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8740阅读
  • 11回复

雜阿毘曇心論(11卷)尊者法救造 僧伽跋摩等譯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雜阿毘曇心論目录(11卷)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序品第一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行品第二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業品第三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四
使品第四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五
賢聖品第五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六
智品第六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七
定品第七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八
修多羅品第八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九
雜品第九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
擇品第十之一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一
擇品下
略說諸論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10-04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擇品下
 
[0959b07] 問知法識法明法此云何。答。
 
 知者一切法  識明亦復然
 [5]知及意識明  彼各隨事說
 
[0959b10] 彼苦智知苦。乃至道智知道。無漏智分段緣故善等智者亦知苦。乃至虛空數非數滅。普緣一切法故。識者亦識一切法。彼眼識識色。乃至身識識觸。攝受自相故。意識識眼色眼識。如是一切普緣故。明者亦明一切法隨其事。彼苦忍苦智明苦。乃至道忍道智明道。分段緣故。善有漏慧亦明。[6]苦乃至虛空非數滅。問劫云何過。答。
 
 刀兵病饑饉  說名中劫過
 除地餘三種  說名大劫過
 
[0959b20] 刀兵病饑饉說名中劫過者。三種中劫過。謂刀兵病疫饑饉。刀兵劫者。謂乃至人壽十歲時。貪麁惡境界。行諸邪法各住害心。手執草木皆成刀劍。更相殺害。如是經七日。刀兵中劫過。疾疫劫者。亦壽十歲時。多諸疾病。無有醫師方藥瞻病。薄福德故。遇病輒死。如是經七月七日。疾疫中劫過。饑饉劫者。亦壽十歲時。饑渴增上體極羸劣。普天亢旱種殖不收數米而食。煎煮人骨以飲其汁。如是經七年七月七日。饑饉中劫過。如是說者。若於今世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終不生彼刀兵劫中。[7]一呵黎勒果施僧福田。終不生彼疾疫劫中。若以一食施僧福田。終不生彼饑饉劫中。此閻浮提惡劫互起。餘方則少有相似。如此間刀兵劫起。彼唯瞋恚增上。如此間疾疫劫起。彼唯羸劣少力。如此間饑饉劫起。彼唯增饑渴。問云何大劫過。答除地餘三種。[8]是名大劫過。三大種說大劫過。謂火水風非地種。何以故。不利故。利者壞大劫。復次地種壞劫者。壞劫應至第四禪。而未曾至第四禪。問何故壞劫不至第四禪。答淨居天故。彼無上地生。即彼般涅槃故。亦不下生。下地非數滅故。若彼住經壞劫者亦不然。增上福力生彼處故。[9]內擾亂非分故。若彼地內有擾亂者。則外有災患。彼初禪內有覺觀。火擾亂故外為火災所燒。第二禪內有喜。水擾亂故外為水災所漂。第三禪內有出入息。風擾亂故外為風災所壞。問第四禪未曾有擾亂者何得不常。答剎那無常所壞故。如是說者。第四禪地不定相續。隨彼天生宮殿俱起。若天命終彼亦俱沒。問何等劫盡最初。答。
 
 七火次第過  然後一水災
 七七火七水  復七火後風
 
[0959c24] 七火次第起者。謂最初火劫起。如是說言。若火劫將起。爾時人壽八萬歲地獄命終者不復還生。當知劫盡。乃至地獄無有一眾生住。是名地獄劫盡。如地獄劫盡。畜生餓鬼亦如是。若畜生於人有用者與人俱盡。是時閻浮提唯有一人。無有教者能入初禪。從初禪起已舉聲唱言。離生喜樂甚為快樂。如是音聲展轉相告遍閻浮提。諸餘眾生亦無師教悉入初禪。乃至閻浮提無一眾生住。是名閻浮提劫盡。唯除欝單曰。欲界一切善趣亦復如是。欝單曰命終無得禪者。離欲非分故。又於彼時初禪一眾生無有教者而入第二禪。從禪起已舉聲唱言。定生喜樂甚為快樂。如是音聲遍至梵天。餘諸眾生亦復如是。乃至初禪無一眾生住。是名眾生世劫盡。是時世界久遠虛空。乃至七日出。問曰。從何處出。答有說。劫成時由乾陀山後有七日輪住從彼而出。有說。一日分為七分。復有說。一日七倍熱。復有說。從無間地獄火出。如是說者。眾生業力故。增上果器世界起。彼業盡如是擾亂生。乃至梵天燒然如是。七火次第過然後一水災者。七火災過已然後一水災。乃至壞第二禪。問水從何處起。答有說。從第三禪際雨熱[1]灰水。復有說。水輪涌出。擾亂起如前說。七七火七水者。七火災次第過然後一水災。如是七七火災一七水災。復七火後風者。[2]復七火災過然後一風災。水災風災從火災次第起。此則善說。是遍淨天六十四劫壽也。水災所漂乃至第二禪風災所壞。乃至第三禪百億四天下一時俱壞。十九中劫世間空。一中劫器世界壞。一中劫器世界成。十九中劫漸次第住。若處最初空是處最後住。若處最後空是處最前住。問云何心亂。答。
 
 錯亂本業報  恐怖及傷害
 若彼解[3]支節  聖說水火風
 
[0960b01] 錯亂本業報怖畏及傷害者。四因緣心亂。謂四大錯亂本業報。恐怖及傷害身。四大錯亂者。飲食不適故四大錯亂。四大錯亂故令彼心亂。本業報者。本造心亂業報已熟。問何者是。答好傳衰禍令他愁苦。或復罵言。汝癡狂心亂。驅迫眾生令墮嶮處。焚燒山澤強與人酒。或以妄想倒說佛語。如是比業得心亂果。恐怖者。見非人形來驚畏。恐怖故彼[4]心則亂傷害身者。為非人所打故。彼以不淨污大眾會處及佛僧塔故彼處非人瞋。[5]即打故彼則心亂。此說凡夫人。聖人無本業行報心亂。若先種定報業者。先受報已然後超[6]昇離生。若種不定報業者若超[7]勝離生彼業則滅。心亂者在欲界。彼地獄不心亂。常亂故。畜生餓鬼及人則心亂。除欝單曰。欲界天亦有心亂。問何等聖人心亂。答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唯佛心不亂。聲不壞。髮不白。面不皺。不漸般涅槃。
 
[0960b19] 世尊擾亂業久已滅盡。行妙行故。亂者意識非五識心。不分別故。有漏心亂非無漏。真實行故。是故若說心狂亂是散亂[8]耶。作四句。初句謂狂者善有漏心不隱沒無記心。第二句謂自相住者穢污心。第三句謂狂者穢污心。第四句謂自相住善心及不隱沒無記心。問何等大能解支節耶。答若能解支節聖說水火風。三大能解支節非地大。不利故。火大解支節者。謂命終時火大增遍燒筋。燒筋已節節解。節節解已不久命終。水大解支節者。謂節節解時先令筋爛。筋爛已餘如前說。風大解支節者。令筋碎。筋碎已餘如前說。支節解已不過日夜命終。四大錯亂故。地獄無解支節。支節常解故。業報故不死。畜生餓鬼及三方解支節。除欝單曰。無罪業故。天亦如是。凡夫聖人解支節。唯除佛。罪報者解支節。佛無罪報故。已說解支節。退今當說。
 
 退法有三種  得未得習行
 或一人一退  未得退說二
 謂彼習行退  三聖俱亦然
 
[0960c10] 退法有三種。得退未得退習行退。得退者。所得功德遇退[9]因緣則退。未得退者。應得功德放逸故不得。習行退者。已得功德。有因緣故不得習行。問何等人何事退。答或一人一退。若得退者是鈍根聲聞非利根。利根者三昧力故是故說。[10]或云何知有得退。答以說二種阿羅漢故。謂退法不退法。若言道退果不退者不然。何以故。斷得與道合故。得者道諦攝。是故道退非斷者不然。若言離煩惱種云何生者。應說如初無漏心無前因而生。彼亦如是。[11]復次有自分因分故。從無際生死煩惱自分因分生。言煩惱於三處起非說者不然。何以故。為起煩惱具滿故說眾生起。煩惱具有三因緣。謂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欲愛使未斷未知是因力(斷者無礙知者解脫)。欲愛纏所著法是境界力。彼不正思惟是方便力。是彼說意。若從彼說不正思惟者。前不正思惟非分則不起。若有前不正思惟此則無窮。又復善無記心至竟不生(若不正思惟相續無窮則餘念不得生也)。若不生者解脫亦非分。燒諸煩惱不應還生。如火燒木為灰至竟為灰不復為木。如是阿羅漢以智火燒煩惱薪不應復為煩惱。彼不應如是。何以故。譬不合故。云何如燒薪有灰。若如是阿羅漢煩惱有餘如灰耶。若有餘者非阿羅漢。有煩惱故。若無者不如上譬。然非彼聖道如火燒薪。但聖道起斷煩惱得解脫得作證。彼若離聖道亦捨解脫得繫得還起。如諸退相違經說。當知說不時解脫故。未得[1]退說二者。若彼未得退者。謂聲聞辟支佛非佛。住一切最勝根故。聲聞者不得佛辟支佛勝根。辟支佛不得佛勝根。是故有未得退。略說一切眾生若修行皆應得聖慧眼。若不修行入名色者是為未得退。問云何知有未得退。答信佛說故。如世尊說。諸天及世人退於智慧者。[2]染著於名色。不見聖諦故。謂彼習行退三聖俱亦然者。若習行退者。謂聲聞辟支佛如來。三聖悉有。以中間諸因緣故。所得功德不能常現在前。問云何知有習行退。答說心心法退故。如世尊說。於此四種心心法得現法安樂住。我說彼一一退。如修多羅廣說。又復說。不動意解脫身作證成就遊者彼不退。以是故知世尊亦有習行退。是故說。世尊多遊未至。非根本地。何以故。近欲界故。雖不動意解脫有習行退。然彼成就[3]得修故。彼一切現在時。得常隨轉。彼心心法者現在修。謂不現在前者名為退。習行退最多者謂世尊。何以故。功德無邊故。如轉輪聖王廣受境界。又說。攝他故名不動。自攝[4]故名心心法。世尊多攝他少自攝。如是世尊大悲大捨。問何處不退。答。
 
 諸天則不退  果退終不死
 亦不造彼業  住果所不為
 
[0961b03] 諸天則不退者。諸天不退。以利根天得果故。利根者則不退。若鈍根人得果然後生天亦不退。[5]無生故。聖人[*]無生不退。此前已說。退[6]具非分故。世尊說五退具。多事業等。五退法彼天則無。是故不退。以天不退故。當知退者必人中。以退具可得故。果退終不死者。果退者終不死。要還得果。何以故。下地生非數滅故。非數滅法終不更現在前。不生法故。以果所攝道決定及決定究竟故。以果道蘇息處故。彼人得蘇息。又果處善自護故。以果處具三因緣及五因緣故。前已說。彼三果退非須陀洹果。見道斷煩惱非對[7]治事故。見道斷煩惱依我處轉。而無有我。修道斷煩惱是對事。修道斷煩惱淨處轉。彼有淨想不淨[8]想。彼思惟諸行不淨。得離欲淨思惟。於見不淨退。無有法我我所思惟。於非我見退。復次須陀洹果方便廣前施戒修等向解脫。如是比。又須陀洹果見道得故無有見道退。速道故。利故。非想非非想處對治故。若阿羅漢果退至須陀洹果。當知退三果。彼對治煩惱得成就故。亦不造諸業如彼住於果者。若得果人所不為。彼退果人亦不作。何以故。得不作律儀故。聖道已滅惡行故。如曾服藥。復次希望具足故。彼人希望滅果。對治惡行故。問齊何當言菩薩。答。
 
 若修諸相好  方便起彼業
 從是轉增進  說名為菩薩
 
[0961c01] 若有眾生。以一食施。起決定心。發無畏言。我當作佛。能起相報增長彼業。齊是名菩薩。以能從此作相似相續業故。若不如是但有空名。菩薩雖有初起不退心。是則菩提決定非趣(趣應言到與趣同名)決定。謂造相報業已。是則俱決定。是故齊相報業為名。以彼離四因緣故。謂離惡趣。離非男。離卑姓。離不具根。得一因緣。謂生性識宿命。以生識宿命故聞即受持。眷屬信受離眾生過。度三阿僧祇劫。於百劫中種相報業。除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菩薩精進故。除九劫餘九十一劫。有說。二三阿僧祇非劫阿僧祇。謂劫阿僧祇。生阿僧祇。善行阿僧祇。問相報業為何等性。答身業口業增上意業。又是思慧性非聞慧。以劣故。非修慧。欲界不定故。閻浮提種非餘方。男子非女人。佛出世非不出世。見佛非不見佛。緣造業非緣餘。有說。一思願種三十二相業。後種種業滿。又復說。一定心一行一緣。眾多思願現在前。有願足下安平住果。有願乃至肉髻。彼一一相百福眷屬。福量者。有說。一轉輪聖王福。是名一福量。又復說。一帝釋福。有說。劫成時一切眾生業增上器世界生。是名福量。有說。除近佛地菩薩。諸餘眾生福樂自在業。是名一福量。佛無學法是菩提。謂盡智無生智。薩埵求此[9]智故名菩提。薩埵得此菩提覺一切法故名為佛。[10]雖相報業後得轉輪聖王。而聖王相者當知是餘業報。問幾種薩婆多。答。
 
 一種異分別  或有說相異
 或說分分異  或復說異異
 
[0962a01] 此四種薩婆多。一種異分別者。彼說諸法隨世轉時。分異非事異。如乳變為酪捨味力饒益不捨色。如金銀器破已更作餘器捨形不捨色。法從未來至現在亦如是。當知此是轉變薩婆多。相異者。過去法與過去相合。不離未來現在相。如人著一色非不著餘。彼亦如是。此說有過。若過去諸法不離未來現在相者。竟何所成。亦成合義。若爾者則世亂。如人著一色於一色愛著亦行亦成就於餘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說世亂。譬亦相違。分分異者。說諸法隨世轉時。分分異非事異。此則不亂建立世。何以故。業別故。謂法未作業說未來。作業說現在。作業已說過去。彼[1]異者彼說諸法隨世轉時。前後相待非事異亦非分異。如一女人亦名女亦名母。前後相待故。謂觀女則知母。觀母則知女。此最亂建立世。彼說過去世一剎那有三世。說言觀前起相名未來。觀後起相名現在。問諸師說諦無[2]間等各各異。薩婆多及婆蹉部說次第諦無間等。曇無得等說一無間等。何者為實。答今當以五支如實說(五支者一曰宗二曰因三曰譬四曰合五曰結六曰義如下偈說)。
 
 次第無間等  智諦異相故
 見瓶不見衣  是故彼亦然
 
[0962a24] 修行者先苦無間等。後乃至道。問何故。答智諦異相故。苦集滅道智各異相行別故。若行是苦智。此行非餘智。若不爾者無四智建立。諦亦異相。彼逼迫是苦相。生起是集相。寂滅是滅相。出離是道相。非不異智異相諦一無間等。譬如見瓶時不見衣。以瓶衣異相故。以異相故見瓶不見衣見衣不見瓶。彼亦如是。於異相諦見苦時不見餘。如是一切。是故次第無間等說一無間等者。彼說於諦一無間等。何以故。信聖賢故。如世尊說。比丘於苦無疑。集亦無疑。滅道亦如是。如燈俱作四事。熱器燒炷油盡破闇。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無間等。彼說智諦異相者不然。一相故。一切慧一智相於一切法境界作無我行。如世尊說。一切法無我。智慧者能見。彼厭於苦時是即道清淨。諦相亦如是說。瓶衣異相者此亦不然。何以故。自相無間等非分故。共相境界無間等非自相。謂色等五陰壞相(壞相即無常相)。共境界智一無間等。若異者則自生過次第無間者言。汝言賢聖說者。此則密語。此說有餘義。如世尊說。若苦無疑於一切無疑。為彼疑行故說。若彼苦無間等生。彼疑至竟不行。非數滅故。為除有餘說故世尊說。給孤獨修多羅如是說言。長者於四聖諦次第無間等。如是廣說。所說如燈者。燈有多性多業過。我不取燈事。若分別時燈捨自名。前已說。彼明色入攝力能破闇。彼熱觸入攝能作餘事。若不爾者壞決定義。慧不如是。若言同者則有過。若言一相者此亦不然。行別故。無常行智異。苦空無我等行智亦各異如是比。若不爾者無解脫門。不壞行是解脫門([3]雜觀名為壞三脫異觀故不壞)。如汝說緣一切法作無我行。以頓觀一切法故。此則不定思惟分定思惟行各別諦緣。是故不應說彼厭於苦時是即道清淨。不可以厭行緣於滅道。滅道是可樂事故。一切緣者不通一切。相違故。以無我行不即行。此無我行故。自性不自觀故。亦無二決定性。亦不觀相應共一行一緣故。亦不觀共有共。一果一決定故。又說。一切行無常者亦非無常行。作滅無間等。滅者常故。當知彼行遠以向真諦故說。如所說觀此眾生長夜成就身口意惡行。言此眾生即是地獄及餘惡趣。實非此人即是地獄。以向地獄故說。彼亦如是。又復是空無間等者則非無願無相。彼一切法境界非分故。莫言有過。是故一切法無我行是不定思惟。定思惟者有漏緣。若不爾者解脫門減。若言自相無間等非分者不然。何以故。以觀故。是自相共相。謂逼迫相是苦相。觀三諦故是自相。觀陰故是共相。如是一切當知。皆以觀故說自相共相。言不爾者不然。何以故。以不壞觀故。前已說。前說中陰後當說今當說。問為有中陰為無。答。
 
 當知有中陰  世尊之所說
 譬如村間道  彼則有俱過
 
[0962c20] 此說有中陰。何以故。世尊所說故。如世尊說。七士夫趣有中般涅槃。若無中陰者則無中般涅槃。若言有中[4]夭從彼般涅槃者不然。天趣中不說故。世尊修多羅說。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不說有中[*]夭。餘亦有過。若說生般涅槃。復有名生天耶。如是一切。阿那含亦應如是說過。是故彼是妄想說。若言壽命中間般涅槃者不然。除欝單曰及後邊菩薩。多有眾生不盡壽而死。此皆是中般涅槃耶。是故此皆有過。問此云何。答譬如村間道。如從一村至一村。如是死陰生陰。從死陰趣生陰亦如是。如[1]阿濕波羅延經說。若彼[2]處來。如是廣說。若無中陰者則無去來。是故應有中陰。若言為除有餘說修多羅故。世尊說修多羅及偈言。五無間罪作已。次第生無間地獄中。又復為梵志說偈言。少為老病漂到於閻王所。梵志無住處亦無有資糧。是故無中陰者此不然。何以故。業趣無間故說修多羅及偈。謂作無間業已必先受無間報。然後受餘業報。亦必生地獄趣中。非餘趣。如汝所解。世尊說修多羅五無間業作已次第生地獄中。為要五無間生地獄中。為二三四耶。為更餘罪生地獄中耶。當知此經及偈意。
 
[0963a14] 若言如影者。如月極遠影現水中。非彼月來至水中。如是死陰生陰如影。眾生生何用中陰為者。此亦不然。何以故。彼則有俱過。月及水俱。死陰生陰不俱。是故有過。眼識足下身識譬亦如是。若先取生陰而捨死陰。如折樓虫者不然。何以故。趣不別及二識合過故。是故說有中陰。如所說四種薩婆多。問為有一切有為無。答。
 
 當知一切有  非有一切相
 一切無一切  無有他相法
 
[0963a24] 此有是薩婆多所立。一切者。謂十二入。彼諸入有自相非餘。一切相所作別故。作業別前已說。一切無一切者。謂學法中有學法無無學法。無學法中有無學法亦無學法。如空中亦無有跡。如是比。問此說有云何無有。答無有他相法。如眼相是眼入。無餘入相。相別故。以是故說一切法不雜。
 
 一切世悉有  不違其所應
 牟尼之所說  聲聞僧無佛
 
[0963b04] 有三世薩婆多。此薩婆多所立。問何故。[3]答現在世者觀過去未來故施設。[4]若無過去未來者則無現在世。現在世無者亦無有為法。是故有三世。莫言有咎。若言久遠是過去當有是未來非是有唯有現在者此不然。何以故。有業報故。世尊說有業有報。非是業報俱現在。若業現在當知報在未來。若報現在當知業已過去。若言俗數說者。亦說作者不可得。若言俗數說有業有報者此亦不然。世尊亦說作者不可得。此亦俗數說耶。神口所說第一義空修多羅。而汝妄想說此有故彼有。如是比。當知如汝說久遠是過去當有是未來非是有唯現在是有者。莫作是說。我亦能說現在者於既往是未來。於當有是過去。此非智者說。如所說若無信等五根。我說是凡夫輩。若學人纏所纏信等五根不現在前道與煩惱不俱故。是故應知有過去未來。若異者聖人應是凡夫。若言得隨生此亦不然。無法得非分故。依處非分故。聲聞僧無佛者。聲聞僧不攝佛。何以故。三寶不減故。若世尊聲聞所攝。應有[5]三寶非三佛。無別體故。歸依及不壞淨念等亦如是。莫言有過。是故聲聞僧不攝佛。如世尊修多羅說。憍曇彌。施僧亦是供養我。當知是說比丘僧聖僧福田僧。世尊者彼三僧所攝。破煩惱故。聖故。第一義福田故。非聲聞僧自覺故。
 
 設令廣章句  群生大恐怖
 無勝甚深相  我今但略說
 
[0963c03] 若廣說者眾生怖畏。是故我今不廣說。章句深[6]達。阿毘曇明淨智慧所解。諸論音聲妙義於此略[7]說。
 
 古昔諸大師  演說無量義
 我今隨所解  分別說少分
 
[0963c08] 我[8]今於尊者法勝所說中。以少智慧思量撰集造立章句。將以申述助宣遺法。[9]非欲憍慢求名稱故。如彼所說。若生諸煩惱是聖說。有漏滅道亦生煩惱。而非有漏增。煩惱非分故。無漏緣煩惱[10]滅而不增。前已說。是故我說增也。無漏緣軟中上不增者不然。依增故。
 
 決定知此論  章句微妙義
 於彼智慧眾  勇猛無所畏
 
[0963c16] 於此論章句義味。能決定[11]知善分別說者。於諸智慧[12]眾中心無怯畏。善解法相故。
 
 [13]我今增益論  其心無所貪
 為令智者樂  疾得寂滅樂
 
[0963c20] 經本至略義說。深廣難可受持。如虛空論難可了知。前已說。是故增益論本。隨順修多羅義。令易了知。以知義故煩惱則[14]斷。
 
[15]雜阿毘曇心論品[16]第十一
 
[0963c24] 已說擇品。今當略說諸論。令智者欣樂。
 
 [17]離律不律儀  而得於律儀
 不因彼致勝  能決定者說
 
[0963c27] 答有。謂無色界沒生色界時。無色界凡夫名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色界善惡律儀非分故。從彼命終生色界時得善律儀。色界律儀與心俱故。非勝進。無色界界勝故。
 
 頗得沙門果  賢聖離諸過
 得有為善法  不名為修習
 
[0964a04] 答有。謂果所攝聖道滅已。然後退。不增進根還得。彼先過去果所攝道先滅故非修。現在因非分故。離諸過者非世俗故。有為者非無為故。善者非不善無記故。
 
 道未興起時  遠離諸過咎
 解脫時離惡  能決定者說
 
[0964a10] 答有。謂修行者住金剛三昧。除初盡智諸餘無學法。是未起時不向故。解脫時者。一切無學道頓解脫初盡智生時。是生時是解脫時。離諸過惡者。非有漏故。
 
 頗光音纏起  是彼定相應
 清淨初禪退  而得於退法
 
[0964a16] 答有。謂阿羅漢第二禪纏退時。盡智所得。初禪退與盡智合故。有退熏修。初禪與第四禪合故。阿那含亦爾。言淨者明所退。非無學故。
 
 頗於見諦道  得彼諸善法
 彼法是有緣  聖智不見緣
 
[0964a22] 答有。謂與苦比智俱。欲界等智苦無間等邊修亦不見彼智緣。以彼緣欲界。而苦比智不緣欲界故。集滅無間等邊亦如是。道比忍得緣三諦智而不觀彼諦。住異境界故。如住學法得無學法得無學法非學法。如是從法智品至比智品。比智品復至法智品。
 
 頗果有漏慧  無漏慧所斷
 彼果所因起  謂不離欲慧
 
[0964b01] 答有。謂聖人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欲界初禪果化心離欲。欲界愛盡故。初禪慧未離欲。彼愛未盡故。一切化心亦如是。隨其義除自地果。
 
 頗住無礙道  而得於諸滅
 此相違煩惱  非彼無漏見
 
[0964b07] 答有。謂凡夫人修神通時。無礙道斷神通相違煩惱而得諸滅。非無漏見相違。何以故。聖人離欲時。法忍現在前。得忍相違煩惱滅故。
 
 頗諸煩惱滅  離欲者獲得
 不斷於煩惱  而得無垢盡
 
[0964b13] 答有。謂上地命終生梵天時。得欲界煩惱滅。而不斷彼煩惱。先已斷故。餘一切地亦如是。
 
 頗無垢淨地  未曾得而得
 非離欲非退  不依於見道
 
[0964b17] 答有。謂初禪離欲。依初禪及眷屬超昇離生。道比智生成就三地阿那含果。從彼定起入第二禪。得第二禪無漏。得彼無漏時。非離欲。先離欲故。非退。勝進故。非見道。見道究竟故。當知上地及增益諸根亦如是。
 
 頗[1]護未曾得  而得於寂滅
 不捨彼不得  若能[2]知者說
 
[0964b24] 答有。謂除苦法忍眷屬[3]得。餘無漏道得。彼初無漏捨。一切凡夫性不得。餘不捨。先已捨故。
 
 若成就八忍  亦成就七智
 此諸無漏見  不見何無漏
 
[0964b29] 答有。謂此人住道比忍。成就一切見道慧。見一切滅一切道。唯除道比忍眷屬。彼忍不見自性不自觀故。無二性故。亦不見相應一行一緣故。不見共有一果一決定故。
 
 頗法未曾得  有漏邊境界
 唯有不動者  彼能擊善法
 
[0964c06] 答有。謂無相無相於無窮生死未曾得。而得空聖道故說有漏緣。非數滅故說邊境界。餘非分故說唯不動。空聖道故說擊善法。
 
 已起無漏慧  於彼未起者
 前生非後因  若能知者說
 
[0964c11] 答有。謂前增非後軟因。彼果相似及增故。
 
 頗離六地[4]欲  聖亦成彼果
 不成無漏禪  若能知者說
 
[0964c14] 答有。謂空處離欲依禪未至超昇離生。苦法忍生道比智未生。以八十九沙門果故。故言成彼果。以[5]苦法智是苦法忍依果及功用果。見苦所斷煩惱盡是解脫果及功用果。而不成無漏禪。未得故。
 
 頗諸無漏法  而為[6]界所攝
 能生彼法者  不入彼界中
 
[0964c21] 答有。謂無漏戒彼界所攝。非漏所攝。戒者四大所造。彼果故。四大者觸界所攝。身識境界故。
 
 頗一大種滅  於禪地不起
 二大種在前  若能知者說
 
[0964c26] 答有。謂聖人生欲界無漏初禪。次第有漏初禪現在前。一種四大滅。謂欲界四大以無漏隨轉。若於彼生現在前。即彼地四大造故。二種四大現在前者。謂欲界及初禪地[7]四大(道共戒名無漏隨轉若於彼欲界生即彼欲界四大造故此四大與無漏俱起滅也)。
 
 頗法因三道  是三種自性
 謂三種一地  亦復在三地
 
[0965a04] 答有。謂無學慧。以彼見道修道[1]無學道為因。盡智無生智無學等見是自性。軟中上分別故說三種。無學地所攝故說一地。有覺有觀等分別故在三地。
 
 頗有有漏受  二成一不成
 二根二種成  是說為身證
 
[0965a10] 答有。謂身證人依初禪初禪眷屬及第二禪增進根。上地不現在前成就苦根有漏樂根。此人先得第三禪地無漏[2]樂。以轉根故捨復未更得。以依下地增進根故。不修上地學道。如得學果一憂根不成就。離欲故。喜根捨根各有二種。謂有漏無漏。[3]是悉成就。以禪未至中間攝捨根。是故得捨根。初禪二禪攝喜根。是故得喜根。
 
 九地煩惱滅  而得於諸禪
 不得無色定  或復得當說
 
[0965a20] 答有。謂阿羅漢能得禪定非無色。諸禪亦得亦現在前。無色者成就而不行。
 
 一法眾多性  或一三有無
 彼是無學法  因力所長養
 
[0965a24] 答有。謂無知根。建立一根故說言一。九根和合故說眾多性。以眾多性故說非一。一無學地故說一地。覺觀分別故說三地。有者謂有名。無者無別事。無學得故說無學法。三因成故說因長養。
 
 頗法是有分  與彼餘有分
 相似生住壞  若能知者說
 
[0965b02] 答有。謂色入是餘有分。彼相與入俱生住滅。共一果故。色入者不作業故說餘有分。彼相者法入攝故。是有[4]分。
 
 頗諸相應法  或說餘有分
 或復說有分  若能知者說
 
[0965b07] 答有。謂未來不生法意入。是餘有分。不作業故。餘心法是有分。法入攝故。
 
 頗二阿那含  共生於一地
 第一法或成  俱得一地果
 
[0965b11] 答有。謂一阿那含依第二禪超[5]昇離生。第二阿那含依第三禪。彼命終俱生第三禪。彼依二禪超[*]昇離生者。增進禪故。捨世間第一法即依第三禪者。成就不捨。上諸地亦如是。得一地果者。謂無[6]覺無觀禪。
 
 頗有不動法  俱受於一有
 一成就九地  善有漏一無
 
[0965b18] 答有。謂一生欲界一生初禪。生欲界者。九地有漏法成就。生初禪者。八地。除欲界地。增捨俱受一有故說一有。有漏者。以無漏生上成就下故說有漏。
 
 頗住一剎那  得捨三脫門
 或復捨於二  一捨還復得
 
[0965b24] 答有。謂生無色界當得阿羅漢住金剛三昧。得無學三[7]昧門。捨學三脫門。捨滅受想定及非想非非想處。捨一切退分。得一切勝分(一念中亦捨亦得故言一念滅受想定及非想得斷知言捨二捨退得勝故捨一得一也)。
 
 頗成沙門果  成就聖非聖
 而不得斷知  若能知者說
 
[0965c01] 答有。謂無間等苦智生集智未生。爾時於八十九沙門果分成就。於四沙門果不成就。亦不得斷知。
 
 度彼無勝海  少力所不[8]任
 今我隨所能  宣說甚深義
 世間貧窮人  彼可[9]卒令富
 無智則不然  要須大方便
 世間寶易得  慧寶甚難獲
 是故應勤學  漸入甚深智
 正解涅槃路  邪惑生死徑
 慧能滅癡闇  如日除幽冥
 為求解脫故  當勤修智慧
 
[0965c13] 薩婆多比丘。莊嚴阿毘曇偈。願令一切眾生。智慧漸增疾得解脫。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一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10-04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擇品第十之一
 
 雖已說多法  決定眾雜義
 於彼無量處  當復擇其要
 牟尼說見道  疾故名法輪
 或說學八[5]支  轉至於他心
 
[0950b11] 牟尼說見道疾故名法輪者。滅二種癡故說牟尼。寂滅滿足故說牟尼。說者顯示也。彼見增故說見道。以慧增故。求爾炎故。至非品故說道。疾者速進也。見道是捷疾道。不起定故。一品道頓斷九品結。是法故說法。離眾生故。捨此至彼故說輪。謂捨苦至集。乃至捨滅至道。復次似輪故說輪。如輪下轉至上上轉至下。如是見道輪。下忍轉至上智。復轉至忍。復次上下義故說輪。如輪下至上上至下。如是見道輪。緣欲界已上緣第一有。緣第一有已下緣欲界。復次降伏諦方故說輪。如聖王輪。或說學八支轉至於他心者。尊者瞿沙說。學八支轉至他心名轉法輪。是故說如來於波羅[6]奈仙人住處轉法輪。以是義故別於二乘聲聞辟支佛自力轉法輪。雖拘隣等自轉法輪自修道非他。然由開悟因緣故說世尊轉法輪。雖苦法忍起已轉。但道比智起說名為轉。以彼處具五因緣故。所謂捨曾道。得未曾道。結盡得一味。頓得八智。一時修十六行。拘隣等五人及八萬四千諸天見諦。彼先見諦故以拘隣為因緣。世尊及拘隣起世俗心。地神知故。於大力尊天所聞故。踊躍歡喜故。本常守護故。近住地神舉聲大唱。遠住地神展轉宣告。非彼自力知見。是常勝心非劣心境界故。如是須臾頃。虛空神天展轉唱聲乃至梵天不至上地。以彼自地耳識非分故。有說。以梵名名阿迦膩吒天聲。雖念念滅而相續起故言聲至梵天。轉輪王出世以十善業道化導眾生。以十善業道欲界受報。是故轉輪王出世聲至他化自在天。以未離欲故不[7]至離欲地。梵天勸請世尊轉法輪故。是故聲至梵天。淨居天勸發成無上道故。是故聲至淨居天。成稱業故聲有齊限。問云何為梵輪。答。
 
 佛說具足道  廣大名梵輪
 齊輻輞具足  對治非梵行
 
[0950c18] 一切[8]八聖道共依廣大故名為梵輪。彼正語正業正命不壞故名為齊。齊轂也。正見正思惟正方便依戒立故廣緣故名為輻。正念正定攝正見正思惟正方便輻故名為輞。煩惱名非梵。不愛果故。道者對治非梵煩惱是故名梵輪。已說梵輪。賢聖八支成就[9]齊(本音[10]優波婆素如下釋)。今當說。
 
 謂優波婆素  受時他二說
 具足一日夜  離嚴飾威儀
 
[0950c27] 優波者近。婆素者住。近盡壽三婆邏住故說近住。三者等。婆邏者護。謂等護一切眾生(一切經論中言律儀者悉應言等[11]護)。是故說隨一切眾生慈心住得律儀。彼若作是念。於此受不於彼受。不得律儀。心不淨故別受。不得律儀。律儀離增減故。受者受取由作故。非發心而得。時者謂明相出時受。他者從他人受。從眾生故不從非眾生數。不言語故。非嬰孩非眠非癡非狂不解齋法故。彼此和合故得受。若得犯戒及煩惱起能見過者從彼受。二俱說者。授者受者二皆說授者。先說受者隨說。若授者不說則不成授。授不成故受亦不成。若受者不說則不成受。無受說故。非無說而作業生。作不生故無作亦不生。無作不生故則無餘識俱生功德。若二人一時說者亦不成受。無授故。具足者。聖八支成就。如比丘不具足律儀則非比丘。此亦如是。一日一夜者。第三分[1]齊非分故有二分[*]齊如前說。齋律儀得日夜分[*]齊。餘律儀得盡壽分[*]齊。離嚴飾威儀者。謂[2]纓絡被服為嚴飾故。著者悉應捨[3]離住威儀受。以莊嚴為放逸足故。調伏住則不放逸。放逸者不應作而作。壞威儀者不恭敬故不得律儀。黃門時黃門無形二形不生律儀。何以故。貪欲增故。無慚愧增故。在人趣依三方非餘。捷疾知覺故。五種清淨因緣修多羅品已說。問齋幾是尸羅支。幾是不放逸支。幾是持支。答。
 
 尸羅支有四  不放逸支一
 餘則是持支  齋支慧所說
 
[0951a27] 前四是尸羅支(尸羅譯言修習亦言正順三昧亦言清涼亦言安眠)。捨性罪自性戒故。不飲酒是不放逸支。飲酒是放逸[4]支。令心失念故。是故離彼名不放逸支。餘則是持支者。隨順戒故。有說。離非時食是齋。餘者齋支。復有說。離非時食是齋亦齋支。餘者是支。如等見是道亦道支。擇法覺是覺亦覺支。彼亦如是。若說九支者不然。何以故。離高[5]床大床塗身香華。共立一支。俱莊嚴處起故。如老死立一有支。俱熟故。彼亦如是。問離兩舌惡口綺語等是離性罪。何故不立齋律儀耶。答難護故。常習近故。出家者尚難護。以常行故。況復在家。如是難護者諸威儀。除不飲酒。餘遮罪亦不立齋支。問已知惡戒熱所燒。齋律儀栴檀塗今當說。何故無不具足律儀優婆塞何所疑俱見其過。若有不具足優婆塞律儀。優婆塞者。何故無不具足沙彌律儀沙彌耶。若無者何故說一行等優婆塞。何得所說非無義。答。
 
 具律優婆塞  比丘律儀一
 以彼缺減義  牟尼說少分
 
[0951b18] 具[6]律優婆塞比丘律儀一者。有一說具足優婆塞律儀名優婆塞。非不具足沙彌。比丘亦如是。如說我某甲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諸眾尊我是優婆塞。當證知盡壽捨眾生受歸依心清淨。乃至第三口作得優婆塞律儀。問此是離殺生口作。云何得餘律儀耶。答當知除等故。應說我盡壽捨眾生等。如戒等取除等故名戒取。彼亦如是。復次捨眾生者。謂捨自眾生故。從今乃至捨自眾生所受戒。終不毀犯。復次波羅提木叉律儀於眾生處得。彼作是說。我從今日不殺眾生。亦於彼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以護彼故不飲酒。是故一切遮罪中。離飲酒立優婆塞律儀。以飲酒一切放逸足故。自所受難護故。是故[7]說離他婬。當知兩舌惡口綺語亦如是說。以彼聖人經生猶故知而不說犯。若言無一行等優婆塞者不然。實有一行等優婆塞建立此云何。以彼缺減義牟尼說少分。佛以缺戒者故說少分優婆塞。[8]彼具戒優婆塞。若持一不持四。是名一行。持二不持三。是[9]名少分。餘亦如是。謂所得戒令知故為說非無義。問若人九歲[10]若十歲受優婆塞律儀。然後取妻。以彼女人為妻分。先於彼女人所為得律儀不。若得者云何不犯戒。若不得者何得非少分。答得支非具足得。不他婬處不得離非梵行處。謂為妻分已不起他婬。所不應作亦如是。優婆塞受沙彌戒。不捨優婆塞戒得沙彌戒。以勝為名故不名優婆塞。若彼沙彌還俗時。說言我作優婆塞。當證知即是優婆塞。若異者應更受優婆塞律儀。比丘亦如是。已說律儀。律儀比類今當說。
 
 二律儀妙行  業道初解脫
 說業及尸羅  如是七種名
 
[0951c22] 波羅提木叉律儀作時。即彼剎那無作。凡有七種名。一名律儀。二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三名妙行。四名業道。五名波羅提木叉。六名業。七名尸羅。彼一切惡戒對治故名律儀。防護惡戒故。入七眾[11]具故名波羅提木叉律儀。於一切眾生所得故。善作故名妙行。得愛果故。思願道故名業道。思願從彼道轉故。彼最初隨順解脫故名波羅提木叉。隨一切眾生慈心得故。業者作。所起作故。言是思者不然。是說波羅提木叉故。以此當知亦非後三業道。尸羅者淳善義。不害心起故。後諸無作有五種名。除波羅提木叉及業道。除波羅提木叉者。非前故。除業道者。在[1]起業思願後故。已說律儀[2]類名。謂身身業成就不成就今當說。
 
 成就身非業  或說業非身
 或有身業俱  或亦不俱說
 
[0952a09] 成就身非業者。謂或有凡夫人處卵胎迦羅羅胞肉段堅厚。前身作已。捨此身未成未能起作。無麁心現在前故。麁心現在前能起身業。而彼細心現在前。如是內向外向內事外事盡當知。復次彼分中極苦逼迫故不能動轉。何能起作。若生欲界不住律儀。亦非不律儀處身無作。若眠若狂若醉。無求無方便捨作因緣。業品已說。或說業非身者。謂聖人生無色界。彼成就道共身業非身。彼色非分故。或有身業俱者。聖人處母胎迦羅羅[3]胞肉段堅厚。若生欲界。處律儀波羅提木叉禪無漏。住不律儀不住律儀。亦非不律儀身有[4]作。有作不失。若生色界。此諸身色眾生居故。身業者。或有說律儀。或說不律儀。或不捨作故。或亦不俱說者。無色界凡夫非身無色故。非身業凡夫故。口業亦如是。問世尊說四種入胎此云何。答。
 
 謂入不正知  及住與出胎
 乃至入正知  住出亦復然
 
[0952a28] 彼少福眾生入母胎。顛倒想轉顛倒解。所謂風飄雨[5]雪大寒大闇。多眾擾亂聲。入華間林中草窟華窟樹下牆間。住於母胎。亦顛倒想及顛倒解。所見如前說。出胎亦顛倒想解。所見如前。多福眾生見園林浴池殿堂樓閣跏趺端坐。餘如前說。是名第一入胎。第二入胎者。自知入胎。不顛倒想不顛倒解。而住出顛倒。如前說。第三入胎者。自知我如是入胎如是住胎。出則顛倒如前說。第四入胎者。自知我如是入胎。住時自知我如是住胎。出時自知我如是出胎。問此諸入胎者說何等人。答。
 
 初者不淨業  亦復不求智
 中二各[6]成一  第四俱成就
 
[0952b12] 彼初者善業不清淨亦不求智。第二者業清淨而不求智。第三者求智業不清淨。第四者俱成就。又說。初入胎者一切眾生。第二轉輪王。第三辟支佛。第四如來。問須陀洹有不善業[7]邪。若有者何故不墮惡趣。若無者應離欲。離欲者無有是處。答。
 
 住於初果者  一種不淨業
 而不墮惡趣  業不具足故
 
[0952b20] 須陀洹[8]雖有修道斷不淨業。無見道斷業。無對事故。是故不墮惡趣。[9]具不具足故。如車二輪具能有所運。一輪壞則無所堪。彼亦如是。鳥譬亦然。愚者墮惡趣非智者。凡夫墮惡趣非聖人。犯戒墮惡趣非持戒。惡心墮惡趣非善心。如修多羅品說。食擇品[10]當說今當說。
 
 四食在欲界  四生趣亦然
 三食上二界  摶食彼則無
 
[0952b28] 四食在欲界者。欲界有四食。四生趣亦然者。四生五趣亦有四食。地獄中鐵丸洋銅。雖復增苦壞。飢渴故名食。及冷風觸身亦名為食。三食上二界摶食彼則無者。色無色界無摶食。身輕微故。無色故。問諸趣一一趣何食增。答。
 
 於彼餓鬼趣  意思食為增
 及與諸卵生  三無色亦然
 
[0952c07] 於彼餓鬼趣意思食為增者。餓鬼趣意[11]思食增。以彼意行多故。及與諸卵生者。彼亦意思食增。以彼處卵生常念母故。得不爛壞。三無色亦然者。除非想非非想。餘三無色亦意思食增。意行多故。
 
 胎生摶食增  謂彼人趣中
 地獄識食增  第一有亦然
 
[0952c14] 胎生摶食增謂彼人趣中者。胎生者人趣中摶食增多。以摶食持身故。地獄識食增第一有亦然者。地獄識食增。識持名色故。非想非非想亦識食增。以識持名故。
 
 欲天如人趣  色界觸食增
 及與畜生趣  濕生亦復然
 
[0952c20] 欲天如人趣者。欲界天摶食增。色界觸食增者。色界天觸食增。受修禪故。及與畜生趣濕生亦復然者。畜生趣中濕生者觸食增。持義是食義。如[12]榰持瓶安住不壞。如是以食持身。身則不壞。牽有故說食。問若然者一切有漏法是食。牽有故。答增上故說力。能牽有故說食。有二事故名食。謂前方便牽。牽已復長養。問何故說四是食。答此不應問一切難[13]起。但隨量所應故說四。彼摶食者。長養諸根四大故說食。觸者長養心心法故說食。意思者長養當來有故說食。識者長養名色故說食。是故說四食。問若歸依佛法僧者[1](梵音中三[2]寶名覆護歸依趣向義應云歸趣佛覆護法僧亦如[3]是)。[4]為何所歸。三寶各二種。佛有二種身。謂生身及法身。法亦二種。謂第一義涅槃法及一切無我法。僧亦二種。謂第一義僧及等僧。為歸何等。答。
 
 歸依彼諸佛  所得無學法
 涅槃無上法  僧學無學法
 
[0953a09] 諸佛所成就無學法名為佛。歸者歸佛所得無學法名歸佛。不歸佛所成就無諍等諸有漏法。自性不解脫故。以是故當知亦除生身。若言於如來所起惡心傷足出血不得無間罪者不然。何以故。起惡心故。謂於佛所得無學法起惡心而傷足故得無間罪。復次壞佛所得無學功德所依故。所依壞故依者亦壞。如瓶壞乳亦壞。歸依愛盡名歸法。善故常故。當知除餘法。以餘法無善及常故。歸依僧所得學無學法名歸僧。不歸僧所成就非學非無學法及生身。以有漏故。亦非等僧可壞故。問歸依以何為自性。答有說。口業自性。言說[5]假合故。復有說亦身口業自性。戒自性故。問歸依有何義。答覆護義是依義。安慰義是依義。以是因緣故歸依。是受律儀[6]門。修多羅品說四不壞淨言。擇品當廣說今當說。
 
 緣覺菩薩道  及與三真諦
 於彼無垢信  是法不壞淨
 
[0953a27] 辟支佛所得三根及眷屬。一切菩薩所修行道及苦集滅諦。緣此諸法起無漏信。是名不壞緣法。不壞淨壞緣後當說。
 
 隨生清淨戒  佛僧如歸說
 此事有二種  說有四種名
 
[0953b03] 隨生清淨戒者。謂無漏隨生身口業。是賢聖所重戒。是名戒不壞淨。佛僧如歸說者。佛及僧當知如前歸依說。彼緣佛法無漏信。是於佛不壞淨緣。僧法無漏信。是於僧不壞淨。若緣佛所得無漏法及菩薩所得學法。是名壞緣法不壞淨。如是緣佛辟支佛法聲聞法乃至一切學無學法。是亦名壞緣法不壞淨。問不壞淨有幾事。答此事有二種。謂信及戒。信者心淨。戒者四大淨。說有四種名者。事緣建立故有四。以信緣別故為三種。知淨者。若知若得若持清淨。問何所知。答四真諦。復有說者名不壞淨。如首羅長者。復次勇猛故不斷。有說者名不壞淨。如依長者(此二長者皆得初道魔不能壞不能斷各依己自說為名)。問云何次第。答佛知淨在前。佛是根本。以說故。問佛何所能。答曰覺法。問誰持法。答曰僧。問彼僧云何得一味。答曰聖戒。復次能說者為佛。何所說。謂法為誰說。謂僧誰持法。謂戒。復次良醫者佛。治病者法。看病者僧。藥者聖戒。是名次第說。彼於苦集諦及下根。於道諦一因緣得不壞淨。謂信也(三根於苦集盡生信厭下根於道未能愛樂[7]唯信也)。彼於滅諦及[8]中上根。於道諦二因緣得不壞淨。謂信及欲樂(三根於滅悉皆愛樂中上根於道乃能愛樂信俱[9]有)。修多羅品說沙門果。擇品當[10]廣說今當說。
 
 所謂沙門果  無為亦有為
 有為學果三  無學果第四
 
[0953b29] 二種沙門果。有為及無為。有為學果有三。有為無學果第四。一切無為悉非學非無學。
 
 八十九聖人  沙門無為果
 亦說於有為  一切沙門道
 
[0953c04] 彼見道八忍。是沙門八智。是沙門有為果。八種煩惱斷。是沙門無為果。欲界修道離欲九無礙道。是沙門九解脫道。是沙門有為果。九種煩惱斷。是沙門無為果。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離欲盡當知。顯現故世尊說四。以此處五因緣具故。謂捨曾道得未曾道。結盡。得一味解脫。頓得八智。一時修十六行。以此處道決定及決定究竟故。若斷者所作及所作究竟。問頗一念頃一智知一切法[*]邪。答無也。何以故。
 
 雖知一切空  而非知一切
 除其共相應  自性亦復然
 
[0953c16] 若此智生知一切法空及無我。而不知自己[11]自性。不自顧如指端不自觸。此亦如是。又無二決定故。無有一智二決定。自知知他亦不知相應法共。一行一緣故。一切相應品法同行同緣。不知共有法。一果故。同決定轉故。此智聞慧思慧非修慧。何以故。修慧者分段緣故。是故說欲界色界。[12]以無色界聞思非分故。問對治幾種。答。
 
 所謂斷對治  壞持及遠分
 此四應當知  是名對治種
 
[0953c26] 有四種對治。所謂斷對治。壞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斷對治者。無礙道斷煩惱得故。壞對治者。於緣中作過行故。謂無常苦空非我等。如是比。持對治者。與煩惱斷得合。謂解脫道及後諸餘與煩惱斷得合。遠分對治者。解脫道為首。苦法忍是見苦所斷煩惱。斷對治及壞對治。於餘欲界繫法。壞對治。若欲愛盡超[1]昇離生苦法忍。亦是遠分對治。如是一切道隨其義盡當知。修多羅品說修義。擇品當廣說今當說。
 
 初得若習行  對治及斷修
 當知此四種  是名為修義
 
[0954a09] 四種修。謂得修。行修。對治修。斷修。得修者。謂初得未曾得有為功德。[2]習修者。謂曾得善法相續生。對治修者。謂修四種對治名為對治修。是有漏法敵對治道。斷修者。謂斷煩惱故。修道是斷煩惱得義(上取能治能[3]斷為修今取所治所斷為修依下四句可知[4]也)。有法得修及習修非對治修斷修。作四句。初句無漏有為法。第二句不善法無記有為法。第三句善有漏法。第四句無為法。有說。六種修。前四及分別修防護修。分別修者。如修多羅說。謂此[5]身髮毛爪齒。如是比。防護修者。謂根如所說善調御六根。如是廣說。如是好者。謂四種修。如前說。此二種修。斷修對治修所攝。已說見道修道決定相。差別義[6]今當說。
 
 煩惱通三界  若見斷二種
 二斷則三種  俱見道前行
 
[0954a25] 若煩惱三界繫。[7]見道斷。謂五見及疑。此見道前行二種(五見疑定見道前斷愛慢無明與見俱滅實雖未盡名已悉攝隨見受名名為前行下修道不待見道故修道前行)。或見道斷。或見道修道斷。云何見道斷。若結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行隨法行無間忍斷。彼非想非非想處繫此以地定故說。隨信行隨法行此以人定故說。無間忍此以對治定故說。斷者此以所作定故說。云何見道修道斷。謂八地。若凡夫斷修道斷。若聖人斷見道斷。問何故凡夫斷煩惱一向修道[*]邪。答凡夫不能部分捨煩惱。如是見斷如是修斷。復次凡夫不能一種道斷九種故。若三界五種。謂愛慢無明。此見道前行三種。或見道斷或修道斷。或見道修道斷。若彼煩惱非想非非想處繫。隨信行隨法行無間忍斷。是見道斷。若九地學見迹修道斷。是修道斷。餘八地。若凡夫斷修道斷。若聖人斷見道斷。
 
 若欲界煩惱  五行有二種
 彼修齊限故  說修道前行
 
[0954b14] 若欲界五行。彼修道前行二種。或修道斷。或見道修道斷。若學見迹修道斷是修道斷。餘若凡夫斷修道斷。若聖人斷見道斷。彼決定前斷是故說前行。問前說緣此諸緣何時作事。答。
 
 次第緣所作  說彼法生時
 緣緣所作業  彼法滅時說
 
[0954b21] 次第緣所作說彼法生時者。生時是未來。與轉俱故。亦應說轉時彼法生時。次第緣為作業。與處義故名次第緣。彼法生者得處故。若言色及一切心不相應行亦得[8]處而生。應說次第緣者不然。彼事行品已說。緣緣所作業彼法滅時說者。法滅時緣緣為作業。以法滅時是現在能攝受境界。非未來未起故。非過去已滅故。
 
 三因所作業  謂彼法生時
 二因之所作  當知滅時說
 
[0954c02] 三因所作業謂彼法生時者。法生時三因作業。所謂自分因。一切遍因。報因。自分因力故法生相似相續。是故法生時自分因作業。一切遍因報因隨順建立生法故。彼法生時作業。總說故說法生時三因作業。除初無漏餘善。除報餘不隱沒無記。自分因作業染污者。自分因一切遍因作業。報者自分因報因作業。二因之所作當知滅時說者。有緣法滅時。相應因共有因作業。業同故。一果故。不相應法共有因無緣故。增上緣者一切時不障礙住。是故不說。不待說故。所作因亦如是。問云何一切眾生等心起等心住等心滅為不[*]邪。所以問者。有眾生身或大或小。為身大則心大。身小則心小[*]邪。為一切等。又眾生進止遲速不同。為遲行心遲。速行心速。為悉等[*]邪。復次眾生或有安靜知覺如山。或有不住動若[9]飛塵。為靜者心遲動者心速。為悉等[*]邪。答。
 
 一切眾生類  心起住滅等
 貪欲等相應  不相應亦然
 
[0954c22] 一切眾生類心起住滅等者。一切眾生心等起等住等。滅時無多少。何以故。剎那故。亦無大小。非色故。[10]四大差別故身[11]有大小。身輕者速。身重者遲。心轉多緣故則覺飄動。心止一緣則念安靜。貪欲等相應不相應亦然者。若心有貪無貪彼一切心俱起俱住俱滅。剎那故。貪心不作業故現重。無貪心作業故現輕。乃至有解脫無解脫盡當知。有貪無貪如界品說。
 
[0955a02] [1]問已說有心分一切眾生心俱起俱住俱滅。無心分復云何等。謂入無想滅盡正受者。此心滅。餘眾生心起。還從定覺此心生。餘眾生心滅。云何等。答當知此說有心者然。無心者亦同。謂入無想滅盡正受者。彼餘眾生心起。此初正受剎那亦起。從定覺時餘眾生心滅。此後正受亦滅。若住定時餘眾生心亦起亦滅。此正受亦起亦滅。復有說言。一切心起不必同。或有心起不滅。作四句。初句從無想滅盡正受起。第二句入正受時。第三句有心者。第四句住正受時。此無有小大。無形故。已說諸心起滅。廣心義今當說。
 
 欲界中有四  色無色各三
 亦學無學心  說此次第生
 
[0955a16] 欲界中有四色無色[2]界各三亦學無學心者。有十二心。所謂欲界繫善心不善心隱沒無記心不隱沒無記心。色界繫善心隱沒無記心不隱沒無記心。無色界亦如是。及學心無學心。問十二心云何建立。答繫不繫界種建立。繫及不繫立二心。繫者界種分別立十心。不繫者種分別立二心。是故說十二心。說此次第生者。此諸心一一次第生。諸心今當說。
 
 欲界善生九  亦復從八起
 二穢污生四  亦從十心生
 
[0955a27] 欲界善生九者。欲界善心次第生九心。欲界四自地故。色界善心。謂初方便入正受時彼隨順故。此則總說。非色界一切。有說。未來禪攝非餘。又說。未來及初禪。又復說中間禪。尊者瞿沙說。乃至第二禪。如超越正受從初禪起[3]超第二禪及眷屬第三禪現在前。此亦如是。色界穢污心。謂受生時此善心命終。彼穢污心相續生。無色界穢污心亦如是。及學無學心。彼亦隨順故。色無色界不隱沒無記心。不次第現在前。心縛自地故。無色界善亦不現在前。極相遠故。此亦從八起者。欲界善心亦從八心次第生。欲界四自地故。色界善及穢污。善心如前說。穢污者。謂初禪地煩惱所惱。即依欲界善心防護。故從學無學心起。欲界善心現在前。二穢污生四者。欲界不善心及隱沒無記心次第生自界四心。非上地。相違故。亦從十心生者。彼欲界二種穢污心。從十心次第生自界四色。無色界六謂受生時。
 
 無記次生七  亦復從五起
 色界善十一  亦從九心生
 
[0955b19] 無記次生七者。欲界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七心。自界四。色界善。謂變化心次第生隱沒無記。謂受生時。無色界亦隱沒無記心。亦復從五起者。欲界不隱沒無記心從五心次第生。自界四。色界善次第生。謂變化心。色界善十一者。色界善心次第生十一心。除無色界不隱沒無記心。亦從九心生者。色界善心從九心次第生。除欲界二穢污心。及無色界不隱沒無記心。
 
 色界穢污六  亦從八心起
 無記次生六  從三次第[4]生
 
[0955c01] 色界穢污六者。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欲界三。除欲界不隱沒無記。亦從八心起者。色界隱沒無記心從八心次第生。除欲界二穢污及二無漏。無記次生六者。色界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欲界二穢污無色界穢污。從三次第生者。從自界三心次第生。
 
 無色善生九  亦從六心起
 穢污心生七  彼亦從七生
 
[0955c10] 無色善生九者。無色界善心次第生九心。除欲界善不隱沒無記心及色界不隱沒無記心。亦從六心起者。無色界善心亦從六心次第生。自界三色界善及二無漏。穢污心生七者。無色界[5]隱沒無記心次第生七心。自界三色界善心及穢污欲界二穢污心。彼亦從七生者。無色界隱沒無記心亦從七心次第生。自界三。欲色界善及不隱沒無記心。
 
 無記心生六  亦復從三起
 學心生於五  亦從四心生
 
[0955c20] 無記心生六者。無色界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下界穢污三。亦復從三起者。無色界不隱沒無記心從自界三心次第生。非餘。報數故。學心生於五者。學心次第生五心。二無漏及三界善心。非穢污。性相違故。非不隱沒無記。性不捷疾故。亦從四心生者。學心亦從四心次第生。即學心及三界善心非無學。是因故。亦非餘。如前說。
 
 無學心生四  亦從五心生
 已說十二心  二十應當說
 
[0956a01] 無學心生四者。無學心次第生四心。即無學心及三界善心。非學。是果故。非餘如前說。亦從五心生者。無學心從五心次第生。二無漏及三界善心。已說十二心二十應當說者。已說十二心次第生。如此十二心分別為二十。今當說。
 
 二善二穢污  報生及威儀
 工巧諸禪果  欲界中八心
 
[0956a09] 欲界八心。謂方便生善心及生得善不善及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1]者有四種。報生威儀工巧變化心。
 
 除不善工巧  餘則在色界
 離禪果威儀  餘四在無色
 
[0956a14] 除不善工巧餘則在色界者。色界有六心。除不善及工巧。餘如前說。離禪果威儀餘四在無色者。無色界有四心。除威儀及變化心。色無色界除工巧。無事業故。除不善。離無慚無愧故。無色界除威儀。往來非分故。除變化心。支所攝禪非分故。
 
 學與無學心  此則為二十
 彼心次第生  各隨其義說
 
[0956a22] 學與無學心此則為二十者。學與無學心及前十八。是為二十心。繫不繫界種分別。此差別者前總說。善及不隱沒無記今亦種分別。彼心次第生各隨其義說者。謂此心展轉次第生今當說。
 
 欲方便生十  亦從八心起
 生得次生九  亦從十一生
 
[0956a29] 欲方便生十者。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十心。自界七。除變化心。以彼淨禪次第生故。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亦從八心生者。彼欲界方便善心從八心次第生。自界二善心及二穢污心。色界方便善心穢污心。及學無學心。生得次生九者。欲界生得善心次第生九心。自界[2]七。除變化心色無色界穢[3]污心。亦從十一生者。欲界生得善心從十一心次第生。自界七。如前說。色界方便善心穢污心及學無學心。
 
 二穢污生七  亦從十四起
 報生威儀八  是亦從七生
 
[0956b12] 二穢污生七者。欲界不善及隱沒無記次第生自界七心。除變化心。亦從十四起者。此二穢污從十四心次第生自界七。除變化心。色界四種。除方便善心及變化心。無色界三。除方便善心。報生威儀八者。欲界報生及威儀次第生八心。自界六。除方便善心及變化心色無色界穢污心。是亦從七生者。此欲界報生及威儀心亦從自界七心次第生。除變化心。
 
 工巧心生六  亦復從七起
 變化[4]心生二  亦即從二生
 
[0956b23] 工巧心生六者。欲界工巧心次第生自界六心。除方便善心及變化心。亦復從七生者。彼亦從自界七心次第生。除變化心。變化心生二者。欲界變化心次第生二心。欲界變化心及色界方便善心。亦即從二生者。亦即從此二心次第生。
 
 色方便十二  是亦從十起
 生得次生八  亦從五心生
 
[0956c02] 色方便十二者。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十二心。自界六欲界三。方便善心及生得善心變化心。無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是亦從十起者。色界方便善心從十心次第生。自界四。除威儀及報生。欲界二方便善心及變化心。無色界[5]三方便善心穢污心及學無學心。生得次第生八者。色界生得善心次第生八心。自界五。除變化心。欲界二穢污心無色界穢污心。亦從五心生者。色界生得善心從自界五心次第生。除變化心。
 
 色穢污生九  亦從十一起
 威儀心生七  從五次第生
 
[0956c14] 色穢污生九者。色界穢污心次第生九心。自界五。除變化心。欲界四二善二穢污心。亦從十一起者。色界穢污心從十一心次第生。自界五。除變化心。欲界三。生得善威儀及報生。無色界三。除方便善心。威儀心生七者。色界威儀心次第生七心。自界四。除方便善心及變化心。欲界二穢污無色界穢污。從五次第生者。色界威儀心從自界五心次第生。除變化心。
 
 當知色報生  亦如威儀說
 謂彼諸禪果  當知如欲界
 
[0956c25] 當知色報生亦如威儀說者。色界報生心次第生七心。亦從五心生。如威儀[6]說。謂彼諸禪果當知如欲界者。色界變化心次第生二心。色界方便善心及變化心。亦即從此二心次第生。
 
 無色初生七  是亦從六生
 生得亦生七  當知從四起
 
[0957a03] 無色初生七者。無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七心。自界四。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是亦從六生者。無色界方便善心從六心次第生。自界三。除報生。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生得亦生七者。無色界生得善亦次第生七心。自界四。下界三穢污。當知從四起者。彼從自界四心次第生。
 
 穢污生八心  是從十心起
 報心生於六  是亦從四生
 
[0957a12] 穢污生八心者。無色界穢污心次第生八心。自界四欲界二穢污色界方便善心及穢污心。是從十心起者。無色界穢污心從十心次第生。[1]自界四欲界三生得善威儀及報生。色界亦如是。報心生於六者。無色界報生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除方便善心下地三穢污心。是亦從四生者。彼報生心從自界四心次第生。
 
 學心次生六  從四次第起
 無學心生五  是亦從五生
 
[0957a22] 學心次生六者。學心次第生六心。三界方便善心欲界生得善(欲界生得善強而利二界弱而鈍也)。及學無學心。從四次第起者。學心從四心次第生。三界方便善心及學心。無學心生五者。無學心次第生五心。三界方便善心欲界生得善及無學心。亦從五心生者。三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問何故方便善心次第生。威儀工巧及報生心。此諸心何故不次第生方便善心[*]邪。答威儀工巧自樂所作故。報生心羸劣故。無所作故。謂威儀心樂習威儀故。是故次第[2]不起。方便善心。出心不勤方便故。方便善心次第生。威儀心工巧心亦如是。報生心羸劣。無所作故。本業所種故。是故入彼心者。不能出心不勤方便故。從方便善心次第生。若言穢污心樂著境界及羸劣故不應從穢污心境界次第生方便善心者不然。何以故。境界不異故。見過故。不羸劣故。於彼境界過惡轉。即彼起功德。是故彼境界不異於彼行。煩惱疲厭故。即彼境界觀察生長夜習煩惱故。穢污心不羸劣。是故彼應次第生方便善心。欲界生得善心雖捷疾而非方便。以捷疾故。從彼色界方便善心及學無學心次第生。以非方便故不能次第生。彼諸心色界生得善心不捷疾。亦非方便。不捷疾故。不從學無學心及無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非方便故。故不次第生。彼諸心無色界亦如是。色界穢污心次第生。欲界生得善心以捷疾故。無色界穢污心不次第生。色界生得善心[3]不捷疾故。問云何正法。答。
 
 經律阿毘曇  是名俗正法
 三十七覺品  是說第一義
 
[0957b24] 經律阿毘曇是名俗正法者。修多羅律阿毘曇。是言說正法。依名處起故。前已說。佛語是語自性。語則依名轉。以他處轉故。是故名俗數。顯第一義故名正法。以名顯義故。三十七覺品是說第一義者。三十七覺品是第一義正法。離名起故。有漏修慧雖離名轉。有垢故不說第一義正法。如正法有二種。行法者亦二種。修法及修。修法者謂誦習。修者謂修禪。彼俗數。正法者是修。法是持義。第一義正法是修。是故[4]說修行法者住則正法住。修行者滅則正法滅。世尊勸發修行者故不說分齊如前說。金剛三昧擇品當廣說。今當說。
 
 五十二及餘  亦復說八十
 或有說十三  是金剛三昧
 
[0957c09] 有說。五十二金剛三昧。禪未來所攝。若依禪未來苦比智得阿羅漢果。於非想非非想處四陰無常苦空非我思惟。若集比智得者。集諦四行一一行思惟。若滅法智。欲界繫行滅。滅諦四行思惟。若道法智。斷欲界繫行道。道諦四行思惟。若滅比智。或初禪地繫行滅思惟。或乃至非想非非想繫行滅思惟。若道比智。於彼九地比智品道四行思惟得阿羅漢果。如是智行緣分別則五十二(苦異故滅異情隔故觀別是以八地滅有三十二行道則類爾通異地同性情無礙故觀通通觀[5]九地唯有四行合前四諦十六行為五十[6]二)。如禪未來。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處二十八(自地苦集八行四空滅諦十六行九地道四行於上滅漸少故隨處滅四)。識[7]處二十四。無所有處二十。以無色無法智。法智[8]緣欲界故非無色。下地行滅緣。下地苦非境界故。下地對治緣展轉因故。有說。禪未來八十金剛三昧。是中差別者說道比智。亦一一地對治緣。得阿羅漢果(觀七地道比智地各四行有二十八合前五十二為八十也)。如禪未來。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處四十。識處三十二。無所有處二十四。尊者瞿沙說。禪未來所攝金剛三昧。十三見道四比忍相應四三昧修道非想非非想離欲九無礙道相應九三昧。彼一切第一有對治。金剛三昧世俗道非境界故。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處九乃至無所有處亦如是。此[1]是總說。若說忍智行種緣分別禪未來所攝。則有一千四百九十二金剛三昧。乃至第四禪亦如是。空處四百六十八。識處三百二十四。無所有處二百一十六。問彼智品所說神通彼神通為一切善為非。答。
 
 三通則說善  餘二是無記
 當知依欲色  世尊說慧性
 
[0958a11] 三通則說善者。神是智他心智宿命智。此三通說善。何以故。愛果故。極方便所起故。調伏他故。不信樂者令信樂故。此三通令他極調伏故歡喜。歡喜心相應慧是善。信心相應故。餘二是無記者。謂天眼天耳。此二神通是無記。愛果及極方便非分故。又受色聲起。是故無記。問何處現在前何等性。答當知依欲色世尊說慧性。此神通欲色界現在前非餘。依色故。彼先欲界起故。後色界能現在前。彼非初業堪能非分故。是智慧性從分別起故。依成依者故(此釋通有眼名由眼起故)。如施設經說。爾時色界四大造眼處周[2]圓。天眼淨。如修多羅品說。諸根事言擇品當廣說。今當說。
 
 當知彼諸根  慧者善分別
 名有二十二  事則說十七
 
[0958a26] 佛說諸根。名有二十二。事有十七。以男女根及三無漏根無別事故不立事。餘根攝故。男女根離身根更無故。是故說。云[3]何男根。身根少分。女根亦如是。又一識依故。若識依身根起。即依男女根。無異相根共生。一識三無漏根九根合成故。九根者。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根。此九根。道及人分別故立三根。道分別者。見道說未知根。修道說已知根。無學道說無知根。人分別者。隨信行隨法行說未知根。信解脫見到身證說已知根。慧解脫俱解脫說無知根。問等及第一義有何相。答。
 
 若事分別時  捨名則說等
 分別無所捨  是則第一義
 
[0958b10] 若事分別時捨名則說等者。若事分別時捨名者。此則等事(等事[4]梵音云三比[5]栗提譯言等[6]集亦言等積聚凡會有三無者名等集)。非[7]第一義決定事不可得故。如瓶分別色香味觸時捨瓶名。[8]亦非捨色香味觸別有瓶名。是故名等事。如是一切分別無所捨。是則第一義者。若事分別時不捨名[9]者。是第一義。如五盛陰名苦諦。若分別五時亦不捨苦名。以色是苦[10]故。乃至識亦如是。彼色復十一種。一一入皆苦。乃至剎那及極微分別時亦不捨苦名。彼得相故。如是一切如雜品說。中陰擇品當廣說。問為定為不定。答。
 
 界趣地必定  中陰五無礙
 說名為香食  求有乘意行
 
[0958b23] 界趣地必定者。中陰界趣地不轉。欲界中陰必生欲界。色界生色界。如是地獄趣生地獄。乃至人趣生人。四天王生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天亦如[11]是。中陰五者。中陰五陰性。有去來故。非離色有去來。是故欲色界有中陰非無色界。色非分故。無礙者。極微故。一切形障所不能礙。業力故住母胎。若異者不應住胎。[12]說名為香食。求有乘意行者。以香為食故說香食。若薄福者食諸穢香。若大力者食諸淨香。求於生有故說求有。從意生故說乘意行。此諸眾生或業生。謂地獄如所說彼諸眾生業所縛。或煩惱生。謂人及欲[*]界[13]天。或報生。謂飛鳥。或從意生。謂[14]色無色界天及劫初人。化及中陰二有中間起[15]離趣故。是故說中陰。問中陰幾時住。答。
 
 七日或七七  乃至彼和合
 或裸形食香  諸根悉具足
 
[0958c11] 七日者。有說。中陰七日住。身羸劣故。問若和合者應爾。若彼父母異處者。是人命終當云何。答當觀是眾生業轉不轉。若於母可轉於父不可轉者。彼父則從他女人令中陰會。於父緣可轉者亦如是。若[16]二俱不可轉者。此人未死而彼先和合此說常行欲者。若時節行者。彼眾生業因緣故。令彼非時亦行。有說。或於相似處生。謂若應生時行處者非彼時故。則於相似常行處生。隨其類說。七七者。有說。七七日住。乃至彼和合者。復有說。不定乃至未和合間常住。問中陰有衣無衣。答或裸形。色界中陰有衣。色界慚愧增故。如彼法身不裸形。生身亦爾。欲界菩薩及白淨比丘尼中陰有衣。餘眾生無衣。無慚愧增故。問中陰何食。答香食。欲界中陰以香為食。前已說。色界離摶食。貪身極微故。唯三種食。[17]問具諸根不。答諸根悉具足。中陰具諸根。何以故。中陰報淳故。又彼眾生求有故。於六入門常求有。問形為云何。答。
 
 隨行量不定  或有見不見
 入則從生門  或生顛倒想
 
[0959a03] 隨行者各如其趣。地獄中陰如地獄形。乃至人天如人天形。問中陰云何行身量云何。答行量不定。中陰行及身量不定。地獄中陰足上頭下而行。天中陰上[1]昇如箭射空。餘中陰側身傍去。如畫人飛。量者。色界中陰量如本有。欲界菩薩中陰亦如本有。三十二相莊嚴其身。是故菩薩中陰光明徹照百億天下。言白象身入母胎者不然。已離畜生故。菩薩從九十一劫來常離畜生。順相書故。令菩薩母見如是夢。欲界餘眾生中陰身量。如有知小兒形。諸根猛利故。以顛倒想入胎。問中陰中陰為相見不。答或有見不見。或中陰以中陰為境界。不一切。有說。地獄中陰見地獄中陰。如是一切。又說。地獄中陰見地獄中陰。畜生見二趣。餓鬼見三趣。人見四趣。天見五趣。生陰眼則不見。若天眼極清淨者能見。問從何處入胎。答入則從生門。[*]彼從生門入。是故雙生[2]者後生為長。問以何想入胎。答或生顛倒想。非一切眾生顛倒想入母胎。除近佛地菩薩。彼近佛地菩薩。於母母想於父父想。餘眾生悉顛倒想入胎。若男中陰者。於母染想於父恚想。彼作是念。若無此男者與此女會。想見男去而與女會。見彼精時而謂己有即生歡喜。生歡喜故陰則漸厚。陰漸厚已依母右脇[3]向背蹲坐。女則相違說。中陰因緣後當說。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0-04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九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雜品第九
 
 已分別諸法  一一定相續
 於上眾雜義  是今當略說
 
[0942b26] 已分別諸法一一定相續者。已說諸法展轉相續種種品類。於上眾[12]雜義(謂決定應相續說者已說竟即此義上眾雜義於此品說)。是今當略說。
 
 有緣亦相應  有行[13]及有依
 心及諸心法  是同一義說
 
[0942c02] 此是諸心心法。名差別有彼緣故說有緣。於境界轉故時依行緣事俱轉故說相應。有行者是慧。智品已說。彼於緣作行故說有行。依他轉故說有依。
 
 從緣生亦因  有因亦有為
 說處及與道  有果應當知
 
[0942c08] 此是諸有為法名差別。彼彼緣和合等生故說從緣生。生餘法故說因。由因力故說有因。因緣等作故說有為。能生說故名說處。過去未來現在道所攝故說道。彼有果故說有果。
 
 有罪亦隱沒  穢污下賤黑
 善有為說習  亦復說名修
 
[0942c14] 有罪亦隱沒穢污下賤黑者。此是不善及隱沒無記諸名差別。與罪俱故說有罪。是可惡厭義煩惱上煩惱所覆故說隱沒。是漏所覆義煩惱垢所污故說穢污。極鄙故說下賤。闇冥故說黑。黑者有二種。穢污黑及不可意黑。此說穢污黑。不說不可意黑。以不可意黑亦有不善報黑故。善有為說習亦復說名修者。此是善有為法諸名差別。彼善法所攝及愛果故說善。增長功德故說習及修。此說得修及習修(親近是習義種義是修義現在名習未來名修)。故說善有為。對治修斷修者。一切有漏法亦說修。問何等為心不相應行。答。
 
 無想二正受  亦眾生種類
 句味與名身  命根與法得
 
[0942c28] 無想者。彼無想眾生受生心心法滅。有說。無想正受果。有說。名第四禪眷屬果。有說。乃至有心是有心果。無心是無心果。問為前心多為後心多。答有說。後心多前心。[1]樂欲速入無想。如是說者此不定。或前多或後多。若以此威儀入無想正[2]定。即以此威儀入無想住。從彼起已謗涅槃乘。後報業生欲界。彼報業盡不起餘業故。二正受者。無想正受滅盡正受。無想正受者。遍淨愛盡上愛未盡。先作出離想。思惟心心法滅。從欲界起非餘。此根利故。凡夫起非聖人。無有聖人於有作出[3]有想。方便得非離欲不退轉。問無想正受無想何差別。答無想正受是因。無想是果。此善彼無記。此有報彼是報。此有行彼無行。滅盡正受者。離無所有處欲先止息想思惟心心法滅。問此正受云何。答心心法滅相續中間心不相應行隨流四大諸根住。是說滅盡正受。餘如定品說。種類者。眾生身諸根支節事業飲食相似。彼種類有六種。所謂界種類趣種類生種類處所種類自身種類性種類。界種類者。欲界眾生欲界眾生種類。色無色界亦如是。趣種類者。於一趣生一趣種類。生種類者。受一生一生種類。處所種類者。生無擇獄無擇獄種類。乃至第一有亦如是。自身種類者。同生一界一趣一生(一生者四生中[4]一)。而有種種自身如眾鳥。如是比。性種類者。所稟性同是性種類。若六種類相似者。是名種類。句者。集諸名味究竟顯義。味身者是字身(味者是字[5]胡音中有味聲謂是字之模法非今形色字也)。名者名諸法。以名顯義。如名男女。命者壽。謂得陰界入不壞。問命行壽行何差別。答有說。無差別。有說。宿業果名壽。修果名命。問世尊何故捨第五分壽。答善究竟佛事故。餘事聲聞究竟故。復次住四聖種故。有及眾具盡無餘故。得者得諸法。得成就同一義。後當廣說。
 
 謂彼凡夫性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說是有為行
 
[0943b07] 凡夫性者。謂不得聖法。四相者。謂生住老無常。行品已說。非色者。此諸法非色性。四種及造色非分故。不相應者。無緣故。說是[6]有為行者。他為故。為他故。問此諸行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二善五種三  當知七無記
 二在於色中  一在無色地
 
[0943b14] 二善者。無想正受滅盡正受。是善修性故。五種三者。得生住老無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生等與法一果故。得者非不自分故。當知七無記者。無想種類句味名命根凡夫性。問此諸法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二在於色中。謂無想天無想正受色界繫。[7]無想天第四禪果故。無想正受第四禪攝故。一在無色地者。滅盡正受無色界繫。第一有攝故。
 
 二界說有三  餘在於三界
 有漏無漏五  餘則盡有漏
 
[0943b25] 二界說有三者。句味名身在欲色界。非無色界。語非分故。餘在於三界者。種類得命根凡[8]夫性諸得相在三界。普遍故。問幾有漏幾無漏。答有漏無漏五。謂四有為相在無漏法中則無漏。有漏法中則有漏。與法一果故。得者若得有為亦如是。若得數滅或有漏或無漏。共凡夫故。若得非數滅是有漏。無記故。即以此義說繫不繫。餘則盡有漏者。無想天無想正受滅盡正受眾生種類命根句味。名凡夫性。一向有漏。有攝故。問離聖法名凡夫性。云何捨云何斷。答。
 
 初無漏心中  當知捨不得
 凡夫流諸界  離欲時滅盡
 
[0943c09] 初無漏心中當知捨不得者。聖人初無漏心生時捨凡夫性。初無漏心謂苦法忍相應。彼生時捨凡夫性。若言起已捨者。彼住苦法忍時。應非聖人。不捨凡夫故。是故說生時。是故佛說二法生時究竟其事。內事謂苦法忍眷屬。外事謂諸光明。凡夫流諸界者。凡夫流諸界時。若此地命終即捨此地。若生彼地即得彼地。不隱沒無記故。非究竟捨。不得聖法故。離欲時滅盡者。若離此地欲若凡夫及聖人。爾時斷此地凡夫性。不隱沒無記故。問三無為有何相。答。
 
 煩惱斷離繫  是名為數滅
 無諸障[9]閡相  是說為虛空
 
[0943c22] 煩惱斷離繫是名為數滅者。以智慧斷身見等煩惱及眷屬。得於此得離繫。此諸離繫名數滅(謂藥病種數相對也)有說。唯一滅事無自分故有眾多得。若此得滅得證即此涅槃。是故涅槃不共。毘婆沙說。於此繫事即此離繫事。若異者見苦所斷結種斷。餘煩惱亦應斷。作證一事故。若爾者後諸對治則應無用。但未究竟故。是故事各別無自分因故說無自分。此無自分因亦不與他苦法忍及眷屬雖無自分因而與他自分因。彼品非分故說非品。煩惱滅故說涅槃。無邊說故言非說。勝一切法故說最勝。智果故說智。不[1]動故說無生。在解脫道邊故說邊。出一切法故說出。離無常等過故說妙。無諸障[*]閡相是說為虛空者。謂不障[*]閡種種色。以有來去等故說虛空。譬喻者說虛空非色亦非非色。言虛空者。隨順世間故說。有說。非無虛空容有故。若無虛空者。不應容有。容有故是故有虛空事。
 
 依於諸緣法  有依及境界
 不具則不生  此滅非是明
 
[0944a13] 一切有為法依緣及境界力生。羸劣故。彼非分則不生。如眼識依眼色明空及彼憶念和合故生。一一不具則不生。餘識現在前時念念頃餘眼滅餘眼生。眾緣不具故眼識不得生。若眼識應依彼眼生者則不生。依等已滅故至竟不生。以先無方便而滅故說非數滅。如眼識一切識身亦如是。又無漏者隨信行道進得。隨法行道非數滅。一切道亦如是。隨其義盡當知。問若此勝進道得何故非道果攝。答為餘事故。斷煩惱故。勤方便不為非數滅故。是故非道果攝。問一切有為法說因誰為誰因。答。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緣  一向已生說
 
[0944a27] 前因相似增者。前法為後相似法因及增因。非軟因。謂修法時。若住若增非減。或俱依倚生者。謂相應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緣一向已生說者。謂自分因已生說。非未生。前者後因。未生者無前後[2]故。一切遍因亦如是。次第緣亦已生說。因緣義行品已說。問報當言眾生數非眾生數耶。[3]答。
 
 報謂眾生數  有為解脫果
 有緣說俱行  謂於他相轉
 
[0944b07] 報謂眾生數者。報說眾生數。不共故。不以他眼見。亦不成就。餘報義亦如是。衣食等眾具當知是功用果增上果。非眾生數。以共故。問果云何。答。
 
 [4]有為解脫果  一切有為法
 說果有因生  故及數緣滅
 
[0944b13] 亦說道果。果義業品已說。問心心法云何於緣轉。答有緣說俱行。若有緣法俱於緣中轉。[5]辦一事故。問於何緣轉。答謂於[6]他相轉。心心法緣他法非自性。何以故。無二決定不自行故。亦不緣相應一行一緣故。亦不緣共有同一果故。此義擇品當廣說。問心心法為有方處為無方處。答。
 
 普因無方處  生時心解脫
 煩惱在道心  乃至滅時捨
 
[0944b22] 普因無方處者。心心法普因生。謂因二眼生一識。耳鼻識亦如是。若有方處所者。應於一眼中轉。若然者應一眼見色。不應俱見。此義界品已說。若言二識俱生者不然。何以故。第二次第緣非分故。一識住二眼見色者不然。無分故。若一識住二眼中者。應有分生。若住左眼者非右眼。方處別故。此則非說。無色無分故。若復一識住二眼者。彼二眼間身根中亦應生。若爾者眼識即身識。若中間不生者。應斷作二分。非一前已說。無二識俱生故。問何世心解脫。答生時心解脫。道生時是煩惱滅時。是故道生時心解脫。如[7]坻塘漏近水先出。彼亦如是。又說。一切未來心解脫非獨生時。但以初解脫故說生時。問道生時斷煩惱為不。答煩惱在道心。乃至滅時捨。道滅時滅。煩惱事究竟故。生時是未來。云何未來道能究竟事。是故說無[*]閡道滅時斷煩惱。問有愛有幾種。答。
 
 有愛有五種  無有唯一相
 愛事餘煩惱  滅盡是三界
 
[0944c13] 有愛有五種者。有愛貪於有有五種。謂見苦集滅道修道斷。以五行種有貪故。無有唯一相者。無有愛謂見斷。已於自報斷生樂著。是修道斷。何以故。見貪見道斷。此貪隨報。無常起報者修道斷。不隱沒無記故。報無常亦如是。與報同一果故非見道斷。貪緣修道斷。非一切遍故。此無有愛。須陀洹斯陀[8]含不斷而不行。斷見所長養故。如悔疑所長養。須陀洹斯陀含亦不行。問世尊說三界。斷界無欲界滅界。此云何。答愛事餘煩惱滅盡是三界。彼愛盡是無欲界。事盡是滅界。餘煩惱盡是。斷界。取近對治故。論者如是說。世尊修多羅說。一切行盡名斷界。無欲界滅界亦如是問十二法欲界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界三除不善。無色界三亦如是及學無學。此十二法幾穢污心中得幾善心中得幾無記心中得。答。
 
 若得九種法  當知穢污心
 善心得六種  無記即無記
 
[0945a03] 若得九種法當知穢污心者。界及地來[1]還時。欲色界得七心(上界沒還生色界時得欲界化無記心及色界三心)。及欲界善。善根續時得退時。[2]得三界穢污及學心。餘不得者。謂無色界善不隱沒無記及無學。雖無色界善少有退得。謂退分。但此中說悉不成就而得。此則通說。非一人一心中得九法。善心得六種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隱沒無記。色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善及學無學[3]亦通說。非一時[4]得。無記即無記者。不隱沒無記即得無記非餘。羸劣故。問道品十法幾根性幾非根性。答。
 
 道品有六法  當知是根性
 諸法若相應  是說為他性
 
[0945a16] 道品有六法當知是根性者。信等五根及喜覺[5]支。當知是根性。得根相故。餘者非根性。問相應者為自性為他性。答諸法若相應是說為他性。諸法他性相應。非自性。無有一性二剎那俱起故。前與後不合故。自性不自為故。此義行品已廣說。問於何解脫。答。
 
 緣中得解脫  大仙之所說
 亦有斷而縛  見道及修道
 
[0945a24] 緣中得解脫大仙之所說者。當知緣中得解脫。不能於相應解[6]脫。一剎那故。心與煩惱俱生故。眾生於緣中愚。即彼起不愚煩惱解脫。問斷即解脫耶。答若解脫即是斷。亦有斷而縛。有少斷非解脫。謂苦智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煩惱斷。見集所斷一切遍使縛。彼緣未斷故。及修道一品斷。餘八品縛乃至八品斷。第九品縛一使故。彼八品先斷後解脫。第九品即斷。即解脫。餘一切亦如是。問見諦云何得不壞淨。答。
 
 二解於三諦  四由見正道
 而得不壞淨  修習於二世
 
[0945b07] 二解於三諦四由見正道而得不壞淨者。苦集滅無[7]間等得法不壞淨及聖戒。道無間等得四不壞淨。此義擇品當廣說。問何等世修。答修習於二世。現在者習修現在前故。未來者得修不現前故。得隨續故。過去非修。現在因非分故。問何等法隨心俱轉。答。
 
 一切諸心法  說與心俱轉
 亦此心諸相  餘相及所作
 
[0945b15] 一切諸心法說與心俱轉者。一切心法與心俱轉。與心同一果故。亦此心諸相者。此心生等相亦與心俱轉。亦與心同一果故。餘相者。此心法相亦與心俱轉。及所作者。作名無作戒由心故。亦與心俱轉。亦與心同一果故。問斷法云何。答。
 
 斷法謂有漏  [8]知者亦無垢
 滅未來說遠  餘則說於近
 
[0945b23] 斷法謂有漏者。有過故。如衣有垢則浣非無垢。彼亦如是。問知法云何。答知者亦無垢。若有漏無漏法一切說知隨其事。何以故。除無知故。問遠法云何。答滅未來說遠。過去未來法說遠。遠現在識故。此說時遠。四遠義行品已說。餘則說於近者。現在說近。與識身俱故。無為說近。不繫方處故。隨彼彼方得滅。由道故。非數滅。離勤求故。世義界品已廣說。問定法云何。答。
 
 所謂無間業  及諸無漏道
 慧說名為定  見處謂有漏
 
[0945c05] 所謂無間業及諸無漏道慧說名為定者。無間業說邪定。定趣地獄故。無漏行說正定。定趣解脫果故。餘者不定。問世尊於菩提樹下於一切眾生建立三聚。為建立眾生分齊耶。為建立法分齊耶。若眾生分齊者。云何說不得眾生邊而眾生無邊。若法分齊者。聲聞亦應建[9]立。云何說如來不共耶。答有說。眾生分齊總相非自相。謂說四生。除此更無眾生。問若然者聲聞亦應建立。如來聲聞何差別。答有差別。如來自力建立。聲聞從佛聞。此則差別。又說。如來建立眾生分齊。聲聞緣覺建立法分齊。世尊建立三聚眾生已。今猶安樂眾生大悲故。晝夜三時以佛眼觀察眾生。問見處云何。答見處謂有漏。一切有漏法是見處所穢污見俱。若法穢污見緣使及相應使。彼說見處。又說。緣自界見力故。有漏法得見處名。非餘緣使。非分故。如是好者謂前說。問若眾生成就根。彼成就幾根。答。
 
 說有十九根  謂成就極多
 極少成就八  曉了根所說
 
[0945c25] 說有十九根謂成就極多[10]者。聖人極多成就十九根。謂未離欲具諸根。若住見道除已知無知根及一形。若住修道除未知無知根及一形。凡夫不斷善根具諸根及二形。除三無漏根。極少成就八曉了根所說者。極少成就八根謂餘(謂身根漸死餘有少分也)身根善根斷漸命終生無擇地獄大山所迫。唯有[1]身根命根意根及五受根。若生無色界凡夫。意命捨信等五根問有幾種觸。答。
 
 增語(以多名故說增[2]語)及有對  明無明處中
 所謂得果者  是則雙道事
 
[0946a07] 增語及有對明無明處中者。增語者。若意識身[3]相應觸。緣一切法故說增語。又緣多名故說增語。雖第五觸亦緣多名。彼[4]五識初得名故無過。若五識身相應觸。依有對根故說有對。無漏者說明。觸明相應故。穢污者說無明。觸無明生故。不穢污有漏者說非明非無明。觸俱不相應故。此五觸隨順不隨順相應依分別故說十六種。隨順不隨順建立者。謂愛恚相應觸相應分別故說苦樂不苦不樂觸。依分別故說眼耳鼻舌身意觸。問得果者為無閡道為解脫道。答所謂得果者是則雙道事。雙道俱得果。無[5]礙道及解脫道。無礙道斷煩惱。得解脫道得解脫證。又說無礙道得果。解脫道護彼所作事令不失故。如是說。問世尊說厭已離欲。云何厭云何離欲。答。
 
 若智在苦[6]因  及忍說為厭
 能離貪欲故  說四為離欲
 
[0946a24] 若智在苦因及忍說為厭者。緣苦集智及忍說厭。緣可厭事故。苦集諦惡行煩惱所依故。說為厭事。能離貪欲故說四為離欲者。若忍及智於四諦轉盡說為離欲。壞貪欲故。雖離一切煩惱。但貪欲是諸煩惱足。是故說離欲。彼憎不樂背惡。此厭之差別。離欲滅解脫斷盡。此離欲之差別。問阿羅漢住何心般涅槃。答。
 
 羅漢住報生  及與威儀心
 隨順心滅故  趣向般涅槃
 
[0946b05] 阿羅漢住報生及威儀心而般涅槃。何以故。[7]隨順心滅故。善心堅住於心滅不隨順。無記心羸劣。羸劣故於心滅隨順。復次少過故善心依果報。果門過生故。無記[8]唯有依果門無報果門。復次背諸趣故。若向諸趣者彼必善心勤現在前。莫令我生惡趣中。是故彼背一切趣故住常性心。有時彼身分中善心空如斷善根。不善心亦空如離欲界欲。復次漸離生死故。謂[9]於欲界離欲離不善心第一有離欲離染污心。無記心現在前離善心。命終心現在前離無記心。尊者說曰(此達[10]摩多羅以古昔達[*]摩多羅為尊者)。勤相續者善心。彼命終時不隨轉也。有說。欲令下地有不苦不樂報者。彼說欲界。乃至第四禪報生及威儀心般涅槃。無色界唯報生非威儀。色非分故。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報者。彼說欲界。乃至第三禪唯住威儀心般涅槃。餘如上說。問幾種有。答。
 
 生有及壞有  本有亦復中
 當知二剎那  一染三有二
 
[0946b24] 生有及壞有本有亦復中者。生有者謂生分。五陰與生俱故名生有。相續心俱生義。壞有者死邊。五陰與死俱故名死有。沒心俱起義。本有者。除生分死分五陰。彼中間有。本業所種久住故故名本有。中有者。死已乃至未得餘生有。於其中間向受生有。五陰趣所不攝。於二中間起故名中有。問此諸有幾剎那幾久住。答當知二剎那。死有及生有。各剎那頃。不久住故。以此義當知本有中有久住。問幾染污幾不染污。答一染三有二。生有一向染污。以染污心故生相續非不染污。彼欲界凡夫三十六使。一一使令生相續。聖人修道斷四使。一一亦如是。色界凡夫三十一使。一一使令生相續。聖人三使。無色界亦如是。使令生相續非纏[11]垢。餘有染污不染污。問修行者幾時[12]極為業所障礙。答。
 
 若離欲界欲  越度第一有
 及與起忍法  極為業障礙
 
[0946c13] 於此三時修行者。業極作障礙。謂聖人離欲界欲時。彼欲界業極作障礙。義言汝若離欲。我於何處受報。以聖人離欲界欲不受欲界生[13]死[14]永得蘇息故。以不退果命終故。謂取阿羅漢果時。彼受後生報。業極作障礙。義言汝度第一有無復生處。我於何處受報。謂住頂法起忍時。彼受惡趣報。業極作障礙。以起忍法永離惡趣故。餘如前說。問事有幾種。答。
 
 當知有五種  自性及與因
 繫縛若攝受  一切境界事
 
[0946c23] 五種事。所謂自性事。因事。繫事。攝受事。境界事。自性事者。若法自己性以事名說。如所說若得事是成就彼事。因事者。如所說云何有事法。答言有因。繫事者。如所說若此事愛結繫。即彼事瞋恚繫耶。彼五種法以事[15](五種法是五行也)。[16]名說攝受事者(如[17]受[18]取之受也)。如所說田事家事。如是[19]比。境界事者。如所說一切法智所知隨其事。若法彼法緣以事名說。復有異五種事。
 
 說陰即為事  界入事亦然
 及與世剎那  是名五種事
 
[0947a04] 若說陰即以陰為事。非餘種。如是乃至說剎那即以剎那為事。非餘種。如是略說。同實異名盡當知。問如業品說五種果云何。唯此果復有餘耶。答有欲令更有四果。
 
 育多婆提說  安立及方便
 亦說和合修  是名為四果
 
[0947a10] 安立果者。如水住風輪。水輪是風輪安立果。如是一切。方便果者。謂從不淨觀方便。乃至起盡智無生智。彼盡智無生智是不淨觀方便果。如是一切方便(此是以因求果趣向方便也)盡當知。和合果者。謂眼色明念和合眼識生。如是法和合生法。此法是和合果。修果者。謂色界道欲界化化及作欲界語。彼化及語是色界修道果。如是一切。問神足幾種([*]胡言[1]栗地或言神足或言如意足或言自在或言富滿皆義出耳悉不全得本[2]名)。答。
 
 運身及意解  意念自在通
 意念唯如來  當知二則共
 
[0947a21] 三種自在。運身自在。意解自在。意念自在。運身自在者。舉身陵虛猶若鳥飛。意解自在者。遠作近解。屈申臂頃至色究竟。意念自在者。如眼識至色頃隨意即至。此意念自在者唯佛非餘。一切智所知到彼[3]岸故。當知二則共者。運身自在及意解自在。如來緣覺聲聞共。是禪果故。問一切阿那含入色無色界不。一切信解脫得見到不。一切退法者必退不。答。
 
 入色無色界  亦復增益根
 及與賢聖退  生中間定無
 
[0947b02] 聖人還受生者。如前所說。餘因緣定無(還受生者定不至上二界亦不增進根亦復不[4]退)。還受生者。謂欲界得果還生欲界者。厭於處胎見有之過。不入色無色界。以壽長故也。久修聖道故。不能增進根。如下親友不能捨離。彼亦如是。生中間修習聖道故不退。問何時佛出世。何時轉輪聖王出世。何時辟支佛出世。答。
 
 劫減佛興世  增時轉輪王
 二時辟支佛  如是應當知
 
[0947b11] 劫減時佛興於世。順解脫師故。佛是解脫師。為捨生死出世說法。增時眾生向生死見轉勝樂故。若爾時佛出世者則為空出。以眾生不能捨生死極著樂故。減時眾生背生死見。煩惱惡行極增上故能捨生死。是故乃至百歲眾生時佛乃出世。非減也。若減者爾時眾生非法貪不正貪。[5]謂樂生天悉行邪法。勤利煩惱非善法器故。轉輪聖王多於增時出于世間。能以十善建立眾生。是故減時不出。以彼眾生向惡行故。是故增時易化。時淳故。初減時轉輪聖王亦出。於世猶淳故。辟支佛二時出世。作[6]自事故。問得為有得得為無。若得復有得者。此得復應有餘得。云何非無窮。若無得得者。得云何成就。答。
 
 若彼諸法生  二得共俱起
 二得俱生者  當知有得得
 
[0947b27] 若諸法生。即彼法二得。俱生得及得得。彼得力故成就法及得得。[7]得力故成就得以得及得得故。俱一心中展轉相得。是故非無窮。彼色陰行陰一[*]得。餘陰亦如是(初得能得一陰[8]及小[9]得)。有為無為一[*]得(初得能得無為及小[*]得)。欲界善戒惡戒。若過去者三世得。若現在者現在未來得。若未來者即未來[10]得。欲界善及穢污四陰。色界善五陰及穢污四陰。無色界善及穢污四陰。無漏五陰。變化心共生四陰。三世三世得隨其類得。威儀四陰。多以世斷及剎那斷得。若彼善修者三世得。工巧亦如是。無記色及報生四陰。以世斷及剎那斷得。過去過去未來未來現在現在。問苦法忍有幾得。乃至道比忍有幾得。答。
 
 諸得有十五  得於苦法忍
 其餘見增道  當知一一減
 
[0947c14] 諸得有十五得於苦法忍者。苦法忍有十五得。以見道十五心故。一切心彼得生一得。與彼忍俱生。十四後生。其餘見增道當知一一減者。見道名見[11]增。[12]惠增上故。餘見道漸度一一心中得轉減。苦法智十四得一俱生十三後生。無前生未曾得故(苦法智俱生得今始起故無前生故十四餘無前生故漸[13]少)。苦比忍十三得一俱生十二後生。苦比智十二得一俱生十一後生。乃至道比忍一得俱生無後生者。見道究竟故。無前生未曾得忍故(既無後起又無前生故唯一也)。問解脫得何地攝。答。
 
 若於彼地中  斷及壞對治
 即攝解脫得  法智比智品
 
[0947c26] 若於彼地中斷及壞對治即攝解脫得者。有說。若彼地斷對治。彼解脫得。即彼地攝。由斷對治故。如是說者。謂欲界見道修道斷解脫得禪未來攝。初禪地未來初禪及中間攝第二禪四地攝。即前三地及第二禪。第三禪五地攝。即前四地及第三禪。第四禪見道修道斷及無色見道斷六地攝。即前五地及第四禪。空處修道斷七地攝。即前六地及空處識處。修道斷八地攝。即前七地及識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斷解脫得九地攝。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及三無色。又有說者。若彼地攝斷對治及壞對治。此說欲色界見道修道斷無色界見道斷解脫得六地攝。無色界修道斷如前說。法智比智品者。又復有說。若地法智品。欲界見道修道斷解脫得即彼地攝。若地比智品。色無色界見道修道斷解脫得即彼地攝。此說欲界解脫得六地攝色無色界解脫得九地攝。問若道俱起得。彼得是俱起道因不(唯除所[1]作因餘通問)。答。
 
 與道俱起得  俱起而非因
 道亦非彼因  後起或有無
 
[0948a18] 與道俱起得俱起而非因者(俱起道與得既非共因又無餘因故相與無因也)。道俱起得彼非道因。不一果故。不一果則無共因義。道亦非彼因者。得俱起道亦非得因。亦不一果故。問後起得云何。答後起或有無。前起道於後起得或有因或無因。與後相似增道得相[2]似增解脫得因。非軟道得軟道解脫得因(此是自然因故不為中上因非[3]上下因)。謂苦法忍一得俱生。彼得非忍因。忍亦非得因。苦法智三得俱生。二道得一解脫得。苦法智非彼諸得因。彼諸得亦非苦法智因。彼苦法忍三得因。苦比忍四得俱生。三道得一解脫得。苦比忍非彼諸得因。彼諸得亦非忍因。苦法智三得因。非苦法忍得因。以忍劣故(比忍比智及解脫得)。苦比智六得俱生。四道得二解脫得。苦比智非彼諸得因。彼諸得亦非智因。苦比忍三得[4]因非三得因。謂法智品中得乃至道比忍二十二得俱生十五道得[5]七解脫得。道比忍非彼諸得因。彼諸得亦非忍因。道法智三得因(法智自於未來得解脫得及[6]比忍得作自然因下諸得劣故[7]非因)。非餘因。問空空何行何自性何緣何地攝耶。答。
 
 空行有垢住  是說為空空
 說無學境界  在於十一地
 
[0948b11] 空行生已空空後起。空行觀五盛陰空。彼空空起於彼空思惟空。如人燒死屍時執杖轉側然後燒杖。彼亦如是。有垢者。謂有漏義。[8]擊聖道故。空空[*]擊聖道。不以聖道[*]擊聖道。以無漏厭行不緣無漏故。住者。三昧自性。空空者。於空行空[9]義。無學境界者。以無學為緣義。謂無學空行是彼緣。又說。緣空行俱生五陰。十一地者。有漏故。普境界[10]空。空空十一地。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問云何無願無願。答。
 
 行於無常行  是無願無願
 俱在於不動  欲界餘如前
 
[0948b23] 行於無常行是無願無願者。無常行相應無願。觀五盛陰無常。於彼[11]後起無願無願。思惟無願無常。[12]若苦行者則為顛倒。聖道非苦性故。亦非因等行與聖道相違故(以無願無願與聖道相違故不作因等[13]行)。若作因等行者。應順聖道。然彼[*]擊聖道。以違聖道故亦不[14]道等行。以道等行樂道故。俱在於不動者。謂前說空空及無願無願。此二是不動法阿羅漢能現在前三昧。有勢力故。離煩惱故。見到者雖利根得自在三昧。然未離煩惱故。時解脫雖離煩惱。不得自在三昧。鈍根故。不時解脫者得自在三昧。利根故。離三界欲故。是故能現在前非餘。欲界者。欲界現在前多從說力起故非餘。除欝單曰餘三方。餘如前者。餘事如空空說。
 
 謂無相無相  彼行於寂止
 行於[15]無記滅  餘則如前說
 
[0948c10] 謂無相無相彼行於寂止者。無相者。於數滅觀寂止。於彼後起無相無相行。義言汝非數滅亦寂止。問彼何緣。答行於無記滅非數滅。是彼緣是無記。亦不起非數滅。不起如前說。以是義故不說滅行。以有二種滅。謂非數滅無常滅。若[16]言滅行者。不知何等滅。亦非妙出行。以無記非妙非出故。非三相所成故。止餘如前說者。餘如空空說。又彼三昧。利根者盡智生時得後方便現在前。佛不方便辟支佛少方便聲聞或中或上。空空無願無願法智比智苦智後現在前。無相無相法智比智滅智後現在前。若欲界三昧禪未來所攝聖道後起。若非想非非想地無所有處聖道後起。餘者自地次第。問超越三昧云何正受。答。
 
 超越三摩提  上下至第三
 及不念思惟  於緣超亦然
 
[0948c27] 超越三摩提上下至第三者。謂超越三昧正受時。有漏初禪次第。有漏第[17]二禪現在前。如是次第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然後次第還[1]至初禪。於此諸地善修習已起無漏初禪。次第乃至無所有處。又復次第還至初禪。又此地善修習已。復起有漏初禪正受。從初禪起超入有漏第三禪。第三禪起已入空處。空處起已入無所有處。逆超亦如是。此地善修習已。然後起無漏超正受。是名超越方便。然後能有漏初禪[2]起。次第入無漏第三禪正受。無漏第三禪次第有漏空處。有漏空處次第無漏無所有處。逆超亦如是。是名超越正受成就也。[3]相遠故不[4]超第四正受也。三方不時解脫能起非餘。何以故。[5]離煩惱故。自在三昧[6]勢力故。如前說。及不念思惟於緣[*]起亦然者。若不穢污而斷境界者。彼因不憶念思惟(境[7]界有[8]間名為斷或有染心而緣斷境界[9]故舉不染以別之因不念思惟者率爾能緣超至三也)。亦至第三。謂初禪緣欲界。次第上緣初禪二禪而正受(此中明境界超而[10]也文言唯次第將先後超如上三昧中故舉始以明終耳)。緣初禪次第下緣欲界。次第上緣第二第三禪也。初禪緣二禪。次第下緣欲界及初禪。上緣第三第四禪如是。一切地盡當知。無色不緣下。前已說。雖苦法智次第苦比忍生乃至緣第一有。此不斷境界故(相接不斷故雖遠非超也)。淨背捨次第雖緣自地心起。或緣上地。但彼染污。問佛語當言善為無記耶。答。
 
 佛語善無記  如彼初心轉
 究竟亦復然  無記或清淨
 
[0949a26] 佛語善無記者。若調伏處方便而說是善。如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永滅。如是比。若彼不方便說是無記。如問阿難何故園中高聲大聲。如是比。如彼初心轉究竟亦復然。無記或清淨者。世尊以善心發語。即以善心究竟。無記心發語。或無記心究竟。或善心究竟。無有善心發語無[11]記心究竟。說時轉增不減故。問聲聞云何。答。
 
 聲聞則不定  究竟及與轉
 說時不退減  唯是佛世尊
 
[0949b07] 聲聞則不定究竟及與轉者。聲聞善心發語或善心究竟或無記心究竟。無記心發語或善心究竟或無記心究竟。問何故世尊善心發語善心究竟。聲聞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耶。答說時不退[12]減唯是佛世尊。唯佛世尊說時不退。聲聞者舍利弗等說時猶退。問幾入可燒幾入能燒。答。
 
 諸入中有四  可燒亦能燒
 可稱亦能稱  斷能斷無[13]惑
 
[0949b16] 諸入中有四可燒亦能燒者。色香味觸可燒亦能燒。不相離故。有說。此四入可燒不相離故。更有一入能燒。謂火大得燒相故。可稱亦能稱者。即前說四入可稱亦能稱不相離故。有說。四入能稱一[14]種可稱得重相故。斷能斷無[*]惑者。即前說四入可斷亦能斷。此中無[*]惑說。問地地界何差別。答。
 
 地謂色形處  堅相說地界
 餘二亦二種  風即風或異
 
[0949b25] 地謂色形處者。色形處是地。色入所攝眼識識此世[15]聞名。地界說堅相者。堅相是地界。觸入攝身識識。此則第一義。餘二亦二[16]種者。水及火亦二種。色形處是水。濕潤是水界。色形處是火。熅熱是火界。餘如前說。風即風或異者。有說。風即風種。以非世間立名故。有說。此亦世間立名。有塵風無塵風。如是比。問善根有幾種。答。
 
 福分說一種  及與解脫分
 於福決定分  第四離諸漏
 
[0949c06] 福分說一種者。若欲界聞思慧勝進施戒等俱生。得轉輪王帝釋及餘欲界大力自在身報。及色無色界勝進善根能得有果者。是名福分。及與解脫分者。解脫分亦是欲界聞思施戒等俱生。背諸有向解脫。殖此諸善根者。中間雖斷善根猶名逆流。何以故。必得涅槃故。是故如是說。寧為調達。不為外道欝頭藍子。調達雖造三逆斷諸善根滅[17]善種子入無間地獄(阿毘至阿者[18]無毘至者擇也間[19]也以因無善種子故果名無種餘二義如[20]舊)。地獄罪畢。於四萬歲壽人中。得辟支佛。證諸根猛利。勝舍利弗等。欝頭藍子雖離八地生第一有。於彼報盡命終。來生於法林中。作著翅飛狸。殘害一切水陸眾生。死墮無間地獄。世尊不記得解脫時種解脫種者有如是相處聽法坐。若聞法時悲泣流淚身毛為[21]竪。見生死過涅槃善利。敬信正法及說法者。於福決定分者。觀察真諦暖等善根。於諦決定故。於諦滿足故。順向聖道故。名決定分。彼賢聖品已說。第四離諸漏者。無漏善根。謂學無學彼前已說。問云何於惡趣得非數滅。答。
 
 當知布施等  能轉於惡趣
 必定與忍俱  施等同或異
 
[0949c28] 當知布施等能轉於惡趣者。或有施不墮惡道。或戒或聞或思或暖或頂。若見生死過涅槃善利故。背生死向涅槃而行布施。如此施者能轉惡道。餘善根亦如是。布施能轉惡道而非頂。若謂不爾者不[1]能。何以故。背生死故。或有未得決定善根而能極厭生死非得決定善根者。復次施與惡趣煩惱業極相違非頂。是故無過。問若諸善根不必定離惡趣者。何者必定。答必定與忍俱。頓捨惡道必在於忍。忍與一切惡趣煩惱業相違故。捨忍者。惡趣煩惱業尚不起。況不捨。施等同或異者。從施乃至頂。或時離惡趣。或不離。以非一切施能違惡趣煩惱業故。餘善根亦如是。已說轉惡趣因緣。謂意識不共今當說(意識有六事不與五識共)。
 
 離欲及退時  受生亦命終
 斷善及相續  當知是意識
 
[0950a15] 此六事說住意識。思惟故。普緣故。世尊雖說眼見色耳聞聲身覺觸退。彼亦牽意識現在前故退。問住何等受命終及[2]生。答。
 
 謂一切眾生  悉住於捨受
 命終及受生  以不捷疾故
 
[0950a20] 謂一切眾生悉住於捨受命終及受生者。一切眾生住不苦不樂受命終及受生。問何故。答以不捷疾故。一切分中生分死分不明了不覺悟故。於諸受中不苦不樂受最不捷疾不明了故。是故一切眾生住不苦不樂受命終及受生。問若然者不苦不樂受應無無漏聖道捷疾故。答非不苦不樂受無無漏聖道力。能令利故。如水在辛則辛在苦則苦。甜酢醎淡亦如是[3]。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九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0-04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八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修多羅品第八
 
[0931b22] 已說定。修多羅今當說。
 
 一切智所說  修多羅妙義
 我今當少說  修行宜善聽
 
[0931b25] 知一切故說一切智。一切者。謂十二入。於彼自相共相一切悉知。所說者。一切智人親自演說。妙義者。謂甚深性相微妙義也。此微妙義是修多羅說故言修多羅妙義。今者。謂此論。少說者。以牟尼所說無量無邊故言少說。修多羅者。凡有五義。一曰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曰泉涌。義味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諸義故。四曰繩墨。[19]辨諸邪正故。五曰結鬘。貫穿諸法故。如是五義。是修多羅義。雖義不在說而因說顯現。故言說義。謂因說名轉因名顯義。善聽者。宜一其心決定善聽。問世尊說施戒修。彼一一有幾種。答。
 
 惠施持淨戒  是[20]各有四種
 修禪則有二  說名為功德
 
[0931c10] 畏三種畏。欲方便令度三畏故。世尊略說[21]此三種功德。彼畏貧窮畏者方便[22]令度是故說施。畏惡道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說戒。畏生死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說修。問何等為施性。答。
 
 無貪相應思  俱起同一果
 眾具處所生  此則是施性
 
[0931c16] 無貪善根相應思。施物處所生。及隨轉身口業。是五陰施自性。以說色香味等具足故。言思願等非施者不然。何以故。於物說施名世尊開發施[23]主心故令思願堅牢故。於物說施名即是施物處所生。問前說四種施。何等為施種。答。
 
 所謂自攝受  亦復攝受他
 或有二俱攝  或二俱不攝
 
[0931c24] 有自攝故施。有攝他故施。有攝自他故施。有報恩故不為攝自他施(謂阿羅漢供養佛為報恩故不為自[24]他)。彼自攝者。
 
 若未離欲者  供養於支提
 及凡夫離欲  是名自安施
 
[0931c29] 聖人未離欲。及凡夫離欲。供養支[25]提。[26]則自攝施。以施受欲界報故。謂未離欲者生欲界故。凡夫雖離欲生色無色界。後還受欲界後報及不定報。是名自攝不攝他。何以故。支提非眾生故。
 
 離欲非凡夫  除其現法果
 施與諸眾生  是名為攝他
 
[0932a07] 若阿羅漢。若阿那含。除起[1]現法果施。若餘施為眾生者。是名攝他非自攝。阿羅漢生非分故。阿那含雖受生在色無色界。而不受施果。以因果斷故建立界。
 
 未離欲界欲  已離欲凡夫
 施與諸眾生  當知二俱攝
 
[0932a13] 謂聖人未離欲。及離欲凡夫施與眾生。當知二俱[2]攝。
 
 離欲非凡夫  除其[*]現法果
 供養於支提  是則俱不攝
 
[0932a17] 若阿羅漢。若阿那含。除起現法果施而供養支提。此非自攝亦非攝他。阿羅漢無生故。阿那含雖有生而欲界非分故不自攝。支提非眾生故不攝他。彼憶念本恩。為報恩故佛雖般涅槃猶供養支提。復次。
 
 或有為攝他  供養於支提
 無量眾見聞  皆生隨喜心
 
[0932a24] 或供養支提亦為攝他。以幢幡花蓋燒香散花供養支提。令無量眾生見者隨喜生天解脫因。是故世尊修多羅說。於未曾立處建立支提能生梵福。以攝無量眾生故名梵福。問齊何當言梵福。答有說。除近佛地菩薩。諸餘一切眾生能生大富大力等增上果業。是梵福量。復有說者。世界成時一切眾生。器世界生。此能生器世界業。是名梵福量。又復此施。
 
 謂彼希望等  七種施非上
 第八莊嚴心  是名最勝施
 
[0932b06] 世尊說八種施。謂希望施。怖畏施。反報施。期報施。家法施。生天施。求名施。為莊嚴心為調伏心為順修行為得最上義故施。希望施者。選[3]擇福田欲求多果故施來求者。施來求者施是舊阿毘曇說希望施。怖畏施者。方於[4]亡失[5]施故施。謂見有失[6]想寧施不失。反報施者。曾得彼利云何不報。期報施者。若施於彼期彼還報。家法施者。習先人施非自信施。生天施者。求生天故施。求名施者。為稱譽故施。此七種施。慧所鄙故非上。不求生死樂施是名莊嚴心施。此道方便施故於財施中最為第一。是名上施。已說施。施果今當說。
 
 壽色力安樂  辯才等五種
 施報百千等  施主之所獲
 
[0932b20] 布施如上說。五種如世尊施五德修多羅中說。食已壽非不食。是故施壽。乃至[7]辯才亦復如是。相似因生相似果。謂得長壽乃至[*]辯才報。如種外種隨類收實。此亦如是。壽者。謂人天非惡趣。此以持因故說施壽。如說。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長壽。此以招引因故說。譬如二種母。生母及養母。離殺生者如生母。施食者如養母。施畜生五種報得百倍福。謂和合者得。如是廣說。見道中雖不食而能受施。已說施及果。謂即施即果今當說。
 
 慈無諍滅定  見道及無學
 從彼正受起  施者得即果
 
[0932c03] 慈心無諍三昧。滅盡三昧。見道阿羅漢果從此起已。若有施者得即果。何以故。於無量眾生以安饒益相。是慈以慈[8]熏身故。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無諍三昧令無量眾生煩惱不起。以廣攝功德[*]熏身故。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滅盡三昧以廣功德[*]熏身故。似[9]涅槃故。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見道所斷結永盡。以聖道[*]熏身故。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修道斷結永盡心得自在住阿羅漢果。從此起已施者得即果。已說即果大果今當說。
 
 父母若病人  及與說法師
 近佛諸菩薩  施者得大果
 
[0932c15] 施此五種人得大果。何以故。父母長育生身恩故施者得大果。病者無所依怙增悲心故施者得大果。說法者增長法身故示人善惡故施者得大果。近佛地者積集功德廣攝眾生故施者得大果。問為思願勝令施清淨。為福田勝耶。若思願勝者。何故世尊讚歎福田。若福田勝者。何故施一福田而果不得等耶。答思願勝故施清淨。福田因[10]力故。是故先說思願及眷屬名布施福。以淳淨心離身財求隨智慧行。如是施者則獲大果。若異者彼求名稱施勝福田。非大人施。若以田力生罪福者。不成[11]田力等。應得無間業而不得故。當知思願力也。功德福田能起勝思願。是故世尊讚歎福田。問已知長養生身施。長養法身施復云何。答。
 
 善說諸經法  遠離諸顛倒
 不謗於牟尼  是說為法施
 
[0933a03] 於修多羅毘尼阿毘曇。真實分別不著名利廣攝眾生。是名法施。彼雖無[*]想著而顛倒說。誹謗如來真實因緣。而作異想。當知此則亂心因緣。雖說不顛倒而心染著。如彼商人。是故偈說。不[1]知牟尼說。如刀火及毒。於此善分別猶如食甘露。復次三種顛倒。謂法顛倒。人顛倒。時顛倒。法顛倒者。如有說。修習淨想斷貪欲。人顛倒者。謂貪欲者而為說慈。時顛倒者。人根未熟為說真諦。如是比與此相違名不顛倒說法。已說法施。無畏施今當說。
 
 以離等受說  安慰諸恐懼
 是名無畏施  能壞貧窮怖
 
[0933a15] 若見眾生今世後世及俱恐怖。以離受戒。說慈心安慰言。眾生勿怖。我當為汝所作。令得無畏。是名無畏施。彼恐怖如[2]貧窮。與彼真實對治名無畏施已。說無畏施。大施今當說。
 
 普於群生類  等受戒律儀
 功德流增廣  是則為大施
 
[0933a21] 世尊說五戒為大施。攝無邊眾生故。起無邊樂故。財施者。不能攝一切眾生。唯受戒則能。[3]已受持五戒已。於一切眾生盡形壽。念念中得十二種未曾得律儀(三善[4]根[5]二起身口[6]作無作)。彼戒[7]流注相續不斷。問已知四種施。[8]前四種戒云何。答。
 
 欲界及禪生  無漏戒律儀
 斷律儀從二  是說律儀種
 
[0933a29] 四種律儀。謂別解脫律儀。禪律儀。無漏律儀。斷律儀。別解脫律儀者。謂七眾所受戒。禪律儀者。謂有漏隨生戒。無漏律儀者。謂學無學戒。斷律儀者。謂離欲界欲九無閡道隨生戒。若有漏是禪戒。若無漏是無漏戒。此律儀。業品已說。已說四種戒。謂餘四今當說。
 
 [9]或以希望受  [*]或以恐怖持
 有順菩提支  及與清淨戒
 
[0933b08] 有四種戒。所謂希望戒。恐怖戒。順[10]覺[11]支戒。清淨戒。希望戒者。謂求生天及餘處故[12]持戒。恐怖戒者。畏自責畏他責畏罰畏惡趣畏不活畏惡名故持戒。順覺支戒者。為莊嚴心故為方便眾具故求最勝義故持戒。清淨戒者。謂無漏戒。離垢故。問云何淨持戒。答。
 
 根本眷屬淨  不為覺所壞
 攝受於正念  隨順般涅槃
 
[0933b16] 有五因緣。戒清淨。所謂根本淨。眷屬淨。不為覺所壞。攝受正念。正向解脫。根本淨者。離越根本業道。眷屬淨者。離殺生等方便。不為覺所壞者。離欲恚害三覺惱亂。攝受正念者。攝受佛法僧念。以是故亦離諸無記心。正向解脫者。為解脫持戒。不為身財及餘所作。是故亦說隨順覺支。此五因緣。戒清淨。世尊說得大果。離一切惱亂故。問已知一切正行所依戒如天德瓶。云何二種修。答。
 
 禪無色無量  得修及習修
 不淨安般念  二[13]修義亦然
 
[0933b27] 此諸禪等功德[*]熏心。如[*]熏衣如花熏麻如融金。是故如是說。如[*]熏衣修。如[*]熏麻修。如融金修。現在者習修。未來者得修。現在者用故。未來者起故。現在者作所作。未來者當作。現在者生故。未來者得故。現在者現前分。未來者成就分。禪無色無量。定品已廣說。不淨觀者無貪性。貪對治故。又對治四種貪故復說四種。謂斷威儀貪故修死屍觀。斷色貪故修青瘀等觀。斷觸貪故去皮肉修骨[14]瑣觀。斷處所貪[15]故修骨節分離觀。此不淨觀復有四種。謂退分住分勝分決定分。退分者。住彼則退。住分者。住彼不進不退。勝分者。住彼必[16]升進。決定分者。住彼順聖道。界者欲色界。地者十地。欲界禪中間根本四禪及四眷屬。依者欲界行者非行。緣者緣欲界。念處者身念處。智者等智。非三昧受生故三根相應墮三世。過去者緣過去。現在者緣現在。未來者若生法緣未來。若不生法緣三世。是善緣無記。是非學非無學緣非學非無學。是修道斷緣修道斷。當言緣義。問為方便得[17]離欲得。答亦方便得亦離欲得。若離欲界欲得初禪。乃至離三禪欲得第四禪。後方便現在前。問不淨觀云何方便。答彼修不淨觀者。至塚間極善取彼相。[18]取已還至坐處洗足安坐。柔軟其身心離諸蓋。取彼外緣以方己身。繫心[19]在足骨脛骨[20][蹲-酋+(十/田/ㄙ)]骨髀骨[21]臗骨[22]膫骨脊骨脇骨手骨臂骨肩骨頸骨頤骨[23]牙[24]骨齒[*]骨髑髏骨。若繫心眉間。若樂略觀者。先從身念處度。若樂廣觀者。從眉間觀髑髏乃至足骨。從此一座一房一堂一僧伽藍一村一鄉一國。若但從想起者。非有是處。若周遍大地至眼光者。能觀彼處白骨充滿。若復略者。次第還至眉間繫心眉間。是名不淨觀成。或有不淨觀。緣少非自在少。作四句。緣少非自在少者。謂於自身數數入不淨觀。自在少非緣少者。謂周滿四海大地不淨一時觀察不能數數入不淨觀。緣少亦自在少者。謂一時觀察自身不淨而不能數數入不淨觀。非緣少亦非自在少者。周滿四海大地不淨亦能數數入不淨觀。復次不淨觀。緣無量非自在無量。作四句。緣無量非自在無量者。謂周滿四海大地不[1]清淨而不能數數入不淨觀。自在無量非緣無量者。謂於自身數數入不淨觀。緣無量亦自在無量者。謂周滿四海大地不淨亦能數數入不淨觀。非緣無量亦非自在無量者。謂於自身不能數數入不淨觀。已說不淨觀。安般念今當說。安那者持來。般那者持去。亦名阿濕[2]波[3]裟婆濕[*]波[4]裟。念者憶念。於安那般那審諦繫念心不虛妄。修習彼念故說修。安般念是慧性。於彼品念增故說安般念。如念處如念宿命。初起者。於母胎中臍處所業生風起。或向下或向上。向下者。造下身分身諸毛孔。向上者。造上身分身諸[5]毛孔毛孔成已出息最初。乃至命終出息最後。正受亦爾。謂出初入定入初出定。六因緣得六種安般念。所謂數隨止觀還淨。數者。修行者巧便繫念數出入息。無一出入息而不覺知。若心亂者。或時[6]減數。或時增數。或時亂數。減數者以二為一。增數者以一為二。亂數[7]者出作入[8]想入作出想。心不亂者名為等數。五出息五入息。此名十數。若修行者數時於十中間心亂者。還從一數起。若十數滿已。若亂不亂。要還從一起。畏心散故不過十。畏心聚故不減十。於上無未曾數故。隨者。出入息去無所行。而隨為長為短耶。為遍身耶。為在一處耶。入為遠為近。齊何轉還耶。止者。隨心所樂於身一分。繫心令住而觀察之。彼息於身為益為損為冷為[9]暖。如是等。觀者。修習極修習。如憶自己名。隨其所欲而現在前。還者。若依欲覺者少行依出離覺者勤[10]行。淨者。淨諸蓋。彼修行者於出入息作一想。觀身如竹筒。觀息如穿珠。出入息不[11]動。於身不發身識。是名安般念成。有說。亦起身識但不傷於身。又修行者於出入息以極微壞。是名身觀。受出入息是名受即觀。彼受是名受觀。識出入息是名識即觀。彼識是名識觀。想出入息是名想即觀。彼想是名想觀(謂極微壞色色盡滅盡然後以喜及想識起令現前便即觀彼三以為三念處方便[12]種子)。非入息未滅而有出息生。非出息未滅而有入息生。是名因安般無常行度。入息逼迫故出息滅。是名苦行度。此名得方便無願解脫門種子。出入息生住滅不自在。是名因出入息無我行度觀。出入息離常等因彼故空行度。是名得方便空解脫門種子。於出入息生厭心向涅槃。是名得方便無相解脫門種子。依彼軟[13]三三昧中依中增。如是次第[14]暖法乃至盡智無生智。問世尊說界。此云何。答。
 
 二十說欲界  色界或十六
 無色界有四  處所次第說
 
[0934b29] 二十說欲界者。謂八大地獄畜生餓鬼四天下六欲天。此二十說欲界。此諸眾生以欲受身眾具及第二。是故說欲界。色界或十六者。謂梵身梵富樓少光無量光光音少淨無量淨遍淨無[15]陰福生果實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十六處說色界。有欲令十七如前十六及大梵。彼眾生受色[16]身。非眾具非第二。是故說色界。無色界有四者。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處眾生不受色身。離色欲故名無色界。問云何立三界。為愛斷故。為處所故。若愛斷者應有九。謂欲界愛斷欲界。如是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處所故立者。應有四十。如前說。答總愛斷故說。謂欲界愛斷欲界。如是色界愛[17]斷無色界愛斷無色界。欲界不定故一使。色無色界定故不一使。問云何建立界。答處所次第說。有說。從下次第上。謂最下無擇地獄。次大熱地獄。如是次第乃至色究竟。色究竟上復有無擇地獄。次第乃至色究竟。若離一欲界欲。則離一切欲界欲若得初禪神足。能到一欲界及一梵世。[18]復有欲令周遍傍立界。問世尊說七識住。此云何。答。
 
 善趣在欲界  及色界三地
 無色三亦然  是說為識住
 
[0934c24] 欲界善趣。謂天及人。色界前三地。無色前三地。此七地說識住。有色眾生者成就色身。種種身者種種形。種種想者苦樂不苦不樂想。是名初識住。復次種種身者如前說。一想者染污想。彼梵[19]身天初生作是念。我從大梵天生。大梵天作是念。我能生彼尊卑處所故及覺觀識身故。梵天有種種身。是名第二識住。一身者色身形處量等。種種想者樂及不苦不樂想。根本喜疲厭眷屬捨根現在前。捨疲厭已喜復現在前。是名第三識住。一身一想者。一身如前說。一想者樂。是名第四識住。無色眾生者不成就色身。離色欲故。度一切色想者。行離色故說。以色想眼識相應故。若離初禪欲度欲愛行。離第四禪欲度行色行。以是義故。說滅有對想。五識身相應故。不念種種想者。[1]彼種種想。謂第四禪地普散以緣種種入故。若染污者緣十入。不染污者緣十二入。離欲擾亂故說。不念無量者。無量行故方便思惟空入。空正受故說空處入。空處入成就者。得成就彼地四陰。是名第五識住。方便思惟識入識處。是名第六識住。無量行非分故說無所有處。是名第七識住。問何以故。立七識住。答若識於彼樂住故說識住。惡道苦逼迫故識不樂住。淨居天向涅槃故識不樂住。無想眾生無心故。餘第四禪或求無色或求淨居或求無想故識不樂住。第一有不捷疾故識不樂住。復次若彼有壞識法故不立識住。惡道者苦根壞故。第四禪無想三昧壞故。第一有滅盡三昧壞故不立識住。問九眾生居云何。答。
 
 第一有無想  是說眾生居
 謂有漏四陰  是說四識住
 
[0935a27] 第一有無想是說眾生居者。前說七識住及無想天第一有是說九眾生居。問惡道何故不說眾生居耶。答樂住非分故多苦故不樂住。淨居天疾向涅槃故不樂住。餘第四禪如前說。問四識住云何。答謂有漏四陰是說四識住。除識陰餘有漏四陰說識住。有說。眾生數陰說識住者不然。何以故。依行緣相應分義故名為住(依者識所依緣者能緣非所緣分者[2]胡音云何[3]婆他耶義云流[4]注謂受生胎分相續過去未來雖非眾生數亦有此[5]五義故得為識住乎)。無漏法亦說。識住者不然。何以故。壞染污識故不立識住。識陰非識住。二非分故。先後不俱故。不顧自性故。自分識住自分陰。謂欲界住欲界如是比。不異界不異地不異身。問何故自分陰說識住非不自分。答以自分陰攝識故。問不自分心陰及非心陰云何名識住(他界心住時名非自分心陰[6]無心法住時名非心[7]陰)。答得相故。彼亦識住相成就。若彼自分識生者。彼則隨轉。彼有[8]住識義。中間因緣[9]礙故識不生非識住非分。問世尊說緣起。彼有何相。答。
 
 煩惱及業事  [10]彼隨次第生
 當知是有支  眾生一切生
 
[0935b19] 三分緣起支。謂煩惱業事。此煩惱業及事。於彼彼生次第起名緣起支。當知是緣起支。
 
 此諸分建立  謂眾生受生
 過二及未生  中間說於八
 
[0935b23] 此諸分建立。謂眾生受生者。於此三分緣起說十二支。問此云何。答過二及未生中間說於八。彼過去生時諸煩惱分說無明。過去生時業說行。現在相續說識。彼相續已六入分未滿說名色。諸根滿分說六入。未能分別苦樂不苦不樂根塵識合說觸。分別苦樂分齊而未能分別。煩惱分齊說受。樂受於可愛不可愛。若離若合[11]愚[12]愛生說愛。現在廣生煩惱說取。更生後有說有。現在有種未來陰生說生。未來陰熟說老。未來陰捨說死。
 
 三有支煩惱  二業事則七
 七名前有支  五則說後分
 
[0935c05] 三有支煩惱二業事則七者。謂無明[13]愛及取三有支。是煩惱行。及有二支是業餘支說事。七名前有支五則說後分者。當知[14]從無明至受七支。是名前緣起。餘五支說後緣起。
 
 前支五說果  餘二則為因
 後支三說因  餘二則為果
 
[0935c11] 前緣起從識乃至受是果。無明行是因。後緣起前三支說因。後二支說果。問有支前後得展轉合耶。答得。此云何。
 
 前癡後愛取  行有合亦然
 名色入觸受  是說同老死
 謂初受身識  是則未來生
 
[0935c17] 問已知有支。前後展轉相攝。彼云何起。答。
 
 煩惱起[15]煩業  彼業轉生事
 事亦生於事  亦復生煩[16]惱
 
[0935c20] 緣煩惱生煩惱者。謂緣愛生取。緣煩惱生業者。謂緣取生有。緣業生事者。謂緣有生生。緣事生事者。謂緣生生老死。[17]緣事復生煩惱者前[18]說名色六入觸受即是後支老死。以是故說緣[19]受生愛。亦說緣老死無明。是名為無始有輪。問有四種緣起。何等為四。答。
 
 謂彼相續轉  剎那與連縛
 及前謂分段  此則說緣起
 
[0935c28] 相續轉者是無始義。因果展轉相縛故說緣起[20]輪猶如滿月始不可知。是故修多羅說。有愛本際不可知。應說無不應說不可知自有。有而不可知者不然。何以故。無言說因故。言說無者。若有問言。何故無則不容言說因說言不可知者。若問何故不可知。則答言[1]無何等如滿月輪始不可知。如是因緣相續緣起。滿月輪始不可知。是故言不可知。一剎那頃一切有支現在前故說剎那。如識身[2]論說於莊嚴事。無知故起貪。無知者是無明。貪者是行。於事知者是識識共起四陰是名色。名色建立諸根是六入。六入所著是觸。觸隨覺是[3]受。受所喜樂是愛。愛俱生纏是取。受當來生業是有。未來陰起是生。陰熟故是老。捨陰是死。展轉相縛故說連縛因緣。根本展轉久遠義。非唯十二支說緣起。若生若所生一切有為[4]法說緣起。尊者富那耶舍說。或緣起非已緣起者。謂未來法。已緣起非緣起者。謂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五陰。緣起已緣起者。除過去現在阿羅漢命終五陰。諸餘過去現在法。非緣起非已緣起者。謂無為法。分段間可得故說分段。彼過去生時煩惱。分說無明餘如前說。問世尊說生及[5]趣。為生攝趣為趣攝生[6]耶。答。
 
 生攝一切趣  非趣攝於生
 謂生中陰增  當知非趣攝
 
[0936a25] 生攝趣非趣攝生。問何故。答謂生中陰增。中陰者。生所攝非趣攝。以到故說趣。中陰者。是去非到。是故非趣。生者謂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欲界具四生。色無色界一切化生。地獄化生。畜生四種。餓鬼化生。亦有胎生。人四種天化生。化生最廣。以[7]全二趣三趣少分故此亦最勝。問若最勝世尊何故不化生耶。答時不俱故。若有化生時則無佛[8]出。佛出世時則無化生人。復次一切勝故。世尊一切勝所生種性於一切眾生最勝。說法信受故。及斷種性貢高慢故。趣者五趣。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不可樂故說地獄。身橫行故說畜生。從他希求故說餓鬼。意寂靜故說人。光明故說天。有欲令阿修羅與天同趣。是故說言。汝先是天。問若然者何故不見諦耶。答諂曲所覆故。有說。是大力餓鬼。天趣不說故。問若爾者。釋天云何與相習近耶。答貪色故。負多究槃[9]荼勒叉。亦餓鬼趣攝緊那羅毘舍遮醯魯[10]娑迦闍羅頗求羅。畜生趣攝。問世尊說六界。此云何。答。
 
 所謂四大種  及[11]諸有漏識
 亦色中間相  此界說生本
 
[0936b18] 所謂四大種及諸有漏識亦色中間相者。四大五識身及有漏意識亦色中間。謂眼所受是空界數。是名六界。問已說十八界。何故別說六界耶。答此界說生本。此界說士夫數建立生根本故。是故無漏法不立六界中。四大如界品說。問諦有何相。答。
 
 謂性果諸行  有漏是說苦
 因性則為集  滅諦眾苦盡
 
[0936b26] 謂性果諸行有漏是說苦者。一切有漏行有因及縛性故說苦。因性則為集者。此有漏行是因性者說集諦。是故苦集是一物。因果故立二諦。滅諦眾苦盡者。一切有漏法究竟寂滅。是說滅諦。
 
 若無漏諸[12]行  是說為道諦
 此二因緣故  麁細次第現
 
[0936c04] 若無漏諸行是說為道諦者。一切無漏行說道諦。有相違故。問何故說名諦。答此二因緣故。有二因緣說諦。謂自性不虛及見。彼得不顛倒覺。虛空非數緣滅雖自性不虛。無記故無漏故不說諦。若法是苦。苦因離苦。苦對治故彼立諦。彼無漏故非苦非苦因。無記故非離苦。無為故非苦對治。是故說四諦病。病因無病藥亦如是說。問聖諦有何義。答聖於[13]此諸諦起真實覺及顯示他故說聖諦。此逼迫相說苦。生相說集。寂止相說滅。出[14]離相說道。問應前因後果。何故世尊前說果耶。答麁細次第現。雖如是。以隨順無間等故前說果苦麁故先無間等。如是比。滅雖微非道先施設說諦求滅麁非道。復次易度義故。從麁次第立麁者。欲界苦彼先無間等。後色無色界苦。色界苦雖麁。非無色界定故不定故[15]是一無間等。問真諦無間等云何。為自相為共相耶。答諦故自相。陰故共相。問世尊說四沙門果為幾事。答。
 
 聖果事有六  最勝在九地
 第三在六地  二種依未來
 
[0936c25] 聖果事有六者。六事說沙門果。謂無漏五陰及數滅。聖道說[16]沙門。彼是此果。沙門果[17]擇品當廣說。問此果何地攝。答最上在九地。阿羅漢果九地攝。謂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及三無色。第三在六地者。阿那含果六地攝。除無色。二果依未來者。須陀洹斯陀含果依未來。未離欲故。問道有何相。答。
 
 隨信行行法  離煩惱遲相
 隨法行行法  離煩惱速相
 
[0937a05] 隨信行行法離煩惱遲[1]想者。隨信行所行無漏法。軟根品所攝故當知是遲。若隨信行所受當知信解脫時解脫。亦受同[2]軟根故。隨法行行法。離煩惱速相者。隨法行所行無漏法。利根品所[3]攝。當知是速道。若隨法行所。受當知見到不時解脫。亦受同利根故。
 
 根本禪地中  當知是樂道
 減及難得故  當知是說苦
 
[0937a13] 根本禪地中。當知是樂道者。謂根本四禪地[*]軟根法及利根法說樂道。止觀等故。彼地道樂行。減及難得故。當知是說苦者。依餘地[4]道說苦道。以減故。謂未來中間止道減。無色定觀道[5]減。[6]是以方便難得故說苦。非聖道是苦受性。亦非苦受相應。雖苦盡道[7]亦無量分別。此地及根建立故說四。彼根本禪[8]地。若利根說樂道及速道。若鈍根說樂道及非速道。餘地道。若利根說苦道及速[9]道。若鈍根說苦道及非速道。正[10]昇進故說道。正向解脫故說道。問云何不壞淨。答。
 
 佛及聲聞法  解脫亦餘因
 清淨無垢信  聖戒謂決定
 
[0937a26] 佛及聲聞法解脫亦餘因清淨無垢信者。若於佛所得無學法起無漏信。是名於佛不壞淨。若於僧所行學無學法起無漏信。是名於僧不壞淨。若於涅槃起無漏信。除前所說法。謂於餘苦集諦及菩薩無漏功德辟支佛無漏功德起無漏信。是名不壞緣法不壞淨([11]別緣法寶故定不壞緣也)。若於佛法辟支佛法聲聞法起無漏信。是名壞緣法不壞淨([12]雜緣三寶故曰壞緣也)。聖戒者無漏戒。是四大淨(信是心淨戒是四大淨[13]也)。問何故無漏說不壞淨。答謂決定故。真實智俱生無漏[14]信。戒決定有漏信。為不信所壞。有漏戒為惡戒所壞。無漏者[15]經生不壞。[16]是以決定故無漏立不壞淨。此義擇品當廣說。
 
[17]
[0937b10] [18]問修定有何相。答。
 
 初禪若有善  說名現法樂
 謂得生死智  是說名[19]知見
 
[0937b13] 初禪若有善說名現法樂者。淨無漏初禪[20]現法安樂住。是名修定得現法樂。當知第四禪亦如是。初禪亦說後世樂住。然不一切。若退若生上地若般涅槃。後世樂不定故世尊說[21]現法[22]現法安樂住。謂得生死智是說名[*]知見者。生死智通是名修定得。知見如力處說盡當知。
 
 當知分別慧  方便生功德
 金剛喻四禪  是名為漏盡
 
[0937b22] 當知分別慧方便生功德者。若方便生諸功德。從善法欲聞思修三界善及[23]無漏。是一切說名修定得分別慧。金剛喻四禪是名為漏盡者。金剛喻定名最後學心相應。依第四禪。是名修定得漏盡。此世尊自已說第四禪一切菩薩無所有處愛盡。依第四禪超[*]昇離生乃至漏盡。問如意足何等自性。答。
 
 善有為諸法  方便之所起
 佛說如意足  是亦說正斷
 
[0937c02] 善有為諸法方便之所起佛說如意足者。前所說方便所生功德。彼一切如意器故說如意足。自心自在起種種功德故說如[24]意。彼如意足故說如意足。足[25]支俱同一義。問何者是。[26]答謂三昧。彼復四種增上分別。若欲增上起三昧名欲定。精進心慧增上起三昧亦如是。彼先欲故欲增上。欲生已求成故精進增上。精進方便已隨順求故心增上。於欲精進心正向如意足究竟故慧增上。若無慧者餘則失。問何等為如意。何等為足。答定為如意。欲等為足。雖有受等諸法生。但取此生定故說此為足。此義雜品當廣說。是亦說正斷者。即此諸功德說正[27]斷。以正[28]智火燒諸煩惱草故說正燒。此亦斷諸煩惱故說正斷。復次滅煩惱最勝故說正勝。彼過惡功德捨離長養。若防若增堪能故說正斷。彼復四種。事分別故。如一剎那燈作四事。謂燒炷油盡器熱破闇。如是一剎那精進現在前。作四事已生惡法等。如修多羅廣說。息煩惱種道根斷過去未來煩惱得。[29]煩惱得斷說過去滅未來不起。雖斷一切有漏。以惡法極惡故。聖道相違故。唯說惡法斷生。一果故說惡生。二果故說不善。已生善法相續住故說住。軟中上增長故說重修增廣。阿羅漢雖無不善法及斷對治。而有壞對治(毀呰呵責是壞對[30]治)持對治遠分對治故。亦說四正斷。色無色界亦如是。
 
 此說四念處  四聖種亦然
 如其增上生  是皆隨名說
 
[0938a01] 此說四念處者。謂前說功德亦說念處。謂身受心法。內外俱自相共相隨順觀故說念處。如賢聖品說。四聖種亦然者。謂前所說功德亦說四聖種。聖以此為種故說聖種。聖從彼生故說聖種。問聖種何等性。答無貪善根性。若眷屬是五陰性。四種愛取對治故說四因。[1]衣生愛因。乞食因。床臥具因。有無有生愛(無有愛者愛斷[2]滅上三及此也餘愛總[3]名有愛也)。隨彼次第對治立四聖種。衣乞食攝藥故。又不一切不一切時故藥不別立聖種現在境界起故。知足立聖種非少欲知足於現在處起少欲於未來處起現在不取一錢難非未來轉輪[4]王聖種者。於出家者有二種勝。謂希望及受用。在家者唯希望。種者是[5]故持義。是故別解脫律儀以無作為聖種。非作色無色界。雖無衣食然有聖種。謂無漏律儀。問何故此諸功德說如意足乃至聖種耶。答如[6]其增上生。是皆隨名說此諸功德。定增上生故說如意足。精進增上生故說正斷。念增上生故說念處。知足增上生故說聖種。問世尊說三十七覺品有幾種性。答。
 
 淨信精進念  智慧及喜猗
 覺品相應捨  思戒三摩提
 
[0938a23] 如所說十事。餘覺品分悉入其中。此云何。謂信是信根信力。精進是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方便念是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慧是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喜是喜覺支。[7]猗是猗覺支。捨是捨覺支。思是正思惟。戒是正語正業正命。三摩提是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鞞婆[8]娑欲令戒有二種身口業不壞故說十一事。問何故此諸法多種建立。答。
 
 處方便自在  軟及利亦然
 見道亦修道  故說三十七
 
[0938b05] 處者正緣。處建立故說念處。方便者正方便故說正斷。自在者自在功德故說如意足。軟者信等五法軟者說根。及利亦然者。此諸根若增上者說力。是故增上義說根。難伏故說力。問何者是根云何次第。答信精進念定[9]慧。是根次第者。信因果能為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前說信。信已捨惡修善故精進方便。精進方便已心於境界念住。心住已於緣不亂。不亂已堪能觀察。復次於法觀察已心定。心定已隨正念住。正念住已正堪能。正堪能已信業果。是說逆次第。問云何立五根。答地故建立彼初業地信[10]修。導一切勝法故。見地精進修見道速進故。薄地說念。修念住令貪恚癡薄故。離欲地說定。修[11]定修根本禪故。無學地說慧。修慧永離無明故。說力亦如是。見道者。見道[12]道支修見道速進故。正見乃至正定。彼於法顯示自相共相故說正見。思量正義故說正思惟。邪命所不攝口四惡行數滅離故說正語。邪命所不攝身三惡業數滅離故說正業。邪命數滅離故說正命。正方便堪能故說正方便。正念緣不忘故說正念。[13]執正一心念故說正定。次第如修多羅說。正見者。彼正見是道亦道支。餘者是道支非道。如定是禪亦禪支。餘者是禪支非禪。如說。定八種亦如是。修道者。修道覺支修道所斷煩惱種九品斷[14]頓極覺故。以覺義故說覺支。彼擇法覺是覺亦覺支。餘者是覺支非覺。次第如修多羅說。問何故喜[*]猗捨立覺支非道支。正思正語正業正命立道支非覺支。信俱非耶。答隨順覺故。乃至知緣常生喜。乃至生喜常生覺。謂息一切事及捨常生覺。於進不隨順故非道支。進去是道義。喜者不去。樂住處故。[*]猗捨與去一向相違故不說道支。戒者於道輪為[15]轂故立道[16]輪支非相應故非覺支。正[17]思策正見故於進去隨順非覺故。立道支非覺支。信者始習度。覺道者已度。是故俱不立。是說三十七者。此十法各別。事分別故世尊說三十七。[18]彼初業地說念處於身等分別修故。暖法說正方便。生聖智火暖故。頂法說如意足。得頂法功德自在故。忍法說根。彼於進增上故。世間第一法說力住。彼勢不可伏故。見[19]道說道支。速進故。修道說覺支。覺[20]悟故。以數漸增故。先覺支次道支。四乃至八。此諸覺品。
 
 二禪三十六  未來亦復然
 三四及中間  是悉三十五
 
[0938c22] 二禪三十六者。除正思地無思故。未來亦復然者。[21]未來禪亦三十六。除喜難起故(未來難生喜)。三四及中間是悉三十五者。第三第四[22]及中間禪三十五。除喜及正思。
 
 初禪說一切  無色三十二
 最上二十二  欲界亦復然
 
[0938c28] 初禪說一切者。初禪具三十七品。無色三十二者。三無色三十二。除喜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最上二十二者。非想非非想處無道支及覺支。道支雖有漏在覺支後說。當知是無漏。是故修多羅說。三十七覺品一向無漏故。如修多羅說。修不淨觀俱念覺支。彼以不淨觀調心故。然後覺支現在前。欲界亦復然者。欲界[1]二十二。問四食在何地有何性。答。
 
 諸食中摶食  欲界說三入
 識食思及觸  是食說有漏
 
[0939a09] 諸食中摶食欲界說三入者。摶食是欲界中三入處。謂香味觸。事則有十三。謂十一觸及香味。隨其所應彼或以草或以木或以根或以果或以五穀或以汁或以香或以溫[2]暖。如是比。識食思及觸是食說有漏者。謂識思觸若有漏者。持生相續及招有故。是故說食。無漏觸等雖攝持諸根四大而不招有。斷有故。是故非食。問何故色非食。答色麁故非食。壞色故[3]不名食。色不能極攝諸根四大。攝義是食義。此義擇品當廣說。問三三昧一一有幾行轉。答。
 
 無願有十行  二行是空定
 四行說無相  是說為[4]正行
 
[0939a22] 無願有十行者。無願三昧十行轉。所謂無常行苦行集四行道四行。二行是空定者。空三昧空行及無我行轉。四行說無相是說為聖行者。無相三昧滅諦四行轉定品已廣說。問四顛倒云何。斷何等性。答。
 
 謂彼四顛倒  當知見苦斷
 三見自性增  見實者分別
 
[0939a29] 謂彼四顛倒當知見苦斷者。一切四顛倒不遠尋根本故苦處起故見苦斷。毘[5]娑闍婆提欲令有十二顛倒。所謂無[6]常常[7]倒[8]想倒[9]見倒[10]心倒。餘亦如是。彼八種見道斷無常無我六(此[11]二[12]各[13]有心想見故六[*]也)。苦有樂見倒不淨淨見倒四。見道修道斷苦。及不淨想倒心倒(樂淨見一向見諦斷樂淨想[14]心見道修道斷以見諦者見斷而想[15]心不[16]盡)。如是說者此義不然。何以故。顛倒是見性故。想心為見所亂故。說想心[17]顛倒受等。雖為見所亂非世所[18]傅故不說。若問須陀洹云何染著者。煩惱不斷故。如在家須陀洹我倒斷。猶起男女結。非法想起男女結彼亦如[19]是。三見自性增見實者分別者此四顛倒。是三見自性但說少分。見真實者所建立。問何故。答以增上故。若彼見增上分建立顛倒。謂如身見中立我見是倒。非我所見邊見中立常見是顛倒。非斷見見取中立樂淨見是倒非餘(計惡為好[20]計劣為勝如是一切[21]不立倒[*]也)。[22]悉是見取但以輕故。問何故餘見不立倒。答三事故說倒。所謂決斷妄置一向倒(一向倒謂正反[23]如轉下為上)。[24]謂彼邪見及邊見所攝斷見。雖決斷及一向倒。而非妄置。從壞事生故。戒取雖決斷及妄置。不一向倒。謂少實[25]於少[26]實處起故。阿毘曇說。身見見取全倒。無[27]始久習倒。煩惱斷已。須陀洹斯陀含猶[28]染著境界。問世尊說多見何見攝。答五見攝。問此云何。答。
 
 誹謗於真實  此見是邪見
 不實而妄置  是二見及置
 
[0939b27] 誹謗於真實此見是邪見者。若見誹謗真實。謂無有(無有謗施戒等)無苦等是說邪見。不實而妄置是二見及智者。於陰不實妄置我我所是身見。妄置樂淨是見取。若於餘處所不實而妄置士夫等。如是一切是邪智非見。
 
 非因而見因  是說為戒取
 若攝受邊見  依斷滅有常
 
[0939c05] 非因而見因是[29]見說戒取者。謂於彼無因而見因。是戒取。如為自在天故。斷食等求生天。能[30]辨性及士夫得解脫性者([31]世性謂能知世性與士夫[32]異者得解脫[*]也)。若攝受邊見依斷滅有常者。若相似相續隱覆無常行而見常是常見。不識因果分相續而見斷是斷見。除此五見更無餘見。是故說一切見五見攝。問此見云何斷。答。
 
 誹謗及妄置  因見及二邊
 於此諸事轉  或見彼則斷
 
[0939c14] 誹謗者。說邪見若謗苦。當知見苦斷苦處起故。[33]見集等亦如是。如見滅道斷見取戒取異處生見異處斷。以此義故欲界上緣煩惱亦如是說。不實而妄置者說二見。彼身見苦處起故見苦斷。見取者若於果不實而妄置者見苦斷。於因起者見集斷。於見滅所斷起者見滅斷。見道所斷起亦如是。非修斷決斷故。戒取者非因見因。若於有漏處起者見苦斷。若見道所斷處起者見道斷。斷常見見苦處起[34]苦者見苦斷。問世尊說二十二根彼云何。答。
 
 謂眼等四根  身根有三種
 意根及與命  是根生死依
 
[0939c27] 謂眼等四根者。如界品說。身根有三種者。身根說三種。謂身根男根女根。[35]意者意根前已說。以意界即意根故。及與命者。壽說命根。是根生死依者。此諸根生死依故立根。問根有何義。答。
 
 增上是根義  五根說四種
 當知餘四根  各有二增上
 
[0940a05] 增上是根義者。彼增上義是根義。端嚴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上義是根義。[1]主義是根義。雖一切有為法各各增上。然或劣或勝。當知勝者立根如人[2]主天主。問增上義有幾種。答眼等四種增上。謂眼等五根四種增上緣。所謂令身端嚴。導養己身。依生識不共事。彼眼根令身端嚴者。若眼[3]根不具人不喜見。多所[4]憎惡不為增上。導養己身者。若眼見安危去危就安令身久住。依生識者。依眼生眼識及相應法。不共事者。唯眼見色非餘。耳根令身端嚴導養己身如前說。依生識者。依耳生耳識及相應法。不共事者。唯耳聞聲非餘。餘根令身端嚴如前說。導養己[5]身。此三根通摶食令身久住。依生識者。此三根各各生自分識。不共事者。各行境界。當知餘四根各有二[6]增上。男根女根有二事增上緣故勝。謂眾生別相別始者。一眾生二根生已。眾生別及眾生[7]相別。復次煩惱清淨故。謂此二根具足能作不律儀。乃至能作五無間業斷善根。清淨者。謂受律儀得果離欲種三乘種子。若無形二形不能起如是善惡。命根者。種類相續及持。意根者。續當來有自在隨轉。有相續者。如所說香陰有二心展轉現在前。若愛若恚自在者。如所說心牽世間。如是廣說。
 
 受或煩惱分  信等依清淨
 九根若無漏  此三依於道
 
[0940b02] 受或煩惱分者。苦樂[8]喜憂捨受。隨順煩惱分。為增上緣。謂受[9]熏諸煩惱。以受樂著故。煩惱樂著。復次受為煩惱[10]清淨增上緣。煩惱分者。如所說樂受貪使。苦受恚使。捨受癡使。清淨分者。如所說樂己心定因。苦[11]集信依六出離。捨行信等。信等依清淨者。隨順清淨故。信等五根修清淨分。九根若無漏是三依於道者。信等五根喜樂捨及意根。此九根有漏無漏。若無漏者。依道故立三根。若隨信[12]行隨法行道所攝。是未知根。[13]若信解脫見到道所攝。是已知根。若無學道所攝。是無知根。已說[14]諸根。餘因緣擇品當[15]說。問此諸根何界繫。答。
 
 欲界四善八  色種根有七
 心法則有十  一心三根二
 
[0940b17] 欲界四者。謂男根女根苦根憂根欲界繫。餘色根及意根。如界品說。如意根。信等及捨根亦如是。樂根喜根。若有漏欲色界繫。無漏則不繫。命根雜品當說。三無漏根不斷故不繫。問幾善。答善八。謂信等五根三無漏根。是善愛果故。命根及諸受有報[16]果當說。餘如界品說。色種根有七者。眼等七根[17]是色。餘者非色。問幾性心。幾性心法。幾非心。[18]幾非心法。答心法則有十。謂信等五根五受根。此是心法。心相應故。一心者意根。是心自性。得心相故。命根等八。非心非心法。無緣故。三根二者。無漏三根有二種。謂心[19]法及心。性多集故。問幾有報幾無報。答。
 
 於此諸根中  一及十有報
 十二中是報  命根唯是報
 
[0940c03] 於此諸根中一及十有報者。憂根一向有報。彼[20]善不善有漏故。現在方便生故。非報生。非威儀。非工巧。非學習法故。亦非無漏。從煩惱生故。意根[21]不善善有漏是有報。無漏無記是無報。三受亦如是。苦根善不善是有報。無記是無報。信等五根若有漏是有報。若無漏是無報餘命根等八是無報。無記性故。三無漏是無報。問幾是報幾非報。答十二中是報。謂色根七有是報有非報如界品說。意根及四受或是報或非報。若善不[22]善果[23]是報。命根唯是報者。命根一向是報有欲令是正受果。問初生時得幾根報。答。
 
 二或六七八  最初生時得
 當知欲界報  色六無色一
 
[0940c17] 二或六七八最初生時得。當知欲界報者。此諸根漸漸生。謂胎生卵生濕生。彼初生剎那得二根。謂身根命根。彼剎那意根。是穢污非不穢污。心相續受生故。捨根亦如是。餘根亦得而不說。非報[24]故。[25]化生無形六。謂五色根及命根一形七二形八。此一向說欲界。色六無色一者。色界得六根。[26]一向化生故無男女前已說。無色界唯一命根。問命終時幾根最後捨。答。
 
 捨四八與[27]九  或復捨於十
 漸終及頓沒  善捨各增五
 
[0940c28] 捨四八與九。或復捨於十漸終及頓沒者。無記心漸命終捨四根。謂身意命[28]捨。若無形無記心一時命終捨八根。謂眼等五根意命及捨根。無記心一形九二形十。不善心亦爾。問善心捨幾根。答善捨各增五。若善心命終各增信等五根。是說欲界沒還生欲界者欲界沒生上界者。除無形二形。離欲俱非分故。色無色界命終。隨所得根[1]亦如是說無漸命終。此說諸根現在前捨非成就捨。不隱沒無記說得捨。善者於此命終即此生說行捨。若生餘處則得捨。問幾見斷幾修斷幾不斷。答。
 
 二斷無斷四  六根則二種
 三無漏不斷  餘則修道斷
 
[0941a11] 二斷無斷四者。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有三種。或見斷或修斷或不斷。彼隨信[2]行隨法行道斷說見斷。信解脫見到道斷說[3]修斷。無漏說不斷。六根則二種者。謂憂根見斷及修斷。信等五根修斷及不斷非見斷。不染污故。三無漏不斷者。一向無漏故。餘則修道斷者。謂餘九根修道斷。命根等八不隱沒無記故非見斷。墮生故非無斷。苦根五識身相應故非見斷。從[4]煩惱生故非不斷。問若成就根彼成就幾根。答。
 
 或成就三四  五七及與八
 十一與十三  是說定成就
 
[0941a23] 若成就意根必成就三根。謂意命捨。餘或成就。或不成就。眼耳鼻舌根若生色界必成就。若生欲界得而不失則成就。若生無色界及生欲界。處胎漸厚諸根未滿及得而失則不成就。身根若生欲色界必成就。生無色界不[5]成就。樂根生遍淨天若下及聖人生上必成就。凡夫生上不成就。喜根生光音天必成就。餘如樂根說。苦根生欲界必成就。生上界不成就。憂根未離欲必成就。離欲不成就。信等五根不斷善根必成就。斷則不成就。三無漏根隨地聖人必成就(見地修地無學地也)。凡夫不成就。如意根。命根捨根亦如是。若成就身根必成就四根。謂身意命捨。餘如前[6]說若成就樂根亦成就四根。謂命意[7]樂捨。若成就眼根必成就五根。謂身[8]意命捨及眼[9]根。耳鼻舌根亦如是。若成就喜根亦成就五根。謂喜樂意命捨。若成就苦根必成就七根。謂身意命四受除憂根。若成就男根必成就八根。謂前七及一形。女根亦如是。若成就憂根亦成就八根。謂身意命及五受。若成就信根亦成就八根。謂信等五根及意命捨。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若成就已知根必成就十一根。謂意命喜樂捨信等五根及已知根。無知根亦如是。若成就未知根必成就十三根。謂身意命苦樂喜捨信等五根及未知根。問幾根得沙門果。答。
 
 九根得初果  或獲二沙門
 謂以十一根  究竟第四果
 
[0941b22] 九根得初果者。九根得須陀洹果。謂意根捨根信等五根未[10]知已知根。未知根無[11]礙道。已知根解脫道。俱有七根。或獲二沙門者。若倍欲盡得斯陀含果。九根如前說。若欲愛盡得阿那含果。亦九根八根如前說。三受隨所用說。若次第得斯陀含果。世俗道七。謂意捨及信等五根。無漏道八。前七及已知根。次第得阿那含果亦如是。謂以十一根究竟第四果者。十一根得阿羅漢果。謂意根及三受信等五根已知[12]根無知根。已知根無[*]礙道無知根解脫道。問此云何為分定為用定耶。若分定者阿那含果亦有三受。若用定者無此三用。尚無二受一時行。何況三耶。答用定身故。非剎那故。謂以樂根得阿羅漢果。於彼退已復從喜根得。若復退已復從捨根得。而阿那含果以此受得。若彼退者還從[13]此受得非餘。問世尊修多羅說六識身。此諸[14]識識[15]何境界。答。
 
 若取諸[16]根義  五種心境界
 若取一切法  是則說意識
 
[0941c13] 若取諸[*]根義五種心境界者。色等五境界五識所取。眼識取色乃至身識取觸。受自相故。及現在境界故。若取一切法是則說意識者。意識緣一切法。共相境界故。思惟故。數數念故。此義廣說如界品已說。識境界智[17]境界今當說。
 
 欲色界諸陰  無色與無漏
 有依無依八  及彼二無為
 
[0941c21] 有十法欲界相應不相應。色無色[18]界亦如是。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二種無為善及無記。問此十法智所知一一智幾法為境界。答。
 
 五法應當知  法智之境界
 比智七為緣  他心境界三
 
[0941c26] 五法應當知法智之境界者。謂欲界相應不相應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比智七為緣者。謂色無色界及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為善。他心境界三者。謂欲色界及無漏相應心心法境界故。
 
 有漏當知十  因果智有六
 解脫一道二  餘二境界九
 
[0942a04] 有漏當知十者。等智行一切十法。廣境界故。因果智有六者。苦集智知六法。謂三界相應不相應有漏境界故。法智比智故。解脫一者。滅智緣一法。謂無為善數滅境界故。道二者。道智緣二法。謂有為無漏相應不相應學無學境界故。餘二境界九者。盡智無生智緣九法。除無記無為四諦境界故。問諸使何所使。答。
 
 自地諸煩惱  定使於自地
 自種一切遍  隨使於彼種
 
[0942a14] 自地諸煩惱定使於自地者。彼欲界煩惱即使欲界法。乃至第一有亦如是。勝故對治故下不使上。離欲身行故上不使下。自種一切遍隨使於彼種者。自種諸法自種使所使一切遍亦他種。五種境界故。
 
 若定三界法  三界使所使
 二界生當知  一界亦復然
 
[0942a21] 若定三界法三界使所使者。三界所攝五種法。彼三界一切使所[1]使。如是一切法隨所應說。二界生當知者。二界所攝法。二界煩惱所使隨其所應。謂覺觀欲。色界五種。彼欲色界一切使所使。謂意根。三界五種。彼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隨其所應。一界亦復然者。若定一界法彼一界使所使。謂憂根。欲界五種。彼欲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隨其所應。
 
 此經牟尼說  其性已分別
 識[2]知及諸使  當知是三門
 
[0942b03] 此佛所說修多羅。我已具分別。當以三門通。所謂識門智門使門。如施欲界修道斷五陰性。彼七智知。除比智滅智道智。欲界故除比智。有漏故除滅智道智。三識識。謂眼識耳識意識。四入攝故。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斷使所使[3]戒八智知。除他心智滅智。三識識。謂眼識耳識意識。欲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斷使所使。修者不放逸性九智知。除滅智。意識識三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斷使所使。一切修多羅皆如是說。隨其所應。若總說義。欲知攝者當觀界建立。欲知智門者當觀諦建立。欲知識門者當觀入建立。欲知使門者當觀種建立。如是說者此則易知[4](修多羅品竟)[5]。
 
雜阿毘曇心[6]論卷[7]第八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0-04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七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定品第七
 
[0923c27] 已說智。定今當說。
 
 [32]智依於諸定  安不動而轉
 是故當思定  勤求見真實
 
[0924a01] 決定義名智。彼善心正性相續名定。建立義名依。依有二種。共起及次第緣。彼二說名依。依定而立故說依諸定智有八種。四法智四比智。安不動者。不動搖故說不動。轉者取緣義。如燈依淨油炷離風處光焰甚明。如是智依諸定離於亂風則不動而轉。是故者說因緣也。定者智所依後當說。思者知見義。勤求者求欲時也。真實者不顛倒。謂四真諦。見者謂無間等。是說真實見。以不離定而起實智故。問有幾種三昧。答。
 
 決定說四禪  及與無色定
 是中一一說  味淨及無漏
 
[0924a13] 決定說四禪及與無色定者。謂決定智者。略說八種。三昧攝一切三昧。謂世尊[1]知差別三昧正受。一切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如修多羅廣說。是中一一說味淨及無漏者。一一三昧說三種。味淨無漏。
 
 善有漏是淨  無漏離熾然
 味則愛相應  最上無無漏
 
[0924a20] 善有漏是淨者。若善有漏當知是淨。問善有漏有垢云何說淨耶。答煩惱相違故。煩惱不雜故。引導無漏故。無漏離熾然者。離煩惱熾然當知是無漏。彼雖永離煩惱。第一義淨當知為差別故立名。味則愛相應者。若愛相應定者當知是味相應。問何故愛相應說禪。非餘煩惱耶。答相似故。一向[2]勳著緣是三昧。餘煩惱無有著緣如彼愛者。復次已說愛當知已說餘煩惱。是煩惱足故。最上無無漏者。彼總說故言一一三種。當知第一有唯二種無無漏。不捷疾故。有二邊謂欲界及第一有。聖道離二邊名為中道。離二有根本亦如是。若味相應著者名味正受。若不味著者名淨正受。若無漏思惟五陰無常等行。當知是無漏正受。問淨有幾種。答。
 
 淨者有四分  退分及住分
 勝進決定分  隨順諸功德
 
[0924b08] 退分者順煩惱。住分者順自地。勝分者順上地。決定分者順聖道。復次退分者若住彼則退。住分者若住彼不進亦不退。勝分者若住彼能勝進。決定分者。若住彼則能次第超昇離生。復次退分者為煩惱所[3]陵所雜。從禪次第煩惱現在前。煩惱次第禪現在前。住分者彼能厭下地麁等行。受自地寂靜等行。勝分者能厭自地過。受上地功德。決定分者[4]暖頂忍世間第一法。如禪無色亦如是。唯除[*]暖等功德。問禪何等性。答。
 
 五支有覺觀  亦復有三受
 種種及四心  是說為初禪
 
[0924b20] 五[5]支者五支所成。分義是支義。如車有眾分。眾具義是支義。如王有將士。支者若異若即。若異者。如毘陀六支(四毘陀經一者億力毘陀二者[6]阿他毘陀三者耶訓毘陀四者三摩毘陀毘陀者智也有六支所成一學二欲三想四辭五[7]記六[8]緣[9]歷也)。比丘五勝支(比丘五勝支所成一信二不諂三不病四精進五智)。若即者如十六支散八支聖道。彼支者。謂覺觀喜樂一心正受時。先麁心法作想名為覺。麁心法相續隨轉名為觀。正受時心悅名為喜。身心離惡故快樂名為樂。是猗息樂非受樂。於緣心心法不散名一心。有覺有觀者。初禪有覺有觀。問已說五支。何故別說有覺有觀耶。答支者謂善。穢污亦有覺觀故別說。亦復有三受者。彼有三受。謂三識身有樂根。意地有喜根。四識身有捨根。種種者。謂梵天有種種身。有勝有劣。以覺觀力生故。有尊長眷屬處。及四心者。彼有四心。眼識耳識身識意識。是說為初禪者。此諸法說初禪。勝一切煩惱故。正觀一切境界故說禪。
 
 第二有四支  種種及二受
 第三說五支  此禪亦二受
 
[0924c11] 第二有四支者。內淨喜樂一心。種種者。彼無種種身。覺觀非分故。有種種心。謂根本有喜根。喜息已眷屬捨根現在前。捨息已復入喜根。及二受者謂喜根及捨根。此諸法說第[10]二禪。第三說五支者。謂念正知樂行捨(行捨此行如常行等行也此是行捨非根捨也)一心。念者。於緣不忘記。正知者。止舉捨時分別知。樂者。於緣隨順受。行捨者。樂著樂故不受餘求。一心者。於緣不散。此禪亦二受者。彼亦二受。樂根及捨根。此諸法[11]說第三禪。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12]枝
 枝者謂說善  隨事如先說
 
[0924c23] 離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禪無入息出息。彼正受身毛孔合四大極[13]密故。四支者。不苦不樂行捨淨念一心。不苦不樂者。已離苦樂故。行捨者。不求餘事故。淨念者。護善根故念。離八上煩惱故淨。八上煩惱者。謂四根覺觀出入息離內外亂故。亂義擇品當廣說。一心者。於緣心不散。問初禪二禪何故不立正[1]智耶。答喜及覺[2]觀亂故不立支種。以是故亦不立念。又不立行捨。猗樂與行捨相違故(樂動捨沈[3]靜)。問第三禪何故不立不苦不樂耶。答隨順無明品故。明無明相違。以是義故第四禪不立正[*]智。問味相應等三種禪悉成就支耶。答支者唯說善。當知善禪與支相應非穢污。問穢污無何等。答初禪無。離生喜樂煩惱相應故。第二禪無。內淨煩惱濁亂故。第三禪無。念及正知煩惱樂所迷故。第四禪無。淨念及行捨煩惱相違故。復次初禪二禪無。猗樂一向善故。三禪四禪亦無。行捨隨事如先說者。若事彼禪先已說。餘禪復說者非未曾事增益。如初禪二禪說喜樂。當知此二枝非四。如是一切地。問此禪支有幾。答。
 
 禪支名十八  事則有十一
 無色無有支  禪眷屬亦然
 
[0925a17] 禪支名十八者。禪支名有十八。初禪有五支。第三禪亦爾。第二禪四支。第四禪亦爾。支前已說。事則有十一者。初禪五支名五。事亦五。第二增內淨。第三增行捨念樂正智。第四增不苦不樂。初禪支非二禪支作四句。初禪支非二禪[4]支者謂覺觀。第二非初者。謂內淨。亦初亦第二者。謂喜樂一心。非初非第二者。除上說。如是乃至第四禪展轉說。無色無有支禪眷屬亦然者。四無色及禪眷屬不立支。以苦行故。支所攝禪是樂行。是故說彼地為苦道。若彼立支者。應一切地名樂道。
 
 有覺亦有觀  是說未來禪
 禪中間有觀  明智之所說
 
[0925b01] 有覺亦有觀是說未來禪者。未至依有覺有觀。未至者。是初禪眷屬。禪中間有觀明智之所說者。禪中間有觀而無覺。修行者轉寂靜故。[5]問何故初禪二禪立中間依非上地耶。答彼[6]昇降可得故。初禪有覺有觀第二禪無。彼中間有觀無覺故別立依。上地無此[*]昇降故不立。
 
 未來或二種  謂離味相應
 禪中間三種  亦俱說一受
 
[0925b10] 未來或二種謂離味相應者。有說。禪未來二種性。淨及無漏。非味相應。彼雖有連[7]鎖縛(以愛力令未來禪受梵天生生死相連由初禪愛[8]瑣除此則二取此則三)。彼無正受愛。不除受生愛無過如是說者有味相應。禪中間三種者。禪中間有三種性味相應淨無漏亦有味相應如餘地。亦俱說一受者。未來及中間俱有一受謂捨受。未來者有畏故無樂受。近欲界故。修行者有畏故樂受不起。事未究竟故。修行者向離欲而未得故樂受不起。憂隨生故。欲界縛有餘故。如人被縛[9]有解有餘猶生疑畏不起樂受。彼亦如是。寂靜劣故。如未來[10]禪中間亦如是。隨其義說已說地。所起功德今當說。
 
 三摩提與通  無量一切處
 勝處及諸智  背捨於中起
 
[0925b25] 彼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空無願(無願應言無實)無相。彼善心平正故說三摩提。彼空者二種。謂有漏無漏。若有漏者一切法緣。無漏者有漏緣。此復九種。謂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有為無為空無事空第一義空空空。內空者。謂內入空作無我思惟。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有為無為空亦如是。無事空者。謂無彼彼物。第一義空者。謂眼起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所至。如是比說。空空者。謂有漏空於無漏空作空空思惟。無願亦二種。謂有漏無漏。俱二種緣。隨其義說。彼復五種。謂內等三種及有為無願無[11]願[12]無願。有為無願者。於有為法以有漏[13]無漏無願。作無常等行思惟。餘如空說。無相者。[14]無相有二種。謂有漏無漏。[15]彼復四種。謂於內入數滅以有漏無漏作滅止妙出無相思惟如是外及內外無相亦無相。[16]無相三摩提修多羅品當廣說。重三昧雜品當廣說。通者六通智品已說。問若修神通作證[17]道(證者顯現義也謂不失所作則所作顯也)。[18]彼成神通時為起耶不起耶。答若解脫是無記者。彼則起[19](出定名為起。若解脫是無記者。則出三昧也。若是善即三昧也)。若善者不起無量者。
 
 二無量無恚  最後說無貪
 第三說喜根  謂彼欲界依
 
[0925c19] 二無量無恚者。謂慈及悲。是無恚善根性。瞋恚對治故。是處恚者以慈對治。非處恚者以悲對治。復次為捨眾生命起恚以慈對治。為楚罰眾生起恚以悲對治。是故求功德者。能起無量非求過惡。彼乃至斷善根所亦求功德。謂見本淨業。求過惡者。乃至阿羅漢所亦求過惡。謂見本不淨業。最後說無貪者。捨無量是無貪善根性。謂無貪非欲愛瞋恚對治者不然。何以故。不[20]絕無恚故。問捨是貪欲對治。不淨觀亦貪欲對治。何貪以捨對治。何貪以不淨觀對治耶。答色貪以不淨觀對治。婬貪以捨對治。第三說喜根者。喜無量是喜根性。隨生法是五陰性。相者。以安饒益是慈相。除不安是悲相。隨喜是喜相。任放是捨相。謂彼欲界依者(依者身也)。欲界現在前非餘。何以故。樂饒益轉故。謂見欲界眾生苦。欲令得樂饒益。以除苦故。色無色界無苦。復次瞋恚對治故。[1]慈無量者瞋恚過對治。如所說慈修習多修習除瞋恚。悲除害。喜除不樂。捨除欲愛瞋恚。色無色界無此諸過。又欲界有三方。除欝單越。問無量正受何等思惟。答。
 
 樂苦喜眾生  眾生無餘想
 隨其所應轉  無量眾生緣
 
[0926a13] 於彼眾生欲令得樂。如是思惟入慈正受。於苦眾生歎言苦哉欲令脫苦。如是思惟入悲正受。欣彼眾生如是思惟入喜正受。惟彼眾生無有餘想。如是思惟入捨正受。問慈力不能令苦眾生得樂。何故非顛倒耶。答善故。安希望所起故。正思惟相應故。瞋恚相違故。眾生緣者。緣欲界眾生。如所說若思惟滿一方成就住者。此說器及器中。以是義故當知無量是有漏眾生緣故。周遍總緣一切眾生。謂四生離此更無有餘眾生。離欲得方便得離欲得者離欲時得後方便現在前。問云何方便。答慈者從親起。謂欲起慈心時於一切眾生立為三品。謂親怨中。親復分別下中上品。先於上親品起真實希望。謂父母及餘尊重者。謂彼久習惡希望故饒益心不至。還復攝心作饒益想。如是上親乃至上怨得平等住。是名成就慈心正受。悲喜亦如是。捨從中品起。如是廣說。名者。緣無量眾生故說無量。
 
 勝處說有八  前三色背捨
 及八一切處  無貪善根性
 
[0926b04] 此諸善根當知無貪性。貪對治故。是有漏意解思惟故。問此非無貪善根性。何以故說觀說想故。如契經說。內色想外觀色。如是廣說。[2]觀者是慧。是故勝處是慧性(阿毘曇解脫處云勝知勝見見即慧[3]也)。背捨亦說色觀。色是初背捨。是故前三背捨是慧性。如是一切處說地普一想。是故一切處是想性。而說無貪性者不然。答此諸善根無貪性。慧想增故。彼說見及想如宿命念及勝色想。是故無過。如曾滅處隨念智念增故。言彼憶念曾所更無量事。彼亦[4]是智。如勝色想是慧性。以想增故說勝色想。復次[5]想近故說是故[6]說。想無過無貪慧想不相離。一依一行一緣一果一依果(依果此依亦是津膩義也津膩果凡三種一從遍因生二從自分因生三從報因餘勢生謂殺生得短壽[7]也)。是故說一。當知說餘。云何知無貪性。貪對治故。此善根當知貪對治。若是無癡性者。應說癡對治慧。雖一切煩惱對治。癡最近故非貪。若一切處是[8]想自性者。非煩惱對治。不決定故。是故當知此善根是無貪性。
 
 若說彼眷屬  是則五陰性
 此說三方依  境界欲界色
 
[0926b25] 若說彼眷屬是則五陰性者。當知此諸善根及眷屬是五陰性。此說三方依者。此諸善根於三方身起。除欝單越。亦非餘。何以故。此諸善根貪欲對治故。非色無色界有貪欲。欝單越雖有貪欲。慧力劣故是故不能起此善根。欲界諸天雖有貪欲。以著樂故亦不能起此諸善根。境界欲界色者。此諸善根緣欲界色。初二背捨前四勝處。作青瘀等行於色入[9]處轉。不淨行轉故。餘者淨行轉。是故得為身念處。問何故彼修行者於緣受淨相耶。答為試不淨故。為成不成耶。觀不淨者懈怠心生。欲令攝持故。又欲自觀知所堪能。作是念。以不淨觀不起煩惱未[10]足為奇。淨觀不起乃為奇特。又現善根有所堪能故。
 
 背捨中最後  心不相應行
 是說二界依  先從欲界起
 
[0926c12] 背捨中最後心不相應行者。想受滅背捨是心不相應行性。問一切心心法滅何故說想受滅耶。答以此二力故令修行者於二界極生疲勞。受力故於禪疲勞。想力故於無色疲勞。受想義如陰中說。是說二界依者。欲界色界身現在前非無色。何以故。非心故。欲色界有色。是故彼心心法滅。命根依色轉。無色中無色。若彼正受時。心心法滅命根應斷。無所依故。應死非正受是事不然。先從欲界起者。滅盡正受先從欲界起。於彼退生色界。復離彼欲而現在前。問何故色無色界得初起禪無色非滅盡正受耶。答禪以三事故起。謂因力業力法方便力。因力者。謂彼於禪曾已近起。業力者。謂已作受業長養(有四法受業已作而長養)法方便力者。如劫成敗時。無色界二事起。因力及業力。無法方便力。以彼無成敗故。滅盡正受從說力起。說者欲界。謂佛及波羅蜜聲聞說。是故彼欲界身能初起非餘。欲界一入正受不過七日。揣食身故。若過者出則融消。色界一入正受[1]時[2]經劫住。
 
 餘則四陰性  說彼三界依
 或無色境界  及以無漏緣
 
[0927a05] 餘則四陰性者。餘功德謂四背捨二。一切處四陰性除色陰。彼無色故。說彼三界依者。此功德三界現在前。空處背捨空處一切處。初從欲色界起(為捨色故修空故初從色處起也)。或無色境界及以無漏緣者。空處一切處空處地四陰緣。識處一切處識處地四陰緣。空處背捨緣四無色。及彼因。彼滅一切比智品。識處背捨緣三無色。餘如上說。無所有處背捨緣二無色。餘如上說。非想非非想處背捨即緣彼地及彼因。彼滅一切比智品。已說善根自性。謂成就功德今當說。
 
 當知或有說  成就四無量
 或復成就三  減者則不然
 
[0927a18] 若生欲界離欲界欲。及生初禪二禪成就四無量。若生第三第四禪成就三無量。除喜。喜根性在[3]二禪非上地故。減此者無有。
 
 或一乃至八  成就於背捨
 或四亦復八  成就於勝處
 
[0927a23] 或一乃至八成就於背捨者。或有成就一背捨。或有成就乃至八。成就一者。若生遍淨天。於彼愛盡果實愛未盡。若生果實。於彼愛未盡。若生空處。於彼愛未盡。成就二者。若生欲界。及生初禪二禪。於彼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4]三禪四禪。色愛盡空處愛未盡。若生空處。空處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識處。即彼愛未盡。成就三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遍淨愛盡果實愛未[5]盡。若生遍淨及果實。空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空處識處(無漏生上不失下故生識[6]處成就空處背捨如是一切也)。識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無所有處即彼愛未盡。成就四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色愛盡空處愛未盡。若生三禪四禪。識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無所有處愛盡。若生非想非非想處。不得滅盡三昧。成就五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空處愛盡識處愛未盡。若生遍淨[7]天及果實。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若生非想非非想處。得滅盡三昧。成就六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識處愛盡上愛未盡。若生遍淨及果實。得滅盡三昧。成就七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成就八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得滅盡三昧。此是總說。若有漏背捨者。下地離欲未生上地則皆成就。若無漏者生上地亦成就。或四亦復八成就於勝處者。或有成就四勝處或八。成就四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於彼愛盡遍淨愛未盡。若生遍淨。於彼愛盡及生果實。成就八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遍淨愛盡。
 
 或一亦復二  八九及與十
 當知彼修行  成就一切處
 
[0927b25] 或有成就一一切處。或二或八或九或十。成就一者。若生空處。即彼愛未盡及生識處。成就二者。若生空處。於彼愛盡。成就八者。若生欲色界。遍淨愛盡果實愛未盡。成就九者。若生欲色界。果實愛盡空處愛未盡。成就十者。若生欲色界空處愛盡。已說成就。謂隨地功德今當說。
 
 五通在四禪  根本非餘地
 諸智如前說  三無量或六
 
[0927c05] 五通在四禪根本非餘地者。四根本禪成就五通非餘地。除漏盡通。何以故。攝受支三摩提故。諸智如前說者。如前智品說。隨地所得。三無量或六者。除喜餘無量在六地。未來中間根本四禪。或有不欲令在未來。或復說初禪二禪不起悲喜。根相違故。[8]喜根者是自性受喜行轉。悲者憂行轉。是故彼不相應。如苦集忍智者不然。何以故。真實行轉故。若言苦集忍智極厭而與喜根相應悲行亦如是者。彼說有過彼真實思惟故。歡喜生悲者意解思惟。是故有過。如是說者。導真實思惟故無過。悲雖非真實思惟。而能導真實思惟。是故無過(欣於除苦故悲與喜俱也)。問悲大悲何差別。答悲者無恚性。大悲者無癡性。復次悲者共聲聞緣覺。大悲者不共。復次悲者能悲不能度。大悲者能悲能度。復次悲者緣苦苦眾生。大悲者緣三苦眾生。悲者緣身苦。大悲者緣身心苦。問何故名大悲。答度大苦眾生故名大悲。大賈得故名大悲。攝受大聚眾生故名大悲。大士入大嶮難故名大悲。
 
 彼前四勝處  及與喜無量
 亦初二背捨  在於初二禪
 
[0927c27] 前四勝處及喜等初二背捨在初禪二禪中。非餘也第三第四禪雖有初二背捨相似善根而不建立。是故亦有初四勝處相似善根。如修多羅說。慈極至遍淨。悲極至空處。喜極至識處。捨極至無所有處。有說。此經以無量名說聖道。彼受化者以無量名入聖道故。復次彼對治覺支以[1]無量名說。謂第三禪對治覺支以慈名說。如是乃至無所有處對治覺支以捨名說。復次以相似名說者。謂慈者樂行樂受乃至第三禪。悲者苦行空處呵責色轉喜者欣悅行識處者悅識住。捨者捨行無所有處說捨。
 
 餘有四勝處  及與一背捨
 亦八一切處  [2]說在最上禪
 
[0928a12] 後四勝處淨背捨前八一切處在第四禪。非餘下地。亦有淨背捨相似善根而不建立。不淨所壞故。是[3]故亦有後四勝處相似善根。說地正受及地一切處。彼地正受在欲界及四禪。地一切處在第四禪非餘。何以故。離八事惱亂故。欲界色欲有二種(身欲心欲[*]也)。對治彼故。初禪立二背捨四勝處。初禪色欲亦有二種故。二禪立二背捨。二禪無二種色欲故。三禪不立背捨。樂勝樂故。不能起此等善根。及一切處以彼背捨入勝處。以勝處入一切處。以初背捨入初二勝處。以第二背捨入第三第四勝處。以淨背捨入後四勝處。以後四勝處復入一切處。
 
 餘即名背捨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無漏九地
 
[0928a27] 餘即名背捨者。除空處九無[4]閡道及命終心。餘善盡說空處背捨。無[5]閡道向第四禪命終心向生是故不立背捨。當知餘無色亦如是。二一切亦然者。空處識處一切處亦即名說。問識處上何故不立一切處耶。答修行者先入背捨觀而不能勝。然後入勝處而不能無邊意解觀。然後入一切處無邊青意解觀。如是黃赤白復如是。思惟此色何所依。觀依地大種然後入無邊地意解觀。餘大亦如是。彼復如是思惟。云何[*]昇進。謂覺知。即先入空處一切處。彼覺知何依觀依意識。彼即入無邊識處一切處。此依更無所依。是故上不立一切處。滅盡最在後者。滅盡正受第一有中攝。何以故。隨順滅心故。次第漸微故易滅。問滅盡定不應第一有攝。何以故。如所說度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成就住。答第一有攝。世尊以彼度諸正受及愛欲故說也。學者度正受住故說。無學者度愛欲故說。復次度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此說見道斷。想受滅者。此說修道斷。如是曾習未曾習共不共離欲得及方便得盡當知。以勝故。不共故。界地究[6]竟故。二背捨說身作證[7]識滅盡正受。及入定心是有漏隨順滅心故。出定心有漏無漏。彼正受方便得非離欲得。若退而更起者。得未曾得非已曾得。餘無漏九地者。若餘無漏功德。謂三三昧漏盡通在九地。謂四禪三無色未來中間。有漏三昧在十一地。謂此九及欲界亦第一有。
 
 三背捨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通已說  其餘悉有漏
 
[0928b28] 三背捨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空處識處無所有處背捨。當知有漏亦無漏。定智通已說者。定前已說。諸智神通如智品說其餘悉有漏者。餘三通似工巧故。受色聲自相故。無量者緣眾生故。一切處勝處初三背捨得解思惟故。第一有正受不捷疾故。想受滅心相違故。皆[8]悉有漏。問背捨勝處一切處何差別。答。
 
 謂彼性背捨  能勝所緣處
 無[9]闇普周滿  名如所度說
 
[0928c09] 不向故說背捨。勝彼處故說勝處。以勝處故世尊說勝處。雖非一切修行者能勝彼處。但於緣中煩惱不起亦名勝處。無邊意解故說一切處。復次軟善根說背捨。中者說勝處。上者說一切處。復次因說背捨。果說一切處因果說勝處。已說諸功德自性成就地有漏無漏。謂禪無色三種成就今當說。
 
 未離欲當知  成就味相應
 離下未至上  成就淨諸定
 
[0928c18] 未離欲當知成就味相應者。若彼地未離欲。成就彼地味相應。離下未至上成就淨諸定者。謂離欲界欲非梵天彼成就淨初禪及初禪地餘功德。凡夫人成就味相應及淨。聖人成就三種。
 
 住上應當知  成就下無漏
 方便生功德  當知非離欲
 
[0928c25] 住上應當知成就下無漏者。聖人生梵天上。成就無漏初禪及餘無漏三昧神通等諸功德。有漏諸功德生處縛。無漏不縛。是故離生處捨有漏功德非無漏。方便生功德當知非離欲者。已說離下地欲成就諸功德。當知得非[1]現在。現在前者彼非離欲方便得者。謂[2]天眼天耳智此無記性故。不入淨無漏味相應。是故得彼三種禪時。不得作方便已乃現在前。六通二是無記。解脫道所攝故。餘四是善。問此諸方便所得功德。何等斷煩惱。何等不斷煩惱耶。答。
 
 根本淨初禪  是亦同一縛
 不能斷煩惱  無量亦復然
 
[0929a09] 根本淨初禪是亦同一縛不能斷煩惱者。根本淨初禪。自地煩惱一縛所縛故不能斷煩惱。他地世俗道現在前時乃能捨離。如人被縛不能自解。彼亦如是。自地味所味故不能捨離。如人親友雖劣不捨。彼亦如是。若諸煩惱根本禪對治者彼斷得。若不斷得彼非對治。是故無漏禪煩惱對治有漏者方便斷。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無量亦復然者。無量不斷煩惱。緣眾生故。法相者斷煩惱。復次解脫道攝故無[*]閡道攝者斷煩惱。復次緣現在故緣三世者斷煩惱以須臾治故。世尊修多羅說。慈斷瞋恚。須臾治者。[3]諸結暫息如負[4]債寬期。
 
 當知五背捨  及與八勝處
 亦十一切處  不能斷煩惱
 
[0929a24] 空處識處一切處及非想非非想背捨。此法根本所攝不斷煩惱如前說。想受滅背捨心相違故不斷煩惱。色背捨勝處一切處亦不斷煩惱。自相境界故。共相道斷煩惱非自相。復次意解思惟故。真實思惟斷煩惱非意解。復次假想思惟故。不假[5]想思惟斷煩惱。復次事境界故。非事思惟斷煩惱。復次解脫道攝故。無[*]閡道所攝斷煩惱。二十三種正受八味相應八淨七無漏。問此三昧一一幾種因。答。
 
 所謂無漏定  一一七種因
 味相應因一  謂彼淨亦然
 
[0929b06] 所謂無漏定一一七種因者。無漏初禪[6]於無漏初禪相應共有自分因。於無漏三禪三無色[7]定自分因。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此則總說。初禪所攝道有六種。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脫。見到。時解脫。不時解[8]脫。隨信行道六種因。隨法行道三種因。信解脫道四種因。見到道二種因。時解脫道亦二種因。不時解脫即不時解脫因。味相應因一者。味相應初禪味相應初禪因非餘。初禪因不相似故非他地因。因果斷故。彼味相應五種。見苦斷乃至修道斷。見苦斷見苦斷因。如是一切。謂彼淨亦然者。淨初禪淨初禪因。非味相應非無漏。不相似故。非他地淨因。自地繫縛故。淨初禪四[9]種。退分住分勝分決定分。彼退分四種因。住分三[10]昧。勝分二。決定分唯決定分非餘。以劣故。當知餘地亦如是。問一一次第生幾種。答。
 
 無漏禪無色  逆順超次第
 次第生六種  七八九與十
 
[0929b25] 無漏初禪次第生六種。自地淨。及無漏第二第三禪亦如是。無漏無所有處次第生七。自地二上地一下地四。[11]無漏第二禪次第生八。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無漏識處次第生九。自地二上地三下地四。餘無漏次第生十。比智品所攝。禪次第[12]無色現在前非法智品所攝。法智品者下地依下地緣。是故次第無色不現在前。
 
 從六至十一  謂淨次第生
 次生[13]二至十  味相應非三
 
[0929c06] 從六至十一謂淨次第生者。淨非想非非想處次第生六種。自地味相應及淨。下地四淨及無漏非味相應。離[14]欲故。淨初禪次第生七。自地三上地四。淨及無漏淨無所有處次第生八。自地三上地一下地四。淨第二禪次第生九。淨識處次第生十。餘十一此說方便得離欲得非生得。是故不說上下地味相應[15]生得。淨命終時次第生一切地味相應。問何等淨初禪次第生聖道耶。答謂決定分。若異者不應建立四種。次生二至十味相應非三者。味相應初禪次第生二種。自地味相應及淨。非無漏。煩惱相違故。非上地。未離欲故。非三者不生三。若說三者不然。第二禪味相應次第生四。自地二。除無漏。下地二味相應及生得淨。謂第二禪愛畏故依。淨初禪自護。如修多羅說。寧依初禪厭離俱思惟正受。不依第二禪劣思惟。第三禪生五。自地二第二禪二初禪[16]一。味相應第四禪生六。空處七。識處八。無所有處九。非想非非想處十。自地二。無所有處二。下地味[17]相應六。謂受生煩惱故。問一一緣幾種。答。
 
 淨與無漏禪  緣於一切地
 自地有漏法  味相[18]處所緣
 
[0929c29] 淨與無漏禪緣於一切地者。淨及無漏禪緣一切地一切種。廣境界故。彼無漏比智品緣八地。法智品緣一地。方便善根緣四諦。自地有漏法味相應所緣者。味相應初禪緣自地味相應及淨非餘。此義使品已廣說。不緣無漏及他地。
 
 無色則不緣  下地有漏種
 謂根本善有  穢污如味禪
 
[0930a08] 無色則不緣下地有漏種謂根本善有者。無色根本淨及無漏。不緣下地有漏法。離色相故。緣自地及上地故說非下。比智品緣下無漏故說非有漏種。以方便所攝無[*]閡道緣下地故說根本(世俗道斷結無礙下緣解脫上緣也)。味相應緣自地故說善有。穢污如味禪者。如味相應禪緣自地味相應。無色亦如是。
 
 謂色界有餘  無量諸功德
 是則緣欲界  最勝之所說
 
[0930a17] 四無量等諸功德緣欲界前已說。除神通故說無量等諸功德。彼五神通緣欲色界。謂初禪者緣初禪及欲界非上地。餘亦如是隨其義說。淨禪三種。一煩惱[1]勳。二道[*]勳。三不勳。煩惱[*]勳者[2]退分(有漏有煩惱氣故名煩惱[*]勳也)。道[*]勳者道所[*]勳。謂[*]勳修。餘者非[*]勳。問彼何等禪能[*]勳。答。
 
 若能[*]勳諸禪  是依第四禪
 三地愛盡故  淨居[3]唯果實
 
[0930a26] 依第四禪[*]勳初禪。何以故。離八事惱亂故。於一切依最勝故。有五種勳。軟中上上中上上。此生五種淨居。下地亦有五種勳。第三禪愛盡故。下地不生淨居。彼所依或起不起勳(起不起是出定不出定也)方便者。以無漏第四禪流注具足正受。然後有漏次復無漏。於彼流注漸略。乃至無漏二剎那次第有漏二剎那現在前。此則有漏無漏[*]勳禪方便成。若一剎那無漏一剎那有漏復一剎那無漏。是名[*]勳禪成有十五心。五有漏心十無漏心。問何故[*]勳禪。答。
 
 或有念正受  或畏諸煩惱
 或復樂受生  是各隨義說
 
[0930b09] [*]勳禪有三因緣。念正受者。謂修行者愛念正受為現法樂住故。畏煩惱者。畏退故。樂受生者。樂生淨居故。彼信解脫具三因緣正受。見到有二。不畏煩惱不退法故。時解脫亦二。不樂生背一切生故。不時解脫唯一。愛念正受不畏煩惱不退法故。不樂生背一切生故。[*]勳禪五陰性。有漏及無漏緣四諦(以無漏散有漏如花散支提義言勳[*]也)。如是[4]廣說。無漏心[*]勳有漏心如花散支提。問已說三種正受彼云何得。答。
 
 離欲及受生  而得於淨禪
 穢污退及生  無漏唯離欲
 
[0930b20] 離欲及受生而得於淨禪者。淨初禪二時得離欲界欲及上地沒生梵天。問退時亦得。謂初禪離欲退得初禪退分善根。何故不說耶。答此中說一切淨。先不得而得。退時退分善根雖先不得而得。餘三種先成就(先失一得三今失三得一非先都無故非一切不得而得[*]也)。是故不說。頗淨初禪離欲得離欲捨退及受生亦如是耶。答有退分初禪。欲界離欲時得。梵天離欲時捨(梵天離欲時得勝分等故捨退分)。梵天離欲退時得。欲界離欲退時捨。上地沒生梵天[5]時得。梵天沒生欲界時捨。乃至無所有處亦如是非想非非想離欲得非生。得無上地故。穢污退及生者。味相應初禪退時得。謂初禪離欲欲界及梵天纏退。生得者。謂上地沒生欲界。及梵天如是。乃至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唯退得。無漏唯離欲者。無漏初禪離欲得。謂聖人離欲界欲。此說次第人。若依初禪超[*]昇離生亦得。乃至一切地亦如是。問此諸功德何等斷煩惱。答。
 
 無漏除煩惱  及正受中間
 一切定中間  相應於捨根
 
[0930c11] 無漏除煩惱者。無漏根本初禪八地煩惱對治。乃至無所有處二地煩惱對治。及正受中間者。正受中間名方便道。謂斷下地煩惱。乃至未離下地欲。不得根本正受。餘非對治。一切定中間相應於捨根者。一切方便道捨根相應。未得故不生歡悅。問如所說上地無身識。若上[6]地欲眼見耳聞身觸時。彼云何見聞觸耶。答梵世識現在前。問上地何故無此識耶。答前已說。上地覺觀非分故無此三識身。上地欲見欲聞欲觸。初禪識現在前則見聞觸。非欲界非修果故。問何時成就。答。
 
 隨識現在前  上地則成就
 捨則不成就  心力羸劣故
 
[0930c24] 乃至此識現在前。若眼識若耳識若身識。爾時成就。心羸劣不隱[7]沒無記故。是故剎那成就。從彼起已不隨轉。問已知善穢污正受得時及諸識成就。彼化心云何得一時得幾心。答。
 
 受生及離欲  得是諸化心
 二三及與四  亦五一時得
 
[0931a02] 有二因緣得化心。受生及離欲。或頓得二三四五受生者。上地沒生梵天。爾時得初禪[1]果二心。一欲界。二初禪。若生二禪得[2]三心。一欲界。二初禪。三即自地。生三禪得四心。下地三自地一。若生四禪得五心。下地四自地一。是說受生得。離欲者。離欲界欲得二心。如前說。初禪離欲得三心。二禪離欲得四心。三禪離欲得五心。是故說。或一剎那得化心而不斷。欲界離欲時最後無[*]閡道作四句。得而不斷者。謂初禪地初禪果化心(離欲界欲時得初禪果化心此心為初禪結[3]所縛故不斷)。斷而不得者。謂欲界第二第三第四禪果化心(三地化心是欲界法故為欲界煩惱縛離欲界欲縛斷初禪未離欲故不得也)。亦得亦斷者。謂欲界初禪果化心。不得不斷者。謂餘化心。乃至第三禪離欲隨義說。於此十四化心。欲界四色界十。彼欲界化心化作欲界化。色界化心化作色界化。自分故。彼化八種。生欲界化欲界化。自身及他身如是。色界生色界亦如是。欲界化四入。色界化二入。何以故。不化根故。是故化無心[4]一心一化或多。但一地也。住神足能令住。雖涅槃化隨轉。如尊者陀驃涅槃已化火燒身。尊者大迦葉全身久住。世尊化教化非分佛事竟故。般涅槃不留化。問為修慧化亦生慧耶。答亦生慧(退生得化心故是先離[5]欲所得修惠也魔天化心是生慧也)。如魔化為佛身。魔天女化身詣佛所。若化人所食之食。若彼化主本欲自養身者。彼食[6]現在。化主身中消也。若本不欲[7]養身者。則彼食但聚在化人處也。問成就幾種化心。答。
 
 或有二三四  五七及與九
 增三或亦五  如是成化心
 
[0931b03] 若生欲界欲愛盡。梵天愛未盡。[8]及生梵天於彼愛未盡。是成就二。若生第二禪於彼愛未盡。是成就三。若生第三禪於彼愛未盡。是成就四。若生第四禪是成就五。若生欲界及梵天。梵天愛盡二禪愛未盡。是亦成就五。若生二禪[9]二禪愛盡三禪愛未盡。是成就七。如是廣說(應說九及增三五第四禪愛盡生第三禪生第二禪更增三生初禪更增五也)。問若欲界化初禪果。及初禪地化初禪果有何差別。答色界界勝故勝。又欲界第二禪果。色界初禪果欲界去勝(能至二禪故言去勝)色界界勝。一切化皆如是說(離欲得化心及方便得化心各有十四種上地下生時[10]得先離欲所得十四[11]種)[12]。
 
雜阿毘曇心[*]論卷[13]第七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0-04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六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智品第六
 
[0916c08] 已說建立賢聖人。智今當說。
 
 若智性能了  明照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彼諸相今說
 
[0916c11] 若者若其事。智者決定義。了者分別也。明照者觀察也。一切有者極三有際。謂苦集諦。有者有性也。有無有者有盡也。涅槃者諸煩惱滅。此說滅諦。彼諸中亦示道諦相者。自性自然性。今說者顯示自性也。問何等為智。答。
 
 三智佛所說  最上第一覺
 [13]謂法智比智  [14]及世俗等智
 
[0916c19] 此三智攝一切智。法智者。若智境界欲界苦集滅道無漏智也。此初受法相故說法智。比智者。若智境界色無色界苦集滅道無漏智也。若此行法智轉。即此行隨轉。是比智以比類[15]智故說比智。等智者。若智境界一切法有漏智也。等者多受俗數。謂男女長短等。故說等智(等者眾事聚會義也)。
 
 苦集及滅道  二智從諦生
 是名[16]與四智  牟尼隨諦說
 
[0916c28] 此法智比智隨諦轉。世尊隨彼諦聲說。境界苦諦說苦智。境界集滅道諦說道智。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說
 盡無生智二  境界在四門
 
[0917a03]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說者。三智觀他心。以法智品為境界說法智。以比智品為境界說比智。以有漏心心法為境界說等智。盡無生智二者。盡智無生智是二智。謂法智比智。彼所[1]作究竟決定轉是盡智。不復當作。
 
[0917a08] 決定轉是無生智。問何諦境界。答境界在四門。謂彼緣四諦。問若世尊說三智。云何說十。答。
 
 對治及方便  自性行行緣
 已作因長養  是故說十智
 
[0917a13] 七因緣故說十智。謂對治方便自性行行緣已作因長養。彼對治者。法智比智是無漏智。欲界對治說法智。色無色界對治說比智法智。雖色無色界對治。而非一切亦非全種。是故不說。方便者。他心智亦[2]智心法。但彼方便欲知彼心故。自性者。等智多取俗數如前說。行者。苦智集智。此二智行不壞緣壞。一緣故。此二智共一緣。是故於彼緣無常行轉。是苦智亦應說無常。智以苦極增厭故名苦智[3]復次不共故苦行一向有漏緣。無常行者。若有漏三諦緣。若無漏有漏緣。空無我行者。若有漏一切法緣。若無漏有漏緣。是故苦智苦行[4]應作四句。或苦智非苦行者。謂苦智行餘行。或苦行非苦智者。謂苦智相應法。或苦智亦苦行者。謂苦智行苦行。或非苦智亦非苦行者。謂苦智行餘行諸相應法。如行已行當行亦如是。如苦行無常空無我亦如是。如苦智十二乃至道智亦如是。行緣者。[5]謂滅智道智。以彼智緣不壞行亦不壞。已作者。謂盡智。[6]所作已作故因長養者。謂無生智。因一切無漏智故。住不動身故。已說因緣建立十智。善等分別今當說。
 
 九智唯說善  一智三分別
 一見二非見  餘則有二種
 
[0917b08] 九智唯說善者。除等智餘九智說善愛果故。一[7]知三分別者。等智或善或不善[8]無記。一見者。他心智。是見分別性故。二非見者。盡智無生智。非見非分別性故。餘則有二種者。餘七智或見或非見。若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盡智無生智所不攝者是見。攝者非見。等智或見或非見。五見世俗正見。是見以捷疾故。疑愛恚慢無明相應慧非見。何以故。二使覆故。無明相應慧雖無二使。一能極覆非餘煩惱。何以故。非觀察方便故。不隱沒無記慧非見。不捷疾故。五識相應慧非見。非思量性故。
 
 學與無學六  二智說無學
 非學無學一  當知一三種
 
[0917b22] 學與無學六者。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或學或無學。若學人所得是學。若無學人所得是無學。二智說無學者。[9]盡智無生智是無學。離煩惱住故。非學非無學一者。謂等智是非學非無學。有漏故。當知一三種者。謂他心智或學或無學[10]非學非無學。若唯以學心心法為境界是學。若以無學心心法為境界是無學。若唯以有漏心心法為境界。是非學非無學。
 
 八智性不斷  二[*]知二種說
 有漏無漏一  一則說有漏
 
[0917c04] 八智性不斷者。除他心智及等智。餘八智不斷。離垢故。二智二種說者。他心智若有漏是修道斷。若無漏是不斷等智。若忍對治是見斷。若智對治是修斷。有漏無漏一者。他心智或有漏或無漏。以有漏心心法為境界是有漏。以無漏心心法為境界是無漏。一則說有漏者。等智一向有漏。煩惱住處故。當知八智不斷說無漏。
 
 四智有為緣  有常緣則一
 五智二境界  明智之所說
 
[0917c14] 四智有為緣者。謂他心智苦集道智有為緣。以陰為境界故。有常緣則一者。謂滅智無為緣。以涅槃為境界故。五智二境界者。謂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以三諦為境界是有為緣。以滅諦為境界是無為緣。等智亦以三諦為境界是有為緣。以數滅及虛空為境界是無為緣。
 
 法智應當知  是從六地起
 比智則九地  他心智在禪
 
[0917c23] 法智應當知是從六地起者。法智六地可得。自性得也。謂四禪未來中間非無色。無色不緣欲界故。比智則九地者。比智九地可得。謂未來中間四禪三無色。他心智在禪者。謂根本禪有他心智。是四支五支定果故。
 
 等智應當知  在於十一地
 [11]謂彼諸餘智  品品如前說
 
[0918a01] 等智應當知在於十一地者。等智在十一地。謂欲界未來中間四禪四無色。謂彼諸餘智品品如前說者。謂苦集滅道智盡智無生智。若法智品在六地如法智。若比智品在九地如比智。
 
 若說諸念處  一智當知後
 三則說一智  餘四明智[1]說
 
[0918a08] 若說諸念處一智當知後者。謂滅智是法念處。無為緣故。三則說一智者。謂他心智。他心心法緣故。是三念處。除身念處。餘四明智說者。謂餘八智是四念處。五陰緣故。
 
 一智欲界依  二界依有一
 二智三界依  餘六一或三
 
[0918a14] 一智欲界依者。法智唯欲界依。以法智隨生。或欲界四大造故。二界依有一者。他心智欲色界依。依色故。二智三界依者。比智等智三界依。餘六一或三者。苦智等六智。若法智品欲界依。比智品三界依(依者身之別名)。
 
 名則十六行  事或說十六
 離於十六行  除闇非無漏
 
[0918a21] 名則十六行者。謂無常苦空非我因集有緣滅[2]止妙出道正迹乘。眾緣所持故無常。逼迫故苦。我所見對治故空。我見[3]對治故非我。種子法故因。等起故集。相續故有。相成熟故緣。諸陰盡故滅。三[4]火息故[*]止。離內惱故妙。離外惱故出。趣向故道。巧便故正。等趣故迹。至究竟故乘。復次非究竟故無常。重擔故苦。內離人故空。不自在故非我。來方便故因。出生方便故集。增長故有。與依故緣。不相續離相續故滅。離三有為相故止。善故常故妙。第一休息故離邪徑對治故道。不正對治故正。登涅槃城故[5]足。一切有對治故乘。問事有幾行。答事或說十六。此名十六行。有說。事有七。謂苦行名四。事亦四。顛倒對治故。集行名四。事一。滅道亦如是。如是說者名十六事。亦十六[6]者善。問離十六行更有無漏慧耶。答離於十六行[7]餘闇非無漏。離十六行無有無漏慧。如契經說。我生已盡。此亦是苦。等行生盡。如言我斫木為誰斫謂斧斫此亦如是。問此諸智各有幾行。答。
 
 二智十六行  法智及比智
 如是行或非  是說為等智
 
[0918b14] 二智十六行法智及比智者。如所說十六行一切法智比智轉。如是行或非是說為等智[8]者。等智行十六行亦非十六行。十六行者。謂煖等善根。是十六行及餘不定聞思慧亦非者。如病如癰等行。是名為非。問若等智是十六行者。何故不說名苦智乃至道智。答壞境界故。無漏行不壞境界。別諦緣故。有漏行壞境界。有漏無常行三諦。緣空非我行一切法緣。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說
 若智知他心  如是行或非
 
[0918b25]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說者。苦智有四行。乃至道智亦如是。若智知他心如是行或非者。若無漏他心智是道四行。有漏智非自相境界故。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說有十四行  謂近於等故
 
[0918c02]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說有十四行者。盡智無生智十四行。除空無我行。問何故非空無我行耶。答謂近於等故。盡智無生智第一義而近等。空無我行第一義近第一。問彼諸行為誰能行。亦為他所行耶。為何等性。[9]答。
 
 謂慧行能行  亦為他所行
 餘有依二種  無依他所行
 
[0918c09] 謂慧行能行亦為他所行者。慧自性是行。能於彼爾炎中行無常等行。彼亦為無常等行所行餘有依二種者。除慧餘相應[10]等法是亦能行。有緣故。亦為他所行。他所緣故。非行非慧性故。無依他所行者。若彼不相應法。謂色無為心不相應行。是他所[11]行。非慧性故。非能行。無緣故。已說建立行。建立得今當說。
 
 謂初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四時各增一
 
[0918c18] 謂初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謂初苦法忍相應心。若未離欲成就一等智。若離欲成就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苦法智相應心。若未離欲成就三智。苦智法[12]智等智。若離欲成就他心智。四時各增一者。於上四時一一增苦比智。若未離欲四智法智比智苦智等智若離欲得他心智。集法智增集智。滅法智增滅智。道法智增道智忍中不得智。非智性故。集滅道比智不增智。以苦比智得名故。已說成就智。修今當說。
 
 若得修於智  謂在聖見道
 即彼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0919a01] 若得修於智謂在聖見道即彼當來修者。見道諸智現在修。即彼未來修。謂苦法智現在修。未來修苦法智非忍非餘智。如是乃至道法智。諸忍亦如是者。苦法忍現在修。即彼[1]未來修。非智非餘忍。一切忍亦如是。問何故見道唯修自分修道修自分及非自分耶。答彼初得種性故。見道初見諦故。唯修自分非餘。又不雜道故。捷疾故。不覺道故。
 
 於彼三心中  得修於等智
 當知最後心  或[2]修七或六
 
[0919a11] 於彼三心中得修於等智者。見道三心無間等邊修等智。謂苦集滅比智。若依禪未來超昇離生。彼修一地見道二地等智。謂禪未來及欲界。若依初禪[3]超[4]昇離生修二地見道三地等智。乃至第四禪修六地見道七地等智。問道比智邊何故不修等智耶。答邊非分故。諦無間等邊修故名無間等邊。無能修一切道及佛邊際而知一切苦集滅。復次世俗智於彼諦曾無間等故。修見道眷屬故。無間等邊等智是見道眷屬。道比智是修道。所以無色界不修。以無見道故。問法智何故不修。答諦無間不究竟故。若修者應說無間等中。若欲界者則四陰性以不定故。若色界者五陰性以定故(有定則有[5]定共色故[6]有色陰是以有五陰)智增故說修等智。若苦無間等邊有四事。欲界緣欲界苦。色界緣色無色界苦。集滅無間等邊亦如是。是不生法依隨信行隨法行故。彼隨信行隨法行成就而不現在前。或修七或六當知[7]最後心者。若離欲得道[8]比[9]智未來修七智。除等智盡智無生智。若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修非想非非想處對治道等智。非彼對治故不修。
 
 於彼上修道  十七無漏心
 當知修於七  增益根或六
 
[0919b06] 於彼上修道十七無漏心當知修於七者。若未離六種欲。從須陀洹果進九無礙道八解脫道修七智。此道禪未來攝故。無他心智盡智無生智。是無學故不修。餘七智必修。若世俗智離欲。彼現在修一等智。未來修七。若無漏者四法智。一一現在修未來七。增益根或六者。謂信解脫求見到。彼無礙道修六智非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非等智。[10]似見道故。非盡智。無生智無學故。若未離欲解脫道亦修此六若離欲修七智。是故說或[*]昇進得不動者。九無礙道修七智非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非等智。非第一有對治故。非無生智。未得故。八解脫道修八智亦得他心智故。第九解脫道修十智。是故說或。
 
 得不還果時  及離上七地
 [11]勳修諸神通  解脫修習八
 
[0919b22] 得阿那含果必得根本禪故修八智。除盡[12]智無生智及四禪三無色。此七地離欲時九解脫道修八智。若世俗道離欲時等智現在修未來八。若無漏道離欲者是[13]苦等六智一一現在修未來八。六智者。謂苦比智集滅道比智及滅道法智也[14]勳修禪一解脫道學修八智。無學修十智。神足他心智宿命通一解脫道亦修八智。根本禪攝故。天眼天耳解脫道無記故不修(上三通得時及後用時悉是解脫道解脫道悉是[15]善神足降伏眾生故餘二所見微遠故眼耳無此故無[16]記)。
 
 此諸無[17]礙道  及滅第一有
 即彼八解脫  當知修於七
 
[0919c05] 七地離欲無礙道。及[*]對修禪二無礙道。學諸通五無礙道([18]七地離欲及[19]熏修以一等智一無漏智為無礙道[20]二念故言[21]二[22]五通各有[23]一無礙[24]故[25]言五)修七智。除他心智。無礙道相違故。第一有離欲八解脫道修七智。除等智。非對治故。
 
 第一有離欲  無礙道修六
 上乘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0919c12] 第一有離欲無礙道修六者。第一有離欲九無礙道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一切方便道有漏無漏修八智。上乘應當知修習於下地者。若此地離欲即修此地無漏智及下地。謂初禪離欲即修初禪功德及未來。如是乃至第一有離欲。修一切地無漏功德。上對治名為上乘。
 
 無學初心中  修於一切地
 無學相似修  或苦[26]習比智
 
[0919c21] 無學初心中修於一切地者。無學初盡智相應心修九地功德。問修何等種無學功德。答謂無學相似修。若退法者修九地軟軟功德。乃至如來地修上上功德。問無學初心何智。答或苦集比智。或苦比智。或集比智。生緣故作如是念。我生已盡。此非想非非想處。四陰生緣最後盡故。已說修無漏功德。有漏今當說。
 
 盡智心[27]俱修  善有漏功德
 九地至一地  次第修亦減
 
[0920a02] 得阿羅漢果時。或修九地善有漏[1]功德。乃至[2]成一地。問何故九地乃至一地[3]也。答[4]謂生於欲界修九地有漏。若生第一有則修於一地。若生欲界得阿羅漢果。
 
[0920a06] 得盡智所修九地善根。若生初禪修八地。除欲界。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即修彼地善根。問何故於此處修三界善根。答一切縛解永蘇息故。如三等縛解。如降伏煩惱力士眾咸稱善。如王登祚解脫灌頂一切皆獻珍奇寶物。先雖得下地功德。以上地煩惱故智光不明。得阿羅漢果一切功德增修照明。修義擇品當廣說。問世尊說見智慧。為一為異耶。答。
 
 諸忍則非智  盡無生非見
 餘一切聖慧  當知三種性
 
[0920a17] 諸忍則非智者。八無間等忍非智。不決定故。自品對治疑得縛故。決定義是智義故。復次忍者希望求。智者希望息。復次忍是見非智性[5]智性。盡無生非見者。盡智無生智非見。息求故。中平故。背生死故。餘一切聖慧當知三種性者。除忍及盡智無生智。餘慧種能求故見決定[6]故智。問何者是。答學八智及無學等見。
 
 若善有漏智  在意則是見
 煩惱見是智  此及餘說慧
 
[0920a27] 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見。有說。非一切意識相應善有漏智是見性。謂從不思量識身所起故非見(五識次生意識此非見[7]也)。命終心非見。羸劣故。起作心非見。外向故。如是好謂初說(凡說得理者名如是[8]說)煩惱見是智者。若見自性。謂身見等。從思量生故說見。亦說智決定故。此及餘說慧者。此說若智若見及餘未說者。謂意識相應無記。除五見諸餘意地染污及一切五識相應。當知一切是慧。謂彼說未說者。若無記慧非見。不捷疾故。工巧慧雖捷疾而非見。求生所障故。染污前已說。五識相應慧非見。不分別故不捷疾故。一往故。問一一智幾智緣。答。
 
 法智及比智  觀察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境界於二智
 
[0920b12] 法智及比智觀察於九智者。法智緣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緣九智。除法智。問何故不展轉相緣。答下上境界故。法智緣下比智緣上。是故不展轉相緣。如二人同止。一人觀下一人觀上地空異觀故不相見面。若言不自緣如不自見面者不然。續觀故。因智及果智境界於二智者。苦集智緣有漏。他心智及等智苦集諦所攝故。
 
 道智緣九智  解脫智無緣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說
 
[0920b22] 道智緣九智者。道智緣九智。除等智餘九。智緣道諦所攝故。解脫智無緣者。滅智不緣。智緣無為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說者。餘四智。他心智等智盡智無生智緣十智。問如前說若欲界對治是法智。雖色無色界對治非一切亦非[9]全。何等法智為色無色界[10]對治。答。
 
 謂彼滅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三界對治  非欲界比智
 
[0920c01] 謂彼滅及道法智之所行是三界對治者。[11]有修道滅法智道法智。是三界修道所斷對治。彼於欲界極見過患。思惟欲界行滅及對治。得離三界欲。問何故非苦[12]集法智。答下劣上勝故。非觀劣能離勝處欲。滅道俱勝。是故觀此滅三界欲。復次若緣欲界離色無色界者。是為異厭異不樂異解脫。此則不然。問頗比智離欲界[*]也。答非欲界比智無比智。欲界對治自事未究竟故。如王降伏自界怨已然後伏他。法智亦如是。無有比智先滅色無色界後滅欲界也。又法智[13]是極利智。尚滅不善。況無記[14]也問神通幾智性。答。
 
 神足天眼耳  是說一等智
 或六智宿命  五說他心智
 
[0920c15] 神足天眼耳是說一等智者。神足天眼天耳一等智。無漏智不以此行。神足者。種種示現。天耳通是天耳識相應慧。生死通是天眼識相應慧。[15]神足餘品當說。天耳方便思惟大聲。彼方便漸增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天耳。隨聲遠近一切悉聞。天眼方便思惟明相。彼方便漸增於眼周圓。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天眼。處於一方遍覩十方。一切悉見而非一時。或六[16]智宿命者。尊者瞿沙說。六智非他心智。緣現在故。非滅智。緣無為故。非盡智無生智。非見性故。阿毘曇者說。一等智緣眾生名[17]姓等故。方便者。或於自身或於他身。於是處方便即於是處究竟。或復餘也。聲聞緣覺從前身起乃至究竟隨其所欲。唯有如來隨意自在。若前若後隨所[18]聞見皆悉憶念五說他心智者。五智知他心。謂法智知他法智品心心法自分境界故。比智亦如是。道智知他無漏心心法。等智知他世俗心心法。他心智五也。方便者。或從自身或從自心取其相貌。如是相身有如是相心。以是方便善根漸增。乃至知他心心法。是名成就於色方便及自[1]心起至成就時。不緣色及自心。離於行緣知他心智根[2]地。人度不知根度者。軟不知中上根。謂乃至第四禪地軟知下地軟。無漏非餘。有漏者知有漏不知無漏。地度者初禪不知二禪。人度者學人不知無學人。是故佛心心法非一切他心智境界一切他心智事境界自相境界心心法境界現在境界[3]他境界。除見道是修道得[4]故空無相不相應盡智無生智不攝離無[*]礙道。問神通云何如說而生為異[*]也。答或有說。如說而生。如世尊先說神足。是故前生。乃至後說生死智。是故後生。尊者瞿沙說。謂欲界處起神通如說而生。若色界則異此。修行者聞說色界天而不見。欲見故起天眼。見而不能往故起神足。往而不聞說故起天耳。雖聞而不知心云何[5]往故起他心智。知他心而不自知先所從來故起宿命智。如是說者。神通無有次第正受。亦無超越正受。亦無順正受。亦無逆正受。當知神通解脫道所攝。非無礙道。問力無所畏一一幾智性。答。
 
 處非處智力  及第一無畏
 此是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0921a29] 處非處智力及第一無畏此是佛十智者。處非處力及初無畏。此十智性普境界故。問餘力無畏何智性[*]也。答餘此中差別。處非處力差別有餘力。初無畏差別有餘無畏。世尊觀受化者希望故。建立多種。問何故世尊自說功德[*]也。答為求佛道者修念佛三昧故。復次於等解脫現差別故。樂說辯才故。無盡無滯無缺。乃至降伏醉象等中有疑者不知誰力。為彼故顯示自力故。復次為受化者說實功德。不過量故。離非大人法故。
 
 淨業有愛果  不淨果不愛
 此說為是處  異則說非處
 [6]應當如是知  是處非處力
 
[0921b13] 淨業有愛果不[7]淨[8]不愛果此說為是處者。因果決定彼無障礙智。知此是彼決定因。謂淨業有愛果不淨業不愛果。猶如外種因果隨類。異則說非處者。與是相違名非處。應當如是知[*]是處非處力者。等起容受義。是處義也。與是相違名非處義也。不伏不屈故。無勝無動故。說力。
 
 彼十智自性  在於十一地
 決定說如來  謂閻浮提依
 
[0921b22] 彼十智自性者。如前說。普境界故。十智自性緣一切法。是十六行或離行。四念處三正受三根相應。在於十一地者。謂欲界四禪未來中間四無色。決定說如來者。說建立如來力。非聲聞緣覺。以如來除二種無知故。謂染污不染污。是故佛智不為非智所屈。是無學及非學非無學非是學。聲聞緣覺[9]雖除染污。不除不染污。如來除二種疑。使處疑[10]處非處疑。謂閻浮提依者。謂閻浮提身現在前非餘。餘方無佛出世故。閻浮提人利根易覺。是故佛閻浮提出世非餘。
 
 第二力八智  於彼事業轉
 及法受煩惱  餘則如前說
 
[0921c06] 第二力八智者。自業智力八智。除滅智道智。無漏緣故。是故說八。行或離行。空無願相應。問何緣。答於彼事業轉及法受煩惱。彼事者是業果。[11]身口業及思是業。法受者有四法受。有法受現世樂後世樂。如是比。煩惱者是業因。於此轉緣此起。餘則如前說者。餘如處非處力說。
 
 諸禪及背捨  正受三摩提
 第三力迴轉  九智餘如前
 
[0921c15] 諸禪及背捨正[12]受三摩提第三力迴轉者。禪者四禪。背捨者八背捨。正受者。無想定滅盡定及四無色。三摩提者。空無相無願。第三力者。於此禪背捨正受三摩提中轉緣此起。問此力何性。答九智性。除滅智。及滅四行無相三昧無為緣故。餘如前者。餘如自業智力說。
 
 於上下諸根  第四力迴轉
 第五說解力  第六於界緣
 
[0921c24] 於上下諸根者。上者勝下者劣。根者[13]主。第四力者。上下諸根力也。迴轉者緣也。謂緣三諦。從緣根方便起故說上下諸根力如他心智。第五說解力者。解者欲也。彼亦二種。有勝有劣。勝者善欲劣者惡欲。復次欲道及道果者勝。欲生死者劣此亦緣三諦。從欲方便起故說欲力。第六於界緣者。界者自性也。有二種如[1]前說。
 
 於彼種種趣  第七力迴轉
 當知已說四  餘皆如前說
 
[0922a05] 於彼種種趣第七力迴轉者。趣者道也。彼亦種種。向地獄乃至涅槃。彼緣[2]趣及眾具故名趣力。當知已說四餘皆如前說者。已說根解界趣力。餘因緣當知如禪背捨正受三昧說或有說。趣智力是十智性。
 
 知宿命有行  是說第八力
 謂禪有煩惱  餘則如前說
 
[0922a12] 知宿命有行是說第八力者。宿命力於宿命所[3]受若所行所受。種種悉知。彼所行者謂中陰。所受者謂本有。以本有有所受。若剎利若婆羅門。如是[4]比悉知。是宿命力。說一智。謂宿命[*]智有二種。謂曾得今得。上中下說三地。建立說四。軟中上曾得今得說六地。曾得今得說八。[5]下[*]下至上上說九地。及[*]下中上分別說十二。[*]下[*]下等曾得今得說十八地。[*]下中上曾得今得說二十四地。[*]下[*]下等分別說三十六地。[*]下[*]下等曾得今得說七十二。此總說一宿命智。謂禪者。根本禪非眷屬。非無色無神通所依三摩提故。四[6]支五[*]支所攝三摩提神通所依。唯禪非餘。若依彼禪得宿命通。即知彼禪及下地。若依初禪得神通。知初禪及中間。同[7]一地故。有煩惱者。前已說。是等智是故無無漏事是法念處。餘則如前說者。如趣智力說。
 
 第九力當知  遠離於所緣
 命[8]終及受生  行於眾生數
 
[0922b02] 第九力當知遠離於所緣者。生死智力除緣。餘如宿命智說。聲聞不方便見千世界。方便者見二千世界。緣覺不方便見[9]二千世界。方便見三千世界。佛不方便見三千世界。方便見無量無邊億百千三千世界。問何緣。答命終及受生行於眾生數。彼緣色入。如所說隨業[10]受法如實[*]智。當知彼說眷屬。生死智此則內法。
 
 第十力十智  或六一切地
 示現力明通  餘皆如前說
 
[0922b12] 第十力十智或六者。若說漏盡人所得為漏盡智者。彼說十智性。若以漏盡緣故為漏盡智者。彼說六智。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一切地者。漏盡智在十一地。攝受生故。示現力明通者。彼漏盡智說名示現。謂教[11]誡示現。令彼歡喜不傾動故說力。永離無明故說明。通種性故說通。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說通明力。非示現。問此非[12]非學非無學耶。何故契經說。三明一向無學。答無學身中得故。導第一義明故。問六通何故三通[13]建立明。非餘耶。答三種愚對治故。彼初明滅前際愚。第[14]二滅後際愚。第三滅真諦愚。導三解脫門故。六通中二通是示現非明。謂神足他心智。二是明非示現。謂宿命智及生死智。漏盡通俱有。天耳通俱無。餘皆如前說者。餘所未說者因緣如前說。已說力。無畏今當說。
 
 初則如初力  第二如第十
 餘二如二七  是名無畏安
 
[0922c01] 初則如初力者。言我等正覺此初無畏。即處非處力。第二如第十者。言我諸漏已盡。此即漏盡力。餘二如二七是名無畏安者。言我為諸弟子說障道法。[15]彼言不障道者。無此畏也。此即自業智力。言我為諸弟子說道是賢聖出離。言不出離者。無此畏也。當知此即趣力。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答制善星及婆羅婆誹謗故說此契經。善星言。沙門瞿曇無過人法。為制彼故說前二無畏。婆羅婆言。沙門釋種子法我悉知見。為制彼故說後二無畏。復次前二無畏是說自安。後二無畏是說安他。不屈伏義是無畏義。離恐怖故。問力無畏何差別。答有說。無差別。又說。智是力。智光普照是無畏。安住是力。勇猛是無畏。智無盡是力。[16]辯無盡是無畏。如是等。復次一一力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此十四法。又三不共念處及大悲。是佛十八不共法。不共一切聲聞緣覺[17]故不共。念處及大悲是慧性。問無諍何地云何行何處現在前。何緣何等人起何等自性[*]也。答。
 
 第四禪有垢  無諍三方依
 緣欲未生惱  依不動智慧
 
[0922c23] 第四禪者。無諍在第四禪非餘。普境界故。於一切依最勝故。是有垢離聖行故。無諍者。煩惱相違故。三方依者。三方現在前非餘。說力所起故。緣欲未生惱者。緣欲界未來煩惱。謂貪恚癡慢自相煩惱非總相。總相是普境界。是故得四念處捨根相應。依不動者。[18]依離煩惱身得[*]故三昧力故。唯不動法者所能起非餘。智慧者。是智慧[1]自性也。彼阿羅漢不行五因緣故。則能令彼不起煩惱。謂正威儀及正說分別應受不應受觀察住處及觀察人。正威儀者。於一方正身坐。若有人來即觀其心。觀察彼心何等威儀令不起結。若此威儀令彼不起。即時便住如是威儀。[2]正說者。若有人來即觀其心。[3]若說而起[4]彼結則不[5]為說。[6]不[7]說而[8]起則便[*]為說。分別應受不應受者。他施眾具即觀察之。若受其施而起彼結。雖須不受。不受而起雖不須而受。觀[9]察住處者。若住此處而起彼結。雖眾具豐足則便捨去。觀察人者。先觀察人然後入里。若舍若巷有起結者則便不入。云何於彼復作惡緣。為攝他故作是思惟。我於往昔煩惱身時。彼等於我起煩惱故受不愛果。況今離欲。當作方便令彼於我必不起惱。佛及波羅蜜諸聲聞等。得無諍滿而不數入(為令眾生因惱得度故有時不入無諍三昧[10]也)。
 
 所謂妙願智  遠離彼境界
 於彼最後得  六智自在性
 
[0923a20] 所謂妙願智遠離[11]境界者。妙願智亦在第四禪。是有漏依。三方不動者[12]所得。是智惠性緣一切法。普境界故。無色依者[13](上云無色依者此依是[14]津膩義謂欲色界是無色界氣分故名[15]為依此釋願智因依果[16]知無色界[17]也)。觀行差別如田夫。是故說四念處。如[18]願而知故說。願智欲知[19]而知是其義。於彼最後得者。若起彼智時。謂欲界善心次第初禪現在前。如是次第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逆次第乃至欲界善心。復順次第乃至第四禪現在前。[20]彼復於第四禪從軟至中從中至增。於彼增上第四禪後起願智。六智自在性者。此智六種自性。謂三無礙智除辭無礙。又無諍智後邊智及妙願智。此智三因緣故起。攝他故。攝教法故。覺世間安不安[21]故。
 
 義辯漏無漏  在於一切地
 佛說為方便  餘則如前說
 
[0923b07] 義辯漏無漏者。此辯十智性。以一切法第一義故。有說。六智性。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以滅諦最第一義故。是故說行念處三昧緣。在於一切地者。此辯在十一地。自性得故。佛說為方便者。義辯以佛所說為方便。若先無佛說則無能起者。不知義故。餘則如前說者。餘所未說者。如願智說。
 
 所謂為應辯  境界道及說
 因明論方便  或三餘如前
 
[0923b16] 所謂為應辯境界道及說者。應辯緣道及言說。是故九智自性除滅智有十二行。因明論方便者。此辯不以因明論為方便。則無能起者。不知應不應故。是故說阿毘曇為方便。以因明論無如阿毘曇者。以智具足故。或三者。此辯三[22]智性。謂辯及願智最後智。[23]有說。知一切法第一義。[24]彼亦義辯。餘如前者。餘所未說者。如義辯說。
 
 法辯緣施設  在於五地中
 以數為方便  餘如無諍說
 
[0923b26] 法辯緣施設者。法辯緣名分齊。在於五地中者。謂欲界及四禪。非上地。以無色界不緣名及下地。非分故。以數為方便者。法辯以數論為方便。餘如無諍說者。餘所未說者。如前無諍說。
 
 聲明論方便  是則為辭辯
 境界於言說  二地餘如前
 
[0923c04] 聲明論方便是則為辭辯者。辭辯以聲明論為方便。若先不習聲明論。則不能起離種子故。境界於言說者。此辯緣言說。是故是身念處。二地者。欲界及初禪。非上地。離覺觀故。餘如前說者[25]如法辯說。問辯云何。如說生耶為異耶。答有說。如說生。謂先於法起名巧便。知名未知義故次第起義辯。雖知義不知辭故次起辭辯。知辭[26]辯已不能連注說故次起應辯。又說。先起義辯。知義不知名故次起法辯。知名不知辭故次起辭辯。知辭不能連注說故次起應辯。應辯如前說。又說。名隨說轉。是故先起辭辯後起法辯。義依名轉。是故次起義辯。此三辯導應辯。問此辯云何。為一一得[*]也。答不然。若得一則具四。如四聖種一時得。此亦如是[27]。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六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0-04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五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賢聖品第五
 
[0907c24] 已說諸煩惱。修行今當說。
 
 初則名始業  次則已習行
 思惟已度者  當知第三種
 
[0907c27] 三種修行。謂始業已習行思惟已度。始業者。不淨轉。未曾得境界意解思惟分。已習行者。受自相念處轉。未曾得決定分善根。此上當知思惟已度。以此上一乘道故。復次不淨觀亦三種修行。謂從足指起乃至頂。[1]除去皮血肉意解思惟。是名始業。於此骨[2]瑣不作想生周遍大地。又觀骨[*]瑣不作想。彼骨[*]瑣展轉相對大風飄摶消為雪聚。是名已習行。略觀骨[*]瑣還至自身。於其所緣清淨寂靜唯觀一色。是名思惟已度。如是乃至略境界。當知善根漸增。當知一切餘方便善根亦如是。已說修行。餘今當說。
 
 若此煩惱怖  遠離諸賢聖
 如實正具足  方便應善聽
 
[0908a12] 若者。若種若方便若分別。此者。次第說示煩惱煩惱者。熱惱故。亦離一切有漏。但煩惱過如毒飯。是故說離煩惱眾恐怖本者。起種種業種種生。遠離者。數滅滅。賢聖者。正定聚。謂七人及真實凡夫。如實正具足者。謂住真實道。方便應善聽者。彼方便道當一心聽。方便者。一切善法方便。向解脫行施等起非唯道。三苦所逼迫世間不能覺。欲令修定故。
 
 始於自身分  繫縛心令定
 欲縛於識足  為盡智慧怨
 
[0908a22] 始者。先也。自[3]身分者。自身中一處也。若眉間鼻端及足指。繫縛者。安立緣中令不散。何所安立。謂自心定力故起智慧。問何故。答欲縛於識足。心流轉不住故縛一緣中。一心故知真實不亂。問何故縛一緣中。答為盡智慧怨。智慧怨者。謂諸煩惱彼應斷。雖觀他身如觀死尸。契經說。以彼遠因故。此說近因觀。又隨順一切度門故。謂觀白骨身分隨順三度門。觀死尸唯隨順一不淨度門。三度門者。謂不淨觀安般念界方便觀。彼貪欲者以不淨觀度。[4]覺觀者以安般念度。見行者以界方便觀度。如師所授隨樂修行。不淨觀安般念。契經[5]品廣說。界方便觀今當說。[6]此以愚夫不正思惟障蔽慧眼。不觀真實緣起之法。宿業煩惱種無量法。積聚五陰起積聚想。以愚惑故。於緣起所作中。計我作等諸邪見縛。或時修行近善知識。得聞正法起正思惟已。能於[7]自身界方便。觀此身種種自性種[8]種業種種相。謂地等六界。彼地界為水界潤故不相離。水界為地界持故不流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壞。風界動搖故得增長。空界空故食等入出。識界合故有所造作。又觀此身從足至頂種種不淨穢惡充滿。觀察此色猶如猛風飄散積沙。於無色法先後相續異分觀察。如是觀者。得空解脫門種子。於彼生死厭離不樂。得無願解脫門種子。於生死不樂已正[9]向涅槃。得無相解脫門種子。若於此得不作想覺已。觀一切有為皆悉散壞。是名界方便滿。問如是觀已復云何。答。
 
 是方便於身  真實相決定
 諸受及自心  法亦如是觀
 
[0908b24] 彼修行者不淨觀安般念界方便觀。一一住已。身受心法各觀真實。真實者不顛倒。相者二種。謂自相及共相。色相是身。自相四種。及所造隨覺相是受自相。識相是心目相。法念處有種種法種種各異相。隨知是想相。為作是思相。如是比。共相後[10]當說。問此念處如大地建立應說一。有漏無漏分別應說二。軟中上分別應說三。即此有漏無漏分別應說六。身等有漏無漏分別應說八。九品分別應說九。身等若內若外若內外分別應說十二。九品有漏無漏分別應說十八。身等軟中上有漏無漏分別應說二十四。身等若內若外若內外若厭離若不樂若觀察分別應說三十六。身等九品有漏無漏分別應說七十二。若念念分別應說無量。何故說四念處耶。答四倒四[11]念四識住及陰。以四種修所治故。說四種隨修法。彼治不淨淨想顛倒故說身念處。治苦樂想顛倒故說受念處。治無常常想顛倒故說心念處。治無我我想顛倒故說法念處。如是餘種隨所應說。問此念處云何滿。答以二因緣滿。謂壞境界及善根增。壞境界者。以極微剎那壞境界隨其義。善根增者。謂依軟善根中依中增。是名為滿。問何故前說身念處。後乃至法念處耶。答起隨順故。世尊說三種隨順。起隨順。說隨順。無間等隨順。起隨順者。謂念處及禪。無色修行者。前起身念處乃至後起法念處。是故世尊前說身念處乃至法念處。當知禪無色亦如是。說隨順者。正斷如意足根力覺道[12]枝乘。一剎那起精進具四正斷說易故。已生惡不善法方便令斷。乃至已生善法方便[13]令住。如是廣說。如是正斷。以所作故說四正斷。非[14]自性故。無間等隨順者。說真諦修行者先入苦無間等故。是故前說。[15]廣說如是。問何故修行者先起身念處乃至法念處耶。答麁故。五陰何者麁。謂四種及所造。是故先觀受。雖非色以行麁故次說。謂手足等痛受則隨轉。雖想行陰麁非識。而與涅槃合施設。法念處故彼最細。是故先觀心後觀法。雖一切悉是法。此於法想滿故建立。是故說一法念處非餘。如界品中說。法入此中亦爾(想滿者於聲是想於義是[1]名滿)。問幾種念處。答。
 
 三種說念處  自性及與共
 亦說名為緣  聞等慧亦然
 
[0909a10] 三種說念處自性及與共亦說名為緣者。三種念處。謂自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自性念處者。說不顛倒[2]惠。何以故。如說順身[3]觀身觀者。是[*]惠念者所作事。不忘授緣故。除自性過故說念處。共念處者。與正慧一果法。如世尊說。比丘善法積聚。謂四念處。是為正說。緣念處者。一切法如所說。比丘一切法說四念處。是為正說也攝受具故。及略緣故。共念處斷煩惱非餘。自性念處雖有略境界。彼具不足故。攝受具道斷煩惱。緣念處雖攝眾具。然境界普散故。略境界道斷煩惱。問唯此念處三種。餘亦然[4]耶。答聞等慧亦然。餘亦三種。謂聞思修。聞者常於名處起。從師受契經律阿毘曇思者或思處起。或離思。修者一向離名起。如三人學浮。一始學二半學三善學。始學者近岸。半學者或近或離。善學者離岸。初人者譬聞慧。第二者譬思慧第三者譬修慧。修慧能斷煩惱永離名故。及正定故。謂二種無義者不然。[5]何故。趣修慧故。修慧者具四念處。身受心法。彼法念處斷煩惱非餘。總境界故。非餘。事境界故。[6]起法念處故亦非無義。法念處二種。壞緣不壞緣。若慧緣色是身念處。若緣受是受念處。若緣心是心念處。若緣想行及無為是不壞緣。法念處餘今當說。
 
 入法中總觀  得法真實相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0909b08] 入法中總觀得法真實相者。修行者入不壞緣法念處。修一一念處。遍觀一切法自相共相已。入壞緣法念處。色[7]受緣念處色[8]想緣色行緣色識緣。如是三四五陰緣。是法念處。成一切身受心法念處。一覺總觀度此云何。此四是無常空無我非樂。以無常等行總觀一切有漏法。彼念念滅故無常。離常等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實逼迫故苦。
 
 從是名為煖  於法覺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觀察四聖諦
 
[0909b18] 從是名為煖於法覺而生者。彼修行者於壞緣法念處次第生善根名為煖。問幾行何境界。答十六行等起觀察四聖諦。彼煖法行苦諦等十六行。[9]彼苦聖諦四行。乃至道聖諦四行。行義智品當廣說。彼煖法生。緣三諦法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四。自分非不自分。緣滅諦法念處現在修即此未來修。非初離陰觀得修緣陰道。一行現在修未來四。緣三諦增進四念處。一一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十六。緣滅諦增進法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十六。修未[10]增善根。修自分行[11]曾善根。現在修修自分不自分行。煖法是慧[12]自[13]在隨轉法則五陰性。煖者生聖智火故。煖為種故說煖法。
 
 是法增長已  生頂及於忍
 得世第一法  依於一剎那
 
[0909c06] 是法增長已生頂及於忍者。修行者正方便正憶念增長。得隨順善業眾具故。煖法得增長。次生善根名為頂。緣四聖諦行十六行。彼頂法緣四諦緣滅諦增進法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十六。緣三諦增進四。念處一一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十六。此善根亦慧性隨轉法五陰性。頂法者在煖上故曰頂。劣於忍名為下。或時世尊說。信如為波羅延說。或說慧如為諸年少比丘說受事。於此頂退名頂[14]退名頂墮。煖亦應有墮但不說。頂墮者以多憂惱故有。三處起大憂惱如失大寶。謂非想非非想離欲退離欲界欲。及頂法[15]退者名不成就性。彼修行者於此正方便成就頂善根。增進生諦順忍。緣四諦行十六行。初忍及增進法念處現在修未來四。一行現在修未來十六。忍者於四聖諦堪忍欲樂。煖頂亦堪忍者不然。忍不退故。違惡趣故。近聖道故。是故說諦順忍非煖頂。問忍增長生何善根。答得世第一法依於一剎那。謂增上忍次第緣生。凡夫所得最勝善根。名世間第一法。此亦五陰性。彼有漏故名世間。勝煖等故說第一。此亦凡夫所修最上功德。一剎那不住故。似見道故。煖頂忍相續故。有說。彼[16]慧修一切總觀法念處。次第生決定分世間行善根。彼建立九品彼軟軟軟中軟上名煖法。中軟中中名頂法。中上上軟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間第一法。若觀陰無常等善根名煖法。觀三寶功德名頂法。觀察聖諦名忍法。觀苦聖諦次第聖道名世間第一法。彼得煖法已。若退捨若命終捨若度界地捨。亦起無間業斷善根生惡趣中。緣此福故要得涅槃。頂法退亦如是。唯除斷善根。忍則不退。有命終捨及度界地捨。不作無間業不斷善根不墮惡趣。以忍大力故。如師子王群獸遠避。忍力如是。一切惡心非數滅亦如大王之所住處。人天惡行心皆柔軟。問世間第一法何緣幾行。答。
 
 下苦有四行  說攝依六地
 忍法亦如是  謂餘或依七
 
[0910a16] 下苦有四行者。欲界苦說[1]下。彼世間第一法所緣。無常苦空。無我行轉非餘。似見道故。有二種修行者。愛行及見行。愛行有二種。我慢行及懈怠增。見行亦二種。我及我所計著。我慢者。修無常行世間第一法。懈怠增者。修苦行。我行計著者。修非我行。我所計著者。修空行。問幾地所攝。答謂攝依六地。未來中間根本四禪。非欲界。無定故。非無色界。無見道故。問餘決定[2]分善根幾地攝。答忍法亦如是。謂忍六地攝。如世間第一法。謂餘或依七[3]者。煖頂亦六地。尊者瞿沙。欲令欲[4]界亦有。問已說決定分次第起。聖道次第起復云何。答。
 
 世間第一法  次生苦法忍
 忍次生於智  俱觀於[5]下苦
 
[0910b02] 世間第一法次生苦法忍者。世間第一法次第生苦法忍。欲界見苦斷十使對治。是則初無漏無[6]礙道。復次世間第一法次第不作不向不行。捨邪業邪趣邪見。邪業者五無間業。邪趣者惡趣。邪見者五見。又世間第一法分苦法忍作五種定。謂地定行定緣定剎那定次第緣定。地定者。若此地世間第一法。即此地苦法忍。行定者。若此行世間第一法。即此行苦法忍。緣定者。必同緣故。剎那定者。若此剎那背。即此剎那生。次第緣定者。世間第一法次第必生苦法忍。增上忍分作三種定。除剎那及次第緣。以是故緣苦忍。後得超[7]昇離生。彼思惟欲界苦及色無色界苦乃至色無色界行對治。是名下忍。彼復思惟欲界苦乃至欲界行對治。捨色無色界行對治。[8]是中忍。彼一一諦觀察捨還。乃至欲界苦相續修。然後復捨。相續乃至欲界苦一剎那思惟。是增上忍。然後生世間第一法。忍次生於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脫道自性。問此忍智何緣。答俱[9]觀於下苦。下苦是欲界苦。彼[10]苦俱觀。
 
 謂色無色苦  集滅道亦然
 此法無間等  [11]說是十六心
 
[0910b25] 謂色無色苦者。色無色界苦亦如是。苦比忍無[*]礙道。苦比智解脫道。集滅道亦然者。集滅道諦亦以二忍為無[*]礙道。二智為解脫道。此法無間等是說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頃為法無間等。無間等是見義。此十五心頃是見道。最後一心是修道。問何故三諦忍及智見道攝。道諦最後心修道攝耶。答修十六行道故。道比智相應修十六行。非見道修十六行道比智相續故。果道所攝。謂不應者不然。如盡智成者此則成。若此非分者無學道亦非分。略說三地。見地修地無學地。於此諸地建立人。如[12]是義今當說。
 
 隨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隨信行鈍見  當知亦在中
 
[0910c10] 隨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見道十五心人。若利根說隨法行。隨法行故說隨法行。不從他信故。隨信行鈍見當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鈍根者說隨信行。信他得度故。隨信行者少觀察。隨法行者多觀察。
 
 隨信隨法行  若具煩惱縛
 乃至五種斷  當知向始果
 
[0910c17] 此隨信隨法行人。若具煩惱縛。若一二三四五種斷名向須陀洹果。煩惱上上等分別故立九品。彼若凡夫時未曾斷一品名具縛。若斷一品名不具縛。若斷五品超[*]昇離生。欲[13]界見苦斷五品斷苦法智得解脫證。乃至見道斷五品斷道法智得解脫證。欲界修道斷五品斷斯陀[14]含果得解脫證。
 
 六斷乃至八  是向第二果
 離欲至八地  是則第三向
 
[0910c26] 六盡乃至八是向第二果者。此隨信行隨法行者。若已六七八品斷。此說向斯陀[*]含果。離欲至八地是則第三向者。此隨信行隨法行者。若離欲乃至無所有處盡。彼俱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於果
 軟見信解脫  利見名見到
 
[0911a04]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於果者。第十六心名道比智相應彼起俱說住果。若須陀洹若斯陀[*]含若阿那[*]含。軟見[1]信解脫者。若軟見[2]入見道名隨信行。彼住三果時名信解脫。利見名見到者。若利根入見道名隨法行。彼住三果時名見到。見到信根勝信解脫。但以慧所[3]勳故說見到。
 
 非事諸煩惱  謂彼一切盡
 乃至未進行  是名須陀洹
 
[0911a13] 若見道斷八十八結盡。是須陀洹果。乃至未[4]集行。是名住須陀洹果。若方便斷上上種。是名向斯陀[*]含果。即此種乃至五品斷超[*]昇離生道比智起名須陀洹。非向斯陀含。以向彼果道。未一念現在前故。問斷眾多煩惱。何故世尊說三結盡耶。答十使是根本。五見疑愛恚慢無明。彼見道斷六。五見及疑。彼見道斷六使永盡。彼三轉三隨轉。彼身見是轉。邊見是隨轉。戒取是轉。見取是隨轉。疑是轉。邪見是隨轉。已說轉。當知已說隨轉。是故世尊說。三結盡是須陀洹。復次此諸煩惱。或一種二種四種。已說身見當知已說一種。已說戒取當知已說二種。已說疑當知已說四種。如是一切遍不一切遍有漏緣無漏緣盡當知。此結已盡已知。乃至阿羅漢。猶有[5]相似隨轉故。
 
 未盡修道種  受生生死七
 當知彼所說  極滿須陀洹
 
[0911b02] 彼須陀洹修道種未盡。彼極滿當知七有。七生人間中陰生陰及欲界天。此總說七有。不過七故。如七葉樹。問何故說七有。不增不減耶。答如七步蛇所螫。四大力故至七步。毒力故不至八。如是業力故七生。道力故不至八。彼住增上忍時。除欲界七生。餘一切生。得非數滅至竟不現在前。若人間超[*]昇離生人間滿七天上者還天上滿。中間聖道雖現在前。業力持故不般涅槃。問若滿七生。佛不出世。彼云何得阿羅漢果。答有說。在家得阿羅漢果。得果已不住家。又說。即彼形自出家。成就不壞淨故。希望具足故。見惡行過故。是故須陀洹法不墮惡趣。又佛種性中生故。智火明淨故。見境界過故。止觀具足故。聖道藥所[*]勳故。如王[6]大子。如內火增人。如巧便魚。是故須陀洹不墮惡趣。凡夫雖不墮惡趣。以少及不定故[7]不說。住正定聚故說定。必得涅槃故說趣正覺。七有者如前說。住者中陰。生者生陰。故說住生。更不受餘生故名住苦邊。不必一切須陀洹滿七有也。
 
 若斷三四種  成就彼對治
 餘二生三生  是[8]說名家家
 
[0911b24] 三因緣故建立家家。謂煩惱斷成就根及受生。煩惱斷者。欲界修道斷煩惱。三品四品斷無有[9]五品斷名家家。若能斷五品者。勢力故必斷六品成斯陀[*]含。非第六品力能障令不至果。成就根者。得彼對治無漏諸根。受生者。或更受欲界。餘二生三生。若三因緣一一不具非家家。有二種家家。若天若人。天家家者。謂欲界[10]天。或受二生三生。或受一天處種類身。或二或三。人家家者。謂人間身。或一天下或二或三。或一家或二或三。問家家有何義。答從家至家而般涅槃故曰家家。須陀洹勝[11]者名家家。
 
 六品煩惱斷  見道斷一切
 是說斯陀[*]含  謂彼未進行
 
[0911c09] 若欲界修道斷上三品中三品。及見道斷一切盡住果未進行。名斯陀[*]含。問斯陀[*]含有何義。答於此[12]命終生欲界天。一來人間而般涅槃。
 
 若七八品斷  成就對治根
 餘則受一生  是名一種子
 
[0911c15] 若欲界修道[13]斷七品八品。及見道斷一切盡。得彼對治無漏根。欲界餘一生名一種子。三因緣一一不具非一種子。若天一種子受天一身而般涅槃。人間亦爾。餘一生種子故說一種子。問何故八品斷名一種子。五品斷不名家家耶。答正使六品斷為家家者猶生欲界。是[14]故欲界業煩惱不為障[*]礙。一種子九品盡生色界。是故欲界業煩惱極作障[*]礙。以是故說三處眾生業極作惱亂。三處後當說。一種子[15]者是上斯陀[*]含。
 
 九品盡不還  當知有多種
 或五及七八  或復說眾多
 
[0911c27] 九品盡不還者。見道斷一切及欲界修道斷九品結盡當知阿那[*]含。問有爾所煩惱斷。何故世尊說五下分結盡為阿那[*]含耶。答一二四五種。如是一切五下分悉攝故。可惡卑下同義。復次二種下。界下及眾生下。界下者欲界。眾生下者凡夫。貪恚繫故。下界者難度故。身見戒取疑繫故。眾生下如守門防邏故。聖人或先斷二結或三結。集斷故說五。不還欲界名阿那[*]含。此亦多種。或五及七八或復說眾多。是說阿那[*]含五種者。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七者。中般涅槃有三種。如契經[1]說(中般涅槃三種者一如小迸[2]木火二如[3]小小迸熱鐵三如迸燒鐵丸此即契經說)。四如前說。八者。五種如前說。又現法般涅槃無色界阿那[*]含及不定[4]人。色界五種根建立則十五。中般涅槃上中下[5]根。乃至上流亦如是。地建立則二十。初禪有五。乃至第四禪亦五。種性建立則三十。中般涅槃有六種。謂退法種性。思法護法住法[*]昇進法不動法種性。如是乃至上流亦如是。處所建立則八十。梵身天五。如是乃至阿迦膩吒天。種性根建立則九十。地種性建立則百二十。地種性根建立則三百六十。種性處建立則四百八[6]十。種性處根建立則一千四百四十。記曰。
 
 十五有二十  三十與八十
 九十百二十  及三百六十
 四百八十種  千四百四十
 如是廣略[7]說  攝受阿那[*]含
 根地及種性  處所廣建立
 隨彼煩惱斷  今當次第說
 
[0912a28] [8]復次一阿那[*]含謂中般涅槃。根建立三。地四。種性六。處所十六。種性根十八。地種性二十四。地離欲三十六。地種性根七十二。處種性九十六。地種性離欲二百一十六。處種性根二百八十八。地種性根離欲六百四十八。處種性離欲八百六十四。處種性根離欲建立二千五百九十二。當知是中般涅槃數。乃至上流亦如是。此一切攝受萬二千九百六十。記曰。
 
 一三四與六  十六及十八
 謂說二十四  復說三十六
 七十有二種  九十有六種
 二百一十六  二百八十八
 六百四十八  八百六十四
 及復說二千  五百九十二
 
[0912b14] 如是阿那含。其數有五倍(即上二千五百九十二五倍為一萬二千九百六[9]十)。已說一切阿那[*]含。五阿那[*]含相今當說。
 
 利根軟煩惱  住於一種業
 是中般涅槃  分別六種性
 
[0912b18] 利根軟煩惱住於一種業是中般涅槃者。此人利根及軟煩惱。作中陰業增長不作生陰業。彼於欲界沒住色界中陰得無漏道。以此道捨餘結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度欲界難故非欲界中陰般涅槃。若欲令般涅槃者。彼應斷不善無記二種結。得若二若三沙門果。越度三界。而欲界中陰於此無能。若色界沒者上流品所攝。問此人幾種性。答分別六種性。中般涅槃當知六種性。退法乃至不動。若說利根不應退種性者不然。彼亦建立九品根故。
 
 精進勤方便  修習速進道
 是生般涅槃  彼亦有二說
 
[0912c02] 精進勤方便修習速進道是生般涅槃者。生般涅槃人作中陰生陰業。命終受色界天中陰及生陰。彼初生起有行道。謂勤方便及速進道。疾斷餘結。初生便般涅槃故說生般涅槃。彼亦有二說者。有說。若初生斷煩惱般涅槃者不然。無捨[10]壽行分故。無有捨壽行者。乃至盡壽住。此義為勝。
 
 第三勤方便  離於速進道
 第四不勤求  三俱說六種
 
[0912c11] 第三勤方便離於速進道者。彼行般涅槃[11]若差別者。不行速進道。餘如前說。名者。起有行道斷餘煩惱而般涅槃。[12]是行般涅槃。復次依有為緣三昧斷煩惱而般涅槃。亦[13]是行般涅槃。第四不勤求者。此無行般涅槃亦不勤求亦不行速進道。餘如前說。名者。起無行道斷餘煩惱而般涅槃。是無行般涅槃。復次依無為緣三昧斷煩惱而般涅槃。亦是無行般涅槃。三俱說六種者。行與無行及生般涅槃。當知俱說六種性。此三種雖皆是生般涅槃。義差別故說三無過。
 
 超半超處處  是名為上流
 此亦六種性  當知進不進
 
[0912c24] 超半超處處是名為上流者。上流有二種。或先得[14]勳禪或不得。彼先得者。先[15]勳修三禪而後退住初禪。初禪味相應命終生梵天中。彼亦三種。超半超及一切處沒彼超者。生初禪乃至離[16]第三禪。欲[*]勳修滿超第四禪。彼命終生阿迦膩吒天。半超者。從梵天沒或生一二三處。然後生阿迦膩吒天。一切處沒者。生一一處。乃至阿迦膩吒天。先不得[1]勳者。不生淨居天生無色界。餘如前說。問[2]此幾種性。答此亦六種性。上流亦六種性。退法乃至不動此非初住不動種性根。謂退法種性於[*]勳修禪退後得見到。當知進不進者。上流者當知有進不進。應作四句。當進修非不進者。謂住欲界梵天。不進非當進者。謂住阿迦膩吒天。亦進亦不進者。謂住餘天。非進非不進者。無也。若向無色界者非[*]勳修。是故說生無色界。問世尊說七士夫趣。彼云何建立七士夫趣。答。
 
 謂生根煩惱  是說有三種
 不生亦復然  及二上流一
 
[0913a15] 一阿那[*]含四因緣故七種建立。所謂根建立。煩惱建立。生不生建立。及上進建立。彼生者。初利根軟煩惱。第二中根中煩惱。第三軟根上煩惱。如生三不生亦三。上流者說上進。凡夫轉還故非上流。無色界上流有五事勝。謂界勝地勝正受勝陰減煩惱斷。雖有五事勝。不得[*]勳修。故不建立士夫趣。
 
 如是九煩惱  在於上八地
 謂彼雙道滅  世尊之所說
 
[0913a24] 如是九煩惱在於上八地者。如欲界修道斷煩惱有九品。從軟軟至上上。上八地亦如是。謂四禪四無色。彼初見道起以一種道斷九種煩惱。問若色無色界煩惱亦九種。彼何故不建立離欲人耶。答一處中二生非分故。欲界有如是天如是方如是家聖人二生。非色無色界聖人二生。若二生者無生般涅槃乃至上流。謂彼雙道滅世尊之所說者。此三界煩惱當知無[*]礙解脫道滅。無[*]礙道能斷煩惱。得解脫[3]道得解脫證。無[*]礙道斷煩惱。解脫道不失所作故說雙道滅。若言解脫道斷煩惱者。云何為起耶未起耶。若起者彼初盡智生時應有煩惱。此則非究竟。若未起者不應未來道斷煩惱耶。問為何道斷煩惱耶。答。
 
 有垢無垢道  俱能離八地
 住彼說身證  謂得滅正受
 
[0913b12] 有垢無垢道俱能離八地者。有垢者世俗道。無垢者聖道。除第一有餘地離欲時。當知有漏無漏道。離第一有唯無漏。有漏於彼非分故。世俗道攀上地故。離下地煩惱如折樓虫。非想非非想處無有上地可攀。能離彼結。自地繫縛故不能離自地結。如人被縛不能自解。彼世俗無[*]礙道三行。若麁若苦若麁障。彼現故說麁。三苦成故說苦。易觀故說麁[4]障。解脫道亦三行。謂止妙出。一一行無[*]礙道。下緣解脫道上緣聖行後當說。住彼說身證。謂得滅正受者。住八地見道修道斷。一地見道斷。中住得滅正受說名身證。是故學人於第一有一一離欲中起滅正受。彼或具結所縛得滅正受。或八品盡得。世尊以度諸正受故說言。度一切非想非非想。想[5]知滅身作證具足住法。[6]以涅槃與身合故說身證。滅正受定品當廣說。
 
 金剛喻定次  必生於盡智
 生意我生盡  應供離諸漏
 
[0913c02] 金剛喻定次必生於盡智者。非想非非想地離欲第九無[*]礙道名金剛三摩提。無一不壞故名金剛。此義擇品當廣說。金剛定次第必生盡智。此初二智。或苦比智或集比智。謂彼盡智起已起自己行。生意我生盡。彼非想非非想處四陰緣有根本故。應供離諸漏者。彼盡智生一切有漏盡名為應供。應一切供養故。害一切煩惱故。更不於有田種識種子故。不動阿羅漢盡智次第無生智起。彼盡智一剎那。無生智或一剎那。若次第等見現在前一剎那。若無生智現在前則相續。時意解脫。盡智或一剎那。若次第等見現在前一剎那。若復盡智現在前[7]則相續。問阿羅漢幾種。答。
 
 阿羅漢六種  隨信行生五
 彼得於二智  當知時解脫
 
[0913c17] 阿羅漢六種者。謂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必[*]昇進法不動法。若初學地不常方便不頓方便[8]是名退法。思法亦如是堪能思願護法者。常方便不頓方便以隨護故不退。住法者。頓方便不常方便不退亦不進。必[*]昇進者。常方便[9]頓方便是鈍根能得不動。不動法者。常頓方便是利根。有說。若退法者必退。乃至得必[*]昇進。[10]必昇進者[11]必[*]昇進。彼說六種。是欲界阿羅漢。色無色界有二種。住法及不動法有說。退法不必退。若退者唯此種性非餘。彼說三界悉有六種阿羅漢。隨信行生五者。此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是信種性。彼成就二智。謂盡智及無學等見。彼或時退故不說無生智。世尊以更不受生故一切契經說更不受後有知如真。當知時解脫者。當知此是時解脫。衣食床臥具處所說法及人隨順故。善根增進不能一切時隨所欲進故。說時解脫。
 
 不動法利根  是不時解脫
 彼得於三智  自解脫成就
 
[0914a07] 不動法利根是不時解脫者。若不動法一向利根。能一切時隨所欲進修善業。不待眾具。是不時解脫彼得於三智者。彼成就三智。盡智無生智及無學等見。是不退法。自解脫成就者。當知彼自已相似名解脫成就。時意解脫者。待時故。時意解脫成就不動法者。不動故。不為煩惱所動故說不動。是不退義。問何故時意解脫名為愛非不動耶。答彼極自護故。猶如一目不自在故。畏退故。如借他物彼相繫善根非分故。不動解脫有相繫善根。謂彼有餘三摩提故。是故不名愛(謂空空無願[1]無願無作無作以定捨定名相繫)。
 
 慧解脫當知  不得滅盡定
 若得滅盡定  當知俱解脫
 
[0914a21] 慧解脫當知不得滅盡定者。此六種阿羅漢不得滅盡定者說慧解脫。以慧力解脫煩惱障故名慧解脫。若得滅盡定當知俱解脫者。此六種阿羅漢得滅盡定者說俱解脫。彼慧力離煩惱障心得解脫。滅正受力離解脫障得解脫。是故名俱解脫。若復退法一切俱解脫作四句。退法非俱解脫者。謂退法不得滅盡定。俱解脫非退法者。謂五種羅漢得滅盡定。亦退法亦俱解脫者。謂退法得滅盡定。亦非退法亦非俱解脫者。謂五種羅漢不得滅盡定乃至不動解脫亦如是。
 
 諸根說九種  亦說九種人
 七種諸聲聞  緣覺及如來
 
[0914b05] 此說九種根。謂軟軟乃至上上。阿羅漢人亦九種。謂前五種及二不動解脫。或因時解脫得不動。或始得不動。此七種聲聞及緣覺如來是名九種人。已說根建立人。若人成就根今當說。
 
 軟中最軟根  是為初種人
 乃至增上上  第九人當知
 
[0914b12] 彼退法成就軟軟根。思法軟中。護法軟上。住法中軟。昇進中中。因時解脫種性不動法中上。初不動解脫上軟。緣覺上中。如來上上。
 
 謂以學種性  得彼無學果
 或即彼種性  或進不退轉
 
[0914b17] 六種阿羅漢。或以學地如是種性得阿羅漢。即彼種性[2]羅漢。或增益根得不退轉。彼種性修習根故。彼退法有三事後當說。不動法唯一事。即[3]住彼般涅槃。餘阿羅漢有二事。已說根本種性阿羅漢。增進[4]根今當說。
 
 所謂三四五  六七次第增
 是諸退法[5]等  說五羅漢[6]等
 
[0914b24] 彼退法有三事。謂退住學[7]法退法根。若住彼般涅槃若上增進根。思法有四事。謂退住學根退即住退法根。若異者應進不退。前說彼種性不退故。住退法根即住彼般涅槃上增進根。護法有五事。謂護法退住學根住退法根住思法根。即住彼般涅槃上增進根。住法六種。必[*]昇進七。隨其義說。已說建立賢聖人相。建立法今當說。
 
 謂隨信行法  若隨法行法
 及與見諦道  是盡同一相
 
[0914c05] 隨信行法隨法行法及見諦道。此[8]三種法盡同一相。差別者。隨信行者鈍根。隨法行者利根。
 
 於中諸根法  是名未知根
 謂餘有學法  佛說已知根
 
[0914c10] 於中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彼見[9]諦所攝根數有九法。謂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根。是名未知根。此諸根。隨信行隨法行所成就。名者。未知當知故說未知根。問苦法忍生觀欲界五陰。後苦法智生非於五陰。已知當知耶。若言未知當知此則不然。答忍非智[10]非智性故無過。忍是見非智性故。以智知故非不然。謂餘有學法佛說已知根者。除見道學法餘學法。即此根數九法說已知根。此根[11]信解脫見到身證所成就。雖道比智生觀道比忍。是未知當知[12]以少故不說。如大海一[13]渧須彌一塵虛空蚊處。
 
 當知無學法  是說無知根
 得果捨前道  無[*]礙智所說
 
[0914c24] 當知無學法是說無知根者。當知無學法即此根數九法說無知根。此根慧解脫俱解脫所成就。彼見道六地四禪未來中間。非上地方便善根。非分及非廣境界故。修道學法九地。此六地及三無[14]色五陰性。得果捨前道無[*]礙智所說者。得果時當知捨前無漏道得須陀洹果。捨[1]見得斯陀[*]含果。若先倍欲盡亦捨見道。若次第者。捨須陀洹果及須陀洹進向道得阿那[*]含果。若先欲愛盡亦捨見道。若次第者。捨斯陀[*]含果及斯陀[*]含進向道得阿羅漢果。捨阿那[*]含果及阿那[*]含進向道。問世尊說隨信行等七人。云何建立耶。答。
 
 方便及諸根  正受解脫俱
 當知賢聖七  事則說有六
 
[0915a09] 方便及諸根正受解脫俱當知賢聖七者。五因緣故說七人名七非事七。五因緣者。謂方便根正受解脫正受解脫。方便者。隨信行隨法行。隨信行者。信多故說隨信行。先種諸業信他故作。後得道已以本名說。隨法行者。先自思惟興造諸業。後得道已以本名說。根者。信解脫見到。鈍根說信解脫。利根說見到。正受者。是身證。解脫者。是慧解脫。正受解脫者。是俱解脫。事則說有六者。此諸聖人有六。見道有二。謂隨信行隨法行。修道有二。謂信解脫見到。無學道有二。謂時解脫不時解脫。隨信行人應說一。謂七人根故。應說三。謂軟中上種性故。應說五。謂退法乃至必[*]昇進道故。應說十五。住苦法忍乃至道比忍。離欲者應說七十三。欲界離欲十。謂具縛乃至九品盡。初禪九。乃至無所有處。復次根種性道依建立增亦應廣說。如是隨信行人有十四萬七千八百二十五。彼所攝受。
 
 一三五十五  及與七十三
 謂根種性道  離煩惱當知
 三倍次五倍  十五及九倍
 如是眾多種  唯說隨信行
 
[0915b02] 當知餘聖人隨其義亦應如是說。問如契經說向須陀洹等八人此云何。答。
 
 以有五事故  說有八人名
 先後事各[2]一  中間則有三
 
[0915b06] 此四向四果說八人。名事有五。向須陀洹及阿羅漢此名一事。亦一須陀洹及向斯陀[*]含此名二事。一斯陀[*]含及向阿那[*]含阿那[*]含及向阿羅漢亦如是。彼前四人成就一地聖道。即此[3]亦說家家及一[4]種。向阿那[*]含果或一地乃至六地。阿那[*]含果或三地乃至六地。向阿羅漢或三地乃至九地。阿羅漢成就九地。彼沙門果道壞地壞應作四句。道壞非地壞者。斯陀[*]含果。地壞非道壞者。阿羅漢果。道壞地壞者。阿那含果。道不壞地不壞者。須陀洹果([5]雜有漏無漏名道壞[*]雜依諸禪名地[6]壞)。
 
 已盡為解脫  得依於一果
 不穢污第九  滅盡應當說
 
[0915b19] 已盡為解脫得依於一果者。向道中諸解脫道[7]得解脫得果時。法智品所斷盡得一解脫。得比智品所斷盡得二解脫。得道不壞故。[8]故說一得果時。說五因緣。得未曾道捨曾道。頓得八智。一時修十六行。得一味解脫果。問穢污斷前已說。不穢污云何斷。答不穢污第九滅盡應當說。前已說煩惱眷屬九品斷。不穢污者。住第九無[*]礙頓斷非漸漸。不穢污者。世俗善及不隱沒無記。五陰穢污色亦第九無[*]礙斷。以少故不說。問何故煩惱九品斷。不穢污第九無[*]礙斷耶。答煩惱聖道相違故。聖道與煩惱相違。不穢污不相違。是故彼如是。如是道起隨所應斷煩惱斷。軟軟道起上上煩惱斷。乃至上上道起軟軟煩惱斷。如小明滅麁闇大明滅微闇。彼亦如是。以穢污者自性斷不成就。不穢污者捨煩惱過如難毒。
 
 無著相似名  彼能獲不動
 信解脫種性  [*]昇進亦增道
 
[0915c08] 無著相似名彼能獲不動者。非彼一切阿羅漢能得不動。唯功德名相似者得。謂必[*]昇進於彼五種中增進根者得。謂退法進至思法。如是次第盡當知。又得不動有九無[*]礙及九解脫道。如得阿羅漢也。九無[*]礙道八解脫道時解脫攝。第九解脫道不時解脫攝。彼一切果道所攝彼方便道。若無漏者果道所攝。有漏者不攝。信解脫種。性[*]昇進亦增[9]道者。彼信解脫若必[*]昇進種性能得見到非餘性。是故學地五種亦增進根。增進道者謂熾然根。增進根者人中增非餘趣。聖道增非世俗道。學者依禪無學者依禪及無色。須陀洹斯陀[*]含。依未來增進根。即彼捨一地得一地。阿那[*]含若先依初禪及眷屬超[*]昇離生及次第未得第二禪。彼增進根者捨三地果得三地果。若得第二禪非第三禪。後依初禪增進根者。[10]彼捨三地果及四地勝果道。即得三地果。如是乃至得無漏無所有處。捨三地果及捨九地勝果道。得三地果。若謂捨多道得少道應退者不然。何以故。得勝道故。彼人意解故。問捨道亦捨斷耶。答世俗道斷者不捨。若非想非非想處煩惱一一種斷。得見到時彼非想非非想修道斷捨斷及對治。而不成就煩惱得。如凡夫生上地時。又復若先依初禪超[*]昇離生。後依第二禪增進根者。彼捨三地果及四地勝果道。得四地果。如是一切地應廣說。若住果而增進根者。彼方便無[*]礙及解脫道果所攝若住勝果道增進根者。若彼方便無[*]礙道勝果道所攝。若解脫道果所攝。一方便道一無[*]礙道亦一解脫道。如是見道亦六種性。而無增進根。以速道故。如是決定分善根亦六種性。修行者次第增進根。唯世間第一法無增進根以一念故。已說諸根滿。謂學滿非滿今當說。
 
 或有學果滿  或根或正受
 或復三俱滿  無學二亦然
 
[0916a15] 彼學有三事滿。或果滿或根滿或正受滿。若信解脫阿那[*]含不得滅盡定者。唯果滿非根滿。軟根故。非正受滿。[1]不得滅盡定故。見[2]到須陀洹斯陀[*]含。唯根滿非果滿非正受滿。信解脫阿那[*]含得滅盡定。果滿及正受滿非根滿。見到阿那[*]含不得滅盡定者。果滿及根滿非正受滿。見到得滅盡定者。三事滿。無學二亦然者。一切無學果滿。無二果性故。慧解脫軟根者。果滿非根滿。利根者。果滿及根滿。俱非正受滿。俱解脫軟根者。果滿及正受滿非根滿。利根者三事滿。問三種滿謂善觀諦云何觀諦為頓耶。為漸[3]漸耶。答。
 
 建立功德惡  漸漸見真諦
 無[*]礙道力得  有為無為果
 
[0916a29] 建立功德惡漸漸見真諦者。於此真諦見過惡故立苦集諦。見功德故立滅道諦。是故非見過惡時見功德。亦非見功德時見過惡。體異故。亦非不如實見諦。名諦無間等。亦非一智總觀諦。諦眾多性故。是故漸漸見真諦。有說。無我行頓無間等。彼如是說無我行緣一切法應頓無間等者不然。何以故。顛倒眾多故。自性相應共有法非境界故。諦[4]異相故。無我等於此諦眾多[5]門。顛倒非一。無我起斷眾多自性惑。是故非一。無間等漸漸。無間等[6]擇品當廣說。問諦無間等得沙門果。云何為有為果耶無為果耶。答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煩惱數滅及解脫道俱無[*]礙道力得。是故俱說沙門果。煩惱滅是解脫果及功用果。解脫道是功用果及依果。問此無間等有幾種。答。
 
 謂三無間等  緣事見無間
 當知有三種  或二亦復一
 
[0916b18] 三種無間等。謂緣無間等。事無間等。見無間等。彼慧[7]三種無間等。緣無間等者。有緣故。事無間等者。能成事故。見無間等者。見性故。慧相應法二種無間等。緣無間等及事無間等。彼共有法唯一。事無間等。彼苦忍苦智於苦諦三種無間等。於滅諦道諦事無間等。當知集忍集智於集諦亦如是。滅忍滅智於滅諦三無間等。於苦集道諦事無間等。道忍道智於道諦三無間等。於苦集[8]滅諦事無間等。修道隨其義當知如是。見諦無間等。以是因緣當知漸次無間等[9]。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五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04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四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使品第四
 
[0899c14] 已廣說業。彼業伴煩惱受種種生。非離煩惱。煩惱今當說。
 
 一切有根本  業侶生百苦
 謂彼有七使  牟尼說當思
 
[0899c18] 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此有貪欲等七使為種。以煩惱故業。業故受生。彼煩惱業伴生百苦。不離於業。煩惱轉時作十事。所謂根堅固分相續起於田生依果種業[19]有[20]執自具愚於緣引識流越善業急縛義不令作越界方便。彼智者當知此義。如此七使為九十八。今當說。
 
 界行種分別  說有九十八
 十種修道滅  餘則見道斷
 
[0899c26] 此七使界行種分別為九十八使。彼七使中貪欲使於九十八使中以種分別為五。恚使亦如是。有愛使界種分別為十。慢使界種分別為十五。無明使亦如是。見使行分別為五。行種分別為十二。界行種分別為三十六。疑使界種分別為十二。是為七使分別為九十八。問此九十八使幾見斷幾修斷。答十種修道滅。餘則見道斷。愛慢無明界分別為九。瞋恚為十。餘八十八使見道斷。彼於諦暫見則斷。故曰見道。若數習道而斷。故曰修道。若見道所斷。是說見斷。若修道所斷。是說修斷。如是不覺心覺心九種一種九種九種。破石方便斷。藕絲方便。未見[1]爾炎觀。已見爾炎觀。彼斷時修四行道。是見道斷。[2]彼斷時修十六行道。是修道斷。對無事對有事亦如是。已說使對治差別。謂種差別。今當說。
 
 使有二十八  是障於見苦
 彼當見苦時  永盡無有餘
 
[0900a15] 見斷八十八使中二十八障。見苦故見苦斷。斷義此品後當說。
 
 見集斷十九  當知滅亦然
 增三見道斷  十說修道滅
 
[0900a19] 見集斷十九使障。見集故見集斷。當知滅亦然者。見滅斷十九使亦如是。增三見道斷者。二十二使見道斷。十說修道[3]滅者。十使修道斷如前說。已說[4]使種差別。界差別今當[5]說。
 
 第一煩惱種  在欲當知十
 二種種有[6]七  餘八見道斷
 
[0900a25] 第一煩惱種在欲當知十者。如前說。初見苦斷煩惱種。彼十使欲界繫。二種種有七者。見集見滅斷各七使欲界繫。餘八見道斷者。見道斷八使欲界繫。
 
 欲界應當知  四是修道斷
 謂餘上[7]二界  當知同可得
 
[0900b02] 欲界應當知四是修道斷者。若修道斷煩惱四是欲界繫。如是說欲界三十六使。謂餘上二界者。餘六十二使在色無色界。問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當知同可得。彼三十一使色界繫。三十一使無色界繫。已說界種差別。使自相今當說。
 
 所謂有身見  受邊見邪見
 二取應當知  是五說名見
 
[0900b10] 諸行從緣起而無知亂心。愚夫於五受陰若自若共起我我所審爾計著。是名有身見。於諸行受斷常審爾計著。是名受邊見。無施等審爾計著。是名邪見。於有漏法受第一審爾計著。取見等除等故是名取見見。於有漏行受淨等審爾計著。取戒等除等故是名取戒見。此五煩惱決斷故說見。此一邪見邪決斷故。以行差別故說五見(二取[8]梵音中亦可言摩亦可言[9]此並有竊取義選擇義雖實與理乖而意存求宗故言選擇所受非道故言竊取)。
 
 貪欲疑瞋恚  慢癡說非見
 境界差別轉  建立種種名
 
[0900b21] 貪欲疑瞋恚慢癡說非見者。於彼境界樂著名貪欲。於諦。或名為疑。眾生非眾生數忿怒名瞋恚。族姓色力富勢伎術等方他卑等上起意自高名為慢。於諦愚名為癡。此五煩惱非慧性故非見。是為十使。境界差別轉建立種種名者。此十使境界差別轉故建立種種名。此諸使若障見苦說見苦斷。如是障見集滅道說見道斷。
 
 下苦說一切  二行離三見
 道除於[10]二見  上界不行恚
 
[0900c02] 下苦說一切者。下苦謂欲界苦。彼一切十使與見苦相違故見苦斷。二行離三見者。除身見邊見戒取。餘七使與見集滅相違故見集滅斷。道除於二見者。除身見邊見餘八使與見道相違故見道斷。問何故身見邊見見苦斷非餘耶。答苦處轉故。果處轉故。見彼則斷不遠隨至根。此見不隨根故初見諦則斷。問何故戒取見苦見道斷非集滅耶。答彼處起故異學於彼二諦相違非集滅。彼垢處故於集諦欲。洗浴處故於滅諦欲。若內法者見苦斷。外法者見道斷。問疑使何故不修道斷。答於事不見故疑。於事見故斷。彼[11]方起見故無有見修道斷。上界不行恚者。色無色界除恚餘如欲界說。彼色界見苦斷九。見集滅斷六。見道斷七。修道斷三。無色界亦如是。問上二界何故無恚耶。答彼無有無慚無愧慳嫉憂苦性故。寂止養身故。得慈心故。無九惱性故。離不饒益相故。[12]離一向不善故。二果故是瞋恚。已說使界建立。一切遍今當說。
 
 普遍在苦因  疑見及無明
 是使一切種  謂在於一地
 
[0900c23] 見苦集所斷疑見。彼相應無明及不共。此十一使當知[13]地地一切遍。廣境界故。自地如是緣使五種。上不使下。非境界故。離欲故。斷知故。下不使上。[14]劣非所使事故。依果不可得故。當知見諦所斷是一切穢污法因。彼應如是。何以故。聖人不起無有愛瞋恚纏慢種現在前者。應說轉非分故。無有愛者斷見所長養隨斷見起。彼斷見滅故。瞋纏者邪見所長養隨邪見起。彼邪見滅故。慢種者身見所長養隨身見起。彼身見滅故。已說自地一切遍[1]他地今當說。
 
 他地為境界  除二見如前
 地地九遍使  非想則不然
 
[0901a07] 前說十一一切遍。除身見邊見餘九一切遍。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是他地一切遍。彼欲界見苦斷邪見。若自若共謗色無色界果。見取受第一。戒取受淨。起疑或無明不了。欲界見集斷邪見。若自若共謗色無色界陰因。見取於因受第一。疑或無明不了。如是初禪見苦集所斷邪見。若自若共謗七地苦集。如是廣說。乃至無所有處見苦集所斷邪見。若自若共謗一地苦集。如是廣說。非想非非想處地無[2]他地一切遍。無上地故。界亦如是說。無色界無他界一切[3]地遍。無上界故。問一切遍有何義。答一切有漏種普緣義是一切遍義。緣力持義是一切遍義。一切起一切眾生一切事故名一切遍。無有凡夫於有漏法本來不取我等行。問何故身見邊見說自地一切遍。非他地耶。答見現境界故。此見見現境界。非下地生見上地。雖上地生見下地。前已說上地使不緣下地愛恚慢自相起故。不緣他種。況緣他[*]地。未離欲者雖樂上地。是欲非貪。
 
 若緣苦邪見  是違於見苦
 一地緣九地  緣集亦[4]復然
 
[0901a29] 若緣苦邪見是違於見苦。一地緣九地者。欲界見苦斷邪見緣九地苦。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非一時。謂欲界非色[5]界。若異者則斷知壞及界壞。初禪緣八地。二禪七地。乃至非想非非想緣非想非非想。緣集亦復然者。如說見苦斷邪見。見集斷邪見亦如是。問云何唯使是一切遍。復餘法耶。答。
 
 若一切遍使  同一果諸行
 當知一切遍  非為諸得等
 
[0901b09] 若一切遍使相應受等法及共有生等。彼亦一切遍。同一果故。和合故。相隨行故。前後無不合故。是名一切遍。一果等非性故。得非一切遍一切遍使。三事故。五種因緣五種使五種。彼相應法五種因緣五種不使五種。非使性故。彼共有法五種因。不緣五種不使五種。是故說。若一切遍使一切遍因作四句。一切遍使非一切遍因者。未來一切遍使也。一切遍因非一切遍使者。過去現在一切遍使相應共有法也。一切遍使一切遍因者。過去現在一切遍使也。非一切遍[6]使非一切遍[7]因者。除上說。
 
 邪見疑相應  及不共無明
 滅道之所斷  當知無漏緣
 
[0901b23] 見滅見道斷邪見疑相應無明及不共無明。此六使當知界界無漏緣。彼見滅斷邪見謗於滅。疑惑無明不了於滅處轉。如是見道斷於道處轉。問見滅斷邪見為見滅謗耶不見耶。若見者。不應謗以見故。若不見者。不應無漏緣。答見謗。但邪見如有處人想謗處。彼亦如是。問如欲界見苦斷邪見緣九地苦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緣一地。見滅斷亦然耶。答不然。問云何。答。
 
 若滅境界見  自地諸行滅
 是境界非餘  滅盡非因故
 
[0901c05] 若滅境界見自地諸行滅是境界非餘者。欲界見滅斷邪見。緣欲界諸行滅。非餘初禪。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如是。問何故非他地。答滅盡非因故。滅盡者無為故非展轉因。非展轉因故自地諸行滅為邪見境界故非餘。謂善[8]知亦如是者不然何以故。轉生相違故。善智者行諦與轉生相違。是故彼轉異穢污亦異。以有漏地因果斷故。謂見苦斷邪見亦自地苦為境界者不然。展轉相牽故。若生若依若立若因。展轉因故。問見道斷邪見云何轉。如見苦集斷耶。如見滅斷耶。答異轉。問云何。答。
 
 若道境界見  彼見則緣道
 展轉相因故  六地及九地
 
[0901c19] 道者展轉相因故。欲界見道斷邪見緣六地。法智品。色界無色界八地。見道斷邪見緣九地[9]未知[10]智品[11]唯法智。[*]未知[*]智展轉相因。若彼法欲界愛所潤見我我所受。彼諸對治應欲界見道斷邪見緣。非此煩惱他地緣。如此論未知[*]智亦如是說。問滅道法智非色無色界法對治耶。是故彼智應為色無色界見道斷邪見境界。若非境界者亦不應說。若法色無色界愛所潤見我我所受。彼諸對治應色無色界見道斷邪見緣。答俱不全故無過。非全法智為彼界對治。雖滅道法智非苦集法智。亦非滅道法智全為色無色界對治。唯修道法智對治非見道。彼初非分故。是故汝所說不然。譬如樂根意行(憂喜捨在意[1]地因六識故立十八意行欲界樂根不在意地故不立意[2]行)。問何故貪恚慢見取戒取非無漏緣耶。答。
 
 貪緣不應責  不為不饒益
 寂靜第一淨  彼非無漏緣
 
[0902a08] 智者見貪過。若無漏緣者不應見過。若不見過亦不應斷。若欲涅槃者。是善法欲則非貪愛。不饒益故起瞋。彼非不饒益。不寂靜故起慢。而彼寂靜。見取者第一行轉無漏法第一。若彼無漏緣者。應是正見非煩惱。不顛倒故。戒取亦如是。問諸使何所使。答。
 
 欲界一切種  一切遍使使
 緣縛於自地  上[3]地亦復然
 
[0902a16] 欲界一切種一切遍使使緣縛於自地者。欲界一切遍使緣使欲界五種。問色無色界云何。答上地亦復然。如是色無色界自地一切遍使緣使自地五種。
 
 謂彼諸餘使  當知緣自種
 緣使自境界  一切所依品
 
[0902a22] 謂彼諸餘使當知緣自種緣使自境界者。餘不一切遍及一切遍使。自相境界故。緣使自種法一切所依品者。若一切遍及不一切遍。若有漏緣若無漏緣。彼各使自品相應法。
 
 若使無漏緣  他地緣煩惱
 自品相應使  境界解脫故
 
[0902a28] 若使無漏緣他地緣煩惱自品相應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他地緣自品相應使非緣使。何以故。境界解脫故。此使境界解脫。以無漏法解脫一切煩惱。上地諸法解脫下地煩惱故。問一一使幾使[4]使。答。
 
 彼使身見者  見苦所斷[5]種
 見集一切遍  見苦餘亦然
 
[0902b06] 彼使身見者見苦所斷種。見集一切遍者。謂身見為見。苦斷。一切使所使。以自種故。及見集斷一切遍所使。廣境界故。問見苦斷餘使云何。答見苦餘亦然。如說身見。當知見苦斷餘使亦如是。
 
 如苦集亦爾  滅道有漏緣
 盡使於自種  修道斷亦然
 
[0902b13] 如苦集亦爾者。如說見苦斷。見集斷亦如是。滅道有漏緣盡使於自種修道斷亦然者。如是見滅見道。修道斷亦如是。差別者。見滅見道斷使自種有漏緣。使盡使自種及一切遍使使。亦無漏緣相應使使。問已知使諸使[6]使所。使[7]諸使[*]使。[8]誰為緣[9]使使。非[10]相應使使。乃至誰非緣使使。亦非相應使使。答。
 
 見苦使自品  緣使及相應
 見相應無明  緣使餘亦然
 
[0902b22] 彼身見身見相應無明二種使使緣及相應。餘見苦斷使及見集斷一切遍緣使非相應使。不同品故。餘使亦非緣使亦非相應使。身見相應非使。法身見及相應無明相應使亦緣使。餘見苦斷使及見集斷一切遍使緣使非相應使。餘使亦非相應亦非緣。如身見如是。邊見見苦斷邪見見取戒取疑貪恚慢亦如是。見苦斷無明於見苦斷無明及見集斷一切遍緣使非[11]相應。餘見苦斷使亦緣亦相應使。餘亦非緣亦非相應使。如見苦斷見集斷亦如是。見滅見道斷有漏緣及修道斷亦如是。差別者。若使相應可得。即彼使相應[12]使及緣使。
 
 若滅境界見  彼俱生無明
 諸一切遍使  有漏緣相違
 
[0902c08] 若滅境界見彼俱生無明者。見滅斷邪見彼相應無明相應使。彼無明邪見相應使。彼相應法二俱相應使。問餘使復云何。答諸一切遍使有漏緣相違。若一切遍及見滅斷種有漏緣使緣使。餘非相應使亦非緣使。以是義故當知餘無漏緣使亦如是。不共無明差別者。彼無相應使使。
 
 彼使與微入  隨入亦隨逐
 是從三事起  當知不斷等
 
[0902c17] 彼使與微入隨入亦隨逐者。彼使者作也。微入者性也。隨入者相應也。隨逐者得也。復次使者如乳嬰兒。微入者微細行也。隨入者如麻中油。隨逐者如空行影水行隨。問云何起彼使。答是從三事起當知不斷等。三事故起貪使。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貪欲使不斷不知是因力。貪欲纏所緣是境界力。彼不正思惟是方便力。此說煩惱具足因緣不必要具三事。若必具三事起者不應退。當知一切使亦如是。問諸使為不善[13]為無記耶。答。
 
 身見受邊見  彼相應無明
 欲界中無記  色無色一切
 
[0902c29] 身見受邊見彼相應無明欲界中無記者。欲界身見邊見及相應無明是無記。何以故。於施戒[1]修不相違故。若計我者行施令我後世得樂。亦持戒令我生天。亦修道令我得解脫。斷滅見者順解脫。復次此見於自事中愚故起。不為逼迫他起。[2]彼計我者眼見色言。我見非眼見。不以我見色逼迫他。是故非不善。餘欲界煩惱是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界無色界使一切無記。正受壞故。無苦受性故。不善者苦受報。彼色無色界無。非色無色界有欲界報。果報斷地故。問何使何處轉。答。
 
 貪欲瞋恚慢  過去或緣起
 未來說一切  餘二世盡縛
 
[0903a13] 貪欲瞋恚慢過去或緣起者。過去貪恚慢是自相煩惱故。不能於一切有漏法起。貪者不能不見不聞不思惟境界起。由方便故熾然。或時有人於眼起愛非餘身分。恚慢亦如是。未來說一切者。未來貪恚慢緣縛三世。一切有漏法以三世緣故。餘二世[3]盡縛者。見疑無明是餘。彼共相起故。若過去未來縛三世有漏法。現在使不定故不說。若有者若自相煩惱現在前。即彼現在未來縛過去。若於彼起已滅不斷。問非為過去使斷。即彼未來斷耶。何故說過去起已滅不斷耶。答不以等種故說。有時增上中種先起。彼若過去斷即彼未來斷。於彼事中未來軟煩惱縛。是故無過。若[4]共相煩惱現在前縛三世一切有漏法。此則總說。若五識身煩惱過去縛過去。現在縛現在。未來若生法縛未來。若不生法縛三世事。若意地者過去未來現在盡縛三世事。問云何縛。答若眼識身煩惱縛所[5]縛[6]緣色。彼相應法相應縛。彼相應法意入及法入。如是乃至身識身煩惱縛所[7]緣觸。彼相應法相應縛。若意地煩惱縛所緣十二入。彼相應法相應縛。彼相應法意入及法入。彼婆蹉部說。人成結成事成。阿毘曇者說。人不成結成事成。譬喻者說。結成人不成事不成。境界不定有欲無欲故。有時於彼起欲起恚起慢起嫉起厭起悲起捨。已說使世建立。次第今當說。
 
 煩惱次第起  自地於自地
 上地亦生下  當知隨次生
 
[0903b12] 煩惱次第起自地於自地者。自地一切使於[8]自地一切。煩惱次第轉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當知隨次生者。上地煩惱次第生下地煩惱。彼染污心命終起下地中陰生陰。彼非想非非想地次第生八地。乃至梵世次第生欲界。問此諸煩惱世尊說[9]扼流取受漏縛。彼云何。答。
 
 有[*]扼漂流取  泄漏與結縛
 以是義故說  [*]扼流取漏縛
 
[0903b21] 苦所[*]扼故說[*]扼。[10]故彼四種。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問何故五見說見[*]扼。一無明立一[*]扼耶。答等擔故。問何故色無色界結除見無明。餘立一有[*]扼耶。答等正定地故。及隱沒無記故。漂眾生故說流。彼亦四種。如[*]扼說。取有故說取。極執故。彼亦四種。欲取見取戒取說我取。問何故無明說[*]扼流。而不說取耶。答非捷疾行故。執受義是取義。捷疾行。彼無明非捷疾行。以愚故不說取。問何故四見說見取。一取說戒取耶。答等擔故。謂彼能熾然業及違道故。內外可得故。外道不食等苦作道想。內道糞掃衣等作道想。問何故色無色界結說我取。非欲界耶。答內處起故。色無色界結內向起自己緣故。欲界結外向起故。是故說欲取。一切入[11]處漏故。心漏連注故說漏。彼三種。欲漏有漏無明漏。問何故說見流見[*]扼。不說見漏耶。答[12]住義是漏義。此見捷疾於[*]住不順。是故餘不捷疾。煩惱雜已說。漏漂義是流義。見於漂順。是故建立流苦。繫義是縛義。問[*]扼流取漏縛有何性。答。
 
 數有二十九  亦說二十八
 三十六十五  欲等[*]扼流性
 
[0903c15] 彼欲[*]扼性二十九。貪五恚五慢五疑四十纏。纏此品後當說。有[*]扼二十八。愛十慢十疑八。見[*]扼三十六。五見界行種分別三十六。無明[*]扼界種分別有十五。流亦如是。
 
 謂前三十四  次種說三十
 第三者說六  第四三十八
 
[0903c21] 欲取性三十四。貪五恚五慢五無明五疑四十纏。見取三十。除戒取。戒取性六。戒取界種分別有六。說我取性三十八。愛十慢十無明十疑八。色無色界有二纏。睡及掉纏。非界種分別。前已說故。此中不說。
 
 說彼欲漏性  當知四十一
 有漏五十二  無明漏十五
 
[0903c28] 欲漏性四十一。貪五恚五慢五疑四見十二十纏。有漏性五十二。愛十慢十疑八見二十四。無明漏性十五。此百八煩惱。[*]扼義故說[*]扼漂義故說流。取義故說取。[1]為漏義故說漏。問諸煩惱種云何起。答。
 
 無知故猶預  猶預故邪見
 因此邪見故  轉生諸身見
 
[0904a06] 初以無知故苦不欲。乃至道不欲是名無明。無明故猶預。苦非苦耶。乃至道非道耶。是無明轉生疑。疑故求決定。若得正方便生正決定。則有苦集滅道。若邪方便生邪決定。則無苦集滅道。是疑轉生邪見。若此非苦者則是我。是邪見轉生身見。
 
 從是起邊見  戒取戒想取
 於彼決定已  次第生見取
 
[0904a14] 彼於我見變壞便見斷。若見相似相續便見常。是身見轉生邊見。若見一邊淨。是邊見轉生戒取。若淨者是為第一。是戒取轉生見取。
 
 自見則生欲  他見則起恚
 自見舉名慢  從使轉生纏
 
[0904a19] 彼自見生染。他見起恚。自見舉慢。是從見起貪恚慢從使生上煩惱纏。問何者是。答。
 
 無慚與無愧  睡悔慳嫉掉
 眠忿及與覆  是上煩惱纏
 
[0904a23] 十纏。所謂無慚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覆。此相行品已說。謂此是使依(依者[*]梵音膩山地膩山地義言津液謂纏是使之津液如[2]蘇蜜[3]瓶津液流出[4]也)。問何纏何使依。答。
 
 無愧睡與眠  此三無明依
 掉慳及無慚  是從貪欲生
 
[0904a28] 無愧睡與眠此三無明依者。無愧睡眠當知無明依。問若彼纏是無明依者。[5]以無明相應耶。答若無明依即無明相應。或無明相應非無明依者。餘七纏是。掉慳及無慚是從貪欲生者。掉慳無慚纏是貪欲依。問若纏是貪欲依。即彼相應耶。答作四句依不相應者。慳纏是。相應不依者。無愧睡眠是。亦依亦相應者。掉及無慚是。非依非相應者除上說。
 
 覆纏二使依  悔則因猶豫
 忿嫉瞋恚依  明智之所說
 
[0904b09] 覆纏二使依者。或說覆纏是愛依。以愛力故覆藏。有說。是無明依。以無知力故覆藏。悔則因猶豫者。悔纏是疑依忿嫉瞋恚依。明智之所說者。忿纏嫉纏是瞋恚依。問此煩惱垢有[6]六。何依。答(急縛是纏義輕繫是垢義是十纏六垢差別義也)。
 
 所謂煩惱垢  害恨瞋恚依
 誑高依貪欲  是義應當知
 
[0904b16] 所謂煩惱垢害恨瞋恚依者。害及恨是瞋恚依。誑高依貪欲是義應當知者。誑高垢是貪欲依。
 
 所謂五邪見  諂依由是生
 說依見取果  是惱應當知
 
[0904b21] 所謂五邪見諂依由是生者。五見起諂依。[7]健疾故。說依見取果是惱應當知者。惱垢是見取依。問何纏與何煩惱相應。答。
 
 一切煩惱俱  說睡及與掉
 無慚不善俱  無愧亦復然
 
[0904b26] 一切煩惱俱說睡及與掉者。此二纏一切煩惱相應。一切穢污心不寂靜故當知掉。煩惱現在前心無所堪。故當知睡。雖掉掉不相應及睡睡不相應。自性故以少故不說。當知使即煩惱。彼纏一切煩惱俱故。五種六識身三界不善及無記。無慚不善俱無愧亦復然者。此二纏一切不善使相應。一切不善心現在前。壞恭敬不畏罪。是故彼纏說五種六識身。不善故欲界繫。
 
 悔[8]在於意苦  修道之所斷
 眠唯在欲意  餘各自建立
 
[0904c08] 悔在於意苦者。悔在意地。捷疾故。以愁[9]戚起故。憂相應故。苦受所攝故在欲界。問此何斷。答修道之所斷。善行惡行中生故修道斷。眠唯在欲意者。眠在欲界意地。眠時一切煩惱共行。是故欲界一切煩惱相應。餘各自建立者。餘纏上煩惱各自建立。所謂忿覆慳嫉不與餘使相應。除無明當知悔亦自建立。餘煩惱行非性故。問何故慳嫉立九結中。非餘耶。答。
 
 所謂慳與嫉  獨立離於二
 是故此二纏  立於九結中
 
[0904c19] 慳嫉二纏自力起故。獨立一向不善故離於二。以是故立於九結中。睡掉者一切煩惱俱故不獨立。不善及無記故不離二。眠亦與餘使相應故不獨立。善不善無記故不離二。無慚無愧雖離二而不獨立。悔雖獨立而不離二。善不善故。忿及覆雖獨立亦離二。或有欲令是使性彼記有八纏悔眠。若善者當知非纏。纏一向穢污故。問愛何故立一結而二使或三或六耶。答得一縛相故立一結。正定地不定地故說二使。界別故說三。依別故說六。問何故三見立見結。二見立他取結耶。答名等故。事等故。身見邊見邪見是女。名十八使自性。是故立一結。他取結是男。名彼亦十八使自性。是故立一結。是故如是說。若見相應法愛結繫。非見結亦非不見使使。若集智生滅智未生見滅見道。斷[1](見[2]取戒取)相應法愛結繫。以愛結有漏緣故非見結。以彼一切遍見結斷故。雖自種見結不斷。而不緣彼無漏緣故。非相應異品故。非見使不使。以五見為見使。三見為見結故。已說煩惱自性。根相應今當說。
 
 諸使在三界  盡捨根相應
 隨地諸根使  相應至色有
 
[0905a13] 諸使在三界盡捨根相應者。三界一切使捨根相應。何以故。隨順一切。煩惱故。與欣[*]戚及俱煩惱轉行故。以一切煩惱皆處中而息故。若異者無離煩惱。是故捨根得五種六識身三界。隨地諸根使相應至色有者。謂喜根樂根乃至梵世。彼諸使喜根樂根相應。光音天亦有喜根。彼地使喜根相應。遍淨天有樂根。彼地使樂根相應。果實天有一捨根。彼諸使捨根相應。非餘(愛等是欣煩惱恚[3]癡是[*]戚煩惱邪見是俱煩惱捨根悉與彼相應同共一緣行[4]也)。
 
 邪見及無明  欲界中[5]樂苦
 瞋恚疑唯苦  謂餘一向樂
 
[0905a25]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邪見起惡業則喜。淨業則憂。無明一切根相應。瞋恚疑唯苦者。欲界疑不決定故不喜。是故苦受相應。初禪二禪無餘根性。與喜根相應。欲界喜根麁故。眾生不應起而起。如貧賤人常戲笑隨彼事不應起而起。欲界疑微細故不與喜根相應。瞋恚憂[*]戚行起故苦受相應。謂餘一向樂者。欲界餘煩惱樂行起故樂受相應。
 
 謂[6]勳二相應  見斷唯應意
 欲界諸煩惱  說諸根相應
 
[0905b06] 謂[*]勳二相應者修道斷煩惱名為[*]勳。身受相應及心受若[7]六識身[8]者。彼五根相應如所起隨其義說彼苦根欲界樂根。五識身喜根憂根意地捨根。六識身一切身受修道斷意俱有見斷。唯應意者。見道斷煩惱在意地。意識諸根相應非隨事起故。欲界諸煩惱說諸根相應者。此說欲界諸煩惱。上地隨地根相應亦如是說。問諸纏何根相應。答睡掉無慚無愧五根相應。眠三根。除樂根苦根。忿悔嫉恨害惱憂根。及捨根覆誑諂三根。除樂根苦根慳喜根及捨根高三根。除苦根憂根。以高意地故。三界喜行轉故。問諸使幾識相應。答。
 
 貪欲瞋恚癡  當知六識俱
 謂欲隨道斷  上地隨所得
 
[0905b21] 貪欲瞋恚癡當知六識俱謂欲修道斷者。欲界修道斷欲恚無明六識相應。上地隨所得者。色無色界無瞋恚。愛無明隨有識身即彼相應。謂梵世四識身可得。即彼地二使四識相應。
 
 無色界一切  非事慢意地
 當知彼七使  自性果及人
 
[0905b28] 無色界一切者。謂使無色界見道斷及修道斷。非事慢意地者。欲色界見道斷及慢。此諸使在意地。雖上三禪亦意地。以界分別故不說地。問云何知使。答當知彼七使自性果及人。三事故知使。謂自性果及人。彼自性者。貪欲使如興渠[*]勳。瞋恚使如苦種子。有愛使如嬰兒衣。慢使如憍人。無明使如愚癡人。見使如迷失道。疑使如惑二道。果者。貪欲使修習多修習生鴛鴦[9]雀等眾鳥中。瞋恚使修習多修習生虺蛇中。有愛使修習多修習生色無色界。慢使修習多修習生卑賤中。無明使生闇冥中。謂世界中間。見使生邪見家。疑使生邊地。及人者。貪欲使當觀如難陀等。瞋恚使如央掘魔等。有愛使如阿私多阿羅蘭欝[10]頭藍子等。慢使如慢高兒等。無明使如欝鞞羅迦葉等。見使如須那剎多羅等。疑使如摩訶迦葉等。以此三事知使者則能遠離。如知嶮道。滿煩惱為使。不滿煩惱為纏。是故纏不立使。煩惱垢亦如是。以是五事具故名滿煩惱五事者。謂諸結縛使上煩惱纏。若一一不具名不滿煩惱。已說煩惱建立。斷煩惱今當說。
 
 一時斷煩惱  正智之所說
 如此諸解脫  亦非一時得
 
[0905c23] 一時斷煩惱正智之所說者。此諸煩惱頓斷不漸漸。謂自分對治起時。而苦法忍起。欲界見苦所斷十使頓斷。苦未知忍。色無色界十八使頓斷。如是乃至道未知忍。十四使頓斷。修道[11]漸漸聖道起。上上四使頓斷。乃至上上聖道起。[*]漸漸四使頓斷。如是一切地。問見道一時斷應爾。以一種道斷九種結故。修道斷者。以九種道斷九種結。云何一時斷。答修道斷者。若此種對治起。即此種頓斷不漸漸。初已斷故。如此諸解脫亦非一時得者。彼諸解脫數數得。謂欲界見苦諦斷。及色無色界見苦集滅斷。六時得。謂自分對治時。及四沙門果時。及增益根時。色無色界見道斷五時得。除自分對治。以道未知智初得故。欲界修道斷五種五時。除須陀洹果。三種[1]四時。軟軟。
 
[0906a10] 種三時。色無色界七地及非想非非想地八種三時。除前三沙門果。軟軟種二時。阿羅漢果及增益根。問諸煩惱云何斷。答。
 
 謂彼緣中覺  及說彼緣斷
 亦說得對治  又復彼緣滅
 
[0906a15] 四事斷煩惱。謂知緣。緣斷。得對治。彼緣滅。知緣者。見苦見集斷自界緣及無漏緣。緣斷者。見滅見道斷有漏緣。得對治者。修道斷。彼緣滅者。他界緣。復次五事斷煩惱。謂因永滅。得斷。轉依。知緣。得對治。已說斷煩惱因緣建立。斷知今當說。
 
 欲界中解脫  聖說四斷知
 離色無色界  當知五斷知
 
[0906a23] 九斷知欲界煩惱斷立。四斷知色無色界煩惱斷立。五斷知雖智知而斷。是智果故說斷知。如業果亦名業。
 
 苦集煩惱盡  總說一斷知
 滅道斷各一  如欲上亦三
 
[0906a28] 彼欲界見[2]苦集斷煩惱盡立一斷知。見滅斷二。見道斷三。如欲界。色無色界見苦見集斷亦立一。見滅斷二。見道斷三。此品[3]後廣說。
 
 修道斷當知  界界斷說一
 三斷是智果  餘則說忍果
 
[0906b04] 欲界修道斷一斷知。色界斷二。無色界斷。[4]此三當知是智果。問以何等故色無色界見道[5]斷立一斷知。修道斷立二耶。答見道斷同對治故。修道斷不同故。問餘斷知何果。答餘則說忍果。見道斷盡六斷知。說忍果。忍對治故。見道斷盡若言忍果[6]非斷知者不然。謂忍智眷屬故。與智同一果故。[7]是故見道修道斷俱得名智果。已說斷知是智果。謂若地若道。若法智未知智。若彼同品果今當說。
 
 初地說一切  禪五亦復八
 無色說一果  眷屬果亦然
 
[0906b15] 初地說一切[8]者。未至依具九斷知果。彼三界對治故。禪五亦復八者。阿毘曇者說。根本禪五斷知果。謂色無色界煩惱斷。如前說。尊者瞿沙說。有八除五下分結盡斷[9]知。是未至依果故。彼欲令欲界見諦斷盡。是禪果禪中間如禪說。無色說一果者。三無色定說一斷知果。一切結盡是。眷屬果亦然者。[10]如色空處眷屬亦說一斷知果。色愛盡是。雖[11]四地修道斷盡建立斷[12]知。但第四禪軟軟種盡得斷知名。是故說是空處眷屬果。
 
 世俗道果二  聖九法智三
 未知智說二  彼品果[13]六五
 
[0906b27] 世俗道果二者。五下分結盡及色愛盡。是世俗道果。謂聖人以世俗道斷二界結故。聖九者。一切九斷知是聖道果。以聖道對治一切煩惱故。法智三者。三斷知是法智果。五下分結盡色愛盡及一切結盡。是以修道法智斷三界結故。未知智說[14](二者二斷)。知是未知智果。色愛盡及一切結盡。是以色無色界修道果故。彼品果六五者。法智品果有六斷知。欲界見道斷三。及前說法智果三。未知智品五斷知果色無色見道斷三。及前說未知智果二。問誰成就幾斷知。答。
 
 或有諸聖人  未成就斷知
 或成一二三  四五及與六
 
[0906c11] 見道五心頃不成就斷知。集法智集未[15]智忍一。集未知智滅法忍二。滅法智滅未知忍三。滅未知智道法忍四。道法智道未知忍五。須陀洹六。向斯陀[16]含[17]果者。若倍欲盡[18]超[19]升離生如前說。若次第向成就六。斯陀[*]含果亦六。向阿那[*]含果。若欲愛盡超[*]升離生如前說。若次第向成就六得阿那含果一。下分結盡是向阿羅漢果者。若色愛未盡一。色愛盡二阿羅漢果一。一切結盡斷知是。問誰捨幾斷知。答。
 
 捨一二[20]五六  如捨得亦然
 得果及度界  二處斷知集
 
[0906c23] 捨一二[*]五六者。[21]阿羅漢果退捨一斷知。色愛盡阿那含色界纏退捨一。若色愛未盡欲界纏退捨一。色愛盡阿那[*]含[*]果欲界纏退捨二。得阿羅漢果捨二。若欲愛盡超越阿那[*]含捨五。次第捨六。問誰得幾斷知。答如捨得亦然。或有得一斷知。見道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二第十四。乃至道未知智心一一得一次第。阿那[*]含果得一。五下分結盡是聖人色愛盡一。色愛盡是阿羅漢果一。一切結盡是得二者。阿羅漢無色界纏退得六者。若阿羅漢若阿那[*]含欲界纏退無有得五者。是故經中無。問此斷知何處集。答得果及度界二處斷知集。此斷知二處集。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以彼處得果。即彼度界。是故下分結上分結斷時得道未知智生。六種斷雖得果非度界。色愛盡雖度界非得果。餘非度界亦非得果。是故此諸斷知處不名為集。已說建立自性果成就捨得集。若因緣彼斷得斷[1]知名。今當說。
 
 謂彼二因滅  離繫及度界
 得於無漏得  及缺第一有
 
[0907a15] 以四因緣故。或五彼斷得斷知名見道。四因緣。謂俱因滅。俱繫離。得無漏解脫得。及缺第一有。彼苦法忍苦法智苦未知忍生非俱因滅。雖見苦斷因滅非見集斷。以是義故非俱繫離。雖得無漏解脫得。未缺第一有故。如是一因緣合。三因緣不合。苦未知智集法忍生。雖得無漏解脫得及缺第一有。餘二因不具。是故此處不立斷知。集法智生俱因滅。謂先見苦斷因滅。今見集斷因滅。當知亦是俱繫離得無漏解脫得。苦未知智生時。已缺第一有。是故此處建立斷知。集未知智生一切因緣具。是故此處建立斷知。如是滅法智第三。滅未知智第四。道法智第五。道未知智第六。此說見道也。修道斷五因緣。前四及界永斷是為五。欲界修道斷煩惱九種展轉相縛。乃至非[2]相非非想地亦如是。彼欲界一種斷。乃至八種具二因緣。謂得無漏解脫得及缺第一有。三因緣不具。第九種滅具五因緣。是故此處建立斷知。初禪一種斷。乃至八種具二因緣非餘。如前說。第九種斷具四因緣。一因緣不具。謂度界。第二第三禪及三無色亦如是。第四禪地乃至八種斷具二因緣非餘。第九種斷具五因緣。是故此處建立斷知。非想非非想亦如是。以是義故凡夫離欲不立斷知。以彼不得無漏解脫得亦不缺第一有故。已說斷知。三種境界五種愛生今當說。
 
 好境俱不俱  彼二種愛生
 惡境二亦然  一則謂為捨
 
[0907b14] 好境俱不俱彼二種愛生者。好名可愛樂境界。若[3]得彼境界不離愛生。云何令我於此事不離。若未得者想得愛生。云何當得。惡境二亦然者。惡名不可愛樂境界。彼亦二種。愛生俱者離想愛生。不俱者不得想愛生。一則謂為捨者。捨名境界非可愛樂非不可愛樂。一向愚愛生。問彼使為心相應為不相應。此何所疑。二師異說故。毘婆闍婆提。欲令不相應。育多婆提。欲令相應。於此有疑。答相應何者。
 
 謂使煩惱心  障礙不違淨
 妙善心可得  非不相應使
 
[0907b26] 使有二事故惱心緣及相應。若使心不相應者。不應於緣中惱心。以彼無緣故。一切心不相應法。無緣亦不相應。非[4]有相應法故。心為使所惱。如所說。貪欲惱心故心不解脫。以此說故知使心相應。障礙者。若使心不相應者。道生時不應障礙。不違心相續故。以障礙故非不相應。不違淨者。若使心不相應。不應與善心相違。與善心一時俱生。不應作過。作過故是故非不相應。復次[5]善妙心可得。功德相違故名使。若使心不相應者。彼常行故。善心應無生處。善心生故當知非不相應。復次說著相等故。云何貪使。謂染著相。云何瞋使。謂心法惱。云何慢使。謂心法舉。如是比。是故使心非不相應。若纏善心相違非使者不然。何以故。得使相故。貪欲纏故名貪欲纏。如是比。不說差別因。俱是貪欲。而言纏相應使不相應者。但有言說。竟不說差別因緣。若言纏以使為種子者。所說不成。因不相應果相應故有過。[6]是使非不相應。
 
雜阿毘曇心論卷[7]第四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0-04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業品第三
 
[0888a13] 已說諸行展轉因緣力生。彼諸行所起種種生生生差別勝者唯業。彼業今當說。
 
 業能莊飾世  趣趣各處處
 是以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0888a17] 業能莊飾世趣趣各處處者。如是一切五趣種種[4]性生種種業莊飾。以業為種。彼有芽生業差別故生差別。如種差別故芽差別。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業於受生勝故。是故欲背生死者當善觀察。問誰業。答。
 
 身口意集業  在於有有中
 彼業為諸行  嚴飾種種身
 
[0888a24] 身口意集業在於有有中者。身業口業意業。此三業生種種果。眾生住於本有死有中有生有中。修集諸業。問云何立三業。為自性故。為依故。為等起故。若自性者。應一業。謂語業。若依者。一切依身亦應一業。謂身業。若等起者。一切從意起亦應一業。謂意業。答此亦如是。三事故。彼自性者語業。以語即業故。依者身業。以業依身故。身作故。身合故。身運故。等起者意業。雖身業口業意業所起。然不共受名如眼識。問如所說業何所為。答彼業為諸行及受種種身。此說一切眾生增上果。謂外眾具名為行。若眾生形相壽命等是彼業果。問若彼內外分種種相者。此云何為四大種種相。為造色種種相。為業種種相。答三種悉有生因依因建立因養因長因故。是四大種種相。自分因故。是造色種種相。報因故。是業種種相。雖外分無報因。然眾生作善行彼得好色好處。若作惡行得惡色惡處。以業種種故內外分亦種種。是業相今當略說。
 
 身業當知二  謂作及無作
 口業亦如是  意業當知思
 
[0888b17] 身業當知二謂作及無作者。身業二種作性及無作性。作者。身動身方便身作。無作者。身動滅已與餘識俱彼性隨生。如善受戒穢污無記心現在前善戒隨生。如惡戒人善無記心現在前惡戒隨生。口業亦如是者。口業二種作無作性如前說。意業當知思者。意業是思自性。有欲令意業是無作性。此則不然。意非作性。非色故。及三種故。無作亦名不樂亦名離。亦名捨。亦名不作。[5]以不作之名是無作。言非業者不然。何以故。作故。若善不作不善。若不善不作善。亦名作。如捨覺支。不以名捨故捨修道。止餘事故名為捨。彼亦如是。又復作因故作果故。見因說果。如世尊說。形質故是色。無作亦非色。以作是色故彼亦名色。彼亦如是。已說五業。如此業種種差別今當說。
 
 作當知三種  善不善無記
 意業亦如是  餘不說無記
 
[0888c06] 作當知三種善不善無記者。身作及口作。三種善不善無記。彼善者。淨心身口動。如施戒等。不善者。不善心身口動。如殺生等。無記者。無記心身口動。意業亦如是者。意業亦三種。善心相應是善。不善心相應是不善。無記心相應是無記。餘不說無記者。餘二業身無作及口無作。彼二種善不善。[6]無記何以故。無記[7]心羸劣故。強力心能起身口業。餘心俱行相續生。如手執香華。雖復捨之餘氣續生。非如執木石等。問已知五業思非色性。大地中已說故。餘業有何性。答。
 
 色性染不染  不染污[8]五地
 隱沒繫在色  不善在欲界
 
[0888c19] 色者一切身業口業是色性。因四大故。彼身作可見有對。口作不可見有對。無作俱不可見無對。問身口業幾種。答染污不染污。彼色二種。染污不染污。染污者。煩惱所起。彼有二種。隱沒無記及不善。隱沒無記者。無報無慚無愧不相應一果煩惱等起。不善者。有報無慚無愧相應二果煩惱等起。不染污亦二種。善及不隱沒無記。善者。得愛果。彼亦二種。有漏及無漏。此品後當廣說。不隱沒無記者。不隱沒無記心等起。謂威儀[9]工巧非報生。強力心能起身口業。報生心羸劣故不起。是故身口業非報性。若報生心能起身口業者。彼身口業亦應是報。但不爾。現在方便生故。若報[1]生心。不應名。威儀[*]工巧。是故身口業非報。問幾地所攝。答不染污五地。欲界及四禪。此則總說。若善作唯至初禪非上地。問何故善身口作至初禪非上地。答麁心起身口作業。彼心細故外向心起作業彼心。內向故覺觀起作業彼地無故。善無作者。五地欲界及四[2]禪有無作禪律儀無漏律儀。不隱沒無記身作亦五地如前說。差別者。欲界作威儀[*]工巧心等起。色界作威儀心等起。彼無[*]工巧心。問已說上地無起作心。云何有作。答彼初禪力起作心現在前故起。若說善亦應爾者不然以。生上地下地善心不現在前。以彼劣故。隱沒繫在色者。若隱沒無記身口業在色界初禪非上地無起作心故。非生上地下地染污心現在前離欲故。亦不在欲界修道斷煩惱等起身口業。而欲界修道斷煩惱一向不善故。見道斷心不起身口業。此品後當說。不善在欲界者。若染污中不善者。在欲界非色界。何以故。彼善心易得故。正受長養故。無無慚無愧故。無苦受故。不善者受苦受眷屬報。色無色界無。無有色界業受欲界報界異故。因果斷界故。已說身口業自性種地。謂無作律儀差別今當說。
 
 若[3]作無作戒  略說有三種
 無漏及禪生  依別解脫戒
 
[0889a28] 若[*]作無作戒略說有三種者。無作戒若律儀所攝。略說當知三種。問何者是。答無漏及禪生依別解脫戒。彼無漏戒與道一果道俱行。謂學無學禪生者。彼禪戒與禪一果禪俱行。正語正業正命。正命者。建立身業口業。無別體故。身業口業從無貪無恚無癡生。無恚無癡生者。名正語正業。無貪生者。名正命。雖一心中有三善根。以增上故說如貪等。行如動風藥如字音。依別解脫[4]戒[5]者。謂受戒式叉尸羅隨轉亦有斷律儀。契經品當廣說。問是身業口業何等不隨心轉。何等隨心轉。答。
 
 無作在欲界  作依於二有
 當知非心俱  謂餘心俱說
 
[0889b12] 欲界無作不隨心轉。謂受戒已不善無記心亦隨轉。亦不與善不善無記心隨轉異相故。又復覆惡戒故。由作故。不定故。作者欲色界亦不隨心轉。由身故。非心一果故。謂餘心俱說者。禪律儀無漏律儀是餘。彼隨心轉。心一果故。由心故。已說建立業。成就戒今當說。
 
 無漏戒律儀  得道則成就
 禪生若得禪  持戒生欲界
 
[0889b20] 無漏戒律儀得道則成就者。得道謂一切聖道。從苦法忍乃至無生智。成就無漏律儀。此無漏律儀在六地。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彼須陀洹斯陀含向及果。成就一地無漏戒。阿那含向或成就一地或六地。阿那含果或三地乃至六地。阿羅漢六地。禪生若得禪者。若得禪成就禪律儀。謂得不失此亦六地。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則成就別解脫律儀。此律儀謂欲界人非餘。無受分故。已略說成就戒。世分別今當說。
 
 謂住別解脫  無作於轉時
 當知恒成就  盡不捨過去
 
[0889c03] 謂住別解脫無作於轉時當知恒成就者。別解脫律儀現在無作戒常成就。念念得未曾得。盡不捨過去者。住別解脫律儀無作若滅而不捨。則成就過去。捨事。此品後當說。
 
 若有作於作  即時立中世
 已盡而不捨  當知成過去
 
[0889c09] 若有作於作即時立中世者。中世。謂現在住身口求受戒。爾時成就現在身口作。已盡而不捨。當知成過去者。若作盡不捨。爾時成就過去作。非現在。以作不念念相續生故。
 
 若得禪無作  成就滅未至
 中若入正受  作亦如前說
 
[0889c15] 若得禪無作成就滅未至者。若得禪彼則成就過去未來禪律儀。若初得禪彼無始生死滅過去者今悉得之。中若入正受者。如禪正受現在。彼無作亦爾。隨心生故。作亦如前說者。如前別解脫作求時成就現在。若滅已不捨。爾時成就過去非現在。住禪者作亦如是。問若生色界。云何成就作。答世尊到色界。色界諸天禮敬右遶。乃至未[6]究竟。爾時成就過去作。
 
 悉成就當知  得道若未[7]生
 中間道在心  盡不捨前世
 
[0889c26] 悉成就當知得道若未生者。一切聖人一切時成就未來無漏律儀。中間道在心者。若道現在爾時成就無漏無作律儀。盡不捨前世者。前世是過去。若彼無作滅已不捨。是成就過去。
 
 若作不善業  立戒成就二
 至彼纏所纏  盡已盡當知
 
[0890a04] 若作不善業立戒成就二者。謂住別解脫禪生無漏律儀。若以不善極惱纏。起[1]加捲等不善作無作。此則成就作無作。此說未離欲行不善故。問幾時成就。答至彼纏所纏。乃至纏未捨住非律儀。盡已盡當知者。若彼纏盡。作無作亦盡。
 
 若住不律儀  無作成就中
 能受不愛果  或復盡不捨
 
[0890a12] 若住不律儀無作成就中能受不愛果者。住不律儀。謂屠膾等。彼一切時現在成就不善無[2]作。不善無作[3]念念生故。或復盡不捨者。彼無作滅不捨。則成就過去。
 
 若剎那住作  即時說中世
 已盡而不捨  善於上相違
 
[0890a18] 若剎那住作即時說中世者。彼住不律儀者。受不律儀時。成就現在作。已盡而不捨者。彼作滅而不失。則成就過去非現在。不相續故。善於上相違者。如住律儀說不善。住不律儀說善。
 
 若處中所作  是則立中世
 若盡而不捨  或二亦復一
 
[0890a25] 若處中所作是則立中世者。處中。謂非律儀非不律儀。若受善時心不淳淨。成就現在善作。若住不善時不極惱纏。成就現在不善作。若盡而不捨者。滅已不捨。彼成就過去作非現在。不相續生故。或二者。若[4]善淳淨心。不善極惱纏。受[5]彼現在成就作及無作。亦復一者。謂第二剎那起唯無作現在。若過去現在分別。若善不善分別亦爾。
 
 隱沒不隱沒  二作俱非盡
 及淨不淨等  一切無生說
 
[0890b06] 隱沒不隱沒二作俱非盡者。若隱沒無記及不隱沒無記作不成就。過去羸劣心等起故。餘勢不強故。若現在受作時則成就現在。剎那成就故亦不說無作。以無記無俱故。及淨不淨等一切無生說者。若善不善隱沒無記及不隱沒無記作悉不成就。未來以無住。未來世受作故。問何等為律儀不律儀。答。
 
 流注相續成  善及不善戒
 於一切眾生  律儀不律儀
 
[0890b15] 彼別解脫律儀者。謂受戒於一切眾生一切時戒不斷。或十二種或二十一種隨轉。不律儀者。謂住不律儀於一切眾生一切時惡戒不斷。問何等住不律儀。答十二種住不律儀。所謂屠羊養雞養猪捕鳥捕魚獵師作賊魁膾守獄呪龍屠犬[6]司獵。屠羊者。謂殺羊。以殺心若養若賣若殺。悉名屠羊。養雞養猪亦如是。捕鳥者。[7]殺鳥自活。捕魚獵師亦如是。作賊者。常行劫害。魁膾者。主殺人自活。守獄者。以守獄自活。呪龍者。習呪龍蛇戲樂自活。屠犬者。旃陀羅。[*]司獵者。王家獵主。若屠羊者。雖不殺餘眾生。而於一切眾生所得不律儀。何以故。若一切眾生為羊像在前者。於彼一切悉起害心。一切眾生有作羊理故。若復無作羊理者。於彼亦有害心故得不律儀。如住慈心仁想普周。當知住餘不律儀亦如是。若王若典[8]刑若聽訟官有害心者。悉墮不律儀義。問得[9]律儀[10]齋何時。答。
 
 謂受律儀戒  盡壽或日夜
 不律儀盡壽  二俱無增受
 
[0890c06] 謂受律儀戒盡壽或日夜者。受別解脫律儀有二種。或盡壽者。謂七眾。七眾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日夜者。謂受齋有二種時分[11]齋。日夜及盡壽。問不律儀復云何。答不律儀盡壽。謂不律儀盡形壽。非日夜。問以何等故律儀得日夜非不律儀。答彼無受性故。無有言我日夜受不律儀者。以可羞厭故。善律儀有受性可欣慶故。二俱無增受者。律儀不律儀俱無增受。半月一月六月。善惡希望不究竟捨。日夜戒亦如是。過者不然。無分[*]齋性故。二種分[*]齋前已說。[12]彼因緣故不律儀無日夜受。是因緣前已說。問別解脫律儀云何得。答。
 
 受別解脫戒  當知從他教
 隨心下中上  得三品律儀
 
[0890c21] 受別解脫戒當知從他教者。別解脫律儀從他教得。若眾若人若法。眾者。謂白四羯磨受具足。人者。謂善來。法者。謂佛及五比丘等。又問樂。謂須陀耶律毘婆沙說十種受具足。所謂自起。謂佛超升離生。謂五比丘善來。謂耶舍等師受。謂摩訶迦葉問樂者謂須陀耶受重法。謂摩訶波闍波提遣使。謂法與律師[13]第五人。謂邊地十眾。謂中國三歸三說。問何等[14]種得律儀。答隨心下中上得三品律儀。若下心受別解脫戒。彼得下戒。下心果故。若極方便行善。乃至離色無色界欲。種三乘種子。眾生種類相續。彼猶下品隨轉。若中心受戒得中律儀。若極方便行善。若不捨戒作諸惡行。彼猶中品隨轉。若增[1]上心受戒得上律儀。乃至種類相續。猶增上隨轉。或有年少比丘得增上律儀。雖復阿羅漢猶成就下[2]戒。有別解脫戒從下中從中上。謂先以下心受優婆塞律儀。次以中心受沙彌律儀。後以上心受比丘律儀。從中下上從上下中。謂住律儀。有於一切眾生起非一切[3]支非一切因。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支一切因。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者無也。彼眾生者。謂蠕動類。[4]枝者。不殺生乃至不綺語。因者。下中上心。又說。無貪無恚無癡有於一切眾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下心受優婆塞戒。下心受沙彌戒。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下心受三種戒。或中或[5]上或二。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支一切因者。謂三種心受三種戒。是故於一切眾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者無有也。若以初下心受日夜戒。次中心受優婆塞戒。後上心受沙彌戒。謂言應說於一切眾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者。此義不然。彼為盡壽故說。問住何等心得別解脫律儀答。於一切眾生起慈心若言我於此受不於彼受不得律儀。惡心隨故。如言我受不獵獸。以少分故是善業不得律儀。以別解脫戒普於一切。能不能所得律儀故。若異此者律儀應有增減。以能者生不能處不能者生能處故。如是有何過。謂非捨時應捨別解脫律儀應頓得別捨應不受而得別解脫律儀。於現在陰界入得眾生處所得故。非過去未來墮法數故。以是故應作四句。有陰界入得別解脫律儀。非禪無漏律儀者。謂於現在起前後眷屬及制罪。有陰界入得禪無漏律儀。非別解脫律儀者。謂於過去未來起根本業道。有陰界入得別解脫律儀亦禪無漏律儀者。謂於現在起根本業道。有陰界入不得別解脫律儀及禪無漏律儀者。謂於過去未來起前後眷屬。於生草等得[6]于時捨者不然。生草處起故。謂能不能如是說者不然。眾生前後同性。生草等後非性。於此論阿羅漢般涅槃同此說。後非性故。此義擇品當廣說。問已說別解脫律儀。禪律儀云何得。答。
 
 得色界善心  得禪律儀戒
 是捨彼亦捨  無漏有六心
 
[0891b19] 得色界善心得禪律儀戒者。若有得色界善心彼得禪律儀。以色界善心戒常隨故。除六心。初禪三識身心。聞慧心。起作業心。命終心。以不定故。定心戒常隨轉。以三識身心外向起故。起作業心亦如是。聞慧心名處起故。死時心羸劣故。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有二不定心。謂聞慧心命終心。問無色界何故無戒耶。答彼無色性故。戒者是色。彼中無色無四大性故。若彼有四大者應有戒。無色界無四大[7]故。戒者惡戒對治。非無色界惡[8]戒對治。惡戒者在欲界。無色界四遠遠故。所謂依遠行遠緣遠對治遠。根本禪一切比智品。雖非斷對治。然有持對治及遠分對治。若苦[9]法智集[*]法智有壞對治。根本禪攝故。未來禪有斷對治。若滅道法智根本禪攝者非壞對治。無漏緣故。問云何捨。答是捨彼亦捨。若失色界心。彼律儀亦失。由心故。問無漏律儀云何得。答無漏有六心。無漏律儀六地心共得。禪未來乃至第四禪。以六地有見道非上地。上地不廣境界故。若依未來超[10]升離生修一地。見道無間等邊修二地等智。謂禪未來所攝及欲界乃至依第四禪超[*]升離生修六地。見道無[11]間等邊修七地等智。問何故。無色界無見道耶。答無忍及法智性故。無拘舍羅善根故(拘舍羅者言[12]業行也)。無戒故。不緣欲界故。問禪律儀無漏律儀有何差別。答禪律儀有垢。無漏律儀離垢。又說禪律儀是根本禪戒。無漏律儀一切無漏戒。此應作四句。或禪律儀非無漏者。謂根本禪世俗戒。無漏律儀非禪者。謂未來中間無漏戒。亦禪無漏律儀者。謂根本禪無漏戒。非禪無漏律儀者。謂未來中間世俗戒。得四句亦如是。問不律儀云何得。答。
 
 若作及受事  而得不律儀
 隨心下中上  三品惡戒生
 
[0891c24] 若作及受事而得不律儀者。有二因緣得不律儀。謂作及受事。作者。謂不律儀家生。乃至未殺生未得不律儀。若殺生彼得不律儀。受事者。若生餘家作是言。我當作此業以自活。彼即得不律儀。問以何名住不律儀。為具耶不具耶。答有說。不具亦名住不律儀。謂不律儀家生。彼性不能語而殺生。得身業性非口業。毘婆沙者說。如律儀不具足不名住律儀。不律儀亦如是。但以惡希望具故生不律儀家。雖性不能語。而以身表語義故從。彼得不律儀。問若住不律儀而受日夜律儀法。爾時得律儀捨不律儀。至明相出彼復捨律儀還得不律儀耶。答有說。得。捨不律儀得律儀。捨律儀得不律儀。有說不得。若一身種類不殺生。乃至身種類盡不得不律儀。無作無受故。捨不律儀得律儀。捨律儀得不律儀。亦非不律儀。問云何得不律儀。答隨心下中上三品惡戒生。若初以下心殺眾生。若受事彼得下殺生無作及下不律儀。謂於餘一切眾生得不律儀所攝。彼後若以中上心殺生。彼得中上殺生無作不律儀。先已得從中上起亦如是。有住不律儀於一切眾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有於一切眾生[1]起[2]一切因[3]非一切[4]支。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因一切[*]支。有於一切眾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以下纏殺眾生。若中若上而不作餘業道。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謂以下纏殺眾生。乃至綺語非中上。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者。謂以下中上纏殺眾生。非餘業道。有於一切眾生起一切因一切[*]支者。謂以[5]下中上纏殺眾生。乃至綺[6]語。彼說不具足不律儀。不名住不律儀者。彼說於一切眾生起及一切[*]支而因不定。問諸律儀幾時捨。答。
 
 別解脫調伏  是捨於四時
 若捨及命終  斷善二根生
 
[0892b03] 別解脫調伏是捨於四時者。別解脫調伏當知四時捨。問何時。答若捨及命終斷善二根生。謂捨戒身種類滅善根斷二形生。持律者云。法沒盡時彼說戒結界羯磨一切息。阿毘曇者說。法沒盡時先所受律儀相續生不捨。未曾得律儀不得。是故說一切息。有說。犯初眾罪名捨律儀。此則不然。若捨律儀者犯根本罪[7]已還俗應得更出家。[8]以捨律儀故。佛言非比丘者。以非第一義比丘故。此說無過也。犯初眾罪於別解脫律儀是比丘。於無漏律儀非比丘。盡壽律儀有四時捨。[*]齋律儀至明相起時捨。謂住律儀而犯律儀者。是犯戒非捨戒。當知彼人住持戒犯戒也。彼若悔者。即捨犯戒住持戒也。如富人負債名富者亦名負債者。若還債已唯名富者。彼亦如是。
 
 謂禪生律儀  當知二時捨
 若起煩惱退  生上及下地
 
[0892b20] 禪律儀二時捨。問何時。答若起煩惱退生上及下地。謂禪退時捨彼律儀。由禪故及生上生下時。
 
 無漏戒律儀  是說三時捨
 退及得聖果  增益根當知
 
[0892b25] 無漏律儀三時捨。問何時。答退及得聖果增益根。當知退者失勝功德。得果者。謂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增益根者。謂信解脫得見到時解脫得不動。問不律儀云何捨。答。
 
 不律儀四時  受戒及命終
 逮得諸禪定  二根生亦然
 
[0892c02] 不律儀四時捨。受戒時。捨身種類時。得禪律儀時。二根生時。問住不律儀若捨殺具名捨不律儀不。答名為止業。若不受律儀不名捨。不律儀非對治故。如不服藥而捨病因病則隨生。問已知律儀不律儀捨時。彼[9]俱離者作善戒惡[10]戒。捨時云何。答。
 
 [11]謂彼限勢過  及與希望[12]止
 亦捨於方便  是說善惡捨
 
[0892c10] 彼俱離者。若善戒惡戒三時捨。謂限勢過。希望止。捨方便。限勢過者。若欲作善戒惡戒事時先作齊限。[13]限過則止。如陶家輪勢極則住。希望止者。彼發心念言。後更不作。捨方便者。息身口行。彼俱離者作善行惡行。盡身種類無作隨生。謂作是誓言。不供養佛終不先食。若以香華讚歎敬禮。及餘種種日日供養。盡身種類無作隨生。有作是誓言。不施他乃至一揣終不先食。彼亦盡身種類無作隨生。若作定期施。若日若月若歲。作是誓言。我盡壽作。即出少物以供彼用。彼盡身種類無作隨生。若起塔。若四方僧舍。若僧舍。若別房。若園觀浴池。若橋船。如是等有三因緣。無作不斷。若希望若身若事。惡戒者彼亦作是誓言。我當日日於彼怨家常作不饒益事。若一打若一惡言。彼盡壽不善無作隨生。已說捨色業。無色今當說。
 
 善無色捨時  斷退生諸地
 穢污唯離欲  當知是意業
 
[0892c29] 善無色捨時斷退生諸地者。若善有漏無色法三時捨。謂斷善根時。退時。生諸地時。穢污唯離欲者。穢污無色法離欲時捨。若此品對治生即捨此品。已說諸業自性及成就。如此業世尊種種分別。今當說。
 
 若業與苦果  當知是惡行
 復有意惡行  貪瞋恚邪見
 
[0893a07] 若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若身口業及思不愛報果生故。當知是惡行。問唯此惡行耶。答復有意惡行。謂貪瞋恚邪見不善思。是意惡行如前說。復有貪恚邪見。
 
 是相違妙行  最勝之所說
 若於中增上  說名十業道
 
[0893a13] 是相違妙行最勝之所說者。惡行相違悉是妙行。若身善業悉是身妙行。若口善業悉是口妙行。若意善業[1]及無貪無恚正見悉是意妙行。隱沒不隱沒無記業。無報故非惡行非妙行。若彼不隱沒無記巧便者。如行行如說說。與此相違不隱沒無記及隱沒名不巧便。問一切善行惡行皆業道所攝耶。答若於中增上說名十業道。此諸善行惡行中增上業勝者是業道。彼妙行增者說善業道。惡行增者說不善業道。若言不定者不然。以根本業道多增上極逼迫故。極恐怖故。事究竟故。是故說增上者是根本業道。問何等為業道。答殺生乃至邪見。彼殺生今當說。
 
 有欲殺生心  眾生想殺生
 是名為殺生  盜婬亦如是
 
[0893a28] 有欲殺生心眾生[2]想殺生者。謂欲殺他眾生。定不定眾生起眾生想。殺彼眾生名作無作。或復一向名無作。是身業殺生非餘不具自在者。口語及仙人意所嫌而殺。謂是口意業自性者不然。業自性異故。事不究竟故。若謂有心無心殺彼眾生俱應得殺罪。如觸火食毒者不然。非譬故。若手執刀若手擲刀。若有心若無心。觸火不燒。若呪毒若藥雜毒服者。若有心若無心不死。殺生不如是。是故非譬。若復謂於火毒得不燒不死因緣而殺生不得不殺因緣者不然。得不惡心故。如彼刀呪眾藥等是不燒不死因緣。不惡心是不殺因緣亦如是。以不惡心殺生則非殺生。如執刀觸火不燒。問無心害眾生不死耶。答死。雖殺生不得殺罪。無惡心故。[3]雖逼迫他不得殺罪。謂此非說者不然。如不逼迫不攝他而罪福長養故。謂斷善根得慈心。是故不非說盜者物他所有他物想知不與欲取。[4]取作己有想名作無作。或一向名無作。是身業盜。[5]邪婬者。父母等護起護想道非道行無護者非處非時。是不應行而行名作無作。是身業邪婬。
 
 謂彼異想說  別離不軟語
 無義不[6]誠說  是則口業道
 
[0893b22] 見聞等事顛倒不顛倒覆藏想起名作無作。或一向名無作。是口業[7]妄語。或身動或默然。謂布薩事。是亦名妄語。若言身意業性者不然。業性異故。著身口業故。譬如著身。若身[8]放作者是身業。譬如曾眼更後身觸得長等。譬如受戒時口作得身業。譬如受具足時若默然若無心得身業。別離者。若壞若不壞欲壞想。若已壞不令和合。名作無作。[9]或一向名無作。是口業兩舌。不軟語者惱亂心。若惱不惱名作無作。或一向名無作。[10]是口業惡口。無義不[11]誠[12]語者。不善心非義非時不應法言。隨入一切口惡行。如無明隨煩惱。如音聲隨字。
 
 眾生相違害  是名為瞋恚
 他物己想貪  邪見謂何見
 
[0893c08] 眾生相違害是名為瞋恚者。於他眾生惡心欲殺欲打。與慈悲相違。是名瞋恚。他物己想貪者。愛他物欲為己有想名為貪。是一切欲界貪。邪見謂何見者。於施等作無見名為邪見。問何業道誰究竟。答。
 
 殺生與惡口  及瞋恚業道
 皆由瞋恚成  眾生處所起
 
[0893c15] 殺生與惡口及瞋恚業道皆由瞋恚成者。殺生惡口瞋恚當知從瞋恚成。究竟時[13]要與瞋恚俱。問從何處生。答眾生處所起。此三業道當知從眾生處所起。
 
 身二業及貪  貪欲所究竟
 皆由貪欲成  眾具處所起
 
[0893c21] 身二業及貪貪欲所究竟皆由貪欲成者。偷盜邪婬及貪。是三業道當知貪究竟。問此復何處起。答眾具處所起。此三業道當知從眾具處所起。
 
 謂有餘口業  是皆三所成
 從名處所起  明智之所說
 
[0893c27] 謂有餘口業是皆三所成者。妄語兩舌綺語當知從貪欲瞋恚愚癡究竟。問彼復從何處起。答從名處所起明智之所說。此三口業道當知從名起。
 
 邪見名色起  亦從愚癡成
 一切諸業道  三種為方便
 
[0894a04] 邪見名色起亦從愚癡成者。謂邪見從名色處所起。問此誰究竟。答亦從愚癡成。此邪見當知從愚癡究竟。問一切業道方便如根本究竟為有異耶。答一切諸業道三種為方便。一切十不善業道。貪欲瞋恚愚癡悉為作方便。貪殺者。為皮肉筋骨等故殺。為己故或為親友故。瞋恚殺者。殺怨家及怨親友。令其憂惱。愚癡殺者。言殺諸毒蟲等因緣無罪。以害人故。殺諸禽獸等因緣無罪。為人食故。波私國說。如父母老。若惡病應殺因緣無罪。貪盜者。盜所須物為己他故。瞋盜者。若盜怨若怨親物令其憂惱。癡盜者。如婆羅門說一切地所生物悉施婆羅門。婆羅門弱劣故剎利等受用。是故婆羅門言自取己物無罪。而彼取時作他物想。故名盜。貪邪婬者。於眾生所貪心方便。若他所受及自所受。若為財利非貪方便則瞋恚起。謂於怨家及怨親所受。癡邪婬者。如說橋船野田華果道路女人。一切眾生悉共受用。如婆羅門說婆羅門應有四婦。剎利應三。鞞舍應二。首陀羅[1]唯一。口業若貪起當知從貪生。若恚起當知從恚生。若癡起當知從癡生。貪者若貪次第起是即從貪生。若瞋所起是從瞋恚生。愚癡所起是從愚癡生。瞋恚邪見亦如是。問云何業道定是作無作非耶。答。
 
 根本業無作  或復說有作
 方便終則異  貪不貪等起
 
[0894b02] 根本業無作或復說有作者。色自性七業道定無作。或復作邪婬定有作。以自究竟故。非他餘業道不定。若自作則有作。若使他作者一向無作。問頗非身作而得殺生耶。答有。謂口作。頗非口作而得妄語耶。答有。謂身作。頗非身口作而得二罪耶。答有。謂仙人起惡心。謂布薩事。若欲界色性善業道定有作及無作。禪無漏律儀唯無作非作。由心故。方便者有作。若淳淨心及極利纏作有無作。若不淳淨心及不極利纏作者[2]唯有作無無作。終則異者。業道終唯無作。作業已息故。問何等為業道方便。何等為終。答殺方便。謂屠羊者若捉若買若牽來一打[3]三打。乃至命未盡悉名方便。[4]當斷命時剎那頃作及無作。是根本業道。後乃至於是處不善身所作及[5]無作。是殺生[6]終。乃至綺語亦如是。是名為終。貪恚邪見無方便現在前則是根本起。有說。身口業道一切十業為方便及終。此云何。如欲殺彼眾生殺此眾生為因然後殺彼。謂殺生祈請助力殺彼。或劫他財以資殺事。或婬彼所[7]受令殺其[8]主。或[9]於彼知友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以離其親。或貪彼財。或復瞋彼。或起邪見長養殺法後殺彼子。復婬彼婦。次第乃至十不善業道。當知是終。如是一切盡當知。貪不貪等起者。不善業道貪恚癡為方便亦為終。善業道以不貪不恚不癡起。捨不善業道方便即是善業道方便。捨根本即是根本。捨終即是終。問此云何。答如沙彌受具足入戒場周匝禮僧求[10]和上受衣鉢白一羯磨乃至二羯磨。皆是方便。第三羯磨彼剎那頃作及無作。是根本業道。次說四依。如是乃至於是處身口所作及無作。是名為終。問何處有幾業道。答。
 
 地獄五業道  欝單[11]曰後四
 餘方具有十  及餘惡趣天
 
[0894c08] 地獄五業道者。地獄眾生有五不善業道。惡口綺語貪恚邪見。無相殺故無殺業道。無受財故無盜。無執受女人故無邪婬。異[12]想說故名妄語。彼無異想故無妄語。常離故無兩舌。為苦所逼故有惡口。不時說故有綺語。貪及邪見成就而不行。瞋恚者俱有。欝單[*]曰後四者。有後四不善業道。壽分定故無殺生。無受財故無盜。無執受女人故無邪婬。欲行欲時將彼女人往詣樹下。樹自曲枝而覆其[13]上。然後行欲去已還復。若樹不覆並愧而離。無欺他故無妄語。常和故無兩舌。[14]柔軟故無麁言。有歌歎故有綺語。意業道雖成就而不行餘方具有十者。除欝單[*]曰。餘三方有十業道。或不律儀所攝。或離不律儀所攝。及餘惡趣天者。畜生餓鬼及欲界天有十業道。離不律儀雖天不害。天而害餘趣。又說天亦有截手足斷而還生。若斬首[15]若中截則死。展轉相奪等。乃至十業道一切悉有。色無色天無有不善業道。問何處有幾善業道。答。
 
 地獄欝單[*]曰  有三善業道
 等現於無色  彼聖成就十
 
[0894c29] 地獄欝單[*]曰有三善業道者。地獄有無貪無恚正見。欝單[*]曰亦爾。等現於無色者。無色界即此三現在前行。彼聖成就十者。無色界聖人。成就無漏十善業道。
 
 如此亦復異  謂色界律儀
 畜生餓鬼異  餘如是亦異
 
[0895a06] 如此亦復異謂色界律儀者。色[1]界禪律儀所攝具十善業道。亦成就亦現在前。聖人生彼則有無漏業道。畜生餓鬼異者。畜生餓鬼亦有十善業道。離律儀亦[2]離不律儀。餘如是亦異者。閻浮提弗婆提瞿陀尼及欲界天說餘。彼有十善業道。是律儀所攝。或離律儀。謂欲界天唯有禪無漏律儀。問幾不善業道一時與思[3]俱轉。答。
 
 不善業道起  一與思俱轉
 二三乃至八  當知次第增
 
[0895a16] 此身自性三不善業道。彼一一與思俱轉。謂殺生偷盜邪婬。二俱轉者。殺他眾生而盜取。三俱轉者。遣二使已自行邪婬。以此行自究竟非他故。若彼種類和合者則一切俱究竟。口業道一俱轉者。謂綺語。二俱轉者。攝妄語非時說綺語。攝欲別離說非時說綺語。攝惡口說非時說綺語。三俱轉者。攝欲別離說妄語非時說綺語。攝惡口妄語非時說綺語。攝惡口欲別離說非時說綺語。四俱轉者。攝欲別離妄語惡口非時說綺語。意業道者。一一俱轉。行別故不二。如是五六七八俱轉。遣六使自行邪婬。不由他故。若彼種類和合者則一時俱究竟及貪現在前。如是八不善業道與思俱轉。問幾善業道一時與思俱轉。答。
 
 所謂善業道  二三及與四
 六七九與十  一時思俱轉
 
[0895b04] 欲界善五識身現在前。初禪地三識及依無色盡智無生智。此二善業道與思俱轉。謂無貪無恚。欲界善意識現在前。色界不定心及無色界。又依無色無漏正見三事與思俱轉。優婆塞及沙彌染污及無記心受律儀。四即此善五識住。六即此善意識住及比丘染污無記心非心。七比丘善五識住。若依禪盡智無生智俱心。九即此比丘善意識住及色界定心依禪無漏正見現在前。十善業道與思俱轉。問何業道有幾果。答。
 
 一一果有三  所謂為報果
 依果及增上  是名業道果
 
[0895b16] 一一業道皆有三果。謂報果依果增上果。彼業道修習多修習生地獄中是報果。從地獄出來生人中受相似果。謂殺生者短壽。盜者失財。邪婬者妻不貞良。妄語者惡名譏[4]論。兩舌者親友乖離。惡口者常聞惡聲。綺語者言語不正。貪者增貪。瞋者增瞋。邪見者增癡。是為依果。此諸業道增上果者。謂眾具麁[5]悴無有光澤。多遭霜雹塵垢污濁臭穢不淨。居處嶮曲[6]茨棘惡刺果實零落尠少微細極大苦[7]惱無有華果。問云何果相似。答。
 
 苦他惡道苦  傷壽則短[8]壽
 外具不光澤  壞彼光澤故
 
[0895b28] 苦他惡道苦者。謂殺生令彼受苦得惡道苦。此是相似。問殺何等陰。為色陰耶為五陰耶。答有說。色陰以色可斷壞故。四陰非觸。有說。五陰四陰雖非觸。彼依色陰轉。殺色陰亦殺彼。如瓶破則失乳。問為殺無記為三種耶。答有說。無記以無記受刀杖故。餘[9]二非觸。又說。一切三種如前說。問殺何陰過去耶未來現在耶。若過去者彼已滅。若未來者不可得。若現在者彼剎那頃不住。答有說。未來現在世住壞未來和合。又說。未來現在以現在受刀杖不相續陰滅。傷壽則短命者。謂彼殺者斷彼命故而得短壽。外具不光澤壞彼光澤故者。謂彼殺者壞彼光澤故。所得眾具悉不光澤。一切業[10]道隨其所應當知。盜及邪婬雖不令彼苦。以壞希望故。如不別離亦名兩舌。彼雖不惱亦名惡口。[11]已說業道分。差別今當說。
 
 謂現法果業  次受於生果
 後果亦復然  當知分各定
 
[0895c18] 三業現受[12]生受後受。現法受業者。若業此生作即此生熟。名為現受。若第二生熟者。名為生受。第二生後熟者。名為後受。或有欲令四業前三及不定受。前三者不轉。不定者轉。轉者謂持戒等護故。譬喻者說。一切業轉乃至無間。彼說。若無間不轉者。亦無有越第一有。若越第一有者。故知無間業亦轉。彼有說現法業不必現報熟。若熟者現法受非餘。如是說者。說八業現法報。或定不定乃至不定受業亦如是。是故彼說分定熟不定應作四句。或分定熟不定。或熟定分不定。或分定熟亦定。或非分定亦非熟定。問此四業幾一身種類種。答三。除現法受。欲界四種業種。色無色界亦如是。地獄趣四種不善業種。善者三種。除現受業。餘趣俱四種。生欲界凡[1]夫欲愛未盡。欲界四[2]種。若欲愛盡梵天愛未盡。若不退種性法者。欲界三[*]種。除生受。梵天亦三種。除現受。若退種[3]性法者梵天如前[4]說。欲界四種善業種。如是隨其義一切地生凡夫聖人亦如是說。已說現受等。樂受今當說。
 
 欲界中善業  及色界三地
 說名為樂受  此亦定不定
 
[0896a12] 欲界中善業及色界三地說名為樂受者。欲界善業得樂受及眾具報。色界乃至第三禪業皆得樂報。問禪中間業得何等報。答有說。初禪樂[5]報。此非說。以阿毘曇說。或業得心受非身耶。答有。善無覺業。又說。禪中間業不得受報。唯有色心不相應行。問此分亦定耶。答此亦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此四地中善皆有樂報。
 
 得不苦不樂  是說為上善
 若受於苦報  是說不善業
 
[0896a22] 得不苦不樂是說為上善者。第四禪地善業及無色地善業說不苦不樂報。以彼得不苦不樂受及眾具故。問下地何故無不苦不樂報耶。答有說。下地麁而彼受細故。下地不寂靜而彼受寂靜故。若下地作善業皆為樂受故。無有求不苦不樂受者。雖不求苦報。以求樂故作惡行。是故雖不求而受苦報。若受於苦報是說不善業者。不善業說苦報。苦受果故。非獨業受報。四陰五陰亦受報。但業勝故說業受報。當知此亦定不定。問幾種受。答。
 
 所謂自性受  相應與報受
 現[6]前及境界  是說五種受
 
[0896b05] 五種受。謂自性受。相應受。報受。現前受。境界受。自性受者。受也。相應受者。受相應法。報受者。樂受等業。現前受者。現在受。如大因經說。若樂受現在前時。二受則滅。境界受者。眼觸生覺。受色是攀緣義。此五種受中當知說報受非餘。問世尊說黑報等四業。云何建立。答。
 
 色[7]有中善業  是白有白報
 黑白在欲中  俱黑說不淨
 
[0896b14] 色[*]有中善業是白有白報者。色界善業一向無瞋恚離黑。問無色界業勝非色界。何故不說。答二報故。色界受中陰及生陰。無色界唯有生陰。如是色無色可見不可見有對無對受報。又彼有三業五陰十善業道受報故說。黑白在欲中者。欲界善業雜不善業故。是故說黑白。又一身中二種業可得。亦二種報。是故如是說。非黑即是白。黑異相故。俱黑說不淨者。不善業說黑。彼有黑報。彼因穢污。穢污故說黑。及鄙[8]賤可[9]惡故說黑報。唯鄙賤黑非穢污黑。不染污故。
 
 若有思能壞  彼諸業無餘
 此說無[10]閡道  謂是第四業
 
[0896b27] 若道能滅彼三業。彼道相應思是第四業。此業不染污故。不黑不可樂故。不白不墮界故無報。問何業幾思斷。答。
 
 說有十二思  斷於黑報業
 四思能斷白  一思二俱離
 
[0896c03] 說有十二思斷於黑報業者。黑業十二思斷見道四法忍相應思。及離欲界欲八無[*]閡道相應思。四思能斷白者。四思斷白業。初禪離欲第九無[*]閡道相應思。乃至第四禪離欲亦爾。以善有漏法最後無[*]閡道斷故。一思二俱離者。欲界離欲第九無[*]閡道相應思。滅黑業及黑白業問世尊說曲穢濁。此云何。答。
 
 曲者從諂起  穢從瞋恚生
 欲生謂為濁  世尊之所說
 
[0896c13] 曲者從諂起者。諂者說曲。於曲相法所起業名為曲。彼曲果故。諂者以不直故名為曲。以諂所[*]閡難出生死難入涅槃。譬如曲木。穢從瞋恚生者。二種穢。穢自身及他身故。瞋恚者名為穢。於穢相法所起業名為穢。彼果故。欲生謂為濁。世尊之所說者。欲者染性故名為濁。若業欲所起名為濁。彼果故[11]果似因說。問幾種等起。答。
 
 等起有二種  因及彼剎那
 如前所迴轉  此亦隨迴轉
 
[0896c23] 等起有二種因。及彼剎那者。有二種等起因等起者。我當作所作。彼剎那等起者。若心住作彼業。問此二等起何等[12]為轉何等為隨轉。答轉者。謂彼前若彼因等起者名轉。後者說隨轉。彼剎那等起說隨轉。問六識身何等為轉何等為隨轉。答。
 
 若識修道斷  在意有二種
 五種心說一  餘[1]則說有漏
 
[0897a02] 若識修道斷在意有二種者。修道所斷意識亦轉亦隨轉以彼俱能起業故。彼亦善不善無記。彼善轉即善隨轉。不善無記亦如是。無記者威儀[*]工巧。彼威儀心轉即彼隨轉。善穢污心現在前去者不然。以速起故。如旋火輪。[*]工巧心亦如是。前已說報生心不起身口業。五種心說一者。五識身說隨轉受自作故。非轉無思惟故。餘則說有漏者。見道斷心說餘。彼是轉能為因等起故非隨轉。不以見道斷心等起身口業。以微細故。內向故。若復見道斷心等起身口業者。彼業為見道斷為修道斷為俱道斷。若言見道斷者。無有色見道斷。明無明相違故。若言修道斷者。修道斷法而見道斷心等起者。此則不應。若言俱斷者。則有可分。此亦不然。如契經說。邪見人身口業說是見。彼亦說因等起。問何等為淨。答。
 
 一切妙行淨  無學身口滿
 所謂意滿者  即是無學心
 
[0897a21] 一切妙行淨者。若所有妙行一切說淨。若身妙行是說身淨。如是比。問有漏法有垢。云何說淨。答煩惱相違故。引導第一義淨故。問云何滿。答無學身口滿。無學身口妙行說滿。所謂意滿者即是無學心。無學心說意滿。牟尼相故。問以何等故色陰識陰說滿非餘。答麁細故。心者第一義滿。以身口業比知止息增廣故。煩惱熱不損故。意語不壞故。是故說阿羅漢滿非餘。問妙行淨滿何差別。答所作[2]善故說妙行。清淨故說淨。牟尼故說滿。復次愛果故說妙行。離煩惱故說淨。離癡故說滿。已說業。業果今當說。
 
 相似說依果  報則不相似
 淨[3]及不淨果  是則說為報
 
[0897b06] 依果者。謂善生善。如是比當知說自分因。報果者。謂淨不淨果如前說。報因與果相似者。謂依果。不相似者。善不善因無記果。
 
 所謂解脫果  離欲見真說
 以功力所得  是說功用果
 
[0897b11] 所謂解脫果離欲見真說者。解脫果謂斷也。以功力所得是說功用果者。若果以功力所招及斷。是說功用果。
 
 種種相諸法  其果唯一相
 是說增上果  除前[4]所起法
 
[0897b16] 若多相諸法相似不相似唯一果。謂增上果。謂所作因。除前所起法者。除前生於後生非果。問增上果功用果何差別。答所作事成為功用果。受用為增上果。謂種[5]殖者有二果。受用者有增上果。已總說果。若彼果是業有今當說。
 
 有漏斷結業  五果是有果
 無漏斷結道  彼則有四果
 
[0897b24] 有漏斷結業五果是有果者。世俗斷結道彼業有五果。彼後相似及增上是依果。彼業報是報果。彼結斷是解脫果。彼所招及斷是功用果。除自己餘一切法是增上果。無漏斷結道彼則有四果者。無漏斷結道彼業有四果。除報果。餘果如前說。
 
 不善業四果  亦餘善有漏
 餘無漏有三  無記業亦然
 
[0897c03] 不善業四果亦餘善有漏者。不善業四果。除斷結道。諸餘善有漏業。謂方便道解脫道勝進道及聞等慧。此諸業亦有四果。除解脫果。餘無漏有三無記業亦然者。除斷結無漏。諸餘無漏業。及無記業有三果。除報[6]果及解脫果。
 
 四二及三果  三四亦復二
 三二三淨等  是說為業果
 
[0897c11] 善業者。以善法為四果。除報果。以不善為二果。功[7]用及增上果。以無記為三果。除依果及解脫果。不善業者以[8]不善法為三果。除報果解脫果。以無記法為四果。除解脫果。自分因[9]遍因以欲界身見邊見無記法為依果。以善為二果。功用及增上果。無記業者以無記法為三果。依果功用果增上果。以善為二果。功用果及增上果。以不善為三果。除報果解脫果。
 
 過去一切四  中未來亦然
 中於中說二  未生未生三
 
[0897c22] 過去一切四者。過去業以一切三世法為四果。除解脫果。不墮世故。中未來亦然者。現在業以未來法為四果。如前說。中於中說二者。現在業以現在法為二果。功用果及增上果。未生未生三者。未來業以未來法為三果。報果功用果增上果。
 
 自地自地四  或以他地二
 若正思惟地  亦有解脫果
 
[0898a01] 自地自地四者。自地業以自地法為四果。除解脫果。如欲界繫以欲界繫。乃至非想非非想亦如是。或以他地二者。他地業以他地法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若無漏業以他地無漏為依果。若正思惟地亦有解脫果者。定地或有解脫果謂無[*]閡道所攝。
 
 皆以一切三  三二一復五
 二二次第說  謂是學等業
 
[0898a09] 學業以學為三果。依果功用果增上果。以無學為三果亦如是。以非學非無學為三果。解脫果功用果增上果。無學業以無學為三果。依果功用果增上果。以非學非無學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以學為一果。增上果。非學非無學業以非學非無學為五果。以學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以無學為[1]二果亦如是。
 
 謂說三四一  四三及與二
 四復一亦二  是說見等業
 
[0898a18] 見道斷業以見道斷法為三果。依果功用果增上果。以修道斷法為四果。除解脫果。以無斷法為一果。增上果。修道斷業以修道斷法為四果。除解脫果。以無斷法為三果。解脫果功用果增上果。以見斷法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無斷業以無斷法為四果。除報果。以見斷法為一果。增上果。以修道斷法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已說業有果。身業口業四大造。今當說。
 
 自地若有大  身口業所依
 無漏隨力得  此即是彼果
 
[0898a29] 自地若有大身口業所依者。若欲界身口業即欲界四大造。色界初禪地身口業即初禪四大造。乃至第四禪亦如是。以[2]墮界故。煩惱合故。無漏隨力得此即是彼果者。無漏身口業隨所依力得。即彼地四大造。若生欲界無漏初禪正受。乃至第四禪彼身口業即欲界四大造。一切地生亦如是。不墮界故。非煩惱合故。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及向佛辟支佛聲聞波羅蜜道法智比智品。依欲界身現在前。彼一切業欲界四大造。若依色界身現在前。彼一切業色界四大造。學生無色界依五地未來戒成就。若先彼地起無漏道。即依彼地過去。若彼得阿羅漢果。彼捨學戒得無學未來依五地戒。問世尊說三障。此云何。答。
 
 無間無救業  廣生諸煩惱
 惡道受惡報  障[*]閡應當知
 
[0898b17] 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謂障[*]閡聖道及聖道方便故說障。除此三障。餘法雖為障。然此三障五因緣易見易知。所謂處趣生果人。彼業障者五無間業。所謂害父害母害阿羅漢壞僧出佛身血。此業報無間必生地獄中。是故說無間。有二因緣故得無間。背恩義及壞福田。彼害父母是背恩無間。餘者壞福田無間。罪最大者所謂壞僧。次出佛身血。次害阿羅漢。次害母次害父。彼義雜品當廣說。煩惱障者。謂勤及利煩惱。有眾生煩惱勤而不利。應作四句。勤而不利者。數行軟煩惱。利而不勤者。增上煩惱不數行。亦勤亦利者。數行增上煩惱。不勤不利者。不數行軟煩惱。彼軟煩[3]惱不利者。此說煩惱障。以依軟結便有中依中便增故。若利煩惱不勤者非障。以不數行故。若俱者一切惡。不俱者一切勝。當知善根亦如是。以行煩惱故建立障非成就者。以一切眾生等成就煩惱故。隨其所應。彼煩惱障者。當知黃門氣噓富蘭那等。又復說難陀央掘魔欝鞞羅迦葉。如是比以說力故彼得見諦。舍利弗等非其境界。報障者。惡道處欝單[*]曰無想天處。問此障何者最大惡。答。
 
 所謂煩惱障  是說最大惡
 無間業為中  報障則為軟
 
[0898c12] 三障中煩惱障最大惡。次業障次報障。以煩惱障能轉業障業障轉報障故。又說報障最大惡。以一切因時可轉果時不可轉故。此則不然。彼或有煩惱障成就。或業障或報障或煩[4]惱業障。或煩惱障報障無業障報障俱成就。以因果不俱故。彼業障者三方。煩惱障報障者五趣。問如所說無間業其罪最大。謂壞僧。僧壞有何性。答。
 
 謂不和合性  當知是僧壞
 不隱沒無記  是不相應行
 
[0898c22] 僧壞者。是不和合性。不隱沒無記不相應行陰攝。壞僧罪是妄語。問何等誰成就。答。
 
 壞者則是僧  罪則壞僧人
 彼受一劫報  無擇地獄中
 
[0898c26] 壞者則是僧罪則壞僧人者。僧成就壞。壞僧人成就罪。彼受一劫報無擇地獄中者。壞僧罪無擇地獄中受一劫報。若作餘惡行種餘地獄報。彼或無擇。彼後不能壞僧。壞僧後作餘惡行。彼一切皆無擇地獄果。若多行惡行者所受身。廣大而柔軟多受眾苦。餘無間業後不能壞[1]僧者。要族姓端正戒聞才辯。如是之人乃能壞僧。以彼自立為大師故。犯戒者非增上。問云何壞僧。答。
 
 大師及是道  諸比丘異忍
 破壞和合僧  所謂見行[2]增
 
[0899a08] 大師及是道諸比丘異忍破壞和合僧者。謂比丘起如是希望。提婆達多是我大師非瞿曇。彼所制五法是道非八正。當知是壞僧。又說受籌見聞俱[3]增。問何等人破僧。答謂見行增上者。[4]見行人壞僧。惡希望故。非[5]愛行人。輕動故。問為在家人壞僧為出家。答比丘受具足比丘壞僧非在家非沙彌非比丘尼。若彼心住壞僧。即彼心是[6]果。六識身一一現在前。壞僧覺亦如是。問何處壞僧為幾人。答。
 
 三方極少八  是則羯磨壞
 閻浮提至九  是則法輪壞
 
[0899a19] 三方極少八是則羯磨壞者。三天下羯磨僧壞。極少者至八。以四人名僧非三故。若於一住處界內。二部僧各別作布薩羯磨。當知是僧壞。問何處壞法輪為幾人。答閻浮提至九是則法輪壞。閻浮提法輪壞非餘處。以此有道則有異道。若此有大師則有異師。極少至九人。乃至二部各別。有一人僧所同者教僧者僧隨順者教無慚無愧部。謂提婆達也。問為壞聖僧為凡夫僧。答凡夫壞[7]非聖人。以正定聚故。不壞淨故。又說得忍凡夫亦不壞。已[8]入決定聖僧世尊不壞眷屬故。問住何分僧不壞。答。
 
 不結界前後  牟尼已涅槃
 息肉未起時  及無第一雙
 於此六時中  則無壞法輪
 
[0899b05] 有六時僧不壞。謂不結界。結界因緣前已說。亦非前亦非後。以此二分中僧一味故。亦非大師般涅槃後。無異師故。亦非未起惡戒惡見息肉。亦非未建立第一雙。以[9]僧壞不經一宿別住第一雙還和合故。或有欲令七因緣不壞。謂大師在眾彼無威光故。非一切諸佛悉有壞僧由行故。問此五無間業何等最大惡。答。
 
 妄語破壞僧  於諸[10]業最惡
 第一有中思  是說最大果
 
[0899b15] 妄語破壞僧於諸[*]業最惡者。壞僧妄語是為最惡。以轉法身故。法者佛所重。以彼廣方便轉故。壞僧者惱亂大眾故。若僧壞未超昇離生者。不超昇離生亦無得果亦無坐禪學問思惟業生。大千世界法輪不轉。若僧還和合者未超[11]昇離生者。超昇離生及得果。離欲漏盡坐禪學問思惟業生。大千世界法輪復轉。問此說妄語最大罪。又餘處說。意業及邪見是[12]諸大罪有何差別。答五無間罪中妄語為最大。三業中意業為最大。五見中邪見[13]為最大。復次報廣故妄語最大罪。惱大眾故意業最大罪。斷善根故邪見最大罪。問何等業最大果。答第一有中思是說最大果。以彼思於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以報果故說。解脫果者金剛三昧相應思最大。以彼思永斷一切煩惱得果故。又說一思種八萬劫。然後多思成滿。如畫師先以一色作[14]摸後布眾[15]綵。又說一時正受一行一[16]緣。眾多思現在前。於中或有思受十千劫壽。有三十千劫四十千劫壽者。此說大劫數[17]。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