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8002阅读
  • 16回复

父亲节快乐!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祝全天下男人——
当父亲的父亲节快乐!
当师父的父亲节快乐!
小男孩也父亲节快乐!
................................
借几句禅诗,祝福大家有一个好心境,拥有快乐!
水流任意景常静,花落虽频心自闲。 ­
 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1-06-27
风物如果放眼量,菩萨道或者声闻道来讲,时空因缘的纵广维度施设的多元都是很强大的。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1-06-27 13:54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333
铜币
411
威望
36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1-06-27
南传《本生经》

一三八  蜥蜴本生谭

(菩萨═蜥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伪善者所作之谈话。此一谭与上所揭举者(第一二八)为同样。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之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蜥蜴。尔时于某国境村落近处之森林地,一得五通之仙人为激烈之苦行,住于小舍,村人皆对仙人尊敬。而于仙人时常往来之道端,有一蚁窝,菩萨蜥蜴即住于丘中。住于此处,每日二三次往仙人之处闻仙人说富于教训意义深远之话后,向仙人郑重称谢,回归自己住居。其后仙人向村人乞假,离去其地。此一有德之仙人去后,他一伪善者之仙人前来住此小舍,菩萨自思:「此次前来之仙人亦将为一有德者。」菩萨亦往彼之处。
    某日,于盛暑季节,不时刮起强风,蚁由蚁窝飞出,蜥蜴等欲食蚁虫亦匍匐回旋于各处。村人等出发捕捉大量蜥蜴,对肥脂者作适当烹调,以酸味及砂糖调味,并将蜥蜴之肉,赠与仙人。仙人食蜥蜴之肉,其味甚佳,生起味觉之欲,彼问曰:「此肉非常佳美,究为何肉耶?」后解为蜥蜴之肉。于是彼思:「于自己之处,常来一大蜥蜴,予将杀之以食其肉。」于是仙人持来油锅、酥油及盐等,执木槌隐于黄衣袖中,据坐于一方,表面故作非常冷静。
    菩萨自思:「今夕前往仙人之前访问。」彼离家前往近于仙人之所,见仙人表面兴奋,心中自思:「此仙人平日坐时之状态,非为稳定之姿。今彼见予目露险恶之光,予须善为查明。」尔时彼居于仙人之下风之处,闻蜥蜴肉飘来之香。于是蜥蜴自思:「此伪仙人今欲食我之肉,彼感肉香,起味觉欲,俟予近彼之前时,以木槌击杀自己,将取予肉,烹调而食。」彼不近仙人,旋踵返去。仙人知菩萨不来其前,彼思:「此蜥蜴知予有杀意,故不前来,彼今不来我所,然予不能使彼归去!」于是向菩萨投掷木槌,击中尾之先端,菩萨急速逃入蚁窝,由他之一方洞口出头云:「喔!汝伪善人!予前往汝前,乃思汝为一有德者,今已了解汝为伪物。如汝之大盗人,实无再着仙人服之必要!」菩萨对彼叱责,唱次之偈:
                  汝愚人!结鬘成何用        着服亦无功
                  汝!只为外面装            心充满贪欲 1
    如是菩萨谴责伪仙人后,入于蚁窝之中。于是伪仙人亦离其场所他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伪仙人是今之伪善者,前之有德仙人是舍利弗,蜥蜴即是我。」

     1  法句经第三九四偈。

释迦牟尼佛做菩萨时曾经做过蜥蜴,向舍利弗的前世学过法(当时无佛肯定不是“佛法”了),与佛结过恶缘的“伪仙人”今生也能作比丘得度。
菩萨道很奇妙,因缘不可思议!
[ 此帖被三藏在2011-06-27 09:21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1-06-27
回 10楼(我闻) 的帖子
人间佛法灭了,天上还有佛法。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时天人们能知道有人成佛而口口相传,原因是过去佛时证有学果的圣人们还在天上做天人。另外假设即使初果圣人天身灭投生人间虽然不知道自己是“圣”也不会失去正见,而天生就具备无常无我的见解。(没有学佛而天生就认为人是无常无我的这种人我遇到过。)
级别: 总版主
发帖
2699
铜币
3148
威望
703
贡献值
9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06-27
引用
引用第4楼我闻于2011-06-26 00:45发表的 :
二四○(二三八)(2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毘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

因为此经前面有“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所以“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身触因缘(21)、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这段话中的“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身触因缘”省略了耳声因缘耳识生、鼻香因缘鼻识生、舌味因缘舌识生、身触因缘身识生。
为了避免个别人误解,翻译时最好将经文省略的部分加上:“耳声因缘耳识生、鼻香因缘鼻识生、舌味因缘舌识生、身触因缘身识生”
[ 此帖被释迦真胜在2011-06-27 08:41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6-27
说实话,古莲认为一些人不具备对佛的不坏净,比如,对佛作凡夫想,不信如来增上戒,增上慧,增上行,甚至不具备对佛的应有恭敬心。有些所谓的解脱道学人人甚至轻视佛陀的舍利。他们对佛,法,僧的信都是欠缺的,谈不上净信。杂阿含经中,舍利弗说,世尊,我绝对相信您,佛说,是吗,难道你知道佛的增上戒,增上行,增上定,增上智慧吗?舍利弗说,我不知,但您所对我们开示的是如法说,如理说,让我对您具备绝对的信心。在佛陀的时代,许多尊者,阿罗汉,对佛是完全地有不坏净信的,尽管他们不知道佛的智慧,佛的增上戒定行,但他们完全相信佛有不可思义的十力无畏,不共相好,圆满功德与觉行。但现在有些人缺少这种净信,所以,我不相信这样的人是入流者。
   不过,纵观当今世界佛教界的不如法情况,现在我也在看律藏,律藏,从一个侧面来说,可以讲是世尊时代僧众中不如法的情况的记载,因为有犯戒才有制戒,才有定罪,所以,律藏记载了佛陀时代许多僧众就有的犯戒律的事情,有些是令人发指的,有些是非常不堪的,想想比起来,当今世界的诸多不如法现象倒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单就淫的方面,有乱伦的,有奸尸的,泥胎塑相,腐烂的尸体甚至都会让一些比丘犯淫戒,对泥胎塑相,以腐烂的疮洞来随顺自己的淫欲甚至有与畜生交合的,简直就是变态到令人望尘莫及了。如果佛子没有修行,当黄色小说看,这要比世界上任何一本黄色小说都要黄,其它各方面,各种情形,真是太多了,有许多甚至描写的非常细至,单纯就五戒范围的犯畴,世尊时代的僧团中就花样百出,闻所未闻,大跌眼镜,就经藏而言,我们就可以看出世尊时代僧团中的乱相,看律藏就更不得了,但这些就能说明整个佛陀时代的僧团一无是处吗?世尊时代僧团中有多少不如法的比丘都干了些什么,那些对汉地四众诽谤的所谓解脱道学人怕是有的是证据来大骂特骂了,来诽谤佛陀时代的佛法僧了,如果他们愿意,可以以同样的手段来把这些事贴满整个大街小巷了,不但不愁证据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以最纯正的传承来源为根据加上如是我闻,呜呼,哪是正法,哪是末法,看了律藏倒不好区分了,从律藏上更能看出这些对汉地四众诽谤者的愚痴与放逸,呵呵,所以,律藏如果没有充分的智慧与对佛法的认识,充分的心量,相当的修行,建议大家不要看。如果没有相当绝对的修行与认知,绝对也真的是没有资格来给出家人定义是不是如法。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1-06-27 03:32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258
铜币
279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6-26
一时,世尊住在释氏迦 罗卫城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释氏难提来到世尊的住处。到达之後,礼敬世尊而坐於一面。坐於一面的释氏难提禀告世尊说:「世尊,如果圣弟子完全不具备四不坏净,那么这个圣弟子就叫做住於放逸。」

「难提!如果完全不具备四不坏净者,我称他为外道,属於凡夫之列。难提!对於圣弟子住於放逸与不放逸之事,我将说明,注意听。

「是的,世尊!」释氏难提回答世尊。

世尊说:「难提!什么叫做圣弟子住於放逸呢?.於对於佛陀,圣弟子具有不动摇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阿罗汉—应当供养的圣者,真正完美的自觉者,智慧和德行兼备的成就者,善巧地断除贪 痴者,洞悉世间真相者,可调教者的最佳教练,诸天和人类的老师,自觉觉他的佛陀,世间至尊的圣者。』如是,他满足於佛陀不坏净,而不再精进於白天独住(禅思),亦不於夜晚隐居(禅思)。他如是住於放逸,则无胜喜,无胜喜则无欢喜,无欢喜则无轻安,无轻安则住於苦,有苦则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则不能如实知见诸法,不能如实知见诸法则入住於放逸之数。

「难提!圣弟子於法…於僧…於圣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毁坏、不缺断、不玷污、不杂染,进而脱离轮回恶道的恐怖,为智者所赞叹。不执取世间的贪爱,循序导向於禅定。如是,他满足於圣戒成就而不再精进於白天独住(禅思),亦不於夜晚隐居(禅思)。他如是住於放逸,则无胜喜,无胜喜则无欢喜,无欢喜则无轻安,无轻安则住於苦,有苦则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则不能如实知见诸法,不能如实知见诸法则入住於放逸之数。

「难提!什么叫做圣弟子住於不放逸呢?.於对於佛陀,圣弟子具有不动摇的信念,如是:『世尊乃是阿罗汉—应当供养的圣者,真正完美的自觉者,智慧和德行兼备的成就者,善巧地断除贪 痴者,洞悉世间真相者,可调教者的最佳教练,诸天和人类的老师,自觉觉他的佛陀,世间至尊的圣者。』如是,他不满足於佛不坏净,而更精进於白天独住(禅思),并於夜晚隐居(禅思)。他如是住於不放逸,则生胜喜,有胜喜则生欢喜,心欢喜则身轻安,身轻安则受乐,受乐则心得定,得心定则能如实知见诸法,如实知见诸法则入住於不放逸之数。

「难提!圣弟子於法…於僧…於圣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毁坏、不缺断、不玷污、不杂染,进而脱离轮回恶道的恐怖,为智者所赞叹。不执取世间的贪爱,循序导向於禅定。如是,他不满足於圣戒成就,而更精进於白天独住(禅思),并於夜晚隐居(禅思)。他如是住於不放逸,则生胜喜,有胜喜则生欢喜,心欢喜则身轻安,身轻安则受乐,受乐则心得定,得心定则能如实知见诸法,如实知见诸法则入住於不放逸之数。难提!如是圣弟子住於不放逸。」
 
无我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258
铜币
279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6-26
杂843、844、845、854经里都提到证得初果以後,「彼多闻圣弟子,解脱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彼人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向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这「七有天人往生」的意思就是说,天上人间往返七次转生。根据巴利长部经第18经 ’Janavasabha sutta’ 的记载,就是一共还要历经14次天神和人类的生命周期。不过,也有些长老认为是人间或天上共计七次生命周期。

仔细比对巴利相应部中,与上述杂阿含经对应的经文S55:5,S55:13,S55:10等,都只说 ’He is freed from hell, the animal realm, and the domain of ghosts, freed from the plane of misery, the bad destinations, the nether world.’以及 ’ A stream-enterer, no longer bound to the nether world, fixed in destiny, with enlightenment as his destination.’ 虽然也提到「命数或命运已定 ’fixed in destiny’」但并没有明确地说明「命数」是「七有人天往生」。

因此可知「不堕恶趣、决定趋向觉醒(注:证得阿罗汉的究竟智)」是杂阿含经和相应部一致的说法,至於「七有天人往生」则有可能是稍後才传出的,值得修行初果的人留意。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件事,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佛法将会住世5000年,也就是在公元4500年左右,人间见闻佛法的因缘就会消失了。那么,假使现在有一个人间的初果圣弟子,生往天寿最短(人间万年以上)的地居天,那么当他下次再返生人间的时候,要从何处见闻、修习佛法呢?或许只能以少事少务的隐士生涯度其人生,等到返生天上时再继续进修吧!这是一个耐人思考的问题。人间虽然远较天上多诸痛苦,却充满了「修习」和「觉醒」的机缘,因此,证得初果的圣弟子还是不宜放逸,应该尽其所能地继续努力才对。
无我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258
铜币
279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6-2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

「所谓流者,何等为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

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

思惟,法次法向。」

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於佛不坏净,

於法不坏净,於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

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於佛不坏净,於法不坏净,於僧

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我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258
铜币
279
威望
35
贡献值
0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6-26
知道了。师父!
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