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八
六入处诵第二
一九○、本经叙说能正确观察眼等六根无常,就能生厌而离喜贪,得到正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正确地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样观察的话,就叫「正见」。由于能做正确的观察,所以就会对它生起厌嫌; 由于生起厌嫌,所以就会从喜欢出离,从贪爱出离;由于从喜欢、贪爱出离的缘故,所以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同样地,也要正确地观察这耳、鼻、舌、身、意的无常,若能从喜欢它出离,从贪爱它出离;由于已出离了喜欢、贪爱的缘故,比丘啊!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心灵获得真正解脱的人,就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像这苦、空、非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一九○经注释:
1、六入处:指六根而言。所以言入者,入乃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所以言处者,处乃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能生起六识故。
一九一、本经叙说能正确思惟、观察眼等六根是无常,就能断除欲贪,得到正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对于眼根,应当做正确地思惟、观察它的无常。为什么呢?因为对眼根能做正确地思惟、观察它无常的缘故,所以对眼根的贪欲就能断除;因为贪欲断除的缘故,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同样地,也要正确地思惟、观察耳、鼻、舌、身、意的无常,由于能做正确地思惟、观察的缘故,所以对它们的贪欲就能断除;贪欲能够断除的话,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就像这样,比丘啊!心灵获得真正解脱的人,就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二、本经叙说对眼等六根若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就不能尽苦;若能识、能知、能断、能离欲,则能尽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耳、鼻、舌、身、意,也是像这样。众比丘啊!对眼根如果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三、本经叙说对眼等六根,若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即能超越生、老、病、死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众比丘啊!对眼根如果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三经注释:
1、于眼若识:此「眼」字原作「色」字,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一九四、本经叙说若于眼等六根不能离欲,则心不得解脱,不能灭 尽苦恼;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不能出离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不能出离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也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能够出离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正确地灭尽苦恼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五、本经叙说对于六根与尘境若不能离欲,则心不得解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于眼根和它所看见的色境,不能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等,如果也不能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也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众比丘啊!如果对于眼根和它所看见的色境,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于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等,如果也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六、本经叙说若对眼等六根生喜,就是对苦生喜,那么就不能解脱于苦;反之则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眼根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喜爱;如果对苦恼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不能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喜爱;如果对苦恼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不能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
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不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不喜爱;对苦恼不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可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能够不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不喜爱;对苦恼不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可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九七、本经叙说若能对六根、六尘(六境)生厌,即可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切都是无常。为什么一切是无常的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无常的。多闻圣弟子能这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对眼根就会生起厌嫌;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会生起厌嫌。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五根所接触的声、香、味、触、法五境,乃至这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意识、法境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会生起厌嫌;由于厌嫌它,所以就不会去爱乐它;由于不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像这苦、空、无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第一九七经注释:
1、色:指色境,即眼根所见、眼识所分别的对境,包含显色(即颜色)和形色(即形状)两类。
2、眼识:眼根触对色境所产生的认知作用即叫眼识;但能见色,未起分别。
3、眼触:六触之一。触,即与一切心、心所法(指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相应能触对境的精神作用。俱舍论卷十云:「触有六种,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复是何?三和所生,谓根、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生。」
一九八、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同,可参阅。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一切都是无常。为什么一切是无常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是无常的。多闻圣弟子能这样去做观察的话,就可自眼根中得到解脱。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可得到解脱。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可得到解脱;我说他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八经注释:
1、如是耳、鼻、舌、身、意:本句末原有「识」字,对照前后经文,应
是衍字。今依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2、「如说一切无常,如是一切苦……一切烧」:所举之一切法都是经名。
一九九、本经叙说佛陀作三种的示现教化,即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诫示现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伽阇尸利沙寺院,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以前都是萦发的婆罗门。
那时,世尊为这千位比丘做了三种示现的教化。是那三种呢?就是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和教诫示现。
所谓神足示现,就是说世尊随其所应,而示现进入禅定状态。然后他凌虚而至东方的空中,作行、住、坐、卧的四种威仪;并入火光三昧,身上发出种种的火光,有青光、黄光、赤光、白光、红光、玻璃色光等;水火又同时显现,有时身下发出火光,身上流出水来;或者身上发出火光,身下流出水来。世尊在天空的南方、西方、北方等,也都做这样的示现。这时,世尊作种种的神通变化后,又回到僧众中坐着,这就叫神足变化示现。
所谓他心示现,就是说世尊能依照他人的心念、依照他人的意念,以及依照他人的心识,去指导他人应作这样的想法,不应作这样的想法,他应作这样的舍弃,他应作这样的身证住,这就叫他心示现。
所谓教诫示现,就如世尊所说:「众比丘啊!一切都在烧燃。为什么一切都在烧燃呢?我说好比眼根就在烧燃。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于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在烧燃。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都在烧燃。像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在烧燃。是用什么去烧燃呢?就是用贪欲的火去烧燃、瞋恚的火去烧燃、愚痴的火去烧燃,以及用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火去烧燃。」
当时,这千位比丘闻佛说法,便能不生诸烦恼,心灵得到自在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九九经注释:
1、伽阇尸利沙:旧译伽耶山。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场附近。本经未明示何者?西域记八云:「渡尼连禅河至伽耶城,城甚险固,少居人,唯婆罗门有千余家,大仙人祚胤也。」出城东南行三里,大道坦坦,直至菩提道场。或即指菩提道场。
2、支提:灵庙或塔之义,此指寺院而言。
3、正受:禅定的异名。即在定时,以定之力而使身心或身领受平等安和之相。 4、陵虚:升于空中之意。
5、四威仪:佛教徒的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规范,以保持严肃和庄重。即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行仪。
6、火三昧:即火光三昧,指第四禅定。
7、身证: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盘法,是身得寂静乐不还果的圣者。
8、烧燃:也是「烦恼」的异名。
二○○、本经叙说若能知见眼等六根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话,就可获得证悟,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罗睺 罗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我这个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才能使我见(妄执有我)、我所见(妄执万物是我所有)、我慢(傲慢自大)、结使(潜伏的烦恼种子)、系着(贪取的烦恼束缚)等烦恼不会生起呢?」
当时,世尊告诉罗睺 罗说:「问得真好啊!罗睺 罗啊!你能向如来请问深奥的法义」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像我们的眼根,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根之中、眼根也不在我之中,这些情况都要如实地认知;对耳、鼻、舌、身、意,也要像这样地去认知。
罗睺 罗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我这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能使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着等烦恼不会生起了。罗睺 罗啊!像这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着等烦恼不生起的话,罗睺 罗啊!这就叫断灭了贪爱的浊恶见解,得到正确的觉证,彻底地从生死轮回的苦海里解脱出来。﹂
第二○○经注释:
1、内入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外入处: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尘)。
3、「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即六识。
4、眼触,耳、鼻、舌、身、意触:即六触。
5、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即六受。
6、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即六想。
7、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即六思。
8、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触生爱:即六爱。
二○一、本经叙说若能知见眼等六根与所接触的色等六境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话,就能转去各种结缚烦恼,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罗睺 罗说:「对我们这个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应当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傲慢自大)、结使(潜伏的烦恼种子)、系着(贪取的烦恼束缚)等烦恼呢?」
罗睺 罗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您应当为众比丘广为解说这奥妙的法义,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好地!你要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所有一切的眼根,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根之中、眼根也不在我之中,对这些现象要如实正确地去观察。罗睺 罗啊!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要像这样去观察。」
罗睺 罗啊!能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观察我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一切事物的话,那么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着等烦恼,便不会生起了。罗睺 罗啊!比丘能够这样地去认知观察的话,就可超越对识身与外相的偏执,从一切事物中出离,获得寂静解脱。罗睺 罗啊!像这获得解脱的比丘,他就能断除一切的爱欲,转去各种结缚烦恼,彻底地从生死轮回的苦海里解脱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 罗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如「内入(处)」的经文一样,像这外入……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等法的经文,也像这样地广为解说。
第二○一经注释:
1、越于二:二,指此识身及外一切相。
二○二、本经叙说罗睺 罗欲求得阿罗汉果之法,佛知其时机未熟,故先示以五阴、六入处、尼陀那(因缘)等法,使其思惟。到机熟时,再告以一切法无常,使其得阿罗汉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罗睺 罗尊者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闻妙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能独自在一僻静处,惠心思考,不放逸懈怠后,我会这样地思虑着:一个族姓子(三宝弟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修持清净的梵行,为的是要在现世之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盘法,于是就问罗睺 罗说:「你曾拿五受阴(即色、受、想、行、识受阴)去教导人了没?」
罗睺 罗回答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五受阴的道理。」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就在一段期间为人演说五受阴的道理。等演说完后,他便回到佛陀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为人演说过五受阴的道理了,希望世尊您能为我演说妙法,我听闻妙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盘法,于是就问罗睺 罗说:「你曾为人演说过眼等六入处的道理没?」
罗睺 罗回答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六入处的道理。」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就在一段期间为人演说这六入处的道理。演说完这六入处的道理后,他便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为人演说过六入处的道理了,希望世尊您能为我演说妙法,我听闻妙法后,当会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盘法,于是就问罗睺 罗说:「你已经为人演说过尼陀那法(即因缘法、缘起法)没?」
罗睺 罗回答佛陀说:「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尼陀那法。」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就在一段期间为人演说这尼陀那法。说完法后,他便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然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请您再为我说法,我听闻妙法后,将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仍未成熟,……佛陀就这样地广说乃至告诉罗睺 罗说:「你应当对前面所说的各种妙法,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观察它的道理。」
那时,罗睺 罗接受佛陀的教导指示后,就依照前面所听闻到的妙法、所演说的妙法去思考衡量,观察它的道理,这样地想着:佛陀所教导的这一切妙法都是使我顺趋于涅盘、流注入涅盘、最后安住于涅盘的方法。当时,罗睺 罗便又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对前面所听闻到的妙法、及所演说的妙法,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观察它的道理,知道这一切妙法都是顺趋于涅盘、流注入涅盘、最后安住于涅盘的方法了。」
这时,世尊观察罗睺 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已经成熟,能够接受更深妙的涅盘法了,于是就告诉罗睺 罗说:「罗睺 罗啊!一切都是无常。什么法是无常的呢?我说好比眼睛就是无常的,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起的眼触等,也要如前面「眼无常」一样的广为解说。」
当时,罗睺 罗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礼敬后便退下。
那时,罗睺 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独自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他思惟着:一个族姓子(三宝弟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精纯的修持清净梵行,是为了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证成阿罗汉,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罗睺 罗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二○二经注释:
1、心解脱:指心离贪爱而得解脱。请参阅卷一第一经注释11。
2、增上法:此指更深妙的涅盘法而言。
3、五受阴:又叫「五取阴」,即色、受、想、行、识受阴等。
4、六入处:有六内入处及六外入处二种。六内入处:即眼、耳、鼻、舌、
身、意等六根;六外入处: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5、尼陀那法:即因缘法、缘起法。
二○三、本经叙说若能正观眼等六根无常;则能得证漏尽。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次第而快速地尽除一切烦恼呢?」
当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应当正确地去观察无常。到底什么法无常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应当观察它的无常;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应当要观察它的无常。像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察见,才能依次第地尽除一切烦恼。」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向佛陀行礼后,就离去了。
像这为比丘所说的经文,内容都一样。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谘问下列诸事:「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次第尽除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烦恼别名,有十使、九十八使等)、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生死之流转)、断诸轭(牛颈上之横木,为系缚不尽,烦恼异名)、断诸取(执取)、断诸触(指六触)、断诸盖(盖,烦恼异名,覆盖之义,言能覆行者清净信心,使不开发)、断诸缠(缠,烦恼异名。以烦恼能缠缚人身心,使不自在。有八缠、十缠)、断诸垢(垢,烦恼异名。妄惑垢心性,故名垢。有六垢、七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呢?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观察眼根的无常,……乃至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就能依次第地断除愚痴无明,而生起智慧。」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感到很欢喜,欢喜之后,向佛陀行礼,告辞而去。
二○四、本经叙说若能正观眼等六根无常,即可断除我见,生起无我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照次第地断除妄执有一实体的我,使无我的见解生起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对眼根要正确观察它的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升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都要正确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像这样地乃至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要正确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比丘啊!能够这样地认知、这样地观察,就可依次第地断除妄执有我的邪见,使无我的见解生起了。」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觉得很欢喜,欢喜之后,便向佛陀行礼,告辞而去。
二○五、本经叙说如断无明,就能尽生死;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能够断除一法的话,那么他就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演说妙法,众比丘听闻后,当会接受,遵奉修行。」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众比丘啊!到底是断除那一法的缘故,就能……乃至于不再受以后生死轮回之苦呢?那一法就是所谓的愚痴无明了。只要出离贪欲,就可生起光明的智慧,获得真正的智慧,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中起来,整理好衣服,袒露着右肩,向佛陀行礼,右膝脆地,恭敬地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这愚痴无明,才能出离贪欲而生起光明的智慧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应当要正确地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都要正确地观察它的无常;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愚痴无明,才能出离贪欲,而生起光明的智慧。」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五经注释:
1、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为大医者耆婆于皈依佛时所布施之芒果林。
二○六、本经叙说若能对眼等六根如实知见,则能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对于我们的眼根,应当要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像这眼根,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应当要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像耳、鼻、舌、身、意诸根,也都应当要这样地去认知、去观察。对那些事相能够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后,就会对眼根产生厌嫌,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会生起厌嫌。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会同样地生起厌嫌。生起厌嫌后,就不会去爱乐它;不去爱乐它后,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二○七、本经叙说能观察眼等六根皆是无常、苦、变易、异分之法的人,就可获得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演说一切优陀那经偈后,告诉阿难尊者说:「我们的眼根是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会变异毁坏之法,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触对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是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会变异毁坏之法。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去观察的话,就可自眼根中获得解脱;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这些也都可获得解脱。像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可获得解脱,我说他已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难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第二○七经注释:
1、优陀那:是十二部经之一。指无问自说的经文,或偈颂之类的感兴语。
二○八、本经叙说为对六根与六境的接触,如实知其显现的缘故,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修禅思,使内心寂静。为什么呢?比丘啊!因为能运用各种方法勤修禅思的话,就可使内心寂静,这样就能如实地去察知事物的显现。是在何处如实地察知事物的显现呢?就是从眼根中如实地察知事物的显现,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能如实地察知它的显现。像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要这样地去做观察。对这一切变化无常、因缘造作之法,也要这样如实地去察知它的显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八经注释:
1、有为:即有因缘造作之法。
二○九、本经叙说为如实知眼等显现,当修无量三摩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即三昧,定),精勤修持,把意念系住于一处,使不散乱。为什么呢?因为修习无量的三摩提,精勤修持,能把意念系住于一处而不散乱后,那么一切就会如实地显现了。究竟在何处如实显现出来呢?就是在眼根中如实地显现出来。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对这一切变化无常、因缘造作之法,也在这当中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二○九经注释:
1、三摩提:又作三昧、三摩地、三摩底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
而不散乱的意思。
2、系念:念系于一处而不思他。
二一○、本经叙说三世眼等是无常,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去观察,就能对它不欣、不乐、离欲、向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无论过去与未来,眼根都是无常的,更何况是现在的眼根!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就不会顾念过去的眼根,也不会欣悦未来的眼根,并且对现在眼根生起厌嫌,不去爱乐,远离贪欲,趋向厌离;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苦、空、无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内入处」的四篇经文一样,像这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的四篇经文,以及内外入处的四篇经文,也是像这样地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