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何谓“正知正见”?很多人、很多宗教师都认为他们的宗派、他们的见解,才是正知正见,问题是什么叫做“正知正见”?各家各派的说法都不一样,而且像我前一段期间也看到一本书,因为他们觉得很疑惑,问我这个人的看法见解怎么样,当时我稍微看一下,也没有评论什么,后来前一个月又再有因缘的情况下,拿到他相关的一本书,关于所谓“ 正见”的定义,结果我一看,就觉得真的就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藏镜人是说“顺我则生,逆我则亡 ”,我们一般众生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很多所谓的“正见”,都是站在“ 我的”立场、“我的”看法、“我”的认同,就叫做“正见”。
当你符合“我”的看法的,就是对的;你认同“我”的、支持“我”的,你就是对的;如果你批评我、毁谤我、不赞同我,你就是错的、就是邪见。一般的正见方面,如果落入“我相”里面,就是这样在诠释。但是当事人都不知道、不承认,如果他知道、会承认,就不会树立一个“我”这样的认定叫做“正见”。所以,因为这方面看太多了,觉得各家各派的说法,他们的正见都有各自一套,我们还是要回到佛陀是怎么样定义正见,参考佛陀定义的正见之后,我们再去求真求证,不是说佛陀怎么讲,我们就怎么信,不是这样!而是佛陀跟我们讲这样,佛陀认为这样叫做正见,再来就是希望大家去求真求证,只要还没有经过求真求证的,你就要保留。
佛陀是怎么样定义“正见”呢?“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五蕴、五阴或是五蕴都一样,五阴、六入处、六界,有时候“五阴”也常常以一个“色蕴”来代表,“六入处”常常以一个“眼根”来代表,“六界”常常以一个“地界”方面来代表。所以,不管是用什么来代表,事实上就是只要一个字就代表其他全部,这里也是一样用“眼根”来代表,事实上它是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当然,五阴、六界都是一样。“六入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外面的“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我们身体的身、心,叫做 “六内入处”,“六尘”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外入处”。
内面是讲我们的身心,每一个人都是透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些器官,跟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然后才产生“六识 ”--眼识、耳识,“六识”的产生,因为在根、尘接触的当下,很难保持客观如实的觉知,很难保持说“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很难!在接触的当下,都会加入你的觉受,然后又会配合一种“顺我则是,逆我则非”,合你口胃的,你就贪、就抓取、就聚集;不合你意的,你就排斥、嗔恨、攻击、逃避,这就是“识”、“六识”。当你接触、有觉受之后,然后就去分别好不好,好的、你就要,不好的、你就排斥。因此,“六识”一样就是随著你的根、尘接触,然后产生 “六识”,一样都是不断的变化,你的“眼根”不断在变化,“耳根”也是不断在变化,“鼻根”一样,你本身的身心,它是每一个刹那都是在变化。
外面的“六尘”也是一样,地、水、火、风、空、识,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不断地在变化。刚才上课到现在,你们 “耳根”所触的声尘,有没有在流动?十五分钟前的声音跟现在的声音,虽然同样有声音,但是十五分钟前的声音,跟现在的声音,它已经是早就都是不相同了,如果你的“耳根”没有跟“声尘”同步,就听不到我讲话的内容,因此你的耳根也是在生灭变化,你才能够同步,也就是你要放空,如果你胡思乱想,去想一些今天下午的事情,你的耳根、你的意根,跑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时候你就心不在焉,你的 “耳根”没有同步跟“声尘”配合,就听不到我讲话的声音。所以,我现在的声音,它是不断的在刹那一直在生生灭灭,每一句、每一字,它都是即生即灭、即生即灭。当我讲出之后,它就消失了;讲出之后、就消失了,现在再讲的,又是当下的声音,你耳根能够听到的声音,只有当下、只有现在。
其他的,如果你不是现在在听的,你只是回忆、联想而已,就像今天下课之后回去,你在想今天我讲的是怎么样的,当你再回想一些,已经不是当下的声音了,是你的“意根”去抓。所以,一定是你的耳根要跟著同步在脉动,才能够听到当下的声音,其他的眼根、色尘… …都是一样,都是以此类推。当你了解这些重点之后,后面这些就容易了解。外面的色尘,它都是不断地在流动变化,你的身、心也是一样,不断地在流动变化,变化的频率要跟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流动的频率要一致,你才能够听到现在的声音,你的眼根也是要留在这个当下,跟色尘同步在脉动,这样你才能够清楚看到当下的实相。
所以,真正要能够见法,你必须要活在当下,《阿含经》都有提到,什么叫做“现法般涅槃”,现在要见法、现世就解脱?因为法、声音,只有现在才知道,整个山河大地、整个世间的一切的存在,也都只有现在,色、声、香、味、触、法,也都只有现在存在而已。因此真正要见法,就只有在现在;你要解脱、要成就,也都只有这一生这一世,现世、现在。
“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眼根也是地、水、火、风组合而成,我们的眼根,它是地、水、火、风组合而成,因此它每一个刹那都不断地在新陈代谢,我们的眼根、眼球里面,这些血液是不是每分每秒都是不断地在变化?,它的营养供给、氧气供给、水分供给、血液供给,都是每分每秒不断地在变化。所以,同样都是这个眼球,它是每分每秒都在生灭变化的,“眼无常”就是要从界分析方面,去了解“眼无常”,再来我们眼睛不会定在同一个地方,一定会东飘西飘,除非你入深定,不然我们眼睛一定无常的飘动。如果你眼睛定在一个地方,你就看不到其他的存在。
正观察眼它是无常的,眼球本身也是无常生灭变化,“如是观者,是名正见”叫做建立起正见。事实上,身体更具体的意思,你的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整个身体、整个心理,它都是每分每秒在生灭变化、生灭变异,每一个呼吸,一个吸气、一个呼气,你身体里面的地界组成元素,已经不相同了,一个吸气就是一个生,呼气就是一个灭,你的身体它的组成元素,就已经不相同了。你一喝水、一小便,都是一个生灭;你一个吃东西,一个大便,都是一个生灭,组合你身体的,这个身体已经是在变异了。
所以,我们说生命,现在以平均值八十岁来讲,但是八十岁、事实上八十年,不是一下子用跳的过去,这一条八十岁的线,也都是一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刹那,一直在变、一直在变,都是由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当下的生灭变异累积而成。不要只有看到生、老、病、死就是无常,不错!这也是无常,但这都是很粗的无常,我们要把无常看到非常非常微细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在,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异,有一点一点点点的。如果以数学方面来讲,整数中间还有很小很小的一半,然后再来还一半、还一半,还有非常小的,你就是要坐在很微细的刹那生灭的当下,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那个流体、那个流动。
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生厌故”,你就“离喜”,事实上一个生命也是这样,每一种现象都一定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一个最短的刹那也是生住异灭,一天也是一样生住异灭,一年也是一样生住异灭,只是说大小不同,这样而已。但是,不管极大或是极小,都一定是生住异灭,而且整个存在就只有当下这一刹那,现在这样一直开始生住异灭,变、变、变,变化上来,这一点都一直在跑、一直在跑,现在这个当下是来到这里,当你抓住这一刹那的时候,当你抓住它的时候,它实际又已经跑走了,包括我们拍摄的“大地风云经”的日出景象,我现在这一分钟、这一秒钟把它拍摄下来,但是我在下一分钟再拍,它有没有相同?已经不同啦!大地风云经的日出系列,就是让大家去看,它就是每分每秒都一直在变,我纵然拍摄下的,也是它的过去这一刹那,我们把它化为永恒这样而已,把这一刹那留下来,但是那个实相实际的存在,就只有在当下。
所以,如果你一抓住,都只会抓住它的过去,抓住它的影子而已,因为它实际的已经跑走了,你的心要慢慢回到这个当下,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要让你的心回到当下来。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种种法门,都只是要让你的心回到当下来,因为法、真理、实相的存在,就只是在当下、只有在眼前,只有在这一刹那。如果你的心没有活在这一刹那,你所了解的法都只是头脑里面的知见,你再了解什么无常,都只是头脑里面的知见。我们种种法门,就是要让你能够把你的心拉回到现在、拉回到当下,来见法、见法。当你真正活在当下,一方面你要全然不抓,才能够活在当下;只要你有抓,你不是抓过去、就是抓未来,你要全然的放开,才能够活在当下,你越想抓,都只是抓到梦幻泡影。
当你慢慢回来看到法、回到当下,只要你有抓,就会抓到梦幻泡影。“正观故生厌离”为什么会厌离?因为你再去抓都是抓那些泡影而已,因此你就会厌离那些、就会放下。“生厌故离喜、离贪”过去抓得很高兴、很快乐,然后成为境界的奴隶不知道;现在看到了,原来你在抓的都只是抓一些泡影,或是抓一些死的东西,一只蝴蝶在那里飞,你把它抓过来,你自认为抓住了,但是你抓住那只蝴蝶,也会随著你的抓取而死掉。所以,真理、实相的存在,都是活生生的活在每一个当下,当你一抓取,都是抓一些死的。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就会放下,因此“唯有你能够全然的放开,唯有你能够全然的放,你才能够得到无限”。只要你有所抓取,你都是抓个泡影、抓个死的。
比如你现在谈恋爱、然后结婚,就认为先生是我的,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我们很多的框框就套上去,认为你应该怎么样… …,当先生的当然同样可以类推,也认为说你是我太太,你应该怎么样……,结果他生命本来是活泼的、活生生的,你现在硬是用一个框框把他套住,你要抓住他,你是我的先生、你是我的太太,你是我的什么、我的、我的……,你要抓住,结果对方就会有苦,他的生命没办法活活泼泼、生龙活虎,在这些苦的当下,很多的问题就会产生。所以,你要去慢慢去看到,那些夫妻相处的苦,人与人之间的苦,师徒之间的苦……种种那些苦,都是我们在抓啊!
当你体会到这些,你会觉得现在尊重自己、也尊重先生,我自己需要自由,我也给先生自由,我需要人家的信任,我也全然信任先生。当你对他的信任,全然放开的时候,他不但活得很快乐,而且他生命的活力又出来,他会对家庭、对小孩子的关爱,又不一样了。当你越想抓,他越想逃离,那个苦、磨擦就越多,你抓得越紧,那个苦就越多、越想逃离,唯有信任、全然的放,当你全然的信任,真正的爱是给对方快乐,给对方自由、尊重对方,当你全然的放下,他回馈给你的、回馈给家庭的,回馈给世间的,是超乎你原来的想像。所以,你越想抓,都只是抓个泡影,或是抓个死的东西。
你可以掌控先生的身体,但是你抓不住他的心,那个心是活的;你可以掌控小孩子的行为,但是你掌控不了他的心。当你了解这些之后,才慢慢会去发现到生命的珍贵,那种活泼泼、活生生的,它都是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在,唯有你放下,全然的欣赏每一个当下,全然的信任、全然的溶入,这时候你才能够得到无限。所以,佛陀他放下王位,放下所有的这些名利,但是历史上有哪一位国王,被世间、被世人的尊敬超过佛陀,你真正能够归零、真的是“无我 ”,你真正放下,才能够得到无限。唯有大死一番,你才能够溶入不生不死。唯有你不抓,才能够得到全部;唯有你能够放空,才能够掌握无限啊,表面上好像是矛盾,事实上大家慢慢去体会,你爱这只小鸟,不是把它关在鸟笼里、放在旁边,说我爱你,你如果真正爱这只小鸟,让它自由。
当你慢慢的体会到之后,“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因为当你放下之后,你不会被境界牵著走,因为你想抓什么,就一定会被你所要抓的境界,把你牵著鼻子走。当你对先生抓得越紧的时候,先生的言行举止,都会大大的影响你,其他的以此类推。当你对小孩子抓得越紧,小孩子的言行举止,都会深深影响你。当你依赖什么、你要抓什么,抓X、你就会被X束缚,当你看到这些,你就会放下,所以“我说心正解脱”,不会被境界牵著鼻子走。
“如是耳、鼻、舌、身、意,离喜、离贪”也是一样,像有的人很重视口味,花很多精神在炒菜,怎么样去炒菜、怎么样去煮菜,怎么样烹调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餐点,于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很多就花在煮三餐、炒菜上面,因为你很在乎这方面,你的心就被味觉的“香 ”跟“味”方面的,把你束缚住,它就会束缚住你,你就很难解脱自在。佛陀他们的修行,发现我这些三餐饮食,只是滋养色身就好了,维持最基本的所需就好了,能够尽量简单、简化这样就好了,身体上只要可以,这样就好,所以他们不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不会被三餐这些所束缚,其他的就以此类推。
“心正解脱者”你可以加上一个心“真”正。如果一个人的心真正解脱,他就能自己“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有人问我:一个人证初果、二果,他自己是不是知道呢?是不是要别人印证呢?证到阿罗汉果是不是要呢?初果、二果、三果可能要,但是如果你是真正是证阿罗汉果,不需要别人帮你印证,除非你还没有真正看到太阳,才会去问人家这个是不是叫做阳光。如果你真的确定你看到的是阳光,“疑结”全部都破除,“无明结”都破除,你自己可以清楚知道的。
“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果你真正已经上到彼岸了,已经究竟解脱了,自己会很清楚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满重要的检验,如果你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因为阿罗汉果代表一个人了悟生死大事,他内心里面最深层的那些苦、那些不安,都会消失,这不是空谈,这是实在的。
【法义分享】“五阴”是将身心分解为色、受、想、行、识五大部分来观察其无常。“六入处”是从将身心依功能作用,分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分,也就是从器官这方面来解析。“六界”是从组成元素,将身、心分解为:地、水、火、风、空、识,算是佛教比较专有名词,大家对这些专有名词的内容要了解,就容易解读经文的深义。但是重点是在:“五阴、六入处、六界”,是从不同角度将身心内外加以解析,以便看透其假相与无常,殊途同归。事实上,就是要从任何的角度去求证,要体证到无常、殊途同归,主要就是要如实深观身心内外,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刹那变异、幻相、缘起、体空。
佛陀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花这么多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无常”?从不同角度去诠释“无我”?根器不同也有关系,最主要是因为“无常”跟“无我”两个法印,众生不太容易去实修实证到,跟你讲 “无常”、“无我”,你又把它落入头脑里面的一个知见,以为知道、以为懂了,佛陀是知道说你还不懂、你还没有真正体证到,但你以为知道,结果你落入在二元对立,不是这一边、就是那一边,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两端里面,在那里抓。佛陀知道说你是还没有体证到,还没有走到中道上面,因此佛陀才苦口婆心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希望大家要真正去求真求证,不然你落入在一边,你都不知道。你以为体证到无常了,结果不是;你以为你做到“无我”了,你很会宣说“无我”了,但是你深层里面那个“自我 ”很强,你都没有看到。佛陀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希望大家好好去求真求证、实修实证,真正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能够去体证到佛陀确实所讲的不错,这时候你才能够真正解脱自在。
(第二节)“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无常。云何一切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眼生厌”这里只是举“眼根”一个代表,其他的一切就是包括了“六入处”、“五阴”、“六界”这些全部都是。佛陀就跟我们讲,因为只要是真理,它一定是超越时空的,你都可以去求证的,一切是无常,它都一直在生灭变化,如果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重点在后面的“于眼生厌 ”,为什么会“眼生厌”呢?因为以前眼睛看到一个相之后,你就会被那个相吸住、抓取了,你以为他很实在、他很好,然后你现在呢?以前你很容易被境界牵著鼻子走,现在你看到这些是无常生灭变化,它有味、有患,所以就能够“离”。
比如以前你看到五十万的劳力士表,会满喜欢、会心动,但是慢慢去体会到当你拥有了,它就是你的牵挂、是你的苦,是你内心的不安。当你戴这些出去、在炫耀的时候,有人羡慕你,也有人会忌妒你、还有会动歪脑筋。有人就会看到这是浮出冰山一角的肥肉,当你去看到这些,你对所谓的名表会怎么样,吸引力还会那么强吗?你就不会了,这就是“于眼生厌”的意思。
佛陀为什么常常一直跟我们讲,讲到后来都会说“厌、离欲”,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当我在几年前行医看病时,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婆来看病,几年来她身体不舒服都会去找我,有一段期间她一直哭、一直哭,很伤心,我就问她为什么呢?她就跟我讲出实际的内幕,这件事情也满轰动,报纸有刊载过。在几年前有一个国中的小孩子被绑票 然后被撕票、死掉,在三峡山区找到,那位老太婆说就是她的孙子被绑票、撕票,她觉得说这个孙子很乖巧、很可爱、那么乖,为什么会死得这么凄惨?她觉得那些坏人实在太可恶。
因为我们诊所里面的一些员工跟他们有认识,后来他们跟我讲实际的原因,为什么这个小孩子会被绑票、撕票,讲出来让大家可以参考,很多的事情方面,我们要看到它的味、患,原来这个小孩子的父亲,也就是来让我看病的老太婆她的儿子,把祖产卖一笔钱,有钱之后就去买了一辆好几百万的轿车,开著轿车进出,就被人家盯上了,认为开宾士轿车进出的有钱,于是就开始盯住,发现他的儿子行踪,就把他的儿子绑走了,要勒赎多少钱,后来好像没交易成,结果那个小孩子被撕票了。事情案发之后,他们再把车子卖掉,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你认为有钱,开名牌的车子,可以炫耀、人家会羡慕,可以衬托你的身分,这种情况你看到那个 “味”,却有没有看到后面那个“患”,其他的你可以类推。
其他的以此可以类推,虽然外相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会大同小异的,要举一反三,其他去类推,结果老太婆哭了好几年,哭了两三年、也都还是在哭,因为她觉得说一想到那些,我孙子这么乖,怎么被人家绑票杀死,她一直很不甘心。她孙子被绑票、被撕票,有它的原因,再来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之后,你又不能够去承担、不能够去面对,也没有找出真正的原因,只是在怨天尤人,我们众生都是被这个境界吸引著。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味、患,很难客观如实去看、去了解,因此佛陀就是要我们从“不知不觉”,慢慢提升到“先知先觉”;从“不知不觉”、再来 “后知后觉”,再来提升到“先知先觉”,这样你就能够有味、患、离,就能够“于眼生厌 ”。
(第三节)什么叫做“一切烧然”呢?“谓眼烧然,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然”“以何烧然呢?贪火烧然,恚火烧然、痴火烧然,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火烧然”这里讲的“ 烧然”,看后面【法义分享】“一切烧然”,这需要理解后加以体验,诸行--所有动作的背后一定都要有“ 能量”的支持,而能源的转换是透过氧化、燃烧。像我现在要说话,需不需要能量?我要消耗能量,就是身体里面一定要烧掉一些能源,烧掉一些能量来供应我现在讲话,所以你眼睛要看东西,也都是需要能量的供应,就像电脑要做工作,都需要电源。
你耳朵听声音,上课听课程内容,耳朵也是一样要烧掉我们身体里面的能源,所以要慢慢去体会,你所有能够动作、能够工作,能够做工出来的背后,它都要烧掉能源来支撑,叫做“一切烧然”。当然,这“一切烧然”,也是包括所有这些能够动的,所有这些在变化的背后,都是质能不断一直在变化、变化,它都是一直在刹那生灭变化,其他的大家就可以类推。
(第四节)“佛告罗睺罗: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这些,其他 “五阴”的“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真理就是超越时空的,你要去从任何角度去求证到,“ 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如实知,“不相在如实知”。从任何角度都要去体证到无我、无我所、不相在,“不相在”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再去体会消化,你不是属于任何人的附属品,你不是任何人的仆人,不是任何人的奴隶,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一切众生都是平等,你要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这样你才会超越“自卑”与 “我慢”。
只要你有“我慢”,就一定有“卑慢”;只要你有“卑慢”,就一定有 “我慢”。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同样的你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先生,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太太,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小孩,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上司或是你的属下,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一切人。你没有比任何人渺小,也没有比任何人伟大,一切众生都是在这整个广大浩瀚无边的因缘网里面,大家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各尽一份职责,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标出一个“自己才是最高、最大”,背后都有二元对立的心,你有我慢之心,就会有卑慢之心。
“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如果你能够这样去体会,那些“我慢 ”就一定会断除的,当然也不会有“卑慢”。“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者,罗睺罗!是名断爱浊见,正无间等,究竟苦边”你真能体证到这方面,你就真正能够究竟、解脱自在。
(第五节)有比丘来问佛陀:“云何知、云何见次第疾得漏尽?”问得很有技巧,他说要有次第、然后又很快,如何才能有次第、而且又很快速的到达解脱的彼岸?这个问题都是很具体,而且又很尖锐的、很深入的,“世尊告彼比丘:‘当正观无常。何等法无常呢?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当观无常’”“‘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你的六根是无常生灭变化,要一一去求证,六根就是无常生灭变化, “六界”也是一样,“六根”是由六界组合而成,从“六界”的无常,去体会 “五阴”的无常,去体会“六根”的无常,然后再去体会色、声、香、味,“六尘 ”的无常。
当无常的“六根”跟无常的“六尘”接触之后,这些“识”,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我们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我们的心理种种这些,我们的“识”,它都是刹那生灭变化,因为它是随著我们的根尘接触而生,所以它都是刹那生灭变化。如果你能够从从不同的角度,然后都去看到无常法印,佛陀就说“如是知、如是见者次第尽有漏”很快 “次第疾得漏尽”,很快就可以到达究竟解脱。你一样要断一切结、一切束缚,断无明、断种种盖、断种种结,佛陀回答:都是要从这些去体证“无常”、“无我”。
所以,修行要“止观双运”的重点,最深层的那些要解脱自在,一定要回来深深的去体证、体悟“无常”、 “无我”的法印,如果你没有回来体会这些,不管你修行多么用功,你的神通多么广大,都还在苦海里面,都还在六道里面。修行就是要反观到十个结、而一一断除,佛陀提供断诸结缚的妙方,就是要深观无常。六根、六尘、六识、诸受、身、心、内、外、一切,若能如实深观其无常,则必能次第尽诸漏、断诸烦恼。要去解析你有烦恼、有痛苦,一定是你在跟无常的法则、法印在对抗,你不了解大自然的法则、实相而在对抗,因此你要把那个苦,内心的不安、内心的苦,这些的根本原因一定要找出来,这都是修行上面很重要的关键。所谓“止观双运”,就是在历缘对境中,去找出苦的原因,这样你才能够对症治疗。
刚才有一位同修提到,他从《华严经》里面看到“遍历一切苦,能断生死流”,他问我、是不是这样?能够断无常火?我回答这只是过程、没有到达,遍历一切苦,只是说能断生死流,并不是说已经断,只是说你能够契入,这样而已。当你经历这些种种的苦,是在刺激你、在提醒你,让你导向究竟解脱,但是还是在苦海里面,还没有到达断生死、断无常火方面的,还有很深的启示,大家慢慢再去体会。
(第六节)“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其他的以此类推。“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看后面【法义分享】,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启示:不要在修行法门上较量谁的法门高深广大究竟。任何法门,若能让你的心澄静下来,有助于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现在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我讲的是“现在”,种种修行法门、所有的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治病的药,包括说打坐、经行、观呼吸,或是持咒、念佛、法会……种种这些,包括说礼佛、拜忏……种种这些,八万四千法门都只是一种治病的药而已。
你有病才要吃药,但是不要以吃药为目的,不要以吃药为荣。如果说又以吃药为目的,又以吃药为荣,会形成什么?我慢、我执,还有认为我的药最好,有我、我所,还有一个满重要的,就是“法执”,八万四千法门是治病的药,你又在这个药上面,较量谁高谁低、谁大谁小,我的法才是最好的,就是在执著「我的药才是最好的、最究竟的,我以吃药为荣……”成为药瘾、上瘾,这就是一种法执,所谓 “我空、法不空”,或是“法空、我不空”,你虽然体会到“无我”,但是还在法门上执著,都还在“法执”上面绕。
当然这个满深的,但是你在过渡时期,只要你还没有究竟解脱,都有多多少少的这些疾病,所以就是要透过一些法来引导,让我们走上中道,让我们从有病的情况,来到远离颠倒梦想。所以,你要渡这个生死河,现在从这边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是需要这些药,种种治病的药,这也是一个过河的竹筏,但是不要下了河之后,然后又一直迷执在这个筏上面,就变成进入“法执”。
佛陀就跟我们讲“当勤方便禅思”,所谓“方便”,就是你可以透过种种方便法,觉得哪一种法你最相应,最能够跟你当下相应,“相应”的一个检验的标准、重点,就是怎么样才能够让你能够尽快的身心安顿下来,也就是进入“ 止”,让你的心能够安静、宁静下来,但是重点不是在“止”上面,而是在进入“止”之后,要进入“观”,你要活在当下、活在现在,才能够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因此,这个“观”就是活在当下,有深度的去体悟每一个刹那,正在显现、展现的这些法印、真理、实相。佛陀就跟我们讲“要勤方便”,透过各种的方法,看你觉得哪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努力精进的过程,你觉得说一种方法比较理想的,透过这些之后,然后让你止下来禅思,所谓“禅思”就是止观。
不是一般讲说在修禅、在打坐、禅定,都把这个禅,认为光是一种定力,于是都解释是“禅定”,把我们的心就锁定在一个目标上面,这样就容易落入“世间定”里面,你在那里定再久、定力再深,还是没办法“止观双运”,内心的苦、内心的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这就是佛陀以前曾经经历过四禅八定,还是发现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没有解决,所以他又继续再找寻。所以,不要把 “禅定”解释成定在一点,然后进入深定,然后讲究定力方面,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要进入禅思。
《阿含经》里面,都会跟我们讲要禅思,所谓“禅思”就是你要心有止下来,这个“思”不是头脑里面胡思乱想的“思”,而是有深度的去观、去体悟,打坐的品质就不一样,你真的进入止观双运、禅思,打坐的品质绝对不一样。如果说重点精华没有掌握到,花了很多时间在打坐,花了很多时间在禅修,但是你都在“世间定”里面绕,这样都不知道,就很冤枉了。所以, “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就是让我们的身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如是如实知显现”透过止观双运、才会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