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8293阅读
  • 5回复

清净道论导读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引言(FOR 清净道论导读)

  本书又名为涅槃的北二高,是先由护法法师口述讲解清净道论

后又由法师以及陈水渊师兄再做文字上的整理而成,清净道论是

南传佛教最重要的论著之一,由五世纪的觉音尊者造,也是一本

相当理想的禅修参考书籍,佛法修行上的百科全书,无奈因缘和

合不巧,至使台湾近年方有此书的中译本,而此书的译者叶均老

先生因采逐句直译的方式,所以也令不少人生畏疏离以致错过,

末学有感于此论对禅修的俾益甚多,故和法师联络并获法师允许

,让"清净道论导读"一书放上网路,以供各位网友能方便认识清

净道论一书.并共同体会""的滋味.

  唯一可惜的是,清净道论导读一书上的插图,因受陷于末学时

间以及能力不足,只好忍痛删略,这点还望各位网友原谅.

 

        福慧双修

                         清净道论导读()

                       <<     >>

    台湾现今的修行风尚极其昌盛,海外的华语系教区也有繁荣的景象.今日

华人英姿焕发,正以豪爽有力的姿态活耀在世界舞台上.修行方法五花八门,

有够热闹,这就是台湾创新的生命力.这些现象中:有些古不依今的,古说今

唱的,有的自创品牌,有的自创宗派,有的制造新佛,还有超越佛陀的.读者

享受自由选择,但也面临选择的迷惑,特别是宗教乱象不断,也让空虚的人们

犹豫不前.禅修,活现了生命的自在,多么迷人,但却又那令人不解.

  朋友们,尝尝真理的滋味吧.<<清净道论>> 是古今公认的禅修宝典,佛法

的百科全书.作者的原意就是为了铺陈清净的生活之道,破除真理的迷障,在

渐次升进的历程指引修行.它以戒定慧三学总摄一切佛法,也以三学的阶梯带

领修行,指明各环节的关卡,破除各环节的障碍.〞来,看看法〞,来验证一

下〞清净道〞,走看看,特别是今日台湾的佛教已成华语系的心脏,试试原味

的佛法吧.

  <<清净道论>>的作者是觉音尊者,约五世纪人,遍注经律论,奠定南传佛

教(上座部)的方向与内容.<<清净道论>>就是他注解三藏的核心,最深动,

最具体系的杰作.学习<<清净道论>>可通达佛法,清楚禅修的各种技巧,修止

修观的分际与升进,可以破除修习止观的障碍.既可选定适合自己个性的修行

法门,也懂得如何选择,亲近禅师,它也可以当作禅师的教学手册.禅修,而

没有受用<<清净道论>>之类的修行教导,真是可惜.戒学的部份未提示教团运

作的原理,觉音尊者或许另有安排,但对有心建力清净教团的人可说是美中不

足.

  本书的写作原则,力求简明清晰.不涉入该论百科全书式得征引,讨论.

以明确的纲骨,带领血肉,方变大家品尝精髓.为易于通览阅读,尽可能的不

放入任何外文,不另作注,适度地现代诠释.对于古今的禅修法门,也在相关

脉络胳厘其分际.<<清净道论>>已有叶均的中译本,嘉惠中文世界,本书也有

引用,但译文质仆,加以<<清净道论>>本文叙述繁杂,非常不易读.我们就分

层次,以论题的方式,逐项解释,并编号依序说明,请读者循线贯穿,慢慢地

沿路拾宝.有些段落若觉陌生,可以先略过.体认戒学与定学的要义之后,就

可进入〞修定的注意事项〞(第二章第二节)

  撰写本书,再次体认法的尊贵与超越.怀着修智慧波罗密的喜悦,引介本

论与国人分享,感谢提供意见,协助校稿的法友,助印的善友,更感谢杜婷婷

小姐为本书插图.愿以此书献给台湾人,与广大的华人分享殊胜的佛法.

 

                          清净道论导读()

                           <<     >>

1:<<清净道论>>全书是为了回达下面的问题:

  内结与外结,人被结绑住,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

‘结’是贪爱的意思,绑着人们的东西.爱有物质方面和内心方面,六根引发

的烦恼都是结.结犹如苦行者纠缠的头发,很难打开.所以,如何打开生死轮

回的网结呢?

2:全书的回答可以表达如下: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住戒’是戒学,‘修心’是定学,‘修慧’是慧学,这三学就是本论的全部

内容.

3:本论名为‘清净道’,就是导至涅槃的道路.‘清净’是已净化的垢秽的

涅槃,‘道’是到达涅槃的方便.本论就是以戒定慧三学来导引至清净道.三

学可以从九个不同的角度解释.

3.1:三增上学,戒是增上戒学,定是增上心学,慧是增上慧学.

3.2:三种善教,戒是阐明初善,定是阐明中善,慧是阐明究竟善.

3.3:成就究竟解脱的原因,戒是三明的原因,定是六神通的原因,慧是四

    无碍解的原因.

3.4:避二边行而行中道,戒是避免欲乐的极端行为,定是避免自我折磨的

极端行为,慧是中道正行.

3.5:超越三界的方法,戒是超越恶趣的方法,定是超越欲界的方法,慧是

超越一切轮回的方法.

3.6:三种断烦恼的层次,戒是以各种善来对治各种烦恼,定是镇伏压住烦

恼,慧是断尽烦恼.

3.7:三种对治的方法,戒是诸惑违犯的对治,定是缠的对治,慧是随眠的

对治.

3.8:三种杂染的净化,戒是恶行杂染的净化,定是爱杂染的净化,慧是恶

见杂染的净化.

3.9:得到圣果的原因,戒是初果二果的原因,定是三果的原因,慧是四果

阿罗汉的原因.只有初果二果的人圆满戒,三果的人才圆满定,证阿罗汉则为

圆满慧.

4:<<清净道论>>全书的结构可以三学或七清净来划分.

4.1:依三学分为三部份,戒学、定学、慧学.论中以树为喻,解释整体‘

清净道’.戒学的持戒与定学的修心是术跟,而戒又为定的基础,没有树根将

没有树,慧学须先听闻思惟智慧所要了知的真理(蕴,处,界,根,缔,缘起)

,这犹如种树的大地,没有大地泥土的树,树就会枯死.修习智慧就是修毗婆舍

那观,修毗婆舍那观犹如树干,树干是透过树根攀稳深入泥土中,在泥土中摄取

养分;修观就是清净道的骨干,它的必要对象是‘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大

地,然而这是以戒定为根基.清净道的目的地就是涅槃,犹如树的果实.总之,

‘清净道,就像大树,壮健的骨干透过清净有力的根深入大地吸取养份,成熟丰

美的果实.      

4.2:<<清净道论>>就是七种清净的七个阶段.一:戒清净就是戒学,二:定

清净就是定学,其于五清净就是修慧的骨干,即,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它们是观察五蕴、无

常、苦、无我.可见,七清净是对三学的修行次第进一步的说明.前六阶段都只

是世间的,第七阶段才是出世间的圣道与圣果.

5:本书如何安排解释<<清净道论>>?可整理成表一.全论有一个纲要的<序论>

,二十三章的正文,简洁的结论;本书也有一个<序论>,九章的正文,结论.戒

学包含全论的第一、第二章,属于第一部分;戒学也是本书的第一部份,在第一

章中解释.定学包含全论的第三到第十三章,属于第二部份;定学也是本书的第

二部分,在第二、第三、第四章中解释.慧学包含全论的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三章   

,属于第三部份;慧学在本书也是第三部份,在第五到八章中解释.全论的最后

有结论;本书也于最后总结说明.

表一:本书解释<<清净道论>>的结构

┌─────────┬──────────┬─────────┐

│七清净         │ <<清净道论>>   │     书     │

├─────────┼──────────┼─────────┤

                                    │

├─────────┼──────────┼─────────┤

│一:心清净     │戒学(第一、第二章)│ 第一章     │

├─────────┼──────────┼─────────┤

│二:心清净     │定学(第三至十三章)│第二至四章    │

├─────────┼──────────┼─────────┤

│         │慧学(慧地:第十四章│第五至七章    │ 

│         │   至十七章)  │         │

│         │          │         │ 

│三:度疑清净   │   慧体与果:第十│第八章      │

│四:度疑清净   │   八章至二十三章│         │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         │

│六:行道智见清净 │          │         │   

│七:智见清净   │          │         │

├─────────┼──────────┼─────────┤

│         │  结论      │结论(十六阶段智)│

└─────────┴──────────┴─────────┘

                       清净道论导读(三)

                        第一章:戒学

    <导论>开始提到,走到“清净道”必须是“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戒

学教导如何“住戒”,是清净道最初步的根基。本章第一节通论戒学,第二节讨

论头陀行。

  第一节:戒学的一般教导

    <<清净道论>>以七个问题通说戒学。第一:什么是戒?第二:什么是戒的语

义?第三:什么是戒的特点,功能,生起(展现),依因(近因)?第四:什么

是戒的利益?第五:戒有几种?第六:什么是戒的杂染?第七:什么是戒的净化



第一:什么是戒?(1)思戒是遵守身口业的戒。(2)心所戒是遵守意业的戒。

3)律仪戒是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戒),保护六根的律仪,智律仪,忍耐的律

仪,智律仪,精进的律仪。(4)不犯戒是身口不犯戒。

第二:什么是戒的语意?戒就是戒行。分就两方面来说,正持身口意业而不杂乱

,确持而建立一切善法的基础。

第三:什么是戒的特点,功能,生起,依因?戒的特点是正持三业和确持善法。

功能是摧毁恶行。生起是身口意清净。依因(立足处)是惭愧心,有羞耻心。

第四:什么是戒的利益?持戒会得大财富,善名远播。有尊严。临命终时意识不

昏昧,死后升到好地方。持戒的人受到大众喜爱和尊敬!

第五:戒有几种?可分成五重解释。

1:以一种解释就是自我调整。

2:以二种解释有七项。(1)作持是应该作的事,止持是不应作的事。(2)等正

行是身口业的正行,初梵行是道梵行的初步。?3)离戒是离杀生等等行为,不

离戒是其余等等行为。(4)有条件的戒祈求生天或清净,无条件的戒是出世间戒

。(5)暂时的戒是一段时限内持守的戒,终身的戒是一辈子奉持的戒。(6)有

限制的戒是为求利养,出名,亲戚称赞,身体健康,长寿而犯戒,无限制的戒是

即使没有利养还是持戒。(案:此条巴利文本解释不尽恰当。有限制的戒应该是

为求利养等等而持戒。)(7)世间戒是会轮回的戒,出世间戒是不再轮回的戒。

3:分成三种的有五项。(1)下中上三等。下等为求生命生命享受而持戒,中等

是为求自己解脱,上等是为求一切众生解脱。(2)三种增上。我增上是为求自重

而受持,世间增上是尊重世间,法增上是为了恭敬法。(3)执取,不执取,安息

。执取戒以爱见而执取。不执取戒与圣道相应而持戒,安息戒是与圣果相应的戒。

4)有疑,不清净,清净。有疑是不清楚是否违犯戒的生疑,不清净是犯了罪而不

忏悔,清净戒是圆具不犯或如法忏悔所犯。(5)非学非无学,学,无学。非学非无

学是世俗人的戒,学是与阿罗汉相应的戒。

4:分成四种的有四项。(1)退,住,胜进,决择。退分是违反戒,住分是以戒自满

而不进求修定。胜进分是为求修定而持戒。决择是进求解脱。(2)比丘,比丘尼,

未具足,居士。比丘戒是比丘应受持的戒,比丘尼戒是比丘尼应受持的戒,未具族是

沙弥,沙弥尼戒,居士戒是在家男女的戒。(3)自然,种族,超俗,宿因。自然戒是

自然而不犯戒,传统戒是种族,地方,宗教等各自规定的戒,超俗戒是超越一般世俗

人的戒,宿因戒是前世的习气而持戒。(4)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遍净,资具依

止。别解脱律仪保护言行的戒,行为端正,不到易招染烦恼的处所,微细的罪过也见

到怖畏;换言之,它维持出家人的水准,是以信而成就的。跟律仪戒是保护六根的戒,

确保眼,耳,鼻,舌,身,意正知外境,而不被牵引随逐。换言之,他可以遮房邪念,

是以正念而成就的。活命遍戒是以正当方法获得生活必须品(食,衣,住,医药)的戒

,他是依精进而成就的。资具依止借是正当使用生活必需品的戒,它是以智慧成就的。

这项解释,<<清净道论>>有深刻的阐释。

5:分成五种解释的有两项。(1)有限制遍净,无限制遍净,圆满遍净,无执取遍净,

安息遍净。有限制遍净是指未受具足戒者受持有限制的戒,无限制遍净解是受持一切戒

,圆满遍净戒是指未悟道的善良人尽全力持戒,无执取遍净戒是有学人的戒,安息戒是

指阿罗汉的戒。(2)断,离,思,律仪,不犯。

第六:什么是戒的杂染?毁犯破损戒就是杂染。

第七:什么是戒的净化?善持不犯就是清净。常思维破戒的过患与具戒的功德,有助成

就净戒。

 

结语:持戒之后,就跑在涅槃的高速公路上。过程如下:持戒->律仪行->不后悔->愉悦

->欢喜->轻安->快乐->->如实知见->舍离->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涅槃。

 

  第二节:头陀行

1:头陀(Dhuta)行。头陀的字意是抖落,头陀行也就是抖落烦恼的方法。有助于简单

地生活,少欲知足,但不是佛陀制定的戒。

2:佛陀对头陀行的态度。佛陀为制定头陀行作为修道应遵守的戒,但他的态度是开放的

,准许修行者适宜地自由选用。头陀行者不可强迫他人也持用头陀行,更不应该自我标

榜。佛陀开导的修行是中道。不是头陀苦行,也不是纵欲的乐行。他甚至指出头陀苦行

会障碍修行的提升。

3:头陀行进入教团的原因。因为佛陀时代,苦行的风气很盛,有些苦行者来佛陀的座下

出家,仍习惯于苦行的修法,所以佛陀随重自由持守苦行。因此,虽准许大家自由受持

,但绝不准许强迫别人接受。例如提婆达多要求佛陀制定五种苦行的戒,(1)住森林

2)住树下,(3)只准托钵,(4)只穿捡回来的破衣服,(5)吃全素。佛陀拒绝他

的要求,但所许自由选用。

4:头陀行的内容。完整的头陀行有十三项,修行者可以随适宜而选择部份。(1)粪扫衣

,只穿路边,坟墓,垃圾堆捡回来的衣服。(2)三衣:只穿出家人的三衣(重复衣,上

衣,下衣)。(3)常乞食,一定要托钵。(4)次第乞食,挨家挨户乞食。(5)一座食

,在同一座位上食用。(6)一钵食,用同一钵。(7)食后不食,食后不再食用其他食

物。(8)阿兰若住,住在森林。(9)树下住,住在树下。(10)露地住,住在没有遮

盖的地方。(11)冢间住,住在坟墓。(12)随处住,随别人所给的处所而住。(13

常坐不卧。不躺下去,俗称不倒单。

 

                          清净道论导读(四)

                         第二部份定学定学

1:定学在清净道的地位。<序论>的开头提到:‘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戒

学已经教导‘住戒’,这里的定学教导‘修习心’的方法。修定必须以持戒为基础

持戒,调理适切的良善的人际关系与端直庄重的行为,排除了外在粗重明显的烦扰

。以此为基石才可能进一步的成就定学,成就柔软安乐的身心,作为修习智慧的资

粮。

2:定学的八各问题。<<清净道论>>以八个问题说明定学。第一:什么是定?第二

:什么是定的语义?第三:什么是定的特点、功能、生起、依因?第四:定有几种

?第五:什么是定的杂染?第六:什么是定的净化?第七:怎样休息?第八:修定

有什么功德?比较戒学,定学增加了‘第七:怎样修习?’这是定学最重要的部份

,详细教导初习者各种修定的方法,是本论的一大优点,占定学最大的篇幅。

3:本书对定学的章节安排。第二章是定学的一般教导,第一节将解答前六个问题

,乃定学的基础知识。第七各问题的解答依次分成七个重点,前六个重点是修定的

准备事项,重点七是定的‘修习法’,第三节将教导修订的共通方法。第三章分别

说明修定的四十个业处(四十种修定的法门)的各别,这是第七各问题的剩余部份

。第四章说明修定的功德,也就是回答第八个问题。

                          清净道论导读(五)

                        第二章:定学的一般教导

1:定学在清净道的地位。<序论>的开头提到:‘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戒

本章的第一节是定学的基础知识,将解答定学的前六个问题。第二节是修定的准备

事项,解答第七个问题的前六重点。第三节是定学的共通方法,乃第七个问题的第

七重点通论部份。

  第一节:定学的基础知识

  <<清净道论>>关于修定的前六个问题说明了定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什么是定?定是善心聚于一境的特性。也就是说一心不乱,而不是恶心或散

乱的状态。

第二:什么是定的语义?善巧保持心与心所(附属于心的五十二种状态,慧学将解

释)在同一对象上,使心不杂乱。

第三:什么是定的特点、生起、依因?特点是不散乱,功能是消除散乱,生起是消

除散乱后的不摇动,乐是定的依因。

第四:定有几种?可分五重解释。

1:以一种解释的就是不散乱

2:以二种解释的有四项。(1)近行定是修习行至接近定的状态,安止定是已到

达定。(2)世间定是三界内的善心聚于一境,出世间定是超越善心而与圣道相应

。(3)有喜是定中伴随着喜,无喜是定中没有喜。(4)有乐是定中伴随着乐,

有舍是定中伴随着舍。

3:以三种解释的有四项。(1)下是初得到定,中是达到某种程度,上是已达到

善巧发展。(2)有寻有伺是有寻找又有伺察,无寻唯伺是已无寻找只剩伺察,无

寻无伺是既无寻找又无伺察了。(3)有喜是定中伴随着喜,有乐是定中伴随着乐

,有舍是定中伴随着舍。(4)小是近行定,中是色界无色界的善心一境,无量是

与圣道相应的定。

4:以四种解释的有六项。(1)苦行道迟通达是修定的过程苦且通达观慢,苦行

道速通达是修定的过程苦而通达观快,乐行道迟通达是修定的过程乐而通达观慢,

乐行道速通达是修定的过程快乐且通达观快。苦乐与快慢取决于渴爱、无名、烦恼

的轻重及六根的利钝。(2)小定小所缘,小定无量所缘,无量定小所缘,无量定

无量所缘。小定是不熟悉定且不能发展,小所缘是所缘不能改变也不能进步,无量

定是可以进展的定,无量所缘是所缘可以改变又可进步。(3)初禅是镇伏五种盖

住禅定的障碍而得到初禅的五种成份(寻,伺,喜,乐,定),二禅是离寻伺唯有

喜乐定,三禅是乐与定,四禅是定与舍的感受。(4)退分是生起定的障碍,住分

是住于定,胜进分是定的增长,抉择分是进求解脱。(5)欲界定是欲界的近行定

,色界定是色界的善心一境,无色界定是无色界的善心一境,离系定是出世间的定

。(6)欲定是强力的愿心得到的定,勤定是强力观想得到的定。

5:什么是定的杂染?杂染是退分。

6:什么是定的净化?净化是胜进分。

                        清净道论导读()

                      第二节:修定的注意事项

这节开始解答‘第七:怎样修定?’修定的方法依次分成七个重点

,本节提示前六点,就是修定的各种注意事项。

1:破除十种障碍修定的因缘。这些障碍会使人没时间修定或不能专

心禅修,初学者应该避免。

1. 1:住所。有三种人住所会形成修定得障碍,热心从事修建等事,

好积存物品,或以任何原因而贪着于住所得人。

1.2:家。管家是累的事,每天忙着布施好几个菩萨。

1. 3:供养。忙着应付信徒,忙着度众生,接受供养,应避开信众。

1. 4:学众。忙于教授佛法,好为人师,以致没时间禅修,应该离开学

众,放生。

1. 5:盖道场。忙于盖道场,以致没时间修行,不应因此而荒废道业。

1. 6:旅行。忙着朝山朝圣,穿梭于道场法会之间,此该避免

1. 7:看护法友或父母的病。照顾师父,道友,徒弟,或父母的病,这

是不能推托的义务,但病愈之后即应破除障碍。

1. 8:生病。为病所苦。

1. 9:读书。研究经典,迷於戏论,练习当鹦鹉。

1. 10:神通。执着于神通会障碍解脱。

2:亲近禅师(教授禅的善友)。禅修是实际的体验,不只是文字知识,

修禅而没有善知识指导,常是迷路或盲修瞎恋。

2. 1:可教授禅修的善友最好兼具有六个优点。可爱,值得尊敬,循

循善诱,善于倾听,能做甚深论说,不作无用的引导。

2. 2:善友的修先顺序。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得禅的凡

夫,善持三藏者,善持一藏者,精通一部及其注释而又自知自我反省

的人。这些人是以佛陀的教法为准量,以传承正法为依归,不会自我

标榜,自创品牌。

2. 3:如何亲近善知识。亲近如法的善知识是为了修行求法,应先具备两

种态度,抱着贡献自己给佛陀或阿者梨的心态、怀着欢喜心。道了善知

识驻锡的道场,应善巧服侍善知识,善知识经验丰富,观察敏锐,待其

问:‘为什么来这里?’再告诉来的目的,若至十天善知识仍未发问,

则应自行请法。

3:认识自己性格的方法。修定是为了聚集善心于一处,透过调伏自己粗强

的烦恼,或强化既有的优点,身心才可能初步安住下来。认识性格倾向,

选择适当的方法,调整个性上明显的负面情绪,或活化善良的面向。这里

先来认识自己的性格倾向。

3. 1:造成性格的原因。人的性格倾向有六类,贪、嗔、痴、信、觉寻,可

分成三对。贪心的人对于善行有信心,所以贪与信是一对。嗔心的人对于

善行觉察清楚,所以贪与觉是一对。痴是混乱而不能确立,而寻乃寻求而

不能确立,因此是一对。

3.2:造成性格的原因。根本性格是长期造成的,它的差异取决于过去

业,结生心的作业是决定因。

4. 3:辨别性格的方法。性格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与心态,有五种辨别性格

的方法。

1):姿势,例如贪心的人走路优美有序,嗔心的人走路急促,痴心的人

走路散乱。(2):做事情,例如贪心的人做事系统有序,嗔心的人做事快速

,痴心的人做事笨拙混乱。(3):食,例如贪心的人喜欢吃甜美的食物,细

尝慢食;嗔心的人喜欢吃酸辣的食物,满口快食;痴心的人没有一定的嗜好

,散乱其心不知如何下箸。(4):见,例如贪心的人即使见细小的喜悦事物亦

惊愕而久视不息,有大过错亦不计较;嗔心的人若见细小的不如意亦感不悦,

见小过亦生嗔恨;(5)心理状态的生起。性格贪的人常生起如下的心态,谄、

诳、恶欲、大欲、不知足、淫欲至盛、轻佻。嗔心的人常有,念、恨、覆、恼、

妒、悭。痴心的人则有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执取、固执。信愿强的人

则有施舍、欲见圣者、欲闻正法、多喜悦、不诳、不谄、信于可信乐的事。觉心

强的人则有和蔼、可为善友、饮食知量、正念正知、努力不眠、未雨绸缪。寻求

的人常有多言、乐众、不喜为善努力、心不确定。

3.4:如何辨别自己的性格。上述的五种方法可以辨别别人的性格,敏锐的人,透

过自我观察,渐渐地可以确定性格,调整行为与心态。亲近善友,请法修禅,能

力具足的善友可以看清个性的症状,对症下药,提供禅修的方法。确实服用,必

可药道病除。

4:选择适当的修行法门。<<清净道论>>提出四十业处(修行的对象),作为修习

世间定的法门。所谓‘业处’,依文解义就是‘工作的处所’(Working-place? ;

就实际修定而言,是指心的作业所焦聚的对象。业处或所缘都是禅修的术语,

乃修心的对象,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论所讨论的认识对象。

4. 1:业处的内容有四十种,他们的名称有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

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十不净(膨胀相、青淤相、脓烂相

、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石斤"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骇骨相),十随念?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念呼吸、

寂止随念),四梵住(慈、悲、喜、舍),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一想(食厌想),一差别(四界差别)。第三章会教导四十种法

门的各别修法。

4. 2:性格与四十业处的顺适关系。修定旨在调适心绪达到安住,重对治性格或增长

潜在的善心。贪行者适合十不净及身随念。嗔行者适合四梵住及青黄赤白的遍处。痴

行者与寻行者适合入出息随念,觉行者适合死随念、寂止随念、四界差别、食厌想。

其余六种遍处与四无色适合一切性格的人。虽有上述的顺适关系,修成任何依种法们

都可镇伏盖障。

5:适当的住处。禅修要选择适当的住处作为助缘,不是一开始便来个‘不执着就好’

。可以与教授的禅师共住是最恰当的,若不行,得另选适当的住处。

5.1:不适当的修定的住所有十八种(1)大的道场常有人事的纷扰。(2)新道场有很

多新的工作。(3)古寺常需整修。(4)路旁的道场日夜有客人来访。(5)泉边的

道场常有人们来汲水。(6)有菜叶的精舍常有人们来摘取。(7)有花的道场常有人

们来采花。(8)有果树的地方人们来采果子。(9)有名的道场常有朝圣的信众。

10)近于城市常是声色交杂。(11)近于薪林常有人们伐材。(12)近田的精舍

常有农事。(13)有不和合者共住的道场常有诤斗的事情。(14)市集附近。(15

不信佛法的边地。(16)国界处易有战事。(17)常有异性或非人的地方。(18)不

得善友的道场是大过失。从今日看来,经忏道场、事业型道场、公寓式道场等都是不

适合修定的住处。

5.2:适当的处所需具备五种条件,离乞食第远近适中,日间不愦闹而夜间安静,无

蚊蛇或强风烈日,食衣住医药无缺,有善友可解答修行的问题。

6:破除小障碍。住在适当的寺院中,得进一步断除细小的障碍。剪除长法及爪毛,补

缀旧衣,洗净污秽的衣服,钵生垢则应烧煮,以及清洁床椅。

 

                          清净道论导读()

                       第三节:修定的共通方法

  问题七:怎样修习定?前六个重点己于上节说明,这节开始教导重点七

:定的修习法。本节先说明修定的共通方法,四十业处的各别修法待第三章

进行。在定学中的修法只教导降伏烦恼的世间定,慧学才开示导至彻底解脱

的出世间定。

  定的经验超越世间欲乐的享受,它有渐次安住与喜乐的进阶过程和净化

提升的方法。本节的第一项提示修行至初禅的三阶段,行者就不会迷失;第

二项说明四种禅的规定,为求实用,只详说初禅。

 

                 第一项:修行至初禅的三阶段

1:修准备相直到取相成就。

 1.1:制作准备相。已了知修止的注意事项,初下手习止,依性格确认适合

的业处作为修行对象,准备制作好所选定的业处,这就是准备相。有的业处

不须制作特别的准备相,如念息法直接置心于鼻端念息即是准备相。须制作

业处的方法依不同对像而有不同的方式,以修地遍为例,地遍的制作有诸多

注意事项。地遍有两种,自然之地是非人为的地、自然的地,如耕地;以自

然之地作为对象,这只适合前世曾于地遍生起禅定的人。人为之地是人造的

地,一般人修定宜用人为之地。制作人为的地遍宜用河泥的颜色,不适合用

青、黄、赤、白之泥的混合。它的大小约直径二十公分的圆状。它的位置可

以是固定的,每次取地遍的相就须到固定的地方;移动的准备相可以随身携

带,方便取相。

 1.2:修准备相,修习的方法就是置心于准备相上,反覆将注意力集中在制

作好的准备相上。刚开始调心相当不容易,就如调伏醉像,须耐心,精诚以

进,不断地忆念外在的对象,百次,千次,努力不懈。以修地遍为例,念取

对像前先将身体与地遍调整为适当的位置,以舒服方便取相为宜。取相时眼

睛张开不宜太大或太小,开起来看了之后就自然闭上,试看看外在的对象能

否现于眼前。如此开与合,反覆忆取对象,百次,乃至千次,直到闭眼时,

外在的相也来现于心中,就像是开眼的状态,这时才是取相成就。取相的过

程,可以配合数数开合眼睛而默念‘地.地.地...’,以助成取相,这类

似念呼吸之初可以数息。

 图三:取相(图待补)

 1.3:取相成就,直到闭眼时其相状现于心,犹如开眼时,这时已有初步的

安住与轻柔。

2:修取相直到似相成就。

2.1:修取相。取相成就之后,安坐修习,专心致志,数数思维专注取相,

修习再修习。太掉举、动摇时,宜放松放缓,太低沉、不明显时,宜集中专

注。渐离掉举与惛沉,越来对取相越亲切,觉得好玩,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有

兴味,取相渐次趋于清净、明显、柔软,不须用力造作、轻安,镇伏五盖时

就是似相成就。

2.2:似相成就,就是近行定。似相时,对象极其清净、明显、柔软,镇伏

五盖,以近行定等持其心。取相与似相的区别,前者的相犹有模糊还不明净

,后者犹如明镜、出云翳的满月,极其清净实百千倍于取相。

3:修似相直到安止定成就。修似相的方法就是如何保护似相,成就安止定

就是初禅。从近行定达到安止定,有三类的修行方法。

3.1:调整七种适不适合的生活事项。(1)住所,选择定境易生起的地方。(2)

容易托钵的地方。(3)避免三十二种无用的谈论,例如政治事务,品评男女

,世俗的学说等;适度地谈论有助于解脱的知见,少欲、知足、远离烦恼、

不执着、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十事也是修行的次第。(4)

接近持戒有德的人。(5)食物,有的人以甜为适合,有的以酸为适合。(6)

候,有的人适合冷,有的人适合热,食物与气候因人而有不同的适合。(7)

姿势,有些人适合经行,或以住、坐、卧为适宜。

3.2:调心为主的十种安止善巧。(1):令事物清净,净化自己的身体,洁净

生活用具与住所。(2)使五根平衡发展。五根(信、精进、念、定、慧)的偏重

发展,心就不易安住平等相续,所以五根的均衡发展有助生起安止定。(3)

于相善巧,熟悉各种生起、发展、保护所缘的技巧。(4)惛沉时当策励心,

可以用择法、精进、喜觉支来活化心。修择法觉支的方法,如远离恶慧的人

、亲近有慧的人、观察蕴处缘起等。修精进觉支的方法,如思维恶趣的怖畏

、思维解脱的功德、思维随佛而行不能懈怠、思维正法的伟大、作光明想、

远离懒惰的人、亲近精进的人、观察四正勤。修喜觉支的方法,修佛、法、

僧、戒、施、天、寂止随念,亲近慈爱的人。(5)掉举时当抑制心,可修轻

安、定、舍觉支来降伏心。修轻安的方法,如受用悦意的食物、受用舒适的

气候、选择轻松的姿势、用中庸的加行、远离暴恶的人、亲近身轻安的人。

修定觉支的方法,如适时抑制、适时策励、不干涉平等的正行、远离无定之

人、亲近有定之人、观察禅与解脱。修舍觉支的方法,如中庸对待有情、中

庸的对于诸行、远离爱着的人、亲近平等心的人。(6)不乐修定时如何喜悦

心,可以观察八苦而使心惊醒,或念三宝的功德。(7)功用均等时当行舍心

,如马夫对于平均进行的马,只任其自由奔跑。(8)远离无等持的人。(9)

近等持的人。(10)专心致志于定。

3.3:精进平等是成就安止定的总原则。修定以平等正行努力修定,远离惛

沈与掉举。犹如外科医师的实习生,惛沉迟钝的人不敢动刀,一事无成;伶

俐掉举的人急速下刀,造成伤害;修行者当如远离沉掉的医生,适切用刀,

正中要害。

    <<清净道论>>教授修成安止定的方法非常丰富,生动,切用。但于修

成似相的阶段提示较少,或可依这里的三类方法来助成。

 

                        清净道论导读(八)

                         第二项:四种禅

1:初禅。1.1: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差异。上述三类保护似相的方法,

从近行定修行到定止定,不只镇伏五盖,且具足五种支分(寻、伺、喜

、乐、定,参见下面对初禅的规定)。这时的心相并不是实相,只是定

心相应的境界,切莫误以为开悟之类。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区别,前者

的禅支不稳固,犹如幼儿学走路,屡屡跌倒在地上,后者就如有力的

人,可以持续稳固地站立。四十种业处有十种只能达到近行定,不得

定止定,它的内容是八随念(十随念中除了身至念与念呼吸)、食厌想

、四界差别。

1. 2:初禅的规定,就是离开五盖且具备五种支分。五盖是欲贪(

欲的贪)、嗔恨、昏沉(昏昧)与睡眠(欲睡)、掉举(浮躁不安稳)与恶作(

后悔所作的恶行)、疑(怀疑),详见不善心所(第六章第四节)。初禅的

五支是寻、伺、喜、乐、定。寻是寻求,心专注击触于所缘,它可以

镇伏五盖的惛沉与睡眠;伺是伺察,心继续深细考察,它可以镇伏五

盖的疑。初禅的寻与伺没有渴望求知的冲动,不是豁然开解的恣意,

它是依于澄净与安住。寻伺的差别,寻就如击钟之初的响,伺犹如钟

的余韵。寻又如鸟振翅上飞,伺如下降的平滑。喜是喜悦欢喜所缘,

可以细分为五阶段,小喜身上的毫毛竖立,毛孔都感到欢喜;刹那喜

犹如电光刹那刹那而起;继起喜犹如海岸的波浪,于身上数数现起而

消逝;踊跃喜是很强的,全身踊动;遍满喜遍身内外欢喜,犹如吹胀

的气泡。遍满喜成就才是成就初禅的特点,喜可以镇伏五盖的嗔。乐

是愉悦安乐,遍满喜成就后引发身心轻安,成就身心两种乐,安详地

享受喜才是乐,它可以镇伏五盖的掉举与恶作。初禅的喜与乐不是豪

爽的快感、不是酣畅的舒适,它是平静清凉。喜乐的差别,喜是行蕴,

乐属受蕴;喜是对于所缘的满足,乐是享受获得的滋味;喜犹如沙漠

困乏的旅人见到了林水,乐如受用水。定是安住于一境,可以镇伏欲

贪;它是禅支的主要特点,但是成就初禅必须余四支均衡兼用。

2:二禅是寻伺止息,内净心专一故,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禅

具足住。自在熟悉初禅才能修习二禅,否则骤修二禅反而会退失初禅

3:三禅是离喜的妙乐,而住于舍、念与正知,成就舍念乐住,第三禅

具足住。

4:四禅是由断乐及由断苦,并先已灭喜忧故,不苦不乐故,舍念清净

,第四禅具足住。

 

                        清净道论导读(九)

                   第三章:修行四十种业处的方法

    上一章已总说修世间定的注意事项与修行方法,本章说明各种业处的不

同修法,回答完第七个问题。

                         第一节:十遍

    ‘遍’是遍满的意思,十遍被称为遍是因为这十种对像达到似相时无限

地扩延遍入于一切处。它的内容是1:地遍,2:水遍,3:火遍,4:风

遍,5:青遍,6:黄遍,7:赤遍,8:白遍,9:光明遍,10:限定

虚空遍。十遍的修行原则与要领都相同,所异者是各遍的准备相不同。

1:地遍。

1.1:准遍相。地遍的制作有诸多注意事项。地遍有两种,自然之地是非人

为的地、自然的地,如耕地;以自然之地作为对象,这只适合前世曾于地遍

生起禅定的人。人为之地是人造的地,一般人修定宜用人为之地。制作人为

的地遍宜用河泥的颜色,不适合用青、黄、赤、白之泥的混合。它的大小约

直径二十公分的圆状,圆形较适合眼睛取相。它的位置可以是固定的,每次

取地遍的相就须到固定的地方;移动的准备相可以随身携带,方便取相。修

习的方法就是置心于对像上,数数将心拉回来对象上。

1.2:修准备相就是开始取相。刚开始调心的阶段是最辛苦的,须精诚以进

。取相前先将身体与地遍调整为适当的位置,以舒服方便取相为宜。取相时

眼睛张开不宜太大或太小,开起来看了之后就自然闭上,试看看外在的对象

能否现于眼前。如此开与合,反覆忆取对象,百次,乃至千次,直到闭眼时

,外在的相也来现于心中,如同开眼时所见,这时才是取相成就。取相的过

程,可以配合数数开合眼睛而默念‘地.地.地...’,以助成取相,这类似

修念息法之初可以数息。1.3:修取相达到似相,成就似相就是近行定。取

相回来之后,安坐修习,专心致志,数数思维专注取相,渐次变成极清净、

明显、柔软,犹如明镜、出云翳的满月,镇伏五盖,这时就成就近行定。似

相比起取相清净柔软,超过百千倍。    1.4:修似相成就安止定,保护似

相有三类方法,从近行定达到安止定(详见第二章第三节)

    以上的四阶段都是造作有为的,想念忆念为主的活动。观想成就可以遍

一切处,往返没有边际,开一色为恒沙,能成就善柔悦人的定,作为修智慧

的资粮。但修十遍都不是如实正观,正观是观察如实的身心,不是在假想的

世界上下功夫。

2:水遍。水遍的人为之遍是以清净的水来制作遍处,不取青黄等有颜色的

水。自然之遍如池、湖、大海等。其余的修法同于地遍。十种遍都有自然之

遍与人为之遍,以下只介绍人为之遍的不同制作方式。

3:火遍。先准备好一块保丽龙或布等,在中间开一个直径二十公分的圆形

,升火之后,将保丽龙放于面前,采适当的距离,透过圆洞取相。取相的时

候不适宜注意热的感觉,也不宜注意它的烟,只取它的火相。一边忆取一边

默念‘火.火.火...’。

4:风遍。修习风遍取风相的方法,可对被风吹动的叶端、树梢取相。也可

以由观察吹到身体的风,若吹电风扇或冷气不应注意冷的感觉,只注意风相

5:青遍。修青遍的人可以把取花或布等的青相,也可以用彩色笔制作青遍

,自由携带以利取相。

6:黄遍。修习黄遍的人,可以对花取相,也可以用彩色笔制作黄遍,以利

取相。

7:赤遍。把取赤遍可对花取赤相,当然也可以自己彩缯制作,再取赤相。

8:白遍。修白遍的人可以取白莲花的白相,也可以取月亮圆明的净白相。

月圆观想是修定的好方法,修习成就唯见明朗,任运相应,妙得很。但不是

修慧,不能解脱,更不可能成佛。

9:光明遍。把取光明遍的人可以对壁孔的光明取相,或以灯光照映在墙上

来取相。

10:限定虚空遍。把取虚空遍可在壁隙的虚空相。

    修十遍是典型的假想观,想蕴为主的作用。先制作准备相,就如同观想

佛相的方法,必须先有个佛像的样子可看。取相的阶段就如忆念想取佛像的

部位,修成似相,乃至安止定则佛相安立,自在现前。有的进一步想像佛的

说法开示,慈悲加持,无边美妙的佛世界都在观想中现起。也有进一步想念

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体认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真的,诸佛相好都是

从心想生。更有进一步肯认我就是佛,这更是慢心的强化了。这些都是安乐

柔软的定心观想的世界,无限美好,执着于上就成为修习智慧的障碍。

 图四:观想佛相

 

                       清净道论导读(十)

                        第二节:十不净

    十不净是死尸败坏过程的十种不净相,修十不净观就是以死尸恶臭厌恶

的特点来对治贪欲,特别是淫欲。它的内容是1:膨胀相,2:青瘀相,3

:脓烂相,4:断坏相,5:食残相,6:散乱相,7:斩斫离散相,8:

血涂相,9:虫聚相,10:骸骨相。

1:膨胀相,人死之后渐渐地胀大,就像吹满风的皮囊。修膨胀相的方法除

了修定的共通方法之外,有五个的特点须注意。

1.1:膨胀相的对像应该是同性,不是异性。应注意去处的安全问题,出发

前往取相之前应告知同参道友。前往的路上应避免在逆风的方向或下风处,

也可以带口罩以隔离死尸的恶臭。

1.2:四方诸相的考察。到达地点之后,宜先观察地形与风向,选择适合取

相的位置。

1.3:取相的方法,应先注意尸体的颜色,形状,尸体的相关位置,从不同

角度观察。接着选择最易取相的部位开始修行取相,就像时下观想佛像的方

法,选择相应的部份入手。默念‘厌恶的膨胀相’,数数开合眼睛忆取,直

到取相成就。

1.4:观察往来的路,这是预防忘失取相时,可以再到该处取相。

1.5:达到安止定的过程。膨胀相的把取不容易,修膨胀相可以成就禅支,

进为进修毗钵舍那观的资粮,以成就解脱,所以当如穷人获得宝珠般的珍惜

,善加运用,精进修习。取相的显现是坏形的、可怕的、恐怖的景象。似相

的特点则如四肢五体肥满的人,随其所欲吃饱睡卧的样子。获得似相的同时

,因不再注意外欲而舍于外欲,次第降伏五盖。待安止定的生起,具足喜乐

等禅支。

   图五:膨胀相

    其余九种不净相的修法同于膨胀相,差别的只是尸体的变化不一样。

2:青瘀相。尸体的颜色改变,肉的隆起处是红色,脓的积聚处是白色,其

它多为青色。定心成就的青瘀相,随所观想而现前明住,但见自心,就像唯

识所现。修成不净观,就是如此的妙。

3:脓烂相。尸体烂掉破了的地方,流脓,流出青紫金黄黑色的血水,像补

汤一样!

4:断坏相。就如解剖开来。

5:食残相。动物来吃剩下的样子。

6:散乱相。尸体散开,头、手等各为一处。

7:斩斫离散相。咬乱离散的样子。

8:血涂相。流出的血涂肢体上。

9:虫聚相。长满了虫,虫在开party

 图六:虫聚相

10:骨相。剩下的骨骸,Original Person。修白骨观成就也有白骨流光的

生理现像,这是禅定的净妙相,执受它,就会障碍进一步修智慧的因缘。

    修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十种不同的不净各有所对治。膨胀相显示身体

的变形,适合对治贪身材的人。青瘀相显示皮肤的坏色,适合对治贪着肤色

的人。脓烂相显示身体的恶臭,适合对治喜欢化装品香味的人。断坏相显示

身体的孔隙,适合对治贪着身材健壮的人。食残相显示丰满部分的破坏,适

合贪着脸脥、胸部、臀部的人。散乱相显示肢体的散乱,适合对治玩弄肢体

之美的人。斩斫离散相显示身体的破坏变易,适合对治贪着身体完美的人。

血涂相显示血的涂抹恶状,适合对治好打扮的人。虫聚相显示身体为虫所聚

有,适合对治贪于身为我所的人。骸骨相显示身体的骨头,适合对治贪于牙

齿亮的人。

 

                  
级别: 学士
发帖
706
铜币
734
威望
108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1-07
      清净道论导读(十一)
                          第三节:十随念

    十随念的内容是1:佛随念,2:法随念,3:僧随念,

         4:戒随念,5:施随念,6:天随念,

         7:死随念,8:身至念,9:出入息念,

        10:寂止随念。

    随念(AnusatiRecollection)是跟随所指向的对像而数数起念,

  第八、九的念(SatiMindfulness)则重于正念所缘。

1:佛随念的意思是跟随所忆念的佛功德而起念。修行的方法是一边默念

(或吟唱)佛的九种名号,一边思维名号所内含的功德。透过持续随念佛功德

的方法而修定,不是只念佛的名字,不是念佛的形相。佛的九种胜德洪名是

‘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行、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世尊’。各德号的内容如下。

1.1: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贼、值得供养。

2.2:等正觉是圆满地觉悟,应该知道的已经知道、应该修行的已经修行、

应该断除的已经断除。

1.3:明行具足是具备三明与十五种行,三明是宿命明、他心明、漏尽明,

十五种行是戒律仪、防护六根、饮食知节量、勤修觉悟瑜伽、信、惭、愧、

多闻、精进、念、慧、色界四种禅。

1.4:善行是世尊的行为遍净没有污点,就是圣道。

1.5:世间解是了知在生灭的世间中之灭苦道。

1.6:无上调御丈夫是超越一切应受调伏驾御的众生;分开来说,无上是指

佛的德行超越一切,调御丈夫是指佛能善巧调御一切应受调御的众生。

1.7:天人师是教诲天人而导至解脱,就像商队的首领引导队员度过险难处



1.8:佛就觉,自觉觉他。

1.9:世尊就是世界中最值得尊敬的人。

    修佛随念就是透过佛的德号随念佛陀的功德,心只倾向佛功德,正直安

住,不被贪嗔痴所绑住,成就佛随念。成就佛随念的人,有诸多功德,懂得

敬重师长,得至于广大的信、念、慧、福,多喜悦,无有恐布,能忍苦,来

生得善处。

    佛随念是透过随念佛功德而修定,属于升天的善法,不是修智慧的方法

。以随念佛功德为主,称念佛名的目的是帮助随念佛功德,犹如念息法先修

数息。称念佛名而不深切了知佛功德,就不是佛随念。

2:法随念的意思是随念法的六项功德。修习法随念是默念(或吟唱)‘法是

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证知的’。

2.1:法是世尊善说教人解脱的。

2.2:自见。法是出世间的圣者离贪嗔痴时自见的;法是圣者修证时见到的

,不是因信而解脱。

2.3:无时的。法是随时可修可证的,其结果没有时限。

2.4:来见的。法是纯净的,真的存在的,值得邀人来看。如说:‘来,见证

法’。

2.5:引导的,值得以法引导生活,直到解脱,即使头上着火也都专注于法

上。

2.6:智者各自证知的,一切敏捷的智者,都自知修道证果证灭,不能享受

佛陀的加持。

3:僧随念的修法是默念(或吟唱)圣弟子功德,‘世尊的声闻众是善行道的

,世尊的声闻众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

是正当行道的,即四双八辈的声闻众,是值得供养者,值得供奉者,值得布

施者,值得合掌者,为世间无上的福田’。不是恶行道,不是纵欲或苦行的

,不是违离涅槃道的,是四道与四果的八种人,值得供养礼敬的人,世间上

最佳的幸福的种植增长处。

4:戒随念的修法是默念(或吟唱)自己持戒的功德,即‘哈哈!我的戒实无

毁、无戳穿、无污点、无杂染、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令起于定’。在

家人随念自己圆满持守在家戒的功德,出家人随念自己圆满持守出家戒的功

德。戒,实为佛弟子的真正财产!

5:施随念是随念自己欢喜布施的功德,默念(或吟唱)‘我实在是有受利,

我实善得,我于悭垢所缠的世人中,离悭垢心而住,是放舍者,净手者,喜

舍与者,有求必应者,喜分施者’。欢喜与人广结善缘,不是一毛不拔的人

6:天随念是念自己具有信、戒、闻、施、慧,那时心不被贪嗔痴所缠,死

后得生天。

    这六随念特别适合信愿强的人,引发增长向于清净和功德的信愿,由此

而得定。

7:死随念是随念‘死将来临’或‘死,死’。修死随念的‘死’是指有情

生命的结束,不是指植物或无生物的死,也不是指断苦阿罗汉的诸行刹那灭

。念死的修法是默念‘死将来临’或‘死,死’。不适合念喜爱者的死,因

为会难过;不适合念不喜欢的人,因为会高兴;不适合念不关心的人,因为

没感觉;不宜念自己的死,因为会害怕。另有八种修念死的方法,如念健康

终至于病;如念名人、有钱的人、强壮的人、乃至佛都会死,我也终将会死

;念自己是虫的老板,有八十种虫吃身体的肉、喝身体的血、在身内大小便

,身体被虫占领,扰乱到死。勤修念死的人常不放逸,不贪著名利资具,乃

至可以熟练无常想,随着亦得生起苦想及无我想。

8:身至念是默念读颂身体的三十二个不净的部分。初修者必须次第读颂,

不过急、不过缓,再次第超越读颂而仅作意不净的部位。默念的次第如下。

 图七:身至念

8.1:顺逆读颂头发等五部分,顺读‘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

逆颂‘皮肤、牙齿、指甲、肤毛、头发’。

8.2:加入肌肉等五种,顺读‘肌肉、筋腱、骨、骨髓、肾脏’,逆颂‘肾

脏、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肤、牙齿、指甲、肤毛、头发’。

8.3:加心脏等五种,顺读‘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逆颂‘肺

脏、脾脏、肋膜、肝脏、心脏、肾脏、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肤、牙齿

、指甲、肤毛、头发’。

8.4:加入肠等五种,顺读‘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逆颂:‘

脑、粪便、胃中物、肠间膜、肠、肺脏、脾脏、肋膜、肝脏、心脏、肾脏、

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肤、牙齿、指甲、肤毛、头发’。

8.5:加入胆汁等六种,顺读‘胆汁、痰、脓、血、汗、脂肪’,逆颂:‘

脂肪、汗、血、脓、痰、胆汁、脑、粪便、胃中物、肠间膜、肠、肺脏、脾

脏、肋膜、肝脏、心脏、肾脏、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肤、牙齿、指甲

、肤毛、头发’。

8.6:加入眼泪等六种,顺读‘眼泪、膏、口水、鼻涕、关节滑液、尿’,

逆颂:‘尿、关节滑液、鼻涕、口水、膏、眼泪、脂肪、汗、血、脓、痰、

胆汁、脑、粪便、胃中物、肠间膜、肠、肺脏、脾脏、肋膜、肝脏、心脏、

肾脏、骨髓、骨、筋腱、肌肉、皮肤、牙齿、指甲、肤毛、头发’,共三十

二种。依上述的次第反覆默念读颂,百回,乃至千回,直至纯熟,心不散乱

,各个部分了如指掌,一目了然。

    思维三十二个部位不净的方式。这三十二个部分若离开身体,就产生不

净,令人厌恶的感觉。例如秀丽的头发看似迷人,但掉下来的话就令人讨厌

,掉到饭里就觉得脏,烧的时候恶臭,汗垢都从发根流出来。

9:出入息念。修出入息念是透观察呼吸的出与入而禅修,将注意力自然地

置于鼻端。从开始注意呼吸,直至完全解脱,共有十六个过程

(传统上称为十六特胜)

(1)出息长时知道出息长,入息长时知道入息长;不能出息时不知道出息,

不能入息时不知道入息。

(2)出息短时知道出息短,入息短时知道入息短。观察呼吸有长有短。

(3)学习觉知出息的整个过程,学习觉知入息的整个过程。知道呼吸在身体

旅行。

(4)学习平静安住整个呼吸的出息,学习平静安住整个呼吸的入息。旅行累

了,身体与呼吸休息,平静下来。

(5)觉知喜。休息之后快乐舒服起来。

(6)觉知乐。更快乐,安享余年。

(7)觉知心行。呼吸中,心攀缘制造各种东西。

(8)觉知安息心行。心不攀缘不制造,躺下来了。

(9)觉知心。发现心的各种样子,贪、嗔、痴等。

(10)令心喜悦。鼓励心,令心欢愉。

(11)令心等持。心定下来。

(12)令心解脱。放弃心的各种样子,想的、制造的、攀缘的等等。

(13)观无常。看一切都是改变的,无常的,呼吸也是无常的。

(14)观离欲。离开心的各种状态。

(15)观灭。心中风了。

(16)观舍遣。不执着了,丢掉一切垃圾。

  图八:出入息念

   十六个过程是以四个一组,共有四组,这就是身、受、心、法的四念处

。出入息念也可以开展为修智慧的毗婆舍那观。四十个修世间定的业处,只

有出入息念与四界差别观可以直接开展为修慧的业处。

10:寂止随念。默念思维寂灭一切苦的涅槃之功德。了知离欲最胜,破除

渴爱,摧毁轮回,寂灭爱染。

 

                        清净道论导读(十二)

             第四节: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依原文的语译是‘四梵住’,通俗的称呼则为‘四无量心’

,内容为慈悲喜舍四种无限的心量。

1:慈的修习。慈就是慈爱友善,与人为友的态度。修慈无量心先思维嗔恨

的过患是烧毁一切功德,忍辱是强军。实修慈心定有如下的观想过程。

1.1:最初,先对自己修慈,默念思维‘我想快乐、不受苦’或‘保持我自

己无怨、无害、无恼、有乐’;避免对六种人修慈,不爱的人、极爱的人、

无关系的人、敌人、死人。

1.2:对值得敬爱的人修慈,引发强化自己的慈心。如对可敬爱的师长,随

念他们令人喜爱的爱语,慈祥教导,身教言教,戒德定德慧德。

1.3:对一切人修慈,次第对自己、值得敬爱的人、极爱的人、无关系的人

、怨敌,乃至无限量地遍满一切。

1.4:但是,对宿仇修慈时还会引发嗔心,须先回来安住在慈心,再对怨敌

修慈。若仍无法柔软慈爱怨敌,可作如下的思维。只有笨的人才因为他人的

忿怒而生气;我又不是他的奴隶,何必因为别人的忿怒而影响心情;若对敌

人忿怒,只是造成二度伤害。或只看敌人的优点,避其缺点。或反问自己,

我是对他的头发生气吗?对其牙、爪、毛生气吗?乃至是对其五蕴生气吗?

事实上,没有可生气的对象。

1.5:修平等慈,破除对自己、值得敬爱的人、无关心的人、敌人的界限,

平等修慈,即使强盗来杀,亦愿舍身为众。

    修慈的功德种种功德,安眠,安乐而寤,不作恶梦、作吉祥的梦,受人

敬爱,受非人敬爱,诸天守护,不受火烧或中毒或刀伤,迅速得定,容颜光

彩,临命终不昏,死后生于梵天。

 图九:嗔行人修慈心的结果

2:悲的修习。悲是同情心,心态上愿意帮忙他人离苦。其余的方法类似于

修慈。

3:喜的修习。喜是分享快乐,赞叹他人的功德。其余的方法类似于修慈。

4:舍的修习。修舍就是修放下,如如不动。其余的方法类似于修慈。

 

                       清净道论导读(十三)

            第五节:一食厌想

    佛陀开示:‘一切众生皆依食而住’。众生的活命有四种食,第一种食

是吃饭维护身体,第二种食是接触外境而滋养感受,第三种食是作意的欲念

使众生在有为的三界内结生,第四种食是识取结生刹那的名与色(即是心与

)

    这四种食都有贪求,造成苦,实在是令人讨厌的事。修食厌想是对治贪

吃的人,只修第一种食的厌想。修行的方式,数数观想与吃有关的事情,本

身不净或伴随著令人讨厌的事。为了吃,制造不少垃圾,害了不少众生;为

了一口之食要赶时间上班,辛苦工作,作牛作马;吃的时候,口水包着食物

,反覆嚼拌;进入食道后,食物混着胆汁、痰、脓等分泌物;吃下的食物贮

藏在胃中,犹如置于几十年未洗的粪桶;置于胃中待消化的食物就是腐烂的

饭菜,垃圾堆中的各种死尸;消化的食物变成粪而充塞肠子,水份变成尿而

积满膀胱;消化了的食物长成头发、肤毛、爪、牙等不净物,有些则变成癣

等皮肤,咳嗽的痰;排泄出来的东西成眼垢、耳垢、大小便;一口进去九孔

跑出来;吃的食候,大家开心地一起吃,拉的时候,独自捏着鼻子歪着脸自

个儿拉,好不容易装满了,又要拉出来真是一件累人的事;吃的东西涂在手

上,即使再三地洗也觉得脏,这些东西以齿垢、眼垢、耳垢等而涂在齿、眼

、耳。

    如是数数思维,就可对治贪着美味。熟知贪味,而遍知五欲。

 

                       清净道论导读(十四)

            第六节:一界差别

    修界差别观是观察组合身体的四种成份。它的修法有两层。

1:利根的人直接观察四大的特性,地界是坚固、粗硬的,水界是流动、凝

结的,火界是暖热、遍熟的,风界是浮动、支持的。

2:无法直接观察四大的人,须观察身体内分属四大的四十二个部分。属于

地界有二十个部分:头发、肤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

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

脑。属于水界的有十二部分: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膏、口

水、鼻涕、关节滑液、尿。火界的有四个部分:以火界而热、老、燃烧、消

化。风界有六个部分:上行风如打嗝、下行风如排气、腹外风如肠子外肚子

内的风、腹内风如肠子内的风、肢体循环风如手脚的气通、入出息风即是呼

吸。

    分析观察四大,数数修习,观察分析仅是界,而非有情非寿者的身,灭

除有情想,远离恐怖、苦乐,不于善恶取舍,通达智慧。界差别的方法,分

析观察四大,可以开展为修观。

 

                      清净道论导读(十五)

                       第七节:四无色

  以上的三十六种修定的方法,最高都只能到达微妙清净的色界定,藉由

禅支的超越而升进。四无色定才是超越色界的各种险难,它们是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无色界定是因对像的不同而区分,

禅支都是同于第五禅的舍、定。它们都是由观想所成的状态,修法是超越较

粗的对象到较细的对象。

1:空无边处。希望修空无边处的人已于色界的四禅自在,看见色界的缺失

:由色于身的缘故,才须要吃、才有生病,有打有杀,吵闹诤论,充满恐怖

危险的事情;然而在无色界全无这些事。他是依于‘为厌离、为离贪、为灭

色而行道’。修行者依前九种遍所生起的第四禅,以‘虚空!虚空!’作意

,仅观虚空而住,‘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思维“无边虚空”,空无边处

具足而住’。

2:识无边处。欲修识无边处的人,已于空无边处自在,看见了空无边处的

过患:空无边处定依然近于色界禅的种种缺失,不及识无边处寂静。修行者

作意‘识、识’,‘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思维“识无边”,识无边处具足住

’。

3:无所有处。修无所有处的人,于识无边处自在,看见了识无边处的过患

:识无边处定依然近于空无边处,不及无所有处的寂静。修行者作意观察‘

无,无’或‘远离,远离’,‘超越 一切识无边处,思维“无所有”,无所

有处具足而住’。

4:非想非非想处。欲修非想非非想处的人,已于无所有处自在,看见了无

所有处的过患:无所有处依然近于识无边处,不及非想非非想处的寂静。修

行以无所有为所缘而起‘寂静’作意,‘超越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具足

而住’。

 

                     清净道论导读(十六)

                        第八节:结语

1:定学在整体清净道的地位。曾试着修定的人都会同意,修定必须持守净

戒,有和善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成就定只是世间的功德,切莫因为或浅或深

的定境而自得自乐,迷失方向。进一步修观,成就智慧才能解除烦恼,这将

于慧学教导。

2:四十种业处与定的关系。这四十种方法都可以修成近行定,三十种可以

达到安止定,不得安止定的十种是前七种随念、第十种随念、食厌想、四界

差别。只有四种可以达到无色界定,即是四无色。

3:业处与止观之关系。

3.1:这四十种方法中三十八种纯为修止(奢摩他)的方法,只可以成就定,十

遍,十不净,九种随念(除了第九出入息念),四无量心,四无色,食厌想。

这三十八种业处所成就的定境都是观想所成的。它是在修定,因为是集中心

于所观想的对象上;它不是修观,因为不是正观如实存在的名色的变化生灭



3.2:由于修定的妙善与各种超越常情的经验,易于误认修止为修慧,这是

古今共有的。例如,修十遍成就,得定时,一色遍一切处,往返没有边际;

有误认为是如实观的色不生、色不灭。又如属于白遍的月轮观,有误认为是

自性清净心。又像十不净的青瘀相成就,境随心转,境由心现,有误认为就

是如实的世界。十不净的白骨相,定境成就,转为净想,观想白骨流光;有

进一步误认为自身庄严清净,或生起净土的妙相,误认定境观想的理想世界

为佛身、净土。又如,修佛随念而不知以随念佛功德为主,重于称名,着实

可惜。即使以观佛相的观想念佛,其方法同于修十遍的观想,成就的定境也

都是观想而成;有误认为是真佛现前,甚而说自心是佛,再推为我就是佛则

是慢心的表现。不知定学,竟误以为就是解脱,甚而自以为是佛,那就太离

谱了。这些人,就像迷乐于清净道旁的美丽田野,赞叹土地上的花果之甘甜

、佛像之庄严雄伟,有的还沾沾自喜。弃舍定境的美妙,修观断除身心的苦

,则如看到真正目标的人,继续走向涅槃城。

3.3:其余二种可开展为修毗钵舍那观。四界差别是修观的业处,可以灭除我

想。出入息念修的十六特胜,前四特胜(第一种四法)有七妙门的阶段,观察

开始的后四阶段属于修观。第五至十二特胜(第二、三种四法)可转为修观,

第十三至十六(第四种四法)纯依修观。

4:修止如何转为修观?修观不是在假想定境上任运定境。在假想的对象上

下功夫都只是想蕴的强化,是自心的作用,唯只是心识的显现。转成修观有

两个必要条件。

(1)运作方法的改变。观是分析、抉择、切入事物真相的方式;而修止是以

心来忆念想念业处,藉所想取的特定内容来集中心,心的集中则更强化观想

的清晰明净,渐至于定。

(2)业处的转变。修观的对像是如实存在的诸法,五蕴按它们自己的样子如

实生灭,只是观察而不是观察者。修定的所缘是心力观想的内容。例如念息

法,安住明了呼吸,这是修定。转而修观,观察息的各种样相,息就是四大

的聚合变化,息没有固定相。

                     清净道论导读(十七)

                      第四章:修定的功德

[The Benefits of Practisiing

Samaadhi-Meditation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本章回答定学的第八个问题:修定有什么功德?

             第一项:修定的五种功德

    修定的功德有五种。

1:当下快乐。

2:进一步修毗婆舍那观的基础。

3:修神通的基础。

4:死后可以生于天上。

5:修灭尽定的基础。

                     第二项:神通

    成就定有些神通会伴随产生,有些神通须进一步修习。因定而起的神通

只有五种,不包含漏尽通(尽除烦恼,属于慧学)。特别须要注意,修定而进

一步追求神通常会造成修慧的障碍。

   五种神通如下。

1:神变通能身体变化无碍,变一身为多身,显身或隐身等。也就是身体以

各种面貌形态出现。有十种神变:

(1)决意神变,   (2)变化神变,

(3)意所成神变,  (4)智遍满神变,

(5)定遍满神变,  (6)圣神变,

(7)业报生神变,  (8)具福神变,

(9)咒术所成神变, (10)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

2:天耳通以清净且超越一般人肉耳的能力,听到远近的动物、人、天等的

一切声音。

3:他心通能知道其他众生的心念。

4:宿命通能知道众生的前生过去,作了什么,从那里来。

5:天眼通以超人的清净天眼看见有情来生随善恶业而生善趣恶趣。

 

                       清净道论导读(十八)

          清净道论导读--第三部分:

  慧学[Pannaa(Purification of Knowledge (Pannaa-Visuddha)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导读--慧学的一般教导

      [General Teaching of Pannaa(Purification of

               Kowledge(Pannaa-Visuddha)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第三部分:慧学

1:慧学在清净道的地位。<序论>中提到,解除烦恼结的‘住戒有慧人,

修习心与慧’。‘住戒’已于第一部分解释,‘修心’已于第二部分解释,

这里解释‘修慧’,将完整地教导慧学。以戒定为根基,慧学指导修毗婆舍

那观,成就智慧,究竟解脱。

2:慧学的六个问题。慧学将解答六个问题。一:什么是慧?二:什么是慧

的语义?三:什么是慧的特点、功能、生起、依因?四:慧有几种?五:当

如何修习?六:什么是修慧的功德?比起定学,少了杂染与清净的问题,因

为智慧是完全清净的,所以没有杂染或清净的问题。

3:本书对慧学的章节安排。前四个问题是慧学的一般教导,属于第五章。

第五个问题是慧学的核心。修习智慧就是七清净的后五清净,也就是三:见

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

清净。三:见清净就是观察名与色(世间心与身),四:度疑清净就是观察名

与色的因果缘起,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就是思维观察名与色的无常苦无我,

六:行道智见清净就是观察名与色的生灭直到舍离名色,七:智见清净就是

现观四谛,生起圣道与圣果。换句话说,修慧五清净的阶段必须先认识蕴、

缘起、圣谛等。因此,如何修习智慧的问题可以分成两大重点。第一个重点

必要的基础知识,认识蕴、缘起、圣谛等,这就是论中所谓的‘慧地’(

同大树的土地),也可以说是闻思真理的阶段,我们将于第六、七章学习。

第二个重点就是修习五清净,这就是论中所谓的‘慧体’(如同大树的骨干)

,就是修证真理的阶段,我们将于第八章修习。第六个问题:什么是修慧的

功德?修慧的功德犹如果实,我们将于第八章最后一节。

 

                        清净道论导读(十九)

           第六章:五蕴─慧地之一

     

   [Five Aggregates of the Path of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1:回答慧学的第五个问题的章节安排。慧学的第五个问题是如何修习智慧

?第一个重点是学习智慧所要深入的大地,它的内容就是五蕴、十二处、十

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缘起、四谛。第二个重点就是五清净的修观次第。就

修观的实际需要来看,先详细地学习五蕴是最基本的,其余的处、界、根、

缘起、谛都是在蕴的基础之上作解释或加入不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第六

章先详细说明五蕴,第七章解释其余的。第八章教导修观的五次第,回答慧

学的第五个问题。

2:五蕴是什么?蕴就是一堆一堆的聚合,五蕴就是五堆不同的聚合,它们

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就是一切物质及物质的特性,包含

四大种及二十四个所造色。受蕴就是一切感受,想蕴就是一切想知,行蕴就

是一切造作,这三蕴就是五十二心所法。识蕴就是一切识知,包含八十一世

间心与八种出世间心。这五蕴就包含一切胜义真实的法,其余的存在都由之

组合。了解五蕴就是了解身心与世间,是悟入真理的开始。

3:慧地的内容极丰富,就是通常所谓的教理,佛教的真理。<<清净道论>>

详细地分析论究,开显胜义的法,我们得耐心地学习。本书尽可能以白话,

作简要的解释。更系统详细的说明留待<<摄阿毗达摩义论>>

 

                       清净道论导读(二十)

                          第一节:色蕴

    色乃被冷热所破坏的东要,色蕴包含物质及物质的特性,进一步分析可

区别为四大种和二十四所造色。

1:四大。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它们是色蕴的基本特点。地界就是坚固、粗

硬的特点,水界是流动、凝结的特点,火界是暖热、遍熟的特点,风界是浮

动、支持的特点。虽然四大各有特点,但任一个的生起必然依缘于其余三个

,任一个的现起就是它在四种特点中的显著、突出、现起。

2:二十四个所造色。所造色就是四大聚合成的色法,所以说,四大是能造

色,四大聚合成的是所造色。这二十四个所造色是四大的基本衍生色。

(1)眼睛能接触颜色。

(2)耳朵能接触声音。

(3)鼻子能嗅触香气。

(4)舌能接触味道。

(5)身能接触于所触,遍于身体之中有执受色的一切地方。

(6)颜色能刺激眼。

(7)声音能刺激耳。

(8)香能扑鼻。

(9)味道能刺激舌。

(10)女根是表现女性特点的机能,显现为女性的相貌、行动、气质等。

(11)男根是表现男性特点的机能,显现为男性的相貌、行为、气质等。

(12)命根是维持生命现象的机能,生命力。

(13)心所依处是在心藏之内的血液,心依之而活动。

(14)身表是由身而表示自己的意志,它是身的动转之因。

(15)语表是由于语音而表明意志,它的现起就是语音之因。

(16)虚空界能划分色的边际界限,四大种不接触的状态或孔隙的状态;有了

虚空界的划分界限,我们才产生‘上、下、左、右’等空间区别。

(17)色轻快性可以除去色的粗重,现起为轻快。

(18)色柔软性可以除去色的坚硬。

(19)色适业性使身体随顺适合工作。

(20)色积聚性能积聚成色的特点。

(21)色相续使色随顺结合不断灭。

(22)色老性可以成熟色。

(23)色无常性有色的坏灭的特点。

(24)段食是滋养素,可以支持身体。

    在四界差别观(第三章第六节)中,以四界差别,观察人体的四十二部分

与现象,那主要是从人体的部分来区别。本节的二十四个所造色则着眼于人

的各种主要机能(如眼等)及色蕴的一般现象(如色老性)等。

 

                       清净道论导读(二十一)

                           第二节:识蕴

  识蕴包含八十九种心,这个部份非常重要。八十九心有十四种作用,十

四种作用的不同路径可以指明各种境界的心路历程,乃上座部教理的心藏地

带。由之,可以对人作最彻底的观察。

                        第一项:解释八十九心

八十九心,<<清净道论>>是依善心、不善心、无记心分成三类,可以整理成

表二。以下我们先耐心地依表一分类的编号逐次解释。

    表二:八十九心的分类表(NOTE:待补)

1:善心有二十一个(1-21),它们的生起是无贪、无嗔、无痴,能造善业而

感善果。分成四类,欲界八个、色界五个、无色界五个、出世间四个。

1.1:欲界善心八个(1-8)(1)喜俱智相应无行,有欢喜、正见应为善、没有

(内不犹豫、外不受他人鼓舞)。‘行’在这里是专指受自己考虑或受他人

鼓舞的制约。没有行是指不受条件制约、当下就做,有行则是受条件制约、

内自考虑或外受鼓舞。(2)喜俱智相应有行,有行是指为善时自己犹豫或受

他人鼓舞,例如孩子父母鼓励才布施。(3)喜俱智不相应无行,智不相应例

如小孩看到父母行善而模仿行善、并不是自己正见当行善。(4)喜俱智不相

应有行。上来的四个善心都与喜俱,善心的强度是依次递减。接下来(5)(8)

的四个善心都是舍俱,强度也是依次递减。舍俱是伴随舍心,例如不得所施

之物和受施之人,或者没有其它欢喜的原因。(5)舍俱智相应无行,(6)舍俱

智相应有行,(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个心发生

在世俗人和前三果的圣者,会有欲界善的异熟心(42-49)。阿罗汉不再造作有

异熟果报的业,即是唯作业而没有受报,他有八个欲界的唯作心(73-80)

1.2:色界善心有五个(9-13),就是色界的五个禅心,已除粗硬的色,变成净

妙的色。(9)寻、伺、喜、乐、定相应初禅,五禅支参见第二章第三节对初

禅的规定。(10)伺、喜、乐、定相应第二禅。(11)喜、乐、定相应第三禅。

(12)乐、定相应第四禅。(13)舍、定相应第五禅。相应地有五个色界的异熟

(57-61),五个唯作心(81-85)

1.3:无色界善心有四个(14-17)(14)空无边处禅。(15)识无边处。(16)无所

有处禅。(17)非想非非想处禅。这四个心都超越了色界,乃因定心的不同对

象而区分;它们都与第五禅相同地俱有舍、定的禅支。有四个无色界的异熟

(62-65),四个唯作心(86-89)

1.4:出世间善心四个(18-21)(18)初道。(19)第二道。(20)第三道。(21)第四

道。(1)(17)的善心属于世间善,这四个属于出世间善,就四道智。相应的

出世间异熟果是(66)初果到(69)第四果,就是四果智。这四个道智和四个果

智就是八个出世间心,乃智见清净(第七清净)的内容,前六清净都是世间心



 

2:不善心有十二个(22-33),都是属于欲界,超过欲界的心就超越不善心。

不善心依三不善根分成三类,能造恶业而感恶果。

2.1:贪根有八个(22-29)(22)喜俱邪见相应无行,有欢喜心、邪见相应(

:认为于诸欲中无过失,认为淫欲非障道法)、无行而享受贪欲。(23)喜俱邪

见相应有行。(24)喜俱邪见不相应无行。(25)喜俱邪见不相应有行。这四个

不善心都与喜俱,其不善的强度依次递减。(26)舍俱邪见相应无行,(27)

俱邪见相应有行,(28)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29)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

2.2:嗔根有二个(30-31)(30)忧俱嗔恚相应无行。(31)忧俱嗔恚相应有行。

忧是心的苦受,不是身受的苦。嗔心虽与邪见不同时相应而起,但于较前的

心有邪见相应。

2.3:痴根有二个(32-33)(32)舍俱疑相应,疑是怀疑不确定。(33)舍俱掉举

相应,掉举是不休息扰动不安心。

3:无记心有五十六个(34-89),不记别为善心或不善心,分为异熟无记与唯

作无记。

3.1:异熟心有三十六个(34-69),它们是无记心(不记别为善或不善)而‘异’

于善心与不善心,又是善心或不善心必然引发成‘熟’的,所以称为异熟心

。相对而言,善心与不善心是主动的,异熟心是被动的。它们分成四类,欲

界二十三个、色界五个、无色界四个、出世间四个。

3.1.1:欲界异熟有二十三个(34-56),相应于善和不善心分成善和不善异熟。

3.1.1.1:善异熟有十六个(34-49),乃善心所引发的异熟心,分成无因和有因

的。

无因的善异熟有八个(34-41),无因是指不含三不善根(贪、嗔、痴)和三善根

(无贪、无嗔、无痴)(34)舍俱眼识。(35)舍俱耳识。(36)舍俱鼻识。(37)

俱舌识。(38)乐俱身识。前五识的功能分别是看、听、嗅、尝、触,前四识

的对像在识影响弱,故舍俱,身识的触强故为乐。(39)舍俱领受作用意界,

前五识的认识作用之后,领受前五识所认识的对像。(40)喜俱推度作用意识

界。(41)舍俱推度作用意识界。这两个心推度前五识所认识的对像及领受心

所领受的对像。

有因的善异熟有八个(42-49),有因是与无贪或无嗔或无痴相应。(42)喜俱智

相应无行。(43)喜俱智相应有行。(44)喜俱智不相应无行。(45)喜俱智不相应

有行。(46)舍俱智相应无行。(47)舍俱智相应有行。(48)舍俱智相应无行。

(49)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个就是八个欲界善心(1-8)的异熟心。

3.1.1.2:不善异熟有七个(50-56),乃不善心所引发的异熟心,它们也是无因

(不伴随贪嗔痴)(50)舍俱眼识。(51)舍俱耳识。(52)舍俱鼻识。(53)舍俱

舌识。(54)苦俱身识。(55)舍俱领受作用意界。(56)舍俱推度作用意识界。

3.1.2:色界异熟有五个(57-61)(57)初禅。(58)第二禅。(59)第三禅。(60)

四禅。(61)第五禅。这五个是五个色界善心(9-13)的异熟心。

3.1.3:无色界异熟有四个(62-65)(62)空无边处。(63)识无边处。(64)无所有

处。(65)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是四个的无色界善心(14-17)的异熟心。

3.1.4:出世间异熟有四个(66-69)(66)初果。(67)第二果。(68)第三果。(69)

第四果。这四个是四个出世间善心(18-21)的异熟心,这八个心就是四道智与

四果智,都是以涅槃为所缘,即是第七清净(智见清净)的阶段。

   这三十六个异熟心,有因的善的异熟心二十一个(42-4957-69),就是分

别相应于二十一个善心(1-21)的果。无因的有十五个,无因是指不含三善根

(无贪无嗔无痴),三不善根(贪嗔痴)。八个是无因的善的异熟(34-41),七个

是无因的不善的异熟(50-56)。无因的还有三个欲界唯作心(70-72)

3.2:唯作有二十个(70-89),唯作乃非善心、非不善的、非异熟,只有作用

而不再感果。有余依涅槃(已断尽烦恼但还有五蕴身)的阿罗汉在三界的活动

就只是这二十个唯作心。

3.2.1:欲界唯作有十一个(70-80)

3.2.1.1:无因的三个(70-72)(70)舍俱意界,转向外在对像的作用,它发生

于外在对像已刺击五官而五识未作用前,引转心向于对像,<<摄阿毗达摩

义论>>直接称为舍俱五门转向心。(71)舍俱意识界有二种活动状况。一是意

门转向心,引转意识向于对像;二是属于五门转向的过程,在推度心之后进

行确定、定义、决定对像的作用。(72)喜俱意识界,阿罗汉(含佛、独觉)

欲界对像微笑的心。阿罗汉也以(73)(75)的欲界唯作心向对像微笑。

3.2.1.2:有因的八个(73-80)(73)喜俱智相应无行。(74)喜俱智相应有行。

(75)喜俱智不相

应无行。(76)喜俱智不相应有行。(77)舍俱智相应无行。(78)舍俱智相应有行

(79)舍俱智

相应无行,(80)舍俱智不相应有行。这八个唯作心,相对于欲界善心(1-8)

欲界善的异熟

(43-49)

3.2.2:色界唯作有五个(81-85)(81)初禅。(82)第二禅。(83)第三禅。(84)

四禅。(85)第五禅。这五个唯作心相对于的色界善心(9-13)和色界异熟心(57-

61)

3.2.3:无色界唯作有四个(86-89)(86)空无边处。(87)识无边处。(88)无所有

处。(89)非想非非想处。这四个唯作心相对于无色界善心(14-17)和无色界异

熟心(62-65)

 

                     清净道论导读(二十二)

                   第二项:八十九心的不同分类

八十九心可以作不同的分类说明,以助认识它们的特点。修见清净的不

同方法就基于这里的基础知识。

1:八十九心与一百二十一心。四道心(18-21)与四果心(69-69)共有八心,若

将这八心分属于五禅,则有四十出世间心。八十一世间心加上八世间心成八

十九心,加上四十出世间心成一百二十一心。这两种方式<<清净道论>>

有提到,但以前者为主,以下我们作说明都是按八十九心。

2:世间与出世间。世间心共八十一种,分属三界,欲界心五十四个,色界

心十五个,无色界心十二个;出世间心共八个,四道心和的四果心。这就是

<<摄阿毗达摩义论>>的分类顺序。见清净修名色分别智,世间心属于名。

第三清净到第六清净都是以名色为直接对像;出世间心则为第七清净的阶段

3:七识界。十二处和十八界可基于此作进一步的说明。眼识界有二心,善

异熟(34)和不善异熟(50)。耳识界有二心,善异熟(35)和不善异熟(51)。鼻识

界有二心,善异熟(36)和不善异熟(52)。舌识界有二心,善异熟(37)和不善异

(53)。身识界有二心,善异熟(38)和不善异熟(54)。意界有三心,善异熟的

舍俱领受作用意界(39)、不善异熟的舍俱领受作用意界(55)、唯作的舍俱意

(70)。意识界有七十六心,分成三类,无因意识界的五心为善异熟二心

(40-41)、不善异熟(56)、唯作心二心(71-72),不善的十二心(22-33),其余五

十九个为善净心;若简分为二,世间心六十八个,出世间心八个。

4:主动、被动、唯作。善心(1-21)与不善心(22-33)都是属于主动的,能造现

在业并招感未来果。无记中的异熟心(34-69)是被动的,乃过去的业所招感而

成熟的。无记中的唯作心(70-89)是中性的,既非主动又非被动,唯只是心的

作用却不再招感未来的果,佛、独觉、阿罗汉的世间心都属于此。

5:由受区分,这就是<<清净道论>>解释受蕴的部分。受是遍相应相随于

一切心的心所,论中以受和一百二十一心的相应关系区分之。受就是感受,

可分三受:苦、乐、不苦不乐;也可分为五受,将三受的苦分为身的苦与心

的忧、乐分为身的乐与心的喜、不苦不乐就是舍。与乐受相应的一心,乐俱

身识(38)。与苦受相应的一心,苦俱身识(54)。与喜受相应的六十二心,欲

界的共十八个,四欲界善(1-4)、四欲界善的有因异熟(42-45)、4欲界善的无

因异熟(40)、四有因唯作(73-76)、一无因唯作(72)、四不善(22-25);色界的

是除了第五禅之外的十二个四善心(9-12),四异熟心(57-60)、四唯作心(81-

84);第五禅与无色界都没有喜受;出世间的三十二个,出世间的八心分别

属于前四禅,共三十二个。忧受的二心(30-(31)。其余五十五心为舍受。

6:无因有因。无因是指不含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不善根(贪嗔痴),共

十八个。八个是无因的善的异熟(34-41),都是舍俱或乐俱或喜俱;七个无因

的不善的异熟(50-56)是舍俱或苦俱;三个欲界唯作心(70-72),也是舍俱或喜

俱。其余就是有因的。

 

                       清净道论导读(二十三)

                    第三项: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

  八十九心有十四种作用,换言之,八十九心可分属于十四作用。它们的

关系可以整理成表三。以下依表三的次第解释十四作用,各作用有那些心,

参见表三。

表三: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NOTE:待补)

[1] 结生:连结新生与前生。

[2] 有分:结生心入胎息灭之后,接着即是有分。有分识如同生命流,

    保持个体生命的相续。

[3] 转向:

     当对像击触六根,有分受到波动,波动灭后犹如有分断绝,接着

     转向于对像,这就是转向。有五门转向和意门转向。这是认识过

     程的开始,认识过程包括3-13这十一种作用。

[4] 见、

[5] 闻、

[6] 嗅、

[7] 尝、

[8] 触:前五识作用经验到感觉与料。

[9] 领受:领受前五识感觉到的对像。

[10]推度:推度所领受的境,调察、推论、度量之。

[11]确定:

     确定所推度的境,确定、定义、决定之。9-11这三种作用只发生

     于五门转向的路径上,不发生于意门转向的路径上。3-11这八种

     作用都是由无因心的活动,也就是这阶段还没有决定善恶,只有

     苦乐等感受。下一种速行作用就开始决定善恶。

[12]速行:

     心快速地行于前一对象上。

     五门转向的路径,速行心有二十九心,心包括八个欲界善心(1-8)

     、十二个欲界不善心(22-23)、九欲界唯作心(72-80)

     意门转向的路径,不经历4-11的八种作用。若属欲界的意门转向,

     接着就是同于五门转向的二十九欲界心的速行作用。若属种性心,

     色界的有十心,五善(9-13)和五唯作(81-85);无色界的有八心,

     四善(14-17)和四唯作(86-89);出世间的有八心,四道心(18-21)

     和四果心(66-69)

[13]彼所缘:

     在速行之后,也就是注明速行的对像。彼所缘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之后又回到转向作用,开始另一次的认识过程。

[14]死:

     一生的有分结束,就是一般的死亡。在彼所缘之后,如果又回到新

     一次的认识过程,过去有分、有分波动,…就不是死。从死之后再

     结生,有分,…死。有情就是以这十四种作用在三界中轮回不断。

     只有阿罗汉在死心灭时,即出离三界。

    十四种作用的四到八是五识作用,若识为一作用,则成十阶段。中国传

统佛教有所谓‘上座部立九心轮’,就是对十四作用的误称。

 

                      第四项:心路历程

    心路历程就是心识活动的路线,这是真理与实践的核心。

1:八十九心的作用可以进一步说明不同的心识活动路线。其中,转向、五

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是路心,这些作用就是不同心识活动

过程的作用。若再加前面的有分则共有八个。它们的不同路线依六根而转起

六路,眼门路、耳门路、鼻门路、舌门路、身门路、意门路。六路可以分成

两类,五识心的五门路线和意门转向的路线。意门路线有欲界、色界、无色

界、出世间的路线。由上述的不同路线,说明各种不同境界的实际过程,对

于佛法的解行极有价值。

2:八十九心有五十二种相应助伴的心所(第三节说明),心与心所构成全幅

的心。不同的心有不同的心所助伴而起,不同的心路历程就有不同的心与心

所递次结伴而起。心依触对的外境而有不同的心路历程,这就是世界的现实

存在和变动历程,是历程,也是实况。再从善恶心业报与作用来看,这就是

价值世界的因果环节,不同价值的业果了然于胸。结合观之,既是真相,也

是价值,修行解脱是何其真切。

3:结生心与死心可以了知三界轮回的实况。阿罗汉的死心则是对三界最后

的微笑。

 

                     清净道论导读(二十四)

                    第三节:受蕴、想蕴、行蕴

  受、想、行三蕴就是心所法,‘心所’的字面意思就是心所有的,或属

于心的。心由心所的帮助而完成认知,八十九种不同的心各有它相伴的心所

,依心的善恶等而有不同的善恶心所。心不能离心所而独立活动,心所也不

能离心而独立活动。它们之间的主从关系犹如国王与待从。

     <<清净道论>>对受蕴、想蕴、行蕴的解释,它是以识蕴为主来,依八

十九心为线索来分别解释三蕴与心法相应。但,这种方式解释心所法不易了

解,为了易学易用,以下我们先依<<摄阿毗达摩义论>>的组识编号,依次

解释五十二种心所法。最后则说明心与心所相应。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1-10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1-10
回 1楼(huiqian) 的帖子
修习禅定之前 了解一下自己的性格很有必要

3:认识自己性格的方法。修定是为了聚集善心于一处,透过调伏自己粗强的烦恼,或强化既有的优点,身心才可能初步安住下来。认识性格倾向,选择适当的方法,调整个性上明显的负面情绪,或活化善良的面向。这里先来认识自己的性格倾向。
3. 1:造成性格的原因。人的性格倾向有六类,贪、嗔、痴、信、觉寻,可分成三对。贪心的人对于善行有信心,所以贪与信是一对。嗔心的人对于善行觉察清楚,所以贪与觉是一对。痴是混乱而不能确立,而寻乃寻求而不能确立,因此是一对。
3.2:造成性格的原因。根本性格是长期造成的,它的差异取决于过去业,结生心的作业是决定因。
3.3:辨别性格的方法。性格表现为外在的行为与心态,有五种辨别性格的方法。
(1):姿势,例如贪心的人走路优美有序,嗔心的人走路急促,痴心的人走路散乱。(2):做事情,例如贪心的人做事系统有序,嗔心的人做事快速,痴心的人做事笨拙混乱。(3):食,例如贪心的人喜欢吃甜美的食物,细尝慢食;嗔心的人喜欢吃酸辣的食物,满口快食;痴心的人没有一定的嗜好,散乱其心不知如何下箸。(4):见,例如贪心的人即使见细小的喜悦事物亦惊愕而久视不息,有大过错亦不计较;嗔心的人若见细小的不如意亦感不悦,见小过亦生嗔恨;(5)心理状态的生起。性格贪的人常生起如下的心态,谄、诳、恶欲、大欲、不知足、淫欲至盛、轻佻。嗔心的人常有,念、恨、覆、恼、妒、悭。痴心的人则有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执取、固执。信愿强的人则有施舍、欲见圣者、欲闻正法、多喜悦、不诳、不谄、信于可信乐的事。觉心强的人则有和蔼、可为善友、饮食知量、正念正知、努力不眠、未雨绸缪。寻求的人常有多言、乐众、不喜为善努力、心不确定。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1-11
回 3楼(定慧之路) 的帖子
对照了一下“3.3:辨别性格的方法”,观察了一下自己,发现本人的性格好像还挺复杂。嘻嘻嘻
1.姿势。属于“走路散乱”型的痴心者。
2.做事情。属于“系统有序”型的贪心者。
3.食。属于“满口快食”但是对“酸辣”并不特别喜欢型的嗔心者。
4.见。属于嗔心者。
5.心理状态。属于嗔心者。
看来本人的性格中,偏重于嗔心的状态多一些。看来我比较适合先修四梵住及青黄赤白的遍处,这样修可能会更快的获得禅定正受。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1-11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