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咸涥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四
高宗(徽宗第九子。母贤妃韦氏。追諡显仁皇后。五月二十一日天申节。永思陵)
建炎元年。上驻跸维扬○初隆佑太后孟氏。
将去国南向求护身法于道场大德。有教以
奉摩利支天母者。及定都吴门念天母冥护
之德。乃以天母像奉安于西湖中天竺。刻
石以纪事。案不空三藏译摩利支天经念诵
法云。南无释迦牟尼佛(十声)南无摩利支天菩
萨(十声)我弟子(某甲)归命三宝摩利支天菩萨。愿
护我身无人能见我。无人能知我。无人
能捉缚加害我。无人能欺诳责罚我。无人
能债我财物。不为怨家能得其便。即说最
上心真言曰。唵摩利支娑缚贺(或百声或千声)王难
中护我。贼难中护我。失道旷野中护我。水
火刀兵中护我。鬼神毒药难中护我。恶兽毒
虫难中护我。一切怨家恶人难中护我。佛
实语护我。法实语护我。僧实语护我。天实
语护我。仙实语护我。一切处一切时愿常护
我。弟子(某甲)娑缚贺。诵时想菩萨作天女
形。璎珞庄严坐莲华上。左手执天扇。右手
垂掌向外。作与愿势。若欲见天真身求
胜愿者。诵满十万遍佛言。此天常行日月
前。日月所不能见。我因知此天名得免
一切厄难
二年三月。唐州泌阳尉李[王*玉]遇北虏入寇。挟
一仆单骑走。夜匿道旁空舍。闻车过声遣
仆问。唐州贼何在。见车中人长丈余面蓝
色。惊而返。[王*玉]即乘马追及之。前致敬曰。[王*玉]
避寇至此。敢问车中何所载。其人曰。此京
西遭劫死人名字。天曹定籍。汝是李[王*玉]亦其
数也。[王*玉]大怖告曰。何法可免。愿赐指教。人
曰。能旦旦念摩利支天菩萨七百遍。向虚
空回向天曹圣贤。则死籍可销。可免兵戈
之厄。[王*玉]方拜谢。驾车者疾驰而去。自是不
辍诵持。转以教人。皆得免难(贾德仁板行)
述曰。摩利支天经。藏中凡三译。唯 本朝
天息灾本咒法最多。 仁宗亲制圣教序
以冠其首。虽未闻行其法者。而菩萨之
缘已开。先于此时矣。当 高宗之南渡
也。隆佑受教大德获奉像之应。李[王*玉]请
命神人致称名之功。至矣哉。威德悲愿。
殆与圆通大士俱不思议。释迦自云。我因
知此天名得免一切厄难。信菩萨远本。
又在释迦之先也。今兹中原多故兵革未
销。士夫民庶有能若终身若全家行此解
厄至简之法。吾见天母之能大济于人
也
十一月。敕卖四字师号价二百千
三年正月。金虏入淮。上幸建康。八月上发
建康。十一月虏酋兀术宗弼陷杭州。钱塘令
朱毕率弓兵与之战。力不敌走天竺山。虏
奄至。遂遇害。初是圆应法师德贤(慈云下四世)为
儿时。相者曰。他日有官厄。唯出家可免。遂
落[髟/火]往灵山。参学于慧净。后竟继其席。
临终谓门人曰。吾生前以道力免难。死后
犹有残业。门人造像入祖堂。乃以铁护其
颈。及虏至其酋真珠王者至灵山祖殿。众
像皆立。独师像不起。酋怒令斩之。以颈有
铁不可伤。乃积薪盈门纵火焚之。薪尽
而屋如故。或见神僧千数执瓶注水出没
空表。虏众大惊而退。初如靖法师主上竺。兀
术入境。师预感梦。知此山厄运不可免。戒
众令避之。及虏至。或谓可以礼迓。即声
锺集众。虏疑其抗已。从兵大掠火其寺
○十二月己卯(六日)上幸明州。壬午(九日)次定
海御楼船癸巳(二十日)虏陷越州。癸卯(三十日)浙
东制置使张俊。与虏战于明之西门。俊见
民间多织席。遣兵敛取之。以重席覆于
路。虏骑践席上。皆足滑而仆。因急击之。斩
首甚众(此耆老相传。与国史所载不同)
四年正月。甲辰(旦日)上次崎头入白峰菴。僧
岁朝礼忏。上前立其旁。闻保国安民之辞
喜甚。为徘徊茗饮而行(今御座。特旨免税石刻在菴中)丙午
(三日)次台州章安镇。入金鼇山寺。有老僧祷
佛前。皆忧时保国之语。上问何典。答曰。护国
金光明忏。上因宿于寺。后驻跸临安。岁赐
辇下诸寺金帛修举此法。初上在京邸。有
异人授一诗云。牝蛎滩头一艇横。夕阳多
处待潮生。共君不负登临约。同向金鼇背
上行。及幸海登金鼇坐榻上。见壁间题
此诗。始悟异人示先谶也○庚戌(七日)虏陷明
州。其酋奄至南湖寺。众先已奔散。独介然
不肯去。酋诃之曰。不畏死耶。然曰。贫道一
生以愿力建此十六观堂。今老矣。不忍舍
去以求生也。酋义之曰。师幸为我归北朝。
建观堂一如此规制。遂虏以行。虏兵至湖
心。逼律主元肇行。师忻然无难色。至京口
谓左右曰。吾将西归。即闻笙歌之音。一时
军民咸见师念佛西望而化(师即参政陆佃之孙)○初宏
智禅师正觉。主天童开拓众宇。聚众至千
二百人。虏之入境也众将散。师止之曰。虏
不至此无用避。及虏登塔岭。见神兵满
山谷。大惧而退○育王山月堂禅师道昌。闻
虏且至。就山后掘一窖。捧释迦舍利塔坐
其中。以陶器覆于上。虏酋至不得塔。大怒
将火其屋。忽壁间观音画像放光出水满
地。轮藏自转。酋大怖畏拜祷而去。越七日
开窖取塔。水至颈不没○丙寅(二十三日)上次温
州馆头(留十日)○二月乙亥(三日)上次江心寺。有
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教院。丞相吕颐
浩。举圆辨法师道琛主之○丙子(四日)虏兵
退。初杭人以时方兵旱。迎上竺大工于郡
中法慧寺。侍香火者道元虑至求索。举藏
于井。取他像置行殿。虏还自四明再犯
杭州。果诘问大士所在。径取之去。并躯道
元行。元默哀祷。夜至许村若有人导之者。
遂得逸归告于郡。时虏焚其城不知井
所在。忽闻金石声。就求之。获井出像○
三月己未(十七日)上发江心(主上留寺中半月。赵汝四诗云。思陵半月
都。世人以为实录)诏法道法师随驾陪议军国事。上
欲加以冠冕。师力辞。诏加圆通法济大师
○四月上驻跸于会稽天旱。诏道法师祷
于圆通(寺在城内)即日雨至。上大说○七月道
君二帝自韩州迁于五国城(续稽古录)
绍兴二年正月。上驻跸于钱唐。升为临安
府。上每于禁中书金刚圆觉普门品心经七
佛偈。暇日尝自披读以发圣解。又御书阿
育王山舍利塔曰佛顶光明之塔○二月诏
再建天竺观音大士殿○四月诏孔子四十
九代孙玠袭封衍圣公(孔端友之子)○召法道法
师入见。上从容谓之曰。上皇为妖人所惑
毁师形服。朕为师去此黥涅。道对曰。上皇
御墨不忍毁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彊。乃
敕住庐山太平禅寺
三年二月。庐山道法师申[利-禾+荅]都省称。崇观之
后(崇宁大观)道士叨[冒-目+月]资品。林灵素王冲道辈。视
两府者甚众。遂令道士[冒-目+月]居僧上。靖康建炎
道士视官已行追毁。而国忌行香寺院会聚。
犹敢傲然居上。其蔑视国法有若此者。今
欲复还祖宗旧制。僧史略具载。每当朝集
僧先道后。并立殿廷僧东道西。凡遇郊天
道左僧右。寻送礼部取到太常寺状称因
革礼。干德元年宣德门肆赦故事。道左僧
右。又检照嘉佑编敕并绍兴新书。并以僧
道立文为次。其政和条内道僧观僧及道士。
位在僧上。并已删去不行。寻蒙朝旨依条
改正。以僧居上。十一月太常寺遍符诸路。
应行香立班。诸处聚会。并依祖宗成法。以
僧居左(此依准开宝五年诏旨也)○八月自治平末始鬻
度牒。旧以黄纸印。造伪为者多。户部朱异
始奏。令僧道用敕绫牒
述曰。唐明皇天宝中。度牒已用绫素 本
朝太宗初年普度十七万 真宗天禧普
度二十三万。应此时但用纸牒使之易
辨。今既斥卖。欲重其价故用敕绫。比
同品官之告身。亦见朝廷之重僧也
吴郡延祥院僧茅子元者。初学于梵法主。
依放台宗出圆融四土图晨朝礼忏文偈歌
四句佛念五声。劝诸男女同修净业。自称
白莲导师。坐受众拜。谨[卄/匆]乳不杀不饮酒。
号白莲菜。受其邪教者。谓之传道。与之通
婬者。谓之佛法。相见傲僧慢人无所不
至。愚夫愚妇转相诳诱。聚落田里皆乐其
妄。有论于有司者。正以事魔之罪。流于
江州。然其余党效习至今为盛(释门正统)
议曰。嗟夫天下之事未尝无弊也。君天
下如禹汤而有桀纣。相天下如周召
而有斯莽。道本老庄而有归真灵素。释
本能仁而有清觉子元。信三教皆有其
弊也。所谓四土图者。则窃取台宗格言
附以杂偈。率皆鄙薄言辞。晨朝忏者。则
撮略慈云七忏。别为一本。不识依何行
法。偈吟四句。则有类于樵歌。佛念五声。
则何关于十念。号白莲妄托于祖。称
导师僭同于佛。假名净业而专为奸秽
之行。猥亵不良。何能具道。嗟夫
四年。伪齐刘豫同金虏入寇。上下诏亲征。九
月上亲诣天竺大士殿。焚香恭祷蚤平北
虏。既而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败金人齐人
于承州。世忠献俘行在。因陈战没之人乞
加赠恤。上蹙然曰。死于锋镝诚为可闵。即
敕直学士院胡松年具词。建水陆大斋以
为济度。是夕也有见鬼神来会甚众。有梦
战死者咸忻然相庆。以为自此得生善趣
者。上闻之大说。五年。弥月大旱。诏道法师
入内祈雨。结坛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鲜
鲫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诸江。使未回而
雨已洽。上大说。特赐金钵○九月上幸天
竺大士殿炷香。住山应如奏对如流。上
说。赐万岁香山以供大士及度牒银币之
类
七年。左司谏陈公辅上疏。乞照祖宗成法不
许执政指射有额寺院。应臣僚前曾陈乞
有额寺院充坟寺功德者。并令改正许与
无额小院。诏可。初是知院李纲。占常州普利
及邵武兴圣。台臣论奏。以两处俱为有额
有所违碍。诏令别占无额小院。士论为
快。又枢密沈与求奏称。坟寺妙严院。虽本
家建造。既元有敕额。不当拨赐。上以为自
造之屋。不必改正。时谏臣谓。与求能体
祖宗法意革今日之弊。宜从所请。有旨许
之
九年。敕天下州郡立报恩光孝禅寺。为徽
宗专建追严之所
十一年五月。宰相秦桧。以径山宗杲为张
九成党。毁衣牒窜衡州(塔铭)○上谓辅臣
曰。自佛法入中国。士大夫靡然从之。上者
信于清净之说。下者信于祸福之报。殊不
知六经广大靡不周尽。如易无思无为寂
然不动感而遂通礼之正心诚意者。非佛氏
清净之化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
之家必有余殃。与书作善降之百祥。作不
善降之百殃。非佛氏祸福之报乎
十二年。左修职郎詹叔义。上财赋表。乞住
卖度牒朝廷从之。时临安府。乞度牒修天
竺大士殿。敕给钱五万缗。谓侍臣曰。朕观
古者人主。欲除释老二教。或毁其像或废
其徒皆不及久。往往愈炽。今不放度牒则
自可渐销而制胜
十三年。右司谏詹大方奏曰。顷者鼓倡俘言。
张九成实为之首。径山宗杲从而和之。今宗
杲已窜。为之首者岂可不问。诏张九成南
安军居住○临安府道正刘若谦。申省乞道
士序位在僧上。妄称别得指挥。僧正善达
陈状乞检准绍兴三年都省。批送法道法
师。乞复祖宗旧法。继蒙朝旨。批下依条改
正。应行香立班。诸处聚会以僧在上。告示
刘若谦。取知委状。后有妄词以违制论○
敕西湖北山建天申万寿圆觉寺○敕再修
西湖寿星院。主事者乞拨度牒。上曰。言者皆
欲卖牒以资国用。朕谓不然。一牒所得不
过二[一/旦]缗。而一夫不耕矣。若住拨十年。则
其徒自少矣
十五年。敕天下僧道始令纳丁钱。自十千
至一千三百。凡九等。谓之清闲钱。年六十
已上及残疾者听免纳。道法师致书于省部
曰。大法东播千有余岁。其间污隆随时暂厄
终奋。特未有如今日抑沮卑下之甚也。
自绍兴中年僧道征免丁钱。大者十千。下
至一千三百。国四其民。士农工商也。僧道
旧籍仕版。而得与儒分鼎立之势。非有经
国理民之异。以其祖大圣人而垂化为善故
耳。至若天灾流行雨暘不时。命其徒以祷
之。则天地应鬼神顺。抑古今耳目所常闻
见者也。夫苟为国家御菑而来福祥。亦宜
稍异庸庶之等夷可也。若之何遽以民赋。
赋且数倍。今天下民丁之赋多止缗钱三百。
或土瘠民劳而得类免者。为僧反不获齿
于齐民。以其不耕不蚕而衣食于世也。夫
耕而食蚕而衣。未必僧道之外人人耕且蚕
也云云
述曰。目僧道同丁夫。而出征赋以免
之。岂独僧道之耻。亦国家不知尊尚二
教之耻也。今州家征免丁。则必举常年
多额以责之。而不顾僧之存亡去住。既
又欲以亏额均赋诸寺者。其为患皆此
类。尝考郡志云。僧道免丁岁无定额。官
吏曾不省。此王荆公创新法。当年后世。
谁不知为民患。然今之为政者。语安石
则目之小人。追民赋则仍用其立法。盖
利源一开。虽有圣人之治所不能革。
以人心好利者同然耳。然则为利创法
者。未尝不为后世患。悲夫
十七年七月。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趺坐
说法合掌而化。建塔于北山九里松
二十一年。初太后韦氏北还之日。以道家四
圣有神助。至是改孤山为延祥观以奉
之。迁法师全身于马脑坡。见陶器中舍
利无算○十一月谪衡州宗杲量移梅州
述曰。自古公卿与释氏游者。重其道敬
其人耳本朝公卿交释氏者尤为多。
未闻以语言之过交相为累者。洪觉范
之窜朱崖。坐交张无尽。杲大慧之流衡
阳。坐交张子韶。而皆以语言为其罪。夫
儒释之交游。不过于倡和以诗谈论以
道。否则为庐山结社之举耳。岂当陷贤
者于奸佞而钩党于林间之人哉。其为
法门不幸。有若二师者。言事之过论九
重之不察也
二十三年十月。给事中知泸州凭楫(字济川号不动居士)
委漕使摄郡事。别僚佐具衣冠。望阙再
拜。着僧衣升座。横柱杖膝上。说偈言而
化。始楫问道于杲佛日。顿悟心旨。南渡之
后。所在经藏残阙楫以奉资(奉音凤俸俗)造大藏
经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数(世以华严涅槃
宝积珠林为四大部)所至与高僧逸民续莲社时贤咸
从其化
二十四年。诏以上天竺为御前道场。特免
科敷等事○寓衢州衍圣公孔玠卒。诏其子
搢袭封衍圣公。是为五十代
二十五年。初是治平初飞山戒珠禅师。依高
僧三传。采修行净业临终往生者。作净土
传三卷。元丰间尚书王古增补新闻。通为四
卷。是年钱唐陆师寿续集往生净土者为八
卷。易名宝珠集
二十六年。张九成知温州。九成谪南安军
十四年。寓横浦僧舍。日谈经著书以自适。
尝曰。六经皆妙法也○九月礼部侍郎吴秉
信卒。绍兴初时相讳言兵事。斥秉信为党
人。乃归四明城南。筑菴禅坐。制一棺。夜卧
其中。至五更令童子扣棺而歌曰。吴信叟
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
胎。归去来。闻唱即起禅诵。久之桧相亡。召
为礼部侍郎。时国用匮乏。秉信请卖度牒
以裕国因言。及秦党寻被论。以佞佛邀福
出知常州。既而复被召至萧山驿舍。令家
人静听咸闻天乐之音。即曰。清净界中失
念至此。金台既至吾当有行。言讫而逝○
十月敕量移梅州宗杲。复形服放还。十一
月诏住明州阿育王山
二十七年八月。礼部侍郎贺允中上殿。上问。
天下僧道几何。答曰。僧二十万。道士万人。上
曰。朕见士大夫奉佛者。多乞放度牒。今田
业多荒。不耕而食者二十万人。若更给度
牒。是驱农为僧也。佛法自汉明入中国。其
道广大终不可废。朕非有意绝之。正恐僧
徒多则不耕者众。故暂停度僧耳(圣政录)
述曰。高宗聪明而达于权道。故不放度
牒。将抑僧以助农。如古人排佛。正以
不耕为国蠹。可谓知政本矣。然尝论
之。今之为僧者。未暇以学道言之。或
迫于兄弟之众多。或因无田而不耕。皆
天下之闲民也。深山蛇虎之乡。边海斥卤
之地。非田也。出家之士。率众力凭志愿。
幸而可开为亩。皆天下之闲田也。以闲
民食闲田。未尝为农病也。矧今为农者
常自多。常苦于天下之田少。而寺院之产
常自定。不令闲民为僧则农益多。农多
而常田少。农始病矣。去而为商贾。为百
工。为游乞。为倡优。趋末者纷纷然。又不
能为则盗于海劫于陆。无所而不为
矣。然则驱闲民而僧之。是亦为政之权
道也。可不讲明乎
十月六日。住天童山正觉禅师。沐浴更衣正
坐而化。齿[髟/火]道具自然生出舍利。葬全身
于东谷。諡曰宏智禅师妙光之塔。有礼塔
求舍利者。皆如其意(洞山下九世)
二十八年二月。诏佛日禅师宗杲再住径
山○七月起居舍人洪遵。论铸钱未及额。
上谕大臣。令民间铜器以他物代之。乃出
御府铜器送铸钱司。大敛民间铜器寺观
佛像锺磬。并令置籍。每斤收算二十
述曰。绍兴之际住鬻牒。不以此为利。而
且征僧道免丁算寺观锺磬。所得无多。
而徒使后世指为作古。盖小臣詹叔义。
以财赋之税根人主之心。而当时辅相
不能开陈为利之轻重耳
三十年十一月。住灵隐道昌禅师上表。乞颁
行度牒。不报
三十一年。礼部侍郎吴子才奏。乞颁行度牒。
言事者以佞佛斥之。罢归田里○七月金
虏主元颜亮。徙居汴京。九月自将入寇。兵
号百万。中竺寺沙门昙莹学禅悟易。屡对
禁中。至是策以易数。谓亮当毙于江北。十
月下诏亲征浙西。总管李宝舟师败之。密
州中书舍人虞允文。收都统王权散卒败之
采石。亮欲渡瓜州。令于众曰。三日不渡
江当尽杀诸将。众苦其虐。夜半诸酋射帐
中杀之而遁
三十二年正月。上归自建康。五月诏禅位
于皇太子○十月淫雨不止。上遣内侍祷
于上竺。燎烟始升晓日开霁。上喜出内府玉
器三品。以施大士殿。寿成太后施七宝冠
○赐径山宗杲大慧禅师
孝宗(十月二十二日会庆节。永阜陵)
隆兴元年。初是太祖后七世子称为嘉兴丞。
妻张氏梦神人称崔府君拥一羊与之。遂
娠。初封普安郡王○上初在王邸。遣内都
监至径山。问道于杲禅师。答以偈曰。大
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后在建
邸遣内知客。至山赐妙喜菴三字及真赞。
至是悉取向赐识以御宝。是年八月十日。
师示寂。上伤悼不已。赐諡普觉。塔曰宝光。
语录入大藏。右相汤思退。参政李邴。内翰汪
藻。礼部侍郎张九成。给事中凭楫。皆问道
有悟入(魏公张浚撰塔铭)
干道元年二月。召灵山子琳法师入见。问
曰。朕欲读经以何为要。师曰。金刚圆觉最
为要道。又问参禅之法。师曰。直须自悟。上
说。赐号慈受○二月以郑国公主出家。敕
品官庶民有毁辱僧尼骂称秃字者。依祥
符宣和敕旨。品官勒停。庶民流千里。仰天
下州军。遍榜晓谕。仍许僧尼录。白指挥与
度牒随身永同公据。应僧尼过犯。官司不
得私理。须奏闻取旨施行
三年二月。驾幸上天竺礼敬大士。问住山
若讷曰。大士之前合拜不合拜。师曰。不拜
则各自称尊。拜则递相恭敬。上欣然致拜。
又问岁旦修光明忏之意。师曰。佛为梵释
四王说金光明三昧之道。嘱其护国护人。
后世祖师立为忏仪。于岁旦奉行其法。为
国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说。授右街僧录
复赐钱。即道翌法师故居建十六观堂。命
内翰楼钥作记○三月敕于禁中建内观
堂。一遵上竺制度○日本遣使致书四明
郡庭问佛法大意。乞集名僧对使发函读
之。郡将大集。缁衣皆畏缩莫敢应命。栖心
维那忻然而出。日本之书与中国同文。何足
为疑。即揖太守褫封疾。读以爪掐其纸
七处。读毕语使人曰。日本虽欲学文不
无疏缪。遂一一为析之。使惭惧而退。守踊
跃大喜曰。天下维那也
四年四月八日。召上竺讷法师。领五十僧
入内观堂。行护国金光明三昧。斋罢说法。
上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师曰。有本
者如是。上说。进授左街僧录。慧光法师。自
是岁岁佛生日。赐入内僧帛五十匹。修举
佛事(宋之瑞撰塔铭)○九月上谓礼部尚书李焘曰。
科举之文不可用佛老语。若自修之山林。
于道无害。倘用之科场。恐妨政事(中兴事鉴)
述曰。儒家用老庄语其来已久。故不可
一旦绝去。至若穷理之妙尽性之奥。高
出世表而无所不容者。则无越乎释氏
之书。然儒家欲明理于天人之际。易洪范
中庸大学语孟。求之自足。倘涉乎佛经语
意。则自违其宗而放肆无归矣。大哉孝
庙之戒。其有旨乎
六年四月。上与群臣论东都治乱消长之
数。上曰。朕每念治平已前国家无事。自王安
石首乱成法。继之以章子厚(名惇避讳)蔡京之
徒。至靖康辅臣率皆庸缪。以致大坏。蔡京
谪死湖湘四十二年。迁葬之日皮肉销尽。独
于胸上隐起卍字。若镌刻然。按佛经如来
具三十二相。胸题卍字。是其一。由戒定慧
积修所成。其相明妙。魔王亦有三十二相。
其相稍晦。今京相如此。岂非魔乎。又岂非
天地大数产此魔物为生民之祸乎(两朝事鉴容斋三笔)
○十一月撰德殿亲洒灵感观音之寺及灵
感观音宝殿。以赐上竺(各六字为额)
七年二月。灵隐慧远禅师入对选德殿。上曰。
如何免得生死。对曰。不悟大乘终未能
免。上曰。如何得悟。对曰。本有之性磨以岁
月自然得悟。上曰。悟后如何。对曰。悟后始
知今日问答皆非。上曰。一切处不是后如
何。对曰。脱体现前更无可见之相。上有省
首肯之
八年正月。车驾幸灵隐。锡[来/贝]有加○八月
召天竺讷法师。径山印禅师(别峰宝印)灵隐远禅
师。及三教之士。集内观堂赐斋。复令远禅
师独对东阁赐坐。问曰。前日睡中忽闻锺
声。不知梦觉。是同是别。对曰。梦觉无殊教
谁分别。上曰。锺声从何处起。对曰。从陛下
问处起。十月赐灵隐慧远佛海禅师(号瞎堂)
九年正月。召上竺讷法师。独对选德殿赐
座。问大士历代灵迹及法华经旨(登对录)○魏
公史浩佚老于四明。自号真隐居士。每从
南湖智连法师问法要(号觉云法师)尝曰。师于禅
律亦贯通耶。师曰。冰泮雪消固一水耳。又
问。华严般若何太支离。师曰。支离所以为
简易。公倏然有省。及帅闽归里。乃于东
湖创月波山。放补陀岩。结洞室以安大
士。奉德寿殿。书潮音洞以为额。首延觉
云高弟则约法师。专讲智者教(号元菴赐智海大师)初是
公摄昌国盐监。偕鄱阳程休甫泛海谒补
陀山。忽一僧指岩顶。有窦可以下瞰。方瞻
伫间公与众见大士金色身相。而公复见双
齿出脣际如珂玉。喜尉作礼而退。暨归寺
日已暮。一长身僧来访。语公历官至太师。
且云。公是善终文潞公也。他日入相。主上
欲用兵。须力谏之。后二十年当与公会于
越。语毕遂去。干道初以故相镇越。有道人
自称养素先生与公有旧。亟命延之。索纸
大书曰。黑头潞相重增万里风光。碧眼胡僧
曾共一宵情话。掷笔竟出。公大惊。因追思
补陀事。知长身僧及道人皆大士示现相。距
正二十年云(夷坚志。补陀璧记○今月波行堂有太师所见补陀现相一轴)
述曰。越王出仕之初。登补陀觐大士。闻
长身僧之言。许他日为师相。且嘱其谏
君上勿用兵。其后张魏公(浚)果劝孝宗
北征。越王谏之不从。及符离兵败浚归
见上。上迎谓浚曰。此行甚快史浩意。盖
大士预鉴时机。知南北势分未可以合。
故嘱公兴谏以免生灵之涂炭也
史魏公过金山。览梁武帝水陆仪轨之盛。谓
报恩度世之道在是。乃于月波山创殿设
十界像。与名僧讲究制仪文四卷。以四时
修供。为普度大斋(至今百年)俎豆之器繁约折衷
(音众当也)赞呗之音抑扬有节。乡城诸刹莫不视
此为法○国学生王日休。龙舒人。为六经训
传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
法。吾其为西方之归乎。自是一志念佛。日
课千拜。一夕厉声念佛。忽云佛来接我也。屹
然立化。邦人有梦二青衣引之西行。日休
为净土文行于世。尝为之说云。儒者或以
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者。岂可以道
流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释
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
戒杀盗婬。儒释未尝不同。其不同者。释氏
之出世间法也。儒家止于世间。故独言一世
而归之于天。释氏知屡世。而能具见群生
业缘本末。此其不同耳
述曰。王龙舒之为儒也。固尝为六经作
训传矣。潜心学古。非世儒之常流也。及
尽弃其学而学佛。必有一定之见。今人
为儒未及于龙舒。而欲以泛泛口舌效
韩欧排佛之失言。是皆未足以知两家之
道本不悖也。至若世间出世间之说。虽
未尽理谓佛能具见群生业缘本末。此
得之矣。苏黄诸公诚知此。伊洛先辈徒
能以道自任。以故时有排斥。然不足以
知此义也
淳熙元年二月。赐内帑于上竺建藏殿。及
赐大藏经。皇太子为书殿榜○四月召雁
山灵峰中仁禅师。入对禁中(嗣圆悟普灯录)○五月
召灵隐远禅师。入对便殿
二年三月。驾幸上竺炷香礼敬大士。诏建
护国金光明道场。赐白云堂印。令天下三学
诸宗并诣白云堂。公举用印申明有司○
六月召上竺讷法师。独对内观堂○十二月
遣中使至阿育王山迎佛舍利塔。上瞻礼
之顷见塔上有如月轮。他日复见如水晶
者。敕迎往东宫。皇太子见相轮上累累若
水晶贯珠
三年正月。迎舍利于碧琳堂。上见塔角有
光若金珠者。敕内侍奉塔还山。具斋以
谢灵贶○敕福州依天圣二年已降圣旨。天
台一宗教部。付开元东禅镂版入藏。先是
慈云式法师奏乞天台教文入藏。诏可之。○
二月诏台州报恩德光禅师入住灵隐。十一
月入对选德殿。上问曰。释迦雪山六年所成
者何事。师曰。将谓陛下忘却。上说。赐号佛
照禅师(师号拙菴)
四年八月。参政钱端礼微疾。请平田行机禅
师入卧内趺坐谈笑。忽谓机曰。地水火风
暂时凑泊。昧者认为自己。从上诸圣去住自
在。今吾如是岂不快哉。遂敛目而逝。公与
机同参护国元禅师。世知其有悟入(普灯录)
○召灵隐光禅师。入对内殿。进宗门直指。
上问。浙东名山太白玉几之外。以何为胜。
师曰。保国护圣国清万年。上说。当时侍臣
咸皆叹赏。以为名对○唐奘三藏译大般若
经成六百卷。有凤城雪月大师大隐。用难
信解品一百三卷。行通关之法以授后人
本朝淳熙间。有沙门不知所从来。车载此
经至四明甬东。行道中口浪浪诵不辍。里
人沃承璋遇诸涂。问之曰。我车上经皆能
音诵。承璋初不信。试抽数卷对诵之。顷
刻即度。始大异之。徐叩其故。沙门曰。是有
关法焉。能通其关则百三卷之文皆可背
诵。承璋欣然愿受教。既通复教其妻子奴
婢。阖门皆能通诵。乃刻板行关法。以化世
人(旧印本有淳熙丁酉印施者是)
述曰。尝考经关尽百三卷。凡八十四科。
今教卷诸文称八十一科。名色者。当是相
承之误。沃本巨室初不信法。由沙门一
化乃能背通般若。然不知回向净土。其
没也生日本为国主。背有铭曰。大宋沃
承璋。日本人说若此(愚客月波。同住如习能关通此经。时众有欲求
受者。乃始用沃本刊经关一卷。以劝世人。因叙承璋本事云)
五年。御书太白名山。赐住山了朴禅师
(师号慈杭)
七年。召明州雪窦宝印禅师入见。上问曰。
三教圣人本同此理。师曰。譬如虚空初无
南北。上曰。但所立门户异耳。故孔子以中
庸设教。师曰。非中庸何以立世间。华严有
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间法。上曰。今时
学者秖观文字不识夫子心。师曰。非独今
之学者。当时颜子为具体。秖说得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亦未足以识夫
子心。夫子亦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
隐乎。尔以此而观当时弟子。尚不识夫子
心。况今人乎。张商英有云。唯吾学佛然后
能知儒。上曰。朕意常作此见。上又问曰。老
庄之教何如。师曰。可比佛门中小乘人耳。
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
入无为界。正如庄子形固可使如槁木心
固可使如死灰。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
身。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证菩提。正
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
觉斯民也。如有一夫不被其泽若已推
而内之沟中也。上大说。即日诏住径山○
诏佛照禅师德光住阿育王山。十一月召
对内殿。赐妙胜之殿四字。为释迦舍利殿
额
八年。上制原道论曰。朕观韩愈原道论。谓
佛法相混三教相绌。未有能辨之者。徒文
烦而理迂耳。若揆之以圣人之用心。则无
不昭然矣。何则释氏穷性命外形骸。于
世事了不相关。又何与礼乐仁义者哉。然
犹立戒曰不杀不婬不盗不妄语不饮酒。夫
不杀仁也。不婬礼也。不盗义也。不妄语信也。
不饮酒智也。此与仲尼又何远乎。从容中
道圣人也。圣人之所为孰非礼乐。孰非仁
义。又恶得而名焉。譬如天地运行阴阳若
循环之无端。岂有春夏秋冬之别哉。此世
人强名之耳。亦犹仁义礼乐之别。圣人所以
设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强名揆而
求之。则道也者。仁义礼乐之宗也。仁义礼乐
固道之用也。杨雄谓老氏弃仁义绝礼乐。
今迹老氏之书。其所宝者三。曰慈。曰俭。曰
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曰。节用而爱人。老氏
之所谓俭。岂非爱人之大者耶。孔子曰。温
良恭俭让。老氏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岂非
让之大者耶。孔子曰。惟仁为大。老氏之所
谓慈岂非仁之大者耶。至其会道则互见
偏举。所贵者清净宁一。而与孔圣果相背
驰乎。盖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夫
佛老绝念无为修身而矣。孔子教以治天
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犹耒耜而耕机杼而
织。后世纷纷而惑。固失其理。或曰。当如何
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
治世。斯可也。其唯圣人为能同之。不可不
论也(圣政录)
十年。上亲注图觉经。赐径山宝印禅师。刊
行于世
十一年。上竺左街僧录若讷劄子。洪惟圣
朝遵用唐制立试经度僧之科。窃详大宋
高僧传洪觉范僧宝传所载。自建隆开国
至于南渡。名德高行皆先策试法华。然后
得度。以由此经是如来出世一化之妙唱。群
生之宗趣。帙唯七卷繁简适中。故学者诵习
无过与不及之患。自唐至今五百年来。昭
垂令典。虽下及万世可举而行唐世之式。
远矣。及我
朝而甚详如文莹湘山录载。国初潭州僧童
试经。此州郡比试也。欧阳归田录载。执政
宋绶夏竦同试童行。此朝廷开试也。若僧史
略载。朱梁时不许私度。愿出家者入京比
试。窃详三书之意。当是天下童行。先就州
郡试中。然后入京。执政开场亲监覆试第
名奏上。乃下祠部给牒。若特诏疏恩。如建
隆八千僧。太平普度十七万。则又不在试经
之限。或谓有亏国用者。则将对之曰。但于
每岁以千牒为试经之拟。即以千牒之资
均于余牒。俾不能诵经而裕于财者亦
得求度。厥今天下僧冗矣。试经以行古道。
贵牒以限常人。诚足以复祖宗之成法救
末流之冗弊也。上可其奏。付执政。下僧司。
具格式。以供申不明。竟为中书所沮○
建兴福院成。先是上竺讷法师。屡以疾求
闲。上曰。且赐地筑室。一二年后。彼此作闲
人。水边石上共说无生。至是以赐师为佚
老。授两街都僧录。东宫为书归隐扁其室。
十六年。上逊位于皇太子。退养重华宫称
寿皇○寿皇召慧光若讷法师入内殿。注
金刚般若经书成。上积日披览。益有省发
光宗(孝宗第三子九月四日重明节永献陵)
绍熙二年十月。慧光法师入寂。諡宗教广慈
法师。塔曰普照
五年四月。刑部都官陆沅。沐浴冠服就寝而
化。将殓忽闻莲华香气自口鼻喷出。沅
号省菴。居四明鄞之横溪。每晨起诵法华。
日一过者三十载。年登八秩增至三部。为
诗见志。有清晨三度到灵山之句。又阅大
藏诵佛号。凡天台教门。少林宗旨。无不博
究(弟陆游放翁撰墓志)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七(终)
○上将立谢妃为后。遣蓝内侍诣何
蘘衣菴而不告所问。止令说一二句来。
内侍留数日敬祷之曰。皇帝见遣。愿赐
一语以复命。何大怒振衣而出。蓝随之
至天庆观门。回首曰为天下母。蓝即日
归奏。妃遂王位中宫
○严陵唐仙姑者。幼年厌尘俗往姑苏。
谒何蘘衣。躬薪水十二年。后逢吕真人
与之丹。大上皇闻其名。召入德寿宫。请
符水。问曰。先生符水是行何法。对曰。不
曾行法。但以心为法。以神为符。以气为
水耳。上说。书寂静先生以赐之
[ 此帖被了然在2009-10-11 12:5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