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關要卷第十
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 德基 輯
[0563c18] ○第十三嫌罵戒
[0563c19] 總釋。
[0563c20]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此是性罪。
[0563c20] 律攝云。由謗讟事瞋恨煩惱。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0563c22] 緣起處。
[0563c23] 佛在耆闍崛山。尊者沓婆摩羅子為眾僧所差。知僧臥具及僧食。
[0564a01] 起緣人。
[0564a02] 慈地比丘相去眼見耳不聞處。自相謂言。此沓婆摩羅子有愛恚怖癡。餘比丘語言。汝等莫說彼有愛恚怖癡。報言。我等不面說。在屏處譏嫌耳。諸比丘白佛。呵責結戒。譏嫌波逸提。慈地復齊沓婆摩羅子聞而不見處言。有愛恚怖癡。諸比丘言佛。制戒譏嫌波逸提。報言。我等不嫌。是罵耳。佛言。當如是說戒。
[0564a09] 所立戒相。
[0564a10] 若比丘嫌罵。波逸提。
[0564a11] 釋義 嫌罵者。若面見譏嫌。背面罵面見嫌者。齊眼見耳不聞處言。有愛恚怖癡。背面罵者。齊耳聞不見處言。有愛恚怖癡。
[0564a14]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有心嫌罵。二前人羯磨所差。三言說了了。
[0564a16] 定罪 此中犯者。嫌罵比丘。說而了了。波逸提。
[0564a17] 不了了。突吉羅。
[0564a17] 若上座教汝嫌罵。若受教嫌罵。突吉羅。
[0564a18] 薩婆多云。此戒體僧先差十四人。瞋譏是人者。波逸提。
[0564a19] 若捨羯磨。瞋譏是人。突吉羅。
[0564a20] 若遣使書信。突吉羅。
[0564a20] 善見云。譏嫌被僧差人。波逸提。
[0564a21] 嫌餘人。突吉羅。
[0564a21]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64a23] 開緣 不犯者。其人實有愛恚怖癡。恐後有悔恨。語令發露。若戲笑語。獨語。夢中語。欲說此錯說彼。不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64b02] ○第十四敷僧臥具不舉戒
[0564b03] 總釋。
[0564b04]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此是制罪。
[0564b04] 律攝云。因臥具事由輕慢煩惱。制斯學處。
[0564b06] 緣起處。
[0564b07] 佛在給孤獨園城中。有一長者。欲請眾僧飲食。
[0564b08] 起緣人。
[0564b09] 十七羣取僧坐具。在露地敷。經行望食。時到不收攝。便赴彼食。僧坐具即為風塵土坌蟲鳥啄壞。污穢不淨。諸比丘還白佛。呵責結戒。
[0564b12] 所立戒相。
[0564b13] 若比丘取僧繩牀木牀。若臥具坐褥露地敷。若教人敷。捨去不自舉。不教人舉。波逸提。
[0564b15] 釋義 僧者(律攝云。有六種僧。一者四人僧。二者過四人僧。三者現前僧。四者四方僧五者主僧。六者客僧。此中僧者。謂四方僧物也)。繩牀有五種。旋脚繩牀。直脚繩牀。曲脚繩牀。入陛繩牀。無脚繩牀 木牀亦如是。
[0564b18] 臥具坐褥者。或用坐。或用臥。褥者用坐也(律攝云。臥褥長四肘。濶三肘。四邊縫合。貯以毛絮。毛謂羊毛。絮謂木棉。荻苕劫貝。蒲臺雜絮。并故破物。或糞掃衣。以如是物。內在褥中。拍令平正。於中橫豎以線交絡。勿使棉絮聚在一邊。或扜毛為褥。復安表裏。坐褥謂小方坐褥也)。露地敷(謂無蔭覆處也)。若自敷。若教人敷(敷者謂施張安布也)。去後若彼有舊住比丘。若摩摩帝。若經營人當語言。我今付授汝。汝守護看(此謂教人舉也)。若都無人者。當舉著屏處而去。若無屏處自知此處。必無有破壞。當安隱持粗者。覆好者上而去(即自舉也)。若即時得還。便應去。若疾雨疾還。若中雨中行得還。若少雨少行及得還。不壞坐具者應往。比丘應次第作如是方便去(雖不自舉不教人舉。但觀時境。不壞具褥得去)。
[0564c05]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是四方僧物。二故心不舉。三兩脚過限。
[0564c07] 定罪 此中犯者。若不作如是方便而行。初出門。波逸提。
[0564c08] 若一足在門內。意欲去而不去。還悔。一切突吉羅。
[0564c09] 若二人共一牀坐。下座應收而去。下座作如是意。謂上座當收。而上座不收。下座犯波逸提。
[0564c11] 復以非威儀故。突吉羅。
[0564c11] 上座意謂。下座當收。而下座不收。上座犯波逸提。
[0564c12] 若二人不前不後俱不收。二俱波逸提。
[0564c13] 及餘空繩牀木牀。若凡浴牀臥具。表裏地敷。繩索毳紵。放在露地。不收便去。突吉羅。
[0564c15] 若敷僧臥具。在露地不收。入房坐思惟。突吉羅。
[0564c16] 薩婆多云。若露地敷僧臥具已。不囑人遊行諸房。突吉羅。
[0564c17] 若自臥具不隨時舉。突吉羅。所以時舉者。一畏雨濕。二畏日暴。三畏風吹。若雖有覆障。而日雨所及處。皆墮罪。
[0564c19] 善見云。他人私物不舉。突吉羅。
[0564c20]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64c22] 開緣 不犯者。若取僧繩牀木牀踞牀。若凡臥具坐褥在露地自敷。若教人敷去時。應語舊住人。乃至次第作方便去。無犯(如文中說)。二人共一牀坐。下座應收。諸餘空繩牀木牀。若凡浴牀。若臥具表裏。若地敷繩索毳紵。敷在露地。收取而去。若在露地。敷僧坐具。收攝已入房。思惟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65a05] 會詳 律攝云。凡是僧伽所有衣服。不將餘物襯替。不合受用其所替物。亦非疎破。若僧敷具有破穿處。應須縫補。若斷壞者應為連接。若不堪脩補者用充燈炷。或為拂箒。或斬和泥。用塗墻壁。填孔隙。令施主增福。凡聽法時。不應與比丘尼及俗人求寂。授學人相近而坐。有難緣者。非犯。
[0565a10] 無夏者不應共三夏者同坐。一夏者不得與四夏者同坐。二夏以去得共大三夏者同坐。若白衣舍處所迮時。雖鄔波馱耶同坐。非犯。
[0565a13] 不應一牀二人同臥。有慚愧者。無犯。
[0565a14] 若在行途。得大帔中間衣隔同臥。無犯。
[0565a15] 薩婆多云。結戒者為行道安樂故。為長養信敬故。為令檀越善根成就故。
[0565a17] ○第十五僧房不舉臥具戒
[0565a18] 總釋。
[0565a19]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此是制罪。
[0565a19] 律攝云。由敷具事不敬煩惱。制斯學處。
[0565a21] 緣起處。
[0565a22] 佛在給孤獨園。
[0565a23] 起緣人。
[0565a24] 有客比丘。語舊住比丘。我在邊房中。敷臥具宿。異時不語。舊比丘便去。僧臥具爛壞。蟲嚙色變。時舊住比丘不見客比丘。謂是命過遠行等。到房觀看。乃見臥具爛壞。白佛呵責結戒。
[0565b04] 所立戒相。
[0565b05] 若比丘於僧房中。敷僧臥具。若自敷。若教人敷。若坐若臥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波逸提。
[0565b07] 釋義 僧房者(謂四方僧房。房者於四威儀。得為受用也)。若僧房中敷僧臥具。若坐若臥去時。若有舊住比丘經營人。若摩摩帝當語言。與我掌護牢舉(此謂教人舉也)。於中若無人付授。不失當移牀離壁高支牀脚。持枕褥臥具置裏。以餘臥具覆上而去。若恐壞敗。當取臥具氈褥枕置衣架上。豎牀而去(此是自舉也)。
[0565b13] 犯緣 同上。
[0565b14] 定罪 此中犯者。不作如是方便而去。出界外波逸提。一脚出界外。還悔而不去。突吉羅。
[0565b15] 若期去而不去。突吉羅。
[0565b16] 若即還不久。二宿在界外。至第三宿明相未出。若自往。若遣使往。若語摩摩帝。若知事人汝掌護此物。若不爾者。波逸提。
[0565b18]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65b20] 開緣 不犯者。敷僧臥具。若坐若臥去時。有舊住人。若摩摩帝。若知事人語言。汝守護是物。若無知事人。如上收舉而去。若房舍崩落。火燒毒蛇。在內盜賊虎狼師子強力所執。若被繫。若命難。梵行難。若時還不久。若二宿界外。第三宿明相未出自去。若遣使語舊住人。汝掌此物。若水陸道斷。一切難緣。第三宿不得遣使語。掌護此物者。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65c04] ○第十六強奪止宿戒
[0565c05] 總釋。
[0565c06]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此是性罪。
[0565c06] 律攝云。自恃凌他因生觸惱。由臥具事情生不忍。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0565c09] 緣起處。
[0565c10] 佛在給孤獨園。
[0565c11] 起緣人。
[0565c12] 六羣及十七羣在拘薩羅道路行。至無比丘住處邨。十七羣語六羣言。汝等是我上座。應先求住處。我等後當求。六羣報言。汝等去求我不求住處。十七羣即往求。得宿止處。敷臥具竟。六羣知已。往語言。汝等當起以大小次第止宿。十七羣不允。六羣強在座間。敷坐具宿。十七羣高聲言。諸尊莫爾。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戒文如後。唯無知字)。時諸比丘不知是先住處非先住處。後乃知是先住處。或有作波逸提。懺悔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不犯。當如是說戒。
[0565c22] 所立戒相。
[0565c23] 若比丘知先比丘住處。後來強於中間敷臥具止宿。念言。彼若嫌迮者。自當避我去。作如是因緣。非餘非威儀。波逸提。
[0566a02] 釋義 知先比丘住處者(先比丘者。是最初敷具者。是住處者。是房舍於四威儀。得受用者是)。後來強於中間敷臥具止宿(後來者。後至比丘也。強者不從人意欺凌於他)。中間者。若頭邊。若脚邊。若兩脇邊臥具者。草敷。葉敷。下至地敷。
[0566a05] 念言(意中作念非是口言)。彼若嫌迮者。自當避我去(於其中間。縱肆坐臥。逼迮他人。令彼生惱。彼若嫌迮。當自避去。不必言語相遣也)。作如是因緣非餘者(謂作強逼迮惱亂因緣。非為餘事也)。非威儀(縱橫坐臥。惱亂於他。皆是非威儀中事)。
[0566a09]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知他先住。二有逼惱心。三強敷已竟。
[0566a11] 定罪 此中犯者。知他先得住處後來強。於中間敷臥具。止宿隨轉。側脇著牀。波逸提。
[0566a12] 僧祇云。後來眠他牀。是上座者。應語長老。不知世尊制戒耶。若眠比丘是下座者。應呵責。汝不善知戒相。云何後來眠他牀上。
[0566a15] 若比丘在他處經行。見先比丘來應避去。
[0566a16] 若夜眠時。雖振動寱語。不作擾亂意。無罪。
[0566a17] 薩婆多云。若自敷。若使人敷。能敷者。波逸提。
[0566a18] 不能敷者。突吉羅。
[0566a18] 此戒體。不得強違前人意。有所為作。若為惱他故。閉戶開戶。閉向開向。然火滅火。然燈滅燈。若唄呪願。讀經說法。問難隨他所。不樂事作。一一波逸提。必以惱他心故。成罪。
[0566a22]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66a23] 開緣 不犯者。先不知。若語已住。若先與開門。若門寬廣不相妨礙。若有親舊人言。但於中敷。我自當為語其主。若倒地。若病轉側墮上。若為勢力所持。若被繫閉。若命難。梵行難。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66b04] ○第十七牽他出房戒
[0566b05] 總釋。
[0566b06]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
[0566b06] 律攝云。由瞋忿故。於四方僧住處。牽他令出。因臥具事及攝養煩惱。制斯學處。
[0566b09] 緣起處。
[0566b10] 佛在給孤獨園。
[0566b11] 起緣人。
[0566b12] 六羣及十七羣在拘薩羅道中行。至小住處。十七羣言長老。去敷臥具。六羣報言。汝自去我。何豫汝事。十七羣自喜。淨潔入寺。掃酒房舍。令淨敷好臥具止宿。六群知已。即入語言。長老。起隨次第坐。十七群未允。六群瞋不喜。強牽驅出房。十七群高聲言。莫爾莫爾。比房比丘問知其故。白佛訶責結戒。
[0566b18] 所立戒相。
[0566b19] 若比丘瞋他比丘不喜僧房舍中。若自牽出。教他牽出。波逸提。
[0566b21] 釋義 瞋他不喜者(謂心懷忿恚不喜。前人同房止宿也)。牽出者(或以口牽。或以手牽。或手口俱牽。自作教他是也)。
[0566b23] 犯緣 此戒具足四緣。方成本罪。一是守戒比丘。二瞋恚牽出。三是僧房中。四前人出戶。
[0566c01] 定罪 此中犯者。若自牽。若教人牽。隨所牽。多少隨出戶多少。一一波逸提。
[0566c02] 若閉他著戶外。突吉羅。
[0566c03] 若持物擲著戶外。突吉羅。
[0566c03] 若持他物出。突吉羅。
[0566c04] 五分云。若將其所不喜人來共房住。欲令自出。若出若不出。皆突吉羅。
[0566c05] 牽餘四眾出。突吉羅。
[0566c06] 尼牽比丘比丘尼出。波逸提。
[0566c06] 牽餘三眾出。突吉羅。
[0566c07] 若牽無慚愧人。若欲降伏弟子。而牽出者。無犯。
[0566c08] 薩婆多云。若先作殺心。強牽出死者。波羅夷。
[0566c09] 不死者。偷蘭遮。
[0566c09] 若牽比丘尼婬亂心。牽摩捉者。僧殘。
[0566c10] 僧祇云。若牽比丘出時。彼比丘若抱柱。若捉戶。若倚壁。如是牽離一一處。一一波夜提。
[0566c12] 若口呵叱。遣彼比丘。隨語離一一處者。一一波夜提。
[0566c13] 若方便驅直出門去。得一波夜提。
[0566c13] 律攝云。舍欲崩倒。牽出病人。不犯。
[0566c14] 若有苾芻。是鬬諍者。戒見軌式。多有虧違。如此之人瞋而曳出。若無善心。亦得惡作。
[0566c16] 若於非僧房處。曳出清淨苾芻。得惡作罪。
[0566c17] 若破戒人眾共驅出。若倚門。若抱柱。咸應斫去。并推出之。事殄息後。所斫截處。僧應修補。
[0566c19] 或門徒等冀其懲惡。牽出房時。無犯。
[0566c19] 然不應令出其住處。
[0566c20]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66c22] 開緣 不犯者。無恚恨心隨次第出。若共宿二夜至三夜。遣未受戒人出。若破戒破見破威儀。若為他所舉。若為他所擯。若應擯有命難梵行難。驅逐如此等人。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67a02] 會詳 律攝云。若於住處。龍蛇忽至。應彈指語曰。賢首。汝應遠去。勿惱苾芻。若不去者。應持輭物而羂去之。勿以毛繩等繫。勿令傷損。於草藂處。安詳解放。待入穴已。然後捨去。若棄蚤虱等。應於故布帛上。觀時冷熱而安置之。此若無者。應安壁隙柱孔中。任其自活。
[0567a07] 薩婆多云。為不苦惱眾生故。為滅鬬諍故。而結此戒。
[0567a09] ○第十八重閣坐脫脚床戒
[0567a10] 總釋。
[0567a11]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
[0567a11] 律攝云。由臥具事瞋恚煩惱。制斯學處。
[0567a13] 緣起處。
[0567a14] 佛在給孤獨園。
[0567a15] 起緣人。
[0567a16] 諸比丘在重閣坐脫。脚牀上坐不安。庠閣下有比丘止宿。閣薄牀脚脫。墮下比丘上。壞身血出。仰向恚罵。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
[0567a19] 所立戒相。
[0567a20] 若比丘若房若重閣上脫脚繩牀木牀。若坐若臥。波逸提。
[0567a22] 釋義 房者。若僧房。若私房。
[0567a22] 重閣上者。立頭不至上者是。
[0567a23] 脫脚牀者。脚入陛(脚者不堅牢也。謂尖脚如栓形。插入陛中。即插脚牀。名脫脚牀也)。若坐臥下(結成所犯)。
[0567b01] 犯緣 此戒具足四緣。方成本罪。一是重閣。二牀是脫脚。三閣下有人。四坐臥著牀。
[0567b03] 定罪 此中犯者。在重閣上。坐脫脚牀。若坐若臥。隨脇著牀隨轉側。波逸提。
[0567b04] 除脫脚牀已。若在獨坐牀。或一板牀。或浴牀。一切突吉羅。
[0567b05] 僧祇云閣下無人坐。無犯。
[0567b06] 薩婆多云。若牀脚不尖者。不犯。設尖不用力坐臥。不犯。
[0567b07] 此戒體必是重閣尖脚。坐牀安牀處。底薄用力坐臥。波逸提。
[0567b08] 凡比丘坐法。一切審詳不審詳必有所傷。兼壞威儀。突吉羅。
[0567b10]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67b11] 開緣 不犯者。若坐旋脚繩牀。直脚繩牀。曲脚繩牀。無脚繩牀。若牀支大。若脫脚牀安細腰(即橫桄也)。若彼重閣上有板覆。若重厚覆。若反牀坐。若脫牀脚坐。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67b15] ○第十九蟲水澆泥草戒
[0567b16] 總釋。
[0567b17]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制。此是性罪。
[0567b17] 律攝云。由用水事無慈悲煩惱。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0567b20] 緣起處。
[0567b21] 佛在拘睒彌國。
[0567b22] 起緣人。
[0567b23] 尊者闡陀起大屋。以蟲水和泥。教人和。諸長者嫌責。沙門釋子無有慈心。害眾生命。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諸比丘未知有蟲水無蟲水。後乃知有蟲水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畏慎者。佛言。不知無犯。當如是說戒。
[0567c04] 所立戒相。
[0567c05] 若比丘知水有蟲。若自澆泥若草。若教人澆者。波逸提。
[0567c07] 釋義 水者(謂池河井水。釋名云。水者準也。準平物也其德能潤萬物澄之則。清混之則。濁堰之則。止決之則。流俱八種功德)。有蟲(律攝云。或自觀有蟲。或他觀有蟲。不觀有蟲。客來蟲俱生。蟲總有二種蟲。一謂眼見。二是濾得。乃至微細有命者。言水亦收漿醋等物。有蟲俱不得用)。若自澆泥若草(泥者。草泥。[卄/告]泥。象屎泥。牛屎泥等。草者。百卉之總名。即茆芒等草。澆者沃也。即溉灌者。是自作教他。並皆成犯)。
[0567c12]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水有蟲。二有蟲想。三自教澆用。
[0567c14] 定罪 此中犯者。若知水有蟲。以草若土擲中者。波逸提。
[0567c15] 除水已。若有蟲酪漿若醋若漬麥漿以澆泥若草。若教人。波逸提。
[0567c16] 若以土若草。著有蟲清酪漿中醋中。若漬麥漿中。若教人。波逸提。
[0567c17] 有蟲水有蟲想。波逸提。
[0567c18] 蟲水疑。突吉羅。
[0567c18] 無蟲水有蟲想。突吉羅。
[0567c19] 無蟲水疑。突吉羅。
[0567c19] 善見云。自澆者隨息。一一波逸提。
[0567c20] 若教他澆者隨語。語得波逸提。
[0567c21] 十誦云。隨蟲死。一一波逸提。
[0567c21] 比丘尼波逸提。小三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67c23] 開緣 不犯者。不知有蟲。作無蟲想。若蟲大以手觸水令蟲去。若漉水洒地。一切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68a02] 會詳 僧祇云。若比丘營作房舍。須水。若池若河若井。漉取滿器。看無蟲。然後用。若故有蟲。當重囊漉。諦觀之。若故有蟲。至三重。若故有蟲。當更作井如前諦觀。若故有蟲。當捨所營事。至餘處。去蟲生無常。或先無今有。或今有後無。是故比丘日日諦觀。無蟲便用。
[0568a07] 薩婆多云。若欲作住止處法。先應看水。用上細氎。一肘作漉囊。令持戒審悉者。漉水竟看。器中向日諦看。若故有蟲者。應三重作漉水囊。若三重作漉水囊。故有蟲者。此處不應住。
[0568a11] ○第二十覆房過三節戒
[0568a12] 總釋。
[0568a13] 此是共戒。尼犯亦同。大乘同學。此是制罪。
[0568a13] 律攝云。由房舍事貪慢煩惱。制斯學處。
[0568a15] 緣起處。
[0568a16] 佛在拘睒毗國瞿師羅園中。
[0568a17] 起緣人。
[0568a18] 闡陀起大房。覆有餘草。更重覆。故有餘草。第三覆。猶餘草在。念求索為難。更覆不止。屋便摧破。居士譏嫌。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
[0568a21] 所立戒相。
[0568a22] 若比丘作大房舍戶扉窓牖及餘莊飾具。指授覆苫。齊二三節。若過。波逸提。
[0568a24] 釋義 作大房舍者。多用物(薩婆多云。用三十萬錢。功用甚大 律攝云。大住處有二種大。一形量大。二施物大。此據形大)。戶扉窓牖(戶者通人出入處。一門曰戶。又曰內門為戶。扉者戶扇也。窓牖者通光明處。在墻曰牖。在屋曰窓)。及餘莊飾者。刻鏤彩畵。
[0568b03] 指授覆苫者。覆有二種。縱覆橫覆(苫者葢也。編茅草覆物也。按西國所造屋宇臺觀。板屋平頭。壁泥石灰。覆以甎墼。或苫茅苫草。及以板木。戶牖垣墻。圖畵雕鏤。種種奇製嚴飾非一。今云及餘莊飾具。乃總標一句也)。齊二三節者(節者重也。但齊二三重覆則止。過即成犯。故曰二三節也。本律釋文稍有參差。恐譯文之誤也。五分義明)。五分云。若至第四重。若草若瓦。若板覆。一一波逸提(若觀斯義三節無違。至四成犯)。
[0568b09]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作屋疾成。二三覆不止。三指授覆竟。
[0568b11] 定罪 此中犯者。二節覆已。第三節未竟。不去至不見不聞處。第三節竟。波逸提。
[0568b12] 若捨聞處至見處。捨見處至聞處。一切突吉羅。
[0568b13] 根本云。若是熟甎及以木石。或可施主。欲得疾成。雖過重數。並皆無犯。
[0568b15] 薩婆多云。凡作房法有三品。上中下。覆房法各自有限。若下房以中上房覆法者。以鎮重故。兼頓成故。若用草覆。草草波逸提。
[0568b17] 若中房以上房覆法者。亦鎮重故。若用草覆。草草波逸提。
[0568b18] 若隨上中下覆法者。以頓成故。一波逸提。
[0568b19] 若不頓壘墻成。無犯。
[0568b20] 比丘尼波逸提。三小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68b22] 開緣 不犯者。指授覆苫二節竟。至第三節覆未竟。至不見不聞處。水陸道斷。及一切難緣等。不去至不見不聞處。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68c01] ○第二十一自往教尼戒
[0568c02] 總釋。
[0568c03] 此是不共戒。尼結不同。大乘比丘同學。必若觀機知有大益。不犯。然在末運。尤宜慎重。清凉大師願言。足不履尼寺之塵。必有切緣方許。無事不聽。此是制罪。
[0568c06] 律攝云。此由尼事貪心希望。招世譏嫌。待緣煩惱。制斯學處。
[0568c08] 緣起處。
[0568c09] 佛在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夏安居盡。是眾所知識。如舍利弗等五百比丘尼。大愛道為首。於舍衛國王園中安居。時大愛道往世尊所。白言。唯願聽。諸比丘與比丘尼教誡說法。世尊聽許隨次差上座大比丘教誡尼。為說法時。般陀尊者當往(般陀或云莎伽陀。或云槃陀伽。此云小路邊生。又翻繼道)。而所誦惟一偈入寂者歡喜。
[0568c15] 見法得安樂。
[0568c15] 世無恚最樂。
[0568c15] 不害於眾生。
[0568c16] 世間無欲樂。
[0568c16] 出離於愛欲。
[0568c16] 若調伏我慢。
[0568c17] 是為第一樂。
[0568c17] 三說已。三入四禪。諸羅漢比丘尼皆大歡喜。六群尼調戲譏嫌。於是尊者現通而去。
[0568c20] 起緣人。
[0568c21] 時六群自往教誡。不說正法。惟說一切世俗論。乃至笑舞跛行等。六群尼大歡喜。羅漢尼以恭敬心故。默然無語。大愛道白佛乃制。僧中差教授尼人。時六群作是言。僧不差我等。教授尼即出界外。更互相差往教誡。諸比丘聞。嫌責白佛。佛乃制成就十法者。然後得教授尼。戒律具足(一)。多聞(二)。誦二部戒利(三)。決斷無疑(四)。善能說法(五)。族姓出家(六)。顏貌端正。尼眾見便歡喜(七)。堪任與尼眾說法。勸令歡喜(八)。不為佛出家。而被法服。犯重法(九)。滿二十歲若過(十)。如是等可教戒尼。與比丘結戒。
[0569a07] 所立戒相。
[0569a08] 若比丘僧不差。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0569a09] 釋義 僧者。一說戒。一羯磨。
[0569a09] 不差者(僧祗云。僧不作羯磨名不差。十法不成就不名為差眾。不成就白。不成就作羯磨。不成就亦不名為差 根本云。具七法者。眾應差教授尼。一持戒。二多聞。三住耆宿位。四善都城語。五不曾以身污尼。六於八他勝法。善能分別。七於八尊重法。能善解釋)。教授者。八不可違法。何等八百臘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起迎逆。問訊禮拜。請令坐(一)。比丘尼不得罵比丘。不得誹謗言破戒破見破威儀(二)。比丘尼不得舉比丘罪言汝所作爾汝所作不爾。不得作自言不得遮他。覔罪不得遮他說戒自恣。比丘尼不得說比丘過失。比丘得說比丘尼過失(三)。已學於學式叉摩那。從眾僧求受大戒(四)。若比丘尼犯重法。應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五)。比丘尼於半月。當從眾僧中求索教授人(六)。比丘尼不應無比丘處夏安居(七)。比丘尼夏安居訖。當詣眾僧中求三事。見聞疑自恣(八)。如此八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應違(教誡何故說此八不可違法。謂佛姨母及五百舍夷女人從佛三請出家。佛未允。以疾滅正法故。後阿難啟請。再三方許。佛說八敬。阿難依制宣傳。諸女奉行。名為八敬。比丘尼尊行八法。正法無減所以半月教誡。仍宣八敬。令正法久住故 薩婆多論云。教誡教授有何差別。答曰。遮無利益。故名教誡。與有利益。故名教授。又教住正念。故名教誡。教住正知。故名教授。乃至令修世間善法。故名教誡令修出世間善法。故名教授。此是差別耳)。
[0569b04]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心有貪求。二不差輒往。三教誡出語了了。
[0569b06] 定罪 此中犯者。比丘應剋時到。尼亦剋時迎。若此丘剋時不至。突吉羅。
[0569b07] 尼至時不迎。突吉羅。
[0569b08] 若聞教授師來。比丘尼當出半由旬迎。供給所須。辦洗浴具。為作粥種種飯食。不作如是供給者。突吉羅。
[0569b10] 若僧不差。或非教授日而往。與說八不可違法。突吉羅。
[0569b11] 若僧不差而往。與說法者。波逸提。
[0569b12] 若比丘僧病。應遣人禮拜問訊。若比丘僧不和合眾不滿足。應遣人禮拜問訊。若不。突吉羅。
[0569b13] 若比丘尼僧病。及不和合眾不滿足者。亦當遣人禮拜問訊。若不。突吉羅。
[0569b15] 五分云。若不差教誡尼。語語波逸提。
[0569b16] 教誡餘二女眾。突吉羅。
[0569b16] 若比丘僧不差。為教授故入尼住處。除因緣。波逸提。
[0569b17] 因緣者。尼病是名因緣。
[0569b18] 若僧不差。為教授故入尼住處。隨入多少步步。波逸提。
[0569b19] 若一脚入門。突吉羅。
[0569b20] 善見云。若不說八敬。先說餘法。突吉羅。
[0569b20] 若先說八敬。已後說餘法。不犯。
[0569b21] 十誦云。比丘應誦尼戒。莫令忘失。何以故。諸女人喜忘。智慧散亂。我泥洹後。諸尼當從大僧問戒法。
[0569b23] 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69c01] 開緣 不犯者。比丘剋時至。尼剋時迎。乃至辦種種供具。若僧所差與說八不可違法。若眾僧病僧眾不滿。別部不和合。遺信禮拜。若尼病眾不滿不和合。亦遣信禮拜問訊眾僧。若水道留難。一切難緣等。不遣人禮拜問訊。如是等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69c07] 會詳 僧祇云。教誡尼不得從日沒至明相出。不得深猥處。不得露現處。當在不深不露處。若講堂。若樹下。不得十四日十五日月一日二日三日。應從四日至十三日往教誡。不得教誡不和合尼眾。到已應問尼僧和合不。若言不和合。應遣使呼來。若不得來者。應與教誡。欲不得偏教誡。不得長語教誡。
[0569c14] ○第二十二教尼至暮戒
[0569c15] 總釋。
[0569c16]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制。大乘同學。息世譏嫌。
[0569c16] 律攝云。因譏嫌事。制斯學處。
[0569c18] 緣起處。
[0569c19] 佛在給孤獨園。
[0569c20] 起緣人。
[0569c21] 尊者難陀(增一阿含云。爾時牧牛難陀憑杖而立。遙聞佛所說法。即得解悟。求佛出家。受具足戒。是時彼在閒靜處。而自修克。成阿羅漢果。此非佛弟難陀)。為僧所差教授比丘尼已。默然而住。大愛道言。我等欲得聞法。願更與我等說。尊者與說法已。默然而住。復更重請說法。難陀好音聲為說法。聽者樂聞。遂至日暮(根本云。難鐸迦尊者。佛遣彼為尼眾說法教誡。時五百苾芻尼聞法。得阿羅漢果 薩婆多云。維衛佛滅後有王。起牛頭旃檀塔。種種莊嚴。此王有五百夫人。供養此塔。各發願言。我等將來從此王邊。而得解脫。爾時王者。今難陀是。五百夫人者。今五百尼是。以本願因緣故。應從難陀。而得解脫)。尼出祗桓城。門已閉。即依城壍中宿。晨旦在前入城。諸長者譏嫌。沙門釋子無清淨行。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
[0570a08] 所立戒相。
[0570a09] 若比丘為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者。波逸提。
[0570a10] 釋義 為僧差者(僧祗云。十法成就。眾成就。白成就。羯磨成就。故云為僧差 律攝云。其教授尼人。一被差已。盡壽教授。更不須差)。教授比丘尼者(為說八不可違法及餘法是也)。乃至日暮者(律攝云指其分齊。日既沒已。名非時。雖在時中。若諸尼眾立而不坐。或復營務。紛擾未息。或身有拘礙。而為說法。亦曰非時也)。
[0570a14]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是大尼。二教說八敬。三日已暮。
[0570a16] 定罪 此中犯者。若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波逸提。
[0570a17] 除教授。若受經誦經問義。若以餘事。乃至日暮。突吉羅。
[0570a18] 除比丘尼。若為餘婦女受誦經。若問義。若以餘事至日暮。突吉羅。
[0570a19] 律攝云。日暮日暮想等。二重二輕。二無犯。
[0570a20] 若通夜說法。或寺門相近。或城門不閉。或同在城中。或尼眾在白衣舍。此皆無犯。
[0570a22] 尼等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70a23] 開緣 不犯者。教授尼日未暮便休。除婦女已。若為餘人教誦受經問義。及以餘事。不犯。若船濟處說法。尼聽與賈客共行夜說法。若至尼寺中說法。若來寺中請教授人值說法聽。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70b04] ○第二十三譏謗教尼戒
[0570b05] 總釋。
[0570b06] 此是不共戒。尼制不同。大乘同學。
[0570b06] 律攝云。由懷嫉心。制斯學處。
[0570b08] 緣起處。
[0570b09] 佛在給孤獨園。尼聞教授師來。半由旬迎。安處房舍。飲食牀座。具洗浴處。
[0570b11] 起經人。
[0570b12] 六羣僧不差。故生嫉妬心言。諸比丘教授尼。無有真實心。但為飲食故。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
[0570b14] 所立戒相。
[0570b15] 若比丘語諸比丘。作如是語。比丘為飲食故。教授比丘尼者。波逸提。
[0570b17] 釋義 為飲食故(僧祇云。食者。麨麫飯魚肉。復次有食。名色聲香味觸。教授者。若阿毗曇。若毗尼)。
[0570b19]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生嫉妬心。二言為飲食教授。三說而了了。
[0570b21] 定罪 此中犯者。作是言。諸比丘為飲食故教授尼。乃至誦受經若問。說而了了。波逸提。
[0570b22] 不了了。突吉羅。
[0570b23] 五分云。若言為供養故。教誡比丘及餘三眾。突吉羅。
[0570b24] 若言比丘行十二頭陀行。坐禪誦經作諸功德。皆為供養利故語語。突吉羅。
[0570c01] 僧祇云。若言為醫藥者。得越毗尼罪。
[0570c02] 若語比丘尼。作如是語。彼比丘為飲食故。教誡汝等。得越毗尼罪。
[0570c04] 若語比丘尼。彼比丘為醫藥故教誡汝等。得越毗尼心悔。
[0570c05] 尼等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70c06] 開緣 不犯者。其事實爾為飲食。教授尼。為飲食故。教誦經受經。若問。若戲笑語。獨語。夢中語。欲說此錯說彼。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70c09] 會詳 維摩詰經云。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0570c10] 什師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禪。時至須食。持鉢出林。路逢惡賊。引弓射之。比丘怒已。自責不生惡心。又指腹語賊。汝應射此。我為彼出林。故致斯惱。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類如此也。
[0570c15] ○第二十四與非親里尼衣戒
[0570c16] 總釋。
[0570c17]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結。大乘不同。學為利眾生故。然在末法。應須審慎。
[0570c18] 律攝云。因致譏嫌。制斯學處。此戒三緣合結。
[0570c20] 緣起處。
[0570c21] 佛在給孤獨園。
[0570c22] 起緣人。
[0570c23] 一乞食比丘威儀具足。有比丘尼。見便生善心。數請彼比丘。比丘不受。異時眾僧分衣物。此比丘持分出門。見此尼來。即以與之。意彼不收。尼輙受之。比丘數數向人嫌責彼尼。諸比丘聞白佛。訶責結戒。不聽與比丘尼衣。諸比丘皆畏慎不敢與親里尼衣。佛言。聽與親里尼衣。更加非親里三字。祗桓中二部僧共分衣物。二部錯得尼持衣相換。比丘未允。佛言。若貿易聽。當如是說戒。
[0571a07] 所立戒相。
[0571a08] 若比丘與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波逸提。
[0571a09] 釋義 (如三十事中)。
[0571a10]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尼非親里。二與非貿易。三彼已取竟。
[0571a12] 定罪 此中犯者。與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波逸提。
[0571a13] 五分云。若與破戒邪見親里尼衣。突吉羅。
[0571a14] 與非親里餘二女眾衣。突吉羅。
[0571a14] 薩婆多云。若與應量衣。波逸提。
[0571a15] 與不應量衣物。突吉羅。
[0571a15] 律攝云。若尼被賊現闕衣服。設使非親里與之。無犯。
[0571a17] 尼等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71a18] 開緣 不犯者。與親里衣共相貿易。與塔與佛與僧。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71a20] ○第二十五與非親里尼作衣戒
[0571a21] 總釋。
[0571a22]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制。大乘同學。
[0571a22] 律攝云。因致譏嫌。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0571a24] 緣起處。
[0571b01] 佛在給孤獨園。
[0571b02] 起緣人。
[0571b03] 有比丘尼。欲作僧伽黎。至僧伽藍中。語迦留陀夷。願尊者與我作衣。報言。汝等喜來催促。故不能作。尼言。我不相催。作竟與我。即與裁之。作男女行欲像。尼來取衣。即襞與之。語言。不得妄解披著。亦莫示人。時到當著。在尼僧後行。尼如其教。即著後行。諸居士見高聲大笑。大愛道問知其故。白諸比丘。比丘白佛。呵責結戒。不聽與比丘尼作衣。諸比丘皆畏慎不敢與親里尼作衣。佛言。親里者不犯。當如是說戒。
[0571b12] 所立戒相。
[0571b13] 若比丘與非親里比丘尼作衣者。波逸提。
[0571b14] 釋義 作衣者(作者謂割刺。浣染衣者。謂僧伽黎。鬱多羅僧。安陀會)。
[0571b15] 犯緣 此戒具足二緣。方成本罪。一尼非親里。二自手裁縫。
[0571b17] 定罪 此中犯者。若與非親里比丘尼作衣。隨刀截多少。波逸提。
[0571b18] 隨縫一針。亦波逸提。
[0571b18] 若復披看牽挽熨治。以手摩捫。若捉角頭挽。方正安帖。若緣。若索線。若續線。一切突吉羅。
[0571b20] 五分云。取衣。突吉羅。
[0571b21] 割截時染時。皆波逸提。
[0571b21] 縫時。針針波逸提。
[0571b22] 尼等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71b23] 開緣 不犯者。與親里尼作。若與僧與塔作。若借他衣著浣染治還主。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71c01] ○第二十六與尼屏坐戒
[0571c02] 總釋。
[0571c03] 此是不共戒。尼犯不同。大乘同學。護世譏嫌。
[0571c03] 律攝云。因招譏謗。制斯學處。
[0571c05] 緣起處。
[0571c06] 佛在給孤獨園。
[0571c07] 起緣人。
[0571c08] 迦留陀夷與偷蘭難陀比丘尼。各有欲意。在門外共一處坐。諸居士見。皆共嫌之。各相謂言。汝等觀此二人共坐。猶如夫婦。亦如鴛鴦。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
[0571c12] 所立戒相。
[0571c13] 若比丘與比丘尼在屏處坐者。波逸提。
[0571c14] 釋義 屏處坐者。一比丘。一比丘尼。屏處者。見屏處。聞屏處。見屏處者。若塵若霧若烟若雲若黑闇不見也。聞屏處者。乃至常語不聞聲處。
[0571c17]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是屏處。二無智人。三身相近坐。
[0571c19] 定罪 此中犯者。若獨與比丘尼屏處坐。波逸提。
[0571c20] 若盲而不聾。聾而不盲。突吉羅。
[0571c20] 立住。突吉羅。
[0571c21] 僧祗云。若尼請一比丘食。一尼共比丘坐。一比丘尼來往益食。益食尼去時。比丘隨。一一時得波夜提。
[0571c23] 五分云。與餘二女眾坐。亦波逸提。
[0571c23] 薩婆多云。經行已還坐。波逸提。
[0571c24] 隨起還坐。隨得爾所。波逸提。
[0572a01] 尼等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72a02] 開緣 不犯者。若比丘有伴。若有智人。若行過卒倒地。若病轉倒。或為力勢所持。若被繫閉。若命難。梵行難。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72a05] ○第二十七與尼同期行
[0572a06] 總釋。
[0572a07] 此是不共戒。尼不同犯。大乘同學。此是制罪。
[0572a07] 律攝云。由譏嫌故。制斯學處。此戒三緣合結。
[0572a09] 緣起處。
[0572a10] 佛在給孤獨園。
[0572a11] 起緣人。
[0572a12] 六羣與六羣尼。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諸居士見。皆共嫌之。諸比丘聞白佛。呵責結戒。不聽與比丘尼共行。諸比丘不先與尼共期。道路相遇。畏慎不敢共行。佛言。若不期。無犯。更加共期二字。後眾多比丘從舍衛欲至毗舍離。時眾多尼亦往。欲得同行。以佛結戒。故不敢共行。比丘前去。尼在後行。為賊所劫。失衣鉢。諸比丘白佛。佛言當如是說戒。
[0572a19] 所立戒相。
[0572a20] 若比丘與比丘尼同期一道行。從一村乃至一村。除異時。波逸提。異時者。與估客行。若疑畏怖時。是謂異時。
[0572a23] 釋義 期者。言共去至某邨某城某國土(僧祇云。共期者。若今日。若明日。若半月。若一月)。同期一道行(總標乃至邨間別釋)。道者。村間有分齊行處是(僧祇云。道行者。三由延。二由延。一由延。一拘盧舍)。除異時(是遮制中之開聽)。與估客行(估客者。根本作商旅 律攝云。商旅者。若離此伴。無由進路。為此聖開除餘緣。故此中行法者。苾芻尼食。苾芻應持。若至食時。更相授與。有病苾芻。應共舁去。若人少者。尼亦助舁。應在頭邊。不應近足。若至邨落。隨病所須。為覓醫藥。若尼有病。准此應知)。是謂異時。
[0572b06]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有心共期。二發足同行。三至村里分齊。
[0572b08] 定罪 此中犯者。與比丘尼同一道行。乃至村間分齊處。隨眾多少界多少。一一波逸提。
[0572b09] 非村空處行。乃至十里。波逸提。
[0572b10] 若減一村。減十里。突吉羅。
[0572b11] 若多村間同一界行。突吉羅。
[0572b11] 方便欲去。共期莊嚴。一切突吉羅。
[0572b12] 僧祇云。若共車伴行。止息發去時喚尼來。勿使不及伴。作是語者。波逸提。
[0572b14] 若言去去。姊妹勿使失伴。無罪。
[0572b14] 比丘共商人隨道行。商人先入聚落。比丘不知道行法。見尼問言。姊妹示我道來。即名共期。若尼來舉一足。得越毗尼罪。
[0572b17] 舉二足。波夜提。
[0572b17] 言去示我道路者。無罪。
[0572b18] 若聚落中。請比丘食。不知檀越家處。見尼問言。知某甲檀越家處。不示我處來。即名為期。若舉一足。越毗尼罪。
[0572b20] 舉二足。得波夜提。
[0572b20] 律攝云。地行為契。後遂乘空現身。共期隱形而去。皆得惡作。
[0572b22] 薩婆多云。不期而偶共同道。當使相去。不聞聲處。若相聞已還。突吉羅。
[0572b23] 與餘二女眾期行。同犯(亦波逸提)。十誦云。若有王夫人共行。不犯。
[0572b24] 尼等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72c02] 開緣 不犯者。不共期大伴行。疑恐怖處。若為力勢者所持。若被繫命難梵行難。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72c05] ○第二十八與尼期同船戒
[0572c06] 總釋。
[0572c07] 此是不共戒。尼犯不同。大乘同學。
[0572c07] 律攝云。由譏嫌故。制斯學處。此戒三緣合結。
[0572c09] 緣起處。
[0572c10] 佛在給孤獨園。
[0572c11] 起緣人。
[0572c12] 六羣舉六羣尼共乘船。上水下水居士譏嫌。比丘白佛。呵責結戒。不聽與尼共乘一船。諸比丘不期而乘一船。皆畏慎。佛言。不期無犯。後眾多比丘欲渡恒河。有眾多尼。亦欲渡恒河。以佛結戒。故不敢與尼共渡。尼讓比丘先渡。船至彼岸。暴雨水漲。未還之間。日時已暮。諸尼即在岸邊宿。夜偶賊劫奪。佛言。直渡者無犯。當如是說戒。
[0572c19] 所立戒相。
[0572c20] 若比丘與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者。波逸提。
[0572c22] 釋義 上水下水(上者逆流而上。下者順流而下。除渡成犯)。
[0572c23] 犯緣 此戒具足二緣。成本罪。一有心共期。二兩脚入船。
[0573a01] 定罪 此中犯者。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除直渡。若入船裏。波逸提。
[0573a02] 若一脚在船。一脚在地。若方便欲入而不入。若共期莊嚴。一切突吉羅。
[0573a03] 薩婆多云。與尼議載船。突吉羅。
[0573a04] 若一比丘與一尼共期載一船。一波逸提。
[0573a05] 乃至與四尼共載一船。四波逸提。
[0573a06] 隨尼多少。隨得爾所。波逸提。
[0573a06] 若四比丘與一尼共載一船。各得一波逸提。
[0573a07] 亦隨尼多少得爾所。波逸提。
[0573a08] 與式叉摩那沙彌尼共期同船。同犯(亦波逸提)。若尼與比丘各在異船。共期無白衣伴。波逸提。
[0573a10] 若不期。必使語聲不相聞處。若相聞。突吉羅。
[0573a11] 尼等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73a12] 開緣 不犯者。不共期。若直渡彼岸。船師失濟上水下水。或為力勢所持。或被繫命難。梵行難。無犯。
[0573a14] 根本云。篙棹柁折。隨流而去。或避灘磧。或柁師不用其語。此皆無犯。
[0573a15] 十誦云。欲直渡。為水所漂去。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73a17] 會詳 律攝云。若苾芻等將行之時。預先一日。應白二師。我今有事。詣彼村坊。聽不隨師。不應違逆。若無二師。應白上座。所有臥具。囑他守護。於同行伴。普告令知。勿有病人捨棄而去。出門之時。應相告曰。今日我等不有遺忘事。不應可斟量。所依商旅善惡進。不無令廢闕。於自同伴。更相顧戀。有讐隙者。不應共行。若有因緣。須共行者。應懺摩已。與之同去。凡涉路時。應為法語。勿出惡言。或為聖默然。勿令心散亂。若至天神祠廟之處。誦佛伽他。彈指而進。苾芻不應供養天神。若於路次暫止息時。或至泉池取水之時。皆誦伽他。其止宿處應誦三啟。自整威儀。問停止處。
[0573b05] ○第二十九尼讚得食戒
[0573b06] 總釋。
[0573b07] 此是不共戒。尼犯不同。大乘同制。是邪命自活故。
[0573b08] 律攝云。因不敬事。制斯學處。此戒三緣合結。
[0573b09] 緣起處。
[0573b10] 佛在給孤獨園。有一居士。請舍利弗目連。於露地敷好坐具。
[0573b12] 起緣人。
[0573b13] 偷蘭尼往居士家。見已即問。欲請比丘耶。報言。我請舍利弗目連。尼言。居士所請。是下賤人。若先語我。我當為請龍中之龍。問言。何者是龍中之龍。尼言。尊者提婆達多等是。語頃二尊者至。尼語居士言。龍中之龍已至。居士言。汝向者言是下賤人。今云何言龍中之龍耶。自今以去。勿復來往我家。二尊者食訖。還僧伽藍。佛知而故問。今日受請食。得充足耶。答曰。食雖充足。我於居士家。亦是下賤人。亦是龍中之龍。佛問知其故。呵責提婆達多部黨。已結戒。遣比丘尼。勸化得食者。波逸提。時諸比丘不知有勸化無勸化。後乃知有勸化。或有作波逸提懺者。或有疑者。佛言。不知不犯。羅閱城中有大長者。是黎師達親友。彼作是言。若黎師達來至羅閱城者。我當為黎師達故。供養眾僧。有尼聞此語。默然在懷。異時尊者入城。尼聞往語長者。即遣信請尊者及眾僧食。黎師達問。云何知我來至此耶。長者言。家所供養。尼見語尊者言。若爾我不應食。長者言。我不從此尼語設食。我先有誓願。尊者言。雖有此語。我亦不應食。即止不食。往白世尊。佛言。若檀越先有意者。不犯。當如說戒。
[0573c09] 所立戒相。
[0573c10] 若比丘知比丘尼讚歎教化因緣得食食。除檀越先有意者。波逸提。
[0573c12] 釋義 讚歎教化者。阿練若乞食人著糞掃衣。作餘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摶食。塚間坐。露地坐。樹下坐。常坐。隨坐。持三衣讚偈多聞法師。持律坐禪(釋論云。美其功德。名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名為歎也)。得食食者(上食字飲食也。下食字吞咽也)。從旦至中得食(食有五正食。五不正食。釋於後文)。除檀越先有意者(律攝云。謂彼施主先生此念。營辦飲食。擬施其人。設令讚歎具戒多聞。此亦非犯。由聞讚歎。遂便不食。是故復言。除先有意者)。
[0573c19]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大尼讚歎。二有教化想。三食已入咽。
[0573c21] 定罪 此中犯者。知比丘尼教化得食。食咽咽波逸提。
[0573c22] 除此飲食已。教化得餘襯體衣燈油塗足油(正法念處經云。此足跟通於眼脉。以油灌鼻。以油塗足。能令眼明淨)。一切突吉羅。
[0573c24] 教化教化想。波逸提。
[0573c24] 教化疑。突吉羅。
[0573c24] 不教化教化想。突吉羅。
[0574a01] 不教化疑。突吉羅。
[0574a01] 五分云。以餘四眾讚歎因緣得食食。突吉羅。
[0574a02] 薩婆多云。乃至教以少薑著食中比丘食者。突吉羅。
[0574a03] 此戒體但偏讚其德。不問凡聖食者。盡波逸提。
[0574a04] 若不曲讚功德。但說布施沙門。福德甚大。比丘食者。無罪。
[0574a06] 尼等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74a07] 開緣 不犯者。若不知。若檀越先有意。若教化無教化想。若尼自作檀越。若檀越令尼經營。若不故教化而乞食與。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0574a10] ○第三十與婦女同行戒
[0574a11] 總釋。
[0574a12] 此是不共戒。尼犯不同。大乘同學。
[0574a12] 律攝云。由道行事譏謗煩惱。制斯學處。此戒二緣合結。
[0574a14] 緣起處。
[0574a15] 佛在給孤獨園。毗舍離女嫁舍衛人。與姑共諍。還詣本國。
[0574a17] 起緣人。
[0574a18] 阿那律從舍衛往毗舍離。婦欲同行。答言可爾。即與同行。時夫主不在。後日還家。即問母。婦何所在。母言。與我鬬競逃去。不知所在。夫主逐之。於道路得婦。語尊者言。何故將我婦逃走耶。答言。止止。莫作此語。我等不爾。長者言。云何言不爾。汝今現與我婦同道行。其人即打阿那律。幾斷命根。尊者於下道。在一靜處。結跏趺坐。入火光三昧。長者見即懺悔(謂四姓中。豪族望重。世禮自居。有德者自稱。淨名疏云。國內勝人稱為長者。原西國與此方所稱不同。彼以貴姓豪族。富商大賈。積財鉅萬。咸稱長者。此方乃有德之稱。謂年耆德艾。事長於人。稱為長者。法華文句云。具十德名長者。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尊者還僧伽藍。向諸比丘說。有少欲者白佛。呵責結戒(戒文如後唯無共期)。時諸比丘不共期。道路相遇。畏慎不敢共行。佛言。不共期不犯。當如是說戒。
[0574b07] 所立戒相。
[0574b08] 若比丘與婦女共期同一道行。乃至邨間波逸提。
[0574b09] 釋義 並同前與尼期行。戒中無異。
[0574b10] 犯緣 此戒具足三緣。方成本罪。一有心共期二人女堪行欲境。三至邨齊限。
[0574b12] 定罪 此中犯者。共尼斯行不異。
[0574b12] 律攝云。若化女。天女。龍女。半釋迦女。二根。若未堪行婬女同路行。咸得惡作。
[0574b14] 尼等四眾突吉羅。是謂為犯。
[0574b15] 開緣 不犯者。亦同前戒。
[0574b15] 根本云。若他遣女人引道。或迷於道路。女人指授。無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等。
毗尼關要卷第十