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7800阅读
  • 50回复

修观是否可以得定,定中是否可以修观?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信士A 11:53:01
在下认为修定后思维法义如法而行
即可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即是慧的启用
信士A 11:53:30
戒定慧有渐次
信士A 11:54:57
不懂这样理解有无偏差
信士B 11:55:12
没有错,不过是有局限的认识
信士A 11:55:48
依在下程度而说的
请师兄细说
信士B 11:55:54
你说的是指在出定之后对于法义的思维
信士A 11:56:20
定中也可以思维法义啊
信士B 11:56:22
其实在修定的时候,确实就在修慧了。而不是需要出定后才可以修慧
信士B 11:56:34
不行,定中不能思维法义的
信士B 11:56:53
能思维法义就是在定中了,而是出定了
信士A 11:56:55
佛教的大定是无出入
信士B 11:56:59
能思维法义就不是在定中了,而是出定了
信士C 11:57:09
思维苦集灭道算不算思维法义啊
信士A 11:57:12
佛陀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信士B 11:57:31
禅定指的是四禅八定。哪有什么大定?
信士B 11:57:50
误解了,佛陀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这是误解的说法
信士A 11:58:09
再请师兄说说
信士B 11:58:17
在定中如何可以吃饭说话呢?
信士D 11:58:35
吃饭说话只是应付
信士B 11:58:41
行住坐卧都可以修定,都可以进入禅定,这句话就对了
信士A 11:58:59
这样啊
多谢师兄呢
信士A 11:59:15
我再想想
信士B 11:59:27
佛教的修定是止观具足的,
信士A 11:59:40
对的
比丘 12:00:03
思维法义不一定是推理,观察生灭无常无我也是思维法义,可以在定中进行
信士B 12:00:04
只要是依据正法而修,就一定起到修慧的作用
信士A 12:00:09
先吃饭了
多谢师兄法布施
信士C 12:00:23
吉祥祝福 愿闻详解
信士B 12:00:32
不客气,只是交流
信士B 12:01:13
*吉祥祝福师傅,那是属于观了,不属于定
比丘 12:01:39
其实现代人对于定的标准似乎与佛所说的不同
比丘 12:02:28
佛经中的正定大多数是指修观时得到的,所以修观应该可以得定,定中应该可以修观
比丘 12:03:12
出问题在后人对心一境性解释的过分苛刻,超过佛的定义
信士B 12:03:33
你说的佛的定义是?
比丘 12:03:54
心一境性印度话就是三摩地(又译为三昧,定),是一种心所有法,即使没有禅定的日常生活中也有
比丘 12:04:06
并非绝对的专心
信士B 12:04:42
只有出定后才可以修观,而在佛教的修定,是起着修慧的作用,而并不是在定中可以修观
信士C 12:04:41
何等为正定。正定有二种。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若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信士B 12:05:17
比丘  12:03:54
心一境性印度话就是三摩地三昧,是一种心所有法,即使没有禅定的日常生活中也有
对啊
信士B 12:05:50
然而,禅定并非只是心一境性啊?
比丘 12:06:00
谢谢,此段经文也明确说了正定中可以"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
比丘 12:06:39
禅定并非只是心一境性,我是说误会出自对心一境性的定义不同
比丘 12:07:41
比如佛对初禅的定义是离欲离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比丘 12:08:32
当修止或修观时都能达到这个状态,但是后人一定说修观不能得定
信士C 12:08:45
解脱圣者是否具足八正道,是否行住坐卧偶尔离开八正道?或者只有前面7道,没有正定?
比丘 12:09:39
即使是佛,定应该不是全天候都有的
比如禅定不能说话中不能在吃饭中不能在睡眠中
佛在这些状态时也不能在禅定中
信士C 12:10:54
有正念之时无正定?
信士C 12:11:22
或者干脆连正念都没?
比丘 12:11:26
有正念之时不一定在禅定中
信士C 12:11:57
我想,问题出在“定”这个字的定义上面
信士B 12:12:18
正定有两种,得要分开看
信士C 12:12:28
有正念之时不一定在禅定中——有正念之时无正定
这里的禅定跟正定是一个概念吗?
信士C 12:12:57
明河,我们当然讨论的是解脱圣者的出世间定了
比丘 12:12:59
佛教的最初的定是初禅,初禅的定义是离欲离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比丘 12:13:26
有的经中解释正定就是初至四禅
信士C 12:14:01
是啊,所以说,问题出在概念上
信士C 12:14:18
不先去限定概念,就很浪费精力
比丘 12:16:27
阿毗达摩是后人所著,解释就出现差异而导致争议了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11-07-06
南传许多尊者的说法与现在流行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定的说法也不一样:


定的危险  阿姜摩诃布瓦
有正定和邪定。邪定是指心进入宁静,而完全没有觉知。一个人可以坐二小时甚至整天,但是心却不知道它在哪里或发生了什么,它什么都不知道。只有宁静,如此而已。就好像一把磨利了的刀,我们却不使用一般。这是一种无知的宁静,因为这里没有多少自我的觉知存在。禅修者也许会认为他已经到达了究竟,因而不再去寻求其它的东西。在这层次,「定」成为一个敌人,因为没有对与错的觉知,智慧就无法生起。有了正定,不论达到什么层次的宁静,都会有觉知,会有完全的正念和正知。这就是能够引生智慧的定,他不会迷失在其中。禅修者对这点要好好了解。没有觉知,你不能前进;从头到尾都必须要有它。这种定是没有危险的。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11-02-08
所谓“知道”内涵丰富,有不同层面的“知道”,一般人只是在名词读过写过用过或概念上的知见知道而已,圣者们的知道却是身语意契入“戒定慧”活出真理,因为交流沟通的需要,说法上还有凡圣之说,一切法因众生而有,说一切法因众生而说,不然怎会有佛陀说法49年没说一字的佳话?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24
铜币
26
威望
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11-02-07
回 47楼(古莲子) 的帖子
‘圣者们都知道...’ 不知道的就...?
个人只知道戒定慧三者,次第循环而增上
胡言了 呵呵

阿弥陀佛! 感恩合十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11-02-06
其实,我们不说别的经典,我们就说大念住经,大念住经,有观呼息的方法,开始的时候,是的,系意鼻头,息长知息长,息短知息短,但是,观呼息不是仅止于系意鼻头的,不仅是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还有息冷知息冷,息暖知息暖,更还有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这哪里是集中在一点呢?所以说,有禅定的人自然知道,特别是天生就能契入禅定的,他知道禅定是宽泛的,了了觉知的,真正的正定,必然是止观双运的,贪嗔痴暂时降服了,压住了,就是定,贪嗔痴不再了,彻底连根拔除了,就是空,所以说,即慧即定,即定即慧,圣者们都知道,戒,是防非止恶,小芒果,定,是大芒果,慧,是成熟的芒果。。。。。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1-02-06 18:23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258
铜币
279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11-02-06
  
无我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107
铜币
111
威望
0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11-01-26
回 42楼(慧莲) 的帖子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107
铜币
111
威望
0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11-01-26
回 41楼(古莲子) 的帖子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126
铜币
133
威望
3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11-01-26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11-01-26
呵呵,这样的学习交流就能处于平常心了,平常心是道!祝福各位同修修行顺利!家庭幸福!事业蒸蒸日上!世出世间法双丰收!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