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五五)(117)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波羅 *[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陰及受陰。云何為陰?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色陰。隨諸所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一切總說受、想、行、識陰,是名為陰。云何為受陰?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過去、未來、現在,生貪欲、瞋恚、愚癡及餘種種上煩惱心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受陰。」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17)本經說明何者為陰,何者為受陰。相應部(S. 22. 48. Khandhā 蘊)
对应的南传经文
[四八] 第六 蕴
一~二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乃至……
三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五蕴及五取蕴,且谛听!
四 诸比丘!以何为五取蕴耶?
五 诸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色蕴。
六~七 所有受之……所有想之……乃至……
八 所有行之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乃至……名为行蕴。
九 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内、粗、细、劣、胜、远、近者,名为识蕴。
一〇 诸比丘!此等名为五蕴。
一一 诸比丘!何为五取蕴耶?
一二 诸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而有漏、所取者,名为色取蕴。
一三~一五 所有受之……乃至……远、近而有漏、所取者,名为受取蕴。所有想之……乃至……所有行之……乃至……有漏、所取者,名为想取蕴。
一六 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远、近而有漏、所取者,名为识取蕴。
一七 诸比丘!此等名为五取蕴。’
--------------------------------------------------------------------------------
相應部22相應48經/蘊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我將教導五蘊與五取蘊,你們要聽!
而,比丘們!什麼是五蘊?
比丘們!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殊勝,或遠、或近,這被稱為色蘊。
凡任何受……(中略)凡任何想……。
凡任何行,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中略)這被稱為行蘊。
凡任何識,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殊勝,或遠、或近,這被稱為識蘊。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五蘊。
而,比丘們!什麼是五取蘊?
比丘們!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中略)或遠、或近,有煩惱的、執取的,這被稱為色取蘊。
凡任何受……(中略)或遠、或近,有煩惱的、執取的,這被稱為受取蘊。
凡任何想……(中略)或遠、或近,有煩惱的、執取的,這被稱為想取蘊。
凡任何行……(中略)有煩惱的、執取的,這被稱為行取蘊。
凡任何識,不論過去、未來、現在……(中略)或遠、或近,有煩惱的、執取的,這被稱為識取蘊。
比丘們!這些被稱為五取蘊。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北傳經文的「陰」,漢譯另也譯為「蘊」、「犍度」(khandha),南傳經文作「五蘊」(pa?ca khandh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五個集合體」(five aggregates)。
3.北傳經文的「受陰」,南傳經文作「五取蘊」(pa?cupādānakkhand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所執著的五個集合體」(five aggregates subject to clinging),這裡漢譯的「受」顯然是「取;執取」的另譯。
4.北傳經文的「有漏」,南傳經文作「有煩惱的」(sāsava,直譯為「有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那被污染」(that is tainted)。按:「漏」(āsava),字面上的意思是「流漏掉;漏出來」,引申為「煩惱」的異名。
5.北傳經文的「是取」,南傳經文作「執取的」(upādāni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可被固執者」(that can be clung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