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2462阅读
  • 48回复

若真修道人,如实知见世间过。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10-05-14
引用
引用第27楼古莲子于2010-05-13 19:12发表的 :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讲观呼息圆满则四念处圆满,四念处圆满则三十七道品圆满,

如果在修观呼吸时 如果心念只是专注在呼吸的进出上  这是在修定    只是修定是不能使四念处圆满地
而要使四念处也同时圆满  就要在观呼吸时 更进一步的修如实观   这样才能使四念处圆满
后面的也一样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10-05-14
是啊。观呼息就是由呼息契入身心名色二法实相,更进一步契入十二因缘的逆观,这一切都是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呈现的,观呼息本身就是观嘛,所以,这不是修止,这是止观双运。这个,止观双运的观,是如实观,如实观,并不是讲要时时记得四念处的理论,比如,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就是观,静就是静,至于无常无我,这是观后的总结,事先要总结了,还用如实观吗?时时先以理论来说,苦啊,无常,无我,这样如实观还能展开吗?所以,看似要知道一切苦空无常是对的,但事际修行中却恰恰不能有这样的先入为主,就要如实,就是不见世间过。这样才能展开修行,体认实相。这就需要随一之法,开始是专注呼息,后来息冷息热,感受全身而出息,感受全身而入息,随着心念的平静,一切实相都将展开,观呼息不能理解得太狭隘,开始的时候是随呼息,进一步,自然的,呼息很轻微了,观照能力也更细微了,禅定轻安,自然现前观呼息是随一,后来自然转变,转成轻安禅定了,还是随一,什么叫如实观?是非善恶,如刺如疮这是有情的感受,这是有情认识到的名色的过患,这是如实的总结,请注意如实的总结并不就是如实本身,六祖说得好,腾腾不修善,巫巫不造恶,认为它是好的或不好的,这只是有情的感受,真实它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十二因缘的现象,轮回的形成,仅此而已,见因缘则见法,见法则见佛,这就要不见世间过,明白了,明明了了,这就是如实见,随着这种不见世间过,只是明明了了的下手修行功夫的进步,细微的观照就有能力了,观呼息就是这样,由呼息而契入与展开因缘法的明了,体认无常,体认是无明缘生,也体认行者的本来面目,就是涅盘空性。
    世尊是因为看到生命的苦迫与过患,也就是见世间过而出家修道的,而最后的悟道,却是如实观,逆观十二因缘。能逆观十二因缘,首先就要先有能力认识十二因缘,要认识十二因缘,就要先不见世间过,只是如实认知,这个如实认知,就是不取不舍,不迎不拒,不作分辩,不下判断,这不就是不见世间过吗?不见世间过并不是迷糊,睡着了不见世间过了,闷绝了不见世间过了,我想,谁也不会认为六祖的不见世间过是迷糊,昏沉,闷绝吧?六祖的不见世间过就是如实观照。观呼息就是如实观,随一之法,如实观照,而禅宗六祖更伟大,他发扬了佛陀的这种开示,就是不仅是观呼息,他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身心世界生活处事的时时处处,其实,佛陀也开示过的,比如大念住经,比丘时时彻知无常,我似乎是很久之前就说过,一切本来就是无常的,时时彻知无常就是明明了了,不取不舍,有的行者并不是时时彻知无常,而是反过来拿理论来印无常,他不能时时彻知,只是回过头来,说,是啊,苦啊,无常啊,这不叫时时彻知无常。而六祖的这种不见世间过的方法,就是发扬或者说弘扬时时彻知,弘扬如实观照。如实观照,功夫到家,体认到实相了,自然就知道无常了,也体认道谛了。这世上,都是先有体认,再有理论,苦集灭道也是如此。行者听佛陀圣者开示,只是从闻思上先明白这个道理,而要真实地体认与体验,还是要走圣者如实观照的路子,自己来验证,这就需要不见世间过,不取不舍。
     所以啊,修行,真正的修行,有时候必须要抛开理论,哪怕是真理,也要抛开,暂时抛开,理论是一回事,修行是另一回事。时时拿着理论,过多地谈理论,那反而成了修行的障碍了。四念处也是这样,天天拿着四念处,喊这个,呵呵,可是,还没有修行哩,要修行,四念处还真得要放下哩,比如观呼息,你时时想着四念处的话,怎么样来观呼息呢?时时想着四念处,那就是散乱哩。
    其实,很简单,要如实知见世间过,就要先如实知啊,要如实知就要不取不舍,体认了,才会知道世间过。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如实知,就是先不取不舍,凡见一切人事之善恶,尽皆不取不舍,这就是修行,六祖讲的是修行哩,这就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5-14 20:18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10-05-14
回 31楼(古莲子) 的帖子
观呼吸时  心念只是专注在呼吸的进出上  这也叫观呼吸  但这种观呼吸的结果只能获得禅定正受  不能获得智慧

观呼吸时  心念专注在呼吸的生灭上 这也叫观呼吸 但结果却是可以是修行者认知真相 获得智慧

两种观呼吸 都叫观呼吸 但其结果却不同  观察时的专注点也不同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10-05-19
(二二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断一切计。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不计。谓不计我见色。不计眼我所。不计相属。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不计乐我.我所。不计乐.相乐。不计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不计者。于诸世间常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上所说。眼等不计。一切事不计亦如是

(二二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计者是病。计者是痈。计者是刺。如来以不计住故。离病.离痈.离刺。是故。比丘欲求不计住。离病.离痈.离刺者。彼比丘莫计眼我.我所。莫计眼相属。莫计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莫计是我.我所.相在。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如是不计者。则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如眼等所说。余一一事亦如是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10-05-19
是啊!为什么不应当“计”啊?是不是因为“计”是“病、痈、刺”啊?但是如果你不知不见“计”是“病、痈、刺”你能够做到不“计”吗?所以,不“计”的前提不就是如实知、如实见吗?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10-05-19
呵呵,您说得没错。六祖说得也没错。因为佛说了,要不计,佛也说了,苦空无常无我,如病如刺如疮,都是佛说。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10-05-20
既然你认为我说的对  那么 叫人不知 不见过患是不是有问题啊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10-05-20
世尊长夜唯说贪欲过患,如果没有贪欲,不知不见过患就没有问题。 凡是符合叫人不贪的(不取),都符合佛说,凡是叫人不走极端的(不舍),都符合中道。凡是叫人不贪走中道涅盘的,都是符合佛意。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10-05-20
教人不知 不见的是什么道?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10-05-21
呵呵,道就是道,无为法,涅盘道,不过,不是您喜欢的道,您喜欢有知见的道。也可以说,是您还未曾广泛认知的道,因为有知有见是苦集灭,与灭苦之道,至于什么是道,就如您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道?您确实不知道什么是道,是什么道。但您所维护的也是佛法。 不过,您即维护佛说有修有证,有知有见法,而却又谤佛无修无得,不知不见不计法。我从来没有讲过您是错的,我只是讲,不计法,六祖也是对的。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5-21 07:0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