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下之三
【律】二十販賣戒。
[科01]【疏】第二十販賣戒。
[科02]【疏】據此戒中須分三位即販賣買也為利故收為利故出諍價而高為販也為利而取故減前價名買為利故出強增其價曰賣也戒本中但明增減市易論及餘律廣出販賣之相如鈔廣分也。
二十分位初中初總示為下列釋販賣並是出物但約先收不收以分兩異戒下指廣但明增減等者如注止列賣買之相不言收販論律出者即多論云此販賣墮一切墮中最重寧作屠兒止害一生販賣一切俱害等又僧祇云儲藥草時作念此後當貴乃至後賣犯捨鈔文甚廣不可具錄。
[科03]【疏】何以制者凡出家之人理須息務靜坐修道何得躬自販博馳騁市肆動越威儀招世譏醜又錢財既交事容犯重可懼之甚義須早制多論四義一為佛法增上故二為止鬪諍故三為成四聖種故四為長信敬不誹謗故。
制意中初約義明有二初約乖道意次約防盜意多下二引文示論中四義初即住持二即滅惡三生善四兩兼。
[科04]【疏】六緣成犯一在俗二眾二相貿三決價四為己五自貿易六受犯。
犯緣中但反上六即是闕緣故不勞出。
【註】佛在舍衛國時跋難陀往無住處村以生薑易食食已持去舍利弗後至乞食檀越以跋難陀事徵之慚愧無言又共外道博衣悔而不得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科05]【疏】就戒緣起中分二初以衣食起過後舉過訶制前又分二初至慚愧無言已來明跋難陀生薑易食緣二又共外道即明此人貿衣過起前中由跋難陀易食致比丘法猥濫不行謂非乞食之士及舍利弗後乞即以前事徵之致使尊者無言也。
戒緣中初分文前下牒釋注中初明貿食緣無住處村即無伽藍也食已持去謂持餘食去猥濫猥即是雜時至乞食清淨活命是比丘法彼以物易令法雜濫以前事徵者索物易也次明貿衣緣律因外道將一好衣入祗桓求易跋難陀以故衣修治如新與彼博之外道尋悔陀遂不還呵罵而去。
【律】若比丘種種。
【註】以時藥易時非時七日盡形波利迦羅如是互易乃至以衣易衣。
【律】販賣。
【註】謂價直一錢數數上下增賣者價直一錢言直三錢重增賣者價直一錢言直五錢買亦如是犯也。
【律】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聽五眾出家人共易應自審定不相高下如市道法不得與餘人貿易令淨人貿若悔聽還若酥油相易者不犯。
[科06]【疏】戒本四句。
[科07]【疏】初一可知。
[科08]【疏】二種種者文不顯也此與前戒言詞不分要須注解方顯兩戒此初譯人之過也縱佛本言必不如此結集傳之亦須從俗故佛言令人易解為要今多列種種深叵知矣。
戒本第二釋文中初示翻文混漫言此初者謂當本翻譯不詳也縱下推本不然一以佛語明顯二則結集隨時必無混濫故下引證即如母論比丘說法佛聽引要言妙詞直顯其義故知但欲令人易解今反難解故云深叵知等。
[科09]【疏】注中所列但以衣藥互易指緣起說若以錢買衣屬此戒攝反則前戒。
釋注中初示注意若下約衣寶互易以分兩戒前所謂但約所貿者此明證矣。
[科10]【疏】言販賣者上已條理說其事相廣如鈔引。
次釋販賣點文中上條理者即前分三位也餘指如鈔見隨相中。
[科11]【疏】注解之中初總明相故云一錢數上下者此是販之異耳言增賣者本賤索貴也買亦如是者本貴買賤也本實直五錢減買言直三錢重減買者本直五錢言直一錢。
釋注中初釋一錢云總明相者該下三位故數下次釋三位初釋販中言上下者或隨時貴賤加減價直或對人交貿進退論量正是販易而言相不同故云異也次賣後買示相甚明。
[科01]【疏】多論云此販賣物若無同心淨人應作四方僧臥具若入佛者外道謗言瞿曇沙門多貪利故令弟子捨物持用自入又除佛福田無過四方僧不問邪正持戒破戒一切無遮。
釋第三中初文多論永捨入僧如上已示復申不入佛寶之意初明杜絕譏謗故不入佛瞿曇即召如來過去師瞿曇仙因此為氏又下次顯僧福最勝故捨入僧。
[科02]【疏】據此文相四分所明但有衣藥衣有同類可如常捨藥則穀米治生收利如是不淨其相如鈔準論穀米俗人為主若無同心可依論斷。
次科為二初明犯物四分衣藥即如注列衣對僧捨故云同類藥有四種且論時藥治生收利有犯販賣須明捨相指如鈔者彼引五百問治生道人得物犯捨等準下二正判上約有淨主多論穀米捨同錢寶若下次約無淨主依論斷者入四方僧也。
[科03]【疏】又如開緣止餘同類五眾餘人則約如衣法中及如他律並聽比丘身自交貿但不增減律據有人可貿理必不得自為反上無人可依他部廣如鈔引。
第四中初文為三初開五眾即對貿人餘人約者即俗人也如衣下次開自貿既不增減故無有過衣法即本律衣犍度彼云有貴價衣令淨人貿無淨人者乃至遣比丘貿他律者僧祇云若估客物直五十而索百錢比丘以五十知之如是求者不名為下十誦比丘三度語索不得覔淨人使買等廣如鈔引律下三釋上制開之意。
[科04]【疏】若悔聽還者十誦七日者聽過則不應僧中買者悔則不可。
次科若悔聽還四分文漫故引十誦決之一有日限二簡僧別。
[科05]【疏】又云蘇油相易是不犯者外用也前言七日是犯者據內資也。
三中前云四藥交貿是犯此中乃開故約內外會通相違。
【律】二十一畜鉢過限戒。
[科06]【疏】第二十一畜長鉢過限戒。
[科07]【疏】然鉢為應供之器得一資身長道便罷今過畜盈長而非少欲常又經營廢修正業招機自壞過是不輕故所以制所以開十日者然物變無恒容有失奪身資要用事不可廢施時不受後須難得所以開限十日作法而畜過則致犯故也。
二十一制意中二初明制意敘過有三非少欲即乖行廢業招譏翻此三過即成三益所以下次示開意則知開畜用擬失壞非為貪積開十日者即同長衣從容處置緩急得所。
[科08]【疏】六緣成犯。
[科09]【疏】一先有受持鉢二更得鉢若是如法可得其罪三是如法鉢要具三如一體如唯泥鐵二種餘木等並非法故二色如要須熏令堅固若油若掍磨等並非佛教三量如諸部言雖有多準母論大鉢受三斗小者斗半若過若減不成受說餘如鈔中四不作淨五無因緣多云得鉢五日披擯顛狂心亂等雖經多日無罪後得止取後五日續滿者犯六過十日便犯見云若買他鉢未還直不成受若主言但受雖有此語亦不成過日非長若度價竟為熏報知比丘不取過日犯捨餘人知報非鉢主者不犯僧祇鉢知友邊作淨若十日內捨故受新十日一易。
犯緣第二是如法者簡販[1]搏得者則無長過第三體如中木鉢同外道寶鉢同俗流石鉢僭如來皆不應法色如中油字去呼謂以桐荏油塗已燒之掍合作璭謂揩磨出光也量如中諸部言多謂出量不一而無分齊唯母論同今四分故引示之三斗斗半並準姬周為定五中披擯即法隔顛狂心亂即病緣準例長衣亦應同此六中善見約直明犯初據未還由未屬已縱語非長若下次據已還主報即犯餘報不犯未委實故僧祇知友邊者即淨主也十日一易此據不畜長人一受一捨更互加用今引此文但取不得過十日耳。
[科01]【疏】多論問曰白色鉢過限犯白色鉢過非犯答衣染必成壞色故貯義強鉢熏多壞乖畜非犯問衣若過減皆成受持鉢反上者論答云衣可截續是以成受鉢無此義成量成持。
次料簡中多論初問答中衣染必成色鉢熏不必成次問答中衣過可截衣減可續鉢則不爾故成不成別。
【註】佛在舍衛六群畜鉢惡者置之常覔好鉢畜之遂多居士遊觀便譏似陶師瓦肆無異比丘舉過佛便訶責而制此戒。
[科02]【疏】就戒緣中舉陶師者為譏過之本也。
戒緣中但釋譏詞注中前云惡者置之謂不好鉢棄置不用陶師借音為姚範土工也。
【律】若比丘畜長鉢。
【註】有六種鐵鉢黑鉢赤鉢蘇摩國鉢烏伽羅國鉢憂伽賖國鉢大要有二鐵鉢泥鉢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此是鉢量如是應持應淨施。
【律】不淨施。
【註】淨施不淨施相對八門如長衣戒不異也。
【律】齊十日。
【註】時阿難得貴價鉢欲奉迦葉以常用故十日當還恐犯捨墮以事白佛便開制至於十日。
【律】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尼同犯辨相開通如長衣戒。
[科03]【疏】戒本七句。
[科04]【疏】一犯人。
[科05]【疏】二畜長鉢。
[科06]【疏】問長衣戒中有衣竟語鉢衣相似所以無者答衣有三種不同對多以明長鉢則制一受持餘則是長非惑故不明本制。
戒本第二問中衣鉢俱長開制合同故發諸問以彰兩異答中對多明者以竟即是足多可論足一不須論惑猶亂也。
[科07]【疏】問彼又開迦絺那衣鉢何不著者答內外資身別過益不相及所以此戒無迦衣出也。
次問意亦同前答中內外資別者若據衣鉢並是外資由鉢盛食相從為內過不相及謂長不相染益不相及即迦絺不潤。
[科08]【疏】若爾何不受迦鉢答衣有三領為持重故開功德衣得離衣宿鉢唯有一常須受用何得迦鉢以癊持鉢事不可也。
轉難中意謂益既不及理宜各受答中持重故開即本緣也一鉢非重理不開離故不相比。
[科09]【疏】問何故不開迦提一月答鉢未成無長過若已成者開限說淨何須一月。
三問衣開迦提鉢亦應爾答中開限說淨即十日也。
[科10]【疏】若爾衣開十日亦同鉢者何須一月答衣限時節四序循環既涉秋冬事須補洗鉢無時限何事相擬。
轉難答釋可解。
[科11]【疏】就注解鉢相中言六種者隨國隨處黑赤色也文略不列國名何所益也大者三斗律是姚秦所翻從國而用廣如房舍中說。
釋注中初釋鉢體六種中初是約體二三從色餘三隨國黑赤二鉢不標國名故云文略等次釋鉢量指如房戒謂姚秦時用姬周斗故。
[科12]【疏】三不淨施者如長衣無異四齊十日辨開緣也五過者業也下二可知。
後五句配釋可見。
【律】二十二非分乞鉢戒。
[科13]【疏】第二十二乞鉢戒。
[科14]【疏】然鉢減五綴不漏堪可資身長道便罷今乃處處隨非親乞長貪妨道惱亂施主於理不可故所以制。
二十二制意中初示所宜今下出過狀。
[科15]【疏】論犯六緣一先有受持鉢二減五綴不漏三更隨非親乞四為己五乞如法鉢六領受犯十誦若二人共乞一鉢吉羅量不如故。
犯緣第五須如法者具上三如下引十誦別示第五。
【註】佛在舍衛國跋難陀鉢破求多鉢畜居士計會乃知多受便譏嫌言受取無厭比丘以過白佛因訶制戒。
[科01]【疏】就戒緣中由破一乞多故致譏毀耳。
戒緣摘示譏毀之由意令識過以自誡耳。
【律】若比丘畜鉢減五綴不漏(相去兩指間一綴也)更求新鉢為好故(若滿五綴不漏更求新者吉羅)尼薩耆。
【註】是中捨者於此住處僧中捨鉢已單白受懺便說罪名種相責心生厭離鉢若好者應奪留置取最下不如者與之便作單白以鉢次第向上座易之持上座鉢與次座若與彼比丘如是展轉乃至下座也。
【律】波逸提(比丘尼同犯)彼比丘應往僧中捨展轉取最下鉢與之令持乃至破應持此是時。
【註】僧以下鉢白二與彼應守護不得著瓦石落處倚杖刀下著懸物下道中石上果樹下及不平地不得著戶牖內戶扉下若[1]狀下[*]狀角除暫著不得著兩牀間及立蕩鉢乃至足令破彼不應故壞故失非鉢用者吉羅不犯者若五綴漏若減漏求新者若從親索若從出家人索若為他他為己不求而得若施次得若自有價買畜者皆不犯。
[科02]【疏】戒本六句。
[科03]【疏】一人。
[科04]【疏】二本鉢未滿五綴相五分云若本無綴乃至四綴更乞如上鉢者亦墮若乞五綴得吉注中相去兩指間一綴準此為量縱未綴而量過亦不名犯。
戒本第二五分中更乞如上即無綴乃至四綴此謂本有後求皆不滿五故齊得墮若乞五綴吉者本有不滿後求滿故本若滿五則無有過次釋注中兩指若據佛指面二寸二指即四寸五綴即二尺若取人指面闊一寸五綴止有一尺文中不明然前後多用如來磔指以為揩定今言五綴但取痕脉滿二尺許不必須綴故云準此為量等。
[科05]【疏】三更求新者是犯法也。
[科06]【疏】四制捨注解云於此住處僧中者以鉢無多用好者奪留入僧庫中為益本寺故言此住處也。
第四住處中為益本寺由本多求損本寺故。
[科07]【疏】問乞衣惱多亦損寺舍何不同鉢答衣資用寬故須還主不奪入僧鉢無多用得一便足餘奪入僧。
問中乞衣不罰入庫故問所以答中衣用寬者隨時更易用非一故。
[科08]【疏】若爾長鉢無用何不入僧答或自貿得或虗心施既無外惱故不同乞。
轉難中既無多用前戒長鉢不合還主答中鉢分長乞不乞屬前違說淨犯故復還主乞則屬後惱施主犯故罸入僧又長不損僧乞有損故。
[科09]【疏】僧祇若鉢大貴應賣取十鉢九者入僧厨下者還主乃至乞鉢直入僧一直買鉢還此比丘。
引示中僧祇初約乞鉢賣易還言大貴者有所直也由一貴鉢不可兩分故令易賤入僧還主言十鉢者趣舉為言乃下次明乞直買鉢還直是錢寶不可還故準此不行次第換法同下四分直爾和還。
[科10]【疏】就此捨懺與餘不同初明單白受懺悔本罪已二明取最下者白二與之三明單白與鉢次第換四明白二以此下鉢令持計有四法。
二作法中初受懺白云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鉢破減五綴不漏更求新鉢犯捨墮今捨與僧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受某甲比丘懺悔白如是次與鉢白二初白與上大同但僧忍聽後改云與此某甲比丘鉢白如是羯磨準白作之但第二句雙揲緣本第四句略緣牒本耳(此法亦出廣解注中不列意見下文)三次第換白云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以此鉢次第問上座白如是四令持白二初白云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以此最下鉢與某甲比丘受持乃至破白如是羯磨準作(此法見後注中)前二法義該諸捨後二法唯局此戒。
[科11]【疏】彼比丘應往僧捨取最下者令持是次第最下法也為折伏彼貪故從上向下。
第五釋文中初科初點文相具含二法取最下者單白次換也言令持者白二制持也為下示罰意也。
[科01]【疏】就中立法隨僧量宜或和還彼或次第易律具二意任時量據。
次科初明立法不定或和還者據情可愍同衣直還或次易者據宜折伏依法須罰律下示其所據律出還法復示罰法故云具二意也若但和還止用前二法若次第易則用三法除前白二戒文正明次易所以注中但出三法疏文備列故有四耳言量據者須視犯者持護謹慢貪情重輕也。
[科02]【疏】僧祇云行鉢人白二差訖唱言諸大德各持受鉢來五分云五事不應與若無鉢太大太小穿缺若喎偏也十誦云鉢滿盛水僧中行之取竟不得悔悔者吉羅。
三中僧祇行鉢人要具五法即不愛至知可與不可與也白二差者彼云大德僧聽某甲比丘五法成就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差某甲比丘作行鉢人白如是羯磨準作差已唱告如文所引據此通前須行五法二單白三白二也五分五事不與即僧中行時有非法者不應與易大小謂量非穿缺無用喎謂偏斜十誦盛水示無穿漏僧中行者五德應擎鉢至上座所問言須是鉢否若言須應與取上座鉢行與次座亦如上座法若上座心悔還索自鉢者佛言不應與得吉。
[科03]【疏】注中白二下鉢令其守護恐瞋破故多云前所受持鉢如法受持後鉢不受常畜二鉢若食時當持二鉢終身如是示多欲過又斷惡法因緣僧祇云以綴鉢難洗一日乃了要當淨洗若辛苦者知識師僧言此賢善比丘以洗鉢故妨坐禪誦經行道打破藏舉者無罪。
釋注中初釋僧作法意瞋破謂懷瞋打破多下次明罰持之相示多欲過露前犯也斷惡法者絕後過也僧祇下三明開止之緣由本有僧法準須和僧又須觀緣不可倚濫。
[科04]【疏】諸文相可解亦事多懺少末世稀見。
示略中初指注文注中前示護鉢制彼故損非鉢用吉謂將盛物餘用不犯中自買畜者非乞得故亦下顯略意。
[科05]【疏】此並止持戒行知則是其行本故為條敘頗識捨懺今學語者尚云初地何心斷惑非己分量云云不少況此是己分量何得不知不知由不學不學則有罪豈如初地斷惑非制而強知邪故又誡也。
誡勸中初示行相今下舉疎況親又二初約非分責言學語者無實行也初地斷惑非凡所知尚當虗諍身所受戒出家行本豈 暗昧不知由不學下次以非制責戒是制學故違有罪化教非制故是強知然此非謂地位不許凡知但世多好大輕略戒科專逐語言尠求實行故此比斥令知分量將使陟遐自邇因微知章戒慧相資言行兩副故也。
【律】二十三乞縷使非親織師戒。
[科06]【疏】第二十三使非親織戒。
[科07]【疏】然三衣已具且得資身今乃自乞縷線用憑織作長貪損行殊乖知足既惱患他又招譏謗障道之甚故須聖制多云三義故制一為除惡法故二為止誹謗故三為成四聖種故。
二十三制意中初以義求長貪是惑損行是業此三背道故乖知足即損自也惱他招謗即損他也上並漏業故能障道次引論證文列三意證上可知。
[科08]【疏】四緣成犯初自乞縷線二織師非親三不與價四織成便犯。
[科09]【疏】問何以但有俗人織戒無使尼織邪答俗人屬官喜恃勢織尼無此義故無使織故十誦中使五眾織但犯吉羅又尼制不織使之義稀縱有犯罪非捨墮故。
犯緣問答中初問以譏過是同制不制別故須通之答中二初約恃勢則俗有尼無十誦明證理無所疑又下次約制法則尼稀俗數。
[科10]【疏】若爾浣衣應制在俗何為在道者答教聽尼浣大僧喜為妨尼修道所以須制俗則反此使浣不犯不同織衣費損功業過深故重。
次難中以浣衣戒偏制尼故答中尼浣有二一僧喜為二妨尼道業俗反此者反上二義不下遮難難云使浣無過遣織何制耶以文通之。
【註】佛在舍衛國跋難陀縫僧伽棃乞線遂多持線使織自作繀看織居士譏嫌比丘舉過訶制此戒。
[科01]【疏】就戒緣中初為成衣乞縷遂多雇織作繀非出家儀故為過始佛制比丘隨得而止今違聖教貪積故制十誦中無衣乞縷作衣犯吉豈非織作妨道也。
戒緣初牒釋繀蘇內反謂著絲於筟草(筟音孚謂織緯者)佛制隨得而止者即少欲知足四依行也十誦下引文顯過。
【律】若比丘自乞縷線(彼在處處乞縷線者十種衣縷)使非親里織師織作衣。
【註】若織師與線者俱親里不犯與線者非親吉羅看織自織作繀吉羅也。
【律】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不犯者二俱親里若自織作鉢囊革屣囊針氈禪帶腰帶帽[袖-由+未]攝熱巾裹革屣巾者得也。
[科02]【疏】戒本六句一人二自乞三縷線下三可知。
[科03]【疏】注中開親以離損謗之緣故也下開織中但為小細過非深故至於妨道非不是損。
戒本釋注中初釋開親次釋開小若準妨道例應結吉。
【律】二十四勸織師增縷戒。
[科04]【疏】第二十四勸織增縷戒。
[科05]【疏】居士辦線遣織成衣比丘隨受情無差貳彰於內懷廉節外不惱人理數然矣今乃勸織增縷加工增價自壞損他彼此無益故制。
二十四制意中初敘所應差貳即乖違也今下次明不應自壞謂乖比丘行損他即生俗人譏失於二利故云彼此無益。
[科06]【疏】犯緣有六一非親辦縷遣織緣起戒本雖無下開親非犯故二本期有限三知有限四勸好增價五為增縷六領受犯。
犯緣第一準下開通以決戒本一與二即屬施主五屬織師餘並比丘。
[科07]【疏】多論前戒憑勢遣織作成即犯此戒自求領受便結。
次對簡中前是己物故約作成此由他施故須領受。
[科08]【疏】問此戒損縷與前一二居士何異答前面對縷主此屏勸織師故兩制也。
初問以一二居士亦是勸增故須顯異答中可解。
[科09]【疏】問前後兩戒皆由織師何以取分答不同有四一前損織師自得縷故此損縷主二前損織師不與價犯此損縷主與價便犯三前戒開親後戒俱犯損義通也四前是己物織成即犯此本屬他要受方犯。
次問二戒不同緣相可見欲生料簡故發此問答中第三後戒親非親俱犯者謂織師也上列緣中明簡親者據縷主也。
【註】佛在舍衛國居士出線與織師為跋難陀作衣彼後至家擇取好線與織師織又許與價居士譏嫌比丘舉過佛因訶制。
[科10]【疏】就戒緣中擇取好線正是貪相為起過源。
戒緣兩過一擇好線二許與價業由斯起教因此制。
【律】若比丘居士居士婦使織師為比丘織作衣彼比丘先不受自恣請。
【註】若居士與比丘貴價衣聽少欲知足索不如者隨意也。
【律】便往織師所語言此衣為我作與我極好織令廣大堅緻我當多少與汝價是比丘與價乃至一食直若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若求衣不得突吉羅尼同犯不犯者減少求從親里索出家人索他為己者是也。
[科11]【疏】戒本七句一犯人二衣主三令織四彼比丘下犯相五若得衣者結犯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自別。
[科12]【疏】注解自恣請者謂許好取惡耳非長貪壞信而索好也僧祇云若俗家兄弟令自往營疾成得好是自恣相。
釋注中初牒釋言自恣者任比丘意也僧祗下引示彼文約親本無所犯且欲顯示自恣相耳。
【律】二十五奪比丘衣戒。
[科01]【疏】第二十五奪比丘衣戒。
[科02]【疏】與衣規伴已是邪源後既不行和取無犯今瞋心強奪逼惱情深特乖儀節故聖制止光律師云先與衣不分強奪戒。
二十五制意中初二句敘先與之由規求也次二句明理須和取今下顯過興故制乖儀節者儀即威儀節謂節行後引光師立名以合制意不分明者與否未決故。
[科03]【疏】成犯五緣。
[科04]【疏】初是比丘簡下四眾本非伴類假奪但吉若爾輕者不應隨擯同僧犯墮答僧法不殊同違故也二本規同行三不定與決定取生諍故犯義加四句初如向列二不定與不定取奪但犯吉三決定與不定取四二俱決定與取若奪此二則犯重罪由初決捨屬他已定故文云施已還取是重攝也四自奪使人祇中自與使奪四句皆墮衣謂三衣若奪減量衣等但犯吉羅五得衣屬己僧祇四句初合與別奪者一時與三衣後隨衣奪犯三提罪餘句準知。
列緣第一唯局大僧若爾下例難下九十中隨順被舉大小同墮故答中彼違僧法故不簡位三中初示當戒犯緣義下立句簡辨次句取既不定奪則惱微故罪輕降後二犯重屬前盜戒由下出犯重所以由捨已決非己物故引證可知四中引僧祇初明自他四句一自與使人奪二使人與自奪三使人與使人奪四自與自奪衣下次簡體減量吉者非三衣故五中僧祇與取離合亦作四句初句如文二別與合奪三合與合奪此二並一罪四別與別奪同上三罪。
【註】佛在舍衛國難陀弟子善能勸化跋難陀意欲共遊行便先與衣餘比丘言彼癡不知誦戒說戒布薩羯磨後去不隨彼即奪衣比丘訶舉佛因制戒。
[科05]【疏】就戒緣中所列癡相有四位者初二防未起非後二除已起罪也就初中不知誦戒者自行未閑也不知說戒者眾法儀則迷也就後中不知布薩者不識念對治罪也不知羯磨者不識從僧乞滅也皆冥不知故言癡矣。
戒緣中顯示癡相初總分就下別釋布薩翻淨住故約懺罪釋之布薩對別人悔下諸聚羯磨對僧悔上二篇皆下通結。
【律】若比丘先與比丘衣後瞋恚若自奪若教人奪還我衣來不與汝。
【註】若瞋自奪及教人奪而藏者犯奪未藏者吉羅若著樹上架上牀上及餘著處離處犯墮取不離處者吉羅。
【律】彼若還衣若取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尼同僧犯不犯者不瞋恚言我悔不與汝還我衣來彼知心悔可即還衣若餘人言此比丘欲悔還他衣若借他衣著無道理還奪不犯恐失恐壞若彼人破戒破見破威儀若被舉滅擯應擯若為此事命梵難一切奪取不藏舉者皆不犯。
[科06]【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所與衣三瞋恚下明奪相下二可知。
[科07]【疏】注中奪而藏者謂對面奪也未藏情疑屬己不顯故約藏相結成墮罪又云若著樹上者謂非對面隨舉離處則犯正罪以無人可諍故結也後時更藏但犯吉耳。
戒本牒釋中注明此戒成犯有二故須通之初釋奪藏成犯又下次釋舉離成犯各出所以以彰兩別後藏吉者前已結提猶慮彼取更藏故吉。
【律】二十六畜七日藥過限戒。
[科08]【疏】第二十六畜七日藥過限戒。
[科09]【疏】夫宅生在世形命為重必假衣食莊嚴內外雖俱開制藥重衣輕良以煩情所先故隨病約也今更廣其戶牖欲使行人隨文見藥以徵舉故也。
二十六敘意中初通敘兩資宅居也形命重者保養繁累故莊嚴即是資養食充其內衣飾其外皆曰莊嚴俱開制者望本四依為開即今立戒是制或可衣食戒中各有開制藥重衣輕謂殘觸宿煑等制急於衣故良以等者出藥重所以煩情先者貪愛重故隨病約者教隨宜故今下別示今戒戶牖即下諸門欲下彰意隨文見藥者知治法也以徵舉者自檢過也。
[科01]【疏】就此料簡總別為二別如下釋總有三門初列藥相二明受法三服用違順。
[科02]【疏】就初為四一列數釋名二得名不同三立四所以四定藥體狀。
[科03]【疏】初中列數可以情求。
初列藥相四章始列數者即時非時七日盡形攝盡一切也。
[科04]【疏】言釋名者通別為二。
[科05]【疏】律中三名一蒱闍尼謂時藥也二佉闍尼謂非時藥也三奢夜尼謂七日藥等皆號為藥者無非療患故也。
釋名中通釋但有三名三中云等應攝盡形上出別名皆下示通名人有二患飢渴為故患初二藥療之四大違反為新患後二藥療之。
[科06]【疏】就別解中名雖有四約時往判正有二藥如豆穀乳酪餅果飯菜從旦至中聖教開服事順法應名為時藥過中已去明未出來聖不聽服服則生過名為非時餘三種藥並犯在時非時分中聽服無罪應名為時由對前故名非時藥藥體非非時若從此解正有二藥時及非時所以四者時藥當分唯一不分非時離三故有四也。
次別解中初科古解又三初總標約時有二者謂時與非時二種藥也如下二別釋初釋時藥過時不得故獨名時餘下次釋三藥並犯在時彼謂時內不得服故然此三藥非時中服正是其時故應名時望前時藥故名非時若從下三結示開合。
[科07]【疏】若作此解恐非聖言何以然者時藥非時名體是局可如上論餘之二藥一受已後時及非時俱得噉服豈約非時離分三也。
次科初二句略斥何下徵示初示前二可爾餘下次明後二不然。
[科08]【疏】今重釋名時藥如上欲明諸清果漿明勢功能正通時飲但以非時分中病起要須若不曲開道器不立故約過午即以為名更無勝功故守非時之目蘇油脂等加法藥勢唯在七日故從日限為名薑椒辛苦非人恒噉療患力微要在久延方能治病故聽作法隨形而受形有三種一盡藥形二盡病形三盡報形所以可知。
今解中時藥指上古今同故欲下次明非時道器即目色心無勝功者限外無用劣後二故蘇下三明七日取藥勢者凡藥治病七日見功過則不療薑下四明盡形辛苦即六味之二餘四即甘酸鹹淡也下列三種正歸盡報所以了論名為一期或曰終身或名盡壽等也。
[科09]【疏】二得名不同時與非時相待為名七日約勢如僧祇說盡形約報亦可知之。
二得名中上二可知七日約勢如僧祇者彼因佛問醫師比丘欲使畜藥幾日得安穩答曰藥勢相接七日可知佛言聽七日畜盡形可知上已明故。
[科10]【疏】三立四所以病有二種一者常病易治數發二稀發難治常差對前常病故立二藥飢病既動一食飽足通日兼夜病得消殄故立時藥渴病數發隨發隨服未局時節故立非時對後希病故立二藥七日功強盡形力劣故約功用長短不同時與非時位定各一七日盡形通時非時二定兩通故立四藥。
三立四中初科為三初示二病常病即是飢渴稀病即四百四病亦名新故亦曰主客常病非患故易治日別常生故數發稀病違反故難治治已永無故常差對前下二明四藥初明立前二藥殄即滅也對後下次明立後二藥七日功強故限短盡形力劣故限長時與下三結示通局。
[科11]【疏】若依明了藥則有五一依時量二依更量即非時之異名然彼論中日夜分五時隨時受藥約至七時如平旦至二更等輪轉為時故曰更也三依七日量四依一期量即盡形也五依大開量謂灰土水屎尿也此五世人所棄不須受取故曰大開準四分律有通塞也。
次科了論五並名量謂限齊也時量可知更量者即以五更為分齊更改也日分五時者寅卯等時乃是此方曆數不可對之但約一日分為五分以對五更約至七時如平旦至二更日夜共七時日高時受至三更日中時受至四更日斜時受至五更日落時受至夜分盡若準本宗無論早晚皆盡夜分五大開者無所制也四分灰土有人須受無人別開故云有通塞也論結云此五攝一切皆盡。
[科01]【疏】四定藥體者鈔中廣敘臨時引用故不繁文今但約略以為三門初定藥體二轉變體三相和體。
四定藥體標分中初指廣鈔中更有六味體又轉變相和文甚廣故今下標略。
[科02]【疏】就初分二前辨定體二出蕪濫。
初門通標分二三藥竝有二門盡形止有定體言蕪濫者謂如穢草混於嘉苗以喻妄說雜亂正制也。
[科03]【疏】就定體中言時藥者文有二種一蒲闍尼謂飯麨乾飯魚及肉也此之五種若食一口是正是足是背是別也二佉闍尼謂枝葉華果細末磨食也此五反上非足非正也。
定體中初明正食是正即顯體足背別即下篇三戒局正食犯次明不正文令反上合云非正非足非背非別。
[科04]【疏】即就此藥明蕪濫者如飯一種名體不變世所常行和粥相同則非正矣。
次科簡濫中以飯和粥例從粥判。
[科05]【疏】世中有人用餻糜等非是飯攝如粥出釜畫成字者則是足正準此以求可以例矣。
斥濫中初科初出濫餻糜謂以飯為餻蒸令糜爛者如下準決粥分稠薄文出善見此同稠粥義歸正收。
[科06]【疏】又用餻餅相同飯例此是細末磨不正所攝若爾麨漿細未應非正收答體本是正從緣非正如上粥例義分兩別。
次科初示非餻餅即粉餻麵餅之類此下指破若下釋難謂以乾麨和水為漿答中準粥厚薄兩分。
[科07]【疏】魚肉二種小教曲開通明大小並嚴制矣廣如鈔辨。
三中初引所廢言曲開者事不已也又準涅槃前聽食者非實眾生但化現耳通下次明能廢大如稜伽涅槃小即僧祇四分僧祇云若為比丘殺者一切七眾不應食四分持十善家得肉乃得食之斯則小教非一向開也下指如鈔見四藥篇。
[科08]【疏】二明非時藥體律中八漿古昔無欲仙人所飲故有渴病者開之若加口法隨何時受至於昧爽若不加法隨受隨飲限在須臾律無定判僧祇如此。
第二非時定體中初科初示體八漿一棃二酸棗三甘蔗四[卄/(麩-夫+生)]果五蒲萄六舍樓伽七閻浮果八波樓伽果無欲仙謂無貪欲者若下明時限又二初明有法限昧暗也爽明也謂夜分將盡欲明未明之時次明無法限律下示所出鈔引僧祇云非時受不得置地停謂時中受者則容停久非時中受即須加法不可放地停過須臾準明非時即受即服不須加法故云僧祇如此。
[科09]【疏】十誦諸果火淨中汁水淨不者非法不合飲。
次科中汁字倒準彼作汁中不以水淨不得飲鈔云準此通四藥為壞味除貪故。
[科10]【疏】僧祇中一切豆穀麥頭不破者蘇油蜜生果汁得作非時漿善見藕根擣破澄清得作諸葉得作除菜不得諸果得作除瓜不合。
三中僧祇豆等頭不破者明須清澄破即時漿不得飲也下酥油等例皆如之善見諸物並須清澄菜瓜二物必不能清以所除之(有云瓜菜並時藥故今云豆穀藕果豈非時藥耶)。
[科01]【疏】次明蕪濫者如棗汁梨漿稠濁未分此與時漿不別何得非時而飲且諸果之中自有清汁此是淨漿斤有滓濁即兼時藥故十誦云清漿無滓病者得飲既無渴病輙飲清漿尚犯非時何況濁者病亦成犯。
次簡濫中初示濫稠濃也且下顯相故下引證。
[科02]【疏】京邑非時行杏人湯茯苓末諸美煎等謂是開者此無正文四分律中杏人生用非是熟噉故律正制不任食者聽為盡形今生用非食熟則是食何得因本仍為盡形同生薑也。
斥濫中初科初指非京邑即京兆煎字去呼此下決破四分下釋疑彼執律文通以杏人為盡形故今約生熟兩別以彰彼過律正制者四分云一切鹹苦辛甘不任為食名盡形藥體不同生薑生熟皆盡形耳。
[科03]【疏】故善見中諸樹木草不任為食根莖華果得盡形藥或俱是時藥或果心時藥餘者盡形。
次科善見中初通示彼云得盡形壽服文作藥字寫錯或下別簡彼具云有樹草木舉體時藥有樹果心時藥餘者盡形有樹舉體盡形此證盡形不可一判也。
[科04]【疏】準此為例生熟不定或生熟俱是如米麥薑椒等或生是時藥熟為盡形或生是盡形熟為時藥如杏人署預芋子葛根故轉變隨時不可一定如甘蔗一色轉通四藥豈成石蜜唯許時中斯濫極多略舉一二。
三中初準上論以例生熟初句米麥俱時藥薑椒俱盡形第二句如米麥甘蔗燒灰之類第三列相可見文無俱非不可立故故轉變下顯示不定甘蔗通四如下自引以本是時藥若取清汁得非時服若作石蜜得七日服若燒作灰得終身服故云豈成等斯下示略。
[科05]【疏】然口腹之累道俗同弊知教慎行世中稀耳故晉慧遠至死不飲蜜漿非律不開以律文親須目見遂討尋將及奄從物故斯人可敘餘固亡言乍可非時噉飯知非其罪可滌不可無病飲漿迷教終難懺蕩故涅槃明罪非有非無良由慚愧之倚仗也。
四中初示食過累患也知下次明多犯如教希者多不學故慎行希者鮮奉行故故下引事證即廬山遠法師義熙十二年疾重大德耆年勸飲鼓酒不從復請飲米汁又不從後請以蜜和水為漿遠令命律師請決律師曰可遠曰須親見律文律師檢律纔及開卷遠已遷化事出僧傳法師乃四依示跡豈暗開遮直欲示其慎護為後世之軌範耳今時宗師知何不啖尚未殊於流俗況排毀於嚴科覩此明規寧不自省斯下指事申誡初句美遠師次一句斥毀犯亡言謂不足稱也乍下舉況知非噉飯以其知非故罪猶可滌無病飲漿以愚暗故罪固難懺故下引證彼因闍王求佛懺罪佛即告云有愧非有(言知非則可懺)無慚非無(言無知者難懺)良下出經意。
[科06]【疏】三七日藥體四分五藥世人所識故開七日僧祇五藥及脂清淨無食氣一時頓受七日服之了論中因病故開隨差為量止於七日若本無病或限內差又無飢渴非時得罪膏脂亦爾。
七日藥中初科四分五藥如戒所列僧祇五藥同四分言及脂者因舍利弗風病醫教服五脂謂熊羆猪驢魚也了論中初明開限若下示制約本無病者加法不成同時藥判限內差等雖先加法無故而食隨得吉罪膏脂亦屬七日例同上判故云亦爾。
[科07]【疏】即明蕪濫者世中蜜煎蜜薑有病開服無病貪噉與犯法同何況蜜藕諸湯為貪所使則來報鐵漿亦是貪得如是例諸。
次科初指非濫蜜煎謂以藥和蜜煎成膏者蜜薑謂以蜜煑薑況蜜藕是時藥愈不得故無病輒服並是非時為下示因果為貪使者業由惑發故鐵漿亦貪得者果如因故上且略舉餘並同此故云如是例也。
[科08]【疏】四盡形藥者如律中鹹苦辛甘不任食者為盡形也僧祇亦同無時食氣者病比丘終身服見云所以受者有身必病佛許服藥護果報身病容暫止必有起時故法不失。
四中初示藥體本律約味但不任食無所不該僧祇亦約離時食氣故云同也見下次明開意即善見文。
[科01]【疏】二明轉變門如十誦云甘蔗是時清汁非時石蜜七日燒灰盡形如是例之廣如鈔說。
二轉變中十誦甘蔗轉成四藥且據時藥一物具四為言自餘諸物或三或二轉變不定又復七日可轉非時盡形如蜜為漿石蜜燒灰之類盡形可轉為時如前杏人薯芋之類唯非時漿體無轉變西土石蜜有二黑石蜜似此砂糖白石蜜如此米糖。
[科02]【疏】三明相和門律中時藥含四作時服之盡形唯一不許非時隨名而服此則義乖如多論云四藥相和從強而服如蘇煑肉汁為七日藥蘇乳如葶藶子作終身服亦如鈔說。
三相和中初引本律藥犍度中初約時藥用下三藥相和作時藥受二非時藥用下二藥相和作非時受三七日用下一藥相和作七日受四盡形用盡形相和作盡形受盡形下無可兼故云唯一文舉初後中二準知不下決文不了謂初時藥得兼下三時中而服下之三藥不得兼時非時中服故云不許等如下引證則明四藥並許相和隨名而服酥煑肉汁則七日兼時酥乳和葶藶則七日與時和盡形豈非互通耶下指四藥須者尋之。
[科03]【疏】第二手口兩受十門不同初制意二對藥三授人四作法五淨穢六長短七強弱八通塞九淨不十單複。
[科04]【疏】初二受意者手受五意如下戒說口受多意防護手受過時不失又防不受殘宿惡觸內宿二提兩吉罪不得生廣說其相不可誦也。
第二受法十門初門二初明手受五意如下即指不受食戒下引多論云一斷盜竊因緣二為他證明三為止誹謗四為成少欲知足五為生他信敬心故次明口受有二意一防手受二防諸罪略分四罪如後自明廣下二句囑令講者引下說之。
[科05]【疏】二對藥辨者手受通於四藥莫不為防盜相若明口受時藥一種手口二受互不相通如諸律中加口受者即此律云有時因緣置地而受廣如下戒餘之三藥義加口法。
二中初科又二初明手受若下次明口受時藥不為延時但有手受若有因緣口加三受為代手受故云互不通也如下引示口受如諸律者僧祇邪見人與食并俗人寶器盛食竝口加三受十誦不相解人五分火燒馬屋送食置地竝口受即此律者律因神足比丘往外道國乞食彼嫌比丘以食置地捨去佛言離手已成與竟下明三藥並須口受必先手受則二受互通也。
[科06]【疏】如昔解云時非時藥不須口法時非近遠故也。
次科昔判時藥可爾非時不然故須點破近合作延傳寫錯也彼謂非時不為延日故不須加。
[科07]【疏】今解無文不足依據今所明者時藥分局止在午前無可加延不勞口法非時一藥若不加法過午須臾時時失受故須立法加被方得久延故文云不應今日受漿留置明日以受法有限既具非時不通時也後之二藥患非卒除功由漸降故約藥勢遠近兩緣加法被物服用無咎如十誦云是三種藥舉宿惡捉不病不手受口受並不得服反上者得此良證也。
三中初斥妄今下正明初明時藥不須次明三藥須加初明非時雖不延日而須延時故下引證初引文以下出文意既具非時謂加非時法故不許明日時中服也後下次明七日盡形功漸降者謂治病有強弱也藥勢有遠近者七日勢強故近盡形勢降故遠咎即是罪如下引文通明三藥有過無過則知非時須加明矣舉宿即殘宿并惡捉並有過故不病非所開故不手口受以無法故。
[科08]【疏】三論授人者手受五義除自同類餘有六眾三趣皆成授也口法不爾必是同類先手受訖對法六和方得加也。
三中初明手受七眾除同類三趣簡不解餘皆通也次明口受唯局同類餘並不得彼此體同方可對加故云六和等。
[科01]【疏】四作法中說藥雖四若作法時須相領當彼此錯互皆不成受又如羯磨疏及鈔中廣引。
四中初明相解謂能授所受各辨藥體不差謬也又下指廣。
[科02]【疏】五淨穢不同手受一法防盜證明淨穢四藥俱須手受口法不爾聖教所被非淨不成如上十誦要淨方得。
五正明中初明手受通淨穢防盜證明示所為別故次明口受必須揀淨指十誦者即上舉宿等文。
[科03]【疏】問藥現不淨口法不成現有妨難何開處分答如此亦遮處分。
問答中初問答云如此亦遮謂先有妨難亦處分不成。
[科04]【疏】若爾何故文云僧處分有妨難一殘二吉者答此是處分先成妨難後起。
轉難中若如上釋則違律文一殘即過量罪二吉即妨難罪答中謂先處分已妨難始生非先有也。
[科05]【疏】若爾口法簡境非淨不合過量三衣亦不成受答衣制故開藥是聽也。
次三衣問中以過量衣得加受法故舉例難答中衣制須開藥聽必制二教互立其致在茲。
[科06]【疏】若爾白衣亦制加法應成答體相同俗故非道服。
初難中以白色三衣加不成故答文可解。
[科07]【疏】若爾過量非法亦乖道服不在加受答過量得者白色殊乖。
次難以色量俱非而成不成別在猶當也答中者字誤古本作吉謂過量得著但犯吉罪白色外彰全不許服故曰殊乖。
[科08]【疏】六長短者手受約時故名為短口法加延各有其遠號之為長。
六中手受約時謂止齊時中各有遠者三藥期限各不同故。
[科09]【疏】七強弱不同若不手受口法不成故手強也又若無口法加延手受隨失故口強也互說不定義也。
七中若望相假口必假手故手強若望相延口必延手故口強各據一義故互不定。
[科10]【疏】八手口二受望餘比丘辨通塞者。
[科11]【疏】有人解云手受防盜一人受竟通諸比丘口法不爾自稱名加若捨與人彼則無法故不合食。
八他解中初科立理稱名有無故分通局。
[科12]【疏】若爾作餘法竟何通餘僧答彼但作法不自稱名成殘便止如病人殘故是通也藥法不爾自題名加不得例也。
次釋難中以餘食法一人作已得通多人違上義故答中不稱名者餘食法但云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又律云病人殘不作法一切得食不同藥法牒名稱病專屬己故。
[科13]【疏】又解藥味是通口法亦通以其口法加二通藥舍與前人不失口法故律文藥至七日與諸比丘若不合者佛不應勸僧祇律中亦同其意不復繁引。
今解中初立義藥昧通者人皆可噉故合云手法亦通則與下文相貫謂雖稱名加法而本具二通故聽他服事鈔釋二通云一藥味通二手受通可驗字誤不復疑矣故下引證律文即下捨法至第七日藥捨與餘比丘服用豈非通也佛教令捨即是勸也僧祇同者彼云比丘有第七日石蜜語比丘言欲飲不答言欲飲是比丘得石蜜不作淨而受此又明證。
[科14]【疏】九淨法作不七日一藥作口法意偏心屬己須說淨畜以藥貴長貪味淳資重對病制捨但手受者時非久延亦不勞淨餘之三藥反上可知不須說淨。
九中初明七日須淨謂七日限滿即說淨畜以下申所以一則體貴二則味重若但手受謂非時暫服餘下次明三藥言反上者闕二義故若據時藥亦有貴重但由通雜復非延久故不同之。
[科01]【疏】十重加開不者謂手受者隨觸隨失隨受隨成雖重無過論其口受多論兩斷五日已還觸加七日不加二日正從法論六日觸者不得重加藥將入淨從勢力故僧祇云藥勢相接七日可知。
十正明中初明手受開重論下次明口受開制五日觸失從法論者以無二日法故六日不得至第七日即當說淨以從藥勢不須更服引證可知。
[科02]【疏】問服過七日不得重加病復未差現有新藥得加法不答同藥不得異者應成如多論中六日觸失不許重作僧祇中生熟二酥展轉加法易味故開。
問中以古師一向不得重加故問決之答中同藥不得如先後俱蜜也異應成者如先蜜後酥等如下引證初引多論證同不得次引僧祇證異得加如初受生酥七日受已煑為熟酥復加七日。
[科03]【疏】三明定罪差別者四位論之初明防罪二明生罪三畜用輕重四服罪多少。
[科04]【疏】初中約時藥者手受防二罪不受惡觸縱開口受亦防二罪也。
第三違順防罪中初科時藥本唯手受緣開口法以當手處故所防不別下之三藥手防並同口防各異。
[科05]【疏】二非時漿手防二罪一防一往不受二防不受而捉惡觸同時食也口防亦二一防過時失受不受二防過時失受惡觸也。
非時中口防二者若不加法過時失受則有不受惡觸二罪。
[科06]【疏】三七日藥中手受防二同前二藥口法防四一防過時失受不受二防失受惡觸三防經夜無殘宿罪四防經夜無內宿罪也據律文中內宿一罪盡形藥開七日不明故知閉也則口法防三不防內宿故僧祇中比丘七日藥與僧食同處者是知淨地攝也。
七日中口法防四且依昔判彼謂七日得同內宿初二同上非時下二越宿由加口法而無殘內據下次明今判律中非時七日限內但開殘宿惡觸非時等罪唯盡形藥開內宿內煑自煑等準此照前不開七日則知口法不防內宿故但三罪故下引證既安淨地決知不開。
[科07]【疏】四盡形藥者手防同上口防五罪謂惡觸不受殘宿內煑自煑也。
盡形中口防五罪合云六罪殘宿下脫內宿字上三通前下三局此。
[科08]【疏】二生罪者本無二受不生其罪由加兩受故罪隨生。
[科09]【疏】配藥而論時藥手受過午生惡觸夜盡生殘宿也口受生罪相亦同之。
次明生罪時藥中過午失受故生惡觸由曾手受故有殘宿此二罪亦通三藥下更不釋。
[科10]【疏】非時手受過午須臾生惡觸夜盡生殘宿也口生三罪皆明相出非時殘宿惡觸也與手受少異。
非時中口三罪者明出限外故犯非時此即時中犯非時也由曾加受故有殘宿由失受法即有惡觸但加非時故云與手少異若據手受過午合有非時那不明者思之可解。
[科11]【疏】七日手受生罪同前口生四罪皆過限生一非時二殘宿三犯墮四惡觸也。
七日口受三罪同上唯加一墮是本犯耳。
[科12]【疏】有人立五謂服此藥今解不然服則有罪不服無過不同上四不服罪生有人復立生於不受今解不受非是罪攝。
次科有二初斥五罪彼謂服尼薩耆不捨藥更加一吉今下顯非若爾上之四罪不服亦犯耶答本犯捨墮此不待服餘之三罪茲因受生未服先有其過待服方結其犯服犯過藥本非因受縱服得罪乃是別犯不得云生有下次斥六罪彼謂更有不受一提今下彰非謂過限法失藥體任運自是不受不同非時殘宿當體是過故云非罪攝也縱不受服亦非因受而生此明生罪故不可立。
[科13]【疏】盡形藥者手生二罪同上可知口不生罪由聖開加法不失故。
盡形中口法不生罪者由加口法為防諸過法無限齊故不生罪若據鈔中言生六罪五同七日更加不病而服猶循古義今此所明乃為盡理。
[科01]【疏】若爾被觸何不須受答作法加持雖觸不失如僧祇中石蜜與俗又施比丘本法不失誠知盡形無由失法如善見中病雖暫止本法不失故律中無病因緣服但吉羅以有法也若不加法還同墮矣。
問中疑有觸失生惡觸故答中初義判如下引證僧祇彼因比丘以第七日石蜜與優婆塞彼乃持與餘比丘即日得石蜜不作淨而取(罪一日中服更不說淨畜也)此準七日以例盡形則知僧祇七日限內例無觸失與上多論部計不同次引善見病止法存何由生過故下後準本律無病服輕則知盡形口法一加終身不失問律中無病輒服得吉豈非因受生罪耶答此由服犯非是受生如後第四服用所明。
[科02]【疏】三畜用輕重者。
[科03]【疏】四藥之中七日畜重餘三並輕所以然者蘇油資重體存貪貯垢心重故又由常存說淨離著反違聖教過期不說所以制重時藥一種雖資用強體現交盡多無久延不制說淨無應說不說之過故輕非時漿者時狹體微情無久畜盡形壽藥雖得久延療患義微畜心皆薄既無貪貯不制說淨故輕。
三明畜用初明畜中初科為二初總示重謂犯提輕即結吉所以下別釋又二初明七日畜重有四義一資重二貪畜三常存四違教時下次明三藥輕時藥但有初義非時四義俱無盡形止有第三一義然非時一種義無久畜計非所論所以文中不云輕也或容暫畜故例明之。
[科04]【疏】問畜長衣藥同犯提者乞於衣藥亦應同犯答藥味體通不同衣也又解齊等如乞美食制重不應量衣亦輕。
釋難中以畜則衣藥同重乞則衣重藥輕故引並之答中二釋初約異釋不同衣者是別屬故又下次約同釋乞常食雖輕而索美食則犯提罪前乞衣雖重而乞不應量則犯吉羅則知重輕不別故云齊等。
[科05]【疏】次明用有輕重者義則不定或衣重藥輕如白衣殘藥等或藥重衣輕如殘宿食著犯捨衣或俱重輕比上例解。
次明用中對衣作句而正顯於藥初句白色三衣著則犯提犯竟殘藥服則犯吉次句重輕可解俱重如著白衣食殘宿食俱輕如著犯捨衣食犯竟藥故云比上解也。
[科06]【疏】四明服藥得罪多少。
[科07]【疏】時藥一咽得七罪非時殘宿不受內宿內煑自煑惡觸三提四吉此對有者言之不可通爾。
四明服罪初科時藥中初列罪數此下示有無不定。
[科08]【疏】非時漿者若是生漿但有五罪無內煑自煑轉變為熟具七如上此據加法至明相出而輒[日*敢]者言之則非時殘宿惡觸定有餘宿煑等約緣不定。
非時中初約生熟以示罪數此下示定不定。
[科09]【疏】七日過限同上可知加二犯捨用者則四提五吉也。
七日中加二犯捨是提輒用即吉加上成九罪也。
[科10]【疏】問上生罪中不生不受今此服中何以有邪答生防兩緣約口法而有今據服者為言如七日藥加法有限若不服者但犯過限一提一吉若又噉者則非時殘宿觸等如上有也。
次問答中生防約口法者謂口法能防不受不能生不受故防中具列生中不論此明服用義門自別不可濫通如下且舉七日以明服與不服結犯不同不服一提即本長罪一吉即輒用罪此即上文後加二罪如上有者即前七罪也。
[科11]【疏】盡形壽藥若加法者無過形義受法不失無病而服但犯吉羅不作法者具足七罪三提四吉餘如戒本中更廣其相。
盡形中初約有法無過由期盡形必無過形失法之義故無諸罪但有一吉不下次明無法有罪下指戒本即非時不受殘宿等戒也。
[科12]【疏】又如乞四種美食和五正殘宿藥一咽九罪若悔罪時九墮一時提名則滅。
次科四種美食乳酪魚肉並從他索五正食並經殘宿九物別犯而用相和一咽九墮若下明合懺以同篇故別別提名一法悔滅。
[科01]【疏】如上所列是曰繁碎於中遠離末代全希豈非貪著患重良方之所不救又嫌法藥非妙心希漿丸兩治故耳。
結誥中初示文繁於下次明持少豈下推不持所以初明惑重方雖甚良而患不可救又下次斥慢教藥雖甚妙弃而不服而不畏來苦即是心希漿丸謂地獄中鎔銅漿熱鐵丸兩種治罰也。
[科02]【疏】次約文相開制意者凡夫宅世四大為身夏末秋初節氣交[(立*立)/見]地風水火體用不同一大不調諸病俱起便廢進修無任繫業聖愍開服用療形苦因開廣畜長貪壞行外違內負情過特深故制罪也。
第二約文別釋制意中初總標凡下別釋初釋開意夏末秋初冷熱不調故云交[(立*立)/見]然病生四序而二時偏多又附戒緣故舉秋夏始終二時地水火風徧該萬有故並名大地水沉重風火輕浮是體不同地是所依風以鼓動水以滋潤火即任持是用不同繫業謂繫心正業因下次明制意即畢陵伽也外違謂損他內負謂損自。
[科03]【疏】五緣成犯一是七日藥體若不口受亦無長罪二明作二受竟三不說淨四過限或緣盡五無遮難故犯。
犯緣中四過限是正犯緣盡即病差輒服準應犯吉五無遮難鈔作無緣謂若失若壞作非藥等同上長衣八緣不犯。
【註】佛在舍衛比丘秋月風病動形枯生瘡佛言有酥油生酥蜜脂聽有病緣時非時服佛在羅閱祇畢陵伽徒眾大畜流漫道俗譏責白佛訶制。
[科04]【疏】就戒緣中從初至非時來聽服藥緣二佛在羅閱下明過制結就前藥中有人解云脂是時藥不同蘇油今解是七日分僧祇五分同說脂也。
戒緣中因開致濫招譏故制畢陵伽婆蹉即佛上首弟子人所知識致令徒眾多得多畜故知信施生過之本存心向道慎勿近之有下斥妄判今解引據如前具引言同說者謂彼二律同今四分。
【律】若比丘有病(謂醫教服爾所種藥)殘藥酥油生酥蜜石蜜齊七日得服(八門句義如前衣戒)若過七日服者尼薩耆。
【註】此應捨藥與僧已白治罪竟還彼藥法至第七日捨與比丘彼應取食若過七日酥油塗戶嚮蜜石蜜與守園人減七日者白二還之比丘當取塗脚然燈用。
【律】波逸提。
【註】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如上捨用等差別也。
[科05]【疏】戒本七句一人二病緣僧祇云病有四百四也水火風雜各有百一風病用油熱病用蘇水病用蜜雜病用三故云醫教服也三殘藥者列名相也四齊七日服給其限也五過七日服明乖法也下二可知。
戒本分句中第二引僧祇初示病雜病即三種互發風病下明對治醫教即醫師知病教令須服四中給猶與也。
[科06]【疏】問長衣明迦絺那此戒何以無者答用內外別損益不相及也。
初問答中損不相染益不相潤。
[科07]【疏】問本受絺那益長衣藥中何故不聽受邪答衣本制持不許離開受絺那得離宿兼益於長衣藥無制離又資狹豈開絺藥離藥宿。
次問意謂何不受迦絺藥答中上三句明衣須受下二句明藥不開止能治疾故言資狹。
[科08]【疏】問何故迦提不通答衣用四時有常度秋涼補洗開迦提藥必待病而後營來不難期故不用所以文無迦提藥月也。
三問不開迦提藥月答中上二句明衣開下二句明藥不開。
[科09]【疏】問衣戒本云畜長衣此何不言畜長藥答三衣制畜非長限故對非長明長衣藥唯開畜無可對所以文中不明長又解云雖無長字有殘藥故知義一而文異。
四問答中二義初約不同釋謂衣可有長藥不名長又下次約義同釋殘即長義故。
[科10]【疏】若爾七日不食八日犯長可名殘邪答以四依望俱名殘也故文云若得長利蘇油等。
轉難中以食可名殘不食非殘故問通之答中四依上行根本作持四竝從開通是餘長則知長名不獨衣矣故下引證即受戒說相中文。
[科01]【疏】問衣戒云畜此言服者答畜者元為於服不服則不畜故取畜意列於戒中然得罪時未待於服若論貪衣多為積貯未待於著故不列也。
五問衣藥畜服互彰答中初示藥戒言服所以若下次明衣戒標畜之意。
[科02]【疏】問藥戒過服衣不言過著答衣無著之齊限藥唯七日所以著過。
六問此戒文云若過七日服準衣合云過十日著答中衣無著限藥有服限不可一例。
[科03]【疏】問比於衣戒應有淨施所以無者答衣無濫故藥有外用故著不著異也或可略無如注中八門句義淨施差別等。
七問衣戒云不淨施畜過十日藥亦應同答中初約異答衣無濫者唯一用故藥兼兩用內用可說外用不須故衣著藥不著也或下次約同答注中八門即是廣解淨施不犯八中之一戒本不著結集略耳。
[科04]【疏】此應捨下明治罪相就分為三初至彼應取食者謂第二日藥至初日藥家第八日時正滿七日故云至七日既無宿觸口法尚存聽與僧食二若過七日者即初日限過具兼諸失主不合食故與俗人三減七日者謂第三日藥限法不過明日還主理合說淨已越七日無更服義制身外用此中展轉至十四日捨者皆入園人十二日捨猶兼三用可以思之勿誦語也。
釋注中初科二初點總意注云白治罪者懺主作白和僧犯者三說悔罪就下釋三位此約初日受藥乃至七日日日受之至第人日初日限過二日已下並相染犯捨已俱還故分三判文中且據八日捨者為言初位二日得者體非過限由相染犯故聽僧食二中初日過限即是本犯由具宿觸等過不聽僧服故與守園入即監護僧寺者三中三日得者亦即染犯至第八日始得六日故聽還主言明日還者前云長藥不必隔宿今以意詳或是兩通或且循古若據藥體正滿七日故云理合說淨但隨能染越過七日故令外用不得入淨乃至第七日受者雖經一宿亦同此判此中展轉者即約七日日日受藥至第八日並相染犯或即日捨懺或至十四日捨還三判具缺不定是故受捨並約七日明之古記錯解後學難曉略為圖示。
言展轉者即上七日受者至下七日捨時三用展轉不定如第三日受者八日捨時得還主用若九日捨即捨與僧若十日捨即與守園人但過七日與園人即無展轉矣言十二日兼三謂從第八日已來五日內捨並兼三用十三日但二用十四日唯一用如圖可見問何以但至十四日耶答已後捨者並同一判皆入園人故不明餘日可思之者令屬意也勿誦語者誡隨言也。
[科05]【疏】問長衣還得服本著長藥所以非本服者答衣唯防長過捨則其過滅藥長乃同衣別有宿觸過故不得服用。
廣問答中初問引衣例藥亦合得服何不同者上服字古本作復音誤答中初明長衣次釋長藥言同衣者捨已過滅故猶兼宿觸故不同衣。
[科06]【疏】問染下六日藥有失口法不答不失何者說淨為防長不說故染餘口法防宿觸本不防長過故知不失受所以通僧食良由無過故。
次問以七日中日日受藥八日染犯能染過限所染未過然既被染即應失法答中初句判定何下徵釋所以為三初明被染若第七日都將說淨則無染犯不說故染則知淨法本防長也口下次明不失受所防既別故法自存所下三引證即第七日藥捨與僧服由有口法無宿觸過故聽僧服。
[科01]【疏】若爾不失法本主應合食亦如上解。
轉難中指如上者即上文云已越七日無更服義等。
[科02]【疏】問藥受過期限不食是亦失受日不出界過限亦應失答藥服為於病病轉有期限受日本為事事在故法在所以上明隨病一二日乃至七日轉故也。
三問謂夏中受日未用但使緣在縱經多日受法不失藥法不同故引比難答中因病加藥病限即時為事受日事容延緩所下指前為證即重受中多論僧祇文也。
[科03]【疏】問藥既說淨過限失受淨法在不。
四問謂至七日說淨八日失受疑謂淨法亦應隨失。
[科04]【疏】答有人言受法雖失淨法在故。
初師中初文可解。
[科05]【疏】若爾淨依手口受本失末猶存亦可約界結攝衣解却大界衣界在。
次科淨法是能依故為末受法是所依故為本本既已失末不應存故比結界義則相反。
[科06]【疏】有人解云不同解界一僧約有心解二衣必假大界淨法不爾受法任運失故非作意捨二淨法不假於受法是故受失而淨在。
三中初明解界二義故失次明淨法反界二義不可比同衣界非大界不成淨法無受法自立故云不假等。
[科07]【疏】有人云若第八日相與俱失既不任用加淨免過。
次師立理中謂第七日說淨至第八日淨法與受同失既下釋所以上句明後失淨下句顯前說淨止免長過非為久畜。
[科08]【疏】若爾如犯捨戒猶須懺比此口亡淨法在答受過俱無二法謝此障猶存故須悔又不同衣淨法存所防在故法不失也。
釋難中謂如犯殘下諸罪捨戒還家後復重受須懺先罪彼既戒失而罪尚在今口法失淨法合存如何隨失耶比謂相並答中初二句釋通上句釋淨隨受失受過文誤古本作彼過對下此障由加淨法俱無長過所以受淨二法俱謝下句釋捨戒罪在罪是業障障不可亡不隨戒失故須後悔又下次遮妨以前長衣淨法不失恐引為難先此通之所防即長過。
[科09]【疏】問淨財加受淨法謝藥加淨法不失受者答衣患無故淨法亡藥患服故二法在。
五問謂說淨財將作三衣加受持法即失本淨反例藥說淨已受亦合失答中患謂病患衣無藥有此則可知。
[科10]【疏】亦不欲廣於問答以費紙墨欲開神慧知持犯相讀者思之慎莫誦語大悞人也。
結告中三初敘非意欲下示廣意讀下誡封著。
【律】二十七過前求雨衣過前用戒。
[科11]【疏】第二十七過前求雨衣過前用戒。
[科12]【疏】此中兩戒合制意者本制雨衣用有時限預乞先用違反聖教故制。
二十七通釋中初科制用有時限者三月十六日後求四月初一日後用預乞先用兩並違制。
[科13]【疏】過前求五緣成一是雨衣二過前求三自為己四彼與五領受。
[科14]【疏】問與彼乞衣有何異邪答三異一衣體不同二開緣別此有時限彼無時限唯除四緣三親非親別上則開親此二俱犯。
初過求緣問答中三異初體異者彼是三衣此是雨衣餘二可解。
[科01]【疏】過前用四緣成一是己雨衣二時中得三過前持四過前用。
過用緣中二時中得者準此不犯前求方犯後用準多論犯過求者過用但吉前總義云雨衣重犯者謂過用中隨用隨犯。
【註】佛在舍衛毗舍佉母請佛及僧婢白時到見諸比丘裸浴因發八願為佛所讚六群常求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科02]【疏】就戒緣中因發八願是開緣也。
戒緣中八願者一與客比丘食二與遠行比丘食三與病比丘食四與隨病藥五與看病食六食粥七給比丘雨衣八給尼雨衣。
【律】若比丘春殘一月在當求雨浴衣。
【註】雨衣者比丘用雨中浴衣有十種彼應三月十六日求也。
【律】半月應用浴(四月一日應用)若比丘過一月前求雨浴衣(三月十六日前求雨衣)過半月前用浴(謂四月一日前用也)尼薩耆波逸提。
【註】比丘尼吉羅不犯者若捨作餘用若着而浴若浣若舉者是不犯。
[科03]【疏】戒本分二。
[科04]【疏】立法中四句一人二春殘月求衣分齊三浴衣制名相也諸師解者多途皆不可用今西土來者親自對之還同三衣可披著也故僧祇云雨時披浴餘如鈔中四半月下制用時節多論云雨熱時障身浴無雨時裹三衣若閏三月者後三月十六日求閏四月者前四月十六日用同安居也此土僧用全希故略言也。
戒本立法中三中初點文雨浴衣是名注釋其義十種衣體同上所明諸師下次顯相初斥非鈔云古謂如傀儡戲圍之類今下示相即親問梵僧則彰得實故下引證指如鈔者彼云常須大雨時披不得當三衣則其相可知矣四中初點文多論下引釋初明畜用若下示求用時限此下示略。
[科05]【疏】戒本五句初犯人二前求三前用下二可知餘文相可解。
戒本第二前求犯前第三前用犯後下二句即捨墮餘文即後注不犯中雨衣不得餘用捨已故得又不用犯吉著故不犯浣藏舉有緣開不用吉也。
【律】二十八過前受急施衣過後畜戒。
[科06]【疏】第二十八過前受急施衣過後畜戒。
[科07]【疏】此亦兩戒共制非是一衣不同雨衣一事生二也制安居竟開受夏衣今為急緣無暇待竟逆前而施故開受之又恐濫逸限前十日與夏衣接還同本施今過前而受後不說淨違反二教故制犯捨。
二十八通釋中初科初對前戒明同異非一衣者前犯急施後犯畜長不同雨衣者以過求過用同是雨衣故一事生二制下正敘開制初明開受本須夏竟緣開前受逆猶預也緣如後引又下次明制意前十日者七月初六已後至十五日滿十日明日入時故云與夏衣接同本施者還賞夏勞故過前而受是違急施限後不說淨即違畜長限故違二教也。
[科08]【疏】五緣成犯初是急施二知三七月六日前四無緣五受犯過後畜者亦具五緣一是急施二知三七月六日後十日內四不作淨五過限犯。
列緣中初過受五緣次過畜中第三須限內者準知前後不重犯也。
【註】佛在毗蘭若聽受夏衣六群常乞衣常受衣跋難陀異處安居異處受衣佛在舍衛安居中大臣為安居施佛因開而制戒。
[科09]【疏】就戒緣中非時乞夏衣僧祇五分安居未竟受乞衣者吉羅此唯為夏後是急施衣今日不取明日即無者開。
戒緣注文二段初明聽受夏衣六群非時常乞跋難陀非分而受因開過起此敘興制之由二因舍衛大臣施緣方立斯教即斷非時先受夏衣除急施緣又須限內無緣乖限並非時施不得時利也注中大臣者律因波斯匿王下臣一名利師達多二名富羅那王勅使征時二大臣作是念言我今當征未知還否我常夏竟為僧設食施衣今者未竟欲施即往白佛佛言若是急施應受僧祇五分時前犯吉簡無緣不開此下明有緣開受唯為夏後者明本施緣不取即無出其開意。
【律】若比丘十日未竟夏三月。
【註】謂七月六日已後十五日已前是也。
【律】諸比丘得急施衣。
【註】若受便得不受便失故名急也衣者有十種。
【律】比丘知是急施衣當受受已乃至衣時應畜。
【註】衣時者自恣竟不受迦絺那衣一月受衣五月若自恣十日在得急施衣受已至一月五月畜乃至明日自恣應受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也。
【律】若過畜者尼薩耆波逸提。
【註】謂急施衣若過前若過後並犯墮比丘尼同犯不犯者不過前不過後不犯若奪衣失衣過前取不犯若寄衣比丘遠行水陸道斷過後不犯。
[科01]【疏】戒本七句一人二十日下明其時分七月六日受去十六日自恣滿十日此是受時若在先受是名過前犯也若十日內受與時分相接至臘月十五日應說不說此但有過後犯前是領受故生後違說淨故結古德云舉前以明非舉後以釋疑無重犯也三明財體四比丘知下立法也互若過下明業餘可知。
戒本第二句中初明前受時分若十日下次明後畜時分臘月即八日且據不受迦絺為言上是別列前下總簡初正簡古下引證舉前明非正制領受故舉後釋疑重決畜長故二不並有故無重犯三財體中注文先示急施名義後示衣體十種同前四立法中注文初釋衣時若下二明次第增自恣十日在即七月初六受前滿十日後不更增乃至者謂初七受前得九日後增一日初八已去前次第減後次第增明日自恣即七月十五日受止得一日故後加九日續滿十日開也五中過畜即所造業餘可知即捨墮二句。
[科02]【疏】注解衣時下明非時時相。
[科03]【疏】問何以非時受衣一月五月外更增九日時中受衣所以不增者答此本是時衣急故非時受所以時外開餘本無時限隨受隨時說。
釋注問答中初問以十日常開據須齊給時中受者何意不增答中初明急施須增餘下次明餘受不增言無時限者謂非急施緣所開者若非時受則限十日若入時中則一月五月故云隨受隨說也。
[科04]【疏】問長衣七月六日受十五日前是開位十六日接是時分何為不同急施衣答受長無時節隨受名非時急施必接時所以前後開準此為言七月十五受長衣時內九日須說淨。
次問非時受者入時不開答中初明餘長通餘時次明急施局時準下重決長衣時內九日說者準知迦提開長須約時內受者應作句料簡初約時非時受為四句一非時受時衣(即今急施時外加十日)二時內受非時衣(夏竟不為安居施此限時內畜)二三時內受時衣(正為當夏勞同上齊時內)四非時受非時衣(但齊十日)又有犯作四句一時衣非時犯(急施過前受或過後畜)二非時衣時中犯(即上七月十五受長衣)三非時衣非時犯(十日月望過限)四時衣時中犯(如時內捨迦絺不說淨)。
[科05]【疏】問為夏而施是時衣可得一月五月開餘非為夏而施者應是時中判十日答衣利寬多故通開也。
三問時衣可開非時不應開答中以五利中食利有時故狹衣利常須故寬如十日月望急施時非時等並開一月五月是也。
[科06]【疏】有人準此謂七月十五日離界不破夏非離衣以明未出是不犯明出開時復非制故。
次異解中他解為二初立義以下出所以明未出不犯者在夏限故明出無過入開限故。
[科07]【疏】今解不然明未出時夏未竟須在界內守地了明出方名一期竟方開外行及離衣不同急施前後開此但後開無前開越於昧爽故是犯。
今解中初斥古非謂十六日明相未現猶在夏限出則破夏故須在界地了即明相一期即三月夏限不下簡濫古師準此故須分之急施時前開十日後入時中開一月前後皆開故可相接坐夏護衣開後迦提時前不開故非相例越昧爽者未明出界破夏離衣故云是犯。
[科01]【疏】問月望與長衣同為一月衣絺那與迦提同為五月衣何故迦提月不攝十日衣答各有其類兩不相攝所以然者一時非時別二利有寬狹三本末不相收不同絺那攝迦提月同是時位同得五利一月初制五月後開以長收短故得相攝月望十日例此可知。
四問初舉類月望前十日即本長衣開後加二十日通為一月望又迦提本一月迦絺但增四相通為五月此二皆相攝十日與迦提如何兩各立不從十日加與上不同者答中初二句總答上句通示三種下句別顯迦提所下別釋為二初釋迦提不攝十日初義可解二迦提五利故寬十日唯長故狹三以迦提十日緣據各別兩不相因則無本末相收之義不同下次釋前二相攝絺那攝迦提反上三義一是時同二得五利即寬同三從本開末故兩相收月望例此者一非時同二即狹同三十日不足故加二十以長收短故通一月私釋準前五分先開迦絺後開十日則有迦提時未有十日那得相收。
[科02]【疏】下開通中具列兩開文相極顯。
開通中具列兩開者注文初二句兩並順教若奪下開過前若寄依下開過後同長衣緣也。
【律】二十九蘭若有疑離衣過限戒。
[科03]【疏】第二十九蘭若離衣戒。
[科04]【疏】此戒與前離衣有二不同故須更制一前在聚中一宿犯此在蘭若六宿犯二前無賊難德衣開此則有難不成受。
二十九對簡中初標示一下列釋初義自含二別一聚蘭處別二一六時別二中亦二一有難無難二德衣開不開以德衣有王賊等難不成受故更加一義前通三時此局冬分。
[科05]【疏】論犯六緣一是受持三衣二冬分非時三有疑怖畏四置衣村中五無因緣六過七夜犯。
犯緣中二冬分者八月十六至十二月十五也五無緣謂有奪失等想水陸道斷等緣則開不犯。
【註】佛在舍衛比丘蘭若處為賊所打并奪什物佛令留一一衣置村舍內六群寄衣遊行同徒舉過佛因制戒。
[科06]【疏】就戒緣中置衣村內開緣也下明犯相初明打奪什物者有人數衣鉢滿十非也什謂物之總號不局衣裳文彰人物多者積聚一處並名為什。
戒緣中初分文下明犯相即六群起過等初下牒釋注中留衣村舍者謂蘭若遭賊故聽寄衣村聚身在蘭若文釋什物初引古非六物之外未詳加何等物數為十也什謂下今解又二初釋名物總號者數該多少豈唯在十不局衣裳者體通一切文下點示文意。
【律】若比丘夏三月竟後迦提一月滿(謂八月半後)在阿蘭若。
【註】去村五百弓遮摩羅國弓長四肘用中肘量。
【律】若有疑(疑有賊盜)恐懼處(中有恐怖賊盜)比丘在如是處住三衣中欲留一一衣置村舍內(村者聚也)諸比丘有因緣離衣宿乃至六夜。
【註】若彼有緣離衣宿第七夜明相未出前若捨若捉衣若至擲石所及處反上成犯。
【律】若過者尼薩耆波逸提(開緣如前離衣戒)。
[科07]【疏】就戒本中約文十句。
[科08]【疏】一人。
[科09]【疏】二時列非時分。
戒本第二初科初云時者總標第二句也列非時者點文注也。
[科10]【疏】問戒本何為無德衣開。
次科問意可解。
[科11]【疏】答上士翹勤不受寬利。
初答中以德衣五利隨人受之今是蘭若比丘修頭陀者故云上士翹勤謂翹企望上而進行功唯務少欲豈受寬利耶。
[科01]【疏】若爾應無迦提月答德衣作法有迦提任運受亦可文列迦提月謂是夏竟時非受於五利。
轉難中以文云迦提月滿既有迦提亦受五利那云無者答中初約同開釋迦提一月夏竟常開上士同霑文中故列雖教所開自不受利亦下次約標時釋謂文標時限非是開利。
[科02]【疏】又解異界比丘不成受德衣律云有難無大衣今既賊難故知不合受無難亦應成。
次答文二初約異界釋以蘭若坐夏往他寺受衣即非同界德衣簡故律下次約難緣釋即王賊等八難不聽受德衣文舉兩緣正用有難因引無衣。
[科03]【疏】三蘭若者注云去村五百弓弓長四肘肘長一尺八以此為率通計六尺為步則二里也此謂頭陀蘭若閑靜處如盜戒說離衣僧界難事總有五。
三中釋注初示分齊每一百弓成一百二十步五百弓共成六百步三百步為里故有二里此下簡濫如盜戒者彼云若閑靜處即蘭若也三離衣四僧界又二即有難無難五難事即提舍蘭若受食也。
[科04]【疏】四有疑者如注可解十誦乃至惡比丘畏。
四中初指注十下引示惡比丘畏謂恐相侵損亦開留寄。
[科05]【疏】五比丘下明既有難即離衣宿不作日限如五分上二衣隨所重者寄一下衣隨身禮拜入寺乞食不得單著。
五中初明無日限以文中但云留衣不言日數故此即暗指古非下文顯斥如下示所離多少一唯開一衣二不開五條。
[科06]【疏】六置村舍內僧祇云還寄可疑俗人家開留一衣不作日限五分前後安居未滿無怖不得離衣彼國八月賊發殺人取肉祀天諸人至期不出遂至蘭若害諸比丘故開寄衣不作日限唯須十日一度往看無有濕壞免賊難故。
六中僧祇可疑家即反委盜者則無所慮五分初明夏分不開彼下次示本開緣祀即祭祀十日往看欲知濕壞非是會衣。
[科07]【疏】七諸比丘下明有別緣至於七夜此律文略其緣古來諸師尋文不了謂是恐怖故開六夜今約戒本文相自分前是難緣如上已解今是別緣故須引證如僧祇云何故唯開六宿因往斷事為衣重故時須六宿故即捨衣六夜為戒五分有僧塔事和尚闍棃及他事者皆聽六夜留衣俗家若一二三乃至五夜亦爾餘如鈔。
七中初點文別緣如下引示古下斥非初敘古解今下示今判文相自分以前明疑怖不云時限後云因緣乃云六夜僧祇斷諍五分三寶等即是別緣一二三等謂極至六夜已內隨開四分闕此諸緣故令古來妄解問若云有難無日限者前列緣云有疑怖處過七夜犯如何通耶餘如鈔者彼云事若未竟中間常許等。
[科08]【疏】八若過者是業成故。
[科09]【疏】下二可知餘同離衣戒。
後二句中餘同離衣點注不犯等文。
【律】三十迴僧物戒。
[科10]【疏】第三十迴僧物入己戒。
[科11]【疏】所以制者出家高士知足為懷聞他施僧方便迴入長己貪求外惱施主於僧失利殊所不應故制。
三十制意初示合行聞下次敘過惡有三長貪一也惱施主二也失僧利三也。
[科12]【疏】論犯四緣一是許僧物二知作許想三迴入己四領受犯許僧物者於己有濫迴容稱心喜為制重佛法之物無濫義稀雖迴制輕。
犯緣中初列示許下對三寶辨異已在僧數故云有濫。
【註】佛在舍衛居士飯僧施衣跋難陀聞語言施僧者多今可施我居士後見長老比丘威儀具足便即悔歎比丘舉過佛因制戒。
[科13]【疏】就戒緣中文相易耳。
戒緣中注文初敘比丘迴施二明居士悔歎。
【律】若比丘知(不知非犯)是僧物。
【註】有三種僧物者已許僧為僧者為僧故作未許僧已與僧者已許僧已捨與僧物者下至飲水器也。
【律】自求入己者。
【註】若許僧轉與塔若許四方僧轉與現在僧若僧尼若異處若反上交互若疑想並突吉羅。
【律】尼薩耆波逸提。
【註】不犯者若不知若作不許想若許少勸令多許少人勸與多人勸與好物若言戲若錯說者並不犯。
【律】諸大德我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
【律】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上)。
[科01]【疏】戒本六句一犯人二知。
[科02]【疏】三物已許僧者決非屬己定為僧作眾多別少心未決故迴犯墮二為僧作未許僧者雖非屬己眾別未分若迴犯吉三已許僧者定屬有主迴犯重罪。
戒本第三中初句決非屬己捨心決也眾多別少謂欲與眾則恐人多欲與別則復慮人少即猶預未決之意次句由未決許迴則但輕上二句並屬當戒重輕異耳第三落前盜戒。
[科03]【疏】四自求入己論業相也注中四對初僧塔二現前四方三僧尼四同類故曰異處也。
四中初點文次釋注中四對合注可分注中說字誤合作許字反上交互如許塔轉與僧等三僧尼者施尼迴與僧也四同類異處即許彼寺迴入此寺。
[科04]【疏】下二可知餘文相引鈔取釋。
五六即捨與罪餘下指略注不犯中初二開心差若許下開不入己若言下開非意。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三(下)。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三下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