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1782阅读
  • 16回复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17卷)蕅益沙門 智旭 彚釋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09-30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一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彚輯
 
[0432a13] 總辨羯磨法
 
[0432a14] 夫羯磨乃作法辦事之名。一切僧事。皆依羯磨得成。故曰。有秉羯磨。有如說行者。斯則名為正法住世。又曰。不誦白羯磨者。終身不得離依止。是知比丘要務。莫先於此。而流俗相傳。僅以對首說罪一事當之。訛謬甚矣。故特首明斯義。總示大綱。至於百一僧事。散在諸科。不煩重述也。
 
[0432a20] 第四分云。有三羯磨。攝一切羯磨。何等三。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是三攝一切羯磨。
 
[0432a22] 白羯磨。亦名單白。白二羯磨。僧祇名為白一羯磨。謂一白一羯磨也。白四羯磨。僧祇名為白三羯磨。謂一白三羯磨也。薩婆多摩得勒伽云。有百一羯磨。二十四白羯磨。四十七白二羯磨。三十白四羯磨。根本百一羯磨云。言百一者。蓋是舉其大數。於大律中。檢有多少不同。乃是以類相收。無違妨也。單白二十二。白二四十七。白四三十二。隨機羯磨則明一百三十四法。單白三十九。白二五十七。白四三十八。又對首三十三。心念十四。共有一百八十一法。雖詳盡作法科條。未免犯非制而制。所以懷素律師每多致議。不如但遵原律之善也。
 
[0432b09] 第三分云。有四種僧。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是中四人僧者。除自恣。受具。出罪。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五人僧者。在中國除受具。出罪。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十人僧者。除出罪。餘一切如法羯磨應作。二十人僧者。一切羯磨應作。況復過二十。
 
[0432b13] 不得以比丘尼等足數。不得以被舉被擯及所為作羯磨人足數。
 
[0432b15] 不應作非法非毗尼羯磨。非法別眾羯磨。非法和合羯磨。法別眾羯磨。法相似別眾羯磨。法相似和合羯磨。訶不止羯磨(得訶者訶而不止。便同別眾也)。云何非法非毗尼羯磨。應一白一羯磨。一白三羯磨者。或作白不作羯磨。或作羯磨不作白。或作多白。或作多羯磨(非法也)。不應與作舉者。亂與作舉(非毗尼也)。云何如法如毗尼羯磨。如白法作白。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法也)。如舉罪法舉罪(如毗尼也)。云何非法別眾羯磨。不來者不與欲。現前應訶者訶(別眾也)。彼作種種羯磨。白此事。乃為彼事作羯磨(非法也)。云何非法和合羯磨。不來者與欲。得訶者不訶(和合也)。作種種羯磨。白此事。乃為彼事作羯磨(非法也)。云何法別眾羯磨。不來者不與欲。得訶者訶(別眾也)。彼羯磨如法作(法也)。云何法相似別眾羯磨。不來者不與欲。訶者得訶(別眾也)。作種種羯磨。前作羯磨後作白(法相似也)。云何法相似和合羯磨。不來者與欲。得訶者不訶(和合也)。前作羯磨後作白(法相似也)。
 
[0432c06] 何等人訶。不成訶。為比丘作羯磨。比丘尼乃至若應滅擯。若在戒場上(結界之法。先結戒場。方結大界。結大界時。要除戒場內地。蓋以比丘法事。或有止須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作者。即於此戒場中作之。不必輒煩大眾也。今若身在戒場。即為出大界外。故不成訶)。若作別住(自有粗罪。行覆藏法。不應訶僧羯磨)。若以神足在空(離地四指便名離界)。若隱沒(即同人不現前)。若離見聞處(小界固須舒手相及。大界亦須眼見耳聞)。若所為作羯磨人(但除受具及受僧差)。如是人訶。不成訶。云何訶。成訶。若善比丘(不同比丘尼乃至應滅擯)。同在一界內住(不同在戒場及作別住)。不在空。不隱沒。不離見聞處。如是訶。成訶。
 
[0432c14] 根本目得迦云。有十二種人不應訶。言不採錄。一者愚。謂思其惡思。說其惡說。作其惡作。二者癡。謂不持蘇呾羅。不持毗柰耶。不持摩室里迦。三者不分明。謂不明三藏教文。四者不善巧。謂不善三藏教理。五者無慚。謂於四他勝中隨犯一戒。六者有瑕隙。謂新作鬬諍。或舊有怨嫌。七者界外住人。八者被捨棄人。九者言無次緒。謂作妄語離間粗獷雜亂語言。十者捨威儀。謂捨本座。十一者失本性。謂作不應作事。於諸學處不知修習。十二者授學人。有三種應訶。一者住本性。二言有次緒。三不捨威儀。若失本性人還住本性。亦得成訶。應須採錄。若大眾差遣十二種人。彼如是語。大德不應差我。此所出言。應須採錄。
 
[0433a02] 僧祇律云。應二十眾作羯磨。十眾作。不成就。應十眾作而五眾。應五眾作而四眾。應作白三羯磨而白一。應作白一羯磨而單白。皆不成就。應作白而作白一羯磨。應作白一羯磨而作白三羯磨。應作四眾羯磨而五眾作。應五眾而十眾。應十眾而二十眾。皆名成就。
 
[0433a08] 曇無德律羯磨云。凡諸羯磨作法。應先白未受具戒者出。不來比丘說欲及清淨。僧今和合。何所作為。一人隨事答云。某甲羯磨。除結界無受欲法。
 
[0433a10] 十誦律云。比丘不應與尼作羯磨。除受具。摩那埵。出罪。諸尼不應與比丘作羯磨。除不禮拜。不共語。不供養羯磨。
 
[0433a13] 結界法
 
[0433a14] 一切如法僧事。咸資界法而成。故先明之。問。今時律堂。或不結界。或但用大悲懺中結界法。未審一切僧事得成就不。答。若不結界。則贍部中但是如來聲聞弟子有一不到。便名別眾。種種作法。皆不成就。此是僧伽要務。豈容缺略。至於禮懺持呪結壇。自屬密宗法用。斷斷不可混借也。就結界法。略明五意。一結戒場。二結大界。三結不離衣界。四結淨厨界。五權結小界。
 
[0433a22] 一結戒場。
 
[0433a23] 第二分云。時諸比丘。有須四眾羯磨事起。五眾十眾二十眾羯磨事起。大眾會疲集極。佛言。聽結戒場。稱四方界相。若安杙。若石。若疆畔作齊限。白二羯磨(先須問僧集不。和合不。未受具戒者。出僧今和合。何所作為。一人答云。結界羯磨。方乃秉白)。
 
[0433b03]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稱四方小界相。若僧時到。僧忍聽。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作戒場。白如是。
 
[0433b04]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稱四方小界相。僧今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作戒場。誰諸長老。忍僧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作戒場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0433b07] 僧已忍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作戒場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433b09] 時諸比丘有欲廣作界者。有欲狹作界者。佛言。先解前界。然後欲廣狹作從意。當白二羯磨解。
 
[0433b11] △二結大界。按五分律云。先結戒場。更結僧坊界。結僧坊時。唱四方界相及除內地。律攝云。結時小界在前。解時小界在後。宣公亦用其說。懷素雖列大界在前。而玩彼註文。亦用此意。今准之。
 
[0433b15] 第二分云當敷座。打犍椎。盡集一處。不聽受欲。是中或舊住比丘。或識界相者。應唱大界四方相。若東方有山。稱山。有壍。稱壍。若村。若城。若疆畔。若園。若林。若池。若樹。若石。若垣牆。若神祀舍。如東方相。餘方亦爾。唱已。應令能羯磨者作如是白。
 
[0433b19]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於此四方相內。除戒場地。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白如是。
 
[0433b22] 大德僧聽。此住處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於此四方相內。除戒場地。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誰諸長老。忍僧於此四方相內除戒場地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0433c01] 僧已忍於此四方相內除戒場地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433c03] 不應二界相接。當作標識。不應二界相錯涉。應留中間。
 
[0433c04] 有二住處。別利養。別說戒。欲共一說戒。共一利養。聽解界已然後結欲同說戒別利養。亦如是。
 
[0433c06] 欲別說戒同利養。為守護住處故。亦如是。
 
[0433c07] 有二住處。同說戒。同利養。欲別說戒別利養。亦如是。
 
[0433c08] 不得相去遠處同一說戒同一利養。
 
[0433c09] 五分律云。不應共住共得施異布薩結界。犯者偷蘭遮(按四分律。為守護住處故聽。蓋本是別說戒別利養者。特以有無應互濟。則利養合別。為同。而往還或有難。則說戒自仍其舊。今云不應者。蓋指本是同住。而布薩獨分。有類破僧故也)律攝云。河澗有橋梁者。得通結界。橋梁壞者。若欲修治。得經七夜。至第八夜。界法便失。若本無心重修理者。隨壞即失。
 
[0433c14] 根本尼陀那云。大界者。齊兩踰膳那半。應可結之。若過非界(踰膳那。當三十里。兩踰膳那半。共七十五里也)。凡客苾芻至他住處。住經七八日已。無人來者。應共結界。
 
[0433c17] 十誦律云。若不捨先界。不得更結。
 
[0433c18] △三結不離衣界。
 
[0433c19] 第二分云。時有厭離比丘。見阿蘭若有一好窟。自念若得離衣宿者。可即於此窟住。佛言。當結不失衣界。白二羯磨。時諸比丘脫衣置白衣舍。著脫衣時形露。佛言。除村。村外界(謂僧伽蓋大界。既得至七十里。則其中必有俗人村舍。村舍不定。或先無後有。或今有後無。故但云除彼村舍。以村外為不離衣界也)。當如是白。
 
[0433c23] 大德僧聽。此住處。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除村。村外界。結不失衣界。白如是。
 
[0434a01] 大德僧聽。此住處。同一住處。同一說戒。除村。村外界結不失衣界。誰諸長老。忍僧於此住處。除村。村外界結不失衣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0434a04] 僧已忍於此住處除村。村外界結不失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434a05] 先解不失衣界。却解大界。不得隔駛流水外結不失衣界。除常有橋者。
 
[0434a07] 十誦律云。若捨大界。不離衣界亦捨。若捨不離衣界。大界不捨。
 
[0434a09] 四結淨廚界。亦名淨地。蓋比丘之法。不留宿食。若於僧坊界內與食共宿。便名為不淨食。今既結為淨地。則免共宿之過也。
 
[0434a12] 第三分云。聽在僧伽藍內結淨地。白二羯磨。應唱若房處。若溫室等。如是白。
 
[0434a13] 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某處結作淨地。白如是。
 
[0434a14] 大德僧聽。僧今某處結作淨地。誰諸長老。忍僧於某處結作淨地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0434a16] 僧已忍於某處結作淨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434a17] 有四種淨地。一者檀賊若經營人作僧坊時分處。如是言。某處為僧作淨地。二者若為僧作寺。未施僧。三者若半有籬障。若多無籬障。若都無籬障。若垣牆。若壍。亦爾。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結。
 
[0434a21] 比丘房乃至鬼神廟屋。皆得結作淨地。不應結上好房作淨處。應結下者。
 
[0434a23] △五權結小界。
 
[0434a24] 第二分云。若布薩日。於曠野中行。僧應和合集一處說戒。若不得和合。隨同二師善友知識。當下道集一處結小界說戒。白二羯磨。
 
[0434b02] 大德僧聽。今有爾許比丘集。若僧時到。僧忍聽。結小界。白如是。
 
[0434b03] 大德僧聽。今有爾許比丘集。結小界。誰諸長老。忍僧結小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0434b05] 僧已忍齊爾許比丘集處結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爾許須出其數。一切須在舒手相及處立)說戒竟。應解而去。自恣亦爾。
 
[0434b07] 若有欲受戒人。不同意者未出界。應至界外。疾集一處。結小界與授戒。授已。應解(解法與結並同。但改結字為解字耳)。
 
[0434b10] ○授戒法
 
[0434b11] 夫比丘戒者。乃是出世宏規。僧寶由斯建立。貴在受後修學行持。非可僅以登壇塞責而已。是故誘誨獎勸。宜在事先。研究討明。功須五夏。壇中要務。惟秉羯磨。餘所未知。二師是問。而後代師匠。多事美觀。遂以平時開導之法。混入登壇秉授之次。依文宣讀。則解義為難。時久遲延。則厭倦必起。且因科節繁勞。致使眾多同受。文繁則違佛本規。眾受則並不得戒。又受時雖似殷重。受後便謂畢功。顛倒差訛。莫此為甚。故今詳勘藏文。恪依四分。既崇佛制。復便遵行。和尚必須預求。戒師但與秉白。隨時皆可入道。何須臘八及四月八。難緣方許三人。豈容多眾至百千眾。非曰生今反古。實不敢背法耳。略明四意。初明出家受十戒法。二明請和尚及問重難法。三明登壇受具法。四明受具得不得法。
 
[0434c01] △初明出家受十戒法。依受戒犍度等酌錄。
 
[0434c02] 不得度壞法外道。根本百一羯磨云。外道求出家者。授與三歸及五學處。僧中三乞。大德僧聽。我某甲外道。從僧乞四月共住。願僧慈愍故。與我四月共住。僧應安彼著眼見耳不聞處。為作白四羯磨。於四月內。著鄔波馱耶衣。食僧常食。准求寂例而作驅使。善見律云。此外道修得四禪。乃至能飛騰虗空。亦不得與具戒。要滿四月。若佛法中修得須陀洹道。即日為受具。不須四月。若在外道。或聞說法。得須陀洹。來求出家。即與受具。若彼垂滿四月。聞毀佛法。生歡喜心。聞毀外道。瞋恚。好往五不應行處。處更與四月。若結髮外道。事火外道。不須四月共住。何以故。此二外道。有業。信因果。過去諸佛為菩薩時。出家波羅密。皆於此道學。若比丘。欲往外道處。步步突吉羅。中路悔還。懺悔突吉羅罪。得住。若往外道處。聞外道說法。不入其意。悔還。懺悔突吉羅罪。得住。若聞外道說法。心便好樂。受外道法。下至拔一髮患痛。悔還。應滅擯。不得更出家。
 
[0434c18] 不得度奴。
 
[0434c18] 不得度賊。五分律云。有賊厭作惡業。求出家。聽將至不識處。與出家受具。又云。授戒不相識者。應七日試看。
 
[0434c20] 不得度負債人。善見律云。有人為償債。得出家。
 
[0434c21] 不得度五種病人。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
 
[0434c22] 父母不聽。不得度令出家。善見律云。若有餘方餘國度出家。不須問父母。
 
[0434c23] 不得度官人。善見律云。貪祿盡。得出家。若白王。王聽。亦得出家犯比丘尼。賊心入道。黃門。畜生。五逆罪人等。未出家者不應度。已出家者應滅擯。
 
[0435a02] 犯比丘尼者。善見律云。初壞者不得出家。第二壞者不障(謂犯清淨持戒尼。則成重難。若尼先已破者。後乃相通。不名重難也)。
 
[0435a04] 賊心入道者。僧祇律云。若自出家人。未曾入布薩自恣中。後有好心。得與出家受具。若曾入布薩自恣中。是名盜住。不聽出家。若王子。大臣子。避難自著袈裟者亦爾。
 
[0435a07] 若欲僧伽藍中剃髮。當白一切僧。若不得和合。房房語令知已與剃髮。若和合。當作白然後剃髮。作如是白。
 
[0435a10] 大德僧聽。此某甲。欲求某甲剃髮。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剃髮。白如是。
 
[0435a12] 先某甲。說沙彌名字。次某甲。說和尚名字。後某甲。亦沙彌名字。既剃髮已。名為形同沙彌也。
 
[0435a14] 若欲寺中度令出家。當白一切僧。僧祇律云。不聽不白僧度人出家。下至白上座八人。白剃髮不白出家。越毗尼罪。二俱不白。二越毗尼罪。若出界度者。無罪(到戒場上亦名出界)。阿闍梨作如是白。
 
[0435a18] 大德僧聽。此某甲。求某甲出家。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出家。白如是(若在戒場上。有四比丘。或過四人。應作白。若唯三人二人。不須作白)。
 
[0435a20] 三某甲如前釋。出家者。正指受十戒法。若不受戒。雖復剃髮。不名出家。受十戒已。乃名法同沙彌也。
 
[0435a22] 白已。教使著縵條壞色衣。偏袒胡跪。合掌作是語。
 
[0435a23]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隨如來出家。某甲為和尚。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0435b01] 我某甲。歸依佛法僧。隨如來出家竟。某甲為和尚。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0435b03]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亦盡壽不殺生。
 
[0435b03]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亦盡壽不偷盜。
 
[0435b04] 如諸佛盡壽不婬欲。我某甲亦盡壽不婬欲。
 
[0435b05]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亦盡壽不妄語。
 
[0435b06]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亦盡壽不飲酒。
 
[0435b07]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我某甲亦盡壽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亦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0435b10]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牀。我某甲亦盡壽不坐高廣大牀。
 
[0435b11]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亦盡壽不非時食。
 
[0435b12] 如諸佛盡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我某甲亦盡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已上三歸十戒。並是授戒阿闍梨教令說。次應語言)。
 
[0435b15] 汝今已受沙彌十戒竟。當盡形壽頂戴奉持。終身不得犯。應供養三寶。和尚阿闍梨一切如法教。不得違逆。上中下座。心常恭敬。勤求方便。坐禪。誦經。學問。勸助作福。開三惡道開涅槃門。於比丘法中。增長正業。得四道果(凡受沙彌戒。必須二師。如羅睺羅。尚以舍利弗為和尚。目連為授戒闍梨。餘可知也)。
 
[0435b20] 問。按沙彌十戒法中。先受三歸五戒。次說出家十戒。是佛正規。設有白衣欲求出家。不受五戒。徑受十戒。可如法否。答。若已受五戒者。即應剃髮受十戒。若未受五戒者。必先授五戒已。乃剃髮說十戒。倘不受五戒。徑說十戒。例同不受十戒而受具戒。此人雖得戒。二師則有過矣。
 
[0435c02] 第二分云。房舍臥具。從大比丘下次第與。不得令沙彌坐臥織繩牀上。若能愛護不汙。聽坐臥。
 
[0435c03] 第四分云。沙彌應以生年為次第。若生年等者。應以出家年為次第。
 
[0435c05] 僧祇律云。太小者。若減七歲。若滿七歲不知好惡。皆不應與出家。太老者。若過七十能有所作。若減七十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若年滿七十。康健。能修習諸業。聽與出家。應先剃鬚。後剃髮。若欲新出家者。不得便說出家樂。應說出家苦。一食。一眠。少食。少飲。多覺。少眠。長壽能不。若言能。應與剃。從七歲至十三。名驅烏沙彌。從十四至十九。名應法沙彌。從二十至七十。名名字沙彌。食及非時衣。等與。安居衣與半。若三分之一。
 
[0435c13] 根本尼陀那云。年始六歲。雖能驅烏。不與出家。年滿七歲。不能驅烏。亦不與出家。
 
[0435c16] 問。出家功德經云。若復有人。於閻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乃至須臾清淨出家。利益無量。若復有人。破他出家。為作留難。即為劫奪無量善財。當受惡果。今僧祇云。若欲新出家者。不得便為說出家樂。應說出家苦等。豈非為作留難耶。答。信心出家。不應阻難。邪因入道。必須料揀。若阻難。則退人善根。不料揀。則敗壞佛法。又經中誡親友眷屬。令其不作障緣。律中誡和尚闍梨。令其不濫攝受也。
 
[0435c24] 善見律云。沙彌有十惡。應滅擯。殺。盜。婬。欺。飲酒。毀佛。毀法。毀僧。邪見。汙尼。前九改過不更作。猶可受具。後一決不可。
 
[0436a03] 按薩婆多論。若破五戒八戒中重戒者。更無勝進。何況沙彌。此云爾者。重在悔過不更作。亦猶比丘絕不覆藏。得與學戒之意。為和尚者。特宜秘此。勿令沙彌竊知也。
 
[0436a06] 問。正受戒時。何故和尚反不說戒。又後文云。和尚不現前。亦名得戒。設阿闍梨不現前。和尚可代授否。答。受戒雖依和尚。秉白必賴闍梨者。正以出家戒法。關係僧輪。不容私相授受故也。若許和尚自說。則羯磨者無權。必有泛濫度人之失。故斷不可。
 
[0436a12] △二明請和尚及問重難法。
 
[0436a13] 受戒犍度云。時諸出家學道。未被教誡者。不案威儀。著衣不齊整。乞食不如法。處處受不淨食。或受不淨鉢食。在小食大食上。高聲大喚。如婆羅門聚會法。有一病比丘。無瞻視者。命終。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聽有和尚。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意。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意。展轉相敬重。相瞻視。如是正法便得久住。增益廣大。當如是請和尚。偏袒右肩。胡跪合掌。作如是語。
 
[0436a20] 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如是三說。和尚當報言可爾。或言如是。或言當教授汝。或言清淨莫放逸。
 
[0436a23] 議曰。初剃髮出家時。即應如是請師。但改云我依大德故得出家受戒耳。若十戒和尚仍在。不須更請。若受具時。十戒和尚或遠行。或命終。或捨戒。或滅擯。不復可依。則須更擇大比丘而請之也。
 
[0436b03] 聽先問十三難事。然後為彼授具。白四羯磨。
 
[0436b04] 謂沙彌既新請和尚。則和尚未必曾與久住。故須細問。非謂平日久相諳者。亦須問也。凡問難事。須令彼解。若不解者。為之剖釋。不得依文宣讀而已。
 
[0436b07] 汝不犯邊罪不(若破十戒八戒五戒中重戒者。誠心悔過。猶行進具。若破具戒。永不許受)。
 
[0436b08] 謂曾受佛戒。犯四重禁。即是佛法海外人也。
 
[0436b09] 汝不壞他梵行不(若壞比丘比丘尼梵行。不可懺悔若壞餘五眾梵行。亦許至誠懺悔)。
 
[0436b10] 謂自身雖未受戒。若犯佛弟子淨戒人。名破梵行。
 
[0436b11] 汝非賊心入道不。
 
[0436b12] 謂白衣或沙彌時。盜聽說戒羯磨。同僧法事。僧祇律云。若沙彌作是念。說戒時論說何等。即先入上座牀下盜聽。若聰明。覺知初中後語者。後不得受具。若暗鈍。若眠。若意緣餘念。不記知者。後得受具。
 
[0436b16] 汝非破內外道不。
 
[0436b17] 謂曾作外道。來受具戒。復入外道。今又來求受。
 
[0436b18] 汝非黃門不。
 
[0436b19] 謂生不男。犍不男。妬不男。變不男。半月不男。
 
[0436b20] 汝非殺父不(若弑義父繼父等。仍可懺悔受具。若弑生身之父。不可受具)。
 
[0436b21] 汝非殺母不(若弑義母嫡母繼母庶母等。仍可懺悔受具。若弑生身之母。不可受具)。
 
[0436b22] 汝非殺阿羅漢不(若弑三果以下。猶可懺悔受具。若弑無學。死不變容者。不可受具)。
 
[0436b23] 汝非破僧不(若破法輪若主若伴。及破羯磨主。還俗復來。不可受具。若破羯磨伴還來。得受)。
 
[0436b24] 汝非惡心出佛身不(此難佛滅後無。依舊文問。或云惡心毀佛形像。亦成重難。酌之)。
 
[0436c01] 汝非是非人不。
 
[0436c02] 謂諸天修羅鬼神。變為人形求受具戒。不得戒也。
 
[0436c03] 汝非畜生不。
 
[0436c04] 謂龍等變為人形。求受具戒。亦必不得戒也。
 
[0436c05] 汝非有二形不。
 
[0436c06] 謂一身具有男女二根。已上正乖道器。故須先問。
 
[0436c07] △三明登壇受具法。第二分云。不自稱字。不肯稱和尚名。教乞戒而不乞。是三種人不得受具。不得著白衣衣外道衣莊嚴具受具。不得與眠醉狂裸形瞋恚人受具。不得強授人具足戒。一切四體六根不具。形相醜惡。多病。多過。汙辱眾僧者。皆不得受具。師及弟子并足數人若在空中。若隱不現。若離見聞處。若在界外。皆不名受具足。不先受沙彌戒。此人得戒。眾僧有犯。
 
[0436c15] 和尚審知沙彌無十三難事已。為料理衣鉢。選請羯磨教授二師及尊證等。然後登壇。令欲受戒者。立眼見耳不聞處。羯磨師當作白差教授師。
 
[0436c18] 大德僧聽。彼某甲。從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為教授師。白如是。
 
[0436c20] 教授師當往至欲受戒人所。語言。
 
[0436c21] 此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梨。鉢多羅。是汝有不。
 
[0436c22] 彼答言是。教授師復應語言。
 
[0436c23] 善男子諦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我今當問汝。汝隨我問應答。若不實者。當言不實。若實。當言實。汝字何等(答言字某甲)。和尚字誰(答言字某甲)。年滿二十不(滿者答言滿)。衣鉢具足不(答言具足)。父母聽汝不(答言聽。若父母已亡者。應答言父母已亡)。汝非負債人不(答言非)。汝非奴不(答言非。若言是者應問主人聽不。答言聽)。汝非官人不(答言非。若言是者。應問猶食祿不。答言不食祿。若言猶食祿者。應問國王聽汝不。答言聽)。汝是丈夫不(答言是)。丈夫有如是病。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汝今有此諸病不(答言無)。如我今問汝。僧中亦當如是問。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當如是答。
 
[0437a08] 教授師如是問已。還來僧中。如常威儀。舒手相及處立。作如是白。
 
[0437a10] 大德僧聽。彼某甲。從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已問竟聽將來。白如是。
 
[0437a12] 白已。迴身將彼欲受戒人來至僧中。為捉衣鉢。教禮僧足已。教在羯磨師前胡跪合掌。教作如是語。
 
[0437a14] 大德僧聽。我某甲。從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願僧慈愍拔濟我。
 
[0437a16] 如是三乞戒已。羯磨師當作白。
 
[0437a17]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
 
[0437a19] 善男子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我今當問汝。汝隨我問應答。若不實者。當言不實。若實。當言實。汝字何等。和尚字誰。年滿二十不。衣鉢具足不。父母聽汝不。汝非負債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失不。丈夫有如是病。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汝今有此諸病不(應一一問答如前竟。然後為作白四羯磨)。
 
[0437b01]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尚。白如是。
 
[0437b04]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忍與某甲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437b11] 五分律云。受戒已。應語言。汝今受戒。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汝應盡壽憶是事。
 
[0437b12] 第二分云。時有比丘受戒已。眾盡捨去。即共本二行不淨。還詣眾中。眾問。汝何故在後。彼說此事。眾語言。汝速滅去。其人言。何不先語我。我當避之不作。比丘白佛。佛言。自今作羯磨已。當先說四棄法。
 
[0437b16] 薩婆多論云。四羯磨竟。已得具戒。所以說四依等者。但為知故說也。
 
[0437b18] 善男子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門。非釋種子。
 
[0437b19] 汝一切不得犯婬作不淨行。若比丘。犯不淨行。受婬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門。非釋子。爾時世尊與說譬喻。猶如有人截其頭。終不能還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已。不能還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0437b23] 一切不得盜。下至草葉。若比丘。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燒。若埋。若壞色者。彼非沙門。非釋子。譬如斷多羅樹心。終不復更生長。比丘犯波羅夷亦如是。終不還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0437c04] 一切不得故斷眾生命。下至蟻子。若比丘。故自手斷人命。求刀授若人教死。歎死。勸死。與人非藥。若墮胎。若厭穢殺。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門。非釋子。譬喻者說言。猶如針鼻缺。不堪復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不復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0437c09] 一切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比丘。非真實。非己有。自說言。我得上人法。得禪。得解脫。得定。得四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天來。龍來。鬼神來。彼非沙門。非釋子。譬喻者說。譬如大石破為二分。終不可還合。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不可還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0437c15] 善男子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四依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0437c17] 比丘依糞掃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檀越施衣。割壞衣。得受。
 
[0437c19]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請食。得受。
 
[0437c22] 依樹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若別房。尖頭屋。小房。石室。兩房一戶。得受。
 
[0438a01] 依腐爛藥。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
 
[0438a03] 汝受戒已。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和尚如法。阿闍梨如法。眾僧具足滿。汝當善受教法。應當勸化作福治塔。供養佛法眾僧。和尚阿闍梨若一切如法教。不得違逆。應學問誦經。勤求方便。於佛法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捐。果報不絕。餘所未知。當問和尚阿闍梨(爾時應結撮迴向已。令受戒者在前而去)。
 
[0438a10] △四明受具得不得法。
 
[0438a11] 第二分云。有八難事起及餘因緣。二人三人聽一時作羯磨。不得過(八難者。王。賊。水。火。病。人。非人。惡蟲。餘因緣者。有大眾集。或坐具少。或房舍少。天雨漏)。
 
[0438a13] 十誦律云。不得一時唱說。令四人得受大戒根本雜事云。不得四人同受近圓。何以故。以眾為眾而作羯磨。理相違故。
 
[0438a15] 五分律云。聽於布薩時。自恣時。僧自集時。受具足戒。不應以小似片事。與受戒人作難。先到受戒處者。應先與受戒。若二人俱到。年大者先受。若同年。和尚大者先受(壇中秉羯磨師。正中而坐。止惟一人。或有二比丘。各將一沙彌來求戒。則約和尚戒臘大者先受也。當知為此沙彌受具。則彼和尚便為尊證。為彼沙彌受具。則此和尚亦便為彼尊證)。若和尚復同(此有二意。一者二位和尚戒臘相同。二者或有大德多知。猶如優波離舍利弗等。許一年中受二三弟子)。應一時羯磨。先稱名者先受(例如雙生子。先出胎者為兄也)。三人亦如是。餘事亦得羯磨三人。一切不得羯磨四人。
 
[0438a24] 第二分云。無和尚不得受戒。
 
[0438a24] 善見律云。若與受戒。得突吉羅罪。是人得戒。
 
[0438b01] 薩婆多論云。若先請和尚受十戒法。和尚不現前。亦得十戒。和尚若死。聞不得戒。不聞得戒。若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和尚不現前。不得受戒。以僧數不滿故。若僧數滿。設無和尚。亦得受戒。
 
[0438b05] 第二分云。二和尚乃至多和尚。亦不得受戒(一人止有一親教師。譬如生身之父。不可多故。若於彼為和尚。於此為尊證者。俱所不論)。和尚九歲得名受戒。而眾僧有罪。
 
[0438b07] 南海寄歸云。凡為親教師者。要須住位。滿足十夏秉羯磨師。屏教師。屏餘證人。並無定耳。
 
[0438b10] 律攝云。邊地若有十人可得。取五人者。名善近圓。眾得越法罪。若但有五人。斯名善受。若眾數不滿。不得以佛作數。佛陀僧伽。寶體別故。若狂聾人。及天授部等。將足眾數。不成近圓(天授部。謂調達破僧伴也)。
 
[0438b13] 薩婆多論云。佛不與人作和尚阿耆利。大愛道八法受戒。亦得稱阿難作阿耆利(即阿闍梨)。
 
[0438b15] 根本尼陀那云。若人身無難事。自言我有。是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若人實有難事。自言我無。不名受近圓。諸苾芻無犯。若作如是語。莫授我近圓。而為受者。非受近圓。諸苾芻得越法罪。未受十戒而受近圓。此人得戒。諸苾芻得越法罪(與四分同)。
 
[0438b20] 第二分云。從不持戒和尚受具。不知者得戒。知者不得。
 
[0438b21] 五分律云。有和尚阿闍梨罷道。後來就弟子求出家受具。先弟子應與衣鉢。助使得成。亦聽即與作師。彼更受戒者。應如法敬師。
 
[0438b24] 第二分云。若於眾中被舉而休道者。欲還出家。若自見罪。應與出家。自見罪。應與受具。能懺悔。應與解羯磨。
 
[0438c02] 薩婆多論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惟聽為沙彌凡七種受戒。一見諦受戒(如憍陳那初解聖諦。即名得戒)。二善來得戒(如前釋)。三三語得戒(佛成道未久。有人遇佛。自唱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即名得戒)。四三歸受戒(佛初勅千二百五十人。各各別行化度諸方。若有發心出家者。三說三歸。即名得戒)。五自誓受戒(如摩訶迦葉初出家時。未曾遇佛。但自誓云。誰有世間最正覺者。是我之師。我是弟子。即名得戒。得戒已後。方值世尊)。六八法受戒(大愛道等五百女人。受八不可過法。即名得戒)。七白四羯磨得戒(或更開尼為白八羯磨受戒。法與比丘尼為遣信受戒。邊方為五人中受戒。即共有十種得戒不同)。佛法始終以白四羯磨戒為宗本。能繼續三寶。作無邊利益。是故於七種戒中。最勝最妙。最為尊重(善來。惟局金口。三語三歸。惟局未制四羯磨前。八法。惟局五百比丘尼。自誓。惟大迦葉一人。見諦。惟五比丘。獨此白四羯磨得戒。綱維佛化。使正法久住。三乘道果不絕也)。十誦律云。先受大戒乃至大須臾時。是人應先坐。先受水。先受飲食。
 
[0438c14] 善見律云。若比丘。實一臘。妄言二臘。依二臘次受利養。計錢犯重。
 
[0438c15] 南海寄歸云。從九月十六。至正月十五。為冬時(舊云。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從正月十六。至五月十五。為春時(舊云。十二月十六。至四月十五)。從五月十六。至六月十五。為雨時(舊云。四月十六。至五月十五)。六月十六一日一夜。為終時(舊云。五月十六。此一日一夜中受具。猶得受後安居。到三月滿便算一夏。譬如世人。臘月三十所生。亦算一歲。故以此為終時也。若五月十七受戒。則不得受後安居。但名無夏比丘。直待明年。方受或前安居或後安居。至三月滿。方名一夏比丘。譬如世人。歲朝所生。直至年終。止名一歲也)。從六月十七。至九月十五。為長時(舊云。五月十七。至八月十五)。此謂佛家密教。與俗有殊。凡西方南海出家之人創相見者。問云。大德幾夏。答云。爾許。若同夏者。問在何時。若時同者。問得幾日。若日同者。問食前後。同在食前。方問其影。影若有殊。大小成異。影若同者。便無大小。坐次則據其先至。知事乃任彼前差。若六月。十七明相纔出受其近圓。同夏之中則為最大。由不得後夏故(舊云五月十七)。若六月十六夜將盡而得受戒。則同夏之中為最小。由其得後夏故(舊云五月十六)。
 
[0439a07] 問。十誦云。先受大戒乃至須臾時。應先坐等。梵網經亦有如法坐戒。今比丘與菩薩戒。或復受有先後。當依何戒次耶。答。釋籤云。大小兩乘。通用律儀攝其分位。各依律儀以定位次。是故菩薩在大則大。在小則小。故知在小乘眾。還依小乘位次而坐。在大乘眾。則依大乘位次而坐。又輔行云。若先小後大。一切轉為無盡戒體。若先受大。後方出家。欲在大比丘數。而不失菩薩法者。則更受律儀。但於一切發得身口清淨防非律儀。無作戒體不復發也。故涅槃中五篇七聚。並是出家菩薩律儀。又若先小後大。則開小夏以成大夏。若先受大。後受律儀。在小則依小。在大則依大。(文)此不易之論也。
 
[0439a19] 第二分云。比丘變女形。即以先受戒年歲。令入尼眾。尼變男形。令入比丘眾。變二根者滅擯。
 
[0439a20] 五分律云。比丘變女形。若先犯共比丘尼戒者。應於尼眾中悔。先犯不共戒。不須復悔。比丘尼根變亦如是。若式叉摩那根變。年滿二十。應與受比丘戒。未滿二十。即是沙彌。沙彌尼根變亦如是。若沙彌根變。或應與二歲學戒。即於尼眾受二歲戒。或年未應與二歲戒。即是沙彌尼。
 
[0439b02] 根本雜事云。若至三轉。即非僧尼。當須滅擯。
 
[0439b03] 第二分云。被賊等截男根及自落者。不應滅擯。自截。應滅擯。
 
[0439b04] 五分律云。截陰及半。突吉羅。都截。偷蘭遮。去一卵。偷蘭遮。去兩卵。應滅擯。
 
[0439b06] 律攝云。苾芻修行之時。有二種煩惱或容生起。由忘正念。便憶曾經遠境。起染愛心。造眾過失。復由現前近境。起染愛心而犯眾罪。了知起犯緣已。即於此事生對治心。令其除滅。若染緣強盛。不能除遣。應就尊宿及閑三藏有德行者。請受教誡。作意蠲除。若仍不息。當勤晝夜讀誦聞思。簡擇深義。於三寶所。至誠供養。即長等處忘自劬勞。盡心供給。或遊他方。或復減食。或往屍林。獨居阿蘭若。修不淨觀等。或為四念住。或作無常。死想。冀令煩惱除滅。若仍不除。應生慚愧作如是念。我所為非。戒不清淨。而復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養。又復諸佛。及有天眼同梵行者。并諸天神悉觀見我。為此不應造眾罪業。當自尅責。如救頭然。於清淨境。說除其罪。勿致後悔。若作如前對治行時。性多煩惱。未能殄息。應審自觀察。或應捨戒而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由受用時。更造眾多罪惡之業。定感當來苦異熟果。如經廣說。應善修持。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一
 
音義
 
閑三藏
 
[0439c02] 閑。習熟也。
 

 
[0439c03] 音涓。亦除也。又洗也。
 
異熟果
 
[0439c04] 三界果報。並名異熟。共三義。一異時而熟。此生造業。後生受果。二異性而熟。因通善惡。果惟無記。三異處而熟。人中造因。六趣受果。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9-09-30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二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彚輯
 
[0439c12] ○依止法
 
[0439c13] 第二分云。時諸新受戒比丘。和尚命終。無人教授故。不案威儀。乃至如婆羅門聚會法。比丘白佛。佛言。聽有阿闍棃。猶如和尚中說。應作是請。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求大德為依止。願大德與我依止。我依止大德住。如是三說。彼當言。可爾。與汝依止。汝莫放逸。
 
[0439c18] 新受戒比丘。樂閑靜者。聽餘處依止。即日得往還不應遣使受依止。與依止。
 
[0439c19] 不得不選擇受依止。與依止。
 
[0439c20] 病及瞻病者。無依止得住。
 
[0439c20] 僧祇律云。請依止有五法。一愛念。二恭敬。三慚。四愧。五樂住。復次有四種阿闍棃。一者無食無法。應不問而去。二者有食無法。應問而去。三者無食有法。雖苦。盡壽不應去。四者有食有法。雖驅遣盡壽不應去。若弟子不受教。應語知牀褥人奪牀褥。知食人斷食。若彼兇惡有勢力能作不饒益者。和尚應避去。依止師應擔衣鉢出界外一宿還。即離依止。若和尚阿闍棃有過。弟子應諫。不得麤語如教誡法。應輭語言。師不應作是事。若從者善。若反加訶斥者。彼是和尚。應捨遠去。是阿闍棃。應持衣鉢出界一宿。還依止餘人。若彼有勢力。應遠去。或依止有德重人。若和尚命終。罷道。被舉。出界宿。或弟子自出界宿。是名離依止。若阿闍棃命終。罷道被舉。出界宿。或弟子自出界宿。若滿五歲。善知法。善知毗尼。得離依止。是名捨依止。若比丘。不善知法。不善知毗尼。不能自立。不能立他。盡壽應依止住。若滿十歲。善知法。善知毗尼。能自立。復能立他。如是比丘。得受人依止。
 
[0440a13] 五分律云。聽不受依止。乃至六宿。弟子欲移餘處。要先二三日白師。師應籌量所往處。有可依止人。乃聽去。到彼處。應先禮塔。次禮上座。索房。然後求依止。彼應問。汝二師是誰。先住何處。誦何經。答若如法。應與依止。若不如法。應語言。汝不識我。我不識汝。汝可往識汝處求依止。若疑。應語小住。是人應小住。乃至六宿觀之。合意者應與依止。若不合意。應語如上。
 
[0440a20] 不應依止僧及塔住。應依止上座如法比丘。能教誡者。
 
[0440a21] 十誦律云。五法成就。滿五歲。不受依止。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輕。四知重。五誦波羅提木叉學利廣說。雖復受戒多歲。不知五法。應盡壽依止他住。大比丘亦應從小比丘受依止。亦應承事供養小比丘。但除禮足。
 
[0440b01] 聽五六夜無依止不犯。若有好依止師者。乃至一夜不依止。突吉羅。乃至不得取僧洗脚水用。若饑餓時。可得日日見和尚處聽住。應日日來。若不能者。可至五日。若五日不得來。布薩時應來。若布薩不得來。乃至二由旬半。至自恣日。應來見和尚。
 
[0440b06] 根本尼陀那云。未滿五歲。雖五法成就。乃至善通三藏。具證三明。除盡三垢。亦須依止。若滿五夏。許離依止遊行。然所到處。仍須依止。若有心求依止師。得至五夜。若無心求。一夜不得。於僧受用飲食之類。皆不合受。乃至十夏之內皆爾。
 
[0440b10] 百一羯磨云。若受近圓。滿六十夏。生年八十。於別解脫經。未曾讀誦。不了其義。亦須依止老者。如無老者。小者亦得。惟除禮拜。餘悉應作。此人名為老小苾芻。
 
[0440b13] 雜事云。有緣暫去。即擬還來。宜依舊師。無勞更受。依止教讀。俱應供侍。設二俱染患。有能則並看二人。無力則但供依止。若無教讀。隨處得住。若無依止。不合停居。
 
[0440b16] 有一住處苾芻。多有門人依止。此師命過。無依止人。佛令更覓有德之人。供給好房。放免知事。侍人臥具。咸令無缺。若無其人。不應於此經第二褒灑陀。復有作前安居。依止師死。佛令同前更求依止。若其無者。餘處求依止師而為後夏。復有作後安居。師遂身亡。佛令於兩月間。共相檢察。謹慎而住。過兩月已。有依止人。同前供給。若其無者。不得更過第二長淨。可向餘處求依止師。若本師身死。皆悉同前。
 
[0440b24] 毗尼母經云。受依止竟。乞七日法出界外。七日滿。還來到寺。不失依止。
 
[0440c03] ○師法
 
[0440c04] 第二分云。尊者和先始二歲。將一歲弟子往世尊所。世尊知而故問。此是何等比丘。報言。是我弟子。問言汝今幾歲。報言。二歲。復問。弟子幾歲。報言。一歲。爾時世尊種種訶責。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和先。汝自未斷乳。應受人教授。云何教授人。從今聽十歲智慧比丘。授人具足戒。與人依止。當行和尚阿闍棃法。若眾僧欲為弟子作羯磨。作訶責。作擯。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作不見罪舉。不懺悔舉。不捨惡見舉。和尚當於中如法料理。令僧不與弟子作羯磨。若作。令如法。復次若僧與弟子作羯磨等。和尚於中如法料理。令弟子順從於僧。不違逆求除罪。令僧疾與解羯磨。復次若弟子犯僧殘。和尚當如法料理。若應與波利婆沙。應與本日治。應與摩那埵。應與出罪。皆隨應與之。復次弟子得病。和尚當瞻視。或令餘人看。乃至差。若命終。弟子若不樂住處。當自移。或教人移。弟子若有疑事。當以法。以律。如佛所教。如法除之(曇諦所集羯磨云。法者。謂五種遠離行。一出離。非世法。二越度。非受法。三無欲。非有欲。四無結。非有結。五不親近生死。非親近。律者。謂五種出要行。一少欲。非多欲。二知足。非無厭。三易護。非難護。四易養。非難養。五智慧。非愚癡。佛所教者。謂五種教誡行。一有罪者制。二無罪者聽。三若制若聽法有減缺者。如法舉之。四數數違犯。折伏與念。五真實功德。愛念稱歎)若惡見生。當教令捨惡見。住善見。當以二事將護。以法。以衣食。應教增戒。增心。增慧。教學問誦經。當與衣食臥具醫藥。隨力所堪為辦。
 
[0441a02] 以五事訶責弟子。汝去。莫入我房。莫為我作使。莫至我所(阿闍棃則云莫依止我住)。不與汝語。有五事應訶責。無慚。無愧。不受教。作非威儀。不恭敬。復有五事。無慚。無愧。難與語。與不好人為友。好往婬女家。又好往婦女家。大童女家。黃門家。比丘尼精舍。式叉摩那沙彌尼精舍。好往看捕龜鼈。如是等應訶責。
 
[0441a08] 不應盡形訶責。
 
[0441a08] 不應竟安居訶責。
 
[0441a08] 不得訶責病者。
 
[0441a09] 不應不現前訶責。
 
[0441a09] 不應不出其過而訶責。
 
[0441a10] 訶責已。不應便受供給作使。不應與依止。聽餘人作如是意受。為其二師。欲令如法懺悔和合故。不應引誘將他弟子。若彼二師破戒等。應作如是意。所以誘進將去。欲令其長益沙門法故。
 
[0441a13] 弟子如法懺悔。師當受。
 
[0441a14] 弟子辭二師遠行。應問為何事。伴是誰。詣何處。有一不好者。遮令莫去。
 
[0441a15] 第四分云。不得畜二沙彌。若能教持戒。增心。增慧。學問。諷誦。聽畜僧祇律云。不得立心為供給自己故。度人出家。應作是念。當使彼人因我度故。修諸善法。得成道果。
 
[0441a19] 不能自降。欲降伏他。無有是處。不能自調。而欲調御他人。不能自度。而欲度人。自未解脫。欲解脫餘人。俱無有是處。十法成就。聽度人出家受具。一持戒。二多聞阿毗曇。三多聞毗尼。四學戒。五學定。六學慧。七能出罪。能使人出罪。八能看病。能使人看病。九弟子有難。能送脫難。能使人送脫。十滿十歲。下至滿十歲。知二部律。亦得度人。受依止者亦爾。
 
[0441b01] 不聽畜眾沙彌。若畜一。極至三。若大德比丘。多人宗重。應語與餘人。復白言。我知有餘人。但欲在阿闍棃下受誦經法。增長修學故。如是應語與餘人。得自教授。
 
[0441b04] 律攝云。滿足十夏。方住師位。復須成就五法。一知有犯。二知無犯。三知輕。四知重。五於別解脫經廣能開解。於諸學處創結隨開。若遇難緣。善知通塞。常誦戒本。能決他疑。戒見多聞。自他俱利。威儀行法。無有虧犯。具如是德。名親教師。由親能教出離法故。若雖近圓。於諸學處不識重輕。設六十夏。仍須依止明德而住。若師小者。唯除禮足。自餘咸作。此即名為老小苾芻。不得與他出家及受近圓也。
 
[0441b12] 寧作屠兒。為殺害業。不與出家受近圓已。捨而不問。令我正法速時滅壞。
 
[0441b13] 應訶不訶。不應訶而訶。應恕不恕。不應恕而恕。皆得惡作罪。若已近圓人。不行恭敬。不堪教誨者。應與六物。驅令出去。若是求寂。與上下二衣。亦驅令去。
 
[0441b16] 若父母信心。持小童子施苾芻者。應受。若索。應還。若酬價者。任彼多少。取亦無犯。此小童子在苾芻邊。以袈裟片而繫於頸。隨時濟養。後時長大。念報恩者。持物來施。隨意應受。
 
[0441b20] 五分律云。若度人時。應先問。汝為何等出家。若言為飲食故。不應度。若言為求善法。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應度。
 
[0441b22] 根本雜事云。凡欲與他出家。先當為辦所須六物。三衣。敷具。鉢。及水羅。
 
[0441b23] 尼陀那云。欲度求寂。應與鉢及小鉢銅椀。無令廢缺。
 
[0441b24] 毗尼母經云。授大道人(即比丘也)具足戒已。於一歲中。教授一切大道人所作法竟。然後更有求受具者。當為授。未滿歲。不得授也。沙彌受大戒後。更得受一沙彌。依止法。亦一歲竟。得更受。不得一時受二人依止。
 
[0441c04] 善見律云。和尚者。漢言知罪知無罪。
 
[0441c05] 薩婆多論云。凡受戒法。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於一切。眾生起慈愍心。既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此應在未登壇前。善巧開示。要使領解。豈容僧眾已集。將秉羯磨。方乃宣讀文辭。虗應故典。徒令大眾坐久遲延。叩諸受者。茫無所解。斯誠無謂也)。
 
[0441c08] 南海寄歸云。凡諸白衣詣苾芻所。若專誦佛典。情希落髮。畢願緇衣。號為童子。或求外典。無心出離。名曰學生。斯之二流。並須自食。若[(歹*又)/食]常住。聖教全遮。必其於眾有勞。準功亦合[(歹*又)/食]食。或是普通之食。或可施主先心雖噉無罪。西國僧寺。多有學生。來就苾芻習學外典。一得驅馳給使。二乃教發好心。既有自利利他。畜之非損。必是杜多一鉢。理則不勞。若也片有供承。亦成是要。遣給齒木。令其受食。足應時須。不傷悲道也菩薩善戒經云。旃陀羅等及以屠兒。雖行惡業。不能破壞如來正法。不必定墮三惡道中。為師不能教訶弟子。則破佛法。必墮地獄。
 
[0441c19] 優婆塞戒經云。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畜養弊惡弟子。不能調伏。何以故。是惡律儀。殃齊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眾生作惡。能謗無量善妙之法。壞和合僧。令多眾生作五無間。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0441c24] ○弟子事師法
 
[0442a01] 第三分云。和尚者。從受得戒。和尚等者。多己十歲。阿闍棃者。有五種。一出家阿闍棃。所依得出家者是。二受戒阿闍棃。受戒時作羯磨者是。三教授阿闍棃。教授威儀者是。四受經阿闍棃。所從受經若說義。乃至一四句偈。五依止阿闍棃。乃至依止一宿。阿闍棃等者。多己五歲。
 
[0442a06] 第二分云。若僧欲為師作羯磨等。弟子當如法料理。令僧不作。若作。令輕。若僧與師作訶責等。弟子當如法料理。令師順從於僧。求除罪。疾解羯磨。師犯僧殘。若病。若不樂住處。若有疑事。並如師法中說。若惡見生。當勸令捨。當以二事將護。亦如師法中說。
 
[0442a11] 弟子不白師。不得入村。不得入他家。不得從餘比丘。或將餘比丘為伴。不得與。不得受。不得佐助眾事。不得受他佐助眾事。不得與他鬀髮。不得使他鬀髮。不得入浴室。不得為人揩身。不得受他揩身。不得至晝日住處房。不得至塜間。不得至界外。不得行他方。
 
[0442a16] 彼當清旦入師房。受經。問義。當除去小便器。應白時到。若澡豆灰淨洗手。若有可食物。當為取。若僧中有利養。當為取。當授澡豆楊枝。令師洗手漱口。授可食物。僧中有利養。當白言。得如是如是物。是和尚分。當問師。欲入村不。若言不入。當問何處取食。若言某處取。當如敕往取。若言入村。當洗手已。架上徐取衣。勿使倒錯。取安陀會。舒張抖擻看。次取腰帶。僧祇支。鬱多羅僧。舒張抖擻看。授與師。應疊僧伽棃著頭上。或肩上。次取鉢盛囊中持去。應取師襯身衣疊舉。復取洗足物臥[疊*毛]被舉之。師出行時。當捉行道革屣。出房時。當還顧閉戶。復以手推扉。看牢不。若不牢。當重閉。若牢。當取戶扉孔中繩內之。持戶鑰著屏處。令師在前行。道逢相識人。當共善語。善心憶念。行時當避人道。若欲入村時。應小下道。安鉢置一面。舒張看僧伽棃授與師。若村外有客舍坐肆作坊。當持行道革屣置中。應問師。我得尋從不。若言可爾。即當尋從。若言不須。在某處住。應如言在某處住。若師入村不時出。當作是意。入村乞食。此分與師。此分屬我。出村已。還取革屣。下道。持鉢置地。疊僧伽棃著頭上。或肩上。到師所住食處。當掃淨。敷坐具。具淨水瓶。洗浴器。盛食器。復安置洗浴座。洗足石。具拭脚巾。若遙見師來。即起奉迎。取手中鉢置可放處。取僧伽棃舒張看。勿令有脂膩沾污等。若有。應去之。宜浣者浣之。師洗足竟。當棄水。持洗足石。拭足巾還置本處。復自淨洗手。授淨水與師洗手。自所有食。當取與師。白言此是我食分。可食。彼須者當取。若師食時。當侍立看。供給所須。日時若欲過。當即同時食。師食已。當手中取鉢。行澡漱水。若自食竟。有餘食。當與人。或非人。或著淨地無草處。或著淨無蟲水中。取盛食器淨洗。還置本處。取坐具。洗足牀。淨水瓶。澡洗瓶。還置本處。食處淨掃。復次入師房時。當看。若有塵土。當出繩牀及地敷等。當記本處。出在外曬之。淨掃房中糞土。棄時當看。若有鍼線刀等。下至一丸二丸藥。取置現處。若有主識者當取。復當拂拭嚮上。杙上。衣架上。若房有破壞處。蟲鼠孔穴。可泥者便泥之。可擣便擣。可平治便平治。極令潔淨。若本敷座不齊整。當更齊整。若本齊整。當如本齊整。所著衣。不著衣。應各各別一處。鉢囊。鍼筒。置一處。革屣囊。與油器。著一處。中庭有塵土。即掃除去。取水瓶淨洗已。還盛淨水置本處。復當與師具水瓶。洗浴瓶。飲水器。若浴室中有洗浴時。當問。欲洗浴不。若言洗浴。當先至浴室中看。應灑。便灑。應掃。便掃。應棄水。便棄。應內水。便內。應破薪。便破。應內竈中。便內。應與師備諸洗浴具。先白上座。然後然火。然火已。白時到。若師病羸老極。當扶抱。當與師揩摩身。當立師後。若欲為異人揩身。或受他揩身。當白師使知。與師洗。自洗已。若師病羸老極。當扶出浴室。乃至輿還房中。還至浴室。遍看諸洗浴物。還置。本處。彼當日三問訊師。朝中暮。當為師執二事勞苦。不得辭誕。一修理房舍。二補浣衣服。師如法所教事。盡當奉行。若遣往方面周旋。不得辭誕。
 
[0442c17] 被訶責已。應向師如是懺悔。偏露右肩。脫革屣。胡跪。合掌。作是語。大德。我今懺悔。更不復作。若聽懺悔者善。若不聽者。當下意隨順。求方便解其所犯。
 
[0442c20] 師有五非法。弟子應懺悔而去。應語言。我如法。師不知。我不如法。亦不知。若我犯戒。捨不教訶。若犯亦不知。犯而懺悔亦不知。
 
[0442c23] 根本雜事云。若復有人。依托師主。於佛法中。鬀除鬚髮而被法服。以淨信心出家修行。彼人於師。乃至盡壽四事供養。未能報恩。
 
[0443a01] 律攝云。若是父母。二師。此之四人。縱是破戒。亦應供養。不應輕慢。
 
[0443a02] 善見律云。智慧之人。往到宿德所。避六法然後可坐。一極遠。二極近。三上風。四高處。五當眼前。六在後。若弟子隨師行。路值說法。貪聞法故。至明相出。不犯離師罪。何以故。心無決定住故。
 
[0443a07] 問。五種阿闍棃。四種定是上座。惟教讀者。或是下座。侍奉之法。應當云何。答。惟除禮拜。一切皆如奉事師法。
 
[0443a09] 問。比丘餘食。應與人及非人。或著淨地。施諸鳥獸。或著水中。施諸魚蟲。今何故云當著無蟲水中。答。如僧祇云。蟲者。非謂魚鼈之類。乃小小倒孑之屬。正恐飲食鹹膩或致傷生故也。
 
[0443a13] 上座法
 
[0443a14] 毗婆沙云。有三種上座。一生年上座。戒臘。最高。二世俗上座。大福大慧。雖年二十。皆應和合推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羅漢。
 
[0443a16] 梵語悉替那。此云上座。亦云上士。無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單自利。為中士。具二利。為上士。
 
[0443a19] 問。初學比丘。設通經論。未諳律法。必須五夏依止。縱使大福大慧。云何推為上座耶。答。推為上座。亦秪令其宏經演論。營修福業。非謂便離依止也。
 
[0443a22] 毗尼母經云。無臘至九臘。名下座。十臘至十九臘。名中座。二十臘至四十九臘。名上座。過五十臘以上。名耆舊長宿。
 
[0443a24] 第四分云。佛告比丘。若上座既不學戒。亦不讚歎戒。若有餘比丘樂學戒讚歎戒者。亦復不能以時勸勉讚歎。此上座不應親近。不應習學其法。若習學其法者。長夜受苦。
 
[0443b03] 十誦律云。有五法。正法滅亡沒。一無欲。二鈍根。三雖誦義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四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儀。有說法者不能如法教。五鬬諍相言。不在阿練若處。亦不愛敬阿練若處。反上五法者。正法不滅不亡不沒。更有五法。正法滅亡沒。不隨法教。隨非法教。不隨忍法。隨不忍法。不敬上座。無有威儀。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說法時愁惱。令後生不得受學三藏。自命終已。比丘放逸習非法。失諸善法。反上五法者。正法不滅不亡不沒。又有七法。令正法滅亡沒。無信。懈怠。無慚。無愧。喜忘。無定。少智。
 
[0443b13] 正法滅。像法時。有五非法在世。一者有比丘心得小止。便謂已得聖法。二者白衣生天。或有出家者墮惡道中。三者有人捨世間業出家。破戒。四者有破戒者多助。有持戒者無助。五者無不被罵。乃至阿羅漢亦被罵。佛告優波離。當來有五怖畏。今未有。應知是事。方便求滅。何等五。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智。度他出家受戒。不能令修身戒心智。是名第一怖畏。不修身戒心智。與他依止。畜沙彌。不能令修身戒心智。是第二第三怖畏。不修身戒心智。與淨人沙彌相近住。不知三相。掘地。斷草。用水溉灌。是第四怖畏。不修身戒心智。共誦修多羅毗尼阿毗曇。以前後著中。以中著前後。現見不知白法犯非犯。是第五怖畏。更有五怖畏。今未有。當來有。應知是事。求方便滅。何等五。當來比丘。不修身戒心智。無欲。根鈍。雖誦句義。不能正受。是初怖畏。不修身戒心智。與尼相近。或犯大事。捨戒還俗。是第二怖畏。不修身戒心智。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要法。不能信樂受持。雖受。不能通利。如是說時。無憐愍心。無愛樂心。好作文頌。莊嚴章句。樂世俗法。隨世所欲。有信樂心。說俗事時。有愛樂心。是故如來所說。甚深修多羅。空。無相。無願。十二因緣。諸深法滅。是第三怖畏。不修身戒心智。為衣食故。捨阿蘭若處。捨林樹下。入聚落中。為衣食故。多所求覓。求覓時優亂。是第四第五怖畏(法門怖畏。責在耆年。故并錄之。以作警策)。
 
[0443c13] ○同學法
 
[0443c14] 第四分云。比丘有五法。不應與作親厚。若喜鬬諍。若多作業。若與眾中勝比丘共諍。若喜遊行不止。若不為人說法言。示人善惡。復有五法。不應將作伴行。喜太在前行。喜太在後行。喜抄斷人語次。不別善惡語。善語不讚。稱美惡語。如法得利。不以時為彼受。
 
[0443c18] 根本雜事云。阿難白佛。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佛言。阿難。善知識者。是全梵行。
 
[0443c20] 僧祇律云。比丘有十事。為人所不愛。何等十。不相習近。輕數習近。為利習近。愛者不愛。不愛者愛。諦言不愛。好豫他事。實無威德而欲凌物。好屏私語。多所求欲。
 
[0443c23] 阿練若比丘。不應輕聚落中比丘言。汝必味舌頭少味而在此住。應讚言汝聚落中住。說法教化。為法作護。覆陰我等。聚落中比丘。不應輕訶阿練若言。汝在阿練若住。希望名利。麞鹿禽獸。亦在阿練若住。汝從朝竟日。正數歲耳。數月耳。應讚言。汝遠聚落。閒靜思惟。上業所崇。此是難行之處。能於此住而息心意。
 
[0444a05] 不應議論互諍勝負。
 
[0444a06] 禮敬法
 
[0444a07] 律攝云。有四種應禮。一是如來。一切人天並應致敬故。二出家者不禮俗人。是彼所敬故。三應禮敬先受近圓者。惟除尼眾。彼敬亦爾。四未近圓者應禮近圓。有十種不應禮。行別住等四人。授學人。三種被捨置人。諸在家人。及未近圓。禮敬之儀。有其二別。一謂五輪著地。二謂執捉腨足。口云畔睇(乃西域致敬之辭。未見翻譯。恐即是槃那寐。或云槃談。譌云和南。皆翻我禮)。若知他身有穢觸。而為禮敬。或自身有穢觸。而禮他者。俱得惡作。有二種穢觸。一食竟未澡漱。二便利未洗淨。闇中禮拜。不應至地。口云畔睇。即是致敬。
 
[0444a16] 第四分云。比丘有十種威儀時。不應禮。大行時。小行時。若躶身。若鬀髮若說法。若嚼楊枝。若洗口。若飲。若食。若噉果。
 
[0444a18] 根本雜事云。不應著一衣禮他。亦不得一衣受禮。
 
[0444a20] ○孝父母法
 
[0444a21] 五分律云。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0444b01] 根本尼陀那云。父母於子。能為難事。荷負眾苦。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但除衣鉢。餘物可供。若無餘物。可從施主隨時乞求。若乞求難得。應以僧常所得利物共相供給。若無利物。應以僧常所食之分。減取其半而為供濟。若常乞食者。以己所須滿腹食內。應取其半濟於父母。
 
[0444b07] ○安居法
 
[0444b08] 不應一切時人間遊行。聽三月夏安居。白所依人言。我於此處夏安居。長老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依某甲聚落。某甲僧伽藍。某甲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如是三說。後安居法亦如是。若無所依人。心念安居。但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0444b12] 安居竟。客比丘來。不應移。亦不應去。
 
[0444b13] 若欲安居。先自往看房舍臥具。然後方受。
 
[0444b14] 應白二羯磨。差分房臥具人。彼應數比丘。數房。數臥具。乃至有福饒無福饒等已至上座前。如是言。大德上座。如是房舍臥具。隨意所樂便取。先與上座。以次展轉乃至下座。
 
[0444b17] 應受房。隨力當治不應分僧都集處。
 
[0444b18] 欲在如是處安居。應先作相。已去。應滅名。
 
[0444b19] 不得移此房牀褥臥具置餘房中。或問舊住人等。然後移之。去時應還本處。若房舍缺壞。應移至餘房。已治。應還。若於餘寺亦爾。若有不定臥具乃至杖扇等。房中無者付之。若有餘。從上座付。
 
[0444b22] 有前安居。有後安居。皆住三月。後安居者。亦聽受自恣。聽受所得物。聽受臥具。不應三月未足便數歲。應住待日足。
 
[0444c01] 不應露地安居。聽在樹下安居。小屋內安居。山窟中安居。樹空中安居。
 
[0444c02] 安居中若有種種因緣。聽受七日法去。及七日須還。更有七日不得還者。聽白二羯磨。受過七日法。若半月。若一月還。
 
[0444c04] 若有命難梵行難。應去。若有破僧事。應去。若為止破僧事。應去。若為和合彼僧。應去。
 
[0444c06] 受七日出界。有留難不還者。不失歲。
 
[0444c07] 在前安居處。聞彼處大得利養。即便往彼。不得前歲。違本要。得罪。或無事便去。或受七日法過七日。違本要。得罪。及七日還。無罪。末後受七日出界外。若來。若不來。無罪。後安居亦如是。
 
[0444c10] 受他安居請。有命難梵行難。應往白檀越求移去。聽者善。若不聽。便應去。
 
[0444c12] 第四分云。若此處安居。聞異處僧大得安居衣物。而往彼住。即失此處。於彼少住已。復還此處。復失彼處。
 
[0444c14] 僧祇律云。若行道未到住處。安居日至。即於路側。若依樹。若車。應受安居。至明。相出。趣所住處。到後安居日。偏袒胡跪合掌。作是言。長老憶念。我某甲比丘。於此僧伽藍雨安居後三月。如是三說(夏月亦名雨時。故稱雨安居也)。若比丘行道。前安居日不受安居。一越毗尼罪。到所住處。後安居日不受後安居。二越毗尼罪。是人破安居。不得衣施。
 
[0444c20] 若春冬時付房舍。有上座來。隨次第住。安居時付房舍。上座來。不應次第住。若安居時驅他起者。越毗尼罪。
 
[0444c22] 不聽不共語。欲方便少事。不語得半月。至布薩日。應共語。共相問訊事。答事。呪願。過布薩日。續復如前。
 
[0444c24] 五分律云。聽在結加趺坐。及衣鉢雨漏所不及處安居。無事。應前安居。有事。聽後安居。欲安居時。應先籌量此處有難無難。有一比丘安居。麤食不足。佛聽以此因緣破安居無罪。梵行難命難等亦爾。
 
[0445a04] 十誦律云。後安居上座。不應從前安居上座取房舍臥具。若前上座有二分臥具。應與後一分。
 
[0445a06] 七日法。從五眾受。不得心念受。除阿蘭若獨住人。
 
[0445a07] 若船簿上水下水者。不得安居。繫住不移去者。得安居。
 
[0445a08] 若欲安居。先應籌量住處安隱。有好同伴。坐禪說法。隨病藥食等。然後安居。若無佛所聽因緣。不聽出界宿乃至一夜。
 
[0445a10] 受啞法。偷蘭遮。不共語。是外道法故。
 
[0445a11] 根本羯磨云。有緣事。守持一日。乃至七日法。可白一人。過七日乃至四十日。當僧中乞。過四十日。失夏。若有難緣。不名失夏。
 
[0445a14] 問。後安居三月未足。尚不許數歲。受七日留難不還。乃名不失歲。今有不受安居。或輙破安居者。可數歲不。若不數歲。則戒次先後得無亂不。又僧祇云。前安居日不受安居。一越毗尼罪。他部不結。此復何從。答。結夏安居。比丘要務。若違律制。失利良多。必有他緣。聽結後夏。苟無事故。須受前三。僧祇結罪。為懲藐法之愆。實與他部不甚相遠。然所謂失歲者。但是不得衣施。不得作迦絺那衣人。及未滿十歲不得作和尚等。非謂先受戒次。今更退令小也。寄歸傳中。已首明斯義矣。
 
[0445a24] ○自恣法
 
[0445b01] 有眾比丘。於異住處夏安居。共作制。不得共語禮拜問訊。先後乞食者。各隨所應作。若共持器。以手招伴。如是得安樂住。安居竟。怨佛所。佛慰勞之。以此具白。佛言。汝曹癡人。自以無患。其實是患。汝曹癡人共住。如似怨家。猶如白羊。我無數方便。教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語。展轉覺悟。汝曹癡人。同於外道受行瘂法。時六羣便舉他清淨比丘罪。佛言。若欲舉有事比丘。應先求聽。時六羣嫌清淨比丘曾從求聽故。復從清淨比丘求聽。佛言。具五法得求聽。知時。不以非時。如實。不以虗妄。利益。不以無利益。柔輭。不以麤獷。慈心。不以瞋恚。彼六羣內無五法。餘具五法者從求聽。六羣不聽。佛言。自今安居竟。應自恣。聽遮自恣。不應求聽。何以故。自恣即是聽。
 
[0445b13] 不應一時自恣。聽一一自恣。不應隨意自恣。應次第從上座自恣。聽差授自恣人。具五法。不愛恚怖癡。知自恣未自恣者。應差。白二羯磨。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差某甲比丘作授自恣人。白如是。羯磨準作。
 
[0445b17] 不應在座上自恣上座離座互跪。一切僧亦應離座互跪。自恣竟者復坐。
 
[0445b19] 應了了自恣。徐徐自恣。三說自恣。偏袒胡跪合掌。作是語。大德。眾僧今日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若見聞疑罪。大德長老哀愍故語我。我若見罪。當如法懺悔。如是三說。
 
[0445b22] 受差者應先白已。然後授自恣。大德僧聽。今日眾僧自恣。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自恣。白如是。
 
[0445b24] 不應非法別眾。非法和合。法別眾自恣。應法和合自恣。
 
[0445c01] 聽在說戒處自恣。若在道路行。得和合自恣者善。若不得和合。隨親厚同意。移異處。結小界自恣。應解而去。
 
[0445c03] 若一比丘住者。於自恣日。往說戒處。掃灑乃至具舍羅。待客比丘來。若有五人。或過五人。差授自恣人。若四人以下。互為自恣。言今日眾僧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清淨。如是三說。若無人來者。應心念口言。亦如是三說。
 
[0445c07] 有事。應囑授。受囑者有事。應轉囑授。事竟。應自往。
 
[0445c08] 若有八難及餘事緣。應略自恣。若二說。若一說。若共三說。若共二說。若共一說。若即去。隨難事遠近。
 
[0445c10] 若今日自恣。必有諍事。或能破僧者。不應即日自恣。應小停。
 
[0445c11] 若遮自恣人三業有不清淨等。如布薩中說。病亦如布薩中說。
 
[0445c13] 若有眾比丘得增上果證。恐今自恣。便不得如是樂。應作白增益自恣至四月滿自恣。
 
[0445c14] 或有異住處比丘不和合。欲來此自恣。並如布薩中說。按十誦律云。至八月。客仍不去。應不自恣而去。不應鬬諍相言故。
 
[0445c17] 不應在比丘尼及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自恣。不應自恣竟復說戒。自恣即是說戒。
 
[0445c18] 十誦律云。自恣竟。應至上座前唱言。僧一心自恣竟。
 
[0445c19] 僧祇律云。若安居眾中。有一人前安居者。至七月十五日。舉眾應同此一人受自恣。自恣竟。坐至八月十五日。若一切後安居。一切應八月十五日自恣。若比丘。聚落中安居。聞城中自恣日。種種供養。竟夜說法。眾欲往者。應十四日自恣已。得去。
 
[0445c24] 應拜(差也)自恣人。若一。若二。不得過。若二人作自恣人者。一人受上座自恣。一人應次座前立。上座說已。次座復說。如是展轉次第下。到自座處。應受自恣。不得受僧自恣竟。然後自恣。五分律云。聽上座八人一一自恣。自下同歲同歲。一時自恣。
 
[0446a05] 毗尼母經云。眾中若有不清淨。止不應自恣。當作止自恣羯磨。應檢校不清淨者。若重。驅出。輕者。令其懺悔。然後自恣。若此不清淨者。自恃聰明多智。亦恃徒眾國王大臣力。不可驅出者。當至後自恣。後自恣時到。猶不出者。眾僧可出界外自恣。得清淨耳。
 
[0446a10] 南海寄歸云。梵語鉢剌婆剌拏。譯為隨意。即是隨他於三事中。任意舉發。說罪除愆之義。舊云自恣。是義翻也。必須於十四夜。請一經師昇座誦經。於時緇素雲集。然燈續明。香華供養。明朝總出。旋遶村城。各並虔心禮諸制底。棚車輿像。鼓樂張天。旛葢縈羅。飄揚蔽日。禺中始還入寺。日午方為大齋。過午咸集。作隨意事。先乃苾芻。後方尼眾。次下三眾。若其眾大恐延時者。應差多人分受隨意。被他舉罪。則準法說除。當此時也。或俗人行施。或眾僧自為。所有施物。將至眾前。其五德(不愛恚怖癡。知可分不可分者)應問上座云。此物。得與眾僧為隨意物不。上座等答言。得。所有衣服刀子鍼錐之流。受已均分。隨意既訖。任各東西。言說罪者。意欲陳罪。說已先愆。改往修來。至誠懇責。半月半月。為褒灑陀。朝朝暮暮。憶所犯罪。初篇若犯。事不可治。第二有違。人須二十。若作輕過。對不同者而除悔之。說己之非。冀令清淨。自須各依局分。則罪滅可期。若總相談愆。非律所許。
 
[0446b03] 問。僧祇差自恣人。不過一二。寄歸許差多人。四分僧祇。皆次第一一自恣。五分除上座八人。餘同歲者得並自恣。此復何從。答。受自恣人若多。則未免喧雜。應準僧祇。必令一一自恣。則眾大難周。應從五分也。
 
[0446b08] ○迦絺那衣法
 
[0446b09] 眾比丘安居自恣竟。往見世尊。路值天雨。衣服皆濕。僧伽棃重。疲極。佛告比丘。安居竟。有四事應作。自恣。解界。結界(若欲重結或大或小。故須先解後結。若不重結。則亦不須解也)。受功德衣。受功德衣已。得五事。一畜長衣。二離衣宿。三別眾食。四展轉食。五食前後不囑比丘入聚落。云何成受功德衣。若得新衣。檀越施衣。糞掃衣。若是新衣。若是故衣。新物貼作淨。若已浣。浣已納作淨。非邪命得。非諂曲得。不以相得。不以激發得。不經宿。不捨墮作淨。即日來。應法。四周安緣。五條作十隔。若過是數。亦應受。應自浣染舒張輾治。裁作十隔縫治。在眾僧前受。如是白。大德僧聽。今日眾僧受功德衣。若僧時到。僧忍聽。眾僧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次應問。誰能持功德衣。若言能者。白二羯磨差之。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差某甲比丘為僧持功德衣。白如是。羯磨準作。次作白二羯磨付持。大德僧聽。此住處。得可分衣物。現前僧應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持此衣與某甲比丘。此比丘當持此衣。為僧受作功德衣。於此住處持。白如是。羯磨準作。持衣比丘應起捉衣。隨諸比丘手得及衣。言相了處。作是言。此衣。眾僧當受作功德衣。此衣。眾僧今受作功德衣。此衣。眾僧已受作功德衣竟。如是三說。彼諸比丘應如是言。其受者已善受。此中所有功德名稱屬我。持衣人應答言爾。如是次第乃至下座。
 
[0446c07] 若得未成衣。應僧中羯磨。差比丘作。若作得已成者。應如法受。
 
[0446c08] 冬四月竟。僧應出功德衣。應如是出。僧集。和合。未受大戒者出。不來者說欲。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言。出功德衣。大德僧聽。今日眾僧出功德衣。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和合出功德衣。白如是。若不出。過功德衣分齊。突吉羅。
 
[0446c12] 僧祇律云。若一人獨作者。取時。應言。此迦絺那衣截。今受。如是三說。截時。應作是言。此迦絺那衣。我當受。縫時。浣時。染時。點時。刀淨時。亦如上說。作成已。應心念口言。我某甲比丘受此迦絺那衣。如是三說。
 
[0446c16] 有十事捨迦絺那衣。一衣竟捨。受時作是念。我作衣竟當捨。二受時捨。本作是念。受衣當捨。三時竟捨。本作是念。爾許時我當捨。四聞捨。本作是念。聞二師捨時我當捨。五送捨。本作是念。我是衣與他已當捨。六壞捨。受迦絺那衣已。中間自言我今捨。七失捨。本作是念。中間壞敗失不現我當捨。八出去捨。本作是念。我此中住出去時當捨。九時過捨。臘月十五日不捨。至十六日。即名為捨。得越毗尼罪。十究竟捨。至臘月十五日。一人僧中唱捨。
 
[0447a01] 五分律云。若浣染打縫不如法。若小。者大。若是錦綺衣。若未自恣竟受。若貪利養。若欲故捨五事。皆不成受。受有三十日。捨亦有三十日。若前安居。七月十六日受。至十一月十五日捨。若七月十七日受。至十一月十六日捨。乃至若八月十五日受。至十二月十四日捨。若後安居。八月十六日受。至十二月十五日捨。
 
[0447a07] 十誦律云。五比丘不得作迦絺那衣人。一無歲。二破安居。三後安居。四擯。五別住。
 
[0447a09] 問。佛聽自恣後受功德衣。至十二月十五日當捨。今乃造功德衣。平時著用。無有節限。且有云一納當三衣者。是耶。非耶。答。本因僧自恣後。持衣見佛。雨濕疲極。乃聽作功德衣。兼得五事利益。極其勢分。止許冬盡為期。稍踰分限。即便招過。況復僧中唱受。高供箱中。原非披著之物。五條十隔。似安陀會。那當一納之名。流俗譌傳。深為罪濫。
 
[0447a15] 問。五分許後安居者。八月十六日受。十誦不許後安居比丘作迦絺那衣。此復何從。答。準僧祇律。乃至一人受前安居。舉眾皆同此人受前自恣。然後坐滿三月。當知後安居人。雖同受前自恣。猶未滿歲。所以不得作持衣人也。若舉眾皆後安居。則八月十五夏滿自恣。十六乃作迦絺那衣。何過之有。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二
 
音義
 
辭誕
 
[0447b01] 誕。壇上聲。又去聲。放也。欺也。又大也。又闊也。義不相應。恐是憚字音悞。
 
五條十隔
 
[0447b03] 每條二隔。故五條共成十隔。今作每條十隔者非。若爾。則五條五十隔矣。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9-09-30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三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彚輯
 
[0447b10] ○治罪法
 
[0447b11] 夫罪從緣起。緣起無性。故對治道生。罪種則滅。名為罪性本空。非撥相以求性也。而無慚之輩。往往藉口觀心實相。不思作法除愆。嗟嗟。罪相尚自不知。何況通達實相。夫罪雖從心生。必因事而成業。則罪雖從心滅。豈離事而取空。況事有挾理之功。理無隻立之能。故說悔而不觀心。猶能決罪之流。倘談理而不發露。決難清罪之源。所願。各懷深信。勿致猶豫。各秉直心。莫隨放逸。本從理而立事。還因事以合理。庶得戒珠與慧日咸輝。三輪與七支同淨。紹隆佛種。光顯僧輪。永遮惡趣之門。速導菩提之路。
 
[0447b21] 問。古人謂三種懺法。寧可缺於前前。不可缺於後後。良以罪如霜露。慧日能消。故必以理觀為主也。今獨扶作法。得無拘泥小教。未達大乘實相之奧旨耶。答。寧缺前前。不缺後後者。為緣缺者言也。如欲出罪。而無二十清淨僧可得者是也。又為顯示前前不兼後後。後後必具前前故也。若必耻作法。而不肯奉行。則是顧惜體面。隱忍覆藏。全未了知罪性本空。豈名慧日。故今獨扶作法。正所以為理觀之本。智者固達全事即理。愚者亦可因事入理。荊溪云。既云犯重。不獨觀心。言觀心者。行於事懺必藉觀心。若無觀心。重罪不滅。必事理合行。方辦前事。又云。事戒為三觀本。故云。尸羅清淨。三昧現前。若無事戒。世禪尚無。何況三諦。有言大乘何須執戒者。謬矣。言不執者。乃是持而不執。若令不持名不執者。乃是執破。何名不執。執持尚無。忘持安在。(文)今苟欲廢作法。便非時戒。事戒既缺。理觀何從。藉口實相大乘。止成惡取空見。自誤誤他。其失匪細。思之思之。
 
[0447c14] 文分為六。初明治四棄法。二明治僧殘法。三明治偷蘭遮法。四明治輕罪法。五明諸羯磨法。六明覆鉢法。
 
[0447c17] △初明治四棄法。
 
[0447c18] 第二分云。難提比丘。為魔所引。就死馬邊犯不淨行。無覆藏心。語諸比丘。往白世尊。佛聽僧與波羅夷戒(謂此人既犯重罪。則已毀破波羅夷戒。但以無覆藏心。啼泣不欲離袈裟服。故令眾僧和合白四羯磨。重復與其波羅夷戒。仍得與諸比丘共住也)。彼應三乞。僧為白四羯磨。既與戒已。當隨順行法。不得授人具戒。不得與人依止。不得畜沙彌。不得受差教授比丘尼。不應為僧說戒(此謂講演戒法)。不應住僧中問答毗尼。不應受僧差使作知事人。及處斷事作使命。不應早入聚落逼暮還。當親近比丘。不得親近外道白衣。當順從比丘法。不得說餘俗語。不得眾中誦律。若無能誦者聽(此謂半月半月誦戒)。不得更犯罪。不得非僧羯磨。及作羯磨者。不得受清淨比丘敷座。洗足水。拭革屣。揩摩身。禮拜。迎逆。問訊。及捉衣鉢。不得舉清淨比丘。為作憶念。作自言治。不應證正人事。不得遮清淨比丘說戒自恣。不得與清淨比丘共諍。說戒及羯磨時。來與不來。眾僧無犯。若重犯波羅夷戒。應滅擯。
 
[0448a09] 根本雜事云。乃至斷盡煩惱以來。常應順行。不行得罪(斷盡煩惱。謂證阿羅漢果。以來。謂未證果以前也)。若獲果證以後。不應更行。
 
[0448a11] 僧祇律云。與波羅夷學者。應在一切比丘下坐。一切沙彌上坐。不得與比丘同屋過三宿。復不得與沙彌過三宿。比丘不淨食。彼亦不淨。彼不淨食。比丘亦不淨。
 
[0448a14] 十誦律云。與學沙彌法者。佛所結一切戒法。盡應受行。得與比丘作布薩自恣二羯磨。不得足數作布薩自恣羯磨(謂布薩羯磨。須有四清淨比丘。若止有三清淨比丘。一與學者。便不可作布薩羯磨。止可對首布薩也。自恣須五人亦爾)。餘一切羯磨悉不得作。
 
[0448a18] 毗尼母經云。此比丘得羯磨已。名為清淨持戒者。但此一身。不得超生離死。亦不得無漏功德。然障不入地獄耳。喻如樹葉落已。還生樹上。無有是處。
 
[0448a22] 問。與學之人。根本許其證果。可捨行法。母論則謂不得證果。此云何通。答。根本約難提示現。故證果可期。母論指佛法通途。故證果絕分。葉落無還生之理。造罪者寧不寒心。作法通無生之致。懺悔者大須努力。
 
[0448b03] 善見律云。婬欲妄語。其相易現。殺盜二戒。其相難知。因細而得。從細而解。是故莫向狐疑人道。汝得波羅夷罪。應令往問師及同學。或弟子等。若見有罪相者。令靜坐一房。使其自觀。若戒無病。心便入定。若破戒者。心即不定。然後隨應決之。
 
[0448b08] 問。犯不淨行。絕不覆藏。得與波羅夷戒。未審犯餘三重。亦得爾不。答。難言也。雖然。請試言之。且如盜戒。以五緣成重。一是他物。二他物想。三盜心取。四直五錢。五離本處。設有比丘。偶見一物。生貪愛心。盜心舉離本處。爾時已成重罪。次念尋悔。仍置不取。無覆藏心。急求與學。寧得不與。倘既取物。後方發露。輒濫與之。寧不招過。又如殺戒。若欲殺此人。悞殺彼人。戒雖未失。世法已不可容。況復遂彼殺心。縱令不覆。何當與學。然準維摩及淨業障二經。亦未始不稍通一線也。次則大妄語戒。若為利養。故大妄語。則必不能無覆藏心。理無聽許。設因命難及梵行難。作大妄語而得脫之。隨即發露求哀。亦安可終杜絕。當知須是善能滅諍。不愛不恚不怖不癡之人。方可宰任其事耳。
 
[0448b22] 大般涅槃經云。有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法者。即能驅遣訶責糾治。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驅遣訶責舉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
 
[0448c01] 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於佛正法。永無護惜建立之心。毀呰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若復說言無佛法眾。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梵語闡底迦。此云多貪。深樂生死故。又阿闡底迦。此云無欲。不樂涅槃故。又阿顛底迦。此云極惡。斷盡善根故)。
 
[0448c07] 問。依律。則比丘犯棄。如有羅已斷。不復還生。犯二篇者。須別住意喜。復須二十僧中出罪。乃至惡作。亦必對首懺悔。方得清淨。何故大佛頂經云。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犯四棄八棄。誦此呪者。悉皆除滅。更無毫髮。諸佛菩薩。不但不將為過。亦將功德與之。乃至悟無生忍。如是觀之。罪無大小。只須持呪。曾無發露向彼之科。經律宵壤。義云何通。答。佛頂光聚微妙章句。名為呪心。亦名心呪。即是密詮首棱嚴王三昧。試觀於顯說中。最初便勅直心酬問。心言直故。永無諸委曲相。倘罪無大小。不肯發露向人。既違如來一道。豈合無上呪心。經中為顯密印神功。故云罪無不滅。不惟此經為然。舉凡尊勝。大悲。方等諸呪。乃至三十五佛。五十三佛。五千五百佛名等經。皆有此義。正由眾生惑業障深。無知造罪。難調難伏。難拔難除。故毗尼嚴擯絕之科。經呪開自新之路。一折一攝。相為表裏。令未造罪者。不敢故造。已造罪者。還得滅除。可謂徹底悲心。勝妙方便。倘無律制。則住持僧寶不尊。倘無經呪。則罪障眾生永墜。四悉巧被。同出一音。豈容妄生軒輊哉。
 
[0449a03] △二明治僧殘法。
 
[0449a04] 第三分云。犯僧殘罪。覆藏。隨覆藏日。與治覆藏罪。彼應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合掌。胡跪。白言。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犯僧殘罪。覆藏。我某甲比丘。犯僧殘罪。隨覆藏日。今從僧乞隨覆藏日羯磨。願僧與我隨覆藏日羯磨。慈愍故。如是三說。僧應白四羯磨與之(若覆藏一日。則行一日別住法。若覆藏二日。則行二日別住法。乃至五日。十日。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等亦爾)。
 
[0449a10] 行覆藏時。更犯重罪。應乞作覆藏本日治。白四羯磨(謂正行別住。又犯僧殘。則前所行行法皆壞。應更乞僧。從本日再治罪起。如前行之)行覆藏竟。應乞作六夜摩那埵。白四羯磨。行已。次作白四羯磨出罪。
 
[0449a13] 犯僧殘罪。不覆藏。應乞六夜摩那埵。行已。出罪。
 
[0449a14] 行摩那埵時重犯。應乞摩那埵本日治(同覆藏本日治義)。行已。出罪。
 
[0449a15] 有犯眾多僧殘罪。或覆藏一夜。或乃至十夜。聽與共作眾多僧殘罪。覆藏十夜白四羯磨。次與摩那埵出罪。
 
[0449a17] 若犯二罪。二俱覆藏。或憶一不憶一。或一有疑一無疑。或識一不識一。或說一不說一。應隨所憶所識(識即無疑)所說。與覆藏羯磨。後還憶還識還說者。應隨所犯。仍與覆藏羯磨。覆藏兩月。憶一月不憶一月等。亦如是。
 
[0449a21] 若犯二僧殘罪。罷道。罷道已。還受大戒。或先後俱覆藏。或先覆藏後發露。或先發露後覆藏。隨所覆藏日。與覆藏羯磨。或先後俱發露。即與摩那埵。行已。出罪。
 
[0449a24] 覆一不覆一等作四句。亦如是。憶一不憶一等各作四句。亦如是。乞覆藏時(說一不說一)作四句。亦如是。
 
[0449b02] 行覆藏時。乃至行摩那埵竟。各作二十句。亦如是。
 
[0449b03] 作沙彌還受大戒百句。亦如是。顛狂。心亂。痛惱所纏。各百句。亦如是。僧與作不見罪舉。不懺悔舉。不捨惡見舉。各百句。亦如是。
 
   種種四句二十句乃至百句之圖
 
   覆一罪不覆一罪作四句之圖
 
[0449b11]
 
   憶一罪不憶一罪作四句之圖
 
[0449b16]
 
   疑一罪不疑一罪作四句之圖
 
[0449b21]
 
   識一罪不識一罪作四句之圖
 
[0449c02]
 
   乞覆藏時說一不說一四句圖
 
[0449c08]
 
[0449c12] 右五圖。每圖四句。共有二十句。且約犯罪。乃至乞覆藏時罷道而言之也。復有行覆藏時罷道。行覆藏竟罷道。行摩那埵時罷道。行摩那埵竟罷道。亦各具二十句。通前共成罷道百句。以例作沙彌等七事。亦各有百句。以圖示之。
 
   罷道共有百句圖
 
[0449c19]
 
   七百句圖
 
[0450a02]
 
[0450a10] 且如作沙彌一句。上含五時。一一時中。下含覆一不覆一等各各四句。一時中凡含五箇四句。成二十句。五時各二十句。共成百句。即是捨具戒作沙彌重來受具。有此百句差別不同。皆當隨其所應。而與之以種種羯磨法也。其顛狂等三病。約還得本心。例各百句。不見罪等三舉。約乞得解擯。亦例各百句。共成七百句也。
 
[0450a17] 若行覆藏時罷道。或應作本日治者罷道。或行覆藏竟罷道。或行摩那埵時罷道。或行竟罷道。後還受戒。各隨應與之。作沙彌等各五句。亦如是。
 
   罷道重受具戒五句之圖
 
[0450a21]
 
[0450b01] 作沙彌重受具。亦同此五句。顛狂。心亂。痛惱所纏。還得本心。亦各同此五句。不見罪舉。不懺悔舉。不捨惡見舉。得解羯磨。亦各同此五句。共成四十句。
 
[0450b04] 有犯僧殘罪。謂犯棄覆藏。謂犯波逸提乃至惡說。覆藏。彼應作突吉羅懺。即與摩那埵。有犯波逸提。謂是棄罪等而覆藏者。皆先作突吉羅懺。後如法懺。若犯僧殘。作僧殘意覆藏。應作突吉羅懺已。與覆藏羯磨若犯僧殘。不憶犯數。不憶日數。或憶犯數。不憶日數。皆應與清淨已來覆藏。若憶日數。不憶犯數。應數日與覆藏。疑不疑等亦如是。
 
[0450b10] 若行摩那埵時重犯罪覆藏。應更與摩那埵。次與本日治。然後出罪。
 
[0450b11] 自行覆藏乃至出罪等。不應更互作覆藏羯應。本日治摩那埵。足論二十人出罪。
 
[0450b13] 行覆藏比丘。有八事失夜。得突吉羅罪(謂如下文所明。如此八種應白而不白。則此日不名行別住法。應悔突吉羅罪已。更補行一日也)。一往餘寺不白。二客比丘來不白。三有緣事自出外不白。四寺內除行者不白。五病不遣信白。六二三人共一屋宿。七在無比丘處住。八不半月說戒時白。應如是具威儀白。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犯僧殘罪。覆藏。我某甲比丘。隨覆藏日。從僧乞覆藏日羯磨。僧已與我隨覆藏日羯磨。我某甲比丘。已行若干日。未行若干日。白大德令知。我行覆藏。
 
[0450b21] 若行摩那埵者。應嘗在僧中宿。日日如是白。
 
[0450b22] 若布薩日。彼人輭柔。多有羞愧。應至清淨比丘所白言。大德上座。我今日捨教敕不作。若欲作時。應至清淨比丘所白言。我今日隨所教敕當作。
 
[0450c01] 根本百一羯磨云。如行徧住(即別住)及行摩那[卑*也]時。聞有苾芻是鬬諍者。是評論者。或復無慚懈怠之類。欲至於此。應對苾芻捨其行法。其人去已。還就善淨苾芻受其行法。
 
[0450c04] 五分律云。別住比丘欲遠行。應捨竟去。向一如法比丘言。大德聽。我今捨別住法。後更行之。如是三說若不捨而去。於路上見比丘。便應自說。大德。我某甲比丘。行別住法。已若干日。餘若干日。大德憶持。若捨別住。到餘處。應求彼僧更行別住。破僧應聽。
 
[0450c09] 有比丘或行別住時。或行摩那埵時。或阿浮阿那時。命過。諸比丘白佛。彼為具戒命過。為破戒命過。佛言皆是具戒律攝云。有六種人犯眾教罪。對一苾芻說除其罪。得名清淨。一者持蘇呾羅藏。二者徧持毗柰耶藏。三者徧持摩咥里迦藏。四者性極羞恥。若說其罪。懷慚致死。五者眾中最老上座。六者大福德人。此六人者。人見治罰。謗議便生。若能於所犯罪。決情斷絕。誓不更為。深生慚恥。心無欺誑。便得除滅。若犯不共眾教罪者。根轉之時。過亦隨滅(比丘於十三事中。一弄陰。二觸女。三麤語。四欺身。五無主作房。六有主作房。皆不與尼同。尼於十七事中。亦有十事不同比丘。故名不共)。
 
[0450c19] 十誦毗尼序云。上座犯僧殘。行摩那埵。令人生不信心。得一心生念。從今日更不作。即得清淨。大德多知亦爾。寧當反戒。不能行摩那埵者亦爾。病比丘無力。不能行摩那埵者亦爾。有一比丘犯僧殘。眾不滿二十。欲至他處懺悔。道路遇賊奪命。又一比丘犯僧殘。眾不清淨。欲至他處懺悔。道路遇賊奪命。是人一心生念如法懺悔。即得清淨。不墮惡道。註曰。凡有六種懺悔法(一上座。二大德。三羞恥。四病弱。五眾不滿。六眾不清淨)。不可妄用。及有僥倖也。唐有自欺。罪亦不除。要須廣問明律者。能斷之耳。
 
[0451a05] 問。律攝所謂六種人。乃人天眼目。僧中首領。當觀突吉羅罪。與四棄等。今犯麤罪。寬恕若此。則其餘學處。應無礙耶。答。既作僧中首領。自然輕重無虧。止因煩惱習強。或致偶違淨法。發露則反動羣疑。自誓必永無欺誑。此等懺法。原非可徼倖自欺。豈得輙漫云無礙。
 
[0451a11] △三明治偷蘭遮法。
 
[0451a12] 十誦律云。從波羅夷生重偷蘭遮。應一切僧前悔過除滅(婬則二身相觸而未入。盜則擇取五錢而未離本處。殺則傷彼前人而不死。妄則誑稱證得而不了了也)。從波羅夷生輕偷蘭遮(婬則兩身相向而未觸。盜則觸他重物未擇取。或擇取輕物未離處。殺則興害方便未傷人。妄則未出口中止)。從僧殘生重偷蘭遮(弄陰則精未出而中止。觸女身則一有衣一無衣。麤語及索供。則說不了了。媒嫁。則不受。語而往說還報。大小房。則作而不成。瞋謗。則說不了了。破僧主破僧伴。訶僧。不受諫。並至羯磨時方捨。皆是重。方便罪)。皆應出界外。四比丘前悔過除滅。從僧殘生輕偷蘭遮。一比丘前悔過除滅(以手捉陰而未弄。二俱有衣互相觸。麤語索供未出口而止。媒嫁往說不還報。大房小房規度而未作。瞋謗未出口中止。破僧至惡性。初白時便捨。皆名輕方便罪)。
 
[0451a21] 此從生罪。亦名方便蘭。亦名因蘭。
 
[0451a22] 四分羯磨云。獨頭偷蘭遮有三差別。如破法輪主。盜四錢。殺天等。名上品。若破羯磨主。破法輪伴。盜三二錢等。名中品。若破羯磨伴。鬀毛。裸形。畜人皮。石鉢。食生血肉。著外道衣。盜一錢等。名下品。準如從生偷蘭遮罪。三種懺法。應知。
 
[0451b03] 此獨頭罪。亦名自性蘭。亦名果蘭。所謂等流罪也。問。破僧是逆罪。重難。云何可作偷蘭遮罪懺耶。答。破法輪主是逆。伴即非逆。破羯磨僧。若主若伴。並不名逆。又破法輪主。雖是逆罪。仍不失比丘戒。故亦僅名偷蘭遮罪。不名為波羅夷。若僧輪未破。仍可懺悔。破則成逆。不可單作法懺。須是無生懺也。至於破法輪伴。破羯磨主。並通懺悔。但設捨戒還來受具。則便成重難矣。
 
[0451b11] △四明治輕罪法。治尼薩耆。已如三十事說。今但總明治波逸提突吉羅等諸罪也。
 
[0451b13] 第三分云。比丘犯罪。若欲在一比丘前懺(謂尋誓波逸提突吉羅等小罪)。應至一清淨比丘所。偏露右肩。若上座。禮足(下座則除此法)。胡跪。合掌。說罪名。說罪種。作是言。長老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從長老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覆藏。長老憶念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如是三說。彼應語言。自責汝心。應生厭離。答言。爾。
 
[0451b19] 若欲在二比丘邊懺悔(謂就波逸提中。其情稍重。須向二人說悔。其心始安。或住處通己但三人)。應至彼二清淨比丘所。偏袒說罪等如土。受懺者。應先問彼第二比丘。若長老聽我受某甲比丘懺者。我當受。彼應言。可爾。
 
[0451b23] 若欲在三比丘邊懺。亦如是(亦是波逸提中罪性重者。意須向三人悔。其心始安。或彼住處。通己共四人也。彼應轉語二人方受)。
 
[0451b24] 若欲在僧中懺者(從四比丘乃至無數。皆名為僧。即是懺上中二品偷蘭遮罪。及僧中捨衣。僧中懺也)。應往僧中。偏袒。脫屣。禮僧足。胡跪合掌。作是白。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從僧乞懺悔。如是三說。受懺者應作白。然後受彼懺。大德僧聽。彼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從僧懺悔。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受某甲比丘懺。白如是。作是白已。受懺。彼應如前三說懺悔。應語言。自責汝心。生厭離。答言。爾。
 
[0451c07] 毗尼母經云。上座於下座有所犯罪。現前應立四法發露。一偏袒右肩。二脫革屣。三合掌。四說所犯罪。下座向上座悔所犯者。現前應立五法。加第三胡跪(此上下座。不約九夏內。二十夏外論也。但先受戒乃。至須臾頃者。即名上座。又依四分。則上座向下座悔。但除禮足。亦須胡跪)。根本雜事云。具五種法。應作懺摩。一者有信心。二者發精進。三者生恭敬。四者口出美言。五者近善知識。
 
[0451c13] 十誦毗尼序云。若賊捕得。若病人。雖相應罪。聽心念口言懺。後從清淨比丘懺悔。後聽受彼懺悔(相應罪者。同犯此一罪也。平居之時。不得向同犯者懺悔。同犯者亦不得受他懺悔。今在難中。故令不病之人。不被賊捕之人。先作意曰。我今此罪。後更當從清淨比丘懺悔。作此意已。即得受彼病人賊捕得人懺悔。使彼死後不墮落也)。
 
[0451c18] △五明諸羯磨法。
 
[0451c19] 第三分云。有二比丘。喜鬬諍。共相罵詈。口出刀劒互求長短。亦復勸助餘人鬬諍。佛令僧作訶責。白四羯磨。集僧已。為作舉。作舉已。為作憶念。憶念念已。與罪。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喜共鬬諍。共相罵詈。口出刀劒。互求長短。彼共自鬬諍已。若有餘比丘鬬諍者。復往彼勸言。汝等勉力。莫不如他。汝等多聞智慧。財富亦勝。多有知識。我等當為汝作伴黨。令僧未有諍事而有諍事。已有諍事而不除滅。若僧時到。僧忍聽。為某等比丘作訶責羯磨。若後復更鬪諍共相罵詈者。僧當更增罪治。白如是。羯磨準作。若隨順眾僧。無所違逆。求解羯磨者。應解。僧中三乞。為作白四。
 
[0452a05] 被擯比丘。不應不喚來至界內。聽遣好信來至僧中白懺悔(謂汙他家。行惡行者)。與依止比丘。學法毗尼。得智慧隨順眾僧。不敢違逆求解羯磨。應解。
 
[0452a08] 比丘有十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惡說罵白衣家(一)。方便令白衣家損減。作無利作無住處(二三四)。鬪亂白衣(五)。於白衣前謗佛法僧(六七八)。在白衣前作下賤罵(九)。如法許白衣而不實(十)。有五法比丘。不應為作此羯磨。不恭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所應持者而不堅持(別應作訶責折伏等法也)。若恭敬父母沙門婆羅門。所應持者堅持不捨。如是比丘。犯前十法。應住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已。應差一比丘至白衣家。為此比丘懺悔。有八法應差。一聞。二能善說。三己自解。四能解人意。五受人語。六能憶持。七無缺失。八解善惡言義。有如是八法應白二羯磨。差至白衣家。如是語。居士。懺悔。僧已為此比丘作罰謫。彼若受懺者善。若不受。應安此比丘著居士眼見耳不聞處。教令如法懺悔。復來語言。居士懺悔。彼比丘先犯罪。今已為懺悔。罪已除。彼若受懺者善。若不受。犯罪比丘應自往懺悔。懺悔已。順從於僧。不敢違逆。乞解羯磨。聽解。
 
[0452a24] 犯罪而言不見。有罪而不懺悔。不捨惡見。皆為作舉。
 
[0452b01] 若作訶責羯磨。擯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見罪舉羯磨。不懺悔舉羯磨。不捨惡見舉羯磨。隨覆藏日羯磨。本日治羯磨。六夜摩那埵羯磨。作如是等羯磨已。有五事不應作。一授人大戒。二受人依止。三畜沙彌。四授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應教授。又五事不應作。一說戒。二答僧問毗尼義。三僧差作羯磨。四在僧中簡集智慧者共平論眾事例。五僧差作信命。又不應早出暮還。不應親近外道。不應作異語。不應更犯罪。不應嫌羯磨及羯磨人。不應受善比丘供養禮拜等。不應舉善比丘。不應遮布薩自恣。不應與善比丘共諍。應在大比丘下行坐。在後行。應為清淨比丘掃灑。敷座。乃至持衣鉢。揩摩身等。如事師法。應日三時見清淨比丘。若至布薩日。應掃灑乃至具舍羅。布薩竟。應收攝。
 
[0452b15] 僧祇律云。有五事。與折伏羯磨(即所謂訶責羯磨也)。一習近八事。謂身習近住。口習近住。身口習近住。身習近住者。共牀坐。共牀眠。共器食。迭共著衣。共出。共入。口習近住者。迭互染汙心語。身口習近住者。共牀坐。乃至語時展轉相為。迭互染汙心語(身有六。口有二。共八事也)。二數數犯罪。三諫不止。三太早入聚落。太冥出。惡友惡伴。非宜處行。四諍訟相言。三諫不止(五法成就。諍訟更起。一自高。二麤弊兇性。三無義語。四非時語。五不親附善人)。五恭敬年少。三諫不止。若作折伏羯磨。不隨順行。若數犯小罪。口雖受諫而仍犯者。皆應與不共語羯磨(即所謂依止羯磨也)。汙他家。行惡行。與擯羯磨。擾亂俗人。生不歡喜。與發喜羯磨(即所謂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也)。不見罪。不如法作(即不懺悔)。不捨惡見。與舉羯磨行波利婆沙比丘。應隨順行七事。何等七。比丘事。比丘尼事。眷屬事。入聚落事。執眾苦事。受拜事(謂受僧差)。王事。云何比丘事。不得受比丘禮。不得說比丘罪。不得與比丘語論。不得說沙彌罪。不得福罰沙彌(謂賞罰也)。不得與沙彌語論。不得作比丘使。眾集時。不得為眾作說法人。除別處。是名比丘事。云何比丘尼事。不得受尼禮。不得說尼罪。不得與尼語論。不得說式叉摩那沙彌尼罪。不得福罰彼。不得與彼語論。不得遮尼布薩自恣。不得遮尼齊門止(因諸比丘尼打迦毗盧尊者。佛勅比丘見尼入寺。當遮令齊門而止。必有正務。白已。方許其入。今行別住等比丘。則不得遮尼也)。不得往教誡尼。若已受者不得往(謂未犯前。雖曾受差。今罪未除。不可往教)。是名比丘尼事。云何眷屬事。不得與人受具。不得受人依止。及畜沙彌。不得受比丘供給。不得授人經。不得從他受經。本所誦經。當細聲讀。若先有依止弟子。教令依他。當斷眷屬。是名眷屬事。云何入聚落事。不得太早入太晚出。不得作前後行沙門入(別住等比丘應在一切清淨比丘下行坐。在後行。若別在前行或別作後行。即是不肯隨順行法也)。不得到知識檀越家。不得無比丘僧伽藍中住。坐時食時。在比丘下。不得使人迎食。不得與人迎食。除次到(輪番直日與人迎食不犯)。是名入聚落事。云何執眾苦事。晨起。掃塔院僧院。洗僧大小行處。如是一切可作事。應隨力作。不得與欲。不得受他欲。除次到(輪番為人傳欲。不犯)。是名執眾苦事。云何受拜事。不得受一切拜。白一羯磨。白三羯磨。盡不得受。是名拜事。云何王事。不得恃王大臣居士凶人力勢。不得嫌佛嫌法嫌僧嫌羯磨人。但自責。不得嫌他。是名王事。波利婆沙及磨那埵比丘。行此七事。是名隨順行。不行者。是名不隨順行。
 
[0453a05] 作折伏羯磨者。應隨順行五事。比丘事。尼事。眷屬事。羯磨事(即受拜事)。王事(但除入聚落事。執眾苦事)。作羯磨已。應語言。長老。汝莫更犯。犯者僧更重治汝。是五事應一一隨順行。行已折伏下意。僧應與作捨羯磨。
 
[0453a09] 作不語羯磨者。亦應隨順行上五事。作羯磨已。復應隨順行五事。雖復百歲。應驅依止持戒。下至知二部律十歲比丘。一晨起。應問訊。與出大小行器。唾壺。舉置常處。與齒木。與掃地。迎食。浣衣。熏鉢。一切盡供給。唯除禮拜按摩。若病時。得令按摩(二)。應教二部律。若不能者。乃至應教五篇戒(三)。應教善知陰界入十二因緣(四)。應教善知罪相非罪相。威儀應教。非威儀應遮(五)。若學已。即名為捨。
 
[0453a16] 作擯出羯磨者。亦應隨順行上五事。羯磨已。應安著僧伽藍邊住。隨順行五事。一一如法已。應與捨。
 
[0453a18] 作法喜羯磨者。亦應隨順行上五事。羯磨已。應遣到所犯俗人家悔過。令其歡喜。若彼喜者。即名為捨。
 
[0453a20] 作舉羯磨者。亦應隨順行上五事。羯磨已。應安著。僧伽藍外邊。門向阿蘭若處。若來入塔院僧院掃地者。比丘應逆掃其迹。若來益洗脚處水大小行處水者。應還瀉棄。若共行弟子依止弟子。不得喚作和尚阿闍棃。不應語言。餘人應語令隨順行。應捨惡邪。惡邪比丘。不應共語。不應共住。不應共法食。不共佛。不共法。不共僧。不共布薩。不共自恣。不共羯磨。得語外道。欲坐便坐。不得語被舉者令坐。若病者。不應看病。得語彼檀越若親里言。被舉人病。汝往看。若無常者。不應與華香供養屍。不應為作飲食非時漿供養僧。不應分衣鉢。不應與燒身。取其所眠牀。以屍著上。衣鉢繫咽。曳牀而出。作是言。眾僧事淨。眾僧事淨。於惡邪比丘。不應起惡心。何以故。乃至燋炷。不應起惡。應作是念。莫令後人習此邪見。若放牧人取薪人持衣鉢來施者。得取。即彼為施主。若被舉人。隨順行五事。得正見。心意調柔者。得與捨。
 
[0453b12] 有三事得舉。戒不淨。見不淨(或謂淫不障道。或謂殺無果報。或執斷執常及計世界有邊無邊等)。命不淨。有三因緣得舉。見聞疑。復次比丘成就五法。得舉他罪。是實非虗。是時。非非時。是饒益。非不饒益。是輭語。非麤獷。是慈心。非瞋惡。又成就五法。得舉他。淨身業。淨口業。正命。多聞阿毗曇。多聞毗尼。復次有五種舉他。有罵而後舉。有舉而後罵。有即舉而罵。有罵而不舉。有舉而不罵。是中先罵後舉。舉已後罵。即舉而罵者。僧不應受。舉而不罵者。應檢校。
 
[0453b20] 有五法成就。不應舉他。隨愛。隨恚。隨怖。隨癡。為利故。若成就此五事舉他。身壞命終。墮惡道。入泥犁。有五法成就。應舉他。不愛。不恚。不怖。不癡。不為利。若成就此五法。得舉他。身壞命終。生善道。梵行人所讚歎。
 
[0453b24] 若比丘被舉至餘處僧者。應作是言。長老。我被舉。行隨順法。心柔輭。為我捨。僧應問。以何事被舉。若答言。我無事被舉。應語言。我共汝法食味食。若言。有事被舉。應語言。汝還本處僧中捨去。若彼處僧伽藍空。若無常。若罷道。若餘處去。都無僧者。應問汝何事被舉。答言。我以是事被舉。心柔輭。見過行隨順法已。應與捨。
 
[0453c06] 根本尼陀那云。苾芻共鬪。若現有二師者。應為誨諫。若滿十夏。離依止者。諸苾芻應諫(即是訶責羯磨)。若不止者。應與作捨置羯磨(即是依止羯磨。驅令依止持律人。餘人悉不與共語也)。
 
[0453c09] 十誦律云。作下意羯磨已(即發喜羯磨也)。令一比丘。將至居士所悔過。若三反不受。居士欲作不饒益者。遣是比丘遠去。若強住者。眾僧無罪。
 
[0453c11] 若比丘。與尼共戲笑言語惱亂諸比丘。應為作不清淨羯磨(亦即訶責羯磨所攝)。
 
[0453c13] 毗尼序云。若比丘。一處僧[按-女+(眉-目+貝)]。不得餘處懺悔。除是精舍空。聽餘處懺悔。
 
[0453c15] △六明覆鉢法。
 
[0453c16] 第四分云。白衣家有十法。應與作覆鉢羯磨。罵謗比丘。為比丘作損減。作無利益。方便令無住處。鬬亂比丘。於比丘前說佛法僧惡。以無根不淨法謗比丘。犯比丘尼。此中隨有一法。應作覆鉢羯磨。作已。應差一具八法者(如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中說)。至彼家。語言。今僧為汝作覆鉢不相往來。以如是事故。若彼如法懺悔隨順眾僧。不敢違逆。乞解覆鉢。還相往來者。僧應為解。
 
[0453c22] 僧祇律云。舍衛城法。豫優婆塞。常請僧食。比丘到已。詰問其義。能解釋者。便大歡喜。手自與種種食。不能答者。便毀呰之。使下人與麤食。諸比丘皆不肯去。佛令僧與作覆鉢羯磨。優婆塞有八事。僧應與作覆鉢。何等八。現前誹謗比丘。現前訶責比丘。現前瞋罵比丘。斷比丘利養。不樂與比丘共事。罵佛。罵法。罵僧。是名八事。時法豫常飯比丘已。然後自食。其日待比丘。時過不來。往問佛。佛言。汝輕慢比丘。僧欲饒益汝故。與汝作覆鉢羯磨。爾時去佛不遠。有一羅漢。佛語法豫。汝可往問。云何名鹽。鹽有幾種。即便往問。羅漢答言。我知汝是法豫優婆塞。輕慢比丘。僧已與汝作覆鉢羯磨。故不足耶。我此間樂住。復來惱我。鹽正是鹽。法豫聞已。心懷罔然。還到佛所。佛言。汝問鹽義。得悉意不。答言。是比丘少聞。未從師學。問鹽故言鹽。時去佛不遠。復有一法師比丘。名弗絺盧。佛語法豫。汝往彼問。即便往問。法師答言。鹽義二種味性。味者。如海水同一鹹味。性者。黑鹽。赤鹽。辛頭鹽。味拔遮鹽。毗攬鹽。迦遮鹽。私多鹽。比迦鹽。略說二種。若生。若煑。是名鹽。法豫聞已。歡悅。來白佛言。是比丘。善解分別。廣略鹽義順逆能答。佛言。此是凡夫。於我法中。未得法味。前比丘者。是阿羅漢。而汝憍慢。不識真偽。長夜作不饒益事。於是法豫怖懼懺悔。佛令沐浴更衣。與眷屬相隨。到僧中。三乞捨覆鉢羯磨。僧令在界內眼見耳不聞處住。白四羯磨與捨。若僧與作覆鉢羯磨已。比丘乃至優婆夷。盡不應往。應持袈裟繫其門上。巷中唱言。某甲作覆鉢羯磨。若有客比丘來。應語令知。覆鉢羯磨。不得趣作。若彼言。沙門不入我家者善。如是人。不應作。若有慚愧者。應與作。若自見過已。行隨順。心柔輭。應捨。
 
[0454b03] 五分律云。比丘不應以小小事。便與白衣作覆鉢羯磨。優婆塞亦不應以小小事。便不敬信比丘。若比丘成就八法。然後優婆塞不應敬信。毀呰佛法僧戒。欲不利諸優婆塞。與優婆塞作惡名聲。欲奪優婆塞住處。以非法為正。欺優婆塞。若優婆塞瞋比丘。比丘不應往其家。若聚落皆瞋比丘。比丘不應住此聚落。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三
 
音義
 

 
[0454b14] 音久。督也。彈也。急也。又察也。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9-09-30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四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彚輯
 
[0454b20] ○衣法
 
[0454b21] 聽取糞掃衣。有十種。牛嚼衣。鼠嚙衣。火燒衣。月水衣。產婦衣。神廟中衣。鳥[銜-金+缶]風吹雜處者。塚間衣。求願衣。受王職衣。往還衣(謂送葬衣)。
 
[0454b23] 不應取阬壍中死人衣不應取垣上籬上壍中糞掃衣(或是居士所浣曬故)。
 
[0454b24] 不應在斷事處取死人衣(官敕旃陀羅棄死屍。彼言。使取衣者棄之)。
 
[0454c01] 不應取未壞死人衣。死人未壞。不應打令壞。
 
[0454c02] 不應取大聚衣(是居士所脫故)。
 
[0454c03] 糞掃衣無主。屬先取者。若共取。應分。
 
[0454c03] 不應取莊嚴供養塔衣。
 
[0454c04] 聽以刀截衣。得未浣衣。聽自浣。使人浣。聽畜浣器。浣板。剪刀。
 
[0454c05] 應五條。不應六條。應七條。不應八條。乃至十九條。不應二十條。若過是條數。不應畜。
 
[0454c07] 聽以長四肘廣二肘衣作安陀會。廣三肘長五肘作鬱多羅僧。僧伽棃(廣。指豎言。長。指橫言)。
 
[0454c09] 問。比丘三衣。諸部皆以豎三橫五為量。今造衣無不過量。亦有罪不。又僧伽棃。四分律不過十九條。僧祇律不過十五條。惟根本許至二十五條。今皆稱二十五條為上上衣。亦定爾不。答。三肘五肘。決不可過。故律攝云。過此以上。皆得惡作。今時製衣。豎雖未必過三。橫則無不過五。譌云摺時取方。當知受持披著。步步得突吉羅。又西國造衣。或糞掃衣。或檀越施衣。但令所得廣長。則條隔可少。所得雜碎。則條隔便多。不惟僧祇四分。不貴多條。即根本部。亦但云初三次三次三。未嘗名為上中下也。況梵網止言九條。七條。五條。袈裟。佛付迦葉。傳彌勒者。亦止是十三條。金縷袈裟。今乃獨尚二十五條。傷工費本。可笑甚矣。
 
[0454c22] 作新衣。一重安陀會。一重鬱多羅僧。二重僧伽棃。若故衣。聽二重安陀會。二重鬱多羅僧。四重僧伽棃。若糞掃衣。隨意多少重數。
 
[0454c24] 得縵衣。廣長足。裁割便少。聽作帖葉。
 
[0455a01] 不應不著割截衣入聚落。不應反著衣入聚落。聚落外。聽反著。
 
[0455a02] 不應著一衣。除大小便處不應著繡衣。草衣。樹皮衣。樹葉衣。珠瓔珞衣。皮衣。鷲毛衣。人髮衣。馬尾衣。犛牛尾衣。
 
[0455a04] 衣壞。聽補治。聽著納重。線編邊。隨孔大小方圓補。
 
[0455a05] 有居士持衣來。言與某甲比丘。比丘言。我不須。即持衣置比丘前而去。聽為施主故掌錄。若須時。聽受持。
 
[0455a07] 大價衣布地。不應在上行。不應以大價衣作地敷。聽用作臥褥。坐褥。作枕。作覆上衣。
 
[0455a09] 不應作帳(房中四周設幃)。不應作軒(簷前設幃)。
 
[0455a10] 聽畜袈裟色帶。廣三指。遶腰三周。若帶細輭。數結速斷。應安扭玦。不應用寶作。
 
[0455a11] 患寒。聽著復紵衣(兩重名複。內盛棉絮等名紵。與貯通用)。寒雪國。聽作韈。聽著帽。
 
[0455a12] 身患瘡。并汗臭。聽作拭身巾。面汗。聽作拭面巾。患眼淚。聽作捫淨巾。
 
[0455a14] 僧祇律云。非時長衣。應與僧。時衣太多。減半與僧。
 
[0455a15] 持三衣瓶鉢。即是少欲少事。
 
[0455a15] 作緤。極廣齊四指。極狹如[麥*廣]麥。五條。應一長一短。七條至十三條。兩長一短。十五條。三長一短。
 
[0455a17] 根本律云。護惜衣服。當如身皮。應浣染縫治者。當隨事作。
 
[0455a18] 僧伽胝有九種。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初三種。二長一短。次三種。三長一短。次三種。四長一短。應作。應持。過此已上。便成破納。上者豎三肘。橫五肘。下者豎二肘半。橫四肘半。二內名中。嗢呾羅僧伽。及安呾婆娑。亦如僧伽胝量。復有二種安呾婆娑。豎二。橫五。豎二。橫四。
 
[0455a23] 雜事云。肩上安[巾*勾]。胸前綴紐。葉相有三。大寬四指。或如烏張足。小寬二指。或如母指面。此內名中。
 
[0455b01] 不應披三衣鬀髮。應別畜鬀髮衣。或用僧脚崎遮身而鬀。
 
[0455b03] 應以帒盛衣。常用者在上。非常用者在下。
 
[0455b03] 蚊幬周十二肘。於上安葢。長四肘。闊二肘。隨身高下。[糸*屬]帶懸垂相掩作門。熱應搖扇。下邊蚊入。氈席壓之。
 
[0455b05] 僧伽胝者。是衣中主不應隨處著用。作諸事業。入聚落時。乞食時。隨噉食時。入眾食時。禮制底時。聽佛法時。禮拜二師及同梵行者時。可披大衣。嗢呾羅僧伽。應於淨處披著。及食等事。其安呾婆娑。任於何處。隨意著用。
 
[0455b10] 目得迦云。賊奪商旅所遺棄物。不應收取。若商主隨聽者。應取。有主屍林及神廟衣。亦爾。
 
[0455b11] 許諸苾芻畜十三資具衣。一僧伽胝。二嗢呾羅僧伽。三安呾婆娑。四尼師但那。五裙。六副裙。七僧脚崎。八副僧脚崎。九拭面巾。十拭身巾。十一覆瘡衣。十二鬀髮衣。十三藥直衣。隨一一衣。各別疊名而為守持。應如是說。對一苾芻。具壽存念此僧伽胝衣。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如是三說。餘衣守持。準此應作。其藥直衣。應加為病因緣。此外若更有餘衣。應於二師而作委寄。分別持之。對一苾芻。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有此長衣。未為分別。是合分別。我今於具壽前而為分別。以某師為委寄者。我今持之。如是三說若衣欲破。應以長線而縫絡之。若見有孔。應可補帖。若在內爛。兩重幅疊。如總爛壞。不堪料理者。應作燈炷。或可斬碎和泥。用塞柱孔。或塗牆壁。如是用時。能令施主所捨福田。任運增長。
 
[0455c01] 薩婆多論云。三衣若破。不問孔大小。但使緣不斷絕。故成受持。若衣久失色。故不失受持。後更上色。亦不受持。
 
[0455c04] 問。今相傳三衣。若破不許自補。又比丘無常。衣掛樹上。何耶。答曰。是律所聽。便可依從。非制而制。便名非法。衣破不許自補。出在五百問中。此書多譌。卷首已辯之矣。比丘無常。三衣與看病人。律有明文。如何可抗。設欲免金翹之災。必須龍王來乞。或欲繫小兒之項。亦須父母相求。若高掛樹梢。空無利益。非律所載。實為可嗤。暴殄施物。豈能無罪。
 
[0455c11] 摩得勒伽云。不得畜不淨所汗糞掃衣。若得糞掃衣。當洗浣治令淨。好縫好染已。受持。
 
[0455c12] 十誦律云。三衣不應少。不應多。少畜。突吉羅。多畜。捨墮。
 
[0455c13] 若糞掃衣。若居士衣。好割截治。縫令周正。別施緣。若少衣。不能得割截。應衣上安牒。若五。若七。若九。乃至若十五五分律云。著外道衣。偷蘭遮。若不知是外道衣。而非佛所聽。皆應壞之。若知是外道衣。應摘縋布地。令人蹈上。速使壞盡。
 
[0455c18] 左條葉。左靡。右條葉。右靡。中條葉。兩向靡。
 
[0455c19] 蚊幮。應隨牀大小作。
 
[0455c19] 禪帶。不應廣過八指。不應減五指。
 
[0455c20] 三衣應受持。襯身衣。被衣。雨浴衣。覆瘡衣。蚊幮。敷經行處衣。障壁虱衣。單敷衣。坐具。護[月*坒]衣。護膊衣。護頭衣。拭體巾。拭手面巾。鍼線囊。鉢囊。革屣囊。漉水囊。如此諸衣若似衣。皆應受持。
 
[0455c23] 患頭冷病。聽以衣覆。亦聽作帽。煖則止。
 
[0455c24] 富羅不應深作[革*雍]。聽至踝上。
 
[0456a01] 得新衣。應先浣舒張度量。然後裁截縫染。如法受持。不得以裹諸物。謹護如身薄皮。
 
[0456a02] 善見律云。三衣。受持。不須說淨。雨衣。四月受持。過四月已。說淨。尼師壇。受持。不須說淨。覆瘡衣。不須說淨。瘡瘥已說淨。敷具。受持。不須說淨。雜碎衣受持。不須說淨。手巾。受持。不須說淨。若先受持三衣。捨已。受持新者。以身口對比丘說。若無比丘。以手捉衣自說。若手不捉。不成說。應道其名字。所捨三衣。作雜碎衣。應說淨。尼師壇。受持一。不得二。敷具。多少隨意畜。覆瘡衣。畜一。不得過。手巾畜二。雜碎衣。隨有多少。說受持。不犯。牀褥薦席等。悉屬房物。不須說淨。
 
[0456a11] 律攝云。凡著衣服。應捨三種心。一喜好玩飾心。二輕賤受用心。三矯覓名稱心。詐著弊衣。欲令他知有德有行。是三心皆不應作。但求壞色。趣得充身。順大師教。進修善品應生五種心。一知量。度量而用。勿使傷損。二知間隙。不可頻著一衣。臭而疾破。三知思察。來處極難。作報恩心。受用之時。勿為非法。四知時。寒熱適時。受用合度。五知數。十三資具。足得資身。多畜貯衣。長貪廢業。
 
[0456a19] ○鉢法
 
[0456a20] 第四分云。有比丘入僧中食。無鉢。聽比座與。若僧中借與。
 
[0456a21] 不應不洗鉢用食。
 
[0456a21] 不應畜木鉢。是外道法。不應畜石鉢。是如來法鉢。不應畜金銀瑠璃寶鉢。是白衣法。
 
[0456a23] 聽比丘作鐵鉢。聽畜一切作具。聽熏鉢一切物不應著鉢中。
 
[0456a24] 不應不洗鉢便舉。
 
[0456a24] 聽作鉢囊。作帶絡肩。挾鉢腋下。鉢口向外。
 
[0456b01] 僧祇律云。不聽鉢中安隔。若以餅隔及飯隔者。無罪。
 
[0456b02] 根本律云。護鉢當如眼睛。應綴者綴。應熏者熏。
 
[0456b03] 十誦律云。鉢是恒沙諸佛標幟。不得盛不淨物。
 
[0456b04] 五分律云。過中不應用鉢飲。聽作飲器。用銅鐵瓦。聽別作歠粥器。
 
[0456b06] ○食法藥法
 
[0456b07] 藥犍度云。若時藥。和時藥及非時藥等。應受作時藥。若非時藥。和七日藥等。應受作非時藥。若七日藥。和盡形壽藥。應受作七日藥。若盡形壽藥。和盡形壽藥。應受作盡形壽藥。
 
[0456b10] 不應自煑而服。不得界內共食宿。煑食食。應在邊房靜處結作淨厨屋。
 
[0456b11] 琝荼居士裁種種飲食。於道路供佛及僧。行過曠野。故有餘食。使人即盡持與比丘。比丘白佛。佛聽作檀越食受。令淨人掌舉。不應自受。若有所須。隨意索取。
 
[0456b14] 有八種漿。棃漿。閻浮漿。酸棗漿。甘蔗漿。[卄/(麩-夫+玉)]果漿。舍樓伽漿。婆樓師漿。蒲桃漿。若不醉人。應非時飲。若醉人。不應飲。亦不應以今日受漿留至明日。
 
[0456b17] 不應不淨果便食。應作五種淨法。火淨。刀淨。瘡淨。鳥啄破淨。不中種淨。刀淨瘡淨鳥淨。應去子食。火淨不中種淨。都食。
 
[0456b19] 僧得果園。應受。敕僧伽藍民。若優婆塞料理。彼欲得分。應計食作價與直。沙彌亦得料理。
 
[0456b21] 食不破果。大便已子生。不犯。
 
[0456b22] 比丘種菜果。自散種。自移植。後皆聽食。
 
[0456b23] 蘇瓶。油瓶。聽覆。若無淨人。捉葢懸置其上。不應手觸(此是僧之蘇油。非所受七日藥也)。
 
[0456b24] 不應噉不淨菜。不應自作淨。不應自手捉令人作淨。應置地使淨人作。作淨已。應受而食。
 
[0456c02] 不應故觸彼淨食。令得不淨。觸者突吉羅。彼不觸。無犯。
 
[0456c03] 居士持食寄比丘。後若自食。若持歸。或與比丘。聽受。
 
[0456c04] 病比丘須粥。使淨人著水著米。煑令沸。洗手受。然後自煑令熟。
 
[0456c05] 不得界內共粥宿。界內煑。自煑。若重煑粥。聽自煑(結淨厨界。則無共宿內煑二過)。
 
[0456c06] 欲受蘇。錯受油。欲受油。錯受蘇等。皆不成受。
 
[0456c07] 穀貴時。聽比丘八事。界內共食宿(一)。界內煑(二)自煑(三)自取食(四)早起受食。足食已。不作餘食法。得食(五)從食處持餘食來。亦爾(六)胡桃果等食。亦爾(七)水中可食物。亦爾(八)若穀還賤。不聽。
 
[0456c11] 不任為食者。比丘有病因緣。盡形壽應服。
 
[0456c12] 尼犍度云。尼得與比丘授食。尼宿食。與比丘為淨。比丘亦得與尼授食。比丘宿食。與尼為淨。
 
[0456c14] 第四分云。供養塔飲食。若沙彌。若優婆塞。若經營作者。應食(飲食供塔。須具三德六味。若時新果菜。並須作淨。今時乃以淡白豆腐麩筋。及帶穀果。不切菜供。可恥甚矣。此供塔物。比丘並不許食。不惟密部也)。
 
[0456c16] 僧祇律云。蒜者。若生。若熟。若葉。若皮。悉不得食。若須塗瘡。聽用塗已。不得眾中住。應在屏處。差已。淨洗浴。還入僧中。病時不服蒜不差者。聽服。服已。七日不得臥僧牀褥。上僧廁。入僧浴室溫室講堂食屋。受僧次請。乃至說法布薩。一切不得住。不應遶塔。若塔在露地者。得下風遙禮。至八日。澡浴。浣衣。熏已得入眾。
 
[0456c22] 根本律云。無事斷食。得越法罪(問。如傅大士。世稱彌勒化身。每作絕食種種苦行。智積菩薩。復持水齋。後人倣傚。為有罪不。答。傅大士苦行絕食。為欲代眾生苦。智積菩薩水齋減食。為欲調煩惱習。乃至依密部中。復有種種作法。皆非無事斷食。故無罪也。然或借水齋絕食等事以邀名利。則是邪命所攝。罪更甚矣)尼陀那云。令淨人行果與僧。若無淨人。應使求寂。求寂無者。先作淨已。苾芻受取。應可自行。
 
[0457a03] 十誦律云。食生。聽更煑。若生食。聽火淨已得煑。云何名火淨。乃至火一觸。
 
[0457a05] 毗尼序云。五時聽噉石蜜。一遠行來。二病。三食少。四不得食。五施水處。若不飲水。不聽噉五分律云。不應就樹上觸果。
 
[0457a07] 以船車載飲食。若無淨人行御。聽比丘自行自御。
 
[0457a08] 僧以車運米。有一婆羅門。以僧不淨米一把投車中。佛言。若可別。應除去。若不可別。趣去一把。
 
[0457a10] 食根有五種淨法。剝淨。截淨。破淨。洗淨。火淨。食莖葉有三種淨法。刀淨。洗淨。火淨。於一器一聚中。若淨一。名為總淨。
 
[0457a12] 米中有穀。聽畜杵臼。令淨人伐之。
 
[0457a13] 薩婆多論云。若以時藥等助成七日藥。作七日藥服。無過。或以七日藥等助成終身藥。作終身藥服。無過。或以七日藥等助成時藥。作時藥服。隨勢力多故。相助成故。
 
[0457a17] ○受食法
 
[0457a18] 法犍度云。若欲受請。應往僧小食大食處。可見處住。檀越白時到。上座應在前。如鴈行而去。若有三寶事。瞻病事。應白上座已前去。若有命難梵行難聽不問去。往彼食處。不應錯亂聚住。應隨次坐。上中下座互相看。若有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者。應彈指令覺。或遣人語令知。不應貪恭敬。故在後到。令諸比丘起。若檀越與上座果。應問。果淨不。若未淨。應語令淨。若已淨。應問。為誰送來。若言為上座。得隨意取。若言為僧。應語令傳使徧。與羮亦爾。
 
[0457b02] 有比丘不得食。聽比座為索。若無。比座應自減半與。
 
[0457b03] 不應得食便食。應待唱言等得。然後食。
 
[0457b04] 不應匡肘食妨比座。
 
[0457b04] 不應大咳唾。應徐徐棄唾。
 
[0457b05] 所食可棄之物。應聚著脚邊。去時持棄。
 
[0457b06] 食已。應為檀越說大嚫。乃至一偈。餘比丘不應先去。若為三寶事。瞻病事。應白。然後去。
 
[0457b07] 檀越欲聞種種法。應隨宜為說。
 
[0457b08] 第四分云。不應二人同鉢食。
 
[0457b09] 不得亞臥枕案上食(身倚案上。如半臥也)。老病比丘。聽以鉢著牀角頭。或安瓶上。
 
[0457b10] 僧祇律云。不聽共一器食。若無鉢者。應用鉤鉢犍甆。若復無者。置器著草葉上。更互取食。不得俱下手。除五正食。五雜正食。餘餅果菜等。共食無罪。
 
[0457b13] 無病。不聽机上食。
 
[0457b13] 上座當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狼狽食不飽。
 
[0457b14] 根本雜事云。不得著一裙而食。老病者。應著輭滑僧脚崎。重病者。應在屏處。但著一裙隨意食。
 
[0457b16] 留食之時。普施羣生。勿拘一類。飯以水澆。餅須細擘。散之於地。隨意當食。不應遮止。
 
[0457b18] 食訖。當為說法。或上座。次座等。或隨能者。當預請之。
 
[0457b19] 說施頌時。不應噉食。待說頌訖後食無過。
 
[0457b20] 五分律云。居士請僧食。不請者不應往。以因緣事。不為食聽往。有客比丘來。應語主人。聽入不。若不聽。應語言。與我等食分。我自平等共食。若復不得。應各以鉢受分。出外共食。若復不得。僧坊內有食。應將與之。
 
[0457b24] 不應與白衣共器食。若往親里家。彼言。我等非他。亦非不淨。何不共食。聽繫念在前共食。但莫令手相觸。
 
[0457c03] ○看病法
 
[0457c04] 第三分云。佛案行諸房。見有比丘病。無人瞻視。臥大小便中。佛問。何故無瞻視人。答言。我無病時。不看他病。是故今病。無人瞻視。佛言。汝不瞻視供養病人。無利。無所得。汝曹不相看視。誰當看視病者。佛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復為洗衣曬乾。棄故壞臥草。掃除住處。灑令清淨。更敷新草。并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復以一衣覆上。捨去。食後。以此因緣告諸比丘。應看病。不應不看。應作瞻病人。不應不作。若有欲供養我者。當供養病人。聽彼和尚乃至弟子瞻視。若都無人看。僧應與瞻病人。若不肯。應次第差。若次第差不肯。如法治。若無比丘者。比丘尼乃至優婆塞等應看。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夷。不應觸比丘。
 
[0457c16] 病人有五事難看。所不應食。而欲食(一)。不肯服藥(二)。看病人有至心而不如實語(三)。應行不行。應住不住(四)。身有苦痛。不能堪忍。身小有堪。能作而不作。仰他作(五)。又不能靜坐止息內心。反上事者。易看。
 
[0457c20] 有五法能看病。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能與。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四能經理湯藥。乃至差。若死。五能為病人說法。令歡喜。
 
[0457c23] 聽看病人。受請不受請。食病人殘食。
 
[0457c23] 第四分云。聽與病者隨意食。隨病藥。好瞻病人。
 
[0457c24] 病比丘不應在閣上大房中住。
 
[0458a01] 僧祇律云。南方有二比丘。共來見佛。一比丘病。一比丘待經二三日。語言。我欲前去問訊世尊。汝差已後來。彼言。待我差共去。答言。我不見佛久。思慕如渴。不容同待。即詣佛所。佛知而故問。汝何處來。比丘以上因緣具白。佛言。此是惡事。若比丘。放逸懈怠。不精進。不能執持諸根。馳騁六欲。雖近我所。為不見我。我不見彼。若比丘。能執諸根。心不放逸。專念在道。雖去我遠。即為見我。我亦見彼。所以者何。隨順如來法身故。破壞諸惡故。離貪欲故。修寂靜故。汝等同出家修梵行。汝不相看。誰當看者。汝還看病比丘去。
 
[0458a11] 若比丘。共商人行。至曠野。得病。同伴應代擔衣鉢。親近扶接。不應遠離。若不能行。應從商人借乘。或許與穀草直。不得載[牛*孛]牛車草馬。當載特牛車。馱馬。若病篤。無所分別。趣乘無罪。若乘不可得。應留一二三能看人。到聚落求乘來迎。應留糧食。使住者不乏。若曠野。無肯住者。不得便捨去。應作菴舍。敷草蓐。作煙火。取薪水。留時藥夜分藥七日藥盡壽藥。語病者言。長老。安意住。我到前聚落。當求乘來迎。到聚落中。不得遶塔。問訊二師。應語聚落中比丘。曠野中有病比丘。共迎來。若言。彼處多有虎狼。恐當食盡。雖聞此語。要當往看。若已死。應供養屍。若活應將至聚落。語舊比丘。長老。此是某處病比丘。我於曠野供養已。今來至此。次長老看。若不看者。越毗尼罪。若無比丘。應語優婆塞長壽。曠野中有病比丘。借乘往迎。乃至迎至檀越家。安別障處。若人多。應取二三能看病者看。若病者言須多人。樂住者應盡住。共勸化前食後食。乃至盡壽藥。供給使無乏。若有客比丘來。不得便語使看病。應代擔衣鉢。乃至飲食止息已語言。長老。是病比丘。我看已久。長老次應看。若無常者。應供養舍利。
 
[0458b06] 若比丘。比丘尼。共商人行。尼病。比丘不得捨去。應語。去去。姊妹。將接之宜。如毗尼中說。唯除抱撮。若須按摩油塗身者。倩女人為之。若無常者。彼有衣鉢。應雇人闍維。若無。應捨去。有俗人嫌者。能作地想。應擔著遠處。
 
[0458b10] 若大德比丘病。應著顯現房中。弟子常侍左右。掃灑房中。燒香。敷坐。若比丘來問疾。應與前食後食非時漿。若有問事。病者應答。病人力劣。應侍者答。若優婆塞來問。應言。善來長壽。語令就坐而為說法。汝大得功德。如世尊說。看持戒病比丘。如看我無異。若有供養。為呪願受。若病人患下。問病者不得久停。應速發遣。若病人不能出。應畜三器。一授病人。一持出。一洗已油塗日曬。如是遞用。一人戶邊住。莫令人卒入。一人在病人邊住。時時為隨順說法。若小德比丘病不應著顯露處。臭穢熏外。不得著僻猥處。死時人不知。應安人中。若病人有師及弟子。應看。若無者。僧應差一二三人看病。若病人有藥直。應取供給。若無者。僧應與。若僧無者。彼有重價衣鉢。應轉貿輕者供給。病人惜者。應白僧言。某甲病比丘。不知無常。慳惜衣鉢。不肯貿易。白僧已。輭語說法。使得開解。然後貿易。若復無者。應乞與。若不能得。應僧食中取好者與。若復無者。看病人應持二鉢乞食。持好者與。
 
[0458c03] 根本律云。不應令無智人看病。必有他緣。須自出外。於不善解看病之人。當可教示。勿令病者非理損害。墮水火。食諸毒。持刀斧。墮巖壍。陞高樹。食所忌等。皆應遮止。
 
[0458c06] 不問醫人。不應輙與病人藥服。
 
[0458c07] 有病及看病人。雖臥燈明。無犯。
 
[0458c07] 十誦律云。年小看病比丘。得共病人坐。
 
[0458c08] 律攝云。若病人。貧無藥直。師主知識等。應為辦之。或施主邊求。或用僧伽物。或塔物。或旛葢等莊嚴具。依價賣之。以供藥直。若後病瘥。應償。若無力者。不還無罪。大師之子。是父財故。若看病苾芻。供給病者。除性罪已。餘皆應作。
 
[0458c13] 問。諸律為病權開。及看病法。皆有定式。惟律攝云。除性罪已。餘皆應作。豈一切遮罪。悉無犯耶。答。當可護時。而不嚴護。則輕戒之罪必成。當難緣時。而乏權變。則病苦之人必殆。故云。除性罪已。餘皆應作。葢是一往極勢之語。非是一任放捨之言也。
 
[0458c18] ○房舍
 
[0458c19] 第四分云。隨作房法所須。一切聽與。
 
[0458c19] 聽作布薩大堂。聽作長牀。
 
[0458c20] 聽作經行堂。老病羸頓。聽繩索繫兩頭。循索行。捉索行。破手。聽作捲。或竹筒。以繩穿筒。手捉經行。經行疲極。聽兩頭安牀。
 
[0458c22] 不應戶邊作龍蛇像。聽作蒲萄蔓。或蓮華像。聽戶上作葉像。不聽作兵馬像。
 
[0458c24] 不應盡壽經營一房。若作極上大好房重閣堂。聽十二年經營。六年內覆成。餘隨大小量宜。
 
[0459a01] 不應一切時受僧營事房。聽夏三月竟。隨上座分。
 
[0459a02] 不應處處取營事房。應九十日取一處住。
 
[0459a03] 營事人。不應在眾多人住處住。
 
[0459a04] 不應小小經營。便索營事房營事比丘命過。此房隨僧。營事比丘遣人白僧索房已命過。此房隨僧。彼使命過。此房與營事者。
 
[0459a06] 營事比丘未分房。便出行。應囑人取。應指示房處所聽作浴室洗浴。
 
[0459a08] 一比丘作房。一比丘覆。先作者應先住。二比丘共作房。聽更互作。上座在先。
 
[0459a09] 夏安居受所治房。不應復受餘房。
 
[0459a10] 僧房故壞。有居士言。若與我者。我當修理。聽與。白二羯磨。
 
[0459a11] 羅睺羅在那棃林中住。有居士發意作房施之。時羅睺羅人間遊行。居士便以房施僧。羅睺羅還。以此白佛。佛令往居士所問言。汝將無見我有可訶責事。非沙門法。若口說。若身行耶。居士答言。不也。還以白佛。佛告比丘。若有人。自心喜樂作房。施一人。或施多人。或施僧已。復施餘人。若施多人。若施僧。若施所同部。若施異部。皆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住。若有人。喜樂作房。施一人。或施多人。施僧。施二部僧。皆名如法施。如法受。如法住有小沙彌。聽房中安隔障。
 
[0459a20] 聽作後內房。作戶。作壁。作半壁。
 
[0459a21] 聽以石若甎若木作道。聽作渠。作池。以石若甎若木障邊。
 
[0459a22] 僧祇律云。起僧伽藍。先規度好地。作塔處。應在東在北。僧地佛地。不得相侵。不得使僧地流水入佛地。佛地水得流入僧地。塔應在高顯處作。不得在塔院中浣染曬衣著革屣覆頭覆肩涕唾地。塔園中華。應供養塔。若檀越言。是中華供佛。果與僧。應從檀越語。若花多。得與華鬘家。語言。爾許華。作鬘與我。餘者與我爾許直。若得直。用然燈買香供佛。或治塔。若直多者。得置佛無盡物中。塔池中華亦爾。不得塔池中浣衣浴。洗手面。洗鉢。下頭流出處。得隨意用。
 
[0459b07] 廁屋不得在東在北。中應安隔。使兩不相見。
 
[0459b08] 根本雜事云。作廁應在寺後西北隅。
 
[0459b08] 寺中四角柱下。各安唾盆。
 
[0459b09] 十誦律云。若得和香。應塗舍內牀壁地上。施僧華鬘。以鍼釘著壁上。房舍得香。施者得福。
 
[0459b11] 五分律云。諸房舍中。聽表裏及仰泥。僧應畜斧鑿刀鋸鏵鍬梯櫈泥漫。種種作屋之具。
 
[0459b13] ○臥具法
 
[0459b14] 第四分云。聽作褥。若毳。若劫貝。作貯。褥垢膩。應作臥氈覆上。
 
[0459b15] 聽作枕。若方。若圓。若三角。
 
[0459b15] 不應私用僧臥具。聽作標識(音志)。不應私物上作僧標識。聽私物染作標識。作如水灑地標識。作輪標識。
 
[0459b17] 不應移房中定臥具著餘處。
 
[0459b18] 不應二人同牀宿。除病人。不應二人同被褥臥。若正有一敷一被。聽各別披襯身衣根本雜事云。妙好牀座及大倚牀僧伽應受。別人不許。
 
[0459b21] 五分律云。聽以十衣中隨一一衣作臥褥。用羊毛駝毛棉花。乃至輭草貯之。極厚聽至八指。
 
[0459b23] ○器物法
 
[0459b24] 第三分云。聽畜大銚。銅釜。鐵釜。土釜。銅瓶。鐵瓶。瓦瓶。煎餅鏊。銅甌。及鐏。
 
[0459c01] 聽作衣架。
 
[0459c01] 聽然燈。聽鐵作燈著。
 
[0459c02] 老病比丘。聽安便器唾器。
 
[0459c02] 不應多人住處拾虱棄地。聽作虱筒。
 
[0459c03] 聽作鬀刀。畜承髮器。
 
[0459c03] 拔鼻毛鑷。剪爪刀。聽作筒盛。作葢塞。不應寶作。
 
[0459c04] 不應持大好圓葢。不應捉王大圓扇。若得已成者。聽受與塔不應畜織毛[肖*毛]扇。
 
[0459c06] 聽畜拂。
 
[0459c06] 聽受陶師作種種器。有三種不應畜。瓦坐牀。瓦斛。瓦斗。
 
[0459c07] 聽作刮舌刀。擿齒物。挑耳錍。
 
[0459c08] 僧祇律云。不聽私畜銅盂。得施淨人已用。無罪。
 
[0459c09] 根本雜事云。應畜三種袋。一鉢袋。二藥袋。三雜袋。應次第安。長短相稱。須闊作襻。於內安[疊*毛]。以線絡之。勿令卷縮。
 
[0459c11] 淨信居士等。以諸食器奉施。佛聽為大眾受。受已。置庫。仍用鉢食。施主嫌其但獲施福。無受用福。佛言。應為受用。
 
[0459c13] 扇有兩種。一以竹作。二用葉成。粧彩之扇。僧伽得受。
 
[0459c14] 拂有五種。一撚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細裂[疊*毛]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樹枝稍。若用寶物。得惡作罪。
 
[0459c16] 有二因緣。方許乘轝。一者年老衰羸。二者帶病無力。
 
[0459c17] 須持井索。長者百五十肘。短者十肘。二內名中。
 
[0459c18] 許為僧畜鬀刀。并雜所須物。
 
[0459c19] 五分律云。寒時。聽作火爐。在屋外然。煙盡持入。用銅鐵泥石作之。
 
[0459c20] 聽畜三鍼。
 
[0459c20] 聽畜斗稱。不聽畜田宅店肆。有施者。聽僧受。使淨人知。
 
[0459c21] 不聽多畜小小銅鏂。不聽畜大銅鏂。若畜一升以上。突吉羅律攝云。刀子小印。苾芻應畜。刀有三種。上者長六指。闊一指。下者四指。二內名中。形如雞曲翎。或如烏曲羽。印有四種。謂白銅。赤銅。鍮石。及木。皆不應用寶作。
 
[0460a02] ○杖法
 
[0460a03] 根本雜事云。應作鍚杖。杖頭安鐶。圓如盞口。安小鐶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不應以杖打狗。應舉怖之。狗怖瞋劇。取一抄飯擲地令食。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
 
[0460a06] 十誦律云。應作有聲杖。驅遣毒蟲。
 
[0460a06] 毗尼母經云。夜怖畏處。聽動錫杖作聲。令諸惡毒蟲遠去。
 
[0460a08] 問。今準得道隥梯經造杖。威儀尊重。甚難護持。與律意全不相同。何耶。答。律中錫杖。重在濟用。經中制度。重在表法。表法或別是一途。濟用則更為有益。又如今人有錫淨瓶。本於密部。非關律宗也。然彼經亦云為老病故畜杖。此則雖合於律。不免前後自旨相違。當知既失譯人名。姑置闕疑例。可矣。
 
[0460a14] ○叢林法
 
[0460a15] 僧祇律云。達貳伽(即檀尼迦)自念。我作一房。上座次受。驅我令出。第二第三。亦驅我出。續作燒成瓦屋。世尊敕壞。後取王木成屋。又為世尊訶責。徒自辛苦。用多事為。自今以往。止此苦事依隨眾僧苦樂任過。時達貳伽。便習無事。晝夜精誠。專修道業。得諸禪定。成就道果。起六神通。自知作證。深自慶慰。而說偈言。欲得寂滅樂。當習沙門法。止則支身命。如蛇入鼠穴。欲得寂滅樂。當習沙門法。衣食繫身命。精麤隨眾得。欲得寂滅樂。當習沙門法。一切知止足。專修涅槃道。
 
[0460a23] 十誦律云。知僧坊比丘應作是願。諸比丘未來者當來。已來者供給衣食臥具湯藥。不令有乏。能作是願者僧隨彼意與。若須食。應自恣與好食。若須房舍臥具。皆應自恣與。
 
[0460b03] 分處人不白僧。得用十九錢供給客。若更須。應白僧竟與。
 
[0460b04] 作維那。應知時限。知唱時。知打犍椎。知灑掃塗治講堂食處。知次第相續敷牀榻。知教淨果菜。知看苦酒中蟲。知飲食時行水。眾散亂語時彈指。
 
[0460b07] 第三分云。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聽結庫藏屋。白二羯磨。差守物人。白二羯磨。若比丘不肯作守物人。應福饒與粥。若故不肯。一切所受衣食。應與二分。若復不肯。當如法治。
 
[0460b10] 善見律云。若外利養入。知庫比丘得受兩分。若頭陀比丘。雖住寺中。不住僧房。不食眾。檀越自為起房。僧不得差作維那及知事使。若比丘。於讀誦教化說法。能得利養。利眾僧。僧不得差知僧事。有房舍衣鉢。應先以好者與之。飲食果木。得加分與。
 
[0460b15] 若有人來至寺。不問貴賤劫賊。一切悉得勞問。若有喚求所須。自物。得與。僧物。先白僧。和合者得與。若有強力惡人來乞。守物人為護住處故。得隨意與。與後僧不得訶。
 
[0460b18] 第四分云。有四種斷事人。或寡聞無慚。或多聞無慚。或寡聞有慚。或多聞有慚。是中寡聞無慚。及多聞無慚。者在僧中言說斷事。僧應種種苦切訶責。令彼無慚者不復更爾。若有慚寡聞者。在僧中言說斷事。僧應佐助開示令彼有慚者。復於僧中言說斷事。若有慚多聞者。於僧中言說斷事。僧聽彼說已。應讚善哉令有慚者。後於僧中言說斷事。
 
[0460c01] 第三分云。客比丘欲入。寺內。至門中手持門。若有關鑰。應開。若不能開。應徐打。若不聞。應大打。若不開。應至下籬牆處。踰入開門。不應左遶塔行。應問言。我若干歲。有如許房不。復應問。此房有人住不。有臥具不。有被不。有器不。有衣不。有福饒不。若言有。欲取者。應語言。我當取。應至房所。開戶。若有蛇蟲。應驅出。掃除灑淨。重敷牀臥具等。應具淨水瓶洗瓶飲水器。應問。何處大小行。何處是淨地。何處不淨地。何者佛塔。何者聲聞塔。何者第一上座房。乃至第四上座房。應隨次禮。應問。何處是僧大食處。小食處。夜集處。說戒處。何者是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檀越請食。次到何處。有何檀越僧為作覆鉢。誰家是學家。何處狗惡。何處是好人。何處是惡人。
 
[0460c14] 舊比丘聞有客比丘來。應出外迎。為捉衣鉢。安置與坐。與洗足水器具。與飲水。應問。大德幾歲。若言。若干歲。應語言。此是房。此是繩牀木牀褥枕氈被地敷。此是唾器。此是小便器。此是大小便處。此是淨地。乃至某甲處好。某甲處惡。
 
[0460c18] 十誦律云。客比丘來。應禮四上座。若時得見者。應禮。不時得見者。則止五分律云。打鼓。吹螺。及三唱時至。應使沙彌守園人。木作犍椎。若無沙彌。比丘亦得打。
 
[0460c21] 若比丘舉衣。經十二年。不還取者。集僧平價。作四方僧用。彼比丘後還。以四方僧物償。若不受者善。
 
[0460c23] 若有穀米。施四方僧者。為四方僧作時。聽隨意食。
 
[0460c24] 除佛辟支佛塔。餘塔長物。聽作四方僧用。若此塔後須用。取四方僧物還之。
 
[0461a02] 根本律云。苾芻應助營造。不應盡日而作。於寒冬時。午後而作。於炎夏時。午前而作。準量日時。早須休作。若檢校人。知彼諸人晨朝執作。宜辦小食。若午後作。為覓非時漿。及塗手足油。不者。得越法罪。
 
[0461a06] 俗人一擔之重。苾芻應分兩人。
 
[0461a06] 雜事云。僧伽不應立非法制(非佛所制。便名非法。如元朝附會百丈清規等)。
 
[0461a07] 營作之人。應食寺物。
 
[0461a08] 尼陀那云。僧伽淨地棄髮爪甲。得惡作罪作菩薩像。惟除脚釧耳璫。餘一切莊嚴具。悉皆聽作律攝云。如來制底。應圓滿作。若獨覺者。上無寶瓶。若阿羅漢。安四輪相。餘之三果。如次減一。若湻善異生苾芻。上無輪干。名平頭制底。
 
[0461a12] 目得迦云。造窣堵波。小者得增大。大者不應減小。若有俗人能大作者善。如不能辦。苾芻應勸化助造。若久故破壞。應修營。若佛像泥素虧壞。或增令大。或相似隨意作。諸綵畵像不分明者。應可拂除。更為新畵。諸餘葉紙佛經磨滅。應拭故者。更可書新。徧持經部。徧持律部。總持論部者。不應差作知僧事人。
 
[0461a18] 為僧伽故。應可受田。所收果實。應受用。應準王法。與彼耕人作其分數。
 
[0461a19] 凡營作檢校苾芻。先報寺中耆宿。方可貸人。或為劵記保證分明。
 
[0461a21] 僧祇律云。眾僧田地。不得借人。不得賣。不得私受用。正使一切集僧。亦不得借人。不得賣。不得私受用。若園田地好。惡人欲侵者。得語檀越。知是地。若檀越言。此是好園田。何故知。應答言。此園田雖好。惡人欲侵。任檀越轉易。
 
[0461b01] 僧有空地。人來索與僧作房者。應先與要。齊幾時得作。若言。爾許時作。應語言。若爾許時不作者。當更與餘人。若二人俱索。一人言。我為僧作一重閣。一人言。我作二重閣。僧應與作二重者。如是乃至七重。若俱言七重閣。應與能成辦者。若俱能成辦。應與眷屬多者。若不先作要。與他者。越毗尼罪。
 
[0461b07] 舊比丘法。不得自住好房好牀褥枕。留弊壞垢膩者待客。當修治好者待客。
 
[0461b08] 南海寄歸云。苾芻衣服。多出常住僧。或是田園之餘。或是樹果之利。年年分與。以充衣直。葢施主本捨村莊。元為給濟眾僧。豈容但與其食。而令其露體住乎。供食之餘。充衣非損。斯乃西國僧眾大途議論。又神州道場。或自有給衣之所。亦得。食通道俗。此據施主元心。設令[(歹*又)/食]噉。理亦非過。凡是布施僧眾田宅。乃至雜物。並通眾僧衣食者。此則誠無疑慮之患。若元心作無盡無障之意者。雖施僧家。情乃普通一切。但食用者。咸無過也。並由施主先心所期耳。
 
[0461b17] 僧家作田。須共淨人為其分數。僧但給牛與地。諸事皆悉不知。或有貪婪不為分數。自使奴婢。躬檢營農。護戒苾芻。不噉其食。以其僧自經理。邪命養身。驅使傭人。非瞋不可。壞種墾地。蟲蟻多傷。日食不過一升。誰復能當百過。是以耿介之士。疾其事繁。攜杖挾鉢。棄之長騖。獨坐靜林之野。懽與鳥鹿為羣。絕名利之諠囂。修涅槃之寂滅。若為眾家經求取利。是律所聽。墾土害命。教門不許。損蟲妨業。寧復過此。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四
 
音義
 

 
[0461c05] 音道。又音陶。帳也。
 
[糸*屬]
 
[0461c06] 音竹。綴帶。
 

 
[0461c07] 音墜。以繩有所懸也。
 
[琝-乂+(必-心)]荼
 
[0461c08] 音[旻-乂+(必-心)]徒。不見翻譯。
 
[卄/(麩-夫+玉)]
 
[0461c09] 應作蕤。儒追切。
 
大嚫
 
[0461c10] 或云達儭。或云檀噺。報施之法。即呪願也。
 
鉤鉢
 
[0461c11] 恐即次鉢小鉢之類。
 
[牛*孛]
 
[0461c12] 音字。牝牛。
 

 
[0461c13] 音駝。牡馬。
 
闍維
 
[0461c14] 或云耶旬。或云茶毗。西域記云。涅疊槃那。此翻焚燒。
 

 
[0461c16] 音華。
 

 
[0461c17] 此遙切。
 
十衣
 
[0461c18] 西域布帛之類。凡有十種。如麻布棉布等。
 

 
[0461c19] 他彫切。又徒弔切。
 

 
[0461c20] 音纘。
 
[毛*肖]
 
[0461c21] 音宵。鳥尾翹毛也。
 

 
[0461c22] 普患切。衣下絲。
 

 
[0461c23] 乃殄切。以指搣物也。
 
犍椎
 
[0461c24] 鐘鼓魚磬之類。打之以集眾者。
 
苦酒
 
[0462a01] 醋也。
 
窣堵波
 
[0462a02] 或云浮圖。或云偷婆。或云私偷簸。或云塔婆。今略云塔。翻為方墳。亦翻圓塜。亦翻高顯。義翻靈廟。涅槃後分云。佛塔十三層。上有輪相。辟支塔十一層。阿羅漢四層。輪王無復層級。未脫三界諸有苦故。
 

 
[0462a07] 音嵐。亦貪也。
 

 
[0462a08] 音屑。係也。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9-09-30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五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彚輯
 
[0462a14] 阿蘭若法
 
[0462a15] 第三分云。清旦洗手。取衣抖擻著大衣著頭上。或肩上。洗鉢。放絡囊中。取革屣。行露杖。持鑰出房。閉戶。推看牢不。若不牢。應更安扂。若牢。應推繩著內。四顧看。若無人見。應藏戶鉤。若有人見。應更著隱處。或持去。在道行。應常思惟善法。若見人應先問訊言善來。若欲入村。安鉢置地。著大衣。以革屣打露杖寄村邊。入村時。應看巷相。若空處相。市相。門相。糞聚相。入白衣家。應看第一門相。乃至第七門相。若欲正衣。應向壁。右手捉杖。左手捉鉢。不應當道住。不應屏處住。不應迎取食。若喚。應往。若得飯。乾飯等。不應并著一處。若是一鉢。應以物隔。若樹葉皮。若鍵[金*咨]。若次鉢。若小鉢。麨應手巾裹。不應選大家乞。不應強乞要得。若知當得。應待。乞已。出村。下道。安鉢置地。褋大衣著頭上肩上。行時常思惟善法。見人應先問訊善來。至常所食處。掃灑。具水器。殘食器。牀座。洗脚石。水器。拭脚巾。若有餘阿蘭若比丘來。應起遠迎。為取鉢。與座。與水器等。乃至澡豆洗手已。淨潔別留殘食。若有賊來。應與。次授水與彼。阿蘭若比丘。次授食與彼。食時應看。供給所須。鹽醋菜水扇等。若日時欲過。應俱食。食已。應為取鉢。與洗手。若有餘食。應與人非人等。洗盛殘食器。牀座等物復本處。掃灑食處。若有賊來。應語。此是水。此是洗足物。此是食。為汝等故別留。淨潔。欲食便食。阿蘭若比丘。應善知夜時節。善知方相。善知星。不應敷好臥具安眠。應初夜後夜警心思惟。
 
[0462b14] 比丘食時。若人。若非人。應與食。乃至一摶。
 
[0462b15] 根本律云。釋子出家。耽著財利資生雜物。不能見諦。佛告苾芻。我欲於此夏安居三月內。宴默而住。勿令苾芻見我。除一為我請食者。除長淨日。時諸苾芻。謹受佛教。眾共立制。不得輒見世尊。若違制者。令作墮罪說悔。時有苾芻名小軍。於王舍城作前安居。世尊是後安居。是小軍三月滿已。隨意事了。并作衣竟。執持衣鉢。順杜多行。與諸門徒。端嚴整肅。往詣佛所。徐扣門扇。佛與開門。小軍入。禮佛而坐。佛慰問曰。小軍。何意汝自端嚴。端嚴圍遶。小軍言。大德。若有人來。欲求出家。我便報言。汝善男子。當住阿蘭若。當乞食。但三衣。糞掃衣。樹下坐。我為讚歎如是等事。若言能者。我度出家。若言不能。令隨意去。若有欲受具圓。或求依止。或求讀誦。或學如理作意寂念思惟。來求我者。皆如前報。由此緣故。我身端嚴。門徒亦爾。佛言。善哉小軍。汝能誓度無量人天。利益無邊諸有情類。來求法者。令求安樂。小軍當知。若能讚歎杜多功德。則為讚歎我身。若有毀呰杜多功德。即是毀呰我身。何以故。我於長夜。稱揚如斯出要。然汝不應違僧制令。小軍白佛。我實不知此處僧伽。作何制令。佛告之故。且曰。無問客主。僧制須遵。然阿蘭若苾芻。與其饒益。免依僧制。若欲見我。無問時節。隨意來見。小軍聞已。歡喜奉行。禮佛而退。六眾苾芻。即詣小軍。詰其所犯。小軍具以佛語告之。時彼釋種諸出家者。各生是念。小軍來見。即得承事。親共言談。我等在此。而不能得。由我多貪。佛擯黜我。我等宜於長衣鉢等。觀之如病。如癰。如箭。當持棄之。即將所有諸物。至阿難所。阿難白佛。佛令阿難受取。置一大房。語諸苾芻。若有缺乏。隨意取用。釋種苾芻棄衣物已。即詣佛所。佛為說法。令五百釋種。即於座上。自證圓滿。破無明殻。斷三界惑。成阿羅漢。三明六通。八解成就。得如實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
 
[0462c24] 律攝云。非愚癡人。堪住阿蘭若處。設非多聞。但明戒相。亦得住於阿蘭若處。
 
[0463a01] 十誦律云。阿練若比丘。有人來。先應共語。好正憶念。和顏悅色。不應垂頭。應言善來。應畜火。及火鑽。食。食器。水。水器。洗脚水。水器。淨水瓶。常用水瓶。盛滿水。應知道。知日。知時分。知星宿。應誦修多羅。毗尼。阿毗曇應解。應知四禪四果。若未得者。應知誦讀。不應畜日珠月珠無人深山可畏處。不應住。
 
[0463a07] 毗尼序云。若比丘。獨處一身。聽心念說戒。自恣受衣。受七日法。受七日藥。與一請。及淨施衣物。
 
[0463a09] 僧祇律。世尊捨眾獨行偈曰。若審得善伴。共行住勇健。遊處在諸眾。其心常歡喜。若不得善伴。獨行住勇健。捨於郡國邑。無事如野象根本律。大迦葉尊者偈曰。所食無過一升飯。眠臥惟須一小牀。兩張氍布足遮身。自外並是愚癡物四分律。跋闍子比丘警阿難偈曰。靜住空樹下。心思涅槃法。坐禪莫放逸。多說何所作。
 
[0463a16] ○大眾會法
 
[0463a17] 第三分云。眾僧破。非法和合。應在身口不生惡處坐。如法和合。事已滅。應間闕一人坐處坐。
 
[0463a18] 第四分云。論法律時。相降三歲。聽共坐木牀。相降二歲。聽共坐小繩牀。
 
[0463a20] 比丘至僧中。有五法。應以慈心(一)。應自卑下如拭塵巾(二)。應善知坐起。見上座。不應安坐。見下座不應起立(三)。不雜論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人說法(四)。若見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應默然。何以故。恐僧別異故(五)。
 
[0463a24] 五分律云。入僧中。應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坐處。五不論說餘事根本雜事云。年少苾芻。應喚老者為大德。老者喚少年為具壽。
 
[0463b04] ○分物法
 
[0463b05] 第三分云。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聽差一人令分。白二羯磨。
 
[0463b06] 一比丘住。得可分衣物。或有客比丘來四人以上。應持衣與一比丘。令白二羯磨分。若二人三人。應彼此共三語分。若一人。心念口言。此是我分有住處。有比丘。有比丘想。欲別部分。不成分。突吉羅。有比丘疑。不成分。突吉羅。無比丘想。不成分。不犯無比丘。有比丘想。及疑。皆成分。突吉羅。無比丘想。成分。無犯。
 
[0463b12] 受衣成不成。犯不犯。亦爾。
 
[0463b12] 有多知識比丘死。有多僧伽藍。園。田。果樹。別房。及物。銅瓶。銅盆。斧。鑿。燈臺。重物。牀褥枕等。多有守僧伽藍人。車轝。澡罐。錫杖。扇。作器。衣。鉢。坐具。鍼筒。不知云何。佛言。多知識。無知識。一切屬僧。若衣鉢坐具鍼筒。現前僧應分。餘皆屬四方僧。不應分。
 
[0463b17] 二部僧多得可分衣物。乃至唯有沙彌尼。亦應分作二分。唯有沙彌。亦應分作二分。若無沙彌尼。比丘僧應分。若無沙彌。比丘尼僧應分。
 
[0463b20] 若比丘。在無比丘處命終。彼處優婆塞。或守園人。應掌錄。俟五眾出家人來。與之。若無來者。送與近處僧伽藍。
 
[0463b22] 諸比丘所捨長衣。應施僧或施佛塔。不應與白衣及外道。
 
[0463b23] 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亦應與分。若被訶責等羯磨者。可置地與。或使人與。
 
[0463b24] 若有作使白衣。應計功多少。與食。與價。
 
[0463c01] 病比丘死。以衣鉢坐具鍼筒。白二羯磨。與瞻病者。復有多三衣者。以亡人常所持者與之。應看此瞻病人。若能極上瞻病。與上三衣。若中。與中三衣。若下。與下三衣。
 
[0463c04] 負債比丘命過。聽持長衣償。或無長衣。賣三衣償之。有餘者。與瞻病人。瞻病人。應問病比丘。何者是三衣。何者是長衣。汝負誰。誰負汝。汝應與誰。若不問。如法治有比丘。在異處結夏安居已。復於餘處住。住日多處。取安居物(此謂有因緣。受過七日法而往住也)。若二處俱等。聽各取半(此謂有因緣故。四十日猶不能還本安居處。不名破夏也)。
 
[0463c10] 不應此處安居受衣分已。復於餘處受衣分。
 
[0463c11] 夏安居未分衣。便去。應囑一人取分。僧應與之。若不囑。若漫囑。若受囑者忘。皆非僧過。
 
[0463c13] 比丘死。多有衣物。現前僧應分。不應留過安居。
 
[0463c14] 檀越為欲施塔。乃至作會等。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不應留。此是非時衣。應分。
 
[0463c15] 一比丘住處。大得夏安居衣物。彼比丘應作心念。此是我物。若受若不受。餘比丘來。不應得分。
 
[0463c17] 若大得衣物。後僧破。應分為二分。若未得時。僧破。應問檀越。隨彼所語與之。若檀越言不知。或言俱與。應作二分。
 
[0463c19] 諸比丘得可分衣物。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不應與分。
 
[0463c20] 有比丘往彼部。未至便死。衣鉢與所欲往處。
 
[0463c21] 比丘被舉已。命過。衣鉢與共同羯磨舉僧。
 
[0463c23] 問。僧祇治罪法中。被舉人無常。衣鉢不應分。應棄之。今云。被舉比丘命過。衣鉢與同羯磨舉僧。此復何從。答。僧祇意指不捨惡見。此中通指一切舉罪。兩不相背。俱可從也。
 
[0464a03] 有僧破為二部。檀越請一處飯食。并施衣施縷。應隨檀越所與。
 
[0464a04] 有僧得安居衣。破為二部。應數人多少分。若未得安居衣。僧破。亦應數人多少分。若得夏衣。未得夏衣。往餘部。皆應與分。
 
[0464a06] 凡有八種施衣。若與比丘僧。若與尼僧。若與二部僧。若與四方僧。若與界內僧。若與同羯磨僧。若稱名字與。若與一人。皆應隨所施分屬。
 
[0464a09] 第四分云。四方僧物。不應分。不應自入。不應賣買。亦非僧所賣。非多人乃至一人所賣。若彼自入。若分。若賣買者。不成自入。不成分。不成賣買。犯偷蘭遮。何等四方僧物。若僧伽藍。僧伽藍物。房舍。房舍物。盆。瓨。釜鑊。斧。鑿。燈臺。諸雜重物。繩牀。木牀。臥具。木。竹。皆不聽分。聽分果華。若華。上佛。
 
[0464a14] 僧地作私房。有上座客比丘來。應起避。更無有理以僧地入己有五法為僧分粥。入地獄如射箭。有愛。有恚。有怖。有癡。不知分未分。有五法分粥。生天如射箭。不愛恚怖癡。知分未分。乃至差沙彌。使。亦如是。
 
[0464a18] 僧祇律云。餘處安居。不應此處得衣分。要是中安居。是中得衣分。除命難。梵行難。
 
[0464a20] 有五事。不應與安居衣。一被舉。三見中若一一見不捨。作舉羯磨(但除此不捨惡見舉。則餘不見罪舉不懺悔舉及訶責羯磨等。並可置地與。或使人與也)。二罷道。若彼依王力。大臣力。賊黨力。來索。能作不饒益者。應與。三無常。若安居衣已集雖未分。命垂終時。囑與某甲。死已。應與。四破安居。不前安居。不後安居。五去時不囑取衣分。若比丘。雖不在此安居。檀越為彼故設供。應與分。若施家欲通與餘比丘。隨檀越意。應與。
 
[0464b03] 有四種物。隨語應屬現前僧。何等四。我施衣。衣直。物。物直。又有十種得。應屬現前僧。何等十。時藥。夜分藥(即非時漿)。七日藥。盡壽藥。死比丘物。施住處。大會。非時衣。雜物。請食。
 
[0464b06] 沙彌無常。物屬和尚。
 
[0464b07] 五分律云。沙彌命過。其物現前僧分。
 
[0464b08] 問。亡沙彌物。僧祇。五分。二說相違。此應安從。答。若亡沙彌。本是和尚撫育。則應從僧祇。若亡沙彌。久已同僧利養。則應從五分。葢各舉一隅耳。
 
[0464b11] 十誦律云。與學沙彌。當與大比丘等分分。
 
[0464b11] 毗尼序云。比丘貸塔物四方僧物用。死後。以衣鉢物。計直輸還。餘殘。僧應分。比丘衣鉢物。貸塔用。四方僧用。死後以塔僧物計直還。現前僧應分。
 
[0464b14] 根本雜事云。僧若得餅。乃至極小。猶如樹葉。眾共分張。若得衣。乃至極少。堪作燈炷。眾亦共分。若得上價[疊*毛]。賣取錢貝。然後共分。
 
[0464b17] 尼陀那云。苾芻於尼寺死。衣鉢應還苾芻。苾芻尼死僧寺。衣鉢還尼。若處無苾芻者。尼即應受。若處無尼眾者。苾芻應取。
 
[0464b19] 有四種物。皆不應分。一四方僧物。二窣堵波物。三眾家病藥。四寺資產物。
 
[0464b20] 設大會時。多獲珍財。據合得者。隨次準法平分。眾若多者。應可千人與其一分。各自分之。或復百人。或三十人。乃至十人而為一分。令自分取。十人分中。若一身死。已分衣竟。亡人之分。應入僧伽。如其未分。九人合得。多亦準斯。
 
[0464c01] 目得迦云。不應持此處物與餘住處。應隨定處而受用之。若私與者。應全償直。若不還者。得重越法罪。
 
[0464c03] 僧不應受病比丘三衣。設受。不應分散。見缺。應還。
 
[0464c04] 施僧尼二眾財物。應問施主。隨語而分。
 
[0464c05] 二眾利物。應共平分。求寂男女。三分與一。學戒女。及欲受戒人。二分與一。
 
[0464c06] 請食施物。苾芻與尼。計人分施。不應中半。
 
[0464c07] 設法會時所獲施物。亦應分與尼眾。
 
[0464c08] 若施主本意。惟供此處住寺之人。不通餘人者。若有來食。並須計物酬價。
 
[0464c09] 律攝云。若安居人。有緣出行。囑授而去。應取其分。若不囑授。則不應取。若受囑人不為取者。應以己物準數酬還。苾芻命過。若苾芻來。及五時者。應與分。一打犍椎時。二誦三啟無常經時。三禮制底時。四行籌時。五作白時。若眾不和集。或無秉法人。應為初後法。謂取亡人少財許物。或兩錢等。於眾首上座。及最下座。各行與之。用為定記。然後現前僧如常共分。更不須作法。若作初後法竟。有人來者。不應與分。若前四時有。後二時無。亦應與分。若作自己。現於界內應合得者。皆應受利。若不作白不作初後法者。但是世尊聲聞弟子。所有現在瞻部洲中。或住餘處。悉皆有分。所有經論。並不應分。當貯經藏。四方僧共讀。其外書賣之。現前應分。所有券契之物若能早索得者。即可分之。如未得者。卷貯僧庫。後時得充四方僧用。若苾芻病。作如是語。我死之後。可持此物與彼人者。是俗人法。不成囑授。此物應分。對面授者。便為善與。其死屍。應焚燒供養。誦經事了。然後分物。若亡人寄物。即於物所在處。眾共分之毗尼母經云。比丘存時所有經律。應處分與能讀誦者。若不及處分。現前僧應與能讀誦者。不應分賣。
 
[0465a05] 問。亡比丘經律論。律攝。母論。二說不同。此應安從。答。經論貴在流通讀誦。但除分賣。餘可隨時斟酌。
 
[0465a07] 說法法
 
[0465a08] 第二分云。聽說義。不具說文句。不應二比丘共一高座說法。不應相近敷高座說義互求長短。不應共相逼切。不應同聲合唄。不應過差歌詠聲說法。歌詠聲說法。有五過失。一自生貪著。愛樂音聲。二聞者生貪。三聞者習學。四長者譏嫌生慢。五靜寂之處。緣憶音聲以亂禪定。
 
[0465a13] 第四分云。若比丘。說相似文句。違法毗尼。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諸苦業。以滅正法。若隨順文句。不違法毗尼。此比丘。利益多人。不令作眾苦業。正法久住。乃至若比丘。非制而制。是制便斷。如是漸漸令戒毀壞。令多人不得利益。作眾苦業。以滅正法。若比丘。非制不制。是制不斷。如是漸漸令戒成就。利益多人。不作苦業。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非制不應制。是制不應斷。當隨佛所制戒而學。
 
[0465a21] 問。今觀五百問經。典眾部律。多有相違。又觀百丈清規。亦甚與律不同。後人遵行。得無壞正法不。答正法滅壞。全由律學不明。五百問經。的約後人附會增添。昭彰可識。即百丈清規。久失懷悔禪師本意。並是元朝流俗僧官住持杜撰增飾。文理不通。今人有奉行者。皆因未諳律學故也。
 
[0465b03] 佛告比丘。有四種廣說。何等四。若比丘。如是語。諸長老。我於某甲某城。從佛聞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教。若聞彼說。不應便生嫌疑。亦不應訶。應審定文句已。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若不相應。違背於法。應語彼比丘。汝所說者。非佛所說。或是長老不審得佛說。何以故。我尋究法律。不與相應。長老不須誦習。亦莫教餘比丘。今應棄捨。若尋究法律相應。應語言。長老所說。是佛所說。審得佛語。何以故。我尋究法律相應不違背。長老應善持誦習。教餘比丘。勿令忘失。此是初廣說。復次若言。我於某村城和合僧中上座聞。此是法等。亦復尋究檢校。若不相應。應語言。此非佛所說。是彼僧及上座不審得佛語。長老亦爾。乃至今當棄之。若相應。應語言。是佛所說。彼僧上座及長老亦審得佛語。乃至勿令忘失。此是第二廣說。三者若言從知法毗尼摩夷多比丘所聞。亦應如是。四者若言從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聞。亦應如是。
 
[0465b18] 根本律云。於上座處。置師子座。若是定處。甎為蹋道。若處不定。應為木梯。法師棄唾。應安唾器。
 
[0465b20] 慳法。招五過失。一得生盲。二無智慧。三遠離佛法。四室有怨家。五不入聖位。命終墮地獄。
 
[0465b22] 雜事云。師子座下。應作承足牀。或以石支足。
 
[0465b23] 律攝云。有五種人。不應為說毗柰耶藏。謂性無所知。強生異問。或不為除疑而問。或試弄故問。或惱他故問。或求過失故問。
 
[0465c01] 宣說聖言。不應求利以為活命。若說非法。上座應遮。又說法人。不應多領門徒以為侍從。彼自隨行者無犯。說法之師。若他不請。輒為人說。得越法罪。
 
[0465c04] 十誦律云。聽法時。上座來。不應遣下座起。若二師來。恭敬故自起。不得起他。
 
[0465c06] 有五種人。不應為說毗尼。試問。無疑問。不為悔所犯問。詰問。不受語問。
 
[0465c07] 月六齋日。無病比丘。應和合集一處說法。若外道論議師。懷嫉妒心來。欲破說法。當如法難詰降伏。莫瞋惡口。
 
[0465c09] 說法人。應一心說法。生慈悲利益心。當淨潔明了。莊嚴語言。次第相續。辯才無盡。隨順諸法實相。為法故說。不為利養。
 
[0465c12] 毗尼序云。說法時。聽法時。上座來。不應起。上座亦不應驅下座起。
 
[0465c13] 五分律云。月八日。十四日。說法。十五日。布薩。
 
[0465c14] 不應作歌詠聲說法。
 
[0465c14] 白衣散華。若落比丘頭及衣上。應拂去。落高座上。無苦。
 
[0465c15] 毗尼母經云。說法比丘。當籌量大眾。應說何法而得受解。若應聞深法。當為說深。應聞淺法。為說淺法。不益前人。名為惡說。復次應除貪心。不染心。不惡心。不愚癡心。不自輕心。不輕大眾心。應慈心。喜心。利益心。堪忍心。不動心。無惑心。立此等心。應當說法。復次不應因餘緣說法。應故說法。以法重難聞。此法是寶。是藥。能利益人。是以故說。乃至一四句。能使前人如實解者。於長夜中利益安樂。
 
[0465c23] 聽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
 
[0465c24] 讀誦法
 
[0466a01] 根本律云。多聞有五種利益。一者蘊善巧。二者處善巧。三者界善巧。四者緣起善巧。五者於其所須教誡教授。不求於他。
 
[0466a03] 雜事云。許二事作吟詠聲。一謂讚大師德。二謂誦三啟經。不解吟詠者。應在屏處學不應歌詠引聲而誦經法。
 
[0466a05] 夜可然燈誦經。夏月損蟲。應作燈籠。
 
[0466a06] 明慧多聞強記。能摧外道者。方可學習外書。於日初分及以中後。可讀佛經。待至晚時。應披外典。夜三亦爾。
 
[0466a08] 四分律云。不應以外道言語雜糅佛經。聽隨國俗言音所解。誦習佛經。
 
[0466a10] 問。且如此土老莊及宣尼典籍。引入經論以釋義旨。為有罪不。答。教眼未開。徒欲莊嚴章句。廣引文辭。是名雜糅。若達實相法印。能簡能收。簡別分劑分明。不屈不濫。收則麤言細語。皆第一義。或復旁引曲譬。令人開解。皆順四悉。無違妨也。
 
[0466a15] 十誦律云。下座欲教上座法者。應在高處坐。為尊法故。上座欲從下座受法。應在下處坐。為尊法故。亦聽下座教上座法者。共等牀坐。為上座故。
 
[0466a17] 唄有五利。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懈倦。聲音不壞。語言易解。又諸天聞唄。心則歡喜。
 
[0466a19] 以外書音聲誦佛經者。突吉羅。
 
[0466a20] 薩婆多論云。若比丘。無處受誦。乃至得從沙彌尼受法。但求好時戒重德人作伴證明耳。亦得從白衣受法。但不得稱阿闍棃。如是展轉皆得受法。但消息令不失威儀。
 
[0466a24] 問。相傳云白衣說法比丘聽。是佛法衰兆。何得許從白衣受法耶。答。給孤長者。每向祇園授新比丘經。但必先禮足而後說法。維摩居士。時復彈偏斥小。令諸聲聞菩薩皆悉喪辭。但未嘗敢以師禮自居。此皆佛世芳規。豈名衰兆。若稱白衣為師。比丘反行禮敬。又或從受外學。則皆為非法矣。
 
[0466b06] 五分律云。聽學書。不聽為好廢業。為伏外道故。聽讀外書。不得隨書生見。
 
[0466b07] 聽隨國音誦經。但不得違失佛意。不聽以佛語作外書語。犯者偷蘭遮。
 
[0466b08] 律攝云。四威儀中。皆得授法。其受法者。具三威儀。為敬法故。不應眠受。弟子之法。若老若少。到彼師所。合掌鞠躬。方問四大安不。應生敬仰。直心無諂。請決所疑。一心善領。不令忘失。若無疑者。如常受法。禮足而退。師亦應敬學徒。勿生輕懱虗心授與。於法無恪。善領善答。有忍有悲。令受業者。情無疲惱。常給侍者。應數教授。性愚鈍者。亦應偏教。若吟咏聲授法。得惡作罪。不應讚誦外書典籍。若為降伏異道。自知有力。日作三時。兩分勝時。應學佛法(初日中日)。一分下時。應習外典(向晚)。不應計年月以為三分。
 
[0466b19] ○坐禪法
 
[0466b20] 第三分云。比丘睡眠。比坐當覺之。當用禪杖。若故復睡眠。當捫眼。若以水洗面。若自摘耳鼻。若摩額上。若披張衣。以手摩身。若起出戶外瞻視四方。仰觀星宿。若至經行處經行。守攝諸根。令心不散。
 
[0466b23] 十誦律云。取禪杖時。應生敬心。睡者不可信。築者可信。有五法。以禪杖築他。一者憐愍。二者不惱他。三者睡。四者頭倚壁。五者舒脚。
 
[0466c02] 聽著禪鎮。作孔。以繩貫孔。繩頭施紐。掛耳上。去額四指著禪鎮。禪鎮一墮。一舒脚。二墮。二舒脚。三墮。應起行。
 
[0466c04] 聽作時節兩時。夜時。晝時。七日時。常坐禪時。
 
[0466c05] 毗尼序云。坐禪時。不應計大小。不應驅去。
 
[0466c06] 根本雜事云。北方有一國王。送二童子與勝光王。一名駝索迦。一名波洛迦。一是斷見。一是邪見。遠近咸知。後因給孤長者巧便攝受。令掃寺地。夜見阿羅漢神變。及見諸天聽法。生正見心。詣佛聞法。出家證果。勝光嫌恥。佛令於長者家食時行水。以彰勝德。王乃歎服。苾芻問其往因。佛言。迦葉佛時。二人出家為伴。往詣邊國。無師教授。自修禪定。實無所證。作證解心。臨終誹謗正法。生邪見心。作是語。迦葉波佛。誑惑世間。斷盡煩惱。得阿羅漢。我於諸惑不能斷盡。何有餘人得阿羅漢。由謗聖法。生邪見故。經歷多時墮於惡趣。復於多生常處邊地。起邪見心。由彼讀誦受持蘊處界緣生道理。及處非處悉皆善巧。由斯業力。於我法中。出家得道。無師習定。有如是過。是故不應無師輒自習定。
 
[0466c19] 善見律云。若能善持舍摩他非。但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八十年百年。煩惱不起。是以生增上慢(奢摩他。此翻為止。若體真止等。並是有慧之定。不起增上慢失。若惟修事定。止息麤浮亂想。縱使展轉伏除下染。得至非想非非想定。認作涅槃。仍是增上慢耳)。
 
[0466c23] ○雜法
 
[0466c24] 僧祇律云。六念者。一念知日月數。二念知食處。三念知受戒時夏數。四念衣知鉢受持及淨施者。五念食同別。六念身強羸。
 
[0467a02] 第四分云。不嚼楊枝。五過。一口氣臭。二不別味。三增熱陰。四不引食。五眼不明。嚼楊就五利。反上可知。楊枝極長。一磔手。極短。四指。不應嚼奇者。雜葉者。不應純嚼皮。應在屏處嚼。
 
[0467a05] 僧祇律云。若齒木難得。當截所嚼處棄之。洗已。殘者明日更用。齒木極長。十六指。極短。四指以上。
 
[0467a07] 南海寄歸云。朝嚼齒木。盥漱清淨。方行禮敬。
 
[0467a08] 不嚼齒木。便利不洗。食無淨觸。將以為鄙。
 
[0467a09] 四分律云。應順風掃地。有五種掃地。不得大福德。不知逆風。順風。掃不滅迹。不除糞。不復掃箒本處。有五法得大福德。反上可知。若上座在下風。應語言。小避。我欲掃地。
 
[0467a12] 根本雜事云。給孤長者每晨掃寺內地。一時他緣。不遑入寺。世尊見地不淨。即自執箒欲掃。時舍利子等諸大聲聞。皆共掃已。入食堂坐。佛告苾芻。掃地有五勝利。一自心清淨。二令他心淨。三諸天歡喜。四植端正業。五命終生天。後給孤長者入林。聞佛及大弟子躬掃林中。不敢足蹈。愧悚不前。佛令口誦經法。當可前行。由佛敬重法故。諸阿羅漢皆尊敬法。
 
[0467a19] 第四分云。經行有五事好。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飲。得定久住。
 
[0467a20] 不應晝眠。若老病遠來。聽入房內閉戶眠。
 
[0467a21] 五分律云。至廁前謦咳彈指。令廁中人非人知。廁中人亦應彈指謦咳。
 
[0467a23] 根本雜事云。若不洗淨。不應遶塔。行道。禮佛。讀經。禮他。受禮。噉食。入眾。坐僧牀座。由身不淨。不如法故。諸天不喜。所持呪法。皆無效驗。若作齋供。書經。造像。得福寡薄。
 
[0467b02] 百一羯磨云。大便時至。應持水瓶向大便室。置衣一邊。持土十五塊。廁外安之(一一聚如半桃許。安摶上。或板上。近水流處。置灰土物。長一肘。闊一磔手)。更持土三塊。并拭體物。持水瓶。入廁。橫扂其戶。旋轉既訖。葉籌淨拭。次取三土用左手三徧洗淨。即將左腋挾瓶。右手排扂。還以右手攜瓶。向洗手處。蹲坐。瓶安左腿。以肘壓之。取其七土。一一別洗左手。其餘七土。兩手俱洗。餘有一聚。用洗君持。然後灈足。取衣而去。既至房中。淨水漱口僧祇律云。若下部痔病。不得洗者。當用輭物拭。若布。若樹葉。不得廁上嚼齒木。覆頭。覆右肩。應偏袒善見律云。臨終睡時。應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無常。於六念中隨一一念。
 
[0467b14] 問。備閱毗尼集要。及四分律藏。乃至僧祇。根本。五分。十誦。善見。毗尼母等。但見廣明戒法。不見別有偈呪。今時律學推以偈呪為事。此義云何。答。法門無量。雖各有弘功。而初機向道。必一門深入。既預比丘之列。當知律學為先。欲明律學綱宗。又惟二事最急。一者熟誦戒法。了達持犯開遮。二者攝持威儀。專修四念處觀。是必二六時中。常爾一心。念無錯亂。方能打成一片。斷惑證真。若頭緒多端。則終難入道。今之願偈。本出華嚴。種種真言。皆屬蜜部。論法門。雖不可思議。約修證。則各有本宗。隨自宗而專修無間。則三昧易成。採眾華而中無線貫。則風吹必散。收之則全是。若一偈。若一偈。若一字。皆為道種。揀之則全非。律不律。顯不顯。蜜不蜜。僅成散善。此正法所以漸衰。而末運所以不振也。有志之士。不若專精戒律。辦比丘之本職。利根者。固能即戒而得究竟。全收顯密神功。鈍根者。亦能由戒而作階梯。漸登顯密堂奧。庶幾學有本源。不受多岐亡羊之誚耳。
 
[0467c08] 第三分。佛告比丘。順汝心念。攝持威儀。此是我教。云何順汝心念。觀內身。身意止(即身念處)。精勤攝持。念不散亂。調伏貪嫉世間憂惱。觀外身。內外身。受。意(即心)。法。亦如是。如是比丘得正心念。云何攝持威儀。若出。若入。屈伸俯仰。執持衣鉢。若飲。若食。若服藥。大小便利。若眠。若覺。若來。若去。若坐。若住。若語。若默。常爾一心。是謂比丘攝持威儀(二六時中。四威儀內。一心修習四念處觀。此。律學之綱宗也)根本律云。出家五利。一者我自得利。不共他有。二者自知我是卑賤之人。被他驅使。既出家後。受人恭敬讚揚禮拜。三者當得安隱無上涅槃。四者命終當生天上。五者常為諸佛及聲聞眾諸勝人類之所讚揚。
 
[0467c19] ○佛說犯戒罪輕重經(後漢安息三藏沙門安世高譯)
 
[0467c2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犍連。晡時從禪定覺。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意有所疑。今欲請問。惟願聽許。佛告目連。恣汝所問。當為汝說。目連即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比丘尼。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是犯波羅提提舍尼。波逸提。偷蘭遮。僧伽婆尸沙。犯波羅夷。得幾不饒益罪。惟願解說。佛告目連。諦聽諦聽。今為汝說。若比丘。比丘尼。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應云九百萬歲。或千上缺十字也)。復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壽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三億六十千歲(應云三千六百萬歲)。復次目連。若無慚無愧。輕慢佛語。犯波逸提。如燄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一十四億四十千歲(應云一萬四千四百萬歲)。復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偷蘭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五十億六十千歲(應云五萬七千六百萬歲)。復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樂天(即化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犂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應云二十三萬零四百萬歲)。復次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波羅夷。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犂中。於人間數。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應云九十二萬一千六百萬歲)。尊者目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468a19] 問。此問既真。餘五百問。何得是偽。答。依真乃得附偽以偽。故向年拈鬮取決。拈得真雜之鬮也。
 
[0468a21]
 
[0468b01]
 
[0468b06] 戒相攝頌
 
[0468b07] 按僧祇律。結集之時。先出攝頌。後出律文。根本律中。亦有攝頌。葢為初機便於記誦也。今四分律。既無此頌。設欲傍取他部。則次序不類。欲仍其舊。又慮初機記誦為難。故輒援例頌之。俾初學先誦此。則五篇戒相。已提挈其綱領矣。沙門智旭敬述。
 
[0468b12] 婬欲盜五錢。故斷人類命。無知妄言證。除增上慢人。是四波羅夷。犯者不可救。
 
[0468b14] 弄失精觸女。麤惡索婬供。媒嫁房過量。大房不處分。無根謗取片。破僧及伴黨。被擯反嫌僧。惡性不受語。前九初便犯。後四皆三諫。是十三僧殘。二十僧中悔。不定法有二。三二隨所治。
 
[0468b18] 捨墮有三十。長衣離衣宿。持足過一月。取非親里尼。及使浣染打。從非親里乞。過受自恣請。求益價合作。索衣過六反。是為初十法。蠶綿作臥具。[1]鈍黑不雜色。不滿六年持。坐具不帖故。持羊毛遠行。使泥浣染擘。受金銀賣買。販賣為二十。長鉢更求好。非親織作衣。許直求好織。與衣後瞋奪。殘藥過七日。雨衣前求用。過畜急施衣。後月離六夜。迴僧物入己。是為三十法。物向僧中捨。波逸提說悔。
 
[0468c02] 單提九十事。妄語毀呰語。兩舌女同室。未受戒三宿。共誦向說罪。及說過人法。與女過說法。掘地是初十。損壞鬼神村。異惱及嫌罵。露敷僧臥具。并房中不舉。強奪止宿處。牽他出僧房。閣坐脫脚牀。蟲水澆泥草。覆房過三節。此是第二十。自往教授尼。僧差教至暮。譏論教尼人。衣與非親里。作衣屏處坐。期行及乘船。尼讚歎得食。女同行三十。過受一食施。展轉及別眾。過三鉢受請。不作餘食法。故使他人犯。非時與殘宿。不受索好食。第四十法竟。自與外道食。詣餘家不囑。食家強安坐。及在屏處坐。露地獨與女。使他不得食。過受請與藥。觀軍過三宿。宿時觀軍事。是名第五十。飲酒水中戲。擊攊不受諫。怖他過洗浴。露地輙然火。戲藏他衣物。不問主著衣。新衣不壞色。第六十法竟。故殺畜生命。飲用有蟲水。惱他覆他罪。授戒不如法。發起已滅諍。同賊伴共行。惡見諫不捨。供給與同事。畜被擯沙彌。波逸提七十。拒諫輕訶戒。無知違羯磨。不與欲後悔。屏聽語瞋打。手搏僧殘謗。八十波逸提。入王宮捉寶。非時入聚落。高牀兜羅貯。骨牙角鍼箇。坐具覆瘡衣。雨浴衣過量。及等佛衣量。九十單提竟。如法悔清淨。不悔墮無疑。
 
[0468c22] 受非親尼食。不止尼代索。學家恐處受。四名悔過法。眾學著衣初。入白衣舍法。受食大小便。說法恭敬塔。攜手行上樹。絡杖等應學。
 
[0469a01] 現前及憶念。不癡并自言。覓罪多人語。草覆七滅諍。如是諸篇聚。比丘所應知。如說修行人。諸佛共稱美。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五
 
音義
 

 
[0469a07] 音敗。或云唄匿。或云梵唄。此翻讚歎。
 
蘊善巧
 
[0469a08] 依五蘊而修四念處觀。具足三十七品。乃至入三脫門也。
 
處善巧
 
[0469a10] 善知六根六塵。內外十二處攝一切法。及知無常無我等。
 
界善巧
 
[0469a12] 善知十八界。與五蘊十二處。開合不同。無常無我。其理不二。又知身中六界。所謂地水火風空識。亦並無常無我也。
 
緣起善巧
 
[0469a15] 善知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之法。
 
處非處善巧
 
[0469a16] 為善上昇。斯有是處。為善下墜。無有是處。為惡下墜。斯有是處。為惡上昇。無有是處。了知此等正因果法也。
 
燄摩
 
[0469a19] 此翻時分。又翻妙善。
 
兜率
 
[0469a20] 此翻妙足。亦翻知足。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9-09-30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六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彚輯
 
[0469b03] 比丘尼戒
 
[0469b04] 尼布薩法。與比丘同。共戒。亦如前說。惟不共戒。隨文輯錄。意在簡要。不復詳釋。
 
[0469b06] ○八波羅夷法。
 
[0469b06] 一婬戒。二盜戒。三殺戒。四大妄語戒。並同比丘。
 
[0469b07] 五男身相觸戒。
 
[0469b08] 若比丘尼。染汙心。共染汙心男子。從腋已下。膝已上。身相觸。若捉。若摩。若牽。若推。若上摩。若下摩。若舉。若下。若捉。若捺。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是身相觸也。
 
[0469b12] 鹿樂長者。與偷羅難陀比丘尼。互相繫意。長者異時請諸尼食。偷羅難陀知其為己故請僧。即住寺不往。長者徧觀尼眾。問偷羅難陀何處而不來耶。答言。在寺不來。長者疾行食已。即往寺中。偷羅難陀遙見長者來。即臥牀上。長者問。何所患苦。答言無患苦。我所欲者。而彼不欲。彼言。我欲。非不欲。即前抱臥。以手摩口嗚。守房小沙彌尼見之。向諸尼說。諸尼嫌責。白比丘。轉白世尊。集僧訶責結戒。
 
[0469b20] 男子。男子想。手摩身(身)。相觸。受觸樂。波羅夷。男子疑。偷蘭遮。乃至捉捺亦如是。以身觸男衣瓔珞具。男以衣瓔珞具。觸尼身。欲心染著。偷蘭遮。以身衣瓔珞具。觸身衣瓔珞具。欲心染著。突吉羅。欲心染著身相觸。不受觸樂。偷蘭遮。乃至捉捺亦如是。若天男。阿修羅男。乃至畜生男能變形者。身相觸。偷蘭遮。不變形者。突吉羅。女人身相觸。突吉羅。二形身相觸。偷蘭遮。欲心觸衣鉢等。乃至自觸身。一切突吉羅。不犯者。若取與時悞觸。若有所救解時觸。一切無欲心。及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
 
[0469c07] ○六犯八事戒。
 
[0469c08] 若比丘尼。染汙心。知男子染汙心。受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或身相倚。或共期。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犯此八事故。
 
[0469c11] 亦起自前人。故制。
 
[0469c11] 捉手乃至身相倚。一一偷蘭遮。犯第八事。波羅夷。天子。龍子。乃至畜生能變形者。犯七事。一一突吉羅。犯第八事。偷蘭遮。畜生不能變形。及染汙心女人犯第八事。突吉羅。不犯者。若有所取與時手相觸。或有所救解捉衣。若有所施與。若禮拜。若悔過。若受法。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若為人打。若有賊來。象來。惡獸來。刺來。迴身避悞相倚。若來求教授。若聽法。若受請。若來至寺內。若共期不可作惡事處。
 
[0469c20] ○七覆他重罪戒。
 
[0469c21] 若丘比尼。知比丘尼。犯波羅夷。不自發露。不語眾人。不白大眾。若於異時。彼比丘尼或命終。或眾中舉。或休道。或入外道眾。後作是言。我先知有如是如是罪。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覆藏重罪故。
 
[0470a01] 偷羅難陀妹。字坻舍難陀。犯波羅夷。姊懼彼得惡名稱。默然不說。異時坻舍休道。諸尼語言。見汝妹捨道不。答言。我先知彼有如是如是事。諸尼責言。汝何覆他重罪。白諸比丘。轉白世尊結戒。
 
[0470a04] 食前知。食後說。乃至中夜知。後夜說。偷蘭遮。後夜知。不說。至明相出。波羅夷。除八波羅夷。覆餘罪。隨所犯自覆重罪。偷蘭遮。覆餘人罪。突吉羅。不犯者。若不知。若無人可向說。若說時有命難梵行難。
 
[0470a08] 十誦律云。若僧與是尼作不見等擯。若狂心。亂心。病壞心。爾時不說他罪。無犯。若僧與是尼解擯。若苦痛止。還得本心。爾時覆他罪至地了時(謂明相出)。波羅夷。
 
[0470a12] ○八隨舉三諫不捨戒。
 
[0470a13] 若比丘尼。知比丘。僧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順從。諸比丘尼語言。大姊。此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順從。如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是事堅持不捨。彼比丘尼。應乃至第二第三諫。令捨此事故。若乃至三諫。捨者善。若不捨者。是比丘尼波羅夷不共住。犯隨舉。
 
[0470a20] 尊者闡提。為僧所舉。尉次比丘尼。往返承事。諸尼諫之。答言。此是我兄。今不供養。更待何時。猶故隨順不止。諸尼嫌責。語諸比丘白佛。佛令尼僧作訶諫白四羯磨。而結此戒。
 
[0470a23] 隨順有二種。一法。二衣食。
 
[0470a24] 三羯磨竟。波羅夷。二羯磨竟捨者。三偷蘭遮。一羯磨竟捨者。二偷蘭遮。白竟捨者。一偷蘭遮。教言莫捨者。偷蘭遮。若不訶諫。突吉羅。不犯者。非法別眾羯磨等。
 
[0470b03] 十誦律云。諸尼應語是擯比丘汝應折伏下意向大僧。若不折伏下意。尼僧當作不禮拜不共語不供養羯磨。若尼僧未作不禮拜羯磨時。教法。受法。與物。受物。一一突吉羅。若已作羯磨後。一一偷蘭遮。諸尼先應軟語約勅。若捨者。教作多突吉羅多偷蘭遮悔過。若不捨。與白四羯磨。
 
[0470b09] ○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僧祇律十九。根本律二十。一媒嫁。二無根謗。三取片謗。並同比丘。
 
[0470b11] 若比丘尼。詣官。言居士。若居士兒。若奴。若客作人。若晝。若夜。若一念頃。若彈指頃。若須臾頃。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四○初法者。初作便犯也。應捨者。應捨而不犯也)。
 
[0470b14] 舍衛國有居士。作一精舍施尼。異時諸尼捨精舍去。居士命終。居士兒即耕此精舍地。諸尼語言。此是僧地。莫耕。居士兒答言。實爾。我父在時。作此精舍與尼僧。尼僧捨去。我父命終。我今自由。何為空此地。彼此無用耶。諸尼即往斷事官所言之。官喚居士兒。依法決斷。罰故財貨盡入官。佛聞制戒。時波斯匿王小婦。作一精舍施尼。尼受住已。後遊人間。王小婦輙轉與女梵志。尼還精舍。語女梵志令去。答言。此實是汝精舍。施主為汝作。汝出遊行。持與我。我今不能去。尼瞋。牽曳令出。彼即詣斷事官言。官喚尼。尼不敢往。佛言。有喚應往。尼即往官所。答言。此一切地。皆屬王家。事屬居士。房舍屬施主。牀座臥具亦爾。修治房舍。令僧住止得福多。何以故。由其施我。得安住故。斷事官即以精舍與女梵志。佛告比丘。此尼不善說。官亦不善斷。何以故。前施是法(稱本心故)。後施非法(違本心故)。
 
[0470c05] 相言者。詣官共諍曲直。奴者。或買得。或家生。客作者。財雇使作也。女梵志者。在此法外出家者是。
 
[0470c07] 若斷事官下手疏事。僧殘。口說不著名字。偷蘭遮。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若被喚。若欲有所啟。若為強力所持去。若被繫將去。若命難。梵行難。雖口說。不告官。
 
[0470c10] 五分律云。若尼為人輕陵。應語其父母。若無父母。應語其親族。若無親族。應語比丘乃至優婆夷。若比丘及尼有勢力。不援護。突吉羅。語時應云。彼輕陵我。為我訶諫。不應言之。
 
[0470c15] 若比丘尼。先知是賊女。罪應死。人所知。不問王大臣。不問種姓。便度出家受戒。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五)。
 
[0470c18] 有賊女。偷離奢婦財物逃走。諸離奢遣人覓殺。賊女即詣王舍城。至尼園中出家。離奢告瓶沙王覓之。聞已出家。遣信語離奢。離奢譏嫌。故制。時諸尼或不知賊非賊。應死不應死。佛言。不知無犯。
 
[0470c21] 賊者。若盜五錢。若過五錢。
 
[0470c22] 三羯磨竟。和尚尼僧殘。不犯者。若不知。或白王大臣種姓聽出家。若繫中放令出家。若救使得脫。
 
[0470c24] 十誦律云。和尚尼知者僧殘。阿闍棃尼知者。偷蘭遮。僧知者。突吉羅。
 
[0471a02] 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未懺悔。僧未與作共住羯磨。為愛故。不問僧。僧不約勅。出界外作羯磨與解罪。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六)。
 
[0471a06] 尉次為僧所舉。偷羅難陀不白尼僧。僧不約勅。輙自出界外。與作解罪羯磨。故制。
 
[0471a07] 三羯磨竟。僧殘。二羯磨竟。三偷蘭遮。一羯磨竟。二偷蘭遮。白竟。一偷蘭遮。方便集僧。突吉羅。比丘突吉羅。不犯者。白僧。僧約勅。若能下意悔罪。僧以恚故。不與解罪。彼與解。無犯。若先與作羯磨僧移去。或死。或遠行。休道等。彼與解不犯。
 
[0471a13] 若比丘尼。獨渡水。獨入村。獨宿。獨在後行。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七○他部或有分作四戒者)。
 
[0471a15] 有尼獨高褰衣渡水。賊見繫意。便捉觸嬈。居士嫌為猶如婬女。又差摩多諸弟子。去僧伽藍不遠。有親里村。有少緣事。獨入村。村中獨宿。居士謂其欲得男子。又六羣尼。與眾尼行。常在後獨行下道。諸尼問之。答言。我等欲得男子。諸尼嫌責。白比丘轉白世尊。結戒。
 
[0471a20] 當求一尼共渡。應漸褰衣入水。待伴。前尼疾入水。令伴不及。僧殘。若入水時。隨水深淺褰衣。待伴。若疾入水。不待後伴。偷蘭遮。若至彼岸。漸漸下衣。待伴。若不漸漸下衣上岸。不待後伴。偷蘭遮。若獨行詣村。隨所至村。僧殘。若獨詣空曠處。一鼓聲聞。僧殘。未至村。減一鼓聲聞。偷蘭遮。獨行村中一界。突吉羅。方便欲行而不去。突吉羅。若共在村中宿。臥時使舒手相及。若不相及。僧殘。共在道行。離見聞處。僧殘。離見處不離聞處。離聞處不離見處。偷蘭遮。不犯者。或神足渡。乘船渡。橋上渡。躡梁渡。石渡。若伴尼命終休道等。若命難梵行難惡獸難。或強力者將去。或為水所漂。入村亦爾。二尼舒手相及處宿。若一尼出大小便。或受經誦經。或為病尼煑羮粥作飯。及命終等。共行亦爾。
 
[0471b10] 若比丘尼。染汙心。知染汙心男子。從彼受可食者及食并餘物。是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八)。
 
[0471b12] 時世穀貴。乞食難得。提捨難陀。到一販賣家乞食。販賣人繫心在彼。便與滿鉢羮飯。提舍後數詣其家乞得食。復於一時。彼人遙見尼來。便自計念。如我前後與食。價可五百金錢。足直一女人。即前捉尼欲行婬。尼喚言。莫爾莫爾。比近問知其故。且問尼。知彼與食意不。答言。知。彼言。汝若知者。何故大喚。時諸尼嫌責白比丘。轉白世尊。結戒。
 
[0471b18] 可食者。根。莖。葉。華。果。油。胡麻。黑石蜜。細末食也。食者。飯。麨。乾飯等。餘物者。金銀珍寶等。
 
[0471b20] 染汙心。知染汙心男子。從受者。僧殘。天子。阿修羅子。乃至畜生能變形者。偷蘭遮。不變形者。突吉羅。比丘突吉羅。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不知彼有染汙心。
 
[0471b23] 根本律云。尼有染心。男子無染者。得吐羅罪。尼無染心。男子有染心。得惡作罪。
 
[0471c02] 有比丘尼。教比丘尼作如是語。大姊。彼若染汙心無染汙心。能那汝何。汝自無染汙心。於彼若得食。以時清淨受取。此比丘尼。犯初法應捨僧伽婆尸沙(九)。
 
[0471c05] 提捨入城乞食。空鉢而還。六羣尼及提舍母。語彼作如是語。故制。
 
[0471c06] 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戲說等。十不捨壞僧法。十一不捨黨破僧。十二被擯不服。十三不捨惡性。此四戒亦同比丘。
 
[0471c09] 若比丘尼。相親近住。共作惡行惡聲流布。展轉共相覆罪。是比丘尼。當諫彼比丘尼言。大姊。汝等莫相親近共作惡行。惡聲流布。共相覆罪。汝等若不相親近於佛法中。得增益安樂住。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堅持不捨。是比丘尼應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是比丘尼。犯三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十四)。
 
[0471c15] (○三法者。三諫不捨。方獲僧殘罪也。應捨者。亦應捨而不犯也)。
 
[0471c16] 有二比丘尼。常相親近住。乃至共相覆罪。諸尼諫而不改。佛令尼僧作訶諫羯磨。而結此戒。
 
[0471c17] 親近者。數共戲笑。數相調。數共語惡行者。自種華樹。教人種。溉灌採貫。乃至若人。若童子。共牀坐。同器食。歌舞鼓吹等。惡聲者。惡言流徧四方。無不聞者。罪者。除八棄法。覆餘罪者是。
 
[0471c21] 三羯磨竟。僧殘。餘如上。
 
[0471c22] 十誦律云。若作不善因緣。偷蘭遮。有惡名聲。惱尼僧。互相覆罪。皆偷蘭遮。先應軟語約勅如前。
 
[0471c24] 若比丘尼。比丘尼僧為作訶責時。餘比丘尼教作如是言。汝等莫別住。當共住。我亦見餘比丘尼不別住。共住作惡行。惡聲流布共相覆罪。僧以恚故。教汝別住。是比丘尼。應諫彼比丘尼言。大姊。汝莫教餘比丘尼言。汝等莫別住。我亦見餘比丘尼共住作惡行。惡聲流布。共相覆罪。僧以恚故。教汝別住。今正有此二比丘尼。共住作惡行。惡聲流布。共相覆罪。更無有餘。若此比丘尼別住。於佛法有增益安樂住。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堅持不捨。是比丘尼應三諫令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是比丘尼。犯三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十五)。
 
[0472a11] 六羣尼教彼二尼作是言。故制。
 
[0472a11] 犯輕重同前。
 
[0472a12] 十誦律云。若言汝等莫別離行。當同心行。別離行者不得增長。同心行者便得增長。皆偷蘭遮。僧瞋故教汝別離行。波逸提。先應軟語約勅如前說。
 
[0472a15] 若比丘尼。輙以一小事。瞋恚不喜。便作是語。我捨佛。捨法。捨僧。不獨有此沙門釋子。亦更有餘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我等亦可於彼修梵行。是比丘尼。當諫彼比丘尼言。大姊。汝莫輒以一小事瞋恚不喜。便作是語。我捨佛。捨法。捨僧。不獨有此沙門釋子。亦更有餘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我等亦可於彼修梵行。若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堅持不捨。彼比丘尼應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是比丘尼。犯三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十六)。
 
[0472a24] 起自六羣尼。故制。
 
[0472a24] 犯輕重同前。
 
[0472a24] 十誦律云。若言我捨佛。捨法。捨僧。捨戒。皆偷蘭遮。若言非但沙門釋子知道等。訶僧故。波逸提。先應軟語約勅。
 
[0472b03] 若比丘尼。喜鬬諍。不善憶持諍事。後瞋恚。作是語。僧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是比丘尼。應諫彼比丘尼言。妹。汝莫喜鬪諍。不善憶持諍事。後瞋恚。作是語。僧有愛有恚有怖有癡。而僧不愛不恚不怖不癡。汝自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堅持不捨。彼比丘尼應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是比丘尼。犯三法應捨僧伽婆尸沙(十七)。
 
[0472b10] 起自黑比丘尼。故制。
 
[0472b10] 犯輕重同前。
 
[0472b11]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根本律三十三。
 
[0472b12] 一畜長衣(僧祇律云。尼聽畜二十衣。五衣受持。十五衣淨施已受用。若過是畜。捨墮。比丘無限齊。淨施受用。無犯)。二離五衣宿三過一月衣。四從非親乞衣。五過受衣。六求益衣價。七求合買衣。八索衣過六反。九受金銀。十賣買寶物。十一販賣。十二畜鉢求好。十三非親織衣。十四求織好衣。十五與衣瞋奪。十六過七日藥。十七過時畜急施衣。十八迴僧物入己。並同比丘。
 
[0472b19] 若比丘尼。欲索是。更索彼者。尼薩耆波逸提(十九)。
 
[0472b20] 偷羅難陀。詣檀越家須酥。彼買酥與之。言不須酥須油。檀越譏嫌。故制。
 
[0472b21] 求餘物亦如是。
 
[0472b21] 應捨與尼僧。若多人。若一人。不得別眾捨。若捨不成捨。突吉羅。捨已。應懺悔。受懺人白已。然後受懺。語彼言。自責汝心。答言。爾。尼僧即應還彼捨物。白二羯磨。不還者。突吉羅。教言莫還。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須酥。索酥。須油。索油。須餘物。便索餘物。
 
[0472c03] 若比丘尼。知檀越所為僧施異。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二十)。
 
[0472c05] 尼僧露地說戒。居士與作說戒堂物。尼作是念。我曹趣得處便坐說戒。衣服難得應具五衣。即持物貿衣共分。仍在露地說戒。居士譏嫌。故制。
 
[0472c07] 與作衣。用作房。與此處。乃彼處用。同犯。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問主用。隨所處分用。與物時語言隨意用。
 
[0472c10] 若此丘尼。所為施物異。自求為僧。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二十一)。
 
[0472c12] 舍衛國舊住尼。聞安隱尼欲來。為家家乞求。大得財物衣食。至期。彼尼不到。即取此物貿易共分。異時安隱來。入城乞食。居士問知僧中無食。至舊住所問知其故。共相譏嫌。故制。
 
[0472c15] 求作衣。用作食。求為餘處。更為餘用。同犯。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語居士隨意用。若居士與物已。語言隨意用。下並同。
 
[0472c18] 若比丘尼。檀越所施物異。迴作餘用者。尼薩耆波逸提(二十二)。
 
[0472c20] 有居士問安隱尼。住止樂不。答言。憒閙不樂。又問。無別房舍耶。答言。無。彼即以舍直與之。尼念作舍多事。衣服難得。以舍直貿衣。居士譏嫌故制。
 
[0472c23] 若比丘尼。檀越所為施物異。自求為僧。迴作餘用。尼薩耆波逸提(二十三)。
 
[0473a01] 眾尼為作房。處處索得財物。貿衣共分。故制。
 
[0473a02] 若比丘尼。畜長鉢。尼薩耆波逸提(二十四)。
 
[0473a03] 起自六羣尼。故制。
 
[0473a03] 即日得鉢。即日應受持一鉢。餘當淨施。
 
[0473a04] 根本律云。得經一宿。
 
[0473a04] 僧祇律云。尼得畜十六枚鉢。一受持。三作淨施。四過鉢。四減鉢。四隨鉢。若過畜者。捨墮。
 
[0473a07] 若比丘尼。多畜好色器者。尼薩耆波逸提(二十五)。
 
[0473a08] 亦起自六羣尼。故制。
 
[0473a08] 即日得器。應受可須用者十六枚。餘當淨施。十六者。大釜。釜葢。大盆。及杓。小釜。釜葢。小盆。杓。水瓶。瓶葢。盆。杓。洗瓶。瓶葢。盆。杓。
 
[0473a11] 若比丘尼。許比丘尼病衣。後不與者。尼薩耆波逸提(二十六)。
 
[0473a13] 旃檀輸那。常自謂無欲想。語餘一尼言。汝若月水出。從我取此衣。異時輸那月期水出。餘尼亦出。遣使來索衣。不得相與。彼尼嫌責。故制。
 
[0473a15] 病衣者。月水出時。遮內身著。涅槃僧。
 
[0473a16] 除病衣。許餘衣及所須物不與。突吉羅。不犯者。若無病衣。若作病衣。若彼尼破戒。乃至命難等。
 
[0473a19] 若比丘尼。以非時衣受作時衣者。尼薩耆波逸提(二十七)。
 
[0473a21] 起自六羣尼。故制。
 
[0473a21] 時者。安居竟。無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非時者。除此。於餘時得長衣是。
 
[0473a23] 不犯者。非時衣。受作非時衣。時衣。受作時衣。
 
[0473a24] 十誦律云。時衣作。非時衣分。非時衣作時衣分。皆捨墮。時衣。安居僧應分。非時衣。現前僧應分。
 
[0473b02] 若比丘尼。與比丘尼貿易衣。後瞋恚。還自奪取。若使人奪。妹。還我衣來。我不與汝。汝衣屬汝。我衣還我者。尼薩耆波逸提(二十八)。
 
[0473b05] 起自偷羅難陀故制。
 
[0473b05] 貿易者。以衣貿衣。或以衣貿非衣。或以非衣貿衣。或以非衣貿非衣。針。刀。縷碎段物。乃至一丸藥。
 
[0473b07] 奪藏捨墮。不藏。突吉羅。取離處。捨墮。不離處。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和喻語。妹。我悔。還我衣。彼知有悔意還衣。若餘尼語彼令還。或彼借著無道理故還取。若豫知當失。若恐壞。若彼人破戒等。乃至命難等。奪而不藏。
 
[0473b12] 若比丘尼。乞重衣。齊價直四張氎。過者尼薩耆波逸提(二十九)。
 
[0473b14] 重衣者。障寒衣也。
 
[0473b14] 求重衣。極至十六條。不犯者。索齊四張氎。若減。若不索而自得。
 
[0473b16] 若比丘尼。欲乞輕衣。極至價直兩張半氎。過者。尼薩耆波逸提(三十)。
 
[0473b18] 輕衣者。障熱衣。
 
[0473b18] 乞輕衣。極至十條。不犯同上。
 
[0473b19] ○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僧祇律一百四十一。五分律二百十。根本律一百八十。
 
[0473b21] 一妄語。二毀呰。三兩舌。四與男子同室宿。五同未受戒女過三宿。六與未受戒人共誦。七向外人說他粗罪。八向外人說證法。九與男子過說法。十掘地。十一壞鬼神村。十二異語惱他。十三嫌罵。十四敷僧臥具不舉。十五僧房不舉臥具。十六強奪止宿。十七牽他出房。十八重閣坐脫脚牀。十九蟲水澆泥草。二十覆房過三節。二十一過受一食施。二十二別眾食。二十三過三鉢受請。二十四非時食。二十五殘宿食。二十六自取食。二十七詣餘家不囑授。二十八食家強坐。二十九食家屏坐。三十獨與男子坐。三十一故使他不得食。三十二過受藥。三十三觀軍陣。三十四軍中過三宿。三十五觀軍事。三十六飲酒。三十七水中戲。三十八相擊攊。三十九不受諫。四十恐怖他。四十一過洗浴。四十二露地然火。四十三戲藏他物。四十四輙著淨施衣。四十五衣不壞色。四十六殺生命。四十七飲用蟲水。四十八故惱他。四十九覆他粗罪(除八重同犯重)。五十發起諍事。五十一同賊伴行。五十二惡見不捨。五十三黨惡見人。五十四畜被擯沙彌尼。五十五拒諫難問。五十六輕訶說戒。五十七無知。五十八違反羯磨。五十九不與欲。六十與欲後悔。六十一屏聽諍後語。六十二瞋打比丘尼。六十三瞋摶比丘尼。六十四無根僧殘瞋謗。六十五輙入宮閾。六十六捉寶物。六十七非時入聚落。六十八作高牀。六十九兜羅綿貯褥。並同比丘。
 
[0473c22] 若比丘尼。噉蒜者。波逸提(七十)。
 
[0473c23] 偷羅難陀取園[萩-火+(尤-尢+木)]都盡。園主譏嫌。故制。
 
[0473c23] 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病非服蒜不差。聽服。若塗瘡。
 
[0474a01] 若比丘尼。剃三處毛者。波逸提(七十一)。
 
[0474a02] 如婬女賊女故。
 
[0474a02] 三處毛者。大小便處。及腋下。
 
[0474a03] 一動刀。一波逸提。若拔。若剪。若燒。皆突吉羅。比丘偷蘭遮。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有瘡。須剃去著藥。
 
[0474a05] 若比丘尼。以水作淨。應齊兩指各一節。若過者。波逸提(七十二)。
 
[0474a07] 餘二女眾突吉羅。不犯者。或內有草有蟲。挽出。
 
[0474a08] 若比丘尼。以胡膠作男根。波逸提(七十三)。
 
[0474a09] 以諸物作。盡波逸提。不磨治。突吉羅。餘二女眾突吉羅。不犯者。或病須著藥。或衣塞月水。
 
[0474a11] 若比丘尼。共相拍。波逸提(七十四)。
 
[0474a12] 若以手掌。若脚拍。拍者突吉羅。受拍者波逸提。若二女根相拍。二俱波逸提。餘二女眾突吉羅。
 
[0474a14] 若比丘尼。比丘不病。食時供給水。在前立。以扇扇者。波逸提(七十五)。
 
[0474a16] 有一長者。與婦俱出家。食時。本婦持水在前立。并以扇扇。比丘語言。小避。我羞人。尼言。我在前立。便言可羞。本作如是如是事。何不羞。乃以扇柄打。水澆頭捨入房。故制。時諸尼不敢瞻病比丘。無人與水不敢問。佛言。聽諸尼看病比丘。若無水。聽問。
 
[0474a21] 若比丘尼。乞生穀者。波逸提(七十六)。
 
[0474a22] 乞生穀胡麻米豆大小麥。一切波逸提。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從親里乞。從出家人乞不乞自得。
 
[0474a24] 若比丘尼。在生草上大小便。波逸提(七十七)。
 
[0474b01] 去尼精舍不遠有好草生。諸居士數來坐臥調戲。亂諸坐禪尼。諸尼患之。以糞掃置上。諸居士還來戲時。汙身及衣。皆共譏嫌。故制。
 
[0474b03] 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在無生草處大小便。流墮草上等。
 
[0474b05] 若比丘尼。夜後大小便器中。旦不看。牆外棄者波逸提(七十八)。
 
[0474b07] 六羣尼夜便器中。旦不看。牆外棄之。有大臣清旦乘車欲見瓶沙王。路由精舍邊過。大小便墮其頭上。大臣欲向斷事官說。有篤信知相婆羅門諫止之。即詣尼精舍。語令後莫復爾。乃至比丘白佛結戒。
 
[0474b11] 若夜不謦咳彈指棄者。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若彼先有瓦石諸不淨等。
 
[0474b13] 若比丘尼。往觀聽伎樂者。波逸提(七十九)。
 
[0474b14] 往而見。波逸提。不見。突吉羅。欲去中還等。皆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或有所啟白。若被喚。道由邊過。或彼止宿處。或為強力將去。或命難等。
 
[0474b17] 若比丘尼。入村內。與男子在屏處共立語。波逸提(八十)。
 
[0474b18] 若同伴盲不聾。聾不盲。突吉羅。立而不語。突吉羅。不犯者。二尼為伴。有可知人為伴。有多女人共立。或不盲不聾。或行不住。或病倒地。乃至命難等。
 
[0474b21] 若比丘尼。與男子共入屏障處者。波逸提(八十一)。
 
[0474b22] 若比丘尼。入村內巷中。遣伴遠去。在屏處與男子共立耳語者。波逸提(八十二)。
 
[0474b24] 遣伴離見處不離聞處。離聞處不離見處。突吉羅。
 
[0474c01] 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內坐。不語主人。捨去。波逸提(八十三)。
 
[0474c03] 有尼詣居士家。居士婦敷獨坐牀令坐。捨入屋內。此尼不語主。便去。有一摩納來入其家。四顧不見人。即持牀去。故制。
 
[0474c05] 一脚在門外等。盡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座上更有人坐。若囑比坐人。比坐語令去。或坐石上。木上。壍上。草敷上。埵上。若屋欲崩或火燒。若有毒蛇惡獸盜賊。乃至命難等。
 
[0474c09] 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內。不語主人。輙坐牀者。波逸提(八十四)。
 
[0474c11] 羅閱城有一不信樂大臣。有獨坐牀。無人敢坐者。偷羅難陀不語便坐。月水汙他牀蓐。大臣嫌恚。故制。
 
[0474c13] 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或有常處坐。若是親厚。若有親厚人語令坐。若坐石上木上等。
 
[0474c15] 若比丘尼。入白衣家內。不語主人。輙自敷座宿者。波逸提(八十五)。
 
[0474c17] 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若空舍。作福舍。或知識等。
 
[0474c18] 若比丘尼。與男子共入闇室中者。波逸提(八十六)。
 
[0474c19] 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有燈火向牖。乃至命難等。
 
[0474c20] 若比丘尼。不審諦受語。便向人說。波逸提(八十七)。
 
[0474c21] 讖摩比丘尼語弟子。令取衣鉢坐具針筒。弟子受不審諦。語諸尼言。師教我偷衣鉢等。諸尼問知嫌責。乃至白佛制戒。
 
[0474c23] 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其事實爾。或戲笑語。乃至錯說等。
 
[0475a01] 若比丘尼。有小因緣事。便呪咀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我有如是事。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若汝有如是事。亦墮三惡道。不生佛法中。波逸提(八十八)。
 
[0475a04] 佛言。自今已去。聽稱南無佛。若我有如是事。南無佛。若汝有如是事。亦南無佛。若呪咀語。波逸提。餘四眾突吉羅。
 
[0475a07] 若比丘尼。共鬬諍。不善憶持諍事。椎胸啼哭者。波逸提(八十九)。
 
[0475a09] 一椎胸。一波逸提。一滴淚墮。一波逸提。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或食噎。自椎打。或因大小便。或因風寒熱。或烟薰。或聞法心生厭離。或眼痛著藥淚出。
 
[0475a12] 若比丘尼。無病。二人共牀臥。波逸提(九十)。
 
[0475a13] 不犯者有病。或被縛等。
 
[0475a14] 若比丘尼。共一褥。共一被臥。除餘時。波逸提(九十一)。
 
[0475a15] 同褥別被。同被別褥。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若寒時止有一被。聽各內著儭身衣。
 
[0475a17] 若比丘尼。知先住後至。知後至先住。為惱故。在前誦經問義教授者。波逸提(九十二)。
 
[0475a19] 不犯者。若不知。若先聽。若是親厚。若親厚人語令但教授。若先住者從後至者受經。若後至者從先住受誦。若二人共從他受。若彼問此答。若共誦等。
 
[0475a22] 若比丘尼。同活比丘尼病。不瞻視者。波逸提(九十三)。
 
[0475a23] 除同法病。若二師乃至親厚知識不瞻視。盡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若己身病。若命難等。
 
[0475b01] 若比丘尼。安居初。聽餘比丘尼在房中安牀。後瞋恚驅出者。波逸提(九十四)。
 
[0475b03] 隨多人。多戶。一一波逸提。出餘衣物。若閉戶使不得入。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不以瞋恚隨上座次。令下座出。未受戒人共二宿。第三宿令出。若彼破戒。乃至應滅擯。若以此事命難梵行難。
 
[0475b07] 若比丘尼。春夏冬一切時。人間遊行。除餘因緣者。波逸提(九十五)。
 
[0475b09] 若為三寶事。病尼事。聽受七日法出界去。
 
[0475b10] 若比丘尼。夏安居訖。不去者。波逸提(九十六)。
 
[0475b11] 安居竟。應出行乃至一宿。不出行。波逸提。不犯者。彼居士更請住。若家家傳食。若親里男女請。若遇病無伴瞻視。或水難。乃至被縛。命難等。
 
[0475b13] 五分律云。若不齊限請。若非受請處安居。不去不犯。
 
[0475b15] 若比丘尼。邊界有疑恐怖處。人間遊行者。波逸提(九十七)。
 
[0475b17] 邊界者。遠城處。
 
[0475b17] 入村行。一一界。波逸提。阿蘭若處行。十里。一波逸提。減一村。減十里。突吉羅。不犯者。被喚。若有所白。若被執等。若先至。後有恐怖事起。
 
[0475b20] 五分律云。若飛行。不犯。
 
[0475b21] 若比丘尼。於界內有疑恐怖處。在人間遊行。波逸提(九十八)。
 
[0475b23] 界內者。遶城四面。
 
[0475b23] 犯不犯同上。
 
[0475b24] 若比丘尼。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餘比丘尼諫此比丘尼言。妹。汝莫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大姊。汝可別住。若別住。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彼比丘尼諫此比丘尼時。堅持不捨。彼比丘尼應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此事善。若不捨者。波逸提(九十九)。
 
[0475c06] 親近者。數數語笑調戲。
 
[0475c06] 三羯磨竟。波逸提。二羯磨竟捨。三突吉羅。一羯磨竟捨。二突吉羅。白已捨。一突吉羅。未白前作不隨順行。一切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初語時捨。非法別眾訶責等。
 
[0475c10] 若比丘尼。往觀王宮文飾畫堂園林浴池者。波逸提(一百)。
 
[0475c12] 去而見。波逸提。不見。突吉羅。方便欲去等。盡突吉羅。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有所白。若喚請。若道由中過。若寄宿。若被執等。若為僧事塔事。看取模法。
 
[0475c15] 若比丘尼。露身形在河水泉水渠水池水中浴。波逸提(一百一)。
 
[0475c17] 餘四眾突吉羅。不犯者。為強力所執。
 
[0475c18] 若比丘尼。作浴衣。應量作。應量作者。長佛六搩手。廣二搩手半。若過者。波逸提(一百二)。
 
[0475c20] 浴衣者。障身浴也。
 
[0475c20] 長中過量。廣中足。長中足。廣中過量。若二俱過量。自作。語他作。成。盡波逸提。不成。盡突吉羅。為他作。成。不成。皆突吉羅。比丘波逸提。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如量作。減量作。若得已成者。裁令如法。若重疊。
 
[0476a01] 若比丘尼。縫僧伽梨過五日。除求索僧伽梨出迦絺那衣六難事起者。波逸提(一百三○八難中。除非人惡獸二難。故云六難。尼眾不住阿蘭若故)。
 
[0476a04] 偷羅難陀為一尼裁衣。欲使彼尼久作供養故。不即為縫。時精舍失火。衣財被燒。故制。
 
[0476a05] 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無刀針線若少不足。若命難等。
 
[0476a07] 若比丘尼。過五日不看僧伽梨。波逸提(一百四)。
 
[0476a08] 有尼置僧伽梨在房。不看曬治。蟲爛色壞。故制。
 
[0476a09] 餘衣及所須物。不五日五日看。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舉處堅牢。若受寄人為看。若看恐失。
 
[0476a11] 若比丘尼。與眾僧衣作留難者。波逸提(一百五)。
 
[0476a12] 偷羅難陀有親舊知識。欲為僧設食施衣。往語之言。僧。大威德。多檀越施。汝供給處多。今但施食。不須施衣。親舊聽之。明日觀尼僧威儀庠序。發聲悔不施衣。諸尼問知。乃至白佛制戒。
 
[0476a15] 餘物作留難。突吉羅。與餘人作留難。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
 
[0476a17] 若比丘尼。不問主。便著他衣者。波逸提(一百六)。
 
[0476a18] 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親厚語言。汝但著去。
 
[0476a19] 若比丘尼。持沙門衣施與外道白衣者。波逸提(一百七)。
 
[0476a20] 白衣者。在家人。外道者。在佛法外出家人。沙門衣者。染色衣。
 
[0476a21] 彼受。波逸提。彼不受。突吉羅。方便欲與等。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與父母。與塔作人。講堂屋舍作人。計食直與。或為強力所奪。
 
[0476a24] 五分律云。若貿尼衣。若負債用償。皆不犯。
 
[0476a24] 僧祇律云。尼有戒德。人索破袈裟片禳災。應使淨人與。
 
[0476b02] 若比丘尼。作如是意。眾僧如法分衣。遮令不分。恐弟子不得者。波逸提(一百八)。
 
[0476b04] 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或非時。非法別眾等。故遮。
 
[0476b05] 若比丘尼。作如是意。令眾僧今不得出迦絺那衣。後當出。欲令五事久得放捨。波逸提(一百九)。
 
[0476b07] 比丘突吉羅。不犯者。非時出。非法別眾等。
 
[0476b08] 若比丘尼。作如是意。遮比丘尼僧不出迦絺那衣。欲令久得五事放捨。波逸提(一百十)。
 
[0476b10] 說而了了。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羅。
 
[0476b11] 若比丘尼。餘比丘尼。語言。為我滅此諍事。而不與作方便令滅者。波逸提(一百十一)。
 
[0476b13] 餘小諍不方便滅。突吉羅。若身諍事不方便滅。若餘人諍不方便滅。皆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若病。若言不行。若彼破戒等。若由此有命難等。
 
[0476b16] 若比丘尼。自手持食與白衣及外道食者。波逸提(一百十二)。
 
[0476b18] 犯不犯同前與衣戒。又不犯者。或置地與。使人與。
 
[0476b19] 若比丘尼。為白衣作使者。波逸提(一百十三)。
 
[0476b20] 六羣尼營理家事。舂磨。炊飯。炒麥。煑食。或敷牀座臥具。或掃地取水。或受人使令。居士嗤笑不復恭敬。故制。
 
[0476b22] 比丘隨所犯。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若父母病。或被繫閉。為敷牀臥具。掃地取水。供給所須。受使。若信心優婆塞病等亦爾。若強力者所執。
 
[0476c01] 若比丘尼。自手紡縷者。波逸提(一百十四)。
 
[0476c02] 一引。一波逸提。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若自索線合接線。或強力所執。
 
[0476c04] 若比丘尼。入白衣舍內。在小牀大牀上若坐若臥。波逸提(一百十五)。
 
[0476c06] 偷羅難陀詣一居士家。居士婦脫瓔珞衣服。入後園浴。彼輒著他瓔珞衣服。在居士牀上臥。居士還家卒見。謂是己婦。即就臥捫摸嗚口。覺其頭禿。問知嫌責。故制。
 
[0476c09] 脇著牀。波逸提。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若坐獨坐牀。若為尼僧敷眾多座。若病倒地。若強力所執等。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六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9-09-30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七
 
古吳蕅益沙門 智旭 彚輯
 
[0476c19] 若比丘尼。至白衣舍。語主人敷座止宿。明日不辭主人而去。波逸提(一百十六)。
 
[0476c21] 有眾尼至無住處村。語舍主。於舍內宿。清旦不辭而去。村舍失火。居士謂舍內有人。便不往救。火燒舍盡。問尼何處。答言。已去。皆共譏嫌。故制。
 
[0476c23] 出門。波逸提。一脚在內等。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若先有人在舍內住。若舍先空。若先為福舍。若親厚者語令但去。當為汝語主人。若舍崩壞。若為火燒。若中有毒蛇惡獸。若有賊入。或強力所執等。
 
[0477a04] 若比丘尼。誦習世俗呪術者。波逸提(一百十七)。
 
[0477a05] 若口授。若執文誦。波逸提。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誦治腹內蟲病呪。治宿食不消呪。治毒呪。護身故。
 
[0477a07] 若比丘尼。教人誦習呪術者。波逸提(一百十八)。
 
[0477a08] 若比丘尼。知女人姙身。度與授具足戒者。波逸提(一百十九)。
 
[0477a10] 三羯磨竟。和尚尼波逸提。餘可例知。不犯者。若不知。若信彼人言。若信可信人語。或信父母語。與授具。後生兒。疑不敢抱捉。佛言。若未能離母自活。聽一切如母法。乳哺長養。聽未斷乳時共宿。
 
[0477a14] 若比丘尼。知歸女乳兒。與授具足戒。波逸提(一百二十)。
 
[0477a15] 有尼度他乳兒歸女。留兒在家。後家中送兒還之。此尼抱兒入村乞食。居士譏嫌。故制。
 
[0477a17] 若比丘尼。知年不滿二十。與授具足戒。波逸提(百二十一)。
 
[0477a18] 犯輕重如前。不犯者。若不知。若自言滿等。若受戒後疑。當數胎中月。數閏月。數十四日說戒日。無犯。
 
[0477a20] 若比丘尼。年十八童女。不與二歲學戒。年滿二十。便與授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二十二)。
 
[0477a22] 若比丘尼。年十八童女。與二歲學戒。不與六法。滿二十。便與授具足戒。波逸提(百二十三)。
 
[0477a24] 若式叉摩那犯婬。應滅擯。若染汙心男子身相觸。缺戒。應更與戒。若偷五錢過五錢。斷人命。自言得上人法。應滅擯。若減五錢。斷畜生命。眾中故妄語。非時食。飲酒。缺戒。應更與戒。
 
[0477b03] 犯輕重同上。
 
[0477b04] 若比丘尼。年十八童女。與二歲學戒。與六法。滿二十。眾僧不聽。便與受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二十四)。
 
[0477b06] 諸尼度盲瞎癃躃跛聾瘖瘂等。毀辱眾僧。故制。
 
[0477b07] 若比丘尼。度曾嫁歸女年十歲。與二歲學戒。年滿十二。聽與受具足戒。若減十二。與受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二十五○謂嫁後有十歲。方可作式叉摩那。又二歲。方可受比丘尼戒。非謂生年僅有十二歲也)。
 
[0477b10] 諸尼度年少婦女受戒已。與男子共立語調。故制。
 
[0477b11] 若比丘尼。度小年曾嫁婦女。與二歲學戒。年滿十二。不白眾僧。便與受具足戒。波逸提(百二十六)。
 
[0477b13] 若比丘尼。知如是人。與受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二十七)。
 
[0477b14] 如是人者。婬女也。
 
[0477b14] 應將至五六由延。若深藏安處之。不爾者。波逸提。不犯者。先不知。
 
[0477b16] 若比丘尼。多度弟子。不教二歲學戒。不以二法攝取。波逸提(百二十八)。
 
[0477b18] 二法者。一者法。二者衣食。
 
[0477b18] 比丘突吉羅。不犯者。若受具已離去。若破戒等。
 
[0477b20] 若比丘尼。不二歲隨和尚尼者。波逸提(百二十九)。
 
[0477b21] 五分律云。不六年隨和尚。波逸提。
 
[0477b21] 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和尚聽去。和尚破戒等。
 
[0477b23] 若比丘尼。僧不聽而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三十)。
 
[0477b24] 諸尼癡者度人。不知教授。故制。
 
[0477b24] 欲度人者。當往僧中求。具威儀白。大姉僧聽。我某甲比丘尼。從僧乞度人授具足戒。如是三說。尼僧當觀察此人。堪能教授二歲學戒。二事攝取不。若不堪。當語言。妹。止勿度人。若有智慧堪能者。為作白二羯磨。若僧不聽。授人具足波逸提。與依止。畜餘二眾。突吉羅。
 
[0477c06] 若比丘尼。年未滿十二歲。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三十一○受比丘尼戒。滿足十二夏也)。
 
[0477c08] 若比丘尼。年滿十二歲。眾僧不聽。便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三十二)。
 
[0477c10] 若比丘尼。僧不聽授人具足戒。便言眾僧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欲聽者便聽。不欲聽者便不聽。波逸提(百三十三)。
 
[0477c13] 若比丘尼。父母夫主不聽。與受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三十四)。
 
[0477c15] 犯輕重如前。比丘突吉羅。不犯者。若無父母夫主。
 
[0477c16] 若比丘尼。知女人與童男男子相敬愛。愁憂瞋恚女人。度令出家授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三十五)。
 
[0477c18] 犯輕重如前。不犯者。先不知。若受具已病生。
 
[0477c19] 若比丘尼。語式叉摩那言。汝妹。捨是學是。我當與汝授具足戒。若不方便與授具足戒。波逸提(百三十六)。
 
[0477c21] 偷羅難陀。語式叉摩那言。汝學是捨是。我當授汝具戒。報言爾。彼式叉摩那。聰慧能勸化。偷羅難陀欲令久勸化供養故。不與方便料理受具。式叉摩那嫌責。故制。
 
[0477c24] 比丘突吉羅。不犯者。若彼病。若更無共活者。若無五衣。無十眾。若缺戒破戒等。
 
[0478a02] 若比丘尼。語式叉摩那言。持衣來與我。我當與汝授具足戒。而不方便與授具足戒。波逸提(百三十七)。
 
[0478a04] 若比丘尼。不滿十二歲。授人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三十八)。
 
[0478a05] 安隱尼多度弟子。不能一一教授。故制(與百三十一戒似重。○祥緣起意。或是度一弟子。待彼滿十二歲。方許再度一人。例如比丘每年度一人意。方不重前也)。
 
[0478a07] 若比丘尼。與人授具足戒已。經宿方往比丘僧中與授具足戒者。波逸提(百三十九)。
 
[0478a09] 諸尼授具已。經宿方往比丘僧中。而受具者。或得盲聾跛躃等病。故制。
 
[0478a10] 不犯者。即日授具。即日往。若欲往。彼病。若水陸道斷。惡獸難乃至梵行難等。
 
[0478a12] 若比丘尼。不病。不往受教授者。波逸提(百四十)。
 
[0478a13] 不犯者。佛法僧事。及瞻視病人。囑授無犯。
 
[0478a14] 若比丘尼。半月應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若不求者。波逸提(百四十一)。
 
[0478a16] 白二羯磨。差一尼往求教授。應差二三尼共行。往大僧中。禮僧足已。曲躬低頭合掌。作是語。比丘尼僧。和合禮比丘僧足。求教授。如是三說。彼待僧說戒竟。久立疲極。佛言。聽囑一大比丘。便去。不應囑客比丘。遠行者。病者。無智慧者。囑已。明日應往問可不。比丘應期往。尼應期來。不往。不迎。皆突吉羅。若聞教授師來。當半由旬迎。供給所須。不者。突吉羅。若比丘僧盡病。應遣信往禮拜問訊。若別眾。若眾不和合。若眾不滿。當遣信往禮拜問訊。若尼眾盡病。乃至眾不滿。亦當遣信往禮拜問訊。若不往者。突吉羅。不犯者。水陸道斷。及眾難等。
 
[0478b03] 若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若不者。波逸提(百四十二)。
 
[0478b05] 往法同上。比丘僧十四日自恣。尼僧十五日自恣。
 
[0478b06] 若比丘尼。在無比丘處夏安居者。波逸提(百四十三)。
 
[0478b07] 教授日。無受教授處。有所疑。無可諮問。故制。
 
[0478b07] 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依比丘僧安居。其間命過。遠行。乃至被難等。
 
[0478b10] 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藍。不白而入者。波逸提(百四十四)。
 
[0478b12] 有一多知識尼命過。餘尼於比丘寺中為起塔。諸尼數來住立言笑。或唄或悲。亂諸坐禪比丘。長老迦毗羅壞其塔。除棄之。彼尼皆執刀杖瓦石來欲打擲。迦毗羅飛在虛空。諸尼訶責。乃至白佛結戒。
 
[0478b16] 入門。波逸提。一脚在門內等。突吉羅。不犯者。先不知。若無比丘。若禮佛塔聲聞塔。若被請道由中過。在中止宿。乃至命難等。
 
[0478b19] 若比丘尼。罵比丘者。波逸提(百四十五)。
 
[0478b20] 了了者。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羅。下戒同。
 
[0478b21] 若比丘尼。喜鬬諍。不善憶持諍事。後瞋恚不喜。罵比丘尼眾者。波逸提(百四十六)。
 
[0478b23] 若比丘尼。身生癰及種種瘡。不白眾及餘人。輙使男子破若裹者。波逸提(百四十七)。
 
[0478c01] 不犯者。強力所捉。
 
[0478c01] 五分律云。若欲使男子治病。應打犍椎。集尼僧來。在病人前。然後衣裹身體。惟留可應治處。
 
[0478c04] 若比丘尼。先受請若足食已。後食飯麨乾飯魚及肉者。波逸提(百四十八○謂先受人正足食請者。不得食此五種。而後往應彼足食之請也)。
 
[0478c06] 一居士辦飲食請尼僧。時節會日。諸居士各持飯等。來就寺中與諸尼。諸尼食已。方詣居士家。不復能多食。居士譏嫌。故制。
 
[0478c08] 一咽。一波逸提。比丘波逸提。不犯者。受非正食請。若不足食請。若先不被請。若即於食上更得食。若於其家受前食後食。
 
[0478c11] 十誦律云。聽尼數數食。若受請都不食者。波逸提。
 
[0478c12] 若比丘尼。於家生嫉妬心。波逸提(百四十九)。
 
[0478c13] 提舍尼是安隱尼弟子。同往知舊檀越家。安隱衣服齊整。不失威儀。檀越生歡喜心。便與供養。安隱還寺。語提舍言。此檀越篤信好施。時提舍有嫉妬心。作是語。檀越篤信。好施供養於汝。諸尼嫌責。故制。
 
[0478c17] 了了。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
 
[0478c18] 若比丘尼。以香塗摩身者。波逸提(百五十)。
 
[0478c19] 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強力所執。
 
[0478c20] 若比丘尼。以胡麻滓塗摩身者。波逸提(百五十一)。
 
[0478c21] 若比丘尼。使比丘尼塗摩身。波逸提(百五十二)。
 
[0478c22] 若比丘尼。使式叉摩那塗摩身者。波逸提(百五十三)。
 
[0478c23] 若比丘尼。使沙彌尼塗摩身。波逸提(百五十四)。
 
[0478c24] 若比丘尼。使白衣婦女塗摩身者。波逸提(百五十五)。
 
[0479a01] 若比丘尼。著貯跨衣者。波逸提(百五十六)。
 
[0479a02] 令身粗大。居士譏嫌。故制。
 
[0479a02] 若用毳若劫貝。若蠶綿等。盡波逸提。不犯者。有如是病。內著病衣。外著涅槃僧。次著袈裟。或為強力者所執。
 
[0479a05] 若比丘尼。畜歸女莊嚴身具。除時因緣。波逸提(百五十七)。
 
[0479a06] 有命難梵行難。許著莊嚴身具走。故除時因緣。
 
[0479a07] 比丘等突吉羅。
 
[0479a08] 若比丘尼。著革屣持葢行。除時因緣。波逸提(百五十八)。
 
[0479a09] 天雨時在寺內。聽作樹皮葢。葉葢。竹葢。著革屣。著革屣持葢行。一一村。波逸提。無村處十里一波逸提。減一村界。減十里。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強力所執。乃至命難等。
 
[0479a13] 若比丘尼。無病乘乘行。除時因緣。波逸提(百五十九)。
 
[0479a14] 老者。病者。聽乘步挽乘。一切女乘。命難梵行難等。聽乘乘去。謂象乘。馬乘。車乘。步乘。
 
[0479a15] 犯輕重同上。
 
[0479a16] 若比丘尼。不著僧祇支入村者。波逸提(百六十)。
 
[0479a17] 露胸掖乳腰帶。居士譏嫌。故制。
 
[0479a17] 入村門。波逸提。一脚在外等。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或掖下有瘡。或強力所執。命難。梵行難。
 
[0479a20] 若比丘尼。向暮至白衣家。先不被喚。波逸提(百六十一)。
 
[0479a21] 不被喚入門。波逸提。一脚在外等。突吉羅。若至白衣家。不語主人去。出門。波逸提。方便欲去等。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強力所執等。不喚而入。彼舍火燒崩壞有毒蛇等。或強力所執。不語而出。
 
[0479b01] 若比丘尼。向暮開僧伽藍門。不囑授餘比丘尼而出者。波逸提(百六十二)。
 
[0479b03] 三寶事。看病事。聽囑授出。不囑出門。波逸提。一脚在內等。突吉羅。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破壞燒等。
 
[0479b05] 若比丘尼。日沒開僧伽藍門。不囑而出者。波逸提(百六十三○前戒因賊入劫物而制。此戒因獄因逃入而制。究竟原無二法。分作二戒。結集者失檢點也)。
 
[0479b07] 若比丘尼。不前安居。不後安居者。波逸提(百六十四)。
 
[0479b08] 為三寶或看病事。不及前安居。聽後安居。若不前安居。突吉羅。不後安居。波逸提(僧祇律中。比丘亦爾。餘三眾突吉羅)。
 
[0479b10] 若比丘尼。知女人常漏大小便。涕唾常出者。授具足戒。波逸提(百六十五)。
 
[0479b12] 不犯者。先不知。若信可信人語。若受具後如是病。
 
[0479b13] 若比丘尼。知二形人。與受具足戒者。波逸提(百六十六)。
 
[0479b14] 二形者。男形。女形。
 
[0479b15] 若比丘尼。知二道合者。與受具足戒。波逸提(百六十七)。
 
[0479b16] 二道合者。大小便道不別。
 
[0479b17] 若比丘尼。知有負債難者。病難者。與受具足戒。波逸提(百六十八)。
 
[0479b19] 債主來牽捉。病者常須人守視。不得遠離。故制。
 
[0479b20] 負債者乃至一錢十六分之一。病者乃至常頭痛。
 
[0479b21] 若比丘尼。學世俗伎術以自活命。波逸提(百六十九)。
 
[0479b22] 若比丘尼。以世俗呪術教授白衣。波逸提(百七十)。
 
[0479b23] 六羣尼以世俗伎術教白衣。語言。汝等莫向日月神祀廟舍大小便。除糞掃。蕩器不淨水。及舒脚。若欲起房耕田種作。當向日月神祀。又言。今日某星宿好。宜種作。宜作舍。宜使作人。宜與小兒剃髮。宜長髮。宜舉取財物。宜遠行。少欲者嫌責。乃至白佛結戒。
 
[0479c04] 若欲說者。當語言。莫向佛塔聲聞塔大小便乃至舒脚。欲起房耕田種作者。當向佛塔聲聞塔。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現變化日。宜入塔寺供養僧。受齋法。
 
[0479c07] 比丘等突吉羅。
 
[0479c08] 若比丘尼。被擯不去者。波逸提(百七十一)。
 
[0479c09] 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若隨順不逆。下意悔過。求解擯羯磨。或得病。或無伴去。或水陸道斷。諸難等。
 
[0479c11] 若比丘尼。欲問比丘義。先不求而問者。波逸提(百七十二)。
 
[0479c12] 安隱尼大智慧。問諸比丘義。比丘不能答。皆慚愧。故制。
 
[0479c13] 欲問義。先求聽。不聽而問。波逸提。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若先常聽問。若先親厚。若親厚者語令但問。當為汝求。若彼從此受。若二人俱從他受。若彼問此答。二人共誦。乃至錯說等。
 
[0479c17] 若比丘尼。知先住後至。後至先住。欲惱彼故。在前經行若立若坐若臥。波逸提(百七十三○意與前第九十二戒同)。
 
[0479c19] 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若不知。若問。若先聽經行。若更互經行。若是親厚。若親厚者語令但經行。我當為汝語。若病倒地。若強力所執。乃至命難等。
 
[0479c22] 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藍中起塔。波逸提(百七十四)。
 
[0479c23] 隨所取洗足石。若泥團。若草團。一一波逸提。不犯者。先不知。若故壞僧伽藍。若先起塔。後作僧伽藍。
 
[0480a01] 若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應起迎逆恭敬禮拜問訊請與坐。不者。除因緣。波逸提(百七十五)。
 
[0480a03] 或一坐食。作餘食法不食。或病。聽語言。大德。我有如是因緣。不得起迎。
 
[0480a04] 比丘等突吉羅。
 
[0480a05] 若比丘尼。為好故搖身趨行者。波逸提(百七十六)。
 
[0480a06] 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避杖。避暴象。乃至刺棘等。或渡水若泥。或迴身看衣齊整。
 
[0480a08] 若比丘尼。作婦女莊嚴香塗摩身。波逸提(百七十七)。
 
[0480a09] 比丘等突吉羅。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父母及篤信優婆夷病。被繫閉。為洗沐梳髮。或強力所執。
 
[0480a11] 若比丘尼。使外道女香塗摩身。波逸提(百七十八)。
 
[0480a12] 又五分律云。髮長。波逸提。半月一剃。過此名為髮長。
 
[0480a13] 若無人剃。及強力逼不得剃。皆不犯。
 
[0480a14] 八波羅提提舍尼法。根本律有十一。一乳。二酪。三生酥。四熟酥。五油。六糖。七蜜。八魚。九肉。十乾脯。十一學家(乳酪魚肉脯。比丘波逸提。生熟酥油糖蜜。比丘突吉羅。學家。比丘同)。
 
[0480a17] 若比丘尼。不病。乞蘇食者。犯應懺悔可訶法。應向餘比丘尼說言。大姊。我犯可訶法。所不應為。我今向大姊懺悔。是名悔過法(一)。乞油(二)。若蜜(三)。若黑石蜜(四)。若乳(五)。若酪(六)。若魚(七)。若肉(八)。亦如是。
 
[0480a21] 聽為病者乞。自身病亦聽乞。
 
[0480a21] 上四戒。比丘等俱突吉羅。下四戒。比丘波逸提。餘三眾突吉羅。不犯者。不乞自得。
 
[0480a23] 僧祇律云。若自知我某時病常發。
 
[0480a24] 爾時藥必難得。豫乞無罪。若不病乞。病時食。越毗尼罪。病時乞。不病時食。無罪。病時乞。病時食。無罪不病時乞。不病時食。悔過。
 
[0480b03] ○眾學戒法。與比丘同(惟搖身行及生草菜上大小便二戒。是波逸提罪)。
 
[0480b04] ○七滅諍法。與比丘同。
 
[0480b04] ○出家受戒法為三。
 
[0480b05] (△初明授沙彌尼戒法。二明授式叉摩那戒法。三明授比丘尼戒法)。
 
[0480b05] (△今初)。
 
[0480b06] 比丘尼犍度云。若欲在尼寺內剃髮。應白僧。若一一語令知。然後剃髮。應如是白。
 
[0480b08] 大姊僧聽。此某甲。欲從某甲比丘尼求剃髮若僧時到僧忍聽。為某甲剃髮。白如是。
 
[0480b10] 若欲在寺內出家受沙彌尼戒。阿闍梨尼應作白。
 
[0480b11] 大姊僧聽。此某甲。從某甲比丘尼求出家。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出家。白如是。
 
[0480b13] 白已。教著縵條袈裟。長跪合掌。教作如是言。
 
[0480b14]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隨如來出家。某甲比丘尼為和尚。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0480b16] 我某甲。歸依佛法僧。隨如來出家竟。某甲比丘尼為和尚。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0480b18]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亦盡壽不殺生。
 
[0480b18]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亦盡壽不偷盜。
 
[0480b19] 如諸佛盡壽不婬欲。我某甲亦盡壽不婬欲。
 
[0480b20]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亦盡壽不妄語。
 
[0480b21]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亦盡壽不飲酒。
 
[0480b22]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我某甲亦盡壽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如諸佛盡壽不歌儛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亦盡壽不歌儛倡伎不往觀聽。
 
[0480c01]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牀。我某甲亦盡壽不坐高廣大牀。
 
[0480c02]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亦盡壽不非時食。
 
[0480c03] 如諸佛盡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我某甲亦盡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已上三歸十戒。並是授戒阿闍梨尼教令自說。次應語言)。
 
[0480c06] 汝今已受沙彌尼十戒竟。當盡壽頂戴奉持。終身不得犯。應供養三寶。和尚阿闍梨一切如法教。不得違逆。上中下座心常恭敬。勤求方便。坐禪。誦經。學問。勸助作福。閉三惡道。開涅槃門。於比丘尼戒中。增長正業。得四道果(凡沙彌尼之和尚及阿闍梨。並須是比丘尼。斷不可以比丘為二師也)。
 
[0480c11] 根本雜事云。諸還俗尼。更不得出家。若與出家。師主得罪。
 
[0480c13] △二明授式叉摩那戒法。
 
[0480c14] 聽童女十八者。二年中學戒。年滿二十尼僧中受大戒。若年十歲曾出適者(謂曾出適滿十歲也)。聽二年學戒。滿十二。與受大戒。應如是與二歲學戒。沙彌尼往尼僧中。禮足長跪合掌。白言。
 
[0480c18] 大姊僧聽。我某甲沙彌尼。從僧乞二歲學戒。和尚尼某甲。願僧慈愍故。與我二歲學戒(如是三說)。
 
[0480c20] 應將沙彌尼離聞處。著見處。阿闍梨尼作白。
 
[0480c21] 大姊僧聽。此某甲沙彌尼。今從僧乞二歲學戒。某甲比丘尼為和尚。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某甲比丘尼為和尚。白如是。
 
[0480c23] 大姊僧聽。此某甲沙彌尼。今從僧乞二歲學戒。某甲比丘尼為和尚。僧今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某甲比丘尼為和尚。誰諸大姊。忍僧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某甲比丘尼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忍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某甲比丘尼為和尚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481a06] 次令彼來。長跪阿闍梨尼之前。授與六法。
 
[0481a07] 某甲諦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六法。
 
[0481a07] 不得作不淨行。行婬欲法。若式叉摩那。行婬欲法。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與染汙心男子共身相摩觸。犯戒。應更與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0481a10] 不得偷盜。乃至草葉。若式叉摩那。取人五錢。若過五錢。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斷。教人斷。若自破。教人破。若燒。若埋。若壞色。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若取減五錢。犯戒。應更與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0481a14] 不得故斷眾生命。乃至蟻子。若式叉摩那。故自手斷人命。求刀授與。教死。勸死。讚死。若與人非藥。若墮人胎。[示*厭]禱呪術。自作。教人作。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若斷畜生不能變化者命。犯戒。應更與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0481a19] 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式叉摩那。不真實。無所有。自稱言得上人法。言得禪。得解脫。得定。得正受。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天來。龍來。鬼神來。供養我。此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若於眾中故作妄語。犯戒。應更與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不得非時食。若式叉摩那。非時食。犯戒。應更與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0481b01] 不得飲酒。若式叉摩那。飲酒。犯戒。應更與戒。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0481b03] 式叉摩那。於一切比丘尼戒中應學。除為比丘尼過食。自取食食。
 
[0481b05] (說竟。亦可隨意略如常法結撮回向)。
 
[0481b06] 僧祇律云。式叉摩那。一切大尼下。一切沙彌尼上。於式叉摩那不淨。於大尼淨。於大尼不淨。於式叉摩那亦不淨。大尼得與式叉摩那三宿。式叉摩那得與沙彌尼三宿。式叉摩那得與大尼授食。除火淨生種。取金銀錢。自從沙彌尼等受食。大尼不得向說波羅夷乃至越毗尼罪。得語不婬不盜等。式叉摩那至布薩自恣日。入僧中。長跪合掌。作是言。阿梨耶僧。我某甲清淨。僧憶念持。如是三說而去。後四波羅夷犯者。更從始學。十九僧殘已下若一一犯。隨所犯。作突吉羅悔。若破非時食。停食食。捉錢金銀。飲酒。著華香五戒者。隨犯日數更學。二歲學戒滿已。欲受具者。和尚尼應白僧。乞畜弟子羯磨。然後二部僧中受具。
 
[0481b19] 比丘尼犍度云。應求和尚。作如是言。
 
[0481b20] 阿夷一心念。我某甲。今求阿夷為和尚。願阿夷為我作和尚。我依阿夷故。得受大戒(如是三說。和尚答言。可爾)。
 
[0481b22] △三明授比丘尼戒法。
 
[0481b23] 若式叉摩那學戒已。年滿二十。若滿十二。應與受大戒。白四羯磨。和尚尼為料理五衣鉢具。請羯磨阿闍梨尼。教授阿闍梨尼。及尊證七比丘尼已(邊地二證亦得)。將受戒人至戒場上。立眼見耳不聞處。羯磨師應作白。差教授師。
 
[0481c04] 大姊僧聽。彼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授具足戒。若僧時到。僧思聽。某甲為教授師。白如是。
 
[0481c06] 教授師當往至欲受戒人所語言。
 
[0481c07] 妹。此是安陀會。此是鬱多羅僧。此是僧伽梨。此是僧祇支。此是覆肩衣。此是鉢。此衣鉢是汝有不。
 
[0481c09] 彼答言是。教受師復應語言。
 
[0481c10] 妹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我今問汝。實當言實。不實當言不實。汝字何等(答云某甲)。和尚字誰(答云某甲)。年滿二十未(答云滿)。衣鉢具足不(答云具足)。父母聽汝不(答云聽。若已嫁者。問云。夫主聽汝否。答云聽)。汝不負債不(答云不負)。汝非婢不(答云非)。汝是女人不(答云是)。女人有如是諸病。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二形。二道合。大小便常漏。涕唾常流出。汝有此諸病不(答云無)。如我向問汝事。在眾中亦當如是問。如汝向者答我。眾僧中亦當如是答。
 
[0481c18] 教授師還來僧中。舒手相及處立。作如是白。
 
[0481c19] 大姊僧聽。彼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授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已問竟。聽將來。白如是。
 
[0481c21] 白已。迴身將彼欲受戒人來至僧中。為捉衣鉢。教禮尼僧足已。在羯磨師前。長跪合掌。教作如是乞。
 
[0481c23] 大姊僧聽。我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授具足戒。我某甲。今從僧乞授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願僧慈愍故。拔濟我。
 
[0482a02] 如是三乞已。羯磨師應作白。
 
[0482a03] 大姊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授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乞授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
 
[0482a05] 妹諦聽。今是至誠時。乃至汝有此諸病不(一一問答如前竟。次為白四羯磨)。
 
[0482a07] 大姊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授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乞授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衣鉢具足。若僧時到僧忍聽。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白如是。
 
[0482a10] 大姊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授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乞授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衣鉢具足。今僧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誰諸大姊。忍僧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忍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和尚尼應先為請一比丘羯磨師。并九比丘為證。邊地或四證亦得)。
 
[0482a18] 時諸尼應將彼受戒者。至比丘僧所。禮僧足已。長跪合掌。教授阿闍梨尼。應教作如是語。
 
[0482a20] 大德僧聽。我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願僧慈愍故。拔濟我。
 
[0482a23] 如是三乞已。比丘僧中羯磨師當問。
 
[0482a24] 汝字何等。乃至汝有此諸病不(一一問答。並如前說。又問)。汝已學戒清淨不(若言學戒清淨。當更問餘尼)。此人學戒清淨不。
 
[0482b02] 餘尼若答言學戒清淨者。羯磨師當作白。
 
[0482b03]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和尚尼某甲。某甲已學戒清淨。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白如是。
 
[0482b06]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某甲已學戒清淨。今僧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授某甲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僧已忍與某甲受具足戒。某甲尼為和尚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羯磨竟。應語言。汝今受戒。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應盡壽憶是事。次為說戒)。善女人諦聽。此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八波羅夷法。犯者非比丘尼。非釋種女。
 
[0482b14] 不得作不淨行。行婬欲法。若比丘尼。意樂作不淨行。行婬欲法。乃至共畜生。此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0482b17] 不得盜。乃至草葉。若比丘尼。偷人五錢若過五錢。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折。教人折。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破。教人破。若燒。若埋。若壞色。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0482b20] 不得故斷眾生命。乃至蟻子。若比丘尼。故自手斷人命。若持刀授與人。教死。讚死。勸死。若與人非藥。若墮人胎。厭禱呪呾殺。若自作。若教人作。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0482b24] 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比丘尼。不真實。非己有。自稱言。我得上人法。我得禪。得解脫。得三昧。正受。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言天來。龍來。鬼神來。供養我。此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0482c05] 不得身相觸。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汙心。與染汙心男子身相觸。從腋已下。膝已上身相觸。若捉。若摩。若牽。若逆摩。順摩。若舉。若下。若捉。若捺。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0482c09] 不得犯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染汙心。受染汙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處。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近。共期。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犯此八事故。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不得覆他罪。乃至突吉羅惡說。若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罪。若不自舉。不白僧若眾多人。後於異時。此比丘尼若罷道。若滅擯。若遮不共僧事。若入外道後。便作是說。我先知有如是如是事。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覆重罪故。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0482c18] 不得隨順被舉比丘。乃至守園人及沙彌。若比丘尼。知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隨順。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而隨順。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言。汝妹知不。今僧舉此比丘。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隨順。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順。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時。堅持不捨。是比丘尼當三諫。捨此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由隨舉故。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善女人諦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四依法。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
 
[0483a03] 依糞掃衣。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檀越施衣。割壞衣。得受。
 
[0483a05] 依乞食。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四十五日食。若月初日食。若眾僧常食。若檀越請食。應受。
 
[0483a09] 依樹下坐。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別房。尖頭屋。小房。石室。兩房一戶。應受(按尼犍度又云。尼不應在阿蘭若處住。除王園中。根本雜事云。不應城外安置尼寺。故根本律。為尼但說三依法也)。
 
[0483a12] 依腐爛藥。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蘇。油。生蘇。蜜。石蜜。應受。
 
[0483a14] 汝已受具足戒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和尚如法。阿闍梨如法。二部僧如法具足滿。汝當善受教法。應勸化作福治塔供養眾僧。若和尚阿闍梨一切如法教授。不得違逆。應學問誦經。勤求方便。於佛法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捐。果報不絕。餘所未知。當問和尚阿闍梨(隨意結撮迴向)令受戒人在前。餘尼在後而去。
 
[0483a22] 若欲受大戒時。道路有賊難者。聽遣使為受戒。尼僧白二羯磨。遣一清淨無難比丘尼。復差二三尼共去。受使尼禮僧足。長跪合掌。代為三乞。僧應問彼字何等。和尚尼是誰。已學戒清淨不。答言已學戒清淨者。復應問伴尼。已學戒清淨未耶。若答言已學戒清淨。應為白四羯磨。彼使應還尼寺內語言。大妹。我已與汝受大戒竟。不應以小小顏貌。便遣使受戒。
 
[0483b05] 十誦律云。比丘尼一返戒。不復聽出家受具。若捨戒已。轉根作男子。與受比丘戒。不犯。
 
[0483b06] 薩婆多摩得勒伽云。犯不共波羅夷。轉根成男子。得與出家受具。
 
[0483b08] ○雜法。
 
[0483b09] 比丘尼犍度云。迦留陀夷。罵打比丘尼。乃至詭語勸喻。佛聽尼僧為作不禮白二羯磨。彼隨順尼僧。不敢違逆。求解不禮羯磨。應解。
 
[0483b11] 六羣比丘。至尼住處。與六群尼更相調弄。亂諸坐禪者。佛言。應隨亂閙處遮。尼至比丘住處亦爾。
 
[0483b13] 六群比丘所有沙彌。至尼住處。共彼沙彌尼式叉摩那更相調弄亂諸坐禪者。佛言。應喚來謫罰。若不改。應為彼沙彌二師作不禮羯磨。
 
[0483b16] 六群尼所有沙彌尼式叉摩那。至比丘住處。共彼沙彌更相調弄亂諸坐禪者。佛言。應喚來謫罰。若不改。應為彼沙彌尼式叉摩那二師作捨教授羯磨尼不應結加趺坐。聽半坐。
 
[0483b19] 僧祇律云。比丘教誡尼時。應如女想。尼於教誡人。如佛想。
 
[0483b20] 根本雜事云。勸他歸俗。得吐羅罪。
 
[0483b21] 苾芻小鉢。是尼大鉢。
 
[0483b21] 諸尼不應觸他孩子。
 
[0483b22] 尼陀那云。若時饑儉。乞求難得。聽尼從眾乞法。於父母舍而作往還。白四羯磨。此尼得獨行。無犯。往親族家。隨意而食。復至豐時。即不應往目得迦云。凡尼食處。於上座首。留一座處。假令求寂在後來至。就座而食。是上眾故。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第十七終
 
音義
 
阿夷
 
[0483c06] 具云阿梨夷。亦云阿梨耶。此翻尊者。或翻聖者有人云。以大愛道是佛母姨。故倣喚阿姨。未必然。
 
不共波羅夷
 
[0483c09] 即觸八覆隨四戒也。
 
No. 719-H 跋語
 
[0483c17] 嗚呼。律學之不明也久矣。律既不明。教安得明。教既不明。宗安得明。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焉。況復流俗知見。淪骨浹髓。語以如來正法。不啻驚若河漢。顧安肯寓目於五百卷之佛世芳規也哉。予愧行門疎缺。辜負佛門。故年來杜口。不敢輙辯時人得失。而一隙之明。仰藉佛祖借牖。庶可稱跛足導師倘有人焉。師予意而篤行之。其安隱達清涼池斷無疑也。
 
[0483c24] 庚寅八月初八日閣筆故跋
 
[0484a04] 梵網經云。凡長上亡故。皆宜請法師諷誦經律。以資冥福。夫講經不過一時。尚利益無邊。能資冥福。況刻板流通。印施無盡。展轉無窮。其善根福德因緣。盡虗空。徧法界。不可思議矣。古人云。以善書傳一人者。當十善。傳十人者。當百善。傳大豪傑。大貴人者。當千善。廣佈無疆。重刊不朽者。萬萬善。噫。世間善書功德尚爾。況佛書出世之大法乎。可以悟矣。又云。世間一切好話。被佛一人說竟。豈可不急急流通耶
佛弟子楊淨超。一心上叩
常住三寶。釋迦世尊。文殊。普賢。諸大菩薩。慈悲攝受。冥熏加被。證明發願曰(淨超)。謹遵佛語。刻印毗尼集要。仗此勝因。以資冥福。願宿障頓消。心地光明。早脫輪回。速往樂邦。快見彌陀。頓悟無生。回入娑婆。度盡恩冤。齊成佛道。惟願
彌陀世尊。觀音。勢至。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同垂慈愍。滿此微願。
 
[0484a22] 卍云。原本有十八卷。末卷收犍度略釋。今從別行本。編次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