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百枪经:本经叙述如百岁之老人每日受三百枪之苦,也应堪忍其苦去闻法,去学得四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 国的仙人住处之鹿野苑。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士夫,其年寿已百岁那样。有人对他说:『士夫!如果欲闻法,应当在于每日三时堪受苦痛!如早晨受百枪之苦,日中(中午)和晡时(下午申时),也是同样的受百枪之苦。在于一天当中,受三百枪所刺之苦。像如是的,每日都如是,直至百岁,然后闻法,而得无间等(现观)。你是否能作到吗?』
这时,那位士夫,为了闻法之故,会说均能堪以忍受。为甚么呢?
因为人生于世间,有如长夜受苦,有时地狱,有时畜生,有时饿鬼,在于三恶道中,徒受众苦,也不能听法。因此之故,我现在为了无间等之故,不会将终身受三百枪,当做为大苦哩(不会当做一回事,也就是小事一件)。是故,比丘们!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当应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学习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平等正觉经:本经叙述对于四圣谛平等正觉的话,就名叫如来、应、等正觉。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四圣谛平等正觉的话,就名叫如来、应、等正觉。那四种呢?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菩灭道迹圣谛是。如果对于此四圣谛平等正觉的话,就名叫如来、应、等正觉。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就应勤于方便,起增上欲,去学习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如实知经:本经叙述佛及佛弟子,如不知四谛的话,就长夜被生死所驱驰。反之而学四谛知四谛之故,即离生死。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摩竭陀国,在于人间游行(游化于各地)时。
在王舍城和波罗利弗的中间的竹林聚落里,由国王在此中创建的一福德精舍。那时,世尊和诸大众,都在于其中宿止。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和你们,如果对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而觉、无随顺而受的话,就会在于长夜,被生死所驱驰!那四谛呢?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我和你们如对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之觉、无随顺之受的话,应当会在长夜被驱驰于生死中。
由于我以及你们,对于此苦圣谛顺知、顺入之故,能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因此之故,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无间等的话。当应勤于方便,起增上欲,修习无间等。」
那时,世尊即说偈而说:
我常与汝等 长夜涉生死 不见圣谛故 大苦日增长
若见四圣谛 断有大流海 生死永已除 不复受后有
(我在过去时,都常和你们,同样的涉入于如长夜之生死中。因为不曾如实而知见四圣谛之故,才会有大苦,日日增长。)
(假若如实而知见四圣谛的话,就会断灭『有』如水流尽,而入大海那样。此时生死永远已除灭,不会再受后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申恕林经:本经叙述佛所觉知的,虽为广大,然而除了饶益众生,出离之要外,就不多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摩竭陀国,人间游行(游化)。在王舍城和波罗利弗的中间的竹林聚落,由于大王在于此处创建的一福德的精舍。那时,世尊,和诸大众,都止宿在此精舍。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该都到申恕林去」。那时,世尊就这样的和诸大众,都到了申恕林,到后,就坐在于树下。
这时,世尊,手里拿着一树叶,而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手中的树叶多呢?还是大林中的树叶为多呢?」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您手中的树叶,为非常的少,此大林中的树叶,乃为无量的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都不能相比较之多哩!」
佛陀说:「像如是的,诸比丘们!我成就等正觉后,自己所见之法,为人宣说的,乃如手中的树叶。为甚么呢?因为我所说的法,乃以真义而饶益,以法而饶益,以梵行而饶益,以明慧而正觉,而向于涅盘之故。如大林里的树叶那么多的法,是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后,所不说出之法,正有如是之多。为甚么呢?因为那些法,乃不是以义饶益,不是以法饶益,不是以梵行饶益,不是以明慧而正觉,不是正向于涅盘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应当要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学习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五、孔经:本经叙述离车族的童子,持弓箭,竞射精舍之门孔,箭箭皆射入,阿难为奇特,以白佛。佛告以知四谛较之更难。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猕猴池测的重阁讲堂。
那时,尊者阿难,在于早晨,着衣持钵,入毘舍离城去乞食。这时,有众多的离车(毘舍离的剎帝利种)的童子,在于早晨,从城内出,到了精舍之门外。在那里,各人执持弓箭,竞争弹射精舍的门孔,箭箭都射中而入于门孔里。
阿难尊者看此情形后,以为非常的奇特,而称叹那些离车的童子,能作如是之难事。他进入城内去乞食,然后还回精舍,举放衣钵,洗了手足后,就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在一边。而仰白佛说:「世尊!我在于今天的早晨,着衣持钵,入毘舍离城去乞食时,曾经看见众多的离车的弟子们,从城内出去,到了精舍之门外,而在那里竞射门孔,箭箭都射中而入孔内。我于那时,曾作此念:『这是非常奇特的一件事!诸离车的童子。能作此难事!』
佛陀听后。告诉阿难说:「你的意见如何呢?那些离车族的童子竞射门孔,箭箭都射中而入孔内,此事为难呢?或者是析破一毛为百分,而射其中之一毛之分,箭箭都射中之事为难呢?」阿难白佛说:「析玻一毛为百分,而射其中之一分之毛,箭箭皆射中。此为难啊!」
佛陀告诉阿难说:「此乃不如对于苦圣谛而生如实而知之难,因为这才是甚难。像如是的,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而知见,此则甚难!」
那时,世尊曾说偈而说:
一毛为百分 射一分甚难 观一一苦阴 非我难亦然
(将一毛析为百分,而能射中其中之一分,乃是非常难之事。如果将一一的苦阴,观察为非我,其难也是如此)。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六、盲龟经:本经叙述凡夫漂流于五趣,欲复人身,乃盲龟经 如盲龟在大海中遭遇泞木而想穿木孔那样之难,故应学四圣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猕猴池测的重阁讲堂。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大地,都成为大海,而在此里面有一只盲目之龟,其寿命已经无量劫。它每经百年之久,才伸出其头一次。在海中有一支浮木,只有一个孔。此木被海浪漂流,随风而东流西流。而每经百年才伸出其头一次的盲龟,当会得遇此浮木之孔吗?」
阿难白佛说:「不可能的,世尊!为甚么呢?因为此育龟如果游至海东时,那浮木或者因随着风而漂流至于海西。至于南北四维围达,也是和此元理同样的不一定会遇到浮木之孔。」
佛陀告诉阿难说:「盲龟与浮木,虽然是那么的差违,但是或者可能会有机会遇到其木而得其孔的一天。而愚痴的凡夫,都漂流于五趣,想暂复人身一事,实在比那盲龟遇木孔之难哩!为甚么呢?因为那些众生,都不行其义(行不仁义事),不行其法(不遵人的规则而行),不行其善(不作善事,都为自利),不行真实(不修学真理),都展转杀害(互相残杀),强者陵弱(有势力的人,常欺弱小人民),而造无量之恶业之故。因此之故,比丘们!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达到无间等(现观)的话,就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修学无间等才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完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
四○七、思惟经:本经叙述世间之思惟,都没有甚么饶益,故不应思惟。应思惟超出世间之四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好多的比丘集聚于食堂,都以思惟世间的诸法,而在思惟。
那时,世尊知道诸比丘们的心里所思念之事。因此,而往诣食堂,敷一座位而坐在那里。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这些比丘们!千万要慎重,不可思惟世间之思惟。为甚么呢?因为世间思惟(思惟世间的诸法),乃不以义而饶益,也不以法而饶益,更不是以梵行而饶益,也不是智,不是觉,不顺向于涅盘。
你们应当要正确的思惟,要思惟此为苦圣谛,此为苦集圣谛,此为苦灭圣谛,此为苦灭道迹圣谛。为甚么呢?因为如这种思惟,乃以义而饶益,以法而饶益,以梵行而饶益,是正智、正觉、正向于涅盘之故。
在过去世时,有一位士夫,自王舍城出于城外,在于拘絺罗池(在王舍城外)的旁边,正坐而思惟世间的思惟(思惟世间的诸法)。当时,他看见象军、马军、车军、步军等四种军队,乃无量无数(算不尽之多),都皆入于一莲藕之孔内。他看见后,曾作此念:『我因狂
而失性。世间所不会有之事,而现在却被我看见!』那时,离开该莲花池的不远之处,更有大众聚集在一处。这时,那位士夫就到大众所集之处,发言而说:『你们大众听着!我现在发狂,我现在失性!因为世间所不会有之事,而我现在都很明显的看到啊!』其它则如上面广说过的。这时,那些群众,都说那位士夫真正狂发失性。因为世间所没有之事,而他却说他为看到」。
佛陀又继续其言而说:「虽然如此,但是那位士夫并不是真正狂发失性,他所看见的都为真实之事。为甚么呢?因为那时,离开拘絺罗的不远之处,有诸天,和阿修罗(非天),都兴起(发动)四种军队,战争在于空中。那时,诸天得胜,阿修罗之军队乃告战败,就退入于该池的一莲藕孔之中。因此之故,比丘们!你们千万要慎重,不可思惟世间之法。为甚么呢?因为世间思惟(思惟世间诸法)并不是以义而饶益,不是以法而饶益,不是以梵行而饶益。同时也非智、非觉,非正向于涅盘。应该要思惟四圣谛。那四谛呢?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八、思惟经:本经叙述应废除世间的诸思惟,而学四圣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集聚在于食堂,作如是之论:有的说世间为有常,有的说世间为无常。更有人说世间为有常无常,世间为非有常
非无常,世间为有边(具有边际、终端、有限),世间为无边,世间为有边无边,世间为非有边非无边。此命即是身,此命异而身也异小命与身,为别异)。如来之死后,为有,如来之死后为无,如来之死后有无,如来之死后非有非无。(计为十四论,均为无记,也就是多余之论)。
那时,世尊在另一个地方坐禅。以天耳而听到诸比丘聚集在食堂里之论议的声音。佛陀听后,就到了食堂,在大众当中,敷一座位而坐在那里(当然是侍者所敷之座)。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这些比丘,聚集这么多,在说甚么呢?」这时,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我们这些众多的比丘,集聚在于此食堂,曾作如是之论:「有的说世间有常,有的说世间是无常。」其它都如上之广说。
佛陀听后告诉比丘们说:「你们不可作如此之论议。为甚么呢?因为这些论议,乃非以义而饶益,非以法而饶益,非以梵行而饶益。也不是智、不是正觉、不是正向涅盘。你们比丘,应该要作如是之论议:『这是苦圣谛,这是苦集圣谛,这是苦灭圣谛,这是苦灭道迹圣谛』。为甚么呢?因为如此的论议,乃是以义而饶益,是以法而饶益,以梵行而饶益。是正智,是正觉,是正向涅盘。因此之故,比丘们!如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现观)的话,就应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学无间等」。(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九、觉经:本经叙述不起贪、填、害之三恶觉,应起四圣谛之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集聚于食堂。有的为有贪觉之觉(思念),有的为有瞋觉之觉(思念),有的为有害觉之觉(思念。觉为感觉作用,是思念心之义)。
那时,世尊知道诸比丘们之心所念之事。就到食堂,敷一座具,而在于大众的前面坐下来。然后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不可生起贪觉之觉(思念),不可生起恚觉之觉(思念),不可生起害觉之觉(思念)。为甚么呢?因为这些觉(思念),并非以义而饶益,并非以法而饶益,并非以梵行而饶益。也不是智,不是正觉,不是向于涅盘之故。
你们应当生起苦圣谛之觉,苦集圣谛之觉,苦灭圣谛之觉,苦灭道迹圣谛之觉。为甚么呢?因为此四圣谛之觉,乃以义而饶益,以法而饶益,以梵行而饶益,是正智、正觉,是向于涅盘之觉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于四圣谛应当勤于方便,应生起增上之欲,应正智正念,精进而修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觉经:本经叙述不可生起亲里觉等事,当起四圣谛之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如上广说。
其有差别不同的,就是有关于不可起亲里之觉(思念)、国土人民之觉、不死之觉。
乃至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一、论说经:本经叙述不可论说世间之事,应论说四圣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这时,有众多的比丘,集聚在于食堂,作如是之论:有的论说王事,有的论说贼事。也有论说战斗之事、钱财之事、衣被之事、饮食之事、男女之事、世间言语之事、事业之事、诸海中之事。
那时,世尊在于禅定中,由于天耳,而听到诸比丘们论说之声。因此,而从座位站起,而到达食堂。到后,敷一坐具在于众比丘之前,而坐下来。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这么多的比丘,集聚在此到底是在谈论甚么呢?」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我们聚集在此,有的正在论说王事…。」如上面广说过的。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不可作这些论,不要论说王事,…乃至不向涅盘。如果你们要论说的话,就应论说『「这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为甚么呢?因为此四圣谛,乃以义而饶益,以法而饶益,以梵行而饶益,是正智、是正觉、是正向于涅盘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二、争经:本经叙述应废弃无益的论静,而应学四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这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于食堂,作如是之说:「我知道正法与律,你们并不知道。我所说的乃为成就(完整),我们所说的乃合于理。你们所说的乃为不成就(不完整),不合于理。应该在前面就要说的,却在于后面而说,应该在后面说的,却在于前面就说,而相互诤论而说:『我所论说的,是你们所不如的,因为我对于能回答的,当会回答啊:』」
那时,世尊在于禅定中,用天耳听到诸比丘们诤论之声,…如是广说,乃至对于四圣谛如欲无间等的话,应当勤起方便,起增上之欲,去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三、王力论:本经叙述如论诸王之大力大富,也是没有益处,应该要学四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好多的比丘聚集于食堂,作如是之论:「波斯匿王(憍萨
罗国的国王)与频婆娑罗王(摩揭陀国的国王,阿闇世王之父),二人当中,到底那一位大王比较势力为大?那一位大王的财力比较富裕?」
那时,世尊在于禅定中,用天耳听到诸比丘们之论说之声音。就从座而起,到了食堂,在那里敷一坐共于大众之前而坐下来。世尊问诸比丘们说:「你们到底在论说甚么呢?」这时,诸比丘们,即将上面之事,一一禀自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在论说诸王的大力、大富作甚么?你们比丘们!不可作这些论说。为甚么呢?因为这些论议并不是以义饶益,不是以法饶益,不是以梵行饶益。不是智,不是正觉,不正向于涅盘之故。你们应当要说:『此为苦圣谛,为苦集圣谛,为苦灭圣谛,为苦灭道迹圣谛』。为甚么呢?因为此四圣谛乃以义而饶益,乃以法而饶益,乃以梵行而饶益,是正智、正觉,正向于涅盘。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现观)的话,应当要勤于方便,要起增上之欲,要修学至于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四、宿命经:本经叙述如论说前生到底是以何业为其活命等,也是无益之事,都宜应说四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这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于食堂,作如是之论而说:「你们的宿命
(前世),到底是作甚么业?作那一种工巧?以甚么作为自己的生活呢?」
那时,世尊在于禅定中,由于天耳,而听到诸比丘们正在论说的声音。就从他的座位站起,而到达食堂。到后,敷一坐具在于大众之前而坐。世尊问诸比丘们说:「你们现在到底是在说些甚么呢?」那时,诸比丘们就将以上所说的,具白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比丘们!不可作这些说。说甚么宿命所作等事。为甚么呢?因为这并不是以义而饶益,不是以法而饶益,不是以梵行而饶益。并不是智,不是正觉,不正向于涅盘。你们比丘们!应当要互相论说:『此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为甚么呢?因为此乃以义而饶益,以法而饶益,以梵行而饶益,是正智、正觉、正向于涅架。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依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当要勤于方便,要起增上之欲,而学至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五、檀越经:本经叙述谈论檀越之施物之好恶等事,乃为无益之论,应学四圣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聚集在于食堂,作如是之论说:某某檀越(施主)所供的为粗疏之食。我们吃后,都觉得没有滋味,没有力
量。我们不如放弃他所供的粗食,而自行乞食为妙。为甚么呢?因为比丘乞食时,应乞得好的食物,又应见好的色貌,有时可听好的声音,被众多之人所认识,也可得到衣被、卧具、医药。
那时,世尊在于禅定中,由于天耳而听到诸比丘们所论说的声音,因此,而到了食堂来。像如是的广说,乃至正向于涅盘(后段和前经同,是劝化比丘不可论说人家布施之好坏,应勤于学习四圣谛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六、受持经:本经叙述有一比丘,将佛说四圣谛,悉数受持。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能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与否呢?」这时,有一位比丘,从他的座位站起,整齐他的衣服,向佛行礼,然后合掌而白佛说:「唯然!世尊!您所说的四圣谛,我都能够受持!」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是怎么受持四圣谛呢?」比丘白佛说:「我乃依世尊所说:此是苦圣谛之理,我就把它受持。世尊说此为苦集圣谛,此为苦灭圣谛,此为苦灭道迹圣谛的话,则像如是的,我会将世尊所说的四圣谛,照样的受持」。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我说这是苦圣谛,你就真实的受持,我说这是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你就真实的受持。」(实在值得嘉许赞叹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七、如如经:本经叙述四圣谛为如,而不离如。如果知道不异于如的话,就是受持四圣谛者。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能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与否呢?」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而起,调整其衣服,偏袒其右肩,向佛礼拜,合掌而白佛说:「唯然!世尊!您所说的四圣谛,我都能受持。」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是怎么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呢?」比丘白佛说 :「世尊您说这是苦圣谛,我就悉数受持。您说此为如如(真实),是不离开如,不异于如。是真实的审谛,是不颠倒,是圣者所谛的,这叫做苦圣谛。世尊所说的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乃为如如,乃不离于如,不异于如。是真实的审谛,是不颠倒,是圣者之所谛的。这就是世尊所说的四圣谛,我都能够受持。」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你能真实的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此乃为如如,是不离于如,不异于如。是真实的审谛,是不颠倒。这名叫做比丘之真实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八、受持经:本经叙述除佛所说之四圣谛之外,别无四圣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能够受持我所说的四圣谛与否呢 ?」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他的座位站起,整好其衣服,向佛礼拜,合起手掌而白佛说:「唯然!世尊!您所说的四圣谛,我都能够把它受持。那四谛我都能受持呢?世尊所说的苦圣谛,我都能够把它受持,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我都能够把它受持。」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善哉!善哉!像我所说的四圣谛,你都能够把它受持,实在可嘉之事。诸比丘们!如果沙门、婆罗门,曾作如是之说而说:『像沙门瞿昙所说的苦圣谛,我应当把它放弃不采,我应更立苦圣谛』。这种言说,只能说是唯有其言数,可以说说而已,如追问其事,他就会说他并不知道。这,乃是增其疑惑而已,因为并不是其境界之故(没有理由能如实而说出来)。
那人又会说:『所谓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遗迹圣谛,我今都应舍弃不采,我要更立其它的四圣谛』。他所说的只可说为有其言数(随便说说),如问其究竟时,却说不知道,实在是徒增其疑惑耳,因为此事,并不是其境界之故(未达此境地)。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现观)的话,应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修学至于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九、疑经:本经叙述如对于佛法僧有疑惑的话,则对于四谛也会有疑惑,对于三宝无疑惑的话,则对于四圣谛也不会有疑惑。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比丘对于佛有疑惑的话,则对于苦圣谛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都会有疑惑。如对于法与僧有疑惑的话,则对于苦圣谛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会有疑惑。假若对于佛不疑惑的话,则对于苦圣谛,就不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都不会有疑惑。假若对于法与僧不疑惑的话,则对于苦圣谛不会有疑惑,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会有疑惑。」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疑经:本经叙述如对于四谛有疑惑的话,则对于三宝会有疑惑,反之则不疑惑。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假若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有
疑惑的话,则对于佛会有疑惑,对于法与僧会有疑惑。假若对于集、灭、道有疑惑的话,则对于佛会有疑惑,对于法与僧会有疑惑。假若对于苦圣谛没有疑惑的话,则对于佛就不会有疑惑,对于法与僧,也不会有疑惑。如对于集、灭、道圣谛没有疑惑的话,则对于佛并不会有疑惑,对于法与僧,也不会有疑惑。」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一、深崄经:本经叙述如对于四圣谛不知而沉沦于生死的话,则比深脸之岩还可怖畏之深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大众和我,都同到深崄岩去吧!」(近于灵鹫山之一山峰,是一岩石耸立的绝壁。)诸比丘们白佛说:「唯然,世尊!」(好的!世尊!)
那时,世尊和诸大众们,都同到深崄岩,到后,敷座而坐。佛陀曾周匝(四围)观察深崄岩后,告诉诸比丘们说:「此岩为极大的深崄」(绝壁)。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而起,整正其衣服,而向佛作礼。然后合掌白佛而说:「世尊!此为极大的深崄(绝壁)。然而是否还有一种极为深崄,比此还要极崄,令人非常可怖畏的吗?」
佛陀知道其意,就告诉他而说:「如是!比丘!此虽极为深崄,然而还有一种大深崄,比此还崄,非常令人可怖畏之事。那是甚么呢?所谓诸沙门、婆罗门,如果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
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的话,他就会对于导致于生的根本诸行去乐着不舍,对于导致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诸行去乐着不舍,只顾而作此业行。此老病死忧悲恼苦之行,因之而展转增长之故,就堕入于『生』之深崄之处,堕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之深崄之处。像如是的,比丘们!这就是极大的深崄,其崄乃比此深崄还崄!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当勤于方便,起增上欲,去修学至于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二、大热经:本经叙述不知四圣谛之故,会受生老病死等苦。此苦乃比大热地狱还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个大热的地狱(入热地狱之一)。如果众生一旦生在于那个地方的话,就会一直被炯燃(火烧热炎)」。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而起,整正其衣服,向佛礼拜,合掌白佛而说:「如世尊所说的话,这是一极大的热度之处。那么,世尊!是否唯有此大热?是否还有大热超过于此大热,令人非常可怖畏,没有超过于其上的吗?」
佛陀说:「像如是的,比丘啊!这就是极大之热。然而更有大热,超过于此大热之事,令人甚可怖畏,没能比得上。甚么为更有大热,甚可怖畏,超过于此的呢?所谓沙门、婆罗门,对于此苦圣谛不能如
实而知,对于菩集圣谛、菩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像如是的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热炽燃。这就是名叫比丘之大热炽燃,令人甚可怖畏,没有超过于此者!因此之故,比丘们!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修学至于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三、本经叙述不知四圣谛,因之而堕入于生老病死等苦之大闲之可怖畏,乃比大闇地狱还可怖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个大闇的地狱。那些众生,生在于那个地狱中的话,就不能看见自己的身分。」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而起,整正其衣服,向佛礼拜,合掌白佛而说:「世尊!这是极大之闇的地方。然而是否唯有此为大闇?是否更有其它的大闇的地方,令人甚可怖畏,超过于此与否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是!更有一种极大之闇,令人甚可怖畏,超过于此的。那是甚么呢?所谓沙门、婆罗门对于四圣谛不能如实而知,…乃至堕入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大闇里面。因此之故,比丘们!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学至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四、阁冥经:本经叙述如不知四谛而堕入生老病死等苦之大闇冥,乃甚于堕入小干世界之中间的闇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太阳之游行,而照耀诸世界,乃至如千日千月,乃照耀于千个世界、千个须弥山、千个弗婆提(东胜身洲)、千个阎浮提(南赡部洲)、千个拘耶尼(西牛货洲)、千个郁单越(北俱卢洲。以上为四大部洲)。千个四天王天(第一层天)、千个三十三天(忉利天,第二层天)、千个炎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千个兜率陀天(喜足天,第四层天)、千个化乐天(第五层天)、千个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千个梵天(属于色界天),这名叫做小千世界。此千世界的申间为闇冥,虽有日月之光照之大德力,但是他却看不见。如果有众生,转生在于此中的话,则不看见自己的身分。」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而起,整正其衣服,向佛礼拜,合掌而白佛说:「世尊!如世尊所说,这是,大闇冥的地方。然而是否更有其它大闇冥之处,能超越于此闇冥的吗?」
佛陀告诉比丘说:「有的!还有极大的闇冥,超过于此的!所谓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闇冥中。这名叫做比丘之有闇冥,超过于世界之中间的闇冥。因此之故,比丘啊!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
应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修学至于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五、闇冥经:本经叙述中千世界之中间的阁冥等事,其它为前经之略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从小千世界,数满至于千(千培于小千世界),就是名叫中千世界。在于此中千世间,其中间为闇冥。其它都如前经所说的,乃至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修学至于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六、闇冥经:本经叙述如对于四谛不修学至于无间等的话,就会超过于三千大世界的中间之闇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从中千世界,数满而至于千(千倍于中千世界),就名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此世间的中间的闇冥之处,
虽有日月之游行,普照其世界,然而他却不能自见,…乃至堕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大闇冥中。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应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修学至于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七、圣谛、闻思经:本经叙述劝人谛听四圣谛,听后要善于思念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说四圣谛,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对于它善思念!那四谛呢?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菩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就名叫做四圣谛。」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像如是之当说四圣谛之经一样,『如是有』、『如是当知』之经,也如上面所说的一样。
四二八、禅思经:本经叙述若勤于禅思,内寂其心,则四圣谛会显现。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勤于禅思,要起正方便,去内寂其心。为甚么呢?因为一位比丘如果勤于禅思(打坐),内寂其心的功行已成就的话,就能如实而显现。甚么会如实而显现呢?所谓此苦圣谛,能如实而显现,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显现。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九、三摩提经:本经叙述若修三摩提的话,则四圣谛会显现。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要专心正念。为甚么呢?因为修习无量的三摩提,而专心正念后,就能如实而显现。如实而显现甚么呢?所谓此苦圣谛能如实而显现,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显现。」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杖经:本经叙述不如实而知四圣谛的话,有时会堕地狱,或堕饿鬼,或堕畜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有人将杖掷在虚空中一样。寻即会还堕下来。或者以根着在于地,或者以腹着在于地,或者以头着在于地。像如是的,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此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的话,就会当知,这些沙门、婆罗门,或者会堕入于地狱,或者堕于畜生,或者堕入于饿鬼的了。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勤于方便,学习而至于无间等。」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一、杖经:本经叙述不如实而知四圣谛之故,有时转生善趣,有时转生恶趣。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有人,将杖掷置在于虚空中一样,它必会还堕下来。或者堕于净地,或者堕在于不净之地。像如是的,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的话,则会由于不如实而知之故,或者会转生于善趣,或者会转生于恶趣。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勤于方便,起增上
之欲,修习至于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二、五节轮经:本经叙述不如实而知四圣谛的话,就会轮回于五趣。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五节相续乏轮,由大力的士夫,使它疾速的旋转那样。像如是的,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此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的话,就会轮回于五趣,而快速的旋转,或者会堕入于地狱,或者会堕入于畜生,或者会堕入于饿鬼,或者由人,或者由天,而还堕于恶道,而如长夜之轮转不休。因此之故,比丘们!如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学习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三、增上说法经:本经叙述佛陀对于四圣谛之增上说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来、应、等正觉,乃增上而说法(加强,强有力,也就是贯注专精神,而用种种的方法,欲使学道之人,由之而领悟而说)。所谓对于四圣谛之开示、施设、建立、分别、散说、显现、表露等是。那四谛呢?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是。因此之故,比丘们!如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就应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学习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四、黠慧经:本经叙述如实而知四圣谛的话,就叫做黠慧。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甚么叫做黠慧呢?是对于此苦圣谛,能如实而知,对于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知,或者不能如实而知的人呢?」诸比丘们白佛说:「如我们所了解世尊您所说的,则为对于四圣谛能如实而知的,就是叫做黠慧。」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知的,这就是黠慧。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就应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学习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五、须达经:本经叙述四圣谛须渐次修学,而后得无间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须达多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在于一边而坐。他仰白佛说:「世尊!此四圣谛到底是渐次而达到无间等呢?或者是在一顿时而至于无间等呢?」
佛陀告诉长者说:「此四圣谛,乃渐次而至于无间等,并不是一顿而至于无间等。」佛陀并告诉长者说:「如果有人说:『我虽对于苦圣谛未至无间等,但是对于那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已达到无间等』,此说乃不符于事实的。为甚么呢?因为如果对于苦圣谛还未无间等,而欲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遗迹圣谛,无间等,那是没有的事。
喻如有人,把两个细小的树叶,连合为盛器,想盛水在里面,而持之以行,是不会有之事。像如是的,对于苦圣谛还未无间等,而欲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是不会有之事。
譬喻有人,取莲华之叶,连合而为储盛之器,而盛水在里面,然后持之以游行,那是会有的事。像如是的,长者啊!对于苦圣谛已达到无间等之后,而欲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达到无间等的话,是有这回事。因此之故,长者啊!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就应勤于方便,而起增上之欲,去学习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六、殿堂经:本经叙述四圣谛乃以渐次而得知之事,喻如有人之欲登上殿堂一样,须由初阶而渐上。
如须达多长者所问之事那样,另有一位比丘请问佛陀,也像如是之说。唯内中的譬喻有些不同耳。内容如下:「如有四登的阶道,可以升上到殿堂一样。假如有人说:『不免登过初阶,而登上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而升上殿堂』。这是不会有之事。为甚么呢?因为要由初阶,然后,才能次第而登上第二、第三、第四等阶,而得以升上殿堂。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对于苦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而欲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的话,那是没有的事。
譬喻说,比丘们!如果有人说:『以四阶道而升上殿堂,必须要由初阶,然后次第而登上第二、第三、第四等阶,而得以升上殿堂。』应该是要作如此之说的。为甚么呢?因为要由初阶,然后次第而登上第二、第三、第四等阶,才能得以升上殿堂,这是有正确的道理之故。像如是的,比丘们!如果说『对于苦圣谛已达到无间等后,然后次第而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达到无间等』,是应该有之说。为甚么呢?因为如果对于苦圣谛已达到无间等后,然后次第而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而达到无间等之事,乃是会有之事之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七、殿堂经:本经叙述如同前经,唯有举出的譬喻为不同耳。
如异比丘(前经所出之另一比丘)所问的,阿难所问的,也都如同于此说,唯内中的譬喻有差别不同耳。
佛陀告诉阿难说:「喻如以四个隥梯,而得以升上殿堂。假如有人说:『不免由初隥,而直登第二、第三、第四等隥梯,而升上殿堂』,是不会有之事。像如是的,阿难啊!假若对于苦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而欲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的话,就是不应该之说。为甚么呢?因为如果对于苦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而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那是不会有之事之故。
譬如来说,阿难啊!由于四隥梯而得以升上殿堂。如果有人说:『要由初隥,然后次第而登第二、第三、第四之隥梯,而升上殿堂」,是应有之事。为甚么呢?因为要由初隥,然后次第而登第二、第三、第四等隥梯,升上殿堂者,是有这种事之故。像如是的,阿难啊!对于苦圣谛如果已达到无间等后,然后次第而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是有此事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八、众生界经:本经叙述众生界虽为无量,但如对于四圣谛能无间等的话,就能脱出此众生界,故宜学习四圣谛。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譬如大地的草木,统统把它取来制造为锵,而想贯穿大海中的一切水虫(水族),是否均能贯穿吗?比丘们白佛说:「不能的,世尊!为甚么呢?因为大海中的诸虫(水中的诸众生),乃有种种的形类,有的乃为极细不可以贯穿,有的为极大不可以贯穿啊!」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如是!如是!众生界乃为无数无量,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修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九、雪山经:本经叙述如实而知四圣谛的人,乃如手中之土,不知的人,有如雪山之多。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手执土石,问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我此手中的土石为多呢?或者那个大雪山(须弥山)里面的土石为多呢?」比丘们白佛说:「世尊的手中所执的土石乃为甚少少耳(非常的少),而雪山的土石,则非常的多,是无量的百千巨亿,是任何算数,或譬喻,都不可能比类的。」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那些诸众生们,对于苦圣谛,能如实而知,
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知的人,乃如我手中所执的土石。那些诸众生之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的人,则如那雪山里面的土石,其数乃为无量之多。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无间等的话,就应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修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湖池等经:本经叙述多闻的圣弟子具足见谛所尽的苦本,有如大湖之水,不尽的,有如指端之水之少。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湖池,其深与广,均为五十由旬,池里的水,都盈满。假若有士夫,用其发,用其毛,或用手指之端去渧那湖中之水,乃至经过三次。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们!如那位士夫所渧的水为多呢?还是湖池当中之水为多呢?」比丘们白佛说:「如那位士夫用毛发,或指端,再三的渧水,乃为非常的少,而那湖中的大水,其量可说是无数,乃至算数譬喻,也不可以比类的。」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如大湖中之水,非常之多,不能算量那样,像如是的,那些多闻的圣弟子所具足的见谛,所得的圣道之果,所断的诸苦本,有如截断多罗树之头那样,在于未来的世代,会成就『不生』之法。还不断尽的其余的苦本,即如那位士夫用发毛、指头所渧
之水那么的少。因此之故,比丘们!对于四圣谛,如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应当勤于方便,起增上之欲,去修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大湖申之水之譬喻之经那样,像如是的,对于那些萨罗多咤迦、恒伽、耶符那、萨罗游、伊罗跋提、摩号酰(以上均为河名)等河,以及四大海,其譬喻也如上说之经那样之说。
四四一、土经:本经叙述众生不知四圣谛的,有如大雪山之土石,知者则如手中之团土之少。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手里执捉团土,其大如梨果,而告诉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比丘们!我手中所捉的此团土为多呢?或者是大雪山中之土石为多呢?」诸比丘们白佛说:「世尊的手中所捉的团土乃非常的少,那个雪山王当中的土石乃为非常的多,是百千亿那由他(亿),乃至算数譬喻都不得为比类之多」。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我手中所捉的团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对于苦圣谛能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能如实而知的人,也是如此。如大雪山王里面的土石那么多,也像如是的,众生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如实而知者,也像如是之多。因此之故,比丘
们!如果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应勤于方便,起增上欲,修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雪山王中之土石经那.样,像如是的,那些尼民陀罗山(特地山)、毘那多迦山(象鼻山)、马耳山(阿沙干那)、善见山(修腾沙女)、佉提罗迦山(担木山)、伊沙陀罗山(自在持)、由揵陀罗山(持双。以上七山和最外围的铁围山,都以须弥山为中心,而围绕于四周。所谓九山入海尽在于此)、须弥山(妙高山)等,以及大地之土石等譬喻之经,都如上经。如梨果之喻那样,像如是的,如阿摩勒迦果(无垢,如胡桃)、跋陀罗果(宝树果)、迦罗迦果(黑果,柿类)、豆果……乃至蒜子之譬喻,也是如是。
四四二、爪甲经:本经叙述众生的身形可见者,有如爪上之土,不可见者即如大地之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用他的爪甲(手指甲)擎起些土后,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我的爪甲上面之土为多呢?或者此大地上之土为多呢?」诸比丘白佛说:「世尊的爪甲上之土,乃非常的少,而此大地中之土,则非常的多,是无量,乃至算数譬喻也不可以比类之多。」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如爪甲上面之土那样,那些众生当中,有形
相可以看见的,也是如此。而其形相微细,乃不可见的,则如大地之土那么之多。因此之故,比丘们!对于四圣谛,还未达到无间等的话,就当勤于方便,去修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陆地之譬那样,像如是的水性之譬,也是同样。
如指甲上之上之譬那样,如是众生、人道,也像如是。而如大地上之譬那样,像如是的『非人』也同。
如指甲上之土之譬那样,像如是的,生在于中国(中土)的众生,也如是。而如大地之土那样,像如是的生在于边地的众生也同。
如指甲上之土之譬那样,像如是的成就圣慧眼的众生也是如此。而如大地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不成就圣慧眼的众生,也是同样。
如指甲上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能知此法与律的,也是如此。而如大地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不知法与律的,也是一样。如知法、律那样,像如是而等知,而普知,而对法之无间等,能正想,能正觉,能正解也是如此。
如指甲上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能知父母的,也是同样。而如大地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不知有父母的,也同。
如指甲上之土那样,像如是的,能知有沙门、婆罗门家之尊长,而作所应作的,而去作福。对于此世、他世,由于能畏怖罪报,而行布施,而受斋持戒的人,也是同样。而如大地之土那样,不知有沙门、婆罗门之尊长,不知作所应作而作福,不知为了此世、他世之可怖畏之罪报,而不行施,而不受斋持戒的众生,也是如是之说。
如指甲上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能够不杀、不盗、不邪媱、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的,也是如此。而如大地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之不持诸戒的,也是如此。像如是的,离贪、恚、邪
见,以及不离贪、恚、邪见等,也是如是之说(也就是说,离贪、瞋、邪见的人少,不离贪、瞋、邪见的,则不能算得出之多)。
如指甲上之土那样,像如是的,能够不杀、不盗、不邪媱、不妄语、不饮酒的人也是如是。而如大地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不持五戒的众生,也同。
如指甲之土那样,像如是的受持八戒的人,也是如是。而如大地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不受持入戒的,也同。
如指甲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能持十善的,也是如是。而如大地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之不受持十善的,也是如是。
如指甲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能生在人中者,也是如此。而如大地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从地狱命终后,还生在地狱者,也是如此。如地狱之喻一样,像如是的,畜生、饿鬼之喻也是一样。
如指甲上之土那样,像如是的,众生在于人中没亡后,还生人道中的,也是如是。而如大地之土那样,那些众生从人道中没亡后,生在地狱中者,也是如此。如地狱之喻那样,像如是的,畜生、饿鬼之道,也是同样之说。
如指甲上之土那样,那些众生,从天命终后,还生天上者,也是如是。而如大地之土那样,那些众生,由天上没后,生地狱中的,也是如此。如地狱之喻那样,畜生、饿鬼,也同样之理。
四四三、四圣谛已生经:本经叙述佛陀未闻正法时,对于四圣谛之正见已生。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本来,在还未听到正法时,就已得正思惟,对于此苦圣谛,已生正见。对于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已生正见了。」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已生经那样,像如是的,对于今生、当生,也是如是。
如生一样(已生、今生、当生),像如是的,对于起、习、近修、触、作证,也是如是之说。
四四四、眼药丸经:本经叙述以眼药丸为喻,说明诸界的数量无量,而应学其中的善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喻如疗治眼睛的药丸,有深与广,都一由旬之多(一粒一粒的集起为这么多)。假如有士大夫,将这些药丸取出,安置于每一界,能迅速的尽于那些世界,但是也不能得到其界的边际的。应当要知道!诸世界的数量就是这样的无量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向善界去学,对于善的种种界,应当要如是去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五、鄙心经:心本经叙述众生常与界具,若善心时,就与善界俱,反之则与恶界俱,因此,当作是学:善的种种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众生都常与界俱,都与界和合。甚么叫做众生都常与界俱呢?所谓众生行不善之心时,就会和不善之界俱。起善之心时,就会和善界俱。起胜之心时,就会和胜界俱,起鄙心时,就会与鄙界俱。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学那善的种种之界!」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六、偈经:本经叙述之经意和前经略同,而以偶颂分别解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广说如上。有差别不同的地方,就是用偈而说:
常会故常生 相离生则断 如人执小木 而入于巨海
人木则俱没 懈怠俱亦然 当离于懈怠 卑劣之精进
贤圣不懈怠 安住于远离 殷懃精进禅 超度生死流
胶漆得其素 火得风炽然 珂乳则同色 众生与界俱
相似共和合 增长亦复然
(由于常会之故,就会常生。如果相离的话,生就会断灭。喻如有人,手执小木,而进入大海里的话,则人与木均会沉没在海中一样,如果懈怠的话,也都会是同一个理的。因此,应当要离开懈怠,要离开那卑劣之精进。」
(贤圣之人是不会懈怠的,都安住于远离懈怠。殷殷懃懃的向于禅定精进,而超度那生死之水流!)
(胶与漆,得其素材而有用,火炎得风而会炽然。珂贝与乳,乃同为是白色的,众生乃与界同俱。相类似的,就会相合和,会增长之事,也是一样的。)
四四七、行经:本经叙述倾向如果同一的话,就会和合。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众生常与界俱,和界和合。甚么叫做与界俱呢?所谓众生,如起不善之心之时,就会与不善之界同俱,鄙心起时,就会与鄙.界同俱,胜心起时,就会与胜界同俱。」
这时,尊者憍陈如(了本际,首先证道的尊者)与众多的比丘,都在于近处,正在经行用功。他们那些比丘,均为是上座,是多闻的大德。出家都已久时,都其修梵行的比丘。
又有尊者大迦叶(头陀第一,十大弟子),和众多的比丘,都在于近处,正在经行用功。他们都是少欲知足,头陀(抖搂)苦行的比丘,并不畜积多余之物。
尊者舍利弗(智慧第一,十大弟子)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用功,他们这些大众,均为是有智慧,有辩才的比丘。
这时,尊者大目揵连(神通第一,十大弟子)。和众多的比丘,也在于近处经行用功,他们都是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这时,阿那律陀(无贫。天眼第一,十大弟子),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用功经行,他们都是天眼明彻的比丘。
这时,尊者二十亿耳(精进第一)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用功,他们都是勇猛精进,专勤修行的比丘。
这时,尊者陀骠(实力子。事迹在一○七五七一○七六),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用功经行,他们都是能为大众修供具的比丘。
这时,尊者优婆离(持律第一,十大弟子),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经行用功,他们都是通达于律行的比丘。
这时,尊者富楼那(说法第一,十大弟子),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用功经行,他们都是有辩才,善能说法的比丘。
这时,尊者迦旃延(文饰,论议第一,十大弟子),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用功经行,他们都是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的比丘。
这时,尊者阿难(多闻第一,十大弟子)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用功经行,他们都是多闻总持的比丘。
这时,尊者罗候罗(覆障,密行第一,十大弟子),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用功经行,他们都是善持律行的比丘。
这时,提婆达多(以佛陀的叛徒出现在经典里),也和众多的比丘,在于近处,正在经行用功。然而他们都是习众恶行的一类。
这叫做比丘之常与界俱,常与界和合。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善于分别种种之界。」(十大弟子乃包括须菩提-解空第一)
佛说此经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八、偈经:本经之叙述,和四四六经同,偈颂文句均同,故不重译。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佛陀如上面之广说过后,就以偈颂而说:(语译如前)
常会故常生 相离生则断 如人执小木 而入于巨海
人木则俱没 懈怠俱亦然 当离于懈怠 卑劣之精进
贤圣不懈怠 安住于远离 殷懃精进禅 超度生死流
胶漆得其素 火得风炽然 珂乳则同色 众生与界俱
相似共和合 增长亦复然
四四九、界和合经:本经叙述的大意同于前经,为广说胜界、鄙界、饮酒界、不杀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众生都常和界俱,常与界和合,…」。像如是的广说,乃至而说:
「如果脖心生起时,就会与胜界俱。鄙心生起时,就会与鄙界俱。杀心生起时,就会和杀界俱。偷盗、邪媱、妄语、饮酒等心生起时,就会与盗、媱、妄、饮酒等界俱。
反之而不杀生之心生起时,就会和不杀生之界俱。不盗、不媱、不妄语、不饮酒等心生起时,就会与不盗、不媱、不妄语、不饮酒等界俱。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善于分别种种之界。」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五○、界和合经:本经叙述之大意.同于前经,为广说不信界、犯界、无惭无愧界、惭愧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众生都常和界俱,尚与界和合。如起不信之心时,就会与不信之界俱。如果犯戒之心生起时,就会和犯戒之界俱。无惭无愧之心起时,就会和无惭无愧之界俱。
反之而信心之心生起时,就会与信界俱。持戒之心生起时,就会和持戒之界俱,惭愧之心生起时,就会与惭愧之界俱。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善于分别种种之诸界。」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信与不信等心生起就会与信或不信之界俱一样,对于像那些精
进、不精进,失念、不失念,正受、不正受,多闻、不多闻,悭者、施者,恶慧、善慧,难养、易养,难满、易满,多欲、少欲,知足、不知足,摄受、不摄受等界俱,均和上述之经一样的,如是之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