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587阅读
  • 0回复

名词解释——什么是取故生著,不取则不著?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八九(四三)(69)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取故生著(70),不取則不著。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比丘白佛:「唯然,受教!」
  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著?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愚癡無聞凡夫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見識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識若變、若異,彼心隨轉;心隨轉故,則生取著,攝受心住;住已,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云何名不取(71)著?多聞聖弟子於色不見我、異我、相在,於色不見我、我所而取;不見我、我所而取已(72),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心不隨轉故,不生取著,攝受心住;不攝受住故,則不生恐怖、障礙、心亂,不取著故。如是受、想、行、識,不見我、異我、相在,不見我、我所而取,彼識若變、若異,心不隨轉;心不隨轉故,不取著,攝受心住;不攝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礙、心亂,以不取著故,是名不取著(73)。是名取著、不取著。」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9)本經敍說若於五陰有取則生執著,終於導致恐怖障礙心亂。相應部(S. 22. 7. Upādāparitassanā 取著恐懼)
(070)取故生著(upādā-paritassanaj)(巴),由取故生怖畏。
(071)「取」,麗本「取」字之下有一「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不」字。
(072)「已」,麗本作「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073)元、明二本均無「是名不取著」等五字。


对应的南传经文
[七] 第七 取着恐惧(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取着恐惧与不取着、不恐惧。谛听,善思念,我将说。’
‘唯唯,大德!’彼诸比丘应诺世尊。
三 世尊说:‘诸比丘!以何为取着、恐惧耶?
四诸比丘!此处有无闻之凡夫,不见圣人,不知圣人之法,不顺圣人之法,不见善知识,不知善知识之法,不顺善知识之法。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有色之变易、变异,随转色之变易而识生,彼人有随转色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生起,以心永尽而住。以心永尽故即惊愕、困惑、希望、取着而恐惧。
五观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于受变易、变异。彼人有受之变易、变异,随转色之变易而识生。彼人有随转受之变易所生之恐惧法生起,以心永尽而住。以心永尽故,即惊愕、困惑、希望,取着而恐惧。
六 想……乃至……
七观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于行变易、变异。彼人有行变易、变异,随转行之变易而识生。彼人有随转行之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永尽而住。心永尽故即惊愕、困惑,希望、取着而恐惧。
八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有识之变易、变异,随转识之变易而识生。彼人有随转识之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永尽而住,以心永尽故即惊愕、困惑、希望,取着而恐惧。
九 诸比丘!取着、恐惧者,即如是。
一〇 诸比丘!何为不取着、不恐惧耶?
一一诸比丘!此处有有闻之圣弟子。见圣人,知圣人之法,善顺圣人法,以见善知识,知善知识之法,善顺善知识之法。不观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于色变易、变异。彼人有色之变易、变异,随转色之变易而识不生。彼人有随转色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尽而住,心不永尽故,即不惊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着而不恐惧。
一二不观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于受变易、变异。彼人有受之变易、变异,随转受之变易而识不生。彼人有随转受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尽而住,心不永尽故,即不惊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着而不恐惧。
一三 想……乃至……
一四不观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于行变易、变异。彼人有行之变易、变异,随转行之变易而识不生,彼人有随转行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尽而住,心不永尽故即不惊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着而不恐惧。
一五不观识是我,我以识有,我中有识,识中有我。彼人于识变易、变异。彼人有识之变易、变异,随转识之变易而识不生。彼人有随转识变易所生之恐惧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尽而住,心不永尽故,即不惊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着而不恐惧。
一六 诸比丘!不取着、不恐惧为如是。’

--------------------------------------------------------------------------------
相應部22相應7經/從執取而戰慄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從執取而戰慄,以及從不執取而不戰慄。
  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而,比丘們!怎樣是從執取而戰慄?
  這裡,比丘們!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他的那個色變易、變異。
  他的色有變易、變異,識則隨色變易而轉,那隨色變易而轉的戰慄之法生起並持續把持其心。
  從心的把持而有恐怖、惱迫、渴望,從執取而戰慄。
  他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
  他的那個受變易、變異。
  他的受有變易、變異,識則隨受變易而轉,那隨受變易而轉的戰慄之情況生起並持續把持其心。
  從心的把持而有恐怖、惱迫、渴望,從執取而戰慄。
  他認為想是我……(中略)。
  他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
  他的那個行變易、變異。
  他的行有變易、變異,識則隨行變易而轉,那隨行變易而轉的戰慄之情況生起並持續把持其心。
  從心的把持而有恐怖、惱迫、渴望,從執取而戰慄。
  他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他的那個識變易、變異。
  他的識有變易、變異,識則隨識變易而轉,那隨識變易而轉的戰慄之情況生起並持續把持其心。
  從心的把持而有恐怖、惱迫、渴望,從執取而戰慄。
  比丘們!這樣就是從執取而戰慄。
  「而,比丘們!怎樣是從不執取而不戰慄?
  這裡,比丘們!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不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他的那個色變易、變異。
  他的色有變易、變異,識不隨色變易而轉,無那隨色變易而轉的戰慄之情況生起並持續把持其心。
  從心的不把持而不恐怖、不惱迫、不渴望,從不執取而不戰慄。
  他不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
  他的那個受變易、變異。
  他的受有變易、變異,識不隨受變易而轉,無那隨受變易而轉的戰慄之情況生起並持續把持其心。
  從心的不把持而不恐怖、不惱迫、不渴望,從不執取而不戰慄。
  他不認為想是我……(中略)。
  他不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
  他的那個行變易、變異。
  他的行有變易、變異,識不隨行變易而轉,無那隨行變易而轉的戰慄之情況生起並持續把持其心。
  從心的不把持而不恐怖、不惱迫、不渴望,從不執取而不戰慄。
  他不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中略)……。
  他的那個識變易、變異。
  他的識有變易、變異,識不隨識變易而轉,無那隨識變易而轉的戰慄之情況生起並持續把持其心。
  從心的不把持而不恐怖、不惱迫、不渴望,從不執取而不戰慄。
  比丘們!這樣就是從不執取而不戰慄。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北傳經文的「取故生著」,南傳經文作「從執取而戰慄」(upādāparitassa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從執著而擾動」(agitation through clinging),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
  3.北傳經文的「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南傳經文作「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Ta? su?ātha, sādhuka? manasi karotha; bhāsissāmī,直譯為「你們要聽!你們要善作意!我要說了」),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聽!且仔細注意,我要說了」(listen and attend closely, I will speak)。「作意」(manasikaroti)為「意」與「作」的複合詞,可以是「注意」,也可以有「思惟」的意思。
  4.北傳經文的「於色見是我」,南傳經文作「認為色是我」(rūpa? attato samanupass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認為色是自我」(regards form as self)。「異我」,南傳經文作「或我擁有色」(rūpavanta? vā attāna?,直譯為「有色的我」),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或以自我持有色」(or self as possessing form)。「相在」,南傳經文作「或色在我中」(attani vā rūpa?),「或我在色中」(rūpasmi? vā attā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或以色在自我中,或以自我在色中」(or form as in self, or self as in form),參看《雜阿含23經》、《雜阿含58經》「經文比對」。
  5.北傳經文的「若變、若異」,多數經文作「變易、變異」(vipari?amati a??athā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改變與變更」(change and alters)。按:「異」(a??a),有「另一個」的意思。
  6.北傳經文的「心亦隨轉」,南傳經文作「識則隨色變易而轉」(rūpavipari?āmānuparivatti vi??ā?a? h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的識被改變的色所迷住」(his consciousness becomes preoccupied with the change of form)。
  7. 北傳經文的「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南傳經文作「那隨色變易而轉的戰慄之情況生起並持續把持其心」(tassa rūpavipari?āmānuparivattijā paritassanā dhammasamuppādā citta? pariyādāya ti??hanti,直譯為「彼的色變易隨轉,戰慄法生,遍取心住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隨改變的色所迷住而擾動與群聚的心理狀態生起並持續纏住他的心」(agitation and a constellation of mental states born of preoccupation with the change of form remain obsessing his mind)。
  8.北傳經文的「障礙、心亂」,南傳經文作「惱迫、渴望」(vighātavā ca apekkhavā c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苦惱(煩惱;心痛),並且渴望的(掛心的;不安的)」(distressed, and anxious),另參看《雜阿含108經》「障礙、熱惱」「經文比對」。
  9.北傳經文的「愚癡無聞凡夫」,南傳經文作「未受教導的一般人」(assutavā puthujjano,直譯為「無聞凡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未受教導的俗人」(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多聞聖弟子」,南傳經文作「已受教導的聖弟子」(sutavā ariyasāvako,直譯為「有聞聖弟子」,另譯為「博聞聖弟子;多聞聖弟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已受教導的高潔的弟子」(the instructed noble disciple),參看《雜阿含1經》「經文比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b7e3470100h0b6.html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