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335阅读
  • 0回复

吉祥祝福法师解答疑惑整理四——正见(转贴中国佛教论坛网)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703
铜币
625
威望
175
贡献值
7
银元
0
好评度
0
请教师傅,我这样说对吗?
1佛教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
2弥勒菩萨还未证阿罗汉果。
师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佛陀本身就是一个阿罗汉。佛陀的名号中的“应供”就是由阿罗汉一词翻译过来的。
在解脱的意义上所有的阿罗汉都是一样的。但是在福报神通辩才习惯......等等方面没有完全相同的。佛陀是第一个阿罗汉,也是福德最圆满的阿罗汉。
 

问:
    师父,我有疑惑 本体是圆满的东西 为什么在起用上却分为无名和智慧呢?一直觉得圆满的东西在起用上也应该是圆满的,可是在这一点上一直都是疑惑的 为什么圆满的东西会幻化出不圆满的,佛说是无明,可是已经是圆满的了,又从那里来的无明呢?求法师慈悲讲解!
师答:本体是什么?
本体若是常有不变的就是我见。若生生世世这个本体也不变的话就是常见。若死后这个本体也灭尽了的话就是断见。
我们身心和世界是由物质、精神和虚空组成的。物质是无常变化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精神没有实体随念头不断而显现也是无常的。现代的物理学家也知道虚空也是相对物质成立的,若没有了物质虚空也不成立。因此虚空也同样是无常的,在这些无常的内容中你以什么为本体?

请师父解烦!说过人在世界,免不了一切烦恼!将来的不知道,就去的烦恼,每当想起心中难受之极!曾看过一本佛经故事,说佛可以让人免除一切烦恼,于是我想求师傅来解脱我的烦恼!不知师傅是否有烦恼,而我应如何面对烦恼从而解脱烦恼?
师答:佛陀自己断尽了一切烦恼,也教他人如何免除一切烦恼。但是佛陀不能替别人免除烦恼。要想没有烦恼就要自己如法实修八正道(戒定慧)。你可以一方面多来聊天室听法,在论坛里看资料。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一种修禅定的方法(如观呼吸)实修就有利益了。有了一些定力再修慧观。
 
 


关于菩萨?
诸位师兄!请问菩萨最早出现在什么经文里?菩萨有几种?是否有已经觉悟真理的菩萨和没有觉悟真理的菩萨两种?佛陀在杂阿含里没有说过关于菩萨的事情,也就有了大小乘的论战。声闻觉是心解脱断尽烦恼,但声闻觉真的就是只顾自己解脱而不去发心度化众生吗?杂阿含里佛陀的弟子们都很有慈悲心,也去随缘度化,只是无余涅盘后不受后有。,怎么就成了大乘批判的对象?佛陀讲法不就是让众生了脱生死不受后有吗?如果错那佛陀应该是第一个错了,因为声闻觉是佛陀教导的。呵呵,请诸位师兄指点,我只是想解疑,不带有任何自己的观点。
师答:《增一阿含》序品有漏洞,只要理智的话很容易看出来。
论著都是佛涅磐后,后人对佛经的理解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佛经,但是因为不是佛陀在世时亲自认可的,所以只能作参考。
您提到《清静道论》里有大僧护长老,因欲于未来得见弥勒世尊故不入涅磐。他要是已经觉悟的人仍然还是声闻;若是待弥勒世尊出世觉悟成佛后,自己才觉悟入涅磐的话也是声闻。他若想不做声闻,现世就不能觉悟,来世佛法灭后还要赶到弥勒成佛以前,无佛法住世时自己觉悟。但是要真是那样的话,弥勒就只能委屈一下,被叫做声闻阿罗汉不能被称为佛了,因为弥勒就要听他讲法觉悟的原因。
您提到的《俱舍论》中关于世友菩萨的一段事,来自说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论》。这个宗派以论著为根据,执著一切法实有,认为有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等。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执著,就成了后人诽谤阿罗汉还没有断法执的根据。实际上我们看《杂阿含经》中佛陀的教言和阿罗汉们的问答,就知道佛和阿罗汉都认为世间无常苦无我,并没有认为世间有任何一法是实有不变的。部派佛教时的经部就强调要以《阿含经》为根据。他们就反对有部的这种见解。《俱舍论》就是世亲论师自称有部,却站在经部的立场破斥有部的一篇论著。说明《俱舍论》虽然提到了这件事情,肯定作者自己也不会相信的。
我也相信应该有菩萨道有成佛之道,但是我相信菩萨道肯定不似现在所流传的这样。现在所流传的所谓“菩萨道”的状态大家自己就知道,不用我多加评论了。
 
 


业的问题。
既然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过去所做的事情(身口意)已经结束,消失了。那业力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还会受过去所做业的影响?为什么机缘不成熟,没有果报现前,把业消掉,那个业的种子会永远存在?那个业的种子又存储在哪里?
师答:比如我们点亮了一盏灯,它的光明会对世界和有情造成影响。即使这盏灯熄灭了,它的影响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还会相续不断的。这些不需要种子,若一定要说种子的话这个对有情和世界的相续影响就是业、就是种子,也可以说是因缘。实际上前面的影响所感的果也是相续不断的,比如我们种了一个西瓜的种子,不只是将来接的西瓜是这个种子的果,从种子吸水发芽,长大开花一直到结果,及它们对当时和对将来的无尽影响,哪个不是前因的果实?特别要知道在物质、精神、世界、虚空等一切处,是找不出一个不变的可以自主我的。
 
 

我的女朋友本来和我很好,后来我介绍我的朋友给她认识,后来,我朋友从中挑拔,她和我分手了,她喜欢上他,一发不可收拾!我现在该怎么办?是爱?是恨?我还要和他们做朋友吗?
师答:你在电视里看过动物发情时的斗争吗?
为了争夺传播后代的权利,为了以异性为自己财产的占有欲,雄性动物发情的时候一般都很喜欢争斗;为了选择更强壮的利于传种接代的,感觉可以给她安全依赖的配偶,雌性动物经常很喜欢看雄性动物的争斗,甚至有意挑逗自己的配偶为她斗争,这样可以使她获得心理的快感。这种现象多看动物世界的电视就知道,我不在举例说明了。
人类虽然有了一些道德文明和后来对人生真相的思维认知,但是还没有完全消除动物的这类本能,在生活中常常自然地就流露出来了,尤其是在关系到异性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再加上现代的文学,媒体,为了增加收入,将这些野兽的本能说为高尚的“爱情”,使得很多人认为除了配种外此生没有更高尚的事情可以追求了。相关的还有战争,钱财地位的追求,都或多或少与此相关。
你能不恨他们就好了,没有必要时也不用太接近他们。

善哉!顶礼吉祥祝福法师!六道轮回里除了人和畜生道以外的众生怎么生存,天界众生也是依食而生存吗?地狱和饿鬼是不是依衣食而生存?阿修罗呢?他们(天人、地狱、饿鬼)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们是悬空而立呢,还是脚踏实地?我们为什么看不见他们,而只能看见畜生呢请师傅指点一下!
师答:佛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
1,但是佛所说的“食”并不全是我们日常所了解的。佛教中讲一切能增益有情身心者都叫做“食”。食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一、段食 旧作搏食。以鼻嗅,以舌味,或固体或液体等有形段之食也。以香味触之三尘为体。
二、触食 旧作乐食。触喜乐之事,长养生者。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不感其饥。洗浴等也可以增益身心。是以触之心所为体也。
三、思食 旧作念食。于第六意识,想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之处,当得饮食之思,否则必身死,是以第六意识之思为体也。并且也由思来造来世投生的业,使相续不断。
四、识食 六识,此等之心识,能支持有情之生命。名曰识食。
人和畜生及欲界天人等欲界众生这四种食全有。色界众生就不需要断食了。无色界众生就只有思食和识食了。
2,有情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自下而上有地狱,恶鬼,畜生,人(这些皆依大地而住)欲界还有六重天人,谓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此中四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上,故谓之地居天。三、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译言喜足,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五、乐变化天,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兜率天已上住在空中,故谓之空居天。
色界只有天,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他们不依大地但是天中应有他们的净地。
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以及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因此没有处所方位,只是住在纯精神的状态中。
3。三界六道的有情除了人和畜生我们用肉眼可见外,地狱有情我们遇不到所以看不见,其他欲界和色界有情因为组成身体的物质太细微只有靠天眼可见,用肉眼是不能见到的。无色界有情没有物质用肉眼天眼都不能见,只能靠意识感知。

一切世间事物皆为法所化。那么抛开法相, 什么才是世间事物的本体呢?是否便是空无一物?
师答:佛教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中道——缘起。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不承认精神,认为精神只是物质的作用现象,虽然对世界有些合理的解释,但是因为忽略了走了极端精神的影响所以又有很多显现他们是解释不通的。我们知道人死了,现代医学还可以延续物质身体的代谢,但是因为没有精神活动也被定为死人,如植物人。这说明了精神对我们人类也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唯心主义认为只有精神,其它一切都是自心中的化现。虽然能解决一些唯物主义思想所解释不通的问题,却又是一个极端。若世界一切都不成立,都是自心的化现的话,一个人死了世界岂不就该灭了?若世界一切都不成立都是自心的化现的话,佛陀、阿罗汉已入涅磐不受后有,我们也早该入涅磐了。现代科学也已经证实地球是形成了很久远之后才逐渐出现人类的。那么在人类没有出现前的世界,是由谁的心化现的呀,要是有一个神灵化现的岂不又变成外道思想了?
佛陀的思想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缘起思想。佛陀说的“空”并不是说没有物质没有精神等一切,而是既承认物质也承认精神的存在,但是物质精神等都是依循着缘起法则无常变化的,就连虚空也是相对物质才存在的。世界上若没有了物质,虚空也就不成立了。佛陀说的“空”是因有为法无常,故说“空”。
若说“一切世间事物皆为法所化”的话,佛门中“法”这个名词的范畴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专指的是缘生缘灭的自然法则;有时又指四圣谛八正道等正法;有时专指意识所取的境界;也有一切有为无为,有情无情,物质虚空没有不是法的。您若是说的“意识所取的境界”的法,前面已经回答过了,其它几种也很容易理解的,就不多说了。一切世间的事物本身就是法。
佛说除了俗数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自然法则)外没有任何常有不变的有为法存在。在这个缘生缘灭的世界中找一个永久不变的本体是不可得的,想找到一个最初的本体也是不可能的。现代科学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停地变化的。我们的精神更是不能停留。因为身心和世界都是在无常变化的,精神和物质才升起的同时就灭去,想找到能保留一刹那不灭的部分都是不可能的。连能保留一刹那不变的精神或物质等都找不到的情况下,你能以那个刹那作为最初或不变的“本体”?
所以世界既非空无所有,也非实有不变,寻找最初或不变的“本体”是了无可得的。只有缘生缘灭无常的自然法则是世间一切有为法所共同遵守的。

请问:我们本来就是佛吗?
师答:持“我们本来就是佛”见解的人认为人人本来是“佛”,这个“佛”因一念无明故成了众生,那么众生修行成佛后仍然还有可能又因为一念无明故堕落为众生。这样的话,修行就不能究竟解脱了。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本着我们都有一个本来不变的佛性,就是之我(佛)常有不灭的我见常见,只是将“我”改名为“佛”罢了。有情是由身心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虚空和精神组成。我们遍观一切,除了无常无我的缘起法则外究竟找不到其中任何一个常有不变的法存在的。
【五盖】
(名数)盖即盖覆之义。有五法,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贪欲盖,执著五欲之境以盖心性者。二、嗔恚盖,于违情之境怀忿怒以盖心性者。三、睡眠盖,心昏身重,而不为其用以盖心性者。四、掉悔盖,心之躁动,谓之掉,于所作之事而心忧恼,谓之悔,以盖心性者。五、疑法,于法犹豫而无决断,以盖心性者。法界次第上之上曰:“通名盖者,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心善,不得开发,故名为盖。”又详智度论十七,大乘义章五本,三藏法数二十四。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五欲】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
2、财欲、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顶礼世尊、三宝!
顶礼吉祥祝福法师!
我从图书馆借的佛学书里,把阿修罗解释为古代印度神话中的众生,后来佛教把他们归为六道中之一。为什么这样呢?难道原始佛教也有问题吗?这使我对原始佛教有点怀疑。愿师傅能帮解释以下。善哉!
师答:佛教有五道和六道两种说法。我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个问题。我国佛教界一般流传是六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之说,我在《阿含经》中才见到有五道众生(缺少了阿修罗道)之说。在经论中对阿修罗的说法不一,我想得起来的有:
1,是一类欲界天人。
2,是住在大海底的一类众生。
这两类说法都说阿修罗常与四天王天和帝释天发生战争。
3,认为没有单独的阿修罗道,只是五道众生中喜欢斗争的有情都叫阿修罗。
十一
1,佛教是不是承认"帝释天"2,四天王天也真实存在的天人吗?
师答:"帝释天"就是三十三天,是欲界第二重天。四天王天是欲界第一重天。
十二

请问大师:“空”是什么?弟子顶礼!
师答:
“空”是指我们的身心无常的意思。
我国佛教界对于这个“空”理解不同。有的理解为虚空,有的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的空,有的说显现是有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的空.....,这些都是有缺陷的理解。
比如"理解为虚空"的话,虚空是相对于物质而成立的,若完全没有了物质虚空也就灭了;而且我们世界中不只有虚空还有物质和精神。若人为虚空是真理不变的话,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我见。
再有“什么也没有的空”是一种断灭空,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是有身心和世界的,这种思想违背了事实。
还有“显现是有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的空”,很简单,是自相矛盾的。
杂阿含经》- 第八十经-三解脱门
(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于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云何为圣弟子及见清净?"比丘白佛:"佛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说法已,如说奉行。"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所从何而生;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参考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到“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空”是指我们的身心无常的意思。
实修时所证的空,只是禅定的境界,也是无常的。
在我们是修定慧时会出现身空,语言(念头)空,世界空,....等不同的空景,使我们身心清静超脱。这些也不能执为是真理实有,这些只是禅定的境界,一出定就会灭去,也是无常的。若执为实有又会成为变相的我见。认知这些都是无常的才是真“空”觉悟。
佛门的修行就是对治烦恼,烦恼断尽就离苦解脱,就是涅磐。在实修中观象身心世界皆空无所有,是一种对治烦恼很得力的修法,以此能能减轻烦恼证入不同程度的空景。若认知这些空景也是无常无我的,以此也能断尽所有的烦恼证得解脱涅磐。反之若认为这些空景是实有不变的真理,就成了变相的我见,虽然烦恼很轻却不能断尽烦恼了(因为对“空”有贪,不能认知无我是痴)最大的果报生为无色界的天人,不能证得究竟的离苦涅磐。
 
十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吉祥祝福法师!请师傅开示一下“六神通”。它很神秘吗?“如意通”是什么?
师答:神通也是多数人没有了知的自然现象,过分迷恋过分相信神通不能理智的话会使人狂乱。
【神通】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等。有相对超过一般人的无碍自在、不可思议的作用。
神通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种,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
一、神足通,又称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身通等。神足通有三种:
1,随心所欲,可飞行至任何地方;
2,随意改变相状的转变(变化);
3,随意转变外界对境(六境)之圣如意(随意自在)。
二、天眼通,又称天眼智证通。即看透世间所有远近、苦乐、粗细等之作用。
三、天耳通,又称天耳智证通。即悉闻世间一切音声之作用。
四、他心通,又称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种善恶等事之作用力(他心彻鉴力)。
五、宿命通,又称宿住随念智证通。即悉知自他过去世等各种生存状态之作用。
六、漏尽通,又称漏尽智证通。即断尽烦恼,永不再生于迷界之悟力。
因为六神通(如天眼天耳等)是强于一般人的分辨的能力所以也属于智慧。其中五神通不唯圣者独有,凡夫亦可得;但漏尽通唯佛陀,辟支佛陀和阿罗汉有。此外神通又分为与生俱有(生得)与修禅定而得(修得)二种。
得神通的方法有四种,分别为:一、生四禅天之色界天人的果报而自然得的报通,二、仙人依业力自由飞空的业通(个别人先天就有之特殊能力),三、依持咒靠鬼神的加持所得的咒通,四、依修禅定而得通力的修通。
其中,以佛、阿罗汉所具有之三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最为殊胜,故称为三明。(天眼是彻见未来世众生的死生之时与各种情况之通力,称为死生智证明。)
【如意通】就是神足通的别名。
《清净道论》〖觉音尊者著〗其中的第十二说神变品,第十三说神通品,对于神通的分类,具体的修法等都有明确的描述。
我个人看法:很多神通是在清静的状态下具备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人人如法修行都可以获得。但是也不排除有些神通只是心的幻境,并非真实。因此过分迷恋过分相信神通不能理智的话会使人狂乱。
 

十五
顶礼师父,某同修博客中写到,他受法友之邀去菜市场买水产放生,但他却显得不屑一顾,认为众生自己的业力,应让自己去承担,与他没有关系,他只应去修行证解脱。的确,现在很多放生其实在杀生。1)提前约定好时间,地点见面放生,渔民则预先捕捞大量水产等候购买,显然放生已成为一种形式;2)敲敲打打的过程中,也会死去不少生物……
扩展开来,假如一位遇到挫折的人,也许只需要他人举手之劳即可摆脱困境,但按照那位法友的观点“不用去干扰” -似乎自私,却又合理,一位弱者是否能帮助另外一位弱者走出困境?一位盲者是否能指示另外一位盲者走出迷雾?一位佛子是否应放弃解脱,而热忠人天善法?一位佛子是否应漠视四谛,而依靠加持神力?在佛教经典中我没看到有关放生的佛陀开示,放生活动应是从其他教吸收而来,佛陀只是孜孜不倦的教导弟子如何知苦,如何离苦。但是针对那位法友的观点,我亦有困惑。承然做位佛子,勤修四念处,行走八正道才是首要任务,也是佛陀所教导与鼓励的。但面对放生等问题,依是困惑诸多佛子,请问师父如何平衡这种不屑心态与救世观念的心态?望恩师慈悲开示!顶礼佛陀,顶礼师父!
师答:学习佛法不能偏激,要走中道。
放生可以使人获得长寿少病的果报,也可以同众生结善缘。因此放生也是善法,虽然发生有些人的作为愚痴过分等现象,我们不该生嗔心不该障碍他们。
但是确实放生也不是解脱法,一般人们放生的原因主要都是求去病好运等,虽然能让那些畜生多活一段时间可能也让他们多受一段时期的愚痴痛苦。所以佛经中主要要求我们不要杀生,并没有强烈要求我们放生三恶道众生。我国喜欢放生的习俗,是由几位大德发起的。
所以有些较有智慧的人在放生时又祝愿他们都能投生善道,消除恶习,学习正法,以求究竟解脱。

学习佛法不能偏激,要走中道。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这些,但是有人放生时也可以随喜。祝福他们早生善趣皈依三宝建立正见清净解脱!
 
十六
请教法师,什么样的职业是邪命?证券业是不是?
师答:邪命:指从事不正当的事业来维持生活。佛弟子分出家和在家两众生活的方式不同,所以邪命也分两类。
a在家人的邪命:
经营军械和杀伤武器;
屠宰动物和人类;
以经营麻醉饮料和毒品为谋生手段;
还有违反国家法律的求活方式比如偷盗、抢劫、欺诈。
b出家人的邪命: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不如法之事而生活,谓为邪命。
此有四种:
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
二仰口食,谓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数学求衣食,而自活命也。
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也。
四维口食,维为四维,谓学种种之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
证券业若不作弊,应该可以不算邪命。
十七
我看了唯识宗的理论,开始对未来很没把握:唯识学说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不知道自己对于善恶的选择有多大的自由度呢?我将来的思想,将来的选择,是现在可以规划,一脉相承的呢,还是会受到种子的影响不随自己的呢?谢谢师父指点。
师答:现在身口意的行为可以影响果报的承受。
《唯识学》是在佛涅磐可能有八百多年后有一个叫无著的人,自称可以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法,所建立的。
佛在世时只谈有六识,没有第七、八识之说。而且佛陀除了承认有精神,也承认物质的存在,说物质是由四大和合而成。但是无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没有精神支持的物质身体就是无情如同木石,但离开物质的身体也没有独立的精神,两者既不是同一也不可分离。因缘聚合时则有一期生命现象,分离时这期生命结束。
佛陀认为:因为过去的无明和烦恼使身口意造业,而当下的缘可以影响果报的成熟、衰减、或灭坏。
比如:因为过去因缘造作了西瓜的种子,它是生成将来的西瓜果实的因。但是时节、气温、水土、肥料、阳光.....等等顺逆助缘(条件)的变化,可以增上、减弱、延迟果实的成熟;甚至可以使种子(因)破坏而不能结果。
没有西瓜的种子无论如何调整时节、气温、水土、肥料、阳光.....等等顺逆助缘(条件)也不可能生成西瓜,所以“西瓜的种子”是主要是原因。时节、气温、水土、肥料、阳光.....等等顺逆助缘(条件)的变化,可以增上、减弱、延迟果实的成熟;甚至可以使种子(因)破坏而不能结果,是次要的助缘。过去的因已经种下,我们不能退回过去改变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当下的助缘来影响果实。
我们也一样前世或今生因为无明和烦恼驱使身口意造业,但是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断除身口的恶行(守持戒律)广修诸善,通过开智慧断烦恼(修定慧)来把握未来,改变不定业果。
另外有很多果实是苦是乐,与人们当时承受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同一件事(如辣椒)有人会认为苦,有人会认为乐,有人居中。同一件事愚痴烦恼的人处理会得苦果,有智慧烦恼轻的人处理会得乐果,完全没有烦恼的人则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随缘自在,顺逆因缘都动摇不了他的心。
 
 

十八
有善知识说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让我深感迷惑……是不是一定要懂得或证得本心,才可以学法?
师答:
法就是为了明白真相。学法是过程,明白是结果。有过程就没有结果。得少为足不追求酒精的结果也就没有过程。
 
 

十九
有说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如果看到不对的现象应该指出呢?还是任由他发展呢?我不是多管闲事的人,也尽量克制自己,如果不是特别不好的事情,我一般性都睁只眼,闭只眼的。我发现人在世界上面生存想不烦恼,确实也很难。
师答:业力福德烦恼不同,世界是永远不平的,只能平衡我们自己的心,断尽烦恼。
初修的人不能降伏烦恼,会随外境所转,并且见解不一定完全正确或所知不够广泛。这种状态下管事情就容易生烦恼,也可能造成错误。所以初学之人应该亲近善士,以自己听闻建立正见并如法修行为主。随喜善行远离非法。
即使要说别人的缺点最好要先考虑对方能否接受,自己是否会生烦恼?若都没有问题了,可以以利益的心来说。
 
 

二十
请问师父:画家在作画时,是否也是一种慧的练习?
师答:慧有大小,世间出世间等很多类别。慧:是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有情分辨事务的能力大小就是慧力的大小的表现。我们对任何一类事物或技能的分辨能力都属于慧。
画家在作画时,对线条形状色彩等的分辨能力当然也是慧。这种慧的训练可以提高他的作画技巧。这一类世间的生活技能不是佛门所追求的,其相应的慧佛陀也很少开示。
佛门是以究竟出世解脱为目的,所要具备的慧也都与此目的相关。佛门的慧基本都可以由四圣谛包括。对世间苦的认知是苦圣谛,对造成苦的根本的发现是集圣谛,对究竟苦的灭除是灭圣谛,而证得究竟离苦的方法的明确是道圣谛。
 
 

二十一

仁者,赐教:《法华经》二十六品,佛陀特别开示陀罗尼咒语可以护持《法华经》的,可论坛上说:咒不是佛语。那释迦牟尼的心咒又从何来……
感恩得遇贵论坛,成就这一问。
 
师答:理智了就很容易搞清楚的,若迷信狂热多说也没有意义。
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律藏,印度佛教史等。但是也不可偏激,没有见过佛陀就说佛陀完全没有说过咒语。释迦牟尼的心咒是后人造出来的。
 
 

二十二
请问关于南传佛教,比如缅甸的,对于皈依三宝的规矩是如何的,要在寺院皈依吗?必须有僧人证明吗?皈依后学习南传佛教的教法,但又信仰别的,只是用南传方法修行?是否可以?
师答:
首先我没有学过南传佛教,对他们的行为也很不了解。
但是只要在是我们这个的世界的佛门,无论哪个宗派都共同皈依:
1,本师释迦牟尼佛;
2,佛陀讲的四圣谛正法和别解脱戒律;
3,贤圣的僧团。
这是原则,若有改变的话就成了外道了。
所以我们皈依的是共同的三宝,不是那个宗派的三宝。师傅是我们皈依三宝的证明人也是指引我们如何正确地渐次学习体验佛法的老师。一般情况需要出家人作证明,但是特殊因缘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发誓皈依三宝。但是受五戒必须要在师傅当面。
一个真正皈依了三宝的人就不会皈依外道邪师,不会皈依非法的思想和行为,不会皈依邪众。但是不妨碍你们正常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不妨碍与无论是内外道的亲友建立和善关系,也不妨碍于所有无论是内外道的有情修善法。若既皈依了三宝还皈依其它就不是一个清静的归依。若只发誓皈依某个宗派的三宝是邪皈依。
但是佛教建立的两千五百多年了,被后人加入了很多迷信非正法,无论是那个宗派里的这些法也不该皈依。
 
 

二十三
如果一个人不改变宗教信仰,却用佛陀的方法修行,是否可以成就? 是否不用皈依三宝或只相信他们自已宗教的神,却用佛陀的方法来修,比如禅修,修止观,是否也可以解脱?
师答:成就时就正确了。
佛教并不是不相信有特殊存活状态的有情——神。只是说他们因为过去造过善业故,虽然有特殊的能力对我们会有一些帮助,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您祈求他们会有一个感应,但是多数求大得小感应,求东获西感应,或者完全没有感应。比如一般凡夫那个不想做亿万富翁,哪个不想无有病苦,那个会不愿没有冤家没有烦恼只有快乐,那个会不想永远不死.......?这些求那个神灵能够做到?
要想究竟离苦安乐,必须要靠自己修行,自己获得同他们一样的能力,甚至超过他们。
 
 

二十四
请问法师:
我妻子的烦恼重,我劝她放下,什么都不要管,她冷笑着说:呵呵,你学佛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不管谁管?我想她的话虽然有几分狡辩,但也有几分道理,从小就受马克思的教育,他有句话很有名:到目前为之,所有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是什么样的,但重要的是如何改变世界。我对于这句话很以为然,所以我突然想,佛法是否能真的改变世界?当然,我对师父提出的修行就是要对治烦恼是深信不疑的。比如好多事我不管了总的有人管吧?甚至我想,说念佛能消灾解难之类的话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提出的。然而佛法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的呢?在我看来,能影响的只是个人的内心罢了。请师父教诲。
师答:
可以改变世界,你看我们这个世界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就知道了,改变了世界并不能解脱痛苦。
你若有智慧的话就用我教的那些方法帮助她改变心。
但是人们的心态的差别,在同样的环境下会有快乐与痛苦不同的感受。你通过学佛虽然并没有改变世界,但是否痛苦减少了,快乐更多一些了?
 
 

二十五
 
佛者,无善无恶无无记、坐断两边中不立!请问师父上面的话对吗?是符合原始佛教的教义吗?和大乘的慈悲为怀有抵触吗?
师答:关于佛的境界很难说清楚。佛的作为普渡众生究竟自立利他应该是大善!但是行为的善恶都要依发心的善恶为前提,而佛究竟断尽了烦恼没有嗔心也没有贪心,他不会再造能感后有的善恶业了也没有无明,从这个角度来说那句话有道理。
 
 

二十六
关于杀生?请问师父,在经典里关于杀生的经典依据具体用的是杀“生命”还是“有情”?
杀生,专指故意杀有情众生。
师答:杀生,专指故意杀有情众生。
 
 

二十七
请师傅开示,现在我对什么都没感觉,读经书的时候只看到字,根本思维不到经文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请问师傅应该怎样对治呢?
师答:读经书的时候只看到字,根本思维不到经文的内容,也应该属于昏沉,要不断努力克服。多听讲法。
 
 

二十八
请问,无余依涅盘和唯物论意义的死亡有什么区别?
请问师傅,按照南传,无余依涅盘,就是不受后有,无所寻觅,那么,这样说来,和唯物论的个体死亡有什么区别哪?
师答:无余依涅盘,就是不受后有,是佛说的,佛也说他自己此生是最后身不受后有了。您在批判佛陀?
无余依涅盘是因为断尽了烦恼故出轮回不受后有;“个体死亡”只是这一阶段的生命结束,但是烦恼还没有“死”还要随业受生轮回感苦。
解脱是不强求的,您要是认为轮回无苦安乐还要求解脱岂不就多事了?佛陀并不强制您出轮回的,您可以自由选择不要害怕佛陀的见解。

但是您要知道“无余依涅盘,就是不受后有,无所寻觅”的思想是佛说的,不是某个宗派特有的。您批判这种思想就不是批判某个宗派,而实质上是在批判佛陀的思想了。您要是真的信仰佛陀及其教法的话我劝您应该找个师傅发露忏悔一次。
 
 

二十九
请教师父关于业跟意识的关系。业异熟后,是身心所感知到的苦乐的感受呢?还是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呢?比如使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欲望或者喜好?如果以常见来看,是不是有一个心来感受到业果,而这个心不能被业果改变?
师答:
业异熟果是身心的五蕴包括感受。
“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意识”这个问题,意识本来就无常生灭,随意根和法尘和合生意识,随生随灭。可以说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意识,但是要知道没有一个常有不变的意识只是如同流水一样有个识的相续。欲望或者喜好是心所有法是习气习惯。
除了六识外我们找不到其它的精神了,佛陀在世也只说过六识。此六识皆是无常生灭的,没有一个常有不变的“心”存在。
 
 
三十
信佛法,学佛法,就一定行为很古朴吗?
行道在心,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再说得更清楚些,哪怕很久很久以后,科学技术再发达再先进,佛法都存在于其中的。
而且,佛法还鼓励学佛的人参与社会的各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以求未来的美好呢!
师答:学佛法不一定行为很古朴。但是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学佛法都要断除身口意的恶行。贪著五欲是障道因缘。要对自己负责,没有人强求。
 
三十一
师傅您好!我在台湾原始佛教论坛上看到一贴子:说缅甸的阿迦曼尊者是辟支佛,不是阿罗汉,我不懂之间的区别,请问阿迦曼尊者是否是阿罗汉,辟支佛的意思是什么,和阿罗汉有何区别?
师答:佛陀、辟支佛陀、阿罗汉都属于阿罗汉;但是佛陀、辟支佛陀是没有佛陀的正法时期自己觉悟真理的阿罗汉是特殊的阿罗汉;若还有佛陀的正法住世时成就的阿罗汉就是听闻学习佛法才证得的,所以叫做声闻阿罗汉。
没有佛陀的正法时期自己觉悟真理(无师自证)的阿罗汉,若没有机缘广度众生的就叫做辟支佛陀(辟支佛、独觉)。
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正法还没有灭尽时阿迦曼尊者成就解脱,不能被称做辟支佛,只能叫做阿罗汉。

三十二
网上有师兄说“西方极乐世界尚在三千大千世界之内”。如此说来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是否还是没有出离轮回之苦?经典上有依据吗?请师父慈悲开示!南无阿弥陀佛。
师答:三界之外没有世界。只要是世界就必在三界中,但并不一定同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内。
《阿弥陀经》里说:距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佛土,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土)叫做极乐世界。可见释迦牟尼佛的佛土——娑婆世界与阿弥陀佛的佛土——极乐世界,地位是同等的都在三界内。净土五经里根本就没有提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已经出轮回了。道理实际上很明白,不能感情用事。只有佛果,辟支佛果和阿罗汉果的圣人才真正出了轮回,其余的小果圣人还没有出轮回。投生极乐世界的有很多凡夫,若是生到极乐世界就出轮回了,就等于说凡夫就是解脱的人了。
 
 

三十三
 
请问师父,心随境转,心是什么?还有,人和草木的区别在哪儿?
师答:心指的是精神,在这里主要指意识。意识是了别法尘的,可以了别眼耳鼻舌身识所取的信息(法尘)也可以意根意识是法尘三和合回忆过去,根据经验推力思维,幻想未来等等。“心随境转”就是意识遇到顺逆等法尘会生贪嗔愚痴等烦恼,造成痛苦制造新业,不由自主。若能断尽烦恼意识遇到一切法尘就不生烦恼,不再受苦不造新业了。人和草木的区别主要在草木纯是物质变化,而人还有精神活动。

三十四
请问师父,心随境转,心是什么?还有,人和草木的区别在哪儿?
师答:心指的是精神,在这里主要指意识。意识是了别法尘的,可以了别眼耳鼻舌身识所取的信息(法尘)也可以意根意识是法尘三和合回忆过去,根据经验推力思维,幻想未来等等。
“心随境转”就是意识遇到顺逆等法尘会生贪嗔愚痴等烦恼,造成痛苦制造新业,不由自主。若能断尽烦恼意识遇到一切法尘就不生烦恼,不再受苦不造新业了。人和草木的区别主要在草木纯是物质变化,而人还有精神活动。
 

三十五

我始终希望自己从来不曾存在过。这是不是和自杀一样。还是断灭见?
师答:这也是一种贪,果报易生无色界。佛门解脱时断尽了一切贪,不但不求有也不求无。要想做到这些就要从开智慧断烦恼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