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550阅读
  • 3回复

禅宗公案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1,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4、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7、悟性如光
  读佛经。
  ****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8、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9、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0、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1、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2、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13、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14、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5、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2-12
“南泉斩猫”。
碧岩录》六十三则。举,南泉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南泉见,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斩。”众无对。泉斩猫儿为两段。举,南泉复举前话,问赵州,州便脱草鞋,于头上戴出。南泉云:“子若在,恰救得猫儿。”

这则公案属于著名公案,一般学佛修禅的学人大多接触过。然而当代能解者,实属凤毛麟角。近代以来,除开少数禅门宗匠外,其余绝大部分禅门血脉,都属法眷传法。什么叫法眷传法?就是一张印可状,上面写着“正法眼藏”,然后从第一代祖师开始写,一直写到传承者。其实师父都还没开悟,更别说徒弟了。这个传承,就叫做法眷传法。早就不是以心传心了,真正的禅门血脉应该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上面这个公案就是著名的“南泉斩猫”。简单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南泉和尚一天看见东西两堂在争夺一只猫。南泉和尚知道这是一个接引学僧的机会,就提了一把刀抓住猫说,说说你们对此事的看法,若果道得我就不斩这只猫。结果学僧不知如何应答,南泉一刀将猫斩为两截。后来赵州和尚回来了。南泉用刚才的案例问赵州,赵州听后,将脚上的草鞋当做帽子带着,走了出去。南泉说,如果当初赵州和尚在,就能把猫救得了。

赵州乃是南泉心子,南泉一举,赵州已知道落处。就凭一句“道得即不斩。”历代多少学僧立即死于句下,苦参一生而依然在迷中打转。作为学佛参禅的我们,要从这一则公案中得到什么样的启迪呢。

我发现未证人无我,未明心,未破初关之学人,无论你如何指点实相,他总是会落在句下,落在句中意。需知道禅宗语录所表达的,只是一种本质的表征,一种诗意的象征,一种接引的指点,一种目光的延伸。

说到古今学人的谬处,多不胜数,权试举几例,以观自心。大多数是目瞪口呆,无处下口,吞咽不得,立即于句下扑倒。另有学人解释赵州倒置草鞋于头,自是南泉和尚自斩猫儿,不干我事,且得没交涉。殊不知,如此解依然是草木精魄,孤魂野鬼。

两名学僧争猫,南泉见后提刀来斩。首先要知道南泉并非想破杀戒,南泉老和尚实在是老婆心切,想渡二学僧出离虚妄海,见到光明自性。可怜两僧当面错过,死于句下。秘意本不该言,更无法言,但从边缘摸索过去,这则公案还可以小小发挥一下。

南泉斩猫,表面斩猫,实则是在斩二学僧的执著心。若二僧当即放下执著,猫儿可活矣。到后来,南泉用此公案考赵州和尚。赵州和尚的举动是:“州便脱草鞋,于头上戴出”。而南泉也通过赵州的这个举动,认可赵州已明心见性。

那么?为什么南泉和尚从赵州“州便脱草鞋,于头上戴出”便认可他已接禅门血脉了呢?真正的禅意不能明说,因为语言本初的来源便是人类对外界的经验和对象,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种执着。如果以语意解之,则是头上安头。

真正的禅意在语言之外,真正的禅意在行动之外。行动只是一种表征而以。需知道,人类除开语言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表达思想的方式,比如表情、声调、眼神、语境、谈话对象等等。根据有关学者研究,人类的交流方式,表达思想的方式,除开语言之外,其他的方式还有几十种之多。语言并不能涵盖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更不能通过分析公案本身的意思,来会通公案。

我们再来看赵州和尚的举动,他的倒置草鞋为帽的举动,无非也是在通过这种奇特的方式,表达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从一法看万法,从而可以知道赵州是否明心见性。把草鞋倒置,作为帽子,这实际上是赵州和尚不执著外境的一种表征。按照一般人的观念,鞋是脚穿,帽是头戴,这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赵州通过自己的举动,很滑稽的打破这个观念,言外之意是要表达:他自己并不执著外境,对一切外境能够平等看待。既然不执著外境,也就没有一个能执著的我,更进一步,也没有外境种种分别心的产生。

归拢言之。南泉老婆心切,欲斩断猫执,慈悲渡得学僧,无奈学僧不识向上一路。赵州和尚闻得,大机大用,和南泉机峰相合。赵州曾自云:“他道:“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 此帖被慧莲在2009-12-12 10:17重新编辑 ]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2-12
Re:呵呵,锦上添花一下
    赵州从谂在南泉处前后十余年,深得南泉的赏识。南泉圆寂之后,从谂携瓶负钵,走上了漫长的行脚之途。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就这样走呀走,一直走到八十岁。他的事迹,给后人留下了一句“赵州八十犹行脚”的佳话。

什么是“行脚”呢?就是远足,爬山涉水到处走,但目的不是现在的旅游,而是寻师问道。行脚相当于过去出家人的一门必修课,跟我们现在的“访学”有点像,但除了寻求名师之外,还要在所到之处,在自然山水之间,去体验和顿悟。

根据后人统计,赵州行脚天下时,至少到过今天的山东、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七个省。有多少公里?没法算了,应该比红军长征走得还要远。你不要想象这是一次豪华的盛举:这么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和尚远行,一定有一个团队陪同(起码要有几个弟子随行侍奉吧),有吃有喝,有说有笑,风光无限。沿途呢,是不是还应该有人接待、宣传,安排几场报告?不是那样的,什么都没有,叫做孑然一人啊!多少艰难、凶险、寂寞、苦楚?无法想象。栉风沐雨,无怨无悔;草衣木食,乐在其中。只有一衣一钵相伴,只有芒鞋拄杖解情。

更为难得的是,他参访的师友不仅遍及慧能门下的“二甘露门”青原系与南岳系,而且包括了北宗神秀门下的大德。就是说,他是一颗平常心,见贤思齐,不太讲究门派。

赵州走了十年左右,适逢“会昌法难”。唐武宗实施灭佛政策,寺院财产被剥夺,僧尼还俗,寺庙遭废,经籍散佚,佛教宗派由极盛而走向衰微。当时赵州从谂隐迹于家乡崃山,岩栖涧汲,不易僧仪。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但此心不改,此志不移。不久武帝崩,宣宗即位,下诏复弘佛法,赵州遂出山,行化天下。

赵州为什么到耆耋之年仍游荡江湖?这似乎成了禅门中的一个谜。

据说曾经一位学僧向赵州参禅,问他:“宇宙有成住坏空的变化,要是有那么一天,世界毁坏时,我们的肉身还会不会存在呢?”赵州禅师回答:“随他去!”赵州对自己的回答一直不满意,但也一直没有更好的悟解,就想出外寻师访道,看看能不能有灵感出现。这就有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说法流传下来。

为此,后人写了这样一首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这是有点揶揄的意思了。说赵老师为了了却一件心事,不惜走遍千山万水,寻求完美的答案;等到回来了,才发现那件事早没了,什么事都没有了,这不是白费了那么多双草鞋钱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赵州和尚是有点“呆”了。这也难说,禅宗大师里“呆汉”还少吗?呆就是专一,就是一心不移没商量。我感觉我们现代人都太“聪明”了,心眼忒活泛,太工于心计,太讲究“策略”和“技巧”,缺少那么一股“呆劲”,所以出不了大师。

其实,要说开悟,赵州早在南泉处即已桶底脱落,顿悟玄旨。他之所以仍苦志行脚,广事参学,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砥砺心性,接引禅人,还是由于他那股努力参究、锲而不舍的“呆劲”使然,同时也是在寻觅出山的有缘之地。

至于这首偈语,其实也是以幽默的形式借题发挥。它是另有深意的。它告诉我们,那些平时看起来牵肠挂肚、怎么也放不下的心事,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放也就放下了;那些看起来不得不操的许多心,也就白操了,“空费草鞋钱”了。
级别: 中学生
发帖
42
铜币
51
威望
2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3-10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个只是揣测,佛陀觉悟以后一直在游行。走的路那也是很多的。教化的人也是不计其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