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6967阅读
  • 14回复

问大家一个问题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唐朝的时候,紫磷供奉在批注经典。慧忠禅师在一旁道:“批注经典者,必须契会佛心,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 紫磷不悦地答道:“没错,否则,我怎么会下笔呢?” 慧忠禅师听后,让侍者盛来一碗水,在水中放进七粒米,碗上摆了一双筷子,然后问紫磷供奉这是什么意思? 紫磷茫然不知,无语可对。慧忠禅师不客气地训诫道:“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敢说已经契会佛心了呢?”
   
     大家谁知道慧忠禅师是什么意思?跟贴答答看。知道的就可以注解佛经了。我看过很多的解释,可惜,在会谦看来,都是乱解与狂解,有的闭口不答,有的直接把碗筷推翻,可惜,把碗推翻,或闭口不答那也就没有了解释佛经的资格。虽也契佛无学之机,但也表示自动弃权了。更多有的讲是不离世间觉,佛法离不开生活,会谦只有一笑了。
    给大家三天的时间,最后会谦会附上自己的答案,只是,这个公案从此就作此了断,莫要拿着会谦的答案去唬人。。。。。。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77
铜币
81
威望
3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4-23
我很愚痴,愚痴人乱发狂妄语。试解一下:七世诸佛在吾心,天下经典任吾评!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4-23
禅师是:“让侍者盛来一碗水,在水中放进七粒米,碗上摆了一双筷子,”打破众生,习惯性思维,习惯性行为,这个通常看来,真不可思议,但不要忘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有为法,无常迁流变化不断,法无定法,心中不设限,无有标准才符合佛法的标准,契机契理。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4-23
请各位能者继续,有点意思了。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8
铜币
3121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4-25
佛陀说法是为了让凡夫明白而入道,慧中出谜题是为了让人迷惑而不敢理解佛法。所以完全可能虽然不理解此谜而理解佛语。
以此公案凡夫不能说法,而即使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等阿罗汉也不能完全理解佛的境界不能完全知道众生根机,就只有佛能说法。佛涅槃后就没有人有资格说法了......
我们只要谨慎地以学生的心态交流佛法,帮助他人,一发现错误就立即纠正就能自利利他共同进步的。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77
铜币
81
威望
3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4-25
师傅说的对,我们只要谨慎地以学生的心态交流佛法,帮助他人,一发现错误就立即纠正就能自利利他共同进步的。 我猜解的就是慧中禅师当时的狂妄之心,他自恃有才学起了娇慢心。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4-25
    呵呵,其实,紫磷供奉是位自恃很高的人,也很狂妄,慧忠禅师说得也不错,他也很慈悲的,不是为难紫磷供奉。他的这个机锋,其实,早就解释出来了,就是他说的,注解佛经要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个,没什么不对啊,要注解佛经,就要契理契机啊。如果我是紫磷供奉,那么,他端来问我什么意思,我就一声不发,拿起筷子,沾沾水,然后点一下我正在注解的佛经。慧忠禅师的沉在碗底的七粒米,代表的就是七佛涅盘,一双筷子就是方便,所有的经典,都围绕着诸佛涅盘之理,知道了这一点,那就有择法眼,所有的经典,就会无惑。所以,注解经典,要明白诸佛涅盘盛义,也要知道所有经典都不离涅盘觉悟而说,还要有方便智慧,这样,就可以担当注解大任了。 其实,注释经典重点在于知道经典是说什么,经典的主旨就是引导众生离欲涅盘,而用了各种方便智慧来广演广利人天。知道了这一点,即便没有诸佛智慧,也不会疑惑不解,对诸多经典大惊小怪了。至少,合乎经典就合乎佛理,合乎机缘了。
     禅宗的公案与机锋,虽然带有锋芒性,但也是修行开悟者之间的最直接砌蹉,也是对学人的应机说法,目的也不是徒增人迷惑,而是直指方便,不是到处棒喝的。后人不懂,觉得新奇有意思,所以,公案机锋被传得漫天飞了。这不是禅宗的错误。
    紫磷供奉一向自恃,所以,慧忠禅师才打击他一下,是他自己说他当然理解佛意的。所以,慧忠禅师是看他是不是真的理解。真的理解,他自然知道注解佛经要契佛涅盘之意,还要有方便智慧,就自然马上明白慧忠禅师的意思。而事实上,注解经典,就应当本着这样一个态度去做,这也是所有经典之所以开示的因缘初衷,就是契诸佛之理,契众生之机。六祖大师,他也没有读过多少经,他听人说法华经,他没有读过,他让他给他读读看,别人一读,六祖并没有说法华经是假的,是伪经,六祖听问的人读了一下,读到譬喻品的时候,六祖说,好了,我明白了,这部经是以譬喻为宗的。就是以打比喻,比拟,引喻做为特点。六祖说,你不是问三车吗?三乘是假,一乘是真,出得火宅后,更于门外觅三车?不会了。这就是契理契机。六祖觉悟了,一个觉悟了的人,就不会动摇,他知道究竟是什么。一个觉悟而且有智慧的人,他也知道方便方法。而不知道涅盘空性的人,那就容易乱猜了,如果不知道空性,而且心量智慧又不够,那就惨了,即不契佛理,又不能善入法界,对众生机缘。
      有一个公案,说是两个禅师,都已经开悟了,其中一个去访另一个,两个,谁也不说话,山上互相对面坐着,坐了一夜,第二天,要告辞了,一个禅师大声说:疑杀天下人也!真的是,大家要猜了,永远也猜不到两个人砌蹉了多高深的功夫,真是,天下人要想破脑袋也想不到了,就是这样,其实,我们读杂阿含,也知道,尊者,身心寂静,说世尊,寂如金山,六根寂静,这个空性,就是熄灭了烦恼执着,两个禅师互相不说话对坐,正是最究竟的契合空理。所以,两个都证得了这个空性,而这个空性,又真的是,言语道断,说是一物即不中,真的如那位禅师所说,疑杀天下人也!
      所以,就是,知道了涅盘空性,诸经百千方便,不离此理。就有择法眼,如果还能广演广利,那就契众生之机,可以胜任注释佛经了。不能如此,也可以析经,事实求是,不断地修正自己,从闻思上圆满自己,也不是不可以。象师父说的,师父是谦下自己,无为的表现,佛法中没有英雄主义,师父这样讲,互相学习交流,是怕大家都不敢析经,断了闻思的积极性。所以,师父这样讲,就是不要怕错。要勇于研究,善自思维。这是师父无我无为慈悲的表现。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4-25 20:55重新编辑 ]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42
铜币
51
威望
2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4-28
为什么不说那一碗水就譬喻为佛陀纯净的法。里面七颗米譬喻佛陀教导的觉悟必须修行的方法是:七菩提分。整个四样东西(碗、筷子、米、水)譬喻四圣谛。那一双筷子是譬喻:只要明白佛陀四圣谛、七菩提分的教导,你就可以随便应用,而不会偏离正道。就象吃饭,只会把菜放到口里面一样。(个人浅见)
[ 此帖被正向在2010-04-29 11:24重新编辑 ]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4-29
这个弘扬正法平台、道场,是以师父为主角,为主人,种种殊胜因缘,都能体现出来的,非师父莫属,我们是跟随师父修学的,当然修学的是,佛陀原汁、原味的教法,师父出家修行十多年,有资格有能力,带领我们,如果我们没有师父带领,会走很多弯路,同学中都可以选出学习骨干,帮助其他同学,助老师一臂之力,增强浓郁的学习气分,老师中也可选出资历深的,带领年轻的,以老带新,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所以同修们积极参与互动,我认为是好现象,师父的谦逊、慈悲等种种美德,令我们受到熏陶,师父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鞭策着我们,鼓励着我们,让我们能迅速成长,因为时刻想着珍惜因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就积极举手发言了,嘻嘻,感恩师父!感恩同学们!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小学生
发帖
8
铜币
12
威望
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5-10
我怎么觉得这个公案有点故弄玄虚,很无聊!契会佛心并不等于能猜对任何一个人随己心出的哑谜,就象有知识的人并不能猜对所有的字谜、灯谜......契会佛心我想该是了解佛的真理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