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6421阅读
  • 0回复

史传部:異部宗輪論述記 世友菩薩 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翻經沙門基 記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 本帖被 释迦真胜 从 ≡论藏≡ 移动到本区(2011-08-06) —
No. 844-A 挍刻異部宗輪論疏敘
 
[0567b08] 異部宗輪論也者。世友菩薩之所作也。宗謂異部所崇之理。輪謂顯能摧之用。譬諸王之有輪寶。而能無不駈寇殄怨也。於乎賢劫之應真。何翅為學小乘者。亦愍澆末之世。人作異競。遂令大乘之玄軫枉于殊途也。我。
 
[0567b12] 慈恩大師為之疏。盖亦在此乎。可謂此書也亦記路之的標也。奈何。輓近法與世降。雖其脂轄大乘者。取道隘也。軋轍折阪。蹉焉跎焉。猶失輗軏然。疇知。誾誾然談心性本淨全同大眾部。喋喋乎說因緣假有尚混說假部。是豈有它。取標之不正也。不可不慎焉。而今行之疏本。錯簡多多。讀者或病(基辯)。曾住南京之日。得善本一卷。韞匵重襲以自珍焉。屬日有近事廣流者。志存法住。以促公世。勸誘丁寧。不啻連城(基辯)。常有意弘法。何空求善賈為。遂附梓云。庶後進之子。能無癈之。則終以見照乘之光。亦方無行大乘於隘地之失。云爾。
 
[0567b22] 時
明和九年龍集壬辰春正月
南京留學傳法相宗沙門釋(基辯)撰
 
No. 844-B 鍥異部宗輪論述記敘
 
[0567c05] 如來泥洹後雖世間眼滅而迦葉末田等傳持法藏微言尚存焉經百有餘年暨乎鞠多之學無所稟大天之辯亂真詮乖競肇興部黨為二所謂大眾上座是也從此以降上座破成十一部大眾分為九部以如是見網為纏使其學者眩亂[聯-耳]無緒泣大路有岐矣世友大菩薩挺生于四百歲後熾然慧炬作世明燈又嘆緇流澆浮甲是乙非蜂起溪分因造此論以解紛指歸焉且傳度支那國者陳真諦始譯竝製疏唐三藏糾正前譯重出新翻基公編為述記剔抉古師之未了於舊疏繁文筆則筆削則削實大作也何止讀小論有裨而已哉於大乘教中為攘斥部執撮略而出一二者亦不必攬此成文則寧得知其起盡耶繇旃卒加倭訓壽梓欲布遐邇冀好古之徒思折杖爭衣之喻又擇取沙中真金矣
 
[0567c18] 旹
元祿九年丙子仲夏穀旦奧州仙臺龍寶住持比丘長與實養書于洛之東山智積輪下僑居
 
No. 844
 
異部宗輪論述記
 
世友菩薩 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翻經沙門基 記
 
[0568a08] 異部宗輪論者佛圓寂後四百許年說一切有部世友菩薩之所作也觀夫道成機發玉景於是騰暉化畢緣終金軀以之匿影雖羣生失馭於四主正教陵夷於五天而亞聖紹隆猶同理解所以雙林之後百載以前人無交競之聞法未糺紛之說皆由飲光慶喜近執滿慈內有五百應真外亦萬餘無學博閑三藏之旨結集七葉之巖時雖兩處弘宣然尚渾[1]一知見暨斯眾聖息化歸真亦貝葉傳通道終未替次有尊者耶舍慶喜門人更召七百極果於吠舍離國再集調伏重整幽訛澆舛雖生淳和尚挹漸復時移解昧聖少凡多大天既捷辯爭馳羣聖亦[泳-永+(虍-七+(一/八/八/目))]情競發人為異部法有殊宗波混玄源星離寶岳遂使一味幽致分成二十之宗慧路自此參差道跡難為取捨雖復如分白[疊*毛]似碎黃金封執後乖式虧初旨凡懷偏慮情滯邪智聖有通規形從異部菩薩隨緣利見燿影生流寔賢劫之應真嗣慈尊而補處因既圓而德滿果待機而道成縟思綺以含章玄情鬱而拔萃洞該泉秘述肇跡而裕後昆鑒極幽微語殊宗而津來哲盇二十之天鏡異部之洪源者矣昔江表陳代三藏家依己譯茲本名部執異論詳諸貝葉挍彼所翻詞或爽於梵文理有乖於本義彼所悟者必增演之有所迷者迺剪截之今我親教三藏法師玄奘以大唐龍朔二年七月十四日於玉華宮慶福殿重譯斯本基虗簉譯僚謬參資列隨翻受旨編為述記家依法師疏成十卷敘諸事義少盡委曲學者怖其繁文或有遺於廣趣今但詳其大旨釋其本文與舊別者巨細而言與舊同者聊陳梗槩。
 
[0568b12] 異部宗輪論者舉宏綱以旌稱彰一部之都名復言論者提藻鏡以標目簡異藏之別號人有殊途厥稱異部法乖一致爰號宗輪異者別也部者類也人隨理解情見不同別而為類名為異部宗者主也輪者轉也所主之法互有取捨喻輪不定故曰宗輪又宗者所崇之理輪者能摧之用如王之有輪寶是以殄[冠-寸+女]除怨建績成功標能舉德取方來學鏡此諸部善達玄微玅閑幽致可以挫異道制殊宗樹德揚名借稱輪矣異部之宗輪依士釋也激揚宗極藻議收歸垂範後昆名之為論。
 
 佛般涅槃後  適滿百餘年  聖教異部興
 便引不饒益
 
[0568b24] 述曰諸論之作軌範不同然今此論大文有二初敘其述意即當教起因緣次陳其所明即為聖教正說後無結釋流通之分此盇作者不同未可詳其所以判釋有三一云此論首末咸是世友所為雖第三頌中稱己之德然無自取之咎所以然者無上法王久入圓寂自餘應果多趣涅槃時漸人澆皆無慧眼若不自陳勝德或有疑法未真故舉德以自彰顯所說而可重且如來契聖指天下而稱尊況菩薩越凡不自敘其高德人由道以成德標勝德以彰人法在人以弘宣敘上人而顯法既稱賢劫之佛惑累久亡雖復自陳亦無高慢之失為顯法勝故也第二云長行廣敘菩薩所為先五頌文後學所作且如自稱菩薩具大覺慧豈有內蘊三明外同九有隱處澆末陳德自揚雖顯法出勝人然有自彰之失故知前頌後學作也第三云始從如是傳聞終於敘年列部菩薩所作其前論意五頌後述本末義宗皆是後人所造前頌中自揚其德後敘義不盡所宗故知初後非菩薩造此論首末總有二分初之五頌敘部異之衰損述真教而令依後諸長行陳部起之因由論異宗之所執就初五頌復分為三初有二頌明異部衰損令生猒怖次有二頌顯造論勝人思擇許說後之一頌勸觀佛教簡偽留真初二頌中復有二段初之一頌明部起之時引生衰損後之一頌明隨執部起令生猒怖此即初也於中有二上之二句明部起之時下之兩句明部起衰損佛陀梵音此云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如蓮華開如睡夢覺能自開覺亦覺有情覺行既圓目之為佛般涅槃者此言圓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此即顯示無餘涅槃有餘已後佛在多時取此百年便違正理故今但取入無餘也適者未久之義滿者不減之理若不言適但言滿者未滿二百已來皆是滿百今顯百年未久故言適也即舊論說一百年已更十六年若不言滿但言適者滿不正滿亦適百年今顯百年有餘故言滿也又言餘者顯此非正百年亦非久滿復非減少故言餘也此意總顯釋迦如來入無餘後纔滿一百餘年即顯部起時也聖者正也與正理合目之為聖又契理通神名之為聖此言所顯即佛世尊所說教能引聖名聖教教者教示導訓為義大毗婆沙第一百二十六卷說教體即聲三無數劫所求起故是業性故聖教言顯非外道教如來弟子情見不同稱之曰異類類別處復名為部即人異也興者起也此句總顯於佛教中弟子乖競有異部起非外道中部有異也不饒益者是衰損義即損正教及利有情此意總顯人無異諍聖教純和覺意不差法無虧減人有異競聖教澆離情見不同法成衰損理既邪正難辨即令聖教陵遲人無指的可依有情迷謬更長失金言之一味[1]得水乳之兩和人法澆浮便引衰損由聖教中異部起故乃能引此不饒益生二句總明部起衰損一頌意顯佛在之日及涅槃後百年以來人無乖競法無異說佛及聖弟子之所任持故佛有五德任持故耳一不可化者皆能化之人無異部二能斷疑網有疑皆決法無異執三人天崇敬眾德所遵寧生別部四說法必益但所聞法既出塵勞如何別執五能伏邪論天魔外道皆[2]悉能伏故人無異部法無別執佛具五德任持法故人法無異佛滅百年大迦葉等諸聖弟子所任持故人法不別自佛滅後百有餘年於聖教中有異部起便引生不饒益事翻顯百年已前雖佛已滅於聖教中無異部起一味和合正教不虧眾生純信無不饒益。
 
 展轉執異故  隨有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說彼執令猒
 
[0569b16] 述曰此言正明隨執部起令生猒怖初半顯示隨執部起後半顯說令生猒離展轉者不定義此部所是彼部所非此部所非彼部所是是非無主故言展轉情見不同名為執異故者由也隨者逐也起者部興也由諸弟子互相是非展轉取捨情見各別逐自理解事義乖張無華萼之相扶有支離之異趣皆自隨情執理逐理解生所解既自不同執人遂分別部即顯人隨情執成異部也前頌已言於聖教中有異部今明起也阿笈摩者此翻為傳展轉來之義或翻為教猒者怖也離也論師意顯今說部起隨自情執非我率意妄述由根本及依自說一切有教相傳說也何因須說為令生厭如來大悲所逼堅固熾然三劫長時修百千行因圓果滿證道利生動智海以自津演真宗而拯物欲使情山自殄慧日居懷渾一理源無二覺路後諸弟子遂乃隨情執起逐執部興紛糺亂於八宏交競盈於九有真宗邃極損諸理外妄說浮旨實在義先慕道者猶豫於兩端歸依者惆悵於岐路人天失虔敬之道神祇罷肅恭之德可謂智海湛而風鼓慧日明而霧翳良可悲哉良可痛矣論師舟航庶類梁棟佛法屬此乖張深所嗟慨所以依教傳說鏡範後賢令知法本無差人為見異可欣法而起解猒執人而生怖勿為競先勿為諍首故下半頌令生猒也一頌總顯由諸弟子各執異隨此別見有諸部起我今世友依自師教傳說彼宗能執諍首令諸來葉深生猒怖常為和合之先勿作破法之始。
 
 世友大菩薩  具大智覺慧  釋種真苾芻
 觀彼時思擇
 
[0569c21] 述曰自下二頌明造論勝人思擇許說於中有二初之一頌明造論勝人觀[3]彼思擇後之一頌明正觀彼事許可當說此即初也於中有四一世友者能造人名論主自顯二大菩薩等所具勝德三釋種真等簡擇殊流四觀彼時等正觀思擇言世友者梵云筏蘇蜜多羅筏蘇者世義蜜多羅友也外道所事毗瑟拏天亦名筏蘇能救世故世間父故世導師故住於世故今此論主從彼乞得彼天之友故云世友友者朋友如言世親世天親也世天之友故名世友又此天暴惡神鬼怖之菩薩初生父母矜愛恐非人所嬈故以此為名謂此嬰兒世天之友世天所護諸鬼神等勿恐怖之如今此方立名神護神所護念非人不近又此菩薩大悲救物為世之友故名世友自標名也不名天友如世親釋又住天之友故名住友大菩薩者因位已圓故言大也菩提名覺薩埵云有情具智覺之有情故言薩埵能求菩提一切智覺緣諸有情以為悲境故言菩薩此如常釋即具德假者也大智等者此顯所具三種別德一大智德二大覺德三大慧德以一大言遍智覺慧言大智者即利他德大覺慧二是自利德能了自相目為大覺了法共相名為大慧又聞思修慧如次配之或自相共相等三種作意次第配釋又大智是總覺慧是別自佗二利別配覺慧釋種者標是佛之種佛剎帝利姓即是釋迦此翻為能古仙姓能能導世故具德能故言苾芻者或名怖魔或名能破或名乞士等此如常釋但言苾芻義通外道今言釋種顯非外人但言釋種或通世俗今言苾芻顯出家也然苾芻義通聖及凡今顯非凡復言真也又聖通三乘今簡非二顯此但是趣佛之聖故言真也觀謂觀察彼時者即部異時也論主四百年生部在一百年餘相去既遠但言彼時思謂思量說是部執之事擇謂簡擇敘其異競之宗論主意言我世友具此德觀彼部起之時思擇其事申諸宗義若不顯人之德法成可疑今明法出勝人理可依之信解標人以勸信行顯法乃以勸隨法故須舉人以彰法勝。
 
 等觀諸世間  種種見漂轉  分破牟尼語
 彼彼宗當說
 
[0570b11] 述曰此頌所明正觀彼事許可當說等謂平等或是遍義其世間者謂明二說一有情世間二即器世間可破壞故云世沈沒於中曰間今此所取有情世間此非一故復言諸也見謂見解此非唯一故言種種漂謂漂浮亦謂漂涌或云漂溺轉謂流轉或是起義見即由人起人逐見流言牟尼者此翻為寂寂煩惱故寂生死故處大涅槃得寂滅故寂諸戲論證真理故即佛世尊所說十二分教名牟尼語言彼彼者是非一義謂諸有情為種種見所漂轉故分破世尊根本所說甚深義教為彼彼宗此意總顯我遍觀察諸有情類為競首者為諸自見之所漂浮為諍末者為諸佗見之所流轉或翻此說首末轉漂因緣力故分破世尊所說真教作彼彼宗此諸異宗我今當說此即二十異宗名為彼彼皆由隨自見解所漂轉故分破佛語非是佛語本末有別。
 
 應審觀佛教  聖諦說為依  如採沙中金
 擇取其真實
 
[0570c05] 述曰此頌正明勸觀佛教去偽留真審謂審諦聖諦說者即佛所說四諦教也勸諸有情勿為自見之所漂轉真者無垢實謂堅固應審觀察佛所說教中但四聖諦教為真依處生死因果苦集二諦出世因果滅道二諦真實不虗諸部無諍決定如是實可依處餘傍義理諸部互乖是非不定如採沙中金者舉喻說也猶如採沙中之金取金去石鑄鑛亦爾諸部經教既如金鑛應取其金去其鑛也四聖諦理猶似真金誠實不虗應可依取所餘義理或是或非卒難取捨不可隨自見以互有乖諍便誹諸部竝各非真其諸部中四聖諦教無異說故可依信解一頌總顯應審觀察雖諸部義隨見解生不可誹之便總是其佛所說四聖諦教是真是實如採沙中所有金寶深可依信不以有沙便弃金者勿以有諍弃聖諦教五頌總顯世尊滅後一百年餘於佛教內有異部起便引衰損皆由隨自見解分破佛教作彼彼宗我今世友觀之當說勸諸學者應觀佛說四聖諦教是真是實如採沙中所有金寶去非留是於諸部教亦復如是取聖諦教為所依學自餘所諍任意去留勿以隨見分為諸部便總非撥此即第一敘部異之衰損述真教而令依造論意也。
 
[0571a03] 如是傳聞。
 
[0571a04] 述曰自下第二陳部起之因由論異宗之所執文意有五一顯己傳聞二明本教主三敘部興之年代四述因諍部分五廣陳部執此即初也如是之義依四義轉總指一部所明之義聞謂耳根發識聽受耳得聞名言傳聞者顯非親聽展轉聞也親所聽受稱曰我聞從佗聽受名曰傳聞先云已依自阿笈摩顯非妄說若初不言傳從自教所聞說者便有率情妄陳之惑故言傳也為令生信故稱傳聞。
 
[0571a13] 佛薄伽梵。
 
[0571a14] 述曰自下第二明本教主後諸弟子諍佛之教非諸外道故稱教主佛如前釋薄伽梵者能破四魔具抱六德名薄伽梵。
 
[0571a17] 般涅槃後百有餘年。
 
[0571a18] 述曰自下第三敘部興年代於中有五一總敘諍年二喻嗟時惡三舉部興所在四彰外護人王五正陳時諍此即初也如文可解。
 
[0571a21] 去聖時淹如日久沒。
 
[0571a22] 述曰此乃第二喻嗟時惡如來未出已前世間稱為大夜佛日既朗已後天下始得言明若無開導羣盲何以有懷慧目自鶴林變色覺照潛暉世亦昏冥年寢滿百譬如白日西落素月東潛夜久更深天下昏闇故舉嗟時惡如日久沒也梵云頞悉多此云沒鄔陀延此但云出非日出沒處山名也即今西方見日西沒呼言頞悉多非別有頞悉多山日於中沒又梵本但云百餘年更無十六年之語此相傳人釋非本論文。
 
[0571b07] 摩竭陀國俱蘇摩城。
 
[0571b08] 述曰此舉部興所在中印度國名摩揭陀王大都城名俱蘇摩俱蘇摩者古舊都城有新都城名波吒釐子阿闍世王先都王舍其子王等以王舍地曾起惡逆遷都於此俱蘇摩舊為無憂於此處都諸僧諍處摩揭陀者此云無毒害舊云致甘露處然義亦得此即諸天及阿素洛往昔之時愛著心重為毒所害壽命短促梵王令之以龍為繩以山為攢攢於乳海于時眾生福力海變成乳後得甘露安置此中服得長壽除諸毒害名無毒害此依彼方俗間所釋又摩揭陀者今天帝釋往因中名性好治地與三十二人於此地中共為願契同修勝業現招富樂後竝生天從天帝釋因中為名名摩揭陀也俱蘇摩者此翻為華華十名中此一名也若言矩奢揭羅補羅城此云上茅此處多出吉祥香茅因此名也又云名華此地多有諸玅香華因以名也又有波吒釐子城者與此相連次在此東昔有婆羅門高能博學門人數千稍因餘暇相從遊止至波吒釐林有一書生徘徊悵怏同儔謂曰何以憂容答曰覊遊歲月一業無成盛色方剛又無妾昵[(厂@((既-旡)-日+口))*頁]此為念寧不增憂餘諸學徒進而戲曰今將為子婚接一親乃立二人為男父母復立二人為女父母以玅波吒釐樹授以為妻酌水獻華以為醪饌陳情契婚姻之禮命酌論好合之期書生之心欣然自得日云將晏學侶言歸唯此書生懷情戀不去書生獨宿餘友旋來景夕之間神火燭野歌鍾滿席俄見老翁策杖來至有一少女彩服而前翁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歡歌奏樂終七日焉其先學徒咸疑獸害往而求覓見坐樹下如對嘉賓猶逢上客諸侶請歸辭不從命後自入城拜謁親故具陳始末人悉驚嗟暮歲之後生一男子謂其妻曰吾今欲歸未忍離阻適欲留止棲寄飄露其妻白父翁乃言曰人生欲樂何復必故鄉今將築室幸無異志遂乃役使靈徒功成不日從此已來城遂名也波吒釐者樹名子者樹之兒也城因樹兒以立故名波吒釐子焉然闍王之子遷都此處王宮在西多在故俱蘇摩地百姓廣大悉皆在東多在波吒釐地門向東開故家依法師解波吒釐錯其事也又言有一大國名波吒釐亦為非也此是都城之名何以云國摩揭陀者乃國名也大毗婆沙第九十九亦敘此事云摩揭陀國若以波吒釐為國摩揭陀是何也。
 
[0572a01] 王號無憂統攝瞻部感一白盇化治人神。
 
[0572a02] 述曰此彰外護人王初一句列王名次三句顯王德顯王德中有三一化境寬狹二感瑞成王三威通幽顯廣釋此王因之所以如經此王是頻婆娑羅王之孫也無憂嗣位之後心乖佛法舉情卒暴乃立地獄作害生靈後因阿羅漢方始歸信遠因以沙奉獻近由聖者迴心乃度其弟大帝出家具如西域記說此王之父未生無憂以前恒慮遮那枳來相戮害及生無憂之日此怨自怨怨害既除名無憂也又此王容儀絕比神彩難方悅可父母之懷故以無憂為號統攝瞻部者化境寬狹也瞻部樹名在此洲北界臨水而生從樹為名地稱瞻部其子大而且美因以名焉感一白盇者感瑞成王也王初嗣位鐵輪飛空轂赤輪白眾寶廁鈿顯能摧伏有白雲盇覆瞻部洲明所伏處即一天下化洽人神者威通幽顯也洽者潤沾之義此王三捨瞻部供奉三尊使諸人鬼大力神等造八萬四千玅塔非直威摧人庶信亦化及鬼神也。
 
[0572a19] 是時佛法大眾初破。
 
[0572a20] 述曰正陳諍時謂佛涅槃已後一百餘年於摩揭陀國俱蘇摩城當無憂王時佛法初破已前猶自佛法和合。
 
[0572a23] 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
 
[0572a24] 述曰自此下第四述因諍部分於中有二一明根本諍部起之由二陳後末諸部別起初中有二一總舉能諍所諍分為二部二別顯所分二部四眾五事此即初也謂因四眾者能諍人也共議大天五事不同者所諍事也分為兩部者所分部也自下具出大天五事因緣不同昔末土羅國有一商主少聘妻室生一男子顏容端正字曰大天未久之間商主持寶遠適佗國展轉貿易經久不還其子長大染穢於母後聞父還心既怖懼與母設計遂殺其父彼既造一無間業已事漸彰露便語其母展轉逃隱波吒釐城彼後遇逢本國所供養無學苾芻復恐事彰遂設方計殺彼無學既造第二無間業已心轉憂慼後復見母與餘交通便憤恚言我事此故造二重罪移流佗國竛竮不安今復捨我更好佗者如是倡穢諍堪容忍於是方便後殺其母彼造第三無間業已由彼不斷善根力故深生憂悔寢處不安自惟重罪何緣當滅彼復傳聞沙門釋子有滅罪法遂往雞園僧伽藍所於其門外見一苾芻徐出經行誦伽陀曰若人造重罪修善以滅除彼能照世間如月出雲翳時彼聞已歡喜踊躍知歸佛教定當罪滅因即往詣一苾芻所慇懃固請求度出家時彼苾芻既見固請不審撿問遂度出家還字大天教授教誡大天聰慧出家未久便能誦持三藏文義言詞清巧善能化導波吒釐城無不歸仰時無憂王聞已召請數入內宮恭敬供養而請說法彼後既出在僧伽藍不正思惟夢失不淨然彼先稱是阿羅漢而令弟子浣所污衣弟子白言阿羅漢者諸漏已盡師今何容猶有斯事大天告曰天魔所嬈汝不應恠然所漏失略有二種一者煩惱二者不淨煩惱漏失阿羅漢無猶未能免不淨漏失所以者何諸阿羅漢煩惱雖盡豈無便利涕唾等事然諸天魔常於佛法而生憎嫉見修善者便往壞之縱阿羅漢亦為其嬈故我漏失是彼所為汝今不應有所疑怪論是名第一惡見等起又彼大天欲令弟子歡喜親附矯設方便次第記別四沙門果時彼弟子稽首白言阿羅漢等應有證智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彼遂告言諸阿羅漢亦有無知汝今不應於己不信謂諸無知略有二種一者染汙阿羅漢已無二者不染汙阿羅漢猶有由此汝輩不能自知論是名第二惡見等起時諸弟子復白彼言曾聞聖者已度疑惑如何我等於諦實中猶懷疑惑彼復告言諸阿羅漢亦有疑有二種一者隨眠性疑阿羅漢已斷二者處非處疑阿羅漢未斷獨覺於此而猶成就況汝聲聞於諸諦實能無疑惑而自輕耶論是名第三惡見等起後彼弟子披讀諸經說阿羅漢有聖慧眼於自解脫能自證知因白師言我等若是阿羅漢者應自證知如何但由師之令入都無現智能自證知彼即答言有阿羅漢但由佗入不能自知如舍利子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佛若未記彼不自知況[1]汝鈍根不由佗人而能自了故汝於此不應窮詰論是名第四惡見等起然彼大天雖造眾惡而不斷滅諸善根故後於中夜自惟罪重當於何處受諸劇苦憂惶所逼數唱苦哉近住弟子聞之驚怪晨朝參問起居安不大天答言吾甚安樂弟子尋白若爾作夜何唱苦哉彼遂告言我呼聖道汝不應怪謂諸聖道若不至誠稱苦召命終不現起故我作夜數唱苦哉論是名第五惡見等起大天於後集先所說五惡見事而作頌言餘所誘無知猶豫佗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於後漸次雞園寺中上坐苾芻多皆滅沒故十五日夜布灑陀時次當大天昇座說戒彼便自誦所造伽陀爾時眾中有學無學多聞持戒修靜慮者聞彼所說無不驚訶拙哉愚人寧作是說此於三藏曾所未聞咸即對之翻彼頌曰餘所誘無知猶豫佗令入道因聲故起汝言非佛教於是竟夜鬪諍紛然乃至終朝朋黨轉盛城中士庶乃至大臣相次來和皆不能息時無憂王聞之自出詣僧伽藍於是兩朋各執己誦時王聞已亦自生疑尋白大天孰非孰是我等今者當寄何朋大夫白王戒經中說若欲滅諍依多人語王遂令僧兩朋別住賢聖朋內耆年雖多而僧數少大天朋內耆年雖少而眾數多王遂從多依大天眾訶伏餘眾事畢還宮爾時雞園諍猶未息後隨異見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眾部時諸賢聖知眾乖違便捨雞園欲住佗處諸臣聞已遂速白王王聞既瞋便敕臣曰宜皆別至殑伽河邊載以破般中流墜溺即驗斯輩是聖是凡臣奉王言便將驗試時諸賢聖各起神通猶如鴈王陵虗而往復以神力攝取船中同捨雞園未得通者現諸神變作種種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王聞見已深生愧悔悶絕僻地水灑乃蘇速即遣人尋其所趣使還知在迦溼彌羅後固請還僧皆辭命王遂總捨迦溼彌羅國造僧伽藍安置賢聖眾隨先所變作種種形即以標題僧伽藍號謂鴿園等數有五百後遣使人多賫珍寶營辦什物而供養之由是爾來此國多有諸賢聖眾任持佛法相傳制造于今猶盛波吒釐王既失彼眾相率供養住鷄園僧於後大天因遊城邑有占相者遇爾見之竊語彼言今此釋子却後七日定當命終弟子聞之憂惶啟告彼便報曰吾已久知還至鷄園遣諸弟子分散遍告波吒釐城王及諸臣長者居士却後七日吾當涅槃王等聞之皆無不傷歎至第七日彼遂命終王及諸臣城中士庶悲哀戀慕各辦香薪并諸蘇油華香等物積置一處而焚葬之持火來燒隨至隨滅種種方計竟不能燃有占相師謂眾人曰彼不能消此殊勝葬具宜以狗糞而灑穢之便用其言火遂炎發須臾焚蕩俄成灰燼暴風卒至飄散無遺此即大天乖諍由序諸有智者應知避之如毘婆沙九十九說今此五事聖眾不許所以紛紜各論此事遂分二部二部者何。
 
[0573c05] 一大眾部二上座部。
 
[0573c06] 述曰自下別顯所分二部等於中有三一列二部二陳四眾三舉五事此即初也佛初入滅七葉巖中二部結集界內即有迦葉波此云飲光時為上座布剌拏梅怛利曳尼子此云滿慈子當結集阿毗達磨鄔波離此云近執當結集毘奈耶阿難陀此云慶喜當結集素怛纜界外亦有萬數無學界內既以迦葉為上座部界外無別標首但總言大眾皆由未生怨王為大檀越種種供養恐界內界外人多難可和合所以兩處弘宣時雖兩處結集人無異諍法無異說界內耆年至多界外年少極多乃至大天乖諍昔時界外少年之僧門人苗裔共為一朋名大眾部取昔為名往昔界內耆舊之僧共為一徒名上座部取結集時迦葉是也此二乃根本諍起之先首依西域記及結集法傳大智度論說各不同如藏章說。
 
[0573c21] 四眾者何。
 
[0573c22] 述曰此下第二陳四眾也此為問起。
 
[0573c23] 一龍象眾二邊鄙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
 
[0573c24] 述曰龍象眾者喻大天之流龍即是象象亦名龍此有二義一威勢叵當二櫳棙難調恃國王大臣之力陵侮聖眾餘人因此乖諍所以威勢叵當性稟凶頑為惡滋甚聖眾制而不止故名櫳棙難調即是大天之流鬬諍之首邊鄙眾者大天之門徒等也心行理外因之為邊無德可稱名之為鄙此等既非諍首復無威勢叵當所以列名但言邊鄙隨順黨援大天之徒大天門人等也多聞眾者凡夫學者隨順聖人玅達幽微廣閑三藏助善朋黨稱曰多聞即是持戒廣學凡夫黨援聖眾者也大德眾者即聖眾也契理通神戒清學博道高無上名為大德四果等聖也此之四眾二惡眾二善眾之中有首有徒大天等是首門人等是徒初二眾是也善眾之內亦有首徒聖者是首隨順凡夫是徒後二眾是也又有釋言若凡若聖持戒清高善閑律部眾中無畏譬如龍象即持律者名龍象眾尊者近執之學徒也毀戒違行目之為邊性鈍無知名之為鄙即實不閑三藏聖教唯是凡夫諸破戒者名邊鄙眾大天之類也若凡若聖廣誦眾經善持佛語諸經師等名多聞眾尊者慶喜之學徒也若凡若聖玅解玄理深悟幽宗有道可稱名大德眾即阿毗達摩諸大論師尊者滿慈之學徒也又有解言僧中有樂為鬬諍首為破戒僧所依為惡人援伴如龍象可畏是龍象眾耳不能聽口不能說心行理外名為鄙眾凡夫具戒依聞而行名多聞眾聖者具智隨理而證名大德眾今此四眾乖競不同破四眾也。
 
[0574b03] 其五事者如彼頌言。
 
 餘所誘無知  猶豫佗令入  道因聲故起
 是名真佛教
 
[0574b06] 述曰此即第三正明五事如大天頌此前已釋一餘所誘二無知三猶豫四佗令入五道因聲起是為五事上來第一明根本諍部起之由。
 
[0574b09] 後即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流出三部。
 
[0574b10] 述曰自下第二正陳後未諸部別起於中有二初明從大眾部所分之部後明從上座部所分之部初中有二初別舉年代部起之數後總結列諸部之名初中有四四時分別部故前三時分別之部中文各有二初總舉部分之年所從部起二正顯所分部名今此中言後即於此第二百年者顯分部年於大眾上座部分之後即一百外二百年還又更部起大眾部中流出三部所從部起之處即於大眾部中起也如前已說大眾部中凡多聖少所以二百年內猶有乖諍諸部先起此即舉部分之年所從部起之處也。
 
[0574b21] 一一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雞胤部。
 
[0574b22] 述曰自下第二正顯所分部名其大眾部本無異諍於此時內立義不同一一說部此部說世出世法皆無實體但有假名名即是說意謂諸法唯一假名無體可得即乖本旨所以別分名一說部從所立為名也真諦師論名與此同文殊問經云執一語言部名雖相似然注解云所執與僧祇同故言一也此釋非也二說出世部此部明世間煩惱從顛倒起此復生業從業生果世間之法既顛倒生顛倒不實故世間法但有假名都無實體出世之法非顛倒起道及道果皆是實有唯此是實世間皆假從所立為名既乖本旨所以別分名說出世部文殊經注可稱讚者此猶非也真諦法師云出世說者隨順梵言於此便倒三憍矩胝部此婆羅門姓也此云雞胤上古有仙貪欲所逼遂染一雞後所生族因名雞胤婆羅門中仙人種姓文殊經注云律主姓也是釋名同真諦法師云灰山住部此言非也本音及義皆無此說此從律主之姓以立部名此部唯弘對法不弘經律是佛世尊方便教故如頌云隨宜覆身隨宜住處隨宜飲食疾斷煩惱有三衣覆身佛亦開許無三衣覆身佛亦許之僧伽藍內住佛亦開許界外亦許時食佛隨許非時午前食佛亦許故衣處食皆名隨宜唯言疾斷煩惱故阿毗達磨獨是正說律為方便也又頌言出家為說法聰敏必憍慢須捨為說心正理正修行若為講經而出家者講經必起憍慢憍慢起故不得解脫須捨為說心應依正理正勤修行斷煩惱也故知經是方便不許說故唯有對法是正理也故此部師多聞精進速得出離即第一時大眾部中出三部也。
 
[0575a03] 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復出一部名多聞部。
 
[0575a04] 述曰此第二時分文亦有二準前可解廣學三藏深悟佛言從德為名名多聞部當時律主具多聞德也又有釋言佛在世時有無學名祀皮衣為仙人時恒被樹皮為衣以祀天故先住雪山佛入涅槃其祀皮衣入定不覺至二百年已從雪山來於大眾部中弘其三藏唯見大眾部弘其淺義不能弘深此師具足更誦深義時有弘其說者有不弘者所以乖競所弘之教深於大眾過舊所聞者故名多聞也。
 
[0575a13] 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1]眾中更出一部名說假部。
 
[0575a14] 述曰[2]此第三時文亦有二準前可解此部所說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假至下當知非一向假故不同一說部非出世法一切皆實故不同說出世部既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實故從所立以標部名真諦師云分別說部文殊問經略無此部又舊釋言大迦旃延先住無熱池側佛入滅後二百年時方從彼出至大眾部中於三藏教明此是世尊假名而說此是實義而說大眾部中有不信者亦有信者遂別分部此部即大迦多衍那弟子所弘通也。
 
[0575a23] 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捨邪歸正亦名大天於大眾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
 
[0575b01] 述曰此敘第四時分部起也於中有四一明能諍人及所從部二明所居處三明乖違諍事四正明部分此即第一第二百年滿時以前諸部但第二百年內分未滿二百年今此正二百年分部故言滿時即大眾部中末後諍也外道之中有形同俗有同出家今此出家之人故言出家外道捨外道之邪教歸如來之正法亦名大天前第一百年時有大天比丘為乖諍之首今此同前之名故稱為亦婆沙所說是前大天於大眾部中出家等者顯所從部出家受具明形入僧流受持具戒廣學優思名曰多聞行潔[3]高清目為精進此乃談其威德明所從部即乖諍之首也又有釋言摩揭陀國有好雲王大弘佛法所在供養諸大聖者多集其國其國貴庶唯事沙門不崇外道外道之徒貧諸四事遂私剔髮賊住出家或有聰明受持三藏能善說法遂使凡聖同流偽真和雜王知此事沙汰聖凡外道賊住多歸本宗聖明博達猶有數百許人同共佛法幽玄竝能通達王問聖者賊住外道猶自有無聖者報曰尚有數百其彼外道朋黨極盛若更剪除恐其破壞佛法王遂別造伽藍安置彼眾其此大天即彼頭首多聞博學。
 
[0575b22] 居制多山。
 
[0575b23] 述曰此明大天所居唯因住處以立名也制多者即先云支提訛也此云靈廟即安置聖靈廟之處也此山多有諸制多故因此立名。
 
[0575c02] 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諍分為三部。
 
[0575c03] 述曰此明乖違諍事大天與彼大眾都僧重詳前議大天五事有可不可因茲乖諍分為三部下敘宗[4]自中明所立雖計五事與大眾同因議此五別諍餘事故分部也下敘宗中所立五事同大眾部故也。
 
[0575c08] 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
 
[0575c09] 述曰此下第四正明分部大天所住名制多山因以立名義如前釋制多山西稱曰西山既與大天不和因此別住北山亦爾制多山北之一山也此三竝從所住立名然舊真諦法師所翻部執第四時分但為二部一支提二北山文殊亦爾仍加東山略無西山之名此竝譯家謬也至下當知。
 
[0575c15] 如是大眾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別說合成九部。
 
[0575c16] 述曰此下第二正列所分部名於中有二初總結四破五破後正列部名此即初也如是以前從大眾部中末有四破謂一說部以下四時分部并本五破謂從共上座部初分大眾之時若末若本合說為九但末為八文殊問經若大眾部并根本說但有八部真諦法師合為七部此皆非也。
 
[0575c22] 一大眾部二一說部三說出世部四鷄胤部五多聞部六說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
 
[0575c24] 述曰正列所分之部名也文殊問經佛說合分成二十部然翻譯家大眾部但總為八上座部總為十二以何知非上座部中離上座外別說雪山部今新舊部執皆言上座亦名雪山不可離雪山部外別有上座部故文殊問經上座分成十二非也其上座部中已言十二其大眾部乃總言八於中四分中略去一部無說假部又新舊部執皆無東山之名但是譯家謬也應言西山不悟上座與雪山同分為二部略去大眾部中所分一也真諦法師不悟部之多少遂減去二部但言十八今設難言若意欲得有十八部者何故上座部中并本合說乃有十一大眾部中但說末分有七不論根本大眾若如所欲豈大眾部非十八攝若言上座亦不入數恐離雪山別有上座何故自所翻論乃言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真諦法師聞相傳說有十八部若言二十恐有佗非遂略大眾不言復減西山住部以欲成己十八部故若取大眾便有十九仍舊疏云合外道所分二為一故合有七此義非也何故須然今準新論及文殊問經皆并根本有二十部即并根本大眾部說亦數不除故知真諦法師所翻錯也但除根本上座大眾故有十八若并根本即有二十故佛懸記云十八及本二是謂二十部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如是翻譯要善自佗言音解諸部義研窮褒貶乃可知矣已。
 
[0576a24] 其上座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
 
[0576b01] 述曰自下第二明上座部所分之部於中有四一顯法淳正多載猶同二明至三百年因諍分部三時澆部起四結列部名此即初也此部根本迦葉住持後有近執滿慈慶喜等助揚其化聖者相繼所以二百年前殊無異諍故言經爾所時一味者顯法無差和合者明人不諍也。
 
[0576b07] 三百年初有少乖諍分為兩部。
 
[0576b08] 述曰此即第二至三百年因諍分部此中或說二百年餘第三百年之首故言三百年初上座部本弘經藏以為上首以律對法為後弘宣非是不弘律及對法然不以為首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出世於上座部出家先弘對法後弘經律既乖上座本旨所以鬬諍紛紜名少乖諍不同大天大乖諍也又解未必此時迦多衍尼子生但執義不同遂為乖諍且如大天五事上座猶行此時之中有不許者既乖本旨所以遂分兩部兩部者何。
 
[0576b17] 一說一切有部亦名說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轉名雪山部。
 
[0576b19] 述曰自下第三時澆部起七時部分分為七段說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為二無為有為三世無為離世其體皆有名一切有因言所以此部說義皆出所以廣分別之從所立為名稱說一切有部也其本共大眾部之時傳承迦葉之教上座部者轉名雪山部上座弟子本弘經教說因部起多弘對法既閑義理能伏上座部僧說因時遂大強上座於斯乃弱說因據舊住處上座移入雪山從所住處為名稱雪山部若從遠所襲以名上座部又西域之言呼冬分時為雪風雪山中風流行於世號為冬分故言雪風今此上座賢聖漸少宗義微弱人不流通說一切有聖者轉多理趣強盛人皆學習上座廢之不行如雪風相似言其微弱也又上座既是根本應在說因之前但以聖少義弱所以列之於後。
 
[0576c10] 後即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犢子部。
 
[0576c12] 述曰犢子者律主姓也上古有仙居山靜處貪欲已起不知所止近有母牛因染生子自後仙種皆言犢子則婆羅門姓也佛在之日有犢子外道歸佛出家如涅槃經說此後門徒相傳不絕至此分部從遠襲為名言犢子部文殊問經云犢子部注云律主姓是也真諦法師云可住子弟子部謂羅睺羅舍利子弟子皤雌子是羅睺羅弟子弘舍利子所說因以部分名為可住可住仍言上古有仙名可住今此律主母是彼種從母為姓名可住子此理難解幸願詳之。
 
[0576c22] 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0576c24] 述曰法上者律主名有法可上名為法上或有法出世眾人之上名為法上賢胄者賢者部主之名胄者苗裔之義是賢阿羅漢之苗裔故言賢胄從所襲部主為名也正量部者權衡刊定名之為量量無邪謬故言正也此部所立甚深法義刊定無邪目稱正量從所立法以彰部名密林山者近山林木蓊鬱繁密部主居此名密林山從所居為名也文殊問經名芿山部此與皤雌執義不同遂分別部或有解言此等四部釋舍利弗阿毗達磨義有少者以義足之後各造論取經義添著既乖大旨遂即部分也。
 
[0577a11] 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化地部。
 
[0577a13] 述曰此部之主本是國王王所統攝國界地也化地上之人庶故言化地捨國出家弘宣佛法從本為名名化地部真諦法師云正地部本是王師匡正土境捨而弘法故言正地亦稍相近文殊問經言大不可棄非也。
 
[0577a18] 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稱我襲采菽氏師。
 
[0577a20] 述曰法藏者部主名亦名法密密之與藏義意大同法藏法密二義皆得此師含容正法如藏之密故言法密從人以立部主名此部師說總有五藏一經二律三阿毗達磨四呪即明諸呪等五菩薩即明菩薩本行事等既乖化地本旨遂乃部分他不信之遂引目連為證菽者豆也上古有人嗜綠豆子采以為食遂得成仙目連是彼仙種故言采菽氏也或言仙人食豆此是彼種氏謂族類此部引目連說有五藏證也。
 
[0577b05] 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
 
[0577b07] 述曰飲光者婆羅門姓也則迦葉波姓是上古有仙身有金光餘光至側皆不復現飲蔽餘光故言飲光此部教主是彼苗族故言飲光又此部主身有金光能飲餘光故言飲光此師少歲性賢有德因以立名故言善歲嘉其少有賢行故也從其姓云飲光從其名云善歲或云此是佛在之日迦留陀夷兒姓飲光也少即歸佛出家受道故名善歲何故三百年末此人猶有也。
 
[0577b15] 至第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自稱我以慶喜為師。
 
[0577b17] 述曰此師唯依經為正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援據以經為證即經部師從所立以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者此師說有種子唯一種子現在相續轉至後世故言說轉至下當知舊云說度部然結集時尊者慶喜專弘經藏今既以經為量故以慶喜為師從所立為部名滿慈弘宣對法近執弘毗奈耶既不依於對法及律故今唯以慶喜為師也。
 
[0577b24] 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說成十一部。
 
[0577c01] 述曰此下第四結列部名於中有二初明分破之數後正列名此即初也若并上座與大眾部破即有八破若除根本但說於末從說一切有以下即有七破故合根本數成十一部也與文殊問經別破并根本有十二部已如前會。
 
[0577c06] 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犢子部四法上部五賢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一經量部。
 
[0577c09] 述曰此正列名文可知也。
 
[0577c10] 如是諸部本宗末宗同義異義我今當說。
 
[0577c11] 述曰自下大文第五廣陳部執於中有二初總標許說後次第別陳此即初也如是諸部牒前諸部也此中本宗同義末宗異義者且如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四部根本初諍立義之時所同之義名本宗同義別部已後於自宗中後別立義乖初所立與本宗別名末宗異義又如多聞部從大眾部出初分出之時所立之義名本宗同義別部已後更有別立乖其本旨名末宗異義下一一部準此應知然今此中總起於後其後部中有敘本宗末宗有唯敘本末指如餘以義同者更不繁述今此諸部本宗同義末宗異義我今當說許次當說今者此時分此論中說當者次此言後故言當也此則第一總標許說。
 
[0577c24] 此中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
 
[0578a01] 述曰自下第二次第別陳也雖有二十部不同合為十一段以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三部共大眾部合敘西山北山二部共制多山合敘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四部共犢子部合敘故有十一段也於一一段敘義之中文皆有二今此初標部敘本宗二別陳末所執此則標部敘本宗也總舉訖下別陳。
 
[0578a08] 謂四部同說諸佛世尊皆是出世。
 
[0578a09] 述曰自下別敘然與諸部不同處下因釋文一一對敘此部意說世尊之身竝是出世無可過故唯無漏故謂諸異生說名為世可毀壞故劣諸聖故二乘有學下過異生劣無學故二乘無學下過有學劣於佛故非超彼之身唯無漏故非不可壞猶立世名唯佛世尊下過一切無所劣故不可毀壞超過毀壞皆是出世約人為論無漏身故薩婆多等其義不然。
 
[0578a17] 一切如來無有漏法。
 
[0578a18] 述曰約法為論十八界等在佛身時皆名無漏非漏相應非漏所縛故名無漏佛所有三業皆亦是無漏故諸如來無有漏法除此四部所餘諸部佛皆不然。
 
[0578a22] 諸如來語皆轉法輪。
 
[0578a23] 述曰佛所說語皆為法輪故佛法輪非唯八道薩婆多說八聖道支是正法輪見道稱輪亦非佛語皆為轉法輪今此部說非唯見道獨名為輪佛所說語無非利益故佛所說皆是法輪摧伏轉動說名為輪佛語轉動在佗身已摧伏佗身無知惑等故稱為輪佛問阿難天雨不問諸比丘汝調適不是何利益名為法輪答此皆利益為令阿難審諦事故佛無不知尚問天雨況未圓智不審諦耶欲除餘人增上慢故佛知尚問況不知者於餘未知諸法性相不審諦耶如是多義問諸比丘汝調適不顯慈悲故若不問者謂佛無慈悲不知弟子安危之事故發問耳為令比丘歡喜修道佛問說我生大歡喜而修學道故亦令未來行此事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故佛所語皆轉法輪此法輪體即佛所有名句聲等教法為體。
 
[0578b14] 佛以一音說一切法。
 
[0578b15] 述曰佛經多時修習圓滿功德神力非所思議以一音聲說一名字令一切有情聞法別解除自塵勞即由一音中能說一切法故令諸聞者皆別領解麤細義故薩婆多等即不許然至下當知。
 
[0578b19] 世尊所說無不如義。
 
[0578b20] 述曰佛所說語令佗利益無有虗言不利益者義謂義利皆饒益故薩婆多等說佛世尊亦有不如義言對之故也又佛所說皆無過失稱可道理不可立難名為如義又佛所言無四種失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非器四無非法處謂處所應利益處時謂時分利益之時器謂機宜法謂教法戒定慧等應利益法必不錯說。
 
[0578c03] 如來色身實無邊際。
 
[0578c04] 述曰此部意說佛經多劫修得報身圓極法界無有邊際所見丈六非實佛身隨機化故真諦法師云佛身有三無邊一量無邊隨其所宜現大小身故有小無大有大無小可說有邊不可定說身量唯大故言無邊二數無邊若有多眾生於一時中各宜見佛佛能現多身身數不定故言無邊三因無邊佛身諸法一一皆以無量善根為因起故名因無邊此理不然薩婆多等諸部許亦有此三無邊有何差別而今敘之今此意說佛之報身無有邊際異於諸部故別敘之驗此一理諸理參差不繁廣敘一一差殊。
 
[0578c15] 如來威力亦無邊際。
 
[0578c16] 述曰此部說佛所有神通名為威力威德神力故[1]名威力說不作意一剎那中能遍十方一切世界諸部說佛不作意但及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時能遍十方今說佛不作意亦能遍十方故真諦法師已有廣引。
 
[0578c21] 諸佛壽量亦無邊際。
 
[0578c22] 述曰報身無限多劫修得故實壽命亦無窮盡為利有情多劫修道有情界不盡壽命亦無窮利益有情無息日故若隨宜化亦隱雙林若由神足引令壽長諸部何別今說實命故無邊際異諸部也。
 
[0579a02] 佛化有情令生淨信無厭足心。
 
[0579a03] 述曰佛化有情令彼有情深生信樂佛無厭足之心此部意說佛利益心無厭足故不入涅槃慈悲無限壽命無際若有有情宜佛顯現利益安樂王宮等生成佛化導宜顯現緣息便化入涅槃由心無厭足故留報身窮未來際化作隨類形方便教化言無厭足不同餘部顯現化緣既畢真實報身永入寂滅心有厭也。
 
[0579a10] 佛無睡夢。
 
[0579a11] 述曰睡心昧略唯居散位故佛無不定心故無有睡夢由思想欲等所起佛無此事故亦無夢薩婆多師許佛有眠而無有夢以無妄思欲念起故不染無知能引夢起佛無不染無知障故其夢遂無亦有諸部許佛有夢故合而言佛無睡夢。
 
[0579a16] 如來答問不待思惟。
 
[0579a17] 述曰此部意說佛無加行不思惟所說名句字等方為佗說任運能答諸部所說佛雖無作意加行方答然緣所說名句字等方答佗難今此任運不假思惟。
 
[0579a21] 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踊躍。
 
[0579a23] 述曰此部意說諸佛說法任運宣說不須思惟名句文等任運自成應理言教勝名句等常在定故不思名等然聽法者謂佛為其思惟名等而宣說法有此應理言教現在前深生歡喜踊躍無量依教奉行即是無思自成事義謂佛不思名句文等任運自成勝名句文有情謂佛思名等故方始為說歡喜自慶踊躍進修諸部不然即佛雖無加行思慮實亦思惟所說名等編次如法方為佗說故此所言異諸部也。
 
[0579b08] 一剎那心了一切法。
 
[0579b09] 述曰除佛餘心雖緣共相一剎那心亦緣自性能了一切法然不能證了其差別佛經多劫陶練其心了一切心無過佛者故佛一剎那心能了一切法差別自性而能證知餘部佛心一念不能了一切法除其自性相應共有今此一念亦了自性相應共有等法差別自性故異餘宗。
 
[0579b15] 一剎那心相應般若知一切法。
 
[0579b16] 述曰此明佛慧一剎那時與心相應亦能解知諸法皆盡圓滿慧故至解脫道金剛道後一念之間即能解知諸法自性不假相續方知法盡皆亦解知慧自性故前明心王了別法盡今明智慧解知法盡作用無異。
 
[0579b21] 諸佛世尊盡智無生智恒常隨轉乃至般涅槃。
 
[0579b22] 述曰此等部說佛十八界皆是無漏佛無漏智恒常現前於一一剎那乃至般涅槃宗有二智謂盡智無生智即觀現苦滅名為盡智觀未來苦不生名無生智於一切時一體二用恒相隨轉即說二用為二智現前薩婆多等佛尚有無記心何況二智許恒現起或無漏智佛恒現前漏盡身中恒現前故名為盡智無生身中恒現前故名無生智薩婆多等身即可然智即不爾故是異義問前明無邊言佛報身無窮盡日何故此言二智現起至般涅槃化身有般涅槃報身不爾故答雖實報身無入涅槃之日設有情界盡於未來際有涅槃時盡無生智恒常隨轉意顯二智無間斷時非顯報身有涅槃日。
 
[0579c11]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剌藍頞部曇閉尸鍵南為自體。
 
[0579c13] 述曰羯剌藍者此云雜穢父母不淨言雜染可猒惡故名穢頞部曇此云疱其漸稠繫猶如瘡疱閇尸此云凝結彼呼熟血亦言閇戶日積漸長乃為凝結鍵南此云厚漸凝厚也五王經說一七日成雜穢二七日如疱三七日已凝結四七日漸凝厚菩薩入胎不資不淨亦不有此漸漸增長謂若入胎即具根大既皆頓圓滿至盋羅奢佉盋羅奢佉此名具根至五七日即名此位即顯菩薩別有清淨造色大種諸根頓具以為自體不用不淨故非漸長資不淨者有此漸長在前四位漸長之時受逼迫故問此菩薩為最後身為是一切答今說一切後身菩薩不論已前已前位中未必如此。
 
[0580a01] 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
 
[0580a02] 述曰此部中說都無中有其白象形是何事物故今意顯白象形是入胎之相非中有身非謂菩薩聖人中有翻作傍生以象調順性無傷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龍故現此儀意表菩薩性善柔和有大勢力師子王等雖有威力然多傷殺故聖不現師子之形家依法師雖有廣義釋白象形然說此是菩薩中有恐乖宗旨此部本宗無中有故尋者自知。
 
[0580a10] 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脇生。
 
[0580a11] 述曰頂生人中勝福從人首生餘類下業所招從下門出菩薩位超物表道出塵外情無偏執恒履中道為表於此從脇而生處胎之母無含孕之憂出腋又無[1]部腹之痛從脇而生理越恒品問脇有左右何不從左答諸方所重左右不定此方貴左西土重右是吉祥故從右出問菩薩腹中亦有迫迮瞑闇臰穢諸惡事也答無一處寬大二恒光明三極清淨表生已後亦離三緣一輪王喻於迫迮二生死譬若闇瞑三既證菩提天魔等嬈如於臰穢是故菩薩都無迫迮瞑闇等事。
 
[0580a21]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
 
[0580a22] 述曰此部中說入第二阿僧祇即名聖者從此已後乃至百劫更亦不起此三種想況最後身復起三想不同諸部猶許佛起。
 
[0580b01] 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
 
[0580b02] 述曰諸部所說得忍已去不生惡道今此部說得聖已去願生惡趣猶能生彼一如論王生眾生皆樂菩薩生惡趣彼生皆苦少二為增厭怖心若數經苦增厭心故三為平等救濟不救惡趣唯救善道救拔之心不平等故四堅固忍辱若無苦時如何忍辱菩薩大悲神通自在隨願即往此適名往彼趣名生住終亦爾皆自在故菩薩有三位一不定位即初劫二定位即第二劫三受記位即第三劫初雖有願未得生彼後二位中隨意能往。
 
[0580b11] 以一剎那現觀邊智遍知四諦諸相差別。
 
[0580b12] 述曰謂見道後邊更別起智一剎那頃能知四諦諸相差別其見道中雖亦一剎那能知四諦然但總了未能別知意斷惑故未正分別未能取四諦差別之相若即說此知差別智是見道者何故名邊[2]若不言邊本宗末宗二復何異俱真現觀差別智故。
 
[0580b18] 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
 
[0580b19] 述曰此有二說一說為加行引生聖道如見道時聖道便起故名離染非能斷染二說既許五識體通無漏說能離染其理無疑即見佛識能斷煩惱故然修道中起此五識。
 
[0580b23] 色無色界具六識身。
 
[0580b24] 述曰三界之中許皆有色微細根大於彼得有故無色界具六識身以義準知上界亦有香味二境但小異故略而不舉既爾彼緣自香味境此雖不說上界亦有香味境故即有無色界具十八界此中略不言亦有根等故問無色既有色何名無色界答有細無麤色故名無色界問色界色非麤應名無色界答色色雖勝欲界然劣無色色但可名色界不得無色名問無漏之色勝無色色應名無色答由非業果復非墮界故彼雖極細不可言無色故墮界中有極細色無麤色者名無色界非無表等得無色名。
 
[0580c11] 五種色根肉團為體。
 
[0580c12] 述曰契經中說眼謂大種所造乃至各別堅性堅類故知眼等五色根皆肉團為體無別淨色非淨色故根不得境故次說言。
 
[0580c15] 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齅香舌不甞味身不覺觸。
 
[0580c16] 述曰根體非淨色如何見色等故識能了非根有能。
 
[0580c18] 在等引位有發語言亦有調伏心亦有諍作意。
 
[0580c19] 述曰在等引位之心不唯緣定境故一心內得有多緣亦緣語業許發言故未見定中許發身業身是定依依動之時心隨動故便應住散調伏心者謂緣定境心其心柔順故名調伏此顯發語亦住定心非謂住散心方能起語業即此調伏定心之內亦有諍作意散境剛強非極調順故名有諍諍是過失之異名也緣散境心名諍作意此中意顯一定心中亦有發語一心二境一定心內亦取散境一心二緣此加行時唯緣定境後多相續在等引心設更異緣不失舊境雖亦緣散仍名定心又不可解言一定心中許亦起染識名諍作意若即染心染淨乖故若更別識本計識識不竝生故不爾便違本宗所說末宗方說諸識俱故。
 
[0581a08] 所作已辨無容受法。
 
[0581a09] 述曰所作已辨謂諸無學無容受法不取於境差別相故若緣境時但知因緣所生之法不執不取境差別相無容受者不執取義薩婆多等無學亦取境差別相別舊解云無二處所一所著處二受生處前因後果其義未詳。
 
[0581a14] 諸預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
 
[0581a15] 述曰一切預流皆知自得預流果證不待尋教佗言方了又說彼心等一剎那頃能了自性異餘部宗雖諸異生[1]能了自性後三果等皆悉如此異生未明了舉初聖果故。
 
[0581a19]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佗令悟入道因聲起。
 
[0581a21] 述曰大天分部大眾承其苗裔今陳五事旨意同前文證成宗義不煩述。
 
[0581a23] 苦能引道。
 
[0581a24] 述曰苦即苦受能為無間引生聖道問為引何道答引生修道見道之前不可起故違四善根理必應爾也。
 
[0581b03] 苦言能助。
 
[0581b04] 述曰謂數言苦厭離世間亦能助滿聖道所作。
 
[0581b05] 慧為加行能滅眾苦亦能引樂。
 
[0581b06] 述曰謂戒定等不能為加行能滅眾苦又亦不能引得涅槃菩提勝果樂唯慧能故。
 
[0581b08] 苦亦是食。
 
[0581b09] 述曰地獄有情得熱鐵團亦持壽命故苦是食如是總許三受名食。
 
[0581b11]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0581b12] 述曰從阿羅漢為第一數至預流向正當第八此部意說如須達長者一時施食供養僧時於空中有天語曰此預流向此預流果乃至廣說既許初向受施食飯明知亦得出見道觀雖知一心觀四諦理斷惑未盡亦得出觀如先觀欲界四真諦理斷欲界惑而且出觀受須達施後時復入方雙斷上故預流向亦住多時不言經生得住向理舊說初果但有七生據欲界說然上界處處各有一生此向亦爾故得經生未詳此理不言初向經幾生故。
 
[0581b22] 乃至性地法皆可說有退。
 
[0581b23] 述曰性地法者即世第一法如毗婆沙第三卷說此說從發心乃至第一法皆說有退以世第一法多念相續故便有退非退初果時其亦隨退今名為退未至初果住性地時便有退故。
 
[0581c03] 預流者有退義阿羅漢無退義。
 
[0581c04] 述曰初果但以一見無漏斷諸煩惱而未兼修又其身中猶惑未盡所修聖法尚未圓滿所得聖道既未堅牢故可有退其第四果理即相違如何有退問第二三果有退無退答但如初果亦有退者其理不疑故論不說。
 
[0581c09] 無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
 
[0581c10] 述曰世間雖有慧及信體無勝用故不說為根但無漏慧斷惑證滅無漏信根於戒三寶皆得證淨有殊勝用故得名根問世間道品亦有五根不答無要無漏時方名根故然無漏位約義別說為根力等於理無違。
 
[0581c15] 無無記法。
 
[0581c16] 述曰隨一一境所望不同善惡業感各有異故善感名善惡感名惡故無無記上二界惑其性是何答唯不善二通變化心其性是何攝答是善性攝。
 
[0581c19] 入正性離生時可說斷一切結。
 
[0581c20] 述曰結與煩惱一體異名結是繫縛義聖人已無煩惱擾亂義入聖猶有故入見道可名斷一切結永不繫縛在生死故其諸煩惱理可說有。
 
[0581c23] 諸預流者造一切惡唯除無間。
 
[0581c24] 述曰十惡業道預流猶造唯除五無間以極重故以此凡聖難可分別問如何初果得不壞信造十惡業猶有壞戒答入觀證淨出觀行惡亦不相違問若爾應入觀不疑三寶出觀便疑答疑但迷理初果總無十惡業道其事微細初果猶有。
 
[0582a05] 佛所說經皆是了義。
 
[0582a06] 述曰佛所出語皆轉法輪契當正法故名了義勸依了義經謂佛所說不依不了義外道教等故佛說經皆是了義問如經中說殺害於父母至是人說清淨此密語經有何了義答有情長因恚愛生故說二結以為父母皆契正理寧非了義。
 
[0582a11] 無為法有九種。
 
[0582a12] 述曰種謂種類無為不同有九種也。
 
[0582a13] 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虗空。
 
[0582a14] 述曰此前三種體皆一物顯有分位非體成多餘釋名等不異諸部。
 
[0582a16] 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
 
[0582a18] 述曰此四無色所依之處別有無為是滅所攝要得此滅依之生彼能依細五蘊自是無常所依四無色自是常住然四靜慮無別所依無為所攝以蘊非極細界非極勝能依心等能緣上下無隔礙故無色不然心不緣下既有隔礙別有無為為所依處故不為例然空作空觀空無麤色非全空色說名為空釋餘名等皆準常釋所依隨蘊以立其名。
 
[0582b02] 八緣起支性九聖道支性。
 
[0582b03] 述曰緣起支性謂生死法定無明後方生行等定行等前有無明等此理是一性常決定其無明等十二支分是有為攝理是無為一切聖道性能離染理是常一其八差別自是生滅理是無為此由生死及於聖道各別有理為疑覈故性相決定生死必先無明等起聖道必能出離苦等一切聖道理雖定然此中舉勝且舉八道。
 
[0582b10] 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
 
[0582b11] 述曰無始以來心體自淨由起煩惱染故名染煩惱非心無始本性故立客名問有情無始有心稱本性淨心性本無染寧非本是聖答有情無始心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聖問有心即染何故今言心性本淨說染為客客主齊故答後修道時染乃離滅唯性淨在故染稱客。
 
[0582b17] 隨眠非心非心所法亦無所緣。
 
[0582b18] 述曰隨眠即是貪等隨眠亦有十種在無心位起善等時名異生等但由隨眠恒在身故若是心所無心等位應是聖人無煩惱故非心心所故無所緣有所緣者必彼心所。
 
[0582b22] 隨眠異纏纏異隨眠應說隨眠與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
 
[0582b24] 述曰纏謂現起諸煩惱等隨眠與彼其性各異纏是心所與心相應隨眠既非現無相應義即十隨眠不相應攝。
 
[0582c03] 過去未來非實有體。
 
[0582c04] 述曰現有體用可名實有去來體用無故竝非實有曾有當有名去來故。
 
[0582c06] 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是所通達。
 
[0582c07] 述曰法處即是意所對觀此非汎爾世俗智所知亦非有漏散識所識要於六通隨分得者及見真理者之所通達三無為等要窮斷結道等所知識心所法等佗心智等所知識故問法處無表非所知識誰知誰識答其體微細要得真理等方能知識故亦非知識問意處既亦佗心智知應非所知亦非所識何不說耶答心體是麤亦所知識心所性細不同於心離心有體此為難故非所知識問世俗智緣三無為等散識緣佗心心所等此境是何答此但比量心緣法處似法處非實法處問即非實是何處攝答如緣過未體何處攝今緣心所等雖亦法處攝非實法處非所知識故。
 
[0582c19] 都無中有。
 
[0582c20] 述曰設遠時處死此生彼既無中間隔前滅後即生故今不說別有中有問七有經等中有是何答如俱舍解。
 
[0582c23] 諸預流者亦得靜慮。
 
[0582c24] 述曰無漏道方能斷結故伏煩惱亦得靜慮既不斷結亦不得果。
 
[0583a02] 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0583a03] 述曰總結上義四部本宗之同義也。
 
[0583a04] 此四部末宗異義者。
 
[0583a05] 述曰此生下文是前四部之末執也。
 
[0583a06] 如如聖諦諸相差別如是如是有別現觀。
 
[0583a07] 述曰前之二句顯四諦相各有差別後之二句顯四諦智各各別觀相謂相狀即四諦相如如者指理非一義如是如是略名也但所觀境說如如言能觀智中置如是如是前本宗義真現觀中一剎那智知四諦理今顯真觀諦各別觀問此既別觀為四心觀將十六心觀耶答此見道所修故所緣四諦也今此末宗中以現觀智觀差別相故可云十六心觀若本宗者可云四心觀既言以邊智知諸相差別故。
 
[0583a16] 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佗所作有少法是俱所作有少法從眾緣生。
 
[0583a18] 述曰總顯諸法亦有作用於諸法內有少法是自作用所作有少法是佗作用所作非自作用名佗作用非謂佗身有少法自佗俱作用之所作也有少法無實作用從眾緣生諸部皆說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今此末執有實作用自作法等此顯少法唯自作用所作等非顯此法少作用所作。
 
[0583a24] 有於一時二心俱起。
 
[0583b01] 述曰本計諸識各別念生末執一時二心俱起根境作意力齊起故。
 
[0583b03] [1]道與煩惱[2]各俱現前。
 
[0583b04] 述曰本計雖許別有隨眠然道時不言同念今說隨眠既許恒有故聖道起各俱現前如煩惱得與道俱故今言煩惱即是隨眠。
 
[0583b07] 業與異熟有俱時轉。
 
[0583b08] 述曰既無過去業果異時業未盡時恒有現在果既現熟故與業俱受果若盡未必同世不同餘宗定不同世。
 
[0583b11] 種即為芽。
 
[0583b12] 述曰許色長時方有生滅故種子體即轉為芽非種滅時方有芽起餘宗種滅其芽乃生故此不同今敘之也。
 
[0583b15] 色根大種有轉變義心心所法無轉變義。
 
[0583b16] 述曰色法長時乃有起盡故許乳體轉變為酪心心所法剎那生滅故不轉前以為後法此部計根即肉團性故乃大種皆有轉變心等不然。
 
[0583b19] 心遍於身。
 
[0583b20] 述曰即細意識遍依身住觸手刺足俱能覺受故知細意識遍住於身非一剎那能次第覺定知細意遍住身中。
 
[0583b23] 心隨依境卷舒可得。
 
[0583b24] 述曰諸部識等所依所緣皆先已定大境小境大根小根其識無始皆已定屬不可依小根識亦依大根依大根識亦依小根其境亦爾故先皆定謂緣青等別總識等皆先定故此部不然無先所依所緣定識定屬此根此所緣境若依大根又緣大境心隨根境便即言舒舒者展義即成大也若依小根又緣小境心隨根境便即言卷卷者縮義即成小也此中言依即所依根又言境者即所緣境識既無定屬故異諸宗。
 
[0583c09] 諸如是等末宗所執展轉差別有無量門。
 
[0583c10] 述曰此總結指更有多門不能廣引。
 
[0583c11] 其多聞部本宗同義。
 
[0583c12] 述曰次第二段敘多聞部於中有二初標部敘本宗後略指餘同執此即初標部敘本宗其解部名釋本宗義皆如上釋下不重解。
 
[0583c15] 謂佛五音是出世教一無常二苦三空四無我五涅槃寂靜此五能引出離道故。
 
[0583c17] 述曰音謂音聲即是教體此音聲教能超世間亦能引佗出離道起故名出世謂詮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此五教聲必是出世若離此五雖八道支七覺等教皆非出世其八道等作此行相亦是出世餘皆準知謂此五教聞皆利益稱可法體既非不了義亦非方便說定是出世論文但以一實義解此五能引出離道故是出世教餘教設能引出離道不決定故亦非出世。
 
[0584a01] 如來餘音是世間教。
 
[0584a02] 述曰既不決定引出離道故今總說是世間教。
 
[0584a03]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佗令悟入道因聲起。
 
[0584a05] 述曰五事既為諸部諍首今猶計有義意同前。
 
[0584a06] 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0584a07] 述曰自下第二略指餘同執雖引大眾後起多聞所執殊輪同說有部次當廣解故不敘之。
 
[0584a09] 其說假部本宗同義。
 
[0584a10] 述曰次第三段文別有二如上所釋此亦標部敘本宗也。
 
[0584a12] 謂苦非蘊。
 
[0584a13] 述曰苦者逼迫義蘊體非逼迫故非是苦次下論云諸行相待假立苦故色等諸法有義名苦其實非苦如無間果體實非苦所感諸蘊有苦相合說名苦蘊其體非苦生滅等法竝非行苦其蘊等上業皆實有。
 
[0584a18] 十二處非真實。
 
[0584a19] 述曰以依積聚緣亦積聚積聚之法皆是假故雖積聚假義釋於蘊蘊體非假無依緣故現在世之識不名為意入過去時方名意處依止義成體非現在亦非實有問十八界等若為假實答亦有依緣積聚假義故此亦非實。
 
[0584a24] 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名為苦無士夫用。
 
[0584b01] 述曰此釋苦者現在之緣二種行法相待名苦非由現在士夫作用方有苦也或有解言欲界劣上界欲界名苦乃至有頂劣無漏有頂名苦故言相待無由士夫乃有苦也問如人打等見苦是何苦答[1]此亦諸行相待名苦義准應知。
 
[0584b06] 無非時死先業所得。
 
[0584b07] 述曰諸非時死皆先業得無由橫緣有非時死過去曾行此橫緣故今方橫死非無先業今橫有果其轉壽業作福業故而便短壽者舊有先業今由現緣。
 
[0584b11] 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
 
[0584b12] 述曰唯業殊勝方能感果得等餘法不招異熟要業功能得果時其相用增長為異熟因方感果故餘即不爾。
 
[0584b15] 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
 
[0584b16] 述曰現見修道不能得聖故知聖道不可修成但由持戒布施等福得聖時其便成聖果故不可修慧力得聖問現見修道不得聖即說由福得現見布施不成聖應說道由修。
 
[0584b20] 道不可壞。
 
[0584b21] 述曰一得以去性相常住無剎那滅故不可壞。
 
[0584b22] 餘義多同大眾部執。
 
[0584b23] 述曰略明指同餘部也。
 
[0584b24] 其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義。
 
[0584c02] 述曰其第四段文別有二亦準前知此即標部序本宗也。
 
[0584c04] 謂諸菩薩不脫惡趣。
 
[0584c05] 述曰未得忍位猶是異生此諸菩薩不能脫離生惡趣故猶生於彼。
 
[0584c07] 於窣堵波興供養業不得大果。
 
[0584c08] 述曰以無情法不能受施利益施主生歡喜心故無大果少福可成由此準知以物施法亦無大果是此宗義窣堵波者此云高勝處即安舍利高勝處也。
 
[0584c12]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此等五事及餘義門所執多同大眾部說。
 
[0584c14] 述曰此下第二略指同佗執其文可知故不煩述。
 
[0584c15] 其說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謂一切有部諸法有者皆二所攝一名二色過去未來體亦實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生老住無常想心不相應行蘊所攝。
 
[0584c19] [2]說一切有等謂一切有者有二一法一切謂五法即心心所色不相應行無為二時一切謂去來今各對諸部名色攝一切法色相麤著易知其體稱之為色四蘊無為其體細隱難知相貌以名顯之故稱為名一切法處所知所識所達者此部意謂心心所等體相相似心既許知識即心所何不說為法處皆許世俗智知有漏識識得六通達真理者之所通達生老住無常行法蘊所攝對經部等無不相應者非行蘊故。
 
[0585a04] 有為事有三種無為事亦有三種三有為相別有實體三諦是有為一諦是無為四聖諦漸現觀依空無願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離生思惟欲得入正性離生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五心頃說名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
 
[0585a09] 有為事有三等者有為謂三世無為謂擇非擇及虗空空無願入正性離生者此二在苦諦四行相故得入正性空攝空無我無願攝苦無常故見行依空愛行依無願見行有二一我見增上二我所見增上我見增上依無我空三摩地我所見增上依空空三摩地愛行亦二一懈怠增依苦生死多苦勿著懈怠放逸樂故二我慢增依無常無願三摩地以皆是無我勿起我慢故。
 
[0585a17] 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預流者無退義阿羅漢有退義非諸阿羅漢皆得無生智異生能斷欲貪瞋恚有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行者。
 
[0585a21] 世第一法三品謂三乘人成三品就聲聞中退思二是下護住堪達三人是中不動是上然是下唯成現分下不成中中上亦爾天中亦有梵行行婬近女名非梵行住天中有性離此事如經說一比丘精進持戒至夜洗足洗足盆中有承足臺有蛇繞住比丘不見引足於中遂被嗷殺生忉利天歡喜園中凡諸天生皆天男或天女膝此既生園已異常天眾天女前皆欲收抱其新生天手擲言曰皆勿近我彼天女怪白天帝釋天帝釋乃令以鏡照之新生之天見己身影頭有天冠身具瓔珞非是昔日出家之儀深生自悔更增厭欲天女以此具白天帝天帝聞之躬自禮敬知昔人間出家持戒遂送安處天仙之園故知天中有梵行。
 
[0585b10] 七等至中覺支可得非餘等至一切靜慮皆念住攝不依靜慮得入正性離生亦得阿羅漢果若依色界無色界身[1]離能證得阿羅漢果而不能入正性離生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離生亦能證得阿羅漢果。
 
[0585b14] 七等至有覺支謂四禪定三無色略不言未至中間但別諸部非想欲界有覺支故。
 
[0585b16] 北俱盧洲無離染者聖不生彼及無想天四沙門果非定漸得若先已入正性離生依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
 
[0585b19] 北拘盧洲無離染者以純樂無苦可厭其六天中猶有苦故故能離染。
 
[0585b21] 可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一切隨眠皆是心所與心相應有所緣境一切隨眠皆纏所攝非一切纏皆隨眠攝緣起支性定是有為。
 
[0585b24] 念住有三一自性即慧二所緣一切法三眷屬五蘊性纏有非隨眠隨眠但有七纏通一切惑三世煩惱皆是纏非如十八纏等。
 
[0585c03] 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
 
[0585c04] 亦有緣起隨阿羅漢者幾支隨轉耶答無明愛取是或生老死在未來定無若中有中得阿羅漢果是生支方便容許有生若於識支不得果者以一念故其受支中亦得果定不隨轉名色六處觸三支中有說亦得果先生已修習今至名色識容起聖道故若作此說名色六處觸中入涅槃名生般受中分有行無行有說名色六處觸三支猶根未明即非但不能起聖道無得果理唯在受愛支之中分三種般若依前釋即四支隨阿羅漢後釋即一支其業已得果行分攝未得果有分攝更無異有支隨無學轉。
 
[0585c15] 有阿羅漢增長福業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但取自相唯無分別。
 
[0585c17] 有阿羅漢增長福業更造新福成福分善故五識但取自性唯無分別約處為論五事毗婆不許此事亦無定量[2]唯無分別無計度隨念。
 
[0585c20] 心心所法體各實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緣自性不與自性相應心不與心相應有世間正見有世間信根有無記法諸阿羅漢亦有非學非無學法諸阿羅漢皆得靜慮非皆能起靜慮現前有阿羅漢猶受故業有諸異生住善心死在等引位必不命終佛與二乘解脫無異三乘聖道各有差別佛慈悲等不緣有情執有有情不得解脫應言菩薩猶是異生諸結未斷若未已入正性離生於異生地未名超越有情但依現有執受相續假立說一切行皆剎那滅。
 
[0586a05] 諸無學得靜慮離欲界欲法爾皆成熟故中間與根本同一時得解脫二乘無別唯斷染無知得不染無知無得解脫理佛慈悲不緣有情有情實無唯緣法故。
 
[0586a09] 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1]活時行攝即無餘滅無轉變諸蘊有出世靜慮尋亦有無漏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無發語[2]者八支聖道是正法輪非如來語皆為轉法輪。
 
[0586a13] 定無少法能從先世至後世等以我無故若說假我可有移轉隨活時行攝無餘滅法即滅故不移至後世無一實法轉變至後世前實我無轉今法實無轉皆破實我法。
 
[0586a17] 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
 
[0586a18] 非佛一音說一切法雖說諸法無我不能說一念□為無我故如無我觀此宗自體不緣自體以名自體故。
 
[0586a21] 世尊亦有不如義言佛所說經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此等皆為本宗同義[3]末宗異義其類無邊。
 
[0586a23] 佛有不如義言立有二一義利謂說正問天雨不有何義利二義謂道理即實法體謂方便說不稱實法謂殺父母等。
 
[0586b02] [4]其雪山部本宗同義謂諸菩薩猶是異生。
 
[0586b03] 其雪山部謂菩薩是異生即同薩婆多三劫百劫俱是異生。
 
[0586b05] 菩薩入胎不起貪愛。
 
[0586b06] 不起貪愛即異說一切有為利益故知生受生故無貪愛。
 
[0586b08]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0586b09] 無外道得五通以邪教故無得通理若內異生依內教故有得通理。
 
[0586b11]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
 
[0586b12] 亦無天中住梵行以天女樂具悉皆增勝若生彼者無住梵行。
 
[0586b14] [5]有阿羅漢為餘所引猶有無知亦有猶豫佗令悟入道因聲起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0586b16] 有阿羅漢為餘所誘等五事本上座部為此五事與大眾諍所以分出今復許立何乖本旨初與大眾乖諍之時尚未立此至三百年滿與說一切有諍說一切有得本宗故無五事舊上座弟子失本所宗乃立五事是知年淹日久聖隱凡生新與舊殊復何怪也。
 
[0586b22] [6]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
 
[0586b23] 其犢子部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謂實有我非有為無為然與蘊不即不離佛說無我但無即蘊離蘊如外道等所計之我悉皆是無非無不可說非即蘊離蘊我既不可說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
 
[0586c04] 依蘊處界假施設名。
 
[0586c05] 依蘊處界假施設名者謂我非即離蘊處界亦爾然世說言色是我乃至法亦是我但依蘊等假施設此我名我實非蘊等。
 
[0586c08] 諸行有暫住亦有剎那滅。
 
[0586c09] 諸行有暫住亦有剎那滅者即正量部計從此流出心心所法燈燄鈴聲念念滅色法中如大地經劫命根等皆隨一生長猶有生滅等。
 
[0586c12] 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
 
[0586c14] 諸法若離等者此中意說法無移轉可說命根滅時法亦隨滅然由我不滅故能從前世至後世法不離我亦可說有移轉。
 
[0586c17] 亦有外道能得五通。
 
[0586c18] 亦有外道得通現見有脩得故。
 
[0586c19] 五識無染亦非離染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為離欲非見所斷。
 
[0586c21] 五識無染亦無離染但有無記都無善惡無分別故有分別者有善惡故若斷欲界修所斷惑等者以修惑唯迷事有不障理有漏六行既非證理故唯伏修非見所斷見所斷法迷理起故要見理時方能永斷凡聖六行皆爾離色界等亦爾此中且舉欲界。
 
[0587a03] 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離生。
 
[0587a04] 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初觀四諦但總忍可名忍亦觀四諦名名次觀四諦所詮體名相世第一法可知此根本所誦但說此四而為善根。
 
[0587a07] 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二心頃說名行向第十三心說名住果。
 
[0587a09] 若已入正性離生十二心等者此中諦別有三心一苦法智即觀欲界苦二苦法忍後觀欲界苦諦惑斷未斷以猶有上界惑故重觀斷等三苦類智即合觀色無色界苦以苦諦三界盡故不復重觀故合十二心第十三心或說即道類智第二念相續心或總觀四諦心次第超越得果皆爾次第得第二三果如常。
 
[0587a16] [1]有如是等多差別義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釋頌言。
 
 已解脫更墮  墮由貪復還  獲安喜所樂
 隨樂行至樂
 
[0587a21] 法上等四部執義別四釋一頌以舊四釋一阿羅漢中有退住進初二句釋退次一釋住後一釋進二三乘無學初二句釋阿羅漢次一釋獨覺後一釋佛三四果有六種人一解脫人即預流初得解脫故二家家人即第二果向三一來果人四一間人五不還人六阿羅漢已解脫一更墮二墮由貪第四人復還者第三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六人四六種無學退思護住堪達不動已解脫是第二人更墮是第一人墮由貪是第三人復還是第四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六人。
 
[0587b07] [2]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為是有於四聖諦一時現觀見苦諦時能見諸諦要已見者能如是見。
 
[0587b10] 化地部於四聖諦一時現觀此是見道作共相空無我觀入空無我遍觀四諦見苦諦時至能如是見此是修道若別觀四諦相於修道中見苦諦時能觀餘三諦如一意識總緣五蘊十種色一時之中能差別知此非見道要已總觀見諦理者方能如是故修道中能如是見。
 
[0587b16] 隨眠非心亦非心所一無所緣與纏異隨眠自性心不相應纏自性心相應異生不斷欲貪瞋恚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0587b19] 隨眠非心等如常釋異生不斷欲貪等者意說六行不斷煩惱但伏而已如經部相似一切煩惱上二界亦爾此中且舉欲貪等要無漏道方能斷故五通外道不得以邪教故能飛等是何是呪藥神鬼等知宿住等俱非通也不能無擁故。
 
[0587b24]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定無中有。
 
[0587c01] 亦無天中住梵行以多樂故實無中有乾闥婆等是作樂神引七有經如俱舍說。
 
[0587c03] 無阿羅漢增長福業。
 
[0587c04] 無阿羅漢增長福業以無煩惱可長有漏業故轉福分等是故業故。
 
[0587c06] 五識有染亦有離染。
 
[0587c07] 五識有離染以見佛等為近無間引生聖道非如薩婆多遠無間亦不得又言五識亦在修道位如見佛即得聖亦能斷結離染非無分別。
 
[0587c10] 六識皆與尋伺相應。
 
[0587c11] 六識有尋思勘何部。
 
[0587c12] 亦有齊首補特伽羅。
 
[0587c13] 有齊首補特伽羅即不還者生有頂地不能起下無漏聖道取無學果至命欲終其結自盡得阿羅漢乃般涅槃名為齊首謂生死之首即有頂地以至極處更無生處雖不起聖道亦成無學。
 
[0587c17] 有世間正見。
 
[0587c18] 有世間正見不邪推求故。
 
[0587c19] 無世間信根。
 
[0587c20] 無世間信根世間信等不堅固易轉改非增上不名根。
 
[0587c22] 無出世靜慮。
 
[0587c23] 無出世靜慮者靜慮者是麤外道異生多皆能得故唯有漏此通色界六地無色界如何如靜慮亦有漏別有無漏九地不名靜慮無漏故此且舉色界為定然聖者別起六地無漏入見道等不名靜慮但名為定。
 
[0588a04] 亦無無漏尋善非有因。
 
[0588a05] 無無漏尋尋是麤故唯有漏伺是細通無漏八道支正思惟唯有漏助道支名道支實非是道善非有因不為生死正因感故若助不善業令感人天亦有此理今非正因能感三有若爾色無色業性類是何是微不善業感由善資助故得如是即不善業通色無色。
 
[0588a11] 預流有退。
 
[0588a12] 預流有退初得道有修惑故。
 
[0588a13] 諸阿羅漢定無退者。
 
[0588a14] 阿羅漢無退道滿故言退等者但退禪定現法樂住中二果實退如初得果故。
 
[0588a16] 道支皆是念住所攝。
 
[0588a17] 道支皆念住攝念住謂取慧相應心所竝名念住故攝道支。
 
[0588a19] 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虗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
 
[0588a22] 擇非擇空三體各一得緣同餘部不動但是斷定障得定障名動是散動故今斷得此故名不動善惡無記如三體各一但名一理性皆是善道支緣起義同大眾然各一理今據勝者但言道支緣起。
 
[0588b02] 入胎為初命終為後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
 
[0588b04] 入胎為初至心心所法亦有轉變此中意說一期初後之中色等有轉變如乳變為酪等性非剎那生滅故有轉變心心所法亦爾然即非一切行皆剎那滅又解色等雖性亦念念滅然無去來世不同薩婆多前法滅已後於未來法生至現在今言前法於現在滅已無別有法從未來來但由前法為因力故引後法起後法即是前法為因轉作雖剎那滅轉變義成。
 
[0588b12] 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別施佛。
 
[0588b13] 僧中有佛佛入僧數故也。
 
[0588b14] 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說一切行皆剎那滅。
 
[0588b15] 佛與二乘同一道一解脫者此部意說非佛與二乘一切種智作用亦同然道是一即聲聞乃至為佛時即舊道體不改性類是同轉下成中轉中成上故言一物了境作用如是不同然非得果捨向得勝捨劣等事解脫唯擇滅斷染無知得一切剎那滅二解同前。
 
[0588b21] 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此等是彼本宗同義[1]其末宗異義者謂說實有過去未來亦有中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業實是思無身語業。
 
[0588b24] 定無少法從前至後剎那滅故無一實法從前至後。
 
[0588c02] 尋伺相應。
 
[0588c03] 尋伺相應同薩婆多解。
 
[0588c04] 大地劫住。
 
[0588c05] 大地劫住非剎那滅同正量部等解。
 
[0588c06] 於窣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
 
[0588c07] 供養窣堵波果少不同有舍利無舍利皆爾無攝受歡喜利益故乃至佛像法等竝然。
 
[0588c09] 隨眠自性恒居現在。
 
[0588c10] 隨眠恒現在恒居現為因生諸法故雖有過未現在不斷。
 
[0588c12] 諸蘊處界亦恒現在。
 
[0588c13] 諸蘊處界亦恒現在者云即種子三科恒現在唯能生諸法五法定能縛繫縛有情不出生死。
 
[0588c15] 此部末宗因釋一頌執義有異如彼頌言。
 
 五法定能縛  諸苦從此生  謂無明貪愛
 五見及諸業
 
[0588c18] 諸苦從此生從五法起謂無明等者列五法名一無明三界無明也二欲貪三色無色愛四五[2]見有身見等五諸業謂三業所以唯說此五又諸業有幾前說善非有因無福不動業故見道用勝五見障理為首修道用勝貪愛緣事為首五見緣內理諸界行相同但總言五見貪愛緣事行相各別欲界緣外門上二界緣內故分貪愛然此二種見修用異然通二道用勝為根本者所謂無明故略餘惑此中不敘又無明即無明支貪愛即愛支五見即取支以用增故業即行有故此五法常能縛得令識等七生又上二界但不善業生由微薄不善業善法資助令感上生亦非上二界有善業感故言諸業謂身語意。
 
[0589a07] [1]其法藏部本宗同義謂佛雖在僧中所攝然別施佛果大非僧。
 
[0589a09] 法密部謂佛雖在僧攝等者以別施佛其心無簡別但為施世尊極上極勝一心平等恭敬無差故得福多若佛在僧亦兼施者即心寬慢又復大慢又起簡別佛為無上僧為有上故普施僧果少別福。
 
[0589a14] 於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
 
[0589a15] 於窣堵波供養得大果者以佛舍利安在其中見此處時如見於佛其心既重故得大果以佛亦許供養舍利如佛無異故果極大法等亦然不為無攝受便無大果佛自開許攝受施故。
 
[0589a19] 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
 
[0589a20] 佛與二乘解脫同等者如文可知。
 
[0589a21]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0589a22] 無外道得五通者以教邪故通者運轉無擁故諸異生非佛弟子汎爾坐禪亦不得通不能無擁故有能飛騰如住劫等事皆是呪藥或鬼神等力之所加非實通也。
 
[0589b02] [2]阿羅漢身皆是無漏餘義多同大眾部執。
 
[0589b03] 阿羅漢身皆無漏者此有二義一非漏依故無學蘊不起漏故二非漏境故雖生佗漏不增長故如滅道諦煩惱雖生不增長故然無學蘊別有一類異有學等得無學時方起現前故設退無學住有學位起煩惱時此有學蘊依緣得起煩惱等者此非無學身之五蘊無學蘊滅學蘊生故然今此宗無學未必許有退義然作此解於理無違。
 
[0589b10] [3]其飲光部本宗同義謂若法已斷已遍知則無未斷未遍知則有。
 
[0589b12] 飲光部若法已斷遍知即無等者法謂煩惱未斷之時過去有體名有煩惱若為無間已斷解脫遍知過去煩惱體即非有不同薩婆多等其體獨有。
 
[0589b15] 若業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則有。
 
[0589b16] 若業果已熟則無等者既唯辨業業謂若果未熟過去有體若果已熟業於過去其體即無然唯果法生已念念滅不待已斷遍知等故解云此中唯於過現不說未來以無體故今準文意無法以未來為因以未來無故然因後果前故無以未來為因又法已斷知言不簡別故許通未來於理無爽。
 
[0589b22] 有諸行以過去為因無諸行以未來為因。
 
[0589b23] 有諸行以過去為因等者此簡薩婆多現在以未來為能作因未來以未來為異熟後相應位有能作因故。
 
[0589c02] 一切行皆剎那滅。
 
[0589c03] 一切行皆剎那滅者異犢子等。
 
[0589c04] [4]諸有學法有異熟果餘義多同法藏部執。
 
[0589c05] 諸有學法有異熟果者此有二解一即無漏不招有漏果但前引後等流果等變異而熟名有異熟果此異熟果體實無漏薩婆多等不許名異熟故二云即感有果如初二果未離欲界所有無漏感欲界果不還感上界類此應知以煩惱未盡無漏未圓故。
 
[0589c11] [5]其經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
 
[0589c13] 經量部說諸蘊從前世轉至後有實法我能從前世轉至後世問此為常故轉為體無常多相續住名轉內法外法耶。
 
[0589c16] 非離聖道有蘊永滅。
 
[0589c17] 非離聖道有蘊永滅有漏六行不能斷煩惱但名伏故。
 
[0589c19]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
 
[0589c20]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一味者即無始來展轉和合一味而轉即細意識曾不間斷此具四蘊有根邊蘊者根謂向前細意識住生死根本故說為根由此根故有五蘊起即同諸宗所說五蘊然一味蘊是根本故不說言邊其餘間斷五蘊之法是末起故名根邊蘊。
 
[0590a02] 異生位中亦有聖法。
 
[0590a03] 異生位中亦有聖法即無漏種法爾成就。
 
[0590a04] 執有勝義補特伽羅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0590a05] 執有勝義補特伽羅但是微細難可施設即實我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蘊離蘊蘊外調然有別體故也。
 
[0590a08] 三藏法師翻此論竟述重譯意乃說頌言。
 
 備詳眾梵本  再譯宗輪論  文愜義無謬
 智者應勤學
 
異部宗輪論述記(舉)
 
[0590a14] 天延三年乙亥七月五日於鹿苑院自拜寫之
 
[0590a15] 興福寺釋 真興
 
[0590a16] 承久三年十一月晦日於佛光山寺堂拜寫之
 
[0590a17] 沙門 高辨
 
一說部
 
[0590a22] 執世出世法皆無實體同一假名。
 
說出世部
 
[0590a24] 執世法從顛倒生出世之法別有別體。
 
鷄胤部
 
[0590b02] 上古有仙染鷄生子部主是此之族。
 
多聞部
 
[0590b04] 廣學三藏深悟佛言從德為名名多聞部。
 
說假部
 
[0590b06] 說世出世法皆通假名為以真實故不同一說及出世部。
 
制多山部
 
[0590b09] 制多翻為靈廟此即一處山有制多人依山住從山立名。
 
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0590b12] 此竝居制多山西及北故名也。
 
說因部亦名說一切有部
 
[0590b14] 一切有有二一者有為三世實有二者無為離世實有從所立法以彰部名。
 
雪山部
 
[0590b17] 微弱不住如似雪風飄流靡惜從喻為名亦雪山部從處立稱亦名上座從遠所襲以名也。
 
犢子部
 
[0590b20] 上古有仙居山靜處欲染母牛因而有子自後仙種皆名也。
 
法上部
 
[0590b23] 有法可上或復有法生眾人出竝名法上從人亦名也。
 
賢胄部
 
[0590c02] 賢是部主胄是苗裔之義是賢羅漢之苗裔以名也。
 
正量部
 
[0590c05] 權衡刊定名之為量量無邪謬因之為正此部所立甚深法義於定無邪目以名也。
 
密林山部
 
[0590c08] 近山林木蓊鬱繁密從處以名也。
 
化地部
 
[0590c10] 部主曾作國王化露地上故曰化地捨國出家弘宣佛法從本名也。
 
法藏部亦名法密部
 
[0590c13] 部主之義名藏之與密義同此師含容正法如藏以名也。
 
飲光師
 
[0590c16] 上古有仙身有金光障弊金光故名飲光部主是彼胤以名也。
 
經量部
 
[0590c19] 此部唯依經為宗不依律論即經部師依所立彰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