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3814阅读
  • 0回复

宗四分比丘隨門要略行儀(1卷)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宗四分比丘隨門要略行儀
 
[0654a20] [2]自然□□□□□□□□□□□□□□□不可分別聚落面各六十三步(然今故□□□□□□□□□□□□□前說者是)三蘭若自然面五里。來集於前□□□□□□□□□相(若久固住處欲立戒場者)事有三種標相。內□□□戒場相。於外四周分自然空地(人言一時義亦唯詳處寬狹任立多少。但別兩界莫有交涉分隔。彼此無宜專執)次有一里。即大界內相。最外一重。是大界外相。事須周顯。無宜閴寞法之滅不義。在前規。恐相難。分脈圖委務法憑附遠光濟焉。
 
[0654b01]
 
[0654b13] 前之圖相足可鏡諸(宜准識知記諸規短約之。地勢隨處方圓十七類分。豈客封一必使事開三相法。離七非無得師心失光萬益。次明作法件如文)結戒場法(但眾情非枯析。虫生義在將護不妨道業。既是別緣無勞動。眾隨事取集得濟便止。所以大聖設教務益隨機任託方隅作法成就。凡欲結界。先安戒場。後方周遶開自然地空。外周圍名為大界。先小後大准教如斯。然所宗推文則先大後小。以戒場文。此住處故。若先小者何有住處。烏評之句教。則二見齊非究其成不。則先後俱得無容偏封致紛失耳)准彼圖相。先唱戒場結已。然後唱大界相結之唱告法則具依圖軌(應一比丘至上座所。敷座修威儀設禮已打靜合掌云。大德僧聽。我比丘為僧唱四方大界相。若界場應云。為僧唱四方戒場相。餘如本軌)戒場羯磨文(問和簡眾等准前說)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稱四方小界相。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作戒場。白是如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稱四方小界相。僧今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戒場。誰諸長老忍。僧於此四方相內結戒場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於此四方相內結戒場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結大界羯磨文(唱相問和簡眾等並准上應知)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於此四方相內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於此四方相內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誰諸長老忍僧於此四方相內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於此四方相內。同一住處同一說戒。結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界法(律云。時諸比丘。意有欲廣作界者。有欲狹作者。佛言。自今已去。若欲改作者。先解前界。然後廣狹作從意)解大界羯磨(方便問和等如上准說用)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今解大界。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同一住處同一說戒。今解大界。誰諸長老忍。僧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解大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解大界竟。僧忍默故然。是事如是持 解戒場羯磨(應在場內不得在大界內遙解。律無正文。舊羯磨中用解大界法解之。唯稱大小為別。今不同之。戒場不許說戒。何得牒解。令准難事。但翻結為解。理通文順矣。義文云)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解戒場。若僧時到僧忍聽。今解戒場。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戒場。僧今解戒場。誰諸長老忍。僧集此處解戒場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於此解戒場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二三人遞作對首說戒法(應云)二大德一心念。今白月十五日眾僧說戒。我比丘某甲清淨(三說)彼答言爾(餘二人作法亦然。若十五日已後應云 黑月十五日若也小隨稱之。其說戒法不問界內人數多少。皆須鳴鍾具籌燒香散花香汁灑地。一同眾法。不異爾)一人心念僧戒法者(集除對首中初句。餘法悉同上)。
 
[0654c27] 對首安居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甲僧伽藍(若在俗人家應云依某甲聚落也)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說前人問言)汝依誰持律(答云)某甲律師(彼應報云)有疑當問答云爾(小者□頂戴持)若四月十七日後乃至五月十六日並應言。後三月夏安居(餘法同上)一人心念。安居法唯除大德一心念及下問答。自外一同對首法(莫問對首及與心念。若在白衣家時。須除房舍破修治故。餘悉同上。比丘不得為俗人。作使隨所作者得突吉羅)。
 
[0655a07] 受日羯磨文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若一月應云一月日)出界外。為請喚故(若三寶療病等緣。並隨事稱之)還來此中安居。白如是 大德僧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若一日應云一月日)出界外。為請喚故(若三寶或療病等諸緣。並隨事稱之)還來此中安居。誰諸長老忍。僧聽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一月隨稱)出界外。為請喚故(餘緣准稱)還來此中安居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比丘某甲受過七日法十五日(若一月准稱之)出界外。為請喚故(餘緣隨稱)還來此中安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655a18] 對首受七日法(此律有開受七日之文。故律云。聽受曰去然無其受法。古今共行受法者。唯羯磨詞句義立應知。若受七日但得六夜。故律云及第七日還也。文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受七日法。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白大德令知(三說)心念受七日法(此律無開心念受文。准十誦律開獨住等五人。七種心念中受日是某一數也。應云)我比丘某甲受七日法。出界外。為某事故。還來此中安居(三說)說欲法有四種。一自說欲(謂自身至僧中說已出去文云)大德僧聽。我比丘某甲某事因緣。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二為他說(文云)大德僧聽。比丘某甲某事因緣。我受彼欲清淨。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三自為兼他(謂自有緣復受他欲僧中說云)大德僧聽。比丘某甲某事因緣。我受彼欲清淨。我比丘某甲某事因緣。彼及我身各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四轉與欲清淨者(謂受他欲已忽自有因緣。不得至僧中。應向餘比丘邊合說者定。文云)大德一心念比丘某甲某事因緣。我受彼欲清淨。我比丘某甲某事因緣。彼及我身各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彼人受已至僧中。應如常直說之。
 
[0655b09] 僧中自恣法(要須下至五人已上方得作法。若少一人不成。差舉應差二人所差人必須具五德。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已自恣等自恣。若有五人各別差。若六人雙差無失)。
 
[0655b11] 差五德羯磨文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差比丘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差比丘某甲作受自恣人。誰諸長老忍。僧差比丘某甲。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差比丘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五德白僧自恣法(五德既被差。已應至上座所坐訖。作白羯磨文云)大德僧聽。今白月十五日眾僧自恣。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自恣。白如是(若黑月准稱之。及日數等作如是白已。然後應白眾言。眾僧應各偏露右肩。前就草座胡跪合掌。如法受自恣。然二五德更互胡跪受自恣。不得立相待)。
 
[0655b21] 僧各自恣文 大德一心念。今日眾僧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見聞疑罪願。大德長老哀愍故語我。我若見罪。當如法法懺悔(三說)若二人三人四人。應更互相共自恣(文云)三長老一心念。眾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清淨(三說)答言。爾餘人(作法亦爾)一人心念。自恣法唯除上長老一心念一句(餘悉同上)分亡比丘輕物法(先令看病比丘持亡比丘輕物。於僧中捨之。文云)大德僧聽。比丘某甲此住處命過(若在餘處亡應云彼住處)所有衣若非衣。現前僧應分(三說訖後總云。我比丘某甲持此衣物。令捨與增。如是捨已知律者。應先問言有看病人不。若言。有者應問言。三寶別人負亡者物不。又亡者負三寶別人物不。若言有者宜可徵償。然後作法。作法之軌須定四准。一定同生非同生。二囑授成不成。三料簡輕重。四賞勞分攝前之三。准事類稍多檢如廣本。違名所諱。諱無宜繁引。第四賞分事須備舉爾)。
 
[0655c06] 賞勞法(凡作賞法須具功勞稱教事如作法方就。謂備五德得受。此賞闕之。不合五德者。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應與。二不穢污大小便唾吐。三能為病人經理湯藥作究竟意。四有慈心不應闕彼人具不。或言具者令數之。審知具己。然後作法方便問和簡眾等如常)。
 
[0655c09] 賞勞羯磨文 大德僧聽。比丘某甲此住處命過(若餘處應云住處)所有衣鉢坐具針筒盛衣[袖-由+(差-工+目)]器(若於六物中闕者。隨現有者稱之)現前僧應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比丘某甲看病人。白如是 大德僧聽。比丘某甲此住處命過。所有衣鉢坐具針筒盛衣[袖-由+(差-工+目)]器。現前僧應分。今與比丘某甲看病人。誰諸長老忍。僧與比丘某甲看病人。衣鉢坐具針筒盛衣[袖-由+(差-工+目)]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比丘看病人衣鉢坐具針筒盛衣[袖-由+(差-工+目)]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賞勞法竟事次分衣。然義准四分及十誦明文。先須差一人具五德人。作分衣者謂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已分未分。及依時價色等差得人已方行付分之法有人立三法者。此思文不了。又今行事多行一百二法。即為分攝者。良恐難。准甚有所闕也。今宗行事之軌。決須立某差人秉法者。問和等並如上)。
 
[0655c22] 差分衣人羯磨文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差比丘某甲為僧作分衣人。白如是 大德僧聽。今差比丘某甲為僧作分衣人。誰諸長老忍。僧差比丘某甲作分衣人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差比丘某甲為僧作分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656a01] 分輕物羯磨文 大德僧聽。比丘某甲此住處命過(若餘處亡言彼住處)所有衣若非衣現前僧應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比丘某甲比丘某當還與僧。白如是 大德僧聽。比丘某甲此住處命過。所有衣若非衣現前僧應分。僧今與比丘某甲比丘某甲。當還與僧。誰諸長老忍。比丘某甲此住處命過。所有衣若非衣現前僧應分。僧今與比丘某甲比丘某甲。當還與僧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己忍持。此衣物與比丘某甲比丘某甲。當還與僧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三人分亡比丘物法(應云)二大德一心念。比丘某甲此住處命過。所有衣若非衣現前僧應分。此處無僧。此衣屬我等。是我等分(應三說。一人說已餘二人亦不須說)一人心念分亡比丘物法(應云)比丘某甲此住處命過。有衣若非衣。現前僧應分此處。無僧此衣屬我。我應用(一說)。
 
[0656a18] 受持三衣文(三衣道德三聖寶重教文敬。類如佛塔名體顯未曾有法。功能摧九十六道服行護須遵聖法。若不加受衣若無衣。他部自部咸皆制受堅慈所誨幸奉居心)。
 
[0656a20] 受僧伽梨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衣僧伽梨十五條衣。受三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彼答云。可爾(餘皆例然。唯教所判大衣有三位九品。從九條十三條並云。二長一短十五十七十九並云。三長一短。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並云。四長一短。作法之時准稱應知)。
 
[0656a24] 受七條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衣欝多羅僧七條衣。受兩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受五條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衣安陀會五條衣。受一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捨三衣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僧伽梨是我三衣。數本受持。今為替換故捨(三說。餘二衣亦爾。准捨之)若三衣(在異處夜不及會者。應對一比丘遙捨作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彼僧伽梨是我三衣。數本受持。今為不及會故捨(三說)餘二衣准捨。若無比丘者應心念口言。准唯除前大德一心念一句。餘悉同上。
 
[0656b07] 受持尼師檀法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師檀。應量作今受持(三說)。
 
[0656b09] 捨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師檀。應量作先授持今捨(三說)。
 
[0656b11] 受持鉢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鉢多羅應量受。常用故(三說)。
 
[0656b13] 展轉淨施法(應請一比丘多聞持戒有德名聞者為施主。若是大者應禮足胡跪合掌請。若小者除禮足。比丘尼戒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並得。若是比丘請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請大德為衣藥鉢展轉淨施主。願大德為我作衣藥鉢展轉淨施主。慈愍故(三說。自此已後應對一比丘說淨。然不得對施主面說淨。又不得語令知)。
 
[0656b18] 說淨文 大德一念。我比丘某甲。有此長衣未作淨。今為展轉淨故。施與大德(說已應付彼比丘。彼比丘得已應語彼云)長老一心念。長老有此長衣未作淨。為展轉淨故施與我。我今受之(受已當問彼言)汝施主是誰(答言)某甲(受者應如是言)長老一心念。長老有此長衣未作淨。為展轉淨故施與我。我今受之。長老自言。施主是某甲。我持此物施與某甲。此衣是某甲已有。長老為某甲守護。受用隨意(一說)。
 
[0656b27] 受非時漿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為渴病因緣。此是梨漿(諸菓汁等准名稱之)為欲經非時服故。今於大德邊受(三說)餘漿准此。
 
[0656c02] 受七日藥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為某病因緣故。此蘇油七日藥。為欲七日共宿服故。今於大德邊受(三說)。
 
[0656c05] 受盡刑藥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為某病因緣故(溫冷等隨患稱)此薑椒等盡形受藥。為欲共宿長服故。今於大德邊受(三說)彼答云爾(又此藥有四種。謂時與非時七日盡形。若四藥相和從強作各而服。作服已更勿令未受具者觸之。隨其限內無間晝夜一切時得服。若病差已或無病服者皆犯突吉羅。又世有愚叟於非時分中。或飲乳酪豉汁棗湯。或飯漿等。及以石榴梨柰蒲桃赤柰等諸果。得便咀嚼[口*尃]汁咽之。云教開聽實亦可傷之甚。菓等作漿。聖令擣押分。其汁滓去滓留汁。取之澄清。然以淨水添和。壞其本味。如是應法方始開聽。前任流心誠為侮猛。又以乾麨麥飯和苟把己等諸藥擣之。或以蘇蜜等和胡麻屑用作非時藥服。如是等例隨所食者皆咽咽犯提。此乃愚壞妄思濫行。此計發戒存道者時宜慎之爾)。
 
[0656c14] 捨墮懺悔法(捨局三十為言懺義通餘篇聚)。
 
[0656c15] 將欲捨衣(應白思慮隨所犯過之衣並宜盡集如是集已)先自責心懺。除八品突吉羅罪(然其八品未必諸人皆具。今依文義出其相狀 宜自撫心依文審察。自知有者牒名懺之)言八品者。一犯根本波羅逸提。已識知罪作覆藏心。共清淨比丘同界。經宿則犯一品覆藏突吉羅。經第二宿已又犯隨展轉覆藏突吉羅(此兩品罪從根本波逸提罪生)犯尼薩耆衣不捨而著。一一得著用不淨衣突吉羅(此是根本)復憶知是罪作覆藏心。與清淨僧同住經宿犯覆藏突吉羅。經第二宿已又犯隨展轉覆藏突吉羅(此是著用三品)上來所列諸罪總憶知。是犯作覆藏心經僧說戒三問犯默然妄語突吉羅(此是根本)復於此罪作覆藏心經一宿。覆藏突吉羅。又於此二品作覆心。經第二宿已。復犯隨展轉覆藏突吉羅(此是默妄三品)此之八品並責心悔(行懺之軌應偏露右肩。至心禮十方佛。如對目前生殷重心。深自追責由無慚愧。輕蔑聖教故犯成業。三時報熟定受非疑思之雨淚滂流想。則聲悲酸噎起重慚心。然後作法云)我比丘某甲故畜眾多長衣(若憶數隨數稱)犯捨墮。是中有著用不淨衣突吉羅不憶數(若憶數隨數稱下皆准此)於此罪作覆心犯覆藏突吉羅不憶數。又犯隨展轉覆藏突吉羅不憶數。經僧說戒犯默妄語突吉羅不憶數。是中犯覆藏突吉羅不憶數。又犯隨展轉覆藏突吉羅不憶數。今向諸佛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悔即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覆藏。唯願諸佛憶念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我今自責心生厭離(一說)次懺著用默妄二根本突吉羅(准前隨牒)次懺波逸提下覆藏二突吉羅(亦准前隨名牒應知)餘篇聚下位有五品突吉羅(若不經說戒但有二品。准知之)懺之法則並同上軌(准牒本犯各為異爾)。
 
[0657a16] 捨財文(凡欲捨墮事依二界。界內有僧並須盡集故。律云。若僧若眾多人若一人。皆須總集不得別眾捨。若捨不成捨得突吉羅。唯除線縟二寶許別眾捨除並不得爾)。
 
[0657a18]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畜眾多長衣(若知數必須依本數稱之)過十日。犯捨墮。我今持此衣物捨與大德(一說)彼答云。可爾(然為受取)如是離三衣宿(隨其一二三依名稱)犯捨墮販賣得財(若干眾多)犯捨墮。或從非親居士乞衣(若干眾多)犯捨墮(如是乃至迴僧物。並隨名稱之。應知)請懺悔主文(應對一清淨比丘輕。重無犯者故。律云。應至清淨境所。何以須爾。彼人有犯便成自縛自既有縛。何能濟他。文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請大德作波逸提懺悔主。願大德為我作波逸提懺悔主。慈愍故(三說答言可爾)。
 
[0657b01] 正明懺悔法(文云)大德一心。我比丘某甲。故畜眾多長財(若干稱數)過十日犯捨墮。是衣已捨與大德(若捨與餘人。應云已捨與別人)此中有根本波逸提罪不憶數(若少可知義。宜准稱之。如三衣。一向稱數不得云眾多。或經多時有著用壞盡。各犯根本波逸提罪。亦不憶數。若財並在即不須此言)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即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敢覆藏。願大德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如是三說)。
 
[0657b09] 懺主應語(彼言)長老自識知是罪相不(彼應答云)識懺主(又言)當自責汝心深生厭離。答云可爾(小者云頂戴持)此對長衣說竟。自餘戒等可以例知。次明還財物法(是三十戒中長衣一日衣長鉢七日藥急施過後等總有五戒。並須經宿還之。日餘戒等並即坐還之。若或共此五戒中種類同捨者亦可相從經宿。唯除離三衣六年臥具等 合捨者不須經宿定。即坐還之。若借他三衣摧受得成受持。若離宿失受持犯波逸提罪。但懺其罪衣既是他物不合捨之。應知)。
 
[0657b15] 識罪發露法(通義五篇)佛言。當至一清淨比丘所具修威儀。說所犯罪名(應作白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犯某罪。今向大德發露。後當如法懺悔(三說)。
 
[0657b19] 疑罪發露法(義通五篇)律云。犯罪有疑時。逼說佛言。發露已得聞戒(義准法云)大德憶念。我比丘某甲。於某犯生疑。今向大德發露。須後無疑時。如法懺悔(三說)彼應言可爾。足食已作餘食法(應持食對一比丘未足食者作如是言)大德。我已足食。大德知是看是。我作餘食法(彼應即取少許食已。語言。我已食止。汝取食之)。
 
[0657b25] 請依止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請大德為依止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依止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如法住。慈愍故(三說)彼應報言。可爾。或言與依止。或言莫放逸(此三法隨作一語。皆得不勞具說)。
 
[0657c03] 同受請食前。食後入聚落囑授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先受某甲請。今有某緣事欲入某處聚落至某家。白大德知(作囑受已。若往餘處或中道還。並失前法。若欲往者應更作法)。
 
[0657c07] 非時入聚落白文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非時入某聚落至某家。白大德令知彼。答言爾(若有請喚不須作白)。
 
[0657c10] 作六念法 第一念。知月朔大小(若月大白月十五日已前。應云此月大白月。一日乃至十五日。隨日稱之。若從十六日已後皆云黑月。應云此月大黑月。一日乃至十五日隨之。若月小應云此月小。作法准前。若依祇律。白月恒大。黑月隨大小稱之。今既欲知此方道俗兩種日月不同祇律。依彼西土作法。但可以義長通稱月大小。復標沙門日月白黑之別)。
 
[0657c14] 第二念。如食處若常食乞(應云)我常乞食。若食已食(應云)我自食已食。若食僧食(應云)我食僧食。若食無定處(應云)下背請食。若唯一請念自訃。若多請處自不能遍訃。自訃一請。餘者應人遣訃。某所訃人比丘沙彌俱得應。作法云。長老某甲。檀越請我五正食。我有因緣不得往。今布施汝。若無人可得應。准僧祇五分作心念捨之。我比丘某甲。今朝檀越施我五正食。我迴施比丘某甲。檀越於我不繫我當食(若背前家請向後家應三說。背後向前家一遍說)。
 
[0657c24] 第三念。知受戒時憂數(應云)我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受具足戒。一尺木若干影(無夏。若有夏隨多少稱之爾)。
 
[0657c27] 第四念。知衣鉢受淨已未。若三衣不具念當具。若具念受持。若有長財念說淨。若衣有具不具隨無念具。若長衣淨不淨未者念當淨。若衣鉢並具已受長財已淨(應云)三衣鉢具已受持。所有長衣已說淨。
 
[0658a05] 第五念。知食同別(應云)依眾食不別眾食。
 
[0658a06] 第六念。知病不病。若有病(應云)我今有病。念當療治。無病直云。今朝無病。依眾行道。
 
[0658a08] 受畜錢寶作淨等法(錢寶生過道之大患。流俗淺壞尚飲高節。況出家拔俗而輒儲之。遠墜清風。近參鄙跡。慕道通至持宜輕乘。然為資道在緣。斯有濟要之義。故聖慈開法為益。行人自律准奉。稍難他部容有通濟亦可依之。想無違理)錢等若畜。准依四分得捨墜。若依薩婆多論。開說淨畜。且如今外眾。信根澆薄湛為淨主者。希內眾復於錢寶不能令作割捨。乃自手捉持畜。以積業設雖不捉遣。淨人捉口可受愆未能得遣。是以今者且准聖教令說淨。而畜雖不當宗經。是金杖並堪有用。既知斯意。然後方述。宜准彼文用為恒式(應先語一無式人俗人等云。比丘法所有錢寶佛不許畜。今請汝為寶主。吾所得錢寶並是汝當知之。自此已後所得錢寶。但說淨已自守護之。如俗人行錢等時即作法云)此不淨物。我不應畜。若淨生當受(若俗人無已即去不及說者。應對一比丘如前淨法)。
 
[0658a20] 淨菓菜等法(菜通五生種。菓收於五果。禁諺於五眾結罪。准二品淨法分五位淨境。惟二俗)五生種者。一根種(謂如薑等及一切枝種是)二枝種(謂如柳等及一切枝種是)三節種(謂如蓼等及諸節生者是)四覆羅種(即如甘蔗藕根之類)五子種(即十七穀及諸子種等)於中淨者(根枝節等以刀中折淨。節種中)楺(去牙目淨。亦得藕根等刀淨瘡淨。去節亦得。子種者並須脫皮淨。如論火淨通於五生種)五果者。一核果(謂如棗杏之類)二膚果(如花果撥梨李堪等)三殼果(即椰子胡桃栗子石榴等)四糩果(如香等柔蘇荏等)五角果(如大小豆皂莢之類)於中淨者。律開二五。今旦列五種。一火淨。二瘡淨。三刀淨。四鳥啄淨。五不任種淨。前五果中膚子俱食者事須火淨。及不任種淨不食子者。餘淨隨意(餘如廣說)入眾五法(凡所入眾要先備於五法。在心善調心志動成物軌和合相得情。若水乳出離之勝義無過此)。
 
[0658b05] 故增五(文云) 佛告諸比丘。比丘至僧中。應先有五法。一應以慈心(修慈愍物。離於瞋垢益自他故)二應自卑下如拭塵中(卑心下意。折伏貢高。推直與他攬過歸已)三應善知坐起。若見上座不應安坐。若見下坐不應起立(善知已位動靜合儀。離凡諂慢順聖心故)四彼至僧中不為雜說論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人說法(雜說世言捐道違理時。宜重眾慬意滅。然益物利生事資正法理。宜宣奉或自或他)五若見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應作默然。何以故。恐僧別異故(或無善伴。或言不鑒物。若當料理。恐成敗捐。或至破僧。宜須緘默。息諸諍亂故也)詳法興沒寔在於人。綱軌略中如文可領。自餘行相如廣如文。幸奉聖心警茲明誡耳。
 
宗四分比丘隨門要略行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