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7926阅读
  • 14回复

问大家一个问题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唐朝的时候,紫磷供奉在批注经典。慧忠禅师在一旁道:“批注经典者,必须契会佛心,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磷不悦地答道:“没错,否则,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让侍者盛来一碗水,在水中放进七粒米,碗上摆了一双筷子,然后问紫磷供奉这是什么意思? 紫磷茫然不知,无语可对。慧忠禅师不客气地训诫道:“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敢说已经契会佛心了呢?”
   
     大家谁知道慧忠禅师是什么意思?跟贴答答看。知道的就可以注解佛经了。我看过很多的解释,可惜,在会谦看来,都是乱解与狂解,有的闭口不答,有的直接把碗筷推翻,可惜,把碗推翻,或闭口不答那也就没有了解释佛经的资格。虽也契佛无学之机,但也表示自动弃权了。更多有的讲是不离世间觉,佛法离不开生活,会谦只有一笑了。
    给大家三天的时间,最后会谦会附上自己的答案,只是,这个公案从此就作此了断,莫要拿着会谦的答案去唬人。。。。。。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5-17
禅宗有很多很好的修行技巧窍诀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5-17
   呵呵,其实大家并不了解禅宗,所了解的不过是广为传诵的一些公案,所谓的禅宗的公案等等,原来也仅止于禅宗大师或与弟子之间的小插曲,后人觉得好,觉得妙,所以,才传得满天下都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新奇,就象大家都喜欢偶象一样。就象黔之驴,黔无驴,好事者买之,放到山上。都是好事者传得使禅宗似乎失去了本来面目,顶楼这个也是,慧忠禅师的一段小插曲,后人觉得玄妙,所以,传开了,当时的情况是紫麟供奉平时很傲慢,慧忠禅师一次看他在解释佛经,于是就问他一句,他面露不悦,回一句我当然懂,慧忠禅师想,好啊,你不是懂吗,你有大智慧,那我问问你什么意思,他是何该吃此一瘪哩。但就被别人传开了,传得满天下都是,而且传了几千年。慧忠禅师的这个所问当然有他的意思,就是楼上贴子的意思,确实不错。不是吗?就应当有这样的究竟认知与心量,才可以苛担佛经解释啊!
    而真正的禅林大家并不了解。如果禅宗只是这一点话头和公案的话,那是小看了禅宗了,二十四小时,大家都在修行的。这些公案绝不是禅宗的全部,一样的要参禅打坐,机缘到了,才有一些机锋与公案,都有禅七的,禅七要结束的时候,或者师父看某位修得差不多了,才会问一句应机的话,比如六祖对惠明的开示,先让他禅坐,好长时间,六祖是开悟之人,知道机缘到了,就突然来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以,这显出了禅宗的高明。每一个宗派都有其特点,但也都是在共同的佛法传承下具有自已的特点。如果不信的话,可以问问师父。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5-17 13:40重新编辑 ]
级别: 小学生
发帖
17
铜币
17
威望
3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5-17
回 11楼(会义) 的帖子
支持,.我不喜欢禅宗,据说少林寺也收藏有阿含经,不知道他们学不学
天津李先生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55
铜币
61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5-11
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在打哑谜,故意卖官司。
佛陀在《阿含经》中直接就告诉比丘们,这个比喻指什么,那个比喻指什么。毫无保留。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5-10
    猜不准也没事,这个公案并不玄疑,如果能真的知道佛法真理本义,能有广大心量,也能很快地明白慧忠禅师是在讲什么,他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故意刁难。领会佛法注解佛经是大事,必须有聪明智慧,还有方便广解,因为佛的真理与佛的本义,还有佛的智慧方便,与殊胜,本来就是这样的。佛法本身就是有第一义,有对治,有个个为人身善,有吉祥乐意。如果能懂一切不离第一义,而且知道广演广利,于第一义不动摇,还能善入法界,广开心量,那自然就能够注解佛法了。自然也就能够明白慧忠禅师所说是什么了。如果不能明白第一义,也没有这么多智慧,自然理解得就浅,就狭隘,甚至不能理解,认为是故意刁难了。如果认为是故意刁难,这说明行者本身连根本的洒脱都不具备。如果认为就是七菩提分,那行者就会把其它广解说成非佛说,那就不是注解佛法了,也不具备注解佛法的能力。注解者,就是进一步解释,把广演广利而不离第一义的佛经解释一下,作一下注释,以便现代或者后人能够真实领会与受益。随着时代的变化,佛法是需要不断地注释与解析的,这就需要法师不断地变化说法,以便让人能够明白,也需要不断地对佛经给以注解,去除人们的疑惑,以便广利人天。
     你看华严经,古德讲,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不知道佛法的厉害,殊胜,大雄大力,这也属于佛陀世尊的殊胜,也是佛法的殊胜,学人知道这个,不至于疲厌,更有勇气与信心进向解脱,摧服魔军。而诸佛菩萨不离无我无我所,不离无所得。如果佛法只剩下人生如刺如疮,要离吐熄灭清凉,虽然这是第一义,但这也只是没有血肉,不丰富的佛法,没有生命力与活力的干货,不易与消化,不利于吸收,也不利于长养学人慧命,也是不全面的佛法,是不利于佛法弘扬与学人解脱的。 佛法是全面的,全面的佛法反过来就需要一个注解,不离第一义而广演广利,广演十方婆伽,同至一路涅盘。十方广演不离涅盘第一义,于涅盘第一义广演广利,佛经就是这样,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来完成注解。这样的人就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慧忠禅师所说的,上合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5-10 19:58重新编辑 ]
级别: 小学生
发帖
8
铜币
12
威望
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5-10
我怎么觉得这个公案有点故弄玄虚,很无聊!契会佛心并不等于能猜对任何一个人随己心出的哑谜,就象有知识的人并不能猜对所有的字谜、灯谜......契会佛心我想该是了解佛的真理本义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4-29
这个弘扬正法平台、道场,是以师父为主角,为主人,种种殊胜因缘,都能体现出来的,非师父莫属,我们是跟随师父修学的,当然修学的是,佛陀原汁、原味的教法,师父出家修行十多年,有资格有能力,带领我们,如果我们没有师父带领,会走很多弯路,同学中都可以选出学习骨干,帮助其他同学,助老师一臂之力,增强浓郁的学习气分,老师中也可选出资历深的,带领年轻的,以老带新,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所以同修们积极参与互动,我认为是好现象,师父的谦逊、慈悲等种种美德,令我们受到熏陶,师父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鞭策着我们,鼓励着我们,让我们能迅速成长,因为时刻想着珍惜因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就积极举手发言了,嘻嘻,感恩师父!感恩同学们!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42
铜币
51
威望
2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4-28
为什么不说那一碗水就譬喻为佛陀纯净的法。里面七颗米譬喻佛陀教导的觉悟必须修行的方法是:七菩提分。整个四样东西(碗、筷子、米、水)譬喻四圣谛。那一双筷子是譬喻:只要明白佛陀四圣谛、七菩提分的教导,你就可以随便应用,而不会偏离正道。就象吃饭,只会把菜放到口里面一样。(个人浅见)
[ 此帖被正向在2010-04-29 11:24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4-25
    呵呵,其实,紫磷供奉是位自恃很高的人,也很狂妄,慧忠禅师说得也不错,他也很慈悲的,不是为难紫磷供奉。他的这个机锋,其实,早就解释出来了,就是他说的,注解佛经要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个,没什么不对啊,要注解佛经,就要契理契机啊。如果我是紫磷供奉,那么,他端来问我什么意思,我就一声不发,拿起筷子,沾沾水,然后点一下我正在注解的佛经。慧忠禅师的沉在碗底的七粒米,代表的就是七佛涅盘,一双筷子就是方便,所有的经典,都围绕着诸佛涅盘之理,知道了这一点,那就有择法眼,所有的经典,就会无惑。所以,注解经典,要明白诸佛涅盘盛义,也要知道所有经典都不离涅盘觉悟而说,还要有方便智慧,这样,就可以担当注解大任了。 其实,注释经典重点在于知道经典是说什么,经典的主旨就是引导众生离欲涅盘,而用了各种方便智慧来广演广利人天。知道了这一点,即便没有诸佛智慧,也不会疑惑不解,对诸多经典大惊小怪了。至少,合乎经典就合乎佛理,合乎机缘了。
     禅宗的公案与机锋,虽然带有锋芒性,但也是修行开悟者之间的最直接砌蹉,也是对学人的应机说法,目的也不是徒增人迷惑,而是直指方便,不是到处棒喝的。后人不懂,觉得新奇有意思,所以,公案机锋被传得漫天飞了。这不是禅宗的错误。
    紫磷供奉一向自恃,所以,慧忠禅师才打击他一下,是他自己说他当然理解佛意的。所以,慧忠禅师是看他是不是真的理解。真的理解,他自然知道注解佛经要契佛涅盘之意,还要有方便智慧,就自然马上明白慧忠禅师的意思。而事实上,注解经典,就应当本着这样一个态度去做,这也是所有经典之所以开示的因缘初衷,就是契诸佛之理,契众生之机。六祖大师,他也没有读过多少经,他听人说法华经,他没有读过,他让他给他读读看,别人一读,六祖并没有说法华经是假的,是伪经,六祖听问的人读了一下,读到譬喻品的时候,六祖说,好了,我明白了,这部经是以譬喻为宗的。就是以打比喻,比拟,引喻做为特点。六祖说,你不是问三车吗?三乘是假,一乘是真,出得火宅后,更于门外觅三车?不会了。这就是契理契机。六祖觉悟了,一个觉悟了的人,就不会动摇,他知道究竟是什么。一个觉悟而且有智慧的人,他也知道方便方法。而不知道涅盘空性的人,那就容易乱猜了,如果不知道空性,而且心量智慧又不够,那就惨了,即不契佛理,又不能善入法界,对众生机缘。
      有一个公案,说是两个禅师,都已经开悟了,其中一个去访另一个,两个,谁也不说话,山上互相对面坐着,坐了一夜,第二天,要告辞了,一个禅师大声说:疑杀天下人也!真的是,大家要猜了,永远也猜不到两个人砌蹉了多高深的功夫,真是,天下人要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了,就是这样,其实,我们读杂阿含,也知道,尊者,身心寂静,说世尊,寂如金山,六根寂静,这个空性,就是熄灭了烦恼执着,两个禅师互相不说话对坐,正是最究竟的契合空理。所以,两个都证得了这个空性,而这个空性,又真的是,言语道断,说是一物即不中,真的如那位禅师所说,疑杀天下人也!
      所以,就是,知道了涅盘空性,诸经百千方便,不离此理。就有择法眼,如果还能广演广利,那就契众生之机,可以胜任注释佛经了。不能如此,也可以析经,事实求是,不断地修正自己,从闻思上圆满自己,也不是不可以。象师父说的,师父是谦下自己,无为的表现,佛法中没有英雄主义,师父这样讲,互相学习交流,是怕大家都不敢析经,断了闻思的积极性。所以,师父这样讲,就是不要怕错。要勇于研究,善自思维。这是师父无我无为慈悲的表现。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4-25 20:5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