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一○五○、本经叙说世尊赞叹善生尊者外身端严,内心亦证解脱端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名叫善生的尊者,刚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众比丘啊!应知这位善生善男子有二处端严:一为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二为灭尽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内心寂静尽除一切烦恼,这位比丘非常庄严,
远离贪欲断除各种结缚,入于涅盘而不再有生死,
他将持此最后之身,摧伏魔军怨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经注释:
1、「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一经相对类句作「深信家法会归无常,出家学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由家出家而为无家」。
一○五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诫诸比丘,不可以貌取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容貌很丑陋,难看极了,因此就被众比丘所轻慢。他来到佛陀住处。
当时,世尊被四众弟子围绕着,大家看到那位比丘过来了,都对他生起轻慢的心理,彼此说着:「那一位是什么比丘呢?现在他顺路而来,容貌丑陋,难看极了,是被人轻慢讨厌的比丘。」
这时,世尊知道众比丘心里的想法,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是否看见那位形状很丑陋,极为难看,会使人对他生起轻慢之心的比丘到这里来呢?」
众比丘答佛陀说:「是的,已看见了。」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对那位比丘生起轻慢的心理。为什么呢?因为那位比丘他已灭尽一切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了,舍离所有的重担,断除各种结缚,具足正智,而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众比丘啊!你们不要随便去评量别人,只有如来才有能力评量别人。」
那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就退坐于一边。
当时,世尊又问众比丘说:「你们是否看见这位比丘向我顶礼后,退坐于一边呢?」
比丘答佛陀说:「是的,已看见了。」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对这位比丘生起轻慢的心理;……乃至你们不要随便评量别人,只有如来才有能力评量别人。」那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所有飞鸟和走兽,没有不害怕狮子的,
只有狮子是百兽之王,其余动物都比不上牠!
像这样有智慧的人,个子虽小也算是很大,
不要执取他的身相,对他生起轻慢之心。
何必要有高大的身体呢?徒然多些肥肉却没有智慧;
只要具有这贤胜的智慧,那么就可算是上等的人了!
远离贪欲断除一切结缚,证入涅盘便不再有生死,
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摧伏所有的魔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五二、本经叙说提婆达多及其五百徒众,以利养心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佛告诸比丘贪受利养之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提婆达多有利养之事,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子天天带着侍从驾五百辆的车子,来到提婆达多住处,每天拿五百锅的饮食,用来供养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则率领着五百个别众接受他的供养。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于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提婆达多有如此利养之事,……乃至有五百个别众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乞食毕,回到精舍,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们晨朝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进入王舍城中乞食,听说提婆达多有如此利养之事,……乃至有五百个别众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赞叹提婆达多所得的利养。为什么呢?因为那位提婆达多另受他人的利养,今世自己就会遭受利养的伤害,他世也会遭受利养的伤害。譬如芭蕉、竹子、芦苇一样,一开花结果就会枯死,来年也是坏死;提婆达多也是如此,另受他人的利养,今世就会遭受伤害,他世也会遭受伤害。又譬如駏驉,一受胎就必会死去一样;提婆达多也是如此,接受各种利养,今世会遭受伤害,他世也会遭受伤害。那位愚痴的提婆达多,随着时日接受他人的利养,当会得到长夜不利益的痛苦。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习:「我假如得到利养之事,不可对它贪着!」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芭蕉开花生果就会枯死,竹子、芦苇结出种子也是如此,
駏驉受孕怀胎会死去,人也会因贪婪而伤害自己。
常行不义之事,即使多知也不免成为愚痴,
因为善法日渐损减,茎枯了,根也会受到伤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二经注释:
1、提婆达多:是佛陀堂弟,本为佛弟子,因受阿阇世王支持,而叛离佛陀自组僧团,与佛陀为敌。
2、摩竭陀王阿阇世毘提希子:摩竭陀,为佛世时十六大国之一。阿阇世,为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之子,后弒父继王位,统治该国。毘提希,为频婆娑罗王妃,是阿阇世之母,阿阇世是毘提希所生之子,故云毘提希子。
3、駏驉:似骡而小,雌骡与雄马交配所生。
一○五三、本经叙说释氏子手比丘由于成就贪、瞋、痴三不善法,故命终后堕生于地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卫国有位手比丘,他是释迦族人,在舍卫国命终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在晨朝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说释氏子手比丘在舍卫国命终了。知道后,就进入舍卫城,乞食回来,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今天早晨,众多的比丘穿着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听到释氏子手比丘在舍卫国命终了。怎样呢?世尊啊!手比丘命终后,将会往生何处?如何受生?后世将如何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这位手比丘成就了三种不善法,他命终后将会堕生于地狱恶道中。是那三种不善法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就是这三种不善法结缚了他的心,使释氏子手比丘堕生于地狱恶道中。」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贪欲、瞋恚与愚痴,结缚了人们的心,
由内心产生还又伤害到自己,就如竹子、芦苇结实而枯死一样。
没有贪欲、瞋恚、愚痴的心,如此叫做有智慧,
由内心产生而不会伤害到自己,这样就叫做贤士。
所以应当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的心;
比丘具足光明的智慧,就能灭尽苦恼而证入般涅盘。」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五四、本经叙说如前面「手比丘经」的内容所述,有难陀修多罗(经)也是同样地说法。
一○五五、本经叙说难陀尊者好着好衣,执持好钵,好作嬉戏调笑,佛陀乃劝其应修阿兰若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难陀尊者是佛陀姨母的儿子,他喜欢穿着质料精美,是经过染色,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手拿着好的钵盂,又喜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
当时,有众多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难陀尊者是佛陀姨母之子,他喜欢穿着质料精美,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手拿着好的钵盂,又喜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
当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难陀比丘处告诉他说:『难陀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那时,这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就前往告诉难陀说:「世尊有话告诉你!」
难陀闻知后,立即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问难陀说:「你是否真的喜欢穿着质料精美,捣治得光泽亮丽的衣服,又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呢?」
难陀答佛陀说:「真的是如此,世尊!」
佛陀劝告难陀说:「你身为佛陀姨母之子,为贵姓出家,实不应穿着精美的衣服,捣治得这么光泽亮丽,拿着好的钵盂,而好作嬉戏调笑的动作。你应这样想着:我是佛陀姨母之子,为贵姓出家,我应修习阿兰若行,过乞食生活,穿着粪扫衣,且应常赞叹穿着粪扫衣,常居处于山泽中,不顾念色声等五欲的享受。」
当时,难陀接受佛陀的教导后,就努力修习阿兰若行,过乞食生活,穿着粪扫衣,也经常赞叹穿着粪扫衣的人,乐处于山泽中,不再顾念所喜爱的五欲。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难陀啊!我怎样看见你修习阿兰若行呢?
就是每天挨家挨户地行乞食,身上穿着粪扫衣,
乐于居住在山泽中,不再顾念五欲的享受。」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难陀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五经注释:
1、「尔时,尊者难陀是佛姨母之子,……好作嬉戏调笑而行」:巴利英译本此处作 Now the venerable Nanda , nephew of the Exalted One’s mother , donning robes that had been dressed on both sides , painting his eyes and taking a bright , clean bowl , went into the presence of the Exalted One , saluted him , and took his seat beside him . (大意是:尔时,世尊姨母之子尊者难陀,穿着两面熨平的法衣,描画他的眼睛,并且拿着亮丽鲜洁的钵盂,去到世尊处,顶礼世尊后,坐于一边。)
一○五六、本经叙说低沙比丘自恃为世尊表兄弟,不修恭敬,不堪谏止;佛劝其应修恭敬、堪忍谏止。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低沙尊者自己这样想着:我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我可以不修恭敬,无所顾虑,也不畏惧,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
当时,有众多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低沙尊者自认为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您的表兄弟,所以他不修习恭敬,无所顾虑,也不畏惧,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谏。」
这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低沙比丘住处,告诉他说:『低沙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当时,那位比丘接受世尊的指示,就前往告诉低沙比丘说:「世尊有话告诉你!」
低沙比丘立即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陀问低沙说:「你是否真有这样想法:我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可以不修恭敬,无所顾虑,也不畏惧,更不能忍受他人的劝谏呢?」
低沙答佛陀说:「是真的如此,世尊!」
佛陀告诉低沙说:「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你应该这样想:我是世尊姑母的儿子,也是世尊的表兄弟,所以我更应该修习恭敬,有所畏惧,并能接受他人的劝谏。」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真妙啊!低沙你!要远离瞋恚才是善;
不要生起瞋恚之心,瞋恚的心理是不善。
如果能远离瞋恚我慢,而修行柔软卑下心,
然后才能在我这儿,修持清净的梵行。」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低沙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五七、本经叙说佛陀称赞毘舍佉尊者善于说法,并勉励他应经常为诸比丘说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毘舍佉般阇梨子尊者,他集大众于供养堂,为众多比丘说法,他的言辞圆满,妙音清彻,法句的意趣明白正确,随顺智慧而说,使听法的人乐于听闻,他随机开导,无所依着而说法,显现深妙的法义,使众比丘们都能专心聆听。
当时,世尊于白天正入于禅定中,以超过凡人之耳的清净天耳,听到了尊者说法的声音,就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讲堂,坐于大众之前,告诉毘舍佉般阇梨子说:「真好啊!真妙!毘舍佉啊!你能在这供养堂中为众多比丘说法,言辞圆满,……乃至显现深妙的法义,使众比丘专精敬重,一心乐听。你应当经常为众比丘如此说法,使众比丘专精敬重,一心乐听,当会得到长夜的利益,安稳快乐而住。」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如果不说法的话,愚痴与智慧混杂而难以分别,
这愚痴与智慧,也就没有因由可以自我显现了;
如果善于讲说得证涅盘的清凉法,借着说法就可彰显自己的智慧了。
说法就是光明普照,能光显大仙(佛陀)的法幢,
而善说就是大仙幢,妙法就是罗汉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毘舍佉般阇梨子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五七经注释:
1、句味辩正:句味,法句意趣。辩,通辨。辩正,即明白正确之意。
2、无所依说:即无依语,是随机说法开导,无所依着之法语。
一○五八、本经叙说有一年少比丘不欲助诸比丘作衣,诸比丘告佛,佛乃劝诸比丘勿与之语,因其已得四禅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比丘集聚于供养堂里,在一起缝制衣服。当时,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初入于正法、戒律中修习,可是他却不愿帮助众比丘缝制衣服。
当时,众多比丘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对世尊说:「世尊啊!那时,有众多比丘为了缝制衣服,所以都集聚在供养堂里。有一位年少比丘,出家不久,刚进入世尊的正法、戒律中修习,可是却不愿意帮助众比丘缝制衣服。」
当时,世尊就问那位年少比丘说:「你真的不愿帮助众比丘缝制衣服吗?」
那位比丘答佛陀说:「世尊啊!随我能力所及,我当会尽力去帮助他们。」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了那位比丘心里所想的事,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不要批评这位年少比丘。为什么呢?因为这位比丘已经得到了四禅的增上心,于现世中安乐而住,不用劳苦自然证得。他原来内心所想的,就是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出家学道,增进修学,能于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不是用卑劣的方法,无德少智慧,
就能正向于涅盘境地,而脱免烦恼的枷锁。
这位贤明的年少比丘,已经得到了上士(阿罗汉)的境界,
远离贪欲而心灵得到解脱,证入涅盘而不再有生死烦恼,
他将以这最后一次的身体,摧伏所有的魔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五八经注释:
1、汝等莫与是年少比丘语: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汝等勿恼此比丘」。
2、「是比丘得四增心法正受,……不勤而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比丘得四禅之增上心,对现法乐住,随心所欲,无困难事,无烦恼」。
一○五九、本经叙说佛陀向上座比丘解说有比独住更胜妙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叫上座的比丘,独住于一处,也经常赞叹独自居于一处,他独自去乞食,就独自回来,独自静坐禅思。
当时,有众多比丘去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有位名叫上座的尊者,乐于一人独处,也经常赞叹独自居住。他独自进入聚落里乞食,也独自走出聚落,回到自己住处,就独自静坐禅思。」
这时,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请你前往上座比丘处,告诉上座比丘说:『大师有话告诉你!』」
比丘接受佛陀的指示,就去到上座比丘住处,告诉他说:「尊者啊!大师有话告诉你!」
当时,上座比丘立即奉命,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
这时,世尊问上座比丘说:「你真的是独自住于僻静处,赞叹独自居住,独自去乞食,也独自走出聚落,独自静坐禅思的吗?」
上座比丘答佛陀说:「真的是如此,世尊!」
佛陀又问上座比丘说:「你是如何独自静处,赞叹独住,独自去乞食,独自回到住处,独自静坐禅思的呢?」
上座比丘答佛陀说:「我就是独自一人住于僻静的地方,赞叹独自居住,自己单独出去乞食,也独自行走于聚落中,独自静坐禅思。」
佛陀告诉上座比丘说:「你是一位独住的行者,我不说你不是独住的行者,然而更有胜妙的独住行。怎样叫胜妙的独住行呢?就是比丘对过去的贪欲已枯尽,对未来的贪欲也灭尽,于现在也没有贪喜;这样的婆罗门(指修行者),心不犹豫,已舍离忧悔,远离一切的爱欲,群聚的结使烦恼断除,这样就叫做独住行,再没有那一种胜妙的独住能够超过这个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能映照一切,能了知世间的一切,
不贪着一切事物,远离一切的爱欲;
如此乐住的人,我说就是独住的行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上座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五九经注释:
1、「汝是一住者,……然更有胜妙一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长者!此独住,非我所云之独住,长老!依详说之有胜妙之独住」。
2、「谓比丘前者枯,后者灭尽,中无贪喜」: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经此处作「欲本干竭,来欲不起,现欲不生」。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于此处,能舍过去,不希未来,于现在,对自身之所得,欲贪全亡也」。
一○六○、本经叙说僧迦蓝尊者出家前之妻抱子至其房前,彼仍寂然不动,世尊以诗偈赞叹其为真婆罗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僧迦蓝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他来到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位僧迦蓝比丘有位出家前的妻子,她在舍卫国中听说僧迦蓝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现在来到了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知道后,她就穿着漂亮的衣服,佩戴璎珞装饰,抱着儿子前往祇洹精舍,来僧迦蓝比丘的房前。
当时,僧迦蓝尊者正在户外的露地里经行。这时,他原来的妻子便来到他的面前,告诉他说:「这孩子幼小,你舍弃我们出家,谁会来养活他呢?」
那时,僧迦蓝比丘都不回答她。他妻子如此再三的问他,他一样不与她说话。
这时,他的妻子就如此跟他说:「我再三的问你,你却不愿跟我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现在就把孩子放在这儿。」然后顺着经行的路端走去,又说:「沙门!这是你的孩子,你自己养活他,我如今将舍他而去。」
僧迦蓝尊者还是不看视他的孩子。
他的妻子就又说:「这个沙门如今对此孩儿都不看视了,想他一定已得到了仙人难得的境界。真妙啊!沙门!你一定会得到解脱。」希望无法达成,妇人只好抱着孩子回去了。
当时,世尊正入于白天的禅定中,以过于凡人耳力的天耳,听到僧迦蓝尊者妻子的话语,便唱诵诗偈说:
「看见亲人来不会感到欢喜,亲人离去了也不忧戚,
对于世间和合的事,解脱不染着,
我说那位比丘,才是真有修行的婆罗门。
亲人来了不欢喜,离去了也不忧戚,
不染着也不忧戚,这二种心理都已寂静,
我说这样的比丘,就是真正有修行的婆罗门。」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僧迦蓝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六○经注释:
1、本二:昔日之第二伴侣,即指僧迦蓝出家前之妻子。
一○六一、本经叙说根、茎、花香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唯清净戒香无论顺、逆风皆可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难尊者独自住于僻静之处,他这样想着:有三种香气,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是那三种呢?就是根香、茎香、华香。是否另有一种香气,能够顺风而熏,逆风而熏,或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呢?如此思考后,下午时从禅定中出定,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住在僻静之处,这样地思惟着:有三种香气,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是那三种呢?就是根香、茎香、华香。是否另有一种香气,能够顺风而熏,逆风而熏,或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是的!是的!有三种香气,只能顺风而熏,不能逆风而熏,那就是根香、茎香、华香。阿难啊!另有一种香气,它可顺风而熏,逆风而熏,也可同时顺风、逆风而熏。阿难啊!所谓可以顺风而熏,逆风而熏,也可以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香气,阿难啊!那就是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在所住的城邑、聚落里,成就真实之法,尽其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像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八方上下(十方),崇信善法的人,无不称叹着说:『某地方、某聚落的善男子、善女人,持戒清净,成就真实之法,尽其形寿,都能不杀生……乃至不饮酒。』阿难啊!这样就叫做有一种能顺风而熏,逆风而熏,或同时顺风、逆风而熏的香气了。」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并非根、茎、华的香气,能够逆风而熏香,
只有善男子、善女人,他们持戒的清净香,
无论顺逆着风都能遍满各方,没有不普遍闻知香气的。
多迦罗香与栴檀香,优钵罗香和末利香,
比较这些各种香气,还是以清净戒香最上等!
旃檀等各种香气,所熏之处只限于极少部分,
只有清净的戒德香气,可以流熏到天上。
这种清净的戒香,是以不放逸、正定为根本,
以正智而得正确的解脱,魔道是不能侵入的。
这样就叫做安稳之道,这安稳道是清净的,
能正向于深妙的禅定,断除各种恶魔的结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六一经注释:
1、熏:气味袭人。
2、多迦罗:甘松、格香。
3、栴檀:檀香。
4、优钵罗:青莲花。
5、末利:即茉莉花,佛书又常称为鬘花。
6、「斯等净戒香,不放逸正受」: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第十二经此处作「如此清净戒,不放逸为本」。正受,为禅定之别名。
一○六二、本经叙说瓶沙王与婆罗门长者至于佛前,婆罗门长者见佛及郁鞞罗迦叶,不知何者为师,何者为弟子。佛陀知其心念,乃教郁鞞罗迦叶自述舍弃事火,改从佛正法之经过。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和千位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原来都是萦发的外道出家人,现在都已证得阿罗汉果,各种烦恼都已灭尽,所应做的事也都已做好,舍弃了一切的重担,得到自己的利益,尽除一切生死果报的结缚,有正智而得到完善的解脱,他们一同来到善建立寺的杖林中安住。
摩竭提王瓶沙听闻世尊在摩竭提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善建立寺的杖林中安住。就带领众小王和群臣随从,驾着一万二千辆车,乘骑一万八千匹马,走路随行的大众无数。而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也全都随从瓶沙王走出王舍城,前往世尊住处,要恭敬供养他。来到了路口时,就下车步行前进,走到内门,瓶沙王卸下五种装饰〡脱下王冠,收起伞盖,不用扇子,解下刀剑,脱下皮鞋。走到佛前,整理好衣服,偏露右肩,向佛陀行礼,然后右绕佛陀三圈,自己称说姓名,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是摩竭提王瓶沙。」
佛陀告诉瓶沙王说:「知道了,大王啊!你是瓶沙王,请随心所适而就座吧!」
这时,瓶沙王又再顶礼佛陀,然后退坐一边,其余诸小王、大臣、婆罗门、居士们也都来顶礼佛陀,再依次而就坐。
当时,郁鞞罗迦叶也在众座之中。
那时,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这样想着:到底是大沙门(指佛陀)跟随郁鞞罗迦叶修习梵行呢?还是郁鞞罗迦叶在大沙门处修习梵行呢?
这时,世尊已知道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内心的想法,便唱诵诗偈说:
「郁鞞罗迦叶啊!你在我这里是看见什么利益,
所以放弃你先前所供奉的事火等众事呢?
你现在可讲说它的道理,把舍弃事火的缘由说出来。」
郁鞞罗迦叶唱诵诗偈答佛陀说:
「钱财等名利滋味,以及女色五欲之果,
观察未来的受报,这些都是大垢秽;
所以我完全弃舍以前一切奉火的事。」
当时,世尊又唱诵诗偈问说:
「你不贪着世间钱财、色、味等五欲,
为什么又要舍弃天人的果报呢?迦叶啊!请你把个中的道理说出来。」
迦叶又以诗偈答世尊说:
「我已见道而舍离非究竟的有余法,寂灭而无余迹,
无所有而不执着,再没有其它的异趣、异道,
所以我把原来修习奉火的事全部弃舍了。
受持祭祀大会等,以及供奉水、火的事,
都是沉没在愚痴里面,却以为是志求解脱之道。
如盲人没有智慧的眼目一样,唯向生老病死的道路迈进,
看不见正路,而得以永离生死之道。
现在由于世尊的教导,才得以看见无为的圣道,
依大龙(指世尊)所说的法力,能度达于彼岸。
佛陀广大济度群生,安慰无量数的众生,
现在始知道,世尊是一位真正超越一切的圣者。」
佛陀又唱诵诗偈赞叹迦叶说:
「真好啊!迦叶你!原来并非有恶的思量,
你能依次分别详细地追求真理,终于到达最胜之处。」
「迦叶啊!现在你应当去安慰徒众的心理了。」
当时,郁鞞罗迦叶即进入禅定中,以神通力向于东方,上升到虚空中,显现四种神通变化││行、住、坐、卧。然后入于火光三昧,全身极为明澈,现出青、黄、赤、白、玻璃、红色等光色。有时身上喷出水,身下却冒出火,还烧他的身体,而身上喷出的水又来浇灌他的身体。有时是身上冒出火,燃烧着身体;而身下却喷出水来浇灌他的身体。如此地化现种种神通之后,向佛陀顶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您的弟子。」
佛陀告诉迦叶说:「我确实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弟子,现在就随你心意所适,回到座位去坐吧!」
当时,郁鞞罗迦叶就回到了原来的座位。
那时,摩竭提国的婆罗门、长者们这样想着:那位郁鞞罗迦叶必定是在大沙门处修习梵行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摩竭提王瓶沙,以及所有的婆罗门、长者们,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六二经注释:
1、萦发:盘发于顶。即萦发外道。
2、善建立支提杖林:善建立,人名。支提,即坟墓、塔庙、祠堂、纪念塔。杖林,又作申瑟知林、遮越林、祠祀林,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外之林苑名。
3、瓶沙:即频婆娑罗,摩竭提国王,阿阇世之生父。
4、郁鞞罗迦叶:人名,又译优楼频螺迦叶。先事火,后来率五百徒众归依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