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说的无明并不是指众生有个什么恒常不变的“我、自性、本性、佛性、如来藏性、本心、真心等”在久远以前的某个时间被什么一念的无明所障碍,而是指众生与现生的当下对于五蕴身心的真实状态及特性不如实地认知,不如实地认知就是无明。在这种无名的状态下,并没有一个“谁”这样的主宰在无明。众生只要将这些无明破除、灭尽就是明(智慧、觉悟)。
《杂阿含二五七经》如是我闻: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有一段时期,佛陀居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这个地方。)
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闍崛山。
(此时,尊者舍利弗和尊者摩诃拘絺罗他们也都住在耆闍崛山。)
时,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有一天的傍晚时分,摩诃拘絺罗从修持禅定的地方起来,走到了尊者舍利弗所在的住处,他们互相问候共祝幸福吉祥之后,就都坐了下来。)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少暇为我说否?”
(这时,尊者摩诃拘絺罗对舍利弗说道:“我有一些问题,想向您请教,不知道您现在是否有时间,愿意为我解答这些问题?”)
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说。”
(舍利弗答道:“有仁德的人,请您随意提问好了,只要是我知道的我都会如实回答的。”)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复云何为无明?谁有此无明?”
(这时摩诃拘絺罗就像舍利弗问道:“所说的这个无明,什么是无明呢?何种状态下有这个无明呢?”)
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
(舍利弗答道:“无明就是指不如实认知,不如实认知的状态就叫无明。)
何所不知?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不如实知。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不如实知。
(不如实认知什么呢?就是对于色不如实地认知,对于色蕴集起、汇聚的种种因缘条件不如实地认知,对于色取蕴熄灭、止息的种种因缘条件因缘不如实地认知,对于促使色取蕴熄灭、止息的因缘条件、方法不如实地认知。同时对于受、想、行、识不如实地认知,对于识蕴集起、汇聚的种种因缘条件不如实地认知,对于识取蕴熄灭、止息的种种因缘条件因缘不如实地认知,对于促使识取蕴熄灭止息的因缘条件、方法不如实地认知。)
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摩诃拘絺罗啊,对于五取蕴不能如实的认知,不能如实体证,不能如是观察,又愚痴、不明,这些因缘条件都具足的话,就是无明。如果将这些因缘条件都具足的众生,就叫作有无明的状态。”)
又问舍利弗:“云何为明?谁有此明?”
(摩诃拘絺罗又再接着问舍利弗道:“那么什么是明呢?何种状态下有这个明呢?”)
舍利弗言:“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明。”
(舍利弗回答道:“所谓的明,就是如实认知,如实认知状态下的众生就是有明的人。”)
又问:“何所知?”
(摩诃拘絺罗又接着提问:“如实认知什么呢?”)
舍利弗言:“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如实知,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如实知。
(舍利弗回答道:“对于色如实地认知,对于色蕴集起、汇聚的因缘如实地认知,对于色取蕴熄灭、止息的因缘如实地认知,对于促使色取蕴熄灭、止息的因缘条件、方法如实地认知。对受、想、行、识如实地认知,对于识蕴集起、汇聚的因缘如实地认知,对于识取蕴熄灭、止息的因缘条件如实地认知,对于促使识取蕴熄灭、止息的因缘条件、方法如实地认知。)
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拘絺罗啊,对于五取蕴如实的认知,如实体证,时时明了觉察,智慧通达,没有任何的间杂,将这些因缘条件都具足了就是明。众生如果将这些因缘条件都具足的话,就是智慧明了的人,”)
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坐而起,各还本处。
(这两位圣者探讨到这里,各自心里都非常的欢喜,从坐位上起来,互相道别,回到各自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