃至……。」

   第二  草木品          
(一一)「伐草木之波逸提……于阿罗毘制之……因阿罗毘之诸比丘……阿罗毘之诸比丘伐树……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二)「作异语并恼他〔人〕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于僧中被纠问罪,作异语而遁辞……有一制、一随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三)「讥嫌或骂詈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讥嫌具寿沓婆摩罗子比丘……有一制、一随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四)「僧伽之卧床、椅子、卧褥或坐褥,敷于露地而不收,又未托他人而离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将僧伽之卧坐具敷于露地而不收,又未托他人而离去……有一制、一随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一五)「敷于僧伽精舍中之卧具不收、不托人而离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敷于僧伽精舍之卧具不收、不托人而离去……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一六)「于僧伽精舍中,知而挤进先来比丘之〔床〕间,展设床座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群挤进长老比丘卧间而展设床座……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七)「瞋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将比丘拖出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瞋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将比丘拖出……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八)「于僧伽精舍楼上,坐于脱脚床或脱脚椅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于僧伽精舍楼上,用力坐于脱脚椅……有一制……依两种等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九)「指示〔覆〕二、三重,过所指示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造精舍已,再三涂饰,因重压而令精舍倒塌……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知而将有虫之水浇草、土之波逸提……于阿罗毘制之……因阿罗毘之诸比丘……阿罗毘之诸比丘知而将有虫之水浇草、土……有一制……依三种等而生起。」

          第三  教诫品
(二一)「未被选任而教诫比丘尼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被选任而教诫比丘尼之事也。」「其处有一制、一随制、不随犯制耶?」「有一制、一随制,其处无不随犯制也。」……「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
(二二)「教诫比丘尼至日没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周利盘特……具寿周利盘特教诫比丘尼至日没……有一制……于逐句法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三)「至比丘尼住处教诫比丘尼之波逸提……于释迦国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处教诫比丘尼……有一制、一随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四)「言:『诸比丘为利养〔故〕,教诫比丘尼』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言:『诸比丘为利养〔故〕,教诫比丘尼』……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二五)「将衣与非亲里比丘尼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将衣与非亲里比丘尼……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六)「为非亲里比丘尼缝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为非亲里比丘尼缝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七)「与比丘尼豫约同道而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豫约比丘尼同道而行……有一制、一随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亦不由意,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
(二八)「与比丘尼豫约同乘一船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豫约比丘尼同乘一船……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九)「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提婆达多……提婆达多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有一制、一随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三○)「独与比丘尼于一秘密处共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独与一比丘尼于一秘密处共坐……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

          第四  食品
(三一)「过而取施食处供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日日往施食处取食……有一制、一随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二)「别众食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令徒众于诸家劝化而取食……有一制、七随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三)「数数食之波逸提……于毘舍离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于一处受请食又于他处取食……有一制、三随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四)「取二、三钵之饼,取其以上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不知量而取……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三五)「足食已,复取非残食之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足食已,〔更〕于余处取食……有一制、一随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六)「任与已足食之比丘非残食之嚼食或噉食,而取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任与已足食之比丘非残食之噉食,而取之……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三七)「于非时食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于非时取食……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八)「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毘拉陀施沙……具寿毘拉陀施沙食蓄藏之食……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九)「为己乞美味食物而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为己乞美味食物而食……有一制、一随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
(四○)「将未与之食物持至口边之波逸提……于毘舍离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将未与之食物持至口边……有一制、一随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第五  裸行品
(四一)「亲手将嚼食或噉食施与裸行外道或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于毘舍离制之……因具寿阿难……具寿阿难与一遍行外道女两个饼而以为一个饼……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二)「语他比丘:『来!友!入村或镇乞食。』〔而带出〕,〔施食〕与彼或不与彼,令离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语他比丘:『来!友!入村乞食。』〔带出〕,未与彼食而令离去……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四三)「进入食事中之俗家占座位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进入食事中之俗家占座位……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四四)「与女人共坐于秘密屏处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与女人共坐于秘密屏处……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四五)「独与一女人秘密共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独与一女人秘密共坐……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
(四六)「受请食,有他比丘时,不告彼而于食前或食后访他家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受请食,于食前、食后访他家……有一制、四随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七)「过分乞药之波逸提……于释迦国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因释摩诃男,被言:『大德!请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四八)「往观出征军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为观出征军队而往……有一制、一随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九)「宿于军中过三夜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宿于军中过三夜……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五○)「往观模拟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往观模拟战……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第六  饮酒品
(五一)「饮须罗、面罗耶〔酒〕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娑伽陀……具寿娑伽陀饮酒……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与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五二)「以指胳肢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以指胳肢他比丘而令笑……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五三)「于水中嬉戏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于阿致罗筏底河戏水……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五四)「轻侮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轻侮……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五五)「令比丘恐怖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他比丘恐怖……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五六)「燃火暖身之波逸提……于婆祇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燃火暖身……有一制、二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五七)「半月以内沐浴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见王,沐浴而不知适时……有一制、六随制13……。」「遍通制耶?限定制耶?」「限定制也。」「六种犯罪等起中,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五八)「不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而著用新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不得辨认各自之衣……有一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五九)「亲自以衣净施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或沙弥尼,不还与〔彼〕而著用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亲自以衣净施于比丘,不还与〔彼〕而著用……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六○)「隐藏比丘之钵、衣、坐具、针筒、腰带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起。」……六群比丘隐藏其他比丘之钵、衣……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

           第七  有虫水品
(六一)「故意夺生物生命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优陀夷……具寿优陀夷故意夺生物之生命……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六二)「知水中有虫而饮用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水有虫而饮用……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六三)「知诤事已如法裁决,欲令再羯磨而骚乱之波逸提……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诤事已如法裁决,欲令再羯磨而骚乱……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六四)「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六五)「知未满二十岁者而授予具足戒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知未满二十岁者而授予具足戒……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六六)「知为贼队而共同豫约同路而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知为贼队而共同豫约同路而行……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
(六七)「与女人豫约同道而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比丘与女人豫约同道而行……有一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
(六八)「于恶见谏告至三次而仍不舍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具有恶见,虽被谏告至三次而仍不舍……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六九)「知其如是说〔恶见〕,不受从法处分,未舍恶见而与之共事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群比丘知其如是说〔恶见〕,未舍恶见,仍与原为驯鹰师之阿利咤比丘共事……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知如是被摈灭之沙弥而予以抚慰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知如是被摈灭之骞荼沙弥而予以抚慰……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第八  如法品
(七一)「虽由他比丘如法言之,犹曰:『友!我未询问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当不持此学处。』之波逸提……于憍赏弥制之……因具寿阐陀……具寿阐陀虽由诸比丘如法言,犹曰:「友!我……不持此学处。」……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二)「诽谤律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诽谤律……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三)「无知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于〔律〕无知……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四)「瞋怒不喜而殴打比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瞋怒不喜而殴打他比丘……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七五)「瞋怒不喜而对比丘举手作剑势之波逸提……〔参照(七四),「殴打」改为「举手作剑势」。〕」
(七六)「以无根僧残诽谤比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以无根僧残诽谤他比丘……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七)「故意令他比丘疑恼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故意令诸比丘疑恼……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八)「立于〔与己〕发生诤论不和之诸比丘附近屏处而听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立于〔与己〕发生诤论不和之诸比丘附近屏处而听闻……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
(七九)「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后言不平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后言不平……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八○)「于僧伽提议决断时不同意,起座而离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于僧伽提议决断时不同意,起座而离去……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八一)「由和合僧施与衣后言不平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由和合僧施与衣后言不平……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八二)「知已决定供养僧伽之所得物,而转施与个人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已决定供养僧伽之所得物,而转施与个人……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第九  宝品
(八三)「未豫告而入王后宫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阿难……具寿阿难未豫告而入王后宫……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八四)「捉宝物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捉宝物……有一制、二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五)「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时入村落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非时入村落……有一制、三随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八六)「作骨制、牙制或角制针筒之波逸提……于释迦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针筒……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七)「令作过量之卧床或椅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跋难陀释子……具寿跋难陀释子卧于高床……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八)「令作入绵卧床或椅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作入绵卧床或椅子……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九)「作过量坐具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计量而用〔大〕坐具……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作过量覆疮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计量而用覆疮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一)「作过量雨浴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未计量而用雨浴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二)「作佛衣量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具寿难陀……具寿难陀用佛衣量之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十二波逸提终----
              摄颂
          妄语骂离间          逐句宿女人
          以除有智者          实有粗罪掘
          草木与异语          讥嫌床卧床
          先至与牵出          拖出脱脚床
          门窗有虫水          未选任日没
          尼处利与衣          缝衣及公路
          船及取食独          施食别众数
          饼食足食者          非时蓄藏乳
          杨枝此十事          
          裸行并侵害          屏处与秘密
          受请由资具          宿军模拟战
          酒指及嬉戏          轻侮并恐怖
          火以及沐浴          坏色自不覆
          故意水羯磨          粗罪未二十
          约贼女未教          共住被摈灭
          如法及混乱          无知打及举
          无根故意听          不平起离去
          僧伽之与衣          转与其个人
          王宝及同住          针筒卧床绵
          坐具及覆疮          雨衣及佛衣
              诸品之摄颂
          妄语及草木          教诫食裸行
          如法酒有虫          王品此为九

              〔四提舍尼〕14
(一)「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由入市井〔乞食〕之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而食之提舍尼……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由入市井之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与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二)「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而取食之提舍尼……于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不拒比丘尼等之指示……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语、意生起。」
(三)「于学地认定诸家,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之提舍尼……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不知量而受……有一制、二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与意,有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四)「于阿兰若住处、于僧园中亲手接受非豫告之硬食或软食而食之提舍尼……于释迦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知劫贼住僧园中而不告知……有一制、一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身、语、意生起。
                                                 ---- 四提舍尼终----        
              摄颂
          非亲里指示          学地阿兰若
          正觉所宣说          为四提舍尼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9-17
              〔众学法〕
          第一  全圆品15
(一)「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著内衣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著内衣而令前后垂下……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二)「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著上衣之突吉罗……〔参照(一),「内衣」改为「上衣」。〕」
(三)「不恭敬故,将身露现而行于俗家间之突吉罗……〔如前〕……。」
(四)「不恭敬故,将身露现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五)「不恭敬故,摇摆手足而行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六)「不恭敬……摇摆手足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七· 八)「不恭敬……左右顾视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九· 一○)「不恭敬……将衣拉上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第二  哄笑品
(一一.一二)「不恭敬……哄笑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哄笑而行(坐)于俗家间……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一三.一四)「不恭敬……高大声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六群比丘高、大声而行(坐)于俗家间〔参照(一一)〕……。」
(一五.一六)「不恭敬……摇身、吊身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七.一八)「不恭敬……摇臂、掉臂……〔参照(一五)〕……。」  
(一九.二○)「不恭敬……摇头、吊头……。」

          第三  叉腰品
(二一· 二二)「不恭敬……以手叉腰张肘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二三· 二四)「不恭敬……缠头而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缠头而行(坐)于俗家间……。」
(二五)「不恭敬……以膝行往俗家间之突吉罗……。」
(二六)「不恭敬……以散乱姿态而坐于俗家间之突吉罗……。」
(三七)「不恭敬……不注意而受施食〔过多〕之突吉罗……。」
(二八)「不恭敬……左右顾视而受施食之突吉罗……。」
(二九)「不恭敬……受多量汁之突吉罗……。」
(三○)「不恭敬……受溢钵施食之突吉罗……。」

          第四  施食品
(三一-三三)「不恭敬……不注意〔……左右顾视……处处揉捏〕而食施食之突吉罗……
(三四)「不恭敬……食过量汁之突吉罗……。」
(三五)「不恭敬……从中央揉捏而食施食之突吉罗……。」
(三六)「不恭敬……以饭覆汤汁或加味物之突吉罗……。」
(三七)「不恭敬……无病而为己乞汁、饭而食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为己乞汁、饭而食……有一制、一随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三八)「不恭敬……心存不满而眺视他人之钵之突吉罗……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三九)「不恭敬……作大饭球之突吉罗……。」
(四○)「不恭敬……作长形饭球之突吉罗……。」

          第五  饭球品
(四一)「不恭敬……饭球未送近口边即张口之突吉罗……。」
(四二)「不恭敬……食时将手全部塞入口中之突吉罗……。」
(四三)「不恭敬……口含饭球而言谈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口含饭球而言谈……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四四-五○)「不恭敬……以食物投入口中(……啮饭球而食……胀满口而食……摇手……撒落饭粒……吐舌……喳喳作声而食)之突吉罗……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第六  吸食品
(五一)「不恭敬……簌簌作声而食之突吉罗……于憍赏弥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等簌簌作声而饮牛乳……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二-五四)「不恭敬……舐手(……舐钵……舐唇……)而食之突吉罗……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五)「不恭敬……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之突吉罗……于婆祇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六)「不恭敬……将混有饭粒之洗钵水舍弃于俗家间之突吉罗……于婆祇国制之……因众多比丘……众多比丘将混有饭粒之洗钵水舍弃于俗家间……有一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七)「不恭敬……对〔无病而〕手持日伞者说法之突吉罗……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对手持日伞者说法……有一制、一随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
(五八-六○)「不恭敬……对手持杖者(……手持刀者……手持武器者……)说法之突吉罗……有一制、一随制……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

          第七  草履品
(六一-六七)「不恭敬……对〔无病而〕穿草履者(……穿鞋者……坐于乘坐物者……卧床者……散乱姿态而坐者……缠头者……覆面者……)说法之突吉罗……有一制、一随制……(如前)。」
(六八-七二)「不恭敬……坐于地上为〔无病而〕坐于座床者(……坐于低座为〔无病而〕坐于高座者……立而为〔无病而〕坐者……行于后为〔无病而〕行于前者……行于道外为〔无病而〕行于道中者……)说法之突吉罗……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犯罪等起之一种等起而生起。」
(七三)「不恭敬……〔无病而〕站立大、小便之突吉罗……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犯罪等起之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七四)「不恭敬……〔无病时〕于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罗……。」
(七五)「不恭敬……〔无病〕于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罗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六群比丘也。」「为何事耶?」「六群比丘于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事也。」「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犯罪等起之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七十五学法终----
                                          ----大分别中制处章终----
              摄颂
          全圆与覆身           威仪视下方
          衣拉上哄笑           大声摇为三
          叉腰并缠头           膝行与乱姿
          留意顾视钵           适量汁满钵
          留意顾视钵           顺次汁适量
          积上而覆盖           乞故示不满
          不作大圆形           口手不言谈
          投啮胀振摇           及饭粒撒落
          吐舌出口而           喳喳与簌簌
          手钵唇食物           以及混饭粒
          对于持伞者           世尊不说法
          持杖及持刀           持武器亦然
          草履以及鞋           乘物卧床者
          乱姿及缠头           以及覆面者
          地上与低座           立后及恶道
          立者不与为           青草及水上
                    诸品总摄颂
          全圆与哄笑           叉腰及施食
          饭球并吸食           第七草履品

              〔四波罗夷〕
    二(一)行不净法者,犯几种罪耶?行不净法者,犯三种罪:于〔鸟兽〕未食之身行不净法者,波罗夷;于已食多分之身行不净法者,偷兰遮;不触〔肉〕而以生支入于口中者,突吉罗。行不净法者,犯此三种罪。
(二)不与取者,犯几种罪耶?不与取者,犯三种罪: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不与物而以盗心取者,波罗夷;值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不与物而以盗心取者,偷兰遮;值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不与物而以盗心取者,突吉罗。不与物取者,犯此三种罪。
(三)故意夺人生命……犯三种罪:故为〔某〕人掘穽,言:「彼陷而死」者,突吉罗;陷而生苦受者,偷兰遮;死者,波罗夷 。故意……犯此三种罪。
(四)主张空无之上人法……犯三种罪:持不善欲望,贪欲之性而主张空无之上人法者,波罗夷;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罗汉。」对方知解者,偷兰遮;不知解者,突吉罗。空无……犯此三种罪。
                                                      ----四波罗夷终----

            〔十三僧残〕
(一)行泄不净者,犯三种罪︰思〔泄〕而行泄者,僧残;思而行未泄者,偷兰遮;先行,突吉罗。
(二)与女人身相触者,犯三种罪:身与身相触者,僧残;身与身所著之物相触者,偷兰遮;身所著之物触身所著之物者,突吉罗。
(三)对女人语粗恶语者,犯三种……。语大便道及小便道之好恶者,僧残;除大便道及小便道外,语膝盖以上、颈以下之好恶者,偷兰遮;语身所著之物……突吉罗。
(四)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者,犯三种……。于女人之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者,僧残;于黄门之前〔……〕偷兰遮;于畜生之前〔……〕突吉罗。
(五)为人作媒者,犯三种……。受语而转告他,还报者,僧残;受语而转告他,不还报者,偷兰遮;受语而不转告他,不还报者,突吉罗。
(六)自乞造房舍者,犯三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最后之〕泥团未涂者,偷兰遮;其泥团已涂者,僧残。
(七)令造大精舍者……〔参照(六)〕。
(八)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他比丘者,犯三种……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一僧残、一突吉罗;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波逸提〕罪。
(九)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他比丘者,犯三种……〔参照(八)〕……
(一○)对破僧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犯三种……依白而突吉罗,依二羯磨语而偷兰遮,羯磨语竟而僧残。
(一一)对助破僧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有三种罪:依白而……
(一二)对恶口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三种……
36  (一三)对污俗家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三种……
                                                   ----十三僧残终----

              〔三十舍堕〕
          第一迦絺那衣品
(一)长衣蓄过十日者,犯一种罪,舍堕。
(二)一夜离三衣者,……一种……
(三)纳受非时衣蓄过一月者……一种……
(四)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故衣者,犯两种罪:令浣之前行16者,突吉罗;浣已者,舍堕。
(五)由非亲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犯两种罪:受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受者,舍堕。
(六)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衣者,……两种……乞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乞〔得者〕,舍堕。
(七)向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乞过量衣者……〔参照(六)〕。
(八)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处,就衣而指示者,有两种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指示者,舍堕。
(九)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处,就衣而指示者……〔参照(六)〕。
(一○)催促三次以上,站立六次以上而得衣者,……两种……得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得者,舍堕。

          第二  蚕绵品
(一一)令作杂绢丝之卧具者……两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作者,舍堕。
(一二)令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者……〔参照(一一)〕。
(一三)不用一多罗量之白色羊毛、一多罗量之褐色羊毛而令作新卧具者……
(一四)年年令作卧具者……
(一五)不从旧卧具边缘取一佛搩手而令作新卧具者……
(一六)持羊毛而行过三由旬者,犯两种罪:第一脚超过三由旬者,突吉罗;第二脚超过者,舍堕。
(一七)令非亲里比丘尼浣羊毛者……〔参照(四)〕。
(一八)受持金钱者,犯两种罪:受持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受持者,舍堕。
(一九)买卖种种金、银者,犯两种罪:买卖前行者,突吉罗;已作买卖者,舍堕。
(二○)行种种交易……〔参照(一九)〕。

          第三  钵品
(二一)长钵蓄过十日者,犯一种罪:舍堕。
(二二)钵不至五缀而求其他新钵者,犯两种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罗;求而〔得〕时,舍堕。
(二三)得药而蓄过七日者……一种……
(二四)于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者,犯两种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罗;求而〔得〕时,舍堕。
(二五)比丘自以衣施与后,忿怒不喜夺回者,犯两种罪: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夺者,舍堕。
(二六)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者,犯两种罪:乞之前行者,突吉罗;乞而〔得〕者,舍堕。
(二七)未受请而先至非亲里居士织师处,就衣作指示者,犯两种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指示者,舍堕。
(二八)领受特施衣而蓄过衣时者,……一种……
(二九)三衣中之一衣寄置于民家,离其衣过六夜者,……一种……
(三○)明知为供养僧之物,而回入为己有者,……两种……回入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回入者,舍堕。
                                                  ----三十舍堕终----

              〔九十二波逸提〕
          第一  妄语品
(一)故意妄语者,堕几种罪耶?故意妄语者,堕五种罪:持不善望,主张贪欲之性而为空无之上人法者,波罗夷;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他比丘者,僧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罗汉。」而对方知解者,偷兰遮,不知解者,突吉罗;故意妄语者,波逸提。故意妄语者乃堕此五种罪。
(二)骂詈语者,堕两种罪:骂詈受具戒者,波逸提;骂詈未受具戒者,突吉罗。
(三)提供离间语者,堕两种罪:以离间语提供受具戒者,波逸提;以离间语提供未受具戒者,突吉罗。
(四)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诵法者,堕两种罪:令诵之前行者,突吉罗;〔逐句诵之〕者,句句波逸提。
(五)与未受具戒者同宿,过二夜、三夜者,堕两种罪:卧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卧者,波逸提。
(六)与女人同宿……〔参照(五)〕。
(七)对女人说法过五、六语者,堕两种罪:说法之前行者,突吉罗;〔依句说者〕,句句波逸提。
(八)对未受具戒者,说实有上人法者,堕两种罪:说之前行者,突吉罗;已说者,波逸提。
(九)将比丘之粗罪语未受具戒者,有两种罪︰语……〔参照(八)〕。
(一○)掘地者,有两种罪:掘之前行者,突吉罗;屡屡掘者,波逸提。

        第二  草木品
(一一)伐草木者,有两种罪:伐之前行者,突吉罗;每伐者,波逸提。
(一二)作异语遁辞者,有两种罪:未与异语罪时,而遁辞者,突吉罗;与异语罪〔犹〕作异语遁辞者,波逸提。
(一三)讥嫌他比丘者,有两种罪:讥嫌之前行者,突吉罗;讥嫌已者,波逸提。
(一四)僧伽之卧床、椅子、卧褥或坐褥,敷于露地而不收,又不托人而离去者,有两种罪:第一脚过掷石所及处者,突吉罗;第二脚过者,波逸提。
(一五)于僧伽精舍中,敷卧具而不收,又不托人而离去者,有两种罪:第一脚过篱者,突吉罗;第二脚过篱者,波逸提。
(一六)于僧伽精舍中,知而于先来比丘之〔床〕间展设床座者,有两种罪:卧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卧者,波逸提。
(一七)瞋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将比丘拖出者,有两种罪:拖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拖出者,波逸提。
(一八)在僧伽精舍中,于楼上之脱脚床或脱脚椅坐者,有两种罪:坐之前行者,突吉罗;坐已者,波逸提。
(一九)指示〔覆〕二、三重,过此指示者,……两种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指示者,波逸提。
(二○)知而将有虫水浇于草或木者,……两种罪:浇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浇者,波逸提

          第三  教诫品
(二一)未被选任而教诫比丘尼者,……两种罪:教诫之前行者,突吉罗;教诫时,波逸提。
(二二)至日没时,仍教诫比丘尼者……〔参照(二一)〕。
(二三)至比丘尼住处而教诫比丘尼者……
(二四)言:「诸比丘为利养而教诫比丘尼者……两种……言之前行者,突吉罗;言时,波逸提。
(二五)以衣与非亲里比丘尼者,……两种……与之前行者,突吉罗;与时,波逸提。
(二六) 为非亲里比丘尼缝衣者,……两种……缝之前行者,突吉罗;缝时,针针波逸提。
(二七)豫约比丘尼同道而行者,……两种……往之前行,突吉罗;行时,波逸提。
(二八)豫约比丘尼同乘一船者,……两种……乘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乘时,波逸提。
(二九)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者,……两种……言:「我食。」而取者,突吉罗;每咽食者,波逸提。
(三○)独与比丘尼于秘密处共坐者,……两种……坐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坐时,波逸提。
    
          第四  食品
(三一)过其,食用施食处之食者,……两种……言:「我食。」〔参照(二九)〕。
(三二)别众食者,……两种……言:「我食。」
(三三)数数食者,……两种……言:「我食。」
(三四)取满二、三钵以上之饼者,……两种……取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取者,波逸提。
(三五)足食已,复取非残食之嚼食或噉食者,……两种……言:「我食……〔参照(二九)〕。
(三六)将非残食之嚼食或噉食,与已足食之比丘而任取者,……两种……依其语,言:「我食。」而取者,突吉罗;已食时,波逸提。
(三七)于非时食嚼食或噉食者,……两种……言:「我食。」……〔参照(二九)〕。
(三八)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者,……两种……言:「我食。」……
(三九)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两种……言:「我食。」……
(四○)不与之食物持来口边者,……两种……言:「我食。」……

          第五  裸行品
(四一)于裸行外道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亲手与嚼食或噉食者,……两种……与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与时,波逸提。
(四二)语他比丘曰:「来!友!入村或镇乞食。」〔而带出〕,将施食与彼或不与而令离去者,……两种……令离去之前行者,突吉罗;令离去时,波逸提。
(四三)进入食事中之俗家强坐者,……两种……坐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坐者,波逸提。
(四四)与女人共坐于秘密屏处者,……两种…………〔参照(四三)〕。
(四五)独与一女人秘密共坐者,……两种…………
(四六)受请食,有其他比丘时,不告彼而于食前或食后访他家者,……两种罪:第一脚过门者,突吉罗;第二脚过门者,波逸提。
(四七)乞药过此者,……两种……乞之前行者,突吉罗;得乞者,波逸提。
(四八)为观出征军而往者,……两种……往者,突吉罗;立其处而观者,波逸提。
(四九)宿于军中过三夜者,……两种……宿之前行者,突吉罗;宿时,波逸提。
(五○)往观模拟战者,……两种……往者,突吉罗;立其处而观者,波逸提。

          第六  饮酒品
(五一)饮酒者,……两种……言:「我饮。」者,突吉罗;每咽饮,波逸提。
(五二)以指胳肢比丘令笑者,……两种……令笑之前行者,突吉罗;令笑时,波逸提。
(五三)于水中嬉戏者,……两种……戏于踝以下之水中者,突吉罗;戏于踝以上之水中者,波逸提。
(五四)轻侮者,……两种……轻侮之前行者,突吉罗;轻侮者,波逸提。
(五五)令他比丘恐怖者,……两种……令恐怖之前行者,突吉罗;令恐怖时,波逸提。
(五六)燃火暖身者,……两种……燃之前行者,突吉罗;燃时,波逸提。
(五七)半月以内沐浴者,……两种……沐浴之前行者,突吉罗;沐浴已,波逸提。
(五八)不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而著用新衣者,……两种……著用之前行者,突吉罗;著用时,波逸提。
(五九)于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或沙弥尼,亲自以衣净施,不还与彼而著用者,……两种……著用之前行者,突吉罗;著用时,波逸提。
(六○)隐藏比丘之钵、衣、坐具、针筒或腰带者,……两种……隐藏之前行者,……突吉罗;隐藏时,波逸提。

          第七  有虫水品
(六一)故意夺生物之命者,有几种罪耶?故意夺……者,有四种罪:不指定〔人〕,言:「何人陷而当死」而掘穽者,突吉罗;人陷于其中而死者,波罗夷;夜叉、鬼或畜生之形者陷于其中而死者,偷兰遮;畜生陷于其中而死者,波逸提。故意夺生物之命,有此四种罪。
(六二)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者,……两种……饮用之前行者,突吉罗;饮用时,波逸提。
(六三)知诤事已如法裁决,欲令再羯磨而骚乱者,……两种……骚乱之前行者,突吉罗;起骚乱时,波逸提。
(六四)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者,有一种罪:波逸提。
(六五)知未满二十岁而授具足戒者,……两种……授具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授具时,波逸提。
(六六)知为贼队而豫约同道而行者,……两种……同行之前行者,突吉罗;行时,波逸提。
(六七)与女人豫约……〔参照(六六)〕。
(六八)对恶见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两种……依白而突吉罗;羯磨竟时,波逸提。
(六九)知为如是说〔恶见〕、不受法之处分、不舍成见之比丘共事者,……两种……共事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共事时,波逸提。
(七○)知如是被摈灭之沙弥而与抚慰者,……两种……抚慰之前行者,突吉罗;抚慰已者,波逸提。

          第八  如法品
(七一)虽由诸比丘如法言,言:「友!我未询问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时,当不学持此学处。」者,……两种……言之前行者,突吉罗;已言者,波逸提。
(七二)诽谤律者,……两种……诽谤之前行者,突吉罗;诽谤时,波逸提。
(七三)无知者,……两种……未被举无知之罪而为不知者,突吉罗;已被举无知之罪,〔犹〕言不知者,波逸提。
(七四)瞋怒不喜而殴打比丘者,……两种……殴打之前行者,突吉罗;殴打时,波逸提。
(七五)对比丘瞋怒不喜而举手作剑势者,……两种……举手之前行者,突吉罗;举手时,波逸提。
(七六)以无根僧残罪诽谤比丘者,……两种……诽谤之前行者,突吉罗;诽谤时,波逸提。
(七七)故意与比丘疑恼者,……两种……与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与者,波逸提。
(七八)立于发生诤论、争斗而不和之诸比丘附近屏处而听者,……两种……往「屏处听」者,突吉罗;立于其处而听者,波逸提。
(七九)同意如法羯磨,事后言不平者,……两种……言不平之前行者,突吉罗;已言者,波逸提。
(八○)于僧伽提议决断时,不同意,起座而离去者,……两种……由众中离去,在伸手以内〔之距离〕者,突吉罗;离去伸手以外者,波逸提。
(八一)由和合僧施与衣后而言不平者,……两种……言不平……〔参照(七九)〕。
(八二)知已决定供养僧伽之所得物,而转施与个人者,……两种……转施与之前行者,突吉罗;已转施与者,波逸提。
    
          第九  宝品
(八三)不豫告而入王之后宫者,……两种……第一脚过门者,突吉罗;第二脚过门者波逸提。
(八四)捉宝物者,……两种……捉之前行者,突吉罗;已捉者,波逸提。
(八五)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时入村落者,……两种……第一脚过篱者,突吉罗;第二脚过篱者,波逸提。
(八六)令作骨制、牙制、角制之针筒者,……两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令作者,波逸提。
(八七)令作过量之卧床或椅子者,……两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作者,波逸提。
(八八)令作入绵之卧床或椅子者,……两种……令作……〔参照(八七)〕。
(八九)令作过量之坐具者,……两种……令作……
(九○)令作过量之覆疮衣者,……两种……令作……
(九一)令作过量之雨浴衣者,……两种……令作……
(九二)令作佛衣量之衣者,有几种罪耶?令作佛衣量之衣者,……两种……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罗;已作时,波逸提。令作佛衣量之衣者,有此两种罪。
                                                      ----小事终----

              〔四提舍尼〕
(一)入于市井,亲手由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中,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有几种罪耶?于市井……食者,有两种罪:言:「食之。」而捉者,突吉罗;每咽食,波逸提。于市井……食者,有此两种罪。
(二)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而食者,……两种……言:「食之。」……〔参照(一)〕。
(三)于学地认定之诸家,亲手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两种……〔参照(一)〕……
(四)于阿兰若住处,若于僧伽中亲手受未豫告之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有几种罪耶?于阿兰若……食者,有两种罪:言:「食之。」……阿兰若……食者,有此两种罪。
                                                   ----四提舍尼终----

              〔众学法〕
          第一全圆品
(一)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著内衣者,有几种罪耶?不恭敬…………,有一种罪:突吉罗。不恭敬…………,有一种罪。
(二)不恭敬故,令前后垂下而著上衣,有一种罪:突吉罗。
(三.四)不恭敬故,将身体露现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五.六)不恭敬故,摇摆手足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七.八)不恭敬……左右顾视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九.一○)不恭敬……将衣拉上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第二  哄笑品
(一一.一二)不恭敬……哄笑而行至俗家间者……一种……
(一三.一四)不恭敬……高、大声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一五.一六)不恭敬……摇身、吊身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一七.一八)不恭敬……摇臂、掉臂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一九.二○)不恭敬……摇头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第三  叉腰品
(二一.二二)不恭敬……手叉腰张肘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二三.二四)不恭敬……缠头而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二五)不恭敬……用膝行往俗家间者……一种……
(二六)不恭敬……以散乱姿态而坐于俗家间者……一种……
(二七)不恭敬……不注意而受施食者……一种……
(二八)不恭敬……左右顾视而受施食者……一种……
(二九)不恭敬……受多量汁者……一种……
(三○)不恭敬……受溢钵之施食者……一种……

          第四  施食品
(三一-三三)不恭敬……不注意(……左右顾视……处处揉捏而)食施食者……一种……
(三四)不恭敬……食过量汁者……一种……
(三五)不恭敬……从中央揉捏而食施食者……一种……
(三六)不恭敬……以饭覆汤汁或加味物者……一种……
(三七)不恭敬……无病而为己乞汁或饭而食用者……一种……
(三八)不恭敬……心存不满而眺视他人之钵者……一种……
(三九)不恭敬……作大饭球者……一种……
(四○)不恭敬……作长形饭球者……一种……

          第五  饭球品
(四一)不恭敬……饭球未送近口边即开口者……一种……
(四二)不恭敬……食时将手全部塞入口中者……一种……
(四三)不恭敬……口含饭球而言谈者……一种……
(四四)不恭敬……将食物投入〔口中〕而食者……一种……
(四五-五○)不恭敬,……啮饭球(……胀满口……摇手……撒落饭粒……吐舌……喳喳作声而)食者……一种……

          第六  吸食品
(五一-五四)不恭敬……簌簌作声(……舐手……舐钵……舐唇而)食者……一种……
(五五)不恭敬……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者……一种……
(五六)不恭敬……将混有饭粒之洗钵水舍弃于俗家间者……一种……
(五七-六○) 不恭敬……对手持日伞者……手持杖者……手持刀者……手持武器者)说法……一种……

          第七  草履品
(六一-七二)不恭敬……对〔无病而〕穿草履者(……穿鞋者……坐于乘坐物者……卧床者……散乱姿态而坐者……缠头者……覆面者……〔我〕坐地上而对坐于座床者……〔我〕坐低座而对坐于高座者……〔我〕立而对坐者……〔我〕行于后而对行于前者……〔我〕行于道旁而对行于道中者)说法者……一种……
(七三)不恭敬……站立大、小便者……一种……
(七四)不恭敬……于青草上大、小便或唾痰者……一种……
(七五)不恭敬……于水上大、小便或唾痰者,有几种罪耶?不恭敬……于水上……者,有一种罪:突吉罗。不恭敬故,于水上……者,有此一种罪。
                                                      ----学法终----
                                                ----二  罪数章终----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9-18
  行不净法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行不净……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有行坏……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大、小便或唾痰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不恭敬故……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
                                                ----三  失坏章终----
  行不净法之罪,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不净法……罪聚中,摄三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突吉罗罪聚。……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于七种罪众中……摄一种罪众:突吉罗罪聚。
                                                ----四  摄在章终----
  行不净法之罪,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不净法……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于六种犯罪等起中……几种……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五  等起章终----
  行不净法之罪,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不净法……诤事中犯罪诤事也。……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不恭敬……诤事中犯罪诤事也。
                                                ----六  诤事章终----
  行不净法之罪,于七种灭〔诤〕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不净……依三种灭法而灭之,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于七种灭法中,……几种……依三种灭法而灭之,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
                                                 ----七  灭诤章终----
  行不净法者,有几种罪耶?行不净法者,有三种罪:于未被食之身行不净法者,波罗夷;于已被食多分之身行不净法者,偷兰遮;不触而以生支入于口中者,突吉罗。行不净法者,有此三种罪。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于七种灭〔诤〕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三种罪聚:有波罗夷罪众聚、偷兰遮罪聚、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于四种诤事中,为犯罪诤事。于七种灭法中,依三种灭法而灭之,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依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者,有几种罪耶?不恭敬……者,有一种罪:突吉罗。不恭敬……者,有一种罪。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同前〕……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一种罪聚:突吉罗罪聚。于六种……〔同前〕…………与如草覆地。
    此八种章乃依读诵道而书之也。
                                                ----八  集合章终----  
              摄颂
          制处及几种        失坏与摄在
          等起并诤事        灭法及集合

九(一)「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之世尊,缘行不净法之波罗夷,于何处、因何人、为何事而制立耶?……乃至……由何人传承之耶?」「依彼智者……缘行……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毘舍离制之。」……〔参照-波罗夷(一)〕
……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乃至……「由何人传承之耶?」「次第传承,即:
    优波离、提沙迦、苏那迦、悉伽婆、第五是目犍连子帝须,此等于阎浮提称为
    吉祥之〔人〕……乃至……此等龙象有大智能,解律通道,于铜鍱洲,宣说律
    藏。」
(二)「依彼……等正觉者之世尊,缘不与取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参照-〕…………与意生起。」
(三)「缘故意夺人命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毘舍离制之…………与意生起。
(四)「缘说空无上人法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毘舍离制之…………与意生起。」

(一)「依彼……等正觉者之世尊,缘泄不净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因何人、何因缘耶?……乃至……由何人传持耶?」
    「依彼……世尊,缘泄〔不净〕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不由语……乃至……由何人传持耶?」「次第传承,即:
    优波离、提沙迦……宣说……。」
(二)「缘与女人身相触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生起而不由语。」
(三)「缘对女人言粗恶语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与意生起。」
(四)「缘于女人之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
(五)「缘为媒介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与意生起。」
(六)「缘自乞而令造房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阿罗毘制之……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七)「缘令造大精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憍赏弥制之……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八)「缘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比丘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九)「缘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比丘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缘对破僧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与意生起。」
(一一)「缘对助破僧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王舍城制之…………与意生起。」
(一二)「缘对恶口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憍赏弥制之…………与意生起。」
(一三)「缘对污俗家比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与意生起。」
    ……乃至……
    「缘不恭敬故,于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罗,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因谁耶?」「因六群比丘。」「为何事耶?」「六群比丘于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为彼事也。」「有一制、一随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与意生起而不由语。」
                                                    ----一  制处章终----
一○(一)「缘行不净法,堕几种罪耶?」「缘行不净法,堕四种罪:未被食之……〔参照二波罗夷(一)〕……突吉罗;于树胶生支17,波逸提。缘行不净法,堕此四种罪。」
(二)「缘不与取……堕三种罪……〔参照二波罗夷(二)〕……突吉罗。缘不与取,堕此三种罪。」
(三)「缘故意夺人生命……堕三种罪……波罗夷。……故意夺人之……堕此三种罪。」
(四)「缘主张空无上人法……堕三种罪……突吉罗。缘主张空无……堕此三种罪。」

(一)「缘行泄不净……堕三种罪……。」
(二)「缘身相触……堕五种罪:比丘尼以染心捉摸有染心男子之颈骨以下、膝以上部位而受乐者,波罗夷;比丘以身触〔女人之〕身,僧残;以身触著于身之物者,偷兰遮;以著于身之物触著于身之物者,突吉罗;以指胳肢,波逸提。缘身相触,堕此五种罪。」
(三)「缘以粗恶语而言女人,堕三种罪……〔参照二〕。」
(四-一二)「缘为己赞叹淫欲供养,堕三种罪……
    缘行媒介,堕三种罪……〔以下参照二,「令造」、「诽谤」、「不舍」改为「缘令造」、「缘诽谤」、「缘不舍」。〕……堕三种罪……。」
(一三)「缘污俗家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堕三种罪:依白,突吉罗;依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僧残。
    ……乃至……
    「缘不恭敬故,于水上大、小便或唾痰者,堕几种罪耶?」「缘不恭敬……者,堕一种罪:突吉罗。缘不恭敬……者,堕此一种罪。」
                                                   ----二  罪数章终----
一一  「缘行不净法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不净法……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乃至……
    「缘不恭敬故,于水上……之罪,随伴几种失坏耶?」「……不恭敬……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
                                                 ----三  失坏章终----
一二  「缘行不净法之罪,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不净法……罪聚中,摄四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罗罪聚。……乃至……
    「缘不恭敬故,于……之罪……〔参照四〕……突吉罗罪聚。」
                                                 ----四  摄在章终----
一三  「缘行不净法之罪,……六种犯罪等起中……〔参照五〕。」
                                                 ----五  等起章终----
    -四  「缘行不净法之罪,于四种诤事中……〔参照六〕。」
                                                 ----六  诤事章终----
    -五  「缘行不净法之罪,于七种灭法中……〔参照七〕。」
                                                ----七  灭诤章终----
-六  「缘行不净法,堕几种罪耶?」「缘行不净法,堕四种罪……未食……〔参照一○〕……波逸提。缘行不净法,堕此四种罪。」「其罪于四种……〔参照八〕……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四种罪众: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八至其章末,「行」改为「缘行」。〕有依……与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终----
                                                        ----八缘章终----
                                      ----大分别之大分解中十六大章终----

    1  大分别(mahavibhanga),举关于经分别中比丘戒之纲要,故名大分别。参照南传律藏一、二。
    2  制(pannatti),依某因缘,为最初制立之根本规定。随制(anupannatti),依其他因缘,更补正此者。不随犯制(anupannapannatti),尚无犯罪之人而制戒者。若依注言,除比丘尼之八敬重法外,凡戒者,谓随犯随制也。
    3  共通制(sadharana-pannatti),于比丘为罪者,于比丘尼亦为罪也。(参照南传律一之五五页,Vp. vol II,p.258)次之两部众制,于意义亦无不同。
    4  五种波罗提木叉读诵(panca patimokkhuddesa),参照大品第二犍度十五.一。
    5  四种失坏(catasso vipattiyo),以下参照第四无间省略.一(一一)。
    6  六种犯罪等起(cha apattisamutthana),犯罪生起之种类,依行为器官之三业而分六种,即:身犯、口犯、身口犯、身意犯、口意犯、身口意犯也(参照四.一二)《十诵律》第五十七卷,犯起因缘有:身犯、口犯、身意犯、口意犯、身口意犯五种。但「意犯无」是律之特色。
    7  底本pakarana,于暹罗本等为pakarana。七拔伽罗那,即所谓南方七论。
    8  以下十三僧残,参照南传律一,一五三页以下。
    9  以下二不定,参照南传律一,二六三页以下。
    10 以下三十舍堕法,参照南传律一,二七五页以下。
    11 以下九十二单堕法,参照南传律二,一页以下。
    12 舍堕十六也。
    13 六随制,于经分别为五随制而无六随制。
    14 以下四提舍尼法,参照南传律二,二四三页以下。
    15 以下众学法,参照南传律二之二五六页以下。
    16 前行(payoga),亦译为加行,持衣去、命洗等之准备行为,洗一次即舍堕。
    17 树胶生支(jatumatthaka),参照南传律二,三六○页。

        第二  比丘尼分别

一(一)「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之世尊,于何处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罗夷1耶?……〔参照大分别波罗夷一.(一),「五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中」改为「四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中」。〕……依几种义利而世尊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罗夷耶?何人学习、何人已学戒、住立于何处、何人护持、何人之语、由何人传承之耶?」
    「依彼……世尊,于何处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罗夷耶?」「于舍卫城制之。」「因何人耶?」「因孙多利难陀比丘尼也。」「为何事耶?」「孙多利难陀比丘尼以染心,触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乐,为彼事也。」「其处有制、随制、不随犯制耶?」「有一制,其处无随制、不随犯制。」「遍通制、限定制耶?」「遍通制也。」「共通制、不共通制耶?」「不共通制也。」「为一部众制耶?为两部众制耶?」「为一部众制也。」「四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中2……〔参照大分别(一)〕……依几种义利而世尊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罗夷耶?」「依十利故,世尊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罗夷:为摄僧……〔参照大分别一「〔恶〕人」……及「比丘」改为「比丘尼」。〕……为敬重律。」「何人学习耶?」「有学及善凡夫女也。」「何人已学戒耶?」「阿罗汉尼已学习戒也。」「住立于何处耶?」「住立于好学戒处。」「何人护持耶?」「对彼戒转起之人护持也。」「何人之语耶?」「世尊、应供、等正觉者之语也。」「由何人传承之耶?」「次第传承也,即:
    优波离、提沙迦……
    于铜鍱洲,宣说律藏。」
(二)「依彼……世尊,于何处为比丘尼制立第六波罗夷耶?」「于舍卫城制之。」「因何人耶?」「因偷兰难陀比丘尼也。」「为何事耶?」「偷兰难陀比丘尼知其他比丘尼犯波罗夷法,而不自举罪、不告众,为彼事也。」「有一制。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三)「于何处为比丘尼制立第七波罗夷耶?」「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随顺被和合僧所摈之原驯鹰师阿利咤比丘……有一制……于怠务戒3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四)为比丘尼……第八波罗夷……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成第八事……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八波罗夷终----
              摄颂
          不净不与取            人体上人法
          身触及覆罪            被摈具八事
          请大雄制立            断头事无疑

(一)「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行诉讼比丘尼之僧残耶?因何人、为何事耶?……乃至……由何人传承之耶?」
    「依彼……世尊,于何处制立行诉讼比丘尼之僧残耶?」「于舍卫城制之。」「因何人耶?」「因偷兰难陀比丘尼也。」「为何事耶?」「偷兰难陀比丘尼行诉讼,为彼事也。」「其处…………〔参照第二.一波罗夷(一),「依第二读诵法」、「波罗夷罪聚」改为「依第三读诵法」、「僧残罪聚」。〕……生起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与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语、意生起。」……乃至……。「由何人传承之耶?」「次第传承,即:
    优波离、提沙迦……
    于铜鍱洲,宣说律藏。
(二)令贼女受具足戒之僧残……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令贼女受具足……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语与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三)独行于村中之僧残……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独行于村中……有一制、三随制……于第一波罗夷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四)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师教而被举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许,不认僧众之承诺而解罪之僧残……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为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师教而举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许,不认僧众之承诺而解罪……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比丘尼持染心从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软食而食之僧残……于舍卫城制之……因孙多利难陀比丘尼持染心,从有染心男子之手取食……有一制……于第一波罗夷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六)以言劝曰:『尊姊!汝无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无对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与汝之硬食或软食可以己之手受食。』之僧残……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劝一比丘尼:『尊姊!汝……食。』……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舍卫城制之……因旃达加利比丘尼……旃达加利比丘尼瞋怒不喜,作如是言:『我舍佛,我舍法,我舍僧,我舍戒。』……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八)于何等诤事而被斥责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舍卫城制之……因旃达加利比丘尼……旃达加利比丘尼因某诤事而被斥责,瞋怒不喜,作如是言:『诸比丘尼是随欲、随瞋、随痴、随怖。』……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九)相亲近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相亲近而住……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一○)以言劝曰:『大姊等!汝等应相亲近而住,汝等勿各别住。』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劝偷兰难陀比丘尼言:『诸尊姊!汝等应相亲近……』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十僧残终----
              摄颂
          诉讼与贼女        村中及被举
          噉食汝何瞋        因某等诤事
          亲近依其他        此等共十事

(一)依彼……世尊,蓄钵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蓄钵……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以非时衣为时衣而执持分配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以非时衣为时衣而受持分配……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三)与比丘尼交换衣后而夺〔之〕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与其他比丘尼交换衣后而夺之……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四)乞此〔后又〕乞彼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乞此而〔后〕乞彼……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五)购此而后换购彼……〔参照(四),将「乞」改为「购」。〕。
(六)已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与之资财,而购他物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指定此……购他物……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七)已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与之资财,又自乞而购他物……
(八)为大众指定此〔某物〕而施与之资财,而购他物……
(九)已为大众指定此〔某物〕而施与之资财,又自乞而购他物……
(一○)使用指定此〔某物〕而施与个人之资财,又自乞而购他物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自乞……购他物……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一)求重衣,过最高四康沙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乞王之毛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二)求轻衣,过最高二康沙半之舍堕……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乞王之麻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十二舍堕终----
              摄颂
          钵非时时衣        交换及乞求
          购施与僧伽        众人与自乞
          个人四康沙        及二康沙半

          第一  蒜品
(一)依彼……世尊……食蒜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不知量,多取蒜……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剃除密处毛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剃密处毛……有一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
(三)以掌相拍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二比丘尼……二比丘尼以掌相拍……有一制……于第一波罗夷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四)〔受用〕树胶生支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受用树胶生支……有一制……于第一波罗夷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五)以水洗净〔密处〕,超过最长二指节之波逸提……于释迦国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行过深洗……有一制……于第一波罗夷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六)以饮物或扇伺候食事中比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以饮物及扇伺候食事中比丘……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七)乞生谷而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乞生谷而食……有一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
(八)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饭弃于墙外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将小便、大便、埃屑、剩饭弃于墙外……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九)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饭弃于青草上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将小便……剩饭弃于青草上……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一○)往观听舞踊、歌谣、音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往观听舞踊、歌谣、音乐……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第二闇夜品
(一一)于闇夜中无灯火处,与男子单独并立而语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于闇夜中无灯火处与男子单独并立……有一制……于贼队戒4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一二)于屏覆处与男子单独并……〔参照(一一),「闇夜中无灯火处」改为「屏覆处」〕……
(一三)于露处与男子单独并……
(一四)于车道、或于小路、或于街衢与男子单独并立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于车道、于小路、于街衢,与男子单独并立……有一制……于贼队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一五)于食前至俗家,坐于座床,不告主人而离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于食前……不告主人而离去……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一六)于食后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或卧座床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于食后……而坐……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一七)于非时至俗家,不告主人而敷或令敷卧床而坐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于非时至俗家,不告主人而敷卧床而坐……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一八)因不善领受语,误解而嫌恨他人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不善领受语,误解而嫌恨他人……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一九)对自己或他人,以〔生〕地狱、〔去〕梵行而咒诅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旃达加利比丘尼……旃达加利比丘尼对自己及他人,以〔生〕地狱及〔去〕梵行而咒诅之……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二○)自打而哭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旃达加利比丘尼……旃达加利比丘尼自打而哭泣……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第三  沐浴品
(二一)裸体沐浴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裸体沐浴……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二)作过量沐浴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作过量沐浴衣……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三)解或令解比丘尼之衣,不为缝制或不为缝制而努力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解比丘尼……不缝,亦不为缝制而努力……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二四)不著僧伽梨超过五日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将衣托于诸比丘尼之手,仅著内外衣而出游诸国……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五)著他人所有之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不问而著他比丘尼之衣……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二六)妨碍众僧得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妨碍众僧得衣……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二七)遮止如法分配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遮止如法分配衣……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二八)以沙门之衣与在家者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以沙门之衣与在家者……有一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九)寄望于未确定之衣而过衣时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寄望于未确定之衣而过衣时……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三○)遮止如法舍迦絺那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遮止如法舍迦絺那衣……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第四  共卧品
(三一)二比丘尼共卧一床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二人共卧一床……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二)二比丘尼共一被褥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二人共一被褥……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三)故意令比丘尼恼乱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故意令他比丘尼恼乱……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三四)不看护患病之同住比丘尼,又不为看病而奔走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不看护患病之同住比丘尼,又不为看病而奔走……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三五)以住房与比丘尼,事后瞋怒不喜即驱出或令驱出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以住房与他比丘尼后,瞋怒不喜而驱出……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三六)谏告亲近比丘尼至三次而不舍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旃达加利比丘尼……旃达加利比丘尼亲近而住……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三七)于国内见有危险、具恐怖,不与商队结伴而游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于国内见有危险、具恐怖,不与商队结伴而游行……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三八)于国外见有危险……〔参照(三七)〕。
(三九)于雨期中游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于雨期中游行……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安居竟,比丘尼不出游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安居竟,不出游行……有一制……于第一波罗夷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第五  画堂品
(四一)为往观王宫、或绘画堂、或公园、或园林、或莲池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为往观王宫、或绘画堂……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二)用高床或尾毛床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用高床或尾毛床……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三)纺丝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纺丝……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四)为在家者作事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为在家者作事……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
(四五)依比丘尼,言:「尊姊!来!灭此诤事。」答曰:「可!」应诺而不灭,又不为灭而努力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依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依他比丘尼,言:「尊姊!来……」答曰:「可!」应诺而不灭,又不为灭而努力……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
(四六)亲手以硬食或软食与在家者、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亲手以硬食或软食与在家者……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
(四七)不舍月华衣而〔继续〕使用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不舍月华衣而〔继续〕使用……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四八)不舍住处而出游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不舍住处而出游行……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
(四九)学畜生咒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学畜生咒……有一制……于句法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五○)教畜生咒之波逸提……〔参照(四九),「学」改为「教」。〕。

          第六  僧园品
(五一)知有比丘之僧园,不问而入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不问而入僧园……有一制、二随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
(五二)以恶口辱骂比丘之波逸提……于毘舍离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辱骂具寿优波离……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五三)瞋而骂众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瞋而骂众……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五四)〔先〕受请且足食已,而又食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充分食已,复往余处而食……有一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
(五五)悭嫉俗家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悭嫉俗家……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五六)于无比丘之住处入安居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于无比丘之住处入安居……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五七)安居竟,比丘尼于二部僧中不依三事而行自恣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安居竟,于比丘僧伽不自恣……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
(五八)不为教诫或共住事而往之波逸提……于释迦国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不往受教诫……有一制……于第一波罗夷依一种等起……
(五九)不问布萨,又不乞求教诫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不问布萨、不乞求教诫……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
(六○)下部生痈或疮,未得僧伽或众之允可,单独一人共男子一人破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下部生痈,单独一人共男子一人破之……有一制……于迦絺那衣戒依两种等起……

          第七  姙妇品
(六一)令姙妇受具戒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令姙妇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六二)令有幼儿之妇女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三)令于二年未学六法戒之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四)令于二年学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许可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五)令未满十二岁之曾嫁女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六)令满十二岁之曾嫁女,于二年未学六法戒而令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七)令满十二岁之曾嫁女,已于二年学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许可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八)令弟子受具戒后,二年不教护又不令教护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令弟子受具戒而二年不教护又不令教护……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六九)受具戒后,二年不随师学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受具戒后,二年不随师学……有一制……于第一波罗夷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七○)令弟子受具戒后,不远离或不令远离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令弟子受具戒,不远离或不令远离……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第八  童女品
(七一)令未满二十岁童女受具戒之波逸提……〔参照(六一)〕。
(七二)令满二十岁童女,于二年未学六法戒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七三)令满二十岁童女,于二年学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许可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七四)〔受具戒后〕未满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未满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五)满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许可,而令人受具戒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满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许可而令人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六)言:『友!实依师授具戒而已充足矣!』时,『是!』应诺而后瞋嫌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旃达加利比丘尼……旃达加利比丘尼闻言:『友!实依师授具戒而已充足矣!』时,『是!』应诺而后瞋嫌……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七七)言式叉摩那:『友!汝若与我衣,我令汝受具戒。』而不令受具戒,又不为令受具戒而努力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对式叉摩那言:『友!汝若……。』不令受具戒,又不为令受具戒而努力……有一制……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七八)言式叉摩那:『友!汝若二年随我学,我令汝受具戒。』……〔参照(七七)〕。
(七九)因与男子、童子交往而起瞋恚,陷于忧愁之式叉摩那令受具戒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令因与男子交往……令式叉摩那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八○)令父母及夫主未听许之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令父母及夫主未听许之式叉摩那受具戒……有一制……依四种等起而生起,由语生起而不由身、意,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由身、语、意生起。
(八一)欲由别住者给予承诺而令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于王舍城制之……因偷兰难陀比丘尼……偷兰难陀比丘尼欲由别住者给予承诺而令式叉摩那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八二)年年令人受具戒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年年令人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种等起而生起。
(八三)一年令二人受具戒之波逸提……〔参照(八二)〕。

          第九  盖品
(八四)持盖著履者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持盖著履……有一制、一随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而生起。
(八五)乘于乘坐物而往之波逸提……〔参照八四,改为「乘于乘坐物而行」〕。
(八六)著腰布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著腰布……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
(八七)著妇女装饰物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著妇女装饰物……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
(八八)涂香与脂粉之波逸提……〔参照(八七),改为「涂香与脂粉」〕。
(八九)以香料、胡麻滓涂身之波逸提……
(九○)令比丘尼揉身或按摩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令他比丘尼揉身又按摩……有一制……于羊毛戒依两种等起……
(九一)令式叉摩那揉身又按摩之波逸提……
(九二)令沙弥尼揉身又按摩之波逸提……
(九三)令白衣女揉身又按摩之波逸提……
(九四)于比丘前,不问而坐于座床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于比丘前,不问而坐于座床……有一制……于迦絺那衣依两种等起……
(九五)未得许可而质问比丘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众多比丘尼……众多比丘尼未得许可而质问比丘……有一制……于句法戒依两种等起……
(九六)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之波逸提……于舍卫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有一制……依两种等起而生起,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
                                                   ----九品小戒终----
              摄颂
          蒜并隐处毛          拍掌及耻部
          树胶装洗净          令食与生谷
          二埃屑观听          闇中与屏处
          露地及车道          非时食前后
          误受地狱打          裸形水令解
          五日与他属          众僧与分配
          沙弥衣薄弱          舍迦絺那衣
          一卧床与褥          乃至行故意
          同住比丘尼          亲近与国内
          外雨期不出          王宫高床丝
          在家者灭诤          与因月华衣
          住处学咒教          僧园及恶口
          瞋恨并取食          俗家及悭嫉
          入于夏安居          自恣与教诫
          二法及下部          姙妇持儿女
          六法不得许          于十二未满
          以及满十二          僧伽之弟子
          受具五六句          童女二童女
          僧伽十二夏          不得于许可
          充足若二年          交友及夫主
          别住者年年          令二人受具
          盖乘物腰布          妇女装身具
          以及于脂粉          麻滓比丘尼
          及式叉摩那          乃至沙弥尼
          在家白衣女          于比丘之前
          不得于许可          及僧祇支衣
              诸品颂
          蒜闇夜沐浴          共卧及画堂
          僧园及姙妇          童女并盖履
(一)乞酥而食之提舍尼……于舍卫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乞酥而食……有一制、一随制……依六种等起而生起。
(二)乞油而……
(三)乞蜜而……
(四)乞砂糖而……
(五)乞鱼而……
(六)乞肉而……
(七)乞乳而……
(八)乞酪而……依四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有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
                                                  ----八提舍尼终----
              摄颂
          酥油以及蜜          砂糖乃至鱼
          肉乳以及酪          乞食比丘尼
          等正觉者说          为提舍尼也
        省略比丘分别广说之学处
                                           ----比丘尼分别制处章终----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9-19
二(一)持染心之比丘尼触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乐,有几种罪耶?持染心……受乐,有三种罪:捉摸颈骨以下、膝以上而受乐者,波罗夷;捉摸颈骨以上、膝以下而乐受者,偷兰遮;捉摸身所著物而受乐者,突吉罗。持染心……乐受,有此三种罪。
(二)覆藏比丘尼之罪……有三种罪:知犯波罗夷法而覆藏者,波罗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兰遮;覆藏行仪之失坏者,突吉罗。覆藏比丘尼之罪者,有此三种罪。
(三)随顺被摈比丘尼,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有三种罪:由白,突吉罗;由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终,波罗夷。随顺被摈比丘尼……而不舍者,有此三种罪。
(四)成第八事……有三种罪:由男子言往某处而行,突吉罗;至男子伸手内者,偷兰遮;成第八事者,波罗夷。成第八事者,有此三种罪。
                                                    ----波罗夷终----
(一)比丘尼行诉讼,有三种罪:告诉一人者,突吉罗;告诉第二人者,偷兰遮;诉讼已,僧残。
(二)令贼女受具戒,有三种罪:由白,突吉罗;由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竟,僧残。
(三)独行于村中,有三种罪:行之,突吉罗;第一脚过篱者,偷兰遮;第二脚过篱者,僧残。
(四)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师教而被举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许,不认僧众之承诺而解,有三种罪:由白……〔参照(二)〕。
(五)比丘尼持染心从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手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有三种罪:「噉食」而捉,偷兰遮;每咽食,僧残;捉水、杨枝,突吉罗。
(六)以言劝曰:『尊姊!汝无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无对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与汝之硬食或软食可以己之手受食。』有三种罪:依彼尼之语,「噉食」而捉者,突吉罗;每咽食,偷兰遮;食事竟,僧残。
(七)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有三种罪:由白,突吉罗……〔参照(二)〕。
(八)于何等之诤事被斥责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有三种罪:由白……
(九)相亲近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有三种罪:由白……
(一○)以言劝曰:『大姊等!汝等应相亲近而住,汝等勿各别住。』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有三种罪:由白……
                                                      ----僧残终----

(一)蓄钵有一种罪:舍堕。
(二)以非时衣为时衣而执持分配,有两种罪:令分配之前行者,突吉罗;分配时,舍堕
(三)与比丘尼交换衣而后夺取,有两种罪:夺取之前行者,突吉罗;夺时,舍堕。
(四)乞此后又乞彼,有两种罪:乞之前行者,突吉罗;乞时,舍堕。
(五)购此后换购彼……〔参照(四)〕。
(六)已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与之资财,而购彼者,有两种罪:购之前行者,突吉罗;购已,舍堕。
(七-一○)已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与之资财,又自乞(……于众人……自乞……于众人……自乞……个人……)而购他物……〔参照(六)〕。
(一一)求重衣,过最高四康沙,有两种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罗;求时,舍堕。
(一二)求轻衣,过最高二康沙半,……
                                                      ----舍堕终----

          第一  蒜品
(一)食蒜者,有两种罪:欲「食」而捉者,突吉罗;每咽食,波逸提。
(二)剃除密处毛,有两种罪……剃除之前行者,突吉罗;剃除已,波逸提。
(三)以掌相拍,有两种罪:相拍之前行者,突吉罗;拍已,波逸提。
(四)受用树胶生支,有两种罪:受用之前行者,突吉罗;受用已,波逸提。
(五)以水洗净密处,过最长二指节,有两种……〔参照(四)〕。
(六)以饮物或扇伺候食事中比丘,有两种罪:立于伸手内者,波逸提;立于离伸手内者,突吉罗。
(七)乞生谷而食,有两种罪:欲「食」而捉者,突吉罗;每咽食,波逸提。
(八)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饭弃于墙外,有两种罪……弃之前行者,突吉罗;弃时,波逸提。
(九)小便或……剩饭弃于青草上……
(一○)往观听舞踊、歌谣、音乐,有两种罪:前往者,突吉罗;立彼处观听者,波逸提。
    
          第二  闇夜品
(一一)于闇夜中无灯火处,与男子单独并立,有两种罪:立于伸手内者,波逸提;立于离伸手内者,突吉罗。
(一二)于屏覆处与男子单独并立……
(一三)于露处与男子单独并立……
(一四)于车道、或于小路、或于街衢与男子单独并立……
(一五)于食前至俗家,坐于座床,不告主人而离去,有两种罪:第一脚过轩者,突吉罗;第二脚过者,波逸提。
(一六)于食后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或卧座床,有两种罪:坐之前行者,突吉罗;坐已,波逸提。
(一七)于非时至俗家,不告主人而敷或令敷卧床而坐,有两种罪:坐之前行,突吉罗;坐已,波逸提。
(一八)因不善领受〔语〕,误解而嫌恨他人,有两种罪:嫌恨之前行者,突吉罗;嫌恨时,波逸提。
(一九)对自己或他人,以〔生〕地狱或〔去〕梵行而咒诅,有两种罪:咒诅之前行者,突吉罗;咒诅已,波逸提。
(二○)自打而哭泣,有两种罪:打而哭泣,波逸提;打而不泣,突吉罗。

          第三  沐浴品
(二一)裸体沐浴,有两种罪:沐浴之前行者,突吉罗;沐浴已,波逸提。
(二二)作过量之沐浴衣,有两种罪:作之前行者,突吉罗;作时,波逸提。
(二三)解或令解比丘尼之衣不为缝制,或不为缝制而努力,有一种罪:波逸提。
(二四)不著僧伽梨超过五日,有一种……
(二五)著他人所有之衣,有两种……著之前行者,突吉罗;著时,波逸提。
(二六)妨碍众僧得衣,有两种罪:妨碍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妨碍,波逸提。
(二七)遮止如法分配衣,有两种罪:遮止之前行者,突吉罗;遮止时,波逸提。
(二八)以沙门之衣与在家者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有两种罪:与之前行者,突吉罗;与时,波逸提。
(二九)寄望于未确定之衣而过衣时,有两种罪:过之前行者,突吉罗;过已,波逸提。
(三○)遮止如法舍迦絺那衣,有两种罪……〔参照(二七)〕。

          第四  共卧品
(三一)二比丘尼共卧一床,有两种罪:卧之前行者,突吉罗;已卧,波逸提。
(三二)二比丘尼共一被褥……
(三三)故意令比丘尼恼乱,有两种……恼乱之前行者,突吉罗;恼乱已,波逸提。
(三四)不看护患病之同住比丘尼,又不为看病而奔走,有一种罪:波逸提。
(三五)以住房与比丘尼,事后瞋怒不喜即驱出,有两种罪:驱出之前行者,突吉罗;驱出已,波逸提。
(三六)谏告亲近比丘尼至三次而不舍,有两种罪:由白,突吉罗;羯磨语竟,波逸提。
(三七)于国内见有危险、具恐怖,不与商队结伴而游行,有两种罪:行之前行者,突吉罗;行时,波逸提。
(三八)于国外见有危险……〔参照(三七)〕。
(三九)于雨期中游行,有两种罪:行之……
(四○)安居竟,比丘尼不出游行,有一种罪:波逸提。

          第五  画堂品
(四一)为往观王宫、或绘画堂、或公园、或园林、或莲池,有两种罪;往之,突吉罗;立彼处观者,波逸提。
(四二)用高床或尾毛床,有两种罪;用之前行者,突吉罗;用时,波逸提。
(四三)纺丝,有两种罪;纺之前行者,突吉罗;捻卷时,波逸提。
(四四)为在家者作事,有两种罪:作之前行者,突吉罗;作时,波逸提。
(四五)依比丘尼,言:「尊姊!来!灭此诤事。」答曰:「可!」应诺而不灭,又不为灭而努力,有一种罪︰波逸提。
(四六)亲手以硬食或软食与在家者、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有两种罪:与之前行者,突吉罗;与时,波逸提。
(四七)不舍月华衣而〔继续〕使用者,有两种罪:使用之前行者,突吉罗;使用时,波逸提。
(四八)不舍住处而出游行,有两种罪:第一脚过篱者,突吉罗;第二脚过篱者,波逸提。
(四九)学畜生咒,有两种罪:学之前行者,突吉罗;〔学之〕句句,波逸提。
(五○)教畜生咒,有两种罪:教之前行……

          第六  僧园品
(五一)知有比丘之僧园,不问而入,有两种罪:第一脚过篱……〔参照(四八)〕。
(五二)以恶口辱骂比丘,有两种罪:辱骂之前行者,突吉罗;辱骂时,波逸提。
(五三)瞋而骂众,有两种……骂之前行者,突吉罗;骂时,波逸提。
(五四)〔先〕受请且足食已,而又食嚼食或噉食,有两种罪:「噉食」而捉者,突吉罗;每咽食,波逸提。
(五五)悭嫉俗家,有两种……悭嫉之前行者,突吉罗;悭嫉时,波逸提。
(五六)于无比丘之住处入安居,有两种罪:「入安居」而备坐卧处、饮水、用水、清扫房舍,突吉罗;至日出,波逸提。
(五七)安居竟,比丘尼于二部僧中不依三事而行自恣,有一种罪:波逸提。
(五八)不为教诫或共住事而往,有一种……
(五九)不问布萨,又不乞求教诫,有一种……
(六○)下部生痈或疮,未得僧伽或众之允可,单独一人共男子一人破之,有两种罪;令破之前行者,突吉罗;破时,波逸提。

          第七  姙妇品
(六一)令姙妇受具戒,有两种……令受具戒之前行者,突吉罗;受具戒已,波逸提。
(六二-六七)令有幼儿之妇女……令于二年未学六法戒之式叉摩那……令于二年学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许可……令未满十二岁之曾嫁女……令满十二岁之曾嫁女,于二年未学六法戒……令满十二岁之曾嫁女,已于二年学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许可而受具戒者,有两种罪:令受具之前行者,突吉罗;令受具戒已,波逸提。
(六八)令弟子受具戒后,二年不教护又不令教护,有一种罪:波逸提。
(六九)受具戒后,二年不随师学,有一种……
(七○)令弟子受具戒后,不远离或不令远离,有一种……

          第八  童女品
(七一)令未满二十岁童女受具戒……〔参照(六一)〕。
(七二)令满二十岁童女,于二年未学六法戒而受具戒……
(七三)令满二十岁童女,于二年学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许可而受具戒……
(七四)〔受具戒后〕未满十二夏,而令人受具足戒……
(七五)满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许可,而令人受具足戒……
(七六)言:『友!实依师授具戒而已充足矣!』时,『是!』应诺而后瞋嫌,有有两种罪︰瞋嫌之前行,突吉罗;瞋嫌时,波逸提。
(七七)言式叉摩那:『友!汝若与我衣,我令汝受具戒。』而不令受具戒,又不为令受具戒而努力,有一种罪:波逸提。
(七八)言式叉摩那:『友!汝若于二年随我学,我令汝受具戒。』有一种……
(七九)因与男子交往、童子交往而起瞋恚,陷于忧愁之式叉摩那令受具戒……〔参照(七一)〕。
(八○)令父母及夫主未听许之式叉摩那受具戒……
(八一)欲由别住者给予承诺而令式叉摩那受具戒……
(八二)年年令人受具戒……
(八三)一年令二人受具戒……

          第九  盖品
(八四)持盖著履有两种罪︰持、著之前行者,突吉罗,持、著时,波逸提。
(八五)乘于乘坐物而往,有两种罪:往之前行者,突吉罗;行已,波逸提。
(八六)著腰布……〔参照(八四)〕。
(八七)著妇女装饰物……
(八八)涂香与脂粉,有两种罪:涂之前行者,突吉罗;涂时,波逸提。
(八九)以香料、胡麻滓涂于身……
(九○-九三)令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白衣女……)揉身又按摩,有两种罪:揉身、按摩之前行者,突吉罗;令按摩时,波逸提。
(九四)于比丘前,不问而坐于座床,有两种罪:坐之前行者,突吉罗;坐时,波逸提。
(九五)未得许可而质问比丘,有两种罪:问之前行者,突吉罗;问时,波逸提。
(九六)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有两种罪:第一脚过篱者,突吉罗;第二脚过篱者,波逸提。
                                                   ----小事戒终----
(一-八)乞酥(………………砂糖…………………………)而食,有两种罪:「噉食」而捉者,突吉罗;每咽食,提舍尼。
                                                 ----八提舍尼终----
                                               ----二  罪数章终----
  持染心之比丘尼触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乐之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持染心……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随伴一种失坏:行坏。
                                                ----三  失坏章终----
  持染心……罪,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持染心……罪聚中,摄三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突吉罗罪聚。……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摄两种罪聚:有提舍尼罪聚、突吉罗罪聚。
                                                ----四  摄在章终----
  持染心……罪,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持染心……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依四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
                                                ----五  等起章终----
  持染心……罪,于四种诤事中,为何诤事耶?持染心……诤事中,为犯罪诤事……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为犯罪诤事。
                                                 ----六  诤事章终----
  持染心……罪,于七种灭〔诤〕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持染心……灭法中,依三种灭法而灭之:有现前毘尼与自言治、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依三种灭法而灭…………如草覆地。
                                                 ----七  灭诤章终----
  持染心之比丘尼触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乐,有几种罪耶?持染心……有三种罪:由颈骨以下……〔参照二〕……有此三种罪。其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之诤事耶?于七种灭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彼罪于四种失坏中……〔参照大分别.八〕……如草覆地……乃至……。乞酪而食,有几种罪耶?乞酪而食,有两种罪:欲「食」而捉者,突吉罗;每咽食,提舍尼。…………有此两种罪。彼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而灭耶?彼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两种罪聚:有提舍尼罪聚、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由四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有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于四种诤事中,为犯罪诤事。于七种灭法中,有依三种……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终----
九(一)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缘身触受乐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因何人耶?为何事耶?……乃至……由何人传承耶?依彼……世尊,缘受乐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舍卫城制之……〔参照-〕……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由何人传承耶?为次第传承,即:
    优波离、提沙迦……宣说律藏。
(二)缘覆藏罪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参照-〕……于怠务戒依一种等起而生起。
(三)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波罗夷,于何处制立耶?……于怠务戒……
(四)缘成第八事之波罗夷……于怠务戒……
                                                      ----波罗夷终----
(一)依彼……世尊,比丘尼行诉讼之僧残,于何处制立耶?因何人耶?……〔参照-〕……有由意生起……乃至……由何人传承耶?为次第传承,即:
    优波离、提沙迦……宣说律藏。
(二)令贼女受具戒之僧残…………由意生起。
(三)独行于村中之僧残……于第一波罗夷……
(四)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师教而被摈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许,不认僧众之承诺而解罪之僧残……于怠务戒……
(五)比丘尼持染心从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手受硬食或软食而食之僧残……于第一波罗夷……
(六)以言劝曰:「尊姊!汝无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无对汝能如何?然,尊姊!彼男子与汝之硬食或软食可以己之手受食。」之僧残……生起。
(七)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怠务戒……
(八)于何等之诤事被斥责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怠务戒…‥。
(九)相亲近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怠务戒……
(一○)以言劝曰:「大姊等!汝等应相亲近而住,汝等勿各别住。」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于怠务戒……
……乃至……
    缘乞酪而食之提舍尼……由四种等起而生起。
                                                ----一  制处章终----
-○(一)缘身触而受乐,有几种罪耶?缘身触而受乐,有五种罪:持染心之比丘尼捉有染心男子之颈骨以下、膝以上而受乐者,波罗夷;比丘以身触〔女人之〕身,僧残;以身触身之所著物,偷兰遮;以身所著物触身之所著物,突吉罗;以指胳肢,波逸提。缘身触之受乐,有此五种罪。
(二)缘覆藏罪,有几种……堕四种罪:比丘尼知犯波罗夷法而覆藏者,波罗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兰遮;覆藏比丘僧残者,波逸提;覆藏行仪之失坏者,突吉罗。缘覆藏罪,堕此四种罪。
(三)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有几种罪耶?堕五种罪:随被摈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依白,突吉罗;依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波罗夷;助破僧比丘尼……至三次而不舍者,僧残;恶见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波逸提。缘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堕此五种罪。
(四)缘成第八事,有几种……堕三种罪……〔参照二〕……堕此三种罪。
                                                     ----波罗夷终----
    
(一)缘比丘尼行诉讼,有三种……〔参照二〕……僧残。
(二)缘令贼女受具戒,有三种……
(三)缘独行于村中,有三种……
(四)缘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师教而被举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许,不认僧众之承诺而解,有三种……
(五)缘比丘尼持染心从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软食而食,堕三种罪:「噉食」而捉者,偷兰遮;每咽食,僧残;捉水、杨枝者,突吉罗。
(六)缘以言劝曰:「尊姊!汝无染心故……噉食……」堕三种……
(七)缘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堕三种……
(八)缘于何等诤事而被斥责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堕三种……
(九)缘相亲近之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堕三种……
(一○)劝以言曰:「大姊等!汝等应相亲近而住,汝等勿各别住。」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堕三种……
                                                   ----十僧残终----

……乃至……
(八)缘乞酪而食,有几种……堕两种罪:「噉食」而捉者,突吉罗;每咽食,提舍尼。缘乞酪而食,堕此两种罪。
                                                ----二  罪数章终----
一一  缘以身触受乐之罪,于四种失坏中,何……〔参照三〕……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乃至。缘乞酪而食之罪……行坏。
                                                 ----三  失坏章终----
一二  缘以身触受乐之罪,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摄五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僧残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罗罪聚……乃至……缘乞酪而食之罪……摄两种罪聚:有提舍尼罪聚、突吉罗罪聚。
                                                 ----四  摄在章终----
-三  缘以身触受乐之罪,于六种犯罪等起中,由几种……〔参照五〕。缘乞酪而食之罪,于六种犯罪等起中……由意生起。
                                             ----五  等起章终----
一四  缘以身触受乐之罪,于四种诤事中……〔参照六〕。
                                             ----六  诤事章终----
一五  缘以身触受乐之罪,于七种灭〔法〕中……〔参照七〕。
                                             ----七  灭诤章终----
-六  缘以身触受乐,堕几种罪耶?以身触受乐,堕五种罪:有染心……〔参照-○〕……以指胳肢,波逸提。以身触受乐,堕此五种罪。彼罪于四种失坏中,为何种……〔参照大分别.八〕…… 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彼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五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僧残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参照大分别.八〕……如草覆地。缘乞酪而食,堕几种……堕两种罪……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终----
        比丘尼分别之十六大分解终

  1 第五波罗夷,前四和比丘波罗夷戒相同,故从第五起。以下应知与比丘戒共通者皆省略。
  2 四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由比丘五种读诵法中,除第四读诵法者也;此比丘尼戒无二不定故(参照大品第二布萨犍度之一五)。
  3 怠务戒(dhuranikkhepa),应言前第二波罗夷,舍犯戒者,怠责务者故也。于此等起法为谏告等起。
  4 贼队戒,见比丘戒波逸提六十六。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9-20
            第三  等起摄颂

诸行无常、苦、无我、有为也,亦决定涅槃、施设、无我。佛月未现、佛日未来时,尚且不知1具分彼〔无常等〕〔有为〕法之名目。行种种困苦,圆满波罗蜜,大雄者、眼者含梵天界,显现于〔此世界〕。彼〔诸佛〕拔苦、与乐,宣说正法。
  一切众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狮子之鸯耆罗娑释迦牟尼,宣说三藏,有经、论及大功德之律。
律若存,正法亦应同运转。
两部毘崩伽犍度及彼戒本依有系德之附随,结之〔如〕华鬘也。
彼附随〔说三种2学处〕之等起法,决定〔不与他混合〕,与他混合〔等起〕及〔制戒之〕因缘,于上经中所示-故好法之善比丘应学附随。
于两部毘崩伽制戒,于布萨诵出。
如法说等起法,应听我说。
第一波罗夷和第二其以下:依媒介、谏告及长衣、〔羊〕毛、逐句法、实有、豫约、贼〔队〕、说〔法〕、贼女、不听之十三,此依智者而思惟之十三等起法也。于〔两部分别〕一一等起,在此所示相同。

不净〔波罗夷一〕、出精〔僧残一〕、身触〔同二〕、不定之第一〔不定一〕、先著〔波罗夷一六〕、斡旋〔同二九〕、秘密与比丘尼共〔同三○〕。
食事中〔同四三〕、秘密之二〔同四四、四五〕、指〔同五二〕、水中戏〔同五三〕、打〔同七四〕、举手〔同七五〕、五十三之学法。
颈骨下〔尼.波罗夷一〕、村中〔尼.僧残二〕、染心〔同五〕、拍〔尼.波逸提三〕、树胶〔同四〕、洗净〔同五〕、安居竟〔同四○〕、教诫〔同五八〕、随学和尚〔同六九〕。
此七十六学处身意之行也,皆如第一波罗夷,为一种等起。
                                               ----第一波罗夷等起终----
不与〔波罗夷二〕、〔人〕体〔同三〕、上人〔同四〕、粗语〔僧残三〕、为自己3之淫欲〔同四〕、无根〔同八〕、异事中〔同九〕、不定之第二〔不定二〕。
夺〔衣〕〔舍堕二五〕、回入〔同三○〕、妄语〔波逸提一〕、骂〔同二〕、离间〔同三〕、粗罪〔同九〕、掘地〔同一○〕、草木〔同一一〕、异语〔同一二〕、讥嫌〔同一三〕。
牵出〔同一七〕、故意〔同二○ 〕、利养〔同二四〕、足食〔同三六〕、来〔同四二〕、轻侮〔同五四〕、恐怖〔同五五〕、隐匿〔同六○〕、杀命〔同六一〕。
故意虫水〔同六二〕、羯磨〔同六三〕、未满〔同六五〕、共住〔同六九〕、被摈〔同七○〕、如法〔同七一〕、疑惑〔同七二〕、无知〔同七三〕、无根〔同七六〕。
疑恼〔同七七〕、如法〔同七九〕、与衣〔同八一〕、回施个人〔同八二〕、于汝能如何〔尼.僧残六〕、非时〔尼.舍堕二〕、夺取〔同三〕、误受〔尼.波逸一八〕、地狱〔咒〕〔同一九〕。
众僧〔同二六〕、分配〔同二七〕、寄望〔同二九〕、功德衣〔同三○〕、恼惑〔同三三〕、住房〔同三五〕、骂〔同五二〕、瞋〔同五三〕、悭嫉〔同五五〕、姙妇〔同六一〕、幼儿妇〔同六二〕、二年〔同六三〕、学法僧不许〔同六四〕、曾嫁女之三〔同六五-六七〕、童女之三〔同七一-七三〕、未满十二夏〔同七四〕、不乞僧〔同七五〕、充分〔同七六〕、忧愁〔同七九〕、欲承诺〔同八一〕、年年〔同八二〕、二人〔同八三〕,此七十学处4为三种等起。
如第二波罗夷,(一)由身、意而不由语。(二)由语、意而非身作。(三)由三门生起。
                                            ----第二波罗夷等起终----
媒嫁〔僧残五〕、房舍〔同六〕、精舍〔同七〕、洗濯〔舍堕四〕、取衣〔同五〕、乞衣〔同六〕、过量〔同七〕、豫备〔同八〕、两居士〔同九〕、使〔同一○〕。
绢〔同一一〕、纯黑〔同一二〕、二分〔同一三〕、六年〔同一四〕、坐具〔同一  五〕、懈怠〔同一七〕、金银〔同一八〕、二之种种〔同一九-二○〕。
减五缀〔同二二〕、雨季衣〔同二四〕、纟〔同二六〕、指图〔同二七〕、户〔波逸一九〕、与〔同二五〕、缝衣〔同二六〕、饼〔同三四〕、资具〔同四七〕、火〔同五六〕。
宝〔同八四〕、针〔同八六〕、卧床〔同八七〕、绵〔同八八〕、尼师坛〔同八九〕、覆疮〔同九○〕、雨衣〔同九一〕、佛衣〔同九二〕、乞〔尼.舍堕四〕、购此〔同五〕。
二之僧伽财〔同六-七〕、别众之二〔同八-九〕、个人〔同一○〕、重衣〔同一一〕、轻衣〔同一二〕、二之剩饭〔尼.波逸提八-九〕、沐浴衣〔同二二〕、沙门衣〔同二八〕。
此五十法,凡依六种等起而生起:(一)由身而不由语、意。(二)由语而不由身、意。(三)由身、语而不由意。(四)由身、意而不由语。(五)由语、意而不由身。(六)由三门生起。此等如媒嫁戒,为六种等起法。
                                                     ----媒嫁等起终----
破僧〔僧残一○〕、随顺〔同一一〕、恶口〔同一二〕、污〔同一三〕、粗罪〔波逸提六四〕、恶见〔同六八〕、不同意〔同八○〕、哄笑之二〔众学一一-二〕、声之二〔同一三-一四〕、含饭语〔同四三〕座床〔同六八〕、低座〔同六九〕、立〔同七○〕、后〔同七一〕、恶道〔同七二〕、覆〔罪〕〔尼.波罗夷二〕、随顺〔同三〕、捉〔同四〕、解罪〔尼.僧残四〕、舍〔同七〕。
何等〔同八〕、亲近之二〔同九-一○〕、打〔尼.波逸提二○〕、缝〔同二三〕、病患〔同三四〕、相亲近〔同三六〕、不灭〔同四五〕、僧园〔同五一〕、自恣〔同五七〕。
半月〔同五九〕、弟子之二〔同六八及七○〕、衣〔同七七〕、随学〔同七八〕。
此三十七法皆由身、语、意〔生起〕,皆如谏告戒,为一种等起。
                                                     ----谏告等起终----
舍迦絺那衣之三〔舍堕一-三〕、第一钵、药〔同二一及二三〕、特施〔同二八〕、有难〔同二九〕、退出之二〔波逸提一四-一五〕。
住处〔同二三〕、数数〔同三三〕、不残食〔同三八〕、请待〔同四六〕、净施〔同五九〕、王之〔同八三〕、非时〔同八五〕、指图〔提舍尼二〕、阿兰若〔同四〕。
诉讼〔尼.僧残一〕、蓄积〔尼.舍堕一〕、食前〔尼.波逸提一五〕、食后〔同一六〕、非时〔同一七〕、五日〔同二四〕、他衣〔同二五〕、住处之二〔同四七-四八〕。
下部〔同六○〕、座〔同九四〕。此二十九〔法〕乃(一)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二)〔又〕由三门生起,皆等于迦絺那衣戒,为两种等起法。
                                               ----迦絺那衣等起终----
羊毛〔舍堕一六〕、二卧宿〔波逸提五-六〕、脱脚床〔同一八〕、施食〔同三一〕、别众〔同三二〕、非时食〔同三七〕、贮藏〔同三八〕、杨枝〔同四○〕、裸体者〔同四一〕。
出征军〔同四八〕、军阵〔同四九〕、模拟战〔同五○〕、酒〔同五一〕、沐浴〔同五七〕、坏色〔同五八〕、二之提舍尼〔提舍尼一及三〕、蒜〔尼· 波逸提一〕、供给〔同六〕、舞踊〔同一○〕。
沐浴〔同二一〕、敷物〔同三一〕、卧〔同三二〕、国内〔同三七〕、国外〔同三八〕、雨期中〔同三九〕、画堂〔同四一〕、高床〔同四二〕、纺丝〔同四三〕。
作事〔同四四〕、自手〔同四六〕、无比丘住处〔同五六〕、盖〔同八四〕、车〔同八五〕、腰布〔同八六〕、饰身具〔同八七〕、香〔同八八〕、香油〔同八九〕。
比丘尼〔同九○〕、式叉摩那〔同九一〕、沙弥尼〔同九二〕、白衣女〔同九三〕、不著僧祇支衣〔同九四〕。
此四十四罪:(一)由身而不由语、意。(二)由身、意而不由语。皆同羊毛戒,为两种等起法。
                                                   ----羊毛等起终----
句〔波逸提四〕、除外〔同七〕、不选任〔同二一〕、日没〔同二二〕、畜生咒之二〔尼.波逸提四九-五○〕、不得许可而问〔同九五〕。
此七学处:(一)由语〔生起〕 而不由身、意。(二)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生起。皆如句法戒,为两种等起法。
                                                   ----句法等起终----
道〔波逸提二七〕、船〔同二八〕、美味〔同三九〕、与女人〔同六七〕、剃〔尼.
波逸提二〕、谷〔同七〕、请〔同五四〕、八提舍尼。
此十五学处:(一)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二)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生起。(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生起。(四)由身、语、意〔生起〕。〔此等〕等于道戒,依佛智所制之四种等起也。
                                                   ----道戒等起终----
贼队〔波逸提六六〕、屏听〔同七八〕、乞羹〔众学三七〕、夜〔尼.波提一一〕、屏〔同一二〕、露〔同一三〕、第七小路〔同一四〕。
此等:(一)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生起。(二)由三门生起。此等同日种佛说之贼队等起,两种等起法也。
                                                   ----贼队等起终----
世尊对持盖者〔众学法五七〕、持杖者如是〔同五八〕、持刀者〔同五九〕、持武器者〔同六○〕皆不说正法。
草履〔同六一〕、革履〔同六二〕、车乘〔同六三〕、卧床〔同六四〕、乱姿〔同六五〕、裹头〔同六六〕、及覆面〔同六七〕、十一法无缺。
此等:(一)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生起。如于说法戒,皆为一种等起。
                                                   ----说法等起终----
实有〔波逸提八〕:(一)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二)由语生起而不由身。
(三)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生起。说实有〔上人法〕,实依三处而生起。
                                                   ----实说等起终----
贼女〔尼.僧残二〕:(一)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二)由三门生起。此处贼女戒,依法王所说自尔之两种等起法也。
                                                  ----度贼女等起终----
不听〔尼.波逸提八○〕 :(一)由语生起而不由身、意。(二)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生起。(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四)由三门生起。〔此〕自尔之四种等起法也。
                                                    ----不听等起终----
实善说十三等起之要略。〔此〕无痴之因,依处、导法(律藏)之随顺也,智者忆持此而于等起法无惑。
                                                ----等起主头要略终----

    1  底本nayati于暹罗本为nqyati
    2  若依佛音注释(Samantapasadika,如下所见之实说戒、贼女戒、不听戒之三戒等起。三戒独特而不与其他戒混合,今「等起法决定矣」,「决定等起之」意,谓此三戒之等起,次之「混合等起」者,谓于其他戒之等起。此等共通于甚多戒之等起法。以下注云,是佛音之注。
    3  底本atthakaminam,应如暹罗本attakaminam,此误植也。
    4  七十学处,上举者有七十一,除最初第二波罗夷,此以下为教。

          第四〔一〕无间省略

一(一)有几种罪?有几种罪聚、几种修习事、几种不恭敬、几种恭敬、几种修习事、几种失坏、几种犯罪等起、几种口论根、几种非难根、几种和敬法、几种破僧事、几种论诤、几种灭〔法〕耶?
    有五种罪,有五种罪聚、五种修习事、七种罪、七种罪聚、七种修习事、六种不恭敬、六种恭敬、六种修习事、四种失坏、六种犯罪等起、六种口论根、六种非难根、六种和敬法、十八种破僧事、四种诤事、七种灭〔法〕。
(二)此中何等为五种罪?波罗夷罪,僧残罪,波逸提罪,提舍尼罪,恶作罪。此五种罪也。
(三)此中何等为五种罪聚?波罗夷罪聚……突吉罗罪聚。此五种罪聚也。
(四)此中何等为五种修习事?离五种罪聚,远离,舍离,回避,不行,不为,不堕,制,不犯,拆〔趣罪〕桥梁。此为五种修习。
(五)此中何等为七种罪?波罗夷罪,僧残罪,偷兰遮罪,波逸提罪,提舍尼罪,恶作罪,恶说罪。此七种罪也。
(六)此中何等为七种罪聚?波罗夷罪聚……恶说罪聚。此七种罪聚也。
(七)此中何等为七种修习事?离七种罪聚……拆〔趣罪〕桥梁。此七种修习事也。
(八)此中何等为六种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不放逸,不敬和顺。此六种不敬也。
(九)此中何等为六种敬?敬佛……敬和顺。此六种敬也。
(一)此中何等为六种修习事?离六不恭……拆〔趣罪〕桥梁。此六种修习事也。
(一一)此中何等为四种失坏?戒坏,行坏,见坏,命坏。此四种失坏也。
(一二)此中何等为六种犯罪等起?(一)有罪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二)有罪由语生起而不由身、意。(三)有罪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四)有罪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五)有罪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六)有罪由身、语、意生起。此六种犯罪等起也。
(一三)此中何等为六种口论〔诤事〕之根?于此,有比丘,有瞋恨心,有瞋恨心之彼比丘对〔大〕师不恭敬随顺意而住……〔同小品四.一四(三)直至终,于此「诸比丘!」之语常被省略〕……如是,此不善口论之根,未来更不生起。此六种口论根也。
(一四)此中何等为六种非难〔诤事〕之根?于此,有比丘,有瞋恨……〔同前节,将「口论」改为「非难」。〕……。此六种非难根也。
(一五)此中何等为六种可念法1?(一)于此,有比丘,于同修梵行者中,或显或隐,起慈身业。是亦可念法,能赍爱,赍尊重,能摄受,无诤,和合,导于一趣者也。(二)复次,有比丘,于同修梵行者中……慈语行。(三)复次……慈意行导……也。(四)复次,有比丘,凡如法所得,法利得,乃至下钵中所受之所得,无不与具戒同修梵行者共相受用。是亦可念法,…………也。(五)复次,有比丘,彼一切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所赞、无执、能发三摩地之戒,于如是诸戒,与同修梵行者或显或隐等戒性而住。是亦可念法…………也。(六)复次,有比丘,彼圣而令出离、起彼者而正见到苦之尽,于如是见,与同修梵行者或显或隐等见性而住。是亦可念法,…………也。此六种可念法也。
(一六)此中何等为十八种破僧事?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同大品十.五(四)〕……非粗罪说为粗罪。此十八破僧事也。
(一七)此中何等为四种诤事?口论诤事,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此四种诤事也。
(一八)此中何等为七种灭诤?现前毘尼,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多人语,觅罪相,如草覆地。此七种灭也。
                                            ----一  问数章终----
              摄颂
          罪过与罪聚          修习再七重
          修习并不敬          恭敬以及根
          再修习失坏          等起及口论
          非难与和敬          乃至破诤事
          说七种灭,此十七句也。

二(一)依第一犯罪等起〔法〕,犯波罗夷实非仅言。犯僧残「有」言。犯偷兰遮「有」言。犯提舍尼……恶作「有」言。犯恶说非仅言。
(二)依第二犯罪等起……〔同(一)〕……犯波逸提「有」言。犯提舍尼实非仅言。犯恶作「有」言。犯恶说实非仅言。
(三)依第三犯罪等起……〔同(一)〕。
(四)依第四犯罪等起,犯波罗夷「有」言。犯僧残……〔同(一)〕。
(五)依第五犯罪等起……〔同(四)〕……犯提舍尼实非仅言。犯恶作「有」言。犯恶说「有」言。
(六)依第六犯罪等起……〔同(四)〕。
                                       ----二  六种犯罪等起章终----
三(一)依第一犯罪等起,犯几种罪耶?依第一犯罪等起,犯五种罪过。比丘诤想而自乞造房舍,不指示作处,过量,有难处,无行处,前行者,突吉罗;〔最后〕一泥团未涂者,偷兰遮;其泥团涂时,僧残;比丘净想而取非时食者,波逸提;比丘净想而入市井,从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以自手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提舍尼。依第一犯罪等起,犯此五种罪。
    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于四种诤事中,为何诤事耶?于七种灭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五种罪众:有僧残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提舍尼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于四种诤事中,为罪过诤事。于七种灭法中,依三种灭法而灭之: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依前毘尼与如草覆地。
(二)依第二犯罪等起,犯几种罪耶?依第二犯罪等起,犯四种罪。比丘净想而命:「汝等造我房舍。」造彼房舍,而不指示作处,过量,有难处,无行处,前行者,恶作;一泥团未涂者,偷兰遮;其泥团涂时,僧残;比丘净想,令未受具戒者逐句诵法,波逸提。依第二犯罪等起,犯此四种罪。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参照(一)〕……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众中,摄四种罪聚:有僧残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语生起而不由身、意。于四种诤事中,为罪过诤事。于七种灭法中,依三种灭法而灭之……〔参照(一)〕……有依……如草覆地。
(三)依第三犯罪等起,……几种……犯五种罪。比丘净想,而指定造房舍,不指定作处,过量,有难处,无行处,前行者,突吉罗;一泥团未涂者,偷兰遮;其泥团涂时,僧残;比丘净想,而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比丘净想,而不拒比丘尼之指图而食者,提舍尼。依第三犯罪等起,犯此五种罪。彼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彼罪于四种失坏中,……两种失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五种罪聚:有僧残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提舍尼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于四种诤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四)依第四犯罪等起,……几种……犯六种罪。比丘行不净法者,波罗夷;比丘不净想,而自乞造房舍,不指示作处,过量,有难处,无行处,前行者,恶作;一泥团未涂时,偷兰遮;其泥团涂时,僧残;比丘不净想,而取非时食者,波逸提;比丘不净想,而入市井,从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以己之手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提舍尼。依第四犯罪等起,犯此六种罪。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两种失坏……于七种罪聚中,摄六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僧残罪聚、偷兰遮罪众、波逸提罪聚、提舍尼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于四种诤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五)依第五犯罪等起,……几种……犯六种罪过。比丘持不善望,贪欲性,主张空无之上人法者,波罗夷;比丘不净想而命:「汝等造我房舍。」彼造房舍,不指示作处,过量,有难处,无行处,前行者,突吉罗;一泥团未涂时,偷兰遮;其泥团涂时,僧残;比丘不净想,令未受具戒者逐句诵法者,波逸提;无恶口、轻蔑之意,无令困惑之意,为戏而以卑语言卑贱者,恶说。依第五犯罪等起,犯此六种罪。彼诸罪……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两种失坏……于七种罪聚中,摄六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僧残罪聚、波逸提罪聚、偷兰遮罪聚、恶作罪聚、恶说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于四种诤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六)依第六犯罪等起,……几种……犯六种罪过。比丘指定而盗去物者,波罗夷;比丘不净想,而指定造房舍,不指示作处,过量,有难处,无行处,前行者,恶作;一泥团未涂时,偷兰遮;其泥团涂时,僧残;比丘不净想,而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比丘不净想,而不拒比丘尼之指图而食者,提舍尼。依第六犯罪等起,犯此六种罪。彼诸罪……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两种失坏……于七种罪聚中,……六种罪聚……〔参照(四)〕…………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于四种诤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三  六种犯罪等起罪数章终----
  身业等起法,依见无限者、救世者、见远离者之所说,由此生起之罪,有几种?
    我问此,请说示,毘崩伽师!
    身业等起法,依见无限者、救世者、见远离者之所说,由此生起之罪过五种也,
    我为汝说斯,毘崩伽师!
    语业等起法,……见无限者……请说示,毘崩伽师!
    语业等起法,……见无限者……生起之罪过三种也,我为汝说斯,毘崩伽师!
    身语业等起法,……见无限者……生起之罪过五种也……
    身意业等起法……六种也……
    语意业等起法……六种也……
    身语意业等起法,依见无限者、救世者、见远离者之所说,由此生起几种罪?
    我问此,请说示,毘崩伽师!
    身语意业等起法,依见无限者、救世者、见远离者之所说,由此生起之罪过六
    种也,我为汝说斯,毘崩伽师!
                                        ----四  犯罪等起论终----
五(一)缘戒坏,犯几种罪耶?依戒坏,犯四种罪。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法而覆藏者,波罗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兰遮;比丘犯僧残而覆藏者,波逸提;覆藏自己之粗罪者,恶作。依戒坏,犯此四种罪。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四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种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也。于四种诤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二)缘行坏,……几种……犯一种罪。覆藏行坏者,恶作。缘行坏,犯此一种罪。彼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乃至……于七种灭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彼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一种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种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于四种诤事中,为罪过诤事。于七种灭法中,依三种灭法而灭之……有依……如草覆地。
(三)缘见坏,……几种……犯两种罪。为恶见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依白,恶作;羯磨语竟,波逸提。缘见坏,犯此两种罪。彼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灭之耶?彼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两种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种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四)缘命坏,……几种……犯六种罪。依活命因、活命计,持不善望,贪欲性,主张空无之上人法者,波罗夷;依活命因、活命计,而行媒介者,僧残;依活命因、活命计,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罗汉。」对方知解者,偷兰遮;依活命因、活命计,比丘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依活命因、活命计,比丘尼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提舍尼;依活命因、活命计,无病,为己乞羹或饭而食者,恶作。缘命坏,犯此六种罪。
    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六种……〔参照(三)、(四)〕…………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法中,依六种等起法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意,有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于四种诤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五  失坏缘章终----
六(一)缘口论诤事,犯几种罪过耶?依口论诤事,犯两种罪。骂詈受具戒者,波逸提;骂詈未受具戒者,突吉罗。依口论诤事,犯此两种罪过。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两种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法中,依三种等起法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于四种诤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二)缘非难诤事,犯几种……犯三种罪过。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比丘者,僧残;以无根僧残诽谤〔比丘〕者,波逸提;以无根行坏诽谤〔比丘〕者,突吉罗。缘非难诤事,犯此三种罪过。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三种罪众:有僧残罪聚、波逸提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法中,依三种等起法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于四种诤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三)缘罪过诤事,……几种……犯四种罪过。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罗夷法而覆藏者,波罗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兰遮;比丘僧残而覆藏者,波逸提;行坏而覆藏者,突吉罗。依罪过诤事,犯此四种罪。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两种失坏:有戒坏、行坏。于七种罪聚中,摄四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种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也。于四种诤事……有依……如草覆地。
(四)缘义务诤事,……几种……犯五种罪。随被摈比丘尼,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依白,恶作;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波罗夷。助破僧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僧残;因恶见,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波逸提。缘义务诤事,犯此五种罪过。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几种……灭之耶?彼诸罪于四种失坏中,……两种……于七种罪聚中,摄五种罪聚:有波罗夷罪聚、僧残罪聚、偷兰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恶作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种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也。于四种诤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五)七种罪过,除七种罪聚外,其余罪过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等诤事耶?于七种灭法中,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七种罪过,除七种罪聚外,其余罪过于四种失坏中,不随伴任何失坏;于七种罪聚中,不摄任何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法中,不依任何等起法而生起;于四种诤事中,非任何诤事;于七种灭法中,不依任何灭法而灭。何以故?七种罪过,除七种罪聚外,无他罪过之故。
                                           ----六  诤事缘章终----
                                               ----无间省略终----
              摄颂
          问数等起同罪数
          等起失坏同诤事
              
              〔二〕  灭诤分解
七(一)何等为口论诤事之前行?为几种处、几种事、何地、几种因、几种根?依几种行相而口论耶?口论诤事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
何等为非难诤事之前行……〔「口论」改为「非难」〕?
何等为罪过诤事之前行……〔「罪」改为「犯」〕?
何等为义务诤事之前行……〔「义务」改为「生」〕?
(二)何等为口论诤事之前行?贪是前行,瞋是前行,痴是前行,不贪是前行,不瞋……不痴是前行。为几种处?十八破僧事2处也。为几种事?十八破僧事为事。为何地?十八破僧事地也。为几种因?有九因:三种3善因,三种恶因,三种无记因。为几种根?十二根4也。依几种行相而口论耶?依两种行相而口论:如法见或非法见。口论诤事,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口论诤事,依两种灭法而灭之:依现前毘尼及多人语也。
(三)何等为非难诤事之前行?贪……不痴是前行。为几种处?四种失坏处也。为几种事?四种失坏事也。为何地?四种失坏地也。为几种因?有九因:三种善因,三种恶因,三种无记因。为几种根?十四根5也。依几种行相而非难耶?依两种行相而非难:由事起或罪……由四起。非难诤事依灭法而灭之:依现前毘尼及忆念毘尼相等之不痴毘尼及觅罪。
(四)何等为罪过诤事……不痴是前行。为几种处?七种罪聚处也。为几种事?七种罪聚事也。为何地?七种罪聚地也。为几种因?有九因……三种无记因。为几种根?六种犯罪等起法根也。依几种行相……依六种行相而犯罪:依无耻,依无知,依恶作性,依不净为净想,由净为不净想,依失念。罪过诤事……几种之……依三种灭法而灭之:依现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
(五)何等为义务诤事之……不痴是前行。为几种处?四种羯磨处也。为几种事?四种羯磨事也。为何地?四种羯磨地也。为几种因?有九因……三种无记因。为几种根?有一种根:僧伽也。依几种行相而生义务耶?依两种行相而生义务:依白或求听。义务诤事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义务诤事依一种灭法而灭之:现前毘尼。
(六)有几种灭法耶?有七种灭法:现前毘尼,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多人语,觅罪相,如草覆地;此七种灭法也。依事而言者,此七种灭法乃为十种灭法,十种灭法有七种灭法之事耶?应言:「有。」如何有?于口论诤事有两种灭法,于非难诤事有四种灭法,于罪过诤事有三种灭法,于义务诤事有一种灭法。依如是事而言者,此七种灭法为十种灭法,而十种灭法为七种灭法。
                                             ----七  方便章终----
  几种灭法结合于口论诤事、几种灭法不结合于口论诤事耶?几种灭法……于非难诤事……于罪过诤事……于义务诤事、几种灭法不结合于义务诤事耶?
    两种灭法结合于口论诤事:现前毘尼,多人语。五种灭法不结台于非难诤事: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
    四种灭法结合于非难诤事:现前毘尼,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觅罪相。三种灭法不结合于非难诤事:多人语,自言治,如草覆地。
    三种灭法结合于罪过诤事:现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四种灭法不结合于罪过诤事:多人语,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觅罪相。
    一种灭法结合于义务诤事:现前毘尼。六种灭法不结合于义务诤事:多人语,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
                                            ----八  结合章终----
  几种灭法为口论诤事之同分?几种灭法为口论诤事之异分?几种灭法为非难诤事之……罪过诤事之……义务诤事之同分?几种灭法为义务诤事之异分?
    两种灭法为口论诤事之同分……〔同八。「结合」、「不结合」改为「同分」、「异分」〕。
                                            ----九  同分章终----
-○   灭法结合于灭法耶?灭法不结合于灭法耶?灭法有结合于灭法者,灭法有不结合于灭法者。灭法如何有结合于灭法者耶?
    多人语结合于现前毘尼,不结合于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
    忆念毘尼结合于现前毘尼,不结合于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多人语。
    不痴毘尼结合于现前毘尼,不结合于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多人语、忆念毘尼。
    自言治结合于现前毘尼,不结合于觅罪相、如草覆地、多人语、忆念毘尼、不痴毘尼。
    觅罪相结合于现前毘尼,不结合于如草覆地、多人语、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
    如草覆地结合于现前毘尼,不结合于多人语、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
    如是有灭法结合于灭法,如是有灭法不结合于灭法。
                                          ----十  灭法结合章终----
一一  灭法为灭法之同分耶?灭法为灭法之异分耶?灭法……〔同-○,结合」、「不结合」改为「同分」、「异分」〕。
                                        ----十一  灭法同分章终----
一二  灭法是现前毘尼,现前毘尼是灭法。灭法是多人语,多人语是灭法。忆念毘尼是……不痴毘尼是……自言治是……觅罪相是……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灭法。
    多人语,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此等灭法是灭法而非现前毘尼,现前毘尼是灭法,而又是现前毘尼也。
    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现前毘尼,此等灭法是灭法而非多人语,多人语是灭法,而又是多人语也。
    ……
    现前毘尼,多人语,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此等灭法是灭法而非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灭法,而又是如草覆地也。
                                      ----十二  灭法现前毘尼章终----
一三  毘尼是现前毘尼,现前毘尼是毘尼……毘尼是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毘尼也。
    毘尼有现前毘尼,有非现前毘尼;现前毘尼是毘尼,而又是现前毘尼也。
    毘尼有多人语……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有如草覆地,有非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毘尼,而又是如草覆地也。
                                              ----十三  毘尼章终----
-四  现前毘尼是善耶?是恶耶?是无记耶?多人语是善耶?是恶耶?是无记耶?……如草覆地是善耶?是恶耶?是无记耶?
    现前毘尼有善、有无记,现前毘尼无恶。多人语有善、有恶、有无记。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有善、有恶、有无记。
    口论诤事是善耶?是恶耶?是无记耶?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是善耶?是恶耶?是无记耶?
    口论诤事有善、有恶、有无记。非难诤事……有无记。罪过诤事有恶、有无记,罪过诤事无善。义务诤事有善、有恶、有无记。
                                        ----十四  善〔恶〕章终----
-五(一)用多人语之处,用现前毘尼;用现前毘尼之处,用多人语。其处不得用不用忆念毘尼,其处不得用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
    用忆念毘尼之处,用现前毘尼;用现前毘尼之处,用忆念毘尼。其处不得用不痴毘尼……〔可参考-○〕。
    ……
    用如草覆地之处,用现前毘尼;用现前毘尼之处,用如草覆地。其处不可用多人语,其处不可用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治……觅罪相。
(二)多人语之处是现前毘尼之处,现前毘尼之处是多人语之处。其处非忆念毘尼之处,其处……〔参照(一),于此省略「用」字〕。
    忆念毘尼之处是现前毘尼之处,现前毘尼之处是忆念毘尼之处。其处……以现前毘尼为根……乃至……
    如草覆地之处是现前毘尼之处,现前毘尼之处是如草覆地之处。其处非多人语之处……其处非觅罪相之处。
    论法省略
                                             ----十五  处章终----
-六  依现前毘尼与多人语而灭诤事时,用多人语之处得用现前毘尼,用现前毘尼之处得用多人语。其处不得用忆念毘尼,其处……不痴毘尼……不得用如草覆地。
    依现前毘尼与忆念毘尼而灭诤事时,……忆念毘尼……
    ……
    依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而灭诤事时,用如草覆地之处得用现前毘尼,用现前毘尼之处得用如草覆地。其处不得用多人语,其处不得用忆念毘尼……其处不得用觅罪相。
                                            ----十六  时章终----
-七  言诤事或言灭法,此等法为亲近者耶?不亲近者耶?又此等法之相违得分离而示耶?言诤事,言灭法,此等法不亲近者,而非得亲近。又此等法若言…………而示……彼应言:「实非如是。」言诤事,言灭法,此等法是亲近者而非不亲近者,此等法之相违不得分离而示。何以故?世尊岂非说:「诸比丘!此四种诤事,七种之灭法。诤事依灭法而灭,灭法依诤事而灭。如是,此等法是亲近者而非不亲近。又此等法之相违不得…… 示」。
                                           ----十七  亲近章终----
-八  口论诤事依几种灭法而灭耶?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依几种灭法而灭耶?
    口论诤事依两种灭法而灭,依现前毘尼与多人语也。非难诤事依四种灭法而灭,依现前毘尼、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觅罪相也。罪过诤事依三种灭法而灭,依现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也。义务诤事依一种灭法而灭,现前毘尼也。
    口论诤事与非难诤事依几种灭法而灭耶?口论诤事与非难诤事〔……〕五种之〔……〕现前毘尼、多人语、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觅罪相也。
    口论诤事与罪过诤事……几种……四种……依现前毘尼、多人语、自言治、如草覆地也。
    口论诤事与义务诤事几种……两种……依现前毘尼、多人语也。
    非难诤事与罪过诤事……几种……六种……依现前、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也。
    非难诤事与义务诤事……几种……四种……依现前、忆念、不痴、觅罪也。
    罪过诤事与义务诤事……几种……三种……依现前、自言、草覆也。
    口论诤事、非难诤事、罪过诤事……几种……七种……依现前、多人、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也。
    口论诤事、非难诤事、义务诤事……几种……五种……依现前、多人、忆念、不痴、觅罪也。
    口论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几种……六种……依现前、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也。
    口论诤事、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几种……七种……依现前毘尼、多人、忆念、不痴、自言、觅罪、如草覆地也。
                                           ----十八  灭法章终----
-九  口论诤事依几种灭法而灭耶?依几种灭法而不灭耶?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依几种灭法而灭耶?依几种灭法而不灭耶?
    口论诤事依两种灭法而灭,依现前毘尼、多人语也;依五种灭法而不灭,依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自言、觅罪相、如草覆地也。
    非难诤事……四种……而灭,依现前、忆念、不痴、觅罪;……三种……不灭,依多人、自言、草覆也。
    罪过诤事……三种……而灭,依现前、自言、草覆也……四种……不灭,依多人、忆念、不痴、觅罪也。
    义务诤事……一种……而灭,依现前毘尼也;……六种……不灭,依多人、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也。
    口论诤事与非难诤事依几种灭法而灭耶?依几种灭法而不灭耶?口论诤事与非难诤事……五种……灭,依现前毘尼、多人、忆念、不痴、觅罪也;……两种……不灭,依自言、草覆也。
    口论诤事与罪过诤事……几种……四种……灭,依现前、多人、自言、草覆也;……三种……不灭,依忆念、不痴、觅罪也。
    口论诤事与义务诤事……几种……两种……灭,依现前、多人也;依五种……不灭,依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也。
    非难诤事与罪过诤事……几种……六种……灭,依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也……一种……不灭,依多人语也。
    非难诤事与义务诤事……几种……四种……灭,依现前、忆念、不痴、觅罪也;……三种……不灭,依多人、自言、草覆也。
    罪过诤事与义务诤事……几种……三种……灭,依现前、自言治、草覆也;四种……不灭,依多人、忆念、不痴、觅罪也。
    口论诤事、非难诤事、罪过诤事……几种……七种……灭,依现前、多人、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也。
    口论诤事、非难诤事、义务诤事……几种……五种……灭,依现前、多人、忆念、不痴、觅罪也;……两种……不灭,依自言、草覆也。
    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几种……六种……灭,依现前、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也;……一种……不灭,依多人语也。
    口论诤事、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几种……七种……灭,依现前、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也。
                                         ----十九  灭不灭章终----
二○  灭法依灭法而灭之耶?灭法依诤事而灭之耶?诤事依灭法而灭之耶?诤事依诤事而灭之耶?
    灭法有依灭法而灭之,灭法有依灭法而不灭;灭法有依诤事而灭之,灭法有依诤事而不灭。诤事有依灭法而灭之,诤事有依灭法而不灭;诤事有依诤事而灭之,诤事有依诤事而不灭。
    云何之灭法有依灭法而灭耶?云何之灭法有依灭法而不灭耶?多人语乃依现前毘尼而灭,依忆念毘尼而不灭,依不痴毘尼而不灭,依自言治……觅罪相……如草覆地而不灭。忆念毘尼乃依现前毘尼而灭之,……不痴毘尼……〔参考第四.-○〕……如草覆地乃依现前毘尼而灭之,依多人语而不灭,依忆念毘尼……依不痴毘尼……依自言治……依觅罪相而不灭。如是有灭法依灭法而灭,如是有灭法依灭法而不灭。
    云何之灭法有依诤事而灭耶?云何之灭法有依诤事而不灭耶?现前毘尼乃依口论诤事而灭之,依非难诤事而不灭,依罪过诤事而不灭,依义务诤事而灭。多人语乃依口论诤事而灭之,依非难而不灭,依罪过而不灭,依义务而不灭。忆念毘尼依口论诤事而不灭,依非难而不灭,依罪过而不灭,依义务而不灭。不痴毘尼依口论诤事而不灭,依非难而不灭,依罪过而不灭,依义务而不灭。自言治依口论诤事而不灭,依非难而不灭,乃依罪过而灭,依义务而不灭。觅罪相依口论诤事而不灭,依非难而不灭,依罪过而不灭,依义务而不灭。如草覆地依口论诤事而不灭,依非难而不灭,依罪过而不灭,依义务而不灭。如是有灭法依诤事而灭之,如是有灭法依诤事而不灭。
    云何之诤事依灭法而灭?云何之诤事依灭法而不灭?口论诤事乃依现前毘尼、多人语而灭之,依忆念毘尼、不痴、自言、觅罪、草覆而不灭。非难诤事乃依现前、忆念、不痴、觅罪而灭之,依多人、自言、草覆而不灭。罪过诤事乃依现前、自言、草覆而灭之,依多人、忆念、不痴、觅罪而不灭。义务诤事乃依现前而灭之,依多人、忆念、不痴、自言、觅罪、草覆而不灭。如是有诤事依灭法而灭之,如是有诤事依灭法而不灭。
    云何之诤事有依诤事而灭耶?云何之诤事有依诤事而不灭耶?口论诤事依口论诤事而不灭,依非难诤事而不灭,依罪过而不灭,依义务诤事而灭也。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依口论诤事而不灭,依非难而不灭,依罪过而不灭,依义务诤事而灭也。如是有诤事依诤事而灭,如是有诤事依诤事而不灭。
    六种灭法与四种诤事乃依现前毘尼而灭之,现前毘尼是依何而灭?
                                            ----二十  灭诤章终----
二一  口论诤事于四种诤事中,令何种诤事生起耶?口论诤事于四种诤事中,不令任何诤事生起;而以口论诤事为缘而生四种诤事。此事如何?于此有诸比丘,此是法、非法、是律、非律而争……〔小品四.一四(二)〕……以此为口论诤事。于口论诤事,僧众争论为口论诤事,口论时,非难为非难诤事;非难时,犯罪为罪过诤事,对此罪行僧伽羯磨为义务诤事。如是,以口论诤事为缘而生四种诤事。
    非难诤事于四种诤事中……〔同前〕……以非难诤事为缘而生四种诤事。此事如何?于此,有诸比丘,非难比丘……〔小品四.一四(二)〕……以此为非难诤事,于非难诤事,僧众口论为口论诤事,口论时……〔同前〕……如是,以非难诤事为缘而生四种诤事。
    罪过诤事于四种诤事中……以罪过诤事为缘而生四种诤事。此事如何?五种罪聚……〔小品四.一四(二)〕……以此为罪过诤事,于罪过诤事,僧众口论为口论诤事,口论时……如是,以罪过诤事为缘而生四种诤事。
    义务诤事于四种诤事中……以义务诤事而生四种诤事。此事如何?僧伽应行之义务……〔小品劻四.一四(二)〕……以此为义务诤事。于义务诤事,僧众口论为口论诤事,口论时……如是,以义务诤事为因而生四种诤事。
                                        ----二十一  等起章终----
二二  口论诤事于四种诤事中随何种诤事、依何种、属何种、摄何种诤事耶?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于四种诤事中随何种诤事……摄何种诤事耶?
    口论诤事于四种诤事中,随口论诤事,依口论诤事,属口论诤事,摄口论诤事。非难诤事于四种诤事中,随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摄义务诤事。
    口论诤事于七种灭法中随几种灭法、依几种灭法、属几种灭法、摄几种灭法、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于七种灭法中随几种灭法……依几种灭法而灭之耶?
    口论诤事于七种灭法中,随两种灭法,依两种灭法,属两种灭法,摄两种灭法,依两种灭法而灭之,乃依现前毘尼、多人语也。非难诤事于七种灭法中,随四种灭法……依四种灭法而灭之,乃依现前毘尼、忆念毘尼、不痴毘尼、觅罪相也。罪过诤事于七种灭法中,随三种灭法……-依三种灭法而灭之,乃依现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也。义务诤事于七种灭法中,随一种灭法……依一种灭法而灭之,乃依现前毘尼也。
                                   ----〔二十二7  随伴章终〕----
                                              ----灭法分解终----
              摄颂
          完收之诤事           结合者同分
          灭法与灭法           结合者同分
          灭法与现前           毘尼及善品
          处时并亲近           有灭有不灭
          灭诤与生起           乃至于随伴

    1 可念法Saraniya-dhamma于集异门足论(玄奘)译为可喜。在增支部、长部、中部等诸典,此法屡屡说。
    2 十八破僧事attharasa bhedakaravatthuni,参照大品一○.五(三)。
    3 三种善因、三种恶因参照小品四.一四(三)。
    4 十二根,参照同上。
    5 十四根,参照小品四.一四(五)。
    6 原底本Cullav.I,误。
    7 原底本及暹罗本无,可见是补遗者。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9-21
       第五  问犍度章
  我问受具〔犍度〕:具因缘,具解释,其尊高之句有几种罪耶?我答说受具:具因缘,具解释,尊高之句中,有两种1罪。
  我问布萨……因缘……有三种2罪。
  我问雨安居……因缘……有一种3罪。
  ……自恣……有三种4罪。
  与皮革结合……有三种5罪。
  …………有三种6罪。
  ……迦絺那衣……无任何罪。
  与衣给合……有三种7罪。
  ……瞻波……有一种8罪。
一○  憍赏弥……有一种罪。
-一  ……羯磨犍度……有一种罪。
-二  ……别住……有一种罪。
-三  …………有一种罪。
-四  ……灭诤……有两种9罪。
一五  ……小事……有三种10罪。
-六  坐卧处……有三种11罪。
-七  ……破僧……有两种12罪。
-八  ……仪法……有一种罪。
-九  遮〔说戒〕……有一种罪。
二○  比丘尼犍度……有两种13罪。
二-  五百〔集法〕……无任何罪。
二二  七百〔集法〕……无任何罪。
        摄颂
    受具及布萨               雨安居自恣
    皮革迦絺那               药衣并瞻波
    憍赏弥犍度               羯磨别住集
    灭小事坐具               破僧并行仪
遮止比丘尼               五百及七百

    1  两种罪,受戒犍度中说,罪有二种。若依注释,二十岁未满而授具足戒者,波逸提。其他之文中所说罪,悉云突吉罗罪(参照受戒犍度)。以下所说罪数,亦同于犍度中所说罪类。
    2  僧伽不和,分裂而布萨者,偷兰遮。与被举罪者共行布萨者,波逸提。其他,突吉罗。
    3  安居犍度,唯有突吉罗一罪。
    4  同布萨犍度。
    5  得牛而令杀者,波逸提:以染心触阴部者,偷兰遮;其他,突吉罗。
    6  注「凡于二指,偷兰遮;(受一人请而食余人)之软粥者,波逸提;其他,突吉罗。」。
    7  草木衣,偷兰遮;长衣,舍堕;其余,突吉罗。
    8  以下一种罪,皆突吉罗。
    9  若与欲者愤,愤者波逸提(小品四.一四(一六));其余,突吉罗。
    10 断己生支,偷兰遮;反刍,波逸提;余,突吉罗。
    11 分配重物者,偷兰遮;从精舍持出僧伽物,波逸提;余,突吉罗。
    12 随破僧者,偷兰遮;别众食,波逸提。
    13 不行自恣者,波逸提;余,突吉罗。

      第六  增一法

               〔一法〕
  应知生罪法(六种犯罪等起法),应知生无罪法(七种灭法),应知有罪,应知无罪,应知轻罪,应知重罪,……知有残罪……知无残罪(波罗夷)……知粗罪(波罗夷、僧残)……知非粗罪……有忏除罪1……忏除罪……教诫罪2……非教诫罪……障罪(故意犯)……不障罪……有罪制(世间罪)……无罪制(制罪)……作业所起罪3……不作业所起罪……作业不作业所起罪……前罪……后罪……前罪之中间罪……后罪之中间罪……达到忏悔之数量罪……未达到忏侮之数量罪…………随制……不随犯制……遍通制……限定制……共通制……不共通制……一部众制……两部众制……粗罪……非粗罪……有关居士之罪……不关居士之罪……决定罪4……不决定罪……初作之人……非初作之人……偶然犯罪人……常习犯罪人……呵责人……被呵责人……非法呵责……被非法呵责……如法呵责人……被如法呵责人……决定人……不决定人……不适能罪人(佛、缘觉)……适能罪人(声闻)……被举人……顺被举人……摈灭人……不摈灭人……共住人……不共住人……应知禁止。
                                                  ----一法终----
              摄颂
          造作并罪轻          有残以及粗
          忏及教诫障          犯以至作业
          作业不作业          前中间到数
          制不随犯制5         全共通一部
          重居士不定          初偶然呵责
          非法如法定          不适被摈灭
          共住及禁止          此为一法颂

              〔二法〕
  有罪想解脱(有意犯),有罪不想解脱。有得等至者之罪〔波逸提八〕,有非得等至者之非罪〔波罗夷四〕。有罪关正法者〔波逸提四〕,有罪无关正法者〔僧残三〕。有罪关自己之资具,有罪关他〔人〕之资具。有罪关自己之身,有罪关他〔人〕之身。有语真实而堕重罪、语虚妄而为轻罪,有语虚妄而堕重罪、语真实为轻罪。有罪于地而犯,非在虚空;有罪于虚空而犯,非于地。有罪出去时犯,而非入来时;有罪入来时犯,而非出去时。有罪引入而犯〔尼波逸提五〕,有罪非引入而犯〔舍堕一五〕。有罪自己行而犯,有罪非自己行而犯。有罪作业而……非作业而犯。有罪与而……不与而犯。有罪受取而……不受取而犯。有罪受用而……不受用而犯。有罪夜犯而非昼,有罪昼犯而非夜。有罪夜明……非夜明而犯。有罪……切断……不切断而犯。有罪覆藏而……不覆藏而犯。有罪著用而……不著用而犯。
    有两种布萨:十四日布萨及十五日布萨也。有两种羯磨:求听羯磨、单白羯磨也。复有两种羯磨:白二羯磨及白四羯磨也。有两种羯磨事:求听羯磨事、单白羯磨事也。复有两种羯磨事:白二羯磨事、白四羯磨事也。有两种羯磨不成:求听羯磨不成、单白羯磨不成也。复有两种羯磨不成:白二羯磨不成、白四羯磨不成也。有两种羯磨成就:求听羯磨成就、单白羯磨成就也。复有两种羯磨成就:白二羯磨成就、白四羯磨成就也。有两种异住处者地:以自身为异住处者;和合僧不认彼罪,不忏悔或依不舍而举彼也。有两种同住处者地:以自身为同住处者;和合僧为彼解不见、不忏、不舍之举罪。有两种波罗夷:比丘与比丘尼者也。有两种僧残,有两种偷兰遮,有两种波逸提,有两种提舍尼,有两种恶作,有两种恶说:比丘与比丘尼者也。有七种罪与七种罪聚。依两种行相而僧伽分裂:依羯磨,依行筹。两种人不得受具:年时贱劣、支分贱劣也。复两种人不得受具:事失坏者,行恶者。复两种人不得受具:〔钵衣〕不具足者,具足而不乞求者。两种人不得依止而住:无惭者与无耻者也。两种人不得与依止:无惭者与惭愧而不乞求者也。两种人不得与依止:无耻者与耻而不乞求者。两种无犯罪:佛与辟支佛也。有两种人犯罪:比丘与比丘尼也。两种人不故意犯罪:于圣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两种人故意犯罪:凡夫之比丘及比丘尼。两种人不故意行违犯事:于圣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两种人故意行违犯事:凡夫之比丘及比丘尼。有两种呵责:依身而呵责,或依语而呵责。有两种失去:有未得失去之人,僧伽令彼失去时,一类为善失去,一类为恶失去。有两种解罪:有未得解罪之人,僧伽令彼解罪时,有一类为善解罪,一类为恶解罪。有两种自言:由身而自言或由语而自言。有两种领受:依身而领受,依著身之物而领受。有两种制拒:依身而制拒,依语而制拒。有两种违害:戒违害与受用物违害。有两种讥嫌:依身而讥嫌,或依语而讥嫌。有两种迦絺那衣之执持:住处执持与衣执持。有两种迦絺那衣之不执持:住处不执持与衣不执持。有两种衣:受领衣与粪扫衣。有两种钵:铁钵与泥钵。有两种坛:锡制物、铅制物也。有两种钵之受持:由身而受持,或由语而受持。有两种衣之受持:依身而受持,或依语而受持。有两种净施:对面净施与展转净施。有两种律:比丘律与比丘尼律。有两种调伏:制与制之随顺。有两种律之制欲:于不净,破桥(而不行);于净,应量而行。依两种行相而犯罪:依身而犯,或依语而犯。依两种行相而出罪:依身而出,或依语而出。有两种别住:覆藏别住,非覆藏别住。复有两种别住:清净边别住6,合一别住7。有两种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复有两种摩那埵:半月摩那埵与合一摩那埵。有两种人夜断:别住者之夜断与行摩那捶人之夜断。有两种不恭敬:人不恭敬与法不恭敬。有两种丰:自然厅,制造灵。复有两种盐:海盐,黑盐。复有两种盐:岩盐,厨房盐。复有两种盐:罗马伽盐,跋伽罗伽盐。有两种受用:内受,外受。有两种恶骂:卑骂与贵骂。有依两相之离间语:为得爱好,或为令离间。依两相为别众食:依招待,或依乞食。有两种入安居:前安居、后安居也。
    有两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两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两种愚痴人:作未来之义务者,不作已来之义务者。有两种有智人︰不作未来之义务,作已来之义务。复有两种愚痴人:于不净作净想,于净作不净想。有两种有智人:于不净作不净想,于净作净想。复有两种愚痴人:于无罪作罪想,于罪作无罪想。有两种有智人:于罪作罪想,于无罪作无罪想。复有两种愚痴人:于非法作法想,于法作非法想。有两种有智人:于非法作非法想,于法作法想。复有两种愚痴人:于非律……于律……。有两种有智人:于非律……。两种人之漏增长:畏慎不应畏慎者,不畏慎应畏慎者。两种人之漏不增长:不畏慎不应畏慎者,畏慎应畏慎者。复两种人之漏增长:于不净作净想者,于净作不净想者。两种人之漏不增长:于不净作不净想者,于净作净想者。复两种人之漏增长:无罪作罪想者……。两种人之漏不增长:于无罪作无罪想者……。复两种人……增长:于非法作法想者……。两种人……不增长:于非法作非法想者……。复两种人……增长:于非律……。两种人之漏不增长:于非律作非律想者,于律作律想者。
                                                  ----二法终----    
              摄颂
          想得并正法          资具人真实
          地出取去持          作业与受取
          受用夜夜明          切断及覆藏
          著被与布萨          自恣并羯磨
          复事复不成          复二种成就
          别异及和合          波罗夷僧残
          兰遮波逸提          提舍尼恶作
          恶说七罪聚          分裂及受具
          复二不可住          不可与不能
          能故意违犯          呵责并失去
          解罪与同意          领受及制拒
          违害并讥嫌          迦絺那衣二
          衣钵乃至坛          二种之受持
          净施律调伏          制欲犯生起
          别住复二种          二种摩那埵
          复夜断不敬          二种盐三复
          受用并恶骂          离间与别众
          雨安居遮止          重荷净无罪
          非法法律漏
              
              〔三法〕
  有罪于世尊在世犯、入灭后不犯,有罪于世尊入灭后犯、在世不犯,有罪世尊在世、入灭后皆犯。有罪于时中犯、非时不犯,有罪于时犯、、时中不犯,有罪于时、非时皆犯。有罪于夜中犯、日中不犯,…………日中犯、夜中不犯,……有夜中、日中皆犯。有罪十夏而犯、十夏未满未犯,有……十夏未满犯、十夏未犯,有……十夏满、十夏未满皆犯,有罪五夏而犯,五夏未满未犯……。有罪善心而犯,有罪不善心而犯,有罪无记心而犯。有罪具乐受而犯,有罪具苦受而犯,有罪具不苦不乐受而犯。有三种呵责事:由见、闻、疑。有三种集筹法:秘密,公开,耳语。有三种制拒:多欲,不知足,〔烦恼〕不损减。有三种容许:少欲,知足,损减。复有三种制拒:多欲,不知足,不知量。有三种容许:少欲,知足,知量。复有三种制:制,随制,不随犯制。复有三种制:遍通制,限定制,共通制。复有三种制:不共通制,一部众制,两部众制。有罪愚痴者犯、有智者不犯,有罪智者犯、愚痴者不犯,有罪愚痴者、智者皆犯。有罪黑月中犯、白月中不犯…………白月中犯、黑月中不犯…………黑月中、白月中皆犯。有于黑月中净、白月中不净,有于白月中净、黑月中不净,有于黑月中、白月中皆净。有罪于寒季犯、热季不犯、雨季不犯,有……热季犯、寒季不犯、雨季不犯,有……雨季犯、寒季不犯、热季不犯。有罪僧伽犯、别众不犯、个人不犯,有……别众犯、僧伽不犯、个人不犯,有……个人犯、僧伽不犯、别众不犯。有于僧伽净、别众不净、个人不净,有于别众净、僧伽不净、个人不净,有于个人净、僧伽不净、别众不净。有三种覆藏:覆藏事而不覆藏罪,覆藏罪而不覆藏事,覆藏事亦覆藏罪。有三种被覆物:浴处被覆物,水中被覆物,衣服被覆物。有三种隐蔽,有功用而不显露:女人有被隐蔽,有功用而不显露,波罗门之咒语有被隐蔽,有功用而不显露,邪见有被隐蔽,有功用而不显露。有三种显露而辉耀、隐蔽而不辉耀:月轮显露而辉耀、隐蔽而不辉耀,日轮显露……世尊所说之法及律显露而辉耀、隐蔽而不辉耀。
    有三种坐卧处之分配:前分配、后分配、中间分配也。有罪病者犯、无病者不犯,有罪无病者犯、病者不犯,有罪病者犯、无病者亦犯。有三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三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三种别住:覆藏别住,不覆藏别住,清净边别住。有三种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有三种别住比丘之夜断:共住、独住、不告示也。有罪于内犯、于外不犯〔波逸提一六〕,有罪于外犯、于内不犯〔波逸提一四〕,有罪内、外皆犯。有罪于界内犯、于界外不犯,有罪于界外犯、界内不犯,有罪于界内、界外皆犯。依三相而犯罪:由身而犯,由语而犯,由身、语而犯。复依三相而犯罪:于僧伽中犯,于别众中犯,于个人之前犯。依三相而于罪中生起:由身生起,由语生起,由身、语生起。复依三相于罪中生起:于僧中、别众中、人前也。有三种非法不痴毘尼之授与。有三种如法不痴毘尼之授与。对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应行呵责羯磨:(一)于僧中起斗诤、起纷乱、起口论、起辩论、起诤事者。(二)愚痴不聪明,罪多而不受谏告者。(三)与亲近在家人、不随顺在家者交往而住。对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应行依止羯磨:于僧中……在家者交往而住。对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应行驱出羯磨:(一)于僧中起斗诤……乃至……起诤事者。(二)愚痴不聪明,罪多而不受谏告者。(三)污俗家,有恶行,而且被见、被闻恶行者。……三分……应行下意羯磨:于僧中起斗诤……不受谏告者,恶口讥嫌在家者。……三分……不认罪时,应行举罪羯磨:于僧中……不受谏告者,犯罪而不欲认罪。……三分……不忏悔罪时,应行举罪羯磨:于僧中……不受谏告者,犯罪而不欲忏悔罪者。……三分……恶见者不舍时,应行举罪羯磨:于僧中……受谏告者,不欲舍恶见者。对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应行坚强思惟:于僧中……不受谏告者,与亲近在家人、不随顺之在家者交往而住。对具三分之比丘,应行羯磨:无惭、愚痴而有恶行。复对具三分之比丘,应行羯磨:于增上戒有戒失坏,于增上行有行失坏,于胜见有见失坏。复……三分……耽于身乐,耽于语乐,耽于身语乐。复……有身之非行、语之……身语之非行也。复……身之违害…………身之邪命……复对具三分之比丘,应行羯磨:犯罪而一面行羯磨、一面授具,与依止,蓄沙弥。复……对其罪,依僧伽而行羯磨:犯其他罪,或犯其他相等者,或犯比其更恶者。复……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伽。对具三分之比丘,于僧中遮布萨时,僧伽抑:「止!比丘!勿斗诤,勿纷乱,勿喧噪,勿口论。」而应行布萨,无惭、愚痴而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于僧中遮自恣时,僧伽……「止!比丘…………应行自恣,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任何僧伽不得与选定: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于僧伽中,不得行〔罪之〕决断: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于任何处,不得遮: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依止而住: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与依止: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不可行听许羯磨: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不得问律: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问律: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不得答律: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答律:无惭……有恶行也。对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与质问: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谈律:无惭……有恶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授具……乃至……不得与依止……乃至……不得蓄沙弥:无惭……有恶行也。
    有三种布萨:十四日布萨,十五日布萨,和合布萨。复有三种布萨:僧伽布萨,别众布萨,人布萨。复有三种布萨:读诵布萨,清净布萨,受持布萨。有三种自恣:十四日自恣,十五日自恣,和合自恣。复有三种自恣:僧伽自恣,别众自恣,人自恣。复有三种自恣:三说自恣,二说自恣,共安居者〔合说〕自恣。有三种堕恶趣地狱人,不得逃此:诸非梵行者伪梵行者;非清净梵行者,以无根非梵行诽谤行清净梵行者;持如是说:「于欲情无障坏」,持如是见,彼陷于欲情者也。有三种不善根: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有三种善根:不贪善根,不瞋善根,不痴善根。有三种恶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有三种善行: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世尊依三种义利,于俗家制三种食戒:为调伏恶人,令善比丘安乐住;为勿使恶贪者党破僧伽;为爱愍俗家。受三种非法所制,心所执著之提婆达多,堕恶趣地狱,住一劫不得救:有邪欲,有恶友,因现世小事得利,于〔修行〕中途而止。有三种许可:杖许可,纽许可,杖、纽之许可。有三种履,固定而不得转用:大便所有之履,小便所之履,洗净所之履。三种磨足物:砾、卵砂、轻石。
                                                   ----三法终----
              摄颂
          在世时中夜          十五及于善
          受呵责事筹          二种之制拒
          制复二愚痴          黑月净寒季
          僧伽于僧伽          覆藏被覆物
          隐蔽及显露          坐卧处病者
          波罗提木叉          别住摩那埵
          别住内界内          犯复又生起
          不痴毘尼二          呵责与依止
          行驱出下意          不认罪羯磨
          以至不舍见          坚强及羯磨
          增长戒与乐          非行并违害
          邪命并有罪          与其等诽谤
          布萨与自恣          选任决断各
          不住不得与          不得行听许
          不得与共语          不得问有二
          同不得答二          不得与检问
          谈授具依止          沙弥布萨三
          三种自恣三          堕狱不善根
          善根行有二          三种食非法
          许可乃至履          此三法摄颂

              〔四法〕
  有罪依自语而犯、依他语而出,有罪依他语而犯、依自语而出,有罪依自语而犯、依自语而出,有罪依他语而犯、依他语而出。有罪依身而犯、依语而出……依语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语而犯,依语而出。罪有于眠时犯、觉时出……觉时……于眠时……于眠时……于眠时……觉时犯、觉时出。有罪无意而犯、有意而出……有意……无意……无意……无意……有意而犯、有意而出。有罪一再犯一再忏悔、一再忏悔一再犯,有罪一再犯一再出、一再出一再犯。有罪依羯磨而犯、依非羯磨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羯磨而出,有罪依羯磨而犯、依羯磨而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非羯磨而出。有四种非圣语:不见说见,不闻说闻,不思说思,不知说知。有四种圣语:不见说不见……不知说不知。复有四种非圣语:见说不见,闻说不闻,思说不思,知说不知。有四种圣语:见说见……知说知。四种波罗夷,关于比丘者而共通于比丘尼。四种波罗夷,关于比丘尼者而不共通于比丘。有四种资具:有资具应护持、应守持、应爱著、应受用〔自己资具〕,有资具应护持、应守持、不应爱著、应受用〔僧物〕,有资具应护持、应守持、不应爱著、不应受用〔塔物〕,有资具不应护持、不应守持、不应爱著、不应受用〔居士物〕。有罪于〔僧伽〕面前而犯、背后而出,有罪背后而犯、面前而出……面前……面前…………背后而犯、背后而出。有罪不知而犯、知而出……知而……不知而……不知而……不知而……有罪知而犯、知而出。依四相而犯罪:依身而犯,依语而犯,依身语而犯,依羯磨语而犯。复依四相而犯罪:于僧中,于别众中,于人前,依〔男女〕相根之现起而〔犯〕。依四相而出罪:依身而出,依语而出,依身语而出,依羯磨语而出。复依四相而出罪:于僧中……依相根之现起8而出。〔女相根〕,舍前位〔男根〕而立后位〔女根〕,表示无效,假名破坏也;俱获得〔男根〕,舍后位〔女根〕而立前位〔男根〕,表示无效,假名破坏也。有四种呵责:戒坏而呵责,行坏而呵责,见坏而呵责,命坏而呵责。有四种别住:覆藏别住,非覆藏别住,清净边别住,合一别住。有四种摩那埵:覆藏摩那埵,非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合一摩那埵。有四种行摩那埵比丘之夜断9:共住、独住、无告示、不足众中而行。有四种高扬1O〔之法〕。有四种受用物:时药,时分药,七日药,尽形寿药。有四种污物:屎,尿,灰,粘土。有四种羯磨:求听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复有四种羯磨: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众羯磨,如法别众羯磨,如法和合众羯磨。四种失坏:戒坏,行坏,见坏,命坏。有四种诤事:口论诤事,非难诤事,罪过诤事,义务诤事。有四种众之污浊:比丘破戒恶法是众污浊,比丘尼破戒恶法是众污浊,优婆塞破戒恶法是众污浊,优婆夷破戒恶法是众污浊。有四种众之庄严:比丘具戒善法是众庄严,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具戒善法是众庄严。有罪客比丘犯、旧住比丘不犯,有罪旧住比丘犯、客比丘不犯。有罪客比丘、旧住比丘皆犯,有罪客比丘、旧住比丘皆不犯。有罪远行比丘犯、旧住比丘不犯……有罪远行比丘、旧住比丘皆不犯。有事别异而非别异,有罪别异而非事别异,有事、罪皆别异,有事、罪皆非别异。有事同分而非罪同分……有事、罪皆非同分。有罪和尚犯、弟子不犯……有罪和尚不犯、弟子亦不犯。有罪阿阇梨犯、阿阇梨弟子不犯,……有罪阿阇梨不犯、弟子亦不犯。依四种因缘,安居中断无罪:僧伽分裂,或有欲分裂僧伽者,或有生命难,或有梵行难。有四种恶语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有四种善语行:真实语,不两舌,软语,敦厚语。
    有〔自〕取时犯重罪、令他〔取〕用时犯轻罪,有取时犯轻罪、用时犯重罪,有取时、用时皆犯重罪。有取时、用时皆犯轻罪。有人问讯相应、立礼不相应,有人立礼相应、问讯不相应,有人问讯、立礼皆……有人问讯、立礼皆不相应。有人座席相应、问讯不相应……有人座席不相应、问讯亦不相应。有罪时中犯、非时中不犯…………时中不犯、非时中亦不犯。有受领〔食〕物时中净、非时不净……有受领物时中、非时中皆不净。有罪于边国犯、中国不犯〔……〕有罪于边国、中国皆不犯。有于边国净、于中国不净……有于边国不净、于中国亦不净。有罪于〔僧房〕内犯、于外不犯……有罪于内不犯、于外亦不犯。有罪于界内犯、于界外不犯……有罪于界内不犯、界外亦不犯。有罪于村中犯、于空闲处不犯……有罪于村中、于空闲处皆不犯。有四种呵责:示事,示罪,制拒共住,制拒如法行。有四种应前行之事。有四种时可。有四种非他〔理由之〕波逸提〔波逸提四二等〕。有四种比丘许可〔戒〕〔舍堕二等〕。有四种不应行而行:行贪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有四种非不应行而行:不行贪不应行……不行怖不应行。具四分无耻比丘破僧伽:行贪不应行……行怖不应行具四分善比丘令分裂僧伽和合:不行贪不应行……不行怖不应行。具四分之比丘不得问律:行贪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依具四分之比丘不得问律……于具四分之比丘不得答律……依具四分之比丘不得答律……于具四分之比丘不得与质问……与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共谈律︰行贪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有罪有病者犯、无病者不犯……有罪有病者不犯、病者亦不犯。有四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四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四法终----
              摄颂
          依于自语身          乃至眠无意
          于犯罪之时          依羯磨语四
          比丘比丘尼          资具与对面
          无知身于中          二种之现起
          获得与呵责          及别住说示
          摩那埵行者          高扬受用物
          污物及羯磨          复羯磨失坏
          诤事及破戒          庄严客比丘
          远行事种种          集会处和尚
          阿阇梨因缘          恶行及善行
          取时人相应          持座与于时
          净于边国净          内界内村中
          呵责义务事          时可非他可
          不应非不应          无耻善比丘
          问二答亦二          检问谈病遮

               〔五法〕
  有五种罪过。有五种罪聚。有五种修习事。有五种无间业。有五种决定人。有五种应切断罪。依五相而犯罪。缘妄语有五种罪。依五种行相而不受羯磨:自不行羯磨,或不乞求他,或不与清净欲,行羯磨时起非议,又于行羯磨有非法见。依五种行相而受羯磨:自行羯磨,或乞求他,或与清净欲,行羯磨时不非议,于行羯磨有如法见。常乞食比丘五事相应:〔食前食后〕不嘱〔他比丘〕而入众落,别众食,数数食,不受持,不净施。具五分之比丘纵为不动法者亦为恶比丘而被疑、怪:与淫女交往,与寡妇交往,与年长童女交往,与黄门交往,与比丘交往。有五种油:胡麻油,芥子油,蜜树油,篦疏油,兽油。有五种脂肪:熊脂,鱼脂,鳄脂,猪脂,驴脂。有五种丧失:亲戚丧失,财产丧失,疾病丧失,戒丧失,见丧失。有五种成就:亲戚成就,财产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见成就。有由五种和尚依止之解〔消〕:和尚离去,或还俗,或死亡,或奔外道,第五依〔和尚之〕命令。有五种人不得授具:年时贱劣,支分贱劣,事失坏,行恶,〔?衣〕不具足。有五种粪扫依:冢间衣,市场衣,鼠喷衣,蚁啮衣,火烧衣。复有五种粪扫衣:牛嚼衣,山羊嚼衣,塔衣,灌顶衣,〔由墓持归〕往来衣。有五种取:盗取,斗取,谋取,隐匿取,抽签取。有五种大贼存于世间。有五种不可舍离物。有五种不可分配物。
    有五种罪过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有五种罪过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有五种罪过应附于教诫。有五种僧伽。有五种波罗提木叉之读诵法。于一切边国以持律者为第五人于僧众可授具。受迦絺那衣有五种功德。有五种羯磨。有犯至三次之五种罪过,依五相而不与取,波罗夷。依五相而不与取,偷兰遮。依五相而不与取,突吉罗。有五种不净物不可受用:〔依他而〕不与之物,〔依我心受〕而不知之物,不净物,不受物,为不作残食法物。有五种净物可受用:受与……已为残食法。五种施与为非福行而被思惟为世间之福行:酒之施与,宴乐之施与,女人之施与,〔由牧牛者〕牡牛之施与,〔造住所〕粉饰之施与。有五种生起而难除去:已生之贪难除去,已生之瞋……已生之痴……已生之辩知难除去,已生之去心难除去。清扫有五种功德:令自心欢喜,令他心欢喜,诸天欢喜,积导善乐业,身坏命终而生善趣天界。复清扫有五种功德:令自心欢喜……欢喜,〔佛赞叹清扫故〕行师之教,后来之众生怀同〔正〕见。具五分之持律者实可言为愚痴:不知自语之制限,不知他语之制限,令不知自语之制限、不知他语之制限,依非法而不行自白者。具五分持律者实可言为有智者:知自语之制限,知他语之制限,令知自语之制限、知他语制限,依法而行自白者。复具五分持律者实可名愚痴者:不知罪,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起,不知罪灭,不知罪灭至道。具五分持律者实可名有智者:知罪……知罪灭至道。复具五分持律者实名为愚痴者: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根……不知灭诤事至道。具五分……知灭诤事至道。复具足五分……愚痴者: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制,不知随制,不知适用语法。……五分……知适用语法。复具五分……愚痴者:不知白,不知行白,不善辨前〔应言之〕事,不善辨后〔应言之〕事,不知时可。……五分……善辩后事,知时可。复……五分……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师之相承,不善思惟,不善知?五分……善受取师之相承,善思惟,善知。复……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不广暗诵两部波罗提木叉,逐条逐文而不善分别,不善说示,不善决择。……五分……广暗诵两部波罗提木叉,逐条逐文而善分别,善说示,善决择。复……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粗非粗,于诤事决断不善正。……五分……于诤事决断善正。有五种阿兰若住者:愚故、痴故为阿兰若住者,恶求、贪欲性故为阿兰若住者,痴狂故、丧心故为阿兰若住者,被诸佛、诸佛弟子所赞叹为阿兰若住者,唯依少欲、知足、损减、远离、求德而为阿兰若住者。有五种乞食行者……乃至……有五种粪扫衣者、五种树下住者、五种冢间住者、五种露地住者、五种三衣者、五种次第乞食者、五种常坐不卧者、五种随得座者、五种一座食者、五种时后不食者、五种一钵食者:愚故、痴故为一钵食者……唯依求德而为一钵食者。
    具五分之比丘,无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之读诵,〔受具后〕五岁未满。具五分之比丘,无依止而得住:知布……五岁或五岁以上也。复……五分……无依止而不得住:不知自恣,不知自恣羯磨,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之读诵,未满五岁也。具足五分……无依止而得住……或五岁以上。复……五分……无依止而不得住: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未满五岁。具五分……无依止而得住:……知罪粗非粗,满五岁或五岁以上。具五分之比丘尼,无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之读诵,未满五岁。具五分之比丘尼,无依止而得住……或为五岁以上。复具五分之比丘尼……〔同前节,「比丘」改为「比丘尼」〕……知罪粗非粗,五岁或五岁以上。于不善业11有五种过患:自责自己,知智人而呵责,恶名流布,为迷惑死,身坏命终之后堕恶趣地狱。于善业有五种功德:自不责自己,知智人而称赞,善名流布,不迷惑死,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复于不善业有五种过患:未信者不欢喜,令一类已信者转向〔其〕他,不行师教,后来众生不怀同见,彼心不欢喜。于善业有五种功德:未信者欢喜,已信者有增长,行师教,后来众生怀同见,彼心欢喜。依檀越家而住,有五种患难:未受请待堕〔行罪〕,堕于秘密坐〔罪〕,堕于屏覆座〔坐罪〕,为女人说法五、六语以上而堕罪,多欲念而住。依檀越家而住之比丘,有五种患难:于俗家过度交往而住,故常与女人相见,有见者有交往,有交往者有亲厚,有亲厚者有接近〔欲情〕,比丘之所欲而陷此欲情或不悦修梵行,或犯何等染情之罪,或舍戒而还俗。有五种之种生:根种,茎种,节种,枝种,第五种子种。依五种沙门净而可食果物:火所伤,刀所伤,爪所伤,无种子者,第五是去种子。有五种清净(说戒):序诵已,其余应唱常所闻,此为第一清净;诵序、诵四波罗夷已,其余应唱常所闻,此为第二清净;诵序、诵四波罗夷、诵十三僧残已,其余应唱常所闻,此为第三清净;诵序、诵四波罗夷、诵十三僧残、诵二不定已,其余应唱常所闻,此为第四清净;广说为第五。复有五种清净:戒经诵出,清净布萨,受持布萨,自恣,第五为和合布萨。持律者有五种功德:自身戒蕴善守、善护持,恶行性者之守护处,于僧中无畏而决断,对敌应于法而善折伏,入正法住。有五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五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五法终----
              摄颂
          罪过与罪聚          修习无间罪
          人断犯罪因          不受受净怪
          油脂肪丧失          圆足并解人
          冢间牛嚼衣          取贼不舍离
          及不可分配          依身依身语
          教诫与僧伽          读诵及边国
          并迦絺那衣          羯磨至三次
          波罗夷偷兰          乃至突吉罗
          不净物净物          非福除去难
          清扫及复语          罪过诤事事
          白罪及两部          此等轻第八12
          黑白应该知          阿兰若乞食
          粪扫及树下          冢间住露地
          衣次第乞食          常坐不卧者
          座一座食后13        并一?食者
          布萨并自恣          有罪及无罪
          此等黑白句          比丘尼亦同
          不端正端正          相同样更二
          依于檀越家          过度及种子
          沙门净清净          持持律非法
          如法亦同言          善美五法终

                〔六法〕
  有六种不恭敬。有六种恭敬。有六种习修事。有六种如法行。有六种犯罪等起法。有六种应切断罪。有依六种行相而犯罪。持律者有六种功德。有六种最上〔规定戒〕。六夜离三衣而宿。有六种衣。有六种染料。有六种罪过,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生起。有六种罪过,由身、语、意生起。有六种羯磨。有六种口论之根。有六种非难之根。长度依佛手尺之六手尺,广六手尺。有六种由阿阇梨依止之解〔除〕。沐浴戒有六种随制14。持未成之衣而去15,受持未成之衣而去。具六分之比丘可授具,可与依止,可蓄沙弥……〔同大品一.三七.二〕……或过十岁。复具六分比丘可授具……〔同大品一.三七.四〕……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六〕……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八〕……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二〕……或过十岁。复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四〕……或过十岁。有六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六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六法终----
              摄颂
          恭敬不恭敬          习修如法行
          等起法切断          以至法功德
          最上与六夜          以及衣染料
          由身意之六          由语意之六
          由于身语意          羯磨与口论
          非难与长度          广度及依止
          随制持同样          受持及无学
          不得令有成          有信增上戒
          病增上行仪          罪过法非法

〔七法〕
  有七种罪过。有七种罪聚。有七种习修事。有七种如法行。有七种非法自白。有七种如法自白。依七种人于七日间之所须而行者无罪。持律者有七种功德。有七种最上。于第七日之夜明时舍堕。有七种灭诤法。有七种羯磨。有七种生谷。内广七〔搩手〕。于别众食戒有七随制。药入手而最久蓄藏七日间而得食。持已成之衣而去16,受持已成之衣而去。比丘无应认罪者17,比丘有应认罪者。比丘有罪应忏悔。有七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七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具七分之比丘是持律者:知罪,知无罪,知轻罪,知重罪,持戒者依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摄身而住,具足正行,虽见少罪亦怖畏,受学处而修学,欲得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得无艰难,得不梗涩,由诸漏尽,已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而住。复……七分……知重罪,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诸法初善、中善、后善,具义,具文,宣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于如是诸法多闻、忆持、读诵,于意思惟,于见善通达……四静虑之增上心……具足而住。复……七分……知重罪,广暗诵两部波罗提木叉,逐条逐文而善分别,善说示,善决择……四静虑增上心……具足而住。复……七分……知重罪;如于此世忆持前生种种之住处,一生二生……〔经分别,波罗夷一.一(六)〕……具形相、方处,忆念种种前生之住处,清净而超越人界,以天眼见有情生灭……〔经分别,波罗夷一.一(七)「我知」改为「彼知」〕……见有情之生灭,随彼等之业,知至贵、贱,美、丑、善趣、恶趣之有情,由诸漏尽……具足而住。复……七分……〔于此节及次节「持律者」改为「持律者辉耀」〕……知重罪,持戒者而……乃至……受学处而修学……四静虑之增上心……具足而住。复……七分……知重罪,多闻而……乃至……以正见而善通达……四静虑增上心……具足而住。复……七分……知重罪……两部波罗提木叉……善决择……四静虑增上心……具足而住。复……七分……知重罪,如于此世忆念前生种种之住处……具形相、方处,忆念种种前生之住处,清净而超越人界‥…知至……善趣、恶趣之有情,由诸漏尽,无漏之……具足而住。有七种不正法: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慧。有七种正法: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精勤,念现前,具慧。
                                                  ----七法终----
              摄颂
          罪过及罪聚          习修如法行
          非法及如法          无罪之七日
          功德与最上          夜明并灭法
          羯磨并生谷          内广别众食
          最高为七日          持及同受持
          无有及至有          非法及如法
          四种持律者          在于光耀辉
          四种之比丘          七种不正法
          说七种正法

              〔八法〕
  因思惟八种功德18而依比丘不认罪,不得举。因思惟八种功德19,而相信他人,彼之罪,应忏悔。有八种至三次之戒。〔曾残一○等〕依八种行相2O而污俗家。衣之事故有八事,舍迦絺那衣有八事。有八种饮料。八种非法所制,著于心之提婆达多堕恶趣地狱,当留一劫间,不得救。有八种世间法。有〔比丘尼〕之八种敬重法。有八种提舍尼。有八支分之妄语。有八种布萨之支分。有八种使之支分。有八种外道之行。于大海有八种希有未曾有之法。于此法律有八种希有未曾有之法。有八种不残食。有八种残食。于第八日夜明时为舍堕。有八种波罗夷。成第八事时应摈灭。成第八事时行忏悔亦不成忏悔。有依八种声受具。对八种人应从坐而立。对八种人应与座。优婆夷乞求八种恩许。应选定具八分比丘为比丘尼之教诫人。持律者有八种功德。有八种最上。受觅罪相羯磨之比丘,应于八种法以正身行。有八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八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八法终----
              摄颂
          不举彼比丘          他者至三次
          污家事制饮          舍迦絺那衣
          世法敬重法          提舍尼妄语
          布萨使支分          以及外道海
          希有不残食          残食并舍堕
          根本波罗夷          以及第八事
          忏不成受具          起礼座恩许
          教诫与功德          最正行八法
          非法与如法          善说于八法

              〔九法〕
  有九种嫌恨事。有九种嫌恨之制御。有九种习修事。有九种最初罪之戒。依九种僧伽破。有九种美味之食。有依九种肉之恶作。有九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有九种最上。有九种欲根法。有九种慢。九种衣应受持。九种衣不应净施。长依佛手尺为九手尺。有九种非法施与。有九种如法取受。有九种非法受用。有三种如法施与。有三种如法取受。有三种如法受用。有九种非法解21。有九种如法解22。非法羯磨有两种九法。如法羯磨有两种九法。有九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九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
                                                  ----九法终----
              摄颂
          嫌恨事制修习          于最初破美味
          肉诵出及最上          欲慢受持净施
          佛手尺与取用          复三重如法行
          有非法如法解          二之二种九法
          有非法与如法          遮波罗提木叉

                〔十法〕
一○  有十种嫌恨事。有十种嫌恨制御。有十种修习事。有十种事之邪见。有十种事之正见。有十种边执见。有十种邪恶。有十种正善。有十种不善羯磨之道。有十种正羯磨之道。有十种非法集筹法。有十种如法集筹法。沙弥有十种学处。具十分之沙弥应被摈灭。具十分之持律者实被称为愚智:不知自身语之制限,不知他人语之制限,令不知自身语之制限、不知他人语制限,依非法,不令行自白者,不知罪,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起,不知罪之断灭,不知罪至灭之道。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贤者:知自身语之制限,知他人语之制限,令自……知他…………依如法,令行自白者,知罪……知罪至灭之道。复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愚痴者: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根,不知诤事之集起,不知诤事之灭,不知诤事至灭之道,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制,不知随制,不知不随犯制,不知适用之语法。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有智者:知诤事……知适用之语法。复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愚智者:不知白,不知行白之事,先〔应言之〕事不正善,后〔应言〕之事不正善,不知时可,不知罪与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之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师之传承,不善思惟,不善知。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智者:知白……知时可……善受取师之传持,善思惟,善知。复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愚痴者:不知有罪无罪,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之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广暗诵两部波罗提木叉……不决择,不知有罪无罪23,不知罪之轻重,不知罪之有残无残,不知罪粗非粗,于诤事决断不善正。具十分持律者实称为有智者:知有罪无罪……于诤事决断善正。具十分之比丘应选定为断事人。依十利,世尊为诸声闻制学处。入王后宫者有十种过失。有十种施与事。有十种宝物。有十人众之比丘僧伽。十人僧众可授具足戒。有十种粪扫衣。有十种持衣。可蓄余衣最久十日间。有十种白法。有十种女人。有十种妻。于毘舍离说十事。十种人不可礼拜。有十种之呵骂事。依十种行相为媒介。有十种坐卧处。乞求十种恩许。有十种非法遮波罗提木叉。有十种如法遮波罗提木叉。粥有十利。十种肉是不净物。有十种最上。聪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应使〔他〕出家、令受具、与依止、可蓄沙弥。聪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尼,应使之出家……可蓄沙弥。聪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尼可受授具之许可。十岁曾嫁女可与学戒。
                                                  ----十法终----
              摄颂
          嫌恨制事邪          邪恶与正善
          不善善正边          筹非法如法
          摈灭之沙弥          语诤事白轻
          此等之轻重          应该知黑白
          以及断事人          学及后宫事
          宝物十人众          同可与授具
          又持粪扫衣          十日白法女
          妻十事不礼          呵骂及媒介
          座恩许非法          法粥肉最上
          比丘比丘尼          授具曾嫁女
          善说示十法

               〔十一法〕
一一  十一种人未受具者,不得令受具;即受具者应摈灭之。十一种履不净。十一种钵不净。十一种衣不净。有十一种至三次之戒。比丘尼应问十一种障碍法。十一种衣应受持。十一种衣不应净施。于十一日夜明时为舍堕。十一种结纽是净物。十一种扣子是净物。十一种地是不净。十一种地是净。有十一种依止之解。十一种人不可礼拜。有十一种最上。乞求十一种恩许。有十一种界不成。于骂詈恶口之人应知有十一种过失。于慈爱者、心解脱者、习行者、修习者、多作者、习练者、习熟者、确习者、积习者、善精勤者,应知有十一种功德:睡眠安乐,醒觉安乐,不见恶梦,诸人爱敬,诸非人爱敬,诸天守护,火或毒或刀不能害,心速等持,颜色美丽,无昏迷之死,不通达上位24,亦至梵天界。于慈爱者、心解脱者、习行者、修习者……善精勤者,应知有此十一种功德。
                                                ----十一法终----
              摄颂
          应摈灭履钵          衣三次应问
          以受持净施          夜明及结纽
          扣子净不净          依止及不礼
          最上与恩许          界不成骂詈
          慈愍十一说          一法与二法
                                                 ----增一法终----
              摄颂
          三法四五法          六法七八法
          九法十十一          为一切众生
          之利益依彼          知法者大雄
          以慈悲说示          净洁增一法

    1  有忏除罪(sappatikamma apatti),依忏悔而得灭除罪,四波罗夷以外之罪也。对无忏除罪(appatikammap)。
    2  教诫罪(desanagamini apatti),波罗夷罪、僧残罪为非教诫罪(adesana ap.)除此之其他罪也。波罗夷罪与僧残罪,彼为实际上科与罚之罪也。
    3  作业所起罪(kiriyato samutthita apatti),乃从行为生起之罪,其次不作业所起罪,即相对无行为所成之罪。
    4  决定罪(niyata apatti),五无间业之罪也,其他为不决定罪。
    5  底本ananupanna,应如暹罗本,作anuppanna
    6  清净边别住(suddhantaparivasa,参照小品三.二六。
    7  合一别住(samodhanaparivasa),参照小品三.一四(一)。
    8  相根之现起(lingapatubhava),生起异性之根而变性,其次「俱获得云云」,在说明彼情形。关于转根者之罪,参照波罗夷第一.一○(六)(南传律一之四四页)。
    9  夜断,底本raticchedaratticcheda之误植。夜间中断者,日数之中断(即无效)也。
    10 高扬(samukkamsa),若依注为四大处(参照增支二百八十)法;此世尊乃无犯事时,自(sayam)高扬而说(ukkamsitva),故云高扬之法。
    11 原语为apasadika,因注谓「言身恶行等不善业」,故依此译之。
    12 轻第八,原文lahukathamaka,依暹罗本读为lahukatthamaka,但此语之意难明了而暂译之。
    13 于此一座食(ehasanika)略去,暹罗本亦同,应视为增补者。
    14 见经分别时有沐浴戒(第五十七波逸提中唯有五随制)。
    15 参照大品七.四、五。
    16 参照大品七.二、三。
    17 参照大品九.五。
    18 参照大品一○.一(七)。
    19 参照大品一○.一(八)。
    20 参照僧残十三.二。
    21 参照小品四.二。
    22 参照小品四.三。
    23 于此出现重复者,是说前之五,五分合二为十分故。
    24 底本此一句与前句连续,次「至梵天界」,以「.」号断之,但若依清净道论等,知此句应与后句连续。(参照Visuddhi-magga p.314)。底本之「.」号是错误。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9-22
          第七  〔一〕布萨初〔中后〕解答章
  何为布萨羯磨之初?何为中?何为终?何为自恣羯磨之初?何为中?何为终?何为呵责羯磨之……依止羯磨之……何为驱出羯磨、下意羯磨、举羯磨、与别住、今日治、与摩那埵、解罪、授具羯磨之初?何为中?何为终?何为呵责羯磨解之初……何为依止羯磨解之……驱出羯磨解之……下意羯磨解之……举羯磨解之……忆念毘尼之……不痴毘尼之……觅罪相之……如草覆地之……教诫比丘尼人选定之……不离衣宿认可之……卧具认可之……舍金银人选定之……沐浴衣受纳者选定之……钵受纳者选定之……持杖许可之……纽许可之……杖、纽许可之初、中、终?何为布萨羯磨之初?何为中?何为终?和合集为布萨羯磨之初,执行为中,完了为终。何为自恣羯磨之初……和合集为自恣羯磨之初,执行为中,完了为终。何为呵责羯磨之初……事与人为呵责羯磨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依止羯磨之……乃至……何为驱出羯磨、下意羯磨、举羯磨、举别住、本日治、与摩那埵解罪之初……事与人为解罪之初,白为中,〔最后〕羯磨语为终。何为受具羯磨之初……人为受具羯磨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何为呵责羯磨解之初……正所行为呵责解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何为依止羯磨……乃至……驱出羯磨、下意羯磨、举羯磨解之初……正所行为举羯磨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何为忆念毘尼……事与人为忆念毘尼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何为不痴毘尼、觅罪相、如草覆地、教诫比丘尼人选定……何为杖、纽许可之初?何为中?何为终?事与人为杖与纽许可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

              〔二〕 〔制戒〕义利论
  十种义利故,世尊为诸声闻制立学处:为僧摄,为众僧安乐,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安乐住,为断现世之漏,为灭来世之漏,为令未信者生信,为已信者令增长,为正法久住,为爱重律。
    摄僧即众僧安乐。僧众安乐即为恶人之调伏也。为恶人之调伏即为善比丘安乐住……为正法久住即为爱重律。
    摄僧即众僧安乐。众僧安乐即为恶人之调伏……摄僧即为爱重律。
    僧众安乐即恶人之调伏……僧众安乐即为爱重律。僧众安乐即摄僧。
    ……
    为爱重律即摄僧也……为爱重律?为正法久住也。
    百义1百法有二百词
    于义利论中有四百智
                                                ----义利论终----
                                                  ----大品终----
              摄颂
          最初问于八          因缘亦复八
          此等于比丘          以计为十六
          至于比丘尼          为数亦十六
          省略中分解          以及增一法
          自恣义利章          大品之合集

    1 此颂之意,各十义为根,如前十重而为百义(atthsatam),依其百义说明之句而有百法(dhammasatam),此说百义百法,各有百词而为二百词(dveniruttisatani),百义百法二百词各有智而为四百智(cattari nanasatani)。

          第八  伽陀集
  以衣覆于一肩而合掌,如愿求,汝〔优波离〕为何来此?两种律制,于布萨诵出,有多少学处?彼于多少城市制之耶?汝之质问是贤善,汝如理遍问,我(佛)尽善巧实为汝说示。
    两种律制,于布萨读诵,有三百五十1,彼等制立于七城市。
    制立于何处之七城市耶?今我此解说注意令入此言路,于我等有利益。
    于毘舍离、王舍城、舍卫城、阿罗毘、憍赏弥、释迦国及婆祇国制之。
    于毘舍离制立多少?于王舍城作多少?于舍卫城有多少?于阿罗毘为多少?于
    憍赏弥制立多少?于释迦国说多少?于婆祇国制立多少?请问此,为我说示。
    十制立于毘舍离,二十一制立于王舍城,二百九十四皆作于舍卫城,六制立于
    阿罗毘,八制立于憍赏弥,八制立于释迦国,三制立于婆祇国。
    制立于毘舍离,汝应如实闻:不净法2,人体,上人,长衣,黑〔羊毛〕,实有,
    数数食,杨枝,裸形,于比丘尼戒之责骂,此等之十项,于毘舍离制之。
    制立于王舍城,汝应如实闻:不与取及二诽谤于王舍城,二种破僧,安陀会,
    金银,线,讥嫌,斡旋食,别众食,非时食,往诣,沐浴,未满二十,与衣后
    不平,此等制立于王舍城。山上行3,同与欲之二十一。
    制立于舍卫城,汝应如实闻:波罗夷有四,僧残有十六,不定有二,舍堕有三
    十四4,小戒计说百五十六,十非难法,七十二学法,二百九十四皆制立于舍
    卫城。
    制立于阿罗毘,汝应如实闻:房,绢丝,〔共〕宿,掘〔地〕,至树神,浇有虫
    水,此六制立于阿罗毘。
    制立于憍赏弥,汝应如实闻:大精舍,恶口,异〔语〕,窗,酒,轻侮,如法,
    第八为乳饮物。
    制立于释迦国,汝应如实闻:羊毛,钵〔五缀〕,教诫〔比丘尼住处〕,药〔请〕,
    针〔筒〕,阿兰若者,此等之六于迦毘罗?城,于比丘尼戒,于水洗净,于说教
    诫。
    制立于婆祇国,汝应如实闻:燃火温身,于食物混饭粒〔之三〕。
    四波罗夷,七僧残,八舍堕,三十二小戒,二非难法,三学法之五十六,于六
    城依日种佛陀而制。
    凡二百九十六于舍卫城,依有光辉之瞿昙而作。
  问我等之尊师,为我等说示,彼一一说无误。我问他,愿说此:重与轻,有残
    无残,粗与非粗,至三次罪,共通不共通,失坏,依此而灭之灭法。答复此一
    切,我等听闻师语。
    有三十一重罪,此中八为无残罪。重罪即粗罪,粗罪即戒坏。波罗夷与僧残称
    为戒坏。偷兰遮,波逸提,提舍尼,恶作,为戏乐恶口之恶说,此罪为行坏。
    抱颠倒之见,以非正法为尊,诽谤正觉者,无智而覆愚痴,此罪为见坏。
    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持恶求,性贪欲而主张空无之上人法。活命之因,依活
    命故,行媒介。活命之因,依活命故,说:「住汝精舍彼比丘是阿罗汉。」活
    命之因,依活命故,比丘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比
    丘尼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无病而为自己乞求羹与
    饭而食,此罪为命坏。
    有十一至三次为罪,彼等汝应正闻:有随摈八至三次为罪,阿利咤戒,旃达加
    利戒,此等至三次为罪。
    有几何应切断之罪耶?有几何应破之罪耶?有几何应拔除之罪耶?有几何非他
    〔理由〕之波逸提?有几何比丘许可耶?有几何如法行耶?有几何决定最高之
    戒耶?有几何「知」而依日种佛陀而制耶?
    有六种应切断之戒。有一种应破之戒。有一种应拔除之戒。有四种非他波逸提。
    有四种比丘许可。有七种如法行。有十四种决定最高之戒。有十六种〔知〕而
    依日种佛陀而制。
    二百二十比丘之学处,于布萨读诵;三百四比丘尼之学处,于布萨读诵。
    比丘四十六与比丘尼不共通,比丘尼百三十与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两者不共通。百七十四为两者共通之学。
    二百二十比丘之学处,于说戒诵出,于斯汝应正闻:
    波罗夷有四,僧残有十三,不定有二,舍堕有三十,小戒有九十二,四提舍尼,
    七十五学法。比丘之学处有二百二十,于说戒诵出。
    三百四比丘尼之学处,于说戒诵出,此汝应如实闻:
    波罗夷有八,僧残有十七,舍堕有三十,小戒有百六十六,八提舍尼,七十五
    学法。
    比丘尼之学处有此三百四,于说戒诵出。
    比丘四十六戒与比丘尼不共通,此汝应如实闻:
    六僧残与二不定为八,舍堕十二,依此等为二十,二十二小戒,四提舍尼,比
    丘戒中此四十六与比丘尼不共通。
    比丘尼戒之百三十与比丘不共通,此汝应如实闻:
    波罗夷之四,从僧〔残〕出十戒,舍堕之十二,九十六小戒,八提舍尼,比丘
    尼戒中此百三十与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两者不共通,此汝应如实闻:
    波罗夷有四,僧残有十六,不定有二,舍堕二十四,举百十八之小戒,十二提
    舍尼,此百七十六两者不共通。
    百七十四为两者之共学,此汝应如实闻:
    波罗夷有四,僧残有七,舍堕有十八,小戒七十,学法七十五。
    此百七十四为两者之共学。
    八波罗夷难近,如陀罗树,〔犯此〕彼人如枯叶、如破大石、如切断陀罗树之头,
    彼等不成长。
    二十三僧残、二不定、四十二舍堕、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七十五学
    法依三种灭法而灭罪。
    现前、自言与如草覆地、二种说戒、二种自恣、四种羯磨依胜者而说示。
    〔比丘〕有五种读诵,〔比丘尼〕有四种,其他无有。有七种罪聚。四种诤事依
    七种灭法而灭之。〔口论诤事乃依其中〕二种,〔非难诤事〕依四种,〔罪过诤事〕
    依三种,事〔诤事〕依一种而灭之。
    所谓波罗夷(被他所胜),汝应如实闻:
    依正法而令消失、见失、坠落、放弃者也,于彼不共住,故如是言。
    所谓僧残,汝应如实闻:
    僧伽与别住,行本日治,与摩那埵,解罪,故如是言。
    所谓不定,汝应如实闻:
    不定而不决定,为不确定之言,不决定三者(波罗夷,僧残,波逸提)中任何
    之一处,故言不定。
    所谓偷兰遮,汝应如实闻:
    自受悔于一根〔罪〕,〔重〕罪依彼不灭,故如是言。
    所谓舍堕,汝应如实闻:
    于僧中,于别众中,或对一人,依一人舍而自白忏悔,故如是言。
    所谓波逸提(堕),汝应如实闻:
    令善法堕没,伤圣道,为心愚恶处,故如是言。
    所谓提舍尼(悔过),汝应如实闻:
    比丘由非亲里〔比丘尼〕困难而得之食,自取而食者,应受非难,故如是言。
    受招待食之比丘,其处之比丘尼依爱而指图,不拒〔彼〕而食,应受非难,〔故〕
    如是言。
    至贫穷之信士家,无病,于其处而食,应受非难,〔故〕如是言。
    住于具危险恐怖之阿兰若者,不〔豫〕告而于其处食,应受非难,〔故〕如是言。
    比丘尼于非亲里之其他爱好者,自乞酥、油、蜜、砂糖、鱼、肉、牛乳、酪者,
    比丘尼于善逝之教,应堕非难之罪。
    所谓恶作,汝应如实闻:
    过失,失败,恶行即恶作。人若于阴、或于阳而为恶者,为恶作,故如是言。
    所谓恶说,汝应如实闻:
    恶说恶语等言,智者呵责彼,故如是言。
    所谓学,汝应如实闻:
    此最初之行,又为初之禁制律仪,顺于直道而行修有学之学法者,无有如是学,
    故如是言。
    强雨降于有覆者,不降于露者,是故覆者露,如此,强雨不降。
    森林兽之趣,虚无羽翼之趣,灭是法之趣,涅槃阿罗汉之趣也。
                                                 ----伽陀集终----
              摄颂
          于七城制之            四种之失坏
          比丘比丘尼            共通不共通
          此乃为慈悲            教法伽陀集

    1 三百五十,比丘戒二百二十加不共通比丘尼戒之百三十。从比丘戒中除七灭诤法。
    2 以下为戒名,关于各项,参照本书第三章等起法。
    3 山上行,波逸提三十七。
    4 此处底本二十四(catuvisati),暹罗本亦同此,依经分别应三十四(catuttimsati),是底本之误。

       第九  诤事分解
一(一)有四种诤事:诤论诤事,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此四种诤事也。此四种诤事有几种发起1耶?此四种诤事有十种发起:诤论诤事有二种发起,教诫诤事有四种发起,犯罪诤事有三种发起,事诤事有一种发起,彼四种诤事有此十种发起。诤论诤事发起时,发起几种灭诤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发起时,发起几种灭诤耶?诤论诤事发起时,发起〔现前、多人语〕二种灭诤〔拒否、呵骂〕,教诫诤事……四种……犯罪诤事……三种……事诤事发起时,发起一种灭诤。
(二)有几种诤事,依几种行相而发起耶?具几种支分发起人诤事耶?发起几种人诤事而犯罪耶?有十二种发起,依十种行相而发起,具四分而发起人诤事,发起四种之人诤事而犯罪。
(三)何为十二种发起:羯磨不成,羯磨不善,应更作羯磨,判定不成,判定不善,应再判定,裁决不成,裁决不善,应再裁决,灭诤不成,灭诤不善,应再灭诤。此为十二种之发起。
    何为依十种行相而发起耶?于彼处发起生诤事,于彼发起生〔诤事〕停止2,于道中发起诤事,于道中发起诤事停止,至彼处发起诤事,至彼处发起之诤事停止,发起忆念毘尼,发起不痴毘尼,发起觅罪相,发起如草覆地,依此十种行相而发起。
    何为具四分发起人诤事?行爱不应行而发起诤事,……瞋不应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而发起诤事。具此四分发起人诤事。
    何为发起四种人诤事为犯罪?若其日受具人(翌日)发起,发起者波逸提,客比丘……行羯磨人……与欲而发起,发起者波逸提。此四种人诤事发起时为犯罪。
(四)诤论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为何种类、以何为生出、以何为集起、以何为等起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诤论诤事以诤论为因缘、以诤论为起因……以诤论为等起;教诫诤事以教诫为因缘……犯罪诤事以犯罪为因缘……事诤事以行事为因缘……以行事为等起。
(五)诤论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何为等起耶?
    诤论诤事以因为因缘……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因为因缘,以因为等起。
(六)诤论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诤论诤事以缘为因缘……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缘为因缘……以缘为等起。
(七)四种诤事有几种根、有几种等起耶?四种诤事有三十三种根、三十三种等起。何为四种诤事之三十三根?诤论诤事3有十二根,教诫诤事有十四根,犯罪诤事有六根,事诤事有一根,即僧伽。四种诤事有此三十三种根。
    何为四种诤事之三十三种等起?诤论诤事有十八破僧事之等起,教诫诤事有四种失坏之等起,犯罪诤事有七罪聚之等起,事诤事有四种羯磨之等起。四种诤事有此三十三种等起。
(八)诤论诤事是罪过、非罪过耶?诤论诤事乃非罪过。然而以诤论诤事为缘,而犯罪过耶?然!以诤论诤事为缘而犯罪过也。以诤论诤事为缘,犯几种罪过耶?以诤论诤事为满缘犯二种罪过,谓:骂受具者,波逸提;骂未受具者,突吉罗。以诤论诤事为缘,犯此二种罪过。彼罪过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依几种诤事、于何处、依几种灭法而灭耶?
    其罪过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于四种诤事中,为犯罪诤事。于七种罪聚中,摄于二种罪聚:有依波逸提罪聚,有依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三种等起而生起。一种诤事:依行事诤事。于三种处:僧众中,别众中,于别人之前。依三种灭法而灭,谓: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有依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
(九)教诫诤事是罪过、非罪过耶?……〔参照(八)〕……以教诫诤事为缘,犯三种罪过: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比丘者,僧残罪;以无根僧残诽谤者,波逸提;以无根行坏而诽谤者,突吉罗。以教诫诤事为缘,犯此三种罪过。彼罪聚于四种失坏中,依几种……几种灭法而灭耶?
    彼罪过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二种失坏:有戒坏,有行坏。于四种诤事中,为犯罪诤事。于七种罪聚中,依三种罪聚而摄:有僧残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三种等起而生起。彼罪重者,是一种诤事,即依事诤事。一种处,即于僧众中,依二种灭法而灭,即: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彼罪轻者,是一种诤事,即依事诤事。三种处,即于僧众中……〔(八)〕……有依……如草覆地。
(一○)犯罪诤事是罪过、非罪过耶?犯罪诤事是罪过也。然而……以犯罪诤事为缘,而犯四种罪过,谓:比丘尼知而覆藏波罗夷法者,为波罗夷罪;持疑念而覆藏者,偷兰遮罪;覆藏比丘僧残罪者,波逸提罪;覆藏行坏者,突吉罗。以犯罪诤事为缘而犯此四种罪过。彼罪过于四种失坏中……依几种灭法而灭耶?
    彼罪过于四种……〔(九)〕……依四种罪聚而摄:有波罗夷罪聚,有偷兰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谓:依身、语、意而生起。彼罪之无残者,依任何诤事、于任何处、依任何灭法亦不能灭。彼罪过之轻者,有一种……〔(九)〕……有依……如草覆地。
(一一)事诤事是罪过,非罪过耶?……〔(八)…… 以事诤事为缘而犯五种罪过:随顺被举比丘尼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依白,突吉罗;依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终,波罗夷罪。助破僧者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僧残罪;对恶见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波逸提。以事诤事为缘,犯此五种罪过。彼罪过于四种失坏中……几种……依几种灭法而灭耶?
    彼罪过于四种……〔(九)〕……依五种罪聚而摄:有波罗夷罪聚,有僧残罪聚,有偷兰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谓:依身、语、意而生起。彼罪之无残者……〔(一○)〕……彼罪之重者,一种诤事,依事诤事。一种处,即于僧众中。依二种灭法而灭,即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彼罪之轻者,一种……〔(九)〕……有依……如草覆地。
(一二)口论诤事有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耶?诤论诤事是教诫诤事、犯罪诤事而无事诤事。以诤论诤事为缘而有教诫诤事,有犯罪诤事,有事诤事。此事如何?此处有比丘……为事诤事。如是以口论诤事为缘,有教诫诤事,有犯罪诤事,有事诤事。
    教诫诤事是犯罪诤事、事诤事、口论诤事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此事如何?于此有比丘,以比丘……为事诤事。如是以教诫诤事为缘,而有犯罪诤事、事诤事、口论诤事。
    犯罪诤事是事诤事、口论诤事、教诫诤事耶?犯罪诤事……事诤事……此事如何?以五种之罪聚……为事诤事。如是以犯罪诤事为缘而有事诤事、口论诤事、教诫诤事。
    事诤事是口论诤事、教诫诤事、犯罪诤事耶?事诤事……口论诤事……此事如何?僧伽之所作……为事诤事。如是以事诤事为缘,有口论诤事、教诫诤事、犯罪诤事。
(一三)有忆念毘尼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忆念毘尼;有不痴毘尼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不痴毘尼;有自言治之处……有多人语之处……有觅罪相之处……有如草覆地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如草覆地。
(一四)依现前毘尼与忆念毘尼而灭诤事时,有忆念毘尼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忆念毘尼,其处无不痴毘尼、无自言治、无多人语、无觅罪相、无如草覆地。依现前毘尼与不痴毘尼而……诤事……依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而灭诤事时,有如草覆地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如草覆地。其处无忆念毘尼……无觅罪相。
(一五)言现前毘尼或言忆念毘尼时,此等法为亲近者耶?抑为不亲近者耶?此等法之差异,得区别而示耶?言现前毘尼或言不痴毘尼时……言现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时,此等法为亲近者耶?…………耶?
    言现前毘尼或言忆念毘尼时,此等法为亲近者,而非不亲近者。此等法之差异是不可能分离而示。言现前毘尼或言不痴毘尼时……言现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时,此等法亲近者而非分离者,此等法之差异不可能分离而示。
(一六)现前毘尼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种、以何为出生、以何为集起、以何为等起耶?忆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种、以何为出生、以何为集起、以何为等起耶?
    现前毘尼以因缘为因缘、以因缘为起因、以因缘为种、以因缘为出生、以因缘为集起、以因缘为等起。忆念毘尼……如草覆地以因缘为因缘、以因缘为起因……以因缘为等起。
(一七)现前毘尼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忆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现前毘尼以因为因缘……如草覆地以因为因缘……因为等起。
(一八)现前毘尼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忆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现前毘尼以缘为因缘……如草覆地以缘为因缘……以缘为等起。
(一九)七灭诤法有几种根、有几种等起?七灭诤法有二十六根、有三十六等起。
    何为七灭诤法之二十六根?现前毘尼有四根:僧现前,法现前,律现前,人现前。忆念毘尼有四根。不痴毘尼有四根。自言治有二根:自白人与受自白人。多觅〔毘尼〕有四根。觅罪相有四根。如草覆地有四根:僧现前……人现前。七灭诤法有此二十六根。
    何为七灭诤法之三十六等起?忆念毘尼之羯磨:有执行、遂行、著手、进行、承认、容许。不痴毘尼之羯磨、自言治之羯磨、多觅之羯磨、觅罪相之羯磨、如草覆地之羯磨:有执行、遂行……容许。七灭诤法有此三十六种等起法。
(二○)言现前毘尼或言忆念毘尼时,此等法为别义、别语,或同义而唯有语别异。言现前毘尼或言不痴毘尼时,言现前毘尼或言自言治时……言现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时,此等法…………别异。
    言现前毘尼或言忆念毘尼时,此等法有别义而又有别语。言现前毘尼或言不痴毘尼时……言现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时,此等法有别义,而又有别语。
(二一)有口论而为口论诤事、口论而非口论诤事、诤事而非口论、诤事而又为口论、口论而…………〔小品四.一四(一二)-(一五)〕……事诤事为诤事而又为行事。
                                              ----诤事分解终----
              摄颂
          诤事及发起          方便以及人
          因缘因缘根          以及等起法
          罪过有其处          亲近与因缘
          因缘根等起          语口论诤事
          此诤事分解

    1  发起(ukkota),诤事已灭,唱异议不平又发起。四分律戒本云「还发起」,十诵律言「还更发起」,参照比丘波逸提六十三。
    2  以下参照小品四.一四(一七)、(一八)。
    3  以下参照小品四.一四(二)以下。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9-23
      第十别伽陀集
    呵责法为何?忆念法为何?众僧法为何?心念法为何?
    呵责法为忆念〔罪〕。忆念法为折伏。众僧法为获得〔决断〕。心念法为各人之
    〔决断〕。
    汝若为检问者,草率勿言,怒而勿言,怒而勿行。
    于经1,于律,于随法,于所制,于随顺法,草率无利益之诤论语勿言。
    依善巧有觉者而作,检问仪法,善说学处随顺用意,无破来世趣。
    欲利他2者应时而检问有利,被呵者及呵责者勿取草率之语。
    呵责者言有罪,被呵者言无罪,应舍两说用,依〔有耻者〕自白语而处分。
    自白行于有耻者,无耻者不然,无耻者多语,〔故〕应依其行〔自白〕而处分。
    无耻者不生自白,为如何人耶?我如是问:如何之人称为无耻人耶?
    故意犯罪而隐罪,行不应行,如是之人称无耻人。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无耻人。
    我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有耻人?
    不故意犯罪,不隐罪,不行不应行,如是之人称为有耻人。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有耻人。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非法呵责者?
    以非时而呵责,以不实,以粗暴,以无利益,有瞋心而呵责,无慈心,如是者
    称为非法呵责者。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非法呵责者。更问汝:如何称为如
    法呵责者?
    以时而呵责,以实,以柔软,以有利益,有慈心而呵责,无瞋心,如是者称为
    如法呵责者。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如法呵责者。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无知呵责者?
    不知前〔所言〕之事、后〔所言〕之事,于前事后事无知,不知适用之语法,
    于适用语法无知,如是称为无知呵责者。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无知呵责者。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有知呵责者?
    知前事后事,于事前事后有知,知适用之语法,于适用语法有知,如是之人称
    为有知呵责者。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有知呵责者。更问汝:何故称为呵责耶?依戒坏而呵
    责,同依行、见、命〔坏〕而呵责,呵责乃依此而言也。
                                              ----别伽陀集终----

    1  若依下注,经(sutta)者是言两部之经分别;律(vinaya)是言犍度;随法(anuloma)是言附随(parivara);所制(pannatta)者言一切律藏;随顺法(anulomika)是言四大处(cattaro mahapadesa)。
    2  底本hitesi,应如暹罗本之hitesi
    3  于底本虽为vuttanusandhitena,于批注释为vattanusandhitena,故依此。

       第十一  呵责品
  检问者应问呵责者:「友!汝呵责此比丘,依何而呵责彼耶?依戒坏而呵责耶?依行坏而呵责耶?依见坏而呵责耶?」若彼言:「我依戒坏而呵责、或依行坏而呵责、或依见坏而呵责」者,应对彼如是言:「具寿!汝知戒坏否?……〔大品四.一六(一一)-(一五)。「禁止此比丘自恣」改为「呵责此比丘」。「我禁」、「彼禁」、或「禁自恣」改为「我呵责」、「彼呵责」〕……由外道之弟子闻而疑耶?」
  1与见一致,见与见合致。
    〔若然〕因见而不清净之疑不来。
    彼人依〔清净之〕自白,应与彼共为布萨。
    闻与闻一致,闻与闻合致;因闻而……应为……
    觉与觉一致,觉与觉合致;因觉而……应为……
  何为呵责之初、何为中、何为后?求听羯磨为呵责之初,羯磨之执行为中,灭诤为后。
    呵责有几种根、有几种事、有几种地、有几种行相耶?
    呵责有二根、有三事、有五地,依二种行相而呵责。
    何为呵责之二根?有根或无根,呵责有此二根。
    何为呵责之三事?由见,由闻,由疑,呵责有此三种事。
    何为呵责之五地?我以时而言,不以非时;以实有而言,不以非实;以柔软而言,不以粗暴;以有利而言,不以无利;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责有此五种地。
    依何等之二种行相而呵责耶?以身而呵责,或以语而呵责,依此二种之行相而呵责。
  呵责者应如何行?被呵责者……僧众……检问者应如何行?
    呵责者应如何行耶?呵责者应立于五法而呵责他:以时而言,不以非时……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责者应如是行。
    被呵责者应如何行耶?被呵责者应立于二法而行:真实与不瞋也。被呵责者应如是行。
    僧众应如何行?僧众应知有欲无欲,僧众应如是行。
    检问者应如何行?检问者依法、依律、依师教,如灭彼诤事,应如是灭诤事,检问者应如是行。
  布萨为何?自恣为何?别住为何?本日治为何?摩那埵为何?出罪为何?
    布萨是为和合,自恣是为清净,别住是为摩那埵,本日治是为惩诫,摩那埵是为出罪,出罪是为清净。
    由贪、瞋、怖、痴而非难长老者,是无智而伤〔害〕并破坏〔身等之五根〕,愚痴而且不恭敬学者,身坏而至地狱。
    不依利养又不依人,此等俱舍,而应如法行。
    有忿、有怨、又粗暴而恶口者,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行耳语,求恶失,〔无视决断〕而交往,说邪道(罪),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以非时而呵责,以非实,以粗暴,以不利,有瞋心而呵责,无慈心,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不知法、非法,对法、非法无智,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
    不知律、非律,对律、非律无智,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
    ……所言、非所言……
    ……常法、非常法……
    ……所制、非所制……
    不知有罪、无罪,对有罪、无罪无智……
    ……轻罪、重罪……
    ……有残罪、无残罪……
    ……粗罪、非粗罪……
    ……前说、后说……
    不知适用之语法,对适用之语法无智,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呵责品终----
              摄颂
          呵责与检问          初根与布萨
          于呵责品趣          令确立教说

    1 此颂之意若依注释,他比丘见一比丘与妇人由一场所同时出入,言彼比丘为波罗夷时,其比丘承认彼比丘之所见而不承服波罗夷。斯时见与女人出虽是一致,但唯彼等不成波罗夷,言不清净,谓成无根之疑。故彼比丘之清净,依自白,得共行布萨

       第十二  小诤
  习斗诤之裁断,至比丘僧伽时,谦让而应以如拭尘埃之心至僧中。应善辨座席而著,不挤进长老比丘之间,不推开年少比丘之座,应著于适当之座,不言前后相违之语,不应言无益徒劳之语,应自说法,或应问其他,或不得轻视圣者之默静。于僧众所许可检问者之人,欲检问时,不可问和尚,不可问阿阇梨,不可问〔和尚〕弟子,不可问〔阿阇梨〕门弟,不可问同行和尚者,不可问同行阿阇梨者,不可问种,不可问名,不可问姓,不可问〔汝是长部诵者、中部诵者等〕阿含,不可问家之阶级,不可问生地。此为何故耶?于此彼有爱憎故也。有爱或憎之时,行贪不应行,又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又行怖不应行。僧众所许可检问者之人,欲检问者,应以僧为重而行,不应以人为重;应以正法为重而行,不应重利养;应从义利而行,不应依众之净善处;应以时检问,不应以非时;应以实检问,不应以非实;应以柔软检问,不应以粗暴;应以利益检问,不应以无利益;应以慈心检问,不应以瞋心。不应为耳语者,不应求恶失,不应以手覆眼,不应举眉,不应举头,不应振手,不应示手印。于座席著坐应善心得,唯视目前一寻,应〔答〕〔决断〕之事当著己之座。不可从座而立,不可〔勿视决断〕而交,不可主张罪,不可说暧昧之言1,不可急忙,不可粗暴,应不瞋,应以软语而有慈心,应有友情、同情,应为同情之行,不绮语,以制限语,依亲切心,无不善语,应自行检点〔得否决断、灭诤?〕应检〔令彼有耻者得解耶?〕应检呵责者,应检被呵责者,应检非法呵责者,应检非法被呵责者……如法呵责者……应检如法被呵责者。
    不可省略〔呵责者、被呵责者〕所言,不说非所言,所说之句文善之,他者反问应以自白而处分之,不应微笑,不应抱怖畏,不应制以粗暴,质直温和而应灭除不净。不应行贪不应行,不应行瞋不应行,不应行痴不应行,不应行怖不应行,于法与人应公平。检问者如是而检问之时,取〔大〕师与智者而随教者,对同梵行者乃爱敬、尊重。
  〔检问者之说〕经为结合〔罪与无罪〕,喻是为〔示义〕之比说,义是为了解,反问是为遮止,求听羯磨是为呵责,呵责是为〔罪非罪之〕忆念,忆念是为共语2,共语是为〔勿从此住处而去之〕障碍,障碍是为决断,决断是为判别〔恶非恶〕,判别是为〔知〕处非处〔犯不犯、轻重犯〕之行,处非处之行是为调伏恶人、守护善比丘,僧伽是为领承,依僧伽所听许之人,是不伪立而立。律是为律仪,律仪是为无悔恨,无悔恨是为愉悦,愉悦是为喜,喜是为轻安,轻安是为乐,乐是为等持,等持是为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是为厌离,厌离是为离欲,离欲是为解脱,解脱是为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为无取著般涅槃。为此有〔律之〕论,为此有〔律之〕考虑,为此有近习,为此有倾听,即:此无执取,心解脱。
  依善巧有智者所行检问之仪法,用善说学处之随顺意,而不破来世之趣。
    于事、失坏、罪过、因缘、行相无智,而不正知前事后事、成不成。
    于羯磨、诤事、灭诤亦无智,染、污、愚痴,依怖、疑而行。
    不善辨所制,于处置无智,得党友而无惭,为黑业,无恭敬,如是比丘实谓不
    可敬仰者。
    于事、失坏、罪过、因缘、行相有智,正知前事后事、成不成。
    于羯磨、诤事、灭诤亦有智而无染、无污、无痴,不依怖与疑而行。
    善辨所制,于处置有智,得党友而有惭,为白业,有恭敬,如是比丘实谓可敬
    仰者
                                                  ----小诤终----
              摄颂
          卑贱心问重          僧伽非个人
          经为结合也          律为调伏也
          于小诤摄颂          于此成一诵

    1 暧昧之言,底本是bahavikkhepaka,应如暹罗本vacavikkhepa
    2 共语,底本savacaniyasavacaniya之误植,次语亦同。

       第十三  大诤
  于僧伽,习决断斗诤裁判之比丘,应知事,应知失坏,应知犯罪,应知因缘,应知行相,应知前事后事,应知作不作,应知羯磨,应知诤事,应知灭诤。不可行爱不应行,不可行瞋不应行,不可行痴不应行,不可行怖不应行。应令悟之事应令悟,应令解之事应令解,应令观之事应令观,应令静之事应令静。言「我得党友」而不可轻侮他党,言「我多闻」而不可轻侮少闻者,我是上座长老而不可轻侮下座。不应说不来,不应依法、律除已来者,灭诤事应依法、律、师教,而灭其诤事。
  「应知事」者,是应知八波罗夷之事、二十三僧残之事、二不定……四十二尼萨耆……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恶作……恶说之事。
    「应知失坏」者,是应知戒坏、行坏……见坏……应知命坏。
    「应知犯罪」者,是应知波罗夷犯、僧残犯……偷兰遮犯……波逸提犯……提舍尼犯……恶作犯……应知恶说犯。
    「应知因缘」者,是应知八波罗夷之因缘,应知二十三僧残之因缘……应知恶说之因缘。
    「应知行相」者,应依行相而知僧伽,依行相而知众人,依行相而…………呵责人……依行相而知被呵责人。「应依行相知僧伽」者,此僧伽能否依法、律、师教而得灭此诤事?如是依行相可知僧伽。众人……「依行相而可知」者,此人能否…………如是依行相可知人。「应依行相知呵责人」者,此具寿能否立五种法而呵责他?如是依行相可知呵责人。「应依行相知被呵责人」者,此具寿能否立二种法能即实与不瞋,如是依行相可知被呵责人
    「应知前事后事」者,此具寿能否从事至事1,或从失坏至失坏,或从犯罪至,犯罪,或于〔前〕否定而〔后〕肯定,或肯定、否定异语而遁逃之,应如是知前事后事。
    「应知作不作」者,是应知不净法,应知不净法之随顺,应知不净法之前分。应知不净法者,应知唯有二人成就法。应知不净法之随顺者,将他比丘之生支入比丘己之口。应知不净法之前分者,好恶色2、身触、粗语、为自己供养淫欲、财物3之赠答也。
  「应知羯磨」者,应知十六种羯磨,……四种求听羯磨……四种白羯磨……四种白二羯磨……应知四种白四羯磨。
    「应知诤事」者,应知四种诤事,应知口论诤事……应知义务诤事。
    「应知灭」者,应知七种灭,应知现前毘尼……应知如草覆地。
  「不应行爱不应行」者,行爱不应行之时,如何行爱不应行耶?于此有一人,此是我和尚、或是阿阇梨、弟子、门弟、同和尚者、同阿阇梨者、面识者、亲友、亲戚,同情彼,守护彼。非法说为如法,如法说为非法……〔参照大品一○.五(四)〕……非粗罪说为粗罪。依此十八事行爱不应行之时,为多人之无益、多人之无乐、多人之不利,为天及人之苦无益。依此十八事而行爱不应行之时,为保持损害己身,又有罪,为智者所呵责,又多生非一福。行爱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爱不应行。
    「不应行瞋不应行」者,行瞋不应行之时,如何是行瞋不应行耶?于此有一人,彼于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于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于我为不利益而抱瞋怒,我对爱乐者不利益,为不利益,应为不利益而抱瞋怒。于我不爱乐者为利益,为利益、应为利益而抱瞋怒。依此九种之瞋怒事而瞋怒、嫌恨,为忿、怒所制,非法说为如法……非粗罪说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而行瞋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瞋不应行。
「不应行痴不应行」者,行痴不应行之时,如何行痴不应行耶?染者随爱欲而行,污者随瞋而行,痴者随愚痴而行,执者依执见而行,痴者、疑者为愚痴所制,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痴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痴不应行。
「不应行怖不应行」者,行怖不应行之时,如何行怖不应行耶?于此有一人,彼依危险,或依〔邪见之〕丛林,或依强力、暴恶、命难、或为梵行难,对彼恐怖战栗,非法说为如法……非粗罪说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怖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怖不应行。
    依爱、瞋、怖、痴而破法。
    彼名称减如黑分月。
    「不行爱不应行」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而不行爱不应行?法说为法而不行爱不应行……非粗罪说为非粗罪而不行爱不应行,如是为不行爱不应行。
    「不行瞋不应行」者,如何……痴不应行…… 不行怖不应行」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而不行怖不应行……非粗罪说为非粗罪而不行怖不应行,如是为不行怖不应行。
    依爱、瞋、怖、痴而不破法,
    彼名称增长如白分月。
  「应令悟之事令悟」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应令悟之事令悟也……非粗罪说为非粗罪,应令悟之事令悟,如是应令悟之事令悟也。
    「应令解之事令解」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应令解之事令解……如是令解之事令解也。
    「应令观之事令观」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应令静之事令静……如是应令静之事令静也。
  如何我得党友而轻侮他党者?于此有一人,得党友,得随徒,为有党者、有亲里者。彼不得党友、不得随徒,非有党者、有亲里者,对彼因轻侮,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如是为我得党友而轻侮他党。
    如何我是多闻而轻侮少闻者?于此有一人,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者也。彼为少闻而少智、少忆念,对彼因轻侮,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如是为我是多闻而轻侮少闻者也。
    如何我是上座长老而轻侮下座?于此有一人,出家而岁久,经验丰富之长老也。此是新参者而乏经验,少知恩者也,彼语无效而轻侮彼〔语〕,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如是我是上座长老而轻侮下座也。
  「不应说不来」者,不应令入来于还未入来之事务。「不应依法、律而除已来」者,不应依法、律而除僧众之集会目的。
    「依法」者,是依实有之事也。「依律」者,是呵责而令忆念。「依师教」者,依白之成就,依唱说之成就也。「灭其诤事,应依法、律、师教而灭其诤事」者,检问者应问呵责者:「友!汝禁此比丘自恣……〔大品四.一六(一○)-(一五)〕……依外道之弟子闻而疑之耶?」
    4与见一致,见与见合致,
    因见而不疑,其人不清净。
    其人依自白,应与彼共自恣。
    闻与闻一致……〔参照第十一.二〕
    觉与觉……行自恣。
  何为汝所见者?为何者之问?汝如何见?为何者之问?汝何时见?何……汝于何处见?为何者之问?
    「何为汝所见」者,问事,问失坏,问犯罪,问不净行也。「问事」者,问八波罗夷事,问十三僧残事,问二不定事,问四十二尼萨耆波逸提事,问百八十八波逸提事,问十二波罗提提舍尼事,问恶作事,问恶说事。「问失坏」者,问戒坏,问行坏,问见坏,问命坏。「问犯罪」者,问波罗夷犯,问僧残犯,问偷兰遮犯……问恶说犯。「问不净行」者,问唯有二人成就法。
    「汝如何见」者,问标相,问威仪,问形相,问变异也。「问标相」者,〔问〕或长短、或黑白也。「问威仪」者,〔问〕行、或住、或坐、或卧。「问形相」者,〔问〕居士之标相、或外道之标相、或出家标相。「问变异」者,〔问〕或行、或住、或坐、或卧也。
    「汝何时见」者,问时,问日时,问时分,问季节。「问时」者,〔问〕晨早时、日中时、日暮时也。「问日时」者,〔问〕于晨早之日时、于日中之日时、于夕刻之日时。「问时分」者,〔问〕食前、或食后、或夜中、或日中、或于黑月、或于白月也。「问季节」者,〔问〕于寒季、于热季、于雨季也。
    「汝于何处见」者,问处、问地、问场、问界也。「问处」者,是问于土地、于地、于地所、于大地。「问地」者,〔问〕于地、于山、于岩上、于楼上也。「问场」者,〔问〕东方之场、西方之场、北方之场、南方之场也。「问界」者,〔问〕东方之界……南方之界也。
                                                      ----大诤终----
              摄颂
          事因缘与行相            前后事作不作
          羯磨乃至诤事            灭诤爱不应行
          瞋痴及怖悟解            观静有党及友
          以及闻上座老            未至及已至者
          依法律依师教            此大诤之说示

    1 此句之意若依注,言我见或闻第一波罗夷事。后受询问,则言我不见不闻,乃前后所说有相违也。其次失坏、犯罪意亦同。
    2 原语vannavanna,言精有种种色,第一僧残也,言以下顺次至第五僧残。
    3 dhanamanuppadanam,言第五僧残,媒嫁戒。
    4 此颂意义,参照十一呵责品注1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9-24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何人1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何人成受持迦絺那衣耶?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
    何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二种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不行作迦絺那衣之仪式者,〔从界外归来于行迦絺那衣式〕不随喜者,此二种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依二十四事而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唯作辗治则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大品七.一(五)〕……若如是,则不成迦絺那衣受持。
    「相业2」者,于此布受持迦絺那衣,行〔邪命〕卜相也。豫言者,依此豫言而得迦絺那衣布,对〔人之生处〕作豫言也。「暂时」者,言不取施与。「延期」者,有二种延期:作衣之延期与积置之延期。「舍堕」者,作衣之时为夜明。依此二十四事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谓:依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以新衣者,成受迦絺那衣……〔大品七.一(六)〕……如是者,成受持迦絺那衣。依此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
二(一)受迦絺那衣共有几种法生起耶?受迦絺那衣十五种法共之生起,谓:〔舍〕八事、二种执持、五种功德也。受迦絺那衣共此十五种法之生起。
(二)何等法依前方便之无间缘3为缘,依近接缘为缘、依依止缘为缘、依近依缘为缘、依前生起缘为缘、依后生起缘为缘、依俱生起缘为缘耶?
    何等法依前行之无间缘为缘耶?……乃至……
    何等法依授与之、何等法依决意之、何等法依受持之、何等法依舍事与执持之、何等法依事之无间缘为缘……依俱生起缘为缘耶?
(三)前行是依前方便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为缘、依依止缘为缘、依近依缘为缘也;前方便是依前行之前生起缘为缘;前行是依前方便之后生起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为缘。
(四)授与是依前行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为缘、依依止缘为缘、依近依缘为缘也;前行是依授与之前生起缘为缘;授与是依前行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五)决意是依授与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依依止缘……依近依缘为缘;授与是依决意之前生起缘为缘;决意是依授与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六)受持是依决意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依止缘……近依缘为缘;决意是依受持之前生起缘为缘;受持是依决意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七)舍事与执持是依受持之无间缘……近接缘……依止缘……近依缘为缘;受持是依舍事与执持之前生起缘为缘;舍事与执持是依十五种法之前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八)望与非望是依事之无间缘为缘、近接缘……依止缘……近依缘为缘;事是依望与非望之前生起缘为缘;望与非望是依事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三(一)前行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种、以何为出生、以何为集起、以何为等起耶?授与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决意……受持……舍事与执持……望与非望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前行以前方便为因缘、以前方便为起因……以前方便为等起。授与以前行为因缘……决意以授与为因缘……受持以决意为因缘……舍事与执持以受持为因缘……望与非望以事为因缘……以事为等起。
(二)前方便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等起耶?前行……乃至……授与、决意、受持、舍事与执持、事、望与非望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前方便以因为因缘、以因为起因……望与非望以因为因缘……以因为等起。
(三)前方便以何为因缘……望与非望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前方便以缘为因缘、以缘为起因……望与非望以缘为因缘……以缘为等起。
(四)前行依几种法而摄耶?前行依七种法而摄,谓:依浣洗、计量、裁断、安缘、刺缝、染色、作净也。前行依此七种法而摄。
    授与依几种法而摄耶?授与依三种法而摄,谓:依僧伽梨衣、郁多罗僧衣、安陀衣也。
    决意依几种……依三法而摄,谓:依僧伽梨衣、郁多罗僧衣、安陀衣也。
    受持依几种……依一法而摄,谓:依发语。
(五)迦絺那衣有几种根、几种事、几种地耶?迦絺那衣有一种根:僧伽也。有三种事:僧伽梨衣、郁多罗僧衣、安陀衣也。有六种地:麻布、绵布、绢布、毛布、粗麻布、大麻布也。
(六)何为迦絺那衣之初、中、后耶?前行为迦絺那衣之初,作衣为中,受持为后。
(七)具几分之人,是不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几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何为具八分之人不得受迦絺那衣?谓:以不知前行……授与……决意……受持……舍事……执持…………不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何为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谓:知前行……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
(八)几种人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几种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三种人……不成就……三种人……成就……何为三种人……不成就……于界外者随喜、〔还归界内〕随喜而不言出,虽言亦不令他知,此三种人不成就迦絺那衣。何为三种……成就……于界内随喜,随喜而言出,言出而令他知,此三种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
(九)有几种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几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三种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有三种……成就……。何为三种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    ?事不法(衣不净)、时不法、作法不法也,此三种……不成就……。何为三种……成就……为:事如法、时如法、作法如法也,此三种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也。
  应知迦絺那衣,应知受持迦絺那衣,应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应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应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应知相业,应知豫言,应知暂时物,应知延期,应知舍堕。
    「应知迦絺那衣」者,是其等法之集合、结合、名、命名、授名、词、文、呼称,此即应知迦絺那衣也。「应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者,是应知雨期最后一月也。「应知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是依二十四种行相,应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应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依十七种行相,应知成就迦絺那衣。
    「应知相业」者,卜相而受持此布为迦絺那衣。
    「豫言」者,是于此豫言,豫言得迦絺那衣布也。
    「应知暂时物」者,应知不取施与也。
    「应知延期」者,应知二种延期:作衣之延期与积置之延期也。
    「应知舍堕」者,作衣时明相出也。
    「应知作迦絺那衣」者,若僧伽得迦絺那衣物时,僧伽应如何行耶?作衣者应如何行耶?随喜者应如何行耶?僧伽依白二羯磨而与比丘作迦絺那衣    ,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于即日浣洗、舒张、计量、裁断、缝刺、染色、作净而可作迦絺那衣。若欲依僧伽梨衣而作迦絺那衣者,应授与旧僧伽梨衣,应决意新僧伽梨衣,且应发言,我依此僧伽梨而作迦絺那衣。若欲依郁多罗僧衣而作迦絺那衣者,应授与旧郁多罗僧衣,应决意新郁多罗僧衣,应发言,依此郁多罗僧衣而作迦絺那衣    。若欲依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者,应授与旧安陀衣,应决意新安陀衣,应发言,依此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至僧伽,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诸大德!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也,应令随喜。」彼随喜比丘应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友!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我等随喜。」彼作迦絺那衣之比丘,至众多之比丘处,偏袒右肩,合掌应如是言:「诸大德!……应令随喜。」彼随喜比丘…………我等随喜。」彼作彼迦絺那衣之比丘,应至一比丘处,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友!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    也,应令随喜。」彼随喜比丘应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友!为僧伽作迦絺那衣    ,如法作迦絺那衣,我随喜。」
  僧伽作迦絺那衣,别众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别众不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若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别众不作,而一人作迦絺那衣者,迦絺那衣为僧伽不成受,为别众不成受,为一人而成受迦絺那衣。
    僧伽诵波罗提木叉,别众诵波罗提木叉,一人诵波罗提木叉。僧伽不诵波罗提木叉,别众不诵,一人诵。若僧伽不诵波罗提木叉,别众不诵,而一人诵者,为僧伽而不成诵波罗提木叉,为别众不成诵,为一人而成诵波罗提木叉。
    依僧伽之和合一致,依别众之和合一致而为一人之诵,为僧伽成诵波罗提木叉,为别众成诵,为一人成诵波罗提木叉。如是僧伽不作迦絺那衣    ,别众不作,而一人作,依僧伽随喜,依别众随喜,而一人作者,为僧伽成受迦稀那衣,为别众成受迦絺那衣    ,为一人成受迦絺那衣。
  去时舍迦絺那衣,依日种〔佛〕所说,以此我问汝,何之执持于初断耶?去时舍迦絺那衣,依日种所说,以此我答汝,衣之执持初断,出于界外即共彼住处执持断也。〔衣〕成时,舍迦絺那衣,依日种说,以此我问汝…………住处执持初断,于衣成,为衣执持断。
    发心〔作〕时,舍迦絺那衣    ………………二种执持俱时断。
    失〔衣〕时,舍迦絺那衣    ………………住处执持初断,于失衣为衣执持断。
    闻〔僧伽已舍〕时,舍迦絺那衣……………… 衣执持初断,闻,共于彼住处执持断。
    断望之时舍迦絺那衣………………住处执持初断,于望衣断时,为衣执持断。
    出界内时舍迦絺那衣………………衣执持初断,行彼界外时,为住处执持断。
    与〔僧伽〕共舍时舍迦絺那衣    ………………二种执持俱时断。
七(一)舍多少迦絺那衣,依托于僧伽,舍多少迦絺那衣依托于一人耶?舍多少迦絺那衣不衣托僧伽,舍多少迦絺那衣不依托一人耶?舍一迦烯那衣依托于僧伽,中间之舍也;舍四迦絺那衣依托一人:为去、成、发心与出界。舍四迦絺那衣不依托僧伽,不依托一人:为失、闻、断望与共舍。
(二)舍多少迦絺那衣,是于界内而舍,舍多少迦絺那衣,是于界外而舍耶?舍多少迦絺那衣,是有于界内而舍,〔或〕于界外而舍耶?舍二种迦絺那衣,于界内而舍,与中间之舍与共舍也。舍三种迦絺那衣于界外而舍:为去、闻与出界。舍四种迦絺那衣,有于界内舍,有于界外舍,成、发心、失与望断也。
(三)舍多少迦絺那衣共生、共灭,舍多少迦絺那衣是共生别别而灭耶?舍二种迦絺那衣是共生、共灭,与中间之舍为共舍也,舍余迦絺那衣,是生于别别而灭也。
                                          ----迦絺那衣分解终----
              摄颂
          何人佩十五           法与因缘因
          缘摄根及初           此为八种人
          三破三成不           应知受持诵
          执持及依托           界内及生灭
                                                  ----附随终----

    1 此章全部意义可参照大品七。
    2 以下参照大品七.一(五)。
    3 无间缘,以下于受持迦絺那衣所作功德等,依种种因缘关系,所见者,次关种种缘,可参照Visuddhimagga p.523ff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具寿优波离诣世尊之住处,诣已,礼拜世尊而坐于一面,一面坐已,具寿优波离如是白世尊:「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何等为五?谓: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之诵出,五夏未满。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终生依止而可住。何等为五?谓:知布萨,知布萨羯磨……五夏或五夏以上。优波离!此……。」
(二)「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何等为五?谓:不知自恣,不知自恣羯磨,……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羯磨……五夏未满…………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可住。何等为五?……知自恣…………
(三)「优波离!复……无依止而不可住。何等为五?谓:不知有罪与无罪,不知轻罪与重罪,不知有残罪与无残罪,不知粗罪与非粗罪,五夏未满,此……。」
    「优波离!具五分……无依止而可住。何等为五?谓:知有罪与无罪……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可住。」
(四)「世尊!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或门弟之病不能看护,又不能令看病;生忧愁要除又不能令除,疑悔生起要依法灭除而又不能灭除;不能教导阿毘达磨,不能教导阿毘毘奈耶1。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与他依止,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又……能教导阿毘毘奈耶……
(五)「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又门弟于增上行仪之学,不能令学,不能教导初梵行之学,不能教导增上戒,不能教导增上心,不能教导增上慧……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可与他依止,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又……得教导增上慧,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得令他受具,得与他依止,得蓄沙弥。」
(六)「世尊!具几何支分之比丘,可行羯磨耶?」「优波离!对具五分之比丘,可行羯磨。何等为五?谓︰无耻,愚痴,不清净,有恶见,污坏活命。优波离!对具此五分比丘,应行羯磨。」
(七)「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应行羯磨。何等为五?谓:于增上戒失坏戒,于增上行失坏行,于增上见污坏见,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八)「优波离!复……具身戏乐,具语戏乐,具身语戏乐,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九)「优波离!复……具身不正行,具语不正行,具身语不正行,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一○)「优波离!复……具身违害,具语违害,具身语违害,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一一)「优波离!复……具身邪命,具语邪命,具身语邪命,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一二)「优波离!复……犯罪而羯磨,令受具,与依止,蓄沙弥,受选定为教诫比丘尼者,选定而教诫比丘尼。此……。」
(一三)「优波离!复……为罪依僧伽而受羯磨,犯其罪,〔犯〕同类之他〔罪〕,〔犯〕较其更恶〔罪〕,骂羯磨,骂行羯磨人。此……。」
(一四)「优波离!复……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有恶见,污坏活命。优波!对具此五分之比丘,应行羯磨。」
                                                  ----一依止品----
              摄颂
          布萨与自恣          犯罪及病者
          增上之行仪          无耻增上戒
          戏乐不正行          违害及邪害
          为彼罪佛将          此第一品聚
二(一-三)「尊师!对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耶?」「优波离!对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为五?谓:犯罪而被羯磨……〔参照-.(一二-一四)「应行」改为「不得解」〕……污坏活命。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
(四)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为五?谓︰无耻,愚痴,不清净,于诸行事而行粗暴,于学不满修者。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
(五)「尊师!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于内应持几何之法而至僧伽?优波离!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于内应持五法而至僧伽。何等为五?优波离!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应谦让如拂拭尘埃之心而至僧中,于著座席应善心得,不得挤进长老比丘之间,或推挤年少比丘之座,而应著于适当之座。不言前后相违之语,不言徒劳无益之语。应自说法或应问他,不得轻视圣者之默静。优波离!若僧伽和合而当行〔布萨等之〕羯磨时,对一比丘亦不得忍许,亦须提示异见而达和合一致。何以故?为令我与僧伽无别异也。优波离!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于内应持此五法而至僧中。
(六)「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乃于僧伽行决断时,为众人所不悦者、众人所不爱者、又众人所不乐者耶?」「优波离!具五分者……为众人所不乐者也。何等为五?依烦恼恶心而说者,依他而说者,语之使用不善,依法、依律应罪而不呵责之人,依法、依律应罪而非作法人。优波离!具此五分……乃为众人所不乐者。
    优波离!具足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为众人所喜悦者,众人所爱者,众人所乐者。何等为五?不依烦恼而说者,不依他而说者,善使用语言,依法、律应罪而呵责人,依法、律应罪而为作法人。优波离!此……
(七)「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乃为众人所不悦者……称扬〔人〕者,贬斥〔人〕之人,执非法,拒法,多语杂秽语。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乃为众人所悦者……非称扬者,非贬斥者,执法,拒非法,不多语杂秽语。优波离!此……
(八)「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乃为众人所不悦者……依强力而行,不令许诺而行,依法、律应罪而不呵责,依法、律应罪而不处分,依〔己〕见而不宣说。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为众人所悦者……不强力而行,令许诺而行,依法、律应罪而呵责,依法依律应罪而处分,依见而宣说。优波离!此……为众人所乐者。」
(九)「尊师!通达律,有几何之功德耶?」「优波离!通达律,有此五种功德。何等为五?善守、善护自身之戒蕴,为恶行性者之守护处,于僧伽中无畏而行决断,于敌应法而善拆伏,入住妙法。优波离!此为通达律之五种功德。」
                                      ----二  不解〔羯磨〕品----
              摄颂
          犯对于彼者          不称赞无耻
          诤恶称扬者          强力与通达
                                                 ----一  双制----
三(一)「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于僧中行〔罪之〕决断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镇静,不善正罪之决断。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于僧中行决断。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罪……善正罪之决断。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于僧中行决断。」
(二)「复……不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等起,不知诤事之前行,不知诤事之灭,不善正诤事决断……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诤事……善正诤事决断……
(三)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依强力而行,不令许诺而行,依法、律应罪而不呵责,依法、律应罪而不作〔羯磨〕,依见而不宣说。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依强力而行,令许诺而行……依见而宣说。此……
(四)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轻犯重犯,不知有残犯无残犯,不知粗犯非粗犯,不知有忏悔犯无忏侮犯。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犯不犯…………
(五)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羯磨,不知羯磨之因,不知羯磨之事,不知羯磨之行法,不知羯磨之终息。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羯磨…………
(六)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事…………
(七)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无耻者。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有耻者。此……
(八)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于律不善巧。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于律善巧。此……
(九)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白,不知白之因,不知白之唱说,不知白之灭法2,不知白之镇灭。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白…………
(一○)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经3,不知随经,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处非处。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经…… 善辨处非处。此……
(一一)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法4,不知随法,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前事后事。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法……善辨前事后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于僧中行决断。」
                                               ----三  决断品----
              摄颂
          犯诤事强力          以知犯罪事
          羯磨事无耻          不善辨白之
          不知经及法          第三品聚也
四(一)「尊师!有几何〔对羯磨〕非法异见之提示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非法异见之提示也。何等为五?对于不犯〔有犯〕而提示异见,对非教诫犯提示异见,对被发露之犯提示异见,依四、五人而提示异见,以意图而提示异见。优波离!此乃五种非法异见之提示。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如法异见之提示。何等为五?对犯提示异见,对教诫犯……对未发露之犯……对依四、五人而不提示异见,依意图…………
(二)优波离!复有五种非法异见之提示。何等为五?于异住者前提示异见,于异界住者前……于不清净者前……依四、五人……依意图而……。此……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如法异见之提示。何等为五?于共住者前提示异见,于同界住者前……于清净者前……依四、五人而不提示异见,依意图而不行。优波离!此乃五种如法异见之提示也。」
(三)「尊师!有几何非法之取受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非法之取受也。何等为五?依身而与,依身而不受,依身而与,依身著物而不受;依身上所带之物而与,不依身而受;依身上所带之物而与,不依身上所带之物而受;依放舍而与,不依身或不依身上所带之物而受。优波离!此为五种非法取受。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如法取受。何等为五?依身而与,以身而受……依放舍而与,以身或以身上所带之物而受。优波离!此为五种如法取受。」
(四)「尊师!有几何残食5不成就之法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残食不成就之法也。何等为五?行不净食,以手受食,非手上食,非伸手内者,未言『此食皆不须。』优波离!此为五种残食不成之法。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残食成就之法也:净食,以手受食,以手上食,伸手内者,已言『此食皆不须。』优波离!此乃五种残食成就之法。」
(五)「尊师!依几何行相而知足食6耶?」「优波离!依五种行相而知足食。何等为五?知食事,知食物,立于伸手内,持食来奉侍,知〔充足之〕谢绝。优波离!依此五种行相而知足食矣。」
(六)「尊师!有几何非法自言治耶?」「优波离!有此等五种非法自言治。何等为五?比丘犯波罗夷罪,以波罗夷而受诘难,自言犯僧残罪,僧伽以僧残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波罗夷罪而以波罗夷受诘难时,自言犯波逸提、悔过、恶作,僧伽以恶作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残、波逸提、悔过、恶作,以恶作受诘难时,自言犯波罗夷,僧伽以波罗夷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恶作,以恶作受诘难时,自言犯僧残、波逸提、悔过,僧伽以悔过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优波离!此为五种非法自言治。
    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如法自言治。何等为五?比丘犯波罗夷,以波罗夷受诘难时,自言犯波罗夷,僧伽以波罗夷处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残、波逸提、悔过、恶作,以恶作受诘难时,自言犯恶作,僧伽以恶作处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优波离!此为五种如法自言治。」
(七)「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行听许不可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不可行听许。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依教法〕存摈斥之意,无〔由罪〕而出之意。此……。优波离!……五分…………。何等为五?有耻,贤能,清净,存出之意,无摈斥。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可行听许也。」
(八)「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与共谈律耶?」「优波离!具五分……不可与谈律。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具五分……可与谈律。何等为五?知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与共谈律。」
(九)「尊师!有几何之质问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质问。何等为五?因愚钝而质问,有恶欲,因贪求之性而质问,因轻侮而质问,欲智而质问。若依我之质问,彼正确解答者,可;若依我之质问,不正确解说者,我欲彼正解说而质问。优波离!此五种质问也。」
(一○)「尊师!有几何之异答耶?」「优波离!此乃五种异答。何等为五?因愚钝而异答,有恶欲,因贪求之性而异答,因痴狂丧心而……因增上慢而……答真实之异事。优波离!此乃五种异答也。」
(一一)「尊师!有几何之清净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清净。何等为五?诵序已,余应唱常所听闻,此第一清净……〔参照第六.五〕……广说为第五。优波离!此五种清净也。」
(一二)「尊师!有几何之噉食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噉食。何等为五?饭、干饭、麨、鱼、肉也。优波离!此五种噉食也。」
                                          ----四  异见提示品----
              摄颂
          异见提示复          取受与不成
          残食法足食          自言听许谈
          问之及异答          清净与噉食
五(一)「尊师!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观察几何之法而后可呵责他耶?」「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观察五法而后可呵责他。何等为五?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应如是观察:我身行清净耶?……〔同小品九.五(一)〕……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观察此五法而后可呵责他。」
(二)「尊师!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修几何之法而后可呵责他耶?」「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修五法而后可呵责他。何等为五?我以时而说……〔同小品九.五(二)〕……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者,于内修此五法而后可呵责他。」
(三)「尊师!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作意几何之法而后可呵责他耶?」「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者,于内作意五法而后可呵责他。何等为五?有慈悲,寻求利益,有哀愍,超罪,尊重律。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作意此五法而后可呵责他。」
(四)「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不可行听许耶?」「优波离!……五分……不可行听许。何等为五?身业不清净,语业不清净,活命不清净,愚痴不聪明,被检问时不能专心。优波离!……此五分……不可行听许羯磨。
    优波离!……五分……可行听许羯磨。何等为五?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活命清净,有智聪明,被检问时能专心。优波离!……此五分……可行听许羯磨。」
(五)「尊师!欲自取事之比丘,具足几何支分者,可自取事耶?」「优波离!欲自取事之比丘,具足五分者,可自取事。何等为五?优波离!欲自取事之比丘应如是观察……〔小品九.四〕……优波离!如是具足五分,自取事者而后不生追悔。」
(六)「尊师!具足几何支分之比丘,依生诤事之诸比丘而为大利益者耶?」「优波离!……五分……为大利益者也。何等为五?持戒者而依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摄身而住,具足正行,于微少之罪过亦见怖畏,受学处而修学;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具义,具文,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如是多闻而忆持、读诵诸法,于意思惟,于见善通达;广解两部波罗提木叉,明解本文而善分别,善说示,善决断;于律确立不动;于自他两派能令和解、令讲和、令和睦、令观、令静。优波离!……此五分……为大利益者也。
(七)优波离!复……五分……为大利益者。何等为五?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活命清净,有智聪明,被检问时能专心也。此……
(八)优波离!复……五分……为大利益者。何等为五?知事,知因缘,知所制,知句之诵出法,知适用之语法。此……为大利益者。」
(九.一○)「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得检问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得检问也。何等为五?不知经,不知随经,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处非处。此……〔参照三.(一○-一一),「可于僧中决断」、「不可于僧中决断」改为「得检问」、「不得检问」〕……善辨前事后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也。
(一一)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不得检问。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何等为五?知事…………
(一二)复……不可检问。何等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决断。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何等为五?知罪……善辨罪之决断。此……
(一三)复……不可检问。何等为五?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等起,不知诤事之前行,不知诤事之止息,不善辨诤事之决断。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何等为五?知诤事……善辨诤事之决断。此……可检问。」
                                              ----五  自取品----
              摄颂
          清净与依时          慈悲与听许
          自取与诤事          复事及经法
          事罪依诤事
六(一)「尊师!有几种林住者耶?」「优波离!此等五种林住者也。何等为五?有愚故、痴故为林住者;有恶求、贪欲之性故为林住者,有痴狂故、丧心故……诸佛、诸佛弟子所赞叹……唯依少欲,唯依知足,唯依损减,唯依远离,唯依求德7而为林住者。优波离!此等为五种林住者也。」
(二-一三)「尊师!有几种常乞食行者耶?……乃至……有几种粪扫衣者耶?……树下住者耶?……冢间住者耶?……露地住者耶?……三衣者耶?……次第乞食者耶?……常坐不卧者耶?……随得座者耶?……一座食者耶?……时后不食者耶?……一钵食者耶?……。优波离!有五种一钵食者。何等为五?愚钝故……有依求德而为一钵食者。优波离!此为五种一钵食者也
                                            ----六  头陀支品----
              摄颂
          林住者乞食          粪扫与树下
          第五之冢间          露地及三衣
          次第与常坐          随座一坐食
          时后一钵食
七(一)「尊师!有几种妄语耶?」「优波离!此等五种妄语也。何等为五?有为妄语波罗夷,有为妄语僧残,有为妄语偷兰遮,有为妄语波逸提,有为妄语恶作。优波离!此为五种妄语。」
(二)「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于僧中遮止布萨或自恣时,僧伽制抑之:『止!比丘!勿斗诤,勿纷乱,勿喧噪。』而行布萨或自恣耶?」「优波离!具五分……应作……何等为五分?无耻,愚痴,不清净,存摈斥之意,无出〔罪〕之意。优波离!具此五分……应作……
(三)优波离!复具五分……应作……。何等为五?身业不清净,语业不清净,活命不清净,愚痴不聪明,斗诤纷乱。优波离!具此五分……应作……。」
(四)「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不得与检问耶?」「优波离!……五分……不得与……。何等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轻犯重犯,有残犯无残犯……不知粗犯非粗犯,不知有忏侮犯无忏悔犯。优波离!此……不得与……
    优波离!具足五分之比丘,可与检问。何等为五?知犯不犯……优波离!此……可与……。」
(五)「尊师!比丘依几种行相而犯罪耶?」「优波离!依五种行相而比丘犯罪。何等为五?无惭故,无知故,恶行性故,于不清净作清净想故,于清净作不清净想故。优波离!此……犯罪。
(六)优波离!复依五相而犯罪。何等为五?依不见〔持律者〕,依不闻〔由他净不〕,依睡眠8,违想〔不净为净〕,放心。优波离!此…………。」
(七)「尊师!有几种魔怨耶?」「优波离!此等五种魔怨也。何等为五?杀生,不与取,行邪淫,妄语,饮酒。优波离!此五种魔怨也。」
(八)「尊师!有几种离耶?」「优波离!此等五种离也。何等为五?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优波离!此为五种离。」
(九)「尊师!有几种丧失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丧失。何等为五?亲戚丧失,财丧失,病丧失,戒丧失,见丧失。优波离!此为五种丧失。」
(一○)「尊师!有几种成就耶?」「优波离!此等五种成就也。何等为五?亲戚成就,财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见成就。优波离!此为五种成就也。」
                                                 ----七  妄语品----
              摄颂
          妄语抑复检问           犯罪复魔怨离
          丧失以及成就           此第七品聚也
八(一)「尊师!对具几种支分之比丘,比丘尼僧伽可行羯磨耶?」「优波离!……五分……比丘尼僧伽行羯磨,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何等为五?露身而示诸比丘尼,示腿,示生支,示两肩,与在家者以粗语而交谈。优波离!此……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
(二)优波离!复……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何等为五?企望诸比丘尼无所得,企望诸比丘尼不利,企望诸比丘尼无住处,骂詈、谗谤诸比丘尼,离间比丘与比丘尼。此……
(三)优波离!复……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何等为五?企望诸比丘尼无所得,企望诸比丘尼不利,企望诸比丘尼无住处,骂詈、谗谤诸比丘尼,令比丘与比丘尼交往。此……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
(四)「尊师!对具几种支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耶?」「优波离!对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为五?露身而示比丘,示腿,示生支,示两肩,与在家者交谈粗语。此……
(五)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为五?企望比丘无利得,企望比丘不利,企望比丘无住处,骂詈、谗谤比丘,离间比丘尼与比丘。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六)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为五?企望比丘无所得……不利……无住处……骂詈、谗谤比丘,令比丘尼与比丘交往。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七)「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对比丘尼等不得遮「受」教诫耶?」「优波离!……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有摈斥之意,无出〔罪〕之意。此……
(八)优波离!复……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身业不清净,语业不清净,活命不清净,愚痴不聪明,被检问时不得专心。此……
(九)优波离!复……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具足身非行,具足语非行,具足身语非行,为比丘尼之骂詈、谗谤者,与比丘尼亲近以不随顺交往而住者。此……
(一○)优波离!复……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起斗诤,起纷争者,于学不圆满者。此……不得遮……。」
(一一)「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不得教诫比丘尼耶?」「优波离!……五分不得……何等为五?具身非行,具语非行,具身语非行,为比丘尼之骂詈、谗谤者,与比丘尼亲近以不随顺交往而住。此……
(一二)优波离!复……五分……不得……。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远行者,病者。此……不得……。」
(一三)「尊师!具几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何等为五?不具无学戒蕴,不具无学定蕴……慧蕴……解脱蕴……不具足解脱智见蕴。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得与共语。何等为五?具无学戒蕴…………
(一四)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何等为五?不得义无碍解,不得法无碍解,不得辞无碍解,不得辩无碍解,不观察心如解脱。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得与共语。何等为五?得义无碍解……观察心如解脱。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得与共语。」
                                        ----八  比丘尼教诫品----
              摄颂
          依比丘尼等           行同其他二
          对于比丘尼           三种之羯磨
          不得遮止之           二种之双说
          不得行教诫           二说于会话
          二种之双说
九(一)「尊师!具几分之比丘,不得选定为断事人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得选定为断事人。何等为五?不善辨义,不善辨法,不善辨言辞,不善辨文,不善辨前事后事9。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选定为断事人。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得选定为断事人。何等为五?善辨义……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得选定为断事人。
(二)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有忿为忿所胜,有覆为覆所胜,有恼为恼所胜,有嫉为嫉所胜,妄取现世,执固自见,难弃舍。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无忿不为忿所胜……无嫉不为嫉所胜,不妄取现世,不固执自见,善弃舍。此……
(三)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激烈,乖张,抗拒,起扰动,不堪忍,不谨受教诫10。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不激烈,不乖张,不抗拒,不起扰动,堪忍,谨受教诫。此……
(四)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勿视而欺〔呵责者被呵责者之语〕,不忆念,不得听许而说,依法、律从罪而不呵责,依法、律从罪而不处分,从见而不说。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令忆念而不暴露,得听许而说,依法……从见而说。此……
(五)优波离!又……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无耻。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有耻。此……
(六)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不善辨律。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善辨律。此……得选定为……。」
(七)「尊师!具几分之比丘实可言为愚痴者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实可言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经,不知随经,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处非处。
……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经……善辨处非处。此……
(八)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法,不知随法,…………,不善辨前事后事。此……
(九)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事…………
(一○)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决断。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罪……善辨罪之决断。此……
(一一)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等起,不知诤事之前行,不知诤事之止息,不善辨诤事之决断。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诤事……善辨诤事之决断。此……实可称为有智者。
                                          ----九  断事人品终----
              摄颂
          不善辨义忿          激者及露者
          此爱不应行          皆同与不善
          经法乃至事          罪以及诤事
          皆各有对说          汝等分黑白
-○(一)「尊师!具几分之比丘不适灭诤事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知罪……〔参照九.(一○)〕…………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知罪…………
(二)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知诤事……〔参照九.(一一)〕…………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知诤事…………
(三)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无耻。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有耻。此……
(四)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少闻。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多闻。此……
(五)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所制……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知事…………
(六)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不善辨律。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善辨律。此……
(七)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不尊重人,不尊重僧。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尊重僧伽,不尊重人。此……
(八)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尊重利养而不尊重正法。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尊重正法而不尊重利养。此……适灭诤事。」
(九)「尊师!依几种行相而僧伽分裂耶?」「优波离!依五相而僧伽分裂。何等为五?依羯磨,依〔波罗提木叉〕诵出,行决断,依〔非法〕唱说,依取筹。优波离!依此五相而僧伽分裂。」
(一○)「尊师!言僧诤、僧诤者,尊师!云何僧诤而非僧破耶?又云何僧诤而又为僧破耶?」「优波离!我为客来比丘制此客来之仪法。优波离!如是我善制,于学处不行客来比丘之仪法,如是,优波离!僧诤而非僧破。优波离!我为旧住比丘制此旧住之仪法。优波离!如是我善制,于学处旧住比丘不行旧住之仪法,如是……。优波离!我为诸比丘制立于食堂应从长幼、从老弱、从适否而取最初之座、最初之水、最初之食之食堂仪法。优波离!我如是善制,于学处新参比丘夺长老比丘之座,如是……。优波离!我为诸比丘制立坐卧处应从长幼、从老弱、从适否而行之坐卧处仪法,优波离!我如是善制,于学处新参比丘夺长老比丘之坐卧处。优波离!如是为僧诤而非僧破。
    优波离!我为诸比丘制立界内同一布萨、同一自恣、同一僧伽羯磨、同一羯磨非羯磨。优波离!我如是善制,于学处界内行别异之存在,结别众而行别异布萨、行别异自恣、行别异僧伽羯磨、行别异羯磨非羯磨,优波离!如是为僧诤而亦为僧破。」
                                            ----十  灭诤品终----
              摄颂
          罪诤事爱及少闻
          事不善人及利养
          分裂僧识同僧破

一一(一)「尊师!具几分之破僧者,堕恶趣地狱而住一劫不得救耶?」「优波离!……五分……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异自己之见11而依羯磨。优波离!……此五分……不得救也。
(二)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见而依诵出。此……
(三)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见而决断。此……
(四)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见而依唱说。此……
(五)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见而依取筹。此……
(六)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异忍而依羯磨……乃至……异忍而依诵出,异忍而决断,异忍而唱言,异忍而取筹。此……
(七)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异乐而依羯磨……乃至……异乐而依诵出,异乐而决断,异乐而依唱言,异乐而依取筹。此……
(八)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想而依羯磨……乃至……异想而依诵出,异想……决断,异想而依唱言,异想而依取筹。优波离!具五分之破僧者,堕恶趣地狱住一劫之间而不得救。」
                                          ----十一  破僧者品终----
              摄颂
          异见而依羯磨          依诵出依决断
          依唱言及依筹          此五种之见依
          忍乐想之此三          亦为五重法也

-二(一)「尊师!具几分之破僧者,不堕恶趣地狱,不住一劫之间,而非不得救者耶?」「优波离!……五分……非不得救者。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不异见而依羯磨。此……
(二-八)优波离!复……非不得救者。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不异见而依诵出……不异想而依取筹。优波离!具此五分之破僧者,不堕恶趣地狱,不住一劫之间,非不得救者。」
                                    ----十二  第二破僧者品终----
               摄颂
           不异见依羯磨         依诵出依决断
           依唱言依取寿         此五种之见依
           忍乐想之此三         亦为五重法也
           如前之于黑分         同为有二十法
           当知如是白分         亦同为有二十

-三(一)「尊师!具几分之旧住比丘,持来如置〔确实迅速〕堕地狱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旧住比丘,持来如放置即堕地狱。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以僧伽物为个人使用之受用物而受用。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旧住比丘,持来如置即生天上。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以僧伽物为个人受用物而不受用。此……即生天上。」
(二)「尊师!有几种非法律之解说耶?」「优波离!此等五种非法律之解说也。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制非制废所制。优波离!此五种非法律之解说也。
    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如法律之解说。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非法……律说为律,不制非制,不废所制。优波离!此五种如法律之解说。」
(三)「尊师!具几分之差遣请食人12,持来如置即堕地狱耶?」「优波离!具五分之差遣请食人,持来如置即堕地狱。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不知差遣非差遣。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差遣请食人,持来如置即生天上。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知差遣非差遣。优波离!此……即生天上。」
(四-一五)「尊师!具几分之分坐卧处人……乃至……守库人、纳衣人、分衣人、分粥人、分果人、分嚼食人、舍杂细物人、受浴衣人、分钵人、管净人、监沙弥人,持来如置即堕地狱耶?」「优波离!具五分……监沙弥人……〔参照(三)「差遣非差遣」改为「使与不使」〕……堕地狱……即生天上。」
                                      ----十三  旧住比丘品终----
               摄颂
           旧住与解说               差遣于请食
           坐卧处器物               纳衣人及衣
           配分者粥果               嚼食及杂细
           并受浴衣人               钵与净人事
           沙弥使用人

一四(一)「尊师!受迦絺那衣有几种功德耶?」「优波离!此等为受持迦絺那衣之五种功德。何等为五?〔食前食后不嘱他比丘〕而入聚落,离衣宿,别众食,受须限之衣,得衣者所持。优波离!此为受迦絺那衣之五种功德。」
(二)「尊师!失念乱意睡眠有几种过耶?」「优波离!此等五种……过也。何等为五?不快眠,不快觉,见恶梦,诸天不守护,泄不净。优波离!此失念……之五过也。
    优波离!此等为存念正意睡眠之五种功德。何等为五?安乐眠,安乐觉,不见恶梦,诸天守护,不泄不净。优波离!此等存念……之五种功德也。」
(三)「尊师!几种人为不得受礼之人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入家中者不得受礼,以车行者不得受礼,于闇中者不得受礼,〔从他事〕不注意者不得受礼,睡眠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五种不得受礼者也。
(四)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喝粥者不得受礼,于食堂中不得受礼,趣向〔敌方〕者不得受礼……想余事者不得受礼……裸形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
(五)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者。何等为五?嚼食者不得受礼……噉食者……大便者……小便者……被举罪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
(六)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后受具者不得受前受具者之礼,未受具者不得受礼……异住之年长者说非法者不得受礼……女人……黄门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
(七)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别住者不得受礼……相应本日治者……相应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相应出罪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为五种不应受礼者。
(八)「尊师!几种人可受礼者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可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前受具者可受后受具者之礼,异住年长者如法说者……阿阇梨……和尚……以及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如来、应供、等正觉者可受礼。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可受礼者。」
(九)「尊师!年少比丘礼长老比丘之足时,于内具几种法而可礼足耶?」「优波离!年少比丘……五法……可礼足。何等为五?优波离!年少比丘…………时,覆一肩而著外衣,合掌,以两手之掌摩足,应具爱与敬而礼足。优波离!年少比丘…………时,内具此五种法而可礼足。」
                                   ----十四  迦絺那衣受持品终----
              摄颂
          迦絺那衣持睡          眠家中粥嚼食
          之前乃至别住          受礼者敬礼法
                                       ----优波离〔问〕五法终----
              诸品摄颂
          无依止羯磨          决断及提示
          呵责头陀分          妄语比丘尼
          断事人诤事          前五之破僧
          旧住迦絺那          十四品善说

    1  阿毘毘奈耶(abhivinaya)法〔经〕,为明白其义,对于论义之说明,(abhidhamma)称解说律论义之意。于南传律三,增上律、增支一译为胜律。
    2  若依注,七灭法中之忆念、不痴、觅罪相、如草覆地四法,不白即不存在,故此云白之灭法。
    3  依注,经者两部经分别,随经者四大处,律者犍度及附随,随律者四大处也。
    4  若依注,法者除律藏之二藏,随法者于经中之四大处也。
    5  不成残食法anatiritta,参照南传律二之一一○页。
    6  足食pavarana,参照同上。
    7  求德,底本idamatthitam,如暹罗本作idamatthitam。(底本一三一页亦同)在Visuddhimag=ga p.82,说此即智(nanam),因有此智,故头陀之诸德可得,故译为求德。
    8  睡眠,底本为pasuttakata,暹罗本为pasuttata,言如同床睡眠而有罪。
    9  前事后事(pubbapara),义之前后,法之前后,辞之前后,句之前后,于前所说之事,于后所说之事也。
    10 底本ananusasani,如暹罗本作anusasanim(参照AN.vol p.180)。
    11 于异见及以下之「忍」、「乐」、「想」等,参照南传律一之一五一页注。若依注,于非法之事有见为非法,但曲异其见而说如法,另行羯磨。
    12 以下参照小品六.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