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7645阅读
  • 22回复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202
铜币
213
威望
21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大城普妙宫殿。为欲化导无量众生。坐宝庄严师子之座。与大比丘等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无央数众。皆共恭敬周匝围绕。瞻仰世尊身心不动。时彼众中有大菩萨。名文殊师利。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闻如来有大福聚。大福聚者其量云何。惟愿世尊为我解说。利益无量百千众生。令其意乐咸得满足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汝已超过一切声闻及辟支佛。能以智慧大悲之心。为诸众生请问如来如是之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文殊师利。如一阎浮提所有众生十善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数满百倍。成一转轮圣王王四天下。自在福聚七宝成就千子具足。何谓七宝。一者金轮宝。二者白象宝。三者绀马宝。四者神珠宝。五者玉女宝。六者主藏宝。七者主兵宝。彼之千子各各威猛端正勇健能破怨敌。文殊师利。如是名为转轮圣王所有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转轮圣王及四天下。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满百倍。成一忉利天王帝释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忉利天王及四天下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满百倍。成一欲界最第六天教受护持魔王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第六自在天魔及四天下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满百千倍。成一慈心照察小千世界初禅梵王所有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慈心照察小千世界初禅梵王及彼世界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百千倍。成一中千世界二禅梵王所有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中千世界二禅梵王。及彼世界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百千倍。成一大千世界慈心照察第四禅内摩醯首罗所有福聚

文殊师利。是大千主摩醯首罗。非少善根之所成就。何以故。摩醯首罗。有大智慧大威神故。如器世间灾火焚已。将更成立。于第四禅天降大雨。经五中劫不断不绝。其水遍彼大千界。上至梵世无缺无减如是雨渧彼大千主摩醯首罗悉能得知

文殊师利。如是摩醯首罗所有福聚。如是福聚名为梵福

文殊师利。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主摩醯首罗。及彼世界。一切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无量无边亿百千倍。成一独出大辟支佛所有福聚

文殊师利。且置如是一大千界。假使十方诸佛世界一切众生及辟支佛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至于无量亿百千倍。成一最后生身菩萨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最后生身菩萨福聚。及彼十方尽虚空际。所有世界一切众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彼诸众生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至于无量亿百千倍。成彼如来身一毛孔所有福聚。文殊师利。如是如来身诸毛孔。其数乃有九万九千。如是毛孔一一皆具如上所说无量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一切毛孔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至无量亿百千倍。成如来身随好之中一好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身诸随好。略说其数有八十种。何谓八十。一者首分圆满。二者发际严好。三者发色青绀。四者发香芬馥。五者发甚柔软。六者发不纷乱。七者发不稀概。八者发常增长。九者发本波委。十者发端螺旋。十一者发状华轮。十二者发如德字。十三者面部平正。十四者毫分充足。十五者眉色青绀。十六者眉不杂乱。十七者两目美好。十八者两目修广。十九者两目清净。二十者两目明朗。二十一者目色绀艳如青莲花。二十二者耳甚长好。二十三者耳无缺减。二十四者耳无过恶。二十五者鼻修高直。二十六者两颊满足。二十七者颊无缺减。二十八者颊无过恶。二十九者牙甚圆正。三十者其牙均等。三十一者唇色赤好如频婆果。三十二者舌赤柔软。三十三者声如雷震。三十四者其音朗彻。三十五者身普满足。三十六者身肉丰好。三十七者身肉平正。三十八者身肉柔软。三十九者身渐佣直。四十者身分相称。四十一者身极圆好。四十二者身无缺减。四十三者其身柔软。四十四者其身清洁。四十五者其身轻妙。四十六者身不动摇。四十七者身极端严。四十八者身无疵秽。四十九者身光破闇。五十者其腹美好。五十一者其腹圆满。五十二者其腹不现。五十三者其脐深密。五十四者其脐不曲。五十五者脐称其位。五十六者腋下平满。五十七者臂肘纤长。五十八者手指圆满。五十九者手指纤美。六十者手文深好。六十一者手文径彻。六十二者手文不乱。六十三者手文润泽。六十四者文无粗细。六十五者文端纤锐。六十六者膝轮圆广。六十七者足跟佣满。六十八者足善按地。六十九者行顺于右。七十者行如象王。七十一者行如牛王。七十二者行如鹅王。七十三者行步威猛如师子王。七十四者手足甲端微悉高起。七十五者手足等甲如赤铜色。七十六者手足等甲并皆润泽。七十七者筋脉不现。七十八者支节密致。七十九者诸根无染。八十者见者欢喜。文殊师利。如向所说。此八十种是名如来随好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八十随好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满无量亿百千倍。成如来身手足等中随相之文一文福聚。文殊师利如是如来手足等中随相之文有八十种。何谓八十。一者梵王像。二者天帝像。三者提头赖吒像。四者毗楼勒叉像。五者毗楼博叉像。六者毗沙门像。七者功德天女像。八者日天子像。九者月天子像。十者水天像。十一者火天像。十二者风天像。十三者云天像。十四者大仙像。十五者山王像。十六者童男像。十七者童女像。十八者宝幢像。十九者伞盖像。二十者宝冠像。二十一者花鬘像。二十二者珠璎像。二十三者耳珰像。二十四者臂印像。二十五者宝钏像。二十六者指环像。二十七者宝镜像。二十八者白拂像。二十九者德字像。三十者花瓶像。三十一者摩尼像。三十二者宝剑像。三十三者金刚杵像。三十四者弓弧像。三十五者箭矢像。三十六者戈戟像。三十七者矛槊像。三十八者钺斧像。三十九者罥索像。四十者长钩像。四十一者冲刃像。四十二者金锤像。四十三者天棒像。四十四者天鼓像。四十五者金螺像。四十六者腰鼓像。四十七者花轮像。四十八者宫殿像。四十九者宝座像。五十者浴池像。五十一者莲花像。五十二者粉米像。五十三者麰麦像。五十四者药草像。五十五者灵茅像。五十六者花树像。五十七者果树像。五十八者金翅鸟像。五十九者迦陵频伽像。六十者共命鸟像。六十一者孔雀像。六十二者鸠鸽像。六十三者雁王像。六十四者青雀像。六十五者鹦鹉像。六十六者翠鸟像。六十七者轮中师子像。六十八者雪山白象像。六十九者龙王像。七十者象王像。七十一者马王像。七十二者鹿王像。七十三者牛王像。七十四者野牛像。七十五者牸牛像。七十六者羖羊像。七十七者大鳌像。七十八者大龟像。七十九者鱼王像。八十者螺王像。文殊师利。如是所说此八十种。是名如来随相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八十随相所有福聚。如是福聚挍计筹量。复满无量亿百千倍。成如来身三十二种大人相中一相福聚。文殊师利。如是如来大人之相。其数乃有三十二种。何谓三十二种大人之相。一者顶有肉髻圆好高胜。二者发绀青色其毛右旋。三者其额广大平正严好。四者眉间毫相白逾珂雪。五者目睫青致犹如牛王。六者口四十齿无有增减。七者其齿齐密无有疏缺。八者其齿白净无有垢黑。九者口有四牙其色鲜洁。十者其颔圆满如师子王。十一者其舌柔薄广大红赤。十二者于诸味中而得上味。十三者其语雷震得梵音声。十四者缺骨不现其处平满。十五者两肩圆正无有缺减。十六者垂申两臂手摩其膝。十七者其身上分如师子王。十八者身所有毛皆悉上靡。十九者身相圆满如尼拘陀树。二十者其身高妙满足七肘。二十一者身体皮肤皆作金色。二十二者一一毛孔有一毛生。二十三者势峰藏匿隐密不现。二十四者两髀圆正其肉满足。二十五者[跳-兆+專]相严好如伊尼鹿王。二十六者两足丰满无诸缺减。二十七者两足掌下皆悉平满。二十八者足肤骨肉皆悉隆起。二十九者两手两足皆悉柔软。三十者两手两足皆有网鞔。三十一者两手两足皆悉纤长。三十二者两手两足皆有轮相。文殊师利。如是所说三十二种大人之相。是名如来正相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三十二种大人福聚。如是福聚校计筹量。复满无量阿僧祇倍。不可量倍不思议倍。始成如来大法圆螺。随类教化一切众生音声福聚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大法圆螺。能随彼彼无量无边阿僧祇等无量世界一切众生所有意乐。如其意乐能悉遍满。随其类音说法教化。利益安乐如是众生

文殊师利。如彼如来所有音声。能有如是无量势力。如来威光亦复如是等彼音声能有如是无量势力

文殊师利。如彼如来所有威光。能有如是无量势力。如来之身亦复如是。等彼威光能有如是无量势力

文殊师利。如上所说。如是福聚不可思议不可算数。非诸声闻辟支佛等之所能得。何以故。如是福聚从大智慧及大慈悲普遍一切最上愿力所生起故。是故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得

文殊师利。如来如是妙色之身。悉是一切最胜清净施戒修等及二因缘之所成立。何等为二。一者如来最胜愿力。二者如来化导善巧。何谓如来化导善巧。谓诸众生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已种善根令彼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由是二种因缘力故。是故获得妙色之身。文殊师利。如是如来妙色之身。由二因缘之所成就。如来音声亦复如是。以二因缘而得成就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所有音声。以二因缘之所成就。如来威光亦复如是。以二因缘而得成就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所有威光。以二因缘之所成就。如来说法亦复如是。以二因缘而得成就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所有说法。以二因缘之所成就。如来之行亦复如是。以二因缘而得成就

文殊师利。如来如是为欲哀愍诸众生故出现于世。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出现于世。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出现于世。以诸众生若干种性愿乐差别各各不同。是故如来随其意乐。为现种种相好之身。说法教化令彼调伏。入佛法中使得成就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闻佛所说如上福聚利益一切诸天世人。便作是言。世尊。我于今者得大善利。我于今者得大最胜。我于今者得无等等。我于今者得大吉祥。我思如来于世间中为诸众生作大依止。清净不动犹如虚空。难遇难遭我今得见。佛说是经已。彼诸比丘及诸菩萨摩诃萨等。欢喜合掌信受奉行。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0-04-12
   圆满是一切善法与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的圆满具足,舍弃,远离,灭尽,这些没有错误。古莲也没有说阿罗汉必须要圆满世间法,只不过是依法义而知道阿罗汉并不具备一切善法与世间出世间智慧的圆满,善法与世间智慧也是无尽的,诸佛是如何圆满的,这倒是一个问题,这需要了解如来的增上戒,增上行,增上智。(杂阿含经中,舍利弗说,世尊,我绝对相信如来,世尊说,你说你绝对相信如来,难道你知道如来的增上戒,增上定,增上行,增上慧吗?舍利弗说,我实在不知如来的增上戒,增上智,增上定,增上行,但世尊说无常,离欲灭尽,是如法说,如理说,所以,您是这样的事实求是,所以,我虽然不了解您,不能思义如来,但是,我绝对相信您。)我也是这样,绝对相信如来。其实这就是对佛的不坏净,就是完全地相信如来。不管是理解的还是不理解的。
   我想,该说的我都说了,以上的贴子都说过了,我并非是不理智者,也从未说不应当践行解脱道。我只是广泛地理解佛法。而您对于佛陀的理解是狭隘的。佛陀的时代,许多人对佛陀的净信,除了佛陀如理如法,在大家能够理解的基础上讲法外,还有非常多一见到佛陀,马上净信皈依,比如给孤独长者等,这都是源于佛陀是如此的令人佩服。佛陀的气质马上令人折服。事实上对于世尊如来的净信,对于法义的广解,于解脱来讲,是更有助于解脱的。而对于世尊如来的狭隘理解是不利于解脱,也不利于佛法的长久住世的。将佛陀拉到跟声闻阿罗汉一样的地位,这真的是佛法的悲哀。
  
    事实上,所有的声闻阿罗汉,除了无学解脱与佛陀一样以外,其它的智慧与功德都没有办法跟佛陀比。佛陀与阿罗汉在这一点上有质的区别,不是量上的。
   而事实上,阿罗汉无学也分为六种,有一种还是退转的。这都源于资粮的狭隘。这一点,有待进一步分析:



    有阿罗汉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下面的瞿低迦尊者就是于第七次证得阿罗汉后害怕退失而自杀取灭者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0616a10]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
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3
杂阿含一○九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七叶树林石室中。时。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数数退转。一.二.三.四.五.六反退。还复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寻复退转。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我独一静处思惟。不放逸行。精勤修习。以自饶益。时受意解脱身作证。而复数数退转。乃至六反。犹复退转。我今当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住王舍城毘婆罗山侧七叶树林石窟中。有弟子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得时受意解脱身作证。六反退转。而复还得。彼作是念。我已六反退。而复还得。莫令我第七退转。我宁以刀自杀。莫令第七退转。若彼比丘以刀自杀者。莫令自杀。出我境界去。我今当往告彼大师。尔时。波旬执琉璃柄琵琶。诣世尊所。鼓弦说偈
 大智大方便  自在大神力
 得炽然弟子  而今欲取死
 大牟尼当制  勿令其自杀
 何闻佛世尊  正法律声闻
 学其所不得  而取于命终

时。魔说此偈已。世尊说偈答言

 波旬放逸种  以自事故来
 坚固具足士  常住妙禅定
 昼夜勤精进  不顾于性命
 见三有可畏  断除彼爱欲
 已摧伏魔军  瞿低般涅盘
 波旬心忧恼  琵琶落于地
 内怀忧戚已  即没而不现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暗烟起。充满四方不。比丘白佛。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尔时。波旬而说偈言

 上下及诸方  遍求彼识神
 都不见其处  瞿低何所之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坚固士  一切无所求
 拔恩爱根本  瞿低般涅盘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百大阿罗汉所造论说:
上贴阿含经中的瞿低迦尊者六次退失阿罗汉果……:
契经中说。有阿罗汉名乔底迦。是时爱心解脱彼六反退失阿罗汉果已。第七反还得阿罗汉果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


4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第六十二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0319c08] 阿罗汉有六种。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此中退法者谓彼应退。思法者谓彼思已持刀自害。护法者谓彼殷重守护解脱。安住法者谓彼不退亦不升进。堪达法者谓彼堪能达至不动。不动法者谓彼本得不动种性。或由练根而得不动。

问退法阿罗汉必退耶。乃至堪达法阿罗汉必练根至不动耶。有作是说。阿罗汉中退法必退。思法必思持刀自害。护法必能守护解脱。安住法必能不退亦不昇进。堪达法必能练根至不动。以是事故。彼名退法。乃至名堪达法。若作是说。依六作用建立六种阿罗汉名。彼说欲界具有六种。色无色界唯有二种。谓安住及不动法。如是说者。退法阿罗汉不必退。乃至堪达法阿罗汉不必练根至不动法。问若尔何故彼名退法。乃至彼名堪达法耶。答阿罗汉中退法者不必退若退从此种性非馀乃至堪达法者不必练根至不动法。若能练根至不动者。决定从此种性非馀。若作是说。依六种性建立六种阿罗汉名。此说三界皆具六种。六种种性遍三界故。问云何建立如是六种阿罗汉耶。答依根建立。问根有九品。谓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云何依根建立六种不立九耶。有作是说。此六种中退法成就二品根。谓下下下中。思法成就一种根。谓下上。护法成就一种根。谓中下。安住法成就一种根。谓中中。堪达法成就一种根。谓中上。不动法阿罗汉成就一种根。谓上下。独觉成就一种根。谓上中。佛成就一种根。谓上上。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无一成就二品根故。利根尚无具二品根者。况钝根者有具二品根。应作是说。阿罗汉中退法成就下下品根。思法成就下中品根。护法成就下上品根。安住法成就中下品根。堪达法成就中中品根。从时解脱练根至不动法。成就中上品根本种性。不动法成就上下品根。独觉成就上中品根。如来成就上上品根。

[0320a18] 有说。六种阿罗汉中。退法作一事。谓退。思法作二事。谓退及思。护法作三事。谓退思护。安住法作四事。谓退思护及安住。堪达法作五事。谓退思护安住及练根至不动。如是说者。退法作三事。一退住学根。二练根至思。三即住彼般涅槃。思法作四事。一退住学根。二退住退法根。三练根至护。四即住彼般涅槃。护法作五事。一退住学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练根至安住。五即住彼般涅槃。安住法作六事。一退住学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退住护法根。五练根至堪达。六即住彼般涅槃。堪达法作七事。一退住学根。二退住退法根。三退住思法根。四退住护法根。五退住安住法根。六练根至不动法。七即住彼般涅槃。问思法阿罗汉退住学根时得何学根。为得退法种性学根。为得思法种性学根。答彼得退法种性学根。非思法种性学根。所以者何。彼先于学位未得思法学根故。今若退得思法学根。是进非退不应正理。契经中说。有阿罗汉名乔底迦。是时爱心解脱彼六反退失阿罗汉果已。第七反还得阿罗汉果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问彼为是退法为是思法耶。设尔何失。二俱有过。所以者何。若是退法何缘自害。若是思法何故退耶。答应作是说。彼是退法。问若尔何故以刀自害。答彼厌退故以刀自害。若先不退而自害者乃是思法。有作是说。彼从退法练根至思。仍恐退故以刀自害。故不违理。若本性思至无学位决定无有退住学义。


【  六种阿罗汉  】  《 佛学大词典 》
  声闻四果中之第四阿罗汉果,由其种性之优劣分为六种。即:(一)退法阿罗汉,指遇疾病等恶缘即退失所得者,系最劣之种性。(二)思法阿罗汉,指忧惧退失所得之证果,恒思自害而入无余涅槃者。(三)护法阿罗汉,指能自己守护所得之证果者。(四)安住法阿罗汉,指不退不进,安住其果位者。即若无殊胜之退缘则不退其所得,若无胜缘则不转为较优之种性。(五)堪达法阿罗汉,指善修练根而达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指根性最为殊胜,不退动所得之法者。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者皆属钝根,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诸缘具足,方证入灭尽定等,故称时解脱,仅能证得尽智。不动法阿罗汉则属利根,不待衣食等诸缘具足而能自解法理,随时得证阿罗汉果,故称不时解脱,能证得尽智、无生智。此外,不动法阿罗汉又分为二:其不动种性由修炼而得者,称为不动法;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此两者合上记之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等五种阿罗汉,为七种阿罗汉,若加上慧解脱、俱解脱,即称九无学。[杂阿毗昙心论卷五、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阿罗汉’3692)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二
(三○)


[0382c09]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毘婆波世山七叶窟中。尔时有一比丘。名曰求[悳>慎]。独住仙山黑石窟中。处于闲静。勤行精进。以不放逸。断于我见。得时解脱。自身作证。复还退失。第二第三。乃至第六。亦还退失。比丘念言。我今独处。修行精进。六返退失。若更退失。以刀自割。魔王波旬知佛在王舍城毘婆波世山七叶窟中。瞿昙弟子名曰求慎。亦在王舍城独住仙山黑石窟中。勤行精进。心不放逸。得时解脱。自身作证。得已退失。如是六返。尔时魔王而作是念。求慎比丘若第七得。必自伤害。出魔境界。作是念已。捉琉[瑙>璃]琴。往到佛所。扣琴作偈。
 大智大精进  有大神通达
 于法得自在  威光极炽盛
 汝声闻弟子  今将欲自害
 人中最上者  汝今应遮断
 云何乐汝法  何故学他死

[0382c27] 尔时魔王说是偈已。佛告魔言。波旬。汝今乃是诸放逸者之大亲友。汝今所说自为说耳。乃不为彼比丘说也。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若人不怯弱  坚修行精进
 恒乐于禅定  昼夜修众善
 乾竭爱欲使  坏汝魔军众
 今捨后边身  永入于涅槃

[0383a05] 尔时魔王忧悲苦恼。失琉璃琴。愁毒悔恨。还本宫殿。

[0383a07] 佛告诸比丘。当共汝等诣仙人山求慎比丘所。佛将诸比丘诣求慎所。见求慎尸东犹如烟聚。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烟聚已不。诸比丘言。已见世尊。尸南西北亦如是聚。佛告比丘。此是波旬隐形遶求慎所。觅其心识。佛告比丘。求慎比丘以入涅槃。无有神识。无所至方。尔时魔王化形[靡>摩]纳。而说偈言。
 上下及四方  推求求慎识
 莫知所至方  神识竟何趣

[0383a16] 尔时世尊告波旬言。如此健夫。破汝军众。以入涅槃。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4-12 18:09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0-04-12
朋友,世间法是:“苦法、坏法、灭法”,是应当舍弃、远离、灭尽之法。
这不仅是阿罗汉要灭尽这些世间法,即使是佛陀本人同样他也要“离是离”,也一样要灭尽。
佛陀之所以在世间法上也比大多数阿罗汉圆满,是因为他的因缘比较圆满,但不能因为此就必须要阿罗汉也要圆满世间法啊!再说世间法是“苦法、坏法”这样的法如何能够圆满?佛教所说的圆满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罢了。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0-04-11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04-11
朋友,相应阿含对遍知的解释是:对于五蕴、六处、十八界的遍知,对应汉传的杂阿含经就是明、如实知。我们知道:不仅佛陀如实知这些法是无常、苦、空、非我,阿罗汉也同样如实知这些法是无常、苦、空、非我。所以,正遍知的含义并不是你所说的:想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

朋友,佛陀遍知这些法,阿罗汉也一样要遍知这些法的真相,才能成就阿罗汉圣果。所以从这一点说:阿罗汉也同样具备佛陀十号当中的正遍知这一名号。

朋友,阿罗汉不仅具有这两个名号,同时阿罗汉还具有上士这个名号,参看《杂阿含三八五、三八八经》

朋友,请你在理智的分析一下,佛陀是调御丈夫,也就是佛陀能够调伏制御众生的烦恼、垢染,引导众生体证涅磐,而阿罗汉也同样可以调伏制御众生的烦恼、垢染,引导众生体证涅磐。

朋友,你说你很理智,但是你说的那些佛陀是全知者,阿罗汉还要发心这些分析推理如法吗?到现在你也没有解释清楚阿罗汉到底还要学什么智慧,还有什么应该做的还没有作。这是理智的行为吗?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04-10
   佛陀的正遍知是在思考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想知道的时候就知道。佛是平时什么也不动,不动脑筋,不动思想,就是安住于涅盘空性的如来大定。佛陀要想的时候,要思考的时候,他的智慧就是文殊师利,慈悲就是观音,救渡就是地藏,喜舍就是势至,所以,他能广利,佛陀也是不可思义的,所以,一切都是示现。一些行者修不净观自杀了,佛陀那个时候说是要闭关,谁知道佛在做什么,南怀瑾说佛在等他那些自杀的人,要在中阴的时候度他们。而我认为自杀的行者至少已经证得了初果或初果以上,以佛陀的智慧,竟然在出关后知道那么多行者自杀了而没有说什么惋惜的话,这里面定有文章。。。。
  有的阿罗汉特别是俱解阿罗汉也有一些神通智慧和方便智慧的,但是,这根佛远远不能相提并论。天人的智慧比不上舍利弗智慧的十六分之一,声闻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的智慧,比不上佛陀智慧的十六分之一。(这都是杂阿含经中世尊亲口说的)
      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修行佛法,曾经也有些人劝我要理智一些,因为他认为学佛法的人就是偏激的,而这不过是他不了解佛法罢了。现在您也要劝我理智一点,也不过是您不了解罢了。我已经理智地把佛陀的正遍知解释给您了,而不是一味地感情用事,所以,我不是不理智的,而有时候一些人所谓的理智不过是一种愚痴,没有智慧的表现。
  如果对佛陀没有充分的尊重,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广演广利的智慧,(不能做到广利人天的大乘),那对于自己的修行和弘法都是不利的。而所谓的最根本的,最究竟的佛法,不过是失去了生机,失去了水份,失去了营养,最终不能利人的,干瘪瘪的,硬梆梆的木乃伊,被人弃之如弊帚。
   世尊甚至在无论是南传还是北传阿含经中一再地暗示如来不可思义,如来的智慧是声闻没法比的,所有的圣者阿罗汉都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一点,也无比的恭敬佛陀,所以,才有甚至是念佛功德都能长夜安乐,后善,纯亦无碍,我很遗憾会有人对佛陀都不能充分的达到哪怕是意识上的尊重。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4-10 07:17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04-09
朋友,
有人听从了佛陀所教导的不净观,修行了之后自杀了,这件事你不会不知道吧?
如果佛陀是全知者的话,为何还要教这些人修不净观?为何不提前将修不净观的负作用预先对这些人讲清楚?为何不预先就告诉他们当负作用出现时应当如何处理?

是所有的阿罗汉都不具有除阿罗汉这个名号之外的其它名号吗?

朋友,请不要忘了,世间法是无常变化,没有任何一位能够将世间法学圆满!也正是因为无常变化的缘故,所以不可能有人能够做到无所不知。

朋友,佛陀说过:世间法是无常,是苦,是非我,是灭法,是死法,是应当远离之法,是应当灭尽之法。对于这种应当灭尽之法,阿罗汉难道还要学它吗?难道还要圆满他吗?

朋友,你自己愿意走成佛之道,我没有拦着你不让你学吧?

朋友,请你理智一点好吗?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04-09
   阿罗汉如果想要学习,是有许多可以学习的,阿罗汉在解脱方面是没有问题了,阿罗汉是践行了解脱道。而成佛是大菩提乘。阿罗汉如果说解脱的话,那没有问题。阿罗汉如果说是学佛的话,那阿罗汉远不是佛,要学的正是很多呢!学佛就是走大菩提乘成佛哩,学阿罗汉那就是解脱,不受后有。所以,声闻不是学佛,是学阿罗汉。佛也是阿罗汉,大阿罗汉,加个大字,而且,可以说佛是阿罗汉,但不可以说阿罗汉是佛,除了佛是首先觉悟者之外,佛的圆满功德也是声闻阿罗汉,僻支佛所不能比的,我想,每一位声闻阿罗汉还不至于狂妄到可以和佛比一比,倒都是讲如来不可思义,自知自已不能思义。还有,一再地说过了,学不学那是发心的问题。是想不想的问题。阿罗汉要不要再学习,那是每位阿罗汉各人想不想学的问题,不是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了。阿罗汉只是实践了佛的十大名号之一,其它的九大名号代表的智慧功德,都是阿罗汉所没达到的,未曾实践与学习的,所不知,不能思义的。另外,根据南北传,都讲,一旦要得初果,那基本上就与成佛绝缘了,因为初果是决对要走向二果三果,直到四果涅盘的。不可能成佛的。所以,南传讲菩萨修行到行舍智,也就是北传讲的,能达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无生法忍,就开始不再向初果修行,而转而开始圆满六度万行,因为有行舍智,所以,不会退转大菩提乘。直到成佛的波罗蜜完全圆满了, 一切都齐备了,自然会最后生圆满成佛。
   
今天,有某些南传的激进派认为佛陀也不过是阿罗汉,不过首先证得了阿罗汉果然后开示出来,佛陀也有不知道的事情,不能处理的事情,那我们来看一看南传的经典是如何讲佛陀的。。。

南传弥兰王问经》--[ 第一品 ]第二 佛是否为全知者?



第二  佛是否为全知者?
  “尊者龙军,佛是否为全知者?”
  “大王,是。佛是全知者。但世尊知见非恒常和非持续现前。世尊之全知智依靠思虑;一经思虑,世尊即知所欲知。”
  “尊者龙军,如是则佛非全知者。因其全知智乃由于搜寻。”
  “大王,若有车百辆,每车装运七‘阿满’(7)半容量之谷米及两‘冬巴’容量之谷米。若有人想计算如许亿万的谷米,是否能于刹那之间完成其事?
  于此,大王,有七种心。彼住有贪、有嗔、有痴、有烦恼、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者,彼等心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心未修习故。大王譬如竹竿宽广、延伸、牵连、交错,枝节纠缠,当其被拖曳时,行动笨重及迟缓。何以故?因竹枝之牵连交错故。大王,彼诸有贪、有嗔、有痴、有烦恼、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者,彼等心生粗重,变为迟缓亦复如是。何以故?为烦恼所牵连及纠缠故。此为第一种心。
  其次,此第二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已证预流果者,堕处已塞闭已得正见,已解师之教言,心于三处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于三处心已清净,而于较高诸地则烦恼未断。大王,譬如竹竿三节之结已被清除,而更上竹竿仍牵连交错。当彼三节被拖拉时轻易牵来,而其上(因枝叶纠缠)则甚迟缓。何以故?因低下处被清除,而其上竹枝仍交错。大王,彼诸证预流果者堕处已塞闭,已获正见,已解师之教言,其心三处生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其上烦恼未断故。此为第二种心。
  “其次,此第三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证一还果者其贪、嗔、痴已减少,其心于五处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心于五(低下)处已清净,而于较高诸地则烦恼未断。大王,譬如竹竿五节之结已被清除,但其上之竹枝则牵连交错。当五节被拖拉时轻易牵来,而其上则甚迟缓。何以故?因低下处被清除,而其上则竹枝交错。大王,彼诸证一还果者其贪、嗔、痴已减少,其心于五处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心于低下处已清净,而其上则烦恼未断亦复如是。此为第三种心。
  其次,此第四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证不还果者已断下五分结,其心于十地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于十地心已清净,其上则烦恼未断,大王,譬如竹竿十节之结已被清除,但其上之枝节则牵连交错。当十节被拖拉时轻易牵来,而其上则甚迟缓。何以故?因低下处被清除,而其上则竹枝交错。大王,彼诸证不还果者已断下五分结,其心[104]于十地生轻敏,转轻敏。但于较高诸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心于十地已清净,而其上则烦恼未断。此为第四种心。
  “其次,此第五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漏尽垢滌、烦恼已舍、梵行已成、所作已作、重担已释、真善已达、后有结尽、无碍解得、声闻地已清净之阿罗汉,其心于声闻境生轻敏,转轻敏,于圆觉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声闻境已清净,圆觉境尚未清净。大王,譬如竹竿之诸结全被清除,当被拖拉时其行动是轻易而不迟缓,何以故?因诸结已清除及竹枝无纠缠故。大王,彼诸漏尽垢滌、烦恼已舍、梵行已成、所作已作、重担已释、真善已达、后有结尽、无碍解得、声闻地已清净之阿罗汉,其心于声闻境生轻敏,转轻敏,于圆觉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声闻境已清净,圆觉境尚未清净故。此为第五种心。
  “其次,此第六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自恃、无师、独行如犀牛之角,具清净无垢心的圆觉、其心于自己境界内生轻敏,转轻敏者,但于全知佛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何以故?因自己境内已清净,因全知佛境广大故。大王,譬如有人于其自己境界内白昼或黑夜可随意渡一条小河而无恐怖,若其后见幽深、广阔、无底、无岸之大海,会生恐怖、迟疑而不能渡。何以故?因熟悉自己境界故,及大海之伟大故。大王,彼诸自恃、无师、独行如犀牛之角,具清净无垢心的圆觉、其心于自己境界内生轻敏,转轻敏者,但于全知佛地则生粗重,变为迟钝亦复如是。何以故?因其自己境界内之清净及因大海之伟大故。此为第六种心。
  “其次,此第七种心显示分别:大王,彼诸得正等正觉、全知,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佛法、无边胜者,得无碍解的佛,其心于一切处僧轻敏,转轻敏。何以故?因于一切处已清净故。复次大王,譬如一光滑无垢无结,箭柄精美、挺直、不弯不曲之箭,由力士引强弩而射于精细麻布或棉布或绒布,是否会有黏滞或迟缓?”
  “尊者,否。何以故?引织品之精细,箭柄之光滑及放射之猛烈故
。”
  “大王,彼诸正等正觉、全知、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佛法、无边胜者,得无碍解的佛,其心于一切处僧轻敏,转轻敏亦复如是。何以故?因一切处已清净故。此为第七种心。
  “于此大王,此全知佛之心超出于上面六种心之计算。其心清净,轻敏,具有无量功德。大王,因世尊之心清净,轻敏,因而大王,世尊显示双神变。大王双神变应如此视之:‘佛世尊之心转变如此迅速转变,不能议论其更深的理由。’大王,此出自全知佛心的神变也是不可计算分析。大王,世尊的全知智依靠思虑,一经思虑即知所欲知。大王,譬如有人能将放在一手所持物置另一手,能开口说话,能吞下口中食物,能睁所闭之眼,能闭睁开之眼,能伸张曲臂或能弯曲直臂。大王,世尊的全知智其迅速轻敏远过于此,其思虑轻敏远过于此。一经思虑即知所欲知。大王,若佛世尊于片刻间未有思虑亦不能称为非全知智者。”
  “尊者龙军。若思虑有寻有伺,诸以理由示我。”
  “大王,譬如有人富裕多财,多产业,有金银,多钱财珍宝、米、谷、麦、粟、芝麻、绿豆、红豆、早谷、晚谷、酥、油、生酥、乳、酪、蜜、红糖、糖液等,皆贮于罐、瓮、缸等容器。若其客人值得饭食及望得饭食而莅临,然其家中煮熟之饭皆已用尽,彼将从瓮内取米粒煮饭。大王,是否其人于如是片刻间缺熟饭便可称为贫穷及困乏?”
  “尊者,否。转轮王家也于非时有食物缺乏,为何一居士之家不能有一时缺食?”
  “大王,世尊全知智会于片刻间未有思虑,但一经思虑彼即知所欲知亦复如是。复次大王,譬如一树结实,因果实之重荷,树遂下垂,但无任何果实坠落。大王,是否彼树于如是片刻间缺乏果子坠落能否称为不结实?”
  “尊者,否。书上的果实迟速会坠落,当其坠落时即可随意得之。”
  “大王,如来的全知智依靠思虑,一经思虑彼即知所欲知亦复如是。”
  “尊者龙军,是否佛陀一再思虑,即知所欲知?”
  “大王,是,世尊一再思虑,即知所欲知,大王,譬如转轮王。当其念及轮宝说:‘让彼轮宝向我来。’一经念及,轮宝即来。大王,如来一经思虑,即知所欲知亦复如是。”
  “尊者龙军,此理由很强。佛是全知智者,我接受佛是全知智者。”
[ 此帖被古莲子在2010-04-09 19:20重新编辑 ]
级别: 大学生
发帖
343
铜币
354
威望
66
贡献值
3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04-09
正遍知应当不是全知者吧?

你的意思是说:阿罗汉还要发心行善,和发心学佛吗?难道阿罗汉还没有行善的智慧吗?难道阿罗汉在学佛方面还有欠缺吗?
愿你智慧、幸福、吉祥
级别: 论坛版主
发帖
1166
铜币
796
威望
463
贡献值
1
银元
0
好评度
0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04-08
    师兄您错了,佛陀是正遍知,刹那间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事。如来是不可思义的。这在根本佛法,南传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师兄有这样的认识,佛陀不要说打字,连电脑都不知道,您的这种认识是常识性的错误。对佛陀如此浅薄的认识,对个人来讲,是很愚痴,于弘法,对佛法来讲,是大不幸。
     阿罗汉即然选择涅盘,那在此之前就是不认为还有必要做任何事情了,其实,说过了,都是个人的发心,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行善,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学佛,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