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8253阅读
  • 9回复

关于出入息修法的分析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清净道论》中说: ßhuññhaphuññhokàse pana satiü ñhapetvà bhàventasseva bhàvanà sampajjati.û(Vm.1.223) “只有将念放置在[鼻头]接触点的地方修习者,才能成就[入出息念的]修习。” 在这里强调,修习入出息念必须将正念安置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区域来专注呼吸。同时,《清净道论》又提到,有三样东西是很重要的: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不知三法者,修习无所得;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知此三法者,修习有所得。”(Vm.1.227) 哪三法呢? 1、相; 2、入息; 3、出息。这三法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清净道论》接着解释: “比库将念置于鼻头(nàsikagge)或口相(mukha- nimitte)而坐着,不作意来与去的入息,但不是不知来与去的入息,也了知精勤及完成努力,成就殊胜。”(Vm.1.227) 在这里,入息就是我们的吸气,出息就是我们的呼气,相(遍作相)就是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正念安住在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觉知入息和出息。如果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才可以修习入出息念,培育定力才能够成功。”

疑问:这段文里提到“《清净道论》又提到,有三样东西是很重要的: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应该是说此三者不是一心所缘。

而马欣德说:“在这里,入息就是我们的吸气,出息就是我们的呼气,相(遍作相)就是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正念安住在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觉知入息和出息。如果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才可以修习入出息念,培育定力才能够成功。”

两者见解相违背,不知道觉音与马欣德是谁错了?



马欣德说:“因为软、滑、轻是地大的特相。假如注意呼吸的流畅、流动,那么他是在注意水大,因为流动是水大的特相。假如注意呼吸的冷、暖,那么他是在注意火大,因为热、冷是火大的特相。假如注意呼吸的推动、支持、力度,那么他是在注意风大,因为推动、支持是风大的特相。”能够感觉四大。后面说“我们的身体可以触知三种所缘:地、火、风。”不能触知水大。又出现前后矛盾的问题,有谁知道问题出在何处?



“因此,呼吸里面有很多法,如果要分析呼吸的话,可以分析出它的软、滑、轻、流动、热、冷、推动等,然而,这些只是呼吸里面所具备的四大的特相而已,都不是呼吸本身。在修习入出息念时,我们不应当去注意四大的这些特相,只应当觉知呼吸本身就行。”

   佛教术语将物质叫做色,组成物质的是四大。我们都有呼吸的经验。我们呼吸是空气气流的进出和身体的涨缩动作组成。大家现在也都有知识应该明白空气是物质,本身就是四大组成,若没有四大就没有空气;身体也是物质,由四大组成,离开四大也就不可能有身体的呼吸动作。四大特相就是呼吸本身,不明白他离开四大的特相何处还有呼吸可以观察?



马欣德出入息念开示中说:“据说有些人在修入出息念的时候,把呼吸从鼻头经过喉咙,再经过心脏,一直引进丹田或引进肚脐,又从这里再引出来,他其实是在注意气息的流动。《清净道论》在讲到“随逐”时提及,并不是说鼻端是初,心脏是中,肚脐是后,随息不是这样的随,而是只让心念在鼻头接触点一带随着呼吸,这才称为随逐。假如跟随着呼吸进入体内,出到体外,这时水大的流动相会变得明显,那就成了注意水大。”

评论:来这里的人应该都有文化,应该知道“随”是什么意思。若只是在鼻端一点儿叫做“守”不应该叫“随”。

这种随呼吸的方法,因为只是单纯专注气流也可以逐渐降伏五盖达到离生喜乐,渐次呼吸细微进入胎息,最终胎息消失而达到呼吸全断的舍念清净的四禅。这种修法身体健康精神沉稳,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也是很好的方法。

此段文字“假如跟随着呼吸进入体内,出到体外,这时水大的流动相会变得明显,那就成了注意水大。”也与他自己后面所说“我们的身体可以触知三种所缘:地、火、风。”不能触知水大自相矛盾了。



马欣德在出入息念的开示中说:“入出息念,顾名思义即是将正念安住于呼吸。那么,呼吸属于什么呢?呼吸属于法所缘。它不是颜色所缘,不是声音所缘,不是香(气味)所缘,不是味所缘,也不是触所缘,它是法所缘。为什么呢?因为呼吸是概念法(pa¤¤atti,施设法,假名),概念法只属于法所缘。呼吸不是眼门的所缘,不是用眼睛去看呼吸,不是用耳朵听呼吸,不是用鼻子嗅呼吸,不是用舌头尝呼吸,也不是用身体触知呼吸,而是用我们的心去觉知呼吸。为什么呢?因为意门所对应的所缘是法所缘。概念法属于法所缘,而呼吸是概念法,它只是意门的所缘。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要用心去觉知呼吸,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有呼吸的经验。大家现在就可以试验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来感知呼吸的。我们主要应该是用上唇或鼻子的触觉来感知呼吸的,这些属于身体的触觉,或者感知身体的呼吸动作,也属于身触;耳朵能听到粗大的呼吸声(但是禅修一般不用此法);(鼻识确实不用来闻呼吸,舌识不能尝呼吸);没有天眼的不能看呼吸,有天眼的人才能看呼吸。

马欣德却说:呼吸只是概念,属于意门的法所缘。难道他观呼吸只是如同意念阿弥陀佛名号一样地只是用意识反复默念“呼吸”或“息出息入”吗?



还有一些错误之处暂时不评论了。我现在才有些明白为什么南传佛教的尊者认为帕奥禅林没有正见了。




马欣德这样浅薄水平的人著书立说翻译经典必然会进一步篡改佛意,虽然发心的口号可贵而对佛法的危害可能会影响千秋万代。真实可怕!





1,人活着都会呼吸,应该有呼吸经验,不可以被他人著书忽悠一下就不知道呼吸是什么样的了。

2,他们所执著的“以究竟法为所缘不能修到禅定”是认为究竟法不断在生灭,专注的心也不断在生灭故无法获得心一境性吧?

实际上我们反思一下:即使我们专注于概念法,所专注的概念法同样在不断生灭,能专注的心也不断生灭,心所取法尘及心所有法等等一切没有不是生灭的。以他们认为“以究竟法为所缘不能修到禅定”的理由同样推理下以任何法为所缘就都不能的禅定了。

他们是犯了理论推理与实践相脱离的错误了。



马欣德文中:“有一些人(主要是华人)在禅修了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感觉所谓“气冲顶门”或者“气聚胸口”等,更有一小撮人喜欢在禅修时糅合诸如“气功”、“气脉”、“导气”、“采气”、“气场”之类的。什么是“气”?在哪一部经典中看到佛陀曾教导“气”?!所谓的“气”是中医和道教的观念,跟佛陀的教法没有瓜葛。个别华人有“气”的概念,禅修时就会出现这些心理障碍,缅甸人没有“气”的观念,就没有这些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禅修时感到头胀、胸闷等是四大不调,这跟心态、姿势等有关,不是所谓的“气”。请不要把外学的东西混杂进佛教中来!”



评论: “气”一字是中华民族对一些眼不可见确实存在作用的物质或精神现象的描述。比如呼吸、空气、气体(色),自然现象(气候),鼻子闻到的气味(色),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气恼、生气,一些精神和生理的综合状态——气血虚实、气质、气力、和气、气氛,身体内的涨感、虚实感、流动感……中国的文化不亚于印度,这些词汇只是中国人对实际存在的物理和精神状态比如头胀、胸闷等现象的一套描述语言,如何就成了“外学”?所谓“气冲顶门”或者“气聚胸口”是修行时注意力集中和身体状态不同造成的气血聚集、堵塞、机体紧张等感觉。佛陀是古印度尼泊尔地区的人,没有说过中文“气”这个词汇,但也是人,与中国人有同样的物质和精神感受,只是以“四大”等不同语言描述了同样的内容。怎么可能因为“华人(没有使用古印度的名词)有“气”的概念,禅修时就会出现这些心理障碍”而“缅甸人没有“气”的观念,就没有”比“华人”优秀的没有了头部,胸部等处的涨感痛感,就没有气血流动的感觉(风大、水大)?fficeffice" />



作者在此文中几处提到“华人”一词,类比华人不如缅甸人,口气中让人感觉到其对“华人”的鄙视心态。

任何地区和种族都有优秀与低劣,善与恶等差别。我们不否认缅甸人有一些美德,但是也不该鄙视全体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文化。中国人有自己优良的文化还能够吸收其它国家的优秀精华,这种“华人”的优良品质。缅甸虽然国家一直处于军阀割据,人民贫困,教育低下科学文化不普及,我国一直对他们表示友好提供帮助。虽然作者舍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籍但是不要忘记自己的父母祖先仍然是“华人”不该鄙视“华人”和中华文化。怪不得很多人学习过此人的理论就对中国整体佛教对中国的佛教徒产生出敌视态度,公开恶意诽谤三宝咒骂中国僧人的!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70
铜币
80
威望
1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4-14
动机——起心动念何在?
效果——要达成什么目标?

[ 此帖被觉照在2011-04-14 18:52重新编辑 ]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24
铜币
26
威望
1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4-16
藉呼吸,观其色,观其受,观其心,观其法
或许各人次第不同而异
从‘聚精’到‘会神’或许是相同的
胡言了

阿弥陀佛! 感恩合十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4-16
古莲子师兄:我粗看了一下帖子,心跳加速,你说的有道理,好象是有证据的哦,但会把想吵架的人引来的,你护持好师父就行了,何苦呢?你可以私下跟相关人员谈的阿,有时说话或写东西,不可能全把心里想说的想写的表达出来的哦。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70
铜币
80
威望
1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4-17
回 3楼(慧莲) 的帖子
直心非坏事
好诤惹祸事

不知古莲他自认为是直心呢?还是好诤?^_^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4-17
言论就是纠正邪见。慈悯故。。。。。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1-04-17 12:10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70
铜币
80
威望
1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4-17
哦!

那么,应该恭喜古莲大德整得圣果啊!!!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4-17
     这世上先有人谈是非,然后才有纠正是非的话出现,言论就是对治偏见.如果没有偏见,就不用看这种贴子.如果有偏见,就应当参考这种贴子.如果偏见得厉害,就可能有校枉过正的贴子.......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1-04-17 20:00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70
铜币
80
威望
17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4-17

A:墨索里尼总是有理
B:墨索里尼就是有理
古莲大德就是大德,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哈哈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126
铜币
133
威望
3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