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南传佛教而言,根据南传佛教记载,是传承于古斯里兰卡的大寺部派。该派在古斯里兰卡历史上是著名的回大向小批判大乘的部派。历史上曾经与斯里兰卡的另外一个上座部派--修行大乘佛法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发生长期激烈的斗争,指责对手非佛说,称自己的才是正法。南传部派的阿含圣典,是公元前约29~17年左右(佛灭约五个世纪后),斯里兰卡的大寺僧人用僧加罗文在贝叶上写出的,这是南传阿含经第一次书面经典的写出。此事被记载在大寺僧人于公元5~6世纪写出的--被南传奉为记载南传佛教史权威的大史,岛史中。在此之前,传说则是靠证悟的三藏法师口口相传。
要注意一个基本事实:南传佛教不等于古印度的小乘佛教,古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更不能代表古印度大陆的大小乘各部派.要知道几乎每个古印度大陆的部派,不仅仅是大小乘,还包括部派之间,小乘与小乘之间,都声称自己一派是如来本怀,是佛陀亲传,自己的才是正法.这种宗教情怀可以理解。这才形成了古印度各部派长期的争论不休状况.
度人之舟,治病良药,只因众生的根基不同,流传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而选择的适应对机之法(佛教称四悉檀,佛在世时也是这样处理对机说法的)。
佛灭度后,佛教内因戒律和知见上的一些差异,古印度佛教先后分裂为大小乘数十个部派。其中大多数部派的主流佛教,后来都传到了中国。早中期先传入汉地,逐步形成了汉传佛教,晚期则传入了中国的西藏。也就是说印度的大小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中国的。中国后来成为保留古印度佛教经典最全面的国家。
大乘方面的自不必说,中国佛教特别汉传佛教可说后来就是大乘佛教的代名词。实际即使在小乘部派传承方面,中国汉传佛教的十三大宗派中,也有专门的多个小乘宗派:[田比]昙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宗派。古印度的经量部传承到中国成为成实宗,有部的一些经典传承到中国成为俱舍宗等。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基础。中国现存仅小乘律典,就函盖了众多古印度宗派:《五分律》为传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为(法藏部)、《摩诃僧祗律》为(大众部)、《十诵律》为(说一切有部)以及属南方上座部的《善见律毗婆沙》等。可见中国全面继承保存古印度经典之状况.至于经藏,现存南传佛教利文的《长》、《中》、《相应》、《增支》、《小》五部,前四部汉译经典相应此四部,内容大致相同:《长阿含》属法藏部;《中阿含》属有部;《杂阿含》属正统有部;《增一阿含》属早期大众部集结。尤其汉传的增一阿含经,学者考证认为其属于较好保存了早期大众部集结(即所谓窟外集结)的经典.至于小乘论藏,7世纪玄奘在印度学过大众部的阿毗达磨论。巴利文系及汉译说一切有部都有近似的七部论书。各个部派的论书翻译保存的也很多.另,按照法显、玄奘法师的记载,古印度很多部派并非都只是修学大乘或小乘,而是大小乘兼修的。
实际上,作为佛弟子,如果按照众多佛经的详实记载来看,无论小乘佛教的经典阿含经还是大乘方等菩萨藏大乘经典,都是代表了如来世尊亲口宣说的.佛灭后第一次集结,分为窟内的阿含经集结和窟外的包括菩萨藏方等大乘经典的集结,经各个部派的三藏法师口口相传,经过近数个世纪,到公元前后,开始由各部派逐渐写成书面佛经。另佛经集结不同世俗书籍,南传也记载了佛在天堂说法等,部分菩萨道经典通过天堂地狱龙宫等处传承也很正常。(如非要按照世俗无神论学者的观点,那小乘窟内集结,世俗学者也不接受,说阿南突然成为罗汉,变成纸从门缝钻入,说阿南能背诵出他一生听到的所有佛的言教集结小乘三藏经典世俗不信佛的学者就觉得相当荒唐等,甚至对整个佛教的基本信仰轮回,六道,天国地狱,果位境界,佛及弟子的神通等,无论大小乘南北传,世俗学者也都必然是想当然否定的)。后来其中一派向南,传到了斯里兰卡,并逐渐分化形成了大寺部派,最终传往东南亚各地形成现在的南传佛教。另外更多大小乘部派则传到了中国。对窟内、窟外大、小乘佛经的集结,大、小乘经典包括阿含经中都有详细记载。权威的玄奘法师,当年去印度时还亲自考察过该二处佛经集结的遗址并做了详实记录。
达摩祖师来中原曾说过:中华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由于中华文明国人的根性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小乘佛教在中国自古就少人修学。而大乘佛教却获得了辉煌的实践和发展,并传播往亚洲各国(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西藏等地。在隋唐时代,与大唐盛世交相辉映的,是中国取代印度成为世界佛教的第二故乡!
另,大乘佛教再发菩提心,再广大精深也是以小乘为基础的。佛教的基本教理:阿含经中有著名的过去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般又概括为戒、定、慧三无漏学,及通俗说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判定佛法标准,佛陀留有三法印的标准(又概括为一实相印,或称空三昧印)。大小乘都以四圣谛、四依法、四念住、十二因缘、五蕴、六入处、八正道等为基础。大小乘佛教都遵守释尊留下的佛法基本原则。佛教是实证的宗教,对佛经,只要是经过历代实修证悟的开眼高僧们的集体智慧以法印鉴别无误的,只要你不是死执文字障,都要升起决定信心,都要尊重如对佛言.
最后,佛教讲四悉檀。佛教要根据时代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适应。佛说过,在他这一生对娑婆众生的示现教化中,所说法如掌上土,未说尽法如大地土。所以也并非原始就好。比如,佛经里没说过可以用互联网宣传佛法,那我们是否就不可以用电脑和互联网?这就叫死执文字,无智慧。我们大乘佛教尤其强调智慧。当然,这种变化适应决不能违反佛教的基本原则,否则真成为外道了。也要警惕一味的世俗化,丢失了佛教的根本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