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新译 (51-100经) 悟慈长老五十、阿难经:外道来问修梵行的所以时,就回答:对于五受阴修厌离。都是为灭尽欲,而得解脱之故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阿难说:「假若有外道的出家人,来问你说:『阿难!世尊为甚么缘故教人修诸梵行呢?」像如是的问你时,你要怎样回答他呢?」阿难白佛说:「世尊!如果外道的出家人来问我而说:「阿难!世尊为甚么教人修诸梵行?」我当会回答说:因为对于色,修厌离,是要欲贪能灭尽,而解脱,而不生之故,世尊才会教人修诸梵行。对于受想行识,修厌离,将会使欲贪灭尽,而解脱,而不生之故,才会教人修诸梵行的。世尊!假若有外道的出家人,来问此事的话,我就会作如是之回答。」
佛陀告诉阿难说:「善哉!善哉!应该要作如是的回答的。为甚么呢?因为我实在对于色,修厌离,欲使人的欲贪灭尽,而解脱,而不生之故,才教人修诸梵行,对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使人的欲贪灭尽,而解脱,而不生之故,才会教人修诸梵行!」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十一、坏法经:本经叙述五受阴为坏法。涅盘为不坏之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讲说坏与不坏之法。你们要谛听,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们讲说。诸比丘们!色就是会坏之法。那些色,如果灭尽而涅盘,就为之不坏之法。受想行识,是会坏之法,那些识,如果灭尽而涅盘,就是不坏之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十二、欝低迦经:本经只记下面之几句:如增一阿含经之四法中所说的。
欝低迦修多罗,如增一阿今经,四法中说。
五十三、婆罗门经:本经叙述世尊为诸婆罗门阐述: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灭世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曾经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拘萨罗国(乔萨罗,以舍卫城为首都),在世间游化,而住锡于萨罗聚落的村北──申恕林的园林中。这时聚落(部落,乡村)的村长,为一大姓(豪族)婆罗门。他听人说:『沙门释种之子弟,为释迦大姓,乃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正信而为非有家庭牵挂的出家人,去学道后,已成就无上的等正觉。在此拘萨罗国,于人间游化,而到达萨罗聚落之村北,住锡于申恕林中。』又听说:『那位沙门瞿昙是怎么怎么的色貌、
名称,真实的功德,为天、人所称赞,名闻于八方。成为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于诸世间、诸天、诸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中,以大智而能自证知,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为世间人说法:初、中、后都善(也就是始终所说的都是善)。都演说此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之妙法。』善哉!应该到那边去拜见!善哉!应该要往诣!应该要为之恭敬奉事!他作此念后,就便端严驾车,带了很多的仆从,执持金瓶、金杖、伞盖,欲往佛所,去恭敬奉事。他到了林园的出入口时,即下车步行,到了世尊之住处后,就向佛问安,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仰白世尊说:「沙门!您到底所论的是甚么?说的是甚么呢?」
佛陀告诉那位婆罗门说:「我所谈论的就是因,所说的也是因。」婆罗门又白佛说:「论甚么因?说甚么因呢?」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了因缘,才会有了世间法),有因、有缘,世间集(同义)。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婆罗门又请示说:「世尊!为甚么叫做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呢?」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如实而知道色之集、色之灭、色之味、色之患、色之离。由于不如实而知之故(不能了解真相之故),都爱乐于色,赞叹于色,于染着心而住。由于他们对于色而起爱乐之故,会去执取。由于执取的因缘,而会有。有了有的因缘之故,而会生,有了生的因缘之故,会老、死,会忧悲恼苦。这就是大苦聚之集。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婆罗门啊!这叫做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婆罗门又请问说:「甚么叫做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多闻的圣弟子们,对于色之集,色之灭,色之味,色之患,色之离,能如实而知。由于如实而知之故,对于色,就不会爱乐,不会赞叹,不会染着,不会留住。由于不爱乐、不留住之故,色爱则会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会灭。受、想、行、识,也是像这道理一样。婆罗门啊!这名叫做有因有缘灭世间,这名叫做有因有缘世间灭。婆罗门啊!这名叫做论因,这名叫做说因!」婆罗门仰白佛陀说:「瞿昙!您乃如是的论因,如是的说因(表示其会意之义。)因为世间还有多事待办,现在我要告辞了。」佛陀告诉婆罗门说:「宜知是时(正是时候。佛准其回家去思考之义)。
佛说此经后,诸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礼谢佛陀后,离开现场。
五十四、世间经:本经叙述对于占相预言,并不可信赖等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捺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之中(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处)。
这时昆迦多鲁迦聚落里,有一位婆罗门,到了佛所来。向佛恭敬而问讯后,退坐在一边。然后,仰白佛陀说:「瞿昙:我有年少的弟子,知道天文、族姓的一切事。他们为诸大众占相告凶(占卜预言)。大家被占卜后,如被说会有此事时,就真的会有此事之发生。如说没有其事时,就真的不会有其事。说会成就,就真正的会成就。说会弄坏,就真正会坏。瞿昙!依你的见解如何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暂且搁置你那些年轻的弟子之能知天文、族姓等事。我现在想问你,你就随你的意见回答于我!婆罗门!你的意见如何呢?色,本来并没有种吗?」回答说:「如是,世尊!」佛陀说:「受想行识,本来并没有种吗?」回答说:「是的,世尊!」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说:『我有年少的弟子,能知天文、族姓的一切,为诸大众,作此言说:经占卜后,说有此事时,必定会有此事
的发生。说不会有事时,必定是没有甚么事。』其知见不是实在吗?(是实在的吗?)婆罗门回答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的意见如何呢?颇有(是否有)色阴,常住而经百年的吗?为异生异灭吗?受想行识,也是有常住百年吗?是异生异灭吗?」婆罗门回答说:「是的,世尊!」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的意见如何呢?你的年轻的弟子,能知天文、族姓,为大众说:成者不坏,其知见非不异吗?(不会错吗?)回答说:「是的,世尊!」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的意见如何呢?此法和彼法,此说和彼说,到底那一种为优胜呢?」婆罗门回答说:「世尊!此如法之说,乃如佛陀所说,为显现开发!譬喻有人,沉溺在水中,而能救护一样,彼能救其迷惑方所,而示以正确的道路,在愚间中惠赐明灯一样。世尊今天之善说胜法,也如这道理一样,为显现开发!」
佛说此经后,昆迦多鲁迦婆罗门,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就从他的座位站起,礼谢佛陀,而离开现场。
五十五、阴经:本经叙述甚么是五阴,甚么是五受阴等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捺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说明阴,以及受阴之义。甚么叫做阴呢?假若所有的诸色,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不论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这些一切的一切,总说为之色阴。随诸所有的受、想、行、识,也是同样的,这些一切的一切,也总说为受、想、行、识之阴,这名叫做阴。
甚么叫做受阴呢?假若色是有漏,就会取之。假若对于那些色,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而生贪欲、瞋恚、愚痴,以及其余的种种事物上面而生烦恼的心法的话,就是所谓的受阴。受、想、行、识,也同样时,也叫做受阴。」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十六、漏无漏法经:本经叙述如对于五阴而生爱恚等,就是有漏,反之就为之无漏。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波罗捺国的仙人住处鹿野苑。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说有漏和无漏之法。假若色为有漏的话,就取之,那些色,乃能生贪爱、瞋恚。像如是的,受想行识,如有漏的话,就取之,那些识,乃能生贪爱、瞋恚。这叫做有漏之法。
甚么叫做无漏之法呢?诸所有之色,如果无漏的话,就非受。那些色,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那些色,都不会贪爱、瞋恚。像如是的,受想行识,如果无漏,就是非受。那些识,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都不生贪欲、瞋恚,这就名叫无漏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漏为泄漏,由眼等六根门头泄漏烦恼,去执取
一切,就是漏。没有烦恼可泄漏,不去受取,就为之无漏,是解脱的境界)
摄颂如下:
二信二阿难 坏法欝低迦 婆罗及世间 阴漏无漏法
(有二种信经,有二种阿难经。坏法经、欝低迦经。婆罗门经、世间经。五阴经、漏无漏法经)。
五十七、疾漏尽经:本经叙述假如善于观察诸阴,就能疾得漏尽。本经在摄颂里,乃排在最后。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穿好法衣,手持钵器,进入舍卫城去乞食。世尊并不告诉大众,也不告诉侍者一声,而独一无二的,也就是单独一人,在于西方的国土,去作人间的游行(行乞,云游人间,到处方便教化)。
那个时候,在安陀林中,有一位比丘,曾经遥遥的看到世尊──并不告诉大众,并不对侍者讲一声,唯有单独一人在游行之事。他看到此情形后,就到了阿难尊者所住的地方来。他向阿难说:「尊者!你应该知道!刚才世尊并不告诉大众,也不告诉侍者,单独一人从园中出去游行乞食!」这时,阿难就对那位比丘说:「假如世尊不告诉大众,不告诉侍者,而单独一人出去游行乞食的话,就不应该随从他。为甚么呢?因为今天世尊乃要独自寂灭,也就是要静寂(安静),不打扰别人。有关于世尊要独自安静一事,乃为少事之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时,世尊游行的脚迹,乃在于北方的半阇国的波陀聚落(十六大国之一)。在于有人所守护的林中,止住在于一跋陀萨罗树下。这时有好多位比丘,都到阿难的住处,都向阿难说:「我们现在欲知道世尊所住锡的地方。到底世尊在甚么地方呢?」阿难回答说:「我听说现在世尊,乃在于北方的半阇国之波陀聚落,为有人看守的林中,在于跋陀萨罗树下」。这时,比丘们告诉阿难说:「尊者!您知道我们已经好久没拜见过世尊了。如不惮劳的话,就一同往诣世尊的座下。世尊定会哀愍,会同情我们之故。」阿难知道时宜,就默然而答应他们的要求。这时阿难尊者。乃和众多的比丘,过了一个晚上后,于朝辰时,穿着袈裟,手持钵器,进入舍卫城去乞食。乞食之事办完后,就回到精舍。同时大众即举卧具,持衣钵,向于西方,于人间游化,然后到达北方的半阇国之波陀聚落之人所守护的林中。这时,阿难尊者和众多的诸比丘们,将衣钵放下,而洗足后,就到世尊所住锡的地方。到后,行礼如仪,退坐在一边。
这时,世尊,乃为了众多的比丘们说法,对他们示教利喜(所谓教示之,劝导之,赞助之,使之欢喜。也就是启示、教导,使他们得到法利而欢喜)。
那时,在座当中,有一位比丘,曾作此念:「到底要怎样,才能得到正知?怎样才能得到正见?而快得漏尽呢?」这时,世尊知道那位比丘的心念,就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在此会座当中,曾作此念:『要怎样才能得正知?怎样才能得正见,怎样才能疾得漏尽?』我曾经说法而阐述过:应该要善于观察诸阴(诸法聚)。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十七道品)等法,我已说过这些法,应该要好好的观察诸法阴。然而现在仍然还有善男子不欲精勤,不乐诸法阴,不勤思念,不勤深信,而自憍慢懒惰,这样,即不能增进而得尽诸漏的了。反之而如果有一位善男子,他对于我所说之法,而能够观察诸法阴,能够勤于欲观察,勤于乐观察,勤于念念观察,勤于深信而观察的话,他就能够疾得尽诸漏!
那些愚痴而没有真正见闻的凡夫,对于色,都认见为是真正的我(以下为十二因缘的相互关系)。如果见为我的话,就名为行(业、妄动)。那个行是由甚么为因?甚么为集?甚么为生?甚么为转呢?乃由于无明触而生爱,缘于爱而起那业行的。而那个爱,到底是由于甚么为因?甚么而集?甚么而生?甚么而转呢?那个爱,就是由于受为因,是受之集,是受之生,受之转的。那个受,是由于何因呢?是由于甚么而集呢?为甚么而生呢?为甚么而转呢?那个受,就是由于触为因,是触之集,触之生,触之转!那个触是由于甚么因?甚么而集?甚么而生?甚么而转呢?所谓那个触,乃由于六入处为因,六入处之集,六入处之生,六入处之转的。那个六入处乃为无常有为之法,是缘于心而起之法。那个触之受,行之受,仍然也是无常有为之法,是缘于心而起之法。像如是的观察的人,则见色是我,假如不见色是我的话,就会见色为我所。如不见色为我所,而见色在于我。不见色在于我,而见我在于色。不见我在于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在于我所。不见受在于我所,而见受在于我。不见受在于我,而见我在于受,不见我在于受,而见想是我。不见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不见想是我所,而见想在于我。不见想在于我,而见我在于想。不见我在于想,而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不见行是我所,而见行在于我。不见行在于我,而见我在于行。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所。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于我,不见识在于我,而见我在于识。不见我在于识,而又作断见,而坏有见。
如不作断见而坏有见,然而却不离我慢。不离我慢的话,就又见我。见我即是行。那个行(业、妄动)是由于甚么因?甚么集?甚么生?甚么转?均如前述,乃至我慢。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即能疾得漏尽!」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阐述如是之法后,都欢喜而奉行!
五十八、阴根经:本经叙述五受阴乃以欲为根,而生欲集、欲生、欲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东园,鹿母讲堂(舍卫城外的精舍)。
这时,世尊在于晡时(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由禅定而觉(出定),在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而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受阴。那五种呢镇?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那时,有一位比丘,合掌向佛而发言说:「世尊!此五受阴,就是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吗?」佛陀告诉比丘说:「请回到你的座位发问,当会为你解说。」
这时,那位比丘,向佛行礼后,就回到其本处而坐,然后向佛请问说:「世尊!此五受阴乃以甚么为根?以甚么为集?以甚么为生?以甚么为触呢?」佛陀告诉比丘说:「此五受阴乃以欲为根,是欲之集,欲之生,欲之触。」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言,非常的欢喜而随喜,而仰白佛陀说:「世尊!为我们讲说五阴即受之义!善哉!所说!」
阴即受经:依后面之摄颂看,则得以分为此经。概说为:五阴非受,然而也非异于受。
「我今请问世尊您。世尊!阴即是受呢?或者五阴乃异于受呢?」佛陀告诉比丘说:「不是五阴即
是受,也不是五阴为异于受。能在那里(指五阴)有欲贪的话,就是五受阴。」比丘听后,仰白佛说:「善哉!世尊!」他乃闻法而欢喜,而随喜!
二阴共相关经:依后面之摄颂,得以分为此经。是有关于在五阴里,是否有不同的欲贪与否?
「现在再请问世尊您!世尊!是否有二阴相关吗?」佛陀告诉比丘说:「如是!如是!犹如有一个人。作如是之思惟那样:『我在于未来。得如是之色,如是之受,如是之想,如是之行,如是之识。』这就名叫比丘阴阴相关。」比丘听后,仰白佛说:「很好啊!所阐之义。」也就欢喜而随喜(然后又发问:)
名字经:依后面之摄颂,得以分为此经。是有关于阴的范围
「我还有请问的问题。世尊!甚么叫做阴呢?(其范围为何呢?)」佛陀告诉比丘说:「凡是一切所有之色,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不论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是好、是丑,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总说为阴,这就是名叫阴。受、想、行、识,也是同样。像如是,比丘啊!这就是名叫做阴啊!」比丘白佛说:「很好!世尊所说的!」他听后,欢喜而随喜。
因缘经:依后面的摄颂,得以分为此经。说明:色以四大为因缘,受想行以触,识以名与色为因缘。
「我还要请问世尊您!世尊!以甚么为因,甚么为缘,名叫色阴呢?甚么因,甚么缘,名叫受想行识等阴呢?」佛陀告诉比丘说:「以四大(地水火风)为因,四大(地水火风)为缘,就名叫做色阴。为甚么呢?因为所有的色阴,一切的一切,均为是四大,均缘于四大所造之故。由于以触为因,以触为缘,而生受、想、行。因此之故,名受、想、行为之阴。为甚么呢?因为如所有的受、想、行,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以触为缘之故。以名(受想行之精神作用)与色为因,名(受、想、行之精神作用)与色为缘,因此之故,名叫识阴。为甚么呢?因为若所有之识,均为是那些一切名(受、想、行),与色之因、之缘之故(识以五阴中之色、受、想、行等四为因缘而生)。」比丘仰白佛说:「很好啊!世尊所说的!」
二味经:依后面之摄颂,得以分为此经。是说明有关于色等五阴之味、患、离。
「我还有问题要请问佛陀您!甚么是色之味?甚么是色之患?甚么是色之离?甚么是受想行识之
味?甚么是识之患?甚么是识之离呢?」佛陀告诉比丘说:「缘于色而生喜乐,这叫做色之味(味着于色)。所谓色为无常,为苦,会变化之法,就是名叫色之患。假若对于色,能调伏其欲贪,断灭其欲贪,超越其欲贪的话,就名叫做色之离。假如缘于受想行识,而生喜乐的话,就名叫识之味(味着于受想行识)。所谓受想行识为无常,为苦,为变易之法,就名叫做识之患。对于受想行识,能调伏其欲贪,断灭其欲贪,超越其欲贪的话,就名叫做识之离。」比丘仰白佛陀说:「很好啊!世尊所说之义!」他欢喜而随喜。
我慢经:依后面之摄颂,得分为此经。说明我慢之发生,乃因对于五阴而生我见之故。
「我现在还有问题要请问。世尊!为甚么会生我慢呢?」佛陀告诉比丘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在于色,见为我,为异我(他之我),为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对于受想行识,见为我,为异我,为相在。由于此,而生我慢!」比丘听后,仰自佛陀说:「很好啊!所说之义!」说后,欢喜而随喜。
无我慢经:依后面之摄颂。而得以分为此经。是有关于没有我慢的问题之说明。
「我还有问题要请问世尊您!世尊!要怎样才能得达没有我慢?」佛陀告诉比丘说:「多闻的圣弟子。对于色,不认见为我、异我(他之我)、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之我)。对于受想行识,不认见为我、异我、相在。」比丘自佛说:「很好啊!世尊您所说的!」说后,欢喜而随喜。
疾漏尽经:依后面之摄颂,得分为此经。五受阴离我见而解脱,钝根比丘即疑:无我,谁会受未来果报?
「我还有一个问题,要请问世尊您!世尊!要怎样知,怎样见,才能疾得漏尽呢?」佛陀告诉比丘说:「诸所有之色,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不异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当一位比丘的,如能如是而知,如是而见的话,就能疾得漏尽!」
这时,会中又有一位比丘,是钝根而无知的比丘。他在无明之 里,而起恶邪见,而作此念:「如果是无我的话,则会作无我之业。那么,在于未来世当中。谁会去受其果报呢?」这时,世尊,知道那位比丘之内心所念的,就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大众当中,如果有愚痴之人,没有智明,而生起此念:『如果色为无我,受想行识,为无我的话,则作无我之业,那么,谁当会去受其果报呢?』像这些疑问,就先为他解释!
那位比丘!你的意见如何呢?到底色为常呢?为非常呢?」回答说:「是无常啊!世尊!」佛陀
说:「如果是无常的话,这是苦的吗?回答说:「是苦的!世尊!」佛陀说:「如果为无常,为苦的话,就是会有变易之法。多闻的圣弟子,在此当中,宁可认见为是我?是异我(他之我)?是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吗?」回答说:「弗也,世尊!」佛陀说:「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因此之故,比丘啊!凡是所有之色,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都非我、非我所。如是而见的话,就为之正见。受想行识,也是如此。多闻的圣弟子,如是而观察的话,便会修厌离。厌离后,就会离欲,离欲后,就会解脱,会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清净的梵行已立,所应作的都已作完,自知已经不再受后有。」
佛说此经后,有好多的比丘,已不起诸漏(无漏可漏),心已得解脱!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说的经教,都很欢喜,而誓愿奉行佛陀的教言!
摄颂如下:
阴根阴即受 二阴共相关 名字因二味 我慢疾漏尽
(阴根经、阴即受经,二阴共相关经,名字经、因缘经、二味经,我慢经、疾漏尽经。)
杂阿含经卷第二完
杂阿含经卷第三
五十九、生灭经:本经乃叙述色等之五阴之集,和五阴之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受阴。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等受阴是。应观察此五受阴是有生灭之法。所谓此为色,此为色之集。此为色之灭。此为受、想、行、识,此为识之集,此为识之灭。
甚么叫做色之集?甚么叫做色之灭?甚么叫做受、想、行、识之集?甚么叫做受、想、行、识之灭呢?所谓爱喜之集,即是色之味,爱喜如果灭,即是色之灭。触之集,就是受、想、行、识之集,触之灭,就是受、想、行之灭。名色之集,就是识之集,名色之灭,就是识之灭。比丘们!像如是之色集、色灭,就是色之集,色之灭。像如是的受、想、行、识集,受、想、行、识灭,即是为之受、想、行、识之集,受、想、行、识之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十、不乐经:本经叙述如不喜乐与赞叹五受阴,不取、不着,就
能得到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受阴。那五种呢?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等受阴是。善哉!比丘们!你们应不喜乐于色,不赞叹于色,不取于色,不执着于色!善哉!比丘!不应喜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于识,不取于识,不执着于识!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比丘,不喜乐于色,不赞叹于色,不取于色,不执着于色的话,即对于色,就会不喜乐,而心就会得解脱!像这样的不喜乐于受、想、行、识,不赞叹于识,不取于识,不执着于识的话,则对于识,就会不喜乐,而心就会得解脱。如果比丘,不喜乐于色的话,心就会得解脱。像如是的不喜乐于受、想、行、识,而心得解脱的话,就会不灭、不生,会住于平等之舍,会得正念正智!
比丘如是而知,如是而见的话,即能俱见前际,而永尽无余。前际均俱见而永尽无余后,就会俱见后际,也是永尽无余。后际均俱见而永尽无余后,即前后际均会俱见,而永尽无余,而无所封着(无所执着)。无所封着的话,则对于诸世间就不会有所取。无所取的话,也就不会有所求。无所求的话,就会自觉涅盘。所谓我生已尽,清净的梵行已立,所应作的都已作完,自知已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