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5432阅读
  • 9回复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1-10(40卷)釋 弘贊在犙 輯 釋 弘麗羅峰 校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四分律名義標釋序
 
[0405a05] 原夫律之為教也。乃三乘之寶筏。四雙之雲階。諸佛從斯而趣菩提。眾聖由此而昇泥曰。譬若明珠。喻如淨雪。外眾不預其傳。內徒為之秘授。三寶藉之而彰。五輩因之以立。其為法也。豈不重哉。在昔金河重誨。波離嗣宣。西域聖人。師資肅佩。分氎傳持。千有餘載。逮流東夏。漢魏剏聞。齊梁漸備。隋唐盛興。迄夫宋代已來。人皆首學。俱出樊籠。僧同遵軌。咸超有岸。邇世譌鋒互舉。禪律競分。見既不同。資受不無其謬。致使後進無門。初造失序。展卷不識其名。循文詎能知義。贊始臨壇。還同昏穴。惟此奮翅三藏。獵目羣章。稽彼西天之梵言。釋此東華之音議。端取曇無德律。所有文句難通者。僅標其名。纘釋其義。傍採諸家之辯。正述經論之玄。雖引四部之要文。然不雜彼之宗緒。恐紊持犯。難為防護。間所述者。並是通途行事。及略顯開遮。庶知持犯。有其同別。非取輕條。以替重篇。却大愆而易小過。蓋本聖意未許。律旨全遮。偷心不絕。難言信戒。是以獨舉一部。隨事標釋。不舛餘宗。俾剏學者。覽卷無滯。溫習者。不觀他面。罔致迷文失旨。意莫適從。遂舉手於高閣。不再顧以終身。律學於斯頓止。僧寶從此漸替。維念於茲。敢興短聞。集為部夾。統釋事相。略明樞義。若夫開遮持犯。廣備律詮。性制輕重。翫之即得。對治煩惑。要在深研。此不預述。況贊之淺識。豈能窮其淵府。俟學充足。戒光自朗。其餘纖悉玄軌。疏律乃陳。此所先標。後不重出。以彼疏意易彰。理獲線貫。帙今成矣。但愧庸才。難免鬻乳之贋。併所缺疑未備者。總冀來哲。共昭南極。輝戒珠於長夜。昞慧日於中天。正法得之恒存。聖階固而永久。是所慶願。智者鑒諸。
 
[0405b09] 旹
崇禎庚午夏日大菩提心沙門弘贊謹序
 
四分律名義標釋總目
 
卷第一
序文
總目
律藏初讚頌
卷第二
讚頌之餘
如來三月夏安居
舍利弗請佛制戒
卷第三
七佛因緣
初制不淨行戒
卷第四
不淨行之餘至盜戒
卷第五
殺戒至妄語戒
卷第六
制十三事初失精戒至私屋過量戒
卷第七
大房不處分戒至破僧戒
卷第八
儻破僧戒至不捨惡性戒
二不定法
制三十事初畜長衣戒
卷第九
離衣宿戒至販賣戒
卷第十
畜長鉢戒至迴僧物入己戒
卷第十一
制九十事初不妄語戒至與女人過五六語說法戒
卷第十二
掘地戒至僧不差教尼戒
卷第十三
教授尼至日暮戒至殘宿食戒
卷第十四
自手取食戒至恐怖他戒
卷第十五
過浴戒至畜被擯沙彌戒
卷第十六
逆諫難問戒至過量作坐具戒
卷第十七
過量作覆瘡衣戒至等佛衣量戒制四提舍尼法至式叉迦羅尼法
卷第十八
式叉迦羅尼法之餘至七滅諍法二百五十戒竟
卷第十九
制比丘尼戒法
卷第二十
比丘尼戒法之餘
卷第二十一
受戒犍度法
卷第二十二
受戒犍度法之餘
卷第二十三
受戒犍度法之餘
卷第二十四
受戒犍度法之餘
說戒犍度法
卷第二十五
說戒犍度法之餘
安居犍度法
自恣犍度法
卷第二十六
皮革犍度法
衣犍度法
卷第二十七
衣犍度法之餘
藥犍度法
卷第二十八
藥犍度法之餘
卷第二十九
藥犍度法餘
迦絺那衣犍度法
拘琰彌犍度法
瞻波犍度法
卷第三十
訶責犍度法
人犍度法
覆藏犍度法
遮犍度法
破僧犍度法
卷第三十一
滅諍犍度法
比丘尼犍度法
法犍度法
卷第三十二
法犍度法
房舍犍度法之餘
卷第三十三
房舍犍度法之餘
卷第三十四
房舍犍度法之餘
雜犍度法
卷第三十五
雜犍度法之餘
卷第三十六
雜犍度法之餘
五百結集法
卷第三十七
五百結集法之餘
七百結集法
卷第三十八
調部毗尼法
毗尼增一法
卷第三十九
毗尼增一法之餘
卷第四十
毗尼增一法之餘
跋語
[0406c14] 四分律名義標釋總目畢。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一目錄
 
四分
律藏
佛陀耶舍
竺佛念

稽首
諸佛
比丘僧
毗尼
優波離
長老
禁戒
須彌
備具三種業
羅云
四事不可治
可救有十三
餘者不須救
飈火
死屍
伊羅葉
No. 744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一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一
 
[0407a10] 稽自娑羅寂唱。波離續申。誦如來言。詞滿八十。號曰八十誦律。初則飲光頂受。次乃阿難荷持。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提。第五優波崛多。此之五師。體權通道。遞相傳持。一百一十餘載。授受不異。後有育王御世。崇敬三尊。廣會僧眾。重集三藏。時諸比丘。互執見聞。抄治經律。各引師說。以成章牒。引執不同。遂成二部。相言是非。求王判決。行白黑籌。表其新舊。時取舊者多。以多為號。因名摩訶僧祇。即大眾部也。取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為目。稱曰他俾羅。即上座部也。爰斯二部。於二百年間。復出十八部。十八部中。有五部為其綱領。故今經律論。而成五部焉。一曰。曇無德(或云曇摩毱多。此翻法鏡。又翻法藏。亦翻法密。大集經云。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宣說。故隱覆法藏。言隱覆者。即密義也。人名曇無德。法名四分)。二曰。薩婆多(僧祗律記云。此言說一切有。所以名一切有者。其餘諸部義宗各異。薩婆多者。言過去未來現在中陰。各自有性。故名一切有。大集云。而復讀誦書寫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能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薩婆多。法名十誦。出三藏記云。昔大迦葉具持法藏。乃至傳於第五優波崛多。原本有八十誦。優波崛多。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刪為十誦。以誦為名。謂法應誦持也。言義宗各異者。薩婆多。計三世皆有。曾有。當有。正有。當有即是未來也。曇無德。計過去未來是無。唯現在為有。餘不繁論)。三曰。迦葉遺(此云重空觀。大集云。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是故名為迦葉遺。法名解脫。止有解脫戒本經一卷到此。相同五分。或言梵本已至。未被翻譯)。四曰。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觀。大集云。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虗空識相。是故名彌沙塞。法名五分)。五白。婆蹉富羅(此云犢子。上古有仙。染犢生子。自後種姓。皆名。犢子。此部計我非是。即蘊亦不離蘊。而有實我律本不來。大集云。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是故名為婆蹉富羅)。如是五部所制。或輕或重。若開若遮。大雖不殊。小無不異。亦由法王在昔。善應羣機。隨根化物。或順時方而設教。或從性宜以立制。或此方禁而彼方開。或此人開而彼人禁。根處不同。故法授非一。元其五部所執。皆一如來親說。但為聞聽不廣。持誦有缺。各據一邊因成多別。亦乃去聖時遷。法運應爾。是以如來在世。有夢[疊*毛]折杖之徵。佛為懸記。經律當分五部。十八支屬。如天人答南山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持迦葉佛所遺故鉢。赴王舍城國王齋訖。命尊者羅云龍池洗滌。失手瀑破。分為五片。復有長者夢一[疊*毛]。自裂五段。俱以白佛。佛即記曰。表我滅後。經律當分五部。又萍沙王。夢一金杖。折為十八段。怖而問佛。佛言。我滅度後。一百餘年。有阿輸迦王。威加贍部。時諸苾芻。教分十八。趣解脫門。其致一也。即此先兆。王勿見憂。故大集經云。如是五部。雖名別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依之修行。皆得解脫。又文殊問經云。佛告文殊。未來我諸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並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文殊師利。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悉從般若波羅蜜出。如地水火風虗空。是一切眾生住處。如是般若波羅蜜。及大乘。一切聲聞緣覺諸佛出處。偈曰。十八及二本。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言根本二部者。即大眾上座二部。其大眾部。分出七部。上座部。分出十一部。并二根本共為二十部。然此諸部名數。按諸經論傳記之中。名互不等。數各參差。或增或減。或從五部而生十八。或言四部而出十八。或於千年之內。展轉增至五百。說既不一。事難詳據。茲取大同。共所聞者。總別言之。約為六部。如首疏云。總別六部。僧祇是總。前五是別。此僧祇部眾。行解虗通。不生偏執。徧順五見。以通行故。故知僧祇是總。五部是別。通則六部也。今此方所傳。唯存四部。缺於迦葉遺。婆蹉富羅二本。然僧祇一律。上古諸師判為略本。未是天竺全帙。謂其文少。卷止四十。義中不含五部之意。復不應大集懸記。疑是廣中之略文也。自餘善見。毗尼母。摩得勒伽。鼻奈耶。優波離問經等。並是律之支屬。或是五百數中之一二。其根本說一切有律。總是薩婆多攝。斯諸部類。既佛親為預記。無勞致疑。以名號別。而有是非。如一燈出百千燈。燈隨物異。而光照是一。至於破闇除冥。功用無二。故五天諸國。隨秉一法。皆獲道果。東夏向來。四部悉行。齊持戒躅。咸登聖證。誠乃甘露棄於人間。但同[(歹*又)/食]飲。無不除其饑饉者矣(優波崛多。亦云優波毱多。此翻近護。佛昔記云。我涅槃後。優毱多無相佛。大作佛事。我後教化弟子。此最為第一。阿輸迦。此云無憂。即阿育王)。
 
四分。
 
第一分 比丘法(二十一卷)
第二分 比丘尼法 受戒法 說戒法(共十五卷)
第三分 安居法 自恣法 皮革法 衣法 藥法 迦絺那衣法 拘睒彌法 瞻波法 訶責法 人法 覆藏法 遮法 破僧法 滅諍法 比丘尼法 法法(共十三卷)
第四分 房舍法 雜法 五百結集法 七百結集法 調部法 增一法(共十一卷)
律藏
 
[0408a18] 梵云比吒。此翻為藏。即包含攝持之義。非藏無以積錢財。非藏無以蘊文義。攝論云。何名為藏。由能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無令分散。故名為藏又藏者器也。器者能聚集眾義也(凡是先釋。後不重出。閱者。當目記取)。
 
佛陀耶舍
 
[0408a23] 秦言覺名。北天竺罽賓國人。婆羅門種。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其家乞。其父怒。令人打之。父遂手脚攀躃。不能行止。乃問於筮師。筮曰。坐犯賢人。鬼神使然也。即請此沙門竭誠悔過。數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為其弟子。時年十三。常隨師遠行。於曠野逢虎。師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見餘肉。師密異之。至年十五。誦經日得五六萬言。日行乞食。廢於誦習。有一羅漢。重其聰敏。恒乞食供之。十九誦大小乘經。數百萬言。然性簡慠。故不為諸僧所重。年及進戒。莫為臨壇。所以向立之歲。猶為沙彌。乃從其舅。學五明諸論。世間法術。多所綜習。美儀止。善談。笑見者忘諸怪責。二十七。方受具戒。以讀誦為務。手不釋牒。每端坐思義。不覺虗中而過。其專精如此。後至沙勒國。時太子達摩弗多(秦言法子)。見其容服端雅。問所從來。耶舍詶對清辯。太子悅之。仍請宮內供養。待遇隆厚。羅什後至。從其受學。阿毗曇。十誦律。甚相尊敬。什隨母還龜茲。耶舍留止。頃之王薨。太子即位。王孫為太子時。符堅遣呂光攻龜茲。龜茲王急求救於沙勒。沙勒王自率兵救之。使耶舍留輔太子。委以後任。救軍未至。而龜茲已敗。王歸具說。羅什為呂光所執。乃歎曰。我與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抱。其忽羈虜。相見何期。停十餘年。王薨。因至龜茲。法化甚盛。時羅什在姑臧(今肅州路。雍州之域)。遣信要之。裹糧欲去。國人請留。復停歲餘。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可密裝夜發。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旦追至。不免復還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鉢。以藥投中。呪數十言。與弟子洗足。即便夜發。比至旦。行數百里。問弟子曰。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之響。眼中淚出耳。耶舍又與呪水洗足。住息。明旦國人追之。已差數百里不及。行達姑臧。而什已入長安。聞姚興逼以妾媵。勸為非法。乃歎曰。羅什如好綿。何可使入棘中乎。什聞其至姑臧。勸興迎之。興未納。頃之命什譯出經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義圓通。貧道雖誦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達幽致。今在姑臧。願下詔徵之。一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贈遺。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則未敢聞命。使還具說之。興歎其機慎。重信敦喻。方至長安。興自出候問(時弘始九年至長安)。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並不受。至時分衛。一食而已。於是羅什出十住經。一月餘日。疑難猶豫。尚未操筆。耶舍既至。共相徵決。辭理方定。道俗三千餘人。皆歎其賞要。耶舍為人。赤髭。善毗婆沙。時人號為赤髭毗婆沙。既為羅什之師。亦稱大毗婆沙。四輩供養。衣鉢供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為貨之。於城南造僧伽藍。耶舍先於罽賓。誦四分律。不齎梵本而來。秦師隸校尉姚爽。欲請耶舍令出之。姚主以其無梵本。難可證信。眾僧多有不同。故未之許。羅什勸曰。耶舍甚有記功。數聞誦習。未曾脫誤。於是姚主。即以藥方一卷。民籍一卷。並可四十紙許。令其誦之一日。便集僧執文覆之。乃至銖兩。人數年紀。不謬一字。於是眾咸信伏。即以弘始十二年。譯出為四十五卷。并出長阿含經等。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秦言。道含筆受。至十五年解座。興嚫耶舍布絹萬疋。悉皆不受。佛念道含。布絹各千疋。名德沙門五百人。皆重嚫施。耶舍後晉遊匡山。為遠公所重。甲寅晉安帝義熙十年也。尊者窮自負鐵。於紫霄峰頂鑄墖。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後還外國。至罽賓。尋得虗空藏經一卷。寄賈客傳與涼州諸僧。後不知所終(言律本譯為四十五卷。或云四十四。今分作六十卷。據唐圓照律師傳云。後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於長安中寺。重讎校殆。譯成六十二卷。然卷多少。是後人分也)。
 
竺佛念
 
[0409a15] 涼州人也。弱年出家。志業堅精。外和內朗。有通敏之鑒。諷習眾經。麤涉外學。其蒼雅詁訓。尤所明練。少好遊方。備貫風俗。家世西河。洞曉方語。華梵言義。莫不兼解。故義學之譽雖闕。而洽聞之聲甚著。符堅偽建元之中。外國沙門僧伽跋澄。及曇摩難提。入長安。堅秘書郎趙政。請跋澄出婆須蜜經。梵本當時名德。莫能傳譯。眾咸推念。於是澄執梵文。念譯漢語。質斷疑義。音字方明。曇摩難提又出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念為宣譯。并作經序。至建元二十年。政復請曇摩出增一阿鋡。及中阿鋡。於長安城內。集義學沙門。請念為譯。敷析研覈。二載乃訖。二鋡光顯。乃念宣譯之功也。至姚興弘始之初。經學甚盛。念續出菩薩瓔珞。十住斷結。及出曜。胎經。中陰經等。於符姚二代。為譯人之宗。自世高。支謙。以後莫踰於念。故關中僧眾。咸共嘉焉。後卒於長安。遠近緇素。莫不歎惜。
 

 
[0409b08] 夷益切。音亦。譯者傳也。釋也。謂交釋兩國言音。而傳告之也。周禮王制掌四方之語。各有象胥通官。東方曰寄(謂能寄寓風俗之異於此)。南方曰象(謂能傲象風俗之異於彼)。西方曰狄鞮(鞮謂能別其服飾之異也)。北方曰譯(謂能辯其言語之異。而釋通之。此四皆官名也)。今通西語。而云譯者。蓋漢世多事北方。而譯官兼善西語。故摩騰初至。譯出四十二章經。因而稱譯。自漢至唐。翻三藏師。遞相繼軌。皆稱為譯。所謂譯彼西乾之語。而成東夏之言。運其梵天之文。以圖華方之書。而書字之始。興自三人。長名曰梵。其書右行。次名佉樓。其書左行。少者蒼頡。其書下行。梵及佉樓。居於天竺。黃史蒼頡。在於東夏。梵佉取法於梵天。蒼頡因華於鳥跡。文畫成異。傳理則同矣。仰尋梵佉之書。韻符梵天。梵音為語。單複無恒。或一字以攝眾理。或數言而成一義。詳其字本。四十有七。遇物合成。隨事轉用。音乃七轉。八例之言。觀彼發語裁音。宛轉相資。或在舌根脣末取定。或以長短輕重為準。七轉之音。一切聲上皆悉有之。一一聲中。各分三節。謂一言。二言。多言。總成二十一言也。如喚男子一人。名補嚕灑。兩人名補嚕稍。三人名補嚕沙。此中聲有呼吸重輕之異。於七轉外。更有呼名聲。便成八例。初句既三。餘皆準此。恐繁不出。八例。總有三八二十四聲也。舊云聲論八轉聲者。一補沙。此是直指陳聲。如人斫樹。指說其人。即今體聲。二補盧衫。是所作業聲。如所作斫樹。故云業也(舊直翻為所作士。士。乃男子美稱也)。三補盧。崽拏是能作具聲。如由斧斫。故云具也(舊直翻為能作士)。四補盧沙耶。是所為聲。如為人斫。故云為也(舊翻為所為士)。五補盧沙[多*頁](音朵)。是從聲。如因人造舍等。故云從也(從即所因。故舊直翻為所從士)。六補盧殺娑。是所屬聲。如奴屬主。故云屬也(舊翻為所屬士)。七補盧鍛。是所依聲。如客依主。故云依也(舊翻為所依士)。八稧補盧沙。是召呼之聲。故云呼也。西域國法。欲讀內外典籍。要解此聲論中。八轉之聲。方知文義分齊也。其間復有男女音別。聲明俗語之分。此不繁辯。後乃隨事略出。然其音語。並異諸國。不類胡言。且胡字一音。不得成語。必假餘言足句。然後義成。故知胡言。不預梵音。梵音本自幽玄。交義交密。譯人傳旨。可謂艱哉。然自漢至唐。往往翻譯。華梵音殊者。蓋由漢世經法始通。梵文音奧。象胥未能明練。故有桑門沙門之異。浮圖浮屠之殊。至於三賢羅什。奘師復云譌略。今以竊摧。亦由五天之境。方土不同。羗胡界別。東夏地分。時代遷移。古今音異。其譯人者。或是胡鄉傳至。或從五天達戎。傳戎語以譯華言。況五天之語。略各殊分。唯中天言正。與梵天之音無謬。就此東夏一境。方語自別。即如後漢都於洛陽。東晉遷於建業。儻漢籍先傳於印度。必以北音為正。晉人後往於天竺。必以南語為正。故於所說。不無矛盾。雖其言殊。其義實均。以此明之。古來梵語。未必盡譌略也(今此四分一律。乃耶舍所翻。耶舍本是北天竺人。久在外國翻譯三藏。後至此方。故於文中。多雜胡言。誠難詳究。是以每有缺疑之句。俟後審的。方為補入。印度。即天竺)。
 
稽首
 
[0410a11] 禮敬之儀。方俗不同。中邊各異。印度則露頂跣足為恭。震旦乃巾屨備整成敬。中天以合掌接足名最。此方則拳拱稽首稱上。今言稽首者。意取隨國行之。則為虔敬之儀也。然稽首。本出周禮太祝官以辯九拜。始曰稽首(稽堅奚切。音雞)。稽留也。謂下首至地。稽留停頭少久乃起也。二曰。頓首。謂下手置頭於地即起。三曰。空首。謂下手。頭不至地。四曰。振動。謂敬重戰慄迫蹙而下手也。五曰。吉拜。謂雍容而下手也。六曰。凶拜。謂拜而後稽顙。名吉拜。稽顙而後拜。名凶拜。即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謂先屈一膝也。有云但一拜。不再拜也。八曰褒拜。褒作報。謂答拜也。九曰肅拜。謂直身肅容。而微下手。如今婦女拜也。亦謂但俯下手。今時揖者是也。斯等九拜。皆是此方製儀。若其天竺國禮。亦有九品。西域記云。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唯一拜。跪而讚德。謂之盡敬。遠則稽顙拜手(五體投地兩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近則舐足摩踵。凡其致詞受命。褰裳長跪。尊賢受拜。必有慰詞。或摩其頂。或拊其背。善言誨導。以示親厚。出家沙門。既受禮敬。惟加善願。不止跪拜。隨所宗事。多有旋繞。或為一周。或復三帀。宿心別請。數則從欲。原其西國。無三拜禮。但以十爪布地。叩頭三禮。中間更無起義。惲法師云。今見西僧來至佛前禮者。必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長跪。口讚於佛。然後頂禮。此乃遺風猶在。恭相可準行之。大論云。禮有三種。一者口禮。如今合掌問訊。口稱和南者是也。二者屈膝。頭不至地。即互跪也。三者頭至地。是為上禮。即五體投地也。當知致敬之義。通乎三業。若稽首者。名為身業致敬。稱揚德號。名為口業致敬。心存觀想。名為意業致敬。如斯三業致敬。得成供養。若不爾者。即平地顛蹶而已。又五輪著地。為除身業不善。稱揚名號。歌讚佛德。為除口業不善。心常緣念。若鏡目前。為除意業不善也。又由口業唱故。聞慧得成。由意業念故。思慧得成。由身業禮故。修慧得成。由身業禮故。戒學得成。由意業念故。定學得成。由口業唱故。慧學得成。若據通門。三業之中。三學並攝。餘如毗尼增一法中述(唄讚詞章。俱如下毗尼增一法。和南句中出)。
 
諸佛
 
[0410c03] 諸者。舉十方三世之總稱也。佛者。梵音具云佛陀。大論云。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陀亦作馱。婆沙律云。佛馱者。秦言覺。覺了一切法相故。復次。一切眾生。長眠三界。佛道眼既開。自覺覺彼。故名為覺。妙樂記云。對迷名知。對愚說覺。後漢郊祀志云。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虗妄。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故華嚴云。一切諸法性。無生亦無滅。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肇法師云。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其道虗玄。固已妙絕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同萬物之為。而居不為之域。處言數之內。而止無言之鄉。非有而不可為無。非無而不可為有。寂寞虗曠。物莫能測。不知所以名。故彊謂之覺。其為至也。亦以極矣(今此廣釋。意欲習毗尼者。而兼通法相文義。後學經論。不煩他閱也)。
 
比丘僧
 
[0410c20] 比丘。此翻乞士。或翻除饉。又翻淨命。新云苾芻。翻為近圓。謂受大戒。即近於涅槃圓寂也。淨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無翻。有翻者。翻為除饉。眾生薄福。在因無法自資。得報多所饉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也。又康僧會譯法鏡經云。凡夫貪染六塵。猶饑夫食飯。不知厭足。今聖人斷貪。除六情饑饉。故號為除饉也。言無翻者。名含三義。智論云。一破惡。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惡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發善律儀。破惡律儀。故言破惡。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虗。能破見思之惡。故名破惡。言怖魔者。既能破惡。魔羅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傳燈。化我眷屬。空我宮殿。故生驚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言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出家之人。內修清雅之德。必須遠離四邪。淨命自居。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告求資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
 
[0411a13] 復次。比名破。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故。釋論云怖魔。破惡。乞士。魔樂生死。其既出家。復化餘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繫。但愁懼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故言破惡。夫在家。三種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養身命。出家人。佛不許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義相成。即比丘義也。然苾芻。與比丘音近。古人有以香草五義釋之。一體性柔輭。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麤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傳法度人。連延不絕故。三馨香遠聞。喻出家人。戒德芬馥。為眾所聞故。四能療疼痛。喻出家人。能斷煩惱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僧者。具云僧伽。此翻為眾。謂和合之眾。乃四比丘已上之稱也。一二三比丘。不名為眾。故大論云。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名僧。天台云。眾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與佛所說事理法合。故名為僧。律鈔曰。此云和合眾。和合有二義。一理和。謂同證擇滅故二事和。別有六義。所謂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什師曰。欲令眾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業。二以慈心起口業。三以慈心起意業。四若得食時。減鉢中飯。供養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淨。五漏盡智慧。若行此六法。則眾常和順。無有乖諍也。肇師曰。非真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羣眾。如眾不和。非敬順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如報恩經云。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謂比丘具有戒體。戒為萬善之根。是故世人歸信供養種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號良福田。婆沙律云。僧有五種。一羣羊僧。謂不知布薩。行籌。說戒。自恣。羯磨。一切僧事。盡皆不知。猶如羣羊。名羣羊僧。二無慚愧僧。謂舉眾共行非法。如行不淨。飲酒。過中食。凡是犯戒非法。一切同住。名無慚愧僧。三別眾僧。謂凡是隨心別眾羯磨。名為別眾僧。四清淨僧。謂一切凡夫。持戒清淨。眾無非法。名清淨僧。五第一義諦僧。謂四得。四向。名第一義諦僧也(四得。謂得四果也。四向。謂向四果也)。
 
毗尼
 
[0411c04] 正梵音名毗奈耶。亦云鼻奈耶。應法師云。或言鞞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皆由梵音輕重聲之譌轉也。此譯為離行。行亦道也。謂此行能離惡道。因以名焉。或譯為滅。謂能滅身口之惡也。什法師云。毗尼秦言善治。謂自治婬怒癡。亦能治眾生惡也。谷響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語。南山云。毗尼翻滅。從功能為名。非正譯也。正翻為律。律者法也。從教為名。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俗有九流。法流居一。故世律法。皆約刑科。道與俗違。刑名乃異。至於處斷。必依常法。戒因緣經云。鼻奈耶。鼻。秦言去。奈耶。秦言真。去若于非。而就真。故曰真也。又降伏此心。息此心。忍不起故曰真也。降伏。戒也。息定也。忍智也。善見律云。佛說戒律。為欲止惡。因止惡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歡喜。因歡喜故。得生安樂。因安樂故。得生三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生厭汙。因厭汙故。而生離欲。因離欲故。而生度脫。因度脫故。得度脫智。因度脫智。次第得入涅槃。為欲言故。為欲說故。為依止故。為欲聞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脫智。是故殷勤當學毗尼。此是毗尼處說根本。
 
優波離
 
[0412a01] 或云優波釐。又云鄔波離。此翻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為眾紀綱。故名優波釐。亦翻近執。謂佛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執事之臣也。如來五百大弟子。皆阿羅漢。各稱第一。而尊者優波離。於持律中。得稱第一。論云所以稱優波離持律第一者。謂自從佛得戒已來。未曾犯如毫釐。故稱第一。佛言。乃為將來比丘。能設禁法。使知輕重。得濟危厄。汝真持律。以律付汝。勿令漏失。不可示以沙彌。白衣。復稱第一也(言翻者。謂翻譯彼西域之言。而成此東華之語也)。
 
長老
 
[0412a11] 年高臘長。學解廣深。故曰長老。新云具壽。增一阿含云。
 
 若有見諦法  無害於羣萌  捨諸穢惡行
 此名為長老  我今謂長老  年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業  分別於正行  設有年幼少
 諸根無漏缺  此謂名長老  分別正行法
 大論云  所謂長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鬚髮白  空老內無德  能捨罪福果
 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  是名為長老
 
禁戒
 
[0412a21] 梵言。三婆囉。此云禁戒。禁。制也。戒也。謹也。止也。制以能制一切不善法故。戒以防止為義。謂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謹是慎義。謂慎無罪也。止者。梵語尸羅。正翻為止得。謂止惡得善也。訓釋雖眾。其義一也。
 
須彌
 
[0412b03] 奘法師云。蘇迷盧。唐言妙高。舊曰須彌。又曰須彌樓。皆譌也。毗曇俱舍云。七寶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上。故名高。入水八萬四千由旬。出水八萬四千由旬。觀經疏云。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西域記云。四寶合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迴泊。諸天之所遊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山間海水。具八功德。七金山外。乃鹹海也。其山四面。各有一色。東黃金。南瑠璃。西白銀。北玻[王*梨]。隨其方面。水同山色。天色亦爾。若依正法念經。東則白銀西則黃金。故使四洲之人。觀天各成一色(瑠璃乃青色之寶也)。
 
備具三種業
 
[0412b14] 謂具善身口意業也。時尊者羅云。初始出家。喜作小妄語。佛取水器瀉水。反覆令悟。復問羅云。於意云何。人用鏡為。尊者答曰。欲觀其面。見淨不淨。佛言。如是羅云。若汝將作身業。即觀彼身業。我將作身業彼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將作身業。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將作身業。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將作身業。羅云。若汝現作身業。即觀此身業。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現作身業。此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作身業。羅云。若觀時。則知我現作身業。此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此現作身業。羅云。若汝已作身業。即觀彼身業。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詣善知識。梵行人所。彼已作身業。至心發露。應悔說過。慎莫覆藏。更善將護。羅云。若觀時。則知我已作身業。彼身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身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晝夜歡喜。住正念正智。口業亦復如是。羅云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彼意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過去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過去行故。已生意業。已過去滅盡變易。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過去意業。羅云。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即觀彼意業。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彼未來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未來行故。當生意業。彼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彼未來意業。羅云。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即觀此意業。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為淨。為不淨。為自為。為他。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淨。或自為。或為他。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羅云。汝當捨此現在意業。羅云。若觀時。則知因現在行故。現生意業。此意業不淨。或自為。或為他。善與樂果。受於樂報。羅云。汝當受此現在意業。羅云。若有過去沙門。梵志。身口意業。已觀而觀。已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已觀而觀。已淨而淨。羅云。若有未來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當觀而觀。當淨而淨。羅云。若有現在沙門梵志。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彼一切即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羅云。汝當如是學。我亦即此身口意業。現觀而觀。現淨而淨。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身業口業  意業羅云  善不善法  汝應常觀
 知己妄言  羅云莫說  本從他活  何可妄言
 覆沙門法  空無真實  謂說妄言  不護其口
 故不妄言  正覺之子  是沙門法  羅云當學
 方方豐樂  安隱無怖  羅云至彼  莫為害他
 
羅云
 
[0413b02] 亦曰羅睺羅。新云羅怙羅。什師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文句云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羅門六日。由是因緣報在母胎中六年始生。故言覆障。時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許。殷勤不已。王言。若汝有子。聽汝出家。菩薩以指指妃腹。却後六年汝當生男。佛出家後。耶輸有娠。諸釋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殺。惡名盈路。寶女劬毗羅證之小。差因焚坑發大誓願。我若為非。母子俱滅。若真遺體。天當為證。因抱子投坑。坑變為池。蓮華捧體。王及國人。始復不疑。耶輸以此息謗。祖王歡喜。雖失其父。而獲其子。孫為金輪。吾亦何恨。想其長大。冀神寶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許。耶輸將上高樓。目連飛空來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為弟子。既出家已。王位亦失。故言覆障(按律本。佛自入城。授指。羅云。羅云捉指佛引至精舍。令舍利弗度為沙彌)。佛敕四大羅漢。不得滅度。待我法滅盡。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無餘涅槃。故言覆障。西域記云。羅怙羅。舊曰羅睺羅。又曰羅云。皆譌略也。此云執日。說一切有部云。菩薩六年苦行。耶輸陀羅於王宮中。亦修苦行。繇是因緣。胎便隱腹。是時菩薩知苦行事無利益。即便隨意氣息。遂食美食。耶輸陀羅聞是事已。宮中亦復放縱身心。事同菩薩。由斯快樂。胎遂增長。未久之間。便誕一息。當此之時。羅怙羅執持明月(俗云月蝕)。集諸眷屬。請與立字。議曰。此子初生之時。羅怙羅手執於月。應與此兒名羅怙羅。大善權經云。疑菩薩非男。是黃門。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羅云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有。經云。羅睺羅。其貌端正。見者歡悅。膚體黃白。如真金色。然其頭頂猶如繖蓋。其鼻高隆猶若鸚鵡。兩臂修傭。下垂過膝。一切支節無有缺減。諸根完具。莫不充備。增一經云。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羅云比丘是。或稱忍辱第一。又稱密行第一。各有因緣。此不繁錄。什師曰。諸聲聞體非兼備。各有偏能。謂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稱第一也。
 
四事不可治
 
[0413c13] 謂婬盜殺妄四波羅法。苦有犯者。如人斷頭。無可救療。令其還活。以更無有法。還得戒身。故云不可治。
 
可救有十三
 
[0413c17] 謂十三僧殘法。若有犯者。如人斷頭。尚有餘殘咽喉在。早獲良醫。還使平復。故須二十淨僧。以作羯磨。罪方除滅。不同前四。戒器已破。雖獲百千淨眾。難與療治。此對前戒。故云可救。大經明三種病。一易治。二難治。三不可治。弘明集云。必死之病。雖聖莫蠲。可療之疾。待醫方愈。是也。
 
餘者不須救
 
[0413c24] 謂除前篇之戒。餘篇若犯。即可對一人。或復小眾。如法說悔。便得清淨。不同前之十三。須眾僧羯磨。共除其罪。故云不須救。
 
飈火
 
[0414a04] 卑遙切。音標。暴風從下而上也。經音義云。小火也。按字體。宜作熛。熛火飛也。亦云迸火也(熛音飄)。
 
死屍
 
[0414a07] 大海之法。不宿死屍。佛法如海。犯重如屍。設有犯者。黜出淨眾。佛告目連。猶如大海。不受死屍。設有死屍。大風飄置岸上。於我法中。亦復如是。不受死屍。所謂死屍者。非沙門。自稱為沙門。非梵行。自稱為梵行。犯戒惡法。不淨汙穢。邪見。覆藏不善業。內懷腐爛。如空中樹。雖在眾中坐。常離眾僧遠。眾僧亦離彼遠。文句云。佛為人天師。師嚴道尊。凡有所說。若有違犯。罪莫大焉。初篇後聚。那可違負。爾則欺佛負心。復負三師七僧。此則佛海死屍。華園爛肉(初篇四重也。後聚突吉羅也。若論五篇。則初後俱篇。六聚則始終俱聚。綺文互現。故云初篇後聚也)。
 
伊羅葉
 
[0414a19] 伊羅。此云臭氣。此是樹名。由迦葉佛時。坐禪比丘以瞋心故。損彼臭葉。墮於龍中。頭生臭樹。經百千萬歲。受斯苦報。以待彌勒世尊。而為記莂。脫彼龍身(因緣詳見受戒犍度中)。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一
 
  音釋
 
罽賓
 
[0414b02] 此云賤種。
 
[打-丁+暴]
 
[0414b03] 音朴擊聲。
 
龜茲
 
[0414b04] 上音丘下音慈。
 

 
[0414b05] 音轟。公侯[歹*卒]亡也。
 

 
[0414b06] 音孕。送女從嫁也。
 
分衛
 
[0414b07] 梵語賓茶夜。此云乞食。分衛者。謂乞得食回分與同梵行者食。得衛持修道也。
 

 
[0414b09] 音咨。口上毛也。
 

 
[0414b10] 音古。詁訓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0414b11] 音宰。
 

 
[0414b12] 音晒。
 

 
[0414b13] 詰結切。音挈。
 

 
[0414b14] 俗作訛。
 

 
[0414b15] 音栗。懼也。竦縮也。
 

 
[0414b16] 音牽。揭衣也。
 

 
[0414b17] 音厥。跌也。
 
九流
 
[0414b18] 一儒流。謂順陰陽。陳教化。述唐虞之政。宗孔子之道也。二道流。謂守弱。自卑陳堯舜。揖讓之德。奉周易之謙恭也。三陰陽流。謂順天曆象。敬愛民時也。四法流。謂明賞敕法。以順禮制也。五名流。謂正名列位。言順事成也。六墨流。謂清廟宗祀。養老施惠也。七縱橫流。謂受名賜專對權事也。八雜流。謂兼儒墨之銓。含名法之訓。知國大體。事無不貫也。九農流。謂勸勵農桑。備陳食貨也。
 
秦言
 
[0414c02] 此據當時譯經之言也。若秦世譯經。即云秦言。或漢。或晉。或隋。或梁。或唐。或宋。皆據當時之言。總謂此方之華言也。
 

 
[0414c05] 池字上聲。峻峙。山屹立也。
 

 
[0414c06] 薩字上聲。繖蓋也。
 

 
[0414c07] 音充。均也。
 

 
[0414c08] 音鴈偽物。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目錄
 
三垢
結使
涅槃
浮囊
帝釋堂
七寶
七覺意
五陰
鴦崛魔
記莂
王印
三惡
神仙五通
蘇羅婆國
毗蘭若
那鄰羅濵洲
曼陀羅樹
毗蘭若婆羅門
瞿曇
沙門
釋種
十號
諸天魔梵
上中下善
梵行
問訊
遶佛
三月夏安居
波羅國
魔波旬
大目連
鬱單越
舍利弗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0-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九
 
   △畜長鉢第二十一
 
[0475b10] (此是不共戒。尼畜過一夜。得捨墮)。
 
蘇摩國鉢
 
[0475b12] 蘇摩。此云月。然亦未詳的翻。此國有一信樂陶師。佛一一指授。教令作鉢。彼如教隨作。即成特異好鉢。因名蘇摩鉢也。五分律云。佛在蘇摩國。自作鉢坯。以為後式。令陶師燒。陶師便多作合燒。開竈口視。皆成金色鉢。怖懼言。此是大沙門神力。若王聞者。必當謂我多有金寶。便取埋藏。佛復作令燒。皆成銀鉢。亦怖懼埋藏。佛復作令燒。乃成銅鉢。色青好。如閻浮樹。與諸比丘。諸比丘不敢受。佛言聽畜。今按律文。鉢有六種。蘇摩乃至赤鉢。然其大要。不出二種。謂鐵及瓦也(餘銅鉢不聽畜。佛神力變成。故聽畜)。
 
烏伽羅國
 
[0475b23] 或作優伽羅。或作鬱伽羅。又云憂伽羅村。總是一號也。此國之鉢。佛聽畜持。
 
優伽賖國
 
[0475c02] 或作烏伽賖。或云優伽奢。皆一也。此國出鉢。佛聽畜之。已上三種鉢。因國而受三名。或色容有麤美。實唯瓦之一類也。
 
大小鉢
 
[0475c06] 梵云波呾囉。或云鉢多羅。此譯為鉢也。義翻應器。發軫云。應法之器也。謂體。色量。三皆須應法。體者。泥及鐵也。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鴿色也。量者。如律文云。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南山云。此姬周之斗也。準唐斗。上鉢一斗。下鉢五升。母經云。齊量者。升半已上。至二升半。不齊量者。減升半。過二升半。薩婆多論云。上者受三鉢他飯。一鉢他羮。餘可食物半羮。是名上鉢。下者受一鉢他飯。半鉢他羮。餘可食物半羮。是名下鉢。上下兩間。是名中鉢。若大於大鉢。小於小鉢。不名為鉢。鉢他者。律師云。諸論師。有種種異說。然以一義為正。謂一鉢他。受十五兩飯。秦稱三十兩飯。是天竺粳米釜。時人咸共議計。謂上鉢受三鉢他飯。一鉢他羮。餘可食物者半羮。三鉢他飯。可秦升二升。一鉢他羮。餘可食物半羮。是一鉢他半也。復是秦升一升。上鉢受秦升三升。律師云。無餘可食物。直言上鉢受三鉢他飯。一鉢他羮。留食上空處。令指不觸食中。下鉢亦除餘可食物。但食上留空處。令指不觸食。下鉢者。受一鉢他飯。半鉢他羮。是秦升一升。餘可食物半羮。總可一升半。即下鉢受秦升一升半(楞伽經。以一鉢他。翻為一升。準論僅可七合。此或時代不同。升有大小也)。
 
   △畜鉢求好第二十二
 
[0476a04] (此是共戒。尼同制)。
 
五綴
 
[0476a06] 之瑞切。音惴。合著也。聯也。又連補也。律攝云。有五種綴鐵鉢法。一以細針塞孔。二安小鐵片。打入令牢。三如魚齒。四邊鉸破。內外相夾。四以鐵片掩孔。周圓釘之。五用屑末。此有二種。一錯鐵。二[石*麼]石末。初補鐵鉢。次補瓦鉢。用末綴時。以油和末。於鐵椀中。用鐵鎚熟研。方用塞孔。即以微火燒之使鞕。若麤澁者。更以油塗。依法熏之。若瓦鉢有孔隙者。用沙糖和泥塞之。以火乾炙。若璺破者。刻作鼓腰。以鐵鼓填之。上以泥塗。火熏應用。
 
閾內
 
[0476a16] 越逼切。音域。門限也。謂門下橫木。為內外之限也。
 
戶扉
 
[0476a18] 芳微切。音非。一扇曰戶。兩扉曰門。又在於堂室曰戶。在於宅區域曰門。又云戶扇。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應法師云。律文舊作[門@非]。未見所出也([門@非]同扉音)。
 
   △使非親織衣第二十三
 
[0476a22] (此是共戒。尼同制)。
 
作繀
 
[0476a24] 蘇對切。音粹。織繀也。又箸絲於筟車也。
 
禪帶
 
[0476b02] 十誦云。佛聽腰病比丘畜禪帶。如為舍利弗故聽畜。聽三種帶。繩織帶。辮帶。毳繩帶。五分云。廣作不聽過人八指。狹作不應減五指。應一種色作。不應雜色作。母論云。除錦上色。白皮革。餘一切得用作禪帶。坐時當用自束。作帶法。廣一磔手。長短隨身量作。亦名倚帶(此帶從腰後繞至前兩膝。則脊梁直豎。故能久坐)。
 
腰帶
 
[0476b09] 如衣犍度中釋。
 
   △求織好衣第二十四
 
[0476b11] (此是共戒。尼同制)。
 
先不受自恣請
 
[0476b13] 謂彼檀越。先未曾告知。恣恁隨意許比丘求索也。
 
一食直
 
[0476b15] 直是價也。謂與其一[(歹*又)/食]之食。為價直也。
 
   △與衣瞋奪第二十五
 
[0476b17] (此是共戒。尼同制)。
 
難陀弟子
 
[0476b19] 難陀。是跋難陀之兄。非佛弟難陀也。根本律云。難陀有一共住弟子名曰達磨。常懷慚恥。追悔為心。於諸學處。愛樂尊重。彼未曾知難陀惡行。與之共住。既知行跡。即便捨之。與善苾芻而為同住。除三時禮。云云(佛制。夫為弟子。於尊師處。日為三禮。違者得罪。言學處者。即戒也)。
 
橛上
 
[0476c01] 其月切。音掘。木段也。廣雅云。橛。杙也。
 
龍牙杙
 
[0476c03] 杙。如上釋。或云象牙曲鉤。然天竺喚龍亦云象。謂其杙曲向上。如象牙也。
 
  ●律藏卷第十
 
   △過七日藥第二十六
 
[0476c07] (此是共戒。尼同制)。
 
摩竭魚
 
[0476c09] 或云摩伽羅。此云鯨魚。海中之大魚也。鼓浪成雷。噴沫成雨。凡諸水族。無不畏之。一云。雄曰鯨。雌曰鯢。異物志云。鯨鯢。或死沙上。皆無有目。俗言。目化為明月珠。風土記云。海中有鯨魚。長數千里。穴處海底。出則潮下。入則潮上。出入有時。故潮有上下也(此是俗論。於義有違。出入皆不離水。何令潮有上下。既無天眼神智。不足取信也。華嚴經云娑伽羅龍王宮殿中。水涌出入海。其所出水。紺琉璃色。涌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此由其宮殿中。有如意珠。水從珠出入也)。律云。摩竭大魚。身長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極大者長七百由旬。經云。眼如日月。鼻如大山。口如赤谷。大論云。昔五百賈客入海採寶。值摩竭魚王開口。船去甚疾。船師問樓上人。何所見耶。答曰。見三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師云。三日者。一是實日。二是魚目。白山是魚齒。水奔是入魚口。我曹死矣。時船中人。各稱所事。都無所驗。中有優婆塞。語眾人言。吾等當共稱佛名字。佛為無上救苦厄者。眾人一心共稱南無佛。是魚先世。曾受三戒。得宿命智。聞佛名字。即自悔責。魚便合口。眾人命存(莊子。所謂吞舟之魚是也。彼時魚王者。是夜摩天王。因業力故。受此魚身。夫眾生業力受報。麤細不等。麤者如阿修羅王。其身長大七百由旬。又如難陀跋難陀二龍王。身遶須彌山七帀。頭猶上頂。尾在海中。如金翅鳥王。頭尾相去千由旬。高下亦爾。兩翅相去一十六萬里。入海撮龍。兩翅扇水。開一千六百由旬。故莊子云。鵬之背不知幾千里。飛時擊水三千里。翼若垂天之雲。又如巨靈之龜。首完蓬萊。海中遊戲。如斯大身眾生。其類甚多。不可勝舉。言其細者。形如微塵。凡眼不得。而見之。如舍利弗天眼觀水。無不是蟲。遂以絕飲。故知眾生。業力幽奧。巨細不可思議。非凡情之所能測。惟佛大聖。乃能盡知盡見。是故如來號曰正遍知)。
 
千二百五十人
 
[0477a10] 見受戒犍度中。
 
私訶毗羅[口*荼]象師
 
[0477a12] 私訶。此云師子。毗羅[口*荼]。或作毗羅吒。未詳翻。是舊調象之師。或云象行長者十誦律云。阿那伽賓頭國中有外道弟子。舊象師。名毗羅吒。大富多財。穀帛充溢。田宅寶物。悉皆豐足。無量福德成就(云云)。
 
畢陵伽婆蹉
 
[0477a17] 或作畢藺陀筏蹉。此云餘習。謂五百生惡性麤言。今得餘習故。大論云。是長老常患眼痛乞食。常度恒水。到恒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恒神。往白佛。佛弟子。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言。畢陵伽婆蹉。懺謝恒神。彼即合掌。語恒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恒神。汝見彼合掌懺謝不。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已。非心憍也。具德經云。能於苦中善行悲行。畢陵伽婆蹉苾芻是(彼河神。於多生中。常為其婢。婆羅門者。天竺貴姓也。於四姓中淨行高貴也。藺音吝)。
 
巵中
 
[0477b06] 章移切。音支。飲器也。又圜器也。漢書云。巵受四升。應師云。律文舊作枝條之枝。非字義也。
 
簜中
 
[0477b09] 徒朗切。蕩上聲。大竹筩也。應師云。大筩也。以木若瓦為之。短濶於桶。律文舊作欓。廣雅云欓。茱萸也。欓非此用。又作簜。迄逆切。音閱。籮簜也。
 
酥油
 
[0477b13] 酥。亦作蘇。是牛羊等乳。鑽抨成之。或以草葉藥而成之。所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為上藥也。餘如無病索美戒中釋。大論云。牛乳。驢乳。其乳雖同。牛乳抨則成酥。驢乳抨則成糞。律攝云。蘇者。是牛羊等蘇。油者。謂苣蕂(胡麻)。蔓菁。及木蜜等。并五種脂。如法澄濾。僧祇云。酥者。是牛。水牛酥。羖羊。羺羊酥。駱駝酥。油者。胡麻油。蕪菁油。黃鹽油。阿陀斯油。蓖麻油。比樓油。比周縵陀油。迦蘭遮油。差羅油。阿目多油。縵頭大麻油。及餘種種油。是名為油(蕪菁。即蔓菁。詳如下辨)。
 
生酥
 
[0477c01] 僧祇云。生酥者。牛羊等諸生酥。淨灑洗。無食氣。頓受。聽七日病比丘食。
 
蜜石蜜
 
[0477c04] 蜜。謂蜂蜜也。石蜜。是甘蔗汁所成。如片糖氷糖也。善見云。此是甘蔗糖。堅強如石。是名石蜜。僧祇云。蜜者。軍荼蜜。布底蜜。黃蜂蜜。黑蜂蜜。是名為蜜。石蜜者。槃施蜜。那羅蜜。縵闍蜜。摩阿毗梨蜜。是名石蜜。然石蜜。有黑白二種。白者味純甘。黑者味帶苦。本草云。一名乳糖。又名白雪糖。即白糖。出益州。及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煉作餅塊黃白色而堅重。川浙者佳。主心腹熱脹。潤肺氣。助五藏津。治目中熱膜。口乾渴可止。目昏闇能明。按根本律。有糖。無石蜜。律攝云。糖謂蔗糖。糖攝石蜜。然諸病緣。不過三種。謂風。熱。痰癊。此三種病。三藥能除。蜜及陳沙糖。能除痰癊。蘇與石蜜。除黃熱病。油除風氣。稀糖一種。能除三病。金光明文句云。若病痰。而飲甜肥鹹酸。令人[口*朿]鼻多汗。又[病-丙+帶]痢也。甜是酥乳等。僧祇云。人有四百四病。風大百一。用油脂治之。火大熱病百一。用酥治之。水大百一。用蜜治之。雜病百一。隨用上三藥治之。十誦云。石蜜非時不得輒噉。有五種人。得非時食。謂遠行人。病人。不得食人。食少人。若施水處。和水得飲。律攝云。有五種人。得守持七日藥。一行路人。二斷食人。三病人。四守護寺人。五營作人(守持加法。述如餘處)。
 
   △過分求用雨衣第二十七
 
[0478a02]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尼聽畜浴衣。不聽畜雨衣)。
 
閻浮提
 
[0478a04] 此云勝金洲。西域記云。南贍部洲。舊曰閻浮提洲。又曰炎浮洲。訛也。藏鈔云。贍部。此土無相當。故不翻。唯西域記音中。翻為穢樹。大論云。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為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閻浮檀金。以閻浮樹故。名為閻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圍繞。通名閻浮提。長阿含云。所以閻浮地。名閻浮者。下有金山。高二十由旬。因閻浮樹生故。得名為閻浮金(金色赤黃。兼帶紫燄)。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廣南狹。狀如車廂。俱舍論云。三邊等量二千由旬。南邊三由旬半。仁王經云。此贍部洲。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十二遊經云。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饒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玉。西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八萬四千城中。有六千四百種人。萬物音響各別。有五十六萬億丘聚。魚有六千四百種。鳥有四千五百種。獸有二千四百種。樹有萬種。草有八千種。雜藥有七百四十種。雜香有四十三種。寶有百二十一種。正寶有七種。海中有二千五百國。有百八十國人。噉五穀。有三百三十國人。噉魚鼈鼀鼉。五大國王。一王主五百城。第一王名斯黎。國土地盡事佛。不事眾邪。第二王名迦羅。土地出七寶。第三王名不羅。土地出四十種香。及白琉璃。第四王名闍耶。土地出蓽鉢胡椒。第五王名那頞。土地出白珠。及七色琉璃。五大國城。人多黑色短小。相去六十五萬里。從是以去。但有海水。無有人民。去鐵圍山。百四十萬里。今按此贍部一洲之地。如西域記云。大分五分。中分為雪山葱嶺。南分為五印度。乃昔金輪聖王所治。是梵天之種。世稱其國名曰天方。又曰婆羅門國(以五印度諸婆羅門。書為天書。語為天語謂劫初成時。梵天來下。以為人種。從本語書。天法不斷。故彼風俗事天者多。以生所因故也)。西分為覩貨羅。波斯諸國。西夷所居。北分為胡虜之鄉。突厥。可汙。烏孫。匈奴所居。東分為二。其沙河以西。有胡人吐蕃所居。石積之東。為震旦國。乃帝王所化。又此贍部洲地。昔無輪王應運。有四主所統。曰。象寶馬人也。其雪山已南。至于南海。名象主也。地唯暑溼。偏宜象住。故王以象兵而安其國。風俗爆裂。篤學異術。服則橫巾右袒。首則髻四垂。族類居邑。室宇重閣。是為印度國。雪山之西。至於西海。名寶主也。地接西海。偏饒異珍。而輕禮重貨。短製左衽。斷髮長髭。有城之居。是為胡國。雪山以北。至於北海。地寒宜馬。名馬主也。其俗天資。兇暴忍殺。毛帳穹廬。鳥居逐牧。是為突厥國。雪山以東。至於東海。名人主也。地唯和暢。俗行仁義。冠帶右衽。車服有序。安土重遷。務資有類。是為摩訶支那國(此云大唐國)。其五印度境。周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餘國。北乃山阜隱軫。丘陵瀉滷。東則川野沃潤。疇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确。其中印度者據大千地之中央也。故諸佛世尊。皆此降誕。攝化三千。轉輪聖王。並斯垂跡。統御四洲。是故賢聖往往胤嗣而無盡矣。今此略舉一洲數量之大綱。其餘詳備經論。斯不繁述。
 
四天下
 
[0478c10] 華嚴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大地依于水輪。水依于風。風依于空。空無所依。眾生業感。世界安住。故智度論云。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風輪為基。按其風輪。堅實逾於金剛。以眾生心力。同業所感。能持世界。不令傾墜。自風之下。即是虗空。風之上者是水。水上是金。金上是地。地上是山。其輪圍山。周帀環繞。山外亦空。空不可測。山內所攝國土。則有萬億也。何以知然。如長阿含經云。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惡道。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大千世界。其中須彌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萬億。成則同成。壞則同壞。是為一三千大千世界。通號曰娑婆。總為一佛剎也。今且略明此一四天下。一日月。所照臨者。乃據萬億日月之中。諸佛世尊。皆此垂化。現生現滅。導聖導凡。之所址也。然於其中。有須彌山王山王之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次第周帀。七山七海之外。乃大鹹海也。鹹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及數萬小洲。徧布安住。鹹水海外。有小鐵輪圍山。周帀圍繞。此四洲等。皆一地輪所持。是為一世界矣。其四洲者。依長阿含經云。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人面像此地形。有大樹名閻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人壽百歲。少出多減。中夭者多(阿毗曇論云。南洲衣服莊飾。種種不同。一生欲事無數。亦有修行至死無欲者。身長三肘半。或四肘。正法念處經云。劫初時。閻浮提人。壽命八萬四千歲。身長五百弓。第二時。壽命四萬歲。身長二百弓。第三時。壽命一萬歲。身長一百弓。至鬬戰時。壽命受一百歲。身長一弓。一弓四肘也。順正理論云。有二中洲。一遮末羅。二伐羅遮羅。皆有人住)。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此云勝。勝南洲故。又云前。謂在諸方之前也。又云初。謂日初出處也)。其土東狹西廣。形如半月。縱廣九千由旬。人面像之。有大樹王。名伽藍浮。圍七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高百由旬。人壽二百歲。飯食魚肉。以縠帛珠璣。共相市易。有嫁娶禮(阿毗曇云。東弗婆提。人多欲者。一生數至六七。亦有修行至死無欲者。食自死魚肉。自不殺生。不令他殺。頭髮剪前披後。著下衣竟。上衣繞身。身長八肘。順正理論云。有二中洲。一提訶。二毗提訶。皆有人住)。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或云瞿陀尼(此云牛貨。起世論云。斤提樹下有一石牛。高一由旬。以此因緣。名瞿陀尼)。其土形如滿月。人面像之。縱廣八千由旬。有樹王名斤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人壽三百歲。以牛馬珠玉共相市易(阿毗曇云。彼土食肉殺生。人死燒屍。或置水埋土。嫁娶同南洲人。多欲者。至十或十二。亦有無欲者。莊飾皆披髮。上下著衣。身長十六肘。順正理論云。有二中洲。一舍搋。二怛里拏。皆有人住)。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鬱單越(此云最勝。又云勝處)。其土形正方。人面像之。縱廣一萬由旬。有樹王名菴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人壽千歲。無有市易持生自活。無我我所。諸山浴池。華果豐茂。眾鳥和鳴。四面有阿耨達池。出四大河。無有溝坑荊棘。蚊虻毒蟲。有自然粳米(不種自生)。眾味具足。以燄光摩尼珠置釜鍑下自然(自燒煮也)。飯熟光滅。有曲躬樹。其葉蜜緻。天雨不漏。男女宿下。香樹果熟。自然裂出種種衣。或器或食。河中寶船。乘之娛樂。入中浴時。脫衣岸上。乘船渡水。遇衣便著。不求本衣。次至香樹。樹為曲躬。其人手取樂器。和弦而行。無有諸病。形貌皆同。髮紺青色。齊眉而止。人起欲心時。熟視女人。彼女隨入園林。若彼女人。是父母中表之親。不應行欲者。樹不曲蔭。各自散去。若非親。應爾者。樹則曲覆其身。隨意娛樂一日二日。或至七日。爾乃捨去。懷妊七八日便生。隨生男女。置四衢道中。行人出指含[口*敕]出乳。充徧兒身。過七日已。其兒長大。男向男眾。女向女眾。命終不泣(以人壽定滿千歲。故死而不弔)。莊嚴置四道中。有鳥名憂慰禪伽。接至他方(起世云。人死有鳥銜其髮。置他方世界)。其地柔軟。隨足隱起。大小便時。地為開坼。利已還合。乃前世修十善行。而生此洲。其土洲人。不受十惡。舉動自然與十善合。身壞命終。生天善處(阿毗曇云。人多欲者。一生數至四五。亦有無欲者。身長三十二肘。順正理論云。有二中洲。一矩拉婆。二憍拉婆。皆有人住。婆沙論云。四大洲之八中洲。人形短小。復有五百小洲。或人住。或非人住。或有空者。非人者鬼也)。正法念經云。北洲人。于山障外。徹見無礙。耳之所聞。若遠若近。若大若小。而皆得聞。東洲人。于黑闇中。亦見眾色。耳識所緣。盡一箭道。西洲人。眼識所緣。山壁無礙。亦能聞聲。如閻浮提蚖蛇之類。眼中聞聲。瞿陀尼人。亦復如是。於隔障礙。聞眾音聲。見眾色像。亦復如是。因本經云。閻浮五種勝三天下。及至他化。一勇健。二念正。三佛出世處。四是修業地。五行梵行處。諸天及三天下。各有三種。勝閻浮提。一長壽。二色勝。三地勝。按經論相較。南洲勝者以道。三洲勝者以福。然北洲福樂最勝。經名難處者。以其雖有癡福長齡。而無智慧。不能增修道業。故諸佛不生其土。正法無聞。因名為難。即八難之一也。如大論云。南洲三事尚勝諸天。況北洲乎。一能斷婬。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所以諸佛唯出南洲。此中略述大綱。令知四洲方域之相。如欲廣明。當閱經論。
 
不與人過願
 
[0479c21] 薩婆多論云。佛不與人過願者。云何過願。如王大人法。有從求願所索。禮必不違。若求妻妾奴婢田宅悉與。佛以此過。不如法與。故云不與過願。唯與如法願也。
 
阿那頻頭國
 
[0480a02] 或云阿那伽賓頭國。未詳翻。
 
阿夷羅跋提河
 
[0480a04] 亦云阿耆羅婆提河。西域記云。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舊云阿利羅跋提河。訛也。餘如五百結集。拘尸城句中釋。
 
雨浴衣
 
[0480a08] 謂著此衣。於大雨中浴。故名雨浴衣。餘如九十事中釋。
 
   △過畜急施衣第二十八
 
[0480a11] (此是共戒。尼同制)。
 
波斯匿王
 
[0480a13] 或名不黎先尼。西域記云。正名鉢邏斯那。唐言勝軍。淨法師。譯為勝光。仁王經云。是波斯匿王。已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
 
反叛
 
[0480a17] 反。甫版切。翻上聲。反覆也。不順也。叛。薄半切。盤去聲。背叛跋扈也(扈。胡字上聲。跋扈。乃強梁之義)。
 
梨師達多富那羅
 
[0480a20] 梨師達多。此云仙授。或翻仙施。又云仙餘。謂從仙人邊求得子故也。富那羅。或云富蘭那。此翻故舊。或翻舊宿。是仙授之兄。此兄弟二人。是波斯匿王大臣。於拘薩羅國。錢財巨富。無與等者。而能於佛。及四部眾。等共受用。不計我所。雜阿含經云。彼自說言。波斯匿王。欲入園觀。令我乘於大象。載第一宮女。一在我前。一在我後。我坐其中。象下坂時。前者抱我頸。後者攀我背。象上坂時。後者抱我項。前者攀我衿。彼諸婇女。為娛樂王故。衣繒綵衣。著眾妙香。瓔珞莊嚴。我與同遊。常護三事。一者御象。恐失正道。二者自護心。恐生染著。三者自護持。恐其顛墜。我於爾時。於王綵女。無一剎那。不正思惟。佛讚長者。善哉善哉。能善護心。然富蘭羅。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華。遠諸凡鄙。持戒為勝。梨師達。不專精梵行。然其知足。達四聖諦。智慧為勝。後時二俱命終。佛記二人。一持戒勝。一智慧勝。二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盡苦邊際。具德經云。而於信心中。能具大智慧。仙授烏波薩哥是。於信心中。能持梵行。布囉拏烏波薩哥是(烏波薩哥。即優婆塞。布囉拏。即富那羅)。
 
十日未竟
 
[0480b17] 謂三月夏安居未訖。尚有十日在。未至自恣時也。即是七月初六日。至十五日也。
 
急施衣
 
[0480b20] 謂檀越有急難因緣。持衣以施眾僧。而求福祐。如欲軍行。若垂產婦。如是等時施。若過此時。不復後施。故名急施衣也。律攝云。有五種急施衣。謂自遭病施。為病人施。欲死時施。為死者施。將行時施。薩婆多論云。若王施。若夫人施。若王子施。大官鬪將施。若於眾僧有信樂心。以物施僧。以諸貴人。善心難得。又難可數見。或有餘急因緣。是故名急施衣。若不受者。前人功德不成。眾僧失衣。是故聽受。若女欲嫁時。以至壻家。不自在故。令得自在。以物施僧。若病人施。以善心故。以物施僧。令存亡有益。如是等比。盡名急施衣。眾僧得衣。即隨次分之。律攝云。若有五種急施衣時。隨受應分。若施主言。我欲自手而行施者。雖未至限。亦應受之。無犯者。已差得掌衣人。若施主作如是語。可留此衣。等我還日。自手持施者。此不應分(掌衣人者。謂白二羯磨。差一人為僧掌護衣物。若安居中。有檀越施僧衣。應付令掌之。安居竟。眾僧共分)。
 
衣時應畜
 
[0480c13] 二種衣時。如前過一月衣戒釋。謂此急施衣。二種衣時應畜。若兩十五日。是衣應捨。若作淨。若受持。若不捨。不作淨。不受持。至十六日。明相出時。捨墮。除十日急施衣。一切安居衣。必待自恣時分。若安居中分。突吉羅(若有九日在。乃至一日在。未至自恣時。得急施衣者。過二種衣時。於十六日。減增之數。如律本所明)。
 
自恣
 
[0480c20] 或云隨意。謂三月夏安居竟。以作自恣。然安居有二種。若前安居。則七月十五日。是自恣時。若後安居。則八月十五日。是自恣時也。事鈔云。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託於他人。故云自恣。寄歸傳云。凡夏罷歲終之時。此日應名隨意。即是隨他於三事之中。任意舉發。說罪除愆之義。舊云自恣者。是義翻也。梵云。鉢剌婆剌拏。譯為隨意。亦是飽足義。亦是隨他人意舉其所犯。摩得勒伽論云。何故令自恣。使諸比丘不孤獨故。各各憶罪。發露悔過故。以苦言調伏。得清淨故。自憶喜悅。無罪故也。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論夏初創集。將同期款。九旬立要。齊修出離。若逆相舉發。恐成怨諍。遞相沿及。廢道亂業。故制在夏末。以三月策修。同住進業。時竟云別。各隨方詣。必有惡業。自不獨宣。障道深過。義無覆隱。故須請誨。良在茲焉。故律聽安居竟自恣。此是自言恣他舉罪。非為自恣己意。恁為放逸也。摭華鈔云。諸經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來之歲。則七月十五日。是臘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為計。乃數夏臘耳。臘者接也。謂新故之交接也。
 
   △離衣過六夜第二十九
 
[0481a18] (此是不共戒。尼無阿蘭若法故)。
 
迦提月
 
[0481a20] 舊翻云功德。西域記。翻為昴星。昴星直此月故。謂從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此一月名迦提月也。律云。夏三月竟。後迦提一月滿在阿蘭若。有疑恐懼處住。此謂後安居人。要滿迦提一月住以滿歲故。非是迦提月已滿。南山戒本。謂八月十五日滿已。此誤也。與諸律相違故。或於滿字上。遺脫未字。如十誦律云。三月過。未至八月。未滿歲。僧祇云。夏三月未滿。謂未滿夏末月也。五分云。安居三月。未滿八月。鼻奈耶云。三月後一月。比丘住空間處。根本云。在阿蘭若處。作後安居。準此應知。皆謂受後安居人。要滿此一月住。又或隨前安居眾。七月十五日自恣已。仍須滿此一月住。以畢九旬日也。若謂迦提月滿已。而在阿蘭若處住。則於一歲中。得八月六夜離衣宿。唯除夏四月不得耳。此誠非義。亦非前安居人。前安居者。受功德衣。得五月離衣宿。不受。亦得一月。固不干前坐夏人。然迦提月。是西國賊興發之時。故五分律云。八月賊常伺捕人。殺以祠天。一切人民。及諸比丘。無不警備。又善見律云。迦提月無雨。秋賊起。見諸賊殺人。奪物。恐怖。畏失三衣。三衣中。隨一一衣。寄聚落中。若阿蘭若處。眾僧多。房舍堅密。不須寄衣聚落。寄衣已。六夜一往看。見衣已。還阿蘭若處。薩婆多論云。後安居始過七月十五日。未滿八月。從七月十六日。次第六夜。聽阿練若安居比丘處。離衣宿。所以聽者。西國盜賊有時。此六夜中間。是賊發時。是故聽也。以此證知。必於迦提一月。在有疑恐懼阿蘭若處住得六夜離衣宿。非於餘月。及無恐懼處。得六夜離衣宿也。
 
遮摩羅國
 
[0481c01] 亦云遮摩梨國。遮摩羅。此云猫牛。
 
五百弓
 
[0481c03] 遮摩羅國。作弓法。以常人四肘。為一弓。如是五百弓。名一拘盧舍。一拘盧舍者。五里是也。或云八里。又云一牛吼地是。謂大牛鳴聲。所極聞處。或云一鼓聲是。薩婆多論云。四拘屢舍。為一由旬。摩竭國一拘屢舍。於北方半拘屢舍。中國地平。是故近也。北方山陵高下。是故遠耳。又云中國多風。遠則不聞鼓聲。近則聞之。是故近耳。北方少風。遠則聞鼓聲。是故違也。所以南北有遠近者。以聞鼓聲有遠近。故云拘屢舍者。是聲名也。凡言鼓聲所及處。是一拘屢舍。律師云。此是定義。所謂阿蘭若處者。離村五里是也(餘如離衣宿戒。及持羊毛戒中釋)。
 
   △迴僧物入己第三十
 
[0481c15] (此是共戒。尼同制)。
 
僧物
 
[0481c17] 僧祇律云。僧者八種。比丘僧。比丘尼僧。客僧。去僧。舊住僧。安居僧。和合僧。不和合僧。律攝云。僧者。謂佛弟子。又僧有五種。一無恥僧。謂破戒者。二瘂羊僧。謂於三藏不能解者。三和合僧。謂作羯磨者。四世俗僧。謂淳善異生者(是凡夫人。未生無漏果者)。五勝義僧。謂學無學者(學是初果乃至三果人。無學是阿羅漢果)。根本云。物者有二種物。謂食利物。衣利物。律攝云。凡有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瓶鉢。價直。皆從他得。故言利物。僧祇云。物者。八種物。一者時藥。二者夜分藥。三者七日藥。四者盡壽藥。五者隨物。謂三衣六物。乃至杖屣傘扇。及餘種種所應畜物。是名隨物。六者重物。謂牀座臥具。及餘種種銅鐵竹木瓦器等。是名重物。七者不淨物。謂錢金銀。比丘不得觸。故名不淨物。八者淨不淨物。謂真珠。乃至璧玉。是諸寶物。得觸不得著。故名淨不淨物。
 
入己
 
[0482a09] 居里切。鷄上聲。身也。人之對也。又私也。律攝云。入己者。謂攝為私物。薩婆多云。此戒體。若物向僧。與前人說法。令物自入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
 
  音釋
 

 
[0482a16] 音雞。
 

 
[0482a17] 音教。
 

 
[0482a18] 同硬。
 

 
[0482a19] 音問。器破而離。謂之璺也。
 

 
[0482a20] 音夫。織緯者也。
 

 
[0482a21] 音擎。
 

 
[0482a22] 音倪。
 
鑽抨
 
[0482a23] 上音劗下音并。
 

 
[0482a24] 音卑蓖麻。
 
[-+]
 
[0482b01] 音治。久痢也。下重而赤白曰[病-丙+帶]。若音帶。則婦人下部病也。
 

 
[0482b03] 音芎。
 

 
[0482b04] 浮字上聲。
 
瀉滷
 
[0482b05] 上音寫下音魯。
 
磽确
 
[0482b06] 上音敲。下音學。石地不平也。
 

 
[0482b07] 音卯宿名。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一目錄
 
象力比丘
見聞觸知
得剎尸羅國
餧飼
刮刷
摩捫
[貝*為]金
牛語
旃陀羅
毀呰
拘湊
拘尸婆蘇晝
迦葉
阿提棃夜
婆羅墮
鷹鷂
鍛作
皮韋
簸箕
躄跛
野干
兩舌
醜陋
攲臥
淫女
頭眩
拘睒毗國
謦欬
二宿
阿羅波遮那
法者
波利婆沙
摩那埵
調達
麤惡罪
婆裘園
禪定解脫入三昧
有智男子
五戒法
八關齋法
八賢聖道
十不善法
十善法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0-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九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離衣宿第二
 
[0467c22] (此是共戒。尼同制)。
 
乾痟
 
[0467c24] 乾。居寒切。音干。燥也。痟。先彫切。音宵。渴病也。又云乾枯病。以其肌膚痟瘦也。僧祇云。消盡病也。正法念處經云。有蟲名嚙脂。住在身中脂脈之內。若食有過。若多睡眠。此蟲則瞋。不消飲食。或生疥瘙。或生惡腫毛根瘭病。或得瘦病。或脈脹病。或乾痟病。或身臭病。或食時流汙。
 
僧伽梨
 
[0468a07] 或云僧伽致。或云僧伽胝。此譯云合。或云重。謂割之合成。又重作也。義淨三藏云。此譯為重複衣。南山云。此三衣名。諸部無正翻。今以義譯大衣。名襍碎衣。以條數多故。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聚落時衣。乞食。說法時。著也。
 
鬱多羅僧
 
[0468a13] 淨法師云。溫呾羅僧伽。此譯為上衣。應法師言。或云都多羅僧伽。或云優多羅僧。或云漚多羅僧。亦猶梵音譌轉耳。此譯云上著衣也。著謂與身相合。言於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以名焉。南山云。名中價衣。從用云。入眾時衣。禮。誦。齋。講時。著也(按梵音。翻為上著。是正)。
 
安陀羅會
 
[0468a20] 亦云安陀會。或云安怛羅婆沙。此云中宿衣。謂近身住也。或云裏衣。義淨法師云。安呾婆裟。譯為下衣。亦云內衣。南山云。下衣。從用為名。院內行。襍作衣也。律攝云。應知三衣受用各別。若作務時。或道行時。及在寺內。常用五條。若行禮敬。及食噉時。應披七條。為遮寒。入聚落乞食。噉食。禮制底。應著大衣。
 
敞露
 
[0468b04] 昌兩切。昌上聲。曠也。開也。蒼頡篇言。高顯也。謂平治高土。可遠望之也。應法師云。律文舊作閶。音昌。楚辭謂天門也。亦西風名也。又閶闔。今人名門。皆曰閶闔。閶非此義也。
 
若捨衣
 
[0468b09] 雜事云。若暫向餘處。即擬還者。任不將去。復有暫出擬還。至彼日暮。即侵夜歸。畏蟲賊害。當於彼宿。不應夜行。可於同梵行邊。借餘三衣。守持充事。先守持衣。應心念捨。後守持新。據此律文。謂有餘衣。可借守持。以免離宿過。及失守持之愆。若其無同梵行。可借餘衣者。應心念捨。寧無衣守持。得壞威儀突吉羅罪。以易離宿之重墮。當知此戒。謂衣已受持。離宿故得罪。薩婆多論云。或有捨衣不得罪。如比丘出界。至他處宿。借衣受持。過地了時。捨衣還他。是謂捨衣無罪。或有得罪。不捨衣。如比丘出界。至他處宿。借衣受持。過地了時。即還他衣。不說捨法。還自受衣。以不捨衣。更受自衣。壞威儀故。得突吉羅。是謂得罪。不捨衣。或有亦捨衣亦得罪。如比丘自有衣。出界外宿。地了時。捨墮。是謂亦捨衣亦得罪。或有非捨衣。不得罪。如比丘自受持衣。不離宿。是謂不捨衣不得罪。摩得勒伽論。問云。得用眾僧衣。受作三衣不。答。得受。若受持已。離宿。應捨不。答。不得捨。唯作波夜提悔(此謂有緣。暫借僧衣受持。故離宿不須捨。衣本屬僧故也)。律云。有五事因緣。留僧伽梨。若有恐怖。若疑有恐怖。若雨。若疑當雨。若經營作僧伽梨。若浣。若染。若深藏舉。此謂暫留。不將持行。非謂離宿。若在有疑恐怖阿蘭若處住。則準六夜離衣宿戒也(唐。無著禪師。遊五臺山。因往金剛窟隨喜。遇文殊化為老翁。引入般若寺。寺地盡是瑠璃。堂舍皆耀金色。翁踞白牙牀。指金墩令著坐之。對談。著欲求寓一宿。翁曰。持三衣否。著曰。受戒已來持之。翁曰。此是封執處。著曰。亦有聖教在。若許住宿。心念捨之。或有強緣。佛故聽許。翁曰。無難不得捨衣。宜從急護。遂遣出。噫。今人不以離衣宿為咎者。覩此。可自思之)。
 
八樹
 
[0468c12] 謂比丘在無界阿蘭若處宿。八樹中間。是其衣界也。八樹間中者。以長中人肘。四肘弓為量。生聞婆羅門。種菴羅樹法。相去七弓種一樹。華果得茂。八樹中間。相去總有五十六弓。若以尺計之。古用周尺。一尺八寸。為一肘。八樹中間。共計四百三尺二寸(四十丈。三尺二寸也)。有以中人。二十四指為一肘。此當笏尺。一尺五寸。八樹間。則有三百三十六尺矣。若比丘置衣此八樹間。於異處宿。明相出時。捨墮。詳如說戒犍度中明。
 
四肘
 
[0468c22] 止酉切。周上聲。臂節也。從臂節。至指端。名一肘也。遮摩梨國。作弓法。長中人肘。四肘。有云五肘。舊以一肘。長周尺一尺八寸。根本部。以二十四指為一肘。律攝云。七極微。成一微塵。此七。成水塵。此七成銅塵。此七。成兔毛塵。此七。成羊毛塵。此七。成牛毛塵。此七成隙遊塵。此七成蟣。此七成蝨。此七成[麩-夫+廣]麥。此七成一指。二十四指。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百弓為一拘盧舍(拘盧舍。義如下釋)。
 
   △過一月衣第三
 
[0469a07] (此是共戒。尼同制)。
 
弊壞
 
[0469a09] 弊。皮意切。音備。敗也。
 
自恣後一月
 
[0469a11] 謂不受迦絺那衣者。從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名後一月。是為衣時。其雖不受迦絺那衣。以坐夏有功故。及有補浣執作等緣。於此一月中。以五利功德賞之。餘十一月。名非時也(五利功德。如上迦絺那衣句中釋)。
 
自恣後五月
 
[0469a17] 謂受迦絺那衣者。從七月十六日。至臘月十五日。名後五月。是為衣時。餘七月。名非時也。於十一月。及七月中。所得衣者。皆名非時衣也。
 
   △取非親尼衣第四
 
[0469a21]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迦蘭陀竹園
 
[0469a23] 此譯為好聲鳥。按外國傳云。其形似鵲。但鳥羣集多棲竹林(餘如初重。及受戒犍度中釋)。
 
鬱禪國
 
[0469b02] 亦作尉禪。又云憂禪。是西印度境。波羅殊提王。所治之國。詳如下衣犍度中釋。
 
波羅奈城
 
[0469b05] 此云江繞城。詳如受戒犍度中釋。
 
徒跣
 
[0469b07] 跣。蘇典切。音癬。赤足也。徒履地也。所謂以脚踐土也。
 
摩訶波闍波提
 
[0469b10] 此云大生主。亦云大世主。文句云。此翻大愛道。或以姓稱之。則云憍曇彌。亦云瞿曇彌。是佛姨母。摩耶夫人之姊。佛生七日。摩耶夫人命終生天。姨母哺養。愛道姨母。即難陀親母。是天示城。善悟王所生也。根本部云。壽百二十歲。身無老相。如十六歲童女。由迦葉波佛世時。作吉利枳國王大妃。以種種香華妙饌。供養迦葉波佛舍利墖。發斯願故。今獲此報(餘如破僧犍度。摩耶句中釋)。
 
蓮華色比丘尼
 
[0469b19] 根本律云。得叉尸羅城。有一長者。娶妻未久。便誕一女。身有三德。如青嗢鉢羅華。一者身黃金色。猶如華鬚。二者目紺青色。猶如華葉。三者香氣氛馥。猶如華香。生三七日後。諸親集會。欲以立名。云。此孩子。身如青蓮華。應與立字。名青蓮華。婆沙論云。容貌端正。色作優鉢羅華色。此人前世久遠劫時。作一婆羅門女。父母家人入海採寶。是女在後。不能自活。便與諸婬女。共在一處。賣色自供。此女色貌不豐。無人往來。常自咎責。何以獨爾。時世有辟支佛。一切敬仰。有人語言。汝能供養辟支佛者。隨心所欲。世世如願。時彼女人。即隨其語。辦美飲食。以優鉢羅華覆上。奉辟支佛。即發願言。令我世世。常得女人。端正無雙。為人所敬。無能過此。又願得如沙門。所得功德。令我得之。是故今世。得作女人。顏貌第一。以本願故。今得漏盡。佛所稱讚。於比丘尼中。有大神力。最為第一。大論引此比丘尼本生經云。我自憶念。本宿命時。作戲女。著種種衣服。而說舊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笑。以是因緣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墮地獄。受種種罪。受罪畢竟。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嗢鉢羅。此云青蓮華)。
 
五衣
 
[0469c17] 三衣如上。四僧祇支。五覆肩衣(餘如尼戒中釋)。
 
七世親
 
[0469c19] 善見律云。父親七世者。父。祖。曾祖。高祖。如是乃至七世。母七世亦如是。翁親者。伯。叔。兄。弟。乃至兒。孫。母親者。舅。姨。乃至兒。孫。七世。悉是母親。若兒女。乃至孫。悉是親也。
 
   △使非親尼浣衣第五
 
[0469c24]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偷蘭陀比丘尼
 
[0470a02] 亦云偷羅難陀。或云吐羅難陀。按偷蘭。是大。亦名麤。麤。即大義。難陀。此云歡喜。是比丘尼。解通三藏。善閑說法。六羣尼中之最者。是釋種女。
 
爪扴
 
[0470a06] 爪。側絞切。嘲上聲。覆手取物曰爪。此謂抓爪之爪。今多誤為手足甲叉之叉。扴。訖黠切。音戞。括也(抓。音爪。戞音甲)。
 
  ●律藏卷第七
 
   △從非親乞衣第六
 
[0470a11] (此是共戒。尼同制)。
 
祇洹精舍
 
[0470a13] 祇洹者。猶是祇陀之譌也。正言逝多。或言移多。此云勝。精舍者。釋迦譜云。息心所棲。故曰精舍。靈裕寺誥曰。非麤暴者所居。故云精舍。藝文類云。非由其舍精妙。良由精練行者所居也。即給孤獨園。詳如下釋。
 
襞褺
 
[0470a19] 襞。必歷切。音碧。襞摺疊衣也。褺徒叶切。音牒。重衣也。重亦疊也。
 
拘薩羅
 
[0470a22] 或云憍薩羅國。大論云。憍薩羅國。是佛生地。如佛答頻婆娑羅王。偈說。
 
 有妙好國土  在於雪山邊  豐樂多異寶
 名曰憍薩羅  日種釋諸子  我在是中生
 心厭老病死  出家求佛道
 
[0470b03] 國主波斯匿王。住舍衛大城中。此城有二精舍。一祇洹。二摩伽羅母堂。佛生城名迦毗羅。發軫問曰。諸經中。說佛生迦毗羅國。何以論云。生舍衛耶。答。迦毗羅。與舍衛相鄰。同是中印度境。故此言之。舍衛城。是憍薩羅國之都城也。諸經中多云。佛住舍衛國。檇李證真鈔云。為簡南憍薩娑國。故癈國名。而標城號(摩伽羅。此云鹿。即毗舍佉鹿子母也。憍薩娑國。亦作憍薩羅。近南天竺界。亦中印度境。非波斯匿王所治者。舍衛大城。與迦毗羅城相鄰。東南去六百餘里。至迦毗羅城)。
 
尼犍子
 
[0470b12] 尼犍。此翻離繫。是外道之都名也。或云尼乾陀。應法師云。當言泥健連陀。譯為不繫。其外道披髮露形。無所貯畜。以手乞食。隨得即噉也。詳如受戒犍度中釋。
 
躶形
 
[0470b17] 與裸同。魯果切。羅上聲。赤體也。
 
擿解
 
[0470b19] 他歷切。音惕。挑發也。別作撤。非。
 
   △過量受衣第七
 
[0470b21] (此是共戒。尼同制)。
 
我曹
 
[0470b23] 財勞切。早平聲。輩也。眾也。
 
垢膩
 
[0470c01] 乃計切。音殢。肥膩也。律攝云。若三衣肩上。垢膩汙者。於著肩處。應以物替。長一肘半。廣一張手。四邊縫著。汙即拆洗。若身有血出。應作拭身衣。當數浣[汍/衣]。三衣帒法。長三肘。廣肘一半。長牒兩重。縫之為帒。兩頭縫合。當中開口。長內其衣。搭在肩上。口安[巾*勾]帶。勿令蟲入。凡置肩時。三衣在上。餘衣在下。用意防守。如護身皮。欲令施主。得福多故。令受用者。無闕乏故(律令褋障垢膩處。三千威儀。令帖四角。近世有見令帖四角者。妄指為四天王。見令障垢膩處。云是須彌山。復加二帖。於其兩畔。以為日月。至於坐具四角。還同此譌。如斯之謬。故非一日。取笑識者。致令後代不諳。共相踵習。非制之咎。其誰之始)。
 
   △求益衣價第八
 
[0470c12] (此是共戒。尼同制)。
 
居士
 
[0470c14] 梵云迦羅越。此名居士。楞嚴云。愛談名言。清淨自居。名曰居士。什師曰。外國白衣。多財富樂者。名為居士。普門疏。以多積財貨。居業豐盈。謂之居士。鄭康成云。道藝處士也。
 
求索
 
[0470c19] 色責切。音色。求也。取也。
 
若貝
 
[0470c21] 貝。即貝齒。亦曰貝子。如初篇中釋。
 
十六分之一分
 
[0470c23] 按西國之數。舊云一迦利沙鉢拏。有十六鉢拏。一鉢拏。有八十貝齒。或云一迦利沙鉢拏。有十九鉢拏。新云。一迦利沙鉢拏。分為四分。一分有五磨灑。一磨灑。有八十貝齒。或云西國一大銅錢。直十六小銅錢。無鉢拏。磨灑。皆是數名。非錢也。據此前後數之不同。乃由古今法之有別。又數有大小之分。如大數四迦利沙鉢拏。四四為一十六分。亦名十六分。又西國以十六升為一斗。亦名十六分。今言十六分之一分者。據數則一鉢拏。或大數中之一分。據錢則一小銅錢。物則一升也。廣如餘處釋。
 
   △求合買衣第九
 
[0471a10] (此是共戒尼同制)
 
堅緻
 
[0471a12] 緻。知意切。音智。密也。堅。即固也。
 
懺悔
 
[0471a14] 金光文句云。依字訓釋。懺者鑑也。披陳發舒己之三業。不敢隱諱。令他委鑑。顏恧而口慼。心摧而意伏。身被鑑故。而顏恧。口被鑑故。而脣慼。心被鑑故。而意伏。故懺名鑑也。悔者廢也。內懷鄙恥。悔造眾非。悔身故。則三廢。悔口故。則四廢。悔心故。則十廢。故悔名廢也。意云十廢者意如君主。身口如臣。君既克己。臣息暴虐。故意總十。恧。奴六切。音朒。慚也。如此依字訓釋。義雖無虧。原非本意。此中言懺悔者。正謂發露說罪除愆之義。譌言懺悔。懺悔說罪。二義全殊。應法師云。懺。譌略也。書無懺字。正言叉摩。此云忍。謂容恕我罪也。淨法師云。所言懺者。梵云懺摩。是謂容恕義。後人加悔。喚為懺悔。此即與說罪義不同。何者。懺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悔乃東夏之字。追悔為目。悔之與忍。逈不相干。西國之人。但有觸誤。及身錯相觸著。無問大小。大者垂手相向。小者合掌虔恭。或可撫身。或可執膞。口云懺摩。意是請恕。願勿瞋責。律中就他致謝。即說懺摩之言。此方誤傳久矣。難可改張。必若自己陳罪。當以所犯。向他發露。如實說之。梵云阿鉢底鉢喇底提舍那。阿鉢底者。罪過也。鉢喇底提舍那。即對他說也。說己之非。冀令清淨。若總相談愆。非律所許。此中略述。廣如餘處。
 
   △索衣過六反第十
 
[0471b13] (此是共戒。尼同制)。
 
合時清淨
 
[0471b15] 合時者。謂合比丘須用之時。或比丘開許聽畜之時。清淨者。謂無諸障難。堪可受用。我當納取。速以成衣。受持。
 
執事人
 
[0471b19] 謂執作眾務。給事比丘。出家之淨人也。
 
僧伽藍民
 
[0471b21] 謂守護寺院人。或受雇。或自發心守護。或王臣遣來守護者。
 
   △蠶綿臥具第十一
 
[0471b24]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野蠶綿
 
[0471c02] 即此方絲綿也。淨法師云。體是責物。不聽作褥。自乞乃遮。他施無罪(餘如前釋)。
 
暴繭
 
[0471c05] 暴蒲報切。庖去聲。晞乾也。亦作暴。別作[暻-京+恭]。非。繭。吉典切。堅上聲。蠶房也。本作繭。誤作蠒。
 
蠶蛹
 
[0471c08] 蛹。余隴切音勇。繭蟲也。蠶化為蛹。蛹化為蛾也。
 
拘遮羅
 
[0471c10] 如初篇中釋。
 
   △黑毛臥具第十二
 
[0471c12]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梨車子
 
[0471c14] 經中或作離唱。或作梨昌。又作栗唱。皆梵音譌轉也。正言栗呫婆。此云仙施。王種也。西域記云。栗呫婆子。舊譌云。離車。按離車。此翻為皮薄。又翻同皮。善見律云。離車。是其種姓也。因姓而立名。此諸童子。甚為婬色(因緣。如初篇毗舍離句中釋)。
 
羺羊
 
[0471c20] 奴侯切。耨平聲。羺[羊*兒]。胡羊也。通俗文云。羊卷毛。謂之羺[羊*兒]([羊*兒]。音倪)。
 
  ●律藏卷第八
 
   △不雜色臥具第十三
 
[0471c24]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牻色
 
[0472a02] 莫江切。音忙。雜也。或云白黑雜毛牛也。故字從牛。亦作尨。謂犬多毛者。故字從犬。亦雜也。律本云。牻色者。頭上毛。耳毛。若脚毛。若餘牻色毛。律攝云。由頭足腹。是行動處。毛麤惡故也。
 
鉢羅
 
[0472a07] 或云波羅。十誦律云。一鉢羅。此四兩也。立世毗曇論云。一波羅。此稱一兩。斯或秤之大小不同。故也。
 
   △減六年作臥具第十四
 
[0472a10]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數數
 
[0472a12] 生角切。音朔。頻也。屢也。
 
敷壞
 
[0472a14] 敷。芳無切。音孚。散也。布也。
 
   △坐具不帖故者第十五
 
[0472a16]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故者
 
[0472a18] 善見云。故尼師壇者。下至一經坐。是名故也。四邊隨取一邊。或方。或圓。取帖新者上。若不能帖。細擗雜新者作。亦得。或因緣經云。取故者緣。緣四邊。以亂其色。婆沙律云。廣中取一磔手。長裂。隨廣狹分作緣。周帀緣尼師壇。律攝云。所以帖者。為令牢故。若無全者。廣合集故物而帖。僧祇律云。著辟方一磔手故。帖時。不得缺角。麥形。如杵。車形。垂。亂。舉。下。缺角者。無角。麥形者。中央廣。兩頭狹。杵者。兩頭廣。中央狹。車形者。一頭廣。一頭狹。垂者。掇著。亂者。不周正。舉者凸起。下者凹。四邊縫處高。中央下。如是不得著。著時。方圓令周正。若穿壞者補。若垢膩當浣。擗雜餘毛作(或布或毛)。母經云。尼師壇。有破穿處。應用弊納。補四邊。癊一寸(謂於其破孔處。四邊癊過一寸)。
 
縱廣一磔手
 
[0472b08] 磔者。張也。律攝云。縱廣者。正方也。佛張手者。中人三張手。為佛一張手。當一肘半也。五分律云。一修伽陀搩手者。方二尺(修伽陀。此云善逝。即佛十號之一號也。尺者。度也。周制寸尺。唐於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蓋唐尺八寸。周是一尺。此言二尺。即唐尺一尺六寸。方與中人三張手相當也)。
 
   △持羊毛過限第十六
 
[0472b14]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由旬
 
[0472b16] 亦作由延。新云踰繕那。乃天竺里數名也。上者六十里。中者五十里。下者四十里。又云三十里。大論云。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此亦中邊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也。西域記云。夫數量之稱。謂踰繕那。舊曰由旬。又曰踰闍那。又曰由延。皆譌略也。踰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軍行也。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矣。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載。惟六十里。根本羯磨注曰。言踰繕那者。既無正翻。義當東夏一驛。可三十餘里。舊云由旬者。譌略。若準西國俗法。四俱盧舍。為一踰繕那。計一俱盧舍。可有八里。是即當其三十二里。若準內教。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一俱盧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一步六尺)。數準其步。數纔一里半。餘將八倍之。當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驛。親驗當今西方。踰繕那。可有一驛。故今皆作一驛翻之。庶無遠滯。然則那爛陀寺南向王舍城。有五俱盧舍。計其里數。可一驛餘。若據雜寶藏經。一拘盧舍。有五里。計八拘盧舍。為一由旬。合有四十里也(踰繕那者。有翻為限量。或翻合應。謂計應合爾許度量也。業疏云。此無正翻。乃是輪王巡狩一停之舍。猶如此方館驛也。餘如下釋)。
 
廁羅婆尼
 
[0472c12] 亦云差羅波尼。又作讖羅半尼。如上釋。
 
   △使尼染羊毛第十七
 
[0472c14]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羅)。
 
釋翅搜迦維羅衛尼拘律園
 
[0472c16] 經中。或作婆兜釋翅搜城。譯云婆兜者。此言住處。釋翅搜者。此云能也。迦維羅衛者。此言赤澤。總謂能仁住處赤澤城也。鼻奈耶云。釋翅搜者。釋種也。又迦維羅衛。亦作迦毗羅衛。此翻為黃頭。或翻云黿種(詳如破僧戒中釋)。尼拘律。如大房戒中釋。或翻為多根樹園。此園在迦羅維衛城南三四里。是釋迦如來成等正覺已。還國見父王。為王說法處也。時淨飯王。聞菩薩成等正覺已。情懷渴仰。遣使請佛。王知佛不住王宮。即於此園。造大寺院。一十六所。其諸小者。總有六十四。諸院之中。皆有重閣。如祇陀林。等無有異。迎佛歸國。於此而住。佛即於此度八王子。及五百釋種焉(八王子。除第九優波離。是)。
 
染擘
 
[0473a05] 博麥切。音伯。撝也。撝。乃分裂也。廣雅云。擘。分擘也。
 
瞿曇彌
 
[0473a07] 義如初卷釋。即大愛道比丘尼也。苑師云。瞿曇彌。或云憍曇彌。皆女聲呼也。若男聲。呼云瞿答摩。
 
   △受金銀錢第十八
 
[0473a10] (此是共戒。尼同制)。
 
珠髻大臣
 
[0473a12] 或云寶髻。或云如意頂髮。其義一也。以梵語摩尼。此云如意珠。又摩尼。即寶之總名也。此大臣。是王舍城聚落主也。
 
日月四患
 
[0473a16] 四患者。謂阿修羅。煙雲。塵。霧也。或為五患。以煙雲分為二患。如毗婆沙論云。日月輪。五翳所翳。不明。不照。不廣。不淨。一雲。二煙。三塵。四霧。五曷邏呼阿素洛手。雲者。如盛夏時。有少雲起。須臾增長。徧覆虗空。障日月輪。俱令不現。煙者。如林野中。焚燒草木。率爾煙徧覆虗空。障日月輪。俱令不現。塵者。如元旱時。大風旋擊囂塵卒起。徧覆虗空。障日月輪。俱令不現。霧者。如秋冬時。山河霧起。又聞外國。雨初睛時。日照川原。地氣騰湧。雰霏布散。徧覆虗空。障日月輪。俱令不現。曷邏呼阿素洛手者。謂阿素洛。與天鬬時。天用日月。以為旗幟。由日月威。天常勝彼。時曷邏呼阿素洛。心常忿日月。欲摧滅之。由諸有情。業增上力。盡其智術。不能摧壞。遂以手障。令暫隱沒(阿素洛。即阿修羅。曷邏呼。是阿修羅王名)。
 
是中捨者
 
[0473b07] 律令持至可信優婆塞所。若守園人邊。告言。此是我所不應。汝當知之。若彼人取。還與比丘者。當為彼人物。故受。敕淨人使掌之。若得淨衣。鉢等。持貿易。受持之。僧祇律。令於僧中捨之。置僧無盡物中。作房舍中衣。不得作食用。聽病者。得使淨人畜。但莫貪著。五分律。令僧白二羯磨。差一比丘。棄之水火中。十誦律。物若少者應棄。多者得於同心淨人邊。語言。我以不淨故。不應取。汝應取。淨人取已。語比丘言。此物與比丘。比丘言。此是不淨物。若淨當受(此即名說淨)。若不得同心淨人。應作四方僧臥具。應入僧中悔過。根本律云。若有他施衣價。欲須便受。受已。即作彼人物心。而持畜之。應委寄淨人使持。不應自捉。若無淨人。持物對一苾芻。作如是語。具壽。存念我某甲。得此不淨物。我當持此不淨之物。換取淨財。如是三說。隨情受用。勿致疑心。律攝云。若安居時。施主持衣價。與苾芻眾。即作委寄此施主心。而受取之。應求信敬人。若淨人。若鄔波索迦。為淨施主。作施主物想。執捉無犯。若無施主可得者。應持金銀等物。對一苾芻說言。具壽。存念。我某甲。得此不淨財。當持此不淨財。換取淨財。如是再三。應自持舉。或令餘人舉之。若苾芻於行路中。得金銀等。為道糧故。應自持去。或令淨人等。及求寂持去。薩婆多云。錢寶穀米。並同長衣。十日說淨。餘如衣犍度。淨施句中釋。按此一途說淨。乃佛大慈。愍諸劣根弟子。令安修道業。然須深生慚愧。心無貪著。用之不生穢果。方順慈尊之意。設情染著。有汙梵行。佛即不許。若真解脫之士。當依大教。如涅槃經云。若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饑饉世。憐愍子故。復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啖。如是等語。所不應依。故警訓。謂八財不淨。長貪壞道。乃引事鈔云。一田宅園林。二種植生種。三貯積穀帛。四畜養人僕。五養繫禽獸。六錢寶貴物。七氈褥釜鑊。八象金飾牀。及諸重物。此之八名。經論及律。盛列通數。顯過不應。又律經言。若有畜者。非我弟子。五分亦云。必定不信我之法律。由此八種。皆長貪壞道。汙染梵行。感得穢果。故名不淨也。乃至云。律中在事。小機意狹。故多開畜。又涅槃云。若諸弟子。無人供須。時世饑饉。飲食難得。為欲護持。建立正法。我聽弟子。受畜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貿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須淨施篤信檀越。記云。上明大乘機教俱急。下明小乘機教俱緩。律在事者。違事故輕。則顯。經宗於理。違理故重。小機意狹不堪。故開反上。大乘堪任故重。世人反謂小乘須戒。大教通方。幾許誤哉(此中所釋。宜後疏律文中乃出。今欲急以初學者知。故須出之。凡如斯者。皆此意也)。
 
   △賣買寶物第十九
 
[0474a06] (此是共戒。尼同制)。
 
成金未成金
 
[0474a08] 根本云。成者。謂金銀等器。未成者。謂金鋌及碎金。薩婆多論云。若作。若不作。若相。若不相。作者。以寶作諸器物。不作者。但是寶。不作器物。相者。作器寶。或作字相。或作印相。不相者。不作器寶。不作字相。不作印相。又云。此戒體。正應言種種用寶。不得言賣買。此戒直一往成罪。不同販賣戒。販賣戒。為利故。買已還賣。成罪。
 
   △販賣第二十
 
[0474a16] (此是共戒。尼同制)。
 
販賣
 
[0474a18] 方諫切。翻去聲。賤買貴賣。曰販。薩婆多論云。販賣罪。於一切波逸提中。最是重者。寧作屠兒。不為販賣。何以故。屠兒正害畜生。販賣一切欺害。不問道俗賢愚。持戒毀戒。無往不欺。又常懷惡心。設若居穀。心恒悕望。使天下荒餓。霜雹灾疫。若居鹽。貯積餘物。意常企望。四遠返亂。王路隔塞。夫販賣者。有如是惡。此販賣物。設與眾僧作食。眾僧不應食。若作四方僧房。不得住中。若作塔。作像。不應向禮。又云。但佛作意禮。凡是持戒比丘。不應受用此物。若此比丘死。此物眾僧應作羯磨分。問曰。不死時。不受用此物。何以死。便羯磨。答曰。此販賣業。罪過深重。若生在時。眾僧食用此物者。雖復犯戒有罪。僧福田中。故與受用。以受用故。續作不斷。是僧福田中。不聽受用。今世無福。後得重罪。以此因緣。不敢更作。比丘既死。更無販賣因故。是故聽羯磨取物。
 
擣治
 
[0474b10] 擣。都槁切。刀上聲。手推也。又築也。敲也。舂也。治。陳知切。音池。攻理也。又直意切。音稚。凡未治而攻之。則平聲。凡為理與功効。則去聲。
 
時藥
 
[0474b14] 時者。謂從旦至中也。時藥者。有二種。一噉。二嚼。噉有五種。謂飯。麨。乾餅。魚。及肉。嚼。亦五種。謂根。枝。葉。華。果。及細末食等。從旦至中聽服。是名時藥。
 
非時藥
 
[0474b18] (或名更藥)非時者。有二種。一從中至暮。二從暮至明相未出。是為非時也。非時藥者。謂以梨。棗。[卄/(麩-夫+壬)]。蔗等。作漿。若不醉人。聽非時飲。不聽今日受已。留至明日。是名非時藥(百一羯磨云。更藥者。盡日應飲。如其至夜。但齊初更。注曰。律教一夜分為三節。初之一分。名曰初更。過斯。不應飲用。若唯五更。當一更強半。舊云非時藥者。非正譯也)。
 
七日藥
 
[0474b24] 八日者。謂從初日。受得藥入手已。於七日內。得自取服。七日藥者。有五種。謂酥。油。生酥。蜜。石蜜。有病因緣。聽時與非時。齊七日內。自取服之。是名七日藥。
 
盡形壽藥
 
[0474c05] 盡形壽者。謂身有長病因緣。若得病所應宜藥。從初受得藥已。於其中間。乃至盡壽。聽自取服。盡壽藥者。或丸散湯膏煎。一切鹹苦酢辛。不任為食者。乃至灰土等。有長病因緣。得盡壽自取而服之。是名盡形壽藥。目得迦云。即如甘蔗。體是時藥。汁為更藥。糖為七日灰得盡形。酪。是時攝。漿是更收。酥為七日。燒酪成灰。便為盡壽。肉是時攝。脂成七日。燒害成灰。便為盡壽。隨事應服(如上三藥。皆須作法受持。乃聽自取犍之。餘如藥服度中釋)。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九
 
  音釋
 

 
[0474c18] 騷去聲。疥瘙。
 

 
[0474c19] 音標。疽病。
 

 
[0474c20] 音忽。
 

 
[0474c21] 音已。蝨子也。
 

 
[0474c22] 音瑟。
 

 
[0474c23] 娘入聲。又音逆。酷也。殘也。暴虐也。
 

 
[0474c24] 延知切。音夷。
 

 
[0475a01] 音突。高起也。
 

 
[0475a02] 於交切。音坳。土窪曰凹。
 

 
[0475a03] 同搜。音蒐。
 

 
[0475a04] 音灰。裂也。
 
雰霏
 
[0475a05] 上音紛。下音非。
 

 
[0475a06] 倉故切。音措。今俗作在各切。以為酬醋字。非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十目錄
 
蘇摩國鉢
烏伽羅國
優伽賖國
大小鉢
五綴
閾內
戶扉
作繀
禪帶
腰帶
先不受自恣請
一食直
難陀弟子
橛上
龍牙杙
摩竭魚
千二百五十人
私訶毗羅[口*荼]象師
畢陵伽婆磋蹉
巵中
簜中
酥油
生酥
蜜石蜜
閻浮提
四天下
不與人過願
阿那頻頭國
阿夷羅跋提河
雨浴衣
波斯匿王
反叛
梨師達多富那羅
十日未竟
急施衣
衣時應畜
自恣
迦提月
遮摩羅國
五百弓
僧物
入己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0-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八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律藏卷第五
 
   △黨破僧第十一
 
[0461c16] (此是共戒。尼同制)。
 
同一水乳
 
[0461c18] 謂水與乳合。體則為一。無別色味。喻今如來十二部經。體無有別。行與理順。一相無差故也。今諸比丘。同於如來一法門中學。不應分黨也。
 
增戒心慧
 
[0461c22] 此名三學也。薩婆多論云。學戒增。學心增。學慧增。問曰。學多。何以正齊三學。答曰。三學攝一切學。如是五篇戒。防身口惡。淨修身口。無法不盡。學心增者。心息於垢。無法不周。學慧增者。明見法相。根本除惡。學戒增者。學律藏。學心增者。學契經。學慧增者。學阿毗曇。又云。學戒增者。學五篇戒。學心增者。得初禪五支。二禪四支。乃至四禪。名學心增。學慧增者。明見四諦。復次。滅惡律儀戒。及一切非律儀。五篇戒清淨。名學戒增。以學戒清淨故。得心清淨。名學心增。更思尋深理。增長善法。名學慧增。復次。經中有三修。修戒。修心。修慧。故知三學。攝一切學也。律本云。佛告諸比丘。彼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時。得調伏貪欲。瞋恚。愚癡盡。彼得貪欲瞋癡盡已。不造不善。不近諸惡。又學此三學。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故當勤精進。學此三學。
 
非法別眾
 
[0462a14] 謂同一住處。羯磨時。有不來者。應與欲。而不與欲。在現前應訶者。便訶(百一羯磨云。雖皆總集。應訶者。訶而不止。強為羯磨)。彼作白二羯磨。作白四羯磨。白此事。乃為彼事。而作羯磨。是為非法別眾羯磨(善見云。同一住處。有四比丘。一人受欲。三人說波羅提木叉。或三人。一人受欲。二人說波羅提木叉。是名非法。亦名別眾。是名非法別眾)。
 
非法和合眾
 
[0462a20] 謂同一住處。和合一處羯磨。應與欲者與欲。在現前應得訶者。不訶(百一羯磨云。應訶者訶。訶時便止)。作白二羯磨。作白四羯磨。白此事。乃為彼事而作羯磨。是為非法和合眾羯磨(善見云。同一住處。有四比丘。四人應廣說波羅提木叉。不廣說。作三人法。人人對首說。是名非法和合眾)。
 
法別眾
 
[0462b02] 謂同一住處。羯磨時。有不來者。應與欲。而不與欲。在現前應得訶者訶。彼作白二。白四羯磨。如法而作。是為法別眾羯磨(善見云。同一住處。有四比丘。或三人。一人受欲。三人對首說。或三人。一人受欲。二人對首說。是名法別眾)。
 
法相似別眾
 
[0462b07] 謂同一住處。羯磨時。有不來者。應與欲。而不與欲。在現前應訶者訶。作白二。白四羯磨。前作羯磨。而後作白。是為法相似別眾羯磨。
 
法相似和合眾
 
[0462b11] 謂同一住處。羯磨時。有不來者與欲。在現前應得訶者不訶。白二。白四羯磨。前作羯磨。而後作白。是為法相似和合眾羯磨(如瞻波犍度中廣說)。
 
   △汙他家第十二
 
[0462b15] (此是共戒。尼同制)。
 
羈連
 
[0462b17] 亦云羈離那國。或云吉羅邑。又云加羅賴。此是迦尸國之邑名也。或云枳吒山。十誦云。黑山土地羈。同羇。堅溪切。音雞。
 
阿濕婆富那婆娑
 
[0462b21] 阿濕婆。此云馬。富那婆娑。此云滿宿。或翻井宿。薩婆多云。馬宿滿宿。此二人。二宿出時生。因宿作名。善見律云。馬師。滿宿。於六羣比丘中。最是上座。二人本是田夫。同作田辛苦。共相論言。我等作田辛苦。可共出家。於佛法中。衣食自然。同伴答言。善哉。可爾。更共籌量。我等今者。就誰出家。當就舍利弗。目犍連出家。共籌量已。往到舍利弗目犍連所。求欲出家。時二尊者。即為出家。與具足戒。誦波羅提木叉竟。滿五臘。二人共議。意共同好。種華等事。即往豐熟處住。婆沙論云。馬宿井宿。恒造惡行。佛常教化。都不信受。佛記二人命終。生龍趣中。彼亦自見於十指端。有十道水。將欲流出。便作是念。我等決定當生龍中。佛復記彼二人。已種獨覺菩提善根。於當來世。定成獨覺。
 
倡妓
 
[0462c12] 倡。齒良切。音昌。樂也。蒼頡篇云。倡俳之也。妓。巨起切。奇上聲。女樂也。
 
俳說
 
[0462c15] 步皆切。音牌。戲也。又俳優。雜戲也。又俳者。樂人所為戲笑。以自怡悅也。漢書云。詼笑類俳倡(今之做戲文本此。詼音奎謔也。調謿也)。
 
鼓簧吹貝
 
[0462c19] 簧。胡光切。音黃。乃笙竽管中金葉也。蓋笙竽。皆以竹管匏中。而竅其管底之側。以薄金葉障之。吹則鼓之而出聲。所謂簧也。故笙竽。皆謂之簧。小笙十三簧。大笙十九簧。竽二十六簧。貝。是海螺。涅槃經云。不得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妓樂之聲。亦不故聽吹貝。除供養佛。亦非比丘自作。是則大小乘同制(竽。音干。長四尺二寸)。
 
佯跛
 
[0463a03] 佯。移章切。音羊。詐也。跛。補火切。波上聲。謂行不正。足偏廢也。
 
或嘯
 
[0463a06] 蘇弔切。音笑。吹聲也。蹙口而出聲也。
 
受雇
 
[0463a08] 雇。音故。傭賃也。
 
迦尸國
 
[0463a10] 亦作伽尸。又作伽奢。又作迦施。按迦尸音。此翻為光。天竺有草。亦名迦尸。此是波羅奈城之國也。苑法師云。迦尸者。西域竹名也。其竹堪為箭幹。然以其國。多出此竹。故立斯名。此是波羅奈城之國。憍薩羅國之比鄰。乃是十六大國之一數也。此迦尸國。及憍薩羅國。皆波斯匿王所統。正法念處經云。迦尸國。一萬四千聚落。城廣二由旬(云云)。
 
聚落
 
[0463a18] 謂巷陌街衢住處。名為聚。聚外遠家。名為落。君王都處。名為城邑。又有市名聚落。無市名村。有城邑。名為國土(韋昭漢書云。小鄉曰聚。人所居也。左傳曰。聚眾也。廣雅云。落居也。眾所共居。故稱聚落也)。
 
   △不捨惡性第十三
 
[0463a23] (此是共戒。尼同制)。
 
聖主
 
[0463b01] 佛是眾聖中尊。故稱聖主。又闡陀是臣。在家侍佛。故言我聖主。善見律云。闡陀語諸比丘。汝等不應教我。我應教汝等。何以故。佛是我家佛。何以故。我與勤陟。將佛入山學道。不見諸長老一人。侍從佛者。佛得道已。而轉法輪。是故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是故我應教諸長老。長老不應反教我。
 
不受諫語
 
[0463b08] 受者。領納也。法苑云。夫納其理。則言語絕。乖其趣。則諍論興。然直言者德之本。納受者。行之原。所以籍言而德顯。納受而行全。譬目短於自見。借鏡以觀形。髮拙於自理。必假櫛以自通。故面之所以形。明鏡之力也。髮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行之所以芳。蓋言之益也。是故身之將敗。必不納正諫之言。命之將終。必不可處於良醫也。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尸。時有一婆羅門。於曠野中。造立義井。為放牧行者。皆就井飲。并及洗浴。時日向暮。有羣野干。來趣井。飲地殘水。有野干主。不飲地水。便內頭罐中飲水。飲已。戴罐高舉。撲破瓦罐。罐口猶貫其項。諸野干輩。語野干主。若濕樹葉。可用者。尚當護之。況復此罐。利益行人。云何打破。野干主言。我作是樂。但當快心。那知他事。時有行人。語婆羅門。汝罐已破。復更著之。猶如前法。為野干所破。乃至十四。諸野干輩。數數諫之。猶不受語。時婆羅門。便自念言。是誰破礶。當往伺之。正是野干。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難。便作木罐。堅固難破。令頭易入難出。時著井邊。然捉杖屏處伺之。行人飲訖。野干主如前入飲。飲訖。撲地。不能令破。時婆羅門。捉杖打殺。空中有天。而說偈言。
 
 知識慈心語  狼戾不受諫  守頑招此禍
 自喪其身命  是故癡野干  遭斯木罐苦
 
[0463c08] 當知受諫者。名為智人。不受諫者。名愚癡輩。身壞命終。墮三惡道。長夜受苦無量矣(備。音職。梳篦之總名也)。
 
波羅提提舍尼
 
[0463c11] 義翻向彼悔。優波離問經。譯者解云。或言應說法。或言應發露者也。僧祇律云。此罪應發露也。詳如下四悔過法中。
 
惡說
 
[0463c15] 梵云突吉羅。此言惡作。謂身犯者。名惡作。口犯者。名惡說。餘如上釋。
 
  ○二不定法
 
[0463c18] (此二法者。初法據三事。是堪行婬屏覆之處。說非法語。後法準二事。在不堪行婬露現之處。說麤惡語。此為異相。尼無此二法也)。
 
[0463c20] 薩婆多論云。與諸比丘結戒者。一為止誹謗故。二為除鬬諍故。三為增上法故。比丘出家。迹絕俗穢。為人天所宗向信敬。四為斷惡業。次第法故。初既屏處。漸染纏綿。無所不至。是以防之。而制斯戒。
 
不定法
 
[0464a01] 梵云阿尼竭達磨。此言不定法。律攝云。不定法者。言此罪體。無定相故。容有多罪。不可言定。薩婆多云。佛坐道場時。已決定五篇戒。輕重通塞。無法不定。此所以言不定者。直以可信人。不識罪相輕重。亦不識罪名字。設見共女人一處坐。不知為作何事。為共行婬。為作摩觸。為作惡語。為過五六語說法。故言不定。
 
齋優婆私
 
[0464a09] 齋是其名也。或是受八戒齋者。優婆私。或作優婆斯。即優婆夷也。此翻近士女。又翻近事女。義翻近佛女。肇師曰。義言信士女。或云清信女。淨名疏云。此言清淨女。奘師云。鄔波斯迦。唐言近事女。舊曰優婆斯。又曰優婆夷。皆譌也。言近事者。親近承事諸佛法故。謂是在家女人。受三歸五戒已。則能親事佛。法。比丘尼眾也。有云。受八戒者。名為近住女。謂近阿羅漢住也。又云善宿女。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為善宿。成論云。是人善心。離破戒宿故。
 
屏覆
 
[0464a20] 屏。蒲明切。音平。屏者所以蔽也。覆。敷救切。音副。蓋也。
 
毗舍佉母
 
[0464a23] 或作吠舍佉。此譯為別枝。即是氐宿。以生日所值宿為名也。按西國。多以此為名。又從子稱母以簡之。名鹿子母。故律本云。無夷羅母。或云摩伽羅。正梵音云。蜜利伽羅磨多。蜜利伽羅。此云鹿。磨多。此云母。大論云。毗舍佉彌伽羅母。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為力士。彌伽羅。大兒字也。此母人。得三道(阿那含也)。賢愚經云。此是波斯匿王弟。曇摩訶羨女也。羨。昔因罪。逃奔得叉尸利國。便於彼土。安家納娶。而生此女。此女妙才智辯。後嫁舍衛國。梨耆彌大臣。第七兒為婦。波斯匿王聞其智辯。即拜為王妹。後生三十二卵。卵各出一兒。顏貌端嚴。勇健無雙。一人之力。能敵千夫。時毗舍佉。信心開解。請佛及僧。佛為說法。合家得須陀洹道。佛後為說。即得阿那含道。於優婆夷中。智慧才辯。最為第一(從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一月。是氐宿所值之月)。
 
闚看
 
[0464b15] 枯迴切。音恢。傾頭門中。邪視也。
 
  ●律藏卷第六
 
  ○三十捨墮法
 
[0464b18] 察夫捨墮之篇。良由貪積而起。貪乃三毒之首。五蓋之先。積為三界濁因。六趣苦果。所以眾生。不能超出。因斯過患。故佛世尊。愍貪饕性。拯癡蓄情。制之以三衣。防之以六物。定為沙門知足道具。如鵬之有翅。猶[舟*歇]之有帆。讚杜多德。羨蘭若行。責彼無厭。歎諸少欲。何以蓄之箱囊。而無慚。積之高閣。而不愧。背四聖種。乖如來禁。秪圖現前之豐快。不慮死後之遺殃。四大既分。百物寧在。從此逈失涅槃之妙因。長輪緣起之苦集。故大經云。出家之人。有四種病。不得涅槃。一者衣欲。二者食欲。三者臥具欲。四者為有因。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我滅度後。於未來世。法欲盡時。最後五百年。持戒明黨。正法朋黨。將欲盡滅。破戒非法明黨熾盛。誹謗正法。壽命短促。眾生壞時。法滅壞時。比丘僧壞時。阿難。當於爾時。驚畏恐懼。有諸比丘。不修身。不修心。不修戒。不修慧。彼等不修身戒心慧者。貪著六處。何等為六。一者貪著鉢。二者貪著衣。三者貪著食。四者貪著牀座。五者貪著房舍。六者病瘦因緣。貪著湯藥。彼等貪求勝妙衣鉢。乃至上好眾味藥故。更共鬬諍。遞相言訟。上至官司。口如刀劍。互相誹謗。遞相憎嫉。如是為衣鉢飲食牀座房舍湯藥因緣。共相憎嫉。心不純熟。濁心相向。又阿難。汝觀如是諸惡比丘。當以信心。捨家出家。得出家已。貪著衣鉢。六種因緣。墮三惡道。如經所說。有智者。當深生厭離。
 
   △畜長衣第一
 
[0464c19] (此是共戒。尼同制)。
 
三衣
 
[0464c21] 一僧伽梨。二鬱多羅僧。三安陀會。此三法服。西天總名支伐羅。北方胡國。喚之為袈裟。薩婆多論云。所以作此三名差別者。欲現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種。盡無此三名。以異外道故。作此差別。分別功德論云。或曰。造三衣者。以三轉法輪故。或云。為三世故。或云為三時故。故設三衣。冬則著重者。夏則著輕者。春則著中者。為是三時故。便具三衣。若大寒時。重著三衣。可以障之。或曰亦為蚊虻蟆子。故設三衣。薩婆多云。為五意故。障寒熱。除無慚愧。入聚落。在道行。生善威儀清淨故。方制三衣。僧祇律云。三衣是沙門賢聖幖幟。故我諸弟子。齊是三衣。足遮大寒大熱。蠅蚊虻。覆障慚愧。不壞聖種。若性不堪寒者。聽故弊衣。隨意重納。即是少欲少事。律云。佛告阿難。過去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著如是衣。如我今日。未來世如來無所著。佛弟子。著如是衣。如我今日。刀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所劫。般若經。明十二頭陀。衣有二種。一者納衣。智論釋云。好衣因緣故。四方追逐。墮邪命中。若受人好衣。則生親著。若不親著。檀越則恨。又好衣。是未得道者。生貪著處。好衣因緣。招致賊難。或至奪命。有如是等患。故受弊納衣法。二者但三衣。智論釋云。行者少欲知足。衣趣蓋形。不多不少。故受三衣。白衣求樂。故多畜種種衣。或有外道苦行。故裸形無恥。是故佛弟子。捨離二邊。處於中道。戒壇經云。五條下衣。斷貪身也。七條中衣。斷瞋口也。大衣上衣。斷癡心也。華嚴經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也(納衣。謂重納三衣。非今納頭也)。
 
六羣比丘
 
[0465b01] 六羣。或云六眾。謂聚集成眾。作諸非威儀事。羣出隊入故也。一難陀。二跋難陀。三迦留陀夷。四闡陀。五馬宿。六滿宿。此之六人。無法不通。達三藏十二部經。曉五明百藝之異術也。難陀跋難陀。二人多貪。亦云多瞋。善解算數。陰陽變運。說法論議。迦留陀夷多欲。深通射道。善解阿毗曇。後得漏盡。入無餘涅槃。闡陀多瞋(亦云多癡)。亦通射道。解阿毗曇。後得漏盡。入無餘涅槃。馬宿滿宿多癡(亦云多瞋)。善於音樂。種種戲笑。事事皆能。亦巧說法論議。亦解阿毗曇。前四人。俱是豪族。共相影響。相與為友。宣通佛教。內為法門之棟梁。外為佛教之大護。所謂大權示現也。人各弟子九人。共為六十。時迦留陀夷。既斷煩惱。闡陀復向拘睒毗國省緣而住。馬師滿宿。二俱命過。惟有難陀跋難陀。以至衰老。方等大雲經云。提婆達多。能開示人。令阿僧祇。無量眾生。安住善根。提婆達多。所有境界。實非聲聞緣覺所知。六羣比丘。亦大菩薩。提婆達多。共與同行。故涅槃經云。佛言。我又示現於閻浮提。不持禁戒。犯四重罪。眾人皆見。謂我實犯。然我已於無量劫中。堅持禁戒。無有漏缺。我又示現於閻浮提。為一闡提。眾人皆見是一闡提。然我實非一闡提也。一闡提者。云何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又示現於閻浮提。破和合僧。眾生皆謂我是破僧。我觀人天。無有能破和合僧者。乃至云。我又示現於閻浮提。為魔波旬。眾人皆謂我是波旬。然我久於無量劫中。離於魔事。清淨無染。猶如蓮華(佛既如是示現利益眾生。六羣達多。豈可得而思識)。百喻經云。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意。王形相。汝當効之。此人見王眼[目*(而/而)]。便効王[目*(而/而)]。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目*(而/而)]。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目*(而/而)]。故効王也。王聞是語。即大瞋恚使人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於佛法中。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短闕。便生譏毀。効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如彼効王。亦復如是。
 
畜長衣
 
[0465c14] 長。仲良切。場去聲。餘也。剩也。晉書云。平生無長物。是也。摩得勒伽云。如佛所說。過十夜衣。尼薩耆。云何得長衣。謂若入手。若在膝上。肩上。作想此是我衣(便成長衣)。中阿含經。佛言。我說不得畜一切衣。亦說得畜一切衣。若畜衣。便增長惡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衣。我說不得畜。若畜衣。便增長善法。衰退惡不善法者。如是衣。我說得畜。如衣。飲食牀榻村邑。亦復如是。又云。有漏從用斷。若比丘用衣服。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以慚愧故也。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蹙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牀蓐。臥具。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疲倦得止息故。得靖坐故也。若用湯藥。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除病惱故。攝御命根故。安隱無病故。若不用者。則生煩惱憂慼。用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用斷也。五百問云。比丘貪資之物。其罪甚重。昔有一比丘。貪著一銅鐃。死後作餓鬼。眾分物竟。便來現其身。絕大黤黮。如純黑雲。諸比丘驚恠此是何物。眾中有得道眼者。言。是死比丘貪著鐃。故墮餓鬼中。今故貪惜。來欲索之。諸比丘即以鐃還。便捉鐃舌舐。放地而去。諸比丘還取之。而絕臭。不可近。復使人更鑄作器。猶臭不可用。以此驗之。知貪為大患。又昔有一比丘喜作衣。晝夜染著。得病困篤。自知當死。便舉頭視衣。內起毒想。言。我死後。誰敢著我此服。不久命終。作化生虵。還來纏衣。眾輿屍出。燒葬訖。遺人往取衣物。見虵纏衣。近咽吐毒。不敢近前。眾共往看。都無敢近者。有一比丘得道。便入四等觀。毒不能中。便往近之。語言。此本是汝衣。今非汝有。何以護之。便即捨去。入草叢中。毒火出。然草。還自燒身。命終即入地獄。地獄一日之中。三過被燒。皆由貪害。
 
尼薩耆波逸提
 
[0466a24] 尼薩耆。此云捨。波逸提。此云墮。聲論。翻尼為盡。薩耆為捨。律攝云。其物應捨。罪應說悔。謂其所犯之物。應盡捨與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得別眾捨。捨已。餘有墮罪。應對說悔。戒因緣經云。優波離白佛。云何名尼薩耆。佛言。若三失三衣。更不得受。亦不得著。若貿易。若匃人。此名尼薩耆。波逸提。名燒聖道根。鬻人。不得生三昧。此名捨墮。是中墮罪。與九十事同。唯九十中。無財物捨。故為異耳。大僧墮事。總有一百二十種。簡三十種。因財生犯。貪慢心彊。制捨入僧。故名尼薩耆波逸提也。
 
迦絺那衣
 
[0466b11] 或云羯恥那。義翻堅實。舊翻為功德衣。以受此衣已。於五月中。得五利功德。一得畜長衣。二得離衣宿。三得別眾食。四得展轉食。五得食前食後。不囑授餘比丘。入聚落。於五月中。得此五事利益。至十二月十五日。應出。若不出。至十六日。得罪(詳如迦絺那衣犍度中釋)。
 
明相
 
[0466b18] 梵語阿樓那。善見云。阿留那者。漢言明相。明了論云。東方已赤。通慧指歸云。此方。約日未出前二刻為曉。此為明相也。又以觀見掌文為限也。十誦律。名地了時。謂見地色。分了故也。薩婆多論云。外國明相。有種種名。婆羅門。名日請。諸富貴人。名易。諸山胡。名却沙。種作人。名種作時。捕魚人。名顯。如是諸相。盡非明相。但於明相上。作是諸名。復有三種色。若日照閻浮提樹。則有黑色。若照樹葉。則有青色。若過樹。照閻浮提界。則有白色。於三色中。白色為正(以此閻浮提地北。有大樹王。名閻浮。日初出時。照彼樹故。故有異色生也)。
 
不淨施
 
[0466c05] 見下九十事。輒著淨施衣戒。及衣犍度中釋。
 
憍賖耶衣
 
[0466c07] 亦云拘舍。又云拘奢。正梵音。名高世耶。此是西國蠶名。舊譯為蟲。謂蠶在繭中也。應法師。翻為蟲衣。謂用野蠶絲綿作衣。淨師云。高世耶。乃是蠶名。作絹還受斯號。寧音義云。梵云高世耶。譯云野蠶綿。東天竺有國。名烏陀。粳米欲熟。葉變為蟲。蟲則食米。人取蒸。以為綿也。如此方絲綿。名摩呵跋多。此言大衣。衣甚貴。即大價之衣也。薩婆多論云。憍奢耶者。是綿名也。此國養蠶。如秦地人法。蠶熟得綿。名憍奢耶。此國以綿作衣。凡有二種。一擘綿布貯。如作氈法。二以綿作縷。織以成衣也。
 
劫貝衣
 
[0466c18] 如盜戒中釋。
 
芻摩衣
 
[0466c20] 如盜戒中釋。
 
讖摩衣
 
[0466c22] 亦云叉摩。經音義云。或言讖磨。或云蘇摩。此云麤布衣。應言麤草衣。按外國傳云。彼少絲麻。多用婆叔迦果。及草。羊毛。野蠶綿等。為衣。此或外國用。非天竺也。
 
扇那衣
 
[0467a03] 亦云舍[少/兔]。或云舍那。或作奢那。阿毗曇經云。奢那樹。似麻。取皮織為衣。雜事云。奢搦迦。即是麻類。此方元無。高共人等。堪織為衣。麤布相似。
 
麻衣
 
[0467a07] 按西國。麻有多種。謂赤麻。白麻等。
 
翅夷羅衣
 
[0467a09] 未詳。
 
鳩夷羅衣
 
[0467a11] 亦作拘攝羅。又作拘遮羅。未詳翻。按經音義云。鳩夷羅。此云好眼鳥。此雖鳥名。或如此方象眼。雀眼。紗布之類也。
 
讖羅半尼衣
 
[0467a15] 亦作嚫羅鉢尼。又作差羅波尼。又作廁羅婆尼。此譯云灰水。體堪為布。若云波羅婆尼。此云樹葉。
 
如來八指
 
[0467a18] 如來八指。以三倍之。當常人二十四指也。律注云。如來一指。濶二寸。八指。共一尺六寸也。以衣長一尺六寸。濶八寸。便可作三衣條隔。故入長衣數也。根本羯磨云。若衣方圓滿一肘者。即是分別衣中。極少之量。如不守持分別。俱犯捨墮。如其寬中不滿。長中過者。此即不勞分別。直爾持畜(守持。謂受持。分別是說淨)。
 
波利迦羅衣
 
[0467b02] 善見律云。朱羅波利迦羅衣。漢言雜碎衣也。即是碎雜之布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八
 
  音釋
 
[舟*歇]
 
[0467b08] 音歇大船。
 

 
[0467b09] 蹻去聲。穴也。
 

 
[0467b10] 音融。雇役於人也。
 
黤黮
 
[0467b11] 上音黶。青黑色也。下譚上聲。黑也。黤黮如重雲貌。
 

 
[0467b13] 音蓋。乞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九目錄
 
乾痟
僧伽梨
鬱多羅僧
安陀羅會
敞露
若捨衣
八樹
四肘
弊壞
自恣後一月
自恣後五月
迦蘭陀竹園
鬱禪國
波羅奈城
徒跣
摩訶波闍波提
蓮華色比丘尼
五衣
七世親
偷蘭陀比丘尼
爪扴
祇洹精舍
襞褺
拘薩羅
尼犍子
躶形
擿解
我曹
垢膩
居士
求索
若貝
十六分之一分
堅緻
懺悔
合時清淨
執事人
僧伽藍民
野蠶綿
暴繭
蠶蛹
拘遮羅
梨車子
羺羊
牻色
鉢羅
數數
敷壞
故者
縱廣一磔手
由旬
廁羅婆尼
釋翅搜迦維羅衛尼拘律園
染擘
瞿曇彌
珠髻大臣
日月四患
是中捨者
成金未成金
販賣
擣治
時藥
非時藥
七日藥
盡形壽藥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0-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七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大房不處分第七
 
[0453b11] (此是不共戒。尼得偷蘭遮)。
 
拘睒彌國
 
[0453b13] 或作拘睒毗。西域記云。憍賞彌國。舊曰拘睒彌國。譌也。中印度境。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沃壤。地利豐植。稉稻多。甘蔗茂。氣序暑熱。風俗剛猛。好學典藝。崇樹福善。賓頭盧經云。其城殊妙。寬博嚴淨。晃爛宮觀。映飾綺麗。牕牖通疎。交絡珠網。樓觀千萬。莊校此城。街巷相當。阡陌齊整。市肆充盈。多諸珍寶。其城周帀。有好林苑。樹木翠蔚。華果茂盛。泉流清潔。生眾蓮華。青黃赤白。文色相映。鴻鴈。鴛鴦。孔雀。鸚鵡。迦陵頻伽。命命之鳥。其聲相和。猶如樂音。莊嚴之盛。如寄羅婆山王。崇巖峻嶽。而自莊嚴。又像帝釋。所居善見之城(云云)法顯傳云。波羅奈城。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旬。至拘睒彌國。因果經云。犢子國(睒。失冉切。音閃)。
 
瞿師羅園
 
[0453c03] 善見律云。瞿私多園者。此是長者名也。或云瞿史羅。此翻守護心。舊云瞿師羅。此譯為美音。由過去世。作狗子時。以聲吠請辟支佛。至家供食。故生生中。報得好音。是長者身長三尺。佛亦化身為三尺。以化彼令歸正法。西域記云。具史羅。舊云瞿師羅。譌也。城東南不遠。有故伽藍。具史羅長者舊園也。中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立。高二百餘尺。如來於此。數年說法。其側則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所。復有如來髮爪窣堵波(長者因緣。根本律廣明)。
 
優填王
 
[0453c13] 或云憂陀延。又云憂陀延那。西域記云。鄔陀衍那。唐言出愛。舊云優填。譌也。破僧事云。佛初降誕時。大地震動。普放光明。時憍閃毗國。百軍大王。初誕一子時。見此光明。便作是念。我子福力。有大光明。如日初現。普照世間。宜與我子名曰出光。賓頭盧經云。千福王子。名優陀延。形貌端正。威相具足。聰明黠慧。武勇絕倫。才技兼修。靡所不知。善能呪象。令諸山象。咸來赴集。又能控御。皆令調順。又善彈琴。和雅中節。宮商相應。烏獸率舞。合眾香丸。用降怱敵。香氣所及。盡來歸順。善能刻畫。曲得相貌。其所圖像。真形無異。六十二藝。悉皆備具。衣服飲食。不尚豐奢。矝窮敬老。存恤民庶。正法治國。日夕忘倦。禮儀法律。一依古典。如昔哲王。什奢之等。國富民殷。庫藏盈溢。福德之人。集生其國。受王風化。咸皆修善。博通經學。明解諸論。世間典籍。無不綜練。勇健雄武。如羅摩延。阿純之等。由王先身。辟支佛所。種諸善根。獲報如是。王之威德。鄰國畏服。道化光被。聲聞天下。賢愚經云。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波羅捺國。仙人山。古昔諸佛。多住其中。若無佛時。有辟支佛。依其住止。假使無辟支佛時。有諸五通學仙之徒依住。爾時有辟支佛。二千餘人。恒止其中。時彼國值乾旱。乞食叵得。國內有一長者。名散檀寧。其家巨富。即遣藏監者。出糧供養。監者喜悅。出糧供足。復差五百使者。供設飲食。恒令一人。知白時到。此人養一狗子。常逐隨往。時此使人。一日忘不往白。狗子知時已到。獨往山處。向諸辟支佛。高聲而吠。諸辟支佛。知彼來請。即往受食。
 
[0454a16] 爾時長者散檀寧者。今佛是也。時藏監者。今給孤獨長者是。時日日往白時到人者。今優填王是。時狗子者。由其吠故。世世得好妙音。今美音長者是。時五百作食之人。今五百阿羅漢是也。增一阿含云。優婆塞中至心向佛。意不變易。優填王第一。
 
闡陀
 
[0454a22] 或云闡那。又云車匿。本為菩薩守馬臣。善見云。孱那者。此是供養菩薩人也。西域記云。闡釋迦。舊曰車匿譌也。亦釋種。太子出家。令車匿牽犍陟。犍陟。馬名。正云建他歌。譯云納。薩婆多論云。闡那者。是佛異母弟。優填王妹兒。生大豪族。出家為道。多住拘睒彌國性悷自用。作種種過惡。大智度論云。阿難問佛。佛涅槃後。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言車匿比丘。如梵法治(謂默擯也)。若心軟伏者。應教那陀迦旃延經即可得道。毗婆沙薩婆多論云。闡那後因惡性不捨。眾僧與作梵罰。悶絕於地。雜阿含云。佛般泥洹未久。闡陀詣鹿野苑中。諸比丘所。而請教授。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色無常。乃至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如是三說已。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彼必堪能為我說法。即詣阿難所。具陳上事。阿難語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虗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乃至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今為汝說。時闡陀。歡喜踊悅。阿難語言。我親從佛聞。教大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滅。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我今於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明。
 
尼拘律陀樹
 
[0454c14] 律。亦作類。或云尼拘盧陀。此云無節。亦云縱廣。又云多根。苑師云。其葉。如此方柹葉。子。似枇杷子。子承蒂如柹。然其種類耐老。諸樹中最能高大者。雜阿含云。其身圓正。其葉青滑長廣。大論云。此樹種子。大如芥子。三分之一。高一多羅樹。樹名拘律陀。果名多勒。大如五升瓶。人有食者。能除熱病。罪福報應經云。食之香甘。其味如蜜。甘果熟落。人民食之。眾病皆除。眼目精明。
 
熊羆
 
[0454c23] 熊。胡容切。音雄。本草云。形類大豕。狀貌亦與豕同。而性輕捷過猿。暖日向高木攀援。見人反顛倒投下。寒冬入深穴藏蟄。充饑舐自掌為[(歹*又)/食]始春方出。其性惡鹽。食之即死。種類亦多。有人熊。牛熊。猪熊。狗熊。鷄熊等。羆。布眉切。音卑。猛獸也。似熊。黃白色。長頭高脚。似馬有髦。猛憨多力。能拔樹。關西名猳羆(猳。音加)。
 
   △無根謗第八
 
[0455a07] (此是共戒。尼同制)。
 
沓婆摩羅子
 
[0455a09] 沓婆。或作達婆。或作陀婆。又曰陀驃陀驃。此云主。摩羅。此云力士。或云壯士。大婆沙論。譯為物[打-丁+費]子。根本律云。波波國中。有一壯士大臣。名曰勝軍。大富多財。受用豐足。所有貲產。如毗沙門王。雖非王族。時諸壯士。作灌頂法。扶以為王。於勝族女。納以為妃。歡樂而住。雖淹歲月。竟無男女。為求子故。祈禱神祇。徧諸天廟。及同生天。希望後嗣。不遂所願後時彼王。業緣合會。時有一天。從勝妙天下。託蘊王妃。是最後生。樂修勝行。有解脫性。趣向涅槃。厭背生死。於諸有中。皆不欣樂。經九月已。便誕一息顏貌奇特。人所愛樂。額廣眉長。鼻高修直。頂圓若蓋。色美如金。垂手過膝。眾所稱歎。過三七日。聚會宗親。以兒立字。其兒生已。自然淨潔。未離牀褥。不為便利。諸人議曰。中國之法。若天然淨潔者。名之為實。然此童兒。稟識清淨。未離牀褥。便利不為。淨潔過人。便成實物。復是壯士大王之子。應與立字名實力子。善見律云。沓婆。是比丘名。摩羅。是王名。此王子出家。故名沓婆摩羅子。此大德。年七歲出家。剃髮落地。即成羅漢。得三達智。具六神通。四無礙辯。一切聲聞所知。無不通達。羅漢之中。已是第一(云云)。乃過去有佛。號波頭勿多羅。此摩羅子。生一居士。家是時國邑人民。共作大會。請佛入國。有六萬八千比丘圍繞。大會供養。七日布施。時有一羅漢比丘。於大眾中。以神通力。處分牀席。及諸飲食。是時摩羅子。見彼神通如此。心大歡喜。往至佛所。頭面作禮。而白佛言。願我後身。當來佛時。出家學道。速成羅漢。為諸眾僧。分布房舍牀席。及諸飲食。如今羅漢神力無異。是時世尊。觀當來世。此善男子。所願果得成遂不。世尊觀來世已。語摩羅子言。汝從此百千劫已。有佛號釋迦牟尼。汝年七歲出家。剃髮落地。即成羅漢。名沓婆摩羅子。具六神通。必得此願。摩羅子。從此以後。布施持戒。得生天上。天上命終。下生人間。如是展轉。乃至釋迦如來出世。從天下生人中。出家得道。於聲聞弟子中。分僧臥具。最為第一。婆沙論云。尊者物[打-丁+費]子。左手放光。右手分僧臥具。令諸苾芻。種類同者。共在一處。談論寂默。互相隨順。修諸善法。無憂惱故(餘緣。詳見本律中)。
 
阿練若
 
[0455b24] 練。亦作蘭。或云阿練兒。大論翻為遠離處。或翻為無諍。謂所居不與世諍。即離聖落五里之處。恐其路徑若遠。則乞食勞妨。若近則人物相喧。不遠不近。乞食便易故。以制五里也。薩婆多論。翻為間靜處。四教儀云。不作眾事。名間。無憒閙處。名靜。應法師。翻為空寂。戒因緣經。翻為空間處。肇師云。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間。故佛讚住阿蘭若者。獲八種功德。
 
慈地比丘
 
[0455c09] 善見律云。是六羣比丘中。第一惡者。於生生中。與摩羅子。常為怨惡。根本律云。實力子。由其昔日。惡謗母故。於多千歲。在捺洛迦。受燒鬻苦。彼餘殘業。於五百生中。常遭惡謗。雖於今日。獲阿羅漢。仍被惡謗。由此應知。純黑之業。得純黑報。純白之業。得純白報。黑白雜業。得黑白雜報。當離純黑雜業。勤修白品(詳如彼律)。
 
檀越
 
[0455c17] 或云檀那。寄歸傳云。梵云陀那鉢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鉢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譯。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轉名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捨。自可越渡貧窮。妙譯雖然。終乖正本。思大乘論云。能破慳恡嫉妬。及貧窮下賤苦。故稱陀。後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資糧。故稱那(檀。此云施。越是此方之言)。
 
瞋恚
 
[0455c24] 梵語提鞞沙。此云瞋恚。瞋。稱人切。音嗔。怒而張目也。恚。胡桂切。音惠。怒恨也。文句云。自忿為恚。忿他為瞋。成論云。瞋恚者。非出家人法。出家人法。忍辱是也。又若比丘形服異俗。而瞋恚心同。則非所宜若行忍者。則為自具慈悲功德。又修忍者。能成自利所以者何。為瞋恚者。欲惱害人。而返自害。所有身口。加惡於人。自所得惡。過百千倍。故知瞋為大自損減。是故智者。欲令自利。得免大苦。及大罪者。應當行忍也。什師曰。若能行忍。則內不自累。外不傷物。是自護護彼也。無著禪師。遊五臺。遇文殊化作老翁。并均提童子。童子為無著。說偈云。
 
 面上無瞋供養具  口裏無瞋吐妙香
 心裏無瞋是珍寶  無染無垢是真常
 
  ●律藏卷第四
 
   △取片謗第九
 
[0456a15] (此是共戒。尼同制)。
 
羝羊
 
[0456a17] 羝。都黎切。音低。羖羊也。三蒼云。羝。特羊也。特即牡羊也(牡。音畝。畜父也。飛曰雌雄。走曰牝牡)。
 
異分事中取片
 
[0456a20] 異分事者。謂波羅夷法非解脫因。異涅槃分。以涅槃乖生死故。取片者。取諸威儀中。小小罪。謗他犯重也。或云餘分。餘即非波羅夷事。以餘事。而當波羅夷也。十誦律云。異分者。四棄是。是中若犯一事。非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故名異分。片者諸威儀中事。律攝云。異非分事者。異。謂涅槃乖生死故。四他勝法。非是彼因。名為非分。非分事謗。即是其諍。善見律云。餘分者。沓婆是人。羊是非人。以羊當沓婆處。是名餘分。以母羊當尼。亦名餘分。何以故。事相似故。
 
響聲
 
[0456b07] 許兩切。音享。實而精者曰聲。樸而淨者曰響。又應聲也。
 
   △破僧第十
 
[0456b10] (此是共戒。尼同制)。
 
彌尼搜國。阿奴夷界
 
[0456b12] 彌尼搜國。即釋氏城也。阿奴夷。或云阿[少/兔]耶。是林名也。此林。去釋氏城不遠。
 
阿那律
 
[0456b15] 或云阿那律陀。此云無滅。謂昔施食福。人天受樂。於今不滅。故云無滅。西域記云。阿泥[打-丁+聿]陀。舊曰阿尼律者。譌也。淨名疏云。或云阿泥盧豆。或云阿[少/兔]樓馱。如楚夏不同耳。此云如意。或云無貧。過去餓世。曾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如意樂。故名如意。爾來無所乏斷。故名無貧。是佛從弟。斛飯王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根本律云。昔迦羅村馱佛。制底之處。興大供養。時有羣賊。欲行竊盜入制底中。一賊見其燈闇。遂便挑舉。覩佛尊容。情生歡喜。即發大願。願我來世。得遇大師。承事無倦。得妙天眼。人中第一。由彼願力。今獲天眼。最為第一(迦羅村陀佛。即拘留孫佛)。
 
摩訶男
 
[0456c04] 此云大名。是斛飯王長子。先佛一月生。得斯陀含道。
 
五欲
 
[0456c07] 五欲者。五情之所須欲也。一色欲。謂男女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種種妙色。二聲欲。謂絲竹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三香欲。謂男女身香。及世間一切諸香。四味欲。謂種種飲食肴饍等美味。五觸欲。謂男女身分柔輭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此五種。皆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止觀云。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須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牽人入諸魔境故也。雜阿含經。佛告諸比丘。或有山。人獸共居。於猨猴行處。獵師以黐。塗其草上。有智慧猨猴。遠避而去。愚癡猨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兩手欲解求脫。即膠兩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齧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拳臥地。獵師。即以杖貫。擔負而去。比丘當知。愚癡猨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云云)。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釋。財。色。食。名。睡。五種之欲。此不繁述(五塵。即色聲香味觸也)。
 
跋提
 
[0457a07] 此云賢。或云賢善。甘露飯王之子。根本部云。爾時世尊。隨淨飯王根機。而為說法。令淨飯王。以智金剛杵。摧破二十身見高山。得預流果。既證果已。詣白飯王所。告言。太子。可受王位。彼報曰。有何意耶。王曰。我今見諦。不能為王。問言。何日。報言今日。彼便報曰。我於世尊。初來之日。即於彼時。我得見諦。次往斛飯王。及甘露飯王所。告受王位。彼悉自云。我已見諦。淨飯王曰。若如是者。我今欲灌誰頂。令受王位。彼報曰。釋迦童子。名曰賢善。可稱王位。時淨飯王。即便灌頂以其王位。授與賢善。百緣經。阿難白佛言。此跋提釋比丘。宿植何福。生於豪族。出家未久。獲羅漢果。佛言。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波羅捺國。有辟支佛。而行乞食。時有一人。貧窮饑餓。涉路而行。唯有少餅。規欲自食。見辟支佛。威儀庠序。心懷歡喜。即取餅施。辟支佛。受其餅已。現十八變。時施餅人。見已。甚懷信敬。發願而去。緣是功德。無量世中。不墮三途。生天上人中。尊榮豪貴。常受快樂。乃至今者。值我出家得道。彼時施餅人者。今此跋提釋王比丘是。於佛聲聞弟子中。尊榮豪族出家。最為第一。
 
難提
 
[0457b04] 此云喜。增一阿含經云。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謂難提比丘是。
 
金毗羅
 
[0457b07] 此翻威如王。或云金毗虜。增一阿含云。獨處靜坐專意念道。所謂金毗羅比丘是。分別功德論云。金毗羅比丘者。常行七家乞食。不得過七。所以然者。立誓限七故也。乞食時。欲福慶眾生。專心念道。無有貪想。若得好惡。不以增減。隨次乞食。不擇貧富。若一家二家。得食時。更有布施者。足則止。不足便受。若至七家。不得食者。便還所止。思惟行道。不念明日。當至某家。不至某家。都無分別之想。故名七家沙門也。還則靜坐。斂心在道。故稱金毗羅。於七家乞食。為第一也。
 
難陀
 
[0457b18] 此云歡喜。是跋難陀兄。非佛弟難陀也。出家後。是六羣中之一數也。
 
跋難陀
 
[0457b21] 此云賢喜。或云優波難陀。或云鄔波難陀。此云近喜。於六羣中。最為貪者(舍利弗問經云。次上座婆修羅度提婆達多。及跋難陀)。
 
阿難陀
 
[0457c01] 略云阿難。此言慶喜。亦言欣樂。大論云。秦言歡喜。是先世因緣。及父母作名。亦依因緣立字。云何先世因緣釋迦文佛。先世作瓦師。名大光明。爾時有佛。名釋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犍連。阿難。到瓦師舍一宿。瓦師供養。而發願言。願我於當來五濁之世作佛。我及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弟子無異。以佛願故。得字阿難。又自世世立願。我在釋迦文佛弟子。多聞眾中。願最第一。字阿難。又世世忍辱除瞋。生便端正。見者歡喜。以是故。立字阿難。云何父母作字。時佛成道。天報淨飯王知。王心大歡喜。是時斛飯王使。來白王言。季弟生男。王心歡喜言。今日大吉。是歡喜日。是兒當字。名為阿難。云何依因緣立名。阿難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者心眼歡喜。故名阿難。名慶喜者。謂生時。舉國欣慶故。或翻無染。雖殘思未盡。隨佛入天。人。龍宮。見女。心無染著。故增一阿含經。佛告諸比丘。阿難有大功德。智慧成就。阿難今在學地。智慧無與等者。所以然者。阿羅漢所應知者。阿難便知之。過去諸佛世尊。所應學者。阿難皆明了知。我聲聞中。博有所知。勇猛精進。念不錯亂。多聞第一。堪任執事。所謂阿難比丘是。涅槃經云。佛告文殊師利。阿難比丘。是吾之弟。給事我來。二十餘年。所可聞法。具足受持。喻如瀉水。置之一器。我涅槃後。阿難比丘。所未聞者。弘廣菩薩。當能流布。阿難所聞。自能宣通。文殊師利。阿難比丘。具足八法。何等為八。一者信根堅固。二者其心質直。三者身無病苦。四者常勤精進。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無憍慢。七者成就定意。八者具足從聞生智。文殊師利。毗婆尸佛。侍者弟子。名阿叔迦。亦復具足如是八法。尸棄如來。侍者弟子。名差摩迦羅。毗舍浮佛。侍者弟子。名憂波扇陀。拘留孫佛侍者弟子。名曰拔提。拘那含牟尼佛。侍者弟子。名曰蘇坻。迦葉佛。侍者弟子。名葉婆蜜多。皆亦具足如是八法。我今阿難。亦復如是。具足八法。是故我稱阿難比丘。為多聞藏。大論偈云。
 
 面如淨滿月  眼若青蓮華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  能令人心眼  見者心歡喜
 諸來求見佛  通現不失宜
 
[0458a14] 十二遊經云。阿難身長一丈五尺三寸。婆沙論云。佛在世時三人第一多力。一者阿難。二者拘夷。三者有一釋種子。以三人力。大無能過者。阿難能轉四十里石。
 
提婆達多
 
[0458a19] 略言調達。或云提波達兜。提婆此云天。達多。此云授。亦云與。又云施。三義皆一。謂父母從天乞子。天授與之。故名天授。或翻為天熱。以其生時。人天等眾。心皆驚熱。是佛堂弟。阿難親兄。出家誦通六萬法聚。學滿十二韋陀書。十二遊經云。調達身長。一丈五尺四寸。
 
優波離剃髮師
 
[0458b02] 謂其本依賢王。作剃任故。稱為剃髮師也。破僧事云。諸苾芻白佛。此鄔波離。昔作何業。為王剃仕。佛告諸苾芻。往昔國王。有一剃頭人。有辟支佛來立門前。語彼人曰。善男子。與我剃頭。當獲善果。彼剃頭人。有一外甥。其舅告曰。我為王使。汝可於後。當為此人。如法而剃。如國王一種。時彼外甥。聞舅是言。即自思惟。遣與此人。如法剃頭。必應多得功德。作是念已。即便諦念。為辟支佛。如法剃頭。時辟支佛。復思念云。彼人與我如法剃頭。我當護助。必令此人。多獲利益。時辟支佛作是念已。即騰虗空。變現種種神變。彼人見已。甚生希有。合掌禮敬。五體投地。便發願言。我今既與此人剃頭。如國王相似。願我來生。於世世中。常得與諸國王剃頭。如我舅無異。佛告苾芻。彼甥者。今鄔波離是。由於先世與辟支佛剃頭發願故。今為王剃頭人。乃至於後值五辟支佛。皆發斯願。令我世世。為諸國王。作剃頭人。後於四生。值佛世尊。亦發斯願。時諸苾芻。復作是疑。鄔波離。作何福業。證阿羅漢。持律第一。佛言。其鄔波離。復有因緣。汝等善聽。我今為說。乃往過昔。於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有佛世尊。出現於世。號曰迦攝波如來。十號具足。時佛有一弟子。是阿羅漢持律為最。時鄔波離。為彼弟子。終身梵行。不獲果利。臨終之時。而發誓願。我所持戒。福業善根。願我當來。釋迦牟尼如來。出現世時。與彼世尊。作持律弟子。如我鄔波馱耶無異。其弟子者。即鄔波離是。為先發願故。今獲斯果。
 
迦毗羅衛城
 
[0458c05] 此翻赤澤城。或翻為黃色。上古有仙人。名曰黃頭。依此修道也。淨法師云。劫比羅城。在雪山邊。分疆河側。劫比羅仙人所住之處。西域記云。劫比羅伐窣堵國。舊曰迦毗羅衛國。譌也。中印度境。周四千餘里。竺法蘭。答漢明帝曰。迦毗羅衛。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龍鬼神。有行願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佛及轉輪聖王。皆生中方。不生邊地(詳如捨墮篇釋)。
 
白氎
 
[0458c15] 徒協切。音牒。細布也。西國織[疊*毛]。濶二肘。乃至三肘。長五肘。乃至九肘。橫被為服。南史云。高昌國。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曰白[疊*毛]。安子國人。取織以為布。甚軟白(纑。音盧。布縷也。繭。音蠒)。
 
毗羅荼
 
[0458c20] 律本云。上座毗羅荼。別度阿難。根本部云。十方迦葉。是阿難烏波馱耶。今如來遣毗羅荼度阿難者。以阿難於如來所。不獲漏盡。佛涅槃後。乃證羅漢。凡佛度者。是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於如來所。現得漏盡。彼非現得。故佛不自度。而遣上座度之。
 
占婆國
 
[0459a02] 亦作瞻婆。婆亦作波。西域記云。瞻波國中印度境。周四千餘里。國大都城。北背兢伽河。周四十餘里。土地蟄溼。稼穡滋盛。氣序溫暑。風俗淳質。都城疊甎。其高數丈。基址崇峻。却敵高險。在昔劫初人物伊始。野居穴處。未知宮室。後有天女。降迹人中。遊兢伽河。灈流自媚。感靈有娠。生四子。分王贍部洲。各擅區宇。建都築邑。封疆畫界。此則一子之國都。贍部洲。諸城之始也。長阿含經云。瞻婆城。其城人民眾多。熾盛豐樂。波斯匿王。即封此城。與種德婆羅門。以為梵分。
 
拘睒毗國
 
[0459a13] 亦云拘睒彌。或云拘舍彌。如作大房戒中釋。
 
迦休拘羅子
 
[0459a15] 或云迦俱羅。或云迦俱陀。迦休是名。拘羅是姓也。五分律云。拘舍彌國。先有憍陳如子。名曰柯烋。淨修梵行。得阿那含果。生梵天中。十誦律云。迦扶陀比丘。俱羅子。是長老目連弟子。是比丘。捨離五欲。修四梵行。命終生梵世。梵世是色界天。律本言。生化自在天。化自在。是欲界第五天也(四梵行者。慈。悲。喜。捨也。烋。音休)。
 
阿闍世
 
[0459a23] 西域記云。阿闍多設咄路。唐言未生怨。舊曰阿闍世。譌略也。妙樂云。母懷之日。已有惡心。於瓶沙王。未生已惡。故因為名。涅槃經云。阿闍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則煩惱怨生。煩惱怨生故。不見佛性。以不生煩惱故。即見佛性。或呼為波羅留支。舊翻無指。妙樂云。生時相師占云。凶。王令升樓。撲之不死。但損一指。故為名也。內人將護。呼為善見。又云。提婆達多。語善見太子言。國人罵汝。為未生怨。善見言。何故名我為未生怨。誰作此名。達多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占言。是兒生已。當殺其父。是故外人。悉號汝為未生怨。一切內人。護汝心故。謂為善見。韋提夫人。聞是語已。既生汝身。於高樓上。棄之於地。壞汝一指。以是因緣。人復號汝為婆羅留枝(云云)。爾時阿闍世王。如佛所說。觀色。乃至觀識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我本若能如是觀者。則不作罪。又云。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生伊蘭樹。不見伊蘭生旃檀者。我今始見。從伊蘭子。生旃檀樹。伊蘭子者。我身是也。旃檀樹者。即是我心。無根信也。無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來。不信法僧。是名無根。時王及夫人。後宮采女。悉皆同發無上菩提心。即以種種寶幢旛蓋。香華纓絡。微妙妓樂。而供養佛。佛言。大王。汝昔已於毗婆尸佛。初發無上菩提心。從是以來。至我出世。於其中間。未曾復墮地獄受苦。大王當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無量果報。按世王經中。明佛為說。文殊為說王之重罪。如須彌山。一切皆滅。所不滅者。如芥子許。猶入賓吒地獄。雖復在中。而無苦痛。又為授記成佛。言無根信者。本時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曰無根。普超經云。阿闍世。從文殊懺悔。得柔順忍。命終入賓吒羅地獄。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無生忍。彌勒出時。復來此界。名不動菩薩。後當作佛。號淨界如來(按梵音。婆羅留支。此翻愛護。或當時見其壞指。亦為護彼心故。而作此名。若直翻為無指。恐譌也)。
 
欶太
 
[0459c09] 欶。所角切。音朔。與[口*數]同。吮也。通俗文云。含吸曰嗽。律文舊作[口*數]。俗字也。
 
兇惡
 
[0459c12] 許容切。音胸。惡暴也。
 
老邁
 
[0459c14] 莫懈切。音賣。亦老也。詩云。日月其邁。廣雅云。邁歸往也。
 
老耄
 
[0459c17] 莫報切。音帽。惛忘也。又耄亂也。左傳云。老將智耄。曲禮云。八十九十曰耄。
 
[月*者]坎窟
 
[0459c20] [月*者]同豬。此是欽婆羅夜叉所住石窟。在耆闍崛山。一小山側。法顯傳云。東南上十五里。到耆闍崛山。未至頭三里。有石窟。南岡。佛本於此坐禪。又西北三十步。復有一石窟。阿難於此坐禪。天魔化作鵰鷲。住窟前。恐怖阿難。故名鵰鷲窟。山窟前有過去四佛坐處。及諸羅漢坐禪石窟有數百。佛在石室前。東西經行。調達於山北嶮巇間橫擲其石。傷佛足指。
 
迸石
 
[0460a05] 或作[起-巳+并]。同比孟切。崩去聲。走也。逐也。又散走也。會意。
 
右顧猶如大龍
 
[0460a08] 顧。回視也。梵語那伽。此云龍。亦云象。世尊威儀。如大龍象。大論云。如象王視者。若欲迴身觀時舉身俱轉。大人相者。身心專一。是故若有所觀。身心俱迴。譬如師子。有所搏撮。不以小物故。而改其壯勢。佛亦如是。若有所觀。若有所說。身與心俱。常不分散。所以者何。從無數劫來。集一心法。以是業因緣故。頭骨與身為一。無有分解。又以世世破憍慢故。不輕眾生。觀則俱轉也。
 
自襞
 
[0460a17] 必歷切。音碧。摺疊衣也。
 
四疊
 
[0460a19] 徒協切。音牒。重也。又作褻。字林云。重衣也。或作揲。亦音牒。摺也。律文舊作牒。牒。簡也。書牒也。非此用。
 
三聞達多
 
[0460a23] 亦云三聞陀羅達。或云三沒達羅達多。或云三文陀羅[口*糸]頭。此人於四人中。最為智慧高才。故居四人之首也。
 
騫荼達婆
 
[0460b03] 荼。音徒。亦作陀。或云騫馱羅達婆。或云騫荼達驃。是調達親友。有云。是彼弟子。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聘取二婦。若近其一。為一所瞋。不能裁斷。便在二婦中間。正身仰臥。值天大雨。屋舍霖漏。水土俱下。墮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世間凡夫。亦復如是。親近邪友。習行非法。造作結業。墮三惡道。長處生死。喪智慧眼。如彼愚夫。為其二婦故。二眼俱失。今騫荼與調達三聞為友。喪其二目。
 
拘婆離
 
[0460b13] 或作瞿婆離。又作瞿伽離。此云牧牛。又翻為惡時者。智論云。俱迦離。是調達大弟子。謗舍利弗。目犍連。命終墮蓮華地獄(詳如餘處)。
 
迦留羅鞮舍
 
[0460b17] 或云迦留陀帶。或云羯吒謨洛迦底灑。未詳的翻。按迦留羅。此翻為金脅。鞮舍是星名。十誦云。是人有姊妹比丘尼七人。一偷蘭難陀。二周那難陀。三提舍。四優波提舍。五提舍域多。六提舍和利。七提舍勒叉多(提舍。亦翻為方。優波。翻為近)。
 
四聖種
 
[0460b23] 一衣服知足聖種。二飲食知足聖種。三臥具知足聖種。四醫藥知足聖種。婆沙論。以醫藥攝前三中。第四出樂斷樂修聖種。論云聖謂一切無倒善法。此四能生。而相續故。說名為種。又聖者。即是佛獨覺聲聞。彼從此生。相續不斷。故名聖種。又正法名聖。此能住持。令久相續。故名聖種。是以正法住世。經於千載。而不滅者。皆是聖種之力。如椽梁持舍。使不散壞。由此等緣。故名聖種。所謂一依隨所得食。喜足聖種。二依隨所得衣。喜足聖種。三依隨所臥具。喜足聖種。四依有無有。樂斷樂修聖種。世尊為諸弟子。安立產業。及所作故。謂前三種。是安立產業。第四是安立所作。前三安立產業者。謂捨四種業。行一種業。捨四種業者。一農務為業。二商賈為業。三傭作為業。四自在為業。於此皆捨。行一種業者。惟以乞求為業。此聖種皆以無貪善根為自性。問曰。病緣醫藥所生喜足。何故不說聖種耶。答曰。已攝在前所說中。謂病緣醫藥有二種。一可食。二不可食。可食者攝食中。不可食者攝衣服臥具中。又為欲饒益病苾芻故。不說於醫藥喜足為聖種。謂有苾芻。身雖有病。以少務故。不求醫藥。若佛立此為聖種者。彼便守病。不能勤修聖道加行。為饒益彼。令勤修道。是故不說彼為聖種。如世尊言。此四聖種。是最勝知。是種性知。是可樂知。是無雜染。不可訶責。一切世間。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餘世間。無能如法說其過者。尊者世友。釋曰。佛知此四。能入聖胎。故名最勝知。一切聖者。皆從此生。故名種性知。是修行者。晝夜所樂。故名可樂知。遠離四種世間事業。故名無雜染。一切功德由此具。故名不可訶責。於自於他。俱無損害。故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無能如法說其過者。言樂斷樂修者。謂斷煩惱。樂修聖道。又無間道名樂斷。解脫道。名樂修。又見道名樂斷。修道名樂修。又樂斷者。顯諸忍。樂修者顯諸智。又名為四無垢性。心地觀經云。四無垢性。如是四事。隨有所得。麤細稱心。遠離貪求。是無垢性。諸佛如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從此生。佛法僧寶。常不斷絕。是故得名為無垢性。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七
 
  音釋
 
沃壤
 
[0461a16] 上音屋。肥也。下音攘。柔土無塊。曰壤。
 

 
[0461a17] 黃上聲。光明也。
 

 
[0461a18] 鋤連切。音潺。
 

 
[0461a19] 沈入聲。藏也。
 

 
[0461a20] 音毛。毛中之俊髦也。
 

 
[0461a21] 飄。去聲。
 
[打-丁+費]
 
[0461a22] 音費。擊托也。
 
毗沙門王
 
[0461a23] 北方多聞天王也。
 
四無礙辯
 
[0461a24] 捷疾辯。廣大辯。甚深辯。無盡辯。
 
捺洛迦
 
[0461b01] 此云地獄。
 

 
[0461b02] 頻。上聲。母畜也。
 

 
[0461b03] 與搜同。
 
[打-丁+聿]
 
[0461b04] 音祿。
 
肴饍
 
[0461b05] 上音爻。凡非穀而食。皆謂之肴也。饍同膳。美食也。
 

 
[0461b07] 音癡。黐膠所以黏鳥也。
 

 
[0461b08] 音生。姊妹之子。曰甥。
 

 
[0461b09] 音眉。悅也。又音妹。嫵媚。謟媚也。
 

 
[0461b10] 前上聲。欶也。
 
嶮巇
 
[0461b11] 上同險。下音希。山相對。而危險也。
 

 
[0461b12] 音懾。疊也。
 

 
[0461b13] 音林。及時之雨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八目錄
 
同一水乳
增戒心慧
非法別眾
非法和合眾
法別眾
法相似別眾
法相似和合眾
羈連
阿濕婆富那婆娑
倡妓
俳說
鼓簧吹貝
佯跛
或嘯
受雇
迦尸國
聚落
聖主
不受諫語
波羅提提舍尼
惡說
不定法
齋優婆私
屏覆
毗舍佉母
闚看
三衣
六羣比丘
畜長衣
尼薩耆波逸提
迦絺那衣
明相
不淨施
憍賖耶衣
劫貝衣
芻摩衣
讖摩衣
扇那衣
麻衣
翅夷羅衣
鳩夷羅衣
讖羅半尼衣
如來八指
波利迦羅衣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0-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六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十三僧殘法
 
[0446a10] 原夫重戒。首尾二篇。初篇若犯。棄而無審。後篇有違。遣以眾教。覆則更加別住。露乃直使意喜。仍須四緣成就。極減廿僧共除。既爾要緣託眾。當須謹固慎。重況茲末世事緣難就。知法淨僧叵求。若不如教。唐自懺摩。設慢律言。重招愆咎。如犯戒輕重經云。佛告目連。若無慚愧。輕慢佛語。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憍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犂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若復更頑。不信佛經。如觀佛三昧經云。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深重難計。弗可除滅。迦葉經云爾時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當來末世。後五百歲。有相似沙門。身披袈裟。毀滅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菩提。佛告迦葉。汝莫問此。何以故。彼愚癡人。實有過惡。一切魔事。皆悉信受。如來不說彼人得道。假使千佛出興於世。種種神通。說法教化。於彼惡欲。不可令息。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寧頂戴四天下一切眾生。山河。聚落。滿於一劫。若減一劫。不能聞彼愚癡眾生。不信之音。世尊。我寧坐於一胡麻上。滿於一劫。若減一劫。不能聞彼不信癡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寧在於大劫火中。若行若立。若坐若臥。百千億歲。不能聞彼不信癡人破戒之音。世尊。我寧受於一切眾生。瞋恚罵辱。撾打加害。不能聞彼不信癡人偷法大賊。毀禁之聲。如經所說。可不懼哉。
 
   △失精第一
 
[0446b10]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波逸提。以女人煩惱深重。難拘難制。佛若與制重者。則罪惱眾生。又女人要在私屏處。多緣多力。方得出精。男則隨事能出。故不同制也)。
 
舍衛城
 
[0446b13] 或云舍婆提。此翻聞物。謂寶物多出此城也。又翻豐德。此含四義。一具財寶。二妙五欲。三饒多聞。四豐解脫。天台云。舍衛城。又名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跋提。此云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善見云。舍衛者。是道士名也。昔有道士居住此地。往古有王。見此地好。就道士乞為立國。以道士名。號為舍衛。又名多有。謂諸國珍寶。及雜異物。歸聚此國。故名多有。頌云。
 
 舍衛甚微妙  觀者無厭足  以十音樂聲
 音中喚飲食  豐饒多珍寶  猶如帝釋宮
 
[0446b23] 此國邑內人民。有五十七萬戶。邑外屬舍衛國者。有八萬聚落。國土縱廣一百由旬。西域記云。室羅伐悉底國。舊曰舍衛國。譌也。中印度境。周六千餘里。宮城周二十餘里。穀稼豐。氣序和。風俗淳質。篤學好福。是勝軍大王。所治國都也。此即憍薩羅國都城之號。
 
迦留陀夷
 
[0446c06] 此云黑光。亦云麤黑。猶其面黑。眼赤故也。舊名烏陀夷。此云出現。謂日出時生也。善見云。迦留陀夷。與佛同日生。本是大臣。佛未出家。常為執事。破僧事云。時路傍孔中。出一毒虵。烏陀夷見此毒虵。恐害菩薩。即拔利刀斬為兩段。虵吐毒氣。著烏陀夷身。變為黑色。因此名為黑烏陀夷(佛未出家時。稱為菩薩)。因世尊出家成道。父王思見。遂遣陀夷往迎。既至佛所。佛為說法。喚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成比丘性。而情多欲。後於舍衛城。有婆羅門女。逼行非法。而尊者不從其事。彼懷瞋忿。自破身形。反誣尊者。以告其父。父集五百婆羅門眾。共曳尊者。然尊者力大。乃至不能移足。時佛觀知。此是最後教誡烏陀夷事。佛衰其力。婆羅門眾共打幾死。將曳王所。王雖審知事虗。猶三反呵責尊者。夫人亦復深諫。尊者聞斯貴已。極生慚恥。遂往尊者舍利弗所。頂禮雙足。具陳上事。時舍利弗。觀彼根性。隨機說法。并與教授。彼聞自尅。發勇猛心。結惑皆除。證阿羅漢果。既證果已。念報佛恩。而行教化。佛言。我諸聲聞弟子中。教化有情令得聖果者。烏陀夷為第一。如是尊者。於舍衛城。教化十八億人。令得聖果。後為暴惡女兒婦。通賊。斷尊者命。將屍棄糞聚中。此是尊者先所作業。今時果熟。還於自身蘊器處受。非於餘處。有物代報。爾時十五日。當布薩時。大眾皆集。惟不見尊者一人。諸佛世尊。得無忘念。知已被殺。棄糞聚中。佛與大眾圍繞。夜至城門。放大光明。徧滿城邑。其門自開。王及夫人。臣民婦女。驚覺奔馳。隨佛往至糞聚處所。出尊者屍。香湯洗浴。置寶輿中。伎樂幢旛。共導出城。至一勝處。香木焚之。取舍利。置金瓶內。於四衢路側。建墖供養。為人天福田也(有云尊者。既證果已。誓報佛恩。化千家夫婦。俱證聖果。已化九百九十家。最後一家。夫已得果。外出。婦與賊通。懼夫還。尊者發露其事。故使賊壻殺之。宿緣詳見根本律)。
 
夢中
 
[0447a14] 夢者。寐中神遊也。列子分六夢。一正夢(安靜而蓮)。二噩夢(驚愕而夢)。三思夢(平時所思而夢)。四寤夢(覺時所道而夢)。五懼夢(恐懼而夢)。六喜夢(喜悅而夢)。善見云。夢有四種。一者。四大不和夢。謂夢見山崩。或飛騰虗空。或見虎狼師子賊逐。二者先見故夢。謂晝日或見白黑。及男女相。夜則夢見。三者天人與夢。若善知識天人。現善夢。令人得善。惡知識者。現惡夢。令人得惡想。四者想夢。謂人前身。若有福德。今現善夢。若造罪者。今現惡夢。如菩薩母。夢菩薩初欲入母胎時。夢見白象後忉利天下。入其右脇。此是想夢也。若夢禮佛。誦經。持戒。布施。種種切德。此亦想夢。夢禮佛。聽法。說法等。此是善夢。若夢見殺盜婬。此名不善夢。若夢見青黃赤白色等。此是無記夢也。問曰。若爾者。應受果報。答曰。不受果報。何以故。以心業羸弱。故不感報。是故律云。除夢中不犯也。以佛結戒制身業。不制意業。故夢中無罪。佛言。若夢中有實者。一切人無能得脫。根本律。佛告阿難陀曰。彼諸苾蒭。想心緣慮。我不云無。然在夢中。非是實事。應除夢中。律攝云。夢中雖有情識。然無楷定實事可求。故不犯。涅槃經云。迦葉菩薩白佛言。若有比丘。夢行婬欲。是犯戒不。佛言。不也。應於婬欲。生臭穢想。乃至不生一念淨想。遠離女人煩惱愛想。若夢行婬。寤應生悔。若受供養時。應如饑世食子肉想。若生婬念。應疾捨離。若能隨順佛所說者。是名菩薩。五分律。佛告諸比丘。若未離欲恚癡。散亂心眠。必失不淨。雖未能離。以繫念心眠。若無有是過。善見云。亂意睡眠者。以不定意睡眠也。若白日眠。先念某時某時當起。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若汝洗浴竟。欲眠。當作是念。我髮未燥當起。若如是眠善。若夜亦應知時。月至某處當起。若無月。星至某處當起。當念佛為初。於十善法中。一一法中。隨心所念。然後眠。所言精者。大論云。以妄想邪憶念風。吹婬欲火故。肉髓膏流。熱變為精。精有五種。七種。十種。具如律文(念佛為初者。六念中。首則念佛也)。
 
僧伽婆尸沙
 
[0447c01] 僧祇律云。僧迦。謂四波羅夷。婆尸沙者。是罪有餘。應羯磨治。故說僧伽婆尸沙。復次。是罪。僧中發露悔過。亦名僧伽婆尸沙。根本律云。僧伽者。若犯此罪。應依僧伽而行其法。及依僧伽而得出罪。不依別人。阿伐尸沙者。是餘殘義。若苾蒭於四波羅市迦法中。隨犯其一。無有餘殘。不得共住。此十三法。苾芻雖犯。而有餘殘。是可治故。名曰僧殘。律攝云。僧伽阿伐尸沙者。一。事由眾故。二。體是有餘。假眾方除。表非初重。僧伽是眾。阿伐尸沙是。教由奉眾教。罪方除滅。又前之四戒。體是無餘。此是有餘。以可治故。毗尼母云。如人為他所殘。尚有咽喉。名之為殘。如二人共入陣間。一為他所害命絕。二為他所害。命根少在不斷。若得好醫良藥。可得除瘥。若無者。不可瘥也。犯僧殘者。亦復如是。有少可懺悔之理。若得清淨大眾。為如法說懺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無清淨大眾。不可除滅。是名僧殘。善見云。僧伽者。僧也。婆者。初也。尸沙者。殘也。云何僧為初。答曰。此比丘已得罪。樂欲清淨。往到僧所。僧與波利婆沙。是名初。與波利婆沙竟。次與六夜行摩那埵為中。殘者。與阿浮訶那。是名僧伽婆尸沙也。
 
轉輪聖王
 
[0447c22] 梵云。斫迦羅伐辣底曷羅闍。此云轉輪王。奘師云。夫輪王者。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感有金銀銅鐵之異。境乃四三二一之差。因其先瑞。即以為號。金輪王。乃化被四天下。銀輪王。則政隔北拘盧銅輪王。除北拘盧及西瞿陀尼。鐵輪王。則惟贍部洲。長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世間有轉輪聖王。成就七寶。有四神德。云何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餘經名典財寶)。七主兵寶。云何金輪寶成就。若轉輪聖王。出閻浮提地。剎利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上高殿上。與婇女眾。共相娛樂。天金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幅。光色具足。天金所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輪徑丈四。輪王見已。即召四兵。向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手摩捫金輪。語言。汝向東方。如法而轉。勿違常則。輪即東轉。時王即將四兵。隨其後行。輪所住處。王即止駕。爾時東方諸小王。見大王至。以寶鉢盛寶粟。來詣王所。拜首。白言。今此東方。土地豐樂。多諸珍寶。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順。唯願聖王。於此治政。我等當給使左右。承受所治。當時輪王。語小王言。止止。諸賢。汝等則為供養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化。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行。身不殺生。教人不殺生。偷盜。邪婬。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瞋。嫉妬。邪見之人。此即名為我之所治。時諸小王。聞是語已。即從大王。巡行諸國。至東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隨輪所至。其諸國王。各獻國土。亦如東方諸小王(云云)。是為輪寶成就(餘六寶。如經廣釋。四神德。一長壽不夭。二身強無患。三顏容端正。四寶藏盈溢)。若鐵輸。有二百五十輻。銅輪有五百輻。銀輪有七百五十輻。金輪有千輻。原此飛行皇帝。出世間時。千子具足。國士平正如掌。安隱豐樂。無諸災疫。衣食自然。不須營覓。王唯以十善化導。慈育民物。如父愛子。國民慕王。如子仰父。順王化導。故論云。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各安其所。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定得生天。
 
內色外色
 
[0448b09] 內色者。己身。外色者。他身。內外色者。己身他身。善見云。內色與外色觸。即成堪用。虗空中動。亦無內。亦無外色。自動。故得罪。
 
涅槃僧
 
[0448b13] 此言。裙也。其色體量。并所著法。俱如一百事中釋。
 
   △女身相觸第二
 
[0448b15] (此是不共戒。比丘尼觸男子。得波羅夷)。
 
捫摸
 
[0448b17] 捫。摸奔切。音門。撫持也。摸。末各切。音莫。按捫摸字。謂以兩手捫摸也。
 
嗚口
 
[0448b20] 嗚。謂嗚唼其口也。又嗚。應作歍。謂口相近也。
 
罵詈
 
[0448b22] 罵。莫駕切。麻去聲。惡言也。詈。力地切。音利。正斥曰罵。旁助曰詈。
 
捺髀
 
[0448c01] 捺。乃八切。難入聲。手按也。髀。補委切。音彼。應法師云。古文蹕。同蒱米切。說文云。股外也。若音陛。北人用此音。又方爾切。江南行此音。律文舊作髀。俗字也。
 
尼師壇
 
[0448c06] 此云坐具。或云隨坐衣。又云隨足衣。謂將隨行。不得離故。坐具制意。本為護僧臥具。及以己物。勿令垢膩。凡欲臥坐時。先將坐具。敷在臥具上。然後徐徐按坐。并以隨臥。佛言。為身。為衣。為臥具。故制畜之。以遮毒蟲。磽棘等。故云為身。恐塵垢汙法服。故云為衣。敷臥具上。以障垢膩。恐汙臥具。故云為臥具。淨法師云。梵言尼師但那。此譯為臥敷具。亦云坐臥具也。戒壇經云。尼師壇。如墖之有基也。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之基也。良以五分由戒而成。若無坐具。以坐汝身。則五分定慧。無所從生(餘如九十事釋)。
 
草秸
 
[0448c17] 秸。同稭。訖黠切。音戞。稭。禾藁去其皮。以為蓆也。或作鞂。俗作秸。黠。並非。律文舊作[卄/告]。應師非之。[卄/告]。古沃切。音谷。禾皮曰[卄/告](戞音甲)。
 
  ●律藏卷第三
 
   △麤惡語第三
 
[0448c22] (此是不共戒。尼得偷蘭遮)。
 
摩醯首羅天
 
[0448c24] 此言大自在。正梵音云。摩訶莫醯伊濕伐羅。八臂。三眼。騎白牛。執白拂。及三股叉。如自在天子經云。過去八萬四千劫前。為寂靜婆羅門子。名曰商迦。入於山谷草菴而住。時值如來。名功德海。彼即然燈三盞。施三條針。至心供養。而發願言。獻此三燈三針。願具三眼。得三股叉。於生生中。恒行施願。為世間主宰。得八自在。成就欲樂。心識聰利。又云。我於過去無數俱胝劫。於大牟尼佛所。布施供養。修福持戒。熏習智慧。過是已來。獲自在報。於八生身中。得八種自在。我曾生生。布施。持戒。苦行。求主宰自在。欲樂解脫。乃至究竟寂滅。安樂亦然。是故布施。智慧觀察。一心守護。修行不斷。釋論云。過淨居天。有十住菩薩。號大自在。大千界主。灌頂經云。字威靈帝(陀羅尼集云。我以神通遊騰十方。諸佛國土。佐佛揚化。以神呪力。六道化身。度脫眾生。內修菩薩戒行。久處法流水中。八住齊階。功德成就。餘如二卷中釋)。
 
癡人
 
[0449a16] 梵云慕何。此云癡。如正行經說。佛坐思念。人癡故有生死。何等為癡。本從癡中來。今生為人復癡。心不解不開。不知死當所趣向。乃至不念世間苦。不知泥犂中拷治劇。是名癡。故有生死不止。生死如呼吸間。膬不過於人命。婆沙律。問云。佛大慈悲。兼無惡口。云何言愚癡人。答曰。佛是稱實之語。非是惡口。此具縛煩惱眾生。具足愚癡故。佛慈悲心故。呵責折伏。如今和上。阿闍黎。教誡弟子故。稱言癡人。非是惡口。如此如來以大悲心。為調伏弟子故。而訶責之。
 
   △歎身索供第四
 
[0449b03] (此是不共戒。尼得偷蘭遮)。
 
唄匿
 
[0449b05] 此翻為靜。出要律儀云。此鬱鞞國語。翻為止斷也。又云止息。由是外緣。已止已斷。爾時寂靜任為法事也。或譌云。婆陟。應法師云。梵言婆師。此言讚歎。言唄匿者。疑譌也。或云梵唄。皆梵天之音也。法苑云。尋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讚。讚者從文以結章。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毗尼母經云。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唄。唄者言說之辭。雖聽言說。未知說何等法。佛言。從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隨意所說。十二部經。復有疑心。若欲次第說。文眾大。文多恐生疲厭。若略撰集好辭。直示現義。不知如何。以是因緣。具白世尊。佛即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十誦律云。有比丘名跋提。於唄中第一。是比丘聲好。白佛言。世尊。聽我作聲唄。佛言。聽汝作唄。唄有五利益。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復有五利。四略如前。第五云。諸天聞唄聲。心則歡喜。長阿含經云。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徧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梵摩喻經云。如來說法聲有八種。一最好聲。二易了聲。三柔輭聲。四和調聲。五尊慧聲。六不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言不漏闕。無得其短者(云云)。
 
持戒者
 
[0449c04] 律云。持戒者。不缺。不穿漏。無染汙也。不缺者。謂舉其重戒之首。即是持於四棄。清淨守護。如愛明珠。故名不缺。若毀犯者。如器已缺。無所堪用。佛法邊人。非沙門釋子。失比丘法。名之為缺。不穿漏者。謂舉其威儀之初。即是持於波逸提等。如護少許浮囊。故名不穿漏。若有毀犯。如器穿漏。不能受道。名為穿漏。無染汙者。謂雖持律儀。不穿不缺。猶須定共持心。欲念不起。故云無染。若念破戒事。即名為汙。故大經云。雖不與彼女人身合。而共言語嘲調。壁外釧聲。見男女相追。皆汙淨戒。又十住婆沙論云。雖制其事。而令女人洗拭按摩。染心共語相視。或限爾許日持戒。或期後世富樂。天上自恣。皆名不淨。毗尼母經云。淨持戒者。一切佛所制戒。皆能受持。無微毫之失。故名持戒。得清淨心戒者。禪戒是也。持心不散。得與定各故名淨心戒也。淨慧戒者。守持此慧。不令散亂。得見四諦。名淨慧戒。一切人。若有信心持戒者。應當作心。生如是念。若犯微細戒。生於怖心。與重戒無異。作如是持戒者。梵行清淨。所受持波羅提木叉戒。亦清淨。一切應修身業。口業。意業。令成就善行。乃至能防身口意。不作十惡。
 
   △媒嫁第五
 
[0450a02] (此是共戒。尼同制)。
 
迦羅比丘
 
[0450a04] 或作迦留。或作迦盧。此云黑。或連父字呼之。名迦盧蜜栗伽羅子。根本律。謂黑鹿子比丘。是也。有云。鹿子是其母名。故鼻奈耶律云。迦留鹿園子。母字也。十誦云。鹿子長者兒。名曰迦羅。聰智利根。眾人所問。常為斷疑。他事忽務。若人有女姊妹。有來求者。往問迦羅。應與不應與。若人自為求婦。若為兒求。亦往問迦羅。為可取不。迦羅後時。以信出家。剃除鬚髮。被著袈裟。作比丘已。猶如本法。他事怱務(云云)。
 
適意
 
[0450a14] 適。施職切。音釋。如也。自得也。廣雅云。適善也。謂事物善好。稱人心也。
 
華鬘
 
[0450a17] 梵語摩羅。此云鬘(音蠻)。經云。在額上者名之為鬘。按西域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華。行列結之。以為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為飾好。律文舊作[鬍-古]。此非體也。母論云。何者是作鬘瓔珞華。一優鉢羅華。二婆師迦華。三薝蔔迦華。四阿提目多迦華。五打金作華。六打銀作華。七白蠟華。八鉛錫華。九作木華。十作衣華。十一作帶華。是名華鬘華(蘇摩那。此云善攝意。又云稱意華。其色黃白。極香。髻。音茅。髮覆眉也)。
 
二根
 
[0450b02] 謂一身具有男女二根。善見云。有三種。一者自受胎。能令他受胎。二者自受胎。不能令他受胎。三者不能自受胎。能令他受胎(餘如初篇二形句中釋)。
 
優婆塞
 
[0450b06] 或云伊蒲塞。此云近士男。肇師曰。義名信士男。淨名疏云。此云清淨士。又翻為近住。謂受戒行。堪近阿羅漢住也。西域記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伊蒲塞。又曰優婆塞。皆譌也。大婆沙論云。鄔波索迦者。親近修事諸善法故。謂彼身心。狎習善法。又親近修事精進行故。謂彼恒時。愛樂修習。速捨生死。速證涅槃精進之行。又親近承事諸佛法故。謂彼至誠受持。守護諸佛法律。不惜身命。故名鄔波索迦。成實論云。受八戒齋。名優婆娑。優婆娑。秦言善宿。是人心善。離破戒宿。故名善宿(此言受八戒齋者。名優婆娑。義如下釋)。
 
   △私屋過量第六
 
[0450b18] (此是不共戒尼得偷蘭遮)。
 
曠野國
 
[0450b20] 梵語阿臘毗。此云曠野。母經云。阿吒毗國作私房比丘。亦字阿吒毗。根本律云。時摩竭陀。憍薩羅。二國中間。大曠野處。有五百羣賊。殺害商旅。由斯兩界。人行路絕。時影勝王。聞是事已。命大將曰。卿可往彼二國中間。曠野之處。屏除羣賊。權住於彼。時彼大將。奉王教已。將諸左右。往曠野中。見彼羣賊。將便獨進。鋒矢交刃。射一百人。餘四百人。尚來共戰。其將告曰。汝等莫前。勿令俱死。宜釋甲仗。去傷者箭。觀其活不。諸賊聞已。看被射者。為去其箭。尋並命終。方知大將。善閑射法。更不敢戰。餘四百人。求哀請活。大將愍之。慈心向彼。即於二界築一新城。總集諸人住此。從斯已後。名曠野城。
 
恒河
 
[0450c09] 或云恒伽河。又云殑伽河。殑伽此云天堂來。謂見其源。從高處來。故也。或云是河神之名。以為河名也。西域記云。競伽河。舊曰恒河。又曰恒伽。譌也。大論云。四河中。恒河最大。四遠諸人經書。皆以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人所敬事。又餘河名字喜轉。此恒河世世不轉。底有金沙。從阿耨池。東方象口。流出中天竺中境。橫流入東南海(有云銀牛口流出。沙細如麵。水白如乳。故諸經中。常以為喻。四河者一殑伽。二信度。三縛芻四徙多河也)。
 
娑羅樹
 
[0450c19] 此云堅固。冬夏不改。故名堅固。或作婆囉。此翻高遠。以其樹高聳。過於餘樹也。詳如下五百結集法中釋。
 
摩訶迦葉
 
[0450c23] 正言摩訶迦葉波。或言摩訶迦攝波。摩訶。此云大。迦葉。此翻飲光。謂其身光。能映諸物。有云。尊者上古元祖。是大仙人。身有光明。而能吞蔽燈火之光。時人異之。故號飲光仙人。因此標其氏族焉。文句云。言大者。若約所表。或因智大。德大。心大。故稱大迦葉。若約事釋者。佛弟子中。多名迦葉。如十力。三迦葉等。於同姓中。尊者最長。故標大以簡之。於十大弟子中。頭陀第一。毗奈耶云。摩揭陀國。有一大城。名尼拘律。於此城中。有大婆羅門。亦名尼拘律。有大貲財。多諸僕使。七寶盈倉。有十八聚落。以充封祿。十六大邑。以充僕使。復有六十億上妙真金。由其宿因。福善所感。業果成熟。種糠麥子。便生金麥。每収果實。滿二百餘石。後於望族。娶女為妻。經歷多年。了無子息。恒求繼嗣。處處享祭一切神祇。雖久祈請。不能遂意。心懷憂苦。掌頰而歎。其母告曰。我先無子。求尼拘律樹。遂便有汝。今宜於神樹。竭力祈請。但求一子。必當遂意。彼奉母教已。於後園內。畢鉢羅樹下(即菩提樹)。廣設珍饈。具申祈請曰。伏惟樹神。早授我子。若稱願者。請於此處。廣立神堂。并設大會慶謝殊恩。若不遂意。我當連根伐樹。令汝無依。于時天神。知彼心慇懃。心生惶懼。念我無力。當如之何。即往北方多聞天王處。具白上事。天王聞已。自念無力。即往上天。哀白帝釋。帝釋聞已。告輔佐曰。若有天衰相現前。須來報我。後時有一天子。五衰相現。便速往報。天主命來。告曰。汝今宜往贍部洲內。尼拘律城。大婆羅門家。而往受生。天子啟曰。大天。當知。彼婆羅門。自恃尊貴。深生放逸。然佛大師。出興於世。化緣若畢。當入涅槃。我有宿願。於世尊處。專修淨行。恐生於彼。為我障礙。天主告曰。汝勿憂慮。我當助汝。一切時。令無放逸。彼命終已。便往尼拘律氏。託蘊受生。月滿生男。姿容超絕。光明炳耀。如贍部金。頂圓。臂長。鼻修。眉高。額廣。眾相具足。三七日後。諸親歡會。而共立字。曰此子本於畢鉢羅樹求得。應名畢鉢羅。又從氏族。可名迦攝波。由此時人。稱畢鉢羅。或云迦攝波。年既長大。將付明師。習眾技藝。及諸典籍。一經耳目。記持不忘。於四薜陀。悉皆明了(薜陀。譯為明智。或云四明論舊云圍陀。凡天竺諸婆羅門悉皆誦習。口相傳授。不合書紙)。學此論者。於諸世間。在地居空。考諸祥變。無不閑盡。能顯自宗。善破他論。既皆明了。諸婆羅門。推為師導。教授五百婆羅門子(云云)。爾時菩薩(稱佛)於夜半踰城。出家。住勤苦林。時迦攝波。亦於此時。棄捨家業。修出離行。作如是念。若世間是阿羅漢者。我當依彼。敬心承事。既出家已。時人號為隱士迦攝波。住多子制底邊(制底塔也)。是時菩薩。住阿蘭若。於六年中。修苦行已。成等正覺。人間遊行。次到廣嚴城。於多子墖邊。在樹下坐。為引導迦攝波故。舉身放光。周遍赫奕時迦攝波見已。尋光而去。到世尊所。遙見如來。儀貌端正。相好殊倫。諸根湛寂。一心無亂。譬如山王。金色照耀。歡喜踊躍。高聲唱言。此是我師。我是弟子。世尊告言。如是如是。迦攝波。我是汝師。汝是我弟子(云云)西域記云。迦葉波者。聲聞弟子也。得六神通。具八解脫如來化緣斯畢。垂將涅槃。告迦葉波曰。我於曠劫。勤修苦行。為諸眾生。求無上法。昔所願期。今已果滿。我今將欲入大涅槃。以諸法藏。囑累於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墜。姨母所獻金縷袈裟。慈氏成佛。留以傳付。我遺法中。諸修行者。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皆先濟度。令離流轉。迦葉承旨。任持正法。結集既已。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鷄足山。山陰而上。屈槃取路。至西南岡。山峰險阻。崖徑槃薄。乃以錫杖扣剖之如割。山徑既開。逐路而進。槃紆曲折。回互斜通。至於山頂。東北面出。既入三峰之中。捧佛袈裟而立。以願力故。三峰斂覆(婆沙論云。尊者入中。結加趺坐。作誠言曰。願我此身。并納鉢杖。久住不壞。乃至經於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慈氏如來出現世時。施作佛事。發此願已。尋即入定。彼三峰便合成一。掩蔽尊者。儼然而住)。故今此山。三脊隆起。當來慈氏世尊之興世也。三會說法之後。餘有無量憍慢眾生。將登此山。至迦葉所。慈氏彈指。山峰自開。彼諸眾生。既見迦葉。身形短小。更增憍慢。時大迦葉。授衣致詞。禮敬已畢。身昇虗空。示諸神變。化火焚身。遂入寂滅。時眾瞻仰。憍慢心除。因而感悟。皆證聖果。今山上建窣堵波(塔也)。靜夜遠望。或見明炬。其有登山。翻無所覩(此山在摩揭陀國。莫訶河。相去百餘里梵語屈屈吒播陀山。此云雞足山。因後尊者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又改云尊足山也)。
 
里巷
 
[0452a02] 周禮。五家為鄰。五鄰為里。謂二十五家也。風俗通云。五家為軌。十軌為里。里者。居也。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居方一里之中也。巷。胡降切。學去聲。里中之巷也。直曰街。曲曰巷。
 
螺髻梵志
 
[0452a07] 西天外道。或以螺為髻。或以髮塠髻如螺也。梵志。婆羅門之別稱。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承習梵天之法。故取梵以為名也。唯五天竺有。餘國皆無。或在家。或出家。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梵者。淨也)。
 
摩尼犍大龍王
 
[0452a13] 摩尼。正言末尼。此云離垢。即如意珠。謂龍王頸中有此珠。若人得之。毒不能害。火不能燒。犍大。正言犍達。此云香。梵云那伽。此云龍也。
 
祇樹給孤獨園
 
[0452a17] 祇。即祇陀。此云戰勝。波斯匿王之子。給孤獨。即須達長者之德稱。因緣詳如房舍犍中明。
 
賴吒婆羅比丘
 
[0452a20] 或作賴吒和羅。又作羅吒婆羅。此云護國。增一阿含云。貴豪種族。出家學道。所謂羅吒婆羅比丘是。百緣經云。是拘毗羅國。須提王子。佛念往度。現諸神變。并為說四諦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求索出家。佛告善來比丘。鬚髮自落。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彼乃過去無量世時。名須提王。設種種餚饍。供養辟支佛。及為造墖。緣斯功德。無量世中。不墮三途。天上人中。尊榮豪貴。受天快樂。乃至今者。值佛出家得道。
 
無主自作屋
 
[0452b06] 善見云。無主者。無檀越主。但自東西乞求。自為者。自為己身。不為眾僧。此謂自作私舍。無有男女。及黃門等。為作施主。自求乞作。以多緣事。惱亂在家之人。故令應量作也。
 
佛十二磔手
 
[0452b11] 磔。側格切。音窄。張也。開也。謂張大指頭指。盡其兩端。名一磔手也。長佛十二磔手者。佛一磔手。當常人三磔手。十二磔手。長常人十八肘。廣七磔手者。謂寬常人十肘半也(常人二磔手。為一肘也)。
 
陂池
 
[0452b16] 布眉切。音卑。畜水曰陂也。
 
淹漬
 
[0452b18] 淹。衣炎切。音閹。漬也。留滯也。漬。資四切。音恣。水浸曰漬也。
 
革屣
 
[0452b21] 屣。古文作[革*徙]。[革*麗]。蹝。三形。同想里切。音徙。革履也。草曰扉(音費)。麻曰屨(音踞)。皮曰履。皮熟曰韋。生曰革。律云。到僧中。脫革屣。百一羯磨云。須知西方入眾。元不著鞋履。此言遣脫。意在深防。若有著來。皆須脫去。如其有病。隨時準量。
 
拼地
 
[0452c03] 亦作抨。俗作伻。三形。同補耕切。音崩。使也。揮也。彈也。今謂彈繩墨。為之拼。江南名抨也。善見云。房主先當治地平正。猶如鼓面。然後往至僧所。請僧安處房處。乃至僧差一智慧比丘往(云云)。
 
觸嬈
 
[0452c08] 嬈。尼了切。音鳥。戲弄也。又爾紹切。音擾。亂也。苛擾也(苛音何)。
 
佛圖
 
[0452c11] 或作佛徒。又作浮屠。即浮圖音之譌轉。是佛墖廟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六
 
  音釋
 
廿
 
[0452c17] 音入。二十也。
 

 
[0452c18] 音頗。不可也。不能也。
 

 
[0452c19] 音諤。
 

 
[0452c20] 郎達切。蘭入聲。
 

 
[0452c21] 同脆。音翠。謂小硬物。易斷也。
 

 
[0452c22] 陟交切。爪平聲。謂言相調也。
 

 
[0452c23] 音擎。
 

 
[0452c24] 同兢。音京。
 
五衰相
 
[0453a01] 天人將終。有五種衰相現。一頭上花冠萎。二腋下汗出。三衣裳垢染。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又云。更有天來。坐己座。
 
赫奕
 
[0453a04] 上。亨入聲。明盛也。下音繹。大盛也。又美容也。
 

 
[0453a06] 音迂。曲也。
 

 
[0453a07] 音邪。不正也。又音耶。谷口名也。
 

 
[0453a08] 孫入聲。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七目錄
 
拘睒彌國
瞿師羅園
優填王
闡陀
尼拘律陀樹
熊羆
沓婆摩羅子
阿練若
慈地比丘
檀越
瞋恚
羝羊
異分事中取片
響聲
彌尼搜國阿奴夷界
阿那律
摩訶男
五欲
跋提
難提
金毗羅
難陀
跋難陀
阿難陀
提婆達多
優波離剃髮師
迦毗羅衛城
白[疊*毛]
毗羅荼
占婆國
拘睒毗國
迦休拘羅子
阿闍世
欶太
兇惡
老邁
老耄
[月*者]坎窟
迸石
右顧猶如大龍
自襞
四疊
三聞達多
鶱荼達婆
拘婆離
迦留羅鞮舍
四聖種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0-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五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斷命戒第三
 
[0438b14]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獼猴江
 
[0438b16] 梵云麼迦吒。此云獼猴。賀邏馱。此云池。應師云。今言江者。譯人義立耳。如言恒河。亦作恒江也。此池在毗舍離宮城外。約五六里。菴羅女園側。是昔獼猴羣集。為佛穿作此池也。
 
婆裘河
 
[0438b21] 或云婆裘沫河。或云跋求河。又云跋求摩河。正梵音名跋窶末底。此翻為勝慧河。
 
勿力伽難提
 
[0438b24] 勿力伽者。應云蜜利伽羅。此云鹿。難提。此云喜。總言之。名鹿喜。善見云。鹿杖沙門。鹿杖者。其名也。沙門者。作如沙門形。剃頭留少周羅髮。著壞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止比丘。拾取殘食。以自生活。既殺諸比丘。心生疑悔。往河邊洗。世間人言。此婆裘河。能洗除人罪。是故彼念除罪。而往洗之(周羅。此云小髮。謂小髻也)。
 
六十人
 
[0438c08] 薩婆多論問云。佛一切智。何故教諸比丘。令得如是衰惱。若不知者。不名一切智。答曰。佛一切等教。
 
[0438c10] 爾時不但六十人受不淨觀。佛法教無有偏。但受得利。有多有少。故無咎也。佛深知眾生根業始終。必以此法因緣得大利益。六十比丘。迦葉佛所。受不淨觀法。不能專修。多犯惡行。命終入地獄中。今佛出世。罪畢生人間。墮下賤家。出家入道。以本因緣故。應受此法。既命終已。得生天上。於天來下。從佛聽法。得獲道迹。以是因緣。佛無偏也。
 
阿那般那三昧
 
[0438c18] 亦云阿那波那。又云安那般那。阿那。此云遣來(入息也)。般那。此云遣去(出息也)。正理論云。阿那阿波那。言阿那者。謂轉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轉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持息入者。飲吸外風令入身內。持息出者。驅擯內風令出身外。安般守意經云。安為身。般為息。安為生。般為滅。安為念道。般為解結。所以先數入者。外有七惡。內有三惡。用少不能勝多。先數入也。數者。從一至十。不多不少。令心不散。安名出息。般名入息。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止觀云。有聲曰風。守之則散。結滯曰氣。守之則結。出入不盡曰喘。守之則勞。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守之則定。出息為生死陰。入息為思想陰。或云先數出息。氣則不急。身不脹滿。身心輕利。三昧易成。或云先數入息。隨息內斂。易入定故。或云當隨便宜。以數出入。若心輕浮。繫心丹田。當數入息。若心昏沈。繫心鼻端。當數出息。不許出入俱數。恐生病故。此阿那波那。即是三世諸佛入道初門。通於三乘四教。又用息明六妙門。謂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法界次第云。攝心在息。從一至十。名之為數。細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為隨。息心靜慮。名之為止。分別推析之心。名之為觀。轉心返照。名之為還。心無所依。妄波不起。名之為淨。今是聲聞助道。但名數息。提婆菩薩云。佛說甘露門。名阿那波那。於諸法門中。第一安隱道(三昧如下釋。六妙門。詳法界次第)。
 
人者
 
[0439a20] 律云人者。從初識至後識。梵云摩[少/兔]舍。或云末奴沙。此云人。亦云意。謂昔頂山王。初化眾生。告諸人曰。諸有所作。當善思惟。善憶念。即如王教。諸有所作。先思惟憶念。故名為意。從是以來。傳立斯號。婆沙論云。先未號此末奴沙時。人或相呼以為雲頸。或名多羅脛。或名底落迦。或名阿沙茶。由先造作增長下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續。故名為人趣。又於五趣中。憍慢多者無如人。毗曇論云。何故人道。名摩[少/兔]沙。此有八義。一聰明。二為勝。三意微細。四正覺。五智慧增。六能別虗實。七聖道正器。八聰明業所生故。住四大洲。八中洲。諸小洲等。其形上立。南洲人面如車廂。東洲人面如半月。西洲人面如滿月。北洲人面如方池。世界初成時。一切皆作聖語。後以飲食時分不平等故。及諂誑增上故。便有種種語。乃至不能言者。從初識至後識者。謂從眼識乃至意識也。成實論云。一切眾生。初受身時。以識為本。是識六種。從眼等生。故說六根。所謂眼根乃至意根。能生六識。故名六根。此六根。或名六入。從是六事生六種識。故名為壽。所以者何。是六入六識得相續生。故名為壽。是相續斷。故名為死。是故此事名之曰命。
 
倚發
 
[0439b18] 倚依也。謂倚機發舉也。又發機。主發之機也。律文舊作撥。撥除也。非此義。
 
龍子
 
[0439b21] 梵語那伽。此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是畜道也。廣雅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別行疏云。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像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龍有四生。謂胎卵溼化也。罵意經云。墮龍中。有四因緣。一多布施。二瞋恚。三輕傷人。四自貢高。舍利弗問經云。虗空龍神者。修建德本。廣行檀波羅蜜。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龍王等。海龍王經。龍白佛言。我從劫初。止住大海。從拘樓秦佛時。大海之中。妻子甚少。今者海龍眷屬繁多。佛告龍王。其於佛法出家。違戒犯行。不捨破戒者。多生龍中。直見不墮地獄。如斯之類。壽終已後。皆生龍中。拘樓秦佛時。九十八億人出家。違其禁戒。皆生龍中。拘那含牟尼佛時。八十億人出家毀戒恣心。壽終之後。皆生龍中。迦葉佛時。六十四億人出家。犯戒皆。生龍中。於我世中。九百九十億居家鬬諍。誹謗經戒。死生龍中。今已有生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妻子眷屬不可稱計。我泥洹後。多有惡優婆塞。違失禁戒。當生龍中。或墮地獄(緣未至。未記出家者)。
 
阿須羅
 
[0439c19] 或云阿修羅。什曰。秦言不飲酒。不飲酒因緣。出雜寶藏經。有大勢力。常與天共鬬。舊翻為無端正。謂男醜女端正。新翻云非天。淨名疏云。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非天也。婆沙論云。梵本正音名阿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記云。阿素洛。舊曰阿修羅。阿須倫。阿須羅。皆譌也。然有鬼道。有畜道。鬼道居須彌山窟。或大海邊。畜道居大海底。有胎卵溼化四生。其毗摩質多阿修羅王。居須彌山東。去千由旬大海底。國土縱廣。四萬由旬。大城中宮殿。名曰設摩啻。縱廣一萬由旬。七重牆壁。七重欄楯。七重行樹。宮殿園林。皆七寶莊嚴校飾。不可述盡。須彌山南西北面。各過千由旬大海底。各有阿修羅城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萬八千由旬。立大海底。與須彌山齊。常共天鬬。敗則與兵眾躲入藕絲孔中。毗摩質多。其名也。毗摩質多。此云響高。亦云淨心。娶(香山)乾闥婆女。生舍脂。帝釋取舍脂為第一夫人。毗摩質多。威勢眷屬。不可勝計。自餘臣妾。左右僕使。亦不可勝計。衣食自然。百味隨念而有。與天同等。衣服冠纓。純七寶鮮潔。起世經云。修羅所居宮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舍利弗問經云。阿修羅神者。志強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為之人。作諸邪福。傍於邪師。甚好布施。又樂觀他鬬訟。故受今身。
 
揵闥婆
 
[0440a21] 此云香陰。亦云陵空之神。不噉酒肉。唯香資陰。是天主幢倒樂神。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什師曰。天帝樂神也。天欲作樂時。此神體上有相出。然後上天也。舍利弗門經云。乾闥婆者。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以青蓮華自嚴。作眾伎樂。今為此神。常為諸天奏言伎樂。
 
夜叉
 
[0440b04] 此云勇健。亦云暴惡。什師曰。秦言貴人。亦言輕健。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虗空。三天夜叉。大論云。多瞋很戾。好嗜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地行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若人剛愎彊梁。而能布施車馬代步。墮虗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若人妬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布施故。生宮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華嚴經云。夜叉宮殿。與人宮殿同在一處。而不相雜。各隨其業。所見不同。正法念處經云。阿毗遮羅。義翻為疾行。其行迅疾。一念能至百千由旬。又云夜叉有光。迅飛如流。世人謂之流星。口中出煙。世人云箒星。善見律云。此夜叉能捉人。比丘作誦呪。令其置而不肯置。比丘語言。若汝不置。我能殺汝。夜叉猶不置。於是比丘。或以米粉。或以土泥。捏作夜叉鬼形。而誦呪。斷其手足。手足即斷。斷其頸。頸亦即斷而死。是故得偷蘭遮罪。
 
餓鬼
 
[0440b21] 梵語閃多。此云鬼。鬼者畏也。謂虗怯多畏故。又希求名鬼。謂彼餓鬼。恒從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故。正法念處經云。觀諸餓鬼。有無量種。一切餓鬼。皆為慳貪嫉妬因緣。生於彼處。以種種心。造種種業。行種種行。種種住處。種種饑渴。自燒其身。如是略說三十六種。
 
一者迦婆離(此言鑊身)
二者蘇支目佉(此言鍼口)
三者槃多婆叉(此言食吐)
四者毗師他(此言食糞)
五者阿婆叉(此言無食)
六者犍陀(此言食氣)
七者達摩婆叉(此言食法)
八者婆利濫(此言食水)
九者阿賖迦(此言希望)
十者[口*企]吒(此言食睡)
十一者摩羅婆叉(此言食鬘)
十二者囉訖吒(此言食血)
十三者瞢娑婆叉(此言食肉)
十四者蘇犍陀(此言食香煙)
十五者阿毗遮羅(此言疾行)
十六者蚩陀羅(此言孔穴義言伺便)
十七者波多羅(此言地下)
十八者矣利提(此言神通)
十九者闍婆隸(此言熾然)
二十者蚩陀羅(此言伺便。謂伺小兒便也)
二十一者迦摩雨盧波(此言色欲)
二十二者三牟陀羅提波(此言海渚)
二十三者閻羅王使執杖
二十四者婆羅婆叉(此言食小兒)
二十五者烏殊婆叉(此言食人精氣)
二十六者婆羅門羅剎(此言梵羅剎)
二十七者君荼(此言火爐)
二十八者阿輸婆囉他(阿輸婆。此言不淨囉他。此言巷陌也)
二十九者婆移婆叉(此言食風)
三十者鴦伽囉婆叉(此言食火炭)
三十一者毗沙婆叉(此言食毒)
三十二者阿吒毗(此言曠野)
三十三者賖摩舍羅(此謂棄尸處。住此食熱灰土也)
三十四者毗利差(此言樹。謂在樹中住)
三十五者遮多波他(此言四交道)
三十六者魔羅迦邪(此言殺身)
波夜提
 
[0440c23] 亦作波逸提。義翻為墮。十誦云。墮在燒鬻覆障地獄。謂八熱通為燒鬻。八寒黑暗等。通為覆障。根本云。波逸底迦者。是燒鬻墮落義。謂犯罪者。墮在地獄。傍生。餓鬼。惡道之中。受燒鬻苦。又此罪若不殷勤說除。便能障礙所有善法。此中波逸提。謂殺不能變化畜生也。薩婆多論問云。何以但害人。得波羅夷。答曰。人中有三歸。五戒。波羅提木叉戒故。又沙門四果。多在人中得。佛。與辟支佛。必在人中。得漏盡故也。是以害人波羅夷。餘道不得波羅夷也。
 
墼石
 
[0441a09] 古歷切。音吉。土磚也。廣韻云。土墼未燒塼坯也。
 
   妄語第四
 
[0441a11]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僧伽藍
 
[0441a13] 應法師云。此言譌也。正言僧伽囉。此云眾園。僧史略云。為眾人園圃。園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則生植道芽聖果也。苑法師曰。具云僧伽羅摩。言僧伽者。此云眾也。羅摩院也。
 
慰問
 
[0441a18] 紆胃切。音畏。安之以愜其情也(愜音怯。快足適意也)。
 
增上慢
 
[0441a20] 謂未得聖。而謂已得。以其聖智。是增上行。於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名增上慢也。此以內心。實謂已得已證。此心增上。而慢於他。是為增上慢。若自知未得未證。而誑他言得。是為妄語。故此除增上慢。不入妄語中。文句云。上慢者。未得上法。謂得上法。又出家二眾。多修道得禪。謬謂聖果。偏起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善見律云。增上慢者。作如是言。我已得聖利法。於中生慢。或言過慢。或言增慢。自念言。我於阿羅漢法。我已作之。云何慢。以舍摩他毗婆舍那力故。惱惱暫住。是名為慢。若後見欲境。煩惱便起。惟此人不犯。問曰。何人起慢。何人不起慢。聲聞羅漢不起慢。既得道果。一切諸煩惱滅故。以慧眼覆觀。無有未得謂得之狐疑。如是於四道果慢不起。復不起慢。於破戒人。云何不起。於聖利法。無有分故。如禪人好眠為事。此人不起。起慢人者。先持戒具足。而入禪定。得禪定已。未分別名色。始入毗婆舍那。三想具足。心絕勇猛。或得舍摩他。於二十年。三十年中不起。因勇猛行毗婆舍那力故。自念言。我得須陀洹道。乃至阿那含。增上慢如是。若能善持舍摩他。非但二十三十年。乃至八十年百年。煩惱不起。是以生增上慢。言我得阿羅漢。是故如來除增上慢。不入空誑妄語(舍摩他。此云止。毗婆舍那。此云觀。繫心於緣。謂之止。分別深達。謂之觀。止觀乃助涅槃之要法也)。
 
最上勝法
 
[0441b20] 謂四沙門果。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聖人之法也。此法於人間天上。最為殊勝。無能及者。又最上名為涅槃。此涅槃殊勝之法。非凡夫所得。亦非由色力。及以聰明而能獲者。皆由行者。精進不懈。勝妙力故。而能證得也。
 
人法
 
[0441c02] 律云人法者。人陰。人界。人入也。然此三法。一切有情。皆悉具之。故名眾生。今以局在人中說故。故云人法也。陰。即五陰。謂色受想行識也(具如前釋)。入。即六入。亦十二入。謂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內六入。色聲香味觸法。為外六入。共成十二入也。熏聞曰。夫六入者。凡有二義。一根塵互相涉入。二根境俱為識之所入。以是諸經。名十二入。天台云。此十二通稱入者。入以涉入為義。根塵相對。則有識生。識依根塵。仍為能入。根塵即是所入。今此十二。從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內六入者。此之六法親故屬內。為識所依故名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為義。此六既並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也。外六入者。此六法疎故屬外。識所由涉。故名為入。亦名塵。塵以染汙為義。以能染汙情識。故通名為塵也。一眼入(謂眼根對於色塵。有所見之色。是名眼入)。二耳入(謂耳根對於聲塵。有所聞之聲。是名耳入)。三鼻入(謂鼻根對於香塵。有所嗅之香。是名鼻入)。四舌入(謂舌根對於味塵。有所甞之味。是名舌入)。五身入(謂身根對於觸塵。有所覺之觸。是名身入)。六意入(謂意根對於法塵。有所分別之法。是名意入)。七色入(謂一切可見之色。而對於眼。是名色入)。八聲入(謂一切可聞之聲。而對於鼻。是名聲入)。九香入(謂一切可嗅之香。而對於鼻。是名香入)。十味入(謂一切可甞之味。而對於舌。是名味入)。十一觸入(謂一切可覺之觸。而對於身。是名觸入)。十二法入(謂一切可分別之法。而對於意。是名法入)。界即十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共成十八也。天台云。此十八。通名界者。界以界別為義。此十八法。各有別體。義無渾濫。故通受界名也。一眼界(謂能見之根。名為眼界)。二耳界(謂能聞之根。名為耳界)。三鼻界(謂能嗅之根。名為鼻界)。四舌界(謂能甞味之根。名為舌界)。五身界(謂能覺觸之根。名為身界)。六意界(謂能覺知之根。名為意界)。七色界(謂眼所見一切色境。名為色界)。八聲界(謂耳所聞一切音聲。名為聲界)。九香界(謂鼻所嗅一切香氣。名為香界)。十味界(謂舌所甞一切諸昧。名為昧界)。十一觸界(觸即觸著。謂身所觸冷煖細滑等觸。名為觸界)。十二法界(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十三眼識界(謂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即識色塵。故名眼識界)。十四耳識界(謂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即識聲塵。故名耳識界)。十五鼻識界(謂鼻根若對香塵。即生鼻識。鼻識生時。即識香塵。故名鼻識界)。十六舌識界(謂舌根若對味塵。即生舌識。舌識生時。即識味塵。故名舌識界)。十七身識界(謂身根若對觸塵。即生身識。身識生時。即識觸塵。故名身識界)。十八意識界(五識生已即滅。意。為意識。此意識續生。意識生時。即識法塵。若五識能生意識。即以前五識為根。後意識為意識。此意識滅。次識續生。是則前意識。生後意識。如是亦脫傳受。根識之名。皆以能生為根。所生為識。今說所生之識。為意識界也。此六通名識者。謂若根塵相對。即有識生。識以識別為義。識依於根。能識別於塵。故此六通名識也。若了識從緣生。豈計有神使之謬取也)。此陰入界。名為三科法門。法門雖三。總是色心二法。開合不同佛為迷心不迷色人。說五陰法。合色為一分。開心為四分(受想行識。皆心分故)。為迷色不迷心人。說十二入法。開色為十分半(謂內五根。外六塵。法塵半分故)。合心為一分半(意根一分法塵半分)。為心色俱迷人。說十八界。開色為十分半(準上應知)。開心為七分半(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加意根一分。法塵半分)。斯皆如來。逗眾生機。說此三科法門。各隨根性。任修一法。即能悟入。故毗婆沙論云。以凡夫人。迷此色心。有輕重異故。佛對機為說陰入界三科法。令其觀此色心二法。皆從虗妄因緣而生。起惑造業。輪轉生死。若達此妄源。無有實體。絕名離相。則不為惑染所迷也。
 
上人法
 
[0442b05] 律云諸法能出要。成就念在身。乃至得果。皆名上人法也。律攝云。上人法者。即勝流法也。謂望一切凡愚五蓋等法。鄙劣惡事。是勝上故。亦云過人法。五分云。一切出要法。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諸聖道果。是名過人法。薩婆多論云。何名過人法。不名過天。佛在人中結戒故。人中有波羅提木叉戒故。又人中多入聖道。多修善法。勝於天故。但勝人。已勝於天。又言。但勝人得波羅夷。天故無所論也。善見律云。聖利法者。於人中為無上法也。亦言梵法。亦言入涅槃法。此法佛辟支佛羅漢法也。
 
自言有欲
 
[0442b16] 毗尼母經云。云何名欲。如佛翹勤不倦。故名為欲。又復明欲。繫念在前。如佛覺無異。以是義故。名為欲也。成實論云。經中說欲為法本。以欲求故。得一切法。故名法本。又如意足中。言欲三昧。進精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大論云。佛有時說為欲。或時說精進。有時說不放逸。譬如人欲遠行。初欲去時。是名為欲。發行不住。是為精進。能勸勵不令行事稽留。是為不放逸。以是故知欲生精進。精進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諸法。乃至得成佛無上道。
 
三三昧
 
[0442c02] 一有覺有觀三昧。二無覺有觀三昧。三無覺無觀三昧。初心在禪。名為覺。細心分別禪味。名為觀。大論云。麤心初念。是名為覺。細心分別。名為觀。譬如撞鐘。初聲大時。名為覺。後聲微細。名為觀也。阿毗曇云。有覺有觀。是欲界未到地。初禪無覺有觀。是中間禪。無覺無觀。是三禪。及四無色(三禪者。謂二禪。三禪。四禪也。四無色者。即無色界。四空定也。未到地者。即欲界定。謂未到初禪。此未到。及初禪。麤心初念。而細心分別禪味。故有覺觀。中間禪。即初禪二禪兩楹之中。住此中間禪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故無覺有觀。若入二禪。乃至滅受想定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無覺觀也)。三昧。此云調直定。又云正定。大論云。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故名三昧。又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苑法師曰。具云三摩地。此言等持。謂離沉掉。名之為等。令心住一境性。故曰持也。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虗神朗。氣虗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御心為正。動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功以移性。又此三昧。名體甚多。修證不一。故智論云。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禪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也。
 
三解脫門
 
[0443a01] 法界次第初門。引大智度論曰。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到涅槃。涅槃城有三門。謂空。無相。無作。此三通名解脫門者。解脫即是涅槃。門謂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脫門也。亦云三三昧。但三昧。即是當體得名。解脫從能通之用。以受稱也。此無別法。有師解云。因時名三昧。證果則變名解脫。此類如八背捨。八解脫也(三昧解脫。涅槃。雖三法無殊。而實有異。三昧者。正定也。本性立稱。解脫者。無礙自在也。本行立稱。涅槃者。寂靜常住。本果立號)。一空解脫門。謂觀一切諸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無我我所。若能如是通達。則於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謂既知一切法空故。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是通達諸法無相。即得自在。故名無相解脫門。三無作解脫門。亦云無願。謂若知一切法無相。則於三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若無生死之業。即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故名無作解脫門。增一阿含。佛告諸比丘。如是比丘。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悟。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三十七品。如說戒犍度中釋。我者。眾生於五陰身中。彊立主宰。名之為我。我所者。眾生妄執五陰之身。及男女資生等物。皆名我所)。
 
正受
 
[0443a22] 天台云。非邪曰正。領納名受。妙宗鈔云。離邪倒想。領納所緣。名為正受。圭峰云。不受諸受。名曰正受。然正受名質。本具多種。謂從有想。而至一切入等。廣如論釋。此不繁述。
 
有道
 
[0443b03] 謂從一支道。至十一支道。廣如論釋。
 
修者
 
[0443b05] 謂修戒。定。慧。解脫慧。見解脫慧。如下釋。
 
智者
 
[0443b07] 決定了知。故名為智。謂法智。比智。等智。他心智也。成論云。知現在法。是名法智。知餘殘法。名曰比智。餘謂過去未來諸法。次現在法後知。故名比智。所以者何。先現知已。然後比知。法智。名現在智。隨此法智。思量比知。名為比智。法界次第云。諸世間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聖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云名字智。是智。但有名。而無理。婆沙論云。等智者。世人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來去。世人現見所行法等。問曰。亦緣第一義法。何故名世智。答曰。從多分故。多緣世法。少緣第一義法。復次。此智無第一義相。復次。此智是假名。所以者何。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處。盡有此智故。復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聲論云。此智為無智所覆。故名等智。猶器中物。名為覆物。成論云。有人言。一切眾生成就等智。是事云何。答曰。若佛弟子。能知諸法。從眾緣生。是人能得。非餘眾生。以得智名。故一切眾生。但用想識。若得此智。名內凡夫。婆沙論云。他心智者。知他心故。名他心智。問曰。亦知他心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智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數法。又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法界次第云。知欲界色界繫。現在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是為他心智也。
 
見者
 
[0443c07] 謂見苦集盡道四聖諦也。涅槃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又云。凡夫有苦。而無諦。聲聞有苦。而有諦。凡夫不見苦理。故言無諦。聲聞能見無常苦空。故言有諦。法界次第云。此四通言諦者。諦以審實為義。此四諦法。正為聲聞人。從聞生解。故必須藉教詮理。今明教理不虗。故云審實。若由因感果。則應先因而後果。今悉先果而後因者。教門引物為便故。皆先果而後因。前二諦是世間之法。令知苦以斷集。故先果而次因。後二諦是出世間之法。使為滅以修道。故亦先果而次因也。苦諦者。苦以痛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大論云。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三種心苦。貪。瞋。癡。三種後世苦。地獄。餓鬼。畜生。總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諦審生死。實是苦者。故名苦諦也(三苦者。苦苦。壞苦。行苦也。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也)。集諦者。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諦審一切煩惱惑業。則未來實能招集三界死生苦果。故名集諦也。盡諦者。亦曰滅諦。滅即寂滅。又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以諸煩惱結使滅故。三界業亦滅。若三界業煩惱滅者。即是滅諦。有餘涅槃因滅。故果滅。捨此報身時。後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餘涅槃。諦審涅槃。實為寂滅。故名滅諦也。道諦者。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為道。諦審此二道相扶。實能通至涅槃不虗。故名道諦也(正道者。實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為正道也。助道者。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是名助道也)。
 
須陀洹
 
[0444a12] 此云預流。又云入流。謂預入聖道法流。俱舍論云。諸無漏道。總名為流。由此為因。趣涅槃故。預言為顯最初。至得彼預流。故說名預流。或云溝港。亦取其流水義。或云至流。或翻逆流。謂逆生死流也。
 
斯陀含
 
[0444a17] 此云一來。或云一往來。是人從此死。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得盡眾苦故。四教義翻為薄。前斷已多。其所未斷少。故名薄。故俱舍云。彼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來果。過此以後。更無生故。此或名曰薄貪瞋癡。唯餘下品貪瞋癡故。或曰頻來。應法師云。此應誤也。宜作[去*頁]來。
 
阿那含
 
[0444a24] 此云不來。或云不還。是人欲界中死。生色無色界。於彼漏盡。不復還來欲界受生也。
 
阿羅漢
 
[0444b03] 此云無學。亦云無生。無法可學。名無學。後世中更不生。故云無生。是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也。母論云。斷三結。故得須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斷故得阿那含。一切結盡。故名阿羅漢。涅槃經。佛告迦葉菩薩言。有五種人。於是大乘大涅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何等為五。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人天七反。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一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二人者。斷三結縛。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二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涅槃。是名第三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四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餘。入於涅槃。亦非麒鱗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是人過二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五人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涅槃。真是麒鱗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三結。如下毗尼增一法釋。四智者。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辯。不受後有也)。
 
根力覺意解脫三昧正受
 
[0444c05] 根謂五根。力謂五力。覺意謂七覺意(如說戒犍度中廣釋)。解脫謂八解脫。亦名八背捨。背謂違背。捨即棄捨。智論云。背此淨潔五欲。捨此著心。故名背捨。修此觀故。發真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惑。盡即轉名八解脫也。一。內有色相。外觀色。謂行者先觀自己色身相狀。壞爛不淨。不可愛樂。一心靜定。更想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內有色相。又為欲界結使難斷。雖自觀內色身不淨。復須以不淨心。觀於他人之色。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云外觀色。此初背捨。位在初禪(八色光明者。謂見地色。如黃白淨地。見水色。如淵中澄清之水。見火色。如烟薪清淨之火。見風色。如無塵清風。見青色。如金精山。見黃色。如薝蔔華。見赤色。如春朝霞。見白色。如珂雪也)。二內無色相。外觀色。謂行者為入二禪已。滅內身色相。故云內無色相。又為欲界結使難斷故。猶觀引不淨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故云外觀色。此第二背捨。位在二禪。三淨背捨。身作證。言淨者。以緣於淨相。故名淨也。謂行者於第二背捨後。除棄外色不淨之相。但於定中練習。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云淨背捨。心既明淨。樂漸增長。徧滿身中。悉皆怡悅。故云身作證。此第三背捨。位在三禪。四虗空處背捨。謂行者於欲界後。已除棄自身不淨之色。初背捨後。又除棄內身白骨之色。第二背捨背。又除棄外身一切不淨之色。尚餘八種淨色。皆依心住。若心捨色。色即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即入無邊虗空處定。是為虗空處背捨。此第四背捨位在四禪。五識處背捨。謂行者若捨虗空處。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此定。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是為識處背捨(無常者。謂五陰之身。終歸壞滅也。苦者。謂身有生死迫逼等苦也。空者。謂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來空也。無我者。謂四大各離。誰是我耶)。六無所有處背捨。謂行者。若捨識處。一心緣無所有處。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是為無所有處背捨。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謂行者。若捨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虗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是為非有想非無想背捨。八滅受想背捨。受即領納。想即思想。即五陰中。受想二心也。謂行者。背滅此受想諸心心數法。是為滅受想背捨。所以者何。諸佛弟子。患厭散亂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身作證。而想受滅也。三昧。正受。俱如前釋(淨潔五欲者。若欲界。色聲香味觸。名麤弊五欲。是為不淨。若色界。無色界。色聲香味觸。名為淨潔五欲也。無漏智慧者。謂二乘等由此智慧。斷除惑業。不漏落生死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起諸貪愛。曰思惑)。
 
最初未制戒
 
[0445b01] 律云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最初者。謂佛未為制戒之前。以無知故。一切所作。皆名不犯。如須提那等。未制戒者。未為結五篇戒也。若佛已結五篇等戒。隨所作違。即名為犯。癡狂者。十誦云。齊何名狂。佛言。有五相名狂人。親里死盡故狂。財物失盡故狂。田業人民失盡故狂。或四大錯亂故狂。或先世業報故狂。比丘雖有是五狂相。若自知我是比丘。隨所違制。即得犯罪。云何名心亂。佛言。有五種因緣。令心散亂。為非人所打故心散亂。或非人令心散亂。或非人食心精氣。故心散亂。或四大錯故心散亂。或先世業報。故心散亂。痛惱所纏者。以病壞故。令心痛惱。佛言。有五種病壞心。或風發故病壞心。或熱發故病壞心。或冷發故病壞心。或三種俱發故壞心。或時節氣發故壞心(餘如上說)。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五
 
  音釋
 

 
[0445b20] 音求。龍無角者。
 

 
[0445b21] 音鴟。似蛟無角。似龍而黃也。
 

 
[0445b22] 音盤。
 

 
[0445b23] 音倘。直也。又傷傷長貌。
 

 
[0445b24] 顯。平聲。
 

 
[0445c01] 痕上聲。不聽從也。
 

 
[0445c02] 音闢。戾也。很也。
 

 
[0445c03] 音鴟。
 

 
[0445c04] 同煑。
 
[去*頁]
 
[0445c05] 音閤。
 
辟支佛
 
[0445c06] 此云獨覺。出無佛世。觀十二因緣。無師自悟。如麟一角。故名獨覺。亦名緣覺。中乘人。
 
癡狂
 
[0445c08] 癡者。不別賢愚。善惡。是非。亦心病也。狂者。心病也。韓子曰。心不能審得失之地。謂之狂也。亦有令人狂鬼。名阿婆摩羅。餘如律釋。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六目錄
 
舍衛城
迦留陀夷
夢中
僧伽婆尸沙
轉輪聖王
內色外色
涅槃僧
捫摸
嗚口
罵詈
捺髀
尼師壇
草秸
摩醯首羅天
癡人
唄匿
持戒者
迦羅比丘
適意
華鬘
二根
優婆塞
曠野國
恒河
娑羅樹
摩訶迦葉
里巷
螺髻梵志
摩尼犍大龍王
祇樹給孤獨園
賴吒婆羅比丘
無主自作屋
佛十二磔手
陂池
淹漬
革屣
拼地
觸嬈
佛圖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0-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四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捨戒
 
[0430b20] 佛告諸比丘。說一語。便成捨戒。作如是言。我捨佛。作如是一語。便為捨戒。捨法。捨僧。捨和尚。捨阿闍梨。捨同和尚。捨同阿闍梨。捨諸淨行比丘。捨戒。捨毗尼。捨學事。我是白衣。乃至我非沙門釋子法。一一句。亦如是。薩婆多云。若捨戒時。都無出家人。若得白衣。不問佛弟子。非佛弟子。但使言音相聞。解人情。亦得捨戒。捨戒一說便捨。不須三說。問曰受戒時須三師七僧。捨戒何故一人便捨。答曰。求增上法故。則須多緣多力。捨戒如從高墜下故。不須多也。又云。不欲生前人惱惡心故。若須多緣者。前人當言。佛多緣多惱。受戒時可須多人。捨戒復何須多也。又云。受戒如得財寶。捨戒如失財寶。如入海採寶。無數方便然後得之。及其失時。盜賊水火。須臾散滅。捨戒亦爾。雜阿含經。佛告諸比丘。若比丘還戒者。退戒者。他人當以五種自法來呵責汝。何等為五。言汝不以信入於善法。若於信者。能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汝無精進。無慚無愧。無慧入於善法故。若依慧者。能離諸不善法。修諸善法。若比丘盡其壽命。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者。他人當以五種自法來慶慰汝。何等為五。正信入於善法。若於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於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和尚
 
[0430c19] 或作和上。或作和闍。斯皆胡語。非正梵音。亦西方流俗之言。不涉典語。如于闐國。喚和尚。疎勒。復云鶻社。什師就彼和尚之義。翻為力生。意謂由師之力。生我戒身。故舍利弗問經云。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蓋師之力。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善見律云。和尚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此亦是義翻耳。有云。梵音正名鄔波遮迦。又云郁波第耶。此翻常近持。又翻為近誦。謂弟子未滿五夏。常親近師。而受誦三藏。或雖滿五夏。而戒藏未通。亦還親師而受誦習也。苑法師云。按五天竺語。言和上。謂之塢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謂之殟社。于闐疏勒。乃云鶻社。今此方譌音。謂之和上。雖諸方舛異。今依正譯。言塢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讀也。言此尊師。弟子親近習讀之者也。舊云親教師者。是也。淨法師云。鄔波馱耶。馱字音停駕切。既無正體。借音言之。鄔波是其親近。波字長喚中。有阿字。阿馱耶。義當教讀。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若依梵本經律之文。咸云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譌者。按上諸說。當以鄔波馱耶為正。親教師。是的翻也。
 
阿闍黎
 
[0431a17] 或云阿耆利。此云軌範。軌範即是師義。謂與弟子為法則也。或云阿遮利耶。此言傳授。淨法師云。阿遮利耶。譯為軌範師。是能教弟子法式之義。舊云阿闍梨譌也。菩提資糧論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鈔云。能糾正弟子行故。大論云。和尚如父。阿闍黎如母。以棄本生父母。當求出家父母。若捨和尚阿闍黎者。即名捨戒。薩婆多論云。捨和上阿耆利。成捨戒者。以因和上阿耆利得戒故(按梵音。名阿遮利耶。此翻為軌範師。是正也)。
 
波羅夷
 
[0431b03] 顯揚聖教論云。波羅闍已迦。此云他勝。謂破戒煩惱。為他勝於善法也。舊云。波羅夷。義言無餘。若犯此戒。永棄清眾。故曰無餘也。鼻奈耶律云。犯婬法者。此比丘波羅夷菩提阿薩婆肆。菩提者。道也。阿薩婆肆者。不受。僧不審也。又云。不受捐棄。優波離。問世尊曰。波羅夷者。義何所趣。世尊答曰。一切根。力。覺。道。登道樹下得果。諸結盡。都棄。是故言棄。譬如人有過於王所。盡奪養生之具。合宅捐棄。如是於四波羅夷。展轉犯事。一切功德盡捐棄。云何名不受。若說戒。受歲。其眾僧祕事。比丘不受。不受。非沙門。非釋種子。根本律云。波羅市迦者。是極重罪。極可厭惡。可嫌棄。不可愛。若苾芻。纔犯時。即非沙門。非釋迦子。失苾芻性。乖涅槃性。墮落崩倒。被他所勝。不可救濟。如截多羅樹頭。更不復生。不能鬱茂。增長廣大。故名波羅市迦。律攝云。波羅市迦者。是極惡義。又他勝義。纔犯之時。被他淨行。者所欺勝故。又被他煩惱。所摧勝故。出家近圓。為除煩惱。今破禁戒。反被降伏。又能害善品。令使銷滅故。又復能生惡趣之罪。名波羅市迦。僧祇律云。波羅夷者。謂於法智。乃至無生智。於彼諸智。退沒墮落。無道果分。又於涅槃梵行。退沒墮落。無道果分。所可犯罪。不可發露悔過。故名波羅夷。薩婆多論云。波羅夷者。名墮不如意處。如二人共鬬。一勝一負。比丘受戒。欲出生死。與四魔共鬬。若犯戒則墮負處。又如焦穀種。雖種良田。糞治溉灌。不生苗實。犯此戒亦爾。雖復勤加精進。終不能生道果苗實。眾所棄離。如敝壞垢汙衣服。人所棄捨。不得與眾說戒。羯磨。布薩。自恣。不入十四人數。名墮不如意處。毗尼母論云。破壞離散。名波羅夷。為他刀矟所傷。絕滅命根。更不還活。為惡所滅。不成比丘。名波羅夷。尊者迦葉惟。說曰。犯最重惡。於比丘法中。更無所成。名波羅夷(其犯罪受報。出目連問罪報輕重經。餘處多述。斯不繁錄)。
 
偷蘭遮
 
[0431c12] 或云偷蘭遮耶。或云土羅遮。或云窣吐羅底也。善見律云。偷蘭名大。遮言障善道。後墮惡道。體是鄙穢。從不善體。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兩篇之罪故也。明了論解。偷蘭為麤。遮耶為過。麤有二種。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斷善根。所言過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言過也。母論云。偷蘭遮者。於麤惡罪邊生。故名偷蘭遮。又復欲起大事不成。名為偷蘭遮。又復於突吉羅。惡語重故。名為偷蘭遮。一食人肉偷蘭。二畜人皮偷蘭。三剃陰腋毛偷蘭。四用藥灌大便道偷蘭。五畜人髮。欽婆羅。偷蘭。六裸形行偷蘭。七畜石鉢偷蘭。八瞋恚破衣。偷蘭。九瞋恚破房偷蘭。十瞋恚破塔偷蘭。是名自性偷蘭。按此偷蘭遮罪。有其二種。一者根本。亦名獨頭(即自性也)。二者從生。於此二中。各分三品。上品者。根本中。破法輪主。盜四錢。殺天。盜僧食等。從生中。波羅夷下生重者(此對一切僧前懺)。中品者。根本中。破羯磨僧。壞法輪伴。盜三二錢。互有衣相觸等。從生中波羅夷下生輕者。僧殘下生重者(此出界外。對四比丘懺)。下品者。根本中惡心罵僧。盜一錢。用人髮。剃毛。裸形。畜人皮。石鉢。食生肉血。著外道衣等。從生中僧殘下生輕者(向一比丘前懺)。薩婆多論云。破僧輪。犯逆罪偷蘭遮。不可悔。破羯磨僧。犯非逆罪。可懺偷蘭遮。
 
突吉羅
 
[0432a11] 善見云。突者惡。吉羅者作。惡作義也。身犯者。名惡作。口犯者。名惡說。母論云。突吉羅者。名為惡作。犯身口律儀。名為惡作。惡語二種。一者惡語。二者非時語。惡語者。如六羣比丘。謗摩訶男。不平等心。施眾僧藥等。名為惡語。所說不當時。名非時語。按此突吉羅。有其二種。一者根本。二者從生。復開二位。一者故心而作(對一人懺)。二者誤作(當自責心)。根本律云。突色訖里多。聲論正音突悉吉栗多。或云越法罪。或云越毗尼罪。
 
比丘尼
 
[0432a21] 比丘。如前釋。尼者女也。天竺通稱女為尼。大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門後。
 
式叉摩那
 
[0432b01] 或云式叉摩那尼。此言學法女。或言正學女。又云學士女。謂於二歲中。學其六法。及尼諸戒威儀也。詳如下釋。
 
羯磨
 
[0432b05] 此翻為事。亦翻為業。又翻所作。謂所作事業也。又翻作法。苑法師云。此言辦事。謂諸法事。由茲成辦也。摩得勒伽云。羯磨有何義。謂依事所作。故名羯磨。此說何義。所因事名事。隨說名羯磨。百一羯磨云。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所言羯磨者。其義何也。佛言。所由之事。謂即是因。為彼作法。名為羯磨。大德。仍於此言。未了其義。佛言。如為其事。而作羯磨。此是因。具以言秉白。為羯磨。佛言。有三羯磨。攝一切羯磨。謂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若作白。不說羯磨。名單白羯磨。若作白。說一羯磨。名白二羯磨。若作白。說三羯磨。名白四羯磨。以此三種羯磨。通前單白。故皆云白。然此羯磨隨事宜作。若輕事單白。中事白二。重事白四。按本律三種羯磨。略有一百三十四法。單白羯磨有三十九法。白二羯磨有五十七法。白四羯磨有三十八法。復有對首。心念。對首羯磨。略有三十三(但對首法。則二十八。眾法對首有五)。心念羯磨。略有十四(義分三別。一但心念法有一。二對首心念法有七。三眾法心念法有四。詳如隨機羯磨本)。若餘諸部。三種羯磨。或增或減。數無一定。根本律中。共有百一事。單白有二十二。白二有四十七。白四有三十二。佛告鄔波離。是百一羯磨。若秉法住世。即知佛法未滅世間。故律本云。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漸漸令正法疾滅。當隨順文句。勿令增減。違法毗尼。當如是學。
 
二形
 
[0432c06] 亦名二根。謂一身俱有男女二種根形。此二形人。佛不聽出家。若已出家。即應驅擯。以此人於佛正法中。不能生道根栽故。
 
黃門
 
[0432c10] 梵云般吒。此翻黃門。阿毗曇。譯為閹人。以無男根故。律云。有五種黃門謂生黃門。形殘黃門。妬黃門。變黃門。半月黃門。僧祇律云。是不能男。有於六種。一者生。謂從生不能男。二者捺破。謂妻妾生兒。共相妬嫉。小時捺破。三者割却。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却男根。以備門閤。四者因他。謂因前人觸故。身根生起。五者妬。謂因見他人行婬事。然後身根生起。六者半月。謂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是謂六種不能男。毗婆沙論云。昔健馱羅國。有一黃門。見人驅五百牛。將去其種。即自思惟。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便以財。救脫牛難。善業力故。即復男根。深生慶悅。王聞驚喜。厚賜珍財高官。令知外事。如是善業。現受其果(黃門。亦曰黃闥。黃屬中。即禁中之門。謂天子居天下之中。統理萬民。而所居門閤有禁。非侍御之臣。不得妄入。故漢置小閹十人。令主省中諸宦。通命兩宮。以主黃家之門。故曰黃門。閹者。揜也。言其無陰。精氣掩閉不泄。又曰黃昏掩閉門。謂之黃門。應以初義為正。今無論主門非主門。但無男根。皆是也。男根者。梵云鴦伽社多。此言生支。即男子陰也。餘如受戒犍度中明)。
 
君持
 
[0433a03] 或作軍持。或作軍遲。此云瓶。寄歸傳云。瓶有二枚。淨者。咸用瓦瓷。觸者。任兼銅鐵。淨擬非時飲用。觸乃便利所須。淨則淨手方持。必須安著淨處。觸乃觸手隨執。可於觸處置之。其作瓶法。葢須速口。頂出尖臺。可高兩指。上通小穴。麤如銅箸。飲水可在此中。傍邊則別開圓孔。罐口令上。豎高兩指。孔如錢許。添水宜於此處。可受二三升。小成無用。西域記云。捃稚迦。即澡瓶也。舊云軍持。譌略也。事鈔云。應法澡罐。資持云。謂一斗已下。雜事注云。軍持著[此/朿]。澡罐口開。
 
沙彌
 
[0433a14] 耶舍傳云。此言勞之小者。以修道為勞也。又翻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萬物也。又創入佛法。俗情猶存。須息惡行慈也。應法師云。此是義譯也。奘法師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思。勤勞也。策驅也。謂勤修策勵。斷諸煩惱而趣涅槃也。寄歸傳云。室羅末尼羅。譯為求寂。謂欲求趣涅槃圓寂之處。舊云沙彌者。言略而音譌。翻作息慈。音準而無據也(宜取後義為正。餘如受戒犍度中釋)。
 
沙彌尼
 
[0433a23] 奘師云。室利摩拏理迦。此云勤策女。淨師云。求寂女。
 
   △偷盜第二
 
[0433b02]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羅閱城
 
[0433b04] 或云羅閱祇。或云羅閱祇伽羅。西域記云。曷羅闍姑利呬。此云王舍城。中天竺境。應法師云。羅閱義是料理。以王代之。謂能料理人民也。曷囉闍。此云王。揭槊醯。此云舍。是摩伽陀國中之都城也。善見云。羅閱城。王舍城。摩竭國。此三。義一名異。漢言王舍城。羅閱城。是外國音。羅者言王。閱者言舍故言羅閱城也。摩竭者。此是外國音也。摩竭是初國名耳。真諦云。曲鳥山在王舍城東南。毗富羅山。在西南。仙人山。在西北。黑土山。在東北。白土山。在中央。中央三由旬平正。即王城也。智度論。問曰。佛普慈一切。何故獨住王舍城。不住餘城。答曰。亦住餘城希少。而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為諸城邊國。又彌離車地。多弊惡人。善根未熟。故不住之。又佛知恩故。多住此二城。問曰。何故知恩。多住二城。答曰。憍薩羅國。是佛生身地。舍婆提大城。佛為法主。故亦在此城。問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城者。迦毗羅城。近佛生處。何以不住。答曰。佛無餘習。近諸親屬。亦無累想。然釋種弟子。多未離欲。若近親屬。則染著心生。以報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眾生。皆念生地故。如偈說。
 
 一切論議師  自受所知法  如人念生地
 雖出家猶諍
 
[0433c02] 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皆愛法身故。如偈說。
 
 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  供養法身  師敬尊重
 
[0433c05] 法身於生身勝。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即舍衛城。彌離車。此是邊邪。不正見。死墮邊地下賤也。王舍城。義如房舍犍度中釋)。
 
耆闍崛山
 
[0433c08] 善見云。耆闍者鷲鳥。崛者。頂也。耆闍鳥食竟。還就山頂棲。是故名之耆闍崛山。或云山頂之形。如似鷲鳥。是故名之耆闍崛山。或翻為靈鷲。觀經疏云。諸聖仙靈依之而住。應法師云。按梵本無靈義。此鳥有靈。知人死活。故號靈鷲。西域記云。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唐言鷲峰。亦云鷲臺。舊曰耆闍崛山譌也。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澹分色。其山頂。則東西長。南北狹。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大方廣三戒經云。祇闍崛山王。高峻廣博。稠林鬱茂。枝條無折。多眾雜樹。天木樹。畢利叉樹。馬耳樹。畢鉢羅樹。緊柷加樹。訶梨勒樹。呵摩勒樹。毗醯勒樹。多羅樹。迦尼迦樹。庵婆羅樹。閻浮樹。木瓜。蒲萄。桃。杏。梨。柰。婆隆伽樹。胡桃。安石榴。鎮頭迦樹。尼拘律樹。松栢。橡樟。波奢樹。熏陸樹。栴檀。沉水。蘇合等樹。無不備有。水陸眾華。悉皆具足。生柔輭草。色香味足。青縹右旋。眾雜妙色。如孔雀項。下足之時。足陷四指。舉足還復。多諸池流。清冷水滿。生諸蓮華。青黃赤白紅紫等色。大如車輪。有無量眾鳥。所謂孔雀。鸚鵡。鸜鵒。命命。鴝鳲。鳧鴈。鴛鴦。鵝鴨。黑鴈。山鷄。鶡鷄烏雉。鳩鴿。鵰鷲。如是眾鳥。依止而住。復有多種雜獸。所謂師子。虎豹。象。馬。麒麟。熊。羆獐。鹿。青牛。水牛。羖羝。獼猴。是等禽獸。止住其中。以佛力故。不為貪欲瞋癡所惱。不相茹食。共相親愛。如母如子。天龍八部。常所遊止。云云。大哀經云。佛在王舍城靈鷺山者。古昔諸佛之所遊居。如來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場。諸菩薩眾所共咨嗟。無極法座。天龍鬼神等。咸俱歸命。稽首為禮。所智論云。是耆闍崛山。清淨有福德閑靜故。一切三世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亦讚歎恭敬此處。諸天八部大力眾神。守護供養恭敬是處。如偈說。
 
 是耆闍崛山  諸佛所住處  聖人所止息
 覆蔭一切故  眾苦得解脫  唯有真法存
 
[0434a17] 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大力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富樓那經中說。佛語富樓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燒。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眾生以結使纏縛。不作見佛功德。以是故不得見我。
 
檀尼迦
 
[0434a23] 或云檀貳迦。或云但尼迦。或云達膩迦。又云陀尼迦。皆一也。此比丘先是陶瓦師之子。故善能和泥。以作全成瓦屋。善見云。檀尼迦者。是名也。檀尼迦比丘。和泥作屋。窻牖戶[戶@句]。悉是泥作。唯戶扇是木。取柴薪牛屎及草。以赤土汁塗外燒之。熟已。赤色如火。打之鳴喚。狀如鈴聲。風吹窻牖。猶如樂音。是檀尼迦。不但今時。於佛法中。最初不與而取。曾於過去世時。世界初成。所居眾生。未有盜法。而此檀尼迦。即行偷盜。取他粳米。遂被眾罰。以加杖捶。是世界之初。不與而取始生。復於今時。佛法中。不與而取。亦最為初生(因緣。廣如僧祗律中)。
 
陶師
 
[0434b11] 又作匋。同徒刀切音桃。造瓦之名也。又云瓦器也。蒼頡篇。謂作瓦家也。
 
摩竭國
 
[0434b14] 亦云摩竭提。或云摩竭陀。或云摩伽陀。又云墨竭提。此之多名。由依聲明中。八轉聲勢呼名。致斯異也。然其意義大略不殊。此翻為善勝。或有譯云。摩者。不也。竭提。至也。將謀兵勇。鄰敵不能侵至也。有云摩。遍也。竭提。聰慧也。言聰慧之人。遍其國內也。有云摩。大也。竭提。體也。謂五天竺中。此國最大。統攝諸國。故名大體也。又云摩無也。竭提害也。言此國法。不行形戮。其有犯死罪者。送至寒林耳。有釋云。此言無惱。又言不害。皆謂劫初已來。無刑害故。至瓶沙王。截指為刑。後自齧指痛。復息此刑。佛當生其地。故吉兆預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也。西域記云。摩揭陀國。舊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譌也。中印度境。周五千餘里。土地墊溼。邑居高原。孟夏之後。仲秋之前。平居流水。可以泛舟。風俗淳質。氣序溫暑。崇重志學。尊敬佛法(言印度者。舊云天竺。或云天方。古云身毒。又云申毒。其土自為五域。區分七十餘國。西域記云。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羣生。輪迴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燭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苟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王。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印度種姓。族類羣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不云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義淨三藏言。梵云阿離耶提舍。阿離耶。譯為聖提舍譯為方。即名西國為聖方矣。以其賢聖繼軌。人皆共稱。或云末睇。是中。提舍是國。百億日月之中心。斯其事也。此號人咸委之。其北方胡國。獨喚聖方。以為呬度。全非通俗之名。但是方言。固無別義。西國若聞此名。多皆不識。宜喚西為聖方。斯成允當。或有傳云印度。說之為月。雖有斯理。未是通稱。且如西國。名大周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又復須知。是五天之地。皆曰婆羅門國。北方速利。總號胡疆。不得雷同一喚耳)。
 
瓶沙王
 
[0434c16] 或作萍沙。此云模實身。模充實故。又翻形牢。亦云影堅。影謂形影。亦云影勝。又云勝身。梵名頻羅娑羅。此云顏色端正。或翻色像殊妙。皆取體分彊壯。殊好為義。其形長大。性行雄猛。常自躬為征戰。大婆沙論云。摩竭陀國。昔有大王。名曰影堅。恒樂修習都史多天。勝妙善業。後為假名子。未生怨王。閉在囹圄。斷諸飲食。削足下皮。饑渴所逼。受諸苦惱。
 
[0434c23] 爾時佛在鷲峰山中。憐愍彼故。身放慈光從窻牖入。照觸王身。令王少時。身心安隱。便作是念。世尊大慈。寧不垂愍。救我苦厄。爾時世尊。知王心念。便告尊者大目犍連。汝可速詣影堅王所。如我辭曰。大王當知。我於大王。所應作者。皆已作訖。謂已永拔諸惡趣苦。人中少時。定受惡業。佛尚不免。況王小聖。而得免耶。宜自安心。勿甚憂惱。爾時尊者。承佛語已。即入勝定。從鷲峰山沒。涌出王前。以佛言辭。告知彼王。復為王說種種妙法。時王饑渴所逼惱故。於所說義。不能領解。白目犍連曰。諸天食中。何天段食。最為美妙。宜且為說。我願欲聞。時尊者次第讚說。六欲天中。美妙飲食。王初聞說四天王處。多聞王宮。美妙飲食。便即捨命。生彼天宮。與多聞王。而作太子。王為立號。名最勝尊。尋從彼天。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歡喜踊躍。數自稱名。我最勝尊。願佛垂念。彼臨命終時。都史多天。生相先現。因愛多聞室美妙食。時都史多天。生相便沒。多聞天子相現前。從此命終。便生彼天中。為多聞太子(或名最勝子。都史多天。舊云兜率天。是也)。
 
剎利帝王。水澆頭種
 
[0435a19] 剎利。此譯為田地主。以世界初成。未有君長。眾人分地。各共諍訟。無能決者。遂立一有德人。平處分田。由是世間。故有剎利王種。奕世丕承。仁慈雅恕。養育民眾。不加拷戮。此其胤也。西域記云。剎帝利。舊曰剎利。譌也。律云。取四大海水。及白牛右角。收拾一切種子。盛滿中。置金輦上。使諸小王與。王與第一夫人。共坐輦上。大婆羅門。以水灌王頂上。若是剎利種。水灌頂上。作如是立王。故名為剎利王。水澆頭種。若是婆羅門。毗舍。首陀羅種。以水灌頂。作如是立王。亦名為剎利王水澆頭種。僧祇云。瓶沙王先祖時。治罪人法。有作賊者。以手拍頭。以為嚴教。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後更不作。至祖王時。治罪人法。有作賊者。以灰圍之。須臾放去。賊大慚愧。與死無異。後更不作。至父王時。治罪人法。有作賊者。驅令出城。賊自慚愧。與死無異。後更不作。瓶沙王法。有作賊者。驅令出國。以是為教。時有一賊。七反驅出。猶故來還。劫殺村城。爾時有人。捉得此賊。縛送與王。白王言。此賊七反驅出。猶故來還。劫殺村城。願王苦治。王告大臣。將是賊去。截其小指。爾時有司。速將罪人。急截其指。恐王有悔。時王即自試嚙指。痛殊難忍。即便遣信。敕語大臣。莫截彼指。臣答王言。已截其指。王甚愁悔。即自念言。我今便為法王之末。非法王之始。夫為王者。憂念民物。何有人王傷截人指(云云)。故律本。有若王及大臣。乃至驅出國等語也(德人。如受戒犍度釋)。
 
頭陀
 
[0435b21] 新云杜多。此言抖擻。亦言修治。又言洮汰。垂裕記云。抖擻煩惱故也。善住意天子經云。頭陀者。抖擻貪欲瞋恚愚癡。三界內外六入。若不取不捨。不修不著。我說彼人。名為杜多。或稱為十二法人。大品云。說法者。受十二頭陀。一住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即糞掃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律本云一摶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塚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此之十二法。經論互出。名號略殊。律本亦有少異。南山依律。位分為四。衣有二。一納衣。二但三衣。食有四。一乞食。二不作餘食法。三一坐。四一揣(揣者。雜也。一和雜者。不以種種盛貯。名一揣食)。處有五。一蘭若。二塚間。三樹下。四露坐。五隨坐。威儀有一。謂常坐。此無次第乞食。處加隨坐。釋論云。佛所結戒弟子受持。十二頭陀。不名為戒。能行則戒莊嚴。不能行。不犯戒。譬如布施。能行則得福。不能行者無罪(廣如論釋。此不繁錄)。
 
迦樓
 
[0435c14] 或作迦留。又云迦羅。迦羅。秦言黑。此比丘。是舊大臣。善知世法。故佛問之。然後結戒。
 
五錢
 
[0435c17] 薩婆多論云。國中以王舍城。優填王國。於十六大國。最為第一。於閻浮提內。中國邊方。一切統攝。而優填王國。用王舍國法以此義推。於閻浮提。一切國法禮義。以王舍城為正。阿闍世王。於人王第一。佛為法王。眾聖中尊。故佛在王舍城。依人王制戒。王舍國法。五錢已上。入重罪中。佛依此法。盜至五錢。得波羅夷。如是閻浮提內。現有佛法處。限五錢得罪。若國不用錢。準五錢物成罪。十誦云。一銅錢。值十六小銅錢。根本律云。盜滿五磨灑。得波羅市迦罪。淨師云。磨灑是數名。元非是錢。西方檢問。諸部律中。皆同此名。斷其重罪。不云五錢。此是貝齒許八十箇名。五磨灑。大數總有四百貝齒。一時離處。方名犯盜。元不據錢名。若譯為五錢者。全乖本文。故存梵語。律攝云。五磨灑。言據何為準。謂依一迦利沙波拏。四分之一。此一迦利沙波拏。有二十磨灑。若偷五磨灑。即名犯盜(此一磨灑。有八十貝齒。一迦利沙波拏。總有一千六百貝齒。此摩竭陀。今現通用。一迦利沙波拏。為一千六百貝齒之數)。此據問時國法。以二十磨灑。為迦利沙波拏。若王法以十二磨灑。為迦利沙波拏者。盜三磨灑。犯重用十六者。盜四犯重。若四十者。盜十犯重。若更有餘增減。準數應知(貝齒。亦名貝子。本草云。生東海。亦產海涯。大貝如酒杯。出日南國。小貝乃貝齒也。背紫黑。腹潔白。近似魚齒。小兒常帶壓驚。俗呼為壓驚螺。又呼珠買螺。以上古珍之為寶貨。故凡屬貨者。字皆從貝。至秦乃廢貝行錢。今雲南猶作錢用。又名海巴。故今有處喚錢作巴。是也)。
 
生像
 
[0436a17] 即金銀。詳如受戒犍度中釋。
 
  ●律藏卷第二
 
吹毳
 
[0436a20] 毳。昌瑞切。吹去聲。細毛也。謂獸毛縟細者。可以為布。及作絮等餘用也。
 
劫貝
 
[0436a23] 或作吉貝。或云劫波育。即木綿也。或言劫波婆。正言迦波羅。此譯云樹花。可以為布。高昌名[疊*毛]。[疊*毛]是布名。罽賓以南。大者成樹。今此形小。狀如土葵。有殻。剖以出華。如柳絮。用之為衣也。
 
拘遮羅
 
[0436b04] 亦云俱遮羅。又云拘攝羅。又云鳩夷羅。如長衣戒中釋。
 
差羅波尼
 
[0436b07] 亦作讖羅半尼。又作嚫羅鉢尼。或作叉羅波膩。此譯云灰水。乃衣名也。
 
芻摩
 
[0436b10] 此云麻衣。西域記云。芻摩衣。麻之類也。按其麻形。似荊芥。華青紫色。阿毗曇經云。芻磨。細軟衣也。苾芻尼律云。芻摩迦。此方無也。
 
鉢耽嵐婆
 
[0436b14] 亦作鉢肆酖嵐婆。善見云。[友/皿]兜那波吒。漢言絹也。佛阿毗曇經云。波兜羅衣。有蟲著波兜羅樹葉。為窠子。取此窠絲。織為衣也。
 
頭頭羅
 
[0436b18] 或云頭求羅。或云頭鳩羅。此云細布。摩得勒伽云。頭鳩羅者。紵也。僧祇云。生練也。中阿含經云。諸采衣。白練為第一(已上諸衣。或在人房舍殿堂。諸欄楯上。風吹在空。衣未墮地。以盜心接取也。紵。如九十事中釋)。
 
鸚鵡
 
[0436b23] 梵云叔迦婆嘻。或云臊陀。此云鸚鵡。能言鳥也。其狀如鴞。青羽赤喙。舌似小兒。有白者。有赤者。有五色者。凡鳥四指。三指向前。一指向後。此鳥兩指向後。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走獸。人而無禮。不亦禽獸之心乎。雜寶藏經云。過去雪山。有一鸚鵡。父母都盲。常取華果。先奉父母。時有田主。初種穀時。願與眾生。而共噉食。鸚鵡於田常采其穀。田主按行。見揃縠穗。便設羅網。捕得鸚鵡。鳥告主人言。先有施心。故敢來采。如何今者。而見網捕。田主問鳥。取穀與誰。答言。有盲父母。願以奉之。田主報曰。今後常取。勿復疑難(云云)。佛言。爾時鸚鵡。我身是也。時田主者。舍利弗是。
 
鸜鵒
 
[0436c12] 亦作鴝鵒。即八哥鳥。教其語言。甚慧。宋黃巖正等寺。觀公畜鴝鵒。常念佛不絕。一日立化籠上。觀葬之已。而土上出紫蓮華一朵。尋土中。則從舌端而發。又有潭州人。養鴝鵒。常念佛。既死。以棺葬之。忽生蓮華一朵。自其口出。
 
杙上
 
[0436c18] 夷益切。音亦。爾雅云。樴謂之杙。郭璞曰。杙。橛也(樴。之石切。音炙)。
 
市肆
 
[0436c21] 息恣切。音四。古今注云。肆陳也。店置也。肆。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店。所以置貨鬻之物也。肆。亦列也。謂列其貨賄於市也。
 
阿蘭若
 
[0437a01] 亦云阿練若。詳如下釋。
 
壺船
 
[0437a03] 洪孤切。音胡。原是酒器。長頸者。今言船。以其形似之也。十誦云。瓶船。瓶船處者。一切瓶。一切縛處。一切皮縛處。是諸處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奪心取。犯重。
 
一木船
 
[0437a08] 謂以一木刳而成舟也。易繫辭云。刳木為舟。是也。十誦云。單槽船槽船處者。兩舷處。兩頭處。底處。兩箱豎挽處。柁樓處。是諸處。有寶。似寶。以偷心取。重罪。
 
舫船
 
[0437a13] 舫。敷亮切。音訪。郭璞曰。並兩舟也。通俗文云。連舟為舫。是也。又方船也。十誦云。舫船處者。謂橫梁處。餘如上說。
 
櫓船
 
[0437a17] 郎古切。音魯。謂船上樓櫓也。又進船具。亦名櫓也。
 
浮瓠船
 
[0437a19] 瓠洪孤切。音胡。瓦器為之。大瓠也。善浮。南方謂之耍舟。
 
懸船
 
[0437a22] 懸。胡涓切。音玄。繫也。絕也。挂也。本作縣。俗加其心也。
 
筏船
 
[0437b01] 謂編竹木浮於水上。以運物也。十誦云。木栰處者。一切木處。草栰處者。一切草處。一切縛處。是諸處有寶。似寶。以盜心取。得重罪。
 
水獺
 
[0437b05] 他達切。灘字入聲。獸名也。形如小狗。常居深水食魚。亦登大木憩息。故在獸列。性好嗜猫。凡畜肝葉。數皆有定。惟獺肝。一月一葉。十二月。則十二葉。數足十二。漸落復生。俗取其足爪。頸下爬之。則去魚鯁。
 
失収摩羅
 
[0437b11] 失。或作室。収。或作守。又作獸。善見云。鰐魚也。廣州土境有。其形如象。長二丈餘。有四足。似鼉。齒至利。擒鹿入水。齧腰即斷。大婆沙論云。有海獸。名室首魔羅。彼所嚙物。非刀不能解。謂彼若嚙諸草木等。要以利劍。斷截其牙。然後乃捨。或名殺子魚。由其自食子也。
 
優鉢羅華
 
[0437b18] 此云青蓮華。中阿含云。諸水中華。青蓮華為第一。故諸經中。常以譬佛目。言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因以為喻也(優。或作嗢。或作漚。皆一也)。
 
鉢頭摩華
 
[0437b22] 或云鉢特摩。此云紅蓮華。
 
拘物頭華
 
[0437b24] 或作拘物投。又作拘某陀。此云黃蓮華。或云地喜華(地。是黃義)。
 
分陀利華
 
[0437c03] 此云白蓮華。叡法師云。未敷名屈摩羅。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體逐時遷。名隨色變。故有三名。又凡荷華未發曰菡萏。
 

 
[0437c07] 音風。毒在尾。垂頴如鋒。故謂之蜂。西國斷事官。畜蜂蠍等。貯在甕內。見彼人不陳伏時。令以手內甕中。蜇之令痛。即首其事。或守城者亦養。若與賊共戰不退。即於城頭上。放其蜂甕。賊被蜂蜇即走。商客入海。遇賊亦爾。是故直價也。又蜜蜂。人畜之取糖也。
 
鬱周隆伽
 
[0437c14] 隆。閭丞切。音陵。若良中切。音龍。非此用。亦作慰周陵伽。或云嗢指徵伽。此蟲身有多毛。而復多足。類似毛蟲也。鬱。慰。嗢。優。四子。梵音相近也。雜阿含云。楞祇芒。毒蟲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四
 
  音釋
 

 
[0437c21] 魂入聲。亦音忽。
 

 
[0437c22] 飄上聲。青白色。
 
命命
 
[0437c23] 即共命鳥。二命共一身。而兩頭。
 
鴝鳲
 
[0437c24] 鴝音渠。鳲音詩。布穀也。飼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所謂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0438a02] 音曷。烏似雉。黃黑色。出上黨。以其鬬死不止。故用其尾。為武人首。
 
囹圄
 
[0438a04] 上音零。下音語。禁獄也。
 

 
[0438a05] 音欲。賣也。
 

 
[0438a06] 音枯剖也。虗其中也。
 

 
[0438a07] 音賢。船邊也。
 

 
[0438a08] 駄上聲。
 

 
[0438a09] 沙上聲。戲耍也。
 

 
[0438a10] 同筏。
 

 
[0438a11] 音諤。
 

 
[0438a12] 音琴。
 

 
[0438a13] 音孽噬也。
 

 
[0438a14] 同齩音咬。
 
菡萏
 
[0438a15] 上音含上聲。下音醰上聲。
 

 
[0438a16] 音淅螫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五目錄
 
獼猴江
婆裘河
勿力伽難提
六十人
阿那般那三昧
人者
倚發
龍子
阿須羅
揵闥婆
夜叉
餓鬼
波夜提
墼石
僧伽藍
慰問
增上慢
最上勝法
人法
上人法
自言有欲
三三昧
三解脫門
正受
有道
修者
智者
見者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根力覺意解脫三昧正受
最初未制戒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0-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毗婆尸佛
 
[0422b22] 亦云維衛。此云勝觀。是過去九十一劫。人壽八萬歲時出現於世。剎利王種。姓拘樓。父字槃裱。剎利王也。母字槃頭末陀。王所治國。名剎末提。佛有子名方膺。侍者名無憂。有二大弟子。一名鶱荼。二名提舍。佛身長六十由旬。圓光一百二十由旬。坐波陀羅樹下成道。三會說法。初一會時。度比丘有百十六萬八千。第二會時。有十六萬。第三會時。有十萬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佛壽八萬歲。百歲之中。眾皆清淨。恒以一偈而為制戒(此是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佛)。
 
尸棄佛
 
[0422c08] 亦云式棄。此云火。是過去三十一劫。人壽七萬歲時。出現於世。剎利王種。姓拘樓。父字阿輪拏。剎利王也。母字波羅訶越提。王所治國。名阿樓那和提。佛有子名無量。侍者名忍行。有二大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參。佛身長四十由旬。圓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坐分塗利樹下成道。三會說法。初一會時。度比丘有十六萬眾。第二會時。有十四萬眾。第三會時。有十萬眾。皆得阿羅漢。佛壽七萬歲。八十年中。眾皆清淨。恒說一偈而為禁戒(此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佛)。
 
隨葉佛
 
[0422c19] 亦云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是過去三十一劫。人壽六萬歲時出現於世。剎利王種。姓拘樓。父字須波羅提和。剎利王也。母字耶舍越提。王所治國。名阿耨憂摩。佛有子名妙覺。侍者名寂滅。有二大弟子。一名扶遊。二名鬱多。佛身長三十二由旬。圓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坐菩薩羅樹下成道。亦三會說法。初一會時。度十萬眾。第二會時。八萬眾。第三會時。七萬眾。皆阿羅漢。佛壽七萬歲。七十年中。眾皆清淨。復以一偈而為禁戒(此莊嚴劫第一千尊佛)。
 
拘留孫佛
 
[0423a06] 此云所應斷。又翻作用莊嚴。是此賢劫中。第九箇小劫減時。人壽六萬歲出現於世。婆羅門種。姓迦攝。父字阿枝達兜。母字隨舍迦。國名輪訶唎提那。王字須訶提。佛有子名上勝。侍者名善覺。有二大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毗樓。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坐尸利沙樹下成道。二會說法。初會之時。度七萬眾。第二會時。度六萬眾。皆阿羅漢。佛壽六萬歲。於六十年中。眾皆清淨。爾時以二偈。以為禁戒(此是現在賢劫。第一尊佛)。
 
拘那含牟尼佛
 
[0423a16] 此云金寂。是此賢劫。人壽四萬歲時出現於世。婆羅門種。姓迦攝。父字耶睒鉢多。母字鬱多羅。國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佛有子名導師。侍者名安和。有二大弟子。一名舒般那。二名鬱多樓。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由旬。通身光四十由旬。坐優頭跋羅樹下成道。二會說法。初會之時。度六十萬眾。第二會時。度三十萬眾。皆阿羅漢。佛壽四萬歲。三十年中。眾皆清淨。以一偈而為禁戒(此賢劫第二佛)。
 
迦葉佛
 
[0423b01] 此云飲光。是此賢劫人壽二萬歲時。出現於世。婆羅門種。姓迦葉。父字阿枝達耶。母字檀那越提耶。國名波羅私。王名其隋。佛有子名進軍。侍者名善友。有二大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羅婆。佛身長十六丈。圓光二十由旬。坐尼拘律樹下成道。亦二會說法。初會之時。度四十萬眾。第二會度三十萬眾。皆阿羅漢。佛壽二萬歲二十年中。眾皆清淨。恒以一偈而為禁戒(此賢劫第三佛)。
 
[0423b09] 上已出六佛因緣。茲當隨出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因緣。釋迦如來。於此賢劫中。人壽百歲時。出現於世。剎利王種。姓瞿曇。父字閱頭檀。剎利王也。母字摩訶摩耶。王所治國。名迦羅維衛。佛子名羅睺羅。侍者名阿難陀。二大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佛身長一丈六尺。圓光一尋。坐阿沛多羅樹下成道。亦云畢鉢羅樹。一會說法。千二百五十人。皆阿羅漢。佛壽八十歲。十二年中。眾皆無有瑕穢。亦以一偈而為禁戒。後因有犯律之人。隨制二百五十戒法也(是賢劫第四佛)。
 
[0423b19] 從上毗婆尸佛。至隨葉佛。此三如來在過去莊嚴劫末出世。彼莊嚴劫中。有千佛次第出現世間。初則光華佛為首。末乃隨葉如來。從拘留孫佛。至釋迦世尊。此四如來。在此賢劫初出。此賢劫中。有千佛次第出現世間。初則拘樓孫佛為首。末乃樓至如來。當來星宿劫中。亦有千佛次第出現於世。初則日光如來為首。末乃須彌相佛。諸經律中。處處徧舉前之六佛者。有二因緣。一謂在百劫內。長壽天人所曾見故。二謂世尊修相好因。從毗婆尸佛時為始故。今此七佛。同出二種姓者。謂於四族中。上二族貴。下二種卑。其種既卑。非世所重。故諸佛如來。惟出貴族。婆羅門者。德行清高。剎帝利者。威恩遐舉。故智論云。隨世所尚。佛生其中。釋迦出剛強之世。託生王種以振威。迦葉生善順之時。居淨行而標德也。上來按諸經論。七佛出現。乃至說法度人多少。略有不同。今但取其長說者錄之。然佛世尊。隨機應化。法無一定。非凡所測。故經云。佛告阿難。汝今謂如來弟子為少。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是故阿難。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法苑云。據小乘中說。則如來初成佛時。剏度外道。迴邪入正。聲聞弟子以為親侍。故限其數。若據如來一代說法。度三乘人。得入道者。則無量無邊。玄奘法師云。依如西域。釋迦一代說法。總有三時。第一時中。為諸聲聞說有相法。為破外道執。令悟得道。第二時中為小行菩薩說無相法。為破聲聞令悟無相大乘。第三時中為大行菩薩雙說有相無相法。為破有相無相法。令悟中道。究竟圓教。於此三時。一一隨機廣化無量。或展轉從三乘弟子邊聞法得道。猶如塵沙。故不可以一文定。不可以一義局也。
 
契經
 
[0424a03] 梵云修多羅。此翻為契經。或翻為線經。契。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經以貫攝為義。謂貫穿所應知義。攝持所化眾生也。肇法師曰。經者常也。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羣邪不能沮。眾聖不能異。故曰常也。慈恩云。經者為常為法。是攝是貫。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模萬乘。攝乃集斯妙義。貫乃御彼庸生。庶令同出苦津。終歸覺岸也。然此契經。有通。有別。通則修多羅。聖教之都名。別即是長行直說法相。隨其義理長短。不以字數為拘者。是別修多羅。如說四諦等。雜集論云。謂長行綴葺略說所應說義。大論云。諸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所謂四阿含諸摩訶衍經。及二百五十戒經。出三藏外亦有。諸皆名修多羅。此中從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總名十二部經。是如來一音所說。謂眾生病有不一。而藥設多方。故教部類開為十二分焉(摩訶衍。此言大乘)。
 
祇夜經
 
[0424a19] 此云重頌。謂重頌上直說修多羅也。亦曰應頌。謂應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隨句多少不定。皆名頌也。婆沙論云。謂諸經中。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為頌。而諷誦之。即結集文。結集品等。如佛告比丘言。我說知見。能盡諸漏。若無知見。能盡漏者。無有是處。佛散說此文句已。後結為頌言。
 
 有知見盡漏  無知見不然  達蘊生滅時
 心解脫煩惱
 
受記經
 
[0424b05] 梵云和伽那。此言授記。達磨鬱多羅云。聖言說與名授。果為心期名記。謂如來為諸菩薩辟支聲聞等。授作佛記也。
 
偈經
 
[0424b09] 西域記云。舊曰偈。梵本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譌也。今從正音。宜云伽陀。唐言頌。亦云諷頌。又曰孤起。妙玄云。不重頌。名孤起。謂不頌長行直說偈句也。如金光明經中空品等。是也。婆沙論云。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麟頌等。
 
 習近親愛與怨憎  便生貪欲及瞋恚
 故諸智者俱遠避  獨處經行如麟角
 
[0424b16] 涅槃經云。所謂諸惡莫作。乃至是諸佛教。是名伽陀。
 
句經
 
[0424b19] 經論多曰自說。梵云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謂無有人問。如來以他心智。觀眾生機。而自宣說。如小彌陀經等。或說長行。或說四句八句偈。偈出法句經。是也。大論云。優陀那者。名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佛略開問端。如佛在舍衛國。毗舍却堂上。蔭地經行。自說優陀那。所謂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時一比丘合掌白佛。云何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佛言。凡夫人。未得無漏道。顛倒覆心。故於無我無我所。心大驚怖。若佛及佛弟子。聞好音者。歡喜奉行。無顛倒故。不復更作。
 
因緣經
 
[0424c06] 梵云尼陀那。此云因緣。妙玄云。修多羅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因緣。
 
本生經
 
[0424c10] 梵云闍多伽。此云木生。謂說菩薩行。因本曾為事也。如涅槃經云。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羆麞兔龍。及作金翅鳥。粟散王。轉輪聖王之類。是也。
 
善道經
 
[0424c14] 謂說他善事。諸經皆言本事。梵云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毗婆沙云。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顯揚論云。本事者。謂如來說聖弟子前世等事。本生者。謂如來說菩薩本所修行。相應等事。妙玄云。此說他事。如佛將淨飯王五百人歸國。說三因緣之偈也。大論云。淨飯王。彊令諸釋出家。作佛弟子。佛選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將至舍衛國教化之。彼初夜後夜。專精不睡。勤修精進。故得道。得道已。佛將還本國。住仙人林中。此林去城五十里。是諸釋遊戲園。此諸釋比丘。在舍衛時。初後夜。專精不睡。故以夜為長。從林中來入城乞食。覺路長遠。時佛知其心。有一師子來禮佛足。在邊住。佛以是三因緣。故說偈。
 
 不寐夜長  疲倦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0425a04]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時。放逸多眠。不覺夜長。今初後夜。求道省眠。故覺夜長。此林汝本駕乘遊戲。不覺為遠。今持鉢步行疲極。故覺道長。是師子。鞞婆尸佛時。作婆羅門師。來至佛所聽法。時眾聽法。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罵言。此諸禿輩。與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惡口業故。從毗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墮畜生中。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癡故。自作生死長久。今於佛所。心清淨故。當得解脫。
 
方等經
 
[0425a14] 眾機普被曰方。四教並談曰等。經論多言方廣。梵云毗佛略。此云方廣。妙玄云。此從所表為名。方廣之理。正理為方。包富名廣。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等如虗空也。
 
未曾有經
 
[0425a19] 梵云阿浮達磨。此云未曾有法。亦云希法。妙玄云。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曾有。婆沙論云。希法者。謂諸經中。說三寶等。甚希有事。又諸弟子。讚歎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讚歎世尊。無上功德。尊者慶喜。讚歎世尊。甚希有法。
 
譬喻經
 
[0425b01] 梵云阿波陀那。此云譬喻。謂如來說法。為鈍根者。假種種譬喻言詞。以曉示之。令其開解也。止觀云。月隱重山。舉扇喻之。風息太虗。動樹訓之。
 
優波提舍經
 
[0425b05] 此云逐分別。所說義。或翻為論義。大論云。答諸問者。釋其所以。又復廣說諸義。如佛說四諦。何等是四。所謂四聖諦。何等是四。所謂苦集滅道聖諦。是名論義。何等為苦聖諦。所謂生苦等八種苦。何等是生苦。所謂諸眾生。各各生處。是中受苦。如是等問答。廣解其義。是名優波提舍。
 
恐畏林
 
[0425b12] 天竺名沙悖。此云恐畏。畏。怖也。五分律云。恐怖林者。未離欲人。入此林中。衣毛皆豎。是故名恐怖林也。或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謂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祇律云。此林多死屍。人入畏寒也。然西國。凡有城邑聚落。王必別施一林。以棄死屍。法顯傳云。尸摩賖那。漢言棄死人墓田。經論多云安陀林。又云晝暗林。皆一也。
 
偏露右肩
 
[0425b20] 或言偏露一肩。或言偏露一膊。又云偏袒。袒謂肉袒也。天竺之禮。以露肩肉袒。立為致敬之儀。更加脫屣。以成其儀。至於帽帊原無。頂若患寒。乃權開聽。設行禮敬。還須除却。方合其儀。律制三衣。並令通肩被著。若見上尊。即須右袒露膊。非如此方沙門。漫出一肩。內仍衫襖。既以衣遮。復名偏袒者。譌之甚也。但以行來日久。一時難以啟革。凡為釋子。須要知佛本制也。經論多云右膝著地。又言胡跪。復言互跪。或言長跪。斯皆胡梵傳譯各殊。至於東夏多異。胡。即指羗戎之鄉。互。謂左右兩膝交互跪地。示其有所啟請也。音義指歸云。不合云胡跪。蓋梵世遺種。居五天竺。蔥嶺之北。乃諸戎羗胡。今經律多翻互跪。以三處翅聳。故名互跪。即右膝著地也。涅槃疏。明三種義。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動。著地令安。若兩膝著地。即名長跪。寄歸傳云。言長跪者。謂是雙膝踞地。豎兩足以支身。舊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爾。何獨道胡。言合掌者。或云叉手。又云合十指爪。皆是斂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合掌。而一心也。觀音義疏云。此方以拱手為恭。天竺以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散誕。專至一心也。法苑云。今見禮佛者。多有指合掌不合。或有合掌。而指開良由慢而惰散也。故十律儀云。合掌不得中虗。十指不得參差。而本欲來求福。反招慢過之愆。此為袒跪合掌之儀。而五體投地之禮。更須洞曉。持地論云。當五輪至地。而作禮也。阿含經。根本律。明二肘。兩膝。及頂。名為五輪。輪謂圓相。五處皆圓。取能上下迴轉。生福轉多故。名為輪也。今見西僧禮拜之時多褰衣。露膝先下地。然後以肘按地。兩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也。近見此方有禮者。二手捺地。兩足據後。頭不至地。則是乖慢之儀。或復佇立佛前。待蓆方禮。或以搌敷坐具。擬盛自體。然後禮拜。斯並末世之大譌也。義淨三藏云。禮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見行。凡禮拜者。意在敬上自卑。故大論云。人之一身。頭最為上。足最為下。以頭禮足。恭敬之至。若將物盛體。方始禮拜者。何成自卑之儀也(當知坐具。本為坐臥故制之。原非禮拜擬用。今此方行之既久。非一人力。能整遠敝之譌風。但我輩智者。或入譌眾。不免隨用。當作敬重如來三衣。恐塵汙想。庶幾得免違教。慢憎之過愆也必悕正軌。却之為當)。
 
未為結戒
 
[0426a12] 文殊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人。當誹謗佛。說如是言。若使如來是一切智。何故待眾生作罪。然後制戒。佛告文殊師利。如此即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人當謗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強說。此非一切智。何以故。我無罪過故。如來無慈悲心。不饒益。不攝受眾生。如人無子。而說有子。某時當生。空有此言。云何可信。何以故。不真實故。若真見生子。則生信心。如是文殊師利。所未作罪。人天不見。云何逆制戒。要須見罪。然後乃制(云云)。善見律云。未有漏者。如來結戒。眾生生誹謗想。云何瞿曇沙門。如諸聲聞弟子。悉是貴姓。或是王位。捨其財物宮殿。妻子眷屬。不惜身命。皆是知足。於世間無所希求。云何瞿曇反以波羅提木叉而繫之。是瞿曇未善別世人。故言如此。若結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醫師。未善治病。見人始欲生癰。雖有癰性。未大成就。輒為破之。破已。血出狼藉。受大苦痛。以藥塗之。瘡即還復。醫曰。我為汝治病。當與我直。病人答曰。此癡醫師。若是我病。可為我治。我本無病。強為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責我直。詎非狂耶。聲聞弟子。亦復如是。若先結戒。而生誹謗。我自無罪。強為結戒。是故如來不先結戒。若有漏者。是時如來當為諸弟子結戒。指示波羅提木叉。譬如良醫。應病設藥。令得除愈。大獲賞賜。又被讚歎。此好醫王。善治我患。如來亦復如是。隨犯而制。歡喜受持。無有怨言。涅槃經。迦葉菩薩。白佛言。如來久知如是之事。何不先制。將無世尊。欲令眾生入阿鼻獄。譬如多人。欲至他方。迷失正路。隨逐邪道。是諸人等。不知迷故。皆謂是道。復不見人。可問是非。眾生如是。迷於佛法。不見正真。如來應謂先說正道。勅諸比丘。此是犯戒。此是持戒。當如是制。何以故。如來正覺。是真實者。知見正道。能說十善。增上功德。及其義味。是故啟請。應先制戒。佛言。若言如來。能為眾生。宣說十善增上功德。是則如來視諸眾生。如羅睺羅。云何難言。將無世尊。欲令眾生入於地獄。我見一人有墮阿鼻地獄因緣。尚為是人。住世一劫。若減一劫。我於眾生。有大慈悲。何緣當誑。如子想者。令入地獄。如王國內。有納衣者。見衣有孔。然後乃補。如來亦爾。見諸眾生。有入阿鼻地獄因緣。即以戒善而為補之。如來雖有所說。不得先制。要因比丘漸行非法。然後方乃隨事制之。樂法眾生。隨教修行。如是等眾。乃能得見如來法身。是以律本云。止止舍利弗。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為結戒(如來初成正覺。二百五十戒法已定。但為眾生根性未堪頓制。故隨犯。然後結也)。
 
有漏法
 
[0426c09] 毗婆沙論云。有是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業能令後生續生。是名為有。成論云。失道故名漏。毗曇云。漏落生死。婆沙論云。漏是何義。謂留住義。淹貯義。流派義。禁持義。[魅-未+勿]惑義。醉亂義。是漏義。留住義。是漏義者。唯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無色界。淹貯義。是漏義者。如濕器中。淹貯種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煩惱器中。淹貯業種。能生後有。流派義。是漏義者。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從六處門。諸漏流派。禁持義。是漏義者。如人為他所禁持故。不能隨意遊適四方。如是有情。為諸煩惱所禁持故。循環諸界。諸趣。諸生。不得自在。趣涅槃界。[魅-未+勿]惑義。是漏義者。如人為鬼之所[魅-未+勿]惑。不應說而說。不應作而作。不應思而思。如是有情。為諸煩惱所[魅-未+勿]惑故。起身語意。三種惡行。醉亂義。是漏義者。如人多飲根莖枝葉華果等酒。即便醉亂。不了應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顛逸。如是有情。飲煩惱酒。不了應作。不應作事。無慚無愧顛逸。乃至如是煩惱。流轉有情。乃至有頂。故名為漏。涅槃經云。有漏法者。有二種。有因。有果。無漏法者。亦有二種。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則名苦。有漏因者。則名為集。無漏果者。則名為滅。無漏因者。則名為道。
 
  四波羅夷法
 
[0427a07] 波羅夷者。五篇之首。七聚之初。護之者如明珠。毀之者若敗肉。恭守則泥洹徑路。棄捨乃苦海敝囊。隨犯其一。便非比丘。諸天不護。賢聖共訶。行即鬼拂其迹。臥有魔魘其心。僧伽藍地。無容投足。十方檀施。滴水不消。如善見律云。外袈裟繞頸。內行不淨法。已行惡法故。死即墮地獄。鐵丸熱火炎。寧可吞取死。若有破戒者。不應吞信施。中阿含經云。沙門覩佛明戒。棄故自新。練情滅欲。內外清淨。猶如淨氎。染即成色。為眾所觀。沙門覩明。行高智足。天下供奉。衣食殿舍。受之無尤。施者福大。進行禪定。獲溝港初果。頻來二果。不還三果。應儀四果。人亦聞之。沙門雖未得道。明佛經義。執心端正。孝順經教。弘慈育物。潤逮羣生。恕己安彼。視怨若子。見女人來。待之以妹。若覩窮苦當念地獄。餓鬼。畜生。願令羣生。身安意喜。得逢三寶。垢除冥滅。心淨見明。還於本無。永康無極。志行如斯。美食好衣。終始無罪。羣生本性。貪婬。瞋恚愚癡。嫉妬。濁中之濁。冥中之冥者。沙門心開受明。癡垢都寂。雖處穢世。猶蓮華居於泥中。泥不能汙。是故受施無罪。若懷三毒。十惡不除。恣心從欲。諂欺求潤。不奉佛戒。寧吞熱鐵。飲噉烊銅。斯死須臾。穢濁受施。死入太山。飲銅食炭。其年難計矣(太山。乃地獄處也)。
 
   △不淨行第一
 
[0427b06]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毗舍離
 
[0427b08] 此云廣嚴。淨名略疏云。此言廣博嚴淨。其國寬平。名為廣博。城邑華麗。故名嚴淨。或云吠舍釐。又云毗耶離。什師曰。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離言廣嚴。其地平廣莊嚴也。善見云。往昔波羅奈國王。王夫人懷妊。此夫人。自知懷妊。而白王言。王即供給侍養。皆使調適。期月已滿。即入產堂。若有福德之人。平旦時生。此夫人平旦時。生赤肉一段。赤如木槿華。又餘夫人生兒。色如金色。此夫人見傍夫人生兒。端正微妙。心生羞恥。而作是念。若王見諸夫人生兒端正。而我生子。為一段肉。無有手足。王設見者。必生惡賤。作是念已。即取盛貯器中。打金作薄。以朱砂書題云。是波羅奈國王。夫人所生。蓋覆器頭。以王印印之。以金薄書。置器外。送放江中。使人棄已。諸鬼神營護。使無風浪飄沒。爾時有一道士。依止牧牛人。住于江邊。此道士清朝。往江邊澡灑。遙見此器。而念言。我當拾取此器。近已而取。又見金薄書字。復見有王印印之。便開器看。惟見有肉一段。而作是念。若是死肉。久應爛臭。必有異相。即取將歸住處。善舉一處。過半月已。而成二片。道士見如是瑞相。安置好處。自爾之後。復經半月。二片各生五胞。又却後半月。一片成男。一片成女。男色如黃金。女色如白銀。道士見如是相已。心生愛重。如自子無異。以慈心力故。兩手母指。自然出乳。一指飲男。一指飲女。乳入子腹。譬如清水入摩尼珠。內外明徹。道士號兒。名為離車子(漢言皮薄。亦言同皮)。道士養此二子。極為辛苦。日入聚落乞食。兼為二子覓諸飲食。日晏方還。是時牧牛人。見道士為二子。辛苦如是。來白言。大德出家人。正應修道。何以為此二子。妨廢道業。可持乞我。我等為養。道士言善哉。於是牧牛人還歸。明日與諸同伴。平治道路。豎立幢幡。散雜色華。鳴鼓來迎二子。到道士處。白道士言。今此二子時去矣。道士答言。善。道士復更付囑。此二子者。有大福德。不可度量。汝等善好料理。當以乳。酪。生熟酥。五種。而供養之。若此二子長大。還自共匹對。覓好平博處所。安立住止。可拜男為王。女為夫人。牧牛人等。受教敕已。即將還本住處。二子漸漸長大。共諸牧牛人兒。出門遊戲。此二子。便以脚蹹牧牛兒。牧牛兒涕泣。還向父母說。此無父母子。蹹打我等。父母答言。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戲處。名為跋闍(跋闍者。漢言避也)。二子年至十六。牧牛人見子已長。又見平博地處。縱廣一百由旬。即於中央。起立宅舍。牧牛人。以女嫁與男。立為夫婦。即拜男為王。女為夫人。後懷妊。一產二兒。一男一女。如是十六倒生兒。諸牧牛人。見王子漸漸多復各更為開立舍宅。造諸園池。合三十二人宅舍。如見展轉。乃至三倒開廣。故名為毗舍離。此是根本因緣也。西域記云。吠舍釐國(中印度境)。周五千餘里。土地沃壤。華果茂盛。菴沒羅果。茂遮果。既多且貴。氣序和暢。風俗淳質。好福重學(云云)。
 
迦蘭陀村須提那子
 
[0428a10] 迦或作柯。迦蘭陀。此云好聲鳥。善見云。迦蘭陀者。是山鼠名。時毗舍離王。將諸妓女。入山遊戲。王時疲倦。眠一樹下。妓女四散走戲。時樹下窟中。有大毒蛇。聞王酒氣。出欲螯王。樹上有鼠。從上來下。鳴喚覺王。蛇即還縮。王覺已復眠。蛇又更出。而欲螯王。鼠復鳴喚下樹來覺王。王起已。見樹下窟中大毒蛇。即生驚怖。四顧求諸妓女。又復不見。王自念言。我今復活。由鼠之恩。王便思惟。欲報鼠恩。時山邊有村。王即命村中。自今已後。我之祿限。悉迴供鼠。因此鼠故。即號此村名為迦蘭陀村。是時村中。有一長者。有金錢四十億。王即賜長者位。因村名故。號迦蘭陀長者。須提那者。是迦蘭陀長者子。佛成道十二年後。須提那出家。須提那。在他國八年學道。八年後還迦蘭陀村薩婆多論云。須提那者。父母求請神祇得故。故名求得。是則須提那。此翻求得。若依梵音。須此翻為善故婆沙論。翻為善財子。然此人於劫初時。世界初成。未有欲漏之法。而先欲汙。復於今時。佛弟子中。未有漏法。而生漏法。為母以巧方便。引為非事。其母亦於過去世時。為迦尸國第一夫人。以巧方便用蜜塗尼拘律樹葉。誘取金色鹿王。以汙染心故。觸彼鹿王。即失金色。復於今時。以巧方便。引子失其梵行。彼時鹿王者。須提那是(按餘經律。多云迦蘭陀。是鳥名)。
 
阿羅漢
 
[0428b10] 此云無生。又云無著。又翻應供。又云應儀。又云應真。大論云。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又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又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名阿羅漢。或言無翻。名含三義。無明穅脫。後世田中。不受生死果報。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煩惱盡。故名殺賊。具智斷功德。堪為人天福田。故言應供。含此三義。故存梵名(餘如第四戒中釋)。
 
華水
 
[0428b19] 善見律云。月生華水。此是血名。女人法。欲懷胎時。於兒胞處。生一血聚。七日自破。從此血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盡出者。以男精還復其處。然後成胎。譬如田家。耕治調熟。然大過水。以穀下中。穀浮水上。流出四面。何以故。水大穀不著泥故。不成根株。女人亦復如是。若血盡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
 
故二
 
[0428c03] 故者。舊也。梵音褒羅那地邪。此云舊第二。或云本二。即舊妻也。謂捨俗出家。無復妻名。以其本在俗時。妻居次故。因名為故二也。
 
欲想念熱
 
[0428c07] 欲想者。身口不動。但心念想美顏。欲念者。心既瞢醉。身體[夢-夕+登]瞢。欲熱者。二身交會也。
 
火炬
 
[0428c10] 臼許切。渠上聲。謂束蘆燒也。此以喻欲如火炬者。能燒眾生身命。復有種種過患。故佛以種種而為說喻也。喻如火炬者。佛言。猶如有人。手把火炬。向風而行。不速捨者。必燒其手。及餘肢體。亦喻如樹果者。譬如愚人。貪著好果。上樹食之。不肯時下。人伐其樹。樹傾乃墮。身首毀壞。痛惱而死。又樹果者。熟即墮地。即便爛壞。非久長法。又喻如假借者。猶如有人。假借樂具。所謂宮殿。車馬。七寶。名衣上服之類。若人見者。共歎其美。後被物主。隨意奪還。他人見者。而便說曰。彼假借者。實為欺誑。非是假借。所以者何。其物主隨意而奪取之。又喻如枯骨者。如有餓狗。咬齧枯骨。破脣缺齒。或傷咽喉。然不能以此除饑。又喻如段肉者。如有一小肉臠。墮在露地。或烏或鵄。持肉而去。復有餘烏鵄。競而逐之。若此烏鵄。速捨此小肉臠者。餘烏鵄。即不復競逐。又喻如夢所見者。猶如有人。夢得具足五欲自娛。彼若寤已。都不見一。是故欲如夢也。
 
跋闍子
 
[0429a04] 亦云婆闍。此云避。因緣見前毗舍離句中。
 
戒羸
 
[0429a06] 盧迴切。音雷。病也。瘦也。困也。謂於如來戒法中。無力能持。心生厭倦。思在家業。如有愚人。不善飲食。以肉和生乳噉。即便患癩。熱黃。乾消。肢節困極。不能自持。無悔服心。以求良醫。唯思砒石。糞。溺。塗治。而更加其苦。無有愈者。彼亦如是。於佛戒中。無勝進心。情生厭倦。不自悔責。以求聖行。而反思居家欲樂。如彼癩人。不悔求醫。而希服糞溺。唐自疲苦。終無有愈。若捨如來賢聖戒樂。更得樂者。無有是處。
 
雌獼猴
 
[0429a16] 雌。此茲切。音差。畜母也。薩婆多論云。凡犯罪有三種。一犯業道罪。二犯惡行罪。三犯戒罪。須提那。於三罪中。得犯惡行罪。婬是惡法故。無業道罪。自己妻故。無犯戒罪。佛未結戒故。林中比丘得二罪。得惡行罪。婬是惡法故。得業道罪。雌獼猴屬雄獼猴故。不得犯戒罪。佛未結戒故。此二比丘。俱名先作。是故無犯戒罪。
 
名字比丘
 
[0429a24] 十誦云。名字比丘者。以名為稱。根本云。如人立字。名作苾芻。或世共許。或是苾芻種族。因此喚為苾芻。是謂名字苾芻。律攝云。如世間人。為欲呼召男女等時。遂立名字。喚作苾芻。
 
相似比丘
 
[0429b05] 若人剃除鬚髮。不受佛戒。而形貌威儀進止。像類比丘。故名相似比丘。
 
自稱比丘
 
[0429b08] 根本云。若人實非苾芻。自言我是苾芻。或是賊住。自稱苾芻。是謂自言苾芻。十誦云。又復賊住比丘。剃除鬚髮。著袈裟。自言我是比丘。是名自言比丘。五分云。若自剃頭。自稱比丘。於我法中不生。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即應滅擯。
 
善來比丘
 
[0429b14] 善見云。有白衣來詣佛所。欲求出家。如來即觀其根。因緣具足。應可度者。便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墮。而成比丘。喚者。如來於納衣裏出右手。手黃金色。以梵音聲。喚善來。可修梵行。令盡苦源。佛語未竟。便成比丘。得具足戒。三衣及瓦鉢。貫著右肩上。鉢色如青鬱波羅華。袈裟鮮明。如赤蓮華。針。線刀子。漉水囊。悉皆備具。此八種物。是出家人之所常用。自然而有。威儀具足。其善來比丘者。初則陳如。耶舍。終則須跋陀羅。於其中間。所有如來喚善來得戒者。皆名善來比丘也。若人有障道業。及現身不得證無學果者。佛不度為善來比丘佛所度者。皆是無學後邊身。何以故。如來自神口所說故爾。餘人邊不能得也。
 
乞求比丘
 
[0429c04] 原比丘是乞求義。如諸俗人。婆羅門等。常為乞求。以自活命。從他乞時。亦言我是比丘。是謂乞求比丘。
 
著割截衣比丘
 
[0429c08] 善見云。著割截衣者。衣價直千萬。比丘得已。便割截而著。壞衣價直。以針線刺納。毀其細輭。遂成麤惡衣。先鮮白而以樹皮壞其本色。便是故衣。名為比丘能著割截衣者。是名比丘。
 
破結使比丘
 
[0429c13] 律攝云。比丘是破義。一切煩惱。名為結使。若人出家。破諸煩惱。盡一切漏。得阿羅漢果。或滿二十歲。或不滿二十歲。以得阿羅漢故。即名得具足戒。亦名上受具足。十誦云。諸漏結縛煩惱眾生。能受後身。生熟苦報。生死往來。相續因緣。若能知見。斷如是漏。拔盡根本。如斷多羅樹頭。畢竟不生。是名破煩惱比丘。
 
白四羯磨比丘
 
[0429c21] 謂受具足人。身無障難。以圓滿心。希求具戒。發增上心。以言表白。語業彰顯。僧前三乞。眾僧乃為作一白三羯磨。於所作事。如法成就。究竟圓滿。是不應訶。得成比丘性。名為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比丘也。今此八種比丘。唯取白四羯磨比丘。以結戒法。其善來。破結。已證聖果。有自然之戒。永離破禁之過。其著割截衣者。是糞掃所收。位通善來。破結。白四。原非正文。故諸部無有斯號。若非此收。即是外徒所攝。餘三並是假名。非如來法眾也(得處所。即是得無作戒體。成比丘性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
 
  音釋
 

 
[0430a11] 音緝。修補也。
 

 
[0430a12] 渠上聲。豈也。
 
[-+]
 
[0430a13] 同魅。
 
[-+]
 
[0430a14] 上音凳。下音蒙。
 

 
[0430a15] 音攣。肉臠也。
 

 
[0430a16] 音鴟。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四目錄
 
捨戒
和尚
阿闍黎
波羅夷
偷蘭遮
突吉羅
比丘尼
式叉摩那
羯磨
二形
黃門
君持
沙彌
沙彌尼
羅閱城
耆闍崛山
檀尼迦
陶師
摩竭國
瓶沙王
剎利帝王水澆頭種
頭陀
迦樓
五錢
生像
吹毳
劫貝
拘遮羅
差羅波尼
芻摩
鉢耽嵐婆
頭頭羅
鸚鵡
鸜鵒
杙上
市肆
阿蘭若
壺船
一木船
舫船
櫓船
浮瓠船
懸船
筏船
水獺
失收摩羅
優鉢羅華
鉢頭摩華
拘物頭華
分陀利華

鬱周隆伽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0-08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
 
明 廣州沙門釋 弘贊在犙 輯
 
新安沙門釋 弘麗羅峰 校
 
三垢
 
[0415a06] 或名三穢。又名三毒。謂貪瞋癡也。禪門云。引取之心名之為貪。違忿之心名之為瞋。迷惑之心名之為癡。論云。若心能令生死相續。是名為垢。此垢心差別。為貪恚癡。等是垢心。名為煩惱。亦名罪法。亦名退法。亦名隱沒法。亦名熱法。亦名悔法。有如是等名。是垢心修集。則名為使。非但垢心生時名使。煩惱名貪恚癡。疑憍慢。及五見此等差別。故有九十八使。
 
結使
 
[0415a15] 結者。是纏縛義。謂纏縛行人不令解脫故。使者。以驅役為義。謂能驅役行者心神。流轉三界故。略則言三結。廣說則八十八使。若斷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得須陀洹果。若三結盡。貪瞋癡薄。得斯陀含果。若貪欲瞋恚盡。得阿那含果。若一切煩惱永盡。得阿羅漢果。
 
涅槃
 
[0415a22] 大經云。涅言不生。槃言不滅。總言不生不滅也。楞伽經云。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新云。梵本正名波利泥縛喃此云滅度。肇師論云。涅槃秦言無為。亦名滅度。無為者。取其虗無寂寞。妙絕於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蓋鏡像之所歸。絕稱之幽宅也。又新翻為圓寂。賢首云。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稱寂。或云泥曰。或云泥丸。又云泥洹。肇師云。泥洹盡諦者。豈直結盡而已。則生死永寂滅。故謂之盡矣。有翻為安樂。謂已離煩惱結賊故也。二教論云。涅槃者。常恒清涼。無復生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測。莫知其所以名。彊謂之寂。其為至也。亦以極哉。詳如受戒犍度中釋。
 
浮囊
 
[0415b11] 西域渡海之人。多作鳥翎毛袋。或用羊皮牛皮作之。或齎巨牛脬。海船若失。即吹氣浮身。以渡大海。大經喻云。如一羅剎。隨度海者。總乞浮囊。度者答言。寧殺身命。浮囊叵得。羅剎復言。不肯全施。見惠其半。彼人爾時亦不施與。如是展轉乞微塵許。彼人爾時乃至微塵。亦不施與。菩薩摩訶薩。持禁戒時。亦復如是。煩惱羅剎。教化菩薩。令犯四重。護餘輕者。菩薩不隨。勸犯僧殘。菩薩不許。勸犯波逸提。菩薩不肯。勸犯提舍尼。菩薩不肯。勸犯突吉羅。菩薩不隨。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持四重禁。及突吉羅。敬重堅固。等無差別。何況聲聞急求度脫。而可輕毀者耶。
 
帝釋堂
 
[0415b24] 帝釋者。梵音具云釋提桓因。亦云釋迦提婆因陀羅。大論云。釋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陀秦言主。合而言之。謂能為三十三天主。今略云帝釋。蓋華梵雙舉也。襍阿含云。佛言。本為人時。行於頓施。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因。雜阿含經云。帝釋本為人時。極大聰明。斷事之時。須臾之間。能斷千事。以是因緣。故名帝釋。佛告諸比丘。堅持七行。必得帝釋。何以故。昔者帝釋。為人之時。發初履行。孝順父母。恭敬尊長。所言柔輭。斷於兩舌。好施無慳。恒修實語。終不欺誑。不起瞋恚。設生嫌恨。尋思滅之。正法念處經云。帝釋是初果須陀洹。現身有千頭。華嚴云。現身有千眼。手持金剛杵。流出火燄。瓔珞經云。汝今帝釋。功德眾行。至千佛兄弟過。無復賢劫名。中間永曠絕。二十四中劫。後乃有佛出。剎土名普忍。彼佛壽七劫。遺法亦七劫。其法已沒盡。曠絕經五劫。汝於彼剎土。當紹如來位。號名無著尊。智論云。昔婆羅門。姓憍尸迦。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迦葉佛墖。命終皆生須彌山頂。憍尸迦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共為三十三天。帝釋居中。婆沙論云。帝釋為二處天主(四王天忉利天)。因本經云。須彌山頂。善見大城。周萬踰繕那。重門高一由旬半。城有千門。嚴飾壯麗。中央金城。門有五百。中有樓閣。名皮禪延(亦云毗闍延即殊勝殿也)。正理論云。殊勝殿。周千由旬。其地真金雜寶嚴飾。柔軟如妒羅綿。隨足高下。阿含云。目連尊者。遊歷小千界。無有端嚴。如毗闍延堂(餘如受戒犍度。忉利句中釋)。
 
七寶
 
[0416a03] 諸經所出七寶。各略不同。華梵亦別。今如本律所出。一金。二銀。三真珠。四瑠璃。五珊瑚。六硨磲。七碼碯。大論云。一金。二銀。三毗瑠璃。四頗梨(此云水玉。或云水精)。五硨磲(其色青白。有云大貝。如車之渠。渠謂車軔。其狀類之。故名車渠也)。六碼碯(此寶。色如馬之腦。因以為名。其色赤白)。七赤真珠(佛地論云。赤虫所出。大論云真珠出魚腹中。或竹中。或蛇腦中。不必唯生蚌胎也)。無量壽經。有珊瑚。無珠。恒水經。有明月珠。及摩尼珠。并真珠。大論云。是寶有三種。有人寶。天寶。菩薩寶。人寶力少。唯有清淨光色。除毒。除鬼。除暗。亦除饑渴。寒熱。種種苦事。天寶。亦大。亦勝。常隨逐天身。可使令。可共語。輕而不重。菩薩寶。勝於天寶。能兼有人寶。天寶事。又能令一切眾生。知死此生彼。因緣本末。譬如明鏡。見其面像。復能出種種法音。雨諸幢旛華蓋。供養之具。供十方諸佛。又雨諸生活具。四事給施眾生。以除貧窮苦厄也(四事者。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七覺意
 
[0416a19] 即七覺支。或云七菩提分。菩提此云覺。增一阿含經云。若如來出現世間時。便有七覺意寶。出現世間。所謂念覺意。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出現於世。若如來出現世間時。便有此七覺意寶。出現世間。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七覺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猗。美也。玉篇曰。歎美之詞。字又作褘。郭璞曰。褘。謂佳麗輕美之貌。今此覺意。由定加行。離沉掉故。引定身心。輕美安和。即當輕美之義。故得定者。非唯心安調暢。亦復容貌充潤也。餘如下釋)。
 
五陰
 
[0416b04] 亦云五蘊。謂色受想行識也。陰以蓋覆為義。謂能蓋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名為陰。若具此五。名之為生。若散壞時。名之為死。色者。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為色。受者。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為受。想者。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為想。行者。即遷流造作之義。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為行。識者。即了別之義。謂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之識。於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為識。雜阿含經。佛告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無常。若無常者是苦。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以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鴦崛魔
 
[0416c04] 或云鴦崛摩鬘。或云鴦崛摩羅。西域記云。鴦窶利摩羅。唐言指鬘。舊曰鴦崛摩羅。譌也。按賢愚經云。是波斯匿王。大臣之子。其母素性。不能良善。自懷妊此兒以來。心性恭順。樂宣人德。慈矜苦厄。不喜說過。遂立字為阿舋賊奇(此云無惱)。後受邪師教。殺人取指為鬘。人號為指鬘。鴦崛摩經云。姓奇角。是舍衛城人。其師梵志。教授五百弟子。鴦崛摩為上首。儀幹剛猛。力超壯士。手能接飛。走先奔馬。聰慧才辯。志性和雅。安詳敏達。一無疑礙。色像第一。其師教至日中。使殺百人。人取一指。滿百人指。以鬘其額。得生梵天。時少一指滿百。欲害母取指。佛即愍念。往至其前。彼見佛。捨母。欲取佛指。趂佛不逮。佛為說偈。心即開悟。出家證阿羅漢。時到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至一長者家。值其婦產。難便作是念。眾生苦痛。受惱無限。長者語曰。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產難。答曰。我始出家。未知此法。當往問佛。却來相報。遽還以緣白佛。佛言。汝今往彼婦所。而作是說。我從賢聖生已來。未曾殺生。持此至誠之言。使彼母人。胎得無他。時鴦崛魔。即至彼婦所。語曰。我從賢聖生已來。不殺生。此至誠言。胎得解脫。是時婦胎。即得分娩。母子獲安。佛言。我弟子中。第一聰明捷疾智者。鴦崛魔比丘是(出增一經)。
 
記莂
 
[0417a03] 莂。必列切。音別。按此字體加草。本是種穊移蒔之名。今此借用。經音義云。別。分別也。經文從艸作別。非也。舊經多言印駐。一也。文句云。梵音和伽羅。此云授記。亦云受記。受決。受莂。授是與義。受是得義。記是記事。決是決定。莂是了別。謂佛誠言。授其當果。時事決定。近遠了別。從佛授與得名。故言授記。
 
王印
 
[0417a10] (如律文喻釋)論云。如人捧持王印。隨處無畏。行者亦爾。執持戒印。到處無礙。不為一切魔怨所嬈。直至涅槃。但堅捧持。無令毀失。不必於中求義。
 
三惡
 
[0417a14] 謂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也。地獄者。謂此處在地之下。其造作極重惡業眾生。墮於此道。餓鬼者。有三種。一謂罪業極重者。積劫不聞水漿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間蕩滌膿血糞穢而食。又其次者。時或一飽。謂造作惡業眾生。由慳貪故。生於此道。畜生者。謂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等。其造作惡業眾生。由愚癡故。生於此道。詳如下述。
 
神仙五通
 
[0417a23] 梵語茂泥。此云仙。釋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者遷也。遷入山也。莊子云。千歲厭世。去而上遷。抱朴子云。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也。楞嚴經云。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餘如經說。此不繁錄。纓絡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處胎經。妙勝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修習何法。得神通道。佛遂為說欲界中之五通。一者足不履地。謂身能飛行。履空如地。履地如空。二者知人心命。謂能知他人之心。行善行惡。生善處惡處。三者回眼千里。謂於天下眾生之類。若好若醜。城郭屋舍。山巖樹木。回眼之持。無有遠近。皆悉能見。四者呼名即至。謂於天下男女。及象馬巨細等聲。無不能聞。若有呼其名者。或遠或近。隨即而至。五者石壁無礙。謂於天下周旋往來。山河石壁。無所障礙。如宗鏡錄。五種通中。第三依通。謂依憑術法。任意無礙。如乘符往來。藥餌靈變之類。此皆神仙之術也。佛說偈言。
 
 凡夫所得通  猶如諸飛鳥  有近亦有遠
 不離生死道  佛通無礙法  真實無垢穢
 念則到十方  往返不疲倦  以慈念眾生
 得通無罣礙  仙人五通慧  轉退不成就
 我通堅固法  要入涅槃門
 
[0417b24] 今言神仙五通。正凡夫所得者。
 
蘇羅婆國
 
[0417c02] 善見律云。不得此草名也。五分律云。須賴婆國。母經云修賴吒國。皆一也(按蘇須修三字。梵音相同。此譯云善。賴吒。此云國也)。
 
毗蘭若
 
[0417c05] 善見云。毗蘭若者。此是國名。五分云。毗蘭若邑。十誦云。毗羅然。婆沙律云。毗羅然國。近雪山故名毗羅然。是外道沙門梵志所樂處。中本起經云。舍衛國界有都。名隨蘭然。有婆羅門。名阿耆達多。
 
那鄰羅濵洲
 
[0417c10] 善見云。那鄰羅者。即夜叉名。因夜叉鬼依此樹故。而號之濵洲。戒因緣經云。鞞羅然國。無有堂舍。北有大失利沙山。山谷廣大。草木深邃。種種華樹。若干種鳥。爾時世尊及比丘僧。於彼山宿樹下而住。
 
曼陀羅樹
 
[0417c15] 此云適意。又云白華。善見云。此是練木樹也。
 
毗蘭若婆羅門
 
[0417c17] 善見云。生於毗蘭若國。因國號之。五分云。毗蘭若邑。有婆羅門。名毗蘭若。波斯匿王。以此邑封之。十誦云。毗羅然國。有婆羅門王。字阿耆達。婆沙律云。阿耆達者。以供養火故。名阿耆達。婆羅門。此云淨行。亦云梵志。是四姓中之貴姓。劫初種族。山野自間。故人以淨行稱之。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術。我慢人也(餘如受戒犍度中釋)。婆沙律云。此婆羅門王。從無始來為癡闇所盲。不顧好惡。又此人長夜惡邪。是法怨賊。雖復請佛。無信敬心。是故不以為意。又佛欲現受宿報故。而受彼請。謂過去世。有佛名毗婆葉。國王名槃頭。辦種種甘美餚饍。請佛及僧。佛及大眾。食訖還歸本處。時有婆羅門。名山王。教授五百童子。見食香美。便興妬意。曰。此等髠頭沙門。正應食馬麥。不應食此甘饌。告諸童子曰。汝等見此髠頭道人。食甘饍不。諸童子曰實見。此等師主。亦應食馬麥佛言。爾時山王婆羅門者。則我身是。爾時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羅漢是。我於爾時嫉罵應食馬麥。卿等亦云。如是以是因緣。我及卿等。經歷地獄。無數千歲。今雖成佛。由彼殘緣。我及卿等。於毗蘭若。食馬麥九十日。我於爾時。不言與佛馬麥。但言與比丘。以是故我今得食擣麥。以卿等加言。當與佛麥。故今日卿等。食著皮麥耳(出興起經)。
 
瞿曇
 
[0418a17] 或云俱譚。又云憍曇彌。文句曰。瞿曇。此云純淑。古翻為泥土。西域記云。喬答摩。舊云瞿曇。譌略也。苑法師云。具云瞿答摩。瞿者。此云地也。答摩。最勝也。謂天以外。在地人類。此族最勝。故云地最勝也。或曰瞿曇彌。或云憍曇彌。或曰瞿夷。皆女聲呼也。南山云。瞿曇者。如十二遊經云。昔者菩薩。阿僧祇初。為國王。父母早喪。讓位求道。師姓瞿曇。因從氏焉(遂受其姓。名小瞿曇)。梵言瞿曇者。星名也。如此張氏。因星立姓。自古相傳。言瞿曇。謂泥土者。但是譯人取言輕重成譌。今問梵僧。言瞿荼者。泥土也。求曇者星名也。故知因星得姓。定非泥土。至於後代。改姓釋迦(言女聲呼瞿曇為瞿夷者。未必是也)。
 
沙門
 
[0418b06] 或云桑門。或云沙迦懣曩。皆譌也。正言室摩那拏。此言功勞。言其修道。有多勞也。什師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肇師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取涅槃也。或翻勤息。阿含經云。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慼。能忍如地。故號沙門。增一阿含。佛告阿難。有二種沙門。有習行沙門。誓願沙門。彼云何名為習行沙門。於是比丘。行來進止。視瞻容貌。著衣持鉢。皆悉如法。不著貪欲。瞋恚。愚癡。但持戒精進。不犯非法。等學諸戒。是謂名為習行沙門。云何名為誓願沙門。或有比丘。威儀戒律。出入進止。行步容貌。視瞻舉動。皆悉如法。盡有漏。成無漏。於現法中。身得證。而自遊化。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名為誓願沙門。瑜伽論云。有四沙門。一勝道沙門。即佛等。二說道沙門。謂說正法者。三活道沙門。謂修諸善品者。四汙道沙門。謂諸邪見行者(佛名大沙門。故從佛出家者。稱名釋迦沙門)。
 
釋種
 
[0418c01] 釋者。具云釋迦。此翻能仁。長阿含經云。過去有王名曰懿摩(即第十輪王。去善薩身一百世。如受戒犍度中釋)。擯斥四子。令出國(第四子名莊嚴。即淨飯王所承)。子奉王命已。到北雪山。住直林中。五分律云。居雪山北。四方遐曠。菜果滋茂。頓駕數年。歸德如市。鬱為疆國。父因往召。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有能。因名釋種。又云住直樹林。復名為釋。既於林立國。即以林為姓。故以釋迦翻為直林。南山云。今據梵音。呼直為釋。天竺諸事。一物多名。此又因林而命氏矣。若準別傳。彼土有樹。名曰釋迦。根幹茂盛。佛祖統紀云。世人皆知如來為剎帝利之王種。而不知瞿曇釋迦前後立姓之由。瞿曇之義有四。或云純寂。或云地最勝。此從本德而稱也。或云甘蔗。或云日種。此就本緣而言也。釋迦之義有三。據德立號。則曰能仁。依處稱名。則曰舍夷直林。然釋迦立姓之由。雖因甘蔗王之四子。而實出自瞿曇也。瞿曇釋迦。稱雖有異。姓即是一。或加甘蔗。舍夷。列為五姓。則本末相分。源流一致。是知舍夷釋迦二姓。出自甘蔗。甘蔗出自瞿曇。其實皆剎帝利王之一姓也(舍夷亦樹名也)。
 
十號
 
[0418c21] 一如來。二應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無上士。七調御丈夫。八天人師。九佛。十世尊。如來號者。如過去諸佛行六波羅蜜。得諸法。如相來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來。如諸佛來。故號如來。應供號者。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又證涅槃時。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淨。無染無著。復名無所著。正徧知號者。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徧知。又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復號等正覺。明行足號者。明即三明。謂天眼宿命。漏盡明也。行足者。謂如來身口意業。善修滿足。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修令滿足。故號明行足。善逝號者。善逝即妙往之義。謂如來。正智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往佛果。故號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號者。世間解者。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正覺正知。無不解了。無上士者。謂於三界人天。若凡若聖。一切有情之中。唯佛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號者。謂佛具大丈夫力。而能調伏善惡二類眾生。以第一義。涅槃之法。顯示調御。令離垢染。獲得最上涅槃。故號為調御丈夫。天人師號者。謂非獨與阿難一人為師。所有四眾。及天上人間。沙門。婆羅門。魔王。外道。釋。梵。龍。天。皆歸命。依教奉行。俱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佛號者。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明。故號為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三覺也)。世尊號者。謂以無漏智等法。破彼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尊重。故號為世尊。如上所解。文出十號。經若以義略釋之。一是倣同先跡號。二是堪為福田號。三是徧知法界號。四是果顯因德號。五是妙往菩提號。六是達偽通真號。七是攝化從道號。八是應機授法號。九是覺悟歸真號。十是三界獨尊號。又文句云。無虗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徧知。具三明名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此十德。名世間尊(三聚者。謂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諸天魔梵
 
[0419b10] 諸天者。舉其總也。梵云提婆。此言天。天者。天然。清淨光潔。最勝最尊。故名為天。苟非最勝之因。豈生最勝之處。言最勝因者。所謂十善。身三。語四。及意三行。由其三業。防止過非。有順理義。即名十善。以茲十善。運出五道。故此十戒。名曰天乘。業報差別經云。若眾生。具修增上十善。得欲界天報。修有漏十善。與定相應。得色天報。修四空定。得無色天報。言魔者。梵音具云魔羅。大論云。秦言能奪命。能奪智慧命故。又翻為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肇師曰。秦言。或名殺者。或云極惡。斷人善因。名殺者。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故云極惡也。涅槃疏云。依於佛法而得善利。不念報恩。反欲加毀。故云極惡。垂裕云。能殺害出世善根也。欲界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是他化天所攝。因本經云。梵身天下。有摩羅波旬宮殿(梵身天。是色界最下一天也)。樓炭經云。欲色二界中。別有魔宮。縱廣六千由旬。宮殿七重。云云。言梵者。梵是西音。此云離欲。或云淨行。法華疏云。除下地繫。上升色界。故名離欲。亦稱高淨。證真云。劫初成時。梵王先生。獨住一劫。未有梵侶。後起念云。願諸有情。來生此處。作是念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測。便執梵王是常。梵子無常。淨名疏云。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禪中間。即中間禪也。謂在初禪二禪。兩楹之中也。毗曇云。二禪以上。無言語法。故不立主。禪門云。初禪有覺觀心。則有語言法。主領下地眾生為便。文句云。梵王住初禪中間。內有覺觀。外有言說。得主領為王。單修禪為梵民。加四無量心為王。妙樂云。梵即色主。亦三界主。大論云。帝釋為二處天主(四天忉利)。魔王為欲界主(以其居欲界頂。故也)。大梵王為三界主。感通傳。答南山云。魔王雖欲界主。帝釋四王。若行佛法。魔不能制。又娑婆世界主。名摩醯首羅。華嚴經云。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羅(此云大自在)。涅槃疏云。摩醯首羅。居色界頂。主大千界。輔行云。摩醯首羅。能覆大千。舉世尊之。以為化本(大千界內。有萬億梵王。此處梵王。名尸棄。居大千之中。以統御為主。其實主領小千界。摩醯首羅。以其報最勝故。居色界頂。能覆大千。為世主宰)。
 
上中下善
 
[0419c22] 亦云初中後善。成論云。佛法無時不善。於少壯老。三時皆善。入時行時出時亦善。又初止惡。中捨福報。後一切捨。是名三善。又佛三時。常說正法。不雜非法。初中後時。常為智者之所愛樂。又於三時。一切甚深。不如餘經。初麤。中細。後則微末。以是等緣。故名三善(餘經。即諸外典也)。
 
梵行
 
[0420a05] 梵是西語。具云梵摩。此言清淨。或云清潔。正言寂靜。律攝云。梵謂涅槃。此行能趣。故言梵行之行。名為梵行。成論云。梵行者。八直聖道。名為梵行。是名涅槃道。能到故名梵行(八直聖道。即八聖道。詳如下釋)。
 
問訊
 
[0420a10] 訊。言也。意取發言慰問。以伸誠敬。非類今時。但以合掌低頭。默而無言。名為問訊。斯乃僅可以為和南軌式。非關問訊之儀。僧祇律云。禮拜不得如瘂羊。當相問訊。持地論云。當安慰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訊。善見論云。比丘到佛所。問訊云。少病少惱。安樂行不。大論云。問訊少惱。少病。興居輕利。氣力安樂不。何以問少惱少病不。謂有二種病。一者外因緣病。二者內因緣病。外者寒熱饑渴。兵刃刀杖。墜落推壓。如是等種種外患。名為外病。內者。飲食不節。臥起無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種種。名為內病。如此二病。有身皆苦。是故問少惱少病不。何以不問無惱無病。而問少惱少病耶。謂身為苦本。無不病時。何以故。是四大合而為身。地水火風。性不相宜。各各相害。譬如疽瘡。無不痛時。若以藥塗。可得少差。而不可得愈。人身亦如是。常病常治。治故得活。不治則死。以是故。不問無惱無病。外患。常有風雨寒熱為惱。復有身四儀。坐臥行住。各久則惱也。若問少惱少病則足。何以復言興居輕利耶。謂人雖病差。未得平復。以是故問興居輕利。何以故問氣力安樂不。謂有人病差。雖能行步坐起。氣力未足。不能造事施為故問氣力也。安樂不者。有人雖病得差。能造事施為。而未受安樂。是故問安樂不。又有人無病有力。復為貧窮。恐怖。憂愁。不得安樂也。復次。有二種問訊法。謂問訊身。問訊心。若言少惱少患。興居輕利氣力。是問訊身。若言安樂不。是問訊心。種種內外諸病。名為身病。婬欲。瞋恚。嫉妬。慳貪。憂愁。怖畏等。種種煩惱。九十八結。五百纏縛。種種欲願等。名為心病。以是二病問訊。故言少惱少病。興居輕利安樂不。問曰。人問訊。則應爾。諸天尚不應如此問訊。何況於佛。答曰。佛身二種。一神通變化身。二父母生身。受人法故。故不如天。是故應如人法問訊。
 
遶佛
 
[0420b19] 遶。同繞。圍繞也。或曰旋。旋謂周旋回轉。欲其圓如規也。旋繞之儀。出自天竺。天竺之禮。有其多種。或以禮拜為恭。或復旋繞表敬。旋有左右。遶有吉凶。右旋名吉。左遶名凶。故諸經論中。皆曰右旋。是以左遶。為神所訶。乃至右繞麥積。為俗所責。然左右之儀。應須辨之。即如此方行事者。順於天時。面西北轉。偏袒右膊。向佛而旋者。是也。寄歸傳云。言右旋者。梵云鉢喇特崎拏。鉢喇字緣。乃有多義。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總明尊便。之目故時人名右手。為特崎拏手。意是從其右邊為尊為便。方合旋繞之儀矣。西國五天。皆名東方為前方。南為右方。經云。右繞三帀者。正順其儀。或云。繞百千帀。不云右者。略也。然旋繞時。或千帀百帀。十帀七帀。五帀三帀。各有所表。且論常行三帀者。表供養三尊。止三毒。淨三業。滅三惡道。得值三寶。餘可意知。斯不繁述。若論其福果者。如菩薩本行經云。昔佛與阿難入舍衛城。而行乞食。時彼城中。有一婆羅門。從外而來。見佛出城。光相巍巍。時婆羅門。歡喜踊躍。遶佛一帀。作禮而去。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婆羅門。見佛歡喜。以清淨心。遶佛一帀。以此功德。從是以後。二十五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快樂無極。竟二十五劫。得辟支佛。名持儭那祇梨。以是因緣。若人旋佛。及旋佛塔。所生之處。得福無量也。
 
三月夏安居
 
[0420c20] 三月者。九旬之日也。夏是雨時。安居略分三種。謂前中後也。若四月十六日結者。名前安居。從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結者。名中安居。唯五月十六一日結者。名後安居。前一是正。後二為有事難。不及前結。如來愍眾順物。故開一月。謂從四月十七。至五月十六。於此一月中。續結令成。脫此不得。以不成法故。然此三時。皆須住滿九旬為期。其前結者。當住至七月十五日解。若中結者。從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四日。中間若有事緣。數滿九旬。聽解而去。若非正緣。還須同後結者住。至八月十五日解。據此三時。偏約夏月者。情在三過。一者無事遊行。妨修道業。故母經云。夏中無緣。不應乞七日法。冬中無緣。不應行。二者傷損物命。違慈實深。以夏中方尺之地。悉皆有蟲。故正法念經云。夏中除大小便。餘則跏趺而坐。三者所為既非。故招世謗。以諸檀越嫌言。外道持戒者。畏傷眾生。夏猶不行。況佛弟子慈心者。冬夏所求。無有厭足。鳥依林樹。野獸依山。皆有住時。云何比丘。無暫時息。以斯之過。教興茲焉。今如來隨順眾生。故於毗蘭若。前三月夏安居也。
 
波羅國
 
[0421a17] 或云波利國。波利。乃北天竺外。雪山西。縛喝國之。城名。非東南海中之波羅國也。有云波羅奈國。波羅奈。是中天竺境。與波利懸隔。此由波羅波利音之相近譌轉也。
 
魔波旬
 
[0421a22] 魔有四種。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子魔。今此言魔。正屬天魔。輔行云。古譯經論。魔字從石。自梁武來。謂魔能惱人。字宜從鬼。原非字義。本是梵音。具云魔羅。秦言能奪命。波旬。正言波卑夜。此云惡。是魔王名也。什師曰。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亦名惡中惡。惡有三種。一曰惡。若以惡加己。還以惡報。是名為惡。二曰大惡。若人不侵己。無故加害。是名大惡。三曰惡中惡。若人來供養恭敬。不念報恩。而反害之。是名惡中惡。魔王最甚也。諸佛常欲令眾生安隱。而反壞亂。故言甚也。
 
大目連
 
[0421b09] 或曰目犍連。又曰目乾連。闡義鈔云。目犍連姓也。此翻讚誦。文殊問經。翻為萊茯根。真諦云。勿伽羅。翻胡豆。二物皆古仙所嗜。因以命族。新云沒特伽羅。此云採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因以為名。大者。以尊者得大神通。又欲於同姓中揀別。無令濫稱故。什師曰。生便有大智慧。故名大目犍連。又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樹名也。父禱此樹神。而得子故。亦云拘隸多。皆一也。新云從父本名。名俱利迦。什師曰。時人多召其姓。尟召其名也。是佛聲聞弟子中。神通第一也(父名。生處。如受戒犍度中釋)。
 
鬱單越
 
[0421b21] 或云鬱坦越。又曰鬱單曰。此云勝處。亦云勝生。又云高上。長阿含經云。鬱單越者。其義云何。於三天下。其土最上最勝。故名鬱單越。或云俱盧洲。西域記云。拘盧洲。舊云鬱單越。又曰鳩樓。譌也。居須彌山北。其土豐樂。如比上天。人無我。我所。物皆自然。不假工力。故有自然秔米也(秔。音耕。俗作稉。粳。皆一也。詳如三十事中釋)。
 
舍利弗
 
[0421c05] 舍利。此云身。亦云鶖。弗。此言子也。涅槃經云。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此翻身子。文句云。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言鶖子者。謂其母眼明淨。如鶖鷺眼。闡義鈔曰。新云奢利佛呾羅。奢利。此云鶖。即百舌鳥。亦云春鸎。佛呾羅。此言子。以母才辯。喻如鶖鳥。此是彼子。以顯之。故云鶖子。尊者本生摩揭陀國。那羅陀村。乃南天竺。提舍婆羅門。大論師之子。八歲便昇論牀。摧伏諸大論師。故經云。尊者是世間第二佛。為法之將。能隨如來。而轉法輪。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一切世間所有智慧。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唯除如來也。尊者今請如來預為比丘制戒。如來以諸弟子。未生漏法。未為制戒。然尊者。非但今時。預請如來結戒。亦曾於過去世時。波羅奈國。大名稱王所。為大臣。名曰陶利。智慧聰明。時諸民眾。未有過患。而請王制諸刑罰。王念庶民。未有過惡。不以制罸。復於今時。諸比丘未有漏法。而請世尊預制禁戒。佛知諸弟子。未有有漏法生。不以制戒。譬如轉輪聖王。不以無過。而為婆羅門居士。而制刑罸。佛亦如是。爾時大名稱王者。世尊是。時大臣陶利者。尊者舍利弗是也(餘如受戒犍度中釋)。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二
 
  音釋
 
五見
 
[0422a06] 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
 

 
[0422a07] 音匿。
 
四流
 
[0422a08] 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0422a09] 音陵。鳥羽。
 

 
[0422a10] 音拋。膀胱也。
 

 
[0422a11] 音頗。不可也。
 

 
[0422a12] 音棒。蛤屬。
 

 
[0422a13] 音欣去聲。
 

 
[0422a14] 嗔字去聲。逐也。
 

 
[0422a15] 門字上聲。
 

 
[0422a16] 音意。
 

 
[0422a17] 音迎。柱也。
 
萊茯
 
[0422a18] 上音來。下音伏。
 

 
[0422a19] 音叔。豆也。
 

 
[0422a20] 先字上聲。同尠。
 
鶖鷺
 
[0422a21] 上音秋。下音路。
 
  四分律名義標釋卷第三目錄
 
毗婆尸佛
尸棄佛
隨葉佛
拘留孫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
契經
祇夜經
受記經
偈經
句經
因緣經
本生經
善道經
方等經
未曾有經
譬喻經
優波提舍經
恐畏林
偏露右肩
未為結戒
有漏法
毗舍離
迦蘭陀村須提那子
阿羅漢
華水
故二
欲想念熱
火炬
跋闍子
戒羸
雌獼猴
名字比丘
相似比丘
自稱比丘
善來比丘
乞求比丘
著割截衣比丘
破結使比丘
白四羯磨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