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四十
一○九二、本经叙说行持七法,可受生三十三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能受持七种誓戒的话,以这样的因缘,就能受生到天帝释处。那天帝释原本为人之时,曾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和颜悦色,语音轻柔;不骂恶毒的话;不搬弄是非;常说真实话;在此悭吝的世间里,虽然居住在家,然而并不会吝惜,能行解脱的布施,勤于布施,常乐于行施,也设布施大会供养人,平等地普施一切众生。」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
言辞柔和恭逊,远离粗暴恶毒与搬弄是非的话语,
调伏悭吝的心,常修习说真实话。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见有行持这七法的人,
他们各个都会这样说:你将来会转生到此三十三天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二经注释:
1、七种受:巴利本作「七条誓戒」。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一经作「七行」。
一○九三、本经叙说天帝释由于受持七法而得受生为帝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位离车族人,名叫摩诃利,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您是否见过天帝释呢?」
佛陀答说:「见过。」
离车又问:「世尊!您是否见过有一种鬼,他的形体是像帝释的呢?」
佛陀告诉离车说:「我知道天帝释,也知道有一种鬼,他的形体好像天帝释,同时也知道那天帝释之法,由于受持那些法的缘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天帝释之处。离车啊!帝释原本为人之时,他曾供养父母;……乃至能行平等的施舍。」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供养父母,以及家族中的尊长,
言辞柔和恭逊,远离粗暴恶毒与搬弄是非的话语,
调伏悭吝的心,常修习说真实话。
那三十三天的天人,看见有行持这七法的人,
他们各个都会这样说:你将来会转生到此三十三天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摩诃利离车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一○九四、本经叙说释提桓因种种异名之由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名叫释提桓因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释提桓因原本为人的时候,能够行作布施。无论沙门、婆罗门、或贫穷、困苦的人,或者为求生而行路乞食的人,他都能施予饮食、钱财、谷物、布帛、华香、器皿、床卧、灯火等物。因为他具有如此大力的缘故,所以叫释提桓因。」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究竟是什么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富兰陀罗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经常布施衣服、饮食……乃至灯火。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就叫做富兰陀罗。」
比丘又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他又叫摩伽婆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名字就叫摩伽婆的缘故,所以释提桓因就以他的本名,而名叫摩伽婆。」
比丘又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他又叫做婆娑婆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经常以自己住处和衣服,布施供养他人。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婆娑婆。」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又叫做憍尸迦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是憍尸族姓的人。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释提桓因又叫做憍尸迦。」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那释提桓因名叫舍脂钵低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是因为那阿修罗女名叫舍脂,她是天帝释的第一天后,所以帝释名叫舍脂钵低。」
比丘又问佛陀说:「世尊啊!是什么因缘,释提桓因又叫做千眼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因为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具有聪明智慧,能在须臾间,思惟千种事理,对它观察衡量。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那天帝释又叫做千眼。」
比丘又问佛陀说:「是什么因缘,那释提桓因又叫做因提利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因为那天帝释在所有三十三天中,做为王,做为主。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天帝释名叫因提利。」
佛陀告诉比丘说:「而且那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曾受持七种誓戒。由于这样的因缘,得受生为天帝释。是那七种呢?就是释提桓因原本为人时,能供养父母,……乃至能平等地行作惠施,受持这七种誓戒。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才受生为天帝释。」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内容如前经(一○九三经)所详述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四经注释:
1、顿施:即布施。顿,舍也。
2、堪能:巴利语 sakka,可能者,有大力的。
3、婆娑婆:汉译南传大藏经注作「拥有住处者」。
4、婆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住处」
5、全脂钵低:舍脂,为阿修罗王之女。钵低,夫。合译为「舍脂之夫」,乃因天帝释娶舍脂为天后,故有此名。
6、一坐间:即一瞬间,须臾间。
7、因提利:意即「天之帝」。
一○九五、本经叙说应赞叹不瞋恚,修习不瞋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鞞舍离国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的时候,有一位夜叉鬼,长得非常的丑陋难看,他在帝释的空座位上坐下来。三十三天的天神们看见这夜叉鬼长得这么丑陋难看,竟在帝释的空座上坐着。看见后,大家都很愤怒生气。诸天神如此极愤怒生气后,而那夜叉鬼却如此这样地跟随着天神的愤怒,而渐渐地端正起来。
当时,三十三天的天神们就去到天帝释处,禀告帝释说:『憍尸迦啊!您应当知道,有一个奇异的鬼,长得非常丑陋难看,就在天王您的空座上坐着,我们诸天神看见那个鬼长得如此丑陋难看,竟敢坐在天王您的座位上,大家内心都很愤怒生气,可是随着诸天神的愤怒生气,那个鬼却随着渐渐端正起来。』释提桓因告诉众三十三天的天神说:『那是个专门对治瞋恚的鬼。』
当时,天帝释自己就前往那个鬼所在的地方,整理好衣服,偏露着右肩,恭敬合掌三称自己名字说:『仁者啊!我是释提桓因。』随着释提桓因对他如此地恭敬谦逊,那个鬼也如此这样地随着逐渐变成丑陋,便即隐没不见了。
这时,释提桓因自己坐下来后,就唱诵诗偈说:
『人们应当不可瞋怒,看见他人瞋怒时,不可以用瞋怒去报复他;
对于凶恶的人,也不可以对他生起凶恶之心,应当要破除骄慢之心。
不瞋怒,也不害人,就叫做住于贤圣的大众。
一切的罪恶都是起于瞋怒,会如石山一样地坚住着。
对于盛怒能够控持,就如控制奔逸的马车一样;
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当一位自在之王,都叹说不瞋怒的好处。你们如此地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该要赞叹不瞋怒,应当如此去修习!」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五经注释:
1、「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四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为瞋山所障」。
2、「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我说善于驾驭的人,不是指那手执着缰绳的人。意谓善于摄控瞋恚的人,才是善御之人。
一○九六、本经叙说有二比丘起诤,后来骂人比丘向另一比丘忏悔,但不被接受,致引起僧众喧扰劝谏。世尊天耳闻知,乃举释提桓因行忍辱事告诫大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于早晨穿着法衣,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城里乞食。乞食后,回到精舍,收好衣钵,洗完了脚,就拿着坐具,置于右肩上,走到安陀林,铺好坐具,坐在一棵树下,进入白天的禅定中。
当时,祇桓精舍中有两位比丘起争执,一位在大声责骂,另一位则静默不语。那位骂人的比丘随即后悔,便向另外那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那位比丘并不愿接受他的忏悔。因为不接受忏悔的缘故,当时,精舍中众多的比丘便一起来劝谏,以致大声嘈杂,又闹又乱。
这时,世尊以过于常人之耳的清净天耳,听到祇桓精舍大声嘈杂,又闹又乱。听闻后,便从禅定中出定,回到精舍,在大众之前铺座而坐,然后告诉众比丘说:「我今天早上乞食回来,到安陀林坐禅,进入白天的禅定中,听闻到精舍中大声喧吵,嘈杂不休,极为闹乱,到底是为了谁呢?」
比丘答佛陀说:「在这精舍中有二位比丘起争执,其中一位比丘詈骂人,另一位比丘静默不语。不久,那位骂人比丘便向另一位比丘忏悔道歉,然而并不被接受。由于不被接受,所以众人便都来劝谏,以致大声喧吵,又闹又乱。」
佛陀告诉比丘说:「为什么这比丘是如此的愚痴,别人向他忏悔道歉,竟不接受他人的忏悔呢?如果他人向他忏悔而不接受的话,这位愚痴的人,他将长夜得到没有利益的痛苦。众比丘啊!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曾遇到三十三天的天人互相争吵,他就唱诵诗偈教诫他们说:
『对于他人没有伤害之心,也不会被瞋怒所缠结,
心有怀恨也不长久,不依止于瞋心,
虽然是极为瞋怒,也不说出粗暴的话语。
不寻求他人的过错,举发他人的缺失,
应当要常防护自己,以义理来内自省察。
不瞋怒也不害人,常能安住于贤圣中;
如果与恶人等同行径,自己就会刚强粗暴如山石一样。
自己能控制盛怒,就如制御着奔逸的马车,
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位释提桓因在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他常行忍辱,而且也赞叹能行忍辱的人。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行忍辱,赞叹忍辱的人,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六经注释:
1、「若与恶人俱,刚强犹山石」: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五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重障犹如山」。
一○九七、本经叙说昔天神与阿修罗对阵欲战,天帝释以善论议折伏阿修罗王。佛以此事劝告诸比丘亦应立善论,赞叹善论。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天神与阿修罗双方对阵想开战,释提桓因告诉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我们不要各个互相杀害,只应当彼此来辩论,理屈的人就应服输。』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假如我们互相辩论,有谁能证知道理的通不通达呢?』天帝释说:『诸天众中,自有具有智慧明于记识的人,阿修罗众中,也自有明于记识的人。』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说:『好的。』释提桓因说:『你可以先立论,我当会随后立论,这是不难的。』
当时,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就诵偈立论说:
『我如果行忍辱的话,对于事情就会有欠缺;
愚痴的人当会说:是由于害怕,所以才行忍辱的。』
释提桓因诵偈答说:
『即使愚痴的人,说你因为害怕所以行忍辱,
或者他并不是这样说,但是对于义理又有什么伤害呢?
只要观察自己的义理,也观察他人的义理,
他人与我都能获得安稳,这种忍辱才是最上等的。』
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又诵偈答说:
『如果不制伏愚痴的人,愚痴的人就会伤害他人;
就好比凶恶的牛,逃跑而追触人一样。
持拿着刀杖去强制他,他就会害怕而调伏;
所以要稳固地拿着刀杖,去折伏那些愚痴人。』
帝释听了又诵偈答说:
『我经常观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
当见到那愚夫很瞋怒时,有智慧的人就会以静默折伏他。
不起瞋怒,也不伤害人,常安住于贤圣中;
一切罪恶都是起于瞋怒,会如石山一样地坚住不动。
要能控持自己的盛怒,就如制御奔逸的马车一样,
我所说善于驾御的人,不是指那执着缰绳的人。』
当时,天众中有具有智慧的天神,阿修罗众中,也有具有智慧的阿修罗,他们都对这些偈颂思惟比较观察,然后这样想着: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所说的偈颂,终究会长夜地生起斗讼战争,应知那阿修罗王毘摩质多罗是教人要长夜斗讼战争;释提桓因所说的偈颂,终究会长夜地息灭斗讼战争,应知天帝释是长夜地教人要息灭斗讼战争。可知帝释的善论当得胜。」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是以善的论辩折伏阿修罗。众比丘啊!释提桓因在三十三天做为自在之王,尚且能建立善论,赞叹善论;你们比丘也应像这样,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建立善论,赞叹善论,这是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七经注释:
1、「我常观察彼……智以静默伏」: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六经作「我观止制愚,嘿忍最为胜,极大瞋恚忿,能忍彼自息」。
2、「恶罪起瞋恚,坚住如石山」: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诸有瞋恚者,瞋重障如山」。
一○九八、本经叙说释提桓因战胜阿修罗王,然犹能忍受阿修罗王辱骂。佛陀以此事勉诸比丘应行忍辱,赞叹忍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帝释天和阿修罗对阵欲战。释提桓因告诉三十三天的天众说:『今天诸天神和阿修罗军作战,如果诸天神得胜,阿修罗输了的话,就应当生擒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将他五花大绑,带回天宫来。』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也告诉阿修罗众说:『今天诸天神和我们阿修罗作战,如果阿修罗得胜,诸天神输了的话,就应当生擒释提桓因,将他五花大绑,带回阿修罗宫来。』他们这一场战争,由诸天神得胜,阿修罗打输了。
当时,那些天神们捉到了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就将他五花大绑着,带回了天宫,捆绑在帝释断法殿前的门下。帝释从这道门出入的时候,被绑在门边的毘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就会瞋怒的责骂着。
那时,帝释的御者(车夫)看见阿修罗王被五花大绑地捆绑在门边,每当帝释出入这里时,他就瞋怒地对着帝释恶骂。看见之后,御者就唱诵诗偈禀告帝释说:
『帝释您今天是害怕他,还是力量不足够呢?
竟能忍受那阿修罗王在面前辱骂您。』
帝释就答说:
『我并不是因为怕他所以才忍辱,也不是我力量不足;
而是有智慧的人,为何要去和那愚夫相对骂呢?』
御者又唱说:
『如果只行忍辱的话,对于此事就会有所欠缺,
那愚痴的人将会说,是因为你害怕所以才行忍辱;
所以应当严厉刑罚他,以智慧制伏愚痴。』
帝释答说:
『我经常观察那些制伏愚夫的人,
当见到那愚夫很瞋怒时,有智慧的人就会以静默制伏他。
自己无力而认为有力,这是愚痴之力,
愚痴会远违正法,不能具有正道。
假使具有大力,而又能忍受愚劣的人,
这样就是最上忍,要是没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对于他人严厉的辱骂,有大力的人能容忍,
这样就是最上忍,要是没有力量如何能忍呢?
对于自己与他人,都要善护大恐怖,
知道对方极为瞋怒,自己还是要守住静默,
对于这二种道理都具备了,就能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
所谓愚夫的人,就是由于不见正法之故,
愚夫认为他胜过忍辱的人,而更增长他的恶口,
不知能忍受他的恶骂,便能经常胜过他。
对于胜过自己的人行忍辱,这就叫做恐怖忍;
对于相等的人行忍辱,这就叫做忍诤忍;
对劣于自己的人行忍辱,这样则是最上忍。』」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行忍辱,赞叹忍辱。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地践行忍辱,赞叹忍辱,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八经注释:
1、「是故当苦治,以智制愚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是故重刑罚,智者止愚人」。
2、「我常观察彼……智以静默伏」: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第十七经作「我观制禁愚,莫过于忍嘿,瞋恚炽盛时,唯忍最能制」。
一○九九、本经叙说以天帝释之尊犹恭敬礼佛,故佛陀劝勉诸比丘亦应恭敬于佛,赞叹恭敬佛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过去世时,释提桓因想进入园中观赏。当时,他指示他的御者(车夫),教他准备千马的车驾,将到园观里去。御者奉令,立即准备好千马的车驾,然后往告帝释说:『是的!俱尸迦(帝释名)啊!车驾已准备好了,大王应知是起程的时候了。』天帝释便即走下常胜殿,向着东方,恭敬合掌礼佛。当时,御者看见帝释的举动,心里惊惧,毛发为之竖立,吓得连马鞭都掉落在地上。
这时,天帝释看见御者心惊毛竖,马鞭掉落地上,就唱诵诗偈说:
『你是看见了什么可忧怖的事情,所以马鞭掉落到地上呢?』
御者唱诵诗偈答说:
『我是看见天王帝释您,乃是舍脂之夫婿,
我所以心生恐怖,马鞭掉落于地:
就是我常见天帝释您,是一切所有的大地,
一切人天的大小之王,以及护世的四大天王,
并三十三天的天众们,他们都要恭敬礼敬您的,
那里会有比帝释您更尊贵的人呢?
然而您现在却正向着东方,恭敬合掌行敬礼之仪!』
这时,帝释就唱诵诗偈答说:
『我真实于一切世间的大小之王,
以及护世的四大天王,并三十三天的天众中,
是最为尊贵的天主,所以他们都会来恭敬我;
然而还更有于世间里,随顺成就等正觉的人,
他的名号叫做满天师(指佛陀),所以我要稽首礼拜他!』
御者又唱诵诗偈说:
『这位一定是世间里最殊胜的人,所以才使天王帝释您,
恭敬合掌,向着东方稽首礼拜他;
我现在也应当礼敬天王您所礼拜的人。』
当时,天帝释││舍脂之夫,唱诵如此诗偈,礼拜佛陀后,便驾乘千马的车子,前往园观。」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尚且如此恭敬佛,也赞叹恭敬佛。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如此恭敬于佛,也应当赞叹恭敬佛陀的人,这是你们所应当修习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九经注释:
1、舍脂之夫:舍脂,为帝释夫人之名。故帝释为舍脂之夫,梵语叫舍脂钵低。
一一○○、本经叙说帝释为自在之王,犹敬礼法、僧,故世尊劝诸比丘亦应如是敬礼法、僧,赞叹敬礼法、僧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广说如前经一样。差别的是:「当时,帝释走下常胜殿,向着东方合掌敬礼尊法……。」乃至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差别的是:「当时,帝释诵偈答御者说:
『我真实被大地世间一切的大小王,
以及护世的四天王,并三十三天的天众,
如此一切的天人等,所尊重恭敬;
然而更有修持净戒,长夜入于禅定,
由于正信而出家,完成一切梵行的人,
所以我对于他们所在之处,尊重恭敬地礼拜。
又有调伏贪欲、瞋恚,超越了愚痴之境,
修学不放逸的人,我也恭敬礼拜他。
对于贪欲、瞋恚、愚痴三毒,都已永远不染着,
尽除一切烦恼的阿罗汉,又应敬礼他。
如果是居住在家,能奉持净戒,
如法修布萨(诵戒忏过)的人,也是应当敬礼他!』
御者诵偈告诉帝释说:
『这些一定是世间最殊胜的人,所以天王才礼敬他;
我也应当如此,随着天王恭敬他。』
众比丘啊!那天帝释││舍脂之夫,尚且敬礼法、僧,也赞叹礼敬法、僧的人;你们已能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要如此地敬礼法、僧,也应当赞叹礼敬法、僧的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一○○经注释:
1、据佛光阿含藏注云:「本段位例应另数一经,因大正本欠数,故依之。」
一一○一、本经叙说天帝释为自在之王,犹常恭敬众僧,常赞叹恭敬僧功德。故佛劝诸比丘亦当如是恭敬众僧,赞叹敬僧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有天帝释想进入园观里,天王指示御者,叫他准备千马的车驾。御者接受教示,立即准备好车驾,回报帝释说:『所乘车驾已准备好,天王应知是启程的时候了。』
当时,帝释就从常胜殿走下来,向着四周各个方向,合掌恭敬礼拜。
这时,那御者看见天帝释从宫殿下来,立于中庭,向着四周各个方向,合掌恭敬礼拜。见后感到很惊怖,吓得连马鞭都掉落到地上,而唱诵诗偈问说:
『各个方向就只有人在,他们都由臭秽的胞胎所生,
人的神识就处在污秽的死尸中,常被饥渴所燋燃;
为什么憍尸迦您,要尊重这些不执着于家的僧人呢?
请您为我解说其中的道理,我迫切如饥渴般地希望听闻!』
当时,天帝释就唱诵诗偈答说:
『我正是恭敬那些能出家而不执着于家的人,
他们自在地游行诸方,而不计执他的行止。
城邑国土的形态,都不能牵累他的心;
不积蓄资生的器具,一往直前而安住于无欲中。
前往各方并无所求,只有无为最为快乐;
所说的话一定是善言,不说话时就是在寂定里。
诸天与阿修罗,各个都互相违逆;
人间自相斗争,彼此相违也是如此。
只有出家的人,对于各种斗争都无所争斗;
对于一切的众生,舍弃以刀杖去砍打伤害。
对于钱财能远离财色,不醉酒也不荒淫;
远离一切的罪恶,所以我敬礼他们。』
这时,御者又诵偈答说:
『天王所尊敬的人,这一定是世间最殊胜的人;
所以我从今日起,应当礼敬出家人。』
如此诵偈讲说之后,天帝释敬礼诸方一切僧毕,便登上马车,游观园林去了。」
佛陀告诉比丘说:「那天帝释于三十三天为自在之王,然而他仍常恭敬于众僧,也常赞叹恭敬僧的功德。你们比丘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也应当如此地恭敬众僧,也应当赞叹敬僧的功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