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波罗提木叉
〔序〕
大德僧!请听!今日是十五日布萨也,若僧伽机熟者,僧伽行布萨,诵出波罗
提木叉。
何为僧伽最初行事耶?〔谓:〕诸大德应告〔身〕清净,我诵波罗提木叉,在此我等悉谛听而应善念。有罪者应发露(忏悔),无罪者可默然。依默然而知诸大德之清净。如对一一质问有答,如是,关于进行中应问至三次。问至三次时,记忆有罪而不发露者,得故意妄语罪。诸大德!故意妄语是障道法,乃世尊所说也。是故记忆有罪,求其身清净之比丘,应发露其罪,发露者彼得安乐。
大德僧!〔戒经之〕序诵出已。于此我问诸大德:「诸大德!对此得清净否?」二次问:「对此事得清净否?」三次问:「对此事得清净否?」诸大德对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四波罗夷法〕
于此诵出此等四波罗夷法。
〔一〕 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学戒,不舍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净法者,即使与畜生行,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二〕 任何比丘,若由村落或兰若,以盗心不与而取者,对于如是窃盗,诸王逮捕盗人而如是说:『汝为盗人、汝为愚者、汝为痴者、汝为盗贼。』然后,或杀、或缚、或逐——比丘!如是盗取者,亦是波罗夷不共住。
〔三〕 任何比丘,若故意夺人体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杀具者、或赞叹死之美、或以死劝导,云:『咄!男子!此恶苦之生,于汝何〔益〕?汝死胜于生。』如是心意,如是决心,以种种方便赞叹死之美,以死劝导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四〕 任何比丘,未证知,而认为己有上人法,主张〔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见,〔而作如是宣说:〕『我如是知,如是见。』彼于其后,或被追问、或不被追问,冀望清净其罪,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见而言见,言虚诳妄语』者,除增上慢外,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大德僧!四波罗夷法已诵竟。〔若〕比丘犯其中任何一项者,不得与诸比丘共住。如于〔出家〕前尔后亦为波罗夷,不得共住。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波罗夷终----
〔十三僧残法〕
大德僧!今诵出此等十三僧残法
〔一〕 除梦中外,若故意行泄不净者,僧残。
〔二〕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变心与女人身相触,或捉手、或捉发、或触其某身支者,僧残。
〔三〕 任何比丘,起欲情变心,对女人言粗恶语者,即如年轻男子向年轻女人言含淫欲法之语者,僧残。
〔四〕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变心,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而言:『妹!于如我之持戒者、梵行者、具善法行者,依此法供养,则此为供养中之第一。』若有关淫欲法者,僧残。
〔五〕 任何比丘,为媒者,〔即〕为女人〔传达〕男子之情意、或为男子〔传达〕女人之情意、或令成夫妇、或令成情人,虽一时〔之关系〕,亦僧残。
〔六〕 若比丘自乞造房舍,无主自理时,应如量而造。于此所谓如量者:长十二佛搩手、内广七搩手也。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应由此诸比丘于无难处、有行处指示作处;若比丘于有难处、无行处之作处,自乞造房舍,或不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或过量者,僧残。
〔七〕 若比丘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由诸比丘指示无难处、有行处之作处。若比丘于有难处、无行处之作处,造大精舍;若不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者,僧残。
〔八〕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瞋不满,而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之,〔思:〕『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彼于后时,或被诘问或不被诘问,其事情无根者,因比丘住于瞋恚故者,僧残。
〔九〕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瞋不满,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之,〔思:〕『〔由此〕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彼于后时,或被诘问或不被诘问,而言唯取其异事之某种类似点。因比丘住于瞋恚故者,僧残。
〔一○〕 任何比丘,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一一〕 若有比丘等,为彼比丘之随顺者、结党者,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而彼等如是言:『尊者!对彼比丘勿说何事,彼比丘是法语者,彼比丘是律语者。彼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知我等之〔所欲〕而语。是〔故〕对彼,我等应忍可。』诸比丘应对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彼比丘非法语者,彼比丘非律语者。至于尊者等,亦勿欢喜破僧。尊者等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
诸比丘对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一二〕 若比丘恶口性,于系属教诫中之学处,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作自身不可共语,〔言:〕『尊者!对我勿说任何事若善若恶,我对尊者亦不说任何事若善若恶。尊者等,应禁止语我。』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以己为不可共语。尊者!应以己为可共语。请尊者对诸比丘亦如法语之,诸比丘亦对尊者如法语之。如是,佛弟子众由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
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一三〕 若比丘依村或城镇而住,以恶行秽污俗家。彼之恶行被见且被闻,由彼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是恶行秽污俗家者,尊者之恶行被见且被闻,又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请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处!』诸比丘如是言彼比丘已,比丘对诸比丘作如是言:『诸比丘是随爱、随瞋、随痴、随怖。对如是罪,或者驱出,或不驱出。』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诸比丘非随爱、非随瞋、非随痴、非随怖。尊者以恶行秽污俗家,尊者之恶行正被见且被闻,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处。』
诸比丘对彼比丘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大德僧!十三僧残法已诵竟。〔前之〕九从最初即成罪,〔后〕四至三次方成罪。比丘犯以上任何一项,知而覆藏若干日,则依其日数,彼比丘虽非愿意亦当别住。别住竟,比丘更于六夜,应入比丘之摩那埵。比丘摩那埵竟,其处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僧伽时,可许彼复权。若二十人,虽缺少一人之比丘僧伽,欲使其比丘复权,彼比丘亦不得回复。又彼诸比丘应受呵责,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僧残终----
〔二不定法〕
大德僧!今诵出此等二不定法。
〔一〕 任何比丘与女人一对一共于秘密可淫屏处坐,被可信之优婆夷发现,以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说之,或波罗夷、或僧残、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认同坐,〔随其所说〕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波罗夷、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以处罚其比丘。名为不定法。
〔二〕 若于非屏处坐,不是可淫处,而为适与女人语粗恶语处。若任何比丘于如是之处,与女人一对一秘密而共坐,被可信之优婆夷发现,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说之,或僧残、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认同坐,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处罚之,或以僧残、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优婆夷所说,以处罚其比丘。此亦不定法。」
大德僧!二不定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不定终----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大德僧!今诵出此等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第一迦絺那衣品
〔一〕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限于十日内可蓄长衣。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虽一夜离三衣者,除僧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提。
〔三〕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舍已,比丘若可得非时衣,当由冀望〔衣〕之比丘纳受。纳受之后应速作〔衣〕。若非满足时,唯限一月,其〔期限〕以内有望可满足者,其比丘得蓄其衣。若蓄过此,虽有望〔满足〕,亦尼萨耆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五〕 任何比丘,受非亲里比丘尼之衣,除交易外,尼萨耆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于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乞衣者,除具其条件外,尼萨耆波逸提。于此所谓之条件者,比丘衣被夺时,或失衣之时,是其条件也。
〔七〕 若彼比丘,非亲里之居士、居士妇有多衣供奉而令恣意择取,彼比丘最多亦当由其衣中取用内衣、外衣。若取用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八〕 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若为比丘豫备衣资,以此衣资购衣,使某甲比丘披覆,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贤者!以此衣资购如斯之衣与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萨耆波逸提。
〔九〕 若两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各自为比丘豫备衣资,思:『我等将各自以此衣资,各自购衣,与某甲比丘披覆。』此时若其比丘未受请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贤者!以各自衣资,两人共同购如斯一衣与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萨耆波逸提。
〔一○〕 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以使者为比丘送衣资,言:『以此衣资购衣,与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为长老送来衣资,长老当领受此衣资。』其比丘对其使者而作是言:『贤者!我等勿领受衣资,我等于适当之时,当受净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曰:『长老有执事人乎?』诸比丘!冀望衣之比丘当指示执事人、净人或优婆塞而言:『贤者!其人乃诸比丘之执事人。』其使者得执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处而如是言:「大德!长老所指示之执事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长老!届时,请往〔彼处〕,彼当以衣与尊师。」诸比丘!若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执事人处,二三次催促:『贤者!我要衣。』二三次催促,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为〔其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过此尽力求得者,尼萨耆波逸提。若不得时,至送衣资之施主处,自去或遣使者。『诸贤!汝等为比丘送来衣资,对其比丘无任何之利益。卿等当取还自己之物,以免汝等失自己之物。』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第二 绢丝品
〔一一〕 任何比丘,若以杂绢丝作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一二〕 任何比丘,若令作纯黑色羊毛之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一三〕 若比丘,作新卧具时,当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若比丘不取二分纯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而令作新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一四〕 若比丘,新作卧具者,应持用六年。其卧具若于六年以内,或舍或不舍,而作新卧具者,除僧伽之认许外,尼萨耆波逸提。
〔一五〕 若比丘,作座卧具,以坏色故,应从旧卧具之边缘取入一佛搩手。若比丘不从旧卧具取入一佛搩手,而令作新座卧具者,尼萨耆波逸提。
〔一六〕 若比丘,行路时得羊毛,有需要当可领受。领受已而无持者时,欲自持得限三由旬。若持过此者,虽无持者,亦为尼萨耆波逸提。
〔一七〕 任何比丘,令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或梳羊毛者,尼萨耆波逸提。
〔一八〕 任何比丘,自捉金银及钱,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萨耆波逸提。
〔一九〕 任何比丘,若为买卖种种之金银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 任何比丘,若交易种种〔物品〕者,尼萨耆波逸提。
第三 钵品
〔二一〕 限十日得蓄长钵,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二〕 任何比丘,钵不至五缀而换新钵者,尼萨耆波逸提。其钵应由彼比丘舍于比丘众,比丘众中,当以最下之钵与彼比丘。『比丘!此是汝钵,当持至破坏。』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二三〕 病比丘当有病残药,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也。此等得后,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若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四〕 热季之最后一月,比丘当求雨季衣,热季之最后半月,当作而受用;若热季之最后一月以前求雨季衣,热季之最后半月以前作而受用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五〕 任何比丘,自以衣施与比丘后,忿怒不喜,自夺或令夺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六〕 任何比丘,自乞丝令织师织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七〕 非亲里之居士或居士妇,为比丘令织师织衣。其时,若比丘于〔居士〕未受请之前至织师处,就其衣作指示:『贤者!此衣为我而织,作长、宽、厚、善织、密致、平滑又易理,我等亦会以物赠贤者耳。』彼比丘如是语已,若赠以物,虽仅托钵食,亦尼萨耆波逸提。
〔二八〕 有十日而未至〔前〕迦提月之满月,比丘得特施衣者,比丘知特施衣,当领受之,领受之后,可蓄至衣时。若蓄过此者,尼萨耆波逸提。
〔二九〕 夏安居竟后至迦提月之满月,住任何具有危险与恐怖之阿兰若住处,住如是住处之比丘,愿意者,可以三衣中之一衣置于民家。比丘若有任何离衣因缘,彼等比丘得离其衣,以六夜为限。除僧之认许外,若离过此限者,尼萨耆波逸提。
〔三○〕 任何比丘,明知为供养僧之所得物,而回入为己有者,尼萨耆波逸提。
大德僧!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尼萨耆波逸提终----
〔九十二波逸提法〕
大德僧!今诵出九十二波逸提法。
第一妄语品
〔一〕 故意妄语者,波逸提。
〔二〕 骂詈语者,波逸提。
〔三〕 以语令比丘离间者,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诵法者,波逸提。
〔五〕 任何比丘,与未受具戒者同宿〔处〕,过二夜、三夜,若宿者,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若与女人同宿〔处〕者,波逸提。
〔七〕 任何比丘,对女人以过五、六语说法者,除有智之男人〔陪席〕外,波逸提。
〔八〕 任何比丘,对未受具戒者,若说有上人法,即使真实,亦波逸提。
〔九〕 任何比丘,以比丘之粗罪,语未受具戒者,除比丘僧认许外,波逸提。
〔一○〕任何比丘,若自掘地或令掘者,波逸提。
第二 草木品
〔一一〕伐草木者,波逸提。
〔一二〕 作异语并恼他者,波逸提。
〔一三〕 讥嫌或骂〔僧之知事〕者,波逸提。
〔一四〕 任何比丘,将僧伽之卧床、椅子、卧褥或坐褥,铺于露地或使铺,出时不收、不令收又不托人而离去者,波逸提。
〔一五〕 任何比丘,于僧伽之精舍中,铺敷卧具或令铺,出时不收、不令收又不托人而离去者,波逸提。
〔一六〕 任何比丘,于僧伽之精舍中,知而挤进先来比丘之〔床〕间展设床座,言『感不舒畅者出去』,非有他义而作是理由者,波逸提。
〔一七〕 任何比丘,瞋怒不喜,从僧伽之精舍将比丘拖出或令拖出者,波逸提。
〔一八〕 任何比丘,在僧伽之精舍中,于楼上之脱脚床或脱脚椅坐或卧者,波逸提。
〔一九〕 比丘作大精舍时,限于留门窗处,为定置横木,为装置窗牖,〔住于无作物处之比丘,〕得指示覆二、三重,若过此指示者,虽住于无作物处之比丘,亦波逸提。
〔二○〕 任何比丘,知而将有虫水,浇于草或土上,或使浇之者,波逸提。
第三 比丘尼教诫品
〔二一〕 任何比丘,若不被〔僧伽〕选任而教诫比丘尼者,波逸提。
〔二二〕 虽被选任而若至日没时,〔仍〕教诫比丘尼者,波逸提。
〔二三〕 任何比丘,若至比丘尼住处教诫比丘尼者,除因缘外,波逸提。此处所谓因缘者,乃比丘尼病时之谓。
〔二四〕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言:『诸长老比丘为利养〔故〕,教诫诸比丘尼。』波逸提。
〔二五〕 任何比丘,将衣与非亲里比丘尼者,除易〔衣〕外,波逸提。
〔二六〕 任何比丘,若为非亲里比丘尼缝衣或令缝者,波逸提。
〔二七〕 任何比丘,豫约比丘尼同道而行者,虽一聚落间,除因缘外,波逸提。此处所谓因缘者,觉有危险恐怖,需结队而行于道时之谓。
〔二八〕 任何比丘,豫约比丘尼同乘一船而往上游或往下游者,除横渡外,波逸提。
〔二九〕 任何比丘,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者,除在家人事先豫备外,波逸提。
〔三○〕 任何比丘,独与比丘尼于一秘密处共坐者,波逸提。
第四 食品
〔三一〕 无病比丘于施食处取食一次,若过此而取者,波逸提。
〔三二〕 别众食,除因缘外,波逸提。因缘者,〔指〕病时、施衣时、作衣时、行路时、乘船时、大众会时、沙门施食时,即此所谓因缘也。
〔三三〕 数数食,除因缘外,波逸提。因缘者,指病时、施衣时、作衣时,即此所谓因缘也。
〔三四〕 以饼或麨给予来家之比丘随意取用时,比丘欲取可取满二、三钵,若过此而取者,波逸提。取二、三钵时,由其处持去应分与诸比丘,此为斯时之法也。
〔三五〕 任何比丘,足食已,复取非残食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三六〕 任何比丘,将非残食之嚼食或噉食持来请已足食比丘,云:『比丘!嚼之!食之!』知〔罪〕而欲使犯者,〔若其比丘〕食时,波逸提。
〔三七〕 任何比丘,于非时食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三八〕 任何比丘,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三九〕 如是者,美味之食也,即:酥、生酥、油、蜜、砂糖、鱼、肉、乳、酪也。任何比丘,若无病而为己要求如是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若将不与之食物持至口边者,除水及杨枝外,波逸提。
第五 裸行品
〔四一〕 任何比丘,无论对裸形外道或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若亲手给予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四二〕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言:〕『来!友!入村或镇乞食。』〔而带出,〕将〔施食〕予彼或不予而令离去之,言『去!友!与汝语或坐,我不快,我唯一人语或坐为快。』以是理由而作,非他者,波逸提。
〔四三〕 任何比丘,进入食事中之家强坐者,波逸提。
〔四四〕 任何比丘,与女人共坐于秘密屏处者,波逸提。
〔四五〕 任何比丘,独与一女人秘密共坐者,波逸提。
〔四六〕 任何比丘,受请食,有其他比丘时,不告彼而于食前或食后访他家者,除因缘外,波逸提。因缘者,指施衣时、作衣时,即此所谓因缘也。
〔四七〕 无病比丘可受四月药资具之请,除更请、常施请外,若过此而受者,波逸提。
〔四八〕 任何比丘,若往观出征军,除有如是理由外,波逸提。
〔四九〕 又比丘若有何等因缘需至军中,比丘可于军中宿〔限〕二夜、三夜,若停宿过此者,波逸提。
〔五○〕 若比丘二夜、三夜停宿于军中期间,或往〔观〕模拟战、或列兵、或配兵、或阅兵者,波逸提。
第六 饮酒品
〔五一〕 饮须罗、面罗耶〔酒〕者,波逸提。
〔五二〕 以指胳肢者,波逸提。
〔五三〕 嬉戏于水中者,波逸提。
〔五四〕 轻侮〔之态度〕者,波逸提。
〔五五〕 任何比丘,令比丘恐怖者,波逸提。
〔五六〕 任何比丘,虽无病而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除有适当理由外,波逸提。
〔五七〕 任何比丘,半月以内若沐浴者,除因缘外,波逸提。因缘者,热季终之一个月半,雨季初之一个月,即二个月半之暑时、热时,又病时、造作时、行路时、风雨时,即此所谓因缘也。
〔五八〕 得新衣之比丘,应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即青色、泥色或黑褐色也。若比丘不取三种坏色中之一坏色而著用新衣者,波逸提。
〔五九〕 任何比丘,对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或沙弥尼,亲自以衣净施,不还与彼而著用者,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隐藏或令隐藏其他比丘之钵、衣或坐具、针筒、腰带,虽为戏笑,亦波逸提。
第七 有虫水品
〔六一〕 任何比丘,故意夺生物之命者,波逸提。
〔六二〕 任何比丘,知水中有虫而饮用者,波逸提。
〔六三〕 任何比丘,知诤事已如法裁决,欲令再羯磨而骚乱者,波逸提。
〔六四〕 任何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若覆藏者,波逸提。
〔六五〕 任何比丘,知未满二十岁而授予具足戒者,此人不得戒,〔尊证〕之诸比丘当受呵责,于彼比丘,波逸提
〔六六〕 任何比丘,明知贼队而共同豫约同路而行者,乃至一聚落间,亦波逸提。
〔六七〕 任何比丘,与女人共同豫约同道而行,虽一聚落之间,亦波逸提。
〔六八〕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语:『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说之法,凡是世尊所说:「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诸比丘应对此比丘作如是言:『具寿!勿作如是言,勿诽谤世尊,对世尊诽谤者实不善,世尊实不作如是说。友!世尊以种种方便说示之障道法,确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此比丘〔闻〕诸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诸比丘为令其舍弃〔恶见〕,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波逸提。
〔六九〕 任何比丘,知之而与如是说〔恶见〕、不受法之处分、不舍成见者共事共住或共宿者,波逸提。
〔七○〕 若沙弥如是言:『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说之法,凡是世尊所说:「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诸比丘应对此沙弥作如是言:『 友!沙弥!勿作如是言,勿诽谤世尊,对世尊诽谤者实不善,世尊实不作如是说。友!沙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示之〕障道法,确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诸比丘对该沙弥作如是言已,〔该沙弥〕尚固执者,诸比丘当告以:『友!沙弥!从今以后,汝不得称世尊是汝师,其他沙弥得与诸比丘共宿二夜、三夜,而汝即不得。〔请汝〕远去之、消失之。』任何比丘知如是被摈灭之沙弥而予以抚慰、或伺候、或共事、或共宿者,波逸提。
第八 如法品
〔七一〕 任何比丘,虽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若作如是言:『友!我未询问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我当不持此学处。』者,波逸提。诸比丘!学戒之比丘应了知、询问、熟虑之,此为斯时之法也。
〔七二〕 任何比丘,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若作如是言:『说示此小小戒有何用?唯导致疑惑、苦恼、混乱而已!』而诽谤戒〔律〕者,波逸提。
〔七三〕 任何比丘,于每半月说示波罗提木叉时,若作如是言:『我今始知此法含于戒经中,收于戒经中,于每半月说示。』若其他诸比丘知此比丘曾二、三次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列席,勿再论,此比丘不能以不知之理由而脱〔罪〕。此时彼所犯之罪,应依法处分,更应呵责其无知:『友!汝于说示波罗提木叉时,不一心专念,故汝失利得。』因此无知故,波逸提。
〔七四〕 任何比丘,对比丘瞋怒不喜而殴打者,波逸提。
〔七五〕 任何比丘,对比丘瞋怒不喜而举手作剑势者,波逸提。
〔七六〕 任何比丘,以无根之僧残罪诽谤其他比丘者,波逸提。
〔七七〕 任何比丘,对比丘故意使疑恼者,即使令彼等有少时不安,仅此动机而无其他者,波逸提。
〔七八〕 任何比丘,立于〔与己〕发生诤论而不和之诸比丘附近屏处而听者,『我听彼等之所言。』仅此动机而无其他者,波逸提。
〔七九〕 任何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后言不平者,波逸提。
〔八○〕 任何比丘,于僧伽提议决断时,不同意,起座而去者,波逸提。
〔八一〕 任何比丘,由和合僧施与衣后,言:『诸比丘随亲厚,将僧之所得物转赠他人。』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八二〕 任何比丘,明知已决定供养僧之所得物,却转施与其个人者,波逸提。
第九 宝人品
〔八三〕 任何比丘,于受即位灌顶之剎帝力种王未退出寝室,后〔夫人〕亦未退出,比丘未豫告而越阈者,波逸提。
〔八四〕 任何比丘,除于伽蓝或止宿处内外,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若捉或令捉者,波逸提。于伽蓝内或止宿处内,比丘见宝物或视同如宝物者,以为『此物之所有者将必持回』,可捉或令捉而藏置之,此为斯时之如法行也。
〔八五〕 任何比丘,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时入村落,除有相当紧急事务者外,波逸提。
〔八六〕 任何比丘,若令〔制〕作骨制、牙制、角制之针筒者,波逸提,应打碎之。
〔八七〕 比丘作新卧床或椅子时,其脚除下部入于台基之部分,依佛指之八指尺长而造之,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八八〕 任何比丘,若作卧床及椅子而入绵者,波逸提,〔绵〕应取出。
〔八九〕 比丘作坐具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二搩手,宽为一搩手半,缘一搩手,此为规定之尺量,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九○〕 比丘作覆疮衣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四搩手,宽为二搩手,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九一〕 比丘作雨衣时,应依尺量而作,即长为佛搩手之六搩手,宽为二搩手,若过此者,波逸提,应切断之。
〔九二〕 任何比丘,作佛衣量或以上者,波逸提,应切断之。佛衣量者,即长为佛搩手之九搩手,宽为六搩手,此为佛之佛衣量也。
大德僧!九十二波逸提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波逸提品终----
〔四提舍尼法〕
大德僧!今诵出四提舍尼法。
〔一〕 任何比丘,由入市井〔乞食〕之非亲里比丘尼之手,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此比丘应忏悔曰:『友!我犯应受非难、不相应而当忏悔之法,我为此忏悔。』
〔二〕 诸比丘受在家人招请而食,于此若一比丘尼以指示者姿态站立而言:『于此与羹!于此与饭!』彼等诸比丘当拒此比丘尼:『姊!比丘等受食之间请离去!』若诸比丘中无一人拒其比丘尼而言:『姊!……请离去!』时,彼等诸比丘当忏悔:『友!我等犯应受非难、不相应而当忏悔之法,我等为此忏悔。』
〔三〕 凡是学地认定之诸家,任何比丘若于如是学地认定之家非受招请,又以无病之身亲手接受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此比丘当忏悔:『友!我犯应受非难、不相应而当忏悔之法,我为此忏悔。』
〔四〕 具有危险恐怖之阿兰若住处,任何比丘住于如是住处而无病,若于僧园中亲手接受非豫告之硬食或软食而食者,此比丘应忏悔:『友!我犯应受非难、不相应而当忏悔之法,我为此忏悔。』
大德僧!四提舍尼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提舍尼终----
〔七十五众学法〕
大德僧!今诵出此等众学法。
第一 全圆品
〔一〕 『我著内衣当覆全圆』,应当学。
〔二〕 『我披上衣当覆全圆』,应当学。
〔三〕 『我当披覆整齐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四〕 『我当披覆整齐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五〕 『我当端正威仪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六〕 『我当端正威仪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七〕 『我当以目注视下方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八〕 『我当以目注视下方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九〕 『我当不将衣拉上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一○〕 『我当不将衣拉上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第二 哄笑品
〔一一〕 『我当不哄笑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一二〕 『我当不哄笑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一三〕 『我当低声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一四〕 『我当低声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一五〕 『我当不摇身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一六〕 『我当不摇身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一七〕 『我当不摇臂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一八〕 『我当不摇臂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一九〕 『我当不摇头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二○〕 『我当不摇头而坐于俗间』,应当学。
第三 叉腰品
〔二一〕 『我当不以手叉腰张肘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二二〕 『我当不以手叉腰张肘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二三〕 『我当不缠头而行于俗家间』,应当学。
〔二四〕 『我当不缠头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二五〕 『我当不以膝行往俗家间』,应当学。
〔二六〕 『我当不以散乱姿态而坐于俗家间』,应当学。
〔二七〕 『我当注意受施食』,应当学。
〔二八〕 『我当注意钵而受施食』,应当学。
〔二九〕 『我当受适量之汁』,应当学。
〔三○〕 『我当受满钵之施食』,应当学。
第四 注意品
〔三一〕 『我当注意食施食』,应当学。
〔三二〕 『我当注意钵而食施食』,应当学。
〔三三〕 『我当顺次食施食』,应当学。
〔三四〕 『我当食与汁同量之施食』,应当学。
〔三五〕 『我当不从中央揉捏而食施食』,应当学。
〔三六〕 『我当不为得更多汤汁或加味物而以饭覆之』,应当学。
〔三七〕 『我无病,当不为己乞汁、饭而食』,应当学
〔三八〕 『我当不心存不满而眺视他人之钵』,应当学
〔三九〕 『我当不作过大之饭球』,应当学。
〔四○〕 『我当作圆形饭球』,应当学。
第五 饭球品
〔四一〕 『我当不于饭球未近口边时即张口』,应当学
〔四二〕 『我于食时当不将手全部塞入口中』,应当学
〔四三〕 『我当不以口含饭球而言谈』,应当学。
〔四四〕 『我当不将食物投入口中而食』,应当学。
〔四五〕 『我当不啮饭球而食』,应当学。
〔四六〕 『我当不胀满口而食』,应当学。
〔四七〕 『我当于食时不摇手』,应当学。
〔四八〕 『我当不于食时撒落饭粒』,应当学。
〔四九〕 『我当不于食时吐舌』,应当学。
〔五○〕 『我当不于食时喳喳作声』,应当学。
第六 吸食品
〔五一〕 『我当不作簌簌声而食』,应当学。
〔五二〕 『我当不舐手而食』,应当学。
〔五三〕 『我当不舐钵而食』,应当学。
〔五四〕 『我当不舐唇而食』,应当学。
〔五五〕 『我当不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应当学。
〔五六〕 『我当不以混有饭粒之洗钵水舍弃于俗家间』,应当学。
〔五七〕 『我当不对无病而手持日伞者说法』,应当学。
〔五八〕 『我当不对手持杖者说法』,应当学。
〔五九〕 『我当不对无病而手持刀者说法』,应当学。
〔六○〕 『我当不对无病而手持武器者说法』,应当学。
第七 草覆品
〔六一〕 『我当不对无病而穿草履者说法』,应当学。
〔六二〕 『我当不对无病而穿鞋者说法』,应当学。
〔六三〕 『我当不对无病而坐于乘坐物者说法』,应当学。
〔六四〕 『我当不对无病而卧床者说法』,应当学。
〔六五〕 『我当不对无病且以散乱姿态而坐者说法』,应当学。
〔六六〕 『我当不对无病而缠头者说法』,应当学。
〔六七〕 『我当不对无病而覆面者说法』,应当学。
〔六八〕 『我当不坐于地上,为无病而坐于座床者说法』,应当学。
〔六九〕 『我当不坐于低坐为无病而坐于高座者说法』,应当学。
〔七○〕 『我当不立著为无病而坐者说法』,应当学。
〔七一〕 『我当不行于后为无病而行于前者说法』,应当学。
〔七二〕 『我当不行于道外为无病而行于道中者说法』,应当学。
〔七三〕 『我无病时,当不站立大、小便』,应当学。
〔七四〕 『我无病时,当不于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应当学。
〔七五〕 『我无病当不于水上大、小便及唾痰』,应当学。
大德僧!众学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诵出众学法终----
大德僧!今诵出此七灭诤法。
〔七灭诤法〕
每诤论生起为止静而灭除之——
应与现前毘尼、
应与忆念毘尼、
应与不痴毘尼、
应作自言治、
多人语、
觅罪相、
如草覆地。
大德僧!七灭诤法已诵竟。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灭诤法终----
大德僧!已诵出因缘、已诵出四波罗夷法、已诵出十三僧残法、已诵出二不定法、已诵出三十舍堕法、已诵出九十二单堕法、已诵出四悔过法、已诵出众学法、已诵出七灭诤法。凡是已收入佛之戒经,正确含摄于戒经者,尽于每半月诵出,由此一切和合、欢喜、无诤而修学之。
----比丘波罗提木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