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728阅读
  • 0回复

讲经录音:杂阿含经第13经 于五受阴如实知味患离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手机用户点击篮子链接进入音频网页播放

杂阿含经(一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着;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着于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识。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色味: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
色患: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色离: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众生于五蕴不生喜乐的话就不被五蕴沾染,因为众生于五蕴生喜乐故众生沾染于五蕴。若五蕴不是无常苦变异法对于众生不造成过患的话众生就不会厌离五蕴,因为五蕴是无常苦变异法对于众生造成过患所以众生才会厌离五蕴。若众生不能对五蕴断贪而获得出离的话众生不能出离五蕴,因为众生可以对五蕴断贪而获得出离故众生才可能出离五蕴。
假如佛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的话 佛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就是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名词解释:
五受阴:就是五取蕴,就是说有烦恼的五蕴为有漏的五蕴(漏就是烦恼,烦恼就叫做漏)称为五取蕴(五受阴)。
《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大毗婆沙论七十五卷一页云:五取蕴者: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如彼卷一页至五页广释。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释云(大正27·386a)︰‘问︰色取蕴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过去、未来、现在,或起欲,或起贪,或起嗔,或起痴,或起怖,或复随起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受、想、行、识亦如是广作分别。
二解  集异门论十一卷十三页云:五取蕴者:一、色取蕴。二、受取蕴。三、想取蕴。四、行取蕴。五、识取蕴。云何色取蕴?答:若色、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色取蕴。云何受取蕴?答:若受、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受取蕴。云何想取蕴?答:若想、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想取蕴。云何行取蕴?答:若行、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行取蕴。云何识取蕴?答:若识、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嗔,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识取蕴。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6-02-05 12: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