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12123阅读
  • 16回复

《杂阿含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白话解释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释真胜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分析众生时习惯使用五蕴这个词汇。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个。
简单的解释色蕴就是物质是身体。
识蕴就是心识是精神的主体,是了别,根据所了别的对象不同分为六种。其中了别光线色彩形状等等色尘的是眼识;了别声尘的是耳识;了别香尘的是鼻识;了别味尘的是舌识;了别触尘(冷热滑涩等等触觉)的是身识;了别法尘的是意识。
受蕴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的感受。
想蕴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形成的形象。比如眼看物体时物体的反光投影到眼底与眼根(视神经感知器)接触同时产生眼识,在眼识产生物体形象时是眼识的想(并非思想),其它五识的“想”同理。
行蕴是除了受和想之外的所有心理活动。
白话解释:我听到如下这些:过去有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对比丘们说:“应当观想身体、物质(色)是生灭无常的,这样观想就是正观。正观的话就能生起厌离心。有厌离心的话喜贪就可以除尽。喜贪断尽的话就称为心解脱。如此的话,比丘,心解脱者若想自证就能证得:我生已尽(不会再有投生)梵行已立(已经成就无烦恼的清静行)所作已作(修行离苦解脱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知不受后有(自己亲自知道此生以后不会再受三界一切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心生)欢喜(如佛所说受持)奉行。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这句话是说此经文实际上包括四个经,其中省略了“苦、空、非我”三个经。分别为:
(一2)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是苦;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是苦;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空;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空;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4)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非我;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非我;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名词解释:(不同宗派解释有异,仅供参考)
【三有】俱舍论一卷五页云:此有漏法,亦名三有。有因有依,三有摄故。
          二解  集异门论四卷十五页云:三有者:一、欲有。二、色有。三、无色有。欲有云何?答:若业、欲界系取为缘,欲感当有。彼业异熟,是谓欲有。色有云何?答:若业、色界系取为缘,欲感当有。彼业异熟,是谓色有。无色有云何?答:若业、无色界系取为缘,欲感当有。彼业异熟,是谓无色有。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三有】(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喜贪是轮回受苦的根源,喜贪尽就是心解脱,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于五蕴思维无常苦非我可以喜贪尽。
【五蕴】或译作五阴、五众。阴是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
一、 色蕴:既是物质,包括四大及四大所造。色者,质碍之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者,有形质之互起障碍是也。变坏者,转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
在五蕴之中,特以属于有漏者名为五取蕴。
 四大:地水火风
四大所造:
  一、五根 谓眼、耳、鼻、舌、身根。
   二、五境 谓色、声、香、味、触境。
一、色境:色者在此是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名色者,以有质碍义与示现义之两义,色之义转为胜故也。谓显色、形色二种,或总说有二十种。
     一、显色 谓青、黄、赤、白等四种。
     二、形色 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
     三、总说 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或空)等二十种。
    二、声境 谓可意、不可意之二。此二复各差别有四,共为八种。
     一、有执受无执受 言手等所发音声,风林河等所发音声,前者谓有执受,后者谓无执受。
     二、有情名非有情名 言有情名者谓语表业,余声则是非有情名。
    三、香境 香谓好香、恶香、平等香等三种。
    四、味境 味谓甘、酸、碱、辛、苦、淡等六种。
    五、触境 触谓四大种地、水、火、风及滑、涩、重、轻、冷、饥、渴等十一种。
   三、无表色 无表谓无形表,谓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乱心者,谓此余心。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尽定等,言显示不乱。有心相似相续,说名随流。善与不善,名净不净。
  二、受蕴 对境领纳事物,为心之作用。谓三领纳随触,即乐及苦、不苦不乐。此复分别,成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
  三、想蕴 对境想像事物,为心之作用。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也。又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此复分别,成六想身,应如受说。
  四、行蕴 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即除色受想识,余一切行,名为行蕴。行者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涉境,说名为行;又有为法之因缘集起,迁流于三世,亦曰行。造作有为法之因缘而迁流于三世,谓之行蕴。
  五、识蕴 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为心之本体。谓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盖识者心之异名,为了别之义,对心境而了别曰识。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则曰识蕴。
      ┌一、五根……眼、耳、鼻、舌、身之五
      │        ┌一、显色四  谓青、黄、赤、白等
      │        │二、形色八  谓长、短、方、圆、
      │        │       高、下、正、不正等
      │    ┌一、色┤三、总说二十 谓青、黄、赤、白、
      │    │   │       长、短、方、圆、高
      │    │   │       、下、正、不正、云
      │    │   │       、烟、尘、雾、影、
  ┌一、色┤    │   └       光、明、暗(或空)等
  │   │二、五境┤   ┌一、可意四 ┐
  │   │    │二、声┤      ├有执受─无执受─有情名┐
  │   │    │   └二、不可意四┘ ┌─────────┘
  │   │    │            └非有情名之八
  │   │    │三、香有三  谓好、恶、平等、等
  │   │    │四、味有六  谓甘、酸、碱、辛、苦、淡等五蕴┤   │    └五、触有十一 谓地、水、风、火、滑、涩、重、
  │   │            轻、冷、饥、渴等
  │   └三、无表色  乱心、无心、随流、净、不净等
  │   ┌三受……乐、苦、不苦不乐之三领纳
  │二、受┤
  │   └六受身…六根触所生受之六随触
  │三、想……六想身……意识与六尘相应之六想
  │四、行……一切心之善恶作用除余四蕴外一切行
└五、识……意、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七种
色受阴:若可阂he2可分,是名色受阴,何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
四大: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又名四大种、四界。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以唯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
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暖动也。
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
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遍一切色法,故名大。

受受阴: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想受阴: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
行受阴: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
识受阴: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
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055
云何眼是内入处?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
云何意是内入处?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云何,世尊,色外入处?佛告比丘:色外入处,若色四大造,可见有对,是名色是外入处。
云何声是外入处?佛告比丘:若声四大造,不可见有对。如声,香、味亦如是。
云何触外入处?佛告比丘:触外入处者,谓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见有对,是名触外入处。
复问:世尊说法外入处,不广分别。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0322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4-11-14 21:19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4-12-28
参考书: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含辞典》庄春江编
《百度词典》
《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
《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级别: 小学生
发帖
3
铜币
6
威望
0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4-12-05
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槃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71
铜币
100
威望
11
贡献值
2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4-12-04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4-12-04
(三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舍利弗谓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灭道迹不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如是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灭道迹不如实知故,不堪能断识。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色。如是,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识。
输屡那,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舍利弗言:“若色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曰:“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圣弟子于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已去。
解释:有一位富贵人家子弟名输屡那,天天四处游玩,一次来耆阇崛山,到尊者舍利弗面前,以头面礼舍利弗足后(将舍利弗足放置自己头顶,用面部触舍利弗足背)退后坐在一侧。
这时,舍利弗对输屡那说:“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色升起的原因)不如实知,色灭(色的灭尽涅槃)不如实知,色灭道迹(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不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如是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识升起的原因)不如实知,识灭(识的灭尽涅槃)不如实知,识灭道迹(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不如实知故,不堪能断识。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色集(色升起的原因)如实知,色灭(色的灭尽涅槃)如实知,色灭道迹(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色。如是,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升起的原因)如实知,识灭(识的灭尽涅槃)如实知,识灭道迹如实知(证得涅槃的修行方法)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识。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输屡那,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生活中有很多苦,也有一些乐,但是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变易的这些乐必定会破坏会失去而结果必定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能够于中见色是我、异我(我的)、相在(我与我所有的相属关系)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识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曰:“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圣弟子于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已去。

(三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舍利弗告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味不如实知,色患不如实知,色离不如实知故,不堪能超越色。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味不如实知,识患不如实知,识离不如实知故,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超越识。若沙门、婆罗门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色;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识。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无常者,为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色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圣弟子于此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解释:有一位富贵人家子弟名输屡那,天天四处游玩,一次来耆阇崛山,到尊者舍利弗面前,以头面礼舍利弗足后(将舍利弗足放置自己头顶,用面部触舍利弗足背)退后坐在一侧。
这时,舍利弗对输屡那说:“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味(由于色的因缘生喜乐)不如实知,色患(色是无常苦变异的过患)不如实知,色离(对色的离系缚)不如实知故,不堪能超越色。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味(由于识的因缘生喜乐)不如实知,识患(识是无常苦变异的过患)不如实知,识离(对识的离系缚)不如实知故,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超越识。若沙门、婆罗门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色;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识。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无常者,为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色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圣弟子于此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卷第一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4-12-02
(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尊者舍利弗,问讯起居已,却坐一面,语舍利弗言:“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不安隐色、变易,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输屡那,若无常,为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识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舍利弗说是经已,长者子输屡那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长者子输屡那见法得法,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得无所畏,从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优婆塞。我从今日已,尽寿命,清净归依三宝。”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解释:有一位富贵人家子弟名输屡那,天天四处游玩,一次来耆阇崛山,到尊者舍利弗面前,互相客气后坐在一面,对舍利弗说:“如果有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的色身(物质)、变易、不安隐的色身(物质),却言我优胜、我相等、我低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作如是想,而不见色的真实相是无常变异不安稳?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优胜、我相等、我低劣,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作如是想,而不见受想行识的真实相是无常变异不安稳?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身(物质)、不安隐色身(物质)、变易,却言我胜、我等、我劣,是因为执著(思考)什么而不见真实?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我劣,是因为(思考)执著什么而不见真实?”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输屡那,若无常,为是苦耶?”
答言:“是苦。”(生活中有很多苦,也有一些乐,但是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变易的这些乐必定会破坏会失去而结果必定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色是我、异我(我的)、相在(我与我所有的相属关系)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识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否?”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如是思维则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舍利弗说是经已,长者子输屡那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觉悟真理证得初果)。
时,长者子输屡那已见正法已得正法,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得无所畏,从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优婆塞(男信士)。我从今日已,尽寿命,清净归依三宝。”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名词解释:
长者:年长,富有,有德,有实力,有势力,有影响,有地位,富贵之人。
沙门:(佛教和非佛教的)出家人。
婆罗门:天竺四姓之一。具云婆罗贺摩拏,又云没啰憾摩。译为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
法眼净:分明见真谛谓之法眼净。清净的法眼(具正法的观察力与视野),指证得初果的人。
胡跪:胡人跪坐之法也。右膝著地,其足指竖地,右股置空,竖左膝,左足踏地。是战战而表敬意之意。经中所谓右膝著地也。此为正仪。慧琳音义三十六曰:“胡跪,右膝著地,竖左膝危坐,或云互跪也。”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4-11-27
(二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多闻,云何为多闻?”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问我多闻义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解释: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

(二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法师,云何名为法师?”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解释:若说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说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二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解释: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
名词解释:
法次法向:另作「向法、次法」、「法、次法向」、「趣法、向法」、「顺法、次法」、「法、随法行」(dhammānudhammappaṭipanna,另译为「法、随法之行道;法、随法之实践」),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依照法实行」(practis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
《法蕴足论》卷二(大正二六.四六三中)。
“法随法行者,谓涅槃名‘法’,八支圣道名‘随法’,佛弟子于此中行,名‘法随法行’。……”[注三]
《发智论》卷十八(大正二六.一○一八中下)。
《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一(大正二七.九一○下)。
“如契经说‘法随法行’,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法’、云何‘随法’、云何‘法随法行’?”
问:何故涅槃独名为‘法’、八支圣道名‘随法’耶?
  答:于诸法中,涅槃胜故,生老病死,不能侵故,独得‘法’名。八支圣道,次彼、顺彼,如王大臣,故名‘随法’。故契经说:‘一切法中,涅槃最胜;有为法中,圣道最胜。’
参考:《法次法向(法随法行)诠释的再斟酌》《阿含辞典》
本人理解为:修行八正道(随法行)趋向涅槃(法)。

(二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得见法涅槃,云何比丘得见法涅槃?”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见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解释: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名词解释:
见法涅槃:见法般涅槃,现法涅槃,现法般涅槃。当生证涅槃,现前证涅槃。

(二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名三蜜离提,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说法师,云何名为说法师?”
佛告比丘:“汝今欲知说法师义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解释: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

 多闻善说法  向法及涅槃
 三蜜离提问  云何说法师
解释:多闻(二五)善说法(二六);向法(二七)及涅槃(二八);三蜜离提问  云何说法师(二九)。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4-11-28 22:31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4-11-25
更正:识身:六识,心王。
(二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佛告罗睺罗:“善哉,善哉!能问如来,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耶?”
罗睺罗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罗睺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睺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罗睺罗,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罗睺罗请问:云何了知、见到什么才能使我对自己心王(六识)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见、我所见、我慢(我慢使系着)?
佛答: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是我,没有我)、不异我(不是我的)、不相在(不成立我和我的关系),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是我,没有我)、不异我(不是我的)、不相在(不成立我和我的关系),如是平等慧如实观。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我慢)。
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这样的比丘是名断尽爱欲,转去诸烦恼(结),直接体证(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名词解释:
识身:六识,心王。
非我:无我,非神,非身。为「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之「我;真我」的否定词,因为这样的「真我」只是错误的观念(即「邪见」),不是事实上的存在。佛教主张无我,明示存在与缘起的关系,认为“我”是依于一系列的因缘而存在,即所谓“五蕴和合”而有,但在五蕴和合期间,其中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因缘关系发生变化,五蕴离散,更没有一个实体的自我。
我所:我所有之略,自身为我,自身外之万物谓为我所有。有我之情者,以为自身外之事物,皆我之所有也。
我慢使系着:另译作「我慢系着使;慢使;憍慢使」,南传作「慢烦恼潜在趋势」。
我慢:集论四卷十页云:我慢者:谓于五取蕴,观我我所;心举为性。法蕴足论八卷九页云: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等随观见我或我所;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我慢。品类足论一卷四页云:我慢者: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我或我所;由此正慢,已慢,当慢,心高举,心恃懱。
七慢:慢者:即七慢。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或于不相似,计己相似;心举为性。过慢者:谓于相似,计己为胜;或复于胜,计己相似;心举为性。慢过慢者:谓于胜己,计己为胜;心举为性。我慢者:谓于五取蕴,观我我所;心举为性。增上慢者:谓于未得上胜证法,计己已得上胜证法;心举为性。下劣慢者:谓于多分胜,计己少分劣;心举为性。邪慢者: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举为性。慢结所系故;于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执我我所,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无间等:梵语阿毗三摩耶(abhisamaya)玄奘于《瑜伽论》译为“现观”。意为直观、现证,即直接体悟正法。

(二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伽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罗睺罗:“比丘,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为法主、为导、为覆。善哉,世尊当为诸比丘演说此义。诸比丘从佛闻已,当受持奉行。”
佛告罗睺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罗睺罗白佛:“唯然,受教。”
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罗睺罗,比丘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解释:佛问罗睺罗:云何了知、见到什么才能使我对自己六识(心王)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见、我所见、我慢(我慢使系着)?
罗睺罗请佛解答:世尊为正法之主、为导师、为众生的覆护。善哉,世尊当为诸比丘演说此义。诸比丘从佛闻已,当受持奉行。
佛说: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罗睺罗,比丘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就超越对正法对真理的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消除烦恼),正无间等(现证)究竟苦边。

 使增诸数  非我非彼  结系动摇
 劫波所问  亦罗睺罗  所问二经
解释:协助背诵的偈语。
“使增诸数”15,16经。“非我非彼”17,18经。“结系动摇”结系19,20经,动摇21经。“劫波所问”22经。“亦罗睺罗  所问二经”23,24经。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4-11-28 21:24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11-23
(一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有异比丘从坐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作是说:‘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于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汝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非汝所应之法,宜速断除,断彼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所应,宜速断除;受、想、行、识非我所应,宜速断除,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世尊,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者非汝所应,宜速断除;如是受、想、行、识非汝所应,宜速断除,断除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成阿罗汉,心得解脱。
解释:佛说:非汝所应之法,宜速断除,断彼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比丘理解:色非我所应,宜速断除;受、想、行、识非我所应,宜速断除,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一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坐起,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却住一面,而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作如是说: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时,彼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若非汝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我于如来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比丘,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精勤修习,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解释:佛说:若非汝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比丘理解: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一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坐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解释:佛说:结(烦恼)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比丘理解:色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二○)深经亦如是说
解释:省略一经。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11-22
(一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解释:有一位比丘来到佛前顶礼佛足后退到一侧对佛说:善哉,世尊,今天请为我略说正法的要诀。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以正信为家)、非家(非世俗家)、出家(出世俗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烦恼)(驱)使者,即随使(烦恼)死,若随(这里可能缺了一个使字)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烦恼)(驱)使,则不随使(烦恼)死,不随使(烦恼)死者,则于取(贪爱取着)解脱。”
……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名词解释:
使:烦恼之异名也。就喻以名烦恼。世之公使随逐罪人而系缚之,烦恼亦随逐行人。系缚三界使不出离,故名使。又使者驱役之义,烦恼能驱役人,故谓之使。
取:取著所对之境界谓之取。爱之异名也。对所爱的境界,执取追求。


(一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所问如上,差别者: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若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如是,世尊,我于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如是......乃至得阿罗汉,心得解脱。
解释:类似于(一五)差别之处是:随使(烦恼)(驱)使、随使(烦恼)死者,则增诸数(增加业,增加轮回),若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不增加业,不增加轮回)。
名词解释:
数:可能是业数,轮回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