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6372阅读
  • 9回复

初版标点: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20卷)11-20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 本帖被 释迦真胜 执行取消置顶操作(2009-09-11) —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一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五法品第六之一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五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
五法云何?此中有二嗢拖南颂,初嗢拖南曰:
 初五法十种  谓蕴取妙欲 
 悭趣盖栽缚  下上结各五。
有五蕴、五取蕴、五妙欲、五悭、五趣、五盖、五心栽、五心缚、五顺下分结、五顺上分结。
五蕴者,一色蕴二受蕴三想蕴四行蕴五识蕴。
云何色蕴?
答: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
云何受蕴?
答: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受蕴。
云何想蕴?
答: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想蕴。
云何行蕴?
答: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行蕴。
云何识蕴?
答: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识蕴。
此中诸所有色者,云何名为诸所有色?
答:尽所有色,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如是名为诸所有色;复次尽所有色,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如是名为诸所有色。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者,云何过去色?
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过去尽灭离变,过去性过去类过去世摄,是名过去色。
云何未来色?
答:若色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转未已现转,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性未来类未来世摄,是名未来色。
云何现在色?
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聚集出现住,未已谢未已尽灭未已离变,和合现前现在性现在类现在世摄,是名现在色。
若内若外者,云何内色?
答:若色在此相续已得不失是名内色。
云何外色?
答:若色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续若非情数,是名外色。
若粗若细者,云何施设粗色细色?
答:观待施设粗色细色。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无见有对色则有见有对色名粗,若观待有见有对色则无见有对色名细;若观待无见无对色则无见有对色名粗,若观待无见有对色则无见无对色名细;若观待色界色则欲界色名粗,若观待欲界色则色界色名细;若观待不系色则色界色名粗,若观待色界色则不系色名细,如是施设粗色细色,如是名为若粗若细。
若劣若胜者,云何施设劣色胜色?
答:观待施设劣色胜色。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有覆无记色则不善色名劣,若观待不善色则有覆无记色名胜;若观待无覆无记色则有覆无记色名劣,若观待有覆无记色则无覆无记色名胜;若观待有漏善色则无覆无记色名劣,若观待无覆无记色则有漏善色名胜;若观待无漏善色则有漏善色名劣,若观待有漏善色则无漏善色名胜;若观待色界色则欲界色名劣,若观待欲界色则色界色名胜;若观待不系色则色界色名劣,若观待色界色则不系色名胜,如是施设劣色胜色,如是名为若劣若胜。
若远若近者,云何远色?
答:过去未来色。
云何近色?
答:现在色。
复次云何远色?
答:若色过去非无间灭,若色未来非现前起是名远色。
云何近色?
答:若色过去无间已灭,若色未来现前正起是名近色,如是名为若远若近。
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为一聚?
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故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
说名色蕴者,云何说名色蕴?
答:于此色蕴显色显蕴显身显聚,是故名为说名色蕴。
诸所有受者,云何名为诸所有受?
答:尽所有受,谓六受身。
何等为六?
谓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如是名为诸所有受。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者,云何过去受?
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过去尽灭离变,过去性过去类过去世摄,是名过去受。
云何未来受?
答:若受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转未已现转,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性未来类未来世摄,是名未来受。
云何现在受?
答:若受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聚集出现住,未已谢未已尽灭未已离变,和合现前,现在性现在类现在世摄,是名现在受。
若内若外者,云何内受?
答:若受在此相续已得不失,是名内受。
云何外受?
答:若受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续是名外受。
若粗若细者,云何施设粗受细受?
答:观待施设粗受细受。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无寻唯伺受则有寻有伺受名粗,若观待有寻有伺受则无寻唯伺受名细;若观待无寻无伺受则无寻唯伺受名粗,若观待无寻唯伺受则无寻无伺受名细;若观待色界受则欲界受名粗,若观待欲界受则色界受名细;若观待无色界受则色界受名粗,若观待色界受则无色界受名细;若观待不系受则无色界受名粗,若观待无色界受则不系受名细,如是施设粗受细受,如是名为若粗若细。
若劣若胜者,云何施设劣受胜受?
答:观待施设劣受胜受。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有覆无记受则不善受名劣,若观待不善受则有覆无记受名胜;若观待无覆无记受则有覆无记受名劣,若观待有覆无记受则无覆无记受名胜;若观待有漏善受则无覆无记受名劣,若观待无覆无记受则有漏善受名胜;若观待无漏善受则有漏善受名劣,若观待有漏善受则无漏善受名胜;若观待色界受则欲界受名劣,若观待欲界受则色界受名胜;若观待无色界受则色界受名劣,若观待色界受则无色界受名胜;若观待不系受则无色界受名劣,若观待无色界受则不系受名胜,如是施设劣受胜受,如是名为若劣若胜。
若远若近者,云何远受?
答:过去未来受。
云何近受?答:现在受。
复次云何远受?
答:若受过去非无间灭,若受未来非现前起是名远受。
云何近受?答:若受过去无间已灭,若受未来现前正起是名近受,如是名为若远若近。
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为一聚?
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故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
说名受蕴者,云何说名受蕴?
答:于此受蕴显受显蕴显身显聚,是故名为说名受蕴。
诸所有想者,云何名为诸所有想?
答:尽所有想,谓六想身。
何等为六?
谓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如是名为诸所有想。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者,云何过去想?
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过去尽灭离变,过去性过去类过去世摄,是名过去想。
云何未来想?
答:若想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转未已现转,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性未来类未来世摄,是名未来想。
云何现在想?
答:若想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聚集出现,住未已谢,未已尽灭未已离变,和合现前,现在性现在类现在世摄,是名现在想。
若内若外者,云何内想?
答:若想在此相续已得不失是名内想。
云何外想?
答:若想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续是名外想。
若粗若细者,云何施设粗想细想?
答:观待施设粗想细想。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无寻唯伺想则有寻有伺想名粗,若观待有寻有伺想则无寻唯伺想名细;若观待无寻无伺想则无寻唯伺想名粗,若观待无寻唯伺想则无寻无伺想名细;若观待色界想则欲界想名粗,若观待欲界想则色界想名细;若观待无色界想则色界想名粗,若观待色界想则无色界想名细;若观待不系想则无色界想名粗,若观待无色界想则不系想名细,如是施设粗想细想,如是名为若粗若细。
若劣若胜者,云何施设劣想胜想?
答:观待施设劣想胜想。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有覆无记想则不善想名劣,若观待不善想则有覆无记想名胜;若观待无覆无记想则有覆无记想名劣,若观待有覆无记想则无覆无记想名胜;若观待有漏善想则无覆无记想名劣,若观待无覆无记想则有漏善想名胜;若观待无漏善想则有漏善想名劣,若观待有漏善想则无漏善想名胜;若观待色界想则欲界想名劣,若观待欲界想则色界想名胜;若观待无色界想则色界想名劣,若观待色界想则无色界想名胜;若观待不系想则无色界想名劣,若观待无色界想则不系想名胜,如是施设劣想胜想,如是名为若劣若胜。
若远若近者,云何远想?
答:过去未来想。
云何近想?
答:现在想。
复次云何远想?
答:若想过去非无间灭,若想未来非现前起是名远想。
云何近想?
答:若想过去无间已灭,若想未来现前正起是名近想,如是名为若远若近。
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为一聚?
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故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
说名想蕴者,云何说名想蕴?
答:于此想蕴,显想显蕴显身显聚,是故名为说名想蕴。
诸所有行者,云何名为诸所有行?
答:尽所有行谓六行身。
何等为六?
谓眼触所生行,耳鼻舌身意触所生行,如是名为诸所有行。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者,云何过去行?
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过去尽灭离变,过去性过去类过去世摄,是名过去行。
云何未来行?
答:若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转未已现转,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性未来类未来世摄,是名未来行。
云何现在行?
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聚集出现住,未已谢未已尽灭未已离变,和合现前,现在性现在类现在世摄,是名现在行。
若内若外者,云何内行?
答:若行在此相续,已得不失是名内行。
云何外行?
答:若行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续若非情数,是名外行。
若粗若细者,云何施设粗行细行?
答:观待施设粗行细行。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无寻唯伺行则有寻有伺行名粗,若观待有寻有伺行则无寻唯伺行名细;若观待无寻无伺行则无寻唯伺行名粗,若观待无寻唯伺行则无寻无伺行名细;若观待色界行则欲界行名粗,若观待欲界行则色界行名细;若观待无色界行则色界行名粗,若观待色界行则无色界行名细;若观待不系行则无色界行名粗,若观待无色界行则不系行名细,如是施设粗行细行,如是名为若粗若细。
若劣若胜者,云何施设劣行胜行?
答:观待施设劣行胜行。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有覆无记行则不善行名劣,若观待不善行则有覆无记行名胜;若观待无覆无记行则有覆无记行名劣,若观待有覆无记行则无覆无记行名胜;若观待有漏善行则无覆无记行名劣,若观待无覆无记行则有漏善行名胜;若观待无漏善行则有漏善行名劣,若观待有漏善行则无漏善行名胜;若观待色界行则欲界行名劣,若观待欲界行则色界行名胜;若观待无色界行则色界行名劣,若观待色界行则无色界行名胜;若观待不系行则无色界行名劣,若观待无色界行则不系行名胜,如是施设劣行胜行,如是名为若劣若胜。
若远若近者,云何远行?
答:过去未来行。
云何近行?
答:现在行。
复次云何远行?
答:若行过去非无间灭,若行未来非现前起,是名远行。
云何近行?
答:若行过去无间已灭,若行未来现前正起是名近行,如是名为若远若近。
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为一聚?
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故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
说名行蕴者,云何说名行蕴?
答:于此行蕴显行显蕴显身显聚,是故名为说名行蕴。
诸所有识者,云何名为诸所有识?
答:尽所有识,谓六识身。
何等为六?
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如是名为诸所有识。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者,云何过去识?
答:若识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过去尽灭离变,过去性过去类过去世摄,是名过去识。
云何未来识?
答:若识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转未已现转,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性未来类未来世摄,是名未来识。
云何现在识?
答:若识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转已现转,聚集出现住,未已谢未已尽灭未已离变,和合现前,现在性现在类现在世摄,是名现在识。
若内若外者,云何内识?
答:若识在此相续已得不失是名内识。
云何外识?
答:若识在此相续,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续是名外识。
若粗若细者,云何施设粗识细识?
答:观待施设粗识细识。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无寻唯伺识则有寻有伺识名粗,若观待有寻有伺识则无寻唯伺识名细;若观待无寻无伺识则无寻唯伺识名粗,若观待无寻唯伺识则无寻无伺识名细;若观待色界识则欲界识名粗,若观待欲界识则色界识名细;若观待无色界识则色界识名粗,若观待色界识则无色界识名细;若观待不系识则无色界识名粗,若观待无色界识则不系识名细,如是施设粗识细识,如是名为若粗若细。
若劣若胜者,云何施设劣识胜识?
答:观待施设劣识胜识。
复如何等?
答:若观待有覆无记识则不善识名劣,若观待不善识则有覆无记识名胜;若观待无覆无记识则有覆无记识名劣,若观待有覆无记识则无覆无记识名胜;若观待有漏善识则无覆无记识名劣,若观待无覆无记识则有漏善识名胜;若观待无漏善识则有漏善识名劣,若观待有漏善识则无漏善识名胜;若观待色界识则欲界识名劣,若观待欲界识则色界识名胜;若观待无色界识则色界识名劣,若观待色界识则无色界识名胜;若观待不系识则无色界识名劣,若观待无色界识则不系识名胜,如是施设劣识胜识,如是名为若劣若胜。
若远若近者,云何远识?
答:过去未来识。
云何近识?
答:现在识。
复次云何远识?
答:若识过去非无间灭,若识未来非现前起,是名远识。
云何近识?
答:若识过去无间已灭,若识未来现前正起,是名近识,如是名为若远若近。
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为一聚?
答:推度思惟称量观察集为一聚,是故名为如是一切略为一聚。
说名识蕴者,云何说名识蕴?
答:于此识蕴显识显蕴显身显聚,是故名为说名识蕴。
五取蕴者,一色取蕴,二受取蕴,三想取蕴,四行取蕴,五识取蕴。
云何色取蕴?
答:若色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
云何受取蕴?
答:若受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受取蕴。
云何想取蕴?
答:若想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想取蕴。
云何行取蕴?
答:若行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行取蕴。
云何识取蕴?
答:若识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识取蕴。
五妙欲者,一眼所识色,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此可爱色能引诸欲随顺染着,名眼所识色妙欲;二耳所识声,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此可爱声能引诸欲随顺染着,名耳所识声妙欲;三鼻所识香,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此可爱香能引诸欲随顺染着,名鼻所识香妙欲;四舌所识味,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此可爱味能引诸欲随顺染着,名舌所识味妙欲;五身所识触,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此可爱触能引诸欲随顺染着,名身所识触妙欲。
云何眼所识色妙欲?
答:若色欲界系眼触所生爱所缘,是名眼所识色妙欲。
云何耳所识声妙欲?
答:若声欲界系耳触所生爱所缘,是名耳所识声妙欲。
云何鼻所识香妙欲?
答:若香欲界系鼻触所生爱所缘,是名鼻所识香妙欲。
云何舌所识味妙欲?
答:若味欲界系舌触所生爱所缘,是名舌所识味妙欲。
云何身所识触妙欲?
答:若触欲界系身触所生爱所缘,是名身所识触妙欲。
五悭者,一住处悭,二家悭,三色赞悭,四利养悭,五法悭。
云何住处悭?
答:若于住处顾恋系心,谓如有一作如是念:“愿此住处属我非余。我于此处经行敷设,居止受用勿余复得。”彼于住处顾恋系心,于他有情障碍遮止,不施不惠不随施惠,不弃不舍不遍弃舍,是名住处悭。
云何家悭?
答:若于施主家顾恋系心,谓如有一作如是念:“愿此施主家属我非余。我于此家独入独出,往还亲昵居止受用勿余复得。”彼于施主家顾恋系心,于他有情障碍遮止,不施不惠不随施惠,不弃不舍不遍弃舍,是名家悭。
云何色赞悭?
答:若于色赞顾恋系心,谓如有一作如是念:“愿我独得微妙好色,众所乐见颜貌端正,成就第一清净圆满,诸显形色余无及者。愿我独得广大名称善声善誉,遍诸方维一切世间,皆共赞颂余无及者。唯我善知受用饮食及余资具,令所饮食随时消化资具长养,面色光泽皮肤细软,众所爱乐余不能及。唯我善知冠带衣服,及诸严具庄饰形貌,令极显好余皆不及。”彼于色赞顾恋系心,于他有情障碍遮止,不施不惠不随施惠,不弃不舍不遍弃舍,是名色赞悭。
云何利养悭?
答:若于利养顾恋系心,谓如有一作如是念:“愿我独得世间利养,余不能得。愿独差我受诸利养,不差余人。愿独知我具大福慧,随时布施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及余资财,一切世间无及我者。”彼于利养顾恋系心,于他有情障碍遮止,不施不惠不随施惠,不弃不舍不遍弃舍,是名利养悭。
云何法悭?
答:若于教法顾恋系心,谓如有一作如是念:“愿我独能宣说正法,余皆不能。愿我独能令他诵念余皆不能。愿我独能问答决择余皆不能。愿我独能持素怛缆及毘奈耶阿毘达磨,余皆不能。愿我独能分别解释善理教者所造诸论及自能造,余皆不能。”彼于教法顾恋系心,于他有情障碍遮止不施不惠不随施惠,不弃不舍不遍弃舍,是名法悭。
五趣者,一地狱趣,二傍生趣,三鬼趣,四人趣,五天趣。
云何地狱趣?
答:与诸地狱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地狱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地狱趣;复次由上品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地狱生地狱中结地狱生,是名地狱趣;复次地狱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地狱趣。
云何傍生趣?
答:与诸傍生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傍生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傍生趣;复次由愚钝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往于傍生生傍生中结傍生生,是名傍生趣;复次傍生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傍生趣。
云何鬼趣?
答:与诸鬼众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鬼界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鬼趣;复次由悭吝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鬼界生鬼界中结鬼界生,是名鬼趣;复次鬼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鬼趣。
云何人趣?
答:与诸人众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人中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人趣;复次由下品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人中生于人中结人中生,是名人趣;复次人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人趣。
云何天趣?
答:与诸天众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天上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天趣;复次由上品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天上生于天上结天上生,是名天趣;复次天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天趣。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一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07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8-2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二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五法品第六之二
 
五盖者,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沈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
贪欲盖者,云何贪欲?
答:于诸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希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是名贪欲。
云何贪欲盖?
答:由此贪欲障心蔽心,镇心隐心盖心覆心缠心裹心,故名贪欲盖。
瞋恚盖者,云何瞋恚?
答: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蘗(nie4斫木余)欲为扰恼,已瞋当瞋现瞋,乐为过患极为过患意极愤恚,于诸有情各相违戾,欲为过患已为过患当为过患现为过患,是名瞋恚。
云何瞋恚盖?
答:由此瞋恚障心蔽心镇心,隐心盖心覆心缠心裹心,故名瞋恚盖。
惛沈睡眠盖者,云何惛沈?
答:所有身重性心重性,身不调柔性心不调柔性,身惛沈心惛沈[梦-夕+登]瞢愦闷,是名惛沈。
云何睡眠?
答:染污心中所有眠梦,不能任持,心昧略性是名睡眠。
云何惛沈睡眠盖?
答:由此惛沈睡眠障心蔽心镇心,隐心盖心覆心缠心裹心,故名惛沈睡眠盖。
掉举恶作盖者,云何掉举?
答:诸有令心不寂不静,掉举等掉举心掉举性,是名掉举。
云何恶作?
答:染污心中所有令心变悔恶作恶作性,是名恶作。
云何掉举恶作盖?
答:由此掉举恶作障心蔽心镇心,隐心盖心覆心缠心裹心,故名掉举恶作盖。
疑盖者,云何疑?
答:于佛法僧及苦集灭道,生起疑惑二分二路,踌躇犹豫犹豫箭不悦不悦行,不决度不悟入,非已一趣非当一趣非现一趣,是名疑。
云何疑盖?
答:由此疑故障心蔽心镇心,隐心盖心覆心缠心裹心,故名疑盖。
五心栽者,云何为五?
具寿当知,如有一类于大师所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若于大师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一于大师所心栽未断未遍知。
如有一类于正法所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若于正法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二于正法所心栽未断未遍知。
如有一类于所学处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若于所学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三于所学处心栽未断未遍知。
如有一类于教诫所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若于教诫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四于教诫所心栽未断未遍知。
如有一类于诸苾刍上座聪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称赞护念敬爱,于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毁骂陵辱触恼,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若于苾刍上座聪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称赞护念敬爱,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毁骂陵辱触恼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五于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未断未遍知。
若于大师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一于大师所心栽未断未遍知者,云何大师?
答:谓诸如来应正等觉是名大师。
云何于大师所疑惑犹豫?
答:于诸如来应正等觉,发起种种疑惑犹豫,是名于大师所疑惑犹豫。
云何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答:若于大师生起种种疑惑犹豫,便于彼断不能发起随顺心随顺欲随顺信,随顺胜解已胜解当胜解,是名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云何是名第一?
答: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云何于大师所心栽?
答:若于如来应正等觉,生起种种疑惑犹豫,便于彼心自作栽事。譬如农夫虽有良田,若不耕垦即便坚硬,多诸栽蘗,秽草不植何况嘉苗?于大师所疑惑犹豫亦复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刚强作栽蘗事,尚不令心得邪决定,况正决定?是名于大师所心栽。
云何未断未遍知?
答:彼于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断未遍知。
若于正法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二于正法所心栽未断未遍知者,云何正法?
答:爱尽离灭究竟涅槃,是名正法。
云何于正法疑惑犹豫?
答:若于爱尽离灭究竟涅槃,生起种种疑惑犹豫,是名于正法疑惑犹豫。
云何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答:若于正法生起种种疑惑犹豫,便于彼断不能发起随顺心随顺欲随顺信,随顺胜解,已胜解当胜解,是名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云何是名第二?
答: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二。
云何于正法所心栽?
答:若于爱尽离灭究竟涅槃,生起种种疑惑犹豫,便于彼心自作栽事。譬如农夫虽有良田,若不耕垦即便坚硬,多诸栽蘗,秽草不植何况嘉苗?于正法所疑惑犹豫亦复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刚强作栽蘗事,尚不令心得邪决定,况正决定?是名于正法所心栽。
云何未断未遍如?
答:彼于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断未遍知。
若于所学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三于所学处心栽未断未遍知者,云何所学?
答: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正知正见施设学处,是名所学。如说:我如是学我学此事,于理善法不能证得,我如是学我学此事,于理善法则能证得。
云何于所学疑惑犹豫?
答:于诸如来应正等觉施设学处生起种种疑惑犹豫,是名于所学疑惑犹豫。
云何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答:若于所学生起种种疑惑犹豫,便于彼断不能发起随顺心随顺欲随顺信,随顺胜解已胜解当胜解,是名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云何是名第三?
答: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三。
云何于所学心栽?
答:若于如来应正等觉,正知正见施设学处,生起种种疑惑犹豫,便于彼心自作栽事。譬如农夫虽有良田,若不耕垦即便坚硬,多诸栽蘗,秽草不植何况嘉苗?于所学处疑惑犹豫亦复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刚强作栽蘗事,尚不令心得邪决定,况正决定?是名于所学处心栽。
云何未断未遍知?
答:彼于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断未遍知。
若于教诫疑惑犹豫,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四于教诫所心栽未断未遍知者,云何教诫?
答: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正知正见,半月半月所说别解脱戒经,是名教诫。如说:我如是教诫,我教诫此事于理善法不能证得,我如是教诫,我教诫此事,于理善法则能证得。
云何于教诫疑惑犹豫?
答:于诸如来应正等觉,半月半月所说别解脱戒经,生起种种疑惑犹豫,是名于教诫疑惑犹豫。
云何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答:若于教诫生起种种疑惑犹豫,便于彼断不能发起随顺心随顺欲随顺信,随顺胜解已胜解当胜解,是名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云何是名第四?
答: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四。
云何于教诫所心栽?
答:若于如来应正等觉正知正见,半月半月所说别解脱戒经,生起种种疑惑犹豫,便于彼心自作栽事。譬如农夫虽有良田,若不耕垦即便坚硬,多诸栽蘗,秽草不植何况嘉苗?于教诫所疑惑犹豫亦复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刚强作栽蘗事,尚不令心得邪决定,况正决定?是名于教诫所心栽。
云何未断未遍知?
答:彼于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断未遍知。
若于苾刍上座聪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乃至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称赞护念敬爱,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毁骂陵辱触恼,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是名第五于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未断未遍知者,云何大师?
答:谓诸如来应正等觉。
云何有智同梵行者?
答:谓舍利子,大采菽氏,大营构氏,大饮光,大执藏,大劫庀那,大迦多衍那,大准陀,大善见,大路,大名,无灭欲乐金毘罗等贤圣弟子是名有智同梵行者,若为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者,共所称赞护念敬爱,是名苾刍上座聪慧久入佛法久修梵行,即此苾刍名有智梵行者。
云何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毁骂陵辱触恼?
答:于彼有智梵行者所,起瞋恚心发不随顺语不随顺语表,毁辱陵突,是名如是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毁骂陵辱触恼。
云何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答:若于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毁骂陵辱触恼,便于彼断不能发起随顺心随顺欲随顺信,随顺胜解已胜解当胜解,是名不悟入无胜解无净信。
云何是名第五?
答: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五。
云何于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
答:若于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毁骂陵辱触恼,便于彼心自作栽事。譬如农夫虽有良田若不耕垦,即便坚硬多诸栽蘗,秽草不植何况嘉苗?于诸有智梵行者所,瞋恚毁骂陵辱触恼亦复如是,覆蔽其心令心刚强,作栽蘗事,尚不令心得邪决定,况正决定?是名于诸有智梵行者所心栽。
云何未断未遍知?
答:彼于心栽未降伏未永害,是名未断未遍知。
五心缚者,云何为五?
“具寿当知,如有一类于身未离贪,未离欲未离亲未离爱未离渴。彼由于身未离贪等故,便于炽然、加行、永断、寂静、证得上义,心不悟入无净信不安住无胜解。若于炽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无胜解,是名第一于身未离贪等心缚未降伏未永害。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于诸欲境未离贪,未离欲未离亲未离爱未离渴。彼由于欲未离贪等故,便于炽然、加行、永断、寂静、证得上义,心不悟入无净信不安住无胜解。若于炽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无胜解,是名第二于欲未离贪等心缚未降伏未永害。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乐与在家出家离住,于乐同乐于苦同苦,同喜同忧,于诸事务皆共兴起,究竟随转不相舍离。彼由乐与在家出家杂住等故,便于炽然、加行、永断、寂静、证得上义,心不悟入无净信不安住无胜解。若于炽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无胜解,是名第三乐相杂住心缚未降伏未永害。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于诸正论是圣除遣,能趣向心离盖可乐所,谓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少欲论喜足论损减论省事论,永断论离染论寂灭论,随顺缘性缘起等论。彼于宣说如是论时,不恭敬听不属耳听,不住受教心不行法随法,越大师教,于诸学处不乐受学。彼由宣说如是论时,不恭敬听等故,便于炽然、加行、永断、寂静、证得上义,心不悟入无净信不安住无胜解。若于炽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无胜解,是名第四于诸正论心缚未降伏未永害。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少小证得,虽有后时所作胜事而中止息。彼由少小证得等故便于炽然、加行、永断、寂静、证得上义,心不悟入无净信不安住无胜解。若于炽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无胜解,是名第五于后胜所作心缚未降伏未永害。”
此中于身未离贪,未离欲未离亲未离爱未离渴者,谓顾恋身令心被缚不得出离故,说于身未离贪等。
便于炽然加行永断寂静证得上义者,云何便于炽然?谓若于身生顾恋者,便于永断精勤勇猛,势用策励不可制伏策心相续,是名炽然;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炽然。
云何便于加行?谓若于身生顾恋者,便于永断若习若修若多所作是名加行;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加行。
云何便于永断?谓若于身生顾恋者,便于永断八圣道支是名永断;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永断。
云何便于寂静?谓若于身生顾恋者,便于永断住空闲室是名寂静;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寂静。
云何便于证得上义?谓若于身生顾恋者,便于永断证得爱尽离灭涅槃,是名证得上义;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证得上义。
心不悟入无净信不安住无胜解者,谓若于身生顾恋者,彼于永断不起随顺心随顺信,随顺欲随顺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是故说心不悟入等。
是名第一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于身未离贪等心缚者,谓若于身深生顾恋,彼心被缚甚缚极缚。如被壮人以坚绳索缚已水浇,彼名被缚甚缚极缚,如是于身深生顾恋,彼心被缚甚缚极缚。
言未降伏未永害者,谓未断未遍知。
于欲未离贪等心缚,广说亦尔。
乐与在家出家杂住者,谓常乐与在家出家喧杂而住。
于乐同乐,于苦同苦者,谓于乐事同受其乐,于诸苦事同受其苦。
同喜同忧者,谓于喜事同生欢喜,于诸忧事同起愁忧。
于诸事务皆共兴起,究竟随转不相舍离者,谓于种种所作事业,皆共相助身心无怠,余如前说。
于诸正论者,云何正论?谓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发起语论,言说宣唱评议显了,词辩语路语音语业语表,是名正论。
言是圣者有二种,圣谓由善故及无漏故。此中言论由善故圣,非由无漏故说是圣。
言除遣者,谓此正论长夜能引少欲喜足,易满易养损减除遣,杜多功德知量清净,故名除遣。
能趣向心离盖可乐者,今此义中说心名心,谓此正论令心断盖清净可乐,由斯故说能趣向心离盖可乐。
言戒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犯戒过患持戒功德,故名戒论。
言定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散动过患正定功德,故名定论。
言慧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恶慧过患妙慧功德,故名慧论。
解脱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邪解脱过患正解脱功德,故名解脱论。
解脱智见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邪智过患正智功德,故名解脱智见论。
少欲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多欲过患少欲功德,故名少欲论。
喜足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不喜足过患喜足功德,故名喜足论。
损减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增益生死过患损减生死功德,故名损减论。
省事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多事过患省事功德,故名省事论。
永断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诸结过患断结功德,故名永断论。
离染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贪染过患离染功德,故名离染论。
寂灭论者,谓此正论能正显了有身过患灭有身功德,故名寂灭论。
随顺缘性缘起论者,谓此正论能正宣说施设建立显了缘起缘已生法及彼善忍,故名随顺缘性缘起论。
彼于宣说如是论时,不恭敬听不属耳听,不住受教心,不行法随法,越大师教,于诸学处不乐受学者,谓缠所缠于诸正论,不能恭敬属耳听等。
便于炽然者,谓缠所缠于诸正论,不能恭敬属耳听等,便于永断精勤勇猛势用,策励不可制伏策心相续是名炽然;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炽然。
便于加行者,谓缠所缠,于诸正论不能恭敬属耳听等,便于永断若习若修若多所作,是名加行;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加行。
便于永断者,谓缠所缠,于诸正论不能恭敬属耳听等,便于永断八圣道支,是名永断;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永断。
便于寂静者,谓缠所缠,于诸正论不能恭敬属耳听等,便于永断住空闲室,是名寂静;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寂静。
便于证得上义者,谓缠所缠,于诸正论不能恭敬属耳听等,便于永断证得爱尽,离灭涅槃,是名证得上义;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证得上义。
心不悟入无净信不安住无胜解者,谓缠所缠,于诸正论不能恭敬属耳听等,便于永断不起随顺心随顺信随顺欲随顺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是故说心不悟入等。
是名第四,及心缚言准前应说。
少小证得虽有后时所作胜事,而中止息者,云何少小证得?谓如一类唯得戒禁便生喜足,或复乃至唯证少分死生智通便生喜足,如是等名少小证得。
虽有后时所作胜事者,谓彼未能永断烦恼,亦未证得诸烦恼断,由斯故说,虽有后时所作胜事。
而中止息者,谓舍善轭精进懈废,由此故名而中止息。
便于炽然者,谓于此界未作劬劳未断诸结,便于永断精勤勇猛势用策励不可制伏策心相续,是名炽然;彼于此中不起欲乐,由斯故说便于炽然。
便于加行永断寂静证得上义等,皆准前应说。
是名第五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五。
于后胜所作心缚者,谓于此界未作劬劳未断诸结,心便被缚甚缚极缚。如被壮人以坚绳索缚已水浇,彼名被缚甚缚极缚,如是有后胜所作者,彼于此界未作劬劳未断诸结,心便被缚甚缚极缚。
言未降伏未永害者,谓未断未遍知。
五顺下分结者,云何为五?
一欲贪顺下分结,二嗔恚顺下分结,三有身见顺下分结,四戒禁取顺下分结,五疑顺下分结。
欲贪顺下分结者,欲贪云何?
答:于诸欲境诸贪等贪,广说乃至贪类贪生,是名欲贪。
顺下分结者,下分谓欲界,上分谓色无色界,由此欲贪未断未遍知故,便往欲界生于欲界结欲界生,故名欲贪顺下分结。
嗔恚顺下分结者,嗔恚云何?
答: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广说乃至现为过患,是名嗔恚。
顺下分结,广说如前。
有身见顺下分结者,有身见云何?
答:于五取蕴等,随观见我或我所,从此起忍欲慧观见,是名有身见。
顺下分结,广说如前。
戒禁取顺下分结者,戒禁取云何?
答:如有一类执取于戒,谓由此戒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超诸苦乐及能证得超苦乐处;复有一类执取于禁,谓由此禁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超诸苦乐及能证得超苦乐处;或有一类执取戒禁,谓由戒禁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超诸苦乐及能证得超苦乐处,是名戒禁取。
顺下分结,广说如前。
疑顺下分结者,疑云何?
答:于佛法僧及苦集灭道生起疑惑,广说乃至非现一趣,是名疑。
顺下分结者,下分谓欲界,上分谓色无色界,由此疑未断未遍知,故便往欲界生于欲界结欲界生,故名疑顺下分结。
五顺上分结者,云何为五?
一色贪顺上分结,二无色贪顺上分结,三掉举顺上分结,四慢顺上分结,五无明顺上分结。
色贪顺上分结者,色贪云何?
答:于色界系修所断法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贪爱,是名色贪。
顺上分结者,下分谓欲界,上分谓色无色界,由此色贪未断未遍知,故便往色界生于色界结色界生故名色贪顺上分结。
无色贪顺上分结者,无色贪云何?
答:于无色界系修所断法,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贪爱,是名无色贪。
顺上分结者,下分谓欲界,上分谓色无色界,由此无色贪未断未遍知,故便往无色界生于无色界结无色界生故名无色贪顺上分结。
掉举顺上分结者,掉举云何?
答:于色无色界系修所断法,诸不寂静不极寂静,掉举生性等掉举生性,心躁扰性,是名掉举。
顺上分结者,下分谓欲界,上分谓色无色界,由此掉举未断未遍知,故便往色无色界,生于色无色界结色无色界生,故名掉举顺上分结。
慢顺上分结者,慢云何?
答:于色无色界系修所断法,诸慢恃执慢性心高举心轻蔑,是名慢。
顺上分结,广说如前。
无明顺上分结者,无明云何?
答:于色无色界系修所断法,诸无智愚痴无明黑暗,是名无明。
顺上分结者,下分谓欲界,上分谓色无色界,由此无明未断未遍知故,便往色无色界,生于色无色界结色无色界生,故名无明顺上分结。
后嗢拖南曰:
 后五法十四  谓不忍及忍 
 损减与圆满  语路无能处,
 胜支解脱想  解脱处根力 
 不还及净居  出离界各五。
有五不忍过失,五能忍功德,五损减,五圆满,五语路,五无堪能处,五胜支,五成熟解脱想,五解脱处,五根,五力,五不还,五净居天,五出离界。
五不忍过失者,云何为五?
一者暴恶,二者忧悔,三者众生不爱不乐,四者十方恶名流布,五者身坏命终当堕恶趣地狱。
云何暴恶?
答:诸不能忍补特伽罗,不忍因缘集诸刀杖乐为损害,故名暴恶。
云何忧悔?
答:诸不能忍补特伽罗,不忍因缘行身恶行行语恶行行意恶行。彼行身语意恶行已,多生忧悔,身心热恼,故名忧悔。
云何众生不爱不乐?
答:诸不能忍补特伽罗,不忍因缘若被他骂即还反骂,若被他嗔即还反嗔,若被他打即还反打,若被他害即还反害,若被他弄即还反弄,由此众生不爱不乐,彼由如是反骂等缘故,说众生不爱不乐。
云何十方恶名流布?
答:诸不能忍补特伽罗,不忍因缘常与斗诤,好相言讼,轻弄毁蔑,由此恶名十方流布,彼由如是斗诤等缘,故说十方恶名流布。
云何身坏命终当堕恶趣地狱?
答:诸不能忍补特伽罗,不忍因缘多行增上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彼行增上身语意恶行已,身坏命终当堕恶趣大地狱中受诸剧苦故,说身坏命终当堕恶趣地狱。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二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08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8-2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三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五法品第六之三
 
五能忍功德者,一者不暴恶,二者不忧悔,三者众生爱乐,四者十方善名流布,五者身坏命终当生善趣天上。
云何不暴恶?
答:诸有能忍补特伽罗,能忍因缘不集刀杖不为损害名不暴恶。
云何不忧悔?
答:诸有能忍补特伽罗,能忍因缘行身妙行,行语妙行,行意妙行,彼行身语意妙行已,不生忧悔身心清凉名不忧悔。
云何众生爱乐?
答:诸有能忍补特伽罗,能忍因缘骂不反骂,嗔不反嗔,打不反打,害不反害,弄不反弄,由此众生悉皆爱乐,彼由如是不反骂等缘故,名众生爱乐。
云何十方善名流布?
答:诸有能忍补特伽罗,能忍因缘常无斗诤,不相言讼轻弄毁蔑,由此十方善名流布,彼由如是无斗诤等缘故,说十方善名流布。
云何身坏命终当生善趣天上?
答:诸有能忍补特伽罗,能忍因缘多行增上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彼行增上身语意妙行已,身坏命终当生善趣天世界中受诸妙乐,故说身坏命终当生善趣天上。
五损减者,云何为五?
一者亲属损减,二者财富损减,三者无病损减,四者戒损减,五者见损减。
亲属损减云何?
答:若有亲属遭诸灾害,谓由王故贼故火故水故死故,又少亲属亦得名为亲属损减,如是名为亲属损减。
问:何故名为亲属损减?
答:以如是法非可爱非可乐非可忍,无救护有违损不可意,是故名为亲属损减。
财富损减云何?
答:若有财富遭诸灾害,谓由王故贼故火故水故怨故,又少财宝亦得名为财富损减,如是名为财富损减。
问:何故名为财富损减?
答:以如是法非可爱非可乐非可喜非可意,余如前说。
无病损减云何?
答:若于身中遭如是病,谓头痛等广说如前,又此身中多有疹疾,亦得名为无病损减,如是名为无病损减。
问:何故名为无病损减?
答:以如是法非可爱等广说如前。
戒损减云何?
答:害生命,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又诸所有不善戒,若诸所有非理所引戒,若诸所有障碍定戒,如是一切名戒损减。
问:何故名为戒损减耶?
答:以如是法非可爱非可乐非可忍,无救护有违损不可意,以如是法非可爱果,非可乐果,非可喜果,非可意果,非适意果,不悦意果,以如是法,非可爱异熟,非可乐异熟,非可喜异熟,非可意异熟,非适意异熟,不悦意异熟,是故名为戒损减。
见损减云何?
答:诸所有见,无施与无祠祀无爱乐,乃至广说,又诸所有不善见,若诸所有非理所引见,若诸所有障碍定见,如是一切名见损减。
问:何故名为见损减耶?
答:以如是法非可爱,广说乃至不悦意异熟,是故名为见损减。
五圆满者,云何为五?
一者亲属圆满,二者财富圆满,三者无病圆满,四者戒圆满,五者见圆满。
亲属圆满云何?
答:若有亲属无诸灾害,谓非王故贼故火故水故死故,又多亲属亦得名为亲属圆满,如是名为亲属圆满。
问:何故名为亲属圆满?
答:以如是法可爱可乐可忍,有救护无违损称可意,是故名为亲属圆满。
财富圆满云何?
答:若有财富无诸灾害,谓非王故贼故火故水故怨故,又多财宝亦得名为财富圆满,如是名为财富圆满。
问:何故名为财富圆满?
答:以如是法可爱可乐可喜可意,余如前说。
无病圆满云何?
答:若于身中无如是病,谓头痛等广说如前,又此身中无诸疹疾,亦得名为无病圆满,如是名为无病圆满。
问:何故名为无病圆满?
答:以如是法是可爱等广说如前。
戒圆满云何?
答: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又诸所有善戒,若诸所有如理所引戒,若诸所有不障碍定戒,如是一切名戒圆满。
问:何故名为戒圆满耶?
答:以如是法可爱可乐可忍,有救护无违损称可意,以如是法可爱果,可乐果,可喜果,可意果,适意果,悦意果,以如是法可爱异熟,可乐异熟,可喜异熟,可意异熟,适意异熟,悦意异熟,是故名为戒圆满。
见圆满云何?
答:诸所有见,有施与有祠祀有爱乐,乃至广说,又诸所有善见,若诸所有如理所引见,若诸所有不障碍定见,如是一切名见圆满。
问:何故名为见圆满耶?
答:以如是法是可爱,广说乃至悦意异熟,是故名为见圆满。
五语路者,云何为五?
一者或时语或非时语,二者或实语或不实语,三者或引义利语,或引无义利语,四者或细软语或粗犷语,五者或慈愍语或嗔恚语。
或时语或非时语者,问:云何非时语?
答:有二种非时,一者内二者外。
内非时云何?
答:且如举他罪苾刍,或贪缠所缠,或嗔缠所缠,或痴缠所缠,或遭剧苦或有重病,或复不能与他言论,是为内非时。
外非时云何?
答:且如举他罪苾刍所欲举者,或贪缠所缠或嗔缠所缠或痴缠所缠,或遭剧苦或有重病,或复不能受他言论,或未受具补特伽罗现在前住,是名外非时。
此中所有若内非时若外非时,总略为一数为非时,如是时语名非时语。
问:云何时语?
答:有二种时,一者内二者外。
内时云何?
答:且如举他罪苾刍,非贪缠所缠非嗔缠所缠非痴缠所缠,无剧苦无重病,复有堪能与他言论,是名内时。
外时云何?
答:且如举他罪苾刍所欲举者,非贪缠所缠非嗔缠所缠非痴缠所缠,无剧苦无重病,复有堪能受他言论,无未受具补特伽罗现在前住,是名外时。
此中所有内时外时,总略为一数之为时,如是时语名为时语,是故名为或时语或非时语。
或实语或不实语者,问:云何不实语?
答:且如苾刍举他苾刍不见不闻不疑犯戒犯见犯轨则犯净命罪,彼如是语名不实语。
问:云何实语?
答:且如苾刍举他苾刍实见实闻实疑犯戒犯见犯轨则犯净命罪,彼如是语名为实语,是故名为或实语或不实语。
或引义利语或引无义利语者,问:云何引无义利语?
答:且如苾刍举他苾刍犯戒犯见犯轨则犯净命罪,然他苾刍于如是罪已陈首已发露已显示已悔除,实无余言有余,彼如是语名引无义利语。
问:云何引义语?
答:且如苾刍举他苾刍犯戒犯见犯轨则犯净命罪,然他苾刍于如是罪未陈首未发露未显示未悔除,或有余言有余,彼如是语名引义利语,是故名为或引义利语或引无义利语。
或细软语或粗犷语者,问:云何粗犷语?
答:且如苾刍于他苾刍结恨愤发凶暴恶意,作如是言:“汝见如是所犯罪否?汝是恶沙门,愚钝沙门,无羞耻沙门,难调难伏!汝应陈首如是诸罪,勿有覆藏。”彼如是语名粗犷语。
问:云何细软语?答:且如苾刍往他苾刍所,作如是言:“具寿已犯如是如是罪,应陈首应发露勿覆藏,陈首则安乐不陈首不安乐。”彼如是语名细软语,是故名为或细软语或粗犷语。
或慈愍语或嗔恚语者,问:云何嗔恚语?
答:且如苾刍于他苾刍有嗔恚心有损害心而举犯戒犯见犯轨则犯净命罪,彼如是语名嗔恚语。
问:云何慈愍语?
答:且如苾刍于他苾刍有慈愍心与慈愍具,往至其所举所犯戒犯见犯轨则犯净命罪,彼如是语名慈愍语,是故名为或慈愍语或嗔恚语。
五无堪能处者,云何为五?
谓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故思断生命,无复堪不与物盗心取,无复堪行非梵行习淫欲法,无复堪能正知说虚诳语,无复堪能贮积受用诸欲乐具。
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故思断生命者,谓由彼因彼缘故思断生命,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故,于彼因缘已永断已遍知,如断树根截多罗顶,令后有趣成不生法故,名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故思断生命。
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不与物盗心取,行非梵行习淫欲法,正知说虚诳语亦尔。
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贮积受用诸欲乐具者,谓由彼因彼缘贮积受用诸欲乐具,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故,于彼因缘已永断已遍知,如断树根截多罗顶,令后有趣成不生法故,名阿罗汉苾刍诸漏已尽,无复堪能贮积受用诸欲乐具。
五胜支者,云何为五?
“具寿当知,诸圣弟子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第一胜支。复次具寿诸圣弟子无谄无诳淳直性类,于大师有智同梵行者所如实自显,是名第二胜支。复次具寿诸圣弟子少疾无病成等熟腹非极冷热,时节调和无诸苦恼,由斯饮食易正消化,是名第三胜支。复次具寿诸圣弟子勤精进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诸善法常不舍轭,假使唯余皮筋骨在,身诸血肉皆悉干枯,为得所求殊胜善法,发勤精进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若求证得精进炽然终无中废,是名第四胜支。复次具寿诸圣弟子具慧安住成就世间,有出没慧圣慧出慧善通达慧,彼所作慧正尽苦慧,是名第五胜支。”
于如来所修植净信者,如来云何?
答:应正等觉说名如来。
净信云何?
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诸信,信性随顺性印可性,已爱乐当爱乐现爱乐性,心清净性故名净信。
即此净信于如来所,已修植当修植现修植,由斯故说于如来所修植净信。
言根生者,谓此净信有二种根,一者无漏智,二者无漏善根,故名根生。
言安住者,谓由如是行相根生,即由如是行相安住,若由如是行相安住,即由如是行相根生故名安住。
不能引夺者,谓由成就如是净信,一切世间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若余众生诸天人类,皆不能引不能夺不能引夺,不能倾不能等倾不能等极倾,不能摇不能等摇不能等极,不能动不能等动不能等极动,是故说为不能引夺。
是名第一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言胜支者,谓由净信增盛,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后后转胜故名胜支。
言无谄者,谄云何?
答:诸心险性若心奸性,若心曲性心杂乱性,心不显了性心不正直性,心不调善性皆名为谄;无如是谄故名无谄。
言无诳者,诳云何?
答:伪斗伪秤伪函伪语于他罔帽极罔帽遍罔帽,罔帽业欺弄迷惑,皆名为诳;无如是诳故名无诳。
淳直性类者,谓重显了无谄诳性,是故复说淳直性类。
于大师有智同梵行者所,如实自显者,大师云何?
答:谓诸如来应正等觉说名大师。
有智同梵行者云何?
答:谓舍利子,大采菽氏,大营构氏,大迦叶波,大执藏,大劫庀那,大迦多衍那,大准陀,大善见,大路,大名,无灭欲乐金毘罗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若彼具寿多贪嗔痴有所违犯,便于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所,如实陈首施设建立分别显了,发露开示无所覆藏,由斯故说于大师有智同梵行者所,如实自显。
是名第二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二。
言胜支者,谓由无谄诳增盛,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后后转胜故名胜支。
言少疾者,多疾云何?
答:谓头痛等乃至广说,及余多种逼恼疹疾能生种种不安隐触住在身中皆名多疾,如是疾无故名少疾。
言无病者,重显少疾。
成等熟腹非极冷热,时节调和无诸苦恼,由斯饮食易正消化者,谓彼成就非极冷热,平等成就生熟二藏。若有成就极冷藏者,诸所饮噉极迟成就,令身沉重无所堪任,不能精勤修胜断行;若有成就极热藏者,诸所饮噉极速成熟,令身羸劣无所堪任,不能精勤修胜断行。由彼成就非极冷热生熟二藏,时节调和无诸苦恼,有所饮噉易正消化,令身强盛有所堪任故能精勤修胜断行。
是名第三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三。
言胜支者,谓由少疾等增盛,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后后转胜故名胜支。
勤精进住者,精进云何?
答:若于出离远离所生善法,精勤勇猛势用策励,不可制伏策心相续,是名精进。由彼成就如是精进,于所修习能行胜行,进趣证会是故说为勤精进住。
言有势者,谓彼上品精进圆满故名有势。
言有勤者,谓即显示精进坚固故名有勤。
言有勇坚猛者,谓由成就精进力故,勇决而取、坚住而取、猛利而取,诸有所取,是善非恶随所取相,守护不舍,如获他国善能守护是故说为有勇坚猛。
于诸善法常不舍轭者,谓于善法不舍勤勇精进无断,是故说为于诸善法常不舍轭。
为得所求殊胜善法若未证得,精进炽然终无中废者,谓若未得阿罗汉果,精进炽然常无懈废,由斯故说为得所求殊胜善法,若未证得精进炽然终无中废。
是名第四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四。
言胜支者,谓由精进增盛,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后后转胜故名胜支。
具慧安住者,慧云何?
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于诸法相能简择极简择,广说乃至毘钵舍那是名为慧。言安住者,谓由成就如是慧故,于诸法相能行胜行进趣证会,由斯故说具慧安住。
成就世间有出没慧者,世间谓五取蕴。云何为五?谓色取蕴,受想行识取蕴。彼由成就如是慧故,能如实知此五取蕴生及变坏,由斯故说成就世间有出没慧。
言圣慧者有二种圣,一者善故圣,二者无漏故圣。此慧具由二种圣故说名为圣,故名圣慧。
言出慧者,谓彼成就如是慧故,能出离欲界,及能出离色无色界故名出慧。
善通达慧者,谓彼成就如是慧故,于苦集灭道谛,由苦集灭道相能通达,善通达各别通达,是故名为善通达慧。
彼所作慧者,谓彼所引学无间道所有胜慧,此中说为彼所作慧。
正尽苦慧者,正云何?
答:因故门故理趣故行相故说名为正。尽苦慧者,五取蕴名为苦,此慧能令五取蕴尽,等尽遍尽证永尽,故名尽苦慧。
是名第五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五。
言胜支者,谓由具慧增盛,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后后转胜故名胜支。
五成熟解脱想者,云何为五?
一无常想,二无常苦想,三苦无我想,四厌逆食想,五死想。
无常想云何?
答:一切行皆无常,于无常行由无常故,如理思惟诸想等想现前而想已想当想现想是名无常想。
无常苦想云何?
答:一切行皆无常,由无常故有是苦者,于诸苦行由苦相故,如理思惟诸想等想现前而想已想当想现想是名无常苦想。
苦无我想云何?
答:一切行皆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于无我行由无我故,如理思惟诸想等想现前而想已想当想现想是名苦无我想。
厌逆食想云何?
答:“诸苾刍等应于段食发起厌逆俱行作意,及起毁呰俱行作意,以不净想思惟段食。”其事云何?
答:于诸糜饭应起膖胀死尸胜解,于粥羹臛应起人之稀粪胜解,于生酥奶酪应起人之髓脑胜解,于熟酥油沙糖及蜜应起人之肪膏胜解,于糗应起骨屑胜解,于饼应起人皮胜解,于盐应起碎齿胜解,于莲根茎生菜枝叶应起连发髑髅胜解,于诸浆饮应起人之脓血胜解。彼于段食发起如是厌逆毁呰俱行作意,以不净相思惟段食,诸想等想现前而想已想当想现想是名厌逆食想。
死想云何?
答:于自身命极善作意思惟无常诸想等想现前而想已想当想现想是名死想。
如是五种名成熟解脱想。
问:何缘此五名成熟解脱想耶?
答:解脱有三种,一心解脱,二慧解脱,三无为解脱,由此五想有为解脱未生令生,生已增长坚固广大,由斯速证无为解脱,由此因缘名成熟解脱想。
五解脱处者,云何为五?
“具寿当知,若诸苾刍苾刍尼等,或有大师为说法要,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如如大师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义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轻安,身轻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生厌,厌故能离,离故得解脱,是名第一解脱处。是诸苾刍苾刍尼等安住此处,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尽者能尽诸漏,未得无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证得。
复次具寿,若诸苾刍苾刍尼等,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而能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如如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义,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轻安,身轻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生厌,厌故能离,离故得解脱,是名第二解脱处。是诸苾刍苾刍尼等安住此处,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尽者能尽诸漏,未得无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证得。
复次具寿,若诸苾刍苾刍尼等,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而能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如如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义,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轻安,身轻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生厌,厌故能离,离故得解脱,是名第三解脱处。是诸苾刍苾刍尼等安住此处,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尽者能尽诸漏,未得无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证得。
复次具寿,若诸苾刍苾刍尼等,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亦不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而能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如如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处趣,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义,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轻安,身轻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生厌,厌故能离,离故得解脱,是名第四解脱处。是诸苾刍苾刍尼等安住此处,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尽者能尽诸漏未得无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证得。”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三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09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8-2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五法品第六之四
 
“复次具寿,若诸苾刍苾刍尼等,虽无大师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亦不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亦不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而能善取随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复善通达,如如善取随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复善通达,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义,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欣故心喜,生喜故身轻安,身轻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生厌,厌故能离,离故得解脱,是名第五解脱处。是诸苾刍苾刍尼等安住此处,念未住者能住正念,心未定者能住正定,漏未尽者能尽诸漏,未得最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证得。”
此中大师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者,问大师云何?
答:即诸如来应正等觉说名大师。
问: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云何?
答:解憍陈那马胜贤胜雾气大名那舍圆满无垢妙臂牛主舍利子大采菽氏大迦叶波大劫庀那大营构氏大迦多衍那大执藏大善见大路随顺无灭欲乐金毘罗等,皆名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问:法云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为法。
即前大师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以诸名身句身文身,为彼宣说施设建立,开显分别明了开示,由此故言为说法要。
如如大师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为说法要,如是如是彼于法要能正了知若法若义者,问能正了知若法云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为法。彼于此法等了近了明了,通达品类差别,获得无二无退转智故名能正了知若法。
问:能正了知若义云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所显所了所说所遍说,所示所等示,所开名义,彼于此义,等了近了明了通达品类差别,获得无二无退转智,是名能正了知若义。
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者,最初所发喜名为欣。彼于此欣起等起,生等生,转现转,聚集出现,由斯故说便发起欣。
欣故生喜者,谓上品欣转名为喜。彼于此喜,起等起,生等生,转现转,聚集出现,由斯故说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轻安者,谓彼从欣生心喜故,于现法中身重性断心重性断,身有堪能心有堪能,身细滑心细滑,身轻软心轻软,身离盖心离盖,身无懒惰心无懒惰,身无疲倦心无疲倦,由斯故说心喜故身轻安。
身轻安故受乐者,谓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广说乃至身无疲倦心无疲惓故,身便有乐心受妙喜,由斯故说身轻安故受乐。
受乐故心定者,谓受乐故远离劳倦,无劳倦法平等行故,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三摩地,由斯故说受乐故心定。
心定故如实知见者,谓彼若时心住等住无二无转,尔时于苦如实知见苦,于集灭道如实知见集灭道,由斯故说心定故如实知见。
如实知见故生厌者,谓彼若时于苦如实知见苦,于集灭道如实知见集灭道,尔时于五取蕴便生厌毁违逆而住,由斯故说如实知见故生厌。
厌故能离者,谓彼若时于五取蕴能生厌毁违逆而住,尔时便于贪嗔痴三不善根,能损能薄令渐缺减。如人以水浸渍黄衣置日光中染色速脱,如是若时于五取蕴能生厌毁违逆而住,尔时便于三不善根能损能薄令渐缺减,由斯故说厌故能离。
离故得解脱者,谓彼若时能损能薄能渐缺减三不善根,尔时便于贪嗔痴等心得解脱,由斯故说离故得解脱。
是名第一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解脱处者,此中何谓解脱处耶?
答:此中七法名解脱处,一者正了知法,二者正了知义,三者欣,四者喜,五者轻安,六者乐,七者定。
是诸苾刍苾刍尼等者,谓若能引学无间道,于此义中说为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处者,谓住此处等住近住,是故说为安住此处。
念未住者能住正念者,谓能住四念住。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者,谓能住四静虑。
漏未尽者能尽诸漏者,问:诸漏云何?
答:有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彼于此三漏能尽等尽遍尽现尽当尽速尽,由斯故说漏未尽者能尽诸漏。
未得无上安隐涅槃者能疾证得者,谓诸爱尽离灭涅槃,说为无上安隐涅槃。彼速于此能得随得能触能证,由斯故说未得无上安隐涅槃者,能疾证得。
而能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者,谓以广大音声读诵。
如先所闻究竟法要,而能为他广说开示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者,谓彼而能为他宣说施设建立,开显分别明了显示。
如先所闻究竟法要而能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者,谓能独处寂静,寻思遍寻思,简择遍简择观察遍观察,如先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
而能善取随一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复善通达者,谓能善取定及定相,于彼定相能善思惟,又善了知复善通达入住出相,余如前说。
五根者,云何为五?
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此五根相,如前广说。
五力者,云何为五?
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问:信力云何?
答: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信力。
问:精进力云何?
答:于己生不善法为永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四种正断是名精进力。
问:念力云何?
答:于内身住循身观......乃至广说四种念住是名念力。
问:定力云何?
答: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广说四种静虑是名定力。
问:慧力云何?
答:如实了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行圣谛,是名慧力。
问:何故名力?
答:因如是力,依如是力,住如是力,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皆可断截摧伏破坏故名为力。
五不还者,云何为五?
一者中般涅槃补特伽罗,二者生般涅槃补特伽罗,三者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四者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五者上流补特伽罗。
云何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即于现法已断五顺下分结,未断五顺上分结,造作增长起异熟业,非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便得如是无漏道力,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由此补特伽罗根极猛利结极微薄,已超欲界未至色界,于其中间便得如是无漏道力,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五顺下分结已断已遍知,五顺上分结未断未遍知,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生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不久,便得如是无漏道力,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是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由此补特伽罗才生未久便得如是无漏道力,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复次有说如是补特伽罗才生未久便得如是无漏道力,进断余结此后乃至尽寿而住,方入无余般涅槃界故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五顺下分结已断已遍知,五顺上分结未断未遍知,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后时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由此补特伽罗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修不息加行道,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复次有说,由此补特伽罗依有为缘定,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五顺下分结已断已遍知,五顺上分结未断未遍知,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生已,后时依无行道,以无勤行无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进断余结,入无余依般涅槃界,是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无行涅槃补特伽罗?
答:由此补特伽罗依无行道以无勤行无勤作意,修止息加行道,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复次有说,由此补特伽罗依无为缘定,进断余结入无余依般涅槃界故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上流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五顺下分结已断已遍知,五顺上分结未断未遍知......乃至现入杂修世俗第四静虑,将命终时退三静虑,住初静虑,临命终时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梵众天中;生已,后时现入世俗第二静虑,临命终时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光音天中;生已,后时现入世俗第三静虑,临命终时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遍净天中;生已,后时现入世俗第四静虑,临命终时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广果天中;生已,后时现入下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临命终时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无烦天中;生已,后时现入中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临命终时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无热天中;生已,后时现入上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临命终时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善现天中;生已,后时入上胜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临命终时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善见天中;生已,后时入上上品最极圆满杂修世俗第四静虑,临命终时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往生色界色究竟天;生已,后时方得如是无漏道力,进断余结入无余依般涅槃界,是名上流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上流补特伽罗?
答:有二种流,谓生死业及彼烦恼。彼于此二俱未断未遍知。彼由此因及此缘故,上行随行上流随流故名上流补特伽罗。
复次有作是言说,由此不还补特伽罗渐次胜进于后后定,能领随领能受随受,永无退转故名上流。
复次上流略有二种,何谓为二,一者行色界,二者行无色界。行色界者,以色究竟天为最极处,行无色界者,以非想非非想处天为最极处。
五净居天者,云何为五?
答: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现天,四善见天,五色究竟天。
云何无烦天?
答:谓此与彼诸无烦天是一类为伴侣共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皆同;又若生在无烦天中,所有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蕴,是名无烦天;复次以无烦天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名无烦天;复次以无烦天身无烦扰心无烦扰,由彼身心无烦扰故,领受寂静遍净无漏微妙诸受故名无烦天;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谓无烦天故名无烦天。
云何无热天?
答:谓此与彼诸无热天同一类为伴侣共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皆同;又若生在无热天中,所有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蕴,是名无热天;复次以无热天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名无热天;复次以无热天身无热恼心无热恼,由彼身心无热恼故,领受寂静遍净无漏微妙诸受故名无热天;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谓无热天故名无热天。
云何善现天?
答:谓此与彼诸善现天同一类,为伴侣共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皆同;又彼生在善现天中,所有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蕴,是名善现天;复次以善现天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名善现天;复次以善现天形色微妙,众所乐观清净端严,超过无烦无热天众故名善现天;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谓善现天故名善现天。
云何善见天?
答:谓此与彼诸善见天同一类,为伴侣共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皆同;又彼生在善见天中,所有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蕴,是名善见天;复次以善见天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名善见天;复次以善见天形色转微妙,众所转乐观转清净端严,超过无烦无热善现天众故名善见天;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谓善见天故名善见天。
云何色界究竟天?
答:谓此与彼诸色究竟天同一类,为伴侣共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皆同;又复生在色究竟天中,所有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蕴,是名色究竟天;复次以色究竟天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名色究竟天;复次以色究竟天所得自体,于生色趣最胜第一故名色究竟天;复次此天亦名碍究竟天,碍谓碍身,此是碍身最究竟处故名碍究竟天;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谓色究竟天,或谓碍究竟天故名色究竟天,或名碍究竟天。
五出离界者,云何为五?
“具寿当知,诸有多闻圣弟子众具猛利见,若念诸欲便于诸欲心不趣入不信乐,不安住无胜解,卷缩不伸弃舍而住,厌恶毁呰制伏违逆,如烧筋羽卷缩不伸,如是多闻圣弟子众具猛利见,若念诸欲便于诸欲心不趣入……乃至广说;若念出离,便于出离深心趣入信乐安住,有胜解不卷缩恒舒泰,心不厌毁任运现行,其心安乐易善修习,于诸欲缘所起诸漏损害热恼,皆得解脱,从彼起已离系解脱,不受彼因彼缘诸受,如是名为于欲出离。于恚无恚于害无害于色无色,应知亦尔。
具寿当知诸有多闻圣弟子众具猛利见若念有身,便于有身心不趣入不信乐,不安住无胜解,卷缩不伸弃舍而住,厌恶毁呰制伏违逆,如烧筋羽卷缩不伸,如是多闻圣弟子众具猛利见,若念有身,便于有身心不趣入……乃至广说;若念有身灭涅槃,便于有身灭涅槃深心趣入信乐安住,有胜解不卷缩恒舒泰,心不厌毁任运现行,其心安乐易善修习,于有身缘所起诸漏损害热恼,皆得解脱,从彼起已离系解脱,不受彼因彼缘诸受,如是名为有身出离。”
此中诸有者,谓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类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寿边际故名诸有。
多闻者,谓闻多正法。
多正法者谓契经,应诵,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闻此诸法故名多闻。
圣弟子者,圣谓诸佛,佛之弟子名圣弟子,诸能归依佛法僧者,一切皆得圣弟子名,故名圣弟子。
具猛利见者,云何猛利?
答:上品圆满故名猛利。
云何为见?
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于法简择极简择......广说乃至毘钵舍那故名为见。
若念诸欲者,云何名诸欲?
答:欲亦名诸欲,欲界亦名诸欲,五妙欲境亦名诸欲,今此义中意说五妙欲境名诸欲,由此故名若念诸欲。
便于诸欲心不趣入不信乐不安住无胜解者,谓圣弟子于妙欲境,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不起随顺、心随顺、信随顺、欲随顺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由此故名便于诸欲心不趣入不信乐不安住无胜解。
卷缩不伸者,谓圣弟子于诸妙欲,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心不乐住不随顺,不趣向不临入故名卷缩不伸。
弃舍而住厌恶毁呰制伏违逆者,谓圣弟子于诸妙欲,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于诸妙欲弃舍而住,厌恶毁呰制伏违逆故名弃舍而住厌恶毁呰制伏违逆。
若念出离者,云何出离?
答:出离亦名出离,出离界亦名出离,色界善根亦名出离,初静虑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初静虑名出离,由此故名若念出离。
便于出离深心趣入,信乐安住有胜解者,谓圣弟子于此出离,以胜解俱行作意审思惟时,便生随顺、心随顺、信随顺、欲随顺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由此故名便于出离深心趣入信乐安住,有胜解。
不卷缩恒舒泰者,谓圣弟子于此出离,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心乐安住顺趣临入故名不卷缩恒舒泰。
心不厌毁任运现行者,谓圣弟子于此出离,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非如于欲心不乐住,厌恶毁呰制伏违逆,由此故言心不厌毁任运现行。
其心安乐者,谓圣弟子当于尔时,其心安乐无劳无损成无倦法,由此故言其心安乐。
易修习者,谓圣弟子当于尔时,数数修习数数作意,相应修习故名易修习。
善修习者,谓圣弟子当于尔时,因故门故理故行故,殷重修习,坚住修习,恭敬修习,作意修习故名善修习。
于诸欲缘所起诸漏,损害热恼皆得解脱,从彼起已离系解脱者,谓圣弟子由此因缘,于诸欲中心得解脱,从彼起已离系解脱,由斯故说于诸欲缘所起诸漏,损害热恼皆得解脱,从彼起已离系解脱。
不受彼因彼缘诸受者,谓于诸欲若未断未遍知便受苦受,若已断已遍知不受苦受,由斯故说不受彼因彼缘诸受。
如是名为于欲出离者,问:今于此中何谓出离?
答:永断诸欲亦名出离,超过诸欲亦名出离,舍离尘俗亦名出离,色界善根亦名出离,初静虑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初静虑名出离。
于恚无恚者,问:恚云何?
答:恚亦名恚,恚界亦名恚,今此义中意说恚界名恚。
问:无恚云何?
答:无恚亦名无恚,无恚界亦名无恚,慈心定亦名无恚,今此义意说慈心定名无恚。
于害无害者,问:害云何?
答:害亦名害,害界亦名害,今此义中意说害界名害。
问:无害云何?
答:无害亦名无害,无害界亦名无害,悲心定亦名无害,今此义中意说悲心定名无害。
于色无色者,问:色云何?
答:色亦名色,色界亦名色,四静虑亦名色,今此义中意说四静虑名色。
问:无色云何?
答:无色亦名无色,无色界亦名无色,四无色亦名无色,今此义中意说四无色名无色。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具猛利见者,如前说。
若念有身者,有身亦名有身,五取蕴亦名有身,今此义中意说五取蕴名有身。
便于有身心不趣入等如前欲说。
若念有身灭者,有身灭亦名灭,择灭亦名灭,今此义中意说择灭名灭非余。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
 
此卷宋本第八幅第八九行云彼色界天中有起(之下便云)坏命终彼色界天(乃至)第九幅原五行补特伽罗复(之下便云)已往生色界(乃至)第十一幅第七行生异熟业身(之下便云)次有作是言说(等)
如是三节文断义绝不相连续今捡二本则宋本错将生异熟业身(之下)坏命终彼色界天(乃至)补特伽罗复(等)凡三十四行之文进而写之于彼色界天中有起(之下)却将中有起(之下)已往生色界(乃)生异熟业身(等)三十四行之文退而写之于补特伽罗复(之下)致令如是今依二本进退而正之
第十二幅原六行善现天中所有无(之下)国本宋本并脱覆无记(乃至)便于诸欲心(等)凡三十五行之文今依丹本足之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09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8-2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五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六法品第七之一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六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
六法云何?此中有二嗢柁南颂,初嗢柁南曰:
 初六法十种  谓内外识触 
 及受想思爱  退不退各六。
有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顺退法,六顺不退法。
六内处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内处,二耳内处,三鼻内处,四舌内处,五身内处,六意内处。
云何眼内处?
答:若眼于色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或彼同分是名眼内处,耳鼻舌身意内处,随所应当广说。
六外处者,云何为六?
答:一色外处,二声外处,三香外处,四味外处,五触外处,六法外处。
云何色外处?
答:若色为眼或已见或今见或当见,或彼同分,是名色外处,声香味触法外处,随所应当广说。
六识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识身,二耳识身,三鼻识身,四舌识身,五身识身,六意识身。
云何眼识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了别性,极了别性,了别色性,是名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触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身,二耳触身,三鼻触身,四舌触身,五身触身,六意触身。
云何眼触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触等触等触性,已触当触,是名眼触身,耳鼻舌身意触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受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受身,二耳触所生受身,三者鼻触所生受身,四舌触所生受身,五身触所生受身,六意触所生受身。
云何眼触所生受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受,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等起,眼触种类眼触所生,眼触所起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受等受,别受已受当受,是名眼触所生受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想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想身,二耳触所生想身,三鼻触所生想身,四舌触所生想身,五身触所生想身,六意触所生想身。
云何眼触所生想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想,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等起,眼触种类眼触所生,眼触所起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想等想,现前等想已想当想,是名眼触所生想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思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思身,二耳触所生思身,三鼻触所生思身,四舌触所生思身,五身触所生思身,六意触所生思身。
云何眼触所生思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思,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眼触为因眼触等起,眼触种类眼触所生眼触所起作意相应,于眼所识色,诸思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作心意业,是名眼触所生思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爱身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触所生爱身,二耳触所生爱身,三鼻触所生爱身,四舌触所生爱身,五身触所生爱身,六意触所生爱身。
云何眼触所生爱身?
答:眼及诸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触,触为缘故受,受为缘故爱,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乐,是名眼触所生爱身,耳鼻舌身意触所生爱身,随所应当广说。
六顺退法者,云何为六?
答:一于佛不恭敬住,二于法不恭敬住,三于僧不恭敬住,四于学不恭敬住,五具恶言,六遇恶友。
于佛不恭敬住者,云何于佛不恭敬性?
答:于佛世尊诸不恭敬性,不等恭敬性,不与自在性,不等与自在性,是名于佛不恭敬性,于法于僧于学亦尔。
具恶言者,云何恶言性?
答:如前恶语说。
遇恶友者,云何恶友性?
答:如前恶友说。
六顺不退法者,云何为六?
答:一于佛有恭敬住,二于法有恭敬住,三于僧有恭敬住,四于学有恭敬住,五具善言,六遇善友。
于佛有恭敬住者,云何于佛有恭敬性?
答:于佛世尊诸恭敬性,有恭敬性,有与自在性,有怖随自在转性,是名于佛有恭敬性,于法于僧于学亦尔。
具善言者,云何善言性?
答:如前善语说。
遇善友者,云何善友性?
答:善友谓佛及佛弟子......广说乃至行远离痴调伏痴行,是名善友性。若于如是善友,诸习近等习近,亲近等亲近,恭敬承事,是名遇善友。
后嗢柁南曰:
 后六有十四  谓喜忧舍恒 
 界出根喜通  明念上观类。
有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六恒住,六界,六出离界,六诤根法,六可喜法,六通,六顺明分想,六随念,六无上法,六观待,六生类。
六喜近行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顺喜处声近行,三鼻嗅香已顺喜处香近行,四舌尝味已顺喜处味近行,五身觉触已顺喜处触近行,六意了法已顺喜处法近行。
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一向可爱一向可乐一向可欣一向可意色以顺喜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喜处作意思惟所生喜受,是名眼见色已顺喜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喜近行亦尔。
六忧近行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顺忧处声近行,三鼻嗅香已顺忧处香近行,四舌尝味已顺忧处味近行,五身觉触已顺忧处触近行,六意了法已顺忧处法近行。
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一向不可爱一向不可乐一向不可欣一向不可意色以顺忧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忧处作意思惟所生忧受,是名眼见色已顺忧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忧近行亦尔。
六舍近行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二耳闻声已顺舍处声近行,三鼻嗅香已顺舍处香近行,四舌尝味已顺舍处味近行,五身觉触已顺舍处触近行,六意了法已顺舍处法近行。
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者,谓眼见色已于非可爱非不可爱,非可乐非不可乐,非可欣非不可欣,非可意非不可意色,以顺舍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舍处作意思惟所生舍受,是名眼见色已顺舍处色近行,耳鼻舌身意舍近行亦尔。
六恒住者,云何为六?
答:一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二耳闻声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三鼻嗅香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四舌尝味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五身觉触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六意了法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
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者,谓眼见色于可爱不可爱,可乐不可乐,可欣不可欣,可意不可意,或所依止,或等无间,或所缘,或处所,或增上色,以顺舍处作意思惟,若于此色由顺舍处作意思惟所生妙舍,是名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耳鼻舌身意恒住亦尔。
问此中舍者何所谓耶?
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任运住性,应知此中说名为舍;复次有说,六识相应缘色声香味触法境,舍受名舍;今此义中应知意说,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惊觉任运住性,行舍名舍。
六界者,云何为六?
答: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风界,五空界,六识界,分别此六如法蕴论。
六出离界者,云何为六?
答:一,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慈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嗔所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慈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嗔所缠缚,若心犹为嗔所缠缚无有是处,谓慈心定必能出离一切嗔缚。”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嗔缚永断亦名出离,超越嗔缚亦名出离,诸慈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慈心定名出离。
二,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悲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害所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悲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害所缠缚,若心犹为害所缠缚无有是处,谓悲心定必能出离一切害缚。”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害缚永断亦名出离,超越害缚亦名出离,诸悲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悲心定名出离。
三,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喜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不乐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喜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不乐缠缚,若心犹为不乐缠缚无有是处,谓喜心定必能出离一切不乐。”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不乐永断亦名出离,超越不乐亦名出离,诸喜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喜心定名出离。
四,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舍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欲贪嗔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舍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欲贪嗔缠缚,若心犹为欲贪嗔缠缚无有是处,谓舍心定必能出离一切欲贪嗔。”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欲贪嗔永断亦名出离,超越欲贪嗔亦名出离,诸舍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舍心定名出离。
五,有具寿作如是言:“我于无相心定虽已习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犹为随相识缠缚。”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于无相心定已习已修,已多所作,无处无容其心犹为随相识缠缚,若心犹为随相识缠缚无有是处,谓无相心定必能出离一切随相识。”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随相识永断亦名出离,超越随相识亦名出离,无相心定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无相心定名出离。
六,有具寿作如是言:“我虽远离我慢不观见我我所,而我心犹为疑犹豫箭缠缚损害。”应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寿远离我慢不观见我我所,无处无容其心犹为疑犹豫箭缠缚损害,若心犹为疑犹豫箭缠缚损害无有是处,谓远离我慢不观见我我所者,必能出离一切疑犹豫箭。”
问:此中出离何所谓耶?
答:我慢永断亦名出离,超越我慢亦名出离,今此义中意说,超越诸慢名出离。
六诤根法者,云何为六?
答:谓有一类有忿有恨,若有忿恨,便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若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即不见法;若不见法即不顾沙门;若不顾沙门便起染着,轻弄斗诤;由起染着轻弄斗诤为所依止,令多众生无义无利受诸苦恼。由此能引无量天人无义无利诸苦恼事。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有所未断,即应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断无得放逸。汝等应使如是诤根无余断灭,如先未起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皆悉已断,即应发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护,令当来世永不复起,是为正断善断诤根。如有忿恨,若有覆恼若有嫉悭若有诳谄若有邪见倒见广说亦尔。
复有一类取着自见起坚固执难教弃舍,若取着自见起坚固执难教弃舍,便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若于大师不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即不见法;若不见法即不顾沙门;若不顾沙门便起染着轻弄斗诤;由起染着轻弄斗诤为所依止,令多众生无义无利受诸苦恼。由此能引无量天人无义无利诸苦恼事。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有所未断,即应聚集和合精勤,方便求断无得放逸。汝等应使如是诤根无余断灭,如先未起如是诤根。汝等若见或内或外皆悉已断,即应发起正念正知猛利之心,精勤防护令当来世永不复起,是为正断善断诤根。有忿有恨若有覆恼若有嫉悭若有诳谄,如是一切皆如前说。
有邪见倒见者,云何邪见?
答:诸所有见,无施与无祠祀,无爱乐......广说乃至无自觉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邪见。
言倒见者,谓即邪见所见颠倒。
取着自见起坚固执难教弃舍者,云何取着自见?
答:执我及世间常,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广说乃至执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唯此谛实余皆愚妄,是名取着自见。
云何起坚固执?
答:即由取着自见,是故起坚执。
云何难教弃舍?
答:由于自见起爱乐等爱乐现前爱乐,是故难教厌离解脱。
六可喜法者,云何为六?
答:“若有苾刍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业,是名第一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发可意,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复有苾刍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语业,是名第二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意业,是名第三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以法获得如法利养,下至钵中所受饮食,于此利养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别藏隐,是名第四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诸所有戒无缺无隙无杂无秽,应供无执善究竟善受取诸有智者称赞无毁,于如是戒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无所藏隐,是名第五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广说乃至无诤一趣。复有苾刍诸所有见是圣出离能善通达,若起作彼能正尽苦,于如是见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学无所藏隐,是名第六可喜法,由此法故能发可爱,能发尊重能发可意,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
于大师所者,云何大师?
答: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说名大师。
及诸有智同梵行者,云何有智同梵行者?
答:解憍阵那乃至广说,是名有智同梵行者。
起慈身业者,云何慈身业?
答:兴起俱行哀愍俱行所有身业,此中意说名慈身业。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此慈身业和合现前,由斯故说于大师所及诸有智同梵行者起慈身业。
是名第一可喜法者,谓如是法是能随顺甚可爱乐,长养端严应供常委支具资粮,是故名可喜法。
能发可爱者,谓由此法能发可爱。
能发尊重者,谓由此法能发尊重。
能发可意者,谓由此法能发可意。
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者,谓由此法能引可爱尊重可意悦意摄受欢喜无违无诤一趣。此中摄受,谓令和合。言一趣者,谓趣一境一味现前。如慈身业,慈语意业应知亦尔。
以法获得如法利养者,云何以法获得如法利养?
答:若诸利养不由矫妄而得,不由诡诈而得,不由现相而得,不由激发而得,不由以利求利而得,然受用时无罪生长,故名以法获得如法利养。
下至钵中所受饮食者,谓下至堕钵中饮食,尚共受用,况余财物?
于此利养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别藏隐者,谓以法获得如法利养,是名于此利养,若苾刍苾刍尼,正学勤策勤策女,近事近事女,是名有智同梵行者,以法所得如法利养,应与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用不应各别藏隐受用。
是名第四可喜法等,如前广说。
诸所有戒者,云何名为诸所有戒?
答:无漏身业语业及命清净,一切皆名诸所有戒。
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者,谓于此戒恒随作恒随转,平等共作平等共转,故名无缺无隙,无杂无秽。
言应供者,谓诸有情有贪嗔痴名为给使,若诸有情离贪嗔痴名为应供,应受给使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常供养故。
言无执者,谓圣弟子于戒不起若取若执。
善究竟者,谓于此戒善守善护至极究竟。
善受取者,谓于此戒殷重恭敬。
具足摄受诸有智者称赞无毁者,谓诸佛及弟子名有智者,此诸智者皆共称赞无诃毁者,由斯故说诸有智者称赞无毁。
于如是戒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受持无所藏隐者,云何名为于如是戒?
答:谓平等戒,平等戒者,谓八圣道支中正语正业正命名平等戒。
与诸有智同梵行者,谓解憍陈那等,皆名有智同梵行者。
等共受持无所藏隐者,谓于此戒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一义利共一所趣,彼此相似。
是名第五可喜法等,如前广说。
诸所有见者,云何名为诸所有见?
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于诸法相诸简择极简择......乃至广说,如是名为诸所有见。
是圣出离等,如前广说。
于如是见与诸有智同梵行者等共修学无所藏隐者,云何名为于如是见?
答:谓平等见。
平等见者,谓八圣道支中正见名平等见......余如前说,如是亦名六和敬法。
六通者,云何为六?
一神境智证通,二天耳智证通,三他心智证通,四宿住智证通,五死生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
云何神境智证通?
答:领受示现种种神境......乃至广说,是名神境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诸神境所有妙智。
云何天耳智证通?
答:以天耳闻种种音声,谓人声非人声远声近声等,是名天耳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天耳境所有妙智。
云何他心智证通?
答:于他有情补特伽罗寻伺心等皆如实知,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如是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脱心解脱心皆如实知,是名他心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他心等所有妙智。
云何宿住智证通?
答:能随忆念过去无量诸宿住事,谓或一生......乃至广说,是名宿住智证通。
问:此中通者何所谓耶?
答:于诸宿住所有妙智。
云何死生智证通?
答:如明广说。
云何漏尽智证通?
答:亦如明广说。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五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11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8-2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六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六法品第七之二
 
六顺明分想者,云何为六?
答:一无常想,二无常苦想,三苦无我想,四厌食想,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此中五想如成熟解脱想说。
云何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答:世间谓五取蕴,即色取蕴......乃至识取蕴。有诸苾刍于五取蕴以有思虑俱行作意审谛思惟,以有恐惧俱行作意审谛思惟,以不可乐俱行作意审谛思惟,以不可喜俱行作意审谛思惟。彼于五取蕴如是思惟时,诸想等想,现前等想,已想当想,是名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问:何故名为顺明分想?
答:明有三种,一无学宿住智证明,二无学死生智证明,三无学漏尽智证明,由前六想令此三明未生者生已生者增长广大故名顺明分想。
六随念者,云何为六?
答:一佛随念,二法随念,三僧随念,四戒随念,五舍随念,六天随念。
云何佛随念?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于世尊所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谓此世尊是如来阿罗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佛,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念随念别念忆念,念性随念性别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记性,是名佛随念。”
云何法随念?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谓佛正法善说......乃至知者内证。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正法,见为根本证智相应......广说如前,是名法随念。”
云何僧随念?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僧:谓佛弟子具足妙行,广说......乃至无止福田世所应供。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僧,见为根本证智相应......广说如前,是名僧随念。”
云何戒随念?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自戒:谓此净戒无缺无隙,广说......乃至诸有智者称赞无毁。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自戒,见为根本证智相应......广说如前,是名戒随念。”
云何舍随念?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自舍:谓,我善得无染财利。我于悭垢所缚众中能离悭垢心无染着,舒手惠施所有财物,弃舍财物心无所顾,分布施与心无偏党。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自舍,见为根本证智相应......广说如前,是名舍随念。”
云何天随念?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天:谓有四大王众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睹史多天,有乐变化天,有他化自在天,若有成就无倒信、戒、闻、舍、慧者从此舍命得生彼天。我亦成就无倒信、戒、闻、舍、慧善,云何不得当生彼天?若圣弟子以如是相随念诸天,见为根本证智相应,诸念随念,别念忆念,念性随念性,别念性,不忘性不忘法性心明记性,是名天随念。”
六无上法者,云何为六?
一见无上,二闻无上,三利无上,四学无上,五行无上,六念无上。
云何见无上?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如有一类补特伽罗往观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或复往观若沙门若婆罗门发起邪见邪见行者,我说彼类虽有所见非无所见,而是下贱本性异生非贤圣见;若有修植清净信爱,往观如来或佛弟子,我说彼类为无上见,能自利益能自安乐,能令自身安隐而住超越灾愁灭诸忧苦,疾能证得如理法要,是名见无上。”
云何闻无上?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如有一类补特伽罗往听象声马声车声步声螺声大小鼓声呼叫声歌舞声伎乐声,或复往听若沙门若婆罗门发起邪见邪见行者所说邪法,我说彼类虽有所闻非无所闻,而是下贱本性异生非贤圣闻;若有修植清净信爱,往听如来或佛弟子所说正法,我说彼类为无上闻,能自利益,广说......乃至疾能证得如理法要,是名闻无上。”
云何利无上?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如有一类补特伽罗或得妻子或得珍财,或得诸谷,或行亲友,或于沙门若婆罗门发起邪见邪见行者得深信乐,我说彼类虽名得利非不得利,而是下贱本性异生非贤圣利;若有修植清净信爱,能于如来及佛弟子得深信乐,我说彼类得无上利,能自利益,广说......乃至疾能证得如理法要,是名利无上。”
云何学无上?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如有一类补特伽罗或学乘象或学乘马,或学乘车或学弯弓,或学放箭或学执钩,或学执索或学执排,或学上乘或学下乘,或学驰走或学跳踯,或学书数或学算印,或学沙门若婆罗门发起邪见邪见行者所说学处,我说彼类虽有所学非无所学,而是下劣本性异生非贤圣学;若有修植清净信爱,能学如来及佛弟子所说学处,我说彼类为无上学,能自利益,广说......乃至能疾证得如理法要,是名学无上。”
云何行无上?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如有一类补特伽罗行调象行或调马行,或调人行或调牛行,或事火行,或事月行或事日行,或事药行或事珠行,或事星宿宫殿等行或行沙门若婆罗门发起邪见邪见行者所受持行,我说彼类虽有所行非无所行,而是下贱本性异生非贤圣行;若有修植清净信爱,能行如来及佛弟子所行之行,我说彼类为行无上,能自利益,广说......乃至疾能证得如理法要,是名行无上。”
云何念无上?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如有一类补特伽罗或念妻子或念财谷,或念亲友,或念沙门若婆罗门发起邪见邪见行者及彼邪法,我说彼类虽有所念非无所念,而是下贱本性异生非贤圣念;若有修植清净信爱,能念如来及佛弟子,我说彼类为念无上,能自利益能自安乐,能令自身安隐而住,超越灾愁灭诸忧苦,疾能证得如理法要,是名念无上。”
此中世尊说伽他曰:
 若得离相应  安隐无上见 
 闻利学行念  必得趣无忧。
六观待者,云何为六?
答:一观待色,二观待声,三观待香,四观待味,五观待触,六观待法。
云何观待色?
答:若色有漏有取,于此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或欲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应生时生,是名观待色,声香味触观待亦尔。
云何观待法?
答:若法有漏有取,于此诸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或欲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应生时生,是名观待法。
六生类者,云何为六?
答:一有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黑法,二有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白法,三有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四有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白法,五有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黑法,六有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云何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黑法?
答:如有一类生贫贱家,谓旃荼罗家,广说......乃至少饮食家。彼生此家,形容丑陋,人不喜见,众共诃毁,多分为他作诸事业,故名为黑。如是黑类行身恶行行语恶行行意恶行,由行三种恶行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趣,生地狱中受诸剧苦,是名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黑法。
云何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白法?
答:如有一类生贫贱家,谓旃荼罗家,广说......乃至少饮食家。彼生此家,形容丑陋,人不喜见,众共诃毁,多分为他作诸事业,故名为黑。如是黑类行身妙行行语妙行行意妙行,由行三种妙行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界中受诸妙乐,是名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白法。
云何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答:如有一类生贫贱家,谓旃荼罗家,广说......乃至少饮食家。彼生此家,形容丑陋,人不喜见,众共诃毁,多分为他作诸事业,故名为黑。如是黑类闻有如来为众宣说如实所证法毘柰耶,便往听受,既听受已得净信心。彼成如是净信心故作是思惟:“居家迫迮譬如牢狱多诸尘秽,出家宽广犹若虚空,一切善法因之生长。”又作是念:“耽着居家,彼尚不能恒修世善,况能尽命精勤修学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是故我应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正信舍家,出趣非家勤修梵行。”既思念已,便于后时弃舍亲财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正信舍家,出趣非家受持净戒,精勤守护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无不具足,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常无毁犯,依斯戒蕴渐次勤修......乃至证得第四静虑,由定心故......乃至漏尽,证得无漏心慧解脱,广说......乃至不受后有,是名黑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云何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白法?
答:如有一类生富贵家,请刹帝力大族,或婆罗门大族,或长者大族,或居士大族,或余随一富贵家生,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彼生此家,形容端正,人皆乐见,众共称美,故名为白。如是白类行身妙行行语妙行行意妙行,由行三种妙行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界中受诸妙乐,是名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白法。
云何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黑法?
答:如有一类生富贵家,谓刹帝力大族,或婆罗门大族,或长者大族,或居士大族,或余随一富贵家生,多饶财宝仓库盈溢。彼生此家,形容端正,人皆乐见,众共称美,故名为白。如是白类行身恶行行语恶行行意恶行,由行三种恶行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趣,生地狱中受诸剧苦,是名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黑法。
云何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答:如有一类生富贵家,谓刹帝力大族,或婆罗门大族,或长者大族,或居士大族,或余随一富贵家生,多饶财宝仓库盈溢,故名为白。如是白类闻有如来为众宣说如实所证法毘柰耶,便往听受,既听受已得净信心。彼成如是净信心故作是思惟:“居家迫迮譬如牢狱,多诸尘秽,出家宽广犹若虚空,一切善法因之生长。”又作是念:“耽着居家,彼尚不能恒修世善,况能尽命精勤修学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是故我应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正信舍家,出趣非家勤修梵行。”既思念已,便于后时弃舍亲财剃除须发,身被法服正信舍家,出趣非家受持净戒,精勤守护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无不具足,于微小罪具大怖畏,受诸学处常无毁犯,依斯戒蕴修根律仪,具念正知断盖证得四种静虑,由斯展转......乃至漏尽,得心解脱及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证通慧,具足觉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白生类补特伽罗生起非黑非白涅槃法。
 
七法品第八之一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七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
七法云何?嗢拖南曰:
 支数具财力  非妙妙各二 
 识住与随眠  事止诤各七。
有七等觉支,七补特伽罗,七定具,七财七力,七非妙法,七妙法,复有七非妙法,复有七妙法,七识住,七随眠,七无过失事,七止诤法。
七等觉支者,云何为七?
答:一念等觉支,二择法等觉支,三精进等觉支,四喜等觉支,五轻安等觉支,六定等觉支,七舍等觉支。
云何念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念随念,广说......乃至心明记性,是名念等觉支。
云何择法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简择法,广说......乃至毘钵舍那,是名择法等觉支。
云何精进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诸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是名精进等觉支。
云何喜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欣极欣,数欣欣性欣类,适意悦意可意踊跃非不踊跃,悦受适悦调柔性堪任性,欢悦欢悦性,欢喜欢喜性,是名喜等觉支。
云何轻安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身轻安心轻安,轻安性轻安类,是名轻安等觉支。
云何定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住等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等觉支。
云何舍等觉支?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漏作意相应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是名舍等觉支。
七补特伽罗者,云何为七?
答:一随信行补特伽罗,二随法行补特伽罗,三信胜解补特伽罗,四见至补特伽罗,五身证补特伽罗,六慧解脱补特伽罗,七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随信行补特伽罗?
答:此随信行补特伽罗先凡位中禀性多信,多爱多净多胜解多慈愍,少思惟少称量少观察少简择少推求。彼由多信多爱多净多胜解多慈愍故得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由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以无量门分别开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便作是念:“善哉善哉,所言谛实定不虚妄,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我于今者应懃观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作是念已遂勤观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由勤观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故,便于后时后分修得世第一法,从此无间生苦法智忍相应圣道,观欲界行为无常或苦或空或无我,随一现前,乃至未起道类智现在前,尔时名随信行,是名随信行补特伽罗。
云何随法行补特伽罗?
答:此随法行补特伽罗先凡位中禀性多思惟,多称量多观察多简择多推求,少信少爱少净少胜解少慈愍。彼由多思惟多称量多观察多简择多推求故得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由遇如来或佛弟子宣说正法教授教诫,以无量门分别开示,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便作是念:“善哉善哉,所言谛实定不虚妄,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我于今者应自审知,应自审见应自审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作是念已便自审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由自审察诸行无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无我故,便于后时后分修得世第一法,从此无间生苦法智忍相应圣道,观欲界行为无常或苦或空或无我,随一现前......乃至未起道类智现在前,尔时名随法行,是名随法行补特伽罗。
云何信胜解补特伽罗?
答:即随信行补特伽罗得道类智故,舍随信行性,入信胜解数,是名信胜解补特伽罗。
云何见至补特伽罗?
答:即随法行补特伽罗得道类智故,舍随法行性,入见至数,是名见至补特伽罗。
云何身证补特伽罗?
答:若补特伽罗虽于八解脱身已证具足住,而未以慧永尽诸漏,是名身证补特伽罗。
云何慧解脱补特伽罗?
答:若补特伽罗虽于八解脱身未证具足住,而已以慧永尽诸漏,是名慧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答:若补特伽罗于八解脱身已证具足住,而复以慧永尽诸漏,是名俱解脱分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答:有二分障,一烦恼分障,二解脱分障,是名俱分,此补特伽罗于彼二分障,心俱解脱极解脱永解脱,是名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七定具者,云何为七?
答: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如是七种即七道支,应如彼相一一别说是名定具。
问:何故名定具?
答:定谓正定,由七道支资助围绕,令彼增盛具大势力,自在运转究竟圆满,故名定具。
七财者,云何为七?
一者信财,二者戒财,三者惭财,四者愧财,五者闻财,六者舍财,七者慧财。
云何信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信财。”
云何戒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是名戒财。”
云何惭财?
答:如世尊说:“有具惭者,于可惭羞恶不善法,有诸杂染能感后有,有极炽然苦异熟果,能引后世生老死法,深起惭羞,是名惭财。”
云何愧财?
答:如世尊说:“有住愧者,于可愧耻恶不善法,有诸杂染能感后有,有极炽然苦异熟果,能引后世生老死法,深生愧耻,是名愧财。”
云何闻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谓佛所说无上法要,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彼于如是无上法要,具足多闻能持语义,极善通利心无散乱见善通达,是名闻财。”
云何舍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于为悭垢所缠众中能离悭垢,虽住居家而心无着,能行惠舍能舒手施,常乐弃舍好设祠祀,惠舍具足,于行施时平等分布,是名舍财。”
云何慧财?
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圣弟子能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道圣谛,是名慧财。”
此中世尊说伽他曰:
 男子或女人  具信戒惭愧 
 闻舍慧财者  真富贵应知,
 我说彼大士  不虚度一生 
 常生天人中  受富贵妙乐!
七力者,云何为七?
答:一信力,二精进力,三惭力,四愧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
云何信力?
答:如世尊告诸苾刍言:“有圣弟子于如来所修植净信......乃至广说,是名信力。”
云何精进力?
答:如世尊说:“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乃至广说四种正胜,是名精进力。”
云何惭力?
答:如世尊说:“有具惭者,于可惭羞恶不善法......乃至广说,是名惭力。”
云何愧力?
答:如世尊说:“有住愧者,于可愧耻恶不善法......乃至广说,是名愧力。”
云何念力?
答:如世尊说:“于此内身住循身观......乃至广说四种念住,是名念力。”
云何定力?
答:如世尊说:“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广说......乃至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定力。”
云何慧力?
答:如世尊告诸苾刍言:“有圣弟子能如实知此是苦圣谛......乃至广说,是名慧力。”
此中世尊说伽他曰:
 若有诸苾刍  具信勤惭愧 
 及念定慧力  速得尽众苦。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六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12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8-2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七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七法品第八之二
 
七非妙法者,云何为七?
答:一不信,二无惭,三无愧,四懈怠,五失念,六不定,七恶慧。
云何不信?
答:诸不信不信性不现前信性,不随顺不印可,不已忍乐不当忍乐不现忍乐心不清净,是名不信。
云何无惭?
答:诸无惭......乃至广说是名无惭。
云何无愧?
答:诸无愧......乃至广说是名无愧。
云何懈怠?
答:诸下精进性劣精进性,怯精进性惧精进性......广说乃至心懈怠懈怠性,心不勇悍不勇悍性,是名懈怠。
云何失念?
答:诸空念性虚念性失念性心外念性,是名失念。
云何不定?
答:心散乱性。
云何心散乱性?
答:诸心散性,若心乱性心躁扰性,心流荡性不一境性,不安住性,是名心散乱性。
云何恶慧?
答:于不如理所引简择执为如理所引,于如理所引简择执为不如理所引,是名恶慧。如是七种名非妙法。
问:何缘是七名非妙法?
答:非妙谓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谓此诸法非善士边可获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说是七名非妙法。
七妙法者,云何为七?
答:一信,二惭,三愧,四精进,五念,六定,七慧。
云何信?
答:诸信信性,现前信性随顺印可,已忍乐当忍乐现忍乐心清净,是名信。
云何惭?
答:诸惭惭性......乃至广说是名惭。
云何愧?
答:诸愧愧性......乃至广说是名愧。
云何精进?
答:诸非下精进性......乃至广说是名精进。
云何念?
答:诸念随念......广说乃至心明记性是名念。
云何定?
答:诸心住......广说乃至心一境性是名定。
云何慧?
答:于如理所引简择觉为如理所引,于不如理所引简择觉为不如理所引,是名慧。如是七种名为妙法。
问:何缘是七名为妙法?
答:妙谓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谓此诸法唯善士边可获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说是七名为妙法。
复有七非妙法者,云何为七?
答:一不知法,二不知义,三不知时,四不知量,五不自知,六不知众,七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
不知法者,谓不了知如来教法,谓契经、应诵、记说、伽他、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是名不知法。
不知义者,谓不了知彼彼语义,谓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是名不知义。
不知时者,谓不了知是时非时,谓此时应修止相,此时应修举相,此时应修舍相等,是名不知时。
不知量者,谓不了知种种分量,谓所饮所食所尝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睡若觉若语若默,若解劳闷等所有分量,是名不知量。
不自知者,谓不了知自德多少,谓自所有若信若戒,若闻若舍若慧若教,若证若念若族姓若辩才等,是名不自知。
不知众者,谓不了知众会胜劣,谓此是刹帝力众,此是婆罗门众,此是长者众,此是居士众,此是沙门众,此是外道众,我于此中应如是行,应如是住,应如是坐,应如是语,应如是默等,是名不知众。
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者,谓不了知补特伽罗德行胜劣,谓如是如是补特伽罗有如是如是德行或胜或劣,是名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如是七种名非妙法。
问:何缘是七名非妙法?
答:非妙谓非善士,此是彼法名非妙法。谓此诸法非善士边可获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说是七名非妙法。
复有七妙法者,云何为七?
答: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量,五自知,六知众,七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
知法者,谓正了知如来教法,谓契经、应诵、记说、伽他、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是名知法。
知义者,谓正了知彼彼语义,谓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是名知义。
知时者,谓正了知是时非时,谓此时应修止相,此时应修举相,此时应修舍相等,是名知时。
知量者,谓正了知种种分量,谓所饮所食所尝所噉,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睡若觉若语若默,若解劳闷等所有分量是名知量。
自知者,谓正了知自德多少,谓自所有若信若戒若闻若舍,若慧若教若证若念,若族姓若辩才等,是名自知。
知众者,谓正了知众会胜劣,谓此是刹帝力众,此是婆罗门众,此是长者众,此是居士众,此是沙门众,此是外道众,我于此中应如是行,应如是住,应如是坐,应如是语,应如是默等,是名知众。
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者,谓正了知补特伽罗德行胜劣,谓如是如是补特伽罗,有如是如是德行或胜或劣,是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如是七种名为妙法。
问:何缘是七名为妙法?
答:妙谓善士,此是彼法故名妙法。谓此诸法唯善士边可获可得,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名妙法。
七识住者,云何为七?
答:有色有情种种身种种想,如人及一分天,是名第一识住。有色有情种种身一种想,如梵众天劫初起位,是名第二识住。有色有情一种身种种想如光音天,是名第三识住。有色有情一种身一种想如遍净天,是名第四识住。无色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如空无边处天,是名第五识住。无色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如识无边处天是名第六识住。无色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如无所有处天,是名第七识住。
此中有色者,谓彼有情有色,施设有色身,有有色处有有色界,有色蕴故名有色。
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
种种身者,谓彼有情有种种显色身,种种相种种形,非一显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种种身。
种种想者,谓彼有情有乐想苦想不苦不乐想,故名种种想。
如人及一分天者,谓总显示人及欲界天,故名如人及一分天。
是名第一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识住者,云何识住?
答:即此所系所有色受想行识蕴总名识住。
有色者,谓彼有情有色施设有色身,有有色处有有色界,有色蕴故名有色。
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
种种身者,谓彼有情有种种显色身,种种相种种形非一显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种种身。
一种想者,谓诸有情有时有分,于此世界劫将坏时,多往生上光音等天众同分中,于彼具足意成色身,根无缺减,支分圆满形显清净,喜为所噉喜为所食,长寿久住。有时有分,于此世界劫初成时,于下空中有空宫殿欻然而起,有一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先从光音等,天众同分没,生下梵世空宫殿中,独一无二无诸侍者长寿久住。时,彼有情长时住已,欻然生爱及生不乐,作如是念:“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为我伴侣?”当彼有情起此心愿,有余有情亦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复从光音等天众同分没,生下梵宫与前有情共为伴侣。时,前生者便作是念:“我先于此独一无二见寿久住,长时住已欻然生爱及生不乐,作如是念: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为我伴侣?我起如是心愿之时,是诸有情便生此处,满我意愿为我伴侣,是故当知此有情类是我所化。我于此类及余世间,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时,诸有情亦作是念:“我等曾见如是有情,独一无二长寿久住。时,彼有情长时住已,欻然生爱及生不乐,作如是念: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为我伴侣?于彼正起此心愿时,我等便生彼同分内为彼伴侣,由斯我等是彼所化。彼于有情及世间物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故名一想。
如梵众天者,谓此义中总显生在梵众等天,有种种身唯有一想。
劫初起住者,谓劫初生时。
是名第二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二。
识住者,云何识住?
答:即此所系所有色受想行识蕴,总名识住。
有色者,谓彼有情有色施设,有色身有有色处有有色界有色蕴,故名有色。
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
一种身者,谓彼有情有一显色身一种相一种形,无种种显色无种种相无种种形,故名一种身。
种种想者,谓彼有情有乐想不苦不乐想故名种种想。
如光音天者,谓总显示光音等天。
是名第三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三。
识住者,云何识住?
答:即此所系所有色受想行识蕴总名识住。
有色者,谓彼有情有色施设,有色身有有色处有有色界有色蕴,故名有色。
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
一种身者,谓彼有情有一显色身一种相一种形,无种种显色,无种种相,无种种形,故名一种身。
一种想者,谓彼有情唯有乐想故名一种想。
如遍净天者,谓总显示遍净等天。
是名第四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四。
识住者,云何识住?
答:即此所系所有色受想行识蕴名识住。
无色者谓彼有情无色施设,无色身无有色处,无有色界无色蕴,故名无色。
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
超一切色想者,谓超一切眼识身相应想。
灭有对想者,谓灭四识身相应想。
不思惟种种想者,谓无五身识所引意识相应,缘色等种种障碍定想。
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如空无边处天者,谓总显示空无边天。
是名第五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五。
识住者,云何识住?
答:即此所系所有受想行识蕴总名识住。
无色者,谓彼有情无色施设,无色身无有色处无有色界,无色蕴故名无色。
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如识无边处天者,谓总显示识无边处天。
是名第六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六。
识住者,云何识住?
答:即此所系所有受想行识蕴总名识住。
无色者,谓彼有情无色施设,无色身无有色处无有色界,无色蕴故名无色。
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如无所有处天者,谓总显示无所有处天。
是名第七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七。
识住者,云何识住?
答:即此所系所有受想行识蕴总名识住。
七随眠者,云何为七?
答:一欲贪随眠,二瞋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
云何欲贪随眠?
答:若于诸欲诸贪等贪......乃至广说是名欲贪随眠。
云何瞋随眠?
答:若于有情欲为损害......乃至广说是名瞋随眠。
云何有贪随眠?
答:于色无色诸贪等贪......乃至广说是名有贪随眠。
云何慢随眠?
答:诸慢恃执......乃至广说是名慢随眠。
云何无明随眠?
答:三界无智是名无明随眠。
云何见随眠?
答:五见是名见随眠,谓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如是五见名见随眠。
云何疑随眠?
答:于谛犹豫,是名疑随眠。
七无过失事者,云何为七?
“具寿当知,有圣弟子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第一无过失事。复次具寿,有圣弟子安住净戒,精勤守护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无不具足,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常无毁犯,是名第二无过失事。复次具寿,有圣弟子亲近善友,善为伴侣与善交通,是名第三无过失事。复次具寿,有圣弟子乐居闲寂具二远离,谓身远离及心远离,是名第四无过失事。复次具寿,有圣弟子勤精进住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诸善法常不舍轭,是名第五无过失事。复次具寿,有圣弟子具念安住成就最胜常委念支,久作久说皆能忆念,是名第六无过失事。复次具寿,有圣弟子具慧安住成就世间有出没慧圣慧出慧善通达慧,彼所作慧正尽苦慧,是名第七无过失事。”
于如来所修植净信者,云何如来?答:应正等觉说名如来。云何净信?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诸信信性......广说乃至心清净性故名净信。即此净信于如来所已修植当修植现修植,是故说为于如来所修植净信。
根生等言,如前广说。
是名第一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无过失事者,谓能显示清净永断。
安住净戒者,云何净戒?答:诸所作业,谓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是名净戒。安住者,谓成就净戒修行胜行进趣契会,故名安住。
精勤守护别解脱律仪者,云何别解脱?答:谓诸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自知自见,为诸苾刍半月半月常所宣说别解脱契经,是名别解脱。问:何缘说此名别解脱?答:最胜善法由此为门此为上首此为初缘,别行别住由斯故立别解脱名。
精勤守护此律仪者,谓于如是别解脱法恒随作恒随转,由斯故说精勤守护别解脱律仪。
轨则所行无不具足者,谓诸苾刍众有五非轨则及五非所行。云何名为五非轨则?答:一他胜罪,二众余罪,三堕煮罪,四别首罪,五恶作罪。云何名为五非所行?答:一国王家,二执恶家,三淫女家,四音乐家,五酤酒家。诸圣弟子于此所说五非轨则五非所行常乐远离止息弃舍,于正轨则及正所行具足成就,由斯故说轨则所行无不具足。
于微小罪见大怖畏者,谓于小罪起极怖想,由斯故说于微小罪见大怖畏。
受学学处常无毁犯者,谓圣弟子不作是念:“我于如是如是学处应勤修学,我于如是如是学处不勤修学。”诸圣弟子常作是念:“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广说乃至佛薄伽梵自知自见,凡所制立一切学处,我皆受学常无毁犯。”由斯故说受学学处常无毁犯。
是名第二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二。
无过失事者,谓能显示清净永断。
亲近善友者,云何善友?答: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佛弟子皆名善友,复次若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乃至广说故名善友。于斯善友亲近等亲近极亲近,随顺承奉供养恭敬,是故说为亲近善友。
云何名为善为伴侣?
答:于断生命,若不与取,若欲邪行,若虚诳语,若饮诸酒,皆能远离止息弃舍,厌患永断说名谓善。与此善者为伴为侣,随顺趣向身心无二,是故说为善为伴侣。
云何名为与善交通?
答:若于具信具戒多闻具舍具慧,随转随属随顺不逆,是故说为与善交通,复次若于具足出离远离善法,随转随属随顺不逆,是故说为与善交通,复次若于具足出离远离善法,一乐一欲一喜一爱,同乐同欲同喜同爱,是故说为与善交通。
是名第三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三。
无过失事者,谓能显示清净永断。
乐居闲寂者,云何名为乐居闲寂?答:诸空迥舍皆名闲寂。若住此中欢喜爱乐,不生愁思心无厌怖,是故说为乐居闲寂。
具二远离谓身远离乃心远离者,谓住此中能勤修学内心寂止,不离静虑,成就妙观,长空迥舍勤修自义。
能勤修学内心寂止者,谓住此中能勤精进,修学世间四种静虑。
不离静虑者,谓于世间四种静虑常勤思慕,不下不劣,无怯无断是故说为不难静虑。
成就妙观者,谓于世间四种静虑相应妙慧具足成就,是故说为成就妙观。
长空迥舍者,谓住闲寂空迥舍中,由简择力欢喜爱乐,不生愁思心无厌怖,增长身心及诸善法,是故说为长空迥舍。
勤修自义者,谓诸爱尽,离灭涅槃名最上义亦名自义。于如是义精勤修学求疾证得,是故说为勤修自义。
是名第四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四。
无过失事者,谓能显示清净增语。
勤精进住者,云何精进?答:若于出离远离所生善法,精勤勇猛势用策励,不可制伏策心相续是名精进。由彼成就如是精进,于所修习能行胜行进趣证会,是故说为勤精进。
住有势者,谓彼上品精进圆满故名有势。
有勤者,谓即显示精进坚固故名有勤。
有勇坚猛者,谓由成就精进力故勇决而取坚住而取猛利而取,诸有所取是善非恶,随所取相守护不舍,如获他国善能守护,是故说为有勇坚猛。
于诸善法常不舍轭者,谓于善法不舍勤勇,炽然精进无间无断,是故说为于诸善法常不舍轭。
是名第五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五。
无过失事者,谓能显示清净增语。
具念安住者,云何为念?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诸念随念......乃至广说是名为念。
成就最胜常委念支者,谓八支圣道说名常委,此念是彼一支所摄,谓正念支,是故说为成就最胜常委念支。
久作久说皆能忆念者,谓由此念于曾更事不忘不失令心明记,是故记为久作久说皆能忆念。
是名第六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六。
无过失事者,谓能显示清净增语。
具慧安住者,云何名慧?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于诸法相能简择极简择......广说乃至毘钵舍那,是名为慧。言安住者,谓由成就如是慧故,于诸法相能行胜行进趣证会,由斯故说具慧安住。
成就世间有出没慧者,世间谓五取蕴。云何为五?谓色取蕴受想行识取蕴。彼由成就如是慧故,能如实知此五取蕴生及变坏,由斯故说成就世间有出没慧。
言圣慧者,有二种圣,一者善故圣,二者无漏故圣。此慧具由二种圣故,说名为圣,故名圣慧。
言出慧者,谓彼成就如是慧故能出离欲界及能出离色无色界,故名出慧。
善通达慧者,谓彼成就如是慧故于苦集灭道谛由苦集灭道相能通达善通达各别通达,是故名为善通达慧。
彼所作慧者,谓彼所引学无间道所有胜慧,此中说为彼所作慧。
正尽苦慧者,云何名正?答:因故门故理趣故行相故说名为正。尽苦慧者,五取蕴名为苦,此慧能令五取蕴尽等尽遍尽,证永尽故名尽苦慧。
是名第七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七。
无过失事者,谓能显示清净增语。
此中世尊说伽他曰:
 具信戒善友  居寂乐精勤 
 成就念正知  名七无过事。
七止诤法者,云何为七?
答:一现前毘柰耶,二忆念毘柰耶,三不痴毘柰耶,四求彼自性毘柰耶,五取多人语毘柰耶,六取自言持毘柰耶,七如草覆地毘柰耶,如是名为七止诤法。
问:何缘是七名止诤法?
答:诤谓彼此斗讼违诤。由斯七法随一现前,令所起诤皆调止息,由此因缘名止诤法。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七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13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8-2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八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八法品第九之一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八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
八法云何?嗢柁南曰:
 道支数取施  懈怠精进福 
 众世法解脱  胜处各八种。
有八道支,八补特伽罗,八种施,八懈怠事,八精进事,八福生,八种众,八世法,八解脱,八胜处。
八道支者,云何为八?
答: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八正定,此八道支如前广说。
八补特伽罗者,云何为八?
答:一证预流果向,二证预流果,三证一来果向,四证一来果,五证不还果向,六证不还果,七证阿罗汉果向,八证阿罗汉果,如是八种补特伽罗,如法蕴论广说其相。
八种施者,云何为八?
答:一随至施,二怖畏施,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六要名施,七希天施,八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义故施。
云何随至施?
答:如有一类施邻近者,施亲近者,施现至者,谓作是念:“云何乞者现来至此而不施耶?”是名随至施。
云何怖畏施?
答:如有一类有怖故施有畏故施,由怖畏缠而行惠施,彼作是念:“若不行施,勿有如是如是衰损。”是名怖畏施。
云何报恩施?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彼既曾施我如是如是物,我亦应施彼如是如是物。岂得彼恩而不酬报?”是名报恩施。
云何求报施?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我今若施彼如是如是物,彼亦当施我如是如是物。”期他反报而行惠施,是名求报施。
云何习先施?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我之父祖常行惠施。我家长夜惠施无断。我今生在信家施家。我家本来常乐布施,我若不施便断种族。”为护种族而行惠施,是名习先施。
云何要名施?
答:如有一类为得广大妙善称誉声颂美名,遍诸方域而行惠施,是名要名施。
云何希天施?
答:如有一类希求生天胜异熟果,而行惠施,谓:“我命终当生天上,由今布施受天妙乐。”是名希天施。
云何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义故施?
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我心长夜为贪瞋痴之所杂染,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行惠施便发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轻安,身轻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生厌,厌故能离,离故得解脱,解脱故证涅槃,如是布施渐次增长诸胜妙法,辗转证得菩提涅槃微妙上义。”
世尊于此说伽他言:
 于众相圆满  所舍离悭贪 
 施质直应时  必获于大果,
 智者善净心  施可祠可爱 
 以心清净故  遂证得于欣,
 即从此欣心  复发生胜喜 
 由此心喜故  又起身轻安,
 从此身轻安  智者心受乐 
 由心受乐故  定心一境转,
 依如是胜定  心净无染浊 
 调顺有堪能  发如实知见,
 由如实知见  便厌患于身 
 既厌患于身  智者正能离,
 以能远离故  解脱贪嗔痴 
 智者自应知  梵行立生尽,
 如是大利益  应知由布施 
 若缘此修行  必证得常乐。
八懈怠事者,云何为八?
“具寿当知,如有一类,依止城邑或聚落住,于日初分着衣持钵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时作如是念:‘愿得美妙众多饮食。’若不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少身力羸劣不能进修所修胜行,且应偃卧以自将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一懈怠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依止城邑或聚落住,于日初分着衣持钵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时作如是念:‘愿得美妙众多饮食。’若得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多身饱闷重不能进修所修胜行,且应偃卧以自将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二懈怠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昼营事业作如是念:‘我于昼时既营事业身力劳倦,今于夜分不能进修行修胜行,且应偃卧以自将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三懈怠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期至明日作诸事业,便作是念:‘我既明日当作事业,不应进修所修胜行,且应偃卧长养身力。’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四懈怠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昼行道路作如是念:‘我于昼时既行道路身力劳倦,今于夜分不能进修所修胜行,且应偃卧以自将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五懈怠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期至明日当行道路,便作是念:‘我既明日当行道路,不应进修所修胜行,且应偃卧长养身力。’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六懈怠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正为病苦之所婴缠作如是念:‘我正病苦之所婴缠,身力羸劣不任进修所修胜行,且应偃卧以自将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七懈怠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病苦婴缠虽愈未久,作如是念:‘我遭病苦之所婴缠,虽愈未久身力羸劣,不任进修所修胜行,且应偃卧以自将息。’作是念已遂不精勤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八懈怠事。如是八种名懈怠事。”
问:何缘此八,名懈怠事?
答:懈怠者谓懈惰,由斯八事未生而生,生已倍复增长广大,由此因缘名懈怠事。
八精进事者,云何为八?
“具寿当知,如有一类,依止城邑或聚落住,于日初分着衣持钵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时作如是念:‘愿得美妙众多饮食。’若不遂心便作是念:‘我食虽小而身轻利,堪能进修所修胜行。‘作是念已精进炽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一精进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依止城邑或聚落住,于日初分着衣持钵入城邑等巡行乞食。彼乞食时作如是念:‘愿得美妙众多饮食。’若得遂心便作是念:‘我食既多身力强盛,堪能进修所修胜行。’作是念已精进炽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二精进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昼营事业作如是念:‘我于昼时既营事业,无暇修学大师圣教,今于夜分应自策勤补先间缺。’作是念已精进炽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三精进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期至明日作诸事业,便作是念:‘我既明日当作事业,无暇修学大师圣教,今于夜分应预精勤补当间缺。’作是念已精进炽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四精进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昼行道路作如是念:‘我于昼时既行道路,无暇修学大师圣教,今于夜分应自策勤补先间缺。’作是念已精进炽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五精进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期至明日当行道路,便作是念:‘我既明日当行道路,无暇修学大师圣教,今于夜分应预精勤补当间缺。’作是念已精进炽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六精进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正为病苦之所婴缠,便作是念:‘我既病苦之所婴缠,或有是处因斯病苦之所婴缠便舍身命,于大师教空无所得。’作是念已精进炽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七精进事。
复次具寿,如有一类,病苦婴缠虽愈未久,作如是念:‘我遭病苦之所婴缠,虽愈未久或有是处病苦还起,因斯病苦便舍身命,于大师教空无所得。’作是念已精进炽然求得未得求至未至求证未证,是名第八精进事,如是八种名精进事。”
问:何缘此八名精进事?
答:精进者谓策励,由此八事未生而生,生已倍复增长广大,由此因缘名精进事。
八福生者,云何为八?
“具寿当知,如有一类,施诸沙门或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苦行,衣服饮食及诸香华,房舍卧具并灯明等资生什物,见富贵人便作是念:‘由此布施所集善根,愿我来生当得如是富贵人类。’彼于此心若习若修若多所作,由彼于心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先虽爱乐下劣喧杂,后便欣求胜妙寂静。彼有是处,身坏命终还生人中,得富贵类,虽受富贵自在安乐,而具尸罗心愿清净,先人身中尸罗净故,是名第一福生;如愿生人得富贵类,如是愿生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应知亦尔。然梵众天有差别者应说离欲。”
此中是名第一乃至第八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乃至第八。
言福生者,问:何故说此名为福生?
答:摄受福果生于此处,故名福生。
八种众者,云何为八?
答:一刹帝力众,二婆罗门众,三长者众,四沙门众,五四大王众天众,六三十三天众,七魔天众,八梵天众。
云何刹帝力众?
答:显示彼色显示彼蕴显示彼部,是名刹帝力众......乃至梵众广说亦尔。
八世法者,云何为八?
答:一得、二不得、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
云何名得?
答:若于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生什物,诸得别得已得当得,是名为得。
云何不得?
答:若于可爱色声香味触,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生什物,诸不得不别得不已得不当得,是名不得。
云何名毁?
答:诸有隐背不现在前,不称不赞不叹不美亦不揄扬,言:彼信戒闻舍慧等皆不具足,是名为毁。
云何名誉?
答:诸有隐背不现在前,称赞叹美亦复揄扬,言:彼信戒闻舍慧等悉皆具足,是名为誉。
云何名称?
答:诸不隐背正现在前,不诃不毁不骂不辱,称赞叹美亦复揄扬,言:汝信戒闻舍慧等悉皆具足,故名为称。
云何名讥?
答:诸不隐背正现在前,诃毁骂辱不称不赞,不叹不美亦不揄扬,言:汝信戒闻舍慧等皆不具足,是名为讥。
云何名苦?
答:顺苦受触所触故,生身及心苦不平等受,受类所摄,是名为苦。
云何名乐?
答:顺乐受触所触故,生身及心乐是平等受,受类所摄,是名为乐。
世尊于此说伽他言:
 得不得毁誉  及称讥苦乐 
 无常意生欲  变坏法难保,
 智者如实知  现见伏生死 
 于爱非爱法  心不生欣恚,
 彼虽逢顺违  而能弃伏灭 
 于一切解脱  至世边彼岸。
八解脱者,云何为八?
答:若有色观诸色是第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是第二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是第三解脱;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是第四解脱;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是第五解脱;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是第六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是第七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是第八解脱。
若有色观诸色者,谓彼于内各别色想未远离未别远离,未调伏未别调伏,未灭没未破坏。彼由于内各别色想未远离未别远离,未调伏未别调伏,未灭没未破坏故,由胜解力观外诸色或作青瘀或作脓烂,或作破坏或作离散,或作啄噉或作异赤,或作骸骨或作骨锁,是名若有色观诸色。
第一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解脱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是名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者,谓彼于内各别色想已远离已别远离,已调伏已别调伏,已灭没已破坏。彼由于内各别色想已远离已别远离,已调伏已别调伏,已灭没已破坏故,由胜解力观外诸色或作青瘀或作脓烂,或作破坏或作离散,或作啄噉或作异赤,或作骸骨或作骨锁,是名内无色想观外诸色。
第二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二。
解脱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是名解脱。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问:此净解脱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入净解脱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取青树相,所谓青茎青枝青叶青花青果,或取青衣青严具相,或取所余种种青相;既取如是诸青相已,由胜解力思惟想念观察安立信解此色是某青相。彼既如是由胜解力思惟想念观察安立信解此色是某青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色是青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色定是青故,未能住心入净解脱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青相系念思惟,谓此是青非非青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入净解脱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色定是青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青相无二无转,便能证入净解脱定。如观青相观黄赤白,随其所应亦复如是。
第三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三。
解脱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是名解脱。
超一切色想者,云何色想?
答:眼识身相应诸想等想性,现想性已想性,已现想性当想性,当现想性是名色想;复次有说,五识身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色想。今此义中眼识身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色想。入此定时于彼色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极超越,是故说超一切色想。
灭有对想者,云何有对想?
答:四识身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有对想;复次有说,五识身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有对想;复次有说,瞋恚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有对想。今此义中,四识身相应诸想等想......乃至广说是名有对想。入此定时彼有对想已断已遍知,已远离已别远离,已调伏已别调伏,已灭没已破坏,是故说为灭有对想。
不思惟种种想者,云何种种想?
答:有覆缠者所有染污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诸所有想,若不善诸所有想,若非理所引诸所有想能障碍定,如是一切名种种想。入此定时于种种想不引发不随引发不等引发,不思惟不已思惟不当思惟,由斯故说不思惟种种想。
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者,问:此空无边处解脱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入空无边处解脱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先应思惟第四静虑为粗、苦、障,后应思惟空无边处为静、妙、离。彼既思惟第四静虑为粗、苦、障,亦复思惟空无边处为静、妙、离,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相续思惟空无边处。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相续思惟空无边处故未能住心入空无边处解脱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专系念思惟空无边处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入空无边处解脱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是空无边处,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如是空无边处,无二无转便能证入空无边处解脱定。
第四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四。
解脱者,谓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识皆名解脱。
超一切空无边处者,云何超一切空无边处?
答:将欲趣入识无边处时,于一切空无边处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极超越,是故说为超一切空无边处。
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者,问:此识无边处解脱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入识无边处解脱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先应思惟空无边处为粗、苦、障,后应思惟识无边处为静、妙、离。彼既思惟空无边处为苦、粗、障,亦复思惟识无边处为静、妙、离,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相续思惟识无边处。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相续思惟识无边处故未能住心入识无边处解脱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专系念思惟识无边处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入识无边处解脱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是识无边处;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如是识无边处,无二无转便能证入识无边处解脱定。
第五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五。
解脱者,谓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识皆名解脱。
超一切识无边处者,云何超一切识无边处?
答:将欲趣入无所有处时,于一切识无边处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极超越,是故说为超一切识无边处。
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者,问:此无所有处解脱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入无所有处解脱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先应思惟识无边处为苦、粗、障,后应思惟无所有处为静、妙、离。彼既思惟识无边处为苦、粗、障,亦复思惟无所有处为静、妙、离,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相续思惟无所有处。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相续思惟无所有处故未能住心入无所有处解脱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专系念思惟无所有处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入无所有处解脱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是无所有处;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如是无所有处无二无转便能证入无所有处解脱定。
第六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六。
解脱者,谓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识皆名解脱。
超一切无所有处者,云何超一切无所有处?
答:将欲趣入非想非非想处时,于一切无所有处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极超越,是故说为超一切无所有处。
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者,问:此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入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先应思惟无所有处为苦、粗、障,后应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为静、妙、离。彼既思惟无所有处为苦、粗、障,亦复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为静、妙、离,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相续思惟非想非非想处。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相续思惟非想非非想处故未能住心入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专系念思惟非想非非想处相;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入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是非想非非想处;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如是非想非非想处无二无转便能证入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定。
第七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七。
解脱者,谓此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识皆名解脱。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者,云何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
答:将欲趣入想受灭解脱时,于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想皆能超越平等超越最极超越,是故说为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
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者,问:此想受灭解脱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入想受灭解脱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一切行不愿造作不欲思觉而入于定,但作是念:‘云何当令未生想受暂时不生,已生想受暂时息灭?’彼于诸行不愿造作不欲思觉而入于定,但作是念:‘云何当令未生想受暂时不生,已生想受暂时息灭?’故随心所愿,有时能令未生想受暂时不生,已生想受暂时息灭,齐此名入想受灭解脱定。
第八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八。
解脱者,谓此定中诸解脱异解脱异极解脱,已解脱当解脱是名解脱;复次若法想微细为因,想微细为等无间,由想不和合义,非不成就义,是名解脱。
此中想受灭解脱定者,云何想受灭,云何想受灭解脱,云何想受灭解脱定而说想受灭解脱定耶?
答:想受灭者,谓想及受灭寂静没是名想受灭。想受灭解脱者,谓想受灭诸解脱,异解脱,异极解脱,已解脱当解脱,是名想受灭解脱。想受灭解脱定者,谓想受灭及想受灭解脱不隐不背现前自在身所证得,是名想受灭解脱定。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八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14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8-2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九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八法品第九之二
 
八胜处者,云何为八?
答: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一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若好若恶,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二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三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若好若恶,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四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青,青显青现青光。犹如乌莫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深染青衣,若青青显青现青光,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青青显青现青光亦复如是,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五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黄,黄显黄现黄光。犹如羯尼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深染黄衣,若黄黄显黄现黄光,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黄黄显黄现黄光亦复如是,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六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赤,赤显赤现赤光。犹如盘豆时缚迦花或如婆罗痆斯深染赤衣,若赤赤显赤现赤光,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赤赤显赤现赤光亦复如是,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七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白,白显白现白光。犹如乌沙斯星色或如婆罗痆斯极鲜白衣若白白显白现白光,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白白显白现白光亦复如是,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八胜处。
内有色想者,谓彼于内各别色想未远离未别远离,未调伏未别调伏,未灭没未破坏;由彼于内各别色想未远离未别远离,未调伏未别调伏,未灭没未破坏名内有色想。
故观外色少者,谓所观色其量甚小微细非多故名为少。
若好者,谓所观色已善磨莹青黄赤白故名若好。
若恶者,谓所观色未善磨莹青黄赤白故名若恶。
于彼诸色胜知胜见者,谓即于彼所观诸色已伏欲贪,已断欲贪,已超欲贪,于彼已得胜知胜见降伏自在都无所畏。如贵胜人或贵胜子以胜知见执取僮仆降伏自在都无所畏,诸瑜伽师亦复如是,于所观色已伏欲贪,已断欲贪已超欲贪,于彼已得胜知胜见降伏自在都无所畏。
有如是想者,谓如实想正现在前。
第一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胜处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胜处。
内无色想观外色多等者,谓所观色其量广大无边无际故名为多,余如前说。内无色想者,谓彼于内各别色想已远离已别远离,已调伏已别调伏,已灭没已破坏。由彼于内各别色想已远离已别远离,已调伏已别调伏,已灭没已破坏故名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多等皆如前说。
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若青者,谓总显示所有青色青聚青众,故说若青。
青显者,谓此青色是显非形故说青显。
青现者,谓此青色如是眼识所行境界,亦是意识所行境界,故说青现。
青光者,谓此青色能现能发种种光明,故说青光,余如前说。
如说若青等,若黄等亦尔。
 
九法品第十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九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
九法云何?
此中略有二种九法,所谓九结,九有情居。
九结者,云何为九?
答: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
云何爱结?
答:三界贪是名爱结。
云何恚结?
答: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孽欲为扰恼,已嗔当嗔现嗔,乐为过患极为过患,意极愤恚于诸有情各相违戾欲为过患,已为过患当为过患现为过患,是名恚结。
云何慢结?
答:有七慢类说名慢结。
云何为七?
答: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此七慢类合为慢结。
云何无明结?
答:三界无智名无明结。
云何见结?
答:三种见名见结。
云何为三?
答: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如是三见合为见结。
云何取结?
答:二种取名取结。
云何为二?
答:一见取,二戒禁取,如是二取合为取结。
云何疑结?
答:于谛犹豫是名疑结。
云何嫉结?
答:心不忍许是名嫉结。
云何悭结?
答:心有秘吝是名悭结。
九有情居者,云何为九?
答:有色有情,有种种身有种种想,如人及一分天是第一有情居。有色有情,有种种身有一种想,如梵众天劫初起位是第二有情居。有色有情,有一种身有种种想,如光音天是第三有情居。有色有情,有一种身有一种想如遍净天是第四有情居。有色有情,无想无别想如无想有情天是第五有情居。无色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如空无边处天是第六有情居。无色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如识无边处天是第七有情居。无色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如无所有处天是第八有情居。无色有情,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如非想非非想处天是第九有情居。
此中有色者,谓彼有情有色施设有色身、有有色处、有有色界、有色蕴故名有色。
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
种种身者,谓彼有情有种种显色身种种相种种形,非一显色非一相非一形故名种种身。
种种想者,谓彼有情有乐想苦想不苦不乐想故名种种想。
如人及一分天者,谓总显示人及欲界天故名如人及一分天。
是第一者,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有情居者,谓诸有情所居所住所依所止所乐生处,即总显示此中所有有漏色受想行识蕴名有情居。
有色有情种种身者,义如前说。
一种想者,谓诸有情有时有分,于此世界劫将坏时多往生上光音等天众同分中,于彼具足意成色身,根无缺减支分圆满形显清净长寿久住。有时有分于此世界劫初成时,于下空中有空宫殿欻然而起,有一有情寿业福尽,从彼处没,生下梵世空宫殿中独一无侣长寿久住。时,彼有情长时住已欻然生爱及生不乐,作如是念:“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为我伴侣?”当彼有情起此心愿,有余有情寿业福尽,复从彼没生下梵宫,与前有情共为伴侣。时,前生者便作是念:“此有情类是我所化。我于此类及余世间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时,诸有情亦作是念:“我等有情是彼所化。彼于有情及世间物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起者是真父祖。”故名一想。
如梵众天者,谓此义中总显生在梵众等天,有种种身唯有一想。
劫初起位者,谓劫初生时。
是第二等,义如前说。
有色有情者,亦如前说。
一种身者,谓彼有情有一显色身一种相一种形,无种种显色无种种相无种种形故名一种身。
种种想者,谓彼有情有乐想不苦不乐想故名种种想,余如前说。
有色有情一种身者亦如前说。
一种想者,谓彼有情唯有乐想故名一种想,余如前说。
有色有情者亦如前说。
言无想者总显无想。
无别想者别显无想,此中以想而为上首,显无一切心心所法。
如无想有情天者,谓别显示无想有想天。
是第五等义如前说。
无色者,谓彼有情无色施设,无色身无有色处,无有色界无色蕴故名无色。
有情者如前说。
超一切色想等如八解脱中广说,然于此中唯取有漏受想行识为有情居。
 
十法品第十一之一
 
时,舍利子复告众言:“具寿当知,佛于十法自善通达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等今应和合结集,佛灭度后勿有乖诤,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
十法云何?
此中略有二种十法,谓十遍处,十无学法。
十遍处者,云何为十?
“具寿当知,地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一遍处。复次具寿,水遍一相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二遍处。复次具寿,火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三遍处。复次具寿,风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四遍处。复次具寿,青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五遍处。复次具寿,黄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六遍处。复次具寿,赤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七遍处。复次具寿,白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八遍处。复次具寿,空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九遍处。复次具寿,识遍一想如是上下傍布无二无边无际是第十遍处。”
问:地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地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大地彼彼方所若高若下若刺若杌若咸若榛若险若秽如是等处皆不思惟;于此大地彼彼方所平坦显了犹如掌中具净园林可爱乐处,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地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地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地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地故未能证入地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地相系念思惟,谓此是地非为水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地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己,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地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地相无二无转能入地定,而未能入地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地遍处定者,地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地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地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地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地。彼想此地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地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地。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地故未能证入地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地相系念思惟此遍是地非遍水等,思惟此相精进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入地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地;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地无二无转,从此乃入地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一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言遍处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问:水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水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世界或取大水注相或取大泉水相或取大池水相或取大陂水相或取大湖水相或取殑伽水相或取盐母那水相或取设腊婆水相或取阿视罗筏底水相或取莫酰河水相,乃至或取东大海水相或取南大海水相或取西大海水相或取北大海水相或取四大海水相或取大水轮相。于如是等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水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水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水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水故未能证入水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水相系念思惟,谓此是水非为地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水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水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水相无二无转,能入水定而未能入水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水遍处定者,水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水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水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水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水。彼想此水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水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水。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水故未能证入水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水相系念思惟,此遍是水非遍地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入水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水;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水无二无转,从此乃入水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二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二。
言遍处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问:火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火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世界或取清净日轮火相或取妙药光明火相或取神珠光明火相或取星宿宫殿火相或取火聚大猛焰相或取烧村大火焰相或取烧城大火焰相或取烧川大火焰相或取烧野大火焰相或取烧十载木大火焰相或取烧二十载木大火焰相或取烧三十载木大火焰相或复取烧四十载木大火焰相或复取烧五十载木大火焰相或复取烧百载木大火焰相或取烧千载木大火焰相或取烧百千载木大火焰相或取烧无量百载木大火焰相或取烧无量千载木大火焰相或取烧无量百千载木大火焰相。彼见如是诸火焰相先渐炽然,复极炽然,转遍炽然后皆洞然,于如是等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火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火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火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火故未能证入火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火相系念思惟,谓此是火非为水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火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火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火相无二无转能入火定,而未能入火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火遍处定者,火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火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火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火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火。彼想此火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火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火。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火故未能证入火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火相系念思惟,此遍是火非遍水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入火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火;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火无二无转,从此乃入火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三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三。
言遍处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问:风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风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世界或取东方所有风相或取南方所有风相或取西方所有风相或取北方所有风相或取有尘风相或取无尘风相或取吠湿摩风相或取吠岚婆风相或取小风相或取大风相或取无量风相或取大风轮相,于如是等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风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风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风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风故未能证入风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风相系念思惟,谓此是风非为火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风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风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风相无二无转能入风定,而未能入风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风遍处定者,风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风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风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风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风。彼想此风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风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风。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风故未能证入风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风相系念思惟,此遍是风非遍火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入风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风;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风无二无转,从此乃入风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四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四。
言遍处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九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14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8-2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二十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十法品第十一之二
 
问:青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青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世界或取青树或取青叶或取青花或取青果或取青衣或取种种青庄严具或取青云或取青水或取种种诸余青物。彼于如是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青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青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青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青故未能证入青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青相系念思惟,谓此是青非为黄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青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青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青相无二无转能入青定,而未能入青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青遍处定者,青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青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青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青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青。彼想此青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青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青。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青故未能证入青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青相系念思惟此遍是青非遍黄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如行乃渐能入青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青;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青无二无转,从此乃入青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五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五。
言遍处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问:黄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黄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世界或取黄树或取黄叶或取黄花或取黄果或取黄衣或取种种黄庄严具或取黄云或取黄水或取种种诸余黄物。彼于如是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黄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黄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黄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黄故未能证入黄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黄相系念思惟,谓此是黄非为青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黄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黄相无二无转能入黄定,而未能入黄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黄遍处定者,黄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黄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黄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黄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黄。彼想此黄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黄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黄。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黄故未能证入黄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黄相系念思惟此遍是黄非遍青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入黄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黄;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黄无二无转从此乃入黄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六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六。
言遍处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问:赤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赤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世界或取赤树或取赤叶或取赤花或取赤果或取赤衣或取种种赤庄严具或取赤云或取赤水或取种种诸余赤物。彼于如是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赤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赤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赤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赤故未能证入赤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赤相系念思惟,谓此是赤非为黄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赤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赤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赤相无二无转能入赤定,而未能入赤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赤遍处定者,赤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赤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赤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赤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赤。彼想此赤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赤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赤。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赤故未能证入赤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赤相系念思惟此遍是赤非遍黄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入赤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赤;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赤无二无转,从此乃入赤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七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七。
言遍处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问:白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白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世界或取白树或取白叶或取白花或取白果或取白衣或取种种白庄严具或取白云或取白水或取种种诸余白物。彼于如是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白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白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白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白故未能证入白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白相系念思惟,谓此是白非为赤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白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白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白相无二无转能入白定,而未能入白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白遍处定者,白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白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白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白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白。彼想此白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白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白。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白故未能证入白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白相系念思惟此遍是白非遍赤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入白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白;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白无二无转从此乃入白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八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八。
言遍处者,谓此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问:空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空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世界取舍上空或地上空或树上空或岩上空或山上空或川中空或谷中空,于此等空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空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空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空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空故未能证入空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空相系念思惟,谓此是空非为识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空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空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空相无二无转能入空定,而未证入空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空遍处定者,空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空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空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空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空。彼想此空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空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空。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是空故未能证入空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空相系念思惟此遍是空非遍识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入空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空;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空无二无转从此乃入空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九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九。
言遍处者,谓此空无边处定中所有善色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问:识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而能证入识遍处定?
答:初修业者创修观时,于此身中或取清净眼识相或取清净耳识相或取清净鼻识相或取清净舌识相或取清净身识相或取清净意识相,于此诸识随取一相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识相。彼由于此以胜解力系念思惟假想观察安立信解是某识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是识非余。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识故未能证入识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一识相系念思惟,谓此是识非为空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能入识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识相;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定是识相无二无转能入识定,而未能入识遍处定。
问:若此未能入识遍处定者,识遍处定加行云何,修观行者由何方便乃能证入识遍处定?
答:即依如前所入识定令心随顺调伏趣向渐次柔和周遍柔和一趣定已,复想此识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皆是识。彼想此识渐次增广东南西北遍是识故心便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识。彼心散动驰流诸相,不能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识故未能证入识遍处定。为摄散动驰流心故于遍识相系念思惟此遍是识非遍空等,思惟此相精勤勇猛乃至令心相续久住,由斯加行乃渐能入识遍处定。精勤数习此加行已,复进修行此定方便,谓于加行所引生道数习数修数多所作,既于加行数习数修数多所作心便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识;由心安住等住近住相续一趣系念一境思惟此境遍皆是识无二无转从此乃入识遍处定。
言上下者,谓上下方。
言傍布者,谓东南等。
言无二者,谓无间杂。
无边无际者,谓边际难测。
是第十者,谓诸定中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十。
言遍处者,谓此识无边处定中所有善受想行识皆名遍处。
十无学法者,云何为十?
答:一无学正见,二无学正思惟,三无学正语,四无学正业,五无学正命,六无学正勤,七无学正念,八无学正定,九无学正解脱,十无学正智。
云何无学正见?
答:尽智、无生智、尽所不摄无学慧是名无学正见。
云何无学正思惟?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思惟,等思惟近思惟,寻求等寻求近寻求,推觅等推觅近推觅,令心于法粗动而转是名无学正思惟。
云何无学正语?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简择力故,除趣邪命语四恶行,于余语恶行所得无学远离胜远离近远离极远离寂静律仪,无作无造弃舍防护不行不犯,船筏桥梁堤塘墙堑,于所制约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无表语业是名无学正语。
云何无学正业?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简择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恶行,于余身恶行所得无学远离胜远离近远离极远离寂静律仪,无作无造弃舍防护不行不犯,船筏桥梁堤塘墙堑,于所制约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无表身业是名无学正业。
云何无学正命?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简择力故,于趣邪命身语恶行所得无学远离胜远离近远离极远离寂静律仪,无作无造弃舍防护不行不犯,船筏桥梁堤塘墙堑,于所制约不踰不踰性,不越不越性无表身语业是名无学正命。
云何无学正勤?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无学正勤。
云何无学正念?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无学正念。
云何无学正定?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无学正定。
云何无学正解脱?
答:诸圣弟子于苦思惟苦,于集思惟集,于灭思惟灭,于道思惟道,无学作意相应所有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是名无学正解脱。
云何无学正智?
答:尽智无生智是名无学正智。
尔时舍利子告苾刍众言:“具寿当知,佛于一法乃至十法现等觉已,为诸弟子宣说开示,我与大众皆共和合,亲对世尊已结集竟。诸苾刍众皆应受持,为他演说广令流布,佛灭度后勿有乖违,当令随顺梵行法律久住,利乐无量有情,哀愍世间诸天人众,令获殊胜义利安乐。”
 
赞劝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知舍利子为苾刍众说法已讫,从卧而起身心调畅,整理衣服结加趺坐,赞舍利子:“善哉,善哉!汝今善能于此台观与苾刍众和合结集如来所说增一法门。汝可从今为诸大众数复宣说如是法门。此法能令诸天人等长夜证会义利安乐。”
世尊复告苾刍众言:“汝等皆应受持读诵舍利子说集异法门。如是法门能引大善大义大法清白梵行,复证通慧菩提涅槃。净信出家诸善男子受持读诵如是法门不久定当办所办事。”时,薄伽梵说是语已,诸苾刍众欢喜踊跃顶礼佛足信受奉行。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二十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0-04-29 16:1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