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戒本疏卷第三
沙門慧述
[0594c16] 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此明第三篇。初標說儀。次陳本戒。後問清淨。此是標文也。初約總相七門分別。後乃別隨文解釋。言總相者。一約身口分別。二約自他兩業。三約遮性辨釋。四就持犯。五隨違制不同。六約二部同異。七就下眾任運。初身口者位有其三。一有二十戒口業成犯。二有三十一戒身業成犯。三有三十九戒身口合犯。口二十者。謂妄語毀呰兩舌同誦說麁實得道說法過五六嫌罵輒教譏教十日暮恐怖疑慳發諍說欲不障拒勸學毀毘尼同羯磨悔與欲已悔無根謗等是。身業三十一戒者。二宿強敷坐脫著覆為尼作衣尼坐過受別眾三鉢十非時殘宿不受外道食藥請三坐前。二軍陣十如非時食咽咽者。豈非通名身業。此一既爾。餘類可知。第三軍陣飲酒水戲過洗擊歷自色三衣二隨打博突入一等是。身口合犯三十九者。位以為三。第一有兩戒。身口正作業共身犯。謂屏露二敷具。若自敷身作業。若教人敷口作業。去時不自舉身正業。不教人舉口正業。出門界犯。豈非共身犯。第二有七戒口家正業共身犯。謂覆藏麁罪。見論身心犯。見聞作犯。此是通名身業。未即成罪。若發露無過。由口正不發露故。心地覆藏逕夜便犯。是名假正業共身犯。餘有六戒。皆有口業作法。本自無過。由口止故身作前事即得其罪。謂皆請足食。二入聚輒著不與欲。是等假口正業共身犯。第三有三十戒口作共身犯。於內位四。一有十九戒。自口作業假他身。是中若論自作唯身心犯。且約教人邊說。如教壞地。言雖了了未即犯提。要假前人身業壞地教者方犯。是名自口作業假他身犯。餘皆類然。教人壞生掘地牽他出房用虫水無事然火藏他衣鉢殺畜生驅他出聚飲虫水遣使持己衣與尼捉寶高床。下次第七戒。此等戒是第二有四戒。自身假他口。謂讚食減年受戒不攝耳聽屏聽。此等是如尼讚食戒。若尼不讚但爾直食本自無犯。假尼口讚食方成犯。減年受戒和尚得提。假羯磨竟。餘者可知。第三有五戒。自身口假他身。如四期。索美食。第四有兩戒。自身口假他口。假異語觸惱。身口兩業假僧作白。又須喚問故。假他口不受屏諫所作之事。通於七聚。豈非身口。要假他諫作方得犯故。第二自作教他兩業者。勸足一戒唯教他業。足食一戒唯自作業。自他兩業分為二戒。有二十一戒。有教人同犯。而不別立自他之異。既知斯義位約為四。一唯教人。謂勸足是。第二有十一戒。自他俱犯。謂掘地壞生牽出二虫水恐有然火藏衣鉢殺畜生無根謗捉寶。於中掘壞捉寶此三大護佛法故。餘總境重故。但使教人一切同犯。第三有十戒。教人同不同。謂屏露二敷持衣與尼高床下七教人作。此於己有閨。是以同犯。若直教人於己無益但得輕愆。第四餘有六十八中六十七戒。自重教輕。足食一戒但自作業。第三遮性分別者。三十是性。餘悉輕遮。其三十者。謂妄毀兩麁異嫌強牽用譏驅諫恐殺飲疑覆起說隨拒毀同欲悔聽打博謗。此等性惡。餘並遮愆。第四持犯者。有十三戒。具二持犯。謂五雙三隻。如得羯磨。一雙說麁教誡。尼受功德衣復有一雙不犯。皆別囑受一入聚落作餘食法得無足食勸足七日盡形作口法受不犯。殘宿不受淨施。問主無其輒罪。如麁發露僧事與欲。此復三隻。合十三戒。由聖開聽作其口法。若順聖教作口法竟作此十三而無罪過。名為作持。止持不作法。而身作事有違名為止犯。據作事邊復名作犯。此上止作二。犯業思體一而名是別。若止法止事名為止持。作持止持名體各別。亦可作法作事望作法邊即是作持。以作法故。縱作前事而無作犯。反却作犯。豈非止持。此亦體一名異。餘七十七單持犯中不攝耳。一作持止犯。餘止持作犯。如釋時不攝耳。一唯作持止犯。十三少分作持止犯。餘七十七及十三少分通論八十九止持作犯。犯時品別已如上辨。第五違制不同者。異語說欲及以二隨此違僧制。餘違佛制通如言之。並是佛制。但諸羯磨要須僧秉若不作此羯磨法作無所違。故言違僧制得罪。第六二部同異者。三種不同。一有三戒有無不同。謂輒教日暮譏教戒師大僧則有尼無可知。二有十三戒輕重不同。謂食三衣五坐一行三牙角鍼筒大僧便重。尼眾咸輕。多以大僧數故便重。尼希故輕。謂讚食勸足索美三與尼衣作及三過量是衣五。三有五戒。犯同緣異。謂皆請足食犯同而開緣不同亦可離合不同。與外道食犯。雖是同與緣不同。一減年受戒緣同不過量。浴衣生犯緣同緣不同。亦可名字不同。此等俱得提罪。名為犯同。緣有異故。下尼律云。別制不同之義。至文中解。餘以同故。至尼法中直列戒本。此位言於中細論如覆藏僧寬尼狹或有竟界。翻到隨義有異。如兩舌毀呰二宿過五六語等反說可知第七任運者。前自他四位。第二第三教人犯中二十一戒。除屏露二敷餘十九戒容有任運。餘未可知已下隨文別釋。
[0595c25] 故妄語戒第一 一制意者。然出家之人理宜稱實。寧喪身命許無虛謬。今反違心背想。欺誑前人令他虛解自失。正利過患之甚。是以聖制 二釋名者。言不稱實。所以名妄。彰之在口曰語。無心不犯故。曰故妄語戒 三具緣通緣如上。別緣有六。一人。二作人想。三遣想說。四知違想語說。五口言了了。六前人聞知 四闕緣。比說可知。多論妄語兩舌惡口歷作四句。或有是妄語非兩舌非惡口。傳他語時。以不實故是妄語。不分離心非兩舌。軟語說故非惡口。第二是妄語是兩舌非惡口。不實故是妄。分離心故是兩舌。軟語說故非惡口。第三是妄是惡口非兩舌。第四具有三。下毀呰兩舌作法亦有四句。類說可知。已下正明本。此戒因象力比丘善能談論與外道。議前後語異。梵志譏嫌。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0596a13] 若比丘知而妄語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者犯人。二故妄語。三違制結犯。初句可知。第二言知而妄語者。於中文三。一明妄語境。二辯誑人犯義。三前後方便多少。言妄語境者。有其八種。一見言不見。二聞言不聞。三觸言不觸。四知言不知。餘四反上可知。此是妄語境。言第二犯語者。眼見者識能見知者。乃至意能知。不見者除眼識。餘五識是類反。言第三方便多少者。於中有四。初三時有心本作妄語。念時憶是妄語。語已知是妄語。第二第三各有兩句。二時有心一時無心。第四一句三時無心。第三言波逸提者。犯名。若三時有心妄語者。皆得根本提罪。次有兩句。二時有心一時無心者。未句根本。有心前後無心。此四亦提。前後有心根本。無心前一有心後二無心。後一有心前二無心。此三得吉。如律廣說。第四一句三時無心悉皆不犯。又律云。所見異所忍異所欲異所觸異所想異所心異。如此諸事皆是妄語。言所見異者。行心之中見於虎狼。言見佛像是。言所忍異者。領納違境安心苦受。名之為忍。對他樂受異。本所忍故曰所忍異。言所欲者。緣於財色悕須名欲。即言欲得聞法故曰所欲異。言所觸異者。坐禪行中實得冷觸。言得熱觸。是名熱觸異。言所想異者。無生異怨想。言有親想故曰也。言所心異者。行心緣此益。言緣彼故云所心異。皆得提罪。又律云。說戒時乃至三問。憶念有罪。而不發露者犯默妄吉羅。僧祇屠兒等逐畜生問言見不不得。妄語不得。爾處應問餘事。乃至看自指甲應方便引接。令畜生遠去。如是方便無犯。十誦若語高性人云。是下性者犯墮。若語兩眼人云。如一眼得妄語提。又輕惱比丘故提。若語一眼人云。汝是瞎眼人得輕惱他罪。又明五種妄語。從夷至吉是。今約此戒因果三種。若起心欲誑前人得責吉。若發言前人未解得對首吉。若言了前人解即得提罪。不犯中。律云。但稱想說。見言見。不見言不見。乃至知等八種皆爾。若意有見想便說者皆不犯。
[0596b23] 毀呰戒第二 一制意者。然夫人之法宜出善言。遞相讚嘆令彼歡喜勇進修道。反以下賤之言形呰。前人令彼慚愧。癈修正業。傷初人心甚於劍割。惱處不輕故。所以聖制 別緣有六。一大比丘。十誦五分毀下四眾皆吉。二是毀呰語。三知是毀呰語。四作折辱意。五言章了了。六前人聞知。此毀語亦有四句。比前而說。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斷事種類罵彼。忘失前後慚愧不語。比丘舉過。佛引古牛以譬畜生得毀不堪進力等。便制此戒。
[0596c05] 若比丘種類毀呰語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毀語。三結犯。初句可知。言種類毀呰者。於中有二。初引六惡法。次明所罵事。言六惡者如律中說種類。一種卑。二性卑。三業卑。四相貌卑。五犯過卑。六結使卑。言種卑者。汝是卑家生。言性卑者 汝是下姓人。言業卑者。汝是伎術工巧人。言相貌卑者。汝是盲瞎等人。言犯過卑者。汝是犯過人。言結使卑者。汝是多結使人。第二所罵事者有三。一若面罵。二喻罵。三自比罵。言面罵者。汝是除糞家生等是。言喻罵者。汝似除糞種等。言自比罵者。我非除糞種。乃至我非販賣殺牛羊跛躄人等。又作善法罵亦三種。面罵者。汝是阿蘭若坐禪等人。餘二例知。第三句言波逸提者。是結罪文。於輕重有二。一以六種惡法罵比丘者皆得提罪。二以善法三種罵者悉犯吉羅。就惡法罵中。若罵比丘及父母者得提罪。若罵和上闍梨得蘭。若罵親罵親友同學等吉。毘尼云。比罵外更加是中有如是人亦犯。謂小姓比丘與大姓者同住。云此中有小姓比丘。不犯者。律云。若為相利故說。為法故說。為律故說。為教授故說。為親友故說。或喜笑或因語。次或失口或觸處說。或誤說。皆不犯。
[0596c29] 兩舌語戒第三 制意。夫出家同住無心生別。專構私屏。傳於彼此。令僧未有諍事。而生已有諍事不可除滅。聞亂僧眾惱懷處重。是故聖制 別緣有六。一善大比丘。除餘眾及破僧助伴等。二說鄙惡事。三傳於彼此。四作離意。五言章了了。六前人文知。論云。鬪亂大比丘提。餘眾罪輕。以鬪比丘容有別部。破僧事起為斯故重。亦有四句。比說可知。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傳他彼此。令眾鬪諍。不能除滅。比丘舉過。佛引野干鬪諍二獸。況復於人。便為制戒。
[0597a11] 若比丘兩舌語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兩舌。三結罪。初句可知。二言兩舌語者。鬪亂兩頭令他破也。故律云。鬪亂十眾。出家五眾在家亦爾。三言波逸提者。是結犯文。律云。若鬪亂比丘者犯提。餘九悉輕。祇云。以惡法告言某甲說。汝是無有上中下法。欲令他離。若彼離不離皆墮。多論說以更說墮。若不傳彼此語。但兩邊說合離散者一切吉羅。不犯中。律云。若破惡知識惡伴黨。和上同師親友知識。於僧塔廟作無利。欲方便作無義。破如是人者。一切無犯。
[0597a22] 共女人同室宿戒第四 制意者。男女形殊理無同居。境界交涉容生穢染。又致譏醜。莫能自拔患累不輕。是故聖制 別緣有五。一是人女。二室相成就。三共同室宿。四知共宿。五隨臥轉側結罪。言人女者。四五二律局取人女人。簡餘女簡異男等。但是人女不問道俗親疎大小。五分乃至初生具除死女也。祇云。十二律通三趣女。謂祇中云。母女姉妹大小道俗咸是犯境。十律云。三趣女共宿並犯。若駝馬牛羊。若臥若立等。鵝鷹孔雀鷂等。若一脚立頭置頂上即名宿犯。乃至他舍有女人。客猫子處宿亦犯。四知共同宿者。但知宿即犯。不同二行。要須共期方犯。五分若母女姉妹近親病。若有知界自伴不臥皆不犯。此律下開自病不犯。對此病開亦應立緣。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阿那律行路至婬女舍宿。被女嬈。尊者昇在虛空中。彼慚愧懺悔。說法得道。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0597b11] 若比丘與女人同室宿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女人。三同室宿。四結犯。初句可知。第二言與女人者。律云。人女有知命根不斷。三言室宿者。室有四種。一四周障上有覆。即同在一堂內。中有隔者准論不合。二前敞無壁。即長行房擔下兩頭有障。三雖覆而不遍。即同院一門上通覆開中央。四雖覆遍而有開處。謂通覆障上少開明孔。言宿者。此等四室比丘與女人同宿戒。女人後至。或比丘後至。或二人俱至。若亞臥隨脇轉側。一一皆犯。四言波逸提者。是犯句。於中有二。若與女人同室宿隨轉側一一犯提。若與女人畜生若人黃門二根人同宿吉羅。若比丘盡日臥女人立者吉羅。女人若坐犯屏墮。多善二論若都集堂同障內設使出入皆犯。十誦若在室中通夜坐者不犯。必應多共處有明不睡者。祇云。一房別戶有隔無犯。若大會通夜說法露地風雨寒雪欲入房內。應端身直坐。若老病不能坐者。當施隔不得用疎物。高齊肩腋。下至地不得容猫兒過。若無隔者女人可信應語女人言。汝先眠。我坐。比丘欲眠。語令起我。欲眠。汝莫眠。若眠者汝無福行。多論與十女宿得十墮。一一轉各各得十墮。若白衣舍與女人並房不閉戶吉羅。不犯中。律云。若先不知室內有女宿。若不成室相。若坐若行若病。若為強力所投。若為人所縛。若命梵等並皆無犯。
[0597c09] 與未受具人同室宿過限戒第五 制意者。凡道俗路乖情事相反。始習未閉事多相惱近則生慢。亂道廢業。故宜別處存道益敬為。是故須制。然出家之人栖心無定事有遊行。投人止宿存形濟命。又沙彌離俗憑蔭在此處。無所杖事須眷接。是以開聽限期二宿。然禁則防其過。開則通其益。開制之宜理所應然 別緣具五。一未受具人男子簡去女人以佛不聽與女人同室。本不開二夜。何有過三之咎。故伽論云。以二夜共沙彌宿。第三夜共女人宿。得二提罪。二室相成就。三共同室。四知同室。五隨過三夜犯提。已下正明戒本。此戒文三。初句略制。三牒制隨開二夜三夜。後廣制。言略制者。因六群共長者同室宿。中有比丘。亂心睡眠形露。為彼調持。佛制不聽共宿。言牒隨開者。次因羅云開聽二三 問。佛既不聽與未具人宿。驅出羅云應是順教。何以呵。言癡人無慈不護我意 答。夫為弟子有事之時。理須諮啟。佛因事開輒爾。驅出乖弟子之儀。無慈之甚。是以佛呵癡人無慈親。是佛子尚不慈念。豈況餘人寧有慈愍。五分佛呵癡人云。何野干驅逐師子。讚嘆持戒因聽共未具人二宿。言第三廣制者。下所辨是。
[0598a04] 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共宿過二宿至三宿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未受具人。三共宿過限。四結罪。初句可知。二言未受具人者。除比丘比丘尼餘未受大戒人是。三言共宿者。律云。同室宿有四種。如前所明。於中四句差別。二人一室異。二室一人異。三人室俱一。四人室俱異。此等並是共宿中攝。言過二宿至三宿者是開限律云。共宿至三夜明相未出應起避去。若至第四宿。若自去。若使彼去。若不避明相似應明想出至第四日旦即犯一提。若避明相旦時未犯於第四夜。隨宿轉側一一提罪。今戒本中直對不避明相違法一邊而結故。言過二宿至三宿提。若避明相過三未犯第四夜。祇若三夜犯竟未懺悔。無二夜開隨宿人結罪。若懺竟得開二夜。十誦若通夜坐。若病得與沙彌過宿病人臥者開。餘不病比丘不應臥。四言波逸提者。是犯名。母論云。若至第三夜比丘無去處者不應臥坐。至明相現。若至第四宿。又無去處明相欲現時。若自去。若遣彼去。若不爾者皆犯提罪。若與非人畜生男共過三宿一切吉羅餘不犯緣並同前戒。
[0598a26] 共未受具人同誦戒第六 制意者。多論四種義故佛制此戒。一為異外道故。二為師與弟子位別故。三為分別言語分了故。四為依實義不貴音聲故 別緣有五。一是佛所說法。二字句味。三未具人。四齊聲同誦。五言說了了便犯。已下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與諸長者在講堂。高聲同誦經語。惱亂坐禪比丘。佛便制戒。
[0598b05] 若比丘與未受具戒人同誦者波逸提。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未受具人。三同誦。四結罪。前二句可知。三言同誦法者。誦謂名文不前不後同時而誦。戒抄前抄後二誦皆名同誦。所言法者。佛所說聲聞所說仙人所說諸天所說皆是正法。四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故律云。若聲聞弟子餘人等說。為佛印可者即名為法。此法若抄前抄後而說皆犯提罪。故律云。共誦者。謂誦句義。句味字義。非句義而亦爾。言句義者。二人齊誦聲同句表三行。理同名為句義。犯提。十誦云。齊聲句異吉羅。言非句義者。前人說諸惡莫作。未竟後人抄前。言諸惡莫作。使前人言教表正行不圓。故曰非句義。亦犯提罪。以句同聲相接故。言句味者。句表無常理。周有資神之益。名曰句味。抄奪前言表理不周無資神之用。故曰非句義。言字義者。齊聲同誦表名體。理圓名為字義。抄奪前言名體不圓。故曰非字義。見論云。一切律藏阿毘曇修多羅是佛所說。後五百羅漢結集。此法同誦悉犯提罪。十誦隨一品一章一段各得提愆。若自以己意撰集文字。乃至俗書非佛所說故無罪。不犯中。律云。應言我說竟汝說。若一人誦竟一人書。若二人同業同誦。若錯說彼此。皆不犯。
[0598c01] 向未受具人說他麁罪戒第七 制意者。出家僧眾理宜清顯。善名外障生人信教。以此比丘麁惡之事。向俗人說前人聞之。於彼僧寶情生薄淡。失其敬信崇重之意。損壞處深。故須聖制 別緣有七。一是比丘及尼。二犯初二篇罪。三知犯麁罪。四無僧法開。五向未受具人說。六言辭了了。七前人聞知。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向白衣說犯僧殘。比丘過彼犯者聞聲乃慚。餘比丘白佛。佛便制戒。
[0598c11] 若比丘知他比丘犯麁惡罪向未受大戒人說除僧羯磨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知麁罪。三向未受人說。四除僧羯磨。五結罪。初句可知。第二句言知他犯麁者。律云。犯初二兩篇名為麁惡罪。第三句言向未受戒人說者。律云。除比丘比丘尼餘人是。第四句言除僧羯磨者。是開限文。第五句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故多論云。寧破塔壞像不說他麁罪。若破佛塔其罪有限。說他麁罪破壞法身罪同五逆。故律云。不問前人有罪無罪。眾僧不作羯磨。向人說一一皆墮。五分尼白衣說僧汎爾。小小罪過皆墮。僧祇若人問某甲比丘犯婬飲酒。答云。彼自當知。除上二篇說餘罪。一一犯吉。又若說名字。若種姓若衣服。若房舍若相貌皆犯提罪。說下三篇得吉。若自說麁罪亦犯吉羅。不犯者。若不知。若僧差。若非麁想。若白衣先已聞。皆不犯。非不有小罪。
[0598c29] 實得道向未受具戒人說戒第八 論云。二義故制。一為大人法故。理宜功德覆藏諸惡發露。今自說德行隱匿罪過非大人之法。二自顯聖德。則賢愚有異。前人聞之。偏心專敬。失於平等淨善之心。是故聖制 別緣有五。一內有實德蠲去增上慢人境虛不犯。二自言己有。三向未受具人說。四言辭了了。五前人聞知。然復此戒不別有緣。舉大妄語中。或有實得音以制斯戒。此聖人制竟不復更犯。謂是制聖遮凡。
[0599a10] 若比丘向未受戒人說過人法言我見是我知是實者波逸提 此戒文有四句。一人。二前境。三說已所得。四緣罪。言若比丘者。義如上辨。言未受具戒者。除比丘比丘尼餘人是。言過人法者。是聖所證法是。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故十律云。比丘實是四果四向。或得四禪四空。或成就慈悲喜捨不淨阿那等說者。皆犯提罪。或見實諸天龍鬼來至我所說者亦提 問。說已得罪別夷提。所以現通但有吉羅 答。若論口說義通凡聖。事簡虛實。虛則過重。實則愆微故別夷提。神通聖能更無有濫。但得吉羅 問。夷境所對該七眾犯。實除二具。現神足者唯二俗犯。所以不同 答。咸據過有增微故。此階降然。復此戒不別有緣舉大妄語中。
[0599a25] 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戒第九 制意者。凡說法生善事。須應時。不請而說。理無強。授本無信敬情。懷奢慢脫因。斯次致興過非不免此呵。又女人形自十福緣難遇。若全不說無由生善。於法長隔永淪苦海。故復聽說。齊五六語過則制犯 別緣有六。一是人女。二知是人女。三不請。四無有知俗人男子。五言辭了了。六過五六語便犯。已正明戒本。此戒因迦留陀夷在姑前與兒婦耳語說法。便起譏謗。佛便制斷。後因請說故聽齊五六語及有智男證開過限說。
[0599b07] 若比丘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智男子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所為女人。三說過限。四除開。五結罪。初二兩句可知。三言說法過五六語者。法者謂是如來親所宣說。及諸天等所說亦名為法。言過五六語者。五謂五蘊。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亦復無我。六謂六根。言眼是無常。乃至意亦無常。謂五至六過六至七。故名過五六語。四言除有智男子者。是開緣。律云。智男子者。知麁惡不麁惡事。多論解人情語可作證明。故名有智男子。中邊不同者。不聽必須俗人出家。不得以事同故。若盲若聾。亦此二當一人。若眠亦名無人。若咸七歲若過不解好惡義味亦名無人。知男子及上可是。五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律云。若過已外說聲相接不斷一罪。若句句斷絕說句句提罪。五分為說五六竟。從坐起去。更有因緣還坐為說不犯。若五六語竟為後女人說。如是相因為無量女人說不犯。反上即犯。若辭句不了了犯吉。若向非人畜生說亦吉。不犯者。律云。若依限說。若知男子前過說。若無男子請應廣說。若受五戒說五戒法。受八關齋法乃至女人聽明轉生疑問。隨問廣說。皆得無犯。
[0599c01] 堀地戒第十 多於三種益故不聽堀地壞生。一為不惱害眾生故。出家修慈宜愍物命。二為止誹謗故。三為大護佛法故。若佛不制此二戒者。國王大臣役使比丘。由佛制故王臣息心不復役使。得令靜緣修道發智斷或。是名大護 別緣有五。一是生地。二作生地想。三自堀。四使人堀時不作知靜語。五隨傷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因六群為修治溝堂故自堀地。居士譏嫌。比丘舉過。佛為制戒。
[0599c11] 若比丘自手堀地若教人堀地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節。一自堀故略制。二教人堀時不行知淨前制非圓更復續結。三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自作業。三所傷地。四教人業。五結罪。初句可知。第二言自手堀者。律云。若用鋤鑺或推打刀刺指搯扴傷。第三言地者。律云。若已提地。已堀者經四月被雨漬還如本。見於生地。無有砂石瓦礫能土。是名生地。若四分砂一分土非生地。自堀無過。祇云。地有二種。一生。二作。生者大地。作者有二。一基作者露地壁。二上作者重閣上露土。是皆名所傷之地第四言若教堀者。律云。若不教言看是亦是犯緣。第五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律云。若比丘如上所傷之地。若以用鋤鑺乃至指抓損傷及地上燃火。但使地作地想。一切皆墮 若使堀時不教看是知是亦犯吉羅。祇云。若轉石掃地驅牛欲使地平。意傷如蚊脚。一切犯提。土塊一人不勝破者犯提。畫地作字亦提。若大小便時水手磨地犯墮。若瓶器物木塼瓦等在露地。經雨已不得自取犯提。若純砂無罪。半砂得吉。多論使僧尼堀地作知淨語提。教下三眾淨人堀不作知淨語吉。若三眾不為三寶利益因緣自壞土木者吉羅。五分云。蘭若無淨人聽比丘。以水澆地。搏草布上踐。使成泥取用。祇云。覆處地得自堀。不犯者。律云。若語言知是看是。若曳木材若扶籬正。若反塼石取牛屎。取崩岸地。若鼠壤土。除經行處土及屋內土。若來住掃地。不作故堀意。一切不犯。
[0600a12] 壞生種戒第十一 制意如上。犯緣亦同。此戒不別有緣。舉前房戒緣中。比丘自斫樹以為緣起。
[0600a15] 若比丘壞鬼神村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壞業。三鬼神。四所傷之境。五結犯。初句可知。二言壞者。律云。若斫若截若墮若落並名為壞。三言鬼神者。律云。非人是也。四言村者。一切草木是鬼畜所依名村。十云。村者蚊虻蛺蝶蟻子諸蟲。以之為舍。律云。村有五種。一謂根種。二謂枝種。三謂節種。四謂覆羅種。五子種。生種雖有五合則是三。第一種根生。二種枝生。三種子生。又根分二。不假節生作根種之。名根中假節生者。作覆羅種之。又枝種亦二。枝中不假節生者。作枝種之。名假節生者。節生之因子。子種中當體立。一始終差別離成有五。合即是三。此等皆名所傷之境。五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句。律云。若此五生種就地離地。以刀乃至餘物壞者。皆名壞村而得提罪。祇云。堀地壞草竟日不止者一提。若中間息一一提也。又曰自壞他壞俱墮。若打杙著生草樹上。若以火燃並墮。若壞多分生草木者墮。壞半乾半生吉。若不言知是看是亦吉。因明淨生種法。祇云。根莖種以刀中破淨。節種者亦以刀破。又摘却牙自淨。心種者謂羅勒[藋-隹+(黍-禾)]等柔[打-丁+修]淨。子種者十七種穀脫皮。火淨通五種。又五果中裹核種如棗杏之屬。爪甲淨去捃食。火淨合食。火淨者謂生熟二棗合核膚。果種者火淨合食。如畢鉢桑椹梨柰之屬。若熟時落地。傷如蚊脚者。名瘡淨去子食。穀裹種者火淨。椰子胡桃石榴之屬。檜裹種者香柔蘇荏之屬。未有子火淨。角裹種者淨法如檜裹法。大小豆等也。准此蒿中含子之草應得火淨。但令相著即得淨法。爾故律云。若以五生種擲著池井水中大小便中糞掃中吉。若飛犯提。若草中行欲令死吉。傷如蚊脚提 問。打杙樹上隨打多少一一提罪。殺畜何不隨斫得提。要待斷命耶 答。草木有多生相故。隨壞處皆障一分生不起。是以隨壞得罪。畜生報者。一假名命。要斷方犯。律云。不犯者。若言看是知是。若斷乾枯草木。若於生草木上曳材曳竹。正籬障。若撥塹石。若取牛屎。若生草覆道以杖披遮令開。若以瓦石拄之而斷傷草木。若除經行地土。若掃經行地若以杖築地而誤撥生草木斷者。並皆不犯。
[0600b28] 異語惱僧戒第十二 制意者。凡身口業綺微面難制。過不至重惱眾。非輕事須眾僧作法。呵制仍作不正。違法惱僧其過不淺。故隨得罪 別緣有五。一身口業。二數惱不止。三作白呵制。四如法喚問。五更作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未作制前。未有僧命眾法可違但犯小愆。制後違者方犯提罪。口業綺者。作異語之名。身業綺者。作觸惱之稱。雖前後二結違制處同合為一戒。口餘三過妄毀兩舌惱境事重。直作即提。此之綺者事似輕微惱眾不少。故制方犯提。如闡陀比丘犯罪。餘比丘問。以別事答。佛便呵已作餘語白。後便惱僧。喚來不來。乃至不應語而語。又佛呵已作觸惱白。因此制戒。
[0600c13] 若比丘妄作異語惱他者波逸提 此一戒本文有三節。初略制。次隨結。後滿足制持。此滿足戒本句有三。一犯人。二惱業。三結罪。初句可知。二言妄語作餘語惱他者。於中分二。初僧未白前妄作餘語者。律云。餘語者。汝向誰說。為說何事。為論何理。為我說為餘人說。我不見此罪。如是語者犯吉。若僧白已如是語者犯提。二惱他者。如律中說。僧喚來不來乃至不應語而語。未作白前如是惱者得吉羅。若白已作者犯提。三言波逸提者。是違犯之罪。律云。如上惱僧者一一犯提。若上坐喚來不來吉羅。不犯者。重聽不解。前語有參錯。便言汝向說誰。為論何事。乃至我不見此罪。若欲作非法無利羯磨。不與和合。喚來不來不犯。若為作非法羯磨。若不欲知教言莫來便來不犯。若一坐食。若不作餘食法食。若病喚起不起不犯。若命難梵難教莫起不犯。便起不犯。若惡心問不與說。若作非法事便語者。若小語錯誤一切不犯。及人見云。畏成鬪僧默然者得。
[0601a04] 嫌罵戒第十三 制意者。凡僧事務廣處之不易。故簡備德之人如法料理。宜應讚嘆。令彼勤營。反壞恚忿發。言嫌罵令彼生惱。廢營僧事。損壞不輕。是故須制 次釋名者。見而不聞處說有愛恚名嫌。聞不見處名罵。雖前後二結同惱知事合為一戒 次辨具緣。通緣如上。別緣有六。一是羯磨所差。二知是所差人。三如法經營無受恚等。四說嫌罵語。五言詞了了。六前人見而不聞。聞而不見便犯 闕緣。比說可知。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慈地比丘。於沓婆比丘所有恨故齊眼見處譏嫌。餘比丘白佛。佛便呵制戒。後又於聞處罵。以事白佛。乘前重制此戒。故律云。初略。次隨。後廣制。
[0601a18] 若比丘嫌罵者波逸提 此滿足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罵業。三結犯。初句可知。亦言嫌罵者。律云。嫌者謂面見不聞處謗言有愛有恚有怖有癡等是言罵者背面耳聞不見處而設罵。三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問。此罵戒何別答。前非知事人。此是知事人。又前戒實不實犯。此戒實不犯虛。律云。若虛嫌罵者墮。嫌罵一一墮。若不受上座教嫌罵者吉羅。律云。不犯者。實有其事。恐後悔悔恨。語令如法發露。便言有愛恚等。若戲若錯說者。並皆不犯。
[0601a28] 露處敷僧臥具戒第十四 制意者。多論云。三義故制此戒。一臥具是四方僧物。皆是篤信檀越所施供。僧受用利益事廓理宜賞護。資身行道得安樂故。二既是施主之物。詳心愛惜常存愛用。為令增長信敬之心。三用助收舉使僧物不壞。令受用功德反資施主。善恨成就故。為茲三益。是以聖制 別緣有六。一四方僧臥具。二知是僧物。三露處。四自敷使人敷為己受用。五去時不自舉不教舉。六出門便犯。十云。出門四十九步。祇二十五肘乃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敷僧坐具妄去。不收風塵所污。佛便制戒。
[0601b11] 若比丘取僧繩床木床若臥具坐蓐露地敷若教人敷捨去不自舉不教人舉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是僧物。三露已下正明受用。四捨去已下結不舉之罪。一言若比丘者。義如上辨。二言取僧物者。律云。僧者謂四方現前僧。言物者繩床有五。旋脚直脚曲脚入[打-丁+坒]無脚。木床亦有五種。如上所說。臥具或用坐或用臥。坐蓐者擬常用坐。此等四種皆是僧物。三言露地敷若教人敷。是其露地受用。四言捨去不自舉不教人舉波逸提者。是不舉之罪。律云。若比丘敷僧物已而不收舉。出寺時不囑知事者。出門便犯墮。若方便還悔者吉羅。若二人同座下座收。不者犯二罪。上座犯一提。若俱不收二俱墮。故論云。上座與下座同一床座。下座謂上座不收下座犯提及吉。上座意謂下座當收。下座竟不收。上座犯提。二人不前不後俱不收二俱得提。若露敷僧物而入房思惟吉。五分見僧臥具在露地。以不自敷不使人敷。故而不舉亦墮。到尼寺敷尼僧臥具。不舉亦提。又俗人家會借僧臥具。食訖比丘不舉亦墮。祇云。若行路中挹亂草坐已去時聚已當去。多云。露地敷已不囑人。遊行諸房吉。不犯者。律云。若取僧物露地敷。去時語知事人令知。若無餘人當舉著屏處。若無屏處必知不失。當持麁者露好者上。若即時還便應墮。雨中疾及時還往。彼次第作如是方便應去。若不爾者初出門即犯罪。
[0601c10] 屏處敷僧臥具戒第十五 制意同前。六緣成犯。一是僧物。二知是僧物。三是屏處。四為己敷用。五去時不舉。六過限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客比丘在邊房敷臥具宿。去時不語知事。臥具爛壞。蟲嚙色變。佛便制戒。
[0601c15] 若比丘於僧房中敷僧臥具若自敷若教人敷若坐若臥去時不自舉不教波逸提。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屏處。三用僧物。四為己受用。五時已下結不舉罪。比丘義如上。僧房者屏處。僧臥具者。謂繩床木床上栴蓐。坐具下至臥栴。四言若自敷若教人敷者。為己受用故。五言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波逸提者。不舉之罪。律云。彼去時應語舊住比丘言。與我牢舉。若無人不畏失。當移床離壁高枝床脚。持栴蓐臥具置裹。以餘重覆。若恐壞敗。取臥具等置衣枷上。堅床而去。若不作如是出界犯墮。欲去還悔吉羅。若即曰還不久聽二宿界外。第三宿明相未出。若自至房中。若遣使至語知事人。賞護不者明相出便犯。不犯者。作如上方便。或水陸道斷。命梵等緣者開。
[0602a02] 強敷臥具戒第十六 制意者。然物有限事局彼此。情同則我為彼有。意隔即事須進否。然知失得住處竟不籌量。輒便於中強敷臥具。共相逼慳非出家之式故佛所制 別緣有六。一先得住處安止已定。二知他先住。三作惱彼意。四強敷臥具。五無因緣。謂無觀舊人及病與二難等緣。六隨臥犯提。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惱十七群比丘。故佛制斯戒。
[0602a11] 若比丘知先比丘住處後來強於中間敷臥具止宿念言彼若嫌責者自當避我去作如是因緣非餘非威儀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知他先得住處。三後來下強敷相惱。四作是下結非威儀罪。初二兩句可知。三言強於中間敷臥具者。中間者若頭邊若脚邊若兩脇邊是。敷臥具者。若草敷業敷下至地敷臥氈。四言作如是因緣者。謂作故惱因緣。言非餘者。非病等諸緣故。言非威儀者。彰顯其過。言波逸提者。是犯罪。如律所言。知他失得住處後來強於中間敷臥具止宿。隨轉側脇著床結犯。十云。若為惱他故開戶閉戶。然火滅火。若唄呪願讀經說法。隨他不樂事作一一墮。不犯者。律云。若先不知。若語已住。先與開間。若間寬不相妨惱。若親舊教言。但敷我自語主。若倒地若病轉側墮上。若命犯等難。一切不犯。
[0602a28] 牽他出房戒第十七 制意者。然四方僧房眾人共有理無邊。囑先料理安止已定。後來之徒宜共受用。瞋心牽出。自壞惱他。諍競之本。損處不輕。是以須制 別緣有六。一四方僧春冬房。二先至安止已定。三作惱亂彼意。四瞋心牽出。五無因緣為舉等不犯故。六隨出門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因六群比丘共十七群。道行至小住處。十七群先入寺掃灑房舍令淨。六群知彼得好住處。遂牽出房。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0602b09] 若比丘嗔他比丘不喜僧房舍中若自牽出教他牽出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內心瞋忿。三是僧房私房不犯。四若自己下牽出結罪。前三句可知。第四言自牽出至波逸提已來。是為犯罪。故律云。隨所牽多少一一皆犯。若牽多人出一戶多提。若牽一人出多戶多提。若遣一人出一戶一提。若牽多人出多戶多提。五分若後屋牽至前屋。[1]前屋前屋牽至戶外。戶外牽至庭中。庭中牽至庭外。一一犯提。若持他物擲著戶外閉他戶外並吉。祇云。牽他出時。若抱柱捉戶倚壁一一提。若呵吒隨語一一離一一提若嗔蛇鼠驅出越。若言此無益物驅出無罪。十云。若喜鼾眠應去經行。不能經行應起屏處。不應惱他。五分若降伏弟子而牽出者不犯。若持不喜人來。故令自出。出不出吉羅。牽下四眾亦吉。律云。不犯者。無嗔恨心隨次出。共宿過限遣。未受具人出。若破戒見威儀為他舉及檳應檳。因此故有命梵難驅出。並皆不犯 問。前房開親不蘭淨穢。此戒局淨。不除親者 答。前是他物屬先借者。親則無強非僧住處故不蘭淨。此是僧房淨有共住不淨無共驅出無犯。
[0602c03] 重屋上坐脫脚床戒第十八 制意者。凡事宜審。危險須慎。重屋薄覆脫脚之床。放身坐臥。容有墜傷。於下人惱處不輕。是故聖制 別緣有四。一重屋。二薄屋。三脫脚床。四放身坐臥。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同房重屋比丘起過。制此戒。
[0602c09] 若比丘若房若重閣上脫脚繩床木床若坐若臥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重屋。三脫脚床。四坐臥結犯。初句可知。二若房者。謂僧私兩種房。重閣者。謂立頭不至上。三言脫脚床者。律云。脫脚者謂脚入[打-丁+坒]。四言若坐若臥。律云。隨脇著床隨轉側。言波逸提者。是違犯。故律云。比丘如上坐臥者。隨轉側一一犯提。除脫脚床外坐獨坐床。或一板床洛床一切吉羅。不犯者。律云。若重屋板覆剋木作花覆。若厚覆。若板床坐。若脫床脚坐若脚安細要。並不犯。
[0602c20] 用蟲水戒第十九 制意者。慈濟物命道之正要知水有蟲。而故受用將損物命違其慈道苟存自營所為無理。事是非輕。故所以制 別緣有四。一是蟲水。二知有蟲水。三不作漉法。四隨所用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闡陀比丘起過。造屋虫水和泥。居士譏嫌。佛便制戒。
[0602c27] 若比丘知水有虫若澆泥若澆草若教人澆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犯業。三犯罪。比丘者義如上釋。已下二句可知。故律云。若不知水有虫無罪知即犯提。言虫水者。漉囊所遮肉眼所見。十云。眼所見漉囊所遮。若用此水隨虫多少一一犯提。祇云。用虫水一息一提。隨息多少一一得提。四分云。若以草土擲虫水中。若虫酪漿清酪漿。若漬麥漿。若酢有虫。以遶沒草。若以草土擲虫水中。一切皆墮。教人亦同。五分云。隨用虫一一墮。律云。若以草土擲虫水中。隨河池中魚虫一一提。大集云。畜生身細猶如微塵十分之一。及至大者百千萬由旬。祇云。細故應作三重漉猶有者捨去故多云。若作住處先應看水。用已漉羅著器中向日細意諦看。若故意有虫者應二三重作漉羅。若故有虫。此處不應住。四分雜法犍度中云。無囊不得半由旬行。若無漉囊應用衣角漉水。律云。不犯者。若不知有虫。若作無虫想。若大以手動水令虫去。若漉水用。若教人漉用。不犯。
[0603a18] 覆屋過三節戒第二十 制意者。凡物有限事成為要。貪不知量重覆不已。令屋崩倒。損喪功業。譏過不輕。是以聖制 別緣有四。一自為己作屋。二使人覆。三至三節未竟不離見聞處。四第三節竟即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闡陀比丘起房重覆不止便摧。居士嫌言。施者雖無厭受者應知足。佛隨應制戒。
[0603a25] 若比丘作大房舍戶扉窓牖及餘莊飾具指授覆苫齊二三節若過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作房法戒。三指授已下開限。四過限結罪。言比丘義如上辨。二言作大房者。多用財物。及餘莊飾者刻鏤彩畫。三言指授覆苫者有二種。一者縱覆。二者橫覆。言齊二三節者。是開限。律云。齊三節未竟指受無犯。四言若過波逸提者。是過限之罪。故律云。若比丘指受三節未竟自至不見聞處。若不至不見聞處者即犯提罪。若互離見聞處犯吉。見云。若過三節竟無邊看隨用草犯一一犯提。律云。不犯者。如上指授避覆第三節 若水陸道斷。賊難惡戰難命梵難故不避第三節。無犯。
[0603b10] 輒教受教尼戒第二十一 制意者有三。一尼須教授意者。尼是女弱。闕於遊方。諮稟未聞。迷於理行。二教宣若夜遊故須教授曲示行儀。大僧丈夫形無障礙。處處諮承故不別教授。二須差意者。教授事難須備德行。故委任眾量簡。遣有德慈心訓誨。開曉心懷令生解行。終登道益。故須差遣。三結罪意者。今不被僧差輒往教授。濫行風教。乖於軌道之方。失於風靡之化。輕法自尊。損處不輕。故得提罪 次釋名專任自由不蒙僧命。稱之為輒。宣傳行德開曉未閑。名為教授。故曰輒教授尼 又明具緣。通緣如上。別緣有五。一有少德行為簡。全無德者永無教授之義。理不合差故無輒教尼罪。少謂極五如增五說。有五法得教誡尼。謂十德中初二八九十等是。雖備上德。若彼僧差本自無過故。次第二僧不差。雖不被差不作眾法。雖教誡離已亦自無犯故。次第三集尼眾眾集。若說八敬生過義微。但得小罪故須第四說法除八敬。第五隨所說法言了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愛尼來請教授。佛令差往僧。槃陀往彼說法。六群次往為說世論。愛道白佛。佛令羯磨而差因制戒。
[0603c04] 若比丘僧不差教授比丘尼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僧不差。三輒往教授。四結僧不差說法之罪。言比丘義如上。一若僧不差者。律云。僧中白二羯磨不差。要具十德方始成差。少謂極五如增五中說。三言輒往教授者。律云。說八不可違法。如律廣說。四言波逸提者。是僧不差說法之罪。若說餘法即得提罪。若說八敬尼常聞故但得吉罪。律云。若於說戒時。上坐問答已若僧差。若隨尼請彼比丘剋時到。尼亦剋時迎。若違俱犯吉羅。若聞來者當出半由旬迎供給所須。不者吉羅。若僧不差。非教授日與說八敬法。若不差與說法者墮。若僧病不和合眾不滿。應遣人禮拜問訊。尼眾病等亦遣禮拜問訊。若不吉羅。律云。非日者前三後二不應往也。前三者說戒後三日。後二者去後說戒二日。雖復僧差。此五日中不應往也。此謂往尼寺教誡。不犯者。若僧差。若時往。若尼為水陸道斷諸難緣不迎禮拜問訊者。並不犯。
[0603c24] 說法至日暮戒第二十二 制意者。凡男女有別。居不同處。僧眾舉動須避識涉。生人信敬。日沒群聚致外情疑。容自壞行。過損不輕。故聖以制 別緣有六。一是僧甄去不差。二集尼眾。三教授說法。四日暮。五日暮想。六說法不止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差難陀教授尼。至日暮不蘭本寺。為俗所譏。佛便制戒。
[0604a03] 若比丘為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暮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為僧所差。三教授下說法過時結罪。言若比丘者如上。二言僧差者。白二羯磨差令教授。三言教授至日暮提者。是結罪句。輕重文四。一若至日暮教授提。五分云。日沒語語提。二若餘教授外授經。若誦經等犯吉。三若為餘女授經等至暮一切吉羅。四境想亦吉。律云。不犯者若教授至日未暮便休。除婦女已為餘人。若船濟處說法。尼自聽。若與估價夜說法。若尼寺中。若因人請值說便聽者。一切不犯。此戒就大僧寺教授有日暮罪。尼寺不犯。准此就僧尼二寺俱得教尼。
[0604a16] 譏訶教授師戒第二十三 制意者。然備德之人蒙僧差。遣慈心教授情存為法。不悕飲食。而見他得利。內生嫉妬。發言譏呵。惱亂賢善。事絕兼益損處不輕。是故聖制 別緣有六。一是僧差。二情存為法不悕飲食。三生嫉妬心。四發譏呵。五言辭了了。六前人聞知犯。已下正明戒。此戒因尼迎教授師供給。六群生嫉妬意言。彼無實但為飲食故教授尼。比丘白佛。佛便制戒。
[0604a25] 若比丘語諸比丘作如是語諸比丘為飲食故教授比丘尼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譏呵。三結犯。初句可知。二言譏訶者。見他得利心生熱惱故起譏訶。三言波逸提者。是犯句。律云。若如上譏訶說了了提罪。不了吉羅不犯者。其事實爾。為飲食供養故教授。若戲若錯說。並皆不犯。
[0604b03] 與非親尼衣戒第二十四 制意者。凡男女形殊。理無交雜。無緣取與事招外譏。因交致染容。壞梵行。損敗不輕。是故聖制 別緣有四。一是比丘尼。二非親里。三虛心與衣。四彼尼領授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乞食比丘與尼衣。後因慊責數向人說。比丘白佛。佛呵便制。
[0604b10] 若比丘與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非親尼。三所與衣。四除貿易。五結罪。上二可知。第三言衣者。有十種如上。多論應量衣提。不應量吉。鉢亦犯提。非應量鉢揵[金*咨]等吉。四言貿易者。義如上。下至藥草一斤相易得。五言波逸提者。結犯。律云。若二比丘共與一尼衣。或一衣與二尼。並犯提。多論言犯吉。此律但言與尼提與下眾吉。若依多論與尼三眾俱犯提。義亦應然。不同浣衣。廢業多少中制。又有希數。又律云。尼與大僧吉羅。若就希數大僧與希應犯輕。尼與義數尼是下眾。奉於上尊生譏義微。故所以輕。不犯者。五分律云。若為料理功業事。若為說法。若為多誦經戒與衣作衣。並不犯。此律與親尼衣共相貿易。若與塔與僧無犯。
[0604b26] 與非親尼作衣戒第二十五 制意同前。但作衣為異 別緣有五。一是比丘尼。二非親里。三自送衣遣比丘作。四無因緣。律云。若借著浣染持還主無犯。五隨所作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迦留陀夷為尼作衣。裁作婬像。成已付尼命在眾著。居士譏笑。佛便制戒。
[0604c04] 若比丘與非親里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非親尼。三作衣。四結犯。上三句可知。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故。律云。彼比丘隨刀截多少隨一縫一鍼皆墮 問。所以不待作成而隨針針得罪者何 答。是中多過故爾。大僧上尊為下人作衣。多生染患。又招外譏。發修正業。容作非法之衣。具斯諸過。故隨縫隨針得罪。如尼造塔。塼塼得罪。此並過多故爾。若復披看牽挽熨治。以手摩捫若捉角頭挽。方正若安緣。索殘一切吉羅。不犯者。與親尼作若與僧作。為塔。若借著浣治染還主。並開不犯。
[0604c16] 獨與尼屏露主戒二十六 此戒過與女人同室宿無異。屏坐為別 別緣有四。一是尼。二無第三人。三在屏露二處。四共坐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迦留陀夷與偷蘭難陀尼軀藐端正。互有欲意在門外坐。居士共嫌。鴛鴦為譬。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0604c22] 若比丘與比丘尼在屏處坐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尼。三處。四罪。初二兩句可知。三言屏處坐者。律云。屏有二種。一見屏。若塵若霧烟雲黑闇不明見。二聞屏處。乃至不聞常語聲。言坐者。一尼一僧無餘人。故名屏處坐。四言波逸提者。是違犯句。律云。比丘與尼屏露坐。無第三人為證故犯提。多論或比丘坐住尼起已便坐。隨坐多少一一得提。比丘起而更坐一一得罪。若二人俱坐一一正犯一罪。十云。屏坐相去一丈提。丈五吉。二丈不犯。祇云。共一尼屏坐。或尼請食已尼益食。益食去時一一提。比丘應起。不得默起。便尼疑應語言。我欲起。不爾尼起。若尼去者不犯。多論屏處者。無慚愧處。可作婬處。是名屏處。律云。證人若聾若盲不成證亦提。盲而不聾聾而不盲吉羅。若俱立住者吉羅。尼犯吉羅 問。尼所以輕者 答。上尊共坐。盡容教授去不自由情過是微故。所以輕。律云。不犯者。若比丘有伴。若有知人有二不盲不聾。若行過倒地。若病苦力勢所持。命梵等難。並開不犯。
[0605a14] 與尼同道行戒第二十七 此過不異前。以行為別 別緣有六。一是尼二眾五分三眾俱犯。理亦應然。譏染不殊故爾。前戒亦同此例。二共期除遇相。逢者不離見聞處行。多論小罪故須除之。三同一道行。甄去異路為無其愆。四不離見聞處行。多論俱離無過。互離吉羅。俱不離犯提。五無因緣。除白衣大伴行有悕因緣等不犯故爾。六隨所度界一一提罪。多論水陸二路同行悉屬此戒。故比丘與尼各別乘船。同水路行越界得罪亦屬此戒。同乘一船落在後戒。已下正明此戒。此因六群比丘與六群尼人間遊行。居士譏弄。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0605a27] 若比丘與比丘尼期同一道行從一村除異時波逸提異時者與估客行若疑畏怖是謂異時 此滿足戒本。此文有五句。一犯人。二共期。三同行。四除緣。五結犯。初二兩句可知。言期共至某處。三言同一道行至一村者。是同道者村間有分齊行處是。四言除異時者。開緣不犯。五言波逸提者。越界結犯句。律云。隨村分齊眾多界多少一一犯提。言眾多界者。謂眾多村界非村落空處行。乃至十里提。若減一村若減十里得吉。若多村間同一界行亦吉。方便共期。不行亦吉。尼亦吉羅。尼是女人弱。要馮丈夫以為伴。援情過是微。五分云。從此聚落到彼眾落。及無聚落處半由旬犯提。律云。不犯者。若不共期 一大估客伴行。二疑處。疑有賊盜。三恐怖處。怖有賊盜。四若往彼得安隱。五若勢力所持。命梵等難。並開不犯。十誦開為尼過嶮路。
[0605b15] 與尼期同乘船戒第二十八 譏過同前。正以船為異 別緣有六。一是尼三眾。二共期。三同乘一船。除異船不犯此戒。四作順流上下之意。除為直渡船失濟不犯。五無因緣。甄去命難力勢所持。或彼岸不得安隱。六雙脚入船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緣如前。
[0605b21] 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與尼共期。三言同乘一船上水下水者。舉乘船之意。以其相隨欲得久住故。四言除直渡者。是開限。以其直渡非久故無過。五言波逸提者。是達犯結罪。律云。共期已雙脚入船提。一脚入吉。多論若船有多白衣期無罪。或船有一比丘多尼。或多比丘一尼。隨境業多少犯爾所提。縱有俗人為第二亦犯。以其將同久處。譏損非輕故前同坐。行是暫開有邊人不犯。若期俗女人同乘船亦是犯限。此略不彰下房舍文。失女人上船疑。佛言聽直渡。故知上下明亦同犯。祇十多三文並言越界言犯。不同此律。不犯者。除期直渡彼岸。若入船已船師失濟上下。彼岸不得安隱。乃至難緣如上所說。並皆不犯。
[0605c08] 食尼嘆食戒第二十九 有四種過故制。一者遣尼歎己諸行相美求利長己貪結。壞於正命知足心故。二偏心曲嘆現情親厚。好招致外譏。損處不輕。三令施主隨言供養。無德之人即是損惱。施主闕奉福田。獲反報之益。四毀呰好人令他施主於勝福不生敬重。又是惱亂賢善。具斯多過。是故聖制 別緣有四。一是尼歎德教化食。二知歎。三受得。四食已咽咽犯提。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居士請舍利弗等。偷蘭難陀尼言。所請並是下賊。若請者應請調達等。龍中之龍。食還具說。佛便制戒。
[0605c20] 若比丘知比丘尼讚歎教化因緣得食食除檀越光有意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六句。一犯人。二知。三讚嘆。四得食。五開緣。六結罪。初句可知。二言知者。律云。若不知食無犯。三言尼讚歎教化者。律云。讚言謂阿練若乞食人。乃至持三衣嘆多聞法師律師坐禪。四言得食者。從旦至中將食。五言除檀越先有意者。律云。彼有施心故開不犯。六言波逸提者。是犯句。律云。若食所嘆食者咽咽犯提。除飲食得餘襯衣燈油犯吉。祇云。除舊檀越乃至下食已唱等供食時。更有餘比丘來尼言。更有比丘施主。言善哉者不犯。若尼言此下二頭陀者墮。若言多與好食平等與不犯。若通讚一舉眾一切不犯提。若某甲眾生精進為是比丘故。通請二十一人名讚歎。餘者不犯。若有嘆食不得捨去。當展轉貿食。若比丘垢穢不淨不喜。與貿者當念此鉢中食。是某比丘許我當食不犯。五分若先不知臨時言。好與比丘食者不犯 問。所以得儭衣燈油犯吉者 答。財物利重情著難捨。又是別囑理無通用。勸捨義希致受不數。是以犯輕。食無獨食勸辨義易致受義數。是故制重。燈油外用嘆勸亦希。是以制輕。又大僧嘆尼義希致受不數。故尼犯輕。律云。不犯者。若不知若先有意。若無教化想。若尼自作。若檀越令尼經營。若不教化。而乞食與者並開不犯。
[0606a17] 與女人期同道行戒第三十 制意同前。准以俗女為異 別緣有六。一是人女。二共期。三同一道行。四不離見聞處行。五無難等緣。六隨所越界分齊便犯。但使共期不問第三人多少皆犯。以非同法不類於尼。開多伴行。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那律被打為緣起。
[0606a24] 若比丘與女人共期同一道行乃至村間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同行境三共期。四同道行。五結犯。初句可知。二言婦。女者如上。三言共期者。律云。言共至某村城國土。四同一道行至村間者。律云。有分齊行處是五言波逸提者。律云。若村內一界行一墮多村。內多累行多墮。餘文如前。與尼同行說戒。不犯者。先不知若不共期。須往彼得安。若力勢諸難等皆開不犯。
[0606b04] 施一食處過受戒第三十一 制意者。篤信居士割捨家珍造立住處標心一食。俟施僧眾。宜量其分稱施而受。即彰內有廉節之心。外不惱施主。今久近不去過受他食。長貪惱物。敗善增惡。過損不輕。是故聖制 別緣有五。一非親居士限施一食。二知限一食。三三十里病及不請作因緣。四過受食。五食則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起過故制。
[0606b13] 若比丘施一食處無病比丘應一食若過受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食處。二無病者及舉開緣。三比丘者犯。四應一食者食之分齊。五若過下結犯。言施一食處者。律云。在中一宿也食者謂時食。除鉢三藥故輕。二言無病者及舉開緣。律云。病者離彼村增劇者是。三言比丘應一食犯人。四言應食者明食之分齊。五言若過受波逸提者。律云。無病比丘一宿處過食咽咽結墮。若受餘儭身衣及燈油犯吉 問。所以食重衣輕 答。食資最急。人喜過受。又復受用體壞損施主故。所以重。施主造立福舍安儭身衣聽一夜受用。不聽將去。過受義希。雖過受用衣體不壞。猶囑施主。損惱義微故。所以輕。燈油塗足。雖體盡壞身。外受用過受義希。是故犯輕 問。別食七緣。此獨開病者 答。然病人苦惱吉即成損。住則有益施主體知不生譏惱。是故聖開。別眾食中施主請與開。六無損此戒。一食後無施心。若六緣開便成損惱。故無餘六。律云。不犯者。一宿受食。若病過受。若居士請住與食。若次第請食。若水陸道斷等緣。並開不犯。
[0606c06] 展轉食戒第三 二 制意者。然篤信居士供辨美食。延請眾僧。怖存受用。而今許而後違。使他飲食徒設而已無供僧之益。損惱施主。其過非輕。所以聖制 釋名者。受前請已復受後請。互背彼此。稱為展轉。故曰展食戒 具緣通緣如上。別緣有五。一先受前家五正食請。二食體清淨堪飽足。三更異處受五正食請。四無因緣。謂除有病及施衣時捨請因緣不犯。五隨食即犯。以初二緣前請對第三。後請可為三對四句。一前後俱正提。中二差互。次一俱不正。下三皆吉羅。須足不足。四初前後俱足皆犯提罪。須三差互等並得吉羅。須淨為四俱前後俱□皆犯堤罪。須三淨前淨。此二皆提。餘二皆吉。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食粥後受正食。檀越譏嫌。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0606c22] 若比丘展轉食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病時施衣時是謂時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所犯事。三開緣。四結罪。時者已下誦前第三。初句可知。二言展轉食者。律云。背請食也。請有二種。一僧次。二者別請。食謂五正食。飯麨乾飯等。三言除餘時者。是開緣。緣如下說。四言波逸提者犯句。言開緣中病時者。為病比丘不能一坐。好食令足故聽無犯。言施衣時者有二。一一月衣時為迦提月。二五月衣為功德衣月。故律云。自恣竟無功德衣。一月若有衣五月。更復有餘施食及衣。聽受背請。問。所以開病者。病人苦惱若不開所宜形命難立。又施主體知不生譏嫌。故背無罪。非情所欣十二月常開不局時限。施衣開者有二義故。一為益比丘有待之形假衣資養。若施時不受後須難得。恐無理求多生患累。二者為利家。施主使衣食二施獲得兩種反報之福。為斯二益聖制許。衣利既重。或長貪結故。以時開之。非一切時故。文言一月五月。者律有餘施食及衣聽受者。前言一月是時提。時望衣食。衣食是時家之餘。單時無開。要假施食及衣。故言有請。後衣請取衣無犯。還前家食。不食違信故吉。三前家食請後亦食請背犯提罪。衣住頭亦有三句。一前衣食請後亦衣食請聽背無罪。以衣後或多及勝。二前家食請後單衣請如前。三前家衣食後唯食請犯提。祇律云。若到俗家言。今我家食即名請處作食。未熟欲往他家。應白而起。不白去者至彼得正食犯二提罪。一不自故。二背前請故。四分律云。若得多請應捨前請。而受一請。不爾者咽咽犯墮。若不捨後請食前請。咽咽吉。若一日受十請食。最後犯一提八吉。以其初一是前。餘八是後。若背後九得九吉羅。若食中間比說可知。伽論云 若受前請往至請家。坐上未食。若更有異家送食。若食後家食犯背請。食前請已即坐食。後家食無犯。律云。不犯者。若病時施衣時。一日得多請。自受一請。餘者迴施與人。若請非正食。或不足食。或無請處。隨食不犯。或一處再設。五正施主一故亦無背請。一切開不犯。
[0607b04] 別眾食第三十三 制意有二。一慈愍白衣故。然揣食有限事難普周人少易。供多則傾竭。生惱損重故制別食。二為攝難調人故。恐自結別眾羯磨。以惱眾僧故制不聽別眾 次釋名者。能別之人食處成眾。以眾別他不共同味故曰別眾食戒 次解具緣。通緣知上。別緣有七。一有施主。二別請別乞。三五正食體清淨在時中。四食處成眾。五知界內不盡集。六無因緣。七食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提婆達與五比丘家家乞食。故佛制此戒。
[0607b15] 若比丘別眾食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道行時乘船時大眾集時沙門施食時此是時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者犯人。二別眾食。三除開緣。四結犯罪。下言餘時誦前第三句。一言若比丘者義如上釋。二言別眾食。律云。若四人若過四人名眾。食者飯麨乾飯等。三四兩句可知。言餘時者誦前第三開緣。言病時作衣時施衣時。此三緣如前戒說。第四言道行時者。律云。下至半由旬內有來去者。佛聽別食。第五言乘船時者。下至半由旬乘上下者是。第六言大眾集時者。八人已上名為大眾。食無信供。又是八難得者。開使不犯。已下小眾食雖難得容有兼濟故亦不開。又言大眾者。四人已上名為大眾。故律云。食足四人長一人為患。乃至百人長一人為患。此是兩家聚落。東家限與四人。西家局與一人。彼此二家施心限局各不相融。餘處乞食復是難得。若不開者。西家一人與東家四人作患。由是患故開使不犯。此謂舉患以開不患。如是乃至百人長一人為患者。但使食食難得悉皆不犯。故云大眾集時。第七言沙門施食時者。律云。諸外道中出家者是名沙門。施食緣如律中廣說。准此而言。比丘施食不開別眾。祇律云。比丘無別眾食緣。當言我於此別眾食無緣應求出。若二三人隨意食。若四人應作二部。更互入食。律云。為攝難調人故制不聖別眾食。若依多論。界內不集亦名別眾。若作四相。有客比丘來遮不聽入亦是別眾。若不依僧次差往者名別眾。若先別請後不遮入轉別名。次餘義廣大疏說。律云。不犯者。如上七緣開食無罪。多論若四人各自乞食共一處亦無有過。以非一家故。善見云。人各別乞至同一處。一時受皆犯。二各各去一時受各處食犯小罪。三各去各受各食不犯。四若一人覆鉢不食。待餘三食竟。後一人食不犯。多論三比丘一狂心。三人在內一在界外。三是大僧一是沙彌。悉皆不犯。不成別眾。不相足數故。又有四句。一食主是一盡集無過。二食一處二彼此乃異故不犯。三食別處一前後食故不犯。四食別處別彼此二眾互請一人不犯。善見五種足四不犯。一不請足四。施主別請四人。一人不去檀越見少。臨中見一比丘。即喚與食。請無簡別故名僧次。二乞食足四。亦以別請一人不去。臨中乞食比丘至彼依次與食。三沙彌足四。四鉢孟足四。別請四人三人身至一人盋請。五病人足四。狂等之病並非別眾食。皆不犯。
[0608a05] 取歸婦價客道糧過三鉢戒第三十四 制意者。然歸婦價客捨已塗糧施請比丘。理宜將護依限而取。今乃過取三鉢令食磬竭。長貪違教。損惱不輕。故所以制 別緣具五。一歸婦食價客道糧。二知是。三無因緣。除有病緣不犯。四取過三鉢。五出門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乞比丘。從彼歸婦取塗糧。又從高客數乞因起過失。佛便制戒。
[0608a13] 若比丘至白衣家請與比丘餅麨飯若比丘須者當二三鉢受還至僧伽藍中應分與比丘食若比丘無病過兩三鉢受持還僧伽藍中不分與比丘食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開受分齊食之方軌。三若無病已下過取違教結罪。初句可知。第二句中文有三節。一施塗糧。二若比丘下教受分齊。所以開齊。三者為令施主獲反報之福。亦令比丘資身長道。三還僧伽藍下教食方法。第三句反上。第二開受等文。辨相中。初句可知。如上。二句中言白衣家者。律云。有男有女。故曰言與餅麨飯者。是五正食。言二三鉢受者。是教受分齊。多論云。若上鉢取一鉢無罪。取兩鉢犯。中鉢取二不犯。三乃便犯。下鉢取二不犯。四鉢方犯。文云。過三鉢者。就下鉢為言。第二言無病者。是開緣。律云。為不能一坐好食飽足。故聽不犯。言過受犯提者。是第三結犯句。律云。若一人取過三鉢。前三人不犯。以不過限故。後一人犯。以前三人語莫持來。而往取過。在後人出彼門限即犯提罪。若方便悔者吉羅。五分云。過受不分比丘食俱犯提罪。四分過受犯提。不分故吉。祇云。女及價客去後不犯。律云。不犯者。若兩三鉢受。若病過受。若問已共分。若彼自送僧寺。若送尼寺俱受。不犯。
[0608b09] 足食戒第三十五 制意者。凡食以充飢軀為用。過則長貪。少復不足。事須節量。但四大身力報有強弱。致聖將補有四種之差。始於一揣終至作餘食法減。是節量隨根之法。今第四人不作殘法。再食五正。長貪妨道。違教愆深故。所以制 別緣有五。一是足食。二足食想。三捨威儀。四無因緣。除有病及作殘法因緣不犯。五更食隨犯。已下正明戒本。此因貧餐不知足食比丘起。故制斯戒。
[0608b18] 若比丘食竟或時受請不作餘法而食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食足。三違犯結罪。初句可知。二足食中文二。初食竟者。律云。謂足緣有五。一知是飯善知五正食。犯足非正。不犯足。二知持來知彼為我持來境多足。三知遮五正食。聖制不聽一日兩持飽。故曰知遮。即知前坐食多堪飽障。於日少食不障。故曰知者遮。四知威儀。知行住坐臥四儀隨壞一一犯足故。五知捨威儀。若坐床而食前堪足忽低頭。取與後分離床之例故曰捨威儀。具此五緣即名食竟。言戒時受請者。五謂受檀越食五處成足故。第三句言不作餘食法者。此違開緣。律云。若比丘食未足應持食對前比丘言。我足食己食大德知。是看是我作殘食法。彼應取少食已當語彼言。我止取食之。言而食者波逸提。是違犯結罪。故律云。足食已捨威儀不作餘食法。後若食正不正咽咽犯墮。五分云。不作殘食法□□犯提。律云。不犯者。食作非食想。不受作餘食法。非食不作。若病人殘不作法。若已作餘食法。一切不犯。
[0608c10] 勸足食戒第三十六 制意者。然出家之人理須益物。遞相近導。勸修眾善。今乃惡心勸彼令他得罪。己自招愆。人我俱損。理所不應。是故聖制 別緣有五。一他足食竟。二知他足食。三惡心勸彼欲令他犯。四不作餘食法。五前人食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兄弟同作比丘。一者貪餐嗜食。不知足食餘非不餘食。得而食之。以彼呵責。此心懷恚。見彼食已惡心強勸食。佛便制戒。
[0608c19] 若比丘知他比丘足食已若請不作餘食法慇懃請與食長老取是食以是因緣非餘欲令他犯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能勸犯人。二知。三他二種食竟。四不作餘食法下勸足結罪。以是因緣者。明能勸之意。辨相中初句可知。四釋勸意者。欲使他犯故勸令食。言非餘者。謂非不犯及供養意等。律云。彼若食者二俱犯提。前人不食。若作法而食者勸人皆吉羅。若持病兒殘食欲令他犯勸者犯吉。此由惡心故制同罪。律云。不犯者。勸令作法。謂不犯故。及供養意故。勸食者悉皆不犯。
[0609a02] 非時食戒第三十七 凡食無時節數則致患。事須限約軌剋令定。是以始從平旦寅絡至日午。事順應法。名之為時。過則非宜。長貪妨道。招世譏過。事不應法。廣生罪累。名為非時。故毘羅三昧經云。平旦諸天食。日中應法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出家應佛法故制。同天法二種食名時。多論云。四義故佛制。中前食。一始從日出乃至日中。其明轉盛名之為時。聽食無過。從中後乃至後夜。其明轉設故曰非時。而不聽食。二從旦至中。是作食時節。乞不生惱故聽而食。從中後乃至後夜。俗人宴會遊戲。若乞生惱故制不聽。三從旦至中。俗人事務婬惱未發。乞不生謗故聽乞食。從中已後事務休息。婬喜言笑。入村乞食多被譏謗。受諸惱辱故不聽食。四從旦至中。正是乞時。為濟身命故聽乞食。從中已後宜應靜緣。修道端坐。念誦持禪。非是往來時節。是故聖制不聽入乞。犯緣有四。一非時。二非時想。三時食。四食咽咽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難陀跋難陀及迦留陀夷起過。故制斯戒。
[0609a23] 若比丘非時受食食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非時。三食。四結罪。初句可知。二言非時者。從日中乃至明相未出。三言食者。律云。食有二種。佉闍尼食及蒲闍尼食。僧祇云。一五正食。二離正食。枝葉花果細未磨等名佉闍尼。善見云。佉闍尼食者。米麥作飯麨等是。蒲闍尼者一切菓是。四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結罪句。故律云。若非時食咽咽墮。若非時漿明相出。若七日藥過七日皆犯。已食過時故。藥過限失受故。若盡形藥無緣限故犯吉羅。律云。不犯者。作黑石蜜和米作法。若有病限藥。時過煮麥令皮不破漉汁飲。若喉中現出還咽不犯。五六病人不及食。腹中空悶聽。以蘇塗身故不差。麵塗身猶故不差。蘇和麨塗又不差。以湯洗若不差。瓮盛肉汁。坐中如是等足以。至曉一切不得過食。
[0609b11] 食殘宿食戒第三十八 制意者。凡飲食繁穢。近則長貪令人不節。又體現變盡義無貯畜。故宜別處。理無共宿。是故聖制 別緣有三。一是殘宿食。二知是殘。三食即犯 釋名者。今日所食。是時日之餘殘。經夜日宿故。名殘宿食戒。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迦羅比丘坐禪思惟。疲苦苦食先得者。佛因制戒。
[0609b18] 若比丘殘宿食食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殘宿食。三食便結犯。初句可知。二言殘宿食者。律云。今日受已至明日。於一切沙門釋子受大戒者皆不清淨。食有二種。一正食。二非正食。正食飯等五正是。非正食者根菓食乃至細未食等。三言食波逸提者。律云。若食宿食咽咽犯墮 問。殘之焉宿為一為異 答。有四不同。一殘而非宿。具受四藥。不加口法過中。若食犯吉。二宿而非殘。謂未受食。或共同宿食犯吉。不宿無犯。三亦殘亦宿。若食犯提。四非殘非宿。食無罪。殘食內宿亦作四句。一是殘宿非內宿。今日受食安界外。不共宿非內宿。若食得提。二是內宿非殘。三四俱句類知。善見云。多比丘一沙彌共行比丘。各自擔食。至時各各自分已。沙彌語比丘云。我持己分。與大德易之。易得已復與第二比丘易。乃至下座。若沙彌不解者。比丘自持食與教共易得無犯。以無殘宿惡觸等過。乃至持米行沙彌小比丘得作飯。唯不得然火。若佛不得吹撓吉羅。熟已如上分展轉易者得。五分比丘殘果與淨人已不作還意。後淨人還與比丘。佛言。離手已名汝食無犯。祇云。莫問時非時受。若過非時如髮昫。若食得提。停過須臾復得停食。食亦提。謂旦起受食至中。過中已去限一須臾。若過二時名曰非時。十云。沙彌持不淨鉢與師。佛言。若無急事不應使持鉢。若使持應從受。若洗鉢已不得磨拭。食時當護淨手。若摩頭口手相楷者。即須却洗。若捉袈裟亦應須洗。律云。不犯者。若宿受食與父母。若塔作人計價與。後乞食無犯。若鉢盆有孔。[跳-兆+專]食入中。如法洗餘不出者得食。故律云。若鉢缺餘著器。極用意三洗。以膩用食不犯。若宿食蘇油灌鼻。若隨唾出棄餘不犯。
[0609c23] 不受食戒第三十九 多論云。五義故制。不聽自取食。一為斷盜竊因緣故。二為作證明故。從非人受食得成受不成證明。謂在曠野非人之所為是開聽。若在人中非畜無知小兒悉不成受。三為正誹謗故。四為成少欲知足故。五為生他信敬心故。為令外道得益故爾 別緣具四。一是食。二不受。三知不受四食即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頭陀乞食比丘塚間自取食之。居士共嫌。比丘舉過。佛便制戒。
[0610a04] 若比丘不受食若藥著口中除水及楊枝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犯人。二不受。三食體。四開緣。五結犯。辨相者初句可知。二言不受者。律云。他不與未受者是。受有五種。一手與手受。二手與持物受。三持物與手受四持與持物受。五若遙過物與者受者俱知中間無所觸礙得墮手中是。復有五種。一身與身受二衣與衣受。三曲肘與曲肘受。四器與器受。五若有因緣置地與。是為五。三言食者。明所食體。律云。佉闍尼食根細未摩。及五正食等是為食體。四言除水及楊枝者。此明開緣。祇云。若楊枝咽汁者。須受水。濁者須受雪雹亦受。五分若水性醎不著鹽聽不受飲。又水性黃者自飲無罪。五言波逸提者。是結犯句。律云。若不受如上等。食隨咽隨犯。了論云。若破戒被殯別住十三難。三舉滅殯應滅殯學悔等人。所受食清淨者。若取食不成受。五分云。從人受成。若從非人畜生受悉不成。若在壙野無淨人處。聽自洗燒器安水淨人安米自煮。若熟從他受。祇云。曠野中行牛上受食。長袋連紐一日一繫置牛上。人不得觸之。至時一比丘引繩。一比丘受取口云受受等。十云。飛鳥來啄一口去。但棄啄受餘殘得食。見云。天人鬼神畜生飛鳥皆成。又若塵土落盋中。可除者去之餘者不犯。細者更受。若病急緣大小便灰土得自取。十云。聽擔食。行不使人見。若食當下道取一搦不受而食。此是無人處。若有人處自擔糧。從他是淨食。又山野處無人者。日中不得往返。應七日自作先淨米取。祇云。口中有熱氣生瘡。須咽楊枝汁應受。若誤咽不犯。若淨人行果鹽菜應語懸放果墮草上即去者。不名受。小停者名受。若淨人難得自至食處總受而行。若淨人舉不離地亦名受。而非威儀。律云。若正不正食不與自取著口中。咽咽墮。非時七日限過亦墮。盡形無緣不受食犯吉。不犯者。取淨水楊枝。若不受蘇油灌鼻與唾俱出餘不犯吉。乞食時鳥銜食。若風吹墮盋中除去此食。乃至一指爪可除者不犯。
[0610b14] 索美食戒第四十 制意者。出家之事特宜廉潔。今耽著美味求索好食。長己貪結惱亂施主。招世譏過。是故聖制 別緣有五。一是美食乳酪魚肉等。二隨非親乞。三為己乞。四無因緣。為病一坐間不堪食飽者。五食即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跋難陀從檀越索雜食。被譏訶嘖。比丘舉過。因制此戒。
[0610b21] 若比丘得好美食蘇酪魚肉若比丘知此美食無病為身索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食體。三無緣。四為己結犯罪。辨相者可知。祇云。不得從屠家乳酪家乞。恐招譏過。蠶家乞綿亦同此例 問。律結尼吉者何 答。尼是女弱。求索美食。女人所諱為之義希故。故犯吉。大僧丈夫身報力強。夫乞美食資身數故。是以犯提。律云。不犯者。病人自乞。為病人乞。或自他交乞。不求自得。並皆不犯。
[0610c02] 與外道食戒第四十一 制意者。三種過故制不與食。一異學情及恒懷悚。外難與理親。雖傷惠施不荷其恩。反生譏謗。二邪見乖宗非真福田。令以施主之食授與外道。損他施主不得勝田。獲反報之福。三躬自持食授與外道。容生惑倒。謂外道是勝。比丘不如。以斯過故不許自手與食 別緣有六。一是出家外道甄去在家外道白衣犯輕故爾。二知是出家外道不知犯輕。三非親若與父母外道。恩重故聽。四是食與衣義希故犯小罪。五自手與除置地遣人與不犯。六彼手受即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阿難分殘食與乞人故。又外道得食反謗。故佛制斯戒。
[0610c15] 若比丘外道男外道女自手與食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所與處。三與葉。四結罪。言比丘者義如上釋。言外道男女者。裸形異學人。此眾外出家者是。言自手與食者。若正非正食。乃至蘇油等不置地。不使人與者名自手與。言波逸提者。是違句。律云。彼若受與者提。若不受吉。五分云。持己食分一揣別著。使自取不得持僧食。若與乞兒狗鳥等。應量己食分多少。然後減不得持分外與。十云。外道伺求長短與食不名污家。多云。與時人見者自與不犯。若僧共與僧食無過。唯不得自手與。律云。不犯者。若置地。若使人與。若與父母外道。若作佛塔僧房人計價與。若勢力強奪。並皆不犯。
[0610c29] 先受前請後食至他家不囑戒第四十二 三過故制。一者凡俗里多務為善事難。惙其家業專崇福。會已許受請行。詣他家脫若事差。惱處不輕。二既有食處。宜息緣修道。無事遊散妨廢所習。三共眾受請皆入聚落。令他施主見僧不集。竟不設供。稽留大眾。使不得飽滿。惱眾殊深。故聖禁制 別緣有五。一先受他請以不受。故佛開不囑入村。二食前後。三不囑授。四向白衣家。除詣伽藍。又除病作衣等緣。五入門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跋難陀故令僧食時不得食好菓。故制斯戒。
[0611a12] 若比丘先受請已前食後食詣餘家不囑受餘比丘除餘時波逸提時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是謂餘時 此滿戒文有三段。初略制。次隨制。後廣制。為前食故初略結。為後食故隨結。為請喚故廣制。就廣戒本句有其五。一正明是比丘先受他請。二食前食後至他家。三不囑受。四除開緣。五結犯。除時者已下誦前第四句。辨相具釋。初句可知。言前食後食者。從明相出至食時。名前食。後食時至日中。名後食。三言不囑餘比丘者。律云。若同房同住同界者。應令知受請處。四言除餘時者。是開緣。於中有三。一病。二作衣。三施衣。義如別眾食戒說。五言波逸者。是違犯結罪句。律云。若受請已欲至餘家。不囑同戒同受請者。若去入門便犯。不同展轉食戒。囑異為囑異。為囑同界者容有覓義。故律云。若囑授詣村而中道還。若至餘家。或至寺內庫藏處及聚落邊房。若尼寺。若至彼白衣家還出。並失前囑受。更當囑他。若不爾者入門即犯。律云。不犯者。如戒本開緣及無比丘可囑。至餘庫藏及尼者。若家家多敷坐具請比丘成一會。隨至皆是請處。是故不犯。十云。若食不足。若不至餘處求。不犯。多云。檀越明日設供。比丘今日往犯提。除喚不犯。
[0611b07] 食家強坐戒第四十三 制意者。凡在家俗人婚會。無時久坐不去。放妨彼邪心遞相逼斥。理非所宜。又復出家離穢受染之所。事須防遠。容自壞心行。外涉譏醜。故所以制 別緣有四。一是食家甄去斷婬欲家及二俱受齋不犯。二夫婦常所居屏處。三無第四人。四申手不及戶處坐便犯。此戒因迦陀夷起過。佛便制戒。
[0611b15] 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寶強安坐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食家有寶。三強坐結犯。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食家有寶者。律云。男以女為食。女以男為食。故名食家。寶者七寶。夫妻相重如寶。故名中有寶。五分云。男女情相共食名食家。十云。斷婬欲家及俱受齋戒名非食家。三言強安坐者。律云。若當舒手不及戶處坐。防其事故名強安坐。言波逸提者。律云。若比丘在食家。夫婦俱不受齋強坐犯提。若互二句犯吉。若俱受齋不犯。祇云。見色愛者故名食也。此食為四食之中是觸食。以眼根對色故名觸食。五分云。若知妨其事者犯。十云。此舍多人出入不犯。多云。言有寶者。以著寶衣輕明發欲故。四分云。第四人若盲聾俱有亦提。互有吉羅。一盲一聾共成一人不犯。比丘立而不坐吉羅。不犯者。若食家有寶。舒手及戶處坐。若有二比丘為伴。有識別人。若作人在一處。或從前逕過不住。若病發倒地。若力勢所持。或被繫縛。或命梵難不犯。
[0611c06] 屏與女人坐戒第四十四 制意同前。唯無第三人為異 別緣有四。一是俗女。二是屏處。三無第三人 四申手不及戶處坐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同前戒。
[0611c10] 若比丘食家中有寶在屏處坐者波逸提 文有四句。一者犯人。二食家有寶。三屏處。四結犯。辨相文中前二後一可知。三言屏處者。若樹牆壁籬柵。若衣及餘物障。故名屏處。此中犯者。謂夫主不在。獨與其妻屏坐故犯提。多論云。閉戶無淨人提。開戶外有淨人吉。戶內有淨人不犯。祇云。若母姊妹。若大小淨人。睡眠癡狂嬰兒雖有。是人名獨不堪為證故同犯位。若淨人作務來註不斷。若閣上閣下淨人看見者不犯開緣如前戒。
[0611c20] 獨與俗女露坐戒第四十五 制意同前 別緣有四。一是俗人女。二是露處。三無第三人。此是離見聞屏而非重物障故稱露。故與前戒並開第三人。四在申手內坐犯。若申手外吉。已下正明戒本。此戒犯緣與前戒同。
[0611c25] 若比丘獨與女人露地坐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犯境。三犯處。四結罪。初句可知。言獨者。一女人一比丘。第二言女人者。是犯境。律云。人女有知命根不斷。第三言露地者。是犯處。謂在見聞屏處。相去申手內坐。故十律云。相去一文犯。第四言波逸提者。是謂違犯句。故律云。獨與女坐無第三人為證。隨起還坐隨爾數墮。相去一尋內犯提。一尋半犯吉。二尋已外無犯。十云。相去一文提。丈五吉。二丈不犯。辨相開緣並同前戒不犯。
[0612a07] 驅他出聚落戒四十六 制意者。凡出家之人理壞貞實忠信自居。先許他家食。而竟不與惡心驅出。時限已過。使他一日不得食。以充驅處。至重故所以制 別緣有六。一是大比丘。二先許。三不與食。四無因緣。謂有舉殯命梵等難。不犯故爾。五惡心驅出。六相離見聞。或彼去已去故。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跋難陀令餘比丘至食時驅不得食。佛便制戒。
[0612a15] 若比丘語餘比丘如是言大德共至聚落當與汝等食彼比丘竟不教與是比丘食語言汝一處若坐若語不樂我獨坐獨語以此因緣非餘方便遣他去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語餘下至與汝食。正明將至聚落許與彼食。三彼比丘竟不。已下不與彼食遣去結罪。以此因緣者。謂是惱亂因緣。非餘者。非餘不犯等緣如上無威儀等。辨相者初句可知。言聚落者。有四種村如上。言與食者。謂是五正明。律云。若方便捨見處至聞處犯吉。互作亦吉。見聞俱離犯提。律云。不犯者。與食遣去。若病若無威儀人見不喜自送食與。若破戒破見等故。若命梵等難。若無瞋恨亦無慊心。悉皆不犯。
[0612a29] 過受四月藥請戒第四十七 制意者。然篤信士供辦美藥。延請僧眾虔心供養。施主有限。宜應將護稱施而受。今過受他藥。長貪惱物。敗善增惡。損處不輕。故今聖制 別緣具六。一是藥請。二施心限定。三知期限定。四過限而受。五無因緣。六食咽咽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起過。故制戒。
[0612b07] 請比丘四月與藥無病比丘應受若過受除常請更請分請盡壽請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六句。一犯人。二藥請。三無病下教齊。四四月受。五闕緣。六過受結犯。辨相中比丘者如上釋。二四月請與藥者。律云。四月者夏四月也。祇云。春夏冬三時俱犯。三言無病比丘應受者。教齊四月受也。此是受藥方法。四言若過受者。此明過四月受。律云。若夜藥有分齊。夏四月應受。若夜無分齊。隨施時應受。不論藥分齊。五言除常請者。明開受緣。律云。常請者施主作如是言。我常與藥。更請者斷已後復更請與藥。分請者持藥至伽藍中分與。盡形受請者。施主言。我常盡形與藥。次前四句通達開緣藥。第六言波逸提者。是違犯句。律云。四藥之中過受三藥俱犯提罪。故伽論過時藥亦犯提罪。七日盡形如律下文。醫所教服藥故知是犯。如施一食過受尚犯。豈況過四月受寧不犯提。故十律云。過四月已復索蘇等七日藥。及終身中椒薑鉢畢鹽等犯提。若索毘醯勒等三吉羅。非時藥賤。又療患義微。受義希故犯小罪 問。施一食中過受蘇油犯輕。此受蘇油何以便重 答。彼據身外塗足。燃燈既是外用。過義受希故彼犯輕。此施內資過受義數故得提罪。又善論若檀越四月與油索蘇吉羅。故知索藥罪輕。過受便重。所以爾者。解言。施主先有好心。四月與藥期限已滿。供養心息。過受致惱。損敗處深。又復乘前供養人喜過受。故過受重。若索藥者。以其居士先無施心。乞任彼量。損惱義微。又以施主先無心故。乞希故輕。與衣不同衣資義寬。與乞過受二俱是數故希犯提罪。律云。不犯者。如戒本四緣是。
[0612c10] 觀軍陣戒第四十八 制意者。凡軍陣凶險丘又交競。實則傾敗。俄爾戲便令心蕩逸招譏損道。愆深過極。交違慈愍。故不聽觀 別緣有四。一是軍陣。二故往觀。三無因緣。謂被請及軍陣。復至水睦險難等不犯故。四往見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觀陣。波斯遙見心甚不悅。佛便制戒。
[0612c17] 若比丘往觀軍陣除時因緣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觀陣。三開緣。四結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軍陣者。於中有三。一釋名。車幕毛聚稱軍。行列相對名陣。二舉數者。律云。軍有四種。謂象馬車步等。純雜二種如律廣說。都有二十六軍。三辨相者。祇云。象力最大。四人從之成一象軍。馬力次弱。八人從之成馬軍。車軍次弱。十六人從成一車軍。三十二人帶伎成一步軍。所言陣者。行列相對。或方。或圓。或半形。或張甄。或咸陣等。若戲。若闕戰。三言除是因緣者。律云。若自有事須往。若彼請喚。乃至勢力將去。及餘種種不自在緣。四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結罪句。律云。彼比丘往觀軍陣。從道至道。從道至非道。乃至從下至高去。若見者犯提。不見吉羅。若方便莊嚴。欲觀而不去者吉。若比丘先在道行軍陣。後至應避下道。若不避者吉。乃至下戒亦爾。若見犯提。不見吉羅。祇云。若逢軍不作意見者無犯。若作意舉頭窺望見提。若天王出作意看者越。乃至看畜生鬪。乃看人諍口皆越。十誦為作無常觀故。雖觀不犯。如前所說。
[0613a10] 有緣至軍過限宿戒第四十九 別緣有五。一有因緣。至軍中宿。二曾逕二宿。三第三宿不離見聞處。四無因緣。謂二道斷命梵難不去無罪。五過三夜明相出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有緣至軍中宿。居士譏嫌。比丘舉過。佛制戒。
[0613a16] 若比丘有因緣聽至軍中二宿三宿過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開緣。三違犯罪。初句可知。二言有因緣者。律云。有喚及自事等緣。多論開往者為沙門果故。長養佛法故。長信敬心故。又道俗相須成就佛法故。聽往有益至三宿。三言過者波逸提。是違犯結罪。律云。若至第三宿明相未出應離見聞處。若不離明相出犯提。見聞互不離犯吉。若第四夜往處初夜即犯。不待明相。律云。不犯者。得二宿至第三宿。明相未出離見聞處。若水陸道斷惡戰等難。並不犯。
[0613a27] 有緣至軍二宿往觀軍陣合戰戒第五十 過不異前既有因緣聽至軍中。宜應坐住。復方便往觀。過同於初。故所以制 別緣有五。一先有緣在軍中宿。二軍陣合戰。三方便往觀。四見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有緣在軍觀諸鬪力。中有一人為箭所射。居士怪情。比丘白佛。因斯制戒。
[0613b05] 若比丘二宿三宿軍中住或觀軍陣鬪戰若遊軍象馬力勢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有五句。一者犯人。二有緣先在軍中。三或觀者一心明觀業。四軍陣已下所觀之境。於中有四。一軍。二陣。三鬪戰。四勢力。五者結罪。辨相中初句可知。第二句如前戒所開。第三言觀軍陣者。是觀業。四言軍陣等者。軍陣如前所明。鬪戰相狀。若戲鬪。若真實鬪。言勢力者。第一象力馬力車力步力等。五言波逸提者。是違犯句。輕重不同。若比丘往觀見者犯提。不見犯吉。餘如前戒。不犯者。若有請喚及勢力等難。命梵之難。雖不離不犯。
[0613b17] 飲酒戒第五十一 制意者。酒為毒水。飲則成患。令人志性猖狂廣興諸惡。妨修廢業。損道招譏。生患之本。寧容不禁。是故聖判 別緣有三。一是酒。二無重病。三飲即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婆伽陀比丘起過。故制斯戒 若比丘飲酒者波逸提 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所飲之酒。三飲而結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飲酒者。於中有二。初列五種酒。如律所明。一木酒。二粳米酒。三餘米酒。四大麥酒。五有餘法作酒者。二就木酒偏舉料簡。律云。木酒者有六。一梨汁酒。二閻浮菓酒。三甘蔗酒。四舍樓伽菓酒。五麴汁酒。六蒲桃酒。梨酒者若以蜜石蜜雜作。乃至蒲桃酒亦如是。三言波逸提者。是結罪。律云。但使是酒。乃至草木作者。無酒色香味。若非酒而有酒色香味。並不合飲。若酒初和和飲皆犯提。甛酢酒食麴酒糟一切吉羅。十云。若飲似酒酢酒糟醫。若麴能醉人。咽咽皆墮。多云。酒酒相酒疑酒無酒想一切墮罪。無酒有酒想疑皆吉。莫非取境犯。謂前有方便。又不得強勸飲酒前人。若飲勸者犯提。不飲吉羅。祇云。一切果漿令人醉越。若麴飯相和食者提。善見云。若酒煮藥故有酒香味犯吉。無者得飲。四分云。以我為師者。不得以草木內酒中渧口。五分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盋蹤橫。乃至佛說偈。昔日敬佛。今不能敬。昔伏毒龍。今不能降蝦蟆。多云。此戒極重。能作四逆。除一破僧。又亦能破諸戒律行。而及能作眾作差。故律重制。律云。不犯者。若有病餘藥持不善。以酒為藥。若以酒塗瘡。一切不犯。五分云。若先習酒人不酒者氣絕欲死。飲食不消。聽嗅酒器。若不差者以酒著餅粥中合食。不差者以酒與。飲漸漸斷之。
[0613c21] 水中嬉戲戒第五十二 多論四義故制。一佛法尊重。理宜表敬。今入水遊戲。損壞匪輕。二理宜威儀庠序。外長信敬。入水遊戲。動越威儀。招世譏過。三宜息修道入水遊戲。妨廢正業。四宜修正念。入水戲謔。令心散亂。失正念故。是以聖制 別緣有三。一是水。二無緣。三戲即犯。此戒因十七群河中遊戲。波斯匿王遙見譏嫌。佛便制。
[0613c29] 若比丘水中嬉戲者波逸提 戒本有三句。一犯。二水戲。三結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水中戲者律云。放意自恣從此至彼。逆流順流。此沒彼出。手畫水相灒。乃至以鉢盛水戲弄者提。三言波逸提者。違犯名。律云。比丘水中如上所戲悉犯提罪。除水已若酪漿若酒麥汁器中弄戲皆犯吉羅。祇云。水陸互澆灒越。俱水中者提。五分搏雪及草頭露弄者吉。伽云。乃至水滴地亦吉。大雲經說王見遊戲說偈。夫人言。吾聞諸比丘。久已離塵羈。戲慕泥水中。云何為人師。諸比丘遊戲已足入定知心。遂以神力雁行而去夫人見而向王說偈。吾家諸比丘久以離塵羈。沙彌尚如是。何況釋迦師。王因生信。律云。不犯者。若道行渡水。或水中牽竹木捭順流上下。若失物沈入水底此沒彼出。或從此岸渡至彼岸。或學知浮法而擢臂水中灒水者。一切不犯。
[0614a17] 擊攊比丘戒第五十三 事雖是輕過容至重。人之喜為特。宜須禁故所以制 別緣有五。一是比丘。二作惱亂意。三手脚十指。四無緣。若眠觸令覺行來誤觸等不犯故。五觸著即犯 此戒因六群中一人擊攊十七群中一人。乃至令命終。比丘舉過。佛便呵制戒。
[0614a23] 若比丘以指相擊攊者波逸提 戒本三句。一犯人。二擊攊。三結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以指擊攊者。律云。指者手脚二十指。三言波逸提者。違犯罪名。四分以手脚相擊攊一切提罪。祇云。以指除手脚已若杖若拂抦及戶籥餘一切物擊攊者吉。指比丘亦提。五指指五提。乃至善會以指某甲去。去者亦提。五分云。若擊攊沙彌乃至畜生亦吉。律云。不犯者。若不故作。若睡觸令覺。若出入行來。若掃地誤觸。並不犯。
[0614b04] 不授諫戒第五十四 制意者。凡出家之人理宜離惡為宗。然已迷情將欲作過。他以理諫。復不從順。苟且為非違。損處重故。須聖制 別緣有五。一己所作非法事。二他如法設諫。三知己所作非前人諫者是。四拒諫不受。五隨所作犯根本。不從語波逸提。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闡陀比丘犯戒。餘比丘諫言。莫作此意不應爾。不從他諫。即犯諸罪。比丘白佛。佛呵制戒。
[0614b13] 若比丘不受諫者波逸提 此戒文有三句。一犯人。二不受諫。三結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不受諫者。自知作非他勸莫作拒而不從故曰不受諫。三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罪名。釋云。但使知己為非前諫者。是故違情重。是以得提。若謂己所作是前諫者非過輕微故得吉羅。隨所作事邊以識事故作。以不知得脫猶犯根本罪。此違一人諫不隨前事結罪輕重。但就心辨虛故罪重。心實故輕。文中先結心實之吉。次結心虛提。是以律云。若他諫言莫作此事。然故犯根本。不從語吉。若自知所作非然故作犯根本。不從語提。多云。欲作前不受諫犯吉。後作以根本外別得提罪問。違僧諫中諫竟即犯。不待作事。此中所以諫竟未犯。要待作事。此戒既是一人設諫。無有僧命眾法可違。是以諫竟未犯。要待作事違諫義成。是以不類。若爾下拒勸學戒亦是一人所諫。而無眾命可違。何以諫竟即犯。與此相違答。彼諫止犯先。是不學止犯之人。發言拒諫道已。不學即是止犯。表違已成故。所以犯。此諫作犯。雖言拒諫道我作者仍猶未作違未就。要待作事違陳義成亦非一類。律云。不犯者。前人無智報言。可問汝師乃至知諫法者。若諫當用。若戲語獨語夢語錯說等。一切不犯。
[0614c09] 恐怖比丘戒第五十五 制意者。凡出家人宜須持護。不相惱觸。今以六塵等事遞相。恐怖令彼惶悸。廢修正業。事惱殊深。故須制斷 別緣有五。一大比丘。二作恐怖意。三以六塵等事。一一說示。四言辭了了。五前人見聞觸知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那迦波羅反被拘執衣。欲怖佛令還入房。佛便呵責。制斯戒本。
[0614c17] 若比丘恐怖他比丘者波逸提 此滿足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恐怖。三結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恐怖者。律明恐業。先列名。後隨釋。言列名者。彼以色聲香味觸法六事。一一示之。言色恐怖者。或作鳥形乃至鬼及獸形。如是以色恐怖前人。言聲恐怖者。或貝聲象聲等以如是聲恐怖前人。乃至以法恐怖。語前人我見如是相汝當死。若失衣鉢及汝和上亦爾。汝父母得病。若死等以此法恐怖者。三言波逸提者。是違犯句。律云。若以六事。隨一一提。令彼見聞等若恐怖若不恐怖。一一皆得提罪。若不了前人不知等。一一吉羅。律云。不犯者。或闇地坐無燈火。或大小便處遙見謂言惡獸。乃至行聲咳聲觸聲而恐怖者。或以色等示人不作恐怖意。或若實有是。見夢當死失衣。乃至父母重病若死。語彼令知及誤。一切不犯。
[0615a05] 過半月洗浴戒第五十六 十律云。洗浴有五利。一除垢穢。二身清淨。三除身中寒冷病。四除風。五得安隱。故溫室經云。浴除七病故。凡身多不淨事須澡除。但皎潔過常令身光澤。翫著色身無心厭背 正違出離。故須限約半月一洗。若過即犯 別緣有五。一曾前洗浴。二未滿半月。三更洗浴。四無因緣。五洗身半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瓶沙王聽諸比丘於竹園池中常浴。六群浴次。王與婇女詣池。相值王竟不浴。大臣嫌悉。比丘白佛。佛呵制戒。
[0615a16] 若比丘半月洗浴無病比丘應受不得過除餘時波逸提餘時者熱時病時作時風雨時道行時此是時 此滿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明半月一洗不得過。三除開緣。四結罪。餘時者下誦前第三句。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半月洗浴者。明半月一浴不得過。半月洗誦於半月內不得再洗。故曰不得過。祇云。應隨浴日數。要滿十五日乃應更洗。三先言除餘時者。明開緣。言除熱時。律云。春後四十五日。夏初一月。是熱時。天竺熱早故。從三月初至五月十五日。此兩月半聽洗無罪。隨國土早晚熱用此限洗。又此兩月半時日滿便足。是名熱時。言病時者。四分云。下至身體臭穢是謂病時。言作時者。下至掃屋前地。十云。乃至掃僧房內地五尺。多云。五六尺。五分乃至掃屋內地。言風雨時者。下至一旋風一渧雨著身。言道行者。下至半由旬若來若往者是。四言波逸提。是過洗結罪句。律云。若過限洗一遍洗身一波逸提。若洗半身亦犯提。若方便欲洗不者吉羅。五分云。若共白衣同室浴身偷蘭。多云。露地不應共浴。若在室中知白衣。而無口過者聽。共浴比丘揩白衣吉。若自揩不用他揩者善。要著僧祇支。一當有慚愧。二不生他欲。因洗羅漢身軟有。凡見便起染失根。乃至還悔得本男身。律云。不犯者。如上六緣開數洗不犯。及被力勢所轉強令者。
[0615b13] 無事露地然火戒五十七 制意者。凡火性炎熾事變無恒。容有燒壞不可禁。又復然火群聚多著俗話。廢修正業。是以聖制 別緣有四。一是無因緣。甄去因緣不犯。二雖無因緣若在覆障處。生患義微亦是不犯。故須第二是露地。三然草木等甄去然炭。生過義微。但犯小罪。四燒便犯。此中但制無事。然火罪不言壞地傷。五生種罪。上已制竟故爾。此戒因六群露地火枯枝。內有蛇得火氣出。遂驚擲火燒佛講堂。比丘舉過。佛制斯戒。
[0615b23] 若比丘無病自為炙故在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時因緣波逸提 戒本三句。一犯人。二除病。二為已然火結犯。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自為已除病不開。三言波逸提者。是違犯結罪。故律云。彼於露地若然草木枝葉牛糞糠等。一切然者皆犯提罪。若以火置草木乃至糠越中亦犯提罪。五分為炙然火炎高四指者墮。多論若他已然後隨作何事皆墮。祇云。旋火作輪。或火中有草木。撥聚一切墮。若壞生二罪。一壞生。二然火。若在生地理有一墮。被燒半焳擲火中者吉。然炭火吉。不語前人知是看是吉。律云。不犯者。語前人知是看是。若病人自然教人然有緣。看病人為病者煮糜粥美飲等。在死土及石并餘物上作火。開不犯。若在厨屋中浴室中。若熏鉢煮染然燈。一切無犯。
[0615c10] 藏他衣鉢戒五十八 制意者三。一調戲譃煩。因事相惱。藏他衣鉢覓時不得。令彼惶恐怖。惱處匪輕。二容生盜心。臨色事險可懼之甚。三假無盜心。致彼言謗清白難分。莫能自拔。以斯諸過故。須聖制 別緣有四。一是大比丘衣鉢事等。二作驚動彼意。三無因緣。或物主慢藏及二難等不犯。四取藏舉便犯。此戒因六群十七群衣鉢等。諸比丘白佛。佛制斯戒。
[0615c19] 若比丘藏他比丘衣鉢坐具鍼筒若自藏若教人藏下至戲笑者波逸提 此滿足戒本文。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所藏物。三自他藏而結罪。辨相中三句可知。律云。上至惱他下至笑戲皆犯提罪。故云戲笑尚犯。況為故惱。多云。若五大色衣及不淨衣吉羅。未熏鉢[鏈-車+聿][金*咨]衣鉢不作淨畜者皆墮。律云。不犯者。若實知彼人物體而舉。若在露地風雨漂漬舉之。若物主為性慢藏衣物狼藉為誡勅之。若借他衣而彼不收舉。若因此衣鉢有命梵等緣故藏。一切不犯。
[0616a01] 真實淨施不問主取戒五十九 制意者。凡淨施之法為去存著之。情遠同大行。事既付彼。取用之時一須諮問。輒取理違聖教。又復前人既不見物。謂成失奪。惱他不輕。是故聖制 釋名者。捨與前人不虛稱為真實。此物不傷染心名為淨施。故曰真實淨施輒取戒。
[0616a07] 別緣有四。一是己物。二作真施淨施法。三不語主令知。四取用便犯。此戒因六群真施親厚衣。比丘已後輒著。比丘白佛。呵制戒。
[0616a10] 若比丘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衣還取著者波逸提 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作淨施法。三輒取結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與衣者。律云。淨施有二。一真實。二展轉。展轉者長衣戒說。三言波逸提者。是輒取違犯句。故律云。若作真實淨實淨施應問。主然。後取著。不爾者犯提。然此淨主文通五眾。人解不定。有說此是用戒通僧尼二眾合說。豈有比丘從尼取衣也。各對同類僧二尼三作法。又說依文通五眾為主。任心所樂 問。沙彌邊作淨受已云何 答。稱無歲比丘 問。幾物應說淨 答。謂衣藥鉢寶等 問。衣物尺量如何 答。衣尺六八寸。故律云。長如來八指。廣四指是。若互及全咸並悉不說無罪。鉢量可知。藥無其量。謂取七日加口法者餘悉非也。寶無多少。但金銀錢 問。幾種人開心念說淨 答。十律開五種人。作七種心念法。律云。不犯者。若真實施語主取。展轉者隨意取。
[0616a29] 白色三衣戒六十 制意者。凡壞色染衣道服標戒。內遣著情。外長信敬。今不染畜著。非是沙門道眼之幖。內長貪著。外招譏損。過是不輕。故須聖制 別緣有四。一是三衣。二是己物。三不染壞。四著便犯。此戒因六群著白色衣。居士譏嫌。比丘白佛。佛呵制戒。
[0616b06] 若比丘得新衣應三種壞色一一色中隨意壞若青若黑若木蘭若比丘不以三種壞色若青若黑若木蘭著餘新衣者波逸提 滿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得新衣已下教染壞方法。三若比丘以下不壞故違返聖教畜著結罪。辨相中初句可知。二言得新衣應三種壞者。律云。新衣者。若新若初從人得俱名新衣。十誦云。得他故者初得亦名新衣。言三種壞色者。青黑木蘭。三言不以三色壞著新衣波逸提者。是違返聖教結罪句。律云。彼得衣不作三種壞色著者墮。若重衣若輕衣。不作淨而畜者吉羅。若非衣鉢囊及諸巾。不作淨畜者吉羅。謂點色作淨。一切緣身所受用物。皆須作淨而畜。若未染衣寄白衣家者吉羅。准此言淨者。謂以成色衣。或餘物以點著名淨。而並須染壞非謂。二衣須染。餘者但淨而已。若准律文。一切不染皆提。一切不淨皆吉。五分所以作淨者。異外道故。令與俗別作三種記。故失則易覓。多論云。五大色衣不成受。若應量不應量一切不得著。若點著者吉羅。此律犯墮。要三色相現成壞色衣畜者無罪。純色悉犯。祇云。純色不點壞提。著白色衣輕。點淨者不得。並作或一三五七九為點。極大齊四指。極小如豌豆。善見如麻子大。若約四分著白色衣提。不點犯輕。三色之中以一一色壞則成沙門衣。重衣不作淨吉。不得如花形作。浣褺有泥污。鳥足污即名為淨。若新大衣趣一角作。乃至一切衣新細揲亦爾。若眾多碎衣一處合補者。一處作。別者一一作淨。律云。不犯者。若得白衣染作三種色。餘輕重乃至內作淨者不犯。
戒疏卷第三
[0616c09] 沙門 福慧勘記
[0616c10] 寅年十月十一日
[0616c11] 比丘 福漸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