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1042阅读
  • 16回复

《杂阿含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白话解释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释真胜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分析众生时习惯使用五蕴这个词汇。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个。
简单的解释色蕴就是物质是身体。
识蕴就是心识是精神的主体,是了别,根据所了别的对象不同分为六种。其中了别光线色彩形状等等色尘的是眼识;了别声尘的是耳识;了别香尘的是鼻识;了别味尘的是舌识;了别触尘(冷热滑涩等等触觉)的是身识;了别法尘的是意识。
受蕴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的感受。
想蕴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形成的形象。比如眼看物体时物体的反光投影到眼底与眼根(视神经感知器)接触同时产生眼识,在眼识产生物体形象时是眼识的想(并非思想),其它五识的“想”同理。
行蕴是除了受和想之外的所有心理活动。
白话解释:我听到如下这些:过去有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对比丘们说:“应当观想身体、物质(色)是生灭无常的,这样观想就是正观。正观的话就能生起厌离心。有厌离心的话喜贪就可以除尽。喜贪断尽的话就称为心解脱。如此的话,比丘,心解脱者若想自证就能证得:我生已尽(不会再有投生)梵行已立(已经成就无烦恼的清静行)所作已作(修行离苦解脱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知不受后有(自己亲自知道此生以后不会再受三界一切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心生)欢喜(如佛所说受持)奉行。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这句话是说此经文实际上包括四个经,其中省略了“苦、空、非我”三个经。分别为:
(一2)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是苦;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是苦;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空;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空;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4)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非我;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非我;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名词解释:(不同宗派解释有异,仅供参考)
【三有】俱舍论一卷五页云:此有漏法,亦名三有。有因有依,三有摄故。
          二解  集异门论四卷十五页云:三有者:一、欲有。二、色有。三、无色有。欲有云何?答:若业、欲界系取为缘,欲感当有。彼业异熟,是谓欲有。色有云何?答:若业、色界系取为缘,欲感当有。彼业异熟,是谓色有。无色有云何?答:若业、无色界系取为缘,欲感当有。彼业异熟,是谓无色有。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三有】(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喜贪是轮回受苦的根源,喜贪尽就是心解脱,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于五蕴思维无常苦非我可以喜贪尽。
【五蕴】或译作五阴、五众。阴是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
一、 色蕴:既是物质,包括四大及四大所造。色者,质碍之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者,有形质之互起障碍是也。变坏者,转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
在五蕴之中,特以属于有漏者名为五取蕴。
 四大:地水火风
四大所造:
  一、五根 谓眼、耳、鼻、舌、身根。
   二、五境 谓色、声、香、味、触境。
一、色境:色者在此是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者,以有质碍义与示现义之两义,色之义转为胜故也。谓显色、形色二种,或总说有二十种。
     一、显色 谓青、黄、赤、白等四种。
     二、形色 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三、总说 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或空)等二十种。
    二、声境 谓可意、不可意之二。此二复各差别有四,共为八种。
     一、有执受无执受 言手等所发音声,风林河等所发音声,前者谓有执受,后者谓无执受。
     二、有情名非有情名 言有情名者谓语表业,余声则是非有情名。
    三、香境 香谓好香、恶香、平等香等三种。
    四、味境 味谓甘、酸、碱、辛、苦、淡等六种。
    五、触境 触谓四大种地、水、火、风及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
   三、无表色 无表谓无形表,谓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
  二、受蕴 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此复分别,成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
  三、想蕴 对境想像事物,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又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
  四、行蕴 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即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涉境,说名为行;又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亦曰行。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谓之行蕴。
  五、识蕴 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谓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盖识者心之异名,为了别之义,对心境而了别曰识。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
      ┌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
      │        ┌一、显色四  谓青、黄、赤、白等
      │        │二、形色八  谓长、短、方、圆、
      │        │       高、下、正、不正等
      │    ┌一、色┤三、总说二十 谓青、黄、赤、白、
      │    │   │       长、短、方、圆、高
      │    │   │       、下、正、不正、云
      │    │   │       、烟、尘、雾、影、
  ┌一、色┤    │   └       光、明、暗(或空)等
  │   │二、五境┤   ┌一、可意四 ┐
  │   │    │二、声┤      ├有执受─无执受─有情名┐
  │   │    │   └二、不可意四┘ ┌─────────┘
  │   │    │            └非有情名之八
  │   │    │三、香有三  谓好、恶、平等、等
  │   │    │四、味有六  谓甘、酸、碱、辛、苦、淡等五蕴┤   │    └五、触有十一 谓地、水、风、火、滑、涩、重、
  │   │            轻、冷、饥、渴等
  │   └三、无表色  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
  │   ┌三受……乐、苦、不苦不乐之三领纳
  │二、受┤
  │   └六受身…六根触所生受之六随触
  │三、想……六想身……意识与六尘相应之六想
  │四、行……一切心之善恶作用除余四蕴外一切行
└五、识……意、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七种
色受阴:若可阂he2可分,是名色受阴,何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
四大: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又名四大种、四界。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以唯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
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暖动也。
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
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遍一切色法,故名大。

受受阴: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想受阴: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
行受阴: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
识受阴: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
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055
云何眼是内入处?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
云何意是内入处?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云何,世尊,色外入处?佛告比丘:色外入处,若色四大造,可见有对,是名色是外入处。
云何声是外入处?佛告比丘:若声四大造,不可见有对。如声,香、味亦如是。
云何触外入处?佛告比丘:触外入处者,谓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见有对,是名触外入处。
复问:世尊说法外入处,不广分别。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0322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4-11-14 21:19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11-15
反复依照此录音实修体验和理解概念,对后面的学习也非常有益。


http://www.ximalaya.com/5353254/sound/2375731 杂阿含经(一)观五蕴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4-11-15 13:22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11-16
(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此经说明应当于色受想行识五蕴正思维如实知五蕴无常,则于五蕴断除欲贪,欲贪断就是心解脱,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此经省略三经分别是:
(二2)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色苦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苦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苦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苦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色空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空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空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空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4)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色非我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非我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非我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非我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11-17
(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此经说明若于五蕴(身心)的无常苦无我的真相不知不明不离贪爱就不能断苦,反之则能断苦。

(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此经说明若于五蕴(身心)的无常苦无我的真相不知不明不断除不离贪爱,心不能解脱就不能越生、老、病、死一起恐怖,反之则能离怖畏。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11-18
(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此经说明若于五蕴(身心)爱喜者就是爱喜苦(因为五蕴无常是苦的,爱喜五蕴就会因此造成苦)因为爱喜苦就于苦不能解脱,不能觉悟,不能离欲;若于五蕴(身心)不爱喜就不会因此受苦所以就是不爱喜苦,不爱喜苦则于苦得解脱。
若于五蕴(身心)的无常苦无我的真相不知不明不离贪爱则心不能解脱,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反之则能断苦。

(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若于五蕴(身心)的无常苦无我的真相不知不明不离贪爱,心不能解脱者就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反之则能。

(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此经说明若于五蕴(身心)爱喜者就是爱喜苦(因为五蕴无常是苦的,爱喜五蕴就会因此造成苦)因为爱喜苦就于苦不能解脱,不能觉悟,不能离欲;若于五蕴(身心)不爱喜就不会因此受苦所以就是不爱喜苦,不爱喜苦则于苦得解脱。

 无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无知等四种  及于色喜乐
解释:佛经最初形成时没有制成书籍,而是靠一代代人背诵来流传的。此偈是用来帮助记忆的。
“无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是指(一)(二)两经;“无知”是(三)(四);“等四种”是指前面总共有四经。“及于色喜乐”是(五)(六)(七)三经。
级别: 小学生
发帖
3
铜币
6
威望
0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11-19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11-20
(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过去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身心)是无常的已灭,未来的五蕴(身心)还没有升起将来一定也是无常,现在的五蕴(身心)也一定是无常的。佛弟子若能专心如是观想如是思维的话就不会牵挂过去,不期盼未来,对于现在的五蕴(身心)生厌离,而离贪欲,趋向灭尽涅槃。
其中还省略了三经:
(八2)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苦,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苦,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空,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空,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4)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非我,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非我,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此经说明五蕴(身心)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即使有乐最终也会变坏所以最终结局是苦,既然不能自主而受苦那么五蕴(身心)就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如是观想思维就是真实正观。佛弟子若能如是观想思维的话就能厌五蕴(身心),生厌故就不贪爱(不爱乐),不贪爱(不爱乐)就得解脱,而生真实解脱智解脱知见:我生已尽(不会再有投生)梵行已立(已经成就无烦恼的清静行)所作已作(修行离苦解脱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知不受后有(自己亲自知道此生以后不会再受三界一切有)。

(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此经说明五蕴(身心)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即使有乐最终也会变坏所以最终结局是苦,既然不能自主而受苦那么五蕴(身心)就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如是观想思维就是真实观。佛弟子若能如是观想思维的话就于五蕴(身心)解脱了。佛说这样的人就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一切苦恼。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11-21
(一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五蕴是无常的是因缘所生的,生五蕴的因(主因)和缘(条件)也是无常的。由无常的因无常的缘所生五蕴怎么可能会常恒不变易?
因此五蕴(身心)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即使有乐最终也会变坏所以最终结局是苦,既然不能自主而受苦那么五蕴(身心)就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佛弟子若能如是观想思维的话就能厌五蕴(身心),生厌故就不贪爱(不爱乐),不贪爱(不爱乐)就得解脱,而生解脱知见:我生已尽(不会再有投生)梵行已立(已经成就无烦恼的清静行)所作已作(修行离苦解脱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知不受后有(自己亲自知道此生以后不会再受三界一切有)。

(一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五蕴是无常的是因缘所生的,生五蕴的因(主因)和缘(条件)也是无常的。由无常的因无常的缘所生五蕴怎么可能会常恒不变易?
因此五蕴(身心)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即使有乐最终也会变坏所以最终结局是苦,既然不能自主而受苦那么五蕴(身心)就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如是观想思维就是真实观。佛弟子若能如是观想思维的话就能于五蕴(身心)解脱,佛说这些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一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着;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着于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识。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
色味: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
色患: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色离: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众生于五蕴不生喜乐的话就不被五蕴沾染,因为众生于五蕴生喜乐故众生沾染于五蕴。若五蕴不是无常苦变异法对于众生不造成过患的话众生就不会厌离五蕴,因为五蕴是无常苦变异法对于众生造成过患所以众生才会厌离五蕴。若众生不能对五蕴断贪而获得出离的话众生不能出离五蕴,因为众生可以对五蕴断贪而获得出离故众生才可能出离五蕴。
假如佛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的话 佛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就是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名词解释:
五受阴:就是五取蕴,就是说有烦恼的五蕴为有漏的五蕴(漏就是烦恼,烦恼就叫做漏)称为五取蕴(五受阴)。
《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大毗婆沙论七十五卷一页云: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释。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释云(大正27·386a)︰‘问︰色取蕴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现在,或起欲,或起贪,或起嗔,或起痴,或起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受、想、行、识亦如是广作分别。
二解  集异门论十一卷十三页云:五取蕴者:一、色取蕴。二、受取蕴。三、想取蕴。四、行取蕴。五、识取蕴。云何色取蕴?答:若色、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云何受取蕴?答:若受、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受取蕴。云何想取蕴?答:若想、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想取蕴。云何行取蕴?答:若行、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行取蕴。云何识取蕴?答:若识、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识取蕴。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一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识味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离)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人、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佛说:我没有成佛前修道时对色爱喜有求有行(造作)当发觉于色生爱喜时我就于色味以智慧如其真实情况了知,于受想行识味也如是。于五蕴过患有求有行,若发现五蕴过患时就以智慧如其真实情况了知。于五蕴离贪有求有行,发现五蕴离贪时就以智慧如其真实情况了知。
佛说:我若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因为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人、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四种说  厌离及解脱
 二种说因缘  味亦复二种
解释:
“过去四种说”指第八经包含四经。
“厌离及解脱”厌离是第九经,解脱为第十经。
“二种说因缘”为第十一,十二经。
“味亦复二种”为第十三,十四经。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11-22
(一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解释:有一位比丘来到佛前顶礼佛足后退到一侧对佛说:善哉,世尊,今天请为我略说正法的要诀。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以正信为家)、非家(非世俗家)、出家(出世俗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烦恼)(驱)使者,即随使(烦恼)死,若随(这里可能缺了一个使字)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烦恼)(驱)使,则不随使(烦恼)死,不随使(烦恼)死者,则于取(贪爱取着)解脱。”
……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名词解释:
使:烦恼之异名也。就喻以名烦恼。世之公使随逐罪人而系缚之,烦恼亦随逐行人。系缚三界使不出离,故名使。又使者驱役之义,烦恼能驱役人,故谓之使。
取:取著所对之境界谓之取。爱之异名也。对所爱的境界,执取追求。


(一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所问如上,差别者: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若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如是,世尊,我于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如是......乃至得阿罗汉,心得解脱。
解释:类似于(一五)差别之处是:随使(烦恼)(驱)使、随使(烦恼)死者,则增诸数(增加业,增加轮回),若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不增加业,不增加轮回)。
名词解释:
数:可能是业数,轮回之数。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11-23
(一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有异比丘从坐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作是说:‘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于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汝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非汝所应之法,宜速断除,断彼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所应,宜速断除;受、想、行、识非我所应,宜速断除,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世尊,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者非汝所应,宜速断除;如是受、想、行、识非汝所应,宜速断除,断除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成阿罗汉,心得解脱。
解释:佛说:非汝所应之法,宜速断除,断彼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比丘理解:色非我所应,宜速断除;受、想、行、识非我所应,宜速断除,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一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坐起,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却住一面,而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作如是说: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时,彼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若非汝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我于如来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比丘,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精勤修习,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解释:佛说:若非汝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比丘理解: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一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坐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解释:佛说:结(烦恼)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比丘理解:色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二○)深经亦如是说
解释:省略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