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社区服务 搜索 银行
  • 4376阅读
  • 0回复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九章 正知正见

级别: 学士
发帖
655
铜币
755
威望
286
贡献值
4
银元
0
好评度
0
(这一节)此章要探究当初佛陀所讲的“正见”为何?因为有很多的大师、很多的法师,他们都有一套自己对正见的定义,已经看太多了!现在看看佛陀是怎么定义“正见”?于是把“正见”方面集中,让大家可以来参考。“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标出一个很重要的正见。
  这里讲的是“色”,但是这个“色”代表“五阴”,不管是从五阴或是六入处,或是从六界,记得!“五阴”是我们的身心,从我们身心的角度,或是从六入处--六根、六尘,“六尘”就是讲整个世间现象界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整个世间的六入处,包括身心内外这些都是。“六界”就是整个山河大地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就是由大自然的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也是法界里面的一分子,不管从哪个角度,常常都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你都要去体证、要去求证到“无常”,第二个法印就是“无我”,就是整个我们修行要扣住的核心。我们的闻思已经建立不少的基础了,现在渐渐地归纳修行迈向究竟解脱的重点核心。

  “若所有色”只是一个代表,不管蕴、界、处,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大小、好丑、远近… …这些,全部都是一样,都要去体会到“无常”、还有“无我”。你体会到“无我”,就能够体会到“无我所”;你能够体会到“无我”、“无我所 ”,对于外面的抓取,就可以放得下。当你体会到“无我”,对“自我”生命的抓取,就可以完全的放下。

  “如是见者,是为正见”是佛陀对“正见”很明确的一个定义,修行就是要去如实深观五阴、六根、六界、身心内外……,一切都是“无常”刹那生灭变异。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是我们修行说要见法、要开悟、要证果,整个核心都要扣住这里,进而体证“无我”、“无我所”。不要以为这很容易、没什么,此种人都是常把“无常”、“无我”,当做只是一个概念、名相,或是当做口头禅,用嘴巴说而已。如果能够实际去实修实证,十个结一定会逐渐的断除而解脱自在。所谓体证到“无我”、“无我所”,就是十个结--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一一破除,有正确的闻思、正确的理解,十个结就必然一一的破除。

  (第二节)“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眼无常”就是指六入处,所谓阴、界、处(蕴、界、处)都是一样,“六界”有时称为“持”,所谓“阴、持、入”都是一样。所谓“阴、持”,“持”就是六界,“入”就是六入处的“入 ”。

  (第三节)“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佛陀对世间、对众生看得很清楚,众生、一般人,只要还没有解脱以前,都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一般众生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取诸境界,心便计著”你喜欢什么,就被境界粘著;你不喜欢什么,也是一样被境界粘著。所谓“粘著”,不是说你喜欢的、才被粘著;你不喜欢的境界,一样被境界把你碍著,成为境界的奴隶,就是“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

  “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实去看到世人在二元对立的世界打滚,然后你能够超越出二元对立,就叫 “正见”,超越二元对立。“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话。“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就是超越二元对立,而走在中道上,上次有讲过了,在此就不再重复。

  (第四节)对于各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要去看到它的苦、它的无常,有所求、就会有苦,你就有迎拒。此经文最主要告诉我们:因为你各种感受之后,会有迎、有拒的心,于是你的内心就会绷紧、就会用力,就会被境界所束缚,那个苦就跟在后面。当有乐受的时候,你会抓取,怕乐受消失;偏偏乐受不可能如你所愿,此亦即乐受为何也会产生苦?最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有得失心、迎拒心。

  (第五节)“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建立起正见,就已经走在八正道上,已经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

  (第六节)“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一般佛教都是在讲缘起、缘起法,不错!佛教是很强调缘起、缘起法,但是什么是缘起?什么是非缘起?我们要清清楚楚区分出来。【法义分享】一切以“明”为根本,“无明”就是我们的愚痴无知,对于现象界、万事万物,对我们身心内外的无知,对是非、好坏这些的无知,即是“无明”。

  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心静下来,然后如实去了悟这些实相,一切以“明”为根本,就是把无明、愚痴、无知转换过来,成为 “明”、清楚了知。“无明”就是愚痴、没有智慧,“明”就是打开智慧眼,有正知正见,有智慧。所谓“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这方面的分别是很重要,到后面第25章第六节再讲述。《阿含经》里面99﹪都是讲述“三法印”、“缘起法”,及分别种种法义,但是何谓“非缘起法”?何谓“非缘起法”?什么叫做“无分别”?《阿含》里面对这些深义所谈并不多,初期《大乘经论》,就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后面这两点是满重要的。

  如果真正脚踏实地的修行,又体证到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则一切的大、小乘之争,都会烟消云散。不但没有大、小乘之争,也不会有宗教、派系之别,希望大家慢慢去体会、去消化,含意很深!《阿含》的深义,也就是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都是要用心灵去领悟、体会,不是用头脑去思惟、想像,更不是用嘴巴讲。真正心领神会,是言语道断,你要体会无分别法、缘起法,一定要先体会“缘起”,才能够进一步体悟“非缘起 ”。所谓“缘起法”就是“先知法住智”的“法住智”, “非缘起”是属于“涅槃智”。还有所谓“有分别”与“无分别 ”,“有分别”就是缘起法,“无分别”就是“非缘起法”。

  所谓“非缘起法”,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课程大部分都是讲述“缘起法”、“三法印 ”,“无常、苦、无我”的三法印,都是“缘起法”方面,如果没有好好去体悟“ 无常”、“无我”,没有好好去体会“缘起法”,没办法真正体证“涅槃 ”、“非缘起”方面。比如“空”是非常深!非常奥妙!但是“空” 的深奥,如果没有透过现象界的这些去观察到,你体会不到“空”的深奥、“空”的奥妙。

  举例来讲,我们现在看黑板上的字,或是看什么东西,都是直接眼睛一投射出来,就直接看到目的地(目标),但是跟目的地(目标)之间的距离、那个 “空”,你平常却都疏忽掉,平常都没有去注意到、没有去看到,我们都是直接一看,就像现在看到后面一张美丽的相片,我就直接看到上面,这里有一盆树在这里,我们很少去看到我跟树之间的“空”,大家要慢慢去感受、慢慢去看到。还有,你所坐的位置跟喇叭的位置,我们平常都是你眼睛一投射出来,就是直接看到这个喇叭,你现在要慢慢去看到,因为你一投射出来,看到那个喇叭,你是看到有、看到缘起,但是要慢慢看出这之间的空间、还有它的存在,包括这一盆花的存在,是因为有空间,它才能够存在。一切的“有”,都是建立在“空 ”之上。如果没有这个“空”、没有虚空,所有的现象界、万事万物不可能存在,“缘起法”也不会存在。

  所谓“空”,你要慢慢的感觉出来,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一个空间,但是它不是我们头脑理解的一个“没有东西、死死板板的”的空间,一个空洞的东西,不是光这样而已。不错!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是一个空间的存在,但是这个“空 ”,事实上我们所有能够存在,生命能够存在、能够看,也都是因为有“空”的奥妙,这是很妙的!以后大家慢慢去体会 “空”的奥妙,因为你能够真的看到“空”,才能知道何谓“无色界”。在禅修里面,一样可以初禅到四禅,然后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的禅定,但是那是在禅修里面。事实上,你平常历缘对境里面,如果真正觉醒度够,你随时都可以处在“无色界”里面。

  现在先看比较单纯的一个“有”跟“空”,像这一张木材材质所做成的桌子在这里,这是一个缘起的 “有”,有实际的材料在这边,所以它占有相当的空间,现在这一张桌子所占的地方,我没办法再容下椅子,叫做有质碍的东西--物质,它会有排他性。桌子旁边的地方,就是“空”,它没有排他性,可以容许我的手在这里游动,我要拿一张椅子在这里,一样可以, “空”可以接纳“有”的存在。我们一般一看就只看到这张桌子,但是却没有看到你跟桌子之间这个 “空”的存在,还有桌子旁边这个“有”,旁边的这个“无”。这个就是 “无”,这个是“空”,要慢慢去体会。

  包括老子《道德经》里面都有提到:“有”来自于“无”,“有”来自于 “空”。,这个“空”它不是顽空,这样的比喻比较深。具体的空间能够容许我们走动,能够在这里走动,就是因为这里有空间。我能够站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有空间,现在先把那个“空”,能够让你这个身体、东西放上去。这个“ 空”,现在先慢慢去体会到它的存在,能够去看到“空”,我们以前都直接就看到标的物,但是之间那个“空 ”,我们都忽略掉,现在要具体的体会出来,很重要!

  再来,有时候我们到中鼎的顶楼,从比较高处,然后向四处去望,看到广大的空间,有时候到小山上,去看开旷的空间,去感受、去体会那个虚空,它能够包容万事万物,我们平常都只看到“有”,很少去看到“无”,很少去看到“空”。因为 “空”,一般的众生感觉度、敏觉度不够,是看不到它的重要。所以,佛陀为什么说你要“先知法住智”?后面你才能够知道“涅槃智”啊!一般人家说如果没有内容的戏,很难演!也很少人会看,大家都要看很有内容的戏,对不对? “空”,看起来好像没就什么内容,但事实上它是最深奥的,然而因为你一开始不容易看到,因此佛陀就讲:要先看到“缘起”,然后你才能够看到“非缘起”。

  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空”,是一个形容,形容东西从有变无,它变化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空性,《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事实上描述整个就是讲“空”的世界,不是空性,“空性”与 “空”是不一样。如果深入具体来讲,本意是讲“空”。

  所谓“空性”与“空”的区别,“空性”是我们对事情、万事万物,它演变的一个无常性、没有自主,“空性”它是一个形容、一个描述,所有现象界的这些生起,它们都没有自主性,不是我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如果说我要怎么样、就能够怎么样,就可以有一个自主,比如地球要形成,不是地球本身在决定;比如太阳要形成,也不是太阳本身在决定。恐龙要在地球诞生、出生,不是恐龙在决定;恐龙要在地球消失,也不是恐龙在决定。所以,所有现象界,所有万事万物的本身,它们的存在与消失,都不是自己在决定,包括所有的神、所有的上帝、所有的天地都一样,只要你是众生,众生就是众因缘和合而生,就是没有自主性,都是由大自然整个法界的各种因缘具足之后,它就会产生,就是 “空性”一个重要的诠释。

  比如无常,当它缘起、缘聚而生之后,一定是无常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一直的变化,就是空性,告诉你它没有一个恒常不变,它不会固定不变, “空性”告诉你它都是这样一直在演变、一直在演变,你没办法让它恒常不变,因此“空性”告诉你,它一直在无常流变、无常生灭变化,就是刹那生灭变异,故而成、住、坏、空,包括“成”到“住”,也是贯穿著「空性”,成、住、坏、空这整个变化过程都是告诉你,万事万物它都是一个空性,都是无自主性,都是无常,叫做“空性 ”,因此它是对于现象界的一种描述,然后那些智慧者、那些开悟者,他们深观这些万事万物的变化之后,告诉我们一个它的特性,万事万物存在的一个特性。“性空”也是一样,告诉我们现象界所有存在的这些,它的特性就是空无自性。

  所谓“性空”、“空性”,都是人类那些智者、开悟者,他们对万事万物深入去观察之后,发现的一个万事万物演变的法则,它的特性的一种描述。

  但是“空”就不一样,“空”它是一个法界的存在,它是一个实相的存在,所谓实相,你不要落入有形有相、一个固定物的实相,而是说它是实际的一个存在,讲更具体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整个宇宙的空间,无边无际的空间,无边无际的“空 ”,就是这个“空”。包括你现在所做,你眼前周遭旁边的整个空间,都叫做“空”,故而 “空”它是一个实际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实际的一个存在。所谓“空性”、“性空 ”,是因为有“空”,才会产生“缘起有”,万事万物所有现象界的这些存在,才会因为有 “空”,《心经》所讲的色、色不异空,所谓的“空”就是这个。因为有“空”,才能够产生“缘起”--现象界的缘起有,实际去观察之后,发现它们的存在都是没有自主,都是无常,都是刹那生灭变异。

  所以,这些解脱者、智慧者,他们归纳出一个“空性”、“性空”,今天佛教界一个很普遍的扭曲,很普遍的一个误解,都把“空性”、“性空”,跟这个“空”都混为一谈,以后我们会再深入解析。如果混为一谈,就没办法知道“空”是什么,这个“空”最重要的核心就消失了。当你真正契入涅槃界,真正体会涅槃界,一定要体会到这个“空”,一定要体证到这个“空”,不是去了悟“空性”,这样而已。了悟“空性”、“性空”,这只是见法。,这样知道喔,所谓有分别、无分别,“有分别”就是缘起法、还有“空性”,都是属于有分别。所谓“无分别”就是这个“空”。“缘起法”就是有分别的无常、无我,“非缘起法”就是 “空”。佛教有的人很反对我们谈到本体、宇宙本体方面,有的人就很反对,认为佛教不谈宇宙本体,因为他不知道空是什么。

  我们曾经播放现代创世纪的幻灯片,要慢慢深入去体会,天文学家认为现在的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开始,但是这只是一个推论,但不是那么单纯,以后我们有时间再讲。在好几百万年、还是很久以前,如果以现在天文学家他们推算,现在最远可以观测到的,是将近一百五十亿光年,现在可以看到边缘的宇宙、银河系,是一百二十亿光年以前的,哈伯望远镜可以拍到,但是不是那么单纯说一个大爆炸这样就解决了?不是那么单纯。事实上,佛教所讲的“空”,它是无边无际,时间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至于说为什么从“空”里面会产生这些?在上次讲述现代创世纪方面的,有稍微讲过,因为在虚空里面、宇宙里面,它就自然的存有很多能源,当它因缘条件具足的时候,就会从能源转换极微、极微细的粒子,然后慢慢凝结成夸克,再来介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慢慢的原子就这样出来,然后慢慢形成分子,这些能源物质化的过程,都是能源与能源的转换。

  能源的转换,就是《心经》所讲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大家仔细要慢慢去看经文内容。事实上,包括整个宇宙、天文方面都有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然后又讲到宇宙本体,但是一般人被文字障碍住了,结果把《心经》里面的那个“空 ”,又落入在“空性”里面一直绕。如果你在这里绕,看不到宇宙的存在,记住!所谓“空性 ”、“性空”,都还是人类头脑里面的一个哲学名相、一个诠释,是我们看万事万物存在的实性,以它的特性,然后做一个诠释。所以,大家要先体证“无常”,“先知法住智”,然后逐步上来,到后面这些“涅槃智 ”,大家就可以渐渐体会到。不是说照一般的推论来推论,事实上一半对、一半不对。

  (第七节)所谓“正见”有两种,一般就是“世间法的正见”,也就是“世间法的八正道 ”与“出世间法的八正道”,这里以“正见”标示出来,世间法的正见跟出世间法的正见,在前面的课程也已经讲述过了。

  (第八节)“不知清净道,及诸无上净,于余求净者,至竟无净时”“不知清净道”就是不知道解脱道,不知道什么叫做究竟的解脱方法,不知道解脱道。“及诸无上净”不知道修行是要断除十个结、断除我慢;真正最上的清净,就是我慢断除净尽,也就是十个结断尽。“于余求净者”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解脱道,不知道从内心里面下工夫,向心外去求法,叫做“于余求净者”。如果你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去求净土,到他方世界去求净土,这样“至竟无净时”你在绕个百千万次,也都还在那里绕。

  记得好像在1980年,当时候当兵要从台湾移防到金门去,就在移防出去之前,买了一本书“极大与极小”,就是有关天文科学方面的,是探讨现象界的极大与极小,当然那里面都有提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方面的,里面有一则启示满有意思的,是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里面,去推论出一个现象,如果人类现在站在地球上的这一点,然后用一支无限、比哈伯望远镜更厉害的无限望远镜,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可以看到无边无际、无限远的地方,你知道在镜头这里出现的是什么?它可以看到无限。当然这是推论,因为现在还没办法发明比哈伯望远镜更厉害的,因为这是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里面,去推论的一个现象,就是说人类站在地球上,用一支无限远的望远镜,来看宇宙的边际,然后一直看,后来你在这个尽头呈现的是什么?知道吗?竟然能够看到自己,在无限远那一端呈现出来的,竟然是自己后面的后脑袋,你知道吗?你用无限远的一个望远镜一直看,看到后面在那里出现的,竟然是自己的后脑袋,自己的头、自己的背面,这是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面,去推论出来的一个奇妙的世界。

  当然这里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宇宙的边在哪里?你一直去找,找宇宙的边到最后宇宙的极限,宇宙的边就在你的背面,就是“起点就是终点 ”,当然“终点也就是起点”。每一个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在此,去体会一个更深法义:你所能活的,就是当下这一点。极乐世界、净土的边际就是在这里,你能够停得下来,你能够静得下来,苦边、宇宙的边际、苦的边际就现前,净土就现前。我们可以从天文物理方面,爱因斯坦就提出来空间就是无限,无限大就是成立,因此爱因斯坦提出来:空间是弯曲的,事实上我们看出去的,现在举例来讲,因为它是无限,现在我们以为是平面,但事实上空间是弯曲,爱因斯坦提出来的是弯曲的。我们看出去以为是直线,事实上它是这样的弯,但是我们还是以为它是直线,所以当它这样绕回一圈到这里的时候,你还是一样以为是直线,这就是奥妙!

  你是直线前进,但是因为空间弯曲,你也一样都跟著弯曲,你也以为都是直线,我们把它穿过去,那个无限就是可以穿越。因为后来爱因斯坦也迷惑住,怎么会这样呢?他也搞不懂啊!所以,事实上包括黑洞这些,爱因斯坦他是推论出来的,他不是证明出来的,厉害就是在这里,事实上他最擅长的就是物理、化学方面,还有数学方面,他去推论、推论到很多奇妙的结果出来,所以到后来他也是很惊讶有这些结果出来,但是他没办法去求证,于是后来的科学家慢慢再去求证,现在你把宇宙这些当作一门学问,在探讨、在求真,你未必会臣服,如果一个科学家,他是以站在我是、我能,认为我懂得比别人多,我很厉害、我IQ180,我各方面都比别人强,我要挑战那个无限,我要挑战那个世界边,我要跟上帝挑战……,你是带著我慢在求、在知、在证,你们很难臣服的,到最后不是增加很多的知识,不然有可能到最后你是会发疯,因为你不臣服,然后又发现很多这些不是你所能够想像的。

  事实上,佛陀对这些也都有去求知求证,发现到后来就是无边无际,而且佛陀发现到这些的奥妙,他不希望大家成为天文学家,只是一直在探讨、探讨,但是没有落实回来,看我们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你一直要向外去求,一直向外去追,爱因斯坦就告诉你:推论到后来,净土、终点,就是在现在。所以,我们真的可以结合这些,然后再印证佛教里面所讲的很多甚深义。一个阿罗汉没有自我的抓取、自我的冲动,本身没有任何的主宰欲,有关阿罗汉的世界描述方面,希望大家从证初果、二果……这样上来,你要“先知法住智”,要彻底体证“无常法印”,这一次禅修至少要体证到。事实上,所谓“归零”就是放下一切的压力,比如这个杯子里面的水,我现在跟你讲罗汉果的味道很不错,甘甘甜甜的,但是我有喝到,知道它确实的味道,但是对你来讲,如果你还没有喝到,纵使我再怎么对你来讲,都只是头脑里面把过去的一些知见,然后做一个联想、做一个体会。

  所以,不管再怎么样说,你都还不是真正亲自喝到,对你来讲都只是头脑里面的一个知见,叫做还没有亲证。当你真正喝到之后,就“言语道断”,不必说什么啊!你真正喝到,叫做亲证。当你真正体证到“无常法印”,叫做体证。

  本来心很散乱,生灭是我们看到现象界的产生之后,再标示一个标签上去,但是本来可以不要的,本来是可以不用的,就好像说没有一些玩具让你玩,你的心静不下来,又会有很多妄念,被很多妄念拉走,因此提供一些玩具让你玩,但是此玩具已经导向你去体悟法,这是一个安全玩具,一个开发智慧的玩具,可以让你玩,又可以让你慢慢开智慧,透过这些让你的心越来越宁静、越纯净了,慢慢的越单纯,后来就体会一个灭。当你越能够稳定下来,再来你连这些都不要,因为当你还在那里灭、灭、灭的时候,都还是在火车后面跑,所谓“即知即灭”,你看到的、你体会到的、你听到的,当下它就消失了,你现在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它都马上成为过去,因缘就一直消失、消失、消失,即生即灭、即知即灭,你知道、你听到的当下,你现在听到我讲话声音的当下,你听到那个声音,它就成为过去了。

  如果你去回忆我刚才所讲的那一句话,则我现在当下正在所讲的,你就没有听到。唯有让前面所讲的那些话,流过、流过,才能够清清楚楚听到我现在正在发出当下的声音。对你的苦受、乐受也是一样,当下去体会它,当下的静坐是有内涵的,你是有体悟到法流,你是要体悟法流,不是“空坐”,你的心是一个明觉。

  你有精进的心,但是要真的无所求,要能够归零,身心很柔软,把“自我”交出来,交给法界,把过去的知见、方法,记得!尤其在实修的时候,要尽量把过去的方法,至少在禅修这几天里面,你都要放下。如果你还抓著过去的方法,身、心没办法很柔软,没办法实际去做,你就跟不上来,后面越来越深入,你就没办法去体会了。所以,大家不用怕自己没有基础,就算有基础、也全部都要打掉,要随时归零。

  你要真正能够随时归零,才能够见法,不管你是否老参,过去懂得多少,事实上懂得越多,归零的力道要越强,都要活在当下。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不是老参,修行打坐基础不是很久、不是很稳……,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有正知正见、身心柔软下来,很快就可以去体悟到法,体证到 “三法印”。

  “正见者为清净道;正见修习多修习,断贪欲、断嗔恚、断愚痴。若婆罗门……”这里所讲的 “婆罗门”,不是婆罗门教,而是“梵行清净者”、修行人。如果一个修行人、清净的梵行者“ 贪欲永断”,能够修到贪、嗔、痴断,“一切烦恼永断,是名为无上清净”才是真正最高的清净,也就是贪、嗔、痴的断。把外面环境、房间打扫的多干净,都是次要的,我们内心的贪、嗔、痴能够清净,才是真正的“无上清净”。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